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杂志简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3-1334/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新闻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新闻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影视研究、新闻出版、网络与传播、学术探讨、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思政工作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刊号:1008-6552
国内刊号:33-1334/G2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新闻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49
复合影响因子:0.36
总被引量:4444
H指数:19
引用半衰期:6.3182
立即指数:0.0221
期刊他引率:0.9816
平均引文率:12.1912
  • 微媒体的战略假设风险与转型之道

    作者:陈兵; 闫雪薇 刊期:2016年第05期

    微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新特性、商业模式以及风险值得研究和关注。其业绩的不稳定性包括高频融资、业绩波动、过高资本溢价等,而其错误的战略假设又带来了低安全边际,特别表现在对颠覆式创新、用户黏性、理念创新、品牌堡垒、市场潜力等五个方面假设的认识偏差上。所以,微媒体转型与生存之道需要从演化生存、平台化转型、用户嵌入改革、...

  • VR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思路探析:本源、核心与动力

    作者:朱熠 刊期:2016年第05期

    如何让一种合理的技术更好地走过过渡期,文章基于探索式研究策略,以VR1技术的美学寻根、视听语言构建、节目制作方案为内容,尝试引导一种有潜力的技术在影视领域真正发挥力量。指出作为本源,VR技术适时而在的合理性、必然性;作为核心,VR技术在影视音视频语汇系统革新的具体内容;进而尝试从听点设计的角度结合VR技术提出影视音频工作的新思路。

  • 美国媒体涉华新闻的多模态论辩话语分析——以CNN一则电视新闻为例

    作者:杨颖 刊期:2016年第05期

    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一直以来备受我国学者和民众的关注。文章从多模态论辩研究的视角出发,以CNN一则题为"中菲岛屿之争"的涉华电视新闻为例,结合论辩话语分析、语言学研究、修辞研究以及框架分析等相关知识,运用多模态论辩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辩重构。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文章试图挖掘美国涉华报道借多模态话语进行论证,由此表...

  • 20世纪初中俄侨民报刊新闻视野比较——以《中兴日报》与《霞光报》为例

    作者:孔祥雯 刊期:2016年第05期

    20世纪初期在中俄两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侨民移居国外的浪潮。基于侨民在国外的文化和信息需求建立起来的侨民出版业也随之兴起并发展壮大。在十分相似的动荡的政治背景下,两国侨民报刊发展有相似之处,同时在很多方面也各具特色。文章主要通过对典型的华侨报刊《中兴日报》和俄侨报刊《霞光报》发展过程的梳理和比较,探究二者的报刊定位和新闻视...

  • 论医患关系舆情的矫正——基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的分析

    作者:陈守湖 刊期:2016年第05期

    现代传播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的认知领域。媒介化社会在丰富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亦带来了社会共同体的认知风险。近年医患对立事件频发,认知风险即是主因之一。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彰显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科学精神,重申客观原则,强化责任伦理,是维护媒体公信、化解社会风险的必然选择。

  • 社交媒体与当前中国社会中的自恋主义文化

    作者:陈国战 刊期:2016年第05期

    社交媒体带来的一个突出变化,是网络交往日益朝着非匿名化的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对匿名环境下的个人表达难以到达受众、难以构成一种"有效传播"感到沮丧,才为各种非匿名化交往方式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与此相伴随的,则是网络空间私人性的突显,如今,社交媒体已成为很多人呈现自己私人生活的"神器"。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毫无节制地...

  • 基于语料库的《华盛顿邮报》同性恋报道的话语分析(2004-2015)

    作者:刘虎; 韩宇华 刊期:2016年第05期

    同性恋问题是美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民权问题之一。在语料库工具的辅助下,以《华盛顿邮报》同性恋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题词和检索行的分析,试图探索该报在同性恋问题报道上的话语建构、立场和态度。文章认为,《华盛顿邮报》报道在同性恋问题上的话语建构和报道的变化,是与美国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逐步走向宽容这一社会现实同步发生的,...

  • 签到即记忆:移动媒介的空间实践与意义生产

    作者:刘于思 刊期:2016年第05期

    空间与记忆之间的实践和理论关联一直是现代社会中颇受瞩目的命题。移动媒介的出现,使空间与记忆趋于同构,为理解移动性、空间、记忆和媒介之间的理论关联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性。文章致力于以移动媒介建构的传播空间为分析对象,考察了其中开展的以签到(check-ins)为代表的数字化记忆实践及其内涵,并以空间性、移动性、记忆实践和记忆动员等...

  • 创伤记忆的视觉招魂技术——当代亚洲纪录片中的三种记忆表征模式

    作者:宋嘉伟 刊期:2016年第05期

    记忆与历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在二十世纪的记忆研究中,存在两种关于记忆与历史关系的判断,一种是以皮埃尔·诺拉为代表的记忆建构话语,另一种是以保罗·利科为代表的记忆义务话语。文章以创伤记忆类纪录影像为分析对象,认为21世纪以来反映当代亚洲国家现代历史的纪录片的创作冲动,主要应该从利科的义务话语出发进行理解。通过对中国大陆、印...

  • 记忆构建与历史书写研究的早期实践路径——以顾颉刚的史料研究为例

    作者:胡晓华 刊期:2016年第05期

    "记忆"概念介入历史书写研究后,仪式、图像、语言、文字、声音等记忆文本扩展了历史研究的史料范围,史料研究的重心从传统的文献研究转向文本分析。但这一问题意识在"古史辨"代表人物顾颉刚的史料研究中早有体现。特别是顾颉刚的读书笔记包含了大量对史料的搜集及分析,可看出其研究视角转换的早期路径。顾颉刚的史料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书写...

  • 电影的文化竞争力:从表征符号、公共经验到意识形态

    作者:陈林侠 刊期:2016年第05期

    电影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结构,需要我们用综合的眼光打量。作为艺术媒介的竞争,电影拥有天然的优势,在身体、欲望等爆发出感性直观的力量,生产出现代意义的主体意识,成为竞争力的第一个层面。作为非艺术媒介的竞争,电影需要凸显自身的公共经验与知识。这是从个体到集体、私有到公共的拓展,并通过介入生活表现出来。正是在故事语境形成的认知...

  • 论张艺谋民俗电影在国内及北美传播中的文化误读

    作者:李静 刊期:2016年第05期

    张艺谋民俗电影在国内和北美均受到文化误读。国内后殖民批判批评张艺谋民俗电影"自我东方化",以呼应文化民族主义;北美影评趋于政治解读,推崇其文化对抗。对张艺谋民俗电影的主观误读,凸显了误读背后的审美意识形态。张艺谋民俗电影成为表征文化利用的影像文本。

  • 北美外语片市场与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刘明洋 刊期:2016年第05期

    中国武侠片因其类型的独特性而成为我们思考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时重要的考察对象。从中国武侠电影的北美票房数据可以看出,影响武侠电影海外竞争力最重要的元素首先是主题的选取及其蕴含的思想深度与内在力量,其次是内在精神在地域和时代上的共通性,最后是奇观、美学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度及创新度。外在对抗主题的简单处理和内容深度、内在精神...

  • 1967—1988:美国公路电影中家庭元素的缺失与复现

    作者:宋锦轩 刊期:2016年第05期

    从邦妮被克莱德从象征牢笼的家庭中召唤到公路开始,几乎所有1967年到1973年的公路电影都缺乏对主人公家庭的描述。家庭,这一美国电影中的核心意象在此时期的公路电影中奇怪的缺席着。激进的反文化运动褪去后的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嬉皮士们陆续踏上回归之路,美国公路电影的发展趋向也呈现出相应变化,家庭,这一缺失了将近十年的经典元素再度出...

  • 理论和政治的纠缠:从华语语系研究到华语语系电影

    作者:向宇 刊期:2016年第05期

    "华语语系"理论源于史书美2007年出版的《视觉与身份:跨太平洋的华语表述》一书,并在她此后的一系列论文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史书美调整后殖民理论话语,从反殖民、反霸权和反离散等角度论述华语语系表述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史书美的华语语系理论不恰当地将批判的锋芒对准中国,牺牲了中国内部的复杂性以及华语语系社群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