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传记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09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封二、封面专题、美好的生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我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栏、子善专栏、传记研究、封三_资讯、封底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0255
国内刊号:11-1090/I
全年订价:¥ 400.0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933
总被引量:48
H指数:3
  • 传记书坊

    作者:黎金飞 刊期:2018年第09期

    《张恨水传》作者:解玺璋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6定价:59.00著名传记学者谢玺璋新著,全方位地再现了张恨水的一生。从家庭的影响、少年读书求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上、最初的办报生涯,到《春明外史》轰动京城、以写作为生、承担养家责任、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再到抗战爆发引起思想'左'转、独守南京、在重庆《新民报...

  • 戴逸:“我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清史”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2018年第09期

    戴逸,历史学家,中国清史学界领军人物,是我国清史研究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26年生于江苏常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49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该校清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戴逸先生一生钻研清史,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帝及其时代》《清代人物研究》等,并主编《清代人物传...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记我所景仰的戴老

    作者:崔建飞 刊期:2018年第09期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作为晚生后辈,在向戴老的工作请示和捧袂闻教中,每每为他崇高淡泊的境界、博大深厚的学养和对后辈关心呵护的师恩所感佩感召,引为人生弥足珍贵之最大荣幸。初次见到戴老,是2016年12月,我到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的任职会上。

  • 启动清史编纂二三事——忆戴逸先生

    作者:成崇德 刊期:2018年第09期

    2016年1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斐访问戴逸先生时,戴逸先生在他的'借来斋'书房说过:'清史是我生命之安宅,我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清史。'我1978年底进入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从助教、讲师、副教授,直到教授,逐步成长。1980年前后,目睹了'六五社科规划'中修清史遇到的难题和挫折。1998年开始,又参与了社会科学界酝酿编修《清史》的各种讨论。

  • 国难家仇醒少年——戴逸先生与常熟的点滴往事

    作者:孟东明 刊期:2018年第09期

    常熟有人如此评论戴逸:'七七事变'对戴秉衡(戴逸在1948年底投身革命前的名字)来说,就是一条鸿沟。兹事之前,他顽皮任性,文史拔萃,算术扫地,小学差一点没能毕业;事变肇始,他宛若两人,所有功课风生水起,鹤立鸡群,见丑恶必义愤填膺,视苦难即伸手相援,窥光明便趋之若鹜,以至从北京大学起航,奔向解放区,走上革命路……能作如此毋容置疑结论的.

  • 家中印象

    作者:戴寅 刊期:2018年第09期

    我的父亲戴逸,江苏常熟人,生平读书治学,九十高龄没有退休,负责编纂《清史》,承继历代官修前史的传统,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这项工作。社会上对他的报道很多,都是从治学修史育人方面介绍,也有介绍家世和青少年时代的传记和文章。我说一些家居生活方面的印象。最早的记忆,是我家住在西单的时候。那时候我和母亲、姥姥和带我的阿姨住在一个叫兴隆大...

  • 重读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作者:张闶 刊期:2018年第09期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是我国清史研究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勤于著述,出版有《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涓水集》《繁露集》《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等四十余部专著及八百余篇论文。在他的诸多高水平论著中,《乾隆帝及其时代》又是真正的扛鼎之作,是戴逸先生学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笔者自大学时候对清史产生兴趣开始,戴逸先生的论...

  • 特区有了春天的故事

    作者:钟兆云 刊期:2018年第09期

    1984年春节,邓小平在广州由任仲夷陪同看完'白天鹅',旋又动身坐上专列去看'白鹭'。白鹭是厦门的吉祥物,是厦门的象征,厦门因此也称鹭岛。看'白天鹅'前,邓小平已欣喜地看了已然展翅高飞的'鹏'(深圳),感受了'渔'(珠海)的气象,再加上'白鹭',两省四个特区他看了三个。这些地方的简称,不是空中飞的,就是水里游的,都是些吉祥美好、充满生气、引人遐思...

  • 悲壮的“中国芯”

    作者:何建明 刊期:2018年第09期

    今年春节后,我基本都在上海。在那段日子里,我认识了一位被称之为'中国芯之父'的人,他叫张汝京。别人在介绍张汝京时,总会说'他是台湾人'。但文质彬彬、看上去完全像一位朴素的大学教授一样的张汝京却跟我说:'我现在不是台湾人,阿拉是上海人了.'刚开始以为遇见的是一位爱国人士,哪知张汝京颇带几分忧伤的神色,说:'我已经被陈水扁政府开除台籍了.

  • “归来诗人”叶橹

    作者:孙德喜 刊期:2018年第09期

    虽然文学史著没有将叶橹先生列入'归来诗人',但是我觉得他可以作为'归来诗人'而存在。叶橹虽然不是以创作活跃于诗坛,但是他的诗歌研究与评论足以让他立足于诗坛。所谓'归来诗人',是指1980年前后中国诗坛上活跃着的一批老诗人,他们都曾驰名诗坛,后来在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被迫中断诗歌创作,直到新时期到来,才重返文坛,焕发出新的创作生命。这些...

  • 刘以鬯与香港文学

    作者:杨宝怡 刊期:2018年第09期

    1948年,刘以鬯从上海来到了香港,当时上海在打仗,不能回去,所以刘以鬯一个人留在了香港,靠自己的一支笔生活。1949年,他收到了《香港时报》的邀请,在副刊任编辑,他就只编新文学。他的喜好明显,不喜旧,有一次主笔写了旧诗让他刊登,他不愿接受,因此在《香港时报》工作期间也有一些难处,不久便辞职了。

  • 舞向太阳的人——追忆舞蹈家贾作光

    作者:王童 刊期:2018年第09期

    2010年,一位耄耋老人在《艺术人生》栏目的舞台上竟接连跳了三支独舞。那娴熟的舞步,那规范的舞蹈语言,那神态,那意境,那火一样的感情,无不显示出大师的风格。在一阵接一阵的热烈掌声中,他一再谢幕,眼睛里涌起了泪水……2017年1月6日,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去世,享年93岁。

  • 孙虹:用爱播撒音乐的种子

    作者:林琳 刊期:2018年第09期

    '我在音乐学院从教已半个世纪,培养了一些优秀人才,这当然令我欣慰,但更加让我欢喜的是,在我的后半生能够成为中国少年音乐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园丁。我又一次向着梦想出发,盼望在前辈教育家的积累基础上逐步完善、发展、创新当代中国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做这件事并非一己冲动,而是出于一种愿望和责任感。

  • 关于鲁迅安葬事宜及其他——茅盾致信蔡元培

    作者:北塔 刊期:2018年第09期

    孑民先生:阅报知先生已经返沪,亟思走谒,因有译稿未完,书店催促甚急,未能抽身,至以为怅。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筹备会事情,公告二则,业已登报,前此所收捐款,亦已存入中国银行。至于坟上初步布置,十九日为鲁迅先生周月忌,许广平女士暨其他亲友及雁冰等,同去拜祭,顺便督率树匠,已将草坪及所购龙柏种好,并立一临时之碑,字为海婴公子所写;因是临时性质...

  • 风雨知音无国界——追忆资深记者张彦

    作者:赵庆庆 刊期:2018年第09期

    初见张彦叔叔时,他已入耄耋之年了。在北京紫竹院附近的家中,坐在边上放有一叠报刊的沙发上,鹤发童颜,慈眉善目,丝毫没有叱咤风云的大记者架子,笑眯眯地接待我这位比他小半个世纪的晚辈后学。所以,伙伴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张彦叔叔',叫他的夫人、他的西南联大同窗裴毓荪女士为'小裴阿姨'。经历过抗战洗礼、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人,很少有不知道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