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文学研究

圣经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圣经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7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圣经研究与政治哲学、多样性圣经研究、圣经文本研究、圣经与世界文学、简讯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
创刊时间:2007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342
总被引量:150
H指数:4
期刊他引率:1
平均引文率:6.4878
  • 圣经研究的学习、教学和研讨:现状与未来

    作者:柯大卫; 马乐梅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探讨了圣经学者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作者倡导把教育理论及实践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将教学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支持这种转变的理论包括学习建构理论、"近侧发展区理论"以及"批判教育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致力于使学生掌握科研技能,而非书本知识。教师须转换角色,成为学生...

  • 对待/或论述/女人:《士师记》中的女儿们

    作者:米克·巴尔; 张思齐 刊期:2013年第01期

    圣经和批评理论的关系是一种"和"的关系,亦即对话关系。《士师记》中再现了三个匿名的女性牺牲者。在圣经中人的主体性往往以人物化的形式呈现。就叙事学研究的需要而言,她们可以分别称作巴斯、贝斯和卡拉。研究她们的主体性,以及巴斯和贝斯的处女身份,可以看出古代中东地区的社会演变踪迹,父亲与丈夫的身份交织,妓女与处女的身份混同,婚姻与性...

  • 吕振中:一位中文圣经翻译家——献给苏黎世大学荣誉教授罗伯特·P.克莱默斯,于其80寿辰之际

    作者:马利安·高利克; 吕冲; 刘燕 刊期:2013年第01期

    在苏黎世大学罗伯特·P.克莱默斯教授和香港圣经公会的支持下,由吕振中牧师翻译的圣经中文全译本于1970年问世,这使吕振中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将圣经翻译为白话文的中国人。尽管吕版圣经未达到教会权威们制定的翻译标准,但作为圣经中译史上的里程碑,它可以既用于教会内部也面向普罗大众。吕振中近三十年和克莱默斯十余年的共同努力没有白费。对于...

  • 圣经与白话——圣经翻译、传教士小说与一种现代白话的萌蘖

    作者:姚达兑 刊期:2013年第01期

    《圣谕广训》在清代两百余年间极为流行,产生了不少以白话解释《圣谕》的作品。受此启示,19世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在翻译圣经、写作圣经小说时,多是倾向于选用白话。19世纪圣经汉译有三个翻译系统,分属浅文理系统、深文理系统和由浅文理过渡而成的官话系统。本文解答的问题是:新教传教士在翻译圣经、用小说解释圣经时本有诸多语言尝试,何以最终弃...

  • 跨越文化边界之经典诠释

    作者:李炽昌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探索在当代全球化与地域化处境下圣经诠释学之发展空间及方向,文章希望强调两个重点。第一,对希伯来圣经在全球化与地域化处境下之诠释和阅读方法的探讨。我们将从当地人的角度和被征服者的经验出发来重读圣经,使基层百姓重新获得解释的能力。第二,当宗教迅速跨越文化边界,在可能出现"全球化公民宗教"的前提下,我们如何处理各地丰富的宗教经...

  • 保罗书信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作者:施文华 刊期:2013年第01期

    对保罗书信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吸收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特别是人类学和社会学,因而提出了各种新观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严谨地把文本与语境密切地联系起来,这种方式近年来已被学者普遍采用。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和重心不再只是传统的保罗及其神学,也是有关保罗和早期基督徒生活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领域;保罗和早期基督徒与当时希腊—罗马社...

  • 荣格理论对伊甸园神话的阐释

    作者:徐俊 刊期:2013年第01期

    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心理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入手,对伊甸园神话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荣格认为伊甸园是人整体意识的象征,表现了个体个性化的过程,这一论断使伊甸园神话中的各象征都能在"意识产生"这一框架中进行新的解释。亚当是一个雌雄同体形象,夏娃是亚当女性特征阿尼玛的具体体现,她有时会以"命中注定的恋人"出现在现代人的幻想里。蛇是个体意...

  • 圣经的庄严叙事解析——以《士师记》为例

    作者:林佩璇 刊期:2013年第01期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文学、宗教的元典,其情感色彩与庄严、崇高紧密相关,这种情感弥漫于圣经全部文本中,感染着历代读者。本文回顾了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情感理论,探讨了情感在维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交流,达成美学修辞效果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文艺作品的情感通常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态得以诠释,本文以《士师记》为例,从叙事背景、叙事主角和叙事...

  • 文化符号辨析与《路得记》的互文性解读

    作者:莫铮宜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从文学表现手法、宗教思想和历史传承三方面对《路得记》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析,表明其故事文本具有很强的互文性。那些文化符号在希伯来圣经的不同经卷中反复出现,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互为阐释、前后照应。因此对《路得记》的解读不应是孤立的,即不能脱离对希伯来圣经其他相关文本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希伯来圣经中文化符号的意义不是静...

  • 《箴言》的声音:别样的空间

    作者:张俊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侧重对《箴言》中"父亲的训诲"进行分析,指出这种"训诲"蕴含着三重叙事声音,即借助于"父亲的声音"叙述民间智慧、借助于"所罗门的声音"叙述王国智慧、借助于"耶和华的声音"叙述宗教智慧。这三重声音分别体现了古代以色列前王国时期的民间意识形态对年轻人、统一王国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以色列臣民、民族流散时期的宗教意识形态对耶和华子民...

  • 圣经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作者:保罗·卡瓦里; 张璟慧 刊期:2013年第01期

    圣经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古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学藉引用圣经宣扬基督教。圣经故事及其翻译被用来教育、引导大众,也供人们消遣娱乐,以便营造一个和谐社会。在中古英国,圣经是权威的代言,也是维护受教育者权力和宗教等级秩序的工具。圣经故事通过表演、歌唱、布道、讲述而得到传播。时至欧洲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圣经被译成各种方...

  • 《马可福音》的结尾:从鲁迅的《复仇(其二)》谈起

    作者:陈龙斌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倡议"圣经接受史"的学术研究,并以"互文性"作为分析工具,尝试开拓圣经学与文学(尤其鲁迅学)的跨学科对话。文中运用圣经学的来源批判和编修批判技术,藉此确定《马可福音》15:16-37是鲁迅《复仇(其二)》的底稿。此外,本文也论证鲁迅进一步利用了《马太福音》27:27-50编修其《复仇(其二)》。就圣经学的视角而言,学术界应重新审视鲁迅其他著作...

  •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自我意识与圣经话语——以穆旦诗为个案研究

    作者:刘燕 刊期:2013年第01期

    本文试图从基督教神学与现代性视角出发,以"九叶派"著名诗人穆旦的诗歌为个案,具体分析其诗歌中呈现的自我意识、主体身份、圣经话语及信仰诉求,展示圣经为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回应现代文明引发的人性危机与生存困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写作视角。穆旦的写作困境和人生悲剧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的反思,"灵性写作"与...

  • 纪伯伦英语文学的“圣经文体”研究

    作者:马征 刊期:2013年第01期

    20世纪初期的阿拉伯旅美作家纪伯伦,在英语文学中采用了"圣经文体"的创作形式,这使其作品在体裁、结构、叙述语言和整体风格上都与圣经文学表现出相近之处。"圣经文体"的运用,不仅体现了纪伯伦试图在文学创作中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创作心理,而且直接影响了纪伯伦英语文学在美国先锋文学界及大众读者中的传播与接受。

  • 福克纳小说中作为宗教文化符码的耶稣形象

    作者:王钢 刊期:2013年第01期

    福克纳在小说中以耶稣形象影射达成拯救的关键性信仰途径,从而展示了强烈的宗教精神和宗教寓意。通过对福克纳小说中具有物理性质的"类耶稣基督"形象、精神属性的耶稣形象以及孩童形式的耶稣形象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福克纳是如何利用圣经传统来表达其人学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