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杂志简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者访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共同体研究、后殖民英语文学、书评与动态

主管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创刊时间:200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6
总发文量:762
总被引量:875
H指数:8
期刊他引率:0.931
平均引文率:9.4921
  • 文学研究、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虞建华教授访谈录

    作者:刘敏霞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是对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虞建华教授的访谈录,内容涉及教学、科研、文学翻译以及文学理论等学界关注的问题。虞建华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与科研经历,阐述了教学与科研、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文学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强调文学史论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虞教授主张高校英语教学应加强文学教学的力度,并指出文学研究者应批判性地接受...

  • 历史小说的嬗变与文学性特征

    作者:彭青龙 刊期:2010年第02期

    "文学性"问题一直备受中西方学者关注。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罗曼·雅柯布森曾在1921年提出,"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以他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理论家们认为:不能从社会生活、作品内容去探讨"文学性",而只能从作品的艺术形式中去寻找。不过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其他西方学者的认同。他们相继从功...

  • 文学性:民族性还是世界性?

    作者:王腊宝 刊期:2010年第02期

    所谓文学性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关于文学如何界定的问题。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首次提出文学性概念的是俄罗斯形式主义批评。俄罗斯形式主义理论家们认为,文学区别于其他现实呈现方式的关键特质在于它的陌生化,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给人们一种关于生活和经历的还原了的新鲜感,正如艺术化的舞蹈让人们对

  • “文学性”的当代意义

    作者:任一鸣 刊期:2010年第02期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西方主流文学批评的文化研究热,中国文学批评界也呈现出汇入文化研究的趋势,文学批评的文化视角蔚然成为一种时尚。文学研究摇身一变成了对社会、历史、伦理、种族、性别、阶级甚至生态的研究,文学似乎已被湮灭在文化研究的滔天大浪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

  • 论《尤利西斯》中的莎士比亚

    作者:申富英 刊期:2010年第02期

    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有整整一章专门讨论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似乎与整部小说格格不入,但如果我们将这一章放入作为爱尔兰的"民族寓言"的《尤利西斯》的文本框架之中来研究,可以发现莎翁的生平与创作这一部分是乔伊斯关于艺术与民族问题的方方面面观点的类比:莎翁本人乃是爱尔兰上下求索的艺术家的类比,莎翁与其父亲、兄弟之间...

  • 女艺术家创作身份的重构——论拜厄特《占有》中对女主人公拉莫特的神话性塑造

    作者:梁晓冬 刊期:2010年第02期

    神话的借用或改写是英国当代知识分子女作家A.S.拜厄特塑造女艺术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占有》为研究文本,采用神话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视角,以相关的神话为线索,比较神话人物与小说人物在不同语境下的生存状态,探究神话的借用或改写对人物身份的识别,尤其对女艺术家身份重构所产生的作用。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办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

    刊期:2010年第02期

    由《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重温历史、重温经典——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2010年5月21—22日在大连召开。《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李维屏教授担任研讨会组委会主任,两位副主编乔国强教授、张和龙教授以及我校张定铨教授分别担任了组委会委员。来自国内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73位学者

  • 论拜伦的文学影响——以普希金、库切和巴赫金为例

    作者:杨莉 刊期:2010年第02期

    拜伦的诗歌作品,尤其是其叙事诗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性和鲜明的前瞻性,对后世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领域里众多的名人学者产生了实际而深远的影响。拜伦传奇式的一生及其所留下的文学遗产都成了人们永恒的话题。本文以拜伦的文学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在诗歌、小说和文艺理论等三个方面受其影响颇深的普希金、库切和巴赫金,分别加以分析和探讨...

  • 新质的诞生——乔叟《众鸟之会》的独创性因素解读

    作者:曹航 刊期:2010年第02期

    《众鸟之会》是乔叟第一部成熟而完整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基于传统、发展传统的文学创作观及其为之做出的努力与尝试。本文通过"借用与发展"、"喜剧化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象征意义"三个方面的探讨,论述了乔叟赋予此作从形式到内容的诸多独创性因素,指出:乔叟的"借用",是将"出处"有机地融入自身的叙述风格,或沦为成就其"新质"的有机组成;其作品带...

  • “洪水”般的工业革命:毁灭与再生——《弗罗斯河上的磨坊》的“洪水”结局新解

    作者:王素英 刊期:2010年第02期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坊》结尾的"洪水"意象一直是学者们评论的焦点之一。兄妹俩为何在洪水中和解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大家的看法见仁见智,至今难有定论。本文把小说放在工业化这一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并结合"洪水"的原型意义,尝试为小说结尾的"洪水"意象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洪水象征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它给人类带...

  • 论《麦可·K的生命与时代》中生存意义的追寻

    作者:黄芙蓉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从《麦可·K的生命与时代》中主人公麦可·K对食物的态度谈起,试图说明其中折射出的生存欲望,并与作品的战乱背景相联系,分析主人公行为体现的个体与体制的对抗。《麦可·K的生命与时代》中的时世中,个体过着颠沛坎坷的生活,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K的执著与求索,体现在他求生的本能和对稳定与平静生活的追求上。在人人流离失所的时代,一个卑微愚...

  • 两极对照下劳伦斯《公主》的文本建构

    作者:汪志勤 刊期:2010年第02期

    在中篇小说《公主》中劳伦斯似乎有意使人物和事件周旋于神话和现实世界。此文旨在以各种批评视角以及劳氏的"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观念来阐释劳氏何以以两极之对照的创作手法,即神话与现实、写意与写实、反讽与悲剧、自然人与社会人等,来构建此小说的文本。文章以此来读解小说中摇摆于两极之间的科林父女异化的生存状态,以揭示劳氏将罗美罗的悲...

  • 吉卜林小说《基姆》中的身份建构

    作者:李秀清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以英国作家吉卜林的长篇小说《基姆》为分析文本,着重探讨了主人公基姆的身份问题。作为一个成长在印度的爱尔兰裔少年,基姆在身份认同方面的经历揭示了文化身份这一概念的复杂内涵。吉卜林特意突出基姆身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而淡化甚至于抹除了他的爱尔兰民族传统,这一'盲点'显示出作者为扩大英国性的疆域而做出的饱含深意的努力。英国性在...

  • 消解叙事:《一次展览上的画》中的噩梦与记忆

    作者:范跃芬 刊期:2010年第02期

    《一次展览上的画》是当代英国小说家D.M.托马斯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根植于传统,同时又不囿于传统,形式有所革新,将传统叙事与碎片化叙事结合起来,梦境化地展示了20世纪的噩梦与记忆。小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包含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同情、忧思、关怀、理解以及对后现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洞见。同时,小说中叙事艺术的实验对人物身份的考察无疑是后...

  • 论丁尼生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作者:汪玉枝 刊期:2010年第02期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最富特色的诗人。对其作品的研读显示,死亡的意象充塞在他的诗歌里,死亡的主题成为他众多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着重论述诗人在其诗歌中分别通过大海的意象、灵柩的意象、战争的意象所体现的死亡主题。正是对死亡意象孜孜不倦的探索,成就了丁尼生诗歌特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