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杂志简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者访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共同体研究、后殖民英语文学、书评与动态

主管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创刊时间:200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6
总发文量:762
总被引量:875
H指数:8
期刊他引率:0.931
平均引文率:9.4921
  • 独立思考,探寻新意,树立文学批评的主体意识——黄源深教授访谈录

    作者:薛春霞 刊期:2008年第01期

    本文系对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源深教授的访谈录,话题涉及理论与文本、文学研究方法和导向、批评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等文学及文化研究者关心的问题。黄源深教授认为理论是阐释文本、解读作家的工具,文学批评要以细读文本、理解文本为基础。熟悉理论和读透文本是搞好文学批评的前提。批评者的文化背景可以在审视作品的过程中带来视角的优势...

  • 论康拉德的早期现代主义思想

    作者:李维屏 刊期:2008年第01期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两代作家之间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初期的一名勇敢的探路者。本文着重探讨康拉德的早期现代主义思想,揭示他与新旧两种文学的关系,并分析他的"末日感"、印象主义技巧和叙述形式的革新等现代主义创作倾向。

  • 文学与文化之间——论《印度之行》跨文化的多重意义

    作者:朱望 刊期:2008年第01期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包含多个跨越:作品内容跨地域与民族;作品价值和影响跨文学与文化领域;作者的文学行为的跨越——对印度自然与社会的摹写;作者的心态和立场对帝国意识的跨越。文学人类学和反东方主义的两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厘清福斯特的种种跨越与局限。

  • 上帝死了,天使自由了——论默多克《天使的时光》中的宗教信仰问题

    作者:何伟文 刊期:2008年第01期

    默多克在《天使的时光》中探讨了上帝死了之后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在固有的信仰体系支离破碎之后,理论家们纷纷寻求或构建新的体系,有的认为新的精神纪元即将开始;有的试图用柏拉图式的道德上的善来代替原有的上帝;最为可怕的是如卡瑞尔神父一样认为上帝死了,天使自由了,他可以步入上帝的位置,行使上帝的权力。失去精神信仰的人出路何在?默...

  • 沉沦与拯救——评戴维·洛奇的长篇小说《治疗》

    作者:罗贻荣 刊期:2008年第01期

    本文以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沉沦与拯救"的概念解读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的长篇小说《治疗》,指出小说主人公从中年危机得到拯救的不是克氏倡导的宗教信仰,而是真挚的爱情;本文还分析了《治疗》中的独特的视角转换技巧和互文性特征,认为《治疗》进一步表现了洛奇的创作由重形式实验到重"人文关怀"的转变,即通过提出自己的新天主教理念,试...

  • 《可怜的Koko》中的权力与暴力

    作者:王卫新 刊期:2008年第01期

    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可怜的Koko》通过作家遭遇窃贼并被焚烧书稿的故事,展现了不同阶级的两代人之间对于社会话语权力的争夺。作家以'父亲'的姿态,驾驭着明晰而正确的话语权力,但窃贼的暴力和行动却使其话语权力无法兑现。窃贼失于话语,但他以非身体暴力的焚书行动破坏了'父亲'话语权力的场域,颠覆了话语的等级制度,并使作家的叙述成为不自...

  • 中产阶级的新绅士理想与道德改良——论18、19世纪英国小说中绅士人物形象的嬗变及其成因

    作者:王珏 刊期:2008年第01期

    新兴中产阶级对绅士身份的渴慕使18、19世纪英国小说出现了旨在宣扬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新绅士人物具象。中产阶级作家试图以品德高尚的绅士人物形象僭越原先基于出身的贵族绅士标准,从而引发了两大阶级的意识形态论战和文化对话。最后中产阶级与土地贵族对道德改良达成共识,结成新的意识形态同盟。

  • 英语写作的背后:康拉德的文化焦虑与痛苦

    作者:王松林 刊期:2008年第01期

    康拉德为何用英语写作,而不用他熟悉的波兰语或法语?他在创作之初为何选择他并不十分熟悉的马来题材来写小说?康拉德的马来题材小说尽管有猎奇倾向,但所表达的却是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思考。马来素材与英语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康拉德的文化焦虑和痛苦:一方面英语是他艰难谋生的手段,英语背后的道德和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他;另一方面,他用英语写作又令...

  • 悖论声音——乔治·爱略特后期小说中的创造性叙述者

    作者:廖昌胤 刊期:2008年第01期

    里尔沿袭亨利·詹姆斯到利维斯的批评思维模式,诟病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叙述者的声音,把这种叙述声音等同于作者本人的声音,认为乔治·爱略特从错误的碎片中编织网络。本文认为,里尔等人的观点并不合理。在爱略特后期的三部小说里,不仅人物的声音是创造出来的,而且人物声音之外的一切叙述声音都是创造出来的,是作者创造的有别于作者本人观点的另一...

  • 书讯三则

    刊期:2008年第01期

    《美国犹太文学》乔国强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本书以"史"为线索,以"论"为主导方法,试图从犹太"大文化"人手,结合欧洲,特别是东欧犹太历史和文化、美国犹太移民史、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及其对美国文化、文学创建的贡献等内容,寻找、归纳出犹太人这一特殊群体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社会中所

  • 赛珍珠的《大地》何以成为文学经典?——论《大地》的经典性特征

    作者:姚君伟 刊期:2008年第01期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赛珍珠及其作品没有受到多少关注。始于世纪之交,由于中外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也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美两国开始重温赛珍珠。今天,我们研究《大地》,是因为该小说自身具有经典的本质性特征。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认为《大地》具有内涵的丰富性、理念的创新性、主题的普世性和审美的创造性。

  • 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Bildungsroman with a Focus on Twain,Faulkner and Salinger

    作者:孙胜忠 刊期:2008年第01期

    本文以三部经典美国成长小说为例,探讨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过程,归纳出三种成长形态——未竟的成长、典仪式的成长和迷失的成长,并据此阐释了三种成长模式:第一,主人公由懵懂到清醒,最后准备再次历险;第二,主人公被引入自然,形成了崇高但已过时的价值观,身在现代社会却沉浸在古老的道德境界中,由顿悟走向遁世;第三,主人公热爱童年,敌视成年,遭遇...

  •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盖尔·琼斯的布鲁斯小说

    作者:曾艳钰 刊期:2008年第01期

    盖尔·琼斯的小说大胆探讨美国黑人文化中的暴力、性欲和疯狂等主题,被称为从女性主义视角描写性暴力和种族主义的先驱作家。她大量运用美国黑人方言,以布鲁斯作为叙述方式。她的《考瑞基多拉》和《爱娃的男人》呈现出明显的布鲁斯小说的特征。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的布鲁斯叙述方式,探讨琼斯通过布鲁斯叙述所表达出的美国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压迫...

  • 斯坦利·库涅茨“后自白”诗歌中的叙事模式探析

    作者:殷书林 刊期:2008年第01期

    斯坦利·库涅茨认为诗歌是一门转化艺术,一门把生活转化为传奇、把个人生活细节转化为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艺术。他的诗外在简洁,但内涵却极为丰富。在自传体抒情诗中,他主要采用"自白—顿悟"的叙事模式;在寓言诗中,则采用"独白—顿悟"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他的作品中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为了使自白/独白和顿悟两个层面有机衔接、相得益彰,...

  • 荒诞与黑色:论《黑暗中的笑声》的黑色幽默艺术

    作者:汪小玲 刊期:2008年第01期

    黑色幽默小说以"荒诞"和"黑色"为基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无助和绝望。本文从纳博科夫的早期作品《黑暗中的笑声》文本出发,详细论述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荒诞"和"黑色"基调,以揭示这部小说的黑色幽默效果,论证纳博科夫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拓荒者对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发展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