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文学研究

圣经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圣经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7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圣经研究与政治哲学、多样性圣经研究、圣经文本研究、圣经与世界文学、简讯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
创刊时间:200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342
总被引量:150
H指数:4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6.4878
  • “作为文学的圣经”在西方(英文)

    作者:勒兰德·莱肯 刊期:2017年第02期

    两千年来,圣经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是出类拔萃的著作。'作为文学的圣经'这个概念来自圣经本身,从圣经本身能看出它作为一部文学著作的性质。该概念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18、19世纪对圣经的宗教性理解逐渐消减,相应地,圣经经常被仅仅视为文学著作。在20世纪文学中,圣经依然是被参引最频繁的书。对'作为文学的圣经'的学术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期,那场运...

  • 作为文学和神圣文本的圣经

    作者:彼得·S.霍金斯; 王丽 刊期:2017年第02期

    任何对'作为文学和神圣文本的圣经’的思考之始都必须意识到,这个简单的连词'和'(and)的性质可疑。尽管它可能意味着一种单纯的对等,但是那两种身份从未和平共处过。几个世纪以来,对经文艺术的品鉴源于一种虔诚的信仰——其神圣作者提供的必定是一部再完美不过的作品。然而现在,圣经书写通常会被认为是人为之作,因此从历史和美学角度对其进行批...

  • 《路加福音》14:1-6中作为修辞技巧的沉默

    作者:米甲·贝斯·丁克勒; 郑鹏 刊期:2017年第02期

    虽然跨越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已经从语境、根源和功能等方面对沉默进行过分析,但此种深刻的探讨仍很少在圣经研究中取得进展。本篇论文认为,在《路加福音》14:1-6中,宗教首领回应耶稣时的沉默并不表示惧怕或默认,而是一种有意的修辞,负载着拒绝与耶稣公开对话的强烈意图。反过来,这种沉默也指向宗教首领们的身份重组。他们起初是作为强大对手在言辞...

  • 我的女性主义圣经学术研究自传

    作者:余莲秀; 赵淑洁 刊期:2017年第02期

    本文从自传体视角阐述了作者在女性主义圣经学术研究方面的整个历程。作者因为在职业生涯中受到性别歧视的压制和女性主义者的支持而成长为女性主义者。成为女性主义者之后,通过向文学评论家学习,借鉴其研究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女性主义研究进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黑人女性主义者和白人女性主义者的对峙使作者深刻意识到自己独特的亚裔身份...

  • “你把这孩子抱去,为我奶他”——乳母和古代以色列的反抗

    作者:余莲秀; 端木敏静 刊期:2017年第02期

    本文首先以希伯来文圣经中《出埃及记》第2章以及希伯来文圣经中其他关于'乳母'的描述为出发点,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拉比文本的跨文化考察,探讨古代具有自由身份的'乳母'和具有奴隶身份的'乳母'二者的社会历史处境。其次,本文从反抗文学范例的视角分析了《出埃及记》第2章,对波斯王朝统治期间居住在犹大省的犹太人群体的反殖民抗争做了呈现,认...

  • 作为剩余价值的文本生产:保罗论如何使基督及配偶喜悦——以西蒙娜·德·波伏娃理论为参照

    作者:约伦·欧克兰; 何桂娟 刊期:2017年第02期

    本文将在圣经、女性主义等的交叉点上开展一个实验。文章将特别关注《哥林多前书》7:25-40,通过对这部分的术语、体裁及结构进行评注,来分析其中对文学语言本质及特征发挥作用的性别意识形态。在此,保罗有关已婚者要承受'身体的/世上的苦难'的观点将同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有关婚姻、生育及母性等高度含糊的观点进行对话,并由大多数后来...

  • 保罗对左翼党派何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布丽奇特·卡尔; 扬·莱曼; 谢娟 刊期:2017年第02期

    近年来,西方尤其英语国家的神学研究从根本上撼动了保罗的保守形象。保罗信仰的概念对依附于罗马帝国意识形态的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干预:从对盛世罗马统治者的膜拜,转变到对'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信奉。当今,在一种'地位战争'的形势下,需要运用形式多样的反抗策略,以便对抗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宣传,将处于臣属位置、散布在分裂阶级和群体中...

  • 两希之争与奥尔巴赫《摹仿论》的圣经批评

    作者:邱业祥 刊期:2017年第02期

    《摹仿论》主要选取《旧约》中的'以撒献祭'和《新约》中的'彼得三次不认主'两个著名故事,分别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的伤疤'和古罗马文学中的相关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凸显出圣经文学立体的整体性诉求、信仰真实的真理性诉求,以及在此前提下形成的对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与历史运动的感官性呈现。奥尔巴赫对于圣经文本与古典文学的比较分析,不仅本身...

  • 辨析《马太福音》中的“义”

    作者:徐俊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马太福音》中'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先后七次出现,与山上宝训关系密切。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该词有两种含义:一方面,表现上帝对人的行为要求,认为人必须按照上帝的意愿规范自己的行为,才可能达到义的状态。另一方面,义也是上帝赐给人的恩典。人单靠一己努力无法完全实现义,只有仰赖上帝的恩典才可能成为义人。这种义至关重要,乃...

  • 圣经在中国(1980-1992)——一个比较文学学者的观察

    作者:马立安·高利克; 刘燕; 刘梦颖 刊期:2017年第02期

    本文分析的是中国内地1980-1992年间,中国批评家和圣经研究者在文学和批评领域对圣经的接受与评论。朱维之、朱韵彬、牛庸懋、都本海、刘连祥、齐揆一、梁工等学者对圣经中的诗歌和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圣经文学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中国学者对圣经本身的研究,及其对圣经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新知识传播的关系等问题的探...

  • 戏剧性演绎对女性意识的彰显——《雅歌》吴曙天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作者:马月兰; 王平 刊期:2017年第02期

  •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天主教“统一经文”事件考察

    作者:刘丽霞 刊期:2017年第02期

    20世纪20-40年代,天主教内出现了一次饶有意味的'统一经文'事件讨论,其中反对意见占了上风。究其原因,既有对传统经文的尊重和对语体经文的疑虑,也有对清末白话文运动语言观的延续。不过,当时亦有一些折中意见。20世纪40年代后期天主教内出现的文言译经,也体现了与'统一经文'事件一脉相承的理路。

  • 乔治·赫伯特《圣殿》中的圣经观

    作者:邢锋萍 刊期:2017年第02期

    诗集《圣殿》是17世纪英国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沉思圣经的产物。诗人以圣经为灵感源泉,大量引用和借鉴圣经故事,称赞圣经是天国的使节,人与神之间的中介,具有强大的治愈能力,能引导人获得拯救。同时,诗人拒绝罗马天主教注重功德的救赎观,指出唯有圣经是人获救的依据,体现出新教改革者'唯独圣经'的思想。赫伯特身处宗教纷争时代,其宗教立场一直是...

  • 当代影视艺术对耶稣形象的塑造——以三部电影为例

    作者:张璟慧 刊期:2017年第02期

    作为新技术化媒体的影视技术自诞生以来,就不断涌现出对耶稣基督形象的银幕创作。这些'耶稣',或忠于圣经描绘,或耸人听闻。本文关注的三部著名的耶稣电影分别塑造了在神人二性之间挣扎的耶稣,看似玩世不恭却让人肃然起敬的耶稣,以及血淋淋的受难的耶稣。尽管受众及评论界褒贬不一,但此三部耶稣电影的出现,均是影视艺术寻源于宗教的结果,它们将耶...

  • 投稿须知

    刊期: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