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选刊

杂文选刊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杂文选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281/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百字杂文、公民讲坛、聊斋闲品、立此存照、人生解读、史海备忘录、本刊直播、杂拌儿、杂文诗、社会档案、蓝刺猬、交流平台、特别推荐

主管单位: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吉林人民出版社
国际刊号:1008-3936
国内刊号:22-1281/I
全年订价:¥ 192.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6303
总被引量:116
H指数:3
  • 百字杂文

    刊期:2005年第11期

    "诚信"的摩登耿法一一夜间,街道上突然冒出许多"牛皮癣"小广告,赫然写着四个字:"诚信办证"。二那些卖假种子、假化肥以渔利的黑心公司,在广告上、在和农民签订的合同上,全是"诚信为农民服务"的字样。三网络上,一则广告为:毕业论文,代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保证成绩合格后付费,君

  • 语丝画痕

    作者:钱海燕 刊期:2005年第11期

  • 赵燕和李秀珍

    作者:童大焕 刊期:2005年第11期

    读《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14日包丽敏文章《户口照耀不到的地方》,心情难以名状。"即使去往天堂的路上,你也千万不能忘了带上户口。问题是,你要是没有呢?"上月,一位叫李秀珍的女人,在北京近郊一间平房里病逝。然而这位六十七岁的逝者没有户口本也没有身份证,于是,医院无法开具死亡证明,殡仪馆

  • 亲爱的错误

    作者:谢志强 刊期:2005年第11期

    有这么一个小镇,小镇里的居民不干事。不是他们不愿干,而是镇长规定干错了事就要重罚。居民养成了好闲的习惯,眼睁睁地盯住干事的人,因为发现了错误可以举报,有重赏。渐渐地,表面上居民们相安无事,暗地里都在互相观察,彼此监视,因为他们相信,迟吊会有人憋不住要干事。这天,镇里来了个人,他欣喜地发现,这个镇里有那么多值得

  • 令人无法祝福的光荣榜

    作者:康劲 刊期:2005年第11期

    纳税百强榜不仅是企业实力与业绩的排行榜,更是企业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光荣榜。能够荣登年度中国纳税五百强排行榜的企业,都是国家财富的最大创造者,都应该受到社会的尊敬和祝福,但是,面对本年度的纳税五百强排行榜,大家不仅难有祝福者的喜悦,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忧虑。在纳税五百强企业中,虽然今年纳税超百亿元的企业比2003年度增加三家,达到了...

  • 智子疑邻 见仁见智

    作者:彭国梁 刊期:2005年第11期

    韩非子用他的笔制造了一场大雨。雨打湿了宋国一个富人家的墙。富人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东西。"隔壁的老头也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东西。"果真就有人来偷东西了。富人觉得自己的儿子有先见之明,而隔壁的老头心怀不轨。于是,有人便发感慨,说这富人简直没有道理,

  • 寂寞浅说

    作者:绿原 刊期:2005年第11期

  • 不表态权

    作者:黄一龙 刊期:2005年第11期

    "每见是非当表态",杨宪益先生在他的七律《自勉》里如是说。杨先生的人品风骨,和他的文章一样,素为世人景仰;所以我相信他的"自勉",是十分认真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有点小人之心,以为他对自己的这个要求,实在过于严厉;真要实行起来,限制太多,没有超凡的功力和相当的环境,是做不到的。上个世纪的很长时间里,在中国做这件事需要很高的资格,起码须有...

  • 一份拷问文人的试卷

    作者:冯印谱 刊期:2005年第11期

    以下几道试题,值得每个文人静夜长思拷问自己:一、大学毕业后在文化科研单位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临退休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白丁"一个。没有享受过一丝一毫官员待遇,没有贪占过一分半点国家集体便宜,看到某些官员成天趾高气扬,生活奢侈,有没有太亏了的感觉?二、埋头书桌,

  • 刷鞋匠的绝招

    作者:曾颖 刊期:2005年第11期

    郊区开往市区的无人售票公交车上,车门开了,一大群赶看上班的人和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外地小商贩蜂拥着挤上车来,投币声和刷卡声嘀嘀嗒嗒响成一片。喇叭里,字正腔圆但全无感情色彩的电子女人念叨着:本车为无人售票车,请自觉刷卡或投而……该上的上完了,关车门。司机冲一个小个子乡下人喊:请自觉投币!小个子的乡下人理了理肩上挎的小木箱,把手中的...

  • 谁能免王斌余一死

    作者:王安 刊期:2005年第11期

    王斌余是甘肃省一农民,六岁丧母,十七岁外出打工。这样的身影在中国的城市里数以亿计,市民们习以为常:凌晨民工一块干粮一塑料袋豆浆,夜晚脏兮兮地在街上出没。仅此而已,市民与民工是两个隔绝的世界,形相见,人不识。第一个工王斌余是在天水干建筑,一天工资十一元五角,扣除四块钱伙食费,每天挣七元五角。

  • 养鸡场长论“以人为本”

    作者:鄢烈山 刊期:2005年第11期

    有位同学提前退休,办了一个养鸡场。那天造访,他招待我吃"土鸡"。他说,这才是真正的"走地鸡"(粤语):餐馆里卖的"走地鸡"多是半真半假的冒牌货,笼养长得差不多了,临卖前教养一段时间,而他请我吃的是中国的"家乡鸡",就像老家农户养的鸡,天一亮就在屋前屋后

  • 看医书

    作者:莫伸 刊期:2005年第11期

    ""期间,什么书全都批倒批臭,可以说,什么书都看不成了。但毕竟中华民族发明了文字,不可能消灭掉文字,所以书还是要出。只是要出"革命"的书,不允许再有"封、资、修"那一套东西。我有幸看过这样的书,并且至今还保存有一本。这是一本医书。现摘录几段——一、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两大过程的平

  • 假如也这样办佘案

    作者:吴非 刊期:2005年第11期

    发生在湖北省的余祥林"杀妻"错案平反工作有进展。余祥林及其律师与当地政府部门签订协议: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支付余样林二十五万元赔偿金,当地政府支付余祥林家庭生活困难补助金二十万元。余祥林本人表示满意。余祥林可能是2005年最让司法界尴尬的人物,这名被法院认定的杀人犯坐了十一年牢后又被改判无罪,走出了监狱。余祥林冤案披露后,各界都...

  • 非法生存

    作者:莫小米 刊期:2005年第11期

    万没想到,再次见到这三兄弟,已经是在监狱里。那三张奇丑无比的脸,谁见过一眼都不会忘记的。先说当初。三兄弟出生在农村,穷,老实,没文化,加上长得丑,种田糊口尚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到了要讨老婆的年龄,就有了问题。娘把家里的所有积蓄凑起来,托人到西北偏远缺水地区,买回来三个姑娘,花的钱其实也不多,只说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