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苏州杂志 省级期刊

Suzhou Magazine

杂志简介:《苏州》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10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人与城、美食家、脚步声、壶中日月、门前的茶馆

主管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5-1651
国内刊号:32-1108/I
全年订价:¥ 156.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2278
总被引量:110
H指数:3
  • 古韵今风——历史街区景区——哑静气息,平江路

    作者:燕华君 刊期:2014年第01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平江路,在我记忆里,有时是檐溜水,是瓦楞上的草,是人家厨房里的一只青花瓷碗,是“打连厢”上的红缨子,是老虎灶繁忙时的一滴水渍,是眼睛里一亮一亮的光泽,是好看姑娘的眉长眉短。

  • 走过老街区

    作者:朱红梅 刊期:2014年第01期

    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的知识与真相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拓宽和重构着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知识体系。我们以为掌握了更多事实,其实未必;我们以为自己的判断越来越准确,也未必。世界在改变,可并不是每次改变都是进化,战争、恐怖主义、融雪、雾霾……

  • 天赐庄的来源

    作者:南田 刊期:2014年第01期

    苏州大学本部所在的天赐庄这个地名,已经不大有人提起了,因为这个地名目前已经与苏大本校变成了二而一的重合。人们只知有苏大本校而不知有天赐庄,就像有十梓街而不知有严衙前,有十全街而忘了大太平巷。新的由于逐渐扩张而覆盖、并吞了旧的,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举个最显著的例子:园区和高新区,都是逐渐扩张,覆盖了这个地域上原先的很多...

  • 七八十年代——连环画

    作者:常新 刊期:2014年第01期

    大人看大书,小人看小书,我们那时候都这么讲。到了背着书包上学了,发现这种说法有问题,好像我们说的“大书”实际上是“图书”,而“小书”也极可能被大人听成是“小说”,他们肯定想小孩子字不识几个还想看“小说”?吴方言区的孩子在懵懂时候有着自己的话语体系,我现在只能这么总结。

  • 有线广播

    作者:常新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有线广播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久远到我问我儿子知道有线广播吗?他说和TVB(香港无线电视)有联系吗?

  • 天蒙蒙亮

    作者:汤海山 刊期:2014年第01期

    天蒙蒙亮。树上鸟巢已经空了,昨夜眠鸟了无踪影。小狗坐在门口,还望着树上。耳朵抖动却在倾听远处的鸟鸣。一群麻雀唧唧啁啁,散落菜畦,啄食酥粉的泥草。小狗窜过去,扑了空。

  • 轮船·码头

    作者:汤海山 刊期:2014年第01期

    天亮了,轮船开了;轮船到了,天黑了。

  • 糖的春节

    作者:亦然 刊期:2014年第01期

    春节将近,茶食加工问里一派繁忙景象,晚上还是要集体学习的,听读报困了,就从屁服底下一大包一大包的糖果里抠几根出来嚼嚼。

  • 年夜饭

    作者:车前子 刊期:2014年第01期

    我小时候,常常是盼吃年夜饭盼吃年夜饭,倒不是馋吃什么东西,觉得这么多人坐在一起,很好玩,心里快活,能看到大沙锅——这种大沙锅只有在吃年夜饭时候才端上桌,热气腾腾,大得像一只行灶。行灶现在看不见了。我不知道“行灶”的“行”是不是这个写法。那时候有两种灶,一种是砌死在厨房里的,一种就是行灶,像只小水缸,红砂或白砂的,质地...

  • 学校

    作者:车前子 刊期:2014年第01期

    在官不言官,在商不言商,在校不言校。我现在倒很回忆我的学校,我的小学和中学。离开它们一晃已经二十四五年了。主要还不是时间问题,是——我所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没有了。我的身后没有足迹,是——轻松呢还是沉重?我也说不清。有时候想想,总觉得不可思议。

  • 苏州记之勾吴

    作者:张七月 刊期:2014年第01期

    2500年太漫长了,漫长如滴水成河,2500年也太短暂了,短暂似白马过隙。

  • 故纸堆日志之七

    作者:二马 刊期:2014年第01期

    这回,来说说与教育有关的一些小物件,当然,是与苏州有关的。

  • 旧照:盲人摸片读亲情

    作者:谭金土 刊期:2014年第01期

    我的老照片收藏馆中有几张特殊的照片,它装帧在硬板纸上,并蒙上了一层极薄透明的塑料纸,照片的相应部位上打有凹凸不平的点子,它们是布莱尔盲文,显然,这些照片是一位盲人保存的。

  • 曾经的曾赵园

    作者:柳袁照 刊期:2014年第01期

    有时我们一个轻易的离别,并不知道分量之重。我曾在此读书。一个早晨,天气清爽,我们背起行李,走了出去,那时,青春年少,只顾朝前走去,并不会想到再见到它的时候,会是三十又四年之后。

  • 苏州意向与意向传承

    作者:孙月霞 刊期:2014年第01期

    不久前,刚刚聆听了苏州大学徐老师《文化苏州与家在苏州》的专题讲座,觉得特别的过瘾。讲座不到两个小时,却将苏州文化细细地梳理了一遍,特别有人文的气息。从范仲淹、冯梦龙到周瘦鹃、陆文夫再到余秋雨;从扎头的方巾到吴地渔歌再到情调苏州,从园林、小巷到昆曲、评弹,苏州可以说的东西实在太多,说得家在苏州的我们又觉得平添了几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