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杂志简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3-1334/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影视研究、新闻出版、网络与传播、学术探讨、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思政工作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刊号:1008-6552
国内刊号:33-1334/G2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49
复合影响因子:0.36
总被引量:4444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6.3182
立即指数:0.0221
期刊他引率:0.9816
平均引文率:12.1912
  • 新中国电影发行放映网:一个历史的考察

    作者:李道新 刊期:2017年第03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文化部电影局所属中影公司为主体,构建了一个既有统一集中领导,又有严密分工合作与分级管理的,规模宏大、遍布全国的电影发行放映网。这是在物质条件相对贫乏、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以及电影体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的状况下,通过各个方面的不断尝试进而逐渐实现的。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新中国电影发行放映网具有政企不分、...

  • 一个战时报人的新闻观察与思考——杜绍文《战时报学讲话》对战时新闻学的贡献

    作者:蔡罕 刊期:2017年第03期

    文章分析了抗战时期《战时记者》主编杜绍文《战时报学讲话》一书对战时新闻学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1)探讨了战争与新闻学的关系,提出了“健全的新闻学”研究之构想;(2)论证了新闻是抗战的一种“新文器”,是制敌克胜的法宝;(3)呼吁制定新“新闻政策”,促成“一个民族一个意志一个舆论”的实践;(4)强调战时报人的职业操守,提出要建设“中国本位...

  • 于子三事件中《东南日报》角色的再探究

    作者:何扬鸣 刊期:2017年第03期

    1947年10月,涉及全国各地学界的于子三事件发生。有关这个事件,《东南日报》作了大量的报道,并被深深地卷入其中,为人所诟病。其实,《东南日报》在于子三事件中台前幕后的表现是比较复杂的。依据大量的文本资料,文章对此作了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的还原。《东南日报》在于子三事件中的角色,其实是一个区域大媒体在地缘政治中左右为难的角色。

  • 个体记忆与学术人生: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口述历史研究初探

    作者:陈娜 刊期:2017年第03期

    以口述历史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学者的学术人生发展历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当代中国33位新闻传播学者展开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在学术边界、学术轨迹、学术路径、学术视野、学术代际、学术情怀、学术争论、学术身份等八个方面的整体特征,并进而对口述历史与个体记忆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提供参考。

  • 陈冷时评的内容与风格论析——以上海《时报》时评为例

    作者:余玉; 余芬霞 刊期:2017年第03期

    陈冷在上海《时报》任职7年,发表了大量的时评,其内容涉及内政外交、民生实业、国民痼疾、伦理观念和报业自由等。其时评随体附形,特色鲜明,形成笔调冷峻、短峭活泼、尖锐泼辣的风格,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写作风貌。他的时评带来了报刊评论的新风气,型塑为新闻评论的新样式,发挥着新闻评论“轻骑兵”的作用。

  • 论新媒体时代电视自救的三个“核心”概念——基于“电视之死”的学术争论与思考

    作者:郜书锴 刊期:2017年第03期

    新媒体在继续蓬勃发展,电视之死的学术争论也在继续。梳理学术争论的关键议题,探寻争论的现实意义,成为理性解读电视媒体的基础。就争论而言,无论是坚持传统电视必死,还是坚持电视与新媒体共生,抑或是坚持电视与互联网融合,这些命题都指向电视如何以新的思维供给更优质的节目,这便是电视自救的三个核心概念——互动、直播、小众的电视节目。

  • 中国居民媒体使用对其环境认知及环保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作者:沈珺 刊期:2017年第03期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和EBSCO-CS(大众传媒学全文数据库)有关环境传播文章的主题分析,得出国外研究重视环境专业知识的教育涵化,国内研究多理论探讨,少量化分析。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环境模块的数据,围绕中国居民媒体使用对于环境认知及环保参与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使用传统媒体比新媒体更能提高中国居民的环境知识水平,但新媒体...

  • 参与式文本创作:字幕组“神翻译”

    作者:沈忱; 骆正林 刊期:2017年第03期

    网络上经常流行着很多国外影视剧的视频截图,图片上配有使用了网络语言、古诗词、社会事件等具有中国语境的翻译,被称之为“神翻译”。这些“神翻译”大多是不具有官方话语的民间“字幕组”翻译的作品。民间“字幕组”主要是由国外影视剧的“迷”们集结在网络的群体组成,他们通过挪用转换、评论、戏谑的方式将国外语境的文本转化成适应中国语境...

  • 虚拟·实景融合背景下新闻主持话语体系和传播形态重构的再思考

    作者:金叶 刊期:2017年第03期

    虚拟·实景的融合成为新闻节目中逐渐兴起的新演播环境,在拓展传播视域的同时,对于新闻主持人的内容提取途径、话语处理方式和言语表达形式都提出了新的思考。文章结合近年来三个较具影响力的节目案例,将其置于传播学和美学的研究范畴,以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找其内部张力,以达成面向虚拟·实景融合新场景的“再出发”。

  •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品牌社群参与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

    作者:邓元兵 刊期:2017年第03期

    消费者与移动互联网的关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参与品牌社群活动。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情境下,用户参与品牌社群所形成的线上关系如何对其线下的消费者及品牌关系质量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却尚未有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品牌依恋作为中介变量连接线上与线下关系的作用机制。

  • 新媒体对大众健身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作者:吴周礼; 赵妤 刊期:2017年第03期

    在新媒体背景下,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体育信息,在丰富大众生活、提高大众体育健身意识和促进健身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政府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应重视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引导和扶持新媒体的发展,强化新媒体体育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意识,为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氛围...

  • 新媒体从业者应具备的互联网思维辨析

    作者:王亚文 刊期:2017年第03期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正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及所属人群。“互联网思维”成为时髦的词汇,最初在互联网创业圈中热传,最后为全社会所关注。近几年来,被新媒体从业者广泛传播的“粉丝”思维、“IP”思维、“快一步”思维、“第一”思维等互联网思维用词经常被误用,对其理解的偏差造成很多问题。新媒体从业者应辩证把握,而非机械理解。

  • 影像仪式:影视剧的社会维系与社会区隔

    作者:邓林 刊期:2017年第03期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开启了从空间、意义和认知等维度探讨影视剧的社会维系和社会区隔功能的新视角。影视剧作品绝不仅仅是娱乐工业提供给大众的无足轻重的消费品,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现实。相反,影视剧作品作为媒介,积极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仪式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共同的社会和文化经验,建构着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 大众媒介乡土文化传播的现状及未来取向——基于浙江文化礼堂仪式报道的样本分析

    作者:习少颖 刊期:2017年第03期

    近三十年来,中国乡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明显冲击,作为乡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浙江省同样面临这一困境。文章以浙江媒体在报道文化礼堂中的礼仪活动新闻为分析样本,提出大众媒介对乡土文化的传播面临外力与内生、统一与个性、现代与传统的三对现实关系,建议在未来的传播取向上突出乡土文化生产的内生力量,鼓励本土的原生仪式传播,并强化培育...

  • 试析文化综艺节目的品质跃升与艺术创新策略

    作者:陈瑞 刊期:2017年第03期

    2016年起传统电视媒体综艺节目版块呈现类型化创新,回归“慢综艺”,一批优质文化综艺节目重拾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倡导综艺节目的 “工匠精神”,在娱乐中实现综艺节目文化升级。文章阐述了泛娱乐综艺生态下传统文化回归及品质跃升的重要性,分析了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流行原因及创新方向,进而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合适的呈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