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文汇

意林文汇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意林文汇》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6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悦读、拾贝、专题 百年岁月 铄石流金、河湟、艺苑、经典、芳华、读史、百味

主管单位:西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西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7-354X
国内刊号:63-1064/I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5605
总被引量:70
H指数:3
  •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作者:姜夔 刊期:2018年第04期

    [译文]肥水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舂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

  • [欣赏·红楼梦]埋香冢飞燕沮残红 漓州翠亭杨妃戏彩蝶

    刊期:2018年第04期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古代文人是如何界定女子美貌的

    作者:佚名 刊期:2018年第04期

    虽说美有千种风情、万种韵致,但亘古以来,每代人都忍不住追索一个问题:长成什么样,才能算是美女?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是逐渐沉淀而成,与地域环境、人种特征、哲学思想、政济文化等各方面息息相关,每个朝代、每个地域,可能差异很大,但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与恒定性可循的。

  • 叔本华的汉学研究及其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认识

    作者:郭泉 刊期:2018年第04期

    叔本华的汉学研究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中国人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二是儒释道三学;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认为汉学提倡“天人合一”,这与西方宗教“创世”概念迥异。叔本华在分析了朱熹理学的“天人一物”、“尽心知天”的观点后认为,儒释道三学皆属无神论;同时,汉学的这些思想与他的唯意志主义是一致的。

  • 历史上地理常识,你知道多少?

    作者:佚名 刊期:2018年第04期

    1【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 海外汉学家视野中的古代中国逻辑

    作者:龙潇 刊期:2018年第04期

    本文通过评述海外汉学家尤其是葛兰言和刘家槐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看法,从逻辑与文化的视角讨论古代中国逻辑的特殊性,在中西方文化互动的大背景下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期望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 腊月初一:清代宫廷的“春节序曲”

    作者:开宸 刊期:2018年第04期

    民谚有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对往昔民间节令风俗的鲜活展现,更是国人对春节深刻的民俗记忆。在清代,春节对于高居九重的帝王而言,同样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杂糅着礼制思想和等级色彩的独特“年俗”,它们既是习俗被政治捆绑后的产物,也是天了食“人间烟火”的真实写照。

  • 佳人已逝,佳境犹存:中国古代的铜镜如何使用

    作者:佚名 刊期:2018年第04期

    镜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种生活器具,可照容颜变化,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可鉴国家盛衰。那么,古人究竟如何使用镜子,从古至今,它们又经历了哪些转变?不久前,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霍宏伟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做了题为“《鉴若长河》:铜镜使用方式与古人生活空间”的学术讲座,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

  • 中国青铜器的纹饰

    作者:佚名 刊期:2018年第04期

    纹饰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史与青制器器形的发展历史相始终。青铜器纹饰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及社会习俗的深刻影响。所以青铜器纹饰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它比较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的社会意识形态。

  • 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

    作者:孔德立 刊期:2018年第04期

    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既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又是在排拒与融合其他学说的结品。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凸显出早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 读经明义:《礼仪》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

    作者:林觉 刊期:2018年第04期

    《礼记·冠义》:成人之道在于礼义 在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没有成人礼,尽管各个文化传统对成人年岁的规定不同,成人礼的仪式不同,但对成人礼的重视却是共同的,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年”成为了一桩兼具自然和社会意义的事件。

  • 儒家也有“幽暗意识”

    作者:叶匡政 刊期:2018年第04期

    “幽暗意识”成为一个学术概念,是台湾思想史家张灏的功劳。他在分析西方民主传统的源头时,挖掘出这一概念。在欧美学界,“幽暗意识”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之所以对中国人重要,是因为借此我们或许能发现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差异,来回答儒家思想究竟因为少了何种因素,以至于没有发展出民主制度。

  • 从出土简帛破解《山海经》身世之谜

    作者:蒋肖斌 刊期:2018年第04期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书,你不一定看过原书,但一定听说过里面的故事: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山海经》从先秦流传至今,人们对它的演绎从未止歇。然而,对于《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代、内容性质等基本信息,却一直莫衷一是——研究《山海经》的学者涉及文学、神话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背景,难以达成共识。

  • 不抱“乡曲之见” 不陷“地域歧视”

    作者:陈宝良 刊期:2018年第04期

    地有五方,人自然有五方之性。换言之,五方地气,有寒暑燥湿之分,故百姓的习尚,也无不随其风土为转移。所谓风俗,其中的“俗”字,大抵有下面两层意思:一则“俗”字从人,指的是在下之人的嗜欲。《王制》曰:中国、戎夷,在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 明知道神仙妖怪是假的,为什么还热衷于这种题材

    作者:傅佩荣 刊期:2018年第04期

    古代的科学与教育并不普及,无法解释自然界变化的现象,神话充当了人类的解释自然的“科学”,使用了几千年。今天科学飞速发展,经济活跃,理想渐远,神话故事更加遥不可及。可是,为什么影视题材、文学创作还是源源不断地产生、演绎新旧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