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thnic Culture

杂志简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2-1150/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约稿、生态民族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音乐研究、民族民俗研究

主管单位:贵州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凯里学院
国际刊号:1674-621X
国内刊号:52-1150/C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2009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贵州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9
复合影响因子:0.74
总发文量:1265
总被引量:2468
H指数:12
  • 人类学视野下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史

    作者:崔明昆 刊期:2017年第04期

    千百年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不断改变着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其处于不停的变迁之中,并不断的引发环境问题。虽然不同的学科对人类危害生态系统原因的解释可能存在差别,但随着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逐渐趋同,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实现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基础。本期“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栏目推出的文章由1...

  • 从刀耕火种到生态文明一一对生态人类学家尹绍亭教授的访谈

    作者:崔璨; 尹绍亭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访谈中,尹绍亭教授运用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分析了“刀耕火种”的消失及其农业文化遗产问题,还就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生态文明”的内涵,西部生态文明圈的构想及其建设,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橡肢林种植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影响以.及公众参与的环保运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 荆江流域堤垸围垦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作者:袁理; 宋玉蓉 刊期:2017年第04期

    堤垸围垦是荆江流域农业生计的主要形态,堤垸因此成为该区域特有的聚落形态。堤垸自然生态系统与地方文化所形成的耦合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状态,能够保证堤垸农业生产获得居民所期望的经济效益。通过梳理堤垸的发展历程,探讨人口增长、堤垸农业与灾害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见这种耦合关系并非一劳永逸。在生态制衡被打破之后,洪涝灾害和疫病的发生会...

  • 《桂海虞衡志》所涉黎族文化生态解读

    作者:张宝元 刊期:2017年第04期

    《桂海虞衡志》成书于南宋淳熙年间,书中详细记载了岭南风土民情,尤其是“志蛮”篇,对研究壮、瑶、苗、黎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及其文化生态均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立足田野调查,结合历史时代背景与生态环境,择取《桂海虞衡志》“志蛮”篇所涉及的黎族相关文化生态,从饮食、居住、衣着、纹身、信仰习俗方面进行解读,复原其文化生态的历史原貌。

  • 清水江林业契约与林农经济史的量化关系研究

    作者:林芊; 杨春华 刊期:2017年第04期

    目前对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林业生产的研究,重在“市场”经济的一面,极少关注“林农经济”一面。原因在于未能利用清水江文书中丰富的林业契约,而未能利用的原因在于缺乏对文书内涵的经济史信息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在探索林业生产的体量、林地单位面积、林农收益等量化分析方法过程中发现,不同时期林地买卖契从数量与买卖双方可以体现林业生...

  • 清代及民国时期天柱、锦屏民间妇女改嫁原因分析——以清水江婚姻文书为中心

    作者:罗云丹 刊期:2017年第04期

    清水江婚姻文书多以再婚婚书出现,表明清代及民国时期天柱、锦屏民间妇女改嫁现象普遍存在,丧夫、丈夫在外多年未归、被丈夫或夫家嫁卖、夫妻悔婚离异等原由是清代及民国时期天柱、锦屏民间妇女改嫁的主要原因。

  • “当江”制度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保护研究

    作者:曾梦宇 刊期:2017年第04期

    从雍正九年(1731年)起实施的“当江”制度在清水江下游延续了近200年,有效地保证了清水江木材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保证了“内三江”及上游地区木材经济的发展。以史为鉴,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缓解和协调民族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将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保护和促进作用。

  • 清水江文书语言学研究综述

    作者:肖亚丽 刊期:2017年第04期

    对近些年来的清水江文书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包括俗字研究、地名研究、词义研究以及其他研究,与清水江文书的历史学、民族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相比,清水江文书的语言学研究存在起步晚、成果数量少、视角不够开阔、专题研究不够深入等不足,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都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 革命思潮与渐进秩序

    作者:谢晖 刊期:2017年第04期

    近代以来,因异族文化的外向挑战,作力数千年来基本处于内生状态的吾族文化,再难以悠游从容地以不变应万变,以墨守对挑战。于是,竭尽心力、耗时费工地谋划形形色色的应对策略,就是仁人志士们为之奋斗的重要事业。在零零总总的各种应对策略中,借“文化一思想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文化一思想中轴变革论"和借“革命暴力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暴力革命...

  • 敦煌雇工契约研究

    作者:王斐弘 刊期:2017年第04期

    敦煌所出31件雇工契,介于卖身契与典身契之间,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身份、贫穷与劳力之间的关系。从契约主体看,雇工契是没有人身附属关系的平等主体。从雇佣原因看,雇工契大多因为缺乏劳力而立契。从劳作内容看,受雇者大多从事农业耕作。从雇期看,大多在农历正月至九月农忙时节,这与农耕文明的特质相洽。从雇值看,劳力在当时价值不菲。从违约责任...

  • 习惯法生态价值的发展人类学研究——习惯法生态价值的发展人类学研究

    作者:余浩然 刊期:2017年第04期

    习惯法是地方管理的重要制度手段,生态价值是其管理目标和任务的应有之义,这伴随着其管理功能产生和演进,其中的组织结构在发挥和推广其生态理念中起到了积极的能动作用。习惯法生态价值的当挥是需要处理好在地的社会秩序,也需要运用现代生态学知识进行筛选。其发挥的基础在于一种理念上的契合以及制度上的耦合,同时需要处理好在开发利用中保持...

  • 镜像中的初民社会——以法律人类学为视角

    作者:孙洋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法(法律)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初民社会中,法(法律)具有非自治性。法(法律)产生于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同时,反映出其所在社会的相关特点。从理论上说,初民社会具备建立法律—社会镜像分析的相关条件。以法律人类学为视角,分析初民社会建立镜像分析的条件,同时,以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社会犯罪与习俗》一书的内容为素材,建立镜像分析实例。通过这...

  • 人和动物之关系的启示——以传说中的引导兽(Spirit animal)为中心

    作者:高明洁 刊期:2017年第04期

    以内蒙古牧区的一个行政社区进行考察时记录下来的传说为背景,对这个行政社区的地名和当地的一个自然景观——圣泉的发现过程,以及泉水名称的由来,与当地现存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相呼应,来表述早期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尤其是被称为引导兽的关系。同时引用了流传在四川省各民族之间的类似引导兽的传说故事,和传说中提到的地名,习俗的由来,与现在当...

  • 农事与乡村秩序:姚州“搬场”的人类学分析

    作者:王晓云 刊期:2017年第04期

    洮州乡村的“搬场”,是在乡村民间组织的负责与安排下,在特定的一日内村民将动员自己全部的社会力量,搬运收割好的庄稼到打碾场的一次重大农事活动。而“搬场”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依赖于各个村落之间约定俗成的时间秩序。通过再现洮州G村“搬场”这一消失的民俗,发现其兼有农事活动与节日庆典的双重特性,并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建构了洮州乡村民...

  • “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一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作者:王传明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探讨。除了以传统人类学的文化视角解读乡村社会与文化,大会还提出“生境”框架,把农民进县城买房解读为“城乡一体”,异地搬迁与“巢状市场”应对“物质扶贫”,以教育与艺术进行“精神扶贫”的设想。历史、边疆、文脉、实践、地域等视角与研究方法应该贯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