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文史知识杂志 部级期刊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杂志简介:《文史知识》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35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笔谈、文史百题、诗文欣赏、文物与考古、古代科技漫话、文化史知识、民俗志、人物春秋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华书局
国际刊号:1002-9869
国内刊号:11-1358/K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3036
总被引量:3641
H指数:13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0.0231
  • 谈谈语言文字规范

    作者:李宇明 刊期:2007年第10期

    语言文字需不需要规范?语言文字能不能规范?规范是否有碍语言文字的发展?对语言文字规范的理解不同,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也就不同,甚至会截然不同。近日,编辑部特别邀请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李宇明教授,针对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进行了阐释,相信您能够从这里找到...

  • 古史文化与“户口”之争

    作者:孟世凯 刊期:2007年第10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地方史、志编纂工作的重新启动,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开展,姓氏文化研究的兴起,出现了对古史名人、名事之争,学术界称为“户口之争”。有人担心近些年来有的地方在官员支持下,当地学者从古文献注疏、地方史、志中找出一些传说的证据,证明当地是上古某位帝王、将相或著名人物的故里、故都、活动地、死后的葬地等,另一地...

  • 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与历史进程

    作者:蒋寅 刊期:2007年第10期

    文学发展到明清时代,地域性特征变得格外豁目起来,人们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愈益自觉。地域文化积累的小传统,不仅孕育了特定的文学风貌,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风格倾向,通过结社、家学和地域性总集、选集的编集,营造出不同的文学风气和文学氛围。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乡里先辈作家的接受和...

  • 清代常州骈文研究序说

    作者:曹虹; 陈曙雯 刊期:2007年第10期

    常州旧称“中吴要辅”,是积淀深厚的吴文化的重镇。在清代骈文复振的态势中,常州骈文家高才萃集,成就骄人,意义非同一般。这一地域性的文体业绩及其成因。值得加以阐扬探究,不仅可以弥补中国古典文章学史的相关课题,也有助于呈现清代常州区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本着这样的研究动机与目的。以清代常州骈文为观照对象。也需要施以综合性的研...

  • 早期文学史写作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宋文涛(摘) 刊期:2007年第10期

    早期的文学史写作,除了在史观、选文定篇、言说方式等方面受到传统的深刻影响外,在如何划分文体以及史家所取的态度上同样也保留了传统的惯性。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样式,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一分类方式同样也为文学史写作所遵循。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早期文学史写作中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发展结合得最为成功的一...

  • 试说清代五等爵

    作者:雷炳炎 刊期:2007年第10期

    封爵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在法律制度上的规定,是历朝帝王赐予功臣和宗亲家族集团的一种世袭性特权。中国的封爵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在封爵系统中,虽然历代爵称、爵序、爵级前后变化频繁,但传统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名一直不废,五等爵的设置不仅时间久远,而且其本身也发展成为隋唐爵位制的主体,辽、宋、金、元历朝仍沿用隋...

  • 作品、产品与商品——古代文学作品商品化的一点考察

    作者:王水照(摘) 刊期:2007年第10期

    文学作品与经济利益发生关联始于“润笔”习俗,但此非通过市场渠道的交换行为,其作品是产品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中唐以后,文学作品逐步变成特殊商品,进入由买卖双方构成的交易市场,使得作品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宋时已形成初步成熟的图书市场,引起人们观念上的变化,也是社会经济转型的表征之一。宋代雕版印刷术发达,印本代...

  • 孤寂与美好——陶渊明诗《停云》、《时运》对读

    作者:林佳颖 刊期:2007年第10期

    厦门天气太好,总是晴天多,雨天少,因着有等待之心,更觉少之又少。好容易挨到一个微雨天,兴奋中,却不复有初读《停云》的那份惆怅。不得已捡个良日,到水边读《时运》。这时,远方好友发来短信,说梦到初中时候;心中一震,这两首错落的诗,似乎呈现出一片圆融——

  •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

    作者:欧明俊 刊期:2007年第10期

    这是温庭筠词的代表作之一,是历代传诵的名作。词写“秋思”、“离情”。起二句先写抒情主人公——思妇所处的环境。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烛,且精美艳丽,香和色,撩人情思,衬出思妇的孤寂愁苦。美的物,却是愁的情,是谓乐景写衷情,倍增其哀。开头不言情而情自寓其中。“偏”,正,恰,表时间。红蜡之光正照画堂秋思,“照”字妙,因蜡泪...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文学艺术类图书推荐

    刊期:2007年第10期

  • 《西游记》中的法宝

    作者:陈文新 刊期:2007年第10期

    《西游记》写仙写佛写妖,离不开对法宝的描绘。所谓法宝,即具有某种神奇功能的物件。 先说道家的法宝。道家的法宝在《西游记》中很多,而声名最为显赫的法宝拥有者当推道教教祖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盛丹的葫芦、盛水的净瓶、炼魔的宝剑、煽火的芭蕉扇、炼丹时束腰的绳子、拴牛的金钢琢等都是法宝。

  • 《醒世姻缘传》的前二十二回

    作者:张国风 刊期:2007年第10期

    《醒世姻缘传》作为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内容庞杂,各部分的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使我们很难对它做出全面中肯的评价,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人用“怕老婆的故事”来概括它,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就阅读后的印象而言,只觉得作者充满愤世嫉俗的激情,所以他放弃传统的含蓄而采用痛快淋漓的笔墨,不求馀意不尽,但求一吐为快,使全书不时地爆...

  • 近代国人对西方饮食文化的认识(之一)

    作者:苏生文 刊期:2007年第10期

    在中华饮食史上,一向都是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并把它融入到中华饮食文化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荦荦大者如对西亚、中亚、美洲地区农作物的移植,对佛教饮食文化的吸收等等。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抱着一种复杂且相互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美食传统,当看到西方...

  • 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

    作者:跃进(摘) 刊期:2007年第10期

    本文试图运用自然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分析秦汉文学的空间分布及其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文章首先辨析了先秦到两汉时期有关“江南”的含义.并探讨了江南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就秦汉时期江左、江右及岭南三个地区的学术文化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为探寻中古时期江南文学高度繁荣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

  • 说说唐代的“姬”

    作者:张琰琰; 沈成飞 刊期:2007年第10期

    炎帝姓“姜”,周王姓“姬”,二姓的后裔,子孙昌盛,美女犹多,后世便以“姬”、“姜”谓美人(《毛诗正义》卷7《陈宛丘诂训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姬”字形容女子姿容美好的原意渐淡,身份示意凸显。在唐代,“姬”字所示的女子,身份非常丰富,该称谓所涵盖的女性群体由狭变广,身份地位由高到低,折射出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