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一政治论文

高一政治论文

时间:2022-03-29 03:53:40 关键词: 高一政治论文 高一政治 政治论文 政治
摘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平台。但是,政治这门学科比较枯燥、深奥,很多高中生不喜欢,尤其是理科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相当消极。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就如何对高一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为政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

高一政治论文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研究

摘 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平台。但是,政治这门学科比较枯燥、深奥,很多高中生不喜欢,尤其是理科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相当消极。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就如何对高一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为政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一政治;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经历了中考的选拔,高一的学生对政治课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是高中生普遍表现出来的问题。高中生学习的目的性非常强,尤其是随着现在高考的“3+x”的模式的改革,考试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学生高一的上半学期就开始出现偏科的现象,他们会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在高考中的科别。除了文科学生必须学习政治课外,选择理科的学生一般不会认真上政治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将来的发展,政治课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高一学生进行兴趣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方位的备课

1.熟悉教材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课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以经济生活为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编排的目的、意义、教学方法等基本内容。比如,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商品》的备课中要熟知商品的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必备的条件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就具有使用价值”“离不开流通领域”;两个基本属性等。这些基础知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显得很枯燥,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熟悉学生

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在经历了初中紧张的学习之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关键是有的学生认为政治学习就是背诵学科,想到背诵就头疼。于是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从根本上就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消极的,更有甚者根本就不想学。根据这个事实,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设置很多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堂教学不拘一格

高中的课堂教学比初中的课堂教学任务更多,要理解的内容更多,因此难度更大。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很难达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为此,我开展了以下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显得特别轻松。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愿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让学生以前后座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把枯燥的问题变成灵活的易于掌握的知识点作为学习的目标,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统一思想之后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投入小组的学习中,整体把控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之后,我让他们逐个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听,并汇报小组的优缺点。还可以及时提出质疑和分享。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处于主动的状态,随时准备接受对手的发问并解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政治课,还不如说是辩论课。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和解答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对知识点的积累也可以做到当堂课完成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要想让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开展活动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来设置活动。比如,在教学《货币》这一节的时候,对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等枯燥的知识学生容易混淆。于是我设置了抢答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结果很多学生在抢答过程中高度集中精力进行记忆,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激起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效果很好。除了知识竞赛外,我们还开展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教学《多彩的消费》这一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到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消费与收入”“影响商品价格高低的因素”等话题来写出演讲稿并在班上进行演讲。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弄清楚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总之,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了求知欲,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任务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置不拘一格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条件来进行作业的布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从网络、媒体等方面吸收新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安排学生到他们喜欢的地方去寻求答案。比如,在教学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之后,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到网络、电视、图书馆等地方去查找资料,了解货币的神奇,进而统计出货币的种类。学生通过对货币历史的了解,更加明白了货币的作用和意义。再比如,在学习了《多彩的消费》这一节之后,学生对消费的类型、目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便让学生构建一个家庭的消费图。从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了解消费复杂的心理表现,帮助学生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四、结合学生成长案例进行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消费观念”的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更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常常有很复杂的心理反应,而通常具有的消费心理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在大多的消费观念中,消费心理偏重于求实。比如,人们在买衣服的时候更偏重于买一件实用的衣服,而不是片面追求时尚或者价格。这种消费观念很理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多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名牌,根本不在乎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无形中给家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的消费观念,而是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反思。高中生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是这个年龄正常的心理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他们需要在别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出现攀比和从众心理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众,更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吸引别人的不仅仅是外表,而是内涵和气质。鼓励学生在合理、理智消费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让内心的美好道德素养形成磁场。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我举了初中学生的从众和攀比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可笑,从而反观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知道了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的三十二字方针: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摒弃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报告中提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的确如此,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竞争不仅是知识水平的竞争,还是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竞争。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教师必须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读生活中的现象。这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师的使命,也是高中政治学科的意义和目的。

高一政治论文:浅尝高一政治教学中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践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初中思想品德有明显的提高,为了使高一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一阶段就要适时予以引导,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角度探索高一政治教学,并予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高一学生 ; 政治教学 ; 新课程三维目标

一、把握好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经验知识、信息知识,以及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只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程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主要手段,所以要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充分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使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1.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并且提高记忆活动的积极性。不但要对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准确的把握,还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效果就越好。一般在课前预习题中首先向学生展示,课中突出重难点,最后在教学小结中进行强调,起到引入与巩固的作用。

2.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表明,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所以,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紧密结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强化知识巩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实践性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实践参与。学习了教材中的“价值规律”后,再请学生来分析某一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以及会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通过这个过程不但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的能力。

4.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营造有益课堂气氛

要实现教学的知识目标,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其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分析和学生的参与,也有助于营造有益的课堂气氛,从而利用学生的情感进行教学。

二、把握好过程与方法目标

1.要把政治学科重要性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

经过中考思想品德开卷考试,高中教学中,要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不能只凭兴趣,一意孤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等各方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当然,思想政治课本身所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技能培养、政策宣传、公民教育等特色,也是任何科目无可比拟的。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能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读书方法和做练习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先是总体内容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课后第一件事仍然阅读教材,这是知识消化阶段,是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分析综合的积极思维过程。在学完每单元之后,再阅读整单元教材,做一个全单元总结,整理成有纲有目的系统内容,有系统地掌握它,也可以结合参考资料进行知识归纳,并进行练习巩固。做练习是高中学习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要做好练习不能只追求解题的答案和数量,要学会做练习。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完成练习的前提条件;而基本概念、规律是解题的依据。所以,要布置有价值的练习,要求学生把课堂习得与自主练习相结合。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加强交流相结合

在教学中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比如,阅读法、自主探究法等。但学生仅仅“闭门造车”还不够,还引导要注意和老师的交流,无论是目光交流,还是问题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与同学课下的学习交流,互补互进。

三、把握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情感目标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进入高中后面对新的面孔,敏感内向而且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就会产生孤独感。这种情况下要引导学生走出个人的小圈子,走到集体的大天地中去,不自怨自艾,不拘泥于一时的得失荣辱,要胸怀大志,放眼未来,把精力投放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为以后的奋飞而拼搏。

2.态度目标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3.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到“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无疑为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指明了正确的途径,那就是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和自主学习,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的高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秉承正确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摸索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收获。接下来,我将继续向前看,和学生一起走去领略思想政治课中文化与哲学的魅力。

高一政治论文:以探究法提升高一学生 思想政治学习幸福感的初步研究

【摘要】多年来在高考定乾坤的指挥棒下,全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由于高一学生文理没有分科,每天九门文化课轮番轰炸,繁重的课业负担把青春的激情压榨一空,而课堂流淌着的幸福感就成为师生们的奢望,政治课因其较强的理论性、教师专业素养的有限性演变为如同嚼蜡的说教课。我们力图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培养高一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支配政治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在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里,点燃智慧的火把,唤醒内心深处的潜能。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幸福感 四环节课堂 课前五分钟 多媒体应用

世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高一学生挣扎在九门文化课堆积成的“五指山”下,每当看到本应该朝气蓬勃的他们用满脸无奈的表情迎接政治老师来到教室,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这些青春小鸟们的幸福感太过值得浮躁的我们静下来深思。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豫东平原上一所普通的县级高中,师资力量薄弱,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县城的各个乡镇,这些孩子的素质与能力相对较低,多年来在高考定乾坤的教育体制下,从进入高中的那一刻起,师生们就开始了为三年以后的高考日夜挑战着身体的极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我们学校也在积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先后派出骨干教师去优秀课改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依然没有感受到学习政治的乐趣和政治课堂的幸福感。

二、制约高一思想政治幸福课堂的因素

1.对思品课的地位认识有误。调查表明,在初中、小学相当一部分思品老师不仅不是本专业老师,而且不少老师在带着主课的情况下兼带这门课,被蔑视的思品课必然沦为空洞的说教,甚至是“缺德的课”,这间接抹杀了学生对政治课的热情和兴趣,也给老师端正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加大了难度。

2.政治课无用论由来已久。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学校的高一学生要学习九门文化课,作业、试卷每天一堆,时间有限、压力山大,于是相当一部分准备报考理科的学生早早地就对政史地决然放弃;传统观念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没有使用价值,中招时还是开卷考试,考前突击一下即可,这种观念也随着学生升入高一,认为政治考前背背就行,于是经常会看到部分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堂而皇之睡大觉,在数理化课堂上生龙活虎的尴尬局面。

三、取得的成果

1.认识要两个到位:首先,教师改变师本位的观念,与时俱进,随时学习,终身学习,从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政治课堂的活力解放出来,重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倡导课堂多元文化,平等、合作;其次,学生的认识到位,教师帮助摆脱文科生的自卑心理,入情入理的给学生讲清学习思政的必要性,点燃起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

2.课前三个准备。准备好饱满、愉悦的情绪,不带个人情绪进课堂;准备好课堂上将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涵盖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重难点需要着重强调;准备好幽默、趣味的知识佐料,让课堂始终流淌着轻松、欢快的音符。

3.打造四环节课堂。从课堂的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反馈提升、解惑释疑四个环节入手,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课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支配政治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要深入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增强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4.利用好三个工具。(1)探究材料。关注社会生活是政治教师的基本职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教材、新闻媒体、自然、社会领域、本地乡土资源中搜寻探究材料,让课堂教学更丰满、生动。(2)多媒体的课堂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单纯的说教无益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学生如临其境,顺利突破难点,不仅有助于知识的获取,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3)利用好实践活动。利用前一节课结束前两分钟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调查下节课所需的资料、数据,社会调查内容可以是模拟一场基层政治生活会、设计班级听证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他们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升合作能力、集体意识和政治素养。

通过这半年多来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我们发现在政治课上学生越来越能发表自己的想法,思维越来越活跃,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我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立足幸福课堂教学,依托本课题的研究,深入实践更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这些可爱的小鸟们在思想政治这棵大树上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政治教学必须紧抓生产力这条主线

摘 要: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高一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始终抓住生产力这条主线,抓住了这条主线,就抓住了高一思想政治的灵魂。

关键词:思想政治;生产力

高一《思想政治》主要是介绍经济方面的常识。经济,在经济学上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在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要搞好高一《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要抓住“生产力”这条主线。

一、商品、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和商品经济是有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以后才出现的,而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社会生产力经过封建社会的缓慢发展,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进而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也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中日益显露出来了。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尖锐化,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垄断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和现代世界的三大矛盾,这一系列矛盾又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然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而代之。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壮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目前,在我国已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同时,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而且发展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呈现多层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分别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们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不能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四、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五、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社会中出现日趋复杂的行业和部门,各部门、各行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结成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其他部门。因此,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客观上要求把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按一定比例配置给各个部门,也就是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正确安排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六、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更快发展。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它是由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的。按劳分配是主体,坚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执行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它使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直接联系在一起,必然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改进和革新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他分配方式也是与人们的物质利益息息相关,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正确引导消费,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七、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由一国社会化走向国际化,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日趋形成,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经济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发展本国、本地经济的基本战略。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通过对外开放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外资金和技术交流、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辟沿海开放区等都是加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总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忽视、干扰经济建设中心的思想与作法都是错误的。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政治课堂如何选择与运用事例

【摘 要】高一政治以《经济生活》为例,课堂选用的事例要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简明有针对性,使学生迅速找到要点并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符合时代要求……因此,事例要认真筛选,教师也要具备相应的运用技巧,掌握举例的艺术。

【关键词】高一政治;课堂事例;选择和运用;经济生活

一节完整而成功的政治课需要有明确的理论结构体系,突出的重难点,同时也要有丰富的课堂事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关注和了解学生,能选择并利用合适的事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发展,使高一政治课堂成为形式活泼、内容充实、理论贯通、学生喜爱的课堂。

一、选择恰当的事例

1.贴近生活,“接地气”

高一新生要适应高中生的角色,面对很多的挑战。政治学科内容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在它面前产生了一些疑惑。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较为轻松地吸收消化知识,高一政治教师在举例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接地气”的事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经济生活》在生活中的价值,感觉到学习的乐趣,逐渐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巩固课堂知识。

例如,学习货币的基本职能时,可以列举学生购买文具、书籍、生活用品等事例,学习信用卡的含义、作用和优点时可以将它与学生常用的“饭卡”相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时,可以列举本地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开动脑筋,切实提出有效的方法……

2.简单明确,“针锋相对”

高一《经济生活》的内容体现一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知识的展现也遵循了由浅到深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开始,不断拓展,逐渐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开始在选择事例时应该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在特定的背景知识下快速读懂材料。材料要简单明确,设问要针对性强,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迅速联系课本知识,正确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增强高一学生学好政治的信心,当学生学会在题干中得出答案时,还会使他们认识到阅读和分析材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例如,在介绍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可以列举影响猪肉价格的因素,应突出养猪成本的提高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体现出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另外明确猪肉的供给量和人们对于猪肉的需求量发生的变化,体现供求关系对于价格的影响。对于其他的一些因素,教师在课前处理材料时就应将之略去,避免造成学生答题混乱,指向不明确。

3.与时俱进,收放自如

相对于照本宣科和空洞的理论讲解,运用生动有趣、富有时代特征的事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通过对事例的回忆,再现知识点,并调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适当选用较为生动新颖的事例。

例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影视明星做广告来表现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以当前的“非主流”现象来表现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等等,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但是,如果事例选用不恰当或是教师引导不当,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课堂中运用某网络游戏为例,可能会引起部分同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如果将该游戏描述得过于详细、生动,不仅可能使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也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兴趣继而沉迷其中耽误学习,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避免哗众取宠,真正发挥此类事例的作用。

二、巧妙运用适当的事例

1.构建联系,“前呼后应”

一节课要列举几个事例,没有标准答案。但教师应结合本课的知识点、重难点,做到前后联系,前呼后应。

课堂举例要时刻围绕教学内容,为说明知识点服务,不可偏离主题。如果一个事例要转好几个弯才能联系教材,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反而会把他们引入迷途。如果事例可以与课本中其他的知识点联系,可以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既使学生明白了新学的知识,又复习了原有的知识。

事例与事例之间的联系。课本每一框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这应当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举例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通过一个事例,多个设问的方式把多个知识链接,层层深入。若是列举了多个事例,可以选择几个有联系的事例。例如,在介绍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这一弊端时,列举了“毒牛奶”的事例,那么在介绍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时,完全可以从同一个事例“牛奶”入手,转换角度解释相应内容。

2.准确定位,恰到“好处”

事例用在什么时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呢?首先要定位,是用来导入新课,承上启下,归纳总结,还是用来拓展延伸的。

导入新课的事例放在课堂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知识点;承上启下的事例放在课堂中期,巩固新学知识点,并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归纳总结的事例放在知识点讲解之后,对之前的知识点总结深化;用来拓展延伸的事例一般放在知识点学完之后,开拓思维,实现跨越。

例如,讲解完储蓄、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之后,请同学们根据“张大爷”家的“具体情况”,帮助他设计一套投资理财的方案,并阐明原因。这个事例能够起到总结概括的作用,帮助学生归纳了各种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将课本知识运用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中来。

3.积极引导,传递“正能量”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特别强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例如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科学发展观等。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多用积极向上的、正面的事例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当然,有时候不可避免会列举一些较为消极负面的事例,此时,教师要给予评价,尽量消除负面影响,引导学生用乐观积极地态度去解决问题,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观点。

例如,面对当今社会就业困难的局势,劳动者不能整天怨天尤人,消极懈怠,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面临着这一问题,因此,教师要端正他们的态度,从当下开始,打好基础,全面发展,为未来做准备。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第一中学)

高一政治论文:浅谈如何高效利用高一政治新教材

【摘 要】新课改革在全国上下早已经普遍拉开帷幕,并再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一步步助推着新一轮教改大潮的进行,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和理念的改革。高中政治在这次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变化较大,由于高中政治教师的积极参与,笔者所在的学校,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面貌化发有很大的改观,学生愿意上政治课,教师上课也倍感轻松,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源于对于高一政治新教材能够高效的利用。

【关键词】高效;利用;高一政治;新教材

正文:

新课改革在全国上下普遍拉开帷幕,并在进一步深化。一步步助推着新一轮教改大潮的进行,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和理念的改革。高中政治在这次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变化较大,由于高中政治教师的积极参,笔者所在的学校,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面貌化发有很大的改观,学生愿意上,教师倍感轻松,并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就拿新高一政治教材来说,新课改冲击了传统的政治教学理念,带来了一线生机。但由于新课改的实施时间不是很长,新课程教育理念渗透的还很不到位,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笔者就结合所在校的高一政治新课程实施中各个班级存在的问题,谈一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材如何进行高效利用。

一、高一新教材,在使用中凸显的问题:

1.旧的教育观念与新高一政治教材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依然残留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切同新教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存在冲突。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已经在长期的实践行为中形成了,并且存在着某种稳定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会被革新。可想而知,新教材在滞后的教学观念下,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支配下,矛盾产生的必然性。

2.新教材存在自身的体系

高一政治教材,主要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囊括的知识点和内容相当的丰富,与学校安排的课时肯定是不成正比的。就拿高一政治《神奇的货币》一课来说,教材内容设计为两框,课标把这繁多的内容只安排为两课时。“揭开神秘的面纱”(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占用一课时。每一部分中都演化出很多的问题和内容,如,货币的含义和本质,就需要同学们分析“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这是很费时间的。如,货币的基本职能中,设计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W―W(物物交换)、W―G―W(商品流通),这些都需要花费实践讲解。再如,纸币的内容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两个名词,需要费力耗时的为学生解释后才能理解。

繁多的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课时当中,还不能忽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且要达到原理知识的掌握,课时的紧张不利于新课标的贯彻,给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带来了诸多不便。教材体系欠缺,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加补很多的知识。不补充就会使各知识点间欠缺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一现象,我们从教材内容与课后的习题就能比较出来。课本只是讲授最最基础的内容,课后题目难度却是从课本上很难直接找到习题的答案的。

二、如何高效利用高一政治新教材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在知识点获取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摆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才能有效的利用新教材。

2.观念创新带动行动的创新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求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依靠的就是新的教育观念的支配。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新学生观,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范围。将政治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做到知行的统一。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笔者在课前设计5分钟演讲;在课程中,对于难以掌握的理论,笔者安排简短的辩论的形式,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课后,对于重要的原理和思想性很强的知识点,笔者要求学生撰写小的政治论文。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善美镌刻在学生心中。

3.新高一政治基础要在新课标指引下,采取适当的教法

新课标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将政治理论内化为科学的价值观。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高一政治新教材的知识点。抓住当前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经济事例和文化活动,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提高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从而掌握住政治理论观点。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化高中政治改革。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需要我们高中政治教师的积极参与,并结合自身所在的学校学生的实际,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出现新的较大的改观,正确使用高一新教材,使政治课学生喜欢上,感兴趣,减轻教师的压力和重任,提高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中学)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政治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一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下,高考题很多是"背多分"的题目,答案当然是"背多分"的答案,那么教育就是"背多分"式的教育。高一作为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如果一开始就为了分数进行这种"背多分"式的教育,那么估计是没有学生喜欢政治课的。我们觉得在政治课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兴趣,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及它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如何做到贴近生活,在教学中基于问题、基于情境、基于案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精心设置的探究活动中培养起关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着力要攻克的难题。基于此,我们高一政治备课组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集体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 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

1.呈现型问题情境

这是将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如教师利用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以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设疑方法,多用来理解某一知识、概念、观点等。

2.应用型问题情境

这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或有目的制造矛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的、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变通思路考虑问题的习惯。如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布置"模拟法庭",编写小品、开展辩论活动、召开模拟听证会等,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等。可提高学生参与政治课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既重学习,又重应用。

3.创造型问题情境

这是指让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做新的探索、补充新的见解。如教师启发学生;"除教材中关于......方法之外,你还有自己的方法吗?"也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展开想象。如提问"假如你是市长,将怎样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通过这种角色的设计和变换,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现实的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类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巧妙地组织适当的问题,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学习,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发展。

二、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探究教学模式共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设置情境,确定主题,自主发现,合作探究,总结升华。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活动--体验--展现"三个要素,即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探究过程,领悟探究方法;并在探究活动全过程中充分展现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情境体验式教学就其本质特征是师生间、生生间多元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讨论活动

讨论是高中政治课常用的体验式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要使讨论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式,如同桌共议、小组讨论、全班发言等。讨论中,教师要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引导、辅导。

2.案例辩论活动

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课堂上的案例辩论活动比讨论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发表不同观点,在"头脑风暴"等活动中,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明辨是非曲直,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3.角色体验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让学生或检验现实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才会充满生气,令人鼓舞。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即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学生政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初中升入高中,高一学生有很多不适应,表现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政治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初中政治课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又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压力较小。而高中政治理论性强、范围广、容量大,能力要求高,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到个人的家庭消费,从国内到国外无不涉及,学生感到难以掌握。特别是到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前夕仍有很多学生惊呼:原来高中政治考试是闭卷,还需要背!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有的学生已逐渐适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学习成绩的提高。为此,需要教师针对问题,找出对策让学生尽快适应。

一、被动学习,没有计划

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因为这样的现象而生气:准备学新课了,可学生毫无准备;一个极简单的问题,可是被提问的学生是什么也不知道;要收作业了,可学生还没做完,为了交差只能抄答案当搬运工……这种类型的学生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纯粹是为了应付。所以结果可想而知,考过、讲过的题再考出来依然一窍不通。

难道这些学生不想学好吗?应该说刚升入高中时,他们也曾对学习充满信心,但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往往会顾此失彼,有的甚至是干脆放弃。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一方面,多给有困难的学生一些关心。有人说:“遗忘是最可怕的惩罚!”一个眼神、一个提问、一句鼓励的话都可能使他倍感鼓舞。另一方面,帮助或提醒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乱打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这样按照教学进度搞好预习、听课、复习,从而对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疲于应付的状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做一个主动学习的人。

二、不会读书,打开书什么都会,合上书又什么也想不起来

这类学生占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平时看书理不清头绪,不知道什么该背,什么该理解,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出力不讨好。有些理论背了几遍就是记不住。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因此要让学生会学习,必须教学生会读书。

1.理清层次

首先从内容上讲,要理清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不仅要找出来,更重要的是理解、记住它。考试时就需要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脑子里没有理论储备,答题时就会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找出来是前提,理解是关键,记住是目的。其次,从结构层次上层层递进,深入把握。对于每一课要弄清本课共讲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先讲这个问题,后讲那个问题。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要按照从大到小即课题――节题――框题的顺序编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建立知识网打下基础。

2.变繁为简

把课本知识由厚变薄地压缩。既便于记忆,也便于复习。例如,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可概括为:战略、创新、诚信、强强联合、社会责任、引进来走出去。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归纳为:立法、执法、体制。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可简化为:经济、收入、物价、政策、心理等。通过对课本内容进行归纳、压缩,不仅能使知识变得不再难记,而且还能使我们在解题时对知识运用自如。

3.前引后联

对同类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知识集成块,需要用的时候根据情况加以选择即可。例如在学习了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后,了解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途径方式、原则等,我们可以把有关公民通过网络参与的内容整理出来:公民可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享有言论自由;可以通过网络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通过网络留言参与民主决策;通过舆论监督制度、网上评议政府等形式进行民主监督;还可以通过网络向有关部门求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公民通过网络充分行使各种民主权利,但也要遵守法律,履行义务,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等。

4.敢于质疑

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上完了,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基本上是没有;晚自习时,学生问问题的也比较少。学生不问,并非真的什么都会了,其实质还是未形成主动钻研的习惯。在美国,把能否提出问题作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所以,我们的学生也要善于质疑,积极思考,自觉地分析、钻研、解决问题。

三、上课能听懂,但不会做题

政治考试中的主观题是大部分学生的“软肋”,要么没有思路,不着边际,答不到要点;要么丢三落四,答不全面;或者有话不会讲,有理讲不清;文字表达口语化、事例化,最终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些情况实际上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正确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为此,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三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要求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基础知识,千万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浅尝辄止。对基础知识不但要理解,而且要准确记忆,能运用自如,做到熟能生巧。二是加强答题规范化训练,做到答案要点化,表述规范化,原理正确,术语准确,文字工整,卷面整洁。三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归纳,找出各种题型的答题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学习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喜欢政治学好政治,对学习充满信心,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 山西省沁县中学)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心理障碍及其教学对策

摘 要: 在目前“3+X”的高考模式下,如何消除高一学生学习政治的心理障碍,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正确分析学生学习政治的心理障碍,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转变,树立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 政治学习;心理障碍;创造思维;探究活动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总是听说这种现象:绝大部分的高一学生都认为高中的政治难学。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表现如下:

一、畏难,心理压力较大

高中政治所学知识比较复杂而抽象,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高一经济生活中所讲的价值规律,尤其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知识,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高中政治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自己平时也花时间去学、去背了,政治成绩却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对学习高中政治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政治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在学生当中“政治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二、有惰性,学习方法刻板

高中政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等的教育,并学习运用这些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正确分析经济现象,正确理解对待人生价值等问题,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这必然要求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学生学会政治,到自己会用政治差距还非常大。经过本人多年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政治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学生获取政治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一定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学生没有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只为考试。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学生存在惰性心理的障碍,就不会主动去汲取知识,学不到真正的东西,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自卑,性别心理障碍

文科是男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男生不敢放胆去学习政治,造成心理负担,学习信心不足。例如近几年各省高考实行“3+X”以来,其中“X”科选读政治的男生较少。不仅男生学好政治的信心明显低于女生,而且学习的劲头也不如女生,对自己不敢要求高。在社会上大部分人认为男生学习政治至少在某方面比女生困难的情况下,男生的心理压力实在不小。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表现在特色上的不同。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男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介绍一些打破心理障碍的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要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其次,要注重探究活动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探究课是新课程下政治新课程出现的一个重大的变化。高中政治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编排了一组综合探究的内容。足以体现综合探究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意味着一种锻炼,一种尝试,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尽快实现由“传授”型、“灌输”型向“体验”型、“实践”型的转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综合探究课安排的结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其中灵活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掌握获得知识的技巧。

第三,要给男生充分的鼓励。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达向理想彼岸的舟楫。有了它,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它,就走上了义无反顾的追求路。有了自信,才会拥有自我,才会拥有成功,才会拥有辉煌灿烂的人生。因此,要消除男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树立男生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男生处于劣势不是绝对的,所以不应盲目自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努力,男生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

高一政治论文:对高一政治“多彩的消费”知识点的分析与讲解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学主要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大方面的内容,其中高一政治主要以经济生活为主,“多彩的消费”是其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正确认识和对待金钱,学会理性消费。

关键词:高一政治;多彩的消费;知识点;分析与讲解

“多彩的消费”作为《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的内容,即是对第一单元的一个出发点也是一个归宿点。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中心――消费,两条线索――消费的基本认识和怎样消费来组织教学的。各种消费观和怎样消费是本课的重点,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综合探究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消费观点,充分认知和了解艰苦奋斗精神,深化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就这个知识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作为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可支配收入”的分析与讲解

在讲到影响消费的因素时涉及“居民收入”,而“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收入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就其外延理解,可支配收入,有三个理解维度,即:国家、地区和居民个体;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分析,可支配收入又可分为“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从宏观核算来说,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净收入+经常性转移净收入(其中,生产要素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各项财产性收入;经常性转移收入=补贴收入+赠予收入+无偿移转收入);从微观统计角度来说,国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高一政治“多彩的消费”教材内容中的可支配收入不是从国家和地区的维度来理解、分析的,而是以居民个体的角度来分析的,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其范畴指的是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收入。在此需要关注的是居民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则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可支配收入在道理上是一样的。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将这些内容进行渗透、讲解,同时将工资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放在一起进行区别、分析,拓展学生学习的范畴,强化学生对经济知识的认知和了解。

二、“恩格尔系数”的分析与讲解

恩格尔系数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结合统计材料对销售结构变化总结得出的规律,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延伸、拓展其范畴,将这个规律以一个国家来分析:一个国家越穷,那么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反之,国家越富,购买食物支出的比例就会越小。加强学生对经济知识的运用。笔者在这个基础上,灵活变化恩格尔系数,分析、总结其系数指标的时代性与条件性,即: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与总支出金额是成正比的;同样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恩格尔系数高与低分别代表着国家的富裕和穷困。在分析、观察、统计恩格尔系数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时间越长恩格尔系数就越明显、越准确,其年份中恩格尔系数的波动也属于正常现象;第二,在进行国际分析时,需要注意的是其可比口径,如:在中国,其住房、医疗、交通等有着补贴的现象,所以,在进行比较分析时,应适当地进行调整;第三,趋区域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不同,其恩格尔的系数也就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恩格尔系数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误差。

三、“做理智的消费者”的分析与讲解

就这部分知识,高一政治教材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清楚几方面的关系,即: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关系;个人行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消费与创造、享受与积累的关系。笔者在教学中也是着重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讲解的。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地进行消费,借以处理好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消费,不要盲目从众,以个人实际需求出发,尽量避免情绪影响消费,保持冷静,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双赢。同时,笔者认为在讲解此内容时还应渗透一定的绿色消费观念,保护环境,诸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购物、物品多次使用、废品循环再生使用等等,让学生深入明白个人行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这基础之上,有意识地渗透艰苦奋斗精神,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艰苦奋斗不仅仅是过去时代所需要的,更是我们今天不变的精神追求,诸如:强化学生自主分析、总结消费与创造、享受与积累等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身边的实际生活来约束自我的行为,力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政治教师应明确让学生了解到政治知识的实用性。对于一些政治知识点,教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延伸、拓展知识范畴,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观念。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

高一政治论文: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与反思

摘 要:在教育叙事的研究中,回顾与反思,使我们的政治教学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我们的课程更具实践性和开放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一政治教育; 叙事研究; 策略与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关于质的研究方法,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下面就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谈谈我的想法。

一、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我校属于县普通高中,学生来源为县中统招后的生源,主要有三类:统招、扩招、增招,属于县中等偏下的生源,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文明礼仪的缺失、感恩意识的缺乏、团队精神不强以及存在着心理问题等现状,政治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教育叙事是政治德育的一种有力形式。通过教育叙事研究,让学生懂得并践行文明礼仪,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协作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为此在高一阶段开展政治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政治课任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感情、人性以及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叙事这种方式可以使老师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注。这样才能构建属于师生共同的教育世界。

2.教育叙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

政治课任教师通过对原有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对本来模糊的理论、假设、信念和自己的实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日常教育活动洗礼、升华的教育思想又进一步指导以后的教育行为,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哲学。

3.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增强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政治课任教师通过对政治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使他们从教师、家长、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出发,透过他们的眼光观察世界,多角度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在叙事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就自己,增强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界定

高一政治:主要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两本教科书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通过记录一个个的教育故事,让同行分享、体验,寻求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探索高一学生德育的新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

通过一年的研究,在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自然情境性。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班级实际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我们教师在高一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的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如我的教育叙事:《爱是教育的全部》。

2.故事情节性。政治教学叙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叙事一样,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3.反思性。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在叙事研究中教师要善于积累一个个的教学故事,然后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从而找寻政治教学的规律,提升政治教学的水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四、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一个个的叙事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境、真实全貌,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在对叙事的反思时,往往会受到研究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理论水平等的制约,需要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教育叙事的研究水平。所以我们要做到:

1.明确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理论与结论。

2.掌握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教育叙事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

3.熟悉政治教育叙事的文体与结构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育叙事强调可读性、故事性,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最重要的是教育叙事侧重于感悟。

高一政治论文:在课改实施中对高一政治教学的反思

有人说不会反思和总结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的老师。教师应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因此说,具备反思能力,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学改革。下面结合高一政治教学的实践,谈谈如何在高中一年级的政治教学中进行反思。

一、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曾经有这样的观点,说教师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教师的厚度就是教学的厚度。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阐述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呢?这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该明确的问题,也是应该时时检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理论观点;能够优化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精通教材、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做到这些,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有所更新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新课改,是我国近阶段实施的重大教育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能力形成,关注学生的发展。那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怎样确定教师是否更新了教学理念呢?

1.教师是否把握了时代脉搏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密切反映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握时代脉搏,使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把握时代脉搏是高中政治时代性和实践性的体现,如果教学不能与时代相符,那么这样的政治教学就没有意义,同时也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真正有效的政治教学是将政治知识和理论融于真实的生活中。

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

程中继承”这一知识点,有效地避免了“人云亦云”的现象。

2.任务组式讨论法。任务组是在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某个项目时,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组建的学习小组。任务组中的学生都处在任务和活动中,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框题时,就“市场秩序”这一知识点设置了课堂讨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政府、企业、个人该做些什么?”然后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就政府、企业、个人应该做什么开展讨论。这样的讨论,有明确的目标,使得小组内的每个人都能够有话可说。

3.发散思维式讨论法。这种讨论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让学生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由小组领导者宣布开始,介绍一个主题或问题,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发表看法,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时,就可以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法: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如何绿色消费?这样的讨论方式,有利于克服学生思维狭窄、偏于一隅的毛病,可以开阔其思路,培养其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讨论高中生如何绿色消费时,有的学生建议不买过度包装的礼物;有的学生建议把不穿的旧衣物进行改造,自制笔袋、书包等。这表明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被充分激活。在讨论中,只要学生不是犯知识性错误,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

教学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政治课堂的讨论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如何让学生在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如何让政治课讨论更加有效,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究,不断总结。

高一政治论文:立体引学式与高一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摘 要: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在高中一年级的思想政治课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动手、动脑,促进思想转变;放眼社会,让学生“指点江山”三个方面去探讨。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社会经济知识,培养正确的思想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高中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应让学生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造性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在多年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作了一番大胆的尝试,把立体引学式教学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效果比较显著。

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课程,将社会生活与课本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而传统教学中,课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老师的单向灌输和传递,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这种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政治思想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只有转变观念,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使思品教学事半功倍,同时也符合学生的生活学习规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

如在教学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货币”一课时,我借助《党员警示录》中的一则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府主席成克杰受贿案作出公开宣判,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报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又发动学生自己去寻找表现革命伟人的材料,把其中他们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的故事,形成强烈的对比,然后让学生自己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爱憎、是非,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凸显出来,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了学生,并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能力的舞台,相信学生所受到的教育绝非书本上那枯燥的一点。

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些不健康因素影响着青少年的灵魂,给学校教育造成困难,影响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作为教师是不能小视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带着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走向社会,在今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让学生参与社会的道德评判显得意义非凡。

二、动手、动脑,促进思想转变

对于学生来说,与其让他们牢记“错误”的可怕,不如让他们领略“正确”是多么的美好。整天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好奇,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又会怎样呢?因此,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主动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货币”一课时,我没有简单地喊“清正廉洁光荣,贪污受贿可耻”之类的空话,对他们而言,“光荣”是什么,“耻辱”又是什么?我在教学本课前,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社会调查,要求材料真实,有教育意义。

于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在调查时,班上一同学揭发他的父亲是县交通局局长,每到春节或其他节日,都有很多人给他们送红包或送礼物,原来他们都认为很光荣。是否很光荣?我让分组进行讨论,结果对照《党员警示录》,某一同学的父亲收受他人的钱财和礼物属于贪污受贿,可耻!应受到党纪警告处分,不是光荣的事。集体作出决定:让他代表我们全班同学的意见,做好父亲的思想工作,把钱财和礼物退给他人,做一个廉洁清正的公务员。通过这次同学们的动手、动脑的社会调查,不但促进同学本身的思想转变,也促进家庭成员的思想转变,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欣赏自己的学习效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适用。

三、放眼社会,让学生“指点江山”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际上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同时,教师应定期让学生交流社会见闻,并针对该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可以“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在争论与评判中教师适时地给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

如在教学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上册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笔者让学生对市场经济问题发表意见,并就当前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进行讨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让他们撰写小论文起先论述,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致用,体验真实情感。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感情起了变化,就会引起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只要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他们就能积极地、自觉地接受这些内容中的道理。

四、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知行统一

(一)与各学科教学结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经常途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选好教学的结合点和渗透点,以所任学科的教学特点为最佳结合点,将思想政治课内容自然地融于教学过程中。如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中提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这一课内容与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上册中的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一课内容联系密切,教师可结合本篇课文的教学,渗透、深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产物的观点,教育学生要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

(二)与班务工作挂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有一些政治教师曾是班主任,作为班主任要掌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强化思想政治观点,联系学生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实践指导。如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热爱社会主义的观点时,可结合思品课《商品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学,强化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与主题班会活动配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召开主题班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吸引力最大,从而巩固、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使学生产生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教学思想政治课下册《国民收入的分配》的内容时,教师可围绕通过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处理原则的学习,能够正确看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社会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与个人利益及目前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抵制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和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

总之,立体式引学教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就是提倡全方位、多角度地给学生以影响,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培养综合情感。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活动起来,有立体感,与时代紧密相连,让学生不再谈“思想政治”色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小小尝试,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也会充满欢声笑语,老师不再板着脸说教,而我们的学生也会成为心灵健康美好的一代社会栋梁。

高一政治论文:从高一学生政治学习状况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摘要】南宁市政治中考实施开卷考试已经多年。这个学期我也正好又一次的教高一,在教高一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一的新生在学习政治这一科存在很大的难度,他们很难适应高中的政治教学开口接受高中的政治知识,学习效果扣学习效率都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要使高一学生适应高中政治教学,掌握高中的政治知识,必须要考虑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一学生 政治 教学方法 探索

一、了解高中与初中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初中政治课程标准与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其次中考与高中的会考、高考的政治考试要求不同。正因为初中政治课程标准与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所以中考与会考、高考的政治考试目标有不同,首先最大的不同是中考是开卷考试,会高和高考都是闭卷考试。我们知道开卷考试只允许学生携带普通初中教科书进入考场,教科书上允许写有文字,但严禁夹带纸条,其他任何资料不得带入考场。考试期间,考生必须独立完成考试,不得讨论,不准交换资料。我想开卷考试旨在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减轻学生机械性记忆的负担,减轻学生应试的心理压力,而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观察、理解、判断归纳等能力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政治实行开卷,不是说政治这门课不重要,而是体现了教改向素质教育迈进的方向,说明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高中的会考和高考是闭卷考试,考试是指挥棒,是不能拿任何课本和资料进考场的,完全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进行测试,课本的知识要熟记在心,特别是基础知识,还有事实政治,都需牢记在心,如果应该记牢的而不去记,或记不牢,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测试,这是很浅显的道理。而且在记忆的基础上还应灵活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必须向创新意识方向转变。中考的开卷考试和高中的会考、高考的要求不同,可以说,会考、高考的能力要求比中考要求要高。

再次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正是初中与高中的教学大纲不同,中考与会考、高考的政治考试要求不同,所以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差异。初中政治教师比较重视学科内和不同学科间的渗透与沟通,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且加大教学容量,科学设置教学环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但有不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己讲得太多,教学效果反馈不及时,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当然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的会考、高考的样式将直接影响到高中政治教学模式。我们知道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因此,高中的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

二、学生角色难以转变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高一学生的角色转变困难。初中政治是开卷考试,而高中的会考和高考是闭卷考试,学生意识中很难接受这一点,觉得很“头疼”。在平时政治学习中也还是用初中的那种办法,不愿去记知识点,或根本没意识去记,总以为政治是副科,学习兴致不高,

对老师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很难适应高中老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都不理想,从而导致政治考试总体不理想。如在刚结束的期中政治测试中,我们出的试卷难度是7:2:1,但整个年级的平均分为56.7,及格率为60.8%,这很令人担忧。

其次是有些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较传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唱“独角戏”,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丧失,对学习政治的兴趣也跟着丧失了。

三、为改变高一学生政治学习状况,使学生适应高中的政治学习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首先,教师在教学上要打破老框框,确立素质教育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只有积极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巧用激励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微笑、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自然格外主动、认真。

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论文、事实演讲、社会调查等,例如我每节课前的三分钟开展时事演讲,学习会把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提出来进行演讲或者讨论,这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如我在上《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阅资料,然后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在上这一框题时非常地踊跃,积极性非常高。还有如采用漫画、图表段幻灯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转化有很大的好处。

其次,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何一门学科都必须以记忆作为前提和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我想主要提高学生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以及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和能力就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大胆提出新颖的见解。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关注时政重点、热点,焦点,是培养学生政治敏感性,并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定会终生受益的。

再次,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它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重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多教给学生“点金术”!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开展学法指导,分别单选题、不定选题、解答题、辨析题和论述题的解题方法的专题讲座,现我己召开了解答题、辨析题的学法指导讲座,效果还不错,期中考试这两项得分比较高。除此之外,还必须布置适量的练习,教会学生抓住审题这个关键环节,做到答题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所采取的措施不是一个权宜之计,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也不单单是教师的事,学校、社会、教师、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努力,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也渴望有更多的同行来关注这个问题,相互切磋,相互探索,把这个问题解决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