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知识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编辑必备的意识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编辑必备的意识

发布时间:2022-11-22 03:27:39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冲击强烈。学术期刊可借新媒体之力,突破纸质媒体的客观局限性,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竞争力。在新媒体环境中,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更高的素养和更强的能力,目前学术期刊编辑还难以适应新媒体学术期刊发展的要求,这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一大瓶颈。而在学术期刊编辑众多的素养和能力方面,思想意识首当其中,学术期刊编辑首先要紧跟新媒体形势树立数字出版意识,思索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与新媒体环境中学术期刊出版的不同,探寻学术期刊良性发展高速发展过程中编辑必备的几大意识。

一、编辑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一个哲学术语,主体意识,即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公民,而不是一个臣民;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自己是作为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加入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程序的。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的时代,编辑离学术活动较远,仿佛是学术舞台的旁观者,编辑负责学术期刊的内容选择及文章的质量加工,对学术引领等作用有限。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更多的编辑开始注重自身的角色和作用,尤其是一些学术期刊编辑大咖的出现,学术期刊编辑开始觉醒,更注重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编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在新媒体形势下,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加强编辑主体意识,认识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神圣性和创新性,明确学术期刊编辑对于科学创新和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有一种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

二、数字出版意识

新媒体的出现,学术期刊走向数字出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是借助纸媒的形式,以刊物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学术期刊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范围都极为有限。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树立数字出版意识。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在信息传播中“对媒体软环境有着颠覆性影响”,在学术期刊编读互动及用户参与及分享等方面发挥极大作用,这一平台不仅利于构建编辑、作者、读者“合力性沟通”新平台、创造了更高效发行通道、吸引了更宽广的读者空间、提供了更便捷互动,是新媒体在学术期刊应用的有益尝试。学术期刊编辑在新媒体时代必须树立刊物的数字出版意识,结合刊物的实际情况,可从设立刊物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学术朋友圈、邀请名家设立网上专栏或论坛等形式进行探索。

三、社会责任意识

期刊的学术内容虽然是由学者提供的,但学术期刊编辑仍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学术期刊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传承服务的,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推广服务。在传统的纸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范围有限,影响力也有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术期刊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效率发生了巨变,学术期刊编辑必须顺应这一形势,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上很多编辑本身就是各个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不仅编书,也著书立说,学贯中西,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是进行文章的整理和加工,而是通过自身的学识修养,能参与学术活动甚至引领学术发展,做学术的领路人。目标越高,责任越大,才会有更强的事业心,工作中也就更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四、用户意识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更“消解着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主动参与性更强、信息来源丰富、传播方式更便捷、信息甄别更难、舆论监督和引导更难等特点,成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而一贯身份界限分明的传播者和受传者融合成了对等的交流者,他们可以互动探讨,或多个交流者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紧跟新媒体的这种情境,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树立用户意识。学术期刊在传统纸媒时代,刊物是向读者输出信息,为读者提供学术文章服务的。到了新媒体时代,读者的概念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用户。这一改变意味着学术期刊编辑的服务意识也要发生变化。原来学术期刊编辑是为读者服务,即为读者提供有创新内容的科学研究成果,以推动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现在,随着时代的改变,学术期刊编辑要树立市场意识,服务更要具有针对性。首先给学术期刊准确定位,然后精准确定自己期刊的目标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高效率的优质服务。这一转变,是互联网时代造成的,是新媒体时代形成的,也是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决定的。

五、互动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判断新媒体的主要标准。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的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有别于传统媒体,它不是静态的、单向的,而是动态的、交互的、实时的。新媒体传播的互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学术期刊纸质版的传播是单向传播,即学术期刊给读者单向输出信息,两者之间不存在互动交流。进入到以网络传播为主的学术期刊新时期,学术期刊与用户之间交流互动、信息的双向传播成为一种常态。因为网络版的学术期刊,读者不仅可以浏览、阅读,还可以对某一问题提问、咨询、交流,提出个人看法或提出改进意见。学术期刊编辑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特征,在学术期刊编辑过程中,一直紧绷互动意识,在网络版的编辑中,多为用户的参与留出空间,共同探讨问题,集中群体的智慧,为办出高质量的精品学术期刊打下基础。

六、精品意识

我国目前期刊数量是9877种,根据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学术期刊认定的文件通知,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数是5756种,第二批认定的学术期刊数是693种,两者相加学术期刊总数为6449种,约占我国全部期刊数量的三分之二,可以说数量上我国是世界上的学术期刊大国。但遗憾的是,质量上却不是世界上学术期刊强国。可以说,在世界学术期刊舞台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微乎其微。在国内,口碑好的且学术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也数量不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有学术期刊评价因素,也有学术期刊内部因素。其中学术期刊内部因素的原因之一是精品意识的缺乏。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变得更便捷更高效更及时,这是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的。在这一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所有的学术期刊面临一次新的洗牌。学术期刊在精品意识的要求下,从办刊宗旨到理念,到栏目设置、组稿,再到文章的甄选、审稿专家的挑选,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升办刊质量制造精品学术期刊的过程。故学术期刊社或编辑部要倡导科学化经营,确立学术目标,打造精品栏目,塑造个性期刊,刊发有新探索、新观点的优质论文,以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学术提供知识导航功能。

七、竞争合作意识

在新媒体时期,学术期刊不能再封闭办刊,而应开门办刊,通过与别的期刊社或编辑部开展合作,在提升刊物学术水平、提高竞争力的思想指导下,广泛征求合作。学术期刊通过及时发表有新思想、新探索、新论点的论文,有精湛学术思想或创新价值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提升学术品位,也可以通过邀约著名学者担当栏目主持人或主编以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及学术高度,吸引高水平的作者关注及投稿。学术期刊编辑要注重与作者的合作,作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优秀的高水平作者不仅可以培养成期刊的忠实读者(用户),还可以成长为审稿专家,通过构建“关爱、尊重、信任、和谐”的期刊文化,搭建沟通平台,展开竞争合作,在刊物中慢慢积累起影响力和信誉度,培养作者及用户的责任心和忠诚度。

八、服务意识

我们一直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编辑无疑是学术领域里知识文化的传承者,不仅要参与科研的创新与发展,还要为新技术新知识的探索和争鸣服务。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要加强服务意识,服务范围包括服务学界、服务用户、服务社会。在传统纸媒体时代,信息的传输是单向的,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太多的反馈,而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时代带给学术期刊的一大变化就是信息传递的多元性、多向性、互动性。新的学术信息在新媒体,要允许存在不同的反馈的声音,在讨论、分析甚至质疑的反馈中,学术期刊编辑做好服务工作,在用户多元信息反馈中,整理出有价值的意见、找到原信息的漏洞或缺陷、提出新的思路或方向,为下一次技术革新或进步找到可以避免的歧路或指出新的路径。这一切的工作都是服务社会、服务用户、服务学界的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试错不是浪费时间,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工作。找到了错误的行不通的方法或路径本身就离正确的方法或路径更近了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