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杂志简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3-1334/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影视研究、新闻出版、网络与传播、学术探讨、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思政工作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刊号:1008-6552
国内刊号:33-1334/G2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49
复合影响因子:0.36
总被引量:4444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6.3182
立即指数:0.0221
期刊他引率:0.9816
平均引文率:12.1912
  • 中国正迈向世界互联网舞台中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对话邬贺铨院士

    作者:邬贺铨 刊期:2018年第01期

    对话时间:2017年12月19日对话地点:北京市西城区水窖口胡同2号中国工程院大楼425房间对话人: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委员会副组长。曾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曾静平钱江学者,《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电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 认知神经传播学:范式创新与研究框架

    作者:喻国明 刊期:2018年第01期

    任何传播效果都以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加工为基础。认知神经传播学从工具层面为传播学提供一整套全新的研究工具体系;从认识论层面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本文将认知神经研究作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范式,据此提出认知神经传播学的研究框架与基本议题,对于从本质上认识传播现象、把握传播规律提供一个切入点。

  • 认知神经视域下不同收视率影视节目的观看效果——来自额区EEG偏侧化指标的证据

    作者:修利超; 张帆; 赵仑 刊期:2018年第01期

    近年来传播效果的研究出现了基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新趋势。本研究采用额区EEG偏侧化指标考察了高、低收视率的影视节目的观看过程,发现该指标能够明显区分两组之间的差异,高收视率组诱发出了明显更高水平的额区EEG偏侧化水平,意味着相对于低收视率组,它们更能诱发受众的趋近性情绪。这一结果说明FEA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能够支持FEA作为传播效...

  • 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

    作者:陈旭光 刊期:2018年第01期

    在近年票房增长的繁华表象背后不无隐忧。迎向中国电影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居安思危。'电影工业美学'这一命题,是对当下电影产业的现状与问题,电影的诸多特征和若干本性的综合性思考和观念悬拟,也表现在近年新力量导演的电影生产实践中。电影工业美学的体系建构涉及电影文本、电影技术与电影运作机制等几个方面。它要求既尊重电影的艺术性要求、文...

  • 中国走向世界电影制作中心

    作者:刘汉文 刊期:2018年第01期

    我国已经具备较强的电影创作生产能力,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助推电影创作生产,与电影相关的领域也在快速发展。建设'世界电影制作中心',需要制定电影行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设电影题材库系统,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剧本创作,设立为剧组在各地取景拍摄的服务机构,形成影视基地协调发展的促进机制,设立各个电影节之间加...

  • 中国电影美学升级的路径分析

    作者:赵卫防 刊期:2018年第01期

    中国电影在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遭遇着危机,化解危机的重要途径便是美学升级。从以往特别是2017年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看,当下国产电影的美学升级主要有两条路径。路径之一为主旋律电影升级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表现+人物的丰富性+类型的引入'的新主流大片;这类影片成为国产电影走出发展瓶颈、实现创新的主要选择。路径之二为文艺片和艺术电影...

  • 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升级的细密分工与整体布局

    作者:张卫 刊期:2018年第01期

    现代电影工业的强大之处在于细致分工、规划完整、标准清晰、流程严密。只有精品大片才可以占据市场,而精品大片建立在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的工业化流程之上。改变中国电影工业的现状,应确立工业美学的观念,通过合拍和启用国际电影尖端专门人才学习国外电影工业流程管理,国家电影主管部门应该有中国电影工业升级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 中国电影观念再辨析与再认识(1977—2017)

    作者:饶曙光; 李国聪 刊期:2018年第01期

    近年来,伴随着政策、资本、技术等多元力量的交织、渗透与博弈,社会文化生态日趋显现出复杂的状貌。兼具'意识形态'和'文化商品'双重属性的电影,动态性地凸显出在艺术、文化、产业及工业等层面的多重面相,也相应地被裹挟进了众说纷纭的认知体系和众声喧哗的舆论生态之中。电影生存环境的跃迁带动电影观念的持续调整。中国电影蜕变与革新的历史,...

  • 2017年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启转承合”

    作者:陆地; 向芝谊 刊期:2018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电视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局促。'电视将死'的言论,为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促使电视媒体产生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冲力。用户战略的启动、盈利模式的转变、文化传承类节目的崛起和台网融合模式的探索,共同构成了2017年电视产业发展的'启转承合'。

  • 互联网时代民营影视企业的产业融合与跨越式发展——以华策影视为例

    作者:范志忠; 封雨汐 刊期:2018年第01期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以华策影视为代表的民营影视企业,借助产业融合的历史契机,致力于影视项目评估的客观化和科学化,打破目前传统的B2B商业模式,实现'内容、渠道、受众'的循环联动,打造全产业链的综合娱乐的航空母舰,实现跨越式发展。华策影视的这种探索与努力,对于中国民营影视企业,乃至中国影视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将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 拟像织体中的“格里尔逊幽灵”——电视纪录片《国家记忆》(第一季)影像体系的认识论考察

    作者:邓良 刊期:2018年第01期

    电视纪录片《国家记忆》第一季中运用的拟像手段,体现了近年来同类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这些拟像手段加深了纪录片创作与解读中的一个传统焦虑——'创造性处理'与'真实'之间的紧张。《国家记忆》在因应这一焦虑上,出现了一些创新性操作。但这些与历史有关的创新性影像,因无法突破拟像的认识论框架,而与'历史本真'的关系始终若存若...

  • 显影于历史并执念于和解——《芳华》与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症候

    作者:李道新 刊期:2018年第01期

    在对复杂而又残酷的历史予以诗意一般的含混否定中,交织着对冯小刚自我及其一代人个体生命完整性的清晰肯定,还在对权力和宿命的无奈认同中,坚守着宽容、仁爱和美好、善良等人类的普遍价值观,这便是为了张扬为历史所困,却因和解而生的人性的光辉。《芳华》这种显影于历史并执念于和解的精神内涵,正是当下中国电影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症候。

  • 人性精神淬炼的芳华——从欣赏认知和批评角度辨析电影《芳华》

    作者:周星 刊期:2018年第01期

    《芳华》获得文艺片少有的高票房,也遭遇不一样的议论读解。辨析批评是依照某种既定理论和固有判断来按图索骥地评判不同作品,还是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其叙事逻辑、情感表现和人物塑造,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显然,《芳华》是一个完成度高的出色创作,也是冯小刚近年坚守文化探究、现实表现的优秀创作,从作品出发的研究才是我们探讨的基础。正视历...

  • 流落在历史断层之上的身份确证——电影《芳华》的作者意识及其他

    作者:陈接峰; 马骁 刊期:2018年第01期

    对时间和遗忘的抗拒使得电影《芳华》具备了不可替代的身份确证价值。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冯小刚还是原著作者严歌苓,在《芳华》的印迹里都有自己和时代的身份确证。从这个角度而言,《芳华》其实是一段历史的断层。在这个断层之上,《芳华》呈现了一种内应力的走向。这是对特殊历史条件下社会规制的预设性与暧昧性的犹豫。

  • 新中国舆情认知的演变——以《人民日报》舆情监测工作为例

    作者:祝华新 刊期:2018年第01期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对'舆情'的认知,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民意的态度,对新闻宣传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文章通过对《人民日报》关于舆情认知的演变梳理,指出舆情研究是对党媒'喉舌'论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生成发酵的主力平台;政府决策需要考虑社会心理的承受力;从政务到党务,各地形成了一套风险评估、信息、政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