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文研究

外国语文研究杂志 部级期刊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杂志简介:《外国语文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863/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大讲谈、文学研究前沿、族裔文学研究、翻译史研究、典籍翻译研究(汉诗外译专栏)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3-6822
国内刊号:42-1863/H
全年订价:¥ 228.00
创刊时间:201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英语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65
总发文量:548
总被引量:560
H指数:10
  • 社会维系方式的演变与不同英雄风貌——萨克索与莎士比亚笔下两个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作者:刘建军 刊期:2018年第03期

    12世纪丹麦作家萨克索写作的《哈姆莱特复仇记》中的主人公,表现了古代北欧英雄对父亲的忠诚、行动的迅捷和复仇手段的残忍,这恰恰是血缘维系时代英雄的本质体现。而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则体现出了血缘维系方式向社会契约维系转折时期诸种矛盾交织情况下的英雄新特征,即长于思考、目光开阔的鲜明特点。他们都是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巨人。

  • 《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研究》:西方长篇小说的理论重构

    作者:杨丽娟 刊期:2018年第03期

    刘建军先生的著作《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研究》(2017),将西方长篇小说艺术演进过程概括为“流浪汉小说式”、“巴尔扎克小说式”和“意识流小说式”三大基本结构模式,并从演进论、构成论和机制论三个方面,对三种结构模式分别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为长篇叙事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崭新的小说理论和有效的批评方法。

  • 小女人致敬大海军:《劝导》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作者:张金凤 刊期:2018年第03期

    由于奥斯丁作品较为狭窄的题材选择,学界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其作品缺乏对时代变革的直接呈现与描摹,在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误读。在本文看来,关于英国的社会问题,奥斯丁同样有着精妙的观察与评判。结合其个人信件与传记,重读《劝导》,就不难发现,这部小说集中了她对于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海军事务的思考与洞见,也侧面验证了萨义德揭示的...

  • 机器与人性:卡夫卡《在流放地》读解

    作者:李金云 刊期:2018年第03期

    《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的读解或是忽略了“机器”这一重要元素,或是对“机器”的分析不够深入。事实上,“机器”在该小说中举足轻重,从“机器”切入,便可发现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极权的同构关系以及科技和极权对人性的异化:极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进一步加强了极权,科技沦为极权的统治工...

  • 对怪异的疏远和讲述——《姐妹们》中守灵夜的文化解读

    作者:李巧慧 刊期:2018年第03期

    守灵夜是爱尔兰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亲友都要前来祭奠死者,但在《都柏林人》的首篇《姐妹们》中,鲜有亲友参加弗林神父的守灵夜。本文以神父的守灵夜为出发点,描述亲友对他的疏远,分析他们对怪异的讲述,揭示这种讲述的扩散性和警示性。

  • 从《戏剧使命》到《学习时代》——“迷娘”形象变化探析

    作者:远思 刊期:2018年第03期

    在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歌德塑造了一位具有传奇而神秘色彩的意大利少女形象——“迷娘”,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迷娘为重点分析对象,以歌德小说初稿《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和他修改后发表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为文本,阐释迷娘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可能外在动因。

  • 潜伏、剥离与跃升:西尔维亚·普拉斯诗歌“爱丽尔神话”的建构

    作者:曾巍 刊期:2018年第03期

    《爱丽尔》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最重要的一部诗集。本文从诗集里的“标题诗”《爱丽尔》的解读入手,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核心形象“爱丽尔”所承载的三重意义,指出其塑造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作者乔装为一个叙述者,在其中潜伏;其次,叙述者不断剥离原有的“自我”,否定、扬弃“自我”在社会中的身份;再次,叙事者通过与死亡的亲近完成...

  • 哈特·克兰的追寻罗曼司和自然观:《航行》新读

    作者: 刊期:2018年第03期

    本文试图把哈特·克兰著名的情诗《航行》诠释成一首依附在浪漫主义传统下的追寻罗曼司。《航行》最终完成了从外在的追寻罗曼司到内在的追寻罗曼司的转变,诗歌的主人公从一个在不完满的尘世中苦苦寻觅一个虚幻永恒的追寻者,转变成了一个以想象力重铸世间万物的诗人,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对待自然的歧异态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哈罗德·品特的政治观与政治诗写作

    作者:王燕 刊期:2018年第03期

    品特在创作前期刻意隐藏自己的政治锋芒,一方面这种意义的模糊不确定是“品特式”风格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则源自作家内心的顾虑。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系列原因促使品特转型成一个“愤怒的”政治作家,具体包括:友人的遭际和影响、感情与婚姻的变化、个人的成熟自信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品特的政治诗歌语言清晰、直白,甚至不乏粗鄙暴力,客观再现...

  •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姿态——以林译《浮生六记》和王译《阿Q正传》为中心

    作者:汪宝荣 刊期:2018年第03期

    查尔斯顿提出的译者姿态理论认为,译作的某些文本细节体现了译者试图在本国文化场域中寻求荣耀的姿态,这为我们考察译者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本文考察文学翻译中译者姿态的表征。首先辨析布迪厄定义的“惯习”“身体姿态”概念,接着述评查尔斯顿的理论,并据以提出假设:有着中华文化身份且从事中华文化外译的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往往体现...

  • 社会学视角下鲁迅小说蓝译本译介探析

    作者:蔡瑞珍 刊期:2018年第03期

    蓝诗玲翻译的《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全集》是国外学者翻译中最完整、最受欢迎的版本。蓝译本的成功译介与文学场域中鲁迅享有的文化资本、作品本身的经典性,译者的文化资本和惯习介入以及企鹅出版机构的运作紧密相连。通过联合各方资本在场域中角逐更多的资本和利益,推动了鲁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同时学者、报刊和读者的评论为译本累积文化资本...

  • 汪凤藻的译者惯习和资本及其在晚清翻译场域的轨迹

    作者:刘晓峰 刊期:2018年第03期

    汪凤藻是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培养的第一位重要翻译家。目前学界对于汪凤藻在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中的参与情况缺乏具体分析,因而对于其在《富国策》等译作的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定性不准,评价有失客观公正。本文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汪凤藻的惯习和资本的形成过程,考察在晚清中国翻译场域中的活动轨迹,试图厘清其译者惯习和资本在《富国策》...

  • 试论英语世界当代中国小说翻译场域的历史演变

    作者:蒋梦莹; 汪宝荣 刊期:2018年第03期

    英语世界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场域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方世界迫切想要了解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现状,小说成为提供信息的重要媒介,大量短篇小说以选集形式在英语世界翻译出版。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以及网络文化的蓬勃兴起,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行为者纷纷参与到中国文学英译队伍中,翻译和出版的策略也不断革新。历经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