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知识 期刊的历史演变

期刊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3-03-24 18:14:00

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期刊的诞生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希望获得最新消息与知识的要求。15世纪中期,活版印刷术在欧洲诞生后不久,最早的期刊开始在欧洲出现。随着邮政事业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期刊的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1.诞生

诞生于公元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出现抄写在羊皮纸上的最新消息,即“手抄新闻”。从14世纪开始,随着造纸术在欧洲的传播,作为最新消息的新闻逐渐成为一种真正的商品。手抄新闻的编者,为王公贵族、富商显贵定期提供抄写在纸上的手抄新闻。15世纪中期,活版印刷术在德国诞生,并迅速向欧洲各地传播。与此同时,在法国(1464)、英国(1478)和德国(1502)先后建立起最早的国家邮政服务业务。这个时期,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促使欧洲国家对新闻的需要越来越迫切。15世纪后期,欧洲印刷商开始印刷一些由4页、8页或16页纸张组成的、记述最新战况、丧葬、喜庆之类重要事件或转印某份手抄新闻原文的活页新闻,有的还配有木刻画,交由书贩或流动兜售的小贩出售,在民间得到传播。晚些时候,出现了一种刊载奇闻、案情、灾祸与非常事件的文字较长的活页新闻。16世纪初期,由于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印刷商与书商印刷出版了许多有关宗教辩论与政治论战方面的辩论招贴。上述3类活页新闻的内容概括起来包括:报道重大事件、社会新闻和各种观点。它们销量有限,不定期出版,是后来诞生的期刊与报纸的雏形。1588~1598年,德国法兰克福印刷商M.von艾钦格每年印刷出版两次刊载半年重大事件的文集《书市大事记》,在春季与秋季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市上销售。这份半年出版一次的出版物是世界上第一份有固定刊名的期刊。1597年2月,德国印刷商S.迪尔鲍姆在奥格斯堡印刷出版大事记性质的月刊。同年,瑞士印刷商L.施特劳布在罗尔沙赫也印刷出版了月刊。这些出版物都是国外期刊出版史上最早的定期出版物。

2.历史演化背景

历史证明:科学无国界,但科学文化有地域,科学家有祖国,通过媒介载体公诸于众的科学传播文化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本民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和文化,才能得到新的发展,同时在始终伴随的竞争、合作、冲突、沟通与融汇中,促使本民族的历史演变为全球历史的一部分。其中本民族文化之根扎得越深,所处能量层级就越高,融汇世界的势能就越强劲,辐射和影响也就越大。中国科技期刊从其诞生起,就始终在植根本土和融汇世界中砥砺前行,发展演化。其一是从唐以来千余年间的邸报文化和南宋以来的丛书、丛刊文化,向不定期连续出版的期刊文化演变,清代中期在江苏吴县(今苏州)一带中医悬壶济世、医术切磋、聚众授徒、释疑解惑的讲学活动中创办的不定期期刊《吴医汇讲》(1792年),形成了中国期刊以及中国科技期刊文化的雏形,并首次发表了叶氏温病学说、中国版希波克拉底誓言等重要中医学论文,初建了同人评审、发前人所未发、两说并采、预防坊间盗版等重要期刊编辑制度[4-6]。其二是西方传教士扮成身着长袍大褂的儒士模样,以传播科学作为敲门砖,雇佣中国汉字刻工,在封面上书以儒家的名言,采用线装、竖排等中国图书做法,在进入中国大陆受阻的情况下,相继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海峡创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在我国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月刊,之后在南洋和我国内地创刊大量中文期刊,一度占到全国期刊总数的90%以上,控制了中国期刊的话语权。其三是从第一个声明脱离教会的英国科学传播家傅兰雅和中国科学家徐寿合编《格致汇编》(1876年),到中国学者杜亚泉独立编辑《亚泉杂志》(1900年)、留美学者在美国编辑和在国内出版发行的《科学》(1915年)、清华学校创刊《清华学报》中英文版(1915年)等刊的演变,逐渐取代了西方传教士长达近1个世纪越俎代庖的局面,最终实现了本土发源、融汇世界的历史性转折[7]34-67。然而,在这227年的历史演进中,无论从科技期刊的深度、广度,还是从规模和社会效益来看,1949—2019年的演化发展,是最为深刻和最为辉煌的70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方面在此之前最早解放的28座城市中创刊了诸如《东北农业》《卫生月刊》《科学通讯》等18种科技期刊,另一方面继承了民国时期诸如《科学》《国立清华大学工程学报》等3种科技期刊,总数仅有21种。直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前17年,也才合计创刊497种科技期刊,1966—1976年的10年合计创刊512种科技期刊。1949—1976年合计创刊科技期刊1030种[8]。这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科技期刊的家底,也是我们科技期刊改革开放的起点。截至2018年6月,我国期刊总数已达10027种,其中科技期刊5052种,居世界第3位,实现了数量从少到多的飞跃,科技期刊已成为整个国家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科技强国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发展历程

17世纪中叶,在欧洲历史上涌现出了200多个类似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组织。这些学术组织研究哲学与科学技术,同时学会之间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信函进行学术交流已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载体,其产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学术期刊最初是以学会汇刊的形式出现的。1665年1月5日对全世界的期刊界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法国人戴·萨罗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周刊刊物——《学者杂志》,也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杂志是德国人约翰·里斯特创办的《每月评论启示》(1663-1668),此后不久,出现了一批学术性期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最初的学术性期刊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学报,而多是以杂志的形式刊发。 从17世纪下半叶起,学术期刊进入了不断发展和演变时期。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精细。当初综合性期刊的杂志理念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学术交流的需要,因此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办刊人为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理念,使期刊跳出综合性杂志的藩篱,逐渐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迈进。1778年,在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专业期刊《化学会志》,就此拉开了专业期刊蓬勃发展的大幕。1807年,德国专门刊载矿物学研究成果的期刊《矿物学杂志》面世。随后,英国又先后在1823年、1830年创办了医学专业期刊《柳叶刀》和生物学期刊《动物学杂志》。法国人在1830年创办了地质学专业期刊《法国地质学会通报》。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开阔人们的视野,一些综合性期刊也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多种母刊带若干子刊的现象,开创了母刊之下分辑出版多种专业性期刊的新局面。英国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从1887年起开始分为A辑、B辑出版,以分别刊载数学与物理学、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这种现象不仅丰富了期刊的种类,同时也促进了学术期刊向专业化学报的发展。1950年3月1日由哈尔滨农学院创刊的《哈农学报》发表了1948年7月31日—8月7日苏联农业科学院千人年会上该院院长李森科所作《生物科学现状》报告的第二次会议辩论发言,长达2万余字,这是中国科技期刊首次涉及不切实际地反对孟德尔遗传科学、强权干预科学的“李森科事件”[12]。1951年5月创刊的《东北师大学报》[13]等,也有这种以效仿苏联高等教育和以报道苏联科学为主的情况,最初的作者也是以日籍、苏籍较为常见,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北地区俄(苏)、日等多种文化的折射。以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撕毁与我国签订的600个合同,并撤走全部在华1390名专家事件为标志,我国科技期刊再次进入“植根民族本土和融汇世界”的矛盾冲突之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民族自主创新渐成科技期刊报道的重点。《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1959年尚有翻译自俄文的译文,但到了1962年及以后的学报已经全部成为本校作者的自主研究论文,学报既有传承自民国固有传统文化风格,又有一批有多元留学背景的作者队伍,适应国家建设所需,逐渐进入一种原生态发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也是如此,1960—1965年一直坚持出版。1959年尚有3篇有关苏联科学研究的论文,但到了1960和1961年,就几乎全部变为本校教师刘仙洲、张子高、梁思成等人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专辑,包括中国古代机械、力学、火的发明、中国佛教建筑、蔡伦造纸、酿酒,以及当时国家重要建设如中央美术馆建设、黄河给水、数控机床等。这表明苏联专家撤走事件非但没有制止中国科技的发展,反而激发了民族自主创新的热潮,形成1960年前后效仿苏联科技和植根民族自主创新的分界。形成以《中国激光》和《地质学报》(英文版)为代表的中西融汇引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群至2005年5月时,即达1339种,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4.86%[7]455。1997年以来,相继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等项目,产生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期刊,对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于1974年创刊《中国激光》以来,扎根于上海这一我国民族工业的沃土,聚集了王华明、姜会林院士等一批业界著名科学家,至2018年5月发表了14818篇激光学术论文。该刊通过选题策划、专辑出版等形式,引领我国激光技术直击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先后策划了“激光加工”“激光制造”专题、纪念激光器发明50周年特刊、“光纤元件”“光纤通信及器件”“激光医学与生物光子学”“新型光纤传感器件及网络技术”“激光分子影像诊断与治疗监控”“全息技术”等多个光学领域的热点专题,不仅发表国内激光制造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还发表了美、加、德、日等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11篇最新研究成果,并形成了品牌栏目[15]。

4.总结

深化改革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体系在此挑战与机遇共存、迷失与巨变交互的时代,政府适时介入,以“中国政府出版奖”“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教育部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特别是中国科协等4部委《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5](以下简称《意见》)等,及时引领中国科技期刊步入正确轨道。其中,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国家最高奖项,其评奖标准和条件开始强调“对于传播、积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贡献”,“社会效益显著”等[26]。中国科协等6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也有与海外科学家协作,“逐渐摆脱以欧美期刊为主的科研成果平台”[27]等明确要求。业界有识之士看到了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受制于西方后也强烈呼吁:“凝心聚力,造船出海”,“组建出若干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打造可以与西方商业出版公司竞争的‘航空母舰’,运用现代化传播技术,满载着我国主办的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中英文期刊出海远航,以彻底改变‘借船出海’受人摆布、听人吆喝的场面。”[2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