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杂志简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者访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共同体研究、后殖民英语文学、书评与动态

主管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创刊时间:200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6
总发文量:762
总被引量:875
H指数:8
期刊他引率:0.931
平均引文率:9.4921
  • 对学术要有一种爱——张隆溪教授访谈

    作者:张和龙 刊期:2011年第01期

    本文是对张隆溪教授的采访,访谈内容涉及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研究、学术评价体制与治学方法等。张隆溪教授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原定半个小时的访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张隆溪教授认为,文学研究需要理论,但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理论框架去套文学作品;人文研究是艺术,不是1+1等于2的数学演算。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跨文化的独特优势,即使做"国别文学"研究,有...

  • 叶芝、庞德、亚洲与身体音乐

    作者:丹尼尔·阿尔布莱特; 周敏 刊期:2011年第01期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3)不仅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亦是中国文化在西方的重要传播者。庞德根据汉学家费诺罗萨(ErnestFenollosa,1853—1908)的笔记,翻译整理了译诗集《华夏集》(Cathay,1915),其中收集了19首中国古典诗歌。庞德对中国文字、文学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也反映在他的著名长诗《诗章》(The Cantos)中。此外,庞德还翻...

  • 儒家伦理、庞德的现代主义和中国新儒学

    作者:温迪·弗洛里; 陈广兴 刊期:2011年第01期

    艾兹拉·庞德的《诗章》把美国诗歌现代主义进程与孔子的持久的重要性结合了起来。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作为儒家思想的权威,而是作为一个西方读者,庞德对孔丘及其作品满怀激情,对中国及其文化传统非常关注。儒家思想可以为人类进步提供制衡、矫正,甚或计划,绝大多数地区的政治文化问题都已相当严重,足以产生如庞德在1937年的一篇文章标题所说的"对...

  • 陈昴与耶稣会:《诗章》59至61章中的冲突与儒学

    作者:長畑明利; 尚晓进 刊期:2011年第01期

    一在《诗章》的59至61章,即"中国历史"部分的最后三章,庞德展现了17至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交通。在这三章中,欧洲与中国、基督教与儒学之间的冲突感明显,接受或抵制,两派观点对立。尽管不少章节表明康熙帝礼遇传教士和传教活动,一些诗行也显示康熙帝或其朝廷对基督教采取了压制政策。这一冲突至少可部分地归结为康熙帝对天主教传教士的矛盾态度,...

  • “我们的传承之路”——庞德的孔子与斯奈德的《斧柄》

    作者:多西·克莱茨; 程汇涓 刊期:2011年第01期

    用休·肯纳的话来说,在庞德的现代主义事业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孔子"。庞德对儒家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和《诗经》的英译是其力图以儒教模式再塑西方文化的核心举措。然而,他的构建行为之真正影响为何?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中斧柄和斧子的隐喻,研究它们在塑造文化和促进改革方面的意义,并以此揭示庞德思想中的孔子产生了怎...

  • 寻回神州失落的印记

    作者:詹姆士·麦克杜格; 晏凯 刊期:2011年第01期

    在杭州举办的"现代主义与东方"研讨会上,我准备的论文是新近完成的一篇更长的论文的缩略本。对最近美国国内新排外主义运动把中国视为一股恶势力的关注,以及对许多相信在从生态意识到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有巨大潜力进行大范围社会变革的美国作家的研究,促使我动笔写下这篇论文。上述这两种美国文献中体现中国与中国学的思潮不仅象征着毫无根据的...

  • 庞德、孔子与费诺罗萨手稿——“现代主义的真正原则”

    作者:安妮·康诺弗·卡森; 闫琳 刊期:2011年第01期

    T.S.艾略特曾这样写道:"埃兹拉·庞德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国诗歌的创造者。"一位出生于美国的前费城人士如何能当此殊荣?其背后的故事应是今天云集在此的现代主义学者们有兴趣了解的。1913年,当庞德在伦敦已崭露头角之时,艾伦·厄普沃德(AllenUpward)——当时有名的作家、学者、政治活动家以及《新时代》杂志的撰稿人——成为庞德密友圈内的一位重要...

  • 从认识论看《哈姆雷特》

    作者:常耀信 刊期:2011年第01期

    从认识论看《哈姆雷特》,剧里存在两种性质的矛盾(人与人、人与命运之间)、两个哈姆雷特(世俗的及超前的)、双重文本(字面的与潜在的)及双重含义(复仇与其他)。剧作的主题主要不在于复仇,而是讲述和记录哈姆雷特如何全面认识命运在人生中的正负作用,了解人的局限与缺陷,探讨处理人和命运间关系的最佳途径。王子善沉思,沉思对他就是行动。他的"居...

  • “畅销书情节”的背后——解读默多克的小说《砍断的头》

    作者:何伟文 刊期:2011年第01期

    《砍断的头》是一部具有典型后现代主义"双重编码"特征的小说,它既具有畅销书式的情节,又具有普通读者难以把握的形而上思考。本文从主人公马丁与小说中其他五人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畅销书式情节背后的主旨内涵:在遭遇难以预测的"不太可能的事件"的过程中,马丁是如何打破自我主义,认识到他人的独特性,并意识到不应再把固有的形式强加于充满偶然...

  • 童真下的“帝国号手”:评吉卜林的《本来如此的故事》

    作者:陈兵 刊期:2011年第01期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短篇小说集《本来如此的故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流畅如童谣般的语言讲述了不少生动的儿童故事,塑造了许多生动可爱的动物形象。不过,在这部作品童真的表面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那个心系大英帝国的吉卜林。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实际上传达了吉卜林一贯的青少年教育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表现了吉卜林的东方主义思想。

  • 近80年来英美奥登研究综述

    作者:蔡海燕 刊期:2011年第01期

    威斯坦·休·奥登是继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他诗作丰厚,诗艺纯熟,诗路开阔,自1930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开始,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纵观近80年来英美国家有关奥登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视奥登移居美国为创作上的分水岭,对他的后期创作从争议走向肯定。我国对奥登这样一位影响巨大的现代诗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奥...

  • 文字缘、文本的同质性及原型——乔伊斯与斯维沃比较研究

    作者:吕国庆 刊期:2011年第01期

    伊泰洛·斯维沃是欧洲现代主义盛期的典范作家之一,与乔伊斯和普鲁斯特齐名。但无论是斯维沃创作他的现代主义名著《泽诺的告解》,还是他扬名欧洲,都与他和乔伊斯的交往直接相关。本文论析了乔伊斯与斯维沃结下的文字缘及其对他们各自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并着重剖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与《泽诺的告解》两部作品的日记体结尾所表现出来的同质...

  • 解读《乌有乡消息》中的河流意象

    作者:洪小理; 殷企平 刊期:2011年第01期

    英国作家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在文学批评界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分析小说中的河流意象入手,展现其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精妙的结构设计。河流意象不仅记录了主人公精神和心理发展的轨迹,充当了现实和理想的纽带,更以其流动性以及与人类、历史的重要联系承载了莫里斯凝重的历史感。《乌有乡消息》是莫里斯在对19世纪的工业文明...

  • 论罗塞蒂抒情诗中“上帝”的存在

    作者:汪小玲 刊期:2011年第01期

    英国19世纪杰出女诗人克里丝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1830—1894)信奉英国国教,一生写了大量的宗教诗和抒情诗。对其抒情诗深入细致的研究表明,她始终关注自己与上帝的关系,诗作中"上帝"或实或虚,时隐时现,使她的诗神秘、空灵,饱含强烈的情感流露。也正是由于诗中"上帝"的存在,读者看到了一位对宗教,尤其是对上帝无比忠贞、勇于牺牲的女...

  • 小说中的“叙述化”:一种不可靠叙述形式——以麦克尤恩的《爱无可忍》为例

    作者:王悦 刊期:2011年第01期

    近二三十年的叙述转向运动将"叙述化"的思想带入叙述学之外的许多学科建构中,同时,"叙述化"也对小说艺术的发展本身产生了很大影响。本论文以麦克尤恩的《爱无可忍》为例,从三方面论述"叙述化"在小说中制造的不可靠叙述效果:一、在事件的呈现上,"叙述化"分别在叙述者的报道、解读、评论层面上呈现出特有的不可靠叙述特征。二、在人物的表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