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传记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9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封二、封面专题、美好的生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我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栏、子善专栏、传记研究、封三_资讯、封底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0255
国内刊号:11-1090/I
全年订价:¥ 40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933
总被引量:48
H指数:3
  • 传记书坊

    作者:黎金飞 刊期:2018年第10期

    《烽火·乱世·家:王云五家族口述史》作者:李纯瑛口述王泰瑛整理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7定价:48.00本书系著名出版家、教育家王云五的家族传记作品,由其儿媳李纯瑛口述,孙女王泰瑛整理而成,讲述了王云五家族许多不为人知的旧年往事。

  • 让音乐史成为有音乐的音乐史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2018年第10期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贾湖骨笛的出土,将中国器乐史推进到距今八九千年的史前聚落文明,而陶埙、陶铃、陶钟、陶角、石磬、摇响器,以及岩画、陶纹等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则让我们得以一窥原始音乐歌舞的场景。庖牺氏作埙、夔作鼓、舜制五弦、伶伦造律吕.

  • 20世纪的中国器乐艺术

    作者:乔建中 刊期:2018年第10期

    在中国音乐历史上,20世纪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百余年间,顺应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转型的历史潮流,几代音乐家上下求索、勤于创造,审慎而又智慧地处理了一次次迎面而来的中—西、古—今、雅—俗等多重关系,目标如一地致力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接.

  • 千载琴脉 静美深流——古琴大师吴钊先生访谈录

    作者:崔金丽; 赵倩 刊期:2018年第10期

    吴钊,1935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世代书香,家族出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在当地很有声望。父亲吴鹤望早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颇有造诣,精通诗词、书画、古琴、昆曲。母亲知书达理,思想开明。受家庭诗礼文化氛围的浸润和熏陶,

  • 琴与酒——林友仁印象

    作者:张振涛 刊期:2018年第10期

    小仲马拿着自己的成名作《茶花女》向父亲大仲马显摆:'我的代表作一点不次于你的代表作。'大仲马笑着说:'我的代表作就是你.'我向林友仁询问他的代表作时,他也这么笑着回答:'林晨是我的代表作.'认识林友仁,是因为他的女儿林晨。

  • “路漫漫求索不止”——宁勇的阮乐人生

    作者:宁海天 刊期:2018年第10期

    阮,即'阮咸',简称为'阮',起源于秦、汉以古长安为中心的中国西北地区,从魏晋、隋唐至宋元一直是阮的兴旺发展时期,至明清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音乐事业发展迎来了春天,千年古阮也开始了新生。

  • 竹声回想曲——詹永明的笛乐人生

    作者:萧舒文 刊期:2018年第10期

    这是一个值得台湾音乐界铭记的日子,也是一个值得海峡两岸音乐界共同庆贺的新始。1991年4月11日,在台湾比较音乐学会的邀请下,竹笛演奏家詹永明先生作为音乐界杰出人士,成为两岸恢复交流之后第一位抵台的内地民乐演奏家。

  • 项南和他的超前“高速”梦

    作者:钟兆云 刊期:2018年第10期

    最早勾画蓝图2000年,在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任上撰写了一篇题为《长者风范公仆榜样》的缅怀文章,文中说道:'项南是一位具有长者风范和个人魅力的领导人。我是在1985年组织上调我来福建时,才第一次见到项南……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项南当时就谈到了在福建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与梦想.

  • 方成:天堂多了位幽默的漫画家

    作者:余玮 刊期:2018年第10期

    方成,原名孙顺潮,广东中山人,著名漫画家、幽默学研究专家。1918年出生于北京,1942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历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助理研究员、《观察》杂志漫画页主编和特约撰稿人、北京《新民报》(后改为《北京日报》)美术编辑、《人民日报》美术编辑等职;系武汉大学新闻系兼职教授.

  • 话说朱旭

    作者:梁秉堃 刊期:2018年第10期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5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朱旭,1930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9年5月进入华北大学,在华大三部戏剧科学习戏剧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从灯光师到演员,由此正式开启他的戏剧人生。同年11月,由华大转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 心中有只不死鸟——怀念恩师王富仁先生

    作者:何希凡 刊期:2018年第10期

    大约三十年前,曾在一个小报上读到一篇中学生写的短文,题目是《壮哉,不死鸟》,内容虽然早已记忆模糊,但'不死鸟'这个意象却长久地吊住了我的胃口。我明知它不过是个比喻,但每当想起它,总是要追寻这世间究竟有没有不死鸟。

  • 正者永生——纪念阿尔巴尼亚作家阿果里(下)

    作者:郑恩波 刊期:2018年第10期

    亲如兄长阿果里是我非常敬重的朋友,在50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纯朴、亲切与温慈。不过,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说,我从阿果里的言行中体会最深的一点,还是他对中国人民所怀有的那种纯真深挚、始终如一的友情。

  • “少取讽刺体的及主观浓的作品”——茅盾致周作人信函解读

    作者:北塔 刊期:2018年第10期

    启明先生:二十七日手书敬悉,尊体已大好否,敬念。(中略)先生论翻译古典文学的话,我很赞同。系统介绍这个办法,在科学和哲学方面,诚然是天经地义,而在文学方面,似乎应当别论;我现在仔细想来,觉得研究是非从系统不可,介绍却不必定从系统(单就文学讲).

  • “有一种不同一般的感情”——彭燕郊致牛汉、黄汶书信两通释读

    作者:宫立 刊期:2018年第10期

    易彬在《晚年彭燕郊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抉择——以书信为中心的讨论》中提到:'彭燕郊与友人间的书信,目前仅有少量被披露出来,其中以胡风为中心的居多,与路翎、胡风、聂绀弩等人的书信较早即已随这些人的作品集披露。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彭燕郊有书信往来的原七月派作家或胡风分子.

  • 许地山的留英“傻事”

    作者:王雪 刊期:2018年第10期

    许地山,祖籍广东,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也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后来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许地山的文学作品总是透露着宗教意味,他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我看见的处处都是悲剧,我所感的事事都是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