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杂志简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2-1150/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国际刊号:1674-621X
国内刊号:52-1150/C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贵州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9
复合影响因子:0.74
总发文量:1265
总被引量:2468
H指数:12
  • 从“四维对接法”看环境史研究中的资料分析

    作者:杨庭硕; 邵晓飞; 胡文竹 刊期:2020年第01期

    环境史研究的对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经过历史上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区用不同的方法加工、改造后的人造次生产物,也就是生态民族学所称的“民族生境”。在未从事环境史研究前,具体的民族生境发源过程当然不得而知,但必然会对今天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问题在于,学人们无论从考古材料、文献资料,...

  • 从战略资源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对20世纪以来橡胶引种的认知与反思

    作者:杜香玉 刊期:2020年第01期

    20世纪后半叶橡胶作为新物种进行大规模试种与开发,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经济战略物资,并认为橡胶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认知占据主流,进入21世纪以后,则普遍认为橡胶的种植与利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与思考橡胶所发挥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之间的关联性。立足环境史视角发现,橡胶的大规模引种与开发是在特...

  • 《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札记五则

    作者:高岩 刊期:2020年第01期

    《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是了解明清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经济、法制、语言等方面的珍贵材料。但由于契约文书多用俗字、书写潦草等原因,整理者在字词释读方面,尚存有一些误识误校之处。结合契约文书的内容及固定句式,对“[宓用]”“怌”“■”“各”等字词进行深入考辨,并对“出断卖”的句读加以解读。

  • 论贵州清代清水江地区婚姻文书的整体释读——以《九寨侗寨保甲团练档案》为例

    作者:王政; 李金兰 刊期:2020年第01期

    运用《九寨侗寨保甲团练档案》中有关婚姻生活的档案材料,并结合地方史志,对清水江地区的婚书的释读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清水江文书的释读需要整体的视角,既要看到政府对基层的治理,又要看到民间百姓是如何能动地应对政府推行的“婚礼”,同时还要考察婚书在“俗”“礼”“法”三个层面的意义,以达到对婚姻文书深入地理解。

  • 人类学的四个基本问题与中国西南民族志探讨的新形式

    作者:张文义 刊期:2020年第01期

    人类学探讨人类生命的规则和质感,既关心文化和意义,也理解进化与生态。历史上,4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克里福德·格尔兹,皮埃尔·布迪厄——各自定义了人类学的基本问题。20世纪初,弗兰兹·博厄斯笃信“冰冷的热情”,将人类学定义在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探讨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的合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克劳德·列维-...

  • 动物疾病谱系与社会人类学(1870-2000)

    作者:弗雷德里克·凯克; 张雨男; 张盈(译) 刊期:2020年第01期

    捕杀、疫苗接种与疫情监测是现代公共卫生用于管理可能传染给人类的动物疾病的3种主要技术手段。在微生物如何在人类与动物之间建立关系的问题上,这3种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本体论理解。因此,动物疾病不仅是一个应用人类学问题,还涉及学科的理论核心,即理解社会因果关系是如何从物理因果关系中产生的。为了澄清这一观点,通过考察赫伯特·斯宾塞对口...

  • 向死而生——楚科齐人“自愿死亡”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齐山德 刊期:2020年第01期

    以楚科奇人独特的死亡实践为例,从人类学视角探求其背后因由。西伯利亚东北部楚科奇族群中长期存在的“自愿死亡”①习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杀,而是在达成某种协议的情况下,由亲人协助完成的一种死亡实践。“自愿死亡”通常上被解释为一种因该地区恶劣的生活条件导致的协助自杀行为。这一现象固然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有关,但自愿死亡实践应源...

  • 乡土如何触碰旅游--一种文化转型视角下乡村振兴人类学的新发展

    作者:赵旭东 刊期:2020年第01期

    从文化转型的视角来看,基于乡土社会的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城乡互动呈现出依循着“城-乡-城”与“乡-城-乡”两种模式的钟摆运动,这两种摆动之中的农轴和工轴相互交叉,便成了一种纺锤体模式的交互作用的图形,两个轴向各自形态运行的结果就可能会出现二者之间种种接触或触碰。基于旅游消费业而有的一种文化转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生,成为乡土旅游...

  • 适应性选择:传统乡村生活的内生性逻辑

    作者:张浩 刊期:2020年第01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根本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中原传统乡村社会里,人们都过着一种基于传统农业生产的乡土生活,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并通过人们对于乡村环境、土地、婚姻、手工业等方面呈现出来,在这些看似普遍、毫无特色的乡村生活中,反映出中原乡村要想走出传统、迈向现代应当选...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

    作者:杨浏熹 刊期:2020年第01期

    从乡村聚落的形成、乡村社会的建构到乡村社会的运行等着眼来讨论乡村及其发展的根本,都离不开对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而不同地域的民族认知与利用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本土文化作用的结果。由此看来,乡村的形成、延续和发展不仅是共同地域的聚集,还是文化、行为、信仰等认同的结果;在地资源的认知与利用所形成的聚落生...

  • 礼俗及其在当今农村中的表现及功用①

    作者:于语和; 邢锐锐 刊期:2020年第01期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素来在中国社会享有不可撼动的至尊地位。在传统社会,它既是统治阶级驭民治国的重要工具,亦是无所不包的社会行为规范。在历史嬗变的过程中,化礼成俗,渐成礼俗。礼俗内化为道德准则以纲纪人心,外化为社会秩序以规范人行,潜在地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改革开放以降,法律的触角蔓延至农村,但当...

  • 文化融合的可能路径——基于乡村振兴场域下法治与民俗的互动视角

    作者:梁阿敏 刊期:2020年第01期

    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文化嵌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乡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需要民俗文化作为支撑点,而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特色风俗、特色村寨等的逐步消失,同时需要法治文化对其进行保护。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既需要规则分明的法治文化,也需要与乡村成员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因此,有必要在乡村振...

  • “两家换三家转”——郭亮村“近亲”婚配习惯的法律人类学解释

    作者:蒋晨光 刊期:2020年第01期

    转换亲最初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外婚制演变而来,后在文明社会中因其违背历史规律而被抛弃。旨在描写郭亮村的转换亲如何具体实现,证明文明“返祖”的可能性。郭亮村形成之初便具有的异质因素,在经历了特殊婚配生育的规范后,构建了以人类生育文化为中心且人口繁衍和经济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型社会结构,它以一种类似“帕累托最优”的方式,改进着地理和历...

  • 人神共娱的狂欢——汉军旗人烧香习俗“放五道”仪式音乐研究

    作者:王丽娟; 关杰 刊期:2020年第01期

    汉军旗人作为满汉“混血”的文化载体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民间信仰——汉军烧香习俗,“放五道”是其中重要的仪式之一,其中的“五道神”和“无道鬼”代表着正义与邪恶两股对立的势力。通过对“放五道”仪式的解读及其音乐的分析,得出“汉军旗人”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群体,生存的挑战赋予其神鬼信仰的应战意念。这种信仰是严肃而神圣的,并...

  • 道路、发展与认同——滇藏公路与奔子栏藏民国家认同的构建与维系

    作者:张辉; 李志农 刊期:2020年第01期

    以滇藏公路和奔子栏社区作为个案,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筑路动机和主导筑路的力量,以及筑路对沿线奔子栏社区影响地考察,来讨论公路建设对于加强云南藏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道路各民族间社会文化交往、实现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整合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并进而延伸讨论边疆民族地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认同建构之议题。国家认同的构建、强化和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