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博论丛

上海文博论丛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上海文博论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2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上海博物馆
主办单位:上海博物馆
创刊时间:2002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345
总被引量:303
H指数:4
期刊他引率:1
  • 陈化成将军年谱(连载五)

    作者:王蘧常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掯不发。据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时松江太湖兵当前,徐州兵在后,安徽兵伏土城,雷葆廉《陈军门小传》。案吴以淳《陈忠愍公画像记》上江兵伏土城内牛鉴驻节宝山,闻胜趋出,寇于樯上觇见其纛驾,炮狙击之。牛跳而免,督标兵遽

  • 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与世界博览会的互动——“世界博览会与文博”国际论坛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从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伟大的博览会"开始,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5年的历程,它从欧洲中世纪的商业集市逐步走向以文明展示为主题的盛会,并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的权利、民族间的和平和国家间的平等。文物与博物馆承载着人类的历史记忆,世博会则承担着对当代文明加以记录和总结,对人类未来发展进

  • 守望精神家园:博物馆的“三大情怀”——纪念上海博物馆新馆开馆十周年

    作者:陈燮君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重要的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历史文脉与辉煌业绩,播扬着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采,

  • 丝绸之路古国钱币暨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丝绸之路古国钱币暨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5日至7日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丝绸之路古国钱币主要是指丝路沿线国家制作使用过的各类用于贸易流通的货币总称。这些珍贵的钱币文物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质文明的交流,也为文化方面的交流承载着信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古代丝...

  • 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丛书编撰会举行活动

    作者:秦彤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丛书编撰会是由已故上海博物馆老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于1989年倡议、经与多位国内青铜器研究专家学者商议,于1990年正式成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丛书编撰会(以下简称"编撰会")决定不定期地组织若干相关专家,就一些青铜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一些考古的新发现,作专题考察和细微观察,在此基础上交流研...

  • 古籍特藏珍品展侧记

    作者:柳向春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遗产日诸多活动中,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在白石桥国家图书馆举办,这次展览另外还有多家国内的公共系统、科学院系统和高校系统的图书馆参加,是一次空前的中华书籍文明的展示会。这次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文

  • “修武使君■”与“使君”

    作者:唐友波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是《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讲的话,把志在韬晦的刘备吓得筷子掉在地上。很多人就是这样知道"使君"的。其实上面那句话出自《三国志·蜀志》的"先主传"。汉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秦氏有好女,自言名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耕者忘...

  • 龟砚与十二峰砚

    作者:华慈祥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在中国的砚史上,陶瓷砚曾经风行一时。六朝时期,由于陶瓷业的发展,陶瓷砚取代汉代流行的石砚成为最主要的砚材。隋唐时期,陶瓷砚与石砚大致呈分庭抗礼的局面。到了宋辽金时期,石砚在两宋渐为主流,而在北方的辽金,出土陶瓷砚的数量大大超过石砚(这与端、歙石产地在南方有关)。大概要到明清时期,石砚才成为中国砚的代名词,但在民间,陶...

  • 读何绍基楷书《前后赤壁赋》

    作者:井亭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何绍基的书法,《清史稿》称其"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成一家,世皆重之。"对于这样一位书风独特、书艺高绝的书法家,人们是很难忘记的。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道州,晚号蝯叟,别署东洲居士、猨臂翁,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其父何凌汉曾历任工部、吏部、户部尚书,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安。家学渊源,使何

  • 山西寿阳出土窖藏佛教造像

    作者:李建生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1986年7月,寿阳县水利局在修建宿舍时,发现一批鎏金铜造像。造像出自距地表1.3米、口径达0.5米的圆形窖穴中。其中造像有佛、菩萨、力士、护法狮子、发愿文碑及其他,共90件。这批造像有铭文者40件,占全部造像的四成以上,其中有确切纪年的有35件,时代自东魏武定四年(546)至隋大业九年(613),为这批造像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以...

  • 书苑猎真

    作者:丁辑; 云芳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上海传奇:文明嬗变的侧影(1553-1949)》罗苏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上海自成陆至今,已有六千多年了,从长江口的海滨渔村,到东南隅的传统名邑,曾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等待;上海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快速的发展,却只有百年历史,从富有奇趣的旧式市镇,到充满活力的近代城市,一

  • 保存文脉与艺术家的生存——民国海上篆刻群体的递承与经济生活

    作者:孙慰祖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近现代篆刻史虽仅涉时百余年,但其置身的却是一个动荡与发展相交互的时代。上海无疑是这个时代印学与篆刻发展最充分的区域。换而言之,海上篆刻家群体也是这一时期艺术成就最集中的代表。从清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海上篆刻家群体在数量与艺术水准上一直居于近现代印坛的最前茅。文人篆刻艺术在这一历史阶段,其发展中心

  • 海上印事遗踪

    作者:赵春暖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时光流逝,历史的细节总是无可避免地在我们的视野和记忆中渐渐疏落。曾经见证海上印艺印学活动的著名篆刻家故居、金石印学社团以及中国早期书法篆刻学校的旧址,今天多已湮没在这个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面貌的大都市中。如今,我们还能寻觅到哪些现存

  • 古园重光五十年——修复豫园的一段回忆

    作者:杨嘉祐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有"江南名园"之称的上海豫园,地处老城厢最繁盛之区,阛阓之间却有城市山林,其间池台幽邃、山石嶙峋、花木扶疏、楼台轩昂。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400余年以来几经兴废,回溯50年前的豫园旧景,遗迹虽保留不少,然与商肆、摊棚、学校、居民等交错混杂,昔日园林的布局被支离割裂,显得杂乱

  • 拟联悼师记

    作者:陶喻之 刊期:2006年第04期

    <正> 十年前上博新馆落成在即,我谬蒙顷岁故世的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副馆长错爱、栽培,他与马承源馆长给我布置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拟对联。具有姑苏园林风貌的贵宾厅"何东轩"需要配备抱柱对并为湖石假山点缀摩崖,汪先生让我动脑筋出出主意。去过"何东轩"的朋友都晓得,在假山一隅有座飞檐翘角的轩亭。穿过一侧锦鳞游泳石洞,拐弯是座相对僻静、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