首页 公文范文 程序毕业论文

程序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03 04:58:07 关键词: 程序毕业 设计论文 设计
摘要: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许多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市场的需求,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程序,研究就业多元途径,将就业指导和服务贯穿到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就一定会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程序毕业论文

程序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答辩程序

计算机专业本科的毕业论文答辩不会太严,如果差得不是太出格都可以毕业。毕业论文不是自己写的也不用太紧张,一般都不会有什么事,不需要全部背下来,主要的观点记住就可以了,只要你把自己论文的重点内容熟悉了就可以了。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举行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指导教师,并拟出需要提问的问题及答案。

2在论文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二、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

1提问要贯彻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以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员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学员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发挥出正常水平

2提问要实行逐步深入的方法。为了正确地检测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方法。

3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不要以"真理"掌握者自居,轻易使用"不对","错了","谬论"等否定的断语。要记住"是者可能非,非者可能有是"的格言,要有从善如流的掂量。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行。

4当学员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参加过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员对你所提的问题答不上来,有的就无可奈何地"呆"着;有的是东拉西扯,与你绕圈子,其实他也是不知道答案。碰到这种情况,答辩老师既不能让学员尴尬地"呆"在那里,也不能听凭其神聊,而应当及时加以启发或引导。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仍然答不出或答不到点子上的,才可判定他确实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三、学员答辩要注意的问题

学员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艺术。

1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2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3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员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断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4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5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骗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6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

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譬如,在一次答辩会上,一位老师在说明垄断高额利润时,把垄断高额利润说成是高出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答辩的学员听出老师的解释错了。就用平和不解的语气说:"那么,垄断高额利润是垄断价格高于成本价格的话怎么理解呢"提问的老师听后一怔,隔了一会儿,高声说:"问得好!"从提问老师的喝彩声中,我们知道,他已心悦诚服地同意了你的观点。这样的辩论,答辩老师不仅不会为难你,相反会认为你有水平,基础扎实。

7要讲文明礼貌: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答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

此外,毕业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总结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程序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优化程序长度一种方法

摘要:本文分析了Microsoft公司优化程序长度的P-CODE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P-CODE的使用方法以及P-CODE程序的性能。提出了P-CODE编译的程序调试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程序优化代码压缩P-CODE编译指示器程序调试

1.前言

用户要求应用程序有更多更全的功能,使得应用程序的代码长度持续增长,但由于系统的开放性,有时也要求应用程序能在多种环境下运行,有很好的可移植性。这要限制应用程序的代码长度,减少其运行时所占的内存容量。

Microsoft公司为了满足此需求,在其应用程序开发包中引进了一种称为P-CODE(PackedCode,压缩码)的代码压缩技术。此技术与本地机器无关,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把执行程序的长度减少大约40%,为程序员提供了一个灵活而又容易实现的解决方案,减少了应用程序对内存容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2.P-CODE工作原理

P-CODE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编译器先把执行程序编译为比80X86机器码紧凑得多的中间代码形式,然后在链接时把一个小工作引擎嵌入执行程序中,最后在运行时由此工作引擎把P-CODE解释为本地机器码实际执行。为了方便使用,P-CODE技术实现于编译过程的代码生成阶段。例如开发者在C/C++中应用P-CODE技术时,只需把它作为一个“优化”选项选中即可

2.1.指令格式

在应用P-CODE技术时,链接器会自动拷贝一份长度约为9K的P-CODE工作引擎到执行程序中,程序运行时它仿真一个虚拟处理器。

P-CODE技术能压缩执行程序代码长度的关键就在于工作引擎的指令格式。我们知道,在现代计算机的指令格式中,指令除指令码外,还包括指出源和目的操作数的地址码,真正的操作数一般放在内存和寄存器中。而一般常用的指令格式是二地址码结构,少量使用一地址码和零地址码结构。例如最简单的两个寄存器值相加汇编指令写为:ADDAX,BX;AX(AX)+(BX)

而P-CODE是一个独立于本地机器的虚拟指令系统,其工作引擎是一个基于堆栈的虚拟机,它的大多数指令中只有指令码,没有地址码部分,隐含操作数存储于系统堆栈中,因而远比本地机器指令紧凑。同样上述的工作,P-CODE就可简化为ADDW,它执行时从堆栈中弹出操作数,运算后的结果再压回堆栈中。如用80x86汇编指令表示,就等价于下列指令段:

POPAX;弹出第一个操作数到AX寄存器中

POPBX;弹出第二个操作数到BX寄存器中

ADDAX,BX;把两数相加,结果存贮于AX寄存器中

PUSHAX;将AX寄存器中的结果压回堆栈中

2.2.操作码长度

P-CODE引擎使用堆栈隐含寻址,使得其操作码长度平均小于2个字节,分为标准和扩展的操作码两大类。

标准操作码占用一个字节,由255条最常用的指令组成,扩展操作码由256条不太常用的指令组成。有统计表明,在一个全部编译为P-CODE的20万行的C程序中,一字节指令使用频率为56%,占代码长度比例为37%,二字节指令使用频率为39%,占代码长度比例为52%,而三或四字节指令占用了余下很小的百分比。

2.3.引用

P-CODE技术优化执行程序长度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引用。引用就是编译器优化时,去掉代码段的重复现象,共享代码段的单个实例,类似于在高级语言中使用函数或过程的方法,当然它是编译器自动进行的。编译器优化时检查它所产生的代码,寻找指令段重复的地方,在程序中只保留重复段的一次出现,将所有其它出现的地方都改为指向保留段的一条跳转指令。此技术为执行程序长度压缩了大约5-10%的额外空间。

2.4.本地入口点

使用P-CODE,在程序代码中有时也会产生额外的空间开销,这就是P-CODE函数前面的本地入口点。

当程序中局部使用P-CODE编译时,很可能会发生机器码函数调用P-CODE函数的情况。由于P-CODE指令段需由P-CODE引擎解释执行,这时就需要编译器在P-CODE函数开始处额外增加几条机器指令即本地入口点,以便机器转换控制,停止执行本地机器码而调用P-CODE引擎,由P-CODE引擎继续解释执行P-CODE函数。

3.P-CODE使用方法

P-CODE可用于Microsoft的VisualC++、VisualBasic等许多应用程序开发包中,它可全局地用于整个应用程序,也可通过使用“Pragmas”编译指示有选择地用于局部模块中。

3.1.全局使用方法

当要求以部分速度代价来达到程序长度的显著减小时,可对应用程序全局地使用P-CODE编译。如主要用于用户界面的程序,象字处理器、电子日历、小型企业财务软件包等。

此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改变应用工程的编译选项,然后重新编译即可。例如在VisualC++工程中加上编译选项开关“/Oq”,或在VisualBasic工程属性的编译页帧中,选中“编译为P-代码”选项。

3.2.局部使用方法

若要在程序的速度和长度性能上达到比较平衡的满意效果,可在VisualC++源文件中有选择性地加上P-CODE编译指示,具体地指示编译器将哪一段代码编译为P-CODE,而将哪一段代码编译为本地机器码格式。

P-CODE局部使用方法是将编译指示器“#PragmaOptimize(“q”,on)”置入想用P-CODE的模块或函数开始处,而在用P-CODE的模块或函数结束处加上编译指示器“#PragmaOptimize(“q”,off)”。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比较满意的使用效果,就要将主要影响程序执行速度的模块或函数编译为本地机器码,如频繁调用的函数、出现在循环内的函数等。而将相对来说对程序的执行速度起次要作用、主要影响程序长度的模块或函数编译为P-CODE,如用户接口过程中的菜单和对话框模块,因为这里程序执行速度上的牺牲相对于用户的工作速度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一些很少使用的模块或函数,如出错处理函数、一般情形下不会用到的功能模块也应编译为P-CODE。

4.P-CODE程序调试

用P-CODE编译的程序,可使用Microsoft提供的调试工具如CodeView调试器等来进行调试。它对源代码级和P-CODE汇编指令级二者都给予支持,所有正常的CodeView调试器命令,如BREAK、STEP、WATCH等在本地机器码和P-CODE码两种方式下都会起作用,只不过在P-CODE方式下,程序在断点暂停后,寄存器窗口显示的是堆栈和P-CODE工作引擎的状态。

因为P-CODE的引用会产生许多跳转指令,使得目标程序调试时难于阅读和跟踪,所以较好的策略是在程序开发调试阶段用编译开关“/Of_”关掉引用,当程序全部调试完毕后再打开引用优化编译开关。

5.P-CODE性能分析

P-CODE技术的本质是用程序执行时间的少量增加来换取其长度的明显减小。虽然P-CODE指令由工作引擎解释执行,固有地慢于CPU本地机器码的执行,但程序总体所需的执行时间还取决于一些系统因素和程序员使用P-CODE的技巧。在内存一定的环境中,大程序长度的减小也相应地减少了其执行时所需的内存容量,从而需要较少的虚拟内存交换页,且相应地提高了Cache命中率,因而减少了其运行时的系统开销,故其P-CODE版本和本地机器码版本最终在执行速度上的差异很小。另外,采用P-CODE后,程序长度减小了,系统总的吞吐率也得到了改善。

6.结束语

Microsoft的P-CODE技术为程序员提供了一种以少量增加运行时间代价而较方便地压缩执行文件长度的方法。它可通过简单地重编译而在程序中全局地使用,局部使用时将编译指示置于关键过程之前,可保证最大限度地压缩代码长度而使性能损失最小化。

程序毕业论文:审计程序在实务中的作用分析毕业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经济环境的发展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面临更高的要求,为规避审计风险,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注册会计师开始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序,从而令审计工作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本文将对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分析性程序,审计

分析性测试,是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手段,是帮助审计人员全面把握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科学评估审计重点的技术方法,也是总体评价审计发现、检查审计成果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分析性程序一般作为审计取证的一种辅助手段使用。本文将对分析性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特点

分析性审计程序既可以降低审计成本,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是获得审计证据更为客观的方法

分析性审计程序的运用是基础会计信息以及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内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只要注册会计师分析得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分析性程序中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分析性审计程序就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审计证据,也能够对审计对象业务中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关系做更好的理解,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数据的潜在关系,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可以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分析性程序可以耗费更少的审计资源提供相同的或者相对更好的审计证据,分析性程序有时会被描述成发现和形成证据的技术,同传统的会计报表细节抽样审计方法是不同的。分析性审计程序是利用信息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并不局限于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而细节抽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存在的证据进行收集以及检查来证实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两者相比,成本是不同的。分析性审计程序通过模型的构建以及会计师的经验以及知识就可以判断,可以大大的节省审计资源,而且在电算化的时代,通过利用电脑,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优势能够发挥出来,在节省审计资源的基础上也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

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在于分析以及比较,要分析所收集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即相关性,而且要保证搜集数据的可靠性,并且剔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然后利用审计人员积累的经验以及收集的合理标准,对照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信息,从中发现异常的变动、不合常理的趋势或者比率。

(一)应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较基准

运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因此,在进行分析性程序时,首先要分析所收集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即财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财务信息与相关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财务信息各要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以及内部勾稽关系,例如应付账款与存货之间通常有稳定的关系;当然某些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例如存货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判断存货总额的合理性。其次,应该考虑数据信息之间的比较基准。在运行分析性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要注意将被审计单位本期的实际数据与上期或者以前期间的可比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在运用以前期间的可比会计信息时,注册会计师要注意被审计单位内部以及外部的相关变化。也可以将自己的预期数据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反映的金额或者比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异常情况,这都是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关键点。

(二)要合理确定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

分析性审计程序在所有的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都必须使用,在审计测试阶段可以选择使用,但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定分析性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应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用于实际与预算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原因;将本期同上期比较,判断本期指标的是否存在异常;同业比较,判断被审计单位数据指标的正常性。其次,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可以用于财务审计中的问题揭示以及管理审计中的前景预测。第三,可以采用科目分析法,通过选择借方或贷方科目编制对照表来登记对应科目,查明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并且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应用于容易发生错误以及弊端的会计科目。第四,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可以计量预测的风险和准确性水平,量化注册会计师的预期值。

三、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一)分析性审计程序在风险评估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风险评估阶段,利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目的是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或者与其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识别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帮助注册会计师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关系,在风险评估阶段,分析程序就要识别那些可能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变化,因此所使用的数据汇总性比较强,在此阶段,分析性审计程序的主要对象通常包括对账户余额变化的分析,使用分析性审计程序的精确程度以及比较的指标范围,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素质而定。其次,要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预期关系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让注册会计师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重大事项或者决策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第三,根据分析性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该识别是否有异常的数据关系或者意外的波动,因为这都可能是重大审计风险的预警信号。如果出现异常的数据关系或者波动,要作为重点审查项目进行调查,在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基础上,考虑运用检查、观察等其他审计程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公务员之家

(二)分析性审计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的具体运用

实质性分析程序与细节性测试都可以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此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质性分析程序不仅仅是细节性测试的一种补充,在某些审计领域,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而且数据之间具有稳定的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首先,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特定认定的适用性时,要考虑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应当越谨慎使用实质性分析性程序。另外在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的同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可能是适当的。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对已经记录的金额或者比率做出预期时,需要采用内部或者外部的数据,这样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根据数据形成的预期值,注册会计师计划获取的保证水平越高,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样分析程序就越有效。第三,要做出预期的准确程度,准确程度是对预期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程度的度量,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形成的预期值的准确性,因此,在执行分析性审计程序时,要做出预期的准确程度,保证精确度。

(三)分析性审计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审计完成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符合,以此来判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整体是否公允:首先,是对财务报表重要比率的分析,在前期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获得了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各项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在总体复核阶段,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总体把握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其次,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审定数同行业平均数据或者以前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来判断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是否合理。第三,要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否对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产生影响,进而确定报表数据是进行调整,还是披露。

程序毕业论文:自学考试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程序

自学考试考生自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的登记审核,即进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程序当中来。

在进行登记时,会告诉每个专业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去指定的地点听论文的讲座。在讲座上,高校主管该专业论文的老师会和大家见面,并根据大家的选题方向,将考生分配到有关的教研室,然后由教研室具体指派导师。

导师确定后,考生应及时、主动地与自己的导师取得联系,并尽快安排第一次见面。而在见面前这段时间,考生应积极地准备自己的论文,尽量收集材料,形成论文的基本写作思想和提纲,这样见到导师后,才能与导师形成交流,导师也才能有的放矢的加以指导。

一般说,导师会给考生提出一些参考书或资料请考生借鉴,对考生提出的论文写作提纲也会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改。然后考生应按照导师的要求完善自己的论文。在论文从提纲到成稿的过程中,一般要有多次反复。考生应该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认真地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论文最后由导师确定定稿。定稿后的论文,考生应将其打印多份,为论文答辩做准备。需要指出的是,论文的写作是有时间限制的,12月底登记的考生,应在5月上旬完成论文的定稿;而6月底登记的考生,则应在11月上旬完成。论文定稿后,由系里组织进入论文答辩的程序中。

论文答辩的程序基本由三项组成:首先考生简单地阐述论文的写作动机、内容梗概和基本的观点;然后答辩小组成员就考生论文内容进行提问;如果答辩小组认为必要,还会对涉及论文的专业范围内的其他问题加以提问。这些提问都需要考生认真加以回答,并会影响到考生的论文成绩。

考生通过论文答辩后,其本科论文即告完成。如果顺利通过,考生就应该准备本科毕业了。

如何撰写毕业论文

本科专业(含本科段、独立本科段)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科类专业一般为毕业设计、医科类一般为临床实习)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程序毕业论文:优化程序长度的一种方法

摘要:本文分析了Microsoft公司优化程序长度的P-CODE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P-CODE的使用方法以及P-CODE程序的性能。提出了P-CODE编译的程序调试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程序优化代码压缩P-CODE编译指示器程序调试

1.前言

用户要求应用程序有更多更全的功能,使得应用程序的代码长度持续增长,但由于系统的开放性,有时也要求应用程序能在多种环境下运行,有很好的可移植性。这要限制应用程序的代码长度,减少其运行时所占的内存容量。

Microsoft公司为了满足此需求,在其应用程序开发包中引进了一种称为P-CODE(PackedCode,压缩码)的代码压缩技术。此技术与本地机器无关,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把执行程序的长度减少大约40%,为程序员提供了一个灵活而又容易实现的解决方案,减少了应用程序对内存容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2.P-CODE工作原理

P-CODE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编译器先把执行程序编译为比80X86机器码紧凑得多的中间代码形式,然后在链接时把一个小工作引擎嵌入执行程序中,最后在运行时由此工作引擎把P-CODE解释为本地机器码实际执行。为了方便使用,P-CODE技术实现于编译过程的代码生成阶段。例如开发者在C/C++中应用P-CODE技术时,只需把它作为一个“优化”选项选中即可

2.1.指令格式

在应用P-CODE技术时,链接器会自动拷贝一份长度约为9K的P-CODE工作引擎到执行程序中,程序运行时它仿真一个虚拟处理器。

P-CODE技术能压缩执行程序代码长度的关键就在于工作引擎的指令格式。我们知道,在现代计算机的指令格式中,指令除指令码外,还包括指出源和目的操作数的地址码,真正的操作数一般放在内存和寄存器中。而一般常用的指令格式是二地址码结构,少量使用一地址码和零地址码结构。例如最简单的两个寄存器值相加汇编指令写为:ADDAX,BX;AX(AX)+(BX)

而P-CODE是一个独立于本地机器的虚拟指令系统,其工作引擎是一个基于堆栈的虚拟机,它的大多数指令中只有指令码,没有地址码部分,隐含操作数存储于系统堆栈中,因而远比本地机器指令紧凑。同样上述的工作,P-CODE就可简化为ADDW,它执行时从堆栈中弹出操作数,运算后的结果再压回堆栈中。如用80x86汇编指令表示,就等价于下列指令段:

POPAX;弹出第一个操作数到AX寄存器中

POPBX;弹出第二个操作数到BX寄存器中

ADDAX,BX;把两数相加,结果存贮于AX寄存器中

PUSHAX;将AX寄存器中的结果压回堆栈中

2.2.操作码长度

P-CODE引擎使用堆栈隐含寻址,使得其操作码长度平均小于2个字节,分为标准和扩展的操作码两大类。

标准操作码占用一个字节,由255条最常用的指令组成,扩展操作码由256条不太常用的指令组成。有统计表明,在一个全部编译为P-CODE的20万行的C程序中,一字节指令使用频率为56%,占代码长度比例为37%,二字节指令使用频率为39%,占代码长度比例为52%,而三或四字节指令占用了余下很小的百分比。

2.3.引用

P-CODE技术优化执行程序长度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引用。引用就是编译器优化时,去掉代码段的重复现象,共享代码段的单个实例,类似于在高级语言中使用函数或过程的方法,当然它是编译器自动进行的。编译器优化时检查它所产生的代码,寻找指令段重复的地方,在程序中只保留重复段的一次出现,将所有其它出现的地方都改为指向保留段的一条跳转指令。此技术为执行程序长度压缩了大约5-10%的额外空间。

2.4.本地入口点

使用P-CODE,在程序代码中有时也会产生额外的空间开销,这就是P-CODE函数前面的本地入口点。

当程序中局部使用P-CODE编译时,很可能会发生机器码函数调用P-CODE函数的情况。由于P-CODE指令段需由P-CODE引擎解释执行,这时就需要编译器在P-CODE函数开始处额外增加几条机器指令即本地入口点,以便机器转换控制,停止执行本地机器码而调用P-CODE引擎,由P-CODE引擎继续解释执行P-CODE函数。3.P-CODE使用方法

P-CODE可用于Microsoft的VisualC++、VisualBasic等许多应用程序开发包中,它可全局地用于整个应用程序,也可通过使用“Pragmas”编译指示有选择地用于局部模块中。

3.1.全局使用方法

当要求以部分速度代价来达到程序长度的显著减小时,可对应用程序全局地使用P-CODE编译。如主要用于用户界面的程序,象字处理器、电子日历、小型企业财务软件包等。

此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改变应用工程的编译选项,然后重新编译即可。例如在VisualC++工程中加上编译选项开关“/Oq”,或在VisualBasic工程属性的编译页帧中,选中“编译为P-代码”选项。

3.2.局部使用方法

若要在程序的速度和长度性能上达到比较平衡的满意效果,可在VisualC++源文件中有选择性地加上P-CODE编译指示,具体地指示编译器将哪一段代码编译为P-CODE,而将哪一段代码编译为本地机器码格式。

P-CODE局部使用方法是将编译指示器“#PragmaOptimize(“q”,on)”置入想用P-CODE的模块或函数开始处,而在用P-CODE的模块或函数结束处加上编译指示器“#PragmaOptimize(“q”,off)”。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比较满意的使用效果,就要将主要影响程序执行速度的模块或函数编译为本地机器码,如频繁调用的函数、出现在循环内的函数等。而将相对来说对程序的执行速度起次要作用、主要影响程序长度的模块或函数编译为P-CODE,如用户接口过程中的菜单和对话框模块,因为这里程序执行速度上的牺牲相对于用户的工作速度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一些很少使用的模块或函数,如出错处理函数、一般情形下不会用到的功能模块也应编译为P-CODE。

4.P-CODE程序调试

用P-CODE编译的程序,可使用Microsoft提供的调试工具如CodeView调试器等来进行调试。它对源代码级和P-CODE汇编指令级二者都给予支持,所有正常的CodeView调试器命令,如BREAK、STEP、WATCH等在本地机器码和P-CODE码两种方式下都会起作用,只不过在P-CODE方式下,程序在断点暂停后,寄存器窗口显示的是堆栈和P-CODE工作引擎的状态。

因为P-CODE的引用会产生许多跳转指令,使得目标程序调试时难于阅读和跟踪,所以较好的策略是在程序开发调试阶段用编译开关“/Of_”关掉引用,当程序全部调试完毕后再打开引用优化编译开关。

5.P-CODE性能分析

P-CODE技术的本质是用程序执行时间的少量增加来换取其长度的明显减小。虽然P-CODE指令由工作引擎解释执行,固有地慢于CPU本地机器码的执行,但程序总体所需的执行时间还取决于一些系统因素和程序员使用P-CODE的技巧。在内存一定的环境中,大程序长度的减小也相应地减少了其执行时所需的内存容量,从而需要较少的虚拟内存交换页,且相应地提高了Cache命中率,因而减少了其运行时的系统开销,故其P-CODE版本和本地机器码版本最终在执行速度上的差异很小。另外,采用P-CODE后,程序长度减小了,系统总的吞吐率也得到了改善。

6.结束语

Microsoft的P-CODE技术为程序员提供了一种以少量增加运行时间代价而较方便地压缩执行文件长度的方法。它可通过简单地重编译而在程序中全局地使用,局部使用时将编译指示置于关键过程之前,可保证最大限度地压缩代码长度而使性能损失最小化。

程序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程序途径探讨

摘 要:一所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仅取决于高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且取决于该校毕业生的素质和就业及创业情况。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面对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主要阐述了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团队单位招聘的程序、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与形式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程序;途径

一所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仅取决于高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且取决于该校毕业生的素质和就业及创业情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面对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的程序和途径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一、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

(一)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保障

学校必须把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这既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体现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必然要求。要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渗透到了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按不同的时间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服务。

(二)学校要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力度,拓展就业市场,疏通信息来源渠道,打造就业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与用人单位广泛合作,多方设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按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的要求,调整和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与教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要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等其他各种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并动员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就业情况,提出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系领导要主动和毕业班的就业指导教师一起分析就业形势研究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毕业分配的进度和分配动向。为提高就业工作效率,按学生的综合状况,给毕业生分别划分为易就业型、难就业积极型、难就业等靠型和不就业型。对于难就业和不就业的学生,召开专门的家长会,讲清就业政策,让家长和学校一起为学生就业提供各种帮助。随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系就业负责人和辅导员要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清楚每位毕业生是否已落实就业单位,是否有意向单位,是否在试工。尤其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按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使他们能早日落实就业单位。让毕业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愉快地走上社会,直面人生。

二、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团队单位招聘的程序

(一)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程序

1.掌握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培养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适合于国家高校毕业生相关的就业政策。因此,高校毕业生在面向社会求职择业时,需要向学校及有关部门了解当年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政策规定,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学校所在的地区及自己将来要去就业地区的就业政策,还需要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和用人单位有关就业政策。这样,才能从容选择职业。

2.收集就业信息。这是就业活动的第一步,谁能及时获取就业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择业的主动权。所以,高校毕业生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3.自我分析。高校毕业生要联系自身实际客观的进行自我分析。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大学生要联系自身实际,客观、理智地进行自我分析。

4.确定目标和准备材料。参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实习与签订协议。

(二)一般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程序

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并把自己的择业活动调整到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较为一致的步调,有利于择业活动的有效进行。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要经历如下程序。

1.确定要求和招聘计划;需求信息;举办用人单位说明会。

2.收集生源信息。用人单位要招聘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必须广泛收集学生信息。(1)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及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获取学生信息;(2)参加供需洽谈会(招聘会或就业市场)收集学生信息;(3)在网站上收集学生信息;(4)通过学生的自荐获取学生信息。

3.分析生源资料。对收集到的学生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初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以便进行下一轮筛选。用人单位要注重学生资料包括性别、专业、知识水平、技能证书、综合能力及素质。

4.组织面试。面试是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后一关。有的用人单位还组织几次面试,每次面试参加人员及考核的侧重点各不相同。面试内容应科学、全面,提高面试的信度和效度。

5.上岗培训。每个用人单位对新员工都有一套培训计划。各单位培训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通过培训,让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创业精神,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让其掌握技术技能,成为称职员工;使新员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融入新的集体之中。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与形式

(一)学校推荐的途径和形式

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不间断地进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工作。同时,学校推荐的用人单位的可信度也相对较高。

(二)人才招聘会和网络求职的途径和形式

人才招聘会是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直接见面,互相选择,是就业途径中最为直接、常见的形式。人才招聘会具有招聘单位多,专业面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但由于人太多,不便洽谈和让双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成功率相对较低。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供求双方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机会。

网上求职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在操作上方便快速。填写“求职登记表”,键入自己的个人简历和申请信,通过网络的个人资料有可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招聘者访问,有时寻找一份工作甚至只要几分钟。同时,网上信息更新快,分类检索便捷,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尖端技术领域的大企业,在网络上所列空缺职位要让求职者一目了然,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相关公司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网上求职的缺点是目前通过网上招聘和求职尚需进一步普及、规范。但网上人才交流毕竟代表着人才市场的未来走向,上网求职将成为未来谋职者的主要求职途径。

(三)各种传媒、人才、他人推荐等途径和形式

扩大职业选择余地,最直接的办法是求助于亲戚、朋友、同学以及其他密切可靠的关系人。请人推荐,最好备一份履历表,便于别人从中介绍,便于用人单位对你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之成为决定是否面谈的参考依据。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获得信息也是获得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人才委托推荐也是现代人事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人事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建立有序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的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适用于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双向选择,尤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毕业的择业成功率。

(四)以自主创业形式的就业途径和形式。

这种就业形式不仅毕业生本人能实现就业,而且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受国家政策鼓励。通过这种就业形式的毕业生,只要把自己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交给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其档案、户籍既可回生源地,也可落实到自主创业单位所在地。大学生应具备自主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如下:(1)大学生自主创业必备的素质。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创业者创业的大好时机。创业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学生外部的创业条件和机遇都不是创业成功的全部要素。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条件。创业者一般都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但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特长所在,“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大学生创业者应具有团队精神,主要表现是通过合作使团队有责任感,能够有效地协调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创业就好比舰船起航,要乘风破浪,要避开暗礁急流,全体船员必须具有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2)自主创业必备的能力。一是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掌握专业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就要懂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以及专业生产的理论依据、生产规律和特点、检测评估手段等内容。运用专业知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用专业知识指导具体操作,形成技能和技巧。二是学习能力。从知识获取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勤奋、认真、主动、专注、有恒心、有毅力,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必须从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因素结合入手而获得。三是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一个创业者应当具备指挥协调能力,是否能迅速有效地指挥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这是组织能力的反映,组织工作做得好,可以形成整体力量的汇聚和放大效应,不然,就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对于创业者,组织能力越来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四是经营管理能力。它体现在管理者或创业者善于经营、善于管理、善于用人、善于理财等各个方面。包括会用人、会理财、会经营、会管理、协作能力等。

结语

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许多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市场的需求,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程序,研究就业多元途径,将就业指导和服务贯穿到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人生观,就一定会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