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杂志简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0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者访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共同体研究、后殖民英语文学、书评与动态

主管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创刊时间:200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6
总发文量:762
总被引量:875
H指数:8
期刊他引率:0.931
平均引文率:9.4921
  • 李维屏教授访谈录

    作者:李维屏; 周怡 刊期:2007年第02期

    问: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这次访谈。您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已经二十多年,并发表了许多学术成果。首选能否请您评价一下当前国内英美文学研究的现状?答: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英美文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为我们系统研究的历史比较短。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研究其实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前有很多学术底蕴丰实的学者。

  • 莎士比亚的性别之战:《无事生非》(1993)

    作者:张冲 刊期:2007年第02期

    布拉纳于1993年将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无事生非》改编搬上大银幕,将莎士比亚的浪漫爱情传统推向极致。本文从电影改编的种种细节入手,分析了这次基本忠实原作的电影改编,是如何以电影技法将原作的浪漫情节当代化和娱乐化,同时在主题阐释上又明显地具有与当代文化、社会、乃至文学批评思潮之间的互文影响。

  • 《温室》一剧的政治解读

    作者:袁德成 刊期:2007年第02期

    《温室》是品特早期作品中政治色彩最为浓厚的戏剧。它表现了作者对体制和极权的憎恶,对人类未来的担心,并以隐喻的方式控诉了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本文通过探究该剧被搁置二十余年才推上舞台的原因,阐明早期品特和晚期品特对政治的不同态度,同时也指出该剧对于研究品特与政治关系的重要性。

  • 重读《无名的裘德》——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之冲突

    作者:蒋显璟 刊期:2007年第02期

    本文从细读原文文本着手,借鉴了英国19世纪批评家阿诺德的'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的理论,用以剖析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三个主要人物——裘德、阿拉贝娜和淑的性格,用具体例子阐释了'灵与肉的冲突'这一主题,并指出了小说的悲剧根源就在于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的冲突,并以代表后者的、束缚人性的僵化道德伦理压垮了小说主人公所体现的追求...

  • 钢琴在19世纪英国小说中

    作者:高继海 刊期:2007年第02期

    本文讨论了19世纪英国小说中描写的钢琴所起到的象征、反讽、指代作用,指出钢琴在19世纪英国人生活中蕴含的价值、习俗、规范和意识形态意义,钢琴演奏中暗含的性道德和婚姻观,以及钢琴对于作者构建小说情节,表现叙述张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 性禁忌和自然之道:14世纪英文布道诗《净洁》

    作者:刘乃银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中世纪英文布道诗《净洁》讲述上帝惩罚人类时,突出人在性行为上的错位,归根到底是要说明上帝对人类惩罚的正当性。但是,诗歌讨论性禁忌问题时,并不笼统地反对人的性行为,而是直接和正面地肯定"行为适当"或"净洁"的世俗男女之欢,甚至认为男女结合和,体现男女之间的最高境界,符合上帝的"自然之道",如果联系14世纪爱德华二世因沉溺男色失去王位并...

  • 自然的意义:解读华兹华斯“丁登寺”诗

    作者:袁宪军 刊期:2007年第02期

    华兹华斯的"丁登寺"诗,同他的里程碑式的《序曲》一样,备受批评家的关注,但是对它的解读却是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诗歌意义解读该诗中所关涉的自然的意义,探讨华兹华斯在诗中所传达的自然在人性教育、神性启迪、审美情感、道德培养、透视真理、人类沟通等方面所产生的意义,从而达到回归华兹华斯。

  • P.D.詹姆斯小说中的宗教底蕴

    作者:任一鸣 刊期:2007年第02期

    詹姆斯的犯罪小说以社会历史为其深厚背景,展示出了通俗题材的严肃境界。正因为如此,用犯罪小说和通俗小说来定位P.D.詹姆斯是远远不够的,詹姆斯的犯罪小说无疑有其独特的、远远超越娱乐性的价值。詹姆斯犯罪小说中一个不应被忽视的价值,就是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宗教思考。她在小说中表现了当代自由基督教派在信仰方面常常怀有的困惑,并从宗教的角...

  • 《简·爱》的历程

    作者:刁克利 刊期:2007年第02期

    《简·爱》是一部既感动读者又吸引批评家的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魅力有增无减。她丰富的内容和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受到多方面的解读。她具有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又包含了哥特式小说的诸多特征,女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既是一种浪漫理想的追求,也符合原型批评的要素,更是阐释精神分析理论的范本。小说也是构成圣经文学传统的重要文本。批评家在把...

  • 当后现代主义的“复制”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时候——论石黑一雄的《千万别丢下我不管》

    作者:王理行 刊期:2007年第02期

    本文详细解读了石黑一雄2005年出版的以克隆人与"正常的"人类之间的关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千万别丢下我不管》。本文认为,克隆人是后现代主义的"复制"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产物。《千万别丢下我不管》是一部间接叙述的杰作,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新品种克隆人令人悲伤的童话,一则引人深思的寓言。它通过主人公对一系列人类母题的追问,深化了主题。

  • 作为文化阐释个案的犹太移民文学(英文)

    作者:虞建华 刊期:2007年第02期

    作为移民国家,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美国的一种民族经历。文学批评中我们常用少数族裔作家的文本,作为研究美国多元文化的个案。但是这样的文本大多是"二手的",因为作者都是美国出生的移民后代,反映的只是他们父辈、祖父辈记忆中留存并传递给他们的片断。但美国文学中还有几乎未被发掘的"移民文学"——那些随"新移民潮"来到美国的移民们,具体...

  • 士兵的呐喊:树立真实性的尊严——解读迈克尔·黑尔的越战小说《快件》

    作者:甘文平; 赵芊 刊期:2007年第02期

    迈克尔·黑尔的长篇小说《快件》是一部杰出的越战文学作品。该作品通过将"虚假"和"真实"进行强烈比照,书写了一个全面真实的越南战争,特别是参战美国士兵言行和思想的真实性。这些真实性向读者表明,一场不道德、非正义的战争对美国士兵和越南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该主题思想主要通过电影镜头式的写作技巧以及摇滚乐式语言和意象等写作技巧表征出...

  • 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

    作者:朱振武 刊期:2007年第02期

    本文探讨美国少数族裔小说的心理构成、美学特征及其进入主流的过程,主要从印第安因素、清教因素、黑人因素、犹太因素等方面对美国小说的本土化过程进行纵向追踪和横向探讨,阐述美国本土小说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发生和生成的轨迹,揭示其内在的互动、传承、冲突和融合的运行机制。

  • 一部大胆揭露女性割礼的小说——读爱丽丝·沃克的小说《拥有快乐的秘密》

    作者:张燕 刊期:2007年第02期

    沃克的第五部长篇《拥有快乐的秘密》大胆地揭露了非洲等地的女性割礼习俗,是一部颇能凸显作家女性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的感人作品。女主人公塔西的悲惨经历是那些遭受割礼之苦的女性缩影。笔者以为,该书不但体现了沃克对非洲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切关怀,而且也反映了她对非洲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入思考。

  • 文化冲突中的本土身份构建——宗教与性别视角下的《爱之药》

    作者:陈靓 刊期:2007年第02期

    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当代美国本土作家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身份的构建。在《爱之药》中,厄德瑞克在铺展开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之后,描述了不同的个体在其间为了探求身份定位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从宗教和性别视角,我们可以了解厄德瑞克在构建本土身份中所包含的文化隐喻,以及对本土文化复兴暗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