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杂志简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3-1334/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影视研究、新闻出版、网络与传播、学术探讨、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思政工作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刊号:1008-6552
国内刊号:33-1334/G2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49
复合影响因子:0.36
总被引量:4444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6.3182
立即指数:0.0221
期刊他引率:0.9816
平均引文率:12.1912
  • 社交媒体使用中印象管理与公众的自尊、自我监控之实证研究

    作者:牛静; 刘翠红 刊期:2019年第05期

    在现实交往中,自尊和自我监控是影响个人印象管理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在社交媒体上的人际交往中,影响个人印象动机和印象建构的因素。应用SPSS和AMOS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研究发现自尊对公众在微信朋友圈的印象动机有正向预测性,对印象建构没有直接影响;自我监控与印象管理的关系在...

  • 传播仪式观的“胜利”:基于互联网空间仪式现象的考察

    作者:韩有业; 魏海岩 刊期:2019年第05期

    因为“传播仪式观”新颖性以及强大的理论解释能力,其在中国大陆传播学界得到了广泛的推介与深入的研究,但迄今关于传播仪式观的论述仍然模糊。关于传播仪式观的讨论,“传播仪式观”和“仪式传播”二者关系是关键点之一。回溯传播仪式观的提出背景及论述方法,能够对传播仪式观有清晰的认识,即传播仪式观是一种基于传播仪式要素的认识论。如今的...

  • “新杭州人”媒体形象及其变迁——兼论“新杭州人”概念的适用性和恰当性

    作者:程德兴 刊期:2019年第05期

    以2008年到2018年11年间40篇“新杭州人”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新杭州人”的媒体形象以及11年间群体媒体形象的变化。新闻报道中“新杭州人”仍多是以“外地”和“农民工”等“外”群体标签呈现,是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他者”。但“新杭州人”的媒体形象却经历了从弱到强,从处于被关怀的弱势外来底层劳动者到积极主动融城、发挥主人翁精神的...

  • 媒介生态视域下媒介演化现象研究——论人、媒介技术的“浮士德”式交易

    作者:许丽霞 刊期:2019年第05期

    文章梳理了当下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主要涉及三视野:作为环境的媒介、作为物种的媒介以及媒介的生存环境,认为三者相契合三者相结合才能还原“生态”意义上的互动。进而基于媒介进化论,揭示了人与媒介技术的这场“浮士德”式交易序幕是如何拉开的,并认为越往后演化的人和媒介技术,其独立生存力越低,通过自我残化的方式不断发展其他的技能,以此增加...

  • 中国传播学SSCI高被引论文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崔波; 李琛; 姚凯波 刊期:2019年第05期

    通过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学者在传播学SSCI期刊的发表进行检索,从中遴选出52篇高被引论文,利用语义网络技术分别对高被引论文的内外部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反思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打造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 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商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

    作者:丛挺; 钱心怡 刊期:2019年第05期

    文章借助清博大数据指数,选取五大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商微信公众号,结合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外学术期刊出版商面向中国本土社交媒体运营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国际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状况存在较大差距:在内容服务运营上注重立足资源优势,满足中文用户需求;在服务栏目设置上单品牌型与集群型出版商存在一定差异。上述研究可为移动...

  • “媒介进化”与读者选择——大学生微信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研究

    作者:王翎子; 庆海涛 刊期:2019年第05期

    文章从媒介进化论的视角,关注大学生微信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行为差异,基于实证调研考察了以微信阅读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是否对传统纸质阅读起到了“补救”作用。调研从四个维度测量了38个变量,结果发现,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微信阅读仅对纸质杂志和报纸起到了“补救”作用;但大学生使用微信阅读的满意度显著低于使用纸质图书阅读;在不同媒介上...

  • 中国电影观念流变70年

    作者:陈旭光; 刘祎祎 刊期:2019年第05期

    电影观念是对电影的本质和功能的思考,核心是对于“电影是什么”“电影何为”即电影的本质、本体与功能等问题的理解、回答及在创作生产管理中的践行。建国70年来,受到不同阶段文化、美学、社会发展进程、技术革命等多方面影响,中国电影观念在多个维度不断演进,影响着电影行业整体的创作思维、批评视野、产业维度、工业系统。从建国初期的“功能...

  • 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批评:理论建构与实践历程

    刊期:2019年第05期

    中国电影工业美学在新时代语境中应运而生并快步发展,引起多方的关注与争鸣,成为当下电影研究场域中的前沿理论学说。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为理论建构过程的特色与现有理论体系的内涵特色。它的建构过程已经形成了从“出场起步”到“论争完善”再到“体系初成”的三个阶段。它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工业”与“美学”从对立走向互...

  • 原型批评在新世纪华语电影研究中的实践概观

    作者:郝哲 刊期:2019年第05期

    原型批评兴起于20世纪的西方,是一种开放且蕴涵丰富的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具有强调文学的系统性、整体性,采用“远观式”批评方法,重视文化传统对原型的影响力等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原型批评理论进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也产生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在新世纪华语电影研究,尤其是华语奇幻电影的研究方面,原型批评...

  • 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批评中的“作者论批评”

    作者:李黎明 刊期:2019年第05期

    “作者论”作为电影理论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影响了整个世界电影的进程以及电影批评的发展。“作者论”的理论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涵盖了“各门各派”的理论主张。“作者论”的发展历程不长,但争论不休,对电影在生产、创作以及世人看待电影的观念与方式方面的影响都颇为深远。作者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影响中国电影的学术氛围,新浪潮主将弗...

  • 关于“先锋纪录片”的四个问题

    作者:聂欣如 刊期:2019年第05期

    文章针对《当代电影》2018年第11期“纪录片研究”栏目中发表的四篇关于“先锋纪录片”的文章观点提出质疑,指出四文触及到了纪录片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纪录片是不是纯艺术的作品?纪录片是不是需要社会意义?以及从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之中是否能够推导出“虚构”的可能性?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纪录片这一事物...

  • 论电视问政节目的娱乐场景、娱乐效应与娱乐新潮

    作者:刘爽; 高辛凡 刊期:2019年第05期

    近年来,全国地方电视台的电视问政节目在一片喝彩声中收视红火,节目内容与形式不断完善与成熟,凸显出电视媒体聚光灯“烤官”“烤政”“烤时弊”的时代价值。在专家学者集中肯定电视问政节目“舆论监督”常规功能之时,以电视问政节目“现场诘问”的娱乐场景、娱乐效应为原点,探索电视问政节目的“秀场娱乐”“换位娱乐”和“联动娱乐”样式,印证...

  • 共同文化与本土经验中的科幻审美——基于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分析

    作者:苏东晓 刊期:2019年第05期

    电影《流浪地球》是一则民族寓言,它所开启的并不是西方科幻正统里所显现的精英式的、现代性批判的科幻审美,而是面对现代性历程中的西方压迫及“自由”困境,用一个充满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自信的拯救地球的科幻故事,投射了当代中国社会基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抵抗与反思。该影片的科幻审美既有世界审美现代性中共有的“惊颤”,又直观呈现了中...

  • “剧界游侠”俞振庭与新潮演剧

    作者:刘晓珍 刊期:2019年第05期

    有“剧界游侠”之称的俞振庭,在清末民初北京剧坛的大变革过程中,引领新变潮流,在剧坛男女合演、上演夜戏、编演时装新戏、新潮办班等新潮演剧活动中频开风气之先,成为新潮演剧的重要领军人物。文章考证发现,俞振庭以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高超的沟通能力自如切换于班主、导演、调度、演员等诸多身份之间,成功地掀起了北京剧坛演剧新潮,虽有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