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杂志简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2-1150/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国际刊号:1674-621X
国内刊号:52-1150/C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贵州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9
复合影响因子:0.74
总发文量:1265
总被引量:2468
H指数:12
  • 主持人语

    作者:杨庭硕 刊期:2019年第03期

    对于当代的生态建设而言,环境史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地位。一者,因为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在内,其变迁延续的时段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对环境史没有做出充分的研究,当代的生态建设就无法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生态建设要做得令人满意,肯定无从谈起。再者,环境的变迁本身就有它的自然规律在发挥着作用,但人类社会的存在所发挥的作...

  • 《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及展望》译介

    作者:韩昭庆 刊期:2019年第03期

    原书作者是耶鲁大学历史系的濮德培(PeterC.Perdue)教授,2012年他受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项目的赞助,到历史地理研究所做了四次报告。按照该项目的要求,需要申请人在做报告的基础上,写成一本书,一方面记录下他们在复旦校园所做的学术思考,同时也让更多的学人能分享相关的学术成果,以此促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其结果即表现...

  • 西南边地生态环境变迁管窥:基于大象的视角

    作者:杨筑慧; 王欢 刊期:2019年第03期

    大象属长鼻目,是陆栖哺乳类最大体型动物,对生存环境变迁较为敏感。远古时期曾广泛栖息于中国大江南北,现野生象群仅存于云南西南部一隅。象也与当地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勾连在一起,体现于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诸多方面以及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映照着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然而,自明清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地的开发、大象作为战...

  • 论古代社会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抗灾荒的不同方式

    作者:王绍东 刊期:2019年第03期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都要面对灾荒的挑战,由于生产方式的特点不同,对抗灾荒的方法和手段也各有异同。总体来说,农耕民族对抗自然灾害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是储蓄,特别是粮食的储蓄。此外,灾前预防、政府救助、移民就粟,邻里互助也是农耕人群度过灾荒的重要手段。游牧民族对抗自然灾害的最有效方法则是移动,只要能够及时转移,躲开灾害,生产就能很...

  • 主持人语:历史的社会文化逻辑

    作者:张应强 刊期:2019年第03期

    一般意义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都是人们有目的行为的结果。当我们用历史的建构、历史的记忆、历史的书写、历史的叙述等概念或形式试图呈现这些重要历史事件时,其实也是在追寻其间所蕴含的社会文化逻辑。

  • 从牙行至混业钱庄:民国清水江的木行

    作者:程泽时 刊期:2019年第03期

    1921-1934年清水江流域的茅坪、王寨、卦治三埠之木行、棉布商、杂货商兼营混业钱庄,均需水客提供信用,但水客所携带的汉票、洪兑,并未成为购买木材的主要支付手段,反倒是木行的“取票”、棉布商和杂货商所出的“兑条”,成为替代现金的重要支付手段,水客、木行、山客、棉布商、杂货商彼此信用对方的票据,形成了区域票据结算体系。财政主导型的地...

  • 从“化外生苗”到“契约之乡”——以平鳌“输粮附籍”碑为中心

    作者:王宗勋 刊期:2019年第03期

    清康熙以后,清水江中下游地区随着木材贸易的兴起和繁荣,在木商文化的影响下,区域社会迅速融入王朝的统治体系。锦屏县平鳌苗寨保存的康熙三十六年“输粮附籍”碑,反映了清水江下游苗族社会从“化外生苗”到“契约之乡”的历史变迁过程。

  • 台湾的汉人社会文化研究综述

    作者:庄英章 刊期:2019年第03期

    196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的人类学者主要着重于原住民或中国文化史的研究,直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以后,人类学者才开始将触角延伸至汉人社会文化领域。而首开其端者以李亦园与王崧兴二位先生在1965年分别进行的彰化泉州厝、龟山岛汉人社区研究为代表。不容讳言,早期台湾汉人社会研究受到西方人类学者相当的影响,而他们主要以一种替代...

  •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政策

    作者:奥莱格·琶鲎蘑夫; 李燕飞 刊期:2019年第03期

    对民族/国家边界再生的认知是一个封闭的自我指涉过程,它产生于自身的内部操作,而不是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其他对象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对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民族政策为例,来阐明这一过程不仅是谈判或社会建设的结果,而且是一种认知结构与民族/国家群体之间形成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同时也阐释了俄罗斯民族政策在社会中产生失望...

  • 《超越自然与文化》与西方人类学本体论研究

    作者:武宁 刊期:2019年第03期

    《超越自然与文化》是西方人类学界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之一。作者德斯科拉以民族志材料为基础,借助认知科学、结构分析、现象学相关理论,形成了“四种本体论类型”——即泛灵论、图腾崇拜、类比思维、自然主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找到了新的途径。通过对该书的评论及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学本体论研究关注的焦点...

  •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作者:谢晖 刊期:2019年第03期

    常以为,“法律不外乎情理”。如果这个判断不差,则意味着情理是法律规定、进而法学研究必须关注的对象。然而,与此同时,人们也熟知“法不容情”这样的说法,似乎法律一旦夹杂了情感,就沦为理性的对立面,就无以平等地对待人们的交往行为。这两种明显对立的观念,都构成有关情理与法律的观念形式,就其当代的影响而言,怕后者更甚于前者,因此,当法学探...

  • 我国乡村民事司法的规则困境及其突破路径

    作者:陈文华 刊期:2019年第03期

    我国传统法律与乡民们的生活习俗是同构的。由于法律一元论与立法中心主义排斥其他社会规范的司法进入,司法解释制度也抺灭了基层法官解释法律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我国乡村基层民事司法的规则贫困。通过对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与乡村地区社会结构之关系,我国现行司法解释体制结构性缺陷两个方面的分析,探讨我国乡村民事司法适用法律不当的背后深层原因...

  • 法治话语下的情法矛盾及现实面向——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为分析样本

    作者:田炀秋 刊期:2019年第03期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法治实践中还存在诸多情法冲突。通过对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分析,有助于厘清情法矛盾发生的原因及现实面向。运用法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可知:受特定文化氛围及传统官民关系的影响,民众法治观念依然淡薄,对于“冤屈”有着不同于法治逻辑的理解,且带来一系列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制度期盼与体制不能之秩序冲...

  • 论乡村社会文化的重构

    作者:王云飞 刊期:2019年第03期

    伴随着以城市化为标志的中国社会转型,乡村文化自然也面临着转型发展问题。乡村文化的存续和发展依赖于乡村社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属于“文化背景要素”,笔者将文化背景要素发生的增减变化称之为“要素增分”。当文化要素增分处于自然演进状态时,文化的表现形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并不影响文化的核心内涵;当文化要素...

  • 乡村振兴背景下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的位序差异性——以四川省藏族G县为例

    作者:丁波 刊期:2019年第03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合理均衡的城镇化动力结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间的功能互补。不同城镇化动力的组合会构成不同的城镇化动力结构。城镇化一般动力结构以经济动力和文化动力为主导,政治动力次之。藏区城镇化动力结构不同于城镇化一般动力结构,具有位序差异性,表现为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是城镇化发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