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

杂志简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139/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舞蹈史、舞蹈文化、舞蹈创作、舞蹈教育、舞蹈音乐、舞界动态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国际刊号:1008-2018
国内刊号:11-5139/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56
复合影响因子:0.36
总发文量:1663
总被引量:4799
H指数:20
引用半衰期:6.8333
立即指数:0.0169
期刊他引率:0.8976
平均引文率:4.4011
  • 中国舞蹈七十年——名家五人谈(一)

    作者:陈爱莲; 潘志涛; 白淑湘; 隆荫培; 吕艺生 刊期:2019年第04期

    文章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举办的系列学术主题活动"中国舞蹈七十年——名家五人谈"(第一期)座谈会发言。发言人分别是陈爱莲、潘志涛、白淑湘、隆荫培和吕艺生。各位发言人回顾了中国舞蹈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个人舞蹈艺术生涯,并提出关于中国舞蹈创作,民族舞蹈发展以及舞蹈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和理念。

  • 对话:从北京舞蹈学院透视中国舞蹈教育发展建设新思路

    作者:周星; 郭磊; 邓佑玲; 王伟; 许锐 刊期:2019年第04期

    自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学各学科的优势和声誉也随之不断提升。与其他艺术学科相比,舞蹈学科呈现出后发优势。作为国内舞蹈学科的领头羊,北京舞蹈学院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整体上扬的良好趋势。在整体趋势、学科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业发展方面,"北舞"除了继续保持"舞蹈家摇篮"的传统优势,同时还兼顾当下社会对舞蹈艺术人才的需求...

  • 从“语义”到“语用”:民间舞蹈研究方法的转换

    作者:王阳文 刊期:2019年第04期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研究中以动作为核心展开不同层面的探讨已形成相应的研究方法。语言学转向带来认知结构的转变,对于语用的关注由哲学发生而影响到其他人文社科各学科。在新的理论范式下民间舞蹈研究需要从探寻动作意义转而关注意义产生的过程和语境,从对具体符号所指的聚焦转向对象征结构的阐释。民间舞蹈...

  • 论舞蹈作品独创性的法律认定

    作者:杨华权 刊期:2019年第04期

    舞蹈作品是多种艺术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首先界定了舞蹈作品的定义及其构成要件,分析了独创性的法律含义,进而探讨舞蹈作品独创性的具体体现,分析了影响舞蹈作品独创性的因素,并以《千手观音》为例对舞蹈作品的独创性进行实例解析。

  • 舞蹈的本质——西方舞蹈哲学研究综述

    作者:孙晓牧 刊期:2019年第04期

    舞蹈本质问题是舞蹈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是探索和建构舞蹈艺术理论的基础。西方舞蹈哲学理论发展至今,有关舞蹈本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已经产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文章围绕舞蹈本质这一核心命题,从舞蹈哲学研究视角入手,进一步廓清西方舞蹈哲学的研究脉络,从而探明舞蹈本质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真相,这对于舞蹈编创、舞蹈表演和舞蹈鉴赏都具有指导意义,同...

  • 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花鼓”研究

    作者:王丹 刊期:2019年第04期

    "打喜"是清江流域土家族以女性为主体的诞生礼仪式,打喜花鼓是在女性身体条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属于女性的舞蹈艺术。打喜花鼓的舞蹈植根于清江土家人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并以艺术的形式再现民众的生活,呈现生活的意义,其形体舞步、姿势道具、神态表情等均体现出它所具有的身体艺术的性别特性与生活属性。

  • 基于个人生活史语境的左权小花戏研究——以传承人李明珍为例

    作者:许晓云 刊期:2019年第04期

    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其传承的不仅是某种舞蹈样态,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这种状态与面貌背后,是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人的创造与发明,当今时代的缩影与阐释。本文将从个人生活史语境展开研究,借助人类学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的方法,在文献资料的补充下,通过山西传统民间舞蹈左权小花戏第四代传承人李明珍的生活史讲述与身体表达,探究...

  • “戏剧性”“剧场性”与“身体性”的互文表达——从舞剧到舞蹈剧场

    作者:慕羽 刊期:2019年第04期

    舞剧产生和发展的相关议题并不只是舞剧范畴的命题。舞剧艺术整体观和发展观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视角,整体观是以"大戏剧观"为横坐标,发展观即以大戏剧历史为纵坐标。换言之,"舞剧"并不只是单纯进行"舞"与"剧"比重上的分析。在传统舞剧创作中,"舞"与"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一种割裂的状态,这本身就源自于舞剧诞生之初的"非独立性"。随着舞剧...

  • 舞蹈剧场创作中两种表演形式的分配与构建

    作者:黄磊 刊期:2019年第04期

    舞蹈剧场以一种表演形式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思维。舞蹈剧场的创作探索,涵盖了包括语言、空间等越来越多的剧场要素,使得这一表演形式逐渐衍化为一种创作形态,不断影响和提升着当代舞蹈作品的意涵。对语言的调用是舞蹈剧场创作手法中常见的现象,身体与文本的关系的厘清,是分析这一手法的理论基础。有声言语与身体动作相结合的...

  • 从剧场到屏幕:即兴观念与策略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陈玉洁 刊期:2019年第04期

    "即兴"的发生可追溯到早期欧洲的身体教育。20世纪西方个人主义的崛起,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民主带来了身体的民主,50年代兴起的艺术观念又使身体走向了"日常""机遇"与"过程",随之欧美重要的舞蹈教育家、编舞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即兴观念,即兴也成为了舞蹈影像作品创作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屏幕中身体与镜头之间的即兴策略的论证分析,可以看出:屏幕...

  • 《思凡》在中日“新舞蹈运动”中的跨国界传播

    作者:马楠 刊期:2019年第04期

    《思凡》最早的版本对于今天来说是以书写形式存在,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延续在昆曲的舞台表演中。它作为纸上或口头的文字一次次地被舞台表演激活,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从唱做合一的昆曲到取消了文字的中日"新舞蹈",《思凡》于20世纪前40年在中日两国的传播和改编提供了让我们探索这一特定时期现代与传统,语言和舞蹈,身体与文字,翻译与创新,...

  • “十通”乐舞典章的价值与初步整理

    作者:董超 刊期:2019年第04期

    "十通"是十部带有"通"字的古代政书的统称,是记录历代典章制度的史料,也见证了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发展流变。从"十通"所载的历代仪礼制度中拣选并辑出乐舞史料是从舞蹈角度认识这一流变过程的基础工作,对于当代礼乐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对于研究我国历代舞蹈发展流变的情况都有很大助益。文章主要从"十通"对于乐舞研究的价值和其中乐舞资料"集粹"的...

  • 舞剧《长征·九死一生》的时空叙事与舞台意象

    作者:许薇 刊期:2019年第04期

    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的舞剧《长征·九死一生》用现代舞特有的表现方式,对长征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重新的解构与建构。文章主要分析了现代舞剧《长征·九死一生》中的双时空叙事,以及就舞剧中现代舞的语言是否需要继续锤炼,结构是否需要继续斟酌,视角是否需要多样化处理和道具是否需要更为贴切地使用等问题都作出相关分析和思考。

  • “陌生化”艺术表达在岭南题材舞蹈编创中的应用

    作者:郑萌 刊期:2019年第04期

    舞蹈创作中的审美"陌生化",其本质在于摆脱思维的惯常化制约,拉开审美距离,制造令人"惊奇"的审美效果。手段主要有:舞蹈选材"为意而奇",即选取可信而且可以引起惊奇的题材,激活观众兴奋点;动作语言以"新"而奇,即消解风格化,多维度、多手段地突破前在性期待视野;情节结构以"怪"为奇,即对表现对象的常规视角予以突破,避免叙事的无奇;道具运用以"妙...

  • 拟人化舞蹈作品创作研究

    作者:马亮亮 刊期:2019年第04期

    拟人化广泛存在于文学、电影、动画作品中,然而在舞蹈作品创作中拟人化也成为不可缺少的创作手法之一,这与舞蹈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拟人化"的涵义基础上,通过研究拟人化舞蹈作品的根源及表现,分析舞蹈作品中极富"中国特色"的拟人化表现,提炼拟人化舞蹈作品创作的精髓,可以更好地将拟人化这一手法运用在舞蹈作品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