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杂志简介:《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1-1253/Q,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综合评述、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森林生态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1-9332
国内刊号:21-1253/Q
全年订价:¥ 1540.00
创刊时间:1990
所属类别:农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辽宁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3.24
复合影响因子:2.62
总发文量:5756
总被引量:177129
H指数:129
引用半衰期:4.917
立即指数:0.1035
期刊他引率:0.7633
平均引文率:28.47
  • 吉林磨盘山次生落叶阔叶林群落特征和稳定性分析

    作者:陆龙龙; 郭忠玲; 范春楠; 郑金萍 刊期:2018年第07期

    东北地区的次生落叶阔叶林一般是由阔叶红松林干扰后形成的,这一群落类型在长白山林区具有广泛的分布.为了解东北次生落叶阔叶林的组成、结构与稳定程度,按照CTFS样地建设标准,于2005年在吉林磨盘山建立了一块5.76 hm^2(240 m×240 m)的长期监测样地.本研究以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对象,分析了物种组成、径级结构、主要树种...

  • 气候变化、林火和采伐对大兴安岭森林碳储量的影响

    作者:黄超; 贺红士; 梁宇; 吴志伟 刊期:2018年第07期

    大兴安岭林区林火发生的频率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会增加,可能会增加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损失.本研究通过耦合森林生态系统模型和森林景观模型以模拟未来百年大兴安岭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量化气候变化、林火和采伐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采伐和林火会抵消相当一部分由气候变化增加的碳储量,但气候变化仍然能够增加大兴安岭森林碳储量....

  • 渐危植物浙江楠群落结构及叶片性状多样性

    作者:陆云峰; 裴男才; 朱亚军; 柏志靓; 杨安娜; 张俊红; 楼炉焕; 童再康 刊期:2018年第07期

    浙江楠为商品材"金丝楠木"的原植物之一,天然分布区窄,属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其天然种群所在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楠天然分布区内13个典型种群为对象,研究其所在群落的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叶片表型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浙江楠天然种群所在群落的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较高,13...

  • 湖南省阳明山山顶苔藓矮林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十年动态

    作者:陈艳华; 龙岳林; 彭重华 刊期:2018年第07期

    于2005年在湖南省阳明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阳明山山顶苔藓矮林聚集区建立了3块样地,从物种数量特征、物种重要值、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2005—2016年苔藓矮林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05年到2016年,样地内乔木层植物基径(DGH)≥1.0 cm的个体数量减少了30.9%,其中减少率最大的物种为荚蒾,达到98.6%,减少率...

  • 采伐林窗对白云山3种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早期影响

    作者:杜有新; 刘伟; 王军峰; 尤根彪; 叶和军; 练发良; 何小勇 刊期:2018年第07期

    马尾松、杉木和毛竹是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地区的主要用材树种,其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和生物多样性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生态学问题.为了解采伐林窗对3种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选择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3种林分,以林下为对照,比较了通过采伐获得的不同大小林窗间植物生活型构成和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采伐林窗后2年,3种林分中杉木林的植物种类最多,...

  • 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的时空变化对紫耳箭竹种群特征的影响

    作者:黄慧敏; 董蓉; 何丹妮; 向运蓉; 张小晶; 陈娟; 陶建平 刊期:2018年第07期

    选择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群落类型,研究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以及林下优势种——紫耳箭竹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演替,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呈增加趋势,表明群落趋于稳定发展的状态;冠层结构特征也发生了显著...

  • 封面说明

    刊期:2018年第07期

    封面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汪思龙研究员于2013年拍摄于湖南会同地灵乡大坡试验林场(26°42'N,109°36'E).该区位于沅江流域上游,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14.8~18.5℃,年降水量1200~1400 mm,蒸发量1100~1300 mm.该区土壤类型为红壤或红黄壤.

  • 亚热带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和最佳取样量

    作者:张广杰; 巢林; 张伟东; 汪思龙; 余鑫; 郑文辉 刊期:2018年第07期

    准确获取最佳取样量有助于提高土壤理化性质的测量精度.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2个林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运用传统法和自助法研究在90%精度下评估土壤养分含量的最佳取样量.结果表明:2个林型中土壤pH值和C/N表现为弱变异,其他养分指标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常绿阔叶林土壤全C、全N等全量土壤指标的变异系数显著...

  • 城市化梯度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

    作者:习丹; 旷远文 刊期:2018年第07期

    以珠江三角洲城区(广州)、近郊(鼎湖山)及远郊(怀集)梯度上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沿城市化梯度的变化,分析城市化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0~5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含量均在城市化梯度上差异不显著,在5~60 cm土...

  • 亚热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曾晓敏; 范跃新; 林开淼; 袁萍; 赵盼盼; 陈怡然; 徐建国; 陈岳民 刊期:2018年第07期

    研究了戴云山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3种植被类型土壤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以及酸性磷酸单酯酶(ACP)和磷酸双酯酶(PD)的活性.结果表明:3种植被类型土壤易分解态磷仅占总磷(TP)的1.0%~4.5%,且碳(C)与有机磷(Po)的比例〉200,表明本研究区受到磷限制.Po是土壤磷库的主要组分,在淋溶层(A层)和淀积层(B层)土壤中分别占TP的4...

  • 黄土高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作者:刘玉林; 朱广宇; 邓蕾; 陈磊; 上官周平 刊期:2018年第07期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能对土壤碳氮储量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自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15年)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地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储量、碳氮比以及根系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地土壤有机碳均表现出表聚效应,自然恢复草地0~20 cm土层土壤有...

  • 植物残体去除对帽儿山温带落叶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作者:孔青; 王传宽; 王兴昌 刊期:2018年第07期

    2007年在帽儿山温带落叶阔叶林中设置了地上凋落物去除(NL)、根系去除(NR)2个处理,9年后(2016年)测定土壤碳(C)、氮(N)、磷(P)浓度,以及土壤含水率和容重.结果表明:NL和NR处理表层(0~10 cm)土壤C浓度分别降低15.6%和10.7%,0~30 cm土层加权平均C浓度分别降低7.9%和4.6%;NL处理表层土壤N浓度降低10.2%,而NR处理表层土壤P浓度增加6....

  • 透光抚育对温带帽儿山红松林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作者:张悦; 牟长城; 刘辉; 井立杰 刊期:2018年第07期

    非生长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在碳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采伐干扰对非生长季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何种影响并不明确.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同步观测温带帽儿山50年生红松人工林在不同透光抚育方式下(次生林冠下栽植红松10年时设立为对照;半透光抚育:伐除上层林木50%;全透光抚育:伐除上层林木100%)非生长季土壤3种温室气体(CO2、CH4和...

  • 滴灌水氮耦合对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和土壤氮素的影响

    作者:闫小莉; 贾黎明; 戴腾飞 刊期:2018年第07期

    采用地表滴灌技术,田间设计9个水氮耦合处理,以不灌溉不施肥为对照(CK),9个耦合处理由3个灌溉水平(灌溉土壤水势起始阈值为-75、-50、-25 kPa)和3个施N水平(150、300、450 g·tree^-1·a^-1)组合,于2012和2013年2个生长季的滴灌水氮耦合措施后,研究耦合措施对欧美108杨林木胸径、树高和蓄积量的年增量及0~60 cm土层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 减少降雨对杉木幼林土壤有机质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周嘉聪; 刘小飞; 纪宇皝; 张秋芳; 郑永; 陈岳民; 杨玉盛 刊期:2018年第07期

    由于土壤有机质(SOM)化学结构上的异质性,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变得难以预测.随着分子水平技术逐渐应用于SOM结构、来源及分解状态的研究,长久以来关于SOM组分及稳定性的问题可能将被解决.本研究通过两年的减少降雨(50%)处理,运用生物标志物技术,对杉木幼林SOM组分及分解程度进行研究,以探究降水格局的改变对亚热带杉木幼林SOM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