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论文:试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要求 论文关键词:多谋体 语言节奏 教师艺术性 论文摘要: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做到: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折材料,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谋体手段,用流杨、抑扬顿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用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并及分折能力,用音童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就能更好地实现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学科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启发原则。在这一原则要求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这些教学模式,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析材料 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题,不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往往设计有材料题干,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选用精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练材料,分析表达材料与教材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考模拟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列举了某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三个现象:一是单一的公有制比重过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二是政府对企业管的过死,企业职工吃“大锅饭”企业效益差;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没有劳动积极性。教师在分析材料时,可以用“死”、“懒”、“穷”三个字来概括该现象的后果,那么教学语言就既准确又精练了。 二、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当多媒体投影上出现一些形象性很强的画面时,教师要暂时停留画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画面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说明。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时,可放映一组画面,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懒洋洋地出工不出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用过去群众中流行的一些“顺口溜”,“干活一窝蜂,人人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由于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流畅、抑扬顿挫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并长期从事某一个专业学科的钻研,具有知识优势;二是在长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心理优势。这两种优势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灌输式”、“一言堂”,而忽略了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合适的节奏。 教师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因为声音变换直接关系到授课的效果。总是平淡的声调和慢慢吞吞的语速,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音,也会影响学生品味教学内容、思考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不能只顾自讲自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语速过快,学生无时间思考;语速过慢,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无论快慢都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四、以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及分析能力 根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学科的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清晰地表达要领原理的不同层次。对要领内涵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要领清晰,学生知识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有效办法。其次要清晰地表达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的理解相对容易,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使用起来困难较大。所以要求教师能将其内容用清晰的有逻辑的语言叙述出来,再辅助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次教师要清晰地表述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人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知识点,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高度简练地整合知识单元块,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通过对教师清晰语言表述的回忆、领悟就能够很容易地抓住重点知识内容。 五、以音量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方面,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有较扎实的功底等,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而授课语言的艺术就是诸多教学艺术中重要的一种。当我们讲解台湾形势复杂多变,风云突起,一些国际势力总是想方设法妄图阻挠我们祖国统一的进程时,教师就应该用义正辞严,神情激昂,爱憎分明的快节奏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提高觉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增强民族责任感。当讲解《经济常识》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和《政治常识》“综合国力”等内容时,教师应该用低沉、舒缓、严肃的语言告诉学生,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道远。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拔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只要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多听、多看、多记、多练。靠自身努力修好德、才、学、识,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各种教学模式,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行为的有效性探讨 一、教师行为:呈现刺激材料 英语课堂中的刺激材料也就是阅读材料,教师怎样呈现阅读材料才 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并且很快抓住材料所承载的内容是教师在英语阅读课堂上的首要任务。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及行为,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而选择的行为。教师在选择呈现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同时预见学生的反应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教师选择以图片,视频来呈现阅读材料,以刺激学生在视觉上 对阅读材料的认知。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呈现材料内容的方法。当然,这要求教师课前认真选取设计要呈现的图片和视频。而且教师需在播放图片及视频之前组织好语言,告知学生目标,引导学生去关注图片及视频中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方面,才能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教师选择以问题的方式来引入材料的话题,以引起学生的思 考。 一般来说,每篇阅读材料前的pre-reading都有一些相关问题,教师可以筛选这些问题,及根据这些问题设计相关活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深思熟虑这些问题,并以生动活泼或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教师行为:评价行为 教师的评价行为在任何课堂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评价策 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而且能鼓励学生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从而促进本学科学习的良性循环。下面就以一教学案例来说明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评价行为的有效性。 英语阅读课堂离不开对课文的阅读。而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默读,诵读,齐读,自读等。在一节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叫一个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同时对其他同学说:“please listen carefully to see if there is any error in his pronunciation.” 这位教师的行为经常出现在阅读课堂上,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他/她的目的是检测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拼读课文。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找出其中可能的错误。然而,教师的这种行为无形中给读书的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他/她会因为担心出错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去读。其他学生也会因为教师这种评价手段而只关注读音,而不注重理解。甚至会因此而惧怕读英语。这对于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百害而无一益。教师的这种行为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英语学科学习的长期发展。不仅无效甚至还有反效果。 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不能随意而为之,更不能因为过去形成的习惯而固执坚持,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做高效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教师行为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呈现阅读材料及评价阅读能力方面要精心慎重选择自己的行为,主导课堂,引导学生,打造英语阅读高效课堂。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历史教师培训问题 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化背景下,如何培养符合当代历史教育教学需求的教师,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得出,广西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具有高频率、大规模、接地气、大中小联合的特点,培训卓有成效,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培训内容深广不足、培训对象普及不泛、培训成效创新不显、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培训 2012年9月,广西作为最后一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区步入了高中新课改的行列。如何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广西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为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广西玉林市组织高中历史教师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种培训。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具有高频率、大规模、接地气、大中小联合的特点,培训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 1培训内容深广不足 2011年以来,玉林市老师组织参加的区内外大中型培训有25场,主要分为课改专题、教材分析、理论研讨、技能展示、高考备考、信息技术、网络研修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教的课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课程”,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四大观念。而目前培训内容集中在教学观和教材观上。尤其是教师课堂技能展示类的培训共有10次,占比达到40%,远高于其他各项。教材类等其他培训各只有三次,各占比12%。而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高考备考上,对平时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心理分析、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业评价的专项培训几乎没有,老师们更期待通过培训更好把握考试命题方向和教学策略技术,可谓广度不足。据回收的25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受训者表示最喜欢的培训类型是一线名师技能展示课,占到61.5%,而对课改专家的欢迎度只占到11.5%。对此笔者认为,根据实际需求,让一线名师在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玉林市培训项目一定程度上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比较亲民。但也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如,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历史科的高考命题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专业化、新情境和主题式特点。近三十年多年来的历史高考命题都是由高校所主导的,因此如何把高校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内化为鲜活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这是不是从另一角度对历史教师培训组织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新要求呢? 2培训对象普及不泛 调查结果表明,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参与培训基于自己兴趣的占54.1%,该数据反映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自我提升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玉林市组织的培训活动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支持。但在参训人员上是不均匀的。首先,目前不少培训项目规定只能40岁以下人员才有资格参加,参加培训人员又由各校指定选派,存在较大的重复率,与新课改要求不符。其次,从调研结果来看,参加培训的教师以教龄1-3年的年轻人为主,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多为中学二级的教师,少为中学一级,中学高级和特级几乎为零,甚至有一人多赛等的现象出现,中学高级和中学特级历史教师的缺位,不利于本地区教师群体水平的提高。最后,区市所组织的培训学习机会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更多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 3培训成效创新不显 大部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在参加各种新课改培训后,对自身的教学状态评价较高,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认为自己有新课改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占67.6%,学生在课改后学习效率提高达80%,该数据充分肯定了培训的效果。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应该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创造者发展。但结合问卷,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过培训活动提高了自身能力,但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没有改变,大家对培训期待和运用还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次,没有达到活学活用,创新提升的要求。 4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因经费问题而影响教师主动参加培训比例占到了26.5%,经费不足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障碍。据访谈,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费是学校支持的,如果需自己出经费且时间不合理的情况下,参加培训的主动意愿比较低。此外,部分教师反映如培训缺乏后续指导,自身条件和能力有限,也成为影响教师难以提升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给我们提供以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整和改进思路:第一,改革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模式。如,广西全区赛课在集中模式中采用“专家讲座+课例示范+学员议课+专家点评”效果反馈良好。“主题报告+互动交流”改变以往受训者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第二,落实培训制度,降低进修门槛。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玉林市进行了历史教学微课设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教师工作坊坊主坊员研修、历史教学录像评比等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较多,使得教师不单单局限于教材,还运用多种方法去提升自己。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构建保障体系。当前,培训经费不足一直是影响高中教师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安排的培训经费少,一般老师也不会自费去接受培训。玉林市高中大部分在县城,因此玉林需加大在市级以下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第四,完善评估体系,重视训后指导。建立长期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激励机制,让培训与教师考核、任用、评聘、待遇挂钩,以此来保障教师培训的待遇和积极性。同时培训组织者应在教师培训中发挥充分作用,培训组织者应在培训前,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需求调查分析;培训中,及时向学员了解问题、意见和要求;培训结束时,让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各方面进行评价;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和评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进行探索思考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让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充满生命力,蓬勃地向上生长。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素养研究 内容摘要: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中生处于人生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黄金成长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如何帮助他们在诸多学科的学习中打牢基础,提升理解、分析能力,是所有母语教学者———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师;素养 一.要挚爱语文教学,在坚守中成就辉煌。 有爱才有责任,才会有敬业心,对“语文人”来说尤其如是。时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时常成为社会上激励学生学习的“不二法宝”,语文“无用论”一度颇有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愤怒与彷徨,有的甚至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果然如此不堪吗?当然不是。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不但没有丧失其作用,反而是更加的重要,且不说“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普通话、写得出漂亮文章”,对学生学习和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单看各学校有哪个语文“不过关”的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可见一斑。因此,语文教师要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安、专、迷”精神,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以自己坚守事业的“韧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身教中,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社会上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偏颇思维,形成重视语文的良好氛围,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二.要视学习为生命,在沉淀中厚积薄发。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教师吃的是业务饭,语文教师更是比其他学科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的群体。无论是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还是西方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语文教师都应当有所涉猎,特别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现代作品、自然科学最新成果,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去阅读、去理解,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掌握历史学、地理学、音乐、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当专家、又是杂家。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能出现教学的知识贫乏的问题,怎能不扩大学生的眼界,其结果必然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心。 三.要抛掉有色眼镜,不可放弃任何学生。 高中语文教师直接面对高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尽管升学率仍然是硬指标、硬任务,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急功近利,按照学习成绩给学生划“三六九等”。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语文教师,既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样必然富有感染力,必然具有吸引力,必然具有号召力。 四.要提升创新能力,在教法上求新求变。 徐悲鸿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在知识竞争的年代,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研究新理论,新学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用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自己教学改革实践。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采取“思疑释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在互动中实现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目标。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具体指导,使其言之有物,施之有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作者:宋君 单位: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探讨 摘要: 在高中学习时期对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时期,而高中的物理学科更是所有学科中特别重要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本文首先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探讨,将师生共建的机制进行研究,之后对物理教师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课改;物理教师教育 理科生对于物理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重,各大学校的重视度也是相当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新课程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在于两点: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注重理论与实例的并行,这两点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加强。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的课程探讨以及教育模式的探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程探讨 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其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求,挖掘学生自己的兴趣,为物理学深入学习打基础。选修的目标是分项实现对物理学的深层次探讨,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师生共建机制,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将教材的话题拓展开,以探讨和活动的方式将物理知识转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师生间的互动更轻松,课堂氛围更融洽。师生共建机制使高中物理课堂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人类文明、科技成果,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经验分享,让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更强。 二、新课程改革下物理课本以及物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后,物理学科的课本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添加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起来,在学习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难看出课本的内容变化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往小了说,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们的点点滴滴。往大了说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物理结果“转化”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物理文化的延伸,可见,物理学教育必然是重中之重。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本”的影响下,对他们必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必不可少,这是在物理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第二,既然在物理课本中很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确实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进行吸引,但是物理教师也要有一定的能力对这些实例进行讲解完成知识的梳理。第三,教师控制物理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指导学生扩大思维模式、以及问题的研究角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等。第四,如果可以跨学科课进行物理知识的交互这是最好的,能够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虽说新课程改革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就像是灯塔,是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学习中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教师的品行、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够只强调“师范性”,又不能够一味地突出所谓的“学术性”,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维持它们之间必要的张力,真正去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完成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教学与技术实验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般师范院校的优势是教育学科发展比较完善,对中小学物理教育实际比较熟悉,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基础物理教育实践研究的传统;一般综合大学的优势是物理学科的“高学术性”和“有浓厚的物理学研究氛围”,加之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性”特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对我们国家的高中物理教学有着显著的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课程改革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从而满足当前的需求。各大师范院校也应该为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对物理教师的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强,使在投身到教育事业前的高中物理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许宝月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政治教师学讲计划探究 摘要 学讲计划指的是徐州市教育局发动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模式。然而,任何改革都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否则改革只能是空谈。对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而言,都应了解自己在学讲计划下的定位。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成为学讲计划的宣传者、学习内容的提问者、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并通过相关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案例,对这些角色定位进行逐一阐述。 关键词 学讲计划;高中政治;教师定位 学讲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满堂灌的情形,回归教学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尤其是高中政治的教学现状而言,可谓是一剂良药。然而,教学模式和教学生态的改变并非易事,良好的制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更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而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则是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不断调整自己,为这场“攻坚战”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就谈一谈高中政治教师在学讲计划下如何自我定位。 一、学讲计划的宣传者 如果把学讲计划看成一场改革的话,那么教师则是改革的重要主体,教师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根据以往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经验,部分家长会对学讲计划提出以下质疑:学讲计划会不会就是让学生自学?如果是,那我为什么还要送孩子到学校学习呢?学讲计划会不会让我的孩子受坏孩子影响?为什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家长肯定会有很多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学讲计划的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与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逐一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针对“学讲计划是否就是让学生自学”这一问题,教师可向家长解释:学讲计划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发挥课前引导,课中释疑,课后总结的作用,学讲计划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等,对学生是有很多好处的。学生对学讲计划也有自己的疑惑。根据笔者在所教授班上的一个小调查发现,4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讲计划“难以接受”,而其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难以接受的理由是:学讲计划对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过高。因此,教师在学讲计划实施前一定要开一个动员会,解决学生心理上的疑惑。譬如,针对“学讲计划对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过高”这一问题,教师可指出,学讲计划的实行肯定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会对自学方法和沟通技巧进行培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总之,教师应针对具体问题向学生做出解释,做好学讲计划的宣传、动员工作。 二、学习内容的提问者 学讲计划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对学习的内容、步骤和进度放弃控制。其中,提问就是教师控制学习内容、步骤和方法的一大法宝。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内容、方式都应经过反复的思考,以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例如,在教授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在预习阶段提出下列问题:1.什么是唯物主义,你能举一些唯物主义的例子吗?2.什么是唯心主义,你能举一些唯心主义的例子吗?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4.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些问题较为简单,在课本上都能找到相关答案,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让学生举例子,则是为了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学习阶段,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唯物主义有哪三种形态,内容分别是什么?2.唯心主义有哪些分类?其内容是什么?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之前所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什么关系?从基本派别来看,是否是“四军对垒”?在正式学习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全面、具体并且有所侧重。全面是指的是应涵盖学生应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具体指的是提出的问题应尽量细化;而有所侧重则是为了使学生能有效理解重难点知识。课后提问则是为了巩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结合,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举例。 三、学习方法的传授者 学讲计划的精神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学的过程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技巧。如定义识记法。高中政治中有大量的定义,学生需要对这些定义进行识记。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中心词汇记忆法、句意理解法。中心词汇记忆法,指的是学生先识记中心词汇,比如在了解国家的定义时,首先识记“国家是一个组织”,随后识记国家存在的目的、组织原则、后盾和职能。这样的识记方法能够使学生速度地了解国家的各项特点,记忆快速、准确、深刻。句意理解法,指学生先了解句意,然后用教材的叙述格式叙述下来,这样便能达到记忆、理解的目的。当然,其他优秀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也应该得到总结和传授。教师在学讲计划实行过程中应注意这一点,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四、结语 学讲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满堂灌”的教学的现象,回归教育本质。如果学讲计划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相信我们的教育将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了解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做好学讲计划的宣传者、学习内容的提问者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者。 作者:王红玲 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二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转换策略探讨 【摘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权威者,同时也是课程的执行者以及管理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打造全新的教学空间,教师必须尽快进行教学角色转变,以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来完成语文课堂教学。本文将针对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及其转换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传统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方式开始被颠覆。在新的教育时代下,既需要新的语文课程,也需要新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脱出来,及时转换自身角色,从而构造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 在教育社会学中曾对教师的角色行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角色理论,教师教学理论指的是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各类社会关系与个体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于角色理论者而言,学校就如同社会,而社会如同舞台,在舞台上的演员有着其特定的角色,在社会中的个体也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因而,在学校这一“舞台”上,教师也有着特定的角色。教师角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界定,这三个层次分别为教师的社会地位、角色行为以及对教师的期望。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 (一)知识的传授者。 语文教师的教育任务就在于将语文知识同时语文课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就要具备合格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才能够扮演一个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活载体,也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语文知识的拥有者。在语文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其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知识的权威者。 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文化水平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被学生所信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需要教师从旁引导,这样一来,语文教师的知识权威者的角色就呼之欲出了。语文教师将这一角色体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权威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标,从而便于自身的语文教学。 (三)课堂的执行者。 传统教育方法下的语文教师受到了教学模式的限制与影响,绝大部分都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之中。教师在讲台上对照书本讲解课文,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课堂的知识,并按部就班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只作为语文课程的执行者,而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学生自然也无法获得新的课程体验,只能循环的进行枯燥的学习。 三、现代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知识的学习者。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相关的综合语文知识和相关的授课方式,还要承担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文化的持续性传播。现代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把自己变为学习者,不断的探寻和增强自身能力,再变为教学者去引导和教授学生。首先语文教师还要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寻,促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师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教材课本进行解读,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寻,从而全面的把握教学进度。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只有将自己的角色转为学习者,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知识的殿堂,更好的引导学生配合自身教学行为来完成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知识的讲述者。 语文教育工作其实就是一项语言的工作,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于表达与传授的基本方式。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并因此受到了批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反而开口较少,对于一些错误的问题和学生的疑惑之处不再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尽管在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更应当将角色转变为讲述者,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尤其是一些必要的问题,教师必须时刻重视,并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的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做到切准要害,精简且学生能够理解为主,不能过于冗长拖拉,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三)课堂的组织者。 作为语文课堂上的主导者,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化应当以组织者的形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度进行全局的把握,处理好“教”与“学”两大内容。对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当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突出重难点,并在课堂上充分鼓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同时,教师作为组织者,也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组织一些对课堂教学有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注意课堂突发状况的处理,并把握好活动范围,管理课堂秩序。此外,教师的课堂组织者教学角色还要求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下,语文教师的社会价值与教学重要性日渐突出,教师自身的语文知识行为与文化素养也在社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想作为新时代下的一名合格语文教师,就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换自身教学角色,把握课堂主导地位,为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并以自身角色能力来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与文化修养。 作者:郭秀丽 单位:赤城县第一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摘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探索教育的道路上提出了针对不良现状的很多改进方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文章就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中政治;职前培训;自主学习;知识发展 1.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对政治教师的职前培训力度不够 迫于高考压力,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就发生相应变化。在师范院校没有改革之前,从师范院校类毕业就可以去学校当老师,不管大学里学到了多少和教育有关的知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终生的过程,因此学校的职前培训只是他们教师生涯的起步,为今后的教育生涯做的一个小小的铺垫而已,但是这个小小的铺垫对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一些学校的职前培训时间不足,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缺乏实际锻炼,难以收到良好效果。政治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在高等师范院校中设置的实习时间太短,使得快毕业的学生在实习时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只能死板地接受,没有很好的交流空间,没有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就开始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1.2高中政治老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 正常情况下一个老师学习知识最多的时候是在大学和刚工作的那几年,自那之后就很少再继续学习,也就是说目前高中政治老师的自主完善、自主发展的意识淡薄,缺少自主探究的精神,在相关的教学经验上缺少教学反思。古今中外无数的名家告诫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就是要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活得有价值,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展现自己。在高中政治课堂上,一连篇的全都是思想,邓小平理论,老师自己在上面讲,全然不顾学生在下面的学习状态,这样必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恰恰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以自己为中心,不针对时代的发展进行一些在教学方式和学科知识点上的变化,总是觉得陈旧的是好的,不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种不主动改变自我的教学方式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原因主要是繁重的工作压力可外加生活压力一定程度地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学校在这方面对老师的要求不严格,好像只有提高学生的升学率才是唯一目标。学校在强化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上明显感觉做的工作不够,学校应该积极考虑全面发展学生,不能只看重升学率,并以此削弱教师自主学习意识。 2.解决高中政治老师学科知识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2.1加大对政治教师入校的职前培训力度 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大培养力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该合理考虑到学生今后要面对的群体是学生,高中政治可以多设置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对时事进行一定讨论,拓宽学生思维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安排一些实习时间,在实习的时候还能多请教其他老师解决教学方面的各种问题。学校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刚出校门的学生不能直接将其放入课堂中,可以先跟着有经验的、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观摩一阵。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和班主任沟通,大致了解本班情况,课下找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在教师教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老师有一点可以放心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下学到的有效知识远比在一个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学到的有效知识要多。 2.2大力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政治老师要充分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时事动态的关注。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加阅读量,不断完善自我,而且要将时事结合生活,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适当拓展。在发展学科教学知识方面,高中教师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阅读文献或者是资料性质,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高中教师应该积极宣扬国家的相关政策,带领学生回顾过去所执行的政治方针政策等,自觉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时刻关注我国发展,与时俱进,与党俱进,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要不断反思教学方式,积极借鉴国内外有效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转变自身角色,把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发挥,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发表看法,有了自己的看法,学习就更加有效。学校还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图书馆创造便利的借阅方式,在学校开办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交流,使教师不断从他人身上借鉴有用的东西,不断得到补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3.结语 教师学科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本身各方面素养的提高,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也很有利。政治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过程中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许礼军 单位:赣县第三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分析 1教学技能的相关概念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教学技能指的是能够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智力或者活动方式。其中,智力方式又称为认知技能,比如阅读、理解等心理活动。活动方式又被称为操作技能,比如写字、绘画等实际动作。因此,人在生活中,顺利完成一件事情,就需要一定的技能,这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活动技能。智力技能和活动技能是相互调节的,也是相互合作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智力技能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活动技能。我国学者认为,教学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教授给学生基本学科知识和学习技能,并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教学技能是一个教室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是教室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教学技能能够使教室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技能是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累积,在后天不断学习和训练中逐渐巩固和稳定。 2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技能 高中地理的教学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要掌握地理教学技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技能能够体现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从中能够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也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智力技能。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解答技能、承转技能和总结技能。因此,教师要理性给学生讲解地理自然规律。讲解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举出例子事实性讲解,另一种是总结原理概括性讲解,对于教师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须掌握的。解答技能就是在课堂的提问环节能够回答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具有很强的应对能力和快速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超的专业知识保证的。承转技能是其中比较灵活的一个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问题和过程中间要自主的转换,才能让学生更好沉入到课堂中来,便于教师更好的教学。有的教师只能机械的交给学生知识或者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总结技能要求教师能够在讲解知识,答疑解惑之后,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大纲的理解,甚至对高考考点的分析,对知识进行细致严谨的总结,能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水平。 3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技能 高中地理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图表技能和现代多媒体技能。子啊任何教学中,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好的语言教学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由于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好。教师如果能用生动灵活的语言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这都要靠教师的语言技能。图表技能就是地理教师对图表的掌握能力。高中地理用到表格的地方很多,很多地理知识都需要使用图表进行表述,教师能顾合理分配和绘制表格才能方便课堂的讲解和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现代多媒体技能是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技能,高中地理教师已经能灵活地运用电子技术媒体,通过影像、音频、动画等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率。 4高中地理教学管理技能 高中地理教学管理技能包括组织技能和调控技能。组织技能表现了一个教师的整体组织能力,能够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好各部分学习内容有序进展,还要保证学生能够跟上又不觉得学的吃力,可以说,这项技能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只有组织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不给学生混乱的感觉,在条理清晰、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要想提高组织技能,首先要求教师要提前备好课,只有对课堂知识有了足够的熟悉才能更好的组织知识内容的学习。其次,要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在课堂上学得容易,教师教课也就不那么吃力。第三,就是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的教学,也是教学的中心阶段,由于时间比较长,学生很可能出现松懈和疲倦,这个时候教师要调整教课节奏,活跃课堂氛围。第四,要做到灵活结课,不拖堂,拖堂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的反感,久而久之对该门学科的厌学。教师要做到以上四点就是掌握了组织技能。 5结语 为了响应我国的教育改革,高中地理教学迎来了崭新的篇章。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要从教学过程技能、多媒体技能和管理技能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建立一支教学技能高超、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作者:郭丹 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强。 很大一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这主要体现在政治教学中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方面。一般而言,政治课堂上老师都侧重传授基本的应用性理论,造成许多学生养成固定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囫囵吞枣却真正理解知识点,不会对教材或老师的观点进行反思。尽管有一部分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总结,或者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以期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措施都没有以学生为着力点,充分联系实际情况,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其错误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二)创新动机不足。 其实,有些高中政治教师已经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日益严峻的高考升学压力,这些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能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无法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当真正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要考虑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重因素,于是大多会选择相对保守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既能规避风险,又能得到普遍认可。当然,有些教师希望通过个人的坚持改善当前的局面,但过于目的化地创新违背改革初衷,反而让政治教学陷入另一个怪圈。 (三)创新精神不够。 创新精神是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必要前提,它从心理层面给予教师一定的内在动力打破陈规。不过,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总是难以实现教师职责和社会标准的平衡。特别是某些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升学指标,不得不适当抑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服从学校要求或安排。 (四)创新技能不高。 有关高中教师创新技能,主要是看教师能否顺应新课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对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力。目前,仍有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政治教学,不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学校已经更新教学设备,但有些老师依旧不会使用,甚至连基本的PPT课件都不会制作,更不用谈灵活运用音频和视频丰富政治课堂形式。 二、高中政治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学校要营造有利的工作氛围。 为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学校要学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向着手,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激发教师的创新灵感。比如,学校可以进行政治公开课比赛,为教师创造足够的机会,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总结分析,找到突破口,实现长久持续的创新教学。同时,在公开课比赛中,学生会比一般课程更认真倾听教师的授课,更用心地思考和提出问题。这能加深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对日后的政治教学工作十分有益。 (二)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高中政治教师最基本的前提是掌握专业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等经典理论。同时,还需要涉猎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方面。只有丰富了自己的内心,拥有了深厚的知识底蕴,高中政治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反思,大胆突破大胆创新,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和形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要明确创新动机。 如此才能激发其创新精神,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协调职业价值和社会标准之间的冲突。如果高中政治教师把教学当做是一种具有传递性质的工作任务,忽视这个过程中的主动创造性,自然就无法体现其创新精神。所以这要求高中政治教师提升教师职责的认识,把教学工作和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联系在一起,从而自觉树立政治教学高度责任感,明确创新教学动机,促进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 (四)教师要熟悉教学设备,提高创新技能。 大体上说,这需要高中政治教师有整合教材知识点的能力,灵活运用现代化媒体设备的能力,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能力。具体看就是,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通过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同时,可以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来讲解有关理论,使之更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结语 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提升的,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多方面地进行长期的共同努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素质教学质量,培育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李智君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箭桥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现状 (一)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意识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出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的创新念头。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高中政治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抄教材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有质疑精神和对教学方式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非常少,高中政治教师创新意识非常欠缺,需要加以强化。 (二)创新动机错误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的急功近利的取向,这种想法是有悖于创新的精髓,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中学校的政治教师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一些教师在“升学率”的观念影响下,难以突破自己,做到真正地创新教学的目的。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高中政治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规定的标准,从而使得自己的创新精神难以发挥出来。 (四)创新技能低下 在很多高中学校中不乏一些高中政治教师不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现象,这些高中政治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还是依靠黑板板书。虽然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在高中校园中运用,但是依然有很多高中政治教师完全不会多媒体技术,连最基本的PPT软件都不会使用。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创新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想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认真研究高中政治教师职业的发展规律和创新性工作的规律,营造既符合高中政治教师职业特点又符合创新性工作规律的环境。不仅如此,学校还要从物质、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创新。要为教师创新提供各种机会,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对学生宽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说,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想也会给教师的创新带来灵感。 (二)加强学科学习及研究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各种与政治教学相关的知识,包括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高中政治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掌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动态,不断积累教学规律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创新精神。 (三)正确理解创新的价值 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师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政治知识,从而在考试中拿到高分。高中政治教师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递性而非创造性,因而创新的精神难以实现。为了增强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精神,应当不断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将政治教学与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拓展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视野,不断解放教师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只有让高中政治教师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创新思维欠缺的问题。 (四)强化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技能 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过去落后的教学方式,开拓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例如,高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学习多媒体技术,学习如何播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如何制作视频,等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可以用课件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又能节省不少讲解时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需要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学校提供教学上的帮助,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高中政治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的精湛及魅力,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激情与信心。所以说,在素质教育推行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除了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并且加以研究,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 作者:林鹏 高中教师论文: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 一、创设悬念,激发情感 在讲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时,一般情况下,老师会选用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最美人物,通过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设置情境,并希望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但这种采取直接呈现案例的方式,其生成的效果是学生只是了解了人物事迹,很难深入其心灵深处。笔者也选用一个典型案例,但改变了直接呈现其资料的方式,采用创设悬念,逐渐展示情景的方式,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具体呈现如下:师: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着时钟,让我们等待1分16秒。(时钟转过1分16秒,这过程中,学生带着诧异又有所期待的心情望着时钟,当然也有开着玩笑的学生)师:请大家在“的1分16秒”补充你刚才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漫长的”、“好奇的”、“无所谓的”、“短暂的”。在学生稍作平静后,教师用凝重而缓慢的语气说出一段话)师:如果我给1分16秒赋予坚强的词语,如果我们正坐在一辆行使在高速路上的大巴车上,而司机被飞来的数公斤重的铁块击中腹部,肝脏破裂、多处肋骨折断,乘客的性命危在旦夕,(学生望着教师,偶有唏嘘声,已有了解的学生向同桌讲述,而教师稍作停顿,吸引所有学生)司机用这1分16秒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双向灯等保障安全的动作,之后,他倒下了。这就是最美司机吴斌。(趁热打铁)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没有平常的大爱和敬业深入骨髓,吴斌师傅是不可能在这危急的时刻、忍住常人无法想象的疼痛发挥出超人的力量。(我被自己的讲述感动了,学生的表情也凝重了。)因此,设置有效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随着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带领学生慢慢进入教师所想要达到的情境,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由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分层展示,训练思维 分层对情景内容进行展示,让受教育者逐一构建多层次知识结构。每一个认识结构的构建就意味着一个认知冲突的解决,而每一冲突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新认识的构建,进而推动受教育者认知向深层次发展。在讲授“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时,不仅要强调“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才)和思想道德修养(德)”,而且要强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在案例的呈现上,容易使学生单层次地理解才和德的重要性,理解德才兼备的道理,而难以升华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为此,笔者尝试分层次、递进地呈现案例,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呈现如下:师:如果你是一位公司的老总,对于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无才这四类人的应聘,你在录用方面有何考虑?并说明理由。(学生进入角色,因为此问题在学生的知识发展区,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教师很欣慰地看到辩证思维在谈论问题时闪光,在谈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有德有才与无德有才相比,易得到信任,路走得更宽,更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德才兼备,德为先的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师:有这样一个故事:A、B、C三个人去上夜班,很远就看见经理在厂房门口站着。见到他们,经理就说:“实在抱歉,你们三人都没有通过公司的试用,这个夜班上完后,请你们离开工厂。”说完,他把这个月的工资交给三人后就走了。三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过了很久,A说“:上班时间到了,我们还是去上班吧!“”把我们炒了鱿鱼,还上什么夜班?你傻啊!”B冲A吼道。“反正工资已经拿了,最后一个夜班我才不去呢!”C说。A心里其实也很难过,但他不愿看到因为不来上夜班而影响整条生产流水线。“就站好最后一班岗吧!”A对另外的两个朋友说,但他们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最后一个夜班,A强打精神,尽量使情绪不影响工作。下班铃响了,A走出厂房,意外地发现经理正站在厂房门口。(已经有学生猜出这个中国式励志故事的结尾,教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的窃窃私语)师:结果相信大家已经明了,但我希望大家认真地听听经理的最后一句话:“你们三个人都很优秀,但我们要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你和他们相比,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品德,因此我们选择了你!”是的,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学生此时明白了用意,说出了“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政治课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层层递进式地展现案例,一步一步地说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清晰、有条理地阐述问题,启迪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自觉树立追求更高道德修养的信念,实现三维目标。 三、优选视频,提高成效 影视视频具有震撼力、吸引力、渗透性强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有效情景。在讲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时,情境教学是首选的教学策略,如何呈现给学生是一个难题,简单的做法是把视频呈现给学生,可是,一方面这段视频的节奏是根据节目需要设计的,并不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超过10分钟以上的视频其实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会忘记当初为什么看这段视频。怎样才能让这段视频发挥我能利用的最大的功效呢?在讲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容时,笔者借鉴了“老梁故事汇”等节目主持人的讲解和视听内容的结合方式呈现视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呈现如下:师:在初中教材中,大家学过一篇文章《珍珠鸟》,还记得作者是谁吗?(个别学生小声讲出了冯骥才)师:是的,冯骥才是我国著名作家、画家,现在大家记住更多的是他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者的身份。而他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开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教师讲述1991年周庄迷楼的故事。)而对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强烈的自觉性,应该要数1994年的“天津保卫战”。(播放视频中相关的内容)师:在这期间,冯骥才在法国住了三个月,了解到三位作家对法国文化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介绍雨果、梅里美、马尔罗),正是这些保护工作使得法国很多历史文化得以留存,树立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尊。而就在这样的时刻,冯骥才听到了天津老街被拆除的消息,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作家的责任。2002年,他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播放视频中的相关内容)师:请大家分享一下你对冯骥才行为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解)就如电影是由一个个情节串连,并在其中传递其价值观似的,教师在运用视频时,也将其设计成串连的情节,并在其中渗透知识点、传递价值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实现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换。 四、激情演讲,引发共鸣 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学语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情境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平淡直白与抑扬顿挫的语言,哪一种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所呈现的材料的认同和对教学的投入呢?而如果教师本身都不认同材料所蕴含的“理”,又怎能让学生认同呢?在《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上,与学生一起学习什么是文化,我引用了台湾学者龙应台的《文化是什么》中的一段话:“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浅显的道理通过富有感情的演讲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激发了学生想说一说的欲望。特级教师胡兴松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中指出,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意远,这既包括情境教学所创造的意境广远,又包括情境教学的教育意义深远。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会注重导入、扩展,却容易忽视总结升华的技巧,虎头蛇尾是一种遗憾。在实践中,我利用女教师特有的细腻,挖掘学生在讨论中的闪光点,结合自己对问题的感想,发表自己的简短演讲,话无须多,需要的是有内涵的真情实感,也不妨让自己的演讲有着文学色彩的闪光,每每这时,我都会感受到学生的赞许和认可。在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总结时,我感慨地说:“中华文化是五千年来没有断层的文化,有着独特的厚重感和凝重感,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要兼容并蓄,将文化的精华和当下的发展进行有意义、有效的对接。我们应该多一些向内的寻找和追求,唤醒心中的对于中华文化的敬畏感和膜拜感,让我们的古老文化得到重新更新和发展。”情境教学中怎样呈现情景才是有效的,一个好案例宛若一颗优良的种子需要合适的阳光、空气、水,教师需要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演绎有效的情境,才能使其生根,发芽,出土。“花儿朵朵开”是每个教师期待的美好情景。 作者:黄棉 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论文 一、高中语文名师也应是出色的心理学家,他懂得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与欣赏 初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马上要开展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如何在短时间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考察了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出色的心理学家,有很强的亲和力。他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卸下所有的戒备心理,没有敌对,没有不信任,有的只是只是师生的彼此欣赏,和谐的教学课堂。高中不再是人云亦云的时代,高中生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老师对学生乍听不成熟的见解嗤之以鼻,殊不知,细细思考,学生的见解很值得玩味。听名家的课,我深深感受到他们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从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 在他们的课堂,学生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绚丽的色彩,教师的课堂智慧在学生的不凡表现中展露无遗。课堂上形成了学生敢于表达,老师善于引导,师生互动更为积极和有效的良性循环。名师,他知道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端架子,不摆谱子,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倾听,他不是高高在上,他能俯身倾听并且面带微笑,他是课堂上最忠实的听众,无论话语者是聪慧还是迟钝,表达是流畅还是结巴,他都能找到你的闪光点,让你明白前进的方向。因此,他是优秀的园丁,他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信赖的种子,让学生勇敢而自信的面对课堂。老师的戏谑之词也充斥了善意,学生会回报以最自然的哄堂大笑。 二、高中语文名师是出色的导演,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演员”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色生香” 学生有思想,但很多时候需要外界的诱因激发,教师要在合适时候循循善诱,让他们思维活跃又能步入正轨。讨论时热烈而不走题,思考时静谧而不沉闷。记得在《记念刘和珍君》,一句从主人公入手,就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前后一切分,文章的层次轻而易举地划分了出来,在《荷塘月色》中,学生如此套用,散文的思路也非常明晰。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分别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代表之间再决雌雄,教师适当点评,甚至可以让他们互相挑刺,真理是越辩越明。一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课上的风光需要课下的踏实努力。学生也能从中收获友谊、知识,感受到学习成就,在课堂上能展现更好地自己。 三、高中语文名师的课堂一定是有趣而真实的,热闹过后,沉淀的是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堂看似热闹的课后,学生只记住了插曲,忘了主旋律,肯定是失败的课堂。热闹的课堂背后,从来只有那么几个主角,有人从未登场,有人自始至终都是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也终究是失败的。名师的课堂是真实的,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真实的课堂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最朴实的、浓厚的“语文味”。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也被人为改造地五花八门,有的变得过于理性,语文味淡化了,变成了政治课了。其实语文课讲究的就是一种文学氛围,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师要做的是努力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悟语言文字,去关照语言文字,再三品味,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共鸣震颤的快乐过程。这种语文课堂,才会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境界,丰富文化底蕴,启迪人生智慧。名师的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这种快乐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感受。“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愿景而是一种现实。在名师极富感染性的语言中,在同学高潮迭起的笑声中,在知识不断被明晰,情感不断被渗透的过程中,一堂课就这样悄然而逝,教师和学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四、总结 总而言之,名师不常有,名师课堂也难得,一堂课上得如何,它体现的是一个老师长久积淀的文化韵味,考察的是一个老师多年历练的综合素质。在从教这条道路上,我听我有得,我得故有思。有思更激发我创造无限的可能。我想,只要我一步一步踏实的走下去,不管能走多远,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作者:方银莲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教师案例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案例教学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学习的地理知识针对某一个问题可以深入的进行研究与分析,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学生要想针对某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展开自主讨论就必须要具备相对应的地理知识,必须要了解解决这一案例所需要的地理知识有哪些,才能够展开案例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于课本内容的了解与巩固,更要理解课本知识所要讲述的内容有哪些,其内在含义是什么。例如:在学习地理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一课题,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对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以及有利与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认识到工业的布局,通过对于一个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巩固了地理知识。 (二)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开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要对问题自己理解,培养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于不同的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因为地理课堂本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每一个案例分析都是对于社会上所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使得学生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人。 二、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展示案例,做好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所谓展示案例就是在课前教师将整个课堂引入到主题中,利用对媒体设备将本堂课所要讨论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再将本堂课所要进行的案例分析需要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通过简单的图片引入到整个案例分析中去。 (二)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 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教师对于案例分析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紧紧地围绕着这节课的主体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难题。仍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例,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2.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案例分析。 (三)开展案例讨论,学生开始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案例分析的问题后,学生就要开始对于案例进行分析,讲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对于案例开展讨论。通过讨论每个小组要总结出自己小组所讨论出来的成果,在案例分析的讨论阶段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进行案例总结,巩固知识 通过讨论,每个小组会总结出不同的结论,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出对于案例分析的结论,哪些问题仍然需要讨论解决,集中大家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最后教师在租出本堂课的总结工作,让学生对于知识能够更深的巩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起到了很重要的教学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得整个地理课堂都活跃了起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常兰 单位:青海省格尔木七中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政治教师的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敢于承担使命与责任 身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与方针,具备奉献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意识,具备认真为每一位坐在讲台下学习的学生效劳的崇高精神,要有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梦想与追求,具备强烈的事业、义务与责任之心,多加关注学生的政治学习情况。身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要感受到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意义,要指导他们承担起自己所应承担的使命与义务。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政治教育的目标,才可以真正为社会培育人才。 (二)养成每天看新闻的良好习惯 由于思想政治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时事变化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养成自身高度的政治敏感,以便课堂分析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政治学科不是一门脱离现实生活的课程。因此教师要经常观注时事政治新闻资讯,这样教师在学生心中才会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学生才会更加认真地学习政治知识内容。 二、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天底下所有的职业都有着独特的职业道德操守,教师的职业就是“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用汗水辛勤地灌溉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尽心竭力地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工作,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孜孜不倦,遵循教育事业的规定与准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高中教师都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与规范。要想做一个成功的高中政治教师,就应当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觉悟,以及坚持不懈地对教学之路不断追求创新的品质。教师是人才培养工程的建设人员,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引人员。高水平的教育成果,需要有高素养的教师来支撑,而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思想素质。 教师的思想素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敬,取决于教师对人生梦想与崇高人格的不懈追求。教师思想道德的中心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教师只有关心自己的学生,才可以将政治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的积极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会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一种强大的能量支撑。学生只有体会到了教师的爱,才会更加自主地、喜悦地接纳政治知识。教师一定要关心学生,要用爱心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会将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学校的要求合理地统一起来。学校应尽力满足教师的合理请求,以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让教师为获得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不懈奋斗、不断努力。比如在人事管理方面,鼓励教师自主担任某一年段的政治组组长的职责。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性特长,让政治教师充当专门的政治教学指导员,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让政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总结 依照高中政治学科标准的规定,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政治教学实际,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引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升他们政治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创新的水平,让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扎实的政治基础、灵通的思想方法、高超的动手技巧等。 作者:冯旭东 单位:江西省宜丰中学
人民教师论文: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争做合格人民教师 摘 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的社会角色也不断变化,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肩负着教育祖国未来重任的教师,其角色和职责也必将发生变化,如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职责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师 角色 心理素质 职业适应能力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为师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所阐述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由于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师以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很难驾驭课堂。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角色,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加强教师角色责任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因此,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一)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不能把握住教学角色,无法适应教育技术改革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所以,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轻松自如地耕耘教坛,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即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因此,教师要弄清楚下列问题。 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 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而且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的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知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国外有关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我国香港地区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二)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因此,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帮助自己有效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则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的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 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I am sorry!”(很抱歉!)是外国人相互沟通时的常用语。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 人民教师论文:以德施教,争做一名有爱的人民教师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走上讲台,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真正做到以德施教。 关键词: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人民教师 在读师范时,学校的墙上有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并在工作中像一盏明灯,时时刻刻指引着我努力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我渐渐知道了“师德”的重要内涵。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职业道德,既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真正做到以德施教。 一是工作中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我们应当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俗话说,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投入进去。教师职业是个良心职业,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少年学生一般都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就像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反映在他们身上,这就要求教师时时做好学生的表率。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教师的积极情绪以及良好心态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反之,如果教师做事懒散,处世消极,那么,势必会使祖国的花朵耷拉着脑袋,打不起精神,自然也不能茁壮成长。 二是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垂范,树立榜样。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工整的板书,精练清晰的语言,就能换来学生清楚整齐的作业,流畅的表达,端正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身体力行,参加一些班级劳动,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会更有帮助。工作中,教师对同事的热情相助,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就能换来学生对师长的彬彬有礼,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对来宾的热情礼貌。相反,在学校中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上网、打游戏,自己在办公室却偷偷上网聊天、玩游戏;教育学生讲卫生,不随便吃零食,不乱扔垃圾,自己却把烟头、瓜子壳乱扔;教育学生对人有礼貌,主动打招呼,面对学生的问候却是一脸麻木;教育学生讲团结,相互尊重,可教师之间为了当优秀,评职称而争得面红耳赤。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 三是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宽容、公正的爱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心”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爱心”会使学生成长,“爱心”会使差生转变,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所有的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时时处处在细节中体现出公正的意识。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尊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在热爱学生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的爱。面对多元文化、多极思想、多种导向对青少年的冲击,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老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时时围着学生转,做到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学生的点滴变化中掌握思想脉络、看清发展走向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告诉学生如何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如何抵制邪气、弘扬正气,切实让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在校园中延伸开去。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琐碎、忙碌的点滴之间,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为师之本”,作为老师来讲,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正道。无论怎样的学生,老师都应该视他们为自己的孩子,思想上关注,情感上亲近,生活上关心,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和积极性。注重赏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最差的学生”其实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那是用成绩好、不调皮捣蛋的标准来衡量的。实际上,那些所谓的“差生”常常能在其他方面给人以惊喜:或在为人处事上,或在劳动上,或在特长上……哪怕只是一点,那也是闪光的。如何评价、如何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坚持从赏识入手,经常用“我欣赏你的做法”“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祝贺你!你的进步真快”“你的思路很清楚”等语言鼓励、激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的密诀便是用心去碰撞心,用爱去沟通情,用精湛的教艺去引领学生。只要师生齐心协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棒的自己。 最后,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师生情、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只有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才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 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面对这一时代课题,我们应该勇挑重担、踏实工作、敢于创新。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好老师应该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道德情操,是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只有老师自己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言传身教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人民教师论文: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摘 要】2014年寒假临近了,我团郭政委莅临二二四团中学为全校教师做了一个关于“兵团的由来、兵团的历史、兵团的作用以及兵团的发展”的报告。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兵团刚成立时,兵团人吃苦耐劳,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荒漠上建起了一座座绿洲。兵团人不仅保卫了边疆,稳定了新疆,还为国家创造了不少财富。我身为兵团的人民教师,应该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关键词】吃苦耐劳;责任心 一、要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 我刚来新疆时,在车上一直提不起精神,汽车在沙漠中行了几十公里,只见戈壁,不见人烟。突然听见有人喊道“哪地上有草!”我振作精神往窗外看去,依稀看见沙漠里面有分散的一小簇一小簇草。“走在茫茫的沙漠中,沿途满眼沙滩戈壁,山都是光秃秃的,能见到的绿色便是生命力极强的骆驼草。能进入我们眼帘的最多的便是一簇一簇分散或连片的骆驼草。” 朋友告诉我说骆驼草是一种耐旱,耐寒的高原植物。此草叶细刺硬,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因其耐旱抗风,点缀着荒凉的沙地。对内地人来讲,草是很普通的,可身置大西北,你会觉得草是很金贵的。骆驼草有顽强的毅力,将自己的根盘亘交错,悠悠迂回,深深植入地下一米、两米、五米、十米、二十米……水有多深它根扎多长。直到与地下的湿气相接,直到与沙滩的血脉相通。 骆驼草,它谦逊朴实。它没有苍松那么滴翠,没有牡丹那么骄艳,没有穿天杨那么挺拔,没有垂柳那么潇洒。只是默默无语平凡的生长着,却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人民教师就应该有像骆驼草一样的精神,甘于寂寞、甘于平凡、吃苦耐劳、奉献甘甜。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 二、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理解教育价值论和教学方法论。教育对人自身发展有其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人的发展上认识教育的价值。当今世界正面临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师要想较好地面对时刻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敬业精神,没有这样的素质肯定不能适应。例如,目前的教育岗位上,就有个别同志把教育工作当儿戏,工作不认真,教学成绩甘于落后,并且差距很大。这些同志至少说他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不够。因此我认为做优秀教师首要是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三、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 非凡的口才仅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够胜任教学。因为三尺讲台,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且不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至少应该一专多能,才能上好课,现在的教材横向联系密切,各学科之间联系较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又高了一层,教师要在知识结构上努力提高自己,适应新课标,更新观念,接受新挑战,多学知识,努力战胜自我。同时,教师还应有非凡的口才,因为教师的工作量主要是靠言传。三尺讲台论天下,一支粉笔写春秋,四十五分钟,或旁征博引,循循善诱;或启发暗示,点石成金。没有好的口才,又如何能做到这些呢? 四、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一切从人出发,着眼于人的自我完善。作为教师就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的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会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和成绩所惑,而是通过反复深入的观察分析和细致入微的工作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绝对不会对学生施以手脚。以人为本,并不是不考虑社会需要,放任自由,它的最终目标正是着眼于社会。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得以肯定,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自我完善。作为教师不能摆架子,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尊重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教师要经常学习,为自己充电 使自己知识广博,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经之路。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学校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如果教师不能经常地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生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感,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是个“老古董”!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麻烦可就太多了,自然也就失去在学生中的威信,没有威信也就失去师生联系纽带。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 育 兰 花 香。任凭 岁月更迭 ,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憔悴红颜,我会永守心中这盏希望之灯,共同树万世之师表,铸不朽之师魂。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不仅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而且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吧! 人民教师论文:如何做一名新时期优秀的人民教师 摘 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一名新时期优秀的人民教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时间,作者以为,至少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1)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感召学生;(2)多多赏识,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新时期对一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借鉴成功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好书、育好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 新时期 优秀 教师 1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感召学生 为人师表,就要立竿见影、率先垂范。现在不少的学生,从小在父母、爷奶的娇惯下成长,已经习惯了人人爱我、人人为我的生活,不懂得去关爱别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笔者深刻地领会到教师的人格和品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这一点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始终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言谈举止影响学生:班级的值日生工作我是一份子,讲台上有粉笔灰,我就轻轻抹掉,学生的书本掉在地上,我弯腰捡起。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了帮助和理解他人。例如:小旭同学,家庭贫困,总觉得低人一等,笔者在观察到此事以后,知道孩子的内心孤独、自卑,于是,就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鼓励他展示自己的特长,多给他机会,小旭的脸上渐渐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每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他们,带领学生们走出人生的一片片荒漠,让他们重新得到快乐,在阳光下健康的成长。 2多多赏识,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被关注、被赏识的渴望,作为班主任必须有敏锐的眼光来关注学生,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我们班卢旭同学,发育晚,说话也不太清楚,一年级时,他的语文成绩是班级最差的,别说阅读写作水平了,就是学过的生字一遍又一遍指导后,他也不一定写规范正确了,渐渐的孩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自己产生了疑问:“我是不是最笨的孩子?”在帮助他时,哪怕他今天写的字比昨天稍工整一些或听写时多写对一个字,就鼓励他说:“你真行,这么难写的字你都写上了,老师在你这个年龄还不如你,进步的也没有你这么快,老师相信你,那几个错字也能写好”。之后,他惊讶地眼睛看着老师说:“老师,我再去写”。然后,高兴地跑回去继续写。就这样,从老师赞赏的眼神中,他重新找回了自信。班级中像卢旭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但是不管他们的知识水平如何,能力怎样,基础如何,我们都要用信任的眼神告诉他们:“你能行,你能做好”。他们总能充满自信的去学习,去完成老师分给的各种任务。全班总是围绕着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没有一个放弃学习的 ,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自己能行。 生命因你的欣赏而美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我们的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哪怕只有一点一点的进步,请你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或手势,在你赞赏的言语和目光中,孩子得到的是一种鼓励,在你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的时候,孩子找到的是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这种心理状态会给孩子带来足够大的力量来应付生活和学习给他带来的考验、挑战,会让孩子以更大的勇气面对困难,走出生活的沼泽地,引领孩子一直走在充满希望的路上。 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班主任,我们重任在肩,要经常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一次,刘涵同学铅笔盒里的2元钱不翼而飞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我看见王硕一个人偷偷摸摸的在教室里,一定是他,他家可穷了。”“搜身,搜身。”不知谁提出了建议,立即有一些同学也赞成。笔者当时并没有发火,也没有搜查,只是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把目光一一扫过每一个学生,教室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安静。当与王硕的眼神相碰的一刹那,一种复杂的情感从他的脸上掠过。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把坏事变成好事。“同学们,刘涵同学准备买钢笔的钱不见了,大家能帮帮她吗?” “老师,我们大家每个人给他凑一点钱。”“老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她。”同学们纷纷伸出了热情之手。笔者接着说:“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要鼎力相助,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想咱们班还有同学也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想他心里也很难受。我们班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希望每个学生都做诚实的孩子,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事。”第二天,我在语文书里发现了二元钱和一张纸条:“老师,真对不起,我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爸爸不在了,妈妈没钱,我想买作业写作业本…… ”。随即笔者也给他回了一封信,悄悄地放进了他的铅笔盒:“王硕,看了你的信让我很感动。你是个懂事的孩子,生活的重担过早的压在了你的肩头,但人穷不能志短,有困难我和同学们都愿意帮助你。”后来全校师生给予他精神和物质的帮助,这样,一颗幼小的心灵被呵护了,一朵娇嫩的花蕾将迎着阳光灿烂的开放。 新时期对一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借鉴成功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好书、育好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当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每当欣赏着孩子们那一束束自信的目光,每当回味着孩子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感动,每当教师节收到孩子们送给我们的一个又一个祝福……总会让我们的内心无比温暖,因为我们收获了更多更多。教师应继续用真心去感动学生,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用耐心去教育学生,以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人民教师论文:未来的人民教师 摘 要:教师这一行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家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一名有素质,有知识,有教学能力的新型的教师是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知识;学生;素质 1.前言: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事情不断发生着变化。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向长辈学习,这个时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育文化”;到了工业革命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技术工人,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不是很高;现如今,在知识爆炸型的年代,在就业市场中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在知识的培养中,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到底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未来我们需要的人民教师呢?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2.未来教师的模型 要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的人民教师。新型的人民教师应该是全面性的,正如我们正在提倡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更应该具备综合的素质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任何一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人。权利和义务是分不开的,在其位谋其责,要对得起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即我们经常所说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才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新型的人民教师。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你的任何一个言语、行为所对应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而是多数人,要让自己的言行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负责一名教师在品德的各个方面要具备。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承担起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符合社会和学校的需要。 2.1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也曾经是边缘化的一代,我们深切领悟到被边缘化的心情是多么不好受。因此,作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某些原因而将学生差别对待。学生都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即使是坏学生,他同样也是需要老师的不轻易间的微笑以及鼓励;作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想想他们是怎么想的,而不是一味的站在教师这一层面来思考问题,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你的温度和你对他的关心,给学生心灵的支撑点,才能收获学生的爱戴。 2.2深厚的知识底蕴 教师在一方面就是为了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一棒接一棒,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因此,教师本身多具备的知识存储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的存储要渊博,涉及的范围要广,并且要求知识的准确性高,这样才能确保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2.3乐观的心态和坚定地毅力 教师除了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的信心。如今,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的压力,要拥有乐观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磨难,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每一天。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挺起胸囊,勇敢的迎接挑战。做事情要坚持到底,不能急功近利,半途而废,在生活中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地向前靠近。 2.4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 主要我们热爱一件事情,将工作认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将美好的多,我们的效率也会更高,心态也会越来越好。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不急不躁,耐心地解答问题,让学生感觉到你的热量。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吸收着粉末,却将自己的光传递给学生。教师是需要奉献的职业,只有真诚的付出,才会得到学生的回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3.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首先,在知识的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的范围狭小,知识模糊等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针对这一问题,在接下来的大学两年里,要多看看本专业的书籍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疑难问题要积极的解决,不能不懂装懂;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也要了解一点,扩充自己的视野和知识存储。 再次,自己的教师技能方面的能力还不够。粉笔字需要不断加强。为此,每一星期至少要练两次粉笔字。还有讲课还没有形成风格,还在不断地探索中。要多多常是不同风格的讲课,找出适合自己的风格。站在讲台上还放不开,要多加强锻炼,各种活动积极参加,锻炼自己的胆量。 在教师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方面还是可以的,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渐强化积极向上的人格,不断朝着教师的目标前进。 4.结语 在教师的道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我喜欢与学生打交道,喜欢学校里爽朗的笑声,喜欢那一个个青春的面貌,一颗颗充满激情的心,一个个远大的梦想。在校园里,回想着学生时代的自己,更看着自己学生的一步步成长,应该是我自己对大的喜悦。我会努力做好一名教师,为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准备着,为时刻进入教室准备着。 人民教师论文:做一名幸福的人民教师 摘 要:作为教师,有同行的鼓励,有爱的播种,有真诚的付出,虽然有点苦,但苦中有乐趣,可以体会到一名教师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幸福;爱;真诚 有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又苦又累,工资也不高,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从而对待工作也常常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有点苦,但其中的乐趣,让我们能够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也许单凭物质享受论,教师职业固然是清贫的,然而,选择了教师,也即选择了亲近君子、远离戚戚小人。另外,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归根结底源于心灵的安定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充实,由此观之,教师的幸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充盈。毫无疑问,无论你是年轻的教师,还是年长的教师,只要你不放弃幸福的权利,你就拥有自己的幸福;无论你是普通的教师,还是专家型的教师,只要你不放弃幸福的追求,你就拥有自己的幸福。 一、幸福来自同行的鼓励 1986年8月,我分配到马坝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育工作实践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一边努力地工作,一边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他们不仅对我的教学工作给予指导,还经常地鼓励我。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心指导下,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所授学科在全乡统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几年以后,我走上了学校管理的工作岗位。在从事学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学校各项工作:首先制定并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自己带头执行,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我还兼任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我的工作日程里没有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之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有位教师曾对我说:“马坝小学有现在的成绩,你的功劳最大。”对同事的夸奖,我只是付之一笑。我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赞誉,也获得了一些荣誉。 二、幸福源于爱的播种 2010年8月,马坝中心小学成为隶属横山中心小学管辖的一所村小学,我也成了马坝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承担五年级(1)班的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爱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我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 2011年2月,我离开了马坝小学,调到横山中心小学任本部校长。到任以后,我继续接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没想到我所接任的这个班级完全出乎我的想象:上课时,学生几乎没有一点规矩,我工作了二十多年了,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班级。尽管是这样的一个班级,我并没有气馁,我要接受挑战,让班里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对于这个班级,我同样是用一颗爱心来对待他们,努力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有了明显的成效。 三、幸福需要真诚的付出 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但注重知识的教学,更关注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尽管这个班级学生的成绩一度很差,但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讲文明、懂礼貌,班级卫生整洁,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2012年4月13日,这是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我又调离了横山中心小学。下午第一节课课前,我到班里和学生道别,学生接受不了这一事实,都哭了……此情此景,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做个懂事的孩子,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说完,我满含眼泪离开了班级,离开了我可爱的学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愿每一个在教育之路上行走的人,能真心追求卓越,收获幸福! 人民教师论文:当好人民教师做民族振兴的奠基石 【摘要】作者抒发自己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做一个令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憧憬!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职责的神圣;其次,明确教育时代性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要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之中去;再次,竭尽全力学习本领,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第四,提高认知能力,投身社会实践,在把握规律中提高自己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而努力。 【关键词】十八大;教师;体会 党的十八大把一个充满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把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展示在世人面前。十八大响亮提出,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个现代社会追求进步的青年,一个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作者将力求以十八大精神为进步动力,为将来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夯实基础。 一、学习十八大精神,明确职责的神圣 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教育部署时,开宗明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确教育工作的职责?教育是什么?学校应该干什么?教育事关社会风尚、社会稳定及民族未来。所谓教育,不过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交流活动,包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品德、领悟生命内涵、规范意志行动等内容。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该干什么?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平说: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学校的教育作用是靠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那么什么是教学?《现代教学论纲要》认为,现代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1]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即助推学生学习、点燃智慧、守护成长。帮其立人、立身、立命、立业。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必须经常思考三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上学?教师的价值究竟何在?学校为谁而存在? 学习十八大报告后,对这些问题豁然开朗,逐渐从混沌逐渐走向清晰。今天,作为学生,只有把自己从简单的知识堆积中解放出来,学会领悟生命内涵,养成良好习惯,促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即提高学习力、表现力、创造力。有如此积淀,才能在成为教师的明天,为自己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蜡烛、船长和奠基人。 二、响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呼唤,积极投身改革实践 伴随科技进步带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潮流:这不仅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需要;也是培育新型劳动力的需要;更是培育新型公民的需要。所以,改革浪潮波及全世界,欧美各国的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1983年,美国发表《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成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运动兴起的标志。与此同时, 英国政府也颁布了战后最为重要的教育立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以推进全面的教育改革。日本也于1985-1987年相继发表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四个咨询报告。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为21世纪做准备”列为当前教育的两大战略优先之一;1994年,第44届世界教育大会上“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其讨论的主题之一。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韩国:金泳三上任后自称 “教育总统” 。世界各国纷至沓来的教育改革活动,显示出当前国际社会通过教育争夺人才的严峻形势。教育改革是现实发展状况的需要,是教育规律在新实践基础上的体现。 中国也同世界一样,教育改革正是基于中国实践和实现中国梦之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教育”的基本方向。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1)旺盛的社会需求同多样化的教育供给不足。(2)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适应新兴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的需要。(3)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不适应提高就业和产业竞争力的需求,素质教育任重道远。(4)区域和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均衡,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比较薄弱。(5)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6)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对滞后,教育内部需要统筹协调。(7)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学习型社会建设存在不少困难等矛盾。基于现实问题和对各国教育发展经验的借鉴,十八大提出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恰恰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2] 十八大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使教育工作者明确了奋斗目标。作为共和国的青年,现代大学的研究生,必须先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和做人。即多读书,积淀雄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导师和学院布置的任务和工作,必须要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去做好;马克思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难免有矛盾和利益纠纷,而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既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更在于人和人的和谐,所以,今天作为学生,要培养包容的胸怀,以感恩之心对待师长和同学。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明天成为教师 ,也才能包容别人,以宽容地态度对待领导学生及同事。 三、竭尽全力,增强实力,努力实现中国梦 历史画卷昭告世人:教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教育人才应该符合社会需要。中国封建教育的特点:重文轻理,重礼好面,重官轻技。在科技都是奇巧淫技的理念下,技术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才有了“李约瑟难题”。封建教育的特点是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的。我们现代教育作为基石的方向定位:道德、技术、方法及知识教育与思维训练。因为在全球化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大背景,需要复合型人才。 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我们作为当代研究生,应该顺应社会潮流,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靠信仰立人、道德立身、技术立业的社会的有用人才。 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弥留之际还为我国教育事业纠结。钱老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是现行教育制度,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他认为:“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钱学森之问”可谓言之谆谆,意之殷殷啊!如何告慰先辈英灵?如何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这是每个中华儿女必须回答的问题。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一流的教师。为此,我们必须要有挑战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能力。 第一,投身理论研究,提高认知能力。在和 “大家”与导师的交流中发展自己。跟着经典作家的脚印去思考,积极学习理论,提高专业水平,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依仗导师的教导和搀扶,创新理论,提升专业素质。 第二,投身教学研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作为未来教师,不仅要阅读、思考、积累理论知识,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两个转化:即实现知识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珍惜学校提供的一切教学平台和工作机会,认真对待,不断反思。为实现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民满意的合格教师梦而积累教学经验。 第三,投身社会实践,在把握规律中充实自己。首先要学会生存。为此必须提升自己的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其次,积极投身改革洪流,把握社会主旋律,理解现阶段改革处于深水区的难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透析社会现象,辩证地解析社会矛盾,了解自己及其面临环境,并致力于在职业界和居住区发挥作用,充分发展自己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来行动。为发展教育、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人民教师论文:试谈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摘要: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为 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角色,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品德进步的引路人。 关键词:教育为本;接班人;建设者;与时俱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会上讲话的主旨内容。温总理把“教育”和“教师”摆在了重要而突出的位置,做为教师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光辉”不仅仅是因为奉献,更重要的是教师能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别人前进的道路。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所以,教师是否称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正如总理所说的“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为 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角色,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品德进步的引路人。 有了好的待遇,更应勤奋的工作。温总理还向教师提出了三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有远大理想的教师才会教育出有远大抱负的学生,兢兢业业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踏实的学风。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具有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遵纪守法,公正清廉,时刻注意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的使者,又担当着推动和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重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在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传递优秀文化及社会价值观,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范,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和发展自己,在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上确定人生目标。“二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人先正己”,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立身正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由此我们可以说,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过程。传递文明,育人成长。爱学生,爱我所爱,奉献再多也无怨无悔;对学生负责,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三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营造新的知识结构,要把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拥有本学科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广博,还要瞄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具有学习、科研和创造的能力,要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敢于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勇于探索教书育人的新经验、新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汲取世界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找到适应本国学生特点的优秀教育方式。 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必须具有改革意识。温总理在谈到教学改革问题时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孩子从几岁起就背起沉重的书包,从校门出来又走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回到家里还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家长的作业,每天走街串巷,昼夜不息,年复一年让学习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大大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由爱学到厌学,由厌学的弃学,近几年在中考、高考时学生弃考数量的增加就很说明问题。为此,国家应思考升学制度的改革,教师要注重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不能只让学生低头看题,不让学生抬头仰望星空。题要做,但要有选择的做,教师要把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范例推选给学生,不能把所有的复习资料全部推给学生,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常常是重复又重复,做了许多无用功,结果是该错的错,不该错的还是错。原因就是:学生做题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是否正确?有几种方法?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学生只知以完成老师的作业为最高目标。温总理在报告中谈到:“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与思要联系,知与行要统一。”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学与思相结合的道理,传承了几千年,我们怎么能把它忘掉呢?学会了的东西还要应用于实际,学会举一反三,变成一种可以享用一生的能力伴随学生终身学习。 试想一下,所有的学生都在低头做题,而且是不假思索的做一样的题,培养出一种思维模式的学生,学生的个性还会存在吗?没有个性怎么会有多样的人才?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我们教师不应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应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造就学生人格力量的导师。我们面临着一群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只有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教师有针对性的利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方可引导学生的个性才华得到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总之,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塑造新时代教师的良好风范,做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快乐教学 做一名快乐的人民教师 【摘要】 对大多数中职生来说,“数学成绩”是他们各科成绩中的重灾区,双基薄弱、兴趣淡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他们被分数压得呼吸不畅、对前途理想失去信心。我们要让他们卸下包袱,品尝快乐的滋味才能改变现状。 【关键词】 快乐教学 兴趣 职业教育 创新理念 所谓“快乐教学”,就是老师快乐的教,让学生快乐的学。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自己带来疲倦。” “快乐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作法是:围绕教学大纲,挖掘快乐因素;巧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乐趣;文字画面结合,学生能看能听;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竞赛;课堂内外结合,走向自然、融入社会。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语文上的谐音,讲授数学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深入备好课,对概念进行反复的理解,寻求通俗易懂且好记忆的方法,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向量的减法运算》时,减法法则:如果把两个向量的始点放在一起,则这两个向量的差是减向量的终点到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向量。这条法则可简化为:首首相连,终点指向被减向量。利用语文上的谐音为“手手相连,尾指手”。这样复杂的概念就变得非常简单易记。 2、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讲授新知识 前段时间同学们都很喜欢打羽毛球。在412班讲到解三角形的应用时,我问:“同学们会打羽毛球吗?”大家都说“会!”那么我问同学们:“我们在杀球的时候,应当以多大的下压角度杀球,才不会撞网,同时也不会杀出端线。”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我开始顺利讲授解三角形。课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在打球的时候就在思考着解三角形。如何改进自己的杀球动作。这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3、模拟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乐趣 有了前期准备,学生对教师要呈现的知识产生了关注可能,课堂教学的空气不再凝固,教育环境不再是灰色的。但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必然要在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动脑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生是最适宜的,具有形象、生动、感性、直接、趣味等特点。它以“问题解决”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把问题置于现实场景中,赋予教学内容一定的实际意义。教师在操作中定位要准确,材质要厚实,可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片段一:集合概念的教学。在讲到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我说:“请个子高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这时同学们面面相觑,我又说:“身高超过1米7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这时有2位同学举起了手。在两次不同的说法中学习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片段二:解斜三角形(正弦、余弦公式)的教学。教师以“台风问题”引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并以“泰坦尼克”与冰川相撞事件进一步引出所学知识在航海领域的实际应用。 片段三:复利问题的教学。教师可安排如下例题:某顾客买一件价值为5000元的商品时,采用分期付款(月利息率为0.008)的方式,那么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的前提下,商店又提出了以下三种付款方式. 方式一:分3次还清,每4个月付一次。 方式二:分6次还清,每2个月付一次。 方式三:分12次还清,每1个月付一次。问哪种方式对消费者更划算。这样的例题很容易提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四:三角函数倍角公式的教学。对于缺少直观生活应用实例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虚拟情境。如:采用“由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一个密码,请学生破译倍角所表示的密码”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多用点心我们就能将自己的课堂点缀得丰富多彩。 (1)在全国电视歌手大赛中,为何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中的原由是什么?你是否想探寻个究竟? (2)我们经常见到商家进行商品打折活动,有的是买三赠一,有的是买四赠一;还有的情况是:在第一家商场的某种商品一律打七折,而另一定商场对同一商品则实行分层次优惠。如何购买最省钱,这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大家是否思考过? (3)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手机话费套餐,打几十送多少话费。与上个案例类似, 也是给出几个不同的选择,你又会进行怎样的选择呢?在选择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4)看电视有时听到这样的信息:在某一生态自然保护区中,金丝猴的数量大约1550只。这个数据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个问题之中应用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呢? (5)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年能够滴掉多少水呢?如何能获得这个数据呢? (6)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如何搭配坐车人数,选择何种车型,才能节省开支。 (7)如何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8)算一生中有多少时间在工作和学习中活着? 4、让学生自己动手,品尝快乐 作为教师我经常津津有味地讲着例题,同学们也津津有味的听,就好比我在有滋有味地吃着大餐,同学们有滋有味地看着听着,如果自己不亲自吃,那肚子是不会饱的。数学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他们正处于好动的时期,也是最天真,最活跃的时代。今天数学课将要讲授《椭圆的定义》,为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椭圆,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条线绳和两枚图钉。课堂上自己先在黑板上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练习本上试试。全班学生都积极动手,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好奇:“这么简单的工具就可以画出这样复杂的图形?”。有些学生也在思索:“是否能用简单的工具来画双曲线和抛物线呢?”可见,数学课堂上,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多动手和多动脑。 5、鼓励学生善于走上讲台,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从各个方面尽量鼓励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在我的数学课上,我经常鼓励学生主动上黑板做题,不管学生是否做对,我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例如:经常上黑板的学生,我会说:“这次太粗心,下次继续努力。”对于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学生我说:“不错,比以前有进步,希望下次会做的更好。”这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和成功后的喜悦。 6、提升作业批改效率,实现自己专业化成长 从事教学工作,总要与学生、教材和作业打交道,这些资源实际上就是我专业成长所依托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忽视作业这一环节,尤其是作业批改记录,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见证。通过作业批改和审阅,我可以继续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达到教与学进一步的统一,同时,作业批改记录也是反思自身教学的一面镜子。那么我是如何做作业批改记录的呢?其实和记日记差不多,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在成绩册上,内容可以有日期、作业收缴情况以及发现的难题的共性问题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刚开始尤其以互相抄袭较为严重,我把不同的错法分成不同的类,把错法相同的同学的学号划成一类。在365英语班教高等数学时,一开始同学们的数学作业不知如何下手,抄袭现象严重。我通过做作业批改记录,向同学们通报,在作业做得好的地方写一两句表扬的话语,让以前抄袭的同学不敢大胆抄袭,这样他也会更认真地去听老师讲,慢慢地消灭了抄袭现象。经过半个月的时间,365班的同学基本上已杜绝了作业抄袭,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上来了。同时,作为教师,我的作业批改水平也上来了,以前要花1个多小时才能看完的作业,现在只要十多二十分钟就能完成,而且我现在基本上可以通过作业看出谁是自己做的,谁是抄的甚至谁抄谁的我都能清清楚楚。如果发现学生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思路和做法,也可以记录下来,最后还可以记录作业书写整洁的学生名单,作为对学生表扬鼓励的依据。 7、密切结合专业,促进专业生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数学的基本运算能力、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等的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育资源,优化数学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尤其在高考班教数学更应如此。例如: 片段一:英语专业的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很多符号和表达式中含有英文字母,我们可以将其用英语解释给同学们,便于理解和记忆。如,数列前n和用 表示,其中的S就是英语中的”sum”(总和)的第一个字母。还有排列组合中字母A和C就是英语里的”arrengement”(排列、安排)和”combination”(组合、结合)的第一个字母,等等。 片段二:建筑专业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把抛物线方程与拱形门的设计联系起来。利用测量面积的具体公式和近似方法,计算和解决专业学科中设计到的相关问题,可以通过让学生目测建筑物的高度,将三角知识融入课堂。 片段三:机电专业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教材内容的编排。可以将三角函数里振幅、周期、相位变换等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切割机里常用的切割原则等同三垂线定理等立体几何的知识联系起来。 还有其他各专业都可以与数学教学进行联系。 当然,教师工作确实辛苦,但乐在其中。就好比我们经常打羽毛球,一打就是几个小时,汗流浃背,但其乐融融。 总之,要让自己的课教得快乐,学生也学得快乐,我知道只有多花时间钻研教材,贴近生活,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也给我们教师一个健康快乐的自身成长的体验。 人民教师论文:当好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 摘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 关键词:成为优秀教师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所有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糟,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做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照顾、鼓励他。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无非是为了维护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灵。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对他另眼相看,老师只在乎他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让老师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孩子,好吗?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有时还会犯些小错误,出点小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毕竟在改变自己,毕竟在不断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二、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中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拉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相反,若能知错就改,学生不但不会嘲笑你,而会更尊敬你,大大增强了你的威信。、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当班主任时,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垂范师德不是一朝之功,而是时时之事、处处之事。在公共汽车上,我常常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虽说这件事小之又小,但我觉得它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代表的是教师的形象。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试问:教师尚且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 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教师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做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不正之风也在校园里蔓延,请客送礼蔚然成风;一年一度的评优活动,也不能得到很公平的对待,唯有利益最重,功利在教师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为了"一纸空文",更多的是拍马吹捧、拉关系;更有的教师心理不平衡,见异思迁,弃教跳槽的事时有发生;也有的教师,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喊起"课堂为温饱,家教奔小康"的口号。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不良影响,玷污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因此,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更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无愧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决不能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教师这片净土,影响学生纯洁心灵的塑造!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人民教师应“童心”永驻 【摘要】教师应该拥有永恒的童心,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实现培养发展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关键词】人民教师;学生;童心 人民教师,社会给了我们诸多的美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辛勤的园丁”,还有人把我们比拟为“蜡烛”“春蚕”。古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有:“学高为师,德厚为范”。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我们,对此所感到的是欣慰和自豪。可有谁会探究过我们教师的“心”呢?作为教师的我们又深一层地反思过自己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学生们曾评价教师是“严父的脸,慈母的心”,此话不错。可我认为:人民教师最主要的应该是拥有一颗永恒的童心,才能使教学的生涯永葆青春活力。 童者,真也;青也。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们的“心”对教师来说是休戚相关的。教师面对的是一颗颗弱稚的心,引导是一颗颗纯真的心,安抚的是一颗颗有为的心,疗治的是一颗颗变曲的心……学生的成材正是在教师的热“心”感化下造就的啊。所以这其中不乏要我们能“以心换心”。人从哇哇坠地到白发苍颜,从呀呀学语到功名成就,从步履蹒跚到身担重任,这其间离不开父母的爱心,师长的关心及学生自我的恒“心”啊。 一粒种子,无论她怎样优良,如果没有良好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养分,再加上精心的培植,是难以成材的。在给种子的养分和培植过程中。耕耘,浇灌,施肥,锄草的不正是教师的真心奉献吗?可以说未来在我们手中塑造,在我们手中开拓,教师之心不正是“真之所聚”“青之所凝”吗? 但是,教师要保持这颗“真”“青”之心难啊!随着车轮的推移,时代的进化,知识的老化,社会的演变,观念的守旧等不可抗拒自然法则的因素,都可能造成我们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和障碍, “代沟”就是这样形成的。教师的“老”化,会有意无意地拉开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心灵的火花是事业成就的火花,心灵的钥匙是开启蒙昧的钥匙”。作为老师来说,激不起学生心灵的火花,启不开学生的心灵能承载职业的重任吗? 几十年的教书生涯,转瞬而过,作为教师的我,难以忘记孩提时老师“小猫钓鱼”,“说谎的孩子”“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绘声绘色的讲述;忘不掉老师指导的“小金鱼”“拔萝卜” “孵小鸡”生动有趣的游戏……更何况如今自己是教师职业的从业者,我们能不懂激发童心火花的重要性吗? 学生对科学文化有着强烈的渴求之心,对未来人生的道路有着极强的探索和憧憬,对社会的发展充满着探寻和追求……我们不仅应是其学识上的良师,而且更应成为其人生旅程的益友。自己不具备一颗与之相通的“童真”的心,是不能搭通与之沟通的桥梁的。 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手段不停探索等,均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和面临的排战。学生独立性之强,自主性之高,求知欲之旺,思想性之活跃,这一切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呀!如果教师只能僵化地为学生设计出一条所谓“成材”的路,让我们机械地安排他们的上路,行得通吗?这符合教师应培养发展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吗?所以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心态除了是透明的,公正的,无私的之外,还应该是能做到与学生心贴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现在倡导的人本化教育,其根本点,就是达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能听取学生的建议,洞悉学生的心态;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几十岁还能与儿童写信交流;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能对学生达到“因材施教”,真正施行寓教于乐,就是他对学生有一颗真挚的爱心……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受到学生尊爱的教师,首要之点,就是心灵上要能与学生“泡”在一起。情感上和学生能“融”在一起,才能够“酿”出学生心灵深处的“酒”!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师只有将自己的心态放入学生的同一心态,才能达到以心换心,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走近他们。我们都知道:学生委屈的泪滴里有伤痕,笑颜里有艰辛,眼神里有困惑,哭声中有倾泻,成功中有汗水……这一切,教师没有“童心”能窥视出吗? 教师应把自己的“童心”和学生的童心永远葆在一个“结”上。从教几十年,我与学生之间的交融是:百里杜鹃林中有我们的笑语,九洞天的幽深处有我们点燃的火把,油杉河谷中有我们野饮的灶台,梵净山岩石上有我们攀登的足迹,杉木河中有我们冲浪的水花,红枫湖畔有我们泛舟的桨声,黄果树瀑流中有我们浸湿的衣襟,篮球场上有我们拼抢的身影,联欢会上有我们“明天会更好”的歌喉,林荫道有我们倾心交流的话语,走廊上有我们探讨问题的握手……学生能将自己的欢乐、痛苦、悲伤、喜悦诉诸于我,我也能将人生的真谛用春风、雨露去滋润……我从教的经验就是使自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逢年岁节日,远在天涯海角的学生会发来的祝福短信,夜深人静时均能按到电话倾诉他们工作生活的衷肠,甚至能用网络沟通彼此的心迹……我深知桃李的芬芳,源于自己的汗水,学生的尊敬、我之童心。 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让自己能在讲坛上永葆青春活力,要能承载得起“教师”这个称谓,你除了要有父母般的关爱之心,要有良师的培育之心,要有对事业的忠诚之心外,你还应切记,永葆一颗童心的重要,无论你年龄多大,教龄多长,知识多丰厚,德望有多高。 人民教师论文:做学生楷模 当人民教师 摘 要:“作为教师应当甘做人梯”这句科学发展观的话,意蕴是十分深刻的,不但启示我们广大教师,要做得不在正而不是歪斜,学生才容易顺利地走过去,到达一个个预定的目标,而且还指出了教师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这个光辉道路上,担子是相当重的,不是轻而易举能够挑得起来的,还要无私地付出百倍及至千倍的努力,汗水会湿透衣衫的,即指导出如何做一个教师,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的问题。 关键词:学生楷模;人民教师;科学发展 “用笑容点亮孩子的心灵,用赞美预言孩子的成功”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我们应学习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用笑容点亮孩子心底的光辉,用赞美铺就孩子前行的道路,用智慧承托起孩子的幸福成长,用责任坚守着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能否当好一个人民教师,关系到像小树苗或花苗的孩子们能否健康向上发展,能否长成一朵朵鲜艳的花儿及至一棵棵苍天大树的大问题;关系到我们的千秋万代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奋勇前进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祖国和人民所托付给我们的神圣使命,能否完成的重大问题,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孩子们已到了学校里了,那么,就是“有其师必有其生”了。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自勉自励,事事带头,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字经》里说得好,“子不教,父子过”。但是,孩子们已到了学校里了,那么,就是“生不教,师之过了”。教师不但要教学生文化知识,使其文化水平不断地得以提高,还是教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有思想道德修养,有社会觉悟的人;有奉献,有爱心的人;有团结互助精神的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的人,如此等等。要学生做到这些,教师高高在上,光靠教师耍嘴皮子说教,光靠教师指着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是不能够实现的。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教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臭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交朋友,才能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影响,才有了好作风,好行为,以后走到社会才有作用,才有贡献。 《论语?述而?》指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就应该有这样精神: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这是好师徒好师风的一种体现。从师以后,如果光靠自己从业的学校毕业后得来的那半桶水与那些养分,来浇灌和养殖花苗儿、树苗儿,那是远远东地不够的;在从业以后的更漫长的岁月里,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水分、养分更充足。《论语?泰伯》说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学习好象追赶什么似的,总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被甩掉。这是多么勤奋,多么有进取心啊!教师一定要有这种上进心。有了这种上进心地去学习,汲取了“多多益善”的知识的水分与养分,用来浇灌,用来养殖,才能够花苗儿、树苗儿茁壮地成长,成为一朵朵鲜艳的花朵和一棵棵苍天大树。目前,在农村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生源尤其是边远农村的生源,愈来愈减少,底子亦愈来愈不好,更需要战斗在农村一线的教师发扬“诲人不倦”的精神,就是要有那种对学生不厌烦的,教新知识的同时给予认真细致地补缺补漏,甚至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放弃自己的休息日给其义务加班加点,使其能够“笨鸟先飞”!在教师这样的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勤学苦教的同时,其实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使他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对他们的以后的做事做人有百利而无一弊。 如果说教师是铸造人才的人,那么教师自己就是铸造人才的模型。模型应当是坚固而不应当是松散的,应当是漂亮的而不应当是丑陋的,应当是优质的而不应当是劣质的。 胡总书记的“作为教师应当甘做人梯”这句科学发展观的话,意蕴是十分深刻的,不但启示我们广大教师,要做得不在正而不是歪斜,学生才容易顺利地走过去,到达一个个预定的目标,而且还指出了教师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这个光辉道路上,担子是相当重的,不是轻而易举能够挑得起来的,还要无私地付出百倍及至千倍的努力,汗水会湿透衣衫的,即指导出如何做一个教师,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的问题。 愿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都能够,做学生楷模,当人民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浅谈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的竞争与其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归根到底要靠教育。面对教育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是一项新的尝试,对于教师同样也是一场挑战,当代人民教师都是从旧课程走过来的,面对"新课改"下的教育,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自己也要重新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理解"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老师的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本人就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理念;素质;定位 21世纪的中国社会,知识正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显然,原来旧的教育体系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高中教育就应当注重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所以面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而言,课改不仅是教育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能都提出来新要求,同时教师也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 1.新课改下教师的素质的提升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决定教育工作优劣的是教师的素质。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自我培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当代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二是能力素质,三是身体素质。要做好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努力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势在必行的一步。 在知识储备方面,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广而博,一专多能,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且不仅要努力学习传统知识,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们的生活,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什么,最后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能力素质方面,教师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当然老师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传道授业不仅是一项伟大的脑力工程,更是一项艰苦的体力劳动工作,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2.新课改下教师教育理念要转变 对于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所以仅仅抓好教师素质这块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们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理念指导行为,而教师的行为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构成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技术要发生根本改变或提高,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技术。只有牢牢地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1)我们要树立回归生活的生态观;(2)坚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来教"的新教材观;(3)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学生观;(4)新型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观;(5)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观。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回归生活的生态观,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用生活化的形式表达,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同时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统一。明白课程是一个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的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还应该树立教学相长的新教学观,认识到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授受的过程,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诱导,既是共同创造乐趣的过程,也是共同体验艰辛的过程。 3.新课改下教师的定位 教学,教的目的是学,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同时教也是为了不教。即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应该由以前的老师"教"转变为让学生"学",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下的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学生,老师应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在传统教育看来,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老师是管理者,而教材是绝对的权威主义,在学生培养上倾向精英主义,但是在新课改下,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引导者,学生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老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育是一项伟大事业,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不断地输送优秀的人才,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做好教育工作就是为国家发展打好基础,国家在发展、在繁荣,随之我们的教育也要不断地更新。作为教师,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可谓任重而道远,面对教育发展之新课改,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我们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走进新课改的世界,同时我们要敢于做新课改下的弄潮儿,不断地去探索与创新。 人民教师论文:谈谈人民教师之魂“师德”的建设 【摘 要】合格的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体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逐渐转型的今天,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怎样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值得每个教师去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转变观念;服务学生;做合格教师 教师是一种光辉而伟大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从教师的社会功用来讲,教师是伟大的、光荣的。今天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它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既为教师指出了奋斗的方向和努力的空间,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身为教师,笔者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争取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同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和思考,学生的知识也不可能全部由教师授予。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共同成长,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探索。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管制的对象,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受到尊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人认为要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只有乖巧、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对调皮违纪的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其人格尊严,利用各种手段逼迫他们听话,这种观念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这只是教师维护“师道尊严”的一种方式,不会有好的效果,它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奴性”,使其成为心理不健康,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事实上,调皮违纪的学生多数是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学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需要帮助,这正是教师要努力去做好的工作。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创新,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利用这种机会去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使其健康成长。 此外,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长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不能用统一标准衡量学生,更不能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只要他努力了就行,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许多人认为:“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升学、找工作。随着国家用人制度的改革,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依然回到农村,找不到“工作”(吃财政饭的工作),于是人们就认为读书无用,以其花那么多钱读高中、上大学,不如早点回家找事做。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许多学生及家长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家长说:“初中毕业就回家吧!”学生说:“反正我不参加中考,学与不学都一样!”在有的农村中学,中考参考率仅为30%左右,每个班都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厌学情绪严重,甚至经常逃学、抽烟、赌博、偷盗、打架闹事等,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错误的人才观导致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归根结底是教会学生做人。爱因斯坦也说过:“当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可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及做事的态度和方法,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找工作,笔者常给学生讲:“一个人可以不读大学,没有工作,但他不可以不做人、不生活。一个人只有通过受教育,才能开阔视野,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只要你在某一方面做得出色,你就是人才。” 教师不仅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还要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从而指导他们明确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身的价值。 2 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为学生服务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教育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到“三全”、“三爱”、“三让”、“做一个光荣合格的人民教师”,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是没有止境的,它足以让教师奋斗终身。教师要不断学习,经常冷静地反省、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促使自己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心理品质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笔者认为只要自己用心去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此外,要关心爱护学生,使自己正确的观念和高尚的师德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自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做事易走极端,这种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矛盾和冲突常常使他们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这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必须诚心实意地关心、帮助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及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他们,使他们安全快乐地度过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这既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教师可以从中受到锻炼,得到快乐,同时这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时代在发展,今天的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压力、新的挑战,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胆尝试和创新,使自己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争取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把握师德精髓,做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要想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讲求职业道德。 【关键词】师德 职业道德 今年参加国培学习,我“贪婪”地吸收课程中的精华,她滋养着我,伴我在教育园里耕耘,我深信这片神圣的热土会开出更绚丽的花朵。特别是师德修养这一章节,我百看不厌,百听不烦,因为,我们从事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我们应该具备有别于其他工作的人群,在进一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科学兴国战略的今天,作为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精髓,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的体会。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师德是我们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比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很难以严格的时空划分,即很难准确量化,育人更是一项“重脑力”工作,短时间内难以奏效,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奉献精神。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演变 师德具有丰富的内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晶。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韩愈则倡导“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师职业要求,这些宝贵的师德遗产成为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被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今天,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对我们的根本信念、主要职责、基本态度、作风、仪表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表述,而“责任”和“爱”是永恒不变的关键词。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核心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守的准则。 (一)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质 爱岗敬业是教师与职业之间相互的道德规范。我们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立志于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钻研业务的精神,这是我们的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它要求我们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做不好教育。我们要永葆敬业精神,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关爱学生的精神实质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促进,离开了爱,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我记得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他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老师。”诚然。高尚纯洁的师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有了它,我们就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也就乐于接受教诲,当然教育教学的效果会更好了。 (三)为人师表的精神实质 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我们言传身教,以身立教。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性作为榜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们必须在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必须先做到。中小学生正是世界观、品德、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我们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深处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如丝丝春雨流入学生的心田,因此,我们特别要注重身教,为学生树立正面的前进旗帜,身教重于言传。在个人品格方面,我们应该具有无私、善良、言行一致、城实、正直、宽宏、谦虚、守秩序等美德。在治学精神方面,我们应该具有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文明习惯方面,我们更要有“五讲”“四美”的美德,用行动感化学生。 (四)教师师德之精髓――博爱 所谓博爱,对于教师而言,简单说就是对学生普遍的爱。这种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带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带有偏见,不能带有歧视,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要一视同仁的对待。老师需要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要是朋友关系,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乃至生活中的成长烦恼。 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素质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灵魂的塑造和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教育之本在于育人,育人之本在于育德。我们只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自省修炼,不断的追求提高,不断的完善升华,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关爱学生、努力钻研、敢于实践、善于学习、善于反思、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会适应时代的发展,才会成为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优秀人民教师。 【关键词】教师;师德;专业知识;实践;反思;创新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教师呢?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将自己打造成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关爱学生、业务能力强、敢于实践、善于反思、富有创新精神、适应时展的创新型教师。 一、 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师的地位、作用、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实我觉得应该将”身正为范“放在”学高为师”的前面。一位哲人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没有崇高的师德,哪怕再高的学历和知识也是不够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教师的思想、言行、着装等就像一本立体教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修养真正达到为人师表的地步,那学生就会“不令而行”。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要教书,必须先做人。 二、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关爱、尊重每一名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学生要严慈相济,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要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有位名人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厚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何等重要!“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教学中游刃有余、高屋建瓴。何况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要做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终身学习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当今时代,知识在一天天升值,学习一天比一天更重要。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一个教师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 五、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四大专业能力 1、了解学生的能力;2、处理教材的能力;3、课堂教学能力;4、协调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至关重要。肚子里有货但倒不出的“茶壶型”教师已经不再受欢迎,他们或许专业知识很牢固,专业能力很强,但他们却无法教会学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如果说知识是“金子”,那么学习方法就是“点金术”。可见教给学生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尤其是当今时代,教师和学生同时步入信息社会,电视、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等多种获得知识的渠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演员”,教师必须由“演员”转换为“导演”。新的课程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助的舞台。总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充满智慧”;“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 六、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敢于实践和善于反思 有人说,只有下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教师何尝不是如此,教学实践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行为滞后于理念。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中小学教师大多已经耳熟能详,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已经成为教师认知并认可的话语,但是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行为尚未成型,行为与理念脱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每日反思,就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七、要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技术时代,一个普通人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非常便捷地获得丰富的信息。例如《全唐诗》可以储进一张光盘,只要你愿意查阅其中的任何一类诗句皆可立即调出来,但是,如果要写一句新诗句,那便是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创新远比怎样获得信息和怎样管理信息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现代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为此大力倡导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无私奉献,真正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真心去交流,用诚心去感悟,用爱心去管理,用细心去呵护,努力钻研、敢于实践、善于反思、不断创新,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一定会成为学生喜爱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考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继续教育 新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对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应本着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采用多样、灵活的专业化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的合理组合,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的思考和对策。 一、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要求1994年首届全球终身学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应开展终身学习,不断地开发人的潜能,以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师资培训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在职培训“不应当是随意安排的时断时续的活动,而应当是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随着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政府机构等各种组织管理过程中取得成功,整个社会都在向学习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走向学习型组织将成为学校组织的必然选择。与企业组织相比,学校更能体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这是因为,其一,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宗旨。学校领导人的管理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等等,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正处于生命发展的特殊阶段,需要有成人的关心、引导,以便逐步完成其社会化进程。其二,与企业组织的活动相比,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生活动的学习本质自不待言,就教师本身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知识的生产、配置、消费为基础的社会里,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从20世纪中叶教师在职培训受到重视开始,其目的已由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达标方向逐渐转为进一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这也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发扬不断求知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二)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使民办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必需师成长有周期性特点,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需求,同一教师群体中也并存着处于不同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国外对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作过初步研究:一是适应期(1—3年),主要是新任教师,他们一方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急切希望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因初为人师而兴奋不已。二是稳定期(4—7年),他们逐渐适应了课堂教学,并可根据实际教育情景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此时的教师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定。三是试验期(8—23年),也称为重新评价期,被认为是职业危险期。此时教师开始埋怨教师职业缺乏挑战性而不满于现状,大胆进行教改试验、批评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弊端等。四是平静和保守期(23—31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老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教育经验和技巧使之对教师工作充满自信,同时也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精力。五是退出教职(31—39年),即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结。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的教师都有,每一阶段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的教育需求。年轻阶段的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和经验,中间阶段的教师寻求突破和创新,年老阶段的教师需要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传递,这一切都离不开针对个体差异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都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充实与提高。 (三)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败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国内教育市场进一步开放,民办学校所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三种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1.与公办学校的竞争。公办学校在数量上、办学积累上。抗风险能力上都比民办学校具有明显优势。它们相对较低的收费和背靠政府的招牌,将在生源竞争和师资竞争等方面给民办学校带来巨大压力。 2.民办学校自身之间的竞争。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取得合理回报,保障民办学校师生与公办学校师生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这些将吸引更多的人投资兴办民办学校。由于我国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的原因,教育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会导致未来几年内民办学校对适龄生源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3.与外资办学的竞争。日前,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将再一次掀起境外机构与国内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办学合作的高潮。境外办学的存在将在国内生源和财源方面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展开激烈争夺,尤其会对高收费民办学校产生巨大冲击。归根结底,竞争是人才——教师队伍的竞争。继续教育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师竞争力的关键,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模式 (一)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办学机制和实际操作中,已经呈现出愈来愈鲜明的市场化倾向。民办高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密切联系。被人们称为”双刃剑”的市场,已经成了推动和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民办高校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就要有能培养出这种人才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民办高校必须首先把好“人口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质量。由于民办高校竞争力有限,所以教师质量难以与公办院校相比。因此,民办高校更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与其发展规划、目标、定位、特色等实际需要相挂钩。例如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还有实际应用能力。如果一个商务英语教师既可以在授课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又可以在学生需要实践时扮演管理者或者客户的角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会比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又如如果学生的专业是英语教育,就业去向是中小学英语教师,那么授课教师就应该受到相关的培训,在授课时针对中小学实际需要安排授课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巧。再比如对于中外合作去向的学生,学校就应对授课教师进行合作国家文化、对接大学情况、相关专业国外课程设置等各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未出国门就已知己知彼、成竹在胸。而如果学校要想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研究水平的继续教育就必不可少了。总之,民办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质量是惟一的生命线,人才是成功的奠基石,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教师继续教育原则是百年大计。 (二)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实地进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是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专业化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可以采取如下不同的措施: 1.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以在职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经常性教学问题为主的教育模式。校本培训理由在于,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大量的经常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积累起来一次性解决,需要即时处理;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认识到其所在学校自身存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教师个体积累的良好经验聚合起来,在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群体的价值。校本培训主要有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两种具体方式。正式培训是通过高校、地方教育机构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与有组织的较为规范的培训。如英国谢费尔德大学教育系提出培训在职教师的六阶段模式。包括:确认阶段,由专职培训人员确定教师的需求;谈判阶段,由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就具体问题协商,选择最适宜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与方法;协议阶段,主要是确定谈判的结果;实施阶段,主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束阶段,主要是总结以往成绩与不足。非正式培训是最经常的校本学习方式,如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可以进行“导师带教”的培训方法。导师可选择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或外聘优秀教师,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组成对子对其传帮带,这种方式对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而对缺乏新思想、新观念的中老年教师,可通过教科研、协会团体活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更新教育观念。还有在岗自我培训、开展教改试验活动、教学评优、教学技能竞赛等都是进行间接培训的渠道。 2.校外进修 校外进修是一种目标明确、规范、正式、投入较多的培训形式,它主要针对民办高校中的骨干教师群体进行学历性或研究性的系统学习,以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各种素质。这种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参加研究生水平的在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二是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的生活体验型进修,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技能;三是参加各种类别的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这种形式具有培训容量大、信息密度大、计划性强等特点,较适用于新教师培训、各类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四是校际交流和国内外考察。组织本校教师赴名校听名师课,与名校教师座谈研讨,各民办学校互派教师等,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学习方式。通过国内外考察总结经验,探讨规律,也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3.远程教育 现代化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继续教育的新途径。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来进行。这一途径不受教学双方时间、场所、距离等限制,具有灵活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等特点。开展远程教育是建立完善的、大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远程教育可以满足他们自主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调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可以随时浏览、复习学习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教育设施较好的民办学校和接受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三)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合理结合,达到最佳培训效果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方面,即培训者(培训单位)、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一个整体,只有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达到三位一体的合理组合,才会收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1.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 作为继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对培训结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和个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在培训动机、需求上的不同是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训动机上,有的教师为追求自我实现,有的是由于评职、竞争等外在压力,有的是从众心理等。事实上,用外在压力的方式使教师参训与教师自主自愿进修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教师的主体意识很强,如果没有参加培训的需要或这种需要很弱时,效果就不会很好。所以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学校应调查教师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使受训者能够更加关注自身需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当的学习形式和途径。 2.培训者——培训单位 培训单位与受训教师问是教育上的供求关系,供者所供能满足求者所需,求者所需能为供者所知,是实现供求平衡的前提。因此,培训单位对培训的多元分析尤为重要,包括培训对象分析、培训目标分析、培训内容分析、培训条件分析等。民办高校新任教师培训、骨干培训、学历进修、素历提高等不同的培训层次各有其培训目标,每项具体目标对培训课程和内容又有不同规定和要求,培训单位要在对受训者和选送单位的需求信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特别是针对民办学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出有效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设计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培训形式,同时调集到一批教育教学效果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培训队伍和与其相配合的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队伍,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条件,实现培训效应的最大化。 3.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 学校应在认真分析自身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条件,了解培训机构情况,剖析受训教师情况,帮助教师对培训单位提出的培训形式进行选择。学校在培训中的角色和任务,一是提供经费支持,使教师参加培训不存在资金障碍。二是尽量保证经济便捷。即提供的培训途径是受训教师和学校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投入都是最经济、便捷的,能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试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继续教育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结合新教材和地方实际,本着方便教师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注重长远发展的原则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培训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时代,通过网络培训平台提供信息资源,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以集中面授为辅的培训模式,通过建立配套的学习支持机制,不仅可以避免集中培训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高潮,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目前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问题,而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农村教师来说,可能还存在一定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便培训部门把这部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为确保参训教师顺利地浏览网络培训信息、在线交流互动及进行其他相关操作,培训部门应安排专职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帮教服务,如通过QQ组群、地理教师吧等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或帮助参训教师在培训单位的网站上注册个人博客,为学员发表文章、提交作业、上传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如果这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登录平台进行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三)组建一个知识结构层次合理的学习指导团队 选择网络学习加集中面授(研讨)的培训模式,培训单位的专业教师来不仅要承担网络平台学习资料的整理更新及必修课程的教学指导任务,而且还要按既定的培训方案组织学员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以及与学员进行网上交流等,显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恐怕时间和精力都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教师们平时大多有自己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为保证网络平台能长期持续地为学员提供优质丰富的信息资料,培训单位的专业教师可联络或聘请一部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的中学优秀教师、基层教研员等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层次合理的学习指导团队,根据各人的特长,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一方面负责相关网页栏目中学习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或进行答疑解惑,或组织参训教师开展网上研讨活动等,另一方面协助培训单位对参训教师的实践性环节进行指导,或从知识、技能、课堂教学等方面对参训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等。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公安院校 警察体育 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 发展观 论文摘要:面对新世纪,随着公安教育训练不断地深化改革和进步发展,警察体育能否与警察职业活动相适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化培养力度,是促进公安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警察体育教师不能单凭自身的运动技能和简单的教学法从事体育教学,而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警察职业活动的特性,并在“优化培训、提高能力”治本之策上下工夫,才有可能把警察体育教育与警务实战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优化人才培养、体现职教特色、顺应时展。 一、对公安院校替察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安教育的深化改革,公安院校办学的规模急剧扩大,对公安教育训练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趋势。多渠道教育已形成公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多元性教育已成为优化学习、培训和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公安大学生警察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多渠道、多元化和多视角的教育是未来公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是合理整合公安教育资源,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警察体育的作用,防止教学训练走过场;二是着力培养警察体育教师能力的内涵性和外延性,内涵性泛指警察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科研水平与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外延性则是警察体育教师由自身素养产生对学生及教学活动的影响。“名校取决于名师,而名师方能培养出高徒”,道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一)警察体育师资力量 传统的“传习式”师傅带徒弟的角色已远不能顺应现代公安教育训练发展了。现代警察体育教师必须是研究型的教师,方能担负起警察体育教育的重任。过去,公安院校引进的警察体育教师大多是部队转业军人、退役运动员、警校毕业生(非体育专业)等,学历偏低、体育知识匾乏。截至2009年,江苏警官学院警体教研部共有体育教师4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9人,占20.9 %,本科学历的26人,占60. 46%,专科学历的8人,占18.6%;在专任体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3人,占30. 23 %,具有中级职称的有9人,占20. 93 %,初级职称的有22人,占51. 16%。无论是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的结构,还是教育素质和教学能力都比以往有大幅度的提升。 (二)警察体育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警察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警察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表现。但在体育教学中会发现,有的教师体育技能娴熟,但讲述无条理;有的教师讲述有条理,但技能示范生疏。充分反映出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及教学效果不佳。警察体育教学如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只有教师自身认为向学生提出的能力素质要求也是自身的要求时,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时,才有可能对学生“学、练”的目的给予有效指导,才有能力对学生“学、练”的过程正确引导。 (三)警察体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警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能力与在教学训练中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教材、教法和训练方法的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1999年之前我校能撰写发表体育学术论文的教师寥寥无几,之后在学校推进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探索警察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的大潮中,警察体育科研工作出现了质的飞跃,先后出版警察体育专著、教材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警察格斗》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警察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不仅更新了知识、更新了观念,又充实和丰富了教育思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以公安工作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公安教育改革,极力促进了警察体育教师结构、教学能力水平和科研能力水平正在由过去的不均衡性、差异性,逐渐地朝着均衡、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带察体育教师向“教官”角色的转变 警察体育教师能否适应未来公安教育训练发展的需要,是公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鱼待探索的一个问题。回顾80年代前,我国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训练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大多沿袭部队院校的军事训练模式,直至 1989年确立“警察体育”,才明确了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的目标指向,一是办学定位:立足公安、面向政法、服务社会、培养合格的预备警官;二是办学特色: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凝练公安教育办学的特色;三是形成了“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的校风和“无私奉献”的校训;四是实施了警务化管理制度,突出了“严格要求、刻苦训练、贴近实战”的训练特色。 当前,公安院校警察体育师资渐趋呈现出低龄化、高学历、多元化的特点,但能否适应警务化管理下的教学工作要求,还有待于商榷。一是缺乏警察素养的磨砺,二是缺乏警察职业的经历,三是缺少警务技能的专门训练。为此,对从事警察体育教学训练工作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充电、进修,培训、学习,并接受一些与警察职业活动相关联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再教育,会更符合公安院校教育训练的特点和特色。 (一)“教师”与“教官”异义 1.教师。警察体育教师是担任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学人员。警察体育教师的任职主要由省级以上教育部门评定、用人学校聘任、颁发“教师资格证书”。高等学校教师主要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个等级职别,其中,教授是高等学校职别最高的教师;副教授是高等职别教师之一;讲师是中等职别教师之一;助教是初级职别教师之一。目前,在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师主要有:教射击教学的教师、教格斗教学的教师、教体能教学的教师、教战术教学的教师等。 2.教官。警察体育教官是担任公安院校(公安机关)警务技能训练的执教警官。警察体育教官的任职主要由省级以上公安机关评定、用人学校任命、颁发“教官资格证书”。教官实行专职教官、兼职教官互相补充,可分为警察、教师、专家三类。目前,我国公安院校实行警官制主要分为高级警官、中级警官、初级警官三个级别等次。其中,高级教官是公安院校等级在上的教官;中级教官是等级在两端之间的教官;初级教官是等级在下的教官。警察体育教官有:教体能训练的教官、教射击训练的教官、教格斗训练的教官、教战术训练的教官等。 (二)“教学”与“训练”异义 i.教学。警察体育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任务把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整个过程。其教学程序是一种“教十学”的教育活动,隶属于基础性的教学范畴。基础性的教学任务是发现和表达自然界最根本现象的规律性,但没有特定的指向目标,不以创造社会财富为主。诸如发展体能、学习技能、健身锻炼、健康教育等教学的侧重点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方法、树立健康理念,主要以引导学生科学健身锻炼为目标。可见,基础性的教学在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中具有“基石”作用。 2.训练。警察体育训练是教官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或强化练习某种特长或技能的过程,其训练程序是一种“训+练”的教育活动,隶属于应用性的训练范畴。应用性的训练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结果,在实践中提取某些皿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门化的训练。诸如警察射击训练、控制技能训练、械具使用等训练的侧重点是对学员的体能、技能、战术持续强化的练习,主要以指导学员贴近警务实战演练为目标。如公安机关开展警务技能大练兵“三懂、五会”是每个警察必学、必练、必考的科目。可见,应用性的训练主要是顺应警察职业的需要。 在比较甄别上述各说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从事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训练的工作人员既是教师又是教官。其中,教师的教学是指学问、科学、方法,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主要解决“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教官的训练则是指技术、手段、方法,属于实践论的范畴,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价值观上反映为社会导向与职业导向的关系,在教学、训练课程上反映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当公安院校教育出现多层次、多规模办学后,就更需要将这两种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发挥所长、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个体上虽有所侧重但又要兼有两职,既不能推卸基础性教育的责任,也不能推卸应用性教育的责任。 三、加强警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初步设想 公安教育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公安教育基本规律进行探究,不仅是公安院校教育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公安院校教育实践的迫切要求。警察体育是一种培养预备警官的特殊活动,其运作始终离不开人和职业这两个要素,积极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是顺应警察职业教育训练的必要保障。 (一)明确警察体育的定位 从宏观上讲,在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格局中,公安教育应主动融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主流,主动融人公安工作改革发展大局,把公安院校建设成为公安机关用人的人才库、思想库、实验场。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主要应从“学练、自练”方法上下工夫,寻求效能。帮助每个受训者树立“我健身、我健康、我运动、我快乐”理念;探索人体最大潜能的活动,发展体能、掌握技能、提高过硬本领和战斗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公安工作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的警察后备力量。 从微观上讲,警察属于终身职业,在从警生涯中,必须要历经若干次学习、培训、进修的过程。若盲目地安排教育训练内容,势必会出现重复教育训练的现象。“保留本、专科教育,加强培训教育”,形成教学、科研、围绕实战、贴近实战、融人实战,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格局,既能体现出公安基础性教学的特征,也能显现出公安应用性训练的特色。警察体育是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警练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公安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的定位,既可以保证公安精英教育训练的质量,又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重置和浪费。 (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教师与教官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是公安院校可从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科研所)选择一些有实战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警官到学校担任教官或专职教师,传授警务实战经验。公安院校则可以采用下派公安机关(基层所、队,科研所))锻炼的形式,了解实情、体验感受、收集资料,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二是深人到基层民警中去,了解基层民警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和对培训有什么好的建议。如有的民警支招“要加大对实用技能的培训,应突出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战术配合、盘查及射击练习、一招制敌等方面的训练”。“要当好一名好警察,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敏锐的意识,强健的体魄不仅是破案的基础,也是保护自己、制伏犯罪的首要条件”。“要做好培训工作,必须从最基本的警体技能和警察意识抓起,基础抓不牢,其他的培训都是纸上谈兵”。等等。即在培训的方式上,要灵活多变、注重实效;在培训的对象上,要由指定参与培训向按需培训转移;在培训的目标上,要倡导健康、激励练兵。把培训基地营造成一个和谐的训练环境和快乐的生活环境。 2.警察训练理念应突出能力的培养。现代警察训练的先进理念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警察训练与用人紧密结合的理念,即把警察生涯的各种学习、培训、进修作为警察上岗、晋升、表彰的必要条件;二是警察训练与实战需求紧密结合的理念,即警察培训层次分明、教学方式灵活、培训内容贴近实战;三是警察训练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理念,即从国情和公安教育特殊性考虑,适当保留学历教育,重点加强培训教育。在警察体育教育训练方面,学历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用合一”的理念,即满足“强健体魄、增进健康、自锻能力”教学要求;在职培训主要侧重于“逢用必训”的理念,即满足“管用、实用、够用”训练要求。 3.警体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当前,我国公安教育训练正处在改革进程中,加强警察自我防护意识,注重实战方法论教学、转化处理实际间题的能力等,既重视培养了警察特质,又避免了警察训练的空泛化。若要树立警察训练部门的权威,保障训练的成效,就必须提高警察体育教师的教育素养,探究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梳理研究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公安教育发展对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论证制定警察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继续教育目标,以及继续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与途径、课程评价等问题,并编写一套适合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 四、结束语 第一,公安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招生即招警”和“入校即人警”。普通高中生通过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学习、训练、考核而实现由公安大学生向预备警官的转变;在职警察则通过各种培训、进修的学习、训练、考核的方式,以获取新信息、学习新知识、了解新装备、掌握新技术,进而提高警察的综合素质和战斗素养。就公安教育而言,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始终贯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训练与实战相结合,着力培养警务技能和实战能力,积极推动练兵机制不断向纵深发展,既继承了“公安办学”传统,又体现了“特色强校”战略。 第二,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师肩负着“教师”与“教官”的重任,如何培养和使用好现有教官人才,管理好教师队伍和建设好教官队伍应是公安教育改革重中之重工作之一。借鉴国内外警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适合国情和公安教育特殊性的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体系,对促进我国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至深厚重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探索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进而丰富和发展警察体育教师教育理论;二是有利于建立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模式和课程、政策体系,促进警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是有利于警察体育教育乃至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的和谐发展。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论文摘要:科学教师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水平。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有针对性地开设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确立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综合素养,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课程目标。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档案袋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的档案袋中,除了有平时学习状况的记录,还有在培训结束时提交的小学科学教学录像和综合研修报告。教学录像能较真实反映教师的小学科学教学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学的实践能力。综合研修报告中包括参训教师整个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存在的不足,以及个体未来的成长规划。教师培训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40%)、教学录像(30%)和综合研修报告(30%)综合而定,分为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等级。这体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档案袋评价不仅考核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考查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档案袋中的具体评价形式,既有参训教师的学习笔记、研讨记录、学习体会,还有案例分析、课例设计,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等,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师档案袋评价较全面、真实反映参训教师的成长历程。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采用参与式、案例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达到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反思式专业发展模式 论文关键词:继续教育 教师教育专业化 反思模式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和一体化理念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注重理论灌输的“规定式”模式的不足,我们必须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式”继续教育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专业知识,掌握先进教学技术,培养反思意识,促进科研发展,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一、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的历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实践也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确是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这一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教师教育的纵向各阶段和横向各方面辩证统一的一种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构建一个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促使教师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过去的观念是教师教育只指职前教育,现在它指终身教育。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已被统一,两者的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不是在学校的职前培养一次可以完成的,而是包括在职进修在内的,职前与职后结合的连续过程。教师只要不离开教学岗位,继续教育就不应中断。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为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职前一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是教师在职前教师教育基础上的专业继续教育。就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现状:(1)基本上还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由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实施,彼此前后脱节,体制机构分离,课程体系各自为政,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并且由于后者的专业水平与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前者,致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低水平重复问题较为突出,在实践中运行的低效甚至失败。(2)“技术性”教师观和胜任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把教师看作是技术操作人员,认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能的提高可以诉诸来自外在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如倾心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忽视教师对自身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分析和理性思考的愿望、能力和责任感,消蚀教师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失去活力。(3)理论与实践脱离。传统继续教育的目标存在着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偏差。教师的在职研修过分偏离教师专业环境和教学实践,过分偏重理论知识传递。教师在职教育的意图没有放在改善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上。忽视教师个人长处和自我的知识更新上,忽视帮助教师增强专业决策、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来源。 三、继续教育专业发展模式—反思式 (1)继续教育的目的: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教师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格,后者包括教学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语言习得理论等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阶段和新课标和教学改革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也必须建立职业规范意识,必须具有国家发展战略使命感。为了让中小学教师对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教学的科学性、工艺性、教育性有充分的认识,对符合时代特征的优质教学所需要的现代教育理论、理念、知识、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同时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反省和评估,有实效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对自己的教学中理论实践的结合和科研状况做较全面的自我反省和评估的机会,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效益。因此,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可以说是为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崭新的平台。而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的重要决策。 (2)“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建构主义认为,概念、知识等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处于不同情境,有着不同主观经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有着不同的意义建构和认识,因此,仅从外部传授现成的理论或知识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发展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相关的情境、经验和资源。这种理论使得传统的以外部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为特征的规定式师资培训模式向以研究教师自身课堂为特征的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转变,反思模式不是规定或指导教师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活动,让教师在描述、分析和解释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现象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要有效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需全面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过程、教师素质与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中自身能力培养和发展状况,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现有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科研进修状况。有效了解在职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方法倾向,研究兴趣倾向,研究方法倾向,在职进修情况和愿望等。掌握学习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和发展结果,教师在职阶段教学与科研的进步过程和幅度,做出客观分析,培训机构才能够发现教师的特殊需要和特殊需要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便于培训机构理论观照实践、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而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这种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正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力,也才真正体现出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总之,教师教育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进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以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取代传统的以传授和训练为特征的“技术型”培养模式。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乃是教师的健全人格,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这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和“文化化”过程,只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反思和研究型教师,使其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智慧,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继续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参与,在培训机构和教师主体互动下构建学习终身化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以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浅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实践———以上海师范大学夜大学为例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师继续教育 网络课程实践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指导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建构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哲学的一个流派,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类学习机制及教育活动的理解,它所提出的教育主张,已成为各国进行课程、教学及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主导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是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者获得的是经验,而不是一记忆事实或真理;学习者与别人互动和磋商而形成共识。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己越来越引起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教师本身的重视。教师在其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可以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引领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又可以因专业发展需要而成为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讲台上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在讲台下如何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建构自身新的知识,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这种双重身份的结合过程,同样又是一次新的意义建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以其灵活、开放、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指导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前苏联早期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位奠基者。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以及维果茨基在心理学领域创立的“内化说”,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莫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所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创设情境是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建构主义将学生看作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知识建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知识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他们必须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对学习的评价不应该以学习者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贡献、意义建构的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衡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课程设计的意义 1、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学习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协作和支持,这能够使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来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够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情境的创设、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体现以及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的呈现。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给予了过多的偏爱,把师生禁锢于抽象的知识牢笼之中,使用书本和班级授课制的教室几乎成为唯一的学习环境。这种单调而枯燥的学习,不仅将学生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隔离,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建构主义冲破了这种禁锢和牢笼,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利用网络的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实现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充分调动全部的感受力和从过去的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才最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更能显示出对问题解决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也决定了学习者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所以,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时,对每一种媒体的效果、情境展开的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每种媒体的作用和媒体之间的结合都蕴涵着巨大的表现力和无穷的潜力,对真实情境的创设,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优势,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长处。 2、在学习中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手段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建构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每个人的经验多种多样,且存在差异,因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该紧密围绕学习的主题与问题,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要让学生理解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就不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某种既定的理解,而应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特别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如讨论问题、疑问及解答、课程资源、测验试题、自主学习活动等,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买践 上海师范大学夜大学现有教育类专业学生2000余人,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他们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专升本的学习。学校利用上海市“教师教育高地”项目的B lackboard平台,在夜大学的课程中开展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受到全体学生的普遍欢迎。Blackboard平台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教学平台,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它从“教”和“学”的环节出发,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从而协助学校达到与授课、交流和测验有关的重要目标。第一学期,开设了《教育科研方法》、《、科技发展简史》、《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人格心理学》等四门课程,有7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一形式的课程学习。在对42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尹,可以看到这种学习形式已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欢迎。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对网络学习的开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制订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细则,规范课程管理 为了规范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各项管理,我们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和教学要求,制订了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的实施细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课时分配、面授时问与内容、上网学习时问要求、参与讨论的规定、作业要求、考核要求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规定每门课在第一次面授时必须包含学生参加网络学习指南、课程内容介绍以及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所有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应用,我们要求教师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提供尽可能多的网络学习资源,布置的课程作业以综合性为主。 2、课程内容尽可能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及课程本身内容的情境 建构主义把“学习环境的创设”与“知识的建构”紧密相连。个体学习面临两种基本关系:对内——与自身关系,对外——与文化的关系。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这两个关系同时展开,一方面改善学习者的内部状况,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经验、意图、行动和反思;另一方面则主要从文化环境入乎,营造起适合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合作性的学校文化中进行学习,建构意义,获得发展。对于在职教师而言,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接受继续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变化以满足岗位发展的新的需求,并不是再次接受系统的专业化训练。为此,我们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在兼顾课程内容系统和完整性的同时,选择那些能够直接提高教育对象适应发展的前沿性内容,并将个人、经验的知识即默会知识纳入课堂,以促进教育对象的正迁移,并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关注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和把握,对于在职教师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而言,更应该考虑到他们“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学习,建立一种新的“合作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记忆上。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教学理念中的活动观、交往观、对话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有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于在职教师——成人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马尔科姆·诺尔斯对于成人学习者的独特性做过这样的描述:“人们在成长中已经积累许多经验,于己于人都是丰富的学习资源。人们从经验中学习比被动学习更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制订弹性的教学计划。在具体措施上必须规定学生的上网学习时间、讨论版的发贴次数、参与课程学习讨论的次数,同时还要求在另外两次的课程面授辅导中,主要开展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在讨论中习得新的知识、在讨论中与同伴建立新的协作、在讨论中实现意义的建构。 为了组织好课程学习的讨论,准确地统计学生参加网络辅助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为每一位任课教师配备了一名研究生助教,共同参与学生网络学习的讨论,同时协助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网络学习时间统计。此举实施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和讨论效果。 根据我国的国情,教师学历提升教育这种继续教育形式,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将继续保留。探索一种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适合在职教师进修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模式,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修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我们的课程设计,将有助于教师和学习者实现有效地互动与合作,有助于学习者实现意义的建构,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师继续教育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但人们对其效果 并 不认同,这与原有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知识取向、技术取向、接受 取 向、经验取向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朝素养取向、实践取 向、建构取向、研究取向转型。 一、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当前,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太快,所以其规模也如几何级数一般在增长,教育学院 、教师进修学校、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学院等,在短期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但是 ,在此情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却基本仍借用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样式。从其价值目 标来分析,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取向 本文中所所说的“知识”指科学体系下的客观知识。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中,我们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客观知识体系。如果按照知识的类型来 划分 ,在目前的继续教育课程中主要包括两大类知识:一类是关于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一类是 教育学科知识。也有学者把现有的教师知识进行了重新分类,即把教师的知识分解为本体性 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组成部分。尽管分类方法不一,但在目前的 继续教育中,我们主要采用的还是学科与教学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体系, 源于我们的假设。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端给学生一碗水”,即教师首先必须是所 任学科的专门家。其次,教师还必须懂得如何教育学生方面的知识,虽然现在人们对这种知 识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在知识与实践的问题上,我们所采取的立场也是“知识先行”。长期 以来,人们总认为,唯有教师的知识和信念的改变才会导致教师课程行为的改变,才有可能 导 致学生学习结果的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常常采用“讲授先行的传统模式”。这是在教师 在职 教育中大都采用的“由理论进入实践”的模式,即一个教师在还没有具备教学实践经验之前 ,就可以拥有教育知识,而且必须先拥有理论,才能开始教学[1]。 2.技术取向 我们采用了客观的知识体系,于是也就必然地导致了“技术理性”。在“技术理性”的模式 下,我们按照“研究-应用-推广”的基本步骤来设计知识的生产与应用过程。学 科知识是由各学科的专家通过科学研究而产生的,教师只需要理解并接受这些别人生产的科 学技术知识就可以了。同样的,教育学科的知识也是由教育专家研究出来的,教师的责任也 只是将这样的一些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成了流水线上“技 术员”,即只需要把专家和学者们的关于当前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应用到实践中,就可以 顺理 成章地解决现实教育中的问题了。所以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大部分的教育学课程都是一些 应 用性的理论,教师不需要弄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只要能照着一种现成的模式去做就可以了 。因为问题都有明确的解决办法,所以只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将问题的症结诊 断出来,问题的解决就顺理成章了[2]。 3.接受取向 所谓接受取向是指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对象,同时也就是知识的接受者,他在继续教育的过程 中,主要任务就是接受授课者所传授的各种模式的知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成年的学习 者和毫无人生经验的儿童一样视为“白板”,学习就是等待用“知识”在这块“白板”上来 留下一些印记,继续教育的课堂因此也就成为专家和学者的“一言堂”。 人们毫不怀疑地认为大学研究人员是以中小学教师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教育理论的发 现、储存和供应的人,而中小学教师则是应用前者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和“执行者”,完 全漠视教师自身丰富的实践知识。在这里,大学专家因为掌握着权威性话语,自然而然地扮 演着“立法者”的角色,这种因为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而导致的教师主体性的失落同样是一个 值得 关注的问题。在教师的被动地消费着专家们生产的知识的情况下,教育研究的成果越丰富、 越复杂,教师的思想就可能变得越简单、越呆滞。教师在各种培训的名目下听讲座、记笔记 、应 付考试,他们在专家面前的心态就像他们的学生在他们面前的心态一样,找不到安身立命之 所在。他们自己的智慧失落了,被专家的知识淹没了[3]。 4.经验倾向 所谓经验倾向是指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借用一些教研活动中的成功经验,缺乏理 论基础,尤其缺乏成人教育学的学科支持。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继续教育领域 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与继续教育的规模极不相称。在教育科学的体系中,成人教育学是起步 较晚、发展缓慢而且又几乎得不到重视的学科领域,而成人教育又包括对教师的继续教育, 并又是规模宏大的教育形式,所以就可以认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几乎是一项没有专门化科学 理论支持的大事业。专门化的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研究课题及其成果的极端贫困的状况, 如 何才能把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的目标、课程与评价引上科学化道路呢?没有别的办法, 只能选择借助于成功经验的道路。但依据其特殊性,经验只能是某个方面的较零散的东西, 这就必然会出现误区与偏失。 二、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能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 中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要素。目前,教师的角色已有了很 大的变化。首先,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已开始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了出来, 变成 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激发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引路人;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 门,然后再把这些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而应当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 以研究 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探 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 教师 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新课程改革条件 下,教师要形成较强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并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执行的做法。 教师角色的变化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 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必须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教师角色变化的要 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 1.素养取向 在过去的教师继续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专业素养的提高,而对于学科外的综合素养则较为忽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是否拥有完整的人格,是否拥有自身的伦理规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 关重要,这即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不仅要重视更新教师的知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应该关注教师的综合素养。有研究表明,在对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中,高 达56%的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学科外的综合素养。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激励。教师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态度,观察问题 、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潜在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 影响力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交替时期,如何面对社 会转型,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自己做出回应。面临日益汹涌的各种新思潮,如何找到自己的安 身立命之所,这是教师能否有所发展的大问题。因此,综合素养的提高已成为对教师的继续 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实践取向 在技术取向下,教师的专业地位得不到确认,教师日益沦为一种技术性的工具,成为知识的“管道”,因而,消解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缺乏自主的教师无法给社会转型期的教 育带来足够的动力。目前,教育研究者已日益认识到教师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教师成为 研究者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已不再是大学教师独自占有的舞台,特级教师、教研员,甚至普通教师都可以成为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进入到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无疑提高了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同时,在继续教育中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解剖、对课例的研究、对优秀教师成长经验的分享等, 这些鲜活的实践素材将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 出于对教师实践的关注,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概念。所谓“实践性 知识”,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显性的和隐性的)。除了行业知识 、情境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学习者的知识、自我的知识、隐喻和映像外,还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5]。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要逐步提高教师 的实践性知识的比重,并探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形成的途径,以及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提高的策略。 3.建构取向 所谓建构是指人以主体的姿态,依据自身内在的主体意志,对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的解读 、加工、改造的过程。由于接收式的教师培训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忽视成年人已有的社会经 验,因此不能激发起教师的学习热情,因而遭到人们的质疑。在成人的学习中,个人的经 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教师教育实践的积累,可能成为教师继续发展的障碍,但也可能成为教师继续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非常重视教师观念的改变。改革的现实表明,教师观念的改变是一个自主认识和转变的过程。外界不可能将某一种观念直接植入教师的脑海中, 只能是教师通过学习慢慢否定自己的原有观念,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新的观念体系。这也正是成人学 习与青少年学习的最大区别。成人往往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和行动准则,许多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要教师改变观念,首先就要求其解构原有经验,即让教师意识 到自己原有的观念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原有理论的扬弃从而建构教师自己的个人理论。因此,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接受的同时进行着重新 建构。 4.研究取向 由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发展,而相应的成人教育学、教师教育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所以对教师的教育只能较普遍地表现为经验的相互借鉴。这也是教师继续教育 的课程设置缺乏学理基础、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统一的规划、容易流于形式而导致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对 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已经迫在眉睫。这里,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由“社会需要中心”向“教师中心”转变,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教师 知识的界定、实践性知识的外化和流通是怎样进行的,等等。另外,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形式能否打破单一的讲授模式,引进 参与式的培训形式,以及将对课程的评价方式由单独的结果评价逐渐过渡到过程评价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 的问题。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试析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综合科学课具有分科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综合科学课的普遍开设给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当前我国科学课教师教育存在“科学观”落后、教育课程机械组合、培训方法僵化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要通过建构与时俱进的“科学观”、促进课程的有机综合、完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提升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科学课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启蒙和入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迁移和科学能力的发展等。但随着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普遍开设,也日益凸显了科学课教师师资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凸显了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和期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八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但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在面对综合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这一课程改革新课题时,在科学观念、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误区。 一、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重视知识的培训,轻视知识的自我建构;重视科学事实和结果的呈现,轻视科学研究方法、过程、态度价值观探讨。诸多问题导致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下面我们针对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所秉持“科学观”的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者对“科学”这一概念理解的偏失,导致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科学观”的落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学者仅仅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逻辑化的实证知识。如《辞海》中科学即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简明社会科学辞典》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传统的科学观只强调静态的科学结论,而没有关注到其背后科学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更深层的因素。 对“科学”的片面理解,直接反映到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实践中,导致长期以来仅重视科学知识,培训的内容大部分只关注科学课程标准的解读、科学教材的培训,培训内容狭窄,技能化、学科化。而对于同样重要的科学方法、态度、价值观等对科学本质进行更深入思考的内容相对比较忽视。 (二)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机械组合 1.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各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课程改革把科学课定位为一门融合多种理科学科的综合课,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理、宇宙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同生物、物理、地理等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超越了学科的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符合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但当前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常常割裂了各学科的有机联系,把地理、生物各理科课程机械组合成培训课程,反映到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就是套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模式,使科学课所综合的各门课程样样齐全、机械组合。继续教育是非学历教育,在职教师没有充裕的、连续性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其带来的后果是教师往往望“课”兴叹,兴趣索然。 2.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科学知识、态度、方法的机械组合。一方面,表现在传统科学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更多是知识、技能等的培训,更关注教师科学知识的拓展、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培训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纯技术性,操作性的工作,忽视教师抽象、思辨的理性批判和参与,忽视态度、方法的养成;另一方面,表现在传统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往往把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作为独立的培训内容单独呈现,割裂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联系。我们认为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只能是依托特定科学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没有固定的、永恒的、一劳永逸的态度和方法,一旦变换了时空,原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就可能是谬误的。科学态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开放性,即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态度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 3.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科学知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机械组合。科学课教师教育对知识、技能之上更本质的科学的意义、价值等科学哲学问题比较忽视。美国科学哲学家埃尼斯(R.H.Ennis)曾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作了全面评述,他指出:“除了一些例外,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对于科学教育问题表现出明显兴趣的并不多。”反之亦然,大多数科学教育者对科学哲学、科学史也是兴趣索然。反映到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就是科学哲学或科学史课程开课数量和质量的不足。我们认为,科学课教育教学需要拥有科学知识和教育技能,但这些科学知识或教育技能能否内化为教师的自我意识,真正介入科学课教师教学的运行过程,以及介入后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发生影响,则取决于每个教师对科学教育价值、科学意义本身等科学哲学问题的体认和确定。 (三)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的僵化 目前的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更多还是延续了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模式,培训更多地采用“报告、讲座、讲授”等简单方式。教师的教学参与度低,导致培训教师热情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落后的教师培训方法与科学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提升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科学课教师,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科学课教师呢?英国督学维斯特威描述了一个成功的科学课教师:“他知道自己的本门学科……读了大量其他学科方面的书籍……知道如何教学……能够流畅地表达……擅长操作……精于逻辑……具有哲学家的气质……熟悉科学史,能够与一群孩子一起坐下来给他们讲解关于天才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和达尔文的观察和判断误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对自己独特的工作满怀信心。”我国当前的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应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培育成功的科学课教师呢? (一)建构与时俱进的“科学观” 1.随着对科学的深人理解,科学有了更新的、更全面的内涵。英国科学家C·辛格提出,“科学创造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科学”与“研究”是等同的。费士齐提出,科学是一个包含知识、方法和态度三向度的活动。我国学者梁英豪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但更是一种方法论体系,包含独特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总之,在现代科学观下,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同科学知识一样是构成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绝对的、普遍性、客观的、价值中立性、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现代科学观认为,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科学知识也有“保质期”,今天看来是正确的知识,在明天看来就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传统科学观追求的所谓“终极解释”、“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科学结论,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的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反驳,没有一种科学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比如牛顿的力学三定律被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取代,相对论被李政道、杨振宁继续修正。 与时俱进的“科学观”是科学课教师教育的根本,教师所有对科学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的理解都会因为所秉持科学观的改变而改变,教师教育需要通过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各种途径帮助教师改造传统的“科学观”,建构起与时俱进的“科学观”。 (二)促进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有机综合 1.各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综合科学课程虽然由几门学科合并而成,但合并后的内容如同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样形成了新物质,并不是原来学科的物理、机械组合。传统理科单科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即物理教师只教物理,化学教师只教化学,现在综合的科学课程则需要教师兼通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并能融会贯通,这样才可以高屋建瓴,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在新的科学观的基础上,加强各理科知识的基本知识,重点加强各学科的联系,以一种整体的思维实现各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 2.科学知识、方法和态度等的有机综合。科学课除了综合各学科知识,还包括科学方法和态度等的有机综合。科学是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获得及利用这种知识的科学态度(求真)和科学方法(求实)的过程,只要把握了过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科学的结果——知识与技能会源源而出。也就是说,科学课教师教育不应只是呈现一个静态的研究成果,更应该包含动态的研究过程(态度和方法)在内。我们习惯于关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其实科学理论背后的科学方法是同样重要甚至说是更重要的思想瑰宝。比如爱因斯坦用直觉方式洞察事物的本质,用演绎的方法构造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甚至比他提出的相对论意义更大。 只有拥有开放的科学态度、方法的教师,才可能培育出拥有开放科学态度、方法的学生。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一方面要改变只注重掌握科学知识结果的趋向,给予教师科学态度养成和科学方法转变同样重视;另一方面,把科学态度、方法的培训同科学知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而不是作为分割开来的独立课程。 3.科学知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有机综合。科学哲学研究的是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合理性、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的逻辑结构、科学发展的规律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科学课,也是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思想基础。英国的汤姆逊在一份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科学教学和培训中,应当进行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综合。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仅仅拥有科学的事实性、结论性的知识,更可以通过这些结论追溯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的观察和判断失误,使科学课教师能够通过对科学史、科学哲学的理解,进而通晓科学研究的过程,内化科学精神。对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来说需要合理开设科学史、科学哲学课程,使科学史、科学哲学应当成为每个科学课教师教育智慧的一部分。 (三)完善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 豪德森(Hodson 1992)认为,科学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科学、学习关于科学的知识和做科学。也就是说,“做科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来说,“做科学”即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主动参与到以探究为核心、以体验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中,通过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多种形式,在科学课教师之间展开多方面的交流、互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充分参与各项科学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并融会贯通各门科学知识,熟悉各种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实现科学课教师之间的共享互补。采取合适策略进行的“做科学”式教师培训能够调动科学课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个科学课教师都能学以致用,从而促进其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提升,实现科学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关于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论文摘要:教师素质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国家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其体系制度化、模式多样化、目标多元化、内容针对性强的特点,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在法制保障、体系建设和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均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特点;启示 一、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 (一)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制度化 目前,很多国家都已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类型、周期和培训要求等,确保教师继续教育有效开展。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立法的国家。1972年,法国教育部和全国初等教育教师工会共同发表了《关于初等教育教师终身教育基本方针的宣言》,将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其《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每个中小学教师每年都享受学习进修假两周,一生有累计两年的带薪学习进修假。 德国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以及执教能力的培养。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继续教育是每一个在职教师的责任,中小学教师必须定期参加教师进修活动,包括在职进修和留职带薪进修两种。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2004年,德国文化教育部颁发教师教育新标准,提出了教师职业培养的原则要求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具体职能。 英国政府于1972发表《教育:扩张的框架》白皮书,提出了在职教师进修的具体方案,正式把教师在职教育纳入政府宏观控制体系。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颁布《教师:迎接变革的挑战》绿皮书,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四个阶段都与教师在职培训有关,确立了在职培训在整个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001年开始实施在职教师早期专业化发展计划,其后又颁布了《英国教育法》(2002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2004年)和《教师专业标准》(2007年)。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与贯彻。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政府职员培训法》,规定由教师委员会规划各层次教师的培训事宜。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要求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先接受4年的大学教育,在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此后,又实施了优秀教师全国性认定制度,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二)教师培训模式多样化 为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高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也称课程本位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以教师进修高一级学位课程为主要目的,脱产进修学历的培训。美国很多综合大学与教育学院都开设了教师在职进修的课程。英国的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也为在职教师提供各种进修课程。该模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 2.学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以中小学为基地,培训机构送教上门,两者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前,机构要对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实际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学校本位培训从学校及教师的实际出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强,也更有利于问题的研究解决。 3.教师中心模式。该模式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教育模式。基地包括教师培训中心、民间非营利性教师委员会、协会以及各种教师专业团体等。该模式一般由政策委员会管理,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有效地促进教师群体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4.远程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师生间由于诸多因素无法集中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而利用各种通信媒体进行培训。许多国家尤其重视开发和利用远程教育,大力发展电视教学、电话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培训模式具有时空自由、手段多样、资源共享以及系统开放等特点。 (三)培训目标多元化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国外教师继续教育侧重于教师质量的全面提升,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与个性完善,使知识、技能提高与个性发展相协调,教师继续教育阶段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美国继续教育的目标既包括教师的个性品质、社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包括对儿童的接受与了解、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四)培训内容针对性强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由以大学的课程为主,转向以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为主。法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除了教育教学知识,还包括学校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知识。英国按教师水平的差异,在教师培训中把培训内容分为五种不同程度的课程,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胜任能力的提升。各国教师培训内容既有一般的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又有师范专业课程的训练;既有单项科目、课程和专题研究,又有多学科的系统学习、提高学历的进修课程。培训内容的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也更有针对性。 (五)培训形式信息化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已走上网络科技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培训。日本在1998年建立和完善卫星通信的教育情报通信网络系统,与大学的网络连接,充分利用网上开设的视频进行培训。英国学校之间形成一张教学资源、专家共享的网络,在“全国学校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的“虚拟教师中心”成为教师跨地区交流的平台。 (六)重视对培训的监督与评价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评价体系能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督促培训工作有效进行。英国提出绩效与薪金相结合的PRP教师评估方式,对教师在职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学者提出多元教师培训评价理念。 二、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立法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之所以发展得好,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都通过一套稳定的制度和法制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进行,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法。目前,我国也相继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定》等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条文对教师继续教育只做了较笼统的规定。我国应在完善现有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师培训法规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把教师带薪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培训机构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明确列入法律条款,并且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存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分离,优势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即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网络,以使已有的各种培训机构与培训内容互相衔接、相互融通,最终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教师教育网络与体系。在这个机制里,高师院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拥有先进教育理论和专业师资,可承担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参训教师进行研究和反思;中小学校作为实践基地,应着力强化教育实践。鼓励和支持各种公共教育文化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继续教育资源。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1.增强培训目标的实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学历或学时达标为目标,只提供教师眼前实用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没能从教师职业长期发展出发,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今后,应做好参训教师的需求调研,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有实效性的培训目标,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 2.增加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是“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培训形式与课程设置主要从培训机构出发,很难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应呈现多样化和层次性,培训模式以校本培训为主,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以远程培训为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四)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机制 健全的评价机制能充分调动培训机构和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必须树立新的评价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教师、学员、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课堂体系自身等的评价。笔者赞同将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三种方式相结合,以便更全面了解学员学习的真实状况,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并把评价结果与办学经费、个人绩效、薪金等直接挂钩,以评价作为促进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手段。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谈继续教育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成熟度 论文关键词:继续教育 职业成熟度 发展过程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成熟度。 职业成熟度是指某种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相关经验、成功动机、事业心责任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完善程度。衡量一个教师的职业成熟度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成就感的向往水平。这种向往越充实,越强烈,越实际,则其成熟度就越高;二是承担责任的愿望与能力;三是对其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职业成熟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影响质量期(25一30岁)、迅速进展期(30一35岁)、高原期(35一45岁)、成熟期(45一55岁)四个发展阶段。如下图: 如何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是我们继续教育工作应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影响质量期(25一30岁)的职业培训 高师毕业的教师,在任教的2、3年内,处在影响质量期。虽然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新,学历层次比较高,基本素质比较好,但是他们缺少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表现在课堂上组织教学不好,讲课的速度过快或过慢,抓不住重点、难点,控制不好教学局面,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这是新教师影响质量期的一些特征与表现。调查中,校长们普遍反映,青年教师骤增,教学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则是教学基本功薄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青年教师要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必须首先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1.课堂教态 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时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它不仅反映教师的思想作风和内心世界,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教态的核心是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怎样对待好学生与“差生”,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这不仅反映教师的教育思想,而且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2.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思想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在继续教育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教师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清楚,简明扼要、生动幽默、语调和谐,体现教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3.板书 写字是一个教师的第二仪表,是师生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能充分概括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内容,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培训中力争使教师做到,写字整齐规范,大方美观。板书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布局合理。 二、迅速进展期(30一35岁)的职业培训 青年教师一般教了一个循环以后(初中或高中),对教材已经基本掌握了,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基本功,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就进入到了迅速进展期。这个时期是青年教师出成果的最佳时期,也是涌现新秀的重要阶段。部分青年教师进步比较快,教学能符合大纲要求和实际,讲课能突出重点、难点;课堂结构严谨,师生感情融洽;语言准确简练,自然流畅;板书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迅速进展期时间不长,但是是青年教师第一次开始分化的阶段。因此,在继续教育中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以促进教师合理的分流与发展: 1.举办青年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培训班可选择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指导青年教师上汇报课或基本功表演课。开展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科研,同时指定优秀教师搞好传、帮、带,促进青年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他们成为业务能手。 2.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培训班。选择适当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克服困难,再树信心,争取有更大的进展。 三、高原期(35一45岁)的职业培训 青年教师一般经过两个循环后(初中或高中),就进入了比较稳定的时期即高原期,提高的幅度就不十分明显了。教师处在这个时期能够承担各种教学任务;但其成果一般,少有重大的突破和进展。表现在教学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老办法老套路,教学缺少新意,按步就班;教学效率不高,主要靠加班加点;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教师的高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60%一80%的教师到高原期后就不发展了,有的教师一生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帮助教师突破高原期是继续教育工作又一重点。 1.举办中年教师业务提高培训班。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知识的更新和业务训练,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定期举办专家、学者专题报告会。聘请优秀教师介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经验。组织他们到较好的学校任课,学习,参观,扩大教师的视野,以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树立目标,突破高原关。3.立足本校抓好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专题讨论、教学观摩和教改实验。有意识地让高原期教师承担课题实验,使之在教学改革中有所创新,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展。 四、成熟期《45一55岁)的职业培训 教师突破高原关后就进入了成熟期。其特点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大纲教材,科学地组织加工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语言修养提高,生动形象;讲课深入浅出,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训练有素,培养有方,特色鲜明,效果理想;能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学生的拥戴与欢迎。一个学校如果有20%的教师达到成熟水平,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就相当可观了。因此,这一阶段继续教育重点要放在专家型教师提高培训方面。 1.举办优秀教师培训班。组织各种专业研究会和学术活动,指导优秀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进行专题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使他们成为专家型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造成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学校参观、学习或任教。在学习交流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3.学校领导要鼎立支持。要创造条件帮助成熟期教师总结经验和出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教学风格。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浅论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教与学探索 [论文摘要]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教育先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次性教育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教育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好途径。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面临大的改革,而改革的前提必须是教师先行。文章旨在对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教与学模式,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师 继续教育 教与学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国新技术、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真分析了目前西安地区英语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并结合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的途径和措施。 一、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师的整体发展进程中,继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评估和学习策略培养等因素中,教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价值实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续教育的结构、内容和运行机制。①调查显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进程中,通常会自发地接受自己在中小学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位新教师很可能会按照他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去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守旧行为,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对于英语教师而言,随着英语的逐渐普及、知识的迅速更新,英语教师专业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这种现象在西安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当中尤为普遍。 二、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多年以来,西安地区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英语师资状况令人担忧。我国中师一直无英语专业,大专英语毕业生,特别是在西安地区农村学校任教的人寥寥无几。农村英语教师学历层次低,教学水平低下,专业知识跟不上目前教研要求。还有那些非英语专业或未经过培训的英语教师中,很多人语音语调不合格,导致学生上初中后需要纠正但又难以纠正,给英语教学带来困难。陕西省自1996年就开始对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尚存在许多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英语教师观念落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基地教学条件落后,培训内容和教学实践脱节,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和日常教学发生严重冲突,等等。 三、目前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分析 (一)地方主管部门和当地校领导对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 领导认识不足,在宣传落实和服务环节上检查、指导力度不到位;再者,基础教学点的教学力量不足,设施不够完整;加上各校的教学任务重,工学矛盾始终是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现在教师一般进修占双休日,而双休日大多学校要求补课,教师的培训时间没有保障,教师也就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加之各地全是采用强制政策,组织不得力,人数多,班级大(平均150人),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师观念落后、学习目的不清 许多教师只为学分而来,因为修不满学分就没资格晋升职称,这是硬件。所以继续教育实际上是和职称晋升相关,否则大概没几个人愿意学。时间与任务的矛盾:教师课多、任务重,一般教师平均每周15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并且许多学校要求周末补课,使得教师忙于工作,身心疲惫,没有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来安心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来去匆匆,敷衍了事。胸无全局、各管一段:大多教师的态度是和自己所教有关,就认真听,否则是应付学习。初中只学与其有关的东西,稍稍深的知识就不愿意学习。高中教师也只是学和自己工作有关的知识,忽略了基础知识。形成初高中各管一段,互不衔接。部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有关部门为了办班,收取经济效益而找的借口,对参加继续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虽有必要,但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是被动的“要我学”,对更新观念、加深知识不感兴趣。 授课教师任务重、压力大。西安地区的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没有教材,教师必须自己选题,编写教材,时间短,任务重。而且选择的论题、编写的教材必须贴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班级管理方面教学班级过大,基本是100人以上,甚至200~300人,导致了管理混乱,教学混乱,只是进行了继续教育的形式。另外,由于教学条件差异,许多地方缩短学时,教学时间比较短,并且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基本是一门课程12~16学时。对于一些主干课程,教师也只是挑重点来讲,教学形式简单,基本以讲授为主,谈不上讨论、互动,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西安地区组织继续教育学习的形式单一,一般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百人的大会形式,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对西安地区接受继续教育的160名教师进行了教学形式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面授35.34%,函授15.79%,参观考察56.77%,专家讲座36.47%,专题研讨24.81%,同行交流40.23%,导师指导下自学22.93%。这些都说明把讲台变成共同的舞台,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并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是广大接受英语继续教育的教师所欢迎的。 四、加强和改进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质量评估小组监督教学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采取积极态度制定严格的措施、政策,使其制度化、法制化。我们也应该根据情况,制定出符合教师特点和教师实际的规章制度、实施办法。继续教育是一项宏大工程,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各地领导及各教学点要培训好管理人员,履行职责,建立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监督小组,严格检查、监督,进行质量评比,按照科学的评估原则进行质量监督,各地方要加强学员班级管理及教学管理,保障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课程设置 英语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在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应根据西安地区的实际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注意课程的适应性、应用性,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和公修课);应考虑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及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三)更新教师观念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学习的宗旨,是要培养学员的学习观,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扩大知识面及提高科研能力。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员必须明白培训目的是加强知识的运用和自身能力的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要以学员为主体,辅导教师为主导。同时,学员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创新思维,具有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和行为研究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中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信息量大,教学资源丰富,“融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甚至动态信息资源为一体化设计,组成强大的教学平台,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学员学习具有自主性,学员可以对学习内容自我选择,自我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文字、课件、在线测试或联系、BBS问答等)”,学习方便;教学具有交互性,创造了“学员—网络—教师”之间交流的环境,有利于开展协作式教学。采用远程继续教育,必须以网络教育技术为前提,教学模式要更新,教学过程操作是:“先辅导—自学,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网上解决问题—面授针对性解决难点—评估。”② (五)改革继续教育教学的方法 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面授、观摩教学、专家讲座、专题讨论、同行交流、网络远程学习并进行资源共享等。 1.示范与模仿。示范与模仿是人类社会传递接受经验和技术的教学模式,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常用模式之一。教学者进行示范,学员们观察,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参与技能的尝试练习,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加大练习,使操作技能熟练化。这种教学中,培训教师是组织者、示范者;学习者是实践者,其学习是由被动的模仿,逐步转化为主动掌握。 2.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多媒体教材的品种和数量的提供,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方便的先决条件。“配有文字教学,VBI、IP、直播课堂和网上资源。各校可以把优秀资源建设在网上,校与校之间可以共建,也可自建,大家参与教学,共同交流,注意培养方式对学员教学方式的示范作用”。教学中要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设计,把静态的集体变为动态的集体,为学习、交流、合作、研讨提供充分的机会。学习以小组讨论为合作交流的核心,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激发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对问题的思考,最后集体交流,各组汇报,共同分享不同的资源,学员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等来增加了解,促进学习小组的形成,充分体现全班每个成员的参与精神。③ 3.专题讲座、现场听课、座谈、评课、观摩参观等。继续教育教学必须形式多样,除了面授和函授外,还应该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邀请特级教师、英语教学能手示范,学员现场听课学习,并与讲授者座谈,学习教学的技能和教学科研知识,还可组织学员进行观摩参观,采取大集中、小分散、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边教学边科研的能力。英语继续教育要做到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教学组织灵活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我们要达到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主动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4.网上媒体精品课教学。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身边的各个领域,它以综合性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视听,全方位、高效、启发参与式的多样化可交互操作环境。④选择地区优秀的英语教师,根据主题,制作网上精品课程,学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学习和网络远程案例教学,实行资源共享。通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研究学习,掌握教学技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改变被动听课的学习状态,能使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对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中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采取科研课题立项的方式来进行,并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办法。 总之,搞好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为提高西安地区全民英语水平,使英语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了解国外发展,学习国外技术,才能培养出德、能、勤、体方面的全能人才。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选择权不大、教育实效性差、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加强和完善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教师素质;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而最为有效、途径最为便捷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具体情况究竟如何?鉴于此,受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的委托,课题组在2004年7-8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以期切实把握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考虑到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校长以及地方教育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对教师继续教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和体会,我们的调查对象便集中在这些人。抽样调查地点分别是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教师进修校;雅安市名山县名山中学、教师进修校;大竹县教育局、教师进修校;华蓥市教育局、教师进修校;仁寿县教师进修校;南充市教育学院;南充市顺庆区教师进修校。调查对象包括有关教育局、中小学校及教师进修校的领导、教师、工作人员以及正在各所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27份,有效回收率为 81.8%。 一、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为期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 我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亦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教师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义务,也是其权利。在现行的教育成本分担支付体制下,既然教师也是教育成本的付费者,那么在达到培训要求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其教育服务,如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地点、形式等。但现实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是很大。被调查教师认为“个人选择权不大”是继续教育的首要问题。由于目前培训实行的是地域上的分片区划定,教师只能到学校所属片区的培训机构。49.6%的教师认为是按上级的安排参加某一个培训单位的培训。调查也显示,如果本人能自由选择培训单位,68.7%的教师认为选择培训单位的第一标准是教学质量,其次是“收费高低”,占15.4%,再次为“地域远近”,占12.2%。另外,在教育内容及教材上,74.5%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选择教材。在教育类型上,教师多以学校需要为出发点,而不以本人实际为着眼点来考虑,有的教师想参加某一类型的培训,但经费、名额、职称、学历上有限制,如骨干教师培训。外出观摩教学等形式,学校还要考虑经费,学校发展等因素。可见,教师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选择权在培训机构、教育内容、经费、职称、学历等问题上都受到一定限制,不完全以教师所需为出发点。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新任教师培训让新教师能比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岗位培训中普通话、板书培训让教师技能、技巧得到了提高,学历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调查反映,主要培训类型有岗位培训 (累积占22.1%),新任教师培训(占14.2%),计算机培训(占17.2%),骨干教师培训(9.4%),学历培训 (19.9%),培训者培训(4.0%),课程建设培训(13.3%)。 在教师参加培训目的方面,其中有38.4%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补充知识”,51.3%为了“提高技能”,10.3%为“拿学历”。当向及培训的效果时,只有51.3%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后实现了既定目的,其中,在收获方面,30.2%的教师认为主要是“知识”,25.5%主要是“技能”,14.2%是“职业道德”,18.3%“拿到了学位”,另有11.9%是“认识了一部分人”,而还有45.4%的教师认为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可见,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继续教育的效率低、效果比较差。因此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导致培训效果差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继续教育培训者(即培训者或施教者)的素质有限,不能很好地胜任培训工作。目前,培训者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各市区(县)教师进修校的教育者以及一些教研室的同志。尽管一些地区的教师进修校、教研室采取了较多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但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如讲课内容过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上课教学形式呆板,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具有榜样学习作用。 2.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个别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等。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有20.1%的教师认为“正规但效率很低,14.2%认为“不正规且效率低”,只有30.0%认为“正规且有效率”。就教材而言,20.5%的教师认为既定的教材内容不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连”。在对“你认为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答上,“内容的现实性不强”排列第四位。 3.教学形式单调。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应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和培养目的,对此,应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形式单调”在教师继续教育诸多问题中位居第二位。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92.6%),其次为“‘课堂讨论”(3.9%)和“远程教学”(3.0%)。单一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让受教育者对教学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与培训者所倡导的事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理念相去甚远,故教育的效果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教育考核评价不力。继续教育的主要评估形式是“考试”,占60.5%,其次为“考查”,占30.6%,“论文”占7.9%,可见考核方法过于呆板。在考核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核不严格,存在一定的走过场等形式化现象,没真正起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只重学时总量,不重实际效果。其次是一些考核的时间安排和形式不太合理,如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培训在授课一结束后马上就进行结业过关考试,一则此类项目并不是在短短的三五天内便能掌握的,二则这些技能技巧只有在教师今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和运用才是培训的真正目的。 5.学历培训中质量难以保证。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提高学历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参加过此项培训的教师反映,只要交钱后到学校上课,考试内容先圈定,任课教师一般让过关。同时,为了比较容易拿到学历证书,存在理科教师拿文科文凭,所修专业与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不相关的现象。 (三)经费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 有关文件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四川省实行的是“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教师及有关学校各按一定比例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在前期,这种“三个一点”的费用承担机制运行得比较流畅,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需要投资到继续教育工程中的经费数量越来越大,该机制的运行就出现了问题。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而这种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经费投入不到位”被认为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居第三位的问题,只有10.1%的教师认为政府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 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交费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但一方面目前政府应支付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能保证,另一方面教育收费额由培训单位确定,教师无权讨价还价,而各地又把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年度奖惩挂钩,教师只能出钱买单。调查结果表明,66.8%的教师认为是由“个人”来承担继续教育费用的;只有34.2%的教师认为由“个人、学校、主管部门”各出一定的比例。正是如此,72.8%的教师认为收费高,其中农村教师占91.5%。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四)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 调查反映,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有必要,占97.5%。但在谈到“没有政策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时,44.2%的教师回答“肯定”,41.8%“视情况而定”,10.7%问答“不会参加”。而“自己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只有63.8%,分别有29.7%和12.5%的教师认为是在“单位组织”或“上级命令”下参加的。可见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意识与参与行为有着较大的反差。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上有经费负担问题、受教育后的效果问题、个人选择权问题以及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冲突问题等。主观上是教师把继续教育看做上面安排的任务来完成,心态上还没有转换过来,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既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又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益。 (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有明确规定,由于教师都有教学任务,一般将继续教育的时间选在节假日来进行,而且往往是集中在几天内完成一定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部分教师反映内容量大,面时间相对较短.壳不成教育内容。尤其是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而且有的项目安排还与任课时间相冲突。由于中小学教师人数编制控制较严,一个教师任教班级多、跨年级上课,入手相对较少,教学任务重,平常也没多少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如遇外出观摩等教研活动,学校就没有剩余教师来接替工作。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六)部分领导不够重视、监督管理不到位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学校的继续教育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主要由教师进修学校主持的岗位培训、新任教师培训、计算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等非学历培训;由有关高等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等参与举办的学历、非学历培训;由各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学、观摩课、各科室教研活动、外出听课等。调查中,教师们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教育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给政策(30.4%)、给名额(机会)(30.4%),只有10.1%的教师认为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还有23.8%的教师认为“役有采取积极措施”。这反映了一部分地方官员和行政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有一部分学校主管人员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态度。其心态较复杂:从学校教学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肯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教师成熟之后的不稳定又让学校没实际好处。因此,有关领导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倾向于依靠制度强迫教师参与,疏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督导工作,缺乏培训目标的定位,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对现实中凸显出来的问题缺乏调查,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或调整有关措施。 二、完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针对四川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同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正常、高效的运行涉及有关方面的协调一致,尤其是相关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事业上,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其教育行政职能。既要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鉴于此,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情况,政府首先要确保各专项资金的落实,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其次,在管理中采取积极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活动。如可借鉴我国发达地区政府通过发行“教师教育券”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市场。即政府发放给教师“教师教育券”,教师根据自己需要的培训内容凭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凭收到的教育券到地区教育局兑换相应经费。这种“按需确定培训内容,有偿参加培训活动,自主选择培训项目”的管理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以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采取有效措施对继续教育质量进行监管,注重实际效果。 (二)充分调查研究,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融合 针对继续教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实情况进行调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以期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必须与基层学校多联系,深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去,与教师、校长及有关行政人员交朋友,深入了解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然后把调查得来的有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及其涉及的有关理论等,再确定适当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目前,一些培训者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培训课上照本念经、说空话、说假话等现象只会使受训者失去对继续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能力 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兼任。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积极性 有些学员不去上课,或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在考试时敷衍了事等现象,均反映了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吸引不了中小学教师,没有考虑到他们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充满个性化的经验,不能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观点和看法的事实。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对于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评判。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在新的培训方法上要考虑到受训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使个体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活动中去。如我们可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方法。这些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井在与别人的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如果受训教师从这些教育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心灵的震动、思想的洗礼、学习的乐趣以及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帮助等,那么这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并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充满向往。 (五)改进继续教育模式 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各地区教师进修校为主要机构的“培训机构”模式和“高校本位”模式。这两种培训模式都以培训机构或培训者为本,而不是以受训者为本。如“高校本位”模式多以培训教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为培训内容,与现实结合不大紧密;多是受培训者到学校去,受训者在时间、经费和精力等方面要有较大投入,有的培训安排还要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对此必须选择一种更好的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教学片区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推广。该模式以地区性在职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领导机构。其基本做法是:培训中心派人员到各地进行课题调查,了解情况和问题,征求学校和在职教师的意见。培训中心根据本地区所有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学校的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将计划发到各个中学,分批轮训,同时还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实施。教学片区培训模式的优点是培训计划来自教学第一线,比较贴近实际和具有时代感;培训地点灵活;培训时间的长短视内容而定;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方便教师参加培训。 (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动教师继续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远程教育能克服空间阻碍;实现同时、同步的教育资源共享。这种方式对于偏远地区尤具优势。但目前四川省采取远程教育形式只占3.0%,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至少在县级地区不同程度地设有电教馆。因此各县级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教育部现已开放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资源,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同时利用“博客”等网络技术为广大教师构筑起教育交流的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浅论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教与学探索 [论文摘要]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教育先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次性教育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教育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好途径。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面临大的改革,而改革的前提必须是教师先行。文章旨在对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教与学模式,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师 继续教育 教与学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国新技术、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真分析了目前西安地区英语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并结合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的途径和措施。 一、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师的整体发展进程中,继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评估和学习策略培养等因素中,教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价值实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续教育的结构、内容和运行机制。①调查显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进程中,通常会自发地接受自己在中小学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位新教师很可能会按照他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去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守旧行为,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对于英语教师而言,随着英语的逐渐普及、知识的迅速更新,英语教师专业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这种现象在西安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当中尤为普遍。 二、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多年以来,西安地区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英语师资状况令人担忧。我国中师一直无英语专业,大专英语毕业生,特别是在西安地区农村学校任教的人寥寥无几。农村英语教师学历层次低,教学水平低下,专业知识跟不上目前教研要求。还有那些非英语专业或未经过培训的英语教师中,很多人语音语调不合格,导致学生上初中后需要纠正但又难以纠正,给英语教学带来困难。陕西省自1996年就开始对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尚存在许多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英语教师观念落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基地教学条件落后,培训内容和教学实践脱节,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和日常教学发生严重冲突,等等。 三、目前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分析 (一)地方主管部门和当地校领导对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 领导认识不足,在宣传落实和服务环节上检查、指导力度不到位;再者,基础教学点的教学力量不足,设施不够完整;加上各校的教学任务重,工学矛盾始终是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现在教师一般进修占双休日,而双休日大多学校要求补课,教师的培训时间没有保障,教师也就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加之各地全是采用强制政策,组织不得力,人数多,班级大(平均150人),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师观念落后、学习目的不清 许多教师只为学分而来,因为修不满学分就没资格晋升职称,这是硬件。所以继续教育实际上是和职称晋升相关,否则大概没几个人愿意学。时间与任务的矛盾:教师课多、任务重,一般教师平均每周15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并且许多学校要求周末补课,使得教师忙于工作,身心疲惫,没有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来安心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来去匆匆,敷衍了事。胸无全局、各管一段:大多教师的态度是和自己所教有关,就认真听,否则是应付学习。初中只学与其有关的东西,稍稍深的知识就不愿意学习。高中教师也只是学和自己工作有关的知识,忽略了基础知识。形成初高中各管一段,互不衔接。部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有关部门为了办班,收取经济效益而找的借口,对参加继续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虽有必要,但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是被动的“要我学”,对更新观念、加深知识不感兴趣。 授课教师任务重、压力大。西安地区的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没有教材,教师必须自己选题,编写教材,时间短,任务重。而且选择的论题、编写的教材必须贴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班级管理方面教学班级过大,基本是100人以上,甚至200~300人,导致了管理混乱,教学混乱,只是进行了继续教育的形式。另外,由于教学条件差异,许多地方缩短学时,教学时间比较短,并且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基本是一门课程12~16学时。对于一些主干课程,教师也只是挑重点来讲,教学形式简单,基本以讲授为主,谈不上讨论、互动,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西安地区组织继续教育学习的形式单一,一般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百人的大会形式,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对西安地区接受继续教育的160名教师进行了教学形式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面授35.34%,函授15.79%,参观考察56.77%,专家讲座36.47%,专题研讨24.81%,同行交流40.23%,导师指导下自学22.93%。这些都说明把讲台变成共同的舞台,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并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是广大接受英语继续教育的教师所欢迎的。 四、加强和改进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质量评估小组监督教学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采取积极态度制定严格的措施、政策,使其制度化、法制化。我们也应该根据情况,制定出符合教师特点和教师实际的规章制度、实施办法。继续教育是一项宏大工程,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各地领导及各教学点要培训好管理人员,履行职责,建立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监督小组,严格检查、监督,进行质量评比,按照科学的评估原则进行质量监督,各地方要加强学员班级管理及教学管理,保障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课程设置 英语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在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应根据西安地区的实际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注意课程的适应性、应用性,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和公修课);应考虑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及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三)更新教师观念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学习的宗旨,是要培养学员的学习观,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扩大知识面及提高科研能力。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员必须明白培训目的是加强知识的运用和自身能力的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要以学员为主体,辅导教师为主导。同时,学员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创新思维,具有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和行为研究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中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信息量大,教学资源丰富,“融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甚至动态信息资源为一体化设计,组成强大的教学平台,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学员学习具有自主性,学员可以对学习内容自我选择,自我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文字、课件、在线测试或联系、bbs问答等)”,学习方便;教学具有交互性,创造了“学员—网络—教师”之间交流的环境,有利于开展协作式教学。采用远程继续教育,必须以网络教育技术为前提,教学模式要更新,教学过程操作是:“先辅导—自学,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网上解决问题—面授针对性解决难点—评估。”② (五)改革继续教育教学的方法 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面授、观摩教学、专家讲座、专题讨论、同行交流、网络远程学习并进行资源共享等。 1.示范与模仿。示范与模仿是人类社会传递接受经验和技术的教学模式,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常用模式之一。教学者进行示范,学员们观察,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参与技能的尝试练习,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加大练习,使操作技能熟练化。这种教学中,培训教师是组织者、示范者;学习者是实践者,其学习是由被动的模仿,逐步转化为主动掌握。 2.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多媒体教材的品种和数量的提供,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方便的先决条件。“配有文字教学,vbi、ip、直播课堂和网上资源。各校可以把优秀资源建设在网上,校与校之间可以共建,也可自建,大家参与教学,共同交流,注意培养方式对学员教学方式的示范作用”。教学中要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设计,把静态的集体变为动态的集体,为学习、交流、合作、研讨提供充分的机会。学习以小组讨论为合作交流的核心,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激发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对问题的思考,最后集体交流,各组汇报,共同分享不同的资源,学员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等来增加了解,促进学习小组的形成,充分体现全班每个成员的参与精神。③ 3.专题讲座、现场听课、座谈、评课、观摩参观等。继续教育教学必须形式多样,除了面授和函授外,还应该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邀请特级教师、英语教学能手示范,学员现场听课学习,并与讲授者座谈,学习教学的技能和教学科研知识,还可组织学员进行观摩参观,采取大集中、小分散、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边教学边科研的能力。英语继续教育要做到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教学组织灵活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我们要达到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主动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4.网上媒体精品课教学。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身边的各个领域,它以综合性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视听,全方位、高效、启发参与式的多样化可交互操作环境。④选择地区优秀的英语教师,根据主题,制作网上精品课程,学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学习和网络远程案例教学,实行资源共享。通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研究学习,掌握教学技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改变被动听课的学习状态,能使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对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中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采取科研课题立项的方式来进行,并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办法。 总之,搞好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为提高西安地区全民英语水平,使英语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了解国外发展,学习国外技术,才能培养出德、能、勤、体方面的全能人才。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浅析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追求的目标是:继续教育要连续、一贯,只要教师需要,继续教育就要随时满足。在终身教育的理论指导下,要求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形成一体化,通过继续教育激发教师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挖掘教师的潜能,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设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的课程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专项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当前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客观要求之间存在的距离 1. 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尽管国家多次强调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名存实亡,上课往往是机械的训练,没有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完全处于被动、机械的状态,最终没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 2. 大多数体育教师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命令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统得多、包得多;在教学中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死板地接受,这样的课堂缺乏活性,学生无积极性可言,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创新的热情被扼杀,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3. 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业成就获得提高,一直是体育教育评价所关注的问题。真实、公平、客观地评价体育老师,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传统的评价方式导致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步伐。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时,要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体育学习成绩和健康情况与其以前的学习成绩和健康状况相比较,衡量学生是否获得进步,以此来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是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许多教育研究者都认为,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三基”,而且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博进取、吃苦耐劳等多方面能力。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体育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善用教学资源,构建活力课堂。体育教学资源包括:体育教材资源和生活资源。教材资源是课堂学习的中介,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推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激发兴趣;留一些课外尝试和探索性的作业,例如:分析一场球赛、生活中的安全检点、对自己体质进行判定、对家长健康生活进行检点、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体育运动会等。从生活入手,把体育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在实践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2.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塑造健全人格。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这一定义对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不能很好地向素质教育转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因此,“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势在必行,它是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造和谐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和谐师生关系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及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它体现在“教学民主性”、“教学的宽松性”上。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有驾驭教学的全过程的能力。 4. 关注体育“后进生”,因材施教。根据年龄的特征,体育后进生的类型是不同的,学生的主观意识决定着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的体型、身材影响体育成绩。教师要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用真诚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 (2)对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3)积极引导,转变观念,要经常和学生谈心。 5. 恰当的评价,适时的表扬。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学生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赏,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真诚的评价。因此,在评价时我们应注重感情投入,用恰当的言辞给予褒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评价学生。当学生某种良好行为出现后,教师及时给予认可,促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并自觉实践。 只要评价时我们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就能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由于我国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和强烈渴望,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继续教育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对新世纪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建立适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建立开放灵活的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是体育教师培养改革的总体方向。构建新型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关键是打破单一、封闭的旧格局,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养新格局。体育教师培养格局多元化,它需要师范院校和专业体育学院的学科改造与提升,以满足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并需要设计相关的学科与专业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立专业性和独特地位的体育师资培养,实现体育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变一次性、终结性的培养为连续性、终身性的教育,用职后教育来深化职前教育,又要在职前教育中体现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并用不同于职前培养的方式解决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 2. 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层次、多规格体育教师,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随着国家体育教师教育向“大学加教育学院”的转化,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现在多采用“4+2”等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上开创一条新的途径。 3. 精选体育教师培养内容,构建适应体育教师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师培训的具体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实践环节要与时俱进,注重理念、素质、能力、知识的综合培养,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体系。要选择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空间的教材体系;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自主探索与教研活动。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手段。在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系统集成各种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力量,构建开放的体育教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实现网络教研,推进体育教师教育方法与技术创新,加快体育师资培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5. 探索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创新体育教师培养管理。根据教师进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在进修期间的学习态度、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教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水平进行多元检测评价,并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客观地反映教师接受进修培训后在态度、技能、能力和学业水平上的提高。这对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总之,继续教育的目的除了让教师获得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还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重大,只有广大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继续教育论文:切实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摘要: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教师继续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培训单一、缺乏灵活性、教育基地资质不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继续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次改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程理念、知识结构、实践领域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教师不仅是单纯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实践者,更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创造者,可以说,教师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教师的继续教育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继续教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才能胜任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也必须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因此,只有切实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农村,继续教育已经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培训中心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也只不过是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教师也纯粹是为了应付而参加培训,根本不能从中受益,于教学也无裨益,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也就只能是事倍功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效甚微。 一、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识不强,仅仅把教师是否参加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使职称评定成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唯一动力,不利于激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是培训中心意识淡薄,没有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主管部门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是为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只要教师完善了相关手续,就能拿到合格证书。由于以上原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也就没有了动力,缺乏动力就不可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去参加培训就能合格,能合格就能评定职称,一旦职称评定就不在乎继续教育了,也不愿再去提高了。 (二)培训单一,缺乏灵活性。 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之一是培训时空的安排缺乏弹性。短期集中面授的方式难以避免参训教师不受家庭、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而缺勤、迟到和早退,其结果必然造成个体的有效学习时间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突击性的教学使参训教师很少有人能在短期内接受、消化和掌握多门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素养。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的表现之二是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很少。课堂教学对培训学校来说省时省力,对职前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具有重要价值。但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却并非首选,因为他们受训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而非简单的接受知识。 (三)教育基地资质不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主要设置于各地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同属成人院校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和普通院校相比,绝大多数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建设十分薄弱,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严重匮乏,专业设置不全,师资队伍不足。相对水准较低的基地要完成水平较高的培训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要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工作 (一)从整体观念出发,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课程安排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综合考虑各项教育活动的功能和价值,有机地结合,适当地调整,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教育活动。 (二)将教师素质提高的终极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分解,使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阶段性的发展。对于新手教师,注重以实践任务为主线;对于3至5年的初级教师要突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经验的反思,旨在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中高级教师要以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实现“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过渡”。 (三)根据现阶段教师素质构成中条件性知识不足、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不强的两大局限,突出阶段性的任务重点。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帮助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教育质量观、师生观和学生观的转变,提高他们的教学监控能力,实现个体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以计算机为重点,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现代化。教师不但要会使用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等老一代电教设备,还要掌握电脑等各项新型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使用,使其相得益彰,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教材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中小学教师教材的编写应在全面考察教师现有的素质结构基础上,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把握知识发展的脉搏,既反映社会发展对教师知识素质的要求,又照顾教师的个体素质发展的内在需要,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建构,求博、求新,加强针对性、实效性。 (五)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应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还应注意把学生组成大小适宜的群体小组,去搞发明、制作,组织他们去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群体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捕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我认识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六)培养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由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构成。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包括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造性理解能力的人,在认识事物时,往往能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独到的新思路,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创造性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求异思维占优势,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其次是创造性教学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的能力、创造性运用教法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教学应变能力等三个方面。创造性把握教材的能力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创造性运用教法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创造性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和条件的变化,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应变,正确处理,使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总之,要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就必须切实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学校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国家也更加注重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实际效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肩负起自己身上的责任,构建美育的观念意识,把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实际效用发挥到位,在教学的时候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眼界,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进行比较,具有社会效用、个体效用、教育效用的特点,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老师需要转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美育 1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1.1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茁壮成长 美术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能够加强我们对于美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审美观念,拓展眼界。学生在上美术课的时候,注重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加强实践能力,善于发挥想象,不断进行创造,构建独特的思维形式。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美术活动中去,不断加强实践经验,增加见识,从而感知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校园的生活很多都是比较单一无趣的,这样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核心力量。 1.2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康德曾经说过“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利用美术欣赏课,可以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独特价值和审美情趣,从而感受到画家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并且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提升艺术的价值和内涵。学生能够使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对不同的美术流派和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适当的描述,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作品的创作环境,感受画家的情感,能够认识它、欣赏它。 2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培养综合型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而且,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出现了岩石壁画,再到新石器时代又出现了彩陶,还有象形文字,这些变化都表明了美术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价值。所以,人类文化的发展在某种层面上来看,就是美术史的一种演变,美术具有认知、教育和创造美的效用。美术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和情感认知,增加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美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 2.2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美感的教育和形态的认识,从而来加强学生对于美的认知、欣赏、判断和创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更加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构建。通过不断的探索,人们的审美经验也更加丰富,美术教学就是把审美意识更好的深入到人们的心中,让人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努力在社会中创造美。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更加注重绘画技术的分析和锻炼,但是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加强还存在问题,造成学生只懂得绘画,却不懂得怎样去欣赏美和发现美。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需要以绘画教学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努力创造生活中的美。在美术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用心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发现大自然的独特魅力,使得学生能够认知自然、感受自然,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乐趣。美术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重要的帮助。 2.3美术教育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很多学生的文化视野不断增加,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加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学校美术教育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美术教学的时候,让更多学生投入到美术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美术作品,支持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进行创新。首先,可以让学生把握最基本的美术和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再者,可以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利用油画《开国大典》,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发展的艰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观念。利用《替花仕女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并且掌握唐代的审美观念,还有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模式以及精神世界的贫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利用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赤诚的爱国之心。通过写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通过参观博物馆、画展和纪念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鉴赏水平。 3结论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竞争也更加的残酷。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现在急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能够顺应社会的综合性人才,这也是现在教育界急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美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美术教育,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宋斯睿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研究 五彩缤纷的色彩组成了大千世界,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定热爱这五彩的世界。而色彩对于绘画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它是学生初步认识绘画的基础。在现今中小学生中,色彩的视觉效应相对于枯燥的造型艺术,往往会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色彩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也是最直观的。正是这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现象给了学生最初的也是最永恒的印象,因为它更有创造力和感染力。色彩教学更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它的大致内容可分为色彩常识、色彩感受,色彩造型、装饰色彩、色彩应用和表现等几个重要部分。这些都是贯穿于认识、欣赏、感悟、造型、表现、创造等各个教学环节的。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色彩的教学呢? 一、感受生活,进入色彩的世界 伟大的哲人马克思说过一句话“:色彩的感受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孩子们刚步入这个世界,看到的就是万千的色彩,并且被它的绚烂所吸引。色彩在学生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无需过多的思维分析,只要放眼望去,无论是红的花、绿的草、还是蓝的天,都是直观的、印象的。作为教师希望学生可以感受到身边的色彩,发现它的美,找到它的美在哪。其实,感受色彩的途径很多。①可以通过欣赏画作来感受。②可以借助高科技计算机手段,直观的演示色彩的千变万化来感受。③可以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来感受色彩。④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文字中的色彩。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通过对专业美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和认识三原色、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固有色、互补色、环境色及色纯度、透明度等一系列的色彩关系。通过科学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光源与色彩冷暖的变化。真正正确的认识和观察才是学习色彩入门的主旨。 二、借鉴与学习的统一 艺术不是单一化的,艺术本身的活动正在于它的多元化。所以,学生要借鉴什么,如何借鉴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本能的学习方式来源于模仿,借鉴与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长久的学习都与借鉴分不开。而我们绘画的基础也是从模仿借鉴开始的。借鉴与欣赏能力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鉴赏感受不同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可以是名家著作,感受名家的用色之精彩,也可以是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其实这种借鉴式学习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掌握一些绘画技巧,艺术语言样式,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这更能让学生保持一种谦和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能从作品中汲取更多艺术营养,从更独特、更自我的视角来感受色彩。 三、运用色彩,创作创新 对于色彩的认识,目的在于掌握它和运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作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孩子们的想象是无限丰富的,它只是碍于无法用画笔来描绘。因此,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让学生动笔、动脑、更要动眼。即便是涂鸦也可以,不需要过多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后,学生会有自己的经验,自我的思考认识,能够独立的完成画作。色彩只是源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色彩,可以尝试综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 四、教师的教学作用 作为教师要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把美术新课标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贯彻在美术课程的各个阶段,并因人而异的呈现出来。教师在总体教学中要注意对色彩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造型、色彩应用和色彩表现几方面,充分开发学生的色彩感悟能力、色彩应用能力、色彩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教学初期,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色彩的关系,掌握色彩的规律。不把过多精力放在细节上,着重要求学生全面了解色彩基础,掌握基本技能。教学中期,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色彩规律的基础,明白色彩组合的复杂、色彩组合的对比性、与周围色彩的对比关系、什么是色彩环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所画的是色彩的对比关系,环境变了,色彩的面貌也就跟随着变了。教学后期,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全面的绘画修养和创造能力,表现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学生对于色彩技能的掌握和对于色彩的独立理解。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解放双手,解放思想。自由地表现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美术新课程正在不断的推进改革,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实施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而美术教育又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对美术人才的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要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的培养以及艺术气质的熏陶。美术课一直是学生们很喜欢的课程,是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由动手、自由表现、自由想象的一种媒介。在色彩的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中循序渐进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独立思考色彩、综合运用色彩。 总之,色彩是自然的,又是理念的。它可以用于再现,用于装饰,更能传达我们的情感。虽然现在色彩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大纲。但它在美术教育目标中有着具体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大纲要求,根据各阶段学生特征,切实落实色彩教育,让色彩教学取得最佳成效,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为世界创作出多姿多彩的画卷。 作者:李晔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中学美术教育观现状研究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新课改的实施,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造成这些弊端的因素加以分析,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学美术;重要作用;素质教育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己经提倡了多年,但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它使评价方式对中学美术教育产生弊端。各个学校的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来进行的,学校对非中考科目都有不同程度的轻视。科学和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但教育的现实实施状况却与目标严重脱节,现行的中学美术教育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理念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越来越与其背道而驰,仍然是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没有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忽视了学科间相互的横向联系,对中学美术教育延用简单的量化标准,限制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对这门课程也比较轻视,无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从中学美术教育的师资状况来看,地域差异使中学美术的师资配置不均衡,上造成了我国艺术院校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工资额度造成了县乡一级中学美术教师的流失,应试教使,中学美术教师地位微乎其微;从目前中学美术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来看,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从学生的状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惯性使中学生审美倾向产生偏差,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多元的文化使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中学生每天都要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使教育者所面临的学生状况愈加复杂。审美教育是宏扬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但当前美术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社会上各类美术辅导班林立,使中学美术教育成为谋利的工具。从教育投入状况上来看,有限的教育投入大多偏重于应试科目,中学阶段的学校多年以来一直经费紧张,对美术学科的投入少的可怜,: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上的歧视性作法使学生不能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另外,学校的教育投入以应试科目为中心的作法,造成了有美术天赋学生的流失,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育观的策略 改进评价方式、课程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没有哪一个学科和专业是孤立的存在的,素质教育要求从人自身个性、兴趣和天赋等出发,美术学科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应该充分考虑这种个体的差异因素,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但美术学科又不同于其它学科,注重教育结果的评价方式一定不合适。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中学美术教育良好实施和发展,因此,其教育评价系统必须是灵活的,要提倡与被评价者的与动与交流。学校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调配中学美术教师资源。建立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通过考核招收合格的美术从教人员,使中学美术教育的实施得到保障。美术学科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要求美术教师即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能够面对快速的知识更新,群策群力,对具体的问题不回避。弘扬民族文化,以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为核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发扬和光大优秀的民族美术,这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美术是最早的文明传承手段之一,现代美术教育取代了古老的艺术传承方式,美术老师的任务要明确中学美术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的群体是青少年,它要求美术教师善于采众家之长,保持自己本色,探索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要对外来文化敢于包容,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最终都要以其母体文化为核心。中学美术教育不能,过分的强调技巧与方法的教授,要让中学生形成良好审美观,促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不能让流行文化的强势造成学生的盲从,这也是我们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中学美术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是多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定也是中止精英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不要使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避免使社会上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辅导班成为强势。合理的投入是发展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面对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解决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状,使全民都受到均等教育;现在中学美术教育还在面临窘迫的境地,但合理投入能改善美术教学环境,能解决在学校内部的学科歧视问题,以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来说,要使素质教育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订相关的政策、步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要深化美术课改方针政策,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给予培训与提高,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组织提高教师各种素质的培训活动,引进美术教育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并不断加强美术教师师德行为培训,进一步加强美术教师业务能力培训。要提高美术教师地位,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此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投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做到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注重网络资源的应用、交流和共享,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根据美术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使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三、未来发展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美术课例开发研究,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了解,补充和辅助国家美术教材,通过艺术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美术教学工作。要继续开发自然景观,接近生活、深入生活,引导学生调、搜集、研究地域文化资源,必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利用不断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使中学美术教育进入良性发展,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材。 作者:刘杨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校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大学信息化环境下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也被提上议程,现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美学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发展因素和时代变化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不但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上,也渗透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信息化大环境,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动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改革。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特点;价值;措施 本文探究分析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中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显露信息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详情如下。 1.多元化 多元化是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筛选先进有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们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百花齐放,从而促进了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自主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自主性更强。上文提到,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影响,大学美术的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除了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 3.交流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交流性增强。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交流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以及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网上教研、教学资料共享、网络课程等。 二、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网络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促进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有关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也丰富了现阶段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美术的信息化教学,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贡献条件,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三、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化设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措施。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进行信息化调整,主要的实施方法有兴建多媒体网络教室、规划区域教学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不同的教室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听课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缓解美术教师上大课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强度。本文认为,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授课教室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广播功能、转播功能、监视功能、私信功能等。广播功能是指授课教师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呈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屏幕上,避免大屏幕授课的简单杂乱;转播功能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某一位学生的屏幕内容呈现在其他学生的屏幕上,这一功能主要是适用于示范教学、提问等;监视功能是指教师的主机能够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运行情况,防止学生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私信功能是指教师能够接收到从学生电脑中发出的私信,主要适用于答疑环节、或者是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等。 2.收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各种积极有益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建立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内。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可以随时访问资源数据库,调取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用于学习研究、写论文等。 3.实践能力 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联系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美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丰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美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作者:杨梦玲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一、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客观方面的欠缺 (1)应试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模式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予以重视,甚至很多家长会认为学生学习美术是在耽误时间,对文化成绩的提升会造成影响。另外,由于美术专业没有被列入升学考试的范畴之内,很多农村小学安排美术课时比较少。由于美术课程没有得到农村学校的认可,很多美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在美术课程中部分教师会直接将美术课程改变为“主课程”,这样一来,导致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 (2)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孩子在迈入幼儿园之后最感兴趣的事情便是画画,在孩子的画笔中所涂鸦出的诸多作品可以将孩子的童真以及对世界的好奇进行展现。但是由于面临升学等因素的阻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会从美术教育中转变为文化课教育,甚至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学习美术是不务正业,是浪费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主观方面的缺失 (1)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匮乏。 众所周知,小学美术教育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美术欣赏、美术手工等,要想开展小学美术教育,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与城市小学教育相比,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并且缺乏相应的教学辅助,导致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课堂死气沉沉,整个课堂的氛围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美术修养过低。 现阶段,我国诸多地区的小学中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不仅师资力量短缺,并且很多美术教师都是兼职教师, 他们缺乏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自身所具备的美术修养比较低,无法胜任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工作。 二、积极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此,笔者结合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农村小学领导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小学教育中,学校领导特别是小学校长对整个美术教育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领导对小学美术教育加以重视,那么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之中,小学美术教育会提高其发展的高度,会受到家长的认可以及教师的重视。 2.开展各种类型的美术竞赛活动 现如今,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自身缺乏美术素养,并且很多农村地区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会对美术教育失去兴趣。对此,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美术竞赛活动,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将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邀请具有相关经验的美术教师前来举办讲座,选派优秀的美术教师定期到各个学校参观与学习,这样一来,才能为美术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才能促使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教学能力能够满足当前教育的要求。 3.开展教师培训,提高美术教师的技能 美术教师是农村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关键人物,学校需要对美术教师加以培训,并且要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于美术专业的专职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养,让美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教育水平。对于比较年轻的美术教师,学校需要给予适度的关怀,促使美术教师能够形成骨干、兼职以及年轻教师这一类型的教师梯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得到创新发展。只有如此,我国农村美术教育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作者:马维兰 单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教育辅导站古城中心小学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美术教育课题化教学可行性研究 一、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 美术教育在我国美育蓝图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美术教育意识,确立正确的美术教育目标,并结合时代要求明确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对美育理想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但是,现阶段国内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培养模式上,没有摆脱学院绘画专业的模式;其次,在教学方式上,仍属于艺术家的教学方式,培养方案近似于绘画专业,培养目标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再者,在技能培养上,忽视了美术修养和审美价值的培养,学习方式方法的传授也有所欠缺;此外,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状况与整体发展目标未能同步,国内发展要求在开放性与专业性上存在不足,对美术教育存在认知差异,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和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师资队伍中缺少富有新理念、新思想的优秀人才等。 二、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美术毕业生的工作领域日益广泛,当前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推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高校应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发掘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具体来说,可以概况为两个层面。第一要更新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艺理通、品学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培养,既能成为相关文化艺术领域的佼佼者,又符合当代社会的多重能力要求与多元文化需要。第二要深化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将传统内容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用美术实践丰富艺术理论,实现抽象观念的具象表达,加深学生对兼具学术性与专业型的美术知识的理解,具备过硬的美术专业理论、绘画技能、以及较好的艺术教育能力与实践能力。所以,要实现以上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要求,高校非常有必要优化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引入课题化教学模式,构建极具专业特色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题研究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 三、课题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课题化教学模式旨在协调美术教育和美术实践,希望通过实践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模式下,美术教学的重点从绘画技能的培养转变为自主探索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教师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提出一系列问题与要求,通过梳理问题与要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查找资料,综合分析和讨论信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首先,由于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统一,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手段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螺旋式递进原则,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其次,为了让学生可以针对性地熟知艺术理论与风格流派,同时又能够从整体上认识与理解绘画教学和美术教育,教师应采取多元与集中并存的原则,结合当前先进的美术思想与观点,保证美术教学的前瞻性与连续性。这样以艺术理论为基本前提,以艺术实践作为课题主线,有利于保持教学目标的清晰和教学结构的严谨,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三)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步骤 第一,教师要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课题方向与目标,并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探析和研究。首先,教师通过确立开放式的教学情境,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其次,学生围绕这个课题查询有关资料,在浏览阅读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类似主题的研究状况,从而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深层次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激励学生从多个视角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学生要在明确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完成进一步的资料梳理与信息分析的任务,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学生要参考自己熟悉与感兴趣的信息资源,掌握多种类型的艺术理论与风格样式,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以促进研究工作有序进行。其次,学生要针对艺术形式和实践等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向并做出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综合多种内容与形式,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逐步实现课题的研究和观念的表述。第三,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总体评价和自我反思。首先,身为美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当总结其教学经验,反思其教学问题,尤其要重视回顾和整理有教育意义的重点细节,以便及时改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作为艺术实践过程的主体,学生可以借助分享和讨论等形式,讲述此次实践经历的心得体验,通过自我判断和选择来解释有关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试图分析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问题。 (四)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模块 一般来说,可以将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美术教育理论模块:有美学、美术史、美术概论等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学、美术教育方法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以及艺术管理与博物馆教育等社会美术教育理论。第二部分是美术教育实践课程:这个模块的活动涉及范围较广,主要进行国画、油画与版画创作,并学习课件制作、造型基础、综合材料、视觉构成和新媒体艺术。第三部分是美术创作和教育实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批安排教育实践与社会实习,以丰富其艺术理念与表现。第四部分是艺术素养拓展课程:首先,课程包含艺术与市场、艺术与自然、艺术与评论与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等方面。其次,课程方向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设定,例如低年级美术课程侧重色彩和表现、构图和形式以及造型基础和表现方面。高年级美术课程重视经典作品的解读、媒介与材料的选择、绘画语言和图式的研究。再者,课程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既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也可以是户外实践。 四、课题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化教学模式注重研究性,是一种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教学方式。将其引入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可以转化师生的教学角色,帮助学生自主探讨课题,多视角分析问题,实现从美术绘画水平到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培育学生美术教学观念与意识,丰富其内涵,提高其自信心。其次,运用此种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平台与研究空间,使其能够在经验总结与自我评价反思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采用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顺应了当今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实现严谨教学与开放教学相结合,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创新性。尽管如此,在高校创建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首先,这意味着要调整课程,学校要重新论证其教学目标、师资状况和学术定位,并且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学术涵养与知识结构的培训。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重点从训练单一绘画技法变成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要求教师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因此,充分考虑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现状,课题化教学模式的推行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风险。 五、结语 尽管对于当下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来说,课题化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初步尝试与探索,大范围推广与实行还存在较大困难,但要想实现美术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所突破。因此,首先就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同时要积极借鉴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与思想,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探索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美术教育课题化教学模式,促进美术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郭栋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现代美术教育影响研究 一、现代美术教育与中国画的相关介绍 1.现代美术教育及其形成基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风格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学习、借鉴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国画也可以说是在美学思想的积累、沉淀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美学思想越来越具有融合性。现代美术教育思想是在中国古典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征:第一,传统儒学思想的美与善有机结合、统一。儒家对于“无声”“无味”以及“无色”的论断,全面、深入、系统地阐释了艺术和审美之间的表征关系,从情操陶冶、精神美的角度提出应该观照人的心灵。第二,道家美学思想的美与善有机结合、统一。道学家对于审美思想以及道学理论的表现主要可以归纳、总结为“观道”“悟道”“体道”三点,同时还可以立足于还原事物本质的角度说明超越人类世间万物的自由境界。第三,楚骚美学中混合儒道思想。道学比较推崇自由奔放,而儒学强调高尚情操,将两者融合成一体,有利于启发人的思维,升华人的情怀。第四,禅宗美学中美与禅的结合、统一。佛家思想中融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而且在人的解脱以及认识上主张、提倡“梵我和一”的世界观,以空灵、淡泊的心理追求净化自己的内心,进而提高艺术与审美主体内心感受的境界。西方美学思想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围绕着“社会和艺术”“自然和艺术”“人和艺术”等领域。如,亚里士多德在传统美学理论“模仿说”中的主要思想是“艺术模仿于自然”。现代派美学思想中,主要将印象派作为划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界线,印象派并不支持古典派,其往往利用现代光学理论和光学实践展现绘画艺术。 2.中国画 中国画的概念非常宽泛,狭义的中国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国画,主要是指利用我国传统的宣纸、墨汁、毛笔和颜料等材料和工具创作的绘画作品,时代风格比较突出,民族特色也比较鲜明。从广义上而言,中国画的概念较为丰富,主要是指极具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趣味和传统审美理想的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民族绘画,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较为丰富,年画、帛画、画像砖、壁画、崖画、画像石和漆画等都属于中国画。 二、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画教学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美术发展状况,近年来不断改革,首先就体现在美术史教育方面。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外美学,为其后期进行艺术创作以及文化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中国画越来越强调基础美术教学,初期基础学习过程中,静物写生等教学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和视觉观察力。当然,学生在以后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灵活运用这些视觉观察技巧和基础能力,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观察各种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客观事物,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中国画的发展基本上与传统美术教育保持一致。我国自成体系的美术教育模式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出现僵化、停滞的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对于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的融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着力于有效调和中西文化。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学习诗词歌赋为基础,追求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美术教育和现代美术教育的侧重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如果违反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实际,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盲目地叠加、融合于一体,很有可能造成消极影响。虽然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中国画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在创作题材方面,中国画的取材极为丰富,特别是很多素材都来源于自然、生活。相对于传统中国画题材而言,现代美术教育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中国画题材的格局,同时也在创作理论知识系统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美术教育范畴。其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绘画技巧,现代设计、西方油画等创作技法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方式。 三、现代美术教育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为“雅”“清”“俗”“淡”四个字,而现代美术教育强调画家要提炼审美观念,从审美情调和形式感受等角度进行创作,更能够突出艺术思想的融合。为此,应该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完善现代美术教育,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1.强调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中国画一直以来非常强调突出绘画形式语言,形式语言主要是对于人的情感、能力、心智和意志的自我肯定和观照,体现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无限追求,并且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操和理想。形式语言不仅可以布局构图,还可以定格造型、运用色彩,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理想和情志。著名画家顾恺之在分析绘画构图的过程中提出了“置陈布势”的主要原则,谢赫也提出了“六法”的理论思想,这些都突出了形式语言在中国画构图形式中的重要地位。如,《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主要可以划分成三段:第一,刻画汴京郊野风光,主要通过环境、人物突出其氛围。第二,以汴京市区街道作为描绘对象,细致地描绘了繁华的街市和高大的城楼。第三,以具体人物情态作为主体,通过散点及焦点透视的方式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情感色彩非常浓厚。中国画的造型非常强调视觉的真实性,特别是点、线、面构成方面非常强调线条的质感,这也使事物显得非常生动、传神。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主要通过线条表现神像、火焰、龙等物象,整幅画的画面非常有动感、质感。这种融合具象和主观的绘画方式主要应用了点、线、面的造型艺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形式语言对于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性,作品如果缺乏形式,根本不可能成立,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内容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对于现代美术教学而言,形式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铺垫。 2.强调创新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表征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审美意象和人的职业、文化层次、年龄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熟练掌握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便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画创作水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从情感融合和选择意象方面将事物的意趣和形象凸显出来,这样有利于将对于客观材料的想象力提炼出来。中国画审美特征主要凝练了美学思想,而且主要基于美学层次对事物的审美进行观照,从而深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审美特征。如,中国画在创作鸟、人、鱼、山、水等元素的过程中,必须将艺术表现手段与审美意向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高度综合听觉、视觉、时间、空间和造型表现等各方面,给观赏者以丰富的视觉感受。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思想,因此每一幅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人品。现代审美意象发展的新思路是提倡自主创新,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画者可以学会观察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真、善、美。现代美术教育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画的研究学习不能局限于传统古老的方法,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一定创造,巧妙地融入多元化理念。在对中国画和现代美术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视点仔细、深入地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及个性,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的情感及其表现也会有很大差异。画者在绘制中国画的过程中,应该以一种高尚的品格进行创作,在选材、创作手法方面也不应受到客观事物的空间、时间的局限。此外,应该尽可能从大自然的四季交替、牛马羊群、花草树木等自然物象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中国画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些学生在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中存在轻笔墨、重写实的现象,想象力、创造力不足,而现代美术教育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将时代精神融入中国画创作。为了促进中国画更好地发展,应当在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及其发展经验,尽可能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中国画创作。 作者:张敏 单位:河西学院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美术教育课程后置学习单设计研究 一、学习单的特点 第一,由于学习单的特性,其可以使课程不受局限,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更机动灵活。第二,后置学习单都是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便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第三,学习单的设计一般都是由游戏和问题展开,答案一般为开放性答案,减少对学生的约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第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亲子共同学习。第五,学习单的反馈和交流的作用。学习单正是具备这些特点,才能满足社区课程的需要。当然,课程设置和完成课程的手段都在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学习单本身的灵活性,更能适应这种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学生频繁地带到学校以外的地方是很不安全且不容易实现的,面对丰富而生动的社区课程,要实现将社区资源纳入课程,建立社区与学校、社区与学生的联系,学习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如何搭起桥梁 第一,寻找联系点,通过资料的收集、筛选,确定课程主题(该主题能够体现该社区的特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独特性),以主题为核心搜寻可以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使其建立紧密联系。第二,学习单的设计应该注意课堂教学和校外学习单之间的联系。第三,学习单之间也应有联系。社区取向美术教育课程是由一个联系点建立起来的跨学科的统整系列课程,因此在设计学习单时,不仅要注意课堂内外的联系,还应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联系。第四,校外学习单和其他学习单、导览单等建立联系。校外资源实际上也包括一些场馆或者展览的导览单、讲解单等,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单,使之相互联系,不仅能使自身自然地融入社区,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第五,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社区取向美术教育课程一般都是统整课程,也就是说会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学科融入一个课程,要协调这些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矛盾,可以同参与该课程的各科教师进行协商后制作出新的学习单,这便充分体现了学习单的灵活性。学习单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一般的课程设置,学习单可以按时间划分为前置型学习单、课堂学习单和后置型学习单。三种学习单不仅使用的时间不同,还各自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使用不同的方式,达到不一样的目的。在社区取向的美术教育课程中,后置型学习单起到重要的作用。社区取向美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让课堂延展到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中。这一方面是一种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在情感上,通过课程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因此,学习单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社区与课堂的联系。要加强这种联系,更多的要靠使用学习单来发放任务,将在课堂上不能实现或者效果不好的教学任务通过学习单的方式来完成。学习单可以充当学生的参考资料,教师也可以通过学习单的设计来实现教学,即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通过学习单的指导完成学习。如,在“浣花溪公园”一课中,由于浣花溪公园紧邻学校,历史悠久,极具地方特色,是课程重要的一部分,而如何让学生熟悉这个地方,并且能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单的设计能够完全达成。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喜爱浣花溪公园,并进行相关的美术创作,笔者特别设计了与浣花溪公园相关的学习单,设定的内容为通过“找一找”和“你知道吗”这两根主线,引导学生游览整个浣花溪公园。因为学习单中需要学生找的景点分布在公园的各个地方,若要找到每一个景点并回答问题,即使有地图也必须走完整个公园才能完成。在设计时,笔者希望将这个学习任务安排得更加有趣,要求学生由家长带领,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够增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感情;通过巧妙设计的问题,也能够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并收获比在传统课堂上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刘慧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地方美术教育现状研究 1.于田县美术教学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1.1美术教学人员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据于田教育局2013年统计:于田县共有23所小学,675个班级,在校学生人数有19991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19541人,占总人数的97.7%;美术教师共有38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4人,占总人数的97%。由此可见,在于田县少数民族教师是美术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于田县与新疆地区县级学校、乡级学校小学美术教师人均负担数差距非常明显,于田县师生人数比率为1:588,距新疆县级师生比率1:404差距明显,平均每人多负担184人。这说明于田县的美术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美术教育师资匮乏。于田县美术教师职业与专业对口度为32.4%,大部分美术教师专业不对口,多为兼职教师,美术兼职情况严重,这些兼职教师美术专业素养不高,专业化程度底,教学技能差,对于美术地方课程开发的意识较为淡薄,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能力不够。 1.2于田县美术教师学历现状 按照国家部门的有关规定,目前在我国从事小学阶段教育的教师学历应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据笔者调查,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能自愿来于田县工作的人非常少,大多数为定向分配,于田县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教师学历达到标准的只有64.7%,其中县级学校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0%,乡级学校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0%。这说明县级和乡级小学美术教师学历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美术教师学历不合格,提高教师学历是当务之急。 1.3于田县小学美术教师职后培训情况分析 职后教育是美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各级教育部门规定所有教师必须参加5年一周期的“继续教育培训”。于田县本周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达标率为73.5%,还有一部分教师未能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中有80%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经费由学校与教师个人共同承担,只有20%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经费由学校全额承担,所以大部分的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热情不高。于田县美术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的占23.5%,参加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的只有5.9%。这些数据表明:于田县对于小学美术教师的职后培训重视不够,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为提高地方课程的开发能力奠定基础。 1.4于田县美术教学设备与条件 于田县各学校多媒体教室配备比例低,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一般只有一间,很难安排上美术课。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大多为公开课做准备,或为参加教学大赛准备。美术活动教室也并未真正投入使用。于田县的美术课程开发实施困难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家长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农村乡镇,由于美术学科在材料的投入上相对较多,如平时的练习材料纸、笔、颜料、橡皮泥等等,这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家长普遍存在美术课就是“画两张画,让娃娃轻松一下”的思想认识,对孩子绘画材料的投入自然很少。这也说明了开发地方课程的必要性,开发地方课程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减轻家长负担,学生也更易接受。 2.于田县地方美术教育改革策略 2.1不断加强对地方美术教育的保护,完善相应制度。 首先,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掌握美术教师的在岗情况,适量增加美术教师的编制人数,加强对美术教育的投入,尽快健全学校美术设施的建设。其次,调整教师考评机制。现在的考评制度以学生的成绩来考察教师,将考试成绩与教师教学成绩捆绑起来,美术教师的考评缺乏相应考核标准,致使美术教师上课没有压力,制定完善的美术课程考评机制,从政策上改变美术学科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能让学校管理者、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情操的陶冶,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建立完善专业美术教师队伍 第一,更新美术教学观念。美术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更新教学观念,落实新课改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学生学习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教师应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难理解难领会的知识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直观、生动地摆在学生面前,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利用身边事物,地方资源进行教学,贴近生活,学生更易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题的学习地位。第二,提高教师基本素质。首先要解决美术教师的配置不足问题。对美术教师的编制、配置等加大扶持的力度,并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来于田县就业。对于现有教师知识水平不足、教学经验不丰富等多方面问题,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以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同时让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学历、普通话水平、教育理论、个人特点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目标和措施,积极落实对专职美术教师及兼职美术教师进行的业务培训,提高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加强偏远地区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以达到评估等级的最低评估要求,即每个教师两年内要接受不少于48课时的业务培训。学校应采用专业美术教师任课,在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从兼职教师中选择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到外地去学习经验、集中培训,并对学习培训工作进行跟踪与考核,促进学习培训工作进程的展开,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利用听课、评课制度,教师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综合素质评估。第三,加强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调查发现,于田县一些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数的多媒体教室都是闲置的,大多数美术教师没有用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不娴熟,于田县只有5.9%的美术教师通过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培训。不断加强对美术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美术教师也应自我学习,及时了解掌握美术学科前沿动态和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为学生扩宽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打造一支专业的美术教师队伍,为美术地方课程的开发奠定一个夯实的基础。 2.3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地方课程 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各级学校艺术课的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运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于田县的美术课程在资源性因素上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差距,但是在素材性因素上却具备着先天的优势,它拥有着底蕴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着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地方资源取材容易,孩子们对其有着极强的亲和力,更乐于接受,让民间美术走进课堂也使得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得以延续。让学生直接接触身边的本土文化,参与其中,容易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更直观的认识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创作出具有家乡文化的本土美术作品。增强作为于田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这对于提高民族审美意识,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于田县拥有着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如:维吾尔族的艾德莱丝绸、地毯、于田花帽等等,这些资源在于田县取材容易,随处可见,笔者建议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校本课程研究小组;美术教育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这些资源,研究适合本地的地方课程,让学生享受美术课堂所带来的乐趣。 3.结语 美术教育对一个人的良好素质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个人品行修养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保护意义。于田县应就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与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素质,建立完善专业美术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地方课程等措施,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书本之外的美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家乡文化,使本土文化薪火相传,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这对于提高民族审美意识,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凯旋 单位:新疆教育学院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美术教育中园林设计作用研究 1园林设计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一词最早曾出现在西晋以后的诗文当中,如张翰的《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对园林称呼,如圃、囿、宫苑、园池、庭院、别业、山庄等,在英美等国家被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篇中,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由此可见,园林设计就是关于“园林”的艺术创造过程。园林从形式上说是一种美术创作,是融绘画、书法、文学等于一身的艺术,当园林缺少了艺术,就势必失去了它的灵魂。虽然园林专业有着完整的体系,美术教育也有其专业特征,但它们都是表现“美”的艺术,追求“美”的形式。园林设计者应对“美”产生敏感性,而这种美感的获得需要通过良好的美术教育才能体现。 2园林中的绘画、书法艺术、诗词歌赋 早期园林追求以娱乐、休闲为主,后来逐渐在其基础上又增加了审美的追求,审美追求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园林中大量运用绘画、书法以及诗词歌赋。绘画、书法以及诗词歌赋不仅是视觉美的直接形式,而且有其深刻的文化追求、意境表现,在园林中极易识别,有很多实例。早期园林设计图纸,靠手绘完成,大到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小至私人宅院苏州留园,每个园林设计的作品无不是手绘之作,手绘成为电脑绘图出现之前记录园林设计成果唯一的途径。园林中手绘实例不计其数,仅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长廊,就有各种绘画作品多达14000余幅,该长廊全长700m,每根枋梁上都有手绘图案,如此大量的运用绘画作品,堪称奇迹,并入选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寺庙园林中建筑装饰也经常用绘画的手法体现它的精致和与众不同,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南海禅寺主殿建筑上就有各种绘画作品6000多处。书法作品和诗词歌赋在园林中的应用不仅表现在对联、匾额的点景之中,还有书法家的碑刻作品,它们不仅使园林形式美更加多样,也增添了园林的意境美。苏州有一园林名曰沧浪亭,面积仅1.08hm2,园主苏舜钦官场失意,归隐苏州时花“四万钱”将其买下并精心营建,因有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故名“沧浪亭”。园内的山顶有一亭子,其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取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取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幅对联使整座园林含义丰富、意境深远。苏州狮子林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是因为园内景色优美,而且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真趣”亭和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刻。园林中有很多绘画、书法和诗词歌赋的应用,这不仅美术教育的形式,而且很多设计者本身就是画家、文学家、美学家和诗人,在古代教育中礼、乐、射、御、书、数被看成是六项基本才能,也称“六艺”,因此可以说古人从小就接受了美术教育,学习了美术知识,尤其是绘画、书法和诗词歌赋,因此才能在今天的园林艺术中看到如此丰富的美术教育形式,因此美术教育对园林设计的创造、内涵和意境有重要的意义。 3美术教育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3.1表现、载体作用 纵观美术教育的内涵不难发现它与园林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对园林设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园林设计的平面图绘制、鸟瞰图等一些图纸离不开美术教育,这也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众多高校园林设计专业都开设素描、色彩课程的原因。在特定时期美术教育决定着园林设计成果的展现,没有美术教育,园林设计成果将没有载体,无法呈现出来。这是美术教育对园林设计的作用之一。 3.2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园林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而艺术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园林设计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和手法。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自然就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从纵多园林设计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只有具备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园林设计工作才能做出成绩。这是美术教育对园林设计的作用之二。 3.3陶冶情操、体现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古人云:“琴棋书画养心”。由此不难看出绘画、书法具有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功能,园林设计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手绘能力外,还要求设计者具备一定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决定着园林设计的水平。园林中体现文化内涵,多数是由典故、传说、习俗以及诗词歌赋来体现,一般要求含而不露。因此诗词歌赋比较适合表达这些文化内涵,也可以表达设计者的意图。比如“沧浪亭”园名,就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处世态度;又如苏州拙政园,园主王献臣被贬苏州后营建,借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是对朝廷不满、自我嘲弄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对仕途失意、得不到重用的一种发泄。可见,绘画、书法、诗词歌赋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有了它们园林设计不再在枯燥的科学,而是有意义的艺术。 作者:李运生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研究 一、新时期背景下的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1.职业美术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过于执着于传统美术教育理念,以计划性、终结性、专一性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使得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僵化,缺乏对于现代化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了解,从根本上来讲是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的。二是开展职业技术美术教学理念改革的过程中,部分教学者过于关注技能训练,忽视了构造美术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2.职业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首先,很多专业之间的区别性不大,忽视了专业之间的差异性,由此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极大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美术专业设置忽视了社会性,很多美术专业的存在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美术专业学习的教材内容缺乏交叉学科的学习,出现美术教学的孤立状态,这是不符合美术教学特点的。 3.职业美术教学的模式单一化。由于职业美术教学的观念守旧,使得其教学模式出现单一化的缺陷。首先,现阶段,多数的职业学校开设的美术课程内容,是在沿袭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实践性不足,理论讲解过多,忽视了美术教学与市场化设计之间的联系。其次,职业学校过于强调热门专业,在教学模式上缺乏长期的眼光去审视,造成人才资源的过多浪费,忽视了学生的职业规划。 4.职业美术教学资源不足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足,缺乏必备的画室、设计室、电脑室、专业器材等,难以给美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美术教学环境;其二,教师素质较低,教学水平难以满足需求,美术专业性素养不高,难以在开展美术教学工作中切合实际地去执行教学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到美术教学课程的效果。 5.职业美术教学考核制度不科学。现阶段的职业美术教学考核制度同样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将理论知识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忽视了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使得原本应该是一种趣味十足的课程成为学生们都厌烦的理论学习课程。职业美术教学考核制度中,笔试内容往往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美术理论上,导致其实践能力的低下,一旦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所学习的美术知识起不到作用,实践能力表现不佳。 二、新时期背景下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策略 1.积极改变美术教学观念。首先,教师方面的美术教学观念改善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注重职业教师的聘用和选拔,将美术技能强、美术教学观念先进的人才纳入到学校美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去,保证其对于传统美术教学观念的冲击作用。二是不断开展先进美术教学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倡导教师开展教学理念的学习和交流,由此肃清传统美术教学观念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力。其次,对于学生方面的美术教学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去接触现在先进的美术观念、技能、表达方式、主题诠释、实际应用,保证其与社会时代美术思想的同步发展。最后,对于社会方面的美术观念,应该强化宣传和教育,端正社会对于美术教学点看法,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2.注重美术专业的合理设置。结合美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充分理解专业设置的重要性。一方面,关注于美术专业设置的实践性特点,保证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能够实现实践能力和知识理论的全面发展,为其后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注重美术专业设置的社会性特点,结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特点,切合实际的设置美术专业,保证以长远的目光去添加美术专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打算。 3.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发展。在美术教学方式,首先保证在先进的教学观念的引导下,积极尝试开展教学方式的实践;其次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自身教学情况,探索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最后,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保证美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4.加大教学资源的投资力度。针对于职业美术教学资源不足现象,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首先,积极借助国家的资助,加强对于美术专业基础设置建设;其次,注重学校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美术教育事业的长久性发展;最后,不断强化学校与外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借助其实践机会,为学生争取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保证其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开展美术教学。 5.积极促进教学考核制度优化。高度重视美术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保证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同时,不断培养其美术实践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职业学校美术教育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我们需要不断地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析,争取在职业美术教育方面形成全面的理论实践体系,以应对新时期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发展要求。 作者:黄燕虹 单位:福建省三明职业中专学校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研究 一、当前幼师专业学生现状 中专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文化课相比基础知识明显不扎实,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数学、物理、外语这些科目。而美术不等同于绘画,尤其是幼师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繁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如何做好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生,而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育生,还要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这些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一样,教学中教师也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即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量生动化、通俗化、口语化。在讲解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要避免太专业化的术语,而应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美术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乐曲,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轻松掌握美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幼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幼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师专业教师要想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能力也不能单单局限于美术自身,还应广泛涉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 幼师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除了传授基本的美术技能外,其他方面都应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美术欣赏教学 教师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了解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思想,再通过讨论、比较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见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表象渐渐探究其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美,提升审美能力。 三、总结 总之,幼师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工作并不简单,我们只有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出适应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作者:郭屹梅 单位:石家庄市学前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美术教育中的雕塑教学研究 一、泥塑基础教学 泥塑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可以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练习平台。但是,其也有一些局限,如果一味学习泥塑那么使用的材料就很单一,学生很难接触到其他材料,更不用说广泛运用其他材料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不能停留于表面的赏心悦目,如材料和形式,更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凝结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绪。但是,艺术审美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建立在创作者扎实的基本功之上,此外还需要一个能够表达这种感情的载体,即材料。因此,雕塑不仅包括泥塑,其他材料也可以很好地表现艺术审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其他材料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材料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一件艺术品不仅需要创作者的才华和艺术洞察力,更需要特定的材料传递美感。合适的材料会将作品的精神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将目光投向对材料的选择。对于材料的选择不能仅仅停留在泥土的味道、铜的沧桑上。教师深入分析优秀艺术的精神内涵,将使用新颖材料的作品介绍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用创新的目光择取材料。克莱兹•奥登堡在这方面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作为波普艺术运动中的领袖人物,他用软质的材料创作雕塑作品,刷新了人们对于艺术材料的概念,如《覆盖着美丽皮毛的冰淇淋》《软厕所》《软打字机》。可以说,克莱兹•奥登堡用独特的材料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将艺术和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和恰到好处,由此向传统的艺术做到了告别。 二、重视中国传统雕塑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用西方的例子进行教学,对中国传统的雕塑比较忽视。中国古代的雕塑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雕塑,这个时期产生的作品是很好的艺术典范,如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又如,唐时的《卢舍那大佛》以及《昭陵六骏》。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美学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引入课堂,对其加以分析和解释,让学生在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精华,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作。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其教学也需要创新意识。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把握教学,了解当下艺术发展的趋势,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创新在雕塑教学中的重要性 创新是对艺术的再生,它会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念和方法。而怀疑、否定以及批判则是创新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用自己之前的理论和知识作为创新的前提,对现有的一切进行重新审视并创造作品。一件好的艺术品应该是雕塑者独特思维的展现,如果只是用之前的方法和观念创作就故步自封、毫无新意。因此,创作者要求变、求异,这样产生的作品才会有新意和高层次的审美,才是雕塑者创新思维的结晶。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转变观念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首先,教师自己的观念要改变,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教师不能将课堂看成自己的主阵地,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要自己一味讲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努力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另外,实行互动式教学,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要一味讲解前人的观点,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以往的教学机械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接受,缺乏自我思考和表达观点的空间,课堂成为权威观点的阵地。权威的观点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缺乏充足的材料,这些知识很长时间内很少有改动,是僵化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辨。 3.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主体意识只有在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被唤醒,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条件创造这样的氛围。可以说,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以往的教学信奉“师道尊严”的观念,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凌驾于教学和学生之上,忽视学生的感受,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殊不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只有在良好、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得到培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情感、思维、行为都是有差别的,都有着巨大的潜能需要教师去激发。教师应该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用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4.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经常介绍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鉴赏,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把随堂欣赏的内容与实践创作设计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提高表达和表现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他们就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当自己的作品优秀时,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增;当自己的作品不足时,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学习。 四、结语 雕塑教学时中学美术教育的重点之一。教师不仅要注重材料,更要进行创新教育,吸收中外一切优秀艺术品的精髓,这样才能将雕塑教育做好。 作者:聂裕荣 单位:广东佛山市大沥高级中学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美术教育创新方法研究 1.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不仅仅是在教育方式上的创新还应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的动力,自觉形成创新的过程和思维,从而真正实现在创作中的创新。例如,当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需要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对所要设计的图画以及事物的大概图形,然后再通过动手实践将想象变为现实,但是这种创作于以往要有所不同,不能够仅仅是照抄和照搬他人的作品,而应该是在吸收他人作品优点的同时还要形成自己作品的风格。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才能够实现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升创新能力,是因为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将绘图的想法通过实践变为了真正的图画作品,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他们创新的自信心。美术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有所不同,他需要学生手眼的结合以及思维和实践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中才能够完成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美术创新需要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分析问题能力、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所以学生在艺术上的创新能力不仅仅能够展现在艺术创作上,还能够体现在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 2.提升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实现美术教育创新的关键。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的主体引导者和实施者,他能够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进行美术教育创新的同时应该提升整体美术教师的素质,改变他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首先,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从而提升美术教育课堂的效率,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想,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美术教育应该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模式,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转换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讲解当中去,对于学生好的想法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而对于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教师要进行耐心的讲解改正他们想法中的不足。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意见,及时收回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要不断的学习充电,在专业上做到精益求精,在思想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积累自身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在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时,首先也要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即学生不再是教育的被动者,而成为教育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进行改革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要充分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创新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网络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美术作品在信息技术下绽放出他的独特魅力。所以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尽可能的实现网络化教学,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设计和创作出更多更有新意的好作品,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学生要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学习资源进行检索、筛选和查询。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同时教师的讲解一般理论化较强,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的讲解如果过于细致学生就不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以及创新的思维,如果教师的讲解过于简单,则又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的真正内涵。所以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学生在进行艺术赏析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出同类作品,通过对比及探讨来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可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其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充分实现同学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以及欣赏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引进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美术创作,以严谨的思维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所以学生学会网络计算机美术设计,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以及创作的美术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与其他人来共同交流与探讨,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找到今后创新的方向,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第二,改变传授和引导两组的比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美术教育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引导为辅。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下,需要调整教授和引导两种教学方法的课堂比例,要以引导为主,教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减少教师的传授比例,积极引导学生对美术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艺术和发现艺术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营造出激发学生创新的艺术环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绘画、电视、录像、电影、游戏、故事、音乐等,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艺术的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课堂上增加讨论和交流的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创造性的应用视觉艺术、语言文字艺术。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通过比较、对话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思考、判断、体会和鉴别资料,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同时在进行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年代背景以及其他文化艺术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美术资质以及人文精神的作用。 4.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学习环境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所以在进行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时,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对学习美术的热情。教师还应该树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意识,要尊重学生对艺术的不同观点和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积极活跃、崇尚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以及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心理的自由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人的赞同和认可则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这样,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就能充分展现个人独特的思想魅力、新颖的表现形式和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良好的创作环境更可以使学生不断增强创新的意志和勇气,培养自身的标新立异,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做到在绘画创作中独树一帜。学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还能更好的释放自己的审美观念,敢于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表现欲,利于他们形成多元化的审美角度,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和情趣。 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创新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在美术教育创新中能够形成不同的审美视角,提高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新过程中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当中,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美术教育创新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今后美术教育实践发展的基本方向。 本文作者:张云峰 单位:山东潍坊学院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师范美术教育研究思索 本文作者:张志强 单位:邢台学院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师美术教育,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不断增多,研究内容逐步拓展。笔者分别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1999~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筛选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86篇作为取样对象,回顾与反思近十年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研究情况,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研究者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存在普遍共识,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应有别于专业美术院校,应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如赵诗镜(1999)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培养目标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定位,有效推动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 1.专业课程的设置。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学者们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2]有研究者提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并建议增设设计基础、结构素描、意向素描、电脑设计等课程。有研究者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中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3] 2.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而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包含了约2/5左右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4]有研究者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教育类课程、中国与日本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基础课程进行了比较,用翔实的数据证明了高师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学者们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大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普遍的趋势,综合性和人文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艺术教育发展的主题。现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由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朝更注重人文价值取向转移,从而突出强调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研究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5]杨钧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综合化、多元化的高师美术教育的研究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不断深入。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6]有研究者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7]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要积极与基础教育相接轨,确立新的师资培养规格,在坚定师范性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关注。 二、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一)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二)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性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的不同,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 三、高师美术教育研究展望 (一)高师美术教育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时至今日,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向专业美术院校看齐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造成高师办学偏离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尽管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笔者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根本上正确定位价值观,在坚定师范性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在坚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上,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培养模式。 (二)研究对策和建议的有效实施 在研究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改革文章“蜂拥而至”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改革步伐仍十分缓慢。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应还停留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结构等理论层面上,而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如何使理论对现实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起到“助燃剂”的作用,这是今后研究应重点开拓的领域。 (三)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理衔接 新的课程范式和课程环境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新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是推行新课程的关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教育教学中较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性质、目标和价值。为此,探讨构建合理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师美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对加快教师教育改革步伐和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的不断拓展 纵观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经验总结居主流,在学科视角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这种单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的广度、深度。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五)高师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必须加强国际比较和跨文化比较研究,在学习中了解国外高等美术教育开展的现状、特色;在借鉴中进一步加强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在启示中推动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需要我们给予其更多的关切,这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深化改革、优化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音乐能力培养篇1 随着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音乐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代美学鉴赏的全新格局已经逐步形成。高校音乐教育要想能够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就需要对教育的审美价值提出全新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学生自身的思想已经相对成熟,对于美的事物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上。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育还需在循序渐进中将自身审美价值进行全面提升,在不断深入地探索中实现对于审美知识的重新构建,如此才能够对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一、审美教育与音乐取向相连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美学观念。在音乐文化的传播中,音乐美学又是一种表现和发展的文化活动。美育在正确的美学取向中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其终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美学观念,从而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养成,保证相应的文化得以有效传承。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是教师将音乐导向传递给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够确保审美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展现,教师需要通过合理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有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其存在的低俗审美观念进行合理纠正。此外,教师还需要将审美观念培养与音乐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根据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开发教学手段,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美学思想。 二、审美价值的积极作用 (一)专业性作用 从专业视角来看,审美价值的全面改变的确是对大学音乐教育的有力支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审美价值可以完善学生的审美观念,让他们更好地体会音乐魅力。另外,提高审美价值和美学定位可以保证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导向,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学生自身的心智发展还不能够完全抵制住诱惑,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审美与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纠正,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此外,正确的审美取向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能够直面挫折,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性作用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各种社会认知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学生只有将自身审美价值取向进行全面提升,才能够对社会产生正确、积极的感知。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以此完成教学改革,保证音乐学科能够稳定发展。从社会角度出发,审美价值的合理转变能够在宏观上对整个社会的艺术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引导,这也就使得审美价值具备极为突出的引导性与传递性,进而对于整个社会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取向形成一定影响。总而言之,审美价值对于社会的影响虽不显著,但其影响范围却很大。 (三)引导作用 大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以美学为导向,其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宏观上的社会美学导向和个体层面的微观导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社会性。在实践中,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对学生的审美价值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从个人角度出发,有效地传播健康的美学价值,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大学里,教师除了要加强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更要重视情绪教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主动全面地开展创造性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 (四)带动作用 在对学生的审美价值认知与音乐教学价值的有效引导方面,高校音乐教学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大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可以使学生了解美、欣赏美,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音乐教育与美学观会对社会的整体美学价值产生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育还会对每个人的审美价值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就使得其具备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与审美意识的提高,也会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得二者呈现出相互影响与相互受益的发展关系。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提升审美价值的有效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和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变。大学教育与社会美学文化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互为补充的系统。本文认为在当前的教育政策和社会审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教师、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音乐教学一定能够在实践中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宏观引导审美取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依照相关文件标准要求,为了全面推动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以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为基础,对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优化,因材施教,从而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另外,在指导学生的审美意识方面,教师也要保证更加专业化。在培养学生的专业音乐素养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净化,从而实现全方位提升。 (二)微观引导审美取向 高等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提供综合人才。教育的多元化造就了不同行业人才的多样性,为了满足社会的就业需求,各高校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不断创新,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合理地开展专业化音乐教育课程,从微观方面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音乐引导。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对于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一定调整,并且对于传统内容和流行内容的比例也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此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审美趋势相匹配,从而有效整合传统文化。此外,高校要保证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把宏观的社会观和微观的个体观相结合,从而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取向。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音乐教学的专业性和社会性不断得到提升,同时音乐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更加专业的教学器材来指导学生。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生的客观认识规律,不断地突破和创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大学音乐教学价值的体现起着重要作用。 (四)创新教育方法,有序开展相关活动 在当前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探索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学的开展有规律可循,但关于审美意识的培养却是无形的,导致难以合理评价最终的教学效果。这也是部分高校缺乏计量标准进而导致教学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依靠对微信互动和网络课堂的合理运用,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并且学校可以创建相关的信息平台,帮助学生获取网络资源。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音乐评估活动,保障学生能够在相互鼓励与促进中实现共同进步。各种风格的音乐网站在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尽情享受信息教育,随时随地得到音乐的熏陶。依靠此种音乐教育模式,高校能够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审美素质的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此外,要想使这种活动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进行适当教育,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富有趣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最终形成一种社会美学观念。 (五)依据现代教育新方针有效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大学音乐美学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现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实现内在价值。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先进的音乐理论与美学思想,严格按照现代教育的新方针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而将学生培育成为对社会大有裨益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与审美的关键,为了能够有效完成这一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以此实现对学生审美价值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除此之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其审美价值观的完善。 作者:王曼格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高职院校音乐能力培养篇2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重视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自周朝时期开始,其礼乐制度则彰显出统治阶级通过音乐熏陶,唤醒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自觉拥护君王的统治,提高民众的思想政治素养。世界各国用本国的国歌增强人民的团结力、凝聚力。可见,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音乐教育属于审美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道德范畴,音乐教育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因此,当今时代背景下,音乐作为提高个体审美与鉴赏能力、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更应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目标。汪宗田、张洁、王佩编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六章。第一章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固本强基的战略性工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宝贵经验,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需要,是培养可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第二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列宁的“灌输论”、中国共产党理论教育思想。第三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成就、存在问题、基本经验。第四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和任务。第五章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第六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分析德国、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结合书中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看,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音乐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实施形式。音乐教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借此弘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度、理解度和接受度。 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教育形式,体现出较强的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利用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作者在书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其外在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内化为内在道德修养的过程,借助音乐教育烘托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氛围,继而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启示,高校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一是音乐教师作为重要育人工作者,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关乎思政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当前,诸多音乐教师基于现实因素,往往只强调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对音乐教育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重视度较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因此,需要帮助音乐教师摆脱错误的思想认知,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加大音乐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德育力度。在开展音乐教师培训工作中,将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为核心内容讲,使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塑造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是精心选编音乐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的重要载体,音乐教师应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兼顾审美价值与德育价值,通过合理选择、优化配置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时代性、实践性。在丰富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程中,音乐教师应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秉持饱满热情,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选用新颖、生动、灵活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对音乐教育具有较高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是高校加大音乐教育经费投人,增设音乐课时比例,使音乐教师有充足的经费和时间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深挖音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政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转化,提升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四是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学工处、教学单位、校团委共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具体可通过校园红歌赛、文艺汇演、器乐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成立音乐社团,实现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另外,音乐教师可以邀请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组织音乐艺术活动,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见,该书为高校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作者:严岩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高职院校音乐能力培养篇3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音乐教育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就能够打下坚实的音乐知识学习基础,并且让自己在音乐的海洋遨游的同时发展其他各项能力。所以说,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既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全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音乐鉴赏能力概述 所谓音乐鉴赏能力,指的是能够结合所有的音乐要素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对所听到的音乐能够产生心灵共鸣,它是一种音乐感知的能力。只有具备音乐鉴赏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艺术审美的升华。从这个层面来讲,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指的就是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其自身的感知觉、联想、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进行有效融合后所产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联想,指的是音乐对听者内心相似情感体验的唤醒。想象,指的是欣赏音乐时自身特定的情感依附到由音乐所产生的表象上的一种心理现象。音乐鉴赏能力最重要的表现,是由联想和想象共同完成的情感体验。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初步鉴赏阶段,是指学生在听完音乐演奏后能够立即判断出好听与否;二是情感鉴赏阶段,是指学生能够基本上听懂音乐演奏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时随着乐曲变化而相应地发生情感的变化;三是理智鉴赏阶段,是指学生能够完全地沉浸在音乐当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同时能够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进行准确描述和评价,这是音乐鉴赏能力的高级阶段,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如创作手法、音乐语言运用、乐曲结构和民族特色等。由此看来,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其文化修养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音乐世界时,往往容易被“流行”但庸俗的音乐所迷惑,对那些真正具有艺术性的、旋律优美的音乐充耳不闻,所以对他们进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帮助他们区分音乐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实现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同时,由于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遍不高,对音乐的欣赏主要还是出于娱乐目的,欠缺对高雅音乐和低俗音乐的辨识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一是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设置,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享受音乐,激发兴趣,最终提升音乐课教学质量,所以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二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三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构建,更好地贯彻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音乐教育已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目前开设的时间还较短,领导层重视度不足,教师相关的课程教学经验较少,多数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认知仅仅是放松、愉悦心情,虽然感兴趣,但是投入的精力较少,音乐课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成了流行音乐欣赏课,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究其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高职院校音乐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往往会聘用一些非音乐专业的代课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音乐知识教育,所以在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就会显得较为茫然。二是部分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太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仅让学生对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进行学习,没有进行拓展和知识的迁移。音乐是具有极强主观性的学科,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音乐记忆力的提升,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并非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三是部分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对乐理知识较为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音乐学习和欣赏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理解音乐鉴赏能力的内涵,并且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音乐鉴赏课的认知也不够全面,相关的资金投入还不够,音乐鉴赏课配套的教学设施和器材严重不足,教师授课仅仅就是多媒体播放音乐,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的提升都有着不小的阻碍。 四、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加大资金投入 高职院校领导层应当积极转变传统音乐教育理念,树立起“一专多能”“美育育人”等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全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是要积极引进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对于现有的非专业音乐教职员工,要加强他们的在职培训和考核力度,并且严格相关的培训考核体系。二是要为本校的音乐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的机会和经费,对于有突出成绩和表现的教师,要予以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三是要加强音乐教育相关的设施建设,按照音乐课程教学需求,配备相应的教学器材,如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辅助设备和常用乐器等,以便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优选音乐教材首先,在音乐鉴赏课开课前,需要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对他们的需求和建议进行了解,并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鉴赏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其次,在音乐鉴赏课开课过程中,需要对学生鉴赏能力和音乐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此确保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分层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这样更有利于他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再次,高职院校要重视对音乐教材进行优化筛选,这也是音乐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建议尽量选择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一定流行性的佳作。内容可以由浅入深,结构应当由简单到复杂,这样有助于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最后,音乐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音乐曲目选择上,要具有灵活机动性,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乐曲的艺术价值等进行安排,并且要注重音乐曲目的种类丰富,同时要为学生讲解不同音乐风格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根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师需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运用感知觉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体会。同时,音乐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音乐教学新理念,对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形式进行多样化创新,如将音乐和声像、文字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地深化音乐作品的主题,以便让学生在掌握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作品旋律的感知和理解,进而把握整个音乐的曲调和脉络,与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实现共鸣。例如,在进行《汉宫秋月》名曲欣赏时,教师如果能够将曲子和多媒体相结合,就能够让学生将画面和音乐结合起来,感受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情绪,为她们的不幸遭遇而深深叹息,实现自身与乐曲之间的情感共鸣。资金较为宽裕的高职院校,建议配备钢琴、古筝等常见乐器,这样可以更为直观生动地提升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蓝色多瑙河》等名曲欣赏时,如果教师能现场示范演奏,就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并且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节奏听觉能力和即兴应变能力。 (四)依据难易不同,实行分阶段教学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时候,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声乐,让学生在逐步了解和掌握旋律和配乐特征的基础上,锻炼歌曲旋律的欣赏能力,之后再进行较为复杂的器乐作品欣赏阶段,先易后难,让学生由感兴趣到适应,这也是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音乐教师要将艺术性较高的流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鉴赏课的切入点,让学生练习唱流行歌曲,并且帮助他们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表现力进行分析,之后将流行歌曲和经典美声歌曲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第三阶段,音乐教师在进行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中西方乐曲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具有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这种情绪的激发下,通过与西方音乐的对比欣赏,逐步地实现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第四阶段,为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考虑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比如组织音乐特长生成立校级乐团等,来帮助学生提升音乐鉴赏能力,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五)与时俱进,打造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 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以便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要用好音乐这个情感表达的载体,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其次,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当从学生审美感觉培养出发,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并且,音乐教师自身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能够将音乐材料进行有机组合,在夯实学生乐理基础的同时,逐渐帮助他们理解乐曲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再次,音乐教师还应当不断拓宽视野,掌握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人物,能够预判音乐发展的趋势,能够现场弹奏乐器以便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美的意境中。同时,音乐教师还要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利用各种录音、录像、投影和网络设备将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丰富有趣,更加直观,帮助学生加强对乐曲的感受。最后,音乐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够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为反思对象进行总结分析,能够对学情进行分析研究,并将这些综合起来加以改进,不断地提升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结语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和满足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的成效不大,这就迫切地需要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领导层教学理念的转变、加大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优化选择音乐课程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分阶段教学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着手,以便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璠.浅谈高职音乐教育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J].戏剧之家,2021,(33):106-107. [2]辛延波.浅析高职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20,(07):91. [3]刘卉.高职音乐教育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J].当代音乐,2020,(01):44-45. [4]李蓉.高职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20,(18):102-103. [5]谢婉.探究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教学优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2):50-53. 作者:滕焱 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把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理念,确立了游戏这一概念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龄前幼儿有着十分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可以吸收较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而游戏是幼儿学习和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幼儿通过游戏获得身心方面健康、愉悦的发展,并促成各种技能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对课程游戏化的重视程度以及定位常常存在着参差不齐的认识。本文在了解某市A区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现状以及幼儿园教职工对于课程游戏化的认知程度的基础上,分析和反思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形式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探究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这种快乐的学习方式,既能获得发展又能获得幸福感。 二、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阶段是人记忆力深刻,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的时期。课程游戏化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还可以促成幼儿更多的隐性发展,使幼儿的各种技能得到发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充分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基于课程游戏化的学前教育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更好地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幼儿只有对活动产生了兴趣,才能真正积极地参与其中,课程游戏化可以保证幼儿有充足的选择权。课程游戏化可以更好地将游戏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使教师注意到幼儿发展的关键点和发展契机,即时生成新的、适合当下幼儿发展的活动内容。 (三)使学前教育渗透游戏精神 课程游戏化的前提是课程必须是愉悦的、充满趣味的,这样的课程才能受到幼儿的欢迎,课程游戏化可以将游戏精神根植于深层的幼儿园课程理念中,使课程具备游戏精神。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课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教育者要在学前教育中渗透游戏精神,体现课程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使幼儿园的课程更趋于完整、和谐。富有游戏化精神的课程是教育者在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发展的前提下开展的。因此,游戏化课程可以更好地加强幼儿愉悦的内心体验,使幼儿快乐地成长。 三、课程游戏化的现实反思 (一)对游戏教学认识不深刻,缺乏科学的教育观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A区的6所幼儿园都有完整的一日生活流程,每一个时间段都有比较明确的活动内容。从这方面来看,幼儿园的活动安排较为合理,但是,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的认识程度却各有不同。通过访谈可知,大多数的教师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要在实际的课程中安排游戏化教学活动,并没有将游戏化教学渗透到过渡环节或者日常自由活动中。访谈中,在晨间入园时间的安排方面,所有的幼儿园都是在家长将幼儿送到后领幼儿到自由活动区让其参加游戏。在晨间游戏种类方面,有4所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些益智类的游戏玩具,主要以拼接类积木类的游戏为主;有1所幼儿园组织幼儿到户外让其参加自主游戏活动,这些自主游戏活动主要借助滑梯和跷跷板等大型器械开展;只有1所幼儿园在晨间组织“谈话”活动,活动主题由幼儿选择,让幼儿自行发挥,教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访谈结果说明,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课程游戏化的精神核心,而只是将课程游戏化简单地界定为在上课的时候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这使教师忽略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当中其他环节的教育契机,从而使幼儿失去获得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二)游戏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幼儿园缺乏动态、灵活的教学活动。访谈和观察结果表明,6所幼儿园的教师在开展课程时,均按照现有的教材设计课程,很多教师花很大的心思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联系起来,但是从教学的效果以及实施的情况来看,课堂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几乎都缺乏针对性和变通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关注点不同,自然会造成课程游戏化过程中矛盾的师幼关系。例如,有的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时,幼儿很容易不受控制,导致场面过于混乱,这时教师为了维持秩序就会强行中止活动,或者在维持好纪律后重新开始活动。由于教师只关注幼儿是否遵守纪律,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加之课程的结构过于单一、形式过于简单,幼儿就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活动以外的事物,从而造成混乱的局面。 (三)游戏与课程相互分离,融合程度低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当活动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时,很多教师会充分设计游戏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但仍有个别教师将游戏当成课程结束后的放松活动或者奖励活动。当活动不适合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时,很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在课程中融入游戏精神,而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笔者搜集的案例中,有一位教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开展“植物认知”的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和图片的方式让幼儿认识种子、植物,并用短片让幼儿看到植物成长的过程,然后结束活动。如果教师在活动中融入种植活动,让幼儿体验、完成从播种到浇水,从施肥到观察植物成长的全过程,就可以让幼儿通过自主动手对课程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更能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策略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在开展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管理者与教育者都要明晰教育理念,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幼儿园需要从上到下形成有层次的梯队管理,建构优化的教育观念实践体系。例如,幼儿园可以形成“管理团队—业务骨干团队—年级课程审议组—班内课程建设小组—外援专家团队”的层次化梯队,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使教师对课程游戏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有效调整课程结构 在调整课程结构方面,幼儿园可以从作息安排入手,从更加灵活、更符合幼儿实际情况的角度调整一日作息活动。幼儿园可以鼓励教师有弹性地安排一日活动,调整传统的框架。如有的教师反映在午睡前的安静活动中,有的幼儿还没玩够,因此会有入睡困难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幼儿自行讨论、安排午睡前的游戏时间,并在教室中放置幼儿可以看得见的钟表,到了规定的时间,幼儿需要自行入睡。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有选择权,减轻幼儿的抵触心理,也可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量,让幼儿养成规则意识。 (三)全面渗透游戏精神 课程游戏化是教育者以课程与游戏的有机融合为载体,进一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即,使幼儿在身心健康、愉悦的前提下获得成长与发展。但是,教师要摒弃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理念,要以幼儿的体验和感受为主,为幼儿营造更加轻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注重观察与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与实际发展水平,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需求的课程。在活动中,教师要突破被框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预设,转变角色,以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真正营造自由与创造的教学氛围,真正实现将游戏因素融合在教育活动中,把教育指导内隐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媒体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应用分析 摘要:作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关于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简单整理,并通过对文献的数量和主题等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内研究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现状,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媒体技术;幼儿教育;研究现状;趋势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机技术等,这些媒体技术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中已经非常常见,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已经得到重视。学前教育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孩子未来的各方面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媒体技术中的丰富资源及良好的数字化内容设计更是整合了所有网络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1研究的样本和类目 首先是选择研究样本,本次研究中主要涉及当前的硕博论文数据库及中国重要会议数据库,通过关键词的检索寻找到2002年到2012年间的全部文献,共44篇。然后是研究的类目和分析单元,在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时,主要是通过文章的数量、主题及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主题分析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对其进行分类。 1.2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是对文章的数量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的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文献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数量的变化趋势不稳定,这表明我国的教育学者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还没有一个全面认识。然后是主题分析,当前我国的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研究文献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问题和策略等,其中以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的整合理论和支持理论的文献数量相对多一些,而其他三种研究主题的文献则要相对少一些。 1.3研究方法的分析 通过对当前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的文献研究方法大部分为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混合研究法等六种类型,而其中的文献分析法,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同一种研究分析方法。根据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是应用的哲学思辨的研究模式,这同国外广泛的研究模式相比具有较大差异性。 2.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发展趋势研究 2.1数字化技术发展使幼儿教育更加受到关注 根据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和分析可以得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些年以来的Moodle等工具的出现,使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通过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应用过程分析可以得知,未来的学习,数字化学习将成为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2.2通过媒体技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开发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研究得知,研究信息技术对幼儿思维能力等开发的文章占据了较大比例,由于幼儿阶段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若能够在这一阶段将思维能力锻炼融入幼儿教育中,则将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媒体技术通过将形声色等多种意境相融合,能够为幼儿教育提供直观具体的认知形象,通过这种方法对幼儿的感官等产生作用,从而对幼儿的智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因此,信息化教学方法对幼儿阶段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在未来的幼儿媒体技术应用研究中,如何通过媒体技术对思维进行有效开发将是未来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2.3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评价研究 通过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比对发现,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者认识到了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研究的评价,且在当前国内还没有一篇文章涉及这一研究领域。而在国外,其研究也仅仅限于对应用效果的评价。尽管当前关于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评价研究还很少,但其作为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整个研究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对于这些应用是否具有其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深入研究,因此,随着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的逐步推广,相应评价研究也会逐渐形成,其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结语 伴随我国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应用的研究也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此,本文从文献数量、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研究趋势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研究为我国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作者:刘艳宾 单位:赤峰市克旗民族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如何用游戏精神推动幼儿教育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提倡游戏精神,推动课程游戏化,在非游戏类课程当中融入游戏元素,有助于幼儿拥有更多的游戏体验,并对于提升幼儿教育水平,推动幼儿的情感体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如在利用游戏精神推动幼儿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非别从三个角度阐释了具体的操作策略。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当前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教育提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教育;课程设置 “游戏”并不等于单纯的“玩”,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和一种教学方法。提倡幼儿教育游戏化,是充分激发幼儿内心之中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而这些因素在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空间当中,极容易被淡化、被泯灭,当幼儿言语之间领略不到纯真,在丰富的物质生活笼罩下,童年变得桎梏、缺少乐趣时,“游戏”更容易激发起其内心潜在的学习精神,推动其人生初期教育阶段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展开。 一、重新解读“游戏精神”,让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成为一种可能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无疑是最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的,当他们情绪不高的时候,教师只要说一句“大家来玩一个游戏吧”,他们就会立刻情绪高涨起来,表现出对游戏的强烈兴趣和热爱,而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所无法比拟的。游戏不同于学习与工作,其本质是一种自由快乐的活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工作与学习以合理化的情绪和步骤来展开时,其又会充满娱乐性,让“游戏化”成为一种可能。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一切活动的展开和心理活动的进行都是无功利性和单纯的,因此无论是课内外的学习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无论是自发形成还是由教师所组织的活动,都可以演变为充满“游戏精神”的行为,让一切具有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演变为提升儿童学习能力和对社会认知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对于游戏内容的设置与选择,推动教学内容“游戏化” 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游戏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传统教学游戏和创造性游戏。现阶段幼儿教学游戏主要是以两种形式展开的,一种是以完整的游戏形式存在的教学活动,即一个教学活动即一个游戏;另外一种即游戏活动时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在特定的时间出现的。比如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会进行“猜猜这是什么”的游戏,随着一笔一划逐渐画出物体的局部、雏形以及最终轮廓,幼儿们会在不断猜测“这到底是什么”的过程中牢牢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手中,随即整个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而所谓的创造性游戏,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模仿表演游戏,幼儿们最喜欢玩的“扮家家”,就是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去模拟和创造生活情境。由于幼儿所处的是思想认知的启蒙阶段,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对社会事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会带领他们去超市购物、去医院看病、去银行存取人民币等,让其在真实的社会生存环境中逐渐认知和积累生活经验,而幼儿在模仿和创造性表演的过程中,会习惯性地将这些所见所闻,融入到表演的过程中,并通过自己创新性的理解,重新建构新的游戏模型,将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从个人的角度表演展示出来。 三、充分引入游戏因素,让非游戏化学习渗入“游戏精神” 具体来说,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游戏元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以比赛的形式来展开教育活动,以此来实现对于孩子积极性的激发。虽然幼儿处于人生思想认知的萌芽阶段,但是其对于荣誉、对于胜利的概念却拥有潜意识的追求,因此笔者会在展开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充分引入一些比赛的因素,促进非游戏化活动的“游戏化”,比如穿衣叠被比赛,走路跑步比赛,或者采用最基本的走、跑、跳等动作在实现再锻炼幼儿肢体协调性的同时,更让其充满游戏化的趣味,避免了为培养而培养,为学习而学习所产生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能最大成都地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思维潜力,鼓励其主动设计游戏,亲自动手制作游戏当中所涉及的各类道具。让孩子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同时,感受游戏活动的所独有的魅力。比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扮家家游戏,事实上这类游戏展开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游戏道具的选择与制作,这个时候笔者就会提示孩子们利用各种纸箱、幼儿园里常见的道具来制作成大房子里所需要的“电视”、“洗衣机”、“餐桌”等,事实上孩子们通过想象力所造成的“物体”并不一定具备它们原本的特征,甚至于他们会直接指着一把椅子说“那个当餐桌”,或者搬来一个纸箱子说“那个就是电视”,然而这样的行为并不是所谓的荒唐与幼稚,恰恰是孩子天真无邪状态的表现,也是只有这个年龄段的教育着才会领略到的童真,而这也是幼儿教育最能够发挥潜能,将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和提升的过程阶段。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引入游戏,通过游戏元素的让原本单一的学习活动“游戏化”,让孩子在更加投入、更充满积极性的活动当中,因为游戏兴趣的提升,而间接实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当然,对于广大处于知识和社会认知启蒙阶段的孩子而言,一切游戏活动的设置与选择都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必须要朝着较为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让游戏产生积极的作用,推动幼儿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 作者:张杜娟 单位:博爱县柏山镇贵屯村学校附属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幼儿教育中游戏课程的作用 摘要:在幼儿教学当中,游戏是基本教学模式,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将游戏引入幼儿教育,和孩子互动,让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游戏教育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课程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最初阶段,它对于儿童的心智启蒙非常重要,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在这期间,人的各个方面都在提升发展,幼儿的年龄偏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限,对于有些教学内容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如果以成年人的方式教学,枯燥的课堂讲解会让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丰富,可创设游戏情境引导他们参与,制造愉快的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影响,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游戏与幼儿教育的结合,让他们可以轻松活泼地学习,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让小孩发挥特性,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游戏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在幼儿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游戏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了推动作用,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应该顺着孩子的天性展开游戏教学,引导孩子参与到游戏当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小兔种萝卜、捉老鼠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课堂上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强体质与孩子的协调性,使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感,教师应该参与到游戏中,和孩子们互相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音乐游戏《捏泥人》中,可以感受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跟着音乐带领小朋友一起玩捏泥人的游戏,从中培养小朋友的音乐节奏性、创造力,得到身心的锻炼。 二、游戏教育促进幼儿智力开发 在幼儿期,智力开发十分关键,在现代家庭,孩子们被看得比较重要,很多事情父母都帮孩子提前安排好,生活方面也是自己能做就不让孩子动手,使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机会被剥夺。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教师可运用游戏教学,游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游戏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有一些游戏项目能够开发孩子的大脑,可丰富孩子们的常识,让孩子们渐渐地开始了解生活,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孩子们掌握一些自行处理事情的能力,使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从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三、游戏教育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偏小,兴趣很广泛,想象力天马行空,对不了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模仿新鲜事物。根据孩子的特点,在幼儿教育中采取游戏方式可以让孩子无所顾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地参与其中,去追寻游戏的奇妙。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学得轻松自在,在游戏中也掌握了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性。例如,可以给孩子提供折纸,让他们自己先学着玩,然后和同伴一起玩,集体一起玩,从自主学习到团结合作,到一起尝试整个过程,幼儿也将最初好奇尝试去玩变成真的喜欢玩,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让幼儿主动要求学习,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四、游戏教育提升幼儿综合素质 游戏教育促进了幼儿全方位的发展,在现代的家庭中,大人普遍过度宠爱小孩,孩子缺乏家庭教育,这就使教师增加了教学任务。在多种类型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体会到更多的心情和情绪,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一起玩,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愿意和别人主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将游戏运用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游戏中幼儿都参与其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懂得互相帮助,幼儿要和同伴好好相处,学会分享、礼让与谦虚,不要和同伴抢东西,理解做人的道理。例如,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像医生、警察、营业员等,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判断,使幼儿懂得每个角色的责任和权利,让幼儿产生合作的精神,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幼儿不仅从中锻炼了自己的说话能力,学会了和小伙伴团结合作,还懂得如何去自行解决问题,帮助别人,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得以巩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综合素质。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做出错误举动时,应当正确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适当的游戏,结合幼儿教学,让幼儿在游戏当中能轻松地掌握学习,使幼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作者:包易灵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及对策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是正式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一个重要经历,这段早期经历对其影响最大的为教育环境——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当前一些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突出,严重地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致使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损害。因此,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查明成因,深揭危害,寻求改善和解决的对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用小学化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指导幼儿教学工作,以知识、教师、课本为中心,以分数为准则,以教学代替保育和游戏;2.超前教学语文和数学等课程知识,提前教授小学的学习内容;3.没有把主要的游戏教学方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片面追求学习效率和知识数量;4.布置作业、制作并且进行定期考试,以分数和等级来评价幼儿的成长、智力水平;5.约束幼儿对规章制度、教师和行为规范等的服从;6.按照小学的教学时间上课,开设各种特色班,过分侵占幼儿游戏时间。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幼儿园和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2.教育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对幼儿教育重视不够,更多地倾向中小学和大学,幼儿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与监督。3.由于私人或企业办园,发展迅速却缺乏科学、正规的管理,营利的目的性较强,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科研素养。4.一些媒体对早期教育的作用没有宣传到位,致使一些家长误认为早点让幼儿学习文化知识就能成才。还有些家长处于无奈,看到其他家长都让幼儿学习,只好随波逐流。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对策 1.树立正确的观念 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片面地追求知识和分数,应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使正确的教育方针及思想不断地深入人心,为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应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教师还应树立科学观念,以幼儿发展为本,平等对待,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求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发展特点和规律,让幼儿自由、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起来。 2.教育部门要管理监督 教育部门应依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严格检查各类幼儿园,做好管理与监督工作。对不合格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取消其办园资格;定期对幼儿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等进行监督指导;对一些办学困难的幼儿园,要帮助它们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3.幼儿园办园宗旨要端正 幼儿园的办园宗旨、管理模式、教育理念等是幼儿教育质量的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是开展幼儿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幼儿园应树立科学、正确的办园方针和政策,搞好素质教育,以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本,决不可违背教育规律,拔苗助长。 4.幼儿教师水平要提高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应端正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要对幼儿教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业务培训等指导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牢固树立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全面育人的思想,把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过程中认真实施、努力实践,彻底改变和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象。目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还需要尽快提高,校方要更好地执行《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幼儿教师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研能力,认真科学地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成长规律,将有效的管理方式、教学方法、科学的评价等机制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5.家长教育观念要转变 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育者多邀请教育专家来园,给家长举办各种科学施教的讲座。教师要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让家长知晓幼儿教育小学化及盲目攀比的对幼儿身心发育的伤害,督促他们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幼儿园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组织家长到幼儿园学习、参观等活动,共同为幼儿教育出谋划策。只有家长树起科学的育儿观念,理解并支持幼儿园的正确办园方针和政策,幼儿才能幸福、快乐、活泼、健康地成长。 6.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工作要做好 做好幼儿园和小学两者的衔接工作至关重要。小学要与幼儿园经常联系,适当给予必要的指导。幼儿园要在培养幼儿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等方面下功夫,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综上所述,搞好幼儿教育需要全社会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幼儿园教育质量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王艳华 单位:磐石市呼兰中心学校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多媒体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得到提升,而作为新技术的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尤其体现在幼儿教育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方向。本文主要描述多媒体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并提出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教育;应用 一、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正是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副产物,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方面,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幼儿教育需要更为丰富和生动的教学资料,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语言教学 现在很多有关教育的文章均指出:“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应该创建一个积极、自由的语言交流氛围,方便幼儿学会准确地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以往的传统语言教育中,教师通过画图或收集相关图片向幼儿展示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而这样的形式在现在来说既费时又费力。如今信息网络技术随处可见,挂图和一般的普通方式已无法满足幼儿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要想吸引幼儿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画面,调动幼儿主动学习和与人互动的活力,同时优化语言教学过程。 2.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模式 幼儿科学教育主要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感知,对身边日新月异的世界进行探知和摸索,从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由于幼儿对外界了解有限,所思所想大多依靠直觉,而且他们对大千世界仅仅是单一的、简单的认知。科学很抽象,而幼儿的思维很形象,所以,就算实行一些具象的实践,幼儿也总是无法深刻体会。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科学技术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一步一步地表现出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这样不仅能缩短教师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幼儿占据主动地位 新课标指出,现代教育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幼儿教育的过程也是这样,必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对幼儿循循善诱,引导其积极地进行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对幼儿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不应该过多地参与或干涉幼儿自主学习和玩耍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尽量保证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吸收。比如,多媒体的使用会在无形之中拓宽幼儿的眼界,锻炼幼儿的思维,为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培养良好的习惯。大量丰富的图片、视频能够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形象化,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幼儿的学习能力也会在无形之中逐渐培养起来。 4.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能够更直接、更感性地把幼儿不会的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幼儿对事物进行思考和反思。比如,在教导幼儿要尊重劳动者和他们付出的劳动时,教师可借助幼儿的兴趣来顺势引导。教师可向幼儿提问:路边的花草树木是谁种植的?垃圾桶的垃圾是谁清理的?马路上的卫生是谁打扫的?然后用播放视频等方式向幼儿介绍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过程,进行适宜的教育,让幼儿更加清楚地体会劳动者的辛苦,从而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并向他们学习。另外,幼儿在视听的刺激下会对劳动者的辛劳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并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感恩之心。教师要鼓励幼儿,让他们对自己有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根据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课件的作用反馈来看,多媒体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使幼儿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氛围,并帮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细节,满足幼儿对新环境的好奇心。 二、多媒体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幼儿教育与一般的教育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幼儿教育面对的群体年龄较小,接受能力较差,这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幼儿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幼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多媒体的正确操作。幼儿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注意事项: 1.注重多媒体的操作技巧 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之一,即教师要掌握多媒体教学流程的活动规则,但这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就现在情况来看,幼儿园十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的助教人员。教师的日常工作已经十分繁杂了,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制作符合幼儿年龄的课件,这些的工作都交给教师来做,教师是很有压力的。多媒体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现在的幼儿教师大多具有对教育的热心,但面对教学软件的不足,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教学与幼儿活动完美地结合。因此,幼儿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要只会播放多媒体课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和改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2.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大部分是由所选材料决定的。平常在收集材料时要注意高品质地选择并储备有效的材料,不能以赶时间等原因为借口对课件的质量不负责任。当今网络的普及使得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利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分享自己收集的材料,使教师之间形成互动。多媒体技术虽然有很多优点,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会让幼儿的操作能力受到影响,并有可能造成幼儿的视觉疲劳。所以,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要注重质量和数量,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 3.合理控制多媒体使用的时间 多媒体技术虽然对幼儿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多媒体技术过于生动,容易冲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合理地控制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学的同时,尽量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操作基础、技巧和大量的软件应用知识。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并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样,在幼儿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积极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的完成达到更高的效率。如今社会不断进步,教学模式多种多样,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鹿波 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的指导意义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对现在推广素质教育具有理论性指导,尤其对幼儿教育的生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深刻理解,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幼儿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具有权威的一名教育家,其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中心思想对我国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有很重要一部分是幼儿教育,他的理论根据当代学前幼儿教育情况,结合幼儿教育特点,提出一系列很有效的全面幼儿教育体系和理论。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深刻理解和学习陶行知的生活理论,把这些理论和当代幼儿教育结合起来,让祖国花朵健康成长。 1.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深刻理解 1.1对“生活即教育”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他提出教育就是顺应生活的变化、生活在时刻变化,所以生活无时无刻不需要教育。他在生活理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所以后人总结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广大教育者对这条理论进行了深刻理解。第一点理解,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教育,幼儿生活也不例外,生活就是教育的根本,生活同时有教育的功效,所以说生活本身是教育,尤其是心智不健全的幼儿时期。第二点理解,生活决定教育内容,所受教育相对于进行的生活,生活在变化,教育也跟着变化,这跟幼儿成长息息相关。第三点理解,教育脱离不了生活,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必须和生活联系起来,根据生活进行教育,了解实际情况,满足发展需要,幼儿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不能脱离生活。第四点理解,教育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生活。 1.2对“社会即学校”的理解 随着“生活即教育”理论发展得出的结论,“社会即学校”是在“生活即教育”领域提出的。我们对“社会即学校”有两点理解。第一点理解,把社会看做学校,社会是大众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把这个环境当做教育环境,打破学校仅是教育场所的旧观念,让学生融入大自然,接触社会,把学校和社会结合起来,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幼儿教育很难实现这一点,但是可以创造社会环境。第二点理解,学校要想着服务社会。积极影响社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资源是广阔的、丰富的,用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幼儿教育很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是积极向上的影响。 1.3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保证。我们的理解是:教学的方法要依据学的方法,做要指导学。根据社会做事,做什么事就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就教什么。尤其是幼儿教育,根据社会需求,让学生做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对幼儿发展方向和前景是很重要的。 2.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2.1幼儿教育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看来,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教育要根据生活进行,教育素材要选用社会生活。但是当今幼儿教育中存在死板的说教,而且现象很普遍,很多幼儿教育者和幼儿教育机构把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分开,只是单纯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生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幼儿教育是离不开幼儿实际生活的,由于幼儿教育很多内容都是幼儿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幼儿健康生活的过程,因此,幼儿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凡是与幼儿生活有关联的,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都要出现在幼儿教育中,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增加幼儿经验、拓宽幼儿视野。要想将幼儿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第一,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习惯要融入幼儿生活教育中,家庭经验和学校及社会经验都要融入幼儿教育中。例如,某些概念学习中,幼儿教育者可以借助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进行教学,这些生活事物和经验是幼儿最初的认识,是幼儿发展的基础,要多结合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生活兴趣。第二,幼儿的好奇心很重,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只要是幼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而且幼儿有很大兴趣解决的问题,都应该融入幼儿教学环节和内容。激发幼儿求知欲,让幼儿积极了解生活,学习生活经验。具体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幼儿创造生活中的场景,如学习“季节的交替”时,让学生扮演各种自己喜欢的植物代表季节,自由发挥,真正理解季节交替。 2.2幼儿教育环境生活化 幼儿教育不能死板地待在课堂上,要加强幼儿与社会的接触,利用社会上各种资源把实际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搬到社会上。让幼儿充分接触大自然,适当接触社会,具有丰富的社会自然经验,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教学形式。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需要研究农事,教室就在旷野里;需要研究工业,教室便在工厂里;需要研究商业,教室便在市场;需要研究社会问题,教室便在十字街头”。幼儿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理发展水平很低,不能对事物和世界有客观认识,所以幼儿必须接触课堂外面的世界才能很好地发展心智和素质。如今幼儿教学大多在封闭的教室和幼儿园中进行,仅依靠课本教学,多媒体盛行后,幼儿教育只是依赖多媒体图片和录像进行教学,很少进行实物教学。很少带幼儿出校门,幼儿很少能见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得不到实际的感官体验。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太过于关心幼儿的安全问题,忽略幼儿只有在真实环境中成长才能得到实际生活经验,才有了解欲望和兴趣。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的学习场地,利用大自然的多彩多样,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如在保证学生安全条件下,多安排学生进行春游等活动;第二,让幼儿接触社会活动,充分利用幼儿园社区环境,让幼儿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获得经验。如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社区组织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中,捡垃圾,节约用水等。 2.3幼儿教育环节实践化 陶行知先生对幼儿的教育特别注重本身体验与实践,注重“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的观念,只有亲力亲为才能获得实践经验,才能进一步理解知识,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幼儿期是特殊时期,有特殊思维水平和特定的认知特点,导致幼儿教学必须依靠实际活动,具体有游戏、生活、探索和交往等,需要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实际生活情景,为幼儿准备多样的玩具和材料,幼儿会把环境和材料相联系,与同学互动。第二,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幼儿积极参与互动,亲自探索。多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图形教学环节上,让幼儿拿小剪刀剪出生活中遇见的形状。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图形。 3.结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有很大帮助,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幼儿教育者应该仔细学习,深刻认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把幼儿教育生活化,把幼儿教育环境生活化,把幼儿教育方式生活化、实践化,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作者:殷若怡 单位:昆山高新区鹿城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提高幼儿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摘要: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幼儿教师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既是国家“幼儿教育长期规划”的要求,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幼儿教师的责任。那么,如何提高幼儿教育实效性呢?教师可以采用爱、勤、联、赞的方式,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对此进行阐述,与同仁交流分享。 关键词:幼儿教育;方式方法;实效性 多年的幼儿教育铸就了我美丽的人生,使我更加热爱幼教这个神圣职业。幼儿教育实在平淡、平凡,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成就了千千万万的祖国花朵;虽没有感天动地的业绩,却哺育着年幼无知、天真可爱的一个个生灵。幼教虽苦,责任却重于泰山,是责任驱使我思考与尝试提高幼儿教育的实效性。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从教生涯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让我思考并尝试着:用爱、勤、联、赞伴随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伴随幼儿教育的改革,使其闪烁教书育人的光环,成就美丽的人生梦想。下面我结合幼儿教育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用爱的方式———演绎经典的感动故事 幼儿老师能与这么多的“家中至宝”在一起,享受比别人更多的爱与情。幼儿教师除了要传授一些相关知识外,更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学会什么是“爱”,初步了解“爱”的意义,觉得爱在人间,世界充满爱。首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孩子们年龄小,有依赖感,营造一个温馨的“巢穴”,让每个孩子感到班级的温暖,有家的感觉,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多年幼儿教育工作,促使我深深地理解“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真谛。当孩子淘气,甚至捣乱,不要训斥孩子。孩子淘气、打闹,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孩子智慧的表现。因此要十分耐心地引导、说服,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让孩子逐步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孩子们就不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使原有天真活泼的特性得以阳光发展,从而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其次,关注孩子的个性,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幼儿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与行为习惯等都不相同。因此幼儿教育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和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实际情况,并给予特殊关注,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如采用家访的方式、谈话的方式、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参与学习、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关爱,要从小事做起。如每逢学生生日之际,给她送上一个小本子,并写上简短的寄语作为礼物赠给她。人是需要多种关爱的,来自老师的一点点关爱,对学生来说,说不定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刘某某同学的家长就对我说:“老师,孩子这次测验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是和你的关爱分不开的,她生日那天,虽说是周末,你还是打来电话祝贺,并送她礼物。我看她是深受感动的,那以后,她的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谢谢你,太谢谢你了。”一个电话,几句赠言,会有这么大的效果真是我始料不及的。记得有一个孩子的作文是这样写的:“我的老师很美丽,但我更喜欢她的温柔,像妈妈:扣子开了,她帮我系上;我的小辫子开了,她帮我扎上;天冷了,总是让我们穿好衣服再出去;居然有一次在上间操的时候抱着我转了几圈,我好幸福、好开心呀!她就像我妈妈。当时我很感动,觉得孩子们懂我了,懂得了爱,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懂得了爱别人!”也许这就是爱的真谛:对待学生,多看一些优点,少看一些缺点;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苛求;多一分宽容,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呵护,少一分指责[1]。对待自己,不为学生的调皮而怨恨,不为学生的顶撞而生气,不为学生的无礼而失态,不为学生的违纪而急躁,因为爱是无私的,爱是一种奉献。 二、用勤———最简单的警句谱写敬业的赞歌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是我的座右铭。为了更好地切实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耐心细致地为每个学生讲解知识、传授技能;教学之余,我还坚持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努力研究不同年龄段孩子应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原则,培养这些孩子,使他们进步与成长。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备好每一次活动案,坚守“不备课不上课”的信条。每次教学检查,我都能获得校领导的认可。我坚持上好每一节课,不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力求使孩子们每次学习与活动都有收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帮扶,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保证孩子均有收获。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在学习活动中,要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并融会贯通,及时收集孩子们的反馈意见,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正因为如此,才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多年来,正是我有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敬业精神,对待工作中棘手教育的问题,我会绞尽脑汁想办法,就连睡觉时也在思考,经常在为思考问题而“睡去”,在解决问题中又“醒来”,每天整个大脑都被学生挤得满满的,但我觉得很幸福,因为这样的付出给我带来的都是满满的收获和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学生学习能力强了,兴趣、爱好广泛了,性格阳光了。因此,孩子们在平时的学习成绩或游戏活动中都有良好表现。实践证明:如果一个老师懒惰,那么是对孩子们的不负责;如果一个老师不勤,那么更是孩子的损失。我从业的这十几年,始终把自己打造成为机器人、多面手,虽然有些夸张,但我把这个“勤”字奉献给了我的事业。多说、多做、多练一直成为我敬业的标准,只要我在幼教这个岗位上,就不会让自己停下来,虽然我的嘴不是租来的,但我也要把它发挥到极致,让孩子听到更多知识与更多道理。只要有教育契机,老师就要抓住,多指导孩子们参与学习与游戏活动,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上台讲故事、表演节目、进行自我展示,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 三、用联———最直接的交流编织育子之网 从教多年,我有我的教育方式,不断编织我与孩子、家长的这张联系之网。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合力,“统一战线”才能完整,才能让教育力量最大化[2]。在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始终努力做到六个必访:孩子生病时必访;孩子行为不良必访;孩子学习有困难必访;孩子家庭有变故必访;家校联系有障碍必访;贫困家庭必访。也正是通过不断的沟通和联系,才让我在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没因任何问题与家长发生过任何矛盾。在一次园内进行家访反馈活动中,我班的一个家长在联系单中写道:此次家访让我和孩子收获都比较大,因为我们平时比较忙,很少和老师、孩子三方面对面交谈,通过老师对我孩子在学校里的优点和缺点详细的描述,让我们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还有通过与老师的交谈,使我们了解了如何给孩子检查家庭作业和如何安排业余时间,以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如今的教育,力求让孩子得到最完美的教育。在幼儿园我可以主宰孩子的节奏,在家中成就孩子的便是父母,于是我建立家长联系QQ群,E校通,我充分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自己创设了许多家校互动栏目,如“家长学校”、“教子随笔”、“生活百科”等专栏,一些生活常识,教子经验,问题处理方法,等等,及时放在网上,为家长提供实用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受到家长的欢迎。让家长在这些平台上获得孩子在学校的各类信息,家长育子经验交流、高效课堂的精彩表现、大课间的动感地带、一天表现的光荣榜……他们的一举一动,表现好坏,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通过平台可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学习,观察自己的孩子的同时,看看别人的孩子细节,在不同之处找差距,在优秀之处找经验,让每位家长都成为育子的高手,让其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 四、用赞———最漂亮的认可树立孩子的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几十个宝贝组成了我的大家庭,老师爱他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想让他们有不平凡的人生,首先就得有一个自信的态度迎接他们不平凡的人生。在教育教学中,要刻意培养孩子的自信,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习、游戏活动,充分利用园内的各种文化,如走廊标记,墙壁书画,操场器材,等等,让他们识别、判断、交流。针对孩子们大胆的发言、从容的发言,要采用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给予肯定与赞扬。当孩子们说对了的时候,要用最漂亮的赞美语言或眼神让他们再接再厉;当说错了的时候,要用最温柔的方式,在表扬他们勇敢发言的同时,指出不足。不训斥孩子,不体罚孩子是师德的要求,是法律的约束,更是教师的准则。孩子们发出每一个声音、每一个音符,都是鼓励的乐章,都是教育歌声。因此,教育就是孩子们的心声,赞美就是孩子们的动力,不要吝啬我们的掌声,要让掌声与欢笑充满课堂、充满校园。总之,幼儿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幼教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幼儿教育长期规划”,采用爱、勤、联、赞的方式引导孩子、关爱孩子、培养孩子。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幼教水平和技能,进而提高幼教工作实效性。 作者:李艳萍 单位:汪清县东光镇东光学校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音乐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可以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在幼儿教育中选择“音乐游戏”为切入点进行教育,可以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快乐成长,培养对于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游戏;应用实践 在幼儿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以激发幼儿的潜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对于天性好动的幼儿,给他们进行音乐的教育游戏,可以将音乐“静”的一面和游戏“动”的一面相结合,从而促进幼儿生命力的发挥,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此动静结合的教育方法,就是音乐教育中的游戏教育。 一、幼儿教育中音乐游戏的特点 1.音乐教学方面的综合性 传统的正规音乐训练注重音乐单一方面的提高和技能的进步,体现不出一定的综合性。而音乐游戏则可以将音乐和各种其他的艺术形式从一定层面上进行综合。比如文学、美术、表演等艺术形式,从而从更大的角度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不仅仅可以使用听力,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嗓音和身体语言,在又唱又跳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幼儿音乐游戏可以增强幼儿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能力,使幼儿本身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体。 2.音乐游戏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幼儿的天性处于没有拘束的状态,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喜欢唱、喜欢跳的状态。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更可以激发幼儿内心的活力与热情。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需要明白幼儿的心理,理解他们行动背后的意义,满足他们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心理。音乐游戏的自由性可以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当中,成为参与的主体,发挥自身的天性,表达自身的感受。这种表现不仅可以通过幼儿的歌声表达出来,还可以通过音乐游戏中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智力和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3.音乐教学带给幼儿的愉悦性 音乐游戏不同于音乐教学,游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自由性与愉悦性。学习是孩子的天职,而游戏则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游戏之所以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根本动力,是因为游戏带有一定的愉悦性。良好的音乐游戏可以调节幼儿的身心情绪,一些情感性方面的动力推动幼儿天性的开发。幼儿通过音乐游戏进入一种很好的游戏情境,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快乐或悲伤的情绪,在游戏中达到忘我的状态,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1.在音乐旋律的选取上要适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选取的音乐必须是适合幼儿心理年龄的音乐旋律。一般音乐旋律可以挑选一些欢快、轻松、愉悦的音乐旋律。比如在一个生日庆祝的场景中,可以选择《生日歌》作为背景音乐旋律,这种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适合幼儿的心理节奏,可以使幼儿跟着一起唱起来。还可以在一些场景里选择《两只老虎》等带有欢快性质的音乐旋律,使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游戏的教学当中。如果选择复杂拗口的音乐旋律,将会引起幼儿的排斥和反感,更不用提融入设置的音乐场景当中,因此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旋律就显得相当重要。 2.在音乐游戏场景中选择适合幼儿的游戏场景 在对音乐游戏的选择上,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感受,又要引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场景的设计可以使幼儿充分的接受。因此在选择游戏场景的过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学生认同场景的设置,并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幼儿情感的抒发和心理安全感的培养,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进行创造、尝试和探索。要注意场景的丰富化,既可以独立创设一种音乐游戏的场景,又可以进行不同场景的交叉,使幼儿在参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比如,可以在幼儿音乐游戏中设置“三只小猪”和“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场景的交叉,增强音乐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3.在游戏中幼儿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应该切实负起责任,在课前认真备课,使游戏的流程设计清楚明晰,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周全的准备。通过细致而周密的备课,才可以使音乐游戏达到最佳效果。老师在游戏的进行中应该注意引导幼儿对于自己情感情绪的表达,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游戏中抓住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才是进行音乐游戏教育的目标所在。 4.加强音乐游戏中的趣味性 音乐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和趣味性,但是让幼儿去理解音乐的内涵显得太难,怎样使音乐与幼儿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呢?我认为应该将音乐游戏中的概念清晰化、故事化,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迎合孩子的口味和需要。这样,孩子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进行自由的表演,从而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教育中,需要运用良好的教育手段来对幼儿的情感性格进行培养。音乐游戏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它可以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在想象中发展自己的性格,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海英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新关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及解决措施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典型表现如下:1.幼儿教育中,智力教育被列入教育的主要目标,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放到了次要地位;2.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采用的是知识传授的方式,而忽略了幼儿自学能力的培养;3.幼儿教师单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给未来的考试教育打基础,在教学中侧重于知识教授,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幼儿教育倾向于小学化的根本原因 (一)家长的原因 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被国内大力推广。这种教育模式在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渗透极深,如今甚至蔓延到了幼儿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各类知识,学校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以考卷形式进行检测,得分优异的学生则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分低的学生则可能失去良好教育的机会。应试教育的理念已渗透到了每位家长的心中,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异的学生,遵循“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从幼儿教育开始,便一味要求幼儿园给孩子灌输更丰富的知识。由此,小学化倾向在幼儿教育中逐步形成。 (二)幼儿园的原因 目前,公办幼儿园越来越少,民办幼儿园却随之增多。民办幼儿园几乎都是将盈利作为开办幼儿园的唯一宗旨。因此,为了谋取高额的利润,幼儿园会尽量迎合家长的心理需求。由于幼儿园深刻了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倾向,又深刻了解当今的教育模式。因此,幼儿园会刻意在幼儿教育中加入小学教育内容,让幼儿从小便接受更多的知识教育。此外,幼儿园为了节约成本,对外招聘的幼儿教师也是一些素质偏低的教师,这些教师对幼儿教育的本质没有深刻的理解,也是单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给未来的考试教育打基础,在教学中侧重于知识传授,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教育机制的原因 教育部现有的教育机制中规定: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衔接的过程中,小学学校要遵循自然过渡的方式,不得以成绩为核心来择优录取。但是,现实中依然有不少小学学校为了获取更加优质的生源,私下出考试题依据成绩高低录用学生,并依此给学生进行分班。在这种现实背景的影响下,幼儿园不得不注重幼儿的知识教育,让幼儿能更好地升入小学学校。 二、幼儿教育倾向于小学化的解决措施 (一)家长需做的改善工作 家长要充分意识到两点。第一,成绩并非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家长既要看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又要关注孩子身心在成长中是否正常发展;第二,幼儿阶段是一个孩子最无忧无虑的阶段,孩子接受知识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强行灌输,这样会让孩子从小就承受过多压力,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不良影响,家长要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同伴交往等综合层面的发展情况。 (二)幼儿园需做的改善工作 幼儿园需做的改善工作侧重于三方面内容。首先,幼儿园要从意识上进行彻底的改变,不只是关注自身的盈利问题,而是要将教育视为己任,对幼儿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其次,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长做好日常的沟通工作,沟通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要告知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要告知家长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让家长对孩子有一个综合性的了解,同时要将应试教育的不足之处告知家长,让家长慢慢转变观念。再次,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转变模式,不可将知识强加给幼儿,而是要以兴趣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然接受,同时关注幼儿在同伴交往、身体健康及性格发展等各方面的表现,逐步改善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不良现象,完成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自然过渡。 (三)教育部门需做的改善工作 教育部门需做的改善工作也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部门要对目前的小学进行整顿,严禁小学入学考试,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要予以重处。第二,教育部门要对当下幼儿园的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的要求,包括教育形式的要求、教育内容的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要求,让幼儿园依据要求来办学。第三,教育部门要对当下的幼儿教师提出要求,规定幼儿园招聘幼儿教师的门槛,对幼儿教师的学历、素质和教育观念等各方面认真进行考核,只有合格的幼儿教师才能够加入幼儿园进行教学。 作者:杨艳丽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安定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失衡,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文章对此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幼儿教育;农村 一、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陈旧,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基础教学中,不重视幼儿教育、甚至不开展幼儿教育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教育局等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对幼儿教育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学校不重视甚或不开展幼儿教育的现象视而不见。学校、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忽视,学生自身不能够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因素致幼儿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待遇,伤害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校开设了幼儿教育课程,但实际,只要学生的年龄符合标准,就可以直接升入小学阶段。在一些较偏辟地区农民没有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和接受教育所花费的资金、幼儿教育,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开玩笑。因为幼儿教育不能得到现有的回报,他们觉得让孩子接受幼儿教育还不如买只羊的回报大呢,所以他们不愿意花费精力和金钱让孩子去接受他们认为不靠谱幼儿教育。学校重视小学阶段以上的教育、家庭没有经济和精力等条件,这就忽略了幼儿教育在孩子身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能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早期培养。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简陋 第一,没有幼儿教育课程的专用教室。在农村地区,幼儿学生上幼教课时也和其他的学生用一样的教室上课,但是由于桌椅等教学设备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不相符,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孩子身体、骨骼的发育。第二,缺少幼儿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设备比玩具、滑梯等娱乐设施。甚至教室里也是白墙、黑板。没有任何其他色彩装饰,爱玩孩子的天性,色彩是孩子的世界,而这样简陋的设备,使得孩子对幼教课程感觉枯燥乏味,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紧缺,专业素质差 幼教课程应该聘请专业的音乐幼师来教学,但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相应的交通,通讯,住房等与城市比较都较落后,这就造成了幼教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教学。所以现实的情况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其他教师来教幼教课程,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幼儿教学的质量 二、发展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对策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宗旨,但其实施情况城市与农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承认,素质教育在农村还没有被认同和实施。想要在农村中小学真正的推行素质教育,首先我们应该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这种唯分是从的理念和认识城乡教育差距,在我国普遍存在,而幼儿教育中这一现象更为突出,为了提高农村地区基础素质教育的质量,幼儿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来全面的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是能够取得突出效果的。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性。幼儿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正确三观的早期培养,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同时,让家长一起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孩子在接受幼教后的点滴成长。让幼儿教学能够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使幼儿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在农村的幼儿教学中,制约其发展步伐的是幼儿教学设备的短缺。专门的教室、桌椅,玩具,滑梯等娱乐设施,是幼儿教育开展必不可少的。因而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幼儿教学的办学条件。丰富幼儿教学的内容,只有教学条件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好农村幼儿教育,同时确保幼儿教学设备的完善也是提高幼儿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设备的完善才能使幼教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幼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的主要是有一定幼教经验的教师来担任。他们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有着一定的经验方法。但是随着会的不断进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愈加严格。所以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幼儿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幼儿教教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幼儿教学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但是我认为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农村幼儿教育,把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 作者:李晓红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十家堡镇中心校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学习;教学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础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幼儿获得身体、情感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这是由于在游戏中幼儿能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会得到与伙伴交往、合作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和观察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利用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呢? 一、渐次提升游戏难度,引导幼儿发现与学习 幼儿的需要是游戏产生的主要原因,幼儿从最初简单的想要参与游戏的愿望得到满足后,就会在游戏中产生新的需要并获得成就感,尔后在新成就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更大的需求,并在游戏中寻求满足。这就为游戏的设计和“学与教”的目的提供了参考,即教师可以不断设计有层次的游戏,不断提升游戏的难度,让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升游戏的困难度,让幼儿在游戏中受到挑战,且能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捞玩具”这一游戏,就可以通过设定游戏困难等级,帮助幼儿思考与学习。教师可在浅浅的水池中投置牛奶瓶、易拉罐、大皮球、海洋球、小球、管道玩具以及拼图等,让幼儿运用工具打捞水池里的玩具。起初,幼儿发现使用铁钩可以打捞起不少有洞的玩具,如牛奶瓶和易拉罐,但当他们完成这些玩具的打捞后,却发现类似于大皮球、海洋球之类的玩具很难打捞。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两个人合作可以将表皮粗糙的大皮球夹起来,这样幼儿就学会了合作。完成第二阶段的合作探索后,剩下的海洋球因表面过于光滑而无法打捞,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考虑使用其他工具。经过观察寻找,幼儿找到了新的打捞工具———渔网。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工具的过程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可见,设计游戏能满足幼儿的需求,而增加游戏难度则有利于幼儿挑战自我并全身心投入,从而实现“学与教”的协调与融合。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问题情境,为幼儿创造挑战机会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幼儿在讨论、尝试、探索中解决问题。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中不断地接受挑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如玩“捞玩具”游戏时,当游戏进行到后半段,水池中只剩下光滑的小球和拼图玩具时,幼儿发现使用原来的工具很难将这些灵活的小球和飘荡的拼图玩具捞上来。面对此种情景,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思考:还能采用什么样的工具呢?想想看哪种工具能够自由地夹起这些拼图玩具,又有什么工具可以捞起小球呢?幼儿一边在教室里寻找工具,一边互相讨论并发表意见。有的幼儿说:可以用筷子把拼图玩具一个个夹起来。有的幼儿则说:可以用大勺子捞小球,也可以捞拼图。当幼儿都找到自己觉得合适的工具后,教师就让幼儿使用这些工具打捞最后的玩具。打捞过程其实也是在考验幼儿的耐心和细心,这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幼儿的素质。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可以说既锻炼了幼儿的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游戏中应做到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不宜过多干涉,同时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三、引发探究性讨论,在游戏中认识世界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探究性讨论,让幼儿主动寻找某些现象的成因,并用自己的方式交流、阐释,从而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到适当介入,帮助幼儿思考并发现问题成因,最后总结正确的结论,提升幼儿的学习经验。如春天时幼儿集体被草地上一种黑色的小豆豆吸引住了,并自发地展开了找豆豆比赛。笔者注意到,幼儿在找豆豆的游戏中一直讨论一个问题“小豆豆是从哪儿来的”。有的幼儿说是从草地里长出来的,有的幼儿则说不知道……等幼儿结束捡豆豆游戏后,笔者带着幼儿在原地讨论“小豆豆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笔者先是让幼儿回忆在哪里找到的小豆豆。幼儿纷纷说是在草地上。笔者接着让他们观察:是所有的草地里都有小豆豆,还是只有某一个区域有?幼儿们说是集中在他们捡豆豆的那块草地上。这时,有的幼儿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有的则想到了从树上掉下来。笔者对此引导道:“不是有人说从树上掉下来的吗,大家抬头看看是不是呀?”幼儿们看到树上的小豆豆后就恍然大悟了。可见,在游戏中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就可以给幼儿提供认识世界的机会。在游戏中融合“学与教”,就目前的幼儿园教育现状来说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方面由于小学化倾向严重,一方面则是游戏的设计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实践和探索,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能在游戏中融合“学与教”的途径。 作者:胡双萍 单位: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幼儿教育信任危机表现与破解策略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幼儿教育开展过程中,由于出现教育机会分配不公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恰当及幼儿安全问题等情况,幼儿教育信任危机愈演愈烈。文章结合实际教育经验,对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以及破解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强化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 关键词: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破解策略 幼儿教育是普及我国幼儿基础知识并进行良好启蒙的有效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成长以及日后的学习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好幼儿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格外重要。当下的幼儿教育信任危机是由于教育机会不公平、教育方式不恰当和幼儿安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对幼儿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了影响。因此,对于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破解策略进行有效分析,意义重大。 一、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教育公平的信任危机。我国许多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很多优质资源集中于部分大城市,而更为严重的是获得这些优质资源的方法存在不公平现象,很多富裕或掌握部分权力的家庭优先获得了上优质幼儿园的机会,造成了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现象。(2)幼儿教育内容的信任危机。由于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很多幼儿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只是对幼儿开展一些简单的游戏娱乐活动,不具备丰富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幼儿园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幼儿园逐渐演化成托儿所,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程度逐渐降低。(3)幼儿教育方式的危机。一些幼儿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及耐心,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暴力方式或进行负面教育,对幼儿有益的所谓启发式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展开。(4)幼儿教育安全信任危机。这主要体现在个别幼儿园的虐童及儿童性侵行为上,使得幼儿教育信任危机愈演愈烈。比如网络等媒体上一些关于幼儿教师对儿童伤害事件的报道,让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产生了严重的思想忧虑,使得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不断加重。 二、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思考 幼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导致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不断爆发,与此同时,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非常值得社会和幼教工作者深思。根据幼儿园一些负面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评价,笔者对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政府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在幼儿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的考核方面,无法真正以制度化的方式来执行。另一方面在于市场监管工作不到位,最为严重的是无证经营的幼儿园仍然大量存在于幼儿教育市场中,并且长久经营而没有被相关部门所查处。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在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发生与愈演愈烈。无证幼儿园的大量存在,是市场监管工作不到位的表现,很多无证幼儿园往往又是在相关事件被曝光后才被查出其办学证件缺失的情况,这又是我国幼儿园监管工作不力的一个明证。根据相关报道,这些无证幼儿园通常开设在偏僻的地区,主要供地方务工人员以及外来人员的子女就读,但其实际办学场所和办学规模都明晃晃地展现在社会面前,幼儿教育监管工作以及相关部门对幼儿园监管工作的态度,都值得社会和相关管理部门深思。 三、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破解策略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使得幼儿教育本身及社会和家庭的安全感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幼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幼儿教育应当优质公平地开展起来。现阶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破除幼儿教育的信任危机。通过以上对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破除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策略。第一,从管理角度来说,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与制度,无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政府都应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审查机制来规范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第二,从资源分配及幼儿入学机会来看,取消地域限制及特权入学的现象,才是解决入园公平、公正问题的根本办法。第三,从幼儿园招生渠道上来说,应按照实际的居住情况进行公平招生,政府部门也应当对违法使用权利谋取私利的现象进行严肃查处。第四,从管理经费来说,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调研,分析其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并切实地给予相应的财政资助,保障我国的教育从幼儿教育阶段开始就能有效展开。第五,从师资方面来说,幼儿园教师上岗证考核制度,以及幼儿园园长及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都应当及时给予完善,并根据实际制度规范地开展,进而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使得我国幼儿教育的良好开展面临巨大的阻碍,也给我国社会的和谐及家庭的安全感造成严重的影响。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教育公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安全四个方面。为保障幼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信任危机应当及时解决。根据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相关部门应当从政府管理、资源分配、办学经费及师资管理等方面,加强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而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从而保障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韩洁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机关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分析;应对方法 当前人们对儿童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争夺更多的生源,开设了各种兴趣班、过早地进行文化课教育等,使幼儿教育朝着越来越明显的小学化方面发展。这种幼儿教育方式严重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下面,笔者对这种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以期找出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 (一)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更加重视有实际教育内容(如开设有兴趣班、文化课)的学校,这在无形中引导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2.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甚至有的家长十分推崇应试教育,对孩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且有着严重的攀比现象,让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不断加大。这种对教育衔接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逐渐加重。 (二)幼儿教师队伍层次不齐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阶段,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要求非常高。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且还要针对幼儿特点研究合适的教育手段;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绘画教学能力、手工制作教学能力等。现实情况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兴趣和耐心,也无法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不仅违背了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而且还违背了教育纵向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首先,明显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在被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下,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儿童的学习兴趣被逐步抹杀,甚至会产生厌学现象。其次,小学化倾向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持续力。孩子过早接触小学教育,很容易就丧失探究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的热情。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还会对幼师专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过于硬化的教育模式会制约幼师的专业性发展。 二、应对策略 (一)强化行政管理和监督 为了有效地遏制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现象,国家必须强化相关行政管理和监督,控制和严查不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开展幼儿教育的学校。首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幼儿园办校审批手续,对照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明确各条办校细则,严厉打击开设过多的兴趣班、文化课的现象。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前实际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和制定幼儿教育指导细则,对幼儿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育目的等进行规范,为幼儿教育办学和发展提供科学、明确的指导。 (二)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最主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引导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首先,要积极转变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从幼儿教育入手提倡素质教育,要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来指导家长、教师和学校甚至是全社会,转变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从而转变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其次,要利用多种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如可以通过宣传、指导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尊重幼儿教育规律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切实认识到揠苗助长的严重危害,从而更新错误的教育观念;也可以为家长创造更多参与幼儿教育的机会,让家长对幼儿教育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 (三)构建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队伍 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促进幼儿教育正确、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幼儿教师作为儿童教育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对儿童的启蒙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在引进幼儿教师的时候,要注重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估,不仅要注重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和考核。另外,幼儿教师也要注重加强自身学习,要在平时的生活和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强化幼师专业性技能学习,注重多样化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从行政监督、幼师队伍建立以及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成长空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胡春梅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方面论文:微课程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在科技技术这一因素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微课程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深入到教育领域中,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与学习理念。幼儿教育阶段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本源,在这一阶段进行良好的教育对学生日后的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新型教育方式也逐渐渗入到幼儿的教育领域。本文从微课程的实际理念出发,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关的策略进行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微课程;幼儿教育;科技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人民的生活在科技的影响下进入网络化阶段,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都受着科技进步的影响,使得人们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速,微信、微博等方式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渠道,这些科技工具的流行好像在宣告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到“微时代”当中。科技进步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涉及到教育领域,“微市场”已经充斥在在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时,微课程的出现填补了教育领域的空白,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微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有美国的教学家在2008年提出的,不是指内容是小型化,而是教师在立足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的再度开发,将一节庞大的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微小的课程,适应当前“云时代”的特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微课程这一教学方式走入我们的幼儿教育领域中,对幼儿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幼儿是活泼好动,最具有天性的,因此也就导致幼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幼儿能够做好的事情一般都是以他们自身对事物的兴趣出发,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成为幼儿园教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设计过程中,太过于重视教材而忽略幼儿实际需要;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只遵循教案的顺利完成,没有结合幼儿实际的教学效果来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且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中语言特点不够突出,导致课堂所收获的效果低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了促进幼儿进行更好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这一新型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积极推进微课程的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活动收获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所采用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推进微课程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做好的一步就是从教师方面入手。为了促进微课程的有效开展,要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角度出发,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做好课程开展的准备。其次,通过培训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微课程的开展是需要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广泛的应用与操作,因此通过培训,教师从培训活动中意识到微课程是以幼儿园为平台,遵循基本幼儿教育的规律,以适合幼儿德育、智育、体育、关育的全而发展为特点,不断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形成有特色、有教育意义的微课程。 二、做好微课程的重要环节 微课程在幼儿教学领域的实施是关键性一步,具体步骤如下:第一个环节就是收集与整理,教师对开展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资源收集,集中处理进行筛选处理,在资源筛选时,教师要注重游戏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将健康向上、寓教于乐、适合幼儿发展的内容作为微课程创作素材。第二个环节就是设计与编写,在资源收集完成之后,就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编写、加工,根据幼儿园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教进度进行合理的设计。第三个环节就是内容的改变与创新,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从游戏的组织形式与微课程的适应性相结合,进行内容的改变与创新。 三、发挥家庭的影响 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发挥家长这一方面的因素,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密切的,有时候学校要求家长能够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时,家长由于工作忙的原因而屡屡缺席,因此甚至存在脱节的现象。因此通过微课程开发与学习,家长对幼儿教育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进行幼儿园开展的亲子阅读等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到指定网站中观看幼儿的教学活动中的视频,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上课的实际情况,知道自己的孩子存在哪一方面的问题,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比如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微课程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教师一定要遵循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微课程融入幼儿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徐倩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媒体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应用分析 摘要:作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关于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简单整理,并通过对文献的数量和主题等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内研究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现状,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媒体技术;幼儿教育;研究现状;趋势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机技术等,这些媒体技术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中已经非常常见,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已经得到重视。学前教育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孩子未来的各方面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媒体技术中的丰富资源及良好的数字化内容设计更是整合了所有网络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1研究的样本和类目 首先是选择研究样本,本次研究中主要涉及当前的硕博论文数据库及中国重要会议数据库,通过关键词的检索寻找到2002年到2012年间的全部文献,共44篇。然后是研究的类目和分析单元,在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时,主要是通过文章的数量、主题及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主题分析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对其进行分类。 1.2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是对文章的数量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的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文献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文献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数量的变化趋势不稳定,这表明我国的教育学者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还没有一个全面认识。然后是主题分析,当前我国的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研究文献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问题和策略等,其中以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的整合理论和支持理论的文献数量相对多一些,而其他三种研究主题的文献则要相对少一些。 1.3研究方法的分析 通过对当前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的文献研究方法大部分为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混合研究法等六种类型,而其中的文献分析法,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同一种研究分析方法。根据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是应用的哲学思辨的研究模式,这同国外广泛的研究模式相比具有较大差异性。 2.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发展趋势研究 2.1数字化技术发展使幼儿教育更加受到关注 根据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和分析可以得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些年以来的Moodle等工具的出现,使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通过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应用过程分析可以得知,未来的学习,数字化学习将成为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2.2通过媒体技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开发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研究得知,研究信息技术对幼儿思维能力等开发的文章占据了较大比例,由于幼儿阶段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若能够在这一阶段将思维能力锻炼融入幼儿教育中,则将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媒体技术通过将形声色等多种意境相融合,能够为幼儿教育提供直观具体的认知形象,通过这种方法对幼儿的感官等产生作用,从而对幼儿的智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因此,信息化教学方法对幼儿阶段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在未来的幼儿媒体技术应用研究中,如何通过媒体技术对思维进行有效开发将是未来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2.3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评价研究 通过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比对发现,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者认识到了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研究的评价,且在当前国内还没有一篇文章涉及这一研究领域。而在国外,其研究也仅仅限于对应用效果的评价。尽管当前关于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评价研究还很少,但其作为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整个研究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对于这些应用是否具有其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深入研究,因此,随着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的逐步推广,相应评价研究也会逐渐形成,其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结语 伴随我国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应用的研究也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此,本文从文献数量、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研究趋势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研究为我国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作者:刘艳宾 单位:赤峰市克旗民族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如何用游戏精神推动幼儿教育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提倡游戏精神,推动课程游戏化,在非游戏类课程当中融入游戏元素,有助于幼儿拥有更多的游戏体验,并对于提升幼儿教育水平,推动幼儿的情感体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如在利用游戏精神推动幼儿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非别从三个角度阐释了具体的操作策略。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当前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教育提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教育;课程设置 “游戏”并不等于单纯的“玩”,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和一种教学方法。提倡幼儿教育游戏化,是充分激发幼儿内心之中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而这些因素在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空间当中,极容易被淡化、被泯灭,当幼儿言语之间领略不到纯真,在丰富的物质生活笼罩下,童年变得桎梏、缺少乐趣时,“游戏”更容易激发起其内心潜在的学习精神,推动其人生初期教育阶段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展开。 一、重新解读“游戏精神”,让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成为一种可能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无疑是最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的,当他们情绪不高的时候,教师只要说一句“大家来玩一个游戏吧”,他们就会立刻情绪高涨起来,表现出对游戏的强烈兴趣和热爱,而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所无法比拟的。游戏不同于学习与工作,其本质是一种自由快乐的活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工作与学习以合理化的情绪和步骤来展开时,其又会充满娱乐性,让“游戏化”成为一种可能。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一切活动的展开和心理活动的进行都是无功利性和单纯的,因此无论是课内外的学习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无论是自发形成还是由教师所组织的活动,都可以演变为充满“游戏精神”的行为,让一切具有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演变为提升儿童学习能力和对社会认知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对于游戏内容的设置与选择,推动教学内容“游戏化” 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游戏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传统教学游戏和创造性游戏。现阶段幼儿教学游戏主要是以两种形式展开的,一种是以完整的游戏形式存在的教学活动,即一个教学活动即一个游戏;另外一种即游戏活动时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在特定的时间出现的。比如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会进行“猜猜这是什么”的游戏,随着一笔一划逐渐画出物体的局部、雏形以及最终轮廓,幼儿们会在不断猜测“这到底是什么”的过程中牢牢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手中,随即整个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而所谓的创造性游戏,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模仿表演游戏,幼儿们最喜欢玩的“扮家家”,就是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去模拟和创造生活情境。由于幼儿所处的是思想认知的启蒙阶段,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对社会事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会带领他们去超市购物、去医院看病、去银行存取人民币等,让其在真实的社会生存环境中逐渐认知和积累生活经验,而幼儿在模仿和创造性表演的过程中,会习惯性地将这些所见所闻,融入到表演的过程中,并通过自己创新性的理解,重新建构新的游戏模型,将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从个人的角度表演展示出来。 三、充分引入游戏因素,让非游戏化学习渗入“游戏精神” 具体来说,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游戏元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以比赛的形式来展开教育活动,以此来实现对于孩子积极性的激发。虽然幼儿处于人生思想认知的萌芽阶段,但是其对于荣誉、对于胜利的概念却拥有潜意识的追求,因此笔者会在展开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充分引入一些比赛的因素,促进非游戏化活动的“游戏化”,比如穿衣叠被比赛,走路跑步比赛,或者采用最基本的走、跑、跳等动作在实现再锻炼幼儿肢体协调性的同时,更让其充满游戏化的趣味,避免了为培养而培养,为学习而学习所产生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能最大成都地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思维潜力,鼓励其主动设计游戏,亲自动手制作游戏当中所涉及的各类道具。让孩子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同时,感受游戏活动的所独有的魅力。比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扮家家游戏,事实上这类游戏展开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游戏道具的选择与制作,这个时候笔者就会提示孩子们利用各种纸箱、幼儿园里常见的道具来制作成大房子里所需要的“电视”、“洗衣机”、“餐桌”等,事实上孩子们通过想象力所造成的“物体”并不一定具备它们原本的特征,甚至于他们会直接指着一把椅子说“那个当餐桌”,或者搬来一个纸箱子说“那个就是电视”,然而这样的行为并不是所谓的荒唐与幼稚,恰恰是孩子天真无邪状态的表现,也是只有这个年龄段的教育着才会领略到的童真,而这也是幼儿教育最能够发挥潜能,将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和提升的过程阶段。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引入游戏,通过游戏元素的让原本单一的学习活动“游戏化”,让孩子在更加投入、更充满积极性的活动当中,因为游戏兴趣的提升,而间接实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当然,对于广大处于知识和社会认知启蒙阶段的孩子而言,一切游戏活动的设置与选择都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必须要朝着较为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让游戏产生积极的作用,推动幼儿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 作者:张杜娟 单位:博爱县柏山镇贵屯村学校附属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幼儿教育中游戏课程的作用 摘要:在幼儿教学当中,游戏是基本教学模式,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将游戏引入幼儿教育,和孩子互动,让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游戏教育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课程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最初阶段,它对于儿童的心智启蒙非常重要,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在这期间,人的各个方面都在提升发展,幼儿的年龄偏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限,对于有些教学内容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如果以成年人的方式教学,枯燥的课堂讲解会让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丰富,可创设游戏情境引导他们参与,制造愉快的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影响,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游戏与幼儿教育的结合,让他们可以轻松活泼地学习,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让小孩发挥特性,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游戏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在幼儿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游戏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了推动作用,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应该顺着孩子的天性展开游戏教学,引导孩子参与到游戏当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比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小兔种萝卜、捉老鼠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课堂上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强体质与孩子的协调性,使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感,教师应该参与到游戏中,和孩子们互相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音乐游戏《捏泥人》中,可以感受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跟着音乐带领小朋友一起玩捏泥人的游戏,从中培养小朋友的音乐节奏性、创造力,得到身心的锻炼。 二、游戏教育促进幼儿智力开发 在幼儿期,智力开发十分关键,在现代家庭,孩子们被看得比较重要,很多事情父母都帮孩子提前安排好,生活方面也是自己能做就不让孩子动手,使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机会被剥夺。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教师可运用游戏教学,游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游戏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有一些游戏项目能够开发孩子的大脑,可丰富孩子们的常识,让孩子们渐渐地开始了解生活,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孩子们掌握一些自行处理事情的能力,使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从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三、游戏教育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偏小,兴趣很广泛,想象力天马行空,对不了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模仿新鲜事物。根据孩子的特点,在幼儿教育中采取游戏方式可以让孩子无所顾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地参与其中,去追寻游戏的奇妙。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学得轻松自在,在游戏中也掌握了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性。例如,可以给孩子提供折纸,让他们自己先学着玩,然后和同伴一起玩,集体一起玩,从自主学习到团结合作,到一起尝试整个过程,幼儿也将最初好奇尝试去玩变成真的喜欢玩,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让幼儿主动要求学习,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四、游戏教育提升幼儿综合素质 游戏教育促进了幼儿全方位的发展,在现代的家庭中,大人普遍过度宠爱小孩,孩子缺乏家庭教育,这就使教师增加了教学任务。在多种类型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体会到更多的心情和情绪,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一起玩,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愿意和别人主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将游戏运用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游戏中幼儿都参与其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懂得互相帮助,幼儿要和同伴好好相处,学会分享、礼让与谦虚,不要和同伴抢东西,理解做人的道理。例如,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像医生、警察、营业员等,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判断,使幼儿懂得每个角色的责任和权利,让幼儿产生合作的精神,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幼儿不仅从中锻炼了自己的说话能力,学会了和小伙伴团结合作,还懂得如何去自行解决问题,帮助别人,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得以巩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综合素质。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做出错误举动时,应当正确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适当的游戏,结合幼儿教学,让幼儿在游戏当中能轻松地掌握学习,使幼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作者:包易灵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及对策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是正式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一个重要经历,这段早期经历对其影响最大的为教育环境——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当前一些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突出,严重地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致使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损害。因此,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查明成因,深揭危害,寻求改善和解决的对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用小学化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指导幼儿教学工作,以知识、教师、课本为中心,以分数为准则,以教学代替保育和游戏;2.超前教学语文和数学等课程知识,提前教授小学的学习内容;3.没有把主要的游戏教学方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片面追求学习效率和知识数量;4.布置作业、制作并且进行定期考试,以分数和等级来评价幼儿的成长、智力水平;5.约束幼儿对规章制度、教师和行为规范等的服从;6.按照小学的教学时间上课,开设各种特色班,过分侵占幼儿游戏时间。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幼儿园和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2.教育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对幼儿教育重视不够,更多地倾向中小学和大学,幼儿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与监督。3.由于私人或企业办园,发展迅速却缺乏科学、正规的管理,营利的目的性较强,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科研素养。4.一些媒体对早期教育的作用没有宣传到位,致使一些家长误认为早点让幼儿学习文化知识就能成才。还有些家长处于无奈,看到其他家长都让幼儿学习,只好随波逐流。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对策 1.树立正确的观念 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片面地追求知识和分数,应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使正确的教育方针及思想不断地深入人心,为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教师应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教师还应树立科学观念,以幼儿发展为本,平等对待,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求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发展特点和规律,让幼儿自由、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起来。 2.教育部门要管理监督 教育部门应依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严格检查各类幼儿园,做好管理与监督工作。对不合格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取消其办园资格;定期对幼儿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等进行监督指导;对一些办学困难的幼儿园,要帮助它们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3.幼儿园办园宗旨要端正 幼儿园的办园宗旨、管理模式、教育理念等是幼儿教育质量的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是开展幼儿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幼儿园应树立科学、正确的办园方针和政策,搞好素质教育,以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本,决不可违背教育规律,拔苗助长。 4.幼儿教师水平要提高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应端正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要对幼儿教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业务培训等指导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牢固树立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全面育人的思想,把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过程中认真实施、努力实践,彻底改变和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象。目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还需要尽快提高,校方要更好地执行《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幼儿教师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研能力,认真科学地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成长规律,将有效的管理方式、教学方法、科学的评价等机制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5.家长教育观念要转变 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育者多邀请教育专家来园,给家长举办各种科学施教的讲座。教师要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让家长知晓幼儿教育小学化及盲目攀比的对幼儿身心发育的伤害,督促他们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幼儿园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组织家长到幼儿园学习、参观等活动,共同为幼儿教育出谋划策。只有家长树起科学的育儿观念,理解并支持幼儿园的正确办园方针和政策,幼儿才能幸福、快乐、活泼、健康地成长。 6.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工作要做好 做好幼儿园和小学两者的衔接工作至关重要。小学要与幼儿园经常联系,适当给予必要的指导。幼儿园要在培养幼儿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等方面下功夫,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综上所述,搞好幼儿教育需要全社会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幼儿园教育质量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王艳华 单位:磐石市呼兰中心学校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多媒体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得到提升,而作为新技术的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尤其体现在幼儿教育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方向。本文主要描述多媒体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并提出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教育;应用 一、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正是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副产物,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方面,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幼儿教育需要更为丰富和生动的教学资料,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语言教学 现在很多有关教育的文章均指出:“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应该创建一个积极、自由的语言交流氛围,方便幼儿学会准确地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以往的传统语言教育中,教师通过画图或收集相关图片向幼儿展示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而这样的形式在现在来说既费时又费力。如今信息网络技术随处可见,挂图和一般的普通方式已无法满足幼儿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要想吸引幼儿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画面,调动幼儿主动学习和与人互动的活力,同时优化语言教学过程。 2.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模式 幼儿科学教育主要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感知,对身边日新月异的世界进行探知和摸索,从而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由于幼儿对外界了解有限,所思所想大多依靠直觉,而且他们对大千世界仅仅是单一的、简单的认知。科学很抽象,而幼儿的思维很形象,所以,就算实行一些具象的实践,幼儿也总是无法深刻体会。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科学技术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一步一步地表现出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这样不仅能缩短教师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幼儿占据主动地位 新课标指出,现代教育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幼儿教育的过程也是这样,必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对幼儿循循善诱,引导其积极地进行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对幼儿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不应该过多地参与或干涉幼儿自主学习和玩耍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尽量保证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吸收。比如,多媒体的使用会在无形之中拓宽幼儿的眼界,锻炼幼儿的思维,为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培养良好的习惯。大量丰富的图片、视频能够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形象化,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幼儿的学习能力也会在无形之中逐渐培养起来。 4.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能够更直接、更感性地把幼儿不会的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幼儿对事物进行思考和反思。比如,在教导幼儿要尊重劳动者和他们付出的劳动时,教师可借助幼儿的兴趣来顺势引导。教师可向幼儿提问:路边的花草树木是谁种植的?垃圾桶的垃圾是谁清理的?马路上的卫生是谁打扫的?然后用播放视频等方式向幼儿介绍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过程,进行适宜的教育,让幼儿更加清楚地体会劳动者的辛苦,从而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并向他们学习。另外,幼儿在视听的刺激下会对劳动者的辛劳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并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感恩之心。教师要鼓励幼儿,让他们对自己有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根据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课件的作用反馈来看,多媒体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使幼儿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氛围,并帮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细节,满足幼儿对新环境的好奇心。 二、多媒体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幼儿教育与一般的教育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幼儿教育面对的群体年龄较小,接受能力较差,这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幼儿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幼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多媒体的正确操作。幼儿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注意事项: 1.注重多媒体的操作技巧 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之一,即教师要掌握多媒体教学流程的活动规则,但这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就现在情况来看,幼儿园十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的助教人员。教师的日常工作已经十分繁杂了,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制作符合幼儿年龄的课件,这些的工作都交给教师来做,教师是很有压力的。多媒体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现在的幼儿教师大多具有对教育的热心,但面对教学软件的不足,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教学与幼儿活动完美地结合。因此,幼儿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要只会播放多媒体课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和改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2.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大部分是由所选材料决定的。平常在收集材料时要注意高品质地选择并储备有效的材料,不能以赶时间等原因为借口对课件的质量不负责任。当今网络的普及使得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利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分享自己收集的材料,使教师之间形成互动。多媒体技术虽然有很多优点,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也会让幼儿的操作能力受到影响,并有可能造成幼儿的视觉疲劳。所以,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要注重质量和数量,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 3.合理控制多媒体使用的时间 多媒体技术虽然对幼儿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多媒体技术过于生动,容易冲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合理地控制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学的同时,尽量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操作基础、技巧和大量的软件应用知识。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并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样,在幼儿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积极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的完成达到更高的效率。如今社会不断进步,教学模式多种多样,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鹿波 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的指导意义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对现在推广素质教育具有理论性指导,尤其对幼儿教育的生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深刻理解,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幼儿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具有权威的一名教育家,其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中心思想对我国进行教育改革,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有很重要一部分是幼儿教育,他的理论根据当代学前幼儿教育情况,结合幼儿教育特点,提出一系列很有效的全面幼儿教育体系和理论。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深刻理解和学习陶行知的生活理论,把这些理论和当代幼儿教育结合起来,让祖国花朵健康成长。 1.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深刻理解 1.1对“生活即教育”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他提出教育就是顺应生活的变化、生活在时刻变化,所以生活无时无刻不需要教育。他在生活理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所以后人总结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广大教育者对这条理论进行了深刻理解。第一点理解,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教育,幼儿生活也不例外,生活就是教育的根本,生活同时有教育的功效,所以说生活本身是教育,尤其是心智不健全的幼儿时期。第二点理解,生活决定教育内容,所受教育相对于进行的生活,生活在变化,教育也跟着变化,这跟幼儿成长息息相关。第三点理解,教育脱离不了生活,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必须和生活联系起来,根据生活进行教育,了解实际情况,满足发展需要,幼儿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不能脱离生活。第四点理解,教育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生活。 1.2对“社会即学校”的理解 随着“生活即教育”理论发展得出的结论,“社会即学校”是在“生活即教育”领域提出的。我们对“社会即学校”有两点理解。第一点理解,把社会看做学校,社会是大众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把这个环境当做教育环境,打破学校仅是教育场所的旧观念,让学生融入大自然,接触社会,把学校和社会结合起来,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幼儿教育很难实现这一点,但是可以创造社会环境。第二点理解,学校要想着服务社会。积极影响社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资源是广阔的、丰富的,用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幼儿教育很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是积极向上的影响。 1.3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保证。我们的理解是:教学的方法要依据学的方法,做要指导学。根据社会做事,做什么事就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就教什么。尤其是幼儿教育,根据社会需求,让学生做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对幼儿发展方向和前景是很重要的。 2.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2.1幼儿教育内容生活化 在陶行知看来,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教育要根据生活进行,教育素材要选用社会生活。但是当今幼儿教育中存在死板的说教,而且现象很普遍,很多幼儿教育者和幼儿教育机构把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分开,只是单纯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生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幼儿教育是离不开幼儿实际生活的,由于幼儿教育很多内容都是幼儿的现实生活,再加上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幼儿健康生活的过程,因此,幼儿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凡是与幼儿生活有关联的,幼儿在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都要出现在幼儿教育中,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增加幼儿经验、拓宽幼儿视野。要想将幼儿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第一,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习惯要融入幼儿生活教育中,家庭经验和学校及社会经验都要融入幼儿教育中。例如,某些概念学习中,幼儿教育者可以借助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进行教学,这些生活事物和经验是幼儿最初的认识,是幼儿发展的基础,要多结合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生活兴趣。第二,幼儿的好奇心很重,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只要是幼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而且幼儿有很大兴趣解决的问题,都应该融入幼儿教学环节和内容。激发幼儿求知欲,让幼儿积极了解生活,学习生活经验。具体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幼儿创造生活中的场景,如学习“季节的交替”时,让学生扮演各种自己喜欢的植物代表季节,自由发挥,真正理解季节交替。 2.2幼儿教育环境生活化 幼儿教育不能死板地待在课堂上,要加强幼儿与社会的接触,利用社会上各种资源把实际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搬到社会上。让幼儿充分接触大自然,适当接触社会,具有丰富的社会自然经验,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封闭的教学形式。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需要研究农事,教室就在旷野里;需要研究工业,教室便在工厂里;需要研究商业,教室便在市场;需要研究社会问题,教室便在十字街头”。幼儿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理发展水平很低,不能对事物和世界有客观认识,所以幼儿必须接触课堂外面的世界才能很好地发展心智和素质。如今幼儿教学大多在封闭的教室和幼儿园中进行,仅依靠课本教学,多媒体盛行后,幼儿教育只是依赖多媒体图片和录像进行教学,很少进行实物教学。很少带幼儿出校门,幼儿很少能见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得不到实际的感官体验。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太过于关心幼儿的安全问题,忽略幼儿只有在真实环境中成长才能得到实际生活经验,才有了解欲望和兴趣。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的学习场地,利用大自然的多彩多样,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大自然。如在保证学生安全条件下,多安排学生进行春游等活动;第二,让幼儿接触社会活动,充分利用幼儿园社区环境,让幼儿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获得经验。如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社区组织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中,捡垃圾,节约用水等。 2.3幼儿教育环节实践化 陶行知先生对幼儿的教育特别注重本身体验与实践,注重“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的观念,只有亲力亲为才能获得实践经验,才能进一步理解知识,才能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幼儿期是特殊时期,有特殊思维水平和特定的认知特点,导致幼儿教学必须依靠实际活动,具体有游戏、生活、探索和交往等,需要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实际生活情景,为幼儿准备多样的玩具和材料,幼儿会把环境和材料相联系,与同学互动。第二,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幼儿积极参与互动,亲自探索。多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图形教学环节上,让幼儿拿小剪刀剪出生活中遇见的形状。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图形。 3.结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有很大帮助,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幼儿教育者应该仔细学习,深刻认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把幼儿教育生活化,把幼儿教育环境生活化,把幼儿教育方式生活化、实践化,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作者:殷若怡 单位:昆山高新区鹿城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提高幼儿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摘要: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幼儿教师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既是国家“幼儿教育长期规划”的要求,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幼儿教师的责任。那么,如何提高幼儿教育实效性呢?教师可以采用爱、勤、联、赞的方式,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对此进行阐述,与同仁交流分享。 关键词:幼儿教育;方式方法;实效性 多年的幼儿教育铸就了我美丽的人生,使我更加热爱幼教这个神圣职业。幼儿教育实在平淡、平凡,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成就了千千万万的祖国花朵;虽没有感天动地的业绩,却哺育着年幼无知、天真可爱的一个个生灵。幼教虽苦,责任却重于泰山,是责任驱使我思考与尝试提高幼儿教育的实效性。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从教生涯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让我思考并尝试着:用爱、勤、联、赞伴随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伴随幼儿教育的改革,使其闪烁教书育人的光环,成就美丽的人生梦想。下面我结合幼儿教育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用爱的方式———演绎经典的感动故事 幼儿老师能与这么多的“家中至宝”在一起,享受比别人更多的爱与情。幼儿教师除了要传授一些相关知识外,更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学会什么是“爱”,初步了解“爱”的意义,觉得爱在人间,世界充满爱。首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孩子们年龄小,有依赖感,营造一个温馨的“巢穴”,让每个孩子感到班级的温暖,有家的感觉,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多年幼儿教育工作,促使我深深地理解“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真谛。当孩子淘气,甚至捣乱,不要训斥孩子。孩子淘气、打闹,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孩子智慧的表现。因此要十分耐心地引导、说服,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让孩子逐步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孩子们就不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使原有天真活泼的特性得以阳光发展,从而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其次,关注孩子的个性,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幼儿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与行为习惯等都不相同。因此幼儿教育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和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要了解实际情况,并给予特殊关注,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如采用家访的方式、谈话的方式、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参与学习、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关爱,要从小事做起。如每逢学生生日之际,给她送上一个小本子,并写上简短的寄语作为礼物赠给她。人是需要多种关爱的,来自老师的一点点关爱,对学生来说,说不定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刘某某同学的家长就对我说:“老师,孩子这次测验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是和你的关爱分不开的,她生日那天,虽说是周末,你还是打来电话祝贺,并送她礼物。我看她是深受感动的,那以后,她的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谢谢你,太谢谢你了。”一个电话,几句赠言,会有这么大的效果真是我始料不及的。记得有一个孩子的作文是这样写的:“我的老师很美丽,但我更喜欢她的温柔,像妈妈:扣子开了,她帮我系上;我的小辫子开了,她帮我扎上;天冷了,总是让我们穿好衣服再出去;居然有一次在上间操的时候抱着我转了几圈,我好幸福、好开心呀!她就像我妈妈。当时我很感动,觉得孩子们懂我了,懂得了爱,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懂得了爱别人!”也许这就是爱的真谛:对待学生,多看一些优点,少看一些缺点;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苛求;多一分宽容,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呵护,少一分指责[1]。对待自己,不为学生的调皮而怨恨,不为学生的顶撞而生气,不为学生的无礼而失态,不为学生的违纪而急躁,因为爱是无私的,爱是一种奉献。 二、用勤———最简单的警句谱写敬业的赞歌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是我的座右铭。为了更好地切实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耐心细致地为每个学生讲解知识、传授技能;教学之余,我还坚持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努力研究不同年龄段孩子应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原则,培养这些孩子,使他们进步与成长。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备好每一次活动案,坚守“不备课不上课”的信条。每次教学检查,我都能获得校领导的认可。我坚持上好每一节课,不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力求使孩子们每次学习与活动都有收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帮扶,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保证孩子均有收获。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在学习活动中,要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并融会贯通,及时收集孩子们的反馈意见,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正因为如此,才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多年来,正是我有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敬业精神,对待工作中棘手教育的问题,我会绞尽脑汁想办法,就连睡觉时也在思考,经常在为思考问题而“睡去”,在解决问题中又“醒来”,每天整个大脑都被学生挤得满满的,但我觉得很幸福,因为这样的付出给我带来的都是满满的收获和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学生学习能力强了,兴趣、爱好广泛了,性格阳光了。因此,孩子们在平时的学习成绩或游戏活动中都有良好表现。实践证明:如果一个老师懒惰,那么是对孩子们的不负责;如果一个老师不勤,那么更是孩子的损失。我从业的这十几年,始终把自己打造成为机器人、多面手,虽然有些夸张,但我把这个“勤”字奉献给了我的事业。多说、多做、多练一直成为我敬业的标准,只要我在幼教这个岗位上,就不会让自己停下来,虽然我的嘴不是租来的,但我也要把它发挥到极致,让孩子听到更多知识与更多道理。只要有教育契机,老师就要抓住,多指导孩子们参与学习与游戏活动,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上台讲故事、表演节目、进行自我展示,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孩子能力的提高。 三、用联———最直接的交流编织育子之网 从教多年,我有我的教育方式,不断编织我与孩子、家长的这张联系之网。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合力,“统一战线”才能完整,才能让教育力量最大化[2]。在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始终努力做到六个必访:孩子生病时必访;孩子行为不良必访;孩子学习有困难必访;孩子家庭有变故必访;家校联系有障碍必访;贫困家庭必访。也正是通过不断的沟通和联系,才让我在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没因任何问题与家长发生过任何矛盾。在一次园内进行家访反馈活动中,我班的一个家长在联系单中写道:此次家访让我和孩子收获都比较大,因为我们平时比较忙,很少和老师、孩子三方面对面交谈,通过老师对我孩子在学校里的优点和缺点详细的描述,让我们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还有通过与老师的交谈,使我们了解了如何给孩子检查家庭作业和如何安排业余时间,以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如今的教育,力求让孩子得到最完美的教育。在幼儿园我可以主宰孩子的节奏,在家中成就孩子的便是父母,于是我建立家长联系QQ群,E校通,我充分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自己创设了许多家校互动栏目,如“家长学校”、“教子随笔”、“生活百科”等专栏,一些生活常识,教子经验,问题处理方法,等等,及时放在网上,为家长提供实用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受到家长的欢迎。让家长在这些平台上获得孩子在学校的各类信息,家长育子经验交流、高效课堂的精彩表现、大课间的动感地带、一天表现的光荣榜……他们的一举一动,表现好坏,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通过平台可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学习,观察自己的孩子的同时,看看别人的孩子细节,在不同之处找差距,在优秀之处找经验,让每位家长都成为育子的高手,让其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 四、用赞———最漂亮的认可树立孩子的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几十个宝贝组成了我的大家庭,老师爱他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想让他们有不平凡的人生,首先就得有一个自信的态度迎接他们不平凡的人生。在教育教学中,要刻意培养孩子的自信,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习、游戏活动,充分利用园内的各种文化,如走廊标记,墙壁书画,操场器材,等等,让他们识别、判断、交流。针对孩子们大胆的发言、从容的发言,要采用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给予肯定与赞扬。当孩子们说对了的时候,要用最漂亮的赞美语言或眼神让他们再接再厉;当说错了的时候,要用最温柔的方式,在表扬他们勇敢发言的同时,指出不足。不训斥孩子,不体罚孩子是师德的要求,是法律的约束,更是教师的准则。孩子们发出每一个声音、每一个音符,都是鼓励的乐章,都是教育歌声。因此,教育就是孩子们的心声,赞美就是孩子们的动力,不要吝啬我们的掌声,要让掌声与欢笑充满课堂、充满校园。总之,幼儿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幼教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幼儿教育长期规划”,采用爱、勤、联、赞的方式引导孩子、关爱孩子、培养孩子。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幼教水平和技能,进而提高幼教工作实效性。 作者:李艳萍 单位:汪清县东光镇东光学校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音乐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可以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在幼儿教育中选择“音乐游戏”为切入点进行教育,可以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快乐成长,培养对于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游戏;应用实践 在幼儿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以激发幼儿的潜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对于天性好动的幼儿,给他们进行音乐的教育游戏,可以将音乐“静”的一面和游戏“动”的一面相结合,从而促进幼儿生命力的发挥,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此动静结合的教育方法,就是音乐教育中的游戏教育。 一、幼儿教育中音乐游戏的特点 1.音乐教学方面的综合性 传统的正规音乐训练注重音乐单一方面的提高和技能的进步,体现不出一定的综合性。而音乐游戏则可以将音乐和各种其他的艺术形式从一定层面上进行综合。比如文学、美术、表演等艺术形式,从而从更大的角度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不仅仅可以使用听力,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嗓音和身体语言,在又唱又跳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幼儿音乐游戏可以增强幼儿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能力,使幼儿本身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体。 2.音乐游戏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幼儿的天性处于没有拘束的状态,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喜欢唱、喜欢跳的状态。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更可以激发幼儿内心的活力与热情。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需要明白幼儿的心理,理解他们行动背后的意义,满足他们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心理。音乐游戏的自由性可以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当中,成为参与的主体,发挥自身的天性,表达自身的感受。这种表现不仅可以通过幼儿的歌声表达出来,还可以通过音乐游戏中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智力和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3.音乐教学带给幼儿的愉悦性 音乐游戏不同于音乐教学,游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自由性与愉悦性。学习是孩子的天职,而游戏则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游戏之所以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根本动力,是因为游戏带有一定的愉悦性。良好的音乐游戏可以调节幼儿的身心情绪,一些情感性方面的动力推动幼儿天性的开发。幼儿通过音乐游戏进入一种很好的游戏情境,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快乐或悲伤的情绪,在游戏中达到忘我的状态,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1.在音乐旋律的选取上要适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选取的音乐必须是适合幼儿心理年龄的音乐旋律。一般音乐旋律可以挑选一些欢快、轻松、愉悦的音乐旋律。比如在一个生日庆祝的场景中,可以选择《生日歌》作为背景音乐旋律,这种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适合幼儿的心理节奏,可以使幼儿跟着一起唱起来。还可以在一些场景里选择《两只老虎》等带有欢快性质的音乐旋律,使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游戏的教学当中。如果选择复杂拗口的音乐旋律,将会引起幼儿的排斥和反感,更不用提融入设置的音乐场景当中,因此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旋律就显得相当重要。 2.在音乐游戏场景中选择适合幼儿的游戏场景 在对音乐游戏的选择上,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感受,又要引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场景的设计可以使幼儿充分的接受。因此在选择游戏场景的过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学生认同场景的设置,并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幼儿情感的抒发和心理安全感的培养,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进行创造、尝试和探索。要注意场景的丰富化,既可以独立创设一种音乐游戏的场景,又可以进行不同场景的交叉,使幼儿在参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比如,可以在幼儿音乐游戏中设置“三只小猪”和“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场景的交叉,增强音乐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3.在游戏中幼儿教师的引导作用 幼儿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应该切实负起责任,在课前认真备课,使游戏的流程设计清楚明晰,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周全的准备。通过细致而周密的备课,才可以使音乐游戏达到最佳效果。老师在游戏的进行中应该注意引导幼儿对于自己情感情绪的表达,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游戏中抓住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才是进行音乐游戏教育的目标所在。 4.加强音乐游戏中的趣味性 音乐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和趣味性,但是让幼儿去理解音乐的内涵显得太难,怎样使音乐与幼儿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呢?我认为应该将音乐游戏中的概念清晰化、故事化,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迎合孩子的口味和需要。这样,孩子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进行自由的表演,从而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教育中,需要运用良好的教育手段来对幼儿的情感性格进行培养。音乐游戏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它可以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在想象中发展自己的性格,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海英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新关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及解决措施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典型表现如下:1.幼儿教育中,智力教育被列入教育的主要目标,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放到了次要地位;2.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采用的是知识传授的方式,而忽略了幼儿自学能力的培养;3.幼儿教师单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给未来的考试教育打基础,在教学中侧重于知识教授,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幼儿教育倾向于小学化的根本原因 (一)家长的原因 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被国内大力推广。这种教育模式在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渗透极深,如今甚至蔓延到了幼儿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各类知识,学校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以考卷形式进行检测,得分优异的学生则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分低的学生则可能失去良好教育的机会。应试教育的理念已渗透到了每位家长的心中,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异的学生,遵循“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从幼儿教育开始,便一味要求幼儿园给孩子灌输更丰富的知识。由此,小学化倾向在幼儿教育中逐步形成。 (二)幼儿园的原因 目前,公办幼儿园越来越少,民办幼儿园却随之增多。民办幼儿园几乎都是将盈利作为开办幼儿园的唯一宗旨。因此,为了谋取高额的利润,幼儿园会尽量迎合家长的心理需求。由于幼儿园深刻了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倾向,又深刻了解当今的教育模式。因此,幼儿园会刻意在幼儿教育中加入小学教育内容,让幼儿从小便接受更多的知识教育。此外,幼儿园为了节约成本,对外招聘的幼儿教师也是一些素质偏低的教师,这些教师对幼儿教育的本质没有深刻的理解,也是单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给未来的考试教育打基础,在教学中侧重于知识传授,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教育机制的原因 教育部现有的教育机制中规定: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衔接的过程中,小学学校要遵循自然过渡的方式,不得以成绩为核心来择优录取。但是,现实中依然有不少小学学校为了获取更加优质的生源,私下出考试题依据成绩高低录用学生,并依此给学生进行分班。在这种现实背景的影响下,幼儿园不得不注重幼儿的知识教育,让幼儿能更好地升入小学学校。 二、幼儿教育倾向于小学化的解决措施 (一)家长需做的改善工作 家长要充分意识到两点。第一,成绩并非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家长既要看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又要关注孩子身心在成长中是否正常发展;第二,幼儿阶段是一个孩子最无忧无虑的阶段,孩子接受知识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强行灌输,这样会让孩子从小就承受过多压力,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不良影响,家长要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同伴交往等综合层面的发展情况。 (二)幼儿园需做的改善工作 幼儿园需做的改善工作侧重于三方面内容。首先,幼儿园要从意识上进行彻底的改变,不只是关注自身的盈利问题,而是要将教育视为己任,对幼儿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其次,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长做好日常的沟通工作,沟通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要告知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要告知家长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让家长对孩子有一个综合性的了解,同时要将应试教育的不足之处告知家长,让家长慢慢转变观念。再次,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转变模式,不可将知识强加给幼儿,而是要以兴趣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然接受,同时关注幼儿在同伴交往、身体健康及性格发展等各方面的表现,逐步改善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不良现象,完成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自然过渡。 (三)教育部门需做的改善工作 教育部门需做的改善工作也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部门要对目前的小学进行整顿,严禁小学入学考试,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要予以重处。第二,教育部门要对当下幼儿园的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的要求,包括教育形式的要求、教育内容的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要求,让幼儿园依据要求来办学。第三,教育部门要对当下的幼儿教师提出要求,规定幼儿园招聘幼儿教师的门槛,对幼儿教师的学历、素质和教育观念等各方面认真进行考核,只有合格的幼儿教师才能够加入幼儿园进行教学。 作者:杨艳丽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安定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失衡,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文章对此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幼儿教育;农村 一、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陈旧,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基础教学中,不重视幼儿教育、甚至不开展幼儿教育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教育局等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对幼儿教育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学校不重视甚或不开展幼儿教育的现象视而不见。学校、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忽视,学生自身不能够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因素致幼儿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待遇,伤害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校开设了幼儿教育课程,但实际,只要学生的年龄符合标准,就可以直接升入小学阶段。在一些较偏辟地区农民没有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和接受教育所花费的资金、幼儿教育,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开玩笑。因为幼儿教育不能得到现有的回报,他们觉得让孩子接受幼儿教育还不如买只羊的回报大呢,所以他们不愿意花费精力和金钱让孩子去接受他们认为不靠谱幼儿教育。学校重视小学阶段以上的教育、家庭没有经济和精力等条件,这就忽略了幼儿教育在孩子身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能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早期培养。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简陋 第一,没有幼儿教育课程的专用教室。在农村地区,幼儿学生上幼教课时也和其他的学生用一样的教室上课,但是由于桌椅等教学设备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不相符,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孩子身体、骨骼的发育。第二,缺少幼儿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设备比玩具、滑梯等娱乐设施。甚至教室里也是白墙、黑板。没有任何其他色彩装饰,爱玩孩子的天性,色彩是孩子的世界,而这样简陋的设备,使得孩子对幼教课程感觉枯燥乏味,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紧缺,专业素质差 幼教课程应该聘请专业的音乐幼师来教学,但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相应的交通,通讯,住房等与城市比较都较落后,这就造成了幼教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教学。所以现实的情况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其他教师来教幼教课程,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幼儿教学的质量 二、发展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对策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宗旨,但其实施情况城市与农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承认,素质教育在农村还没有被认同和实施。想要在农村中小学真正的推行素质教育,首先我们应该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进行教育,使他们转变这种唯分是从的理念和认识城乡教育差距,在我国普遍存在,而幼儿教育中这一现象更为突出,为了提高农村地区基础素质教育的质量,幼儿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来全面的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是能够取得突出效果的。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性。幼儿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正确三观的早期培养,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同时,让家长一起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孩子在接受幼教后的点滴成长。让幼儿教学能够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使幼儿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在农村的幼儿教学中,制约其发展步伐的是幼儿教学设备的短缺。专门的教室、桌椅,玩具,滑梯等娱乐设施,是幼儿教育开展必不可少的。因而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幼儿教学的办学条件。丰富幼儿教学的内容,只有教学条件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好农村幼儿教育,同时确保幼儿教学设备的完善也是提高幼儿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有设备的完善才能使幼教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幼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的主要是有一定幼教经验的教师来担任。他们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有着一定的经验方法。但是随着会的不断进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愈加严格。所以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幼儿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幼儿教教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幼儿教学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但是我认为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农村幼儿教育,把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 作者:李晓红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十家堡镇中心校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学习;教学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础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幼儿获得身体、情感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这是由于在游戏中幼儿能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会得到与伙伴交往、合作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和观察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利用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呢? 一、渐次提升游戏难度,引导幼儿发现与学习 幼儿的需要是游戏产生的主要原因,幼儿从最初简单的想要参与游戏的愿望得到满足后,就会在游戏中产生新的需要并获得成就感,尔后在新成就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更大的需求,并在游戏中寻求满足。这就为游戏的设计和“学与教”的目的提供了参考,即教师可以不断设计有层次的游戏,不断提升游戏的难度,让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升游戏的困难度,让幼儿在游戏中受到挑战,且能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捞玩具”这一游戏,就可以通过设定游戏困难等级,帮助幼儿思考与学习。教师可在浅浅的水池中投置牛奶瓶、易拉罐、大皮球、海洋球、小球、管道玩具以及拼图等,让幼儿运用工具打捞水池里的玩具。起初,幼儿发现使用铁钩可以打捞起不少有洞的玩具,如牛奶瓶和易拉罐,但当他们完成这些玩具的打捞后,却发现类似于大皮球、海洋球之类的玩具很难打捞。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两个人合作可以将表皮粗糙的大皮球夹起来,这样幼儿就学会了合作。完成第二阶段的合作探索后,剩下的海洋球因表面过于光滑而无法打捞,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考虑使用其他工具。经过观察寻找,幼儿找到了新的打捞工具———渔网。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工具的过程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可见,设计游戏能满足幼儿的需求,而增加游戏难度则有利于幼儿挑战自我并全身心投入,从而实现“学与教”的协调与融合。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问题情境,为幼儿创造挑战机会的同时引发幼儿积极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幼儿在讨论、尝试、探索中解决问题。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中不断地接受挑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如玩“捞玩具”游戏时,当游戏进行到后半段,水池中只剩下光滑的小球和拼图玩具时,幼儿发现使用原来的工具很难将这些灵活的小球和飘荡的拼图玩具捞上来。面对此种情景,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思考:还能采用什么样的工具呢?想想看哪种工具能够自由地夹起这些拼图玩具,又有什么工具可以捞起小球呢?幼儿一边在教室里寻找工具,一边互相讨论并发表意见。有的幼儿说:可以用筷子把拼图玩具一个个夹起来。有的幼儿则说:可以用大勺子捞小球,也可以捞拼图。当幼儿都找到自己觉得合适的工具后,教师就让幼儿使用这些工具打捞最后的玩具。打捞过程其实也是在考验幼儿的耐心和细心,这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幼儿的素质。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可以说既锻炼了幼儿的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游戏中应做到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不宜过多干涉,同时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三、引发探究性讨论,在游戏中认识世界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探究性讨论,让幼儿主动寻找某些现象的成因,并用自己的方式交流、阐释,从而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到适当介入,帮助幼儿思考并发现问题成因,最后总结正确的结论,提升幼儿的学习经验。如春天时幼儿集体被草地上一种黑色的小豆豆吸引住了,并自发地展开了找豆豆比赛。笔者注意到,幼儿在找豆豆的游戏中一直讨论一个问题“小豆豆是从哪儿来的”。有的幼儿说是从草地里长出来的,有的幼儿则说不知道……等幼儿结束捡豆豆游戏后,笔者带着幼儿在原地讨论“小豆豆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笔者先是让幼儿回忆在哪里找到的小豆豆。幼儿纷纷说是在草地上。笔者接着让他们观察:是所有的草地里都有小豆豆,还是只有某一个区域有?幼儿们说是集中在他们捡豆豆的那块草地上。这时,有的幼儿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有的则想到了从树上掉下来。笔者对此引导道:“不是有人说从树上掉下来的吗,大家抬头看看是不是呀?”幼儿们看到树上的小豆豆后就恍然大悟了。可见,在游戏中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就可以给幼儿提供认识世界的机会。在游戏中融合“学与教”,就目前的幼儿园教育现状来说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方面由于小学化倾向严重,一方面则是游戏的设计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实践和探索,从而找到更多更好的能在游戏中融合“学与教”的途径。 作者:胡双萍 单位: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幼儿教育信任危机表现与破解策略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幼儿教育开展过程中,由于出现教育机会分配不公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恰当及幼儿安全问题等情况,幼儿教育信任危机愈演愈烈。文章结合实际教育经验,对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以及破解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强化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 关键词: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破解策略 幼儿教育是普及我国幼儿基础知识并进行良好启蒙的有效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成长以及日后的学习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好幼儿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格外重要。当下的幼儿教育信任危机是由于教育机会不公平、教育方式不恰当和幼儿安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对幼儿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了影响。因此,对于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破解策略进行有效分析,意义重大。 一、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教育公平的信任危机。我国许多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很多优质资源集中于部分大城市,而更为严重的是获得这些优质资源的方法存在不公平现象,很多富裕或掌握部分权力的家庭优先获得了上优质幼儿园的机会,造成了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现象。(2)幼儿教育内容的信任危机。由于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很多幼儿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只是对幼儿开展一些简单的游戏娱乐活动,不具备丰富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幼儿园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幼儿园逐渐演化成托儿所,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程度逐渐降低。(3)幼儿教育方式的危机。一些幼儿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及耐心,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暴力方式或进行负面教育,对幼儿有益的所谓启发式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展开。(4)幼儿教育安全信任危机。这主要体现在个别幼儿园的虐童及儿童性侵行为上,使得幼儿教育信任危机愈演愈烈。比如网络等媒体上一些关于幼儿教师对儿童伤害事件的报道,让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产生了严重的思想忧虑,使得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不断加重。 二、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思考 幼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导致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不断爆发,与此同时,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非常值得社会和幼教工作者深思。根据幼儿园一些负面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评价,笔者对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政府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在幼儿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的考核方面,无法真正以制度化的方式来执行。另一方面在于市场监管工作不到位,最为严重的是无证经营的幼儿园仍然大量存在于幼儿教育市场中,并且长久经营而没有被相关部门所查处。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在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发生与愈演愈烈。无证幼儿园的大量存在,是市场监管工作不到位的表现,很多无证幼儿园往往又是在相关事件被曝光后才被查出其办学证件缺失的情况,这又是我国幼儿园监管工作不力的一个明证。根据相关报道,这些无证幼儿园通常开设在偏僻的地区,主要供地方务工人员以及外来人员的子女就读,但其实际办学场所和办学规模都明晃晃地展现在社会面前,幼儿教育监管工作以及相关部门对幼儿园监管工作的态度,都值得社会和相关管理部门深思。 三、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破解策略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使得幼儿教育本身及社会和家庭的安全感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幼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幼儿教育应当优质公平地开展起来。现阶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破除幼儿教育的信任危机。通过以上对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破除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策略。第一,从管理角度来说,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与制度,无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政府都应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审查机制来规范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第二,从资源分配及幼儿入学机会来看,取消地域限制及特权入学的现象,才是解决入园公平、公正问题的根本办法。第三,从幼儿园招生渠道上来说,应按照实际的居住情况进行公平招生,政府部门也应当对违法使用权利谋取私利的现象进行严肃查处。第四,从管理经费来说,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调研,分析其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并切实地给予相应的财政资助,保障我国的教育从幼儿教育阶段开始就能有效展开。第五,从师资方面来说,幼儿园教师上岗证考核制度,以及幼儿园园长及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都应当及时给予完善,并根据实际制度规范地开展,进而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使得我国幼儿教育的良好开展面临巨大的阻碍,也给我国社会的和谐及家庭的安全感造成严重的影响。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教育公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安全四个方面。为保障幼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信任危机应当及时解决。根据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相关部门应当从政府管理、资源分配、办学经费及师资管理等方面,加强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而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从而保障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韩洁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机关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原因分析;应对方法 当前人们对儿童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争夺更多的生源,开设了各种兴趣班、过早地进行文化课教育等,使幼儿教育朝着越来越明显的小学化方面发展。这种幼儿教育方式严重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下面,笔者对这种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以期找出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 (一)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更加重视有实际教育内容(如开设有兴趣班、文化课)的学校,这在无形中引导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2.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甚至有的家长十分推崇应试教育,对孩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且有着严重的攀比现象,让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不断加大。这种对教育衔接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逐渐加重。 (二)幼儿教师队伍层次不齐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阶段,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要求非常高。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且还要针对幼儿特点研究合适的教育手段;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绘画教学能力、手工制作教学能力等。现实情况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兴趣和耐心,也无法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不仅违背了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而且还违背了教育纵向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首先,明显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在被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下,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儿童的学习兴趣被逐步抹杀,甚至会产生厌学现象。其次,小学化倾向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持续力。孩子过早接触小学教育,很容易就丧失探究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的热情。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还会对幼师专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过于硬化的教育模式会制约幼师的专业性发展。 二、应对策略 (一)强化行政管理和监督 为了有效地遏制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现象,国家必须强化相关行政管理和监督,控制和严查不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开展幼儿教育的学校。首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幼儿园办校审批手续,对照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明确各条办校细则,严厉打击开设过多的兴趣班、文化课的现象。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前实际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和制定幼儿教育指导细则,对幼儿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育目的等进行规范,为幼儿教育办学和发展提供科学、明确的指导。 (二)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最主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引导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首先,要积极转变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从幼儿教育入手提倡素质教育,要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来指导家长、教师和学校甚至是全社会,转变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从而转变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其次,要利用多种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如可以通过宣传、指导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尊重幼儿教育规律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切实认识到揠苗助长的严重危害,从而更新错误的教育观念;也可以为家长创造更多参与幼儿教育的机会,让家长对幼儿教育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 (三)构建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队伍 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促进幼儿教育正确、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幼儿教师作为儿童教育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对儿童的启蒙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在引进幼儿教师的时候,要注重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估,不仅要注重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和考核。另外,幼儿教师也要注重加强自身学习,要在平时的生活和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强化幼师专业性技能学习,注重多样化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从行政监督、幼师队伍建立以及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成长空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胡春梅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最新论文:微课程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在科技技术这一因素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微课程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深入到教育领域中,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与学习理念。幼儿教育阶段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本源,在这一阶段进行良好的教育对学生日后的整体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新型教育方式也逐渐渗入到幼儿的教育领域。本文从微课程的实际理念出发,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关的策略进行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微课程;幼儿教育;科技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人民的生活在科技的影响下进入网络化阶段,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都受着科技进步的影响,使得人们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速,微信、微博等方式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渠道,这些科技工具的流行好像在宣告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到“微时代”当中。科技进步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涉及到教育领域,“微市场”已经充斥在在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时,微课程的出现填补了教育领域的空白,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微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有美国的教学家在2008年提出的,不是指内容是小型化,而是教师在立足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的再度开发,将一节庞大的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微小的课程,适应当前“云时代”的特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微课程这一教学方式走入我们的幼儿教育领域中,对幼儿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幼儿是活泼好动,最具有天性的,因此也就导致幼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幼儿能够做好的事情一般都是以他们自身对事物的兴趣出发,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成为幼儿园教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设计过程中,太过于重视教材而忽略幼儿实际需要;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只遵循教案的顺利完成,没有结合幼儿实际的教学效果来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且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中语言特点不够突出,导致课堂所收获的效果低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了促进幼儿进行更好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这一新型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积极推进微课程的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活动收获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所采用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推进微课程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做好的一步就是从教师方面入手。为了促进微课程的有效开展,要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角度出发,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做好课程开展的准备。其次,通过培训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微课程的开展是需要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广泛的应用与操作,因此通过培训,教师从培训活动中意识到微课程是以幼儿园为平台,遵循基本幼儿教育的规律,以适合幼儿德育、智育、体育、关育的全而发展为特点,不断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形成有特色、有教育意义的微课程。 二、做好微课程的重要环节 微课程在幼儿教学领域的实施是关键性一步,具体步骤如下:第一个环节就是收集与整理,教师对开展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资源收集,集中处理进行筛选处理,在资源筛选时,教师要注重游戏的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将健康向上、寓教于乐、适合幼儿发展的内容作为微课程创作素材。第二个环节就是设计与编写,在资源收集完成之后,就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编写、加工,根据幼儿园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教进度进行合理的设计。第三个环节就是内容的改变与创新,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从游戏的组织形式与微课程的适应性相结合,进行内容的改变与创新。 三、发挥家庭的影响 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发挥家长这一方面的因素,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密切的,有时候学校要求家长能够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时,家长由于工作忙的原因而屡屡缺席,因此甚至存在脱节的现象。因此通过微课程开发与学习,家长对幼儿教育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进行幼儿园开展的亲子阅读等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到指定网站中观看幼儿的教学活动中的视频,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上课的实际情况,知道自己的孩子存在哪一方面的问题,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比如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微课程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教师一定要遵循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将微课程融入幼儿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徐倩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实验幼儿园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质量不够理想的基本原因,是学前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配置的脱节和错位。所以为破解该问题,提升教师素养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教师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质量,关乎着幼儿教育人才的培育与发展。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与能力,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还要将人才培育的理念、方法、模式、体系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执教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扎实的教学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明确自身的能力构成,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这对提升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人才的现代化发展,拥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 学前教育主要指针对学龄前幼儿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旨在推进儿童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则指承担“专业教学”“人员培训”“实习指导”等任务的教师。在学生培育、培养中发挥着“知识讲授”“技能传授”“以身作则”的重要作用。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能力构成上与普通教师不同,不但要求其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教学组织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合作意识”“协作意识”“信息沟通能力”。更需要教师拥有“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示范引领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本领,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前教育事业中。为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前,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有所了解。首先是教学设计能力。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关乎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培养得实效,可以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通常来讲,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效果进行整体预估,并结合教学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保障所有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二是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通常指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信息,包括“思想理念”“技巧”“方法”“知识”“理论”“语言文化”“学习习惯”等内容。专业教师应在课前整理并筛选出相关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环节的学理性、科学性、丰富性,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课堂知识。三是方法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性格差异”“能力特点”,选择或引进多样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教法体系,促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学习体验。其次是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必备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拥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要求其运用各项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重点是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育,对各项实践活动的把控。唯有如此,学校所培育的人才,才能灵活运用各类理论知识,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提高幼儿培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关乎着学生对复杂理论的理解,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高职院校给予高度的重视。再次是课堂讲授能力与调控能力。课堂讲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简单易懂的课堂教学语言,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将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蕴含着教学内容中,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彼及此地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而课堂调控能力具体指教师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及突发状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确保将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课堂调控能力还指教师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专业学习中。最后是职业道德与示范引领能力。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能力不能局限于教学层面,还应涵盖职业道德与师德师风。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育者,专业教师应拥有较高的理想抱负、职业理想,可以坚持自身的原则,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指引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与教育理念。而示范引领能力要求教师通过“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承担起教书育人、立德育人的职责,能够在未来的岗位生涯中,肩负幼儿培养的职能。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能力缺失、与岗位能力相脱节、缺失践行学生本位理念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体现在理论讲授、课堂设计、课堂把控等层面,还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只有教师拥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将深刻而复杂的理论知识,讲授得浅显易懂。但当前,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高,普遍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从学前教育、幼儿培育、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突出专业能力培育的特殊性与独特性。例如部分专业教师在讲授幼儿园管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内容时,注重对相关规律、原理、概念的讲解,缺乏对生动案例的引入,不能从实际问题出发,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例如教师的实践教学课时少、教学质量不高,难以结合教学目标、幼儿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幼儿教学技能。其次是缺乏岗位需求的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任务较为繁杂,不仅包括“心理课程”“教育课程”,还包括“美术”“舞蹈”“音乐”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师担负着绘画、舞蹈、乐理等教学任务,他们可以教育出拥有“高超技艺”的音乐人才,也可以培养出擅长“民族舞蹈”的艺术人才。但由于自身职责的特殊性,他们必须拥有与学前教育岗位相契合的能力,以此满足学生岗位发展、专业成长的基本需求。然而很多教师却不具备这种能力。例如,音乐教师却缺乏绘本绘制能力、海报设计能力、环境创设能力,导致专业课程缺乏“行业特性”与“职业特点”,难以帮助学生将专业技能与岗位发展有机地、全面地结合起来。又例如舞蹈教师虽然能够教授学生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等动作要领,但难以帮助教会学生如何暖场、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最后是缺乏践行“学生本位理念”的能力。以学生为本要求专业教师结合学生个体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行为动态,灵活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以自身需求为导向,获得专业成长、岗位发展。但现阶段,大部分学前教育教师普遍缺乏“学生为本”理念,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师本位”思想,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而部分教师虽然有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选择,但却缺乏践行学生本位思想的能力。其主要表现为不能制定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缺乏探究学生本位思想的科研能力,以及缺乏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调整的能力等。当然,还有部分教师缺乏理念传达能力,即不能将“学生本位理念”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执教行为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的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是培育“未来教育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需要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理论以专业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传承”“演进”“发展”学前教育理论,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然而在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 (一)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意识与能力 首先,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视。高职院校是以服务社会经济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教育机构。其办学特色是突出教育的岗位性与职业性,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育。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培育中,高职院校应以岗位性为抓手,突出职业导向,帮助专业教师认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指引教师在关注“技能与知识专业性”下,提高学生能力的职业性。其次,提高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不仅应要求教师在讲解、阐述学前教育“原理”“规律”“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科学、正确、适当地引入实际问题,还要指引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或者调整课堂评价体系等方式,规范教师的行为,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磨炼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能力培养程度为重点,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又比如通过制度安排,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有特定课时的实践课程。这样,教师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当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教师岗前培训、职中培训等方式,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等能力。 (二)提高教师的“岗位需求”能力 由于缺乏“一线实践教学经历”,导致“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教师难以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为学生提供“额外”的知识、例如“暖场活动”“绘制绘本”“幼儿园管理”等。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为“音乐”“美术”“舞蹈”等教师,提供一线实践经验,帮助其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前提下,为学生带来更多与学前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首先,加强校园合作。即深化高职院校与幼儿园的交流合作,通过“顶岗实训”或“人才交换”的方式,让专业教师进入教学一线,通过与幼儿接触,了解幼儿教学特点,进而结合专业特点,重新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例如音乐教师在一线实践中,会关注幼儿的年龄特征,从幼儿认知的角度出发,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而重归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岗位后,教师则能将自身的教学经验,渗透并融入教学实践中,增强专业教学的岗位性、职业性。其次是加强经验交流。高职院校应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来校进行考察,并在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教学中,指出专业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或者所缺失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教学交流”“教育沟通”“教学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帮助专业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岗位需求能力”,使其完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指引学生从“幼儿园教学内容”“幼儿保育特征”“幼儿发展方向”等层面,深化对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当然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将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兼职教师”,使其参与到高职教学工作中,帮助专业教师在观摩、评价其教学活动中,获得较高的岗位需求能力。 (三)提高践行学生本位思想的能力 高职院校要想引领教师践行“学生本位理念”,还需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与岗位性特征。首先,通过教研活动,指引教师认识到学生本位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应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方位,探究学生本位思想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性,使其通过理论研究,强化对学生本位的理解,使其内化为“教学行为”。其次是通过教育指导,提高教师“践行学生本位思想的能力”。例如要求教师通过与家长的联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特点,进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或者指导教师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或偏好,选择课程。在学习指导下,教师可以充分地掌握“践行学生本位思想”的方法和方向,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最后是通过制度手段,强化教师对学生需求的满足。例如通过构建教学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给予学生去群体,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或者通过制定学分制度,要求教师围绕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专业成长诉求,完成相关的任务或计划。此外,学校还应以教学改革为抓手,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使教师拥有“践行学生本位思想”的能力。这样教师可以在满足学生需求,推动学生成长的基础上,将“学生本位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关怀儿童、尊重儿童、体贴儿童,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到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上。 四、结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课堂讲授能力”“实践教学能力”“职业道德”及“示范引领”等能力。由于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所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实践教学能力”“岗位需求能力”以及“践行学生本位理念的能力”出发,强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性与职业性,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敏.美术与音乐跨学科教学提升美术教师课程融合能力的实践探索———以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0,11(1):12-15,46. [2]王丽梅.国家统考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5):140-142. [3]赵楠,徐彩霞.论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6):170-172. [4]李海雁.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微格教学实践探析———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导向的微格教学课程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6):66-68. 作者:周徐娜 郑青 单位: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团队建设论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研究—以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贸 英语课程 群课程团队 建设效果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 )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4、结语 课程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团队成员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实现课程团队建设的目标。 团队建设论文:试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 专业教学团队 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从探讨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总结了教学团队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某普通高校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五大基本内容和任务,并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论证了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界关心的主要问题。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高等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在其它学者关于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结合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及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团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学团队的概念及内涵;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价值取向;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学团队的管理以及我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1.教学团队的概念。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教学团队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从“团队”的概念延展的“教学团队”概念。该理论认为“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具有一定互补技能,愿意为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正式群体。有5个基本构成要素(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及计划(Plan)。“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团队的一般属性,同时体现“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因此,从这一理论延展,“教学团队”的概念较多的表述方法是“教学团队是由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协作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组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其行为和谐统一,为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另一种是基于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对教学团队的要求进行的概念界定。“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2.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近来来,不少学者根据教学团队的概念的界定,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组建和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归宿。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如专业教学团队,其目标是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达到某一等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由于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有下一层次的目标,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均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不论组建何种类型的教学团队,其顶层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②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团队目标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合理的人员梯队,其合理性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领域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多方面。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完成团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团队建设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③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意义所在是成就事业,尽管在成员类型上,有团队负责人、团队核心(骨干)人员和一般人员,在分工上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实现的目标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才能形成“整合效应”,达到1+1?2的效果。即使团队成员是强强组合,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也很难完成团队目标。④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成功的成果如何分享、失败的风险如何分摊,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它是实现团队目标,保持团队协作精神的制度保证。⑤有明显的绩效或取得绩效的趋势。绩效明显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成果应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如在具体的教学建设中取得的各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等。或者通过教学团队的短期建设,有取得明显绩效的良好趋势。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由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论述,我国目前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大部分集中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上,而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的研究报道不多。以湖北省省属普通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我们根据园艺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确定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适时跟踪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2.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其基本建设任务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科研设备、专业图书、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明显绩效,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的目标。 3.课程建设。其基本任务是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的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在校、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5.教学管理建设:其基本任务是修订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使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三、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论述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在园艺专业开办20年后于2003年开始组建,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9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有博士1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有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第一、二、三届教学明星3人。该团队于2004年确定了园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使我校园艺专业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师资雄厚,教学优秀,在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辐射示范作用,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总体建设目标基础上,确定了五项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根据分块目标和任务,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分工,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办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小团队。发挥各负其责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制订了《园艺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通过七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0年4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年的立项建设,2008年完成了“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随着“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武陵地区柚类种质资源圃”和“农业现代化工厂育苗基地”的建立,园艺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近五年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研项目14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及教育研究成果3项;共建设省、校、院三级精品及优质课程10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称号,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也被确定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论文:浅析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学科团队建设研究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学科组织 知识人 人性假设 论文摘要:遵循学科的本源是知识,学科团队是“知识人”的逻辑,论述了大学学科团队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综合越来越突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大学学科团队知识进行高效管理,提高学科的集成创新能力,既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科团队建设的根本目的。 1学科的知识原性意义 首先,从学科的知识形态和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学科”这一概念的起源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一词译自英文的discipline,该词源于希腊文didasko(教)和拉丁文( di) disco(学)。萨美尔的《英语词典》(第一卷)、《世界辞书》、《牛津大词典》(第一卷)、《苏联大百科全书》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了注解,一般都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因此,从其本源来说,学科作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它的发展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其本质特点是不断探讨,发现新知识,不断加深和拓宽人类认知领域。 其次,从学科的组织形态来看,学科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学科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学科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而相应地,学科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在现代大学,教学与科研成果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一种团队协作。就知识的基本特性来说,知识共享对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其应用不是收益递减而是收益递增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值,知识管理对于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作为知识人的学科团队 人性假设是指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正如道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所说:“每一种管理决策或管理行动都以关于人性及人的行为的假设为后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导致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但是,这四种人性假设理论都未能很好地揭示学科团队的特性。 弗·兹纳涅茨基把“知识人”作为自己在知识社会学领域中的研究对象。在弗·兹纳涅茨基角色分类框架中,教师被划归在“学者”类型中的“知识的传播者”亚类型中。根据弗·兹纳涅茨基的知识人角色分类谱系,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划分类别的依据是其参与的知识系统和对知识的参与方式。学者参与的知识系统是科学知识领域,参与的方式是专门致力于知识的开发,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师依赖的是对学习者有帮助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参与知识的方式是“传播知识”。因此大学教师是真理的发现者、知识的传播者的结合体。大学学科团队是为适应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教师组织形式。作为个体的学科团队成员,在素质方面,他们拥有知识资本,具有学习能力,拥有创新能力;在心理方面,他们具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价值追求,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眷度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与束换知识,进行知识的使用,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科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作为一个知识节点,通过网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平等互联,不存在任何层级,构成一张对等的知识网。这种对等知识联网使知识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大大增加,正是这样的知识体系,使得团队及以此为基础的组织有更大的“能动性”。 同时,作为一种学科组织的教师群体,学科团队又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科团队是以学科为依托的,没有学科也就无所谓学科团队。团队所依托的学科,一般也就是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领域。其次,由于学科团队建立在学科的基础上,就使它具有了相当大的学术上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得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科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情感模式等引导学科团队,熏染着他们的意识,形成他们的习惯,激发他们的思想,成为理解、传承学科精神和学科精髓的知识人。再次,学科团队不是一种行政组织,但是学科带头人以他的学术思想、人格魅力和权威影响团队成员,在学术上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另外,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语言系统熏陶着学科成员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工作风格和行为模式,使学科成员带有明显的学科特征。 3大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 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范式是指一种有目的地解决学科整体的价值创造、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运用问题的模式,是一种贯穿知识的产生、传递及至运用的效果等整个过程的形式和规律对知识管理范式的研究。具体而言,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 1促进学科成员个人的知识成长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持续学习;将知识资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中便捷地应用知识资源,提高效率及效果,并有效地参与知识共享和交流,谋才长期持续发展。 3. 2促进学科组织的知识共享 学科知识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和保障团队成员之间识共享的机制,同时积极建立在团队学习和团队合作基础配文化创造,使得学科成员通过彼此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学习创造新的知识。 3. 3促进学科知识创新 通过知识管理达到对知识的主动引导,并进行科学规划:分析知识地图,了解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规律,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人、知识与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学科知识创新。 3. 4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一个学科组织,如果能够做好知识管理,建立知识管班系统,随时收集和整理学术前沿进展信息,则学科建设的开展将更有指导性,从而提高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4大学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4. 1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管理策略 作为学科团队成员个体,要在分析个人对专业知识资源的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学科成员在不同层面的人际网络中获得大量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往往是最直接最深人知识的来源;建立和维护学术领域知识体系,引人BLDG WIKI等网络平台,对个人的专业知识资源进行具体分析,确定相关知识的专业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分类纳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以便在教学和研究中使用。维护和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与他人进行互动知识交流。 4. 2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学科团队作为知识的生产、创新及传播的基地,学术资源的拥有者,其对于知识的管理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内部进行着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及应用。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支撑着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团队的知识等具体环节。 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团队共同愿景。学科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是学科成功的关键,缺乏沟通与合作,整个团队就犹如一盘散沙,会极大影响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学科团队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培育与其他成员的信任关系,实现知识的共享,提高行为与决策的透明度;学科团队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合作环境,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参加问题解决和决策;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有感召力的团队文化,高度认同团队目标、规范和价值观,对提高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培养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理念,并建立一种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内的多层激励机制,使每一个成员意识到自己是学科组织中的一员以及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让他们建立起对识别、保持和扩展自身知识以及更新和共享知识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科成员才会主动与他人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这也是隐性知识管理成为知识管理重要内容的主要原因。 5结论 当代科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不断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我们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重视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分析制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不利因素,形成学科团队的相互信任机制,并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初探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毫无疑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学校各方面的协作和整体能力,有效地提高组织效率。实际上,就高校教学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主要以教师个人为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建设以任务为导向的高绩效教学团队,对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学团队必须承诺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目标任务,要完成最低建设条件并能成功冲刺相应目标。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整个学校上水平、上档次的必要保证。如果一个学科中没能建成与教学和科研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没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没有学术造诣深、学术道德良好、能团结本学科教师的带头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有以合理的规划来提升教学团队的水平,学科建设才能落到实处。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为例。该团队不仅在教学中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同时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积极而富有意义的工作。2005年,以化工原理团队的主要教师为支撑,成功申请成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品牌建设专业,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清洁燃料技术开发中,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在科学研究中的骨干作用,团队的成员结合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石化行业发展特点,在能源、燃料、环保、催化剂材料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该团队以其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等特点而跻身于“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的第一批学术创新团队行列,并获得连续三年的经费资助,这对学科建设和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智力保障作用。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继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之后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它在化工类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及能力的双重教育任务,即化工原理课程强调培养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后续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以及认识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拓展,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建设成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对于推进课程的后续建设、推动学校产学研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较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认识实习及专业实习的过程中也明显加强。同时,通过抓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如课程的网络建设、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的实习基地建设等都得到了具体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实验室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教学团队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并加深,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教学系统、即使是一门课程,也会变得非常复杂。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未来发展的预测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所有教师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调研或参加学术会议,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及教育在线等途径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团队的组建让教师们在合作性的团队工作中品尝到人生的愉悦和工作的快乐,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和谐一致,使学校成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4、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效率的角度看,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整合在成员之间实现人才培养技巧与经验的互补,这为分层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由于吸收了青年教师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教师相互配合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聚集优势力量、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队伍。根据我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应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注重工程观念培养,努力培 养学生分析、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资源,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实验仿真等教学环境,强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2、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构建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验证型实验向综合型、开发型、设计型实验转变,实验室全方位、全时段面向学生开放,使之成为本科生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型的实践教学基地。 3、实习、实训、仿真等基地建设。 加强实习、实训、仿真等环节训练,建设燕化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基地、计算机仿真培训基地。调整认识实习内容、重视认识实习环节、改善认识实习条件,构建全新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 4、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修改教学大纲。并争取在近三年内编写应用型化工原理教材或课程设计、习题辅导等参考教材。 5、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教师定期参加各种课程研讨班、学术交流会,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青年教师要有培养计划、有专人指导,使其尽快成为团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化工原理精品课程。 三、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素质。 能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团队建设应以梯队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化工原理教学团队通过优化组合及补充,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已形成了以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及学术会议,教研室的每位教师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岗位上都已取得显著成绩,为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合力。 团队是由具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与群体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是团队。化工原理课程由于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属于技术基础课,学生受益面广,参与的教师多,尤其是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及协作,因而团队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3、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管理。 科学的管理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证。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同时,规范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们通过直接参与教育部确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教改课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专业规范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勿庸置疑,高等学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面对21世纪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任务,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网络教学亟待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进展缓慢、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有待完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科学的管理体系是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永远努力的方向,唯此,高绩效教学团队建设才能起到切实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加大投入,一批重大项目不仅仅从单一的科研方向开展研究,研究方向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学术创新团队符合了这种趋势,并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通过对目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调研和分析以及团队引进、团队聘用、团队考核等手段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索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协同创新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团队;团队聘用;团队考核;协同创新 管理学上对“团队”一词有很多定义,乔恩·R·卡曾巴赫(Jon R·Katzenbach)所给出的概念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互补技能组成的群体。而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围绕国家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工程项目以及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根据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长特点等有利于创新成果产生的制约因素而组建的一种团结合作型的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它的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各类科技拔尖人才,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笔者单位作为一所水利特色的高校,要围绕水利特色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以水利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探索契合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成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促进者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助推器。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1.国内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处于资源劣势,高校要想挖掘优秀人才就必须依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等手段。同时现行激励机制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业绩,造成除科研项目组外的教师学术组织松散,而个体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又使得原创性成果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实现。教师自身学术组织管理的变革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教师创新团队产生的必然性。创新团队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使教学科研创新成果更上一个层次。 在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同时,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也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他们一般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高层次人才为团队带头人,选取一批关键性的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促进高层次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坚,争取承担关键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而探索出新的科研方向和学科点。国内虽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由于创新团队还仅限于课题组、重大项目等现存的学术实体,处于探索型阶段,并且基本上都不满足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要求,所以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 2.国外高校的团队建设 国外高校学术组织形式多样,其基本行政组织分为三级,分别是:大学、学院、学系或学部。目前国内高校运行的形式上也大体采取此系列设置基本教学和科研单位。但国外的大学里的教师由于科研的需要,部分学科交叉以形成学部,学部在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形成了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此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形成的,而教学主要是在团队的整体教学计划中完成。实验室、研究所和项目贯穿于三个行政级别之中,相互融合发展于各个交叉学科。它们性质和目标相同,通过研究课题整合相关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创新型成果。区别就在于行政关系和范围不同。国外成功的创新团队存在于各级实验室、研究所以及项目组的方方面面,充分融合于各个团队中,从而形成基层学术组织研究单位。组织管理模式是PI负责制,即首席专家负责制。PI具有较大的人事和学术权威,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优化团队结构。同时也承担负责课题申报,搞好内部体制管理和改革。 二、创新团队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实施团队引进、聘用、考核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不足。 1.个人和团队的关系不清 目前的岗位聘任和考核体系注重个人短期工作业绩,鼓励教师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这就在制度上鼓励个体竞争,对团队建设有利有弊。传统意义上的传帮带脱节,而现行的层级初聘制度也无形中在创新团队中造成竞争的局面。团队结合得不够紧密,由于沟通不到位致使团队深层次的和谐理念薄弱,团队缺乏高凝聚力,科研模式也是小作坊式、各自为政。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自身素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成员对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整合团队而形成合力的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的科研工作进展以及团队努力方向认识模糊;团队成员之间思想动态的交流不到位,成员个人的思想没能与团队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致使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缺乏,团队彼此依靠、相互协作的程度不够。 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清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学科研型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在此不好定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目前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客观上给教师造成了某种导向。在任职条件中重点是科研能力和业绩为主来体现,教学缺少量化指标或者说相对科研来说不构成竞争力。当团队聘任后势必造成了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和无序竞争,团队的凝聚效应无法形成,从而影响整个团队任务的完成。 3.创新团队的责权利不清 科研环境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不配合,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导致一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无法有效开展。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这种现状是高校目前必须面对的深层次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术团队内部的合力形成和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很难形成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术团体,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也很难有所提升。另外,团队领导过度重视外联而轻内部体制管理,在团队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没有深入思考和推进,很难形成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团队的凝聚力建设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团队学科带头人的人、财、物支配权力有限,也是团队建设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方面。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引进、培养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已经磨合成熟的海外或校外创新团队的引入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采用了“成建制引进”的方式。这种引进方式的成功案例国内也有很多。其优势在于:团队成员在自身素质和工作特长方面很熟悉;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高;在国外科研前沿的基础上易于凝练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引进方式上可采取人才刚性流动或柔性流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但会增加经费的支出;后者虽在人员经费的支出方面占用优势,但很难保证引进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在团队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同时也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密切的协同创新意识。在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上,要提高协同创新的动力。要建立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为核心的政策引导和协同创新机制,开展校内部门之间、二级单位之间深度合作,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设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 2.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随着团队规模扩大,尤其是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要结合团队自身特点,合理制订团队绩效评价体系,不同性质的团队应有各自不同的测评体系。制订时要坚持“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测评体系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建议,要对团队所做工作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用量化和非量化指标等指标体系组成。此外,团队评价体系的高校还要以相关的规章条约作为制度保障,创新团队的参与者要做好自律,降低团队评议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建立更加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团队定量考评可考虑聘期考核这一方式,主要考评指标包括科研、论文、指导学生等指标。定性考评可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要以团队所在学科的学术专家的指导性评价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参照性评价等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在团队考评中结合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等作用。 3.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 创新团队建设的环境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或其他相关单位给予创新团队必要的硬件和软环境的支持等。学校和团队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要明确,学校应基于团队承担的任务量,给予适当的资源和权力,不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内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团队自身的文化精神、规章制度等。只有团队内外环境健康和谐,团队才能高效运行,才能体现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获得1+1 2的效果。团队成员也应资源组合,相互信任和尊重,技能互补,要懂得沟通。领导者除了要有协调并处理矛盾的能力外,还要正视自己的过失,检讨自身不足,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团队中的内部矛盾,并要学会运用恰当的绩效考核激励队员的工作热情,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加强自身建设,创建学习型团队 创新团队为了提升其竞争力,通过萃取高于个人智慧之和的团队智慧,使学习成为既有创新性又有协调性的一致行动,是团队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己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同样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团队学习方式主要是深度讨论,团队学习是学习型团队的本质特征。作为学习型团队必须有团队合作的学习能力,团队学习表现为团队对问题的反思与探询,当意见出现不一致时不是妥协而是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有利于激发个人的学习潜能,提升团队学习能力。合作的团队学习能力才能保证学习型教师团队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信息资源。一个团队能不能发展关键看成员间的互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是对抗阻碍的关系,是合力还是分力。学习型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强劲的团队发展动力,团队成员间都是正向的互动,团队成员彼此视作工作伙伴、真心朋友,共同深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团队也因成员的互动而得到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团队文化。 综上,高等学校要在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有所作为,必须在团队建设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以团队建设为导向的团队聘用、考核机制和合理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有效整合一切创新力量和资源,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实现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团队建设论文:试析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复杂系统观,从教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两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指出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解读了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整体性与非线性作用、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作用、开放性与主动适应性作用、自组织性与协同性作用、突变性与连续性作用,进而就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提出了五项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团队 复杂性视阈 教师团队是现代高等学校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能增进高校的整体实力,极大地提高组织效率。就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发展、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实施和科研创新等都需要教师团队的合作。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多半是以“学院—系科—教研室”为特征的团队组织模式,而非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团队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克服人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弊端,暴露出诸多问题: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工作不够;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如何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创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及功能 目前,虽然教师团队在表面上具备了团队的基本特征,但却缺乏团队运作的内涵,合作教学及协作研究的效果较差。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均呈“个体化”模式,教师队伍缺少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科之间的开放性不足、张力不够,缺乏交流并缺少交叉优势、新的学科增长点与技能提升点。 1.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团队是由少数具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不仅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教师群体,还是一个有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团队。团队内部能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与适应机制,将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师个人、团队和整个学校得到共同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组织创新性。教师团队的成员必须具有积极创新精神,并通过团队的努力,将科研成果与发明创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系列教改项目,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最终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第二,结构合理性。教师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职称、教学经历等方面形成梯队,既可保证团队在教学交流中各层次的全面性,又可避免出现团队人才的断层。同时,团队规模应适宜,学术背景要互补,以保证成员之间能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能实现专业互动和学术对话。 第三,持续发展性。教师团队成员既要开展教研与科研,又要将相关科研成果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深层次动因,产生一批精品课程、优秀教材、专利与专有技术、教研和科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 2.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功能。高职院校的教研室、课题组以及由教师组合而成的同学科、近学科或跨学科的教学研究组织都是教师团队的组成形式。教师团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教师专业成长。随着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越来越综合化,高职院校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己在专业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成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仅凭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团队学习实现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老教师“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由此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舞台。 第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教学、科研、技能培训还是行政管理,都不能仅靠个人的力量完成,而是需要依靠团队的团结协作。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有利于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推动教师教学合作、科研协作的氛围和机制的形成。 教师团队能大大扩展团队领导人的辐射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有效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间的相互启发和激励,不仅可提高个人效能,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技巧,这种非正式培训的方式,显然有助于改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提升学校创新实力。教师团队多为依托教学与科研任务而形成的教学与科研的实践群体。一方面,它适应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趋势,有利于教学资源与科研能力的优化整合,特别是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合作,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它以团队的方式,促进知识在团队内部的创造、储存、转移、转化和应用,从而获得创新优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科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一些新的学科和领域不断产生,需要多学科合作、团队合作攻关,实现信息、知识、经验、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使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得到改善,从而减少知识生产成本。“知识生产一旦具有团体特征,便会很快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生产能力”,并能够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的创新实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复杂性分析 复杂性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简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以及混沌论、超循环论、自组织论等复杂性系统理论。复杂性科学认为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异质性、层次性、非线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必须以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看待复杂事物并指导行动,并指出应采纳“复杂系统观”揭示事物发展的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等复杂关系,采取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含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着重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根本原因及其演化历程。 从复杂系统观来看,人本身就是开放的复杂系统,教师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特征、对团队目标的理解、对团队定位的认同上也是多样化的,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师团队建设中,应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系统特性及其复杂作用。 1.整体性与非线性作用。教师团队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功能结构的复杂系统,包括团队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成员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分工协作与沟通、学校制度和组织文化等可分解要素。高职院校应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团队建设,既要关注系统各部分的属性,又要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联。以团队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严格有序的分工与协作为基础,以学术与技术为纽带,共享创新资源,共促创新成就,使教师团队成为不可分割的学术共同体。显然,这样的学术共同体能使每一个教师在团队中充分展现多方面的创造潜能,团队的创新能力必将大大超过个体的总和。非线性作用还启示我们,团队绝非个体的简单集合,需要精心组织和建设才能形成。不能用线性思维解释非线性作用,简单预测团队建设的进展和结果,否则会误以为只要有人员组合或采取某项激励政策就能形成教师团队效应。 2.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作用。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了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教师团队的形成及发展,控制影响团队建设的负向因素,寻找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最佳途径。系统的动态性还意味着多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永远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造成“混沌”现象,使系统具有整体稳定性和局部不稳定性,例如教师团队建设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混沌运动在微观上可预测而在宏观上不可预测,例如团队建设的模式有若干种,但采用哪种模式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不确定性作用的启示在于,教师团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一定会在一个“长程传播”之后出现一个放大的结果。 3.开放性与主动适应性作用。“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处于动态的非平衡状态,会不断出现新现象和新问题,并且各子系统可通过主动行为获得信息,通过相互作用交换信息,具有一定的主动适应性,在远离平衡状态下保持系统生命力。开放性启示我们,系统与外在环境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各种突现性因素可以便捷地对系统进行干扰,因此,要以“开放的心态”处理新现象和新问题。教师团队建设也是一个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系统内外不断进行着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并具有很大的协同力和促进力,形成了一个耗散结构型生态系统。因此,教师团队建设既需要系统内教师的协作,也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既要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对话、沟通与合作,也需要获得学校组织文化的支持。 4.自组织性与协同性作用。教师团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有序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在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中,以不断“涌现”的方式形成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并向有序化方向发展。教师、团队领导、团队规范、沟通能力等因素在不同层次的系统中以及在特定的场合中,都有可能成为关键的“作用者”。协同性启示我们,教师团队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并非平均、相等地发展,而是彼此协调发展,例如团队成员在形成共同的愿景后能够自发地产生协同力量(资源共享、组织氛围和学习能力),并向教师团队的方向发展。 5.突变性与连续性作用。系统“连续的作用可能导致结果的突然变化”,例如教师团队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可取渐变方式,又可取突变方式。动态的、累积的效应有助于形成教师团队,例如团队成员间长期的相互帮助、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共同实现团队发展目标。为此,团队建设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和策略:鼓励教师公开自己的教学,相互观摩学习;开展教研活动,相互评论与帮助,以增强教师间的信任感等,促进团队形成。此外,教师团队建设不仅具有整体稳定性,还有局部不稳定性,这与事物固有的差异性、多样性相关。教师团队建设也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既要为促进教师团队建设而采取连续性建设措施,又要重视非连续性作用,例如建立教师团队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教师团队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基于复杂性思考的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创新是一个系统进步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系统存在和演化的方向,并可以此判断系统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复杂性科学认为,真正的复杂性应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即使已被人们认识甚至找到解决办法,它仍然是复杂的;主张“把复杂性当做复杂性处理”,保留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根源(如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混沌、分形、模糊性等)。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这一复杂现象,就不能运用简单性、唯一性、单向性和确定性等线性思维模式,而应充分借鉴和运用开放性、层次性、动态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复杂思维模式与后现代意识开拓思路,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和途径认识复杂事物,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以共同愿景的达成为基础。每位教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人愿景,当趋向一致时就形成了组织的共同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既来源于个体成员的愿景,又高于其愿景,它会改变教师和组织的关系,使教师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团队需要具备的目标是:(1)促使教师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将之运用于其整个职业生涯;(2)促使团队协作制度化,例如规定合作学习的时间,管理者创设合作性氛围,指导教师不断提供智力与精神上的支持等。相应的,建立在组织基本目标基础上的教师个人目标是:(1)主动在课程设计、教学与科研中进行合作性沟通;(2)不断实践合作直到成为习惯;(3)能够深入理解教学与科研的目的,并能清晰地告诉同事如何在教学与科研中实施合作。实际上,团队成长与个人成长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共同愿景的达成就是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发生变化,成为一个高效、协作的学习者,并以参与者的姿态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师团队的发展中,最终促成教师团队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2.以专业发展的协作为重心。团队虽然由教师个体组成但却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并呈现,发展的重心不再是教师个体,而是围绕着专业发展的协作,团队中的教师成为承担整体发展使命的成员。整体发展必然要求团队协作,而协作的意义在于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对教学与科研的集体责任感,最终形成若干善于学习与探索、合作与分享的专业教师团队。 首先,团队协作要加强专业互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学术研讨、教学交流、课题攻关等形式,分享经验,促进教师群体的开放性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进行智慧分享和思想交流,而且能逐渐习惯通过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协作应多涉及批判性反思、合作教学和科研协作等根本性问题,以利于新老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其次,团队协作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团队整体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植根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即基于教师自身对教学与科研的信念和情感。团队协作下的个体发展应更具有方向性,使教师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身的发展,找到自己在专业协作中的位置和归属感。 3.以教师资源的整合为平台。虽然教师个人拥有较新知识,但如果不能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分享,就会影响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尽管知识被视为是个人的资产,但很多知识却是集体地产生与持有,只有成员在紧密联结的团队中一起工作,才能产生这样的知识。”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启发,生成并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教师团队创新的基础。 由于团队的力量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因此,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互补性决定了团队绩效的高低。教师团队建设应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科研协作的需要出发,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还要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力争带好一批青年教师,团结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4.以团队精神的凝练为动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是以共同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相互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知识型集体。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互动质量决定团队创新的水平。因此,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的灵魂,也是一种动力,是影响团队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 为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首先要倡导团队精神。教师个人应克服只讲竞争不讲协作的狭隘科研观念,培养彼此支持、互相配合、相互信任的价值观;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襟怀,围绕共同的目标,加强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通过知识、经验、资源的分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其次要以团队精神为动力。通过加强内部沟通逐步达成共识,增强教师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教师能够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潜心钻研,不断创新。 5.以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底蕴。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习性,团队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常规的教研组学习、工作任务式(不同学科的组合)的团队学习、课题项目合作式的团队学习,也可以是与专家的合作学习、与家长的合作学习、与社区工作者的合作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体,还取决于学校文化和结构。因此,学校要提供教师对话、交流、观摩、评鉴的活动和时间,要在教师中倡导团队合作的、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团队共享教师的学术成果,让教师能分享共有的信仰和价值,感受学术的真谛,追求学术的最高境界,形成良性互动的学术文化,以提高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这种基于新的学习思维、变革理念及有效专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已超越了传统模式下的个体被动发展,转而关注教师协作文化的形成及教师专业背景的改造与重构,即从以往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转而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最终形成教师共同体的协调发展。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现状综述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与高职教育相结合,使得高职导游专业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以“学以致用、实践性强,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旅游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来确定和规划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支优秀的导游专业教师团队是最重要的保障条件。然而,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现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制约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现状 高职专业教学团队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意见》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了配合示范院校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又专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 一、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内涵 所谓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指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将教师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将该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进行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既是高职教育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全球化教育竞争格局中展示新面貌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水平、凝聚内力、培养人才的需要。 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应结合导游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优秀专业教师为立足点,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办学实力,扩大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给予导游专业教师团队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打造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一)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1、教学团队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导游专业是一个新设专业,教师团队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地理、中文专业转行的教师,专业对口的少,更谈不上有旅游行业的社会从业经验。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不仅在理论方面无法实现完全的专业对口教学,同时教师行业经验的缺乏也使得学生无法学到导游的真正实践操作技能和业务技术。 2、新教师多,老教师少,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导致高职教学团队出现严重的年龄结构断层。因旅游院校导游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新进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比例超过60%以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由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理论知识方面是过硬的,但却不熟悉岗位实践,因此出现了“一条腿走路”现象,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 3、学历结构有待调整。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是反映高职教师团队建设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高职院校时,师资力量如何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掌握本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向,而且要具有随时将新的理论和技术渗透到教学中去的能力。学历偏低是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师资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较少,博士更是凤毛麟角。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意见》中提到,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要实现这个目标,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旅游职业教育起步晚,教师队伍梯队结构中高级职称少而中低级职称多,使得整个教师团队的师资质量受到很大限制。 (二)“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 由于高职导游专业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要求,故“双师素质”是高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的主要素质特征。作为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并要求其职称、素质、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合理。具体的说,“双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素质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即较强的教学、教研方面的能力、素质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 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高职导游专业的师资要么是由历史、地理、中文专业转行,要么就是刚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据辽宁省统计,大学毕业直接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教师仅占7.4%,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8.5%,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 (三)教学团队教育理念陈旧 高职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以致用、实践性强,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旅游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应强调以能力本位,要求以活动带动教学,通过行为引导、技能示范的方式使学生对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 而现实情况是,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还停留在照本宣科上,教学内容既不联系实际,也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时代,他们在多媒体教学、语音教学等方面无法与时代接轨。同时,由于还有一部分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没有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虽然有着多年专业理论学习的经历,却不知道如何开展高职导游专业教学,于是只能照搬普通学历教育的方式,甚至是研究生阶段导师对他们的教育模式,这显然与职业教育的特点格格不入,其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本无法被高职导游专业的学生所接受,就更谈不上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了。 (四)教学团队轻视科研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新形势下,高职导游专业只有使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内容才能不断更新,也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造性旅游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实践操作技能人才为目标,这使得高职院校教学团队首先缺乏科研意识。有些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主要是要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水平,其次才是理论和科研水平。科研意识的缺乏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轻视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团队在寻求横向纵向科研项目方面有一定困难,教师团队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该专业无法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三、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抓专业带头人培养以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优秀教学团队梯队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上,它是旅游院校导游专业迅速发展的根本,是教科研水平提高的源泉,是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所在。专业水平、专业成就比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专业带头人在教学引领和教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可以更好地立足教学实际,促进主体参与,发挥引领示范。 (二)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要根据“双师型”骨干教师的标准,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培养导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并达到规定比例。首先,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作用,有计划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实训基地挂职顶岗锻炼,即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在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受聘为导游、讲解员等职,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实行校企紧密合作的横向项目或产品技术开发,鼓励专业教师为旅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科研技术支撑,强化锻炼专业骨干教师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企业培训工作,走出学校,面向企业,参与旅游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提升旅游企业的员工素质和理论水平。 (三)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导游专业教学团队在结构上应注重专兼结合,逐步加大聘请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一支数量稳定、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导游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的打造注入新的血液。 (四)完善专业教学团队的目标考核机制 团队教师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需要有科学的目标考核机制来激励和保障导游专业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例如,在实践教学、校企横向科研、社会实践、综合评价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并将每一项按照其对优秀教师团队的权重设定评分系数,在月度、季度、年度进行综合评分。这样,有助于清楚发现问题,在下一轮的团队建设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团队建设论文:关于高职院校生态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探析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基于“工学结合”与“专兼互融”的教学团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作为支撑平台。文章通过剖析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引出生态教学团队的内涵特质和外部环境建设意义,提出外部环境优化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从汲取师资力量、营造建设环境、健全保障机制、开拓发展空间、创造培训条件五个方面进行策略研究,同时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展开实践,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套外部生态环境优化参考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外部环境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确立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来,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都有一些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团队自身的建设,而对团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考虑得比较少,致使团队建设受到环境的制约,建设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人长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人的成长和工作效果。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具有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高度重视宏观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使人奋发向上,深感必须迅速提高自己的环境。构建生态教师团队所需要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即企业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电力高职院校生态教师团队建设外部环境分析 1.地域环境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国家电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是湖南省唯一的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湖南省电力公司的直属部门,能与湖南省超高压管理局、湖南省输变电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实验所等专业性很强的直属部门同在一个城市,也就为学院与这些单位在业务上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便利。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悠久,在电力高职类院校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南地区(包括6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以电力类为主的职业院校主要有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相较而言,学院处于偏上水平,在中南地区具有相对较强的影响力。虽然湖南省内也有别的电力高职类院校,如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也设有一定电力类的系部,但是学院是省内唯一专业化的电力高职院校,有着先天的优势。学院与省公司同在一城市,更能得到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师资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 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原电力部直属的长沙电力学院)、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的电力类专业在全国同类大学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学院长期与它们保持合作,在师资队伍的引进上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经常从这些高校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从电力行业建设和试验单位聘请一线专家到学院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学院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院依托湖南省电力公司,培养各类生态教师团队中所需要的,具备实际操作技术和工艺的教师,同时从湖南省电力体系的一线兄弟单位聘请专业的兼职教师,补充生态团队。通过安排在校专职教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到生产一线学习,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程由到一线学习过的专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电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电力企业的招聘需求一直都很大,尤其是对具有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多,如设计工程师、电力厂长等核心岗位。电力行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与企业需求不对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电力行业人才现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电力企业规模较大,但是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高素质人才不到25%。另一方面,电力行业基层岗位高素质人才具有不稳定性,在湖南省电力公司最近组织的一次调研中发现,目前电力行业基层组织的本科生、研究生一般工作2、3年便流向更高一级的岗位或者是管理层,这就造成基层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电力行业这种人才状况的出现也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教育提供了契机。大力培养专业电力人才,建立和完善电力行业人才选拔机制,将是未来提升电力行业人才素质的一大发展方向。 4.电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行业环境 (1)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已形成常效机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省省内电业局合作开发了多项实训项目并已投入使用,取得了专业经费投资和教学培训的良好效果。同时,学院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团队下现场学习调研,结合工作现场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的科研和技改项目。 (2)学院与企业签订教师下现场挂职的协议。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依靠自身行业背景的优势,与各地区电业局签订协议,不定期地指派专业团队教师下现场进行挂职锻炼,一方面解决了目前电力系统生产一线部门专业技术员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直接参与生产一线工作的机会,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3)学院承担了部分电力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学院与企业紧密联系,根据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不定期委派团队的专业教师到各地区电业局开展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另外,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湖南省供用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同时对电力类学生和电力行业职工进行专业技能鉴定。学院利用供用电职业技能鉴定考评认证的平台,要求专业教师参与考评工作,并通过规范考评员培训制度,引导专业团队的教师努力学习行业标准和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有效提升了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 (4)学院从企业一线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不断优化生态教学团队的师资结构,注重专兼结合,逐步加大聘请电力行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这批来自电力行业、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院电力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学院统一安排青年教师与兼职教师签订师徒合同,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5)学院为电力行业提供相关司法鉴定的技术支持。学院成立了专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电力行业供用电事故、电力设施保护、电磁场和电气噪音、电能不明损失等司法鉴定工作。通过对实际的相关电力司法案件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与现实生活当中,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同时也密切了学院与电力行业的关系。 二、构建高职院校生态教师团队建设环境的几点思考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1)团队的目标应根据团队及其企业现有内外部环境资源及市场进行综合评判,在团队确实能做到的基础上建立目标,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应太低,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应切实可行。 (2)目前岗位技术、专业、操作等能力是现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结构上要专兼结合,比例上争取各占50%。 这些师资环境可以如此搭建:第一,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访问工程师项目旨在提高专业教师真实生产环境下的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在企业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如每位二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三产类新进教师须在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第二,在校教师到一线行业企业兼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专业教师需到人力资源处、教务处备案,教师至少参与一项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科研项目或技术、设备、工艺改革创新项目。第三,从企业招兼职教师。到企业招聘近几年社会比较热门岗位的一线员工。第四,在校建立热门岗位相关的技术实验室或校办企业,让在校教师积极参与。 (3)进行教师理念文化建设:第一,转变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提升职业境界;第二,要关注教师的反思和体验;第三,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第四,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五,加强校外专业学者、教授及学术团体的指导;第六,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 (4)结合实际推行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采用从企业招兼职教师的激励制度:给兼职教师一定的薪酬激励,使其能拿企业和学校两份薪水;采用教师到企业兼职方式的激励制度:由人力资源处跟踪挂职学习情况,随时检查到岗情况,不定期走访新教师挂职锻炼企业,通过企业人事部门、实践岗位主管了解新教师挂职学习情况,并由企业人事部门、实践岗位主管给出评价意见,将此作为新教师转正、进编及确定岗档的重要依据。另外,学校教师在电力企业的劳动不要企业支付报酬,学校给予教师一定的补贴;采用访问工程师项目的激励制度:为了更有效地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其所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由学院进行表彰,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采用在校建立热门的岗位相关技术实验室或校办企业的方式的激励机制:对取得的技术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并对在实验室或校办企业的教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高新技术实验室的研究进行奖励,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对应国内省内的科技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 (5)完善经费制度,确保经费充足。学校所需引进的兼职教师的费用;高新技术带头专家引进费用;高新技术成果奖励;外送学校的兼职教师去企业的费用;高新技术实验室建设费用及新型电力设备采购费用;学校教设备的升级费用;给与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及知识的各类方法的奖励。 从社会需求来看,中小型城市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将是电力高职院校可以与高等院校竞争的主要市场。这类电力一线岗位具备技术性强、专业性高、良好的操作性等特征,这些方面也将是高职院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方面。 三、结论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培养适合理论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生态环境,并利用校企合作,促进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反哺教学。同时,在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紧跟时代步伐,依托企业,以人为本、人才强校,通过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团队建设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结构优化、有企办高职特色的精品师资团队,从而达到企业和高职双赢的目的。 团队建设论文: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 论文关键词:质量工程 教学团队 学术带头人 教学实践平台 论文摘要:教育部近期开展的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明确提出建设高效的教学团队的任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文章通过对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界定,探析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2007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其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涵义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 and Smith)1993年提出的团队定义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个定义是目前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团队的定义概括的也很好,如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所谓团队,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行为上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利益上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具有共同归属感和完整的组织结构的群体。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以上的定义都体现了团队是具有共同愿景、相互依存、技能互补、分工合作、共担责任的一种组织。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刘宝存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马廷奇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孙丽娜、贺立军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本文中,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任务,由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的教师组成的知识技能互补的、梯队结构合理的组织。 二、高效教学团队应具备的特质 刘宝存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共同的目标;(2)知识技能互补;(3)分工协作;(4)良好的沟通;(5)有效的领导。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绩效才会产生乘数效应。这个关于优秀教学团队特质的规定笔者认为特色不足,没有能够明确的概括教学团队的特质,一般的团队都具备以上几个特点。 马廷奇认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质: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结构、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要求。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成员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二是目标的明确性和单一性。三是技能的学术性和弱差别性。四是协作的紧密性和互动性。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更加注重协作精神的锤炼和塑造。”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清晰的教学、教改目标并且该目标被团队成员普遍接受。只有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团队成员才能整合力量,实现乘数效应。二是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要有出色的团队领导,团队中要有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其次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以名师为中心而形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三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团队应该具备较强的伸缩能力,尤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随着教学活动的日益复杂与深入,对于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一个院系的教师甚至一所高校的教师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组建跨院系、跨学校的教学团队。所谓“跨学科的‘团队教学’,则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面向一个课室的学生,联合开设一门课程,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进行方式可以丰富多样,既有教师的联合讲授,又有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教师之间对讲题的现场讨论,既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服务。”“有时候,教学任务不是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完成一系列课程或者一个课程模块、系列专题讲座。甚至仅仅是一节课或者一个讲座.也需要由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教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刘宝存在文章中还提出了虚拟型团队的概念,即“在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地理上、组织上分散的教师组织起来从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这种团队很少面对面地一起工作。主要是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跨空间的教学。”四是团队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三、高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笔者认为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重视团队的内部建设及其外部环境建设,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外部支撑。 对于内部来说,要打造结构、规模合理的教学团队。 1.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除了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其它领导特质:“(1)诚信。信任是人们协作的前提。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领导者本身必须诚实、可信赖。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信任,取决于以下五方面:①正直:诚实、可信赖;②能力:具有处理技术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技能;③一贯性:行为的可预测性;④忠实:愿意为别人维护和保全面子;⑤开放:愿意和别人自由地分享观点和信息。这五方面的重要性顺序是:正直、能力、忠实、一贯、开放。(2)自信。古人云“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导者要敢于和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3)亲和力。领导者应当善于降低自己与下属的心理距离,使下属觉得自己平易近人。亲和力有利于领导者与下属的及时和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正确做出各种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学术带头人要热爱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学术带头人靠拢。 2.合理的团队结构。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3.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在团队内部要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完善团队的运作机制,如带头人责任制,内部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教学和教改问题的定期学习、研讨制度,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团队自我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要使团队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在团队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制度相联系,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通过分析学生评教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对于长期健康发展作用重大。 4.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同实验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教材建设相联系。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团队建设提供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机会,更为建设成果提供了检验的平台。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要为团队的平台实践提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保证团队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团队成员必须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上不断探索,紧密配合,创新思想,积累经验,提炼特色,力求进步。 对于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而言,学校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 (1)物质支持包括,为团队提供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学校要重视优秀团队的建设,为建设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 (2)政策支持。学校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引入竞争机制,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突出的带头人,团队成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规划上,要将建设一批高效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份,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要注重为团队成员提供规范、长期的培训计划,为团队提供定期的校际学习交流机会。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要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这些项目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学校要建设对于团队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即团队外部对团队整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学校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 团队建设论文: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团队建设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内涵;特征;作用;路径 论文摘要: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为重点,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院、系、中心(所、室)等为建设单位,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核心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是贯彻落实“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强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要求“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这表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为重点,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院、系、中心(所、室)等为建设单位,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核心队伍。教学团队具备5个方面的特征: (一)有明确的教学建设目标 就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而言,教学团队是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因此,教学团队的建立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建设发展目标,即教学团队应以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应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有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团队建设要紧跟时展的趋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三)有合理的教学梯队 合理的教学梯队是形成和建设教学团队的基础,为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学团队应由学术带头人领导,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以及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辅人员。 (四)有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 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果应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加以体现。在具体教学建设项目中应取得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的标志性成果,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特色或示范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或者显示出取得优秀成果的良好趋势。 (五)有优良的学术研究成果 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优秀教师应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带领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力争取得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能够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团队建设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发挥感召引导作用,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积极开展传帮带等形式的帮扶活动,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促进教学拔尖人才(国家名师、省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成长 教学团队中教学名师和其他具有高级职称的团队成员深人教学工作第一线,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使教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能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也为教学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促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教学团队实施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平台。教学团队根据教育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团队建设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在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最新的教学成果,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实用性人才。 三、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对策分析 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组建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以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中心组建教学研究团队 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是具有丰富知识,在教学、科研、服务、创新等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师,但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以教学科研为龙头,才能使教学团队的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校层级的提升。选择好团队带头人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关键。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其作用主要在于设定团队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协调,不断创新进取。在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中,团队带头人应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具有教授职称,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及创新性学术思想;致力于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团队成员沟通、调解内外关系,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团队带头人要带领教师不断拼搏进取,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二)以课程群组为单位建立教学团队 传统意义的教学团队往往以教研室为单位,把一个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称为一个教学团队。其实,真正意义的教学团队应打破团队成员的行政部门的划分,而是以课程群组为单位来组织团队成员,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或学院。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团队其成员才能围绕课程群组的教学建设工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并在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中优势互补,紧密协作,推动教学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按“重点建设,分层推进”原则建设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遍地开花、广种薄收之事,而应按“重点建设,分层推进”原则进行。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本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的“质量工程”中去;另一方面,应分层次建设教学团队,在建设好学校级的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要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建设目标明确、成效明显、发展趋势好的教学团队进行重点扶植,冲击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和专项经费支持。 (四)加强交流沟通,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间相互吸引、共同参与团队目标的程度。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的粘合剂,是维持教学团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团队的凝聚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质量,即情感因素、价值观念的一致性以及团队目标内化为个人自觉意识与动机的程度。因此,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培育,使团队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五)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营造良好的教学团队建设氛围 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包括学校的大氛围和团队内部的小氛围。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真正营造出一种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师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从团队自身方面看,团队内部应形成一种畅所欲言、宽宏包容、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让每个成员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合力,发挥团队的巨大作用。 (六)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激励机制 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是教学团队健康发展的关键。教学团队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如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也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改革与研究、团队建设与教学质量考核奖励等,在教学改革目标与模式确定之后,教学团队应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了解专业、行业现状,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教学改革问题的定期研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设高水平且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认识、更新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团队建设论文:试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 专业教学团队 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从探讨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总结了教学团队的五个基本特征;以某普通高校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探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五大基本内容和任务,并结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论证了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已成为目前教育界关心的主要问题。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高等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在其它学者关于教学团队的基本概念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结合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及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团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学团队的概念及内涵;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教学团队的价值取向;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学团队的管理以及我国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1.教学团队的概念。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教学团队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从“团队”的概念延展的“教学团队”概念。该理论认为“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具有一定互补技能,愿意为某一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或正式群体。有5个基本构成要素(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及计划(Plan)。“教学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团队的一般属性,同时体现“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因此,从这一理论延展,“教学团队”的概念较多的表述方法是“教学团队是由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协作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组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指在高等院校中,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他们认同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共同目标,并能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分担责任,其行为和谐统一,为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而努力的集体”。另一种是基于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中对教学团队的要求进行的概念界定。“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2.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近来来,不少学者根据教学团队的概念的界定,对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教学团队组建和形成的原动力,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归宿。目标应是多层次的,如专业教学团队,其目标是建设具有示范和辐射功能的达到某一等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由于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有下一层次的目标,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均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不论组建何种类型的教学团队,其顶层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②有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团队目标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合理的人员梯队,其合理性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领域结构,甚至性别结构等多方面。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完成团队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团队建设是否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③有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的意义所在是成就事业,尽管在成员类型上,有团队负责人、团队核心(骨干)人员和一般人员,在分工上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和所实现的目标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交叉和融合,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攻关。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才能形成“整合效应”,达到1+1?2的效果。即使团队成员是强强组合,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也很难完成团队目标。④有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结果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成功的成果如何分享、失败的风险如何分摊,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保证团队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它是实现团队目标,保持团队协作精神的制度保证。⑤有明显的绩效或取得绩效的趋势。绩效明显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成果应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如在具体的教学建设中取得的各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等。或者通过教学团队的短期建设,有取得明显绩效的良好趋势。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由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论述,我国目前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大部分集中在课程建设的研究上,而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的研究报道不多。以湖北省省属普通高校湖北民族学院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我们根据园艺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确定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目标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适时跟踪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2.专业办学条件的建设。其基本建设任务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科研设备、专业图书、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明显绩效,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的目标。 3.课程建设。其基本任务是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的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材的选用与建设。在校、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建设中取得明显绩效。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其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5.教学管理建设:其基本任务是修订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使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明显绩效。 三、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为例,论述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在园艺专业开办20年后于2003年开始组建,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9人,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有博士11人,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7%;有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第一、二、三届教学明星3人。该团队于2004年确定了园艺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使我校园艺专业达到设备精良,条件优越,师资雄厚,教学优秀,在同类型高校中具有辐射示范作用,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且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本科专业。”并在总体建设目标基础上,确定了五项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根据分块目标和任务,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按照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分工,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办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和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小团队。发挥各负其责和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制订了《园艺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实施办法》,通过七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0年4次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年的立项建设,2008年完成了“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随着“高海拔地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武陵地区柚类种质资源圃”和“农业现代化工厂育苗基地”的建立,园艺专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近五年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研项目14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及教育研究成果3项;共建设省、校、院三级精品及优质课程10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称号,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专业教学团队也被确定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论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研究—以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贸 英语课程 群课程团队 建设效果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 )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4、结语 课程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有学校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而且有赖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只有团队成员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实现课程团队建设的目标。 团队建设论文:试析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师资团队建设 论文摘要:师资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团队建设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对策和师资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师资团队建设;运行机制 在2010年5月26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在讲话中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校而言,师资是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体力量。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主力阵地的地方院校,对于扩招后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在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也应重视自身师资的培养,把构建学术团队、增强师资队伍的竞争力量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任务。 一、对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思考 (一)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都是近年来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成,这类院校的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高层次、高职称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本科院校所必需的教学和科研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进人才已成为此类院校的重要工作,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除了充实师资队伍数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引入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引进人才与原有人才的交流融合,使原学科得到突破和创新。其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使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迅速组建和带动一批学科的发展,开展与国内外接轨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再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促进本校教师迅速成长,可以使现有教师在科研上少走弯路,其知识得以交流和快速更新。对于年轻教师,通过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的求实精神、科学态度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本校的青年教师。最后,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给现有人才带来压力,促进了学术上的良性竞争。 (二)对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体会 1.建立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定位的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要对高层次人才有一个正确理解,一般来说,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出众才智、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术技能,这些人才通常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因此,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要根据这些特性,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评价程序和机制,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水平综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真正引进符合学校要求的人才。这首先要做到公开透明,面向全社会招聘,广纳贤才;引进人才机构要健全,各个环节考虑周全,程序严格。然后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主要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要针对科学的不同特点,根据岗位类别、层次的不同要求,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符合高层次人才特点的考核机制,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使考核方式和评价指标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和研究成果。 2.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做好科学的规划,避免人才的高消费。首先,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和学校的特色,制定好科学的、远近适宜的人才引进规划,既要适度超前,更要满足紧缺需要。如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教师,可以引进高水平并对前沿研究领域成果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对新办专业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大力度,引进有足够数量的人才来满足基本的教学和科研。不管是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还是新办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都必须考虑梯队的建设,将梯队建设纳入规划之中,使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本校所处地理区位、层次规模、财务状况,分析学校当前已有人才的能力、结构和学科布局,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为引进人才提供的经费额度以及优惠的项目类别,避免重复引进和人才高消费。最后,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可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兼职、双聘、短期工作、长期交流合作、交叉任职等各种方式合理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权威,引智不引人,达到人才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团队建设的培养及运行机制 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术)带头人对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资团队建设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构建师资团队、增强师资队伍的竞争力是首要的任务。 (一)明确办学定位,建设适合自身校情的师资团队 我国本科类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属于教学型大学。所谓教学型大学,就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进行一定教研和科研任务及承担地方社会的横向科研项目,个别专业可以承担少量硕士生教学和少量的专科教学任务。教学型大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教学型大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办学类型上,以教学为主,科研规模小;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上,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经过批准也可以培养少量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办学特色上,主要是打造教学工作特色;在科学研究上,立足教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立足应用研究;在服务社会方面,立足地方实际,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型大学的特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师资团队应是教学型的,在建设师资团队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在引进、培养和选拔师资团队人选时应注重教学为主,重点考核成员中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当然也要兼顾其科研能力,因为科研和教学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二)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团队“队长”的培养和选拔机制 师资团队“队长”就是平常说的学科带头人。由于学科带头人是师资中的骨干力量,是学科团队的核心,他的水平直接影响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力度。因此,选好学科带头人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的机制,要充分考虑培养和选拔对象在学术界知名度,了解其学术水平和开拓精神,科研能力及已经取得过的科研成果,考核其协调管理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了解其师德和教学水平。由于学科带头人综合水平高,一般地方本科高校自身产生学科带头人有较大困难,因此,此类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一般都靠引进高级人才来实现。但自身可以有目标来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依据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和标准,评选出一批本院成绩突出、潜力巨大的青年骨干,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具体培养措施,尽最大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学科带头人。对已选出的青年教师,领导们应予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并实行目标管理。 (三)建立师资团队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师资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院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教学、努力钻研。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间的合作,用政策倾斜的方式引导和支持教研团队的建设。比如,对在团队合作领域中所出的科研和教研成果给予大力奖励,通过团队力量申请到的高水平的科研和教研项目给予高规格的奖励。学校制订计划,分批分期安排学科带头人和团队中的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此拓宽视野,提高学术水平,了解学科前沿;主动承担所在学科的协会会议,通过会议,交换学术想法,共同提高学科研究的水平。鼓励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积极参加教师进修班,参加国内访问学者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在职攻读高学位,特别是到知名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学研究,扩充专业知识,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另外,为了使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注重后备队伍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定为后备队伍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加强“站讲台”环节的训练,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申请校级教改课题和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给自己压担子,从而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和水平。当然,在给予团队激励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团队绩效的评价。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团队成员绩效评估体系,包括社会评价、教师能力、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学生评价,同时,组织专门的工作绩效评估委员会来进行评分,实行评价维度多元化,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价。通过这些更可信、更公平、更有效的评价得出的结果,作为激励团队及其成员的依据。 总之,就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状况而言,师资学科团队的建设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其艰巨性主要体现在选择培养对象、引进团队带头人、全方位培养教育及稳定这支队伍等方面,这就需要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细致工作。 团队建设论文:试论小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论文摘要: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抓好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解决处理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团队的建设要从建立首席教师负责制、团队管理自主制、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几个方面着手。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始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课题,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自主发展意识较强的善于相互协作、沟通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主要途径,以学校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及科研项目为牵动,以专业自主发展、生成职业幸福感为重点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队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和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的有序运行,必须加强教学团队的管理,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确立名优骨干教师在团队中的权利和地位,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主权。 1.首席教师负责制 制定团队首席执行教师聘任细则和团队发展保障细则,对聘任条件、聘任方法和学习制度、管理考核制度做出详细的说明;建立由领导班子和团队首席执行教师组成的团队学组,对学习共同体实行扁平管理,负责督促、指导教学团队开展学习研讨。这样,领导不再搞行政干预,而是作为学习者、引领者,与教师共同参与学习研讨,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角色的转换,也使教师群体更愿意接受和吸纳指导者的意见,使团队学习更具实效性。 2.团队管理自主制 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制定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主权。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每年初,由首席执行教师提出自己年度主攻的课题,并向全校教师进行阐述,教师自愿申报参加课题研究,首席执行教师将申报者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共同提升,共同发展。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学校对自己贡献的认可和客观、公平的评价,保证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在教学团队内部,实行教师竞聘上岗,促进专业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的保障。 4.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应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进行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选拔与培养。制订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5.提升团队整体的教学水平 要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验总结、试讲、教师培训、专家报告、专题讨论等教研活动。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活动,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要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团队的运营 1.引入“六顶思考帽”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谓“六顶思考帽”方式,即六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用不同颜色的六种思考帽,代表着六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运用的关键是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戴上任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它只能允许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从而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思考和互相争执上。如:评课时大家首先都戴上白帽子,向每位评课者提供自己发现的信息,接着又同时戴上红色思考帽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戴青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戴黑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后由戴蓝色帽子的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揭示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通过六顶思考帽引领教师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研讨评议活动之中,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困惑,在实际场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推动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帮助教师制订改进计划,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团队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讲课教师完成问题积累,形成改进策略,逐步实施,形成风格雏形;听课教师对比提升,帮助教师寻求最佳解决策略;团队首席执行教师帮助团队教师识别问题真伪,判定策略得失。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团队观课议课要关注教者的设计意图,围绕所用的教学方法谈其优势和劣势所在,同时对别人的思考进行不断的反思,切实提高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研究力和学习力。 这里的观课议课不再是简单的看和评。而是构建了四个板块的立体流程,即研课——问题预设、磨课——加工生成、观课——课堂“捉虫”、议课——思辨达成。基本做法是:1)先由团队教师以六顶思考帽的形式研究怎样开展教学,利用课前测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确认学生知识前量的储备情况;2)利用模拟课堂发现预设中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共同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3)团队教师课堂“捉虫”并一起共同制作视频案例进行提升,教师们通过研讨共同明确视频案例中的问题,确定案例主题和案例重点分析解决的问题;4)结合案例主题形成问题的解决策略。 3.搭建互助共进平台。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学习力 (1)自悟研训平台 旨在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水平,更新条件性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主要包括阅读和培训。其流程为: 独立阅读的流程为:个人阅读—做笔记一写读后感一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心得。要让《静悄悄的革命》、《谁动了我的奶酪》、《鱼的故事》、《这是我们的船》这类引发思考、催化团队共进的书籍成为每位教师的枕边读物;要让名师成长系列丛书,成为校内骨干教师模仿、津津乐道的共识;要使各学科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要让每位教师对各学段目标烂熟于胸。 集体培训的流程为:专业引领下的课标解读一案例研究一网上学习一问题解答一个人实践。可以邀请学科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课标进行重新解读;教师要对个人进入课改几年来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审视自己落实学段目标的程度和能力,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问题驱动平台 旨在使教师利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自悟和合作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使每位教师缄默性知识得以丰富。主要方式为发现、自省、主题交流和交互提升。 发现的主要流程为:集体备课~常态教学~同伴“捉虫”一集体会诊一二次备课一二次教学。自省的主要流程为:教前反思与设计一教学实施(教中反思、二度设计)一六帽评课(教后反思)一叙事研究(记录反思)一共享收获。主题交流的主要流程为:预设主题一课例实践一集体研讨一生成新主题一新课例实践一再次研讨。要力求在发现、自省流程中通过个人反思、团队互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对学段目标和教材的把握能力。交互提升包括两条渠道,即对话渠道和网络渠道。对话渠道:提出主题(主持人)一各抒己见(沙龙)一提炼共识;网络渠道:个人发帖(论坛、博客)一参与者自主交流一专家点评。 要发挥校园网上的BBS论坛的作用,构建学校内部的博客群和网上备课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使之成为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还可承办区级uc专题论坛和备课活动,为教师的学习和展示搭建平台。 四、教学团队的提升与发展 教学团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团队无论从形成上还是从取得一定成就上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团队发展的规律,长远谋划,细心呵护,使教学团队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另外要摆正学校管理与教学团队行使自主权的关系。教学团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团队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学校要正确处理学校管理与教学团队行使自主权的关系,充分放权给教学团队,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内在的潜力得以释放。学校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整合学校资源、调控资金投入等宏观层面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监督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在于简单地缩小名优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差距,而在于追求教师整体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就在于对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团队建设论文:论企业团队建设 摘 要 近年来,团队这一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介绍了团队的概念及特征,在分析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就企业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企业 团队建设 高绩效团队塑造 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很久以前就出现在了体育、军事、经济领域,近年来,这一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几乎成了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的代名词。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也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1 团队的概念及特征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也就是说,团队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各成员通过沟通与交流保持目标、方法、手段的高度一致,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集体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一方向,形成比原组织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 在现实企业组织中,团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团队的组织形态也各不相同,归纳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常见类型:①项目团队。它通常是基于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组建的,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限。团队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一个成员具有独特的技能和知识背景,彼此之间具有知识与技能的互补性;②固定工作团队。这种团队的成员主要从事的是专业化或例行工作以保证生产和服务流程正常运转。这类团队一般比较稳定,很少变动,团队成员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并掌握多项技能;③功能团队。包括因某种特殊需要或突发事件而临时组建的快速应急团队,比如谈判团队、事故处理小组、竞技团队等;④网络化团队。这类团队是基于信息系统的发展,成员配置不为时间和空间所限制,团队成员合作往往处于虚拟状态的一种团队组织形式。团队成员的配置随任务的需要而改变。 一般来讲,不论属于哪种类型,一支高效团队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相互依赖与协同。每个人都依靠与他人的合作才能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将为团队协同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②角色定位与责任分担。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团队每一个成员必须具备胜任工作的核心专长与技能;③信息沟通与知识共享。每一个团队成员必须通过分享信息和资源来协调他们的各项活动,每一个成员有责任以一种适宜的方式向其他成员提供信息,传授经验;④自我管理与授权。团队成员在团队工作中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享有相应的管理自己的工作和内部流程的自主权。因此,团队管理既要依靠制度与业务流程来实现团队的有效运作,又要充分授权,以发挥每个成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 团队建设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以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迫使现代企业不断地对低效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重组,以加快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反应速度。此时,把拥有专门知识、技能,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员工组成高效团队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团队可以产出大于个人绩效之和的群体效应。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团队模式使组织结构大大简化,领导和团队、团队和团队以及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变成伙伴式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团队可以起到功能互补的作用,因而决策合理、科学,士气高涨,从而产生了比个体简单相加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2)团队可以提高企业组织的灵活性。企业团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组织能更好的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其敏捷、柔性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应变和制变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灵活性,提高企业竞争的效能。 (3)团队有着极强的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别人对自己的控制和管理,他们不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希望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团队强调沟通协调,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坦诚沟通,人际关系和谐,这样可以提高员工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大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4)团队注重对成员的培养,鼓励成员一专多能,并对职工进行工作扩大化训练,持续学习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使得团队成员迅速进步,从而带来团队工作效率的成倍增长。同时,团队在文化氛围上既强调团队精神,也鼓励个人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员工从机器的附属中摆脱出来,充分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 3 高绩效团队的塑造 在企业中塑造高绩效团队是目前许多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挑战。笔者认为,企业在塑造高绩效团队时主要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确立清晰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基础,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的。由于人的需求不同、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企业的目标和期望值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要使团队高效运转,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我能得到什么”。这一目标是成员共同愿望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化,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它能够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是团队运行的核心动力。为了使团队的目标更具激励作用,在设计目标和愿景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明确原则。必须明确确定团队的目标、价值观以及指导方针;②激励性原则。制定的目标愿景必须能够激励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相信团队的愿景并愿意努力去实现它;③切实可行原则。团队的目标应该根据团队及其企业现有内外环境资源及市场机会理性分析,综合评判,必须建立在团队确实能做到的愿景的基础之上,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应太低;④共识原则。团队目标应该是团队成员利益的集中体现,不仅要合乎社会规范,具有时代性,而且要与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相统一。须知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支持一种观点是至关重要的;⑤未来潜力原则,团队发生变化以后,理念和目标也必须获得刷新,否则,就会丧失其导向功能和动力作用;目标必须得到有效地贯彻推行。 (2)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团队成员之间从生疏到熟悉、从提防到开放、从动荡到稳定、从排斥到接纳、从怀疑到信任,可以在长时期内使人们保持亲密。团队关系越和谐,组织内耗越小,团队效能就越大。信任对于团队的健康发展和效率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团队健康发展,企业高层领导之间就应该团结一心,按时、按量履行对团队的承诺,管理层在实施企业政策要公正、公开,从而使团队成员对企业领导的信用以及企业的政策产生信心。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团队工作范围内充分授权,并向团队公开团队工作所必需的信息,尽量创造机会,与团队成员进行交往、沟通,注重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团队是每个成员的舞台,个体尊重与满足离不开团队这一集体,要在团队内部经常性地倡导感恩和关爱他人的良好团队氛围,尊重员工的自我价值,将团队价值与员工自我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实行良好的工作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职位调换等手段使成员感受工作的乐趣以及挑战性,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有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建立合理、有利于组织的规范,并且促使团队成员认同规范,遵从规范。合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主要包括:①团队纪律。有了严明纪律,团队就能战无不胜;②上级对下级的合理授权。这样就能明确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工资制度以及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在实施激励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激励形式要丰富多样,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并重,不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该做到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团队不断发展。 (4)注重培训。要有效的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团队竞争力,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培训已经成为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的手段和工具,培训对于团队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在团队中,应该营造积极的培训氛围,使团队成员乐于培训,确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企业要在生产经营的同时有计划的实施企业的员工教育培训,把企业办成一个学习型企业。必须重视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经常开展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活动,为其提供各种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拼搏精神,使企业内形成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一心、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 (5)提高团队领导的领导力。领导力是指领导在动态环境中,运用各种方法,以促使团队目标趋于一致,建立良好团队关系,以及树立团队规范的能力。优秀的团队领袖往往充当教练员和协调员的角色,他能在动态环境中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鼓舞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充分认识自己的潜力,并为团队指明方团队领导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团队精神的建立。人人都知道,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导能够带动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活力,指导并帮助团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由此可见,团队领导首先要懂得如何管人、育人、用人;其次,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懂得运筹帷幄,懂得把握方向和大局,研究事业发展战略;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懂得以德服人,做到开阔胸襟、讲究信誉,发扬民主,敢于否定自己、检讨自己,善于集中团队成员的智慧、采纳团队成员的意见,发扬民主管理的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幼教论文:中高职双语幼教学前教育论文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笔者对比了双语幼教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一致,缺乏清晰的人才差异定位。没有体现出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体现不出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访谈相关教师的时候,也问过是否了解本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的落脚点在哪。相关教师认识到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低,但是却不能较为明确的说出不同点在哪。这直接影响后期的课程设置,这说明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楚,直接会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中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最后,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的衔接 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职能范围大抵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早教机构,亲子园等涉及到婴幼儿的相关行业。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但不管是中职学生还是高职学生,从业之初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初始岗位都是一样的,初始工作起点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的初始岗位相同,那么如何体现出人才的层次性呢。在初始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就会提升到一些工作要求较高的岗位,再进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一些出类拔萃的人员会再次的做一个自我提升,步入更高级别的岗位,甚至是一些管理岗位。此时,中高职学生的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高职生在思想素质和心智上更为成熟,整体素质较高,因此今后在岗位上的提升空间也相对要大一些。中职学生如果能脚踏实地努力实现自我提升,今后的发展也不可小觑。因此,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体现在步入工作岗位的中期和后期。因此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更多地要确定其发展岗位,并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后续发展上来。笔者认为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上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地实现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课程体系的真正衔接。 作者:董晖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幼教论文:幼教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1学习是手段,使用是根本,实施是关键 学为所用,博采借鉴,是我园一向的学习作风。对于学后如何巧妙运用的问题,关键要看领导的重视程度、组织安排和管理指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领导的重视程度,至少会为组织实施提供保证。具体做法是:首先,园委会非常重视每次学习的实效,要求参加学习的人员先介绍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再结合本园实际安排上示范课,组织教师就示范课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学方法,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幼儿接受的效果进行评议,分析、探讨、总结出适合本园的教学方案,然后在全园进行推广。其次,幼教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那么,教育就必须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幼儿在教学中的地位,将促进幼教的发展作为设计、组织和评价的依据。为此,我们提出“破除依赖教材罗列目的的习惯,确立根据具体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工作程序”。其具体的目标要求:一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教育重点,从幼儿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活动形式;二是积极尝试以孩子的体验、探索、操作为主,教师适时给予启发、诱导、帮助的教育方法,创设了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向导的教学模式;三是打破一切活动都全班统一进行的僵化的、整齐划一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活动组织形式,适时地给每一个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与条件;四是采用主题活动,根据教育目标选好教材,在制定周计划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考虑教育目标的连续性、阶段性及各科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另一方面穿一208插有关季节、时事、节日等内容,组织纵横有序、互相联系、寓教于乐的教育内容。 第三,加强指导,促进实施。为了使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目标扎根于每一位教师的思想,园委会在积极做好宣传的同时,安排保教处就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进行指导性的讲解。对一些具体问题,主管领导亲临课堂,跟踪指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列人教研,共同商议,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和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最优化的效果。第四,评价目标的改革。一项改革从提出到完善,需要经过评价不断地予以调整、修订、论证。正确的评价对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我们以“孩子的发展为本”提出评价目标:一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既有完成本学科知识技能的任务目标,又有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的目标;二看教师对活动形式的设计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幼教独立学习、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幼儿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三看教育活动中的操作,教师确定的重点是否考虑符合多数孩子的实际,看孩子参与训练的广度如何。第五,结合“课堂教学达标创优活动”的开展,实行“说、授、评”一体化的教学竞赛,将改革全面付诸实施。“课堂教学达标创优活动”是我园近年来一贯坚持的教研中心任务,如何使这一活动真正起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我们把“课堂教学达标创优活动”的开展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把精力用于指导幼儿操作、发现、讨论和表达这些实实在在的环节上,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使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良好平台。 2收获与体会 第一,改革所具有的挑战性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乐业善思,教学目标的定位,由原来以教材定目标,变为以幼儿的发展选材料、定内容,从而增强了教师的创造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人才优势。第二,对儿童观有了新的认识。改革使教师在关注幼儿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多关注获得知识过程。由于教师注重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来获得知识,“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因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增强了,他们乐学善问,愿意与人交往、合作,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第三,更新了人才观。素质教育的实际告诉大家:面向少数不行,面向多数也不够,必须面向全体。作为基础教育奠基工程的幼儿教育,必须树立“不求个个拔尖,但要人人成才”的观念,幼儿园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促进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丁小琴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幼儿园 幼教论文:幼教绘本的幼儿教学论文 一、正确选择绘本材料 对幼儿实施绘本教学时也要依据我国教育改革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实施绘本教学也要突破传统教学风格的束缚,大胆进行改革创新,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成长,可以在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如:在绘本《三只小猪》的阅读中,要求幼儿自主阅读,在没有接触这个故事前,幼儿都认为大灰狼是非常凶狠的,样子长得一定非常凶恶,孩子们对此感到害怕。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们在阅读完绘本时,了解了三只小猪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利用自己聪明的头脑战胜了大灰狼,因此,认为大灰狼也没有那么可怕,而且有的幼儿还会觉得大灰狼是可爱的。在结束绘本教学时,教师要求孩子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同时锻炼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深层挖掘教育元素 教师在应用绘本教学法时,不要只注重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而应该利用故事的讲解让孩子明白更深的意义,在孩子们看图和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绘本当中包含的道理。所以,首先要求教师应该理解绘本的含义,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给孩子讲解正确的信息。还有,在应用绘本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效应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感受故事的情景。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分别扮演绘本中的人物,这种方式可以使孩子充满兴趣,使幼儿之间加强了交流和沟通,锻炼了幼儿的沟通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幼儿形成互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完善提问机制 利用上面针对绘本教学的多方面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应用绘本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和阅读时间,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提问的作用,可以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如:在绘本《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小蝌蚪没有立即找到妈妈,它找错了几次妈妈?都分别找的谁?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去理解、去思考,才能确定正确答案。 四、做好引导工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幼儿,第一,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利用提问的方法,教师指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对故事中的细节要深入分析,对绘本的图片要认真观察,与绘本内容联系在一起,理解故事中的每个片段,让幼儿在阅读中自己确定重点和关键点,理解故事情节的曲折,以及各个情节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第二,引导幼儿进行合理想象,在幼儿了解绘本的基本内容以后,要求幼儿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绘本,通过认真观察图像,了解图像对文字内容的补充,以及文字内容对图像的说明,利用自己的想象,寻找两者没有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幼儿成为一个会阅读的人。第三,引导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主要有下面这些方法: (1)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阅读文本,认真理解绘本内容,然后鼓励幼儿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幼儿之间要相互倾听,互相指出不足,可以边说边加以动作,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2)让幼儿对故事进行扩写,并说出扩写的根据,依据一定的顺序讲述完整的故事; (3)可以让幼儿对绘本内容进行表演,幼儿充分理解绘本内容以后,可以有效应用语言、动作、道具等展开想象,创造性的进行表演,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与生动。 五、做好阅读顺序安排 在绘本《长长的》学习中,教师创造性对其内容进行删减和后置,取得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应用此绘本时,将与扉页画面“猴子”相同的内容删去,同时删去了此节课不易讨论清楚的“食蚁兽”画面,笔者认为,“猴子”画面已在扉页中出现过,如果再次出现在内容当中,属于重复,会引起幼儿的视觉疲劳;将有争议性的“食蚁兽”画面去掉,编入下一个教学课时,有利于本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时间安排更加充裕;再有,将绘本小企鹅画面后置,移到本节的最后,是为了与下一节绘本的应用相连接,可以顺利实现过渡。“孩子们,快看,小企鹅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过来了,我们能不能像小企鹅一样呢?”上面这样处理绘本教学,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图书阅读过程中,不必依据图书叙事的固定顺利进行,可以改变原来图书的秩序,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可以删减某个画面,也可以移动某个画面,使阅读更加充满了乐趣,给教学设计增添了新办法。 六、搭建阅读平台 《教学纲要》指出“要想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必须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敢说、想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给幼儿提供多种画面,让幼儿自由选择主题,同时给幼儿宽松的阅读时间,鼓励幼儿进行讨论,让幼儿依据自己的理解去读书,依据自己的视觉去读书,与同伴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讨论的是自己的话题,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们在进行交流与讨论时,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与产生的新经验相互冲突,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利用眼神、表情、动作等给予幼儿启发,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七、结语 总之,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绘本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教学方法仍将作为一种主流教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作者:董雪芬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第二幼儿园 幼教论文:幼教音乐教学建设论文 一、用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情感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的兴趣爱好真正成为孩子进行学习探究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为孩子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进行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图片来为孩子呈现相关的课本内容,或者有效的用一段音乐来吸引孩子的目光,让孩子提前感受新课内容中的描述,有效的为后续的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进行学习的欲望,在这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同新课相关的任务,让孩子自行进行音乐练习,并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一向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而孩子则是一味的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因而,现如今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和谐的,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多的鼓励孩子,并以此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为幼儿音乐教学出自己的一份力,更好的进行学习。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当多多鼓励孩子,赞美孩子,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渐在教学中树立自信心,为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音乐教学质量。 二、加大个性化发展实践 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孩子本身是不同的,教师应当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以及音乐这一学科本身的特征进行教育教学内容设计,例如:有的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教师应当以鼓励孩子发展个性,逐渐变得更加外向,让孩子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树立自己的学习自信心,而有的本身信心极强的孩子,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孩子谦虚做人,虚心求教,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孩子在教学中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音乐教学质量。同样,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体验性的教学,孩子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带着一腔热情去学习,凭自身的经验来同幼儿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交流时间,让孩子用自身的感官来体验课本的内容,直接的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孩子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例如:教师在讲解音乐的音节时,教师一般会要求孩子良好的指出认识每一个音节,并且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学习,学习自己喜欢的音乐,唱自己喜欢的歌,这样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三、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关键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的要素,俗话说,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同时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进行幼儿音乐教学,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其自身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更好的营造课堂教学环境呢?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幼儿音乐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举办活动以及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孩子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幼儿音乐教学质量。例如: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实践活动,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如同,教师在教授孩子认识音符以及节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诸如:鸟叫、雨声以及雷声之类的。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孩子强化音律节奏的记忆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学好音乐,抓住幼儿音乐学习的中心,让孩子能更好的从身边的声响中联想到现代熟悉的情境,从而对幼儿音乐学习产生良好的兴趣,提升音乐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实践时,应当注重对孩子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落实创新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是当今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的当前趋势。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切实的以情境为载体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进行质疑并自主学习、加强师生间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对孩子的个性化教学。并以此来提升幼儿音乐教学质量。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有效的启动创新教学模式,开创个性教学,充分的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创新实践能力。 作者:窦亚群工作单位:彬县幼儿园 幼教论文:幼教专业成长路径研析论文 摘要:发展学前教育,首先要保证幼儿教师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与以专业引领的专题培训和以园本教研为主的现场研修并进,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反思并行。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策略 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发展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研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认知、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于解决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过低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对于全面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培养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如何培养反思型教师呢?下列三种途径被证明是有效的:第一,要支持幼儿教师反思的需求,把反思作为一种激励教师检验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为他们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二,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家长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教师可通过所呈现的典型反思案例,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第三,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们不断地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 二、高效的职后培训 什么样的教师培训方式更有效呢?这也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问题,尽管现在的培训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但是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在职培训的目标逐渐从学历补偿向能力提高发展,内容上由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的学习向实用性、多样性、全面化、综合化的学习转变,在方式逐渐走向参与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去年7月份的园本教研培训我们也尝试了新的培训方式即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教师培训使用的是参与式方法。“参与”指的是个体卷人群体活动的状态,既包括个体是否在场并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也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卷人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角色扮演、填写图表、画图、互相访谈、辩论等游戏和联系。上次培训中就是用画图的方式进行的,效果非常好。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教师投入到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中,感悟主动学习、共同建构的真谛;在培训者的支持和引导下,感悟到如何改变教学与知道方式,促进学习者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学习。每一个专题培训活动,还侧重于某一两个学科领域的经验建构,增进教师对学科领域基本性质和关键经验的把握。而“换位体验”则更多地增进教师对幼儿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理解。 在未来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中,我们也会不断尝试新的、更有效的培训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开发在这里指幼儿园教育课程开发,包括所有课程要素的活动,如环境的创设、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评估、师幼互动等。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开展的概念,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开发的权力逐渐由专家转到教师手中,教师成了课程的开发者与研究者,在这种情形下,课程开发是一个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融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因此参与幼儿园教育课程开发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在园本教研中获得专业发展 现阶段,任何一个幼儿园其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都不可能得到很多外援的帮助,更不可能依赖外援。应努力打造和培养幼儿园与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更加重视教师经过培训之后,在园内进行集体研修,将在专题培训中获得的新理念、新策略付诸实践,即进行以园本教研为主的研修。主要特点有:1)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这是园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态;2)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用科学研究的方式研究和开发案例,这是园本教研的有效方式;;3)教师得到有效的专业引领和促进,这是保证园本教研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园本教研活动作为教师讨论的一个平台,能促进教师间的共同建构,共同成长。我们希望这一有效途径能不断充实、丰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五、从个人发展变为组织发展 过去我们谈到教师专业发展仅仅指教师的个人发展,研究表明,单单改善个人行为不足以产生期望的目标。质量改善专家指出,94%的改善障碍在于组织结构和过程,而非个人表现。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提倡运用系统理论,将教师的个人学习和组织变化同时进行,互相支持。经验表明,以往强调教师的个人学习和改进,这种学习会带来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但是如果组织的理念与运行方式不改变,必将限制教师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教学实践。这就会造成教师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但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因为他发现没有别的人在用这种方法,或者因得不到领导的有力支持而难以为继。组织发展的模式有多种,可以向全体教师传授专门技能,培训教师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反思、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就问题生成的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参与对问题的诊断、对研究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在研究过程中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 幼教论文:合格优秀幼教评定指标探究论文 [摘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注幼儿尊重幼儿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有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妈妈的角色,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和检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心身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同样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应努力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理解、赞赏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幼教工作者往往由于自身素质较差,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所作所为在不经意中给幼儿的幼小心灵造成了伤害。形成了对幼儿的“心理虐待”。然而,我们的这些幼教工作者却毫无察觉,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这些行为给幼儿的成长发育带来的不良后果,所谓“心理虐待”是指那种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习惯性的语言、行动、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如,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偶尔有个别幼儿说话,有些教师便会把幼儿叫起来说:“**就你话多,好,给你机会,去外边说去吧”教师边说边把幼儿拽到门外。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幼儿不守规则,幼儿应该受到批评。但是,这只是成人的看法,他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一切以成人为中心,由成人决定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忽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尊重与平等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幼儿无条件的顺从,在老师的绝对权力下循规蹈矩。但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我们认为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教师要尊重幼儿这一权力,并善于将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应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生成和渗透教育。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园都会有淘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幼儿,有时成人处于某种原因和想法阻止幼儿发表意见与参与活动,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侵犯了幼儿受教育的权力。站在幼儿的角度,我们可曾想过幼儿会是什么感受呢?!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歧视以及不公正,他会不相信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带给他的负面影响只能是心灵深处的伤害,这将直接影响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以至影响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以上的事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经对幼儿造成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给幼儿造成的伤害往往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幼教专家、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理虐待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集中表现 1.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疏远冷落是指对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较差、不太听话的幼儿或其家长比较爱提意见的幼儿,教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以致造成对幼儿的心理伤害。 2.威胁恐吓孩子。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斥责、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班去!”有的教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其他班的教师还很配合,一起对幼儿进行批评,并以此警示本班小朋友。“见了吧,谁不听话,就去××班。”或者某幼儿经常打人,教师就说再打人把你送到公安局,交给警察叔叔。甚至,有些幼儿打了小朋友之后,教师会恐吓他说:“再打人找把刀切掉你的手。久而久之,虽然这些教师能把幼儿管的服服贴贴,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3.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纠纷时,主观臆断,“对人不对事”一些较顽皮的幼儿常常被误解、对号入座。这些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孩子自暴自弃,本来存有的悔改之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根除“心理虐待”的对策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正确把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2.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立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所说的尊重和平等不只是态度上的和蔼、亲切、而是要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3.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常规,让幼儿在和谐有序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会自主、自信、自尊、和自律。且常规不应是僵死的,只要有利于幼儿发展,不妨碍他人、教师完全可以灵活掌握。 4.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为幼儿创设表现能力,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迫切想做好孩子的愿望。 5.做好家园共育,构建家园共育的桥梁。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发扬高姿态,对于家长所提的意见应本着有则改则,无则加勉的态度。绝不能把对家长的成见带到工作中,拿幼儿出气。 渴望爱是幼儿最基本的需求,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是以情感为纽带,教师是幼儿心中的偶像,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信任、理解能使他们变的自信,有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人格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教育方向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幼儿的未来发展依赖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如何担当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辱使命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光荣、伟大、而神圣的职责。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不能只重视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的过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感到快乐。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更多孩子赢的尊严、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幼教论文:我国幼教行业发展走向探究论文 一、幼儿教育行业的演变 中国建国初期幼儿园作为福利制度,由国家或集体举办,但只覆盖少数部门的子女。自从中国步入市场化经济,企事业逐步剥离社会职能,也因国力羸弱,百废待新,幼儿教育领域几乎彻底推给市场解决。这是民营幼儿园经营环境最好时期,然而,由于资金匮乏,经营者的素质和专业先天不足,民营幼儿园并未真正形成对公立园的竞争压力。民营幼儿园呈现数量众多,硬件落后,质量不高,品牌薄弱的局面,各地仍以公立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它们的市场份额不高,却在知名度,性价比,硬环境,教育质量方面拥有极高的美誉度。 民营幼儿园之所以没有成为初期市场化的主角,一个是老百姓钱袋还没有厚实起来,同时,教育标准和权威仍然掌握在国家教育部门手里,民营幼儿园并没有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运动员兼裁判的双重身份下,公立幼儿园在市场竞争中显得从容不迫。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结合独生子女的累积效应,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而提前推动中国进入幼儿教育的旺盛需求期。这是民营幼儿园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这也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市场转折点。 上海浦东新区拥有公立幼儿园十余所,收费低至三四百元。当地私立园只有两三所,收费却是10-20倍。这也将是中国未来10-30年绝大多数城市的缩影。纵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必由之路。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经济实力将幼儿教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民营幼儿园分享市场盛宴时,更应看到未来发展的隐忧。快速规模化是赢利递增的重要保障,却无法确保市场的终极位置。试图通过连锁发展建立庞大帝国的设想,最终会以黯然出局作为收场。美国的教育行业,无论幼儿园,还是到大学,最富有影响力的均是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作为金字塔的塔基,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为主,私立学校却占据塔尖位置,以贵族化、赢利化、品牌化为特征,教育品质是核心标志。今日的民营幼儿园如何市场定位,如何确定目标,这关系到未来市场成长和格局分配。目前众多民营幼儿园通过建立连锁品牌、资本介入、经营效率、统一标识、高档装修、西化教育、爱心教育等,积极塑造市场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却远离真正的竞争焦点—教育领域。与名目繁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的民营幼儿园推行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公立园建立在扎实的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幼儿教育,虽然不好看,效果却客观实在。 这种窘境并非只存在于幼教领域,整个中国教育行业,民营学校都有类似困境,也就是在教育领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即使目前做得声名卓著的新东方也没有脱离这样的边缘处境。如果民营教育不改变只图赚钱,不图品质的经营方向,则随时可能成为市场过客。集中有效资源投入教研,经营者静下心关注教育,让教育家做教育,勇于创造教育改革试验田,等等,这才能逐步赢得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从而逐步占据教育的主导位置。以美国哈佛作为基业常青的发展楷模,这是中国民营教育的最好选择和最终归属。 二、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引自西方,此时,幼儿教育还无法成为关注领域。延续几千年的私塾教育一直是中国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建国初期的幼儿园严格说应是育婴所或托儿所,在教育研究和发展方面近于空白。以陈鹤琴和陶行知等少数代表的教育大家,他们各自提出对幼儿教育的主张和设想,并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尝试,但是比起同期的西方幼教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等,无论在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随着思想的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客观上变成简化版的小学教育。 二十一世纪前后,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逐步被中国民营幼儿园引入,这是教育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约翰洛克、斯宾塞、瑞吉欧、华德福、七田真、井深大、塞德兹、卡曼、斯托夫人等,这些西方著名的幼教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一股脑地涌入中国幼教市场。众花迷人眼,中国幼教模式精彩纷呈,然而,多数却是昙花一现。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舍本逐木、物是人非、不符国情,这是西化教育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也极大地促进国内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中国幼教的落后局面。民营幼儿园也没有借此赢得幼教市场品质竞争的法码。 谈论中国幼教市场就无法忽视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影响,让幼教服务于高考竞争,这是当今多数家长的关注焦点。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这些目标并不矛盾,也不是非此即彼,可以同时实现,相互促进。然而,中国幼教市场既无力实现服务高考竞争的市场需求,也无法摆脱这种市场压力,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却在破坏儿童的身心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幼教市场的困惑。任何教育理念、模式、过程、效果,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个人的素质成长、竞争能力、幸福感受等目标,因此,回避、漠视、放弃市场真实需求的幼教也注定是虚伪的、无法获得发展的。 当前幼儿园可划分为:一、自由发展型,以北京李跃儿芭学园作为代表。她们完全放弃知识学习,给孩子极大的自由空间,追求培养易于生存和个性发展的孩子。二、传授知识型,这是多数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内容。艺术培训、学科知识、社会活动等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远非幼师能胜任。三、思维发展型,这是少数幼儿园在尝试的教育新领域。传授知识虽然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却很难形成绝对优势。学习能力是影响婴幼儿学习发展的重大因素,而思维能力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标志。教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高级状态的必然趋势。少数成功案例均揭示一个现实,这须孩子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参与。这两者都是稀缺资源,导致无法全面推广。四、主动发展型。这种新型教育有别于由外向内、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主要依靠婴幼儿在特定时期对外界的敏感性和主动发展而创设的新型教育模式。 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是当前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它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育所无法克服的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两大难题,但能否全面超越传统教育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上的验证。日本千叶县有间著名的天才幼稚园,专门招收2岁幼儿,毕业孩子的智商均在140以上。这些孩子在入园时智商并非超常,而是经过专门培养后才达到超常水平。教育过程很平常,但因教育得法、环境适宜,教育效果显著。国内个别园也已取得如此教育成果。归纳该模式要素:1、教育关键期;2、混龄组合;3、自由空间;4、全面发展;5、无为而治。主动发展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自由发展型非常相似,但是后者的教育效果远逊色于传统教育,而前者却创造出传统教育从没有实现的教育高度。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幼儿教育界的主流思想,他们虽然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有别于小学教育,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差别。幼儿园就是简化版小学。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的规范性、实践性和效果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河南为例,占据主导品牌地位的几乎都是隶属于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其中包含很多民办学校的幼儿园。他们具有资源优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园的品牌影响和认可还取决于该园的历史渊源和特殊地位。传统教育模式里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优秀导师和学生悟性制约教育效果,这已经成为阻碍传统教育模式发展的无解难题。 (二)、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教育效果的显著性,促使蒙台梭利成为对中国幼儿教育影响最大的西方幼教专家,她揭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幼儿世界。蒙氏教育法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杜威、克伯屈等大教育家的严厉批评。它的理论基石—形式训练理论—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被证明有缺陷。但同时,蒙氏教育法独特的教学效果又使得它大受父母的欢迎,它强调知觉发展、动手操作、注意力培养,是让儿童自由选择,促进优化的有效学习模式,但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和想象力塑造方面则没有显著提升。因此,蒙氏教育“中国化”需要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早期教育 东方爱婴、金宝贝等早教中心,以西方早教专家的系统理论为依托,利用丰富多彩的早教形式,在中国开创了0-3岁全新的婴幼儿早教高端市场。特点:高利润、低成本;经营模式简单化和市场的高速发展;连锁经营促进规模化。他们资本雄厚,手握资源,成为幼儿园市场竞争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但是未来软肋恰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早教模式,早教理论和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论证,教育形式过于商业化,教育过程过于取悦家长,教育效果无从考证。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没有脱离传统范畴。如果不克服简单、浮躁、轻率的教育态度,他们注定会成为幼教市场的边缘角色。 (四)、双语教育 国人对英语的狂热和外教资源长期短缺将是双语教育高成本的根源。南京一家收费十万/年的贵族幼儿园打得就是外教牌,利用全天候外教、中外混合班、游戏化教学、大型表演剧等吸引高端市场的家庭。把握婴幼儿的语言敏感期,有效促进外语能力发展,这是具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教育目标。虽然语言氛围是婴幼儿最优的成长模式,但是高昂的外教成本让它成为不可能的教育选择。如何摆脱成人学英语模式,建立适合婴幼儿外语语言发展的可行的低成本学习模式,这是幼儿教育界努力探索的教育课题。 (五)、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是美国立法实施的教育模式,也称天赋教育,精髓就是自我教育,它是利用学生的自身天赋结合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加速个体发展的教育思路。天赋教育没有强迫教育,也没有放任教育,是一种顺其天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它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平等和个性。教育平等是通过倡导用不平等的教育对待天资不同的学生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精英教育。日本千叶的天才幼儿园、北京八中少儿班、中科大少年班等与美国天赋班的教育模式极为相似。中国民营学校要想改变公立学校的主导地位,只有在教育领域掀起革命风暴,占据教育制高点,才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处境。 四、幼儿教育的发展机遇 西安交大少年班从初中生中招录预科-本科-硕士连读的少年大学生,目前这种学生素质还只能零散培养。北京八中少儿班是集体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特例,四年学完八年课程,一半学生考进北大清华,最次的均达一本线。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教育尝试。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为何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可能教育本身的推广难度远小于政治因素的阻力。这是中国民营学校获得发展助推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选择。 2010年北京市小学四年级有1700个优秀学生报名参加北京八中少儿班30个名额的竞争。可以说,北京八中少儿班是建立在特殊群体之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型教育模式,它们筛选学生标准:高智、独立、自学。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就、26年的品牌沉淀,这些都是民营学校无法轻易实现的教育资源。既然短期难以复制,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问题,北京八中模式给民校的最大启迪:四年级的学生素质和未来高考成绩密切相关。 民营学校尤其努力做第二个北京八中少儿班,还不如尝试更有开创性的工作,就是以培养八中少儿班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成功整个社会已经不再置疑,利用它们的历史成就和社会影响,提出崭新的教育培养目标,这就象站在巨人肩膀,会迅速被推升到聚光灯下。无论是营销炒作赚取眼球,还是教育目标的实际价值,这都是值得为之的工作。何况,小学四年级前教育环境宽松,家长心态平和,这种以培养高素质的主动学习型学生为目标的教育尝试和革新很容易获得社会和人们的热烈响应。 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均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民校利用附属幼儿园增加教育革新时间,教育效果必将更加突出。但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幼教和小教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教育越向源头延伸,婴幼儿潜力和可塑性越大,然而,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将教育效果做到极至,目前仅个别家庭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飞跃。只有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幼儿教育才能实现质的提升。日本千叶天才幼稚园及国内个别园均在教育效果上超越传统教育的极限,而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 本文作者从事该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很多年,鉴于最新幼儿教育模式的复杂性,这里不再阐述,欲了解另外补充。民营学校如果能够利用领先的教育模式而获得幼儿园市场经营方面的突破,幼教行业的庞大市场和高额利润必将催生一个高速发展的教育集团。幼儿园的后续教育也将自然跟进,随着连锁经营的扩张,这种系统性的教育公司将遍布全国各地。全国幼教行业实施连锁经营的幼儿园很少,类似于香港伟才幼儿园的加盟连锁机构更多只是在市场经营、品牌运作、人员培训、教具提供等浅层次的市场开展合作。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民营幼儿园至少拥有10-30年发展期。 利用这段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成长为影响中国百年的教育集团公司,这是每个企业家和教育家的梦想。只有敢于创新、勇立潮头,万众一心,厚积薄发,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集团化的发展目标,打造百年品牌。公务员之家 幼教论文:幼教专业态度培养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是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未来我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幼儿教师教育院校肩负看专业化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重任,学校通过实施德育课程、学习训练、教育实践等策略来实现学生形成由专业理想、专业情揉、专也性向和专业自我等内容组成的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目标,进而完成培养合格专业化幼儿教师的任务。 关键词:幼师生幼儿教师专业态度培养对策 当今时代,教师专业化已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承认,并在教师教育培养的学校和觇沟开始了按专业化的标准进行培养。由于幼儿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幼稚性的特点所决定,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索质标准要求中,专业态度是最重要、第一位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积极的专业态度是幼儿敷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幼师生形成积饭的专业态度,还可促进学生发奋学习,提高劲学苦练教学基本技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内涵 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指在对所从事的幼儿教师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幼儿教师专业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它是由幼儿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组成。第一,专业理想。是幼儿教师对成为一名成熟的幼教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幼儿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专业情操。是幼儿教师对幼教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是幼儿教师专业态度发展成熟的标志,主要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情操。第三,专业性向。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第四,专业自我。在教师专业素质的态度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对教学工作者来说,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 二、幼师生专业态度培养的内容 2.1专业理想教育 (1)树立名师目标。教育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堋练,将来成为教学能力、专业索养和专业技能强的幼儿教师,能够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名列前茅,成为教学名师。 (2)确立专家型教师志向。教育学生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善于接受和吸纳新的幼儿教育信息,并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幼儿教育教学领域有建树、有思想,使自己成为在幼儿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型幼儿教师。 (3)明确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标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个性特征、心理变化、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制成案例,收集积累,以此为素材,进行深人的研究,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 (4)形成高学历、高职称意识。学历的提高和职称评定对幼儿教师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揶具肯很大的推动作用,利于教师实现名师和专家型教师的理想除此以外,高学历、高职称乜是实现名师和专家型幼儿教师理想的一块铺路石,有助于理息的吏现。 2.2专业情操教育 (1)高尚的敬业椅神。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珍惜和墩厦,不惜为之付出与奉献,从中获得一种荣誉和成就感。其具体表现于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勇于奉献。 (2)强烈的热爱情感。包括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和热爱幼儿两个方面。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是对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强烈的热爱情感,是对成为幼儿软师所具有的光荣感和责任感。热爱幼儿就要了解、爱护和尊重每一个幼儿,而不是出于个人情绪偏爱个别幼儿。 (3)踏实的工作作风。要勘奋学习,认真钻研业务,以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赢得领导的赏识和同行的赞誉。 2.3专业性向教育 (1)乐观向上、活泼开朗的工作面貌。不把一切不愉快带到孩子中问去,永远保持照好的工作状态。 (2)具有个性特点、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既要遵俯,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具有鲜明教学特色。 (3)树立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自信心。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只有树立成为优秀教师的自信心,方能腱各项工作做僻更好。 2.4专业自我教育 (1)专业认同感教育。无论所从事的职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本人暂时的劳动收入怎么不如意,都要坚信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事业是光荣、伟大的职业,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它会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求的职业。 (2)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心。困家、社会、家庭对幼儿教育的日益重见,必将会带来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阳大发展的饥遇,树立信心,坚信幼儿教育的每天马上就要到来。 三、专业态度的培养对策 3.1德育课程策略 德育课程策略足借助学校德育课程中相关的教育内容,将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教育内容纳入其中,来实现专业态度教育之目的。德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德育课《大学生思息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一章中,要针对学前专业的特点,将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内容编写到其中,并运用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的讲解,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的作用,对学前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态度的教育。 3.2学习训练策略 学习、训练最略是通过对学前专业学生的专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严格管理来提高其两方面的水平,以此助学生形成积傲的专业态度。学生形成积极的幼儿教师专业态度前提是具有丰厚的专业知汉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专业知识和专技能的习得是要通过日常努力的学习和到菏的洲练来实现。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幼儿教师从教技能训练可以捉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信心。不难百出,学生的专业知汉和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二者之问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起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而后者对浦青又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实践教育策略 实践教育策略是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让学生深入幼儿园去亢分了解幼儿园、幼儿和幼儿教育,使其在亲身体验巾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的方法。实践教学是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幼儿师范专科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含见习和实习)的教学课时量一般邯很大。学生通过大量教育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了解幼儿生理、心特点和活动状况,了解幼儿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进而增强坎命感、责任感和自我提高的紧迫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坚定献身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心。公务员之家 3.4榜样影响策略 榜样影响策略足通过优秀幼儿教师的事迹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其形成积极的幼儿软师专业态度。这一策略应用于新生刚刚入学接受入学教育和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就业教育之时去实施。 3.5活动教育策略 活动教育策略是组织学生参加展现专业技能、突出教育作崩的各种活功,促进其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形成。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与一些重大节日(如:教师节、一二九纪念活功)和特殊时期(如:新生入学)结合组织进行。 幼教论文:幼教专业化发展前景分析论文 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幼儿教师队伍发展的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化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现代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幼儿教师专业化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职前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探讨这三个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对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一、职前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职前教育主要指师范教育,一般由幼师职业中专和师范大学实施。其发展途径主要有: 1.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幼师教育不仅要提高“学历”还要提高“学力”。为了使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目前两到三年的师范学院文凭正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三到四年的学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教育。但是澳大利亚KenGannicott教授和DavidThroaby教授在《教育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效率》中曾谈到:“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教师资格水平的提高能导致教和学效率的任何提高。”由此可见,形式上提高学历水平,专业化水平未必能够随之而提高。所以,幼师培养不仅要在形式上提高学历,还要在素质上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校教学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完善幼师实习制度。职前教育要促进学生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的发展。但是,我们常常过于强调学科的学术性与专业性,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专业技能教育。对于完善幼师实习制度,我们需要明确教育实习的地位和作用及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固定的实习场所;设立专门的实习辅导机构,制定合宜的实习时间与计划。 3.健全幼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霍姆斯小组曾在《明天的教师》中指出,要严格掌握师范教育的毕业标准和教师录用规格,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当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建立由教师的学历制度、执照制度和职务晋升制度组成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我们只有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注重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查,对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幼师专业化的质量。 二、入职培训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西方许多国家已把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并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人职教育课程和模式,从培训主体上看有导师制、岗前集中培训模式和学校中心模式;从培训方式上看有集中培训和分散培动I模式。以美国为例,现已基本形成了由定向课程、支持和辅助、训练课程、评价等四个环节构成的新教师人职培训模式。 我国人职培训通常以师徒帮带的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目前,人职培训又有了新模式即微格培训,指通过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对准备成为教师或已是教师的人,提供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三、在职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幼儿教师在职教育是对具有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在职幼儿教师所进行的再教育。 1.幼儿教师在职进修 在职进修是幼儿教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其自身来说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在职进修一般有全日制脱产进修、部分时间翻半脱产进修和业余不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也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有课程学习与编制、学科会议、专业讲座、研讨会、示范观摩课、展览活动和参观等。定期参加在职进修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也大大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园园本培训 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基本组织形态是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是开展园本培训的三种基本力量。为了结合好这三种力量,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式。 (1)行动研究。即为弄清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共同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要求幼儿教师从自身教育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来促进其专业成长。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采取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所以极其适合幼儿教师使用。 (2)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建立在实践一反思取向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专业成长是要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再反恩中澄清概念和问题,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行动方案,从而实现自身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通过反思,幼儿教师能够对保教行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研究,矫正有失偏颇的教学行为,引发更有价值的思考与行为重建。公务员之家 四、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思考 1.目前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两个独立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割裂和孤立幼儿教师成长的连续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连续过程应该是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逐渐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一体化”不仅指的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还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体化; 2.注意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认同,进一步提高职业的学术性和师范性,正确定位幼儿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验者的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化要注重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融合; 3.助儿教师要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注重自我教育,培养终身教育的意识。幼儿教师要经常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学习现代前沿的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并从自我教育实践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 幼教论文:根除幼教对学生心理虐待的对策论文 [摘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注幼儿尊重幼儿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有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妈妈的角色,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和检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心身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同样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应努力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理解、赞赏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幼教工作者往往由于自身素质较差,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所作所为在不经意中给幼儿的幼小心灵造成了伤害。形成了对幼儿的“心理虐待”。然而,我们的这些幼教工作者却毫无察觉,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这些行为给幼儿的成长发育带来的不良后果,所谓“心理虐待”是指那种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习惯性的语言、行动、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如,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偶尔有个别幼儿说话,有些教师便会把幼儿叫起来说:“**就你话多,好,给你机会,去外边说去吧”教师边说边把幼儿拽到门外。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幼儿不守规则,幼儿应该受到批评。但是,这只是成人的看法,他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一切以成人为中心,由成人决定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忽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尊重与平等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幼儿无条件的顺从,在老师的绝对权力下循规蹈矩。但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我们认为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教师要尊重幼儿这一权力,并善于将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应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生成和渗透教育。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园都会有淘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幼儿,有时成人处于某种原因和想法阻止幼儿发表意见与参与活动,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侵犯了幼儿受教育的权力。站在幼儿的角度,我们可曾想过幼儿会是什么感受呢?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歧视以及不公正,他会不相信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带给他的负面影响只能是心灵深处的伤害,这将直接影响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以至影响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以上的事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经对幼儿造成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给幼儿造成的伤害往往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幼教专家、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理虐待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集中表现 1.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疏远冷落是指对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较差、不太听话的幼儿或其家长比较爱提意见的幼儿,教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以致造成对幼儿的心理伤害。 2.威胁恐吓孩子。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斥责、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班去!”有的教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其他班的教师还很配合,一起对幼儿进行批评,并以此警示本班小朋友。“见了吧,谁不听话,就去**班。”或者某幼儿经常打人,教师就说再打人把你送到公安局,交给警察叔叔。甚至,有些幼儿打了小朋友之后,教师会恐吓他说:“再打人找把刀切掉你的手。久而久之,虽然这些教师能把幼儿管的服服贴贴,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3.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纠纷时,主观臆断,“对人不对事”一些较顽皮的幼儿常常被误解、对号入座。这些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孩子自暴自弃,本来存有的悔改之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根除“心理虐待”的对策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正确把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2.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立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所说的尊重和平等不只是态度上的和蔼、亲切、而是要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3.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常规,让幼儿在和谐有序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会自主、自信、自尊、和自律。且常规不应是僵死的,只要有利于幼儿发展,不妨碍他人、教师完全可以灵活掌握。 4.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为幼儿创设表现能力,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迫切想做好孩子的愿望。公务员之家 5.做好家园共育,构建家园共育的桥梁。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发扬高姿态,对于家长所提的意见应本着有则改则,无则加勉的态度。绝不能把对家长的成见带到工作中,拿幼儿出气。 渴望爱是幼儿最基本的需求,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是以情感为纽带,教师是幼儿心中的偶像,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信任、理解能使他们变的自信,有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康心态、健全人格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人格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教育方向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幼儿的未来发展依赖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如何担当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辱使命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光荣、伟大、而神圣的职责。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不能只重视教育的结果,更要关注教育的过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感到快乐。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更多孩子赢的尊严、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幼教论文:提升幼教道德发展路径论文 摘要: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基于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责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蕴含着教师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承诺、对儿童及促进其发展的伦理责任。专业道德是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保障,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走向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道德;专业伦理 在当今大力提倡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机会均等的背景下。专业道德的提出昭示着幼儿园教师在当代社会将面临更多的职责挑战。因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他们要为培养一代新人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贡献”。从保障儿童权利角度看,学龄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最需要法律保障与伦理关怀。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和专业发展中加强专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要。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基础上。在专业领域内合理行使其专业权力以完成专业职责与使命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对儿童及与其有关的教养者的伦理责任。它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实际,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幼儿教育作为特殊的文化或精神活动,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是首要的、基础性的要求。如果缺乏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本质的认识,那么其专业道德就难以真正确立,伦理方面的审视就缺乏标准,因此,只有认清专业道德规范。才能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价值并确保他们正确行使专业权利。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向度 幼儿园教师论文专业道德发展的向度包括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与信念、对幼儿发展的责任和伦理道德态度两方面。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信念是基础。专业责任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包括对教育专业的承诺、责任及对儿童的责任。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应担负的专业责任通过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例如我国《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教师法》第一章“总则”部分和第二章“权利和义务”部分规定了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可以享受的权利等。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为例,其中包括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项要求,但这六项要求都在强调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具有职业化色彩,缺乏专业性特征,在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还没有相关的准则。在教师对待学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上,也没有相关的、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的法律法规依据,更多的是从传统道德的信念体系和职业道德角度看待问题。国外的一些相关文件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全美教育协会。1975年制定的《美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守则》不仅提出了教育的专业道德规范,也对教师履行专业职责提供了判断标准,它规定“教育者有无限接近最高大的标准的责任,教育者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护学与教的自由和保证所有人在教育上的机会均等”……为了得到同事、学生、父母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专业操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在“对专业的承诺”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入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这些规定,表明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道德职责标准,体现了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与幼儿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相比,他们对幼儿的伦理道德与发展责任的意义与价值更为深远。鉴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幼儿教育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守则之类的条文,笔者以美国为例对此进行分析。美国不仅具有整个教育行业的专业伦理守则,而且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于1990年针对8岁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专门制定了《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伦理守则》,该守则制定的初衷是“引导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责任及行为,并为解决早期教育可能遇到的主要道德困境提供一般原则”。 该伦理守则分为幼儿、家庭、同事、社区与社会四个方面,并说明了这四方面的专业责任和专业关系。每个方面又包括守则的理念和原则两部分,具体阐述了幼教专业人员在该领域的主要责任,并指出幼儿园教师论文教育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以对几个方面核心价值的承诺为基础的:承认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独特而且重要的阶段,以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共处。尊重幼儿的尊严、价值和独特性,在以信任、尊重和关心为基础的关系中协助幼儿和成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在“对儿童的道德责任”方面,规定教师对幼儿的道德责任理念包括六个方面:熟悉幼儿教育的知识基础。并通过继续教育和在职训练跟上时代的潮流:以幼儿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对每位幼儿的特殊了解作为实务的基础:认识及尊重每位幼儿的独特性及其潜力;承认(认知)幼儿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创造及维持可促进幼儿的社会、情绪、智力和身体发展的条件;支持特别需要参与与其能力一致的正规幼儿教育方案的儿童权利。 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守则成功之处在于不仅确立和表达了专业道德规范,还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履行专业伦理责任的指标和判断标准,并把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责任、信念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借鉴。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路径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是在完善教育法规、建构教育专业伦理体系、发展专业精神、走向专业伦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当前的状况看。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多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待的,或者说是基于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认识而对教师人格的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幼儿园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在对教师的期待与评价上,存在过分突出教师的道德标准、忽略教师专业标准的现象。支持教师职业感的是“园丁”“春蚕”之类强调辛劳和奉献的道德准则,而非真正的专业标准。这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无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述提及的美国的两部守则。所规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职责都是基于法律和专业的视角,以充分考虑幼儿园教师论文工作专业特点为基础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各种行为规则都被定位在法律框架之内。如守则中关于教师与儿童、家长,教师与同事等伦理道德关系的处理准则。就是由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种在法律和教育行业理论守则指导下的教育活动显然是一种专业道德活动。而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从最初的一般性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伦理规范。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笔者认为,我们也应结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使幼儿教育专业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违背教育伦理道德不仅涉及道德问题,更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其次,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即按照社会赋予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角色和教师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主要职责来确定其基本的伦理规范。体现为一种专业精神。“教师的角色化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存在。它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某种敬畏。敬畏必然表现为道义、良知和职责。事实上它通过教师角色的‘耻感’来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自律,体现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所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应包括让其对自己的角色和专业使命形成一种敬畏的精神,敬畏不是迫使自己服从权威、承担责任,而是一种人性的内在要求,是尊重本专业的基础与实践的动力。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精神,需要规范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要求选聘教师。真正强调专业伦理(而非一般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将专业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的视野之内,将比单纯地呼唤伦理道德更能发展出独特的专业伦理学术建制。 再次,走向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建设目标。专业道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方面。专业道德更强调专业性与主体性,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提升如果没有专业道德规范及其提升。如果不能赢得社会对其的高度信任和尊重。那么该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取得相当的专业地位。也就是说。一种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除了专业人员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外,公众对于该专业人员的道德也能够抱有很高的信任与期待。幼儿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与专业无缘,幼儿园教9币的专业性难以得到社会承认,他们常常被定位为“保姆”“孩子王”的角色。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其专业道德发展由强调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幼教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对于本身所受到的不当对待很少知觉,也无力改变,专业伦理可以督促幼教人员避免做出对成人有益但对幼儿不利的事情。公务员之家 正如IBSTPI教师道德规范所指出的:教师应该思考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问题——“我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以便为特定受众有效提供特定内容,以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教师能力体系中的知识内容领域有问题,学习者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不是分割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甚至可以说其专业道德的建立依赖于专业知识。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特性理解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幼儿园教师论文道德发展的非专业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变。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研究成果及已经建立起来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形式来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之路已经铺开。 幼教论文:大专层幼教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论文摘要: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的主流,其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的机构中呈现不同特点。对20个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课程计划的调查发现:普遍重视专业理论课程,艺术技能课分科细,受重视程度高,各科教法、活动设计类课程及专业实习受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必须扭转课程设置中的艺术化倾向,加强实践环节,增进教师的教育能力。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艺术技能课程;专业实习 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决定着幼儿教师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就幼师层面来看,我国1995年的幼师课程计划中第一次允许各校自主设置课程,自此,不同的幼教机构开设的课程有所不同。 近年来,大专层次的幼儿教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的主流,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笔者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获得了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计划与招生简章2O份,对当前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总体情况进行了网络调查。尽管由于从网络中获得的课程计划或招生简章写作格式和内容不完全一致,有的包含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分类和全部课程,且有完整的计划表,有的则只列出了课程名称不能完全反映课程设置的准确情况。但是,课程的出现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人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1调查分析 本研究按照网络文本中课程的出现率来确定职前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共分为五个等级: 很重视——出现率80%以上; 较重视——出现率60%一79%; 一般——出现率35%一59%; 不太重视——出现率10%一34%; 很不重视——出现率低于9%。 1.1专业基础理论课受到普遍重视。值得重视的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中的传统“三学”被给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视,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三门课程在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幼师课程计划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计划中就出现了,而且多次的课程计划变革并未对这三门课程做大的变动。因此,这三门课程一直延续得很好,只是“幼儿卫生学”的名称有一些改变,在95教学计划中改成了“幼儿园卫生保育”。 此外,幼儿园管理、幼教科研方法和儿童文学的出现率也相对较高,前者出现率高与培养目标有关,正如第一章所述,“培养幼儿园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陈述率是很高的,所以,需要以相应的课程来配合;幼教科研方法出现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反映了当前我们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视,事实上也反映了对教师通过研究进行专业发展以及幼儿园通过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反映,而且,这门课程有普通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在教学中也容易把握;儿童文学是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基础,而语言教育在幼儿园中又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儿童文学也是必然的。 幼儿园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是与当前对幼儿教师的需要紧密联系的课程,但重视程度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原因之一是这两门课程与其他主干课程的内容重合。幼儿游戏已经被包含在学前教育学中,幼儿园课程则是在近年来课程改革开始之后出现的一门比较新型的学科,而且,其体系与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都有重合之处,因此,在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只好舍弃;原因之二就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虽然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有关文件中早已规定的,但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将一日生活游戏化,因而,教师也无需掌握太多的关于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和游戏问题虽事关重大,但重视程度仍不够。 其他的一些课程没有广泛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类型:一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兴的学科在出现,其价值和意义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如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第二种原因是:一些旧有的学科体系不健全,如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法规,或学科内容不稳定,如学前比较教育学,或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合,如学前教育评价等等,因而导致施教中的困难。 1.2各科教法和活动设计类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从调查结果看,对这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都在一般以下。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园各科教学法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两个不同教学计划的产物,前者是从5O年代延续下来的,后者是从95计划开始的。由于单纯的活动设计难以满足幼儿教师掌握教育活动组织策略的需要,因此,目前这两种课程的开设存在?昆乱现象,有的是按照原有的六科教学法开设,有的是将其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一门科目,有的是选择某些教学法再加上活动设计。另外,《纲要》又提出了五大领域,与原有的“六科”不一致,因此,有的学校又按照五大领域开设五大领域教育,但由于五大领域中将科学与数学合并,美术与音乐合并,而他们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的学校又将五大领域与原来的六科教学进行了融合。这样,导致大家在这类课程的设置上差异较大。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这类课程中,有三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即幼儿园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创设、幼儿体育与健康教育、幼儿社会教育。这三门课程内容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什么它们受重视程度偏低?笔者分析认为,一是由于这三门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导致的。其一个共同特点是内容重要,但构成一门学科又显得单薄,因此,目前较难构成一个较为独立和完整的体系,因而容易被忽视;二是受传统定势的影响,幼儿健康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属于六科教学法,同时,教育者还没有把创设环境的技能作为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误认为只要有了美术技能就会创设环境,而没有意识到在环境创设中所包含的教育意蕴。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缺乏对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技能和能力的重视。 1.3艺术技能课分科细,受重视程度高。美术和舞蹈是这类课程中达到“受重视程度最高和较高”的两门课程,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幼师教育中重视艺术技能课的传统是相一致的。在调查结果的显示中,音乐类的课程受重视程度一般,但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真正的不重视造成的,而是由于对音乐学科的分科过细造成的。本来在教学计划中只是一门音乐,却被分成了音乐、乐理与视唱、键盘、声乐、幼儿音乐、音乐欣赏等不同科目,有的还分出了器乐、管乐,甚至有的还将视唱与练耳分开,这种分割导致了出现率的下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率并不能完全说明人们的真实重视程度,一门学科被划分得如此之细,已经可以对其重视程度窥见一斑了。 有的学校注意到了幼儿的特点,因此,在学科中意图突出这方面,表现在幼儿音乐、幼儿舞蹈、幼儿美术等学科设置的提法上,这是一个好的趋向,但也可以看出,出现率是不高的。此外,对幼儿音乐和舞蹈的创编提得也很少。可见,在艺术技能课的教学中,仍然是突出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而没有更多地考虑这些技能怎样转化为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或其他教育的策略。 1.4专业实习课程出现率最低。在有关课程计划和招生简章中,只有20%的大专机构提到专业实习,这个比例还是所有层次中最高的。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很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并没有把专业实践看作真正的课程,并未认识到专业实践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忽视实践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扭转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 多年来,在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这与过去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认同有关,因为幼儿园用人标准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各个幼师教育机构对艺术技能课的绝对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教师之问的能力结构具有个体差异,有技艺突出的技能型教师,有偏爱思考的科研型教师,有长于上课的教学型教师,有擅于组织的管理型教师……同是技能型教师,有的突出音乐技能,有的善于绘画,有的擅长舞蹈教学等,这也构成幼儿教师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因此,不能在课程设置上强求一律,尤其是艺术技能课,一般要求有前期的基础,否则,要达到一定水平需要相当的功夫,如果学生把时问和精力都投放在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项目上,往往造成不仅难以补短,而且更难扬长。 当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实现更需要教育活动能力强的教师。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把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力,而现代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及强调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育能力更为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幼儿教师能力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但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除了唱、弹、跳、画之外,还包括说、写、操、编、做等,涉及到语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既要发扬原幼师能歌善舞、能说会画的传统优势,又要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技工型”培养模式,避免艺术技能课程的过分细化,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来发展他们的某种艺术特长,使得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适应市场需求;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造、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切实加强艺术教育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其次,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准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意义,拓展实习的时间和空间。建议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将实习的课时数加大到至少16周,以发挥实习环节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要拓展实践的空问范围。通过组织学生多种有益的教学实践演练和比赛、短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改变传统的将实践局限于幼儿园的状况,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幼教场所和社区机构,接触家庭,注重对过程的控制,开拓实践的空间;也要改变将学生局限于某个班级教室的状况,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班级和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幼儿园的不同的场所,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心理场中获得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 要树立“全实践”理念,将分散实习贯穿在理论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各门教法课、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管理等课程与幼儿园见习、实习的结合,将分散实习的时间用于这些科目的分散的教学实践,避免无目的的分散见习和实习。各门课程不仅应有理论教学的计划,还应有实践教学计划,并将这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进行统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断地经验积累中感悟、体会,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 要组织建立实践共同体“幼儿教师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准教师中的作用。“学校”成员由大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准教师组成,一个幼儿园和一组学生及几名大学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组内互动或组间互动,大学教师和实验园教师共同担负起培养准教师的责任,包括:对实习生进行教学经验的解释、计划的制定、提供反馈意见、完成对实习生的观察,另外,指导教师还应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实习生了解单元计划、观察评价和指导幼儿的策略、幼儿园组织结构、幼儿的不同需要等。这些教导可以在多种时间,以多种形式进行,如课前课后、指导教师——实习生对话时间、各种会议、会谈等。在整个实习时间中,幼儿园指导教师应有足够的活动组织时间与实习生分享。大学教师的责任是为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和面临的挑战提供支持,他应该每天去学校,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实习生以及幼儿交谈,作为“幼儿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有资源为大家服务。 幼教论文:职校幼教专业舞蹈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舞蹈创新教学.以情动人必不可少;老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材;舞蹈教学要精心设计导语;舞蹈教学课也要收集教学信息反馈.强化训练的实效性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和美的感受、提高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老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学生审美的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信息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舞蹈教学是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从事职业高中幼教专业班舞蹈教学进二十年来,我在践行中深思,在思索中探求,感触良深如何在幼教专业班开展舞蹈创新教学,让学生在这门专业课中学有所得、得而能用,并为今后从事幼儿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职教专职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这里.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舞是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舞蹈就是一种以模仿动作为主、经过艺术加工、整理、组织而成的特殊动作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生动的舞蹈内容.不仅能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和美的感受.而且还能提高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进而锻炼优美的形态和气质.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教专业班舞蹈教学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课,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置于幼儿角度去感受艺术的美.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培养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因此.以新的理念对待幼儿舞蹈.就需要在创新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尝试。 首先,舞蹈创新教学.以情动人必不可少。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一位美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感是富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一冶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起伏,逐步地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首先抓住“情”字.通过师生间的和谐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心灵发展.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老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课时精神饱满、态度积极、心情愉快.在舞蹈的教育中.应时时注意保护和滋润每个人的自尊心,要时常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把关爱与鼓励多多给予学生.是这门专业课教学的基本点。我们学校的幼教专业班学生多数来自山区农村.过去很多人从未上过舞台,更谈不上唱歌跳舞了。热情的关爱和鼓励,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进入到体会舞蹈美的心理平台.为进一步学好舞蹈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师生间的情感融洽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感情是舞蹈的基础.感情也是舞蹈的灵魂感情是可以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上舞蹈训练课中.要启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特别是高一新生的内心情感.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眼睛.让学生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的方向移动.随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而移动.以达到寓情于舞蹈之中.在舞蹈动作的训练中体会情感的目的。 其次.老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学生审美的兴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时刻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幼儿舞蹈的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比如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就自编了一则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果农阿姨.要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要求学生在跳这则舞蹈时有身临其境、重返童年的感觉.感觉到苹果丰收了.又身临其境地在喜摘苹果.进而产生出成就感。 第三.舞蹈教学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落实到学习和训练的实践中精当、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体现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开始教学时.巧设一个引人人胜的艺术导语.来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整体艺术效应的关键一步如在教学《扎西桑狼》这一舞蹈时,我用的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了解西藏吗?你们了解藏族的风俗人情吗?藏族人民纯朴、奔放.善于载歌载舞.特别是藏族小朋友跳起舞来体态优美,动作协调那么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体会一群小朋友在放学路上突然遇雨的情景,表达互相友爱。你们应怎样模仿他们的行为?怎么用舞蹈动作把这些展现出来呢?”这简单的一句句问话.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舞蹈技能探求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可唤起学生跃跃欲试的追求,马上产生了要手舞足蹈的愿望。此时.正是教学的良机,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我还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教材.设计了训练项目和标准.自编了许多体现节奏有快有慢并融合所学舞蹈动作的游戏及体现各民族舞蹈基本风格和特点的小组合.配录了旋律线条有起有伏、音乐情绪各异的曲目伴奏从而唤起学生不同感官的充分感受,并产生情感,进入主体角色地位.达到“教中求新、学中更新”的目的 第四,舞蹈教学课也要收集教学信息反馈.强化训练的实效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学信息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要使整堂舞蹈课的教学过程,从基本动作到舞蹈组合训练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渠道、准确接收学生大量的反馈信息。接收反馈越及时、越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得就越全面、越深入.从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过程,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老师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点窍”提示.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帮助。例如,我在教学“马步组合”一课时.通过示范讲解后.使学生模仿理解.再由学生自行参照挂图自由练习.掌握动作规律。我及时进行察颜观色,力图借一斑而窥全貌.果然我发现有个同学手臂动作僵直.眼神也不灵活.显然还没能掌握“眼随手动”的要领。随后我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进行检测:即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随音乐即兴想象表演形体动作.其中要把新课学过的“马步组合”穿插展现出来.结果有人由于动作不规范而显得拘谨.我立即进行“点拨”最后用分组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激励巩固.使之对本节学习的舞蹈进行强化训练,结果各组均获“优”。这就是说,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各种反应.密切注视学生的神态变化.犹如从中看到教学效果的“晴雨表”.从而不断地调整教学程序.便于强化训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舞蹈教学是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课程它的广泛传播,不仅对幼儿的教学事业.而且对舞蹈事业的未来,都将起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如何在职业学校中开好这门课.上好这门课.发展并创新这门课,是我们每一位舞蹈专业老师仍需长期学习研讨的课题如何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我们只有进一步钻研自己的业务.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为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使充满希望的职教舞蹈艺术土壤上开满绚丽多彩的花儿.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的接班人而努力耕耘.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体育课程教学篇1 现今,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身体素质的有待提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问题,使得人们对体育人才抱有更多的期望,希望在体育人才的带领下,实现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化、绿色化。而这样的环境也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一、目前高职体育课程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不同职业的培养都逐渐向复合型转换,体育专业也不例外,相比传统的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现今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全面、多方位的教学目标无疑是教育改革的进步,然而在实施上却没有这么简单,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设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无专长的特点,并不能应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此外,在如今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社会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减少。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接轨,校方应坚定全面、多方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突破体育专业的教育定位,逐步开创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二)教材、师资力量薄弱 现今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教材已经明显落后,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尽管教材已经做过不少修订,但在教育方式、手段上,以及教材内容、观念上,仍然与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不相符。除了教材的陈旧,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也有着不足之处,许多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与全面、多方位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融合得不够紧密,不少教师还存在着知识面单一、教学动力不足的问题,这都对目前的体育专业教学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2] (三)课程结构单一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高职体育课程与职业素质培养策略探析◎杨红琴修课程和特色课程,每种课程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必修课程中,高职院校设置的“学分制”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由于“学分制”的影响,造成理论学习多、术科课程少的情形,对学生掌握新技能造成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巩固练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在选修课程中,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选修科目成为随意对待的课程,学不学都无所谓,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难贯彻教育新理念,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特色教学课程中,专业方向设置与新型教育理念相违背,以体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为主要课程,并没有体现对健康、养生、产业等新兴教育主题的重视。[3] (四)缺乏教育实习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个学习阶段,都存在着技能培养工作,在教学环节中将所学知识与相关技能应用相结合,是体育专业教师行动性、实践性、工作性质的体现。可见,在体育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技能把握和实践操作步骤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经费、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校方在实习的对象、时间、内容上变得多元化和灵活,但教育实习仍然面临着形式单一、周期缩短等一系列问题,对实习质量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体育职业素质 培养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进行调整,学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学习一些新的技能。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更加从容地迎接时代的挑战,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来源于生活,在实践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弱点,找到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实践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检验自己当前的技术水平,并且将这些知识加以运用,让身体的肌肉熟悉某一项运动操作,这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人永葆活力的源泉,学生也不例外,这里的创新是指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灵活调动自己的专业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自觉地进行知识转化,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三、培养高职院校体育职业素质的策略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要紧随现代体育教育的改革步伐,以面向社会服务、注重创业创新、开展多元化就业为方向开展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局面;立足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跟随社会经济与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贯彻培养全面、多方位人才的教育理念,制订体育专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多元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优化多种类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实施多层级的教学评价手段,从各个方面加深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竞争中有更出色的表现。[4] (二)加强师资力量 不管是教材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培养体育职业素质的基础。因此,要及时关注和更新教材,保证对最新教材的征订和使用。在互联网时代也应该创新教材使用形式,采用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新形式教材。在师资力量上,一方面要引进优秀教师,扩大教师团队,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师资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安排相应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并创设绩效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以完善教师素质提升机制。 (三)优化课程结构 在能力本位视角下,开创以多元化、均衡性、选择性为特征的高职体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在必修课程上,实行“一专”培养,将术科课程更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在选修课程上,贯彻“多能”教育理念,开设种类更丰富、形式更全面的选修课程;在特色课程上,要立足当地特色和社会发展趋势,基于院校自身发展目标,开发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特色课程,打造培养、输出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 (四)丰富教育实习内容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方可以结合“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育观念,拓宽学生实习范围,将实习周期延长至满足教育需要的长度,与社会机构联合互助,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视野提供有效途径。 (五)将信息技术引进体育课堂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并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电子媒体的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活动当中,比如在进行体育医护知识方面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体育方面的医疗视频,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体育训练中一些常见的伤病情况,以及相关的处理手段。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在体育实践训练当中,学生在训练过程当中是很容易产生疲倦感的,而这种疲倦感不仅来源于身体层面,还体现在精神上,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舒缓性的音乐,以此降低学生的训练压力,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排解负面情绪。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普及有关体育方面的游戏软件,比如《3D篮球游戏》《爱运动》等等,相对于反复的肢体训练,这种App游戏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游戏过程当中了解一些体育知识,把握体育运动当中的一些细节。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师的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有效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效果。 (六)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 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体育课堂上尽量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由小组成员选举出一位组长来辅助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通过组长来带领小组成员完成各种训练项目,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干预,可以适当减少学生在训练当中的压力,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另外,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还应该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发,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体育素养测试,比如800米长跑,并对学生的长跑数据进行记录,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合理设置课堂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锻炼的难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高职体育课程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实习教育匮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几个问题,提出了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加强师资力量、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育实习内容等教学策略。相信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将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杨红琴 体育课程教学篇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潮蜂拥而至,高职院校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冲击,在价值观上出现一定的困惑。随着“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提出,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相吻合,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分析 1.1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是必要的 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任务就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除了思政课程之外学生几乎没有其他可以接受思想教育的渠道,但是目前的课程的教学方法基本只是书面的文字,教师的说教,内容上与现实和社会文化有着一定出入。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身体和心理进行的实践教育,渗透思政,就是为了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现实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1.2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可行的 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坚强拼搏、团队意识等隐性资源,且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对于学生、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在教育理念层次的突破,将过去的单纯教育拔高到了思政教育的高度,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不断实践,将社会道德规范变成对自身的要求,应该紧追时代的进步,积极参与其中,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2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生的自我认知方面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认知不足的问题。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只重视语、数、英等纯学习类学科,轻视体育课常常以各种由头,请假不上课,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运动能力下降,使得体育课变得边缘化,如何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2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意识欠缺 教师本身就是接受的传统教育,没接受过课程思政的教育,导致理论不熟悉,没有融入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同时也不知道融入方法,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将思政融入课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做开创性的教学工作,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首先,从知识素养来讲,高职院校体育老师不是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开分析和专业教学不能做到有机结合。其次,不是所有老师都非常关注社会热点和身边的鲜活实例,因此结合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较少。 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的策略分析 3.1结合当前时政需求进行思政教育 结合当前时政,了解身边的社会热点,鲜活事例,把他们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要“掰开来揉碎了”去讲,禁止生搬硬套,站在旁观者,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这样会更加生动形象,利于学生接受。不断地去尝试,有目的性的训练才会融入得更加有说服力、更周密。 3.2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水平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教师要扎实自己的基础,增长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知识面。其次,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类型的运动给学生带来的体验也是不尽相同,其思想教育的目的也不一样,教师应针对不同场景制定最适合的授课方式。最后,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鼓励师生配合互动,以强带弱,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思政能力。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贯穿于课堂,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3.3把体育文化融入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思政教育 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学生对于体育文化又有着深厚的兴趣,这恰恰是提高课程思政吸引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源泉。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需要一定的载体的,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姚明、刘翔、李娜等体坛明星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感同身受,这种教学效果比简单课程讲述要生动的多,也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结语 课程思政的理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体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不仅传授学生强身健体的技能,更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灌输,尽力发掘其资源和潜能,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强 赵宗林 单位:金华广播电视大学 财经管理学院 体育课程教学篇3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对体育课表示不感兴趣,逃课现象一直都存在着,应试教育下,对于体育课的不重视是一直都存在的。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该有的责任。 1高职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相较于专业课来说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所以教师管得松,学生也经常不在乎,逃课现象也屡次发生。不过自从教育部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之后,这种现象也减少了许多,高职院校也已经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了一大目标。针对学生的体育课方面,也针对院校以及学生的状况提出了不少的要求。大一到大三期间学校为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课,主要形式多是以教授健美体操为主。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观察之后,却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不感兴趣导致逃课现象依然存在。而高职体育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因素,所有学生都是教授的同一内容,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授课内容。这也难以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高职体育课程发展缓慢的原因 2.1教育观念陈旧 我国的应试教育直接的决定了在义务教育中的教导重点,中小学中教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而做出一系列努力,而体育课并不在这一行列中,所以中小学中体育课占课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主课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为了多讲一点应试知识,将体育课取消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也没有太多的重视,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步入高职院校中,对于院校中的体育课的开设显得并不重视,也并不感兴趣。另外由于一直以来的体育课的缺失,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不达标,受不了高职院校中一些高强度的运动,这也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有着厌烦情绪。 2.2硬件设施不足 高职院校对于体育课的开设往往是基于三大球类,排球、篮球、足球。这三大球类的体育场设置完毕就算是完成了体育课设施的建设。但是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需求。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保持愉悦的心情,但是面对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很难保持这一点。然而学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达不到学生想要的标准,使得不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急剧下降。 2.3课程设置单一 高职院校对于体育课的开设基本上都是根据普通高校的标准来定的,并没有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做出相关教学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多是篮球、武术之类的项目,教学单一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情况下很难让学生保持对体育课的热情。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多是为了给社会输出更多的职业人才。而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设置也不应该脱离这一点,但在体育课的设置上并没有符合与学生就业职业相关的体育教学内容。 2.4教学目标不定 高职院校是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体育课的设置也要体现这一特色。但是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院校发展而来,所以很多方面都有着中专院校的教学痕迹,目前并没有针对这一部分人才设定相关体育教学标准。而高职院校目前的体育课设计多是参照的普通高校,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忽略了高职院校所应该有的专业人才的体育技能。教学观念的模糊,教学目标的不确定导致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开展有了一定的阻碍。 2.5师资力量不足 对体育课的不重视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设备不足上,师资力量的不足也阻碍了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教师的选用多是一些边缘的公共体育教学者,他们原本的工作多是完成群体或者体育教学任务。另外,体育工作者一般任务都很重,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多在数千人以上,而体育教学者仅仅只有二十余人。师生数量的差距导致体育课教师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工作,教学压力剧增,教学效果也会相应地降低。还有原本的体育研究平台也被忽视,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几乎没有,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内部的体育教师科研水平被弱化。这也影响到了整个院校的发展。 2.6教学评价量化 教学评价一直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一方面看学生对教师授课活动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看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评价措施能够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的体育课程评价活动中,教师多是根据学生最终的体育考核来进行评价,并没有根据学生平常的体育课表现来进行。这就使得学生缺乏上体育课的动力。尤其是一些体育课基础差的学生,对最终考核的过于担心导致失去了上体育课原本的乐趣。另外在体育课教材的开发中,大多是套用更多的竞技内容,对其相关动作细节做出强调,这使得体育课教材枯燥乏味,趣味性不足,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 3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3.1内容生活化 体育课的开设本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多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这也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好的生活。可以说,体育课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体育课的标准也不应该脱离生活。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同时多锻炼身体,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对于学生终身都有着重要意义。将体育课内容逐渐发展向生活化,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排斥。也能够充分地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所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体育能力。 3.2课程多元化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体育爱好,所以在体育课程的开设中,要设定更多的体育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要多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领悟到课程中的技巧。为此,高职院校要设置不同的体育课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对于提升身体素质,合理利用体育课有着自己的想法。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达成了一致,对于其课程开设也要多符合学生的标准,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3注重心理教育 身体素质再好,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不行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仅要看身体,还要看心理健康。体育课对于高职生来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能够健康发展,而心理健康也是健康标准之一。而且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放松自己,释放更多的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对于正处于心理矛盾期的高职生来说,心理上的发展尤其重要。这个阶段除了身体健康之外也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体育精神是要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注重集体荣誉,所以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心理教育融到体育课中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构建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策略 4.1坚持以人为本 针对高职生不同的体育课需求,要坚持以其需求标准,合理安排体育课。要注重课程设计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并且要在体育课中关注学生的积极程度,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不同的要求。传统的体育课锻炼多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并不过多地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以及运动爱好。如今在设置体育课标准时要摒弃这一点,多关注学生发展,在体育课过程中若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要多对其引导。另外针对不同的专业课学生要设置不同的多样化体育课内容。尽量地多满足学生要求,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体育课教学。 4.2丰富教学方式 一成不变的体育课教学方式一向不被学生所接受,这从根本上表现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而体育课的设置应该从根本上加以调整。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内容多是健美体操或是跑步等,而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一教学内容,在厌烦状态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时间较短,学生也并不能达到该有的体育锻炼强度。因此在高校设置体育课标准时,应该将体育课时间适当地进行延长。在体育课过程中,教师也要明确各个学生的基本身体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标准。对于身体素质不够,并且有一定身体缺陷的学生,学校应该为其专门开设保健课,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能够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对于体育课究竟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也需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对于自己选择的课程,学生们会更加积极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另外在进行体育课的教授时,也要在其基本动作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去体会运动中的一些技巧。 4.3合理选择课程 体育内容多种多样,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方向,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选择的时候,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另外可以设定不同的单项体育课程,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在不同的体育课程中开展体育教学,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到相应的体育知识,又能够丰富学生的体育技能知识。这样也能够丰富体育课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合理安排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在课程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的提升。开展体育合作竞技,像足球篮球这一类课程的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开展竞技赛,也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也能够帮助一些孤僻的学生融入团体。 4.4加强师资建设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一向是重点,体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接受体育课教学的能力呈正比关系。所以提高体育课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专业素质对于教学效果来说非常重要。如今我国体育课教师大多为研究生,不过针对一些本科以及研究生培养内容可以发现。不少的教师仅仅是在本科学习时进行一些宽泛的体育知识的认识了解。而研究生则是更多的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像一些体育教师在教授健美操之前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进行教授。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设定专门的培训课,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这样也能提高教学效率。 4.5优化课程体系 体育课应该根据学生的状况来设定不同的课程,针对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保健课更适合他们。而一些身体素质一般而且没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应该建立体育基础班。在某些方面很擅长的学生也应该设定相应的体育选项课。这样的体育课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体育课。另外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大一的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像田径、体操等都可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对于基础的知识已经掌握,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的知识去进行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知识对该项运动中的技能细节等进行讲解。 4.6合理利用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一向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时,教师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主,避免以主观感受为主造成的偏差。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对于课堂表现以及最终考核要有一个明确的比例分成。其次要考虑到每位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以此来评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味地根据考核评分来进行学生最终的评判,这样难免会导致学生丧失体育学习的自信心以及积极性。最后在教师进行评价过程中,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内容列入评价指标中,不能够忽略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表现。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指标做出详细的规划,还应该通过具体的数据来给出详细的评价结果,最终反馈到学生手中。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从教学评价中给予肯定。另外教学时学生与教师同时进行的,所以教学评价也能仅仅放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也要设定学生评价教师的环节。针对课堂上教师的讲课内容以及教授知识的专业能力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也能够让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及时地做出调整。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还需要学校针对学生兴趣建立更多更优质的教学内容以及体育课程。对院校中的体育教师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以便提高教师的综合教育能力,提升专业技能。要多鼓励学生,通过学生课堂上的基本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陈健.构建高职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1):169-170. [2]许志良,李孝亮.基于职业体能构建高职体育课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0):143-144. [3]贾婷婷.基于职业体能特色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9,9(9):81-82. [4]朱传健,刘姗姗.职业能力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J].运动,2019(04):121-122,105. 作者:李宝坤 孟翠翠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装备助力科学保教 本刊讯 2013年5月10日,第6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幼教装备论坛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组委会名誉主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韩呼生,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装备处处长乔玉全,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新等出席了此次论坛。 本次幼教装备论坛由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主办,湖北省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旨在全面研讨幼儿教育装备在幼儿园科学保教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推动国内幼儿教育装备体系的完善,服务幼教事业的发展。 王富在致辞中说,幼儿教育装备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保障,是实施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衡量幼儿园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诗海在讲话中说,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对幼儿教育装备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希望能有更多的教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出更多富有创意、有趣健康的玩教具装备产品。 论坛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何建闽、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焦文秀、亿童培训总监靳金翠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的授牌仪式。韩呼生主任和陈先新董事长分别代表合作双方发表了重要讲话。未来,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幼儿园教育装备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向各级各类幼儿园宣传推广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幼儿园教育装备的政策、法规,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装备的课题研究,组织与协助召开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学术论坛活动,推动我国幼儿教育装备事业和谐、健康发展,使国内幼儿教育装备体系更加深化和完善。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的幼儿教育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然而优质幼教资源的短缺以及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却制约了幼儿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短缺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条件好、质量高的公办园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民办幼儿园虽然数量多但办园质量低,普遍规模小,其校舍陈旧、设备简陋、玩教具匮乏。此外,民办园的教师队伍都是临时聘用,且缺少学习培训和教研的机会,幼儿园本身也忽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民办幼儿园都是自负盈亏的个体经营单位,因此它们为了抢生源会迎合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这种保教理念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制约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1. 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导致“小学化”倾向愈演愈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恨不得将所有小学的教学内容都前移。调查显示:90%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学习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3~6岁的孩子就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2. “小学化”倾向使公办园受到质疑和冲击。由于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往往以幼儿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作为评价幼儿园的标准,家长这种“望子成龙”、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给公办幼儿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家长的无知不仅助长了民办园的错误倾向,同时也对公办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 幼儿教育“小学化”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超负荷或超年龄段的学习教育以及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知识技能训练,会使幼儿身心发展受到伤害。我们曾对公办园和民办园的幼儿进行追踪调查,调查显示:在民办园进行过“小学化”训练的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起初感觉还好,但两三个月后就没有了明显优势;相反在公办园毕业的幼儿,由于幼儿园注重对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生活能力等的培养,因此他们在小学阶段的表现会慢慢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1)在幼儿阶段被灌输小学内容,幼儿似懂非懂,到了小学再重复学就等于热剩饭,枯燥无味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2)民办园教授的书写方法不规范,握笔姿势不正确,上小学后很难纠正,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三、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1.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1)错误的观念是导致“小学化”倾向的根源,转变家长的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幼儿园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通过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科学的育儿知识理念,引导幼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2)开展幼小衔接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改变家长重知识轻情感、轻能力习惯培养的陈旧观念。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深入,家长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的认识将会不断提高,靠“小学化”吸引家长的民办园将完全没有市场。 2. 规范办园,帮助民办幼儿园树立正确办园理念。 (1)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公办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帮助民办园规范办园行为,提高民办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保教水平,使民办园走上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真正实现幼儿教育质量同步提升。(2)引导公办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保证本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办公园经常性地选派骨干教师进驻到民办园承担保教管理与教师培训的指导工作,开展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会,帮助民办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素质。(3)引导民办幼儿园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民办幼儿园要在实际工作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坚持科学保教,从根本上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4)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防止和纠正民办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通过宣传普及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让人们以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教育。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需要科学” 每天清晨,我们踏着轻盈的脚步迈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也就是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开始了日常的劳动。虽然平凡与不平凡看似是一对矛盾,但是又联系得非常紧密。幼儿与老师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用科学发展观,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幼儿教师,20年来,我一直辛勤的工作在幼教第一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较高的业务能力,良好的师风师德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同事的称赞和幼儿的喜爱。先后多次获得了幼教系统先进个人,荣获了“三等功”一次,新华区公开课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客观地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和措施,并把他们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目的是进一步落实《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对幼儿实施体,智,德 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正是这一目的,使我们幼儿教师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更是我们对全社会负有的崇高的责任和义务。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就成了我们行动的指南。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幼儿。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蔼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让幼儿学会自尊、自信、互相欣赏和相互理解。尊重每一名幼儿。对于表现好的孩子,我们给他们一个赞许的微笑,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但对于不按常规做事的幼儿,我们尽量帮助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不放弃的决心和愿望。 二,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幼儿,年幼的孩子各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他们正处于长身体,学道理的阶段。他们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尊重幼儿,通过一系列的保教活动对幼儿施加影响,把知识,本领传授给幼儿,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教师必须依靠我们自己无形的力量,把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传递给幼儿,因此,我们的工作效果,不单单取决于我们的知识水平,更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为了给孩子一杯水,老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为了能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我潜心学习了计算机。目的是把老师死板的教,幼儿生硬的学,变成活灵活现的画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撰写了《幼儿舞蹈教学浅析》,《探索幼儿的好奇心》,《我的幼教小故事》等教育教学论文。并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多次参加了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学习。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大胆创新。从多个方面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孩子的意志品格、培养幼儿日常生活规律化、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在的生活。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灵活变通教育方法。 三,爱岗敬业,做幼儿喜欢的好老师。 我们的工作很复杂,今年我们班迎来了30名新生,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很大,而且从未上过幼儿园,哭闹,不听劝的幼儿大有人在。自理能力尤其欠缺。在工作8小时之内,按规定我们还要组织幼儿入厕,洗手,喝水,吃饭,午睡,游戏等等活动,而且每项活动都需要我们老师费劲口舌,手把手的教,一遍一遍反反复复,付出难以想象的劳动和辛苦。要想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必须做到“五勤”即:嘴勤、手勤、腿勤、眼勤、脑勤。嘴勤是老师用简洁、明快、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和说服幼儿。手勤是指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亲自动手,反复演示,不厌其烦。腿勤是指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要不停的巡视检查指导。眼勤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眼睛随时注意每一名幼儿的举动,适时指导。脑勤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有一变应万变的能力。很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是幼儿教师。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教会他们生活,教会他们做人,教会他们学习。做到“以爱动其心,以爱导其行。”尊重孩子,关心孩子是一种爱,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一种深沉的爱。爱不等于放松,不等于迁就。 孩子们的个性各有不同,存在差异。老师要学会用坚定的语气对他们说:“你不可以这样做。”这就是要求我们爱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做人。 我们是喜欢才选择了幼教工作,我们的工作充满了爱。我们对家长充满爱,体现在我们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家长,理解他们对子女的关心,珍爱和期望的心情。与他们建立良好平等的关系。互相学习和交流教育幼儿的经验。解决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困难。争取家长的信任和配合。我们对孩子充满爱,体现在主动了解幼儿,与他们用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而孩子也亲昵的称呼我“妈妈”。 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师是铺路石,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上踩过” 而我却说:“教师是燃烧自我后幸福的眼泪”。 “教师是孩子破茧而出后灿烂的阳光” “教师是花儿微笑下的一片绿荫” 还有人说:“孩子最记不得的就是幼儿园的老师了” 而我却说:“不一定”总会有孩子记得小时候有一位老师给我梳过辫子,教我穿过鞋子,伤心的时候抱过我,想妈妈的时候安慰过我,教会我很多知识。我们做幼儿教师的不是图什么名和利,只要孩子走到大街上遇到老师大声说一句:“老师好”,我就满足了。无论谁问我: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会大声的告诉他们:“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幼儿教师”!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如何渗透科学教育 摘 要:是在幼儿时期,由于孩子们的各项社会认知发育不够,对于事物的属性、结构认识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往往很难系统化的进行。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对于孩子们的科学教育,让他们能够对于科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实践科学的能力,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人品质与行为能力。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兴趣;运用;策略 一、教师要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引导他们观察总结 1、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观察 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幼儿时期的孩子们由于其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育不完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吃力,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特点,运用比较具体的、实物化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2、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提问 问题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生们发现了问题才会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索,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汇总。在面对教师的这个小实验,学生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教师使用的是透明线,而当他们发现只是一块黑黢黢的铁块的时候,他们就疑惑了: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为什么会控制小鸭子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就说明了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 3、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 面对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以及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磁铁能够在一定的距离内吸引铁片,因为小鸭子是铁做的,所以磁铁就能够“吸”着小鸭子“游来游去”,当然如果磁铁离小鸭子过远的话就不能“吸”着它了!通过这样的回答,学生对于磁铁有了很好的认识。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根据磁铁的性质,我们可以用磁铁来做什么呢?有学生就说:如果钥匙掉水池里了,就可以用磁铁吸起来!也有学生说:可以用来分辨铁和其他的物质!学生们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大家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也看到了他们爱科学的心理,也促使了我做好科学教育的决心。 二、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指导他们动手操作 1、利用自然环境 我园是一个县级幼儿园,这里既有农村的良好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城市化现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条件,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然化的学习场景。比如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令种植一些花卉、果树、农作物,来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生长、开花与结果,让他们认识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阳光、土壤和水分。通过实际的场景为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2、绘制科学壁画 由于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原因或者设备原因,在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为学生创设充足的实物场景,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使用一些辅助条件进行补充。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一起绘制园里的壁画、宣传栏,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来进行绘画、补充,来促进他们的科学意识发展与学习,为他们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3、进行科学实验 幼儿时期的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有着莫大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小实验来“重现”大自然的神奇。比如雨后的彩虹很美丽,但是往往只出现很短的时间,所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操作,让彩虹变得“常见”:只要使用一盆清水 、一面镜子,就能够在阳光下“制作”出“彩虹”,让学生“大饱眼福”,这个试验其实就是运用了简单的“光的折射”原理。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师只要通过简答的试验就能够给呈现出一幕幕神奇景象,通过场景再现给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创设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 三、教师要在日常渗透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 科学知识都是日常生活现象的总结与归纳,其源泉是生活,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孩子们的生活实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日常科学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在科学指导下更好的生活实践。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日常生活入手 生活是科学知识的大本营,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2、从学习活动入手 学习的过程是对想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这一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的常识活动是最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脱毛衣时,会看见“小闪光”,告诉幼儿这就是“摩擦生电”现象等,电风扇则是使用了“电磁原理”,让学生能够对于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3、从游戏活动入手 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活动,所以教师也要充分研究游戏中的科学现象,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发现科技新信息、新动向,随时捕捉各种现象,抓住、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迪。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化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编者按:据2013年1月14日《郑州晚报》报道,郑州市某幼儿园1月11日为100多名“自由恋爱”的孩子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婚礼”有主婚人,一对对小“新郎”和小“新娘”手拉着手,穿着漂亮的礼服宣誓,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交换戒指、拥抱亲吻。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见证这场“婚礼”,现场礼花四溅,掌声雷动。该园园长说,他们之所以策划这场“婚礼”,是因为3至6岁的孩子中不少进入了“婚姻敏感期”。比如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也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这正是因势利导、给他们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园方还称,他们举行“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的实践证明,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也更加自信和阳光。该事件一经报道,立即引发了公众的“拍砖”。面对各界的质疑,园方解释:这只是一场游戏活动,是“过家家”的升级版…… 作为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或者说,这一事件折射出我国幼教实践中存在着哪些深层次问题?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由于客观存在的观念、师资以及投入等问题,常会出现各种乱象,这些乱象严重影响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全国第二个“学前教育宣传月”到来之际,本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从对幼儿“集体婚礼”事件的分析切入,深入评析当前幼教实践中的一些不科学做法,以帮助幼教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本刊同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的“热点聚焦”栏目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角度聚焦了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敬请参阅。 最近一个时期,大家对学前教育领域出现的“特色化”“专长化”“提前化”等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大部分的意见是学前教育要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要坚持学前教育的科学性。但不同的声音还是存在的,需要进一步讨论。我们不期待对学前教育发出的所有声音都一致,如果那样,学前教育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但我们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立场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学前教育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为此,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心随身移——真正把儿童当做独立的主体 不论什么领域,身心不共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甚至会产生冲突。其实,身心不共时的现象在教育领域也大量存在。因此,时至今日,我们还是要追求儿童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即呼吁人们身心共时,用现代文明武装头脑,真正信仰、依循现代儿童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把教育建立在科学认识儿童的基础之上。承认和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人生权利和人格尊严,进而确认儿童的学习者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儿童以适宜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主动学习。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用适应时代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不能死守传统的教育思想,否则儿童就不会有良好的发展,也不会有美好的童年。事实上,大量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其本质和根源都是教育观念和立场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立场和观念没有问题,甚至认为对科学的儿童观已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其实,科学的儿童观不是记得就行了,它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立场,甚至是意志。它必须在心灵深处扎根,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科学的儿童观的确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对儿童的态度,儿童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儿童的生活境遇,经常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科学的儿童观要求社会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需要当作社会最大的需要,把儿童权益放在优先的地位;要求与儿童相处的人们理解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尽可能满足儿童合理的需要,同时,真正将儿童当作独立的存在,保障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确立科学的儿童观,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学的儿童观是跟整个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整个社会的文明作为基础,科学的儿童观不可能从根本上确立起来。西方社会儿童观的确立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从宗教的枷锁中、从成人主宰的牢笼中挣扎出来,是一个艰辛而持久的历程,它伴随着整个人类的思想解放和科学进步,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明进步。 儿童观问题是文化,是习惯,它有由来,有根源。让我们来分析下面的案例。一位中国母亲带着孩子遇到了一位认识却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对方介绍“这是我的女儿”,并让自己的女儿“快叫叔叔”,这位叔叔赶紧说“多乖的小姑娘啊”。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体现了中国式的交往传统和尊重长辈的美德,还体现了中国人评判孩子的标准。一位英国母亲带着孩子也遇到了一位认识却并不很熟的人,她向对方介绍说“这是艾伦”,那位叔叔会直接跟小女孩打招呼说“艾伦,你好”,小女孩也会跟叔叔打招呼说“你好”。这体现了英国式的社交文明和长幼礼仪。在前一个情景里,中国叔叔如果不主动问是不可能知道那女孩的名字的,因为他只听说是熟人的女儿,那个女孩的身份就是别人的女儿,她叫什么名字似乎并不重要。其实她是别人的女儿这个信息往往是不需要介绍的,大部分人都看得出来。因此,这次偶遇的过程是妈妈向叔叔介绍了一个不太必要的信息,而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但大家似乎习惯了。都这样介绍。说“这是我女儿”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在说“这是我的包”“这是我的自行车”,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从属关系。在后一个情景中,那位英国叔叔应该能猜出那个女孩是熟人的女儿,他不知道的信息是她叫什么名字,而那位母亲就给了他这个信息。他们偶遇的主要过程是叔叔与艾伦之间的打招呼。艾伦就是艾伦,艾伦首先属于艾伦,艾伦是她自己。这不仅仅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更是思维传统的问题。今天我们的幼儿园和家庭中成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让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按照什么方向去塑造,不就是认为儿童是属于成人的,成人有这个“责任”去替儿童规划吗? 我们对科学儿童观的确立不能抱过于乐观的态度,更不能认为当前儿童观已经没有问题了,或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和方法问题。但我们对科学儿童观的确立也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因为社会文明的脚步是势不可挡的,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儿童观的确立需要全社会不断作出努力,尤其是需要与儿童共同生活的人们作出不懈的努力。今天,错误的儿童观已经较少以危害和摧残儿童身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但它会危及儿童的心灵,危及儿童的生活,进而危及儿童的发展。不科学的儿童观经常会带来不科学的想法和做法。对儿童的过多保护、溺爱,没有原则地满足儿童的不合理需要,或对儿童有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待,凡此种种,都是成人不科学的儿童观的具体表现。 二、以学定教——真正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古往今来,学习者在学校学什么,往往是事先就定下的。从“四书”“五经”到今天的各科“课本”,从来就是以教定学,教师在学习者学什么的问题上也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所谓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在以教定学的背景下,没有谁真正会去关注。我们并不反对对一定年龄儿童的学习设定目标和进行适度规划,但在如今教材主导、考试主导的情景下,儿童仅仅是一个接受者;教师能做的、能制约的似乎也只有如何让儿童接受的问题了。这种状况在今天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大量存在。学前教育必须颠覆以教定学的宿命论调和实践惯性。这是因为以教定学背离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无视儿童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无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只有颠覆以教定学的旧观念,学前教育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科学的学前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难以落实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也指出:“幼儿园(含学前班。下同)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可见,我们一直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偏离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前教育就会出现诸如“成人化”“小学化”的现象,就会偏离学前教育科学化的航向。真正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意味着让幼儿通过经验来学习,意味着让幼儿做事,做符合他们需要的事。做适合他们天性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能感受到挑战的事,做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能激发他们思维参与的事。 与中小学生不同。学前儿童不是以符号学习尤其是文字符号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探究、操作、交往、表达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由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以学习者的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和前提,来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前儿童有一定的年龄特征,也有区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影响下的发展特征,更有个体差异特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大致确定课程的方向、课程的内容和资源以及课程的实施形式,但决不能一成不变。以学定教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原则,在具体的教育情境里意味着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前提,这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就一个具体的班级来说,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无法完全预知,儿童对即将到来的活动有什么反应我们也无法完全预知。因此。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必须随着我们对儿童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由此可见。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观察儿童、分析儿童的活动及成果、利用各种资源为儿童创设活动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一定要消除将弹唱跳视作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误解,会弹唱跳的人有很多,但不一定都具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幼儿园教师。真正优秀和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有观察、谈话、作品分析、课程设计、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这也是落实“以学定教”原则的专业基础和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中出现“特长化”“定向化”“提前化”和“成人化”的活动内容,是教师缺乏专业素养的表现,也是教师违背“以学定教”原则的表现。 三、同心协力——真正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意见》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办好学前教育,让学前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全社会都有为儿童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的责任。 第一,要努力接近教育科学。首先耍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真正从学习者出发,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当前,应重点学习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教育和引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尤其是应把握《指南》中特别强调的几个核心精神,如: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我们应努力将《指南》的精神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去,转化为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力量。 第二,要坚决远离不当利益。在当今学前教育中,不少背离科学规律的行为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利益问题。其实人们对有些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不是缺乏认识,而是缺乏正确的立场和价值判断。当人们把学前教育当作主要经济来源时,科学育儿只能是幌子和影子。《通知》指出:“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其实,这些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以及其他各种名目的班,往往是跟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钻了今天很多家长科学育儿水平较低和急躁冒进心理的空子,而真正受害的是学前儿童。 第三,要全力创造科学育儿的氛围。教育部于2012年起开展了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科学育儿。今年的宣传月活动又即将开始,这说明政府已经在科学育儿宣传方面行动起来了。对科学育儿的宣传和普及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当今,个别媒体的宣传还在突出应试教育思想。倡导特长教育的价值,甚至传递反科学的信息,影响了全社会科学育儿氛围的形成。各种社会机构,各种公共媒体,各个领域的社会成员,应集结成宣传和践行科学育儿理念的共同力量,不但要在教育方法上进行宣传和普及,更要从基本的价值立场和信念上进行引导。要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宣传和培训。尤其应使更多的教师成为科学育儿的宣传者、践行者、示范者;要宣传幼儿园和家庭科学育儿的新思想和新实践,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与协作;要将科学育儿思想播撒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断深入人心,融入实践。只有这样,儿童才有真正幸福美好的童年。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幼儿教育中的误区探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对我们提高能力、搞好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幼儿教育;误区探析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应辩证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幼儿教育。 下面就现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几点误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崇尚独立性,忽视幼儿的交流 当前,有部分老师及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过分强调和崇尚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幼儿只是要求的多,强调的多,限制的多,而忽视了幼儿的交流,这对培养幼儿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是不利的。现在的幼儿更需要朋友,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更想与老师、小朋友交往,想要老师、同学成为他们的朋友。特别是我们幼儿老师更应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并掌握一些交往技巧和技能,习得一些亲社会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其同伴关系的发展。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幼儿交往、游戏,满足幼儿的交流需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2 过分强调规则,抑制幼儿的个性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活动,在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十分强调规则,活动都必须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及规则进行,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游戏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应注意幼儿个性的发展及探索精神的培养。面对发展初期的稚嫩孩童,他们有共性更有个性,幼儿在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可能完全统一要求。对于每件新的事物,可以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摆弄,要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因此应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以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过分强调规则,将会抑制幼儿个性的发展,使得孩子缺少创造性及探索精神,这也是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相违背的。 3 注重传统教学形式,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幼儿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人注重传统教学形式,强调规范及按部就班的传统程序,且单一、呆板,忽视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比如认识苹果,为了让幼儿直接、具体地感知,我们可以让孩子触摸苹果、品尝苹果,但在实际教育教学里却忽视了此类操作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教育活动中如果不重视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就剥夺了许多本应属于孩子的天真和快乐,幼儿没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幼教工作者应该给予幼儿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知觉、语言、情感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我们还要让幼儿去听音乐会,去欣赏画展,去看歌舞,去看体育技能比赛,去看动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通过他们的感知觉器官将听到的、见到的、感知觉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到大脑里,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从而收到好的效果。 4 盲目灌输知识,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规律 很多家长及老师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规律,盲目灌输知识,于是过分关注幼儿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不顾幼儿的身心,不顾幼儿的兴趣,盲目要求幼儿大量认字,计算数学题,走上了强化左脑的道路。特别是农村民办幼儿园有的老师倡导“小学化”的教育,要求3~4岁的幼儿认识多少个字,甚至要求幼儿能读多少文章,能背多少诗词,这样能达到老师要求的幼儿毕竟是极少数。他们读书的时候,既不明白书中的内容,也不全明白每个字的意义。他们被剥夺了欢乐的童年,大部分的时间被强制去死记硬背,培养成为机械的读书工具。这样的幼儿可能短时间在某个方面似乎超常,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进一步努力的欲望,缺乏生活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落后于同龄人,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影响孩子以后的一生。 幼儿教育是是奠定人生基础、托起明天太阳的一个阳光事业。我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教育机会是一次性的,幼儿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及家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以幼儿为中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幼儿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先锋-陈鹤琴 陈鹤琴是一位经历过私塾教育洗礼、对传统教育思想深有感受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经受过西方教育熏陶、对现代教育思潮深有感悟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推进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事业,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的幼儿教育吸纳现代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根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幼儿教育实践,不断向着科学化的道路迈进。陈鹤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成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纵观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基本理路。研究教育从研究儿童开始,研究儿童是如何发展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什么,儿童的行为特点是怎样的,这是陈鹤琴幼儿教育研究的起步性研究内容。正是这些研究,加上西方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形成了陈鹤琴基本的儿童观。陈鹤琴儿童观的本质内容是要科学认识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儿童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并且要热爱儿童。他认为儿童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越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1924)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他指出“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多给幼儿感性的知识,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多观察,多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1979)陈鹤琴明确提出游戏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名义上虽说是游戏,但所学确是很好的学问,很好的东西。”(1927)他也主张关注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之间的发展差异。他指出:“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强之以同”。(1924)他主张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要与儿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幼稚园教师应当作儿童的朋友,同游同乐地去玩去教的”。(1927)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陈鹤琴对无视儿童的旧教育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尤其揭示了旧教育损害儿童天性、剥夺儿童权利和让儿童陷入呆板机械学习状态的现象,并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陈鹤琴开展了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幼儿教育研究。他采用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现场展开研究。1923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由高等院校(当年的东南大学教育科)创办的幼儿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开创了我国高等院校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验研究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先河。陈鹤琴认为科学的幼儿教育必须经过试验,才能确定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他提出幼儿教育“必须经过比较普遍的、比较长久的试验”。(1927)我们认为,这正是陈鹤琴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同旧教育的分水岭。正是通过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下的实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反思,幼儿教育才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科学轨道。陈鹤琴将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环境和设备,幼儿故事、音乐、图画、玩具、习惯等内容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并逐一加以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陈鹤琴对幼儿教育领域中诸多内容的研究是细致深入的,也是充满感情的,他的每一项研究都让人感动,这样一个广闻博识、乐学乐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实在令人敬佩。 陈鹤琴之所以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是因为他的研究是立足国情的,不是照搬西方的。这也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作为留美学者,他反对简单移植“美国式”教育,他认为应该借鉴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但不能一味模仿。陈鹤琴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西方主要幼儿教育家的思想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既分析他们的优势,也指出他们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导人们不要盲从。陈鹤琴1926年就提出的告诫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为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一知半解者甚多,盲从者无数。陈鹤琴认为,研究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关注国情,只有结合国情,才能产生科学而有效的教育。陈鹤琴指出:“外国有许多经验,也有许多好的经验,但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来检验哪些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适应中国的特点。”(1979) 陈鹤琴晚年一直呼吁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他提出:不但要研究观念,还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不但要研究幼儿园的教育,还要研究家庭的教育;不但要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还要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他甚至提出“为切实开展教育科学之研究,特建议设立儿童教育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研究工厂”。(1980)“教育实验”是他晚年撰写文章时经常出现的词汇,这是对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呼唤,是对幼儿教育质量的呼唤,也是对童年幸福的呼唤! 值此陈鹤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以作纪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发展观与幼儿教育 摘 要: 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自身整体素质。创新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幼儿教育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而且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环境瞬息万变,这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如今不仅要求教师这桶水的质量较高,还要求不断“加水”、“换水”,与时俱进,做适应时代需求的学习型、创造型教师。教师要传陈创新,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自身整体素质,创新幼儿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一、秉承科学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 如今的教师已经不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学为人广,学为人专,立足实践,全面发展,就要努力学习《纲要》及课程整合的内容、要求,仔细阅读关于幼教方面的书籍,做好观察分析,写好心得体会。同时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与其他教师说观念谈困惑,共同研讨,相互评课,对教案研究、反思,反思得意之处、不足之处、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多元整合化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在不断总结、反思、实践中充实和完善自己,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创新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孩子都在其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老师要尽量具备孩子般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理解孩子,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正如《纲要》所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食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在活动中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幼儿的兴趣和教师的预定目标不一致。这时教师就应顺应其兴趣、要求,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关注点和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统筹兼顾,“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统一筹划,全面照顾。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一切为了孩子”就是第一要义。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要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1.统筹兼顾,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日常生活中,从幼儿现有水平出发,通过创设区角与主题活动,用主题整合的形式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从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出发,从细节入手,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在点点滴滴间培养大班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如读写习惯、自理自立、倾听能力,等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树立“随机教育”的观念,依据即时即景,果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充分尊重和训练孩子,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性格,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功。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所以被大人称为淘气包,是因为我们把孩子大人化了。幼儿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爱去理解孩子,才能接受他们“可笑”的语言,允许他们“荒唐”的举止,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教育意义,把握好各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使社会性教育落实到幼儿的行为中并逐渐内化为品质。比如:当孩子间出现各种交往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跨越“自我”,使他们从对同伴的看法和选择伙伴的倾向性中逐步完善自我。 2.统筹兼顾,注重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活动中,遵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采取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方法,保证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以发展。在“听声音”的活动中,教师将科学探索活动与以听辨声音为主的活动整合在一起,以多媒体制作了声音和动漫,使孩子自主地调动感官辨听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既了解了声音的多样性,又训练了倾听能力。同时与幼儿用搜集来的生活中的、能发声的各种物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满足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需要,还符合《纲要》“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 3.统筹兼顾,良莠兼收。 “个体的成长是各种能力慢慢生长的结果”。在活动中应特别注重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给每一位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注意给胆小的孩子多一些关爱;给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儿多一些鼓励;给体弱的孩子多一些照料;给能干的孩子多一些挑战和任务;注重个别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立足中间、兼顾两头”。正如《纲要》所说: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体验。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读好书,充实自我;勤实践,锻炼自我;重修养,提高自我。只有这样,幼儿教育事业才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化幼儿教育论文 一、着眼本色,提升亮色 1.教学目的的设置着眼于幼儿本色。 在教学中,为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之回归儿童的本色,离不开儿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购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导购员,在课堂上还原超市购物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遵循先前积累的生活经验,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购物体验,并运用模仿能力再现生活。 2.提升幼儿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亮色。 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仿导购员的学生,运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导购员的举止动作,加上自己对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学完成“购买”;而模仿顾客的儿童则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购物时的影子;另一部分模仿收银员的儿童则不仅需要具备模仿生活的能力,还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可有效激发这类幼儿的求知欲。 二、渗透互动,追求灵动 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个性,观照幼儿的感性思维特点,以教育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感”体验,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为教育活动增添一点灵动。 1.本着互动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影响力,培养儿童的交流意识。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本身带有一定的互动性,儿童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标价为7元,扮演顾客的儿童拿出10元,有的则拿出12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银员的儿童主动思考。而扮演顾客的儿童对找回的零钱也下意识地进行检查核对,又迫使其主动思考。整个互动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模拟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思考方法,这就是教育游戏的魅力所在。 2.教育游戏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感”,符合教育动态生成的特点。 在上面的互动游戏中,不同的找零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游戏结果。比如用10元钱找零,则需找回3元,可能是3张1元钱的纸币;而用12元钱找零,则需找回5元,可能是5张1元钱纸币,也可能是1张5元钱纸币。在游戏最后的纸币分类环节中,用12元钱购物的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极有可能会增加5元钱这一类别。教师以“不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构思提升了教育游戏的灵动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广度,营造梯度 要回归儿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养其生活技能,又要渗透学习方法,因此教育活动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线路、家庭生活记账、英语口语对话、个性演讲等内容,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平衡儿童的群体性需求和个性差异,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 1.增加知识广度。 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篮,增加幼儿生活技能;进园时师生之间用英语问好,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再如组织幼儿进行“我当家”活动,主要是购物记账,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2.营造知识梯度。 每个儿童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培养这些个性,有助于儿童在特长方面的发展,而学龄前阶段正是最佳的发展个性特长的时期。如上面提到的生活情境模仿、手工游戏、家庭记账竞赛等群体性活动中,可有效展现出儿童的个性差异,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幼儿教育的科学化要求教学以儿童为中心,以激发儿童的童真、童趣为目的,围绕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问题、情感问题和性格塑造开展教学活动。摆脱将儿童视为“知识容器”,向其灌输符号化知识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规范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力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避免成人色彩,对照儿童的心理变化,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教育方法,做到“率性而教”、“本色而学”,使幼儿回归本色视角认知世界。 作者:顾琳琳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幼儿园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科学活动幼儿教育研究 一、科学活动中幼儿体验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1.创新幼儿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体验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在某一教育活动中,个人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有效的融入到团队生活中,亲身去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然后一起分享自身的感受,提升自我认识学习的方式。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课堂上一般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进行教育知识传递,幼儿只能是麻木的去接受老师的知识和服从老师的安排,像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形成教育等级之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出来的幼儿也缺乏体验。例如叠千纸鹤这个简单的手工游戏,如果不手把手的引导幼儿去动手操作,那么幼儿只能学会的是老师传教的理念知识。然而,如果让幼儿亲自取探究,去交流,去发现,在体验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不仅能够学会理念知识,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重视幼儿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课堂中的提问时整个体验教学中最为主要的一部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做到“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科学活动中,老师要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改变孩子原来的学习的方式,引导孩子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学习,并通过勤于动手,自主探究等多种科学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去探索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孩子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使纸宝宝站起来”的游戏中,首先要告诉孩子纸宝宝是能够站起来的,然后鼓励孩子使用多种方法去尝试使纸宝宝站起来,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当他成功了的时候,还要让孩子分享他的成功过程体验,加强孩子们的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 二、体验式教学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1.创造意境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每个幼儿都会对身边的事物特别的感兴趣,喜欢去琢磨,乐于去探索。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活动,将存在于他们兴趣活动中的科学现象纳入教学活动中。但是,有些科学现象的内容知识性很强,对于幼儿来说有些困难。但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搞气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们的求知欲,这样,不仅能够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还能让孩子更加容易的去接受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指南针”这项科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给孩子配备一桶水,一只针,一张小纸条。然后我们就通过这些简单的设备中作出一个简单的实验,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寻找规律,最后发问孩子针头所指的方向是哪边,在活动中,引出实验的理论,这样既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心里,又能达到我们活动的目的。 2.多媒体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进入了多媒体的时代。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结合一起的多功能教学软件。如果将多媒体课件引进到课堂中来,那么就加大了课堂的活跃感,提高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知识求知欲。例如:我们可以先以一些有趣的音乐将孩子们引进我们预设好的活动中,像“有趣的泉水”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利用泉水有规律的叮咚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各种有趣的问题像孩子发问,最后让孩子去寻找生活中的音乐。 3.生活中的材料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科学现象。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一味的去为孩子提供科学原材料,我们还要鼓励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去寻找科学的材料,解释科学现象,自主的去体验科学体验生活。例如:“有趣的磁铁”这项活动,我们可以先准备有关的材料,像“磁铁”,“针”等等,然后我们便用纸将磁铁包裹起来,让孩子们产生兴趣,然后又把针放到水里面,最后用纸包裹着的神秘物“磁铁”将针吸起来。通过这样的隐秘式实验,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回家寻找生活中的“神秘物”,到了第二天再揭晓谜底。像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的利用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回到生活中去寻找科学,体验科学,从而感受科学的乐趣。 三、科学活动中对幼儿体验式学习的因人施教 1.提供多种材料,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能力各有长短,在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幼儿也一样,所以,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可能受到某一方面的影响,可能他们会经历不同的体验过程。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要注重幼儿的体验过程,尽力了解幼儿的活动体验,有利于后续的针对性教育。例如:“会跳舞的纸屑”的体验活动,我们首先要使用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示范,再让他们亲自动手。有些孩子可能会使用一支笔摩擦头发,来使的纸屑舞动起来,但是有些孩子可能会使用震动传递的原理,敲打桌子,使得纸屑跳动。要知道,活动不能只是给孩子还来游戏时间,最主要是要开发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新事物的热情。 2.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强,他们都热衷于去探索周围的事物,在探索中获得体验。但是由于个性存在差异,有些幼儿对身边的一切都非常的感兴趣,对新事物的触摸,观察,试探等是他们对新事物新体验的强烈需求。但是有些孩子则相反,他们不善于去尝试,不去吃没吃过的食物,不碰没见过的东西,对新事物的需求不够强烈。作为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对新事物需求的差异,要在幼儿自己特有的心理空间里面给予孩子更多的体验。例如:“神秘的火焰”这项活动,他是由放大镜将阳光聚集在纸张上,使得纸张升温着火的活动。由于这项活动特别需要耐心,有些孩子的耐心不足,可能会中途放弃,但是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他所处的位置阳光充足的原因,很容易就使得纸张着火。也有的孩子可能不了解放大镜的使用原理,也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引导孩子去掌握正确的方法,不断的鼓励孩子,提示孩子,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四、结论 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值了幼儿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然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幼儿在有限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更大的学习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操作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生活赋予的美好,还能体验到创新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将能够为我们的孩子开辟“自主探究”、“活动实践”的天地,成为我们新一代的教学主流。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小小科学家幼儿教育论文 一、科学教育中幼儿角色的现状分析 (一)正规性科学活动占绝对主导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通常可分为三类: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幼儿园多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开展,强调教师的计划和预设,儿童被动按照教师的计划顺序进行活动,探索过程中儿童生成的兴趣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注重集体性和纪律性对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忽视了非正规科学活动。对科学区角幼儿的活动难于适时适宜指导,忽视儿童偶发的科学活动,许多教师往往为了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而打断或遏制幼儿的新奇想法。以下是某公立示范园大班一学年开展科学活动形式的比例构成。幼儿兴趣与需要占主导的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相对被忽视,而兴趣与需要是科学家必备的素养,是维持幼儿探索欲望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构正确的科学理念,培养幼儿的程序递进能力以及追求科学的精神。通过偶发的科学活动捕捉儿童的兴趣点,由此生发主题,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提升。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受狭隘的课程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教学和上课,忽视了其他教育形式;其次,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物质材料缺乏,限制了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开展。比如科学区角材料、主题单一,园所没有单独设立科学发现室。因此,教师应对三种科学活动形式的价值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丰富科学活动的形式,重视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为科学区角、科学发现室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 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标准为依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从横向上可分为三类:科学的情感、态度;科学的方法技能;科学知识。《指南》指出了学前儿童科学领域的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可见,让幼儿近距离接触自然,让自然奥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孩子发自内心喜欢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的提升。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在触目皆是科学探究的产物的世界,每个人都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做出决策。每个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地参加就牵涉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开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5]所以应该注重幼儿对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养成。但在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中,却是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技能方法的掌握,比如以下几个活动方案中目标的表述:活动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活动目标: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水是幼儿极其喜欢的物质,引导鼓励幼儿发动各种感官感受水的特性,了解水的用途,不失为一次环保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到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关联,以此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态度和意识。活动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转起来》活动目标:1.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2.关注生活中转动的现象,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幼儿总是对灵动的物体特别感兴趣。让幼儿探索转动的原理是根据幼儿兴趣点生发的有益活动。活动目标强调幼儿要善于发现生活中转动的事物,并理解转动的原理方法,其实在该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应该还有幼儿从操作各种物品的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对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是幼儿坚持、专注的前提,当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小小科学家们探索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完全主导科学活动主要表现在 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预设、组织;区角科学活动中教师完全介入;偶发性科学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兴趣被忽视。一般而言,正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的预设、组织,需要教师作为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把握全局,但是在区角活动中,应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我们应当明白“区角不是教学的延伸场所”,而是教师为儿童创设的,充满丰富材料的自由探索的空间。案例1:早晨自选活动期间,5岁的成成(中班)兴致勃勃地跑到靠窗的室内种植区角摆弄起吊兰盆里的蚯蚓。成成用自己的小手不停地抚摸蚯蚓,时不时又用两个指头把它夹起来左看看右看看,自言自语地嘀咕着,想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赶紧在花盆的泥土上挖了个小洞,把蚯蚓埋了进去。停顿了一会儿,又赶紧把土挖开,看见蚯蚓不见了,赶紧在原来小洞的附近开挖,不一会儿又把蚯蚓找了出来,这时孩子欣喜万分,嘴里嚷嚷着“哈哈,找到了找到了,看你往哪儿跑。”孩子的乐呵引起了教师的关注,老师走过来,看见成成手里捧着蚯蚓,双手、胸前的衣服因为泥土而脏兮兮的样子,立刻耸拉着脸责怪道“脏兮兮的孩子不会受欢迎。蚯蚓在盆里好好的你去挖它干嘛…赶紧放回去,去把手洗干净,我们准备用点心了…”成成失望、害怕地睁大眼睛望着教师,满脸的委屈和不甘。该案中,教师的不适时介入打断了幼儿的探索,阻挠了“科学家”的工作。成成已经对蚯蚓的外观特征有了直接经验,发现了蚯蚓在土里的运动,然而当他从自己的成功中感受喜悦的时候,却被教师泼了冷水。我们都倡导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经历成功,从而获得自信,科学区角本就应该成为孩子自由自主探索的场所,但教师“超越职责”“滥用权威”,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案例2:散步活动过程中,5岁的鸿鸿在花坛的一株月季花旁边发现了一条蚯蚓,他惊奇万分,大声叫到“老师,快来看,是蚯蚓!”孩子们开始骚动了,纷纷围过去争先恐后地要看看蚯蚓,教师眼见场面有些失控,立马拉着脸吼道:“不要去动它,多脏呀!宝贝们赶紧过来排好队,我们该回去午睡了。”大部分孩子听到老师的指令跑回来排好了队,但仍然好奇地往后看,少数几个孩子对蚯蚓更是无比留恋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满脸的失落与不甘心,成成则蹲在花坛旁边不肯移步。这时教师发火了:“大家看成成是不是好孩子呀,不听老师的话。成成你要是不走的话我就请你的家长过来带你回家,以后幼儿园可都不欢迎你了!”成成无奈,噙着眼泪满腹委屈地小声念叨“我就是很喜欢蚯蚓,我想养一条蚯蚓…”本案中,教师扼杀了幼儿偶发的兴趣与探索欲望。蚯蚓是一个不错的科学活动主题,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开展一个关于认识蚯蚓的活动,把孩子们对蚯蚓的好奇深化为探索蚯蚓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与周围动植物的关系等,从而引导发展,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总而言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师传统教育观、儿童观的影响下受限。如何引导儿童由“被动的接受者”到“小小科学家”科学探究角色的转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成为小小科学家 近年来,在科学教育领域,人们已经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应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儿童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学习科学是儿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人们想让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中,体会科学的本质,领悟科学的真谛,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与品质。如何做才能真正让幼儿成为小小科学家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宣告 你现在是科学家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科学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都应当大声向幼儿宣告:“你现在是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勘探家/建筑师等)了!”让幼儿明确自己即将扮演的身份,从而有意识地去践行该角色应表现的言行。紧接着,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索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又是怎样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爱护自然生命的,怎样使用探索工具譬如小铲子、量杯、导管等等。这样一个案例印象深刻:Howard老师在开展蚯蚓的探索活动之始,明确告知幼儿“你现在是生物学家了”,通过谈话让幼儿了解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去户外与平时去户外玩耍有何不同。并向幼儿解释:生物学家是科学家的一种,他们是探索大自然中动植物奥秘的专家,他们在寻找不同的动植物的过程中,谨慎而小心,不损坏他们的家,不打扰他们的生活。还引导幼儿认识并使用生物学家所使用的探索工具,譬如探索棒,让幼儿实际接触并演练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被探索生物原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师相信 你就是科学家让幼儿明确自己的探索身份以及学会探索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后,教师应当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去自由选择和自主探索。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做“牧羊人”“旁观者”,对幼儿的活动放任不顾,而是要求教师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前提下适时、适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确定干预必要性,把握干预时机,选择适宜的干预方式方法。 1.在决定是否要干预幼儿活动之前,教师应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幼儿在干什么,有必要干预吗?我的干预会影响或打断幼儿的活动吗?会不会抑制他们的独立探索?会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和学习吗?如果我不干预,又会怎样?干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选择干预时机的时候,要遵守一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等待。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操作、探索。爱德华曾指出“你总是害怕你将要失去那个焦点时刻。它实际是一个权衡性的举动。我相信干预,但作为我个人,我倾向于等待。因为我已经注意到儿童常常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并不总是要我去告诉他们。儿童经常发现我从未想到过的解决办法。但有时候等待意味着错失良机。因此你必须快速地做出决定。”等一等,忍一忍,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以自身为媒介(游戏者、旁观者的身份介入);以材料为媒介;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三)教师践行 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高质量科学活动规定教师的任务是:为幼儿选择一个探究的中心主题;做好教授这个主题的准备;创设一种支持幼儿探究的物质环境;制定一个探究的时间表;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鼓励幼儿的活动,加深他们的理解;对幼儿个体和小组进行观察与评价。其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都是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是小小科学家的得力“助手”,通过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给予幼儿指引。尤其是在幼儿探索遇到疑难之时,如果教师知道答案,不要急于告诉和纠正孩子,而是要把问题抛回去,启发幼儿再探索;如果教师不知道答案,也不必担忧,就与孩子一同去查阅资料,或者共同操作探索寻找答案。教师应当相信,伙伴的力量是巨大的,你对科学的热爱、积极探索发现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于科学、自然的兴趣与创造力的养成。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体验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儿童成为科学家的科学教育理念,就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去亲历科学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在揭示自然奥秘的“工作”中享受快乐。教师应当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在探究中的角色定位,与幼儿一起在科学的世界中感受童年的幸福。 作者:高蕊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科学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下科学教育论文 一、让孩子感受身边的科学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与科学接触。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可见,一切教育活动都源于生活,科学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时,我们要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科学,他们会更容易理解。案例:在冬天下大雪时,孩子们都好奇的望着窗外,他们由于年龄太小,对于雪的认识太少,或许以前见过,但是印象也不太深刻了。我对孩子们说:“你们想去雪地里玩玩吗?”所有的孩子都点头说:“好!”看着他们一个个兴奋的神情,我领着他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在玩中给他们增长科学知识,我就地取材,用一个大杯子装了满满一杯的雪。然后,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杯雪,能放多久不化啊?”许多孩子都直挠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笑着说:“没关系的,我们把这杯雪带回教室,我们一起来观察,好吗?”过了大约2节课的时间,杯子里的雪融化了。孩子们看着杯子都开心的笑了。此时,我又问孩子们:“我们刚刚好像是满满一杯雪啊,你们看,现在里面还有什么?”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跑到杯子旁,他说:“老师,雪没有了,只剩一点点水了。”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很快理解了什么是“融化”。他们在玩中、在观察中学会了科学知识,他们显得特别的开心。因此,我们要注意把科学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挖掘丰富的材料资源 在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如果想让孩子们真正的动起来,我们还得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资源,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可用的素材,才能增加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当然,丰富、充足的材料也是保证孩子们科学探索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挖掘丰富的材料资源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案例:在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时,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布、丝绸、纸屑、皮毛、筷子等等,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去探索摩擦起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科学知识,他们的兴致会特别的高。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在关键的时刻给予提醒,让孩子们的探索更加顺畅。 三、维持孩子的科学兴趣 小孩子天玩,好动,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提出问题,当教师解答时,他们会特别专注的去听。但是如果解答的方式枯燥乏味,他们就会很快失去兴趣,注意力也会随之而转移。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维持住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呢?笔者认为,应运用多种方式去解答,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得以维持。案例:在带领孩子们做小实验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用故事导入:王奶奶家的猫总是偷懒,不愿意去捉老鼠,害得王奶奶失去了好多珍贵的食品。王奶奶很想不依靠懒猫把老鼠找出来,我们该如何帮助王奶奶呢?此时,我拿出了一张碱水画的老鼠,我示意一个孩子拿着我事先给他的喷壶,让他对着白纸喷。奇迹出现了,孩子们看到纸上出现了老鼠,他们开心的跳了起来。在孩子们大概了解了酚酞特性以后,我又设计了“变色龙”的趣味实验,孩子们在有趣的实验中探索科学知识,他们乐此不疲。 四、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 探索意识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科学的探索方法,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理解科学的开始。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经验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了解身边的植物、动物,以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如:让孩子们观察小蝌蚪,看它们是如何从蝌蚪慢慢长成小青蛙的;让孩子们走到田野里,认识油菜、韭菜、葱、蒜。仔细的观察,看看它们都有什么不同,可以让他们画出相应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长久的记住这些植物的特征。 2、让孩子会推理、假设 推理、假设是形成科学结论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指导孩子们学会运用推理去猜测事物的变化;要指导孩子用假设去猜想最有可能的结论。这样,可以锤炼他们的探索意识,让他们对于科学有更深的认识。如:把酱油、醋、水放在三个杯子里,都是白色的液体,让孩子们不要尝,自己先想一想,推测三个杯子里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根据?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判断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推理,他们渐渐地就会明白推理的窍门。这些对于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要让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要气馁,要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予帮助,以此来锤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们学会面对困难时,他们的科学经验必定会有所增长,也会获取更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地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或许,困难与经验必然是共存的,也正因为这些,科学才是有魅力的,是有价值的。 作者:肖静 单位:淮安市浦东幼儿园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多元智能理论恰好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对此,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及方法,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能够让每名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及培养,可以让每名学生的个人特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对于培养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出色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由美国知名心理专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理论,他表示,人类的智能关键是由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然认知智能以及音乐智能等八种智能构成。人类的智能并不是单调的,不同的个体都有着自身较为显著的优势智能。与此同时,还能够拥有多种智能的组合。实际上相对于传统智能来说,多元智能是情景化的智能,属于一种基础生理潜能,存在人类的大脑之中,智能处在个体环境内,只有充分顾及到某个人所处的真实环境,才能够真正理解此人具有的智能。多元智能应兼顾到智能在各个文化中的相应表现,文化与经验对于个体智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不同的人生来具有多项智能,但他们日后的发展过程与方向会因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发生改变,而这就充分说明了各个时期与文化环境下各种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因此,在基于英语为主的教学内容系统中,增设更多符合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智能也属于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的基础理论强调的是密切结合实际,注重创造社会需求的物质以及文化产品的相关能力。长时间以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所重视的是规定与条例,逻辑性加强且思维严谨,但却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外与终身教育存在明显不足,这将对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提高带来不利影响。在国际价值链改革过程中,生产和服务、运营及管理、开发和应用在逐渐向无缝式衔接靠拢,这对于从业者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持岗位分工的前提下,每个参加者都应全面掌握前端和后端的各项内容,问题的解决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在集体利益相同情况下的群策与团体力量。智能并不是根据遗传要素来决定的,多元智能理论认可发展潜能及生物基础,不仅要多维度、多层面地看待智能,努力发展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要用建设性眼光看待智力,探索智力的有效发展途径。即使相关领域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擅长,但却依旧存在较大的可发展空间。教育者不应奢望普通院校的学生们快速地掌握某项技术及其领域的全部知识,而是应希望他们可以根据这样的互动活动掌握当今时展的先进内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育应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各项智能,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样性的智能发展情景,给予他们多元化选择,从而来推动学生对个人优势自主进行深度挖掘,激发自身潜能,为教学及人自身的长期发展开拓更好的道路。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理论,忽视实践 许多非财经类的相关院校对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通常缺乏科学合理性,各个地区的高等院校在教学方案设计以及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来自于区域间各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及经济相对落后,这就直接导致了商务英语课程教材在创编过程中更倾向于理论性内容,严重忽视了实用及实践方面的内容。在实际教学当中,许多院校通常习惯性地利用考试的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水平,这样的片面性的评判形式让许多学生过于重视教材知识,而轻视了实践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提升,进而无法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让学生在职业选择上遇到了诸多限制。 2.商务英语教师能力有限 当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师都没有与其工作相匹配的学历背景,并且许多教师缺少实践性的工作经历,几乎大部分授课教师都是从基础英语课程转型而来的,这样的双方面的不足直接造成教师对相关商务英语学科内容的认知不足,缺乏深入理解及实践教学能力,最终导致商务英语教学效率低,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方法方面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同时也没有实例研究及问题讨论等活动内容。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总体概率的各方面影响下,部分教师工资待遇无法得到满足,造成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削弱了商务英语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 3.母文化存在一定的干扰 所谓母文化主要指的是人自身根据遗传基因继承的有关自身民族与集体特殊的价值观念及思想形态。其在相关人群的潜在思想中存在并支配着人们的实践行为。这种文化一般会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构成跨文化交际与互动的无形壁垒。具体来说,母文化的干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传统固定思维模式所带来的一定程度的干扰。在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彼此沟通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因为固定的思维模式形成一种喧宾夺主的局面,这种情况在外教参与的教学课程中尤为显著。比如,外教提出的某些详细任务规定一般有着较强的针对性,而我国学生往往无法及时地理解其中所指的含义。其二,文化诞生性造成的干扰。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应先有集体再有个体,群体中包含个体,任何个体都是集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集体价值的高度重视。可西方国家传统文化则认为,人类作为社会的必然存在物,其存在有着两面性,一面是作为相对独立个体而存在,另一面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而存在。全社会都大力提倡个人主义,强调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个人的成功来判定其自身价值。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1.课堂教学规划应具有创新性 首先,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合理设计教学任务。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是激活智能的规划者、启发者、帮助者、观察者以及合作者。多元智能在教学需求中不断改变,需要商务英语教师也要随其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时刻关注我国的各项宏观体制与经济发展形势,以便及时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规划教学任务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两点:其一是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其二则是应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前者是目标,后者便是具体方法。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要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来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名学生,实现所有学生的多项智能发展,充分思考学生的理解、需要及爱好,基于此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积极创建可以鼓励广大学生多种智能发展的教学情景与氛围,将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与商务英语知识有效整合到一起,试图从语言沟通、身体动作、人际关系等层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开展愉快轻松的教学,满足每名学生的个性化智能需要。商务英语教师应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可以扮演不同角色,逐渐构成个人与众不同的教学体系。其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导下,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应加强其针对性,教学方法应更加多元化。教师要擅长从多种角度思考教学方法,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将声音、影视、照片以及文字等不同多媒体信息以及事实动态融入教学,推动学生深入感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想象思维,培育广大学生的音乐与空间智能,通过启发性问题来提升学生的语言与逻辑思维智能,在小组探讨分析中提升他们自我反省与观察智能。这样可以充分锻炼他们八种智能的有效衔接,开发每名学生的强项智能,更有助于其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通过借助不同智能与各种途径的信息输入,可以促使学生全方面地表现能力,以此来透彻理解话题,并推动多元智能的高效发展,对提高广大学生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实践教学环境应具有职业性 首先,应创建真实职场环境,拓展多元化智能。商务英语领域的工作环境主要指的是依托国贸业务的详细工作流程所创建的校园内部商务活动模拟实践训练室及校外真实的多样性企业职场环境,这是为广大学生提供的含有理论、能力、综合素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与训练基地,是学生多元化智能得到充分锻炼及检验的监控站。在职场环境实践中,学生拥有充分的机会加入到企业实际运营管理、市场销售、业务函电、贸易谈判、资料翻译、报关报检图表申请以及国际商务证件制作等多种业务中,让学生从切身感受、体验、参加、协作及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及实践热情,使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实践中多种智能的具体发展情况,充分反省自身的优点、总结不足。进而发挥个人优势,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处理与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机会来弥补较弱的智能,尽可能实现每名学生最大化的潜能拓展。创建真实的职场环境可以在无形中推动学生的多种智能同步发展,可真正增强学生的商务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其次,应加强实践管理,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只有在工作当中,学生各方面的职业素养才能得到提升与锻炼,学生的自觉性、约束性、勇敢拼搏的精神、集体观念、诚信品质、抗打击能力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是检测学生真实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他们全方面发展的有效标尺。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可利用多元化智能强化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广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激活思维、陶冶情操、磨炼意志、调整学生未来面对职场的心态以及促使他们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人文素质,确保各项职能的平均发展。 3.评价考核形式应具有科学性 首先,应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实行多元化评价考核制度。商务英语教师应将学生不同个性及促进学生们个性化发展作为主要目标,依据八种智能来构建评价考核的相应指标与基础规范体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广大学生应共同参与到对每名学生个人发展潜力的分析与研究中,为每名学生明确科学合理的起点及差异性的评价指标,按照每名学生的进步幅度对他们实施分层次的评价与考核,切忌不能“一刀切”。评价考核的主体应为参加活动的所有人员,教师应努力强化学生们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组内评价、授课教师等同时参加的多元交互活动的评价。教师要以检测、鼓励、改善为核心,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为学生提供自由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以此让每名学生均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水平。其次,应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动态化地进行监测与考察。多元化智能理论在评价过程中强调的是评价的情景性,倡导在商务英语的教学情景以及外贸公司的真实职场环境当中对学生做出评价,精确地体现出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对此,就需要商务英语教师检测学生目前的发展情况及状态,同时还要运用长远的眼光评价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整体过程,将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按照八种智能,依据多元化评价方法,规定每名学生要准备记录册及档案袋,将每次的评价结果及时记录下来并保存在档案袋中。对于每名学生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教师应科学合理地把控学生的实践以及自主学习智能,激发他们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过程性动态化评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评价机会,并且也能让学生主动持续性地改善及创建自身的相关智能。这样的评价可有效推动学生多元化智能发展,而评价结果也可让学生虚心接受,得到他们的充分肯定和认同。 四、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商务英语教学中,能够促使商务英语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对商务英语教师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主动地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正确深入地了解每名学生的个性及真实需求,探索并努力开发学生们的智能切入点,最大程度地推行个性化以及多样化教学,尽可能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促使他们全面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教学理念也在不断优化。在当今社会,传统教育理念呈现出了很多问题,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创新实验教学,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 一、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适应社会发展,能够在社会中发光发热,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是适应终生发展,能够不断学习、进步。核心素养主要强调的是自主、合作与创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将知识技能教学和情感态度教育等进行融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良好的品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进唯结果论的评价方式,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学生的优势,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小学科学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实验教学上。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摒弃模仿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让他们可以结合学习的理论知识,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科学实验中去。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实验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手脑结合,让他们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在探究中得出科学原理。科学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崇尚科学,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以严谨的态度面对科学,可以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理性思维,学生应该尊重科学事实,具备求证意识。最后是乐于探究,学生需要树立自主探究精神,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相应问题,然后进行假设、探究,利用所学知识验证科学原理。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意义 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提升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科学实验创新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生活经验较少,但是也会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碰到感兴趣的问题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进行假设分析,主动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创新,会改变模范式或者带领式的实验教学形式,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实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能力。第二,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新时期,科学素养变得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科学素养指的是要了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的价值。科学实验教学恰恰是对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培养。在开展科学实验前,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就是对科学知识进行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关键。在总结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价值。第三,有助于新课程改革政策的落实。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以及创新意识。科学实验能够促进学生这三个方面意识的形成。对于自主意识的形成,学生在实验中需要主动思考与探索,进行假设分析。对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因为科学实验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所以学生在小组中需要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对于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维,需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认知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去验证。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教学的创新,可以从观念、内容、形式以及评价四个方面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体如下。 (一)注重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设计质量的提升,让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有必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与学生的特征实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改革政策,从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分析出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掌握核心素养、建构理论等教育学知识,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实验效率,习惯于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即教师做一步实验,学生跟着做一步实验。这种方式的确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但是却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之中,对于学生开展思维训练、自主实践等意义不大,这是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因此,教师应该改变陈旧思想,给学生提供自主实验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最后,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帮助学生解决,而是需要凭借对学生的了解,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教师理念的转变是实验教学创新的基础,相关教师应该有所重视。 (二)注重内容的拓展 新时期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外,还应该注重学习内容的拓展,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不应该局限于实验内容,可以进行跨学科拓展,如融入历史、地理以及文学知识等。例如,教师在进行《太阳的影子》实验教学之前,可以通过拓展历史知识进行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古代的计时方法,如漏壶计时、日晷计时等,然后引出古人通过太阳的影子进行计时的知识。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太阳影子和时间关系的探究实验,从而促进探究效果的优化。拓展教学内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注重形式的创新 想要通过科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还需要重视教学形式的创新,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参与。第一,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较为流行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完成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任务。这种方式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实现差异互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实验探究效果的优化,发挥小组带动作用,实现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进行《怎样加快溶解》实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以及提供实验的材料,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冰糖,充足的冷水、热水,以及搅拌棒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加快溶解的方式。以一个小组为例,该小组共5人,其中3人进行实验,2人进行记录。3名实验学生分别用搅拌溶解、热水溶解、磨碎溶解等方式展开实验,最后得出将冰糖磨碎后再用热水溶解是最快的的结论。然后,学生再针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得出溶解速度与水的温度、颗粒大小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在促进课堂效率提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音视频播放、课件呈现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也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教师在进行《多变的纸》的实验教学时,涉及到了一些变化现象,如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以及水结冰等,这些现象是难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设备播放这些现象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可以对物体的形状和状态变化进行清晰的观察,从而总结出物体变化的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可以将课堂中难以直接呈现的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对于一些实验细节,也可以通过信息设备进行放大或者循环播放,使学生充分理解。再次,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活动。游戏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可以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学生对游戏的喜爱可以使感官更加协调,提升理解和记忆等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内容融入游戏活动,让学生能够乐于参与科学实验。例如,教师在进行《鞋底花纹的启示》这一讲实验教学时,可以引入竞赛游戏。这一讲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是摩擦力,在完成探究摩擦力拉力的实验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摩擦力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木块、砝码、毛巾等材料,进行木块拉动游戏的设计。学生设计完成后,教师用拉力计拉动各个小组的设计,测得摩擦力最大的小组获胜,并且给予获胜小组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设计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如果学生能够处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验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植物的“身体”》这一实验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进行观察。这一讲中涉及到对植物各个部分的认识,如根、径、叶等。植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书中是以图片的方式呈现的,不利于学生细致观察。所以,教师应该将学生带到实践基地,进行植物各组成部分的讲解,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感受植物的气味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组成。 (四)注重评价的拓展 评价对于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评价可以推动学生进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关注实验的结果,习惯从结果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全面的,会给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基于此,首先,教师应该拓展评价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观察能力,关注学生实验的过程,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教师在进行《土壤成分》的教学时,需要学生对土壤进行观察、分析,可能会使用到放大镜等工具。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使用工具的过程进行及时评价,引导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等工具。对于实验中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提出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实验。其次,教师应该拓展评价主体。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进行评价的人员主要是教师,较为单一。实际上,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或者互评。例如,教师在进行《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这一讲的实验教学时,在学生完成物理称量实验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称量方式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其他小组的称量方式进行相互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第二,教师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在学生进行实验或者汇报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录制小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让家长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有助于其在家里对学生的辅导。最后,教师应该拓展评价内容。评价的语言应该是生动、丰富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必须不断地优化科学教学,开展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丰富实验内容。在教学评价上,也应该注重提升新颖性,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南,张珊珊,焦广萍,玄翰雪.大概念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与评价[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1):64. [2]高志勇.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36. 作者:董立福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神道口小学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环保科普与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融合研究 摘要:文章从分析环保科普作品的微观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环保科普作品的特征,结合当前中小学教育体制内环保科普存在的问题,对如何促进环保科普与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融合进行分析。 关键词:环保科普;中小学;融合 中小学教育体系主要受众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环保科普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教育扩展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提高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价值。 中小学环保科普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展馆、课堂教学、环保科普宣教、环保类公益活动等,本研究试从受众主体为中小学生的环保科普作品着手出发进行分析。 一、中小学环保科普概述 本文界定的环保科普作品即以中小学生(6岁-17岁)为主要受众的,用适合中小学少年儿童的方式讲述环境保护相关自然、地理、人文、生物、生活、生态等主体内容的图书绘本、音像资料等。 1979年-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版)》和《中国环境问题十大对策》的报告的颁布,促进了我国环保类科普读本的发展。代表作有甘肃人民出版的《未来的燃料》,通过故事的小主人公参观能源进化研究的见闻,较生动的展示了能源进化的故事,适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此外,还有《中学生读本――叶子》、《少年应知应会丛书――生物和环境趣谈》和《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等。 2003年以后,中小学少儿科普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国内图书类购物网站上显示的包括国外译著在内有受众为中小学少年儿童的环保科普相关读本140件。如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编著的《美丽乡村环保科普读物》、韩雪的《我们的家园.环保科普丛书 痛苦的地球》、马向于的《地球环保科普儿童小说》、宋广成的《中小学科普读本―环保生活100问》等。 此外,译著代表作有英国埃里克.查林的《写给孩子的人文科普书,改变历史的50中植物、机械、矿物》,英国泰普勒集团的《趣味科普立体书》、法国奥林维娅的《贴近大自然系列》和英国埃里克斯.菲利斯的《揭秘海洋》系列等。 日本核辐射事件发生后,核辐射相关主题的科普读本也应运而生,举学者不完全统计,各大图书类销售平台公开出版销售的有22种,如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科学防辐射读本》、《科学防辐射挂图》,黄山书社的《核辐射普及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何来不怕:正确应对核辐射》等。 二、环保科普作品与中小学教育体系融合存在的问题 1.环保科普作品质量问题 当前的中小学环保科普读本与中小学的主体受众接受水平有所偏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很多作品创作都站在成人的视角来简单化各知识点,特别是很多本土的环保科普读本没有真正从孩子的视角出发重新发现自然与生态的世界; (2)环保科普读本说教形式容易让孩子失去阅读兴趣,如采用文字和部分图片的方式强制灌输知识点,孩子很容易产生对抗情绪不易接受;当前环保科普作品的形式以图书绘本为主,音像资料等作品较少,文字画面没有视听双重作品形式转变,也亟待加入VR、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 (3)当前的环保科普读本很多是译著,环境背景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同化力,同时,很多环保科普作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内容交叉重复,如何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环境特色进行环保科普本土化,也是当前环保科普读本存在的问题。 (4)出版行业的竞争导致一些环保科普作品在出版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错误百出,如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科普丛书中的《解读人类与地球》系列一经出版就被反应很多未经严格审稿产生的错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固然与当前出版行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相关。这种科普作品的粗制滥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质量。 (5)出版内容上,环保科普作品以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基础知识为主,环境法规的形象普及、日常生活如环境与健康、较深层次的大气、水、海洋等科普相关的内容较少。中小学生包括大多数社会民众都只有初级浅显的环保科普知识,而环境法已出台三十余年,普及面依然很低。 2.中小学环保科普日不暇给 虽然一直号召保护环境教育要从孩子做起,但在中小学教育体制中,即使学生对环保科普的小活动和实验有兴趣,教师的科普观念和科普信仰大都比较落后,学校教育大都推行应试化,升学率才是考核教师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的标杆,当环保科普教育时间遇上语文、数学、英语等主体课时间,当建设科普资源遇上建设评估资源,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撞击必然导致科普教学与活动时间被挤占,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常态。 三、环保科普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融合 1.提升环保科普作品的创作质量 针对中小学生为主题创作的环保科普作品的深度不是越浅显越好,S着中小学生教育和认知水平的提升,过于肤浅和泛泛而谈的作品显然无人问津,优秀的具有一定深度又不缺乏趣味性的中小学科普读本才有吸引力。站在社会文明的高度深度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贯入环境保护历年并以文字和图画绘本或音频多种表现形式所展示的更受欢迎。 2.促进环保科普创作的本土化 当前的很多优秀环保而普作品都是翻译过来的舶来品,如英国的畅销书《奇趣大化学》,改变为动画片广泛传播的法国的《巴巴爸爸》系列,其实,本土化的环保科普作品更贴合中小学生生活实际,如果能融入华夏大地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内涵,更能够被中小学生广发接受并传播。 3.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宣传普及 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展迅速、“互联网+”理念大量普及的今天,如何,中小学生接受环保科普教育的机会,不仅仅在校园、家庭,更多是这种新媒体的影响,我国环境污染的形式非常严峻,要在社会形成环境教育的合力,号召更多优秀的科普创作者加入环境教育的行列,创作出更多有创意、内容新颖、有一定深度的优秀作品,扩宽宣传渠道。 4.利用环保纪念日开展各类环保科普实践活动 结合各类环保纪念日,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8日“世界海洋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UI额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14日“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等环保节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如组织中小学生与环保组织、科技馆、博物馆等环保科普工作者参与环保科普讲座;举办各类环保科普知识竞赛、科普节和各类主题班会。鼓励中小学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包括生活中的环保小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政府层面提高奖励及支持力度,形成环保科普教育的常态化 为避免环保科普教育流于形式和场面,教育部门应加大科普教育在常规教育的比重,环境保护科学普及教育的课时编入教学计划、学校和教师必须按计划落实教学安排,避免出现科普教育被常规教育挤占课时的情况,同时,科普教育创作等成果适当纳入升学考核指标,提高科普教育的政策号召力。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时应适当加大奖励力度,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奖励对号召环保作品突破单一主题进行更丰富、更有艺术生命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号召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加入环境保护教育的阵营中来,对实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常态化,环境科普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制有着深层次的作用。 在环境污染形式严峻的今天,在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德的重要部分,呼吁“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今天,中小学教育体制内的环保科普教育成为当前重要的要议题。中小学教育体制内的环保科普教育主体是学校教育,同时,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仅仅靠政府倡议和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形成社会合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审美能力和环境保护B度的。 应联合各方力量,形成环保科普阵地和合力,构建保护环境,从孩子做起的环境保护氛围,才能从教育根本上保护环境。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以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为研究对象,从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的必要性出发,系统介绍了S省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中存在的诸如投入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投入绩效低下等问题,接着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如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最后提出了完善S省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的建议,谨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经费 管理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来说,教育经费投入事关教育质量问题,加强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当前,S省教育经费的管理,与内地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水平较为低下,教育经费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加强中小学教育经费的管理非常必要。 一、S省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总量仍不足 对于中小学教育事业来说,资金是教学质量改善的物质基础。近些年来,S省不断提升资金的投入比例,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资金的实际投入相对于内地、相对于教育事业发展仍显不足。 第一,经费的筹措渠道非常单一。在正常经费拨款中,学校只能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如果需要对学校硬件设施进行大规模翻新和扩建,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学校而言,大量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或者社会各界捐赠。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政府应当保证中小学教育财政拨款的稳定增长,增长是否得到落实,是检验当地政府是否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重要标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收入不断增加,地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出现了稳步增长,但就S省而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学校的宿舍建设和维护缺乏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容量需要扩建,乡村教师队伍需要稳定,边远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存在使S省中小学教育面临资金不足的严峻挑战。 第二,S省经济落后,财政能力有限。调查显示,从S省预算投入来看,S省公用经费投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6%,但是由于本省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教育基础差,预算收入基数小、欠账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二)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分布不均匀 要想做到社会公平,首先必须做到教育公平。当前,S省中小学经费分配差距非常大,尤其在城乡之间学校、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差距更为明显。 第一,不同层级学校之间分配不均。调查数据显示,在2016年,S省中小学教育投入总计达到了600亿元人民币,其中初中和小学占据绝大部分,高中只占有一成左右的比例。 在S省,中小学经费投入差距最大的是高中,这种差距最明显的表现在城乡之间。在农村地区,许多高中的投入始终处于停滞状态,而县城高中的投入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这使得城市跟乡村高中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经费的差距达到了2.34倍。 第二,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按照国际惯例,中小学生教育经费个人和公用比例应当是60:40。根据2007年至2016年的数据统计显示,S省中小学教育经费个人支出占比高达70%,公共支出占比只有30%。这一结构比例明显不合适,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 (三)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绩效低 在使用的效率上,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例如,一些学校的教室出现闲置的状况,一些学校不爱惜教学器材,容易造成教学器材的毁损。对于许多农村中小学来说,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校园面积非常狭小,学校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不能保障,校舍建设非常落后,安全问题频出,软件和硬件设施都存在大量问题,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一些学校虽然安装了先进的网络设施,但是没有将这些先进的设施合理利用甚至出现损毁的现象,这都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缺乏有效的预算制度。S省某些W校缺乏科学的理财观念,财政管理系统非常落后,在教育经费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规划,未做好教育经费预算工作,容易造成教育经费浪费。一些中小学存在着攀比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当地教育经费投入。由于中小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而经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当地教育投入。受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影响,S省全省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非常大,这就决定了S省各地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也非常大。分地区来看,省会城市L获得的教育资源更加充分,其他城市获得的教育资金相对较少,尤其是以偏远地区获取教育资源的经费更少。调查显示,L市的教育经费占全省教育经费的30%,存在明显的教育经费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也有L市在S省的经济地位决定,所以,要平衡教育经费的投入,根本出路还在于均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推动落后地区教育经费的更快增长。 (二)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认识偏差 近些年来,S省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教学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制定农村中小学人均费用定额标准,推出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规定,对平衡城乡之间教育经费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2015年,S省投入13亿元人民币,对全省中小学教学设施进行改善,这些都对城乡和各地之间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首先关注重点中学,尤其是城市重点名校,在教育制度中受到了良好教育经费支持,许多农村高中却没有享受到同等教学资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马太效应非常突出。 三、完善S省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S省中小学经费投入机制 S省各级政府应当统筹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教育作为优先支出项目。在进行教育经费支出过程中,既要保持合理增长的态势,还需要做好统筹兼顾,平衡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教育公平。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教育经费投入,应当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教育财政制度。首先,各级政府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对于中小学生的经费来源,应当以财政作为最主要来源,通过中央、地方各级比例分担,使得地方教育资金可以准确足额到位,要重点加强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其次,应当改革拨款方式。为使S省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足的教育经费,必须做好教育经费预算,合理地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数量,这样才可以给每个学校合理的经费,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 (二)优化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分配结构 当前我国经费管理制度存在一些漏洞,需要进一步改善经费管理。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要在保证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总体增长的前提下,适度增加高中阶段经费投入。在S省,高中阶段经费投入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强化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缩小城乡高中之间的教育经费差距,使农村和城市之间达到实质上的平等。例如在教育经费的拨付上,根据S省的城市化水平,可以考虑将教育经费的60%放于农村,40%放在城市,通过这种对农村的倾斜政策达到真正的平等。 (三)完善S省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考评机制 S省地方经济落后,相当多的地区财政困难,挪用教育经费的问题屡见不鲜,使得教育经费不能够及时足额地拨付到位。对此,应当建立教育经费财务公开制度,通过公开、公示的方法,可以使教育经费在阳光下运作,防止贪、占、挪现象发生。同时,要通过将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通过行政手段使教育经费可以合理使用,对教育经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传统文化来袭,中小学教育应做些什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联想到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海内外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捧,我们不难看出,新的一波传统文化的热潮滚滚而来。中小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单位,秉持着教书育人的天职,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主动作为。那么,传统文化来袭,中小学教育应做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不论什么样的文化,要想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就得将这种文化以与学校教育适合的方式方法浸润课堂。换句话说,想要进入课堂就得成为方便学生学习的课程。所以《意见》落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在大教育中的主场优势,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整合当地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组织力量积极开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操作实施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紧紧围绕区域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紧紧围绕传统节假日的文化价值这个核心,将目标锁定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适应当地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需要,以及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在牵住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深耕校园的牛鼻子――校本课程的问题之后,中小学校接下来最应该做的就是主动放下身段,融入大教育的熔炉,用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对业已存在的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甄别、选择,古为今用,为我所用。积极引导中小学生融于社区生活情境中、家庭生活氛围中,让每个中小学生过好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在这过程中学校教育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准确认知自己的地位及作用,即导航中小学生在节假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进程。二要教育学生明确感知参与活动的目的,即通过参与节假日活动学会追寻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文化价值,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奠基。三要通过活动进一步拓展,在活动中教育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正确辨析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传统节日其实就是活着的历史。让学生参与仪式感非常强烈的传统节日就是演绎历史,感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四要让学生通过活犹逦虼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即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 如果把滚滚袭入校园的新一波传统文化――传统节假日比作一顶顶皇冠,那么,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校管理就是镶嵌在皇冠上的明珠。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说除上述两点外,假如实施《意见》中还有什么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要加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进校园的顶层设计。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本着立德树人的初心,登高望远的胸怀,革新观念,摒弃“以权为本”“以章为本”“以分为本”的应试教育管理做派,转变职能,做到急为落实《意见》所急,想为落实《意见》所想。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实施《意见》时要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协调社区、家庭,引导学生把该过的节假日过足、过到位。以新课改开放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束缚,放手让学生参与过节。然而我们知道,我国地域辽阔,虽然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但各地由于地理、人文、乡情民俗、社会经济发展不同等,在过传统节假日方面还是客观上存在“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化差异的分布态势,因此在《意见》实施中既要强调全面推进,也要注重因地制宜。二要整合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对学生在节假日活动实行无缝监管,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放手让学生通过社区、家庭参与节假日活动,绝对不是一放不管,而是为了腾挪出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实施监管,转变学校管理职能,在学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域情、民情、学情等实施无缝式教育,涵盖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合监管运营机制,积极促成参与活动互联,活动标准互通,活动结果互认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日本如何治理中小学教育乱象 一、为何没有出现天价“学位房”与择校热 在日本,既没有出现为了给孩子“占坑”而抢购“坑爹”天价学位房的现象,也没有爆发中小学校择校热。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从主客观上杜绝了天价学位房与择校热的出现。 第一,实行严格地按照学区划分就近入学制度。日本自“二战”结束后,中小学招生一直实行严格的学区制。日本1968年开始推行“通学区域制度”,此制度规定学生在通学区域内的公立中小学就近入学。换言之,就是以居住地址为依据来决定学区和就读学校,即家搬到哪,就可在哪就近入学。小孩入学时,学校根本就不看家庭的房产证。所以,在日本很少有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专门在学校附近买房,若实在想上某所学校,在学校附近租房即可。再说,日本房价的高低与否,主要取决于其房源所处的地段、房子本身的质量、交通便利与否等因素,绝不因为是拥有一间或几间所谓的“名校”而拉高了房价。因此,在日本就没有所谓畸形天价学位房之说。 第二,法律与政策保障为全体国民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与政策措施,保证全日本教育资源均衡。素有日本教育“母法”之称的《教育基本法》第三条(教育机会均等)言明:“所有的国民都应当有按其能力享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全日本从大都市到偏远乡村,中小学合理均衡布局,一般方圆6公里都设置有中小学。实际上,日本中小学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从城市到农村,中小学都是按照日本政府所出台的“学校设置标准”等相关法律进行建造与配置,从校舍、图书馆、运动场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都按照全日本统一的“标配”进行建设与配备。所以,从教育教学的硬件上来说,全日本学校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异。 此外,从教育教学的水平来看,全日本中小学使用文部省统一制定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课程标准),各地中小学都要按照此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这样确保了日本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为确保考试公平竞争,在东京的学生与在偏远海岛上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同,所以不需非要上哪间学校不可。 为了保障全日本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均等,以促进全日本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自2007年起,文部省重新启动全日本学力测试,测试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测试科目主要为国语、理科和英语。2015年,参加此学力测试的学校和学生数又创新高,参与测试的小学共19,522间,初中达10,526间;参与测试的学生人数小学生为1,034,957人,初中生达1,038,129人。 第三,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每年4月,作为国家或地方公务员的日本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规定,他们中的部分成员要从原工作的学校流动到另一所学校。教师定期流动,保障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能够保持不相上下,确保了“名师”能在各学校之间公正、公平地分配。 日本《国家公务员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中小学教师为国家或地方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属于公务员的人事流动范畴。《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营运法律》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教师流动的年限、流动的待遇等做出规定。其法律规定:教师任期满五年,就得调动到别的学校。因此,日本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教师更迭。一位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整个工作期间可能会调换7所左右的学校。这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教师流动的义务性,使教师基本处于流动的常态。 第四,政府刚性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择校自由。日本的中小学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因为政府不允许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出现“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如果说有所谓的“重点校”,那只能选择私立学校或国立中学。因为实行严格按照学区划分就近入学制度,所以,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初中和小学没有择校自由。如果有特殊理由,可以改变指定的学校或者到本学区以外的学校上学。 日本没有爆发择校热的原因还有,日本中小学一直都重视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的“我们的学校”意识的形成,这样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的择校热。 但近20年来,为打破整齐划一和僵硬的公立学校体制,日本中小学也出现了有条件择校的现象。2000年,东京都品川区提出了“建设个性化学校”的目标,开始实行有条件的择校政策,即在学区制基础上的自由选择制。这种选择制是在坚持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的。每所公立小学在确保招收本学区儿童的基础上,如有余力,可以接受其他学区儿童的申请,如果学区外的申请人数超过招生名额则通过公开摇号决定录取名单。 二、靠什么“高招”来规范校外补习机构的行为 在日本,类似于我国的各类校外补习、培训机构被称之为“学习塾”。从发展过程看,日本“学习塾”走过了一段从政府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规范监管到与公立学校教育互补共生的历程。 日本人把没有上过学习塾的学生嘲笑为“未熟儿”。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调查显示,日本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学习塾已达5万多家,小学至高中生在学习塾补习的人数逾5百万人,培训市场效益近90亿美元。 2015年,文部省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校外费用开销,公立小学六年级为15.3万日元,初中三年级为38万日元,高中三年级为18.7日元。在这些费用中除购买学习用品、图书资料,上钢琴课、学游泳等,实际上上补习班费用占了校外教育费的相当大部分。 日本东京等大城市,校外补习机构类型各异,有些补习机构还开设了国际连锁店,例如:公文式教育(Kumon)总部就在日本。日本补习机构疯狂举办各类补习班,但补习的对象主要是以“中升高”和“高升大”学生为主,而不是“小升初”的学生。日本学者橘本俊诏教授曾经对日本著名的私立高中“滩高”的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所有在校生在入该校前都上过补习班。该校大约有八成的学生在外面补课。所以,在公立小学生之后,校外教育费用比例最高的就是公立初中学生,因为那些学生要考好高中而去上补习班或请家教。 日本中小学补习机构如此火爆,政府靠什么进行管理与规范其补习行为?为保障补习机构有序健康发展,日本制定有完备的有关补习机构举办准入及监管的法律制度,实行依法管理与监督。日本《教育基本法》(2006)第三条规定,“任何个人可以利用所有的机会在所有的场所学习”,此条款应是补习机构赖以存续与发展最上位的法理依据,这里所言明的“所有的场所”理应包含了补习机构这样的培训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补习机构被明确划为独立的服务型产业,归口经济产业省管辖,经济产业省通过制定与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对补习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日本监管补习机构除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借助于行业性组织――社团法人全国学习塾协会,进行行业内部的规范和自律。该协会是受经济产业省委托的法人组织,专门负责全国学习塾的管理,包括制定行业准入基准与认证,评审学习塾的经营活动,对学习塾师资进行培训和能力认证,等等。该组织既是认证机关也是审查机关,对学习塾实行每2年进行一次认证制度。审查采用档案资料与实地审查两种形式,对不达标者亮黄牌并敦促其自行整改。 日本全国学习塾协会在其网站上有一系列自律性标准,同时还有儿童安全、数据保护及商业运作指南。此外,日本相关机构与学习塾协会合作以提高该行业的水准。例如:日本经济产业省邀请了商业团体在研发领域进行合作,而全国学习塾协会已经获得拨款以开发评估作为学习促进者的补习教师质量的措施。这项研究使日本全国学习塾协会推出了一个招聘新补习教师的资格测试,测试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括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行业标准上,把好了补习机构教师入门关。 日本学习塾各种基准与规范的建立,一方面,强化了举办者的社会责任,要求其遵守行业道德伦理,严禁夸大或虚假广告劝诱或蒙骗消费者,另一方面,便于社会监督,便于有效约束举办者的办学行为。 日本各N“学习塾”和补习班的教师一般都是专职的“学习塾”教师或退休教师,没有在职的国、公立学校教师兼职任教。因为作为教育公务员,日本法律规定,公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工作上有服从命令、专心工作等方面的义务。如果出现教师兼职,轻则受警告处分,重则被开除。所以,一般没有在职教师敢冒险去校外补习机构兼职或在家从事家教。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改革建议 摘 要 笔者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建议,为巩固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教育现状 教学改革 1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发展和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用人才,是加强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我国农村基础人群大、总体素质低,农村中小学教育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信息化教育落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生流失严重等。 1.1 信息化教育落后 农村教育信息化先期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而设备到位后的后期维护和管理经费主要依靠当地政府和学校。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中小学“一费制”的施行,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大幅度下降。然而,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无论是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还是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来维持。由于农村中小学资金不足,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计算机教室,但是设备老化、配置较低,甚至闲置不用,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的需求。受r村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小学生无法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使得城乡教育的差异依然存在。 由于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资源匮乏,无法形成良好的信息教育文化氛围,加上教师进修学习机会较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和理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滞后,难以满足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求。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中小学领导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不重视对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引导和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受原有的备课方式、授课方法以及教育思想的束缚,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本来有限的农村信息教育资源因闲置或使用率较低而大量浪费。 1.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教育的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力量。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只进不退”的教师录用制度,使得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存在着一大批老龄教师。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生活环境艰苦,个人发展空间较小,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致使农村中小学优秀年轻教师尤为稀缺。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是按师生比计算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规定,[1]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为,农村小学、初中师生比为1:23、1:18;县镇为1:21、1:16,城市为1:19、1:13.5。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分散,校点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生源逐步萎缩,使得按照编制标准分配的教师名额逐步减少,出现了名义上的“超编”现象。教师“超编”使得大量优秀的年轻教师无法及时引入,对师资队伍的更新换代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由于早期体制不健全,“民转公”教师在农村中小学占据很大比例。“民转公”教师虽然在历史上撑起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但是由于学历不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自我更新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较差,总体素质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1.3 学生流失严重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普遍好转,经济因素对农民选择教育机构的制约效应逐渐降低。尽可能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在广大农村成为新的需求,但由于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城市中小学存在很大差距,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子女进城就读,造成农村中小学生的大量流失。近年来私立学校的大量出现与快速发展,也对农村公立中小学形成了新的冲击。由于私立学校不受国家编制政策制约,办学方式灵活,师资配置合理,资源利用率高。私立学校通常收取较高学费,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师奖励的发放,因此私立学校教学环境与教师工资待遇远远优于农村公立学校,可以吸引大批年轻优秀教师,教师积极性与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再加上私立学校实行寄宿制,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提升了私立学校的竞争优势,导致农村公立中小学生源的进一步萎缩。 为了解决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教育问题,按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了很大照顾。[2]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城市教育权利得以保障,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中小学学习,加剧了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农村中小学生在城市就读同样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进城就读的现象,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在读学生大幅度下降。 2 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建议 2.1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由于现阶段单纯依靠国家的投资很难满足当前农村信息化的需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在农村信息化建O方面的投入,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农村地区,政府应当每年预算专项经费用于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维护与更新,确保信息化教育的正常运转与持续发展。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要拓宽思路,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完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企业捐助和个人捐助,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可以采取学校与商业机构联合投资的模式,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政府应放宽相应政策,允许信息技术产业的引进,以教企合作、创新融资等方式推动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建立城乡对口扶持制度,使得城市学校优质的师资、技术设备和农村中小学共享,带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发挥县级教师师资优势,对来自一线的优秀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技术能力培训,再由信息素养较高的一线教师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制定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计划和内容,整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鼓励高师院校与农村中小学联合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积极吸纳信息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到农村小学调研实习,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训的意识能力。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件制作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培训,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2.2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国家于2006年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各级政府应积极行动,抓住“特岗计划”机遇,大量补充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知识和年龄结构,增加农村中小学的生机与活力。加大农村教育的整体投入,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化建设步伐,改善农村教师生活与教学条件。同时设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结构调整。 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与拓展,促进农村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可以通过到对口城区中小学挂职训练,吸取最新的教育信息和管理经验,切实提升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选派优秀的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科学完善的支教考核制度,并将教师的评先评优以及职称评定与考核成绩挂钩,从而提高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的积极性。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突破农村中小学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交通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教材开展自主学习,逐步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3 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因此应当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由于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较多、办学规模较小等问题,可以通过撤并、改造以及新建学校等方式,把一些质量差、生源不足的教学点合并到一所中心学校,并集中资金、师资以及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软硬件资源,改善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布局调整可以扩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同时可以精简师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与业务能力,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各地政府还应高度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中心学校的建立,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用于完善寄宿制学校的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建设。同时还应为寄宿制学校配备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此外,在集中办校后还应为中心学校配置校车,解决服务半径内所有学生的交通问题,为农村中学学生提供安全保障。 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面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前进,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关于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摘要:中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础,合理的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教育督导制度,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然而,对比国外研究现状,我国的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建原则,建立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实施程序,旨在保证教育督导制度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实施 一、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都存在渐进的过程,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1. 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外教育督导评价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研究时间早、督导规范、体系完整、专业水平较高。近年来,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由硬件达标转向软件管理。上个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于教育的评价还停留在办学条件的评价。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外教育督导评价指标逐渐侧重于办学绩效,指标体系逐渐演化为以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学习质量为主。(2)评价内容逐步全面化。英国督导评价的起点也是教育经费,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对于办学、教师的督导。随着理论的发展,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不断完善,逐渐趋于系统化、全面化。(3)评价的核心由学生的学业转向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曾几何时,国外如当今中国一样,以学业论英雄,把学生学业作为评价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开始关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 2. 国内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我国对于教育督导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这个阶段的评价主要是由上级政府根据对学校的评价结果完成对于下级政府的评价。而对于学校的评价则主要针对学生入学及达标情况、经费投入及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对于硬件条件的关注,这一时期的教学督导评价是低层次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兴起了发展性评价热,这种评价的权利、主体及内容都是学校。通过分析各地的评价发现,发展性评价是以组织基础和自主发展为基础的,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性指标和自主性指标,但缺少有关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部分学者把研究范围扩展至学校质量达标领域,更加突出有关质量的核心指标。但是,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其在认识、技术、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对于指标的设定也不够科学。2012年,国家教育督导办正式颁布《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促进了我国教育均衡化发展,教育督导评价也得到更好的实施。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以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评价对象略显单一,评价指标缺少教育督导评价的核心指标,增值性指标不够突出。 二、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的对比,进一步凸显我国现阶段在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足。以下从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间逻辑关系三个方面,对中小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阐述,以期完善旧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督导制度的落实。 1. 构建原则 (1)整体性原则。复杂系统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后期,是时代潮流下科学发展的产物。其迅速发展,逐渐影响到政治、科技、文化、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依据复杂系统理论,中小学教育督导是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内部元素或者子系统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该复杂系统不断完成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最终达到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教育督导条例》明确指出:“教育督导的内容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即“督学”与“督政”并重,这就要求在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时,从整体出发,全面、客观的进行指标梳理。 (2)过程性原则。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教育学家Nuttall和Clift正式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该理论要求以教育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通过协调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关系,建立评价过程,强调过程对于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得到教育各界的普遍关注。在中小学教育督导过程中,依据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按照过程性原则,构建面向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中小学教育督导实现过程化管理,依据指标体系的评价促进了教育潜能的最大化挖掘。 (3)实效性原则。管理学大师Peter・Drucker提出了管理效能理论,该理论综合反应了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表现的能力和获得的管理效率。根据该理论,中小学教育督导应关注学校发展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对于中小学教育督导应按照实效性原则,制定具有实效的评价指标,对督导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效能评价。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力求与实际紧密贴合,同时需要考虑评价指标是否可以量化及其可行性。 (4)一致性原则。评价的价值取向决定评价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是对这种说法的最好诠释。任何关于教育督导的评价指标体系都需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按照一致性原则,平衡指标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以社会核心理念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性方针。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前文对于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通过国外的指标体系得出了一些启示。本文的指标体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合构建原t搭建完成的。其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以及39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在本文的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了“督政”与“督学”并重、家长与学生的参与。 3. 指标间逻辑关系 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方向、管理效能、教育效能、学生发展等一级指标,及它们各自涵盖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指标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如图1所示。 三、指标体系具体实施 1. 实施主体 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主体可以分为被督导者与督导者以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其作用越来越受到被评价者的重视。被评价者通过自我评价过程,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放大优点、反思问题,将教学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2)他人评价。教育督导部门依据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对被督导者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 实施程序 在《教育督导条例》实施的背景下,构建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后,在教育督导过程中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程序获取值信赖的评价所需的信息,以帮助评价者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教育督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最终的评价结果。由于英国和美国关于教育督导已有很长的实践史,本文在制定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程序时有所借鉴。 一般实施程序包括:下发方案学校申报下发通知学校自评综合督导通报结果整改复评。首先,督导部门制定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后,向学校下发督导评价方案,然后学校根据所发方案结合自身情况申报教育督导评价,督导部门再依据学校通知及其实际情况下发有关评估时间、所需材料的通知。在接到通知后,学校根据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自我评价,然后督导部门根据材料进行综合督导,最后督导部门对评价结果进行通报,再对整改过后的学校进行复评。 四、结语 本文构建的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意在为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努力。然而,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的发展不在一朝一夕,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才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县河伯乡河伯中学 422100)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误区及其对策 摘 要:教育作为社会延续,人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文明传承,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人口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基础与前进方向。在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出现在不同国家及地区。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已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误区,制约着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误区 对策 1 教育信息化主要误区 1.1 设计架构为中心,实践流于形式 仅仅局限于设计架构,看重形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一大误区。1994年,克林顿政府就已经提出让美国每个教室,每个图书馆都实现联网的计划。在1999年所做的国情咨文中,关于教育方面就有专门的硬指标,要求7个学生要有一台计算机,实际上,美国已有95%的中小学和72%的教室都连上了互联网,平均5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我国,平均121个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浪潮的推进,我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对硬件环境进行建设,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配备了“高大上”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但却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致使信息化教育设备无法投入到实践中去,只能流于形式。在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中,超过50%的设备都被闲置,不考虑耗费如此高额资金的信息化设备对教学是否真正产生了有效的作用。这样一来就使投资变成了一种浪费。并且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信息化背后所支撑的理念,思想也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只是单纯的以为使用了信息化教学设备就是教育信息化,这是错误的观念,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更应该是看作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将这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融入到信息化教育中去,真正的信息化教育才得以实现。 1.2 主体框架强大,应用资源缺乏 应用资源匮乏,即使拥有再强大的主体框架也无济于事。教学应用资源是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内容。若要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则要保证应用资源的充足。如果偶尔使用一两次信息化教育技术,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平日里学习活动中的一部分,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有应用资源的保证。而应用资源则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即使面临着资金不足的窘境也要配备信息化教育设备,甚至觉得配备了信息化教育设备就是信息化教育了,这种观念致使应用资源配备难以达标,信息化教育难以实现。 1.3 教育者观念落后,应用模式不合理 即使配备了先进的信息化教育设备,教育者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技能,应用模式不合理,设备的配备就体现不了价值的存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模式,一个学校中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的教师依旧为数不多。这就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制约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进程。教师信息素养亟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培训,紧跟时代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只要注重培训的数量,质量更值得关注。不仅仅是技术应用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2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2.1 为学校提供专业系统的指导 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和政令的畅通,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规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质量。这就需要学校得到具有专业系统的指导。不仅在硬件技术方面给予指导,更应该提高相应的软实力。对于硬件技术技术上的指导,技术队伍要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在软实力方面,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学校教师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信息化这个环境下提高执教从教的能力,以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的素质。信息化教育引发了传统教育的变革,最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学习和短期培训,结合不同教师所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进行培训,我们可以采取以在职培训模式为主、多种培训相结合、分层推进的方式,逐步提高教师教育信息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教育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素养,使信息化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得到充分体现。 2.2 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在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全校教师共同制订一套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评价指标,使学校各系统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相应的规范而协同发展,指导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化信息建设。真正实现自己为自己立下规矩,定下标准,并进行实施。评价机制的作用就在于对信息化教育工作进行的实施和监督,并以此促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并保证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共同制定评价机制,这种制定方法对于本校教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人担心的不公正因素,保证信息化教育的落实和有效性。 3 结语 信息化教育的实现需要中小学长期为之奋斗,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革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大家携手去探索和改进,提高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浅议“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教育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小学教育现状,重点针对中小学课程辅导如何信息化进行了详细探讨,结合经济学“反脆弱”原理提出了有效的可落地的实施方案,最后总结出政府要加大调控手段,应大力有效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和互联网技术,免费推出高互动性与鼓励个性化学习的在线教育服务创新产品,打击盗版教育产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 信息化 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事关国家、民族、家庭的大事。很多家长和孩子也都很发愁,到底该怎么学习,花最少的时间和钱就能换来好的高考成绩、实现利润和效益最大化? 一、中小学教育现状 1.线下教育 目前,据我了解学校的老师讲课普遍没有90年代的教师那么认真,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考试和做题,然后就对一对答案,至于有些学生弄不懂的知识,老师也不耐心讲解。有些老师还利用周末办个补课班,顺便收取学费。在这个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老师的道德底线也在慢慢下滑。 由于中小学教师普遍待遇偏低。一高中教师每年收入大约5-8万元,普遍感到待遇还不如菜市场卖菜的小贩,更比不上那些演电影的演员和歌星。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普遍不受尊重。久而久之,老师们的心里慢慢感到不平衡,他们面对高速飞涨的房价和物价,他们也有家庭和孩子,他们也要赡养父母,他们不得不为了生计去想办法开个课外辅导班,挣些钱来维持生活。于是各种课外辅导班就油然而生了,当然国家政府也明文禁止不准在校任课老师办课外班,但还是屡禁不止,原因是没有从根源上去思考和分析这个问题,即没有治本,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2.线上教育 有些企业钻了教育产业化的空子,他们大多以工具平台、pk竞技、题库、在线外教、在线评测、单词/口语学习、课程表及终端工具等学习app为主,缺乏创新,产品内容比较传统,就是把线下学习,搬到了线上,互联网还只是起到了舞台的作用。中国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种模式还是受到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喜欢,由开发者负责搜集各种考试、知识点资源在其app上,供用户在线答题冲刺,同时还提供了在线互动等功能,被广大学生族所追捧。有些不法分子不惜道德和良心,录制网校视频,通过网站和QQ群大力盗版视频,低价贱卖,互联网资源简直是一团乱麻。 3.存在问题 大量的盗版教育网站和盗版视频也纷纷粉墨登场,他们不惜代价在那里录制盗版视频,采取连环九扣的营销手段,先是低价勾引学生,然后慢慢下圈套,通过卖密码的手段欺骗学生,赚取利润,他们通过这种低价贱卖、薄利多销的手段获取了可观的利润。他们一方面侵犯了知识产权,不尊重老师;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是一种欺骗行为,伤害了学生,骗取金钱和浪费时间。 二、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1.反脆弱的生存策略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只要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这句名言无疑是对反脆弱原理的最佳阐释。无论是想要最大化个人人生价值,还是想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国家,如果能够汲取反脆弱的智慧,在错误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波动和混乱中淬炼成长历程,从而变得更强大。 而作为社会中的学生,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波动的教育产业化大环境中,我们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保住自己的学业,稳稳地走上人生巅峰呢?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作《反脆弱》中给出了我们答案。什么是反脆弱呢?在书中,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如此定义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事物,当他们被暴露在多变的随机性事件之中,他们不但没有遭受负面影响,反而能够在混乱中茁壮成长,不断壮大,这就叫反脆弱性。简而言之,反脆弱性可以让事物在混乱多变的环境中变得更好。我们的学生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阐释的反脆弱机制会得到很大启示的。 经济学,其实就是研究选择的学问,而选择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结果的不确定性。愿我们以经济学的不确定性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反脆弱的生存策略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顽强成长。 2.该出手时要出手 当执政者深入理解了反脆弱原理,明白了适度的混乱和波动有益于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那政府就不会总是动用有形的手去抑制市场波动和小的经济危机。剥夺市场应有的反脆弱性的集权只会导致脆弱,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有悖于执政者的初衷的。政府要大刀阔虎进行整顿教育信息化市场,特别是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在职教师的待遇,整合远程教育平台,打击盗版教育视频。 三、建议解决方案 1.加强“互联网+教育”服务 智能题库、在线解答以及学习讨论社区等模式正在悄然兴起,线下机构的部分功能正在逐步完善成为可通过线上规模化实现的最佳形式。但二者融合度不够。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来融合优质课程,同时强化老师和学生的互联网意识。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2.加强家长和学校的互动性 传统教育机构长期面临的问题一定程度是由于购买者和使用者分离造成的,家长作为主要的决策人却几乎不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家长要积极引导,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互联网可以有效强化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解决家长和学校信息不对称问题。 3.大力开发移动端应用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互动答题的手机应用,包括背单词等都是为了满足人们零散时间学习的需求,同时要普及学生们使用手机学习的意识和乐趣。 总体来说,从经济学角度,笔者认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十二年中小学教育应该是国家培养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础阶段。当下强烈建议政府要贯彻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大力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二者融合,推出实用和民生的在线教育产品,打击盗版教育视频产品,提高学生 “互联网+教育”学习的参与度。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感受美国中小学教育文化 摘要:中美教育文化向来是广受关注和争议的热点话题。2015年笔者有幸亲身感受了美国的教育文化。本文从美国的教育体制、小学、中学教育感受等方面阐述了笔者眼中美国教育文化的一些特点及特色。文中的几点切身体会希望能给国民大众、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教育文化 中美教育文化差异一直广受关注,也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孰是孰非,褒贬不一。2015年,笔者有幸作为访问学者出访美国西俄勒冈大学,亲身感受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文化。本文中的几点切身体会希望能给国民大众、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同时也会对促进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点有益的帮助与借鉴。 一、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学制总共是12年,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同时,美国中小学教育通常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20―30人,小学教师一般每天上5节课,教师办公室常常设在教室里专门的教师办公区域。简单说来,美国的教育体系分为私立和公立两大部分,但是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在美国的中小学中,25%左右是私立性质的,他们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社会捐赠以及宗教社团的支持等。75%左右的学校是由政府资助的公立学校,实行12年一贯制的义务免费教育。而在美国的中小学生总人数中,大约有10%来自私立学校,90%来自公立学校。 美国小学教育的学习课程一般科目较少、内容较浅,同时学生在校时间短,课后家庭作业也很少,因此学生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安排课外生活,小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去玩。笔者所参观的一所小学是上午8:15上课,下午3点放学,一天上6节课。附近的一所中学也是一天上6节课,为了错峰,这所中学上午9:15上课,下午4点放学。美国中小学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教学内容乃至布置作业,都会尽量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联系。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有毕业考试,但是不排名,也不作为升学的依据。此外,美国的教室面积大都比中国的小,但设备设施相对先进,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教学软件、配套资料等随时可用。在美国,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学校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虽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基本设施都有,所以美国上公立学校的W生基本上就不存在择校的压力。 二、感受美国的小学教育 为了切身体验美国的小学教育,通过邻居教育专家Sara的介绍,笔者获得了去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附近的一所小学参观学习的机会。下午1点,笔者随同Sara开车前往Salem附近的一所小学。由于是提前预约的,该校校长协同一位教师共同接待了我们,这位教师全程带领我们参观各年级的课堂教学。 参观的第一个班级是一楼的一年级。一进教室,笔者就看到岁数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原来这节课是安排五年级的学生一对一地教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学校图书馆查找并借阅图书。在这所学校中,学会在图书馆查资料、借书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其中,这所学校图书馆中的书籍条码都被形象化为不同种类的菜单目录,每一类型的书籍归属于不同的菜单目录下面。通过使用书类菜单目录,在五年级哥哥姐姐的帮助下,每个一年级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在学校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的方法。接下来参观的是一个三年级的课堂,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后来听随行教师介绍这个课堂是三年级学生和四年级学生的混合班级。见笔者疑惑,随行教师补充说这种混合班级有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配合教师管理低年级学生的能力。随后参观的是一个二年级的课堂,一些小孩在用火柴棍之类的东西借助胶水动手搭桥,另一些小孩子则直接坐在教室图书角看书并讨论,其中还有个小孩是用左手写字画画。一个教师坐在讲台旁边一边看资料一边监控整个班级,并不干预学生的异常行为。参观的六年级学生是在上阅读课,教师和学生围成一圈坐在地毯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故事结束,教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是积极踊跃地发言,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在课堂考察过程中,基本上没看到教师一本正经的在讲台上讲课。在所参观的学校中,我们看到走廊、教室墙上到处都悬挂着学生的故事集、小论文和一些图文创意作品和作业。此外,在本次参观过程中,笔者就看到一个小女孩坐在走廊地上看挂在墙上火山爆发的图文资料,于是笔者就顺便问小孩:“是不是每天在学校都很开心?”当然,笔者得到的是不容置疑的肯定回答。 在与一些教师和学生的闲聊中,笔者除了发现小学教师包班上课和混合班级等事情外,还发现了一些现象。譬如:小学没有课本;小学升中学不必考试;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打瞌睡、可以看与本课无关的书籍;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接话或者是提问;学生学习环境比较轻松,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教辅”;等等。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所羡慕的美国小学教育。笔者以前对美国人的印象是他们活泼开朗、自信乐观、充满活力,然而当笔者深入了解他们的教育之后,才逐渐理解这些性格是来自教育上的培养。 三、美国自主研究的中学教育 美国初中生的课程内容与小学相比,开始逐渐加深,但是与我国初中生的课程内容相比,其难度仍旧低很多。在小学阶段,美国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到了初中阶段,美国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美国初中的课堂教学氛围还是和小学一样,都是比较活跃的,同时也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关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由全班性的教和个体性的学转化为小组化的集体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每个学生都会有较高的参与度。教师也不会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教材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是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联想或者是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学生不仅能在轻松、和谐、开放、自主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且其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地重视和体现。因此,美国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独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 美国的中学和高校一样都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多元化,除了必修课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等,剩下的全是选修课,因此也没有同班同学的概念,大多实行的是走班制。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实行的是分层教学,分为初、中、高班,目的是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尤其是那些动手操作比较强的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勤工俭学项目、演讲辩论比赛以及一些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教育非常重视每个个体的综合发展和进步。同时,美国的中学培养完全是和大学教育接轨的,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中学教育就努力向什么方向去培养每一个学生,所以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完全不存在不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但是,美国的高中教育也是比较严格的,和中国的高中生一样,美国的高中生升学压力也很大,尤其是那些想要考取名牌大学的高中生,他们要努力学习,去尽力考取好的成绩,以便可以实现自己的名牌大学梦。 四、结语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在家里接受家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会越来越高,而这种教育方式是每个家庭的自愿选择,不是美国各州统一协调安排的结果。美国是一个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他们的教学目标是每个孩子都具备天生独特的优点,不允许每一个孩子落后,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受出身和种族等的各种影响,这也是我们国家必须要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一定的改革,也在学习我们国家的统一大纲和统一考试,因此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教育的独特优势,不能妄自菲薄。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关于提升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的若干思考 【摘要】目前,贵州省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增强,合作效率加大,来黔留学和出国留学事业不断发展,但仍存在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政策不健全,整w水平不高等问题。本文对我省中小学的对外开放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也对构建对外开放的相关制度政策、课程设置和社会支撑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指导中小学对外开放合作的实践。 【关键词】贵州中小学教育 对外开放 合作水平 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招收海外学生,引进境外教育资源,开展境内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办学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活动。?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和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衡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一把重要标尺。“十二五”以来,随着贵州经济、科技、文化对外开放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高,教育对外开放也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趋势。但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对外开放合作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对于我国西部的贵州来说,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而对外开放合作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中小学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道路。 一、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贵州对外开放合作的领域开始拓展到了教育领域。1999年,经教育厅批准成立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它在贵州中小学对外合作和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了贵州中小学教育的对外开放,推动了教育交流合作向的发展,组织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流合作活动,从合作交流的深度、广度和参与度都有了空间发展。不仅有教育资源的“走出去”战略,“请进来”的优秀资源也有了不断的加深和拓展。 “走出去”方面,省教育部门组织了教师学生多次的海外学习交流活动,以强化学校对外开放的发展意识和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数据显示,2010年,组织了赴西班牙、瑞士的基础教育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的督导考察团。2011年,成功举办贵州中小学生赴美国、英国、新加坡的游学夏令营。2012年,组织部分中学生参加新加坡游学活动,参加新加坡立化中学承办的亚洲学生领袖交流与座谈会。2013年组织中、小学生参加韩国、英国、美国游学交流活动,澳洲游学冬令营活动。④2014年,根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组织中学生参加美国插班生活动;2015年,组织小学生参加新加坡、欧洲、美国、澳洲游学冬令营活动。 “引进来”方面,吸收各国的优秀资源,组织文化交流和合作办学,为资源的引入提供便利条件。2008年以来,教育部、外交部、贵州省政府在贵阳联合举办了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通过合作交流拉近各国的文化距离,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09年,贵阳一中成为通过加方认证的“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教育部海外中学”,开设中加双高中班,采用两国高中核心教学大纲,参加中加两国高考,获两国高中文凭。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于4月16日正式开通运行“来黔留学网”(http:///),开展留学资讯宣传的新渠道、新平台,支持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奖学金等一系列政策推动引进来政策的发展。 我省对外开放合作的进程的不断加深,显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不断扩大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启了贵州教育对外开放新思路,来自中国及东盟的众多官员、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学者一起分享经验、交流成果,开辟贵州教育对外开放新渠道,深化了教育合作,加强了双方互信,加快贵州教育“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贵州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组织中小学的冬令营夏令营游学活动,包括了欧洲、美国、澳等国家。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和加强国际学校的合作等方式,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吸收,取长补短,对于我们教育文化的创新也是大有裨益。 (二)中外交流合作深度不断加强 2012年,贵州中澳合作学校省教育厅批准,由贵阳一中学与澳大利亚国际应用教育学会共同创办,注重学生个性及特长的发展,也可选择到美国的公立高中作交换生。2015年10月,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计划将于2016年1月下旬组织部分小学生参加澳洲游学插班生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师生体验不同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方法和不同的师生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师的教学技能,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方式,增强沟通技能,使中小学教师学生具有更强的文化融合能力。 二、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的不足 经过上述的特点的总结,可以看出贵州对外开放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一)政府交流合作政策和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来黔留学网”公示内容显示,很多政策法规文件是针对高等院校,涉及中小学教育的非常有限,且展示数据不够规范具体,资料范围不够广,内容深度有待加强,导致交流合作制度不健全。留学资格和外籍教师考核审查和管理的监管缺乏专门的负责部门,对外输出教师的培训缺乏统一标准等一系列规定尚属空缺,使监管失职,造成职能部门权利责任混乱。 (二)学校水平不齐导致合作交流的水平不同,“引入”数量不足 据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数据资料显示,我省对外交流合作学校的质量和数量和交流对象的知名度有待商榷,交流的深度和宽度无一不受此影响。学校的交流安排限于国际班、东盟交流周和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大多是海外游学活动,交流时间短,对于交流的内容把握有限,会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中小学生的外国语掌握水平有限,缺失对于交流的自主性。外籍教师水平考试制度缺乏,外来课程在贵州省本土的适应性缺少评估部门和评估标准,班级设置和课程设置没有严格规定等都需要学校各部门进一步完善。 (三)社会关注度不足 在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来黔留学网”官网,未见与官方交流沟通的渠道,说明网页推广度不高,间接反映社会的监管和关注度不足。社会力量在对外合作交流中的地位可与学校比肩。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和力度对出国留学和出国游学的数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三、提升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的策略研究 综上所述,贵州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资料很不完善,学习和上升的空间很足。我们需要中小学的开放交流,我们需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对外交往能力和开放包容的思想意R,我们需要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少年儿童,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的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对外合作的目的,无非是要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质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利用各种资源和机遇,推动学生的发展。而教育理念和思维的差距,更要求我们从以下方面考虑中小学教育的走向。 (一)国家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意识水平,提高教育投入 首先,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合作项目的信息宣传,宣传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有选择性的引进教育形式,使教育交流的观念深入人心,积极主动的开拓视野,更新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方式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出台教育开放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如简化审批流程,制定人性化规章。其次,加强教育管理,完善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制度,提高管理和监督人员素质,引进国外管理手段,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比如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教育周”的重要平台作用。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质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财政收入增加后才有提高教育投入的能力。提升学校形象,引进外部企业投资,采用新型投资形式,如众酬等。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增加教育经费总量。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教育。 (二)学校优化开放合作的交流平台 学校这一教育交流开放合作的平台是师资力量、课程教学、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暖床,是对外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应借鉴国外灵活性和多样化的教育课程设置,积极创设开放合作性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如个性特长、优势领域的发展等注重语言在对外开放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使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应注重师资建设,开阔国际视野。在面对不同文化时,教师应有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学习力,了解国家间差异,尊重差异,并能在不同文化中引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独立包容的人格。在面对学习内容时,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师在对外交流合作中的学习和交流能力,利用科技技术,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四、结语 目前,近几年内,贵州省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坚定国家领导,学校教育机构为基础,社会大众为支撑力量,以促进学生对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完善和提升贵州中小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探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摘 要: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专业技术教师的缺乏导致了乡镇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使乡镇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缓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乡镇;教学点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即使在偏远的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的2015也是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关键的一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也大步跃进。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然而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尽管乡镇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提升工程的开展以及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2.以丹江口市凉水河镇为例,最偏远的观音教学点的电脑在2015年都实现了光纤100M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乡镇中小学校园网的接入,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3.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十堰云平台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好的应用和转变。 4.基本所有乡镇中学、小学都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但是村小及教学点还欠缺,网络教室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的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影响学校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 2.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基本每节课都会使用信息化设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乡镇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停留在找课件修改后上课的层面上,特别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上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3.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教学设备的使用不充分。在乡镇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在乡镇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 三、如何解决现阶段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乡镇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只有领导重视了信息化建设,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领导重视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同时,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Y金管理、人力调配、政策制定等都要靠领导的决策,这样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正常推进。 2.加大培训,首先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其次培训教师。教师信息化提升工程恰到时机,教育局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考核之中,学校把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之中,通过三级考核全面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极大地促进中小学教师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3.争创环境。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做好资金的统筹管理,努力配足配齐硬件,丹江口市已经建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开放型教育信息网络;各级各类学校建成局域网,校际之间应该真正实现相互访问,资源达到共建共享,组织全市相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加强专用教室建设,每个学校要配齐教师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录播室、网络监控系统等。 教育信息化是催化剂,不断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乡镇中小学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机制,注重运用,讲究实效,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中小学教育问题论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大到教育政策的出台、教育体制的创新,小到教育手段的改进、教育方法的丰富,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并促进着教育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本文立足于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尝试发现中小学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关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趋势 问题 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得到人们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是日益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还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曾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大会上表示,要让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出彩的工作之一,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光辉里程碑”。由此可见,我国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毋庸置疑,教育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的均衡发展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推进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教育发展中难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所以,明确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发现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促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化改革进程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发展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能够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学习方式,逐步实现教育教学和信息化技术的高度融合,让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影响力和作用进一步彰显。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数字化环境建设和应用能力提升并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不断升级,功能不断优化,产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会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进入不同的学科教室,以网络化、多媒体化、移动化和智能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对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以及对教学终端建设的加强,学校将很快实现互联网覆盖,学生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还要加快对教育领域内网络的升级和改造,确保区域全覆盖,保障网络校园的顺利运行[1]。此外,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升,对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课堂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并且随着新型移动设备和智慧型产品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单一授课的教学形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信息技术必将逐渐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考试评估、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个领域都得到全方位有效地应用。 2.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因此,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必须要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今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点要由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转向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把握,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完美融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中小学教师任职基本资格条件之一,并通过要求教师进行电子备课、网络教学、在线学习和评估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培养出一批优课名师、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信息技术学科的优秀带头人,以及一大批农村信息化骨干教师。 3.教与学的方式更趋理性和多元化 虽然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逐渐进入常态化、普遍化阶段,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体上不高,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比较单一,信息技术更多是作为知识呈现和视觉辅助工具,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更为明显。许多配备了交互式白板的课堂,白板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使用,多数教师主要应用书写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功能,没有很好地体现白板的交互性和生成性,“以讲为主”的课堂形式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为了应用而应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逐渐扭转这种局面,《规划》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创新[2]。一方面依托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大力推动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鼓励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例如,虚拟现实的运用、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等,通过这些技术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活动,进而促进创新探究实验室和数字化实验室的建立和推广。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角度出发,按照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活动、多元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自主开发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标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能力测评,能够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能力的提高。 4.数字资源组织方式和分享方式不断创新 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主要采取购买、网上下载、学校自制和交流交换等形式。这些资源主要是以教师讲课的形式和以知识点为线索组织的。随着新的教与学方式涌现,以及互联网上出现的大规模开放性课程和资源,教育资源的组织方式和分享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师既是资源内容的消费者,也是Y源内容的制造者,他们从单纯的使用和索取向共同建设和分享发展。资源来源也从权威性向草根性发展,优质资源的重要来源不仅是名校名师,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同样可以提供优质资源。资源在形式上要具备个性化、便利性、反馈及时等特点,以适应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发展趋势。因此,随着科技装备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学习者将成为教学工具和平台的主导者,将来的教学将从提供资源转变为提供工具与平台。 5.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治理能力逐步提高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评价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主要业务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包括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实施跟踪监控,并建立数据库;对学生的学籍、安全、健康、成绩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自主归纳、搜集和数据分析;利用物联网和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学校人事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装备使用监测、校车运行等方面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跟踪定位、远程传输、动态管理。这些教育大数据通过搜集、提取、处理和分析,将会对中小学校深化教育改革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教学质量监测、教育督导评估、教育科研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作用显著。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已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新生事物,要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仍然还存在一些需要大力破解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紧迫感不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重布置轻落实。教育信息化是各种业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需要大量组织、协调、沟通、讨论的工作。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口头上对于教育信息化都很重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处于力度不够和推动缓慢的状态,一些根本性、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二是重建设轻应用。有些部门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配设备,造成信息化投入比例失调,硬件投入大,而资源配置、教师培训、应用平台等投入比例通常不到10%,这已经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高效、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三是重教学轻管理。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理解片面,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开展应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和目标缺乏认识,管理方式落后、管理程序不规范、管理数据不标准以及信息共享程度低。 2.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不高 虽然广大教师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能力有所提升,但离实施课程改革、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面向未来创新人才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应用显现出低水平、简单化的状态。教学信息化在很多地方和学校呈现出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模式下的信息化,而没有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改变传统管理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引领推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无论是教学信息化还是管理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显现出新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出现,意味着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处于失衡的状态,那么他们获取信息的机会也将出现显著差异。 3.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创新不够 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极具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设施设备、教育资源、师资培训及教学改革等诸多环节。应用驱动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机制创新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资源建设、运行维护、教学应用、教育管理、效益评估、师生发展等方面仍然显得创新不足。在投入上,除了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外,还需要加大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通过一些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多渠道充足教育信息化工作资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如通过校企合作免费试点信息化项目、企业公益捐赠、建设经费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服务外包、BYOD(学生自带学习设备)等,逐步探索“社会支持、民间参与、共生发展、合作多赢”的新途径。在应用上,只有将信息技术推广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推动教育领域从理念到实践各个层面的变革,才能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4.对新数字鸿沟的重现程度较弱 我们无法否认受地域状况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所谓的“数字鸿沟”。缩小“数字鸿沟”的第一步就是让那些来自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信息技术,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但是,拥有了信息技术之后,学生应该怎么做呢?他们会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来做些什么呢?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哪些差异呢?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研究把它归纳定义为“新数字鸿沟”。所谓“新数字鸿沟”,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简单来说,就是在校师生在拥有了计算机和网络之后,会不会正确地使用计算机?怎样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这是比给学校配备计算机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值得人们的关注。相关政府和教育部门不仅要保证学校师生能够接触到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还要建立一整套的制度设施去保证师生能够正确且高效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教育公平的初衷。 三、对策建议 1.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教育部又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相关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说明,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教育信息技术存在诸多的优势,譬如可以通过网上培训、互联网授课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可以通过扩大学生的入学比例来促进教育的普及化,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改善学习方法和手段等实现教育的公平公开,还可以支持和发展终身学习,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和竞争力等。其次,教育信息化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适用,而且和语言、文化、环境这些因素也没有多大的关联。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就有机会接受教育。它可以扩大人们受教育的几率,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妇女和儿童,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阅读的机会,可以为社会上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可通过种种方式和途径增加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人们受教育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使得全民教育的目标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共同分享高|量的教育,并有机会发展终身教育。再次,各地区应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增加师生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同时,加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力度,保障学校计算机数量和网络的正常运行,提高师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效率,以及完善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框架,评估与检测政策实施过程和目标的达成效果,发展教师和学校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移动学习。 2.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能力 要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加强管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前后的自评工作。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培训前目标的制定、内容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和效果的评价,还需要对培训的教师展开培训前和培训后的自评工作。培训开始前,对教师展开自评活动是加强对教师信息知识的了解,为后续培训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培训结束后的教师自评活动则是对照之前教师的基础,检测一下培训的绩效,同时,也为后期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依据。第二,侧重对教师进行课程方面的培训,改善薄弱环节。经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必须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促进各方面发展。(1)要加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信息技术一旦进入课堂,必然会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2)不同地域的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在知识的推广方面基本上不会存在太大差距,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会因能力和设施的完善程度存在鸿沟。因此,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第三,要完善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制度。通过各方面的调查和研究,要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主要是从教师培训前的能力现状和学习需求、培训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网络研修的合格率、实践成果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3.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统筹调度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年度重点督办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相关责任,对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难点问题,能够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并形成会议纪要。第二,建立检查督导和领导包点联系责任制。成立试点工作专班,科学制定信息化试点工作线路图,将信息化试点目标进行细化,在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细分层次目标,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规划、教育应用和效果评价体系上将路径图分解为具有操作性的小目标,并在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上科学规划。第三,构建三级联动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明确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实施主体,教育局长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求各校组建教育技术中心,选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中心主任,给予学校中层干部相应待遇,形成层层传导压力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有人担,工作有人干,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第四,建立月报、通报制度。为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建立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月报制度。要求各县(市)区每月报送一次当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推进情况、应用情况、政策保障及典型经验做法,并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定期通蟾鞯亟逃信息化推进情况及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第五,建立绩效管理和激励表彰机制。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纳入县(市)区政府、学校绩效目标管理;开展教育信息化先进县(市)区评选、示范校评选,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与评先、评优、晋级挂钩[3]。 4.多措并举弥补“数字鸿沟” 第一,促进数字弱势群体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带领师生开展数字化信息技术方面的尝试和体验,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乐趣,进而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和研究活动。第二,鼓励相关机构对偏远或者薄弱校区的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其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而能够进行有效地指导和帮助。第三,完善对中小学师生教育信息化的统计,主要是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具体使用情况,主要包括学校计算机数量、计算机的使用频率、应用的方式和目的等等。第四,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于偏远或者经济落后地区,计算机并不是家中的常备资源,所以,教师运用计算机的几率并不高。那么,学校则成为他们进行计算机学习和操作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程度高了,学生自然能在其带领下得到发展。第五,充分发动社会的力量,在图书馆、文化中心或者社区机构等地方组建一批精通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志愿者,让他们通过闲暇时光向社会上的老人、小孩或者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教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对教育信息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幼儿园教学论文:浅谈幼儿园教学中游戏与课程相互渗透 摘 要: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教学中课程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课程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游戏;渗透;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航逃,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三、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教学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课程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探讨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教学论文: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现代幼儿教育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渐渐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多媒体课件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一些负面的情况。 一、让枯燥的学习内容“活”起来 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而在很多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中,有些内容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心理学中指出,3~6岁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习离不开具体事物及其表象的支持,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还较低。尤其是小班幼儿对许多抽象的概念及隐性的科学问题难以理解,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所以孩子们对有深度的活动就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对于此类科学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运用孩子感兴趣的那些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丰富的元素,会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如在《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中,要让孩子们了解鸡蛋的秘密。如果单凭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了解小鸡从鸡蛋里形成、孵化的过程着实较难。即使讲得再生动,孩子们最终还是一知半解。在活动过程中,我运用PPT播放了小鸡在鸡蛋里形成的全过程,还增加了一些音效。孩子们观看的时候,都瞪大了眼睛,看着画面,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太神奇了吧”、“你看呀,原来小鸡这么小”“小鸡,加油”等等话语,孩子们对活动的浓厚兴趣显而易见。 二、模拟拟人手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对于抽象的知识或抽象的概念往往不易理解。幼儿往往是一知半解,而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人物化地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利用图像动画,人物语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地展示重点和难点。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可爱的人物,把静态的知识通过可视、可听,从而使幼儿得到较多的感性知识,在多媒体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如: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活动中,教师首先把时钟作为小客人来到我们班,在讲解重难点整点、半点时,课件中讲述了时钟“豆豆”的一个小故事,豆豆有三兄弟:时针、分针、秒针。在认识整点半点的基础上,幼儿很难分辨到底是几点半,(时针介于墒之间),课件通过直观形象地进行时针分针的演示,并通过人物化的语言,把教学中静态变为动态画面,变说教为形象视觉刺激。由于把时钟进行人物化,使得跟幼儿有亲切感,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让幼儿很快地正确掌握了半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不仅将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对生活中不存在的景象进行模拟,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越强烈,对事物观察的就越仔细,就越能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讲述《森林王国》这个童话故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模拟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丰富了幼儿对森林的认识,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在放完多媒体课件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幼儿创作一幅关于森林与动物的图画。随着这种教学的不断进行,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在不断地加强。 四、优化活动过程,发挥幼儿思维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课件最大的优势是化静为动,化无为有,化抽象为形象,可以将老师难以用语言理解的词汇,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可以将老师无法准备的历史人物再现出来。老师不再为教学活动而准备繁琐的众多教具,可以使用课件呈现出来。在幼儿眼里,多媒体课件就像一个八宝箱,什么都可以有,而且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而激发幼儿的交流意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挥幼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如:大班科学《有趣的头发》活动中,其中要求幼儿了解发型。幼儿缺乏对发型的全面了解,如果用一张张图片,教师可能无法全面第展示图片,而且显得呆板,没有感性结合经验。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制作了课件,把不同时代的,不同年龄的,不同职业的人的发型一一展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在边看便思维的活动中加深了幼儿对发型的理解,既发展了想象力、思维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在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因为有了多媒体技术,因此很多时候,不需要老师动手去制作大量的教具,往往一个活动靠一个课件就可以了,或者依靠电脑或电子白板进行演示,这样,教师的动手能力就会逐渐降低,也遏制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在遇到要进行教室环境布置,或者新的大型教具的制作的时候,就会按照以前的旧思维来进行制作,很难有所创新。在音乐活动中也是如此,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活动时老师有时会直接播放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演唱,而减少了自己弹奏的时间,使得教师的钢琴水平和弹唱水平也在逐步下降。除此之外,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些课件,有的过于精美,会用上一些好看的图案装饰。但是这些装饰会在活动中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会去关注这些细节,而忽略了教师真正要他们关注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会形成反效果。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被分散,教师就很难继续进行活动,还要想办法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回,那么活动可能会显得有些混乱。 多媒体技术对幼儿园教学来说,是在课程改革中凸显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认知与情感发展,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去开发、探索和研究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幼儿园教学论文:构建学习型组织与幼儿园教学工作管理 自从出现人群组织,管理也就产生了,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给管理下定义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的能力,通过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个体与组织的不断交互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的管理思路的思考,激励我们对幼儿园教学管理工作的探索。 教学工作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业务园长管理教学,不外两种重要途径:一是要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有关机构的作用;二是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善学、乐学、善教、乐教。彼得・圣吉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对幼儿园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与坚定教师信念 1.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深入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地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育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作为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维度,教师的教育信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它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教育信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的改变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 2. 坚定教师信念。(1)坚持“师德为先”。在教师培训学习时,我们一再强调师德的重要性,@是因为“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如果心中没有为教育事业奋斗、奉献的坚定信念是不可能在纷繁喧嚣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坚守情操,默默耕耘,不断付出不断超越的。我们要引导所有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工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育人过程中体会收获的甜蜜,坚定信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2)注重人际沟通,加强教师的心理保健。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热爱工作、做好工作,以及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都是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促进意义。 作为领导者在幼儿园管理中应多运用法国作家拉封丹寓言中所说的“南风法则”,尊重和关心教师。多点人情味,多些爱的表达,尽力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创设“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多方位想办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努力使每个教师都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将个人目标融入整体目标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二、改善心智模式 (Improving Mental Models)与教学评价 心智模式是我们看待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维定式,改善心智模式是改变组织成员行为方式的基础和前提。在幼儿园开展园内评课活动时,往往是表扬的多提意见的少,因为教师们在共同的环境中长期一起生活、工作,不由自主地思维也会受到类似同化的影响。所以不但看不见自身的不足,连同伴身上的不足也自动忽视、过滤了。扭转这种局面,改善心智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这能促进教师对教育行为“有效性”的正确认识。一个教学活动不是热闹地开展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了就是成功和有效的。企业界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非常有意思。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像几个人比赛穿越一块玉米地。要比的是什么呢? 比谁穿越得快,先到头;比在穿越过程中掰的玉米多;比穿越过程中谁的伤口少,因为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联系到我们教学活动的评价,所有手段的运用、气氛的渲染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是否有益于孩子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否对孩子构建正确的学习模式有帮助?是否在活动中考虑到了不同孩子的学习经验及学习能力?……修炼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对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正确认识和把握。 三、建立共同愿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与调动教师积极性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愿望,是一种鼓舞人心、能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衷心渴望实现的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当一群人真正奉献一个共同愿景时,将会产生一股惊人的力量,他们能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幼儿园教学管理所采取的各项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个目的与教师们的工作愿景应该说是不冲突甚至是高度一致的。试问,教师所做的工作不是更好的为了孩子的发展吗?教师所不断追求的不是为了更快的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吗?如何能让所有成员都对我们共同的愿景衷心认同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组织内部,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对组织共同愿景的支持程度也影响了她们在工作上的发挥。 1. 真正遵从:看到愿景的好处。去做所有被期望做的事情,或做得更多。遵从明文规定,像个“好战士”。这样的老师往往会迅速成长为幼儿园的中坚力量,在各方面都能做表率,是骨干教师。 2. 适度遵从:大体上,看到了愿景的好处。做所有被期望做的事情,但仅此而已。是个“不错的战士”。这样的老师只是表面做到了要求的工作,但由于没有全心投入,所以没有额外付出也收获不到突出表现,在幼儿园里这样的老师也为数不少。 3. 勉强遵从: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愿景。既不感兴趣,也没有干劲。这样的老师有一定的能力,属于不得不做刚好符合期望的事,但也会让人知道,他不是真的愿意做。这样的工作态度,很容易成为团队中的刺头,同事们都不愿意接纳。 针对以上的类型教师,在团队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在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如日常教学、公开观摩课、教研组学习等,应该尽量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一种尊重、理解、支持的心理环境,让教师们既有制度的约束,但同时也有个人发挥的广大空间,而且也能得到同事们的理解与认同,让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让骨干教师影响普通教师、带动“冷漠观望”的教师,实现共同进步。 四、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与教师专业成长 团队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即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应当“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这是国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专业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业知识,需要自然科学、工具性科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教学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幼儿园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而构建学习型幼儿园也就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教师个体的自我学习及整个团队的共同学习、向上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体验到了对自我和他人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学习与总结。在这样的团队氛围内,教师的各项专业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例如,鼓励教师不断参加学历进修,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因为通过深层次的理论学习能使教师静下心来剖析、反思自己的教学;积极开展幼儿园内各领域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学、研结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帮助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橹薪夥懦隼矗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个人技能比赛、课件制作班培训、英语口语练习等方式,可以让教师们体会到在一个充满学习乐趣、互相帮助、良性竞争的团队中,只有加入学习、共同前进才是不让自己掉队的方法。 五、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与教学事务管理 我们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应该学会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事务中,业务园长、保教主任、各级长、教研组长、教师就构成了教学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业务园长的作用侧重于组织与管理,即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管理教学及教科研的开展和了解幼儿学习情况;保教主任的重点在于日常的事务落实与反馈,即对业务园长组织的各项工作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师幼情况,提出合理建议;而研究教学教法,具体开展教研活动就要紧密依靠教研组发挥作用;分析教学质量、开展日常教学则要依托各级组来进行;作为个体的教师,在系统中既要管理好自己,即不断提高来适应幼儿园总的要求,又要配合系统内任何一环节的工作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因此,第五项修炼提出的“系统思考”,在幼儿园中来理解就是要让每一个教师与幼儿园整体形成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并以此来观察整个工作,从而决定我们正确的行动。而在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中的领导,应该充分观察认识到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从促进教师成长的角度来说,树立因人而异的管理观,促进全体教师主动地、可持续地发展。 幼儿园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教材形式,丰富教材内容 当前的幼儿园教材通常为纸质版,内容主要以文字、图片为主。对于幼儿而言,纸质版的教材缺乏吸引力。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当前的幼儿园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文字编辑,图片、动画展示等功能对教材进行创新。可将纸质版教材改为电子版,将原本的文字教材通过音频、动画等方式进行展示,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聪明的鲁班》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中,老师可通过多媒体对原本的文字部分进行创新,将原本呆板的字体改为活泼、可爱的新型字体;将原本的文字、图片浏览的学习方式改为音频朗读及动画片展示方式,丰富教材的展示形式。 二、发挥信息共享性,丰富教学资源 当前幼儿园阶段的教材普遍相对较少,且更新较慢,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随着“三通两平台”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当前幼儿园教学的硬件设备条件,而且也推动了教学资源等软件的发展。“三通两平台”建立的教育平台实现了“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较大程度上丰富了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可扩展幼儿的课外知识,提高幼儿的知识量。如,在学习《哈哈镜》这一内容后,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查找相关的哈哈镜的成像原理方面的知识,提高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获取教育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匮乏的教育资源进行补充,提高幼儿园教学的全面性、科学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当前的幼儿园教学资源,为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充分发挥了教学情境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如,在儿歌《荷花开》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池塘、荷花、小鱼、小虾、撑着大红伞的人等图片,并配上风声、雨声的背景音,为幼儿塑造一个细雨中生机勃勃的场景,让幼儿感受在细雨中荷花迎风盛开的场景,帮助幼儿尽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荷花开》的朗读录音,让幼儿有感情、有节奏地跟读,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为加强幼儿的记忆能力,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老师通常采用多次带读的方式提高幼儿的认字、记忆能力。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环节的教学,可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眼镜小猫》之前,老师可播放一段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段视频,在播放结束后询问幼儿对于动画片中汤姆猫和杰克鼠的看法,从而引出新课中主人公“眼镜小猫”的内容,激发幼儿对该课时的学习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衔接幼儿园与家庭 对于幼儿的成长而言,除了幼儿园的教育之外,家庭的教育也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校与幼儿家庭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实际应用中,老师可创建家长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通过家长群与家长进行交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此外,老师在布置语言、数学、绘画及工艺制作的作业后,还可利用网络检查幼儿的作业完成情况。 五、开展信息收集指导,提高幼儿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对幼儿的信息收集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可指导幼儿收集信息的方法,如在《水果歌》中,可指导幼儿收集自己喜爱水果的照片及相关的谜语;上课时让幼儿向同伴及老师展示自己喜爱的水果照片并描述该水果的特征,还可让幼儿说出自己收集到的水果谜语并同伴猜答案。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幼儿通常会遇到读音、意思不明的字、词,因此可指导幼儿自行查找答案,帮助幼儿拥有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幼儿开展信息收集指导,可培养幼儿自主解决学习困难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的动手及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幼儿园教材、资源的丰富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提高对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能力,幼儿教师应提高自身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提高对教学课堂的掌控能力。 幼儿园教学论文:将民间游戏融于幼儿园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 民间传统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将民间传统游戏作为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灵活地、创新地融合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之中,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改善幼儿园的游戏结构,丰富游戏内容;另一方面是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来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尽可能使儿童保持天生的自然状态,满足儿童对游戏的需要,促进他们全方位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教育;游戏环境;园本课程;日常活动 民间传统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书本、通过大量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构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而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改善幼儿园的游戏结构,丰富游戏内容。另一方面是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生活中、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开心学习,保持天生的自然状态,满足儿童对游戏的需要,促进他们全方位和谐地发展。那么,作为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如何即将这种优秀的资源有效、系统地融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呢?实践证明,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进行: 1.因地制宜,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应重视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让环境说话,让每个活动区域、每块墙壁、每条走廊都来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充满民间特色。比如在各班级的走廊处,用即时贴布置出一些颜色、大小不同的方格、图形、数字、脚印等;在健身区为小班和中班幼儿提供皮球,为大班幼儿提供跳绳;在手工区为幼儿准备毛线绳用来玩翻绳、打好洞的纸板用来玩穿洞,折纸玩"东南西北"等。 2.通过摸索实践,科学改良后形成自己的"民间游戏"园本课程 2.1根据《纲要》中的五大领域,将收集来的游戏根据其主要的教育功能进行归类,编辑成册。各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情况有选择地组织。 2.2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选择相应的游戏,以保证游戏的安全性。学前儿童动作的准确性、灵巧性和协调性都还不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动作发展程度又有一定的差异。如大班可以玩"老鹰抓小鸡"、"攻城";中班可以玩"独木桥"、"跳格子";小班可以玩"炒黄豆"、"捞鱼"等比较简单,活动强度不大的游戏。 2.3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创编。同时注意创编时尽可能地考虑游戏的多重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体现《纲要》的真正含义。 比 如:用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3.让民间游戏贯穿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 3.1结合本班日常教育目标,合理地将民间游戏有机地融入到每日的活动中。 比如在中班的数学活动中,教育目标为认识"6"的相邻数,就可以利用"跳房子"的游戏,在地上画上格子并分别标上6的相邻数,引导幼儿边跳边念:"6有两个好邻居,就是5和7,5是6的小邻居,7是6的大邻居,大家一起玩跳格,开心又有趣"。这样一来,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6"的相邻数,顺利达成活动目标。 3.2民间游戏可在幼儿一日活动的零散间隙中开展。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环节过渡中有许多的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的晨间活动、中餐后、离园前等。 (1)晨间活动:可以在场地上准备许多游戏材料,孩子们根据意愿自由寻找游戏伙伴、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改变玩法;也可以由老师来组织集体活动如玩"老鹰捉小鸡"、"编花篮"、"踩影子"、"吹羽毛"等,这些游戏运动量较大,除了发展动作还可以培养幼儿交往、谦让、合作的能力。 (2)体育活动: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腿部力量,提高孩子的跳跃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可以在大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编花篮"来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同时不失时机用比赛来激励孩子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比如:体育游戏"跳格子"、"玩沙包"、"冰糕化"、"丢手绢"、"荷花荷花几月开"等,可以造出不同的玩法。 (3)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活动与活动间的过渡、午餐后、离园前等各环节,可以安排一些活动量较小、活动范围较小、材料收放自如的游戏。如在排队等待时就可以玩"挤油"的游戏;在离园前可以玩"拍手背"等游戏,既锻炼了幼儿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情绪。再如:"翻花绳"、"东西南北"、"石头剪刀布"、"炒黄豆"等。 在这些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我们进行这样的游戏活动就给孩子创造了"自主玩耍"的机会,同时也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促进幼儿全方位和谐地发展。 幼儿园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指综合处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使它们建立逻辑连接,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系统的技术。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被广泛的运用于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是幼儿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和特征,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和意义,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中的合理运用,以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辅助教学 幼儿园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和意义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其能将单纯的文本信息转换成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的结合,创设生动、逼真、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和情景,调动视听等多种感观。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而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把信息、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其主要通过感观接受、储存和加工各种信息,这种多方面的刺激远比单纯的文字或静止的图片等信息输入的方式更能吸引其注意,并且能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的记忆。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同一界面,可以发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图形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优势,把多媒体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显示在屏幕上,从而刺激儿童的感官,激发起儿童求知欲。凡曾应用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体会,应用多媒体授课,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专心了,思S更趋活跃了。现代幼儿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同时,幼儿又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学习的天性,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他们获得知识、经验,从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感官及思维活动,将学习过程变为主动探索与游戏的过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动发展。如:对空间方位概念的掌握与运用,可以通过“找糖豆”的游戏进行。开汽车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他们往往乐此不疲。在“嘟嘟车”向不同方向行驶的过程中,幼儿不但认识了前、后、上、下、左、右等 空间方位,而且在开汽车的游戏中运用这些概念,枯燥的学习变成了生动的游戏,自然学习效果就好。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中的合理运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采用挂图及讲解的形式向幼儿讲授知识,难以让幼儿理解和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讲授与演示融为一体,在丰富多彩富于变幻的信息双向传递中,幼儿愉快、自然、主动地学习。如在健康教育活动《保护自己办法多》我们将一些动物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做成了动画既形象又逼真,使幼儿能更真实地体验、看到动物们保护自己的方法。譬如:壁虎断尾自救,既场景是壁虎断了尾巴向上逃走了,而尾巴还再原地动弹吸引敌人。同时在寻找藏起来的伙伴(青蛙)中,孩子们了解到小动物可以用它们的保护色来保护自己,这远比教师点着图片讲故事效果要生动很多。孩子们在了解小动物的几种保护方法后,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小朋友在和爸爸妈妈逛商场时,突然发生火灾的情景,孩子们被这紧张的画片情节所吸引。这时安全出口的标志和放有防火设备的标志,重复出现在画面中,许多孩子一边看一边说:“可以向那个方向跑……”“可以拿灭火器”“可以……”就这样孩子们在情景交融的教育情境中,了解了发生意外时的自助急救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开展社会教育活动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在社会活动《小动物找家》中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寻找回家的路线。在课件制作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小动物、各种障碍物图片进行编辑、组合,配以音响效果。 在教学过程上运用了老师引导提问、幼儿思考回答、结合游戏等多种方式,从而启发幼儿的想象。整个教学过程是在灵活自如中轻松进行,全体幼儿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画面上出现的各种小动物和障碍物,幼儿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采用游戏方式通过电脑操作帮小动物指出回家的路。当他们最终将小动物送回家时,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的神情所带来的喜悦。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开展语言教育活动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在传统语言教育中通常通过几幅图片、几张画的教育方式进行,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幼儿的需要了。而多媒体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多变的表现,将故事的意境、内容、语言统合在一起,极大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进行语言交往,使幼儿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来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孩子们仿佛被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地吸引着,一把新奇的钥匙正在开启着孩子的心。这就是在多媒体技术下孩子们产生的主动、精彩、新奇的特性作用下的结果。例如:例如在《小水滴旅行记》课件中,我将“水的循环”编成故事,制作成一个短小的故事动画,先是一片海――太阳照射――小水滴升到空中变成小水气――很多很多小水气结成白云――碰到冷空气――小水气变成小水珠――小水珠从空中落下――形成雨落到地上或河里。整个动画,形象生动,孩子看了一目了然。将科学知识融于动画教学之中,让幼儿理解掌握水在大自然中是怎样进行循环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孩子们提供了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顺序、多途径地认识事物对象,进行思维训练的空间,它不仅拓展了认识领域,提示了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更开阔了幼儿的思维,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21世纪,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是幼儿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绽露出璀璨的光芒,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将会使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幼儿园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学研究方向:语言领域 幼儿园如何引进新的课程体系?教师们又如何的开展课程?每到一个学期结束,教师们都要为了下一学期而展开新一轮的课程教研。如何高效的引导教师做好教学教研呢?如何在教师中开展团队专业合作学习,如何培养教师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如何通过团队学习培养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教给幼儿新的学习方法,如何真正把合作学习的思想化为教师们的行为?至德国学认为‘教师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提倡教师的团队学习。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的教研管理中需要教师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从而发挥教师的各种优势,积极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语言教育对这方面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运用不同的形式来加强教师的团队专业学习,如:案例研讨、课例分析、网络研修、教学沙龙、一课三研等形式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氛围。以大组、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和相互学习。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语言的教育对不论是师资还是设备,要求都高于一般的教育活动。 在新的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幼儿们迈出了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幼儿园,大多数的幼儿的语言能力基本限制在基本的称呼及需要上;如:爸爸,妈妈;或者简单的需要上;如:我要婆婆爷爷,我要什么等;同时有的幼儿的发音浑浊,不清楚等局限;因为语言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了班上老师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生活交流及教学探究活动;及家长也很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甚至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孩子的语言能力用来判断学校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怎样更好的促进幼儿在婴班阶段的语言发展和教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一、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 言语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最普通的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口头言语是指说出和听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指写出的和看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入学之前,言语的发展主要是口头言语的发展。儿童在出生后的三年中,由于受到成人的言语教育,以及言语器官、神经组织的成熟,他们的言语在不断发展,到了幼儿期,儿童语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从“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或“前言语期”、“最初正式掌握本族语言期”进入了“言语丰富化”。 随着发音器官的成熟、言语知觉(言语听觉、言语动觉)的精确化,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三至四岁期间发展最为迅速。由于他们已能分辨外界差别微小的语言,已能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一般来说,他们已能初步掌握本民族、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言,甚至可以掌握任何民族语言的语言。但在实际说话时,幼儿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 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汇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并不普通;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幼儿园教师要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机会,在引导儿童认识事物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词汇,特别要重视幼儿积极词汇的发展,不要让幼儿从小养成信口开河、词不达意的习惯。 二、在幼儿此阶段言语特征基础上促进幼儿言语发展 1、为幼儿创造交往和活动的机会。我们总会尽可能的抓住一切机会让班上的幼儿能更多的开流;其中包括去接触、认识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同龄、年长的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形式观摩与体验交流。 2、丰富幼儿的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幼儿生活范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语言发展就迟缓,语言就贫乏。众所周知的“狼孩”正是因为脱离了人群才变得不会说话;在班级生活中我们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策划各种形式的活动。 3、发挥规范语言的榜样作用。模仿是儿童的本性。儿童十分喜欢模仿周围人们的一举一动,也同样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语言。我们常常看到,幼儿的发音、用词,甚至说话的声调、表情,酷似双亲,他喜欢的人活者喜欢看的动画片里的某些形象。良好的示范榜样,对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区模仿规范的语言,纠正错误。同时,我要特别注意不能讥笑和重复儿童错误的发音或语句。 三、语言教学 1、多用与巧用律动、音乐。婴班的幼儿很喜欢音乐盒律动远远胜过直白的言语;因为在这个阶段音乐和歌唱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主要方式;在幼儿们张大嘴大声的说韵律和唱歌的时候也是他们练习发音的好时机;把幼儿喜欢的韵律和音乐变换使用,在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词同时也会增加幼儿的新词汇,同时也更容易记住新词。 2、充分利用平时空余的时间,以讲故事,游戏化的方式等教授规范的,正确词汇与语句。但是语言要尽量简短,清楚;同时老师要配合夸张或具有吸引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这样才会给幼儿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为语言模仿铺垫。 3、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语言发展契机。语言的习得并不是仅仅局限在空余时间或探究活动的时间内,在此外的时间里它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当时有个老师正站在水瓶架旁边帮幼儿接水,这是有个小朋友对老师说:“老师,这是水箱。”老师当时听第一遍的时候没有听清楚然后小朋友又加重了音调重新说了一遍,老师当时感到很诧异,因为老师有时在不确定一个水箱是不是一个幼儿时,老师就会说:“这是水箱么?”没想到小朋友记住了;所以语言的教学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可能会由于老师很不小心说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孩子也马上立马就学到。 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把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教学培养目标、态度相结合,幼儿的言语发展才会更上一层! 幼儿园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浅探 摘 要:游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熟悉的,几乎所有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游戏活动。“幼儿园之父”福禄倍尔曾论述到: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生命、思想和心灵全面的内在满足”。“游戏不仅形成了他的整个未来生活的萌芽,而且也形成了他整个未来生活的核心。”幼儿在成为一名“学习者”之前,必须要先成为一名“游戏者”。可见,游戏对于人特别是儿童的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已经为人们所认同和关注。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游戏化 所谓的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适合幼儿的游戏形式,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实现幼儿教学目标。游戏化教学不但是国家教学改革政策的一种响应,也可以让幼儿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由,这对于幼儿未来的智力开发以及健康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游戏化开展的原因 1.基于教育对象特殊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征。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处于岁到岁这个年龄段,充满天真和童趣,富于想象力,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的刺激引起探究和兴趣,但又由于其年龄小,难以在一件事情上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到幼儿独特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征,在开展教学时,要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前提,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基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定。 幼儿园教育处于孩子教育过程的一个启蒙阶段,因此教育目标也是基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而定的。也就是说,要使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下,获得身体的、社会性的、认知的、语言的、美感与表现等方面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幼儿的教学内容较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具有启蒙的意义,因此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幼儿园开展教学,不是以知、情、意三维课堂目标进行的传统老师上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而是强调幼儿自身主体的参与,在预设的情景中通过操作激发幼儿的兴趣,体验活动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的教学内容。 3.基于游戏本身的独特作用。 游戏是幼儿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幼儿自身的体验和学习过程,是幼儿获得成长的重要学习途径。游戏本身具有有趣的活动,直观的教具,可感的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等特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在操作中提高动手技能,激发想象力,所以较之其它活动,孩子们更热衷于游戏并容易在游戏中获益。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有效实施的对策 1.教师必须明确幼儿园游戏和教学游戏化各自的内涵。 幼儿园游戏是指在整个教育目标下,由教师组织开展的,它已成为整个幼儿园教育方案中的基本活动和重要组织形式。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一个好的游蚧疃,可以在进行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进行多元的整合性教育。 2.教师对教学游戏化的指导。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洗接收者,相反他要主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意味着学习必须是主动的。外部信息只有和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相互作用才能建构成。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重视幼儿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对某一事物的需要和看法,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认识。此外,教师要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并将它作为宝贵的学习资源。 3.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 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是指在教学中幼儿不应该被动地听课,应该有身体的活动和思维的活动,进行主动学习。即从教师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纵观我国传统的幼儿教学,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为“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求幼儿只需认真听讲,不需要幼儿采取任何行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将所讲的内容强行灌输给幼儿,但未必会引发幼儿思考和学习的兴趣。事实上,目前幼儿教学活动游戏化已经逐渐成为各所幼儿园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该教学要求强调幼儿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幼儿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此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幼儿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而教师应该扮演的是适当引导、适时介入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幼儿提出其感兴趣且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的问题,并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幼儿,为其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因此在幼儿教育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注重教育游戏化不但可以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明确自身责任,不遗余力的开展游戏化教学,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从而促进幼儿长远发展。 幼儿园教学论文:浅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 要: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即养成教育。而对于幼儿来说,年龄越小,行为习惯的养成就越容易,所以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刻不容缓。幼儿园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幼儿园教学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著名作家巴金也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即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人一生的所有行为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人们常说“三岁看老”,这就充分说明3~6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尚未定形,所以幼儿园、家庭和社会要积极配合,形成一股正能量的教育模式,让所有的幼儿都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幼儿园应意识到在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肩上所担负的重任,要本着对幼儿未来负责的原则,切实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语言活动 例如,大班的绘本教学《大熊的拥抱节》讲的是森林城一年一度的拥抱节到了,大熊也想找好多朋友和自己拥抱,然后让它们都变成自己的好朋友,那应该是件很快乐的事啊,可是最后大熊却哭了,那么,大熊为什么哭了呢?就这样,故事教学活动展开了。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幼儿先观察、思考,之后教师再一步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就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幼儿既掌握了故事情节,又理解了故事内容,还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使幼儿从中感受到大熊从难过到感动的心理变化,使幼儿从中懂得不欺负别人、乐于帮助别人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的道理。 活动设计中,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再现故事内容,让他们感受小动物不和大熊拥抱的原因:原来大熊“经常揪袋鼠的尾巴,拔小兔的萝卜,仗着自己力气大,欺负小动物”。通过游戏活动教师明确地告诉幼儿:“小朋友一定不能像原来的大熊那样讨人嫌,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要和小伙伴友好相处,不抢别人的玩具,不撕书,不说脏话,要学会礼貌用语等。” 此外,朗朗上口的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形式之一,教师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然后编成儿歌让幼儿熟记心中。例如:“小朋友们起得早,每天来园不迟到;自己走进幼儿园,不用爸爸妈妈抱;见人鞠躬问声好,主动热情有礼貌;关心帮助小伙伴,团结友爱互谦让……” (二)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S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因此,幼儿园要注意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展开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幼儿园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开展一些幼儿参与度高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完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扮演“小鸡”的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增强互相配合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谦让精神也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生活活动 《纲要》中说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皆课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教育可以使幼儿对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进而对其行为产生实际影响。幼儿园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机会,如在吃饭时,幼儿多有挑食、剩饭等不良现象,对此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让幼儿养成坏习惯并造成营养不良,危害身体健康。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展开“光盘”行动,让学生进行吃饭结果展示,(这个比赛的目的是光盘,不是吃饭速度)对于在挑食、剩饭等方面表现良好的幼儿可以进行“贴笑脸”形式的表扬,进而使幼儿改掉以往的坏习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艺术活动 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例如,小班的音乐游戏《好朋友》:“你帮我来梳梳头,我帮你来扣纽扣,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嗨――嗨!”幼儿通过表演歌曲,进一步理解了“朋友”的含义,培养了幼儿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中,要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进一步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在每一个环节。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艺术课前的准备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把日常生活的动作创编成律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劳动的乐趣,“头戴小白帽,手拿小铲刀,系上白围裙,我是快乐的炊事员。洗洗手,擀擀面,切切菜……”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幼儿亲自做一个炊事员,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就是艺术的教育魅力,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目的。 (五)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幼教改革的一个方向,幼儿个性化教育最佳手段。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通过自由选择、自主展开、沟通交流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使幼儿兴趣与需要得到满足,个性与天性得到表露,创造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班级的空间通常被分为阅读区、手工区、科学区、表演区等多个活动区域供幼儿学习游戏,既有适合个人和小组的活动区域,也有集体活动使用的大区域,且制定相关的规则,减少幼儿在活动中的等待时间,努力做到使幼儿在活动中保持高度的热情、良好的秩序、愉快的心情。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积极、主动、自觉地保持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结束后养成把活动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 (六)健康活动 健康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所以,健康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例如,小班的健康活动《大苹果》(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快快去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还有《小手帕》、《讲卫生不得病》等,把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贯穿在幼儿喜欢的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生活常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对此不能操之过急。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引导幼儿,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渗入到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中去,潜移默化,使幼儿养成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教学论文:互动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转变,教学在不断改革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由权威转向民主,由单项转为双向,由复杂变为简单。如今的教学是信息化、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尤其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教学逐渐演变为互动教学形式。实践证明,这种互动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积极效果。对此,笔者就互动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动教学法;幼儿园教学;应用;实践 互动教学法主要是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幼儿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流,进而产生思想共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互动教学法是现代教育下的创新型产物,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多样化、目标明确、效率高等特点。 一、互动教学法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互动 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互动教学法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教师也可以借助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如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形式,跟上现代化教学发展,带给幼儿一种新鲜感。多媒体教学通过影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给予幼儿视觉冲击,同时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以教学讨论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多媒体在国外教学中效果良好,但在我国幼儿教育阶段有待进一步普及。 2.问题式教学 互动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方法也是互动教学法中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这也是幼儿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加减法运算的教学,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可以进行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0以内减法运算,哪名小朋友还记得?这时幼儿就会回想所学内容,然后教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无形中得到知识的巩固。 3.角色扮演 幼儿教育中角色扮演主要是模拟生活事物,让幼儿有真切的感受,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交流。例如,在学习认识动物特点时,教师可以制作不同的动物面具,然后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动物扮演,在扮演过程中教师建立一定的故事情境,能够让幼儿有真实的体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幼儿在模仿动物的同时会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模仿。幼儿模仿小兔子,教师可以模仿大灰狼凶恶的样子,根据相关故事情境进行编排。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带领幼儿回顾每个动物的特点,增加幼儿记忆,简化理解。 二、幼儿教育中互动教学法的实践 1.建立和谐的教育氛围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与幼儿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走进幼儿思想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幼儿的举止行为,根据幼儿的特点和环境进行分析。幼儿阶段,身心发展、思想意识不够成熟,表达能力有限,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理解幼儿的语言和行为,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例如,在美术绘画中,幼儿将天空涂上了各种颜色,想让天空变得更为丰富,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思考天空应该是哪一种颜色,而需要走进幼儿心中了解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可进行说教,否定幼儿的创意。教师不该将幼儿的创造力萌芽扼杀掉,反而要鼓励幼儿,与幼儿交流、互动,有利于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2.动态教学互动 作为一名教师,幼儿教育是其工作内容,是基本职责。因此,教师对待工作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懂得如何教学。互动教学就像一个皮球,抓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同样的方法抛过去,这样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例如,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跟着音乐乐曲,教师引导幼儿随着音乐乐曲拍手、唱歌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一种动态教学的形式开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对音乐产生美好的向往,进而实现互动教学的效果。 3.鼓励幼儿 幼儿在鼓励中更容易进步,教师的鼓励也是与幼儿互动的方式之一。教师鼓励幼儿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例如,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幼儿,引导幼儿穿越一道又一道障碍,进而获得成功。或是在手工课教学中,教师分给幼儿橡皮泥并提问:“小朋友们,现在发挥想象,你觉得橡皮泥可以捏成什么形状?”这时幼儿就会争前恐后地回答,然后让幼儿进行动手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变化,提问问题,如为什么使用这个颜色?小马的耳朵是什么样?通过幼儿的回答了解幼儿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互动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与幼儿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为后续教学提供帮助。本文分别从互动教学法应用、幼儿教育中互动教学法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幼儿教育中互动教学法的应用实践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策略探究 所谓幼儿教学游戏化,即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 特征和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游戏作为基本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多种游戏形式的配合,达到对幼儿身体素质、逻辑思维和感情观念等多方面的培养。在实施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更加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引入带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并借助游戏手段,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提高幼儿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幼儿综合全面的个性化发展,并切实推动幼儿园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一、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化的教学模式 在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推动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十分关键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将以教学情境作为整体教学的大环境背景,围绕教学中心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教学内容,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就当前幼儿园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来看,大部分仍然以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为主,僵化的教学体系和生硬的教学氛围,大大制约了幼儿园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不仅不能实现对幼儿全面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反而禁锢了幼儿的天性发展。不仅如此,在这样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以幼儿为本的重要性,教师一味讲授灌输知识,不尊重幼儿的具体感受,极易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影响其日后的学习成长。 (二)分离化的教学内容 在幼儿园教学游戏化中,十分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融合性发展,倡导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各教学科目间的联系,整合内容综合授课。但是,受传统教学科目分类的影响,在幼儿园教学中仍然存在有普遍的分科现象,各学科教师对于彼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互不关心,使得整体幼儿园教学内容四分五裂,十分缺乏综合性。这样分离化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教学间的区别,忽视了教学来联系的可能性,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徒增幼儿的学习压力,对其日后实现自身综合全面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策略 (一)围绕生活实际丰富教学情境 想要落实胡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围绕生活实际丰富教学情境。在设计教学情境前,教师要多方斟酌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结合,最大化的融合二者,通过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搭线,引导幼儿自主进入良好学习状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从生活角度出发,思考对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最大化的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游戏活动对教学情境进行丰富,多样性的表现教学情境,保持教学情境对幼儿学习吸引的新鲜性,发挥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积极作用。 (二)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范 在进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学科分离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整合对于幼儿综合发展的重要性,要始终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积攒学习经验高为主要目的,提升整体教学实效。在进行单独科目的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游戏环节,充分体现各学科的联系性和相关性,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整体性和无限性,激发其探索求知欲,在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尽可能丰富教学范围,为提高幼儿发展可能性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一二三四”等汉字书写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数学思想,充分理解这些汉字的表现含义,还可以联系古代汉子演化历史,丰富幼儿的历史知识,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帮助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其学习感受的同时帮助其实现多样化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入小棍子摆子型的游戏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数字汉子后,通过教师指挥,幼儿摆放棍子拼字型的活动,在激发他们学习参与关注的同时,加深他们的理解和学习记忆,更全面的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维意识,全面丰富教学实效。 (三)强化交流沟通的教学互动 实施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互动不可缺少且十分关键。有效地沟通交流,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幼儿的学习参与兴趣,还能有效地帮助其提高自设能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方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活动的发展动态,并不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促使其在保持自我天性的状态下良好成长。在实施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加强对于幼儿活动主体地位的关注和强调,努力做到不以自身意志为教学发展判断,充分考虑幼儿天性和教学需要的解结合,合理安排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身心自由发展。不仅如此,在游戏中,教师要自觉降低身份,真正的融入到与幼儿的交流沟通中,秉承尊重、关爱、引导的教师理念与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反馈互动,全面掌握游戏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不断进行调整,在保证游戏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尽最大可能提高的教学性,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进行,发展幼儿的操作动手能力、思考学习能力和健康心理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说,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重要意义。只要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围绕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情境,整合学科内容拓展教学范围,强化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就一定能推动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全面建设,实现幼儿园教学的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育才幼儿园) 幼儿园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与游戏的运用实践分析 摘 要:面对部分幼儿园游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教师τ蜗方萄б庖迦鲜恫簧钊氲南肿矗提出了游戏可以协助教师达到育人教学目标的观点。那么如何提高游戏教学效果呢?使其发挥育人的功效?故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育人功能;游戏运用;分析 爱玩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而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应该参照幼儿的年龄特征,去设置游戏内容与规则,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因地制宜是游戏创设的基础。总之,在幼儿教学中科学的创设游戏环节,可以将其育人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此时积极对游戏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一、应用游戏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需要贯彻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这一原则。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性活动,一方面游戏是幼儿活动最自然,也是最经常性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其对于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发挥独特的价值,也就是说游戏可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 例如在“圈圈走走”的幼儿游戏环节中,教师组织幼儿手手相牵,环绕圆圈场地步行,同时唱着《上学歌》。再这样的游戏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功能得到了锻炼,同时增进了与同伴之间的友谊,为良好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当然该游戏活动也达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此外,在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中,能够推动幼儿审美观的形成,例如“音乐游戏”中,音乐元素的添加,能够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同时幼儿手足情不自禁的舞动起来,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幼儿体会到音乐美以及节奏美。 总之,幼儿园教学阶段是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段,游戏教学环节的展开可以培养与锻炼幼儿的跳、钻爬、跑、掷、攀登这类基本性动作的能力,以及幼儿肢体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对其神经系统以及各个组织器官的发育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幼儿园游戏教学也可以达到消除幼儿紧张心理的目标,情景游戏环境的创设使其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中,同时有助于他们乐观向上、互帮互助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二、应用游戏开发幼儿的智力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游戏可以达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幼儿园这一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之间可以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将新鲜的信息输送进大脑中,使其愈发充实,为幼儿记忆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推动了其认知能力发展的进程。 例如在“欢快的一天”的幼儿游戏中,教师在幼儿园中适当的场地为幼儿创设了“和谐之家”这一温馨的环境,鼓励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子女等角色,此时幼儿借助扮演不同角色的途径,在自由性、宽松性的语言交流环境中,利用不同的身份进行语言交流,学习不同角色之间讲话的语气,例如子女犯错误之时,爸爸以严厉的语气对其进行批评教导之后,又以耐心的态度去为子女讲解正确的行为方式。总之,在常态化的游戏环境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互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之所以认为游戏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在“搭积木”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积木堆积出房子、长城等各种形态,可见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智力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应用游戏充实幼儿的道德情操 游戏作为一项集体性活动,自身携带趣味性、竞争性、娱乐性、合作性和知识性等众多特点。幼儿作为幼儿园游戏的主体,在集体性活动中,需要的是幼儿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基础上,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包容,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例如在“有趣的绳子”的游戏中,教师一方面希望能够协助幼儿树立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他们与同伴互相合作玩乐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当然教师鼓励幼儿创造出多种玩绳子方法的环节中,能够使幼儿初步建立求异求新意识,这对他们良好道德情操的构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拔河能手”的游戏中,一方面协助幼儿筑造了积极乐观、不断向上这些健康思想,以及团结一心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在班与班的竞争中也培养了幼儿集体荣誉感。在“扶爷爷过马路”的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了他们向弱者奉献爱心的精神。 总之,幼儿园游戏能培养幼儿团结合作、乐观向上、集体荣誉感、包容、富有爱心等精神,对幼儿道德情操均能达到充实的效果,为他们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以及正确“三观”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使幼儿游戏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发展,幼儿园应创造和谐环境,并始终坚持育人、寓教于乐的理念,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幼儿园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摘要:在当下的教育体系当中,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而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龄段的不同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其中由于幼儿园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稍显严格。在幼儿教育中,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情景教学方法就这样脱颖而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幼儿园教学;情景教学法;教育体系 现如今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都非常大,人们也承担了社会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部分家长会格外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将这种压力无形之中施加在幼儿身上,却忽略了孩子应该快乐的成长。这也对幼儿园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幼儿学习积极性方面,情景教学法的作用非常显著的。 一、情景教学法的优势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将其所要传达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氛围、不同的环境来展现出来。就教学对象而言,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该特殊对待,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情景教学法尤其独特的优势。 在幼儿园的阶段,幼儿的心理发育、生理发育都不完善,在接受教师所传达的知识的时候也无法做到像小学生那样集中。情景教学法则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好的肢体协调性,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夯实的专业知识,为了实现课堂上的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所需要的活动方式以及物品要提前策划好、准备好,用实际行动将知识直接的表现出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幼儿锻炼其语言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幼儿参与到课堂当中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常来讲,幼儿通过情景教学法所掌握到的知识也更为深刻。此外,对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要适当的引导和刺激,教师可以提出与现阶段幼儿的心智水平相当的问题,来引导幼儿去思考问题,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点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评。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教师的引导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传统师生关系被打破,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进一步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幼儿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当中来,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性格。 二、幼儿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各种情境来实现,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例如,在美术中一个名为“画画我的小手”的活动中,幼儿会非常认真的作画,即便是在教师点评的时候,其注意力依然在自己的作画上面,对别人的画没有一点兴趣。老师为了引起小朋友的注意,于是将一位小朋友画的五指分开的画拿起来,并用情景化的语言来形容:“xx小朋友,小手在你的笔下变成了漂亮的小树杈,太漂亮啦,你真棒。”话音刚落,孩子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老师的身上,老师继续说:“如果在我的身上画几个苹果,那我就变成一颗漂亮的苹果树啦。”小朋友们哈哈大笑,很快就集中了注意力,教师继续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将其他幼儿的作画继续点评,幼儿会听取老师对其作画的点评,并且会增强幼儿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产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这样即便一堂课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幼儿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并从中获得快乐。 2.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健康性格 对于大部分的幼儿来说,当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时候,都是他们初次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时候,因此一些消极的情绪例如焦虑、孤独、忧伤、害怕等等也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在情境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游戏会通过不同的情景来体现出来,例如“我和Rompy一起上学”(Rompy为一个玩偶的名字)、“我用电话跟父母说话”等,在转移孩子们注意力的同时又能够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幼儿的心理得到慰藉,情绪稳定之后,其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实际上简单来概括情景教学,其指的是为了幼儿可以更好地认可、接受和吸收知识,将复杂的、抽象的道理用简单、具体的事物展现出来。例如,某班为了解决公用橡皮泥丢失的问题,教师用非常着急的口吻对幼儿说:“怎么办,橡皮泥妈妈这两天因为自己的孩子不见了,所以特别着急,我们要怎么帮帮她呢?”当幼儿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的时候,教师继续说:“橡皮泥宝宝就是橡皮泥妈妈的孩子,他的妈妈因为他还没有到家都急哭了,小朋友们看到橡皮泥宝宝之后,一定要送他回家呀。”在短暂的寂静之后,一位小朋友不好意思的说到:“老师,橡皮泥宝宝在我的口袋里呢,我现在就送他回家。”老师接着说到:“xx小朋友,如果你妈妈没有找到你,她该多伤心,多着急啊?橡皮泥妈妈也会因为没有找到她的宝宝而着急的。”于是这位小朋友就乖乖的上交了橡皮泥,这也给其他的小朋友以提示:以后用完了橡皮泥,一定要让他回家,不然他妈妈会着急。自那以后班级里的橡皮泥就甚少丢过了。即便有个别小朋友忍不住想带走橡皮泥的时候,其他的小伙伴也会跟他讲:你带走了橡皮泥宝宝,他妈妈会想他的。由此我不难看出,情景教学既有助于帮助孩子掌握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是非观。 三、结语: 在大量的实践中,幼儿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方面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用主动取缔被动,在同等时间下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是非辨别能力、模仿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长期以往,既会拓宽幼儿的心胸,同时幼儿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也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相信在情景教学氛围下,幼儿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会更强,在面对今后的人生也会保持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地心态。 幼儿园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学中师幼互动的障碍及解决方法研究 【摘 要】 集体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形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集体教学的师幼互动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做到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在师幼互动中,老师们应该做到充分依据幼儿的特点,从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心理环境入手,满怀爱心地克服师幼互动中的障碍,陪伴孩子们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关 键 词】 幼儿园;师幼互动;教学;研究 作为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机构,幼儿园无论是对于人类种族的延续,还是对于后代间的良性互动和健康成长,都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就成长中的幼儿而言,这样的机构,对于幼儿,既可以做到对于知识的传授,也可以做到对于规范的传递,还可以做到对于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所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发生于他们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是居于他们这个成长阶段核心地位的。这样的互动,不管是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而言,还是对于幼儿的生活方面,或是对于他们的游戏活动,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师幼间有效互动的作用分析 所谓的“师幼互动”,就是指幼儿教师与所教的幼儿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互动一般发生在幼儿园。它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师生关系的构建。这是因为,幼儿教学目标的实现,基本上都是借助师幼间的有效互动得以实现的。尽管在生理方面和智力方面,幼儿都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不过,天生就有着很强社会性的幼儿,对于外来东西的识别以及运用知识对他人行为作出调整性反馈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发展。他们可以做到和老师交互作用,并且在这样的互动之中,使得自我得到发展,达到对自己行为进行构建的结果。要搞好师幼互动,就要克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障碍,从而达成师幼互动的目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教学中师幼互动的常见障碍 1. 幼儿主体地位的被替代。一直以来,我们国家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意识,或多或少地在教育机构中还有着市场。因为有着教师的身份,“教”往往直接地体现这社会对于受教育者成长的要求,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总是处于策划者和组织者这一角色地位的老师,对幼儿的学习和活动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主宰和支配的作用。“尊师”被远远地放在了“爱生”的前面。 2. 幼儿兴趣受到限制。在现实之中,成人,包括幼儿老师,一般情况下都承认自己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眼光来对幼儿世界进行居高临下式的审视。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地看到幼儿在某些情况下对空间环境的恶作剧式的破坏,那实际上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外界束缚的一种形式特别的抗议。通常,在凭借自己的兴趣的情况下,幼儿借助于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以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在活动持续进行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而对于表达能力不强的幼儿来说,主动自愿地表达对于活动的兴趣,更是非常难能可贵。在每一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都应该被看作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个体。就探索世界和认识事物的方式来说,各个幼儿是各不相同的。而不少教师并没有认识这样的规律,也就没有做到对于每个幼儿兴趣需要倾向性的细致了解。这就使得幼儿的兴趣受到了不合理的限制,从而带来教学中师幼互动的较大障碍。 3. 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相互冲突。在幼儿园的日常师幼互动里面,无论是老师,还是幼儿,都应该是互动行为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作为老师的前者。不过,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管是互动行为的发起,还是这种行为的反馈,在主动权方面,作为幼儿的后者几乎完全丧失而归于前者。前者的行为对后者的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对整个师幼互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体地位并没有被意识到的后者,也会因为前者的行为的影响而不自觉地进入到一种服从和依赖的被动地位上来。这样的地位不对称,造成了师幼互动中的教师和幼儿的冲突。 三、师幼互动障碍问题的解决策略 1. 老师须丰富自己的语言。在师幼互动中,对于老师来说,最重要的“工具”莫过于教学语言。从上面的幼儿年龄特点,可以看出幼儿对于教师语言的要求:一是生动;二是要有趣;三是要形象;四是要活泼;五是要悦耳;六是要有丰富的表情和辅以适当的动作。这就需要老师在和幼儿的互动中,在语言上首先要做到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情。 2. 注意对幼儿指令的明确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幼儿老师总要不断地向幼儿发出各种各样的指令。考虑到他们的直觉思维这一重要特点,必须及时地进行指令的发出,以免克制力较弱的幼儿们易于产生争先恐后和七嘴八舌的不好现象。老师的指令应该是具体、明确而可操作的。 3. 以鼓励的态度面对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之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独立意识培养还很不够,因此,不少幼儿普遍表现为依赖性非常强。他们最喜欢跟同自己亲近的人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对于不熟悉的人,他们也不会轻易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状况要求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孩子们“套近乎”。在他们做出了积极行动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老师要热情地鼓励并适当地给予帮助。要让幼儿们觉得,老师永远是和他们“站一起”的。而温暖的表情,亲切的笑容,爱抚的动作,都要成为师幼互动中的“标准配置”。这样,幼儿们就会视课堂如家庭,视老师为亲人,大胆而和谐地加入到互动之中来。 集体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幼儿园教学最重要形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J识集体教学的师幼互动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做到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在师幼互动中,老师们应该做到充分依据幼儿的特点,从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心理环境入手,满怀爱心地克服师幼互动中的障碍,伴随孩子们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教学论文: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最先接触的学校,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有效的利用游戏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实现游戏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教学;运用 幼儿园教学的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知识,开发幼儿的智力,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游戏和幼儿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促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幼儿园教师树立新型的游戏教学理念 为了实现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良好运用与融合,教师需要创新游戏教学,树立新型的游戏教学的理念。首先,教师要清晰正确的认识幼儿园游戏的内涵。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游戏与幼儿园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从整体上讲幼儿园教学中的游戏是一项教育性活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游戏中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游戏,教师仅关注游戏的结果,新的条件下教师要认识到游戏应当是孩子们主动参与的,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应当获得快乐,教师要改变幼儿园教学时孩子被动进行游戏的局面,真正发挥游戏教学的效果。其次,创新游戏的组织及活动形式。一般来讲,孩子们的游戏教学是限定在一定的班级范围中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创新游戏的组织及活动形式,拓展游戏教学的空间,提高游戏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和其他的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定期开展面向相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游戏活动,打破班级之间的限制。教师向孩子们提供必要的游戏材料后引导孩子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游戏活动展开的地点,使孩子可以很好的和其他的孩子形成友谊,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心。除了同年龄孩子的游戏活动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和其他不同年龄孩子的混合游戏的方式,使孩子多方面的体验人际关系,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注重幼儿自选游戏的开展 为了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师要注重幼儿自选游戏的开展。自选游戏更加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它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设置各个活动区并提供各种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d趣和意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及材料,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体验。首先,教师要科学的设置各个活动区。为了促使孩子的智力发展,教师可以设置美工区、积木区,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社会性,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区、玩具区,为了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设置阅读区、故事区等。教师设置活动区时也要注重动静结合,如,阅读区和故事区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需要和角色扮演区、玩具区等喧闹的区域隔开。 其次,投放丰富的游戏材料。设置好游戏的区域后,教师要注重在游戏区域中投放丰富的材料。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要注重遵循新旧结合的策略,利用1:2或1:3的投放比例,促使孩子创造性的使用新旧材料。如,放大镜是在医院主题游戏中投入的旧材料,教师投入了水果、蔬菜模型等新材料后,孩子可以在烹饪的主题活动中赋予旧材料以新的含义:放大镜在医院游戏中被用来查看病人的五官,在烹饪游戏中则被用来观察食物的新鲜程度。此外,教师在投入材料时也要有意识的忽略关键性的游戏材料,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如,开展我的学校的主题游戏时教师并没有向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彩纸,孩子们将现有的彩纸用完后便会积极思考,巧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装扮自己制作的学校。如,有的孩子便把在操场中收集到的树叶涂上了颜色作为装饰品,粘贴在他们制作的学校模型上。最后,孩子进行自选游戏时教师要关注孩子进行游戏的步骤,当孩子完成了游戏后教师要注重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玩了些什么,怎样玩的,在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并给予孩子积极的教学评价。 三、游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 挪威美术学家布约克沃乐德说:“幼儿用游戏的方式进入生活,试验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体能,他们直接面对各种混乱的印象和作为日常生活要素的挑战。在他与每天生活的接触中,奠定了他此后社会性理解和生长的基地。奠定了每个个体的能力和为人处世技巧的独特方式。”游戏活动中的幼儿处在自由活泼的学习群体里,彼此之间相互模仿是很主动的行为。由于主体意识的加强,他们也会用自己的“眼光”开始相互欣赏并做出评价,从中取得趣味的满足。游戏也是同伴互动的主要活动形式,开展群体性的游戏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勇于竞争的意识,还能帮助幼儿增强对自己和集体的责任感,并能认识到自己任务完成与否直接影响“本集体”的利益。 “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智力表现都各具特色,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在教学中要关注幼儿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④每个幼儿都会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个人所长,并且在群体活动中体现出自我价值。教师应对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作出积极的评价和肯定,让幼儿从中获取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起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目的 四、游戏时风趣幽默的语言 为了提高游戏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展开教学。孩子们对动画片是非常感兴趣的,且动画片中的语言往往很具有幽默性,教师要注重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利用动画片开展游戏活动,将游戏有效的融合到幼儿的教育中。以《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中的内容,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有想要扮演的角色吗?若是你们是动画片中的人物,你们会说些什么呢?”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开展角色扮演的游戏,并鼓励孩子自己创造对话的语言,促使孩子的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总之,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游戏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时注重开展幼儿自选游戏,并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开教学,真正实现游戏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核心素养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主要教授小学生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关乎日常生活的计算。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求知能力,但是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被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导致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满足不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素养,是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也就是素质与教养,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核心素养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首先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教学的评价也提供了依据,为国家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现代化的发展。其次是教育的理念及目标,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生活的计算(日常消费)大到价格分析,数字信息,数理统计等满足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再是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数学学科不仅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自我技能,还包括了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不同发展的技能和品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但是,根据调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一)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观念就是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观念”,是具体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学科之一,可促进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观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教师常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仅重视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性思维的培养。另外,受“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常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方式陈旧,内容单一 教学方式陈旧,不懂创新,在课堂上,大多教师照本宣科,你讲我听的形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创新,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主要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讲授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的局限性,就像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就是口头讲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乘法意义、除法意义、加法、减法、除法、乘法、验算,完全不结合生活实际来教学,小学数学是数学中的基础,逻辑思维及抽象性还没有那么强,需要教师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把数学应用到生活。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的职业本身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发展而不断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数学教师是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虽然系统学习过教育理论知识,但由于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把教案背熟,根本无法顾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技能运用是否合理。这部分数学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认知能力不足,未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且分析与处理教材欠妥;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未能合理组织数学教学课堂;教学调控能力不足,未能合理把握课堂进度;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不足,未能灵活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等。另外,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未能根据课改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致使他们的教学水平也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根据上述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是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小学数学改革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合理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于教师来说,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从而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及思想。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及教学能力 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情况来不断地完善自身,优化知识结构,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吸取新的知识,推进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学习。首先,可以组织教师走出学校,积极与他校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吸取新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其次,学校组织开展主体活动,教师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吸取教训,来改变不足;最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多方面进行,从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面来进行,组织教师的培训学习。要让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掌握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运用教育规律,熟悉所教学科的全套教材,能掌握教材体系,理解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有独立的备课能力,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掌握各种教学技能,要具有科研能力,有组织班集体,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改变教师占据课堂整个时间的现象,能够合理地使用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及任务驱动法等,吸引学生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这里具体阐述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应用,任务驱动法,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例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节教学时,教师给学生设定一个情境:小明买了一个正方形的相框,要把相框的四边用花边装饰起来。然后,让学生帮助小明完成这个“任务”,思考需要多长的花边?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态度,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像是一些立体图像和统计图表等,如果只是靠黑板作画,不仅浪费时间,教学内容也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在学习集合图形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多媒体引出知识点,如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形状图形,使用图像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进入几何图形学习思考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物品,长方形、正方形、圆,像电视,桌子,书,篮球,乒乓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形状,学习其概念性质,也就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的分数教学评价,不能只是根据学生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方面,分数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的评价与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评价主体而言,要让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不能局限教师的单方面评价。同时,除了实施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这一种终结性评价之外,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即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对数学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业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纳入评价指标之中。另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对成绩良好的学生评价要鼓励,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肯定支持帮助。再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定性评价、积极评价为主、看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实践精神。 四、结语 核心素养视角下,根据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数学学习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与改革 摘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进行分析,提出了当今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其内容有:忽视基础,影响教学质量,缺乏侧重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舞蹈教学方式单一等,并总结了如何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临时创作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舞蹈课程设计 改革 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也开始不断革新。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加上学前教育人才市场的变化,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并且要具备一定的舞蹈传授能力和创作能力。幼儿心理对于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具备分析幼儿心理的能力,能够结合幼儿心理开展舞蹈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一)忽视基础,影响教学质量 对舞蹈课程教学的设置,忽视了理论基础,对教学质量带来影响,通常情况下,均存在舞蹈理论这部分内容,但缺少教师操作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到训练教学环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往往不具备舞蹈功底,如果没有理论基础,就导致学生对舞蹈产生一定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1]。 (二)缺乏侧重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将其分为舞蹈训练、民族舞训练以及幼儿园舞蹈和创编等几大模块。教师过于强调学生腿直、腰软等,忽视了幼师专业学生对幼儿心理上的了解,导致幼师工作后,难以调动幼儿学习舞蹈积极性。 (三)舞蹈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在一些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往往根据传统教学理念,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措施 (一)准确的定位 学校要充分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结合就业形势对课程进行设置,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切忌好高骛远,学用脱节。对新时期学前教育就业市场进行充分分析,为学生制定合理教学计划。制定实用性课程体系。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此外,在教学认识上,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侧重于教学技能 、幼儿舞蹈学习兴趣培养和舞蹈入门学习等方面。不能对学生做出过高定位,要保障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和功能性。 (二)舞蹈基础的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训练属于一门基本功能训练课成,同时也是各种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针对这一课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肌肉能力,还能让学生适当的解放肢体,对原有自然体态做出改变,提升肢体协调能力。具体训练过程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骨骼肌肉特点,适当降低对学生软开度的要求,从简单到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从单一动作到组合,从分解到组合强化训练体系。例如在学习古典舞过程中,注重神韵的发挥,引导学生放松肢体韧带,提升灵活性以及协调训练目的。 (三)适当压缩民族民间舞课程学习 民族舞和民间舞属于我国艺术瑰宝,也是所有舞蹈诞生的源泉。民族舞种类繁多、百花齐放,也是掌握舞蹈基础的必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课时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对藏族、傣族以及维吾尔族等舞蹈基础进行适当压缩和综合,对其进行重新编排,使其成为适合W前儿童学习的舞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突出舞蹈风格以及不同表演特点,锻炼学生肢体表达能力以及舞台表演能力等[2]。 (四)幼儿舞蹈创编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属于教学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容多种,如舞蹈组织、指导好编排等。对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舞蹈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指导幼儿活动等能力进行大力培养;提升学生创作能力。以相对典型的舞蹈素材作为依据,针对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进行分析,训练学生幼儿舞蹈语汇、短剧或者组合等内容的设计和编排。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真正实现从“技能开发”到“智力开发”的转变。 (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也就是口传身教方式,符合舞蹈教学基本规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示范,也可以对难点、重点反复示范,结合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实施部分示范等。具体讲解过程中,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具有一定生动性,同时足够形象和生动。对于动作示范而言,做到手、脚身体以及面部等同步进行。向学生展示动作内容和相应动作要领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相应动作的基本规律,让舞蹈教学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 2.模拟授课法 模拟授课主要是通过编写和教学设计等方式对学前教学课堂活动进行模拟,这属于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对学生教学基本功进行强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教师除了为学生集中安排模拟以及授课训练,还能够子啊每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轮流做课堂小结,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果学生所布置课后作业不够完善,也可以适当补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 3.即兴创作教学法 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即兴创作”主要指的是舞者因为受到一定外在刺激或者内在冲动,例如看到一些现象或者听到一些音乐时,能够临时创作出相应舞蹈动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音乐节奏感得到充分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结合教师提供的情节,凭借自身直觉编排舞蹈动作,依次做下去,进而形成舞蹈动作的延续。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特点,保障学生掌握相对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学生心理和身体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以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关于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摘 要: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如何完成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是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客观定位学情、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更新评价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高师院校 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 研究型幼儿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幼儿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从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转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使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得以明确,“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对幼儿教师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高师院校作为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承担着合格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重任。能否完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这一基本要求的规定,有效提高研究型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势在必行。 济宁学院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是自山东省实行春季高考以后面向省内职专幼师毕业生招录的一种形式。事实证明,以此种形式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进入高师院校之初便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基于入校前职专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以及高考时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对口考试,进入高师院校时已初具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这类学生的科学文化理论水平较低,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欠缺。后者则相反,后者基于高考前的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进入高师院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好,问题意识、逻辑性及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较强,只是在艺术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空间不足。春季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这一基本情况严重影响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提高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探索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通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谁来培养人才及怎样培养人才等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其中,怎样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高师院校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研究”为线索,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1]。 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基本特征 对“研究型幼儿教师”字面的理解是善于做研究的幼儿教师。具体来说,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含义:一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教学研究行为的幼儿教师。研究型幼儿教师并非让幼儿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研究,幼儿教师无须也无力进行那种学术研究,而是基于自己日常的幼儿园保教工作实践需要所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二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能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与其说培养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倒不如说培养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 研究型潜质具体来说,研究型教师具有以下表现:第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对外在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善于在探究中获得发展。第二,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问题意识。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用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批判性提问。第三,具有突出的思辨习惯、创新能力。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对所观察的现象及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尝试分析的习惯,并具备大胆创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客观定位学情,准确把握目标。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艺术技能,但由于问题意识缺乏,反思能力较弱,研究能力薄弱,从而影响着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定位这一学情,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高师院校春季招生W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点,对“症”下“药”,为“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的文化科学基础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过硬的保教工作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能够从事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完善课程设置,弥补知识不足。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文化载体和核心要素,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对春季招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有知识不足的重视,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避免他们重艺术技能轻人文素养、重基础理论轻素质拓展课程的不良倾向。适当增加《学前教育评价》、《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幼儿园教育文件汇编解读》、《教育统计学》等课程,为春季招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建构知识框架,从源头上增强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鼓励研究学习。 由于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接受学习”的倾向,这一倾向极大影响着他们研究型潜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本专业教师要改进日常教学方法,将原有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变成现在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等研究型潜质的形成。 (四)强化教育实践,提高研究能力。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幼儿教师的研究灵感往往是在教育实践中迸发出来的,这就决定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实践。因此,要提高对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通过构建全程化教育实践模式,丰富学生教育实践形式,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研实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多元化教育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学期都有教育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问题研究意识,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教育实践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实践内容[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逐渐培养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型特质,提升其研究智慧。 (五)更新评价方法,促进研究实效。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持有典型的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做法,也流传着“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质量。所以,提高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对过去教育评价方法的不足进行改革,即打破原有的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导向。如增加各学期专业课程的日常考核环节,并适当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总比重;降低闭卷考试中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3]。坚持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能力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将课程教育活动设计、见习报告、大学生科研立项、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成果与期末闭卷考试共同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由幼儿教师学徒培养引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价值思考 摘 要: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丰富,但学生毕业后仍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对接。为此,许多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活动,如改革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手段等,但收效都不大。榱擞人,为了突破瓶颈,大连商业学校开启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活动。文章作者作为带徒师傅,在幼儿教师学徒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探索过程中,进行了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岗位定位;解决途径 一、职业人才要求分析 1.专业理念与师德 幼儿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充分了解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3~6岁这个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极大同时又容易受伤害。因此,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并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培养。 2.专业知识 保教并重、教养结合,不仅将“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项领域要求,同时还要能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科学细致地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将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灵活、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将保教并重、教养结合落到实处。 3.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了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具有利用不同材料进行环境创设的能力;具有组织与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具有组织与引导区域活动及各种游戏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与实施五大领域集中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激励与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以及自我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价值分析 当一个人被聘为幼儿教师后,他应该体现的职业价值主要有: (1)发现教师所授课程的价值所在。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幼儿逐渐形成正确价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流。 (2)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发现孩子成长的规律,认同、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的差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3)能掌握、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环境的创设,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坚持保教结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育活动,指导幼儿使用学具和操作材料,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能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合理安排游戏环境,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参加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4)对社会、家庭正确地培养孩子起到指导、引领作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幼儿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幼儿教师正是通过家园联系、家园共育,帮助、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科学育儿知识和育儿方法,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幼儿,使幼儿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职业岗位定位研究 (一)往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对2012年以来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存在学历低、没有教师资格证、职业能力弱、转岗流动性强、工资低、工作压力大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1.学历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持有的是中专毕业证,这在学前教育行业中已属于不合格学历,因此受学历限制,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私立幼儿园工作,仅有极少数的毕业生能到公办、大型的幼儿园工作。 2.没有教师资格证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多数学生在毕业时也达不到参加成人高考的年龄,没有大专学历,直接影响教师资格证的取得。 3.职业能力弱 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幼儿一日活动组织与管理必须具备的,特别是在幼儿园核心岗位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中职学校的学生,凭着兴趣,在校能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并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由于文化底子较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弱,导致其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弱。 4.转岗流动性强 幼师毕业生与同期毕业的已经转岗的同学相比,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加之没有教师资格证,岗位竞争强,导致许多毕业生出现跳槽、转岗等现象。 (二)解决途径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除了练好专业技能要求的弹、唱、跳、画、讲、说,还要注重加强文化及专业理论的学习,掌握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管理的方法;注重加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爱幼儿、爱幼儿教育事业;注重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2.通过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 (1)通过学徒制,创新、改变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突破学校课程设置,将学徒的内容与幼儿园工作中的典型任务相结合,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分析讲解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讲解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到幼儿园观摩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的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利用假期让徒弟到幼儿园真实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让理论与实践对接,使徒弟在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综合的锻炼,提高了教学、学徒的实用质量。 (2)校企双导师制,提升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二年级后就要离开学校进入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虽然离开学校,但学徒并没有结束。为了保证徒弟的实习效果,在徒弟进入幼儿园之前,除了让徒弟明白实习的任务和要求,还要与实习的幼儿园对接,确认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实行幼儿园与学校的双指导,保证徒弟在岗位上既有幼儿园老师的指导,又有学校的师傅的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定期召开徒弟总结会,师徒间进行交流、总结、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互通信息、积累了教育和实践的经验,还培养了徒弟间的团队意识,增强了沟通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拓宽多渠道就业。为了解决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问题,要提前帮助徒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努力备考、取得大专学历的同时,鼓励徒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保育员上岗证、育婴师证、早期教育指导师证,有了这些证书,就业方向就不仅仅是幼儿园了,他们可以到早教中心等幼儿教育机构入职,这样就全方位、高层次地拓宽了就业渠道。 (作者单位:大连商业学校)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的开展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众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而美术作为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本文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从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为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幼儿园学前教育学专业;美术专业课 引言:由于在中职学校就读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的问题,这对于开展美术专业课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想要开展高效的美术教学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对自身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就读的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出现信心减退、情绪低落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不利。另一方面,15、6岁的年纪正是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年纪,而中职的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在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上又相对较差,这就导致中职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某一科目的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无法透彻的了解,以上情况的发生就是导致美术这门充满艺术感的学科在中职院校受到冷落的原因。想要从根源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出现该情况的内、外因进行透彻了解,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开展的策略 (一)对美术创作的源泉进行寻找 在对美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情况下会将进行美术创作的技能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及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正是由于受到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亦步亦趋的跟在教师的思维后进行模仿[1]。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中职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当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积累相关经验作为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没有对生活进行细心地体验和观察,那么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时,就如同与“盲人摸象”一般没有头绪,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以“交通工具”为题进行即兴创作,当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浏览时,会发现许多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涂抹痕迹,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对所要绘画的内容没有足够的了解。不对事物的形象和构造进行深入的了解,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因此,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前应当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影响资料进行观看,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或是走下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对绘画内容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受到中职学生的喜爱,但是想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并且使学生一直保持创作的热情较为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大部分中职院校会在三年级开展关于“立体构成”的手工课,这是因为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自己设计并且动手完成一件美术作品的能力,此时如果还是像一年级的时候一样,将临摹绘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当教师将教学的内容改为让学生成为设计师,对自己脑海中的物品进行制作时,学生的创作兴趣马上最大限度的被激发了出来[2]。最终制作出的美术作品优秀与否其实并不重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是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普遍比较敏感,因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进行高效美术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中职教师在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观看和评价时,应当摒弃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有些学生由于缺乏美术创作的思维或能力,所以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即使具有最端正的态度和最认真的精神,但是最终的美术作品仍旧存在各种各样无法避免的缺陷,如果教师始终将最终作品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那么对于这一类型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久而久之,会导致他们学习兴趣的减退,甚至对美术产生恐惧感[3]。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能力稍显不足,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教师关注和表扬的机会较少,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因此,中职教师应当做到认真的观察每一位学生,并且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通过鼓励的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此达到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积极性的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引д撸对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水平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用最适合中职学生的方式开展美术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析幼儿园阶段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摘 要:如今家长普遍都倾向于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幼儿园,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尽早接受学前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是片面的,因为它忽视了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自立能力。真正的学前教育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兴趣所在,否则孩子从接受学前教育开始就一直是压抑的。主要针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探讨该阶段孩子学前教育的几个简单的基本原则。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第三部分则讨论沟通的重要作用。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兴趣培养;良好沟通 一、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 如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维方式也反映着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然而,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是否应该尽早就送到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讨论一个概念,“学前教育”究竟应该如何界定?接受学前教育是否必须要去幼儿园、托管所这样类似教育机构的场所值得家长思考。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直接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说如今大多数家长理解的“学前教育”是专指在幼儿园或学校接受到的教育。但是这样的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孩子在正式步入学校后就很难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早早地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实际上是在抹杀孩子的天性,并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而且,过早地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会直接导致孩子正式入小学过早,智力开发并不能够满足小学的要求,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比较吃力,压力也比较大。从前的孩子是8岁上一年级,如今的孩子最早可以提前到5岁。如果5岁上一年级,那么可能在1~2岁就要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孩子也需要有自我的空间,被完全控制的生活,并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二、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 在传统的朝鲜族家庭中,每当一个新生婴儿满一周岁的时候,家人都会为其准备一个隆重的仪式――抓周。为孩子准备不同的小物件,让孩子凭借自己的感觉,爬行一段距离后进行选择。以此来预示孩子兴趣和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等。这是一种判断孩子兴趣的方法,但是抓周如今作为一种仪式,其象征意义要高于真正的目的,而且对孩子日后选择的预测也并不准确。那么对于幼儿园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首先,家长要注意观察。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表情、眼神等,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年龄虽然小,但是对事物却有着自己的感觉,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敏锐地发现孩子对某些东西的特殊感觉。其次,家长应该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孩子连选择兴趣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家长就无从去观察。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多种兴趣的选择,可以让孩子多多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最后,满足孩子的乐趣,陪伴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提升。对于孩子的选择,家长不要轻易拒绝或抹杀,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顺从自己的内心,收获到的是快乐和充实,家长应该予以鼓励。 三、沟通很重要 τ谟锥园阶段的孩子家长来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可能还无力与家长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也只是和家长简单地描述自己一天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收获等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不必与孩子进行对话。家长与孩子最初的沟通应该是胎教,在胎教阶段,只是家长单方面的对话。而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可以多多与孩子交流,哪怕孩子很多时候都不懂家长在说什么。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非常有用的。也许在某一天就可以让孩子前进一大步。其次,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沟通。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几乎整个白天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同教师一起度过,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学习。所以幼儿园教师对于孩子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所以家长要时常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现状和特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等。总之,沟通很重要,可以保持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为孩子的性格发展和日后选择扫清障碍。 总而言之,幼儿园阶段学前教育的基本准则,本文在此提出了三点,首先,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应该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发展。其次,家长要努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为孩子快乐成长做好铺垫。最后,沟通是了解孩子的法宝,与孩子沟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阵地,其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要以此为重要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备受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的关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更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正是应学前教育事业这一发展之需,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步入专业化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幼儿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阵地,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合格甚至优秀幼儿园教师的重任,严格按照《专业标准》要求,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专业教师队伍。 本研究旨在解析《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找出当前学前教育R悼纬烫逑抵写嬖诘闹饕问题,构建符合国家、社会及学生发展需求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高等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专业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1.《专业标准》的基本框架 《专业标准》作为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其基本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基本理念包括“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 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基本要求组成,它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幼儿园教师分别规定了14个领域和62项基本要求,架构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 在实施建议部分,《专业标准》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教师教育的院校、幼儿园、幼儿园教师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专业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要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学科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依据《专业标准》要求,对照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 “师德为先”是《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师德与专业态度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易受伤害,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保护幼儿,并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培养。 《专业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共提出了20项基本要求。 “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轻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我们现行课程体系的突出问题之一。对照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修课程,我们对学生“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的教育都是渗透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专业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政策解读等相关课程,学生缺乏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课程考核方式看,我们现行的考评比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评,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专业态度方面的考评。当然,价值观、专业态度等很难用行为目标描述或检测,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我们不可以因此而弃之不顾,而要精心研究,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要依据《专业标准》,把体现价值观、专业态度、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作为我们课程研制的重点,加强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在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2)要重视并加强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专业知识方面,《专业标准》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幼儿发展知识、幼儿教育和保育知识,而且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通识性知识。 “重专业知识,轻基础文化素养”是我们当前课程体系的又一主要问题。目前,我们的学生多为三年制或五年制大专,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幼儿园的课程包括五大领域,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如果缺乏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在幼儿园教育中就会捉襟见肘。而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占大部分的是教育类课程和技能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内容明显欠缺,尤其是三年制大专,除思想修养、大学语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几乎没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为此,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应重视并加强基础文化类课程。 (3)要重视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力为重”是《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该标准从7个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提出了27项基本要求,特别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保教实践能力。而实践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不能落到实处是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的实践课程在第一到第五学期基本都是在校内观摩幼儿园录像或模拟实践,学生缺乏观摩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虽然有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但多是放羊式的,缺乏老师的专业指导与监管,甚至有的学生因对口升学、找工作等多种压力,只拿着实习鉴定表让某个幼儿园盖了个章,而没有去实习。为此,我们应关注现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建立长效的校企或校园(幼儿园)合作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幼儿园教师。 (4)要重视并加强学生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的培养。 “终身学习”是《专业标准》的又一基本理念,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在教育工作中学会主动收集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学会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广泛开设各门课程,涵盖多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时空上获得延续性,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в胙盗罚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和教育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将以《专业标准》作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的指导,根据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结构合理、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1.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岗位职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①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②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 ③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④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⑤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 ⑥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幼儿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2.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幼儿园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可概括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八种职业能力,即: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除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外,其他七种能力恰恰是《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七个领域要求。为了更好地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见表2)。 3.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专业标准》及幼儿园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构建了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必修课程。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教师的八大职业能力及30项基本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并根据此目标来确立课程内容,设置了26门专业必修课程(见表3)。 (2)加强基础文化素质培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基本素养、幼儿园教师通识性知识的要求及学生发展需要,除上述专业必修课程,我们加强了公共基础课程,以夯实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素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科学基础等。 (3)兼顾学生个体优势,开发专业拓展课程。 为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凸显学生的优势,增加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我们还设立了大量专业拓展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幼儿教育前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育儿百科、幼儿经典绘本导读、幼儿影视作品欣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园科学活动小实验、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件制作等。 (4)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根据《专业标准》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议及要求,我们同时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新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摘 要:当个性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当能力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当个性逐渐引领时展,个性的教育必然被重视。一个幼儿的性格在7岁就大致形成了,所以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等。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害羞、脾气暴躁、缺乏自信和不合群的个性问题。所以弥补学生个性缺陷,为其培养出一个独特的个性魅力是判断幼儿园或者教师教学品质的标准,幼儿个性的发展应当成为学前教育理念的重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个性;发展;重要性 幼儿园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伊始,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学前教育应该意识到幼儿个性发展的必要性,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寻求个性教育的新理念。在目前的学前教育中,教师仍过分强调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个性对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学前教育的改革应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出发,继而推动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魅力的形成。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教育与人、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众所周知,教育是后天对人有意识的一种教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体系系统而深刻。教育是遵守社会规定,根据人类发展规律确定的教育方法和内容,给人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科学性的改变活动。同理,学前教育是对儿童有目的性的促发展活动,它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影响性绝对胜于遗传、家庭或者其他因素给学生带去的改变性教育活动。幼儿时期是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关键形成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是为幼儿后期学习的高层建筑夯实基础的必要途径。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重视幼儿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很多家长缺乏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正确评断,简单的以幼儿在园知识的摄取量为教师能力的评定依据,致使许多学校走上了强调教授理论知识的歧途,教育观念严重偏离正确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学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前教育在人一生中的意义及影响 (一)学前教育对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意义 社会认知能力是指在人们对社会有了一定的接触,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人际关系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以便目标明确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六个月开始发育,在1-2岁时飞速发展,所以,在学前教育这个关键时期,必须注重对儿童各方面的培养,更好的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为儿童做出一个正确的指引,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有个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每一个家庭以及幼儿园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关注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或许诸如药家鑫、马加爵等震惊社会的惨痛案件就不会发生。药、马等人之所以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想必与他们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脱不了干系,他们也是教育的受害者,他们的案件值得教育界的反思。如果在儿童时期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那么不仅会对个人的发展有帮助,而且对社会也是一种福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对人的个性魅力形成的重要性 个性的突显,是拥有与众人不同的思想内涵,它是自身意识能力的表达,更是向外界传达自身对某件事的理解,并从内心希望引起共鸣。这个形式表现在他与众人的言语、行为还有情感表达。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魅力所在,个性对一个人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然个性表现在语言、行为、情感等方面,那么对儿童的个性教育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出发。教师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要多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照顾到每个幼儿的需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在平时的说话和动作中多加注意,帮助幼儿积极个性的形成,提升教W品质,促进人性进步。 (三)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一个阶段,一个好的性格可以让人受用一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幼儿主要是通过家长老师的评价来引导自己。因此,教师以及家长必须重视孩子内心的认知变化,重视孩子的教育环境,重视对孩子性格的引导与矫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有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鼓励与赞美,用鼓励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个性魅力的形成。无论孩子对哪方面感兴趣,都不要打压孩子积极性,即使孩子的兴趣有所偏差,也要用有效的模式矫正学生的兴趣,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对与错,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性格。 (四)学期教育对幼儿个体情绪控制发展的重要意义 幼儿时期是人情感驾驭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形成简单的情感调控能力是学前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必要课时和重点内容,具体是指通过让受到教育的指导、教育环境的熏陶,让他们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会感受环境、体验学习生活,并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使人生体验和情感经验得到积累,从学习中掌握控制情绪的能力。 (五)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是单纯的,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引导幼儿更好地发展,可以给幼儿一个健康的身心品质、完善的个性。 (六)学前教育对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在幼儿个体社会化中有着核心价值。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社会,或多或少。人的个体化就是个体使用并融入社会的过程。在社会的交互交流环节中,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内化形成了一个人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在良好的学前教育情况下,幼儿的个性可以得到最专业、最科学的塑造,通过学习使自身不断完善,向这社会的要求发展,便于日后在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接触之下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学前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性格等各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学习方面转变为各方面能力培养,重视人格魅力发展,提升学前教育教学品质,为社会人才培养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培养幼儿的舞蹈教学能力,最后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一终极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 舞蹈 教学能力培养 在任何种类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幼儿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幼儿学习舞蹈时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日后也极易中断甚至放弃舞蹈学习。 一、新时期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幼儿身体机能,提升幼儿的记忆力 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幼儿的身体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发育有极大的益处,能有效锻炼幼儿骨骼与肌肉,可以说,在幼儿身体发育与成长中,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身体发育更快,身体骨骼更加强壮,不仅身体的耐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还有效地提升了心肺功能,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敏度,强化了幼儿的智力,为幼儿提供了更多锻炼身体的机会。由于舞蹈教育,幼儿身体好了,骨骼更加健壮了,身体变得更加结实了,身体的柔韧度也更强了。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仅幼儿身体得到了锻炼,神经系统、记忆力也得到了锻炼,头脑与身体都需要参与进来,这对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舞蹈教育对于幼儿记忆力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幼儿学习舞蹈,模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儿童展示完整的舞蹈内容,然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指导儿童模仿、实践,全面地传递出舞蹈的内涵。在舞蹈模仿中,幼儿必须理解与记住舞蹈动作,这一过程,对于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优良品性,开发幼儿的智力 良好品德的塑造,对于幼儿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培养幼儿品德有极大的帮助。在悦耳的音乐与快乐的舞蹈中,为幼儿打造了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活泼的舞蹈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幼儿开朗、大方的性格,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行,利用舞蹈动作的学习,幼儿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与情绪,开发幼儿的智力。舞蹈教育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舞蹈教育不仅需要幼儿仔细观摩,还需要幼儿亲自去实践,在锻炼舞蹈动作中增强记忆,提升艺术的感知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校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方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因为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以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舞蹈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实践教学等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我国现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自身的舞蹈修养和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学生教学能力上仍处于低能状态,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无法达到当初既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这也反映出目前学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上不清晰、不明确。因此,各高校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指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在漫无边际的舞蹈世界里,节奏和音乐的把握是舞蹈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节奏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告诉幼儿哪个地方该加强力度,哪个地方该收敛力度,这样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就是要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解放幼儿的天性,回归本真自然。例如,指导学生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形体和身体协调方面,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状态来助幼儿进行舞蹈学习。比如让幼儿模仿鸟儿飞翔的状态、模仿老黄牛喝水的动作等等。在舞蹈的同时用拍手来打拍子掌握节奏,根据具体动作的力度来区分舞蹈中的强弱,让幼儿彻底动起来,边玩边学,不仅让幼儿能够联系舞蹈的基本功,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提升幼儿的律动感和节奏感。 (三)完善和改进评估措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需要对幼儿进行评估和总结。每堂课结束时要对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能力进行总结,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对稍稍落后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最后可以通过汇报演出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幼儿舞蹈的学习水平进行检验与考查。 (四)完善教学设施,转变教学理念。要想培养幼儿舞蹈兴趣,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满足幼儿舞蹈学习的需要。舞蹈教室应配备木地板、玻璃排镜,还必须有固定把杆或活动把杆。用专业塑胶地板对于舞蹈训练则更加理想。同时,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舞蹈氛围,舞蹈室的周边环境设计,要用符合要求的环保材料,要确保幼儿在舞蹈训练中的安全性。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结束语:总之,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下,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停滞不前,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幼儿的舞蹈教育对人类舞蹈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事实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并使用充满活力与自由、开放与包容的舞蹈教学法可以为幼儿舞蹈的学习添油助力。所以,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进行各种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 要:幼儿阶段是个人智力、身体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幼儿的性格、各方面的能力正是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因此,学前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幼儿的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使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遇,使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主要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性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常见问题 一、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上对学前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农村地域,由于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并不重视学前教育,忽视了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甚至将幼儿园看成托儿所,认为只是负责看护、照顾儿童的机构,所以,更无法对学前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些情况在农村等偏远地区较为突出。 (二)学前教育的模式缺乏创新 就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教育模式较为滞后。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现在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都较为落后,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少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较为先进。另外,当前我国理念比较先进的学前教育机构多数是国外的教育机构,因此,这些教育机构的各项费用也会较贵。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学前教育机构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很多幼儿园的标语上宣传着所谓的“蒙氏教育”,但是其教育模式或是灌输式的教育,抑或是放养式的教育,使幼儿园成为托儿所,幼儿无法获得科学的教育。 (三)学前教育机构教学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为私立机构,而公办的幼儿园数量较少。大城市中大部分幼儿教育机构的设施都比较先进,而农村地域的设施较为落后。很多教育机构没有完备的幼儿活动场地及设施,也没有完善的学习设施,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很好地开展。因此,这也导致了幼儿教育质量的落后,使幼儿缺乏很好的教育。 (四)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其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在农村等贫困落后地域则更为明显。在这些地域,许多学前教育老师多为大专学历,甚至有很多教师没有文化程度,只是单纯地照顾幼儿。由于许多私立教育机构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控制教学成本,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导致许多教育机构的教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教师的素质较低,使音乐、舞蹈等教学活动无法很好地开展,这使幼儿身心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学前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认识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宣传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可以采取海报、讲座、宣传页等方式,来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增加幼儿的入园率,增强家长对幼儿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二)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教育机构的灵魂,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鼓励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部门应该采取监督、帮扶等方式,积极督促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定期进行检查。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外的合作交流,组织国内的教育机构去学习国外先进的教W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各方面较为落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给予学前教育机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施,聘请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私立学前教育机构,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支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使私立教育机构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提高对幼儿教师的素质 幼儿教师的素质偏低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幼儿获得良好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具有高水平的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域,因此,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幼儿教育,使教育机构无法获得更多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政府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从而使更多毕业生愿意从事学前教育。(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政府应该经常组织幼儿教师去高校进行专业培训,或者聘请国内外相关方面的教育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一些有能力的私立机构也可以组织教师去国外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总之,幼儿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其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必须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适时作出相应的变革应该迫在眉睫,这也关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论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孩子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引导 摘 要: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许多父母在选择幼儿园时综合考虑,多方打听,并不仅仅为教师是否温柔有耐心,学校的设施条件好与不好,而是对教育理念的一种探寻与认可。而对孩子的学前教育的施行,更是有先见的父母尤为关注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独立性;信任 学前教育的最大意义不是为点滴知识的提前打底,而是让孩子在入学前和学校老师间培养起良好的默契,同时养成一些基本的习惯。 带过孩子的家长会知道,孩子的言行会模仿身边最亲近的人,而家长的反应力,往往直观地影响孩子的反应力,这当中的纽带,就是互动关系。在孤单中成长,往往沉默寡言,而父母环绕家庭温馨的孩子,却外向开朗,这便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例证。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性格习惯是基于成长慢慢形成的,幼儿园的教育往往无差别。其实不然,事物的形态取决于初始之时,学前教育中的综合互动便是影响最大的时期。若教师一味地对孩子的渴求若无睹,等于告诉他,教师是我畏惧的对象,但并不是我可以求助信任的人。而当教师对孩子的管束拿捏不好度时,会出现孩子太过散漫任性,或者畏惧高压畏缩不前的两极分化状态。故而教师需要体察孩子的内心所求,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很多家长喜欢小班教学,正是因为小班教学能使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在管控所有孩子的基础上,能与其有更好的互动。而这一阶段的引导性方向,就在于通过使孩子在幼儿园同老师和同学共同玩耍间,塑造其活泼阳光的性格,并能适应这样的生活,从而避免其进入义务教育时,因为不适应固定的教学范式,无法集中精力,无法顺利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知识的吸收学习中,而出现在起跑线上落后于人的状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亚裔家长特别是以中韩两国为代表,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吝惜成本。很难看出不上幼儿园和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的差别,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教育上投入的差别,必将映射在孩子的成绩和长远发展上。但不少孩子在家时,对父母的依赖性致使他们对独立性成长方面有欠缺,比如独自吃饭和适应每天有意识教学。举例说明,大多数孩子在三至六岁,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礼貌方面就已能达到基本水平。但是正如单项频道只对固定人群开放,只有家人或邻居能理解他们日常的表达。而进入幼儿园,便是给他们一个提前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自我意识明白该如何同别人交流,如何让自己的想法获得普遍性理解。曾看到过一项数据显示,人在一节40分钟课程中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普遍为20分钟。而孩子则更低,但经过幼儿园教育,他们能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从前延长许久。而一些诸如饭前洗手、排队、端坐听课、礼仪礼貌和安全教育等基本习惯的养成,对于许多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辈抚养的家长来说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曾经看到一个因教育上电视节目的家庭,父母的学历中等,对于孩子的教育便异常抓紧,相对于同龄人,这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能认识上千字,并开始学习基础数学。但上幼儿园之时,老师却发现这个被格外留意的孩子,比班上所有学生都沉默,甚至于想要尽力隐藏自己的存在,唯恐犯一点错。细究之后才知,原来父亲为了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每天为其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做不到便罚跪抄写,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需要规则来约束孩子,尤其是正在活泼无所畏惧的年龄。可是斥责稍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也许从此有了阴影。从前带学生出去郊游时,小孩子好奇心大发,喝着饮料又想扔了买奶茶,吃着盒饭嫌味道差,抬手便扔了闹着买烤串。一旁跟同的家长十分不满,教育自己儿子道:妈妈每天不也是吃这样的盒饭吗。我心里长了教训,再一次组织出游时,便同所带的孩子约法三章,每个人离开视线之内必须先告诉老师,每个人有在我这里25元的零钱预算,由自己问价格做打算,每个人余下的钱发还自己。一天下来,他们果然不再出现胡乱浪费的状况。这里面我总结出的最重要的经验,便是规则和尝试。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尝试,尽可能给他们一些尝试的机会,我们可以做教导者和鼓励者,但不应当做包办者和标准答案限定者。不应当一再跟在他们后面,不论对错,放马由疆随其意愿去,最后做着老妈子的角色。而是应当有意识地做前瞻性的引导,在他们可能出界前,让他们明白对错和不能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范围之内,做错了也没关系,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擅露喜欢厌恶。同时,不要太过主动性地解决一些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玩具拆解复原,当他们问问题时,可以引导告诉,但不应限制他们应怎么做,或者直接代劳了。要知道,生活是多面的,像折纸一般,拊掌便是另一种方法,并不是试卷一样平面,一道题只有一个答案方法。于我们而言,引导和尝试,才是助力他们发展学习的直接法门。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 [摘要]幼儿学习英语在我国当今社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越是发达地区,学习英语越低龄化。因此,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为湖南湘西地区培养幼儿教师主要生源地,分析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其学习幼儿英语的优势和发现幼儿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教学技能;培养 相关研究证明,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学习一门外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幼儿学习英语,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培养具有幼儿英语教育技能的幼儿英语教师值得探讨。 1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的必要性一般认为,英语教师的培养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使命,然而,幼儿这个特殊群体的培育还需要具备培养幼儿素质的教师来承担。通常,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很好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但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所教内容形式只是简单化了的小学英语,使原本应十分有趣、活跃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严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幼儿大多只是机械地重复,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不能很好地胜任幼儿英语的教学。 1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特点适合幼儿英语教学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初中起点,因此学生年龄相对偏小,可塑性较强,大多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这种天真、好动、外向的性格特点更适合幼儿教学。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幼儿园一线工作,且适应能力强,能很快胜任幼儿园等早教机构的教学工作。 1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了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培养中专业的理论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学前教育史、活动设计、教学法等。专业技能包括美术绘画、手工制作、剪纸、舞蹈、声乐、乐理、视唱、体育等。笔者调查了本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修课程:幼儿教师修养与专业成长、学前卫生学、三笔字、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儿童健康教育、思品与法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手工制作、幼儿英语、音乐、舞蹈、美术、教师技能训练、体育等。所修课程涵盖了幼儿教师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幼儿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幼儿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还要具备相关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担任幼儿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也有一些弊端。通过研究分析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试讲实践,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2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本学院五年制初中起点大专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都是农村定向生,没有经过高中学习,直接通过中考进入院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他们的英语基础功底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语音不标准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音标,“语音”概念模糊,根本不了解英语单词的发音规则,记单词单凭死记硬背,单词的发音不标准。很多同学连26个英语字母的发音都发不好,例如:A(a)发成[e]、Hh发成“诶去”、L(l)发成[el]、I(i)发成[i:]、J(j)发成[di:]、G(g)发成[g],清辅音发音声带震动等问题。 由于初中时没有学习过语音或是没有很好地掌握音标,因此很多学生读单词发音不标准或读句子的时候语音语调不地道,一般疑问句习惯性读成降调,即使知道读升调也不知道怎么升,发出的声调很不自然。 212词R量少 80%多的学生对记英语单词都望而生畏,找不到好的方式去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单凭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单词,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果事倍功半。 笔者对中专三年级的学生词汇量进行了一个摸底测试,结果发现将近1/3的学生的词汇量还只停留在初中阶段,虽然经过三年的中专学习,但英语词汇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英语课堂用语使用频率不高,幼儿园词汇非常贫乏,如:玩扮家家(playing house)、搭积木(building blocks)、梭梭板(childrens slide)、橡皮泥(play dough)、滑梯(slide)、跷跷板(seesaw)、拼图(puzzle)、迷宫(maze)、去小便/大便(go to pee/poo-poo)等词汇都不会,将会对以后的幼儿英语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22学前教育学生幼儿英语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 通过观察、总结学生试讲,发现在教学试讲中,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待提高。 在试教过程中,许多学生教学方法单一,整堂课的气氛不是很活跃,不能全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部分学生教态不是很好,动作放不开,语言比较成人化;缺乏创新能力,教学游戏老套、无趣、没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过多,知识点复杂化;没有充分使用鼓励性的语言等。 3建议与对策 31开展幼儿英语语音课、口语课 “幼儿英语”,顾名思义,是孩子英语课程的启蒙课,因此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非常重要。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发音标准是重中之重。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发音很不标准,况且幼儿英语是以听、说为主,因此开展语音课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拥有一口标准的语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尤其是课堂用语。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师,要求的口语水平稍有不同,幼儿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相关英语口语,比如表达要尽量简单、易懂,不要用复杂深奥的单词,也尽量不要用复合句去表达,因此这就需要培养这样的一种技能。 32增加幼儿英语技能课课时量 针对学生试讲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开展英语技能课的教学。本学院幼儿英语技能课只开一个学期,而且每周只有两课时,这样的课时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能全面地去传授幼儿英语教学方法,不能有充分的时间去系统地、深入地把握教授幼儿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导入环节的歌曲导入、TPR导入、讲故事导入法等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详细地讲述。例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音乐基础唱英语儿歌;利用绘画技能画英语单词的简笔画;利用手工制作技能制作教具,利用舞蹈、体育技能教幼儿做字母操以及把所学英语句子编成舞蹈表演等,如果没有时间去具体实践的话,就只能大致讲解了,其效果肯定不佳。 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授课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授课能力。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授英语课堂授课的过程和上好一节课的步骤……这些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一个学前不到40节课的课时量是远不够的,因此增加幼儿英语技能课课时量迫在眉睫。 总之,要能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需要教师努力抓好学生英语基本功,需要认真专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科学取舍,备课时多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还需要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教学技能。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逐渐加大,对其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幼儿歌曲弹唱更成为幼儿园教师在幼教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幼儿教师的即兴弹唱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W质量。儿歌弹唱能力是学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基本弹奏技能的提高,使其具有即兴创编儿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协调融合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弹唱自如的程度。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歌;即兴弹唱;培养 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是指为幼儿歌曲熟练地自配伴奏并且边弹边唱的能力。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给幼儿一个欢快的童年,教师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儿歌弹唱能力。幼儿歌曲弹唱顾名思义,既有“弹”又有“唱”。学生以幼儿歌曲弹唱为主,把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即兴伴奏五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达到弹唱自如。它是手、脚、耳、口、眼并用的一门综合的、实践性强的学科,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一项技能。无论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中,还是在幼儿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的日常游戏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弹与唱的参与。那么,对于专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培养学生具有得心应手、即兴弹唱幼儿歌曲这一重要的专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该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首先具有钢琴基础和视唱乐理基础,然后再进行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训练。然而最近今年的毕业生在幼儿园实习环节和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却有许多学生缺乏弹唱能力的反馈信息。这种即兴弹唱能力的低下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用人热情。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机构应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即兴歌弹唱能力。 但是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看,报考高专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县、镇、乡、村,音乐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需要从头学起。毕业前要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难度较大,很多院校按照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在专项的难度上下功夫,忽视了歌曲弹唱结合能力,会在未来的工作中无从下手、难以应对。 那么,如何提高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首先,我们要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编配的有关知识:第一,学好钢琴即兴伴奏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的乐理、和声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编配合声,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和声连接的一般规则。第二,学好钢琴即兴伴奏必须具备一定的键盘弹奏能力。学习并熟练掌握各种大小调音阶,琶音及原位与转位和弦在键盘上的位置及所用指法。第三,学会熟练运用多种伴奏手法,学习和掌握不同风格歌曲的伴奏织体。伴奏织体必须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风格来选择,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第四,在实际弹奏过程中,除了运用正确的和声与织体,还应注意歌曲演奏的速度和艺术表现力,充满感情地弹奏,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为生动、更具艺术性。另外选择伴奏音型的根据主要是儿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根据儿歌所表达的情绪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进行曲风格的儿歌常用2/4,4/4的拍子,用中速进行,用柱式和弦伴奏,以表现出充满朝气的情感状态;活泼的儿歌因为节奏明快,可以采用有弹性的适中的速度,用半分解和弦、断奏的方式来表现其欢快的情绪;抒情类的儿歌可以用半分解和弦或短琶音来表现其安静、舒缓的心情。 其次,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歌唱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熟悉歌词与旋律,要从容地控制好声音的气息和音色。用声音的气息带动手指的音符流动,做到交相呼应,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第二,歌唱时要掌握好共鸣的位置,熟练运用各种腔体,做到咬字、吐字清晰、音色统一、声音连贯、音量适中、声音具有灵活性和耐久力。第三,在坐着唱时,把气息贯穿至小腹,稳稳扎牢,不应随着伴奏音区的变化,或者自体演奏时的移动而改变。吸气时喉头放松,小腹微托,呼吸自如,使气息稳定,声音通透,明亮。 总之,要想学好钢琴即兴弹唱,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钢琴弹奏技巧以外,还要训练自己的“眼”、“脑”、“手”、“耳”、“心”同时并用的功能;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努力提高键盘上即兴编配伴奏和能力,只要我们的持之以恒,钢琴即兴弹唱的水平定会在较短的时间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个缺乏音乐基础,又有多门技能需要掌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掌握好儿歌的即兴弹唱技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应该多安排一些实践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其弹唱技能得到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是其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具备良好的即兴弹唱能力对其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即兴弹唱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实习中的即兴弹唱能力。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关于幼儿数学学前教育的思考 摘 要: 数学学前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用法。现在的学前教育都是提倡数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经历一些学前教育活动,获得一些有关数学活动的体验。幼儿园阶段是小朋友的启蒙教育阶段,对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的奥妙是比较重要的。本文结合幼儿园小朋友的特点探讨数学学前教育。 关键词: 幼儿园 数学学前教育 思考 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数学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小朋友只有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才能真正理解有关数学概念和简单计算。所以在幼儿园数学学前教育中,要让小朋友真正融入真实的情景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小朋友学习欲望,真正喜欢上数学,并且在生活中真正运用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运用[1]。 一、教师要转变学前教育观念 幼儿园小朋友跟义务教育阶段小朋友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小朋友特点进行学前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所以教师的理念也要改变,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并且不断创新。在以前学前教育中突出的是教师的教,但是现在学前教育中,要求突出小朋友的学。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小朋友特点,改变学前教育观念,设计好学前教育内容,在课堂上突出小朋友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小朋友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师可以查阅发达的网络资源,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二、教师要改进学前教育方法 以前学前教育方法是比较欢快的,为的是让小朋友快乐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或者讨论等学前教育方式,调动小朋友学习积极性,让小朋友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实践中。培养小朋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从幼儿园小朋友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要讲解的内容,设置学前教育目标,突出幼儿园小朋友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的学前教育方式。例如,讲到个位数相加的时候,小朋友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算数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手中粉笔举例,左手一根粉笔,右手一根粉笔,那么总共有几只,很多小朋友会很快回答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小朋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小朋友更愿意学习数学,然后教师增加难度,让小朋友思考。这样可以引发小朋友进行探究,培养小朋友探究能力。 三、根据幼儿园小朋友特点,布置合适的学前教育环境 和谐愉快的学前教育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开始,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更是如此。幼儿园小朋友心性未定,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不会长时间坐在板凳上听老师讲课。所以在布置教室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小朋友特点布置圆环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这样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游戏,既可以让小朋友理解学前教育内容,又可以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让小朋友开心地学习。例如,讲到事物的高低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同时站出来,比较个子高矮,教师可以在中间空地上站起来或者蹲下,让小朋友们说一说什么是高什么是低。这样在学前教育中,可以直接强化小朋友感官上的认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记忆更深刻。 四、在数学学前教育中可以结合其他知识 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由于小朋友对学习的东西不会分类,因此教师在教小朋友的时候,可以在数学引导中加入自然小科学或者英文字母学习,突出小朋友的主体性特征,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字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就学过的数进行口述。锻炼小朋友勇气,加深小朋友对数字学习的印象。绕过小朋友数一下英语字母总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加深对英语字母的印象,加深对数字的理解[2]。 五、在笛а前教育中加入游戏 幼儿园小朋友比较爱玩,对很多事物都感到好奇。所以在数学学前教育中,可以加入游戏学前教育方法,让小朋友更容易接受,也愿意参与进来。对于每一节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安排游戏,锻炼小朋友的想象能力。例如,在认识数字1-8的时候,可以玩“抓老鼠”的游戏,让一个小朋友扮演黑猫警长,几个小朋友扮演老鼠,然后黑猫警长开始抓老鼠,最后看看能捉到多少。在游戏中,小朋友可以更轻松自由地学习数学,自主地理解和掌握。让小朋友更喜欢数学,更愿意研究数学中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学前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安排课程内容,并且选择小朋友认可的学前教育方式进行学前教育,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让小朋友愿意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和情感温暖小朋友,跟小朋友一起探究数学中的奥秘,一起做游戏,体会数学乐趣,激发小朋友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小朋友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多种有效的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与社会需求搭起一座桥梁。 关键词:幼儿园;玩教具;教学模式 课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方向课开设的实践与研究》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教学原则,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课程中专业全面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目前,我们课题组在教学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幼儿园体验新课改带来的新观念、新变化,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校内、课堂上,而必须走出去,到幼儿园了解实际的需要,亲身感受体验新课改带来的新观念、新变化。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开课前期到齐齐哈尔市七色光幼儿园,喜洋洋幼教中心、和平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等处进行了调研,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我们还聘请一幼的曹颖老师和和平厂幼儿园的许丽敏老师到我们学校给学生开展讲座,同时还组织09级的学生分别到这些幼儿园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教师们更加感到高职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教育理论、掌握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题多了,距离近了。关心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着想的理念,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做一体化 随着学前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学制的缩短,特别是教学时间的不断压缩(我学校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已改为两年,还有一年是上岗实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这就出现了教学与技能实习脱节。具体地说,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互不干涉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实践脱节较严重的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使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度,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与校内实训和幼儿园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用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教学一体化”方案体现了“三主”方针 1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①在方案的设计上。方案上的问题和训练都是教师备课时设计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并没有游离于教案之外,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教案进行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②在问题解答的反馈上。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反馈,正确的要肯定、赏识,错误的要引导,直到问题解决。 2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①学生是提取信息的主体。结合方案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信息提取出来,以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②学生是分析加工信息的主体。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如果回答不完整,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继续提问,也可让其他学生补充完成,从而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3 训练为主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产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同时也使学生对当前幼儿园的需求有了很直接的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走“特色+质量”的发展道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参与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我们也发现:教师如果一味地讲案例,以为只要学生能够愿意听课、认真听课就算达到了目的,那么往往出现教师讲案例时学生兴奋不已,而进行理论陈述、不讲案例时就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没有精神头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不断提问并让学生回答并动手制作参与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听课,促使学生思考。经过一段时间后,边讲、边问、边答、边做,步步引导的训练方式已经成型,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课题组根据前期的调研的结果,以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导向,设计很多玩教具的案例。比如,和平厂幼儿园的阳光游戏玩教具的制作,我们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制作,受到幼儿园的好评。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搭起了就业的平台 2 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直观教学,借助具体形象的教具,弥补了语言讲授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我们认为,尽管高职的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如果单凭语言的描述,也是难以让学生获得清晰印象的。于是教师们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可供展示的图片、作品、玩具等。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一边向学生展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题材的玩教具作品。一件件充满着孩子想象的、色彩鲜艳的作品,深深吸引着每个学生惊奇的目光,他们总是津津有味地聆听教师的讲解、欣赏幼儿的“杰作”。由于直观教具所带来的形象性,使学生了解了幼儿对色彩的感觉及想象发展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 合作教学是一种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探究为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合作教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还有利于培养其责任心、创新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将40余人的班级分成7-8组,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得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最重要的还是锻炼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都会看到学生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在进行合作教学时体会到: 第一,让学生自己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明确小组合作在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在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独特构思的创作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型人才是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a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交往合作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接受实际的锻炼,使他们更加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组织和实施合作教学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把“追求人人发展、人人追求发展”,作为教学活动追求的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追求人人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时,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人人追求发展”,就是要求学生自信、自强,“不与他人比分数,只与自己比进步”。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要使学生坚信,只要自信、自强,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是其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无论是对于教育的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是重要的。因此,教师成长要从关注课堂教学做起,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入手,切切实实地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漫画对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时候,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更加重视,但是高中政治教学本身比较枯燥,这便要求老师合理地将其他教学元素利用起来,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漫画本身便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势,运用了写实、比喻以及夸张的手法来进行事情的描述,比较简单,若是能够将其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去,能够很好地提高政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中去,教学效果也会比较出色。 一、将漫画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去的主要原因 1.能够符合我国时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而漫画图文并茂,在阅读的时候需要时间短,并且效率比较高,并且还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活的反应,所以,漫画这种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且其表现手法夸张,观点表达直接,和社会的节奏相符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漫画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漫画本身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还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现在在高考中,漫画类考题也经常的出现,所以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将漫画运用进去。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漫画本身的趣味性比较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而高中政治课堂比较枯燥,若是能够将漫画运用进去,能够很好地改变课堂枯燥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更好地进行政治知识的学习。3.符合新课标教学的需要。高中政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识图方面的能力,将漫画运用进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图,找到漫画中存在的有效信息,并进行一定的处理。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活力。4.通过漫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漫画本身便比较的形象和直观,通过漫画能够很好地进行趣味性比较强教学情境的营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很好地被激发出来,通过漫画能够提高学生政治知识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政治学习。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若是能够将漫画很好的运用进去,能够让以往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更具趣味性,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的进行政治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将学生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 二、将漫画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去的策略 1.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将漫画运用进去。一节课想要成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其开端便是课堂导入。若是在课堂导入中将漫画运用进去,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东西,兴趣往往会比较高涨,这样教学效果很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起点往往是兴趣和好奇,若是在政治教学课堂导入的时候将漫画运用进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教学内容的生硬,并且通过这种引导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比如说在讲到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时候,公平本身的含义比较广泛,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涉及,但若是收入差距比较大,那么能够将经济收入分配不公平体现出来,在讲解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和其有关的漫画来进行导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2.在重点和难点讲解的时候,运用漫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求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其中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新课改的实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有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进行掌握,但是政治教学中的那些重点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掌握的时候难度也会比较大,学生学习的时候会感觉比较困难。若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很容易下降,并且学生还会产生挫败感。教师在讲解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将漫画运用进去,这样能够让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学生理解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总之,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时候,若是能够将漫画引用进去,能够很好地提高政治教学本身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政治学习,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作者:刘增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心理学对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教育是涉及一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的积累和影响人的素质发展的活动,放到小的范围就是学校教育,教师是最直接的实施者,也可以说是桥梁,沟通国家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便更好地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划分是12-14岁,高中生是14-18岁,相比较而言,初中生是萌芽阶段,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期,高中生则是相对比较成熟,有自己的独特思维,并且对一些事情很敏感。这都是学习的最佳阶段,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显得有些迷茫,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 二、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1.对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上有很大的帮助。每个人的发展情况不同,每个人的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尊重他们的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突显出他们自己的长处,让他们更加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学生们的表情可以传达给教师,“学生这节课掌握的怎么样”。很多情况,当教师要提问某某学生,大家都会迅速低下头,一方面,说明学生不自信,生怕自己答不出来,另一方面,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听讲,或者是因为自己没有听懂。这都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课下对自己的讲课行为做进一步的反思,是自己的讲课方式不对,还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或者是对自己的学生疏于管制。现在更倡导一种快乐教学法,学习本身是一种快乐的事,不能限制学生或者逼迫学生考试取得高分,学习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教学上的一刀切,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以学生为本,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在教学方式中,尤其是一些历史知识,我比较倡导播放视频里面的专家讲解相比教师而言,更加深刻,反而容易吸引学生。 2.帮助教师重新整组教材。在现实教学中,没有聪明孩子也没有笨孩子,只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教育水平不一样,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基础不一样。尤其是一些农村的孩子,他们在自己的村里或者镇里上小学,根据教学经验来看,小学时在为中学打基础,小学总共是六年,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比城市孩子落下很多,这对于他们更是一种挑战,直至中学,有的农村父母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的高中,而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初中,那么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件事,是适应城市里的生活,很多孩子会觉得城市的学习太讲究,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意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坚决反对打压的方法,而是顺引。对于教材内容,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进行整合,尽可能将知识体系化,先化零为整,再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在课下及时辅导相对落后的学生,给他们以鼓励,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3.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去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去找回自信,这对于今后的学习也会是很大的帮助,学会积极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放飞梦想。 作者:胡晓刚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叶堡学区李坪小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教育教学民族音乐论文 一、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民族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才能够使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许多文化在民族音乐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能够感受到强大的民族意识,同时能够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由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盲目的追星,甚至出现了一些疯狂的行为,使学生的原始的音乐素养消失殆尽。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民族音乐中有很多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健全的心理的内容,同时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意义也相当深远。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更好地继承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了解中华文化的精深的部分,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更好地传承文化的目的。 二、加强高中音乐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策略 (一)加强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促进民族音乐教学 重视高中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优越感迅速提升,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使命,同时应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音乐带来的精彩内容。通过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也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在各种文化中吸取精华部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华。加强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不同体验,使自己的视野更加的宽广。比如在学习《我是中国人》的时候,可以感受到音乐中那有板有眼的节奏,韵律激昂铿锵,令人振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丰富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 音乐,作为一种融合了很多音乐情感因素的艺术,能够用更多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够从中理解出更多的不同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集中更多的情感去体验音乐中的灵魂所在,让学生慢慢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同样以《我是中国人》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每句词中的场景,通过这种想象来更好的理解音乐中的不同情感,让了解这方面内容的学生做一下演唱示范,让其他同学在示范演唱的同学歌声中感受不一样的音乐气息,然后在自己跟着音乐哼唱,这样会对于这首曲有一个不一样的理解,通过不同的学习和赏析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内涵意义,能够更加深刻地去感受音乐,从而达到喜欢上民族音乐的效果。 (三)在演唱民族歌曲中感受民族自豪感 对于音乐,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演唱,民族音乐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慢慢学会演唱民族音乐,学生才能够受到民族音乐的感染,才能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特色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是中国人》歌词的内容包含了许多励志的内容,同样也有许多是体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骄傲和自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增加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从而能够激发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美丽的祖国并且为美好的明天奋斗。 (四)利用多媒体的帮助,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 当前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授民族音乐的时候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可以使歌词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多媒体上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整个音乐创作的内容,同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更多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民族音乐。同样关于民族音乐拓展的知识也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能够加强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能够从中感受出更多的东西,达到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 综上所述,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更多的人为之努力。其中,教师在民族音乐的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以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音乐特有的魅力,同时借助当前的先进科技,使民族音乐能够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使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同时能够让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迅速提升。 作者:张京江 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论文 一、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在逐渐扩宽,在趣味性可读性的同时融入了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学习教材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将声音、图片以及影视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就扩充了课堂的容量,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吸引力,改善了课堂的听课效率。现代教学技术中能够结合语文知识,将其转化为形象的声音、动画、视频等,这样增强了课堂的形象性,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另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知材料,使知识赋予了灵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教材中的难点被易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接受教学,打破学生的思维,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二、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中来拓宽知识面,增强写作的能力。然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想象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基础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结合中,为学生找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立足教材,扩大教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由于在语言教材中,其大部分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扩宽教材容量,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贯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并且灵活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水平,培养对语言的创新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其中的规律,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逐句分析,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就破坏了整体性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在整体性教学中总结,创新。这种教学通常体现在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中,归纳、分析和总结知识,全面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结合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历史人物、具体事件等分成小组具体讨论,这样就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过程中,扩宽了视野,在总结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过程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将课本内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相贯通,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方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3、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全面了解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字、词、语法、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这些教学内容仅仅是让学生增强知识面,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针对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和基础知识之后,指导学生熟悉单元文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接受知识、接受方法中提升语文的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人格。 三、总结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创新意识,顺应时展的需要,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基础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不断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助于个性化发展。 作者:刘吉平 单位:湖南省新邵县第三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案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提出:高中教育教学中应将思想政治放在关键位置,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其教育教学水平,采用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严重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本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进行细致、综合的分析,并具体研究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为帮助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难以满足时展的需求。在信息与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中不仅含有大量积极、健康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有一些消极腐败和反动的言论,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并没有重视互联网不良信息为学生带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没有注重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学,也没有针对互联网不良信息对高中生造成的不良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率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2.思想政治缺乏实践性的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都采取课堂教学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课堂教学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甚少,教学氛围异常沉闷,高中学生本身面临着较重的复习与考试压力,加之沉闷的课堂氛围,经常会导致学生感到疲倦,使其无法将注意力完全放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此外,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内容无非是一些空谈的大道理,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步,导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生活 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对社会与网络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缺乏判断力,正处在叛逆期的高中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容易对学习与生活失去信心,对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叛逆心理,这时社会不良风气趁虚而入,会严重误导学生的判断力,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模仿社会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注重实效性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中在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中依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教学缺乏实效性,面对高中生的年龄成长特征、网络低俗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难度逐渐增加。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1.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对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当今社会热点新闻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同时,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而社会实践是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对促进高中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其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精神非常重要,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1《经济生活》中的“生活与消费”教学中,教师应将新闻中出现奶制品和肉类产品涨价的热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先指导学生了解教学内容中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之后再使学生利用教学知识分析与探讨生活中奶制品和肉类产品涨价的原因,学生通过分析切实掌握了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要将课堂进行拓展,带领学生到超级市场以及菜市场、商场等场所,观察一些商品的价格变动现象,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应用能力。 2.建设校园网络,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网络作为互联网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为高中生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思想信念提供了前提,在网络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抓住机遇,科学地应用网络建设校园网,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能够提供有效信息的网络共享平台,促进高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在互联网中经常关注的信息与热点新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各种手段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更具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园网中设置心理咨询专栏、学习交流专栏、生活技巧展示专栏等,通过校园网开展各种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与问题,实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加强现实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的补充,坚决杜绝网络不良行为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2《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时,教师应以目前最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人大代表选举现象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讲解我国公民的选举权力,使学生了解我国政治选举的民主、公平、公正、公开等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真实的政治生活权利,当学生面对网络传播的“中国人大代表选举非民主”等反动言论时,学生会根据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真实案例,反驳不真实的反动言论,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学生们可将网络中有疑问的信息共同讨论和研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知识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3.利用崭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崭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出现了多元价值观,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不断研究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紧跟时展的脚步,利用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3《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以往局限性的课堂教学,将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将学生带到社区敬老院或附近一些孤寡老人的家中,为老人们献爱心,学生在参观孤寡老人住所时对老人凄凉的晚年生活产生同情和怜悯,激发了学生帮助孤寡老人的欲望,学生纷纷帮助孤寡老人洗衣、梳头、做饭,在献爱心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得到提升,将教学内容深深植入学生心理和头脑中,在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社会现象,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的学习和生活困难与他们相比微不足道,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与生活克服障碍,充分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 4.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要具有时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避免理论化,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学生面临的竞争现状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要求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实践机会,根据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知识的需求,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4《生活与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学生播放一些封建现象视频,使学生利用思想政治知识判断视频中事物科学与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迷信给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学科,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键,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观扭曲,思想道德行为恶劣,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作者:陈秋华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基础教育教学论文 1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以教学秩序的维护者自居,学生自主性被严重压制,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也非常被动。新课改要求高中教学管理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说,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和管理主体,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来说,高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发展需求、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评价,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内容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利因素,打造教育合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教学、课外教学实践突破传统的校园教学的界限,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惰性,培养其学习主体意识。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等级式、扁平式教学管理结构,是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学生处于教学管理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兴趣和要求常常不受重视。教学的高级管理者与基础管理者、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僵硬的状态。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也习惯了各自为政、不过多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育界一致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思维完善,也是优化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鉴于此,高中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情感和心里需求,尊重学生人格,不以权压人、以威欺人,允许学生犯错,不歧视每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到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能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其帮助还要有度,如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或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且对学生有所帮助的任务,教师就不要插手;学生力所不及或根本就没有想到、无从下手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提高自我认知和监控能力。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教学评级机制可以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教学管理中,要加强评价体系建设,以促进教学发展。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才算是完善的呢?一般来说,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内容上既要关注教师管理,还要关注教学质量,既关注教师能力,还关注教师素质与师德。其次,有效的教学评价必须具有发展性,其评价目标既不高也不低,其标准也必然是科学合理的。依次为指引,各地高中要坚持指导性、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具有导向性、激励性、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将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学生成绩、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等都纳入教学评价中去,通过定性评价、量化评价、师生互评、过程与结果评价等,对教学管理进行客观评价,为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张多良单位:甘肃静宁县文萃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目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语文课堂讲授中只注重书本内容,忽视了课文之外语文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视学生智力差异,不顾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原因不全在老师,比如学生人数众多,老师无暇顾及,这是老师无法改变的现实。但笔者还是认为应该对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将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课堂之外的知识海洋中去自由翱翔。 (二)教师自身的修养、素质、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学历较低、年龄较大,虽然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培训、进修,但与现代社会实行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而年轻教师,虽然在学识上、学历上好于其他教师,但在教学经验、课堂把握能力、敬业精神上也存在差距。这些都对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形成极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努力的方向 柳斌在《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要从现在起步,走向素质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个人认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实把提高自身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概来讲,分这几个方面:1.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年轻教师,更要广发阅读、深入思考,不能仅仅依靠参考书和教参,授课内容要有变化,要充分挖掘出语文课文的内涵,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可以说,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企图就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很难,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这样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这无疑需要语文教师的引领,需要语文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3.转变考试观念。这对普通老师来讲很难,因为有高考这个杠杠在。但我们可以有限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来实施,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尽力地将语文教学自然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而我们的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的命题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二)把握课堂教学,加强引导,转变学生观念,把学生带入素质教育的新天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统一,缺一不可。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必须以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为最终旨归。因此,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笔者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引领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2.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语文学科有着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不同的题材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向,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才能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3.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具有探究性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创设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从来都不仅仅只是老师和学生的事,需要我们方方面面的努力。简而言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语文课程设置,发掘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2.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3.社会、家庭的配合。学生不是封闭在学校里的,他是要到社会上、要进入到家庭里去生活的,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但这也是现实教育最为尴尬的地方,需要我们共同作出努力。 作者:金美霞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中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第二期教育教学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为重点;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深化课程改革;以质量为生命线,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管理为保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突出“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时时人在干”的管理机制,努力激发全体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 2、加大教学常规管理与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处理好教师自修与培训的关系,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4、以教研组的“三课”活动和学校的观摩课和公开课为依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备、讲、说、做、评、研的能力。 5、深入实施中小学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做好全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 6、规范音、体、美兴趣小组的管理,做到文化课学习和兴趣培养协调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7、依照《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活动,努力使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8、以稳定为前提、以发展为目标,认真做“三纲”、“两题”的研讨工作,做好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迎考工作。 9、切实做好学生的学分认定、学籍管理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工作。 三、工作重点 1、依照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考核细则》的相关要求,规范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 2、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各年级学生的学籍管理、各科的课程开设、课表编排、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的报名等各项工作。 3、抓好教研组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评教委员会的评价、指导作用。 4、狠抓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辅导工作,规范兴趣小组的学生训练工作。 5、做好期中、期末及月考的出卷、考试、评卷、总结工作。 6、认真安排和组织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7、加强思想教育,突出教书育人,治理教学环境。 8、认真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9、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加大常规管理工作的检查、评价、考核、指导力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常规工作主要是指备、讲、批、辅、练、考、听、研。它是每位教师开展教学所必须要认真完成的工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部分考核细则操作性差,考核工作量大,给考核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常规管理的有些方面得不到落实,滋生了教师的惰性。本学期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考核工作,将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课时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 (1)、在备课方面,教师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深入钻研教材,规范备课,灵活教学。教案主要包括课时、日期、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具、过程、板书设计后记等十一个方面,要提前备课。 (2)、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的,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上课时教师要提前进入课堂,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合理选择教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要精神饱满,不带个人情绪,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不说与教学无关的话;要重视信息反馈,及时调控课堂;要精心设计提问,力争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提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不同意见。抓课堂教学,追求四个精致,一个反思。备课精致。提高备课质量,使每位教师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独立处理教材。备课以教师个人钻研为主,辅之以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每周一次。上课精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上课精致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基础是吃透教材内容,条件是了解了学生状况,关键是优化教学结构。练习精致。精心选择习题,防止机械重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辅导精致。着力帮扶学困生,一抓基础、二抓巩固、三抓提高,追求辅导的实效性。做好教学反思。 (3)、作业布置,要根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富于思考;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滥。学生作业马虎潦草或不及时完成者,要加强教育、指导。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圈点批划,有等级评定,适当做好记录。 (4)、辅导,要遵守作息时间,要有辅导教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要采取学生、教师、家庭三结合的办法,加大指导力度。要关心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重视并规范学生学习意志、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规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改进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应该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不得弄虚作假。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时要认真地从卷面成绩、试题的正误等方面分析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切实研究改进措施。各备课小组要认真做好单元测试工作,认真对待学校、年级组所组织的各种测试。 (6)、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听课,在听课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高级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一级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其余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听课要详细记录,学优点,找不足。听后要有客观、诚恳的评价,要有目的、有计划,要持之以恒。 2、加强学籍管理 各年级组长、班主任要配合教务处学籍管理人员做好学籍管理,认真上报班级学生的报到情况,对于个别不能按时到校的学生要及时上报教务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原因,尽可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严防辍学,严禁劝退。严禁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不经学校同意安排其它班级或外校学生进班借读、转入,更不允许班主任私自做主,答应给学生保留学籍。 3、提倡教师候课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效利用课堂教学45分钟,学校提倡教师候课。通过教师候课,提醒学生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做,多数情况是踏着铃声进课堂,甚至有的教师出现上课迟到或早退的现象。本学期学校将加大管理力度,杜绝以上现象的发生。 4、加强课堂管理 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生如何做人更是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只教书不育人,只育人不教书,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本学期借助全员德育工作的开展,深入挖掘学科德育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勤学乐学,勤思善问。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老师要及时提醒,批评教育,不能熟视无睹。继续治理抄袭作业的歪风,对抄袭作业者、不做作业者加强教育。 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严禁学生上课迟到、旷课、课堂上睡觉、或做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允许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习,课堂纪律松散的现象发生。 5、做好学生评教工作 学校将设立学生意见箱,学生可以随时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参考。教务处每月进行一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将作为教师酬课金发放的依据之一。 6、检查教师坐班情况 本学期教务处将配合办公室做好教师坐班情况的检查和通报。上班期间如果发现教师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在办公室内高声喧哗、在电脑上玩游戏,或脱岗,学校将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7、加强考试管理 本学期涉及到的考试有各年级月考、高三年级的阶段性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考试类型多而且考试频繁,全体教职工都应积极配合教务处做好各次考试的命卷、监考、阅卷等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扰乱考试安排,对哪些在考试中出现违规情况的教师,将按照《市第十三中学考试管理细则》严肃处理。 课任教师要按教务处有关考试评卷的相关要求认真评卷,及时统计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高考成绩都将统一纳入学校的成绩管理之中,统一管理。学校教务处也将在《市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出台适合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8、后勤人员及功能室的管理 抓好理、化、生实验工作,实验开出率要达到和超过教育部规定标准。实验教师要对本学期必做实验、选做实验、演示实验汇总造表。实验教师要保证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保证实验室的通风和卫生清洁。教务处将不定期检查。化学实验室的化学试剂要加强管理,妥善保管,要有严格的增耗记录,以确保安全。图书室要做好师生借阅图书的手续,提高图书的借阅人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时要对图书的借阅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上报教务处检查。阅览室要认真上好阅览课,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损坏图书或其它不良行为要做好记录,报教务处和班主任协商解决。所有工作人员要按时作息,如出现失职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各实验室的实验员要刻苦钻研业务,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好实验室,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9、两操、三课管理 学校将协调政教处、团委认真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早自习、课外活动、晚自习的管理工作,加强考核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公开性、原则性,切实做到考核成绩和班主任的工作绩效相挂钩,完善和丰富两操、三课的内容,认真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按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相关要求,规范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规范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外兴趣小组的管理工作,做到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成绩。 (二)加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管理 1、努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我校的生源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基础越来越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具备继续进行高中阶段学习的能力和基础。面对这样的困境,更要求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心投入教学、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前提,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再开发,以适应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无的放矢。报怨学生差不如潜心研究如何教。 2、抓好研究性学习 认真做好研究性学习工作,拓展课堂教学,努力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切忌空泛。 3、抓好综合实践活动 配合政教处、团委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安排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各班班主任相互配合,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教学有专题,课时有教案,咨询有地点,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5、抓好学校卫生工作 认真落实《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各项措施,做好禁毒教育,开展“爱眼日”、“艾滋病日”的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健康档案,组织开展每年一次的学生常规健康体检,确保学生体检率100%。 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 认真做好各类疾病预防工作。做好流感的防控工作。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加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力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勤洗澡、勤换衣的好习惯, 6、认真落实课堂教学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是规范教师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但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教研组要求不严,因此给教师的感觉是在随便听一节课,把该整理的材料整齐就算是过关了。这样的思想非常可怕,这样的工作做还不如不做。本学期各教研组在组织教师开展“三课”活动时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工程”的各项标准来严格要求,不但要求做课教师认真地书写说课材料,而且要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认真的点评,诚恳地指正优缺点,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主阵地,成为教师思维火花自由拼发的场所。 7、抓好校本教研 抓好平时的学科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提供平台。学校应真正以教学为中心,利用一切时间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质量。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不断完善教研制度,加强新课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学困生质量提高的研究。做好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电教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培养典型教师,推广典型教师经验。 8、认真落实基础教育综合质量管理 结合全市学校综合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学生的综合质量管理工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 1、青蓝工程 依托青蓝工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各种形式为教师的提高和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各种培训、辅导、讲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培养发现新典型,采用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等活动培养一批新的学科骨干教师。切实坚持教师专业化导向,以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核心,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广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和结对传帮带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以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名师”评选、培养工作机制,积极搭建优秀教师成长平台,努力培养一批在全市知名的教师。 2、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根据教师的自身实际以及培养目标认真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教师的业务学习(课标、两纲、小专题的研究) 各教研组和各备课小组要深入研究考纲,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注意收集信息,制定好毕业班的工作计划,全面系统地复结。要抓两头带中间,做好分层次教学工作。 全体教师仍然要把“三纲”、“两题”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持之以恒。认真做好理论学习笔记,并和平时的教学有机结合,指导教学。理论学习笔记每月不得少于两千字。积极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留心发生在身边的教学事件,开展小专题研究。认真地写好案例分析,每月两篇。 4、教师的业务培训 认真做好教师的理论自修、教研组培训、学校集中培训和市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要求培训教师经过培训要有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四)加强教研工作 1、加强教研组的学科教研活动 各教研组长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突出专业引领作用,要科学规划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努力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作为教研专题开展研究,研究出成效, 2、加大教研工作力度 各教研组长要认真做好本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考评工作,对不参加教研活动、不能认真完成教研组安排的各项工作或教研积极性不高的教师要给予批评教育,每月上报本组教师教研考核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其中优秀占20%、良好占50%、合格占30%,学校将对教研组上报的成绩进行统计,做好教研组和教师的考核工作。 3、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 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和帮扶工作,加快新教师的成长步伐,是教研组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教研组长要明确和强调学校对“结对子”双方的要求,让新教师尽早站稳讲台。要经常了解实际情况,发现一些在新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来研究,以便及时解决。按照“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思路,进行理论培训,教研组内同伴互助,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每堂课,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系列教学活动,走“边教边研”之路,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在教研组长会上要定期汇报和交流本组新教师培养情况。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老教师要给他们指路子、结对子、压担子,让他们创牌子。各教研组要安排好高级教师的示范课、中青年教师的研讨课和汇报课。要按质量工程的相关要求,规范做课程序, 做好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新秀杯”教学大比武,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育教学为主渠道,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强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意见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关系列国家命运的大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实践证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立尝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教育是从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道德教育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解决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法律意识教育则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基础上解决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也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内化的结果,也是它们的表现形态。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调查表明,90年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中学生的头脑,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上来,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多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的新形势下,人生有支柱,前进有目标,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根据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按照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储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新晨 5.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发挥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实践表明,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政治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只有政治教师加强自身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素养切实加强专业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为了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我们政治教师要勇于改革、更新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按照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扎扎实实地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开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计划 一、教研工作课题化 历史教研活动要立足于为全面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奠定基础,立足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素质,立足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基于这三方面的认识,寻找历史学科师资状况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课题研究,重视经验的提升和规律的总结推广和应用,真正实现教研室提出的“以研促教”的工作要求。本学期我们要结合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通过专题和课题研究,来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这样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水平。为使教研工作课题化,我们确立工作目标是: ①继续以苏州市级课题“中学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探索”研究为抓手,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学校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将课题研究方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教学时空,增强实践性,力求突出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实效性和示范性。 ②针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结合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要求吴江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每人必须确立或参与一项教研教科专题研究,将课题由课题组辐射到全体骨干教师,以骨干教师来带动本校本组学科教研工作,从而形成校校有课题,教师人人都参与的课题研究的氛围。 ③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题研究的科学含量,力求教研工作课题化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我市历史教研成果显著,新人辈出。为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准备将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水平的课题成果或教学论文汇编成册,供全体历史教师学习和参考。 二、教材培训实效化 以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实施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培训工作,注意培训的实效,把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在实施时,必须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管理为保证,以质量为归宿”。忠实地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建设好校本课程,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完整性;组织好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探索课必中的问题,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新教材的操作规程;加强管理,能把课程理想转变为理想课程,把政策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的习得课程;按规律,扎扎实实抓好质量,使课程改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注重教学骨干的培养,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努力做到课改工作研究化,课改研究过程化。 三、教研活动专题化 针对以往教研活动存在着弊端和不足,本学期教研活动力求实效性和针对性,每次教研活动都确立一个专题,注重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改革、实践性课题课程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教研活动专题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学习教育新理论,不管是哪一级的教研活动,教育理论学习是必备内容之一,尤其是现代教学方法、教育名家经验、多媒体网络资料等,要创设学习研究的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和研究。 ②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加强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新课型的研讨课、录像观摩课的评议工作,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听课和评议。本学期将三个问题列为每次听课的必备内容之一,一是本堂课有哪些可供你可取之处;二是本堂课有哪些不足之处;三是你认为本堂课最好的教法是什么? ③教研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及作用发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较适当的教学目标,毕业班确立知识能力坡度,加大综合应用能力,高一高二要在新授课上好的基础上处理好“问题探究”的环节,加强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④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结合本市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使课堂教学模式走“模仿——创新——实效”之路,完善提高吴江市原来三种教学模式,要求骨干教师人人有模式,一般教师个个都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吴江历史教学研究的特色和风格。 四、教师培训能力化 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发挥群体的力量,需要全方面、立体化地规划教研网络,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本学期要组织和协调好学校历史教研组、中学历史教改协助组、中学历史课题研究组、历史教学研究中心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体力量,搞好历史师资队伍建设。 ①本学期要将教研组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指导教研组的业务工作,特别是在怎样开展好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实效性上深入研究,使教研真正促进教学,对新教师多听课多鼓励,注重师徒对子工作的形式新效果实。 ②“中学历史教改协作组”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摇蓝,由于目前我市部分学校规模原因,跨年级上课教师较多,青年教师往往“单兵作战”。本学期我们把上岗三年左右、业务水平基础好的教师全部组织起来,确立学习和研讨的主题,结合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组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改经验,创设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给他们压担子,创机会,让他们更快成长。 ③继续以中学历史课题研究组为骨干力量,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提高课题组老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求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成绩评价这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整体水平。 ④“历史教改中心组”要发挥教改的核心力量作用,要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一方面我们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让他们加入名师、特师后备的行列,同时把他们的教学经验推广到各个学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高中阶段比较重要,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但是,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优化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效果存在很大的联系,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下文重点分析了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现阶段,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比较新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跟随时展的步伐,也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1]。这不仅促进了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教材内容比较新颖能够符合时展的步伐。但是,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不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就会难以理解知识,并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的内容如果能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思想政治知识,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材内容不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重要问题。(二)师资力量。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的比较迅速,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2]。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要更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很多院校都对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了更加专业的培训,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逐渐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但是涉及的教学内容仅仅是比较浅显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达到正常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把教学的实质归结为成绩的提升和考试的应付。另外,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比较强的专业性,导致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比较低。(三)教育教学方法。从教育教学方法角度出发,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形式,这样的情况下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得到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由于高考的原因,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旧通过灌输式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思维,使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不完整。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少课堂气氛。因此,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必须准变思想观念。想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3]。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以这个题目为基础,进行相应地讨论,之后相互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和发展。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二)实施概念式教学法。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具体的政治概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学生学习的政治理念更加具体化、实用化和生活化。这也和新课程标准相吻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促进高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比较真实的学习场景。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通常情况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概念式教学的方法,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概念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和规律角度出发,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发展规律角度出发,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涉及的民族精神都有哪些,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印象,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加明显。(三)政治教学中素质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是当前一个关键的教育内容,教师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多元化的社会角度出发,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课堂[4]。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因为在政治教育中哲学问题比较难,教师应该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还需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融入素质教学。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基础思想作为主要内容,以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之后,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尤其是高中想象政治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都发生了转变。这些内容的转变无疑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三成 单位: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研究 【摘要】现阶段,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能够加快世界历史发展步伐的重要源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应试教育指挥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追求相对缺乏,从而使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难以很好地顺应精神文明建设与伟大民族复兴,甚至违背了教学初衷。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期间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并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就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工作始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而且该工作仍然处于探究式发展阶段,在改革发展期间,日益显露出一系列令人自省的教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在教学目标方面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培养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导以及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差。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教学重点在增强学生应试技巧、提升学生记忆力以及理解力上,几乎很少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不管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将高考放在第一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逐渐淡化了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二)教师能力有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因受到自身条件的相关制约,不能够就人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也比较有限,针对文本当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自我解读上相对肤浅。此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这些高中语文教师难以凭借自己的思想来引导以及激发学生正确思考,从而造成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升。(三)课程设置欠科学。现阶段,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言文理解以及应试知识点讲解上。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文章阅读,导致学生仅仅知道作者以及文章主题,但是对作品创作背景等内容知之甚少。 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教师以及学校属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引导者。首先,学校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树立起良好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所持有的错误想法,积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其次,学校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从而使广大高中生在该氛围中得到熏陶,能够自觉渗透与培养人文精神。(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质上,高中阶段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形成,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将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性影响,教师自身观念的正确与否以及人文精神渗透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该就高中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注重语文教师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养的逐渐提升,满足学生需求。(三)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课外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解放思想,让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内涵发表意见,在文本内涵理解的前提下,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强化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家庭作业方式强化人文精神渗透,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比如学习完《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以及捶背等,进一步提升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从而使学生可以近距离体会人文魅力,在人文环境当中得到自我提升。(四)实施人文评价。学生评价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该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观的形成,并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密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学生评价时,应注重评价所具有的人文性,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大力倡导“以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标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第二,重视质性评价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取消量化评价模式,实际评价期间,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方式以及访问方式等进行学生评价;第三,采用鼓励评价法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受到鼓励时,自身的学习状态将会更好,而且劲头更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运用鼓励语言,给予学生少一点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优化教学理念,实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汉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回中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价值分析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第42篇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后经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二位崇尚儒学的学者整理后,从《礼记》中单独地分章节提取、整合出来。而后儒学发展到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又进一步整理、编撰出《四书章句集注》,正式地将《大学》列为一部重要的儒学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修齐治平”的智慧。 一、《大学》之于教学目标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认为“大学即是大人之学”①。在古代,文化教育的学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部分,在小学阶段,8岁以上的小孩子学习基本的文字训诂、句读及一些待人接物、扫撒应对之礼。除此之外,还学习基本的乐、射、御、数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在大学阶段,15岁以上的青少年学习“修齐治平”等内圣外王的为人处世的修为和智慧。然而,大学不仅仅指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段,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所学习的圣贤文化和治国安邦的理想。而这刚好和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期一致。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字词句、情感、阅读写作方法、涉猎文本、鉴赏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每时每天每月都进步一点点,才能从大的方面一点点推动语文学习的进步,从而将庞杂的不成体系的语文知识消化掉。同时,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增进的。只有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培养的知识和品格才能是牢固的,影响深远的。大学中又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可以作为高中阶段对学生五伦处理关系提出的德育目标,是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指导原则。在《同北师大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谈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②。大学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指导高中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而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在德育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也只有学习《大学》这样的国学经典中的修身、为学之道,才能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获得对国家、社会、自然与自我关系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学》在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学生学习、工作、做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明德、亲民、至善”。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理想教育。当学生和教师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教和学的话,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是浑然天成、充满活力的,倘若教师和学生都以更好地谋生、物质享受为教和学的实际目标,那么所培养出的花朵和园丁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时候个人聚集的财富越多,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培养出的往往不是国家的栋梁,而是社会的蠹虫。由此可见,《大学》中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对于指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方向是多么的有必要,对于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以大学之道为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合理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 二、《大学》之于教学理念 《大学》中的经文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身为一名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师,若能领悟、汲取一些《大学》中的圣贤教诲,对于引领课堂及治理班级来讲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最先应使其信服。然而,这个威信力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修养。《大学》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倘若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自己都不够勤奋、不能沉淀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教师先将自己的品格和学问修行好,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更好地教育教学。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承担着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要更加修身立德、勤学苦练。《论语》中也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由此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其次,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抓其根本。《大学》经文写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语文教学的内容广且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受一些西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崭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元化。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反馈 (一)简单的应用反馈 学案导学模式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生们认为学案导学方案的实施对他们的学有裨益。首先,导学案提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也就是前期的自我学习阶段。在此之前,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前预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因为自学难度大,又枯燥无聊,如果不是对数学感兴趣,我认为没有几个学生是愿意主动提前预习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愿意提前预习的学生,也不知道怎么预习或者就不知道预习什么。但是,学案导学模式对学生自学给出了指导,不至于出现完全看不懂的情况,只要学生愿意提前预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取得好的收益的。 (二)对导学的建议 提前预习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进行教学启发;一些问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要突出此次课程的重点,让学生记忆深刻;设计问题时应有层次感,有新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四、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的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表明,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那种教师一直讲,学生随便听,课后布置布置作业,学生随便写写,没有创新的窠臼,不能产生实质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学生可以在老师民主的教育制度下,更好地开放自己的思维,更积极更大胆。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鼓励学生有多维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个人都积极探索的。 五、结语 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案导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要学会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做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传递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发挥教育体制的优越性。 作者:李园园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新课标下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多年来,在我们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一直困扰着学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所谓应试教育,结合素质教育我们可以知道,应试教育背离素质教育,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生仅能以出版社出版的课本为准进行学习。它以升学率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应试教育”采取强制的做法,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实施局限的知识教学,大搞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甚至磨灭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容易忽视个性化发展,学生被一个“标尺”统一要求和衡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兴趣。这种应试方法也曾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在这样的一个教育背景和现状的影响下,对于高中教育教学来说必须要做出改革和发展,来顺应时代教育的发展。 一、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以前,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这样的教学体验较差,教学成效较低,课堂氛围凝重。在新课标的要求和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行双主原则,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领头人”为学生把好方向。另外需要教师很好的理解学生,一视同仁的与学生交往和交换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帮助学生寻找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合适的学习方式方法,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启迪与激励。在此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可以对自我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和进步的目的,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二、重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在以往的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往往不置可否,唯考试成绩和学习过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素质教育提倡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其他天赋都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面对这样的情况,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对于每个有特长、兴趣爱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引起重视,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未完成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可挖掘的潜能,给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的环境机会,力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个性魅力的个体。 三、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粗狂和简单的以成绩为中心和核心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过程往往不能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无法充分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高中学生的学后评价,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等有机的与考试成绩等结合起来,科学统一的进行考核和评价工作,推动新时代学生评价和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教师的自我培养和终身教育 随着时代教育的发展,现代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成为制约高中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应该积极的鼓励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用时代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作为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此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形成不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推动高中教学师资队伍的长效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每个教师需要去长期的坚持和培养的。实践证明,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和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个教师自身来说,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对于高中教育成效的提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教与学的基础。在高中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在地位上处于不对称的状态,很多时候教师在其身上表现为“官本位”的思想,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对教师的“惧怕”和畏惧,而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常常受到教师的训诫,对于教师常常比较忌惮,即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敢与教师分享和请教。有时候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堂教学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应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畅,也无法做到沟通。所以,想要提高高中教育的成效,就必须切实的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工作,让学生在师生的情感教育与沟通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每个教师的关爱和呵护,让学生不再惧怕与教师沟通和交流,有利于让每个教师充分的了解和倾听到每个学生的心声,也有利于学生向教师阐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全方位的提高学习成效,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一起成长和发展。 总之,高中教育教学需要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每一个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拓展自身的教学视野,用时代教育和新课标的教学原则和标准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快乐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为基础,积极的开展高中教学活动。最后,在高中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工作,以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开展学后评价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作者:魏大明 阎常娥 单位:1.淄博第一中学 2.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政治新课改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使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使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出现了很大变革。基于此,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好指引的作用,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改;教育;教学;作用;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大部分教师都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调整了教学的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政治学科的内容来看,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教育性特征。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鉴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深入持久的推行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是教学的具体组织者,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与时俱进,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具体来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尊重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加自主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不断思索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构建知识体系,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 1、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自己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利用审视的眼光分析问题,并做出评价。同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掌握在教学中的规律性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久而久之,通过不断的反省、总结,教师就会上升到研究者的高度,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当教师取得更大的进步时,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基于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指引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主的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处理信息的办法,在短时间内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提高了学生在信息加工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三、转变学习方式——能动获取知识 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政治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内化知识。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充分的参与到教学当中,独立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新课改提出后,很多人出现了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传统知识与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关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代,知识的基础作用都是不可置疑的。只有当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后,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大的发展。当前,在新课改下,同样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不同的是,运用新课改中的教育理念后,能够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独立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让他们真正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与原理,并达到了熟练运用的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此具有更大的优势。 四、转变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践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人生阅历、实践经验不断丰富,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高中政治课的深度也不断增加,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另外,政治课本身涉及到了经济、自然、社会等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单纯给学生教授理论知识,显然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鉴于此,除了日常教学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将教材拓展到教学之外。只有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位。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治是有生命的学科,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实践指导,认真分析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国新课改的力度不断加大,对政治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之外,还要不断学习,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当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后,也有助于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最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给政治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作用,给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执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发挥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而积极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当中,并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人,教学的组织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给教学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推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满足时代的教育要求,最终为国家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作者:石艳秋 单位: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例谈幼儿教育中教学语言的艺术设计 [摘 要]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简洁凝练的概括,能引导学生游览课堂的殿堂,从而促进他们心智的成长。教师从课堂教学出发,精心设计与组织导入语言、提问语言、归纳语言、应答语言。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设计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魅力。但是,在教师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的设计与组织,致使教学活动呆板、枯燥。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组织教学语言呢? 一、导入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兴趣引发为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设计导入语言时,教师应努力把兴趣引发、动机呼唤放在首位,重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1.开门见山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导入。这种导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能很快集中幼儿注意力。如大班社会《快乐的新年》中,教师这样导入:“新年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吧。”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言朴素、自然,更贴近幼儿生活,会让幼儿产生亲切感。 2.问题悬念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悬念,通过问题引发幼儿学习兴趣。这种导入语言能让幼儿产生神秘感、好奇心。如大班科学《漩涡》中,教师这样导入:“这是一支神奇的笔,只要你把笔直直地站在水中不停搅拌,你将会有许多有趣、奇妙的发现”。这种具有悬念式的导语将问题直接抛给幼儿,可让幼儿顿时萌发好奇、探究的欲望并乐于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3.情感渲染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渲染活动氛围,引发幼儿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具有煽情作用,在情感上萌发幼儿学习愿望。如中班科学《美丽的雪花》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雪景方式导入:“雪花漫天飞舞,有的飘落在高山上,有的飘落在农田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雪花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如此优美动情的导入语言怎能不激发幼儿迫切欣赏雪景的愿望呢? 二、提问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启迪智慧为主 课堂提问对启迪幼儿思维,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语言的设计上应慎重考虑,反复推敲。尤其要在“引”“启”“导”字上下工夫。 1.提问语言的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分析事物本质特征,围绕事物设计多个相关问题,让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向日葵》是一幅值得幼儿欣赏的名画,教师精心设计一连串富有层次的问题:“这里有几枝向日葵?每一枝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向日葵的花瓣是怎样的?像什么?”通过教师层层剥笋、递进引导,幼儿对每一枝向日葵都进行了细致观察,丰富了幼儿对《向日葵》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使欣赏活动更加深入、细腻。 2.提问语言的开放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也应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幼儿欣赏故事《七色花》之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珍妮,你会用花瓣做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用小花瓣让沙漠上长出参天大树,变成绿洲。”有的说:“我会用花瓣变出长有翅膀的汽车。”还有的说:“我用花瓣让沙漠变成一片树林”开放性的问题,发散性的表达,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发挥了幼儿的想象表达。 3.提问语言的智慧性。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能直抵教材本质,从启发、激励幼儿思维出发,智慧引导。如在演唱完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教师问:“小花鸭迷路时表情怎样?“呷呷呷呷”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当小花鸭找到妈妈时它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通过提问,让幼儿发现两段歌曲中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的方法,这种富有启迪、智慧地引导,提升了歌唱活动的效果。 4.提问语言的深入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需要教师关注教材本身,设计具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如在欣赏故事《小羊过桥》后,教师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怎么会掉到河里去的?白羊和小黑羊应怎样做才能平安过桥?”在这深层次的探讨中,有效地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深刻地认识了故事的内涵。 三、归纳语言设计的艺术――以拓展经验为主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肤浅,经验零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实际,善于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然后有针对性、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把零星、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系统的知识。 1.提升式归纳。所谓“提升”,指教师在幼儿认知、观察、了解等基础上进行适当提炼,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如,大班数学“有趣的排序”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排序?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便进行梳理:“围巾、手帕、地毯上美丽的花纹经过有规律排序后变得更美丽;马路、滑梯、房屋上有规律的排序后显得更美观。”通过教师语言的梳理、提升,丰富了幼儿对排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激发了幼儿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体验有规律的排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 2.概括式归纳。所谓“概括”,就是帮助幼儿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特性进行提炼,使之形成一种更科学、完整的认识。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描述的是风吹过树梢、小花、小草和小朋友时的不同景象,教师这样归纳小结:风在哪里?风就在翩翩起舞的树梢上;风就在频频点头的小花上;风还在轻轻晃动的小草上;当我们放眼看去时,到处都能找到风的影子。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的概括语言像小诗一样优美,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风的美,风的趣,也更激发了幼儿观察风、探索风的兴趣。 3.拓展式归纳。所谓“拓展”,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已经获得的经验,还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充。如在小班健康《好吃的西瓜》中,教师问:“你喜欢吃西瓜吗?西瓜有什么营养?”大多幼儿回答“西瓜好吃,凉快。”教师便拓展、丰富幼儿对西瓜营养的认识:“夏天吃西瓜不仅解渴,还能排出身体中的热量、毒素。西瓜虽然好吃有营养,但多吃会引起腹泻等疾病。”经过教师详细具体介绍,幼儿对西瓜的营养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 四、应答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关注个性为主 所谓“教师应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幼儿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教师能否智慧、富有个性化地应答,直接影响师幼互动,影响幼儿学习兴趣与态度。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应答方式,注重启发点拨、激励鼓舞。 1.追究式应答。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因此,教师在应答时要善于巧妙点拨幼儿思维,学会追问。如在健康《好玩的红绸》中,教师引导幼儿示范用红绸当小船玩“划船”游戏。教师:“怎样坐船既安全又舒适?”幼儿:“两手要抓牢。”教师:“抓牢什么?”幼儿:“红绸两边。”教师:“身体应该怎样?”幼儿:“身体要跪坐在船中间。”教师:“对,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教师的追究式应答,有效地解决了活动难点,提升了课堂效果。 2.激励式应答。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应答幼儿时要注重激励和肯定,让幼儿体验交流表达的成功与快乐。如在绘本《叶子鸟》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叶子鸟跳圆圈舞”的画面。教师问:“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在唱歌跳舞。”教师:“你讲述得真完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有小音符。”教师:“你的眼睛真亮,它们围成了什么队形?”幼儿:“像花一样的队形。”教师:“你太有想象力了,如同花瓣一样也是圆形的。”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表达、想象给予了肯定,激励了幼儿的表达,它犹如甘泉、雨露滋润着幼儿稚嫩的心灵,让课堂氛围显得轻松、愉悦。 3.补充式应答。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弱,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式应答。如在画完“蝴蝶”后,教师组织幼儿讲评。教师问:“你喜欢哪幅蝴蝶作品?为什么?”幼儿:“我喜欢有花纹的蝴蝶,很好看。”教师:“是呀,这些蝴蝶花纹左右对称,色彩鲜艳,真美!”幼儿:“我喜欢那只会飞的蝴蝶。”教师:“只要变化蝴蝶翅膀飞翔的方向,蝴蝶飞舞的姿态就会更优美、更有趣。”教师的补充应答,让幼儿看到了多姿多彩的蝴蝶画面,同时教师也将自己的指导性建议巧妙地渗透其中,真是一举两得。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幼儿教育中的“批评”艺术 摘要:幼儿阶段作为人的教育最初端,是为其一生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全面扎实基础的阶段。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让孩子一直沉浸在表扬声中成长,对他们心理及品行的形成并不容乐观。适当的给予批评对养成幼儿良好品性也很必要,让幼儿清楚明确地知道其实批评的是行为而不是人,即它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幼儿 批评 如果说赞扬是抚慰人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人灵魂的巨镜,让人更加真实的认识自己,在批评中获得进步。在幼儿成长阶段中,任何过分偏重或轻视某方面成长的教育,都可能对幼儿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杰尔士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因此,表扬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让幼儿慢慢地接受批评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简单谈谈如何培养幼儿接受批评的良好品性: 一、“批评”从“心”开始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象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他(她)们的个性“万千”,被称为拥有“一百种语言”。要想让幼儿接受批评,养成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良好品性,首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使他们愿意接受批评。有些孩子是吃软不吃硬,只要我们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点,以心交心,循循善诱,慢慢地他们一定会接受老师善意的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通过榜样的魅力进行“批评”教育 陶行知老先生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认识到: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做错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事情上,也会有判断的失误。我们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这样孩子会更信任你。 重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同一平台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把幼儿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成为幼儿的学习顾问,及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孩子持以信任、平和的态度,师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进行“批评”教育 让幼儿学会接受批评,靠单一的言语说教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要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寓批评教育于游戏故事之中,可编一些有情节的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习得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去实践好的道德行为。我们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这一兴趣点,平时教师多讲一些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童话故事。我们搜集了许多相关的故事,诸如《小老鼠过生日》、《不听话的小山羊》、《小熊看病》、《爱美的小公鸡》、《“这本书是我的!”》、《狼和小羊》等等等等,并将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不断积累,汇编成册,使幼儿在听听、说说、辩辩的过程中,正确道德观不断强化和内化,从而逐步使幼儿愿意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四、运用“批评”的艺术使其快乐成长 “人非圣贤,俗能无过。”孩子难免会犯错,然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一把榔头,重重的砸下来,脑袋嗡嗡作响,幼儿瞬间被砸成了一个闷葫芦;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一枚巨针,深深地扎进幼儿稚嫩的心灵,非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在幼儿的心中留下累累伤痕;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不着边际的风,孩子听了入耳不入心;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一下子驱散了孩子心头的阴霾,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让孩子获得自我更正错误的权利,更好地让孩子收获自信,感受快乐,获得发展。 五、家园紧密合作,携手共同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行为的学习,良好品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双方必须共同创设沟通的渠道,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幼儿园积极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园地、《快乐家园》等了解幼儿在家表现,讨论家园配合对策。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开始。 家园的紧密合作,不仅能对幼儿的教育起到非常好的成效,也使家长更好地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对于孩子的缺点、错误,“批评”是十分必要的,但批评也要讲究艺术的。 作为教育者、引导者的我们要用爱心、耐心、细心,慢慢地感化幼儿,让幼儿慢慢地接受批评,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意识中他是龙,于是他就能成为龙;你意识中他是虫,于是他可能会变成虫。孩子成龙成虫与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孩子、以什么样的心态帮助孩子有重要关系。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以宽容、博爱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用真心培育新世纪的主人。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摘 要:新的教育观念强调,幼儿教育不是幼儿教师教幼儿学习活动,而是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诱发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用语言有意识的提供信息、传递知识,有目的的影响幼儿的学习和认识活动。 关键词:语言 人性化 启发性 精练性 趣味性 语言不仅是向幼儿传递信息,进行思想教育的手段,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如果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在使用语言随意,内容不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造成前后矛盾。也会造成幼儿的一种叛逆心理,会导致幼儿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所以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诱发幼儿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而好的教学语言就像一座桥,能够打动联系幼儿的心灵,开启幼儿的智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一、语言的人性化 孩子虽小,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并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在教授孩子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不要伤害孩子幼小的心,不能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地下头蹲下来和孩子平等的对话,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和面子,比如孩子字写的不好或者是把字写得像画画,我们这时不能够大声的训斥孩子,而是要轻轻的和缓的和孩子说:没关系,慢慢的跟着老师一笔一笔的学。我们这时要做的是要握着孩子的手,让她跟着我们的带领一下一下的描字,我想孩子这样不但有了面子,在心里上还会产生老师真好,我呀一定要把这个字学会,写好。 二、语言的魅力 (一)语言的启发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有趣、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幼儿教师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和模仿。 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运用语言所具有引导性来引导启发幼儿感受和观察这个世界。教师的语言其实就像催化剂一样,深入幼儿的性格、知识基础之中,与之汇合,发生反应。这样的幼儿教师语言对幼儿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的趣味性 幼儿正面临着在知识上从家庭小世界转向学校小社会的知识转变,幼儿教师要把握幼儿这一时期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带来的对心理和智力的影响,按照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选择性的对幼儿加以引导。比如我看到一篇老师的文章写道,她在开展角色游戏《娃娃家》(有两个娃娃家)由于幼儿教师在引入是的疏忽,导致活动开始后,咚咚家人满为患;叮叮家却门可罗雀。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我灵机一动,端起了为“娃娃家”准备的“蛋糕”边走向叮叮家边想小朋友说:“今天是叮叮的生日,我给他买了一个“蛋糕”准备给他开个生日parry不知道叮叮家有没有人在?”话音刚落就有一部分幼儿去了叮叮家当起了小主人。游戏结束时,我又说:“叮叮是个很能干的孩子,他总能把自己的家整理得很整齐干净,今天他也会把自己的家整理得很干净是不是呀?”话一说完孩子就开始整理玩具了。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到的启发,可见,幼儿教师语言生动有趣能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三)语言的精练性 幼儿教师语言要短而精,其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幼儿持续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教师要在孩子注意集中时间段内,用言简意赅语言有效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应太过嗦,整个活动基本都是教师在发言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提问与幼儿回答这个抛接的过程中,给孩子的问题一定要精简,这样才有利于幼儿返回给我们信息从而更好的引导下去,避免在一个问题上重复多次,造成教学过程冗长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要求自己准备详案,努力斟酌活动中要说的话,思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针对问题去回应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不要嗦,相信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有所好转。 三、加强语言修养 幼儿教师要注重个体运用语言的准确度和流畅度,语言应当清晰、鲜明、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幼儿的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幼儿园他们的主要模仿者是幼儿教师,只有我们自身的语言修养得以提高,才能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能有效的施教。语言它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现象,它与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一个好的老师,他的语言应是纯洁、健康的,好的语言如桥,应该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应用纯净的语言去触动幼儿心灵。 总之,幼儿教师要提高语言的标准性、规范性、纯洁性,这是发挥语言这座桥的作用的前提条件,在幼儿园教育中,只有运用好“桥”这个工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因为这是我们教学的工具,也是开启幼儿心灵和智慧的钥匙。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幼儿教育中剪纸艺术活动的开展 【摘 要】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剪纸艺术,一直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在幼儿教学中开展剪纸活动,能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表现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幼儿教育;剪纸艺术;开展 一、引言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它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活动。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鲜艳的色彩、神奇的变幻,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正如前苏联着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剪纸艺术在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功能,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培养创造性。所以,将它引入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利用剪纸艺术,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皮亚杰在建构理论中提出,幼儿通过游戏和尝试活动,在不断的选择、探索中,在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组织的建构,这就是知识。美国生态教育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包括有机体本身以外的、影响人的发展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的任何事件或条件。这些表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环境设置的重要。因此,将剪纸艺术融入幼儿教育教学环境中,当幼儿跨人园内,踏进院厅,映入眼帘的是融入了剪纸、年画、编织艺术为一体的吉祥背景,走廊里有喜花剪纸、花边剪纸、福寿花剪纸、窗花图案剪纸、团花剪纸等;活动室里有各种植物、动物、人物的剪纸。这些浓厚的剪纸氛围让幼儿深入其境,使环境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辅助因素,做到“让环境说话,促进幼儿发展”,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从幼儿最熟悉的生活开始,以幼儿兴趣为切人点,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开展剪纸活动,让环境和游戏结合,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积累了剪纸的基本经验。此外,不定期地展示幼儿剪纸作品,让不同差异的幼儿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自信点”,充分利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无限”地展示幼儿园剪纸艺术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真正体现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剪纸活动的探索。 三、利用剪纸艺术,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感知运动性决定其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做中学”。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局限,他们的自发活动往往处于有目的和无意识的状态中,他们常常不能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不能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判断和选择对其身心发展有益的问题,更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剪纸活动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我们从识别剪纸符号入手,帮助幼儿掌握多种剪纸所需的折叠方式,以及剪纸的基本剪法,给每一个幼儿独自探索的机会。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引导幼儿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核心的问题概括化,让幼儿易掌握,会举一反三,让幼儿迁移已有知识、技能,解决新的问题,搭建学习支架,在操作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迁移技能并不断探索。再者,剪纸需要对事物细心观察。所以,让幼儿在生活中养成随机观察习惯。如外出活动时观察路边景物等,进行剪纸素材的积累。同时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及观察相似物品,这样能帮助他们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 四、利用剪纸艺术,培养幼儿的自主创作意识和能力 在剪纸活动中,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强化幼儿创作意识和行为的心理氛围。剪纸活动必须以幼儿的意愿为主导,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没有统一的模式的创作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自然就很愿意释放他们全部的想法及能力。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在于儿童从一个好教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而这个奥秘在剪纸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在剪纸活动中是活动的主人,我们我们要尽量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不能太在意幼儿创造的结果,固定的目标会给幼儿的创作带来心理压力。应该让幼儿大胆动手创作,把要求降低到只要敢动手,敢尝试就好。尽量用一种倾听、微笑、接纳的态度去鼓励幼儿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允许孩子的行为超出标准,对幼儿的创新更要给予鼓励、支持。我们的作用就是在各项活动中有目的,不断的启发、引导。大胆放手让幼儿自主想象、自主创作,使他们在在自主、独立的创作过程中创造美、体验美,获得成功感和自信。 五、剪纸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在剪纸活动中,我们老师只是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必要的指导者,对活动内容、教学策略等活动要素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活动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活动顺利进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活动的引入,到剪纸文化的了解,到剪纸欣赏和制作,到创意剪纸,老师都是只作必要的引导。如刚开始实施剪纸教学的中班幼儿,对于剪纸,只会无目的地把一张纸进行随意操作。剪出的是简单的图形,这时去要求他们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于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剪出两种或三种图形的组合。可以组合成树、汽车等内容。引导幼儿逐渐地由无目的、无意识的剪纸活动转人有目的、有创造的剪纸活动。进而又设计了“树上的水果大又圆”、“汽车比美”等内容,引导幼儿开始创造出简单的造型,使得幼儿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建立在他们自己动手和动脑活动的基础上。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表扬与批评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幼儿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正确、恰当、有效的表扬与批评,对幼儿有着良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表扬与批评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表扬艺术;批评艺术;幼儿教育;激励;鞭策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幼儿的各种情况,根据幼儿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表扬与批评,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有效性,从而发挥表扬与批评的激励功能和鞭策功能,促使幼儿实现健康、快乐、和谐地成长。 一、表扬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众所周知,表扬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爱玩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应该对全班幼儿进行充分地了解,针对不同的幼儿,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注意表扬艺术,采取有个性化的表扬策略,运用个性化表扬艺术,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于胆子比较大或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应该鼓励这类幼儿做帮助其他同伴的热心人,安排他们在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榜样激励法调动其他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鼓励性语言,例如在跳舞游戏活动中,笔者发展班上有的小孩胆子大、舞也跳得好,但同时也有一些幼儿不敢跳,呆呆地站着。为此,笔者以榜样激励方式进行表扬,“小朋友们,小华同学的舞跳得棒极了!你们想不想和他一样啊?”“小朋友们,一起跳起来吧!老师相信你们会跳得更棒呢!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性,通过这种榜样激励的方式,不仅能有效地激励做得好的幼儿,榜样效应下能够带动很多幼儿进行效仿。 二是对于胆子比较小、性格内向型的幼儿,必须充分表扬艺术的激励功能,让这些幼儿切实体验到这些游戏活动并不难,切身感受到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其敢于并乐于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根据幼儿的特点,可以积极开展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当这些内向型幼儿不敢参与到活动中来时,教师应该从语言上进行鼓励,常常可以用一些激励性语言。此外,还可以发挥眼神、肢体语言等暗示性鼓励的作用。譬如亲自拉着这些幼儿的手做游戏,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竖起大拇指等,这些富有个性化的肢体语言,进行表扬。 二、批评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批评是当发现幼儿做得不对时,予以指点、帮助、纠正的教育方式,是对表扬的有益补充。幼儿尚处于身心初步发展阶段,在批评是必须保护其幼小的心灵,注意批评的委婉性和含蓄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胆子小的幼儿,当发现其做错事以后,要注意一些几点: 一是注意批评的委婉性,可以用鼓励性的语言代替批评。一般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进行对幼儿大声呵斥。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可以用提示性语言进行提醒,可以很自然地走到幼儿身边摸摸他的头。譬如:当发现幼儿多次出现朗读拼音出现错误时,应该以指导和帮助为主。可以这样说“你这次比上次读得声音大一些了,来,跟着老师再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二是深入学生心灵,进行谈心式批评。一次美术课上,笔者发现有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趴在座位上打瞌睡。课堂上笔者很自然地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拍拍肩膀。下课后,笔者专门和他在操场上进行谈心,没想到他竟然哭了。放学后,笔者专门给爸爸打电话,才知道。原来他的爸爸妈妈刚离异,他跟着爸爸在一起,很想自己的妈妈,所以晚上经常哭很久才睡觉。谈话后,他主动认识到自己错了,并在后来慢慢地改好了。因此,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具体情况,教师必须先弄清情况本质,不能动不动就大声呵斥,因为这样很容易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 三是批评时要抓住重点,有理有据。批评幼儿时,可以老师讲一些浅显的道理,孩子们还是听得懂的。在批评幼儿时,不能从学生的一个错误说到另一个错误。正确的批评方法是针对一个错误而谈,让孩子明确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使他们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改正和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人最重要的启蒙阶段,教师的表扬与批评艺术对幼儿的成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讲究表扬的策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和激励促进作用,在幼儿教育教育中,批评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必须十分注意批评的艺术,这样才能让幼儿从心底乐于接受,并愿意积极进行改正,以确保批评教育的实效性。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主题墙的创设下幼儿教育中的“留白”艺术分析 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类一生中大脑开发最快,思维创新最佳时期,幼儿教育中利用“留白”的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幼儿个性,创新与能力的发展,利用“主题墙”的教学方式,探讨幼儿教育中“留白”的教育方法,这是一种可行的,目标明确且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育模式,我们应以开放式的视角来看待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分析,解析其内在的具有发展意义的优点,摒弃其缺点,取长补短以制定出更适合幼儿教育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主题墙;幼儿教育;“留白”艺术 “留白”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求其空灵,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留白这种艺术手法能够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老子曾经说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留白艺术常见于文学创作中,比如著名小说家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在最后未道明女主人公小翠的命运给读者以无效遐想的结局。就是留白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留白艺术不仅仅只表现在艺术中,在现在的幼儿教育中,也存在着“留白”教育,比如主题墙的设立。 一、“留白”的教育作用 主题墙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为了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而在教室的墙面上,或者在学校的走廊两侧墙面上专门设立出呈放儿童作品的位置。这与以往的幼儿教育不同,这是一种开放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否能成为儿童教育手段,时间能够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和意义,笔者主题墙“留白”教育经验,供读者和同行参考。 (一)培养幼儿的想象空间 大人或老师制作出的完美的精湛的主题墙,美则美矣但却缺乏动感,很难长时间的吸引幼儿们的眼光,但是当老师们在主题墙上留下一片“白”的时候,儿童就会不断地思考,发挥其想象力,想那块白的地方到底应该放什么才最合适。这片白就是一把开启儿童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钥匙,而且儿童之所以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贴在主题墙上,主要原因是在广告墙上的那一片白是他们的专属领地。 (二)促进幼儿发展的多元化 儿童的世界不同于大人们,他们的世界是多元的,符号、绘画、文字甚至随手的涂鸦,都表现出了幼儿的内心世界,主题墙的那一片白不局限幼儿的个性化创造,这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惊喜,也呈现出了儿童缤纷多彩的世界。主题墙的创作是给了儿童充分发挥思维的机会,儿童在主题墙的设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主导者,儿童在这个美妙的过程中得到了尊重和发展,不仅张扬了自己的个性,也呈现出了幼儿个性发展的多元化。 (三)提升幼儿发展的契机 儿童在主题墙上的作品,从某些层面上来说使幼儿内在思维的外在显现结果。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在主题墙上作品的解析来了解幼儿的一些内在思维,从而挖掘新的教育契机。这更加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这不仅可以成为老师与幼儿进行心灵沟通的纽带,更加有利于帮助老师们了解儿童的心理,从而制定出更加有利于儿童教育的方案。 二、主题墙实施的方式及原则 主题墙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对儿童的发展和教育进行开发和塑造,所以主题墙的设计理念必须是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它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经验和展现自我意识,发散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平台,而不应该流于形式而扭曲了主题墙创立的基本初衷。 主题墙作为一个新兴的幼儿教育方式,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包括幼儿教育界的专家。老师和很多儿童家长。这使得很多幼儿教育场所的负责人在还没理解主题墙所呈现的“留白”的意义时,就盲目的进行主题墙的设立。当主题墙“留白”的这种教育刚刚兴起的时候,在北京朝阳区的某所幼儿园里,幼儿园园长就以主题墙的“留白”教育为噱头来吸引很多幼儿家长的目光,使得很多家长冲着这所谓的新型教育而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了这家幼儿园,而这家幼儿园所谓的主题墙“留白”教育,仅仅只是表面功夫,每周每个幼儿班都要制作出一个主题墙,在同级班级中进行教育评比,幼儿园的园长甚至还经常请一些教育界的“专家”来做评委评选出最完美的主题墙,让儿童家长们来做观众,用大人们的眼光来评选出所谓的最完美的主题墙,还设立了各种“奖项”,所以老师们和家长们为了让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得到这些奖项,为了得到这些教育界的“专家”的赏识和厚爱,家长们和老师们对主题墙呈现了巨大的热情。有些家长亲自帮孩子们制作主题墙所需的材料,有些家长甚至不惜花钱来买主题墙材料,老师们对主题墙的材料进行筛选,大家已经完全忽略了主题墙“留白”教育的意义,忽视了本应该是主题墙制作者的孩子们。就在大家如火如荼的进行评比时,儿童们的基础教育都被忽视了,教育界开始对这家幼儿园叫停,这才制止了大家的疯狂的举动。但是主题墙“留白”教育也流产了。这个案例告诉了我们,主题墙的设立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留白”教育,是开发和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发挥其想象力,展现其自身能力。 主题墙只是“留白”教育的一个表现形式,请不要忽略“留白”教育而仅仅流于形式。“留白”教育应以儿童为主,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制作主题墙,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儿童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让儿童将自己缤纷多彩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的个性的到多元化的发展,才能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和儿童进行心灵沟通,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儿童的目的。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之艺术能力的培养 【摘要】艺术的本质是精神,是情感,是用美的尺度研究并折射出美的旋律。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背后却是丰富的情感。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艺术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艺术能力;培养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孩子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能力的有效平衡发展。幼儿艺术教育在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幼儿的身体健美发育以及幼儿的成长,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幼儿教育是以音乐、美术和文学为手段的教育。幼儿美术、音乐、歌舞、幼儿表演、幼儿文学、幼儿影视等等都是它涉及的领域。它既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的启蒙阶段。其目的是:德、智、体、美全面育人。 1音乐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快乐的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教育,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身体、情感、个性等全方位的发展。可通过各种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知识。例如:小鸡唱歌、造房子等,让5线谱等基本乐理知识逐渐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游戏中。幼儿在2岁半到4岁的时候,是音乐启蒙的最佳时间段。开展各种音乐游戏,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旋律。同时伴随音乐挥挥手、跺跺脚、自由节拍舞动等等,让他们感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灵活性。 2绘画提高孩子们的审美素质 最好的儿童画是发自儿童本心的绘画,是顺其自然、天机自发的画,是潇洒自由、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画。家长让儿童学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涂涂画画来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审美心理和开发潜在智力,具体包括发展儿童个人情趣爱好,促进儿童身心情感发展,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并开发智力潜能,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3-6岁的幼儿观察力迅速发展。幼儿美术教育要教会幼儿学会绘画,必先教育幼儿学会观察,即什么时候观察,到哪里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可以训练幼儿的观察技能。 幼儿美术教育是个细致活,不仅观察事物需要细心,而且画面构思、定位布局、加工润色都需要细心谨慎。可见,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品质。幼儿美术教育帮助幼儿学会观察事物,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会评价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结构、什么布局的物体最美观,欣赏优美的事物,并且学会表现美、创造美的技能技巧,比如构思、定位、绘图与涂色的技巧,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3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反对一切有针对性的舞蹈教育,幼儿舞蹈中不能过分要求舞蹈动作。儿童学习舞蹈时不必过于强调技巧,而应该让孩子边玩边跳,享受舞蹈艺术中的快乐即可。通过舞蹈艺术的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具有心灵美、体态美,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4注重孩子们的文学培养 儿童文学的题材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这也是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加以融合即可。 对幼儿进行艺术能力培养,能让孩子们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让孩子们喜欢上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使孩子们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尊重天性,放飞成长——初探幼儿教育中“玩”的艺术 “请关注孩子,但不要关住孩子”,央视公益广告的经典话语,启示幼儿教育工作者不能将学习与玩相对立,要尊重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健康成长。实践也表明,善于玩的孩子不仅能学到知识、得到快乐,通过玩耍活动筋骨、调节精神,而且能在与同伴的玩耍中学会社会交往,懂得尊重游戏和学习等规则,培养良好的自律意识与合作能力。 一、以园为本,在教学中穿插“玩”的活动 让孩子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观察、思索,比较,在问题中聪明起来,用稚嫩的眼神去发现世界,去熟悉社会、适应社会,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比如,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上各种点、线、圆、角,使他们知道世界有七彩的颜色;把红、黄重叠混合,他们就知道,原来颜色也会变化;给一盒积木,让他们搭成房屋、桥梁、高塔、人物,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快乐、劳动的收获,并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而感到自豪;踢房子、跳花绳、石头剪子布等许多游戏,都有孩子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则,能学会遵守这些小游戏的规则,长大后自然他们也能遵守大的人生游戏规则。 不能让幼儿园的围墙抑制了他们玩的天性,要有计划地走出园门,走上街头,走向野外。街上有商店、有银行、有邮局、有书店、有红绿灯、有各种车辆……它们是干什么的呢?这是一个丰富的人生课堂。学校要分批带孩子去观察,去了解。“上街玩”也是一种玩法,要孩子从小了解社会,熟悉环境是不可忽视的“玩”的一课。 野外,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城市孩子到那里玩,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要让孩子在那里放松身心、施展拳脚、神出鬼没、摸爬滚打,在老师和阿姨的监护下,个个玩得浑身冒汗,脸红气喘。从玩中培养他们的意志,活动他们的筋骨,养成合群性格和集体意识以及互相帮助等多种品质。但要注意的是,3—6岁的孩子还没有自制的能力,属于“他律期”。对有竞争性的游戏,老师应注意周到的防卫和保护。 二、家校互动,达成以“玩”促教育的共识 孩子的三分之一时间在园内,但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中、在社会中。我们要沟通所有的孩子家长,共同担负起培育孩子快乐成长的重担。“家校互动”能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已成为众多的幼教专家的共识。要与家长开展沟通、交流与合作,要所有的父母深刻理解儿童玩的天性,别把“贪玩”的孩子看轻看错,要在玩中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用游戏、竞争的方式萌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我们尊重幼儿的天性,放飞他们的成长,在玩耍中优化、提升幼儿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吧!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解析撕纸艺术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摘要 撕纸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造型的活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撕纸艺术逐渐成为幼儿美术活动中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撕纸艺术只需把手当作工具,利用灵活的手指撕出需要的形象。文章分析了幼儿的年龄与撕纸课程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 撕纸艺术 幼儿教育 教学活动 实践探索 撕纸艺术作为民间艺术中一块朴实又闪光的美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有着清新活泼、健康且富有创造性等特点,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造型以及美丽的色彩。在欣赏这种美的过程中,通过各感官同时运作,可以让儿童更好地赏析与理解这些独特的作品,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一、撕纸课程与幼儿年龄的特征 在开始撕纸这项课程的时候,应把握儿童生理以及心理特征,将撕纸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于儿童身心发展基础之上。从儿童的绘画阶段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以及写实期,同样儿童撕纸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幼儿四岁之前,即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这一时期给他们一张纸,会被撕成各种不规则的纸片或是纸条。这个阶段,幼儿所反映出来的是最初的各类形象,动作不受视觉的控制,手指、胳膊简单、机械地重复动作。撕出来的形象是幼儿视觉中的特殊形象,这一阶段的撕纸行为叫做“涂鸦期”。 2.四岁到五岁,这一阶段幼儿撕出的是他们想象中的一些事物,例如撕出一个圆形,像太阳,撕出一个方形,像是手帕,撕出一个三角形,像是小红旗等。随着心智的不断完善,逐渐撕出自己想要撕的形象,开始具备有对象基本特征,但对撕出作品的大小以及比例并不讲究,且不完整,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象征期”。 3.五岁到六岁这一时期。幼儿身心不断成长,他们的撕纸形象逐渐向写实的方向发展,可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以及生活的环境,甚至能够根据自身的感受来撕出熟悉的生活情境与人物。例如撕出一座房子、一朵花、一棵草、一个人等。这样阶段我们称之为“写实期”。 二、撕纸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针对幼儿进行撕纸艺术教育,需要的是把撕纸、绘画以及粘贴捆绑在一起的一体化教学,需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任务来选择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1.讲授。讲授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一种启发学生思维和开展思想教育的必要手段,同样也是巩固知识以及配合其他教学手段的方法。讲授通常可分为讲述、讲解与讲评等。 2.谈话。谈话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导学生依据现有的经验与知识,经过推理来获取新的认知办法。例如在撕纸活动《蝴蝶》中,幼儿们在撕出蝴蝶之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利用不同的线条来对蝴蝶进行装饰,产生不同的效果。这类活动在达到教育目标的同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幼儿对蝴蝶进行装饰时,有效发展了会话能力,培养了欣赏能力。谈话法一般应用在美术知识传授、对作业的讲评、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以及启发幼儿的创造情绪和想象力等。 3.演示。这一手段是利用直观材料与手段让幼儿获取较为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幼儿对学习对象与理论知识的理解方法,是撕纸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培养幼儿观察、想象、思维与教给幼儿学习方法、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演示法一般与讲授或是谈话法配合,利用图片、教具、幻灯片等实物进行说明,印证传授的知识或是由教师进行具体的操作示范,被广泛地应用在撕纸教学中。让幼儿依据老师规定的要求进行观察,主动认识客观事物,提高基本的美术能力。 三、撕纸教学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应遵守的基本要求,不论是在备课、上课或是辅导中,都应彻底贯彻教学的原则,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开展撕纸教育的原则除了应遵循教育学中所要求的科学性与思想统一性原则、直观性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启发原则、巩固原则、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之外,依据这个学科的教学目的与规律,还提出了以下四个原则: 1.审美。①要应用美学的观点,对幼儿开展审美教育,以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区别美和丑的能力。②结合教学内容,在实际的审美教学活动中提高幼儿审美能力。③运用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当中的美来感染幼儿。 2.直观性。①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幼儿们对对象进行直接观察,认真认识对象。利用直观的教具、范图、模型等帮助幼儿掌握知识。②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幼儿观察方法的正确性,养成对实物进行深入观察的习惯,同时提高其观察与认识事物的能力。③在引导他们进行观察的同时还应将美感与形象感知联系到一起。 3.实践性。①教学中提高手、脑、眼的灵活性,使幼儿的手、脑、眼能够协调运用。②提高幼儿智力以及动手能力。③合理地安排讲授时间与幼儿实践时间,精讲授、多实践,让幼儿拥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练习。 4.创造性。①充分发挥幼儿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独创精神。②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幼儿教育管理的艺术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习惯决定命运,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孩子从入园到结束三年的幼儿学习生活,我们的核心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教育他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孩子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常抓不懈,从点滴做起,家园共育。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分阶段对幼儿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注重营造宽松、和谐、安全、卫生舒适的班级环境,打造优秀班集体。 一.小班重启蒙,家园显活力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我们都知道小班孩子入园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生活孩子们有太多的不适应,家长也有太多的不舍。现在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模式,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了促使家长放手,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我们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变“帮”为“教”。首先,家长培训成为我们的第一任务。我们会让家长明白幼儿园的生活方式并让他们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其次,我们会对新入园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规则意识培养。如:“有序的排列,辨别男女孩,安静的进餐,午睡,良好的区角活动以及学习常规等”,活动中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奖励与惩罚,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自觉地遵守班规。 二.中班重自理,自我保护意识开始萌芽 大家都知道,安全为一日活动的重中之重,中班孩子的特点好动,对事物似懂非懂,喜欢探索未知事物,因此,他们的身体变得灵动起来,安全隐患也随之而升,我们只有让他们意识到身边的危险,才能学到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从身边的危险找起,让他们个个争当“安全小卫士”,中班时我们的教室在三楼,每次户外活动都要上下三层楼梯,我们就从上下楼梯的安全引导做起,开始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如:“怎样上下楼梯、怎样户外游戏、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在室内和同伴互动”等,我们还抓住园内出现的一些安全隐患及时教育,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加深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常此以往,安全住在了孩子们心中,有时老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他们就明白哪些地方应引起注意。 三.大班重班规,孩子争当小主人 大班幼儿已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事物有了初步的对与错的概念,他们常常对班上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反馈给我们,为了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和任务意识,于是在班内我放手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首先,我让能力强的幼儿参加班级管理如:“游戏时让他们成为领头羊,带领其他孩子按规则进行游戏,下课后让他们成为监督者,看哪些人喜欢在室内疯赶打闹。午餐时让他们成为巡视者。看哪些人不会安静进餐,喜欢撒饭”等。其次以强带弱,在班内结对子,由那些表现好的结对习惯差的,让他们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最后,每月还进行一次评选“班级之星”的班队活动,让他们自己说说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怎样去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足,让大伙儿支支招,激发他们做好孩子的欲望,坚定信心,让良好的养成教育不断升华,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他们对那些不良习惯学会了小声提醒和善意的劝解,不会只像以前大声的告状,他们就像一个个小老师会处理很多问题了。“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只有让孩子们共同遵守学习生活所必需的规则,形成文明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优秀班集体在孩子们的共同维护下形成。 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是锁碎的、复杂的。在班级管理中,老师一定要具备对幼儿有爱心,对琐碎事细心,对班上事处处留心,对不同阶段幼儿出现的不同现象及时引导,使教师、幼儿、家长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这样,班级工作就能在和中求稳,稳中求胜,从而把班级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赵芳艳,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摘要】新的教育观念强调,幼儿教育不是幼儿教师教幼儿学习活动,而是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诱发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用语言有意识的提供信息、传递知识,有目的的影响幼儿的学习和认识活动。 【关键词】语言人性化启发性精练性 趣味性 语言不仅是向幼儿传递信息,进行思想教育的手段,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如果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在使用语言随意,内容不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造成前后矛盾。也会造成幼儿的一种叛逆心理,会导致幼儿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所以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诱发幼儿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而好的教学语言就像一座桥,能够打动联系幼儿的心灵,开启幼儿的智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一、语言的人性化 孩子虽小,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并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在教授孩子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不要伤害孩子幼小的心,不能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地下头蹲下来和孩子平等的对话,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和面子,比如孩子字写的不好或者是把字写得像画画,我们这时不能够大声的训斥孩子,而是要轻轻的和缓的和孩子说:没关系,慢慢的跟着老师一笔一笔的学。我们这时要做的是要握着孩子的手,让她跟着我们的带领一下一下的描字,我想孩子这样不但有了面子,在心里上还会产生老师真好,我呀一定要把这个字学会,写好。例如,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XXX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帮老师收玩具!”;为了防止幼儿乱扔纸屑,我们可以委婉的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吗?”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筐里,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说:“不许把纸扔在地上。”我想则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常说,“你好”、“请”、“没关系”、“能不能”、“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而不能习惯于用强制性的“要这样做”、“那样可不行”、“不许”、“不能”等等,只有在语言上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在心底真正的接受我们,但是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对于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要采用亲切地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语言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急躁情绪得以缓和。再如,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要多使用些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对于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儿则要注意语言的坚定和亲切,使幼儿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值得听的。 二、语言的魅力 (一)语言的启发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有趣、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幼儿教师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和模仿。 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运用语言所具有引导性来引导启发幼儿感受和观察这个世界。教师的语言其实就像催化剂一样,深入幼儿的性格、知识基础之中,与之汇合,发生反应。这样的幼儿教师语言对幼儿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的趣味性 幼儿正面临着在知识上从家庭小世界转向学校小社会的知识转变,幼儿教师要把握幼儿这一时期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带来的对心理和智力的影响,按照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选择性的对幼儿加以引导。比如我看到一篇老师的文章写道,她在开展角色游戏《娃娃家》(有两个娃娃家)由于幼儿教师在引入是的疏忽,导致活动开始后,咚咚家人满为患;叮叮家却门可罗雀。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我灵机一动,端起了为“娃娃家”准备的“蛋糕”边走向叮叮家边想小朋友说:“今天是叮叮的生日,我给他买了一个“蛋糕”准备给他开个生日parry不知道叮叮家有没有人在?”话音刚落就有一部分幼儿去了叮叮家当起了小主人。游戏结束时,我又说:“叮叮是个很能干的孩子,他总能把自己的家整理得很整齐干净,今天他也会把自己的家整理得很干净是不是呀?”话一说完孩子就开始整理玩具了。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到的启发,可见,幼儿教师语言生动有趣能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三)语言的精练性 幼儿教师语言要短而精,其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幼儿持续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教师要在孩子注意集中时间段内,用言简意赅语言有效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应太过啰嗦,整个活动基本都是教师在发言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提问与幼儿回答这个抛接的过程中,给孩子的问题一定要精简,这样才有利于幼儿返回给我们信息从而更好的引导下去,避免在一个问题上重复多次,造成教学过程冗长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要求自己准备详案,努力斟酌活动中要说的话,思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针对问题去回应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不要啰嗦,相信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有所好转。 三、加强语言修养 幼儿教师要注重个体运用语言的准确度和流畅度,语言应当清晰、鲜明、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幼儿的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幼儿园他们的主要模仿者是幼儿教师,只有我们自身的语言修养得以提高,才能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能有效的施教。语言它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现象,它与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一个好的老师,他的语言应是纯洁、健康的,好的语言如桥,应该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应用纯净的语言去触动幼儿心灵。 总之,幼儿教师要提高语言的标准性、规范性、纯洁性,这是发挥语言这座桥的作用的前提条件,在幼儿园教育中,只有运用好“桥”这个工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因为这是我们教学的工具,也是开启幼儿心灵和智慧的钥匙。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民间艺术包含在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中,其体现的生活性及价值综合性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相吻合。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使之融合并渗透在其他课程内容之中,从而令民间艺术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录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演变,是世代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民间艺术之所以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因为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是一致的。在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无论对社会还是幼儿发展都会有重要的价值。 民间艺术要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必须关注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最关键的一项宗旨。以民间艺术课程化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不是纯粹的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我们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使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间艺术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当然强调民间艺术的课程价值也并不意味着民间艺术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全部,而是民间艺术应该融合和渗透在其它课程内容之中。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一种导向的形势下,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民间艺术的审美内涵主要可表述为:从善之美、稚朴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谐之美。因为幼儿与民间艺术的相通性与相似性,其对于民间艺术有着强烈的接受性。“幼儿不造作,无拘无束,喜欢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无透视,反自然,幼儿的图画往往充满了幼儿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这与民间艺术是很相似的。”从而使得对民间艺术的组织、加工和改造就成了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的选择、加工的基本原则是对幼儿来说具有发展价值,有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动作学习的可能性,远离幼儿生活经验,不能引发幼儿全身心投入的民间艺术不是幼儿园课程首选的内容。 当前有很多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开展了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努力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的环境,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充分挖掘、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资源,引发、支持幼儿与民间艺术教育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试图探索如何使幼儿对戏剧、工艺、腰鼓、木偶剪纸、染纸、中国结、泥塑、蜡染、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兴趣和敏感,并在高一层次上对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有益的抽象、概括和相互迁移,从而培养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智慧、一种整体的反映能力,将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发展。让幼儿从小就在民族艺术的氛围中形成对精神的认识,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想象创造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按照幼儿心理发展层次,在幼儿园创设富含民间艺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让幼儿的生活因为民间艺术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可以通过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等容易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让民间艺术的客观历史、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给幼儿,使得幼儿产生对民间艺术初步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情感。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 第二,从幼儿的兴趣切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兴趣倾向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这样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有助于幼儿把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幼儿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物象的色彩与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首曲目的声调;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的背景。 第三,教师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引导是要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时能做出正确的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进行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艺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民间艺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内涵;从“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总之,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在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健全的教育环境下,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民间艺术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 摘 要:音乐艺术教学是一个有趣而艰难的过程。美妙的音乐能让幼儿身临其境,陶醉其中,自娱自乐,使幼儿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我乐意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提高音乐艺术教学水平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艺术 幼儿期是右脑功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进行艺术活动创新意识培养的黄金时期。音乐艺术对幼儿的影响是在幼儿从事音乐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音乐以自己特有的音乐语言影响者幼儿,在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乐曲中让幼儿体验美、思受美,达到欣赏美的程度,堵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品德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呢?我在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1、适当的引用小故事是催化剂 我利用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巧妙地把舞蹈的全过程编缀成富有情境的故事,让幼儿通过故事来理解舞路的内涵。前两年我创编的舞蹈作品?中国娃?,它是一个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境,在学习前,我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导人:“在清朝年间,有一群扎着长辫,戴者西瓜皮幅的少年公子哥手e着书扇,一群可爱的小女孩,手拿着红手帕。他们一起来到黄河边,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创造了一群活泼可爱的中国娃。一天,一个小女孩打算打破传统,开始看书识字,这时,一个小男孩手拎着一盏灯笼,偷偷地来到小女孩的身后,给这个小女孩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孩子们听得特别感兴趣,当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去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时就十分投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形象的口令为低幼孩子开辟捷径。 口令,是舞蹈、律动教学中常用的指导方式。由于低幼孩子的直观思维强,在音乐中听到“一、二、三、四”的口令会不知所措,无法从口令中联想起动作,为了更好掌握,我便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能够概括要领的动作做口令,如:小班音乐教学?兔跳?中,音乐为「31「31「25「1-「5量S。「53「,1量。2!「21「我就将口令编为「跳「跳「扭「扭「跳「跳「扭「扭「在这种形象的口令的帮助下,孩子们对于旋律模糊的都分会做得更好。 二、在音乐艺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幼儿对美的情趣是使幼儿进入美的境界,接受熏陶的先决条件。萌发审美情趣需要后天的培养,并需要有一定措施启发,引导幼儿在艺术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在一次大班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掌握踏踮步、进退步等基本舞步,如果单靠反复机械的练习,幼儿不仅没有兴趣,甚至会产生逆返心理。为此我在教律动?拍皮球?时,采取事先让幼儿拍球,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拍球方法进行活动,并将拍球动作融人音乐中,使幼儿不仅创编了许多拍球动作,而且学会了听音乐进行踏路步、进退步等基本舞步的技能练习,很好地在音乐中表现了拍皮球的欢快场面,从而萌发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反之,在生活中如果不善于让幼儿去感知、去理解、去体验、去表现、去创造,那么美是不存在的。因为幼儿与艺术的美有者某种天然的联系,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榴心培养的。只有给幼儿所有必备的工具,才能发挥其创造能力。教师要带领幼儿积累优美的韵律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细细观察,便能发现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来源,如树木摇曳、火花四溅等。引导幼儿发现周国生活中美的动作,进而经过创编为韵律活动所用,如带幼儿多观索:小动物,引导幼儿学鸡走、兔跳、鸟飞;季节变化时用动作表现大风、微风、树叶飞舞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等。。 三、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创造来源于对表象进行加工想象,创造过程本身也包括想象。幼儿期被人称为想象活跃的高峰期,幼儿一旦进人想象世界就无拘无束,展开成人不敢想象的想象。因此在音乐艺术教学中要想让幼儿把握好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景。 四、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教师应以新的理念与幼儿互动 德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教授特弗里德・海纳特说过:“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的教师。″教师应利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幼儿,当幼儿人云亦云地一味赞同别人的时候,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已的不同创意吸引着幼儿,在幼儿有了与众不同的主意时,教师要帮助理解,鼓励,认同这一主意,让每位幼儿充分地去创造、去表现,使他。们能围绕活动:“各做各的事,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各做各的动作。” 树立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在音乐艺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自身对做的“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做的过程给幼儿带来了无比的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他们的许多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我们不要求每位幼儿成为艺术大师,而是在活动中鼓励他们独立构思,自由创编,对于幼儿的活动,教师应表现出倾听、微笑、鼓励的态度,给幼儿提供支持。 音乐艺术教学是一个有趣而艰难的过程。美妙的音乐能让幼儿身临其境,陶醉其中,自娱自乐,使幼儿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我乐意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提高音乐艺术教学水平而不懈努力。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浅谈艺术教育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音乐教育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而美术教育又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它色彩协调,线条清楚,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视觉。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关键词:艺术教育 美育教育 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培养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无论环境的美化,成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家人的生活起居、社会上人们的言行举止,还有自然形形色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幼儿最初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但这些毕竟是很有限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的发展。因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 一、寓美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1.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其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功能。音乐教育是儿童美育的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共鸣能力。无论是儿童欣赏音乐或是自己演唱歌曲、表演动作,都能对音乐作品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而不是机械地、无动于衷地表演。 音乐教育可培养儿童主动学习音乐的能力,积累音乐活动的经验。如儿童能主动地进行音乐活动,能力求做到在听觉上自我控制、自我监督,即指在唱歌时会监督自己的声音是否唱准,节奏是否正确等,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时,监督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音乐性质、节拍、音乐作品的结构等。 认真学习了幼儿园的“规程”和新《纲要》中的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要求。从网上搜索音乐教育有关资料,学习音乐教育新理念,在各种幼儿教育杂志上收集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使教师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质,以较高的音乐教育理念进行探索和研究音乐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了相适应的音乐环境,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面向每个幼儿”“因人施教”,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2.美术教育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它色彩协调,线条清楚,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视觉。幼儿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喜好,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通过绘画、手工操作指导幼儿如何思考,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要。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得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幼儿之所以喜爱游戏,是由于身心条件的制约,最初只能从事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游戏,往往是在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如给布娃娃打针、喂药等,是幼儿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最初级形式,是幼儿实现交往需要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 如看见星星闪烁,说明天眨眼,看见露珠又说小草哭了,扮演解放军,就能坚守岗位,不怕任何困难,严肃地站岗。幼儿在游戏时聚精会神,完全相信游戏是真的。 3.文学艺术教育 幼儿读者虽然不能准确地将自己欣赏的这种深度和广度理论地表述出来,但是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是能体会到的,他们常常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甚至讲述者有微小的变动都瞒不过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在每次的听讲中都有新发现、新理解,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与人物形象幻化一体去游戏、探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使其听故事时有不同的参与感受,作品本身在他们每次的听赏过程中都被重新演绎了一次,创作了一次。幼儿文学欣赏应该还真正的主体地位给幼儿,让他们徜徉在文学的广阔时空中体会自由创作的快乐。 幼儿园中的文学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听故事、听童话、朗读诗歌、观看儿童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如童话《白雪公主》能激发幼儿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培养疾恶如仇的情感。又如,故事《老实的列宁》,能教育幼儿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的老实品质,等等。通过讲、读、看、听等形式,让幼儿多学习一些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又能培养做人的美德,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通过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整体设计及室内外装饰,都应该注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思,同时还要注重童趣的特征。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从幼儿入园到离园的各个环节,生活环境包括园舍管理、教室环境管理、寝室管理等各种场所。如在围墙上画出形态各异的动物画及卡通画,能使幼儿有生活在童话世界的感觉。又如,在活动室或走廊的墙上画出有故事内容的童话,可以对幼儿进行无声的美育。在美的环境中,幼儿心理上能产生愉悦感,有利于幼儿健康和谐的心理发展,使幼儿获得健康和谐的教育,是日常生活中美育的主要内容。 总之,从小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我们祖国的明天才会将更加灿烂辉煌,繁荣富强。 幼儿教育艺术论文: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摘 要:幼儿教育针对的是年龄在3~6岁的学龄前儿童,此阶段是孩子的启蒙阶段,是一生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授课和交流时就要更多地注重技巧性,充分把握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幼儿教育;技巧性;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最重要的工具,随着素质教育意识的强化,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艺术性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以进一步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实效。本文就幼儿教育语言的技巧性进行详细论述。 幼儿园是孩子们获得教育的重要场所,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讲,幼儿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的口语教学较多,由于幼儿处于学习的起点,基本不认识字,因此,他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大部分来自教师的口耳相传。但是,由于幼儿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很多动作行为是在潜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不为自己控制,从而施教难度较大。同时,幼儿与教师在年龄和身心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天壤之别,这使二者的沟通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教育幼儿学习,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进入幼儿的世界,使幼儿能够更主动和准确地接受知识和技能。 一、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相对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生动有趣的语言更贴近幼儿心理,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汲取知识。例如,在给幼儿讲故事时,老师采取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不同的人物采用不同的声音特点,或甜美,或阴沉诡异等,这样可以展现给幼儿具体的人物形象,让幼儿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开发智力。 二、教师应当扮演母亲的角色 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教师应当扮演母亲的角色,用充满爱的语言去耐心地教导幼儿,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爱的语言具有良好的激励性,当幼儿在学习玩耍中遇到困难,不能自己独立解决时,往往会产生苦恼沮丧的情愫,感到灰心无助,这时,教师们就应当去关心帮助他们,轻声细语地询问幼儿苦恼的原因,鼓励引导他们走出困境,继续去探索、学习、玩乐。例如,在进行某项动手操作时,有的幼儿因为胆小羞涩,不敢自己动手练习,这时,教师就应当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宝贝,不要怕,努力尝试一下”“老师相信你,你会做得很好的”“你看其他小朋友做得多好,你和他们一样优秀”等等,这样的话语对幼儿无疑是一种力量,在老师的关怀支持和其他小朋友的鼓励下,他们会重新振作起来,充满信心去动手锻炼。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说的就是充满爱的语言可以让幼儿感到身心愉悦,如沐春风。 三、教师的语言教学应当准确规范,简洁明了 教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模仿着,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词必须规范准确,符合科学性,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准确地模仿,学习新的词汇,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幼儿语言教学更是如此。把握幼儿语言教学的技巧,开启幼儿的语言天赋,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0前言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四川省于2018年4月出台《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四川省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的通知》,提出:“为贯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创客师资队伍建设,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创客教师,不断提升创客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跨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创客骨干教师队伍。”这些文件的出台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自2000年开始,四川省开江县就非常注重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经过多年努力,全县中小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实践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 1创新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创新教育是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以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抓手,是中小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要做好创新教育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开展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1指导思想 开江县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空间建设、师资统筹、课程统筹、活动统筹、评价统筹等方面推进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人才培养。 1.2总体目标 开江县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试点先行、特色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培养一批创新教育骨干教师,打造一批县级创新教育试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在中小学全面普及创新教育,基本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创新教育模式和选拔机制;探索制定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培育具有特色的创新教育文化。 2加强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的措施 2021年,为深化创新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创新教育学科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开江县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文件为指导,结合之前的成功经验,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通知》,旨在通过采取建设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创新教育支持体系等措施全面推动创新教育深入开展,明确今后开江县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 2.1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有效利用政策支撑、现代媒体和大数据资源,充分聚合国家、省、市创新教育专家、名师资源,落实创新教育相关课程进课表、社团、课后服务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其次,中小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开设接地气、有特色、易操作的校本课程,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借助相关平台对创新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如开江县永兴镇初级中学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2015年,永兴中学对十余年的创新教育进行整理,编写了近三万字的校本教材《我爱手工》,旨在倡导“专一艺,工匠心,扬志趣,重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确手工创新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培养学生“精心、专注、创新”的优良品质。这一创新教育成果先后在开江教育网、达州教育网、《达州日报校园周刊》《教育导报》《重庆商报》《四川报道》等媒体上报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21年,永兴镇初级中学成功打造为全市独一无二的手工创新特色学校。 2.2加强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加强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江县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规定,要求各学校配置专门的创新教育教师,并对热爱和愿意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鼓励相关学科专业教师转型或兼职为创新教育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员任校外兼职教师。这些措施为中小学校有充足的创新教育教学人员和教辅人员提供了保障,也杜绝了临时调配教师现象的发生。 2.3加强创新教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升创新教育教师的素质,开江县从观念更新、专业引领、成果辐射等方面统筹开展创新教育教师培训,主要方式有:优选名师和骨干教师,统一调派和管理,发挥其引领作用;打造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带动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际、县际创新教育师生的交流探讨活动,通过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成果和教育方法,形成1+1>2的良好效果。自2011年起,开江县每年7月都坚持举办全县科技辅导员培训班,邀请省、市、县专家以现场培训与网上培训相结合方式,对创新教育等进行专题培训指导,并经常举办创新教师业务培训、远程网络培训、专家讲座以及考察交流等活动。这些培训、活动让参培教师对创新教育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对创新课程的具体开展形式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明确了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前进方向。 2.4加强创新教育空间的全方位建设 为加强创新教育空间建设,开江县自2000年开始就推动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等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全面开放,并充分利用社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机构场地和设施,形成分布各区域的创新教育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同时,开江县还特别注重基地学校建设,提出“建好一批创新教育示范窗口学校,带动一批示范学校”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开江县实验小学、西城小学、普安小学、八庙小学、讲治小学、开江中学、普安中学、永兴中学、开江县职业中学、长岭中学等10所学校已成功创建为市、县科普创新教育示范校,受益学生达数万人。 2.5加强创新教育的教学研究 为加强创新教育的推进和研究工作,2021年,开江县专门成立创新教育办公室,主要工作包括:开展常态的县级教研和校本教研,鼓励引导创新教育教师申报课题、教学研究和实践以及全县创新教育相关学术活动、赛课、论文评选、课题申报、成果评选等。创新教育办公室在指导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负责和引导的省、市、县创新教育科研课题曾多次在各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奖。 2.6加强创新教育支持体系建设 自2020年起,开江县加强县域创新教育数据平台建设,旨在为师资交流培训、课程远程教学、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创新人才选拔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2021年,开江县又建立创新教育社会协作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多元协作、多维育人的局面。同时,为激励师生参与创新教育的兴趣,开江县还打通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绿色通道,即学生发明创造、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的学术通道,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 2.7加强对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为突出创新教育在“五育并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加强对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开江县将学生创意发明、STEAM和信息学成绩纳入学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学生的创新成果等作为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考核业绩,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建构涵盖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水平的创新教育教学学校评价指标。 3完善中小学创新教育保障体系 3.1突出组织保障,为创新教育保驾护航 为了给创新教育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全力以赴地推动创新教育落地落实,开江县专门组建县中小学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教育办公室。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教科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人事师训股、基教股等相关部门人员为组员,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场地及经费保障、教师考评、招生、督查督导、年终评审等工作。创新教育办公室下设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执行小组、创新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小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教研小组四个小组。其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教科局分管领导任组长,技装所和督导室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技装所、招生办、基教股等相关部门人员;创新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小组由省、市创新教育专家和爱科行公司相关专家任成员,主要负责指导师资培训、课程实施、教学教研、创意发明、赛事辅导、成果转化等。 3.2强化制度保障,引领创新教育优质发展 开江县教科局和各中小学建立并完善创新教育统筹发展的激励、考核政策,将创新教育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对于较好地完成创新教育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在办学目标考核、评优评先、评职晋级方面予以奖励,破除唯文化成绩考核的单一导向,促进创新教育统筹工作的开展。在每年年终教育教学督导评估考核中,开江县都将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完成情况定为五分,并将取得市级(或以上)创新教育奖项的教师纳入全县教学成果奖评选范畴。如回龙中学印发的《开江县回龙中学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凡是评优评先评职晋级者,本学年度内必需有科技创新参赛获奖作品(评优评先含各级优秀教师、班主任、党员、先进工作者等所有优秀先进个人)。 3.3重视经费保障,确保创新教育持续推进 由于开展创新教育需要在师资培训、材料购买等方面投入经费,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创新教育活动的经费保障工作,要全面深刻地解读政策,用好、用足政府相关发展专项资金。开江县的创新教育县级以上师资培训一律在县教师进修校师资培训经费中统筹解决,中小学校也都依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并制定创新教育经费保障办法和创新教育零星支出的相关规定。例如,开江县职业中学的“吴平创新工作室”就明确规定:学校为工作室提供每年10000元活动经费(据实报销)和必备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再如,回龙中学规定: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有关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学校将安排相关人员组织参与,凡是按要求参与者,每件作品奖励20元,以教科室统计登记为准;如有评审费或参赛费,评审费或参赛费由学校统一上交,并对获奖者给予奖励(特等奖参照一等奖标准奖励)。开江县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创新活动,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并参与创新教育服务。如2021年1月,开江县教科局同四川文投集团爱科行教育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同企业在培训创新教育专业教师、青少年创新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合作,让开江县的创新教育工作有所改进、提高,巩固创新教育成果。 4创新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县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的共同努力和全县师生的积极参与,开江县创新教育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例如:2016年,新宁镇第一小学的影像作品《音乐与植物》荣获全国第七届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评一等奖;2017年,开江中学“柴油机后置启动器”荣获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9年,笔者指导的学生作品“新型螺丝”荣获四川省第34届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开江中学实验学校的电子动画《动物园补牢记》荣获第20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一等奖;2020年,笔者的创新作品“新型防爆轮胎”荣获四川省第3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21年,笔者的科技教育方案《非物遗产——开江豆笋制作工艺》在四川省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5结语 开江县创新教育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专业教师相对短缺,队伍不够稳定,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今后,开江县还需以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持续推动创新教育发展。 作者:唐天军
优秀教师论文:用“望闻问切”,做优秀教师 摘要:从“望、闻、问、切”着手,教师在上面多花些气力,多长个心眼,因材施教,这将让教师的爱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尽情挥发,让学生的心在与教师关爱支持中无限感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 关键词:望闻问切 优秀教师 中医为了医治好病人的疾病,总是根据综合归纳“望、闻、问、切”的情况,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现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时代的教育教学中,优秀的教育者要巧妙运用医用技巧“望、闻、问、切”,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 一、望 “望”就是观察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观察学生可以“明察”也可“暗访”。“明察”就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直接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实事求是地记录学生以往的和现在的劳动、体育、美术、出勤、活动等等表现;教师要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课余表现,随时提醒学生;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审视学生,通过心灵的窗户去读懂孩子们面部表情背后的心态及内涵。“暗访”实是调查法。就是向周围的包括本班的和外班的同学多角度、多侧面的调查了解、客观评价。这样,教师就得到了学生明暗两个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心中有我、老师每时每刻在关注着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二、闻 冰心说:“情在右,爱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老师要善于倾听。 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讲述20分”活动。从学生本人的口中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了解他所交朋友的交际情况、了解他关于某些事情的看法态度。教师听学生说话的语气、语调,剖析该生的语言前后是否矛盾,知其弦外音、语中意,弄清学生是否另有难言之处。教师的关心和理解比埋怨与责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时候,学生会问这样一些令教师尴尬的问题:“老师您自己为什么总在聚会的队伍后面叽叽喳喳而要我们保持安静?”“老师,您为什么看见脚下的纸屑却命令我们大老远地跑过来捡而自己腰都懒得弯?”“老师,您嘱咐我们要把字写端正,可是每次作业发下来,您龙飞凤舞的评语都让我们一筹莫展?”…… 优秀的教师要有敢于倾听一些“逆耳忠言”的勇气和巧妙回答的睿智。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积极上进,努力追求真、善、美。 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的生活,从下面或侧面去听一听他人对学生的评价如何,家长对学生的看法、要求如何,家长的教子方法和对子女的期望值如何,该生所生长的地方的风俗习惯如何,对该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分别是什么?听听上面的情况与学生联系,影响程度如何。然后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外界对学生的褒贬与学生在校的常规现象是否大相径庭。 总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教师要能听、敢听、善听。 三、问 对学生的询问是需要技巧的,特别是要询问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或是离异重建家庭的孩子,更是需要教师小心提问。发问不恰当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或情绪上的反感,问的目的也就自然无法达到。 因此,在和学生谈话的时候,要以关心学生的生活环境、关心学生的发展为突破口,根据学生的情绪去寻找相适应的方法和话题。教师要放下架子,要像与知心朋友一样地进行交流,不要采用居高临下或审讯式的问话方式。教师要用一脸笑容和温和、幽默的语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靠近你、温暖我”,坦然面对学生各种所谓的“错误”“不懂事”,慢慢深入,细细说明,逐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切 “切”是最后一步,教师不仅要切学生,也要切自己。 首先,综合前面“望”“闻”“问”的材料,摸清学生的症结所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特征、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切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推断学生的心理,开出良方。当然,学生正是学习如何读书、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时候,也有学生不吃教师开的“药”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赏识教育,用“乘法”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同时,享受自己发现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真正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自愿服“药”。 再次,教师要切自己。教师切自己就是要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是否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心态,是否对学生的关爱少了一点、指责多了一点,是否对学生理解少了一点、挖苦多了一点,是否对学生包容少了一点、讽刺多了一点…… 总之,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在“望、闻、问、切”上多花些气力,多长个心眼,这将让教师的爱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尽情挥发,让学生的心在与教师关爱、支持中无限感动。 优秀教师论文:留住优秀教师不能只靠学生的热情 针对教师周鼎网络“自白书”引发的讨论,四川大学在其官微回应,已关注到该“自白书”和来自各种渠道的建议,并透露周鼎今年未达到副教授的申报条件。而周鼎尽管此前宣布将退出公选课教学,但后来又表示:被学生热情感动,会继续开,“而且希望讲得更好”。 “上课从来都是地上坐满”“愿用其他课挂科再换一节旁听”“比百家讲坛还有意思”……这是学生对周鼎公选课的评价;川大第六届本科教学优秀奖“二等奖”“四川大学2014年唐立新教学名师奖”,这是周鼎近两个月获得的荣誉。这些评价与荣誉足以说明,周鼎是学校和学生公认的优秀教师。 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教师,最终却心生去意,打算退出公选课教学。至于原因,他自己说得清楚:8年来一直以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上好课,但如今教学似乎成了副业。“校方也更看重数量和科研成果,有些比我年轻的都当上了副教授”。 确实,在大多数高校,论文与科研成果可谓评定职称的“硬件”,缺乏这方面的硬件,就算你课讲得再好也是枉然。比如,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但直至2005年晏才宏不幸被肺癌夺去生命,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始终由于几乎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而无法晋升为副教授。 谁都知道,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培养优秀学生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因此,教学质量应当成为高校衡量教师的最重要指标。但可悲的是,许多高校对学术、科研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教学,这种畸形的评价体系,使得众多教师“将科研当成主业,将教学当作副业”。教学沦为副业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少教师对教学敷衍了事,使得教学质量十分低下。而教学质量低下,恰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好在学生的热情挽留下,促使周鼎改变了想法:“为了这么多学生的热情挽留,我还是要坚守岗位。”这样的改变,是学生的幸运,也是学校的幸运。 放眼高校,如周鼎一般的教师还有许多,他们努力工作、潜心钻研,将毕生心血悉心传授给学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弟子,他们,才是高校内真正优秀的教师。但可惜的是,在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他们很难获得公正的待遇,无论是职称、收入还是职业声望,他们都远远落后于拥有学术成果的其他教师。待遇上的落差,使得不少“周鼎”们心灰意冷,他们或是萌生去意,或是改弦易辙。当然,也有教师如晏才宏一般,坚守良知潜心教学,而他们,也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高校的教学质量,显然不能寄托在教师的牺牲精神上。 要想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要想让高校培养出杰出人才,就必须改变当前重学术轻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潜心教学、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教师得到重视,受到激励,让他们在职称、薪水、声望方面获得公平的待遇。但愿这种新型的评价体系能够早日建立起来。 优秀教师论文:浅论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区别 摘 要: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专长的核心能力,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了解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在教学上的区别对促进新手教师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四个方面来区别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 关键词:教学能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反思能力 1教师教学能力的定义及其分类 1.1 教学能力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规范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此活动中,影响教师作用的核心是其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要的条件。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其思想品格,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教学能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从事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能力为条件和保证,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表现。 1.2 教学能力的分类 由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活动紧密相联,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来相互发生作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这四个教学基本因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保证了教学得以按着规定的目的,内容来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精通业务,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处理好教材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基本因素来看,教师教学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认识能力 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良好的记忆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大量研究表明,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特殊能力。 1.2.2 操作能力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各种具体的操作能力,教书育人传播的是信息,教师传递信息是借助于语言,文字,图象,图形和声音等形式进行的,于是语言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和新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比较 2.1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的界定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如果按阶段分可分为职前阶段,职业适应期阶段(1-3年),职业成熟期阶段(3年以上)。在每个阶段其教学能力表现特征是有区别的。作者将从教3年以内的教师即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教师称为新手教师,而将被公认为上课好,课堂效果佳,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处于职业成熟期的教师称为优秀教师。 从理论上分析,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基本构成上不同。新手教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其教学能力正逐渐形成并呈稳定状态,其中在入职前心理素养,道德素养,语言素养等基本因素就差不多已基本定型,而对学科基础,教育理论基础等知识结构也有充分了解。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出知识结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调动学生主体性的能力,教学测评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特征。而优秀老师呢?他们不单具有教师的一般教学技能,而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高人一筹,且很重视研究教学的能力;他们不单重视课堂教学能力,而且注意关注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2.2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比较 针对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特点,结合教学能力的四个方面,下面分别对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了区别,与各位老师对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2.2.1 关于认识能力 针对教学能力中的认识能力,重点集中在对老师的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进行提问,具体则为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对教学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新手教师认为,对教材的处理,应重在呈现教材。教材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精华,将教材的内容如实的,按部就班的反映给学生是他们的最常用的做法。而教学设计方面,受课程特点及课时限制,以简单明了为主,防止应过繁过杂让同学们混淆不清。这种教学设计模式没有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 2.2.2 操作能力 对操作能力,将各种操作能力细化,侧重在言语表达,多媒体课件应用,新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控课堂气氛等方面。 新手教师一般都能做到普通话比较标准,并且能尽量做到声音分贝足够大,字迹清晰无误,但在如何将自身丰富的综合知识融入课堂的问题上普遍表现不佳,经常有笑话不好笑,典故不经典,有时甚至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与课堂气氛不符,与所上课程联系不大,或者讲述语言生硬等等。当然这与新手教师人生阅历不足缺少经验有关。 2.2.3 反思能力 对反思能力,主要从“教师如何评价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评价和反思其他老师的教学”和“如何根据反思改进教学”三方面展开进行访谈。 新手教师评价自己的教学首先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然后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最后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出在哪里。这种反思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他们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们认为,一堂不成功的课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来影响:备课不充分;课程内容;其他活动的影响。而对其他老师的课,他们只能从大的方面知道老师上的成功与否,而具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他们还比较模糊。他们都表示会通过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多向他们请教来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3结论 新手教师在实际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上与优秀教师还有明显教学能力的差距,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最大最重要的思维差距是在“教学思维”上,如“物理思维”,“数学思维”,即将教学活动都融于本学科的思维能力。 对新手教师,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教育能力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实际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应努力学习怎样用本学科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当然多备课,多听课,多请教是必不可少的。 优秀教师论文:从《论语》中看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论语》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言行录,常于一问一答之间告诉人们许多为人为学的道理,其中就有不少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人有仁――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要为师先学做人,做人是为师的基础。为人到什么程度才能为师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做人就要有“仁”,“仁”是立人的根本。那什么叫“仁”呢?简单说就是“爱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身推及别人,让爱内在传承长生巨大的正能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便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乃至社会大同。因此爱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为人有仁是为师根本。 “爱人”产生能量有哪些呢?爱人有孝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爱人有诚信,“巧言令色,鲜矣仁!”更有知识和智慧的传递,“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韩愈这样解释教师的功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要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就必须“博学”,那“博学”又从哪里来?肯定从不断地学习中来,圣人孔子还能“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呢;博学从积累中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博学从疑问中来,“学问贵于疑”;博学从思考中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优秀就得有博大的学问,以此传道授业,让人人有知识,人人有智慧,人人能成为生命自觉的人。 为学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为一位教书匠其实很容易,照本宣科即可。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优秀的教师理应如此,一生不停地学习充实自己。孔子有“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究的是终身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因此就有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也”的感叹。 那么如何学呢?这里涉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问题。 学习与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在思考中提升,思考在学习中完善,实践证明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用心专一。“默而识之”,心无旁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人的学习更应该如此。 善于发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在温故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增进,扬长避短。 态度端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问不能弄虚作假,不学无术自欺欺人只能误人子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今时代知识爆炸、日新月异,务必加强内修,学识渊博了,教师播撒出去的才有可能是阳光和智慧。 内外兼修――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如果说为人为学重在内秀,作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这些素质之外,还得加强外在能力的培养。做到内才外才和谐统一。真正的优秀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才华横溢,不仅有专攻,而且兼修别的学科,融会贯通;在外,必定洋洋洒洒,潇洒自如,触类旁通,善于化平庸为神奇,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恰到好处是最美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要和谐统一。仅有外在美,徒有虚名,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光有内才而不修边幅,邋邋遢遢,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最好例子,叫人受不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A,犹犬羊之A。”(棘子成说:“一个君子只要有实质就可以了。何必要文呢?”子贡回答说:“可惜呀!棘先生关于君子的说法,话一说出口,驷马难追。倘若文质一样等同,君子和野人有什么区别呢?虎豹之革和狗羊之革那不一样了吗?)实在的,文质彬彬是我们所需要的。 为何强调优秀的教师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呢?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很大:一个时刻注意自身外在形象的教师,他的学生一般不会邋邋遢遢;一个学富五车才华出众的教师,调教出来的肯定是学养丰富多才多艺的学生,这样从外到内协调一致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吗?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性相近,习相远”,可见教育的重要。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就杏坛传教,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主张“有教无类”。现代的教育当然没有富贵贫贱之分,但学生肯定有学商高低之别,因此个别学校至今还执行快慢班或重点普通班教学制,学生无形之中就有了等级之别,这一点远不比远古时代的孔子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这四件事教学生:古代传下来的典籍,德行,忠恕,诚信。)他时常以天地为课堂,授课形式多样,充分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可畅所欲言,可据理力争,给予学生尊重。最精彩莫过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师徒之间的对话折射出理想教育的一种理性模式的同时,又探寻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大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我们人类孜孜以求的教育梦想,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教师去奋斗终身。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讲的就是教学教法,讲究启发式,力求举一反三。我们现代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提倡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他那里研习得来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如果说教育终极目标大而言之是实现社会大和谐,那小而言之就是唤醒人生命的自觉。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基础和领悟,那教育目标都是一样的。这需要我们教师量体载衣,因材施教。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无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先进的教育总是以多样能动的方法唤醒人的潜能,不管学情如何,只要脚踏实地终身学习,会终有成果。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从“爱”出发又回归到“爱”,让“爱”呼唤“爱”,“爱”生成“爱”,“爱”传承“爱”,“爱”汇聚成海,这是教育的过程和目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这教育理想的境界就源于《论语》。 潘世流,语文教师。现居广西大化。 优秀教师论文:优秀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关键活动及其动力来源 校本研修活动构建和改善的一个途径,便是挖掘本校教师的实践智慧,以使研修活动能更好地继承学校的传统,更接地气。作为浙江省校本研修活动的试点学校,学校一直注重探索如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与学校的团队力量、组织机制相结合,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平台体系。那么,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个问题就非常值得研究,并可以分成如下两个子问题:(1)本校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关键活动是什么?(2)支撑他们在这些专业成长活动中付出努力的动力是什么?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考虑到参与教学专长发展的活动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因此,动力因素也是紧密相关的。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并采用访谈和文本收集的方法,收集教师教学成长过程中关键活动的资料。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我们从历史、化学、物理和语文四个学科中,分别各选出一位优秀教师。其中,文科2人,理科2人。这样的分布,可以让我们发现其教学专业成长的学科特点的区别。 Q老师是历史学科省级特级教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在本校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从大学毕业到现在,Q老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近16个年头。“我觉得如果把我作为一个个案的话,前5年更有价值,后面的话很多就是一种惯性。”我们发现其他几位老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存在类似的情况。H老师是我们学校优秀的化学教师,从教近10个年头,一直在本校工作,也是土生土长的。X老师和Z老师分别任教物理和语文学科,教龄分别为10年和13年。进入本校前都有外校工作的经历,可以说是从外校引进的优秀教师,他们谈的成长关键事件中主要场所不在本校,这更为我们提供不同环境下成长的比较,或许更有启发作用。 一、四位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关键活动及其特征 上公开课是四位教师共同提到的关键活动,这也是学校培养教师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活动。两位文科老师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并把阅读作为专业成长的关键活动。两位理科老师的关键活动是听课。Z老师还提到老教师营造的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但其影响更多体现在动力唤起上。 (一)公开课的准备过程及其特征 公开课在四位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是浓重的一笔。笔者也发现,四位教师在详细描述公开课活动时,其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准备过程中。为了比较的方便,我们把公开课分为备课和磨课两个阶段。备课是指拿出初稿的独立备课阶段,磨课是指与其他教师交流后的教学设计修改阶段。 比较四位教师的公开课准备过程,我们会发现非常类似。在备课阶段,他们都会找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以借助于别人的思考来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在教案初稿拿出来之后,在Q老师和H老师的描述中,还有专门对教案进行研讨的阶段。这个过程通过同事的思考来进一步提升教案设计的水平。在磨课阶段,他们针对实践的效果进行信息反馈和研讨修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评课教师的点评非常敞开。而这些外在的智力支持,最后需要上课教师自己消化、吸收,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修改。 概括来讲,这个过程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自己的深入思考,并借助于阅读资料和同事的研讨,提升思考的水平;第二,这种思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贯彻在实践的全过程中,理论知识经过实践转化,而实践中的问题又经历了理论上的研讨改进。理论和实践在这里达到了最好的融合。 (二)听课――反思性模仿 H老师和X老师着重谈了他们听课的做法。我们发现,这两位老师的做法上也基本相同。作为向师傅学习的他们,听课次数多,但课后的评课交流倒是不多。这种缺乏课后交流的听课是怎么促进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的呢? H老师在入职后的前3年,基本上是听一节课上一节课。 “我自己事先有准备的,而且我觉得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也就是说,哪怕我不去听课,我自己也能去教室直接上课……我会把师傅讲课的过程,尽可能详细地写在我的听课本上,回来后再看自己写的教案,尽可能逐个知识点、逐个时间段地去对照……有时候,我呈现得好,就会保留自己的。” X老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听课过程的: “听课就是先自己备课,备好以后再去听,听了以后再回来改,改了以后再去上,上了以后确实也发现一些问题,和自己预计的不一样,回来还有一个简单的教学反思在里面。这些年,我基本上是坚持下来了。特别是第一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也会听其他老师的课,可以做一个对照。” 梳理他们的听课过程,我们发现有五个鲜明的阶段:(1)自己独立备课的阶段;(2)进课堂听课;(3)对照反思的阶段;(4)融入自己的课堂实践;(5)简单的反思体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与公开课基本类同的特征:第一,独立思考的阶段,以师傅的课作为参照点,提升思考水平。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阶段,便容易被动接受别人的想法。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先思考过了,在听课后,才能碰撞出新的思考。第二,这种思考是融入课堂实践的,是有行为上的跟进的,而且这个过程有时候会循环出现,达到理论认识的实践转化和实践检验后的反思体悟。 那这种带有模仿性的听课会不会复制师傅的教学风格呢?两位老师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如H老师说:“后来我对照我们俩的课,我发现我们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但是师傅课堂上那些精彩呈现的部分将会一直影响我的教学。”而X老师则进一步说到了个人性格对于教学风格的影响。 (三)阅读――提高思考的参照点 两位文科老师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两位理科老师都没有把阅读作为关键活动进行阐述。阅读是否带有文理科的分别,考虑到数据上的缺陷,我们这里忽略这个问题,主要分析阅读对于文科老师Q和Z教学能力的影响。 相对于公开课和听课的活动,阅读相对来说是更加个人化的事情,更加“软性”。Q老师由于是教育学出身,并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其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能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的内容,而且他有良好的阅读和记笔记积累的习惯。Z老师形容自己的阅读内容很杂,而且特别提到自己不看教育类的著作,看的东西比较“文艺”。Z老师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其中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其学科素养的提高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四位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动力来源 这四位优秀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公开课的能手。Q老师在工作后的第二年便获得县优质课评比第一名;H老师在入职后的第一个月年轻教师汇报课上便得到了极大的肯定;X老师在入职第一年由于偶然的机会得到了高级别赛课的机会,并在团队的帮助下赢得一等奖;Z老师在入职后的第三年获得县内教学比赛的二等奖,且老教师告诉他其实有一等奖的实力。这种在公开课中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就感,或许是所有动力中最关键的。 除了内在成就感的推动,对自己发展的“逼迫”也是普遍现象。Q老师形容自己的专业成长是“被推着走的”,且重要的“推手”是县教研员。Z老师由于课上得好,常被“逼着去开课”。X老师更是重复强调“一定要逼自己”,并认为参加比赛和活动是逼迫自己成长的契机,觉得自己平时的教学太公式化,很难去发现一些新意。 清晰的工作定位为努力指明方向,也是一个动力来源。Q老师重复提到定位的重要性,并且要有清晰的发展路径。H老师对教学工作中的几块内容及其关系有清晰的定位:“从我的常规教学工作来看,可以将教学分为两块:一块是备课,还有一块就是作业的批改。这是两块显性的教学工作,那隐性的是什么呢?就是与学生的交流,这其实也是你的工作之一,是你的辅助教学。备课对于我来讲,是最为重要的,它会占据我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量。因为只有把课备好,课才会上得精彩。那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作业反馈里就会省事很多。”这也就为他们在哪些地方需要花费多大精力有更具体的指导性。 此外,一个好的环境,特别是一个好的团队,对于教师工作动力上的唤起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环境的感召带来的动力也是非常大的。Z老师谈到当时与老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不是标准化的技术性指导,而是一种精神气场的潜移默化。H老师提到了团队的支撑力量及其相互间交流的坦诚相对。 从我们四位优秀教师的动力来源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内在的成就感,外在的强制性推动,以及外在的环境对教师发展动力的感召和唤起。那么,这些动力来源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Q老师描述自己的经历时,首先是外在的强制推动。“刚开始是被邢老师(县历史教研员)推着走,特别是第一年、第二年的时候。邢老师不断地来听课,逼迫着我不断地改进。”此后,随着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内在的成就感驱动也越来越明显。“真正有一个非常清晰、良好的规划,并且按照这个规划一步一步走下去的人是凤毛麟角的,绝大部分人是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成就,然后一步一步脱颖而出的,这是我的观点。” 人都是有一定的惰性的,作为教学专业能力上已经受到同行认同的X老师,提到了自己有时候会变得懒散,这时候会感到很迷茫。所以,“当自己感觉到自己不努力的时候要经常能够把自己拉回来,经常拉一拉自己”。而且作为在专业上已经很有成就感的老师,还是非常强调外在动力的推动,“我觉得学东西学得最快的还是参加比赛,因为平时的教学太按部就班了,公式化地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你很难发现一些新意。因为只有有了一个契机你才会很认真地去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才知道我哪些地方还不行,我哪些地方是好的,你才会很主动地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很难简单地讲,外在的动力来源和内在的动力来源哪个具有优先性。这些动力来源实际上是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最可靠的是自身的成就感驱动,但这种成就感驱动是需要前期努力积淀能力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三、讨论与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形式可以多元化,但是不能离开教师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跟进。而参与这些活动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促使我们重视动力来源的重要性。 (一)激发思考要有参照点,思考成果要有行为跟进 在我们上文提到的四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参照点”。公开课过程中的“找资料”阅读,同事的交流研讨,听课后的信息反馈和讨论,都在帮助他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提供信息。同样,听课活动和阅读文献也是提供信息的另一个视角。 实际上,教师实践性知识常常蕴含在行为中没有明确的显现,需要通过这些参照点,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要使这些活动成为提升你自己思考的参照点,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知识,并与这些来自其他视角的信息进行对话。鞠玉翠在对多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详细的叙事研究后,认为“要转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要求,将其视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和促进自己反思的工具,而不是高高在上必须服从的教条”。[1]这应该成为我们对待外在理论(来自其他老师或者书本)的原有态度。 这样看来,教师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层面,需要行为跟进把思考的成果实践化。这个过程也在检验思考的成果,如果没有取得行为上的理想状态,就需要不断地改进思考的成果。我们发现,四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都伴有行为跟进的过程。 因此,在构建校本研修活动时,不仅是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而要更注重活动的内在作用机制。激发教师思考要提供有力的参照点,同时思考成果要有行为跟进,这应该是最核心的机制。 (二)动力来源: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相互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动力刺激。目前,理论界对于利用外部奖惩和激发内在需求两种手段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刺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才能有更持续的影响力”。[2]从四位优秀教师的发展动力上看,内在的成就感可以说是他们最牢固和最具共性的动力来源,但是这种动力来源本身就需要意志努力的支撑,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四位教师的案例研究显示,外部动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职初阶段,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价值还只停留在从他人或书本中而来的认识阶段,没有切身的深入体验。且不可否认的是,受自身经验和视野的限制,教师对于专业发展活动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甚至其专业水平发展到了受同行认同的阶段,还会出现放松和迷茫的时候,要经常“拉一拉自己”。除了带强制性的外部动力来源外,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体发展的文化氛围,是唤起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Z老师和H老师都提到团队的环境所带来的感召力量,这种软性的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动力。 不言而喻,这些外部的动力来源,只有帮助教师得到更多的成就体验,其内在的发展需求才有更长久的持续性,但也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哪个重要、哪个次要。教师发展动力的生成是失衡与平衡的博弈,体现为“平衡―失衡―新的平衡”循环往复与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3]这种失衡状态,便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而解决专业困境的动力,需要挖掘和引导内外两种动力来源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发挥正能量。 优秀教师论文: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 摘要:教师要树立好榜样,要用爱心培养学生能力,要不断丰富自我,依法执教,以德立教。作为优秀教师,应该无悔于自身的生命,更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在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辛勤耕耘,用教师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关键词:教师 身正 爱心 培养学生能力 丰富自我 依法执教 以德立教 现在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政治教师,当教师是我从小的理想,能成为优秀教师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从教至今已有27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谆谆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是清纯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下……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儿时伙伴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我教的学生有考上职校和普通大学的、也有考上重点大学的,还有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名校的,有当农民、当工人的,也有在政界、商界和教育界工作的,他们都很尊敬老师,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事业,面对他们的成长,我真的感到很幸福。近30年的教学工作经历,使我懂得,教师最基本的是认真做好备教批辅考研评的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有爱,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体会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感受:伏首书案苦,苦中有甜,三尺讲台累,累有所获,累里充实。 在我近30年的教学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会一如继往地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老师好”;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跑操跟孩子们跑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们当教师的是那么的激动,那么的满足,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离不开那笑靥的花朵。 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工作中不断倡导文明、公正、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做好传导授益解惑,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当今的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本领。作为当今的一名优秀教师,应该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作为当今的一名优秀教师,要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依法执教,以德立教,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教师真诚的育人梦。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作为当今的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无悔于自身的生命,更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辛勤耕耘,用教师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优秀教师论文:论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形象确立 教师的职业肩负着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高尚任务,这一历史重任,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师德师能,做一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以独特的师德风范,崇高的人格魅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我认为,新时期的优秀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新时期优秀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文心态,用自己的心智面对教师事业的挑战,坚持吸收时代的知识元素,站在教育的前沿阵地,让所有的优秀东西都聚集到我们的教育实践当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思维观念有关,与文化底蕴有关。观念的更新与底蕴的积淀,不是一日之工,不是一蹴可就的。这里需要长期的努力,是一个相互链结的系统工程。因此教师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不断地积累自己,增长教学才干。 做为一名教师,如果感到每天的教学是枯燥的,一定不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以朝阳般的心态去拥抱每一天的黎明,热爱每一天的生活,指点人性的优点,把自己的视野放宽,看到远处的风景与境界,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小环境,扎扎实实地做事、做人。只有这样,教坛才有你的地位,才有你的光亮,赢得社会的认可。 有了积极进取的心态,在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时,才会有自己的风度、自己的魅力。学生的爱好与习惯,家长的性格与要求,都要掌握在手中,熟悉在心里。无论怎样,教师和基本素养是包容,是理解,是认同。世界上的颜色不是单一的,世界上的人也是多侧面的。能够包容他人,理解他人,融汇他人,甚至直面别人挑剔的眼光与语言,才是我们良好心态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没有感觉到枯燥,没有感觉到疲累,其原因是在内心深处承认这是差异、这是学习、这是失败中的进步,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就要象家长的心态一样,正确地面对、愉悦地容忍,对所有不同的学生都保持平常心态,不厌烦,不说累,耐心而愉悦地期待着孩子的成功。 新时期的优秀教师要"知足长乐、淡泊明志",这种心态能够促动和保证我们事业的成功,这种心态能使我们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更爱祖国的教育事业。 二、树立师表的自我地位 在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中树立为人师表的自我形象和地位,才会有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中拥有"师表"的地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你、接受你、喜欢你,这时方能"爱屋及乌",爱上你的课程,喜欢上你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你所交待的作业,以笑脸与口碑来塑你为人师表的形象。 确立自我地位的最重要一项是热爱学生。有一句名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根基,爱是教育方向,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所有的学生,才能用自我的心智雕塑每个学生。 用"爱"字树立师表的自我地位,这是优秀教师必由之路。爱能打消师生间的隔阂和顾虑,爱能消除一些毫无意义的恐惧心理,爱能让学生把心中的话都说出来,师生间成为学习上的朋友,共同促进,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爱学生是优秀教师的前进方向,而尊重学生才能在心灵深处征服学生,使学生获得尊重,使教师获得尊重,在师生平等的感受中,懂得了自尊的价值,尊重的意义。一旦学生认为失去了自尊,他们在精神上就会懈怠,意志上就会软弱,学习上就会失去动力。反之,学生们获得尊重,就会有精神向上的力量,在各科学习中表现出色。为此,树立师表的自我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意愿,正确对待学生的隐私权,用爱与尊重的价值取向,来肯定学生和赏识学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学生要学好老师教的课程,最重要的方法是让学生爱上你这人、爱上你这课、感兴趣甚至着迷你所教的知识和学问。 很多资料都证明,学生爱学哪门功课,一是爱上这位教师,二是感到自信,三是着迷有趣,从心灵深处爱上这门课程。在这些方面中,我觉得"着迷有趣"这点值得我们深思。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话十分有道理。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上来,就不可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要和学生一起进行快乐学习,寻找学习兴趣的着眼点。 让学习给孩子以快乐,直接产生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飞翔的翅膀,让学生乐在其中,激发无穷的学习乐趣。 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方式是多表扬、会表扬,少批评、会批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任何时候,老师都不可以说"这么简单的字不认识你太笨了""这么浅显的题不会做就知道玩"的话。这话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不爱学习。这尽管是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反应,但常言说"钢是熔炉来冶炼,光恨不能恨出钢"。如果是孩子做错了,教师也要批评。但批评是一种艺术。要让孩子真正地明白,教师为什么要批评他,从做错的事情上明白道理,从而懂得成功的重要性,寻找成功的道路,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优秀教师是塑造新一代心灵的高尚事业,教师要以良好心态确立自我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己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优秀教师论文: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摘 要:教育是智力支持的来源,也是当今社会各种事业长足发展的基本保障;而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行为的实施主体――教师决定的。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做到个人精力和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每一个教育元素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本身的正面价值。如何准确、有效、广泛地把握和拓展学生的情感心理,便是任何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读心 情感 文化 职业 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一位高明的“读心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推销员”,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思想、接收新鲜的文化,让学生在思维的不断活动中锻炼各种软性能力,从而达到“启之则育之,育之可任之”的理想效果,实现教学工作良性的“一劳永逸”。而要具备这些教学能力则需要培养自身的以下素质: 首先,“待如己出”的情感定位。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教师的职业情感,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便是亲善的彼此定位,而师生关系则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类。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很多师生之间存在着不甚妥当的定位观:学生视老师如神像不敢亲近,老师待学生似家奴任意驱使。不良的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对老师各种行为的反映效果偏离老师的初衷,从而严重地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教学任务的失败。 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在心理上拉近师生距离、保持一个融洽的教学共处环境,才能真正地为各种教学方法提供实施基础,最大化地减少知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消极损耗。当然,“良好”并不等于“越近越好”,师生关系的营造须秉持“过犹不及”的真理,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亲近到失调的地步,不仅不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因教师威信的丧失、学生受制意识的减弱而产生更多弊病,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有悖师德的恶性事件。所以,最为合适的师生关系应如正确的亲子关系,严求之而不苛求之,关爱之而不溺爱之,在亲善的气氛下严格地实现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师这朵“刺玫瑰”不断地以知识的芬芳感染学生。 其次,“洞若观火”的知心之法。学生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没有遇到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式,任何学生的心都不会是完全封闭的孤岛,总会有一把正确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的门窗。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熟知各种共性教育理论,还要善于活学活用,结合具体对象针对性地实现方法巧变。学习是脑力活动,教学的实际对象便是学生的心理,只有首先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才能有效地解决每个学生的个性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的优化提升。这一要求的实现既没有统一理念指导、又需要极大精力付出,故而强烈的责任心便是形成这一素养的必要前提。责任心使得人能够将职业视为事业,尽可能地熟悉工作中的一切存在元素,并结合自己业已建立的价值观念进行理性分析和感性应用,使之产生一系列综合性的效果以推动自身工作的积极发展。所以,在建立工作责任心的前提下培养对学生良好的心理把握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有志教师面前的必修功课。 再次,“兼容并包”的文化引入。学习是常被人们曲解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得到的是书本上、课堂里的知识内容,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观念。学习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对人脑的正向刺激,让人的思维能够在不断的感性接触、理性思考、实践指导的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反应习惯,为以后应对各种不可能出现在教科书上的生活事件做足准备,这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具有多种形式的文化引入。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往往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以单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频繁灌输,导致学生产生精神上的过度疲劳,形成思维的僵化和迟钝。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要求教师能以兼容并包的方式,在合理的范围和程度下导入大量、多样的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刺激,充分提升其大脑对新事物的接收、理解、运用速率;同时,这些内容丰富的文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思维素材,使其具备从多方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在综合层面实现学生个人素质与学习成绩的双优化。 最后,“持之以恒”的职业态度。任何正确的方法都要以持久有效的实践为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没有坚持不懈的信念便没有出类拔萃的可能。在教学工作中,琐碎庞杂的操作细节往往使很多教师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放弃了之前既定的良好计划而选择自暴自弃,正是这种春天来临前的寒冬扼杀了许多本可大有作为的优秀教育人才。要想在深层次改造学生的心理,教师必须先学会以更高的标准优化自我的灵魂,要在实际工作中以信心为出发、以精心为保障、以热心为表现、以恒心为支撑,让自己在合理的纵向空间将积极的教学方法坚持下去,要明确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转化时间的客观理念,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搜集真实的素材以校正自己的教育因素。所以,持之以恒才是优秀教师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小至教师个人、大到教育事业的必胜之本。 育人必先育己,教书必先教身;亲之则便解其惑,明之则可尽其能,足之则得修其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在这一景行之路上的每一步都必须牢记自己所背负的使命,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从业心态与职业素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价值人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优秀教师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曾涌现出无数的优秀教师,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其次,对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精髓,优秀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教育系统内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展和教育改革呼唤能够胜任教师职位的优秀教师大量诞生和快速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概述 1.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指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扩充的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成熟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作为个体专业发展的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循环过程。 2.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 (1)以学科专业知识强骨干。学者们普遍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而言,可以将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从本体性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方面来把握。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做到:在阅读中学习,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写作中沉淀,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在进修中提升,进修可以学习教育研究理论,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 (2)以课堂教学艺术展双翼。课堂是教师展翅翱翔的天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的双翼。教师的人生重心在课堂,教师的天地在孩子中间,他们的才情、智慧和理想,都集中地显现在三尺讲台之上。优秀教师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剖析,强调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程资源的积累与整合,力求给学生一种终极关怀,“既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又要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 (3)以教育教学思想塑灵魂。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优秀教师在教学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视角。他们努力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和课堂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力求将理论和实践、阅读与思考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话语发言,勇于上公开课,展现出一个不断进取、乐于向上的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貌。勇于探索改革、勤奋钻研的思想之花,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 (4)以专业研究生活凝心血。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付出行动,用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教育事业,行动是思想的母亲。优秀教师的专业研究生活可以说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二、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 1.以专业知识作养分 目前人们已普遍地认识到,优秀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杜威说:“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第一条件就是需要对教材具有理智的准备,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需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比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 (1)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知识也称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胜任语文教学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对自己所教语文学科的内容要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用什么去教”。 (2)语文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是语文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如何教语文的知识”,是教师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和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一般包括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知识。 (3)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包括可言传的、可意识到的但无法言传的和无意识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语文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语文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等特点,都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把课堂教学当土壤 实践是成长的土壤,教师的成长需要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萌芽生成。教师不可能脱离课堂成长,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求真知、谋发展,才能借助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转换实现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1)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包括语文教师的鉴赏能力和语文教师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与教师语文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2)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的“三字一说”(钢笔、粉笔、毛笔和普通话)能力,还必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机智或教育智慧。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掌握学科专业和教育理论等各种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和智慧。与教师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使教师灵活地解决复杂情境中问题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实践智慧。从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智慧,需要新教师在资深教师指导、协助下,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获得。 3.视反思研究为路径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提高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研究,钻研教学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师教育部门也把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突出高度。 (1)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教育期望,激发反思动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发展,对教材和学生展开反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竞赛。最后,每一次的反思并非是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教师以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对自己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完善。 (2)语文教师反思研究的几种途径。选定客观参照人物,进行自我反思,可以是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榜样,比如某教育专家或特级教师等等。撰写课后记或教育随笔,评价教学效果,对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利用多媒体、录音或录像等,直观进行反思。搜集同行或学生等关键人员的评价信息。 三、结论 总之,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既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适宜其成长的土壤;既有教师自身的个性化特质,也有其发展的共性规律。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为地方、学校打造更多的“名师”,现在仍是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优秀教师论文:搭建多元平台,助推优秀教师走向卓越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做教师;我教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遗憾课。”在感叹于漪老师大家风范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到,卓越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伴随终身的不断超越、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动力的助推,更需要执着坚守。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学习与研修、个体与群体共享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因此,学校要积极搭建多元平台,为教师架设成长桥梁,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今后的人生轨迹进行比较科学的设计,努力使其职业发展迈向新高。 一、多元学习,调动教师内驱力 如何真正提高优秀教师学习的效度?我认为,要打破传统的模式,有别于其他教师。从内容上讲,应具有自主选择性;从形式上看,要突破单一的看书写笔记,形式丰富吸引教师;从目的上讲,最终是为了教师在新思考中获得成长。 1. 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提升素养促内涵(自学)。读书是每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毋庸置疑。我们根据教师的个体独特性,改变以往统一书目、统一阅读的旧习惯,让其自己提出阅读书目,倡导开卷有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共享网络阅读。书目种类繁多:有提升专业水平的、有励志的、有陶冶情操的、有家庭情感方面的等,包罗万象。开展自由组合式的读书杂谈活动,不拘一格,打破一人照稿读体会大家听的传统模式。读同类书籍的教师可以在群里设置讨论组暨“书坛神聊”,其他教师可以随时加入评论,讨论组里的记录就是我们最终想要的。大家还允许随意互换图书,好书共享。 2. 对话专家,思想碰撞,拓宽思路亮心灯(领学)。专家的引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与专家对话是我校培训工作的特色,通过专家对教育理念的前瞻认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启发聆听者的思考,并能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认识上的融合,从而开阔眼界,进一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内涵和教学思想。学校先后聘请东北师范大学博士、教授以及省市教育部门的专家来校讲学。 3. 教师合作,多彩学习,资源共享齐发展(互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同时不断激励教师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保留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提高教学技能。学校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学习,使教师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上更加明晰方向。成立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学科教研团队”、“学科生命教育实验骨干教师团队”等教师学习共同体。 二、强化研修,激发教师成长力 校本研修是各级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为特征的研修活动,是一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 1. 潜心研究,勤于写作。首先,确立研究主题。开展基于专题(科研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组织教师进行立项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比如,“共性问题”、“学科问题”等。要善于梳理、总结自己在这一过程获得的感悟、收获以及存在问题,记录宝贵的数据和各种影像资料,形成第一手文字资料,定期刊发文章,促进教师研究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研究要有深度与广度。深度就是通过有序、规范的研究,教师要向纵深发展,凝练自己的教学特色。广度就是学校整合力量,定期举行“教师研究学术日”,为教师提供研究协同体,提高自身的开放、吸纳、领悟能力。 第三,研究要有连续性与渐进性。研究活动的影响要扩展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将表面相异而实质相关的研究活动联系在一起,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关注过程的生成性,关注行为跟进,保持螺旋式上升趋势。 2. 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小讲台呼唤大教师,实践平台做教师。课堂永远都是主阵地,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鼓励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厚积薄发。教师要站在研究者的高度去看待课堂教学,抱着探求教育艺术,追求真知的态度,这样的教学实践就有了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学校通过采取虚拟上课、集体备课、锤炼课、案例研究、学生反馈等多种形式,丰富和开放课堂教学。既研究教师又琢磨学生,师生共同触摸教(下转 10页)(上接 49页)育,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其大量的积淀由“内化”转变成含有更多精彩的“外显”,有朝一日,红日喷薄。 3. 善于反思,再登新高。反思要关注有行为跟进的教学反思,主要分三个层次: (1)个人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后寻求理论支持, 继而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增加思想厚度,提升实践高度。 (2)群团反思:教师个人将参加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一个教学片断,通过案例形式撰写出来,与同行分享,同时教研组总结活动的得失,写出活动报告。 (3)经验交流:在总结经验时,要重视实践效果的研究,从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上挖掘典型经验,汇聚反思促成长的正能量。 三、精彩展示,扩大教师影响力 要想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小圈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扩大教师影响力以及辐射面,我们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作为学校,想尽一切办法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走出去”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田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锤炼自己的能力。以各类竞赛为契机,采用逐级选送的形式,让教师在竞争中迸发激情。一节公开课倾注了教师全部心血,冥思苦想,精心雕琢,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经过公开课的打磨,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成就卓越师不可缺少的磨炼。如,学校竞赛课中的优秀者选送区级,脱颖而出者选送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我校一名音乐教师获国家级奖项,并去深圳授课;一名语文教师获省级示范课奖项;多名教师获市级优秀课以及在各级论坛活动上获奖,好评如潮。 四、倾情播撒,彰显教师感召力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卓越教师要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基础,积极正面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坚守理想、展望未来;要走进学生,眼中有生,心中有爱,播撒爱心,用人格的魅力感召和凝聚学生。 为此,学校党支部、工会共同以“课堂文化建设”和“教育实践有感录”为载体,以课堂为主要文化阵地,开展撰写尊生案例、吾爱吾生、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在这一系列评比的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得到净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已成为自觉行动。 优秀教师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相关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问若是高效,不但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思维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须掌握提问的艺术,重视提问的一些技巧,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集中起来,把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好的激发出来,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技巧 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还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老师提问的有效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和深入的思考,对于语文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现在而言,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象征性的问题比较的多、问题本身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非常的差。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研究了一些优秀老师的提问策略,希望能够更好的改进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 一、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提问的实际情况 通过进行调查和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优秀老师提问的大都是一些回忆性、应用性、理解性、改造性、分析性以及评价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回忆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回忆自己的知识学习情况,能够更好的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 其次,理解性比较强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理解和分析,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并且我们可以看出,理解性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要大于回忆性问题。 再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用性的问题是比较少的,这和语文本身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后,分析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挖掘,发现更加深刻的含义。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进行优化的一些策略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新课改要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的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进行角色的转变,扮演好组织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也是如此。老师应该用课堂提问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 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小学低年级中,学生在进行问题理解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形象思维,老师在进行问题提问的时候应该多提问一些回忆性或者偏重回忆性的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老师可以慢慢的提高理解性问题在提问中的比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都会尽量的不用自己的想法去对学生进行干扰,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想象和创造。比如说,在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这样学生便会更加积极的进行问题的思考,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应该用自己的思维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干扰,这对学生思维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从而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才是真正的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观树立应该正确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时候,老师必须保证就教师观的正确,并且课堂提问能够很好的将一个老师的价值体现出来,老师通过课堂提问能够将课本中的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也将老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真正的体现了出来。比如说在讲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课文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让学生说自己对三顾茅庐的理解、说诸葛这个姓氏和我们常见的姓氏的区别,这样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不但能够用到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还会对课本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三)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重视教材的作用和重要性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是需要将课本的作用发挥出来的,因为教材才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课堂提问也是如此。老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能够深入的挖掘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能够更好的将教学的关键发掘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总结问题,针对性会更强。老师通过课堂提问应该更好的把课文中蕴含的一些内在思想和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感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比如说在讲到《圆明园的毁灭》那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对圆明园美的描写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出来,根据课文的安排,学生了解课文的同时也会体会到作者的一些想法。老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对课文进行引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英法联军侵华的事情,比如说在其进入北京的时候,清朝的军队却夹道欢迎,甚至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还有人主动的将八国联军引进北京,这个时候,学生不但会产生痛恨的情绪和爱国的情绪,还会产生对汉奸的憎恶。这个时候,老师若是再问学生的感想,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便会很容易的突破课文的限制,这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不但需要掌握以上的几种技巧,还必须重视问题提问的时机和问题的转化,保证问题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时候还应该做到由浅入深,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优秀教师论文:仁者·智者·勇者:我心中的优秀教师 又到了教师节,每当这个时刻,出生于教师家庭的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父母担任教师时忙碌的身影。无数次在深夜,睡眼惺忪中看到母亲上完课、改完作业后疲惫回家的情景;有一次母亲回家时因为道路黑暗,不小心摔倒在地沟里,伤了脸,却仍然坚持着去学校上课的情景;父亲跟自己辅导的学生促膝长谈语重心长的情景;父亲在65岁高龄时到偏远的四川凉山地区创办凉山大学时奔波劳苦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父亲和母亲在教育上的孜孜追求、无私奉献,给了我好教师最初的印象,也坚定了我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决心。我当过6年小学教师,又读了4年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出来当老师,做过教导主任,当副校长,当校长,拒绝了很多诱惑,坚守着最初的梦想,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喜爱的教育事业中。数十年风雨兼程,青春与汗水,都已化成教育的情怀和灵魂,这让我对优秀教师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悟。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命题叩问着每一位教育人,这也让我从一名校长的视角思考:一名优秀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优秀教师的第一要义是担当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是儒家对于君子的理想标准。而优秀教师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就应该修炼成为教育领域的仁者、智者和勇者。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位仁者。爱心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爱,整个教师道德就丧失了教育根基。这种爱不仅包含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呵护,还包含对学生的全心投入,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以及教育中的平等的思想与行为,尊重每一位学生。在重庆一中,有很多老师与学生成为了终身的挚友,这不仅仅是因为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过手,更重要的是他们爱心的付出。 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位智者。教师是人类知识文明的传递者,是学校教育中智慧的引领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指路人。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是不容置疑的。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知识系统的变化,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必须是终身阅读者,书籍是他们永远不能疏远的忠实朋友,教师要善于从朋友那里汲取成长养分;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还必须不断面对新的环境和情况,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用更新的智慧去引领学生、教导学生。 优秀的教师,还须是一位勇者。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变化不断,新课程改革已经推向深水区,无论是考试制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不仅需要教师去面对、适应,更需要教师去开拓、去创新、去创生发展。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应对者和适应者,更是这场教育变革中的引领者和创新者,要具备大胆改革的勇气和决心。重庆一中的很多老师在教育变革中顺应教育改革,成为学科的引领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人即目的。”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它道出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涵。做教育的仁者、智者、勇者,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终身发展。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真诚地期望所有教师都成为具备仁、智、勇精神品质的优秀教师。 作者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优秀教师论文:成为优秀教师的五个要素 摘 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作为教师这一行业,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应具有激情,有激情就会有创造;应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修行;应终身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应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应展示自我,在展示中升华。 关键词:优秀教师;激情;寂寞;学习;反思;展示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这是对老师的感恩;“春蚕”“红烛”“春雨”“园丁”……这是对老师的赞誉。苏联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曾说过:“教师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一生的榜 样,影响着他的学习、成长,甚至于影响着他的一生。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呢?优秀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一、教师要保持激情 教师需要激情,因为有激情就会有创造,因为有激情,我们的教育才是流动而又活泼的一江春水。 激情是催人奋进的。古往今来的一切成功之士,无不与他们的激情投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所以,激情与成功有着不解之缘。纵观每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和优质课,作为课堂导演者的教师,都是激情澎湃、情绪高涨的。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名师,个个都是激情四射、精神焕发的,他们的每一堂课都充分展现了个人的魅力。 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是激情四射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是抑扬顿挫的,在课堂上采取风趣幽默的语言,创造丰富有趣的情境来调动学生乐学的情绪。那么我们的激情与魅力就会感染学生,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幅提高,我们导演的课堂会非常精彩! 二、教师要耐住寂寞 《寂寞是一种修行》的一本电子书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耐得住寂寞的折磨与考验,就会提升自己,使自我达到人生境界的飞跃。要是面对寂寞歧途挥笔,沉湎于花花世界,终会归于平凡。” 优秀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师应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真正领会教学的精髓并掌握其精神实质,才能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寂寞的另一面是卓越和成功,成功注定是一场孤独者的游戏,每个人都羡慕那些成功的光环,只有埋头苦干才能有出头之日,只有水滴不懈才会有石穿的一天。 三、教师要终身学习 学无止境,成功需要学习。人如果停止学习,就会退步。 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每一个老师,每一个班主任,都有亮点和独特的观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在刚教学之初,每天都会去听老教师的课,每听完一节课,都有不菲的收获,老师的语言、教态、板书、某个题目的讲解方法等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业务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荀子说过:“学不可以已。”我们需要学习,更需要终身学习。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持续地释放能量。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取能量。 四、教师要不断反思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我们的备课需要反思:备得充分吗?我们的每一堂课需要反思:学生掌握得怎么样?我们每一次与学生谈话需要反思:抓住关键点了吗?起作用了吗?……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或多或少的就会积累一些经验,再遇到问题时,就会看得更明白一些,更透彻一些。 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在不断进步中成功! 五、教师要展示自我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要做到自知,是非常困难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一堂课都有优点,同时它的“孪生兄弟”缺点也一定会伴随而来,有时自己很难发现,更谈不上纠正了。 作为教师,我们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发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也要勇敢而又艺术地推销自己,这是一个人功成名就的必要条件。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如果他的学识、技能不能在有效的平台上得以展示,那么,他就是没有把自己有效地推销出去,再多的学问,也只能是烂在肚子里。 想要成为优秀教师,就要不断地修炼自己,在激情与寂寞中成长,在学习与反思中进步,在自我的展示中成就教师生涯的辉煌。 优秀教师论文:《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超越,成为“优秀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范例,也是教师成长的动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对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可以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高效、优质运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打造学校优质教育品牌。 【关键词】优秀教师 个案研究 成果 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优秀教师是教师群体发展的专业引领者,又是学校发展的促进者。优秀教师群体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育宝贵财富,他们的影响是长久的,是永恒的。他们在引导、帮助教师成长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个新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超越,成了“优秀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范例,他可以是更多新教师的楷模、学习典范,也是教师成长的动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求我们要建立一支素质硬、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专业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特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实施优质教育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加强对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能够培养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育理念、有宽厚的学术功底、有精湛的教育艺术、勇于改革创新的一流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对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高效、优质运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打造学校优质教育品牌。 其次,通过研究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高尚师德、有宽厚的学术功底、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勇于改革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 再次,通过课题研究,探究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体系和基本规律,总结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的成功经验。 最后,将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和教育反思等基层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方法及成果表达方式引入课题研究中,使教育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上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2.研究内容:学校优秀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的研究;优秀教师素养专业化发展个案研究;总结、提炼小学优秀教师发展规律的具体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1.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 2.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四、研究过程与操作 1.准备阶段。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相关的教科研究理论的学习、培训;总体规划研究工作。 2.课题启动阶段。举行开题会,完善课题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各种学习与培训活动。 3.课题深化、总结阶段。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整理优秀教师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研论文成果汇编;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五、研究过程和措施 1.成立健全的课题研究小组。本次课题的研究有科研实力较强的学校领导做顾问,他们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功底,能够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做指导。参加本课题实验教师都为我校教学的骨干教师,他们基础扎实、乐于思考、勤于动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同时各位教师年富力强,素质高。他们责任心强,爱岗敬业,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浓郁,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制度保障,探索优秀教师成长模式。修订《中学课题管理制度》,规范活动的内容,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 3.积极展开培训,提高优秀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 (1)校本培训与外出学习相结合。课题组每月一次研讨活动,有主题、有活动指导课,还有理论讲座。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研讨会,选送代表参加省市的各种竞赛。这些培训很好地丰富了教师的感性体验。 (2)专家引领与专业引导相结合。我们请来了市进修学院教研员来校讲座,对全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请来了专家为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活动进行评审指导、对老师们的小课题进行开题指导和结题评审。教师们的科研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六、研究成果与反思 1.优秀教师的现状。 (1)优秀教师的界定。优秀教师界定为:德行修养好,能行为示范,深得学生的爱戴、教师的认可和家长的尊敬,师生关系和谐;工作方法科学且有艺术性,精通自己任教的学科,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并能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教育教学理论;成绩显著,包括学生学业、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自己也获得专业成长,并获得教育界内的诸多荣誉称号,有较多的学术研究成果。 (2)教师成长新特点。研究者凯尼认为:“专业发展可以被看做是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成长就方式而言目前主要有两个特点。 ①教师成长的自主性。教师成长,包括外在因素影响和内在因素影响两大方面。 ②教师成长的过程性。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就像学习游泳,需要在水中才能学会。正如美国学者特拉弗斯所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有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 (3)优秀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通过笔者主持的《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课题两年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一个“土壤”和两个“因素”是教师成长内在的核心的个人因素:一个“土壤”是指积极的心态,即保持宁静和恪守天性;两个因素是指“教育情感”和“教育思考”。前者使他热爱教育,忘我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后者使他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2.优秀教师的成长都以优秀的师德为前提。教师道德,简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者的道德要求。 3.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遵循“教学五认真”。优秀教师“教学五认真”规范包括: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认真考核。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首先,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其次,教学即研究,课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让研究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需要。
现阶段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体育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学生的兴趣不高,学生也不能够喜欢上体育锻炼。在小学体育中加入游戏教学,既能够体会到快乐,又能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运动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积极地学好体育课内容,更好地掌握基本技能动作,使他们的运动学习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游戏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全国中小学生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全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 一、小学体育游戏趣味性教学的现状 现在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对游戏趣味性教学是很认可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的开展,教师也知道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游戏很重要,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会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采用游戏进行教学,但是在整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就是单纯地进行体育知识、技能讲解,学生不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小学体育教师常常出于安全的考虑,不愿意进行游戏趣味性教学,对于游戏体育教学的时间也是比较有限的,还是常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有部分老师会开展游戏教学,很难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有的学生认为游戏简单,没有挑战性,有的学生认为游戏很难玩,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教师要因材施教,采取恰当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应用游戏趣味性教学的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的,做好体育游戏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不能够只是单纯地进行技能型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课堂教学应该朝着多样化、趣味性转变,小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很好的互动,在游戏中和同学共同交流和学习来完成游戏,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来选取合适的游戏教学形式,营造学习的良好情境。小学体育教师也要进行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要合理地利用学校能够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设计的游戏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能够强身健体,创设一种轻松的教学情境。掌握体育最基础的知识是小学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多种形式的游戏,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小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放松。小学体育教师在遇到一些枯燥的、难学的体育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又能够学到体育知识,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跑”这一项目时,让学生参与到体育的教学内容中来,体育教师就可采用游戏的形式,来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小学体育教师将体育游戏与“跑”教学相结合,对游戏进行改编,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能够掌握跑的技巧。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报纸,找几首节奏感强的音乐,课前先让学生做准备活动,做好拉伸,教师就可以拿出报纸,问学生:“怎么样不让报纸掉下来?”学生思考后回答:“把报纸贴在胸前,报纸就掉不下来。”教师就让学生进行尝试,让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跑,看报纸能够坚持多久,学生就总结出来了,只有跑得越快,报纸贴得越紧,越不容易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跑步。教师可以使用学校的障碍物,摆成一些形状,让学生既要通过障碍物,又要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终点,让学生小组内先讨论商量出最好的方法,可以给学生两次尝试的机会。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促使学校更积极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二)合理地设计体育游戏,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游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是很有效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于游戏的兴趣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体育的学习中来,高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一些技巧性的体育项目,训练学生身体的反应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身体素质才会得到有效提升。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开展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刚上课的时候,主要是进行热身活动,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来。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小游戏,游戏设计要独特,能够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不能够只是进行游戏而忽略了教学的目标。教师要把基础知识和锻炼身体进行有效的结合,倡导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在体育课程快要进行结束时,也不要忽略拉伸、放松的学习。小学生受年龄和身体发展不成熟的影响,所以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游戏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对常见的游戏进行改编或者创新游戏,利用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形成更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小学体育老师要选择适合的游戏,因为小学生的年纪还小,还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注意进行和学生身体契合的游戏,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避免学生在游戏中受伤。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小学体育教学采用游戏趣味性教学很是重要,提高了学生运动练习的趣味性,将游戏纳入到了基本课程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是“老鹰捉小鸡”“丢沙包”等游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是篮球、足球等。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健美操、游泳、跆拳道等多种项目,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先让学生进行观摩,既能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且能同时吸引学生关注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教学中。体育老师在教学“跳”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蛙、海草等角色,这样就可以增加对小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当学生参与到有关体育的活动当中,他们也就对体育课有了更强烈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会喜爱上体育活动,从而转换为学生对体育活动持久的热爱。因此,学校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有了体育爱好,也要鼓励学生一直坚持下去,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创设真实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经常面对一些枯燥、重复的体育活动,学生的兴趣不是很充足,教师可以跟实际练习结合来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真实的游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小学体育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体育项目,像舞蹈、篮球等,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如果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一直学习下去,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课下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友谊赛,让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好处,也能够收获友谊,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小学体育游戏趣味性活动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好处,学生的运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小学生的身体协调和反应能力都会提高。小学体育中采用游戏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能够产生很大的帮助,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尤其是那些经常参加体育比赛的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都会得到改善和提高,这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可以经历团结合作、努力训练、胜利的喜悦以及失败的伤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进行交流和学习 小学体育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在体育课堂中进行游戏趣味性教学。学校也应该多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体育老师共同讨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细致的谋划,从而开展教学。学校可以选择优秀的教师上公开课,让其他的老师进行观摩学习,不要局限于一个学校,也可以跨学校,课后教师可以一起讨论交流,共同商讨所听体育教师的课堂中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教师还可以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开展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对学生的发展以及他们的运动能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是需要老师不断进行创新,再深入实践,总结经验,反复多次,最后找到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小学体育教师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除了交流与沟通,还需要合作,可以很快提升游戏趣味性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同的体育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大家各具特色,集思广益,借助团队的强大魅力,教师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自身的能力也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力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可以写下成长记录,不仅记录自己,还可以记录整个团队的经验和成长历程。与此同时,也可以帮助体育老师积累工作经验,总结经验教训,并培养新一代的教学团队。因此,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要依赖于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定期开展教科研会议,制订下一阶段的体育游戏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要求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时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增加体育游戏活动的趣味性,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贯彻落实好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初衷。体育教师是体育游戏教学活动的施行者和主导者,因此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体育改革的发展,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根据学校安排参加进修。 (五)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多样化评价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还要注重小学生的变化情况,每个小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小学体育教师不应该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该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学期开始到学期末这一过程的变化,通过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多采用鼓励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因为游戏教学更多是考查学生的能力情况,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运动进行结合的情况,小学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考查一定要灵活,让学生喜欢玩游戏,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教学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要根据体育教材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一定要意识到游戏教学的重要性,要善于利用游戏进行体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及各方面的发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颖.趣味性、有效性、创新性——小学体育“趣味课课练”的教学创新[J].田径,2021(3):73—74. [2]吴洁.体育游戏功能的多维性探索——基于“小学体育兴趣化”视角[J].当代体育科技,2020(9):120—122. [3]李冰冰.谈如何开展体育游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20(6):121. [4]陈锦胜.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才智,2020(9):213. [5]杨甲.玩中学学中玩——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79—81. 作者:包小军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寺沟学区
本文拟对我校在经济学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开展的有益探索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其他高校开展经济学类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一、国内学科建设和质量提升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大部分普通高校在学科建设初期就认识到调动师资队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的环境,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方向缺乏凝练。学科建设未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进行动态调整,缺乏探寻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新道路、新方向的动力,未能结合高校自身学科发展优势,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拓展具有本校自身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 (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高校虽然重视培养和建设师资队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梯队中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不足,限制了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二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学科建设步伐滞后。 (三)学科建设质量和水平不高。相对而言,高校重科研,但对教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科研奖励较多,但高水平的教研论文、教研项目以及教研类获奖较少,阻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经济学学科建设探索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是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学校对此进行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不错成效。 (一)不断优化经济学学科专业布局。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互联网+”、“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贯彻产出导向(OBE)教育理论,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与学校办学方向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领域,充分发挥学校“土建类”学科优势,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学校在2011年实现经济学学科门类的突破,新增经济学本科专业,考虑学校“土建类”学科优势,侧重发展建筑经济方向。2016年,考虑区域金融发展需要,顺应时展新增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侧重发展互联网金融方向。2017年,在已有学科学位点工程管理(MEM)硕士点(建设工程方向)的基础上,按照工程管理硕士内涵,拓展领域,新增金融工程管理方向,实现了经济学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贯通培养。2019年,顺应投资规模快速扩大和低碳、绿色经济以及美丽中国蓬勃发展的实际,正在积极筹划新增投资学、能源经济等社会急需的专业。 (二)适当调整专业培养方向,适度优化课程体系。以教育部审核性评估以及安徽省专业评估等以评促建为契机,结合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四年大修一次、两年小修一次的具体要求,常态化地组织教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结合社会发展趋势,适当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在经济学专业增设投资经济方向,在金融工程专业增设金融数据挖掘方向,以适应投资规模扩大和金融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需要。从加大应用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积极优化课程体系,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压缩重复理论课授课内容,提高实验、实习、综合实训类课程的学分比重。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对实践类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如及时调整实践教学模块,加入Python计算机语言、区块链技术及应用,以适应金融市场业界对技术要求的变化。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提出三大提升计划:1、师资队伍学历、职称提升计划。通过建议学校大幅提高人才引进待遇,大量引进博士人才,同时,通过鼓励在职进修,实现教师的学历提升计划。近3年,经济学系引进博士人才5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2名,博士化率快速提升到63%。同时积极鼓励现有教师申报高级职称。目前,经济学系拥有教授2名,副教授7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63%。2、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计划。为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科研能力,除学校定期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外,经济学系还广泛动员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特别是年青教师师资培训活动。一是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绩效考核力度,特别是加大科研业绩的考核力度,引导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二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视野,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三是通过教学示范课、教学观摩、教师坊等多种形式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3、师资队伍国际视野拓展计划。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访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化视野。目前,经济学系已有4人具有前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访学经历,每年还计划派遣1~2名本系教师前往国外进行访学,拓展国际化视野。 (四)积极加强质量工程建设。积极鼓励教师结合“一带一路”、“互联网+”、“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协同创新环境下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等,推动学院精品课程、MOOC资源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鼓励教师开展重点教学团队建设,期望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经济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措施 除通过学科建设以及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强化教学运行管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等常规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外,还特别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教学水平建设,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一是多形式加大教学业务能力培训;二是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三是加大教学考核力度,加大教学事故责任认定力度,一旦发生教学事故,系主任、教学副院长和学院院长均承担连带责任。 (二)加强学风建设,促使学生潜心学习。一是加大课程考核力度,提高考核要求,给学生合理增负;二是宣传优秀学生风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引导学生潜心学习,以先进促后进,实现共同进步;三是建立各类学习兴趣社团、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以老带新,实现传帮带,引导他们更加合理地规划在校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力度,以赛促学。鼓励学生投身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通过比赛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目前,经济系组织学生参加的比赛已经涵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济学综合博弈大赛、市场调查大赛、金融投资创新大赛等主要比赛,并取得不错业绩。未来,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人均参加比赛1门以上。 四、反思 尽管学校在经济学学科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作为省属高校,受政策、资金、管理方式等方面限制,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何通过寻求政策、资金支持,创新管理方式予以逐步解决,尚需深入反思。第一,受编制限制,师资力量短缺、特别是高水平教师短缺现象还较严重,生师比有较大下降空间。受师资短缺影响,教师授课任务较重,影响科研精力投入,不利于教师教学科研业务能力提升。同时,受师资短缺影响,大班教学客观存在,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突破现有编制限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尚需深入思考。第二,受学分收费政策限制,学生反复重修课程现象普遍,加剧教学资源紧张程度,影响学习风气。如何突破学分收费政策限制,抑或创新学分管理方式,加强学分重修管理,尚需深入思考。第三,优胜劣肽机制不能发挥良好作用,教风和学风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如何充分发挥优胜劣肽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促进教风和学风的持续改善,尚需深入思考。第四,智慧校园和“互联网+”战略在学校的落实尚有待加快进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尚有待提高。如何贴近学校实际,加快智慧校园和“互联网+”战略推进速度,提高教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开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尚需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小强,彭颖晖.一流学科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 [2]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8). [3]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 作者:彭志胜 段宗志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 在人们的生活中,心理暗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本文结合心理暗示的种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以及幼儿老师如何合理运用心理暗示。 关键词: 积极心理暗示 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运用 在幼儿园里,心理暗示是通过老师自身的语言举动传递给幼儿的,使幼儿在心理和身体作出的基本反应。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心理暗示,也要用客观的心态了解幼儿,让幼儿在暗示的用作下从中受到教育。 一、心理暗示的种类 心理暗示是用比较委婉的说话方式或动作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基本反应,暗示通常会使人不加判断地相信或接受一些信念,或者是按照别人的思维方式所作出的行动,所以暗示也会影响到人的判断,这是人们的一种自然条件反射,是比较典型的、简单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有两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消极的心理暗示是指比较悲观、一次性否定等不良情绪、语言;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开朗乐观、正能量等的暗示。在教育中,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但在社会中还有一些人用消极心理暗示使别的人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所以人们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二、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一)有利于幼儿认识自我 当老师适当运用心理暗示教育幼儿时,幼儿会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优点,会更加努力完善自身缺点。如果老师过于揪住幼儿的错处不放,则会导致幼儿自闭,产生逃避、厌恶等不良情绪,所以要合理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适当对幼儿进行眼神语言的鼓励,这样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 (二)有利于幼儿增强自信心 老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当幼儿在一件事情上表现优秀时,老师会对幼儿表现出语言和眼神的赞许,幼儿受到鼓励,会提高对事物的兴趣,也从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有利于幼儿抵抗挫折 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心理暗示,用语言、眼神鼓励幼儿,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时间久了,幼儿就会有耐挫的能力,这也对幼儿的各个方面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三、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一)行为暗示 1.眼神暗示 眼神可以更直接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感情。眼神暗示就是把内心所要表达的态度用眼睛说出来,老师眼神的不同,带给幼儿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幼儿在一件事中独立完成了任务,老师给幼儿一个赞赏的眼神和鼓励的语言,幼儿会变得很开心;当幼儿没有完成任务时,会表现得很气馁,而且会有消极的情绪产生,如果老师给幼儿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是加油之类的语言,幼儿的情绪会受到变化,信心倍增,努力尝试再次完成任务。 2.身体暗示 身体暗示可以通过肢体的动作让幼儿明白老师所要说的内容,老师的心理暗示会由表情的变化和动作的动的不同来感染幼儿,幼儿也会跟随老师一起完成身体动作,这会使幼儿有一个积极的配合意识和学习模仿意识。 (二)语言暗示 通过语言暗示表达内容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一个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语言暗示时,幼儿教师应该比较委婉的表达,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直接影响,老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不直白地讲出幼儿的不足,可以用委婉的语言传递给幼儿,老师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给幼儿纠正错误,以免伤到幼儿的自尊心。 (三)场景暗示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场景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为幼儿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或是玩游戏的场景,利用场景强化心理暗示。例如在做游戏时,老师应该让幼儿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这样幼儿会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这样幼儿会用积极的心态完成游戏。 (四)表扬暗示 在幼儿园中,老师要经常让幼儿互相之间进行表扬,这样不仅给幼儿带来了信心,而且让幼儿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幼儿会在各个方面都会做得更好。但这种表扬式的心理暗示不可过分使用,会造成幼儿的骄傲性变强,也会有幼儿产生眼中无人的性格,所以对幼儿的表扬暗示要适度,在幼儿出现特殊事情时适度地表扬暗示。 (五)期望暗示 老师对幼儿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这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自我认识,严重者会影响性格和其他方面。例如有的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就可以运用幼儿间游戏的比拼或者是老师对幼儿语言期望的暗示,这样幼儿会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从中获得积极的自我期望,也会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六)榜样暗示 幼儿的父母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说话动作、情绪和做事风格,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行为变化,而幼儿老师也是一样的。在幼儿园中,幼儿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陪伴,所以老师的言行举动也会影响到幼儿,老师就会成为幼儿的榜样,老师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幼儿同样会有优良的品质和较好的性格。 幼儿的年龄较小,幼儿对老师也比较依赖,老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的时候,幼儿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老师要使用适度,把握好分寸,不可使用的次数较多。暗示可以很好地影响幼儿的心灵,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品格。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摘 要:幼儿教师,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者,其心理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偏执、强迫、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小觑。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幼儿教育 幼儿教师,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者,其心理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偏执、强迫、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小觑。 一、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1、能否以健康和不讲康来区分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心理状态通常不用健康与不健康来做出明确界定,而是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维度。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只是心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产生了问题,而其他方面还保持着健康;同时,未检测出心理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并非完全健康。因此,在看待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时,不能简单的以“健康”与“不健康”进行界定。关键是及时发现幼儿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对其进行调节与疏导。 2、心理与行为不适应现象是否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社会当中的人,在与环境互动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现象。一些不适应可能是情境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特制性的。对状态性的问题需要及时干预,而对具有人格特质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做好有效的干预,而不是简单得定义为心理异常。 3、幼儿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是否是心理不健康。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的,涉及教师认知、情绪、自我等方面。只有水平高下之分而无好坏的界定。当然,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形成幼儿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而良好职业道德也是幼儿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幼教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学无止境”对幼儿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深刻。从具有中专学历的幼师生向大专、本科学历迈进,这需要付出远远超过工作本身的精力。同时,幼儿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人数、活动场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生活、家庭、子女等种种问题,使得幼儿教师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青年幼儿教师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通常对自己的职业过于理想化,而在工作过程中,一旦与家长、同事等发生摩擦,就会产生失落感。对着年龄的增长,舞姿不再婀娜,嗓音不再甜美,装扮的小兔不再可爱,孩子们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也不如以前,由此产生悲哀感;骨干教师们面对年轻教师的脱颖而出,为了维护自己曾得到的荣誉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 3、因工作而产生的困扰。幼儿教师因其职业特点,需要每天面对3~6岁的幼儿。因孩子年龄小,又倍受父母关注、疼爱,幼儿教师会感到巨大的社会责任。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发展问题的责任归咎于自身,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许多幼儿园还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让幼儿教师身心俱疲。还有些幼儿园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让幼儿教师感到工作不稳定,生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4、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幼儿教师以女性居多,她们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非常关注领导和同事对自身的评价,还经常被一些小事所困扰。这些弱点在一个群体中集中体现,就会造成教师之间难以相处,而岗位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产生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改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1、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幼儿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如何才能积极应对呢?幼儿园要积极创设便于教师学习提高的机会,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要在重视业务素质的同时强调思想政治的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所承载着的社会意义,从而能自觉地提高幼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要让教师在充分发挥奉献精神的同时,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2、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幼儿园园长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看成幼儿园未来发展的生命线,遵循“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管理思想,设法为每一位幼儿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让幼儿教师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与自信。园长要有博爱精神,心系每位教职工,与每位教师坦诚相待,平等交流。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一点支持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点表率示范,少一些空洞说教,使教师的闪光支持得到充分肯定。 3、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率。教师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许多人认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年轻为好,因为年轻教师充满活力,孩子也喜欢年轻、漂亮的教师。但是老教师的保教经验,特别是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年轻教师所不能及的。因此,园长在考虑班级教师组合时,要将学历、年龄、个性等方面进行合理、良性组合,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班上配有经验的保育员。这样新老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为幼儿教师创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幼儿园要注重情感管理,创建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在每位教师生日时,送上一份祝福;帮助其解决一系列生活当中的问题,免除其后顾之忧,从而使她们安心工作。园长要真诚面对教师,同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民主管理之中,让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教师充分树立主人翁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浅谈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摘 要:《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基础的一门课程,是一门与中职教育类专业相结合的一门理论课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普及和推广,对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关键词: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思考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境来看,教学情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怕学的学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论性。学生对课程对象―幼儿缺乏实际的研究,造成了教学内容毫无根据可言。学生缺乏与幼儿接触和相处的经历,对幼儿身心变化规律了解不甚了解,对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等方面,浅析了中职幼儿教学心理学课程教学。 一、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师生双向活动过程。因而,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必须研究学生如何学。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学生能否以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把自身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这在职业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个项目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实施方案、评估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花费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教师要随着对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章中,针对儿童行为的偏差进行矫正,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六人一组。 1、第一步,由组成员分析项目的任务,利用各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每个小组还要根据成员自身能力确定项目的目标,有的学生选择进入幼儿园焦虑、有的选入攻击行为、有的选入社交恐惧等,这一期间小组要明确任务的要求,对任务有初步了解,还可以到幼儿园内选好目标。 2、第二步,拟定实施项目的方案,分配成员任务,制定任务计划表。实施者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方案,方案中包括:制定活动的总目标和层次目标,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品质作为总目标,层次目标可以有单元目标、动机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活动的步骤,可以使用主体单元等系列方式;选用的方法最好是游戏法,游戏中的玩具和情境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容易接受的约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下,能够让幼儿保持在自然状态里,不知不觉了解幼儿的行为问题。 3、第三步,以小组完成项目的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例如利用游戏发现社会退缩幼儿干预中的问题,幼儿在游戏内外的表现会不一样,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引进游戏情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象征性维度分析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的特征,将它们划分成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游戏情景增加与幼儿之间的接触,减少幼儿退缩行为。. 4、第四步,评估和反馈。师生可以共同评估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同探讨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对幼儿问题调查、矫正训练等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不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直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时少,内容多,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甚至不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厌学为愿学,改革课外作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举措之一。传统的作业是布置课后练习题,学生抄来抄去,意义不大。于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种作业形式。一是手抄报作业。即每学一章的内容,让学生把重点知识、疑难问题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查阅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做成手抄报,定期展评。这一做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绘画、书写、排版等能力。二是要求学生课下查找井背诵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故事。每次课前让2-3位学生到讲台上或讲或演案例、故事,其他同学总结点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教过的一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第一次上台讲述案例时,脸羞得红红的,手不自然地抬起又放下,站在那儿好半天说不出话,最终是声音像蚊子似的读了案例,笔者和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了她。自那次之后,这位同学上台交流时逐步大方起来,毕业后还去了一家知名度较高的幼儿园。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探讨 摘 要: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幼儿的个体发展和灵魂升华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心理暗示则适得其反。在幼儿教育中,善用积极心理暗示呵护幼儿心灵,促进幼儿积极成长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巨大优势,以及将积极心理暗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心理暗示;幼儿教育;优势;运用 心理暗示是人们受外界或他人的情感、观念、态度、判断、意愿等影响后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特点,是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绪,甚至行为。暗示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教育手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幼儿对暗示教育极为敏感,他们喜欢在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下享受着情感满足、兴趣高涨和体验极致的乐趣。幼儿是一张没有经过丝毫涂染的纯净白纸,积极的心理暗示具有传递正能量、呵护心灵、引领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较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优势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渐进式推进,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各教育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将积极心理暗示渗透于幼儿教育,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呈现出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积极心理暗示能净化幼儿灵魂,使幼儿始终保持积极纯净的心灵,如初绽百合般灵动、充满生气。积极心理暗示能为幼儿创设乐观、向上、生机盎然的绿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欢快愉悦、轻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感受学习的无穷乐趣,并找到自身价值,提高自信心与自豪感。二是积极心理暗示可以使幼儿爆发潜能“小宇宙”,推动幼儿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幼儿全面提升自我。积极心理暗示能对幼儿起到镇定、提醒作用,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使幼儿受到积极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幼儿进行自我心灵对话,在积极的思维中激活想象、灵感、智慧,不断指引着幼儿的学习与情感行为,促进人格与智力的提升。 二、积极心理暗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1)充分发挥语言暗示的积极作用。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暗示的手段有很多,如语言暗示、眼神暗示、体态暗示、情境暗示等,其中语言暗示是较直接、成效也较明显的一种心理暗示手段,较其他手段具有更大的优势。幼儿情感和智力发育尚待完善,稚嫩、活泼、好奇、求胜的心理特点使幼儿急需从别人那里获取直接的褒奖与鼓励,而语言暗示无疑是幼儿获取心灵满足的最直接方式。枯燥的幼儿教育手段难免令人生畏,而委婉含蓄、巧妙恰当的语言暗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自信不足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或厌烦心理,这时教师要善用“你真棒!加油”“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好”“你好聪明”“不要放弃,你会做得更好”等各种语言暗示,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2)善于运用眼神暗示和体态暗示。除了语言暗示之外,眼神暗示和体态暗示也是重要的积极心理暗示手段。教师的眼神中包含着大量的讯息,能对幼儿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鼓励赞扬的眼神、充满关爱的注视方式、温情的教育体态,往往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愫,促使幼儿奋发向上,获取心理和心灵上的极大满足。例如,当幼儿成功完成一件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温情地走到他跟前,蹲下身子与其齐高,对其进行语言褒扬,同时用眼神鼓励幼儿,还可以拍拍幼儿的肩膀,摸摸他的头部等,让他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鼓励。当幼儿学习适逢挫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幼儿安慰、鼓励和安抚的眼神,激励幼儿产生直面挫折、勇于拼搏进取的积极情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满含爱意、温情的眼神和动作。教师亲切的微笑,鼓励的动作,能瞬间并轻松化解幼儿心里的阴霾,促使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3)情境暗示与自我暗示双管齐下。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是实施积极心理暗示的另外两种手段,对幼儿教育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情境暗示对幼儿能起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积极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幼儿在激情盎然、温馨活跃、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猜谜语等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幼儿多进行自我暗示。例如,在遭遇挫折后,要鼓励幼儿在心中默念“我可以的”“我最棒”“我能做到”等自我鼓励、自我暗示性语言,这对幼儿暂时克服恐惧及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幼儿教育要做到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双管齐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暗示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是迎合时展要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必备教育因素,它在维持幼儿人生正能量,保护幼儿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至关重要。幼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基于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合理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从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等方面为幼儿营造积极心理暗示的环境,促进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幼儿发展心理学也逐渐被运用到幼儿教育中。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家长和各界往往忽视幼儿的科学发展,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学 农村 一、幼儿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 幼儿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幼儿发展心理学包括幼儿知觉的发展、认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等。幼儿教育只有顺应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才能促进其生长,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然,则反之。 二、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幼儿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幼儿教育却千疮百孔。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孩子父母大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科学育儿的常识,在他们的意识里,通常幼儿机构就是像小学一样让孩子接受数学、语文、社会等知识,所以孩子放学后通常会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唐诗宋词或者是数学(1、2、3・・・・・・)那么家长通常是满意的,否则,家长则会抱怨幼儿机构。但是从幼儿发展心理学讲,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幼儿教育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并且家长的这一“拔苗助长的观念”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农村中很多家长都抱着一种“找个人带孩子”的心态把孩子送入到幼儿园中接受幼儿教育,在家长这种心态下必然忽视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督。家长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了家长和幼教机构的互动和交流,幼教机构就会失去发展的一个翅膀。家长的这种做法和态度最终会阻碍幼儿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比较匮乏,因此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许多家长一面带着孩子一面进行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家庭中不良的物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以噪音为例,派克(R.D.Parke,1980)认为儿童居住地方噪音的多少,无论是来自家庭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儿童既无法控制它又无法回避它,往往与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根据Wachs(1976)报告,家庭环境的规律性与幼儿认知的发展呈正相关,很多发展不良的幼儿的家庭环境往往以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特征,然而这种家庭环境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四,幼儿在与父母的交流和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认知和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和家长存在很多的沟通问题,我国传统封建观念的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人们心中,父母总是以一副“家长”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认为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导致幼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外出打工现象,甚至有的家长两三年都见不到孩子一面。 (二)幼儿教育机构问题 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教育的承载主体,幼儿教育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的问题却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隐患多。一方面是私利问题,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95%以上的幼儿机构都是民办和私立的。这些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都以盈利为目的而完全不顾幼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校车问题,2014年山东省幼儿园的幼儿校车事故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许多幼儿园由于缺乏资金,不按政府要求采购校车,存在着严重的超载等问题。 第二,幼儿课程设置不合理。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主要方式,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人互动,表达与控制情绪,发展想象力。维果茨基认为,对于幼儿来讲有游戏才有发展。幼儿过早的拿笔写字还很有可能导致手、背畸形等生理疾病。 第三,教学条件不规范,教室条件简陋。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幼儿教育机构是无证经营,她们利用自己家的庭院甚至危房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供幼儿娱乐的设施极少,有些幼儿娱乐设施是自制的,没有安全保障。 第四,教师配备不合理。合理的配备的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宝宝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学前幼儿班不得超过40人。一个班必须3个老师。一个主班,一个配班,一个保育员。但是在农村地区一般一个班级一个老师,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 第五,幼儿教师问题。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据江西省教委师范幼儿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的4个县(市)16所村(镇)学前班和幼儿园发现:教师学历大专文化程度占2.3%,中师文化程度占46.8%,幼师文化程度占14.0%,职高幼师文化程度的占9%,高中文化程度占11.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其它占11.6%,真正幼师毕业的只占14.0%,即使包括职高幼师毕业的教员,也只占23%。 (三)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在农村幼儿教育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政府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阶段政府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农村幼儿教育缺乏法律规范的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政治和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西方很多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在幼儿期间父母必须在一个星期内接送孩子至少三天,如果不这样做孩子的父母将会得到起诉。我国农村很多幼儿的家长“抛弃”孩子外出打工,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幼儿出现了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幼儿在他们长大以后很有可能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 第二,当地政府缺乏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督。当前农村的幼儿机构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大部分农村的幼儿机构是民办的、极其不规范。很多的农村幼儿园都是私立的,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证等等一系列合法的证件;甚至有很多幼儿园使用的是危房。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幼儿教育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 [摘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好这个时期,努力培养引导幼儿的语言,使他们在进入小学前具备足够而顺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受益终生。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教师语言 语言表达 能力培养 幼儿教师的语言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年实践形成的技巧,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语言作用的方式,是教师为达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在语言采取的主要手段。在幼儿园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里,幼儿教师的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它能够在幼儿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深奥变为浅显、使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 1 目前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 1.1 关于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许多幼儿园都存在重视文学作品的学习及汉字的认读,而轻视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具体表现为:在选择语言教育内容时,一般以教材为核心,总是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深入挖掘对语言教材本身的内在价值,忽略语言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要求,对儿童语言训练局限于看图讲述、学习儿歌、听讲故事等内容,为他们创设的语言环境不够全面。 1.2 关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方面。重视集体的语言教育活动,轻视日常语言教育及各领域的语言渗透教育。传统的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是集体语言活动,如:体谈话活动和集体文学作品欣赏等。与此同时,却在教学中时常人为地割裂口语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不重视认字、写字和阅读教学,忽略语言交往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3 关于教育环境的创设方面。重视“硬”环境的创设,轻视“软”环境的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加大了“硬环境”投入,物质环境越来越好,这对幼儿教育事业而言,当然是福音;但往往忽略了“软环境”的营造,不少教师仍对心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不善于为幼儿提供各种交流机会,幼儿的反应冷漠,以及不注意自身的语言习惯,范用语意识淡漠。 2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 2.1 在加强文学作品和汉字的认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充公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心理、兴趣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易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和认读的字画,努力挖掘对语言教材本身的内在价值,按照语言学本身的内在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要求,为他们创造的语言环境,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等,要通过课堂的情景创设的活动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提高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2 既要重视集体的语言教育活动,又要重视日常语言教育及各领域的语言渗透教育。幼儿语言教育主要方式是集体语言活动,如:集体课堂书画欣赏和集体活动等,在做好集体的语言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幼儿语言日常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选择一些幼儿兴趣的话题,与幼儿多多交流。早晨接待幼儿来园时,教师要用大方的神态接待幼儿,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张三好”“李四今天的衣服真漂亮。”“王五这几天没来,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想你了!你想老师吗?”在组织幼儿午睡时,教师则应多用神态语言和肢体语言,而应该减少口语的应用,如摸摸头、拉拉手和盖盖被等,这些肢体语言就会让小朋友产生安全,体会到一种无声的关爱。给幼儿创造一个幽静、愉悦的午休环境;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如:教唱新歌时,幼儿总是记不住歌词,如果将每一句歌词边唱边用一幅画形象地展现在黑板上,幼儿就能根据画很快的记住歌词等等。我们老师在教幼儿书时,要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这只小熊在干什么?它要过马路,这么多车怎么办?”“小熊不敢走了,怎么办?”幼儿们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议论起来,由于没有了集体教学的约束,老师和幼儿都处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通过互动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幼儿接受知识,使幼儿由被动变为主动,幼儿也会感兴趣,学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2.3 既抓“硬”环境的建设,又抓“软”环境的开发。如今许多幼儿园的基础建设越来越齐全,各式各样的玩具和运动器械应有尽有。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硬”环境的优势,来开发“软”环境的资源,相辅相成。要善于为幼儿提供各种交流机会,尽量给他们创造自由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与人交流,从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 结语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发展是日常最主要的。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先学会说话才能与别人沟通,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把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要了解幼儿心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总结多探索,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中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真正发挥幼儿教师语言技巧的重要性,以科学的、有效的语言教学模式对幼儿进行培养,让他们能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技能和语言交往能力。 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体会 摘要:儿童的语言能力是指儿童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学前时期是幼儿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利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能力,发挥我们的作用,我们要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语言。同时,幼儿教师也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充分的语言发展。 关键词:语言能力;学前时期;心理特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09-01 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与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这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幼儿教师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它能够将深奥化为浅显,使抽象化为具体,同时还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也就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孩子的求知欲,以是幼儿更加积极的学习,同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很好的回应。下面我将从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及在如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采取的措施出发,谈一谈在幼儿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体会。 1.当下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 现在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汉字的认读,而忽略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在选择语言方面的教育内容时,过分依赖教材,总是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学作品,却忽略了对语言本身价值的挖掘。许多幼儿园还存在将口语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割裂开的错误认识,忽视识字、写字和阅读教学,也将语言交往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搁置不管。再有就是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方面的缺憾,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幼儿园加大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却忽视了软环境的营造,许多教师对心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没有做到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交流环境,从而导致了幼儿冷漠,不注意自己语言的学习,这样也就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1 鼓励孩子,让孩子大胆开口 初入幼儿园的孩子,因为环境陌生,周围的面孔也陌生,常常表现出焦虑,少言,哭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孩子表达自己无助于无奈的一种方式。消除了孩子的焦虑,也就间接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了贡献。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入园鼓励有二人的方式,帮助幼儿消除焦虑等种种不良情绪。比如:在孩子入园一开始,幼儿教师要经常看到孩子的优点,多多表扬孩子,因为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所以,在老师的影响下,孩子很快就会学会问老师"老师,早上好",或者问某位小朋友早上好,这样孩子刚入园时的紧张和拘谨感就慢慢消失了。当孩子习惯了幼儿园的环境之后,他们的各种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同时他们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了,从而也就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幼儿初入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对幼儿多多表扬与鼓励。 2.2 给孩子创设学习环境 当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之后,我们要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将普通话的环境,用规范的语言来刺激孩子,同时也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促进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条件。比如,可以让幼儿学儿歌,学诗歌,讲故事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2.3 游戏中言语能力的培养 儿童的天性是玩,而玩也是幼儿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游戏。在游戏中的幼儿最真实,他们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所见、所问、所听都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这样就给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选择分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在幼儿扮演每一个角色时,我们就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另外,角色的扮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此外,一些可以学习语言的游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再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前提下,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2.4 抓住机会教学 由于幼儿年龄小,交往是语言简单,而且动作要优于语言,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即使不会说,但他也会用动作表达。举例来说,一个幼儿在玩玩具,另一个孩子也想玩,他就会直接上前去抢,而不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这样就会引起冲突,是幼儿的行为受挫。所以教师可以教授孩子交往交际的能力,让每个孩子学会用语言沟通。比如在"过家家"这种小游戏中,同伴可以说谁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一起玩吧"等等,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2.5 争取家园合作,保持家园一致性 在幼儿教师的领导下,的确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个较好的效果,但家长的作用也还不容小觑的。中国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许多家长都是讲孩子安置到幼儿园中,自己却不去管孩子。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如若想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个很好的提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只让教师去教,让学校去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家长,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身边的温暖,就可以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说,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全力配合,做到家园共教,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增加助力。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幼儿期这个敏感的阶段,一定要避免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各方面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3.总结 在读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体会深刻。我认为,在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识字的重要性相当,教师及家长朋友们,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时刻注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可以畅所欲言,爱说话,并且爱说完整的话。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是全社会的责任,从教师开始,从家长开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我们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让孩子随意随心表达自己,从而提高全社会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幼儿教育中如何发掘幼儿的语言特点从而因材施教 一、前言 对于幼儿的全方位教育而讲,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教育内容的重点。幼儿阶段属于正在学习模仿阶段,语言表达不完善,所接受的语言信息都是从周围环境中获取,老师的指引可以有效地让幼儿接受更好的语言信息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教师应该认真的分析幼儿学习的心理和语言特点,从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方案,让幼儿的语言的得到更完善的开发。 二、如何运用适当的方式来进行语言教学 (一)让语言在情境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和学习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通过周围可观的环境来获取学习,而幼儿实际的交流表达又是从人与人交流中实现的。让幼儿在一个活跃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沟通、获取、体验与家人、玩伴、老师,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就变得至关重要。让幼儿在各种情景中学会去表达,这就需要在家长和老师在其生活的家庭和学习的幼儿园里,提供更加真实的各种语言模拟环境,让幼儿可以在成人帮助下,运用他们所学习的语言。 (二)让游戏表演成为促进语言发展的动力 孩子在幼儿阶段有着超高的模仿表演能力,尽可能地让孩子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语言训练,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使其言语能力更加发达。例如:“我是妈妈的小帮手”的游戏,让孩子们每人说出一句放学后或假期在家最想帮爸爸妈妈做的事情,让他们从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还有“我会讲故事”让孩子们简单表述听过的故事,可能表达上不完整,意思不是很清晰,但是老师要鼓励大胆说出来,不仅可以让孩子自信,更愿意去表达。 (三)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原则 怎么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因材施教是针对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缩小幼儿之间的学习差异,但是我们对这种幼儿个体差异教学中做得不够细致。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差异去具体的由幼儿去交流,平时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自由交谈、互动等,让幼儿想说、敢说,从而提高语言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的提升。 三、幼儿语言的特点分析 从现有的幼儿教育来看,如何找到适合幼儿学习语言的方式就必须针对幼儿语言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来满足幼儿语言教育的实际需要,幼儿语言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幼儿语言的不确定性 语言是人类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幼儿语言通过有目的性、有计划、有组织的熏陶,让幼儿在此过程中具有交流能力,语言的规范为了幼儿今后的表达得到更系统的规范和学习。通过对周围成年人语言的规范,让孩子学会最简单明了的话语,更容易表达自己。幼儿由于年龄原因,不会懂得哪些语言适合他们,适合学习,家庭成员和幼儿园老师的语言规范就会给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二)幼儿对语言的表达欲望强,接收新词快 幼儿在表达上有着强烈欲望,他们愿意说、愿意去交流,学习新鲜的词汇特别快,模仿力强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愿意去模仿别人的话语,不会过滤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及语言,这就要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加强词汇语句的锻炼,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能力表达上,促使幼儿语言得到提升,由于孩子接受新鲜事物比承认要快得多,做好新词教学训练,在运用上融会贯通,促使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三)幼儿语言发音不清,表达含糊听不懂 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幼儿言语表达上没问题,但是一些发音不清楚,很多语句听不清,孩子很迫切的表达,但是周围的家长和老师却不知道幼儿要表达的意思,这就要家长和老师配合,多去训练孩子的发声,一些重点词的读音,特意地训练幼儿的基本发音,达到准确的发音,让孩子有自信,敢说并勇于表达。 四、结论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语言是人与人实际生活和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幼儿语言的特点来分析,如何制定方案让幼儿语言的到更好的锻炼及表达,尽可能地摒除幼儿个体的差异,做到教学方案的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要随时改进优化,因材施教让幼儿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有效的语言表达是幼儿以后实际生活与人沟通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有着一定的影响,老师记得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挖掘幼儿身上的语言特点,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让幼儿语言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与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新苗幼儿园)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幼儿教育中如何发掘幼儿语言 【摘 要】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幼儿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不足的方面,本文单方面就幼儿教育中的语言教育进行了分析探索,幼儿的语言教育要多方面的进行分析,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其次对于幼儿,老师一定要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们都活跃起来。最后,教育是老师教,学生学,当然需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要认真听讲,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教育;发掘 由于我国前几年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长也就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初学阶段的幼儿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学科,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幼儿去学习,去探索。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学科就是语言,语言是沟通的基础,是学会其他学科的前提,是一个人出生就必须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幼儿的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所以,幼儿教师在对学生们教育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们是否能否接受,了解所讲的知识,教师要进行特殊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语言价值观念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前提,首先要先规范自己的行为,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幼儿学校在招收教师的时候也要考虑老师是否受过专业的幼儿培训,学校可以组织幼儿教师去外面好的幼儿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幼儿的经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生涯中,幼儿教师们也要加大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与其他教师沟通,学习。提高自己的幼儿语言教育能力。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念,幼儿老师要对学生有耐心并且有信心,幼儿教育的特点就是学生比较小,有的时候会不听话,所以,就需要老师积极耐心的教育学生。 二、幼儿教师可以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 (一)儿歌语言教育法 对于幼儿的语言教育,他们不懂的什么是学习,不懂的该怎样学习。在他们的世界中,只有游戏,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习语言。儿歌是我们接触到的最早的具有文字的知识。老师可以利用儿歌教学生们进行语言的学习。将儿歌与游戏联系在一起,也会大大激发学生们对于语言学习的热情。老师通过对儿歌进行改编,将儿歌改成问句的形式,并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回答儿歌中的问题,老师也可以采取奖惩措施,分给小朋友们一些糖果,表现的好就加糖果,表现的不好就扣除糖果,在这种锻炼中,小朋友们不仅语言能力能够有所提升,也会让小孩们的想象力保留下去,不会让学习中的条条框框泯灭了。 (二)让幼儿“创造性”的去说 在幼儿阶段,小朋友们对于颜色,图案,画报会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自制卡片,将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画上不同的团,在课堂上一起与小朋友们分享,可以让小朋友们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谈谈卡片中的图案以及颜色。这是让小朋友们说,第二种方案,可以让小朋友们找,教师说出卡片中的一种团或者颜色,让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看谁的速度快,准确率高。也可以让小朋友们进行表演,将卡片中的具体内容都呈现在课堂上,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可以不让小演员们说话,让其他同学们分别来说说演员们演的是什么?在语言联系中进行了表演联系,在表演联系中有让小朋友们进行语言的训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情景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们的语言进行了充分的练习,发掘了小朋友们的语言天赋。 (三)让幼儿学会倾听,多看书籍。 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懂得语言的奥秘。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首先要让小朋友们学会去倾听,能够听明白大人们以及老师说的话,比如:老师说这节课要好好听讲,如果说话或吃东西,下节课就不能够自由活动了,小朋友们要明白老师说话的意思,这样,才能懂得考虑事情,明白前因后果是什么,才会在日后与人交流的时候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怎么说。同时,教师要积极倡导幼儿多读书,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会具有对孩子的教导意义,而且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就是要以故事的方式吸引小朋友们来读它,在读故事的同时,那些吸引小朋友的卡通人物说的话,也就会深深的印在了小朋友们的心里,有的小朋友胆小,就可以读一些勇敢的小白兔类的故事,来让小朋友变得勇敢起来,还有的小朋友天生就喜欢调皮捣蛋,这样的小朋友可以读一些不听话的孩子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故事,会让小朋友浮躁的心变得沉静些。多读书也会丰富小朋友的语言。发掘语言的技能。 三、幼儿与教师积极配合,学好语言 在教育的过程,如果老师用了再好的办法,教学模式,学生们不配合老师,都是没有用的。所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老师用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也要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通常都会有点害怕老师,所以,在不听话的时候,老师也可以用严肃,生气的表情来告诉小朋友们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再这样做老师就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老师也可以多多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家中,让家长多与小朋友们交流,谈话,互相讲故事等等,这样,通过大强度的锻炼,小朋友的语言才能会慢慢发掘出来的。 总之,在幼儿阶段,语言的教育对于孩子们今后的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幼儿时期,语言的教育不可忽视,通过以上的方法,老师,孩子以及家长都需要积极努力的学习。在家中也可以情境教学,家长与孩子像做游戏一样模拟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物,该怎样的进行沟通交流,加大锻炼的力度,语言方面的才能也就会慢慢的发掘出来了。通过语言的端丽,也会随着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的能力,让学生们从小在一种学习的氛围中成长,当然,也不能够给小朋友们太大的压力,要劳逸结合,在玩耍中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摘 要:幼儿教育针对的是年龄在3~6岁的学龄前儿童,此阶段是孩子的启蒙阶段,是一生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授课和交流时就要更多地注重技巧性,充分把握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幼儿教育;技巧性;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最重要的工具,随着素质教育意识的强化,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艺术性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以进一步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实效。本文就幼儿教育语言的技巧性进行详细论述。 幼儿园是孩子们获得教育的重要场所,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讲,幼儿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的口语教学较多,由于幼儿处于学习的起点,基本不认识字,因此,他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大部分来自教师的口耳相传。但是,由于幼儿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很多动作行为是在潜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不为自己控制,从而施教难度较大。同时,幼儿与教师在年龄和身心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天壤之别,这使二者的沟通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教育幼儿学习,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进入幼儿的世界,使幼儿能够更主动和准确地接受知识和技能。 一、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相对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生动有趣的语言更贴近幼儿心理,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汲取知识。例如,在给幼儿讲故事时,老师采取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不同的人物采用不同的声音特点,或甜美,或阴沉诡异等,这样可以展现给幼儿具体的人物形象,让幼儿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开发智力。 二、教师应当扮演母亲的角色 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教师应当扮演母亲的角色,用充满爱的语言去耐心地教导幼儿,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爱的语言具有良好的激励性,当幼儿在学习玩耍中遇到困难,不能自己独立解决时,往往会产生苦恼沮丧的情愫,感到灰心无助,这时,教师们就应当去关心帮助他们,轻声细语地询问幼儿苦恼的原因,鼓励引导他们走出困境,继续去探索、学习、玩乐。例如,在进行某项动手操作时,有的幼儿因为胆小羞涩,不敢自己动手练习,这时,教师就应当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宝贝,不要怕,努力尝试一下”“老师相信你,你会做得很好的”“你看其他小朋友做得多好,你和他们一样优秀”等等,这样的话语对幼儿无疑是一种力量,在老师的关怀支持和其他小朋友的鼓励下,他们会重新振作起来,充满信心去动手锻炼。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说的就是充满爱的语言可以让幼儿感到身心愉悦,如沐春风。 三、教师的语言教学应当准确规范,简洁明了 教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模仿着,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词必须规范准确,符合科学性,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准确地模仿,学习新的词汇,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幼儿语言教学更是如此。把握幼儿语言教学的技巧,开启幼儿的语言天赋,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幼儿教育中语言开发及认知能力培养分析 摘要:在幼儿的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其语言开发及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儿童大约在12-18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语言学习行为。幼儿习得的语言将会左右其表达对象或事件的方式。其中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和记忆力。认知能力在语言的构建范涛内,会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增长。认知能力和语言开发是以周期性的方式相互作用的。 关键字:幼儿教育;语言开发;认知能力;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认知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幼儿的语言开发和认知能力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幼儿语言的发展不断改造和提高认知能力水平,是幼儿快速社会化成为社会成员的重要手段。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以及周围事物的欲望和需求。这是幼儿教育语言开发及认知能力提高的依据和生活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计划,周期性的进行辅导、培养、训练,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一、 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学习语言需要一个轻松的环境,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更加敏感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促进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创造一个敢想、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的语言开发由于受其认知能力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使用“错误”和创造“错误”。所以,要给幼儿鼓励、支持及改正的机会,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语言环境,才能有效得进行自我调整。还会给幼儿正能量,促使他们主动地与老师、同伴,亲人交流,并且可以体会到语言交往的乐趣,无形之间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幼儿的健康发展。 幼儿语言智能的早期表现是在交流时,细心的聆听,喜欢语言游戏、顺口溜、绕口令、儿歌等等形式。让同龄的幼儿常常在一起活动,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他们轻松谈话,讲故事。增强其听说能力,体验语言表达的乐趣。家长和老师要时不时给幼儿们鼓励和赞扬,让幼儿快乐健康地学习。 二、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认知能力 从生活中自主学习是最好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在平时生活中,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发幼儿直接观察和思考。结合幼儿成长的环境,创造更多的条件,提高幼儿对生活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水平。例如,给幼儿讲有关大自然的故事时,先带他们户外观察大自然的景观,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先通过幼儿自己去观察发展,然后让幼儿提出问题,讨论思考,最后才总结,讲故事。这样使幼儿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憧憬。提高了观察能力,对周围事物有个全新的认识,也就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再通过提问题,讨论问题,本已在头脑中的物象很容易就可以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了。生活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如果能很好地抓住机会,让幼儿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运用,从中得到生活中物象的印象,进一步积累了词汇,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也在生活中陶冶了幼儿的情操。提高认知水平,语言的开发,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幼儿存在很多潜能力,需要在平时生活中,不断的仔细观察,锻炼其细心认真的性情,才会得以发挥。我们可以从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出发,让幼儿从小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人一旦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内心里产生对身边事物的向往,不自觉地想去了解它,观察它,研究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主动观察的能力。幼儿有了一定的正确观察能力之后,再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善善诱导。对幼儿语言的开发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运用和学习的机会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从不断的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教育中语言开发及认知能力的培养,不能忽略了其早期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是随着经验增长而增长的。要提供丰富的语言运用和学习的机会,让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例如,看图讲述活动中,刚当幼儿有了初步的印象是,应引导幼儿丰富的词汇,并加深幼儿对词义的理解。比如,当孩子看到车时,不是说车车这样的”宝宝话”,要具体地教孩子说是摩托车或者是公共汽车还是小汽车。如果是小汽车,更加深入地引导孩子认识是宝马或者是奔驰等等。将词语具体化,让孩子不断得接触更多新的词汇,从实物中认知更多的事物,提高认知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乐的机会中学习语言。例如表演游戏,美工游戏讲评游戏等等。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美工活动,锻炼到手和脑,提高手脚的灵活度,促发大脑的发展。大脑中孕育了多彩多样的故事情节,画画结束后,鼓励幼儿讲述画画的内容,提高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认知心理学家提高大量的研究表明,画图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头脑已有的心理结构模式。总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难以提高能力的。要让孩子进入深山,提供运用的机会,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幼儿最初是从其喂养者和周围成人那里获得语言的信息的。幼儿在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首先是依靠幼儿对已经能够清楚分辨物象的基础上的范畴意念。也就是通过认知事物的具体特征,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在这些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有一个广泛的认识。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建立自身的语言词汇,从大脑中反映出来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就得以清楚地表达。在幼儿教育语言开发的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重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国际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向。因此,幼儿语言开发的关键不是在于让幼儿死记强背大量乏味的词汇和句子,而是乐意与身边的人交往,讲礼貌。其次,是注重倾听别人的讲话,能够准确地理解日常用语,能够清楚快速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和意见。因此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生活中观察,思考分析,令孩子主动参加实践活动,让语言得以及时的发挥和运用。语言开发能力和认知水平才能得到更深层的提高。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基于幼儿教育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研究 摘要: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它与青少年德、智、体等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时期进程的推动下,必须要对幼儿教育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本文就基于幼儿教育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展开研究。 关键字:幼儿教育 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 措施 研究 我们都知道,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儿童只有在幼儿阶段学会了用语言表达,把自己的想法用正确的话语表达出来,才能实现和人交流的愿望;才能在生活中和身边的朋友亲人进行交流;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从细节看人品,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地位。对于一个人而言,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素养的养成很可能在其幼儿时期就奠定了基础。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一、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幼儿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能有效激发他们听、说、想的欲望。良好的语言环境包括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和学生敢于表达的心理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与语言相关的活动,例如“你我一起学唱歌”、“趣味故事齐共享”、“学汉字”等,通过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加他们的词汇量,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基础。同时,把幼儿分享的趣味故事和儿歌作品彩印出来,再配上与故事和儿歌相关的的图片,为幼儿构建一个充满着童趣的物质环境,让他们在环境释放自己,敢于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故事和儿歌的看法。 二、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从培养幼儿的表达自信心入手,幼儿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自信心,他们才敢于在生活和学习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给与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一些表达能力不强的幼儿,老师要耐心对待,每次听完他们说话后,就对他们的进步表示鼓励。其次,在生活中经常和孩子谈论一些适合他们年纪和心理活动的趣味话题,调动他们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如:老师可以让孩子分享他们平时生活中做过的事或者阅读过的小故事,通过分享让孩子体验到谈话的乐趣。 三、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 幼儿教育中的语言教学以口语教学为核心,目的是培养幼儿敢于表达语言的兴趣,使他们在生活交流活动中能进行准确的表达,并养成良好的表达方式。一些刚进入幼儿园就读的小朋友都比较胆小,羞于在众人面前说话,对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和人感到陌生和不安,缺乏安全感,情绪波动起伏大,有些甚至变得沉默寡言,不敢开口说话。这时,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帮助幼儿走出语言表达误区,给与帮助和指导,让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开口说话,让幼儿释放自己,做到有话敢说。以下用案例对创设良好教育氛围为幼儿所带来的语言表达作用进行分析 案例描述:幼儿园小班的欣欣小朋友,刚来时,每天都不说话,一个人蜷缩在教室的角落里,与同伴都不沟通,每次上课老师提问,她的手总是半举起半放下状态,看到老师和她眼睛对视,就赶紧低下头,把手放下去。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她会解答老师所提问的问题,只是缺乏表达的勇气。 案例分析:生活中,欣欣的行为表现出她的性格偏向内向,加上她小小年纪就近视,戴上了小眼镜,自己可能在心中产生了自卑感,觉得自己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不敢和同学走得太近。在教学活动中,她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却缺乏表现的勇气,自信心不足,不敢走出第一步。通过对欣欣同学的分析,教师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帮助她找回信心,提高她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安排一些性格活泼开朗的小朋友坐到欣欣同学附近,通过同学之间的一起相处,欣欣也会得到感染,并且主动开口和同学进行交流。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接近她,经常和她聊天、谈心,降低她对老师的恐惧感,久而久之,她在课堂上就不再羞于表达,而是敢于举手发言和回答问题。 实践证明,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老师从旁的一步一步引导,欣欣同学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恢复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在生活中能和同学欢快地交谈,上课时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四、以孩子为中心,实行交流式教育 阮庚梅曾说过:“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个纯真无暇的世界!”现今,在幼儿教育中,许多家长和老师采用命令式的教育方法,例如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他们常常用“你不可以”,“你必须”等强制性的命令口吻;在学习方面,父母们从孩子三四岁甚至更早,便开始命令孩子背唐诗,练算数,学英语,力求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样一味地命令式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的成效,更重要的是还阻碍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应该以孩子为中心,实行交流式教育:一、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幼儿时期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比较脆弱,他们受到表扬则喜形于色,受到批评则灰心丧气。因此,因此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倾诉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二、采用鼓励教育法。张石平说过:“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赞许的点头,都可以传递真情的鼓舞,都能表达对孩子的夸奖。”命令式的幼儿教育,家长和老师常常将孩子的自尊心抛之脑后,导致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发言,生怕说错话而受到批评。而鼓励式的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对其不正当行为进行纠正并鼓励其改正。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放下对家长和老师的防备心,放心在教师和家长面前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 五、结语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归根究底就是要对儿童进行深入教育,只有以儿童为教育中心,注重孩子全面发展,并且聆听他们的心声,在鼓励中教育,在教育中发展,才能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例谈幼儿教育中教学语言的艺术设计 [摘 要]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简洁凝练的概括,能引导学生游览课堂的殿堂,从而促进他们心智的成长。教师从课堂教学出发,精心设计与组织导入语言、提问语言、归纳语言、应答语言。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设计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魅力。但是,在教师教学中常常忽视语言的设计与组织,致使教学活动呆板、枯燥。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组织教学语言呢? 一、导入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兴趣引发为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设计导入语言时,教师应努力把兴趣引发、动机呼唤放在首位,重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1.开门见山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导入。这种导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能很快集中幼儿注意力。如大班社会《快乐的新年》中,教师这样导入:“新年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吧。”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言朴素、自然,更贴近幼儿生活,会让幼儿产生亲切感。 2.问题悬念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悬念,通过问题引发幼儿学习兴趣。这种导入语言能让幼儿产生神秘感、好奇心。如大班科学《漩涡》中,教师这样导入:“这是一支神奇的笔,只要你把笔直直地站在水中不停搅拌,你将会有许多有趣、奇妙的发现”。这种具有悬念式的导语将问题直接抛给幼儿,可让幼儿顿时萌发好奇、探究的欲望并乐于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3.情感渲染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渲染活动氛围,引发幼儿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具有煽情作用,在情感上萌发幼儿学习愿望。如中班科学《美丽的雪花》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雪景方式导入:“雪花漫天飞舞,有的飘落在高山上,有的飘落在农田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雪花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如此优美动情的导入语言怎能不激发幼儿迫切欣赏雪景的愿望呢? 二、提问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启迪智慧为主 课堂提问对启迪幼儿思维,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语言的设计上应慎重考虑,反复推敲。尤其要在“引”“启”“导”字上下工夫。 1.提问语言的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分析事物本质特征,围绕事物设计多个相关问题,让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向日葵》是一幅值得幼儿欣赏的名画,教师精心设计一连串富有层次的问题:“这里有几枝向日葵?每一枝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向日葵的花瓣是怎样的?像什么?”通过教师层层剥笋、递进引导,幼儿对每一枝向日葵都进行了细致观察,丰富了幼儿对《向日葵》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使欣赏活动更加深入、细腻。 2.提问语言的开放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也应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幼儿欣赏故事《七色花》之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珍妮,你会用花瓣做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用小花瓣让沙漠上长出参天大树,变成绿洲。”有的说:“我会用花瓣变出长有翅膀的汽车。”还有的说:“我用花瓣让沙漠变成一片树林”开放性的问题,发散性的表达,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发挥了幼儿的想象表达。 3.提问语言的智慧性。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能直抵教材本质,从启发、激励幼儿思维出发,智慧引导。如在演唱完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教师问:“小花鸭迷路时表情怎样?“呷呷呷呷”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当小花鸭找到妈妈时它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通过提问,让幼儿发现两段歌曲中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的方法,这种富有启迪、智慧地引导,提升了歌唱活动的效果。 4.提问语言的深入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需要教师关注教材本身,设计具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如在欣赏故事《小羊过桥》后,教师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怎么会掉到河里去的?白羊和小黑羊应怎样做才能平安过桥?”在这深层次的探讨中,有效地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深刻地认识了故事的内涵。 三、归纳语言设计的艺术――以拓展经验为主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肤浅,经验零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实际,善于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然后有针对性、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把零星、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系统的知识。 1.提升式归纳。所谓“提升”,指教师在幼儿认知、观察、了解等基础上进行适当提炼,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如,大班数学“有趣的排序”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排序?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便进行梳理:“围巾、手帕、地毯上美丽的花纹经过有规律排序后变得更美丽;马路、滑梯、房屋上有规律的排序后显得更美观。”通过教师语言的梳理、提升,丰富了幼儿对排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激发了幼儿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体验有规律的排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 2.概括式归纳。所谓“概括”,就是帮助幼儿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特性进行提炼,使之形成一种更科学、完整的认识。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描述的是风吹过树梢、小花、小草和小朋友时的不同景象,教师这样归纳小结:风在哪里?风就在翩翩起舞的树梢上;风就在频频点头的小花上;风还在轻轻晃动的小草上;当我们放眼看去时,到处都能找到风的影子。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的概括语言像小诗一样优美,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风的美,风的趣,也更激发了幼儿观察风、探索风的兴趣。 3.拓展式归纳。所谓“拓展”,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已经获得的经验,还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充。如在小班健康《好吃的西瓜》中,教师问:“你喜欢吃西瓜吗?西瓜有什么营养?”大多幼儿回答“西瓜好吃,凉快。”教师便拓展、丰富幼儿对西瓜营养的认识:“夏天吃西瓜不仅解渴,还能排出身体中的热量、毒素。西瓜虽然好吃有营养,但多吃会引起腹泻等疾病。”经过教师详细具体介绍,幼儿对西瓜的营养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 四、应答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关注个性为主 所谓“教师应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幼儿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教师能否智慧、富有个性化地应答,直接影响师幼互动,影响幼儿学习兴趣与态度。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应答方式,注重启发点拨、激励鼓舞。 1.追究式应答。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因此,教师在应答时要善于巧妙点拨幼儿思维,学会追问。如在健康《好玩的红绸》中,教师引导幼儿示范用红绸当小船玩“划船”游戏。教师:“怎样坐船既安全又舒适?”幼儿:“两手要抓牢。”教师:“抓牢什么?”幼儿:“红绸两边。”教师:“身体应该怎样?”幼儿:“身体要跪坐在船中间。”教师:“对,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教师的追究式应答,有效地解决了活动难点,提升了课堂效果。 2.激励式应答。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应答幼儿时要注重激励和肯定,让幼儿体验交流表达的成功与快乐。如在绘本《叶子鸟》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叶子鸟跳圆圈舞”的画面。教师问:“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在唱歌跳舞。”教师:“你讲述得真完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有小音符。”教师:“你的眼睛真亮,它们围成了什么队形?”幼儿:“像花一样的队形。”教师:“你太有想象力了,如同花瓣一样也是圆形的。”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表达、想象给予了肯定,激励了幼儿的表达,它犹如甘泉、雨露滋润着幼儿稚嫩的心灵,让课堂氛围显得轻松、愉悦。 3.补充式应答。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弱,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式应答。如在画完“蝴蝶”后,教师组织幼儿讲评。教师问:“你喜欢哪幅蝴蝶作品?为什么?”幼儿:“我喜欢有花纹的蝴蝶,很好看。”教师:“是呀,这些蝴蝶花纹左右对称,色彩鲜艳,真美!”幼儿:“我喜欢那只会飞的蝴蝶。”教师:“只要变化蝴蝶翅膀飞翔的方向,蝴蝶飞舞的姿态就会更优美、更有趣。”教师的补充应答,让幼儿看到了多姿多彩的蝴蝶画面,同时教师也将自己的指导性建议巧妙地渗透其中,真是一举两得。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摘要]:作为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使他们能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幼儿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培养他们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的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就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语言能力 培养 兴趣 一、在认识周围环境中发展幼儿语言,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幼儿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发展。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我们既要重视为幼儿创设室内外的语言环境,又重视为幼儿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 1.创设室内外环境 我们可以通过在教室里设置区角活动“悄悄屋”,把地点安排在教室里特别的一角,意图之一是有效利用教室里的每一寸空间;还有一个意图是给孩子创设一个安静的、自由的语言空间,此处比较安静、隐蔽,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一些语言表达良好的幼儿成为这片小天地的主人,还有一些比较腼腆的小朋友在悄悄屋也能大胆演讲,语言表达有了很大的提高。 2.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 只有让幼儿多听、多看、多说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接形象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下雪天,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一团团飘落下来,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丽极了。然后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春天,带幼儿种植,让幼儿动手实践,从中得到深刻的印象,教师选几种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通过种植,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在幼儿直接感知中发展了语言。 二、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幼儿积累词汇 首先,我把教新词和幼儿游戏及“一日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新词。游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又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积极的、主动的反映活动,也是幼儿阶段最喜欢的活动,也最容易接受。在传授“齐心协力”这一词的时候,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天鹅、龙虾和梭鱼”的故事,然后让孩子们自由结伴帮助阿姨搬桌子,在搬桌子的过程中闹出了很多笑话,也发生了一些争执,在以后的讨论中,孩子们得出了“一块儿干活得时候应该往一处使劲,这样才能把活干好”的道理,在讨论过程中我给孩子们讲解了“齐心协力”一词,幼儿有了自己的亲身体会,很快就理解了。以后,我在孩子们一起需要协作的活动中高频率地使用这个新授的词汇,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们知道了新词汇的各种使用方法,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习得新词并灵活地运用。 其次,把新词教育和形象的动作、感官练习加以结合,幼儿就很容易掌握。感觉和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地第一步,它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幼儿通过亲自感知形象的动作,就能完成形象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客观事物做更进一步的认识。我经常给孩子们观察各种物体,和孩子们一起讲讲它们的颜色,形状、材料、属性等等,例如:在大图书故事“小狐狸的球”中,我让孩子们先自己玩球,从中发现了球的多种玩法:可以拍球、顶球、踢球、抱球、滚球等,这时,我就让小朋友们一边讲,一边做相应的动作,有的小朋友做不出动作时,我就做一个动作来提示,启发孩子们讲下去,并让他们也做一做,这样,小朋友在观察大图书画面时,很快就能理解并讲出新词语了。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参加感知,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多种感官强化,可以使大脑神经联系广泛牢固,有助于深刻地记住词语。 三、以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作为教育的起点 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既有年龄差别,又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善于了解、掌握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例如,对小班幼儿,我们可采取从运用父母式的家庭语言向运用幼儿园的教育语言过渡的方法,为他们的语言发展作好铺垫。小班幼儿入园前,接受父母与亲人关爱、呵护的语言较多;入园后,生活环境变了,语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难以一下子适应教师“教导式”的语言,有的幼儿甚至因恐惧而闭口不语。因此,应先以父母式的家庭语言与孩子交流,尤其了解与使用个别幼儿家庭中的特殊语言,这样使小班幼儿感觉非常亲切,容易接受。这些语言可以使幼儿身心放松,很快对老师产生认同感而愿意开口说话。 四、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 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情绪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周围,和他们亲近,抚爱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说话,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就会逐渐消失,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这时幼儿也就逐渐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因幼儿的认识能力与语言水平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善于与人交谈,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不爱说话,说不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掌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不同情况,做好个别工作,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语言交往任务,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说话。通过多讲多练,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效果,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初探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语言。对于幼儿来说,通过语言可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让成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可以说语言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谈话法;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语言。对于幼儿来说,通过语言可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让成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可以说语言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要想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并在日程生活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谈话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经常被用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中,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经过有计划的语言谈话训练,可以帮助幼儿快速的掌握语言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教育中谈话法的语言特点分析 幼儿教育中的谈话法主要指围绕一个话题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幼儿感觉到谈话的乐趣,逐渐的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谈话法是幼儿教育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谈话法也有着以下的几个特点: 1.谈话法要围绕着一个有趣的话题进行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在谈话中围绕一个有趣的话题进行,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了,更好的和人交流,不知不觉间就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 孩子的想法经常是跨越式的,很难找到规律,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些想法是有一定联系的。因此,我们在与孩子谈话时可以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3.谈话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谈话的过程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通过有效的谈话可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幼儿教育中谈话法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效果分析 谈话法是幼儿教育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幼儿语言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谈话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新入学的幼儿在陌生环境下就会出现情绪不稳定,不爱讲话的现象,有一种不安的情绪。这样就需要教师对其积极的引导,用亲切的话语为孩子增添一种安全感,使学生对教师和同学产生兴趣,慢慢的就开口讲话,并且乐意讲话。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出有趣的话题来吸引孩子,在谈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某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学时,让学生模仿商贩的吆喝,在课堂中准备糖葫芦、玉米、地瓜等食物,让学生模范商贩的吆喝,并评比出谁的吆喝声最响亮。这吆喝虽然听起来很平常,但是却需要勇气、胆量和语言艺术。该活动以吆喝为内容,旨在锻炼幼儿在公众场合大胆地说话,大声地说话的能力,并能尝试如何说得更好更有吸引力。 2.在谈话中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尽量使用标准语言,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处于幼儿这个阶段经常出现发音不清晰、代词使用混乱、语句不规范的现象,这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教师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就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指导。教师要认真的纠正孩子的发音,指导孩子慢慢的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逐渐的提高孩子的讲话速度,清晰的表达要说的内容。 3.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在幼儿园中,在与教师交流外还要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同伴之间有着更多的话题,教师就要为孩子创造这种机会,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为孩子布置任务,要求孩子们合力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之间的交流就会增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如,某幼儿园组织班级活动,以我最喜欢的动画片为主题,鼓励孩子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可以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4.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进行语言交流的基本环境。这个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许多的便利条件,同时家庭成员的语言表达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展。因此,家长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表达形式,尽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日常交谈。在与孩子进行对话的时候,要寻找一些孩子喜欢的话题,这样孩子就会喜欢说话,乐于说话,为以后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打下基础。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家庭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家庭环境的重视,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幼儿期也是孩子语言能力形成的主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谈话法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谈话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是我国的希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储备力量。因此,我们要加深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视,发挥谈话法的优势,不断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教育 摘 要: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这些都是注重早期语言教育的结果。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才能表达思想,吸收知识,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引导;培养 幼儿时期是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往工具,始终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游戏和认知等过程,语言交流时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近几年来,我在实践工作中对幼儿语言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力求语言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开阔幼儿的知识面 改变了过去了学期初把一学期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做一个总体安排便依计划执行不变的做法,而是同时结合幼儿生成的主题来确定语言领域的教育活动。我们将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穿插进行,做到既突出主题又能使发育练习,和种形式的讲述、朗读诗歌、文学活动等间隔进行,从而丰富了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语言教材的灵活性,要求教师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素质,既紧跟住时代的步伐,又根据幼儿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创编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根据幼儿的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改编和自编,都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在开展“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时师幼合作创编儿歌“我爱上海”,小朋友对这首讲述他们身边事情的儿歌特别感兴趣,许多家长都参与了儿歌的创编。 二、追求语言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创设开放性的活动形式 1.是可将正规的语言教学活动与语言区域游戏活动。日常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等紧密结合。如以诗歌“春天的秘密”为主题的综合教育活动,有找春天、画春天、学习新作吕、文学仿编等系列活动,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既可以获得有关春天的知识,也可以学会欣赏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和表现春天的艺术手段。 2.是在正规的语言活动中以幼儿的亲身活动来建构语言教育内容,我们的主要做法有:A看看说说。运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观察,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将看到的内容按一定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达,这样有助于丰富幼儿的内容。B说说做做。将具体的行为与说联系起来,在做种诱发幼儿说的愿望,在说中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可做的范围内进行语言表达。C议议说说。活动中除了让幼儿对某问题进行讨论外,还可以让幼儿就各自折发表方式进行评议,在这样一处平等的关系中,幼儿有话敢说,在互学中也找到了乐趣。 三、设置开放性问题,引起思索 这就是针对孩子好奇的特点,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以此来点燃其投入活动的兴趣及求知欲。教师可在活动前精心设计导入语,在活动中适当点拨来巧设悬念,以引发思索,开放式问题包括判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这些答案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开放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问题给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同时开放式问题将幼儿置于一定的角色体味,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共鸣,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如讲述《小蚂蚁上天》时,教师可一开始就让孩子思考“小蚂蚁”和“蒲公英”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这样引发孩子的积极思维,他们有的会说小蚂蚁这种蒲公英,有的会说小蚂蚁吹蒲公英,还有的会说小蚂蚁摘蒲公英,孩子的思维就脂呈现辐射状,沿着不同的方式思索开了,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四、引导迁移想象,积极评价 语言活动内容向孩子展示的是建立在其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熟悉,有趣,但这是不够的,尚不能充分将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的经验与孩子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以扩展孩子的思维。如教学诗歌《绿色的世界》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用诗歌的眼睛去观察,理解周围的环境,再戴上不同颜色眼镜找一找多彩的颜色世界。再让孩子迁移作品经验“红色的世界”“黄色的世界”“黑色的世界”等。如此活动,孩子们不仅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与错误、缺陷、顽皮,出人意料等相联系,教师只有以赞赏的态度,积极地评价来帮助分析原因,变错误听为正确的,孩子才能合适迁移、大胆想象,焕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摘 要:新的教育观念强调,幼儿教育不是幼儿教师教幼儿学习活动,而是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诱发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用语言有意识的提供信息、传递知识,有目的的影响幼儿的学习和认识活动。 关键词:语言 人性化 启发性 精练性 趣味性 语言不仅是向幼儿传递信息,进行思想教育的手段,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如果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在使用语言随意,内容不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造成前后矛盾。也会造成幼儿的一种叛逆心理,会导致幼儿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所以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诱发幼儿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而好的教学语言就像一座桥,能够打动联系幼儿的心灵,开启幼儿的智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一、语言的人性化 孩子虽小,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并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在教授孩子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不要伤害孩子幼小的心,不能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地下头蹲下来和孩子平等的对话,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和面子,比如孩子字写的不好或者是把字写得像画画,我们这时不能够大声的训斥孩子,而是要轻轻的和缓的和孩子说:没关系,慢慢的跟着老师一笔一笔的学。我们这时要做的是要握着孩子的手,让她跟着我们的带领一下一下的描字,我想孩子这样不但有了面子,在心里上还会产生老师真好,我呀一定要把这个字学会,写好。 二、语言的魅力 (一)语言的启发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有趣、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幼儿教师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和模仿。 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运用语言所具有引导性来引导启发幼儿感受和观察这个世界。教师的语言其实就像催化剂一样,深入幼儿的性格、知识基础之中,与之汇合,发生反应。这样的幼儿教师语言对幼儿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开启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的趣味性 幼儿正面临着在知识上从家庭小世界转向学校小社会的知识转变,幼儿教师要把握幼儿这一时期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带来的对心理和智力的影响,按照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选择性的对幼儿加以引导。比如我看到一篇老师的文章写道,她在开展角色游戏《娃娃家》(有两个娃娃家)由于幼儿教师在引入是的疏忽,导致活动开始后,咚咚家人满为患;叮叮家却门可罗雀。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我灵机一动,端起了为“娃娃家”准备的“蛋糕”边走向叮叮家边想小朋友说:“今天是叮叮的生日,我给他买了一个“蛋糕”准备给他开个生日parry不知道叮叮家有没有人在?”话音刚落就有一部分幼儿去了叮叮家当起了小主人。游戏结束时,我又说:“叮叮是个很能干的孩子,他总能把自己的家整理得很整齐干净,今天他也会把自己的家整理得很干净是不是呀?”话一说完孩子就开始整理玩具了。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到的启发,可见,幼儿教师语言生动有趣能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三)语言的精练性 幼儿教师语言要短而精,其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幼儿持续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教师要在孩子注意集中时间段内,用言简意赅语言有效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应太过嗦,整个活动基本都是教师在发言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提问与幼儿回答这个抛接的过程中,给孩子的问题一定要精简,这样才有利于幼儿返回给我们信息从而更好的引导下去,避免在一个问题上重复多次,造成教学过程冗长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要求自己准备详案,努力斟酌活动中要说的话,思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针对问题去回应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不要嗦,相信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有所好转。 三、加强语言修养 幼儿教师要注重个体运用语言的准确度和流畅度,语言应当清晰、鲜明、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幼儿的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幼儿园他们的主要模仿者是幼儿教师,只有我们自身的语言修养得以提高,才能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能有效的施教。语言它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现象,它与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一个好的老师,他的语言应是纯洁、健康的,好的语言如桥,应该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应用纯净的语言去触动幼儿心灵。 总之,幼儿教师要提高语言的标准性、规范性、纯洁性,这是发挥语言这座桥的作用的前提条件,在幼儿园教育中,只有运用好“桥”这个工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因为这是我们教学的工具,也是开启幼儿心灵和智慧的钥匙。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摘要:在幼儿园的这个阶段是幼儿语言形成的阶段,所以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非常重要。语言是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向外部传递信息的唯一工具,语言也是获得外部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很难获得广泛的知识。我们作为幼儿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幼儿的语言兴趣。使他们能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幼儿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培养他们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的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本文特就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做如下探讨: 关键词:语言;能力;兴趣;幼儿教育 一、在认识周围环境中发展幼儿语言,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幼儿语言的培养不单单是在幼儿园内部,还需要和外部社会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幼儿创设这样的机会,幼儿只有与外部的环境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会有所发展和进步。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感、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我们既要重视为幼儿创设室内外的语言环境,又重视为幼儿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一)创设室内外环境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能经常带幼儿出去,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在校园内设立一个“悄悄屋”,然后不定时地让幼儿到这个屋子里去进行交流。让幼儿成为这片小天地的主人,还有一些比较腼腆的小朋友在悄悄屋也能大胆演讲,语言表达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可以在外边偷偷地观察,去发现小朋友们的变化。对于有进步的小朋友教师要多多地给予鼓励。从而,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 (二)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 幼儿的语言教育和培养要多给幼儿创造多听、多说、多看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幼儿创设一些直接观察的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去观察和联想。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花草、人、天气、小动物都有一些变化。”然后,教师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表达自己对春天的了解和感知。幼儿通过语言的方式告诉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交流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对于一些实物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语言告诉教师。在下雪天,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一团团飘落下来,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丽极了。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想象,下雪我们可以玩儿什么呢?幼儿会大声地说出:堆雪人、打雪仗、摄影、滚雪球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春天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可以带幼儿种植,让她们亲手去“感受”劳动的乐趣。这种多观察、多实践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相互交流,表达自己对于一些事物变化的看法。 二、我们的幼儿教育要从培养幼儿的语言作为发展起点 幼儿语言的培养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耐心地去观察,因为幼儿都是个体有年龄和家庭背景的种种差异。使得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不在同一个起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和了解,把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都要做一个总结,然后有目的地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例如,我们对小班幼儿的培养是这样的,刚入学的幼儿都不太适应教师们的语言方式,因为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呆习惯了。他们对于父母的语言方式已经很了解也很好去接受。那么我们针对这一状况,要运用父母式的家庭语言向运用幼儿园的教育语言过渡的方法,为他们的语言发展作好铺垫。慢慢地让幼儿去适应教师的语言方式,逐步从父母的那种呵护“语言”中走出来。我们广大教师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呵护每一位孩子,锻炼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因为会认识许多的小朋友,他们要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沟通。我们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和小朋友直接的沟通去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是现阶段的重要发展起点。 三、注重日常谈话交流,加强个别指导 广大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容易产生情绪不安,甚至变得“沉默寡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要主动地去接近幼儿,用和蔼可亲的笑容去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和他们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慢慢地去消除陌生感、胆怯敢和距离感。从而使幼儿逐渐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幼儿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这样我们教师就可以在日常交流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小朋友们分成若干组,然后给他们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自己去交流。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拉近幼儿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帮助幼儿如何去和别人去交流。有的时候他们会因为一个小问题发生激烈的争吵,这个时候教师不要去打扰,这正是他们交流中的一部分,他们只有在分歧中才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效果,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责编 张伟飞】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浅谈在幼儿教育中要重视语言教学 【摘 要】语言是人类交往最重要的工具,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都要靠语言这个重要的工具去完成。而幼儿期恰好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时期,在正确规范的教育教学方式下,幼儿语言与智力的发展是可以得到极大提高的。抓住这一重要时期给孩子们打下良好规范的语言基础,将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教学 “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这句话让我想到去年我所做的一个课题《情景讲述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的确,语言常常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景被理解的。 1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意义 1.1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三岁后的幼儿各部器官发育渐渐成熟,语言能力的发展很快。这时期的幼儿有进行交流表达的愿望。我们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作出良好的示范,如发音标准清晰。若在该时期幼儿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以后纠正是很困难的。 在对幼儿进行词汇和语法的教育时也应如此。正常情况下,幼儿在三岁左右可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量,发展到五六岁即可掌握3000~6000个左右的词汇量。同时幼儿也从最初掌握简单语法形式,发展到掌握多种句式。 1.2 良好的口语表达是学好书而语言的基础,在幼儿园教育时期,教师就应时常教导孩子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尽量完整地表达出来,培养孩子“想好再说、有逻辑的说”的表达习惯。只有幼儿园学到了良好的口语,才能为小学后更深入地学习书而语言做准备。 1.3 幼儿园语言教育能促进幼儿的全而科学发展,幼儿通过语言教育,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工具—语言,为实现德、智、体、美的全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运用直观的图片 选择图片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分苹果》、《猫医生过河》、《明亮的玻璃窗》、《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性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有谁?”、“在做什么?”、 “是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等。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是什么关系?”、“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达到孩子的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3 提问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得当,不仅决定一堂课的成败与否,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幼儿智力的发展。因此,我要求幼师生向幼儿提问时,回避“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概念化的套路。提问选取新颖奇特的角度,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疑难点作为突破口,要有整体观念,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 提问要有一定深度,不能过浅提问要抓住关键要点,内容要具体实在;提问力求问得活、有启发性,能让幼儿打开思路。在教学中,我常把刊物上典型的例子和老教师的优秀课例向学生介绍,因此,她们在实习时,都比较注意提问的艺术性。如看图讲述,讲到“树林里突然来了一只凶猛的老虎”时,怎样提问?如果这样问:老虎的嘴巴怎样?老虎的牙齿怎样?老虎的眼睛怎样?……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是一个,一问一答把孩子的思维框住了。而我们的实习生是这样问的: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是只凶猛的老虎的?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和思考后,便能从凶恶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齿以及锋利的爪子等各个不同方面来描述老虎的凶猛。由于提问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4 通过故事与童话,让幼儿在复述、想像与感悟中获得优秀文学语言的陶冶 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并“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教师要精心为幼儿选择经典、优秀的幼儿文学名著,并首先把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用超功利主义的眼光审视作品,用真诚的心灵感悟作品。自己首先要被作品中所蕴涵的爱和生命的永恒所感动,被作品优美的语言与巧妙的结构所陶醉,被作品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被作品奇妙的想像所震撼。当教师自己从作品中体验到了难于言表的美和享受,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才有了真正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以质朴而充满感情的讲述打动幼儿,激发起他们喜爱、乐学的动机后,通过让幼儿复述,根据与故事情节相关的简单标志进行想像并创编、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清故事与童话中的人物、情节,并学习在想像中丰富情节,逐步学会体验故事中人物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创编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故事与童话。注重理论讲解和形象示范的结合、口语表述和态势训练的结合、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与童话所蕴涵的人文、伦理等诸方面的意义,支持他们个性化地感悟其寓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教学法的兴趣,培养了自身语言教学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素养,从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了基础。 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影响其以后的发展。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幼儿语言的正确发音,用词,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全方位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幼儿教育语言论文:幼儿教育中语言能力的着重培养 摘 要:游戏活动以其灵活、开放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容,不仅对幼儿的生活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游戏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基于幼儿对模仿、学习、识别语言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本文则重点探讨了如何在游戏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和塑造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语言培养 教学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学中一项主要教育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还对促进幼儿身体、语言、认知、意志、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2~3岁的幼儿正是对事物的意识和理解由模糊到清晰,同时也是语言认知的黄金期。在教学中,应注重将语言教学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而且使幼儿语言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一、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尽管幼儿从妈妈那里就开始对语言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对这种表面现象仍要注意培养,并给予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开展教学方便,而且要使这种表达能力得以巩固、保留,并成为终生的一种需要。要想更好的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的兴趣,幼儿教师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认识到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为幼儿进行讲述故事时,他们马上会静下来,一双双小眼睛紧紧地盯着你;当教师讲故事时并演示动作时,他们马上会跟着表演动作,这诚如[美]H·加登纳所说的“,幼儿最迷人、也最显露的行为,是他们戏耍语言的倾向,一个幼儿到两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了”。因此,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幼儿对于各种语言的兴趣,时刻观察,并进行保护。 2.激发幼儿对于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幼儿从认知到对语言表现出了兴趣后,就应该及时的激发和培养。首先要让幼儿更多的接触语言,增强语言对幼儿的感染力。为此,要将语言贯穿渗透于幼儿一天的活动之中。例如,在用餐之前,教师可以为幼儿介绍饭菜,让幼儿在感知香喷喷饭菜中安静地等待用餐;在开展角色游戏时,专门创设一个“表演台”,里边有各种动物的头饰和演出用品的道具,幼儿可以上台讲述并表演故事;在幼儿午睡时,教师可以给他们讲故事,让他们更快的进入梦乡……另外,幼儿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幼儿玩一些有趣的角色游戏,全面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二、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学 幼儿园的语言教材,无论是美术、体育、娃娃家,还是音乐欣赏、律动,都韵含着一定的语言教育内容。教师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游戏活动。 1.情感教育 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都要让幼儿随着老师来表达思想感情、抒发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所以,教师在演绎故事时,就应该把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充分地表现出来。针对这一点,老师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应注意从情感入手,引导幼儿对故事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语言的表现力。例如:在故事《一只手套》的教学实践中,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被故事的情景深深吸引住了,当我表演到几个幽默、滑稽的动作时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我讲完故事向幼儿提问“:大灰狼和大毛狗把手套一个戴在脚上,一个戴在头上,对不对?应该戴在哪儿呢。”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戴在手上。”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幼儿对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都比较熟悉,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结合日常生活的事开展一些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想象,让幼儿对日常游戏活动充满兴趣。 2.品德教育 幼儿园在语言教材中的品德教育是幼儿语言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是达到语言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好多幼儿都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礼貌。稍有不顺心意的事就大喊大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上课时,应着重向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例如:故事《小乌鸦爱妈妈》,讲述了小乌鸦长大以后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叼来虫子喂妈妈的故事。教师便可从中进行引导:“连小乌鸦都知道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爱护妈妈,照顾妈妈,那教师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幼儿听后,大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教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通过语言游戏活动,教给幼儿歌唱、讲故事、角色表演等活动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来促进幼儿语言的提高。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启发引导、培养幼儿的性情和品格,激发了幼儿对语言认知和提高。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节成功的教学活动课,除了好的教学设计和幼儿的良好配合以外,教师的主导因素至关重要。一节课能否上好,能否达到教育目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表现是分不开的。尤其幼儿在心理和生理发育过程中,无论从学习语言的能力和动机方面,还是从心理人格完善方面说,都存在“渴望独立与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但幼儿仍然会表现出对参与游戏活动的强烈动机,在参与这些游戏教学实践中,幼儿也提高了语言思维和简单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幼儿教育实践中要严格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合理引导和启发,要示范启发幼儿形成做某件有意义的事情的心理动机和意识,而不能刻意追求幼儿掌握了多少基本的概念性的知识。 在教学中,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手段。所以,教师的示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幼儿能否正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如:教唱歌时,教师准确、清楚的范唱对幼儿正确学习歌曲、掌握歌曲内容、了解歌曲节奏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教授新课时的示范,会给幼儿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总之,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从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为出发,通过各类教学活动,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初探 摘 要:幼儿园教学管理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本文就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 团队精神 教师个性 常规管理 教学研究 安全管理 当今社会,教育的现代化对幼儿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势在必行。21世纪的孩子聪明、顽皮、好奇心强,所以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园的教育,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时俱进,根据现代管理的思想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下面谈谈我对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团队精神 (一)注重岗位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时还聘请教师进行短期技能培训,使他们的技能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老师们学到了先进的幼教理论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向科研成果要效率 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特点,我确定了向科研成果要效率的策略,激发全园教师的学习和教研热情,从而也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台湾作家柏杨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国外,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成一条虫”。这句话可能不很正确,但也说明了中国人有时不太注重合作精神。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团队精神这是时代的需要,因为要培养孩子这种精神,就应先培养教师的合作团队精神。同时管理者还应注重教师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使教职工克服自我中心,以集体和组织利益为重,激发自己的奉献精神,真的实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景象。 二、尊重教师个性,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自己的一项教育工作,它应该该是写教师想写东西,而不是写领导想看的,针对这一原则,我根据不同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在幼儿园工作时间长、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提出更高的备课要求,使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形成文字,带动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 (二)给教师一点自由的时间 不能把时间看得太死,如果这样,教师就会为了遵守时间的要求而消极怠工。 (三)检查工作 检查教师的工作是为了促进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但是不要给教师造成心理负担,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帮助。 三、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一)持之以恒,严谨踏实 教学常规的落实要坚持一个“恒”,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如果管理者没有恒心,那么就不会形成严谨踏实的教风。 (二)调整心理,注重落实 教学常规的落实归根结底是要教师去落实,因此要调整好教师的心态,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去做,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三)更新观念 更新观念,注重发展教学常规管理是一个不断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也要随之变化。 四、重视教学研究,促进专业知识成长 幼教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越来越越突出,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素质已经成为幼儿园的生存策略,“科研兴园”已成为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几年来,我们在飞速发展的幼教改革形势下,也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幼儿园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研教学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研工作只有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一个有特色、有发展前途的幼儿园,一定有自己的教学教研特色。教学管理核心是科研,没有科研的存在,幼教事业就很难发展起来,因此在工作中注重以教研,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得以成长,使教师潜能得以发展是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一名管理者就应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良好的服务,让每个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 在教研中我通过以下措施组织教师教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育规律,加强理论学习; 2.积累教学经验和教研素材; 3.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人人参与其中。 五、狠抓安全管理,营造和谐佳园 幼儿园的孩子是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他们往往受到外界素的各种伤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自理能力差,容易受的意外伤害。因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园内的宿舍、活动场地以及其他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等都有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的管理者肩负着幼儿的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因此,我特别注重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在工作中我结合《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制定各类安全管理条例,督促教师严格执行; 2.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养教职工的责任心,学习安全教育常识,是教职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六、结束语 在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中,领导者的管理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幼儿园健康快乐的发展,让自己的教职工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工作、生活,那么这所幼儿园一定是前途似锦。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浅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教学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教事业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幼儿园则是幼儿最先接触社会的地方,是培养各种类型人才、提高民族素养的摇篮。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教育;语言表达;宽容厚爱;安全保护 如何提高我国幼教事业的水平,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里享受一个快乐而又充实的童年是广大幼教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学看素质教育改革 随着家长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越来越重视,幼儿园对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迫切。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能够通过环境教学来促使幼儿多说、多听、多想,在实际的交流环境里,锻炼幼儿的思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维,通过听来学习更多的语句。语言交流环境,可以说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只有在真正的交流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个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除了营造语言交流的环境,还要将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说话向正确方向引导,而教师自然是其直接的工作者。 因为年龄的关系,这个语言交流环境中的参与者在交流中的表达往往是残缺不规范的,幼儿普遍还无法完整地说出句子,只能够用关联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幼儿能够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教师的引导职能是幼儿语言表达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起着规范幼儿表达,塑造其正确的语言能力的关键作用。 二、用一颗宽容的心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幼儿园的幼儿还小,没有对与错的概念,他们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面对冲突和错误,一味地斥责或是置之不理,都是对幼儿不利的,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是好奇的、好动的,在教育中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需要教师以博大宽容的胸怀相待,设身处地地为幼儿考虑,以宽容的态度对之,让他们明白对与错的区别,培养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在刚刚步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内心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孤单感。所以,除了那些使幼儿感到温馨的各种装饰之外,还需要在班里投放大量的适合幼儿操作的各种玩具。在他们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使他们互相认识,逐渐学会互相交往,进而消除幼儿自身的孤独感,最后使他们能喜欢上幼儿园这一新环境。 三、户外运动中合理使用器械、场地 要依据场地、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合理规划区域进行户外运动。如,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过小、不规范且多障碍物,可以进行攀登、平衡类练习,还可以采取年龄组错开的锻炼方式,以免因场地狭小而发生安全事故。如果面积较大且柔软的草地可以进行跳远类等练习。不合理地使用器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器械拿放环节混乱导致幼儿受伤。(2)投放的器械种类过少,因争夺器械而发生安全事故。(3)窄小的场地内投放的器械种类过多,导致教师无法合理指导而出现器械伤人现象。(4)投放的新器械过多,导致幼儿使用器械不当受伤或伤及他人。要减少或避免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合理地投放器械是关键所在。 教师的天职是给学生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以大爱的心胸去关爱幼儿,改变观念,注重表达方式,升华师德,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幼儿,强化职业情感,去爱幼儿、去爱教育。幼儿教育,让爱先行。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做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之中。但是,现实中有些时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并没有让它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那么,如何让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多媒体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特点 多媒体做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它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教师要使用多媒体就要了解它的优势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我所用。 多媒体在幼儿教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多媒体课件声、画结合,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只有幼儿对某件事务感兴趣了,他才会对事物有所记忆,而幼儿感兴趣的正是那些或色彩鲜艳或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夸张丰富的元素呈现。多媒体正好符合幼儿的这一心理需求。多媒体具有鲜艳和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再配以夸张的声音。当它们同时作用于幼儿的各种感官,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并由此唤起高潮的学习情绪,幼儿的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保持良好状态,孩子的认知心理得到了发展和提高,画面上幼儿喜欢的各种情景,引发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形成积极、健康、愉快的情感。 (2)多媒体信息容量大,有利于开阔幼儿思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开展创造性教学中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用途地展示认知对象。而多媒体恰好提供了这一条件,它具有多变幻,多容量的优势,可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广阔的自然界。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鱼》中,由于孩子们生活中见到的鱼的种类少,于是,我就搜集了一些海洋中的鱼的图片和生活情境,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孩子们,在加上我的指导和点拨,孩子们都画出了各种丰富的画面。 (3)多媒体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 幼儿掌握知识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多媒体可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例如:在古诗《咏柳》的教学中,幼儿对于古诗中表达的意境美很难理解。因此,我采用了多媒体将故事内容制作成一幅美图,并且根据句子的顺序来依次展现。这样幼儿就能不知不觉地对古诗的含义有了清晰而概括的认识,达到了理解、记忆的目的。再如,在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中,孩子们很难理解食物进入人体各个器官的顺序,如果将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来,相信孩子们一定会记得非常清晰。 (4)多媒体课件便于操作,能够提高活动的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有些过程很占时间,例如美术活动中的示范。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小班美术活动“能干的小手”中,重点是教会幼儿撕纸的技能,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示范只能面向部分幼儿,遮住的幼儿不能同时学习到该技法,教师经常需要分组示范,这样不但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教学效率不高。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教师通过使用电脑上实物图片进行示范讲解,不但解决了教师示范遮挡幼儿视线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示范图像小,不清楚的问题,幼儿不但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而且缩短示范讲解时间,使幼儿有了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二、避免使用多媒体可能出现的弊端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有着很多的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体现不出它的优势和特点,甚至会影响教学效果。 (1)滥用多媒体,使其完全替代其他教育教学手段 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就认为,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上课使用了多媒体就是对的,好的,对自己的教学就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公开教学中,更是每每必用。其实,多媒体做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哪个活动用了都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服装》中,如果使用多媒体,幼儿虽然能够看到各种服装的款式和颜色,却不能感受它的制作材料。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孩子穿上各式服装来观察感受服装的款式,还可以让孩子用手摸一摸,来感受服装的制作材料,使孩子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作用,更全面、更直观地感受到服装的各不相同,从而比较出不同季节服装的特点。很显然,这一活动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效果要比使用多媒体更好。 (2)多媒体使用中容易忽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多媒体运用中,有些教师将活动的整个过程都采用多媒体。例如故事的讲述、提问、鼓励等。使得整个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很少。其实,人机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只有教师与幼儿相互交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是符合幼儿教育的新理念的。教学仍应重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多媒体教学中让幼儿操作电脑时,容易对幼儿造成伤害 在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往往要求幼儿操作电脑。在我们让幼儿操作电脑时,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幼儿操作电脑时应注意室内光线的充足,并让孩子们使用符合其坐高的座椅。此外,电脑屏幕应装置隔滤镜,防止反射光刺眼。为了保护视力,幼儿操作电脑时间不宜过长,每次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为宜。 (4)如果教师电脑操作技术不过关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现实中,我们的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水平差,自己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往往使用别人的课件。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没有很好的掌握播放方法或者在播放中电脑出现异常情况,这时就只是围着电脑转,完全打乱了教学计划,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 (5)教师过于追求技术效果,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多媒体常常都是美图的展示,录音的讲述。有些教师还总认为,多媒体越是花哨就越好,越有助于活动效果。而有一些需要孩子们安静的倾听体会的活动,使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就显得有些过于复杂,反而成为画蛇添足。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不足,在利用它们作为传递幼儿知识手段的同时,应掌握幼儿成长发展规律,以幼儿为本,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实践,在实践中多总结,我们的教育界必将迎来崭新的明天。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培训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革新的价值分析 【摘 要】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理念与革新指明了方向,培训在幼儿园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进行必要的培训不仅有助于探索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体系,还能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园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和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创建优质的幼教品牌,最后是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改善幼儿园的整体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价值;培训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都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这些问题的质疑和思考,可能是每一位教师获得深层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教育的根本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对幼儿园而言,在感受社会压力与竞争压力的同时,它也有了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强烈愿望。 一、目前幼教培训的价值缺失 很多的幼教培训成为了理念功利的摆设,培训形式及其内容跟不上 时展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教环境变化所急迫期望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1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职务培训内容大多是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或根据现有教学条件确定的,这些内容不完全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和教师的强烈需求,所以不太受幼儿教师的欢迎,培训内容一刀切是影响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原因。 2 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以参训教师为中心的多样化培训形式是制约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 3 培训效果难如人意。培训内容被真正掌握的并不多,能用于实际工作的更少,长此以往,幼儿园及教师的抵触情绪会越来越大,培训工作将陷于走过场摆样子的尴尬境地,丧失其根本意义。 二、培训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革新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探索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体系 1 幼教师资的职后培训普遍应受到重视。知识在更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幼儿园要有办园特色,要有真正好的启蒙教育,要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自己的幼儿园来,就要有好的办园质量,这一切,都需要园长、教师甚至保育员不断进修提高。且幼教工作者绝大多数为女性,结婚、怀孕、养育孩子期间就会离开工作岗位,当她们再上岗时,接受培训就显得更为必要。 2 职后培训更倾向于追求实效 要达到培训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质量,实效成为很多幼教师资培训的价值追求。目前培训就形式来说,有园长、教师、保育员分类培训;有脱产的,也有不脱产的;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半天、一天,长的集中十天左右。 采用“菜单式”的培训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经过凝炼,提出培训主题和培训目标,真正反映教师的培训需求。就内容来说,培训大都是主题式的,围绕实用的、热点的问题组织专家讲解、咨询和学员交流。如短期培训围绕的问题有:社区文化背景下孩子的教育;如何利用媒体进行教育;幼儿受到性骚扰怎么办;如何使价值观、伦理观教育更有效,等等。 较长一点的园长培训围绕的主题都是园长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类似于:如何调查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度;怎样与家长开展定期、有效的交流;如何编制幼儿园发展方案;如何根据标准自测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人事管理如何更有效等等。 培训期间,教师还要了解,如本地区出生率变化对未来几年的幼儿园生源的影响;有障碍儿童的比例和如何帮助的问题;幼儿园内部矛盾:承担者、园长、保教人员、家长协会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的问题,等等。 (二)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园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却要求幼师学历不断升格,然而也传出不少虐待幼儿事件,学习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是否需要作点反思? 的确,幼教与其它幼教、幼儿园与其它幼儿园之间可以比较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比学历,还要比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仅如此,在教学模式上是否重实践、重实效。 一个好的课堂,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艺术体育课,有两点特别明显:一是学生动手、动口,积极参与;二是教学内容瞄准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课堂里老师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听学生讲、看学生做,教师只是偶尔作些引导、解答。艺术课上,老师重创意不重技法的教学观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体育课上,老师正在体育馆里与学生一起设计一个场景,以便训练幼儿的协调、平衡能力及胆量;音乐课上,老师讲解了一点和弦知识,然后师生用吉他和打击乐器一起练习演奏一首儿童歌曲;在专业理论课上,师生们正在讨论:幼儿牙齿的特点及牙病的预防,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怎么办,幼儿园老师如何与家长沟通等等。 因而,幼儿园必须树立这种办学理念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促进教师和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三) 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改善幼儿园整体环境 1 从幼儿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研究者,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前提,也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提。 2 培训在为老师提供“改进了教学方法”、“ 教研知识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提高了研究能力”等方面,使幼儿教师主动地将个人对专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新信息的思考、困惑和对策和同行交流,以此获得更加合理的见解,并且与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向融合,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师学习理念的转变,教师的自我发展、成长的根本在于学以致用,因而是否注重“园本培训”、“园本教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幼儿园的整体素质。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在互动式听课中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摘 要: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要想让幼儿像中学生一样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是不可能的,幼儿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吸引其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保教水平。而管理者与教师的脱节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者的教学管理活动受到一些限制,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构建和谐关系,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出互动式听课模式,详细阐述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动式听课;教学管理;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孩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互动式听课教学模式则充分发挥互动的作用,促使各项教学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一、互动式听课增强幼儿园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许多教师没有深刻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内涵,使得教师出现会背不会用、知表不知里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未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的业务评价和指导,较少引进先进教学理念进行优秀案例的观摩和研讨。对此,在互动式听课中,教师可将听课与专家研讨结合起来,通过听课收集大量教育教学管理信息,进行分析论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归类,形成不同的主题问题库,然后再形成针对性、独立和系列的讲座稿。最后,举办主题解答式辅导讲座,让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讲座,并积极与他人交流沟通,进行互动式交流。在讲座过后,积极反思自身开展的教学活动,吸收讲座中的新教学理念、方法体系等,创新工作方向,将新教学理念应用到幼儿教学中。通过这种互动式听课,教师与幼儿园管理者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解读教学管理实际,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大胆创新教学思维,将新教学方法应用到幼儿教学中,提高幼儿的兴趣,提高教学活动效率。这种听课与专家研讨结合的互动式听课模式,有助于增强幼儿园教学管理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二、互动式听课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与支持者。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助于构建和谐师幼关系,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全面地认识每一个幼儿,获取幼儿的信任和喜爱,形成良好的师幼合作互助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一起探索未知领域,提高幼儿自主独立、乐观、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使幼儿真正学会一些基本技能。比如说,在区域活动中,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参与到区域活动的设计、组织、参与、评价中,教师指导幼儿如何设计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并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与教师单方面决定区域活动内容和方式相比,这种师幼互动有助于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幼儿将区域活动推向更深层次,帮助幼儿心理成长。 三、互动式听课促进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交流和反馈上,还应该认真研究一些共性问题,扎实稳打开展研讨活动和培训活动,拓宽教学研究渠道,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管理者要走出传统听课的桎梏,积极参与到园内的各种研讨活动,摆正作风和态度,以欣赏、期待、鼓励的心态与教师一起研究课题,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使研讨活动成为真正自主的研究活动,而不是紧张的会议氛围,教师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应积极根据自己往日的教学实践,结合新知识,进行教学反思,在轻松的氛围中构建良好的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互动式听课后,幼儿园应积极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树立起终生学习观念,并汲取新知识,在新知识中研究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各项活动。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学活动。而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则能增强幼儿园的发展活力,将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应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既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又促进管理者、教师、幼儿的共同成长,还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浅谈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幼儿教育对人的终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被视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幼儿的终身学习发展,因此,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幼儿教育的对象基本上以幼儿为主,幼儿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应用方法策略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各项的教学活动中。但是对于游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游戏合理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许多幼儿教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只是将游戏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用游戏来操控、控制幼儿,游戏的最终目的只是促进幼儿掌握知识与技能,没有顾及到幼儿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游戏只是流域表面现象,实质上仍然是传授知识,游戏呈现形式化的特点。因此,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游戏的重要性有一个准确的认知,促进幼儿教学与游戏教育的有效融合,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将游戏合理的融入到幼儿教学中来。 一、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将游戏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使游戏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观察幼儿的游戏组织形式与游戏内容,然后将教学内容赋予到这些游戏中来,幼儿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幼儿园需要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幼儿自主游戏,自发创造一些游戏活动,而不是将幼儿局限在一定空间内,依据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游戏,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基本活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贯彻活动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在本质上是要与幼儿的一天的全部活动结合起来。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的基本活动包括教学活动、交际活动、生理活动与游戏活动,这也是幼儿教学教育的基本环节与内容,将幼儿教育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就是将幼儿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幼儿园教学中的游戏活动,需要促进儿童的天性释放以及提升儿童的创造性能力,使儿童在游戏中的潜意识状态下接受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游戏活动,需要将游戏作为幼儿的节本教学内容之一,将游戏活动纳入到幼儿的教育体系中来。 二、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上的途径是常规教学,即在班级中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将游戏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的辅助的手段。例如,在幼儿的识字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认识“5”以内的数字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个小小的游戏,可以设计利用工具设计一个台阶,包括“5”以内各个数字的组成,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爬的快,爬的高,学生在游戏中逐渐的认识数字极其组成形式。另外,在学习一些礼仪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编程顺口溜、儿歌等形式,有助于儿童记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游戏活动,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符合幼儿的身心特征。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的完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营造生动活泼、轻松自由、适合儿童学习的学习环境与教育氛围,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游戏教学融入到常规教学中来,有利于克服幼儿教学的成人化与社会化,有利于加强教学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学形式的逐渐优化。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需要将幼儿教育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有机的结合,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不断提高。 三、在幼儿教学中要具有游戏精神。 游戏是一种活动,但在精神上更具有重要意义。游戏变现出精神领域的趋向,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活动,更是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每个孩子无时不刻的不存在游戏精神,例如,幼儿在做手工的时候,会一边做一边的哼着一些歌曲,这些歌曲只有他自己才能听明白。一个孩子在帮助妈妈摆鞋子的时候,会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都是根据其自身的想象力与和创造力进行的。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在劳动,而是在游戏。在幼儿时期,游戏精神无时无刻不呈现在幼儿的生活中。从根本上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教育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是游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教学的支撑。将游戏精神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快乐的愉悦的载体。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全面的保护幼儿的游戏精神,促进幼儿的天性释放,引导幼儿释放内心的情感,不要压制幼儿的游戏精神,以成人的模式化与标准化来要求想象力正在发展的幼儿,阻断幼儿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的具体教学中,要观察幼儿在生活中的具体游戏精神,并且将之与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发展, 四、幼儿教师需要全面的关注幼儿的生活。 在幼儿的世界中,教师是神一般的存在,教师是毫无缺点的,教师是最值得依赖与相信的人,所以幼儿会将教师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活动的标杆。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幼儿在游戏的活动中不断观察幼儿、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啥关系,教师要将所有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中。幼儿思维好奇心与想象力都十分丰富,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关注幼儿的生活哦,根据学生的问题创造一些游戏活动,解决学生的问题,丰富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学中应用游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幼儿教师都需要字具体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促进游戏与幼儿教育的合理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量高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舞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用人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的一种视觉表演艺术。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舞蹈教学受到家长的青睐,这将成为幼儿园的一项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幼儿;舞蹈;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如今在幼儿园教授幼儿舞蹈的过程中,老师很容易把着重点放于训练孩子的技能技巧上,忽略了孩子情感的发展。没有给孩子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而通过多年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我发现其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以上两点,结合各种符合孩子特点的教学手段,是能够给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一、引导幼儿在艺术美的滋养中成长 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的知识面和联想虽然不够丰富,但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在听一首音乐时,幼儿往往会做出拍手、点头等动作,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幼儿感知、理解音乐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对幼儿最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教师要多途径地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肢体语言,培养幼儿的舞蹈能力。比如,在欣赏《小鸭的舞》时,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相匹配,跟随音乐内容做相关动作,并从中体验音乐舞蹈所带来的快乐。 二、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能动力 1.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成人化。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在教舞蹈时,教师可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以帮助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态。 在教新舞蹈时,为了避免因舞蹈难学而使幼儿丧失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并遵循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将组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将动作较难的部分分解成局部动作,然后经过局部练习、单一练习,再进行组合练习。在练习中,运动量和动作幅度要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一下子教很多。因为幼儿一旦曲解了教学内容,纠正起来就很困难,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激发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幼儿舞蹈教学一般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即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幼儿必须记住舞蹈的律动、节拍以及流动路线等。这种学习方式效率较低,时常需要教师采用其他手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保证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的延续性。比如,教师让幼儿提出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又如,当幼儿不能表现舞蹈动作或表现不充分时,教师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从而用形体表现出来。 3.激发幼儿学习的领悟力。由于每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已有经验、兴趣爱好、感受方式、领悟力等不同,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舞蹈幼儿的接受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组织舞蹈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尊重每名幼儿的真实想法和接受能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感悟力。同时,教师可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舞蹈教学,引导幼儿把已获得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以提高幼儿对舞蹈的领悟力。比如,在表演舞蹈《飞吧,小蜜蜂》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回想小蜜蜂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蜜蜂飞翔的情境,从而加深幼儿对舞蹈《飞吧,小蜜蜂》的领悟力。 4.激发幼儿学习的创造力。舞蹈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要把握好舞蹈教学形式的主动权。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舞蹈,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创编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舞蹈进行创编,力求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每一名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用多种形式来帮助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 三、采用多种幼儿舞蹈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语言讲解法。在幼儿舞蹈教学当中,教师对动作的语言讲解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如,转手腕这一动作,如果按动作要求讲,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转,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儿学做起来既无兴趣又很费力。但是如果教师告诉幼儿,现在你到果园里抓住了手上的一个大苹果,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那么幼儿就很容易在这美妙的语言讲解中掌握该动作。 2.动作示范法。教师要用准确、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来表演舞蹈作品,促使幼儿对要学习的舞蹈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讲解,面向幼儿做镜面示范。同时,示范动作要优美、准确。 3.动作编排法。在教幼儿舞蹈时,教师可先启发和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和配乐,自己动脑动手编排舞蹈动作,然后再对幼儿编排的舞蹈动作进行改善。这能大大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将自己所学到、看到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并将之组合成为舞蹈。 4.游戏法。即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舞蹈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让幼儿感到舞蹈学习活动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活动。比如,在学习鸭走步时,教师可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去学本领。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探析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支持性效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纲要》中还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机、知识的合理建构,有利于幼儿建立“表象”。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使幼儿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渗透”与“融合”,使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教师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情境创设的积极效应。 一、创设物质环境,丰富幼儿认知内容 所谓物质环境,是指提供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布置,向幼儿传递与学习活动有关的教育信息。如在科学活动“恐龙”中,布置一个恐龙图片展。幼儿在恐龙的世界里,已有的认知经验被调动。此时,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这些图像,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幼儿面前,使他们在直观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外形各异的恐龙,不仅解决了语言描述的难点,还渗透了观察、发现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以小班音乐活动“蝴蝶找花”片段为例:活动室里摆满了很多“花”,创设了一个大花园。 师:(组织幼儿进入场景)小蝴蝶们,我们要到大花园里去采花粉了,你们看看这里的花多美呀。“ 幼儿扮演小蝴蝶开心地飞进“花园”里。 师:你们每人找一朵花,看看、闻闻,向小花问好,最后摆一个最美的姿势。 幼儿挑选自己喜爱的花,又是问好,又是欣赏,每人都摆出了与众不同的姿势…… 该活动片段创设了“花园”这一特定物质情境,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内容所描述的优美画面。物质环境的创设,不仅使幼儿身临其境,多感官、多方位地感知场景,引发幼儿自主联想和创造性表现,为他们理解音乐、大胆表演积累了丰富的直觉经验,幼儿乐在其中,学有所获。 二、以“言”入境,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诱导对于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样起到了支持性效应。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按照预定发展目标,引领幼儿联想和参与,增强了他们倾听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要想通过语言创设情境来发挥支持性效应,教师的言语必须逻辑严密,简要易懂,更要富有生动感染性,加上优美、有趣的肢体语言的配合,更能锦上添花,唤起幼儿情绪的共鸣。 以大班美术活动《面包师》中的片段为例: 师打扮成面包师的模样:大家好,我是面包师小杨,我做的面包和蛋糕可好吃了,今天要来选徒弟和我一起开一个面包屋。请问,你们都吃过什么面包? (幼儿纷纷举起小手,情绪高涨。) 幼:我吃过圆形夹心面包,上面还有很多芝麻。 师:那你能画出来给我看看吗? 幼:能!(很快,范画纸上出现了一个面包。) 幼:我吃过像毛毛虫一样的长面包,里面有椰丝。(说完,在范画纸上画出了一个“毛毛虫”面包。) 幼:我最爱吃奶油大蛋糕,上面有各种水果,还有巧克力棒。 师:这么多好吃的面包和蛋糕都是我们面包师做的,你们想做吗? 幼:想! 师:现在我们的面包屋就开张喽!请你们设计好面包蛋糕,“烤”好后放到货架上,我会挑最好吃的品尝的。 该活动片段,教师用语言创设了一个“面包师”的角色情境,激发了幼儿创作欲望,把原本较为单调的绘画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仿佛是在玩“制作面包”的角色游戏。这是一种快乐学习,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师幼互动更加紧密。 三、突出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3~6岁的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 (一)适合小班幼儿的行动性情境 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依赖行动,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多以物质环境调动幼儿参与意识,在活动的情境中开展教学,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如小班主题活动“车”中,把活动室布置成马路,张贴很多车子图片,布置汽车玩具展。教师扮演警察,幼儿选自己喜欢的车“开起来”,并说出汽车名称、用途。在马路上,要看红绿灯行驶,行人走斑马线,如有违规,警察将停止车辆行人通行。在这样的模拟世界里,情境的创设是立体、真实、全方位的,幼儿的学习在行动中开展,教师的指导伴随游戏的始终。 (二)适合中班幼儿的游戏实践情境 4~5岁的中班幼儿特别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状态,能积极探索,善于在实践活动中思考、想象。以中班讲述活动“我的玩具”中的片段为例: 师:这是什么玩具?可以怎么玩? 幼:这个玩具叫“鸭妈妈生蛋”,打开开关就边走边生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幼:我没看过鸭子生蛋,玩了这个玩具我就知道鸭妈妈怎样生蛋了。蛋还可以拿出来玩。 师:说得真好。我都想买一个了。如果你来当玩具店的售货员,你怎么向顾客介绍。 幼:你好!这个玩具叫“鸭妈妈生蛋”,它能真的生出蛋来,你要是没看过鸭子生蛋,买了这个就能看到。里面的蛋可以拿出来当娃娃家的食品呢。你一定会喜欢的。 这一活动片段侧重教师的启发性语言来创设“卖玩具”的特定情境。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幼儿有序地、逐步深入地讲述,游戏化的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描述和表达的机会,较好地发挥了语言情境的支持性效应。 (三)适合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情境 随着大班幼儿认知经验的不断丰富,掌握的本领越来越多,他们渴望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想获取更多知识。因此,应创设一个能引发思考,具有挑战性,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的情境。如他们自己收集的资料展;富于想象的模拟游戏;激发竞争的比赛氛围;有悬念的问题情境等。下面以大班社会活动《小鸟―我们的朋友》片段为例加以阐述: 师:你们课前都开展了关于鸟类的调查活动,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手拿自己收集的资料,很有条理地介绍着。 (相互交流中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氛围,这也是一场比比谁的介绍好的竞赛。) 师:大家介绍得很好,把你们的资料投放到科学区和主题墙上吧。 (资料展和主题墙营造了“鸟世界”)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小鸟和它的妈妈》的故事。 幼儿认真地倾听着。 (故事营造的是能激发情感体验的语言环境) 师:小鸟为什么受伤?它妈妈做了什么?小鸟喜欢鸟笼吗?获得自由后,小鸟和妈妈怎样? (幼儿被这些问题引领着,讨论中保护小鸟的情感被激发,呈现出关爱的人文环境。) 该活动片段侧重问题情境和自主学习情境。幼儿在问题引领下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主动发展,丰富了知识经验,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支持性效应。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语言情境,都不是完全孤立的,应该根据教学主题、幼儿的学习规律及年龄特点灵活设计。值得深思的是: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备探究精神和指导智慧。在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还将继续。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谈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 摘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构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今不少独生子女的性格中有许多消极的东西,如自私、娇气、任性、不合群、缺乏同情心、独立生活才能差等,这些不良的个性一旦固定下来,再想去改动它,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们必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停止教育,培育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要素,在很大水平上能左右人的终身,包括才气的积聚、才干的增长和才干的发挥。 关键词:个性品质;社会化;心理素质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构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环境和气氛 “孟母三迁”的故事通知我们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学的研讨也标明,个体的品质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在与四周其别人互相交往的过程中逐步构成和开展起来的。品德的发作需求具备两个最根本的条件:一个是交往的社会性,另一个是自我认识的产生。幼儿到一岁多,开端学会一些简单的言语,从成人那儿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开端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原则,如晓得打人骂人不好,独占玩具不好,不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不好等。随着与成人交往的不时增加,幼儿从成人那里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道德观念,开端能盲目按成人请求去做。创设有利于幼儿构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环境要留意两个问题:一是约束和禁令相对要少。金科玉律,不只约束孩子的手脚,也会约束孩子的头脑,这样不许,那样不行,你必需如何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天长日久孩子们只能循规蹈矩、战战兢兢、思想凝滞,有碍于智力的正常开展。关于幼儿来说,权威主要来自成人,假如成人过多下令管束,一味地请求幼儿服从,幼儿只能被动地承受,消极地顺应,幼儿就会习气于听命别人,依附别人,构成自卑无主意的心态,这就不利于幼儿个性品质良好地开展。二是创设开放式的环境。用丰厚多彩的、富有启示性的教育手腕,积极诱导幼儿勇于去想、去说、去做。这种开放式教育环境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思想才能,养成动脑、动口、入手的好习气。父母和教员要给孩子提供显现本人才干的时机。 二、展开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场所,它所展开的各种教育活动关于幼儿构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至关重要。首先,凭仗言语文学的方式对幼儿停止道德行为教育。普通幼儿园常用儿歌、谜语、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言语教学,向幼儿解说粗浅易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原则,从而进步幼儿的道德认识。 其次,经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艺术范畴活动,丰厚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减少消极情感惰力。音乐、美术等活动对幼儿来讲是自我表现的方式,也是调理心情的手腕。我们素日常看到一些孩子喜欢用粉笔在地上画,有时拿起笔来在本上,以至在白墙上“涂鸦”。关于这种现象,大人不能责骂%应积极引导、启示,给他们买“简笔画”,开展其对绘画自身的兴味。有条件的还可组织绘画小组,停止正轨锻炼。在体育活动方面,家长和教师最好能和孩子们一同玩游戏、一同玩滑雪、滚雪球、做雪人、一同骑车、一同打球等等。这些活动不但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安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构成悲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个性品质。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艺术范畴活动中笑起来,最好让你的家庭充溢笑声,充溢欢乐。第三,为了让孩子们能对付现今社会的应战,家长常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控制孩子的时间。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求带着童真的想象力纵情地游玩,需求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做网和蚂蚁搬家。让孩子依照童趣去探究世界,让他们有时间享用不受限制的快乐。 三、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协助幼儿取得自自信心、克制自卑感、维护自尊心 悲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是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中心。家长和教员要坚持正面教育,应用幼儿好学向上的积极要素去克制其消极要素。看待常做错事的孩子更应多褒扬少批判,维护他们自尊、自爱、自信之心。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控制了一种技艺的时分,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好,要详细指出他们胜利的细节之处,好在什么地方。幼儿对本人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的认识,反映了他们评价本身才能的价值。他们常常依据家长、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本人,有时也依据本人在生活中某件事胜利与否来认识本人。这种别人对幼儿的认识和评价,没有一个科学的尺度,常常有误差。而不恰当的自我认识,过高或过低,都影响幼儿的态度、信心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自我评价,这就需求协助幼儿调整认识评价本身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心强,感情也比拟脆弱,动不动发脾气,动不动哭,缺乏接受公开批判的才能,所以教师批判这种孩子时要谨慎,要留意批判方式和幼儿的承受才能。有个别教师采取孤立的办法,很容易使幼儿产生抵触心理,教育效果反而不好。有的幼儿有着激烈的自卑感,缺乏自自信心,对本人的评价,请求过低,做事思前想后、畏畏缩缩。关于这些孩子,要采取多鼓舞、多褒扬的办法,协助他们克制畏难心情,树立自自信心。每当胜利的完成某种事情,哪怕是获得点小的进步,教员和家长都要及时予以鼓舞,让孩子感到本人是能行的,这有助于构成他们良好的自我感受。 四、科学教育是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保证 幼儿经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互相作用取得的理性认识必需上升到理性去认识,这就必需停止科学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起幼儿的认识兴味和探求愿望。杜威曾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求的本能,探究是儿童的本能激动,猎奇、好问、好探求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性。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扶植幼儿对四周事物和现象,及其互相关系的猎奇心、认识兴味和探求愿望。这也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所在。教员要尽量发明条件让幼儿参与探求活动,亲身阅历真实的研讨过程,真正地学科学、做科学。不时地用手操作,动脑考虑,取得丰厚的科学学问和经历,再运用已知的学问对未知的事物停止察看、剖析、比拟取得新的学问。在活动中,幼儿象蜜蜂采蜜一样勤劳地探究,从中取得丰厚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妙的惊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观赏,那种亲身入手操作、探究取得满足和胜利的喜悦,关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开展和构成都起到促进作用。科学教育还应亲密联络幼儿的实践生活停止,应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会使幼儿发现和感遭到四周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四周世界提供了取得直接概念的前提和可能。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使幼儿感到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这种生成系列要不时地深化,教员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呈现的探求兴味和关注的事物,积极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渐接近科学概念。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幼儿园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 【摘要】幼稚园首要关注的是儿童的健康。健康教育在整个幼儿园的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重中之重。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里面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很迅速,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会形成自身的安全感和乐观态度。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强健,动作协调,生活习惯良好以及拥有基本生活能力,这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应当具有的特征。在本文中,将阐述了幼儿的健康教育问题,以及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园、教学模式 一、前言 在幼儿园里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但对儿童幼儿时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还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长期的影响。但是,目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只是注重口号的宣传,而实践中却并没有落实,缺乏真正的关注。因此,切实改善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践,对促进广大幼儿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里面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很迅速,同时,儿童在这一时期会形成自身的安全感和乐观态度,一个健康的儿童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强健,动作协调,生活习惯良好以及拥有基本生活能力的。本文谈及到关于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对所采用的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有助于幼儿园在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有效指导这个领域的课程实践,同时有利于幼儿园教育者在工作中的改进,切实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儿童的健康教育应当是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儿童不仅有健康知识、健康的态度,还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模式,这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家庭与社会机构的联合是主力,其课程包括了营养、运动与生活三个方面,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是背景,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是目标。 1.健康教育的课程:幼儿营养教育、幼儿生活教育、幼儿运动教育 首先,营养教育课程不仅通过营养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幼儿身体健康地成长,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促进身体器官和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而且在营养课程中,幼儿正确认识食物的特征、名称,懂得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文明的饮食礼仪、动手烹饪的兴趣。 然后,生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生活、自主快乐生活,还包括幼儿人际交往的生活,文明友爱自己的同学、朋友、家人和社会其他的人。 最后,运动教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自身的人,运动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空间的人,运动可以有利于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加强了幼儿的意志;社会世界的人,运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从而体会友好文明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快乐。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幼儿健康教育环境: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幼儿园通过设施条件的创设,形成必要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交互的能力发展。特色课程的开设,有了相应的幼儿活动场所与设施,可以更能发挥特色课程的作用。例如,在教室里面,有了这个特定的场所,在它的地板上、护墙上可以做一系列的设置,做这些设置的材料各种各样,硬软不同,光滑度不同,功能用途也不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他们在集体活动之外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现代保育、教育环境的创设的出发点在于整体性,必须怀着整体的意识,在幼儿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落实,既要考虑到群体,也要考虑幼儿个体的特殊性。 三、幼儿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的效果评价 1.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方面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心理行为方面的评定,是以Achenbach儿童量表为标准,把幼儿的社会行为、个性情绪、习惯偏差等等各方面特征一一进行记录。通过记录,可以看到,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幼儿独立性差、食欲不好、容易哭、发脾气等等的心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健康教育可以降低这些问题的偏差检出率。 2.幼儿生理发育和运动能力方面 在幼儿园内开展了感觉统合游戏,运用康奈尔量表来进行观察,对幼儿的生长发育、运动能力、注意力、感觉统合能力进行测量评定。通过评定结果,可以知道,感觉统合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肺活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幼儿运动机能的上肢力量与协调,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3.运动课程对幼儿健康的影响方面 通过运动课程,幼儿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有序的锻炼,身高体重达标率上升,更有家长反映,运动课程促进了幼儿的生理发育,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提高了身体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某些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等,有着积极的预防和锻炼作用,使得幼儿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人与人的交往,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开展适当的运动项目,帮助了幼儿对时间、空间、运动知觉、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提高,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成为大众的生活重点,儿童的健康更是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通过健康教育,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健康教育顺应了现今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在今后人才竞争社会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顺应着世界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纲要》颁布十年之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2012年已经出台,在这两个学前教育的高级文件里,明确表明了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中,提及了幼儿健康教育的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对模式里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效果评价。但是,我们需要继续对幼儿健康教育领域的实施状况深入研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浅谈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价值 摘要:源远流长的民间体育游戏,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它具有形式简单、取材方便、灵活多变、娱乐性与竞争性强等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浓厚兴趣,满足幼儿好说、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等心理特点。 关键词:民间游戏;价值 1.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民间游戏有助于儿童身体的发展。民间游戏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如今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所以很多孩子常常躲在家里,足不出户看电视,玩各种各样的电动玩具,这样就失去了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户外锻炼的机会。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不小心就会感冒发烧。而民间游戏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有很多一部分是练习跑、跳、平衡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发育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能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体质。例如:踩高跷、编花篮(三人以上单脚勾搭在一起跳)训练了幼儿的平衡能力;跳房子、踢毽子的游戏不仅发展了幼儿跳的能力,而且还巩固了幼儿数数的概念;玩“斗鸡”练习幼儿单脚跳动的对抗能力等。在游戏中,孩子们情绪旺盛,乐而不厌,不仅能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还能使孩子们心情愉快。 2.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把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民间儿童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名儿童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摇船(2人)、拉锯扯据(2人)、切西瓜(集体游戏)、捉迷藏(集体游戏)等。在游戏中,儿童之间的言语交往随时进行,它促进了幼儿对社会性语言的运用。幼儿也可以从中满足合群的需要,便于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 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过程更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模仿、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学会共同遵守游戏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了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发展其交往能力。 3.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及意志品质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我们不难发现民间体育游戏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意志品质。 民间游戏也带有竞争性,当孩子在游戏中获胜,则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在游戏中,孩子也会面临失败,这会使幼儿产生挫折感,但有趣的民间游戏又吸引着幼儿,使他们能忍受遇到的挫折,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通过失败的挫折与考验,他们可以从小培养正确勇敢对待失败的顽强意志。 比如在玩《推小车》的游戏时,许多幼儿刚开始不会蹲着往前走,而且重心要向后,由后面推车人扶着使其不倒下才能推着前进。许多幼儿学不会,这使他们产生了挫折感,但有趣的游戏又吸引着他们,使他们能忍受遇到的挫折,在一次次的尝试实践中,逐渐掌握方法,克服自身的弱点,能继续积极参加游戏,对于个别幼儿适当给予帮助,或者和他们一起游戏,能激发他们游戏兴趣。 二、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价值 1.有利于“勤俭办园”。目前,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勤俭办园仍然是十分需要的。而幼儿民间游戏灵活、自由空间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玩具材料也简单,可以发动园本教师以及家长资源自制玩具。 2.有助于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指幼儿从来园到离园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体锻、学习、游戏、进餐、午睡、离园等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对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求知欲,萌发幼儿情趣,促进其社会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一日活动中,怎样按各环节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呢? 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有运动量较大的,也有比较安静的可供教师选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的民间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了》《地雷爆炸》等。在户外小型分散活动中,一般可以安排一些活动量适宜,或可以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精神的民间游戏,如《拉锯扯据》《炒黄豆》《摇船》等。 3.促进融洽的亲子关系。现在的父母大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也不知道陪孩子玩些什么游戏。当孩子在家里经常要求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时,家长们就会说:“爸爸妈妈上班上得累了,你自己拿个玩具去玩吧。”这时候,孩子们只好默默地独自玩耍。 而当孩子们把在幼儿园学到的民间游戏带到家中玩耍时,唤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儿时童年的回忆,他们兴奋地告诉孩子:“这个游戏,我们小时候就玩过。”于是,家长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起来。民间游戏可以轻松地、近距离地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在拥有共同语言与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共同活动,升华亲子感情。而此时,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游戏中,无形中,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玩教具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摘要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而且还需要运用相应的玩教具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玩教具作为幼儿学习的辅助工具,它起到的是辅助和中介作用,发挥玩具的教育性能,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 玩具 使用原则 教学活动 促进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还需要运用相应的玩教具来辅助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玩教具并非东西越多,效果越好,物品越精美越吸引幼儿。因为作为幼儿学习的辅助工具,它起到的是辅助和中介作用,如何恰当地使用玩教具来促进教学呢?下面我就以花形圆片这种玩具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教育对象,选择教育方式 根据幼儿思维直觉行动性的特点及爱游戏、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数学活动更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来进行。通过选择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玩具作为探索活动的教具,发挥玩具的教育性能,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点、计数、匹配、排序等数学操作能力。 二、在教学中使用玩教具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要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来设定玩教具,明确目标、内容合理安排玩教具。即要考虑玩教具在哪些环节来使用,又要兼顾是否切实有效。例如:一位教师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导言部分出示了一个角色玩偶,她告诉幼儿今天请了一位“小客人”,可是她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没有丝毫联系到这位“客人”,就仿佛“客人”从未来过。有的幼儿看看教师,又看看“客人”,表情很疑惑。既然这类玩教具与活动无关,就不要出示。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很多的玩教具,从多媒体课件到玩偶、操作卡片、头饰,活动过程中让幼儿目不暇接。活动中幼儿玩了个不亦乐乎,可是对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情感的培养却未见成效。 三、借助玩具展开想象,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数学知识更具体、更形象,便于幼儿接受。例如有一节在开展“十以内数实际意义”的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花形圆片,让每个幼儿取出十个花形圆片摆在自己的桌子上,让幼儿把这些花形圆片想象成生活中任何一种东西,例如十朵小花、十棵树、十面小旗等等。幼儿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要说出自己把它们当作了什么东西,并反复把它们想象成不同的事物,让幼儿充分理解了“数字10”的实际意义。因此,借助幼儿的玩具,提高了幼儿的计数、点数能力。 四、同一种玩具在不同的数学课堂上会发挥不同的效果 有人认为在课堂上,一种玩具不能反复使用,否则会降低孩子的趣味性。我认为:在不同的课堂上,出示同一种玩具,教师只需要提前设置一种情境,或者提前讲述一种情节,先把幼儿引入其中,玩具再以想象后的角色出现,幼儿兴趣依然不会削减。例如:花形圆片在“规律排序”课堂上以小花、小太阳、小饼干形象的让幼儿对它们进行过规律排序,幼儿非常喜欢,乐于动手操作,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花形圆片在“按数取物”课堂上,我说成是给幼儿带来的好多“水果”,他们见到花形圆片就真的像见到一堆水果一样,一个个还拍手叫好呢!我说出数字,他们就取出相应量的“水果”,又动手点数老师发给自己多少“水果”,花形圆片又变成了好多事物,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分析力,又提高了幼儿的点数能力。所以,我们要让同一种的玩具在不同的课堂上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同样如此。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使之产生亲近感。更具体生动,诱发幼儿内在潜能,使幼儿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为此,我经常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和他们所熟悉的玩具实物组织数学教学,使幼儿能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是他们的“第一本书”。它以其生动的形象、色彩和声响,吸引幼儿,能激发儿童动手、动脑及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积极性。作为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所熟悉的玩具实物组织教学教学,使幼儿能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充分发挥玩具的教育性能,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如何利用大自然改善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 丰富奇妙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环境和材料,在创作做活动中让幼儿亲身实践,认识社会和自然,在自然中展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并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广泛利用大自然,有效的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教学环境。 一、大自然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一)大自然能为农村幼儿园提供非常好的活动环境 自然生气勃勃,变化万千,充满魅力,是幼儿欢乐之源,智慧之源,能力之源。 农村有宽阔平坦的场地,周围密布草垛秸秆。冬天挡风,春天向阳,是幼儿做游戏、捉迷藏、堆雪人的好场所。孩子们在场院里能感知到一年四季的变化:寒风刺骨、春风拂面、夏天炎热、秋风送爽,能看到风,听到风,因而他们就做风车,掷纸飞机,粗浅的认识风向、风力的概念,学会了感知方法,发展了感知能力。 农村有美丽的河流池糖,组织孩子们在水边看鸭鹅戏水,青蛙游泳,是多么快乐。夏天能够玩水,放纸船,抛水漂,投十块,实验物体沉浮。冬天组织孩子们溜冰、抽陀螺、做冰上游戏。下雪后组织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看雪景、观察雪的形状。从而了解水、冰、雪的特征和它们形成的原因。 (二)大自然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了非常好的活动材料 每粒种子、每片树叶、每根草茎、都有天然的美色。或色泽艳丽,如红、绿、黄、白、黑各色豆粒,五颜六色且光泽耀人;或明暗有别,变化无穷,如一片树叶,春草绿、夏翠绿、秋金黄。引导孩子们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接触如此美丽的色彩那时多么惬意!组织孩子们动手采集,精心安排使用这些材料,又是多么迷人! 农村多种多样的树木、植物的种子、草穗等都有自己的奇特的造型。我们抓一把花生,引导孩子观察,不难发现它们正如千人千面,一颗一个模样:胖的、瘦的、鼓的、直的、弯的、圆的、扁的,各不相同。你在看植物叶子,长的、圆的,还有很多只能意会不能描述的形态。真可谓千姿百态,各有特色。他们又能拼摆、组合成很多图案,甚至一片叶子、一颗种子就是一个动物,一个人物形象。 系统地观察物态,就能使孩子们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使感知的敏锐性,观察的顺序性、完整性,思维的抽象性有机的统一起来。 二、充分利用大自然,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大自然是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场所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深为幼儿喜爱。农民的播种、管理、收获,孩子们都愿意模仿,老师组织他们做这些内容的角色游戏,去反映社会的所见所闻,去和同伴交往。在具体活动中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动作、智慧、能力,使好奇心和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 2、结构游戏:自然界为幼儿准备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结构材料,他们随心所欲地将自然物品进行摆拼、构造,手脚并用,忙的不亦乐乎:用泥巴建房屋,用条子、秸秆编篱笆,是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来表现作品内容的游戏。幼儿可用自然材料做成表演游戏的道具,形象有趣。玉米芯线既可做头发又可做胡须。野花野草可以做头饰。幼儿看到田里的萝卜就想到“拔萝卜”的故事。自然界可随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充当游戏中的各种替代物,使表演有声有色,更加形象、逼真。 (二)幼儿在自然物造型活动中,能力会得到较快地发展 农村自然材料为幼儿的粘贴、拼摆、编结、塑造等活动提供了条件,也为幼儿表现能力创造了机会。实物操作是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实物操作也是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孩子们手中的一团泥巴,可拉长,可团圆。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体积守恒的概念。在这种活动中,孩子完全有自由表达和主动创造的机会,在玩中领悟了自然物的特征,学会了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广泛的利用自然物的前提是广泛的联想,正如孩子们 对着一朵朵白云,一会儿说像狗,一会儿说像马,像大象。七分像孩子们说像,三分像孩子们也说像。这种联想、遐想、幻想,能碰撞迸发出智慧火花,把思维、想象当成现实,促进了思维、想象的发展。 (三)幼儿在利用自然物造型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以自然材料为主的制作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积极运用感官,进行实物操作。制作的像与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物体的形象是最大的乐趣,是求知的开始,有了兴趣就有跃跃欲试的学习热情;就会对问题思考;就会自觉行动;就会把活动作为欢乐的游戏;就会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性得到了满足,促进了理智感的发展。用这样美的材料进行这样美的活动,做出了这样美的作品,发展了他们充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机会。爱大自然,爱幼儿园,爱家乡的情感会油然而生。反过来,这种感情又使这种活动过程处于更积极的状态之中。 三、自然材料能美化幼儿的活动环境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是幼儿园工作地重要内容。环境布置应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基调应是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向上的,色调应是美的、多彩的、明快的。而用自然材料,尤其是用师幼作品来布置活动室就能达到上述要求。室内墙壁布置可随着季节变化进行装饰,突出季节的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自然角可进行各种植物、作物的发芽试验,让孩子在亲自操作中了解种子发芽与温度、水分、阳光的关系。还可以在活动室的角落里养一些当地生命力很强的泥鳅、鸟雀、蝌蚪等等,以便让孩子们掌握生物生长条件,探索生物生长规律,发现研究新的问题,使活动室充满欢乐、充满乐趣、充满生气。 总之,让农村的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充分利用大自然,使幼儿园充满生机和希望。愿这种活动形式在广大农村幼儿园里深入开展,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单位:建湖县恒济实验幼儿园 江苏】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 摘要: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既琐碎又复杂。教育教学工作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内容,“科研兴园”,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管理;策略 在管理的实践中,我园尝试了以下教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一、明确教科研任务 首先组织全园教师学习、领悟《新纲要》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其次,针对幼儿园的实际,尤其是针对存在的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边实践边研究,使教研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这是教研工作的一项重点。如:近几年,幼儿园的区角的布置及利用一直没有抓好,搞了几年总是一个样,利用率不高,近乎摆设。针对这种情况,今年选择了对区角活动研究的课题,让教师们去探索区角的分类,每个角布置些什么,哪些材料的使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的,怎样指导区角的活动等,并归纳出相应的经验或认识。最后,组织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深入于实践之中,是教师们的优势,那么如何使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呢?这就要组织教师们进行深入系统地总结,边总结边研讨,相互促进,这种总结也是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审视。在总结中,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寻找出一些工作规律,以便更好地工作。 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 1、每一位教师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要求也就各有侧重点。对于新教师主要进行反复的“关键程序”训练,包括学习制订阶段计划;坚持对每次的研究活动进行观察与评价,写好观察分析记录;坚持与幼儿进行个别的正面交谈。对熟练教师,我们则要求进行“反思性”的实践与总结:学习撰写设计报告、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坚持用科研的眼光和行动开展研究活动,并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作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能带领新教师共同解决研究活动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2、学会“学”。“学”,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讲座、观摩等活动,开阔教师眼界,更好地把教科研工作引向深入。学习带来了大提高,教师们对教育理论学习更加关注了,自觉性更高了。有的教师反映,学与不学确实不一样,过去,自己总是停留在经验主义,对被人的创新做法或者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不重视、不以为然。如今,不少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购买教育理论著作,订阅教育理论刊物,并不定期地进行摘抄工作,还认真地写下学习体会,整个幼儿园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明显增强。 3、学会“问”。“问”,能使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为此,我园开展了“每月一问”的活动,要求教师针对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进行提问,园部再以年级组和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分析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4、学会“说” 。“说”,能使教师们积累经验、相互学习。首先,我们特地安排了“每周一说”的活动,组织教师说一说一周来的研究心得,聊一聊研究过程中幼儿的具体表现和自己的指导方法。其次,我们还安排了解决“每月一问”的小组讨论活动,由各组长带领教师们先详细地分析问题,再各抒己见,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种讨论活动中,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参与,理清自己的思路,将其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这两项活动即提高了教师们的表达能力,又实现了经验分享,利用集体的智慧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刚开始,不少教师由于习惯于领导在检查、督导中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的传统流程,而不知该如何提问,写上来的问题往往大而空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后来经过指导,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研究工作,更细致地观察、研究幼儿的活动反应,并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提出质疑、发现问题,久而久之,教师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了。 三、重视保育保健工作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是既要研究教育,也要重视保育。 1、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差,每天的吃、喝、拉、撒、衣、学、住、行,事无巨细,要做好保育保健工作,教师应该“奉献一颗爱心,做好三个‘保’字”。“奉献一颗爱心”就是把自己的爱献给幼教事业,献给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有一颗博大的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也不能成为教育”。“做好三个‘保’字”,即保卫生,保安全,保好习。保卫生就是对教室和玩具要及时进行消毒,做好进食前后的清洁工作;保安全,就是当发现幼儿带有弹子等危险物品时,即劝其拿出,让家长带回或代为保管,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妥善处理;保好习,就是要求幼儿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进餐习惯,午睡习惯,言行习惯。 2. 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集体保育秩序,创设并营造集体氛围,发挥幼儿群体或集体的影响力,同时尽可能多为幼儿提供伙伴间交往,共同活动和游戏的机会,发挥幼儿伙伴之间相互激励促进作用。而且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它给予幼儿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物质氛围给幼儿以刺激和印象是具体的,而良好的物质氛围是以安全为前提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精神氛围对幼儿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教师之间的亲善和睦,敬业爱园,同情助人,便给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多年的幼儿园管理经验告诉我,教育教学的管理是智慧的管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有思想、有眼力、有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并联系于实际,搞好教育教学,办有特色的幼儿园,才能让幼儿园跟上时代的步伐。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个人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突破时空限制,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为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已成为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给实现优质幼儿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怎样把信息技术融入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教学服务,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作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幼儿教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效果逼真等特点,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巩固知识,培养幼儿的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让幼儿教育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身心愉快、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是幼儿教育中最为直观、形象和生动的传授工具。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儿童的发展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紧密相联。基于这一点,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素材光碟等,想方设法布置一个与幼儿年龄特征相适宜的小环境,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我在幼儿活动室里创设了《动物王国》和《植物世界》等,让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同时我会结合生活实际,捕捉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科学信息,在活动室里创设环境,让幼儿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生活气息和科学气息。在课余时间,我从互联网上收集各种资料、图片,为幼儿们创设了他们感兴趣的墙饰和活动角。我对活动室进行了分类,一类是教师资源,一类是幼儿资源。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有效地启迪了幼儿的智慧。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爱因期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活动都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孩子的成长。因此不管组织什么活动,我都会采用一些游戏化的形式来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多媒体中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画面精彩、生动有趣,更能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能使一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孩子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幼儿来说,在活动之前先调动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学习活动将会事半功倍。传统的幼儿课堂教学,主要靠简单的挂图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溶合,活动之前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等,则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象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新颖巧妙地导引出学习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祖国是个大花园》时,我先让幼儿观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从壮丽山河到奇花异草,让他们了解祖国的美丽,从而感受到大花园般的祖国,无形当中对幼儿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为下面的学习和活动作了良好的辅垫。在科学活动《旋转》中,我尝试运用课件设计,选用活泼有趣的动画情景,配上动感的画面和音乐,制作出生动活泼,色彩鲜明的动画,孩子们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认真看着,留心听着,唯恐看漏了,孩子们一直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学得轻松愉快,没有厌倦反应,活动气氛活跃,效果非常理想。因此,教学中利用动画情景,可以让幼儿在视觉、听觉上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拓展情感深度,有效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现有的幼儿园《科学启蒙》教材是依据《小学自然常识》教材编制的。这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离现实、离这个时代较远的信息,幼儿对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去看去听。由于受到教材编写的限制,具有时代气息的一些科学内容没有在教材中很好地反映出来。幼儿园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对动画特别感兴趣,我就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让静态的教材“活”起来,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等)就可以有效地突破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给幼儿一个直观的表象,让他们学起来感觉更轻松,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例如:在教学《海洋食物链》这一课时,教学的的重点和难点应是食物链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意义。许多幼儿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螃蟹吃小虫子,小虫子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腐烂的死鱼有了直观的初步的了解。有的幼儿还提出:这些海洋生物好残忍,整天你吃我,我吃它的,要是海洋里没有那么多的大鲨鱼该有多好!我笑着反问他们:如果没有大鲨鱼,食物链就会断掉,这样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许多幼儿都说,这样可好了,小鱼们都安全了,他们再也没有危险了。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示了一个动画课件演示给他们看,食物链断了以后,海洋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幼儿睁大了眼睛,原来自然界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么简单,吃惊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音乐渲染下的多媒体画面中,孩子们彻底地明白了。这时孩子们又不由自主地说道:大鲨鱼你回来吧,海洋中需要你。最后我顺势说道:大鲨鱼它虽然凶猛,但它作为整个海洋世界中的一个部分,不可缺少,如果少了他们,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不光是鲨鱼,其它的生物也是一样。这些生物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海洋动物完整的食物链。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中,幼儿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 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从小就培养幼儿科学的态度、创造性的思维以及科学探索精神。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开展丰富的科学小观察、小制作和小实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从小就爱科学和学科学。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让他们从小就科学地分析和思考问题,进而用科学的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园的科学启蒙教育,既要适合幼儿的原有认知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进行教学,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例如: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学后,让幼儿玩计算机 “小小探索者”的小游戏,这个游戏软件包含了幼儿科学、语言、数学、音乐等多个不同领域的内容,如游戏“小蚂蚁吃糖豆”让幼儿在娱乐中分清东南西北。再如:幼儿在玩“做小虫”的游戏时,能够大胆地想像,给自己最喜爱的“小虫子”,设计制作出不同数目的眼睛、触角、足和尾巴等,这种游戏让幼儿感到十分新鲜,让幼儿的创造性欲望更加强烈,富有挑战性又贴近生活,让幼儿在开心的娱乐中,又增长了见识,发展了智力。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儿童具有直观和形象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更是形象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幼儿教育要突出形象生动和直观有趣的特征。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有趣的图形,悦耳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将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这正吻合了幼儿的认知特点。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学前美术幼儿教育论文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起着艺术启蒙的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艺术审美的牢固基础,在初步拥有一定审美水平之后,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做了有力的准备,并将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及文化修养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之上,可以让儿童大胆的进行涂鸦,不受拘束的尽情绘画,这样的美术作品既能展现幼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从儿童的美术作品之中,可以明显的反应出他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其中可能有大胆、主动,也可能有呆板、懦弱,可能有热情、敏感,也可能有缺乏独立,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对幼儿所表现的积极性格因素加以鼓励,对消极的性格特征予以引导改正,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不应过多的对美术技巧进行规范,在对绘画材料及工具进行简单介绍后,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绘画的方式和绘画内容,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上,更加活跃的表现自己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人类大脑有着独特的构造,左右脑分管着不同的思维行为,其左脑主要分管抽象思维,右脑则负责处理具体形象的信息。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文字的记忆、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属于左脑的掌管范围。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脑负担过大,右脑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开发幼儿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以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大脑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并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协调性。 (三)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行为,所以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它将幼儿的创作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每一名幼儿都有美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的发展,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同时,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帮助幼儿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儿童的绘画是其在有意识的表现所观察的生活的结果。幼儿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喜欢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对那些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主动的去捕捉和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是指其能够对见到的事物进行记忆,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通过回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都是以事物形象作为对象的美术活动,儿童在观察、记忆和描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美术作品,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幼儿对观察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所曾见过,但又不在身边的一些物品,并让其通过美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对其形象记忆的调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其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儿童拥有最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其创造能力的释放开创一条通道。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组合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 (四)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时观察能力与记忆能力的一种发展、延伸和升华。由于对于外部事物没有过多的概念性拘束,儿童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某些成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在儿童眼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绘画等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拥有一个释放这种想象的渠道。幼儿通过绘画将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现,在得到鼓励和认同后,他们能更加积极去发展自己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思想的培养学前美术教育不但包括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虽然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对艺术审美拥有过于理性的审美分析,但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合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并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这也是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三、结语 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幼儿教育素质教育成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多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形式,帮助幼儿通过自身感受来获得对艺术审美的认识。 作者:王艳妮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创新幼儿教育论文 一、坚持顺应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育观念 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发展。要创新幼儿教育,教师必须坚持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一改传统以来教学中的循规蹈矩、理论说教和死板的教学模式,更多坚持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其个体性和独特性。为此,教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学习和贯彻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多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以保护其主动去发现和探索的积极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课堂上对幼儿提出问题时,要鼓励他们能够更多地深入思考,并基于自己的认知和判断,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而对于幼儿多姿多彩的想象和多样化的答案,教师一定要多给予微笑,多给予鼓掌、赞叹和赏识,以便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此外,坚持现代教育下的幼儿教育观念,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更多地注重过程和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不断的探索和反思能够更好地拓宽教师的教学思维,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在自我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更好地担当全面发展的楷模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幼儿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者、授业者,而是要在幼儿教育中担当起幼儿全面发展的楷模和榜样。幼儿教师不仅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而且还要当好幼儿学习的激励者、服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与小学、中学各学科的教师相比较而言,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亦师亦友的作用体现得更为鲜明、真切。幼儿教师要有足够多的耐心、爱心,以给予幼儿更多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要有更强烈的责任心,把幼儿看做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让幼儿就会更加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更多地以教师的要求来发展自己。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幼儿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发现和探索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进入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发挥其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拓展思路、进而解决问题。而在幼儿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教师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给予适时的、适度的指导和点拨,以便幼儿能够拥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亲身体验,形成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讲,自由、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因为幼儿大都在3岁至6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有着认知和了解世界的迫切愿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更需要更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解放幼儿的头脑、手、眼、嘴,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自我思考、自我操作、自我观察和自我表达。教师要给予幼儿这种自由,让其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做自己乐于做的事,并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教学游戏,以便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手创造,以此来激发其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此外,幼儿教育自由、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能够减少对幼儿束缚,让幼儿感觉不到有压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其充满童真的想象、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创新思维的闪光点,这样的教育无疑将有效地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便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幼儿的活泼爱动和强烈的好奇心,也需要幼儿教师能够积极探索最佳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以便在尊重幼儿的同时,引领他们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发展的方向上更进一步。为此,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创新和反思,以便找到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幼儿犯错误。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幼儿可能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他们会有更多表达的冲动。对于幼儿多样的表达,教师要有热情的态度,要在肯定和鼓励其表达勇气和探索的精神的同时,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错误所在。二是要鼓励幼儿多进行创造和想象。幼儿是最敢于幻想的一个群体。也正是幻想才让他们有着不同于小学生、初中生的新奇的看法和见解。这种幻想是进行创造和想象的基础,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幼儿以鼓励,鼓励其大胆地联想、大胆地表现自己。三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进入思考状态,并积极表达自己个性的见解。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引领,无论是思索还是表达,教师都要给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以让他们更多地获取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五、正确进行幼儿课程评价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下的幼儿教育课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通过课程评价回归实践的动态过程。为此,创新幼儿教育,必须注重课程评价的创新,以便让评价更好地起到检测、矫正和反馈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将幼儿作为具有平等人格的学习个体来进行教育,给幼儿提供创造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保证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要注重给学生以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以来幼儿教育中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听课、被灌输知识的狭隘的教学结果评价观念和手段,让幼儿课程评价回归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 六、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幼儿教育在当今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有着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能力的同时,要坚持顺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做好学生全面发展的楷模和榜样,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幼儿课程评价。唯有如此,创新幼儿教育才能切有实效,更好地给幼儿提供创新的机会、条件,培养其自信心,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慧 胡成河 单位:山东省微山县赵庙镇中心幼儿园 山东省微山县赵庙镇一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论文 一、教师不良素质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情感情绪,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很多学校、老师未能对自身的心理障碍有所正确的审视与认知,而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地将不良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孩子们,而后者因自身不成熟,很容易会接受老师传递给他们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日常学习过程中,老师将惧怕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们,并使他们形成类似的惧怕心理。有一则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春天到了,有些年轻的老师带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花朵,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了老师的肩上,眼尖学生马上对老师说:“老师。您肩上有只飞虫!”这是如果老师马上尖叫,并将虫子抖落、踩死,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幼儿对生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好奇,甚至会和小动物们做“游戏”,而老师的这一反应,无疑给孩子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冲击:感觉飞虫是很可怕的东西,从而失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失去对有生命的东西的喜爱,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对昆虫过敏性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就会对老师失去信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动会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示范作用非常的显著。教师在幼儿的心里往往胜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差,总是模仿老师的样子做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习惯于在板书的时候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随手扔在地上,动作干净利落,自认为颇有风度。有一次,几个小朋友随手将吃过的东西丢在了地上,老师觉得非常的奇怪,于是便询问这几个小朋友,不料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是跟你学的,全班小朋友都会啦!”这位教师大吃一惊,猛悟到自己不以为然的小事已经对幼儿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榜样。 二、幼儿教师素质养成的建议 一方面,树立幼儿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选择幼教这一行业,应当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来看待,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教书育人、乐业敬业,才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时,还要具备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处理好与集体、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境。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因为幼儿园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同时,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合作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合作也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幼儿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养成以下能力。 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实际情况基础上,才能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幼儿自身具有较差的控制力,而且情绪也很容易外露,内心、身体状况通过表情和动作即可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教育监控能力。“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组织教学活动的自我认知、调节与反思能力。”其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准备、信息反馈以及评价和控制等环节。教育监控能力,实际上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彰显,教师对其教育过程的监控,同时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实践,分析、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解决,或者解决到哪一步,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仅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以及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对儿童要恪尽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贡献和奉献。 作者:王昭君 肖瑜 单位: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体育教学幼儿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无论是在小班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出改善策略才是硬道理。 1.体育教学的导入环节被忽略 在小班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导入这个环节。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开门见山,直接让小伙伴们做游戏或者自行玩耍。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的方法对于刚上小班的幼儿来说,并不是十分科学的。因为幼儿此时的年龄尚小,很多东西我们应当循序渐进地去引导,让他们慢慢地对体育运动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而不是让他们误以为体育课就是游戏课。 2.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恰当 幼儿的体育训练要掌握好“度”,这是由幼儿的身体条件决定的。同样,体育教学活动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和计划。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组织不恰当,导致幼儿既达不到训练体能的目的,又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比如,有的幼儿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不考虑幼儿接受能力和身体承受能力,一味地只知道让幼儿不停地反复练习,中途也不注意让幼儿适时进行休息或保留恢复体力的间隙,频率和次数让幼儿根本无法接受,更有甚者,站在成人角度来组织开展相关体育活动,其强度远远超出幼儿身体所能承受范围。如此这般,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组织策略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率。在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中,如果能够紧密结合幼儿的身心特征,适时地设置教学各个环节,巧妙地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就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活动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的,这是教学活动组织中的第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里的导入就是体育活动的开头,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方法还是较适合小班幼儿的: (1)游戏导入法 小班幼儿的体育课堂很大部分是游戏组成的,这使得体育课堂的游戏导入更具优势。教师可先在课前组织幼儿玩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幼儿首先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这样既能引导他们上好整堂体育课,又能提升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1)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就是以幼儿教师所提出的具有引导意义的问题为中心,以使幼儿产生疑虑并积极思考为目的的课堂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在小班体育教学中同样适用。比如在开展《小白兔拔萝卜》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问:“小白兔去拔萝卜时要经过小河,还要经过什么地方呢?”通过这样简单的提问,从而激发幼儿想像,又引出体育活动的下一个环节,使幼儿对体育活动更加有兴趣。 (3)表演导入法 事实上,小班幼儿的体育教学中也含有一定的表演成分,如果能够通过直观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表演方式来导入课堂的话,就可以刺激幼儿的神经,使幼儿的注意力得到高度的集中,还能增加教师与幼儿的参与度。如《小鸡捉虫》体育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模仿表演小鸡怎样从蛋壳中钻出来,吸引幼儿兴趣,然后通过出壳的小鸡捉虫此本领进行体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幼儿在这样有兴趣的活动中,就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 2.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活动 在小班幼儿体育课堂上,教师应当做到有的放矢。一是当幼儿在自由练习时,教师可以多鼓励一些做得好的,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幼儿之间互相学习的欲望。比如,在幼儿学习双脚行进跳的时候,随时提醒幼儿观察同伴的动作是否正确?如有错误的,就及时指出,互相纠正。二是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细节的观察和引导。在观察幼儿动作的过程中,还不能忽视了对所有幼儿的全面观察,不然会造成良莠不齐的效果。三是要特别注意训练的密度和强度的分配,避免幼儿肢体疲劳,影响身体发育。例如,在教幼儿学习蛙跳动作时,教师就应当及时地考虑幼儿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和总体强度。 3.及时开展课后的评价工作 教学活动的组织除了课前和课中,还包括课后。课后的评价工作是收获效果反馈信息的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不容忽视。一堂体育课下来,幼儿教师应当主动地与幼儿倾心交谈,问幼儿在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玩得开不开心,等等,当幼儿作出回答后,教师应当及时回应,同时,教师还要多鼓励幼儿,让幼儿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及不足的地方,教师的语言要温婉,以表扬激励为主,如此才能激发他们下次上体育课的浓厚兴趣。 三、结语 总之,幼儿园小班体育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与组织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这样我们的小班幼儿体育教学质量才会显著提高。 作者:邹志红 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宁波求真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农村牧区幼儿教育论文 一、教学设施的简陋与落后 说起农村牧区幼儿教育,与城镇幼儿园相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房屋教室等基础设施、设备的差距。因为这是最直观,最显而易见的。拿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全村人口6000多人,适龄入园儿童300多人。而幼儿园实际教学建筑面积却不足240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生均用地面积13~15平方米的标准。房屋大多趋向老化,接近危房标准。更不用说活动室、消毒室等标准配备了。此外,整个幼儿园除了一个滑梯和几个球类玩具,电子设备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几乎是一无所有。在上级组织的一次外出观摩学习活动中,看到城镇幼儿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木质地板的活动室、塑胶跑道等豪华设施,想一想自己所在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禁发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感慨!农村牧区幼儿园教学设施的简陋与落后是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具体表现,即注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侧重城镇教育,而轻视农村牧区教育。这种现象虽然逐渐有所改变,但其进度却是缓慢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个别地区以“临时工”为教师队伍主力军 在农村牧区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种以“临时工”为主要力量的奇怪现状。农村牧区幼儿园的正式教师大多是从小学调来等待退休的“奶奶”老师。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最年轻的在编教师也有五十岁!在这些“奶奶”老师中,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体能方面,大多数已力不从心,基本上已经不适合幼儿教学工作。而在个别地区,日常教学的中坚力量大多是那些通过“三支一扶”等政策或者是为实习而来的幼教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这种“临时工”为主,以“奶奶”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不仅对幼儿园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使“提高幼儿教学质量”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拿我所在地区的几个农牧地区的幼儿园为例,因缺少专业的教师,除语言、数学、社会和健康课程以外,音乐、美术和体育活动等课程的开展都存在困难,或者根本不能开课。此外,在多数正式教师身上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他们因为难以达到职称考评标准而失去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的信心,也对教育孩子失去了耐心,体罚幼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使人们对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印象越发恶劣,进而失去了信心。 三、思想的落后,缺乏责任心 教育思想严重落后已成为中国幼儿教育的通病,农村牧区幼儿教育尤为严重,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缺乏良好习惯的培养、忽略人性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放羊式”教学等等。这种不尊重幼儿自然本性,违反幼儿成长规律,急功近利,毫无责任心的现象在农村牧区幼儿园是普遍存在的。在一次与一个幼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交流中,她指出我所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给小朋友们复印同样的简笔画,再让他们上色。这样虽然教师在教学时操作简单,展示出来也感觉很整齐,但实际上是在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她还举了在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个母亲因为幼儿园老师教给她女儿认读英文字母“O”,而向幼儿园索赔一百万美元并成功的例子。因为这样抹杀幼儿想象力的教育,后果如同剪掉天鹅的翅膀。正是这种抹杀幼儿想象力的教学行为,在我们这里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是应付上级检查和供家长参观的“重头戏”。在强烈反差之下,农村牧区适龄入园儿童纷纷到城镇幼儿园就读,致使农村牧区幼儿园生源锐减。同时,有能力的幼儿教师也相继选择去条件较好的城镇幼儿园工作。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本应有300多适龄入园儿童的自然村,实际入园只有50来人!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其衍生出的诸多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去城镇幼儿园后,全托幼儿与父母情感淡薄的问题,单亲陪读影响家庭和睦的问题,爷爷奶奶陪读隔代教育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牧区幼儿教育而得以解决的。这些问题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也许不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认为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毕竟参与就是力量!我相信这种声音多了,能汇集成一股劲流,从而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使农村牧区幼儿教育早日得到改善,使农村牧区的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作者:谢淑春 单位:赤峰市翁牛特旗白音他拉总校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发展中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总体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 城乡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这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重视的今天,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幼儿教育教育不公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幼儿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城乡幼儿教育入学机会严重不均等,以2009年为例,该年全国幼儿教育毛入学率为50.9%,这就说明全国几乎一半的幼儿无法接受幼儿教育,而在这一半的幼儿中,有80%来自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受到农村地区幼儿园数量有限、办园条件很差,师资力量等资源严重不足,导致了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留守幼儿难以入园接受幼儿教育,随着不少城市“贵族幼儿园”的不断涌现,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事业落后的局面更加明显;其次就是在半圆经费投入等方面,呈现幼儿教育也存在着不均的现象,随着我国教育经费的逐渐增长,但是幼儿教育方面的经费仍然在整个教育经费中占有极低的比例,目前我国每年的幼儿教育经费人均仅为200多万元,而这些钱又都是向城市幼儿园建设倾斜,造成了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越来越明显。 (二)幼儿教育师资力量普遍薄弱,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不少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以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不少青年教师难以有效满足快速发展的幼儿教育的需要,理论和实践脱节,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等上都有着较大的不足,难以很好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有效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仍然过于偏重知识性的传授,不能很好地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合适的保教方法,同时,我国幼儿教育中女性教师比例偏大,男性教师比例严重不足,教育心理学已经发现,教师比例对于幼儿的成长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男性教师比例却很低,难以有效帮助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幼儿教育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陈旧落后,难以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中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落后不完善,幼儿园准入机制和督导机制不健全,不少农村地区的幼儿园严重不符合办学条件,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去办幼儿园,工作制度不健全,加上不少人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幼儿教育不过是替自己带孩子,自己送孩子来幼儿园就是来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少幼儿园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根本无从谈起。 二、改善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对策措施 面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上述较为典型的问题,教育部门要协同幼儿园教育机构一起采取有效措施,有效促进今后我国幼儿教育的大发展。 (一)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我国最基本的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因此,今后针对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的情况,各级政府部门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同等对待城乡幼儿教育发展,今后要进一步重点扶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利用各种政策措施来有效扩大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资源,优先支持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教师待遇等,建立城乡幼儿教育对口扶植制度等,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城乡均衡发展,这应该成为今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重点主攻方向。 (二)加大幼儿教育培养机制,幼儿教师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制度 要进一步转变幼儿教育教师教育观念,进一步使得幼儿教师可以有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严格幼儿教师岗前培训力度和内容,紧跟幼儿教育发展方向对幼儿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重点是要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在幼儿教师中采取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的形式但是不可太过于拘泥,要进一步完善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待遇等,吸引高素质人才去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工作,着力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师整体素质,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 教育部门要协同幼儿园一起,建立完善的幼儿园准入机制和督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管理工作,加强幼儿教育管理,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园工作的宏观管理,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幼儿教育工作平稳进行。总结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的整体局面良好,幼儿教育发展很快,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以上问题也只是较为典型的问题,因此,今后我国幼儿教育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幼儿教育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政府、幼儿教育机构已经社会各界协同面对这些问题,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在今后的良好发展。 作者:马月华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教学内容上过分的知识化倾向。幼儿教育需要对孩子进行综合全面的培养。但现在很多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过分偏重知识,而忽视德、体、美、劳等方面。在幼儿教育中,将小学教育的内容提前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有的幼儿园甚至选用小学的教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十分明显,他们要求孩子在学会汉语拼音后,能够熟练背诵和书写声母、韵母,能够标注一些字的拼音;要求孩子在计算上具备高位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在孩子的识字能力上,要求认识常用的500甚至更多的汉字。有的幼儿园还要求孩子能够背诵大量的唐诗,甚至要会一些英语的会话。这么多的学习内容,无疑让孩子的童年充满沉重的负担,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 2.教学方法上过分依赖教师授课。有些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分配给孩子自由活动和游戏的时间非常少。这样的幼儿园教育无异于一个小学模式。教师在前面讲课,孩子在下面听课,不守纪律的孩子还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教师对孩子不能完全理解的内容要求幼儿以反复重复的方式去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少、游戏活动少、师生互动少,让幼儿在机械的记忆中紧张而枯燥地度过一天又一天,很容易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 3.教学评价上过分强调学习结果。教师以孩子是否掌握拼音、汉字、运算等作为评价孩子学习的唯一方式,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否喜欢学习、是否感到学习的困难、是否对没学会的知识感到迷茫等都被教师忽略。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造成孩子缺乏学习活力和热情。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1.家长的过分期望。我国的家长几乎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有的家长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知识的教育。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每天都在督促孩子学习,考查孩子的唐诗、运算等智力知识,而孩子一天过得是否开心等缺乏应有的关注。 2.幼小缺乏良好的衔接。我国教育部门规定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不应该进行入学考试。但现实的状况是很多优质小学面对众多的生源而举行入学考试或面试,家长和幼儿园不得不提前进行小学知识的教育。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对策 1.形成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合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身心发育还处于比较初步的阶段,对家庭和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幼儿园按照幼儿的成长规律教学时,需要家庭方面给予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良好的共同教育环境。 2.做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消除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不等于放弃幼儿到达小学入学前的过渡和衔接教育。幼儿教育应着重对幼儿对知识启蒙,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及自我管理能力,让幼儿更加独立和坚强。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刻意去灌输小学的知识,应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喜欢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形成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3.加大对教育的监管力度。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或社区应建立对幼儿园教育内容、形式及水平的监管机制,杜绝灌输小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小学入学考试的监管,实现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作者:刘淑静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虹桥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舞蹈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开展舞蹈教学对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幼儿的理解力。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理解中幼儿会逐渐提高对理解的认识,并不断去思考,从而使其智力得到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对舞蹈的不断理解中逐渐得到开发,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幼儿会把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2)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正处于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幼儿会因为对新事物的了解而产生很多独特的想法,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幼儿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教学,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在舞蹈学习中充分去想象,去自由的发挥,从而实现幼儿智力开发的目的。 (3)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的想象力还不符合常理,但这些恰恰是幼儿心理真实的写照。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幼儿把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成为创造力,也就是指导幼儿把脑中的想象,去进行创造,去进行表演,去进行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引导幼儿去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创造,使幼儿对舞蹈教学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智力的开发。 二、开展舞蹈教学对幼儿潜能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机能。一方面是对身体柔韧性的锻炼。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幼儿骨骼等身体机能的发育,使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更好。另一方面也是一项体力运动,不断进行舞蹈的学习,会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幼儿的体力,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 (2)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舞蹈教学是结合音乐进行的,优美的音乐会让幼儿身心放松,使幼儿在轻松、欢快中得到成长。通过舞蹈学习,可以让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避免出现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 (3)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幼儿由于年龄的关系,在舞蹈教学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音乐或者舞蹈动作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去掌握所学的动作,就需要幼儿认真观察、认真听讲,还要不断去记忆。为了加深幼儿的记忆,就需要教师多次重复动作,让幼儿去进行模仿,进而促进其记忆力发育。 三、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审美能力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舞蹈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教学具有的美感是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舞蹈所具有的动作美、舞姿美,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地学习。幼儿年龄小,对于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去感受、欣赏、追求。对于舞蹈教学的美也同样如此。 (2)有助于幼儿增强形体美感。舞蹈的学习,对于身体发育中的幼儿具有重要作用。幼儿通过不断地学习舞蹈,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且幼儿的气质也发生着改变,在日常活动中,都显得礼貌得体,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受到大家的认可,也会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四、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舞蹈是优美的,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伴随着欢快、轻松的音乐,感受着舞蹈传递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就会逐渐养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2)有助于幼儿意志的培养。舞蹈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幼儿的年龄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所以舞蹈的学习对于幼儿的意志力有很高的要求。很多舞蹈动作要做到位是要付出辛苦的代价的,当幼儿忍着眼泪把动作完成,这时,幼儿已经养成了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具有了坚韧的品格。 作者:白雯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探析幼儿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一、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 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对周围新鲜的事物产生好奇感和浓厚的兴趣,要抓住这个时机利用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落实素质教育的改革。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灌输这种创新的思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动作等相识来诱导孩子,让孩子去发挥想象不断创新[1]。孩子的创新意识非常强,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耐心地向孩子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当孩子在受到夸奖后更加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创新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孩子就可以形成自主创新的意识。不要认为孩子可能听不懂就不去帮助孩子理解,长期下去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抹杀孩子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但凭个人的能力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团结合作,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才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因此对幼儿教育中要从小渗透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从学习、娱乐活动等角度入手,让孩子学会合作。其中在娱乐活动中,塑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氛围,引导孩子关心、帮助其他伙伴,注重其他人的感受,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配任务的方式,将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的孩子来完成,之后让孩子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此外,还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当小组内的成员不能完成任务时,为了集体的成绩要主动帮助他们,塑造孩子的优良品质[2]。 三、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 之所以注重幼儿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因为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通过正确的培养方式去塑造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从小注重孩子思想道德素质,避免出现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的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会逐渐对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孩子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孩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进行评判,及时地改正孩子错误的想法,避免孩子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3]。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举动,幼儿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当家长和老师面对一种情况采取的行为会让孩子认为遇到某种情况也该如此,因此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做到不闯红灯、主动帮助摔倒的老奶奶、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素质教育做出最大的努力。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孩子的视角和观察力与大人不同,他们能够发现我们忽视的事物,加上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可以提出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观点。兴趣和发散思维是想象力的基础,教师和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因为固定的学习模式和普遍的规律去束缚孩子,让孩子大胆地去想去做,敢于对现有的事物进行质疑,让孩子亲自动手去验证和创造[4]。幼儿园内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灵活,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丧失信心,教师和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适当地给予帮助,让孩子明白困难时不可避免的,一旦放弃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尊重孩子的意见去选择坚持还是放弃,教育孩子以后的生活中也应该坚强地面对挫折,勇敢地向前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通过实际的行动为孩子树立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正面形象。 五、加强家庭中幼儿的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地引导孩子,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素质教育[5]。摒弃溺爱孩子的错误教育观,不能将孩子作为家中的“小皇帝”,惯着孩子,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容易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锻炼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素质教育环境,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除了教师的正确培养外,还需要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正确引导,通过合理的途径去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注重孩子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为幼儿的成长和学习塑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环境。只有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社会、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地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唐连芝 单位:河北省阜平县冯家口小学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中教学语言的艺术设计 一、导入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兴趣引发为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设计导入语言时,教师应努力把兴趣引发、动机呼唤放在首位,重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1.开门见山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导入。这种导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能很快集中幼儿注意力。如大班社会《快乐的新年》中,教师这样导入:“新年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吧。”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言朴素、自然,更贴近幼儿生活,会让幼儿产生亲切感。 2.问题悬念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悬念,通过问题引发幼儿学习兴趣。这种导入语言能让幼儿产生神秘感、好奇心。如大班科学《漩涡》中,教师这样导入:“这是一支神奇的笔,只要你把笔直直地站在水中不停搅拌,你将会有许多有趣、奇妙的发现”。这种具有悬念式的导语将问题直接抛给幼儿,可让幼儿顿时萌发好奇、探究的欲望并乐于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3.情感渲染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渲染活动氛围,引发幼儿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具有煽情作用,在情感上萌发幼儿学习愿望。如中班科学《美丽的雪花》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雪景方式导入:“雪花漫天飞舞,有的飘落在高山上,有的飘落在农田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雪花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如此优美动情的导入语言怎能不激发幼儿迫切欣赏雪景的愿望呢? 二、提问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启迪智慧为主 课堂提问对启迪幼儿思维,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语言的设计上应慎重考虑,反复推敲。尤其要在“引”“启”“导”字上下工夫。 1.提问语言的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分析事物本质特征,围绕事物设计多个相关问题,让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向日葵》是一幅值得幼儿欣赏的名画,教师精心设计一连串富有层次的问题:“这里有几枝向日葵?每一枝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向日葵的花瓣是怎样的?像什么?”通过教师层层剥笋、递进引导,幼儿对每一枝向日葵都进行了细致观察,丰富了幼儿对《向日葵》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使欣赏活动更加深入、细腻。 2.提问语言的开放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也应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幼儿欣赏故事《七色花》之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珍妮,你会用花瓣做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用小花瓣让沙漠上长出参天大树,变成绿洲。”有的说“:我会用花瓣变出长有翅膀的汽车。”还有的说:“我用花瓣让沙漠变成一片树林”开放性的问题,发散性的表达,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发挥了幼儿的想象表达。 3.提问语言的智慧性。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能直抵教材本质,从启发、激励幼儿思维出发,智慧引导。如在演唱完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教师问:“小花鸭迷路时表情怎样?“呷呷呷呷”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当小花鸭找到妈妈时它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通过提问,让幼儿发现两段歌曲中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的方法,这种富有启迪、智慧地引导,提升了歌唱活动的效果。 4.提问语言的深入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需要教师关注教材本身,设计具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如在欣赏故事《小羊过桥》后,教师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怎么会掉到河里去的?白羊和小黑羊应怎样做才能平安过桥?”在这深层次的探讨中,有效地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深刻地认识了故事的内涵。 三、归纳语言设计的艺术———以拓展经验为主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肤浅,经验零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实际,善于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然后有针对性、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把零星、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系统的知识。 1.提升式归纳。所谓“提升”,指教师在幼儿认知、观察、了解等基础上进行适当提炼,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如,大班数学“有趣的排序”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排序?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便进行梳理:“围巾、手帕、地毯上美丽的花纹经过有规律排序后变得更美丽;马路、滑梯、房屋上有规律的排序后显得更美观。”通过教师语言的梳理、提升,丰富了幼儿对排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激发了幼儿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体验有规律的排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 2.概括式归纳。所谓“概括”,就是帮助幼儿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特性进行提炼,使之形成一种更科学、完整的认识。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描述的是风吹过树梢、小花、小草和小朋友时的不同景象,教师这样归纳小结:风在哪里?风就在翩翩起舞的树梢上;风就在频频点头的小花上;风还在轻轻晃动的小草上;当我们放眼看去时,到处都能找到风的影子。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的概括语言像小诗一样优美,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风的美,风的趣,也更激发了幼儿观察风、探索风的兴趣。 3.拓展式归纳。所谓“拓展”,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已经获得的经验,还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充。如在小班健康《好吃的西瓜》中,教师问:“你喜欢吃西瓜吗?西瓜有什么营养?”大多幼儿回答“西瓜好吃,凉快。”教师便拓展、丰富幼儿对西瓜营养的认识:“夏天吃西瓜不仅解渴,还能排出身体中的热量、毒素。西瓜虽然好吃有营养,但多吃会引起腹泻等疾病。”经过教师详细具体介绍,幼儿对西瓜的营养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 四、应答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关注个性为主 所谓“教师应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幼儿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教师能否智慧、富有个性化地应答,直接影响师幼互动,影响幼儿学习兴趣与态度。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应答方式,注重启发点拨、激励鼓舞。 1.追究式应答。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因此,教师在应答时要善于巧妙点拨幼儿思维,学会追问。如在健康《好玩的红绸》中,教师引导幼儿示范用红绸当小船玩“划船”游戏。教师:“怎样坐船既安全又舒适?”幼儿“:两手要抓牢。”教师:“抓牢什么?”幼儿:“红绸两边。”教师:“身体应该怎样?”幼儿:“身体要跪坐在船中间。”教师“:对,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教师的追究式应答,有效地解决了活动难点,提升了课堂效果。 2.激励式应答。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应答幼儿时要注重激励和肯定,让幼儿体验交流表达的成功与快乐。如在绘本《叶子鸟》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叶子鸟跳圆圈舞”的画面。教师问:“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在唱歌跳舞。”教师:“你讲述得真完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有小音符。”教师“:你的眼睛真亮,它们围成了什么队形?”幼儿:“像花一样的队形。”教师:“你太有想象力了,如同花瓣一样也是圆形的。”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表达、想象给予了肯定,激励了幼儿的表达,它犹如甘泉、雨露滋润着幼儿稚嫩的心灵,让课堂氛围显得轻松、愉悦。 3.补充式应答。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弱,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式应答。如在画完“蝴蝶”后,教师组织幼儿讲评。教师问“:你喜欢哪幅蝴蝶作品?为什么?”幼儿“:我喜欢有花纹的蝴蝶,很好看。”教师:“是呀,这些蝴蝶花纹左右对称,色彩鲜艳,真美!”幼儿:“我喜欢那只会飞的蝴蝶。”教师:“只要变化蝴蝶翅膀飞翔的方向,蝴蝶飞舞的姿态就会更优美、更有趣。”教师的补充应答,让幼儿看到了多姿多彩的蝴蝶画面,同时教师也将自己的指导性建议巧妙地渗透其中,真是一举两得。 作者:吕燕 单位:张家港市南丰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我国农村的幼儿教育 一、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设施不完善。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政府对于幼儿教育不够重视,公办幼儿园远远少于民办幼儿园。大多数幼儿园的规模非常小,通常只有几个班的幼儿。相比于城市较完善的教学设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比如很多幼儿园没有独立的幼儿活动室,只有一个教室,教学和活动都在一个教室里。有的教室的教学环境很差,通风不畅,而且存在废弃木材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农村幼儿园基本没有休息的地方,学生中午放学回家,下午再上课,一路上存在安全隐患。多数城市幼儿园在教学楼附近都有丰富的游乐健身设施,还有一些大型玩具,而这些游乐设施在农村幼儿园几乎看不到。没有游戏的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是非常不利的。 1.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的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师人数等方面。农村很多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相对较低,他们学历不高,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不强,不把幼师作为自己的长期职业.得过且过.这就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幼师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并非专业出身,他们的教学观念比较保守,认为只要关注幼儿不出事就算完成任务。他们不具备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通常只按照一些传统的育儿方法教学。同时,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师数量是非常医乏的,一所民办的幼儿园,一般只有两三个幼儿教师。 1.3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一般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关。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得比较好,落后地区的农村连一般中小学的教育都无法保证,更不会关注幼儿教育。 二、搞好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2.1加大幼儿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施。 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地增加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从财政支出中专门拿出一部分经费完善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设施,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融资渠道,进行幼儿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比如江苏省苏州对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资方法非常好,他们利用企业捐资、村村联合等多元化的投资方进行幼儿教育的融资,改善苏州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设施,促成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2.2丰富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素质。 农村幼师的素质相对偏低,需要通过丰富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加强对幼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幼师培训体系,关系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向幼师们灌输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幼师待遇,留住幼师的人需要先留住幼师的心。对幼师进行多层次培训,将不同专业的幼师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学校可以招聘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并定期组织幼师技能比赛及相关的评比活动,以增强幼师们的荣誉感。 2.3政府合理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幼儿教育的开展,促进农村地区合理地发展幼儿教育,各地区平衡、共同地发展。比如政府可以加强农村各地区幼儿园进行交流学习,还可以派遣专业的幼儿教师去一些比较困难的农村支教,以推动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结语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对幼儿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关系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好农村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作者:张玲 单位:赤峰平煤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措施 一、引起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原因 1.1政府重视参与力度不够 在中国,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投入不多,多数幼儿园不是公办的,幼儿教育逐渐被市场化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多数民办幼儿园的举办人只追求最大利益,大大提高了幼儿教育的成本。高成本的幼儿教育,直接造成家庭的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幼儿教育的质量的不良后果,多数农村家庭幼儿因此上不起幼儿园。收费较低的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政府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致使幼儿教育停滞不前,幼儿教育质量跟不上,加剧了幼儿教育市场的混乱。 1.2教育监管力度不够 教育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因素之一,加上民办幼儿园居多,幼儿市场混乱,非法办园的现象大量存在,多数幼儿园是不合格的;教育行政机构对非法办园的现象管制不到位,对师资力量不加监督,导致幼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导致教育质量偏低;其次对幼儿园乱收费不加以管制,导致乱收费现象此起彼伏。给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最终出现幼儿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二、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幼儿教育管理 要想解决幼儿教育信任危机,必须加强完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效力比较低,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律法规,导致幼儿教育的办学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强、乱收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素质低等问题出现,致使幼儿教育停滞不前,只有完善了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幼儿教育体系才是完整的,才能实现规范办园,政府才能更好地对幼儿教育实施管理,保障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政府要重视幼儿教育,全面系统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借鉴国外的幼儿法律体系,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起幼儿教育法律体系,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质量门槛,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质量,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2增加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 英雄无用武之地,没有充足的经费做后盾,会限制幼儿教育的发展。我国幼儿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经费。近几年,政府对中小学的教育投入比较多,忽略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学的基础,决定国家的命运。国家要负起相应的职责,增加对幼儿资金的投入,实现教育的公平,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充分表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应加大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更多公立幼儿园,规范私立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各种标准,努力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3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提高教师待遇以及地位,对教师定期培训。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加强教师职前培养,给予大学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上面的帮助,有效解决幼儿教师缺乏问题。其次,国家出资,对已经任职的幼师进行专业定期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在业务培训中,除了知识培训外,还应加强幼师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幼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真关爱孩子成长,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促进孩子的心智培养。最后,要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吸收大量的优秀师资力量,打造优秀的教育团队。 2.4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幼儿教育,将幼儿当作“小大人”,只进行传授知识的做法是错误的。幼儿教育“小学化”从短期效果看,也许确实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这种短暂性的优异成绩是以牺牲幼儿的天性和品格的为代价的,从长远上看会影响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幼儿园要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坚持教学以游戏为主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让幼儿自主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幼儿教学的质量。 2.5注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达成共识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相当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带有感情色彩,幼儿园教育更为专业,两者的相互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能够更好促进幼儿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必须保持方向一致,否则幼儿就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在交流和沟通坚持“一切为了孩子”,切忌教师向家长告状以及家长向教师兴师问罪式的交流。对于幼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家长和教师更要注意双方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不能自以为是、一厢情愿地办事。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沟通的重要性,互相尊重、理解和体谅,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心讲课、义务教育的质量,还会影响整体的国民素质的高低,更严重会影响国家的命运。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状况不是很理想,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幼儿教育没有受到重视,而幼儿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对幼儿终身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幼儿能否接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成为了现代幼儿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入园难、入园贵、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及大量虐童事件发生等现实问题,导致幼儿教育出现信任危机。失去信任的教育体制是无法维系的,想要解决幼儿教育的信任危机,必须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为家长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推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作者:徐灵雅 单位:杭师大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专业中的化学教学初探 一、树立改进教学的教育理念 我国在现阶段的幼儿师范生教育中,大家普遍认为化学知识是附属的。这从心理上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不够重视,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信心和学生的化学成绩的提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对幼儿师范生健全人格及做人的基本素质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理解化学教学对幼儿师范生教育的内在价值,理解要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师范生,也必须做好化学教学的理念,良好教育理念的树立是教学改进成败的关键。 二、化学教学改进,要坚持以人为本 幼儿教育专业教学改进在于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必须要以人为本,为幼儿教育专业中的化学教学初探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应从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发展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转变;在教学目标宗旨上,应改变过去的“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应试教学”模式,注重培养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的幼师人才;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向评价学生发展性的功能转变;还要根据幼儿师范生的特点,将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师范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突出化学教育,能促使幼师生产生强烈掌握“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方法”欲望,让幼师生学会培养幼儿“简单科学方法及形成最基本的科学品质”。 三、教学改进及教学探究 教学改进和教学探究应有一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一种是从教学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再经过实验而形成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如何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的:“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提出好几种假设,然后在实际学习中对所提出的每种假设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根据幼师生的特点重视对化学“生活化和趣味化”的实用教学,重视多做开放性的、多样化的简单的家庭小实验并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一看就会,一学就懂;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或问题进行验证或讨论,使之有成就感。如:分析“带小朋友玩耍时,被蚊虫叮咬后,应该如何处理?”;“炒完菜不刷锅为什么不好?”;还可进行“人呼出的气体为什么能使‘清水’变浑浊?”实验验证等包含化学知识的贴近生活的常识。 四、小结 任何教学都是有一定法则的,但教无定法,要因材施教,且重在实效。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教学,都必须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探索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终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邓宝玉 单位:贵州省贵定师范学校都匀校区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幼儿教育质量的思考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教育质量提升打造人才优势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幼儿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民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及改制幼儿园等多种办学主体的复杂局面,导致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甚至某些幼儿园贪图费用压降,聘用没有教师资质的人员开展学前教育工作,整个师资队伍良蔫不齐。在当前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狠抓入口关和后续管理,打造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首先要在幼儿教师录用环节严格把关,对于公立幼儿园的师资配备,可以采取选调、公开招录的形式进行,确保将学历达标、有教师资质、业务能力强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教育教学岗位之中。民办、私立幼儿园也应当建立教师聘用备案制度,保证师资力量符合标准。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辖区内幼儿师资的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履职能力,提升整体队伍素质。 二、强化教学研究工作,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强劲动力 部分幼儿园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充分重视教学研究,导致一些教师不能站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及学前教育最前沿进行研究,工作停留于老经验、旧模式,制约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提升。幼儿园管理者应当强化教学研究工作,首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将教研活动安排到每一个月、每一个周,涵盖不同学科,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其次,要建立园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炼教学经验,推广先进模式,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还要活化教学研究的形式,不局限于读刊物的形式,采取谈体会、观摩课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相互学习研究,并邀请上级教育部门专家及重点幼儿园的教师开展传经送宝,对园内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及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传授,提高教师的岗位履职能力。还可以选送教师到上级幼儿园进行跟班学习,或者脱产参加教育院校的培训,多渠道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日常规范管理,为教育质量提升夯实坚实基础 日常教学管理在整个幼儿园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管理者要强化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督导工作,将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天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为教育质量的提升积蓄力量。首先,要坚持每日教学检查,对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了解,通过推门听课、翻阅资料、幼儿交流等方式了解全园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形成详细台账。其次,要通过科学完善的管理考核量化日常教学工作,建立百分量化考核制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量化,将管理工作渗透到全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另外,还要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成效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对教师德能勤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折算成分值纳入教师的综合考核之中,以此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正确的导向,激励广大教师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安全措施落实,为教育质量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安全是幼儿园办学的重中之重,强化安全工作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首要任务。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管理层与一线教师应当重视安全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为孩子的安全筑牢屏障。首先要完善接送交接制度,幼儿到园要有记录,离园要有手续,坚决不得存在随意、松懈或者疏忽心理,接送一旦出差错,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要强化园内设施的安全检查,小到教室物品的安全性,大到教学楼、室外游乐设施的安全工作,都要高度重视起来,经常进行检查,发现小的隐患也不放过。另外,还要注重食品安全工作,无论是采购的腰餐食品还是幼儿园食堂加工的食品,都要严格履行操作标准,三无食品不得进入园内,加工过程要保证卫生达标,以及操作人员证件齐全。幼儿园还要强化师生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有效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强化对外结对共建,为教育质量提升整合优质资源 在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联合办学、集团办学等方式成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地区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划区域确定龙头幼儿园、重点幼儿园,以此为中心向区域内其他幼儿教育办学单位进行辐射,实现共建双赢的目标。幼儿园管理层要积极寻求和上一级幼儿园进行结对,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邀请骨干教师讲学,选派中青年优秀教师进行学习,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成效。另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要与师范院校建立合作管理,主动申请成为教科研基地及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与院校开展课题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发挥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教育管理单位还是幼儿园,都要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作者:陆文静 单位:射阳县幼儿园 幼儿教育获奖论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教育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最近几年在教育改革中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育学科分工明确不同,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综合的课程,也就是一个主题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有明确的主题,但是教学方式是发散的,教学内容是综合型的,可以让幼儿在一堂课上学到综合的知识。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教学活动的良好效果,如何让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在信息技术中受益,是大家普遍在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以及与画面相协调的声音,对幼儿各种感官提供多重刺激,使之产生兴奋,快速进入学习的意境和较佳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有机结合各种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以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呈现,多方面、多角度地传播到幼儿的大脑中。这样,知识在幼儿头脑中的印象更为深刻,认识事物可以全面而立体,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或技能。以我们幼儿园中班组织的一次《有趣的泥塑》主题活动为例来详细谈谈信息技术在主题活动中的创新应用。这次教学活动的核心主题是“泥塑”,希望通过传统的民间艺术泥塑的教学,帮助幼儿增强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喜爱。在这次教学中,主要使用的信息媒体是图片和录像,通过ppt来辅助实现。在导入的时候,直接引出了活动的主题———泥塑,然后对它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在介绍泥塑的过程中,教师利用ppt进行图片演示,呈现了大量的泥塑作品。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向幼儿播放了提前准备好的泥塑制作的录像,同时,教师还在关键的地方进行讲解、总结、演示,让幼儿了解泥塑的制作过程。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教师要求幼儿自己制作一枚泥塑作品。幼儿由于看过了录像中师傅做泥人的手法,之前又看过了很多有名的泥塑作品,他们在自己制作时也发挥出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创新使用,将生活中不能接触到的作品收集起来呈现给幼儿看,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尤其是各地方的名作品,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使得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幼儿语言教育资源,优化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我们可以说,在幼儿园教育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语言能力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的思维特征在幼儿的思维中,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进行交流的,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利用幼儿这一思维特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把静态的、单调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教师的教学内容才会“活”起来,不但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2.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幼儿阶段的语言教学中,口头语言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面。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精心制作课件,把无声的教案制作成为有声有色的课件,把虚构的童话故事制作成为生动的演示动画,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制作成为深入浅出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认知良性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它给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变革。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幼儿在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在信息技术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认识幼儿原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如哪些是相联系的,哪些是独立的。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育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认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系统,这样,在多媒体辅助的教育活动中,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于当前所学的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主体进行的。虽然信息技术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处于初始阶段,但它却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只有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它的功能优势,找出容易产生的使用误区,并正确加以认识、校正,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优势,从而有效地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作者:朱春来 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花苑幼儿园
学校教师论文: 学校教师论文:从教师的视角看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一民办职业学校的个案调查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办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的采访,从他们的视角分析了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部矛盾,如办学宗旨的扭曲,学校内学校和教师的矛盾,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冲突等。希望能够引起民办职业教育者的关注,正确的定位,处理好各种矛盾,在更为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目前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许多经济、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民办职业教育确实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如北京、上海、西安、苏州等地。那么,在民办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的内地,它们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就这一问题,笔者对某职教城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该学校是该职教城中规模较大的一所学校。在1993年建校时,只有租借的几间教室,在短短的12年间,到如今已占地500多亩,学生14000多人,教职工370多人,其发展非常迅速。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该校的青年教师。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教师在学校之中处于中层地位,他们对于学校的评价比学校领导和学生要更为客观和理性。二是青年教师构成该校的教师主体。该学校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老教授,他们是学校高薪聘请来的,一般是其他普通高校退休后的老教师,他们拿的是课时工资,上课来,下课去,只需关注自己的专业课堂,对学校的深度体会更少一些。另一类就是近几年来招聘来的青年教师,他们构成学校的教师主体,占学校教师的80以上,他们的工资结构是基本工资+课时工资,而且需要在学校坐班,生活也在学校内,思想比较自由,敏感,活跃,与学生和校内生活都有亲密的接触,因而他们的观点更为真实。但采访后的结果却令人担忧。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可能并不典型,而笔者之所以把它付之成文,也和大多数的教师一样,希望各民办教育者能够发现问题,走得更好。 一、被异化的办学宗旨 无可否认,有许多民办教育者是真心诚意的出于自己的教育理想,致力于教育的发展而举办教育的。他们把创办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但其中也不乏有些创办者只是把教育仅仅当作企业,当作一种赢利的投资手段,当作“创收”的工具。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但由于“合理”二字太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标准,而使许多人把这视为有机可乘。因而“利润”在他们的心目中更重于“教育效果”、“教育质量”。一位教师说“我们教学部的部长曾在教师会议上明确地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创收,让我们身在其中的老师也很感吃惊。”办学的目的如果只在于创收,那么学生的地位何在?教师的地位何在呢?在这一实质宗旨引导下,就很能理解学校一些看似奇怪的做法了。 (一)招生大战 一个企业要“创收”,它必须有自己的产品,一个学校要创收,学生就是产品。但他们之间有一点区别就是,企业的产品必须要推向市场后才能取得回报,而学校则是只要招进学生就有利益。因而学生是多多益善了,至于学生的规模与学校资源的承受能力是否相适应,那似乎不是办学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争取“更多的学生”就成为民办职业学校的重要目标。招生就成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招生的手段方式非常丰富。无疑对民办职业教育而言,“没有生源,就没有学费;没有学费,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就办不了学”[1]。特别是对刚起步的学校而言他们不仅要赢利更需要资金积累,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争取生源确实是民办教育生存的必然之道,因而围绕招生的各项竞争就民办职业学校及其举办者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对教师、家长、学生而言却并不如此。 在学校强大的宣传攻势之下,家长和学生的选择难免被误导。为了吸引学生、家长的眼光,学校的宣传难免有美化之嫌。如就该学校而言,学校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校园)离市中心40分钟的车程,校园按功能建有: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影剧院、专家楼、大学生活动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实验室、图书馆、室内体育场、学术报告厅、旱冰场。而实际上,这些名称和实际的功能是有差距的。如所谓的图书馆其实就只有两间平房,里面的藏书,据一位老师说:“我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了解大概了”。而学校不顾实际承受能力的大量招生,也使校内资源极度紧张,学生到校后不能享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那么学习效果也就很难保证了。就以该学校为例,学生数和教职工的比例就接近40/1,一般学校而言学校内教师和职工的比例是1/1,如此,则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就高达80/1。一个教师平均带生量为80人,这很难设想能够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 对教师来说,学校为了招收尽量多的学生,那么教师必然也要被纳入招生计划之中了。学校每年都要给一些教师分配招生任务,因而每个新老师都有招生的经历。而且招生名额还和老师的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这给老师们以很大的压力。很多老师反映这种硬性的招生指标让他们觉得很痛苦。 (二)收费混乱 无论是招生,还是宣传攻势的开展,无益对民办职业学校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这些费用其实都间接地转嫁到了学生的费用中。成本的回收以及一定的赢利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必然,因为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发展的可能。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学费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2]。因而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学费可能会略高一点 是可以理解的。就该校而言,学生的学费平均在5000-6000左右,当然有些专业,如航空班,据说一年的学费是一万多(不包括住宿)。在这并不低的学费收取外,学校每年还要收“1200”的代管费。据采访的教师说“我们也解释不清,代管费的具体含义和用途”。学校对学生的家长说是代为管理的费用,如果没有花费是会全额退回的。但学校有什么权利,为学生代为管理费用呢?而老师们说,实际上也从没有退回去过的,理由看起来是很合理的。如学校会经常开设一些“课外课”,如“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英语口语培训”,“驾驶”等课程。其中有些课程其实作为对学生的培养而言,完全是应该纳入正式课程之内的,但它却被抽离出来,单独以培训课的额外方式进行。上这些课学生不必拿现金交培训费,但却并不是免费的,费用就完全从代管费里扣除。而且扣除的多少完全是由学校说了算,学生是并不知情的,有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这些课都是免费的。而实际上这些课的效果却并不满意,因为开设的时间很短,而学校的重点是“收钱”,所以也只是重在形式,至于结果都不会怎么过问的。 二、教师的生存困境许多教师都埋怨,学校的管理不人性,对教师过于苛严。用一位教师的话说“学校要在学生身上创收,同样也在教师身上创收,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新老师”。 教师不是被当作有个性,创造性和思想自由的活动者,而是被视为在流水线上工作的雇工一样,管理程序僵化。教师们都说“正常的上下班,以及合理的加班他们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令老师们感到难受的是,老师的课堂总会被处于监视之下,如学校领导的突然监堂,甚至采用了监控器。学校的目的是要老师负责任,但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师的极不信任。而实际上老师在一种不信任的监控下,是不会有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位教师说:“当我和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交流,互动教学中,突然会意识到背后有一双眼睛正在窥视,就 文秘站: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一点自由的权利。一位刚辞职准备离校的女教师谈到她离校的原因。“我真的是太失望了,教师完全被视为你拿了工资就应该毫无尊严地为我服务的对象。”事件其实很简单,这位教师上课时准许了一位学生的请假。学生请假的理由是上厕所,但实际上这个学生却趁机到商店买东西吃了。而正巧被该系系主任碰到。该系主任没有批评这个学生,却跑进了这位教师的课堂,打断了上课,并在全班学生的注视下,对该教师进行指责“你作为一个老师有什么权利准学生的假?” 在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的氛围下,教师的待遇却并不理想。该校青年教师的工资一般在1100-1500左右。除了工资,学校没有提供任何其他奖励和津贴。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拖欠现象,比如该校20__年1月份的工资是分年前、年后两次支付的。2月份的工资本该月初支付,却到月末的时候才领到。虽然现象不是很严重,但由于教师们工资本来不高,一拖欠许多教师就感到困窘了。 而且教师普遍感到自己没有发展空间。学校虽然也提供了一些进修培训的机会,但一切费用都需自理,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补助。就连教师们进校后的上岗培训费用都是从工资中扣除的。学校和某大学联合举办研修班,每个月的费用是600元。老师们说,其实大家都挺想参加,但费用实在太高,扣除了学费之后,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了。因而表面上看来,学校为教师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提供,所以,许多教师认为长期呆在学校没有大的发展前途。 这样一来,许多青年教师都抱着满腔热情而来,最终却在沉闷的空气中伤心而去。因而教师的流动性是很大的,该校基础部的新老师,一学期下来就流走了一半。一位教师说“因为教师的流动性太大,课程的安排也随时更换,她上学期一学期就领了好几份课程表。” 三、学生的学习效果无从保证 学校在“降低成本、增强效益”的理念下,在许多方面都只注重形式,内在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何堪呢?而且学校最近又采取了一项降低成本的新措施,即大班教学。基础课程都会成大班上课,每个班都在一百人以上,有些班甚至超过140人。大量的招生远远超出学校资源所能承载的能力,教学资源也很紧张,教师宿舍都安排在了校外暂时租借的住房中。 教师在学校僵化的管理下,也没有教学热情,只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教师的不稳定性,经常导致教学的不稳定性,学生不得不在一学期内适应几个教师的教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也非常有限,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都很难保证,那么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教育就更不能顾及了。 而对于学生来说,因为学生的来源非常广,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学校、教师能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就该学校来说,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五种就读方式:一类是初中为起点的学生,他们有两种入读方式,一是中专,二是“2+2”方式,也即五年制大专,前两年学习高中课程,然后参加成人高考,通过后即可转入本校的大专班学习2年,最后实习1年毕业。二类是高中为起点的学生。他们有三种入读方式:一是大专,只要有高中毕业证即可,二是本科B类,所收学生为高考分数线高于专科分数线低于本科分数线的。三是本科A类,为达到本科分数线而落榜的学生。由此可见,学校其实是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于一身,学生非常复杂。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原来在中学成绩、素质不怎么好的学生。而且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些学生的内心都是比较自卑的,但他们同时又是调皮,放任的。他们倾向于以一种破坏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力量。有这样一件事,该校辅导员的工资是和他们的绩效相联系的,而这绩效中就包括学生的纪律、卫生、流失率等。有一次由于学生对辅导员有意见,他们采取的方式不是沟通、交流,以正常的渠道申诉自己的权利,而是采取了一种消极怠工的方式,即那一个月,全班学生都拒绝做清洁,致使那名辅导员该月的工资全被扣除。对待学习他们也大致表现为这种倾向,当他们发现学校的情况和自己的想象有差距时,他们不是积极的去改造,而是放弃,放弃学习,放弃自己。没有学校、教师及时的鼓励、帮助,再加上自己的消极放弃,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想象是很不理想的,并且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即,学校由于大量的招生,而不能使学生获得期望的学习效果,学生从而产生对学校的不满,他们把这种不满转移到自己的学习中,以对抗教师,对抗学习来对抗学校。学生本来素质的不足,加上把对学校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对教师的课堂上,因而更无心学习。教师在学校的管理下本来教学热情不足,学生的不认真学习甚至敌对使他们对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失去信心。如此学生更不能获得满意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更增加对学校、对教师的不满。 结语 民办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力量被大力提倡,起发展与强大公立学校系统相比确实具有自身的困难,特别是在经费的问题上。但这是否就能成为降低教学质量标准的理由呢?如果这些内部的问题处理不好,最终会影响学校的进一步的发展的,只有内涵的扩延和良好的内部运行系统才能赢得长期有效的发展。因而各民办职业学校如何来面对来自内、外的压力,解决好自身发展的内部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赢得社会的最终认同,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 科研素质 论文摘要:通过探讨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紊质的棍念及内涵,探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依赖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职教师科研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从而使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推动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成为中职教育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冲的现象、问题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专业知识除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从事专业教学的生产实践常识;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心理品质包括科研意识与意志、科研动机与兴趣、正确的科研观与科研精神等个人综合素质与人品的总和。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科研方法是科研素质的核心,科研精神是科研素质的内涵。科研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双师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 2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要途径 2 .1开展科研知识培训.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研究者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就要从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人手,通过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引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捕捉课题的敏锐性。围绕学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鼓励教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2.2开展校际科研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开展校际间的科研交流活动,不仅能掌握目前职业学校科研的热点问题和科研发展的方向,而且可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的科研方法,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多校合作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开展校际横向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的协作攻关,可大大提高科研基础较差、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学习先进学校科研管理经验的一条捷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挑选一批专业带头人、科研骨干到兄弟学校进行短期实习,参与课题研究和科学实验。 2.3确立中职教师自己的研究模式 如果说科研兴校是一种宏观目标,校本教育科研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实道路。中职教师应把校本教育科研作为主要研究模式。校本教育科研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从学校的工作特征来看,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样,科研对学校的振兴也主要是通过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来实现。因此,面向应用的中职教师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解决本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校本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 2.4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性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教师去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因此,必须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保证教师从事科研必须的调查、实验、写作等活动的时间,激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其次,要为教师搞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预算,规定一定的经费比例,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到位。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使教育科研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一定要根据科研的特性来评价,重视过程的意义,重视科研活动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作用,坚持原则的多样化。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把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依据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学校用人等工作挂钩。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由于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挫折。这就要求重视激励的作用,以机制促教育科研。 2 .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 切实增加管理力量,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特别是加强科研过程中必要方法和技术的指导,才能起到切实的效果。教育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组织一定的成果交流,包括会议、座谈、观摩等活动来切实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交往,加强科研成果的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教师的思想,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从学校内部管理看,依据教育科研服务于教学和教师培训的特点,要打通科研制度、教学制度、教师培训和奖励等制度之间的壁垒,形成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学校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普及、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与指导、学术研讨活动的举行、教育科研成果鉴定与奖励、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负起切实的责任。建立教师科研成果推广机制,要求实、求效。 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育科研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自身素质的目的。当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的提高。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 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问题。本文对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其成因,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缓解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检视职业倦怠高发的教师团队,探讨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找到缓解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新时期的教师进修学校,既继承了教师培训的传统工作,近年来又纷纷自谋出路,大都转型为中职学校,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根源与普通中小学教师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方面。 (一)职业因素。 1.外在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教师进修学校往往承担着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培训任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教师的教师”,因此,社会各界对“进校”教师寄予了极大的期望,诸如教育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培训都由“进校”承担,也要求“进校”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践行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然而在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 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考虑如何跟上知识的更新,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而且有来自学历、职称、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压力,不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想让较低水平的中职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教师就要付出长期而大量的劳动,而长期付出可能看不到回报,因此,缺少职业满足感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厌倦。 2.角色冲突 很多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都认为更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可是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常常无意识地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为了强调其专业性,增强大众的信心,以至于产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在授教期间内化了与真实世界不相符合的专业角色,认为“自己不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专业的想象。这样,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心理问题。 3.角色尴尬 对于进修学校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的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大多伴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大。另一方面,社会、家长、学生对进修学校普遍存在偏见,认为是“吃政策饭”的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偏低,这样就造成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轻视和不亲,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不能从劳动中满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悲哀,使之处于一种尴尬的角色中。 (二)工作环境。 1.工作性质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这几个方面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其教育对象更为多样和复杂,既有常见的、传统的成人(参培教师),又有近年来各进修学校较为多见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这两类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对象给进修学校教师带来的显然是不同的职业成就感。其次,教学工作要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类对象也很有可能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往往会因为既有的风格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成就感,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职业倦怠。另外,进修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在所有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教研工作的成果往往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成果的转化必然需要时间和时机等因素,因此,教师体会不到教研的乐趣,这也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教学评价 对进修学校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当中,进修学校的教学评价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评价标准的不全面、评价手段的滞后、评价范围的狭隘、评价方案欠科学、人为主观因素较多等,更主要的是,不论什么样的评价方案,实际操作中都难以把握住客观标准,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教师的工作不能真正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认可,必然使一部分教师产生消极应付心理,工作成就感降低,进而导致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 如今,竞争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教师的“铁饭碗”早已打破,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教师要想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学习、深造。新时期的进修学校,其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平行班少,受生源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学校往往师资力量不足,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一个学期需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现象,导致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工作量大幅增加。职业压力凸显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使教师身心过度疲惫,久而久之,职业倦怠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烈。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巨变带给教师的压力 由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的激烈,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大刀阔斧的做法,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可是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多观念、思想、概念、技术、行为都需要从头学起。客观上,这种过急的形势,过高的要求,过于理想化的策划,对于教师来说,实际压力超过了实际承受力,这种压力不能缓解,就会变成焦虑,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疾病,最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2.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升学率的影响,社会舆论方面更倾向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容易看到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对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一方面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不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的工作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例如,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岗位职数少、论文要求严格、评审不一定通过等,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是用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标准来衡量,没有考虑到中职学校和成人教育专业课的特定要求。长此以往必然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减退。 3.教育大环境 大学扩招、“普高热”升温导致中职教育出现滑坡。一般文化课成绩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升入普通高中,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以致挂进修学校牌子进行中职招生与教学的教师进修学校生源萎缩,学校规模缩小,教师转岗或教学与专业不相符的现象严重。近年来,进修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一些学校与教师在夹缝中求生存。受所学专业、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转岗或再就业希望渺茫,许多教师感到失望无奈,遂导致情绪消极。 (四)教育对象的特点。 1.生源质量不高 进修学校的教育对象,以往一般是各类在职教师,现在,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形势的发展,相当多的进修学校都扩大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比如从初中毕业生当中招收一些人,读上三年五载之后发给大学毕业文凭,这一类学生是高中生或大学新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且大多是考名牌大学无望、相对来说较差的学生,他们有相当多的人抱着混文凭的态度,不思学习,缺乏进取心,这样,教师的教学便缺乏应有的挑战,从而平平淡淡地度日,而且感到教这样的学生极容易疲倦和厌烦,很容易得过且过,出现职业倦怠感。而对于前一类对象来说,他们对培训并不十分重视,学习往往是走过场,对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他们虽有兴趣,但缺乏深入、持久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因此,希望老师不讲理论教材,只交流现有的教学经验,这也使上课的教师有曲高和寡、英雄寂寞之感,职业的倦怠感也油然而生。 2.管理难度大 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降低,必然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调节学生的厌学情绪,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但即使如此,教师的付出往往也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师生对立时有发生。课堂教学困难,厌学情绪蔓延,学生的品行不端,纪律涣散,都极易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树立职业信念,提高职业声望。 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本职工作为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教育工作。 (二)给予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望。 教师角色只是教师个体多种身份之一,不能等同于教师个体的全部。目前在审视教师时,习惯于用教师角色代替教师个体,从而遮蔽教师个体本真的生活,把对角色的期望沿用于对个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把想通过教育培养的所有优秀品质都强加在教师身上,视教师为完人,使为人师者不得不带上面具工作和生活,在角色冲突中挣扎,由此导致压力和厌倦。因此,合理区分和评价教师个体的多种身份,尊重教师的其他角色和真实自我,接纳教师作为人的不完美性,使为人师者脱下面具,真实体验职业生活,在从不完善趋向完善的积极发展过程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和成就,能极大地减少教师的倦怠体验。 (三)创造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工作环境。 个体的创造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只有真正的主动才有真正的快乐。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感受创造的教师极少为职业倦怠所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性的激活需要一个“相对温暖”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因此,创造有利于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环境就是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承认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独立性,尊重差异性,为教师的职业活动提供充分自主、自由的空间以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张扬个性色彩,践行教育理想。需要转化评价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框,肯定与接纳所有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工作回归个性与创造,超越职业倦怠,感受到来自职业的幸福。 (四)争取优质生源,实行科学管理。 进修学校在中职招生中,应该严格把关,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优质生源,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增强教师工作的成就感,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对担负各类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应该实行科学管理,努力使学校管理人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例如,对教师工作的考评要反映出进修学校教师的工作特色,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内容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的职业不像普通中小学教师那样受尊重,其工作烦琐、细腻,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学不完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职业倦怠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其原因也必然多种多样,只要找准问题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一定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之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学校教师论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合并,组建教师学习教育中心的探索。此举的目的是以研兴培,以培促研,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效益与水平。然而,一些县级师训和教研部门合并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优秀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学校教师论文:浅谈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成长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是指其应当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从专业能力与素养来分析,应当成为双师型教师;从改善工作,提高绩效上来分析,应当成为研究型教师;从教师职业的伦理精神来分析,应当成为关怀型教师。这三种类型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师问题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价值取向则是职业学校教师发展问题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其基本内涵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发展。事实上,学术界对职业学校的教师问题已经有过许多的探讨,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教师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后迅速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职业教育学概念,并频繁出现在各种政策文本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中国期刊上,以“双师型”作为关键词,选择1999年到2007年作为时间段,采取精确匹配的方式查询,得知从1999年至今国内期刊已经发表与双师型相关论文达2615篇。这表明双师型教师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双师型已经成为了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由于双师型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检验,并且也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所以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已经不容怀疑。当一名教师通过主动发展成为了一名被认可的双师型教师之后,他的发展被认为是成功的。但是,关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却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普遍认可的结论。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归纳,认为目前对双师型这一概念存在“双职称”说、“双能力”说、“双证书”说、“双证+双能力”说、“双师素质”说、“一证一职”说、“双元”说等七种理解。讨论的范围也拓展到了整个师资队伍和校外兼职教师。{1}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缘于人们往往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来理解双师型这一概念,另一方面,这一概念的内涵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有研究者从当代知识观念、知识制度、知识组织、知识信念及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即知识转型出发来审视教师的知识结构时,得出双师型应当具有学科知识多元化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更新能力的“开放性”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意识、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知识结构”。{2}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只从两个方面的能力或证书来界定双师型的思维方式。 关于如何才能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涉及到教师教育,也涉及到教师的管理等许多问题。如职前的教师教育加强多学科训练,培养未来教师构建知识的能力,同时对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融通;职后教育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加强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等。在教师管理上,要为双师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周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主动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本,并对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对教师个体来说,首先要充分理解双师型教师的现实意义,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引导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主体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获取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二、成为研究型教师 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另一种可能的价值取向是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并且关于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如何才能成为研究者,教育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里所说的研究者,或研究型教师是指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特别是能够主动研究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来改进工作的教师。当一名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开展教育科研的时候,意味着这名教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一名具有专业意识和职业自主性的成熟教师。 当代职业教育的许多现象和问题都在召唤着职业学校的教师,而对教师本人来说,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是一个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也是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通过相关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结果。在师范教育阶段,一般都会在未来教师的培养方案中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如目前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有“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概论”、“职业教育教学法”等教育学科课程,学生可以选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教师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个人从事教育科研的问题意识、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方法能力等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行动中来积累和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表现。 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有两个方面的教育科研应当予以特别重视,并且事实上许多教师也正在参与。第一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句口号本身就来源于课程领域。20世纪中叶,英国的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在批判泰勒提出的经典课程模式,也就是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这就是过程模式。过程模式强调课程的过程性,反对设置一个外在的、静态的课程目标。提出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并且教师也是最有资格的课程开发者。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强调以工作过程为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开发者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逻辑。另外,在知识无限膨胀和技能不断创新,并且职业世界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最有价值也是困扰课程开发者的一个难题。 第二,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对行动的研究,或者说是在行动中研究,也可以理解为行动者在研究。由于教学工作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教师作为行动者在其日常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成了研究的对象。行动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应用研究,其目的并不追求知识的创新和成果的发表,自身问题的解决才是最主要的目标。当然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改善自身的工作,提高工作绩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形成教学风格,使行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类型更加丰富,在教学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职业学校的学生事务也十分复杂,另外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等等,这使得职业学校教师更加有必要开展行动研究。 三、成为关怀型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是当前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几乎形成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就是教师是一种可以专业化,也是必须专业化的职业。我们在探讨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时,也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进行的。一门职业的专业化通常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知识,拥有深奥复杂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反映着该职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规律,并被应用到从业者的实践中,可以为社会和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第二,权力,形成了自己的自治组织、享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与此相应的是,收入、地位、声望极高;第三,伦理,坚守服务精神,自律,不以谋取利益为最终目的。”{3}事实上,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化也正是沿着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的。同时,也不难看出,在伦理上遵守某种规范和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于是教师的发展在伦理上就有了某种规定性。也正是因为考虑到教师职业是一项伦理性职业,教育活动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有必要提出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的一个伦理性目标,我们称之为成为关怀型教师。 所谓关怀型教师是指教师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教师职业服务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时代,受到效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异变。有研究者指出,现代教育是一种规训化的教育,规训是现代性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对人的支配、处置、压制、型塑则是规训的主要特征。“现代性教育试图用规训的技术、规训的道德、规训的知识为人们装备上具有生产力的功能,教给人们获取各种利益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无法燃起生命和精神之火,只能象石头一样,砌成身体之间的墙。这墙无法为生命和精神展开一条可能性道路,仅仅是禁锢生命,阻隔了爱。没有了爱,教育也就不再成为教化。”{4}关怀型教师能够把规训式的教育转变为教化式的教育,一种爱的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和谐与持续发展,并且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交往的、合作的师生关系,也使得师生之间能够直正的进行情感与价值的交流。当代职业教育正在热切呼唤以关怀学生作为职业伦理精神的教师,成为关怀型教师也是当代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职业学校教师成长可以从多个侧面来进行分析。成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是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而言的;成为研究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教师如何才能改善工作、提高绩效而言的;成为关怀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教师职业的伦理精神和现代性教育的特征而言的。很显然,这三种类型在本质上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也可能同时体现在同一个具体的教师身上。当然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还可以从更多视角来进行探讨,这有助于对职业学校教师形成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认识。 学校教师论文: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心理透视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 课堂情境 课堂心理 养成途径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职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并威胁着中职学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动力。为此,笔者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课前课后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课前,教师似乎得了“课堂恐惧症”,总是踏着艰难的脚步走进教室,去面对那一群无可奈何的学生;下课,教师闷闷不乐地独坐在某个角落一言不发;课间,教师用无可奈何的、批评的、甚至是愤怒的、发泄的口气在讨论、声讨着那些捣蛋学生。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但似乎越来越少了)能平静地走进教室、轻松离开课堂。教师的这种课前课后的心态,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教师在如此心态下怎么能上好课?又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其实,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特有的课堂心理问题。它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较为普遍存在、对教学质量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又被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透视的基础上,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教师课堂心理的内涵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心理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具有的心智状态,从隐性的角度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过程和对课堂的心理感受,从显性的角度看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教学内容的态度以及教学表达方式和教学组织的情绪,甚至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之中。作为教师,大家都有同感: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劳动付出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劳动付出的感受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一堂课(劳动付出)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自身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反映在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中,因为三个过程是同时互动进行的。劳动付出过程是后两个过程存在的基础,感受过程是教师对劳动付出过程的自我评介、总结和体验,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是感受过程的具体反映。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劳动付出过程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从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教师课堂心理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下列因素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课堂气氛;(2)讲授思路;(3)内容表达;(4)讲课激情;(5)对待学生的态度;(6)师生互动交流;(7)课堂语言艺术与幽默感;(8)临场发挥能力;(9)讲解的耐心程度等等。显然,教师课堂心理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而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影响,因而进一步剖析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养成途径与方法,对确保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教师课堂心理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情境性。教师课堂心理是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没有了课堂教学情境,就失去了它产生的环境条件。正如不置身于课堂之中,就很难有课堂的心理感受;(2)关联性。特定的课堂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后有详述),一个课堂事件就会诱发教师的相关多种课堂情绪;(3)个体差异性。对教师而言,虽然课堂心理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的,但个人的内心感受、表达方式会有很大差异;(4)互动性。特定的课堂心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交流而产生的,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堂表现促使教师特定课堂心理的产生,教师课堂心理的表达又会对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课堂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互动性十分明显;(5)时限性。正如有的教师在上节课大发脾气,心情不畅,但下次课却能以平静的心态笑对学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那种心理已经不复存在了;(6)对外辐射性。课堂心理除了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外,还会对教师的课外行为产生影响。大部分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课堂上发了脾气而心情不好,下课了也怒气冲冲,甚至会对家人大发脾气。 教师课堂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学生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来自学生的因素主要有:(1)班级风气。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好、课堂纪律好、师生互动好,教师上课就会心情舒畅、动力十足、发挥充分,并且对学生爱护有加;相反,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懒散、课堂纪律混乱、师生缺乏互动配合,甚至师生对立,教师则会失去信心,上课没有动力,甚至会产生“课堂恐惧症”,怕面对学生;(2)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应程度。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同时又能理解、掌握并积极配合教师,教师就会平静、轻松、愉快地组织教学,甚至会视上课为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或听不懂所讲内容,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就会产生疑惑、紧张、无可奈何的课堂心理;(3)课堂突发事件。如果少数“差生”无视纪律,扰乱课堂,听不进教师的批评、劝告,甚至与教师发生课堂冲突(今天的职教课堂里,这种情形已屡见不鲜,而且已成为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试想,在此情形下,一个教师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热情去组织课堂教学? 来自教师的因素主要有:(1)职业责任感。如果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强烈,学生的课堂表现越差,对教师的打击就越重,教师的课堂心理就越容易变形和波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少责任心,则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淡然视之,课堂心理也就不易波动;(2)批评学生的语言技巧、方式方法。教师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引发师生课堂冲突,从而对教师课堂心理造成影响;(3)容忍度、包容度。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差生”群体缺乏容忍和包容,课堂的自我控制力就差,又会伤及自己的课堂情绪和热情;(4)教学经历、课堂经验。一般说来,具有多年教学经历、课堂经验的教师,其课堂心理不易受学生课堂言行的影响,而新教师则因自身经验缺乏、学校管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因学生不良的课堂言行而打击教学积极性、损害课堂心理;(5)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课堂教学“底气”)。这主要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信心。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底气”足,教学过程就会充满信心,反之(特别是有同事参与听课的情况下),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混乱而紧张,从而影响课堂心理;(6)教师的工作、生活背景。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前因家庭关系、生活琐事、与同事领导关系处理不好等而导致心情差,走进课堂的心理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教师课堂心理还受学校教学管理如教学监督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课堂心理主要产生于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学生的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是诱发因素,教师则是附随因素。 当前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类型及良好、健康课堂心理的养成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差生”群体增多,校风、班风呈每况愈下之势,这对教师的课堂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已不容乐观。教师课堂心理大概呈现出以下特征类型: 平淡冷静、泰然处之型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具有多年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心态较为平和的中青年教师身上,可从他们课前、课后的言谈中表现出来,“不要与学生计较”、“要习惯学生”、“对捣乱的那几个学生要冷处理,不要动怒”。这部分教师总是笑听别的教师激烈、气愤地谈论,自己似乎觉得不值一提。 心中不满、无可奈何型这主要集中在一部分老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身上。课堂学生的表现让他们不满意,他们总是在叹气,“唉,没办法!”、“真是朽木不可雕”。有时还会建议那些气呼呼的、情绪过于激动的教师放弃、听之任之。 激动气愤、极端不满型这主要是那些责任感十分强烈、对课堂期望过高和要求太严的教师,或是那些没有课堂经验的新教师。这部分教师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不端表现,往往以严厉的口气、过激的语言批评,容易与“差生”发生激烈冲突,搞得课堂气氛紧张、自己情绪激动、心情极度不快。所谓的“课堂恐惧症”就是对他们而言的。显然,具有前两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占大多数。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时,他们讲究语言技巧,使用适当的口气,很少与学生发生冲突,即使学生的言行令人气愤,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来。这对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不大,但对教学效果却有较大影响。他们对学生不良表现的不满,会反映在教学的发挥中。而具有第三类课堂心理的教师则占少数,由于不满情绪的表现充分,当然对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究良好、健康的教师课堂心理养成的途径与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对于良好的、健康的教师课堂心理养成的途径与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教师要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这样对课堂的异常现象就会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2)上课走进教室之前,注意提醒自己冷静,给自己注射“镇静剂”;(3)教师课堂上批评学生应注意语言的技巧、说话的口气,避免与学生发生激烈冲突;(4)课堂上批评学生涉及面不要太大,要注意通过自己的真诚、技巧、恰当的时机争取大部分学生的支持;(5)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适时使用幽默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差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课堂兴趣;(6)对课堂表现过于“突出”的“差生”,可课外私下与之沟通,试着从情感方面感化他们;(7)我们强调职业责任感,但对差生要理解、宽容,不一定要通过批评表现出来;(8)经常与心态宽松的教师交流、沟通课堂经历、经验,倾听他们对待“差生”的态度和方法;(9)上课之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准备充分,切忌一知半解,否则会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和支持;(10)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在给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应注意了解班级课堂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教师处理课堂异常情况,并通过语言等方式给教师以宽慰。总之,只要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课堂心理就会日益健康。 学校教师论文:关于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 从提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提高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对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培养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2001~2015年,要压缩中等医学教育,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具备的条件,可保留部分中等卫生学校;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卫生学校可在并入高校或独立升格后,举办普通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等卫生学校较多的地区,对办学规模较小、服务面窄的学校应做相应的撤、并调整。这使各卫生学校面临严峻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共存。这就要求各卫生学校重视内涵建设,力求树立品牌和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是关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的大事。笔者结合当前卫生学校实际,就如何培养青年教师作了如下思考。 1 提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青年教师刚跨出校门,踏入社会,要安心教学,首先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衣、食、住、行和工作环境,学校应在这方面多为他们着想,尽量提供方便,营造较为舒适的校园环境、建立相对合理的用人及薪酬制度,使青年教师到单位后能尽快地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中。除此之外,还应引导青年教师体会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工作热情和潜能;应构建相对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青年教师施展才能、提升专业地位搭建平台,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感受学校的内在魅力和凝聚力,更加爱校爱岗,为学校发展尽力。 2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 由于卫生学校的青年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多数也对职业教育知之不深,故在其踏上卫校讲坛之初,应引导他们尽快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新职教观念,对其认同、适应职业角色及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和人格外塑的过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1]。而今则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启发和引导,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并习惯于终生学习,使学生在其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都能不断学习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应对各种情况。 作为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青年教师们还必须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观念。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能获得一定的职业岗位,能胜任职业工作的人,应使培养对象成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生学习有基础的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技能性、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青年教师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尊重,争取成为学生热爱和信任的朋友,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帮助;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既重视基本素质培养,又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为成为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 3 培养并提高专业技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卫生学校青年教师应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水平考试及能力测试等,方能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合法执教。除督促青年教师达到上述基本要求之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其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及教书、育人、科研等几方面专业技能的培训。 3.1 进一步提高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水平 卫生学校教学工作有别于医学院校,主要培养中、初级卫生技术专业人才,贯彻的是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一般专业多、课程多、类别多、内容多,要求青年教师一专多能,最好是多专多能,理论与实践并重。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当今时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科专业不断调整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应用,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以广博的学识充实自己、丰富课堂,不仅有“一桶水”,而且有“源头活水”,方能常教常新,带领学生不断进步。此外,青年教师应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尽快学会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将自己所知变为学生所懂、所用。学校应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医学、药学、护理等专业的青年教师医教结合、考取执业医师(药师、护士)资格、外出进修学习等,方能促使青年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3.2 班主任能力的培训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必经之路[2]。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承担班主任工作可以使其比单纯教授某一科目更加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更多地应用自身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去帮助学生成长;同时因管理学生而更多更好地与全校各部门接触、协作,尽快地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这样既提高专业技能,又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应对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相关培训,对初次任职的班主任多予以指导、帮助,确保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 3.3 教研、科研能力的培训 医学教育研究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卫校教师在做好教学、服务、管理等工作的同时搞好教研、科研,既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又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相互交流经验还可使思维在碰撞间擦出火花、激发出灵感,探索、总结更多经验,从而使教育与科研相互促进,进入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对于青年教师,各卫生学校应根据其能力和特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安排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进行指导,避免研究中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同时应以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他们,以健全的教(科)研制度规范、激励他们,使他们杜绝开展教(科)研工作是为了晋职晋升的功利之心,认识到教师应以此体现自身的专业地位与个性,满足自身的自我实现需要及成就需要,这对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而言都是双赢的好事。 总之,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需要卫生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相关人员大力支持,加上青年教师自身积极努力,方能卓有成效地开展,从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卫生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学校教师论文: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的比较 论文关键字:梦希腊 古代东方国家 初等学校 教师地位 论文摘要:纵观古代东方各国及罗马和希腊等国,研究者发现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高低截然不同,本文立足于描述它们之间教师地位差异的事实,比较影响教师地位的四素,进而为现代社会提高教师地位提供理论依据。 在古代,罗马及希腊与东方各国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但仔细考察它们各自的教育,研究者就会发现它们的教师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罗马与希腊初等学校教师地位考察 (一)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古代罗马的初等学校又称卢达斯,这种初等学校在共和后期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它主要招收7一I2岁儿童。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由于学校是私人开办的,往往设在教师家里或寺庙屋檐下,因此,教学条件十分简陋},a。教师往往是由一些有知识有修养的奴隶或被解放了的奴隶来担任,更甚的是,教师也有在奴隶市场上被拍卖的。 2、在罗马,教育是在军事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卜展开的,国家完全掌握着教育,非常重视军事体育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地位不显。即使是重视部分知识的习得,也是关注中等、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级学校教育,这也是在古代罗马教师社会地位卑卜的原因之一。 3、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曾经把职业划分为“自由的”与“卑贱的”两大类,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列在自由地与卑贱的职业之间,由此也可见教师的地位较低。 4、下面是《讽刺短诗》中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描绘了罗马小学教师的生活: 可恶的教师,男女儿童都讨厌的人,你有什么权力来打扰我们?大冠子公鸡还没有报晓之前,你就开始野蛮地大声打骂起来。工匠在雕刻讽刺骑马的法官的雕塑中把法官安上马背时,敲打铁砧的金属声音也没有你声音大;在大型竞技场里,观众为打败对手的斗士的喝彩声也没有你的声音大。作为你的邻居,我们并不希望你能让我们睡个通宵,因为偶然被你吵醒,问题不大,但你吵得我们彻夜不眠,却是重大的折磨。把吵闹的教师解雇吧,当你听到吵闹声时,尽量采取措施保持安静吧Izl } (二)希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希腊的教育分为斯巴达的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1、斯巴达学校教师的地位 由于斯巴达的教育是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而且鄙视知识,所以学校教师的地位很低。 2、雅典的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雅典,不同阶段的教育学校类型是不同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可谓雅典的初等学校教育。7岁后,除女孩继续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所有男孩进人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在雅典,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川。雅典人追求多才多艺,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反对从事专门的职业或拥有专门的技能而作为谋生之道。例如学习音乐,只是为了娱乐的要求,但不可学得太好,否则就有人指责川。由于这样,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有些教师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收人菲薄,不受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一种阶层是最受轻蔑的。孩子们怀着一种优越感带着在上课时玩耍的爱物、豹、猫和狗等,去上学就象去逛商店一样。游手好闲之徒进入小学校和角力学校,就象他们进人店铺摊店一样,继续闲谈,观望,严重地干扰了学校的学习。教师似乎明显地受着学生们及其朋友们的支配川。 二、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古代东方国家,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国家培养统治人员、合格的官吏、文士人员,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同时,各初等学校都极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尊师重道被当作一种品质来培养。 (一)古埃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在古埃及,存在着宫廷学校教育、神庙学校教育、文士学校教育,但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和神庙学校的数量是很有限的。那些想成为政府官吏或寺庙祭司的地位较低的奴隶主子弟,大多数进人“文士”所设立的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神庙学校出来的。他们本来也是准备为官为僧的,其中有的已获得一定官职,握有一定权势;有的并无任何官职,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都长于文墨,并具有一定初步科学知识!s1。于是,古埃及不但以僧侣、官吏为师,而且产生了大批专业教师一文士。 2,僧侣乌若霍若新特在记述他设置学校的铭文上说:“我遵照法老的法令,创办和管理学校,学校的全部学生全来白显贵人家,而非贫穷人家!”!”。这赤裸裸地表明,人学校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 3、同时,埃及的初等学校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显然尊敬教师也在此之列。 4、在初等学校中,教师可以随便施行体罚,认为“男孩子的耳朵是长在脊背上的,你不打他不听”,包括贵族家的孩子,这也说明教师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很高!3! (二)古印度古儒学校教师的地位 古印度的初等学校教育主要是古儒学校的教育。古儒学校内的教师称为“古儒”,古儒是由于在当时的印度,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发展,传播多样化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经义具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因为古儒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儿童圣书,即《吠陀经》,所以古儒被认为是从事神职,受到普遍的尊重。他们名义上为神效命,不受报酬。实际上,学生家长每每给他们以丰厚的赠礼,学生无微不至地侍奉教师和服从师命,因为师礼不周,是要被开除的。 (三)古代希伯来的教师地位情况 i、在古代的希伯来,教师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因为在希伯来,“人人必须受教,才能人人成为上帝的真正信仰者,才能保证民族不受衰亡的威胁,所以不受教育的人必须被剥夺一切权力,必须逐放城外,没有设置学校的城市,乃是不容存在的。”教育事业被视为神圣的事业,所以教师也是受人尊崇的。 2、希伯来的教育是神学的附庸,初级学校的最初阶段,教师传授圣经中的《摩西五书》,教师被人们成为“拉比”,他们有较高的宗教修养和文化水平。随着希伯来的经典日益多起来后,唯有拉比才能理解,所以教师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并且成为社会上享有权威的特殊人士。“拉比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古代希伯来社会中教师的地位之高。 总之,由于宗教、阶级斗争、知识观的因素,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在古代东方各国是较高的。 综上所述,在古代东方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与古代希腊、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成就,也不取决于教师对社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和人的发展做了多少贡献,而是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比如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为哪个阶级服务,国家统治阶级是怎样看待教育的等等因素。教师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社会应从希腊、罗马国家的教育事业汲取教训,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事业过程中吸收经验,全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和团体作用。 学校教师论文:探索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以多样化的角色对学校教育改革和信息时代学生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浅析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学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提出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中学学校教育、角色、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来解决教育问题,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师是作用发挥的有效中介,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一、单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1、立足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学生情况,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操作。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科学知识、简单的程序设计知识等)以及帮助学生完成信息技术技能操作训练(包括word编辑文字、excel表格处理、e-mail发送、简单的网页设计等)。其中,在教学前测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个性和需求等。教学中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预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并进行形成性评价。此外还应重视后期测评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储存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2、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地计算机教育,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一味地按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单纯和专业化,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向学生传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想,让学生结合各科学习需要接触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等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从而巩固和拓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达到学科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样,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比如,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通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的信息文章和设置信息讨论会,学生的信息常识可不断扩增;借助互联网完成学习任务和创设师生、生生的情景交流来评价信息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教育学生杜绝滥用信息资源和乱交网友以及教会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等途径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二、从学校教学系统方面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信息社会需要教育领域能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和快出人才。面对教育信息量的激增,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媒体、策略的分析与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环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设计,大到整门课程的设计,小到一个单元目标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它可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依据。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的依托,又懂得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他带头进行教学设计,定可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教学设计热”,这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2、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信息社会中,媒体教学已走进教育领域,各学校都在筹备资金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学资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师应带头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如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幻灯投影教材、简单的音频和视频教材、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以保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的需要。 3、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时代,大量新型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合理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选择出合理的学习模式。比如:网络探究式学习模型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学习和游戏型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辩论和反思能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可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向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建议学习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4、创设和谐的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施展给学生主动探究、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意义建构。信息技术教师可教育叙事,通过活生生的教学实例启发教师教学思维的改变,真正的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以其多样化的角色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他的先进教学思想引导下,学校教育定会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学校教育自身也得到一定的改革。 学校教师论文: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论文关键词:福建省 中职学校 信息技术教师 满意度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管理学知识,以工作满意度为主要指标,对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组织气氛、职业声望、薪酬福利方面满意度不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俨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休现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准。随着海西建设大刀阔斧前进,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福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服务海西建设的生产一线人才。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低将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中职信息教育事业的首要资源。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教师工作满意度对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可以为学校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优化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与方法 I、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抽样法,从福建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宁德财校、漳州农业学校、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等57所福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83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向其发放问卷83份,回收7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回收率84% 。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校组织气氛满意度 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圈子相对较小,除了陪伴家人朋友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与同事学生相处。大量研究表明,不和谐的学校组织气氛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感。只有当教师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于健康状态而令人愉快时,他们才会相应地表现出对工作的满足感。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则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显著影响。知名学者、行为学家伦西斯利克特曾经提出“支持关系理论”。他认为所谓“支持”是指职工置身于组织的环境中,通过工作交往,亲身感受和体验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m。从调查结果来看,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比较认同学校组织气氛M(3.49) 3。其中,认为很满意(17.1%)和满意(30.0%)的占了总数的47.1%。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属于理工科目,而理工科教师大多具有豪放、不拘小节、外向、率真、的性格特点。在与同事相处中相对比较融洽、和谐,比较容易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此外,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随着学校制度的改革,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教师之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时很难避免某些直接的冲突,从而影响同事关系的融洽。 表1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组织气氛满意度(N=70) (2)职业声望满意度 职业声望最早是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他认为社会分层应该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所谓的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看法”,是“社会舆论对一种职I! }"J评价”。广义的职业评价,包括该职业的收人水平、晋升机会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意义)等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不太理想,多数教师认为职业声望比较一般。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教师对职业声望的满意度相对比男性教师高。究其因,笔者认为可能是女性教师这一职业上班时问固定、有寒暑假期、在子女教育方面还具有先天优势,因此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但是,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职业地位不太满意。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意识到,职业声望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同时,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社会的理解与尊重也是不可或缺。 (3)薪酬福利方面满意度 研究显示,福建中职学校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目前薪酬福利状况不太满意,大多希望待遇能够有较大提高。教师对福利薪酬期望情况大致如下:希望增加1 /3者占18.6%;希望增加1 /2者占51.4%;希望翻倍占25.7%,只有极少数教师表示无所谓。笔者认为.福建中职学校多数在福州、厦门、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市,消费水平、房价物价、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对比其他行业信息技术_I}作从业者的较高收人,中职信息技术教师的收人水平明显偏低。较低的薪酬水平与较高的生活成本构成了矛盾与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白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f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此外,赫茨Tf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个体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如薪金、工作条}c等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落或消除其不满,也称之为保健因素。亚当斯公平理论也阐述了J教师认为报酬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杠主动性。荃于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考虑教师拍不同阶段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奖励形式来满足其不同的书质和精神需求,以此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福建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情况生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学校组织气氛比较认可;翻师在职业声望方面满意度较低,并且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教师渊意度高于男性教师;多数教师对收入不太满意,认为薪酬及福和待遇应该有所提高。 2、建议 (1)实行人本管理,营造良好组织气氛 所谓人本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开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教师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教师认真教学、励精图治。同时,人本管理有和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校组织气氛。 (2)满足合理需求,重视教师薪酬福利水平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都潜藏着由低到高的五科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该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区和动力。显然,作为生活墓本保证的薪酬福利也是决定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合理需求,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新激励因素。 (3)加强沟通,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效结合 管理者应加强沟通,理解教师需求。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索理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关键问题就是甄别出影响教师激励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在具体策略中要在保持必要的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激励因素,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如在物质层面激励方面,通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师收人水平;在精神层面上,则应以精神激励策略和方法为主。 学校教师论文:论析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激励机制;发展需求;期望值 【论文摘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现有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可以优化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激发鼓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而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激励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转变,反映了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职业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如何充分调动现有教师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调整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优化职业学校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一、激励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就是指学校为实现其目标而根据教师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激励机制建立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树立“人性化”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管理和有效管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建立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激励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个人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建立激励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因此,需要有一个组织目标体系来指引个人的努力方向,组织目标的设立应当适合不同教师的期望价值和期望概率,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3.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分配制度将激励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联结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与奖赏。行为规范将教师的性格、能力、素质等个性因素与组织目标体系联结起来。行为规范规定了个人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来达到一定的目标。 4.建立激励机制的效率标准是使激励机制的运行富有效率。决定机制运行成本的是机制运行所需的信息。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机制运行的始末,特别是组织在构造激励因素集合时,对教师个人真实需要的了解,必须充分进行信息沟通,通过信息沟通,将个人需要与激励因素联结起来。 5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同时实现教师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使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达到一致。 二、激励的基本原则 1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人们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一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就是这方面的论证。他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一个是外部因素或称保健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或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激励因素,即工作富有成就感、领导重视、工作的责任感等。这种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作用,能直接激励人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师这一高知识阶层,他们更注重名誉和精神上的满足。 2.适度性原则。古有“中庸之道”,《论语》有“过犹不及”的说法。需要的满足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分配要与劳动成果相适应,奖励适度,才能服众,也才能收到激励效果;奖励要与贡献相适应;眼前利益要与长远利益相适应,把握好需要的尺度,不能脱离实际。激励太多,不加努力即可获得,产生不了内动力;激励太少,努力无效也产生不了积极性。在利益驱动上,既要保证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既要保持人们的当前积极性,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产生动力。 3.时效性原则。奖励的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时效性原则,一是注意激励的时间性。在一个合意行为发生后就应立即给予强化。“强化”和“合意行为”之间的间隔越短,强化效果就越好。二是注意奖励频率,奖励频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激励效果。奖励的时机和奖励频率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一般情况,对于十分复杂、难度较大的任务,奖励频率宜低;对于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对于目标任务不明确、需要长时间方可见效的工作,奖励频率宜低;对于目标任务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差、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好、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低一些。 4.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也是激励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公平理论。许多研究证明,不公平使人们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当个人认为自己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产生不公平感,就会表现出不满情绪和消极行为,这就要求在给予分配和奖励过程中尽量把握公平性。每位职工都是用主观的判断来看待是否公平的,他们既关注奖励的绝对值,又关注奖励的相对值,在比较中理解是否公平。 三、激励的方法 1通过提高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工作和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越大,激励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就越大。为解决具体问题,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提高内在奖酬的吸引力。如通过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其他较高层次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提高外在奖酬,如工资、晋升等由学校控制的奖酬的吸引力,增加教师的满意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具体需求更应当从奖酬内容、奖酬制度等多方面来考虑。在现阶段,对教师而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样重要,二者均需满足。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进行的手段,对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与成绩,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同时,职业学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力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层次发展需求。 2.通过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具体而言,可采取目标激励法。所谓目标激励是运用激励目标,刺激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有关目标设定的研究表明,设定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目标太低,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太高,奋斗无望则产生不了作用。学校要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那么在评定职称、进修、考核等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就要恰当地提出对个人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学历的要求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从而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由专业教师、普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各个层次以及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的人群。对不同教师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目标激励,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于层次、素质较低的学校工勤人员,关心的重点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诸方面。这一层次的人员主动性、创新性的行为少,以单指标进行业绩考核比较易操作。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既要给予物质利益的满足,更要给予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性别而言,男性与女性的基本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女性教职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男性则更注重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的教职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渴望获得培训、深造的学习机会,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教职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3.通过提高期望值,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提高完成任务,达成一定绩效的期望值。其二,提高从绩效到奖酬的期望值。要提高期望值,关键是严格履行按绩给酬的原则,绩效评定要客观,尽量剔除主观因素,而且各项奖酬制度必须落到实处。 4.通过提高教师公平感,从而提高激励水平。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在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在社会比较中产生公平与不公平感,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能否得到激励,不仅取决于他们所得到的报酬的绝对数量,同时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所得的报酬与别人所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管理中应特别注意坚持公平原则。第一,要有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学校管理者要避免教师评价不公现象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在评价中首先要按标准行事,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否取决于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其中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客观与全面。第二,要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合理、评价过程的科学,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公开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保证公平的竞争和产生巨大的激励功能。第三,待遇和业绩挂钩,奖罚要公平合理。管理者可引入干部聘用竞争上岗、教师职务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阶段确认制度及分配制度上的绩效浮动工资等竞争机制,使教师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激励其奋发进取。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同时坚持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5.教师参与决策是对其最大的激励。教师参与决策,发表意见,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策具体实施的体现,从而满足人们受尊重和信任的需要。同时,增进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了解,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教师会产生满意感、归属感。职业学校教师参与决策,是学校管理决策正确、合理的必要条件,同时正确合理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激励源。教师参与决策,证明他们不仅仅是执行学校任务的工具,而且也是影响学校全局的主人,从而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参与的方法有:教代会形式,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制定;征求意见制.在学校重要问题做出决策前广泛听取教师意见;直接对话,在对话中释疑、沟通;成立专家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重大决策,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教师这个独有的智力资源,体现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不仅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同时使教师感到学校的利益和本人的事业成功息息相关,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职业学校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使广大教师参与决策,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自觉地将自身的前途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也是对教师的最大激励 学校教师论文:找寻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生命意蕴——浅谈一所基层学校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教师成长;影响因素;环境机制:个体自为;关键事件 论文摘要:教师的发展成长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本文以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40名教师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教师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从这些“典型”教师成长轨迹中梳理和总结出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环境机制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外驱力;个体自为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动力:关键事件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催化剂。 教师的发展成长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学校共生、共存和共长的过程。因而,如何从关怀“人”的角度去关注教师成长需求,激发内在生命活力;如何从生命的视野去审视教师发展,引导教师实现生命价值是一个值得深人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以本校40名教师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这些教师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梳理和总结出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主要因素,从而对学校未来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体现了对教师生命的高度尊重 “人作为人的生活意义,主要不在他的第一生命,而在于第二生命的创造活动,人不会满足于仅仅活着~一-像动物那样的生存,而总是要把第一生命引向第二生命,通过第二生命的创造去实现第一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理念的观照下,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作为教育者,教师需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但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生命,教师同样有被尊重的需求、被关爱的需求、创造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卓越的需求。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师职业对于教师具有极大的人格和智慧的挑战,因而不仅具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而言的生命价值,而且具有促进教师自我超越、对教师个体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 2研究体现了时教师价值的再度认识 关注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教师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专业能力,胜任教师角色。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可以说,关注教师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关注教师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教师发展,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人生价值、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 3.研究体现了学校办学目标的深入践行 学校,作为教师挥洒职业理想,实现并升华生命价值的神圣殿堂,应该让教师的个人理想与奋斗,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效融人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让每一位教师找到个体生命的亮点。在现代生活教育理念观照下,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关注教师发展,不仅关注其专业发展,而且从把教师看作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很强的人的角度出发,从提高教师的生活、生命质量的高度来关注教师的发展问题,引领教师过向前向上的健康快乐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是学校办学目标的深人践行与行动诊释。 二、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思路及对象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对于教师发展个案的研究,许多教研、科研部门和专家学者都从事过,一些基层学校也尝试过。如何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合理规划研究思路,我们进行了精心思考。 1.采用横向的研究维度。从横向的角度出发,通过一大批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教师的个案分析,找出教师成长的一些基本作用因素后,再来考察其成长历程。这种考察的重点,是看在这个历程中这些基本因素的互相作用是如何成就一个教师的,即研究教师发展的基本作用因素及其作用历程。 2.注重方法的多元取向。我校的教师发展个案研究,主要以“内容分析法”为主,采用“教师撰写个案+研究人员点评综述”的方式展开,并通过访谈、座谈等形式直观了解和感知教师成长的经历。然后,在个案分析基础上识别每位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特征。最后进行跨个案分析,重点了解和研究影响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重点探讨通过个案分析找到教师成长的基本作用因素如何实现的实践策略,因而对教师成长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择取 本研究采用“自愿参与十指名参加”的方式,选择了学校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4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既有骨干教师,又有非骨干教师;既有刚工作两三年的青年老师,又有工作二、三十年经验丰富的教师,甚至是临近退休的教师;既有担任学校行政管理的领导人员,也有平凡岗位上的一线老师;既有担任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的专职老师,也有担任学校后勤服务的工作人员。研究对象中,大多数教师担任或曾担任过班主任。 三、教师发展个案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美国学者格拉特霍恩认为,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与教师个人相关的因素;与教师生活、工作的情境相关的因素;与促进教师发展的特殊介人活动相关的因素。”可以说,这三方面因素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彼此作用并最终影响教师的成长发展。借鉴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我们在我校教师发展个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试着对教师的成长发展作出一些归因。 (一)环境机制:教师成长发展的外驱力 1.学校环境对教师的影响 如果说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摇篮”,那么学校环境则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学校环境,包括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学校环境从很多方面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发展,并且它使教师个体的成长发展与教师群体的成长发展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1)文化环境的影响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一直坚持以“和”为办学理念,从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角度出发,把专业成熟、个性鲜明、精神独立、人生幸福作为其成长发展的主要质素,大力营造和追寻适合教师成长的“软环境”。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锻造培养出了一些享誉省、市外的特级教师、名教师和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区、市级骨干教师;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吸引了一些教师放弃优厚的待遇条件主动加盟洛小;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老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哺和回馈着洛小,继而又进一步地成长发展;也正是在这种“和”的理念观照下,洛小的每一位教师都在“成就自己”。关于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个案中均谈到了这一点。 (2)团队精神的影响 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生活、工作在一定的群体组织之中的。当这个群体组织具有高度凝聚力时,它就成了一个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对于教师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团队的价值取向、思想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些个案中,一些老师谈到了所在年级组、教研组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不断引领教师、追求卓越,积极、努力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3)他人行为的影响 作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体,每一位教师都有被尊重、被关爱、自我实现和追求卓越的需要。而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领、师傅的指导、同伴的互助等他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着教师实现这些需要。个案中,有的老师谈到了领导的“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一次交心谈话”点燃了自己成长发展的“豪情壮志”,增添了前行的信心和动力;有的老师谈到了一些专家的教育思想和专题讲座对自己成长发展的方向引领作用;有的老师谈到了师傅的精心指导、同事的合作互助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学校机制对教师的影响 学校机制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励力和约束力,一种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向着学校所期望的方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洛小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通过革新学校机制,创造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土壤与条件,让教师“获得愉悦与解放,使强制性的生命外拣控制过程变成生命陶冶与成长的过程。 在个案中,有的老师谈到了学校评价激励机制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有的教师谈到了学校教师例会机制对自己成长发展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谈到了学校教研机制对自己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机制是影响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外因”所在。 (二)个体自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动力 从教师个体来说,其成长发展,更多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因素。在对我校40位教师发展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个人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发展。 1.信念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需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在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为孩子的成长插上隐形的翅膀”,“寻找教育的快乐之路”等等这样朴素的话语。可以说,这些朴素的话语无不折射出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不管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是系统的理性的,还是零碎的感性的;是以显性的形态出现,还是以无意识或隐性的状态存在,它们始终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左右着教师的成长发展。 2.心态 “合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高度”。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心态摆正了,才能做好它。教师的成长发展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心态。从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始终保持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工作从不“急功近利”,虽然感觉自己在人才济济的洛小并不出色、并不突出,但从来没有“放松”甚至是“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是时刻以加倍的努力积极实践着自己的目标,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可以说,良好的心态,表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自信和健康的精神风貌,对于教师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品质 每个教师都是一个充满个性特点的“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心理影响”,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个案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成长是与“热情”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热情的品质恰恰体现出了教师的职业本色;有的教师的成长是与“勤奋”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勤奋的品质使教师的成长拥有了一把“金钥匙”;有些教师的成长是与“韧劲”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这种顽强的韧劲,可以使教师的成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可以说,教师敬业求实、踏实勤奋、刻苦钻研的个性品质,已经成为教师快速成长的精神动力。 4.反思 “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自主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教育观念进行拷问,可以使自己的成长驶上“快车道”。个案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师,都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习惯。他们对教学中的困惑,他们对“教师”角色扮演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有许多思考和心得。可以说,通过自我反思,不仅使教师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使教师在实践中获得了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 5.读书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在40位教师的发展个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读书对于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读书,是教师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遍的方式,也是促进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教师要多读书、勤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教育行走方式。 除此以外,通过具体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影响;教师个人努力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关健事件:教师成长发展的催化剂 对于教师的成长发展而言,往往要受到过去一些经历和经验的影响,但并不是过去所有的经历或经验都对教师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只有一些重要的事件或称‘关键事件’才会对教师成长发展起重要影响,促使教师对个人的教育信念、行为进行反思、重组和改变。”在我校40位教师的发展个案中,提到人生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影响自己成长的比例高达100% 。 虽然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经历的教师,影响自身成长发展的“关键事件”有所不同。但是通过统计,我们发现这些“关键事件”主要有公开课、教学挫折、教学冲突、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某一次外出培训等。 正如老师们在文中所写的那样: “正是这堂人生的第一次公开课,使我真正摸索到了怎样上好课的路子,开始真正找到了把握课堂的门道,也使自己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这次评比课的成功,给了我在业务追求上的无限动力。那一刻的成功,也真的是凝聚了学校的希望,领导的信任与自己的努力。” “第一次遭受如此大的打击后,使我开始重视和家长打好交道。谨慎处事加上及时和家长沟通,成了我以后和家长相处的原则。” “教学上的这一挫折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曾一度使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之后,我开始了一段‘苦读’的历程.同时也叩响了我的成长之门。” 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关键事件”往往发生在教师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关键事件对教师成长发展存在不同影响。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往往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信念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而公开课教学的成功往往会使教师体验到“一炮打响”、“一举成名”的成功的喜悦,争取到更多的成长资源和发展机遇。当然,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对教师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重性,并不必然促进教师反思成长。在教师遇到挫折和冲突的时候,学校领导的支持往往又成了教师迅速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关键。 “人,学校教育最诗意的存在!”和学生一样,每个教师都很独特。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永远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一个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教师成长发展的“责任人”不仅仅是学校,也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由教师个人与学校结合而成的一个“共同体”。只要学校和教师个体“联合”起来,每个教师都能追求和成就各自精彩的教育人生。 学校教师论文:试论西部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双师型”教师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阐述了西部地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困难,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以适应中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 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认为职校教师应该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其立足点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实质在于它并不是“教师”和“工程师”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职校教师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技能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是各种素质与能力综合后的再现。从国外职教师资培养过程来看,职教教师在学习上,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学习教育课;在实践上,既要有2—5年的专业实践,又要有1-2年的教育实习;在资格上,既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又要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综合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观点可见,“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行业操作技能,拥有丰富的个人职业经验和职业发展能力,还要能够合理组织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土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但由于西部地处内陆,总体条件差,教育发展缓慢,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特色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他们的理论知识较强,没有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是由原来的文化课教师转变而来,他们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讲授上还是受着原来教学模式的影响,职教特色不明显。虽然有一些教师到企业参加过挂职锻炼或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实习,但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教师队伍中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深入参与过实践的教师仅占23.9%,教师实践经验缺乏,距“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跨世纪标准:“到2010年,中职学校按生师比20:1推算,全国中职学校教师应达到100万人左右,加上现有师资队伍的自然减员数,从现在起~iJl2010年,中职学校需增加教师约40万人。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应达到80%左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60%;‘双师型’教师总数要达到36万”。但是在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调查中,“双师型”教师仅占12.45%,有17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大。 3.“双师型”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东部地区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是西部地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西部省份比东部省份平均低11个百分点。最低的省份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比最东部最高的省份低33个百分点。 4.“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合理 根据对西部l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发现,西部“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均衡,过于集中在少数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极为匮乏;各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失调,2003年职业高中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9.29%、57.71%、2.25%,中等专业学校这一比例为59.56%、36.08%和4.36%。学校拥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有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小。 三、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困难 1.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据《中国教育报》对西部部分学校的调查表明,中职教育年生均教育经费远低于普通高中教育。目前,国家对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一半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普通高中的投入。西部教师工资低,很多中职学校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也会因待遇偏低而转向东部学校,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现象。据2001--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为68.86万人,比2001年减少8.64万人,可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流失比较严重。 2.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 我国中职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大多数省份是“吃财政饭”,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有的省不允许事业单位从企业调人,因而致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能调入职校任教。因此,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严重阻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师资培训基地少,培训内容滞后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师资培训基地数量少,无法跟上中、东部地区职教发展的招生规模;培训内容比较滞后,缺乏现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大部分基地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技能教学环节,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四、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对策 目前,缺乏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已是影响西部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应用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此,笔者对西部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1.内向发达地区取经,外向发达国家取经,建设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西部中职学校“双师型”职业教师严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应该在国内向发达地区学习,吸取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为己所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作为国家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三期“中国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教师进修班”如今共培训了西部职教教师300余人另外,还应该努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把教师送去发达国家“取经”,这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更为他们在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谋略上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 2.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经费投入 现阶段,西部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加大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中职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并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中职学校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年增长,确保公办中职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补充中职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经费,把支持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3.在校内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技高一筹、艺高一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应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中心,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双师型”教师必须承担相关的样本课程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4.通过产学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任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实践,进行短、中期锻炼。逐步实现中职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应用型转变,努力做到中职学校既出人才又出产品。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能举出书中的例子,而且能信手拈来亲身经历的生产实例进行示范。 学校教师论文: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 普通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在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关键,只有把人的管理视为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从而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快乐幸福,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学校和则教育兴。 “亲其人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老师与领导的良好关系,作为管理者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和谐的学校关系能使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教师会因为喜欢一位领导而喜欢一所学校,也可能因讨厌领导而讨厌学校。一个被老师喜欢的领导,其管理效果总是明显的。作为领导者,身兼领导与管理的任务,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呢?也许一位哲人的话能给我们教益:“领导的任务不只在管理,更要重人情。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而且是教师的益友、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另一位学者说得更明了:“领导就是重言行,就是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一个人人赞颂的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外,更应该关心老师的品质,老师的作风,老师的生活,老师的情绪,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就是一个好领导,同时也是一个有水平的领导。”看来,只有从小事关心教师的领导,才能达到了管理的完美。一句话,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俗话说,领导易得,好领导难求。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当领导把“做老师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当领导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时,当领导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为老师服务时,我们校园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在实践中,管理学再次证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既是领导工作的关键,又是工作的难点。学校关系和谐则校园兴,声誉好,发展快。反之,学校不和谐则校园衰,声誉差,发展慢。 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呢? 一、让微笑搭起学校关系的桥梁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领导与老师间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初期的交往莫过于尽快消除成见,尽快的悦纳对方。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笑”的:“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滑润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之间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生活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对你笑。人在笑声中生活、工作,带着笑容交流思想情感,比板着脸孔要自然、要快乐、要有效,这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智慧。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当领导和老师的情感特别融洽和谐时,教育的效果也特别有效。如果领导能充分利用交往的最佳契入点--笑,在领导与教师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领导从老师眼里走进老师心里,那么,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就已经开始了。 在许多“笑”的方法中,管理学仍然与 “幽默”有缘。“幽默”是什么?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列宁也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米·斯维特洛夫说得更直接更明了,他说:“我一直认为,领导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领导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老师与学校互不理解的高墙:领导不理解老师,教师也难理解学校。”国外早有研究表明,领导的教育语言与管理老师的效果是呈正比例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则更能大大提高管理效果。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导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领导。有幽默感的领导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领导会自解嘲,会转移冲突不硬碰硬,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老师,所以幽默的领导通常是受欢迎的。 但是,幽默也并非是老师与领导之间沟通乃至化解师生冲突的万灵丹,正本清源之道,仍应知已知彼,做好情绪管理工作。运用幽默时,有许多方面还需考虑到:首先,领导平日就要培养开放豁达的胸襟。心境的开阔,不是临时一句幽默话就可以代替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欣赏、乐天的心情,较能从多角度去看世界、看老师、不会趋于僵化又保守固执。其次,接纳老师情绪,讲理而不专制。每个人都有情绪,老师自然也有,容许老师宣泄其情绪,但必须就事论事,讲理而不霸道,如此才有可能在心中存有幽默的根。第三,事后澄清与表白不可省略。幽默的应对,在哈哈一笑之余,避开了僵局和尴尬,但彼此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许对方并不确知,所以在事后适当场合,应该澄清与表白,说明自己的看法,也了解对方意图,如此彼此感受才能正确传达。倘若老师有不当思考模式时,领导还要给予指正开导,因为老师的不成熟言行或冲动行为 ,领导可以容忍他、接纳他,但务必教导他、指引他,才是为领导之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幽默感则是沟通的润滑剂。幽默感可以使沟通气氛融洽,信息的互动更流畅。但不要流于耍嘴皮,不分场、不顾轻重,只是一味嘻皮笑脸展现伶牙俐齿,或者损人伤已,那就不恰当了。为了让沟通带点笑声,聪明的沟通者是懂得调侃自己、搜集笑点,而且拥有开放的胸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用宽容之心悦纳老师 管理是为了发展。学校面对的是成年人。老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的。尤其是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是急剧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的是紧张沉重的工作生活,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灵生活,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景下,领导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错误和过失,宽容老师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愉快的接纳老师,并且帮助他们长善救失。用宽容的心悦纳老师,宽容就是欣赏,你就会看到每一个老师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美丽。有宽容才有学校的和谐。 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赋予教育更多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民主性,使得宽容显得异常重要。管理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领导对老师的宽容程度,大宽容大成效,小宽容小成效,无宽容无成效。尤其是身在第一把手的领导应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老师难管了,现在的老师问题多了,现在的老师挑剔多了。以前容易做到的要求,现在三申五令仍然无济于事;同样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难以奏效,甚至出错;管理的度难以把握:松了,老师就乱;严了,老师就怨。在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惟有以宽容之心悦纳,方见成效。此时,宽容就是理解老师,尊重差异;宽容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是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关爱所有的老师。有宽容才能助和谐。 在管理学的理念中,宽容就意味着: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多提建议,少做要求;多点肯定,少点批评;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苛求;多一次商量,少一点独断;多一种办法,少一句指责;多一丝笑容,少一副冷面;多一份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温和,少一点严厉;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种可能,多一次机会,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在学校的集体中,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但不准放弃教学;允许生活随意,但不准危害工作;允许百家争鸣,允许老师发脾气,允许老师质疑领导的要求,允许保留意见等等,有了宽容才达到了和谐。 宽容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份情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为。领导者要思考宽容,学会宽容,用好宽容,让自己的心灵与宽容相容和谐,使它奔涌在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的眼神闪动宽容,让我们的语言跳跃宽容,让我们的生命与宽容相伴。宽容和谐,和谐宽容。 写了这段文字后,读到一些伟人的名言,觉得与学校管理可以互补,摘录如下: 一位名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当你在处理老师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老师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老师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 另一位哲人的话:“你这糊涂的领导,在你呵斥下有钱梦龙,在你的冷眼里有魏书生,在你的讥笑里有孙云晓。” “为了有效地对待老师,领导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老师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莫里斯-比格) “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老师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蒙台涅) 三、以师为镜是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途径 说到“镜”,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三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与魏征君臣和谐的故事流传千古。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敬佩唐太宗的英明,依然佩服魏征的勇气,他们君臣相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奇迹。封建君臣尚且做到民主,我们新时期的领导者又怎能不认真思考,不引以为鉴呢? 领导与老师的关系,历来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位名人说:“领导是老师的朋友和同志。”另一位哲人也说:“领导和老师,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是领导与老师双方心灵的交流,生命的互动。在管理工作中,领导和老师双方都用各自的言行、情感和品性影响对方;它不再是领导对老师的单向传输。现在的社会提倡平等对话,呼唤民主互动。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当领导的人不仅仅是领导,他同时也是老师。”“以师为镜”,这是我在探索学校和谐关系时感到的最好的一种方法。经济学者告诫大家:“在管理中不要不理老师的批评,要好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以师为镜”,就是把自己交给老师,让老师 “面刺”领导。这需要领导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自信。每一位领导都会有一个面对老师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把手。与其在背后被老师说,与其在调走后让老师议,不如在今天就听听老师的意见,长善救失,益于双方。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何况老师毕竟还是自己的下属,至少不是“敌人”;即使是“敌人”,也有可能化敌为友嘛。我们在提倡领导做老师 “良师益友”的同时,也应大力倡导老师做领导的“良生益友”。 因为老师对领导的长处短处看得最清楚,老师对领导的缺点想说敢说也会说,老师的意见虽是尖锐的,却是善意的。听取老师的意见,就像照镜子,看到脸上的污点,及时地擦干净;发现衣服太花俏,立刻换一件。之后,整个人精神大振,焕然一新。领导与老师关系更加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想起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在民主的学校里,领导的观点正象老师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老师和领导的尖锐批评。这样老师和领导都能学习,教学相长。” 相反,在传统评价机制下,老师的群体虽大,却历来是弱势。他们的生命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人格个性,从来都是被置于领导的眼光之下。而领导则高高在上,套着虚幻的光环。在这种假的死的管理中,一方面老师主体被弱化到最小,一方面领导被虚化到模糊,活生生的人开始变形扭曲,直到最后被异化。畸形的管理终于酿成可怕的恶果。我们在反思畸形管理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健康活泼的新管理。若能在“以师为镜”的同时,辅之“以已为镜”,尽力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势必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大好局面。试想一下,由一个人评一百五十六人转为一百五十七人评一百五十七人,其管理效力有多大?其管理效果是多好? 既能为老师服务,又能向老师学习,领导与老师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相信,这样的新管理的学校一定是和谐的,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领导与老师共同创造壮美的人生,共同经历生命的体验。这不就是管理的本质吗?所以,管理学的告诉我们:和谐是一种极致,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 学校教师论文: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遇到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教研室合并,组建教师学习教育中心的探索。此举的目的是以研兴培,以培促研,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效益与水平。然而,一些县级师训和教研部门合并后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践,主要是遇到了以下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教研、培训作为新机构的两大职能,都应从资源整合中获益,得到强化,实际的情况却差强人意,新机构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研视为工作中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教研部门的日常工作,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各地县级教研室大多具有浓厚的教育行政管理色彩。它们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如组织开学检查、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招体育加试、中招理化生实验加试、论文评选、学科教学大赛、学科竞赛以及对基层中小学教学进行评价和督导等。这些多为硬性的事务性工作,相对而言,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弹性大,不容易出大问题,也不容易出立竿见影的显赫成绩,所以机构合并后,培训工作动辄就会受到教研工作的“排挤”,教学资源被占用,正常工作受冲击 ,基本职能难以很好实现。 另外,由于新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多来自原先的教研部门,根深蒂固的“教研”至上观念,常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历、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等,也使得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教研工作上,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可以这样讲,一些地方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不仅没有实现 “研训一体化”的目标,教师进修学校反而同教研室一起被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拖累,沦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工具,陷入了繁多杂乱的行政事务泥淖中而无法自拔。 二、心理融合困难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合并后,重新配置办学资源,建新班子,定新制度,领导层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之受到触动。领导职位和职数的变化涉及干部的升迁去留,相同相近专业人员的增多加上按需设岗,择优录用给教职工带来了竞争压力,造成一部分人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对新制度 、新举措不认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育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原进修学校的老师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习惯单纯的培训教学和管理。教研员侧重学科教学的研究,下乡听课、检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免不了进修学校教师认为教研员甜 一气,教研员认为进修学校教师脱离实际,自我封闭。有时因为学术观点、工作视角不同,大家在评价一节课、鉴定一项科研课题时意见相左,本可以交流探讨,取长补短,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单位,闹不好便成了各执己见的意气之争。 如何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提高心理相容度,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成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师资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研训一体化”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队伍本来就问题多多。学校缺乏优秀的学科专业人员,教师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技能学科,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老化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另一方面,原县级教研室也并未吸纳、储备足够的精兵良将。首先,当地那些设施好、生源好、待遇好、声誉好的中小学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加盟,县级教研室很难将他们招致麾下。其次,县级教研室多未建立优胜劣汰的教研员选用机制。教研员即使业绩平平,只要不犯大错,基本无下岗之虞。个别领导甚至把教研室当成了安排亲朋好友或者安置闲杂人员的场所。 第三,县级教研员培训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没有制定硬性的培训制度,没有专门组织促进县级教研员业务能力提高的活动。一些县级教研员,整日忙碌于日常行政性管理事务,个人的专业成长明显滞后于教育形势的发展。 新的组织架构,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人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从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距这些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研训一体化”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广阔的舞台;也使在原岗位已力不从心的进修学校教师或教研员陡然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立足现实,自我调适,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精通基础教育、掌握师训规律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是机构合并后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推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研部门的整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合力,构建新型的教师学习教育机构是大势所趋 ,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这里提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合并后的种种现实困境绝非要否定机构整合的方向,而是为了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勇于正视问题 ,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兴利除弊,真正促进培训与教研的一体化,使培训与教研工作在机构合并之后呈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局面。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对中学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采用对学生实施抽样调查的方法,分析初高中教师教学情况,找出中学教学工作的不足,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学;教学情况;调查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学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1]。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为了把握初中和高中教学情况,并分析出问题,在延吉市一所完全中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的背景 1.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是影响其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一堂课成功与否,端正教学态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态度对出成果、出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教学态度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2.了解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影响。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很显然教师必然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学习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源自教师的教学态度,同时也受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影响,因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更有利于改善和促进这种教育关系。 3.奠定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基础。我们所选中学的升学率处于中下游,学生间的竞争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更需要教师鼓励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快乐学习的需要。 二、调查的内容和意义 本课题调查的是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巩固教师队伍的质量,让学生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减轻心理压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三、调查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体验,分析其中问题的原因,为后进生厌学情况找到突破口,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能力去转化后进生。调查中选择了初二和高一两个年级各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访谈。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中共向60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初中部29人,高中部31人,共发放60份调查问卷,收回60份,收回率为100。针对物理教师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以上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二学生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对高,在问卷中提出的建议多为对于老师的认可和喜欢,答案集中于A、B选项中;而在高一学生中对教师的评价反映出一定的消极情绪,与初二学生相比C选项出现的频数更多一些,在问卷中提出的建议多为对于课堂氛围和作业情况的反映。 总体的调查结果形成鲜明对比:初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有较高的评价,而高一学生则显得冷淡一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物理课程在初二刚开设,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好奇心,且知识较简单,学生较易接受;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较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情况影响其对教师的评价。 2.初中物理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中物理则以课堂教学为主,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模式也影响其对教师的评价。 3.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情绪直接影响调查结果。调查可以看出初高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有所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授课方式不同而引起,这也是学生产生厌学和存在后进生的原因,因此改善教师教学情况刻不容缓。 五、教师教学情况改善对策 1.准备充分,满怀自信。认真踏实的课前准备是信心的基础,有信心才有底气讲好课。备课充分才能使授课内容丰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知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2.注重反思,增强个人修养。反思教学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感情情感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的情感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营造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成为朋友,相互关心、支持和信赖,建立真挚的感情。这样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关于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 要: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提升能够使教学工作顺利的进行,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中学老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在分析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中学教师;影响因素 当前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批合格的师资队伍来实现,而对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自身的教学评价以及今后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于此,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以此来提升教师教学的效能感。 一、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效能感首先是1976年由兰德研究小组提出的,是指对教师的影响学生发展能力的信任程度。而教师效能感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学生管理效能、教学策略效能以及课堂管理效能。这一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学生在每次的犯错误中,作为具有高效能的老师对学生都是比较宽容的,会一同与学生解决困难;其次,作为高效能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身于教学中,并且对教学目的的达成具有强烈的欲望与动机,并且促使老师能够制定较高的教学计划,通过自己的组织与安排达到相应的目的;最后,高效能感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作为教师心理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效能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效能感的老师教学热情比较高涨,能够最大程度的投身于教学工作中,而且对老师的整体素质也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对于发挥老师的主体能动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老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现状分析 1.教师效能感受个性差异的影响 由于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每个老师的性格差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对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老师的潜能的发挥会影响教学能力的直觉与信念。因此,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教师效能感有一定的影响。而由于不同性格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格外向的老师所指导的课堂势必是比较活泼、活跃的,而一些平时就郁郁寡欢的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往往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教师效能感受到个体性格的差异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因素的影响。 2.教师效能感受职业成功与否的影响 与普通职业的人一样,教师这一行业同样追求着事业的成功。老师在自身的知识能力方面,想要获得一定的肯定,在教学实践中想要获得成功都是对教师效能感提高的基本条件,对于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否对教师的效能感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例如,如果教师的离职比例比较高,会使教师的培养成本提高,从而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3.教师效能感受教师心理状态的影响 当前人们的生活压力都明显加大,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压力。而这种压迫感主要被归结为对生活的满意度。许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对自己本职工作存在一定的幸福感,就能够促进自己的工作进步;反之,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在工作中也收获不到相应的效果。 三、提升中学老师教学效能感的有效措施 1.对教师任用制度合理性的提升 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教育,还需要一定的教师资格的审核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首先就应该积极的改革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层层的选拔,清理掉一些不符合教学以及不合格的人员,使老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反思与自我提升的意识;其次,对教师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这能够保障教师工资的稳定性,也能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得到保障,在教育中可以先结合国内的现实情况,在一些试点地区进行教师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以此来总结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最后,对教师编制分配原则的重建。教师的编制问题一直是作为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对于编制分配与安排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师人群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一些不称职的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考核制度,使有能力有才华的教师人才为教育事业更好的服务。 2.对教师评价制度的改进 对于评价制度的改进方面,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就应该了解教师对评价的心理需求,有效的改进评价的目的。通过对教师的整体考察,对于评价原则需要做到科学公正与积极有效,才能使老师在心中真正的认同这个评价标准。因为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能够使老师真正的明确今后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反之,如果考核的科学公正性不够,并且也不够积极严谨,教师在对自己的认识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且对于未来的工作方向也比较迷失。因此,科学公正、积极有效的评价标准才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真正得到满足。 3.教师共同协作平台的搭建 建立良好积极地沟通协作平台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首先,要进行科学激励制度的建立,在集体的团队协作中对老师各项工作的评估学校应该给予积极的奖励,对优秀的团队给予嘉奖,以此来激励所有的老师;其次,对良好沟通机制的建立,例如每周可以举行例行会议,对于本周内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做出相应的汇报,并对于一些不足之处进行适时的改进与调整,而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科研小组讨论、电话会议等进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有效提升;最后,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反思自己的缺点,并及时的改正,从而促进自身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于自身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主观的评价。一个具有良好教学效能感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并且不断的反思与改正自己的错误,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也能够积极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而在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对中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语言在教师的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冲击力、鼓动力。这对于教师而言,有利于提高其全面发展,成为真正优秀的引导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提高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具有双赢的作用。 1.研究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1.1教师艺术性的语言可以使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理论知识向来都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但是按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中学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朱智贤也认为,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科学性,同时也注意形象性、生动性,并配以与之相适应的声调、速度、节奏和语气,可以使整个的课堂教学既严肃、科学,又活泼轻松,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快乐中去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高水平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就像是一把火,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黑格尔说"没有热情,世间任何伟大的业绩都不能实现。"激励式的语言教学,带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给与学生鼓励、鼓舞的力量,甚至产生顿悟的火花,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师生之间引起共鸣,从而刺激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在这两动力之下,学生必定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2.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构成 2.1导入语。导入语也是开讲语,是课程进行的前奏,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第一条纽带。课堂导入语是一门艺术,它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双重作用,教师导入语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的基调。教师应该如何来组织好自己的导入语呢? 2.1.1从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出发,设计好导入语。了解中学生心理是导入语成功的关键。当站在讲台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刚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去体会学生的心情组织导入语,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的眼神可以很好地反映他当时的心理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凭学生的眼神我就可以看出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懂还是不懂。"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透过学生的心灵之窗,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控课堂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2做好自身的准备,设计精妙的导入语。首先导入语的成败,与教师是否在课堂之前做好积极的准备有着密切的关系。上课之前,教师应该积极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材料,构思好导语。其次,上课之前,教师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在课外有多失落或者受到多大的打击,消极情绪都不应该带到课堂上。情绪会影响到教师说话的声调,会影响导入语的表达效果。并且中学生正是身心发展及其矛盾的时期,受暗示心理很敏感,教师会把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 2.1.3掌握中学生心理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导入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中学时期的学生生理发育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成人了,另一方面在心理上还处于相对幼稚的时期,这就要求中学教师要抓住中学生的这种特殊表现,有针对性的开讲,提出对他们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他们来讲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导入语中既要有对他们的尊重,又要有对他们的挑战。 2.2讲授语。精彩的导入语也只是华丽的掀开了课堂讲授的序幕,而课堂教学的主题是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艺术讲授。讲授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用语,对知识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教师的讲授语语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起着调节课堂学习气氛的作用。所以,中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讲述语,丰富其艺术性。 2.2.1教师课堂讲授语要中肯、清楚、精确。教师的主要职能是"传道""授业""解其惑",要求教师的讲授语要中肯、清楚、精确。中肯就是要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讲解知识,而不是教师主观地、随性地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输授给学生,从而背离知识教学的主题;同时也要求教师以中肯的情绪对待教学。清楚就是要教师的语言要简单明了,有条有理,不模棱两可,说出使学生产生误解,引起歧义的话。精确就是讲授语要精炼而准确,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2.2.2讲授时要适度的投入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讲课时不仅要"言之有物",而且要"言之有情",以情感人。融入真诚而热烈感情的讲授语极易打动学生,并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沟通和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讲授语如果没有感情的渗透,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样,没有自己的思想灵魂,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中学时期,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时期,教师在讲授的时候,通过感情的渗透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 3.2.3语言要形象生动、表达要流畅、通俗易懂。老师讲课,一方面要吸引学生认真听,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听的懂,记得住,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中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表达要流畅,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讲授语呆板枯燥,抽象晦涩,就会让学生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师要能够把所掌握的知识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提炼成生动活泼、有趣、可感、新鲜的语言表达形态。上海特技语文教师于漪的课堂讲授语,常常是新语迭出,新鲜生动,抑扬顿挫,其语言魅力堪称为所有为师者的楷模。 4.提高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4.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与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密不可分的。一位教师道德缺失,即使注意语言的表达,也会使课堂教学语言华而不实,甚至破坏了教学的科学性。而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同样也锤炼不出优美的教学语言,更惶论语言的生动和激励了。所以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感,爱学生、爱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但精神饱满,同时也会表现的妙语连珠。 4.2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师的工作既具有复杂性又具有创造性,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并且还要不断地补充和发展这些知识。知识的积累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源头,"腹有诗书词自华"教师有了丰富的知识的积累,就可以保证教学语言的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生动性。所以教师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探索,使自己的知识变成一条不断流淌的小河,博采众才,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对语言运用自如。 4.3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马卡连柯说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教学艺术的应用修养,不能随机应变地运用多种教育技巧,他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师。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仅仅表现在在言语交流方面,而且也表现在非言语方面。一个成功的中学教师往往能从非言语方面影响中学生,点头、微笑、注意倾听这些表达教师满足、同意、热心的感情态度,皱眉、以手示意停止则表达出教师怀疑、不满、不肯定。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技能,在教学中配合语言表达运用,可以起到加强语言表达的作用。 5.总结 成功的课堂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师对教学语言的熟练驾驭。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可以丰富中学学生的知识,启迪中学学生的智慧,提高中学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中学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广义上讲,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但影响中学生的语言修养能力和说话能力,而且对于提高全民族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达影响甚远,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功不可没。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关于中学教师情绪智力、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 【摘 要】采用情绪智力表、教学效能感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对492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情绪智力与工作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能有效预测个体工作满意度的差异;中学教师情绪智力在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不完全中介作用。可见,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既可直接对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也可通过情绪智力对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关键词】中学教师 情绪智力 教学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 关系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部门的根本目标,但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因很复杂,教师的职业心理状态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教师工作满意度和教学效能感是教师职业心理状况的描述指标,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维护心理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总体感受与看法。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满意度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当个体的满意度比较低时,工作效率会大幅度下降,跳槽可能性也更高。因此,对工作的不满意已成为教师流失、教学效果差及教育水准难以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教育部门与学校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是一种情绪劳动。情绪智力作为情绪劳动策略的一种,必会对情绪劳动的发生、进行和结果发生影响,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提高。情绪智力由Sa1ovey和Mayer在1990年首次提出,并界定为 “个体认识表达、分析理解、调节运用情绪的能力,用于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工作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 中学教师面对各种教育改革,工作负担增大,有些教师感到情绪耗竭,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缺乏个人成就感。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教师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与管理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情绪智力)有关。Chan以香港 167 名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三个成分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绪衰竭受情绪评价和积极管理情绪能力的影响。但关于教师情绪智力与教学效能感和教师工作满意内在关系还需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情绪智力、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提出情绪智力在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作用的假设。 一、研究对象和工具 (一)研究对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广西各市、县及乡镇的中学共收集492个有效样本。其中男性242人,占49.2%;女性250人,占50.8%。 (二)研究工具。采用情绪智力表、教学效能感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对中学教师进行调查。 1.情绪智力量表 (EIS中文版)。由Schutte等人于1998年开发的自陈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其中文版由王才康教授引译,共33题,分为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表达四个维度,采用五级评分。研究证实EIS中文版的信效度系数分别为0.84、0.83。 2.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由俞国良等人编制,共27题,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分量表,采用六级计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分量表、个人教学效能感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依次为0.74、0.84、0.77,分半信度依次为0.85、0.86、0.84。 3.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由冯伯麟于1996年编制,共26题,含自我实现、工作强度、工资收入、领导关系和同事关系五个维度,采用Likerts点计分,信度系数为0.858,五个维度的系数分别为0.84、0.79、0.73、0.69、0.64,各项目的因素负荷量在0.41~0.81之间,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教师情绪智力、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由表1可知,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 (二)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以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各维度作为预测变量,以工作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考察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作用,见表2。由表2可知,教学效能感各维度依次进入工作满意度的回归方程,两个维度联合对工作满意度的解释率为19.7%。 表2 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三)中学教师情绪智力在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采用温忠麟等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由表3可知:第一步,以教学效能感为预测变量,以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得出方程Y=cx+el的回归效应非常显著(c=.422,p 三、讨论 研究显示,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一般教学效能感与情绪智力和情绪知觉、情绪表达两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Chan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教学效能感代表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心,它通过影响教师的认知、动机、情感及选择过程来调节教学行为,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更倾向关注教学内容、学生成绩与课堂行为表现,从而忽视学生与自身的情绪表现。 除工资收入外,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及其各维度间均存在不同程度显著正相关。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较高,对教育的作用等问题持积极态度,故对自身职业持肯定态度。当教师知觉到其工作是值得奋斗的,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往往会获得较高的业绩,而高业绩又强化其教学效能感,使其在工作中更加自信乐观。故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能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工作满意度较高。 除工资收入外,中学教师的情绪智力与工作满意度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已往的研究基本一致。说明情绪智力越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越高。高情绪智力的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能迅速觉察、理解他人情绪并作出反应,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在教学中,能很好地觉知、(下转第55页)(上接第32页)管理自我与学生的情绪,运用情绪帮助思维,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体验到更高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根据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良好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属于保健因素;而成就感、受人认可等属于激励因素,任何因素的满足都能提高工作满意度。 中学教师情绪智力在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22.1%;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的方差变异为13.4%。说明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既可直接对工作满意度产生正效应,又可通过情绪智力对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策略,不断提高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的能力,同时增强教学效能感。建议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关心和认可教师劳动的情绪付出,提供必要的外部资源支持,在教师培训中注重情绪智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结论 第一,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各维度与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显著正相关。 第二,除工资收入外,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情绪智力与工作满意度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能有效预测其工作满意度。 第三,中学教师情绪智力在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不完全中介作用。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提高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教育的进步,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日渐的突出,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成为了教育界广为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提高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中心,针对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旨在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为未来培育出大批高质量、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教育;基本技能;专业能力 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然而,我们都知道,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只要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就能做到技术的传播,但是仅凭这些是远远达不到艺术效果的。教师必须在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和板书能力,并熟练的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那么,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面对款款而来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到底该如何决策?又如何通过努力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能力呢?接下来,我们从教师层面出发,粗略的阐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提升的几种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一,教师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只有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专业书籍,以此来补充和丰富现有的专业知识。第二,教师要适当的了解其它的学科。一个教师的视野如果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范围之内,那么这个教师将很难正确给自己定位,只会踌躇在既定的空间范围内,缺乏借鉴和创新的意识。例如英语教师不能眼里只有英语,也应该对物理和数学学科有所了解,即使这些科学看起来天差万别,但是其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共性,教师完全可以将物理、数学的教学方法搬到英语课堂,查漏补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心理常识。教师职业不同于其它的职业,教师所面对的对象是身体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学生,这些学生会经常性的展现出“奇怪”的一面,教师如果不理解学生的这种“奇怪”的行为,将会做出一些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决策。教师正确的做法是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艺术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导者,一旦语言前后颠倒、重复罗嗦,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从而使学生失去听讲的耐心。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课时毫无生气,说话也有气无力,那么学生也会变得昏昏欲睡,相反,如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着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再次,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幽默性。幽默诙谐的语言往往更能调动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另外,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激励性。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在语言上要以激励为主,尽可能的维护和保持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避免在课堂上采取一味的斥责方式,让学生对教师和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提高教师的板书能力 板书水平的高低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如果教师在板书时过于潦草、缺乏逻辑性,那么学生将很难对板书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如果一个教师在板书时字迹工整、简单明了,那么学生也势必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在板书的提高上,他们会着重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有的教师甚至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用多种字体进行书写,这些教师试图利用不同字体的板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实在是高明的教学方式。另外,有些教师在板书格式上也力图有所突破,他们善于利用关系图和表格,在表现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比如在板书“狗”的时候,会在黑板上画一个小狗,这种板书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听讲的效率。 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正在逐渐的走入教学的课堂,信息技术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独具的教学手段,而是任意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现代化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优势,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的形象直观,很多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效果,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快速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并把这项教学技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现代化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必须从多个角度共同出发,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将现代化教学设备成功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尽最大可能的在课堂教案设计、课堂进度安排、课堂授课方式和课后教学反馈中加入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现如今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应具备多个方面知识的积累,并相应的了解一些心理方面的常识,以人为本,做到真正的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成长。从每一个细微的地方着手,转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的完善教师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目的。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教师优化生物教学内容的方法 摘 要:中学生物教学时间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比较突出,而且还有一些专业教材的内容存在滞后现象。因此,中学教师在精心编写教案、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时,还要优化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四有"和"四法"优化教学内容,起到升华教材的作用,有效地指导生物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优化 生物教学内容 方法 在目前的中学生物教学工作中,教学时间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比较突出,而且还有一些专业教材的内容存在滞后现象。因此,教师在精心编写教案、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时,还要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中学生物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依据生物教学目的和要求,在中学生物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优选和整合,实现生物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优化后的生物教学内容可以起到升华教材的作用,有效地指导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优化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应坚持“四有” 1.教学内容有新意 优化后的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新理论观点和科研成果,以及新知识、新发明和新成果;学术上主流观点和个别有争议的观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其思路;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体会等内容,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增大知识信息的密度。生物科学是一门前沿发展的学科,新发现、新成果很多,这就要求生物老师要多关注,多了解生物前沿知识,让教学内容推成出新。让学生在总体上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以后的发展以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教学内容有层次 优化中学生物教学内容时要将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有机结合起来。逻辑顺序即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心理顺序即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认知规律。在优化过程中,要用不同的序号来区分层次,要用过渡性语言来连接层次,要用新颖独到的思路形成新的逻辑顺序,做到由整体到部分、由已知到未知、由纵向到横向。 3.教学内容有重点 生物教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明确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同样在细胞器的章节,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线粒体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代谢场所。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代谢场所,首先它是独立的,所以它就是一个膜包被的系统。由于它是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所以其中肯定有很多参与能连代谢的酶,这些酶需要一些固定介质,而包被线粒体的膜就充当了这一介质。由于酶的种类很多,并且酶催化反应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所以线粒体的膜内陷成为了嵴。这样的一种逆推发让学生很快就熟悉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重难点突出,效果很好。 4.教学内容有事例 有些中学生物教材上往往缺少事例,因此应把运用恰当的事例作为优化教学内容的一项标准。通常情况下,在优化的教学内容中,要充分运用经典事例说明问题、运用对比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运用身边事例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在教师教一些只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来讲授这些知识。 二、优化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应采用“四法” 1.积累充实法 即把平时积累的与中学生物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知识、新发明和新成果等内容进行整合升华,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积累充实法要突出“新”、“宽”、“精”。“新”就是要注重跟踪现代教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立足本专业发展前沿,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带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新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宽”就是教师的视野要宽广、思路要开阔,要站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寻找相关专业知识及其相互联系,做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精”就是将积累的资料归纳整合、筛选提炼,尤其是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时间做到取其精华、突出主线。 2.借鉴引用法 即通过对不同单位的相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特别是对已经确定为精品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借鉴精华。借鉴引用时,通常按照“提取―掌握―应用”的步骤进行。一是提取精华,就是对所借鉴的教学内容要抓住其核心、提取其精华。二是掌握精髓,就是对提取的精华部分要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掌握其优化内容的思路。三是开拓应用,就是将借鉴的教学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内容之中为我所用。高中生物教学可采用物理、化学生方法去解决。例如在必修三神经调节的内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讲到膜电位的变化时用到物理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电流的方向,局部电流的形成用物理方法讲解更有益理解。 3.研究讨论法 即在个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把关,并将研究讨论的成果运用于教学,从而促进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优化。一方面,个人要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和节点进行深人的研究,达到“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明疑点、讲活节点”的目的。个人研究对优化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它不仅体现教学内容个性化,更体现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教学智慧。另一方面,要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由于专业上的局限性、个人理解上的片面性和掌握知识的层次性,个人在优化教学内容时,难免有失偏颇,甚至失误。因此,应该广泛依靠集体力量,群策群力,集体攻关,相互启发,确保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小节的时候,我通常会让学生自己来来讲。癌症这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讨论。一般我会让学生提前去准备这节课内容,主要是一些癌变实例,上课时让学生自愿到向大家展示他在关于癌症这个主题上的一些认识以及目前科学在研究癌变上面的一些突破,这样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查询资料得到的教学内容实例,不仅能够扩充一下学生们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4.实践改进法 即通过试讲试教和实际教学,检验优化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并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教学实际。采用这种方法优化生物教学内容,通常经过课前优化整合、课中实验论证和课后补充完善三个阶段。在课前优化整合阶段,主要工作是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及时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找出主要的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的逻辑划分,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逻辑顺序;选择适当的事例、问题和练习,编写内容提纲(教案),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试讲试教,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内容。在课中实验论证和课后补充完善阶段,主要工作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在教学中直接解决,如在教学中不能解决,应在课后加以解决,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优化。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新时期中学教师教学实践的六大特点 课程改革已经推进多年,中学教师的课程理念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有效改变,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关系有了较好的体现。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教师要真正地驾驭课程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提升。 一、还学生认知,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主要是事实和原理性的知识,是用符号表示出来的,可用语言描述,是可传递的。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有自己的理解与领悟,仅靠记住这些符号是不够的。但是在课堂上有的老师将教学内容分割成一系列小问题,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尽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有些思考,但由于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思维进程不统一,学生仍然是被动地跟着提问走。事实上教师仍然是通过小问题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和框架内,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非常主动,非常活跃,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蔽地变成了老师表演的道具;更有甚者,教师为了赢得分数上的领先,尽管知道过度的“大运动量训练”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但仍通过“大运动量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当然,练习是新的认知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离不开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这种操作缺少了,后面的反省就无法落实。但过分强调重复练习对学生特别是对改变学生成绩不良的作用,会适得其反。 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强迫孩子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增加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因此,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情景问题要能够调动学生自己的经验、意向与创造力,通过发现、选择或重组等活动过程形成正确的答案。范梅南先生说得好,“真正的学习从来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只有当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技能与其自身的成长相联系时才是真正的学习”。 二、还学生思维,让每一个问题都给学生带来变化 思维是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不少教师把问题的解决作为评判平时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于是课堂中出现了教师过分追求“问题化”的问题: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是事实性问题,学生看书便可解决。课堂上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和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和热闹。不厌其烦的设计一些无思维价值的问题,追问学生,直到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自己设计的答案完全一致。而事实是教师给出的问题不能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和内心的震撼。二是教师很少让下游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优质课评选或公开课时)。教师关注的是谁能答对这个问题,教师的行为旨在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与完整性,不注重意义、理解、概念获得等方面,仅停留在问题表面上的解决,根本不考虑问题本身对学生带来的变化。三是教师提问时不尊重学生思维, 不能给足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的教师提问时无等待时间, 学生思维没有展开,便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有的教师难耐课堂片刻的沉默,提示时间早,不给学生选择、决策的思维机会。 参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判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否有实效,决不能以课堂气氛是否热闹,“问题”解决的多少为根据,而要认真考察、研究、分析学生参与的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参与后自身的知识、能力、情感个性等的变化与发展。 三、关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 要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就面临一个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变的基础之一就是正确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接受不像物体的接受一样简单,学生的学习不是静态地复制,被动地适应,而是动态地生成,主动地建构。学生不可能从教师或书本上接受到现成的知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智力加工。因此,教学活动既要重视知识内容的形式,又要重视知识发现过程的经验,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与知识相遇的情景,通过思维策略的指导,调控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经历原研究活动的进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享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和方法。 五千多年来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八股文科举取试制度的生成与延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度企望及传统的教学习惯,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演变成了“教案剧”,即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教案进行。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课堂上教师精准地拿捏时间、用精练的语言,不折不扣地来完成预设的任务。 四、用教材教,拓宽有意义学习的课程渠道 课程不仅是人类经验理性概括的结晶,更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教学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在于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新课程要求学习必须克服“搬运工”式的教学,打破原有以课堂为中心的界线,打破以书本知识接受为唯一学习方式的局限,向社会和大自然延伸,扩大“边缘课堂”,拓宽有意义学习的课程渠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但教材毕竟是集群体智慧,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课程的重要载体,它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素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教学具有化归的特点,必须使对学生来说原先是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成较为容易的、具体的、简单的教学形态的知识。 为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材。教师利用好教材,一是必须把握好课程标准,通过课程标准总揽教学始终;二是教师必须明确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从整体上厘清教材的编排结构,明确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三是教师要敢于结合自己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等情况创造性地取舍或编排教材;四是教师要努力做一个“有心人”,平时要留心收集教学资料,同时也要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五、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以知识获取新知识 学生为什么会发生学习问题,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记住定义和公式,而是由于他们的建构活动发生了一些偏差,这涉及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目前组织知识的方式等,要分析他们的错误,就必须深入他们的建构过程中去探查。皮亚杰说过,学习并不是个体积累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而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新的认知结构不仅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延续,而且是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学习的过程,即学生思考的过程或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贝尔)。从中不难领悟到,知识不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可利用,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能够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利用;二是可辨别,当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时,新旧观念的异同点可清晰辨别;三是稳定性,已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在认知结构中是牢固稳定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越完善,获取新知识的效果就越好。 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使之具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知识的自我生成能力。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是要重视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存联系,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概念的获得,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在一般原理上的一致性,增强学生习得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三是教师要努力把知识教学提高到思想、方法教学的水平上,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思想、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六、时常反思,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朱永新先生预想为教师成立“成功保险公司”,并给出了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由此可见反思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反思是一种沉淀,是一种修养,它表现为一种冷静的心态,一种理智。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育反思,首先要从课堂上入手,课后:一是找寻一下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二是找寻一下教学实际设计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三是找寻一下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课堂不应是没有缺点的课堂,而是有生长活力的课堂,是能够引发老师反思的课堂。其次,教师的日记、教师的自传都是反思的良好载体。拒绝平凡,平凡也会拒绝你。每一位教师教学中平凡的小事都会被岁月沉淀为美好的记忆,教师工作中的感悟、智慧、灵光通过提炼、提升、拓展、完善都是宝贵的经验财富;再次,同伴、学生和家长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是教师自我发展、更加有效反思的促进者。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刍议中学教师如何创新生物教学 [摘要]生物学科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投身生物教学改革,开展生物创新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展,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条件。中学生物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转变评价观念,创新处理教材,扩充知识信息,不断开创中学生物教育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中学教师 创新 生物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按照大纲提出的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生物学科,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学科,对于开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物学科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投身生物教学改革,开展生物创新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展,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一、教师要创新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必须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把落后的师生尊卑观转变为师生平等观;把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观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把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观转变为科学评价的质量观。 为此,教师在生物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情感、生活态度及社会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创新教学的要求。生物教师必须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就是有益的探索。高效课堂的主旨是:教师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手脑并用,大胆质疑,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最终破解难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实践证明,高效课堂是增强学生自信和勇气,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 做好实验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实验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因此,实验创新要求教师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目的,以原有实验不足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突破口,对现有教材规定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从原理、设计、材料、方法、装置、仪器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凸显创新的理念。 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能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完善自我,熟练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并汲取网络上的有益资源加以整合运用,拓展生物教学的手段和内涵。 四、教师要创新评价观念 结合高效课堂模式改革,教师必须把以往的“分数高低”观转变为“素质鉴定”观,无论在生物课的课上还是在课下,对学生的评价都要实事求是,公平客观,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范围上,教师更应从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教师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的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以及能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在评价方法上,教师更应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调查,努力了解学生的内在素质,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教师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的有机结合。 五、教师要创新处理教材 目前的教材更新比较快,教材内容基本上都能囊括当前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体系和科研成果。但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会具有不同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对教材进行诸如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等创新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具备现有知识体系和能力,更好地认识未来知识发展趋势,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六、教师要创新知识体系 生物科学是当前发展最迅速、最前沿的科学之一。因此,生物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获取有关生物科学的新知识、新信息、新体系、新理念,认真做好自身更新与储备,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开创生物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对中学教师教学媒体应用能力的一次实地调查及思考 摘要: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会利用各种媒体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更明白、更容易地接受知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工具以后,更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针对目前不断发展的媒体现状,对浙江金华某中学展开调查,了解该校教师对媒体的熟悉程度、使用情况以及教师具有的基本媒体能力,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利与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合理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 教师 媒体应用能力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机、扫描仪、多媒体电脑等进入课堂,为教学带来了活力。它的声情并茂、闻文兼顾、视听兼备,是任何传统的手段都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具备熟练操作、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但目前很多学校,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还在用着一些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实物模型等,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而许多中小学都存在着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达到目前的教学要求,很多教师自身媒体使用能力不合格,对于现有的媒体不能充分利用起来,造成资源浪费。针对这样的情况,借在金华某中学考察的机会,对该校的教师进行了媒体应用能力的调查,从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显示了该校教师在媒体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为该校进行教师培训、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 一、中学教师媒体应用情况调查 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该中学的教师,该校总共有100多位教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其中男教师有16位;调查对象的教龄也存在很大差异,少的1~3年,多的在10年以上;涉及的科目有英语、数学、自然、语文、社会、美术等不同科目;教师的学历也有本、专科之别,他们所授的年级段也不同。可以说此次调查涉及的覆盖面比较广,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校教师媒体应用的实际情况。问卷主体分为两大块:第一,教师的基本信息,也就是反映教师的基本情况,所授课程以及科目、年级段等基本信息,有助于反映该校不同年级段、不同任课教师应用媒体的基本能力:第二,主体内容,也就是本次调查的重点,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即基本媒体能力、媒体使用能力和制作媒体能力。 2 该中学教师媒体应用能力的现状 (1)教师的基本媒体能力 调查对象全部都已经具备现代教学媒体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其中以教学设计和电脑、网络使用技能居多,均达到了70.6%。可见,在相关的理论知识上,该中学的教师还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的。 (2)教师的媒体制作能力 该校的教师在制作课件上,有73.5%的教师是自己制作课件的,23.5%的教师是别人帮忙,还有各11.8%的教师是从网上下载或是通过校资源库搜索到的。在制作课件的软件选择上,88.2%的教师是用Powerpoint,26.5%用到Authorware,11.8%用到Flash,2.9%选择网页制作工具。从数据上可以清楚地发现,该校教师在制作媒体上选择的软件比较单一,只能利用简单的制作工具,往往不能达到图文并茂,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如图1。 (3)教师的使用媒体能力 调查对象对媒体的使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媒体设备的熟练程度以及利用媒体设备采用的教学方法上。 据调查,该校教师在使用媒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完全解决的有11.8%,有时候能解决的占70.6%,而完全不能解决的也占了17.6%;对于上课时是否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有55.9%的教师选择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用。对于应用媒体展开教学的目的,有17.6%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减少板书的时间,有76.5%的教师是为了向学生出现大量的信息,35.3%的教师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50%是为了达到师生的互动。如图2。 该校的教师认为影响信息技术使用媒体的自身因素在于,有44.1%的人选择了缺乏编制教学软件的能力,47.1%的人因为不熟悉设备操作,还有76.5%的教师认为是因为课前备课量太大,14.7%的人觉得是因为受到了除上述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 虽然该校教师都学过相关的现代教学媒体的有关理论知识,但是在调查教师进行媒体培训的侧重点时,有26.5%的教师觉得应该放在先进的教学理论,76.5%选择了电脑和网络使用技能,26.5%觉得应该放在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上,44.1%的教师选择了软件制作及网页设计技能。如图3。 3 该中学教师在媒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在现代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该中学的教师在媒体应用方面还存在的以下一些问题: (1)学校硬件投入资金投入相对缺乏 调查数据中显示,目前该校的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而且,因为学校设备的不足而影响了教师对于媒体的使用。该校在后期的媒体开发应用的实施上要重新定位。 (2)教师在对媒体的使用上,缺少基本的技能 虽然该校教师已经具备了现代教学媒体的一些理论知识。但是教师在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上,并没有真正与课程相结合,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只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所授课相结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如果出现了故障,也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自己是无法解决的,真正自己能够完全解决的很少。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觉得自身还需要加强教师媒体应用方面的培训,特别是电脑和网络使用技能以及软件制作和网页设计技能方面的提高。 (3)教师利用媒体的目的不明确 教师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是为了能够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图文并茂,解决一般教学中难以表达的事物,呈现教学情景,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该校教师使用媒体展开教学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能够向学生呈现大量的信息,减少板书的时间,而真正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便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很少。 (4)在制作媒体上,该校教师还不能完全自己解决 虽然有很多老师是能够自己完成的,可是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人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是直接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在制作课件的软件选择上,大部分是选择用Powerpoint演示稿,应该增加一些表达效果更好,更具生动的软件。还有在视听媒体方面,有部分教师对投影片及幻灯片的制作,不能够很好的体现自身的教学意思,从而达不能教学目的。 二、提高教师媒体应用能力的对策 1 学校增加对媒体设备的投入 从调查中发现,该中学目前的媒体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在硬件方面,目前学校只有的部分教室拥有多媒体设备。所以学校应该拨出资金多购买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最好能够保证每个教室都拥有多媒体设备。另外,如果在不能保证每位教师拥有一台个人电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一间拥有多台电脑及相关媒体设备的多媒体制作室,这样能够使大部分教师在课前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与制作。 在软件方面,主要是针对计算机软件进行调查,目前该校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软件选择上,很大部分是选择了Microsoft Powerpoint,但是上课单一用幻灯片演示稿是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的,所以还应该增加一些带交互功能的课件制作工具,如Flash、Authorware等。在调查中还发现,该校教师在课堂上用的很多课件都是请别人帮忙制作或从网上下载。如果学校能够建立自己的教学课件资源库,这将对该校教师在上课利用演示稿提供很大的便捷。 2 开展教师培训 该中学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具备了现代教学媒体的有关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操作方面还有很大问题,在上课时由于媒体原因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地解决。所以要针对这些教师的不足,开展教师应用媒体方面的培训。 (1)培训形式 开出一系列适合教师学习的选修课。教师可以在教学之余,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课程学习完毕以后,学校要对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安排其再学习,对于成绩优异的可给予适当奖励。 (2)培训的内容 开设的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教师多方面的媒体的应用能力。通过培训,教师系统地学会应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优化。 三、结束语 在当前全球教学模式已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的今天,现代教学媒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认清这种趋势,抓住机遇,加强媒体方面的技能,提高多媒体的利用率,使多媒体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真正有效地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师就可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中学教师物理教学发展特点论述 摘 要:教师即是研究者这个概念提出已久,物理教学始终走在这个理论的最前沿,但是真正落实却微乎其微,在实践研究领域中却相当薄弱,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即是研究者这一理论,需要从了解物理教学的发展特点论述。 关键词:中学;教师;物理教学;发展特点 一、“教师即研究者”的由来 “教师即研究者”于1908年第一次提出,20世纪初叶,教师己经被认为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人。国外研究早已成熟,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早在1975年提出“教师是实践的领导者和倡导者”,1996年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提出,“教师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教学研究方法才能使工作获得生命力。”在国内我国专家也有一定的研究,宁虹在2000年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陆有锉在2002年提出“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师”。这也正是我国对教师这个行业提出的要求。 二、物理教学中发展的特点 物理教学和其他教学不一样,是一种非常注重实验,同时也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从小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目前中学物理的教学发展特点还是一片空白,教学和教学研究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强调了物理教学科研与物理教学、物理教学实践以及物理教学质量间的联系。万勇曾经在《物理教育研究方法》中提到过这样的论述,“从本质上讲,物理教育研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是一种假设检验的过程”,物理教学科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1)复杂性、综合性与系统性。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客观性和精确性,以数学为工具,以观察、实验和推理为基本研究方法。(2)非精确性。尽管物理学是一门定量化的精确科学,但由于物理教育涉及的因素很多,且多数属于社会性和心理性因素,对它们很难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完全控制。(3)经验性和主观性。(4)发展性与差异性。由于人具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发展性,在物理教育的纵向研究中,就要尤其重视成熟因素的作用。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步骤 物理教学研究总共包括五个步骤,分别是: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分析研究结果和撰写研究报告。(1)研究课题主要是从平时教学中发现的物理现象,研究课题对当前的中学物理教育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联系了当前的教学实际,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2)研究课题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是在别人或前人没有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3)研究课题在教育理论上是否有依据,在事实上是否有根据;(4)研究课题的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是课题研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完成一项研究的成果和标志。 中学教师物理教学科研的发展特点分析。这一研究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通过对不同研究时段教师教学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分析比较来反映教师物理教学科研的发展变化特点。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中学教师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师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审视,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逐步完善教学技艺,从而实现教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现将我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性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克服教学心理障碍,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与教师、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师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存在的心理障碍有: 1.逆反心理 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倦怠,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等。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教材枯燥内容的乏味,对题海战术的厌倦,对教师说教式教学的失落等。面对现状,我们要反思,要转变心理: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反省、思考自己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自我调节,排除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强化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精准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兴趣、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思想政治教师、与思想政治课的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2.冷漠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应试不得不采用多年不变的授课方式,一灌到底,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活动,教师的“一言堂”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与愉悦,学习欲望低落,表现为情感的“冷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对教学缺乏热情,以及对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驾驭水平不能牵动学生的情感。所以,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去。 二、教学反思要坚持“突出主体,因材施教” “突出主体”,就是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因为教育活动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反思是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发面的发展潜力,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反思之后应恰当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因为教学活动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创造更多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反思对象要具体,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反思时,我们应该以课堂教学活动为反思对象,一般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反思,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第一,对教师教的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理念是否具有创新性;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探究的问题是否有针对性等。第二,对学生学的反思包括:学生是否有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是否通过课堂教学有所收获等,教学反思需要具体,做到有的放矢。因为只有教学反思目标明确,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在反思之后有所收获。 四、要在集体备课中反思,做到互促互进 哲学中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处在一定联系之中的,任何人在这个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和社会群体发生联系。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自己要融入到教育教学的群体中去,要经常与同学科教师进行与学科相关内容的讨论,汲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不足。教学反思案例可以与教师们分享,通过集体分析,让其提出新的建设性建议。比较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通过长期合作,互促互进,在反思中共同成长。 五、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多次循环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及时记录课后反思,更重要的是在反思之后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指导下一轮的教学实践。让反思产生的新教学方法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得到检验。对“检验”过的教学再进行反思,通过比照、分析、归纳形成有效结论。这样循环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在“实践――反思――调整――新的实践――再反思”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总之,教师应该用心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主动地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逐渐形成系统的概念和结论。只有这样我们的反思才有实效性,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质量,我们的教学技艺才能提高。反思性教学不仅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有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感受教师的教学行为获得有益的体验,更明确自己学习活动的意义,进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反思性教学搭起了教师与学生协作的桥梁,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反思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同时,反思也是教师自我发展、提高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中学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向前推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改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学习水平差异,新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偏差。教学中容易出现过分夸大学生主体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教学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情感态度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重量下降等问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实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公开课中作秀式的课堂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简要探讨。 一、转变教师角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在长期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抑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传统的独白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感到有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核心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启发。而教师的引导必须拿捏好分寸,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才能对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从而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最多的还是在课堂之上,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例如:上课时应多走进学生中间,避免与学生有距离感。对于课上做小动作的同学,不要停下课专门进行批评。 改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关心呵护他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活动。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展现教学魅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做好课前准备,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主要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有最大收获,教师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叫做“备课”,现在发展成为“教学设计”。备课和教学设计紧密相连,只有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才能有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上好一节课。因此,学校应强化备课组建设,做到提前备课、集体研讨、形成教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化教案。备课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备教材:深入研究教材逻辑结构与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领会教材理念,准确地通过课堂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二,备教法:能否上好一节课,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吸引学生的关注,而让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取决于教学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第三,备学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运用好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手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恰当、具体地评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他们踏上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道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公正判决”,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准确判断。教师的评价要防止简单化、片面性地否定评价,这样的评价没有实效性,不能给学生准确、正面地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反感。 五、依靠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以说教式为主,使教学活动变得枯燥乏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通过动态画面的呈现,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大量的视频图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将大量的有效信息传递给学生。现代社会处在信息时代,谁能掌握更多的信息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学习也是如此,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对学习的提高越快。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学活动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必须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因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中不注重实效,或者没有实效,会使课堂教学改革事倍功半,甚至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如何进一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已经在我国全面展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只从考试上看课堂教学,有的从课堂教学花哨的形式上看效果。评价教学效果时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甚至出现不管课堂教学效果,只播种不去收获的现象。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其判断依据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能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相适应。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学教师教学论文:如何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摘 要:对于中学教师,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教学能力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与重点研究内容,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关注了教师这一能力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对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阐述,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培训;教学能力 一、领导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是有组织的技术、管理互相结合的能力,它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没有统一协调检查落实,没有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就无法落实。因此,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规划,并建立教师信息发展的流程。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新课改的要求;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学校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领导不仅要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高度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应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 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于教学来说,尤其是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把文本作为学习的唯一,教师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经常上网搜索有效资料,经常交流现代化技术运用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理论和理念,同时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所需的一些教学技术知识,及时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把先进的教学思想带入工作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发展可持续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情意,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直接成长动力,有效开展面向未来的、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已刻不容缓。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具有层进性,需要在教师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及时引导和补充,从而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向更高层次迈进。要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技术,将技术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将实用技术的观念和方法带给学生,那么,将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其核心就是计算机的使用,中小学校的教师,大多较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知之甚少,对计算机的使用基本摸不着门。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又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 信息化不仅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而且也是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应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措施,确保培训发挥实效;加大培训力度,使培训由骨干培训转向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维护能力;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增加培训数量,考核培训效果;要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让大部分教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四、加大硬件建设投资力度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硬件基础,只有在学校配备了较为完备的计算机设备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才有了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必须过关。否则,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就只能是空谈。而学校的设备配置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设备配置一步到位很难。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在设备配置上采取“上面配一点、自己筹一点”的方案,逐步配齐设备。先组建一间计算机教室,然后组建多媒体教室,最后建成校园网,通过互联网、校园网建设,让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搜索资料,下载资源并进行资源整合。所以,“硬件”配置是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所以只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加大学校硬件建设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指出了微课与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关系,其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与监控能力,然后提出了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期望促进更多地专家与学者关注微课教学。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整与改革,其既有传统课堂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同时,其更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构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掌握好各个衔接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微课更好地发展。 1微课与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关系 1.1微课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各种资源,充分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过程。微课实际上是对教学设计的精细化过程,教师在设计、录制课程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知识点与用语做精练处理,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再重组与设计。重组再加工的目的在于使教学更具互动性与针对性。与传统课堂教学课件不同,微视频课件更加注重是否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这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总之,微课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1.2微课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教学实施是教师为确保顺利实施教学,计划与检查、评价与反馈、控制与调节教与学,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教师的独特思维,是教育教学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教学实施需要综合多种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知识整合、教师与学生协作、教学资源运用等能力。因为微课更注重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个性化、教学策略选择是否得当及教学资源重组是否科学,所以更加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1.3微课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教学监控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课程与学生的,即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计划与安排、过程与表现的检查、结果与成绩的评价与反馈;另一部分是针对教师自己的,即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矫正与自我控制。信息化教学监控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那么就要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这里的认知活动是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再认知活动。互动型微课就能促进这样的监控,如监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2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2.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小学语文课堂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策略、分析学习者特征,初步设计教学教学过程等。为了达到以上这些,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同时还应具备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不管是活动还是计划,前期都必须做好设计工作,教学设计等级标准达到优秀后,就可作为一种参照,并指引教学过程,使其更加规范。事实上,从选题到撰写制作脚本,再到最终制作,教师都是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比如针对一篇课文,传统教学教案与微课教案是不同的,较之前,在微课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懂得宏观把握教学进程,使得教学设计体现出的逻辑性更强,同时微观方面也要学会以学生为中心,并进行合理地调整。近年来,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持续不断的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教师在跟踪指导、培训及头脑风暴下,很容易脱颖而出,而且许多教师成为专业领跑者,有效推动了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另外,还需不断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不仅有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夙愿,而且在外部激励策略下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深度,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培训,并适时地给予头脑风暴;或是适当地用绩效考核、年终绩效等外部激励策略。 2.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教学设计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有章有法,是决定课堂好坏的前提;但同样的,一节好课是不可能仅靠照搬教学设计而实现的,是需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教师与学生均为特殊群体,因为学生千差万别,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教学环节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基于以上,我们发现,一节好课既是设计的,也是生成的。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情况更多,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信息化实施能力。目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娴熟的信息化设备操作能力及充分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其中,教师信息化设备是否操作熟练决定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够顺利开展。面对教学设备偶尔出现的小故障、小毛病,教师必须懂得处理与维修。另外,教学资源只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服务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其使用目的、时机与方式,不能只是为了用而用。另外,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因为有了多媒体元素的介入,很容易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发生混乱,因此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用教学内容再次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顺利实施下去,这不仅是保障,更是艺术。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利用,教师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能力会不断增强。再者,各种教研活动与头脑风暴不仅利于课堂实施,同时还能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2.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评价与教学后反思都可以使得教师对课堂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在不断的反差对比中,教师不断地发现教学实施前、后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促使其课堂教学与反思能力不断提升。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受外部因素的激励,同样也需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意识。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提高意识后,其专业能力也会跟着迅速地发展起来。所以个人不断地内省才是促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与保障,这样不仅促使教师不断在反思中增长有效经验,进而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迁移。 3结语 总之,微课不仅有效提升了我国小徐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小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也能够获得更多的优秀学习资源,更利于其思维迁移,促进其有效学习。 作者:韩艳伟 单位:邹城市峄山镇野店小学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插图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插图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调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对课本插图重视度不够,指导学生运用插图理解课本的有效性不高;解读插图能力有限,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能力薄弱;自觉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意识缺失,插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强调插图的重要性,督促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教材插图的学习与研究;提升他们解读插图、挖掘插图内涵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指导学生理解、欣赏插图的能力;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插图教学法的培养,以便开展形式多样的插图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插图;插图解读能力 1问题的提出 插图,即插画,是一种与文字信息并行的视觉符号系统,是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凭借可视、可感、可想的画面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以生动、具体、可信的视觉形式营造出感人的艺术氛围,具有文字本身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对已具备形象思维习惯的小学生而言,插图是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想象与联想氛围、理解教材内容、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的途径、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自学能力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课文第二语言的插图,可以弥补课文中文字抽象表达的不足,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以及如实反映课文描述的场景。插图因其直观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句话说得好“教材之中无小事”。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发挥插图的作用,灵活地运用插图,插图就可以发挥其突出优势,加快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有关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并且时至今日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使用图文对照的教材《对相识字》,实现了教材跨越式发展。1658年,教育家兼“图画书之父”夸美纽斯就出版了带插图的教材《世界图绘》,因为他深深懂得图文结合的教育效果远远大于纯文字的教育效果。他希望学生能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图画书中获得快乐。鲁迅认为:“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1]语文教材是语言文学的载体,这种学科特色使得插图在图与文的角逐中独具特色。当今学生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读图时代,“在这个以图像为主要特征的符号系统里,图像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呈现方式,更多地成为一种主导阅读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2]。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增加教材的视觉效果,大陆地区各出版社在教材内容、形式上纷纷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进,插图从形式到内涵都有质的飞跃,比如在绘制插图中充分重视插图的儿童性,令人眼前一亮。再比如,所绘制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二者完美吻合,再现文本情境。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情节插图,主要是对情节进行浓缩,选取“最富孕育性的时刻”的场景,最终服从于文本的内容规范和限制,所绘之图基本与情节吻合,在基本意思上图文保持一致。由于在人的所有感官系统中,视觉对于人的冲击最为强烈,心理学家认为人从环境中所接受的大部分信息都要通过视觉和听觉,其中视觉可以得到听觉的千倍以上的信息。[3]所以插图具有贴切文本的内容,并在文本基础上给予时空更为形象的表达。所以插图所传达的信息比文本内涵所表达的信息更为形象贴切,更为全方位地诠释时代的文化性。而在祖国宝岛台湾地区,以康轩版国语教材为例,此套教材插图则在主题内容、造型风格、色彩选择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4]以儿童为本位,构图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与生活背景的插图在版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均做到了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阅读能力、理解技巧等特点。插图作家以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纯真的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事物,以孩子的心理来表现和反映世界,这样画面就会洋溢着独特的美感和生动活泼的儿童情趣。因此,插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学价值理应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一些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落后的偏远农村学校,或一些教学设备不完善的地方,充分挖掘插图这一教学资源,进行形式多样、方法多变、层次多重的语文训练,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然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教材插图的革新,使得教材中的插图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生动、设计新颖的局面,那么面对如此丰富形象的课堂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插图的现状如何呢? 2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插图的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处在“多标多本”的繁荣时期,各类教材插图在数量、色彩、内容三方面均呈现出插图向上发展的局面,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需求,同时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由于各家教材说明均未对插图教学法做一定的指导和提示,新课标中对插图教学尚未提出建议,教师自身对插图解读有限,在教学中往往蜻蜓点水般带过,未给予足够重视和利用。虽然插图的作用与地位一目了然,但是处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运用插图辅助教学的状况并不太乐观。笔者对济宁市科苑小学16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了解了他们运用插图进行教学的现状,并且对现状做了某种程度上的定性分析。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插图进行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本插图重视度不够,无法指导学生运用插图理解课本;解读插图能力有限,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能力薄弱;自觉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意识缺失,插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2.1对课本插图重视度不够 科苑小学有8位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太重视插图这一课堂教学资源,更谈不上运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教学了。他们认为学生预习课文时已经理解插图的内容,无须再花时间进行引导。有研究表明,上课时如果不提示,学生们很少注意课本中的插图,这说明教师高估了学生自学插图能力。随着语文教材插图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插图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童心童趣,不少学生表示喜欢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而且能够自觉运用插图理解课本。语文教师由于忽视了插图作为有效而便捷的教学资源重要性,因而也就错过了对插图内涵的深度挖掘以便辅助课堂教学,白白浪费了插图这一宝贵教学资源,从而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搜集、筛选、整合、制作当下较为时尚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其实,教材中的插图并非可有可无,插图的存在自有它的价值。如果教师忽视了近在咫尺的教学资源,那么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而言,这将会增大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难度,所教内容可能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甚至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这也表明了这些教师们还未真正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理由是他们在开发、利用一手教学资源方面能力不足;这也说明了当前语文教师对“用教材教”这一教学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如果换成“充分挖掘并利用手头上的教材内容(包括文字的和图像的)来教”这一说法表达可能会好一些,以便帮助这些一线的语文教师认清插图的教学作用,根据编者的意图来使用插图,甚至能够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插图。 2.2解读插图能力有限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运用插图教学的重要性,但解读插图能力有限,无法挖掘出插图此时此处的深层涵义,不能将插图内涵与课文内容有机融合,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他们一方面担心运用插图不够恰当、准确,甚至曲解插图的原意,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全盘皆输,一方面认为语文教学理应从课文词句段章方面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如果抓住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有舍本逐末之嫌。 2.3自觉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意识缺失,插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8位语文教师会经常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插图,甚至能够习惯性地运用插图导入新课。比如,有的教师会结合识字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知识,但在接下来的示范写字、个别指导、检查和评价识字情况等环节中对插图视而不见,造成对课程资源的浪费,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学效果。他们认为插图是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教学资源,与课文相关度很高,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最直观、生动的知识和信息。然而,借助插图导入新课仅仅是插图教学的一种方法,插图教学法远不止一种,可以利用插图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进而背诵课文,可以利用插图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训练、习作训练、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只不过这些教师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协助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层面,并未发觉插图其他方面的价值与功能,比如,借助插图自觉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语文教师们似乎还未提上日程。 3对策研究 鉴于小学语文教师对运用插图重视度不够,自觉运用意识缺失,解读能力不足,插图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笔者认为,首先,地方或学校理应强调插图的重要性,督促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教材插图学习与研究。比如在教研活动中提醒教师关注插图教学,进修培训时对教师进行相关指导,并且教师本人对插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如何运用插图进行语文教学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也要渗透相关内容,让教师认识到运用插图帮助学生学习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插图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以后,教师们也就养成了独立分析、揣摩教材编者意图的习惯,进行角色转换,以便站在编者的角度观察插图、倾听插图背后发出的声音,感悟编者的用心良苦。当然,成功的合作来自双方的共同力量,教材编者特别是插图的设计者要主动联系一线教师,广泛征集教师们的建议,从而展开双方的有效对话,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开发、设计出一幅幅内容贴近课文、设计新颖独特、蕴含丰富的插图,使之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并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目的。其次,提升语文教师解读插图、挖掘插图内涵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指导学生理解、欣赏插图的能力。语文教师对插图解读能力有限,影响了实际教学中运用插图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发挥出教师能力,特别是教师核心能力。而教师能力是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带有明显职业特点的特殊能力,它体现教师履行教师职责的适应程度和承受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需的一种无形的能动力量。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教师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设计能力、组织能力、预测能力、援助能力和评价能力。[3]教师解读插图能力是教育设计能力的前提,前者是基础,后者的形成乃至提高都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当然,对教师就插图绘制意图方面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教材编者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解释,及时采纳和吸收教师的意见,改进插图编排的质量,编好适合教师教学、学生喜爱的插图。如果是教师自身对插图的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插图绘制者就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就会避免教师对插图的曲解。最后,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插图教学法的培养,以便开展形式多样的插图教学。由于插图本身充满童趣与幽默,插图内容符合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现历史事实、贴近课文意境,插图画面精美,插图位置恰当,设计合理等突出优势,地方或学校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利用插图开展教学比赛活动,深入研究插图教学,总结归纳插图教学法的规律,拓宽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道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某位语文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插图进行了细化研究,从科学合理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工作一直走到艺术化、个性化地巧用插图进行特色化的语文教学。换句话说,这位教师不仅能运用插图,而且能将插图运用地恰到好处,展现出高超的教学技艺。这位教师总结出巧用插图将收到不可预料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巧用插图能处理好教学的几个环节。具体而言,观察插图可以导入新课;借助插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依托插图,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凭借插图,可以总结课文。其次,他认为巧用插图,解决好教材的几个要点。换言之,把握插图可以突出重点;活用插图可以突破难点;借用插图,消除疑点;变换插图,探究焦点。最后,他认为借助插图,可以训练识字解词能力,可以训练写话、说话,可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甚至可以辅助复述、背诵。简言之,巧用插图,可以训练好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能力。此外,他认为巧用插图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应着课堂的生成,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方能把插图的功用发挥到极致。[5]插图对教师的教学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开展插图教学活动是有必要的。通过这点拙见,笔者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对插图的重视和研究。 作者:牛秋霞 宋甲 单位: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科苑小学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理解教材要 “独”要“新”,要补充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师施教的载体,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它关系到教师能否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理解教材,他们不知道教材的编写意图,所以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在平时的备课当中,由于教师可以参考他人教案、参考书,还可以去查阅资料,于是出现了照本宣科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教案,这就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自己钻研出来的东西代表的是自己的思想,理解教材才会有新意,才会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填补教材空白处流动的内容,才会超越教材。 二、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师需要“跳出原先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只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才可能把‘创造’还于教师职业。”1.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内容的设计和拓展要从每一个学生出发,课堂要成为“全体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而不只是那些能成为“精品”或“极品”学生的殿堂。2.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执教《路旁的橡树》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给学生观看目前全国环境状况宣传片,然后引导学生小组探究身边环境破坏的现象及原因。面对这样的现状引导学生设计一些环保标语和环保宣传广告。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并提倡学生把自己的环保广告贴到最需要它的地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来,享受到了知识以外的幸福和快乐。语文课中还有很多内涵丰富的文本,我们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3.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独特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去锻炼,自己找答案,自己去解决困难;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健康发展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是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孩子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拥有阳光的心态,积极的状态,同时学会生活,爱上生活,除了“知识”和“分数”以外,应该带领学生去更广袤的世界畅游。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激情、充满情调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用自己教学的热情和激情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沉醉于教师精彩的讲解,畅游在知识的天空。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为之注入激情,注入热情。建构主义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考虑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例如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通过看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地震的可怕,从而体会到文中父子在大地震中的伟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设一些情调,就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当讲到一篇优美的散文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放上一首悠扬的乐曲,和孩子共同描摹一幅美丽的图景;讲到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看看记载史实的片子;讲到故事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演一演,这些情调的创设都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领学生在语文艺术中穿行。 五、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小学生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较长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要好,积极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热情,正确的评价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动机,恰当的引导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对能力的体现、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对一个观点的见解,都需要教师恰当而积极的引导和评价,这种评价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向。 六、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一个教师的知识和视野,能力和才华,爱好和兴趣,状态和兴趣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就是完美的化身,所以有时他们会刻意地去模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有了渊博的知识,才会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在做人等各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知识视野和才学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成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它已经向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思想、有创造性,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甚至超越教材本身去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满足于教给孩子一些知识,而应该着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以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命。同时要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有用全新的育人理念,才能成为学生最得力的助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才能感受语文的魅力,生活的魅力,世界的魅力。 作者:刘立 李朝辉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 一、师生之间积极互动 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上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且教师是以榜样的形象面对学生,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教师可以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举手提问,还可以适时提问,而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讨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欲望。 二、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 在现代教学领域中已经全方位地引入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毅然成为未来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怎样运用好这些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于“板书教学”,现在多媒体教学显得更加具有优势。因为通过电脑软件制作课件可以减少教师板书所浪费的时间,还可以将课本中抽象的文字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多媒体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效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以小组形式促使学生互助学习 每个班级里少不了几个天生好动的学生,而语文教学往往是缺少乐趣的,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正好相反。所以,面对学生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以分小组的形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团队的方式要求学生互相协作完成作业。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举行各种有关语文的比赛和抢答环节,每当小组能回答问题就加上一定的分数,到最后根据分数给予相对应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轻松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还可以在抢答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状况,有利于教师制订一个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而且,各小组成员有责任帮助小组内那些对知识点掌握比较模糊的学生,在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学生之间的感情会不断升温,而且学生会产生一种“家”的感觉,这样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帮助显而易见。 四、合理的作业与练习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挑选一些经典型的练习或者自己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而在课堂学习过后,教师也应该留适当的作业让学生及时地巩固当堂学到的知识点。而且,语文教师要以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少部分学生作业抄袭和马虎应付的情况。 五、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 语文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回顾自己在课堂中讲解的言语和知识点是否到位,是否在过程中忘记讲解某个知识点,在下一堂课中必须给予补充和改正。这样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才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一轮的挑战,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出发,在教学方式和形式上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所以,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素质,利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还要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结合上述各方面,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周丽芬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运用 运用课堂教学口语的技巧主要表现为发音的技巧、运调的技巧、掌握节奏的技巧、自我控制的技巧。 一、发音的技巧 声音是口头语言的载体,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教师的声音美与不美,直接影响到教师表 情达意的效果。教师在声音运用方面常常存在以下问题:(1)方音浓重,普通话水平不高;(2)声音过低,响度达不到特定要求;(3)音质不好,表现为声音沙哑、嗓音过于尖细、鼻音太重等;(4)口齿不清,咬字不实,如吃字、音节含混不清等;(5)语速不当,表现为语速过快或过慢,不能根据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的变化调整语速;(6)语气单调,缺乏抑扬顿挫。教师要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在音质上圆润动听,在音量上高低适宜,在音速上疏密相间,在音色上纯正悦耳,就必须从发音的技巧开始训练。 ⒈力求发音准确 教师教学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纠正方言,使自己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⒉掌握发音原理 人类发音器官可分为三大部分:动力部分(肺部)、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教师讲课时,首先要正确地吸气,使用动力部分。其次要正确使用共鸣腔。此外要正确使用舌、齿、唇。教师可有意识地放大舌、齿、唇的使用幅度,用灵活的舌头把好字音形成的最后调节关。 ⒊美化发音质量 声音清晰、悦耳是教师声音运用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纠正一些不良发音,美化音质,主要做到:(1)灵活运用发音器官;(2)充分调动五腔共鸣。 二、运调的技巧 运调的技巧即掌握正确的语调或声调的技巧。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清晰准确、字正腔圆,而且要婉转动听,如珠落玉盘,这就要熟悉语调,并能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调技巧。语调一般包括重音、停顿和句调。 ⒈重音的技巧 重音在教学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强调,它通过教师对某些词、词组或句子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从三种方式上运用重音:(1)语法重音,即一句话中的某些语法成分重读。(2)逻辑重音,即根据教学中表情达意的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重音。(3)感情重音,即教师着重表现爱憎或喜恶的感情时所造成的重音。 ⒉停顿的技巧 停顿是语句或词语之间语音上的间歇,它就像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使教师的口语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教师同样可从这三种方式上运用停顿:(1)语法停顿,即根据语法关系来处理停顿,其目的在于保证语意的清楚、明确,通常以标点符号为标志;(2)逻辑停顿,即为突出某种语意而处理停顿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强说话的逻辑力量,显示讲话内容的逻辑层次,通常是在意群之间而不是意群中间出现。(3)情感停顿,即为了表达特殊情感而做的停顿。它不受逻辑的制约而受感情的支配。它常常出现在教师感情较为激动的时候。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巧妙地运用停顿。 ⒊句调的技巧 句调就是说话时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通常有四种:高声调——全句调子由低到高,尤其在句末有明显的上扬,且气息多呈短促状态。它多用于表示惊讶、疑问、号召、命令、激动的句子。降抑调——由高至低,句末有明显下降,且气息一般呈缓慢、深长的状态。它多用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句子。曲折调——调子变化多样、或是前升后降,或是两头低中间高,或是两头高中间低,且气息呈深浅、长短、缓急、粗细等多种状态。它常用于表示感叹、讽刺、愤怒、怀疑等句子。平直调——全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从头至尾句调平直舒缓,且气息在运用上较为均匀和平稳。它常用于叙述、说明和解释。表示冷淡、迟疑、思索、严肃的句子多用平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四种句调交替使用,以使教学口语波澜起伏、变化多样。 三、掌握节奏的技巧 教师讲课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说话的高低强弱、轻重抑扬、长短快慢等方面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从而形成声音上的变化,这就是节奏。掌握教学口语的节奏,要注意: ⒈音量音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教学口语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质量。如果声音过高,会引起超限抑制,学生的神经容易疲劳;如果声音过低,达不到感觉域限,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涣散因此,应以适中的音量音速来进行教学。 ⒉讲究整齐、抑扬、回环的和谐美 只有和谐的声音才是美的。而声音的和谐可以通过整齐、抑扬、回环几种形式获得。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这些形式,就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⒊处理好疏与密、浓与淡、雅与俗、断与续、展与收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要获得节奏感,应该做到:疏密相间——大密度的知识传授之后有短暂的放松;浓淡相宜——浓烈、热情、充满激情的表达与天井、柔和、平缓、持重的讲述有机结合;雅俗共存——温文尔雅、纯净高尚的语言伴之以通俗易懂的讲授;断续结合——整堂课连续的教学中有停顿、有过渡、有转换;展收并蓄——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要舒展、流畅,也要明快、果断,独立成章。这样,教师就能以优美的旋律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教学的成功。 四、自我控制的技巧 教学语言的自我控制,是指教师在讲课中,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输出,并对自己的语言输出给予准确的控制,使其在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合乎自己预先的设计,并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⒈备课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良好效果的取得依赖于许多条件,其中,教师备课是否认真细致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还要特别注意准备好口头语言。既要准备语言内容,也要准备语言形式。 ⒉自我监听中及时调整语言的输出 所谓自我监听,即教师不断将自己实际发出的声音与自己想要发出的声音进行比较,及时调整那些不符合自己预想的语言,从而使讲课的效果更接近于自己的意图。因为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不仅学生在听教师讲话,教师也在听自己的讲话。如果教师不是无目的地听,而是自觉地将讲出来的话与想要讲的话进行一番比较,对自己所发出声音的强度、速度、语调、语音等进行检验,对不合乎自己预先设计的语言加以修正,那么,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心中有数,就会使教学活动更为有序。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探索 摘要:为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文章探讨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策略,包括:提高对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提高对教师教学反思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策略探讨;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农村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教学交流的机会较少。因此,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师反思十分重要,对此,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农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指导作用。 一、提高对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识、拓宽视野,不管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学科方面,都需要及时充电,让自己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领军人物[1]。 (一)书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的特点是简易性与灵活性。教学后记看起来比较琐碎,但其是教师通过思考,总结出的教学体会,故而比较宝贵。书写教学后记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还能够为后面的教学提供资料。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成功的地方,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本节课的创新点,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写教学感悟。 (二)撰写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 撰写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是能够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学反思实效的方法。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教育叙事在反思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根据相关要求认真撰写教育叙事,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点滴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的起因,以及最后解决的详细过程。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养成撰写教学案例的习惯,以便对教学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优缺点,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基础。 (三)学校制定教学反思标准 学校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地域差异及经济条件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师教学反思的标准,以供教师参考,帮助教师理清哪些内容需要反思,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反思。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反思的水平及反思的质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互相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需要、学校的特点及学生的因素,合理地选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二、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 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在看待问题时会比较深入,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身丰富的理论基础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反思的深度与广度与其他教师相比会比较深[2]。 (一)文献阅读 阅读相关文献不仅可以补充教师匮乏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但是,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最缺乏的是对理论知识的储备。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知识储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阅读与教学相关的教育资料,还应增加对教学反思、教育研究等书籍的阅读,及时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理论指导与理论依据。 (二)借助网络平台 很多农村教师都忽略了网络对教学的作用。通过对各教育网站的浏览,能够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这些教育网站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农村教师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能弥补其教学方法的不足。 (三)增强对本学科的研讨交流 增强研讨交流,让本学科的教师发表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将智慧放到一个筐里,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教师从其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能够让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其他教师的经历能够更加让自己清楚问题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原因。 三、提高对教师教学反思方法的指导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很单一,因此,学校应提高对教师教学反思方法的指导,丰富他们的反思方法。常用的教学反思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提问法,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回顾,从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到本子上,以便进行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法,该方法有助于实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目的;交流探讨法,教师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彼此吸取对方的优秀之处,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多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共同提炼可行之处,以便用于今后的教学中,这种方法也是教师之间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学分析法,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能够有效减少在以后教学中的失误。 四、结语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增强对教学过程反思的水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作者:鲁汉荣 单位: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发窝小学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主要问题 (一)思想亟需转变,缺乏自我创新。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最重要的学科教育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知识点教学以及“满腹经纶”已经不符合当代教师的教学标准。一线教师要摒弃部分传统枯燥的教学设计,更不能依赖自己以往或者其他教师的课件进行整合。目前部分教师传统思想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现代辅助技术不掌握等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教学能力提升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转变思想,通过创新使课堂充满情境和乐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味灌输,而是主动参与、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最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获取经验。 (二)教学反思不及时,培训指导机会欠缺。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当前一线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反思采取应付的态度,教学工作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学生是否都已了解、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到改善、教学课堂氛围是否好转等都没有顾及,教师自我教学能力得不到反思与总结。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有意愿丰富课堂内容,但发现经过教学设计后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应对,迫于无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灌输知识,究其原因缺乏科学专业的培训和教学指导,但目前地方学校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范围不广,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更谈不上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规划。 (三)缺少自主学习,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个别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常常以多年的经验以及雄厚的知识储备自居,而且由于评价体系的制约,部分老师认为提高学生成绩是首要任务,科研方面与其他教师备课、评课便可以替代。也有部分教师有兴趣和志向做科研,但是目前地方小学能提供的科研平台太少。老师们应该主动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并总结,这样才能从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学校层面也应该尽可能的为一线老师提供科研平台以及创造科研条件。 (四)评价制度制约。目前我国地方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体制与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不完全相符,虽然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性的升学要求,但在某些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看重的仍然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而成绩会直接和职称评定、评优挂钩。教育管理者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甚至是学校整体的执教水平,但在操作中却走入过分注重分数的极端。一线教师面对这种评价制度只能将原本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和试题讲解,这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的确可以提高分数,但却与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饱受诟病。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一)转变思想,培养自我创新意识。教师应将改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将学生的需求同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完美结合,丰富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能用微课堂甚至是网络技术补充教学内容,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上的内容更情境化的传递给学生,课下使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提供知识扩展,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授课方式可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多样化,授课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定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竞赛,人文历史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能用分数来证明,还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应该对自己从备课阶段开始至教学结束后的全过程进行记录,每堂课后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课下询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问题,课后与教研组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并不断反思和总结。另外针对目前偏重于理论指导的讲授式报告培训,学校层面应建立校本培训制度,针对老师“走不出去”的情况,将学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阵地,内部通过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进行培训,校外邀请其他学校名师进校园举办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使校本培训工作达到制度化、科学化、规模化。 (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科研能力。语文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学习,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去分析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科研工作,学校层面也要推出校内提升科研能力计划,鼓励引导教师自身树立科研意识,重视教学方式和授课技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典型教师的科研宣讲和培训,让其他教师感受到科研就存在与日常教学中,互相交流不断反思和研讨来提升科研能力。 (四)改变教师评价制度,评价方法多样化。新课标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层面就应该重视多样化评价考核方式,将学生学习成绩的结果评价与教师教学过程评价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期末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等。具体做法是学校应成立专家组在教学过程中对授课教师进行随机随堂调查,对教师是否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否合理开放和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授课方式多样化情况、授课技巧、课下举办针对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期末再对教师进行科研能力、学生成绩与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 作者:杨彦彦 单位: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1处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城乡结合部的方方面面都无形地改变着,既逐渐失去了乡村社会特有的乡土气息,同时也尚未真正融入到城市化的角色,而是处于一种游移状态。其本质是一种畸形的发展状态,我们当然大可以将其看成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因为任何一个时期社会的进步都必然有其相应的牺牲。而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因为更大程度上他们处于一种分裂状态——逐渐与生命之根“乡土”脱节。如此一来,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小学更是“在劫难逃”,学校的各方面都发生着重大改变,其管理、教师、学生等,莫不如是。位于这一大背景下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又具有特殊性,本来作为社会人文科学之母的语文承受着巨大的社会现实压力,虽然短时期内难以显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继续演进,其功用便愈显突出。城乡结合部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自己所遵守的学校管理模式或者学校领导者发生了变化,没有了以往的特色——乡土色彩;另一方面,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变化——乡村少年逐渐步入历史的尘埃,而又不是纯正的城市儿童,他们在这里接受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初等教育,而自己却并不具备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所以,既介于城市与乡村又介于学校与学生简论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谢秀琼(重庆市黔江区菁华小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自己也当时时思考。 2素质 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既肩负着语文教师共有的历史使命,而又处于上述的“两难境地”,他们素质的高下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同时时代也将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总是有差别的,虽然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说,他们又有着相同的缺陷。 1)思想观念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教师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虽然人员构成上,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起初他们也是地道的乡村教师,只是当该地被纳入到城市范围后他们便开始转型;有的则是在该地被纳入城市范围后从下面的乡村通过考调等途径加入到了该地的教师队伍行列。他们的意识都很难转变,自己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从乡村教师变成了城市教师,有了一种身份的转变或者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忽略了自己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同时,我国已进入全面新课改,虽然从上到下都在说新课改,但很多小学教师认为这只是口号,农村和城市进行同样的改革似乎不太可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城乡结合部又是一种“中间”或者“游移”地带。教育资源稍好些的地方或者会象征性地试一试,条件稍差者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2)基本功不过关。(1)专业知识不扎实。当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是以前的师范生出身,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过关,这并不全是他们的责任,毕竟中等师范教育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产物。可大部分的教师,自从有了“铁饭碗”后不仅很少学习,甚至有退步的危险。(2)普通话水平不高。普通话水平不高,是我国教师的通病。作为学生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现在的一些高校学生,他们当中有些同学的普通话带有很浓的乡音,当问及为何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还不能把发音纠正过来时,他们都说已成型了,小学的时候拼音没过关,在农村又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老师都是用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教的,他们也没有什么标准可参照——现在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此。(3)汉字书写不规范,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学生写字,就会发现有好多孩子不会按汉字的笔顺写,可以说,责任应归咎于小学语文教师。 3)敬业精神不够。大部分教师都是该地的居民,虽然很少再有一亩三分地,可很多教师有第二职业,或小商店、或麻将馆等,他们的精力已被分散。因此,放学后,他们还得匆忙回家做家务或“正事”。他们认为给小学生上课凭自己的经验可谓小菜一碟。新教材、新课改来了,老教法照做,捧着教参,并不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灌到底,灌完了事。另外,当站在三尺讲台上有了些历史后,人也稍微上了点年纪,便会出现“职业倦怠”,都想清闲清闲,对工作便随意敷衍。 3路在何方 造成目前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但这个过程相对来说要比较长。所以,我们城乡结合部小学的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寻求优化发展,而不能在等待中寻发展。针对以上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价值观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仅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很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亦如是。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少年们在学校所获得的人文熏陶、知书达礼或许是给予家庭最大的安慰之一,而人文熏陶更多地来自语文教学。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2)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充电”,即使是知识原始积累较为丰富的老师也应如此,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有了不断进取的劲头,不但具备了教好学生的条件,还可以用这种精神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做个有心人。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学会利用资源,发挥自己的特色资源,城乡结合部的很多东西是城或乡所不具备的,但城或乡所有的自己却有。例如,和城市学生比起来,自己的学生和乡村儿童一样能分五谷;与乡村相比,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城市一样,也有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等。教师作为烹调者,要本着调出美味佳肴的信念,立足于有限的原料佐料,多学习新颖的煮法炒法。城乡一体化的路还很长,城乡结合部的语文教师有着特殊的影响,虽然也有着诸多的不足,但只要尽力去思考并付诸实践,相信前景也会因我辈的付出而更加美好。 作者:谢秀琼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菁华小学校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提升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内涵 1.教师的口头语言素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准确规范应用。正如上文所说,语言素养要立足于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专业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丰富的语言姿态和肢体姿态,尤其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也是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地强调过多的抽象语言修饰来向小学生阐述问题或者观点。这一点恰恰忽略了教学对象的适应情况。作为小学生,抽象的语言概念和语言素养并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填鸭式灌输抽象的语言概念和教学内容反而事倍功半,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一方面有助于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快速深刻地形成记忆;另一方面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时代对于现代教育的需求。 2.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的教学课堂,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撑起一台戏的场面,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同样也像苦行僧一样,把课堂的教学当作一种负担,课堂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而如今,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化,少了一份人性的亲和力,这也是需要教师用自己良好的语言底蕴将整个课堂“活”起来。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1.使用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教师都要以身作则说普通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使用普通话也是一名教师的职业形象的体现。 2.提高专业语言表达,抽象与生动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围绕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授课,学生的思路和问题是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所以要有自己的专业表达,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准确明了的解释。讲解时遣词造句要得当,符合语法。教学的基本观点要明确,不能界限模糊,使得学生在关键的概念和问题上模棱两可。教学用语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虽然说小学生在特别抽象的问题上难以理解过于专业和学术的用语,但是教师要先让学生形成概念,同时,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这个抽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合理地运用抽象语言和生动语言,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整体的教学要具有逻辑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零散无序。 3.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一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一站到讲台,语言就不连贯,“恩……”“额”“然后”“就是”一类无关的语气词太多,学生听起来也会很吃力。所以要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幽默性,同时也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不是单纯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解决相应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教学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就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也更容易得到启发,思维就会更加开阔,不会受到局限。教师在分析教学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深刻、精练,那么学生就会更好地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4.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以及使用文明用语。语言素养往往和文学素养是紧密相关的,老师要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庞大的阅读量结合教学情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是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培养还在进行,所以小学生把教师作为语言学习的榜样,模仿和学习教师的语言习惯,这个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出真知,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为学生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形成符合教师职业需要、个性化的语言,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作者:郭延磊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 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新课程课堂改革的生机。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能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坚持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原则,适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 角色转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新课程课堂改革的生机。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能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适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本文针对当前的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使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师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语文教学总是老师以讲读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现成的结论。这种让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感悟、发展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宰者,具有最高的权威,高高在上,脱离学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我们好多教师认为自己的话学生必须言听计从,一旦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大不敬,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语文教学的新原则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教学原则: (一)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二)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学困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三)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三、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以管理者身份出现,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存在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本来就是不懂事的,本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等等。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培养了一批批平庸的“标准件”。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受益颇多。 (二)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 讲了多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不可能成为主体,而只能是被动学习的客体。新课程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个双重角色,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所谓引导,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导,而不是强制。作为引导者,教师 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三)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 总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它呼唤着站在改革浪潮前沿的一线教师们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良好品德的促进者、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反思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作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其语言还有更多的功能,也应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那么教师的语言该具有哪些特性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以为,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还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也即,要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 二、语言的精炼性 我认为教师的语言要达到“精炼”,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听过所有的优质课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的语言非常精炼。该说时才说,不该说时决不去唠叨,说的时候,也一定是字斟句酌,画龙点睛,这就是大师的风范。相反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里罗嗦,一句话反反复复讲多少遍,使人耳根不得清静,无法静心去思考,话虽多却无效。 三、语言的启发性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即使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也需要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更何况我们所实施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设问方式,而有的提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有的就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也就是没有启发性。所谓有启发性,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空间。不少老师都有一个急于将结果或方法抛给学生的毛病,于是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直抒胸臆”留给学生的往往只剩下“是”或“不 是”了。 四、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便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 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即使知识容量再大,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我听过一节课老师语言平平,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打了霜的茄子,更有甚者在下面大呼“催眠曲”,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渐渐“入侵”,语言幽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反之,教师语言要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 “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要作到: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可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奠基工程,相应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素质,笔者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要有高尚的政治情操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范,如革命先烈勇于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于献身民族的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还有许多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勇敢、助人为乐等德育内容,如果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浏览,在讲课过程不能感染学生,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政治、社会事事关心,关注国际国内风云变换的世态,敢于揭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见义勇为,见不义敢说敢斗,身教言传,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 教师在讲有关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文时,摸其声,拟其状,关键处声泪齐下,痛骂喜兴,表于言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都有,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 语文教学的目的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是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潜移默化的教师身上受到影响,有时不知不觉中从教师身上受到的影响效果强烈而持久,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许多大作家都提到过他们的启蒙老师。 当一个教师的宿舍里有几橱书,他常常在读书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个教师有几分敬意,无形中学生自觉模仿教师的行动。 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写作,不断地有新作从报刊电台发表出来,如果教师写不出东西,怎能教学生写出好文章呢?这方面山区优秀教师刘让贤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文章经常登报,并编纂出书,由他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在省内外报刊中登载。激发了山区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有比较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还必须了解一点高新科学技术,因为所有这些都会在教学中用到。例如:《黄河像》、《琥珀》有考古、生物学知识,《凡卡》要有旧俄时代的历史知识,《冬眠》有动物知识等,还有生理卫生、天文地理、民族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仅靠语文知识是讲不透的。 四、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吹拉弹唱,能书能画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喜欢。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的是书法,老师的“三笔”字写得好,学生的自然就好,教师的宿舍是研究室,文学名著、文房“四宝”、名家书画、名词名言贴满墙壁,都会显出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格。 语文教学可说是集德、智、体、美、劳、五育于一炉,这就要求执教者有一专多能的过硬本领,对于一个仅有语文知识的教师来说,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多才多能,一专多长,具备多方面的涵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怎样适应新课改 过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比较陌生,他们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山高皇帝远’”,课改只适合大城市,农村改什么呢!现如今,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城镇波及到乡村。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倡导新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弥补、提高、完善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做一名新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措施,以供同行和专家们指正: 一、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 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应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有动力去创新,去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理论水平 1.多读书,读好书今天,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书。我们要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平时可以自己购买一些书或向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借阅,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教师若才华横溢、素质过硬,本身就是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他将感召那些闪烁在迷茫夜空里的童心,使其发光,最终成为一颗颗独具特色的耀眼明星。 2.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我们可以经常听取优质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揣摩他们的授课技巧,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卫星电视,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增长见识,增进技能。 3.参加培训课,拓宽“充电”空间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只有把自己变成汩汩不断的泉眼,才能为学生的心田注入新的清泉。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县市级的教师进修学校和培训中心的短期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等。 三、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有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农村的孩子多受地域的影响,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诚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新课改的今天,农村孩子的课堂不再是那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他们拥有的是新型的农村大课堂,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也会展翅翱翔;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多,从而使他们走出农村,走向世界,去领略外面的精彩。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导向性研究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小学,广西 河池 530709) 摘要:强调素质教育以来,教师教学评价也逐步向开放性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是汉语的字词句,还需要通过语文课堂,提高语言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对于如此繁重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形式、多方面的,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单一,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仍只重视教学的结果,却不重视教学过程,因此有必要引导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从结果为导向发展为过程导向;从教师教学评价导向的高度理解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并从方法论上研究如何引导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 一、前言 过去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效果上,但现今的教学评价还应关注教学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信表达、自由思考、多元化学习等。所以教师教学评价导向应从结果向过程发展,但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教师教学评价理念较为守旧,学校及家长只是用孩子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导致一些有想法的教师不敢尝试新型的上课形式,给教师及学生造成重大的教学负担及学习负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进步。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评价内容单一 新的课程标准中虽然指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引导学生发展,因而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也应从这几方面进行评价。但在现实情况中,人们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时仍过于重视结果,因而在评价教师上主要的考察点是知识与能力,对于教师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考察不足。 (二)教师教学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体应是学生,但在现实情况下,评价教师教学的主体却是学校与家长,这造成直接接触教学的学生却不能参与评价,这种本末倒置的评价方式,造成教育一味地迎合学校及家长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需求。不能有效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与学校、家长合谋对学生施加压力,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效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教学方式应是多样的,但现今的教师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论英雄,在教师教学评价上主要结合学生的学生成绩进行绩效、职称的评价。但教学评价方式应融入多样化的形式,用一些新颖的方式去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将一切评价量化、格式化,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指导教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改进教学,因此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应结合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评价,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结果导向过渡到过程导向的必要性 (一)结果导向,学生片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中以结果为导向是一种普遍的情况,但近年来城市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理念也有所改观,学校及家长都鼓励教师用多元化的方式带领学生多元化发展。但农村教育一直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如果抛开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上的不足,将视角放到教学质量上可以发现,一些即使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在走出农村,走进大学及社会时,在待人接物上很容易出现不自信、被动、畏惧的情况,这虽然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学校教育是否能完全摆脱关系?是否应该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二)过程导向,学生教师共同进步 要避免结果导向,那什么是过程导向?过程导向表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样化的活动,避免单调的学习,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教师教学评价的引导下,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会形成较好的学习观念,从多方面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也会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敢于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轻易否定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方法分析 (一)宣传过程导向,理解新理念 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中,首先应宣传过程导向,让学校、教师、家长理解过程导向,在评价中融入过程导向。基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尤其是农村地区,家长普遍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拼音,写字词,如果孩子能掌握拼音、单词、句子,熟读课文就是教学的成功。而在一些城市中,学校、教师、家长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已经有所改观,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认识字词上更强调学生的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教师自我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融入过程导向,最主要的在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因为只有提升教师自我素养,学校、家长、学生才能从过程导向目标中评价教师的教学。否则没有过程导向教学,何来过程导向教师教学评价?因此提升教师自我素养既是目的也是结果,在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中,教师自己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多方面的提升。例如,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教学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课堂设计、作业设计、学生学习评价上融入过程导向教学。可以在班上开展“小小发明家”的设计活动,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图画的形式画出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要发明的东西,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结合不同的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尝试新形式,融入新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还应尝试新形式,融入新评价。这意味着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形式与标准,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半学期可以开展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敢于评价教师的教学。当然小学生的思想不尽成熟但确是真诚实在的,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棒的老师,作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的导向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因为汉语作为母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只是将其看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很难活学活用,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但融入过程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使过程重于结果,教学导向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城乡教学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下,更应倡导农村小学融入过程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让过程导向评价引导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语文教育教学法的不断研究,“微课”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微课是按照新课标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载体来记录教师的上课内容。在微课的录制过程中,需要教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以便帮助教师制作好微课视频。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微课的特点,来探讨一下微课对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研究。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 小学语文是学生所学的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初始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拼音和汉字。当学生进入小学高阶段的时候,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微课的出现改善了这一现状。微课以其信息化、简洁化的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训能力的提升。 一、微课的设计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过程 微课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制作的,教师根据一个知识点来设计一个5-10分钟的视频或者PPT加音频。在小学语文微课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网络上寻找教学资源,然后根据教学资源进行筛选,选出适合于小学生思维的网络资料进行编辑。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运用手机、DV等摄像设备进行拍摄,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具有了解。 例如,当教师教授到《迷人的九寨沟》这课时,教师想要对这节课设计一堂微课,以方便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去上网搜寻微课资源,进行信息化的处理。首先,教师先上网搜寻一些关于九寨沟的图片和视频,并且对这些图片和视频进行筛选和剪辑。然后,制作一个PPT,PPT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主要是辅助教师讲解而采用的。最后,教师用DV或者手机进行录制,在录制的过程中,要保证画质清晰,声音响亮,如果收音效果不好,教师也可以进行后期配音,以便达到良好的声音播放效果。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就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程。教师应当经常采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新型教学法的了解。 二、微课可以促进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 微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专门的方法,而是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可以把微课划分为11个类别,较为常用的类别是讲授类、问答类、演示类和练习类。不同的微课类型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制作,以便微课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当教师教授完《唯一的听众》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练习类的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首先,教师要明确课后作业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而设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而布置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唯一的听众》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后练习的微课。其次,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似的图片,在图片上写出问题,如:“老人是怎样帮助作者的?”、“为什么作者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时,总会想起那唯一的听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课堂上所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录制视频,直接在视频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在视频中说一句话,让学生模仿这句话再写两句。如:“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莫大的鼓励”。通过这种练习类的微课,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温习课堂内容,让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再感到无聊,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三、微课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时代的到来,就像当初课件时代到来一样,需要教师去抓紧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教学方法的落后必然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微课的出现显然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微课的制作和设计,可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也可以提高课堂上课质量。 例如,课堂的教学环节主要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学习新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在每个环节教学中,教师都可以运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在导入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微课,在上课时播放微课视频,可以更加生动,栩栩如生的导入新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整堂课录制下来,在课下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将整堂课剪辑成微课,在剪辑的过程中,也是教师的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制作微课后,可以积累大量的网络资源,有助于帮助教师进行后续学习,提高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整合和采编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以其短小精悍的授课方式成为了教学方法中的新宠。教师使用微课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制作和设计微课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牧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新课改 摘要: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城镇推及到乡村。由于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自身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这与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是不能适应的。阐述了在新时期牧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牧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也在渐渐地改变,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在不断提升。教师也在新课改下,不嘧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牧区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时,越来越觉得自身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大力提倡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去加强、提升、升华自己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匹配起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重视学生们的预习作用 1.1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基础;用教育学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无效劳动。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倾向。教师针对学生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1.2 教师如果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机会,作为牧区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学生根本当有动脑。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可能解决了,有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 2.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理论水平 2.1 多读书,读好书今天,不少牧区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书。我们要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平时可以自己购买一些书或向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借阅,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教师若才华横溢、素质过硬,本身就是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他将感召那些闪烁在迷茫夜空里的童心,使其发光,最终成为一颗颗独具特色的耀眼明星。 2.2 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我们可以经常听取优质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揣摩他们的授课技巧,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卫星电视,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增长见识,增进技能。参加培训课,拓宽"充电"空间作为一名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只有把自己变成汨汩不断的泉眼,才能为学生的心田注入新的清泉。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县市级的教师进修学校和培训中心的短期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等。 3.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有些牧区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牧区的孩子多受地域的影响,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诚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新课改的今天,牧区孩子的课堂不再是那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他们拥有的是新型的牧区大课堂,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也会展翅翱翔;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牧区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多,从而使他们走出牧区,走向世界,去领略外面的精彩。 4.完善课堂结构,巩固教学成果 牧区小学语文教学虽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这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循序性和综合性决定的。所以,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完善课堂结构,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又一有力保证。我认为,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把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纳入课堂结构的范围中,不能只注重授课,没有预习、课内练习和课后作业,因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能够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或课后抽出适当的时间,评改作业、练习,这就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优缺点,优化教法和学法。课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琢磨,不断探索,需要因师而异,因学生而异,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析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应树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在职培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青年教师人力资源 开发与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等院校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相应地不断扩充教师的数量。相关数据显示,这几年高校教师的绝对数量和年龄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高等院校补充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特别是地方高校新吸收的青年教师在各高校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的地方高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甚至已达到全校教师的50%。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将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指高校内具有从事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的总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高校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的办学主体,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中最具有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推动高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开发和发掘不充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来看,行政管理者还未真正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代人事管理的传统思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理念还缺乏了解,在工作中既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又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视人力为成本,仅仅实施简单的人事行政管理。单纯地认为高校的发展就是靠资金的投入,资金的短缺是高校发展的瓶颈,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瓶颈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片面地认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却忽视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和稳定工作。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性,但其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校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为了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结构,大多数学校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但当这些硕士、博士毕业以后却往往又不想再回原单位,由于人才流动不受地域限制,办理离职调动手续比较简单,因此培养的这些高学历人才很轻易地流失了。 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流失包括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主要表现在:由边远地区的高校流向沿海地区高校,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由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流向规模较大的高校,由一般地方院校流向“211”、“985”等重点高校;教师“下海”创业、出国、考研升学,等等。隐性流失则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教师难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本职工作中,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第二职业、社会兼职、应付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事务上。 (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培训和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中心,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资金严重不足。一些学校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教师学历的提高和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则缺乏培训资金。其二,对于教师的培训,缺乏中长期的规划,仅仅注意到眼前培训工作的需要。其三,培训内容面较窄且单一,仅重视理论培养,忽视实践技能的提高。其四,培训形式简单,多以岗前培训为主,忽视多种培训方式的结合。 (四)现有人力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开发利用。 对于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重“引进”,轻“开发”的现象。一些学校为了提高某学科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惜“血本”引进年轻有为的博导、教授和博士,招聘范围甚至由国内拓展到国外,耗资不菲,却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这些博导、教授和博士来校以后,要么因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等条件达不到开展工作的需要,要么因主观难以适应学校整个内部环境而不能将精力全倾投入学科建设。这种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全局性地利用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阶层最不愿意面对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应该将现有人力资源向现实人力资源合理转化并加以发挥运用,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作为人才聚集地的高校应转变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能,树立以“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看作是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把教师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教师管理模式,加快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进一步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从而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教师的潜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二)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在职培训。 教师的教育培训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学校应当着眼于更新高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的在职培训。对于高校而言,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落实高校教师多学科、多层次、多方式的在职培训,全面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应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充裕的学习经费和优良的学习环境等条件,对于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生,要加强岗位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与技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于35岁以下的讲师或副教授等青年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促进其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一词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行为动机的意义。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人力资源开发中,就是通常所讲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它是针对高校教师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并进而激发其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管理原则。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高校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关怀激励等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评级、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合理需要,运用目标的功能,可以激发教师的正确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并把他们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导向新的境界,推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从情感入手,营造一个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园,通过对青年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满足其自尊需要,增强其归属感和忠诚度,使青年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调动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为保障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学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约束措施和督查制度,以保证高校激励机制的实施。既要表彰合理及时,又要赏罚分明。 总之,地方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掘青年教师的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看法 摘 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模式仍旧过多强调其理论性、忽视其操作性。以情境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才竞争实力,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情景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情境教学内涵 情境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所修专业、课程及其专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项目执行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1]。情境教学顺应了实践性教学的理念。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own,Collin,Duguid在1988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2]因此,情境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一种与现实相似的较为逼真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鼓励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并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不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整体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其理论来源于皮亚杰(Jean Piaget)的个人建构论和维果茨基(Levs Vygosky)的社会建构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教学对学习基本持“去情景”的观点,认为概括性的知识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场情景进行,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地迁移到真实的情景中去[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现代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该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由此可见,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情境教学模式就是这一理论的有益尝试。 二、情境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模块化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特点,可进行以下几种情景模拟训练: (一)工作分析模拟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岗位设置的前提。教师可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如超市、食堂、教学管理部门、保卫处等,预先设定几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和职务,这些岗位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各组选择工作分析的方法进行工作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说明书的编写,最后应将所编写的工作说明书与对应岗位实际工作说明书进行比较分析。此种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划和组织能力。 (二)员工招聘环节模拟 此环节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招聘环节和甄选环节。招聘环节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应聘方,撰写简历,从而学习简历的撰写技巧,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招聘方,根据所招聘的职位,制定招聘方案,设计应聘申请表、招聘广告等,并对简历进行筛选。面试环节,可采用模拟面试的方式,由招聘方设计面试题目,同时运用合适的测试方式,如压力面试、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而应聘方也能从面试过程中学习到面试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应变能力的加强。 (三)员工培训模拟 在讲授员工培训的内容时,可由学生轮流充当培训师,通过指定相关的企业培训案例,要求学生拟定培训制度,策划培训实施方案,并实施培训模拟训练,通过现场打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绩效管理环节模拟 在对绩效考评方法和技巧讲解的基础上,可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入具体的企业案例,让学生担任企业的绩效考评专员,拟定各部门或者职位的绩效考评方案,确定适合企业的绩效考评方法,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进行绩效考评和考评后的绩效面谈,从而提升学生沟通和决策能力。 (五)薪酬管理环节模拟 可与绩效考评环节案例相结合,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设计后进一步进行薪酬体系的设计。或者也可采用人力资源沙盘模拟的方法通过不同薪酬方案的设计来探讨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激励性和管理有效性等问题。 (六)员工关系模拟 员工关系环节主要关注劳动合同规定,劳资纠纷处理以及员工工作状态调查等问题,因此,可选择若干典型案例,通过模拟法庭来处理各种劳资纠纷案件,或者也可和上述招聘甄选环节结合,制定新员工录用劳动合同,掌握劳动法等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通过与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相结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开展情境教学的的对策和建议 尽管情景教学法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比较灵活,互动性强,但依旧是围绕课堂来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前应做好充分准备。(1)案例要结合教学的目的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模块具有流程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从人力资源配置开始,到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识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完全可以虚拟现实中的一个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的关键情景和问题都设置在同一个企业中进行讨论学习。(2)要对课堂讨论的内容多少、人员、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并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作讨论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的思想参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要要积极发挥“协调员”的作用,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临场敏捷思维能力和辩论口才。因此,情景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地位、水准不是降低而是提升,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讨论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借助提示、追问、反驳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分析、归纳、类比、综合和发散等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恰当的肯定、表扬和奖励以及幽默自由气氛的营造,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愉悦之中高效率地使用大脑,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习的能力。 教学后,教师要综合学生发言与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尽量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发言进行随堂评定。同时要求学生课后能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总之,情景教学通过多种方法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知识传授,有利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简论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现今事业对员工的管理很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的今天。人力资源的管理不管是对国家和事业都意义非凡。我们要想在新的起点起航,取得新的成绩,就要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发展提升。本论文通过分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状况,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方法,以期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问题对策 一个单位里,不管是国有事业还是民有事业,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小觑。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行之有效。但是,新时期,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固有的方法,还要不断创新。这其中,包括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等。众所周知,新的时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事业要抓住机遇,创造新的辉煌,不能全部都依赖资金的贡献,还要依靠事业员工对事业的贡献。事业里的员工本身就是事业的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宝贵财富创造价值,就要对事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一、当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并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它同时牵扯到体力、脑力两个方面的投入,在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指挥下,对于事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管理运营,进一步增强事业的实力和员工的创造价值。而经济师一职则在事业内部承担了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要么直接参与单位人才的培养,要么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么从事人力资源体系的修订和完善。我国的事业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较为传统,一般不过分突出其地位作用或者给予特殊的权力或者待遇。这样导致经济师开展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存在诸多掣肘和诸多不便之处,容易遇到各种阻碍和牵绊。再加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往往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管理制度不太完善,人治大于制度,给经济师的工作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内部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往往被忽视,得不到决策者和上层管理者的一致认同。在事业的运行乃至发展壮大过程中,往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不置可否,仍然按照人情世故的老一套来。机构设置不到位、人员配备不到位、工作权限不到位、思想观念不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正规化、专业化管理极不符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设置不到位。许多公司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往往只是把原公司的人事部门换了一个牌子而已,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动气根本,推倒重来,所执行的功能也和原来的人事部门大致相同,没有以现代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对公司人员进行管理,仍然以传统的以“人”和“事”为主线的管理模式进行简单粗放的管理,经济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人员配备不到位。在许多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配备不足,有些人员是原来的人事部门人员,有些甚至是“皇亲国戚”,给老板的朋友或者亲戚找一个闲差,缺乏真正具有管理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管理人才。特别是经济师人才,在大型国企内部还拥有市场,对于一些小型的公司和事业来说,经济师职位往往都没有出现在招聘公告内。 3.工作权限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力和权限往往不够,很多中小型事业一人公司、“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时候明明制度已经出台,也在正常地执行,但是在落实的时候会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甚至涉及重大利益的工作都会撇开制度,完全变成了拉帮派、拼关系等不良行为的市场。 4.思想观念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许多公司高层和老板的认可,很多人还停留在陈旧的管理观念上面。许多事业并没有把“管理”放到重要和核心的位置上,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其他事务之后,将人力资源部门视作一个管管招聘、解聘、统计人员信息的闲散部门。 三、解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科学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事业的效益提升和长远发展离不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发挥,单位应让经济师特别是首席经济师参与到事业的日常运转和发展规划制定上来,科学地制定公司运转制度,正确审时度势,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科学完备的管理体系是经济师能够顺利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体制保障,是公司能够健康持续运转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制定完备的管理体系,第一步要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要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各方面状态的走势,同时要认真分析事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找准目标定位,实事求是,不故步自封,不好高骛远。 四、结语 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单位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依靠人的努力,同时也和优秀的制度息息相关。事业的发展不仅要靠金钱的积累,也要依靠优秀的人才来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所以,要提升事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一定要重视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务必要谨慎地编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培养全能的经济师人才,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向更高。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论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压力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办学与教育的重任。独立学院作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由于教育发展导向和方针决策制定等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在师资方面劣势明显。本文旨在通过对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依据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浅析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处于竞争劣势的三本独立学院大学生要想冲破重重阻碍,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需要培养其核心竞争力。而肩负着培养人才使命的独立学院管理者, 必须使用科学的战略指引管理团队,建立并健全创新思路下的独立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各项具体制度,并完善管理方式,力求实现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强化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即是根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要求,经过认真分析与研究,科学预测并分析自身在教育环境中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与措施,以确保学校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拥有足够多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要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对教师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校不同的发展战略阶段,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的教师队伍。 2.优化人才招聘引进系统 人才引进是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高效的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建立对于缓解当前中国独立学院中如缺少教师,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新学科、新专业定位不准等重大发展问题极具建设性意义。此外,人才引进也是取得高质量教学水平的关键步骤。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绝不应该过度从传统公办高校引进教师资源,而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具体特色创立其量身打造的人才招聘引进系统,从而有效解决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加强岗位聘任与考核系统的创新 加强目前独立学院岗位聘任与考核系统的创新,具体体现在对于当前教师岗位的聘任工作和教师任职期间的考核工作以及相应的薪酬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加强岗位聘任与考核系统创新的基本思路,首先要对全体岗位有宏观把握,分成大的层次。接下来针对具体岗位对所聘教师进行聘用,聘期届满后实行量化考核。使用量化考核能不断发现在使用定性考核过程中由于外界宏微观环境的变化所日益突显出来的各种问题。 4.改革激励方法 了解了高校教师的具体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教师激励因素中可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站在学院角度,应该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活动,积极购置相关书籍材料,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整个学校充满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在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环境中潜心学习,努力深造。 5.鼓励教师发展的培训与开发系统 独立学院教师培训的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刚毕业进校的青年教师,二是新引进、调入的教师,三是在职教师。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独立学院的教师培训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岗前培训。通过这一过程,为新进教师介绍有关学校的基本情况、主要机构设置和主要校领导的工作部署分配,使新教师对学校情况了解具体全面。 (2)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方法培训。通过配备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巩固其对上述四门课程的深刻理解。 (3)教学能力培训。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时,可以使无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培训直接获得由学校骨干教师所提供的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 (4)在职培训。教职工只有不断获取最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才能不断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先进文化。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要构建完善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完善定编、定岗、定级制度,做好教师人力资源规划,并在推行绩效薪酬制的同时完善薪酬制度体系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日益加速,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更需要懂得自我导向学习,更新知识。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有促进作用。本文试图探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提供支持。 关键词:教师;自我导向学习;人力资源管理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开始出现!并引起很多研究者的认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1]。终身学习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特别是“幕课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有的思想和理念以及对科技的操作的掌握都不能满足作为现代化教师的要求。作为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自我导向学习无疑是教师终身的课题。正如美国成人教育学者罗杰・哈姆斯特拉(Roger Hiemstra)所言:“在成人教育中,几乎没有什么领域像自我导向学习这样吸引研究者的眼球。”自我导向学习很早就有典范,比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林肯、爱迪生等都是自我导向学习的范例。Guglielmino(1977)将自我导向学习定义为:个人能够自己引发学习,并能独立而继续的进行,拥有强烈的欲望与信心,能运用基本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步骤,完成学习计划并加以进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为教师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目前学校的重要议题,同时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成员,学校管理者应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提高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 1 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搜索。在“篇名”里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进行“精确”搜索,至2016年,只有18篇论文,说明目前关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论文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研讨不同类型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如,何基生《中小学骨干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调查分析》;李艳梅《中学英语教师自我导向学习情况调查研究》,都是关注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分析。而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及“人力资源管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0条记录,说明目前国内关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重要情景因素的较少,如何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促进教师自我导学学习的文章还是空白。本文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国外学者及台湾的学者发现,组织情景与自我导向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Marsick和Watkins(2001) 研究成人的非正式学习时,发现不同的工作任务,可以为组织成员提供各样的学习机会及促进成员学习的动机。Lohman(2000) 亦指出组织环境会影响工作场所中员工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欲望与能力。台湾陈静怡(2003)提出组织气氛是否融洽,人员相处愉快与否,都将对员工学习动机、方式与效率产生极大影响。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学校组织如何为教师提供自我学习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本文借鉴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探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及积极性。 2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策略分析 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下,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为打造现代化、专业化的优秀教师提供基础,是学校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教师的行为有指向和指导作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促进教师的自我导学学习。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1 营造开放的、支持型的学校组织氛围 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要营造开放支持型的学校组织氛围,在管理中尽量以相信教师、肯定教师的方式去管理,不要过多的以“经济人假设”去看待和评价教师,打压教师的积极性。当教师工作取得成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肯定教师的成绩,并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关爱。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和接纳教师建设性意见,对教师的工作不过多干涉和限制或者太关注细节的问题,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的自觉性一般是比较强的。关注教职工的生活,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安心地自我学习。为营造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办公室的条件改善,学校图书的配置等,都能影响教师的自我导向。 2.2 根据教师不同的需要提供激励措施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和学历的教师在自我导向学习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其内在需要也是不一样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也要考虑不同教师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做到激励达到最大效果。 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帮助教师确立自我学习的目标,做到根据不同年龄和学历层次安排不同的交流时间和学习机会,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帮助,领导和不同学历、年龄的教师交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历、年龄的特点,注意说话的技巧和方式,激励教师自我学习。对于年轻教师,新进教师,领导应该关注他们对教学和学校生活的适应性,让他们尽快能融入学校的大家庭里,并鼓励和丰富其自我学习的形式。对于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掌握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并且选取合适的教师进行校内、校外培训,及共同的学习交流。特别是在科研方面,教师需要学校管理者为其提供引导和适合的激励措施,比如说资金的支持、学术成果的奖励等。 2.3 重视教师培训并实施多元化的培训机制 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代表学校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重要培训,并根据不同的教师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制,为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积极性的培养提供条件。在组织教师培训中要根据教师年龄不同、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分别组织教师来学习,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适当安排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时间,让教师了解外面的发展形势以及学习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模式。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以及形式,灵活多样,并且实用性强。引导其不断充实自我专业知识,建立专业晋升的激励机制。 在现代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教师培训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了解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能。引导教师自我导学学习随时、随处、随地进行。让教师在学习中伴有团队的归属感。 2.4 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促进教师的人际和谐 同伴学习和同伴互助成为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中,离不开团队的作用。团队让教师吸收众人的优点,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建立好的学习型团队,需要教师之间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为促进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说课比赛等。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增加教师间交流的空间,提供教师学习的平台。 2.5 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 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须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教师的自我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引导教师的自我导学学习。而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有赖于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及指导,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教师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这样教师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方向,自我学习的动力和目前更加强烈。 3 结语 在学校组织环境中,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需要学校提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学校主要可以从组织氛围的营造、激励机制的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多样化的团体活动及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入手,让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得到更好地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探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尤为重大。经济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立足于新起点,要实现新跨越、夺取新胜利,就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制度。为此,本文立足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况,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期更有效地发挥经济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师 解决方法 问题 管理体系 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决定一个单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管理固然要靠方法,同时也离不开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实施方案。新时代的来临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强的动力,也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企业本身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资金,更多的要依靠企业本身的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本身的综合实力,就要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合适的管理。整个企业本身所包含的事情很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就需要经济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要素就是对经济师资源的管理,当然,发掘和培养人才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因此,必须审慎编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方案,健全管理体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依托制度和人才优势不断把人力资源管理推向新高度。 一、当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持久性,并非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实质上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过程,它通常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在管理机制的制约和引导下,对单位内外部人力资源进行系统化、全局化管理,以达到提升团队竞争实力的目的。当前,承担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经济师在单位的营运和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或是直接参与单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或是直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建。我国的企业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比较传统,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本身并没有对其制定相应的措施。这就对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有时也会导致各种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长期性计划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持久性和一贯性,再加上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因此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陷入了一定程度的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单位长期的规划和发展。 二、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欠缺长远规划 人力资源的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若一些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仅拘泥于表面,片面地把人员招聘和辞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单一,同时缺乏长远的规划,未能立足于单位发展的客观需求编制人才战略规划。内部岗位的分配欠缺考虑,有的岗位人员配置不足,未能立即填补人才的空缺,阻碍了单位的正常运行。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有赖于一套完备的体系。目前纵观全国,很多单位并未根据自身所需构建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致使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严格的内容、方式和对象划分。此外,由于一些单位管理阶层的约束和限制,一线职工无法自主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传达上级的指示安排,进而丧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三)奖惩机制有待健全 奖惩机制作为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企业本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进行奖惩制度的制定时,没有遵从经济师的建议。要整体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就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加鲜明的态度发挥人才管理的优势和作用。然而,为数不少的单位并未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无法综合培养和合理评估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此同时,若缺乏晋升机制,从长远看会降低广大职工的热情,助长其慵懒、浮躁、怠惰的工作情绪,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有害无益的。 三、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一)科学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一个单位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经济师的协同参与,单位必须要让首席经济师谋划未来的发展布局,精心规划科学的营运方案,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在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根本落实的前提下,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计划,公平、公正、客观、中立地对待每一名员工,切不可偏向于某人,进而系统制定利益合作关系,以便为下一步的人才补充夯实基础。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完善的体系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要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起系统的人才发展制度。必须立足于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新常态,有侧重地推行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切不可故步自封,照搬其他单位的人才管理制度,不然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其次,要善于从本单位人才发展现状出发,审时度势地出台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智力优势的政策,以保证改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顺应单位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培养合格人才 企业本身的员工其实都是十分优秀的,但一定要注重提升员工的竞争意识,只有提升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的活力。企业的活力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促进创新性,又能提升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升员工竞争意识的基础上,要对合适的人才进行培养。同时,要以创新的眼光审视人才的发展,着力增强人才的综合素质,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工作干劲,使其形成强烈的竞争发展意识,这同时也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职责。只有员工深切地感悟到竞争的残酷性和挑战性时,才能充分竞相迸发和释放自身的聪明才智,增强团队的整体活力,使单位又好又快地发展。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但取决于专业型人才的数量,还取决于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在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同时,要促使企业向“一专多强”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师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经济师要科学把握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人才发展和培养制度,激发每名员工的竞争意识,加大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力度,争做合格的经济师。企业经济师对于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控制既能进行合适的把握和控制,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企业经济师。 (作者单位为本溪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真人图书馆与高校教师第三年龄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 关于老龄化社会与图书馆发展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如何为老年人服务方面,而甚少关注老年群体对于图书馆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项目,既是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利用,又能助益退休人士达至成功老化,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需要与退休教师身心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达成图书馆发展和第三年龄教师个体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 真人图书馆 高校 第三年龄教师 人力资源 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人口局(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简称ECOSOC)在《2009年世界人口老龄化报告》(World Population Ageing2009)报告中指出:当下席卷全球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并将长期持续,且老龄化程度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制定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在《积极老龄化政策纲领》(ActiveAgeing:A Policy Framework)中提出健康、社会参与、安全三大策略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其中,在社会参与方面,特别强调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对老龄人士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与价值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并协助老年人从事志愿服务,反对年龄歧视;倡导集终身学习、工作与休闲于一体的人生愿景。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以及老龄人口高龄化的人口情势是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面对的人口新常态。如何发掘并善用老年人力资源是因应人口新常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所大力倡导的通过社会参与来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政策思路,将原本被视为非生产性人口或依赖人口的退休群体转变为生产性角色(Productive Roles),这不但可以缓解青壮年劳动力资源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能拓展和彰显老年价值,丰富生命意义,增进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的福祉。 1.第三年龄人力资源的特点 学者皮特・纳什利特(Peter Laslett)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年龄阶段,第一年龄为个体出生至其开始工作之时;第二年龄始于就业止于退休,亦即整个职业生涯阶段;第三年龄为正式退休至身心机能开始快速衰退的时期;第四年龄为身心机能快速衰退直至生命终点。第三年龄是身心状况相对健康的阶段,尽可能延长第三年龄而压缩第四年龄的长度是生命后期的理想状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的职业生涯中,其能力轨迹会经历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鼎盛期、维持期和衰退期。通常在45~65岁的年龄段,大多数人的职业能力处于高水平维持期。在紧随其后的第三年龄阶段,职业水平并不会陡降,而是会延续退休前的较高能力水平,然后才开始缓慢下降。此外,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智力可以被划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水平至青期达到峰值后会逐渐衰退,而晶态智力水平则到壮年期开始上升,并能通过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得到发展提高。因此,即便第三年龄人士的液态智力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但晶态智力的增进仍然可能令其总体智力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第三年龄人力资源的优势集中体现于其经年累积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其中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随年龄和阅历增长而增加的社会资本以及较低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所以,开发利用第三年龄人力资源有助于人类智慧和社会文化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持续增加。现阶段我国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士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在此制度安排既定的前提下,意味着高校教师职场期的相对压缩以及从退休到生命终点时段的绝对扩张,即:第二年龄阶段相对缩短、第三及第四年龄阶段绝对延长。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则是投资的收益期缩短。高校教师工作是脑力劳动,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及创新,该能力在退休后不但不会随增龄而明显下降,反而还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高校教师第三年龄人力资源所蕴藏的独特经验价值和文化价值,应该被充分发掘善用,而不应被闲置浪费。有鉴于此,以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高校图书馆为平台、高校退休教师以志愿者的身份提供真人图书借阅服务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对第三年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真人图书馆的缘起与现况 真人图书馆(Human Library)以人为“书”,特定个体的知识、信仰、族群、政见、经历等都可以成为“书”的主题。读者通过借阅“真人图书(HumanBooks)”与之面对面沟通与分享,于是阅读便不再仅仅是阅读者的单向行为,而成为人与阅读对象间的双向对话和互动。国外多以具有特殊经历或污名化的小众群体为借阅对象,通过近距离交流沟通,加深彼此了解,减少偏见,消除歧视。正如真人图书馆的创立者罗尼・阿博格(Ronni Abergel)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对话的时代,随着对话而来的是理解以及理解所带来的宽容,暴力与攻击源于人们彼此不了解”。真人图书馆让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人进行面对面沟通对话,藉此消除人们心目中对于特定人群的偏见或刻板形象。 真人图书馆发端于丹麦。1993年居住在丹麦哥本哈根的青年罗尼・阿博格因亲眼目睹朋友在种族冲突中受重伤而被触动,于是在哥本哈根成立“停止暴力(Stop the Violence)”组织,以此反对种族冲突,寄望通过真诚沟通让世人摒弃偏见、减少社会暴力。短短几年间,仅丹麦就有逾3万人署名加入该组织。2000年7月,该组织参与共同筹办丹麦罗斯克尔德音乐节(Roskilde Festival),主题是反暴力、鼓励对话及建立关系。真人图书馆于音乐节上首次设立,包括同性恋者、女权主义者、穆斯林、残障者、无家可归者等在内的、身份易遭致非议或歧视的75人获邀作为真人图书供音乐节参加者借阅。该活动旨在让所有参加音乐节的民众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对话来消弭对彼此的误解与偏见。真人借阅活动组织者提出“勿以封面度书(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的口号,鼓励读者挑战自己的偏见,揭下彼此的标签,直面标签背后鲜活的人和事。真人图书馆的雏形便由此而来。目前,真人图书馆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推广,在多元族裔国家的发展尤其迅速。真人图书的主题由最初的边缘化群体相关议题逐渐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重要议题,阅读主题和参与范围日益广泛。 我国真人图书馆的开办以高校为主力。2008年,美籍华裔教授曾蕾在“图书馆2.0中文论坛”上,首次向中国图书馆界介绍了真人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而关于真人图书馆的研究论文则最早见于2009年林梦笑所发表的《图书馆活体资源刍议――以“活体图书馆”(Living library)为例》一文。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我国首家全面开办真人图书馆的机构,也是真人图书馆项目开展相对成熟的机构。该校于2009年3月首次开展真人图书阅读活动,以“鲜悦living library”为其真人图书馆命名;每期邀请校内外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士作为真人图书供读者借阅,践行“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众人薪火,传承你我”的主题思想。截至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共举办了37期真人图书借阅活动,收藏“图书”62册,共有1200余名读者直接参与借阅活动。与国外真人图书馆“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不同,“鲜悦living library"的理念更倾向于知识性、专业性,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活动形式类似于小型座谈会的问答交流。目前已有同济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办了真人图书馆服务。 真人图书馆通过营造一个没有压力的阅读场域,令读者与真人书得以充分对话和互动,彼此坦诚交流,让不同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有机会互相认识和了解,为促进人与人的沟通理解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分享提供了平台。此外,真人图书馆还为倡导阅读提供了新途径。但真人图书馆项目在我国的公众知晓程度很低,现阶段发展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尚有待宣传普及。此外,尚无高校专门推出以退休教师为真人图书载体的借阅服务。 3.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在健康状况尚佳、智慧不减的同时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职业特点使其养成了对于时代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往往有更高追求。若其能继续投身于教育性活动,不仅可以奉献宝贵的智慧财富于社会、助力年轻一代成长,而且还能丰富退休生活、彰显其人生价值。真人图书馆项目,通过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的志愿者服务,一方面延长了教育投资收益的回报期,避免了人力资本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退休后的无角色感,缓冲退休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其价值和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避免退休震荡,助推成功老化目标的实现 退休震荡(Retirement Shock)是指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并伴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所产生的不适应和负面冲击。退休是重大生活事件,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一大转折,这一转折意味着原有生活秩序、自我认知与社会联系的改变,包括:与职场相关联的身份地位的丧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目标的重新定位等,因而容易出现退休震荡。退休震荡通常源于经济上的不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匮乏感、工作角色丧失及与社会脱节所致的失落感和无用感、对大量闲暇时间的无所适从、自我评价降低等。 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概念缘起于1950年代,于1980年代开始普及,迄今并无严格的定义。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个体从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中,如果免于疾病或失能,且认知水平和生理机能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并能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互动,则被视为成功老化。成功老化主要表现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状况良好;第三年龄期逼近人生终点,第四年龄期被最大限度压缩。 社会老年学的活动理论和角色理论认为,从职场退休后,如果没有适当的活动填补工作角色丧失后的生活空白,则老龄人士的身心衰退会加速,因此需要寻求非强制性的、有意义的社会角色替代职场角色的丧失,通过新的角色活动重建生活目标及自我评价。非强制性角色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且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可以令老年人内在需要的角色认同在角色支持方面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稳定的角色支持则可保证稳定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越明确,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实证研究显示,适应良好的第三年龄人士往往拥有多重生产性角色(Productive Roles),通过参与志愿组织、教会或休闲组织的各种活动获得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替代性角色。越活跃的老人越具有适应力,自我评价也更积极正向,幸福感更强。因此,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并保持生命的活力。同时,老龄相关政策和项目也应鼓励老人社会参与,并提供恰当的平台让第三年龄人士重新投入职场或参与志愿性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退休人士发展新的社会角色。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服务平台,退休教师藉此平台延续社会角色、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水平及社会联系,不但社会受益,还有助于退休教师保持稳定的自我角色认同,缓冲退休震荡,并可从中收获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有益于成功老化愿景的实现。 3.2肯定老年群体的贡献和价值,消除对“老”的歧视与偏见,增进代际和谐 传统社会文化将“老年”形塑为一种问题建构,“老”总是与衰弱、退化、依赖等相联系,而其与增龄伴生的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更丰富的经验阅历却往往被忽视。老龄政策设计也多聚焦于老年人的生计与福利,较少关注第三年龄人士继续服务社会的议题。社会上充斥着对老年的偏见与歧视,甚至一些老年人也不自觉地对号入座,进而强化了社会文化所预设的老年期的负面刻板形象。因此,第三年龄人士重新服务社会,仅延长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期,更是消除对“老年人是社会负担”的偏见的有力证据。 代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不同代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差异,加之生活经历迥异,难免彼此不理解、不认同、不接纳,从而造成代际关系的疏离、隔阂和冷漠。积极的代际互动有利于提升老龄人士的正向评价,帮助老年群体融入社会和维持社会关系,同时消减其孤独感及负面情绪,促进成功老化。第三年龄高校教师,通过真人图书借阅活动与年轻学生展开充分的代际互动,经由对话与沟通,增进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生活场景及其老化体验的了解,消除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打破老少两代以彼此年龄为标签的刻版形象甚至偏见,从而促进代际融合。而这正是真人图书馆的使命所在:通过对话消除偏见、增进理解与宽容。 3.3充实馆藏资源,促进图书馆对知识的挖掘、转化和传递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在大半辈子的人生历程中累积了许多无法从书本上直接获得的默会知识,当作为真人图书提供借阅时,其自身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便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真人图书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并非如其他阅读介质一般是被动的客体,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导阅读过程,并且与阅读者有话语、情绪、肢体语言和表情的交流互动,而这样的阅读过程是有利于默会知识的转化与传承的。双方在阅读活动中分享观点、技能、价值与知识,思想反复碰撞交锋;阅读者与阅读对象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因此,“图书”与“读者”之间并无主客二分的截然界限,而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更能激发阅读过程中新知的产生。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集散中心,对知识和信息的发掘整理以及提高知识和信息传递的便捷性、高效性、可靠性是其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从两方面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水平:一方面,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的知识资源充实了图书馆的馆藏;另一方面,通过对真人图书阅读过程中默会知识和新知的挖掘、传递和管理,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存量。读者与“书”于阅读中的互动令读者不易分神,同时能及时获得答疑解惑,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3.4有助于彰显阅读的本质意涵 关于阅读的本质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批判性识读(Critical Literacy)观点认为:阅读是关于意义的建构,经由阅读者与阅读材料、其所处的生活世界之间的互动后产生,此互动过程重构了文本的意义,读者得以于阅读过程中诠释其所处的世界。既然认知与阅读的本质内涵是世界观的建构过程,而个体世界观的建构原本就与其生活世界中人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真人图书对于读者世界观的建构便具有了双重影响。读者在与真人图书的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有观点的往复交锋、有疑惑与偏见的澄清、有情绪和情感的传达、有超越语言文字的默会知识的传递;读者于此互动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得以更加直观、具象、深入地理解阅读主题,并藉此对自身的生活世界进行重新编码和意义建构,从而其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便于此互动中展开。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人生智慧,在学生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中理当扮演积极正向的角色。较之于讲台授业,真人图书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其非学术领域的人生智慧和影响力,读者可以收获更多文字阅读无法传递的知识。一本好书,能以“言传”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一本好的真人图书,不但能“言传”、更能通过“身教”‘引领读者人生的方向。 3.5提升图书馆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水平,助力阅读推广 随着网络和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阅读介质日益多样化,而纸质图书在阅读载体中的权重在降低。作为追求时尚、求知欲旺盛的高校学生,自然渴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走下讲台的高校退休教师,以真人图书的身份供学生近距离阅读,这种轻松灵活、不拘一格的新鲜阅读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对多元化、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需求,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推广;同时也是对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的践行。 4.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的组织实施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各个院系、学校的离退休处建立日常联络机制,这样便于汇集退休教师的信息。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每一位退休教师发出真人图书志愿者活动的邀约和具体要求,有意为之的教师将自己愿意出借的阅读主题、时间安排、出借要求等具体信息予以反馈。图书馆则据此建立退休教师真人图书资料库并加以编目,根据真人书的意愿、读者反馈等具体情况进行书目的动态调整。图书馆可以为真人图书志愿者提供指南或简短的培训,帮助退休教师了解真人阅读活动的主旨、原则及操作规范等,协助其确定真人图书的阅读主题。考虑到高校图书馆读者的特点,真人书的主题既可以与退休教师的学术背景有关、也可以是教师不适合在讲台上展示的非学术方面的积累和特长、还可以是学生群体高度关注的议题等。 图书馆定期开展真人图书借阅活动,通过在校园网和校园里张贴海报的方式宣传真人图书阅读活动,借阅内容、时间、场地、人数、借阅伦理等细节在对每一本“书”的介绍中均须明确规定;根据阅读主题的特点安排私密或非私密空间;学生则通过管理系统预约“图书”。每一次真人阅读活动结束后,读者和真人书填写各自的简短问卷,便于项目组织者及时获知反馈意见以改善服务。除了涉及态度和评价一类的封闭式问题外,问卷中还应设置阅读感想一类的开放性问题,该部分信息经汇总整理后可以在图书馆网站的真人图书馆版面中予以张贴,这也是知识共享的一种途径。 高校真人图书馆的组织运行应有别于公共图书馆的真人图书项目,应更多结合本校的文化传统、学科特点、读者偏好以及作为真人图书的退休教师的个人特质来提供适切的真人图书借阅服务。第三年龄教师在真人图书馆出借的“图书”内容和风格宜与传统课堂讲授有所区别,应更注重默会知识的传递,同时避免阅读活动演变为学术讲座。 5.人口老龄化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关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学界并无定论,大体上指图书馆作为社会成员需要承担的关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非典型”的图书馆议题,包括经济、种族、环境、战争、社会排斥、宗教等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持久而深远,人口新常态正在形塑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都无法置身事外。因此,高校图书馆不应画地为牢,仅将社会服务局限于知识和学科服务等狭义的图书馆传统业务;而是应着眼时代需要,在更宏观的社会层面审视自身的角色和义务,广泛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主动承担与自身组织特性和资源优势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将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步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真人图书馆的诞生本身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社会责任的担当。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项目,既是对“以人为本”、“知识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的践行,又是积极回应老龄化社会现实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同时也符合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退休通常是老年生活开始的标志。然而,退休并必然意味着退出工作,而可以只是工作内容、工作角色的转换或另一种形态工作的开端。老年生活并非人生华彩乐章的落幕,而是新乐章的开始。第三年龄高校教师通过真人图书服务为社会奉献其宝贵智慧财富,一方面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退休教师老年期的生命内涵,还有助于延长其第三年龄的长度。因此,无论是从退休教师需求的角度,还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要的角度,高校教师第三年龄真人图书馆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基于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视角,构建基于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教与改相结合的相关教学改革。这也正是《教育发展纲要》要求“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教育部发起,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主要依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陕西省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平台和人力资源管理教改卓越班,组建了企业导师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双导师团队,共同教学,有效协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y评指标体系,特色以期完善我校面向制造业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一、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本课题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内涵建设项目出发,通过对制造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参照国家人力资源职业标准分析,调整确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以面向制造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为改革核心,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维”课程体系,通过“三维”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就业目标。具体根据培养矩阵推导出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通过实施后,进行评价反馈,具体形成过程见图1-1。 图1-1 三维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 二、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实现手段 本项目基于制造业背景通过科学合理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维”课程体系,并通过“三维”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施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职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图2-1 “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框架图 (一)构建并实现了以面向制造业为对象的特色人才培养领域 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制定培养计划以制造业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上建立的制造业特色课群;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以制造业案例和解决方案为来源,在教学模式上以制造业实习基地和来制造业的企业导师;学生通过制造业为背景的职业资格《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师》考试认证;建立了制造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指导学生培养。 (二)运用培训矩阵推导制定课程体系,确定了具有制造业特色的培养标准 课题组通过走访黄河厂、西玛电机厂、东方厂、华山厂等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座谈,又通过调研学习首都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湖南理工大学等六个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高校,并且和已经毕业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进行座谈,同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具有制造业人力管理培养标准,同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收集和梳理培训需求出发,确定制造业培训标准,按理论部分、技能部分和素质部分进行划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科学知识、企业管理基本知识、人力资源专业基础知识、制造行业知识、领导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技能部分包括职业技能、思维方式、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素质部分包括团队精神、责任心、人际交流等;运用培养矩阵推导培训计划。 (三)以就业和应用为导向,建立三维的课程体系 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先后发表20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根据职业特点、就业需求和培养标准,以就业应用为目标,通过培养矩阵推导出培养计划,构建了“三维融合”的课程体系。即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并将人力资源职业的典型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课程体系;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式综合素质训练的课程体系。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1.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或岗位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目的,以理论应用为宽度,以课程类型和课群为基础进行运作。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群、特色课群、职业证书课群、人际交往课群。特色课群包括《劳动定额》、《生产与运作管理》、《机械制造基础》;职业证书课群包括《劳动定额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员工心理援助师》。人际交往课群包括《管理沟通》、《领导科学与艺术》、《冲突管理》。 表2-1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2.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将实验和实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并列的课程体系。按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验实训内容与形式,设计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项技能实训、人力资源轮岗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实践等,并编写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表2-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就业应用要求和职业特点,专门设计了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分布在并纳入教学系统。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侧重培养学生的人品素质、文化底蕴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从业综合素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表2-3 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实施步骤 训练时间贯穿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会做人;第二阶段:文化修养;第三阶段:技能强化;第四阶段:角色转换;第五阶段:融入社会;第六阶段:迎接挑战。 控制手段 建议学生素质档案,每年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评,针对存在问题定期进行返馈,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突出体现“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形成多渠道、渗透式、全方位三维整合教学模式 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结合,主要表现在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互动式课堂,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与练”结合主要表现在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创造多种实训形式。如: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业务综合实训、顶岗实践等,实施各种形式的模拟实践教学。将学生引进模拟实际的情景之中,在课外创造多种模拟教学形式,如模拟经营、案例分析、情景教学、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模拟实践的教学形式。在各类课程体系教学中“课上课下”结合主要表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能力,体味人生,迎接未来的挑战。我系已有各种学生社团等10余个,学生在开展活动中进行学习锻炼,对学生的双导师制专业理论教师和企业导师可随时进行指导,邀请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到专业讲课。在各类课程体系教学中“校内校外”结合主要表现在校企资源的共享,校内主要完成理论与实验情景模拟实践课程,校外主要完成专业实习、项岗实践,通过课程和人员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校内和校外结合。形成多渠道、渗透式、全方位三维整合教学模式。 (五)建立了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培养联合体 从本项目开始实施课题组成员在校企协作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为三维课程的融合实施提供资源保证。成立了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关管理章程,为校企协作从制度上和体系上提供了支撑,企业导师由最近的五名发展到十三名,企业实习基地由六个发展到十七个。在专业实验班上建立双导师人才培养方式,初步实践了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组成双导师制框架,企业导师在2013级人力资源培养计划修定时参与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改和调整,同时3名企业导师参与了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的编写及制造业解决方案和案例。从2010年开始企业导师在专业导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素质提升训练和课程设计方面进行尝试合作,目前各方反映良好。 三、解决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条件和设备配置不足 虽然课题组老师已经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但由于经费有限,有些教学软件和教学设备没有办法无法落实,导致有些课程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课程组老师一起努力并落实。 (二)实习基地、企业导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随着学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再加上管理类学生培养过程中得个性特征。原来所建立的实习基地和聘请的企业导师远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扩大校企合作范围。 (四)传统教学管理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特色的要求 管理类学生培养,需要灵活机动,而不能仅用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所以应该给老师更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企业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从“心验”过渡到“体验”,逐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更加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的目标。 (五)专业老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还有部分专业老师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不足,需要给老师更多的到企业挂职锻炼,解决专业教师理论精通,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 结束语: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理论基础、现代评价模式以及国内外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遵循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评价体系应具备的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发展原则、明确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基于学生综合素质y评指标的视角,构建我校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评价体系等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所有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综合素质训练课程等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形式以及实施步骤等各环节的内容。在理论实际中贯穿认知评价、重视学生情感和道德评价、重视学生技能评价、建立“发展型”的学生评价组织架构,构建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体系,以期对我校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本文展开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企事业单位在发展中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事业单位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篇文章主要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其问题及产生因素的探讨,提出解决其问题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经济师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体系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创新。本文展开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通过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具体探讨,从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等不同方面,展开了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能够为其他存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宝贵的建议,具有实践性研究意义。 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事业单位缺乏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进程中,需要通过经济师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从经济的角度展开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从某种角度而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就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说,我国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事业单位中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部分管理人员在对经济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时,仅从表面上对经济师进行理解,没有充分理解其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目前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进程中,缺乏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性规划,并未根据自身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通过经济师的长远规划和经济评估,实现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此外,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实施经济师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其规划管理的形式也相对单一,无法有效对经济师人力进行适当的分配,以此限制了企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二)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一般情况下,管理体系作为充分管理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性质和质量的要素,是企事业单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就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形势而言,部分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对健全的管理体系,导致单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管理体系能够依据,而出现工作懒散的现象。此外,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对人才实施管理和指挥时,并未依据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现状进行分析,导致企事业单位在纳用员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此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部分企事业单位相关的管理人员在企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未真正认识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二、解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实现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实现对企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经济评估,最终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全面促进。在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过程中,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经济师人才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立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对优秀经济师人才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经济师要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以及其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事业单位制定阶段性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从根本上提升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管理规划能力。 (二)完善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 在解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过程中,完善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若想取得有效的发展,必须要从不同方面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首先,企事业单位要大力发展和培养人才,通过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其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通过对自身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预测,从经济角度出发,分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合理性。 三、结束语 就当前社会发展现状而言,人才逐渐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师,在企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分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过程中,主要从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内在管理方面展开探讨,通过对当前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现状和管理体系完善情况两方面,全方位的探讨目前经济师在企事业单位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期望通过本文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能够为日后其他存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宝贵的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 摘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创新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结合教师人力资源的特征,从转变观念、科学管理和优化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教师人力资源开发 管理 教育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传播文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人才竞争时代,要实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就要始终重视高校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合理的开发、组织、利用和培养,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培养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特征 1.独立性和自我能动性强 高校教师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前卫的国际化自由主义的思想,他们会能动地自我管理、自我创新和自主探索新知,寻找属于自己的宽松的组织氛围和适合自己的自由的工作环境,培养出属于自己团队的科研小组。 2.素质高但结构不合理,闲置现象严重 高校教师普遍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大多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但现阶段的博导大都是六十年代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对新时期青年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产出的连续性;有的高校甚至出现老教师闲置而青年教师负担过重的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 3.奉献意识强但易于流动 教师曾被人们称之为最具奉献意识的职业。教师是成人、育才的向导,他们奉献全部精力来探索并阐述真理,实践并应用真理,不断的发展和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将自身的知识传播给下一代。但是受到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地域和环境的影响,许多优秀教师人才向更高、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转移,造成部分地区人才资源贫乏。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需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塑造心灵的工程师、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传统教育的改革者、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和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其能力、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优劣和民族教育的兴衰。要想确保高质量人才的产出必须重视和实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结合教师自身的时代特色,围绕高等教育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培养其高尚的师德和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师队伍在负载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创造理想的团队氛围,稳定教师队伍。 2.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汇集人才、传播经典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的基地,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和开发人才是高校永远的追求。教师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其潜力开发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产出能力的高低,因此要实现教育创新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教师人力资源。 3.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要确立人才竞争的教育战略思想,从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着手,通过开发教师的能力和提高师德水平、业务能力,不断地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挥教师人力资源在推动社会的时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运作机制不规范;二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制度不合理;三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不佳;四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 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方案 1.转变观念 (1)“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创新性人才引进观。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不能单纯的重学历、重学术,要综合学校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等德才兼备的战略性人才;结合教师吸收、培养、保持、分配、管理等环节,真正做到“人尽才用”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学校的性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能力开发、特长开发和品牌开发。 (2)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提高教师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在思想观念上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和“智能管理”,注意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能级结构的合理搭配,建立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调整或辞退不能真正履行教师职责的人员[3],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合同制,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配置效率。 (3)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和再教育机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培训和再教育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环节和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应在遵循教师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对教师开展培训和再教育。 2.科学管理 (1)倡导柔性管理,提高教师人力资源的价值。高校应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实行开放、民主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在专业探索、科研团队和工作时间上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自由空间;充分的尊重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个人需要,鼓励和支持可持续性的教师自主开发;把握高校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教师队伍整体优化的合理竞争机制,建立积极进取的学习型组织,完善学术管理机制 (2)提高管理者素质,系统规划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和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因此,要做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就要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知识、技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扎实的业务素质,熟悉高校人才发展的规律,掌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知识;全面的能力素质,通过知识培训和参观访问,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3)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首先,对教师培训和再教育进行监督、跟踪反馈和评估。在培训总表现好、进步大的人员给予表彰,如适当地增加其科研方面的投入;其次,建立知识激励和评价机制。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纳入评价激励体系;再次,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基础上,增加师德评价。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其行为和言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3.优化环境 (1)政策教育环境。政策教育环境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导向性作用。因此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政策,广泛的吸纳所需的社会优秀人才,为高校的“人才计划”补充新鲜的血液,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再教育。 (2)工作环境。营造和谐、自由、宽松的工作和人际环境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之一,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谈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独立学院的发展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独立学院的发展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全国高等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立学院要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与使用,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学院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本文从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出发,分析独立学院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及薪酬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独立学院自从21 世纪兴起以来,发展速度飞快,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而现阶段,独立学院虽然面临着一些发展机遇,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独立学院发展初期,师资大多依靠母体高校和其他公办院校的外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扩大,教师需求量也相应的增加,对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目前各大独立院校大批量的吸纳青年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师队伍出现一种“非老即小”的现象,两级分化、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成了独立学院发展一时难以打通的瓶颈,如何攻克这一难题,是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所独立学院,是由宁夏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设有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00多名。学院现有教职工490余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占65.7%;专职教师350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60%;兼职教师10人;双师型教师15人。 一、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 1、母体院校或其他公办院校的外聘教师 这些外聘教师主要承担着所属单位的教学工作和日常工作,另外与独立院校签订半年甚至一年的聘期,承担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目前还有很大部分高校依靠外聘教师来承担学院的大部分教学工作,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也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 2、专职教师 这部分教师由独立学院自主招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人事”,大多吸纳的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将成为主要师资力量,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对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专职教师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专职教师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过高:2013年为82.7%、2014年为79.5%、2015年为74.4%。比例正在缓慢下降,但是均高于百分之七十。另外,我院目前青年教师中具备初级职称的占了绝大多数,而中级和副高级以上却寥寥无几,具体如下表所示: 3、返聘教师 从母体高校或其他公办高校聘用,这部分教学经验丰富,主要是一些离退休教师,年龄较大,而且要求的薪酬更高,承担教学的同时还承担各系部重要的行政职务。近些年来,随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以及对青年教工管理人员的提拔,我院目前返聘教师的比例也在逐年降低,逐步得到改善。 二、独立学院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独立学院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 新华学院与其他公办院校相比,专职教师大多数是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受到编制的影响,大多把自己的目标放在公办院校,独立学院好不容易花精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一旦有机会又“跳槽”到公务员队伍或者公办院校,不乏许多骑驴找马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是外聘教师,仍然是独立学院的主要师资力量,大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教学理念,但是也有一些责任意识不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认真,经常出现随意调停课现象;外聘教师平时与学生沟通较少,而且由于其人事管理权限也不在独立学院,人员稳定性也很差,进而很难进行统一化管理。青年教师流动性大对学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损失,令学院领导十分头疼。 2、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渠道较单一 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增长,教师作为传道者更加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所以针对教师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独立学院的教师培训主要包括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进修、出国留学、访问交流或合作研究以及学术等形式,其中,岗前培训作为教师的入职培训,培训内容不具针对性,出国培训及在职培训由于经费数额支出较大很难获得独立学院的支持,而其他少有的培训机会也被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个别专职教师包揽,其他人员获得培训的机会较少。 3、绩效考核标准难以量化,考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在绩效考核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在对教师考核的过程中,简单的把教师工作量作为指标完成的标准,而忽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个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很难量化,在实际的考核中出现问题,考核指标不明确,考核结果不公平。仅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来发放工资,绩效考核在其中发挥不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一些学校在实际的全方位考评中,学生以及管理层对教师的打分都是形式主义,一团和气,考核结果失去信度,难以评出优秀绩效人员。 4、薪酬结构不合理,外部竞争性差 薪酬包含基本工资、可变工资、福利等报酬。基本工资是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岗位性质、教师职称、工作工龄、工作能力等因素来决定;可变工资是对超额劳动或高绩效工作的一种货币形式的补充性劳动报酬,如浮动课酬;福利是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过节礼物或退休金等形式。而独立院校教师可变工资部分大多只与教师教学工作量挂钩,激励性差,福利对比公办院校更是望尘莫及。特别是新进的青年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在横向对自己和公办院校就业的同学待遇比较时,容易产生失落感,导致工作积极性差,影响教学质量。 5、同工不同酬 目前独立学院大多都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薪酬分配显失公平,主要表现在独立学院内不同身份教职工不能体现“同工同酬 ”的要求 ,其中 ,收入较高的教职工都是高校和投资方委派的人员;而独立学院自身聘任的专职教师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较高低不一,在学院内部比较,则明显低于母体高校和投资方委派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造成同一岗位不同性质的教职工收入差距较大,不能体现“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这极大地打击了自身聘任教职工的信心,这种分配方式一方面与劳动法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造成学院凝聚力、向心力不强,长期的不平衡感与被忽略感必然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完善招聘机制,提高教师的稳定性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首先要从招聘入手,无论是外聘教师还是专职教师,都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在甄选阶段,应该注意选聘本土化,一方面可以减少异地招聘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就近聘用人才,稳定性高,他们可以安心工作的同时又能照顾到自己的家庭,而且他们对于薪酬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同时在一些重要岗位,高薪聘用一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而对于一些普通岗位,可以适度降低学历和职称要求,避免大材小用导致人才流失。 2、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多渠道培训模式 只重视人力资源的使用而不重视培训,使得教师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路线感到迷茫,导致人才的流失,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学将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加大培训的投入也是基于学院长足发展考虑,对于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的培训,鼓励其出外访学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当然,自主培训也是一种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比如业余时间可以进行网络培训,通过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网络教学视频,弥补自身教学上的不足。 3、运用行为锚定量化方法,建立公正的考评制度 通过对教师公开、客观及细节的绩效考核,有助于独立学院筛选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并及时淘汰不称职的教师。将教师绩效标准进行量化,工作内容进行细化,通过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方法将他们完成任务中不同的行为定义不同的水平刻度,把定性的事情用行为刻度给出结果的分值,直观反映他们行为之间的差距,在比较中得出学习标杆。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例,可以编制一份关于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行为锚定量表,定期组织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院领导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分,并计入年终绩效考核分数,一方面能够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发现表现优秀的教师,并予以奖励。同时对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及学术创新等活动也要纳入到考核体系,不能单方面重视教学而忽略了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4、调整薪酬结构,提高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的吸引和保留。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应该建立具有较强外部竞争力的薪酬机制。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福利中,应该着力加大绩效工资的比重,而绩效工资是根据教师绩效结果来决定的,在教学及其他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可以给予高额奖励。基于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在薪酬分配时只“学历、职称、年龄”等硬指标,而对于能力这一软性指标没有加以重视,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5、同工同酬制 教育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教职工,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教职工享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应为其提供社会活动、表彰奖励、工龄和教龄计算、职务聘任和业务培训等权利。 这系列的政策措施,使独立学院教职工吃了“定心丸”。独立学院自身聘用的教职工薪酬可参考举办高校和投资方委派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实现同工同酬制。享受同等用工待遇,增强自身聘用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稳定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发展。 所以建立以岗位为基础、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相结合的薪酬体系是独立学院寻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当然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笔者所了解的一些独立院校,通过提高教师超额课时费用、根据学生人数来核算课时费及晚上上课给予课时费补贴等,提高教师的收入,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民办高职院校已经取得一定发展,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力资源, 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高低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师人力资源方面缺乏以人才为本的理念,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和稳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民办高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文化建设、师资培训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对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政策支持,民办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在办学规模与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力资源,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教师素质的高低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学院的教学质量与口碑,关系高职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在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尚缺乏“以人才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招聘、选拔、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院高层及人事管理者尚未确立教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首先, 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只重视传统教师人事工作,很少在院校设置独立的“人力资源部”,并且他们思维方式及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仅限于处理琐碎的事务,并没有对学院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入的钻研,更没有为学院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竞争机制;其次,对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基本的认识,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人事部门制定的制度主要基于领导的安排或意识,缺乏客观性,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随意性大;再次,高层领导认为高职院校发展主要由于资金短缺,所以他们把经历过多放在资金的周转上,忽略了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等。 (二)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新老交替。随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是教师队伍的发展却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实践课指导教师严重短缺,根据调查,有的老师同时带4门课,一周课时达到22节;其次,教师学历偏低,普遍为本科学历,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30%的目标;再次,年轻教师与退休兼职老教师比例过大,骨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出现了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 (三)“单师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从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这是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的重要区别。但是,随着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却出现了“单师型”教师比例偏重,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的现象。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毕业于普通高校,他们虽然能熟练讲授专业知识,但是社会锻炼较少,实践经验不足,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动手、实训等能力,这些与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进行实习实训指导的“双师型”教师相比差距很大。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建立“教师人力资源是高职教育第一资源”的理念。首先,民办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牢固树立“教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在学院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逐步建立并完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实施过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人力资源的深入研究,拥有完整的人力资源观念与思路,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做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 (二)探索和建立新的用人机制。首先,引进优秀教育人才不仅要从省内更要面向全国,这样才能做到“广纳贤才”;其次,在住房安置补助、子女就学、研究经费等方面要给予引进的人才支持和优惠,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再次,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同时建立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稳定人才,这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一个重要环节;最后,要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在生活、工作上给予支持,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通过举办联欢会、各项比赛等,营造健康、团结、温馨的氛围,让教师感受家的温暖,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做到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不断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吸引。 (三)引导并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首先,在青年教师入职前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制定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结合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理想,使他们能够把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到一起。再次,青年教师也应该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借助学院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研究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招聘到优秀人才从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然而当下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针对我国当下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存在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带来些许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职;教师招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多种就业选择,高职院校的教师力量的空缺越来越大。招聘作为高职院校吸收教师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被广泛采用的同时还普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相应探讨研究和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职院校招聘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快速扩招带来的师资人员缺口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空缺,不断开展教师招聘工作。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和本科类院校教师社会地位以及福利待遇的差距,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倾向于去本科类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高职院校招聘到的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缺少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往往需要高职院校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培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距,使得更多的高职教师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高职院校的教师力量空缺情况愈加严重的情况。 2.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存在问题。(1)教师招聘前期准备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板块中第一个板块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也应当建立在详细教师招聘计划的基础之上[1]。缺乏科学理论和详细计划指导的教师招聘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当下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工作大多缺少详细的准备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负责招聘工作的人事部门是缺什么人招什么人,没有具体、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招聘前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导致招聘工作程序混乱,严重影响教师招聘的工作效率和高职院校的形象。(2)教师招聘渠道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主要采用的是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两种方式。网上招聘信息后,人事部门会收到大量的应聘简历,这些简历鱼龙混杂,需要人事部门一一甄别,而且其中大多数简历来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真正满足高职院校招聘条件的应聘者寥寥无几。这种招聘方式不但会给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招聘效率较低,难以招聘到真正符合招聘要求的人才。现场招聘的情况较之网络招聘也不遑多让,这两种方式都很难招聘到专业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等高层次或者高职院校急需的“双师型”人才。(3)教师招聘考核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会制定一套相应的考核程序,每一步程序都会各自考核的要点,但还是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招聘考核主考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并持证上岗,而是用人部门的领导凭主观臆断来面试,没有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使得教师招聘工作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给高职院校的长远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4)教师招聘成本较高、人员流动性大。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职院校的扩招,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福利待遇较之本科类院校的差距使得很多高学历人才不愿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师工作;高职院校之间也想尽办法互相争取教师人才。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制定出非常优厚的待遇来引进人才,给高职院校的财政带来额外的负担。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频繁,具体表现为:由民办高职院校流向公办高职院校,由内地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很多高职院校新招聘来的教师还没工作多久就被另一所高职院校挖走,高职院校之间人事聘用方面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1]。 二、问题成因分析 1.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规划。导致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工作和日常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规划。没有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导致教师招聘工作准备不足、招聘渠道单一、招聘考核不合理等问题;没有基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做出分析,只求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顾此失彼,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2.薪酬管理过于简化。对于招聘来的教师,薪酬管理过于简单,只是按照学历、职称、课时等进行薪酬计算,并没有把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与薪酬挂钩,无法形成绩效工资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2];另一方面,很可能因为过于简化的薪酬管理而导致教师资源外流,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2]。 3.高职院校过于偏重评估。高职院校为了评估需要,过于注重应聘者学历和职称的要求,本着参加评估的需要而大量高薪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忽视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真正需要的“双师型”人才和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人才聘用比例偏低。这种失衡的招聘比例,录用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但教学实践能力偏低的教师,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还给高职院校的财政带来称重的压力。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高职院校招聘成功的必要前提,对此,人事部门必须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教师的需求与供给,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因此,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战略,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然后根据组织发展战略,做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另外,规划的制定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结构和层次的合理安排:既要重视教学部门,也要关注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部门;重视发展学术骨干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一部分高层次管理人才[3]。只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外部人才需求规划,高职院校就能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人力资源招聘[3]。 2.拓宽教师招聘渠道。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时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信息,通过互联网、专业性报刊和杂志、以及校园宣讲、教师推荐等方式招聘信息,虽然专业报刊和杂志等传统媒介的作用在当今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有所淡化,但这些平台能够更加直接地面对高层次、高职称的人才,招聘到更加符合招聘条件的人才。另外,还可以选择比较有名的猎头公司,通过猎头公司专业化的信息和指导,招聘到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的成功率会大幅提高。最后,还要缩减对迎接毕业研究生的招聘比重,增加对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从教师招聘方面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做出相应的准备和贡献。 3.制定合理的招聘考核方案。对于招聘考核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专业的招聘考核小组,聘请专业的面试官进行招聘考核,确保招聘考核的科学合理;另外,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招聘工作时必须明确对应聘者的各项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为例,在招聘时就应明确该职位需要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年限、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教师资格等条件;还需制定合理的考核程序,针对应聘者的各方面素质做出科学、全面的判断。以笔试环节为例,不仅要通过笔试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应聘者的教师岗位知识、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学测试等内容进行考查,同时还要降低笔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所占比重,让更多的应聘者进入到面试试讲环节,有利于招聘效率的提高和人才的选拔[4]。总之,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以科学人才观指导教师招聘工作,构建与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招聘考核方案,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做出积极贡献[4]。 4.缩小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针对高职院校招聘成本较高、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缩小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时,要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招聘工作,一切工作以人力资源规划为指导,能减少招聘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财力浪费;另外,在教师招聘时应当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说明教师的离职责任和代价并据此签订合同,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控制教师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通过这两种手段的施行,将高职院校的招聘成本和人员流动频繁带来的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5.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对于招聘来的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将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水平与薪酬挂钩,设置绩效工资和有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归属感,结合离职责任和离职代价,有效控制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招聘前准备不足、招聘渠道单一、招聘考核不合理、招聘成本高等,深究其形成原因,则是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制度过于简化、院校招聘比重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提出了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拓宽招聘渠道、制定合理的招聘考核方案、缩小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确保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工作能够科学合理、快速高效地进行。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拙见,其中自然不免有偏颇失当之处,希望各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前辈和同行多多批评斧正。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今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对企业尤为重要,经济师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企业本身是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要改革和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问题需要经济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体系;经济师 1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企业的基础工作中投入脑力、体力和智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力资源。其次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的沟通和指导,在企业合理且有效的管理系统下,对团队的内部和外部人力资源合理高效的运用,企业和团队通过管理的方法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最后合理运用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会使公司更快速又稳健地发展。 企业团队目标的实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和意义,在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中团队和个人的目标也会实现,这是一种双赢的状态。人力资源在调整团队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同时也在合理地组织安排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安排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从而达更好盈利的目的。[1] 2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上各种行业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就离不开人才,当今科技的发展如火如荼,人们在享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将集中在科技上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的身上。这些人才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在企业中直接参与规划,是企业发展和规划的执行官。 2.1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中大部分员工被认为是公司的附属物,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是必须做到的一点,很多企业因为没有利用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和录用员工的时候造成了公司人才流失的情况。公司在对员工的考勤以及各种手续的办理时人力资源部不完善会给公司后续的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这些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制度,使公司无法快速发展。 2.2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长期的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与完善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但很多企业只是表面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只适用于招聘和辞退中,没有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2]所以,很多企业中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长期的规划,管理的形式也比较单一,没有依据公司的需求和条件综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分配员工工作,对企业人员不够了解无法进行合理的分配,缺人的岗位无法及时地补充人员,种种因素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 2.3奖惩机制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中奖励与惩罚机制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每个企业中奖惩机制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企业中都是不被重视的,企业在奖惩制度的制定时大部分都不会咨询经济师的意见。这种做法使得企业的奖惩制度存在十分大的漏洞,甚至会导致有的员工拿这些漏洞和缺失做文章。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奖惩时,会致使不公平事频频发生。奖惩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影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2.4缺乏新血液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缺少新员工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企业若是一成不变就不会发展,企业中很多老员工的思想是陈旧老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创新思想,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缺少新的血液,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25人力资源吸纳使用不当 目前还有大部分的企业是家族模式,小的企业会因为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够强等诸多因素在发展上受到许多限制,这些小的企业在初步成立和建设的发展时期想要得到自身所需人才十分困难,企业吸收的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和应届毕业生,这个时期很难招聘到经验丰富且素质比较高的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员,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可用人范围,人力资源结构上也会造成极大的损伤,这些因素间接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和活跃性,那些想凭借自己真才实学升迁的员工也无法得到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3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3.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管理想要得到保证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体制,人力资源要想进行恰当的管理,尽最大能力地避免问题的发生,制度的健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先发展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因为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待人力资源管理师要做到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直接使用其他企业人才的管理体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会导致企业在管理中产生各种问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评估预测进行管理改革,以确保经过改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适合企业发展的。 3.2提高人才能力 为企业提供培养需要的专项型人才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在管理中需要加大对员工的考核力度,企业中好的管理者出现之后,才能可持续发展,可发展的空间也会扩大。企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达到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适合企业发展的目的。 3.3针对企业制订合理发展计划 企业从战略计划中表明公司的未来发展需要经济师的参与,企业要让首席经济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有了认识之后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在规范的管理体系制度下有规划有目的的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对待全体员工要做到一视同仁,利益合作关系也需要系统地制定,有了系统的支撑,人才的补充才能成为企业继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培养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是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员工只有认识到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才会有危机意识,从自身出现竞争的意识,竞争能激发人的潜能,树立一个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或是规划,更认真努力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5提高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理念,从这些理念中可以看到这个企业发展和奋斗过的痕迹,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员工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公司的人力资本。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企业文化和理念的传播者,管理者需要随时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3]同时,企业中员工的追求与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如果保持一致,基本处于同等水平线时能够激发员工更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论 如今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越来越多,逐渐体现出企业经济师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需要企业经济师对其进行合理地把握和控制,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经济师的培养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时,重点要培养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重点培养表现突出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优秀的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师。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这些条件都可以加快经济师人力资源的发展,完整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建立能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产生互利双赢的局面。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到了各个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在社会制度的改革中,高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模式也已经逐渐进入到了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然而当前的各校人力资源中所采用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呈现得较为混乱,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呈现出了较为慌乱的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地控制,进而教师的绩效考核模式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对管理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排除当前的障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在建构的过程中才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各个高校应该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自己学校的现状,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教师 绩效考核模式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目前的形势 当前,国内外的管理信息技术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这样也带动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种信息管理技术普遍存在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也逐渐被高校广泛的使用和认可。在此发展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教师们的绩效考核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很不利于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对于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创新。高校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何将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成为当前较为重要的问题。随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的影响的逐渐增加,这些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这些关注对现在的问题并没有提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模式中面临的问题 1.高校管理人员对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了解较为浅薄 高校的管理层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基本认知的了解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绩效考核的发展速度较为快速,使得高校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的了解教师的绩效考核模式,对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了解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这将会大大地降低绩效考核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对问题的忽视只能使得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出现滞后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在高校中的构建和发展。不能够掌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基本知识就不能够了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特征,进而也不能够运用这个特征。同时,不了解基本知识也就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优点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发挥,这会减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能够为高校带来便利的机会,说不定还会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建立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高校利用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技术较为落后 当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相关技术也已经以不一样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除此之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模式平台以不同的方式逐渐被公众接受,也逐渐在高校中流行。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还采用较为落后的绩效评价技术,较为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平台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社会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平台的需求。当前,随着社会对高校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相当重视教师们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而社会对绩效考核制度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当前,大多数高校还未赶得上时代的进步,所采用的教师考核制度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这使得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过程如果不能够采用较为先进的制度,很难在高校的竞争中长期稳定的发展。落后的绩效评价有时候会对教师们的教学效率作出不恰当的评价,这将会影响教师们的信心,进而影响教师们的教学效率,这很不利于教学事业的发展,对于学生学习的途径也会有一定消极的影响。 三、改善高校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方式 1.提高管理人员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理解 高校在将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有进一步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之间应该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高校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进行合作。在高校中应用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基本概念的认知能够帮助高校在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中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假使能够将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相关知识合理的加入高校的管理制度中,再将其融入到高校对教学效率的管理过程中,再加上高校自身发展和创立的特点,将会为高校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掌握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基本理念,才能够拓展其他方面,进而创新教师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由此看来,高校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正能量作用。 2.将教师绩效考核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作形式进行改革 较为先进的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帮助改善高校对教师们的绩效评价,高校能够改善的包括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学校教师的特色,创建适合自己学校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较为落后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只能够使得教学效率、管理效率等产生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对于高校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将较为先进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缓解这种滞后性,能够为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带来新的发展前景。好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不仅仅能够帮助高校能够稳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效率,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高校将绩效管理应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也能够为其他行业作为参照,其他有兴趣的行业也可以借鉴高校中较为良好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自己的行业带来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的管理已经有了一段历史,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当前高校在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应该在这种绩效评价将会成为主流趋势的背景下,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这样才能够大大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除此之外,高校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高校人力资源的特色,建立适合自己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方式。只有适合高校本身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才能够使得绩效考核制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作出较为积极的影响。这样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效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这样一来,高校的办学效率也会越来越高,这对于今后整个高校行业的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固发展也有好处。
大学教师论文: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美国、日本和欧洲数家有名的公司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要数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各种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集团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集团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1] 2 大学英语教师的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于1958 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 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的著作。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用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隐性知识不仅包括那些非正式且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还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2] 根据迈克尔·波兰尼的观点,我们把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分为两种,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和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规律、教学心得、经验、特色、口碑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将隐含在科学技术中的知识编码化并发展成为公共知识,人们在研究开发中就可利用这些公共知识来促进经济增长。 如何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竞争力,改变英语教学“费事较多,收效低”的尴尬局面,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而知识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利器。 3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不断涌现,为显性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形知识的发展就不是那么的乐观,在它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属于未涉足的领域。 隐性知识管理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能够把教师的隐性知识都识别出来,无论是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方法还是知识地图,中国人都喜欢非正式的直接交流形式,而不喜欢书面的间接的交流方式,人们通常以口头交流来传播知识。这就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和表现为显性知识渐渐损失掉,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显性知识都是很少的。我们都知道,隐性知识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如何让教师心甘情愿地将他们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其他教师共享,成为一大难题。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需要这个团队的成员知识共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4]因此,很多教师把知识共享看作个体优势的丧失,导致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十分薄弱。知识传授者既得不到奖励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最终阻碍了教学改革步伐和大学英语教师个人发展。 再者,构建知识地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管理将成为空谈。[2]对隐性知识而言,无论是明示或是传播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良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受到隐性知识自身特点的限制,真正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谓寥寥无几。 最后,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际关系复杂,领导机制层级化鲜明,使得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阻。[1]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教师为学校出谋划策提建议的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隐性知识难以挖掘。 4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对策 4.1 提高英语教师的认识 多数高校教师不明白隐性知识是什么,不知道自身隐性知识的存在,也未必能清晰意识到自己隐性知识的重要性。[5]事实上,教师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他们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仅把自己作为显性知识的传授者,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应该是居于主动地位,不断反思、不断发展的人。教师若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缄默知识的重要性,就容易循规蹈矩,其教学活动也会变得机械死板,容易墨守成规,陷入教学的习俗和惯例中不能自拔,没有生机,缺乏创新。一个教师理智地开展教学行为的前提,就是能意识到自己的缄默知识的存在。教师不仅要能明白学生由于不同背景而形成的不同的隐性知识,还要意识到自身隐性知识的存在,最终能够基于隐性知识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4.2 构建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交流氛围 在学习交流和协作过程中,有些现象是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例如教师之间存在着知识垄断、互不信任及利己主义等劣性现象,要营造教师愿意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氛围。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管理策略,为其创造氛围提供相应的条件:承认知识的来源,建立知识贡献评价体系,做好隐性知识交流的激励工作,建立知识共享奖励机制;打破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及教研组织之间的知识垄断壁垒,营造良好交流氛围,树立互惠观和整体观,鼓励隐性知识交流,修正教师学习评价指标,将教师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的质和量纳入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中等;对教研交流方式进行必要调整,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平台。 4.3 利用知识可视化技术,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创新 知识可视化技术是指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其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递和表达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这种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运用认知科学,把教师的那些通常难以想象和不易获取的经验以动态和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关键在于为教师隐形知识的转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工具。这些常见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有三类:概念地图、认知地图和思维导图。 4.4 建立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来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转换 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它是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协作、探究和讨论,主要进行于一定的网络活动空间中。建立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从传统研究的知识转化发生场所来看,主要的知识转化场所就是教研室,即在教研室环境中,教师们通过简单的交流实现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转换。但是,在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中,我们将这一模式改变了,它同时扩展了隐性知识发生的场所,使人们具有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这样,可以促进知识共享,更为广泛的空间内为实现隐性知识转化创造条件。它真正实现了人与社会间,人与信息间的关系互动。在同一个教研共同体内聚集的教师越多,不但通过这个共同体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增多,而且在共同体内所集聚的资源越多,有效挖掘的隐性知识也越多。所以,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存在拓展了隐性知识的挖掘空间,真正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共用。 4.5 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 为了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在高校中,必须要有一套强有力的激励制度,无论是知识共享过程还是组织学习过程,都要使知识管理活动与教师的利益挂钩。例如规定隐性知识可作为教师的年终考核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奖励条件;教师的绩效考核与隐性知识分享挂钩。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5 结语 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及其实践的丰富将会为知识进步扫除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运用将成为高校生存的决定因素,它可以最终使知识管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大学教师论文:台湾地区大学教师权利保护的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 申诉/特别权力关系/司法救济/双轨制 内容提要: 台湾虽然建立了大学教师权利保护的完备体系,但尚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一是申诉和诉愿衔接不当,导致救济程序复杂化;二是由于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司法救济范围有限;三是公校和私校采用双轨制的救济模式。台湾的这些不足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大陆应该将申诉与行政复议、诉讼恰当衔接,建立大学教师系统的权利救济体系,扩大司法救济范围,并对公校和私校进行一体保护。 台湾地区在解严之前实行公教一体,将教师纳入公务人员管理体制之内,而特别权力关系观念使得教师权利保护受到极大限制,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教师权利保护制度逐渐完备,台湾教育会首采仲裁制度,受理教师与学校争议,后又建立教师申诉制度,并与诉愿和诉讼相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权利保护体系,同时在具体制度构建上一直秉持法治原则,比如教申会独立于校务会议和教评会,并受“行政程序法”约束等,可操作性极强,有效维护了大学教师权利。但是,台湾这种保护体系并非完美无缺,本文在对台湾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针对大陆高校教师权利保护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大学法治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叠床架屋的权利救济体系 台湾地区大学教师权利制度化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申诉、诉愿和诉讼。申诉是基于教师身份而特有的救济方式,教师对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有关个人的所有措施,认为违法或不当而损害自己权益的,皆可以提出申诉,不论是行政处分还是非行政处分,不论是公法关系还是私法关系,皆应纳入申诉范围。 大学教师的申诉分为校内申诉和“教育部”再申诉两级。诉愿针对的是行政处分行为,即行政机关就公法上具体事件所为之决定或其它公权力措施而对外直接发生法律效果之单方行政行为,诉愿只有一级。诉讼分为三种,刑事诉讼自不必说,行政诉讼与诉愿一样针对行政处分,而民事诉讼则解决私法争议,在行政和民事两分的诉讼机制下,大学教师提起诉讼必须要首先区分公私法关系。 表面上,多元化的救济方式为大学教师权利保护提供了顺畅通道,但因缺乏协调和衔接,多元化反而徒增繁复,违背保护教师权益的初衷。其症结在于申诉与诉愿、诉讼的协调,“教师法”第33条规定教师不愿申诉或不服申诉、再申诉决定者,得依法提起诉讼或依诉愿法或行政诉讼法或其它法律请求救济,但实际上并未给出简洁清晰的路线图,让当事人难以选择经济有效的路径,反而复杂化了。 以大华技术学院某教师解聘案为例,该教师因为行为不检有损师道,被学校解聘后,提起申诉、再申诉,先后经学校教申会和“教育部”“中央”教申会驳回其申诉及再申诉,后针对“中央”再申诉评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驳回,[1]其后,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抗告,同样也被驳回。 [2]嗣该教师又以不服再申诉评议决定为由向“行政院”提起诉愿,未获支持后,又针对诉愿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第二次裁定驳回, [3]提起抗告也被第二次驳回, [4]声请再审又被驳回, [5]最后又以不服两级法院的裁定为由向“司法院”提起诉愿,诉愿机关不予受理。 [6]从理论上讲,该教师的维权之路并未走到尽头,如果他愿意,依然可对“司法院”诉愿决定书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第三次提起诉讼,甚至可以对法院的第三次裁判再次向“司法院”提起诉愿,形成诉愿和诉讼之间的推磨游戏。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个案,特别是最后针对法院裁判向“司法院”提起的诉愿显无理由,因两级法院的裁判并非行政处分,当然不属于诉愿范畴,但在此之前的维权行为却并没有超出已有的制度框架。整理该教师的维权路径后我们发现,大学教师对来自学校的侵害,申诉、诉愿和诉讼三者的排列关系呈现以下几种方式:(1)申诉再申诉诉讼(行政或民事);(2)申诉再申诉诉愿(“行政院”)行政诉讼;(3)申诉诉愿(“教育部”)行政诉讼;(4)诉愿(“教育部”)行政诉讼;(5)诉讼(行政或民事)。 本案中,该教师选取了前两种维权途径。两次行政诉讼的标的并不相同,前者针对“教育部”的再申诉决定,后者则是“行政院”的诉愿决定,并未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但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同一个解聘问题。导致久拖不决的原因之一在于再申诉和诉愿的衔接,虽然司法实践中,再申诉在性质上被视为诉愿。 [7]但二者并不排斥,许可对再申诉提起诉愿,徒增诉累和司法成本。如果二者只能择其一,则前三种方式就可以合为一种,即首先向学校教申会申诉,对申诉决定不服,可向“教育部”再申诉或提起诉愿,但只能择其一,且对再申诉不得提起诉愿,如果对再申诉或诉愿不服,再提起诉讼,其过程为:申诉再申诉和诉愿择其一诉讼(民事或行政)。 对来自主管行政机关的侵害,那么三者的排列方式为:(1)申诉(“中央”教申会)诉愿(“行政院”)行政诉讼;(2)申诉(“中央”教申会)行政诉讼;(3)诉愿(“行政院”)行政诉讼;(4)行政诉讼。这其中也存在着申诉和诉愿的重复问题,如果二者只能择其一,则前三种方式也能合为一种,即可以向“中央”教申会申诉,或向“行政院”提起诉愿,但只能择其一,且对申诉不得提起诉愿,如果对申诉决定或诉愿不服,再提起行政诉讼,其过程为:申诉和诉愿择其一行政诉讼。 当然,正像下文所要讨论的,衔接好申诉和诉愿避免重复,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2009年4月,台湾“教育部”向“行政院”提交“教师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意欲取消申诉制度以消除程序的繁杂, [8]但却遭到了教师会等团体的反对。 显然,废除申诉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三者的协调也只需一个简单的外科手术式的方法即可解决,而更为纠结的是,在二元诉讼机制下,需要区分公私法关系以实现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归类,而学校与教师之间无法进行清晰的公私法关系划分。进而甚者,在公教一体的传统背景之中,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幽灵还要求对学校的必要管理措施和行政处分措施进行识别,以决定能否纳入诉愿和行政诉讼的渠道。申诉可以简单化地予以废除,但诉愿和诉讼却无法抛弃,现存问题并非仅仅是申诉之过,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三者的协调不够,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需要对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和公教一体传统进行深刻反思。 二、特别权力关系支配下的有限的权利救济范围 我国以吏为师的传统延续到台湾变成了公教一体,随着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教师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公务员的任用、俸给及福利制度,不再适用公务人员的任用法、考试法、俸给法、考绩法、退休法、惩戒法等。但公教之间的界限并未完全划清,公校教师仍然被视为依法令从事公务之人员,归入最广义公务员。 [9] 实践中,法院认为公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系代表“国家”从事保育活动,属给付行政之一种,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属行使公权力之行为,倘有违背其应执行之职务,致生损害于学生的,要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10]此外,公校编制内依法任用的职员,也受到“公务人员保障法”的保障;兼任学校行政职务的教师,就其兼职仍有“公务员服务法”之适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仍不得在外兼 职。 [11] 更重要的是,调整公务员勤务关系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依然影响着教师权利保护,特别是“司法院”第382号解释,认定公校系各级政府依法令设置实施教育之机构,具有机关之地位,使教师和学校关系易于落入特别权力关系的案臼。实践中一般认为,公校聘用教师从事学术研究、教育工作,具有公法性质,公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等同公务人员,与公校具有公法上勤务关系,属特别权力关系范畴。 [12] 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极易导致专横而损害人民权利,随着法治的进步已经遭受众口一词的批判,但其存废问题却一直充满争议,主流观点坚持要在相对人权利保护和行政内部纪律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主张以修正代替废弃,许可有限度的司法审查。“大法官”释字第298号解释给出的判断标准是以行政措施足以改变公务人员身份,影响其服公职之权利,或对公务人员有重大影响作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条件,最新的判决认为,公务人员可以依靠行政诉讼程序提起救济之权益者有三类:一是改变身份,如免职等,二是对于公法上财产之请求权受到影响者,三是对于公务人员有重大影响之惩戒处分。 [13] 这种修正的权力说实为基础关系理论和重要性理论的混合,同样适用于教师,“虽教师非‘公务人员服务法’所称之公务人员,惟教师之保障范围,与公务人员应无轩轾。” [14]大学教师对学校的管理行为能否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该管理行为是否足以影响其教师身份,或是否对其有重大影响以为标准。当然,重要性是一个不确定概念,其外延的界定往往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到目前为止,许可提起行政诉讼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升等资格审查。台湾地区大学教师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讲师四等,教师升等资格审查,由各学校设校、院、系(所)教评会进行评审,审核通过后,送“教育部”学审会审议决定。各学校教评会关于教师升等之评审,系属法律授权范围内公权力之行使,对教师资格等身份上之权益有重大影响,构成行政处分,受评审教师自得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15] 2.解聘、停聘或不续聘。公校与教师之间为聘任关系,教师是否接受聘任得自由决定,但这种聘任是以达成公法上教育学生的目的,属于行政契约。大学教师的聘任,分为初聘、续聘及长期聘任教师职务,静候调查,等待处理结果。公立大学教师的解聘、停聘、不续聘行为一直被视为学校基于行政契约而做出的意思通知,并不生具体法律效果,并非行政处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16]直到2009年7月“最高行政法院”第一次庭长法官联席会议作出决议,认为公校教师聘任为行政契约,自不适用普通法院救济途径,解聘、停聘或不续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权益,同时亦影响学术自由之发展与学生受教育之基本权利,乃涉及重大公益事项,因法定事由,经校教评会依法定组织及程序决议通过予以解聘、停聘或不续聘,并由该公校依法定程序通知当事人者,应系该公校依法律明文规定之要件、程序及法定方式,立于机关之地位,就公法上具体事件,所为得对外发生法律效果之单方行政行为,具有行政处分之性质。自此以后,公校教师解聘、停聘或不续聘皆可提起行政诉讼。 [17] 3.资遣。依据“教师法”第15条,当教师出现不适任现职工作、现职已无工作又无其它适当工作可以调任、经公立医院证明身体衰弱不能胜任工作等情况时,学校报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后可以资遣,对于学校做出的资遣决定,当事教师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18] 4.欠薪。依据“大法官”释字第312号解释,公务人员的公法上财产请求权,遭受损害时,得依诉愿或行政诉讼程序请求救济,大学教师的薪金请求权即属于公法上的财产请求权。在彰化师范大学扣薪案中,被告学校所属一教师带职带薪赴美进修,逾期未返校任职,原告为其连带保证人,被告依据合同直接按月扣缴原告薪津以偿还被保证人所欠债务,法院认为,承担保证责任固属私法上之争执,惟被告未依一般民事诉讼及强制执行程序,径以单方行政行为,扣缴原告薪津,属于侵害原告公法上财产请求权的行政处分,原告当然可以提起行政争讼。 [19]不过,扣薪虽被视为行政处分,但拒绝加薪却不构成对公法上请求权的侵犯,在台北艺术大学俸给案中,学校拒绝对原告予以年功加俸,法院认为教师年功加俸有如公务人员年终考绩,并不涉及教师身份变更,亦非属重大影响之惩戒处分,纯属相对人之内部管理行为而非行政处分,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20] 除了上述四类情形之外,学校的其他管理措施一般不被视为行政处分。比如工作评鉴、 [21]研究经费补助、 [22]年资起计、排课时数、调职等,法院认为此类措施既未影响教师公法上财产请求权,也不涉及教师身份变更,影响其任教之重大权益,不构成行政处分。但是,此类管理措施的高权性质会使得民事诉讼将其排除,教师如不服此类措施,就只剩下了申诉一条路,显然,如果不废除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扩大诉愿和行政诉讼范围,而轻率取消申诉,将会使教师面临投诉无门的困境,因此,简化申诉甚至取消申诉,必须与扩大诉愿和行政诉讼范围同步进行。同时,司法最终解决的法治原则也要求扩大行政诉讼的范围,以消除在权力说支配下形成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间的真空地带。 三、双轨制的权利救济模式 台湾将公校与教师之间的聘约归入公法关系,原因在于“教育人员任用条例”等法律具有强制性、公益性及公法性,且契约标的内容乃为实现“国家”教育高权任务,故学界通说向来系以行政契约之公法关系定其属性, [23]前述特别权力关系也仅适用于公校和教师之间。而私校是私法上的财团法人,与教师之间则是一种私法契约,法院认为二者之间的纠纷为契约履行的私法争议,虽然教师职务涉及公益,“国家”为确保教育质量予以适当规范,但“国家”介入仅属必要辅助,其私法关系并不因“教师法”及其“施行细则”等相关法律的介入而有改变。 [24]因此,前述许可公校教师提起行政诉讼的解聘、停聘、不续聘、资遣、欠薪等事件,对私校教师来说只能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在大陆法系,进行公私法划分以适应二元诉讼制度在逻辑上没有问题,对私校教师来说,这种双轨制的救济模式,更有利于避开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消除了教师司法保护上的盲点。比如工作评鉴在公校被视为内部管理行为而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提起民事诉讼则又因其公法性质而被挡在门外,但对私校教师来说,教师评鉴影响薪资晋升,属于私法聘任契约报酬所生争议,苟有不当,作为私法关系上所生之争执,属于民事诉讼救济之范畴。 [25] 但是,私立大学并非仅具有财团法人的私法性质,截止目前,至少在两个方面确认了其公法地位: 一是在382号解释中,“大法官”们认为私校在实施教育范围内,有录取学生、确定学籍、奖惩学生、核发毕业或学位证书等权限,属于由法律在特定范围内授与行使公权力之教育机构,于处理上述事项时亦具有与机关相当之地位,当私校依有关学籍规则或惩处规定,对学生所为退学或类此之处分行为,足以改变其学生身份及损害其受教育之机会,并己对人民受教育之权利有重大影响时,此种处分行为应为行政处分,应许可学生对学校提起行政争讼,如学生所受处分系为维持学校秩序、实现教育目的所必要,且未侵害其受教育之权利,例如记过、申诫等,尚无许其提起行政争讼之余地。显然,在学生管理问题上,私校和学生之间构成公法关系,且受特别权力关系的支配,私校和公校之间没有区别。 二是462号解释中,“大法官”认为私校教师任用资格及其审查程序,准用“教育人员任用条例”的规定,私立大学教评会关于教师升等评审属于法律授权范围内为公权力之行使,对教师资格等身份上权益有重大影响,均为各该大学、院、校所为之行政处分,受评审教师自得依法对学校提起行政诉讼。目前,升等是许可私立大学教师对学校提起行政诉讼的惟一事项。 显然,“大法官”们对公校和私校的双轨制也并未坚持一以贯之,在公私法融合的大趋势下,公校和私校的界限不再清晰,特别是私立大学在学生管理上已经完全和公立大学一样演变成公法关系,教师升等评审问题也成为私立大学和教师之间既有私法关系的突破点。推究这种演变,除了公私法融合的大背景之外,还在于“大法官”迎合台湾地区民主化和法治化推进需求,对人民权利保护逐渐发声,将私校归入享有公权力的公共机构,力求通过司法力量加以制衡,以免作为强者的私校利用私法自治的借口损害教师和学生权利。但是双轨合并也可能存在着教师权利救济堕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深渊的危险,私校学生已经笼罩在权力说的阴影之下,如果不剔除权力说而将私校教师也全部纳入公法保护范畴,反而不如私法救济更完备。 事实上,从大学自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公校还是私校,自治权为大学本身所固有,是国家权力横向分权的一种,行使的直接后果是对他人的行为和利益产生强制性、权威性的约束效力,具有解决利益冲突的强势特征,而且依据制度保障说,大学自治乃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和大学自身的学术自由进行保护的宪政制度,自治权的行使涉及人民基本权利,涉及公益,进行司法审查,自然符合分权和制衡的法治原则,也没有超出大陆法系二元诉讼体制。 因此,消除双轨制,对私立大学教师采公法救济方式符合大学自治的内在逻辑,目前“大法官”仅将私校教师升等审查纳入行政诉讼,这与作为“释宪”机构的“大法官”会议依申请的个案解决机制有关,随着大学自治的制度完善和理念认同,期待“大法官”会议利用“释宪”机会在大学自治的框架内重新定位教师与私立大学之间的关系,但前提必须是要消除权力说:权力说涵盖了公务员与国家、军人与国家、囚犯与监狱、学生与学校等一系列行政法律关系,这种过于抽象的概括抹杀了各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将学生和学校、教师和学校的关系等同于公务员和国家之间的权力服从关系,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权力说依靠单方面的命令,意在建立以威权为基础的管理秩序,也许契合以灌输和盲从为特征的传统教育,但现代教育强调知识传承不能以牺牲心灵自由为代价,命令和服从无助于学生权利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养成,也阻碍了学术的自由发展和繁荣。 四、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大陆和台湾同属大陆法系,在教师权利保护上都建立了申诉、行政复议(诉愿)和诉讼制度,彼此有许多可借鉴之处,许多论者从吸收台湾申诉层级化、法治化等优点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大陆教师申诉的建议,本文在此不赘,仅针对台湾的不足方面提出对大陆法治建设的警示意见。 (一)实现申诉与行政复议、诉讼的衔接 台湾虽然存在着申诉与诉愿叠床架屋的缺憾,但基本上实现了依据教育的专业性拓宽教师救济渠道的根本目的,而大陆的教师申诉由于没有与其他救济制度进行对接,形成了申诉的悬空和自闭,申诉本意在于拓宽救济途径,反而由于自己孤悬于救济体系之外,再加上通吃一切没有时效限制的信访制度的竞争,申诉逐渐被虚化,甚至成为排斥复议和诉讼的挡箭牌,落得个口惠而实不至。 要真正发挥申诉作用,就必须与行政复议和诉讼对接,既发挥申诉的过滤作用,又实现教师权利救济的体系化。 当然,将申诉与行政复议、诉讼衔接,还要避免台湾的繁复纷杂给当事人带来的无所适从。两岸的教师申诉虽然表述不同,但在申诉范围上却基本一致:一是行政主管部门行为;二是学校行为。对于行政部门行为,应许可教师申诉或提起行政复议,但只能择其一,如果对申诉或复议结果不服则可提起行政诉讼。对于学校行为,不论其行为性质如何,皆可以进行申诉,对申诉结果不服,不能再提起行政复议,只能提起诉讼,当事人可以选择以申诉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学校为被告提起诉讼,但诉讼方式则取决于学校行为性质,如果属私法争议是民事诉讼,公法争议则是行政诉讼。 (二)完善教师权利的司法救济渠道 台湾对公校教师采用公法保护方式,对私校教师则实行私法保护为主公法保护为辅,而大陆则一体采用类似劳动者的私法保护方式。 依据我国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学校与教师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处理,并将人事争议仲裁作为提起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 从聘用合同的角度来定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私法关系并非不可行,却无法涵盖学校和教师关系的全部,比如公校教师的开除公职乃是一种行政处分,法院当然将其排除在民事案件处理范围之外。 [26] 更为关键的并不是诉讼方式的选择,而是能否允许诉讼,比如职称评审,司法实践中往往将其视为学校行使自主权的范畴,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不能提起复议和诉讼,但这又难以归入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范畴,无法纳入劳动法的框架内解决。 就公立大学教师而言,大陆与台湾一样都面临着司法救济范围有限的难题。台湾的症结在于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行政诉讼排除的是不改变教师身份、对教师权益没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行为,而在大陆即使是开除公职、职称评审等对教师权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也不受司法审查,但这与权力说无关,因为接受法治国原则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只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即使是一般权力关系接受司法审查也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更遑论特别权力关系。 就私立大学教师而言,大陆的司法救济远不如台湾完备,后者采用民事诉讼为主、行政诉讼为辅的救济方式,涵盖了学校与教师关系的全部,而大陆仅将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纳入民事诉讼范畴,职称评审等事项依然只能依靠申诉。 显然,海峡两岸都面临着教师法律定位问题,二者都试图在公务员法和劳动法这两种成熟的法律框架之内寻找位置:台湾采双轨制,私校教师推向劳动者,公校教师则靠近公务员;大陆则全部推向劳动者。 事实上,一方面,教师不同于公务员,后者以服从为定向,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上司的命令开展工作,没有自由和自主的空间,而教师是专业工作者,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基于学术和真理的自主判断,不能以政府强制代替对知识权威的自发信服;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劳动者,后者基于劳动权利之上的结社权、团体交涉权和争议权,对教师而言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因此,将教师归入公务员或劳动者都不免过于简单化,应建立适合专业特点的特殊保护体系,台湾为私校教师设计公私法并存的司法救济手段,实际上是在公务员和劳动者两种制度之外进行的新创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大陆借鉴,但更现实的问题是扩大司法救济范围,台湾公立大学教师如此大陆更是如此。 (三)建立单轨制的权利救济模式 台湾一直坚守公私法的二元化,公立大学虽没有法人资格,但近年来公法人化的呼声很高,而私立大学则一直是民法上的财团法人,虽然“大法官”偶尔在相关解释中以法律授权组织来赋予其公法地位,但毕竟是个案解释,并无统一定性,如将其定性为享有公共权力的公法人,在目前还无法逾越法理上的障碍,因此台湾采双轨制的救济模式也就不足为怪了。 大陆高教法中虽然赋予大学以法人地位,但由于没有公法人和私法人的区分,高校的法人地位只具私法意义,同作为事业单位法人,公校和私校并无区别。显然,大学的公法地位在高教法上并无明确规定,实践中,大学被视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仅限于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和教师的公法关系尚未得到确认。 实际上大陆的公校和私校只是投资主体的不同,在公益性上二者没有差别,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条规定私校和公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第27条规定私校和公校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无论将学校和教师之间定位于何种关系,公校和私校并无区别,完全没有台湾地区公法人和私法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建立相同的权利救济模式也没有法理上的障碍。 大学教师论文:高校教师升等评审管制之司法审查——公法及大学自主性视野论之 【摘要】我国司法实务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升等与否之决定,仍停留于内部管理行为及非具体行政行为之阶段;唯从我国之 教育 之立法管制政策、相关法令规定及对大学自主权之规范结构并无意将此评审行为视为特别权力关系之一部分,而拒绝司法审查。行政法学理论与实务之落差,不能不谓之为司法缺位。如果理论与实务之落差可以缩减,而消除行政法可以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合法权益但不可能得到行政诉讼法之全部保护之迷思,则我国迈入最高层之法治国境界不远矣。 【关键词】大学自主 立法裁量 司法审查 一、前言 我国对高校教师评聘制度之管制应否受司法审查,于实务上采否定见解。唯在学理上,将该高校教师之评聘制度摆脱行政机关内部行为之呼声,及应为行政法所调整之行政行为之立法建议,却益显高涨。以行政主体不适格及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为由,欲将高校教师评聘制度独立于司法审查之外,也接受了许多挑战。本文将以现行代表案例等为基础,提出不同之看法与意见,并就其中衍生反应之问题,如大学自主与内部管理、公法契约、司法审查密度等予以比较说明,最后提出美国,德国及我国 台湾 地区,法理上之见解与实务上之作法,或者对健全我国现行高校教师之评聘制度有正面积极之意义。 兹将案情简述如下: 案例一:华中科技大学案:该校讲师王晓华(下以简称王讲师)经申请为副教授评聘资格,该校非但予以拒绝,反将不符合资格之第三人评审为副教授,经向大学及湖北省教育厅申诉未果后仍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教育部以华中科技大学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评审,仅系学校内部正常管理活动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而驳回王讲师之复议申请。其不服教育部不予受理之决定,嗣以教育部为被告,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诉求其撤销教育部之决定,而令教育部另作出行政复议。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引用高等教育法之规定,认定对教师之评聘系高等学校之自主权,故评聘委员会之决定非具体行政行为,并据以维持教育部之行政复议不予受理之判决,并驳回原告其它诉讼之请求。王讲师不服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该人民法院维持原判,终审确定。[1] 案例二:同年四月,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邹柳娟(以下简称邹副教授),亦因未被学校评为教授,而向教育部申请行政复议,教育部下发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书,认定教师职务评审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而大学本身经依高等教育法第37条之规定,被授权组织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决定,属高等学校自主权之范畴,亦为学校内部之正常管理活动。邹副教授不服,同年9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当事人之论点:由于两案雷同,故并予说明 (一)原告部分: 1.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评审行为”具有可诉性,被评定之教师有权提起行政诉讼而获得正当救济。 2.为何系可诉性,而必须接受司法审查?因为该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系被学校授权,而代表学校为评审行为,效力直接归属于学校。故学校本身系以自己名义实施评审行为。 3.学校系合法行政主体,其审定行为产生行政 法律 效果,单方改变受评教师之权利义务,故为外部具体行为,自为可诉,而必须接受司法审查。 4.根据现行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政委、人事部还将对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认知资格评审权之高等学校行使权力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能正确行使权利,保证评审质量的高等学校,暂停前期评审工作直至收回其评审权。则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评审行为”为典型行政规章规范授权性之行政行为,自不能不认其为高校自主权之依据。 (二)被告部分 1.高等学校教师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决定,系学校自主权之范围,故其审定行为非具体行政行为。 2.该审定行为系内部人士管理行为,被评的王讲师及邹副教授,对该管理行为不服,依法自应谋求内部申诉渠道寻求解决而不能诉诸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 3.教师申诉案件的受理与处理,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因此,原告提起教师申诉的法定受理机关是华中科技大学所在地的湖北省教育厅,现在湖北省教育厅也正在处理中。显然教育部欲将王讲师及邹副教授之行政诉讼行为转化为一般申诉行为,而强调教育部并无行政诉讼之管辖权。 4.高校与教师间之聘任关系,是在平等自愿之基础上建立的,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调整范围,而主张民事契约说。 三、案情环境及管制结构 (一)高校教师评聘制度之管制背景与目的: 按现行教师聘任制度,系依据国家政策之规划、社会之需要、学生之需求,予以设置特定岗位,并区别分类各岗位之特点,聘请有相对应之合格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等活动,并提供一定职务之保障与待遇。[2]我国对教育之管制,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纲领性文件: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之决定》于1985年出台,主要内容系规范学校办校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高校设立“副部级”之行政级别,成为高校迈入行政化之重要指标。 2.《 (四)高校教师聘任契约之释疑 1.私法契约的迷思 高校教师之聘任系职务上之聘任,依通说系教师与学校间以合同之形式,在平等之基础上,经过充分协商讨论所达成之双方民事 法律 行为,在我国仍认为其系私法上之契约;姑且不论该私法上之契约是否合乎法治国足以保护受聘教师之权益,该私法上之契约系与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决定息息相关;苟如前述,该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决定系具体行政行为,则系该具体行政行为确定后,改变了事后职称聘任之民事行为,并非如法院判决文中所指:“聘任关系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调整范围”。 2.高校公法人地位宜再确立: 一般学理仍认为法人制度只有在民法中有所规定,仅属于民法领域之概念,不适用于公法领域。唯在行政法学上讨论公法,何必汲汲于民法之规定,大学有公法人之特色,即可体现在公立大学自主权之上;而公立大学之自主权根据我国 教育 法及高等教育法之规定,不外如下:招生、教育教学、 科学 研究、机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经费使用。[9]其中教师管理部分, 自然 含有职务升等之评审与工资薪津之调整。前述内容及有关自主权项目,自然会被纳入教师与高校间之聘用契约之内,其目的当然期望教师致力于学术研究、教学与服务、提升文化教育与水平,以符合国家之教育政策,自有强烈之公益色彩,且教师担任教育工作,依聘约内容履行对学生应提供之教育服务,及所得行使之公权力行政,以达成给付行政上之公法目的,性质上,自属行政契约。 既然该聘用契约有强烈的公共利益存在,何妨根据利益说,直接认定高校教师与学校见之聘用契约就是公法上之契约。退一步而言,我国高校大部分均属于公立大学或院校,其所订立之教师聘用契约,与行政机关参与契约当事人者毫无差别,无论有无法规依据,一律划为公法契约,亦非法所不禁止,其争议自得向行政法院请求救济。至于我国法规另有允许设立公办之民营之学校,自属私立大学或院校,其与教师间之聘用契约,应为私法上之契约关系,有关之评聘,故可提起教师申诉,惟后续之法律救济途径,应谋求民事法律关系解决。 五、教师升等应合乎正当法律程序: 就我国整体管制程序与背景而言,一方面系政府提拔人才之主要渠道,并提供学者教师学术研究空间,以实现大学之目的,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另一方面实现教师学术自由权,而产生衍生性给付请求,透过聘用契约及评审手段,让合格公民取得教育职业之途径。因此,如何维持评审之公平性,便成为教育行政中正当法律程序之重点。 由于教育行政中,教师升等评审之功能系透过客观标准,严密之参数与 计算 公式,对教师个人能力及学术水平加以评比,则在程序设计上,必然要求严格与秘密,以避免申请升等评审教师(具体行政行为之相对人)事先知悉(例如,升等著作提请校外人审查,该被评教师,自不得事先知悉而与之接触),方足以维护评审之公平性;于此,相关升等评审之作业程序当事人自无法事前参与,如无法事前参与,事实上依照片面接触禁止原则,当事人事前参与之情形几乎没有,则有赖事后救济之机制,谋求解决。在法治国之原则下,司法审查自然系为事后救济之最重要程序;如果事前无法参与,事后又未获得司法审查之救济,并非公民之福。 如前述,我国相关教育行政法令,并无意将教师职务评审之行为,导向特别权利义务关系所规范之事项,该评审行为,有明确之行政主体,并经合法授权,在大学自主条件下,自然视为具体行政行为;且公立大学与教师所签订之聘用契约,应为公法上之契约,系行政法所调整之对象,并不影响本于该契约在升等评审上谋求司法审查救济之途径。准此,教师升等之评审就如同学生退学处分一样,在不久将来,应会被划入司法审查之范畴内。因此,笔者所关心者除了事前参与之程序外,尚着重于事后之救济程序。因为该事后之救济程序,即为教师之权利救济,由于受制于教师职务评审中本身之特性,究竟,司法可介人之程度如何,确是一大考验。唯教师职务评审中,既然有许多争执,无妨让司法审查为最后公平正义之防线。兹另述如下: (一)法院对教师职务评审之审查密度: 在法治国依法行政之下,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或法律效果之选择,自应受到相关法律之拘束。鉴于行政本身之复杂性,立法者被迫在法律中制定有复数之法律效果,令行政机关就个案选择最适当之法律效果,此即行政裁量之最基本概念。[10]基于权利分立原则,法院对此行政裁量自不予介人;然除了对法律效果之选择外,在构成要件部分,由于教师评等之管制环境复杂,必须利用前述大量不确定法律概念,适用于具体事实关系上;学理上,该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应被允许有相当程度之自由判断,此即“判断余地”。其在教师之评审过程中,被引为对专家审查之专业判断与评量,法院自会予以尊重。 准此,教师职务评审之资格审查,通过与否自专属于该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判断余地”,法院仅能审查其是否遵守相关之程序,或该专业之判断评量有无违法或明显不当之处。由于该专业之判断与评量,有高度属人性的专业认知,亦有高度个人主观意见之成分,所以法院自难以洞察评审者之论证与做成心证之基础,则必然诉诸于客观之程序上判断,决定评审者之审查是否适法。所以,低密度审查为当然趋势,如无程序上重大瑕疵,或专业评量有明显不当之处,法院自会尊重该评审委员会评定之结果。 (二)仍应建构完善之高校审查机制: 就加强教师职务评审之时候救济程序而言,一方面可经由评审标准之客观化、公开化、及专业化,则有助于司法审查之进行。另一方面,可强化司法审查内部之自我审查程序,设立专责之评鉴机构或委员会,以弥补司法审查专业性之不足。惟后者,无疑加强了法院审查之密度,与前述法院宜采低密度审查而尊重原评审者(各校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或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之原则相违背,则不如回归前者所说的,加强评审标准之客观化、公开化及专业化,建构完善之高校审查机制,则有助于事后司法审查之进行。欲达到此目的,我们首须真诚面对,当前我国各高校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实施审查过程可能产生之问题与缺陷,兹胪列如下: 1.有些高校在其教师职务评审机构内,依法有权自行制定其学校职称评聘实施办法,却未依自行制定之办法审查教师升等或聘任,则属未依法行政。 2.未将申请升等教师之所有升等著作,科研资料,一并给校外或校内专家审查,导致该校外或校内专家审查其近年内之升等著作不理想,而给予不及格之评定。[11] 3.自行订立之职称评聘实施办法,未规定外审,然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却决议再送外审,而未附专业评量之具体理由,显然剥夺原告教师应受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之权利。[12] 4.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显然未践行专业审查及评量之原则: (1)评审委员会,仅就教师升等送审之 论文 形式,与既定论文写作格式是否相符,进行评比而未为其它专业评量,显然违背专业审查之手续,自然违反行政法上禁止恣意原则。[13] (2)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同行评议中,非同行人员评审之比重过大,形成外行审内行之现象,特别系不同学科间之可合并评审,往往产生偏颇之情形。例如,在我国 台湾 地区,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5年度诉字第3641号判决即认为:仅靠多数判决而不具备专业学术论据之方法,作为教授升等之审查方式,已违反司法院大法官会议释字第462号解释之精神,苟不足取。于我国上海某高校亦有类似情形,在教师职务评审中,有关部门将应用 经济 学与工商管 理学 两学科合并为一个评审组进行评议,其中9名评委中,工商管理学科之教授仅一人,其余均为应用经济学之教授,导致申请升等之工商管理学科教授5人中有4人被刷掉,而应用经济学教授之升等申请,全数过关。[14] (3)仅靠评审委员会内之多数决,而无专业判断之理由以及学术论据为支撑基础,例如,提供内审或外审之有关教师升等著作审查意见表内,仅有“特优”、“优”、“佳”、“普通”、“差”等项目,供评审委员勾选,而未明定具体客观标准,致评审委员无法本于专业评量之标准,做出客观可信与公平正确之决定,自会增加司法审查之密度。仅有“特优”、“优”、“佳”、“普通”、“差”等供评审委员勾选项目,而未具体明定专业评量之标准,自属恣意行为,司法审查自会予以介人。 (4)在我国许多大学,扩大相关法令之解释,将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设为三级三审制(例如,院、学、校),每一层及均设有其评审会,致最具有专家及学术水平的院级评审委员会成为校级之教师评审委员会之橡皮图章,势又造成外行审查内行之情形。 六、结论: 大学或高校教师升等资格之职务评审,自应保证能对升等申请人事业学术能力及成就作成客观、可信、公平正确之评量。综观王讲师及邹副教授申诉后提起行政诉讼案件,法院即以非具体行政行为之理由,判决不受理,尚未进人实质审查程序,当事人自属不服。其实,综观我国教师法第39条第1、2款规定,以及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第八条之规定,已将教师申诉及提起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之程序,做了一定程度之规范与梳理。该《实施意见》第8条第1、4款分别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由其所在区域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受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主管部门应当确定相应的职能机构或专门人员,依法办理教师申诉案件;对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提出申诉,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进行处理;其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其它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者,申诉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足证立法之原意及教育政策,对教师升等申请之审查并无排除司法审查之取向,观诸高等教育法及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尚规范高校应设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处理升等事宜,即可明了立法者之决心。而法院判决不受理,毋宁说是一种司法缺位。且观诸德国、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之立法例与实践,就该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决定,已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教师与学校间之法律关系自始系建立于聘任关系之上,而该聘任合同不仅系职务(岗位)之确立,亦为嗣后职称评等之基础,难谓非公法上之契约,仍受行政法所调整。 其二,教师升等之评审,改变教师由讲师—副教授—教授之身份关系,与公务员之升迁性质完全不同,自应为司法审查之行政行为。 其三,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并不影响大学自主性。根据carl schmitte制度性保障理论,大学自治(或自主)系公民(教师)实现基本权之外围条件或前提;而教师职务之升等与保障,即为制度性之保障一种,因为其系基本权之一,故对教师职务升等评审列为司法审查之行为,自与大学自主不相违背。[15] 其四,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行为,司法只进行低密度审查,原则上只重视程序,除非该评审委员会之委员,明显违反专业评量之原则。 我国已经进入法治国之境界,而行政诉讼法之实施与相关修改,已开创了我国行政司法审查之新纪元,前述德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之立法例与实践,虽不完全可取,却有我国可以借鉴师法之处。马怀德教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法(草案)》(专家建议稿)第108条建议如下:“高等学校设置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行使教师职称评定职权。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组成和评审程序依据学校章程确定。教师对于高等学校职称评定结果不服的,有权向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申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接到申请后,重新组织评议一次。教师对重新评议的结果仍然不服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6]就如同该实施意见第八款所规定者,对教师升等之评审不服者,可向主管行政教育部门申诉;而行政教育部所作处理申诉之决定,自然系行政行为,当然可以为司法审查之对象。 大学教师论文:浅析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语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堂 提问语 影响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语的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及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引言 提问是历史最悠久、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国的教育家孔子、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倡用“提问”来进行课堂教学。众所周知,无论是多么先进的教学理论,多么高深的语言知识,都必须以语言本身为载体,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予以贯彻和实现。而课堂提问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其交际能力。其实,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外语教师应尽量使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进行授课、提问,实现外语教学课程的交际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一、存在的问题 而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是,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运用英语作为媒介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时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存在着如:给予学生的提问机会不平等、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或问题设计不合理等。许多教师的口头表达方式有时也不得体,不是词不达意或是中式英语倾向严重,有时还会误导学生。 从学生角度来说,其一,学生缺少足够的信心。当教师用英语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往往会担心说错话或害怕受到教师的责备而一言不发。笔者的一个学生就曾说:“当您开始点名提问时,我害怕点到我的名字,就把头尽量低下,不引起您的注意。而当您点到我名字时,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展现自我,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课堂教学往往不能达到使教学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多鼓励、多引导学生,熟悉并使用高效的提问方法。例如,每当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时,教师可使用下列赞扬语言:如 you did a good job. well done! how wonderful! your english is incredible. you are really?talented. 等语句来表扬学生。即使学生没有回答准确,教师也可以说些鼓励性语言。如: nobody will laugh at you. i am right behind you. you can succeed next time. don’t be sorry. 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 其二,学生口语能力弱。有的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语言基础相对薄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很多人来说本身是一种奢望,因为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初高中的英语教学还是以读和写为主。有些学生还可以勉强用英语表达,但对有的特别是来自边疆的同学来说,汉语都是他们的难点之一,更不用说英语了。我原来有一个学生就是来自青海,对他来说,拼写都是问题,所以大家就可以想象出来他对开口说英语是多么恐惧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挫,就会有向后躲的心理。要想真正达到我们二语教学的目的,我们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比如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 如group work、dialogue、retelling、role play等, 来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能力, 克服他们害羞或害怕出错的心理。 二、解决思路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脑力负担和心理负担,不要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有压力。相对有趣并有效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大脑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并尽快融入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来,积极跟上教师的授课程序和思路。课前通过多媒体等的导入就是很好地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如讲charlie chaplin时,通过他主演的电影片段来“先声夺人”,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多方面感官的刺激,就会期待课文内容的学习。当然,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继续保持注意力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否则就是虎头蛇尾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更不能为了学生能回答而设置过于简单或无关的问题。好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对要提问的问题做出取舍,尽量多设计一些参考性问题(reference questions),少一些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语言技能的形成。通过提问促进技能的形成,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用性问题,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提高其应用能力。因此,课堂上问题设置就要考虑到提高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应用上,比如设置造句练习来巩固已学的句式,短语等。重复是获得任何一项技能最有效的方法,想想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就都明白了。正常造句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变化句型,或找同义短语替换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小竞赛来促进学生的表现欲。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希望我们问出的问题有回应,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够在不需要教师启发的情况下就可以独立解答,发展自己思维,并形成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把问题的难度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在当前大学英语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有时甚至相差很远。但是,由于绝大多数题目都要通过英文来发问和回答,因此,教师不仅要对问题的选择和表达作好准备,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也要有充分的估计,事先尽量想好对策,以免出现影响课堂教学的局面。这对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提出了挑战,因为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比如在《新视野》教材第一册中unit 4部分为《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如果直接进行提问,学生可能会觉得问题有难度,涉及的方面也不少。但是如果我们把问题拆解开来,如:is a good impression important? when you notice a person, you will look at his/her what? is clean hair vital? ... 然后,再让学生把上述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给出我们期望的答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通过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相结合的形式把答问的对象限制在相应水平的学生上,从而提高提问的质量。 问题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好的提问顺序能使知识点前后呼应,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所设计的问题本身,而忽视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顺序关系,有时候甚至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导致学生抓不到所学重点或者由于问题排列顺序不当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讲授《新视野》第三册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一课时,鉴于文章较难,我们就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来展开: title: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 q1:what are hd principles? answers to q1(para.1-2) q2:what are people’s attitude? answers to q2(para.3-11) q3 what are the detailed principles? answers to q3(para.12-16) q4:what are the results of the principles? answers to q4(para.17-19) 另外,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这被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 time )。从作者亲身经历来看,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或几秒的时间思考,然后就会叫学生回答或者叫另外一个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 他需要时间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数秒钟做答案的时间, 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否则场面就容易尴尬。 总之,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因此, 大学外语教师要充分了解提问的功能,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这门技巧,才会极大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大学教师论文:探讨高校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摘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 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大学教师论文:浅谈沟通是高校教师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 沟通 高校教师 大学生 [论文摘要] 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以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因为通过沟通能捕捉学生的需求,能取得与学生的双向理解,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线性的互动关系,而是开放的立体沟通关系。要想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我个人认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以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那么,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呢? 一、沟通——从转变教师角色开始 教师要想与学生更好地沟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并建构师生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力量。儒家有着悠久的尊师传统。孟子曾引《尚书》中的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君和师并列起来。荀子也把教师纳入到天地君亲的行列。这些思想被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并发展为“师道尊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起主导作用,安排得当的讲授是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主要条件”。要求学生必须服从和接受教师的教导。这些传统观念和做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与老师交流,压抑了师生关系的拓展。 进入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播者向求知者转变。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知识而产生的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一种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对话关系。如果教师仍然高高在上对学生耳提面命、粗暴说教,必然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甚至是抵触、敌对,沟通就无从实现。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沟通角色,与学生建立一种人格平等、互动密切、氛围和谐、亦师亦友的新型关系。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二、沟通——信任是前提 怎么才能让学生主动对老师倾吐心中的困惑或疑虑呢?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说:“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见,教师要想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信任是前提。那么,教师怎么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呢? 首先,教师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较高的道德素养。 学高身正是树立教师权威、赢得学生信任的根本因素。所谓学高,是指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渊博,博古通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高,讲课生动,信息量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喜欢听,自然愿意与老师交流;所谓身正,是指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为人正派,处事公正,课内课外言行规范,知行统一,具有敬业精神,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学生自然尊敬和信服老师。与此同时,教师的个人风格也影响学生沟通的意愿。开朗、幽默、个人魅力强的老师往往能吸引学生。而那些过于严肃、冷漠,爱摆架子的老师,学生不愿与其沟通。 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学问精湛,品德端正,公正无私,人格高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无声的语言感染和带动学生,进而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使学生信服,产生自愿与老师沟通的积极情感。 其次,教师应该热爱,尊敬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的情感基础。获得教师的爱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要。教师的爱一旦注入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情感相通,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依赖感。因此,教师只有关心、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 尊重学生就是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不要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的人而以家长式的作风粗暴地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要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还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对于师生沟通,教师往往将着眼点立足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则无需与学生分享,造成沟通的不平等。因此,教师要放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角色面具,主动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教师,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 总之,具有人格魅力、尊重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引路人,成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共同语言、无话不讲的可信赖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求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也能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三、沟通——理解是基础 教师要想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必须理解学生,必须进行换位思考。 这意味着教师要抛弃对学生的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的立场,将心比心。教师应尽可能地接触学生并且了解学生的兴趣热点,多渠道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弥合师生之间的由于年龄、阅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所造成的代沟,增进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力求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同时,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宽容学生,真诚的赞美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升他们自信的程度。而对于学生在行为上的错误,教师应理解、帮助他们,而不要挖苦打击。这样一来,师生的关系将得到质的飞跃,沟通将会更融洽。 四、沟通——方法是关键 教师要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还应具备一定的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沟通要善于耐心的聆听对方,了解他们心中的感受。倾听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基本方法。也在沟通中认识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倾听学生的表达等于尊敬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倾听还能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减少师生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从而更好的沟通。 其次,教师应该创造沟通的渠道。例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短信,qq或msn聊天,等等。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人生的导航员,在审视学生的同时,也要审视自己,实现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一切的关键就是沟通。只有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捕捉学生的需求,才能取得与学生的双向理解,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最终正确地引导学生走向人生的彼岸。 大学教师论文:试论大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授课方法的研究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不太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指出,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能力之外应注重发展的方面,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师 综合素质 提高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走向深入,中小学教师素质也逐步提高。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生源素质要求提高了,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更应该大大地提高,否则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的教师认为,上好专业课就行了,教育是教育管理系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其他方面根本不去研究,这是不应该的。先抛开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不论,就培养大学生来讲,教师素质不高,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从许多地方来看,在大学音乐教师中,教师“缺腿”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教师专业技术很扎实,理论素质和文化基础却较差。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只有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原则,恰当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及各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传授演奏或演唱技能、技巧。提高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以下几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古籍中,“道”指道路、道理,是实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规律;“德”指正直善美的心性,修养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现在的道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据社会舆论和习俗及人的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德高为范,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总是和高尚的品德联系在一起的。有道是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教育、指引和帮助。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抵制不良之风的侵蚀。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我不能不反复地指出,为了做孩子的老师,你自己就要严格地管束你自己。”大学音乐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这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 二、思想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素质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大学音乐教师必须端正思想,学习马列主义最新中国化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逐步提高政治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人民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因此,学师范,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要想培养出专业技术演奏、演唱水平高,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首先自己就应是全面的人才。因此,教师平时在刻苦练习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要。 三、文化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师往往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教师毕业于音乐学院,入学前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偏低,在校时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不够重视。基于这种现状,大学音乐教师更应该继续学习,提高文化素质。虽然作为音乐教师涉及文化基础知识的地方不多,也不是直接的,但有时对教学的影响确实很大,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应在如下几方面提高: 1.口头语言。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和导演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上课首先涉及的就是说话,教师的语词不丰富,语调句式变化不大,听起来单调乏味,很难唤起学生的愉悦情绪。教师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最经常和最难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用词准确、规范,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讲究语调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要学会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才能更有利于传授音乐技能技巧。 2.普通话。一些教师存在着平翘舌不分的毛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学生。应该在引起注意的同时加强学习更正。吐字、语调是否与所教内容相适应,特别是声乐教师更应该注意歌词中每个字的发音。 3.板书。板书的字迹要工整流畅,好的板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音乐专业课教师的板书不多,但更需要设计得好、写得好。 4.综合知识。乐理课中的和弦讲授、器乐演奏中的配器课,都能显现出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高低。 四、专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音乐专业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劳动,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厚实、牢固、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搞好专业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专业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专业、业务知识熟悉精通,唯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开展得轻松自如。作为大学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基本功必须过硬。因为大学音乐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是演示、示范,将唱法、拉法、弹奏法、吹法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掌握要领。这一点,笔者体会颇深。在和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于红梅老师学习期间,亲眼目睹了她拉二胡的力度以及快弓的干净利落,受益匪浅。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大学音乐教师的命脉,有的教师因为工作忙,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教师必须掌握深厚坚实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的音乐专业有较深的造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缸水、源源不断的长流水。 总之,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必须尽快提高,教师要以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好声乐或器乐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不断地充电,要有锐意进取和永不满足的态度,从而为祖国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大学教师论文:浅析大学教师教学风格刍议 关键词:大学教师 教学风格 培养 摘要:教师教学风格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教学规律。重视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学教育培养目标、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中,关于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而对于大学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往往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丰富性等方面,而对于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则很少有人关注,研究成果也很少。因此,探讨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无论对于教学实践还是教学理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理解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教学风格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 (一)对教师教学风格定义的分析 虽然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义纷繁复杂,众说纷纭,但相关定义的论述无不出自以下三个角度。 1.行为艺术性视角 这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看成一种高超的具有艺术性的个人行为。例如,“课堂教学的风格就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还有人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重复出现的一种 ‘韵味’、‘格调’、‘风貌’表现形式”。 2.教学独特性视角 这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看成教师个体对于教学各个要素的独特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独特的教学风貌。例如,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 “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3.心理个性化视角 这是从个性心理的角度讨论教师的教学风格,它强调教学风格与教师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学风格就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是“教师的能力和性格多样性的反映”。还有人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当他的教学是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 从以上观点来看,虽然各自探讨的角度不同,表述也存在颇多差异,但这些理论视角对于我们观察和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均具有启发作用。 二、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独特性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本质特征。教学风格首先必然体现为一种教学特色。教师独特的社会经历、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育理念必然反映在其具体的教学行为上,从而形成并影响其教学风格。大学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丰富的学习经历、独到的社会观察视角、独特的学术空间等构成了大学教师独特的个性,同时,他们也是自己专业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对教育和教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学术个性。当然,大学教师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展示学术个性的同时,出于个人的自觉性和专业精神的使然,教师也必然会自觉地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而,其教学风格也必然符合一般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体现为独特性和规律胜的统一。 2.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艺术性是对教学过程的要求,科学性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风格应具有艺术性已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因为高超的教学艺术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陶醉其中。就大学课堂而言,不管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节,还是对讲授内容的选择和取舍,大学教师比中小学教师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因而,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更多地体现出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是所有教师教学风格都应具备的特征。一般而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教学风格一旦形成,一般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这种独特的个性特征。“由于个体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风格、个性品质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基于这些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风格也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教学风格又是发展变化的”。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对事业的追求,真正具有高超教学风格的教师是不会浅尝辄止的,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也是教学风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学是社会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中间环节,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成长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不仅要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而且应把研究和关注的领域集中在大学教师身上。而事实上,人们对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关注却很少,尤其是对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深层思考更少,再加之大学教师自身对教学风格不够重视,结果导致了大学教师的教学缺乏独特的个性和风格。1998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曾组织60位专家对北京市48所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实际听课1997节后,专家们对这48所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评价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比较认真”,“但教学水平高的又较少,大多数人只做到了把课程的基本内容讲清楚或基本讲清楚” “在讲解中,能做到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的较少”“总的来说,高质量的优秀课比例不大,很多教师不懂得教学设计,更不懂教学最优化设计,缺乏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其内容、手段和方法都未达到最优化”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部分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性还不如中小学教师。现在的大学其教学质量与十几年前比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不仅要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大学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个人专业发展既是他们的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正如教学风格问题研究的权威人物李如密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大学阶段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特征等直接制约着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特点的形成。特别是随着大学生经验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其抽象理论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这些都要求大学教师注意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他还明确指出,如果“像教中小学生那样教大学生是不会取得成功的”。然而,在如何规划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容、评价其发展水平等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很多大学教师囿于自我认知,往往只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技术职称的晋升、科研水平的提升,却对其最基本的职责—教学行为不甚关注。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专业科学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并将其与人格、学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个性魅力又具稳定性的教学风格。因此,成为教育家或某一教育领域的专家应该是每个大学教师的自觉追求。 三、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培养 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和环境约束的外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应从关注教师个人的自我努力和营造良好的学校内外部环境以及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等方面人手。 (一)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完善的必然结果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石。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而言,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深度,其中既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学术流派的学术观点,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前沿问题,对于这些并非一般性知识的教学和研讨,需要大学教师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再加之大学的教学内容不是笼统的知识,而是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对生活世界、常识世界和经验世界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反思性、革命性、否定性与批判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所以,大学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完全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他们必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大学教师还必须学会对高深专业知识的选择、应用和创新。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作基石,教学风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构成教学风格的另一个基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应该像中小学教师那样系统地学习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掌握广博的教学专业知识。虽然目前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很少安排大学教师在职前、职中开展系统的学习,但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该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2.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催生剂”。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机智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艺术之花”。一般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越强,教学技巧的独特性就越明显,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个人教学风格的特征就越突出。当然,教师对于各种教学能力的运用,与其自身拥有的教育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感情和精力的主观投人,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理性选择,都要受其教育理念的支配,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教学艺术外显化的体现。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那么教师高超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学教师除了要学习具体的教育教学技巧和知识外,还应关注和学习那些具有引领作用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有效的大学课堂应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师娴熟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巧的舞台。 3.教师的人格、个性与其教学行为相协调的统一是教师教学风格真正形成的标志。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主观世界和教学要求这一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如前所述,教学风格是教师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教学风格归纳起来就是教师志趣、能力、价值观念、个性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师在自我成长以及锤炼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自觉性,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要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和爱好等人格特征以及生理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努力找到与自身人格形象、个性发展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二)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引导学校管理部门和大学教师关注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创造。学校要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创造的外部环境。在评价标准上,不仅要注重学校的环境设施、资金投入、科研力量等方面,而且还应重视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和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大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中去,既要改变大学在内部管理上过分重视行政权力的官本位现象,也要努力改变当前我国对大学教师只强调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质量等片面的评价机制。此外,在对大学教师进行管理时,要反复强调教师教学风格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同时,学校的管理部门还应考虑大学各个专业的特殊性,打破当前整齐划一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结合专业特长,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学校还要在评优、评先、奖金、津贴等物资鼓励上,真正体现对教学质量、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 总之,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无论对子学校还是教师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既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又需要外部环境的促成,更有赖于大学教师的自我觉醒和努力。 大学教师论文:浅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问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继续教育 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机制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大学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而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凸显了完善现有教师教育体系的紧迫性。本文根据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现状.指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多种途径。 一、引言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诸多期待和挑战.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应该引起教育教学界管理者、研究者和教师本人等各方面的更多关注和思考。 我国目前有近6万名大学英语教师,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这一系列工程的操作主体和英语教学改革的先锋,但他们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科研薄弱、理论素养不足等问题。相关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表明。相当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智能、经验和教学态度上都需发展或成长。…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这些低教龄和低年龄的教师只是具备了英语学科的知识,其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技术)还远未成熟。束定芳在《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中指出,师资状况调查表明目前许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理论培训,教学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持。 由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2002年初对全国48所院校900多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有很强的意愿来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但对于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却比较迷茫。l3这种状况将根本上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因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将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二、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途径 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大学英语教学硬件环境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有效的改善,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是缓慢的、隐性的、循序渐进的,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是至关重要的,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前提和有力措施.可强有力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必须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教师的发展进程。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等通盘考虑,总体设计。目前,教师教育已建立起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准备、人职专业辅导、在职专业提高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英语教师教育不应试图一步到位,一次性地培养出专业成熟的教师,而应扩大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与教师继续教育相挂钩。是终身持续的过程。本文将着重讨论大学英语教师如何通过继续教育自我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传统意义的学历培训和简单的知识更新,而是指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是教师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人的一般发展到作为职业人的专业化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活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教师工作环境中的学校组织文化和结构。教师的发展需要集体和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如教学任务繁重或自我缺乏科研意识等。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投入不多.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不关心.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相脱节。因而,要通过继续教育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要强化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科研投入。除去教学这一教师最重要的本职工作,科研同样是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它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的.教学实践就是对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这些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的。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应侧重于教学内容再处理、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课程调控、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师生互动中的技艺的追求。在继续教育中具体体现为要着重提高以下专业能力:(1)认知能力: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3)设计创意能力: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4)执行能力: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策略等。(5)观察能力:包括课堂现场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6)话语能力: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策略处理、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7)互动能力: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和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8)群体控制能力: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9)表现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10)研究能力: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等。 教学研究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的教育思想、课程要求、模式等新事物的出现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调适情感与技能,而且要具备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科研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形势,大学英语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研究课题,如变化研究、行为研究、角色研究、关系研究等。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途径也很多:(1)由大学英语教研室组织申报校级或省级课题,教研室全体成员参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共同探讨、合作研究、积极总结、互相借鉴,总体推进改革步伐。(2)以培训、观摩和研讨等形式,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3)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对各种教学行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案例实证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得出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总结,写成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以目前流行的“反思教学”为例,“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与由此带来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自我意识、自我检察和自我评估的能力。行动研究着重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学中加以实践[7]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写出科研论文,提升科研能力。(4)当然还可以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理念,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实践: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培训内容: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应变决策等;借鉴国外教师教育形式,开展行动研究。沟通理论与实践,强化专业能力。 三、结语 完善的教师教育机制的建立需要时间的积累。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无论在研究方向还是在培训方法上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是请专家作报告或讲座,培训内容着重于语言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往往是机械的、固定的,缺乏灵活性,不能与时俱进,也没有与具体的课堂应用研究相挂钩,无法对教师如何教语言提供实用可行的技术指导。 教师教育的完善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大学英语教师的自身努力受个人的时间、精力、经济、资源的局限,毕竟是有限的,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更需要管理层或学校在政策、资金、资源方面的支持,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借鉴国外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培训体系,对国内教师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使之教学相长、教研相依.确实地推动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形势出发,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含义,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必然性,从而引出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和相关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意识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这种转变还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师;角色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更显迫切,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在国家教育部的关怀和指导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于2004年1月出台了,也由此拉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举措 1.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为了彻底改变现阶段大学英语的现状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提出了全新的改革举措,指明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措施。与以前的《大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强调改变理念、提升能力和改变教学模式;强调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不仅强调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而且强调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变是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换言之,这里教学模式的转变就是指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能力;由注重教学目标为主转向注重学习过程为主。 《要求》在关于教学模式部分阐释道:“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模式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备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及配合不同的活动转换其角色,并正确地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但是随着这种模式的推行,有很多的问题随之涌现,特别是有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和前景产生了怀疑。而且伴随着自主学习在多所大学的推广,英语教师的作用似乎削弱了很多,产生了“无用论”这样的观点。所以对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探讨有必要继续深入。 2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动者,要扮演多重角色,教师在教师角色的指导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是教师的角色行为。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e”的含义。“e”有着以下含义:首先,“e”代表着电子和信息,这里是指能够掌握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充分适应网络和多媒体时代需求,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其次,“e”也代表“english”,因为本文的着重点落在大学英语教师生新教学模式下的思考。同时,“e”意味着“educator”,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只定位为“teacher”,而应该更注意身为教育者的定位。 3社会建构主义——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支点 社会建构主义是英国语言学家marion william与robert l. 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互动论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将自身的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把现有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相结合和平衡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作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也就是说,学生是积极地建构语言输入和任务的个人,教师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促进这种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但是也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才发生。人本主义强调的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而不是认知因素。 社会互动论强调,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和发展贯穿于他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强调教师、学生、任务和社会环境间的互动。 综合以上理论的观点,marion william与robert l. burden于2001年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的 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4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4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着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观点的任务;学生个体选择相对于自己而言有意义的方式并对任务进行理解;任务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而作为学习发生场合的环境,包括情感、物理环境、学校环境,甚至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着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四个因素之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因素,都会打破它们之间的平衡。 从marion william与robert l. burden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4个因素相互影响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单纯的语言教学并不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和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4教师角色的转变方向 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网络和多媒体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质上就是在特设的环境中,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和师生交流的基础,以网络作为教学平台和师生媒介,由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既定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培养现代大学生适合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语言教学过程。此次大学英语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传统教师角色的转变。笔者认为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4.1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和提供者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遵循“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原则。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成为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许多教师往往只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可进行教学;在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讲解词义,学生却忙着在电子词典里查单词,或忙着解释更详细、例句更多的各类参考书。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以强大的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学生可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但他们却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如何利用。因此,教师的职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教师要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把这些资源和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然后以多媒体和网络的形式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 4.2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讲解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则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实际上,学生才应是学习的主体,缺少了学生的“学”,外语学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科德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该违背自然过程,而应该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生,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应只是单纯传递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积极探究知识而进行有效帮助,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4.3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下,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教师应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和协调。教师要教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维、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4.4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开发者 新的教学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有用的媒体外,还必须担当起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开发者的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管理主要是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而在新的模式下,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好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工作,还要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 4.5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和参加考试外,还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具有综合评价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整理学习者的各种数据,按照整理的结果,重点评价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还应确定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项目,结合收集的数据,直接提问学习者,从学习者的答案和评价的数据中进行评价。 4.6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切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规律,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还必须身负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的角色。一方面,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教师应继续打好扎实的基础。对以英语为工具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因特网阅读原版的英语书籍、报刊杂志;可以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考研、考博、在职攻读研究生课程、派出进修等来获得重新学习的机会。其次,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第三,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英语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大学英语教师要强化自己的科研意识,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充分认识到教学研究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会更自觉地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 5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尽快转变角色。然而,外语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有待加强。首先,要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学会使用常用的多媒体手段和基本的网页编辑技能。其次,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活”的外语,这对教师的外语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更新语言知识和教学理论。 6结束语 笔者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形势入手,以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探讨了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新交互式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在大学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下,一些教师对自身角色或价值的困惑和迷茫来源于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模式转变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不知所措,自我贬低的情绪。在网络和多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了新的特征,大学英语教师也必将走出僵化的角色继而适应教学模式的发展,扮演新的角色,成为具备良好素质的现代大学英语教师,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时展的必然。 大学教师论文:浅析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形成的三个途径 论文关键词:教师自主性 教学对话 反思 英语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离不开英语教师的自主性。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可以通过教学对话、反思和英语教师教育三个途径形成。 英语教学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大学英语(包括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在经历了学习者因素诸多探讨(包括学习者自主)之后开始了对教师课堂作用的研究。如果说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包括公共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的自主性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教师自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行使专业处理权,提高教学效能和追求专业发展的倾向,包括自主职业行为和自主职业发展。 1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的关系 二语教育研究中,教师自主性被视为一种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发展的教师专业特质和能力(professional attribute),涉及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英语学习自主性的种种能力和态度,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要依靠教师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获得教师对他们在英语学习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的指导,还要依赖教师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同时,教师自主的发展也离不开学习者自主。英语教师需要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与学生展开协商,在协商过程中拓展能力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自主程度。 2.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形成的三个途径 鉴于英语学习者自主和英语教师自主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发展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应该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长期目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更加关注英语教师的哪些专业特质有利于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英语教师的作用被明确置于“教师自主性”的框架下进行讨论。基于上述讨论,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形成途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1)教学对话(2)反思性实践;(3)英语教师教育。 2. 1教学对话 crabbe(1995)指出,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每时每刻的课堂实践”是否真正鼓励学生决策,即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与crabbe一样,little (1995)认为发展英语学习者自主性的决定因素是“教学对话的本质”,即师生如何通过交流互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根据英语学习的本质—英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有效的“教学对话’能促进学生发展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与学的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与学生进行具体的协商以培养学生对具体课程学习内容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做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并对学生的学习实施过程进行密切的监督和介人。随着师生“对话”的持续和深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能力就能得以培养、发展并不断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教师通过不断的师生协商和协作,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课堂的自主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自主的程度。 以英语写作课为例,倡导自主的教师与学生协商,就某一单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某种写作手法和范文,互评作文,课堂即席写作等活动,完成该单元学习任务。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组织、协助和总结的作用,学生自主体验英语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建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对英语写作学习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构建起来。学生学会了具体学习内容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的初步能力之后,教师利用未学单元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训练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实践,以强化并评估学生的自我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自始至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中起着导师(facilitator )、顾问(counsellor)和资源(resource)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着自身自主的程度。 2. 2反思性实践 因为每一个语言课堂都是动态和变化的个例,而且每一个英语教师都是孤立的工作者,所以,自主的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监控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反思自己在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英语教师把学生看作探索型伙伴,平等地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任务中,鼓励并协助他们自主地完成英语学习的建构过程。这样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就是英语教师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的结果。 教师的反思一般是通过写教学日志、回看课堂录像或听课堂录音、与同事交流、行动研究等手段进行。以英语写作课为例,结合stanley提出的教师反思的五个步骤做一个详细说明: (1)回顾; (2)记住教学过程和某些重要细节,如某种写作手法的学习和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使用; (3)思考所用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交际理论)和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集体学习)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包括学生课堂反应、反馈和自我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是否得以提高; (4)用不同的理论框架(翻译法或ppp理念)重新建构写作教学过程,思考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如师生会不会回到传统的课堂教与学的模式和结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能否真正学会自主计划、实施和评估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否与学生自主模式下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差异? (5)根据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分析结果决定下一个教学过程所要采取的措施。如果已采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英语写作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这种理论和方法框架下,采取力度更大、更多的措施推进学生自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组织任务难度更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指导学生对各单元写作模式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训练学生对阶段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等。 教师的反思流程如下: 研究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理论——形成个人理论观察、研究课鸳参——获取教学实践资料和数据——反思一行动研究一形成新的个人理念——实施新的课堂实践——新一轮反思 反思使英语教师把外语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直接联系起来,推动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理论、课堂角色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学自主性的要求,又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的发展,这对教师自主和学生自主的形成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 3英语教师教育 教学对话和反思性实践是在职英语教师实现自主性的两种主要途径,而英语教师教育则是培养职前英语教师自主性的最佳方式。 little认为真正成功的语言教师总是自主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和认知。从这个角度看,英语教师自主对等于英语学习者自主,主要区别在于责任和控制的对象:英语学习者自主涉及对英语学习的责任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英语教师自主则涉及对英语教学的责任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因此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形成可以通过类似于发展英语学习者自主性的教育手段来获得。这就是英语教师教育。师范大学里的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应该把未来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培养当做一个目标,未来英语教师需要通过教师教育过程增强自主能力,从而能够以有利于学生的方式行使专业处理权。little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语言教师本身的教育经历是鼓励自主的,那么成为教师后,他们在发展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方面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师范大学里的英语教师教育大纲和课程体系还没有把未来英语教师的自主性作为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师范生培养的重点还是比较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这对于未来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从改革现有师范大学里的英语教师教育大纲和课程体系人手,把未来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培养和形成作为一个具体目标,列人到英语教师教育大纲里。在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增加英语教师自主性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系列课程。在大的教学原则上,通过协商诸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和评估方法等领域,来达成培训者和未来英语教师之间的共识,培养未来英语教师的自主性意识。在具体课程教学方法上,训练未来英语教师对所学内容做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进而训练他们学会对未来的教学做自我计划、实施和评估,逐步形成自主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要特别突出对未来英语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提高其自主意识和能力。对该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未来英语教师自主教学和自主发展能力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做出综合评价,以检验该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并根据未来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出调整。 3结论 通过对教师自主的定义、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师实现自主性的三个途径的探讨,我们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师自主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诸多方面,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开展,它为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后,新、旧教学模式的对比,对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口语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 1 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04年1号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试行)》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显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并将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作为体现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口语课堂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如果我们将老师比喻为导演,那么课本就是剧本,学生就是演员,被动地听从导演的指挥,严格地按剧本进行听录音——讲解朗读——做口头句型练习——做语段练习等课堂活动。或者是老师找出一个学生喜欢的话题,由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对话题挑选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而且未提出任务的完成要求,在学生做各项活动时,老师象征性地在学生中走动。总之,在整个口语教学过程中,口语课成了“英语角”。学生是说了,做了,但说和做都没有方向、目的、反馈。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口语课堂模式中,过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传输者、传授者、支配者等角色。而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动的听众。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教师的角色 3.1 教师是口语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作为一名口语教师,首先要对课堂精心设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事先对课堂进行构思、设计,然后引导学生实施教学计划。在课堂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保证他们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口语实践机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安排心中数,在不同的课堂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主导作用。在做专题演讲时,教师要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有话右说;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帮助学生选好剧本、安排角色、熟悉台词,还要在出现“冷场”时及时救场。 3.2 教师是口语课堂气氛的营造者。 长期以来,中国语言文化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与外界的交流很少。中国人对英语这种外来语言文化是陌生的,所以人们在讲英语时,有一种谨慎、胆怯和保守的心态。作为一名口语教师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积极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会话环境。比如,在学生结对讨论或小组讨论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以幽默大方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充分感受宽松的气氛。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从而给他们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发音好的学生可以作示范朗读;有幽默感的,让他们讲英语笑话;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安排他们与善表达的同学配对练习。在学生发言时,教师不是有错必纠,或是粗鲁打断,而是对学生的不足予以诱导、帮助。当学生有进步时,更要多加赞许,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弱势心态和性格弱势心理,进入口语输出最佳状态,使口语教学效果最大化。 3.3 口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环境 有的老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错误地理解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彼此交流就算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了,尽量让学生开口,自己少讲。况且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正音。笔者认为,良好的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使用英语顺利沟通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老师在课内和余时间通过英语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等方式增加学生英语浸润的时间。 3.4 口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中介语的语用错误。 要学好英语必须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无知而发生语用错误。针对口语中出现的与文化差异有关的中介语问题,老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视听媒体来实现:教师可以准备彼此有差异的中外两种语言的节目或短片,让学生观看后进行分析总结;老师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和点拨。同时,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习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外,还要对词语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 4 结语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课堂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与定位,无疑会对我们今后的口语教学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助于教师重新探索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应和动态联系。只有所有的教师都明确了自身在课堂内所担任的角色,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来构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大学教师论文:浅谈教师个人魅力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 要】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常常讨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性人才。我们首先会想到教学方法、教材及配套练习,往往容易忽略教师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也可以称为教师的个人魅力。 【关键词】人格魅力 知识魅力 情感魅力 促进作用 无论你是哪个专业的教师,都应该注重个人的魅力。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教师利用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生通过喜欢这个老师转而喜欢他/她所教授的学科,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目的。大学外语这门课程是全国高校大一和大二必修的一门基础公共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往往都集中在专业课上,再加上专业学习的压力和任务比较繁重,公共课往往被学生们轻视。所以公共课教师尤其应注重个人魅力的培养,本人作为大学外语教研部的一名老师,就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情感魅力以及仪态仪表、赞美艺术4 个方面阐述教师个人魅力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 一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巴拉诺夫曾这样评价:“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具有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平易近人的气度、教学相长的谦虚品格;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格去塑造另一种人格的事业。教师人格魅力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发挥特有的教育功能,正如车尔尼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的品质。一个好老师,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受益终生的。在今天这个追求金钱、利益的社会里,我们呼吁人心的善良、真诚,渴望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教师先成为高尚的人,因为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影响一代人。 作为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师,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了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教育,制定的规章制度需要严格执行,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品质问题要即时的、直接的指出来并令其改正。用自己好的品质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二 教师的知识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知识魅力是教师内在知识水平、知识运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魅力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的知识魅力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诱导作用。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学生要观察入微,入木三分。根据学生们的听课、学习情况,对教学做出实时的调整。这样,学生才会在佩服老师的同时认真讲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精彩鲜活,引人入胜。作为老师,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语法、词汇从课文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而是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老师的课上讲解要有闪光点,要使每堂课都有闪光的地方,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三 教师的情感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指教师自身独特的气质、风度、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为中心,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著,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等方面。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直接动力。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哲学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 教师的情感魅力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或者困难的关注。作为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下学习、成长。这种关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还可以是生活上的关爱。只有爱学生,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能最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 教师的仪态仪表、赞美艺术等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除了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和情感魅力外,高校英语教师还要重视仪态仪表和赞美学生的艺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往往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而且这个印象不会轻易磨灭。高校英语教师的着装一定要给人以清新大方、得体优雅的视觉效果,展现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参与课堂,也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英语教师往往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在着装上加一些时尚的元素,这样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因喜欢你的外表而先接受你,然后喜欢你的授课和你的内涵。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不应忽视赞美的艺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学生尤其如此,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赞美后,就会加倍努力,创造原来不可能取得的奇迹。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即使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发现他们身上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们都会为此奋斗不已。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的进步,但是要注意用词和频率,且不可所有的赞赏都是“very good”,要力求准确。 教育工作者,这个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捍卫人类灵魂的工 程师),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位教师能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做到自尊自信,语言充满激情,面带微笑,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不愧为一名好的老师。 大学教师论文:探析高校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论文关键词 高校教师 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篇1 1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的积极意义思考 1.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不单是靠教师的威信维持课堂纪律,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提升专注度。而是要运用导入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配合度,以至于让教师在整个教学课堂中都能“收”“放”自如。这就要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给学生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保持在集中状态,再让他们或是独立思考,或是相互讨论,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2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民主、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激起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而有趣的课堂导入能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紧密联系教师和学生间的认知和感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冷场现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课前导入语设计,更多地扮演顾问和朋友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地进行课堂交流和学习。 2提升学生参与度的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原则 2.1直观易懂,贴近生活实际 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我们能够知道语文的发源地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我们将生活中的知识改造成语文知识,又将其应用于生活。因此,直观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是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身为教师,我们必须做好课前引导工作,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接受能力入手,重新处理和再现语文语言,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同学们学习语文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充满乐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语文,提升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2.2优化语言,风趣幽默 在语文课导入语设计上不失时机地幽默一点,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幽默感有多种作用,上课之初,幽默的课堂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1]此外,用幽默的语言在课前导入环节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避免学生的抗拒情绪。让学生在开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才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最好方法。 3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导入语设计策略 3.1结合悬念,导入课堂 小学生好奇心更强,对新鲜事物好奇,想要了解。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学生的心理,在充分掌握新知识生长点的基础上,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置悬念,提升学生的“食欲”,同学们将非常激动,渴望探索。举例来说,在讲授“诗词”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用学生悬念来吸引学生:从前有一只青蛙,它生活在井底,抬头便能看见圆形的天空。它时常看见天上有鸟儿飞过,大家知道这只青蛙的心里在想什么吗?[2]又如在课文《草船借箭》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进入课文内容之前向同学们提出几个有关这篇课文的问题,草船借箭是谁借箭呢,为什么要借箭呢?借箭来干什么呢?同学们有了这些疑问,自然会更有兴趣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带着这些悬念,在读完这篇课文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受与收获答案的开心,且在这样的指导下,他们很容易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从而使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3.2结合游戏,导入课堂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变化多端、紊乱,对趣味性话题感兴趣。对于紧张乏味的语文课,必须注重启发式教学,根据自己的特长对学生进行教学,让教师的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导学活动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所有的人都能通过语文学习,得到各种各样的发展。其次,通过游戏形式导入教学,在学习过程中,与知识相关的故事资源能够生动地呈现新知识,并可获得语文知识和体验。这能减轻学生的紧张和抵触情绪,快速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例如在学习《口耳目》的识字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新字的印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个比反应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两排占好,中间桌子上放一个空水瓶,然后根据教师喊的顺序摸相应的事物,最后看谁能快速的拿到水瓶,让同学们能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 3.3结合故事,导入课堂 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唤起学生们浓烈的学习欲望,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帮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让他们了解了一个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导入方法。[3]例如在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有谁知道“小画家”们是怎样画画的,同学们有的听过,有的没听过,听过的同学想讲,没听过的同学好奇,教师可以给大家讲一个雪地里小画家画画的故事,进而导入到课文中,接着引导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它们为什么可以画画。由此,有了故事的引导学生们更想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再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来导入对课文的学习,通过故事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4结语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反思自己课堂导入的类型、价值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导入质量,为学生参与课堂创造条件。教师的课前导入是频率较高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行为、课堂参与度等。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设计课前导入,以愉悦积极的语言,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作者:费海英单位: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新滩乡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篇2 1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的积极意义思考 1.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不单是靠教师的威信维持课堂纪律,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提升专注度。而是要运用导入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配合度,以至于让教师在整个教学课堂中都能“收”“放”自如。这就要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给学生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保持在集中状态,再让他们或是独立思考,或是相互讨论,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2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民主、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激起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而有趣的课堂导入能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紧密联系教师和学生间的认知和感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冷场现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课前导入语设计,更多地扮演顾问和朋友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地进行课堂交流和学习。 2提升学生参与度的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原则 2.1直观易懂,贴近生活实际 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我们能够知道语文的发源地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我们将生活中的知识改造成语文知识,又将其应用于生活。因此,直观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是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身为教师,我们必须做好课前引导工作,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接受能力入手,重新处理和再现语文语言,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同学们学习语文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充满乐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语文,提升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2.2优化语言,风趣幽默 在语文课导入语设计上不失时机地幽默一点,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幽默感有多种作用,上课之初,幽默的课堂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1]此外,用幽默的语言在课前导入环节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避免学生的抗拒情绪。让学生在开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才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最好方法。 3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导入语设计策略 3.1结合悬念,导入课堂 小学生好奇心更强,对新鲜事物好奇,想要了解。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学生的心理,在充分掌握新知识生长点的基础上,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置悬念,提升学生的“食欲”,同学们将非常激动,渴望探索。举例来说,在讲授“诗词”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用学生悬念来吸引学生:从前有一只青蛙,它生活在井底,抬头便能看见圆形的天空。它时常看见天上有鸟儿飞过,大家知道这只青蛙的心里在想什么吗?[2]又如在课文《草船借箭》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进入课文内容之前向同学们提出几个有关这篇课文的问题,草船借箭是谁借箭呢,为什么要借箭呢?借箭来干什么呢?同学们有了这些疑问,自然会更有兴趣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带着这些悬念,在读完这篇课文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受与收获答案的开心,且在这样的指导下,他们很容易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从而使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3.2结合游戏,导入课堂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变化多端、紊乱,对趣味性话题感兴趣。对于紧张乏味的语文课,必须注重启发式教学,根据自己的特长对学生进行教学,让教师的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导学活动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所有的人都能通过语文学习,得到各种各样的发展。其次,通过游戏形式导入教学,在学习过程中,与知识相关的故事资源能够生动地呈现新知识,并可获得语文知识和体验。这能减轻学生的紧张和抵触情绪,快速集中注意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例如在学习《口耳目》的识字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新字的印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个比反应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两排占好,中间桌子上放一个空水瓶,然后根据教师喊的顺序摸相应的事物,最后看谁能快速的拿到水瓶,让同学们能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 3.3结合故事,导入课堂 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唤起学生们浓烈的学习欲望,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帮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让他们了解了一个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导入方法。[3]例如在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有谁知道“小画家”们是怎样画画的,同学们有的听过,有的没听过,听过的同学想讲,没听过的同学好奇,教师可以给大家讲一个雪地里小画家画画的故事,进而导入到课文中,接着引导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它们为什么可以画画。由此,有了故事的引导学生们更想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再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来导入对课文的学习,通过故事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4结语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反思自己课堂导入的类型、价值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导入质量,为学生参与课堂创造条件。教师的课前导入是频率较高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行为、课堂参与度等。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设计课前导入,以愉悦积极的语言,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作者:费海英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新滩乡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篇3 高效且深入的课堂提问,会将课堂教学引入更为宽泛的视域,既为师生交流搭建了平台,又为课堂增效提供了保证,且更利于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与核心素养的塑造。然而,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以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提问都存在难度掌控不当、提问目的不明、提问形式单一、提问脱离实际等弊病。在这些不良现象的制约下,学生参与课堂问题探究、分析、解答的积极性较低,很多提问活动的开展,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课堂活动的推进,并未取得实质性效果。这使得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效能的科学性、目的性、针对性,显得很必要,也更加符合当前课改要求与导向。因此,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误区,教师应该以切实优化提问形式、科学设定课堂问题、深度延展提问内涵、不断增强提问实效为辅助,将课堂提问与学生发展、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提问更好为学生认知迁移服务,以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更具科学性、实效性,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认知的最佳选择与有效途径。在科学、高效、充分、深入的课堂提问驱动下,学生的思维方可切实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发展性、实效性方可切实增强。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开展与落实,依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1.课堂提问注重形式不关注效果 小学学生的个性特质普遍比较显著,且由于思考、分析、探究问题的切入点不同,以致对同一提问的认识与回答也会出现较大差异。但是,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关注更多的是提问的形式,而对于提问的预设目标、对应效果关注不足。很多提问的设计,对全体学生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目标,缺乏层次性、递进性、发散性,学生的思维与认知也难以在提问的辅助下而有所发展。同时,有些教师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很多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大量问题堆积来实施,面对蜂拥而至的提问,学生应接不暇,陷入迷茫,提问也成了一种形式。 2.课堂提问脱离实际且过分冗杂 对于课堂提问的科学掌控,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能的关键。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构建时,并未切实关注学生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以致提问往往严重背离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些提问难度太大,有的提问脱离生活,有些提问过于浅显。很多问题的设置,大都停留于表面。“是什么”问得太多,“为什么”问得太少。而且,部分教师对学生答问过程的关注也不够充分,以致课堂提问的交互性、延展性、开放性难以凸显。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将提问投射至预习指导领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为了切实提升语文预习的针对性,教师应以提问渗透为驱动,借助提问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学、自读,以获得对教学内容的熟练、充分、完备掌握。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后,再结合预期目标与具体知识提问,以提问为引领,指引学生自主感知课文内涵,深入理解课文特色,获得思想、情感、认识的升华。例如,在开展《梅花魂》预习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定问题:(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说说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3)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4)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6)“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7)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随着预习提问的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课文获得初步感知与充分理解,为课堂教学深度推进提供铺垫。 2.将提问延展至情境构建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受到自身年龄、性格、思想、意识等因素影响,以致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求知欲比较迫切,他们更乐于在受呵护、被关注中获得认知夙愿的释放。因此,教师应以提问为辅助,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多关注不同学生在课堂提问探究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的鼓励、肯定、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源自教师的温暖与关爱,进而积极、主动、勇敢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认知、思考等反馈于课堂,和教师一起争辩、与同学一起研讨,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对于同一知识、问题、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与想法。同时,对于学生答问过程中的缺憾与不足,教师也应该给予更大宽容,慢慢地,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逐步建立,课堂提问的预期目标会逐步达成。例如,在开展《坐井观天》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白纸卷成一个小筒,闭上一只眼睛,仰起头另一只眼睛透过小筒向上看。并设问:请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拿下纸筒,张望窗外,继续追问:此时,大家又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说自己看到了美丽的花朵、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树叶等。在课堂提问辅助下的宽松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开启课文内容的学习,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3.将提问渗透至活动领域,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了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吸引力,教师应以提问为驱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语文知识,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思考、分析、探索,在探寻解决途径与问题答案中萌生“想问”的冲动,获得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将提问与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尽量使提问更具趣味性、开放性、生活性特质。借助具体化、明晰化的课堂提问,来开掘学生的认知潜能。另外,对于提问的难度也需适时调控,多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疑、易错点处设疑。在课堂提问中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塑造。例如,在开展《春天的雨点》教学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仿佛也落在达丽玛的心里”等语句,并设问:为什么说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的心里?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萌发出勃勃生机。那么,春天的雨点落在达丽玛的心里又会怎样呢?在设问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解析课文,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总之,结合新时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与现状,教师应该以优化课堂提问为抓手,不断优化提问的形式、途径、策略、手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深度拓宽提问内涵、切实创新提问方法,使课堂提问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更好作用于教学效能的提升。同时,教师在做好课堂问题设计外,也应该充分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提问,学会质疑,敢于探究,进而在化解一个个教学问题、突破一个个学习难点中拓宽教学路径,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有效性课堂提问的驱使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推动学生认知迁移而提供助力、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李小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南国博览》2019年第4期。 [2]李彦荣《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课外语文》2019年第4期。 [3]陈小鹏《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及其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陇西县永吉学区为例》,《学周刊》2018年第12期。 [4]杨敏《简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少年》2017年第34期。 [5]张幸佳《探析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教师》2017年第26期。 [6]龙玲、周玉观、邓李梅《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亚太教育》2016年第34期。 作者:周舒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中心小学
创新教育论文: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主要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素质:①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有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②应该学会创新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具有超前性。③应该具有创新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 这些素质靠什么来培养呢?只能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中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尤为重要,而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好“土壤”。物理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假说—实验—理论“是许多重大理论得以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假说”的提出,实际上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理论建立的前奏,这需要有独特的创新思维,还需要有大胆的创新精神。伽利略提出“在空气阻力忽略不计的情况下,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打破了统治人们两千多年的“重的物体落得快”的思想;继“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一理论成立以后,麦克斯韦便根据自然界的对称性大胆的提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理论,并进一步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从而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理论得出的关键,而实验正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集中体现。“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物理实验中,为了达到探索的目的,需要将观察、思维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它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欲望,但又不是单调的机械操作,因此可以将学生的操作兴趣转化为探索的兴趣,从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知兴趣。又由于“实验”本身的特点,它又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理论”的建立需要实验,更需要创新思维。第谷对天体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观察,获得了十分详实的资料,而其学生开普勒利用四年的时间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创新性的提出了关于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这为后人继续研究天体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知识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直接素材,而物理学中的演绎、归纳、综合、推理、模拟等科学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所必备的能力素质。 下面我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物理学史又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热土,所有的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 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物理学史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主体要求为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和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在教师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才有可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性,从而在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特长及创新才能的培养。 另外,教师还要推迟判断,允许学生有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心理学研究发现,向学生预示结果和方法会阻碍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答案和思考下定论,即使有定论的结果也应重新质疑。在设计课堂活动和提问时,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一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对他们的回答也不要急于判断对错,可以采用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判断,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了。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鼓励更多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动脑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实践去评价成果;让学生反思来探索改进方法,这样使学习活动从传统的被动性转变成能动性,从学生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打下基础。 4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手脑结合,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脑和手是必须紧密联系的,其联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水平,而我们的实验本身就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手脑紧密联系的一项有效措施。设计性实验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另外,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努力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5反思可能带来创新。 反思常出现在问题解决以后的思维活动中。不满足现状,希望出现更好的结局,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问题的求解过程,站在更高的认识水平上对解决问题的依据、原理、方法、步骤作出反思,或许创新出更独特的、更简单明了的解决方案。这里的反思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方法。可见在当今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运用反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环节。 6采用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以“板书”加“讲授”为主体模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养成“等、要、靠”的不良学习习惯,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探究式教学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解决问题,同时老师加以适当的指导。一般教师先做好课前导学准备,让学生预习,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教师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先让学生对照课前导学,结合新课内容梳理知识,并且与同学讨论,同时老师在教室内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并与学生讨论,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并且回答学生所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应充分肯定他们独到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服务。对于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应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讨论、答辩,教师要注意组织好学生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后,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概括,并且迅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时仍然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与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老师就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技巧点拨,注重学生的总结和提高。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发掘潜力,使自己的行为具有创造性。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造的本质是“创新”,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就行,不必过于苛求。 “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上,要不断总结推广。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的创新历史。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佳“土壤”,所以我希望所有的物理老师能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论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思想理念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更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体现出的鲜明特点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创新,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了新境界。 1. 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到我党执政理念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刻反映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最具统攝性的执政理念。 科学发展观关于执政理念的创新,全面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执政的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集中地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们党执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打下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2.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到我党发展理念的创新。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今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汲取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发展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可以看到发展理念更加深刻和系统,更加现代和清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执政资源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拓展的。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理念的创新,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反映了对当展问题的独创性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宝库增添了更为璀璨的明珠。 3.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到我党文明理念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总结当代中国和世界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把文明理念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体系,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步署,标志着我们党在文明建设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大国,能源资源保有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的制约越来越大,建设生态文明是别无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紧迫任务,更是刚性任目标。可以说,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其它三个文明建设的支撑,三个文明建设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保证。它们相辅相成,相长相生,共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关于文明理念的创新,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土壤,借鉴了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理想社会建设的理论增添了更为绚丽的奇葩。 4.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 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情。在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我校如何求生存,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现实命题。 我国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建设发展飞速,国家gdp近些年来以每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在递增。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要求随之提高且迫切,企业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懂技术的职业工作者。在社会上,近些年来由于某些学校专业设置没有与时俱进,一些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衰退,导致部分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有的专业无足够的人应聘,而有的岗位却 求职者扎堆。 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垫高自己的学业基础,是应对各种求职危机的最好对策。在社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己能进入一所层次更高一些的学校,学习社会需求并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可以应对今后工作中的变化与发展。 作为我们学校来说,学校能否持续高效地发展下去,主要来自社会上的认同感。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感,就需要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将培训质量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只有学校输出的毕业生是质量高、生存能力强的社会需求有用人才,才能在企业、员工和社会上赢得广泛赞誉的口碑,新的生源才会源源不断地滚滚而来,学校才能兴旺发达,高质量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如此看来,我校的现实问题在于发展,我校的未来问题仍是在于发展。申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安徽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件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学生和家庭,更有利于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路和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提高我校的办学档次是我们谋生存、求发展的新的理念。 我校在市委的规划下,已经进驻职教城建设了新校区。新校区的规模跟老校区已不能同日而语,它是我校升格进步的基础条件。但是,新校区的建设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货款、资金、计划、运作、利益等等。常言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校现在已经踏上了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的发展之路,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现有条件,如何规划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以及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兼顾好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如何做好自身的建设为国家、为社会、为学生和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总而言之,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积极主动地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我们的办学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学习与工作的实践。 创新教育论文:谈谈地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育 创新教育 摘要:地理教育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十分重要。地理教育就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好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地理现象、地理实物、模型和地理图表的观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如讲述‘我国的地形’时,先让学生观察家乡的地形,对照课本上几种地形素描和地形模型,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帮助学生形成有关的地形概念。进而展示我国地形图,利用所学过的地图知识,仔细分辨图上不同高度的各种颜色。通过想象,把各种颜色变为活生生的地形形象。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等特点。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观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原理的剖析或论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如讲到‘南亚的气候与农业’时,指导学生看‘南亚地形图’得出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纬10度至30度之间。再由学生回忆‘五带的划分’,得出:南亚多属热带。又由学生观察地形图,思考‘为什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由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成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最后几个学生总结出本区的气温特点:属热带气候,终年高温,且气温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高。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地理对象的结构演变和分布的描述、比拟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由于地理对象极其广阔,地理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获取地理知识就必须借助想象。如观察地形图时,指导学生通过长期的想象,学生一看就知道哪里是山地平原,哪里是盆地高原。以如讲述‘河口三角洲’时,绝大多数学生未见过,但不少学生见过小水沟口常堆成平整的三角形带。向学生说明‘河口三角洲’比它大得多。这样学生就可以想象‘河口三角洲’的形状了。当然教师的讲解和描绘中,语言要准确、鲜明和生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地/!/理教学中采用多途径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讲到‘南亚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时,让学生首先明白非正常年份就会出现旱灾和水灾。然后请学生给印度政府出谋划策,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学生看书、讨论和教师提示。学生提出了三个方案:A修筑水利工程,B植树造林,C控制季风的强弱。方案A课本中已经给出,方案B是学生根据森林的作用而得出,方案C真是‘异想天开’,但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教师应特别肯定方案C的新意(虽然现在还不行),并鼓励学生在科学上就要异想天开。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较好培养。 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地理教学中也有许多内容能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如讲到降水的三条件时,讲述了‘人工降水’的原理后,教师提出:能否人工不降水?学生通过一番讨论,说能者,提出了以下四种方案:A去掉空气中的凝结核,B让饱和空气变成非饱和空气,C给空气增温,D把降水云系移到需要水的地方。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以上方法的可行性,并向学生说明有的方法现在还不可行,但将来可能变成现实。通过这种逆向思维,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为固定的模式所束缚,成为一位初具创新思维的人才。 地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没有必要的地理基础知识,要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是不可能的。如学生根本就不懂得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要想让学生通过看图就得出其地形特征是很难的。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逐步性。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情况,由易而难,逐步深入,使部分学生能想得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提的问题远离学生所学,学生的创新活动就毫无边际,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地理教学中许多异想天开的想法如能得以实现,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人为控制季风的强弱’,则整个季风区就没有水灾和旱灾,年年风调雨顺了。‘低成本淡化海水’则全世界的淡水问题就解决了。 四、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要能对学生提出观点作合理的分析和评述,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否则教学活动将难以开展。 总之,地理教学中可开展创新教育的内容很多,方法应灵活运用。真正要发挥好其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对每位地理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创新教育论文: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策略 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王 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生生存》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于教学方法之中,也体现于教学评价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人格的发展。 一、评价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如教《五彩池》中“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要求学生根据句中“闪耀”一词评价课文插图。有的说:“插图画得好,已经画出了红、黄、绿等各种光彩。”有的说:“画得不好,因为图中没有光彩在闪耀的感觉。”也有的说:“画得不够好,因为五颜六色是画出来了,但闪耀的感觉没有。”经过评价,既深刻理解了“闪耀”一词的意思,也培养了敢于评价教材的勇敢品质。在学生评价的过程,教师则采取了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评价的手段:注意有效的激励 教学中如何避免“廉价的表扬”,进而激发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这不仅需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去不断发现探究,也需要研究评价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所谓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笔者认为,有效的激励应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意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确实有头脑”、“很有自己的见解”、“鲁迅是大文豪,你是小文豪”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注意内容翔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应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无力。也就是说,激励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学生过去的有关情况(纵向可比)和学生在班级或更广范围内所处位置情况(横向可比),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的激励。具体做法:(1)挖掘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如:“你的表现比船夫还厉害!?(《威尼斯小艇》(2)与同学对比。如:“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3)与教师对比。如:“你读得比老师还好!”(4)与自身对比。如:“我真的不认得这是你的字,进步太大了 !” 3、讲究语言机智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林海》一课,当研究大兴安岭为什么美得不空洞时,有位模样英俊的男孩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说:“所以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教师马上接口道:“你也美得并不空洞呀,不光人帅,也肯动脑筋,你的名字是不是叫小兴安岭?”顿时课堂里一片笑声,这个学生也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巧妙地把“空洞”一词的含义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上《五彩池》,我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十几个池呢。”第二个读得有进步了,我就说:“哦,你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位了,我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了三千多个池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原因就在于指出学生不足时,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4、重视归因心理 心理学研究中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倾向等非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意向归因”,如学习成绩好则归因于自己努力、肯下功夫,成绩不好则归因于自己粗心大意、马虎懒散,于是吸取教训迎头赶上。与之相对的叫“情境归因”,即把个人行为原因归之于情境或环境因素的过程。有此倾向的学生往往怨天忧人,寻找种种外界的理由推诿责任,或在取得成绩时,也归因于“运气好”或“聪明”,一旦受挫马上又垂头丧气。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首先,不要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如“你真聪明”、“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等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其次,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肯动脑筋”、“你读书真仔细”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 胜困难,这有利于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三、评价的内容:思维与人格并举 “创新意识已不单是一种智能特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文氛围,一种宽松环境。”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如何让学生的心情放松,这是第一要点。只有让平时上课中的军事管理式教学完全解冻,才能营造宽松的氛围。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内容,首先要注意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要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怀疑、猜测、想象、独特的见解等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如:有个学生提出“心肠”一词不懂,另一个学生:“老师,我可不可以说句话让他懂这个词?”我喜出望外:“太好了!你试试。”他说:“老奶奶总是做好事,心肠很好!”谁知提问的学生遗憾地摇头。我说:“别泄气,再想想!”另一个学生受到启发马上说:“老奶奶收养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心肠真好!”提问的学生高兴地说:“懂了!”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能敏锐地捕捉创新的火花,正确地进行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再次,注意创新人格的塑造。如果一个人虽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却无提出问题的胆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意志,那么创新也将胎死腹中。因此,教学评价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这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当今的独生子女比较欠缺的品质。有人说:“孩子总是朝大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的学生最初不断地发现课文插图的失误,后来他们逐步地扩大视野,向作家、课文发起了挑战。每当他们提出类似的观点时,我总是说:“你很会观察!”“你能独立思考,很了不起!”“你真勇敢!”正是这点点滴滴的评价,如甘霖浇灌着创新之树健康成长。 当然,在进行比较集中、单纯的语言创造性活动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无评价的氛围,使学生的精神、思想彻底地解放,这往往更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 创新教育论文:试探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湖北葛洲坝高级中学 李小小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课堂教学惯用“课堂讲解+课外练习”的老套路。课堂上,教师按预设的教学程序,将教材的知识点条分缕析,力求讲深讲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这种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发挥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直接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如何使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过程转化为教学成果?如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积极参与,确定目标,自我调整,自由发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进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呢? 一、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教”,忽略了“学”,而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更多时候,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接受与否。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应只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美国的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教学生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所以,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像挖掘宝藏一样,将藏在每个学生心底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美好的心灵挖掘出来,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学习新课时,教师可对课文作简单介绍,设置悬念,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SB3A,L5 Captain Cook为例,教师可先介绍:Captain Cook is a great and skilled navigator. He is preparing for his first great expedition to the Pacific. Now he is talking to a seaman about their preparations. If you are Captain Cook, what do you think are necessary to prepare for the expedition? 问题一问出,学生马上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老师可将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的右边。比如:food, fresh water, beer, medicine, compass, weapon, clothes, etc . 老师再提出:Now let’s read the dialogue and see what Captain Cook wants the seaman to prepare. Why?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完全文,找出答案。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对照一下黑板上的答案,并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加以鼓励,学生一定会兴趣大增。这时老师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Why don’t they take fresh vegetables or fruits? How does Captain Cook deal with the problem? 学生既要联系实际,又要回想课文内容。通过思考,他们会了解海员生活的艰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习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学生的求知欲会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广。 二、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应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一)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学生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形式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情感。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具有依附性,也就是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追随和效仿的对象了。“亲其师”而“重其道”。学生从教师方面所得到的赞许、认可和关爱中获得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又将促使他产生自我提高的渴求和欲望;这样的学生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学习行为符合师长的标准和期望,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励,多支持。教师还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既给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注意呵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引导他们去质疑,去探索未知领域。作为学生,他们会从自己的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发展创造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对学生要有耐心和宽容心。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也许因受到心理、知识、语言、思维、情绪方面的障碍,很难准确回答问题。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谅解和宽容,并适时启发引导,理顺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的机会。即使学生做得不好,只要有可取之处,有进步,应先予以肯定和表扬,再指出需改进之处,避免学生产生受挫感。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又可使学生因自己终于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满意足,良好的课堂气氛自然形成。 三、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教无趣,则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入门的向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兴趣,会使他们感到从学习过程本身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从而达到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表情,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尽可能多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理应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教师可以较为灵活地采用游戏、猜谜、唱歌、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利用简笔画、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式”、“结对子”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创设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有路可循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在于:首先,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已掌握所学内容。其次,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再次,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做到有的放矢;应具有明确性、启发性和层次性,充分把握问题的广度、深度、坡度、难度。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振奋感情、提高兴致。因此,提问设计不仅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从文章巧妙的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喜悦。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强化物。 如:学习SB1A,L38 At the Tailor’s Shop一课时,老师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Why did the shop assistant show the customer the cheapest clothes? (2)、What made the manager and Tod change the attitude to the customer? 学生通过讨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 “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的本质。接着,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hink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ney and life are in China?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崇高的理想、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健康的体魄等都是金钱买不到的。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问题,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丰富、准确。 五、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 素质教育要求“因人施教”,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者。他们对教育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这场变革的成败。在新的条件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当演员、导演、观众和裁判等多重角色,来提出任务,监督指导,反馈纠正。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要不断丰富和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要端正教育思想,把教授教材为主的教学目标变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变严格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大纲为本,活化教材,把握重、难点,把复杂内容条理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困难句子浅显化,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加入到课堂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只要更新思想观念,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我们的学生必将是新时期的一代创新新人。 创新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中央领导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 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创新教育论文: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美好未来之时,它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认为创新发明、设计以及创造性理念、理论学说等以创造智慧为特征的因素,能够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当前,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已日益显露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可以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却了竞争力和生命力。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总书记在六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同奖项诺贝尔将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却在别国的土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一直以“模仿”为主要牲的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近几年,日本对科研创新投入的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加拿大的明天”对策研究会也曾提出呼呈,为确保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主动,必须改变教育制度,去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人”。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提议与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如投入不足以及我国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等因素,使创新能力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业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创新教育的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这一司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学习和创新激情。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当时许多领域的科学家都把寻找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攻坚的目标,我国着名的数 创新教育论文:创新教育的教学观 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但是,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陈腐的教学方法统治着课堂,至今不少教师对“讲听法”丢不掉,总认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实际上这样的课堂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教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不得其要;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变得被动化,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中小学功课大多是工具课、技能课,不是一讲一听就能凑效的。教师要导之一法,学生要练之以功,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摒弃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讲听法,采用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当主角的学导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示、点拨、疏导、答疑、评点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完成以教育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教授活动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把教师的教大幅度减下来,把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传统教学注重了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教师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情感丰富的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才能越学越会学,对学习产生无穷的乐趣。变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可以逐步做到:开始多教少学,然后少教多学,最后达到不教自学。这也是一个自由教学到导学再到自学的一条路子。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讲的那样:”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教师教,随时准备少教,最后达到不教。“这好比牵着手走路,却随时准备放开手让其自己走。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学习办法,让其受益终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教育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魏书生老师曾这样说:“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精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乏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学生:你和所有杰出人物一样,都有着巨大的潜能,你还有着极大潜能没有开发,宦游很多聪明才智没有发挥,只要能够再开发出一点自己的巨大的潜能,让大脑中那些沉睡的细胞再苏醒过来些,你就会变得更聪明,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爱迪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相信能的人就会赢!”许多名人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相信能的人,就会信心百倍,坚定不移,排除万难,去实现目标,取得胜利。相信不能的人就会灰心丧气,裹足不前,不去努力,等待他的永远是失败。许多学习困难的同学,不是不能,是不为也。无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要给他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相信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开发自身的潜能,就一定能成为有用人才。 创新教育论文: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 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 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创新教育论文:全员参与创新教育课题的研究 国家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强调“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一步突出了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使用,这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创新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已经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也开始把创新教育从“创新班”向更大的范围推广,甚至出现了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那么,未来高中的创新教育如何调整?本文围绕课题研究这一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例,探讨高中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后学校创新教育应该作出的调整。 一、课题研究在高中创新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高中创新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并举的局面。很多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比较常见的课程体系中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基础课程,即各种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学科课程;二是拓展课程,即各类立足于提高深度和广度的选修课;三是体验课程,包括课题研究、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在这一课程体系中,课题研究作为典型的创新活动,在高中创新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题研究情境的真实性 相较于社会,学校的教育环境是经过过滤筛选、条件控制后模拟和创设出来的时空,所以,学校的教材资源、课堂教学模式等具有更好的组织性、针对性和更高的效率,但是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因素。课题研究针对的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将真实的问题作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建构的载体,而不是以现成的书本知识或者教师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并通过讲授的方式将其变成学习者的知识。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体验,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人生追求,借助研究实施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意识、探究能力、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等。在真实的探究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必须经历更多的自主发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交流合作等学习过程,才能够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过程的体验性 学习者对于研究问题的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成效。创新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理论讲授、榜样激励、演示观摩等方式进行,但是这样的方式要么是“他人的创新”,要么是“他人的体验”,是一种间接经验,与学生之间有距离,学生只能旁观。而课题研究需要学生经历真实社会问题探究和解决的全过程。在课题研究中,学生亲历选题、文献查阅、实验与调查、数据采集、合作与分享、困惑与突破、课题报告写作等各个环节,体验创新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这种亲身经历获得的创新体验,是一种直接经验,其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 (三)课题研究方向的个性化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创新是一项个性化的探究创造活动。这意味着要“发现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创新人才所必需的个性化知识、能力、情感框架。[1]个性化知识架构能促进学生基于一定领域的悟性与智慧生成,提升学生基于感兴趣领域学习的可持续性。通过统一的学科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重要的,但对于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来说,只有在学生志向与兴趣聚焦的领域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相较于其他课程形式,课题研究往往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或是由少数学生合作完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而,它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方面作用更大,同时与学生未来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关联度也最高。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高激励性 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持久动力。课题研究往往由学生个人或者人数较少的团队来推进实施,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拥有最大限度自由的同时也担负着重大责任。课题研究中,学生自我负责,在取得成功时就更容易体会到强烈的成功喜悦。同时,课题研究中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遭遇的困难也更难克服。所以,一旦取得一定成果,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远远超过学科学习。 二、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高中创新教育实施已经多年,但是大多学校针对的是资优生,采取类似于“创新班”的形式推进,全员参与的创新教育并不多见。即便有,在创新教育的实施方式、课程建设、资源、课时等方面,资优生与其他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2]这种创新教育的推进需要经历从少到多、从重点到普遍的过程,这可能是我国创新教育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认知。基于此,笔者对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创新主体的普遍性 教育专家林崇德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3]在这一定义中,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的范围很广,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新决策等。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创造性的成果,并非只有科学家提出的新理论才可以称之为创造性产品。创造性产品是多样化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都可能有创造性成果。创造性人才是不拘一格的,创造性产品也是不拘一格的。如果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这一宏观水平上讲,产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必须具有社会意义。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个体发展水平上衡量创造性。如果一个人能以他从未使用过的方式和策略解决某个新问题,那么这对于他个人而言就具有创造性的意义。由此,理解创造性或创新就具有了社会和个体的两个标准。[4]社会的标准是判断创造性或创新程度的高端标准,甚至是终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创 文秘站: (二)创新活动的连续性 创造性人 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个体生涯的全过程。根据林崇德的研究,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有五个阶段: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显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和创造后期。[5]早期促进经验、研究指引和支持、关键发展阶段指引是这五个阶段的三种主要影响因素。早期促进经验包括父母和中小学教师的作用、成长环境氛围、青少年时期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具有挑战性的经历和多样性经历,这些对“自我探索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表面上似乎在探索外部世界,其实是一个探索自己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但却为后来的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准备,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并非主要针对研究生,在学生的整个学涯乃至生涯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只有开展全员参与的创新教育,才能使创新教育得以贯穿,为个体终身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当高中创新教育由面向资优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之后,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即会由少部分学生创新素养的明显提升和多数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停滞转变到所有学生的创新素养都获得显着而有差异的提升。高中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之间创新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创新班”的创新教育平台依然会被保留,学生在创新上的不同需求仍然会得到尊重和满足。在此基础上,高中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各方面进行调整。 三、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后学校创新教育的调整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如前所述,课题研究与其他课程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实施效果取决于其他课程的支撑。所以,要想促使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整个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都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一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学科必修课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活跃的思维活动是创新的重要前提。而纯粹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很难保证其质量。所以,学校需要将课题研究纳入课程体系,从总课时中安排适当课时来推进课题研究的实施。为了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校在增加课题研究课时的同时要适当缩减基础课程的课时。同时,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更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留问号,让学生带着课堂上的问题到课下做课题。二是拓展课程。丰富教育方案是国际上普遍的创新教育策略。立足于提高深度与广度的拓展类学科课程在种类上要更为丰富,为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提供更大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的提升;同时要更加强调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基础课程体现的是国家的统一意志,有统一的目标要求,是为了在特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很难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类学科课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担负起探究性学习的任务。拓展类学科课程要把立足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辨和探究上,放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上,而非学科内容的传授。三是体验课程。体验课程是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主要平台之一,学生的各种创想都可以在体验课程中进行尝试。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实践活动等各种体验类课程要做到去形式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体验类课程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平台和必要的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创建学生社团,自主开展志愿者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教师指导课题研究的调整 一是校内学术导师团队建设。高中的课题指导应该以校内教师为主。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就需要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中来。高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成长导师,也要成为学生的学术导师。目前,学校大多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接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同时有过教育教学研究的经历。所以,从教师的能力上来说,他们基本可以对学生进行课题指导。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参与热情和指导方法。首先,教师本人要具有创新意识,至少具有重视创新、鼓励创新的意识,主动为学生创新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把学科教学与课题指导结合起来,用学科教学引导课题指导,用课题指导深化学科教学。二是课题指导方式调整。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教师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可以开展统一的创新素养培训。在学生选题之前,教师可以开展关于各个学科领域前沿问题的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个人科研经历与体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当学生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后,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研究的流程来设计相应培训课程,有计划地对全体学生或者选题方向相近的部分学生开展关于开题、研究方法、课题报告写作等方面的统一指导,从而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的课题指导。 (三)资源的充实和平台的搭建 第一,充实课题研究资源。学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学校除了扩大校内学术导师团队、加强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建设之外,还需要从家长、高校、社会等方面获取更多的资源与支持,从而保证资源增量不减质。第二,培育学习型组织。学生的学习型组织主要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构成。当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他们之间的帮助与启发也更为便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组建相应的学生学术团队,用组织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群体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学校也要充分发挥“创新班”资优生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四)时间安排与周期调整 在时间安排方面,虽然笔者强调基础课程应该通过压缩课时为课题研究腾出一定时间,但是压缩空间有限,学生的课余时间尤其是周末与寒暑假成为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时间。要想在这些时段更好地推进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关键是实现任务推进的组织化,由学校组织学生在这些时段开展创新教育。例如,学校可以在这些时段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参观考察、到科研院所和高校实验室里做实验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多种拓展培训,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科研体验。在周期调整方面,当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受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影响,课题研究的周期要更具灵活性。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课题研究以一年为周期,高中阶段一般有两次完整的课题研究经历。当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之后,除了资优生之外,其余学生可以在高一立足于经验积累,在高二立足于创新成果。 创新教育论文:大学创新教育的研究 创新教育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教育作为创新的对象,指对教育做出创新的行动;二是创新教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指以培养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活动,本文所论述的创新教育指后者。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社会创新,而大学肩负着推进创新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劳动者的任务。近年来,学者们对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可梳理为以下几方面: 一、相关概念内涵及特征的界定分析 马永红等认为创新可以有一个简单定义:将新元素引入社会而使之受益。王临珅提出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周光礼等指出创新是一种首创或重新组织旧要素而产生有价值的事物的社会实践过程;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受价值增长要求的驱动,通过知识综合,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王龙认为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总称为创新思维。李景龙提出创造能力是创造主体在创造活动中积极表现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张兄武等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李万鹰指出创新教育是全方位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既重结果也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学者们对相关概念的分析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就创新教育而言,学者们的共识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其基本内容。 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许多学者分析了我国大学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方面建议:张兄武等深刻地指出个性自由发展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人才是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人,不是习惯常规性思维的模式化和工具化的人;除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王临珅提出我国大学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缺少专门的行政部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还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建立管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机构,对学生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抛弃权威思想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评精神,加强产学研结合等建议。王龙认为目前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应通过在研究型教学中鼓励想象、启迪猜想、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等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知识不唯课本,评价学生不唯分数。 杨丽等认为我国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如何建立支持创新的领导体制;如何设计帮助学生创新的课程;如何改变以讲授为单一形式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如何建立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研体系;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创新性品质和教师创新性成绩;能否持之以恒地长期开展创新教育。李景龙提出,教师应有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独立想象;学校还要将创新教育的精神落实到包括教师考核、学生评价、奖惩措施制度上,从制度上鼓励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还有学者从博弈论视角提出,大学实施创新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一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问题,并创新地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如何破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的困境,提出需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如将对创新教育实施的考核与教师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开展创新教育的总体收益。叶容晖等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提出班主任可将创新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和专业学习中,通过学生团队自主选题和探究,实现专业创新任务的项目化,班主任可按照“目标—实际—方法—行动—反思”五步法指导学生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将这些项目作为平台进行创新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陈岗等探讨了创新教育中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应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实践技能训练与创新思维启发并重的教学目标;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实践教学,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开展学科竞赛,奖励学生创新成果。有少量研究关注了大学博物馆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具有开展创新教育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兴奋的求解过程并构建新的概念和思想,比课堂的激疑启发式教学更有效果,应加强博物馆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庄元也认为大学博物馆在创新教育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朱恒夫提出进行创新教育还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 三、对某一类学科、某一课程的创新教育进行个别研究 石红波等利用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部分工科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育与教学、专业与学科、教学与科研、个性与共性和教与学这八个方面对工科大 学生创新教育成效的影响程度,发现上述各模块对创新教育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对个性与共性的关注对创新教育效果的影响最大,教与学次之。同时指出大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武汉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降低为理论教学提供辅助验证的比重,提高应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实验的比例;建立学生业余科学研究基金,给予创新学分推动学生进行业余研究。肖筱南对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研究指出,应采取启发、讨论、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自己找出答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也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开拓自己的辩证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前沿。已有的对创新教育的探讨多为关注理工科教学,金立敏探讨了文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提出应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探索性实验,完善实践环节管理,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实施工学结合模式,改革论文选题指导等。贺小华认为人本理念是建立大学英语创新教育人才观的根本保障,应保障学术自由,让教师享有教学事务的管理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在英语教育中也应注重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造就创新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闫慧霞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非常必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文理兼顾,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综合性创新人才,改革途径主要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于平提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应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问难;多利用课堂软件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树立团队精神,便于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还应将最新的技术发展引入教学。还有学者提出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龙文莉认为在音乐专业学生培养中,积极鼓励民族学生参与文艺活动,有利于民族学生之间增进交流以及多元文化思维的交融,更加有利于实现创新创造。 四、结语 综合分析前述文献,学者提出的我国大学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总体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注重课堂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创新思维、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抛弃权威思想,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尊重个性,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空间;对教师的考核机制缺乏进行创新教育的激励,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建议设立创新学分,对学生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应强化实验教学、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使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保障学术自由,培养创新型教师,给予教师教学事务管理权。我国对大学创新教育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研究:第一,理论探讨分析较多,实践应用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多为对我国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辨和理论探讨,提出建议。尽管有一些较为深刻的研究,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研究的还较少,且多为某校某一方面教学改革的经验,系统性的探索较少。第二,对我国大学创新教育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研究不足。已有的研究指出了我国大学创新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对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缺乏深刻分析,如传统和观念的原因、社会体制的原因等。第三,对国外大学的创新教育研究借鉴不足。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教育起步比我国早,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他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对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创新教育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借鉴其可取之处,而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创新教育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成了教育的主旋律。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这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但也不能忽视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因为只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和造就出创新人才。 一、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期。人的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为此我经常利用早读和班队活动课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名人传记、科幻小说等,还要求学生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和异想天开等节目,并告诫学生,我们现在所说的“创新”并不是像科学家和文学家那样一定要创造出新产品或新作品,只要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和解法,不落俗套的建议或思路,便是“创新”,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创新精神是创造品质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成果。创新精神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敢作敢为”。敢想,即敢想别人想不到的、别人不敢想的、别人想不清的;敢为,即敢为别人所不敢为,敢为别人所不能为,敢为前人所未为。有时学生的行为难免“出格”,我总是尽量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去这样想,大胆去这样做。记得有一次返校劳动,我班参加返校劳动的人比较少,但任务却很繁重,除了做教室、公地、厕所外,还要扫一块大操场以及清除操场周围的洒了除草剂的杂草。我安排了六个男生来完成这个任务,我要求他们把清理完的杂草堆成一堆焚烧。我很清楚这一组分到的任务最重,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我一再次强调虽然这组任务重,但一样要做好。最后问他们有没有问题,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劳动开始半小时后,其他组的同学都干得热火朝天,那六个男生已经在操场上打篮球了。我责问他们说:“别人都在劳动,你们却放下事情来玩儿,像话吗?”他们镇定地说“我们干完了,不信您可以去检查。”我去查看了他们的劳动场地,果然他们已完成了任务。原来他们把要求的最后一步焚烧杂草改为第一步,然后是清扫草灰和铲除未烧完的草,难怪他们干得又快又干净。我当即就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有创新精神,同时又指出用火烧来除草的做法要慎用。这六个男生非常兴奋,他们说:“我们怕被老师说成是投机取巧,想不到还受到表扬。” 三、开辟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创新能力也不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形成的。为此,我有意识地开辟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记得我教的上一届学生,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所以一些同学经常忘记做值日工作,不爱惜劳动工具等,针对此现象,我组织全班讨论,决定开展“我为品行加分”的活动。活动规定:教室、公地以及相应的劳动工具的保管实行承包,由多少人完成就计多少分,均由抽签决定。各组都要与班委签定协议,没有达到要求或被值周扣分的,则要扣除相应组成员的品行分。另外,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要扣分,违反校纪校规及班规的要扣分,等等。活动特别强调了几个奖励品行分的条件:为班级提出建议,经过集体讨论后被评为“金点子”、“银点子”和“铜点子”的,则给予建议人相应奖励分数。高质高效、创造性完成班级工作的,给予品行加分,等等。这样,“我为品行加分”蔚然成风,经常听到学生给班集体提建议或看法,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学生获奖增多了。到了期末,几乎所有的同学的品行都在良以上。通过不断开辟创新环境,不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感,也增长了才干。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它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着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创新人格是形成和发挥能力的底蕴。魏书生说过:“要成就一件伟大的事业,首先是动机和胆略,在具备了崇高的动机和无畏的胆略之后,决定成败的重要条件就是意志了。”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只有平常的智慧和能力,可是他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在遭遇重大的困难时,在工作极其繁重时,却有超乎平常人的耐心和毅力。我班有一女生,特别酷爱弹电子琴,还弹得特别的棒。但有一天,她不小心,左手被门压伤了,弹电子琴也中断了。手伤好后,无论怎样弹,都达不到前面的效果,她便想放弃。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从学校图书室借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有关的书,要求她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照。后来她终于想通了,继续练电子琴,现在已成了一个弹电子琴的能手,深受人们的喜爱。 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是对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有效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和造就出创新人才。 创新教育论文:优化班队活动 渗透创新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富有创造、开拓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已成为教育的第一需要。 我们的学生将是祖国21世纪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未来的专家、学者要从他们当中养育;未来的厂长、经理须从他们当中推出;中国未来的辉煌要靠他们辛勤开创。 我们从事班主任工作,责任之重大。依照上述情况,我行之有效地利用班队这个纯真、洁净、向上的组织,创造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们的年龄特征,把"创新教育"渗于班队活动之中。 一、提供信息,诱发创新需要。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的潮流在不时地冲击着社会的方 面面,悄悄地改变着人们原有的工作、生活、思维的方式。这场社会革命浪潮也无情地冲进了我们平静的校园。我们教学的网络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在网络世界的大冲浪,必将使学生们思维更强、懂得更多。 因此,每当开学出我就针对学校及大队部的工作计划,结合班情制订班队活动目标。利用开学初采用"讲故事、参观访问、播发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提供人类亟待需要哪些方面科学发明的信息,个人发展更好的信息,以及有的青少年克服重重困难、攻克科学难关取得成就的信息等等。使学生由感动到羡慕再萌生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形成合理前提下的"为别人所不为"的愿望。 二、自导自演,开拓创新空间。 班队活动是通过集体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余地。如:原毕业班五(2)班开展的《天生我必有用》主题队会,我不包办代替,而是当好学生参谋和指导。活动前要求学生每人读一篇记叙在平凡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劳动模范的文章,在小组会介绍;每人访问一位自己佩服的普通劳动者,在队会上介绍被访问者的事迹。写作文《假如生活中没有X X 行业》,再写出演讲稿《天生我材必有用》(副题自命)。在活动时参加全班比赛。学生们动手动脑、亲自实践,活动时,学生们尽/!/讲出《天生我材种庄稼》、《我愿变成一片果树园》、《普通一兵万岁》、《我愿迈入强者的行列》并列举有关近的如:我县十五大代表--雷招珠、养猪大户--陈金查;远的如:普通售货员--张秉贵、环卫工人--时传祥等等平凡人却名扬九州。队会结束同学们个个都明白:不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勤奋创新劳动,就能得到荣誉。 只有这样从设计、准备到组织活动、检查总结,都放手让学生参与,鼓励和支持学生去创新,学生们才有主动、才有创新。 三、传授实践,提高创新境界。 班队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们的多种能力。如:学习了"劳动课"《布置教室》一课,我拟定了一个《我为教室添光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事先老师就全班学生分成8组,提供一样多的材料,要求他们自己设计,负责布置分工的一块版面,让他们在议论、尝试中进行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力。最后开展评比,不仅比哪一组的版面最美观,还要比哪一组用的材料最节约,分工最合理,花费的时间最科学。通过班队与学科结合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到新的境界。 四、名优之旅,增强创新意识。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家乡名优之旅"的中队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家乡的名优产品。如:遂昌银猴、太虚妙露、三仁竹笋、遂昌鸟笼、黄沙腰蕃薯干、石练菊米等,并让学生们到厂房、到基地,与工人农民同吃、同劳动。使学生了解到家乡人民创名优的艰辛,创名优没有科技不行,没有创新更不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树立"科教兴国"、"科技兴县"的紧迫感,不断增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班队活动做到经常化、系列化,每次活留给学生"发展"余地。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创新"空间,还能促进班级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七色阳光。 创新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当前数学课堂的改革重点就是要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获得知识的强大内部推动力,是学习的强化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萌发创新欲望。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兴趣,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要主动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运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典型问题的开放性习题,或就地取材,将原有的习题稍作变化,改成开放题,穿插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设想,并从中感悟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而,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 文秘站: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创新教育论文:设计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的魅力 设计创新教育是一项对大学生富有魅力的教学活动,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1 设计创新教育范例 2001年,陕西科技大学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针对改革开放中我国大、中城市公共汽车站落伍的现状,成立了设计创新教育小组,决定设计一个适应时代进步的“新型公共汽车站”。设计创新小组不仅运用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还涉及到建筑空间、人体工程、环境艺术、环境心理及交通、消防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为此,同学们一头扎进书堆,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研究,并进行了广泛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将祖国南北方的汽车站作了科学的比较,抓特点,找不足,反复论证,在城市人口、客流、物流、车流等科学数据前提下,设计出“新型公共汽车站”的蓝图,并制作出缩小至500倍的模型。从设计的资料和模型看,这样的汽车站完全可以同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融为一体。原因在于它的创新之处:a.现代化车站设施,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客流、物流、车流秩序井然,畅通无阻;b.整个车站有观赏、游览、休闲价值,是现代城市中一个靓丽的景点。建筑主体造型为中间断开,用通道相连的二分之一球体,如图1所示。球体表面为透明材料构成。球体周围是具有现代造型艺术的、错落有致的附加建筑。建筑整体主次分明、协调,新颖、别致、壮观。主体四周分布有广场、道路、花坛、草坪、排列整齐的树木,布局精美的图案。“图案”中有凉亭、雕塑喷泉、休闲桌凳等;c.主体及辅助建筑内又是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的“天堂”;d. 主体建筑内外分布有不同载体的、图文并茂的广告信息。来到这里,人们会很快消除旅途劳顿感。“新型公共汽车站”经专家评审,获陕西科技大学2002年颁发的设计创新教育一等奖。面对完成一项艰巨的设计创新任务与取得的成绩,同学们没有松一口气的意识,而是更增强了对设计创新教育活动的热情、兴趣和信心。 为什么学生会乐此不疲呢?原因在于它符合学生的根本“需要”及其“兴趣”。就像羽翼丰满的鸿鹄需要飞上蓝天一样。天空之所以对鸿鹄有魅力,是因为鸿鹄需要在蓝天上施展羽翼,实现远大的志向。当代大学生身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社会环境、未来的召唤都促使他们必须立大志,努力进取,不断创新。否则,就不能实现他们为社会奉献的理想,充分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这是学生朴素的思想意识。设计创新教育活动使学生为社会奉献的思想得到尝试,使学生为之激动、兴奋。 2 设计创新教育的魅力 设计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的魅力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a.扩展认识视野。学生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查阅资料,学习有关的新知识,反复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设计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方案。整个过程中,学生无疑从理论、技能、跨越专业、社会实践等方面扩展了认识视野; b.开拓思维范围。设计创新教育解决的问题,具有新、难度大、涉及知识杂而多的特点。要解决这些存在于发展、运动状态中的社会问题,就必须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思维观点。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进入了辨证思维领域。学生的思维范围从广度、深度两个方面都充分得到了拓展,同时,掌握了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c.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中包含着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做贡献。通过社会调查等设计创新过程,学生亲身感受了有关方面的社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更增强了他们解决现实存在问题的信心; d.启动了大学生学以致用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创新教育必须通过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艰难的脑力劳动。学生将书本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调查研究、分析思考、不遗余力地奇思妙想,促使脑海闪现设计创新“灵感”,创作作品。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学生经历设计创新教育活动之后,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并使之成为他们从事设计事业的永恒的思维模式。正如设计“新型公共汽车站”的学生在论文中写的那样:“这是一笔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 3 结 语 设计创新教育是一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它充分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他潜在能力。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符合高校的教学目的,符合教师的教学心理。中外的学者都认为“需要”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个富有魅力的“老师”引导大学生走上了设计创新学习的成功之路。 创新教育论文:怎么加强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国内高校已形成研究型、工程研究型、教学型和普及型的新格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研究型大学应该代表国家职称论文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级人才的重要来源,也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如何办好研究型大学是高教界的一个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研究型大学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应掌握宽厚的知识,而且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着重探讨研究型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问题。 一、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国际上所公认的研究型大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二是能够取得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三是拥有一批世界水平的教授学者;四是教学与科研并重;五是学科门类齐全;六是学生素质高,研究生比例高;七是办学具有国际性,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从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其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办学层次均占据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国际领先水平。因此,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应是: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够在本领域内创造性探索与开拓并且掌握本学科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创新教育的特征与目标 (一)创新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如下特征: 1.创新教育在注重继承的同时,更加强调对知识域的突破和理论上的创新; 2.创新教育是一种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的素质教育的深化; 3.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前提,着重研究解决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愈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创新活动。 3.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激发创新意识,而且能够促进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培养求真务实的作风。 三、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创新教育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体系。构建该体系应从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学科发展前沿角度出发,系统规范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物质环境等。 1.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全面掌握本学科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个性化发展,使之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科或专业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灵活培养。 2.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创新教育体系的关键。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受到开拓性的教育,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下,受教育者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客观世界提出挑战与创造。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必须正确地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学时与课外活动、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贯穿以创新能力训练与培养为主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系统地全面职称论文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训练,积极有效地创造必要的学习与训练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平台式与模块式课程结构,所谓平台式结构是指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设置时,以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理论为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及门类,而模块式结构是指在平台式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系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性地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活跃创新思维。第四,量化素质教育内容,建立课外学习计划,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科研活动,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平台与课程模块的作用,重新组合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创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学生建立工程意志、提高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对课程教学的实验内容,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验证性试验,增设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将先进的 科研成果引人实验教学之中,并逐步贯穿科研的基本方法,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实验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研究型大学要改革毕业设计的内容,加大课程设计的力度,在毕业设计的环节上,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科研题库,在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具体实施的科研方案等方面要体现专业特色与学科发展的前瞻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将科研工作引人教学计划之中,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开展科研工作,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同时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文献检索技术、现代数学方法等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也体现在科研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探索性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