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编辑论文:从执行到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的进阶三原则 【摘 要】网络新闻编辑既是网络新闻的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把关人,网络传播的策划者。编辑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判断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策划和整合,应用加工标题、网络推广等技术手段,把新闻的“信息内核”凸显出来。 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新闻编辑既是网络新闻的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同时还是网络传播的策划者。在传统媒体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中,对新闻尺度的把控是反映一个新闻编辑的成熟程度重要标志,而在网络新闻的编辑过程中,编辑的策划水平和能力则被赋予了格外重要的意义。 新闻网站一般根据工作职能,将编辑分为执行编辑和策划编辑两大类,分别承担不同的岗位职责。执行编辑主是通过采集、选择和加工新闻信息和来自网友的内容,来充实网站的内容;策划编辑则需要对网站风格、栏目、热点专题等进行策划,来增强网站的传播能力。 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要求及规律目前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作为一种工作,网络新闻编辑就是根据网络媒体的特点,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挑选、加工、提炼新闻。要判断哪些新闻能够引起网民的普遍兴趣,挑选出来后要使新闻的标题更醒目、更有概括力,把新闻的“信息内核”凸显出来。而且这些都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以满足时效快、信息量大的要求。 基本要求和特点有――从偏倚编辑到整合编辑。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网络编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整合编辑方式;从及时编辑到全时编辑:“及时”强调“快速”,“全时”则强调“恒常”,强调诠释完整的“时间”,强调全天候、全过程的信息服务;从充实编辑到递增编辑:传统新闻一次到位,网络新闻可不断更新、递增补发。 网络新闻编辑职能有――网络信息汇总职能:转载是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广泛搜集信息、精心选择信息、认真加工信息;网络传播把关职能:传播必须把关,网络媒体要对自己的新闻和评论负责,主要是对系统自动精选出的网民言论把关;网络舆论导向职能:网络开放,容易激发极端反应,不法分子混淆视听。 一名执行编辑要成长为合格的策划编辑,不仅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判断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需要学会策划和整合,通过加工标题、网络推广等技术手段,迅速把新闻的“信息内核”凸显出来,进一步放大其传播效应。在对网络新闻的整合策划中,基本遵循着以下三个原则来进行的: 一、整合性原则 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海量、碎片化,帮助读者从中挑选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精品专卖店式”的信息服务体现了网络编辑的价值所在。同时,网络媒体的多媒体属性使得编辑在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进行处理时,有了更多选择。 1、单条稿件的多媒体化 对单条稿件的处理上,过去更多的强调要精心加工新闻标题,使其能吸引用户点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网页中增加幻灯片、图片图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已是司空见惯,这样富媒体形式编辑的内容也为网民所喜闻乐见。需要注意的是,编辑在给新闻稿件增加富媒体内容时,必须充分了解稿件内容,添加的内容是为补充和说明原稿的内容,而不能添加无关甚至自相矛盾的信息。 2、同类稿件的一体化整合 这既包括对连续性事件的报道中,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将事件发展的脉络展现给读者;还包括对有相同性质事件的归类,使之成为新的新闻。国内有家网络媒体在转载新闻过程中,发现当日有七条新闻都与飞机事故有关,于编辑用简练的语言对这七条新闻进行整合,做出独家新闻――《24小时内7架飞机出意外》,该新闻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还有网络媒体在对热点事件报道处理上,加入不同方面的意见或评论。这种一体化的整合,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读者打开一个页面可以获得对事件更全面的认知,增加对网站的忠诚度。 3、热点稿件的专题化 网络热点层出不穷,而且热度时间都较短。网络又具有很大的偶发性,要求编辑提前预见不大可能,但一个优秀的编辑能够在热点形成之初就能判断出其可能会成为网络热点,并在网络热点的高峰之前制作专题,引导社会热点。在这一方面,商业网站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制作热点事件的网络专题是技术层面的事,能尽早发现网络热点考验的是编辑的新闻敏感性。 成熟的网络编辑能够通过自己对信息高屋建瓴的理解、真切而精彩的有序组合和优化处理,传递给受众是融入了专业编辑锐利的眼光、精细的标准、独特的视角、前瞻的观点等“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从而引导受众进行深阅读。 二、美学性原则 网页界面设计已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界面的友好程度直接影响受众的访问体验。网站的整体设计风格一旦确定后很少会经常改变,但编辑在处理具体页面则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元素组合,给网民创造更好的阅读界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单篇稿件的内容要便于阅读 网民在阅读时都希望尽量在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编辑在处理文字稿件时首先在页面排版上要尽量做到层次分明、美观整齐,文章提要、小标题和重点内容通过改变颜色、字体、字号等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要点,提高阅读效率;其次是对较长的文章做适当的分页。调查显示,高度在一屏半的页面,用户阅读体验较好,但也有调查显示,分页超过四页时网民的阅读体验会迅速下降,因此对较长的文章分页时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第三是配图和其他多媒体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能一打开页面只见图片或视频,下拉很久或翻了几页才找到文字(图表除外),让人不明就里。文字与多媒体内容只有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传播合力。 2、专题页面布局明晰,讲究形式美 网络专题是特定事件或主题的报道集合,目的是让网民在一个页面上了解事件的全貌,因此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页面布局结构,不要让网民迷失在大量报道素材的堆集中。作为报道集合,设计一个与主题相应风格的页面能够更好的烘托主题。大量图片和动画的运用可以增强页面的冲击力,给网民以强烈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图片和动画时不能喧宾夺主,尤其不能做出与主题相反风格的页面。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自媒体化生存对网络新闻编辑的重构 摘要:在传媒化生存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发展壮大之后,因为其信息传播的病毒式扩散,自媒体拥有者很可能成为新的舆论领袖。自由化的传播模式,无需经过专业编辑的过滤,加上自媒体本身具有的多重传播模式立体交叉的属性、强大的互动交流功能和即时有效的传播,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垄断的局面,并且“反议程”的作用也愈发明显。网络专业编辑如何在此环境下对信息进行即时把关和有效的舆论引导将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曾提出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媒体变迁过程:旧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自媒体“We Media”(我们即媒体)之所以称为“自”是因为其独特的功能和体验对信息时代的媒体有了全新的定义,对其间“自我”的理念有了全新的阐释。丹・吉尔默将自媒体阐释为“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正印证了自媒体的“草根”属性是自我中心程度的极度扩张和其终极价值指向。尤其是自媒体的勃兴衍生出的全新特质正对我们的媒介环境产生着不可小视的影响,自媒体用户的言行间接影响到了网络编辑的原有模式,对网络编辑的工作流程、议程设置以及信息把关都是一种未知的冲击。 一、自媒体区别于以往媒体形式的全新特质 自媒体虽是按照个人喜好定制的媒体,但毕竟带有“媒体”的性质,它完全颠覆了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对受众秉承的“输入”功能,融入受众的“输出”意识和“交流反馈”观念后,使本我意识的外化功能更为凸显。在当今自媒体生存的环境下,自媒体也迎合了看客意识逐渐淡化的趋势,响亮地喊出当今人们掌控自主话语权的意愿。 1.扩张中的全民参与属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必须通过社会参与得以实现。作为自媒体的主打卖点之一,“全民参与”属性把受众从“远观者”推到了“当事人”的位置上。自媒体使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拥有无限潜力的即时通讯社。 从参与程度上来看,以往跟帖、评论、观点投票,都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在大众媒体议程设置范围内的轻度层面的参与。而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草根受众已经深度渗透于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环节中――即已形成初具规模的自媒体系统,是名副其实的“Made in grass roots”(草根制造)。之所以说这种全民参与是处在无休止的“扩张中”,是因为自媒体时代摒弃了新媒体阶段的技术、经济鸿沟,跳出了少数精英分子的圈子,将参与的权利推至草根阶层,并将其固化成一种习惯性日常行为和交流方式,不参与、不加入就会被贴上落伍的标签,一旦亲自参与的过程和个性化思想的付诸实践被“社会交往”捆绑,参与的个人和群体就会随着社会关系的蔓延而扩张。 “零编辑”给了自媒体用户“直接权”,意味着个人可以不接受把关人的审核而将己见己闻抢先公布于众。天然的“零编辑”特质带来的“零把关”属性,使个体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完全不受来自现实世界中种种顾忌和规范的束缚。 编辑的把关过程被瞬间越过,意味着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被淡化,筛选、过滤和议题引领的功能被秒杀。“零编辑”特质像任何新生事物的特点一样,有其积极的因素,比如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原生态、更具现场感,但没经过任何专业编辑筛选的信息,一方面造成了信息泛滥,另一方面信息水平参差不齐,形式零碎、不规则,容易造成信息污染和错误观念的情绪化表达,这就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可信度低,在专业网络编辑缺位的形势下,关于隐私权与新闻专业主义,表达自由与话语权的争论也在不断升级。 3.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共时性、立体性合一 大众媒介运行过程中,新闻和信息的传递只是在众多工作基础上的最后一个总结性的步骤。用自媒体技术武装的普通用户就是一个全能机动记者,其信息呈现出的是几何立体式扩散、回流,时间间隔也大为缩短,这样快速的信息传播和互动优势是任何媒体包括新媒体在内都无法企及和超越的。在“7・23”动车事件中,家住双屿路段的网友“Smm_苗”从事故发生前的预感到事故后的跟进都是最及时迅速的: 19时55分,“今天这样的狂风暴雨打雷闪电真是好久没有过的情景了……” 20时27分,“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得比蜗牛还慢……” 20时54分,“救火车好多好多……动车真的出事故了……” 之后的官方数据显示,事故时间是当日20时38分。 在这次动车事件的微博播报中,既有来自附近居民的全程预测、跟进,也有当事人“羊圈圈羊”的求助信息,还有微博用户的转发和互动评论,进而吸引更多微博的关注。紧贴事件发生的直播,全民记者的多角度播报更多地呈现出原生态的特征,其快速、互动性超强的特质使自媒体的信息魅力愈加强大,也使网络编辑把突发事件加工后才告知公众的方程式越来越难有立足之地。 二、自媒体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影响以及网络编辑的工作转向 从被动地接受推送式信息服务到主动分享信息,自媒体用户的媒体参与形式正向着更高级和更复杂的阶段迈进,而“把关人”理念正在“受众中心”的强势光环下消解、褪色。甚至有人认为,“把关人”角色的消亡会导致受众挑战新闻的权威。 虽然自媒体的种种“自我”属性与网络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但网络编辑对此更要有全面深刻的认知,把握自媒体的发展动向,了解其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才能在这场自媒体运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反议程设置更为明显――处理好“编”与“创”的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假说,也是编辑事务中不可忽视的理念之一。截至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也还是专业的信息取舍活动,而在议题问世的前奏中,没有任何非专业因素的介入,普通受众是完全被搁置的,受众与媒介间不存在议题讨论或议题交流的环节,更不存在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议程设置是单一且可控的。自媒体介入后,官方版本的议题与民间议题越来越趋于一致,表面上看是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在起作用,但这种自下而上的舆论“蒸腾模式”相对早先自上而下的舆论“瀑布模式”呈现出舆论倒逼的架势。自由的传播避开了专业编辑的信息过滤,即时的立体互动削弱了大众媒体自身的议程设置。而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大众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会将自媒体用户热议的话题搬上传统版面、播出时段或者是网页上,由此,官方议题对民间议题的免疫力越来越差,自媒体的议题也就悄然渗透到大众媒体议程中。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怎样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 摘要:网络新闻的兴起推动了网络新闻编辑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新闻编辑和传统媒体新闻编辑有何异同?本文从“重平衡”“重观点”“重全景”三个维度探讨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理念问题,阐述这些理念关照下网络新闻编辑的诸多工作细则。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 重平衡 重观点 重全景 网络媒体正在成为人们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获得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构成了网络新闻的独特优势。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新闻的优势并非一蹴而就,其优势的凸显和网站编辑的作用紧密相关,没有好的网站编辑肯定不能做出好的网络新闻,这几乎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共识。那么,进入网络新闻角逐期的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培养哪些新的新闻编辑理念? 一、重平衡 一般而言,网络新闻和媒体态度间天然有道鸿沟,作为非原创新闻的平台,网络新闻很少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态度。现代新闻传播的趋势,是态度越鲜明的媒体越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所以,各大门户网站在新闻编辑这一块都开始加重自己的态度分量。 如何凸显网络媒体的态度?从网络新闻的特点出发,许多网站选择了“重平衡”的新闻编辑理念。所谓“重平衡”,指的是网站新闻编辑在新闻源的搜索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观点相异的报道来进行组接。比如广东岗顶爆炸案的新闻,《南方都市报》和《新快报》的报道就有许多差异,网易新闻编辑采取了两家报道并陈的办法,让网民在不同的报道中建立自己的事实判断。除此之外,大门户网站开始有意识突出自己的客观立场,比如所有网易的新闻,“我国”都变成“中国”或“中国内地”,这种刻意和传统媒介拉开距离的处理手法,无疑可以视为网络新闻编辑“重平衡”的表征。网络新闻的编辑在运用“重平衡”这一理念时,主要做法有两种: 1.搜集不同声音的新闻。不同声音的新闻表达是多元时代的必然现象,同一事件,不同的立场和报道视角,往往得出大相径庭的新闻资讯,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实际上是对新闻公正性的诉求,这也是新闻界矢志追求的“充分的公正性”,套用英国BBc宪章和议会关于独立广播的各种法案的规定就是:“充分的公正性意味着考虑所有的见解和观念,并对主流观念加以突出,同时还要敏感地意识到公众舆论的转变。在给出观点的地方必须明确标注出处,并立即配之以对立的观点。”在网易改版之前,他们运作的“网易另一面”就已赢得了不少网民口碑,“网易另一面”着重挖掘新闻的多元报道视角,在华南虎、汶川地震等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中崭露头角。从“网易另一面”到“有态度的门户”,网易新闻编辑凸显媒体责任的倾向十分明显。 2.畅通新闻评论渠道。作为以转载为主的门户网站,网络新闻的编辑越来越注重新闻评论的畅通,尤其是能够并列不同观点的新闻评论。网易在报道华南虎事件时,挺虎派和打虎派观点同时出现在“网易另一面”中,网民对他们的分歧一目了然。实际上,在“网易另一面”的所有专题中,编辑们惯用的手法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在此交锋。 二、重观点 有人说21世纪的新闻竞争本质上是新闻评论的竞争,这一点在传统媒介上已经得到体现。传统媒介的新闻评论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分工明确,板块分明,编辑只要按图索骥即可,但网络新闻编辑在网络新闻的新闻评论上,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筛选真知灼见。网络新闻的新闻评论渠道多元,既有传统媒介的新闻评论可资借鉴,更有许多不知名或故意匿名的网络新闻潜在评论员,他们的评论具体精彩,但他们的身份却缥缈模糊。这些潜在评论员对新闻的看法有时一针见血,有时别具只眼,他们发表评论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个人博客或者新闻的跟帖中,这需要网络新闻编辑进行筛选,对有思想力度的新闻评论予以及时推介。而一旦筛选机制成熟,又反过来作用于潜水评论员,增加他们对该门户的依赖和信任程度,他们会锁定在专门的门户看、评新闻。比如经常活跃于网易新闻跟帖的网名为“京城狗少”“宁波跪族”“杭州厂公”“双子”的评论员,都有无数粉丝。 2.引导民意表达。网络新闻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及时反映受众的情绪,这些情绪有时代表的是一个阶层的观点宣泄。网络新闻观点具有多元性,它体现出的不仅有网络新闻的互动优势,更折射出网络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功能。纸质新闻编辑对已编好的新闻能引起什么反应无能为力,但网络新闻编辑对此却不能置之度外,他要在点击量和新闻跟帖中敏感地捕捉不同观点,及时编辑成投票形式或“另一面”的形式来反映民意表达。比如药家鑫案,许多门户网站都开设专题,在专题下面还开设投票调查,及时反映民意。 3.服务名家观点。相较于传统媒介,网络新闻编辑在名家观点的外围服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可以把名家不同时期围绕某一问题的所有评论网罗殆尽,且设置互动板块,还可插入微博,让名家在专属区和网友互动交流,这种服务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实现的。 三、重全景 传统媒介的新闻表达因媒介自身的定位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兼顾快新闻和深度新闻似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网络新闻做到了,它兼顾了新闻评论、新闻动态、新闻视频、新闻背景、新闻图集,功能之强大,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大视野有魅力”,这就是网络新闻编辑所需要的“重全景”能力。 1.新闻视觉化。传统媒介在新闻编辑时,一般秉持的原则是 “内容为王”,即所有的版面设计都围绕新闻的内容进行,但网络新闻编辑在处理新闻时要把重心放在视觉呈现上,这就是网络新闻编辑的视觉中心原则。只有首先处理好视觉效果,新闻才能更有效地传播。网易在报道2012“两会”时,以“改革的下一站”为总标题开设“两会”专栏,凸显力挺改革的媒体态度,同时在专栏下用三维特技设计出“两会3600”,全景展示大会新闻厅,颇具匠心。 2.新闻细节化。网络新闻编辑在处理具体的新闻报道时,要能够挖掘新闻细节,且在标题上把细节反映出来。受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细节化的东西往往更容易产生好奇,也更容易产生记忆,在文学批评语境中,细节指的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它对全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新闻导语化。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79%的网络读者对内容是一扫而过,只有16%的人逐字逐句地阅读。网络新闻传播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扫描式阅读(浅阅读)的时代。扫描式阅读具有短而快的特点,对网络编辑而言,在如此快速的扫描式阅读中,要吸引读者注意力,新闻导语具有关键性作用。新闻导语一方面能起到简要概括新闻内容,为受众节省获取资讯时间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搜索中,由于新闻导语往往放在新闻前列,最容易进入网络搜索引擎的关注范围,所以网络编辑在编写新闻导语时不能掉以轻心。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所呈现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但不论是网站、微博、手机报、视频报道、音频报道形式,还是iPad形式,本质上说,网络新闻编辑所有的工作原则和理念皆可一以贯之。所以,对媒体工作者而言,网络新闻编辑是一个拐点,它是传统媒介迈进新媒体时代的门槛,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是未来整个媒介都应该直面的问题与挑战。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使得网络媒体跻身于当今世界的主流媒体行列中。然而2009年网络新闻媒体真正发挥了新闻主流媒体的大家风范。由于网络新闻编辑的理论知识是比较零碎的、并且也是不成系统的。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编辑的主要立足于编辑实务的工作,它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高度。从业务细节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技术依赖性、受众多层次的新闻需求和参与互动性、非线性组织方式和快捷的组织的特点。从价值定位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发挥组织、升华与解读的作用。本文主要站在网络新闻编辑的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和创新策略研究进行详细的研究。 1.1有关网络新闻信息的采选 在进行网络新闻信息采选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要特别重视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要求。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网站在获取新闻信息资源的时候已经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如果各个网站想在新闻中占有一个强势的地位,这就要求各个网站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这就给网络新闻信息的采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由于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在选稿的时候要遵循《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及《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这就使得网络编辑要学习一定的法律法规,从而有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选取。 1.2要按照网络新闻的价值标准进行网络信息的选择 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就是指客观新闻事实中存在的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属性。传统新闻的价值标准主要是指客观性、异常性、影响性、及时性、冲突性、显著性、接近性。然而网络新闻的信息必须符合这几个价值标准,才能够具有吸引力。 1.3在对新闻信息采取的时候,新闻人员要严格杜绝虚假新闻 由于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这就要求新闻信息要具有准确性、公正性。如果在新闻信息上出现了假新闻,这就会误导了大众,从而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1.4新闻信息要满足网络受众真实性的需求 新闻信息要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样可以使得新闻信息更具有价值。由于网络受众特别重视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可以使得网络受众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当前发生的时事。 1.5对网络新闻进行加工和重组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网络新闻信息的获取不是那么困难。但是在采取新闻信息之后,要对新闻信息进行加工,主要包括文件稿件中错别字的纠正、病句的修改。除此之外,要对网络新闻信息进行重组,从而具有各自特色的新闻信息。网络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技术,在第一时间时事新闻,同时整合重组二手新闻资源,这样就使得网站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1.6对网络新闻的专题策划 在对网络新闻进行组织策划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超链接技术。在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使用超链接技术可以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效率。 1.7有关网络新闻舆论引导 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中,网络新闻信息有更广阔的观众,因此,网络新闻信息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引导。由于现在人人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传播自身的观点,从而有利于社会舆论对网络新闻的引导。 2.1对文件稿件的加工 在新闻编辑中,文字稿件的加工体现了新闻编辑最基本的操作。由于新闻信息中文字稿件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编辑要具备一定的作品鉴赏力和挖掘力。网络编辑活动主要是开发、选择原型作品,并且向大众提供一个优秀的精神产品。 2.2有关新闻标题的制作 新闻标题具有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的意义、吸引读者的注意和美化新闻版面的功能。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新闻标题成为判断新闻的第一信号,也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网络新闻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网络新闻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网络新闻编辑要特别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应该满足一下几个标准:第一,要清晰准确的说明新闻事实;第二,要对新闻中最为重要的新闻要素重点突出;第三,要对新闻中最新的变动进行强调;第四,要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 新闻图片能够有效的传播信息,对新闻信息起到突出、醒目的作用,从而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在网络新闻信息中使用图片,具有一定的作用。首先,具有诠释说明的作用。图表、图片和照片可以清楚的掌握到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其次,具有辅助性的作用。有一些图片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辅助,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新闻信息中的内涵。再次,具有生动报道的作用。图片可以使得新闻信息变得更加生动,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最后,具有美化版面和对视觉冲突的作用。图片可以使得网络新闻中的文字稿件变得更加美观,而且给读者一个很大的视觉冲击。 1、打造网络品牌的知名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我国的网站数量迅速发展。例如:腾讯、新浪、人民网、新华网和搜狐新闻等在市场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目前出现的新闻都是大同小异的,这就要求网络新闻要打造网络品牌的知名度。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新闻信息资源,一个可靠的新闻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次,要不断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由于在现在的市场上,出现的新闻信息是各种各样的,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提高自身辨别新闻信息的能力。最后,网络新闻信息要以社会公信为基础,这样可以使得新闻编辑始终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从而有利于提升新闻信息的价值。网络新闻编辑通过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可以使得网络新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2、对新闻组织的策划能力进行提升 在新闻组织策划中,网络新闻编辑要对可预知类重要新闻事件、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的报道。由于可预知类的重要新闻事件、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热点问题能够吸引网络大众,也能够满足大众的获知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要对新闻组织的策划能力进行提升,这样就会使得网络新闻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够使得网络新闻信息更加具有创新性。 3、将Web2.0技术与网络新闻编辑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络新闻编辑中要引进Web2.0技术,从而使得网络新闻编辑更加具有时代性。通过使用Web2.0技术,第一,可以使得用户能够参与到各种新闻信息的评价中,这样有利于对网络新闻信息进行监督。第二,使得获得新闻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化。一些用户登录之后,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当前发生的时事。 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新闻编辑的结合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要和网络新闻编辑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网络编辑更加具有科学性。这样也使得网络大众更方便的掌握一些新闻信息。 三、结束语 网络新闻编辑具有独立的价值,只有通过新闻报道才可以将网络新闻编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使得网络新闻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我国网络新闻的快速的发展。网络新闻编辑要重视网络新闻的写作和组织策划,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新闻品牌,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编辑要从受众的新闻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和参与互动的需求这三个方面来加强网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浅谈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掘途径 [摘要]众所周知,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很多家网站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当前的新闻信息资讯,那么如何在众多的主流媒体当中脱颖而出呢?我们要发掘新的新闻途径,不仅需要在第一时间内精确、快速地获取到真实的新闻资源,还要以独到的视角发掘新闻本身的亮点,在对新闻内容进行加工编辑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最好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关注。故此,各种新闻发掘途径也应运而生,它是对已经报道的新闻进行再度聚焦,挖掘新的新闻热点。 各家网络新闻媒体为了能够广泛地吸引受众,张扬自己的网站特色来区别于其他同类型网站,纷纷在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提升其网站品牌的知名度。但是要使网络新闻网站具有饱满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就要求实时快速、准确地把握新闻命脉,从中寻找全新的题材和视角,还要深度挖掘新闻的热点话题,通过整合普通新闻、跟踪报道等方式,发掘新的新闻编辑途径,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的价值取决于所报道的内容能否满足人们需求的属性。这里主要是指新闻信息的内容是否真实、新闻报道是否及时、新闻效果是否显著、新闻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效力是否显著等很多方面。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当今这个言论十分自由的年代,纵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但是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仍然要真实客观,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各项要求,更不能杜撰虚假新闻。诚信为本才能持续发展,这也是网络编辑工作的基本。在此基础上发掘出的新闻才是受众真正喜闻乐见的。 (一)对新闻热点的捕捉 不同时期,甚至不同的时间点,网络新闻所关注的热点方向也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法定节假日,大家就更关心交通问题;而“两会”期间大家就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时事政治方面的报道。那么新闻编辑者就一定要投其所好,了解时事、了解民风民俗,捕捉最新的新闻热点和新鲜话题进行报道。即使老生常谈,也要谈出新意,可以以一种全新的题材进行新闻加工,或是根据网站特色从独特、新颖的角度来探讨新闻事件,并且要注意网站的页面布局和网站特点,体现出网站的特色和报道风格。再发掘热点话题进行加工,激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升华出事件所具有的更高的新闻价值。 (二)深度挖掘新闻价值 深度发掘是指从因果关系、影响和作用、历史渊源、发展趋势等一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报道的一种方式。那么,深度挖掘新闻价值的角度也就有很多,可以剖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揭示真相背后的实质意义;可以横向或者纵向比较分析事件,引发新的热点;也可以采用追踪报道或者座谈会等方式来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但所有这些深度挖掘新闻的目的都是另辟蹊径,以独具匠心的视角报道新闻,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展开对于新闻所蕴涵的价值的深度剖析,引起受众的认可和关注。 二、整合已报道的新闻 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仍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首先,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知名度;其次,受众对该新闻内容的反馈可以作为整合的参考资料。如果对已经报道过的并且有价值的新闻进行科学的整合编辑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延长其生命力,产生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挖掘出新的热点话题,拓宽网络新闻报道的广度,从而吸引更为广阔的受众群体。 (一)对网络新闻进行专题整合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网络编辑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可以通过超链接等手段,对最近发生几起较为相似的新闻案件进行整合分析,由于多起事件已经引起了网络大众的注意力,在对比分析之后,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导致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提升了新闻价值,引发新的话题。可以将整合之后的专题新闻用独到的见解加以阐述,打造自己的网络风格;也可以请专家座谈来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出新的新闻线索吸引受众。必要时可以配上引人注目的标题、图片和音频、视频等效果辅助,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受众,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和网民互动获得有价值的新闻 交互式的互联网时代大大地增强了网民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就此也可以引发许多新的话题。网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创作着新的新闻。例如就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网民纷纷评论发表了不同的态度和言论,那么将网友的这些帖子搜集整理之后,挑出有共性的和有独到见解的进行选择性分类,这样划分出几大派别,加以总结论述,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报道,发掘出了新的新闻编辑渠道。 除此以外,从新闻排行、网民点击数量统计或者是网民投票这些方面也可以挖掘出新的新闻资讯。一方面,从网友的浏览记录和评论回复内容上可以看到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态度,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网民的需求,获得新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网友投票,不仅增强了网友的参与和关注的程度,产生很好的互动效果。显然,投票结果更是具民心所向,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自然会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新闻价值。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新闻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编辑能力,发掘多样的新闻途径,创作更多的新闻亮点,来满足受众对网络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打造特色的网络品牌,促进网络新闻编辑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编辑与制作探析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新闻宣传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高校新闻网的建设与发展就是顺应这种变化的产物。在众多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样式中,网络新闻专题是一种深受校园师生喜爱的新闻形式,值得高校新闻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特 征 高校网络新闻专题一般围绕某一特定的新闻主题(如学术论坛、毕业典礼),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表现方式,通过对相关背景资料、即时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媒体主张和宣传观点,并借助预先设计好的网页集中呈现给广大读者。高校网络新闻专题作为一种新颖的高校新闻宣传报道样式,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立体性。高校网络新闻专题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增加了新闻宣传的立体效果,便于读者多角度了解新闻信息。 2.互动性。高校网络新闻专题一般设置有专门的板块(如读者调查、阅读评论),用以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或者用于作者与读者在线讨论交流、读者发表评论等。 3.纵深性。高校网络新闻专题一般会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力图把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展示给读者,这就决定了它不是普通浅显的新闻宣传样式,而是具有纵深性的深度报道。 4.审美性。高校网络新闻专题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新闻网页的样式,这就要求编辑制作人员的页面版式设计美观、得体,既要与专题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又要给读者美的感受。 此外,因为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的读者是广大师生,在选题制作方面还应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引导性、流行性等方面的特征,既要保证制作的新闻专题具有正面教育引导的意义,又要确保师生爱读、爱看。 分 类 目前,新闻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我们不妨从高校新闻宣传的内容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别: 1.大型会议类专题。高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决定了每天都会有各种学术讲座、交流研讨会、文艺晚会举行,这就为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为相关网络专题的制作提供了可能。 2.节日庆典类专题。这类专题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甚至成为高校网络新闻专题每年的必选内容。重大节日如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春节等,庆典如校庆、毕业典礼、开学典礼等,这类专题所涉及的内容,一方面是和社会文化契合度比较高的节日,一方面是高校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大事件,自然都应该成为高校新闻宣传的重点内容。 3.新闻事件类专题。这类专题的制作具有偶然性,多以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为宣传主体。例如:杰出教师、优秀学子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重大科研成果的问世等,这类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高校新闻宣传人员及时捕捉新闻点,制作出优秀的专题。 4.服务调查类专题。这类专题主要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资讯服务的,例如:新生入学指南、假期出游安全手册、图书阅读兴趣调查等。此类专题多用于配合高校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收集信息,若专题设计合理、内容科学规范,也能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赢得大家的喜爱。 制作环节 高校网络新闻专题制作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即专题策划、资料整理、专题制作。 策划为专题制作提供了蓝图。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好的专题离不开编辑人员的策划。在这一环节,编辑人员首先要对已有的信息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炼出宣传报道的思路、主题和想要达到的宣传效果,并以策划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再经过多次论证和审核,形成科学合理的专题策划报告。 资料整理为专题制作创造了素材基础。这一环节,编辑人员首先要在策划报告的指导下收集相关资料,主要涉及专题制作所需要的新闻背景资料、新闻信息、各方观点、专家解读等,资料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图片、视频都是资料收集的对象。完成资料的收集之后,编辑人员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包括甄别筛选、归类划分、格式统一、观点提炼等,使之成为可以使用的专题素材。 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编辑制作的主要步骤是:首先,把整理好的素材分门别类地上传到新闻网站,并记好对应的标题和网址;其次,进行专题页面的设计制作,这里的页面设计,既包括专题主页的设计,也包括子栏目页和内容页的设计制作,这部分的工作量不小,这一过程往往需要编辑人员、美工人员和制作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最后,编辑人员需要把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填充到设计好的页面上,并经过认真仔细的检查测试(主要包括超链接检查、页面显示效果检查、不同版本浏览器测试等)之后,就完成了专题的制作。 以上三个环节是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编辑制作的主要步骤,而在现实操作层面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例如前期调研、后期加工完善等,也都是高校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流程。 需注意的问题 高校新闻工作者在编辑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制作的专题读者不喜欢、点击量偏低、关注度不高等。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编辑人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逻辑清晰,架构合理。高校网络新闻专题在策划之初就要设计好板块结构,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贯穿起来,既要保证各部分的独立性,又要注意整体的一致性,做到逻辑缜密、思路清晰。 2.风格适宜,颜色和谐。“内容永远滞后于视觉”,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制作要特别注意风格定位和颜色选取,只有选取适合表现专题主题的风格,并辅以恰当的颜色搭配,才有可能获得读者的认可。 3.界面友好,便于阅读。高校网络新闻专题在设计上要时刻为读者考虑,从方便师生阅读的角度出发,在栏目设置、结构编排、文章篇幅等方面都要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准确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做到页面简洁、友好,给读者一种阅读的愉悦感。 4.重视读者信息反馈。对于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的评价,读者最有发言权。所以,在专题的适当位置一般都会设置类似“读者调查”、“信息反馈”、“编辑在线”等读者意见收集窗口,方便编辑人员及时掌握读者的阅读感受、兴趣爱好,并发现专题制作中的疏漏,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简析网络新闻编辑技巧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使得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有关网络新闻编辑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一个网站的成功与否,与点击率息息相关。一个新闻网站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网站本身新闻的时效性和网站的艺术性。经过在香港文汇网学习之后,通过结合网络编辑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提出一些较实用的网络编辑技巧,希望为未来从事网络编辑行业的同行们提供参考。 “编辑主要是代表他们的受众完成证实过滤建构和呈现内容的任务。”这是美国新闻学者罗杰菲德勒说过的话。[1]网络共享使信息传播更快速,但庞大的信息量易使信息受众眼花缭乱,失去对真伪的鉴别力,因此专业新闻编辑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过滤带有误导的信息,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又确保网站的点击量。 大信息量的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潮水侵入网络使用者眼中,在浏览者还未及时作出反应之时已将各种未确认的信息灌入受众脑中,并容易形成错误的惯性思维。尤其是知识水平差异化比较严重、受众与传播者混为一谈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准确性显得越发重要。如何确保信息准确,不对社会造成危害,信息“把关人”显得尤为重要,把关内容包括政治、事实、知识、辞章等。 1 网络新闻的特性 网络新闻史互联网的产物,相比传统新闻传播更具有“网络”特性,主要表现在;(1)方便快捷,体现在地域缩小和时间缩短两方面;(2)信息量大,具有广容性和易检性;(3)多媒体传播,文字、图片与视频结合,具有多种乐趣;(4)参与和交互,网络新闻更容易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参与交互和反馈;(5)个性化,为满足受者需求,网络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决定了网络新闻内容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编辑是新闻媒体内容运转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最大特点是编辑工作整合性较强。网络新闻编辑除了需要具备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能力之外,还要涉及网络新闻传播定位设计的问题,报道方针制定和实施,报道方案策划和实施等方面工作[2]。 笔者在香港文汇网实习网络编辑期间注意到网络新闻编辑有以下几个特点: (1)网络编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尤其是对编辑后台的使用能力,对网络编辑而言强调登稿速度和稿件在网站上的美观程度,也就变相要求网络编辑需具备后台软件操作能力和图片美化能力。笔者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了蓝天传媒后台操作系统软件以及PHOTOSHOP制图软件。(2)网络编辑人员需具备较强的真伪鉴别力和较高的搜索智商。作为网络编辑,要对突发重大时事、国家重大政策以及受众兴趣爱好有较敏锐的反应力,并在国内主要媒体和多次搜索确认后将新闻事件编辑后登在网站上。(3)现阶段中国网络编辑人员好用夸大事实的文字,诱惑的图片吸引信息受众。敏感字眼或许能为网站增加点击率,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而言,良好的职业操守比令人迷惑的利益更重要。(4)几乎所有新闻网站(不含报刊电子版)具备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应用,其中,从网站点击率和知名度而言,视频作用大于图片大于文字。(5)报刊开设旗下网站成为潮流,几乎所有较有影响力的报刊旗下(或所属报业集团旗下)均开设网站,并主要以报刊文稿作为网站编辑主要内容。(6)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转发、盗用文章图片现象严重,尤其是大型通讯社稿件和图片,对图片来源标注较少,有些网站甚至直接裁剪他人图片并加上自己单位Logo。(7)地域性新闻网站上,网络编辑偏重地方性新闻。(8)不同栏目板块,网络编辑在处理文稿标题时注重标题长短的一致性。 筛选稿件。筛选稿件是网络编辑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础任务,是新闻信息产生影响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新闻编辑首先应该熟悉本网站板块。其次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着海量的信息,需要对浩瀚的稿件和信息进行快速浏览阅读,并搜寻出有传播价值的稿件和内容,然后再对之进行过滤和精细加工。审稿中应遵守3R原则,即Read-center(以读者为中心)、Readable(可读性)和Right(报道是否有误)。[3]筛选的稿件内容应与网络读者兴趣爱好相关,或者与时事及重大事件相关。稿件可参考一些大型通讯社稿件,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各地方日报、以及各专业领域领先者,这一类稿件通常已基本经过其网站或报刊编辑的筛选,具有较高可信度,但是仍需网络新闻编辑仔细阅读后选择。 修改稿件。网络新闻编辑在筛选稿件后,要对之进行改编。网络新闻具有言简意赅、简洁清晰的特点,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信息进行提炼,从而确保网络新闻的精炼。摘要式新闻便是其中一种具有很强导读性的新闻。例如,对网络新闻标题的润饰。网络新闻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标题的引导和提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标题和正文是被安排在不同的网页上的,它们在物理页面上处于游离的状态。这就使得网页上的新闻标题更像书籍目录。网络新闻编辑就要通过修改、提炼和突出标题来提示新闻要点,从而起到导读的作用。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现有的新闻材料添加有关背景资料、相关的说明性信息和报道,运用“超链接”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使得原稿中的新闻事实更丰满,内容含量得到增值,从而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修改稿件时需要特别注意,应保留原作者信息,包括撰稿者与摄影者的信息,以免侵权。 整合信息。早期的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基本是“搬运”新闻,而今天,面对网络上海量信息,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做出网络新闻的特色,实现新闻价值的增值已经成为网络新闻编辑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网络新闻在整体上是由众多新闻报道组成的,这些独立的新闻报道彼此之间有类别和内容上的相关和接近性。新闻信息整合包括形式上与内容上整合,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具备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 图文并茂,由于信息量大,受者对消息、短讯等会采用浏览方式阅读,从统计来看,图片丰富的新闻网站往往点击率更高,而视频较多的新闻网站,知名度大于前者,只有文字稿件的新闻网站受到的质疑更多。除此以外,由于网络新闻具有较好的广容性,在编辑过程中,后台通常会提供新闻信息链接,主要用于相似稿件内容链接,如最新编辑四川特大矿难,则在后台中可搜索关键字如“四川”、“矿难”,并选取适当历史文稿,在文稿编辑完成之后,读者所能阅读的稿件下方将会出现相关信息。 另外,在配图时,编辑人员应尽量选择具有新闻性的图片,如图片中能够直接说明事件内容,或图片中某个人物的行为能够说明事件性质。上传图片时,应根据网页设计分类,将图片裁剪压缩成匹配大小,然后上传。如果图片尺寸过大会影响网页美观程度,如果图片容量过大,会影响读者打开网页的速度。 4 深度解读 由于网站的大多数内容依赖传统媒体提供,导致网络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传统媒体报道新闻事件的基础上,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原有新闻源进行深度解读。追求新闻评论的个性和特色已成了网络新闻产生影响的重要手段。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充分发掘新闻信息资源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开发特有的差异化内容和独家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了网络新闻生存与发展之道。 因此,增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加强对网络新闻的再创造、提高网络新闻评论的哲理性,成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5 结语 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职能是发挥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参与者、拓展者,这是网络媒体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组织者的功能是展示网络新闻内容特色的关键,是解决网络信息日益同质化难题的出路;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是充分展示网络媒体的优势,打造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发挥把关者的作用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的正面性;发挥拓展者的作用是在建构和拓展编辑视角的基础上,为受众展示一幅立体化的新闻画卷;发挥参与者的作用是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交替运用形式活泼的媒体形态,提高网络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在新媒介时代,网络新闻编辑工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为受众提供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型武器。 作者简介:何宇恒(1987.9),男,四川华蓥,西南民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新时期下网络新闻编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编辑;网站定位;内容黏性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2013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6亿指日可待。”伴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信息也以几何速度在增长,泛滥的信息蔓延到网络的各个角落。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不仅网民会迷失方向,也给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网络媒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编辑?在如今媚俗化、同质化严重的网络里,网络编辑应该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浅要论述, 一、明确定位,挖掘原创 网络编辑的工作是无限的,但是人力是有限的,在工作中,当然要有优先次序。而从投入产出比考虑,网络编辑的工作就更要注重实际效果,明确网站定位,挖掘原创内容,加强内容关联度。 由于网站的队伍构成和新闻采访权的限制,加上技术手段的便利性,网站更多的是转载大众媒体的内容,缺少原创性,网络新闻同质性问题十分严重。其实,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已经不再是独家采访才是原创内容,网络完全可以挖掘更多的原创资源。比如,传统媒体的网站可以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拆分、包装、多媒体化:利用博客、论坛里网民的力量,挖掘原创:组织活动、设置议题、评选投票等等,这些都是原创的体现。 新时代的网络编辑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对网络内容的整合是考验网络编辑的一个重要能力。网络的海量信息与意见的多元化给网络编辑提供了多样的素材和多维的视角。将相似的、有联系的,或对阐述的事件与报道都是编辑工作的内容。网络编辑通过超链接,或者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网友进行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成专栏、专题报道,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求深”的愿望。 二、设法增加网站的黏性 互联网的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有共性,但更多的是他们的特性。他们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是现实的,他们上网就是为了寻找信息:他们是不耐烦的,总想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想要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一目十行而非仔细阅读:他们不喜欢页面过于花哨,这样会使阅读更加困难:他们有时并非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来到你的网站,这时你的适当引导就能将他们留住。 网络时空开放的特点使得它拥有数量最为众多、层次最为复杂的受众群体。对于网络编辑而言。一定要对自己的受众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了解受众的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更要了解受众对网络内容的反馈。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要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网友对网站内的导航是否感到迷茫,是否喜欢网页的设计,内容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能引导网友去浏览本网站更多的内容。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网络编辑在工作中就应该将网友放在首位,增加老网友的忠诚度,吸引更多的新网友,更好的增加网友的黏度。 三、不做假、不媚俗,当好“把关人” 网络上,大量的“花边新闻”、“娱乐绯闻”成了追逐的焦点,夸张刺激的标题,低俗的配图。不仅如此,假新闻也在这片沃土上“恣意生长”。这一切使得网络看上去肤浅而缺乏诚信,这种内容虽然短期内赢得了很多点击量,但长期来看,对网站发展极为不利。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藏性决定了在现实中受了太多约束的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不受道德和现实社会约束的事物,网络的情绪化、不负责任的现象也因此被放大。而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缺乏职业自律,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一味的“迎合”网民的需求。反过来,网民对网络上的内容大多报以宽容的态度。这样又更加纵容了假新闻和媚俗化的泛滥。 深入的追究其原因,这种现象是受众的“猎奇”心理、广告商的“经济利益”驱动、网络传者的“迎合”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正确对待受众、广告商、传者三方的利益链条。对网民来说,他们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网络编辑应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将虚假新闻拒之门外,正确引导网民,避免网络的媚俗化,用健康的内容娱乐网民、服务网民,以聚集更多的网络人气,吸引广告商的青睐。 四、“人人皆记”的时代,做好“发言人” “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取其,当社会性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就的障碍,当任何人在任意时间都可以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皆记’的时代。”在这个“人人皆记”的时代,网民既是传者,也是受者。这对网络编辑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或许有人会有疑问“网民可以作为信息的者,那么还要网络编辑干什么?” 网民在网络中是盲目的,是有情绪的,他们不仅需要网络编辑整理有用的信息,更需要网络编辑正确的引导,网络编辑在这个时候充当了“发言人”角色。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编辑可以通过撰写评论、配置评论来进行“直接发言”:也可以通过信息的编排、稿件的微处理来进行“间接发言”。由于网络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网络编辑可以随着事件的进展及时跟进。帮助受众解疑释惑也更为及时。而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利用论坛讨论、网络调查等手段,不仅能给网友充分发表观点的平台,还能邀请专家进行话题讨论,加上编辑的正确引导,从而起到表扬、批评、建议、号召及监督的作用。 五、坚守“内容为王”还是信奉“技术至上” 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编辑受技术的影响最深,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是渐进式的,也是瞬间突破性的。网络编辑必须要在技术上迅速跟进,才能找到网站生存、发展之道,增进网站的竞争力。技术的强大力量使人往往容易忽略传统的一方面,一些网络从业人员甚至认为“技术至上”而忽略内容的重要性。 技术的使用的确会带来多样的表现形式,便捷的使用手段,但如果利用不当,技术也会影响新闻内容的顺畅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受众上网主要目的依然是希望看到更好的新闻内容。实际上,受众对新闻的“外在表现多样性”与“内容实质有效性”都有需求,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一个恰当的标准,满足受众这两方面的需求。网络编辑不仅要不断地更新技术手段,还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去整合新闻内容,增强表现形式,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使网站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网民需求,方便网民使用。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初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摘 要】本文分别从受众和编辑视角出发,结合网络新闻所具有的层次化特点,重点阐述网站编辑在编辑网络新闻时遵循的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以期达到传受双方的良性互动。 21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十年前网络新闻只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而今网络就是传媒已成共识。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它突破了传统新闻遵循的二维空间,网站在网络新闻时,常常不是一次性的和盘托出,而是在不同的层次中逐渐展示出完整的内容。我们通常根据网络新闻具有的超文本链接结构特点,将一件网络新闻作品分解为下列层次。层次之一:链接标题;层次之二:新闻导语;层次之三:新闻正文;层次之四:关键词或背景链接。笔者结合日常编辑工作中的经验,就上述几点作简要探讨。 一、网络新闻标题链接的编辑 当受众浏览网页时,最先看到的是页面上的新闻标题链接,链接标题作为网络新闻的第一层次,无疑具有是否可以引发受众阅读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传统媒体标题常有肩标或副题进行辅助,而网站页面受空间所限,新闻标题链接多统一设置为单行标题,既美化页面又符合浏览者阅读习惯。例如编辑《滁州在线》要闻区新闻标题时,标题字数就限制为单行24字。这就要求编辑标题时必须做到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因此,要想制作好的网络新闻标题,就必须确立一个清晰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一切围绕新闻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进行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做到字少意丰。 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标题同样要陈述事实、力求简短,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最生动的内容展示给读者。但网络新闻标题对语法、修饰词汇等的要求,并不像传统媒体的报纸新闻那样更注重语法结构的完整性。网络新闻更多的是为适应年轻人的海量信息需求, 这些人思维活跃、反映敏捷、接受能力强,更讲究效率,因此以压缩信息的形式出现的标题最能适应他们的需要。在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省略句是经常使用的,尤其是量词、介词、连词等,甚至是主语、谓语、宾语被省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两节价格监管网拉开”,这个标题就省略了主语。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做到通俗、动情,以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来吸引网民,不能单纯为了提高点击率使用夸张、煽情甚至媚俗的词汇制作标题。 受众点击链接标题就进入网络新闻下一层次——新闻导语,新闻导语就是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快速了解信息,对于现在的网络新闻受众来讲,其阅读行为大多数情况下结束于导语,要想将受众的阅读引入更深层次,网站编辑应非常重视导语的编辑,因为精心组织和写作的导语可以吸引受众继续看完整篇报道。 导语一般为概括式导语,通常是在文章的开头。一般称有导语的文章为倒金字塔式,概括式导语经常出现在网络新闻中。在编辑网络新闻导语时,编辑需要时刻意识到网络媒体的特性是有区别于印刷媒体的,应意识到如何编辑才能够迎合网络受众的阅读习惯,要尽量多使用概括式导语,尽量做到在阅读者移开目光之前,为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新闻内容。 在编辑新闻主体时,要注重对关键词的选择。关键词的出现,是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定的。新闻事件易于传播的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比导语更便捷的是标题,比标题更快速的是关键词。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就决定了关键词在新闻事件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关键词运用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重要。在海量网络信息中,网民的诉求一般也是通过对关键词的搜索来完成,我们编辑的新闻能否从众多同类新闻中脱颖而出,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对关键词的选择,因此为新闻主体设置合适的关键词是编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键词的设置遵从独有、当前热点、受众感兴趣等原则。 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其具有超文本结构的特点,它不但集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还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受众对不同形式新闻信息的需求,使受众对信息的解读更充分、更准确、更透彻。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充分利用超文本的优势,在新闻主体中穿插图片、视频、超链接等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图文并茂又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和反映现实生活,让用户具有更好的体验效果。 另外,在编辑网络新闻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层次清楚、点面结合、精选材料,并且与导语呼应,力求生动活泼。主体部分的编辑可采用以下技巧:1、使用有意义的小标题,并加上黑体字凸显。如《中安在线》网站在新闻主体中就经常使用这类小标题。2、一段一个内容,并要注意如果这一段的开始几个词不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其余内容就可能被忽略掉。3、像排行榜一样,将新闻内容的大意清楚地逐条列出。这样既方便浏览,又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可使用性”。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阐述,解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实际意义,具有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闻背景编辑的基本形式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将关键字设置为超链接,受众可以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点击关键字超链接进入相关页面。另一种是在整篇新闻报道之外,将相关背景资料制作成超级链接目录提供给受众。在滁州在线的编辑工作中,对于重大新闻务必设置关键字和相关链接,从而更好发挥网络新闻空间优势,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的出现,改变了旧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而新的“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开始大行其道。这也对网络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编辑来说提供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做出有效的整合,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才是王道。因此,网络编辑要始终从受众需求出发,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浅析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 摘 要 伴随着网络新闻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编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新闻工作者有所启示。 科技信息时代,网络编辑对于浩瀚的信息的整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为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需求。不过,由于网络传媒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编辑思想还有待提高。网络新闻的特殊优势表明其与网络编辑的作用关系密切,好的网络新闻是依靠好的网站编辑做出来的。因此,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网络新闻的重要意义 从思想上提高对网络新闻的重视。一方面,作为一个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者,首要的是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新闻学知识,不能盲目的跟风,追求新闻娱乐化,在制作网络新闻的过程中要有严肃的态度,不能做作。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新闻对于受众的民意表达具有引导作用,也折射出网络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作用,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应该重视这点,利用新闻互动优势,认真引导受众形成良好的民意表达渠道。另外,网络新闻编辑要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利用自身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以清醒的头脑面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并主动和党中央的政治思想路线保持一致。网络新闻不是“粘贴新闻”,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摒弃这种错误的观念,将重心放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中,以一支素质高的网络新闻人才队伍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 二、认真做好新闻制作 “选稿、改稿、标题制作、稿件编排、版面组织”等许多具体的编辑工作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经常需要面对的。这些工作和受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效的影响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程度。网络新闻传播是和其他新闻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络新闻编辑不能直接照抄照搬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受众在浏览网络新闻版面的时候,呈现在他们面前的首先就是新闻标题的链动组合,因此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了。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标题意识相当重要,因为这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进入网站。通过在新闻标题制作上花大力气,吸引受众更加关注网络新闻,也提升了网站的点击率。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应该要有保证。任何虚假和过分夸张的新闻信息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最大限度的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贴近人民生活、有新意又有重点。例如,因为网络新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其优势在于能够突出反映重大突发新闻动态,所以受众对于重大突发新闻有着十分强烈的心理预期。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网络媒体就必须做到用“滚动新闻”的形式保障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 三、有效处理网络新闻信息 一般来说,网络新闻信息浩如烟海,网上的受众上网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而是为了获取能吸引自己关注的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是,面对如此繁多的网络信息,大众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有效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这需要专业的网络新闻工作人员为受众选取有用信息,拒绝无用信息。根据这一现状,网络新闻编辑既是信息的收集者,也是信息的筛选者。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及时加工处理新闻信息,精心的甄选有效信息并及时呈现给受众,并且不能和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信息雷同。针对网络信息繁多的特点,网络新闻编辑要认真收集新闻事件,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利用储备资料完善新闻数据库,由此建立特色鲜明的数据库。网络新闻编辑应该秉承为受众提供真实、全面而准确的信息,让网络新闻编辑以优秀的编辑思想和出色的编辑能力,使得网络新闻制作具备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最终推动新闻编辑工作不断的处于良性发展中。 四、深入处理网络新闻资源 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网络新闻编辑更加深入的做好新闻工作。网络新闻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所以,利用这些独特的优势丰富新闻报道内容,更多的吸引传统媒体的新闻受众。与此同时,为了使网络新闻更加深入的发展,通过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超链接、提供新闻背景的方式,并以即时评论、专家点评等方式,最大限度的挖掘新闻信息的附加值。深入发展网络新闻不但符合受众的需要,也是网络新闻自身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要想深入发展网络新闻,就应该将新闻形式的制作放在实验分析解释型、主体纵深型、专题探讨性深度报道等内容上面。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是值得网络新闻编辑注意的,通过加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来强化网络新闻的再创造。 五、强化网络新闻管理 由于网络传播的多元化和匿名性特点,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渠道也十分广泛,网络的管理难度很大。有的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和记者的采写及刊载报道,有的来源于各种网络渠道。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任何渠道的新闻稿件都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杜绝虚假夸大的新闻,规范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强监管力度,通过监督过滤机制整治大众在新闻论坛、新闻网站自由发表的新闻。网络新闻编辑水平的高低,体现在他对稿件的筛选质量上,一个好的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有一套有效的编辑思想和方法,能够辨别那些缺乏真实性、偏离主流政治方向的虚假新闻。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在把握当前网络新闻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编辑水平,认真学习编辑理论和方法,总结编辑工作中的得与失。在网络新闻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所以树立新的新闻编辑理念,认真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与网络宣传管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网络新闻在前七类网络应用(网络媒体、互联网信息检索、网络通信、网络社区、网络娱乐、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的使用率和网民规模排名中仅次于网络音乐,已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青睐。网络新闻以其及时性、交互性、丰富性和包容性的优势吸引了人们,同时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低俗新闻等问题也着实令人头痛,网络新闻的宣传管理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课题。 网络新闻的宣传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网络新闻媒体的运作和管理更复杂,难度更大。从微观层面看,网络新闻编辑作为网站的灵魂人物,作为网络新闻的重要传播者,他们的工作极大地影响着网络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效果。 一 把关人理论产生于前互联网时代,被广泛应用于对传统媒体的研究中。对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没有人会怀疑。但是对于新兴的第四媒体,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正在面临挑战。由于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由的、无限大的空间,所以很多人认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角色已弱化甚至模糊。实则不然,正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殊性,把关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更突出。有了把关人,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人们才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新闻,才不会被信息垃圾污染健康的身心,才不会迷失自我;有了把关人,网络新闻媒体才能有权威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才有可能;有了把关人,网络才可以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网络新闻的把关人有哪些?从宏观角度看,网络新闻的把关人不仅包括网络新闻传播的领导者、网络新闻传播的直接组织与发动者、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操作实施者,还包括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保障者和在网上信息的广大网民受众。从微观角度看,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操作实施者,如网络新闻记者、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论坛版主、网络新闻管理(监控)及网络新闻网页制作等一线工作人员,直接负责网络新闻的采写、制作、,是具体的把关人。 网络新闻编辑既可以指一种行为,也可以指一种职业或者说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本文谈到的网络新闻编辑即是指专业从事网络新闻工作的人,他们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运用新技术,对新闻稿件或信息资源进行快速加工并及时在自己的网站。从稿件的初选到编辑上网(甚至于采访、写作)通常都由网络新闻编辑一人完成,由此可见,网络新闻编辑是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栏目当之无愧的关键人物,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远大于传统媒体中编辑的“总串联、总合成、总把关”作用。 二 目前网络新闻编辑队伍有许多没有经过新闻专业培训,在新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与道德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所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把关意识淡薄、片面,把关方式单一、不够科学,把关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状况。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网络新闻编辑极有必要提高把关意识,培养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把关理念与把关能力,做好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增强政治观念,把好舆论引导关。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同传统媒体一样,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和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因此,网络新闻编辑增强政治观念,把好网络新闻的政治关,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至关重要。 增强政治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就要坚持“政治家办网”。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实践,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宣传的重要性,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栏目作为网络新闻的重要集散地,更要积极主动地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素养。 网络上的信息数量多,鱼龙混杂,作为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栏目的关键人物――网络新闻的编辑者、者和网上舆论的掌控者,网络新闻编辑有责任为广大受众从中选择精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强、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渗透力强、渠道开放性大、言论限制难等特点,所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一是要注意信息公开,合理控制流量,变“堵”为“疏”;二是要更人性化,僵硬的、说教式的宣传方式已无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有人情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符合广大网民受众心理需求的方式;三是要发挥网络媒体交互式手段的优点,把握时机,利用电子邮件、BBS、网上聊天室等及时反映舆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把好新闻事实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产生方便了人们生活,也带给人们更多的困惑。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就是典型例子。网络传播本身的交互性特点使信息的传播通过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多种途径快速实现,许多网络媒体为了生存而追求速度第一、数量至上,放弃最基本的新闻真实性原则,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或者操作执行困难以及网络媒体管理的不规范等,都为网络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便利。“2008年出现的假新闻,来源于网络的比例远远高于历年,如《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孙中山是韩国人》①等”。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足以说明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为假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比以往更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对网络新闻编辑把好新闻事实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网络媒体要履行自己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就要树立信息传播公信力的意识,坚持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要在网上传播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我国的新闻媒体网站要坚定不移地举起维护新闻真实的旗帜,树立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的榜样”。②树立信息传播公信力的意识,提高网络媒体的权威性,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充分把好新闻事实关,切实加强对网络新闻宣传的管理,提高网络新闻的可信度,树立网络新闻权威,抢占世纪舆论宣传阵地的制高点。 把好语言文字关与新闻报道的格调关。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担负着推广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网络新闻编辑把好语言文字关,就是要在尊重网络新闻语言自身特点(在网络实践中,网络新闻语言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具有鲜明的特性和规律,例如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强调语言的准确、具体、生动、简洁和通俗)的基础上,合理地、规范地运用语法、词汇、修辞等写作技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在目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中,常常可以见到因语言文字把关不严而产生的问题,例如标题制作不严谨、题不对文、错别字和病句屡见不鲜、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现象,这些问题使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形象。 除了语言文字关外,网络新闻编辑还要重视把好新闻报道的格调关。网络新闻之所以缺乏公信力,除了假新闻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许多网络新闻追求低级趣味,格调不高。媚俗化、低俗化的新闻充斥网页,随时随地污染着受众的视听。因此,网络新闻编辑有必要坚持“雅正性”③原则,使网络新闻简洁而不肤浅、动情而不煽情、通俗而不低俗,呈现出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高格调、高品位。 把好技术关。网络媒体的产生离不开高科技,从事网络新闻编辑工作首先面临的是复杂的技术环境,主要包括网站的技术平台、网站的内容管理与系统、网站的基本服务项目和网页制作的技术基础。很多网络媒体要求网络新闻编辑掌握网络基本技术运用与发稿系统、网页制作基本技术、连线与访谈流程与技能、图片及视频编辑制作技能,了解论坛、聊天室、电子邮箱、站内检索、投票器、短信、博客等网站基本服务项目的基本技术等。正确合理地利用这些技术,既保证了网络新闻的顺利传播,也为广大网民受众提供了方便。技术归根结底是为内容服务的,技术手段如果被误用或滥用则会带来不良后果。例如,没有必要使用音频、视频的时候,采用了这些形式会带来资源的浪费;链接技术使用过度则可能弱化宣传效果,对于系统自动生成的相关新闻的链接,要适当加以人工干预,不仅确保每一个链接正确有效,而且保证其真正的“相关性”。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需要把好技术关,使网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新闻传播。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调查的编辑手法 网络新闻调查是依托新闻网页的受众调查。随着对网络新闻信息的深度开发,网络新闻调查的选题、设问、数据呈现、调查解读、栏目设置等信息挖掘与整合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本文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几家新闻网站的网络新闻调查现状的比较分析,探索网络新闻调查的编辑手法。 栏目设置:有序存储热门推荐 1998年12月人民网对北京申奥的舆情进行调查,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网络新闻调查个例之一。①人民网是在2000年4月7日之后才推出在线调查服务的,其自主研发的调查系统软件获得知识产权的时间是2005年12月12日。② 随着配合新闻的小调查不断增多,这些零星的页面如何有序地存储、检索、调用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新闻网站开始设置调查栏目,以深度整合利用调查信息。比如:新浪网在“新闻中心”频道下设有“新浪调查”栏目(栏目中最早调查出现于2005年1月28日)。搜狐网设有“搜狐调查”频道(栏目中最早调查出现于2007年10月12日),还在“搜狐评论”栏目下设有“每日调查”栏目。 在栏目设置上,有的网站还处于粗放阶段,如新浪河南“小浪调查”栏目、中青在线“民意中国网”频道、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投票讨论”栏目的调查标题都只简单地倒时序罗列在目录页面上,没有细化的子栏目。有的网站开始设置调查栏目的子栏目,但细化程度不同,着力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进行数据库开发以有利于调查搜索;二是按调查内容分类集纳,有层次地显示各类调查;三是推荐热门调查让受欢迎的调查持续发挥作用。 调查搜索方面,南都网有“查找投票”,新京报网有“搜索投票”,搜狐网有“输入调查关键词”的搜索框。新浪网则较为丰富,有“调查搜索”,有“年度调查盘点”按年显示历年调查,更有日历显示的“往日调查回顾”。专为调查栏目而开发的搜索软件,使调查信息成为有可能被重新利用的潜力巨大的数据库,极大地方便了网友对往日调查信息的查找与调用。 调查分类方面,凤凰网只按调查时间分了“最新调查”和“往期投票调查”,最为简单。南都网分别按调查时序和调查热门程度罗列标题,以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最新”和“热门投票”,凸显出热门调查,有效利用了显示空间。新京报网也以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最新投票”、“最热投票”、“悬赏投票”、“我的投票”。“悬赏投票”是投票发起人对参与调查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我的投票”下又有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的“我发起的”、“我参与的”、“已过期的”下一级子栏目,很好地汇总了与特定网友个人有关系的调查,方便了网友存储、展示、调用感兴趣的调查。搜狐网的调查分类有“首页”、“体育”、“娱乐”、“新闻”、“女人”、“财经”、“汽车”、“博客”、“教育”、“证券”、“广东”等14类,类目过于驳杂且分类标准跳跃不定。新浪网的调查分类类目是“全部”、“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科技”等6类和“新浪调查”、“联合调查”的任意排列组合。与搜狐调查比起来,新浪调查的分类类目少而层次清楚,且利用双滑动门表格矩阵式多层显示,非常节约空间,快速切换浏览调查标题的视觉体验很好。 推荐调查方面,一般网站都会有子栏目推荐热门的调查。如南都网有“热门投票”,新京报网有“最热投票”,凤凰网有“网友参与最多的调查”和“网友参与最多的PK”。有的网站把热门调查用数据库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新浪网有“调查月排行”,搜狐网有“调查排行榜(周、月、年度)”。新浪四川“小浪调查”精心地把调查栏目首页包装成专题页面的形式。三栏式的页面布局,由通栏图片截断成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右边栏是“最新调查”,上部左边栏是“往期小浪调查TOP10”,上部最强势的中间栏,从上往下依次是分类推荐的子栏目“舆论场・你的声音非常重要”、“百事通・生活新主张大本营”、“八娱乐・要玩就玩最巴适的”、“情流感・普通人的心灵故事”、“伙食团・饭饭快乐不在别处”,每个子栏目里展示1条最新调查标题,并以“调查问题”和“网友意见”展示上次的调查及调查报告。可惜的是,这几个分类新颖的子栏目没有“更多”链接,看来没有把历次调查按此特色分类存储,不利于有某方面兴趣的网友参与、查看更多该类调查。页面中部是子栏目“小浪调查把网民意见告诉媒体”,展示了小浪调查与纸质媒体合作的以调查为基础的精确新闻报道,并用火车滚屏的方式通栏滚动显示多张有调查报告的报纸版面。页面下部是“往期热点小浪调查回顾”,以小专题的形式详细包装一个热点调查;最下面是“其他热点专题回顾”,以图文方块罗列的形式展示多条热点调查。这种以专题包装、生活化新颖分类、与精确新闻及纸媒结合的方式进行的热门调查推荐,是目前各网站中最有创意与实效的调查推荐编辑手法了。 数据呈现:拓展数据加深解读 网络新闻调查的优点之一是能实时显示调查结果。一般调查页面上会设置“投票”和“查看”链接,网友可以投票后查看结果,也可以不投票直接点击“查看”。调查数据是依托新闻的延伸信息,其价值在于深度了解网友对新闻信息的态度,展示网友的心理、情绪、意见、行动等信息。这些基于调查的网友延伸信息,如何才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呈现出来,以有利于网友快速浏览和明了信息意义,各网站都在摸索中不断改进调查数据呈现的方式。 搜狐网采用黄框白底的表格式显示,多个调查题从上到下依次以表格罗列。每道调查题,都从左至右地依次显示选项、百分比数据及条形比例,让网友清晰地看到某题某选项有多少比例的人选择,并有具象化的条形长短作比较。 新浪网的数据显示页面,原来与搜狐网相似,目前又探索出更方便网友进行多角度数据分析的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方式。每道调查题,除“表格”、“饼状”、“柱图”3种图形显示方式可以点选,更有参加该调查的用户特点的数据分析。“用户分析”是把用户基本数据与每道调查题及其每个选项的被选状况相结合的交叉变量分析。点击展开或关闭“用户分析”链接,就会在当前页面位置下面展开或关闭一个与整个调查或某个选项相结合的用户地区数据的交叉变量分析,由此可看出参与此调查的各地用户的比例,或选择某个具体选项的用户地区分布的比例,还可以对比不同地区用户选择不同选项的对比性数据。 同样是用户分析,凤凰网在调查题目后增设“年龄”、“性别”、“学历”等用户信息题,比新浪网的分析更深入。凤凰网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有参与调查用户的年龄、性别、学历的单变量数据,更有把各调查题的每个选项与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等进行双变量分析的数据图表,能清楚地看出各年龄段、各性别、各学历、各地的用户对不同选项的选择比例及其对比。但要了解这些用户数据需要增加调查题,题多了容易让调查显得繁琐而被拒答。现在一些专业调查网站,已实现让一个调查里的各个调查题随意组合进行交叉变量分析。新闻网站也应开发能让网友自主对任何两个或多个问题进行交叉分析的调查显示系统,以满足不同网友深度分析调查数据的需要。 对调查数据的深度开发,还需要进行基于调查的精确新闻报道,以全方位整合与该调查主题有关的各种数据及信息,主动对网友协同信息生产进行深度挖掘和再传播。以新浪四川“小浪调查”为例,目前的调查报告新闻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调查数据图表之下用文字叙述各选项及比例,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添加简单的网友留言作典型例子。都较为简单,没有在数据解读上更显深度。其实,网络编辑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变量分析,搜集整理网友评论、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专家分析信息、外网信息等,综合所有可能的渠道深入分析解读调查结果,写出能让网友对该调查主题有深度理解的调查分析性新闻。 很多网站新闻调查页面与数据结果页面甚至相关新闻页面都是互通链接的,新浪网的页面还可以“转发至微博”。凤凰网把同主题的网友评论直接放在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图表下,方便快速浏览或发表对同主题的评论。新浪四川“小浪调查”不仅把同主题的网友评论嵌入结果显示页面,还嵌入微博上的同主题信息,并可随时刷新,或跳链到微博页面。同主题信息尽量整合在同一个页面上的编辑手法,能满足网友在同一页面汇集某主题信息的要求,享受到多媒介信息有机整合呈现的阅读体验。 选题设问深度参与公共话题 设问题型方面,网络新闻调查比较单一,封闭式问题多,开放式问题少;单选题多,多选题少。最常见的单选封闭式问题,简单易操作,但选项表述易封闭答案范围。其实,一些专业调查网站已开发出更多题型,完全适合网络实时显示调查数据及文字回答信息。问卷星网就有图文结合题、单行文本框题、多行文本框题、组合单选题、组合多选题、下拉框单选题、排序题、态度量表题、矩阵单选题、矩阵多选题、矩阵滑动条题、比重题、数值题、日期选择题、验证题等数十种,均可供网络新闻调查借鉴。 一些新闻网站也开始试用新题型。如新浪四川“小浪调查”里,出现过组合单选题,对封闭式问题添设可由网友输入文字的“其他”选项。凤凰网的调查PK,把选项分为支持正方和支持反方,并有第三方观点的文本输入框。开放式问题虽不利于数据化汇总信息,但能给被调查者以主动提供信息的开放空间,常能挖掘出来自网友的生动、有趣、有价值的事实或意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投票讨论”,每期都是配上一小段信息的开放式问题,将网友的回答以评论形式罗列于页面。开放式问题明确规定了信息反馈范围,能更有针对性地汇集对该问题的回答,使信息的反馈和再传播更为实用。如《你所在地的房价最近是涨了还是跌了?》,能看到网友回答的各地房价涨跌的具体信息。 设问内容方面,目前多是问心情、立场、趋势、预测等抽象意见,问具体意见的还很少。最为流行的网络新闻设问内容,是在新闻正文后点选阅读心情,多为愤怒、搞笑、高兴、难过、感动、无聊等太过泛化、流于浮浅的选项。问立场、意见的调查问题选项设置,常分为“支持、反对、不清楚”三种,有些会在简单立场后添加一句支持意见作为理由。这种设问内容,因其立场分明而让数据结果区分度大,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捆绑简单立场及部分理由的选项表述方法,不易展现复杂性分析意见,难以让网友选择到合意的选项;二是容易诱导网友有意无意地简单表态拥护某种立场,从而失去独立、丰富、深入的思考。问趋势的调查问题也较多,但由于大多数网友非专家,一些需要专业知识预测的问题并不适合设计成调查问题。 为达到引导网民协同生产新闻信息的目的,还可以问行为。如新浪网调查《地震那一刻我在做什么?》,网友的回答多是他们在地震瞬间的所处情景、想法和行动,这些信息是对传统采访新闻内容非常难得的补充。 在网络新闻调查选题的提出方面,一些网站开始发挥人人都是编辑的潜力。例如在新浪四川“小浪调查”栏目首页上,用“小浪调查由你作主”和“给小浪调查的意见”两个调查搜集反馈意见,首页底端还有文字框可输入“说出你最想进行的调查话题”,请网友提供调查选题。新京报网调查首页上有“发起投票”链接,注册网友可以个人名义设计调查到调查首页,并会在网友自己的“我的投票”页面上汇集存储。 网络新闻调查选题的标准,一般是选择热点新闻配调查,以保证有较多的网友愿意参与投票。目前的调查选题,较重视网友的兴趣与情绪态度的参与性,不太注重问题的有用性和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力。网络新闻调查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够快速方便地广集民意,给网民提供一个汇集、交流意见的平台,形成公共舆论。因此,网络新闻调查的选题及设问,还应考虑增强对公共性问题的实际针对性,了解民意,问计于民,推进人们对公共领域的理性参与,最终达到公民在理性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公共性话题以影响实际生活进程的目的。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从编辑六元看网络新闻编辑环境的建设 从媒体角度看。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制作稿本和定本,提供新闻:从受众的角度看,读者接触网络的最主要目的也是获取新闻并接受文本,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不能满足读者对新闻、对文本的需求,网络等于自封其喉。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网络媒体的所有者不能完全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这就导致网络新闻编辑不易对新闻进行“把关”。大量不合格的定本、文本泛滥,严重违背了编辑六元,影响网络新闻编辑环境的建设。然而,怎样加强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能力。怎样才能制作合格的定本和文本供读者阅读,从而构建良好的网络新闻编辑环境,下面就从编辑的六个基本元素着手,以新浪篮球新闻为例来浅析一下这个问题。 良好的网络新闻传播有赖于编辑活动的有效实施。王振铎先生曾说,“一切编辑活动都是围绕着编辑‘六元’展开的”。所谓编辑六元,是指构成编辑文化关系的六个基本元素,可分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部分,即文本、稿本、定本和作者、编者、读者。前者属于物质形态,后者则属于智力因素。在编辑活动的“六元”关系之中,三个主体因素――作者、编者和读者首先构成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作用关系。这种交互作用关系体现在他们所构成的编辑实践活动之中。作者的创作、编辑的审读加工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优秀的作品。读者的阅读又反过来作用于作者的创作和编辑的审读加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任何两者之间都有交相作用的复杂关系,任何两方关系的忽略,都可能导致编辑活动无法有效展开,比如作者的创作如果完全不考虑读者的状况,就会导致作者的稿本无法进人流通领域,或者进入了流通领域而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定本。作者和编者的关系也同样不可忽视。作者的个体稿本创作之功非常重要,编者的着眼整体的文化缔构作用也非同小可。同时,编者对作者稿本的完善加工,也是定本成为精品的重要保证。同样,编者与读者也具有相互作用、不可割裂的关系。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也离不开这六个元素。有好的新闻稿本,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有编者、作者的良好沟通,才会有较完善的新闻定本;有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时时互动,才会有完善的新闻文本出笼。新闻稿本的作者、新闻定本的编者和新闻文本的读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因此,有编辑六元的和谐共振,才会有网络新闻的清晰、明净和真实可信,否则,网络新闻就会模糊不清,真假难辨,从而会影响网络新闻信息的有效触达。新浪网作为中国点击率和影响力最大的商业网站,在广大读者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所采写的新闻就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以新浪篮球新闻为例来看它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闻的真实性不足。(1)“文题不符”,文章的标题跟内容有“出入”。比如,文章标题:“科比0.3秒绝杀热火”,然而再看文章内容,却是科比在全场结束还有3.4秒时投中制胜一球,最后给对手还剩下0.3秒的时间。像这种新闻标题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不惜打一些“擦边球”,新闻的真实性不仅要求新闻报道的基本情节要真实,而且要求每一个具体事实、事实概括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2)不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加以考证,以讹传讹。比如,标题为“火箭更衣室惊爆领袖矛盾”一文称:听听火箭队更衣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条怎样的惊人消息,在上一场比赛结束后。麦蒂来到更衣室处突然站住,面带愠色,突然用右手食指指着走过来的姚明,阴沉着脸对姚明说:“你将会被(我们)孤立!”而据上视的火箭随队记者曹建撰文称,在上文宣称姚明挨骂麦迪反目事件一日后的火箭圣诞答谢球迷联欢会上,姚麦二人相当亲密,麦迪还亲手要给姚明围围巾。曹建文中还谈道:火箭工作人员都是很专业的,英语当中所谓“你将会被我们孤立”,多半原话应该是“大伙对你支援不够”,或者至多不过是“你今天打得太独”之类。如此严重的“失误”,不仅伤害了火箭球迷的心,从而也降低了新浪体育新闻在球迷心中的公信力与可信度。 新闻的倾向性严重,肆意夸大和渲染。新闻应该客观地记录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事件的“是非曲直”,一定的倾向性是可以有的,但是不能过于明显和夸张。比如标题: 詹姆斯再获年度最佳称号球员评选他也是王中之王: 湖人教父:詹姆斯已超越科比他将成为下一个乔丹: 王者对位姚明完全统治对手?皇帝退位巨人君临天下; 姚明一人摧毁大本詹姆斯?第一中锋就是如此霸道。 对于球星,我们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毕竟他们也是人,不是神。这样明显的倾向性跟那些所谓的“姚蜜”、“姚黑”,“科蜜”、“科黑”,“麦迷”、“麦黑”们有什么区别呢? 煽情新闻。比如(标题): CBA宝贝出山引波澜第一“胸器”杀伤依旧: CBA本季第一“胸器”袭来; 真真喷血写真险走光 粉惑诠释“乳此动人”。 这种利用“谐音的艺术”所展示的赤裸裸的煽情新闻让读者看了“哭笑不得”。 基本常识错误。如对NBA球队排名规则不了解导致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大多是不懂规则,比如有一篇文章说,如果爵士明天击败了湖人,那么火箭输给小牛,马刺和开拓者获胜的话,火箭将在第一轮面对马刺!这是一个职业说的话吗?如果火箭输球,马刺赢球,马刺将是西南区冠军,虽然开拓者的战绩和马刺一样,但是根据NBA的排名规则,战绩相同的两支球队,赛区冠军居前,而不是所谓的直接比较常规赛战绩。 以上种种现象就是没有正确协调处理好编辑活动“六元”的关系。首先,造成三者不平等的对话关系。编辑活动是围绕“六元”展开的,一项具体的编辑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是离不开编者、读者和作者三个主体因素的平等对话的。三者对话的活动展开越充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就越好,相互作用的意义就越大,编辑活动就会越成功。而由于网络记者采写的稿本没有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所以也就不能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定本,而传到读者那里的新闻信息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传播效果,反而令读者很反感,不愿意同作者和编辑进行互动,甚至直接骂记者和编辑混淆视听、没有水平。其次,破坏了三者的共生关系。在一个完整的编辑活动过程中,作者、编者和读者三种角色不仅共同介入,占据各自位置,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创造,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少了哪一环都不行。编辑不进行稿本的把关而制作定本,读者不进行反馈甚至根本不接受文本,导致这一体系无法正常运行,六元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建设良好的网络新闻编辑环境 网络新闻记者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身为记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将我们所看到的新闻事实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断不能以制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搞有偿新闻来谋取私利,从而误导大众,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网络新闻编辑要根据六元规律,树立大编辑意识和整体编辑观。 首先,网络编辑要从全局着眼,选取适当的新闻稿本,组合、缔构成特定的符号模式,即在“选择的同时进行整理、搭配,使之模式化”。在此过程中,编辑要抓住稿子的精神内涵,把自己的价值观、创造力注入其中,“使其原本潜藏的能量,在组合、搭配等缔构过程中迸发出来,产生新的生命力”,“让静物在画面中动起来,使版面充满活力,呈现盎然的生机”,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其次,网络编辑还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把关。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编辑历史,上可追溯到甲骨文时代,而到孔子编著六经时又将编辑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可以说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量优秀文化成果都与编辑密不可分。因此,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表现在:新闻是“现实”的记录,而过去的“现实”记录正是我们的历史;新闻具有“预示”作用。每一重大事件发生,必有其事先的迹象,这些迹象最初只是单项出现、规模较小的,往往难以为人察觉,这些蛛丝马迹正是新闻应该关注的:有些信息在当时可能并不明显,但过后却影响深远,编辑应能准确、迅速判别一些信息的传播价值。 最后。编辑还应树立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及时与作者沟通,始终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特别是要将受众的反馈放在心上,最终达到作者、编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共赢,这也是编辑六元的精髓所在。 加强新闻立法工作,制定新闻法。如果说编辑六元是编辑活动的“内在要求”的话,是软性的,那么新闻法就是编辑活动的“外在要求”,是硬性的。“软硬兼施”、内外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才是坚持编辑六元、加强编辑把关能力的治本之策。 编校:郑艳
一、引言 财务公司在服务企业集团的同时,也面临着合规风险,这使得财务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加以避免。Denison(1995)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组织在管理过程中的潜在价值观、信仰和原则,并认为这种基于内在价值的隐性管理系统要比依赖明确规则的显性管理系统在协调组织工作方面更有效。因此,财务公司应建设特色合规文化,增强合规经营综合能力,推动公司健康发展。 二、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的必要性 (一)财务公司特色文化的导向作用 文化能通过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方法论等方式发挥导向作用。当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方法论与财务公司的合规文化相匹配时,会自觉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相关业务操作。相反,则会从内心抵制,发挥逆作用。因此,建设合规文化对一个财务公司的经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财务公司应根据自身行业特色,同时结合所依靠集团的主营业务,建设特色合规文化。这种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设的合规文化最适合公司发展需要,能够在财务公司内部激发出强大的向心力,使得合规经营深入人心。 (二)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的管理作用 财务公司相较于传统的银行业,是一个新兴的金融行业,其生产经营、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等要素普遍相对落后。而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是一种无形软约束力,通过财务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员工合规业务操作,可有效弥补生产经营、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等要素的不足,从根本上解决落后问题。此外,高层管理人员的合规模范与普通员工的合规遵守可实现互动,能进一步促进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的协同作用 合规经营是财务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合规经营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合规而放弃业务拓展,合规经营和业务拓展应是相辅相成的。在合规基础上的业务拓展,可实现防范风险的同时,推动公司健康发展。而公司的健康发展,使得公司有更多的资源能够投入到合规文化的建设当中,根深蒂固合规文化。因此,财务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应追求合规文化与公司经营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引入合规管理理念,实现员工业务操作的规范化,从而促使财务公司经营活动和合规文化传播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的途径 (一)明确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的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贯彻关于合规经营系列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结合财务公司工作实际,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坚守公司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合规经营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这条底线,推动合规文化健康传播和发展。 (二)开展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宣传活动 通过在公司内部开设宣传专题、设置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挂图等方式,巩固公司基础业务的同时,可加深员工对合规经营理念的理解,推动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全覆盖。此外,我国财务公司普遍依托于大型国有企业,应彰显国企担当社会责任风范。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不应局限于公司内部,可走出去,在高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宣传合规知识,履行社会责任,做到合规理念进企业、进高校。财务公司对外宣传合规理念的同时,可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宣传反洗钱、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风险防控法律法规,解答人民关心的财产安全等问题,切实提高人民风险防控意识和知识。因此,扎实开展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宣传活动,实现合规经营全覆盖,能够有效推动公司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加大财务公司合规教育培训力度 加大财务公司合规经营教育培训力度,将合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是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推动公司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把财务公司合规经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管理投入的重要内容,开展全员合规经营培训。重点加强新入职、新上岗人员的合规经营培训,做到先培训合格后上岗,建立合规经营培训档案。通过集中学习关于合规经营系列重要论述和讲话,观看警示教育纪录片,用警示教训推动落实合规责任、完善合规措施。增强财务公司员工合规意识,自我提升能力,组织事故案例反思大讨论活动,深入剖析典型事故案例,防范同类事故发生。 (四)建立财务公司合规经营责任制 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纵向财务公司合规经营责任制,完善合规经营职责规范。财务公司各级部门是组织落实本部门合规经营的责任主体,对本部门合规经营工作全面负责。按照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的总体大局,生成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合规经营管理内生机制。财务公司各部门的所有岗位要建立合规经营责任清单,做到“一岗一清单”,并加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合规是一种责任,是身边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建立财务公司合规经营责任制,实现财务公司的合规经营从“全员参与”到“全员履责”,是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推动公司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五)完善合规经营监督防控体系 完善合规经营监督防控体系是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推动公司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财务公司应强化事前监督和过程管控,着力抓好重点领域合规经营措施的完善与落实,健全合规经营监督防控体系。定期及时分析经营规律,实现合规隐患排查治理“勤排查、早发现、快治理”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还可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合规经营项目自查活动。例如,财务公司可在内部开展深化整治市场乱象自查、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办公场所安全大检查、票据业务、信贷业务基础工作检查、财务基础工作检查、营业结算基础工作检查等,做到部门、业务、人员三个“全覆盖”,切实保障公司合规经营、稳定运营。完善安全监督防控体系,消除风险隐患,堵塞合规管理漏洞,坚决防止因合规隐患整治不及时、不彻底发生事故。 (六)强化财务公司合规风险应急体系建设 树立主动合规风险应急意识,坚持先期处置原则。第一时间启动响应,科学高效处置,快速报送事件信息,积极正面引导舆论,内外协调联动,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和影响。常态化开展各类合规风险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财务公司可针对电子结算、信贷授信等业务,开展公司与客户单位的合规风险协同处置应急演练,进一步磨合锻炼队伍,检验预案的有效性,提升合规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强化财务公司合规风险应急体系,维护好合规经营平稳局面,是稳步建设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的牢固防线。 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认识财务公司特色合规文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深入宣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对合规经营的部署要求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贯穿到活动全过程和各环节。树立合规经营理念,主动履行责任,全面加强组织管理、源头保障、隐患排查治理、风险管控、队伍素质、质量管控、科技支撑、应急处置等综合能力建设,实现财务公司合规发展新提升。
财经新闻论文:都市报财经新闻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文章从对现在都市报的现状进行剖析出发,紧扣当今社会、现代生活、现代读者对财经新闻迫切需求的趋势,认为做强财经新闻报道可提升报纸影响力;就深奥和复杂的经济问题如何做得通俗易懂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结合实例,就如何做好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进行层层解析;提出了都市报应如何对财经新闻进行定位。最后,提出了对办好都市报的财经新闻需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就解决都市报财经新闻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财经新闻;都市报;读者;经济生活;理财 一、发展趋势 (一)做强财经新闻以提升都市报竞争力。都市报在10多年前创办之初以其可读性及关注民生见长,因为那时是谁的思想解放,谁敢为老百姓说话,谁的反响就会大,人们就爱读谁的报纸,这是当时都市报走红的重要原因。如今同一城市几家都市报风格都是同一版本,看一张报纸也就知道其他几家大概是什么内容,因为各自找不到出路,随之而来的是报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都市报应改变思维方向,重新认识如今读者。现在的读者已不是10年前的读者,老百姓现在的茶余饭后不再以议论政坛轶闻及猎艳为乐,而是更多地讨论如何赚钱、如何省钱、如何理财,这个任务应由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担当。关注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从财经新闻中找突破口,帮助读者掌握有用的信息,整理财经信息,这样报纸在争取市场成功上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并将会成为留住读者的新增长点。从广告构成分析,与都市报综合新闻相比,阅读财经新闻的广告客户支付能力更高,成长性会更好,广告投放水平也更高。但目前多数都市报的财经新闻还是单一的理财版、经济版,也只是登些服务信息和消费指南,只是告诉读者何处好吃好玩,如何购得价廉物美的商品。但这满足不了在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如对于近期人民币升值问题,有些都市报对此事也就是发一条几行的消息。这种财经新闻的操作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后带来生活的变化及投资方向了解的需求。 现在市场上不缺面向经理人的读物,缺的是帮助城市里的新来者赚钱、理财,帮助他们创业的读物。都市报如果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和生活紧密相连,都市报才能适应都市读者的需要。目前,都市报对财经新闻的认识及操作人对都市报财经新闻的操作习惯和对市场需求的感觉还不到位,还不太习惯从宏观角度观察经济,没有完全把读者视为是一个有利益需求的经济人,没有帮助他们把握机会,为他们赚钱提供有价值的分析,帮助他们成为理性的经济人,使他们可以理性地认识经济事件、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律,解读政策的背后,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有所启迪。因为中国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人们有很多赚钱的机会,但需要选择,每一项选择都要付出机会成本,促使人们对信息与信息分析的依赖,但目前都市类报纸的财经新闻在这方面的操作模式都比较稚嫩。在经济起飞过程中,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可以随之共同成长。 读者为什么会购买这份报纸?读者从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到习惯相对固定地阅读。是因为这份报纸有可预期的东西,也就是读者期待着他要购买的这张报纸除能满足他的日常需求的综合性新闻外,还能满足他的价值观念,能满足他的利益。这个利益则是经济学概念上的福利、利益、信息消费,是从个人的、小群体利益角度切入,让读者感觉是从维护他的利益切入。不管是国际视角还是国内视角都应从读者利益切入,才能形成与读者的固定联系。 (二)把复杂的经济问题通俗化。都市报的操作者容易有个误区,以为财经新闻是给高端人士看的,但这与事实不符。这是因为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事实上,高端人士很少自己买报纸,高端人士需要的是一份符合自己口味的报纸,并不需要一份专门办给他看的报纸。如《华尔街报》的市场定位、读者定位、读者群的构成都够水准,但《华尔街报》从没声称它只办给高端人士看,它的阅读群体都大众化。 都市报的阅读群体决定了它报道的财经内容必须让人容易看得懂。这个群体需要的,是以高端的眼光来认识诸多经济现象,认识政策和规则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低端的眼光,也就是以平常人的眼光、以一般投资者的眼光和价值标准来解读政策规则、经济现象。《北京晚报》的财经新闻处理得就很漂亮,看得出他们的团队在采编上下了功夫,努力让市民看懂复杂的经济问题。其实,中国经济资源的主力的月薪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而非大企业和高层。真正让报纸受欢迎的是用高端的眼光、专业的知识分析当今的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经济规则,是立足于满足中层读者的消费需要、心理需要、价值需要和梦想需要。帮助想改善生活状况的人实现个人价值的梦和财富梦。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就是把软和硬、高端和低端、理论与实际统筹在一起,从中找到最佳结合点。 都市报的财经新闻的主张应该是影响生活。在今天信息来源和渠道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几家都市报刊出的东西绝大多数不是独家的,一家报纸赖以成功的已不再是独家新闻而是独家的判断方式、分析方式、观察眼光,是独家的见识,而不是独家的材料。财经领域信息来源也基本是共用的,如证券市场的行情、运行情况。一家报纸是否被认可,以投资者是否作为投资参考的必需为标准,这决定了财经新闻是否成功。财经的采编人员如果做到任何经济现象别人都说过了,读者还要看你怎么说,这就成功了。如果办报人只追求读者看了你的报纸就不用看别的,是不现实的,读者是聪明人,他们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张报纸上。 财经新闻采编人员通过对衣食住行进行观点组合从而推出见识,读者就容易接受。都市报的目标读者是与经济生活相关的参与者,于是在处理新闻与信息方面更应注重其背后的利益、机会、趋势、方法,用财经故事与分析吸引读者;面对政策的,要对政策带来的生活影响作出纵向分析,对未来走势给出建议。因为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是对利益格局和市场格局的重新调整。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就应该考虑如何将政策解读得通俗易懂,如何从读者的日常生活去解读。政策的分析不一定是财经记者采写的,因为多数信息中心并非是地方,更多是国家,这时财经记者采写的稿件不一定有优势,应综合多位专家给出的结论。编辑要善于发现学者和智囊团的各种有吸引力的观点,并善于把具有特色的东西编辑出来,但编辑必须具备在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这种分析将扩大读者的投资视野,有助于读者的投资判断及理财。在作微观经济分析时,用与产品的消长有关的故事体现记者对经济和社会的认识,从而帮助读者更经济地消费。中国有句俗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对不同的地方产生的影响不一样, 如近期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在各地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有些读者就会问,我该不该还投资房地产?报纸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看提问题的人是在哪个城市、哪些城市房价被炒得虚高。因为一些中西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还处于合理阶段,如果一味以虚高的上海、北京等为投资标准,就欠全面,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好好处理报道的组合问题,这既体现了报纸的见识,也使读者从宏观政策中看到了对微观生活的影响,从而对投资或购物的安排进行调整,有些商人就是在宏观调控政策有重大调整并结合地方情况逆势而上发展起来的。 用财经故事的方式帮助读者理出头绪。如果宏观经济调控分析落脚在与百姓生存息息相关的文件上,就会极大地吸引读者。央视经济频道做老总访谈时,他们访谈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关心他挣了多少钱或有多少钱,而侧重从竞争的成功与失败来进行对话,记者也把自己当作经济中人,关注经济生活中的苦与乐。如果一张都市报针对本地市场与需求,在固定的版面位置刊发如何把握政策、如何应付工商税务会计等财经规则、如何选择产品、如何做市场,它就形成品牌。如报道一个人要开一个小咖啡屋,一共要经过哪些过程,这样就应从两部分切入:一部分是以现行政策解释这个市场的进入方式、进人规则;另一部分是创业故事。这样很符合现代阅读心理:成功失败的人生感悟的财经故事。就像物价上涨会受到每个人的关注一样,类似新闻素材用这样思维理出来读者就非常关心、好看又对人有启发。 (三)都市报财经新闻思维与角色。都市报的记者长期做民生新闻后形成了一种处理稿件的习惯,即用能否写大特写作为标准来衡量采编人员,而财经新闻要想让商业与读者离不开,不是靠能写大特写,而是所采编的东西对读者、对市场、对经济生活、对投资有多少参考价值。如最近美元贬值,编辑要了解现在的美元处在历史的什么价位走势上?是最低点了吗?如果是最低点,投资的机会又是怎样?风险在哪里?这样处理财经新闻才好读实用。 都市报的财经新闻与财经专业报刊版面的思维不同,专业类的报刊主要以宏观及理论见长,可对一个专家的理论文章进行全文刊登,适合专业人士阅读;而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是在宏观前提下对经济生活的组合分析,阅读群体是大众,在版式上要做便于阅读的分类。同时,根据现代生活快节奏、人们阅读是以浏览标题为主的特殊的社会需要,应在标题制作上做多行题,以便把文章要领表达清楚,方便读者看标题后作出是否阅读下去的选择。因而,根据都市报人力资源特点及阅读群体,在版面设计上就得有一套思路。头版的安排不应是动态性的,而是报道策划的财经新闻故事,注重故事背后的诱因及其对商业的影响。头版可以预先设计安排,有了时间上的便利,记者避免了疲于奔命应付日常稿,而有时间去写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头版下来的版面应是新经济专栏,以满足人们对科技、经济法律、经济环境、经营之道、小型商业、市场动向等信息的热切需要。因为,无论国外还是中国或一个地区读者对全球商业新闻都有相同的阅读需求。如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都市报应帮助读者适应这种变化,找到适应这种变化的对策。广西能否在这次机遇中发展经济?这就看能否适应国际规则并利用规则竞争;老百姓能否从这个规则中获利?这就需要媒体告诉人们如何用新的观察方式认识原有的东西,尽早适应新的思维方式。媒体不能再用传统的处理标准与表述方式处理新闻,对主流媒体而言,这既是责任,更是机会。 从处理手法的组合利用上看,都市报的财经新闻较专业报刊少了财经一手新闻源,那么从注重当日新闻的原创发现到注重深度分析,从大财经角度、从资本市场角度处理新闻,从提供新闻信息到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是条好出路。如今的信息林林总总,信息来源多,选择余地大,都市报切不可把信息选择工作推给读者,因为这样一定会引起读者反感,采编人员应做好信息收集、选择的工作。在具体操作上既有财经媒体应有的专业视角与见识,又有大众媒体善于抓住读者的切人方法;既有经济现象分析的犀利,又有比较冷静的分析;既有独家的选题。又有大量对其他媒体报道经济大事的组合性利用。 《财经时报》是一家比较受读者欢迎的通俗财经生活类报纸,都市报的财经新闻版应学习他们的操作模式。《财经时报》背后有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组合,为读者经济生活提供参考。都市报也许没有一批拥有丰富财经知识的记者,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编辑群体有没有能利用资源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成功,自己有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谁有知识谁有资源,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把自己相对弱势的别的资源拿来加以利用。都市报的财经团队更应该如此。如果这个团队都知道从哪儿、怎么把自己相对弱势的资源和知识拿来加以利用,那就可以将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办好。 都市报是新兴媒体,富有活力是它的特点,但在具体操作采编环节上要有自己的角度。广西的《当代生活报》曾做过一组关于房地产的策划报道“百万大赢家”,处理就不太好。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策划,文章写得也不错,问题是放错了时间。如果把这组策划报道放在活动的开头或中间,就是一组不错的报道。因为当时的读者、商家对参加这个活动的愿望还不是很强烈,读者对目前宏观调控下投资房产心中没底,风险意识处在模糊状态,一方面觉得房价已经很高,有些害怕;另一方面又认为低迷状态下投资房地产对长远来说有利,地产商对活动的很多未知因素心存疑惑,媒体有必要对这个活动从各角度分析利与弊,供不同投资方向的人作判断,这时媒体报道尽可能做大做足。但是这组报道的出版时间是在“百万大赢家”活动结束之后,读者看到这组报道时会感觉已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投资机会已过,风险已不存在。此时,最多只能用消息报道作总结。 (四)财经新闻尽可能做出“财经味”。目前都市报财经新闻单一地偏好消费领域,但消费领域只是财经的极小部分,体现不出应有的“财经味”。都市报也对重要政策、经济现象、经济事件都作有力报道,但表达上、内容上不够财经化,不能让读者判断出具有财经价值。一张都市报,其读者中不乏企业经营者,如果财经新闻较少从经营角度、利益角度、能否赚钱角度对稿件进行相关处理,那就无法吸引这部分读者。每个人都关心竞争故事、实战秘诀,关心如何处理关键问题以及其中所涉及的经济活动中有意思的人与事。对于世界市场。不只是停留在说经济全球化,或者泛泛说国际竞争已经来临,而应是比较具体,需要从利益相关角度出发提供分析,需要有宏观行情、微观运行状态信息,增加专业、易懂分析性新闻。目前黄金市场走势强劲了半年,一些读者在这种热度中想投资,但又怕此时介入价格太高,这时报纸就要帮助分析黄金市场,这种分析必须要谈到世界黄金市场几十年来的走势规律。新浪财经网的财经专栏有篇文章分析黄 金走势堪称典范: 黄金自1980年达到创纪录的每盎司850美元,其后市场价格开始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下跌。一直下跌到250美元/盎司。在将人们对黄金投资的热情彻底打破之后,黄金又出人意料地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牛市行情,2005年四季度成功突破500美元/盎司后,2006年再接再厉。不断向上突破,目前开始向600美元/盎司发起了新的攻势。黄金走势如此之牛的原因是什么?黄金后市还会一直上涨吗?黄金之所以能够连续数年时间上涨,根本的原因是国际货币产生了信用危机。其中主要的货币――美元近几年大幅贬值,并且预计仍然将继续大幅贬值。从2001年到2004年底,美元的币值大幅下降,贬值幅度超过30%。近年虽然由于美元利率提高,暂时阻止了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但是美元贬值的趋势已经被大多数投资者所认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黄金等贵金属保值的需求将不断被刺激出来。2005年中有一段时间黄金与美元没有明显的负相关作用,但是这只能说明黄金价格走势的强势,因此,一旦美元大幅贬值,黄金的上涨势头将更加猛烈。另外世界各国发行的“基础货币”越来越多,产生了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也正因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加上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比较良好,使得全球所有资源类的产品价格均大幅上涨,而黄金的价格涨幅还低于大部分其他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涨幅。资源类产品价格的连续大幅上涨。也使得通货膨胀的因素越来越明显,而黄金却是公认的“抗通胀”的利器。越来越多的资金介入黄金投资领域,不但使得黄金的价格水涨船高,也使得投资者投资黄金的信心越来越强。同时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不但使得通货膨胀阴影威胁到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使得原油高企的价格助推了黄金的价格。统计数据显示,迄今黄金基金已经积累的黄金逾440吨,另外,黄金价格虽然早在二十六年前上升到每盎司850美元,但是经过测算,以购买力衡量1980年的850美元相当于目前2200美元购买力。从这个角度观察思考问题,黄金即使重新达到每盎司850美元,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段关于黄金的财经新闻分析了二十年黄金价格的趋势,帮助读者判断目前黄金的投资情况,为读者对几十年的黄金价格及其规律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财经味”浓又可读。 要让财经报道有“财经味”就不能离开企业家。在进行财经人物报道时,怎样判断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规律得到更好的印证。于是在报道人物时,仅仅反映企业家如何能干是不适应都市报读者对成功人士的审美要求的。采写财经人物的成功在于其在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如果我们将这一内容作为主题加以深化更具有经济意义及新闻价值。如《北京晚报》曾刊出一篇《诺基亚100亿美元为什么不做网站》,这篇稿子引起了企业家们的关注。原因是记者逆新经济网站热潮中的冷思考,文章体现了记者对经济现象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文章主题体现了在经济界里,没有永远的英雄,今天可能选择对了你就是英雄,明天你选择错了或许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人不可能做长久英雄,但经济界里,即使是一个失败者,也可能是个失败的英雄。 作为财经记者,应当关注其选择的依据与对如何选择所作的判断,这样的东西往往存在更大的价值,存在着能让一个人学习如何成为企业家、成为英雄的规则、方法和启迪。因为任何一个经营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根据不完全、不准确、不确定的信息作出选择。如果能报道出经营者怎样根据那些不完全、不准确、不确定的信息作出正确性的选择,这样的故事具有传奇性,又有方法论意义,就会非常好读又能为人记住,“财经味”也出来了。 数据体现经济化。都市报的财经报道,就缺乏这个元素。财经编辑要习惯用文章加数据,这是组合式编辑手法。曾经有份都市报的财经新闻上有组专题文章“另类3.15”,内容从投诉人手,初看以为是综合性新闻版所做的东西,这样的标题及切入点就不够“财经”,没有从市场角度,从帮助人们把握机会、获取利益、获得福利的角度去做。如果从市场角度判断,题目就可改成“3.15本身能带来多大收益?”每年的“3.15”都相应产生大量的公关费用、广告费用,相关的媒体都会拿到大量的广告,都可能创造很大的商机,而且“3.15”促使厂商行为有所调整,关于消费者维权这个问题就可与经济起飞联系起来。如果这组报道能用与“3.15”相关的数字进行分析,通过数字里面见商机,文章的“财经味”就大不一样了。 二、办好都市报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人力资源培养问题。都市报的财经采编人员大多是从民生新闻或消费性新闻中转过来做财经新闻的,于是有这样的尴尬:懂传播的不会做财经分析,会财经分析的又无法将自己的东西传达出来。如何造就人才?培训永远是需要的。因为,即使是从人才市场招来一群毕业于名牌高校的人才也需要训练。不管什么水准的人才到了一个新的集体也需要知道其规则和流程,否则没法开展工作。问题是媒体拿什么去训练?常规的是叫几个老员工客串上几节课,但缺乏系统的训练。这就要求领导者对如何进行定位有一个统筹的规划。长期以来,都市报的重点放在社会新闻上,所以都市报想要拥有一个强力财经团队,如同社会新闻采编一样庞大的团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培养几个核心编辑,能引导记者如何做分析。 (二)财经周刊化。都市报开创之初的定位决定了财经新闻的人才是弱势,不可能靠提供信息取胜。财经信息是专业财经报的强项,都市报财经新闻要走出新路应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把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周刊化,优势就出来了。生活节奏是七天,人们关注经济周期是一周,以七天为一周回顾以往,周刊就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提供深度新闻优势,以周为单位,更符合现代人效率优先又要深度的信息消费习惯;二是后发制人优势,即可充分利用其他媒体的发现和信息,借力打力。都市报财经周刊是与其前面母体综合新闻联系起来的。都市报的综合性新闻是“做熟了的场子”,既包括原有的声誉、影响等无形资产,也包括其原有判断新闻的经验、处理新闻生产流程的经验,财经周刊应充分利用母体影响渡过财经周刊的不成熟期。都市报读者大多是中低文化水平与收入水平,因此其长期的广告客户多是性病、皮肤病等,如果不向新的市场进军,广告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长此以往广告业务会萎缩。我们应该发展层次更高、对社会更有影响力这样的一批读者群,但他们对媒体的要求也会更高。他们或许由管理人员、企业家、企业高层、知识分子等组成,这些人可能非常忙,可能没有时间每天跟踪新闻,但他们也需要对汽车、房地产、证券、银行、投资理财、产经等经济生活有所了解,知道世界大事和发展趋势,他们不仅仅关注一条条信息,更关注其间的联系,其与自己利益的关系,关注对大趋势的分析,于是既有新闻性又有深度分析的财经新闻成为合适的信息来源。如果把它们作为日报整体发展策略的一部分,用周刊形式刊出,将发展日报的读者群。 (三)保持常态。财经新闻做得好不是靠轰动效应,而是靠保持常态,这个观点在这个追求市场效应的年代,可能难以为人们所接受。重大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但日常报道更能体现出这个媒体的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如果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重大报道上而忽略了日常报道,读者就找不到一个稳定的信息来源,就无法形成固定的读者群,因此,轻视日常报道将得不偿失。从长期的实践发现,善于保持常态的报纸最后做得更大,如《读者》杂志,从创办以来一直保持自己对政治、社会、经济、人生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和方法。这种常态使它得以发展起来。财经周刊是集投资、理财、消费观念及消费态度为一体的,要保持常态需要的更是冷静分析的常态。这样就要求财经新闻的主持者把大量精力用在研究形势、判断情况、分析问题、确定选题上。确定一个可供长期应用的选题方向,每个具体的选题要设计10~20个值得关注且读者会关注的问题,每期推出一个投资方案给读者并对政策背后投资机会进行分析。让读者看出一条清晰的主线,这些主线串起的版面融报道、分析和判断为一体就成为系统的可读资源。保持常态的另一方面要注意消费者是个巨大的群体,消费者的另一面就是企业,财经新闻要永远把企业和消费者作为一对主要的点连起来,而财经新闻就是桥梁。 财经新闻论文:浅谈财经新闻的引语失当现象 摘要 当前的一些财经新闻报道,在引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杜撰消息来源,曲解消息来源的本意和滥用引语等现象,不仅给采访对象带来麻烦,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有时甚至会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引语规范与求实问题需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财经报道 引语失当 财经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是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因为财经资讯常常能影响读者的投资与经营活动。但从媒体屡见不鲜刊发的道歉声明和被网络热炒的一些口水官司看,财经新闻报道报道中引语“失当”导致新闻“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财经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此类新闻引语失当轻则有损当事人的名誉和媒体的声誉,重则会误导读者的投资与经营判断,甚至引起市场的波动和混乱。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一种说法、一句评价、一个“爆料”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投资者、生产者、竞争对手、关联交易方等各方市场人士都会据此做出反应。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引语规范与求实问题需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恰当的引语无疑会使报道锦上添花。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引语的使用既是陈述事实的方式,也是一种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手法。引用当事人的富有色彩的语言,一方面让枯燥的财经新闻报道增加了生动的情景,使事实有血有肉,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冲突、戏剧性效果,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而通过引用与新闻相关的权威人士的一些不同观点,给出尖锐的分析,则有助于解释所报道的内容。引语正确而得当的使用会给枯燥、有时还会为略显深奥的财经报道添色不少。引语使用得当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消息来源的真实与正确运用;二是引语文本要准确还原采访对象的表述;三是在新闻叙事用法中合理使用引语这种形式。 正因为引语能够“锦上添花”,当前的一些财经新闻报道,在引语的使用上便存在着人为“做花”现象:杜撰消息来源、曲解消息来源的本意和滥用引语等现象。有传媒一度把杜撰此类消息来源视为潜规则。典型的是,由于“引语”往往出自当事人、知情者或权威人士之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语言的“保真”,所以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一些报道者有时会利用引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把它们间接地强加给读者。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新闻事实陈述完毕,对此事件或现象需要权威人士给出专业评判,于是记者代行权威人士之职,报道中会出现“相关人士认为”、“有关权威人士指出”等词语。还美其名曰这是在新闻报道中隐性发言的一种方式。更有媒体为了增强新闻的独家性,在引语来源的使用上公然作假。某媒体就曾刊发如下道歉声明:本刊上期刊发的《星展银行诉讼案》一文中,本刊并未直接采访当事人郝婷女士,采访所得关于案件本身的内容也未与郝婷本人直接核对,文中部分直接引语并不十分精准,而且文中“郝婷几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表述不当,应为“郝婷几度接受媒体采访”,针对后期制作错误给郝婷女士带来的困扰,特此致歉。这类涉及纠纷的财经报道,当事人有官司缠身,对自己在媒体公开发言都格外谨慎,媒体报道中所使用的引语若不准确,会给当事人带来法律方面的麻烦。所以报道中使用的引语一旦有一点瑕疵,当事人都会要求媒体发道歉声明。《广州日报采编行为准则》中就规定:直接引语应是某人所说的原话,除对语法和句法错误进行必要的纠正之外,记者不得制造直接引语,不得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进行添油加醋或肆意歪曲。希望媒体的这些准则能真正落到实处。 失当引语的另一种形式是,为了新闻看点,报道中的引用断章取义,曲解采访对象谈话的本意。在厦门通士达事件中,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的孙先生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熊敏的报道《中华全国总工会:GE厦门通士达严重违法》一文向媒体进行澄清。他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相关报道不太负责任。孙先生向媒体讲述了该媒体对他的“采访”经过:4月16日下午,一名自称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给他打来电话,希望他对厦门通士达事件发表看法,他当时就告诉那名记者,“我刚出差回来,对此事不了解,要采访找新闻中心,我不便发表意见。”该记者又反复追访,旁敲侧击,不断向他询问有关企业的劳动时间和加班工资的问题,因此出现了报道中所谓“如果(美国MPO调查)属实,这是严重违法。”在电话采访过程中,孙先生仅就超时劳动和劳动待遇等问题发表了他的个人看法。但是,记者在没有征得孙先生同意的情况下,以此为依据,将他的“假设”改成了对厦门通士达事件的表态,并擅自打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旗号,说“GE厦门通士达严重违法”。 我们姑且不论新闻所报道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仅从新闻操作手法上看,记者在引用中消息源时,两方面做得欠妥。一是用国家部门一个工作人员的个人发言来代表这个部门的看法,这种做法是有欠妥当的。除非他被授权代表部门表态。但在我们的财经新闻中却时不时会出现类似的新闻操作方式。财政部一位研究员的看法,在网站上就被冠以“财政部称……”的新闻标题。财政部的任何政策取向,都会关系到国计民生,对政策敏感的投资市场更会闻风而动,等有人损失了真金白银,就不知是责怪财政部,还是追究媒体了一二是隐去谈话背景,弱化谈话者的假设前提,用标题或其它方式强化记者主观想要的引语文本,寻求新闻卖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媒体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发行量或点击率,但长此久往,传媒的公信力必然受损。因为媒体采访对象的言论的报道内容,必须建立在真实全面的基础上,要在读者充分了解新闻背景的情况下去解读新闻,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误导读者。 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另一类曲解采访对象谈话本意的现象,是由于记者的专业知识的欠缺,造成报道失实。由于记者对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的缺乏,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数据或谈话中涉及的行业术语,望文生义。采访过程没有向采访对象虚心求教,事后对采访内容没有认真消化,囫囵吞枣地在文中照搬采访对象的原话,导致新闻失实。这在涉及证券市场的财经新闻报道中尤其突出。不时会有上市公司就有此类事件发澄清公告。或是因为采访对象是权威专家,记者在采访中没有认真考察他讲话的立场,更没有注意分析他的观点所依赖的事实依据是否可靠,在报道中照单全收地引用,导致新闻失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洛阳地区做了一个演讲,介绍说测算到当年四季度的GDP增长会达到9-10%,物价会回到正。但是,现场的记者没有听懂,写成全年增长9-10%。这则新闻最先刊登在洛阳的一个区域的媒体,后被其他媒体的记者不求证检验地直接拷贝,导致一个错误的报道四处流传。他在自己博客中写到:“可以看到四处都搬用这个错误的报道,但是没有一个报道者找我本人确认过。” 更有媒体旧闻新发时,模糊时间概念,让受众对财经新闻的中引用文本产生曲解,从而引发市场波动。时效性是一些财经新闻的生命线,这种模糊时间概念的新闻操作手法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的冲击往往是媒体始料不及的。导致 2007年2月27日股市狂跌的消息面上有这样一则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就流动性管理、资产价格等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几个判断。其中就包括这样一句直接引语:“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是鼓励大家讨论房地产和股市有没有过热,价格水准合不合理”。从《香港商报》的报道原文看,周小川参加会议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间是春节之前,当时正值股市泡沫之争的热议阶段。由于专访文章发表时间已在春节之后,内地媒体和一些知名网站转发时,为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用“近日”、“日前”等词语模糊了原文的具体时间。周小川谈话的语境就有些语焉不详了。其中引用的一些话就被市场进行了另类解读。如文中引用的“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是鼓励大家讨论房地产和股市有没有过热,价格水准合不合理”的这个表态突然出现在股市泡沫争论基本告停之后,有投资者会解读成央行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形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的当时市场早就存在的加息预期,股市闻之狂跌8%以上。也就难怪有专家学者把这则消息视作2.27市场下跌导火索之一。财经报道中的此类引语使用不当,不仅会成为市场无端波动的导火索,媒体本身也会丧失公众的信任。 滥用引语的现象也是部分财经报道常出现的问题。在财经写作中,适当地保留一些人物精彩、有特色的话语,可以让专业术语频现的一些行业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增强。经济事件错综复杂,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人出来对事件进行表述,可以使报道更显客观冷静。诸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等新锐财经媒体上,引语的使用成为财经新闻写作一大法宝。但是引语使用过多,就有滥用之嫌。 笔者曾就某新锐财经媒体刊发的《分析师过冬》一文做过粗略统计。全文近五千字,有一半多的文字段落是由引语构成。这种大量使用引语新闻操作方式对记者是一大挑战。这些引语都非要不可吗?有些语言值得用直接引语吗?以笔者的阅读感受而言,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同语反复的简单信息有没有必要放在引号中加以强化?如:进入“流火的7月”,与张维一样,奔波在国内各大基金公司门前的券商分析师不在少数:“前几天,门都快被挤破了。”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混用规范吗?如:“据我所知,除中金和几家合资券商外,国内大部分券商分析师都被这一榜定了前(钱)程。”张维告诉本报记者,为什么分析师都对排名向往不已,除了和切实相关的年终奖有关外,排名所带来的“钱途效应”更加重要。文中还有很多引用只是借采访对象之口,描述业内的通常做法,有没有必要连续几个自然段都用引语的方式表述’以笔者之见,有些地方以平铺直叙的方法未尝不可,行文可能还更为流畅。 新闻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引语”?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布鲁克斯等编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在论述新闻叙述为何要选择用引语时,做了如下表述:采访对象说了一些独特的事情;以独特的方式说事情;某个重要的人说了某件重要的事。当然在新闻报道中引语也不排除鲜明地表达被采访对象的观点,或是在段与段之间起一种衔接作用,推动故事的发展。但我们的一些财经报道还停留在“某某人称”、“某某人介绍”、“某某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等词句的表达方式上。采访对象的说话语境、有无独特方式、语言的个性特征、能否用来衔接推动故事的发展等等,这些因素还远没有进入一些记者筛选引语的标准之中。甚至有一些业内人士的发言大而化之,全无信息含量,也赫然出现在直接引语之列。还有一些报道,不管什么话,都要引起来,而且是大段地引用。好的引语一定要短小、精炼、有独特之处、有信息含量。否则,报道中没有必要以引语的方式来表述。看来,恰当地使用“引语”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是引用采访对象确实说过的话语,而不能是记者的杜撰与想象;二是完整理解引用采访对象的话语,不能“合理”夸大或者断章取义;三是不能变换采访对象的“语境”,包括不能将时间、地点、主题、场合等张冠李戴;四是坚持必要性原则,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一句话,财经新闻报道的“引语”能否被记者规范而恰当地使用,极有可能会影响到记者传递财经信息、阐释财经的内容的真实性,甚至影响目标受众的投资选择。所以要慎之又慎。 财经新闻论文:浅谈都市报财经新闻“本地化解读” 近几年,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传播重要财经讯息,而是越来越重视对财经政策的分析,结合本土的经济特点进行分析,突出引导性和服务性。本文结合包头市《包头晚报》的财经新闻报道,分析财经新闻的本地化发展方向。 一. 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 我国的都市报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这些报纸凭借其区域性较强、以市民为主要阅读对象、在内容上突出服务性等特点深受本地居民喜爱。而财经新闻是包含有金融、产业、行业、消费等有关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新闻。以前的财经新闻报道通常是指狭义的财经新闻,即以金融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题材的相关新闻报道;现在的则扩大了外延,指的是广义上的财经新闻,包含政经类、财经类、产经类、社会经济类等。这些新闻报道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受人们关注,这样的财经新闻既是新闻概念中涵盖经济新闻和金融新闻的“大财经”。 从目前市场上刊载财经新闻的报纸来看,通常有两种类型:专业财经报纸和都市报。专业财经类报纸虽然分析深刻、内容全面,但因对目标受众的定位较高,以致于一般的读者很难读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炒股、炒期货、黄金,做基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读者需要得到财经信息,特别是需要深入浅出的“翻译”,这样的需求给都市报开辟财经新闻版块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本土化、通俗化的要求。 二. 都市报财经报道的本土化方向 1. 融入生活,剖析百姓关切话题。 受读者群广泛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影响,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必须要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想要做到这一点,都市报财经版的编辑就要将全国政策“落地”,找出本地市民对重大财经新闻的关注点,通过“小切口”做“大文章”。 2010年1月份,国家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4月份,国务院发出关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9月底,多部委出台取消三套房贷、提高首付比例等楼市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政策对居民生活影响巨大,针对频繁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包头晚报》财经版、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报道,阐述这些政策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政策出台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并结合包头市的实际,对居民买房、还贷,该政策对中介、房产等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一系列新闻报道可以使读者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影响,贴近百姓生活,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成功报道。 2010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五个月攀升,11月份达到5.1%,创下近28个月以来的新高。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稳物价十六条措施。物价指数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的措施,深受市民关注。《包头晚报》财经版针对这条新闻在头版头条连续报道,并结合年初以来不断达到物价高点的绿豆、大蒜、糖等价格与新华社的分析、评论做成综合性报道,深入浅出地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将新闻做足,受到读者好评。 2. 通过实用性达到通俗化 财经新闻要通俗化,加强服务性。想要达到实用性,通俗化是必要的手段,而财经新闻报道通俗化就要求编辑对国家的财经政策进行分析解读。 2010年4月16日,酝酿十年、筹备三年多的资本市场基础性工具――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交易。虽然该机构运行当时还处于尝试阶段,但股指期货的推出正式宣告了A股告别“单边市”。《包头晚报》财经版在对该消息进行报道的同时,(下转32页)还配发本地资深股评人的评论,结合股市实际和本地股民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该机构的成立对股市、股民投资的影响。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是实用性与通俗化一体化的报道,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是都市报财经新闻应有的报道方式。 3. 当好民生政策、经济数据的“翻译官” 财经新闻离不开经济数据和经济图表,对于读者来说,经济数据是民生政策的重要体现和落脚点,但从现实来看,人们虽然对此类新闻很感兴趣,真正能看懂图表、读懂数据、算懂经济账的读者并不多,财经新闻的编辑就要担当起民生政策和经济数据的“翻译官”。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此次汇改是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汇改半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和双向波动态势明显,幅度加大。汇率改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却会产生长期的隐性效应,对此政策感兴趣的读者很多,但非经济专业人士对汇率变动并没有直观感受,为了将难懂的经济数据“翻译”得简单易懂,《包头晚报》财经版选择了汽车、电子产品、食品等几种“样品”,说明汇率变动前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样就使枯燥难懂的经济数据变得直观,便于读者对汇率政策改革的理解。对于包头地区本地经济数据,《包头晚报》也进行类似方式的解读,并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图表,直观地展现经济的发展。编辑对数据新闻的“翻译”,体现了报纸的可读性,实现了“易读”这一理念。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财经新闻论文:网站财经新闻专题编排操作特点 【摘要】本文以腾讯网和新浪网的财经版块在2009年6月1日对“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专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的主题设立,版块安排,内容安排,视角分析等方面进行对比和总结,寻找出网络财经专题报道在形式和内容编排方面的特点,以期对网站财经新闻的专题报道的编排和运作起到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网站财经新闻 专题报道 编排原则 版面结构 媒介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媒体凭借其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对新闻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以及对不同媒介的整合融合能力,在重大财经新闻发生时能够迅速、全面地进行专题报道,形成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间优势和内容优势。美国最大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6月1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我国著名门户网站腾讯和新浪在第一时间推出了自己的财经专题,本文对新闻事件发生当日2009年6月1日星期一8:00至2009年6月2日星期二8:00这个时间段内两个网站专题报道形式和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对网站财经专题的编排理念和操作特点做出以下分析和探索。 一、快速组织报道,第一时间抢占新闻制高点,确保新闻 “新鲜” 真实、新鲜,是新闻的基本特征。财经新闻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财经新闻的报道要特别考虑其时效性和快捷性。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东部时间6月1日早上,通用汽车公司正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由于时差原因此刻我国应处于晚间,报纸已经完成当天发行,此时新闻只能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而在这些媒体中只有网站媒体凭借其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够迅速反应、综合报道、并且大范围传播。国内主流门户网站腾讯网和新浪网分别在6月1日20:02和6月1日20:00第一时间这则发生在美国的新闻,充分把握了新闻的时效性,保持了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鲜度。 所以网站财经新闻专题报道要始终凭借网络的迅捷性和便宜性,凸显报道中的时间优势,在内容编排及版块设置中千方百计突出网络的快捷性、时效性,在确定财经事件属于重大事件后,应该在第一时间财经新闻后迅速组织第二波专题报道,快速组织人员和资料,用网络技术的快速特点保证专题报道的内容充实丰富,同时又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而达到专题报道形式上的丰富和快捷。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增加图表、视频等媒介融合,丰富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财经新闻是包含很多专业性知识和事实的新闻报道,其经济学模式和经济学表达往往需要表格化、图示化的表达和呈现,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融合式的版面设计和内容安排大大增强了财经专题报道的专业性、权威性和易懂性,显现出了对于单一媒介形式的比较优势,这是网络新闻报道,特别是网络财经专题报道的优势和特色。在本次“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报道中,腾讯网和新浪网同时大量采用图片说明新闻,解释事件,仅专题首页在图片的使用量上就分别达到了62张和58张。其次,腾讯网和新浪网首页的图表和视频总数分别为1张、8张,2个、8个,这在浏览主题网页时接受度和理解度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新浪的页面由于搭配更多图表和视频而更加丰富和人性化,给受众一种清晰明了、言简意赅的感觉,传播效果更加有效,显示出财经报道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三、注意背景分析和新闻线索链接,全面报道新闻 重大的财经新闻是一个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关联的综合性事件,因此其专题报道就要注重挖掘背景材料,构建不同层次和角度的新闻视点,形成综合性、全面化的报道,从而丰富形式,充实内容。 在此次专题报道中腾讯网和新浪网通过链接和专题版块充分呈现“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发生前后的新闻背景材料,行业背景、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呈现企业、政府、用户等各个利益相关体的反应和动态,呈现出了一种大背景、大容量、大新闻的分析、报道状况,使财经新闻专题也体现出一种大的历史观和时代观,报道角度更加客观、公正、公平,报道效果自然也更加为广大网络受众所接受和认同,腾讯网和新浪网在新闻背景和线索链接方面的编辑情况如下表: 从图1中我们看到,两个网站的背景介绍和新闻链接不仅是单一的网页文本内容和形式,还包括对相关专业人士和专家的博客链接,从专家解读的角度更专业、更权威的分析新闻事件,辨明新闻真相。另外,两个网站更是链接了国外媒体对“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事件的报道,借助全球媒体对此次事件的反应和观点达到了从更全面的角度报道新闻的效果。相关国外媒体新闻报道引用如下表所示: 四、不断更新内容,提供实时报道,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形成连续报道 我们做新闻报道需要在理解信息特性的基础上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针对时效性强、变动情况多的经济信息更应该时刻关注事件的动向,在不断监视环境的基础上洞察其细节信息和隐藏信息,在进展中报道财经新闻,在财经新闻中报道事件进展,形成新闻点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的连续报道,从而呈现整体性和宏观性,为决策者把握经济信息走向,读者了解经济新闻方向提供有力保障。腾讯网和新浪网在“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报道中均设有实时报道专题版块,并且在相对时间段内的报道量分别为8篇和10篇,基本持平。 五、根据财经新闻特点,加大专业名词解释,加强专家分析解读 财经新闻因为牵涉经济、金融、财政等专业和行业,因而会包含大量并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的概念、知识和内容,这就要求在组织报道中,在版面设计中,要加大对专业名词和专业知识的解释,并尽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通俗化、娓娓道来式的大众化解读,以达到既普及知识又报道新闻的双重目的。 在“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的专题报道中就牵涉到“破产”,“破产保护”等概念,考虑到一般的读者未必都能理解,腾讯网和新浪网专门加入小知识版块,分别对破产与破产保护的区别以及美国《破产法》第11章,清算破产与重组破产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和普及。 六、设立读者调查版块,进行传受互动,在收集民情民意的同时为以后进行事件信息反馈打下基础 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边传播信息边搜集反馈信息,以便检验传播效果,改进传播方式。网络因为具备互动性、参与性等特征,其反馈修正功能更加明显和完整。在财经新闻的专题报道中因为要考虑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反应就需要进行读者调查和反馈,在这一点上腾讯网和新浪网在调查内容的角度上虽然不同但都进行了积极调研,通过一些题目设置,在线问题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受众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对待事件内容的态度,并能够以此预测公众对该经济事件的心理预期和未来预想,在线调查可以很好地了解受众心理和受众态度,对于媒体把握舆论导向,引导舆论导向都具有积极意义。 七、注重微观经济事件和宏观经济形势的结合,达到经济事件的综合角度报道 财经新闻事件的土壤是社会主体和时代环境,任何微观的新闻都有宏观的背景,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社会总活动的子活动,财经新闻专题报道应该在关注经济的基础上关注上层建筑。 腾讯相关版块以通用汽车:管理学发源地的管理难局;通用汽车破产重组将引发连锁效应;通用申请破产敲响现代工业时代的丧钟等文章进行评论分析。新浪在相关版块以通用破产,专家称将改变全球汽车业格局;通用的警钟为谁敲响;通用破产给亚欧汽车业带来机会等文章进行评论分析,从全球化状况,金融危机影响,汽车行业现状,工业发展瓶颈等多个方面和角度对“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这一重大经济事件进行全面剖析和解读,把这一经济事件放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分析和考量,达到观点最大程度的客观和全面,使这一经济事件扩展为社会事件,从而凸显报道的宏观性和历史性。这样的报道模式是当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要求,也是财经新闻体现社会责任的必须。 从腾讯财经和新浪财经关于“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报道中的报道形式安排,版面安排,内容安排等可以管窥出当前网站财经新闻专题报道的编排操作特点,我们应该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不断继承、发展、创新,让网络报道的声音更强大,让财经新闻的网络专题报道更专业、到位、以服务大众需要,服务经济发展。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写作中对科技知识的把握 [摘要]由于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财经新闻工作者来说,在报道中如何运用科技信息提升经济新闻份量,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财经新闻 科技知识 新闻写作 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新闻媒体和党委机关报,责无旁贷地应该加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报道份量,为党的这一重大战略举措鼓与呼。一方面是要用大量的学科学、用科学的先进典型引路,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深、做细、做活科技报道,特别是要在如何把科技报道写得通俗易懂,让读者一目了然和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由于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财经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如何运用科技信息提升经济新闻份量,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新闻中有关科技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篇有份量的经济新闻或多或少存在科技信息支撑元素,这在工农业生产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有的让人无法区分是经济新闻还是科技新闻。可以说,经济新闻与科技新闻融合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在经济新闻中处理好科技专有名词术语的通俗化是提高经济新闻可读性的重要一环。由此看来,财经新闻工作者掌握一套快速阅读科技资料方法,并且能迅速理解、立马准确运用并把冷僻的专业名词翻译成大众化语言十分必要。 当前,由于电脑的普及、电子文档的普遍应用,通过电子邮件拷个文件、汇报材料、工作总结等,就能获得大量材料,就这些材料编写稿件变得十分简单。如果从单纯发稿完成任务角度来看,现在的新闻稿的确很好写,写起来也很快。但如果从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把科技报道写得通俗易懂、提高科技新闻对经济报道支撑力度角度来看,则难度不是降低而是加大了。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科学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各种新名词、新定义不断涌现,从事相关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虽然不能全部掌握这些,但自身首先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认识。这就要靠新闻工作者平时认真学习、广学博闻、日积月累,才能成为一个对各种科技知识均有涉及的“杂家”。只有对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掌握,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听明白、问仔细,弄通弄懂科技专业名词的准确含义,把佶屈聱牙的科技专业名词翻译成为广大读者能读易看的大众化词语,使科技报道与其他报道一样具有吸引力,实现科技专业报道大众化。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识水平也不可能涵盖各学科、各专门领域。同时,新闻贵在“新”字,新闻工作者也没有时间从容学习、消化、吸收大量的最新科技知识。因此,如何把握科技资料说得通俗易懂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科技方面的各种论文文章、项目报告、实验数据报表、说明书及相关文字材料等,它们内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在表现形式却有共性规律可循,存在着规范的书写格式。因此,阅读科技报告、项目书、论文和说明书等科技材料时,如果寻找到其一般规律,归纳总结出其写作的共同特点,就能方便阅读。以最有代表性的科技论文为例,科技论文写作一般有题目、作者姓名和单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阅读科技材料首先是读标题,科技文章标题一般都比较长,而且不顺口,但读懂了对理解内容却有很大帮助。一篇有质量的科技论文,标题就能基本概括文章内容,它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因此,阅读科技论文首先就要看清楚这个标题属于哪一类型。科技论文的标题从标题性质上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功能性标题,如《高性能,无溶剂,长效,防腐,涂料》,这个标题就标明了5项功能,文章的内容自然也是围绕着这5个方面展开;二是界定性标题,如《一种键盘汉字输入方法》;三是说明性标题,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能源化综合集成技术工程示范》;四是来源类标题,如《增韧氧化物系结构精密陶瓷粉体及其制品――陶瓷拉丝模》,前面“增韧氧化物系结构精密陶瓷粉体及其制品”标明界定后面“陶瓷拉丝模”来自什么技术原理;五是其它类型,包括状物、数字、外文类标题等,《3091一步法催化氧化cOs脱硫剂及技术》。我们经常接触的科技材料以前两类标题居多,但更多的是两种以上功能类型兼有的标题,作者根据内容表述需要来确定,写作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看懂标题有助于快速知道、了解科技材料的大致内容,便于快速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判断一份科技材料有无新闻报道价值必须看材料内容,很多科技材料是厚厚一大本,这也有一个怎么看的问题,如果从头到尾看,半天、一天还不一定能看完,说不定最后什么也没看懂。因此,有必要找到快速阅读的方法。其正确的方法是,一要看清楚摘要和引言。摘要内容一般包括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核心内容,指明完成了那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引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效果极其在相关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等。二要细读正文中有关功能、用途介绍部分,这是有无报道价值的关键所在。看明白了这部分内容,心中就有了怎样利用这些资料深入采访、用什么体裁来写、能写成多重分量的稿件等问题的框架,这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懂,不是财经新闻工作者阅读科技材料的目的,财经新闻工作者阅读科技材料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有了正确的解读,才能准确地把握科技材料的内容,这时才能谈得上对科技材料进行再加工,把科技专业词语翻译成大众化语言,达到“俗”的境界,使广大读者能看懂、愿意读。科技报道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即财经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到“三个加强”和“四个谨防”。“三个加强”即首先是加强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才能融会贯通,写出的稿件让内行看了不笑话,外行也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其次是加强与科技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这样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有效,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信息,消除知识的断点、盲点,借鉴业内人士对问题的看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第三是多留心科技工作者在平常对一个科技项目的习惯称呼、叫法,加强基本功训练。“四个谨防”即谨防一知半解,科学技术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谨防主观臆断,写成的稿件要请科技工作者看一看;谨防卖弄,认为自己轻车熟路了,不会出错,其实错误往往就出在过于自信上;谨防赶时髦,生怕别人说自己没水平,堆砌科技词汇、新名词。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一点,不能为了大众化而大众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科学发展观,运用科技资料自身首先要尊重科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写作。大众化必须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并且要符合科学技术自身规律。这样,才能使科技报道的“俗”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认同。对无法简化、翻译的专用科技名词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持其原貌,在其功能作用上注意说明清楚,这样就能为读者大众所接受。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俗”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 责编:姚少宝 财经新闻论文:民生化财经新闻的好看与实用 【摘要】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我们要解读财经,看清在经济数据表面下所隐藏的深层次的经济现象,把它做成老百姓爱看且看得懂的新闻。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从百姓的视角报道财经新闻;二是为百姓答疑解惑,体现服务性;三是巧用图片、图表来阐释财经新闻。 【关键词】财经新闻 民生新闻 服务性 财经新闻,从广义上说就是一切和经济有关的新闻。说到财经新闻,人们脑海里马上会联想到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外汇、银行、保险等诸多金融资讯与财经信息,而提到这些又总是和深奥、晦涩、难懂联系在一起。基尼系数、外汇储备、GDP、CPI……这些专业词汇让不少普通百姓云里雾里。同样是这些内容,如果换一种说法就不一样了,比如我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基尼系数)?我国是否成为美国最大债主(外汇储备)?我国和欧美国家还有哪些差距(GDP)?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是提高还是降低了(CPI)?相信面对这样的财经新闻,观众就会支起耳朵,瞪大了双眼仔细看。把生涩难懂的术语进行“草根化”处理,变成浅显易懂的生活化语言,让普通观众一看就能明白,这就是民生化的财经新闻。 现如今,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入,财经新闻也成为我国媒体越来越重要的报道内容,大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整,各种政策,小到与老百姓日常民生相关的财经信息,都是我们报道的范围。但财经新闻在采写过程中,普遍存在长、大、空的现象,很多财经新闻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数据,语言干瘪,往往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因此在财经新闻的报道中,我们不该只做有关部门的传话筒,而是要想办法学会解读财经,看清在经济数据表面下所隐藏的深层次的经济现象,把它做成老百姓爱看且看得懂的新闻。所以,在报道财经新闻时如何做到好看又实用就要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多从百姓的视角报道财经新闻 有些记者在报道财经消息时,仅仅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直接摘抄报道,把财经消息写成了一般的动态消息,这种报道虽然突出了报道的客观性,也相对简单省力,但是却忽略了大多数观众在理解上的困难。 举个例子:一篇报道CPI指数的新闻说到,2008年9月12日,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CPI指数同比上升8.5%,然后就是一连串的数字,再配上些鸡鸭鱼肉的画面就成了一篇报道。普通的老百姓对数字并不敏感,这样的报道方式在观众的脑海里也不会有什么印象。8月份CPI指数同比上升8.5%,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如果去年8月份,老百姓在生活用品的开支上平均支出800元就足够的话,那么今年8月份则要花去868元,比去年多付68元钱。如果记者能够把CPI这样换算一下,把报道的方式换成普通民众的视角,观众就容易理解,也会觉得CPI的升降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更会对这篇财经报道印象深刻。 再举个例子:最近汽柴油的价格上涨,多数的新闻仅仅是报道了汽油每吨上涨多少,柴油每吨上涨多少,航空燃油上涨多少,这样的报道方式完全是官方的口吻。油价涨了,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并没有体现出来。如果记者能够找几个出租车司机,找些私家车主或者航空公司采访一下,油价上涨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出租车司机会说,以前一天能挣300块,现在油价涨了,去掉成本,只能挣180元。私家车主会说,以前加满一箱油只要200元,现在要250元,会考虑一星期少开一天车。航空公司会说,市民购买飞机票,将会比以前贵几十元。因为油价涨了,航空公司也将执行燃油附加费上调政策。这样的报道方式,让观众一看就明白了油价对其生活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财经新闻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做细做精了,比一连串枯燥乏味的数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闻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在财经新闻的报道中应多从百姓视角来透视经济事件,找出这一事件和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面,让百姓明白这一经济事件对生活的影响;而多从百姓的视角去报道,也会使枯燥的财经新闻变得更具有“人情味”。 二、为百姓答疑解惑,体现服务性 财经新闻的服务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为受众提供的有效信息上,财经新闻既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好的民生财经新闻报道也应该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这些报道不仅要告诉民众现在经济领域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告诉他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商品价格的变化,市场的预测等等,从而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但在一些欠发达城市的财经媒体报道中,由于人力物力跟不上,记者往往缺乏对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多重观察视角,也使得财经报道中存在着报道层次浅、报道视野窄、报道方式旧和报道效果差等问题。而受众渴望新闻媒体能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希望财经报道能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帮助他们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从而获取应有的经济利益。因此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体现人文关怀是我们现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投资理财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所以在报道财经新闻选择切入点时,应从过去追逐的大效益、大场面、大意义等所谓的“大财经”转到关注民众生活点点滴滴的“小财经”上,多做解释性的报道,为普通观众答疑解惑,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而从百姓身边事入手,以小见大,这样的财经新闻不仅好看实用,也可以体现新闻报道中的贴近性、服务性。 比如《财经特快》栏目最近推出的一系列有关百姓理财的报道和对技术指标的分析解读,就充分体现了民生化财经新闻中的贴近性和服务性。只有把财经新闻做成民生化、服务类的新闻,才能赢得观众。 三、巧用图片、图表阐释财经新闻 一篇好的财经报道,常常需要用图片和图表来进行补充,比如在说到股市大小非解禁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大小非解禁猛如虎,但用画面如何来表现?如果只插一些股票大厅的镜头,这样的画面显然是苍白无力的,这时候就可以以漫画这种图片形式来表现大小非解禁的凶猛。一只大老虎向小散户扑去,漫画简洁的线条配简单的文字就能刻画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字幕加图片,能真实深刻地再现社会问题,为枯燥的财经新闻增加了趣味,增添了民生性与可看性,何乐不为呢? 而图表也是如此,它可以让新闻看起来更引人注目。图表是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主要表现形式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条形图等,它能直观的反映新闻报道中所提及的相应内容。比如在对各地房价涨幅的一篇报道里,对不同省市的房地产价格做了柱状图。如果用透明底字幕一一说明不同省市的房价,估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用文字描述,罗嗦且不易引人注意。而图表一般是使普通观众较好理解财经新闻的首选方式。再比如在一篇上市公司中报业绩的报道中,对公司的盈利、持平、亏损做了饼状图。饼状图能更细致、清晰地表现出上市公司盈亏家数组成部分和所占比例。让观众一目了然。图表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是民生财经新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此外,要做好民生化的财经新闻还需要在报道时运用丰富有趣的语言,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财经新闻通常都伴随着语言抽象、专业化、比较难懂的报道,观众在看到这样的报道时会潜意识把自己排除在外,或许都不拿正眼瞧一下就换台了。我国很大一部分人口是农民群众,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其平均学历水平是初中文化,那么如此多数的观众显然是没兴趣去看那些纯经济的报道,因此在民生化的财经新闻中就需要以平民的口吻去叙述。而运用通俗易懂语言的重要手段有形象生动的打比方、举例子等。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民生新闻与财经新闻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总认为财经新闻与民生新闻格格不入,其实不然。因为在财经新闻中往往蕴藏着大量的民生内容,比如房产政策、社会保障、银行降息、油价上涨等等,这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对这些财经新闻中的民生内容,需要记者很好地挖掘,运用民生化的视角去关注和制作。 财经新闻虽然在定义上不同于民生新闻,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断绝二者之间的联系。从内容上讲,财经新闻可以研究由“民生化”新闻带来的“经济性”问题。从写作手法上讲,单纯的财经新闻的是客观、枯燥的,而用“民生化”的笔调能增强它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可见财经新闻的趣味性由民生化而出,专业性由经济性而定。所以,民生化的财经新闻应是我们要重视的一块新闻采编领域。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 责编:姚少宝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中特征选择算法研究 摘要:即时的财经新闻对于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分析以往的财经新闻和市场变化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趋势。本文分析比较了文本挖掘技术中常用的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在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中的作用,即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和X2统计方法,并得出X2统计方法能够最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分类性能的结论。 关键词:特征选择 文本挖掘 财经新闻 1、引言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财经新闻的作用不可忽视。人们可以依靠即时准确的财经新闻进行投资管理,判断市场动向以及指导经营决策。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决策者需要根据即时报道的财经新闻作出恰当反应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仅仅依靠人力已难以完成对大量新闻报道的收集和分类工作,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 本文以财经新闻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例,构建了一个用于研究股票价格走势的财经新闻挖掘系统模型。将财经新闻影响下的股票价格变化看作是一个文本分类问题,即根据新闻后相关公司股价是上升还是下降,可以将新闻分成积极和消极两大类。据此通过训练财经新闻分类器来判断新的一篇财经新闻对公司股价的影响。特征选择方法能够挑选出有效的分类特征,从而提高文本分类的性能,文中重点研究了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x2统计法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在新闻文本分类中的效果。 2、财经新闻挖掘系统 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新闻文本表示和文本分类,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文本表示包括文本的类别标注、文本预处理、最后根据向量空间模型将文本表示成特征向量的形式。文本分类是指采取某种分类算法,通过训练训练样本构造分类器,从而对测试样本进行分类的过程。 2.1 文本类别标注 文本分类是一种有指导机器学习问题,它需要事先定义一些主题类别,然后根据文本的内容自动将每篇文档归入其中的一个类别。根据财经新闻对于当日股票价格的影响,人工分析文本的类别并在文本名前加注类别标识(1表示上升类,1表示下降类)以供训练分类器使用。 2.2 文本预处理 中文文本预处理主要包括中文分词和去停用词。中文分词的任务是将汉字序列切分成一个一个单独的词,从而能够被计算机理解和处理。目前中文分词方法主要有三类:基于字符串匹配、基于统计和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本系统中采取了最常用、最易实现的第一种分词方法―字符串匹配方法。停用词指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但没有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虚词、介词、连词、副词等。这些词对文本分类没有贡献,反而会降低分类性能,因此在预处理时应过滤掉。 2.3 向量空间模型 系统使用向量空间模型(VSM)对文本进行表示,VSM的基本思想是将文本看作特征词的集合,并使用特征词的权向量表示文本,能够将文本内容转换成易为计算机处理的向量方式。 特征词是一组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可以代表文本内容的关键词,根据特征词在文本中的重要程度,给每个特征词赋予一个权值。 文本集合中的所有特征词构成一个词汇表。若一个词汇表包含 n个特征词,那么该词汇表可定义为一个n维空间,文本可以表示为这个空间中的n维向量,向量在每一维上的分量为该维对应的特征词在文本中的权值。 2.4 文本分类 目前存在多种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分类算法,例如K-近邻算法、朴素贝叶斯算法、神经网络方法、支持向量机算法(SVM)等等,本系统采用SVM分类算法。SVM的基本思想是在向量空间中构造一个超平面作为决策面,使两类之间的距离最大。 3、特征选择方法 当分析大量新闻文本时,用来表示文本的特征向量的维数也会很大,可能会达到几万维,如此高维的特征空间会使分类算法无法进行或效率很低,因此需要对特征空间进行降维处理。特征选择即是一个有效的降维方法。 特征选择方法的思想[6]就是采用某种评估函数对每个特征词进行计算,然后按照计算结果的高低排列,数值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特征词被选取。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有: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x2统计等。本文详细介绍后四种方法。 3.1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信息增益法在机器学习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它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特征值的取值不同来划分学习样本空间,然后根据所获得信息增益的多少对有效特征进行筛选。信息增益法计算得到的值表示了特征词在训练集上的分布,分布越集中则特征词越重要。评价公式如下: (3-1) 其中,为文本类的数目,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特征词在文本集合中出现的概率,表示文本集合中非特征词出现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包含的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不包含t的文本属于类的概率。 3.2 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 互信息是信息论中的概念,作用是度量一个消息中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其缺点为容易受到单个词语边缘概率的影响。评价公式如下: (3-2) 其中,为文本类,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特征词在文本集合中出现的概率,表示出现在类文本中的概率。 3.3 期望交叉熵(Expected Cross Entropy) 期望交叉熵与信息增益相类似,是一种基于概率的方法,与信息增益有所不同,期望交叉熵只考虑出现在文本中的特征项。它反映了文本类别的概率和某种特征词条件下文本的类别概率之间的距离。评价公式如下: (3-3) 其中,表示特征词在文本集合中出现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包含的文本属于类的概率。 3.4 x2统计(x2 Statistic) x2统计法衡量的是一个词语一个类别之间相关的程度。它假设特征词与文本之间具有一维自由度的x2分布。若某特征词的值越高,其与该文本类的相关度就越大,信息也较多,独立性较小。评价公式如下: (3-4) 其中,N为文本集合中文本数量,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A表示类文本和特征词同时出现的频度,B表示非类文本出现特征词的频度,C表示类文本不出现特征词的频度,D表示非类文本不出现特征词的频度。 4、实验结果 本文从新浪财经网上选取四家上市银行从2009年到2010年共计400篇财经新闻报道。并且以TXT文本格式保存,仅保存标题和文章内容。其中300篇用作训练样本,100篇用作测试样本。 我们分别使用上述四种特征选择方法,选取合适的阈值,得到用于分类的特征词向量集合,观察每种方法下的分类准确率。同时比较了不使用任何特征选择方法的情况下,系统的分类性能。所得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述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特征选择方法可以提高新闻文本分类的准确率,从而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相关股价的走势。四种特征选择方法中,x2统计效果最优,期望交叉熵效果优于信息增益。 5、结语 快速变动的财经市场中,实时报道的新闻对于股票市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财经新闻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判断新闻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指导投资者或者企业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定并获得相应的收益。本文分析了特征选择技术在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中的作用,考察了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x2统计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实验结果表明x2统计方法相对最为有效,使分类准确率达到65%。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与人文情怀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经类新闻应运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社会文明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整个社会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新闻作为传播时讯的介质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报道中体现人文情怀。财经新闻与人文情怀的融合日益受到公众的欢迎,也诞生了一篇篇充满“人性的美文”。为了更好的把握新闻中的“人性”,也应探索一些写作技巧,推动财经新闻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财经新闻 人文情怀 报道应用 编辑策略 一、财经新闻中的人文情怀 财经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泛称“经济新闻”,覆盖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狭义的则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市场。财经新闻向来以严肃的姿态出现,一般来说,它比普通新闻更专业、更抽象,从一定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划入“硬新闻”。但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文明进步、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阅读“软新闻”,财经新闻一定程度上也做了些改变,在保证报道专业、真实的基础上,也穿插些人文情怀,将抽象的经济现象放到普通大众具体的生活中去,更通俗易懂、轻松活跃。 财经新闻报道就像做衣服,虽然大多数人都不会做衣服,但是却会欣赏衣服,每个人在选衣服时也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同理,除了活跃在一线的记者和从事新闻研究的人,很少有人会以专业的眼光评说财经新闻,但是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单纯的罗列数字、堆砌专业用语往往直接被他们“pass”掉。鉴于此,想要一则财经新闻耐看必须要有人文情怀。老百姓为什么对房地产类新闻感兴趣,因为房价关系到切身生活,至于股市是熊市还是牛市,那是被套牢的利益群体所关心的,它一般很少会像住房问题一样被提升到全民全社会的高度。一篇枯燥的财经新闻也因此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他们也产生了强大的阅读需求,关心时政不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工作,因此,新闻要影响广泛必须加入人文情怀,如此的财经报道才更耐看、耐咀嚼。 二、人文情怀在财经报道中的应用 以人文视角报道财经现象早已有之,目前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它作为三联书店创办的综合性新闻时事类周刊,论新闻能力可能比不上《中国新闻周刊》,就财经专业性来看可能比不上《财经》,但三联书店的人文底蕴却是其杀手锏。例如,“三联”在2008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财经报道――《20岁创投新军的蛮荒力量》,从财经专业角度来说,他们介入风险投资在专业人士看来也就算是“校外社会实践”“拿钱买经验”。但是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力来分析,家境富裕的年轻人热衷于风险性投资,也能挖掘出不少的人文内容。从文章的报道内容上看,记者在叙述他们的投资工作时,注意发掘其投资行为背后的欲望冲动、人性深度。这些都使《三联生活周刊》的财经报道有了鲜明的特色。 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是“三联”财经类新闻报道的一贯风格,将专业知识融于人物的思想、人格、感情之中更能吸引大众,如此的财经新闻更不失为一篇好的报道,在讲和谐、抓文明的现代社会也会成为一种报道趋势,符合新闻人性化的发展。 寓人文于财经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 1.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每一条财经新闻大都会有一个“主角儿”,或是一个人,或是一个企业、集体,甚至是一种经济现象,选取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并将之人性化、拟人化。比如说前文提到的风险投资年轻力量,文章开篇即是散文式的人物介绍:“1986年出生的XX,2006年底从武汉到上海,刚与总经理见面时举止僵硬,脸上红了又红,完全是一个大孩子模样……”寥寥几句的介绍后引入正题――“和一班大孩子不同的是,他是携带者几亿元投资资金,从家里到上海创业的。”这样的财经新闻开头非常精彩,既交代了人物主体及其特征,又开始了正题的叙述。短小精悍的一段,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害羞的大孩子,携带者不菲的几亿元投资金。带着怀疑,多数人都会选择读下去,至此这篇财经新闻也就成功了。 2.生动活泼的小标题。从一般角度看,写财经新闻也是写文章,而且为了简明易懂,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如此不妨添加些小标题,尽量用人性化的词语、轻松化的语气,也可以引用或改编一些寓言故事等。比如《中国经营报》2007年6月11日刊登的《真正的风险暗流:明星基金如此做短线》中就用了短小精悍的小标题,增加了情趣,像“短炒:奇妙的节奏”、“换手:风光的秘诀”、“制度:皇帝的新衣”,分别交代了短线炒作的现象、短线交易之后的秘密、导致短线操作背后的原因。 3.人性化的新闻人物故事。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德希尔瓦说:讲故事实际上是一种很特别的报道形式。新闻界近年来掀起了“讲故事”的潮流,有专家甚至认为《华尔街日报》之所以产生了那么多优秀的报道诀窍就在于讲故事。的确,单纯严肃的新闻既呆板又缺乏吸引力,而将故事寓于新闻之中会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财经新闻亦是如此。例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的《“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和人类健康有关的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国际难题,也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的关心,该文章正是在此背景下刊发的,文章第一部分先以一个怵目惊心的故事开头:“医生在给一个因意外电击受伤的5岁男童看病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他正经受着另一个同样严重的病的折磨,他的血液中血铅含量严重超标。”短短几十字带出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新闻人物故事,这样的故事,既令人震惊,又让人迫不及待地继续读下去。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本文的主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环保问题刻不容缓,否则危及子孙后代!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英语的词汇及语篇特点 [摘要]英文财经新闻报道从个别字词的选用到全篇内容的陈述都体现了新闻报道惯有的及时、客观、新颖的特点。本文从专业需求方面,全面介绍了经济报道在词汇及语篇两方面所表现出的独有特征。 [关键词]财经新闻 词汇特点 语篇特点 一、财经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1.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征就是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多,而且许多常用词被赋予特殊的含义,例如: COMEX July copper futures slumped Friday morning as traders carried longs into September contract in the market’s only feature, dealer said. 贸易是财经报道的另一大类,句中futures 并非名词将来的复数形势,它是当今非常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期货贸易,期货买卖可以卖出shorts(空头),也可以买入,就如句中longs(多头)。 2.英文财经报道为了体现新颖、通俗,也经常用一些外来语、俗俚语、口语表达形式以及比较生动、灵活的小词。例如, “At the same time, Ortiz threw cold water on the idea advanced by several U.S. lawmakers…”(throw cold water意为“泼冷水”,也是通俗的表达方式。) “The weak dollar … has hammered the earnings of the big exporters at the heart of Japan's economy.”( hammer原本指“用锤子钉…”,是一个很形象的小词,这里转意为“严重影响”。) 3.省略.ebay. E trade and other prominent sites were paralyzed for hours at a time last week when hacker overloaded them with fake traffic. Hacker 本来是计算机领域中的专有名词,特指那些具有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方面高级知识的程序员,由于某些hacker对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攻击,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而被称为“黑客”。 4.财经报道用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形容经济数据及市场变动的词通俗、形象。经济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但新闻必须面对老百姓,为了尽量贴近日常语言,贴近读者,这类文章在使用各种专业术语的同时,还经常采用生动的俗语和形象地比喻。例如, Iridium had hoped for an eleventh-hour rescuer. Eleventh-hour 生动地再现了营救铱星公司的最后一线希望。 5.财经新闻英语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这就决定了其语言必须简练,缩写连词和分词的使用满足了财经新闻英语快捷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速度。例如,WTO,GDP,SFC, export-led等词的广泛使用。 二、经济新闻英语语篇特点 与普通新闻报道的结构一样,英文财经新闻报道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Headline)、导语(Lead)和正文(Body)。 标题以一种类似电报体(telegraphic)的语言形式,十分简洁地告诉读者所发生的主要事件及有关消息。在句子中起语法限定作用的连接词、冠词、介词、代词等在标题中通常被省略。如:“E.U. Summit: Leaders Downplay, But Can’t Banish, EMU Strife ” ( 欧联盟高峰会:首脑们有意回避却无法消除欧洲货币联盟争执),这一标题的完整表达形式应该是:“At the E.U. Summit the Leaders Downplay But They Cannot Banish the EMU Strife”。 正文则进一步阐述、说明事件发生的来胧去脉,并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或知识。为达到客观真实的效果,英文财经报道的正文中往往采用大量的引述。因此,一篇报道中源引政府官员、市场人士、分析评论专家的话层出不穷。引述可以是一段完整的话,或者一句话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原话中一两个词。例如下面这则报道中划线的部分均为直接引述: “Tomorrow the government will go back to work and now the debate will begin in earnest on how to balance the budget in a way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ests and the value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Clinton told reporters at the White House shortly after the deal was announced on Capitol Hill. 除了以上这种直接引述外,英文财经报道的正文中还有更多的间接引述。这类引述通常以一些常用的表达法引导,如:“say”(说), “express”(表示), “tell”(告诉), “according to…”(根据…)等等。所有这些引述都旨在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综上所述,除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我们还应该对英文财经报道的语言运用规律和篇章特征有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财经济报道传递信息的主要功能,才能及时了解、准确掌握英文经济报道的信息内容。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中关于“国进民退”报道的框架分析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然而,据媒体报道以及部分学者的文章,这项救市措施,却导致了 “国进民退”的现象。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这四份有代表性的财经报纸关于“国进民退”报道进行了框架分析。 关键词:框架理论 国进民退 财经报道 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随之而来的是宽松的信贷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是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①,而对民营企业却产生了挤出效应②。这种现象,被许多媒体称为“国进民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进民退”定义的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过程,是指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的比重相对上升,而民营经济的比重相对下降③。2009年,“国进民退”一词被各大财经媒体广泛提及。 本文试图通过对财经报道中关于“国进民退”现象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比较不同财经媒体所呈现出的不同媒介图景。 1955年,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贝特森最早提出了框架的概念,认为框架是传者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④。“框架”作为理论,起源于1974年戈夫曼的《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戈夫曼将“框架”概念引入到社会生活领域。戈夫曼的框架概念意图说明个体如何依据某种规则来管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 恩特曼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指出通过“选择”和“凸现”,得以“阐释了问题、分析了原因、进行了道德判断、提出了解决之道”。恩特曼的定义强调了媒介从业人员通过选择和凸现事物的某些方面来影响新闻受众对该事物的理解。 运用框架理论,学者们的研究分布在媒体效果、媒体内容和新闻生产等三个维度:有学者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媒体框架对受众个体的认知、态度和信念所产生的影响;有学者研究不同的媒体如何报道某个特定议题,并比较其中的差别;还有学者考察媒体如何生产出特定的新闻框架。框架至少存在于新闻消息来源、新闻文本、新闻工作者、受众以及社会文化等之中。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尽管中国知网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有上千条关于“国进民退”的报道,但笔者发现以下几类报纸最能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财经新闻发展的几个阶段:权威党报的经济版、最早出现的综合类经济报、证券市场出现后专业的证券类报纸,以及主流商业报纸。笔者从中选择了相对而言更能代表该类特性的《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以“国进民退”为主题词,以2004年“国进民退”萌发之时开始,至2011年3月止,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得到《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6篇,《经济参考报》37篇,《中国证券报》20篇,《21世纪经济报道》58篇,共131篇。 本文首先分析新闻分布的基本类目,然后根据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臧国仁的分类,划分为三个层级结构。 研究结果如下: 1.基本类目分析:消息来源 记者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受到研究者的诸多关注,因为记者往往通过主观描述来呈现客观事实,因此消息来源被视为塑造新闻框架的重要变项。 由上表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引用得更多的是从政府官员、官方的数据处得到的消息。《经济参考报》引用得最多的是学者的分析,其次是政府官员的消息,而官方数据、第三方报告也成为消息来源。另外,除了传统来源外,《经济参考报》的亮点是,增加了网友的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作为偏证券类的财经媒体,在消息来源层面的一大特征就是用了较多的证券从业人士的消息。而其引用得最多的则是记者自己的分析。商业人士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中引用最多的消息源,符合其受众的定位。该报纸也喜欢将官员和学者作为消息源,与其他3份报纸比较一致。另一值得注意的来源是行业协会。 2.框架理论的三个层级分析 (1)高层结构 根据事件的发生和进展,从媒体自身的认知框架和价值判断出发,4家媒体对“国进民退”现象作了以下主题设置: 可以看到,4家媒体在主题设置上有以下相同之处。 首先,“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复苏与发展”、“改革”等主题被设置较多。充分反映了“国进民退”现象背后的意义――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所有制层面的问题,以及这种问题迫切需要一定的改革作为铺垫。 从这4份报纸设置的主题,可以勾画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幅画卷。4份报纸对宏观层面的把握,体现出了财经媒体报道专业、深入的特征,呈现出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宏大背景。相对于其他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更突出了“非公经济”,以及“国有经济”和“改革”。 (2)中层结构 亦即如何组织材料建构新闻。臧国仁将其分为情节框架和议题框架。在这个层级上,借鉴臧国仁的分类,也分为“情节框架”和“议题分析框架”两种框架。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多用情节框架,《中国证券报》则情节框架与议题框架的比例基本持平,议题框架比例略高,而最突出的则是《21世纪经济报道》,其中情节框架占了72.41%,远远超出议题框架,反映出该媒体多用对具体事件的报道来呈现“国进民退”的议题,而其他几家媒体则多用议题框架呈现“国进民退”。对于同样的情节框架,《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和《中国证券报》则更多采用了议题框架。 (3)低层结构 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倾向性分析。 对“国进民退”这一说法是否认同,这里分为“认同”、“反对”、“中性”,其中,认同分为“承认”和“强调”两个维度。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中对“国进民退”持认同观点的极少,且都属于程度较浅的承认,而非程度更深的强调。而反对的观点则有56%,剩下的则持中性的态度。 与《人民日报》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不同,其他三份报纸则更趋向认同的观点,认同的观点占将近一半的比重。《经济参考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更趋向于强调“国进民退”现象的客观存在,而《中国证券报》则更多的是程度较轻的“承认”。 其次,分析文本中对“国进民退”的整体判断。 对于“国进民退”现象,一部分人认为是在少数行业中出现的,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是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中都出现的。《人民日报》中对“国进民退”的指述,大多是代表整体性的现象。而《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中,两方面最为平衡,但仍是整体性的“国进民退”更多。 结语 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这四份日报关于“国进民退”报道框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受媒体的性质、关注的焦点、记者的偏好、受众的定位、目标市场的定位、肩负的责任等因素影响,尽管都属于经济新闻,但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国进民退”这一话题的建构却并不相同。 《人民日报》试图构建的是一种宏观上的“国进民退”现象,在广义上并不存在,而未来中国经济仍将重视非公经济乃至加大对其扶持力度的图景。《经济参考报》呈现的则是一种百家争鸣思想的交锋,既有认同“国进民退”的观点,又有反对的观点,但关键是去探究“国进民退”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中国证券报》也从原因上进行了探究,但也注重“国进民退”现象可能引发的包括对证券市场在内的影响,关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1世纪经济报道》则通过对行业、企业“国进民退”个案的累积报道,更多地认同“国进民退”在某些行业的存在,并可能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财经新闻论文:论英语财经新闻的译名统一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在网络上建立新闻网站,特别是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类报道,借由网络这个新闻报道的全新而高效的媒介,传播财经英语新闻。本文针对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问题,分析了当前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统一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译名不统一问题的一些建议:报道者要提高对译名统一的重视态度、加强学习和积累,并将这一原则贯穿实践,时刻核查以保证网络对外财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忠实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网络 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 译名统一 中国的国际网络新闻传播,尤其是网络对外财经新闻传播也凭借着网络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逐渐稳步地发展起来。但是,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我们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形象,以及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的严肃性。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现象 由于中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迅猛,对外汉英类型的财经新闻报道日益重要,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外国读者多,他们通过对我们的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来了解信息、思考问题、起草文件以及判断贸易伙伴。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一些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译名不统一现象,各家媒体各自为政,把各种专名按自己理解、自行其是地译成英文,导致译名出现混乱。 不统一的译名主要出现在经贸财经术语方面。许多术语没用通用译名表达,没有把财经信息忠实地表达出来。网络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术语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否则会造成一些交流传播中的误解。例如:生产资料production materials,应为means of production,消费品 consumption goods应为consumer goods,贸易体系trading system应为trade system。 由于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数量多、方面广、信息量大。相应地,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等专名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译名不统一问题。例如:同一财经新闻报道网站中同一个人出现不同的译名,即一名多译。这点上,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上可谓是“百花齐放”,难于统一,很容易误导读者弄错阅读对象。 外文缩写词,常常不加注释,用英文缩写词造成意义不明、理解混乱。例如: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United Nations Disarmament Commission和联合国开发公司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英文简称都是UNDC。 财经新闻报道中国外一些重要合同和协议的译名不统一。许多重要合同、条约和协议的名称具有法律效力和严格的规范性,英语表达差别一个词,效用和所指就完全不同。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统一的重要性 译名统一是传递信息的关键。译名不统一,与国际经贸通用英语术语不接轨的英语译名,不但使英语读者茫然不知所云,而且经贸财经信息准确地表达和传播传递功能也无法正确实现,同时使新闻信息的忠实性变得不可能。 译名不统一对经贸财经信息交流的危害要比对其他领域交流的危害严重得多。1.一些报道者如果把一些名称按照自己的思维创译,译名再好也不是原文所指,而这些译名往往在新闻报道信息中起重要的确定作用,译名不准确必然误导读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2.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术语规范是正常开展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前提。译名不统一,轻者会影响信息传递,重者可能造成经贸财经损失,贻误重要的商机,引起国际经贸纠纷,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的。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问题的建议 译名的规范化,是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志,是国家国际经贸运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严肃性的表现。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平台,更应该避免译名不统一造成的不良新闻舆论形象影响。所以,新闻报道者要认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和避免译名不统一。 新闻报道者要重视译名统一原则。如果不使用国内外统一的译名来报道,报道者不但不能认为自己完成了报道任务,而且还应该认为自己是在制造经贸纠纷、贻误商机。如果报道者能把译名统一原则提高到这个角度来对待,当前网络对外财经英语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就会大大改善甚至消除。 新闻报道者要加强学习和积累正确译名。新闻报道者必须加强经贸财经专业学习,不断参考权威部门的经贸财经新生词语译名的动向,又要勤查经贸财经专业词典。1.熟悉经贸财经专业术语,了解经贸英语表达特点和汉英对应术语,尤其是固定译名的英汉对等。2.组织机构名称大都固定,没有变通余地,要求新闻报道者必须用统一的、通用的、既定的译名来传递信息。 新闻报道者在工作中要认真核准相应译名。新闻报道者一定要把译名统一原则贯穿实践,这就对新闻报道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报道者必须时刻核查自己的英文财经报道是否符合译名统一,注意世界通用的术语要完全一致,同时认真核实每个组织机构和所报道的协议、条款的英文译名。特别是重要协议和合约具有法律的严肃性,译名必须统一、严谨,且该种译名是固定不变的。 结合实践,注重惯例。就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而言,要做到准确传达意思,使用符合国际惯例和英语国家习惯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新闻报道效果。 财经新闻论文: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传播价值研究 始于华尔街且以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正危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对金融危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金融危机为媒体报道形成了新的语境。 这种源于经济大环境和受众对财经新闻爆发式的需求,正无形中推动着财经新闻报道方式的不断进步和报道手法的逐渐完善。本文旨在分析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传播价值。希望为大众传媒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新闻报道现状 金融危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会产生各种影响,财经新闻通过对金融危机及时、客观、准确、科学的报道可以让受众获得需求的知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理性决策。把握市场机会,规避经济风险。 目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于金融危机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纷纷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 金融危机下报纸杂志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随着股市的一落千丈和房地产行业的一度走跌。“股票热和基金热”开始“退烧”,受众更多地需求综合性、多层次、多方面的财经信息。以《羊城晚报》为例,该报开设了“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为读者提供建议性指导,例如怎样对待当前的股市?基金选择时该注意哪些?楼市的动态等。期刊方面,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剖析危机根源并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进行前瞻性展望。譬如,《中国金融》2008年第6期“经济观察”专栏发表了《中国经济具备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危机,同时为大家树立信心。非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注重语言上的亲民性,从不同程度上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财经新闻。 金融危机下电视、广播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电视、广播在报道中展现了自身的优势。以央视经济频道为例,对于金融海啸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从2008年9月20日晚开始,央视经济频道连续推出大型直播系列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第一时间全方位传递金融海啸的最新进展;常规性的资讯节目《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也开始将金融海啸作为报道的重要内容。随着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经济频道又从10月11日开始,每天傍晚6点增加一档《直击华尔街风暴》的直播节目。这样,经济频道就实现了全天四大时段密集编排播出,重要新闻不间断滚动,最新信息及时播报的播出状态,不仅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更体现了频道专业品质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金融危机下网络媒体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网络媒体在报道上借助自身快速及时、信息海量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让受众获得多方面的财经新闻。 以“新华网――财经频道”为例,网站各个栏目板块涉及金融危机的报道数量很多。随机选取该网站某天的财经新闻,以2009年1月29日为样本,涉及“金融危机”的财经报道就多达几十条。从“财经热点”板块的《从金融危机看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及其风险》到“宏观经济”板块的《调查:对金融危机“关心担心但不害怕”是中国社会主流》,全方位解读金融危机和当前的经济形势。 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价值 “风暴”、“地震”、“海啸”这些词汇被用来描述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各行业的影响,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 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传播价值是如何体现的?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传播价值的重要方面。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报道所体现的传播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财经新闻报道在全球经济的视野下以科学的态度,准确、及时地报道财经讯息,内容客观地反映当前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信息的时代性是财经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衡量元素,紧跟时代的财经新闻才能产生社会效益。 财经报道的大众性。对财经新闻有种尴尬的评价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大众传媒,大众性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金融危机下,财经新闻的报道要反映和大众息息相关的大众利益,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本着大众性的要求。 无可置疑,财经领域最敏感的是数字,股市涨跌、存贷款升降、利率调整、价格水平、产值利润等,用数字来说明财经领域的变化是颇具说服力的,但仅用数字来报道新闻事件却是远远不够的。财经报道如果只是数据和专业术语的分析,往往呆板和难以让受众理解。结合实例,在数据说明的基础上辅以让受众可以理解的生动报道,使财经新闻更加贴近和接近受众。众知情权的基础上,用各种传播方式有意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促使受众调整面对危机时的心态,从人心惶惶到和谐稳定,最终使社会舆论回归理性。 财经新闻的专业性。许多网站开始挖掘财经新闻的深度和专业性,电视、广播对于金融危机下的财经资讯报道也注重专业的视角,报纸期刊精挑细选、合理安排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下,各种媒体都着手提供专业性的报道,提高报道质量,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适宜的报道策略 金融海啸为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机遇也是并存的,媒体应选择适宜的报道策略,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报道方式。 报道内容上增强宏观经济新闻的渗 在财经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要以“受众为中心”。财经新闻是否具有传播价值还是要看受众是否喜爱,而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是受众喜爱的前提和基础。 财经新闻的实用性和引导性。金融危机下,人们需要实用性的财经知识积累。《羊城晚报》的“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就较好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央视《对话》栏目的特别节目《华尔街风云》邀请了与华尔街有过某种联系的嘉宾结合实际经验,以专业的视角和独到的见地为观众深层次地解读华尔街风暴。 “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信心。”因此,具有舆论引导功能的大众媒介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尊重受透性和关联性。在金融危机下,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逐渐走强。譬如,美国金融体系出问题,是否会影响到正在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是否会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国内的股市和楼市是否会受到波及和影响等类问题受到了百姓的关注。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新闻与百姓的关系日益紧密。其渗透力必将继续提升。增强财经新闻各个领域的关联性,是财经报道内容选取的策略。 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金融危机给经济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此阶段,突发的事件性新闻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譬如“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等新闻。 《东方早报》对“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进行了深入报道――“受金融风暴拖累,公司净负债53亿美元,旗下报纸及电视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已开始摧毁本已不景气的全球传媒业……”新浪财经频道也进行了深度报道。 经济事件的发生是金融危机影响的代表性产物,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是媒体应关注的策略。 注重社会性财经新闻的报道,增强其实用性。社会性经济新闻与普通读者关系甚密。在金融危机下,媒体同样要创新对社会新闻的报道策略。结合百姓生活实际和当前的经济形势,选取和设置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社会新闻。 增强财经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一则理想的财经新闻应该是怎样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一篇优秀的财经报道,一定是善于找到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联系的报道,它应该是权威专业的,同时也是深入浅出的。金融海啸下财经新闻要想获得受众的信赖和青睐,必须注重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 选择多样性的传播方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平面媒体可以和网络媒体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网络媒体在播放视频财经新闻的同时可以附上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增强财经新闻的可读性。借助先进的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最好的财经资讯。 结语 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一方面要适应其报道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及时调整其价值取向,分析受众需求,结合财经形势进行必要的报道策略选择,顺应和引导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 财经新闻论文:浅议财经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 财经新闻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新闻报道的当家栏目,不仅有大量的财经类日报、周报,而且凡是综合性日报也必定有财经专版。因为财经报道关系到国计民生,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财经新闻,越来越多的媒体把触角伸向财经领域。目前财经媒体可以分为专业性财经媒体和综合性财经媒体。前者主要围绕特定的投资工具和投资市场做文章,如《证券报》、《房地产报》、《保险报》、《期货报》等,后者则基本涵盖所有投资市场和财经领域,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中国经营报》等。 那么什么是财经新闻?狭义的财经新闻,主要指金融新闻,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以投入产出为主线,通常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并用金融资本市场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生活。但广义的财经新闻不仅包含金融新闻,还包括社经新闻、产经新闻和政经新闻,覆盖了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从经济工作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其中社经新闻包括消费市场新闻,也包含民间理财、创业故事等社会新闻,甚至还涵盖了财富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极其宽泛的内容。产经新闻以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为主要内容。政经新闻则往往涉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经济大局,通常事件已上升为政治问题,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石油变局、美国次贷危机等等。 本文所指的财经新闻是广义的财经新闻,它与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各类新闻一样,应具备新闻共有的价值因素。众所周知,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种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普遍关注的共同特征,包括五大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但是,财经新闻关注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及行业的专业性,又决定了财经新闻有着不同于其他新闻的特性,如果仅从五大新闻要素出发判断财经新闻价值,具体到日常工作中有不小的操作难度,本文将从五大基本新闻价值要素出发,讨论十项具体可操作的价值判断标准,以指导日常报道思路。 第一,以财经事件发生的多少为标准。“物以稀为贵”。这个标准很好理解,在财经新闻操作中,新闻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频率越少便越有价值,甚至有时候偏离常规的事件反而是该新闻吸引人的魅力之一。2008年9月15日,新华网国际频道了一则新闻――“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该新闻描述了纽约时间14日晚上,纽约曼哈顿人流熙攘依旧,但在第七大道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总部门口,不断走出抱着箱子、拖着行李的员工,走向街头寻找出租车。这是因为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为这次收购提供保证,包括美国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等潜在收购者14日相继退出谈判,雷曼兄弟面临破产。在此之前很难有人能预料到,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所以该新闻价值最大之处就在于它是非常态的,因为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第一枚骨牌倒下,全球经济开始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 第二,以发现事件的早晚为标准。其实该标准与新闻价值五要素中的“时新性”是一致的,但在财经报道中,率先报道某事件,则更能体现该新闻的价值。比如去年发生的“VISA封堵银联境外通道”事件,最早是《北京晨报》2010年5月28日报道的。报道前一天银行业人士向《北京晨报》报料称,VISA国际组织近日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2010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收单行为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这则新闻本身因为涉及刷卡人利益,影响面广泛,再加上是两大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之争,毫无疑问具有财经新闻价值。但在该则新闻发生后,各大财经媒体的反应普遍滞后,大多6月份才陆续跟进,《北京晨报》的“VISA封堵银联,刷双币卡时选银联要重罚银行”一文被广泛转载,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事件并作出报道的新闻相对更有价值。 第三,以事件的影响力大小为标准。事件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越具有新闻价值。理解这一点,就是要跟社会的热点相称。《浙江日报》2010年6月25日刊发的“义乌国资重树大旗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一则新闻,从个体角度来讲的确很重要,因为义乌解决了县域国有经济在高开放、高民营化、高市场化条件下难以实现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发展壮大的难题,已经探索出一条新的国资改革路子,非常值得其他县级城市学习与借鉴。但该新闻却没有引起国内众多财经媒体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义乌的特例性,其他地区难以取经,也就是影响面不够广泛。 但三鹿奶粉事件报道却因为影响力大,几乎全国所有媒体都在重要版面予以报道。2008年9月11日,上海《东方早报》刊发了“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首次曝光了三鹿奶粉事件,对致甘肃14名婴儿患病的罪魁祸首三鹿奶粉进行了点名。之后,关于三鹿奶粉的报道成了各媒体的重点稿件,与此同时,国家质监总局也迅速采取了行动,短短数天之内,一场奶粉行业质量检查风暴就席卷全国。 第四,以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为标准。不确定性这一点比影响力标准更有价值,因为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排除,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假如事实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那么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和信息就越具有新闻价值。比如在“VISA与银联之争”的各类报道中,每篇新闻都报道了双方之间的纠纷,因为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但读者更想了解的是双方如果一直“打”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到底双方谁占上风,涉及用户会不会多交钱,能够对这些不确定的信息作出分析的报道将更有价值。 第五,以事件本身的矛盾冲突大小为标准。财经事件大多涉及企业运营,因此事件中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去年的“国美事件”。2010年5月11日,国美电器在香港召开股东周年大会,创始人黄光裕与董事局前主席陈晓之间的矛盾浮出水面,在黄光裕一方的眼里,陈晓像是一个背叛者、一个篡位的逆臣,他利用黄光裕案发形成的权力真空,引入贝恩作为自己的外援,利用期权激励方案收买国美旧部,他可能与资本合谋控制这家黄光裕一手带大的公司。而按照陈晓的说法,黄光裕的一系列动作也将会把国美带入绝境。 这则新闻涉及两位行业名人的矛盾,涉及一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前途,各大财经媒体开始跟踪该事件,并大多着重处理。由此可见,该事件的最大新闻价值在于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决裂,并影响到企业运营,此后双方的举动都成了第二天的头条新闻,甚至双方和解后的后续报道也占据了大幅版面。 第六,以与受众利益关联度高低为标准。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现在很多财经新闻,本身也很重要,但是它跟大众的利益关联度不是很高,因此新闻价值就会相对降低。以《浙江日报》2010年6月25日刊发的“义乌国资重树大旗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为例,这则新闻题目概念非常好,从政策的角度、经济内涵的角度,新闻价值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作为一个向大众传播的题目,新闻价值就差一点,因为它和大众利益的关联度太低。 还是以《东方早报》刊发的“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稿件来对比,由于婴幼儿奶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特别是较知名品牌奶粉如果有质量问题,对消费者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就是与受众关联度高。而《东方早报》的该则新闻通过报道推动了事件真相化,因此还荣获了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新闻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当然由于其新闻的重大意义,其价值表现并不仅仅靠“与受众利益关联度高低”来评判,只是相对突出。 第七,以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远近为标准。新闻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包括兴趣、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经济收入、民族和宗教心理距离,就越有新闻价值。从“VISA与银联之争”来说,其新闻价值对于农民和白领来说肯定是差异非常大的。该新闻事件中不确定的信息主要是境外刷卡消费要不要多付钱的问题,因此城市白领,特别是有出境消费的白领对该则新闻就会更加关注,而对没有这方面经历的读者来说,其新闻价值就很低。因此在判断财经新闻价值时要时刻从定位的受众出发。 第八,以事件中相关因素的知名度为标准。知名度标准就是看事件是否和著名人物、著名地点相关,因为这些事件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媒体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资源的经营过程,资源好,有知名度,那么新闻价值自然就高。2010年7月1日,曾创办中文网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的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连发出21条微博,把矛头指向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在这一系列微博中,方舟子从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透露的其个人学位、求学及工作经历中,提出了多个质疑,并出示了部分查证证据,提出“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而后唐骏回应,双方你来我往,始终被财经媒体关注。唐骏的假学历事件,假如不是因为唐骏本人在财经界的知名度,则该事件就难以成为一条有价值的财经新闻,但因为该事件的男主角是唐骏,所以使得该事件不仅占据了财经媒体版面,还被广泛讨论。 第九,以传播知识的实用性为标准。有相当一部分财经新闻的读者对价值的诉求非常明确,就是能从财经新闻中获知有价值的信息,并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比如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对该类读者来说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信息量和实用性,能够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投资环境,并作出正确的抉择。《现代金报》2008年1月30日的一则新闻“春节7天如何理财:通知存款收益远超活期储蓄”能较好地说明该标准的使用。通常我们说到银行业务,非专业人士了解得很少,但其实这其中不同的业务能带来的投资收益相差很大,一段不长的时间里该如何理财呢?比如把股市里的资金抽出来了,放在哪里比较稳妥,同时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呢?该新闻不仅明确指出了可选择的业务,并且详细分析了收益不同,非常有实用性。另外,传播知识的实用性还要注重财经信息的知识化。比如一则新闻,只就事说事,即使说得再透彻也不如把财经事件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生动呈现出来的新闻有价值,因为后者不仅让读者了解了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思考,甚至可以培养财商。 第十,以报道中人物情感表现丰富为标准。在财经新闻选择中,通常能碰到一些事件性并不强的事件,要不要选择?这种情况下,新闻的价值更多地来自对事件主角的刻画。比如对某企业家的报道,即使该企业家早已是公众人物,近期并没有事件性新闻发生,但如果能通过访谈的方式让公众从多个角度认识他,着力表现其真实的情感,也具有新闻价值。在对人的报道中,特别要注意仅有财经视角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人性的洞悉,对人物情感表现越深刻,对社会把握越深刻,新闻的价值就越大。因为不管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文娱新闻,它最终的价值都是诉诸人性,让人得到真正的价值。有一些财经报道在重视财经数字上有极端现象,堆砌数字报表,反而忽视了对新闻人物的刻画,这其实是偏离财经新闻价值的。 由于财经新闻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财经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为读者服务,这同时也是财经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工作操作中,对能够符合上文所提出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事件应该多加关注,符合标准越多的其财经新闻价值自然就越高。但财经新闻工作者始终要记住,新闻第一重要的永远是事实,任何价值标准都是从事实出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有较高新闻敏感的媒体人对价值判断标准把握得会更敏锐。
中学政治结合时事政治教学:初中政治教学中结合时事政治教学的意义及其措施 摘要: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时事政治不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的材料,同时也是通过实践对政治教学中各种理论的佐证。将政治理论与时事进行有机的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理论的内涵所在,利用所学的实例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结合时事政治;措施 将时事政治引入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也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同时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开展时事评论活动,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有影响的话题事件,师生之间共同讨论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时政大事的内涵。 一、初中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的必要性 (1)现阶段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 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枯燥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较好的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很多时候我们传统的教学由于强硬地灌输理论,同时学生又不能很好地理解,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培养。再加上老师太过于一言堂的教学导致学生更加抵制课堂教学,甚至出现一种懈怠甚至厌恶的情绪。然而通过最近社会的热点新闻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 (2)社会环境的需求 现阶段社会发展较快,同时网络环境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变得十分复杂。那么在此背景下避免不了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传入他们的脑海。这时就要我们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同时也可以借助最近热点的青少年的一些反面案例对其进行教育。 (3)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需要 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一个人只有道德美才是较好做人的前提,道德败坏的人,智力再高给社会带来的都是灾害。所以我们既要做好学习教育也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德智双馨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我国当下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所谓时事政治教学其实就是将时事政治合理有效的引入初中政治课堂中,通过外界社会实际发生的事件设计的政治理论以更好地进行政治理论传输,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的将所教知识借助时事来表现。我们也可以通过实例来分析设计的政治理论。另外,我们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时事政治的实例,让学生独立分析,培养他们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便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和改进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的措施 (1)时政教学应突出教育性和时效性 教师自身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就要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时了解时事,然后进行合理筛选后引入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对新事物都很感兴趣,那么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定会非常集中,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2)将时政融入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选择时事信息,然后分享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可以借鉴。通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身边事的习惯。教师也可以通过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时事小播报,鼓励他们将这些时事引进课堂。长期坚持分享学习,那么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时事背景与所学政治理论联系起来,学习效果定会大大提高。 (3)鼓励学生对时事进行评论 我们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专栏,定期总结小评时事,发表个人看法,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在讨论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每一个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否一针见血,都要鼓励每一个人发散思维评论。 (4)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时政资料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节目,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络收集感兴趣的素材,在学习之余可以阅读一些报纸,如《参考消息》和本地的报纸等,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关心社会国家发生的大事,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意识。针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难以理解和困惑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点拨,将时政材料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5)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合方式 政治课堂教学环节,是将时事政治融入到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点拨,也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深入分析问题。例如当前世界杯小组赛中发生的苏亚雷斯“咬人事件”,涉及到的政治教材知识有“人身权利”“自尊自信”“肩负使命”等,通过辩论能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可以设置课堂作业,借助时事政治事件,设置与政治教材相关的问题,将时事背景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时事政治提高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 (6)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意义 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将时事政治与课堂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联系掌握,通过时事政治材料与教学中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以时政素材解释教材知识,并且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并要有正义精神,敢于与社会危害分子做斗争,形成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断努力奋斗,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四、结语 总之,由于现阶段政治课理论太多,太抽象,整个课堂就是枯燥无聊,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就导致政治课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大胆革新教学传统,从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中学政治结合时事政治教学:如何结合时事政治进行高中政治教学 摘要:时事政治作为政治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思想政治教学结合,对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政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时政热点问题也是高考政治必考试题,本文结合笔者的积极教学经验和经历,对如何结合时事政治,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政治;融合;利用 时事政治是当前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不仅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而且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课文教材中,时事政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篇幅,这也是教改后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成功为目标、以学生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成为当前现代化教育 的主导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时事政治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是反映社会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其在 较大程度上体现了当前社会的变迁与改革。政治教育中开展时事政治教育能够打破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时空局限,增加政治教学的丰富性。高中思想政治课向学 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学习政治知识,另一方面思想受到感化,因此,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较好 地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和外界环境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及表达的能力。时事政治和其他学科的教育不同,其不仅可以运用 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把握、理解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政治教学现状 目前,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主要围绕时事热点、时事评述、时事新闻展开,以讨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高中的不同阶段,时事政治教学的重点也不一 样。但由于目前高中政治教学受到升学模式的限制,在时事政治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知识性及科学性的认识,因此,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时事政治 进行政治教学,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法律意识。 1.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不够深入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很多教师缺乏对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理解,没有充分利用时事政治增强教学效果,仅在课前或课后引入时事新闻,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没有将时事新闻贯穿高中政 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忽略了时事政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部分教师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较低 ,或过于表面 ,没有充分发挥时事热点效应,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专题讲座,教学过程带有强烈的随意性,说服力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2.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缺乏客观性 在进行政治教学时,部分教师过于主观,对时事政治的评论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因此,在进行时事事件分析时,会出现信息传达错误的情况,导 致学生对时事的认识不够深刻,从而出现思想认识的错误。教师在时事政治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时事相关热点进行整合,忽略了时事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充分利 用时事事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迫于高考升学压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时事政治缺乏关注,以教材内容作为政治教学的重点,没有充分利用时事对政治课本内 容加以分析,导致政治教学过于理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主体对象,而是课堂的主体,要求教师在开放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关 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高中政 治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秉着师生合作原则,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倡导”探讨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的”一言堂”,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起到引导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高中政治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无穷魅力。 2.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 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讲座:高中政治教材的滞后性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与矛盾性,这就需要高中 政治教师很好的处理这一点。高中生对于每天接触的社会、所见所闻,对他们而言都是新奇的,甚至感到非常困惑,如果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容易导致高中 生产生挫败感,不利于高中生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如果高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时事政治专题讲座,对某一个重大时事政治事件进行剖析与讲解,不仅可以 让高中生把握事件,还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进行演讲式课堂教学:通过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释放学生的热情,并引发学生对 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合理安排应用时事政治时机 应用时事政治的时机主要表现为:课前 5~10分钟;课中 10分钟左右;临下课前 5分钟;或者整个课堂过程运用一个时事政治事件进行整体穿插与利用。至于到底什么时机应用时事政治效果最好,这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与标准,必须要视具体情况 而定。但笔者通过对一些一线教师的采访可知,他们都喜欢利用课堂前的 5-10min c下课前的 5min,这是因为课前 5-10min,学生可能还沉浸在上节课的内容中,这时应用一些时事政治,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转移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热情, 带着疑问与好奇进行高中政治教学中去,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下课前5min,教师通过一件时事政治事件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可以让学生 产生顿悟感,不仅理解了理论,也理解了时事政治,二者相得益彰。 总之,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教学,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国内国外情形,活跃上课气氛,避免枯燥的理论概念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教学重点。还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又能有效弥补教材的滞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中教师有必要、有义务在素质教学环境背景下,积极探讨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对策与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 中学政治结合时事政治教学:高中政治结合时事政治教学方案 【摘要】 高中政治课应该是紧跟国家政策,国际局势发展的,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课堂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了时事才会激励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领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明白时事就会激励学生的斗志,明白青少年的使命。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讲解,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还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两者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可以帮助更好的让时事政治和高中政治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 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有效运用 当今世界事实与政治的事例,发掘它们的特色与重点,把这些充分运用在授课上面,可以间接的促进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高中政治老师不仅仅要讲授课本中涵盖的知识点,还要把时事政治运用进来,尤其是必须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热点和焦点,把它们当作时事政治的案例融汇到整个教学体系,将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合理地联系起来,达到教学效果增加的目的。 1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1.1时事政治案例教学符合高中生期望新课程改革认为,现代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发展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更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有效统一。学生的求知欲即兴趣是情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是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特点。政治案件可以说是如今的生产力,具备明显的现代文化,促进同学们的开创意识,懂得更多课外知识,与如今更紧密、与现实更结合,在其知识里是非常多样化、新有趣的、灵动的,比书本里所讲的知识要更结合现实、更加具有新鲜感觉等的特征,从而促进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同学们的兴趣以及自觉性。 1.2可以概念高中政治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新课改认为,学生不仅仅是知识接受者与传递知识的主体对象,更是新时期政治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时事政治案例教学,将时事话题当作其主要内容,能够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实现理论的具体化、内容的形象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时事政治案例教学能够提升政治学科的教育作用,通过长期的、潜在的影响,从量的积累逐步发展到质的飞跃,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提升其爱国热情,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1.3案例教学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增加实际生活知识能力学习文化知识是提高学生如何分析判断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当前存在的各种国家乃至世界的社会各种群体之间的联系,通过授课者的提示,教育能提高个人的喷锡判断,处理问题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收集、整理时事政治案例,锻炼学生收集整理时政素材的能力,开阔自身视野,刺激发散性思维能力。 2时事政治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 当前,高中阶段时事政治教学主要是围绕热点新闻、热点时评及时事评论来进行讨论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枯燥,导致学生不完全感兴趣,教师授课重点也不够突出。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事政治案例观念有偏差。按照目前的教育体系,高中阶段面临较大升学压力,教师、学生首要的任务就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转,时事政治只占极少分数,平时不闻不问,高考前临时勾勾重点、抱抱佛脚,学生背背重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二就是选择不适合的时事政治这样面案件材料。其中最大原因就是老师很少看有关新闻杂志,而且很慢的推出新的政治知识,并且通常典型时事政治这样面案例都是每年都给学生讲,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不会有好效果。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较快,有时候学生获取的信息要比教师知道的更多更早,所以,教师只有及时的了解,课前认真准备,尽可能的引用最新的案例,防止与时代脱节,造成学生没兴趣,达不到上课的预期效果。三是时事政治案例处理不准确。时事政治案例,首先要注重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对时事政治教材把握不全面的情况,甚至出现案例与所讲内容无关的情况,即使讲得再精彩也无济于事。有时引用材料过多,但与考试的重点、难点没有关系,只注重引入案例的外在形式,不注重实实在在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求得精彩的教学过程,更没有换得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时事政治案例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3.1合理修改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合理安排,时间上不要太紧或太松,同时老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使课堂教学和时事政治相结合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并在规定的教学计划内完成教学。 3.2将知识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吸引学生的兴趣老师上课过于呆板,导致学生上课效率不高,因此将时事政治融入知识点,既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吸引学生上课兴趣,从而营造一种轻松而不拖沓的课堂氛围。当然这一点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做足准备,能准确的运用知识点,使知识点和时事政治事件紧密相连。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近期热门事件准确的与知识点对应,在事件的讲解分析中引出知识点,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知识点,从而更好的记忆知识点。 3.3提升老师的政治素养一个好的政治老师,不仅能清楚的掌握政治考点,更能将政治与当下的社会热点向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去认识世界,而不是做一个高分低能的“机器”。结合式政治教育对老师有着极高的政治素养要求,那么老师就需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进而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修养。 3.4考试结合时事政治知识考试内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似乎是在用考试的方式强求学生去关注时事政治,其实不然,通过该方法不仅能体现政治的与时俱进,更能对政治呆板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对时事政治事件的分析可以检查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是否正确,以便老师及时与有问题学生沟通。在新的课程整改的条件下,不仅可以有效的发展教育新体制的完善,还可以促进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以及整体品质。政治思想教育在我们周围,和我们的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和政治思维关联密切、互补,在我们教学途中应该把教育工作课表作为必要的学习,掌握第一新闻。 作者:阳立 单位:桂林市第十九中学
网站毕业论文:基于ASP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 摘 要:本网站采用了ASP动态网页技术来开发前台、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支持,采用Dreamweaver8软件开发完成。系统能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用户登录后可以修改个人信息、上传和下载文件、共享资料、信息、提出问题、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等,加强了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了应届毕业生的论文水平。 关键词:ASP;SQL Server;毕业指导;网站设计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后的环节。现在的大多数高校,就毕业设计指导来说基本上都是通过师生见面来完成的,或者是通过电话联系。这样导师有时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和答疑。对于学生来说和老师过于频繁的见面也会浪费一定的时间,面对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和导师见面讨论毕业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采用网上的方式作为指导和答疑也不失是一种好的选择。 基于ASP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是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和SQL Server 2000开发,它涵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两门学科。是提供给毕业生和指导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好的平台。也是弥补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站系统中一个小的漏缺,可以作为高校网站系统中的一小部分。正是这一不起眼的小部分,却给毕业生和指导教师带来了许多方便,节省了许多时间,又能及时地得到老师的指导,从而提高指导效率。 1 网站总体功能设计 基于ASP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分为三种类型:管理员、教师、学生。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登录进去都有不同的权限和操作功能。 2 系统功能实现 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和网站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主要是创建数据库和添加数据表,并创建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网站功能设计主要是功能模块的界面和程序代码的实现。 2.1 数据库设计 (1)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 4)触发器。触发器是用户定义在关系表上的一类由事件驱动的特殊过程。一旦定义,任何用户对表的增、删、改操作均由服务器自动激活相应的触发器,在DBMS核心层进行集中的完整性控制。触发器比约束更加灵活,实施比约束更为复杂的检查和操作,具有更精细和更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 在tbGuest表里创建了“update”触发器,“update”触发器用于当更改tbGuest表中strTitle时,其他视图关于该strTitle也相应更改。 2.2 网站功能设计 网站功能设计主要是各个功能模块的界面设计和程序代码的实现。 点击“管理个人信息”便可以进入该界面。该模块有查询个人信息、修改密码、查看公告的功能,其中学生和教师用户还有查看群发消息的功能,但是管理员不必要有此项功能,因为管理员群发消息时在当前的页面就可以看到,管理员还具有公告的功能,师生可以在管理个人信息中点击查看公告查看管理员的公告。还必须说明的是查询个人信息项中学生和教师用户没有权限,只有管理员有添加、删除和修改的权限。 上传和下载文件模块所有用户都有,该功能主要是方便用户的文件交流,点击上传文件可进入上传界面,点击下载可进入下载界面。 向指导老师提问模块是集结学生的提问,教师的回复和管理员的提醒答疑(管理员还可以选择公告的方式提醒教师答疑)为同一模块,该模块功能可以提供多方交流沟通,点击选择的方式可以进入相应的界面,学生可通过三种方式完成提问;教师通过相应的方式回复;管理员通过三种方式提醒教师答疑。 查询问题模块的实现,此模块只有留言方式可以查询,其他不必要。在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提供三种交流方式,查询中学生和教师没有权限,只有管理员有添加、删除的权限。 首页模块和退出系统模块,单击首页则返回首页登录界面,单击退出系统则实现关闭网页。 3 系统测试结果 本系统曾经移植到多台计算机上对不同配置的计算机进行兼容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Web在不同的环境配置下运行正常。 4 结语 本设计是基于B/S架构,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和SQL Server 2000,结合Dreamweaver软件开发出来的。网站根据不同身份的用户实现了不同的应用操作界面,各个界面的功能稍微不同但相差不大。整个系统界面友好,运行可靠,系统功能基本满足用户要求,从而加强了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论文写作的效率。本系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也可以嵌入到高校网站系统中作为一个子系统。 作者简介:夏王霞(1988.8-),女,海南万宁人,三亚学院,助理工程师,工学学士,研究方向:虚拟仪器与计算机的应用。 网站毕业论文: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专题网站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摘 要]针对近几年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共性问题,提出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整合、提高信息资源质量、建设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专题网站的设想,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平台开发,用户参与建设、构建专业建设和维护团队以及获取经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等做法,旨在建立真正的个性化、知识化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为教员提供教学科研信息的集结地。 [关键词]专题网站 信息资源建设 有效设计时间 信息资源共享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是衡量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规范性等特点,是学员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文翻阅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在多届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设计期间,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信息,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学员在接收任务初期,对毕业设计相关规章制度、常用表格、毕业设计流程和论文规范格式等信息完全没有概念,而这些信息军网及学院网站均有,但是比较分散,无法快速找到,大量信息资源因无法被用户发现而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学员在初期查阅资料时,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哪些相关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缺乏开展课题分析研究的经验,导致检索目标不明确、不熟悉检索方法,甚至连关键词都不知道怎么确定,有的确定了关键词,却不知道关键词的英文正确翻译,导致找到需要的信息将变得越来越难,容易在信息中迷失。往往刚刚进入状态,对毕业设计有了一定想法和经验时,毕业设计已经进入尾声,从而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二)获取信息资料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学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的方式不外乎找导师、上网查询或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如果导师出差,某些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毕业设计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依托网络所获得的答案,引用的数据随意,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无法支撑论文结论的建立,需要重新设计。这些均导致毕业设计有效时间缩短。 (三)现有资源类型单一,专业特色不突出 图书馆信息资源无疑应该是毕业设计学员应用最多、最有权威性的资源。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目前存在这样的问题:文献建设过程中没有对油料储运工程学科专业进行详细分析,对读者的信息需求没有进行调查,更没有请学科专业专家、教授提供相关的参考建议,导致文献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无论是资源广度和内容深度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同时,文献剔旧工作不及时,资源库中甚至还有过期的标准图书或者文献,从而导致点击量少、利用率低。 二、采取的措施 (一)整合网络资源,提供专业指导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繁杂、无序,质量良莠不齐,散落在网络的各个角落,需要通过专业的视角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和整合。经过组织的信息才方便人们的使用,有助于其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和信息增值,这样的信息资源才称为信息资源。 我们主要针对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范围主要包括军网和互联网。军网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开放课件、标准规范、期刊文献、电子图书和工具图书等,形成信息资源库。互联网主要包括具有权威性的标准规范网站、期刊文献网站、资源丰富的图书网站、专题网站和网络免费资源等。 (二)筛选整理信息,提高信息建设质量 专题网站主要针对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这个专题进行建设的,用户有对本专题资源感兴趣的本科毕业设计学员、指导教师和教管人员。该部分主要针对标准规范、电子图书、工具书、期刊论文、会议文献、优秀硕士论文、著作、学术刊物、网络课程和教研论文等,通过扫描的形式进行有选择地上传。 实地考察,确保信息质量。对网站上传的资源要进行筛选和整理,以确保提供资源的权威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吸取在当当网购书的经验,在筛选资源时,先在网上查找相关的书籍,再到实体书店进行现场考察,确认书籍的正确性、先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之后,再列清单在网上购买,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的来源,又节约了经费。 建立专业导航系统,提供序列化有效知识信息。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专业某一研究领域的专题,在建设过程中,设专人有重点地、系统地从专业网站、学术学会、电子期刊、会议预报、研究机构等方面组织资源,经过深度加工的综合集成的信息,甚至是一个包含知识和解决方案的信息服务,提供能直接渗透到知识单元、能直接解决学员实际问题的知识服务。同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选择和分类,使之转化为有序的、方便利用的数据库资源,确保提供全面、有专业特色、有研究广度和深度、载体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1)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技术知识;(2)油料储运工程专业专利;(3)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标准;(4)油料储运工程专业会议信息;(5)油料储运工程专业专家信息;(6)油料储运工程专业项目信息;(7)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有关奖励信息;(8)油料储运工程专业科技发展信息等。 有效利用资源,确保信息资源质量。指导教师中,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他们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辅资料、课件、学术成果及学生的优秀论文等,经过时间的筛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在专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作用,建立学科专家选书制度,由专家推荐、圈定专业所需的信息资料。通过整合利用,让这些成果实现共建共享。 除旧纳新,提高信息质量。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信息剔旧工作。一方面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点击率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学员在使用资源过程中对资源的评价进行分析。以用户实际需求为依据,对点击率低、下载量少和学员评价不高的信息资源及时剔除、更新、补充,对更换新版本的标准规范及时去旧更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质量。 (三)平台开放,用户参与共建 在信息建设过程中,系统的搭建和平台内容建设是开展有效服务的关键。如果仅仅依靠专业团队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不但可享受资源定制、专题咨询等个性化服务,而且还可互动交流,甚至还可实现参与建设。网站在建设过程,设置开放式的平台,对用户开放,用户可以根据栏目内容添加相关资源,这样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资源建设,并且扩大了建设人群。但同时,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开放性也导致了大量垃圾信息的产生,需要进行必要的过滤监督和质量控制。管理员不仅仅信息,还要对提交信息的有效性、实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进行审核,对提交信息的分类是否正确进行审核。 (四)构建专业建设和维护团队 网站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机制,切实满足用户需求,进行有效推广。网站主要提供的是专业特色较强的信息资源,需要建设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项目组人员由教学管理人员、专家教授和年轻教员组成,并且形成了稳定的建设团队。为了网站长期有效地运行,还需要组建由专业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对用户的在线需求及时响应,并提供专业和准确的指导,实现一对一及一对多的在线交流。 (五)获取经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 油料储运工程专业专题网站是学科网站和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子项目,有效支撑油料储运工程学科资源建设,是对其完善和扩建。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需要后期的经费支持。方式有两个。第一,以“学科网站和信息资源建设”争取今后每年划拨一定的维护费用用于网站建设和完善;第二,争取投入一定的人力智力资源。这里所说的人力智力资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工作量。现在每隔两年都要对现役干部进行考评,工作量是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将其纳入工作量管理,就能激发教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网站的正常运作。 网站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情况下,依据油料储运工程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结合专家教授的建议,进行规范地建设,有针对性地配置,以内容为主,以功能性为辅,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专业特色,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 网站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创新研究 摘要: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毕业生就业网创新的途径,对就业网站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短信;就业微博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信息化进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随着网络的发展有了新的途径。每个省份都建立了相关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各高校也都相继改进了高校的就业网站,就业网站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求职模式,弥补了传统求职模式的不足。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一个特色鲜明的就业网站对高校来说非常必要。 1版面设计方面 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及时对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进行升级改造,技术上要尽量使用比较先进的技术,网站的功能随时进行微调和扩展,采用动态网页和静态网页相结合,保证建立网站的最初几年不会落伍,升级不合理的管理形式,遇到的问题想法设法予以解决。网页设计之初的原则就是便于访问和浏览,尽量少的使用大图片或者是必须使用图片的话要在美工和布局方面严格限制,使网站拥有鲜明的特点。主页要进行合理规划,网页颜色对比鲜明,图像与文字搭配合理。 2信息量方面 每个高校的就业网站在设计上应包含以下五个功能模块,可以将就业和求职招聘结合在一起。 1)招聘单位功能模块:网站建设的初衷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因此设计一个拥有庞大信息量的用人单位数据库非常必要。毕业生拥有对数据库进行检索的权限。该模块将招聘企业的详细信息包括该企业的岗位人员需求、福利待遇等条件和企业宗旨等,也包括毕业生在求职该岗位时需要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出来。用人单位信息系统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学校就业相关部门负责查验企业相关凭证,网站管理员在信息之前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对,还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搜索相关招聘信息,包括一些大型的招聘网站,还有一些大型企业的网站的招聘信息,此外还需要利用已毕业校友的影响扩大信息量的来源。在就业网站和人才招聘信息方面要选择贴近高校实际的,比如大量需求应届毕业生的。如果就业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招聘信息,那么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就有很多的选择权利,他们可以选择切合自身条件并且和所学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增加就业成功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相应的提高了就业网站的知名度。 2)毕业生数据库模块:就业网站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就是毕业生数据库。有了该数据库之后,就可以将毕业生的个人信息以及求职意向放到网上,共用人单位进行选择。毕业生个人信息应包括个人带照片的个人简历、自我介绍、相关专业成绩、获奖情况等。个人数据库方面除了学生自己提供的一些信息之外,学校还要针对一些无工作经验,但学习很好的毕业生,以“专业”和“学习成绩”为推荐重点。用人单位信息平台和毕业生信息平台就为双方的双向选择提供了基础的保障。 3)就业指导和服务模块:该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毕业生能够查询相关信息和对相关问题进行指导。除了提供国家相关政策等内容外还设立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栏目,提供专业性指导。还应该提供在线咨询栏目,及时了解学生的求职信息和动向,并提供相应帮助或予以解决。 服务毕业生就业要突出学生的基本诉求,除了一般性的政策性导向外还要针对有特殊需求的人员提供特定的服务,比如职业技能培训。想方设法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模块主要包含招聘信息、毕业生档案管理、就业协议、就业技巧、面试指南、心理辅导、求职特定案例等方面;针对非毕业生在此暂不做讨论。从形式上讲,可以开辟专栏,建立专题网站,把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为毕业生答疑解惑。例如,可以在特定的公务员报名考试阶段在就业网上开设公务员考试专题,从考试时间、考试大 纲到面试,集中介绍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所有内容。 4)就业微博服务平台:微博的特点就是可以让人们即时的、有效的获取、分享、信息。目前,微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高校等机构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对利用微博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法还处在起步阶段。微博在用人单位的最新招聘信息方面可以作为就业网站的补充,还可通过微博向广大毕业生介绍求职经验、办理毕业手续步骤等。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在各个门户网站开辟微博,并进行管理。 随时关注互联网上相关就业招聘信息,核对信息的真实性之后及时的相关信息,同其他的就业信息网站互相关注,将有用的招聘信息同步更新到微博上,使毕业生能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另外就业职能部门还可以将毕业生专业信息、学校具体信息等公布在官方微博上。不仅仅是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自己也可以利用微博这一新鲜事物强化自己求职竞争力。 5)就业短信发送模块:据统计,高校大学生已经基本普及了手机,而毕业生更达到100%。在大学所在地求职的毕业生还是占一小部分,早期的招聘只是以张贴海报和电话联系班主任,再由班主任联系所带的毕业生的方法来公示就业信息,大部分的学生经常会错过一些机会。为了能让毕业生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就业职能部门可以和ISP合作,构建“短信平台”或利用“校讯通”的短信功能。该短信平台一般会提前两三天将就业信息发送到毕业生手机上,毕业生都能及时收到校就业短信平台心提供的招聘信息和相关政策,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是传统的就业信息和传递的有效补充。毕业生也降低了求职成本,从而能安心地进行求职,免去来回的奔波。 3多方合作、规模化方面 资源共享是互联网的一大优势。可以将许多学校的招聘信息组合起来,删除重复的信息,这样的话,信息的总量将变得非常大。如果可以这样做,某个高校的就业网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也使其他学校的学生在找工作就业的时候多了机会。 由此可以看到,就业职能部门应综合考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技术,设计并开发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具有强大功能的,简单明了的就业服务网。高等院校应该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速度,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化,对就业网站的各种功能进行有效拓宽和补充,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建造一个高效的双向选择信息化平台。 网站毕业论文: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系统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业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多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作为一个新兴的途径,给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方便,成为了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平台。本文主要介绍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必要性,建设背景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就业信息网站 设计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发展。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剧增,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受其院校层次和毕业生质量的局限,就业难的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存在着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不足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让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能够及时、便捷地了解和掌握供需双方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效率,成为高校毕业生和招聘单位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背景 在网站建设前期,通过对现有国内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的比较研究发现,现有的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网站提供的功能和界面非常相似,个性化智能职位匹配服务的实现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性和集成度不高。因此,我们对现有的2016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资源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某学院2013~2015三届毕业生毕业就业需求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某学院毕业就业需求进行调研,找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研发现,往届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不在少数,并且本届毕业生也大多都有留在本地或去往周边一二线城市发展的意愿,由于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商业发达,有大量企业需要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规划在本就业网站上重点推送本地及周边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再根据学生需求在网站内开设相应版块,上传相关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站所提供的招聘信息,专场招聘会预告,毕业生信息管理,就业指导,就业网站链接等功能,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需求。 三、常州工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设计思路 1.网站形式设计。首页编排了数个板块:最新的重要信息或文章在醒目位置滚动展示,方便毕业生查看;“网页导航”方便初次登陆者快速了解本网站的主要功能,进而获取其想要的咨询和帮助;“招聘信息”板块主要筛选并集中了近期本校毕业生感兴趣的本市及周边城市各企业最新的用人需求信息,同时“专题招聘会”板块展示正在或即将举行的招聘会和宣讲会信息,免去毕业生自行寻找相关信息的麻烦,以便筛选自己心仪的岗位和企业;“招聘日历”主要将各招聘会展示在日历表上,使用户一目了然,以便毕业生规划面试日程;“就业指导”板块向毕业生推荐就业专题及近期热门文章,给暂未找到就业方向和对就业前景迷茫的毕业生一些指导,帮助他们尽早找到心仪的工作,找到对未来的信心;“就业政策”给学生普及就业相关政策,了解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障制度,以防将来上当受骗;“友情链接”及“实用查询”板块提供相关网站链接以及信息查询。 2.信息资源。本网站就业信息均来自于常州工学院招生就业处就业网、周边企业、相关就业网站以及政府网站。项目成员负责信息筛选,将适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在本网站相应位置显示,并实时进行观察更新。同时,网站技术人员对网站访问人数和访问内容定期进行统计,筛选出毕业生最感兴趣和最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能及时对网站版面及内容做出调整,最大程度地服务毕业生,提供帮助。 3.网站技术创新。网站架构采用Apache+MYSQL+PHP 体系构成的服务器,性能稳定,运行快速,功能完善,方便我校毕业生和招聘企业迅速便捷地搜索所需信息,网站实现了QQ快速登陆功能和微信平台公众号信息功能,为毕业生和招聘单位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站点的全文检索功能,能帮助用户快速、准确的定位所要查询的信息,体现了“一对一”的模式,确保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的对等。 网站毕业论文:PHP技术网站规划毕业 1.绪论 1.1.互联网现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可以实现快捷的信息传送以及直接的客户介入,但企业中各个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使信息渠道比较混乱。企业系统中各类人员的信息渠道多种多样,互不兼容,没有一个统一的应用界面让系统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想要的信息,这不利于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建立和开展。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单独的界面给企业遍布全球的现实客户、潜在客户、供应商、雇员和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企业信息和应用呢?于是企业门户(EnterprisePortal)诞生了,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1.2.如何定义企业门户 目前,尚不能准确地对企业门户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企业门户与IT业有些名词一样,不同的专业人士和机构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并有很多术语用于描述企业为其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的方便而采用的"门户",如企业门户、社团门户、员工门户等。同时根据应用的具体功能不同又把企业门户细分为信息门户、知识门户和应用门户等,并且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渐得到认可。下面介绍一下这3类门户。 1.2.1.企业信息门户 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EIP)的基本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企业信息。企业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的访问入口,所有访问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对企业来说,信息门户既是一个展示企业的窗口,又可以无缝地集成企业的内容、商务活动及社区等,动态地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同时还可以支持网上的虚拟社区。企业信息门户强调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访问、管理和无缝集成,这类门户必须提供数据查询、分析和报告等基本功能,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客户及供应商都可以通过企业信息门户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1.2.2.企业知识门户 企业知识门户(EnterpriseKnowledgePortal,EKP)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是知识加工平台、决策平台、知识与获取平台的集成,它使企业各部门职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数据库、文档、企业政策方针和过程手续等,甚至包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等非具体化的信息资源。 企业知识门户是企业信息门户的延伸与发展。信息门户的重点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传输,有效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知识和公共关系,并能收集、分析、增值、共享信息和知识。企业知识门户的重点是企业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企业知识门户的目的是使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知识,企业信息门户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加工技术使零散的信息成为知识,供决策支持服务。 1.2.3.企业应用门户 企业应用门户(EnterpriseApplicationPortal,EAP)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以商业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商业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企业应用门户看成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界面,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企业应用门户访问相应的应用系统,实现移动办公,进行网上交易等。 以上3类门户虽然在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能够将以上3类门户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通用型企业门户,这已是一种趋势,我们在这里把它们统一称为企业门户。 最后,让我们试图通过企业门户的作用来帮助读者理解企业门户的定义。维持客户的最基本战略因素是企业整体强大、互利关系网,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员工本身。这些关系的培养主要通过各方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任感--即各方及时收到相关信息、信息准确并且服务最优。企业门户被认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通过使用户利用方便、可靠的工具接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或者说,企业门户能为用户提供建设信息型企业网站的应用,包括网站生成、信息、信息管理、信息反馈、网站管理等系统,实现企业网上形象展示及对外沟通的需求。 1.3.有无必要建立企业门户 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实施企业门户战略已经被列入了许多大企业的日程表中。与国外相比,国内了解企业门户概念的企业十分少,而计划建立企业门户的企业就更加微乎其微。但是,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中国企业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为自己的客户、员工和商提供综合性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网络经济的特点来看,速度和知识是网络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企业只有借助于网络才能获得发展的先机,这就要看谁能够以最迅捷的动作联系客户、供应商和商,组织生产和销售。毫无疑问,企业门户是实现上述目标最有力的手段。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企业门户是以最小可能成本,实现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目标的可行途径。首先,企业门户将本需要占用多台不同硬件系统的应用集成到较少的系统设备上,从而节约硬件的投入。其次,减少了多种未经集成的应用软件的总体维护成本。除了新设立的企业,其他实施企业门户的企业都已有多种应用系统和以数据库、文档等形式存储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条块分割,分散维护成本高昂。新的企业门户将现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并经过一定的处理,最后集成到企业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提供给更多的用户。由于它的继承和集成,企业可以实现集中维护,从而降低维护成本。第三,企业门户采用高效的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相比建设或租用线路价格低廉,同时减少了人力投入。第四,企业门户的实施可以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门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 由此看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不论是从节约成本角度还是从提高竞争力角度考虑,建立企业门户都是有效的方法。 1.4.如何建立企业门户 既然企业门户功效如此之大,那么企业要想建立企业门户应该如何去操作?一般来说,企业要成功地部署企业门户可按照如下几方面进行。 1.4.1.前期准备工作 企业在建立企业门户之前,要进行大量的信息调查工作,弄清楚企业的商业信息是如何使用的。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进行商业信息应用的调查和研究。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谁使用信息,信息是如何使用,以及信息如何流入和流出。 1.4.2.产品与技术的选择 在进行完信息的使用调查之后,企业就要选择门户产品和技术。门户软件不仅要满足商业信息和应用访问的需要,还要满足事先定义的技术层面(如协议)的要求。目前,由于有相当数量的公司推出了企业门户解决方案,这为企业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但不可否认,目前企业门户的产品良莠不齐,功能和所采用的技术差别较大,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企业门户产品是一门学问,本栏目下期对此进行讨论。 1.4.3.企业门户的建设 选好技术和产品,接下来就是建设了。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信息要集成到门户有关目录之下,或安排在某个主题里,以便用户可以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组织及个性化,应用和服务以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 1.4.4.推广使用企业门户 企业门户建好了,并不意味着工作就完成了,因为建企业门户的目的是让其发挥作用。接下来就是让更多相关的用户群体来了解和使用它。在这个阶段,个性化是举足轻重的。个性化的目的是针对合适的用户群,如营销分析、财务分析、经理或商业伙伴,合理地将门户信息、应用和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2.网站规划设计要点 因特网正在改变世界,它促成了网络经济雏形的形成,特别是电子商务正由新概念走向实用化。由于因特网具有传播信息容量极大、形态多样、迅速方便、全球覆盖、自由和交互的特点,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传播媒体,所以全球几乎各个企业、机构纷纷建立自己的Web站点。 Web站点是向用户或潜在客户提供信息(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方式。其文档所包含的内容是由被称为超文本(HyperText)的文本、图形图象、声音,甚至电影等组成。使这些超文本能够有机地关联并可使浏览器识别,是通过HTML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实现的。同时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公共网关接口)能使Web具有交互功能。Web站点指引用户浏览该站点或其他站点上的分页信息,可以通过表格和电子邮件的连接提供双向交互方式。站点建立后,你的企业就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有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虚拟门市部”。网站是未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它是“知识经济”的制高点,企业的网址犹如企业的商标和品牌一样,是反映企业形象和文化的巨大的无形资产。 因此企业网站规划必须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2.1.目标明确、定位正确 Web站点的设计是企业或机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企业站点作为在因特网--这个新媒体上展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信息空间,领导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设计站点的目的和用户需求,从而作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挑选与锤炼企业的关键信息,利用一个逻辑结构有序地组织起来,开发一个页面设计原型,选择用户代表来进行测试,并逐步精炼这个原型,形成创意。 分析有些网站的效果不如预想的好,主要原因是对用户的需求理解有偏差,缺少用户的检验造成的。设计者常常将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商业目标放在首位,而对用户和潜在的用户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所以,企业或机构应清楚地了解本网站的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如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需要信息的范围及深度等,从而能够有的放矢。 2.2.主题鲜明、富有特色 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完成网站的构思创意即总体设计方案。对网站的整体风格和特色作出定位,规划网站的组织结构。 Web站点应针对所服务对象(机构或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有些站点只提供简洁文本信息;有些则采用多媒体表现手法,提供华丽的图像、闪烁的灯光、复杂的页面布置,甚至可以下载声音和录像片段。最好的Web站点将把图形图像表现手法与有效的组织与通信结合起来。 要做到主题鲜明突出,力求简洁,要点明确,以简单明确的语言和画面告诉大家本站点的主题,吸引对本站点有需求的人的视线,对无关的人员也能留下一定的印象。对于一些行业标志和公司的标志应充分加以利用。 调动一切手段充分表现网站的个性和情趣,突出个性,办出网站的特色。 Web站点主页应具备的基本成分包括: 页头:准确无误地标识你的站点和企业标志; E-mail地址:用来接收用户垂询; 联系信息:如普通邮件地址或电话; 版权信息。 注意重复利用已有信息,如客户手册、公共关系文档、技术手册和数据库等可以轻而易举地用到企业的Web站点中。 网站毕业论文: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展与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网站 求职招聘 就业短信 就业微博 【论文摘要】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截至2010年7月,全国各省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国家级、省级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各高校也都相继建设、完善了就业网站,就业网已经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求职渠道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条新渠道。随着就业网的蓬勃发展,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网站,并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开发和创新高校就业网站也是当今信息时代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的发展,浅谈如何重新一个高性能、动态的毕业生就业网。 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以来,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门化的就业指导网站。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逐渐实现网络通寝室、时时可上网的目标,用人单位基本上都具备了上网的条件,所以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可以比较广泛地使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它具有沟通方便、传递快捷、节省经费与人力、效率高、检索便利等优点,高校就业网逐渐成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一个给毕业生提供第一手就业资料的平台、是进行网上就业指导的主要阵地、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高校就业网承担着与用人单位联系的纽带,使就业工作高效快捷,是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建设高校就业网站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招聘会作为求职渠道,复杂、低效。求职者需要更为简单、直接、快捷的求职途径,全面、详细、专业的就业指导,更新、更快、更好的招聘信息。这是高校就业网站的努力目标。 传统的就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就业形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数据处理不到位,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和招聘过程中信息严重流失。高校每年都有几千名毕业生,高校在办理就业系列工作中,就业网站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在近几年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化管理,正成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建立一个符合高校专业设置特色的、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高质量、创新的毕业生就业网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课题。 二、国内高校就业网站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已纷纷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国内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是在最近几年内取得飞速发展的。知名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较好,他们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有独立的域名、独立的机构,数据处理能力强,基本实现了在网上与管理校园招聘信息、毕业生生源信息、企业需求信息,实现网上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签约和就业方案的认定等,基本上保证了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运行良好,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各高校就业网络建设的速度不一,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仍有很多可发展的空间。 同时在后台统计数据、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存储关于毕业生资料、用人单位资料、单位需求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就业状况,制定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针对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要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创新 (一)形式设计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应该每年都进行改版升级,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的工作方法,不断调整和增加功能,保证本校就业网站建设的不断发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与普通人才网站相比,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既要针对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明晰、脉络分明、内容丰富、灵活快捷、便于访问和浏览的网站,还要尽量克服浮躁、华而不实的制作手法,创造一个朴实但特色鲜明的网站形象。 网站主页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毕业生就业需求作为网页设计的依据。在版面设计上要注意栏目的整体布局合理,网页颜色清新朴素,图像与文字比例适中。网页要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底色应和网站的风格相适应,文字、图像和空间相互协调,既能全面展示本校的就业招聘信息资源,又不会给人以拥塞感。 (二)信息资源方面 毕业生就业网站应着重开发以下五个信息平台,从而使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人才市场更好地相互衔接。 1、毕业生信息平台 建立一个完整而权威的毕业生信息库,建立毕业生个人的就业电子档案,使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毕业生情况。毕业生信息包括个人照片、简历、自荐信、学习成绩、专业特长、获奖情况以及学校推荐意见等。在毕业生信息方面,要针对一般没有工作经验,学历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以“专业”和“学历”为推荐重点,而不以“岗位”为推荐重点。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聘毕业生,一个资料齐全、内容真实、制作精美的毕业生就业电子档案库,将会吸引更多用人单位的注意。 2、用人单位信息平台 高校就业网站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沟通的桥梁。大量收集有价值的用人信息,组成分类齐全、内容充实的用人单位信息系统。这系统针对毕业生开放,提供用人单位的单位介绍、招聘公告,包括该单位岗位需求、薪水、福利以及其他条件和规定,也包括对应聘的毕业生的要求和应聘注意事项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全面而系统的用人信息系统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专人负责查验营业执照、复核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审查信息、挂网,层层把关,起到就业信息安全方面“防火墙”的作用,保证信息的准确度和实效性。要组织专人从各大人才网站搜集与高校各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要选择信誉度高、信息丰富、切合高校实际的就业网站和人才信息。一般包括教育部和人事部的官方人才网站,国内知名的大型人才网站和专业设置类似高校的就业网站,这些信息要指定专人定时定点搜集,以保证高效就业信息的“量”和“质”。这样的用人信息系统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和自身条件,选择合意的单位。这样将避免因为信息不全而导致求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现象。 3、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 该系统向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和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提供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和制度导读等内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栏目,提供专业性指导。合适的时机,还应该为毕业生提供论坛和留言板,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提供帮助或予以解决。 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的服务,满足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提供就业服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有层次的针对某些特殊群体提供信息服务、职业测评、网络教育等。认真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耐心地解决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就业资料,从内容上讲,针对毕业生同学,一般要有就业政策、户档常识、招聘信息、就业流程、如何签约、就业材料的准备、求职指导、就业技巧、面试指南、就业心理的自我把握、就业中常见的失误等方面;针对非毕业生,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业就业前景介绍等。从形式上讲,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在首页上开辟专栏,集中与其相关的内容,方便学生查找,也可以通过专题网站,把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集中反映该问题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心中有数。比如,在就业网上开设公务员考试专题,从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到各省市报名联系方式等,集中介绍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所有内容。结合学校“双选会”,制作了“双选会”专题网站,集中用人单位信息,介绍“双选会”流程、指导求职学生如何在大型“双选会”上顺利求职、引导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双选会”,提前感受会场氛围、并提供通过专业和单位名称检索用人单位展位号等功能,方便毕业生做好参会的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就业短信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拥有手机的学生比率达98%左右,而大部分学生常常选择到外地寻找就业机会,以往学校只是以张贴海报和电话联系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知所辅导的毕业生的方式来传达就业信息,学生经常会错过一些信息和机会。为及时、准确、方便地将就业信息传送给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与通信服务商联手,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就业短信平台一般会提前2-3天把就业信息发给学生,毕业生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及时收到校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信息和就业政策,接收率可达到98%以上,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极大地弥补了依靠宣传栏、宣传单、报纸、海报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速度慢、覆盖面小的弊端。毕业生也省去了劳累奔波之苦,降低了求职成本,从而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平静地准备毕业论文。同时,短信服务平台除了具有校园专场招聘信息、就业综合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就业咨询等多项功能外,还能根据毕业生的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开展点对点、实时和个性化的政策咨询,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5、就业微博服务平台 作为一种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微博不仅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分享、传播,还是获取即时信息的重要平台。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学校等机构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就连很多省市领导都注册了自己的微博,足见微博的影响力了。微博这种独特的影响力,可以用来拓展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织起了就业“围脖”,可以及时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帮助广大应届毕业生储备更多的求职经验,还可在微博上向广大毕业生介绍应届毕业生职场必胜、报到、落户须知等。 学校注册校级就业服务中心的官方微博,并派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时刻重点关注就业网站、大型企业、成功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微博,并通过信息的、评论、转载和回复,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同时对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并在微博上,这样,关注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微博的同学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就业信息了。与此同时,为了更方便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联系,就业服务中心还将毕业生生源信息、学校的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布在微博上。随着微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通过微博来打造就业平台的已不仅仅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时尚的方式来推荐自己,用求职微博个人简历和求职意向。 (三)发展校际合作、规模发展方面 互联网的一大优势便是资源的共享。如果两个、三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学校连网在一起,排除重复信息,信息量将会成倍增长。这样,一个学校的就业网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也为其他学校的求职者打开了绿色通道。如杭州高教园的3所高校组成的“相约下沙”就业联盟,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杭州区域性的高校轮流主办春季就业双选会的组织,它依托网络功能,利用各校自己的资源、信息优势,联合3校、组织、轮流主办春季大型招聘会,使杭州高教园区的3所高校的毕业生能够便捷地检索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在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部门应该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开发、改进、完善、创新一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操作简单、使用快捷、功能强大、高效运行的毕业生就业网。高校大力加强信息服务,加速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创新就业网站的功能,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良好的网上双选的交流平台,这同时也是高校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站的一个共同目标。 网站毕业论文: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如何提高电子商务网站顾客忠诚 在电子商务里,品牌忠诚不是一个流行的概念,在网络概念最火爆的时候,很少有人去关注品牌忠诚,如今,网络步入寒冬,电子商务网站是开始培养品牌忠诚的时候了。 没有品牌忠诚,就是最好的电子商务设计都可能遭到失败。网上顾客的价值有两方面:随着时间的延长,顾客的花费也成倍增加;除了购买量提高,忠诚顾客还会经常推荐新顾客进来,这也是提高利润的重要源泉之一,一些零售网站也设计了一些办法让进入站点的顾客向朋友推荐,这样得来的顾客就不费什么成本,如果这样获得的顾客越多,网站就能缩短亏本期,越早步入赢利时期。 Ebay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领导者,尤其是从忠诚顾客的推荐行为当中获取利润方面,它很成功,它有50%的顾客会向别人推荐Ebay。 一、驱动网上品牌忠诚的主因素:信任 获得顾客忠诚的第一步就是要获得他们的信任,这在传统商业中也是一样的,但在网络上,业务处理是虚拟的,看不见的,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更大,顾客不能看见销售小姐的笑容,不能看见具体的办公设备,如果顾客不相信你的形象和承诺,他就会到别的地方购买。对经常网上购物、交易的人调查发现,他们认为网站能赢得他们的交易的最重要的特性是“我知道它并且信任它”,所有其他的特性如“低价格”、“最广泛的选择余地”却远远地排在了后面,价格并没有主宰电子商务,真正的主宰者是信任。 因为信任,网站可获得顾客资料,以建立良好关系 当顾客相信一个网上卖主时,他们就愿意告诉对方自己的信息,这样,网站就可以与顾客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并根据顾客的个性偏好度身订做,而这样的关系又会增加信任和忠诚度。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很快就会使网站长久地超越对手。亚马逊就是通过创造最可信赖的形象来取得在线书市的统治地位的,数百万的消费者很舒服地把自己的名字、地址、和信用卡号码提交给订购系统,他们回来不仅仅是买书,还有CD、光盘、硬件和其他种种产品,假如消费者不信任亚马逊,或害怕信用卡号码泄露或其他,那他们决不会把个人信息与人分享。而1999年,媒体披露亚马逊为它的据称中立的书籍评论而接受出版商的补偿金时,消费者就不再相信它了。 真正为顾客利益着想才能取得信任 另一个很好的培养、利用忠诚的网站是VanguardGroup,该公司是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共有基金,如今管理着5000亿美元的资产,它投入1亿美元发展它的站点,Vanguard从来不利用网站来大力宣传它的产品,而是利用网络来通知和教育它的客户,有时候甚至引导人们不要购买什么基金。当你点击页面,经常会看到“谨慎投资于某基金”的警告,你还可能受到这样的信息:告诉你某基金快要分红了,建议你推迟投资以避免担上税收责任;当某基金最近特别强势时,它会提醒你也许这样的势头不会维持很久,小心下跌。这样的行为与大多数基金公司截然相反,他们只会引诱投资者投资热门基金。Vanguard于是与客户建立起了牢固的关系,并赢得了利润。 让信誉公开传播 为了奖励信誉,有些网站建立了严格的管理,每次交易结束买者和卖者都互相评价,这些评价被公布在站点上,每个成员的名声就成为众所周知的了,因此它赢得了顾客忠诚。 二、如何研究忠诚策略? 实际上,在因特网这个匿名空间,比传统商业更容易了解顾客的购买历史、他们的喜好。在传统的店铺里,除非消费者买了什么,否则你一点也不了解他,但在网上虚拟空间里,他们的购买模式是透明的,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下来。由于网络的种种优越性,可以说,网站有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技术来培养顾客忠诚。我们应该多研究顾客为什么留下来了,为什么走了,而不要一味地把思维固定在扩大站点的容量和访问量上。 研究显示,目前网上销售只开发了消费者30%的购买潜力,而美国在线却是个例外,它非常慎重地测量它的顾客忠诚度和购买模式,并用这些信息去指导网站在战略、市场营销、和站点设计,虽然它的获得顾客的方法有点向地毯式轰炸,但它是建立在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保留率分析和生命周期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方法,AOL做了很多关于吸引消费者的程序的小规模测试,同时也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吸引并留住有长远价值的顾客。它在客户服务中心的投入从来不吝啬,不去降低服务能力以降低服务成本。它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服务的方便性,以吸引更多的求便利的顾客。公司研究顾客忠诚后发现,当AOL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消费者要不断地修改他们的帐目,因此公司加强了服务软件的日历和日程安排等跟踪功能,当顾客用得越多,就越离不开AOL。 戴尔计算机公司在这方面也很优秀,它有专门的部门和负责的副总也管理顾客忠诚,它的一位副总PaulBell说:“每个公众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向它的股东汇报业绩,但很少有公司用一系列的标准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跟踪监测顾客的 了。”在研究了顾客保留方面的数据后,戴尔计算机公司发现驱动品牌忠诚的几个关键因素:定单履行、产品表现、过去的销售服务与支持。并对每个因素进中总结统计。比如:定单履行,测量定制服务按时准确到达顾客的百分比;产品表现,测量顾客遇到的产品问题的频率;服务与支持,测量第一次服务按时到达率和成功率,公司建立了跟踪统计分析系统,每天总结上传并与所有员工共享,以资提高。 许多在顾客忠诚方面做得很好的公司的另一个绝招是关心拥有产品和服务的相关成本,戴尔公司计算出顾客买戴尔的产品所需要的成本:下定单,安装,运行,服务,布置和必要的软件。这些成本哪些是付给戴尔的,哪些是付给别的公司的,这些信息将引导公司投资新的产品和服务。戴尔公司这样做既为公司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又为顾客减少了购买戴尔产品的总的相关成本,这极大地提高了品牌忠诚。 跟踪顾客忠诚的价值在于超越时髦发现忠诚的原因,通过对优秀电子商务站点消费者购买模式的研究发现,有五个方面是极其重要的:高质量的顾客服务、及时送到、引人注目的产品介绍、方便、合理的送货及产品价格、清晰而值得信任的隐私政策 三、吸引目标消费者的方法 网上市场也要细分,因为任何消费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所以网站运营者很容易犯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的错误,尤其是前一段时间投资界对网络的狂热更加速了人们犯这样的错误,他们认为,网上销售应该推荐给尽可能多的顾客,接下来就毫无差别地争取顾客,同时以页面访问量、单一的访问者数量、和销售量来衡量成功与否。而实际上,认真选择目标消费群体这一促成成功的基础性工作却被忽略了。没有消费者区隔的话,建立品牌忠诚的工作就非常困难,用户希望网站设计得越简单越好,能很快登陆,但是,用户越多、越广泛,站点就会越复杂,你必须做所有的工作去满足所有的消费者,不同的技术嗜好、不同的服务要求、不同的价格敏感度,以及千差万别的品牌偏好。还要不断地添加新的特点和功能,结果,网站就很难进入,也很难查找信息。 另一个做电子商务的通病就是只关注流量统计,前面的图表对电子商务的经济生命周期的分析表明,顾客必须在一个站点停留2—3年,公司才开始回收前期的投资,然而我们发现大约有50%的用户不到三年就走人了,因此网站追求抓住尽可能多的用户而忽视建立长期关系是没有经济价值的。Vanguard的经验表明:通过培养强烈的忠诚可以创造低成本优势。 在网站设计上,Vanguard主张一切以核心顾客为主,它不提供象其它站点那样复杂的交易容量,它只迎合传统的、保守的客户,它的典型客户一年只交易3—4次。 在鉴别哪些消费者该抓住方面,第一步要做的是评估不同类别的在线消费者,一般而言,大多数在线购物者都对价格比较敏感,但对大多数单身来说,恐怕是“方便第一”,研究发现,他们与网站交易的出发点就是要使生活更容易,他们愿意为取得方便而多付一点,他们有价格理性,但决不会过度看重价格。还有一群人非常看重品牌,他们也喜欢稳定、长期的关系。因此,流失的客户并不一定就是因为价格,公司应该认真分析、思考。 网站的设计与营销方法对进入站点的消费者类型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样的市场内,网站竞争者之间的消费者群体有很大的差别。一些网站吸引了大量的有忠诚倾向的顾客,而有些网站则吸引了一批到处跳来跳去的价格敏感者,例如,有一个领导性的杂货公司75%的新顾客是不愿意建立长期关系的,而它的竞争者却有75%的新顾客是以方便为取向和受品牌购影响的买者。忠诚者一般通过推荐找到网站,而在各站点之间游荡的人比较容易受打折信息影响而进入站点。 一个公司开展电子商务,那么它就应该使顾客的购物经历越来越完美。品牌忠诚不是一项技术,赢得它的唯一途径就是给顾客始终如一的更满意的购物经历,因特网是加强买者与卖者关系的良好工具,经由这个工具,再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忠诚就会逐渐产生。如果销售和点击靠不断地刺激顾客的价格敏感或好奇欲望得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今天,对电子商务而言,培养品牌忠诚不仅仅是提高利润的好办法,更是网站走出生存危机的当务之急。 网站毕业论文:计算机毕业学校网站建设 在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里,要制作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网页是需要一定方法与技巧。下面我对学校网页的制作浅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定位好网站的主题和名称 1.主题要有特色而且精巧。定位要有学校特色,内容要精巧。如果想制作一个包罗万象的站点,把所有认为精彩的东西都放在上面,那么往往会事与愿违,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主题,没有特色,样样有却样样都很肤浅,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维护它。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新和快,目前最热门的主页都是天天更新甚至几小时更新一次。最新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网络上的"主题站"比"万全站"更受人们喜爱,就好比专卖店和百货商店,如果我需要买某方面的东西,肯定会选择专买店。当然学校的网站的更要有学校的特色。 2.题材要与学校的各个内容有关。比如:学校的名称、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的机构、学校的活动等等。同时题材的选取也要与所属学校的实际相结合。 二:首页的设计 在全面考虑好网站的栏目,链接结构和整体风格之后,就可以正式动手制作首页了。有一句俗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网站设计上也是如此,首页的设计是一个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人们往往看到第一页就已经有一个整体的感觉。是不是能够促使浏览者继续点击进入,是否能够吸引浏览者留在站点上,全凭首页的设计。所以,首页的设计和制作是绝对要重视和花心思的。有关首页设计方法大致如下: 版面布局的窍门 色彩的搭配 字体的设置和表格的嵌套 细微之处见功力 考虑不同的浏览器和分辨率 设计好你的banner和位置 标签的重要性 首页,从根本上说就是全站内容的目录,是一个索引。但只是罗列目录显然是不够的,如何设计好一个首页呢?一般的步骤是: 确定首页的功能模块 设计首页的版面 处理技术上的细节 1、确定首页的功能模块。 首页的内容模块是指你需要在首页上实现的主要内容和功能。一般的站点都需要这样一些模块:网站名称(logo),广告条(banner),主菜单(menu),新闻(what''''snew),搜索(search),友情链接(links),邮件列表(maillist),计数器(count),版权(copyright).选择哪些模块,实现哪些功能,是否需要添加其他模块都是首页设计首先需要确定的。 2、设计首页的版面 在功能模块确定后,开始设计首页的版面。就象搭积木,每个模块是一个单位积木,如何拼搭出一座漂亮的房子,就看你的创意和想象力了。设计版面的最好方法是先将理想中的草图勾勒出来,然后再用网页制作软件来实现。3、处理技术上的细节 制作的主页如何能在不同分辨率下保持不变形,如何能在IE和NC下看起来都不至于太丑陋,如何设置字体和链接颜色....等等,首页设计是整个网站设计的难点和关键,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各种技术的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定位好网站的形象 一个杰出的网站,和实体公司一样,也需要整体的形象包装和设计。准确的,有创意的形象设计,对网站的宣传推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网站主题和名称定下来之后,需要思考的就是网站的形象。学校的网站形象要具有代表本学校的特色。1.设计好网站的标志(logo).首先需要设计制作一个网站的标志(logo)。就如同商标一样,logo是站点特色和内涵的集中体现,看见logo就让大家联想起站点。标志可以是中文,英文字母,可以是符号,图案,可以是动物或者人物等等。标志的设计创意来自网站的名称和内容。同时也能非常宣明的代表到学校的标志。 2.设计网站的标准色彩。网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冲击,确定网站的标准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可能影响到访问者的情绪。"标准色彩"是指能体现网站型象和延伸内涵的色彩。例如:IBM的深蓝色,肯得基的红色条型,windows视窗标志上的红蓝黄绿色块,都使我们觉得很贴切,很和谐。标准色标准色彩要用于网站的标志,标题,主菜单和主色块。给人以整体统一的感觉。至于其它色彩也可以使用,只是作为点缀和衬托,绝不能喧宾夺主。 3.设计网站的标准字体。和标准色彩一样,标准字体是指用于标志,标题,主菜单的特有字体。一般我们网页默认的字体是宋体。为了体现站点的"与众不同"和特有风格,我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别字体 4.设计网站的宣传标语。也可以说是网站的精神,网站的目标。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来高度概括。以上四方面:标志,色彩,字体,标语,是一个网站树立起形象的关键,确切的说是网站的表面文章,设计并完成这几步,网站将脱胎换骨,整体形象有一个提高。 四、确定网站的栏目和版块 建立一个网站好比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拟好提纲,文章才能主题明确,层次清晰;也好比造一座高楼,首先要设计好框架图纸,才能使楼房结构合理。网站结构不清晰,目录庞杂,内容东一块西一块。结果不但浏览者看得糊涂,自己扩充和维护网站也相当困难,网站或许就此半途而废,所以,在动手制作网页前,一定要考虑好以下三方面: 1.确定栏目和版块; 2.确定网站的目录结构和链接结构 3.确定网站的整体风格创意设计 首先来讨论"确定网站的栏目和版块"。网站的题材确定后,收集和组织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内容。能否吸引网友们来浏览网站。内容放的位置、好东西在版面上的分布都是至关重要的。栏目的实质是一个网站的大纲索引,索引应该将网站的主体明确显示出来。在制定栏目的时候,要仔细考虑,合理安排。一般的网站栏目安排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一定要紧扣主题!一般的做法是:将主题按一定的方法分类并将它们作为网站的主栏目。主题栏目个数在总栏目中要占绝对优势,这样的网站明显的专业,主题突出,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设一个最近更新或网站指南栏目。这样做是为了照顾常来的访客,让主页更有人性化。 3.设定一个可以双向交流的栏目不需要很多,但一定要有。比如论坛,留言本,邮件列表等,可以让浏览者留下他们的信息。 4.设一个下载或常见问题回答栏目网络的特点是信息共享。也要设好其他的辅助内容,如关于本站,版权信息等可以不放在主栏目里,以免冲淡主题。总结以上几点,得出划分栏目需要注意的是: 尽可能删除与主题无关的栏目 尽可能将网站最有价值的内容列在栏目上 尽可能方便访问者的浏览和查询 上面说的是栏目,再看看版块设置。版块比栏目的概念要大一些,每个版块都有自己的栏目。每个版块下面有各有自己的主栏目。根据需要来设置版块,同时应该注意1.各版块要有相对独立性。2.各版块要有相互关联。3.版块的内容要围绕站点主题。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 【摘要】互联网时代构建了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微博、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移动网络、SNS社区等新媒体的兴起正改变着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新媒体以其交互性、非强迫性、多元性、时空广泛性等特征弥补了传统媒体公益宣传存在的一部分缺陷,在一系列公益事件中发挥出强大的宣传功效,其与公益的结合已成为趋势,而更多更好的结合方式则需要各公益主体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此同时,相关制度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技术手段的局限,使得新媒体公益传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集结政府、公益组织、媒体等多方力量进行完善与解决。 【关键词】新媒体,公益传播,互联网,信息 媒体公益传播 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传播活动。大众传媒作为公益传播的载体,在公益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传统媒体公益传播。传统媒体公益传播往往是以公益广告、公益节目的形式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进行宣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的公益传播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位置并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但网络技术的进步在悄然改变着大众的行为习惯以及舆论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公益传播渐渐显露出较为明显的问题与局限。 以公益广告在报纸杂志的传播为例,报纸杂志的公益传播依托的是其作为历史较长的媒体所积淀起的公信力,好的报纸杂志具有强大的“品牌”价值,而公益广告的公益价值恰恰需要建立在海量的发行基础和良好的公众形象之上。但是,平面的公益广告往往缺乏创意,由于创意不足,导致其所传达的理念不能深入人心,大众从“看到”到“参与”之间的转化率极低。另外,随着报纸杂志市场的细分化与专业化,许多媒体不再具有公益广告所需要的“量”的基础,广告投放效果甚微且成本增加,同时,公益广告也很难与专业媒体的定位和内容相融合。此外,由于报纸杂志有固定的发行周期,时效性相对较差,间断的、相对独立的公益广告、公益活动不能起到从根本上增强全社会公益理念的作用,针对社会事件的公益宣传有滞后性,同时缺乏反馈与互动。 新媒体公益传播。近年来,技术进步带动了新媒体指数化的成长,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网络、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媒介成了更为广泛应用的传播手段,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而传播公益理念的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活动等发起者和受众都极其广泛,可以说公益尤需传播,而新媒体独具优势。 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互动性与及时性极强,每个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是传播者、监督者,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知情与传播“特权”被弱化,信息的监察权力也分散在受众之中,且传播者、接收者、监督者的身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变换频繁,信息制造与传播在广泛的受众群体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及时性。此外,新媒体制造与传播信息的成本极其低廉,近乎为零,对受众多为免费,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大众传播,大大提高了受众的主动性,同时,形式、内容多样的新媒体体现出小众化、个性化的特点,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具有极高的关注热度和极强的影响力。 基于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结合传统媒体公益传播所遇到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能体现出以下特质: 1.交互性。新媒体传播是双向的,尤其是通过网络,在公益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得到受众的反馈信息并引起主动的再传播,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对信息具有再加工的权力,交互性极强。 2.非强迫性。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受众对信息具有选择权,在公益传播中,受众可以自由转换身份,其主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并不是完全分散的,多以兴趣、行业等细分化标签为基础聚集起来,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度,对于信息的传播热情相对较高,同时,参与感能带来一定的愉悦,使传播的主动性更强。 3.时空广泛性。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覆盖的时空范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基于公益传播的教育性、观念性、倡导性等特征,新媒体所提供的传播环境更适合进行公益传播,同时,新媒体环境大大降低了公益传播的成本。 4.多元性。新媒体环境有利于公益传播形式的创新,例如,视频、动画、短信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公益广告中运用,微博、社区、主页等可以积极运用在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中,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进行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事件进行差异化的包装宣传,使公益传播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图文、电视广告的层面,更加生动、富有创意,进而深入人心,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功效 新媒体构建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公益活动往往通过“滚雪球”式的人际关系加之媒体宣传进行传播,而网络包括移动网络等媒介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构建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在不断的分享与互动过程中很容易培养起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而集体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吸引认同感的过程。 新媒体环境使以往的“大公益”碎片化,“微公益”渐渐成为趋势,公益活动的主导角色不再由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所担当,每个网民都可以是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倡导者、参与者,公共意识代替传统的官方意识进行着公益引导和动员,公益传播的方向由传统的自上而下变成了自下而上。同时,即时的互动交流使公益活动的每一步过程透明化,使得更多的潜在参与者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微公益的参与方式多种多样,在不断的互动、分享、传播中,公益理念得到了可持续的传播,参与者也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由此激发出更多的参与倾向。 线上线下融合。目前,完全的在线公益活动往往规模较小、缺乏有力的组织,同时,在线集体活动因存在“搭便车”、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往往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而利用新媒体优势,对公益活动进行造势宣传,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则能进一步整合公益资源,扩大参与人群,传播公益理念。 2011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是新媒体公益传播的极好案例,该活动并未通过新闻会等传统模式进行前期宣传,而是录制了活动主题曲的视频放在活动主页上,同时转载到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并在人人网、新浪微博等SNS社区得到了广泛的分享和传播,许多明星以及其他公众人物也通过网络互动积极地进行了宣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地球一小时”官网与百度、优酷、人人网、新浪微博等20余个在线平台进行合作,依靠网络所得的主页点击率及活动影响力是传统媒体远远不能达到的。而活动规模通过新媒体扩大之后,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后期报道,进一步强化了传播效果。 助推公益事业发展。政府、公益组织、企业、传统媒体等是公益事业的有力组织者、引导者,也都是具有丰富线下资源的公益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依然需要有力的组织与正确的引导,因此,线上宣传、线下运作的融合模式较适合当下的公益活动,而对各方公益传播主体来说,卓有成效的传播技术与公益热情同样不可或缺,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公益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问题与展望 新媒体公益传播的主要问题。根据霍夫兰的“可信度效果”研究,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的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而公益传播尤其需要可靠的信源,其公信力是影响公益活动最终效果的关键。然而,新媒体传播在公信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以网络媒体为例,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各主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来往,在此平台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兴趣和感情不够牢靠,在牵涉注册、捐款等公益活动中常见的环节时,往往参与度不高,因为网络本身就带给很多人不信任感。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环境错综复杂,虚假信息、非法传播常常无孔不入,在微博中打着“献爱心”的名义私募善款骗取钱财、“网络乞丐”等现象偶有出现,而受众对于公益活动本身就很敏感,一旦有人产生质疑,负面情绪便会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导致人们对公益活动及公益组织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新媒体的灵活性、交互性、低成本、广覆盖在使其能够便捷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导致监督管理难度增大,如身份认证体系不完善、信息审核体系不健全等重要问题都亟待解决。具体到公益事业上,网络上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成千上万,但大多并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官方认证,且彼此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导致广大网民对网络公益组织普遍缺乏信任,公益活动难以真正推行。许多网络公益人士对公益事业满腔热忱,却没有法律法规赋予的合法“身份”,许多公益行为究其本质却是“非法”活动,不仅难以真正践行公益,反而受到网民的非议。在网络公益传播过程中,信源不唯一且难以确定,虽然透明度高,但信息往往真假难辨,容易导致善款去向不明、组织者身份不明等问题。追根溯源,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劣势主要是制度缺陷导致,然而目前,实体化的公益事业尚且难以推行,相关制度并不完善,网络等新媒体的公益传播管理自然需要更多的时间。 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基于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媒体传播技术培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方式以及完善相关制度。 公益传播过程牵涉的主体很多,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的各主体都应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政府相关人员通过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可以对公益传播进行有力的推进和正确的引导,同时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对于企业、各公益组织来说,掌握新媒体技术是传播公益、策划网络公益活动最关键的因素。而对于广告公司、媒体来说,技术是新媒体公益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保障。 新媒体的特征尽在一个“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也需要不断创新。公益传播应跳出以固定的“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对广大受众的心理及差异化需求进行分析,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丰富的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公益传播。网络群体的聚集往往基于兴趣、行业、地域等特征,针对不同的群体,公益传播应有对应的策划方案。另外,许多草根NGO及意见领袖对网民的影响极大,加强身份认证体系以及提高传播技巧将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公益组织、媒体等在网络环境中获得强大的公信力,有力地引导公益传播方向以及受众的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众多、覆盖广泛、资源丰富,为公益的关联营销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公益传播成本低廉且效果显著,并为未来公益传播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如将公益与网游适当结合,将公益理念渗透到游戏设计当中,对网游的主要用户,即青少年群体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营销的创新方式不胜枚举,企业也可利用新媒体进行各式各样与公益相关的关联营销,但要将每一种思路都付诸实践还缺乏成熟的条件,各种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公益传播的各个主体长期的共同努力。 此外,制度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目前,针对实体公益事业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公益事业进行监督管理更加无法实现。此外,如公益组织的法律认定,组织公益活动的权利界定,善款筹集的监督责任等相关规定在实体公益中尚不能完全落实,且并不适用于错综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事业。因此,政府应建立与新媒体特征相适应的公益传播制度体系,以促进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有法可依,秩序井然,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编校:张红玲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传播策略 【摘 要】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了传播观念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建构着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格局,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新媒体为主流媒体的公益广告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新平台,主流媒体公益广告传播与新媒体融合,能够让受众在互动中接受公益广告的人文观念,能够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能够带来优秀创意的不断突破。 【关键词】新媒体 公益广告 互动 创意 新媒体持续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数据、微博、微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已渗透到各领域,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热点,并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公益广告能够引领社会风尚,凸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反映百姓心声,公益广告传播不仅是媒体的重要职能,更成为媒体公益为先的社会责任。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成为社会趋势,各类新媒体、新渠道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建构着公益广告新的景观。 一、新媒体环境与《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41%,手机网民数达4.64亿。网络、新媒体使得公益广告的传播与受众的深度沟通成为可能。在现今碎片化、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已经转向小众、分众,由大宣传转到微传播、小传播,传统的宣传方式被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解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也应顺势而变,寻求新的创意和诉求,进而发挥传递正能量、保护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引导舆论导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3年“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成为各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合肥日报》按照中央文明办和安徽省、合肥市文明办关于“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刊登要求,抓住当下新媒体浪潮发展的契机,高密度刊登公益广告,整版连续推出网友点评,推出公益广告微点评的创新尝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合肥日报》在广告量剧增,而版面容纳量又很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做到每天至少刊登1/4版的公益广告,从而保证每个月刊登数量不少于8个整版。在重大节假日等广告高峰时段,版面紧张时,不惜将商业广告拒之门外,保证公益广告优先刊登;而在版面相对充裕时,还会将公益广告安排在3版或8版等重要版面刊登,真正做到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充分体现党报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是主流媒体面临新时期传播环境新变化、受众形态多样化,变革宣传理念的创新尝试,丰富了宣传形式,强化了传播效果,在全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获得了中央文明办和安徽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的传播亮点 《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用接地气、具有普遍感召力并直抵人心的创意感动受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将公益广告所倡导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个体的体验、解读有机结合,体现出最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1、互动性是《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的新面孔 微博作为当今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进行舆论监督、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12年,中国微博用户总覆盖人数在上半年即突破3亿户,达到3.031亿户,2012年下半年则达到3.096亿户。《合肥日报》公益广告的刊登特别是微点评的刊登就是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有益尝试,通过刊登微点评集中反映网友观点,通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激发广大网民的热情,引导更多的网民关注公益广告,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当中,加强公益广告的宣传效果。同时微点评可以实现主流媒体舆论场与互联网民间舆论场的互动,打通两个舆论场,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缓解社会矛盾,更好地表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更好地引导舆论。 公益广告维系着人们与历史以及社会语境的关系,《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内容联系当下社会现实,体现出与社会实践、社会语境的互动,现实意义凸显,能让受众深层次地从身边感触中理解公益广告的内涵。比如《合肥日报》10月3日A03版公益广告:“中华儿女,手足亲情”,“助人为乐,人小德高”,“我们中国人,拧成一股劲”;10月4日A03版公益广告“美丽中国,青春无悔”、“传承节俭、传承福报”、“吃饭穿衣、辛苦得来”都是生动诠释“中国梦”等时代主题,与当下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倡节俭的社会语境的有效互动,能够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百姓的言行举止,体现引领社会风尚、弘扬正风正气、激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2、新闻报道联动公益广告微点评,进一步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合肥日报》作为合肥市委机关报,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报道政府的重大决策、采访重大事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而报纸相对于其他媒体,最大优势在于权威性的解读,具有深度和公信力。《合肥日报》将公益广告传播与新闻报道联动起来,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使新闻内容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为公益广告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而《合肥日报》也借此机会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为了使公益广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合肥日报》不断创新载体,组织策划了与公益广告相匹配的一系列新闻报道,常年开设7个“讲文明树新风”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专栏,以形成宣传合力,为全市文明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专栏共刊登涉及“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的各类新闻报道500余篇,为提高市民文明道德素质,为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注重策划和原创,寻求公益广告的创意元素 讲究独特创意,是公益广告的一直追求。《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在版式和设计上注重策划和原创,寻求创意元素,独具特色。在排版时,《合肥日报》注意公益广告与版面其他稿件有明显的区分,从而使公益广告能够突出、醒目。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2月至10月底,《合肥日报》已刊登公益广告90多个整版,平均每个月有10个整版。《合肥日报》将长时间的微点评系列呈现变为整版集纳式报道,并对文章进行分类分版块设计,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方便阅读。如2013年10月2日至10月4日,《合肥日报》连续推出3个整版“网友热议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引发受众的关注和热议,具有集聚效应。 广告部门积极配合设计部门,每天安排专人制定选题、写文案,交由设计人员设计、制作,增加原创公益广告,力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通俗易懂,突出地方特色和元素。根据统计,《合肥日报》制作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风格独特、创意新颖的原创公益广告共50余篇,分别涉及交通安全、廉政、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等主题,形式新颖又有地方特色。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传播诉求 1、诉诸互动 数字技术、互联网web2.0等各种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为受众角色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当下的受众不仅接收公益广告信息,也制造公益广告,传播公益主张。他们从受者变成传者,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往的单向传播转变为高效的双向传播。网络传播互动通过技术与工具创造一种传播中介的能力,达成个体、群体传播参与者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信息交流与交换,实现交流感知对于人际传播、临场拟真感的提升。因此,公益广告要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利用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与受众进行互动,直达受众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网上、网下联动的传播方式,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以推动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 2、诉诸情感 在传统媒介的世界,人们对于世界的体验更多的是单向度的,其中理性在其社会判断和社会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新媒体以全通道传播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其感性判断得到了极大调动和激活,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认知和社会决策之中。如何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和情绪,让人们的感官得到调动,成为传播营销革命的又一关键。而公益广告多以社会问题为创作主题,主题的严肃性会容易让公益公告类型单一,缺少多元化,也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公益广告要有亲和力和接近性,要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改变话语风格,通过诉诸情感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发受众的共鸣。 3、诉诸创意 公益广告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它的使命是说服受众、传播观念。在新媒介不断涌现的现实环境中,科技的进步带来创意表现的不断突破。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创作依然要坚持优秀的创意原则,寻求创意内容的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找到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公益广告要借鉴商业广告的创意、表现策略,以受众为导向,用独树一帜、灵活多样的手法传播信息、传播观念,最大程度的发挥公益广告的传播价值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巫业林、黄显军,合肥日报社;张媛媛,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刻地影响。新媒体打破了过去Web 1.0模式那种自上而下传播、普通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单一模式,也让公益传播变得更加民主化和交互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的特点,其次,就如何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 公益传播 价值舆论导向 1.前言 新媒体是一种由新技术来支撑的媒体形态,如触摸媒体、数字电影、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桌面视窗、网络、移动电视、数字报纸、手机短信、数字广播等。新媒体相对于电视、广播、户外、报刊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刻地影响。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进行探讨。 2.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的特点 2.1 多元性 公益传播能够通过新媒体环境来进行形式创新,例如能够在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中积极运用主页、社区、微博等,也可以在公益广告中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短信、动画、视频等,可以有机结合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来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群体进行一系列的差异化包装宣传,使公益传播更加富有创意、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而不单单只是在电视广告、平面图文的层面停留,进而取得更佳的传播效果。 2.2 时空广泛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网络、微博、微信、飞信等新媒体所覆盖的时空范围大的多。基于公益传播的倡导性、观念性、教育性等特征,新媒体能够大幅度降低公益传播的成本,也能够更加利于公益传播的发展。 2.3非强迫性 新媒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以及开放、自由的信息交流方式,个体发表观点和意见的空间很大,这就造成原来统一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日渐瓦解,过去那种依靠单一媒介就能够强势覆盖受众群体的时代早已逝去。随之而来的,就是碎片化时代。它的实质就是个体受众不用只受某一元价值观点的影响,而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来自由地选择媒体内容。因此,受众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参与感和信任感,能够让公益传播的主动性变得更强。 2.4民主化和交互性 新媒体打破了过去Web 1.0模式那种自上而下传播、普通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单一模式,强调“共同建设”、“创建”和“分享”,人人都可以通过爆料来成为“公民记者”,人人都可以通过跟贴来获得“大众麦克风”,也能够让公益传播变得更加民主化和交互性。 3.如何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 3.1确定准确的价值舆论导向 首先,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务必要将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对其进行指导,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突出核心价值观。 其次,利用新媒体来围绕公众目前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讨论,同时对国家目前的思想路线进行大力宣传,及时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容忍”,若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或者出现了一些偏差,那么应该对其原因进行认真分析,不能全面否定新媒体的作用,同时,坚决打击“虚假”公益。 3.2 不断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形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传播应该认真分析广大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及心理状态,利用新媒体的丰富资源来对其进行公益传播,而不再是传统媒体下的那种“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众所周知,往往基于地域、行业、兴趣等特征来形成各种网络群体,公益传播针对不同的群体,也应该有相应不同的策划方案。与此同时,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和草根NGO对于广大受众的影响较大,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提高传播技巧、加强身份认证体系方式来让媒体、公益组织获得更大的公信力,让公益传播的行为和方向得到规范。 3.3 加强公益的关联营销 新媒体通常具有资源丰富、覆盖广泛、用户众多的特点,使公益传播效果显著且成本低廉,同时,还给公益的关联营销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先决条件。例如可以在网络游戏设计中适当地渗透公益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来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群体。 公益营销基于新媒体环境有很多种全新的创新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公益关联营销,但是从创新思路的形成到具体的实施,还需要各个公益传播主体共同努力、不断摸索,进而再付诸于实践。 同时,由于公益传播牵涉到许多的主体,因此,公益传播的各主体组织应该针对新媒体环境来培训相关人员。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正确地引导、有力地推进公益传播的进行,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公益活动传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内主流网络媒体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纷纷投入到组织举办网络公益活动的爱心热潮之中,推动了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之一,在组织大型公益活动时,通常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汉网发起的“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为例,从中可看出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开展公益活动的基本传播规律和网络公益活动的一些特点。 一、网络媒体公益活动的传播规律 有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网络公益机构新增了近20%。这得益于国内主流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壮大和新兴网络媒体的风起云涌,以及网民对公益事业的日益关注。这一发展态势,为网络公益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公益活动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伴随网络媒体的运作方式逐渐成熟,其策划手段也日趋多元化。在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中,并非只有网络媒体一个组织者。政府组织、慈善团体,以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都是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因为在媒介融合时代,不管是公益活动还是商业营销,都已不再是一家媒体的事情。这些活动都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努力整合尽可能多的传媒资源,使活动和营销产生最大的效果和舆论影响。 汉网策划实施的“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也遵循着上述网络媒体开展公益活动的传播规律,如下图所示: 此图展示了“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的主要流程。由图可知,该活动由汉网发起,共青团武汉市委、市少工委、武汉晚报、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武汉青年企业家协会等都参与其中,主要面向武汉市以及来凤县初中及以下贫困儿童、孤残儿童,征集新年心愿,并号召爱心人士和企业家认领他们许下的心愿。 在此过程中,汉网利用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爱心中介的功能,为贫困儿童与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及时收集他们反馈的各种意见和需求,促进圆梦行动的顺利开展。圆梦行动开展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推动了武汉慈善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圆梦行动”这一公益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公益活动新闻生产分析 赫伯特・甘斯在《什么在决定新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新闻的考量(considerations)。考量是新闻从业者在生产新闻时所需做出的种种判断,新闻的专业性及时效性决定了考量本质上是直觉性的判断,这样才能使之轻易、迅速地被运用,并保证新闻生产有序高效地进行。 新闻作为媒介组织的产品,是社会过程的产物。在网络公益活动中,网络媒体通过公益策划,设置活动的主题、规则、阶段,并形成一个相对乐观的活动预期。为实现这一目标,网络媒体必须依托一个高效运转的新闻生产机制,快速发掘、筛选出最能打动受众的新闻,进而推动公益活动火热进行。 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之一,在组织网络公益活动时,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巨大的影响力、公信力,通过与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的互动,从而有效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增强活动效果。 在“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筹备期间,汉网积极与武汉晚报取得联系,协商制订了《武汉晚报・汉网“手拉手圆梦行动”宣传报道执行方案》,建立起一个高效、畅通的新闻生产传播机制。由汉网负责整体新闻策划、稿件撰写等,并在论坛、微博上展开互动,文字、图片、视频并茂,将最新的报道立体式地呈现给网民,营造出浓厚的网络舆论氛围;武汉晚报全力配合宣传,引导读者从报纸转向网络,参与心愿报名、心愿认领等活动进程。二者分工明确,扬长避短,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打造“圆梦行动”这一公益品牌。 “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正式启动后,汉网将新闻宣传划分“活动启动期”、“典型推进期”、“爱心高潮期”、“活动收官期”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不断涌现出来的典型心愿、爱心大使、重大活动、活动进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共发稿30余篇,平均每天发稿1篇,最多时一天发稿达3篇,一度成为“汉网独家”的主要新闻源,网易、凤凰网等国内主流网站转载达数百条,活动影响力大大增加。 同时,汉网还在027社区、官方微博上与网友展开互动,论坛贴《许下2011个愿望“手拉手圆梦行动”为你点亮》,吸引5万多网友访问,数百网友跟帖留言,祝福贫困小朋友新年快乐,并表示将认领他们的心愿。 网络专题“点亮2011个愿望 手拉手圆梦行动”点击量超过50万次,引起了网友们的火爆反响。 此外,由汉网采写的活动新闻稿件,每周平均见报三次(刊登于《武汉晚报》要闻版、扶助专版、社区新闻、社会新闻等版面),活动期间共见报10余次,对外发行600余万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纵观“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可以发现,公益活动的新闻生产平台从报纸转向网络媒体,各个环节主要在互联网上展开,更加强调即时性和互动性,网络媒体逐渐成为这一新闻生产的主要推动力。这是由此次公益活动的特性所决定的。它是一次强调“亲身实践”的网络公益活动,是当前网络媒体运用最多的策划类型,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和草根性,以及网络媒体不受版面限制、信息量丰富、互动形式多样的特点,都有利于亲身实践型公益活动策划的开展。这些特性促使“圆梦行动”有了很好的网民基础。 三、抓住推动网络媒体公益活动背后的那只“手” 网络媒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比其他任何媒体、部门更了解社会的需要和诉求。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等产品,构成了各类社会信息的集散地,网站工作人员可以非常及时地了解社会动态,并能在职业敏感的驱使下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的发掘、归类以及较为科学的预测、评估。 比如,在当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社会大背景下,网民对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的儿童的受教育条件急需改善的反映,对他们课余生活亟待丰富的呼吁,及时了解诸如此类的网上舆情动态,网络媒体才有可能拓展职能角色,走到社会事务的前台,直接进行公益策划活动。 网络媒体所拥有的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决定了它在网络公益活动中的地位――担当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无论是幕后还是台前,都能看到网络媒体的身影。 “2011手拉手圆梦行动”从2010年12月27日发起,到2011年1月31日圆梦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共面向武汉市12个区,160所中小学,近2200余名贫困中小学生,以及来自恩施州来凤县的300余名少数民族孤儿,共征集心愿2300多个,最终完成认领2000余个,是“圆梦行动”自2008年开展以来,规模最大、认领数量最多的一次。 据统计,活动期间,汉网心愿认领后台共收到网友提交的心愿认领信息1200余个,平均每天40余个;“圆梦行动”爱心征集热线共接听来电近800个,平均每天20多个。2011年元旦节日期间,汉网还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值班,接听爱心电话,3天共接听来电100余个。这组数据背后,只有1个工作小组,4名成员。 由此可见,在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中,受众的参与方式主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因此网络专题、论坛、微博等都可以成为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的参与成本更低,活动的效率更高,而且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受众只需连接互联网,就能查看相关的公益活动信息,及时参与其中。与传统公益活动的参与方式相比,网络媒体策划实施的公益活动具有以下优势。 1.网络平台发挥立体功效。“2011手拉手圆梦行动”是一个完全依托于网络平台的公益活动,从心愿征集、心愿认领到心愿完成,各个环节均在汉网上完成,用户操作便捷,相关信息实现适时上传更新。受众只需连接互联网,就能查看相关的活动信息,及时地参与其中。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汉网精心制作了网络专题――“点亮2011个愿望 手拉手圆梦行动”(省略/other/2011ym/2011ym_index.htm),作为本次圆梦行动的网络平台。 汉网将征集到的海量心愿全部在第一时间公布在这个网络平台,按区域进行划分并进行编号,每一个区对应一个大写英文字母,每一个学校按顺序对应一个数字,再按每个心愿的顺序进行排序。比如江汉区对应的字幕为A,该区西马路小学的顺序为第10,该校学生夏诗雨许下的心愿顺序为06,那么这个心愿的编号就是A1006。 这一编号方式有效避免了混乱、查找困难的弊端,既方便了网友认领心愿,又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 同时,圆梦行动工作小组还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制作了在线提交的功能,方便更多网友于第一时间参与到活动中。不论是受助方,还是爱心人士,只需简单的点击和操作,就能自行提交表格,完成心愿提交或认领的步骤,比传统的公益活动更有效率。 此外,汉网还利用在新浪开通的官方微博,网络专题、活动新闻等相关链接,大大延伸了网络平台的覆盖范围,扩大了活动影响力。 2.网络媒体弱化媒体属性。网络公益活动中的主角以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受众对象为主,而大型公益活动的受助面是非常广的,这与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迎合受众口味无疑是相冲突的。在此情况下,网络媒体反而应该退居幕后,弱化作为媒体的属性,只作为衔接二者的桥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力量,对活动的进程起到良好的沟通协调和适度引导的作用。 在此次活动中,汉网将心愿名单详情通过网络专题展现给网友,网友可自行挑选自己愿意满足的心愿,通过网络平台或电话方式告知主办方,再由主办方将心愿受助人的联系方式告知于心愿认领者,真正做到受众直接对接受众,让网友与受助儿童实现点对点的联系。 汉网还开通了心愿转交服务,当网友因各种原因无法将新年礼物送达受助学生手中时,可委托汉网代为转交。 每当一个心愿认领完成,汉网就在第一时间将相关心愿在网络专题上刷红,避免网友重复认领,提高认领效率,使网络公益活动的效应最大化,动态地表现出“爱心传递不间断,温情涌动暖江城”的慈善氛围。 汉网还借助于功能强大的网络工具,实现了图文视频的在线传播,让网友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感受到公益活动的真实性,让网友的参与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 活动期间,汉网部分网友、版主自发组织捐款捐物,与武汉市爱心康复中心30名残障儿童共度元旦,汉网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和活动支持。随后,汉网部分员工又为这些残障儿童送去了3000多元的物资,包括油、米、面、玩具、学习机等,聚集了相当的点击率和“人气”,形成了“滚雪球”式的集群效应,吸引了更多的网友参与到圆梦行动之中。 3.形成互补力量。网络媒体举办公益活动,能发挥重要的信息、资源整合作用。“2010手拉手圆梦行动”,就是在网络融合趋势下,汉网牵手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传统媒体联合举办大型公益活动的一次成功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圆梦行动”的开展。 依托相关组织,提高活动权威性。活动筹备期间,汉网主动与共青团武汉市委、市少工委联系,邀请他们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参加此次活动。他们迅速做出积极回应,并向各个中小学发文,全面征集贫困儿童心愿。在此过程中,相关组织的权威性、引导性、公信力得以集中体现,最大程度地引导了全社会关注武汉公益事业的开展,为“圆梦行动”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保证了征集到的心愿全部符合活动标准(初中及以下贫困、孤残儿童),降低了网络媒体一一进行核实的难度,节省了活动成本,提升了活动效率。 报网融合提高网络正面引导力。传统媒体较之新兴网络媒体,公信力更强,覆盖面更广。本次“圆梦行动”,武汉晚报全程参与其中,发表新闻10余篇,心愿100余个,读者看报后纷纷登陆汉网认领心愿,见报当日心愿认领数量明显增多,体现了传统媒体对网络强大的正面引导作用。 慈善团体带动作用明显。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本次“圆梦行动”主办方之一全程参与,不仅牵头筹备爱心款项,为武昌区候补街小学130名学生、江夏区105名学生集体圆梦,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还为恩施州来凤县的300多名孤儿提供公益账号,作为第三方慈善平台,接受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为活动有序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一些民间的非正式慈善团体也积极投身本次“圆梦行动”之中,苏宁电器的部分员工自发组成了“阳光联盟”,为汉阳区多所中小学的贫困学生圆梦,还长期资助部分学生上学。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益事业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公益传播的载体。认真研究网络媒体公益传播规律,充分认识并发挥它的优势,对于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公益传播理论框架,推动媒体公益传播是极有益处的。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新媒体环境下我国NGO的公益传播 【摘 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众对于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机制和政治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以环保、慈善、维权、扶贫、性别平等、乡村建设等为使命的各种非政府组织(NGO)也迅速发展起来。探究NGO公益传播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NGO;公益传播 NGO组织的宣传需求日益高涨。结合当下传统的官办的公益体制已经开始从理念到行动进入到一个反思和改良的通道中,中国的公益行业正处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节点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公益组织如何跨界合作,新媒体传播如何有助于中国公益新秩序的形成,无疑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一、 我国新媒体公益传播的基本模式――以微博公益为例 (一) 传播主体 传统媒体中传播是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众的过程,传播者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和媒介权力,受众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传受之间界限非常明显。微博公益发展则完全颠覆了这种不对称的传播权力,每个人都是公益传播链的主体,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媒体工具将自己的公益爱心转化为实际的传播动力。 1. 舆论领袖主导议题发起和扩散 在传统权威逐渐消失的同时,微博公益传播重塑了一批兼具草根性、思想性和行动力的权威,这就是“舆论领袖”。首先由他们提出议题,再由他们传递给大众。他们主导着公益议题的发起和扩散,根据其微博的粉丝数和单条微博的浏览量和转发数都可以显示出舆论领袖的影响力。 2. 公众参与公益传播 虽然微博公益传播目前还更多依赖于舆论领袖的作用,但是在每一次的公益事件的成功解决无不依赖于公众的热情参与和热心帮助。由于整个公益过程的透明性,捐赠者可以根据组织者、受益者保持信息交流,得到直接的反馈,还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提出质疑,有效行使民众监督权。 (二) 传播内容 热门转发的微博公益信息主要以单纯的求助信息为主,多为“求转发”“求扩散”的字样。例如,免费午餐、爱心衣橱、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寻找失踪人士等。从整个传播内容来看,微博公益传播尤其强调透明公开和交流互动。 (三) 传播途径 综合分析微博公益传播活动的特点,可以总结出一下传播途径:公众微博引发议题――舆论领袖介入,优势意见形成――微博发力,公众自主参与,议题大规模扩散,形成微博公益事件――传统媒体跟进,社会主流形成,形成社会公共事件――社会总动员,政府部门及其他公益主体参与――公益问题解决。 二、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NGO公益传播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 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虽然大部分知名NGO已经在新媒体利用上走在前列,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NGO在利用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上仍然不活跃。拥有自己的视频和官方微博的组织少之甚少,应用Twitter的基金组织不超过10%。 (二) 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NGO本身就有贴近社会基层、渗透性强等优点,比起传统的行政组织,非政府组织更熟悉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一旦危机爆发,非政府组织可迅速聚集庞大的社会闲置力量。但是我国大多数NGO仍然缺乏自主性,大多数都是在政府的指挥和策划下进行公益活动。 (三) 新媒体利用程度尚浅 虽然我国本土NGO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新媒体意识,但是在综合利用新媒体的方面仍然程度尚浅。官方网站、微博、社会化网站之间应该是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而目前大多数NGO只是搭建了一个新媒体平台,并没有深入开发,导致了我国本土NGO品牌建设不足。 三、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NGO公益传播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一) 建立全国性的专业透明的公益信息公示平台 信息公开透明是公益行业的发展方向,公益组织可以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渠道,但是只在自由平台进行信息公示是不够的,在现有的新媒体环境中,第三方平台越来越重要;同时,必须保证第三方平台的公开透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公益组织必须要社会化。a (二) 整合互联网,实现公益传播平台的多元融合 公益信息在依托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正在促进多种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平台的融合。博客、微博、QQ等多平台间的信息互通,有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形态的结合,也有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形态的介入和助推,未来的公益传播应该是从单方的网络媒体平台发展成为多元化多平台。 (三) NGO不断建设自由的社会化媒体网络 NGO在积累了一定媒体资源和新媒体运作经验后,可以考虑建设自己的社会化媒体网络。中国的扶贫基金会已经筹备了善品网,目的在于用更专业的网站作为公益平台,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这样类型的网站也必将是未来我国NGO公益传播努力的方向。 (四) 让公益传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NGO的公益传播不再只是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是更多地延伸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培养年轻人的公益挂念,让公益深入人心。通过新媒体的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获得了大量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NGO应该综合利用这些资源,继续和这些参与者保持联系,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群体。 四、 结语 中国的公益事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尽管我国NGO利用新媒体进行公益传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让公民有了更多的途径参与其中。相信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NGO的公益传播会在公民的参与下实现真正的腾飞。
浅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意义: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摘要] 经济增长问题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思想。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古典经济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 一、引言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它的某些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用的;有些观点,如同最初出现的那样,至今仍是争论的话题。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当时英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经济学家必须对工业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基本促进因素及其发展结果予以科学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古典经济学家中,对经济增长间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魁奈、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人。但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密和李嘉图所提出的增长理论。 二、古典经济学理论解读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其增长理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引入了劳动分工;二是区分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劳动。他认为生产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以及劳动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决定国民财富增加的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最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同时强调,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劳动生产率与需求之间建立了互相促进的关系。对一个人劳动生产物需求的增长会提高他的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及他对其他人的劳动生产物的需求,这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生产性”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即可生产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能够。经济增长能否维持下去,取决于全部劳动者中有多少劳动者愿意从事生产性的劳动。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经济的增长能够持续下去的原因。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报酬递减规律。他对增长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指出经济增长最终将趋于停止,即达到所谓的”停滞状态”;二是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土地上增加投资,得到的回报会不断减少。因此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经济增长最终会停止。决定收入分配的力量同样也会导致经济增长最终走向停止。这是因为劳动力生产出的剩余中,资本家的份额在不断下降,这一方面减少了储蓄;另一方面,利润率的下降减少了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投资和积累过程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在社会产品中绝大多数被用于非生产性消费,而不是生产性投资。古典经济学家所分析的经济增长过程遵循收益递减的规律,经济增长过程从长期来看将趋于停止,最终结果是一种停滞状态。但从那以后的200余年里,经济发展并没有出现停滞的迹象,这表明古典增长理论关于经济增长的描述并不科学。后来的经济学家指出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最明显的不足之处是他们关于规模收益递减的假定。他们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只把增长过程看作是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与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大之间的竞赛。 三、新古典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索洛等人建立的新增长理论,索洛(robertsolow)的《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和trevorswan的《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由索洛最早提出的增长理论源于对哈罗德一多马增长理论中缺陷的修正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缺点之一是假定生产技术是不变的,对于一个给定的储蓄能够实现均衡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只有一个惟一的数值。但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稳长的条件除非特殊情形,一般很难实现。所以,即使经济能够沿着一条均衡增轨道向前发展,那么这条轨道将犹如“刀锋’,一样狭窄,一旦偏离这条轨道,增长的路径将表现为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经济收缩。 为了克服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局限性,索洛、斯旺、米德和萨缪尔森等经家提出了一类新的增长模型。这类模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认为哈罗德一多型的“刀锋”式的增长路径是可以避免的,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市场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同时,索洛等人还指出:从长远度来看,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索洛的增长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内涵,但其理论框架却比较简单而其精致。索洛等人的理论模型的核心是关于总量生产函数性质的假设,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生产函数具有下面的性质: 1.规模收益不变;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 3.生产要素之间是可替代的。 对于当代各国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备受政府、公众和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一例外地将保证经济增长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指标;公众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繁荣和国民福利提高的前提,是解决其他经济疾病的万能良方。正是因为经济增长问题如此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中。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浅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意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及其政策意义 摘要:理性预期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理性预期、市场连续出清和自然率假设上的新古典经济学,从货币和实际因素中探寻经济波动的原因,并提出独到的理论以解释当时出现的滞涨状况,得出货币政策无效的命题,因而主张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介绍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用理性预期观点解释的“政策无效”命题,以及主要经济政策主张。 关键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政策无效;自由经济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发展的背景、理论主张的简介 发展到现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已经经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提出理性预期、持续市场出清的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货币冲击对经济周期的作用,提出了货币与产出的相互作用中货币作为诱因的理论,并认为政府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它并不能影响总产量的变化,而只有未被预见到的货币供给变化才能真正影响到实际总产量。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小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沙金特,尼尔•华莱士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则对卢卡斯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反对意见,从实际因素方面寻找经济波动的根源,提出了完全信息下真实均衡的变动,强调了技术冲击和货币的内在性等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芬•基德兰德,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罗切斯特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等。 具体来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1)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 第三个命题意味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存在。这是货币主义ⅰ与货币主义ⅱ的主要区别。 目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一起并列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中的两大流派。 2“政策无效”的命题、主张以其意义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交替关系即使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人们已经估计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后可能发生的实际后果,从而采取了预防性的措施(比如预先要求提高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利息率)。这样,一旦货币供应量增加,就只能导致物价的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变化,而不能使工资和利息率下降。所以,政策的变化连暂时的产量增加和失业率下降的目的都达不到。赫尔姆特•费里希对此说到:“理性预期导致十分不同的意义。由于经济当事人了解这个模型的各个参数,所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任何变化不仅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且也引起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变化,从而不会对这一体系的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看来,“在货币政策的反馈规则之间做出选择对于具有合理预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中失业率的随机变化是无关的。 根据这样的观点,理性预期学派推导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是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该命题认为,货币供给中的可预期部分对就业、产量或其他的实际变量均无影响,其中不能被预期的部分或货币供应量意外的不规则的变动,虽然能够对上述变量产生一定量的影响,但其作用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与波动。因此,政府的经济政策,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无效,其结果都是引起通货膨胀。下面用ad-as模型加以分析。 ad 代表总需求曲线,as代表总供给曲线,yn代表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水平下的国民收入水平。假定最初 ad 与 as 相交于初始均衡点 e。如果政府认为该国民收入水平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需求。那么,按照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总需求将会从ad相右上方平移,产量和物价都会上升,失业会相应减少。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将会产生效果,但是,在长期中,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失业率会回到自然率的水平,而通货膨胀率将更加严重。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对价格水平的预期并非固定不变或者仅仅依据过去的经验得出,而是会考虑到未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处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经济活动的主体会充分利用目前所得到的一切相关信息,较为准确的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化而造成的物价上升。于是,工资、利率等名义变量都会立即向上调整。结果,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分别从初始状态向左上方平移和右上方平移,新的均衡点仍然处在原来与自然失业率相一致的就业率水平上,只是价格水平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化(增加货币供给量)而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上。 根据政策无效命题,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即便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也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任何替代关系。对此,卢卡斯说“当扩张的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就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任何刺激作用。预期得到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 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经济如果不反复遭受政府的冲击,就会基本上是稳定的。所以,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干预经济生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生效的暗含前提是:政府可以出其不意的实行某种政策以影响经济生活。但是,政府要取得社会的支持,就不能在经济政策上对社会搞突然袭击,而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办事,这样,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的经济政策就是无效的了。 对凯恩斯主义的“积极宏观政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批评看法:? (1)他们认为,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理论证据表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产量、就业或其他经济总量方面不会取得成效。即便在某些场合,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经济生活,但他们不可能克服经济周期。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应该明确的告诉人们经济政策的后果。政策的结果确定性越小,实施政策就要越小心谨慎,因为任何一项错误的政策都会将事情弄得很糟。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大部分就是不确定的。因此,政策的制定就需要从容不迫,加倍小心,决不能用那些曾经使用过的大规模的凯恩斯主义措施去刺激经济。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对于许多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使知道他们的结果,也仍然无法判断这种结果是不是符合公众的意愿。根据凯恩斯主义方法来制定经济政策的人,无法让经济中的个人去选择自己认为有良好结果的政策。他们是被迫选择这些政策的。其结果是,除非人们的偏好恰好和政策制定者的规定相配合,否则,这些经济政策很有可能是人们的处境普遍的变得更糟。 浅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意义: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摘要]宏观经济学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发展性,表述方法多样性和实践多变性等特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教学需以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达到目标,需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改变错误的认识,要关心学生学习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认知条件。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创造性思维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技术类、工程类、人文社科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它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特点。国内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一般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再结合中国经济实践加以分析讲解。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的运用效应大打折扣。同时,在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针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实际上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1]。在宏观经济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如有的教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颇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倍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笔者指导的学生论文,1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3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2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这些虽然形式上是导师的成果,实际上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成果,是由团队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为,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专门给予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方法,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成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2]。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30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团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承担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笔者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曾组织师生参与了一个地 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这份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该区还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获得了“2006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并且,其中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3]。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首先,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而同一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团队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4]。考虑到该课程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对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20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三、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如此,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关注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应届 毕业生招聘会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还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就业的准备。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最后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均被评为优秀。另外,教师指导的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对以后的学生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一方面,学生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如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中反而资金过剩。 五、要关心学生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 低年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热情,但往往把握不住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学生一起对主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SWOT法,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往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主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秘密时,如何打消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此外,建立可供学生进行调查的渠道,对研究性教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主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调查访谈渠道,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团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或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邀请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或直接对他们进行调查,使得研究性教学更加经济和有效。 浅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意义:探析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研究式教学 课题研究 【论文摘要】课题研究式教学以来源于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经验,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教学应用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例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不同于国外,例如房价、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式教学尚无明确定义,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认为研究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学,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它的特点是适用的普遍性。狭义的研究式教学则是指就某一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学员素质,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很难将两种方式截然分开的,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下面,结合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1.课题选择。这里的课题选择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学期内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目标都要与你所要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学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学校立项课题、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承担的委托课题等;二是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房价问题、人民币汇率、债务危机等。对于前者,由于教师本人自己承担的课题,熟悉本领域发展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较好把握课题范围和发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师本人确定课题方向,让学生们在已有范围内自己选择;对于后者,这些课题都是学生们自己自由选择下来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和经验差异较大,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最终课题的选择确定上来。我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开题报告,让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汇报一下自己选题的原因和想法,教师在这方面必须控制好课题难度,课题是否与课程相关、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就可以大致确定本学期展开研究式教学所需的课题了。 2.课题调研。研究式课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不超过5名。调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在学期初已经就学生负责组织的课题了,在确定教学日历、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文件时就应该将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进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础,经验缺乏,教师应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过程、关键环节,特别是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归纳、问题提炼是必须重要讲解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组织进行课题调研的途径包括:一个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是与数据等实证资料;另一个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同时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积累初步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基础。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我们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调研,例如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 3.课题讨论。课题分析讨论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点评均由教师主导。在实际组织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沿课题发展,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可能的创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观点,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其他同学就此课题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教师在此阶段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但教师在此阶段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在发言和表达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做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所提技术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交锋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个人的研究文章也在这个期间完成,字数可规定1000字以上。小组集体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均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 4.课题总结。经过上面充分讨论交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显然有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信心,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进步,特别是要表扬那些能够运用教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还有能够不囿于已有理论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的思考出发点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我们讨论灾害影响有益还是有害时,可以归结于人们对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从中发现GDP局限性。通过由实践到原理的循环反复,让学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见略同而带来极大成就感,所以这些方式适合于学生感性、好奇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对课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所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复杂多变,包罗万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承担起来,是不可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有的可能擅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有的可能更喜欢研究汇率问题,有的擅长于计量模型分析。实践证明,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宏观经济学课题研究式教学难度要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比平时更多的教学备课任务,不但要熟知教材上的内容,还要熟悉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经济学原理的根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研究空间,又不能任由学生发挥,要时刻体现教学要求。显然,这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或很少承担、参与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就不能有创新,就会大大降低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消极参与。 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法,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三方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定义。第二,注意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第三,关注不同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4.注意激励与疏导。大学生承担课题研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体现在求知欲强烈,有热情,缺点是经验缺乏,方法不得当,有时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低落,缺乏耐心。还有就是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发言不积极,不愿意接触社会实践,只对理论学习很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前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课题研究的外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课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建立更多针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调查渠道。 三、结论 课题式研究教学是一种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会以及基于目标达成的问题解决。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课题式研究教学选择教学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循环过程。
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管理对策:浅析网络传播的特点及现状 摘要: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变化。近几年来,网络以其自身独有的优越性在信息传播领域逐渐成为“一枝独秀”。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传播的特点并对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该领域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网络传播;特点;现状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成为多数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的概念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包括新闻、广告、资讯、知识等各种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光电介质上,再通过光纤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借助于计算机设备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交流、利用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逐渐减少着人们对传统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的依赖程度,并且日益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网络传播将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讯设备作为自身的硬件平台,使得其在信息储存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由于网络几乎没有信息容量的限制,所以大量不同的信息总能够在网络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网络也正在以其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的关注,他们徜徉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着自己想要了解或者急需掌握的信息。 2.平等互动性。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模式,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予了传播者以及受传者平等的地位。在网络的世界里,无论你是职业传播者还是普通用户,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并与你所的信息的接收者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就某一观点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使得受众不再总是处于信息的被动接受端,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主动的去了解信息、评论信息并且信息。 3.信息传播的强时效性。相对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显示出了极强的时效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秒速”传播。不仅如此,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即时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领域里所发生的新鲜事,从而掌握第一手资讯。 4.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彩性。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它能够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获得不同感官的体验与享受。 5.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需要花费长时间进行信息资料查询相比,网络在信息检索方面十分便捷。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的信息搜索方框里输入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即可迅速得到自己所要查找的相关内容。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一便捷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它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网络传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完善,网络传播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网络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1.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新态势: (1)网络传播发展迅速,总体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网络传播发展较为迅速。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12年低提升3.7个百分点。改革的加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自身丰富的信息含量,提供休闲娱乐,缓解精神压力等优势,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被互联网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我国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手机网民规模持上升态势,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终端的智能手机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其携带的便利性,都使得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介质。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较为落后。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信息落差是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网络宽带狭窄,接入速度较慢,网络运行质量较差,网络基础建设的资本投入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地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在不同地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对较高,超过65%;而在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普及率均不到33%。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62%,而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因此,为使我国各地区人民以及城乡人民能够更好的体会到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我国仍需要在缩小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互联网的普及率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 (3)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保障较低。“黄毒”污染、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网络欺诈以及暴力游戏等的存在,对我国建设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产生较大威胁。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努力克服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信息的传播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管理对策:网络传播现状下的自媒体研究 摘 要:Web2.0技术条件下,自媒体繁荣发展,网络传播进入了人人都是传播中心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凭借即时性、简便性、交互性、平民化的优势使公众实现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但自媒体飞速发展所滋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社会各界都应加强对自媒体传播的管理或监督,促进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传播;自媒体;公众;把关 一、“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 在新媒体时代,繁荣发展起来的自媒体,使受众冲破了单一、单调的角色,成为了自由自主的大众传播者。自媒体传播作为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实现了“点到点”的对等传播,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 “自媒体”一词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并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We Media”研究报告。由此,“自媒体”有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美国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的著作《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中,深入展现了自媒体全民报道、全民传播的特点。 二、自媒体的特征 (一)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具有不确定性 自媒体的出现,给了每个人“话筒”和发言权。自媒体本身准入门槛低,简单易操作的特性更加推动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各色信息争先恐后地通过自媒体涌入人们的视野。复旦投毒案、最萌女汉子、轮流发生性关系、帮助汪峰上头条等热词和热点事件在自媒体上风起云涌。然而,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称,超七成的微博用户是高中学历以下,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谣言的比例超过1/3。消息者一味追求速度和吸引力,不经核实、夸张渲染、跟风宣泄、制造新闻的案例不胜枚举,使得信息井喷,亦幻亦真。 (二)操作便捷 自媒体操作简单,准入门槛低。用户可直接享受运营商提供的便捷服务,以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依托,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且完全不需要掌握网站建设维护等专业知识,只需通过注册申请获得一个账号,就可以一跃成为“媒体人”,消息、发表评论、分享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传递信息,实现社会参与。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的运作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手机、电脑成为十分方便获取的设备,尤其是手机上网,在全体网民中占78.5%,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实现“一键”运行。另外,传统媒体的运转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检验,而自媒体就具有了可谓信手拈来的优越性。 (三)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和平民化特点 1.即时性。自媒体传播以其信息的短小精悍,简洁易懂的优势,使实时传播、在线传播成为可能。很多突发事件都首先由自媒体报出,普通公众作为当事人、目击者,直接通过手机“直播”新闻现场,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在雅安地震中,自媒体成为信息中心,使报道趋向零时差,为地震报道与救灾组织工作提供了全面、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另外,自媒体的消息分享转发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扩散,变成大众“围观”的舆论热点。2013年9月13日,王菲、李亚鹏发微博表示离婚。据说王菲的微博四个半小时,评论突破30万,转发量更是突破61万。这种忽然之间爆炸性的影响力将自媒体的即时性彰显得淋漓尽致。 2.交互性。所谓交互,意即参与主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自媒体时代,信息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参与者积极地分享信息,发表观点,也吸引和动员了其他网民参与。这种强大的交互功能催生了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互动性新闻,即以网络为平台,由参与者贡献内容、接力传播而产生的新闻。对于某一事件或新闻,其点击量、跟帖量与事件本身一道成为新闻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3.平民化。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越发呈现出自由、开放,颠覆传统,破解权威,自我表达的特征。媒介融合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渠道拓宽,传统媒介对于部分议题的选择要以自媒体为来源,受众越来越热衷于自我议程的设置。全民报道,草根新闻,草根意见领袖成为可能,每一个公民既是网络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网络内容的生产者、创造者。“传者”和“受者”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呼出自己的声音。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以“You”为封面,形象地阐述了在信息技术进步的时代,一个个性化、平民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自媒体的繁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不良信息泛滥成灾 自由、自主,准入门槛低是自媒体传播的很大优势,因为信息缺乏把关或把关不严,虚假、低俗、暴力信息得以快速、广泛地扩散。网络谣言的盛行,如金庸先生被死亡、华南虎照片、深圳最美女孩等事件,伤害了公众的情感,违背社会诚信,产生了不良影响。网民通过自媒体表达自己声音,有时一些歪理邪说、脏话、丑话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招摇过市,肆意发泄,横加指责,甚至以正义之名,行伤害之事。另外,随着色情、绯闻、隐私、偷窥、恶搞等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网络媒体的低俗化越发明显。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自媒体伪造自身身份、虚假信息,以炒作自己、骗取钱财、盗取信息或传播病毒。 (二)信息碎片化堪忧 当今社会,源源不断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廉价地占用人们的自由和时间。卡尔在他的《浅薄》一书中谈到,互联网鼓励我们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信息碎片化消磨了我们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耐力,这样的快餐文化是否会带人走向浅薄,确实值得担忧。 (三)网络侵权问题频发 自媒体的繁荣使大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网络话语权,但是有人任意无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也造成了许多网络侵权问题。侵犯他人隐私权、知识产权、名誉权的例子。 “网络隐私侵权是指在没有征求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以非正当手段获得、披露他人隐私或者非法侵入私人领域的侵权行为。”被称为“网络暴力第一案”的“死亡博客”事件中,死亡女子姜岩的丈夫王菲成为众矢之的,他和他家人的信息,包括姓名、照片、住址以及身份证信息和工作单位等被全部披露,严重扰乱了他的正常生活。2011年末,优酷网和土豆网两家视频网站,因为《康熙来了》的版权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对于视频盗播现象的反盗版呼声也越来越强。这些为了获取点击率,打击报复,炒作自己,或是谋取经济利益的侵权行为频发,自媒体传播中的公民素养有待提高,法律保护方面也应有所突破。 四、针对自媒体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各渠道的信息把关 “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得库尔特・卢因提出,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之后,“把关”概念进入新闻领域,出现新闻“把关”模式理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把关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政府把关 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引发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必须加强调控,约束、规范网民行为,维护自媒体生态环境。首先,制定、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公众传播行为,提高其信息把关意识、传播责任意识,打击造谣、以不正当手段谋利、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使自媒体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实现健康、有序运行。其次,政府应加强网络规范化管理,提高网络监管技术,设立有效的网络监管中心。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对于扰乱公共安全的网站信息应及时屏蔽,阻止不良信息的传输,并对“翻墙”服务和“翻墙”行为加强查处力度。 2.自媒体自律与把关 自媒体作为海量信息的来源,其传播内容深刻影响着网络环境。自媒体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必须加强自律,明确社会责任。自媒体网站的商业性运营导致信息内容不真实、低俗、泛娱乐化、侵权等问题。因此,自媒体信息要力求真实、客观、健康和谐,坚守职业道德,不一味追求点击率和经济利益。此外,自媒体发挥着舆论引导的作用,有着一定的“议程设置”权利,在信息的和分享时,应正确领导舆论,将大众的注意力引向当下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上,打击不良内容的传播,营造纯净和谐的信息环境。 3.网民自我把关 每个网民作为独立的信息传播者,要注意自己的网络言行。对自己、分享的信息,发表的观点有责任意识,增强法律观念,不做为了浏览量和吸引力而扰乱社会和谐、违背行为规范的肤浅之举。网民还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面对多样的、不确定的信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性分析,鉴别真伪优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律,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从而减少不良信息传播和违规传播行为,优化自媒体传播环境。 (二)强化社会监督功能 专业能力较高的大众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导自媒体舆论形势,对偏差的舆论方向进行遏制和纠正,使自媒体成为大众媒体的有益补充,从而实现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网民大众可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对自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监督,对利用自媒体谋取经济利益,传播欺诈信息、垃圾信息和危害社会安定言论的行为进行谴责、举报、制止,从而规范传播者的行为,建构和谐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2011年3月成立的“反垃圾信息网络社区联盟”,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接到的涉及淫秽色情信息、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信息以及涉性用品药品非法信息举报以每月4%的数量递减。”由此可见,公众举报行之有效,公众监督推动了网络环境的文明之风。 五、结语 web2.0时代的今天,自媒体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在公众之间迅速普及,其平民化、迅捷性、准入门槛低等特征深得人心。自媒体作为一个个人传播平台,不仅用于宣泄情感,娱乐大众,更逐步成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表达平民呼声、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渠道。自媒体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交往、行为习惯。然而,由于网民数量巨大,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信息也呈现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特点,各种文化垃圾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通过自媒体侵犯他人权益,进行不法行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因此,自媒体环境的规范化运作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团结协作,共同监管,致力于提升网民素质,优化自媒体传播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自媒体要与时俱进,必须重拳出击,直面自身的缺陷和问题,为更广阔的未来前景添砖铺路。 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管理对策:浅谈基层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摘 要:随着网络这个新媒体的出现,又为人类的传播方式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网络媒介为新闻传播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网络为新闻传播带来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因为网络新闻传播的自由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百度、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的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和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特征等方面对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目前网络新闻传播自由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管理措施 随着互联网这个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它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受网络特点的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的不同方式拓宽了新闻的自由度。除了专门的新闻网站以外,BBS、博客、论坛和百度贴吧等都能进行新闻的、转载和传播,目前我国比较大型的新闻网站有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凤凰新闻、环球・中国网、新华网等。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现已逐渐呈现出分众传播的趋势。 一、网络传播概念与特点 以计算机的通信网络为传播基础,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的过程称为网络传播[1]。网络传播的特点囊括了人际传播和信息传播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即时性等,与传统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成本费用比较低,传播的内容容量大,具有多元化和权利平等化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传播一对一的传播局限,实现了多对多的网状传播形式。 二、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概述 (一)网络传播新闻的自由问题的现状与特征 网络具有信息多、信息快、传播快、互动高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多达1亿以上,网络中的新闻在广度方面和深度方面也都进行了提升,网络打破了传统新闻中的局限性,在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都没有了限制,同时还提高了互动性。 然而,网络上的新闻中,假新闻的出现概率也高了不少,假新闻完全违背了新闻中的基本原则,诸多有名的网站还会出现恶俗方向转换的情况,通过相关的手段来提高网民的关注程度,提高点击率,使得网络上的新闻完全变质,完全没有文化内涵。网络方面的信息传播需要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管理,当网络方面的空间得到了更好的管理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新闻的活动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网络的职能,也发挥出新闻的特点。 (二)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以及多媒体化、个性化特征,使得网络新闻传播的传播范围、使用范围和接收范围不断扩大。网络新闻传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内容上,网络新闻传播的容量巨大,在传播途径上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另外,网络新闻的实时更新速度也是传统新闻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得传统新闻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受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的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二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服务形式过于单一;三是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不够强;四是诸多网络新闻只是单纯的复制其他媒体和网站的内容;五是许多网站中的新闻内容朝着恶俗化方法转变。这五个方面是目前网络新闻传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分析。 1.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管是传统报纸新闻、电视新闻还是网络新闻,都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然而,由于网络媒体的特点和网络新闻的自由性,这就增强了网络新闻的开放性。网络新闻网站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反馈渠道,它虽然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言论自由的空间,但是,这样一来,就无法避免假新闻的出现。 网络新闻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其他新闻媒体,而网络新闻通常在转载的过程中,照搬照套不加筛选,导致网络新闻不可避免的复制其他新闻媒体的假新闻;二是网站自行采编新闻,这种情况下给假新闻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三是来自于网民在BBS论坛、百度贴吧、新浪、腾讯微博、社区等各种不同介质上的新闻,这种新闻的可信度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网民不是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把握的不够准确,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网民舆论的结果。 2.网络新闻报道的形式过于单一 由于网络的多媒体化使得网络新闻有图片、视音频等功能,但是网络上的新闻普遍都来自于其他网站转载的,使得报道的形式过于单一。与国外网络新闻相比,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对新闻的背景、分析等进行报道。 3.网络新闻的互动形式不够强 网民在网络上可以主动选择和搜索自己的信息,然而,我国网络媒体新闻多源自于传统媒体新闻,导致网络新闻深受传统新闻的影响,传播的过程和途径多位单向传播。网络只单纯的接受新闻信息,却极少进行信息的恢复反馈。 4.诸多网络只是单纯复制其他网站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新闻网站没有自己的采访权,使得网站新闻内容多来自于报纸的翻版,照搬照抄的新闻内容没有创新,缺乏网络新闻应该具有的特点,而那些转载自传统媒体的新闻过于重复,使受众烦不胜烦。 5.网站中的新闻内容朝着恶俗化方向转变 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及时、真实、简洁是新闻的特点。网络没有法律法规的制约,使得网民的网络上可以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使得网民在网上恶搞网络新闻,对新闻的内容胡编乱造,已经偏离了新闻的特点。 三、解决上述网络新闻传播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专题报道面和加深报道的深度 要提高网络新闻的影响力,就要在新闻的内容上下功夫。比如百度、新浪等大型网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无版面限制的特点对新闻进行专题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可以进行解释性报道、说明性报道、背景调查报道等。 (二)采用多样化的报道形式 新闻的报道形式要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网络新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化,利用大量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建立专门的新闻专栏。通过网络的优势,在新闻的标题上下功夫,利用网络的特点,进行蒙太奇报道等。 (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传统新闻的互动方式不外乎信件和电话,报纸的订户和电视新闻的收视率等。而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可以建立独立的读者反馈栏,这样,一方面方便了读者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网站及时发现读者的反馈。更重要的是,读者在反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己反馈信息,还能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与其他读者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充分的发挥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四)强化网站新闻的自主原创性 增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尤其是对于百度、新浪等大型网站,增强新闻的原创性能够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对于拥有采编权的网站,可以自主采编;对于没有采编权的网站而言,在转载其他新闻的时候,可以对新闻进行修改,包括新闻的结构、新闻的报道形式等。 四、新闻传播自由的管理对策 首先,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强化网络新闻的管理者的职责,加强网络管理者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加强权力的约束,强化网络新闻者新闻的职能和权利方面的工作。其次,网站工作人员要建立一个新型的新闻反馈空间,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反馈的空间和平台,一方面可以提高受众对新闻的反馈率,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受众对新闻时事的参与,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发挥新闻的真正作用。再次,要加强网络新闻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建立具体的网络新闻传播法律条例,利用法律措施对网络新闻的传播进行约束。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用法律手段来保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网络新闻传播发展趋势 作为第四大的新兴媒体,网络的应用范围和覆盖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率也会随之扩大,未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参与互动性 随着全民网络认识度和网络使用率的不断增加,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网络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断提高[2]。 (二)舆论干涉性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要加强舆论方面的干预能力,提高舆论干涉性将是未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三)及时反馈性 随着网络的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的不断加强,网络信息的反馈能力不断增强,新闻反馈空间的构建,未来网络新闻的反馈速度和及时性也不断提高,及时反馈也将成为未来网络新闻的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具有自由性,有效的加强管理,让其有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网络会在人们未来的生活中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体[3]。网络新闻要在发挥网络媒介优势的基础上,保证符合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加强法律法规对网络新闻的约束,结合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保证网络新闻的长久不衰。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的安全教育 幼儿的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首要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孩子们因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知识而误食、磕破、跌伤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只有积极的教育和保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使幼儿尽可能地避免伤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证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势在必行。 一 家园同步,共同教育 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不只是体现在幼儿园,更多的是体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我们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到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有必要的。但只有部分家长向幼儿讲解过安全自护的知识与技能,还是不够重视幼儿自护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所以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培养幼儿自护能力的意义。不定期地向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和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幼儿园的板报和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安全、自救”等有关专栏,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安全自护的知识。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的安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达到了家园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园教育活动 1.以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 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幼儿感兴趣的安全自护知识,比如:游泳安全、放风筝、燃放烟花爆竹等,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相关的教育活动。用活动的形式向幼儿讲解,幼儿通过观察图片、集体讨论等,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安全自护知识,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安全自救的技能。 2.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有坏人闯入》,让幼儿知道有坏人闯入幼儿园时小朋友要先找个地方躲起来,然后再去告诉老师,小朋友自己不能去抓坏人。 通过这类游戏激发了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幼儿能主动的参与游戏,积极的获取这类安全自护知识。 3.以区角活动的形式进行 在班级的图书区开设“安全自护知识我知道”的安全知识区。在区角投放大量的安全自护图书及安全标志,幼儿在区角活动时可相互讨论,根据图示理解安全标志。教师在区角活动指导时向幼儿讲解安全标志的意义,使幼儿不仅能认识一些安全标志,而且还了解这些不同的安全标志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4.以专题活动的形式进行 演练是幼儿亲身经历的,也是他们最能接受知识的一种形式。对于消防安全知识、120急救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我们都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每个活动我们都请专业人员给幼儿讲解安全知识并演示一些专业领域的技能。比如:消防安全专题就以火灾演练的形式开始,孩子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现有浓烟,这一下就引起了他们的紧张,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拿上小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地弯下腰由消防安全通道顺利逃生。在清点班级人数时发现少了两名幼儿和一位老师,这时听见他们在呼救,由几名消防员冲过浓烟将他们救出。这一活动真实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发生火灾时保持镇静和快速逃生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认识消防服、空气呼吸器等消防用具后试穿、试戴,并在消防员的讲解下参观了消防车。通过这次消防安全知识专题活动后幼儿知道了火警电话119,在什么情况下拨打,如何拨打以及一些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 5.以随机教育的形式进行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安全自护的教育,教师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比如:做手工使用剪刀,教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幼儿上下楼梯、上下床、喝水、吃饭等都有安全随机教育的契机。 6.以儿歌、绘画的形式进行 用儿歌、绘画的方式向幼儿讲解和让幼儿表达安全自护的知识。比如儿歌:从幼儿入厕安全、吃饭安全等生活安全,到使用剪刀、尖利的物品学习安全,再到地震安全自救、火灾安全自救等。从多个方面向幼儿贯穿安全知识。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是工作底线。只靠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外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对幼儿时时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形成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安全。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基于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的探讨 【摘 要】: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应该更加重视对自身安全教育问题的分析。只有深入剖析自身园内的问题才能真正改善安全教育的整体状况。因此,本文简单对幼儿园的安全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探讨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纲要》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终身教育、生态教育、人文教育、开放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明确要求了“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中也有明确的要求“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的安全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健康教育最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 1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安全教育内容不全面 幼儿教师对幼儿所进行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最多的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课间休息时教师提醒幼儿不要跑,不要追打;做作业时,不要咬铅笔头,坐姿要端正,要注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不要带小玩具及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要按秩序玩玩具,不要争抢,不要推操;在放学时间教师会提醒幼儿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但是只有这些反复的叮泞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新鲜事物不断增多,危险对于幼儿来说也是越来越多。幼儿不仅要懂得哪些事物是危险的、哪些事物是安全的,学会远离危险。还应该学会当陷入危险之中应当采取何种方法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另外,由于幼儿认识的文字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对于一些危险符号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幼儿看到标志着危险物品的符号时,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就很有可能远离危险地带,避免悲剧的发生。 1.2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方法枯燥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多数都是以教师的说教这一种方法进行的。下楼时,教师会提醒要按秩序下楼,不要跑,不要打闹。做游戏时,教师会提醒,不要拥挤,要按游戏规则进行。午休起床时,教师会提醒要注意小心下床,不要摔到,不要踩到下铺的小朋友的身体。吃饭时,教师会提醒漫慢吃,细嚼慢咽等。这所有的事情,教师都一直在叮嘱,要求幼儿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但是效果却并不好。幼儿园教师一直强调不许带小玩具或者小食品来幼儿园,但是在实际的观察中有的幼儿带了自己的小玩具或者吃的东西,教师反复强调的事情却根本不起作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单调的反复对人的刺激会越来越小,同样,单调的说教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对教师的话不感兴趣,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1.3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效果差,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令人担忧。老师一再要求幼儿上学时不许带任何和学习无关的小玩具等,但是总还会发生一些意外,比如像刚才发生的,甚至还有异物堵塞喉管的状况发生,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才能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教师细心的教育,让幼儿真正认识到私自带小物品的严重后果。 2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的对策 2.1适应现实需要,充实安全教育内容 结合季节特点及时补充安全教育内容。比如现在是春季,春季是流感经常发生的季节,这时候就要教育幼儿,勤洗手,勤换衣,注意食品安全卫生,不吃不洁净的食物,多吃绿色蔬菜,注意锻炼身体等。 结合突发事件及时补充安全教育内容。比如有幼儿在厕所里摔倒了,教师应该抓住则个教育时机,进行防摔倒教育。可以让幼儿回想哪些地方容易摔倒,讨论应该怎么样做刁‘能避免摔倒,还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表演来重现摔倒情境,加深幼儿对摔倒的认识和体验,达到避免摔倒的教育目的。 2.2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评价 幼儿安全教育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过程评价,即对幼儿安全教育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适合本班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或者现实意义,教育方法是否生动活泼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等。然后是影响评价,即幼儿的知识、态度是否因为受到安全教育的而产生及时的有利的改变。最后是终极评价,即幼儿安全教育是否减少了幼儿意外发生的状况,将安全知识和态度转化成幼儿保护自我的行为。终极评价是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关心的问题,但也较难把握,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 2.3创设自然的安全教育环境 幼儿从早上入园,一直到晚上离园,可以说幼儿园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家。我们的安全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通过直观、形象而生动的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例如活动室里尽量:避免尖角的地方,卫生间的地砖应是防滑的,水桶里的水都是温水,在上下楼梯的地方,印上小脚印,提醒幼儿按序上下楼梯等等。细小环境的创设,有效地减少了幼儿受伤的可能性。根据幼儿喜欢追跑,容易发生相撞的现象,引导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此地方有危险,可以贴上相应的安全标记。如在窗台张贴禁止攀爬的标一记,在楼道口张贴禁止拥挤的标记,在电源插座旁贴上禁止触摸的标记。还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安全标记强化教育效果。 3结论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可以说安全即生命。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中也有明确的要求“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意外伤害的频繁发生不但要我们重视加强对幼儿的看护,更使我们认识到安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对幼儿园的实际观察中却发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虽然都一致认为安全教育十分重要,是减少幼儿意外伤害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养活动中,出现了教育者对安全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安全教育目标定位不合理;安全教育活动时间不足;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方法枯燥;安全教育效果等一系列问题。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浅析游戏在幼儿园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幼儿园安全教育 游戏 作用 论文摘要: 当前,幼儿意外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幼儿安全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但是,基层幼儿园安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着单一、枯燥等问题。作者认为,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加的活动,幼儿园应尝试在各种游戏中进行安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1.幼儿意外伤害事故频发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公布的“中国三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幼儿意外伤害状况和家长认知水平”调查显示: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幼儿的首位死亡原因。另外,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生命知识》一书的“防止意外伤害”这一章中指出,全球每年约有75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4亿儿童受重伤,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永久性残废和脑部损伤,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导致幼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 2.安全教育方法枯燥 我在幼儿园近一年的见习中发现,单纯的说教依然是安全教育最主要的方法。在班级里教师并没有开展任何关于安全教育的主题活动,也没有任何体验、演习、游戏。枯燥的说教法根本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也只是口头上敷衍地答应教师的要求,并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也无法形成一种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探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采用形式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最重要途径——游戏 幼儿的思维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人类的思维方式当中,最先出现的、也是最初级的思维叫直接动作思维,要想达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而游戏是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最重要途径。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简单清晰地对周围世界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认识、记忆、思维等状态都较其它状态时更好。在轻松、欢快的游戏情境下对幼儿进行教学,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可以说,游戏是一种最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学习活动。 游戏的形式有很多,我结合不同的游戏具体分析如何进行安全教育。 1.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自护自救能力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融入安全教育,能让孩子们感受不到任何压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小班幼儿入园时,从不同的家庭来到了幼儿园,处在分离焦虑时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游戏是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克服分离焦虑的最好方法。老师通过创设自由、宽松、舒适、安全的游戏环境,营造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让幼儿进入“家”游戏。在教师的细心照顾下,幼儿可以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关系,并体验到家的温馨,感觉到家的安全。而在中大班“娃娃家”的游戏中,妈妈总是叮嘱幼儿:“陌生人来了不要开门,不吃陌生人给的糖果,不喝陌生人给的饮料,回家时要等爸爸妈妈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这样的游戏让幼儿有了最初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感。 2.体育游戏——掌握正确的安全技能 体育活动本身蕴藏着许多刺激,如冒险、克服困难等,游戏不仅能让幼儿感到快乐,体验成功,而且能让幼儿增强自信心。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兴趣,有计划地创设一系列的体育游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逃生和疏散训练,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如大班教师在安全疏散演练过程中对个别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姿势不正确的幼儿加强个别指导,并通过一系列体育游戏来帮助他们。在“我有办法”、“我真棒”的体育游戏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险情”,让幼儿自己想办法逃生。针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老师及时表扬并组织幼儿讨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方法加以推广,让这些幼儿更加自信,相信自己真棒,自己能行。而那些自我保护能力差的幼儿,看到同伴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如何解决和保护自己,自己便会从中模仿,学习他们正确的姿势和安全逃生的办法,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幼儿们一方面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尝试着解决各种问题,并从中获得了力所能及的避害、逃生的方法和保护自己的经验。 3.表演游戏——增强安全意识和培养和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它包括故事剧、哑剧、木偶戏、故事表演、分角色阅读等活动。表演游戏形象直观,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身体和声音来阐释或扮演故事(或童话)的角色,将作者的言词变为幼儿自己的运动和语言,表演游戏的情节将直接指导幼儿的学习生活,这样幼儿便能更深有体会地接受和理解故事内容。如针对小班幼儿自我保护方面的《迷路的小花鸭》,针对中班幼儿社会交往中自护方面的《金鸡冠的公鸡》,针对大班幼儿交通安全知识方面的《马路上的比赛》,教师通过准备材料和提供环境支持幼儿游戏,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激情,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幼儿可以根据情节大胆表现,在游戏中懂得自护、自救的方法。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幼儿可以学以致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结构游戏,设置一些交通安全情景,是幼儿获得直观的交通安全知识的最有效办法。如中班开展的结构游戏“红绿灯”、“开汽车”、“交通警察”等,幼儿首先可以搭建马路,有汽车道、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红绿灯标志。刚开始,幼儿的游戏是无规则意识的,汽车总撞到行人,汽车和汽车也总相撞。在游戏讲评时,老师可以和幼儿就“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展开激烈的争论,老师则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显然,幼儿可以通过一次次的游戏,慢慢地认识规则,知道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应该怎么做,不能怎样做。在懂得这些交通安全规则和常识以后,司机便自觉地在汽车道上开车,遇到行人和人行横道线慢行;行人也会看红绿灯标志。这说明,幼儿在游戏中亲身尝试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要比教师无数次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这些游戏,幼儿能够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危险,知道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之中吸取了丰富的交通安全知识,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角色表演中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规则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5.亲子游戏——培养亲子依恋及幼儿的合作互动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与家长的沟通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亲子游戏对于良好的亲子依恋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亲子依恋是双向的情感联结,是积极的亲子交往的产物,它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对人的一生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亲子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与父母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使成人能敏锐地察觉到幼儿对游戏的反应,并适时采取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方式来调整游戏,使幼儿的游戏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也发展了幼儿的合作互动能力。如大班亲子游戏活动《安全属于你我他》等,既让幼儿感受与家人游戏的快乐,增进亲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使幼儿懂得用简单的安全知识来保护自己。幼儿会把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事物的态度、方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体验和愉快情绪,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幼儿园安全教育质量提高策略 幼儿园安全工作事关幼儿的健康成长,事关千万个家庭幸福和安宁,事关幼儿园的改革和发展,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为此,我们在幼儿园安全教育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坚持“多管齐下,教育为先”,集合各个层面的力量,开展安全教育,促进安全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一、安全教育工作概况 多管齐下的安全教育工作涉及教职员工、幼儿、家长三个层面,要重视每个层面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防护学习、安全自救演练以及安全事故处理等。我们针对各个岗位进行安全隐患的梳理,每周进行安全排查,并利用教职员工例会进行交流、汇报,商讨解决办法;每月召开安全培训会议,组织教职员工学习《学校安全管理办法》《消防安全法》《学生安全常规》《学生事故处理方法》等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让教职员工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规避危险的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工作重于泰山的思想;每周一个安全提示,提醒家长做好幼儿的监护工作;每周一条温馨告知,向家长宣传安全小知识,将安全教育主题化,常规化,让幼儿在体验中了解安全知识,学习自我保护。 二、安全教育具体措施 幼儿时期的孩子年龄小,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尚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其机体组织比较柔嫩,发育不够完善。同时,他们认知水平较低,又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而由于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差,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因此,日常活动及户外游戏中很容易发生一些事故。我们提倡安全教育要紧紧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来开展。 ㈠环境——不说话的小卫士 幼儿园的环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园门口、大厅、楼梯、走廊、教室等区域都设置安全标志,引起家长和幼儿的关注。如在教室显眼处设置了“安全红绿灯”,将最近发生在周围或其他学校的校园安全事故绘制成图打印张贴,前面挂上“红灯”,警示幼儿绝对不能做这些事;将幼儿奔跑摔倒图前加上危险标志,并挂上“绿灯”,当幼儿触碰到提示条款或出现苗头后,前面的“绿灯”变成“红灯”,时刻警示幼儿注意。这种做法将安全教育随时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中,也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㈡课程——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 近年来,从网上收集到的安全事故数据,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每年因溺水而亡的孩子和交通事故的数据更是逐年攀升。如何避免悲剧无谓发生?如何改变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成了我们教师函待思考的问题。幼儿时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启蒙时期,更是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时期,我们思考孩子将来怎么去生存,面对危险怎么去保护自己。而安全教育内容点较散,逻辑性不强,梳理起来比想象的更复杂,于是,我们在园内成立了“安全课程研发小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一次次的研讨,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层次来构建多维度、个性化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经过全体老师的努力,我们开发了涉及交通安全、消防知识、食品卫生、文明交往、防电防溺水、传染病预防、动植物安全等多个主题课程,既涵盖了“安全用电”等生活常识类的课程内容,又涉及了“遵守交通”等日常行为规范的正确引领;既注重了“关注生命中、塑造健康人格”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又突出了“友好交往”等文明礼仪的合理导向,在实效上注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体现生存、健康和幸福的核心价值。有了课程,如何开展活动呢?面对幼儿时期活泼好动的孩子,传统的说教形式也不利于幼儿的理解。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重视幼儿的参与和情感体验。如在中班年段“防溺水”教育课堂中,教师首先播放一段非常悲凉的音乐,然后展示一幅水岸边放着一双小鞋和几个家人在岸边痛苦哭泣的图片,让孩子们想象发生的事情,既很好地避开了真实血腥的画面,又给了孩子自主发现的空间。让孩子受到真实情绪的感染,体会到自己对家人的重要性;又如大班年段“安全标识”教育课堂中,我们设计了“幼儿园半日游”活动,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幼儿园环境和活动室场地进行参观,学习和了解“沿途”的安全标识,同时,寻找安全隐患,自己设计安全标贴,贴于警示区域。这样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除了安全主题教育周活动,我们每天开设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节假日前安全教育、每月两次的安全防护教育,根据上级的统一要求,实行一月一大练、一周一小练的安全演练活动——演练内容包括消防、地震、校园暴力等,让孩子们在演练中感受校园安全事故处理程序和逃生方式,从小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㈢教师——幼儿活动的“伙伴” 在幼儿园中保护幼儿的安全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师同时也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保护幼儿的安全及进行安全教育时,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也是灵活多变的。如在户外活动时,为了培养孩子预测、判断、规避危险的能力和主动探索、创新的精神,我们的教师便是孩子们活动的“同伴”,我们不轻易制止或强制幼儿完成某一项动作或活动,而是参与到孩子们新奇刺激的活动中去,共同尝试、共同冒险,以便熟悉可能的风险,学会判断,学会应对。当孩子第一次玩某一器械,或对一些游戏设施还未完全适应时,教师便以一个有经验的成人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分享如何安全使用某一器械、它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危险发生的经验等,并在幼儿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安全指导与提醒,如攀爬区的使用。我们的教师并不规定某一特定的玩法,但要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必需的安全行为规则。 ㈣家长——安全教育的支持者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和安全教育目的,就是保障儿童的安全,这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家长的沟通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我们的孩子在木工房拿着锯子或斧头等锋利的工具认真地敲着钉子、在生活室拿着刀切水果、爬在竹梯子上观察鸟窝——这些对于传统的家长而言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我园,我们始终与家长保持沟通交流,向家长发放专门的意见书,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孩子在实践中发现危险,自主思考解决安全隐患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并通过亲子游戏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中来。同时,我们组织亲子活动完成绍兴市安全教育平台上的安全教育课程;与家长共同搜集安全教育素材,让家长参与我们课程的研发;发放《家长接送须知》《幼儿独自在家安全家长须知》《防溺水家长须知》《文明出行告家长书》等等,以提高家长的安全责任意识。此外,为了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还请一些相关专业的家长走进家长学校、走进安全主题课堂,向其他家长、教师、幼儿宣传有关安全知识,如请交警爸爸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医生爸爸讲解孩子受伤后的急救以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律师妈妈为教师、家长分析幼儿权益保护等。在家长的积极参与下,不但使幼儿自我保护教育事半功倍,而且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也大大减少。 ㈤情感——安全教育的新焦点 幼儿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的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此,我们开始关注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体验。例如经常给孩子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常常给孩子信任的目光,给孩子确定安全感,并确定自己是受关注的;将一日作息表呈现在班级环境之中,让孩子了解接下来的活动内容,减少他们因无法预知而产生的恐惧;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可能发生的危险与预防措施等等。总之,幼儿园安全教育重在常规化、生活化、适龄化,我们结合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幼儿的力量,加强安全意识,远离安全隐患,努力形成以健康为本、群体互动的安全教育氛围,共筑平安校园。 作者:尹慧娣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安全教育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是孩子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探索如何选择适宜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游戏环境,运用多种游戏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自我保护的能力。 【关键词】游戏活动;安全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而真实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危险因素,让孩子学会在游戏中保护自我不受伤害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且他们天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他们对危险的预见能力差,所以需要我们成人对其进行自我保护能力及安全意识的培养。但家长能够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此方面教育的人数相当少。所以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游戏环境创设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但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理论上一定会有危险性存在,那么让幼儿学会在游戏中保护自我不受伤害是非常必要的,幼儿的游戏一定要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坚持以下环境创设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小,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很容易造成擦伤、扭伤、骨折、挫折伤等意外伤害,我们采用的对策是保证活动设施的牢固与安全,设施设备天天检查;活动场地、过道、跑道做成塑胶地面;同时注重活动前的安全教育工作和幼儿着装的安全检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提醒与看护,确保体育活动设备和活动组织的安全。 (二)渗透性原则。 将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有机渗透于游戏环境中。如主题游戏《热闹的人民路》,组织幼儿一起布置了双黄线、单行道、交警指挥岗、横道线和左右转弯、交通信号灯、禁止停车等交通安全标记,生成设置了“停车场”、“加油站”、“出租车公司”等游戏主题内容,并在师生共同讨论下确定“出租车司机”、“停车场管理员”、“交通警察”、“加油工人”、“行人”等角色,师生共同讨论、制订游戏规则,将交通安全内容渗透在游戏规则里。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游戏是幼儿园安全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 (一)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要充分利用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自救技能训练。如:针对幼儿对火警叔叔的敬佩之心,开展游戏“逃出火海”。在游戏前,教师先教幼儿消防小常识,游戏中,消防员在旁边提醒人们如何逃生,先让孩子们把毛巾打湿,想各种办法用毛巾堵住口鼻,弯腰,钻过铁圈,滚过垫板,最后能够安全逃到空旷的操场上,游戏通过分组的方式来进行,精彩的游戏过程会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游戏结束是,孩子们还处在兴奋之中,一起讨论自己的感受,老师借此机会与孩子们一起分析,并告诉幼儿如果遇到火灾可以怎么做。这样的角色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也让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避害常识。 (二)结构游戏 通过结构游戏,设置建筑工地场景,这是幼儿学习分工与合作最好的方法,同时让幼儿知道危险在哪里,增强安全观念。如结构游戏“小小建筑师”。幼儿开始搭建大楼。刚开始,幼儿的游戏是无规则意识的,各玩各的,甚至是没有方向的,这时教师可以发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幼儿学会合作,谁来运沙,谁来和水。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点评,没有完成的建筑物会有哪些危险,提问幼儿。再如道具如果乱放会产生哪些危害,有人不小心碰到摔跤怎么办,如果楼房上面有碎石掉下来会有多大的伤害,同时后期通过影片让幼儿了解,高楼掉下来东西重力会变大。然后提醒幼儿,远离未完成的建筑物,不要攀爬高楼或阳台,避免意外的发生。适当的让幼儿了解一些意外带来的伤害,从而让幼儿有初步的珍爱生命的意识。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之中吸取了建筑常识和增强了安全意识。在游戏性质的角色表演中获得了最为深刻的规则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三)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形式,例如在玩游戏《狼和小羊》时,在活动前教师给幼儿讲故事《狼和小羊》羊妈妈要出门给小羊找吃的,临走前叮嘱小羊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可是经过狼的几番努力还是开门被吃了。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谈话,小羊为什么会被吃?经过教师引导,幼儿知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能跟陌生人走,遇到危险大声呼救,不认识的人不要亲密接触,也不要告诉陌生人自己的信息等。再通过其他的表演游戏,例如白雪公主吃皇后的毒苹果差点死去,让幼儿知道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吃,初步锻炼幼儿的防范意识。老师通过轻松、愉快的表演游戏,让幼儿认识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力求让幼儿在与人交往中学会防范。 (四)体育游戏 体育活动本身蕴藏着许多刺激,如“老鹰捉小鸡”“木头人”游戏,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让幼儿学习基础的道路交通安全。如游戏“红绿灯”教师让幼儿分成两队,制定规则,一队幼儿做车,另一队幼儿做路人,教师就是红绿灯。教师说红灯,车行人停,教师说绿灯,人行车停,不断变换速度,让幼儿感觉到刺激,出错的幼儿代替教师,看看哪队输了。游戏后通过适当的问答,让幼儿了解为什么要分红灯绿灯,如果分不清会怎么样。然后引导幼儿知道一些简单的道路交通规则,闯红灯带来的危害会有多大。此外,还可以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提醒家里人注意驾车安全,不闯红灯,不要酒驾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树立幼儿的安全意识。如中班通过有趣的亲子互动,利用家长开放日,开展亲子游戏,既可以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中,又让孩子在与家长的游戏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懂得运用学到的安全常识和自救方法来保护自己。大班通过开展“我真棒”、“谁知道的多”等这些有智力因素和趣味性强的游戏,激发幼儿全员参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抓住幼儿乐于表演,喜欢抢答和竞猜等游戏环节,潜移默化的让他们牢牢记住了家人的姓名、自己的姓名、家长电话、119、120以及110等他们遇到危险能够自救的信息和电话号码,使安全教育达到了最佳效果。安全教学活动游戏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对安全活动的兴趣,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丰富幼儿的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幼儿自护和自救能力,促进幼儿平安、健康成长。 作者:陈洁 单位:潢川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分析 一、幼儿园管理者缺乏安全教育的意识 管理者的意识水平和观念是一个幼儿园安全教育教学重要性高低的关键因素。如果幼儿园管理者的意识中没有安全教育意识,何谈安全教育的开展?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很多都不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而是从小学直接到幼儿园工作,思维意识仅停留于小学的管理思维模式。表现在,农村幼儿园管理者大多数都知道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安排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却没有将安全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统一安排与部署,更没有具体地、可行地、明确地提出要求。如果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都没有系统化、常态化的安全教育思维,那么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很难重视安全教育活动的展开和落实了。 二、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资源不足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进行,必不可少的是安全教育的课程资源。但是在广大的基层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发展严重滞后。原因:(1)国家层面缺乏农村幼儿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顶层设计,安全教育的读本、教材非常少;(2)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教师没有时间集体研讨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与适合当地实际的安全教育资源;(3)整个社会能提供的安全教育教学器具、视频音像资料匮乏。这样,导致教学形式停留于简单的说教形式。 三、农村幼儿园教师劳动强度过大 农村幼儿园有政府投入不足、编制不足、班级人数严重超规、师资配置不到位等问题。如,国家规定的幼儿园大班35人,中班30人,小班25人,每班配置“两教一保”的基本标准配置,但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没能得到完善。每个班人数都在45人以上,没有保育员,很多班只有一个教师。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量严重超标,劳动强度过大,导致身心疲惫,心理与身体能力超负荷运转。因而,出现很多教师工作精力不足、睡眠不足、心思不齐,很多农村幼儿园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幼儿园工作,导致人员流动性大。 四、农村幼儿家长安全意识淡薄 中国特色式的西部农村,大量的幼儿被留守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养育,导致幼儿安全教育进一步出现真空状态。幼儿父母角色的缺失,是农村幼儿安全问题的一个严重而关键影响因子。隔代教育的问题在于这些年龄的爷爷奶奶等人,由于年事已高,在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等方面几乎为空白,就算有一点意识,由于身体和心理的严重衰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谈不上配合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和措施了。从教养的角度看,这是幼儿家长的严重失职,是对幼儿的不负责任;从社会的角度看,是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现象的严重漠视;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缩影。农村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只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家园合作、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狠抓落实,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作者:王芳 郭立 唐宇静 单位:四川宜宾翠屏区凉姜乡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新时期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了解 通过调查走访北林区的幼儿园发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说教为主,没有根据幼儿思维的发展的自身特点而进行安全教育。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直接动作思维(0—3岁)、具体形象思维(3—4岁)和抽象逻辑思维(4—6岁)。每个阶段都是幼儿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接受新的知识,能认识新的事物。一味的说教,对还处在直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幼儿起不到安全教育的作用,而且会增加幼儿的厌烦和憎恶,幼儿由此会产生叛逆心理,长期下去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虽说,可以对4—6岁幼儿进行抽象的讲解,但是也控制度,如果不加以直接体验或游戏的形式,枯燥无味的讲解也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平时因为对幼儿安全问题都很焦虑和担心,而不能正确引导幼儿如何才能躲避危险,把这种压力自己承担下来,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不科学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而幼儿安全问题经常出现,由此教师产生焦虑心理,形成职业倦怠,甚至不关心幼儿安全。在幼儿教材中涉及安全教育的只有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教师即使严格执行教材内容,仍然不能控制日常安全问题的发生,使教师丧失对安全教育的热情。新时期在我调查走访的幼儿园中,有一些教师对工作产生倦怠的情绪,既影响了教师的正常工作,又使幼儿园各方面的教育活动不能正常地开展。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安全教育评价 首先,幼儿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严格按照幼儿园相关规程去做,安全教育也要具体落实,而不是每天都把安全第一挂在嘴边。其次,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新时期幼儿园安全教育评价是在幼儿园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的计划、过程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新时期幼儿园应该制定符合幼儿特点的安全教育课程以及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改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建议 (一)教育者加强学习,真正树立责任意识 首先,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吸收关于安全教育的知识。通过对安全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才能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知识的传授,要充分注重幼儿个体所表现出的独特价值,帮助幼儿解决所遇到的障碍与难题。幼儿教师只有完全了解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才能把所学的安全知识用到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去。其次,要加强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对教师来说,安全教育问题先是态度问题,只有教师自己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用真心去关心幼儿,安全教育才能在幼儿园中真正有效地进行与开展。幼儿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安全知识,教师也要时刻注意生活中有可能给幼儿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教育活动,把这些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传授给幼儿。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新时期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形式不要拘泥填鸭式的说教,教师要根据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幼儿认识危险事物,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比如,大班可以围绕“电”为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什么是电”“电从哪里来”“周围哪些东西带电”“触电的危害”等等,通过图片、模拟等形式,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此外,还可以进行连续的多种载体的活动,比如结合游戏、音乐、美术、诗歌等,加强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这种多维的主体活动更便于幼儿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适应时代需要,充实安全教育内容 目前很多幼儿园选取的安全教育内容都比较陈旧、单调,基本集中在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陌生人安全教育等几个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实,危险无处不在,家里的药物、各种电器、易吞食的小玩具以及还有无法预知一些自然灾害。因此,教师要丰富和充实安全教育的内容,让幼儿知道危险无处不在,在幼儿的身边也存在着很多的危险,幼儿对安全知识知道得越多,才能逐渐躲避危险。比如,在春季和冬季流感高发的时段,教师可以要引导幼儿勤洗手、多通风,及时向教师汇报自己的冷热情况,便于及时增减衣物等。 (四)建立起有效的安全教育评价 园长和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效果的及时评价,建立起有效的安全教育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充分了解幼儿在安全教育中的表现与接受能力,还能了解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进而及时调整所实施的计划,为改进教育设计方案提供依据。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教育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安全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还要对教育者的本身进行评价。比如,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可以观察幼儿并记录下来,这样幼儿的学习经历就会被重温,还可以被加以诊释和反思,通过所记录的信息,不仅让教师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幼儿,而且能反思自己的不足,为改进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作者:张茜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教育内容,优化信息来源 信息量大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的一大优势,在幼儿安全教育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选取合适的教育内容,并通过自己的筛选、整合、创编,不断优化信息来源,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导向功能。 1.播放系列专题片 每学期开始,教师要制定幼儿安全教育计划,按照年段、季节、类型给孩子播放专题教育片。内容可以涉及幼儿的游戏安全、行为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诸多方面。具体可以细化到防火防水防电,冬天要特别注意防冻防滑倒,出行时如何遵守交通法规,饮食时有哪些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如网上有系列专题片《米卡好习惯》,就包含了很多内容,非常适合幼儿观看。幼儿在观看中可以学到面对火灾、震灾时安全逃离的方法,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2.制作安全教育课件 平时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制作一些安全教育的课件,以帮助幼儿理解、接受教材内容。如大班在学习《安全用电》时,我通过信息技术,用动画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各个小动物在用电时的不同做法,以及产生的不同后果,幼儿们通过观看、讨论,很直观地懂得哪种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然后我再配以儿歌,让孩子们诵读,孩子们学得轻松,掌握了安全用电的最基本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引起感知刺激,提升教育效果 在幼儿安全教育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静态形象(画面)变为动态形象(画面),刺激幼儿的感官认知,提升教育的效果。比如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对于一些常见的交通标识,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将它们动态化:步行要走人行横道,这时的人行横道可以设计成流动的线条,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强化记忆。而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可以制作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图案,让幼儿去比较。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动态画面,让幼儿讨论、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幼儿一般都非常喜欢卡通形象。我通常还会给幼儿设计一些卡通向导,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交通规则,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此外,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小游戏,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感知刺激,让幼儿更好的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例如生活中有不少关于安全的标志,应该引导幼儿理解和掌握,这时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游戏“嘟嘟的旅程”,在旅程中,呈现各种情境,包括“禁止攀爬”“小心触电”“小心坠物”“有野生动物”等,游戏中,孩子避开各种各样的危险顺利旅行,同时也加深了对安全标志的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园共育是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每学期安全教育的计划、方案、具体内容、实施过程记录等放到幼儿园的网站上,引起家长共同关注;另一方面,通过网上学校,与家长实施互动。可以给家长提供有关安全教育的讲座,可以聆听家长的意见和需求,还可以聘请一些特殊行业(医生、消防、食品)的家长通过视频等形式讲解相关知识,让安全教育的资源更加广阔,让安全教育活动也更加起到实效。 四、总结 总之,在幼儿园安全工作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幼儿在生动、形象、具体的画面感知下,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丰富的安全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顾旭磊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幼儿园安全教育举措管窥 一、前期分析 引发事故的原因繁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幼儿游戏时受伤;教学设施引起;儿童走失或被他人冒领;体罚和变相体罚所致;外来人员侵入;组织校外活动引发事故;幼儿自身疾病原因所致;地震火灾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等。触目惊心的数据,不可预测的结果往往使教师和家长提心吊胆,不自觉产生“过度保护”行为。为了安全,家长和教师剥夺了孩子户外活动的权利,牺牲孩子的自由。可此举能保护孩子一时却保护不了孩子一世。因此,我认为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最好策略是: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 二、解决办法 (一)方略一:授之以鱼 1.软硬兼顾,营造安全环境。 (1)硬件设施保障:提供给孩子的设施、玩具必须牢固、安全、卫生,并定期检查是否存在隐患。如电源插座安装高度是否安全,线路有无漏电,桌子、椅子、柜子有否锐角,摆放是否合理,活动器械、玩具是否破损等。只要发现安全隐患就要及时维修。 (2)软件制度保障:严格执行家长接送制度、门卫管理制度、食品验收制度、食品留样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一系列安全防护制度,在宏观层面保证孩子安全。 2.拓展渠道,宣讲事故危害。只有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孩子耳濡目染安全事故带来的危害,才能在孩子心中敲响警钟。以下三种方法简便易行: (1)图片展示法:教师应展示车祸、火灾、地震等场景及现场救援的图片,使孩子感受血的教训,引起孩子“适度的恐惧”。 (2)新闻收集法:教师以新闻播报员的身份,每周收集电视、网络、报刊等相关安全事故的新闻进行播报,让孩子耳闻生活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救助措施。 (3)案例解读法:教师可将大小安全事故编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片段,和孩子一起分析解读,寻找原因,商讨策略。 3.广泛收集,传授安全常识。教师可收集各类安全常识,如安全标志、求助电话、自救小常识等,以课堂教学或日常谈话的方式逐步教给孩子。 (1)常用救助电话:报警:110、火警:119、急救:120、交通肇事:122等。教师还应让孩子熟记家里、父母的电话号码。 (2)常用安全标志:让孩子知道红色标志是禁止,黄色标志是警告,蓝色标志是指令,绿色标志是提示。并且,教师要提醒孩子一定要按标志的要求去做,这样才能避免危险。教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标志,张贴后处处提醒孩子应该注意的行为。 (3)常用安全小常识:如开水烫伤要立刻用冷水冲洗15分钟,骨折后要保持原有姿势不移位,流鼻血要静卧止血,割伤要消毒伤口再作包扎,被狗等小动物咬伤要打狂犬疫苗等等。 4.巧用故事,渗透安全教育。故事是最受孩子欢迎的,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适当更改故事主角,如小班孩子多用动物代替,到了大班可以直接用人物进行教育。教师还可以将某一典型安全事例经过加工编入故事。如讲述交通安全的《红绿灯逃跑》《小熊的快车》《顽皮猴过马路》;讲述用电安全的《停电了》《太可怕了》《明明家的布告》等。 (二)方略二:授之以渔 1.细心观察,搜寻身边危险。教师应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起搜寻身边的危险物品或存在危险的行为,以文字或图谱形式进行归类记录,使每个孩子熟记心间,知道生活环境中危险无处不在,需要时刻保护自己。如教师可和大班孩子一起收集的有关常识:绝对禁止碰的危险物品有电、火、开水、打火机、消毒剂、老鼠药、煤气、菜刀、斧子等。 2.耳濡目染,亲睹伤痛及处理。幼儿思维直观、局限,并且有着好模仿的特点,所以安全教育一般给予儿童正面示范。但如果意外事故的主角是熟悉的同伴,且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感同身受,铭记在心。这时教师如果“遇物而诲,择机而教”,最容易使孩子引以为戒,并且在教师或保健医生处理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常见的救护措施。如孩子流鼻血,教师可以在全体孩子面前冷静处理:静卧、用毛巾或纸巾止血、再用冷毛巾敷头;分菜时热汤不小心溅到孩子手臂上,立刻带孩子冷水冲凉15分钟左右,涂上红花油等。 3.身临其境,参与情境演习。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幼儿园可以为孩子创设模拟情景,组织幼儿进行各类演习。常见如: (1)消防演习:知道火灾发生时逃生是第一位的,用湿毛巾捂嘴弯腰前进。当身上着火时可以滚动灭火。消防队员灭火工具有消防栓、泡沫灭火器等。 (2)地震演习:地震时有可能就用最快的速度逃到空旷的场地上,如果没时间逃跑,应该躲在牢固的桌子或床底下,并用手保护头部。 (3)防拐骗情境演习:不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递给的食物,不跟陌生人走。当有危险的时候寻找一切机会向外界求救或电话求助。 4.集体商讨,制定安全规则。大人的说教孩子很容易听过就忘,如果让孩子自己成为规则的主人,那定能让他们熟记于心。教师可以做孩子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实践中帮助孩子积累经验,一起理解规则、建构规则、内化规则,体验规则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安全保障。教师可通过规则告诉孩子怎样玩是危险的,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的,怎样做是不行的。以下是孩子们讨论后制定的部分安全规则:玩大型玩具时要轮流排队、不推挤;不能头朝下滑;不从高处往下跳;游泳要大人陪同;不玩火柴、打火机;不去拔电插头等;傍晚离园时,爸爸妈妈来接才能走;要跟老师说再见;不跟陌生人走等等。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家长、教师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当孩子的“保护伞”。因此,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从小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提高其预见性和保护技能,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才能让每个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作者:傅铁瑛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行知幼儿园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管窥幼儿园的安全教育 1创设安全教育的环境 1.1创设安全区角互动墙面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及各班幼儿特点,每个班级设计了不同的安全互动墙面,如小班的“安全小故事”、“我来说说哪危险”等;中班的“紧急号码我会拨打”、“安全连连看”、“安全迷宫”等;大班的“安全旗”和“标志屋”等。(附图)幼儿在和墙面的互动中认识了各类常见的安全标志、各种不可行的危险行为、常用急救电话、安全行为习惯等,逐步形成了生活活动中的安全行为习惯。 1.2设置简单温馨的安全标志 我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幼儿一起设计安全标志,如在插头等处张贴禁止触摸标志,在阳台的栏杆上张贴禁止攀爬标志等,通过简单的符号、简单的图画对幼儿进行警示、提醒。同时,让幼儿共同设计标志还可以帮助他们内化这一规则意识,更好地遵守安全行为规范。 2开展“三个一”的安全教育活动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围绕“三个一”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一是每天组织一次安全谈话。我们每天利用孩子入园、离园等时间组织安全话题的谈话,围绕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偶发的安全事件等话题进行随机安全教育。如在福建省发生地震时,我园教师就组织幼儿进行“地震发生时怎么办”的谈话活动,告诉幼儿地震是什么,有什么危险,遇到地震时我们要怎么做等,提升幼儿相关的安全经验。二是每周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活动。如我们设计的安全教育活动“食品安全”。 活动前我们创设商店的情境,通过幼儿扮演商品检验员,开展商店买卖游戏,引导幼儿学会通过食品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来判断食品是否过期。活动后家长告诉我们,孩子们到商店购物时,会提醒家长看看食品是否过期。由此可见,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已经逐渐形成安全意识。三是每月开展一次安全主题活动。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小小消防员”。首先我们通过安全谈话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有关消防安全的经验,让孩子了解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等。然后我们带孩子们参观附近的消防中队,消防队员们给孩子们做真正的消防演习,介绍一些自救技能等。 随后,消防中队长还带领孩子们参观消防车以及各种消防器械。回园后,我们引导孩子们回忆参观的内容,并自制一些“消防用品”,有灭火器、消防队员制服、灭火用的长长的水管等。制作完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些用品各自的用途,将它们作为角色游戏的道具。 3定期开展安全演习 我园非常重视幼儿的安全实践活动,已将安全演练做到常态化、情景化。在消防演习中,我们幼儿园邀请了区消防中队的消防员来我园现场指导灭火演习。通过实践演地增强了我园教师全面部署、细致思考安全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幼儿对消防安全的意识和自防自救的能力。在演习活动中,能够让幼儿直接在演练活动中感受危险、感受紧张,调高危机感,从而掌握自救自护的多种方法,及时躲避来自外界对身体的威胁,提高他们的安全自护能力。 4结语 总之,安全自护教育并不仅是安全行为或意识单方面的提升,而是由意识到行为的逐步落实,让幼儿既知道何为危险,又知道如何克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才能使幼儿得到真正的安全保障。 作者:林艳 单位:厦门市集美区杏滨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思考 摘要: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首先我们要利用农村广袤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安全舒适的环境,为幼儿活动提供前提条件;同时要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利用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加深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家园共育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因地制宜自我保护家园共育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生命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3~6岁幼儿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而自身动作发展的局限性,极易使其造成一些意外伤害。广大农村家长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对孩子疏于教育与引导,加上当前自然和意外灾害时有发生,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在农村幼儿园实施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一、利用农村广袤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和运动场所 安全舒适的环境是幼儿活动的前提条件。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要通过看、摸、活动等直接接触世界,并获得生活经验。在该阶段,作为幼儿园必须为幼儿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和运动场所,以保证幼儿活动的需要。幼儿一日活动包括进餐、集体教育活动、洗手、如厕、游戏等一系列环节,作为幼儿园教育者我们必须首先保证幼儿活动场地的安全。比如:插座安装要有一定的高度,让幼儿够不到,而且尽量让插座不用即封;活动室要宽敞,桌椅和柜子要尽量选择圆角,减少棱角,必要时可用碎棉花和花布进行包裹,避免幼儿意外摔倒对其造成伤害;盥洗室要使用防滑地板,厕所蹲位避免使用台阶;环境创设不要用图钉、大头针等尖锐物品,等等。 二、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如果说给幼儿提供安全的物质环境是“授之以鱼”,那么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是“授之以渔”。幼儿园安全教育既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前提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是教给幼儿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则是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农村幼儿家长往往对孩子过度放任,缺乏约束,或者简单粗暴,对孩子疏于教育与引导,使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而在面临危险时往往不知所措。幼儿园的教师要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转化为幼儿的自我保护习惯。例如:教师要从小班开始抓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注重细节教育,教育幼儿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伤摔伤;要讲究正确有序的穿衣方式,知道这样能有效的保护身体;吃饭的时候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嬉笑打闹,这样可以避免气管进异物;懂得饭前便后洗手,这样不容易得寄生虫病;按秩序走路、滑滑梯不会导致拥挤、跌倒、压伤等,这样孩子们在自己的劳动实践和日常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三、运用儿歌、故事等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用于安全教育,让幼儿掌握安全知识,同时加深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朗朗上口的儿歌被幼儿所喜爱,因此教给孩子一些安全知识儿歌,幼儿会积极诵读并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比如小班儿歌“小朋友,要警惕,异物不放口鼻里,吞进肚里有危险,排不出去真着急。水果刀,大人用,等我长大才能动。“”星期天,逛商场,跟着爸妈别走散,如真走散别着急,要在商场找保安,广播找人最最快,千万不能乱跑开。”“过马路,别乱跑,斑马线上来通过,高压线下不玩耍,雨天树下不能躲。不摸插座不玩火,爸爸妈妈都夸我。”内容简单易记,孩子们很轻松地学到了安全生活小常识。还有“排好队,去喝水,先他人,后自己。取到杯,再接水,喝多少,接多少,慢慢喝,别呛着,安全饮水很重要。”“排队盥洗别着急,小心滑倒伤自己,按照图示来盥洗,节约用水要牢记。”这类儿歌可运用于幼儿园生活各环节,给予幼儿具体的指导,利于培养幼儿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安全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农村幼儿园在系统地实施安全教育的同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首先,幼儿园要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内容,选择日常典型安全教育知识统一汇编,做到全面、细致,有计划、有备课、有课时,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育途径,系统地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其次,幼儿园同时做好家长工作,通过晨检、晨间谈话、放学期间谈话、家园联系栏与家长及时交流安全知识,交流幼儿成功的经验,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开展安全教育,使家长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从而辅助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再次,通过安全教育日、消防活动周等大力宣传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走入家庭、进入社会。通过幼儿园系统安全教育实施和家庭教育的同步引导,相信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使幼儿做到事事懂安全,时时讲安全,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农村幼儿园安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为了幼儿的生命和身体健康,因地制宜给幼儿营造安全的环境的同时,努力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相信每个幼儿都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作者:张慧芳 单位: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县直幼儿园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安全工作事关每一个幼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对幼儿园的审批程序、设施配置、消防安全、卫生保健安全、校车安全以及幼儿的日常安全管理等都有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但是幼儿园的安全教育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 幼儿园内有许多供幼儿游戏的设施,比如滑梯、秋千、平衡踩踏车等。这些设施原本是为了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但是如果这些设备陈旧、老化、年久失修而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就会给幼儿的安全带来隐患。 (二)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的现状 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是造成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娄底市幼儿园为例,公办园和大型民办园安全管理制度比较完备,但未能严格执行。中小型的幼儿园在幼儿的晨检、饮食问题上不够重视,对于幼儿的每日身体健康状况缺乏了解,对食品的安全缺乏监督,交接班时没有统一的制度,门卫管理不严,出现陌生人出入的情况,有的教师在离园时,将幼儿交给未受家长委托的熟人或邻居,造成不良甚至是严重的后果。 (三)幼儿教师实施安全教育的现存问题 1.幼儿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内容不全面。 幼儿园虽然开展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但安全主题活动进行的不多;大多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多数都是教师以讲故事或训导的方式进行,但是实际演练少,有的幼儿园甚至从来就没有进行过一次演练。 2.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健康发展。 现今,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很多幼儿园在课程安排上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识字、数学、英语上,小学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幼儿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安全教育就更不用说了,导致幼儿处于一个危险的环境中。 (四)上级部门对幼儿园开办缺乏严格管理 虽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规和文件对我国幼儿园办园资格等方面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是一些民办幼儿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规划和设计时“偷工减料”导致很多项目不达标,安全隐患频出;加上有的上级部门的检查与监督只是走过场,对幼儿园无法进行彻底改造,从而为幼儿园安全埋下了各种隐患。 二、对于改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政府重视幼儿园安全教育 第一,进一步加强上级部门同教育部门、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等相关部门对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的指导;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三,政府有专项资金用于幼儿园安全方面的基础建设;第四,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二)幼教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1.创设健康安全的环境,排除安全隐患。 秉着“一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幼儿园应该切实落实《园车接送幼儿制度》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针对幼儿园的环境以及相关设施,应派专人负责进行定期的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比如幼儿园的攀岩墙、滑滑梯等攀爬类设施下面垫上泡沫垫子。 2.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安全教育研讨与培训。 园长应在给教师的的培训中,制定教师安全培训计划、开展定期的安全教育专题研讨会,制定各种安全应急预案;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借鉴其他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宝贵经验,不断提高防范安全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三)幼儿教师增强责任心、提高专业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幼儿年龄、思维发展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游戏、安全演练活动让孩子主动地获取安全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和技能,如及时对幼儿受伤状况作出判断、简单止血,一旦事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能够控制险情,配合医生及时医治。 (四)同家园、社区携手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三者对幼儿承担着相同的安全教育责任,只有三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保证幼儿安全教育成功。幼儿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儿童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拥有健康的儿童就拥有未来。安全问题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心,幼儿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幼儿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注重从小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同政府各部门、家长、社区密切配合,通过多种途经和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有关安全知识,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真正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彭满华 单位:湖南省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桥学校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现状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并针对问题的存在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从总体发展看来,开展安全教育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教师是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坚实力量,也是促进安全教育工作有效落实的“领头羊”。然而,教师在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中明显表现出不足,以致多种问题的出现:教师对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很狭隘,过于限制幼儿行为,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害怕带幼儿开展户外活动,致使幼儿四肢协调能力的发展受到障碍;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重、课改多,以至于教师实施安全教育工作不全面、不具体。除外,幼儿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安全教育训练,对安全教育缺乏了解,所做的教育工作不到位,导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在开展体育活动时不懂得如何防范。 (二)幼儿方面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开始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因而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低下。而在幼儿教育阶段,很多生活中的事故,都是因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而引发的。如:部分幼儿好胜心强而安全意识又极其薄弱,行为上不受教师控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不懂得如何去避免事故的发生,往往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发生一些小的安全事故。 (三)幼儿园方面幼儿教育偏重儿童智力发展,重视“智”的教育,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忽略了幼儿活动环境的安全管理。导致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存在漏洞,很多安全活动过于形式化,未能从根本上保证幼儿园环境安全,这就使得一些本可避免的安全事故突然发生。 二、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教师——预防为主,注重幼儿安全教育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由此可见,通过游戏让幼儿接受安全教育是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能培养和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他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教育目的。如:幼儿在玩滑梯游戏时,经常会发生你推我挤的现象,如果教师只是在一边做简单的提醒、说教,那只能起到暂时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在发现类似问题时,应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这种做法的坏处,会产生什么后果,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怎样有序排队?进而以生活中的下楼梯、做体操、乘坐公共汽车等为例,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幼儿以后要做到相互提醒、相互谦让、相互帮助。通过融入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行为安全教育,通过不断的练习、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也逐步得到增强,从而学会正确的处事方式,降低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的可发性。 (二)幼儿——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往往从自身兴趣出发,幼儿教育阶段,应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活动机会,让幼儿参与其中,去发现危险隐患,寻找解决隐患的方法,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危险。如:教师可以开展“找一找”活动,让幼儿找出幼儿园中有哪些东西是不能吃的?哪些东西是不能触摸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借此强化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找出幼儿园环境中存在危险的地方,如:门窗边、厕所、楼梯口等,让幼儿加深对这些地点环境的印象,提高他们对危险的预见性,避免在这些危险地点嬉戏打闹,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幼儿园——完善安全教育制度,责任到人幼儿园应从幼儿园不同工作岗位人员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出发,对安全教育制度进行完善,务必把责任落实到个人。首先是以日为单位,每天五分钟的安全教育是安全工作的基础,每天对幼儿一些安全常识的灌输能对幼儿的不安全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其次以月为单位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落实安全教育宣传工作,使“安全教育月”成为安全措施得以全面落实的“落实月”,进而以“月安全”促进“年安全”,达到全年安全的成效。再次加强安全换岗、安全复工等安全宣传工作,对教师、保育员、门卫、医务人员、食堂人员等各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资格教育。除外,建立安全宣传教育体系,设立安全教育部门,开展校园事故案例和知识教育,发挥安全教育部门和校园事故案例的警示作用。 (四)家庭——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安全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分发家园同步曲校刊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安全教育方法,让家长和教师密切配合,通过家园联系对儿童进行同步教育,保证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安全教育能否得到全面落实将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幼儿园实际出发,采取多种组织措施、教育措施、管理措施有机结合的办法,建立有效的安全事故防范系统,以达到最优的安全教育成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作者:朱桂云单位:福建省漳浦第二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透析幼儿园的安全教育 幼儿的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首要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孩子们因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知识而误食、磕破、跌伤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只有积极的教育和保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使幼儿尽可能地避免伤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证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势在必行。 一、家园同步,共同教育 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不只是体现在幼儿园,更多的是体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我们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到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有必要的。但只有部分家长向幼儿讲解过安全自护的知识与技能,还是不够重视幼儿自护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所以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培养幼儿自护能力的意义。不定期地向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和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幼儿园的板报和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安全、自救”等有关专栏,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安全自护的知识。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的安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达到了家园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园教育活动 1.以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 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幼儿感兴趣的安全自护知识,比如:游泳安全、放风筝、燃放烟花爆竹等,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相关的教育活动。用活动的形式向幼儿讲解,幼儿通过观察图片、集体讨论等,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安全自护知识,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安全自救的技能。 2.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有坏人闯入》,让幼儿知道有坏人闯入幼儿园时小朋友要先找个地方躲起来,然后再去告诉老师,小朋友自己不能去抓坏人。 通过这类游戏激发了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幼儿能主动的参与游戏,积极的获取这类安全自护知识。 3.以区角活动的形式进行 在班级的图书区开设“安全自护知识我知道”的安全知识区。在区角投放大量的安全自护图书及安全标志,幼儿在区角活动时可相互讨论,根据图示理解安全标志。教师在区角活动指导时向幼儿讲解安全标志的意义,使幼儿不仅能认识一些安全标志,而且还了解这些不同的安全标志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4.以专题活动的形式进行 演练是幼儿亲身经历的,也是他们最能接受知识的一种形式。对于消防安全知识、120急救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我们都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每个活动我们都请专业人员给幼儿讲解安全知识并演示一些专业领域的技能。比如:消防安全专题就以火灾演练的形式开始,孩子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现有浓烟,这一下就引起了他们的紧张,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拿上小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地弯下腰由消防安全通道顺利逃生。在清点班级人数时发现少了两名幼儿和一位老师,这时听见他们在呼救,由几名消防员冲过浓烟将他们救出。这一活动真实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发生火灾时保持镇静和快速逃生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认识消防服、空气呼吸器等消防用具后试穿、试戴,并在消防员的讲解下参观了消防车。通过这次消防安全知识专题活动后幼儿知道了火警电话119,在什么情况下拨打,如何拨打以及一些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 5.以随机教育的形式进行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安全自护的教育,教师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比如:做手工使用剪刀,教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幼儿上下楼梯、上下床、喝水、吃饭等都有安全随机教育的契机。 6.以儿歌、绘画的形式进行 用儿歌、绘画的方式向幼儿讲解和让幼儿表达安全自护的知识。比如儿歌:从幼儿入厕安全、吃饭安全等生活安全,到使用剪刀、尖利的物品学习安全,再到地震安全自救、火灾安全自救等。从多个方面向幼儿贯穿安全知识。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是工作底线。只靠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外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对幼儿时时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形成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安全。 幼儿园安全教育论文:小议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 摘要: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应该更加重视对自身安全教育问题的分析。只有深入剖析自身园内的问题才能真正改善安全教育的整体状况。因此,本文简单对幼儿园的安全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探讨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纲要》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终身教育、生态教育、人文教育、开放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明确要求了“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中也有明确的要求“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的安全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健康教育最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 1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安全教育内容不全面 幼儿教师对幼儿所进行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最多的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课间休息时教师提醒幼儿不要跑,不要追打;做作业时,不要咬铅笔头,坐姿要端正,要注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不要带小玩具及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要按秩序玩玩具,不要争抢,不要推操;在放学时间教师会提醒幼儿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但是只有这些反复的叮泞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新鲜事物不断增多,危险对于幼儿来说也是越来越多。幼儿不仅要懂得哪些事物是危险的、哪些事物是安全的,学会远离危险。还应该学会当陷入危险之中应当采取何种方法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另外,由于幼儿认识的文字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对于一些危险符号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幼儿看到标志着危险物品的符号时,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就很有可能远离危险地带,避免悲剧的发生。 1.2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方法枯燥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多数都是以教师的说教这一种方法进行的。下楼时,教师会提醒要按秩序下楼,不要跑,不要打闹。做游戏时,教师会提醒,不要拥挤,要按游戏规则进行。午休起床时,教师会提醒要注意小心下床,不要摔到,不要踩到下铺的小朋友的身体。吃饭时,教师会提醒漫慢吃,细嚼慢咽等。这所有的事情,教师都一直在叮嘱,要求幼儿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但是效果却并不好。幼儿园教师一直强调不许带小玩具或者小食品来幼儿园,但是在实际的观察中有的幼儿带了自己的小玩具或者吃的东西,教师反复强调的事情却根本不起作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单调的反复对人的刺激会越来越小,同样,单调的说教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对教师的话不感兴趣,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1.3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效果差,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令人担忧。老师一再要求幼儿上学时不许带任何和学习无关的小玩具等,但是总还会发生一些意外,比如像刚才发生的,甚至还有异物堵塞喉管的状况发生,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才能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教师细心的教育,让幼儿真正认识到私自带小物品的严重后果。 2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的对策 2.1适应现实需要,充实安全教育内容 结合季节特点及时补充安全教育内容。比如现在是春季,春季是流感经常发生的季节,这时候就要教育幼儿,勤洗手,勤换衣,注意食品安全卫生,不吃不洁净的食物,多吃绿色蔬菜,注意锻炼身体等。 结合突发事件及时补充安全教育内容。比如有幼儿在厕所里摔倒了,教师应该抓住则个教育时机,进行防摔倒教育。可以让幼儿回想哪些地方容易摔倒,讨论应该怎么样做刁‘能避免摔倒,还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表演来重现摔倒情境,加深幼儿对摔倒的认识和体验,达到避免摔倒的教育目的。 2.2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评价 幼儿安全教育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过程评价,即对幼儿安全教育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适合本班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或者现实意义,教育方法是否生动活泼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等。然后是影响评价,即幼儿的知识、态度是否因为受到安全教育的而产生及时的有利的改变。最后是终极评价,即幼儿安全教育是否减少了幼儿意外发生的状况,将安全知识和态度转化成幼儿保护自我的行为。终极评价是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关心的问题,但也较难把握,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 2.3创设自然的安全教育环境 幼儿从早上入园,一直到晚上离园,可以说幼儿园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家。我们的安全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通过直观、形象而生动的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例如活动室里尽量:避免尖角的地方,卫生间的地砖应是防滑的,水桶里的水都是温水,在上下楼梯的地方,印上小脚印,提醒幼儿按序上下楼梯等等。细小环境的创设,有效地减少了幼儿受伤的可能性。根据幼儿喜欢追跑,容易发生相撞的现象,引导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此地方有危险,可以贴上相应的安全标记。如在窗台张贴禁止攀爬的标一记,在楼道口张贴禁止拥挤的标记,在电源插座旁贴上禁止触摸的标记。还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安全标记强化教育效果。 3结论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可以说安全即生命。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中也有明确的要求“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意外伤害的频繁发生不但要我们重视加强对幼儿的看护,更使我们认识到安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对幼儿园的实际观察中却发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虽然都一致认为安全教育十分重要,是减少幼儿意外伤害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养活动中,出现了教育者对安全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安全教育目标定位不合理;安全教育活动时间不足;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方法枯燥;安全教育效果等一系列问题。
网络编辑论文: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摘 要:网络时代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基于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本文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以及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总理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1]。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10个新职业网络编辑作为新职业之一正式加入三百六十行之列。网络编辑活动是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生产或整合各种信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网络编辑是指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信息,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的工作人员[2]。网络编辑承担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和编辑任务,成为当代最有前途和最有前途的职业之一。网络编辑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网站内容的缔造者和网络文化的开风气者;不仅具备网络技术优势,更是信息时代“内容为王”的力行者;不仅拥有相关专业知识,更是网络编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兼长者。2005年11月8日第六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网络编辑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兴职业,其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3]。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在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一: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2年开办的信息传播与策划(网络传播方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前景。从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来看,该专业学生毕业时以在各类公司和网站担任网络编辑工作为主,但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转向产品运营、网络营销类岗位,其所属部门有运营部、市场部、产品部。很多人并没有沿着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的纵向生涯方向发展,更多人是横向发展成为运营经理和产品经理等。这正契合了镇江高专培养人才“能胜岗+能转岗”的人才培养策略。在培养网编人才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里,既要集中有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和实训,如网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活动与策划等,又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实际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如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等课程,按照学校提出的四平台八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定网编人才教学计划。当前,网络编辑专业设置要适应行业需求变化进行变革,专业定位不再是培养 Web1.0时代狭义的网络编辑,而是培养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紧缺的“大网编”――互联网产品运营人才。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容采编制作能力,更要加强移动媒体信息采编和网络传播推广、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综合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据此,网络编辑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紧密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能采编、熟练使用设计软件、懂运营、懂制作,掌握各类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端内容采编制作和运营的新媒体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二: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口企业外聘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 校企合作与实验教学是培养网络编辑人才的重要思路。该专业建设按照国务院最新文件精神,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进一步聘请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更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更多联合实训基地,校企有效对接,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镇江高专培养网编人才专业合作的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名城镇江网和七百度网络传媒公司。金山网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镇江市第一综合性门户网。数名金山网资深的网编直接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金山网总编辑许益明的“网络活动策划”、采编部主任陈洁“网络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新媒体部主任高新的“新媒体的制作与运用”等。网站资深编辑走进学校,给学生进行网站具体编辑实务(网络新闻采编、网络专题策划和网站编辑案例)的介绍,用具体生动的实务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了解实际操作,并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制度化。这些网站资深专家还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专业学习的若干问题。学生们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在网站实习实践,参加新闻采编和各类网络营销活动,有效拓展了学习领域,保证了学习效果。校企联手、产学研结合,对于更好地推进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二)校企合作保证实践环节效果 由于学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在两年的时间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有一定困难。镇江高专与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合作,灵活排课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了一个学和生产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个学期完师生共同进入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金山网的参观,并且第一时间注册论坛成员参与论坛实践。进入第三学期后,结合具体的专业课教学参加历时数周的网编实训,如网络新闻采编、网络活动策划和网络运营实践等。要求对学生进行考勤并实行指导老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网编核心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三年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所学专业到各地网站和传媒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网编实践,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充分调动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三)建立三级专业技能实习体系,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获得 实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网络编辑专业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讲课内实践体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和校外产学研体系结合构建协同的系统专业实践体系,形成本专业实践育人的特色,分层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三、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三: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 由于在校外合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管理、行业教师引进政策等具体问题上存在观念、制度、操作上的障碍,导致在构建实训体系中存在资金、人力、管理上的持续投入力度不够。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合作上存在各种障碍使得学校主动放弃,三是学生忙于就业、深造,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因此以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模拟网络新闻工作情景,构建网编实训体系就成了有效的实训体系组成。 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不再是理论和模拟,而是真刀实枪真功夫。学院和网站新闻系统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工具。系统采用动态采编系统,支持以记者、栏目编辑和管理员等不同身份登录,实现网络新闻稿件采编和的完整流程。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就由传播班的学生担纲,主要从事公众号的栏目建设、内容策划、文字采集和编辑以及图片摄影后期技术处理等环节。微信内容紧密联系学院师生实际生活,不仅有校园新闻,还有饮食养生、娱乐、星座、职场等内容。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微信工作室,配备了学识和技能过硬的老师,从策划立意、新闻采编、摄影图片、影视拍摄后制、网络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并把关。专业老师和传播班学生共同策划了一些有创意和校园生活气息的活动,如杯子舞、设计校徽活动选拔、《超能战队》的大白带你参加艺术学院等活动。在微信专题策划上,传播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策划了环绕音乐会学院老师专题、优秀学生专题和校友专题。这些策划的活动和专题对宣传学院、宣传学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期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从最初的10+到现在的2000+。传播班的学生利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微信运营、策划、图文编辑和以及部分编辑素材整合排版工作,极好地宣传了学院和学校,为学院招生工作和反应艺术学院师生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 四、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四:进一步加强完善师资力量 由于网络编辑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兴职业,因此,高校开办这些专业通常会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从高校原有的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对应度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事实上许多高校都亟需建立一支具有新闻采编、网站网页设计、数字技术、媒体经营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这需要多学科交叉型人才队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不可能事先由高校培养出来。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两部分组成。企业的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有限;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网站的实践经验。因此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定期对网站的网络公司的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同时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用制度要求他们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学习网站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培训、业务进修和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能有效加强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 网络编辑论文:信息网络对青年编辑认知方式的影响研究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社会和数字化出版正冲击着青年编辑的认知方式。网络时代人们的认知方式、生存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对青年编辑的认知、思想和情感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来说,青年编辑的认知结构受到了信息网络的深化,并且青年编辑的认知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就对此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信息网络;青年编辑;认知 一、认知结构的深化 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编辑出版的主客体正在发生变革,并且不断深化编辑工作人员的世界观和认知结构,现代化的编辑意识是每一个当代期刊编辑都要树立的,需要他们对待网络有着正确而又科学的看法。近年来,信息网络和数字化的发展对出版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也对此颇有关注,在世界瞩目的三十六届期刊大会上,熊晓鸽先生作为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副总裁以及亚洲区总裁,在讲话中提到,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数字化出版做好准备,这其中需要编辑、出版业的同仁以及期刊界共同努力和合作,去适应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推动出版行业积极发展。如今在我国的编辑出版行业中,青年编辑大都是和计算机、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今他们重要的一种生存方式就是“数字化生存”和“网络化生存”,信息网络的特性中包括信息的无限特性、可共享特性、传递特性以及可以扩充特性等。互联网的一些平等、互动、开放及全时等特性也对青年编辑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对网络的观点有着深深的影响。如今他们可以获取信息的快而有效的渠道有互联网,他们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料,查询需要的文献,然后互相交流学习,这也成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一个重要的思维定势以及重要的认知结构。 二、认知范围的拓展和认知方式的多样化 电脑一般被说成是我们人类大脑的延伸,而对人的全身心进行延伸的则是互联网。互联网因为它所具有全球性、全时性以及包括海量信息的特点,并且信息可以以光的速度传播给人类,所以互联网对人的感官是一个极大的延伸。当今信息网络有着及其强大的功能,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青年编辑的感官以及认知形式进行放大,这样不仅拓展了青年编辑的视野,而且促进了青年编辑思维的多样化发展。我国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戴汝为院士也曾指出,从目前计算机对人类智能模拟的程度可以看出,计算机也可以有效地对人的高级思维过程进行模拟。 21世纪的信息网络技术正在高速发展,出版在未来的发展必将经过数字发展,随着3G手机的出版,编辑在传统上的内涵需要加以转变,编辑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选题策划、文稿加工、营销宣传等工作,而是一种具有明显创造性的劳动。在信息W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都有所改变,使得编辑主体也发生转变。在传统的编辑模式中,出版流程一般是组稿、编稿、印刷及发行再到读者。有着四位一体的采、编、印和发,还有三位一体的时间、空间及信息。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必将被新的模式所替代,新模式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将读者和作者作为编辑出版的中心,二者有着相同的地位,而编者则是后台工作者;第二,编者为主的“编”将转变成“导”,知识间不再是线性的联接,而是网状的联接;第三,电子介质媒体将替代传统的纸介质媒体;第四,自主、个性的编辑模式将替代出版的集中型编辑模式,编者将会更加注重出版方式上的图文、声形并茂及对超文本结构的构思。 处于信息网络时代的青年编辑的阅读、编辑和感知不再只是通过单一的文字和数据,“感动”世界也不再只是通过简单的纸介质信息,而是将各类的图形、动画、文本及视频等材料通过直觉、联想及非线性等“超文本”、“超媒体”等方式链接起来,使人们不管何时何地,对世界的感知都是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这就给读者和编写之间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 三、对思维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交换的方式有文字、语言、电报和广播等,在以前,人们互相交流和传播信息大都使用竹简、纸张和书籍等媒介。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电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卫星通信的发展也趋向于成熟,人们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媒介和方式有手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期刊载体和现在的网络相同的地方在于,本质的特征表现在新变化的交流和传播及生存方式等。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革命的环境下,网络与计算机已经构成了主体思维中合作和共生的部分。这种思维方式中是“人-机共生”,使得编辑检索、画图、装换、计算、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青年编辑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目前,我国期刊出版的主力军是青年编辑,他们是的成长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对信息网络技术下青年编辑的认知方式进行探讨,这是对现代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改革的响应,满足了数字出版的需求。我国的出版业是否能够健康和发展与青年编辑的网络认知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年编辑高质量的认知会使得我国的出版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道德伦理素养 网络编辑是一门新兴的职业,其发展前景广阔,除了要求具备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与受众互动能力、外语能力等之外,还需具备一定的道德伦理素养,这点网络媒体往往忽略。网络编辑所要具有的伦理道德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网络媒体既要与传统媒体竞争,又要和其他网络媒体竞争。强烈而残酷的竞争态势促使不少网络编辑心绪浮躁,企图用最小的成本、花最短的时间生产出爆料新闻,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提高网络的知名度和点击率。从而致使当今网络新闻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新闻和夸大新闻,给受众的信息选择和认知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抑止网上虚假新闻信息的传递和扩散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给每条新闻报道注明详细真实的消息来源。 克服猎奇的心理,坚持稿件正确的导向作用,杜绝只吸引眼球却无实在内涵的轻浮、粗俗作品。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数目无可计量,其信息繁衍速度快得惊人。网络编辑工作的核心是“守门”,对新闻稿件进行严格、细致地鉴别和选择,使新闻稿件不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真实可信,同时具有一定趣味性,满足读者要求,符合读者胃口。网络编辑在新闻稿件的选择或制作上可以借鉴上海东方网的“十个‘不可用原则’,即假不可用、险不可用、长不可用、虚不可用、劣不可用、乱不可用、浅不可用、涩不可用、套不可用、恶不可用。”对新闻严格把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克制商业利益的驱使,控制网站上广告和黄色信息的横流。网站要求生存,仅依靠受众点击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找多方面的支撑点,其中很大部分就是广告和黄色信息。 广告是网站生存和盈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如何做到它与网站质量的平衡需要网络编辑准确地把握。网络色情是网络行业最为盈利的项目之一,给网络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黄色信息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或许确实能吸引一小部分受众的关注,但从长远和大局看来,是以网站的品位和水准作交换,丧失的是网站的远利。 注意各方面信息的平衡。这也意味着在报道中要秉持客观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和兼顾各方信息的真实反映。众多新闻事件含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态度。网络编辑在编辑新闻时,可能因疏忽、不负责任、或强烈的主观感情而无意或有意的强调、扩大一方信息,运用大篇幅介绍,而对另一方信息则缩小或者干脆避而不提。此举虽然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对事件的对错下结论,但却通过这种方式干预受众对事件的客观判断。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编辑队伍的不断壮大,网络编辑的素养已经要求提升到专业化、规范化的水准,复制粘贴的初级水平不符合网络新闻发展的大方向,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是网络编辑的必然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比较好的胜任该项工作。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空间与挑战 目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超过300万,而传统媒体有编辑记者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现在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与六年前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以前,有着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编辑成为各大网站的主力军,但自2000年以后,网络媒体竞争逐渐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视为网站发展的重点,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纷纷进入网络大潮。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日益结合,编辑工作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站新闻编辑也成为一个新兴职业。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灵魂的设计师和建设者,网络编辑职业的发展已日益引起业界和相关领域的密切关注。中国的网络编辑行业,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站数量近70万个,而网民多达1.37亿位居世界第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相对于传统的纸介质媒体,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发展速度也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可以无比便捷地得到海量的、实时的、双向互动的信息,这是网络媒体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蓬勃发展的原因。 网络媒体是由网络硬件及其所承载的内容信息组成的。如果说网络硬件是高耸的立交桥和宽阔的公路,那么网络所承载的内容信息就是公路上行驶的人流和车流。没有了人流和车流,公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了网络信息,网络就成了一潭无源之水。如此说来,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将是一个网站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网站的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网络站点的急剧增加,网络媒体对网络编辑人员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多达三百多万人。未来十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30%。 网络编辑人员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编辑所需要的素质,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总的说来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大致包括:一是必要的信息筛选能力:采集素材,进行分类和加工;二是必要的信息加工能力: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审核及监控;三是信息原创能力:新闻或者专题采访、撰写稿件;四是网页实现的能力:运用信息系统或相关软件进行网页制作;五是网站管理与维护的能力:组织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六是更高层次的信息策划和实施:进行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 由于网络编辑职业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从业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使用带来了很多技术困难。 从传统媒体分流而来的网络编辑具备传统编辑的基本技能,但缺乏相应的网络实践、网络管理和维护的能力;而单纯的以技术为专长的网络管理员或者图文设计者,往往缺乏传统媒体人所具有的文字功底、编辑技能和新闻敏感度。能够兼顾这两个方面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与网络编辑人员没有得到正式的职业化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将传统媒体编辑的从业要求和信息技术素养结合起来,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满足网络媒体对高质量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 如此看来,不管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目前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都普遍存在着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国急需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网络编辑人员。 网络编辑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网络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实时地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应该说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的设计师和建设者。 网络编辑的日常工作大体上有以下10项: 一是发现新闻信息源。在这个Copy的时代里,不知道到哪Copy是件恼人的事情。别只盯着大型综合商业网站,因为商业网站的新闻很大部分是来自新闻网站,即使本网站没有的新闻,从其商业网站转载也永远慢半拍。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自身网站的定位。 二是反复揣摩这篇新闻是编给谁看的。心中要始终有读者。否则读者眼中也没你。只有选准了读者,你才知道怎样处理标题,以及这篇文章放的位置。 三是快速制作导读。导读和摘要不能相同。摘要是为了快速阅读,导读的目的是诱发点击。所以,导读要放在目录页。摘要要放最终页。 四是创意好标题。网络媒体的标题首先是摘要。70%是摘要,如果能在摘要的同时,使用30%的文字兼顾导读,那就是好标题。否则,读者只看标题,不点击。 五是发展互动作者,通过更显著版位、版主头衔等手段进行精神鼓励。留言者、BBS发帖者、Blogger、wiki作者,时时需要鼓励,否则,他们没义务为网站产生内容,这些互动作者,即是你的忠实读者,也是你的免费作者。博客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六是制作特色专题,主题新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专题,是一个网络媒体的门面,展示着网络媒体在内容企求和导向上的力量。专题的选题、策划、制作、后期维护更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是制作长期数据库。数据库从长期看,其访问量远远大于新闻。制作数据库过程,也是编辑学习的过程。数据库不仅是整个网站或频道的文章总库,更是对所有信息进行总体梳理,归类管理的一种方法。 八是写编辑日志。传统媒体不能关起门来办报,网络媒体更不能关起门来办网站。传统媒体记者用脚往外跑,网络编辑通Blog往外跑。编辑通过Blog到读者中去。Blog是编辑的反馈系统,网络编辑靠这个反馈系统,不断调整自己的编辑工作,日臻完善。 九是编译外电。这是编辑练笔的最好手段,同时,能丰富本站内容。尤其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境外涉及华人华侨的报道以及海外关于中国人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这也是对网络编辑外语水平的总体考验。 十是根据自身的新闻系统提出技术需求及修正方案,提高效率,紧跟当前主流发展趋势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编辑需要从茫茫“网海”中高效率地寻找并提取有效信息,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字加工工作,还需要对网页及内容进行相关的技术操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他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对新闻、新闻组以及新闻版面的把握,尤其是新闻组和版面的整体架构与设计,还要对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解读,而以后的竞争则会侧重于“质”的较量,那么,信息的有序、清晰、准确则更为关键;最后,网络编辑还应该宏观上有所把握与设计,包括对社会大环境的把握与适应、对网站整体风格及内容的适应与设计、对负责版面的整体架构等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认为网络编辑是“网站架构的灵魂”,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又过分夸大了网络编辑的角色作用,忽略了网络编辑与网站其他角色的关系。因此,对网络新闻编辑而言提供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处理,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才是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网络媒体在招聘有经验的员工时要求应聘者有好的新闻敏感度,有深度报道的经验和组织专栏以及评论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懂得一些网络编辑技术,要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编辑技术做出更好的报道和评论,还要具备网站基本运营、图文设计等知识。 网站编辑工作的挑战主要有如下体现:一是从职业本身来说,除了懂得传统的新闻报道,还要了解互联网的网络编辑等技术手段;二是网络24小时运营,新闻、体育等编辑人员需要倒班,突发事件要随时报道和跟进,比较辛苦。网络新闻是实时的,对人员的判断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三是网络新闻互动性较强,经常会有网友跟帖讨论,实时关注和讨论。如何与网友互动,把握媒体的舆论导向,对网站编辑是很大的挑战。 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实行编辑责任制度,必须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对出版内容进行审查,保障互联网出版内容的合法性。互联网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应当接受上岗前的培训。这也标志着我国300万网络编辑从此将正式以一个职业进入职场。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资格分为四个级别: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对网络编辑国家职业进行资格认证,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规范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优化网络编辑的人力资源配置。 如何面对未来 网络编辑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编辑不仅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更是一位思想者,这就对网络编辑的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网络编辑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具体来讲,网络编辑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文字表达能力及网络编辑所负责领域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如财经频道编辑需要懂财经,车楼频道编辑至少要懂得房地产领域的基本概念,而负责时尚频道的编辑则要对时尚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与觉察力。 其次,网络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网站同传统媒体一样,尽管是以内容为生,可离开相关客户的支持,网站还是无法生存。网站的客户既包括广告主等商业类客户,也包括普通网民。所以,网络编辑在制作内容时,要顾及到网络媒体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另外,网络编辑如果具有了一定的广告意识,就能在制作内容时注重内容独特的形式或独特的解读方式,也会顾及到网站整体风格的统一,这对于网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网络编辑应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网络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形式,像传统媒体一样,需要在意识形态、舆论导向方面有尺度;网络媒体也是一种内容产业,所以编辑对于内容产业的一些相关法律也是要遵守的,如知识产权、版权方面的法规等;此外,网络是一个新兴媒体,那么,在一些敏感问题方面也需要谨慎,诸如对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对国家安全法及保密法的遵守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最后,网络编辑应当是多媒体人才、全媒体人才。互联网是一个多媒体体系,互联网上的内容有文字、图片、声音、图像、Flash……多媒体内容需要用多种媒体的编辑能力进行操作,因此,网络编辑应具备报纸媒体需要的文字编辑能力,广播、电视媒体要求的视频、音频编辑能力以及网络这个新媒体本身所需要的一些能力。由此看来,“全”而“专”,对于网络编辑这个职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毋庸置疑,网络媒体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许多媒体机构对此非常看好,纷纷计划推出相应的网络出版物。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打算进入传媒业的新人提供了无数的机遇。作为新职业人之一的网络编辑人才,在这里可以找到广阔的就业空间。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新闻感觉 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网络新闻事业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必然对网络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网络媒体提供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我国网络信息质量的高低,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是决定我国在国际信息主权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对网民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国家信息主权的维护也是好事!加强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网络新闻传播者应为“高能记者”,即“既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又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还能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的现代新闻传播人才”。全能型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业务技能、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先进的传播观念。 网络新闻的“软肋” 首先是虚假新闻多。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如虚假新闻《女排姑娘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比尔盖茨遇刺》、《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据统计多数是由网络新闻转载,网络的普及,媒体类的增加,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同时蓄意制造的虚假猎奇新闻充斥着各种媒体,充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 其次是低俗现象严重。大多商业网站媚俗倾向严重,网页中充斥着大量低俗、暴力、色情信息,把新闻变成“性”闻、“星”闻、“腥”闻。诸如此类的新闻,在不少网站中呈逐步蔓延甚至泛滥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三是不良广告、广告新闻多。例如一些不合法的医疗广告;含有欺诈性质的快速致富信息、情色声讯类广告、一些专作虚假承诺的房地产广告和用新闻包装起来的所谓软广告等等,这些广告大大危害了受众的利益。 网络新闻造假几乎形成一个“职业”,其人员构成,一是业余撰稿人,散布于各行各业;二是自由撰稿人,他们无工作单位,其职业就是写稿。尤其是后者,他们什么体裁都写,只要能赚稿费就行。胡编乱造的假新闻怪胎,多出于这部分人之手。对于某些社会撰稿人来说,编造假新闻不再是偶尔为之,而是“专业化”操作,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今天的虚假新闻,正如同脱缰的野马,若不及时驯服,将贻害无穷。作为我们网络新闻编辑者更应该把好假新闻这道关。同时,这也对网络编辑提高了要求。 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并不是单纯的“裁剪工”和“泥瓦匠”,而应该是一个既懂术理又懂学理的实践型专家。因此,对于一个网络新闻从业者来说,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十分必要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精深的新闻专业知识。新闻专业知识是新闻业务能力的导向标和储备库,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及所占比重、在页面空间或节目时段中所排列的位置,乃至栏目设置和主页的新闻频道编排等,无不有赖于新闻从业者精深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因此,网络新闻从业者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通晓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 时效性强是网络媒体的显著特征,但是要正确处理好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关系。2004年新浪网在奥运报道中,就因为片面追求时效性而制作了中国女排失败和夺冠两个模版,结果值班编辑一不小心错误地把失败的模版发了出去,对其新闻真实性和自身公信力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尽管在时效性上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定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追求时效性,不能一味图新求快。 对于一个网络新闻从业者来说,传统新闻采编业务技能是必备的基本功,同时,现代化传播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网络新闻从业者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传统新闻业务技能,即采访、写作、编辑、录音、摄像等。网络新闻从业者除具备较高的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当前网络媒体成长阶段,网络新闻从业者,要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要遵守网络传播的相关法律政策和行业规范及道德准则,如“电脑伦理十诫”等。 感觉比经验更重要 加大新闻的原创性是许多门户网站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对于传统媒体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与骨干人员,他们很看重。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长期从事网络 新闻编辑的某门户网站频道主编认为 ,现在对网络新闻人才的需求与四年前大不一样了。那时,互联网的编辑和传统媒体的编辑相似的地方还比较多,比如对新闻标题和文章内容的处理,但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网络媒体本身的形态在转变。 “网络新闻人才不单单要有很强的策划能力,而且还要有很强的网络新闻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网络的感觉要比传统媒体从业经验还重要。”陈彤介绍说,目前新浪9个总监中,只有3位有过传统媒体经验,而总编辑和两位副总编辑几乎都没有传统媒体经验。 现在的网络编辑,最重要的不是新闻素养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对互联网的良好感觉和深刻理解。传统媒体往往会偏爱那些“天生就适合做新闻的人”,而网络媒体也特别看重那些“天生就适合做互联网”的人,这是一种“慧根”。新闻经验可以培训,但对互联网的这种感觉是天生的。 “说实话,这一年来,寻找合适的网络新闻管理人才也是我的工作之一,但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不同场合表示,商业门户网站一开始就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运作,各个商业门户网站竞争压力很大。 网络编辑必须顾及媒介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而且这些是随时变化的。此外,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承担从构思策划、采访、网络等多个环节的制作及页面展现。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相关专业、新闻传播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此,网络媒体内容负责人纷纷感慨:“要找到这么一个高手是很难的。” 网络编辑对标题特别讲究。网站会通过人工或者自动的监测来考察每一条新闻在单位时间内的点击量,一般5分钟内点击量达不到一定数字的新闻就会被自动撤下来。如果标题不够抓人,那么就很难达到网站对点击率的要求,因此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网上耸人听闻的标题下叙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小事,网络编辑就是善于把事件的一角夸张、放大,甚至有时会歪曲事实。 网络媒体的超前性,要求网络新闻从业者与时俱进,培养先进的传播观念。第一,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全球传播观念。网络传播是一种全球传播,世界各地的媒体在网上争夺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网络新闻从业者要培养全球传播观念,放眼四海,服务全民;第二,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平等的传播观念。新闻传播以传者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单向宣传也已转变为双向互动。这就要求网络新闻从业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受众;第三,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创新的传播观念。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的自由平台,同时,其信息资源的快速更新性,也对新闻从业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网络编辑活动依然是一种精神生产和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其目的还是为了信息,传承文化等,只不过因为技术的发达和网络媒体的崛起,以往媒体的编辑方式或传播方式不能全盘照搬到网络媒体罢了。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事业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因此,提高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编辑论文: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 近年来,内蒙古日报社积极推进媒体融合进程,传统媒体正向全媒体方向快速发展,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传播信息成为传统媒体展示自身实力的最好时机。趁着这一契机,《北方新报》与正北方网也在实现着融合。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纸媒编辑和记者在采写和编辑稿件时要用符合网络传播的语言来写稿编稿。这就涉及到“网络热词”运用的问题,也就是说纸媒编辑需要用“热词”来做“热点新闻”,以利稿件在网上传播。本文就如何做热点新闻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热词的选取 热词就是当天或近两天网友在网上关注的新闻点。利用热词制作热点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让稿件在网上被收录被点击被关注,从而产生影响力。 那么热词怎么找呢?打开百度首页,右面显示“热搜新闻词”,点开“更多”,即显示一系列的热词,你就可以按照你的栏目选热词制作热点新闻了。或打开百度风云榜,里面热词更多。360热词也是这样找,打开360导航,在“综合搜索”处右侧点左键,则出现几条最新的热点新闻,可以参照着做热点。如果想获取更多热点,则点右侧的“今日热搜”,再点旁边的“更多”,即可获取更多热词。 二、热点稿件的制作 (一)标题的制作 编辑选取一个热词后制作标题时,一定要把这个热词做到标题里。例如有一个热词是“59岁赵本山近照曝光”,那么我们网站娱乐栏目的编辑做这条稿子时,标题应该这样做:“59岁赵本山近照曝光 盘点赵本山……”这个标题的后半部分编辑可随意做,但前半部分必须这样做。首先要把热词做到标题里(尽可能多地显示热词,这个意思就是:你也可以做成“赵本山近照曝光 盘点赵本山……”但这个标题中的热词少了个59岁,这样就不如上面那条标题更易被收录)。其次如果语句通顺又符合逻辑的话,最好是这条热词放在标题之首(如上),这样也利于收录。那么报纸娱乐版的编辑记者在采写和制作这条稿件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二)稿件内容要有热词 稿件中的编前话、导读等内容里最好有热词出现,尽量用含有热词的语言表达。另外,稿件第一段中也M可能地让热词多次出现。还以上面那个热词为例,一个记者是这样写的,原文第一段为:近日,宋晓峰晒出两张师傅赵本山的近照,还透露赵本山目前非常好,“天天打篮球锻炼身体”。照片中的赵本山头戴棒球帽搭配酷感黑超,以及潮流T恤,精神奕奕。这一段中,热词中的“赵本山”出现了3次,“近照”出现了一次。这样写就比较合格了。那么编辑在修改此文时还可以再加热词,改成这样:近日,宋晓峰晒出两张师傅赵本山的近照,还透露赵本山目前非常好,“天天打篮球锻炼身体”。照片中,59岁的赵本山头戴棒球帽搭配酷感黑超,以及潮流T恤,精神奕奕。这样改后比记者原文多了个热词“59岁”,更有利于网络收录和传播。另外,稿件中的图片说明最好也要用热词表述,例如“图片说明:59岁赵本山近照曝光,图为赵本山”。 (三)地名要写全称 为便于网站收录,标题或稿件内容中涉及到的地名必须写全称,如内蒙古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习惯用“我区”,此时“我区”必须写成“内蒙古”或“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或“我市”必须写成“呼和浩特市”,其他地名以此类推。例如《内蒙古日报》4月15日头版上的一个稿子标题是《首府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那么放在网上时则要改为《呼和浩特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这篇稿件的导语为:“连日来,在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哈拉沁段、科尔沁立交桥处、敕勒川公园处、南二环国土厅路段,首府植树绿化工作已经全面铺开。”那么网络上时应改为:“连日来,在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哈拉沁段、科尔沁立交桥处、敕勒川公园处、南二环国土厅路段,呼和浩特市植树绿化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作者单位:大草原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十大矛盾 中国主要网络媒体集中诞生于2000年,对网络新闻业务的广泛研究已有4个年头。时至今日,业内的相关认识仍有较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有个典型的观点:传受的互动化、全球化、即时化,内容的海量性,形式的多样性等,使网络媒体拥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有关政策规定网络媒体只能登载传统媒体已的新闻,而“搬运”这些新闻不需要多少新闻专业知识。也就是说,网络新闻影响力的扩大靠的是传播工具的优势,编辑的新闻素质并不重要。 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千网一面”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也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新闻编辑创造性的工作,是不会出现佼佼者的。 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讲,网络媒体其实是把“双刃剑”,其传播优势为新闻业务带来大量矛盾。编辑只有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才能解决传播工具的优势所带来的矛盾,才能使网络新闻得到有序、可控、有效的传播。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新浪网等的新闻报道能够在成千上万的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原因主要在于此。 一、海量即时与有效把关 和传统媒体一样,“把关人”是网络新闻编辑基本的角色定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条新闻在时效性、纵深性等方面做得再好,一旦失实,便毫无价值,乃至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进行真实性的把关是网络新闻编辑最基本的职责。 网络媒体需要海量的新闻加以支撑,网络新闻编辑也面对着海量的新闻。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失信的新闻一旦发出就几乎是失控的,即便是立即删除了,也可能早已被其他网络媒体广泛地转载。可见,在海量、即时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把关的压力之大。 目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假新闻的泛滥之地。当重大新闻发生时,许多人最早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他们往往还要到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权威网站去核实,或者等一些时间再到传统媒体上去核实。这充分体现了一些网络媒体在新闻失信上的严重性。①因此,海量即时的报道与充分有效的把关成为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最大矛盾。 二、海量即时与有效展示 网络媒体容量无限,即时的传播又使海量的新闻在迅速地增加。中国大型网络媒体的新闻日登载量大多超过2000条,最多的超过10000条。海量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展示的新闻,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传播效果。海量新闻本来就对有效展示带来挑战,况且网络媒体在新闻的展示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首先,网络媒体的高效页面不多。大多数普通网友使用的计算机屏幕是15到17英寸,屏幕分辨率的设置标准是800×600,一次只能浏览页面的头4英寸长范围内的信息,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性调阅一个典型页面的所有内容。②因此,高效的页面位置只是屏幕的第一屏。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是分层展示新闻的,高效的页面一般只是首页;其次,网络媒体在主要的页面上,主要通过标题列表的形式来展示新闻,大量的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网友很难立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再次,文字仍是网络媒体表现新闻的主体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浏览比较耗费视力。一些上了年纪的网友,经常是将较长的新闻打印出来,恢复成“纸质新闻”后,再进行阅读。 在这么多不足的前提下,海量的新闻又不能都引起关注,有的新闻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垃圾”;海量的新闻容易形成“信息沙漠”,网友要找到想看的新闻,可能要“沥尽狂沙”;海量容易导致“泥沙俱下”,一些信息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毒药”……大型网络媒体的确需要海量的新闻,即便价值不大也可以作为备检资料,但对新闻传播的实效性的追求,又要求新闻必须适量。 那么,从海量新闻中选择哪些新闻进行突出展示?在24小时不间断的即时更新中,重点新闻在页面上应该有怎样的更新频率?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何做才能使其在“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每天多少新闻才是适量的……这都对网络新闻编辑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充分互动与有效引导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包括论坛、留言板以及即时聊天功能等。借助这些互动设置,网友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平民与王孙拥有平等的权力,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③这或许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所在。 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参与的网友数量在理论上可无限多,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网络互动是平等的,网友可以主动地拉出一条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自己选题在论坛或聊天室中吸引网友进行讨论,而不必完全根据编辑的安排进行互动;网络互动是即时的,网友可以一边看新闻一边发表观点,尤其是网络新闻的直播和网友发表看法,在时空上可以互不干扰,网友可以在直播进行中、新闻发展中就将观点贴到网络媒体上。 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为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线索的捕获、新闻事件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但“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谁都可以随时把未必无害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张贴。当然网友提供的信息不可能直接在新闻页面上体现,但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判断,而网友在网络上是隐性的,其提供信息的目的也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 难以核实的内容可以不释放到页面上,但多数内容在把关后是可以上页面的。这些内容的导向未必没有任何偏差,这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对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对网友贴文内容的把关。 四、滚动报道与深度报道 越快,新闻性就越强,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为“旧闻”,就会贬值,就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间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③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这的确体现了新闻的时间性,但这不利于网友宏观掌握事件的全局,难以满足网友对新闻深度的追求。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速度与深度。 由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源的机会相对平等,即便有一定的差异,一条新闻只要在一家网络媒体上出现,其他网络媒体在几分钟内就能跟进。因此,在重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即时性上,深度报道往往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各大网络媒体目前高度重视即时新闻的盘整和新闻专题的制作,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好在网络媒体有“非线性”编辑的优势。编辑们“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现场的沟通和编辑。”④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之前、之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 那么,在什么节点上要对滚动报道进行深度整合?什么情况下用单篇文章、小型专题或大型专题进行深度整合?深度整合的内容从哪里获取?这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随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个性需求与大众传播 网络媒体的传播对象是高度个性化、自由化的,对于处于开放式竞争格局中的网络媒体,网友的选择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一旦不合他的口味,他会立即转向;具体到某条网络新闻,网友的阅读也是非强迫性的,他如果不点击,网络媒体的工作都等于白做。因此,网络媒体即便有非常明确的传播意图,也要适应网友的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传播,以求取得一定的传播效益。 宣传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美国著名的网络杂志站点《沙龙》(Salon)的一项调查发现,凡是标题中有“性”这个字眼的文章,阅读量比其他新闻高出2倍。⑤ 但是网络媒体最重要的角色是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如果完全依照这种阅读量(网友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报道,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网络媒体肯定不能一味迎合网友的个性化需求,但又不能无视网友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在满足网友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吸引网友的点击等三者之间,就需要进行有效取舍,其分寸的把握是很困难的。 六、新闻的地域性和传播的全球性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⑥地理上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放在其他的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放在全球的范围来看,甚至就不是新闻了;放在事实发生的当地,这条新闻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网友的地域分布情况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还是应该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七、信源共享与特色内容 目前,有关政策还没有明确网络媒体的采访权,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媒体不需要原创新闻。网络媒体的海量性要求有大量的新闻加以支撑,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原创新闻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网络媒体的绝大多数新闻必须从大量的传统媒体中获得。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上“千网一面”的现象必然形成。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如果没有所谓的原创独家报道,的确很难在内容上超越本来就雷同的同行。 就算是网络媒体拥有一定规模的采访队伍,每天有上百篇原创新闻,可把它们扔进数千条的新闻“大海”中,可能连个浪花都看不到。在这些原创新闻中,即便偶尔有几条独家新闻,把它们放到网上,几分钟后就会被其他网站转载――这种独家新闻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新闻的转载是网络媒体的需求,新闻的原创也是网络媒体的需求,但这两个需求的本身就存在矛盾,这两个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在内容方面,对现有的、二手的新闻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本身就融入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这种二次加工、深度开发也是一种原创。⑦因此,网络新闻编辑目前主要通过加强内容的整合和页面的配置,在信源共享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无论怎么做,要在趋同的大背景下做出特色,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八、形式多样与特色页面 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浏览新闻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还可以组合运用,对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页面上,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 新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成为网络媒体引以为豪的优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媒体在页面设置上也出现了“千网一面”的情况:首先,新闻页面布局雷同。新闻页面大都分为三层,第一层展示各栏目要闻的标题,第二层展示具体栏目所有的标题,第三层是单篇文章的正文页面;新闻页面结构一般分三种,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专题或功能性设置,中间较宽区域是一串新闻栏目;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新闻栏目,中间是一串重要新闻的标题加摘要;一种是页面左边为功能性设置或新闻辅助性栏目,右边较宽的区域是两列新闻栏目;其次,新闻栏目设置的雷同。一般都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等,区别大多在于名称略有不同,还有一些地方性网站多了个地方新闻栏目。当然,这是大型综合性网络媒体不可避免的现象;再次,表现手段运用的雷同。应该说不同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络媒体,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由于目前网站和网友技术条件的限制,视频和音频在网络媒体中运用的不是很多,表现手法还是以文字为主。 这三方面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再加上因平等的转载机会而造成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常让网友觉得这个网站像新浪网,那个网站像东方网……仔细看一看,除了底色有差别以外,众多网络媒体的新闻页面几乎一样。当然,网络媒体的页面结构、栏目设置等不可能不重复。传统媒体都有地域的限制,重复了,问题不算太大。但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制的,面对众多雷同的网络媒体,网友去一家就可以了。 九、传统体例与网络体例 网络媒体的新闻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传统新闻的体例和网络新闻的体例并不完全一致。如,报纸登载的新闻可以有引题、主题、副题,可以有虚有实,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大多只能有一行标题,而且以实题为主;报纸平面展示新闻比较直观,正文略长问题不大,而电脑屏幕浏览费力,长稿的确难以阅读到底;报纸针对的读者群比较固定,文风可以软也可以硬,网络媒体要吸引更多的网友,还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程度的软化。 事实证明,传统的新闻体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报纸版面上的一条新闻如果有引题、主题和副题,其冲击力远远超过网络媒体的一行标题。目前,各大网络媒体已不完全运用一行标题了,他们在要闻区也逐步借用了报纸的三段题的形式,如新华网和东方网首页的头条新闻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根据传统媒体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要进入标题,这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主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都进入了网络新闻的标题,网友看标题就知道了新闻内容,这条新闻完全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因此,标题的虚与实也是网络新闻编辑需要辩证把握的内容,他不能简单地根据传统媒体的要求去做。 此外,非新闻类的文体对新闻报道的辅助作用很大,但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板块中应用得不是很多。网络媒体可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较多地应用非新闻类文体。如在纪念英国王妃戴安娜的组合报道中。东方网把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作为报道的主体,再辅助以纪念性的诗歌、散文或歌曲(音频)――这种新闻文体和非新闻文体的简单组合,取得了单一新闻文体难以达到的效果,相关歌曲成为当天点击量最高的内容。 十、超链技术与迅捷浏览 网络媒体的优势源于技术的优势。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展示方法上,充分的技术应用使网友高度自由化的阅读成为现实,“网上冲浪”、“点击之间,阅遍天下”是网络媒体很有鼓动力的宣传语,尤其“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使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步点击,找到更多自己关注的新闻。 但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过度应用,也为网友的浏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一个链接众多单篇新闻的页面上,花样繁多的链接不仅会分散网友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注意力,影响网友对这个页面的整体把握,而且网友在点击链接后如同身陷“信息迷宫”,很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因为这篇新闻在这张用超链接技术结成的内容大网中,可能是把握这张大网的网绳,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不知在大网的哪个位置的网结。为了提高高效页面的利用率,强化一些专题、广告等,一些网络媒体还常在首页推出较多的弹出框和浮动标签等,让网友不胜其烦。 此外,传播技术越进步,媒体对技术的依赖就越大,网络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最先进的,它对技术的依赖也最大。经常有网络媒体被黑客攻击或感染病毒,导致网站暂时无法新闻或网友无法登陆该网站,甚至有的网站出现了致命性的瘫痪。2000年2月7日至9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袭击事件,包括Yah oo在内的8家世界著名网站遭到黑客的猛烈攻击,网站瘫痪数小时。⑧一张报纸如果因技术问题不能编辑、印刷,可以找另一家报社,利用其有关设备就可以救急,而对网络媒体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是相对的,盲目地、片面地说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会为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带来众多的障碍。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绝不是“粘贴匠”,海量的新闻,进行即时的报道、有效的把关、充分的互动、积极的引导,这本身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编辑的要求。而如何辩证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是网络新闻工作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本身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 (作者单位:上海东方新闻网站)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素质与责任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性也在日渐减淡,已然坐稳了“第四媒体”的位子,其社会影响力也为上到总书记下至普通百姓的社会所承认,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势已然被讨论的非常乐观。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网络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不仅是载体的变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编辑作为网络内容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个人素质对媒体本身的影响要深远和直接的多,这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内部制度和工作流程都比较成熟,编辑风格基本稳定,编辑个人发挥的余地有限;另一方面是网络媒体需要编辑快速处理大量信息,在对其他媒体已的海量信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象传统媒体那样进行反复的审稿。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网站的某些栏目虽然页面未变,可是稿件风格突然会发生变化,这一般都是伴随着采编人员的更换所引起的。为了尽是减少网站内容风格随着编辑个人喜好的大幅变化,近两年众多网站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严格区分采稿和页面组版编辑、实行频道负责制,有的网站还挖来具有丰富传统媒体采编经验的人员负责版面上稿,这实际上也反应了网络媒体的管理者对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认识的回归,也是对网络编辑职责认识的深化――网络编辑的职责的回归。 当我们不再把眼光集中在“网络”这个词上时,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就会被逐渐凸显出来。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在本质上与其他传统媒体并无二致,对网络编辑和传统媒体的编辑要求的基本标准和原则也必然是相同的。通过我们可以看到,二者间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那也是互联网的发展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工作职责和传统媒体编辑基本相仿,但一直以来网络编辑却被认为是一种低水平要求的工作,不能与传统媒体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众多的网络编辑也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中试图摆脱“网络搬运工”这一标签。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是由于网络媒体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它所标榜的海量信息的。因此,需要将处理海量信息处理工作通过技术手段交给机器完成。在全天候滚动更新的网站上,既要保证迅速处理海量的、几乎是全媒体的信息,又要保证办网质量,依靠仅具备普通操作技能的网络编辑显然不可能,网络编辑还要成为――网络媒体意义上复合型人才。 网络媒体意义上复合型人才 传统媒体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者,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复合型人才有着不完全一致的内涵。较高的政治素质、丰厚的知识贮备和过硬的新闻素养是任何编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仅具备这些这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编辑。网络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编辑还需要具备: 敏锐的新闻触觉和理性思维能力。网络媒体快速和海量的特点要求编辑必须把最新的新闻以最快速度发到网上,但这些传统媒体的产品对网站来说还是缺乏组织的初级产品,它们来自不同媒体和渠道,相互之间主次关系并不明确,要从这些庞杂的信息中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需要编辑具有敏锐的新闻触觉,对媒体自身的定位要有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适合网站需要的新闻被以适合方式被呈现出来。 娴熟的新闻综合操作能力。网络编辑在对新闻素材进行再加工,以适当的形式推给网民并吸引网友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中以放大新闻的正向效应,这实际上就是网站的原创活动,这种原创包括围绕新闻事件设立专题、开展媒体联动、网络调查、网友动等对新闻产品进行推介,它需要编辑具有娴熟的网络新闻操作能力和网络社交能力。网站的页面内容在不断的更新,每一次更新就是一次新闻策划。一个成功的新闻策划,事前都经过精心谋划。网络编辑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的驾驭能力决定着网站内容的成败。 较高的采编设备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传统媒体分工较细,文字美工和技术人员并不交叉,网络媒体的编辑往往身兼数职;传统媒体在报纸定版和节目制作完成时编辑的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而网络媒体到此只能算完成一半,这是由于网络媒体是依托于互联网、依赖于一定的技术界面。网络编辑不仅需要熟悉各种采访设备和音视频采集处理设备,还需要掌握相关素材的处理和网页制作能力,需要通过技术系统对新闻页面、跟贴等进行跟踪管理,不断延伸新闻产品的寿命,发挥出网络媒体的本来优势。 更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网络媒体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编辑工作中“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在每家网站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受众和影响力在日渐扩大,内容上的任何偏差和失误都可能被十倍百倍地放大。因此网络编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具有更加强烈的道德心和责任心,对经手的每一条消息负责。树立起精品意识,对每一条稿件都要反问一下它是在宣扬什么,它能体现我们的哪些主张?这样才不失于一个有责任的网络媒体风范。 作为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不仅要充当好传统媒体编辑的“把关人”角色,更要当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 从把关人到引导者 网络媒体的出现冲破了长期以来媒体间的介质壁垒和机构割据,纯粹的单向传播模式今天即使在传统中也非常少见了,媒体正利用各种方式与自己的受众展开互动,以稳定自己的影响力。但是传统媒体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与受众进行双向交流,编辑仍然是处于传播链上的一个中心环节,受众反馈依然是要通过编辑的把关才得以继续传播,传统媒体编辑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在变化,但基本定位依然是我们熟悉的“把关人”角色。 网络媒体开启了全新传播平台,它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被看作是一个由某个组织办给某些人看的媒体,而是一个能为受众提供相互间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络编辑在这里虽然还充当着“把关人”,对信息进行过滤,但一方面实时的互动信息也影响着编辑对新闻的选择,另一方面受众互动的内容还在不断补充着新闻信息、传播网民个人观点,起着与新闻信息本身可能并不一致的传播效果。 网络媒体发展的初期,人们容易简单地在点击量和影响力间划等号,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又使得它能够掌握新闻页面实时浏览情况,导致在内容编辑上出现一味迎合受众的倾向,频繁出现了网络新闻造假、低俗之风等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对网络编辑角色认识不清的结果。 由于网络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复杂性,要把握好网上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关/?的位置,还要进一步去当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编辑工作通过对素材的把关,把这些信息整合成一定形式的新闻产品提供给网民,网民随之作为传播链条上的一环出现在这一平台上,网络编辑作为舆论引导者的地位才更加凸显出来。编辑不能只跟着受众的口味走,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主动对在传播平台的各种信息作有效地引导与控制。 网络编辑是网站的眼睛和内容建设的关键所在,编辑的素质决定着网站的品味和水平,只有编辑的素质上去了,网站才有生命力,网络文化也才有了基本的保障。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硬功夫 不少网络编辑的日常工作只是网站搬运工,每天重复着从复制到粘贴这样枯燥而无味的工作,因此他们当中的好多人也常常抱怨这不是一份好的工作。相信这样的工作效率自然也不会很高,那么如何使网络编辑工作变得更有效率,编排的稿件更加吸引网民,网络编辑就首先要从做一位普通的网民做起。 整合:新闻的整体突围 由于政策、经营成本等原因,国内大多数网站尤其是一些商业网站目前还只能是转载其他媒体的相关消息,自己却没有相关的权,因此在面临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根本无法获得第一手的报道条件,这意味着这些网站的编辑需要大量整合,从而做出好的专题和策划以弥补新闻来源的不足,这可能是我们更爱看一些大型商业网站所作的新闻专题的原因之一。其次,有新闻权的一些网站同样需要新闻的整合,只有全面才能说清楚问题,才能让网民了解到新闻的来龙去脉,那么在给编辑提供更大整合新闻发挥余地的同时,该怎样去发挥呢? 当转载一篇消息时,网络编辑首先要定夺这样的新闻自己喜欢看吗?据调查表明,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受众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他们是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才去访问网站。网络受众往往浏览网站而不是专心地阅读。他们往往更活跃,搜寻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网站提供的东西。因此,当人们上网看新闻时,有几个要素可能是他们有耐心并愉快的阅读完此篇新闻制胜的法宝,即网民们想知道的不只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事情为什么重要,有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当这些问题心我们中有数时,再重头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东西都融于这篇文呢?若是没有,我们就要分析具体缺少什么,这时我们就不仅仅是网民了,而是身兼两职,以一名网络编辑的身份来分析目标受众的需求与习惯,转变思路,以“对网民有用的”的方式去进行策划,要想方设法让网民感到你提供的信息对他们有用。一些来自其他网站或传统媒体的新闻,经过网络编辑的处理,会比原来更醒目、更吸引广大网民。这或许就是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当作网民的重要性。 比如,最近某地高温天气频发,随着热浪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显现出来,比如说中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致使各大医院接待因高温致病患者大幅增加。到了夏季,尤其是高温预警天气,自然少不了媒体的关注,但是同样一篇来自某某网站的关于高温预警的报道,转载它的网站却编排出不同的稿件呈现给受众,有些网站仅仅做着复制到粘贴的工作,可能网民只知道这几天天气很热,甚至只是一扫标题。而有些网站编辑会整合一些“对网民有用的”东西,如“高温致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专家提醒如何防范此类疾病的发生”,稿件中不仅有“这几天天气很热”这一信息,还有是提供医学专家的建议,在炎炎夏日该怎样防范此类疾病的发生,甚至还有要是患有这些疾病到哪家医院就医及乘车路线等信息,这样的资讯会网民们会更喜欢点击。 再如,股指期货《交易法规出台》这一消息包括几大新闻网站都仅仅是一条消息,股指期货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概念,可能包括大部分网民都不熟悉,显然,这样一条消息在被这些网民看到后,如果要是懂行的网民可能会看两眼,作为外行的网民只能“望文生畏”,这时作为“网民”的编辑就会想到,我想知道什么是股指期货,在了解之后我该如何投资股指期货,投资股指期货有什么风险,目前和股指期货相关的咨询又有哪些,可能作为一个不熟悉股指期货的网民就要问道这些问题,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全部识别和吸收这些信息。网络媒体只要巧妙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将海量的网络信息通过适当的策划、设计、加工,转换成容易理解和阅读的图像、图表等,把网民需要知道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就可以极大地改善传播的效果,增加点击率。 另外,网页的可读性也是留住网民视线的一大法宝,当人们上网浏览网页时,最希望在网页上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只有找到了才可能继续看下去,视线才可以更长时间的留在我们的网页上。例如当你在携程网上订完机票之后,在最后的确认信息“您的操作已经成功完成”也就是机票成功顶到之后,会在这个确认信息页面上同时呈现目的地酒店的预定信息,从而更方便了需要出差的网民。只有方便了网民,你做的新闻才更有可读性,网站点击率才会更高。 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对制作标题是特别讲究的。如果标题不够抓人,那么就很难达到网站对点击率的要求,因此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网上耸人听闻的标题下叙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小事,网络编辑就是善于把事件的一角夸张、放大。所以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更加注重于适应网民的心理,这时候网络编辑同样要把自己当作网民,什么样的新闻标题才能使网民移动鼠标按下左键?在庞杂的、结构复杂的网页中,网民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新闻信息,注意力相对不如读报时集中,可选择的余地更大,在选择时也就更加依赖于标题所传达的信息,网络新闻的标题成为决定网民是否会读取这一新闻的“窗口”。同时,网民浏览新闻网页无非是为了了解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好的新闻标题更容易满足网民的信息、心理和情感需求,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良性的在线阅读心境。在制作标题时多揣摩网民的阅读心理,心中有受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重要新闻可采用简短的新闻摘要的形式,弥补网络新闻题文分开的不足。标题虽然兼有部分导读和摘要的作用,但对一些重大新闻来说,仅有标题仍显得不足,无法引起网络读者的重视。据调查,目前,相当数量的西方主流新闻网站在重要新闻上都大量采用新闻摘要,这种形式的新闻标题可使网民在只浏览新闻网主页及各分类主页的情况下,就能轻松了解当日重大新闻,因此深受欢迎。我们一些网站上的头条位置一般都会采取这样的做法,这种摘要形式的新闻标题制作在专题新闻中尤为突出,专题中仅仅是对某一事件进行专题性的报道,因此网络编辑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这种摘要的形式也会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是一种吸引网民的好的方式。 其次,在强化首页新闻标题制作意识与能力的同时,有必要在二级网页新闻标题的制作上下功夫,以保证新闻标题从外到内始终对受众具有“不可摆脱”的吸引力。如在首页位置标题制作成“埃及发现三千年前的木乃伊”,而二级新闻网页就可制作成“埃及发现三千年前的木乃伊,相貌容颜清晰可辨”,这样的标题对受众有着不可摆脱的吸引力。 最后,当精心制作新闻标题和导语还可以使新闻搜索引擎中快速脱颖而出。当使用者从搜索引擎上看到一个网页的链接时,搜索引擎上展示的对这个链接的简要说明应该能够保证他们立刻准确地了解这个网页的内容,清晰地判断这个网页与他们的需求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强化了网民按动鼠标左键的信心,标题和导语越清晰越独特,被网民搜索出来的机率就越高,这就是你的点击率。 当然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门准度很大,也是检验一个编辑综合素质的“试金石”。它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对新闻敏感性的提升,虽然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但若是每个编辑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来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工作,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那么,作为新闻之目的标题一定会更明亮、更富有神采,网络新闻也就会更好读、更耐看。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营销:亟待深度认识与把握 新闻营销的概念,在近几年已经被广泛提及。特别是一些网络营销公司或品牌策划公司,往往把新闻营销当作自身业务的卖点,并宣称可以与数千家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等等。 但是,分析一下那些所谓新闻营销的案例,不难发现,很多只是传统广告的形式转换,操作者对于新闻、对于营销、对于传播的理解,并没有超越以往的广告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营销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原则,就被一些机构简单化、工具化甚至庸俗化了。 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媒体环境及传播方式的变化,新闻营销无疑可以成为品牌传播的一个趋势,甚至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模式。但是,就眼前来说,需要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完成对新闻营销的界定和提升。 对新闻营销的现状考量 与“营销”是舶来品不同,新闻营销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可以说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媒体环境,所产生的一种营销理念。在分析其理论特性时,有必要看一下关于营销的一些基本的理论。 营销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和体系。在代表性的体系中,很多都是以“4”来展开的。不管是 “4C”、 “4F”还是 “4V”、“4R”,尽管他们的体系、框架、着力点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了与消费者也就是品牌接受者互动的问题,只不过用沟通、共鸣、回报等不同的概念进行了表述。对于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媒体的力量,众多的营销理论并没有从理论层面做出解释和说明。特别是,对于为什么需要新闻营销,以及什么是新闻营销,如何做好新闻营销等问题,还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所以,从理论层面建立一个新闻营销的理论框架,是丰富和完善营销理论,特别是品牌营销理论的需要。 在实践方面,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层面是品牌传播者,比如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目前,在其进行的品牌传播活动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新闻的力量进行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比如,在一些党报上,政府形象的宣传,已经成为这些媒体广告传播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媒体,不断与企业或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借助媒体的新闻传播优势,帮助战略合作者传播企业形象、企业品牌或者企业产品。但是,无论是政府形象的传播,还是企业品牌的传播,尽管借用的是新闻传播的方式,但在传播的新闻性及传播效果方面,很多却不如人意,所谓的新闻传播,具有了太多的“伪新闻”的痕迹。 另一个层面是传播者,也就是一些传播公司或策划公司。一些以新闻营销为主要业务点的公司,打出的旗帜竟然是“帮助写软文”。其实,从许多已经传播的案例来说,这些传播公司、策划公司对于如何真正把新闻营销做得更好、更有效果、更具有新闻性,并没有很好地认识。他们炒作的一些所谓新闻营销,主要还是一种形象广告的模式,还只能说是一种广告营销。为什么?因为从其策划、传播的整个进程来看,并不具备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炒作本身,并不是新闻传播。 所以,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需要对新闻营销进行总结和提升,需要建立新闻营销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 把握新闻营销的三个基本视点 新闻营销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认识这一概念,需要明确三个基本的视点,那就是新闻、营销和传播。 新闻营销首先是一种新闻行为。 新闻营销,不同于关系稿。关系稿往往不具有新闻传播的价值,却因为与媒体的关系得以刊播,其传播效果达不到新闻可以达到的境地。而且,很容易被受众识别。新闻营销,更不同于有偿新闻报道。有偿新闻往往是单一的,一次性的,而一个品牌的新闻营销则需要一个体系、一个战略、一些具体的流程。所以,新闻营销不是偶尔的一个新闻报道,它与其他方式的营销一样,需要有明确的品牌定位、品牌战略,然后,一切的传播,都需要围绕这个定位和战略展开。同时,需要有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传播规划。 因此,新闻营销必须符合新闻运作的一些原则。就是说,在运用新闻的方式推进品牌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新闻主题的提炼、新闻活动的设计、还是新闻事件的策划等等,都需要符合新闻的需求,同时还要符合不同媒体传播的要求。而新闻,则是有着自己的规律的。有两点特别需要注意,一是传播的时机,二是传播的定位。把握不好这些,就可能流于“伪新闻营销”。 同时,新闻的视点还要求在整体的实施过程中,张扬新闻传播的优势,使新闻营销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比如,要发挥新闻及时性的特征,保证第一时间把好的品牌事件传播出去;比如,发挥新闻超越广告的更加完整的解释功能,使品牌价值和信息传播得更加准确和详尽;比如,通过有效的媒体沟通,把新闻营销与危机公关职能进行嫁接,一旦出现品牌危机时,能及时有效地以正面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消除危机影响;比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发挥新闻可以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的优势,有效引导新闻营销实现价值放大。等等。 认识新闻营销的第二个视点,是“营销”。 就像我们常讲客户营销、服务营销、文化营销、价值营销等概念一样,新闻营销的落脚点也在于营销,也需要符合营销学的一些基本特点。在这方面,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个是从营销的目的性来看,客户原则应当成为新闻营销的重要原则。品牌通过新闻营销的目的,是让受众也就是品牌产品的消费者,对这个品牌产生了解、产生认知、产生接受、产生忠诚,从而从企业品牌的忠诚者变为企业产品的忠诚者。就好像产品销售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一样,新闻营销也需要准确把握受众的新闻需求。新闻需求不同于单纯的产品需求,当一个受众把一个品牌的传播内容当作新闻来阅读时,他对于这个新闻的要求、以及可能产生的阅读反应及效果,会根本区别于他去阅读一则产品广告。这里面,不是简单的物质需要,更会具有情感诉求、价值诉求等等。所以,从营销的角度说,你要把营销品牌所选择的新闻有效地传播出去,并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使你的内容更符合受众的阅读需求,更能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营销视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把互动作为新闻营销的一个着力点。“客户参与”是营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实现有效营销具有很强的作用。任何一个品牌或者产品的客户,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可转移性”――当一个品牌或产品对其客户不能或不再产生吸引力,或者不能有效地让其客户产生价值认知后,这些客户就可能转移到其他的品牌或产品上;比如,“可选择性”――当相同或相近的品牌或产品出现后,如果他们的品牌价值、产品品质不输于你,而他们的营销策略又胜过你,那你的客户就可能由以前的忠诚客户变为选择性客户,你的品牌和产品不再是他们的唯一。这其实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留住客户、开发新客户?在新闻营销中增加互动的内容,就是很好的方式。通过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让消费者能参与到你的品牌或产品价值的创造过程中,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我创造了价值”的感觉,这样,他们就会把接受并忠诚于你的品牌或产品的行为和过程,变成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甚至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谁还会转移或放弃自己的成就感呢? 第三个视点,是传播。 品牌新闻营销的过程,是一个传播的过程,而传播是一门科学,是需要把握特点、遵循规律、有效推进的。在这方面,有三点需要特别把握。 一是确立传播的主线。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说,全部传播的主线应当是一种价值传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传播者将品牌的价值,用不同的载体和方式进行体现。然后,让受众接受、认可,并选择你的载体。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品牌的产品,他一定会自身体验到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可能与自己的物质需求相一致,也可能与自己的精神需求相一致。在实施新闻营销时,需要沿着价值设计、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放大的链条展开。然后,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新闻方式,将价值对象化。 二是明确传播的主题。在价值导向之下,传播主题的设计,决定着新闻营销的成败。举个例子说明。一家生产消费品的企业,最近在探索其“全价值链”的经营方式。基本的概念是说,从基地建设入手,解决生产原料的问题,然后在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把关,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品质。如何对此进行新闻营销?如果只是站在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模式,其社会意义、政治意义都不强。其实,这样一个模式最核心的是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上游也就是基地建设,解决的是富农的问题,一个是下端,解决的是安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就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这样的品牌传播主题,很容易与主流的新闻需求以及主流的价值需求结合起来,传播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可见,新闻营销需要主题设置,主题选择越接近受众兴趣,越能引起关注,越能满足受众需求,越能产生效果。 三是有效的传播控制。有一家企业,遇到过一次危机风波。这家企业所属的行业,被媒体曝光原料不纯。这家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召开新闻会,请了20多家媒体的记者,公开声明自己是真料,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们曾经对这次应对的传播效果进行过简单的评估,将企业邀请到的媒体所刊发的稿件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结果发现,一是尽管各媒体都发稿了,但主题并不统一;二是在论证和说明这家企业的原料时,并没有将该企业与同品类的其他企业区别开来。所以,传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原因有三:一是时机不当,媒体刚刚曝光之后,接着开会,很容易在受众中产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印象;二是媒体控制不当,只是邀请了媒体,但没有针对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进行大主题下的分解;三是传播内容过于杂乱。这就说明,在新闻营销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话语权大众化,有效的控制不仅是正面传播的需要,也是防止出现传播负面效应的需要。 (作者为传播学博士,大众报业集团编委、大众日报经济新闻采编中心主任、品牌运营中心主任) 新闻营销论文:节前新闻营销,节后邻居营销 营销背景及诊断 济源市奥瑞拉美容SPA养生馆位于当地最高档的小区――建业森林半岛门口,老板张女士本想借这样的地理位置抓到高端顾客,然而事与愿违――小区内的入住率不足四分之一:考虑到小区是高档小区,所以店里引进的是高端品牌,但顾客却不是高端顾客;眼看着店面已经开业将近半年,营业额还是在原地踏步。 2009年9月上旬,张女士从《医学美学美容・财智》杂志看到世纪良谋营销策划传播机构为美容院做的营销策划案例,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直接联系了世纪良谋营销专家为她出谋划策。 世纪良谋营销专家亲临济源市实地调查,了解到以下资料并予以了营销诊断: 1,张女士以前是做手机的,冲动之下进入美容行业,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开业,而且没有及时学习、借助外脑,导致亏损了将近半年。 2,济源市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愚公移山”所在地,现已成为国家著名风景区,由一个县级市直接提为地级市,是河南省最早被评为国家卫生城的城市,经济增长率在河南18个地市中位居前五强。从这一点来看,济源市的居民口袋里并不缺钱。 3,奥瑞拉美容SPA养生馆虽然位于当地最高档的社区门口,却不在市中心,所以入住率极低,很多在这里买房子的人只是为了投资。虽然附近还有三四个入住率较高的社区,但由于奥瑞拉开业之初宣传不到位,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顾客是来自其他小区的。 当时,正值国庆60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世纪良谋迅速为奥瑞拉美容SPA养生馆制定了“国庆两头抓”的营销策略。 第一部分:国庆节前的新闻营销 活动主题:紧急征集济源国庆美女 针对奥瑞拉美容SPA养生会所开业以来宣传不到位的情况(甚至对面小区都不知道有这个美容院),首要任务是打出知名度,而见效最快的途径就是“制造新闻”!国庆前后是各大商家必抓的促销时机,又适逢60周年大庆,结合美容行业特点,世纪良谋策划了“国庆美女”、“节日美女”的概念,并配合彩页广告特别撰写了《紧急公告》、《济源女性争做国庆美女》、《国庆美女留言板》等软文。 紧急公告 为了热烈庆祝国庆60周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济源市现紧急征集50名节日美女,凡来奥瑞拉美容SPA养生会所参加活动报名,均有机会成为节日美女,有机会代表济源国庆美女参加港澳5日游,详情请进店咨询, 报名截止日期:2009年10月1日 奥瑞拉美容SPA养生会所 2009年9月 济源女性争做国庆美女 自奥瑞拉美容SPA养生会所推出“征集节日美女,参加港澳5日游”的活动后,济源女性纷纷相应前来报名咨询,有在机关上班的公务人员,有个体I商老板,还有成功企业家,学校教师以及刚刚完婚的新娘、刚生过孩子的年轻妈妈…… 国庆美女留言板 在某银行上班的耿女士:“喜迎国庆60周年,争做国庆美女,为济源增光彩!” 建业森林半岛的杨女士:“我骄傲,我能成为国庆美女!” 丽城花园小区的尹女士:“在济源,想做美丽女人,就去奥瑞拉!” 具体活动内容 1,奥瑞拉节日美容直通车:38元打造国庆美女 秋季面部水疗2次(深层滋润、补水,活化细胞、去皱);眼部SPA2次(提升、活化、去眼皱、黑眼圈、消除眼疲劳);气血通拔火罐1次(延续千年的中医养生经典,活血通络,缓解肩颈、腰腿酸痛、风湿症状,增强抵抗力);经络推拿1次(打通人体12条经络,健康养生) 活动门槛设定金额如果是免费或者价格太便宜,顾客肯定会怀疑、不信任,而价格太高又不行。根据世纪良谋策划经验,30元左右是一个比较好的金额,可以让顾客体验4项内容,一共6次,等于为店内带来6次销售机会,况且顾客掏了钱肯定会来体验。另外,这几项服务项目可以迅速见效,有利于短时间内说服顾客办卡。 2、两种超值卡刺激消费 981)元的卡项享受价值2132元的尊贵项目:价值786元的晶钻补水四件套、价值860元的3个月内分泌调理、价值288元的抗压精油、价值198元的香熏美白粉底。 特设粉钻会员卡3580元:任选3580元产品+送1人五日港澳游。 店内设置这两种超值套餐卡,既吸引低端顾客,又吸引高端顾客。高端卡加入旅游设计元素,是结合了济源市地理位置稍偏、很多人虽然有钱但是没有出过远门的特点。 实施步骤 9月24日,通过报纸夹页(《大河报》夹16开彩页)宣传;每天上午派美容师穿便装到小区内发卡;顾客进店后,在顾客付完体验价后,再向顾客推广980卡和3580卡。 投入产出分析 3000份16开彩页360元左右、夹报费3D0元左右、宣传卡片3000份200元左右、海报2张20元、条幅30元,总投入不足1000元。活动开展后,前来报名的顾客约150名,8名顾客参加港澳5日游,36名顾客办理980元卡。国庆节前总营业额约为7万元。 第二部分:国庆节后的邻居营销 活动主题:寻找好邻居,百人大行功 由于没有很好地开发周边小区的顾客,加上门口位置偏僻的原因,致使奥瑞拉与周边小区居民缺乏真正的沟通交流。营销上讲,有沟通就有可能,没有沟通也就意味着没有销售。所以,国庆节后的促销活动以“寻找好邻居”作为主题,以拉近潜在顾客与美容院的距离。 活动内容 1,凡是建业森林半岛和丽城花园的爱美人士,均可来奥瑞拉领取“好邻居”精美礼品一份。 2,美容即可参加抽奖。 满300元即可参加三等奖抽奖;满600元即可参加二等奖抽奖;满900元即可参加一等奖抽奖。(不设空奖、奖品详见店内海报) 3,寻找好邻居幸运之星 你的名字幸运吗?姓名中有“奥”、“瑞”、“拉”(可谐音)的顾客可领一份精美礼品。 你的号码幸运吗?电话号码(手机、固话、小灵通均可)尾数是“6”或“1”的,每人可领取一份礼品。 你的生日幸运吗?凡生日在10月份的,凭有效证件每人可领取一份礼品。 以上几块内容,最重要的是吸引人进店,打造店内人气,为销售打下牢固基础。 活动步骤 通过广告宣传吸引顾客进门;通过对进店顾客发放试用装,让其感受产品特点;通过对进店顾客发放优惠券,促使其再次进店销售。 宣传方式 以《大河报》夹页为主,以地面发彩页为辅。 投入产出:《大河报》夹报彩页660元(含印刷费、夹报费)、代金券200元、海报10元、x展架50元,总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通过此次活动吸纳新顾客200名左右,销售额顺利突破10万元。 新闻营销论文:如何处理品牌建设与新闻营销的关系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简单的广告传播便足以树起一个品牌;到90年代,铺天盖地的广告投入也可以撑起一个品牌;时至今日,品牌的创立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随着资讯信息的大爆炸、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更新、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广告的影响力与营销动力正在日趋减弱,特别是在品牌构造、提升企业美誉度等方面,广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经济危机的脚步虽然已渐行渐远,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仍在不断深化,危机严重削弱了消费信心,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造成更大的压力。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越来越复杂的市场情况,赋予了体育用品市场营销一种充满辩证色彩的理论高度:当一种品牌面对着千变万化的消费心理时,什么样的市场营销方式才能行之有效? 有整合营销传播先驱之称的舒尔茨曾说过: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传播能够创造出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现在很多人提到新闻营销,认为新闻营销能够通过对现有信息源进行深加工和强输出,打开企业与消费者深度沟通的高速通道,解决了以往营销的可读性和可信度,突破了以往营销的瓶颈。那么什么是新闻营销呢? “新闻营销”的特点与优势 新闻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是指企业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藉此制造“热点新闻”,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等目的。从产品概念推广到事件行销,从借势造力到行业联动,从主题活动到行业公关,“新闻营销”策略为企业品牌及广告传播带来全新的理念和活力。企业的经营性活动如果有新闻媒体来报道,通过软性的、感性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受众,想要达到的效果会被成倍地放大,且能产生延绵不断的余波效应。由于企业创造了新闻由头,为企业高覆盖率的新闻提供了畅通路径,此举也必然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宣传成本,还增加信任度。 品牌塑造离不开新闻 “新闻营销”在营销过程中其载体是发生在国际或国内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公众关注度高、注意力持久、社会影响大。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企业故事,在宣传企业的方式上采取迂回的战术,交待企业创业的来龙去脉,把企业的文化理念、人文关怀等等传达出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传统营销手段相比,消费者较难发现“新闻”背后商家的广告宣传行为,反而容易在公众心中形成“热心公益、关心国计民生、关注社会进步” 等良好口碑。消费者在潜移默化的受到新闻影响的同时,也在心理上认识了解了品牌背后的人、企业、文化和故事,进而对品牌由认识而了解,由了解而无限忠诚,品牌得人心以得天下。 通过新闻营销,曾让浙江、福建不少优秀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即迅速获得了全国消费者的高度关注,树立了较强知名度,并快速拉动了销售。其中最成功的非奥康集团莫属,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可谓是新闻营销的操盘高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奥康集团就不断地制造热点促销活动、热点事件、创造新奇概念、挖掘提炼新闻,从杭州 “武林门的一把火”到2006年与新浪网战略合作,不断营销创新,从而引起媒体注意,进行广泛传播,为其营销服务,成为企业竞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王振滔也因此被业界称为鞋业营销大师级的人物。如成功的东鞋西进的战略、宣传得热乎乎的商业地产战略,都是奥康用来制作新闻事件的炒作点。因此,新闻营销一直是奥康品牌持续发展并做强的最关键因素。此外晋江、温州鞋企新闻营销较为成功的还有安踏等知名品牌。 然而据调查,晋江温州鞋企的新闻营销似乎只属于几个业界领头军的“专利”产品,而中小型鞋企的新闻营销却是一个很大的空白,而恰恰是新闻营销,是中小企业力争品牌突破的绝好机会,不容错过。 企业如何做好“新闻营销” 1. 体育用品企业开展新闻营销,首先就要确立好新闻营销的目标。 企业新闻策划是为企业营销服务的,先有企业营销目标而后有新闻策划目标。新闻策划的目标从整体上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主要目标。 品牌目标。 品牌目标是致力于提升企业整体品牌和形象,是新闻营销最主要和最有效地目标。如果企业能够很好的抓住与企业相关的新闻点,通过新闻策划在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方面能取得比其他营销手段更好的效果。如青岛英派斯集团,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地采用新闻策略,提高品牌的形象。由于该企业一直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是国家全民健身工程重要的器材生产基地,北京街头巷尾的很多全民健身器材,多数都是“英派斯”的产品。由于该公司成功研发的健身器材在国内和国际处于领先地位,不可避免地就有很多跟风模仿之作。这给“英派斯”的品牌带来极大的危机,正是由于媒体对类似的争议事件的披露,工商部门对部分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查处,英派斯最终赢得驰名商标的荣誉,这一事件的积极处理维护了英派斯的权益,同时企业还通过独具卖点的健身文化和各类新闻事件,助推品牌低成本快速增长。由此,新闻营销低成本快速增长的特点在英派斯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英派斯通过成功的营销,摘下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荣誉桂冠,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令业界刮目相看。 销售目标。 销售目标主要是通过新闻营销的策划引起社会对该企业的关注,从而吸引消费群体。企业以新闻的形式告之社会,企业正在或已经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和提供的或附加的新服务,企业即将进行的促销行为等,为销售服务,以增加产品的销售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每次西甲联赛中巴塞罗那对阵皇家马德里的比赛,在比赛前都会有大量的新闻铺天盖地的涌出,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以2009-2010的赛季为例,比赛前,几乎全球各大报纸上都会出现“超过9亿欧元的比赛”、“史上最豪华的世纪大战”等等的字样,这些大大刺激了门票销售、相关纪念品销售以及电视转播销售。 竞争目标。 竞争目标主要是指出于竞争的需要,针对竞争对手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新闻策划,这在新闻策划实践中也不时发生。竞争是所有企业的一个长期的、永久的目标,因为只有敢于竞争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2. 确定了新闻营销的目标。如何去挖掘企业的新闻点也是很有讲究的,只有找到了新闻点才能引起媒体的注意。新闻策划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挖掘新闻点: 新奇产品。 根据新闻策划“导向性原则”,科技的进步,能有效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新科技产品的研发成功,自然就成为新闻的关注点了。像李宁、耐克、阿迪达斯在推出新品的时候总会加入一些新奇的科技,如“扭转动力”、“速干排水”、“缓冲夹层”、“全方位透气”等等。这些都是新闻媒体关注的新闻点,也是能够吸引消费者兴趣的新闻事件。 社会公益活动。 对媒体来说,有特点、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具有关注价值。因此许多企业通过搞社会活动来吸引媒体的报道,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如农夫山泉在北京申奥期间,搞了“每购买一瓶农夫山泉就有一分钱支持申奥”的活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安踏和中国篮协共同举办了“爱心中国――安踏爱心希望行”活动,向全国十省区捐赠价值100万元的50个“安踏希望图书馆”以及50个“安踏希望体育室”,这些为品牌的推广都取得了积极地效果。 特殊人物。 每个企业中都能挖掘出“特殊人物”,英明的领导,杰出的科技人才,甚至看似平凡的普通员工,都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企业“形象代言人”。比如李宁公司总裁李宁,走到哪里都是新闻人物。当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李宁飞天点燃奥运火炬之时,李宁的品牌价值也随之一飞冲天,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统计,李宁点燃奥运火炬后的几天里,他的运动服装品牌价值上升了三千万美元。 成功经验。 企业的成功经验,包括企业的管理方法、融资手段、营销渠道等,也是许多媒体(尤其是经济类媒体)乐意报道的题材。比如李宁公司试水电子商务。2008年8月,李宁携手国内最专业的运动用品电子商务网站,试水专业运动项目的垂直B2C体育运动品销售渠道,与其联手打造全新的专业运动用品市场拓展模式,这一新闻被媒体广泛报道。 3. 企业新闻营销应遵循的原则。 真实性原则。 新闻的实质就是对某一真实事件进行传播和报道。任何虚假不实的新闻,新闻媒体都不会刊登,即使由于疏忽而刊登了,但终究会令公众产生受骗感和不信任感,这只会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 时效性原则。 公众之所以对新闻事件产生兴趣和关注,是因为新闻事件将世界各地包括国内各行各业、政府机关的最新动态报道给了他们,使他们了解到最新的情况和信息。因此只有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才能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点。企业在“新闻营销” 应注重“短、平、快”,速度取胜。 轰动性原则。 新闻媒体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条新闻出现,对于一般性的新闻,编辑们会简略性地一笔带过,而对于那些能引起公众强烈反响的新闻事件必会详加报道。 系列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使一个人记住某个名称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次重复的提及。因而,企业在运用新闻事件营销这一策略时,最好能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形成一个系列,随事件演进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 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从萌芽到高潮、结束的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随机应变,选择最适宜的传播方式。通过新闻媒体多次重复的报道,在目标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4. 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新闻营销策略。 在品牌打造初期,抓住当时的社会热点进行新闻炒作,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配合在各种主流媒体上高密度、脉冲式的广告投放,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品牌塑造中期,以一连串的事件营销,配合媒体新闻和形象鲜明的电视广告,形成持续地宣传脉冲,刺激消费者尝试购买;在产品市场启动中期,会以合理的媒体投放,辅以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活动,尽快建立忠诚的消费人群。新闻传播的造势功能可以在一个完整的周期内,将人们持续暴露在同一品牌的影响之下,最终必会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形成相对巩固的品牌形象。 新闻营销论文:浅析新闻传媒的品牌营销战略 在市场经济多年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向品牌靠拢的商品消费趋势。媒介作为一种建立在注意力经济基础上的影响力经济品牌,品牌经营战略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品牌知名度决定着媒体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潜在财富,是带动发行率和收视率,维持受众并增加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搞好媒体品牌经营,形成整体品牌形象,使观众能够了解该媒体的内容特色,识别出其独到的媒介特征。如今媒介可选择性增多和受众的日渐成熟,受众对媒介品牌的理性认识已上升到一个重要地位,使得媒体的品牌营销战略成为重中之重,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媒体品牌营销战略。 一、清晰的品牌个性。增强品牌识别力 (一)媒介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为为了让受众和消费者能够对本媒介品牌产生有益的认知,进而产生品牌偏好和消费行为,就是媒介如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抢占媒介市场,形成媒介风格的一种策略。定位主要是考虑影响力构成要素中内容和方向两要素。媒体的受众定位,讲究市场细分,实现局域人群的规模化覆盖已经成为传媒市场定位的一种趋势。品牌必须合乎消费者的心意,才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让消费者感到品牌具有期望的本质。因此,品牌个性包含了品牌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以外的所有品质。需要指出的是,品牌个性一旦确立就不应该轻易改变,要审时度势,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体坛周报》作为一个专业性的体育媒体,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知名的采编人员,以及加强与国内外权威体育媒体的合作,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对体育信息内容的加工、包装以及销量。而“最新、最快、最专业、最具深度”是给消费者的直接品牌认同。 (二)媒介品牌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重要特点是无形性和专有性,媒介对品牌必须有清晰的法律权利,为保护品牌名称而注册的商标通常是品牌中的重要产权。没有知识产权,品牌就不可能存在一媒介产品将仅仅是无差异的类别产品。中国媒介必须有前瞻意识,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提早做好这项工作,否则自己的品牌可能会被别人抢注。 (三)媒介品牌的明星战略和形象战略。 塑造明星记者主持,打造名牌栏目,借助名人效应,成为众多媒体建立品牌的杀手锏。作为公众人物节目主持人能以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为品牌栏目增添魅力,在媒介的品牌经营过程中以主持人推介品牌栏目,以品牌栏目推出主持人,可以达到既扩大栏目影响,又提高视听率的效果。定位成功的节目主持人依托载体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媒体品牌形象识别的重要标志。“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锵锵三人行”、“小莉看时事”等节目已成为电视界公认的名牌节目。 就认人一样,第一眼总是从他的相貌和着装风格上分辨出来,媒体也要对自己的形象下一番功夫进行设计与包装,它包括台标、标准色、声音识别系统、标准字、话筒标志、片尾字幕定版、频道形象片花、频道形象宣传片、开始和结束曲等。必须要与同类媒介相区别,使受众一看就能将其同媒介或媒介形象联系起来。 二、媒介自身的推广与宣传 (一)资源优势。 媒体是传递广告迅息的重要载体,各种媒体还可以利用互相之间的优势,进行交叉广告,弥补自身的缺憾。报纸是纸质媒体,信息量大,说明性强,可以长时间地保存,方便查询;而电视则是声音和图像的宠儿,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活动的画面,能够真实地表现产品形象。在这两者之间展开互动,交换时间和版面,互相宣传,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各类报纸上刊登电视节目预告以及剧情介绍已经成为很多电视频道的广告运作内容之一。 (二)公关活动。 公关策略具有易强化产品信息的可信赖性的特点,这一特性使得公关已成为建立、发展媒介品牌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传媒公关、资源整合、事件链接、公益赞助等有效方式,积极促进媒介品牌与市场的良性互动。组织策划有创意、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活动,也是凤凰卫视创立品牌的又一手段。凤凰卫视成立初期就策划了飞越黄河的活动,一炮打响。以后又先后组织了千禧之旅、欧洲之旅、穿越风沙线、寻找远去的家园、两极之旅、走进非洲等多个大型采访活动,这些举动都被称作华语传媒史上的壮举。 三、科学选择品牌延伸多元化发展 品牌延伸的三个条件是品牌知名度、品牌能力和充足的资金,要做到横向延伸与纵向延伸相结合多元化发展。横向延伸就是利用原品牌的优势,向类似节目内容延伸,形成规模经济。随着产品消费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成本效益,传媒产品的低复制成本使得这种效应更加明显,大大缩短新品牌被认知的时间,巧妙地使相关品牌整合成整体品牌效应。纵向延仲。因为传媒产品具有公共商品的属性,所以规模经济也存在于传媒业中。纵向延伸就是利用原品牌的优势,向上下游进行延伸。传媒品牌朝着多层次、多元化和多维度化发展,世界六大国际传媒公司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传媒业的各个领域,如图书、报刊、电视、电台、影视音乐、专业信息、印刷与媒体服务等、而且还涉足列传媒业以外的一些行业。 四、创新是媒介品牌战略之魂 创新策略是品牌的灵魂,影响着品牌的竞争力,创新对品牌维护、巩固、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创新是品牌经营的巨大动力,创新是市场同质化时期值得关注的一种竞争策略。媒介品牌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在经营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根据竞争态势的变化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战略。媒体结构正在发生巨变。处在媒体变局中的中国,应当居危思危,与时俱进,求变图存,迅速行动起来,积极采用新科技、角逐数字化,寻求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市场空间,在全球化的媒介发展中寻找到生存之道。 新闻营销论文:运用营销理念做好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需不需要营销?这首先得看新闻是不是一个产品。新闻是媒体的一个产品,在多种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新闻以及生产新闻的生产者自然不能也不应该超然事外;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同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另一个非物质形式――文化,已被公认为产品了,所以我们也应该把新闻看作一个特殊的产品,而且它已经进入了实际上的流通领域。 在军工企业,如果把新闻宣传作为一件产品,那么,它同样具备市场营销的“4P”(即产品、价格、通路、推广),只不过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卖产品”,而是“卖形象、卖观念、卖价值认同”,并且它本身就是“通路和推广”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下文简称十所)新闻宣传工作在所党委的领导下,坚持融入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大力传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了有针对性的策划组织,使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到中心工作的价值链上,搭建了从基层宣传队伍到目标对象的有效通路,不断扩大宣传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较好地担当起引导舆论、营造氛围、推动执行、传播品牌的重要责任,为十所“十二五”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撑。 近几年来,十所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借鉴、运用现代市场营销学“4P”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产生宣传产品 ――队伍建设、新闻写作 密西根大学杰罗姆・麦卡锡教授1960年提出的营销学“4P”理论中的“产品”,包括核心产品、实体产品和延伸产品。广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服务、技术、知识或智慧等。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可以把通讯员团队建设、新闻写作纳入这一要素当中。通讯员团队建设、新闻写作最终都是指向一个目标――产生宣传产品。 队伍稳定,作用明显 目前十所基层宣传队伍主要包括各党总支、党支部宣传委员和通讯员,通讯员团队共有137人,其中主要研发部门通讯员占总数的57.3%;通讯员投稿总量占总量的49%。其中主要研发部门的通讯员已成为部门宣传稿件的支撑力量,投稿占比都超过55%,通讯员的作用得到极大显现。党群工作部按季度制订宣传工作的重点和计划,并及时与通讯员交互沟通,对宣传方向和稿件质量提前把握。注重加强对通讯员的针对性培训,每年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和报社的资深媒体人对全体通讯员进行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培训,开发自身能量,有效提升通讯员的新闻采写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对通讯员的考核和评比,每季度评选季度优秀通讯员,按照通讯员尽量覆盖到班组的最大化原则,每年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充实通讯员队伍。 “质、量”双升,贴近基层 这几年,全所稿件总量出现大幅上涨,2014年稿件3 580篇,同比增长79.26%。从来源上看,来自科研生产一线单位的稿件已成为全所新闻来源的主体,主要研发、生产部门全年投稿2 291篇,占总量的64%。从内容上看,更加贴近基层和科研生产一线,直接反映科研项目进展、外场试验情况和科研过程管理的稿件占总量的32%,并且出现了30多篇重大项目的连载报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吸引了很高的点击率。 提炼新闻价值 ――明确导向、专题策划 营销学“4P”理论中的第二个要素是“价格”,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可以把价值导向、专题策划、新闻包装、编辑提炼纳入这一要素当中。专题策划、新闻包装、编辑提炼其目的就在彰显新闻产品的内在价值。有思想价值的传播才是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传播。 导向明确,多项交融 大力倡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媒体和平台,大力弘扬和宣传“忠诚于党和国家、忠诚于国防科技事业”永远是十所前进的方向。全所大力倡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建党93周年之际,所党委策划组织了“忠诚・成长”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梳理回顾,系统展现了我所航天、航空等专业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使报国成才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通过专家讲时事、所领导讲形势等形式,进一步诠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内涵。 崇尚先进榜样,推进创先争优。所网、所报陆续推出“身边的榜样、党员先锋队”等栏目,高密度、高强度对先进典型的塑造和宣传,一方面使先进人物得到更大的承认和尊重,激发员工更大的成就感和工作动力,另一方面树立榜样和标杆,营造了“尊崇先进、学习先进、全员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使十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得到切实体现。 策划“身边的感动”,传递十所精神。2014年,举办了“身边的感动”首届“感动十所”人物评选活动。以活动为抓手,充分凝聚了各支部的力量,将触角延伸到科研生产一线,在对候选人的要求上,明确要求侧重推出平凡岗位和平凡人物,突出代表性和普遍意义,通过发现一线员工在平凡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动点和闪光点,提炼普通人物的大境界,以平凡视角和细节感动,发掘并宣扬十所精神文化内涵。 聚焦重点,突出中心 每年年初,组织对所长工作报告和党委工作报告精神进行梳理,通过所报、所网、橱窗等及时进行宣贯,使广大职工能更好地学习领会全年工作目标重点;围绕“天宫神舟交会对接”焦点新闻,推出“助力神舟,圆梦天宫”等连载专题,新闻报道50多篇,激发了员工的自豪感。 配合管理改革,建立“改革・发展・未来”专题网站,策划“管理改革进行时”专题报道,发出各类稿件180多篇,所报持续推出专题8期,文化展板以改革动员为主要内容更新200多张,印制“管理改革对我所领导干部的六项要求”小册子220本,大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的方针原则、实施方案步骤等,引导大家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统一思想,为改革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聚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活动启动后,制定下发了《中国电科十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工作方案》。通过所长、书记上党课,邀请权威专家欧阳康教授作专题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系统深入学习中央、集团公司领导同志关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借助报刊、网络、橱窗、海报、电子媒体等宣传平台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自上而下,立体全覆盖的学习宣贯活动,使全所员工精神状态进一步转变,心气更足,工作更积极;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更强,做事雷厉风行,更加讲究为民服务实效,为深化“三个转变”、推动十所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通过各类专题活动,使专题策划焦点更加突出,新闻价值更加凸显,围绕全所中心工作更加给力。 建好多元通路 ――平台建设、宣传通道维护、机制规范 营销学“4P”理论中的第三个要素是“通路”,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可以把宣传平台建设、宣传通道维护、机制规范纳入这一要素当中。十所多元化的渠道,清晰的定位,完善的管理体系,成功搭建了通向宣传目标对象的有效通路。 近年来,十所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宣传工作阵地,除了抓好“三网二报”(所网、科研网、互联网和所报、集团简报)传统宣传阵地之外,还积极完善墙壁海报、宣传橱窗、电子大屏、灯箱海报等新载体建设,所网“新闻中心”完成改版上线,着力体现新闻聚焦和功能板块清晰定位,每年新闻信息3 500多条;整合员工论坛版块,增开“建言献策”板块,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每年所报出版发行15期,设计600多张墙壁海报。每年编印画册和年度发展报告2 000多册,面向利益相关方传递十所价值理念。同时开通十所微信公众号(天奥微视点)、十所党建微信群、十所通讯员微信群,全方位收集意见和建议。 在形式上逐步形成网络、报纸、橱窗、海报、灯箱等多种载体相互补益;在功能上对内以所网为主,侧重于及时信息、舆情收集反馈、文化价值引导,对外以所报、简报、画册、发展报告、微信为主,面向军方用户、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侧重于综合实力展现、品牌价值推广与提升,形成内外有别、功能清晰的良好定位;在内容上,以正面宣传鼓劲为主,兼顾挖掘经营发展中深层矛盾和弊端,以反映所内新闻、领导讲话、重大政策、重要活动、职情民生为重点,兼顾国内外重要时政新闻、党的理论政策宣贯等,逐步形成层次丰富的宣传体系。 党群工作部根据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十所实际情况,系统梳理了《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对新闻宣传工作流程、宣传队伍建设、稿件管理、宣传品制作、载体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有效规范了新闻宣传工作的管理。 面向目标推广 ――品牌推广、扩大受众效益 营销学“4P”理论中的第四个要素是“推广”,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可以把对外品牌推广、扩大新闻产品的受众效益纳入这一要素当中。在对内传播价值文化的同时,新闻宣传工作也致力于对外品牌形象建设,旨在不断提高十所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十所积极与新闻媒体开展合作,加大了对外新闻宣传力度。一方面,先后在《当代海军》《国防科技工业》《中国电子报》等杂志报刊上作形象宣传,做好在用户和行业内的品牌推广;另一方面,以大事件和大主题为背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推动十所在社会公众中的品牌形象建设。在“神十”“嫦娥三号”发射之后,及时与媒体合作,“十所造”与“十所人”登上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等多家主要媒体,新华网、新浪四川、凤凰网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转载,柴霖副总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数十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有力提升了十所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了军工电子行业领导者形象。同时,积极与集团宣传部门建立快速沟通机制,通过《十所简报》、集团科研网、《中国电科》报,随时对上对外更新、上报和展示我所情况。2014年,组织向《中国电科》报投稿30多篇,上报集团公司简报50期,科研网更新200多条,十所声音在集团受到好评。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探索性地运用市场营销的理念来传递军工院所的新闻,努力做好新闻产品自身的营销,用新闻来动员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完成党委的既定目标。我们忠实地履行十所历史书记员的角色,见证十所的改革发展,并为之凝聚正能量,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工作在服务中心中的价值和能力,努力践行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新闻营销论文:广告新闻化下置入性营销的探讨 摘 要:随着广告手法的推陈出新,及电视产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媒体传统的广告方式起了极大的转变,“置入性营销”成为近年来广告商重要的媒体购买策略,主要原因是厂商利用阅听大众对新闻的信赖,误导大众把广告当成是新闻以提高阅读或观看的意愿。越来越多收费广告正以巧妙的方式化妆为新闻出现,此一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规范及管理。 关键词:新闻化 软广告 置入性营销 广告收入是媒体的生存命脉。随着广告手法的推陈出新,及电视产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广告购买制度转变所致的广告主买方市场倾斜,媒体传统的广告方式起了极大的转变,整合广告、公关与商品置入的所谓“置入性营销(Placementmarketing)”成为近年来广告商重要的媒体购买策略。 “置入性营销”又称商品置入或品牌置入,指的是厂商以金钱或有价回馈方式来交换产品或服务在节目或新闻内容中出现,且在不明示广告主的情况下,为付费者营销广告主商品、服务或形象的作法。 早在1930年就已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1982年上映的电影《外星人》(E.T.:The-Extra-Terrestrial)是置入性营销最早的成功案例。1980年代以来,因为产品置入手法有极佳的促销效果,且能降低影视节目制作单位的成本而开始盛行。近年来,置入性营销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影视产业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式,如韩剧带来的“韩流效应”,拉美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巴西三个最重要的影视市场,置入式广告数量大幅增加,脱口秀和综艺节目到处可见主持人吹嘘各种各样的产品,针对年轻人的电视剧更是处处可见置入式广告。 “置入性营销”的风行是因为传统电视广告虽能直接诉求产品或品牌的促销,但观众对其已有防卫、抗拒心理,甚至不会认真观看。而置入性营销经过巧妙的包装,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的“保护色”,化广告于无形的节目内容中,不但提高其曝光度,也能让观众在不自觉中改变印象。对电视台或节目制作单位而言,在节目中进行置入营销,不但可赚取广告费或节目制作费,更可以增加节目制播的资源、减少独立制作的成本。 “置入性营销”的类型很多样,通过媒体的置入营销除了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之外,包括音乐剧、话剧、演唱会,新兴的网络媒体、博客(blog)及游战电玩等的置入营销手法更是推陈出新,置入营销可以说是全面、大规模的渗入了各种传播场域。其中,电视是置入性营销的主要媒介,从体育、戏剧、综艺、竞赛、谈话节目,几乎是无所不“置”。甚至一般认为不宜置入的新闻、儿童、教育等节目,也可见到置入性营销的身影。 置入性营销在大众传播媒体内容中引起的主要争议是,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保护色却未告知或提醒观众之类,不免有欺瞒观众的嫌疑。但各国对“节目广告化”现象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像美国标榜尊重市场机制的自由经济,并未针对置入性营销广告单独进行管制,但因为公关公司“制造”新闻的手法越来越高明,甚至让人分不出广告跟真实、独立制作的新闻有什么差别,因此,公民团体强烈主张要有更严格的法令来管理置入营销。欧盟在2007年5月通过《影音媒体服务指令》,原则上仍禁止置入性营销,在排除儿童节目之外,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开放电影、剧集、体育、娱乐节目类型,并规定置入性营销的作法。无论管理程度为何,但许多国家都严禁在新闻、时事、儿童节目中,进行置行入营销。 新闻学者McManus针对新闻产制的研究指出,“新闻”本来就是“人们不知道的事”, 既不像汽车可进行“查验”,也不如服务可亲身“体验”, 几乎全是消费者以信心消费的。但比起过程中的人为疏失、社会菁英自利、甚或记者本身偏见造成的偏误, 媒体出于自利而扭导的情形反而更常见。McManus将媒体“在商言商”的运作称为“市场新闻学”(Market-dirven Journalism),批评其已取代了传统的规范式新闻学(Normative Journalism)。广告新闻化的操作,连带使得新闻编采人员的工作自主权大受影响,包括决定新闻重点、选择报道题材、决定采访对象、决定访问问题、决定新闻内容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只是,各国虽都禁止商品置入新闻,但仍然无法杜绝大众传媒业者及广告主一些合谋取巧的偷渡行为,软广告百无禁忌侵入新闻的操作方式,不但严重干扰记者的专业、影响新闻报道质量及阅听大众的收视权益,并侵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广告新闻化”的置入性营销大行,主要原因是厂商利用阅听大众对新闻的信赖,误导大众把广告当成是新闻以提高阅读或观看的意愿。越来越多收费广告正以巧妙的方式化妆为新闻出现,此一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规范及管理。不仅影响新闻产制,也影响新闻专业与自主,对新闻记者的工作自主权、工作满意度、未来工作计划及伦理态度都产生负面的影响。毕竟,媒体产业的本质是在提供观众可信赖的讯息服务、优质的节目或新闻内容,专业的公信力才是维持新闻媒体产业竞争力的长久之道。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营销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新闻营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营销方式。新闻营销主要借助新闻的形式和手法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企业通过充分挖掘企业自身资源或利用外部资源找到新闻源,进而制造更多系列新闻事件,在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和消费者的热切专注中,实现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对新闻营销的研究和熟练使用,将为企业的营销工作开辟更广阔更易为消费者接受的途径。 关键词:新闻营销 新闻源 事件营销 一、引言 2012年12月20日,新闻联播中播出中央1套热播电视剧《誓言今生》大结局预告,同时播出电视剧《感动生命》的预告片。30分钟的节目中有关电视剧的新闻就占了2条,是这两个电视剧拍的太经典了吗?非也!这其实是央视从2004年起启用的借《新闻联播》“救”电视剧的营销策略。为提高收视率,中央电视台决定在《新闻联播》中通过预告热播电视剧、播报观众反应等形式进行电视剧的宣传。这是央视通过新闻来进行电视剧营销的一种新举措。新闻营销不仅被央视用的炉火纯青,因为新闻营销的独特效果和影响力,新闻营销已经成为很多企业营销中的主要工具。 二、解读新闻营销 新闻营销是指企业在真实、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和企业有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者有计划的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借此制造“新闻热点”来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新闻营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营销方式。新闻营销借助新闻的形式和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企业文化、品牌价值、传播行业动态,指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因为新闻的传播范围比较广,可信度比较高,运用新闻营销的模式非常有利于引导市场消费,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塑造品牌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当今的时代,商业资讯多如牛毛,广告信息铺天盖地,消费者逐渐产生资讯焦虑,对广告敬而远之,甚至很多消费者对传统广告出现了抵触心理,广告的宣传效果逐渐贬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营销应时而生。同样是利用媒体这个平台,人们对广告有抵触而更愿意收看新闻,为何不投受众所好以新闻的形式为企业搞宣传做营销呢?新闻营销会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企业要传播的信息,只要有图片、音频、视频存在,新闻营销都有机会大行其道。 三、新闻营销属性分析 1、新闻营销的营销目的性 新闻营销既是新闻更是营销,在这里新闻只是手段,营销才是最终目的。成功的新闻营销一般具有极强的目的性,虽然有些新闻由头出现的时机很突然,但是营销工作者必须清楚地知道通过这次新闻营销要达到什么目的。有部分企业认为偶尔上点新闻增加点企业形象中的亮色,以唤起和强化顾客关于品牌的记忆就是新闻营销了。但从营销的角度讲, 新闻营销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配合广告、公关等其他营销活动有计划地开展以提升知名度增加实际的销量和利润。因此如何在新闻中体现新闻营销的目的性,将决定新闻营销的发展方向是通向营销成功还是止于在新闻中昙花一现。 2、新闻营销的广泛传播性 新闻的传播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其新闻性,新闻每天都有,那么抓住什么新闻来做营销呢?关键要看什么样的新闻能引起受众的广泛持续的关注,并能与企业行为找到契合点。一般情况下某一时期的热点性的新闻往往能引起较多的关注,因此如何找到新闻热点并为企业所用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3、新闻与营销的有机结合 新闻与营销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找到新闻点后,如何把公司的品牌或产品或某种理念融合到新闻之中,最好要融入得不露痕迹,浑然一体,达到借势广泛传播的效果;另一种形式是如何将企业的营销活动或其他事件制造成新闻。 4、新闻营销的炒作性 新闻如果不炒作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事件中,很多企业捐钱捐物,在媒体上出了一条新闻就没有后续动作了,这些企业缺乏利用这些新闻事件进行持续营销的意识和能力。这次事件中,王老吉做到了新闻营销的极致。央视《爱的奉献》赈灾募捐晚会上,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加多宝公司捐了一个亿。赈灾晚会后不久,网上就开始出现大量的帖子“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这次网络热炒持续发酵,引发众多网民的追捧,后来发展到有网民直接呼吁王老吉有一罐中国人民就买一罐,王老吉出一箱中国人民就扛一箱!王老吉随之名声鹊起。 四、新闻营销的运作 1、挖掘新闻源 借助新闻开展营销活动,企业应该如何寻找既有新闻价值又能和企业契合的新闻源? (1)充分挖掘企业自身资源找到新闻源。 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做新闻源可以节省许多费用。企业需要练好“内功”,从技术、人才、产品创新、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多方面挖掘自身的独特性。比如,2013年5月29日,双汇斥资人民币437亿元收购全球最大猪肉企业---史密斯菲尔德,该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双汇本身就是知名企业,收购“全球最大”无疑是最能唤起受众兴奋点的字眼,因此第二天,关于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猪肉企业的新闻可谓是铺天盖地,这是相当难得的新闻营销素材。接下来,各大新闻媒体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双汇此举进行分析,跟踪报道,相关采访,以及专家座谈。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新闻源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营销话题。 (2)借助外部环境中的资源。 企业如果难以从内部挖掘出合适的新闻线索,从外部环境中寻找资源也是不错的选择。外部环境中可以借助的东西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借助名人、社会热点、政治事件等等公众关注的事情,作为新闻营销的切入点。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统一润滑油就曾借势达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统一润滑油借的是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之势。在美伊战争以前,统一润滑油并不是很有名气,在美伊战争之后,统一润滑油巧妙地借用战争话题迅速了一则广告“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在战争报道中开始有了来自统一润滑油呼唤和平的声音,非常贴切地迎合了中国观众对和平的期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广告的热播,其行为也成了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引起各大媒体普遍性的报道。广告播出之后,公司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增长了1000多人次。报道统一润滑油公司的各种文章每天不下100篇。据统计,统一润滑油在2003年3月份的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0%,而且当月销售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亿元大关。 (3) “制造”新闻。 新闻还可以主动“创造”。特别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其媒体关注度也增大,“制造”新闻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通过有意制造新闻,策划一些活动,然后邀请记者现场参与,最终总能发一些新闻报道。 当然,这里的制造不是凭空捏造、瞎编乱造,而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比如,通过寻找和名人的渊源来制造新闻等。 2、新闻营销的实施 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实施新闻营销? (1)定期举办新闻会。 这是很多大企业最常用的新闻营销的方法。企业可以定期请行业及大众媒体参会,由企业新闻发言人向媒体最新的关于产品、技术、事件等方面的企业重大消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传达给目标群体。这种方式费用花费较高,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才有这样的号召力和媒体关注度。 (2)通过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制定新闻营销规划。 这个方法可以节省企业很多精力,公关公司在公关传播服务方面比较专业,而且资源和服务流程都比较规范。公关公司可以将企业参加的各种形式的展会、经销商会议、产品促销活动等进行充分挖掘和炒作,制造新闻热点或事件,撰写成新闻稿,然后通过公司的媒体资源到全国各大媒体。如果企业影响力比较大,能够邀请政府领导视察、邀请团体参观,此类活动影响面广,则自然能得到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五、常用的新闻营销策略 以下几种常用的新闻营销策略可以帮助企业迅速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1、事件营销策略 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营销活动。事件营销必须紧扣营销这一核心,所选取的事件必须有新闻性,有足够的传播价值。比如,事件营销中常使用名人策略,其关键就在于与名人有关的事件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价值,名人因其影响力巨大,拥泵者众多,本身就是新闻媒体的宠儿,易唤起受众关注和媒体争相报道的热情,如果利用名人策划相关事件或活动,将会带来理想的传播效果。 2、赞助冠名策略 主要就是借助赞助、冠名等手段,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或其他文体活动来推广自己的品牌。体育赛事的新闻性强、受众广,赞助或冠名体育活动已成为众多大品牌优选的营销方式。比如,恒大集团2010年主广州足球,打造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使恒大因足球而额外增加更多见诸媒体的机会。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做一些区域性的体育活动,或者国际赛事的区域性活动,以适应区域性宣传的需要。 3、官司营销策略 官司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和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之间的官司而引起受众和媒体广泛关注并进行跟踪报道而实现相应营销目的营销活动。2012年盛夏广药集团和加多宝集团的“王老吉”商标归属之争可谓家喻户晓,官司营销助力双方在暑期到来之前完成多渠道铺货。 4、危机营销策略 企业在经营中总会遇到各种影响企业经营的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灭顶之灾。危机营销,要求企业把危机事件当作一个营销项目来做,用营销的思想、观念、方法与手段,力争化“危险”为“机会”,达到通过危机营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企业应该建立一套成熟的危机营销处理机制,一旦遇到客户投诉或者和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关的意外事件,公司应在最快时间召开媒体见面会,坦诚公布事情进展及相关处理意见,并及时和媒体保持良好沟通,而不是以一句“无可奉告”来敷衍公众。 六、结语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各种营销大战每日都在上演,消费者在企业的营销大战中日渐成熟,传统营销工具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人们对广告、电话营销、上门推销普遍有抗拒心理,如何消除人们的戒备心理,使营销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对消费者产生影响,是各类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新闻营销的迅速发展给企业营销工作提供了更具实效性的营销工作方向,人们在收看新闻的过程中,大都抱有好奇心理,这种心理使消费者更多地关注事件的新闻性,忽略了新闻的营销性,使得企业的营销工作减少了很多障碍。企业应该充分研究新闻营销的运作形式,将营销工作借助新闻这件华丽的外衣做到水到渠成。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传播的营销价值 【摘要】在营销活动中有效的综合运用新闻报道传播手段,创造最佳传播效能,运用营销学中的原理来研究新闻传播,新闻本身具有循环的流动性和类似商品的流通性,把营销策略运用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同时要考虑到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新闻传播的第一原则。 【关键词】新闻传播 营销价值 一、新闻传播活动具有营销价值 首先,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这一概念本身融入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新闻传播活动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内涵,在现代社会,新闻传播活动具有了它自己的营销价值。 新闻具有循环流动性和商品性,众所周知,商品也具有自身的流通性,且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时,商品会积压在库,供小于求时,就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此时通过市场的调节以及政府的干预才会实现供求的平衡,新闻产品同样满足这一原理,当前许多企业利用新闻产品来宣传自身。一些企业通过新闻的形式和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企业文化、产品结构、品牌精神、服务承诺,传播行业资讯,引领消费潮流,以此指导购买决策。有时,企业在真实、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借此制造“新闻热点”来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这样非常有利于引导市场消费,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产品的形象,塑造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公信力。 二、新闻传播营销价值的特点 (1)传播性:传播性也可以说是新闻性,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闻产生,但是依靠什么样的新闻来实现营销价值呢。越是热点性的新闻越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新闻传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能够制造一系列新闻事件,打造持续影响力,因此一条有传播性的新闻是新闻营销的良好载体,企业应该用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来研究适合做营销的新闻,来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 (2)目的性:一次成功的新闻传播营销应该有其强烈的目的性,虽然有些新闻报道出现的很突然,但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要通过这次新闻营销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很多企业总认为偶尔上一点新闻就可以增加企业形象,其实不然。从营销的角度上讲,一次新闻营销的目的应该是配合广告增加销量。因此,只有先确定本次新闻营销的目的,才能做好本次新闻营销的主线工作。 (3)切入性:当一家企业找到了合适的新闻点后,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公司或者理念切入到新闻之中,而且要嵌入的不漏痕迹,不能做的太敷衍,要考虑社会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综合运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才会产生良好的营销效果,不然只会适得其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注重营销策略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营销策略要运用的适当。近些年来,不少人提出了媒介营销的理论。媒介营销理论是随着传媒改革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媒介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媒介营销是说媒介公司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主动与市场进行的一种沟通宣传。我们需要指出,媒介营销不单纯是媒介信息传播,它是带有功利性的,是让更多的人成为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的消费者。我们的媒介市场的发展,已经变为从市场短缺到市场过剩,从卖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过度的阶段。如今,严峻的市场环境迫使传媒研究和重视市场营销,把营销管理上升到传媒成败的高度,从研究受众的需求出发实行全过程的营销。 当前媒介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科技发展的迅速带动媒介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涌现出来,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传媒市场,同时不可避免的对传统媒介造成了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适合企业自身的营销策略来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 四、新闻传播要考虑社会效益 新闻传媒的社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因为经济效益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是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好的经营方式带来的是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和良性互动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这种良性循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是否重视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原则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最根本的是把握好新闻传播中“度”的问题。在市场营销中,营销的过程控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明确标准,二是绩效评估,三是纠正偏差。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中,明确标准就是向新闻媒介所有的工作人员明确对其工作衡量和评价的标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目标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人民,政府和社会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绩效评估就是根据已确定的控制标准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新闻工作者可以根据新闻传播效果来考察预定的目标是否实现,在体现新闻价值的同时引导受众。所谓纠正偏差,就是对于新闻传播偏离预定目标的地方进行纠正,最终实现预定的社会效益。 有人曾提出过“社会效益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更科学一些讲,应该说社会效益是新闻传播的宗旨。总之,新闻传播在良好的实现新闻传播价值的同时也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到以社会效益为重中之重。 新闻营销论文:年画宝宝:地方新闻网站营销捷径 吴江新闻网从上网运作之初就首先打造它的品牌,没有品牌的新媒体是没有价值的,如何彰显这个品牌的实力,需要通过不断地营销才能体现。所以吴江新闻网在新媒体营销上探索利用各种活动来拉动网站的人气,网络歌手、游泳宝宝、年画宝宝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得网站在短期内成为地方的主流媒体,其中的年画宝宝活动是网站人气提升最成功的案例。 年画宝宝评选活动,就是在0—6岁的幼儿中评选出12位活泼、可爱、健康的年画宝宝,每年从9月开始通过宣传发动、报名、资格审定、海选投票、线下总决赛等,到12月评选结束,将年画宝宝的形象印在年历、挂历、台历上,然后将他们送到千家万户。整个评选活动的过程,一浪高过一浪,真正体现了雪球效应。 定位聚焦战略 在媒体多样化的今天,受众的类型和选择是极其多样化的,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任何媒体都无法有效吸引和凝聚所有的受众群。因此,任何媒体都必须首先找到对自己这个媒介信息服务(媒体产品)感兴趣的受众,作为自己的“卖点”或者叫“亮点”。但是,在媒体众多的情况下,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谁对你这家媒介推出的信息服务感兴趣,并不是媒介说了算的,主观设定的东西往往并不可靠,比如我们在2008年推出的“网络主持人大赛”,就是因为这个活动的门槛高(知识面、个人形象、普通话、反映能力等),区域限制(人口小、怕抛头露面等),导致最后报名参与者很少,勉强办了一届,就没有办下去。所以找对一个媒体产品是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如何寻找这样一个“产品”细分市场是第一步。 从一个媒介的细分市场分析出发,任何一个媒体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并以此来作为细分市场的前提,在其实行营销操作时,必须确定所经营的媒介产品可能的市场范围。根据这个范围,确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新闻网站是众多网络媒介的一个表现形式,但是它的属性仍然是网络,网络具有海量、互动、更新快的特点,网络的主要阅读对象是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也就是“80后”,中国的网民现在已经达到3.6亿,年轻人是主力军,这些年轻的“80后”结婚后出生的“00后”,正是我们策划的“年画宝宝”的年龄阶段,所以这个活动(产品)的定位就十分明确。 品牌的建立和维护 年画宝宝的品牌建立是由一系列的要素组成的,首先是由这个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决定的,活动的主办单位是吴江日报社和吴江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由吴江日报社运用《吴江日报》和吴江新闻网的报网互动,手机报、LED宣传屏、百辆公交移动电视的全媒体宣传,迅速把这个活动的信息传播到吴江市的每个角落,市计生办对参与活动的宝宝在年龄、户籍、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其次是整个活动的公正性,由于参与的宝宝众多,在网络投票和短信投票阶段,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实行一个独立IP每天只能投一票,防止了恶意刷票,对短信投票实行一个手机号码每天只能投10票,加上公证处参与整个活动,所以在海选阶段,我们基本做到了公正、公平。然而关键是在总决赛阶段,如何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呢?由于关注度非常高,评委的选择十分关键,我们采用了“海选年画宝宝大众评委”的做法,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是为了使年画宝宝评选活动保持生命力,必须坚持创新的理念,我们在连续两届活动中发现,所有的参与者中父母的关注度最高,所以在今年的活动中,增加了“最相像的亲子组合”,让妈妈、爸爸从幕后走到活动的台前。 年画宝宝的雪球效应 年画宝宝从报名开始到投票海选、到现场总决赛,整个过程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家人对独生子女的独特情结,一个宝宝参加年画宝宝活动,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的积极响应;二是周围朋友、同事的热情参与,为了使得自己的宝宝在投票环节能有好的表现,许多宝宝父母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来帮助自己;三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拉票,连续3年的年画宝宝评选,我们都会发现一个现象,不管大的门户网站,像新浪、搜狐等,还是在本地的网站上,都会看到家长发动网民来给他们的宝宝投票;四是承办单位吴江新闻网对参加投票的网民进行比较大的奖励,以吸引他们来关注这项活动。随着投票的一步步深入,所有这些的影响力会像滚雪球一样被迅速放大,当然放大的影响力最后会聚焦在吴江新闻网上。 年画宝宝彰显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选秀类媒体活动(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引导着娱乐类电视节目的潮流。这些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对媒介商业化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对社会文化生态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年画宝宝活动从策划、创意到整个活动的的开展,我们一直强调,评选的宗旨是选拔健康、活泼、阳光的宝宝成为年画宝宝。这是一场游戏,而游戏的规则,并没有将漂亮、才艺作为单一的评判标准,整个活动不收取参与者的一分钱,反而设立许多参与奖,提倡和鼓励以大家庭为团队,来为宝宝的活动投票加油。通过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大家庭观念来教育小朋友的集体观念,再通过线下的评选活动,来克服和纠正一些独生子女的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喜欢独来独往、不爱与人打交道、社交能力差的问题。 年画宝宝的经济价值 年画宝宝在连续3年的活动中,经济价值日益显现。从活动策划的角度看,活动本身的第一诉求点是为了拉动吴江新闻网的人气,但是活动本身的亮点、笑点、泪点和整个活动的影响力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商家的关注,而且活动所覆盖的人群也是部分商家塑造品牌、推销产品的一个载体。所以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冠名单位一直就觉得性价比很高,连续3届为这项活动冠名。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从事婴童产业的单位,如婴童早教培训、儿童摄影、婴童床上用品、孕婴用品销售等单位还纷纷要求作为协办单位参与活动赞助,给这项活动注入了活力。 所以年画宝宝这样的由新媒体推出的“媒介产品”,其传播效果是惊人的。如果我们仅在传统媒体上利用新闻、广告来宣传吴江新闻网就不可能达到现在的知晓度,许多人通过这个活动知道了吴江新闻网。在活动结束后虽然网站的点击量会下降,但是它不会回到原点,每一次的活动点击量都会波浪式地上升。所以只要网站在内容上、互动上做得足够到位,许多网民就会留在新闻网上,成为网站的忠实网民。另外,还有它的品牌文化价值,对新媒体在品牌建立上十分有利,并能最终达到一定的盈利,可谓一举多得。 新闻营销论文:坚持“新闻贴近服务贴心”走品牌营销发展之路 12年来,由《温州侨乡报》转型的《温州都市报》从身单力薄的小报发展壮大,已走在国内地市级都市类报纸前列。2012年在全国纸媒广告纷纷下滑背景下,实现广告经营2.4亿,利润6000多万。广告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总编辑郭乐天分析认为,《温州都市报》的逆势上扬主要是坚持了“新闻贴近服贴心”的办报理念,走品牌营销的发展路子。 美国菲利普-迈耶在其《正在消失的报纸一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提出了保存和稳定报业社会责任功能的商业模式——“影响力模式”:他说,报纸的主要产品不是新闻和信息,而是不以销售为导向的社会影响力和以销售为导向的商业影响力。他为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开出了一剂良方:利用社会影响力来提升商业价值的途径。 菲利普·迈耶所谓的商业价值影响力.其实也就是品牌影响力。 一个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品牌的树立需要长时间地信守原则,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品牌的提升在于在固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提升自己。新闻贴近服务贴心 在温州,《温州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力是深入人心的。“新闻贴近、服务贴心”是都市报一成立就建立的办报理念。“新闻贴近”就是注重新闻的贴近性和信息量。凡是别家有的我一定有,凡是别家没有的我可能有。“服务贴心”就是以百姓的需求为原点,所有的疑惑都市报都能帮助你解答。《温州都市报》成立前后12年,总编辑换过三任,但这一办报理念一直得以坚持。 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每天都有独家新闻很难。但同样的材料独具匠心去做还有潜力可挖。“有温度、有态度、负责任”这是现今《温州都市报》从“新闻贴近服务贴心”延伸开来的内容导向。民生第一,体现温度;服务至上,表明态度;尊重事实,遵循客观、公正、平衡属负责任。只要符合以上办报宗旨和内容导向,记者采集到的新闻一定要发。这是管理层对员工的承诺。 一个银行的信用卡客户,因不满银行不为其透支,自带汽油发生过激行为。编前会记者报线索,选题通过。记者与银行方面核对细节,银行领导担心稿件见报后会有负面影响,不同意见报。 大凡银行都是报社的大客户。《温州都市报》高层与银行高层沟通。“影响这么大的新闻事件,网络上已出现多种声音。报纸如果失声有悖新闻原则也不利于舆情引导。把事实讲清楚也是对银行客户如何合理使用信用卡的一次教育”。按照采访流程,记者与客户方面也做了沟通。家属承认事实,但提出在稿件中不要出现客户的名字。按照新闻事实优先的原则,这篇稿件客户的名字出不出现并不影响稿件的真实性,编辑部接受了客户的要求。在稿件编写过程中,编辑查阅了国家有关信用卡使用的法律规定,做了延伸阅读。第二天稿件见报。由于议题设置准确,舆论引导及时,获得了银行、客户和读者的认可。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温州都市报》不胜枚举。 讲故事——让主题宣传好懂好读 讲故事并不属于《温州都市报》的创举。但真正学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写新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采写社会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强项。社会新闻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比较容易,之前《温州都市报》就有一档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社会新闻的“老师伯讲新闻”专栏。此专栏曾获浙江省好新闻名专栏奖。但如何通过讲故事来解读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2年9月,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百日攻坚破七大难题专项行动”,要求在年底的最后100天解决土地开发提速,项目建设落实、实体经济振兴、农房集聚改造推进等问题。100天过去了,如何让老百姓了解百日攻坚专项活动的成果,《温州都市报》为此进行了精心策划,推出特别报道——《七大行动·七个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以一个故事对应一大行动,通过7个普通百姓的亲身经历,细述“七大行动”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记者深入基层,精心筛选事例,力求生动、鲜活、形象,选取了农房受惠者林老伯、出租车司机牛逢喜、拆迁户等分别撰写了《不花一分钱旧房换新房》(农房改造),《脑袋里的“地图”升级换代了》(出租车司机谈道路交通的变化),《房子“裸”了十几年终于盼来好消息》(历史遗留问题拆迁户拿到房产证)等七个故事。 每组报道在讲故事的同时,巧用数据,用事实说话。每篇报道在一版设导读,并配发一组“晒晒去年成绩单”,把说理融于故事叙事过程中。同时配发评论,用评论说理的方式支撑故事讲述,情理融合的处理方式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凸显了“七大行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重监督——提振权威性和公信力 舆论监督一直是都市报类报纸的头道菜。从2003年开始,《温州都市报》就与市人大常委会,以及集团旗下的的温州网开办了一档被业内称之为舆论监督“温州模式”的栏目——代表在线。市人大常委会、都市报和温州网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针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监督。先由都市报出版面,再要求人大代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到温州网演播窒与网民进行对话,最后将处理结果在都市报上刊登。这一栏目开创了“人大的权力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动”的监督模式,2005年获浙江省好新闻名专栏奖。但舆论监督好说难做,它既要顶住监督对象的压力,更要注重监督效果的完整。它需要选题准确,处置得当,效果明显。 2012年9月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德荣在西宁主持召开青海温籍企业家座谈会,鼓励在外温商回乡发展。会上很多企业家对回乡发展信心不足。重要的一点是温州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特别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会上,市委书记当面承诺,全面提升政府效能,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温州都市报》在获取该信息后,着手策划整治“小鬼难缠”系列监督报道。 “小鬼难缠”现象到底有哪些类型?前期,《温州都市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50家“2011温州市百强企业”及60家小微企业的老总、副总以及负责跑项目的工作人员发出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发现, “小鬼难缠”现象主要分为五类:一是“招呼型”(应该办.找熟人打招呼才给办),二是“随意型”(可办可不办,找了关系可以办),三是“索要型”(办事客气,事后变相索要好处),四是“推诿型”(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部门工作人员互相推诿),五是“歧视型”(办事快慢取决于企业知名度)。在做出详尽调查的基础上,2012年9月下旬,《温州都市报》与温州市纪委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联合开办了“百日攻坚效能提速”专栏,主题直奔“小鬼难缠”。这组报道为时三个月,刊发稿件44篇。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批示9次。市纪委纠风办根据新闻报道找线索,在充分查证的基础上,处理了44名科级干部,改变了机关作风。这组报道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树立了《温州都市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舆论监督成为《温州都市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3年1—3月,“代表在线”栏目刊发6篇监督类文章,三次获得市委书记的批示。 寻求变化——活在当下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强化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于以往的成就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反观世界传媒业发展的几百年历史,传媒格局经历了由报纸“一枝独秀”到报纸与广播“并驾齐驱”再到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强棺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各种媒介形态相融其生的“多媒体融合并存”发展阶段。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任何人想做到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寻求变化才是活在当下的必由之路。 寻求变化并不是放弃传统。报纸还是应该先做好自己的主业。传媒业几百年沧海桑田,报纸作为一种传媒形态没有消亡就应该看到其有生存的合理_生。 革命式的改变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做到。巩固阵地,发挥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是报纸寻求变化的核心。 1.优化结构充实内容,力争保持同行第一。新年伊始,《温州都市报》开始走自身求变的道路。在坚持“新闻贴近、服务贴心”原则的前提下,对原有的版面和形式做了调整:减少了连载、文摘类和不合时令的专副刊版面;增加了六个新闻版;开辟了原创评论专版;成立了美编室对报纸的版式实行统一垂直管理,增强版面的美誉度;同时内部做出规定:凡当日的广告版面超过20个版,无条件增加8个版的新闻,让利给读者。 2.打破平衡,寻找新的增长点。与新媒体相比,纸媒的优势仍然是精读、细读。从二月份开始,针对温州报刊市场周末减版的现象,《温州都市报》在加量不加价的前提下,以“新闻服务生活”为导向,推出24个版的《温都周刊》,随主报赠阅,在本地新闻深度报道上奠定解读新闻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寻找周末市场的营销商机。 3.融合新媒体,实现为我所用。将《温州都市报》自办的“温都论坛”升级为“温都网”,延伸都市报在互联网上的品牌影响力。实现报纸与网络的新闻滚动、内容联动,读者互动;做强“温都官方微博”,及时推送新闻信息;对手机、iPad等个人终端阅读——“掌上温州”进行技术改造,打造温都全媒体。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营销不是单纯炒作 新闻营销伴随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而来,它号称“让媒体为企业打工”的这一独特优势引起了营销策划人的注意。于是乎,新闻事件营销作为新闻营销的重中之重,被无数企业所相中。 新闻事件营销功效 有一个证明新闻营销事件的极佳例子。1915年在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各国送展的产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是中国送展的茅台酒却被挤在一个角落,久久无人问津。中国工作人员心里很不服气。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提着一瓶茅台酒,走到展览大厅最热闹的地方,故作不慎把这瓶茅台酒摔在地上。酒瓶落地,浓香四溢,招来不少看客。人们被这茅台酒的奇香吸引住了……从此,那些只饮什么香槟、白兰地的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茅台酒的魅力。这一摔,茅台酒出了名,被评为世界名酒之一,并得了奖。上述案例证明,独特的新闻人物(中国的工作人员),做出极为不平常的动作(故意不慎把茅台酒摔在地上),结果会产生闻酒香知好酒的新闻效应。 以整形美容行业为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韩国,它都以广告生存和发展。但凡 个新兴的整形美容机构,如果没有庞大的广告投入资金,很难在中国整形美容行业立足和生存,更别说发展。 整形美容机构在开业前后的1年左右,广告成本投入远远大于其收益,这时候的广告投入产出比为3:1。很多具有远见且经济实力丰厚的整形美容机构老板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即3~5年为打知名度时期,6~8年为投资回报与收益期。随着广告效应的逐步显现,整形美容机构开始以25%的广告投入运营整形美容机构,这不包含人力资源成本和机构的其他成本投入。 什么是25%?举个例子,如果整形美容机构想在下个月产生100万元的经营效益,那么企划总监就会计划25万元的广告运作经费,并设计投放渠道和投放内容。还有一种形式是,根据整形美容机构的投资实力,由企划总监按照老板的投资金额计划经营目标。在广告收益的计算上,也是按照25%予以估算。例如老板说下个月我只能投入5万元,那企划人就得根据这5万元预估广告效益带来的产出,那就是20万元。 不做广告,整形美容机构无法生存;想做广告,资金实力又捉襟见肘,怎么办? 如今,整形美容机构的企划部多由企划主管、网络SEO推广人员、网络竞价管理人员、网站编辑、文案、视频拍摄与编辑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等共同组成,这些人主要围绕整形美容机构的经营目标制定、网络运营、活动推广、市场推广、异业联盟营销等渠道协同开展工作。 无论是哪一种推广,成败与否离不开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优势。企划人员连同老板在内最终发现,只有在事件营销中突破,整形美容机构的各种营销才能水到渠成。 整形美容事件不能成为炒作 在中国的整形美容行业,有一些看似懂得新闻营销的人在从事新闻事件营销。例如策划了一起新闻炒作,可谓风生水起,其对老板的交待是“你看某媒体报道了这个新闻,那个什么网站也转载了这个新闻”。但到头来,整形美容机构的业绩并未提升。原因就在于,该新闻事件营销并没有带动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共同传播。精明的媒体很多时候往往就事件而传播事件,根本没有提及整形美容机构的名称,更别说整形美容机构的独特优势。 为此,整形美容事件营销人员需要在事件前后做出精确的选题。只有主题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才能足以让媒体为之感兴趣,也才能有报道的新闻价值。例如,2010年中国武汉出现超女王贝整容死亡事件后,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全国多家媒体火热报道。很明显,整形美容安全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大众所关注的主题,也是媒体关注的主题。因此,《整形美容安全白皮书》的、整形美容诚信宣言、整形美容规范手术等必然引起媒体的重视。可惜的是,当时很多整形机构并未开展这些新闻事件营销。如果有,也是一些所谓的整形美容专家访谈,谈专家所在的机构是如何安全、规范、专业…… 新闻事件营销要点 对于媒体来说,你说是新闻,他反倒认为是垃圾。例如,湖北武汉某报社曾接到过这样一个爆料——某女性有着重达7.5公斤的巨乳,并且因此困扰到日常生活。记者却说,很多残疾的、贫困的、弱势的人在等待我们去声援,为何要报道这个巨乳?其实,他们不报道这个巨乳只是因为这位女性想整容,而为其准备整容的机构是一家民营医疗美容机构,不是媒体所认为的公立医院。 相比之下,公立的整形美容机构开展新闻事件营销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目前中国的整形美容机构绝大多数是民营的,公立的仅有极个别综合医院的整形美容科。这无疑给整形美容事件营销带来无法逾越的障碍和鸿沟。作为整形美容机构企划人,如何才能真正为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整形美容事件营销? 笔者认为,整形美容事件主要由以下四大要素构成:独特的新闻背景人物;独特人物的独特感情、生活、工作经历;独特的事件为新闻人物诠释个性;人物的独特个性是因为美丽缺陷所带来的,并渴望得以改善。具备了以上四大要素,整形美容事件营销才足以让新闻事件具备新闻的抢眼点、新闻事件的炒作点、新闻事件的高潮点、新闻事件的卖点、新闻事件的共鸣点。抢眼点是引起媒体的喜爱;炒作点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如何步入受众视线;高潮点是新闻事件人物在这一事件中如何推波助澜,让事件足以让人探寻结果:卖点是指整形美容新司事件中人物如何为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免费传播,达到传播整形美容机构技术实力、项目特色、整形美容独特效果的目的;共鸣点则是指整形美容事件中的人物足以让大众产生同情的共鸣,或怜惜,或悲恸,或怨恨。但要记住,怨恨的情绪不是针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而是让人物产生这种结果和遭遇的其他因素。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营销不是单纯炒作 如何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带来最大的效益回报?新闻事件营销或许是你进行市场推广的种新模式。 新闻营销伴随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而来,它号称“让媒体为企业打工”的这一独特优势引起了营销策划人的注意。于是乎,新闻事件营销作为新闻营销的重中之重,被无数企业所相中。 新闻事件营销功效 有一个证明新闻营销事件的极佳例子。1915年在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各国送展的产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是中国送展的茅台酒却被挤在一个角落,久久无人问津。中国工作人员心里很不服气。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提着一瓶茅台酒,走到展览大厅最热闹的地方,故作不慎把这瓶茅台酒摔在地上。酒瓶落地,浓香四溢,招来不少看客。人们被这茅台酒的奇香吸引住了……从此,那些只饮什么香槟、白兰地的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茅台酒的魅力。这一摔,茅台酒出了名,被评为世界名酒之一,并得了奖。上述案例证明,独特的新闻人物(中国的工作人员),做出极为不平常的动作(故意不慎把茅台酒摔在地上),结果会产生闻酒香知好酒的新闻效应。 以整形美容行业为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韩国,它都以广告生存和发展。但凡 个新兴的整形美容机构,如果没有庞大的广告投入资金,很难在中国整形美容行业立足和生存,更别说发展。 整形美容机构在开业前后的1年左右,广告成本投入远远大于其收益,这时候的广告投入产出比为3:1。很多具有远见且经济实力丰厚的整形美容机构老板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即3~5年为打知名度时期,6~8年为投资回报与收益期。随着广告效应的逐步显现,整形美容机构开始以25%的广告投入运营整形美容机构,这不包含人力资源成本和机构的其他成本投入。 什么是25%?举个例子,如果整形美容机构想在下个月产生100万元的经营效益,那么企划总监就会计划25万元的广告运作经费,并设计投放渠道和投放内容。还有一种形式是,根据整形美容机构的投资实力,由企划总监按照老板的投资金额计划经营目标。在广告收益的计算上,也是按照25%予以估算。例如老板说下个月我只能投入5万元,那企划人就得根据这5万元预估广告效益带来的产出,那就是20万元。 不做广告,整形美容机构无法生存;想做广告,资金实力又捉襟见肘,怎么办? 如今,整形美容机构的企划部多由企划主管、网络SEO推广人员、网络竞价管理人员、网站编辑、文案、视频拍摄与编辑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等共同组成,这些人主要围绕整形美容机构的经营目标制定、网络运营、活动推广、市场推广、异业联盟营销等渠道协同开展工作。 无论是哪一种推广,成败与否离不开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优势。企划人员连同老板在内最终发现,只有在事件营销中突破,整形美容机构的各种营销才能水到渠成。 整形美容事件不能成为炒作 在中国的整形美容行业,有一些看似懂得新闻营销的人在从事新闻事件营销。例如策划了一起新闻炒作,可谓风生水起,其对老板的交待是“你看某媒体报道了这个新闻,那个什么网站也转载了这个新闻”。但到头来,整形美容机构的业绩并未提升。原因就在于,该新闻事件营销并没有带动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共同传播。精明的媒体很多时候往往就事件而传播事件,根本没有提及整形美容机构的名称,更别说整形美容机构的独特优势。 为此,整形美容事件营销人员需要在事件前后做出精确的选题。只有主题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才能足以让媒体为之感兴趣,也才能有报道的新闻价值。例如,2010年中国武汉出现超女王贝整容死亡事件后,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全国多家媒体火热报道。很明显,整形美容安全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大众所关注的主题,也是媒体关注的主题。因此,《整形美容安全白皮书》的、整形美容诚信宣言、整形美容规范手术等必然引起媒体的重视。可惜的是,当时很多整形机构并未开展这些新闻事件营销。如果有,也是一些所谓的整形美容专家访谈,谈专家所在的机构是如何安全、规范、专业…… 新闻事件营销要点 对于媒体来说,你说是新闻,他反倒认为是垃圾。例如,湖北武汉某报社曾接到过这样一个爆料——某女性有着重达7.5公斤的巨乳,并且因此困扰到日常生活。记者却说,很多残疾的、贫困的、弱势的人在等待我们去声援,为何要报道这个巨乳?其实,他们不报道这个巨乳只是因为这位女性想整容,而为其准备整容的机构是一家民营医疗美容机构,不是媒体所认为的公立医院。 相比之下,公立的整形美容机构开展新闻事件营销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目前中国的整形美容机构绝大多数是民营的,公立的仅有极个别综合医院的整形美容科。这无疑给整形美容事件营销带来无法逾越的障碍和鸿沟。作为整形美容机构企划人,如何才能真正为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整形美容事件营销? 笔者认为,整形美容事件主要由以下四大要素构成:独特的新闻背景人物;独特人物的独特感情、生活、工作经历;独特的事件为新闻人物诠释个性;人物的独特个性是因为美丽缺陷所带来的,并渴望得以改善。具备了以上四大要素,整形美容事件营销才足以让新闻事件具备新闻的抢眼点、新闻事件的炒作点、新闻事件的高潮点、新闻事件的卖点、新闻事件的共鸣点。抢眼点是引起媒体的喜爱;炒作点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如何步入受众视线;高潮点是新闻事件人物在这一事件中如何推波助澜,让事件足以让人探寻结果:卖点是指整形美容新闻事件中人物如何为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免费传播,达到传播整形美容机构技术实力、项目特色、整形美容独特效果的目的;共鸣点则是指整形美容事件中的人物足以让大众产生同情的共鸣,或怜惜,或悲恸,或怨恨。但要记住,怨恨的情绪不是针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而是让人物产生这种结果和遭遇的其他因素。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网站互动营销浅谈 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进入了Web2.0的时代,网络中新兴的网络社区已经逐渐的显示出了强大的营销功能。SNS网站建设的兴起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带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先现今的网络技术时代,网络人员和工作者可以有效的把网络上网站的广大网民资源变成为企业眼中的顾客和消费群体,这样能有效的实现企业间的利润、网民的利益和网站的创收。 关键词:新闻网站 营销 网络信息 一、良好的开端 网络上的婚庆抢购会是在网站上进行婚庆的策划,这是一种对婚庆行业创新的一种新的探索,开设之初只是设有了婚庆网络论坛这一种平台,所以,在网络上通过策划活动从而拉动人气,打响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是婚庆网络平台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设计一个网络婚庆抢购会的活动,网络婚庆抢购会就是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开展关于婚庆相关行业商品和服务的贩卖和抢购,其中包括婚纱摄影、婚礼策划、礼服婚纱等婚庆的相关行业和物品,首先由网站来联系各个知名的婚庆品牌,然后在网站中设置婚庆抢购活动的专题页面,并且可以加入打折或套餐购买等等促销活动,还可以运用相关的促销手段,比如先购先得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网友客户的购买欲望,能能够更好的达到销售的目的。 经过这样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可以使网站的物品销售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能够更好地打响网站的知名度,使以后的网络营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网站社区服务 网络推广有了很好的开端,以上述婚庆抢购会为例,广告为活动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是网站首页的立柱广告,网站首页的立柱广告是所有网站最好的广告位置之一,由于只展现在网站页面的量测,只占用网站页面的空白部分,所以,不会引起浏览者对网站的反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凸显出广告的内容。 同时,新闻的炒作对于网站活动的热度维持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尤其是系列的新闻广告,一环扣一环,能够更好地提起顾客的好奇心和跟从心理。 还有,网站对于顾客,必须具有真情的服务,成功的营销者,就是要倾听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在眼下生产和竞争日益发展的社会,只有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才能够拉动起大量的消费者。 三、加强网站的管理 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过程是艰苦的,这不仅仅包括了网站的开通,还有对于网站全面的管理,包括网站服务器正常的运行,和网站网络的畅通连接,还有随着网站的主要推广业务的设计变化,内容的更新、网友对于网站的意见和网站的咨询服务等等,只有管理好网站,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网站在网络营销上的独特的优点,能够更好地吸引顾客,扩展顾客的群体。 四、注重推广工作 网络上信息的增长和传播速度是远远超过网络用户增长的速度的,所以,各个网站都对用户的关注力有了更加激烈的争夺,建立起了一个网站,并不代表就会拥有大量的消费者,也并不代表就会有很好的网站关注率,所以,必须要注重对于网站的推广和宣传活动,网络上的搜索系统是通过网络进行营销的首要途径,也是大多数网站的访问量和浏览量的重要来源,这是非常有效的网站推广的工具,因为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网站多如牛毛,只有注重在网络上的推广和宣传,才会让所建立的网站不会沉静。 五、打造网站的营销团队 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实体上,好的业绩都离不开优秀的营销团队的,所以说,建立起一批优秀的网站营销团队,是提升网站营销水平和业绩的关键,应该完善网站的组织机构,通过人员培养和招募的手法组建起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明确职责,不放过网络上的微小动态,虽然是网络销售,但是也要认真对待和注意每一个细节,这样能够拉拢一大批回头客,也能更好的推广网站的服务。 六、顾客是最关键的 所有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企业的顾客和消费者,在商品竞争更加激烈的当今,想要在众多网站营销中发展起来,就必须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重视客户对于网站的体验和感受,同时要在网站建设的功能上来满足网站营销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要结合客户对于网站上的意见和建议来不断地对网站进行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网站的营销进行深化和达到网站营销经济效果的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突进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给很多经营者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利益,同时因为经营者的增多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网络上网站的营销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经济的亮点。它所体现的新的生产方式能够更好地拉近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网站的营销有效地将市场的时间形态和空间形态以及电子虚拟的形态结合起来,将物质、货币和信息更好地协调了起来。 总结 在网站的营销上,首先要以广大的消费者为中心,以这样的理念来打造网络上的营销平台,虽然是在网络上营销,但是要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这样才能够使所建立的营销平台更好地发展,要积极适应消费者心理的变化而改进对网站的变化,从而实现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双赢,这样才能够达到获得利益的目的。 新闻营销论文:试论新闻植入式营销 植(置)入式营销来源于营销学中的“产品植入”概念,广告界又称之为“植入式广告”,指将产品、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等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让受众留下对其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①一般情况下,植入式营销主要适用于电影、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其中引起的争议相对较少。而目前这种营销手段正逐渐渗透到我国传媒的新闻报道中,其表现形式及对传媒自身的影响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涵义 我国大陆对植入式营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广告和公关领域,着眼点主要是考察植入式营销的效果,以及如何在传媒中有效地进行植入式营销。对于企业来说,这种营销方式是对传统广告形式的突破,植入式营销可以触及到传统媒体广告所不能涉及的层面,能使代言人效果默默植入传媒的内容中,比传统媒体广告费用便宜。② 当植入式营销运用在新闻报道或新闻性节目中时,新闻传媒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将新闻内容视为标准化及规格化的商品,依时间(或版面)、报道形式及内容呈现方式等不同种类定出相应价钱出售给广告主、政府及其他机构,导致新闻内容的主导权不再完全掌握在传媒组织手中,而是可以应“顾客要求”“量身打造”。这与以往讨论过的“广告新闻化”、“软文”等概念相似,但具体作法有很大差别。广告新闻化是将广告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呈现,常出现在报纸的广告、工商服务专版或电视广告时段,一般都有“广告”或“专版”等标示,受众比较容易辨识;而新闻植入式营销更进一步由传媒的新闻部门配合广告业务部门,不仅由记者按照广告部门的规划去采访广告主等机构,而且更将此报道内容以新闻形式刊登或播出。③某种程度上,广告新闻化是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较为原始和低级的形式。 另外,新闻植入式营销与其他营销手法的主要差异,在于广告主、政府及其他机构虽然付费,但并没有明示广告主或赞助单位;④而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最大差异,在于新闻传媒允许广告主、政府等机构公然介入新闻生产制作的过程,从文稿到版面都有权提出修改意见,通常由传媒高层对采访部门下令转而要求记者执行,本质上是广告主、政府等机构“花钱做的新闻”。⑤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植入式营销再次突破了广告与新闻的界限,由广告主等机构与传媒的新闻部门共同设定传媒的新闻议题,将广告主需要传播的信息(品牌、产品、商标、活动等)进行整合和包装,隐蔽地植入新闻报道中,追求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最终达到广告主的营销或宣传目标。 新闻植入式营销勃兴的原因 尽管学术界对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效果还没有深入研究,但这种营销手段已在我国台湾地区盛行,在大陆已显端倪,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对传统的媒体广告和传媒发展产生的现实冲击。 首先,数字化技术影响了传统的媒体广告投放。以新闻植入式营销最为盛行的电视媒体来说,数字化使电视的频道数目增加,广告时段越来越多,品牌也越来越多,此时传统的插播广告遭受“瓶颈”障碍,投放效果越来越差,在广告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广告主开始倾向于新闻的植入式营销。⑥对广告主的传统广告投放更具威胁的是数字电视的普及。数字电视中越来越多的机顶盒已具有过滤广告的功能,也就是说,受众在收看有关节目时可以过滤掉其中插播的广告,那么,广告主此时投放的广告就没有任何效果和价值了。这样,新闻的植入式营销为广告主和电视媒体找到了一个新的投放途径,既能更隐蔽地传播广告主的信息,同时也能保证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 其次,植入式营销在电影、电视剧、综艺等非新闻类节目的成功,刺激了新闻植入式营销的发展。1982年美国糖果品牌Reese’s Pieces出现在电影《E.T.外星人》中,其销售量在美国一个月内提高了65%。⑦我国大陆的许多电影,如《天下无贼》、《手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都曾运用植入式营销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植入式营销成功运用在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后,广告主和传媒都因此受益,却鲜有批评的声音,这为其进一步渗透到新闻报道中提供了一种借鉴。 再次,传媒之间的竞争与广告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迫切需要传媒找到保持或增加收入的途径。在台湾连续多年的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台湾的工商业主对广告的投入越来越谨慎,广告的需求在减少,传媒所能争取到的广告资源也就越来越有限。大陆的宏观经济在蓬勃发展,广告主对广告的投入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大陆传媒的规模、数量、种类也在大幅增长。报业目前正面临着电视、网络等其他形态传媒的广告分流,近年来的广告收入下滑,已迫使许多报纸最先运用新闻植入式营销手段。 最后,新闻内容资源的稀缺性和独家性的竞争为新闻植入式营销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新闻传媒之间竞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追求独家新闻,而新闻传媒的频道、版面扩张后,新闻内容的资源就显得相对稀缺。台湾因为地区狭小,岛内的新闻资源本身就很稀缺。大陆由于舆论引导的要求,一些话题是传媒不能涉及的,新闻内容的资源也显得相对稀缺;新闻植入式营销可以为传媒提供连续不断的新闻内容填充版面或时段,而且多数是广告主与传媒共同设定而成为独家新闻。 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表现形式 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陆和台湾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台湾的新闻植入式营销的形式更为多样。 台湾学者曾将电视新闻植入式营销分成四种类型:(一)策划报道:指营销传播商直接赞助某一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针对某类产品与议题制作专题报道;(二)与公关活动搭配:由记者参加产品会或某政令倡导的记者会,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报道;(三)新闻话题置入:电视新闻主播报道某新闻话题时,将话题与某品牌结合;(四)谈话性节目置入:主持人与来宾在节目中谈论某一产品及使用该产品的亲身体验。⑧另外,还有使用一般企业的“搭配销售”、“买一送一”等营销形式,如有的电视台一个专访10万元台币,附送1个SNG报道。⑨ 而大陆因为不同的传媒环境目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随着大陆传媒的进一步发展,新闻植入式营销的形式将可能趋于多样化。目前,我国大陆的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商业性和政治性两大方面,商业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操作手段还没有台湾传媒丰富,但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却占据大陆传媒的不少时段和版面,这更需要新闻业警惕。 商业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在大陆运用的手段还比较初级,在报纸上的运用多于电视。北京某报2007年6月中旬至8月期间曾在头版下半部经常出现通栏标题的新闻,诸如《70位老将军签名见证首部“立体邮票”面世》等。文中还有彩色照片,最后都有联系电话。有的还在开头写有“焦点”二字,以吸引读者当作新闻阅读。⑩这种形式已超越“软文”或“专版”的限制,直接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将有关广告信息进行整合性传播。而电视上的新闻植入式营销目前相对零散,多数是在新闻报道的画面中植入有关广告信息,尚未与广告主共同设定新闻议题。比如,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使用的电脑、服装等道具会出现某个品牌的LOGO。随着大陆电视传媒竞争的加剧,以及广告资源的进一步分流,电视传媒未来可能会更加重视新闻植入式营销。 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在我国大陆运用得更为普遍,而且一直被冠以“舆论引导”的旗号。台湾一直存在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是政府部门或政党利用专项资金向传媒购买时段或版面来设定传媒的议题,以图控制舆论。许多传媒放弃监督天职,争先抢食政府或党派的植入式营销预算,使台湾地区政府成为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最大广告主。⑾而在大陆的情况更为复杂,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不仅有政府部门花钱购买版面或时段,而且多数伴有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目前主要是地方政府或部门在省级或中央媒体上进行新闻植入式营销,多以该地方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旅游、领导人等为新闻报道内容。这些报道多数缺乏新闻价值,而且将会给传媒和其他广告主带来示范作用,即政府部门可以进行新闻植入式营销,那么,一般广告主为什么不可以呢? 新闻植入式营销阻碍传媒的发展 新闻植入式营销从短期来看,似乎是传媒和广告主等机构之间的双赢,传媒可以获得丰厚的隐性广告收入,广告主等机构的信息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播。但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商业性,还是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对传媒都将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尽管短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最终受到危害的将是传媒自身。 1.新闻人才的流失。新闻植入式营销直接冲击着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教育。有关研究显示,新闻植入式营销影响着新闻记者的工作自主权及工作满意度,并影响新闻记者未来继续留在工作机构服务的意愿。换言之,实施新闻植入式营销已对新闻人员的工作自主性、工作满足感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传媒持续接受新闻植入式营销可能造成记者离职。如果所有传媒都接受新闻植入式营销,有理念抱负的记者将无处可去,离开新闻界的可能性增加。如果新闻界留不住优秀人才,未来发展堪忧,这是实行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新闻传媒必须特别注意及谨慎面对的问题。⑿ 2.传媒的组织管理混乱。一方面,新闻人才的流失将使传媒的人事管理趋于不稳定。另一方面,传媒的广告业务部门直接参与到新闻采编部门的日常工作,严重干涉了记者工作的自主性。台湾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3.5%的受访记者听过新闻同业制作新闻项目,有60.2% 的受访记者表示曾参与制作新闻项目,而在新闻项目生产制作过程中,有8成以上受访记者指出广告商会要求访问广告主或广告主指定之人士,并有79.1%的受访记者认为广告主要求介绍产品功能。⒀新闻植入式营销使广告业务部门成为新闻制作的前提和中心,而使新闻采编部门多数在按照广告业务部门的需求来选择和报道新闻,这是传媒组织管理的本末倒置。 3.传媒公信力和竞争力下降。一旦传媒的新闻人才流失,新闻采编部门受广告业务支配,那么,该传媒的新闻报道质量将难以保证。同时,新闻植入式营销手段本质上是一种欺骗受众的手段,在受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有关广告信息传输给受众,对受众进行舆论诱导。这种欺骗手段在被受众识破后,将会直接损害传媒的公信力。传媒公信力的下降将会进一步影响传媒的竞争力。传媒公信力和竞争力一旦下降,不是短期所能恢复的,这种损失将是新闻植入式营销带来的短期收益所无法比拟的。 4.传媒的社会监督职能蜕化变质。传媒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社会环境的监督。我国大陆的传媒更负有舆论监督的职责。但是,如果传媒普遍实施新闻植入式营销,广告主、政府及其他机构就有机会干预、甚至主宰新闻的选择和报道,那么,传媒在面对这些机构的负面新闻时还能履行社会的监督职能吗?这种营销手段使传媒为这些机构服务,而不再为公众服务。传媒一旦为某些利益机构服务,那么,传媒对这些机构的监督已经变质为以利益为导向的宣传与奉承。 5.对新闻伦理的侵蚀。世界范围的新闻伦理规范均强调,新闻人员应追求真相、公正独立、对公众负责,欺骗是最不能容忍的错误,也是严重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新闻植入式营销放弃了对真相的追求,满足于广告主等机构提供的宣传信息,对其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漠视,无法做到公正平衡的报道,在受众不知情的状况下利用他们对新闻传媒的信任来促销产品、观念与活动,因而属于不符合受众利益且违反新闻伦理的欺骗行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营销手段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记者对新闻伦理的态度。研究发现,植入式营销对新闻记者的伦理态度产生了不良影响。配合植入式营销进行采访报道频率愈高的记者,愈倾向认为配合植入式营销项目进行采访报道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我国传媒如何应对新闻植入式营销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植入式营销从长远来看是阻碍传媒自身发展的。虽然我国大陆目前对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大陆传媒对新闻植入式营销要有审慎的态度,并及早思考如何对其进行规范。本文囿于篇幅仅提出一些规范的基本路径,具体的操作规范将另文阐述。 首先,我国大陆传媒要积极思考如何在不危害传媒发展的情况下拓宽效益增收的渠道。仍以数字电视的机顶盒为例,它虽然会过滤掉广告,威胁到广告主等机构的广告投放,但对于传媒来说,这些没有广告的节目或频道可以进行收费服务以补贴广告的流失,从而避免广告主等机构对新闻传媒的干涉。机顶盒是新技术的产物,传媒也可以考虑如何让其成为广告的有效途径。国外已发明一种机顶盒,可以记录受众收看广告的情况,受众将记录此信息的存贮卡与互联网连接,就可以获得相应广告主给予的奖励,如礼券、赠品、折扣等,从而将电视广告变为主动的收视行为。 其次,坚持广告与新闻分离的原则。这是全世界通用的一个新闻伦理基本原则,而我国传媒目前对此原则的坚持还需进一步加强。新闻植入式营销对这一原则的破坏程度远大于一般的有偿新闻、记者拉广告,前者是传媒的组织行为,后者是个体行为。在具体操作中,与新闻有关的时段或版面要严格禁止新闻植入式营销,对于非新闻类节目可适当放宽,但也应有一个规范标准。 最后,加强记者的业务素质,完善新闻职业规范。我国传媒要鼓励记者到社会中去发掘新闻,而不是等待广告主的宣传方案,然后按照广告主的意图进行采访和报道。记者的业务素质只有在不断发掘的新闻报道中才能得到提升,新闻植入式营销只能培养记者的惰性。同时,传媒要将新闻植入式营销纳入自身的职业规范体系中,使传媒以及记者认清新闻植入式营销的特点和危害,并对其做出明确而具操作性的规范。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整合营销的新探索 今年6月1日,广州日报改版。该版宣称改版有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认为其“窄报更时尚,翻阅更方便”,认为报纸由宽变窄的“瘦身”符合国际潮流,便于携带和阅读。 二是认为“版式更大方,视觉更享受”。其版心设计由原左位移至中心,这样的版式更大方活泼。 三是认为“栏目更专业,板块更贴身”,尤其是服务板块, 四是珠三角的专版大量扩张,如新版《广佛同城》、《深圳新闻》从每周8个版大幅增至20~24个版;《佛山新闻》每周至少40版;《东莞新闻》、《中山新闻》、《江门新闻》、《顺德金版》、《三水金版》等也大幅扩版。 笔者认为,前两个特点并不新颖,且同城报纸早有先例;最后一个特点出于区域市场份额的战略考虑,几乎所有同城媒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染指。 值得分析的是第三个特点,笔者认为改版后,其栏目的“专业性和服务性”,倒是凸显了一种现代新闻资源整合的稚形,初步体现了新闻整合营销的范式。 以财经新闻和副刊为例。财经新闻报道是广州日报的强项,但以往的财经报道并未超出传统的新闻策划的理念。这次改后,让人明显体会到其财经报道已从单纯新闻策划的角度――也就是说“新闻人”的角度,切换到了“读者”的角度,所谓“为读者服务”已成为其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观。 笔者发现,其财经新闻报道分为《财经调查》、《股市行情》、《价比价》、《板块与公司》、《产经》和周六的《理财周》等鲜明的板块、每天8个版或更多(包括周末)。据了解,这是广州同城纸媒中最为详尽的财经新闻专版。 再说副刊。以往副刊多以编辑口味为导向,但此次改版则以读者为重,并将群体细分,侧重高端、年轻和男性读者。例如,增加了为年轻和男性读者打造的《发现》和《军事》;比较小资情调的《品质生活》;甚至还增加了有一定阅读和理解难度的(相比该报其他资讯类副刊而言)《势・力》和《新闻蓝页》,新快报和南方都市报都有类似副刊板块,但广州日报在保持高端阅读的同时,则更为亲民而非曲高和寡。 总的来说,改版后的广州日报的版数并没有太多变化,一般维持在52~64版之间;改版后的版式设计在同城报纸中也并非出色和抢眼,仅属中上水平。但值得肯定的是,这张报纸正从一张传统的“党报”向“市民报纸”、“家庭报纸”演变,其办报的出发点也从党政生活向民众生活靠拢,其“民生性”不仅仅作为一两个重要版面的核心价值,而是作为整张报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以一种系统化操作的方式执行和贯彻下去了。 有人曾对广州的三家大报做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较:南方日报是“党”在办报,羊城晚报是“文人”在办报,广州日报是“企业”在办报。从改版看得出,广州日报的民生路线,不仅仅是站在新闻工作者或知识分子的角度抒发一种精神品质或职业情怀,而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以一种企业整合营销的方式,将“为读者服务”作为企业运作的战略核心,同时也将其作为执行准则和执行目的。 (作者为羊城晚报主任记者、羊城晚报财富沙龙主持人)
中医期刊论文:我国中医药期刊发展现状及主要科技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关键词】 中医药;核心期刊;发展现状;文献计量学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新中国第一本中医药期刊——《江西中医药》创刊至今,公开出版的中医药学术期刊已有近150种。50多年来,中医药期刊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传播中医药信息、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繁荣中医药学术进步、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中医药期刊存在影响力相对较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全面了解中医药期刊发展现状并进行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中医药期刊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中医药期刊概况 有学者认为,我国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沉沦、复苏和发展4个阶段[1]。从1951年《江西中医药》创刊起,20世纪50年代相继创刊的中医药期刊共有12种,其中包括《中医杂志》(1955年)、《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年)、《中药通报》(1955年)、《福建中医药杂志》(1956年)、《江苏中医》(1956年)、《浙江中医杂志》(1956年)、《黑龙江中医药》(1958年)、《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58年)、《辽宁中医杂志》(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59年)。到1979年为止,中医药期刊的总数为58种,至80年代已发展为81种[2],至2000年有133种[3]。2000-2008年,又新增15种,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类期刊增长最快,共新创刊7种。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未创办中医药类期刊外,近150种中医药期刊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部分期刊刊名变更,以下段落及表格所用刊名均为变更后刊名。 2 中医药核心期刊基本情况 目前,科技期刊界普遍采用的“核心期刊”一词通常指以下两个概念,一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称为“中文核心期刊”;二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期刊,称为“科技核心期刊”。到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5版,1~5版中收录的中医药核心期刊数量和期刊各不相同[4-8],其中被1~5版连续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仅有《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新中医》3种。2004、2005、2006、2007、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收录的中医药期刊数量分别为28、29、34、38、42种,其中连续5年被收录的中医药期刊共有28种(见表1)。这些中医药期刊中包括了中医、中药、针灸、骨伤及中西医结合各科,覆盖范围较广,影响力较强,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导向性,能代表我国目前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动态,是中医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基本情况(略) 3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依据文献[9-13],从《引证报告》中选出连续5年被收录的28种中医药期刊,对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1 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从2004-2008年度《引证报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术期刊平均总被引频次与西医相应类别期刊相差不大,且呈现逐年增长。2004、2005、2006、2007、2008年度学科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483、544、645、787、843次,增幅达到了175%。其中2004年有2种期刊总被引频次超过2 000次,1种超过1 000次;2005年有3种超过2 000次;2006年有1种超过3 000次,2种超过2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2007年有1种超过4 000次,2种超过3 000次,3种超过1 000次。详见表2。表2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略) 这些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大幅增加说明其在中医药类期刊中处于重要的学术地位,对学术趋势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其中《中草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中国针灸》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发现中药研究领域始终保持较高的引用频次,表明目前对中药的研究是中医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3.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总数所得出的统计值,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的指标。对于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学术界存在不同见解。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过度贡献问题。影响因子与多种因素有关,单纯使用单一指标对期刊或论文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在同类可比期刊中,影响因子较高者表明其受关注的程度高,学术影响力较强,但在不同学科及同一学科内不同类别的期刊中影响因子的差异无法体现刊物水平的差异。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见表3。表3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类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略) 由表3可见, 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总体水平偏低,虽然其平均值呈逐年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到2008年,尚没有一种中医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1.0,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在2007年版《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达0.874。本文所统计的5年中影响因子有2年以上超过0.5的期刊有5种,分别是《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5年来分别位于第一、二位,表明中西医结合及中药研究领域较中医领域研究更为活跃,上述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而中医综合类和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我们认为这与各期刊的办刊方向、所刊论文类型、读者定位等多种因素有关。 3.3 他引率 他引率是指该期刊全部被引用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对他引率的考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自引过多导致的影响因子上升因素。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他引率见表4。表4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他引率(略) 表4显示,28种期刊的他引率稍有上升趋势,但没有大的变化,基本保持在0.8左右,其中《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3种期刊的他引率在2004-2008年均在0.90以上(包括0.9),说明其学术影响力比较广泛,能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3.4 地区和机构分布 地区分布数和机构分布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指标。表5显示,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地区数均在20个以上,平均机构分布在120以上,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的地区数在2004年达到了31个,其他年份也在28或29个,并且近5年内在机构数上保持较高水平。另外,《中国中医急症》5年内机构分布数增长最快,从2004年的174个到2008年的524个,说明该刊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得到了有关学术界的重视。《中草药》、《中国骨伤》、《中国针灸》、《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中医杂志》等期刊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上均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我国中医药学科规模的壮大、覆盖面广和学术交流的广泛性。表5 2004-2008年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地区和机构分布情况(略) 4 结语 目前,科技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出期刊的水平,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对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期刊在本学科中所处的地位。随着中医药学术发展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学术论文产出大幅度增加。我们对近5年来28种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进行了计量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其综合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方面。这28种期刊基本代表了中医药类期刊的较高水平,在中医药界也有较高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医专科期刊发展迅速,特别是中药、针灸和中西医结合方面,其文献量增加,影响因子增高,说明各界重视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多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综合类期刊面临新的考验。 中医药期刊是具有鲜明中医药学术特征的科技期刊,受本学科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期刊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这就必然会导致文献计量指标的不同。例如某些期刊侧重于实验研究,众多科研工作者可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因此其被引用的几率就大,影响因子就高;而某些期刊偏重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多被临床医生将其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引用几率很小。本文2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1.0,和其他学科的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作为该领域学术交流重要载体的中医类学术期刊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质量,找出符合本期刊的发展方向来提高其学科影响力。目前,中医类期刊的种类还在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新创刊的期刊发展速度很快,因此,要保证核心期刊的高水平和高影响力,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适应新的传媒发展模式,才能满足学术交流对科技期刊发展的要求。过分强调文献计量指标也会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提高各项文献计量指标的同时,始终保持期刊的高学术质量才是发展根本。 中医期刊论文: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结构特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具有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2015年,随着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中医药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以上,中医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尤为重要。因此,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创中国品牌。21世纪,世界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科技期刊承担着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推进科研工作发展的双重职能,一直在科技文化、学术成果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展科学技术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承载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的科技期刊将为我国“软实力”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1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中医药科技期刊100多种,数量虽然比较多,但也仅占国内医学期刊总数的1/7,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有学术水平较高、屡获出版界大奖的期刊,如《中草药》杂志就先后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中国百强科技期刊等奖项,但也有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期刊,中医药科技期刊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由于存在区域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尤其以北京、天津为主。中医药科技期刊出版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 2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 随着中国中医药产业特别是近几年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学科间交叉应用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提高办刊质量,为中医药学工作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中医药科技期刊以服务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己任,办刊宗旨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药学遗产的思想指导下,及时报道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科研、生产和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及国内外有关的发展动态,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注重理论的超前研究和实际应用,聚焦中医药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与融合、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应用,促进中医药领域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科研和生产实践;搭建中医药领域学术研究和经营管理交流平台,为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大专院校和中医药企业从业人员及科研工作者、中医药产品用户服务。 3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结构特点 目前,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主要具有以下3方面的特点:①类别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主要以学术类为主,科普类偏少。②学科结构同质化。中医药科技期刊多集中在中药类、应用类研究,导致各刊物发表的内容有明显的重复。随着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学科之间的细化越来越明显,很多不热门的学科缺乏相应的学术期刊。③文种结构不丰富。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深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世界对中医药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目前中医药期刊外文版数量少,仅有英语、日语、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等;加之被外国统计源收录的期刊较少,远远不能适应对外宣传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中医药期刊古籍内容的用字规范 引用古籍内容时,凡异体字,包括俗字、或字、有案可稽的古讹字,一律改为现行规范字;引用古籍内容中,凡两字形异而义同,古籍中通用,现代未统一规定为何规范字者,如“澼”与“癖”、“注”与“疰”之类,则保持原貌;引用古籍内容中凡因形体相似,或增笔,或缺笔,或连笔而误写,如“正”与“止”、“若”与“苦”、“己、已、巳”之类,凡明显讹误而无疑义者可径改,如遇难以裁定者,则保持原貌。 中医期刊论文:谈中医药院校期刊影响力发展模式 摘要:中医高校期刊目前发展相对滞后,文章从转变办刊思路、创建特色栏目、紧随中医发展前沿、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以及争取各方支持等方面,为提升中医药院校学术期刊的特色和影响力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中医期刊;学术特色;影响力;办刊思路 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整体科研实力的展示窗口,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输出手段。培育出一批我国自己的高学术影响力期刊,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发展进程的迫切需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文件,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高学术水平应当是高校学报的基本特征,这是由学报的高层次学术背景和任务所决定的。但是,高校学报都以高学术水平作为办刊的唯一目标,而没有自己的学术特色,就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特别是省级高校学报,因为没有中央圈内大学学报的高学术层次背景和人才优势,在高学术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加上科研评价、职称评定及聘期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又导致许多优秀论文流向国外或国家级学术期刊,致使相当数量的高校学报刊载论文学术质量下降。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普通高校学术期刊理工科稿源不足,医学期刊稿源较充分,但稿件水平、质量都有所下降;另外由于受到数字化刊物出版的强力冲击,全国纸质刊物的订阅量均在下降。因此,仅仅以高学术水平作为办刊特色,显然难以在强刊如林的学报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保持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又独具自己显明的学术特色,进而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笔者根据目前全国中医类刊物的发展状况,结合自己的办刊经验,以尝试提高医学期刊、尤其是中医类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1转变办刊思路以办出具有中医特色的刊物 凡国内外有声望的杂志,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没有特色的杂志,必定是平庸的。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各种信息趋于海量化,新理论和新知识层出不穷,旧的办刊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论争不断。作为学报人如何在理论领域先期捕捉论争的焦点,进而正确引领论争的发展,是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报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1.1针对中医理论难点,开办理论专栏 在中医现代研究面临的各种困难中,理论问题的难点仍是最为突出的,这是因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具有高度抽象性,对中医的术语和解释一般人很难理解,虽然已经有不同学派的理论大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是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阐述,读者理解起来仍然困难重重,如坠云雾之中。为此,中医界人士认为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分层次的具体化,从而找出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化集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国人,成为目前中医理论研究的核心。为此,针对这些重大理论中的难点,需要有人从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的角度地予以深入系统的阐述,以起到拨云见日、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中医学术刊物应针对中医理论难点,邀请中西医学、哲学方面的专家、大家,开设相关中医理论问题专题讨论,设立专栏,系统对中医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进行剖析、论证和阐述。 1.2加强选题策划,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中医院校学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立足学术研究前沿,紧扣学术发展的脉搏,及时反映学术发展动态,敢于引领学术发展方向。这也是体现高校学报高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够敢于和正确引领学术发展,不仅要求学报人能很好地为人作嫁衣,还应当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学者。既是编者又是学者,才能洞察本学术领域的风云变幻,才能辨识理论的真假,才能引领学术研究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因此,凸显出了选题的重要性。刊物的选题是一个关系到刊物是否能较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类刊物的选题应该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积极组织学术界相关大家,对这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中医药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论争不断,起起伏伏,延续百年,至今未了。中医学术发展就是在“百家争鸣”中进行的。因此作为学报人要有预见论争高潮到来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先期捕捉论争的焦点,经过缜密调研,根据国内学术发展状况,在刊物上设置相关栏目,发表具有高水平、研究较为前沿的论文,以引起中医界重视和争论,进而正确引领论争的发展,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扩大刊物的知名度。与此相应,维系和培育具有思想的核心作者。 1.3关注学校科研,报道科研亮点 把握和反映整个中医学术发展是中医高校学报的重要任务,同样,关注自己学校的科研发展,报道其学术动态,也是学报应有的责任。学报是学校的学术窗口,意义即在于此。现在多数学报在追求高学术水平的同时,常遗忘了自己的“家园”。作为学报特色,关注和挖掘自己学校的科研和学术,虽然整体水平没有国家水平那么高,但因为具有自身特点,同样会成学报的亮点。我们在以往的办刊中,为了展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和学术水平,我们在学报开辟了“泰山学者论坛”专栏,对我校泰山学者的科研思路和学术成就进行了系列报道,突出其理论性与学术性。因为他们是山东中医学术界和科研领域的拔尖人才,有的是全国中医界某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栏目开设后关注度较高,其中一位教授撰写的“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形成与思考”文章被《新华文摘》摘录。事实证明,在现代科学研究背景和条件下,团队力量与合作精神已经成为科研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不少重要科研成果的获得,都得益于在核心人物背后有一支优秀科研团队的支撑。鉴于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我们把学校科研团队建设作为学报报道的又一个亮点,开设“科研团队风采”专栏,对我们学校科研团队进行筛选,选取建设培养优秀的团队进行报道,重点反映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中医界科研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借此向全国展示学校不断强化的科研阵容和团队风采。 2转变办刊模式和开阔办刊思路 2.1请进来和走出去 “请进来”,请有关期刊编辑的资深专家到本刊编辑部进行讲座、座谈,切实解决编辑部面临的有关问题。请学科专家进行座谈,为提高本刊质量献计献策。“走出去”,借助学校之力,与国内知名专家联系,约稿、交流,捕捉学术热点,围绕中医药学术前沿问题,在学校支持下,定期组织国内中医药知名专家就热点问题进行座谈或笔谈,并邀请知名专家撰写中医药学研究热点相关论文,以提高两刊的社会影响力。多参加相关编辑培训班的学习,以掌握更多国家有关标准。多向其他较为成功的期刊编辑部学习、考察,丰富本刊办刊内容,扩大本刊影响力,切实提高办刊质量。 2.2培养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教育部 1998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这个管理办法指出了高校学术期刊的性质及任务。很显然,高校学术期刊是和高校科研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决定了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编辑或者学者型编辑。因此,应该吸引具有较高学历、注意追踪学术前沿、掌握新技术、善于沟通、眼光长远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这样能准确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不仅能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准确捕捉学术动态。因此,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编辑人才应引起从业者及用人单位(高校)的高度重视。 2.3进一步加大数字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数字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数字化期刊已经进入到人们的阅读生活之中,并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数字期刊用户正在以每年60%左右的增长率迅速铺开,一个潜在的市场将逐渐显现。相对于其他科技学术期刊来讲,中医类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发展较为缓慢。为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缩短期刊、作者、专家之间的距离,为优秀稿件抢国际首发权的条件,开辟期刊实现国际化进程的最佳途径,中医类期刊应该加大数字化建设,尤其是中医类高校学术期刊,以多媒体形式向读者传播信息。如积极利用E-mail、QQ、微信等信息传送工具,与作者及读者进行快捷实时交流,以最快速度掌握作者动态、学术发展状态等,才有利于开辟有特色的栏目,并实现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的共同发展。 3理顺管理机制和争取各方支持 中医类高校的刊物主管单位多为省级的教育厅和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单位为本高校和本省中医学会。因此,要提高刊物质量和影响力,应及时与上级相关部门取得密切联系,保障信息畅通,在各方面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3.1扩大宣传力度,争取政策支持 中医高校刊物需借助上级主管部门这个有利平台,尤其是借助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学会这些中医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3.2积极参与学会主办的各学科会议 各省中医药学会为加快学会组织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每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会议期间有各学科的专家参加,因此,编辑部应积极参与学会的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动态。与各专家密切联系,邀约高水平的文章,提高刊物的质量。加大刊物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3.3与学会网站链接 各省中医药学会是各省中医药行业最大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影响力大。学会有自己的独立网站,中医院校为扩大本校刊物的影响力,应积极与学会网站链接,及时报道刊出文章和编辑部的新动向,以扩大刊物的影响、提高宣传力度。 3.4争取政策支持 刊物的发展,除刊物自身的质量过硬、宣传力度加大外,还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具体地说,即是在晋升职称、研究生毕业、课题结题等方面,本省中医刊物产出的论文应视为同等级别中较高水平的论文,须与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形成合力推动各省中医药的发展,也进一步凸显本省中医刊物在本省中医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5争取资金支持 经济上的支持,为高校学术期刊的良好运作提供充足的费用。除了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用、印刷费用和给作者、审稿专家的酬劳等费用外,高校学术期刊还需要有举行相应的学术会议的经费、与国内知名专家邀稿和交流经费,以及编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的经费,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的重要途径。以上所述,也是提高刊物质量的重要措施。 4开阔思路以经营刊物 近几年中,国际出版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全球传统期刊市场整体下滑。发行量萎缩、广告销售下降、读者转向免费在线阅读等现象使得期刊行业不得不努力进行转型和升级。各编辑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此,应开阔思路,合理经营。 4.1加强与三级甲等医院协作 各省均有三级甲等中医院20余所,本着期刊与医院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在省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学会的支持和帮助下,扩大中医院的协作范围,形成强有力的发展模式,使中医刊物和省各中医院得以快速发展,实现双方互赢格式。 4.2企业助推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要实现规模就得走资源整合之路。期刊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是优秀期刊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期刊发展的方向。中医院校刊物立足省中医药这个大平台,应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丰厚资源,与企业结合,创造刊物的大发展。总之,目前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极为重视,中医高校作为中医发展的主战场,担任着培养、产出、展现中医药成果的重要责任。但相对而言,中医院校的期刊因种种主客观原因发展相对滞后,今之呼吁,望引起重视,但其迅速发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方支持,也尤其需要期刊人的辛勤劳作,有“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和紧跟时代的创新精神,跟随中医药发展的脚步,相信一定能办出具有中医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中医刊物。 作者:李晓丽 毛逸斐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期刊论文:网络时代中医药期刊管理思考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图书馆期刊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中医药期刊订购质量有待提高期刊的订购工作是期刊开展阅读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科学合理的期刊征订有利于优化馆藏资源。目前期刊的种类繁多,期刊的订购随意性较大,期刊的订购质量有待提高。据统计数据表明,一般图书馆的年更换率是10%,期刊的订购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应与时俱进作调整,在订购前要可征求中医药各专业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2.中医药电子期刊利用率不高近些年来,各大院校尤其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图书馆的设备都比较陈旧,多数读者只查阅纸质期刊,中医药电子期刊虽然少但也未能发挥其服务功能,造成大量电子期刊闲置或利用率低的现状。 3.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缺乏深层次开发利用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只局限于期刊整理、分编、上架、借还、装订等繁琐而简单的业务,由于专业知识有限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加工无能为力,图书馆的期刊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期刊功能未能完全发挥。 二、优化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对策 信息时代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期刊服务要改变传统期刊服务理念,图书管理员要探索与时俱进的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期刊服务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并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图书馆工作注入活力。 1.提高中医药期刊订购质量期刊的订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期刊订购工作是图书馆优质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在订购期刊时,应由图书资料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热爱阅读、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来担任期刊订购工作,一定要深入各专业系部进行调查。图书馆可以做一些更细致的工作:(1)征求专业教师与学生意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意收集各种需求信息,比如,图书馆可以举办一些图书推荐活动,选订中医药各专业师、生喜欢阅读的刊物。(2)图书馆管理员要到公共图书馆走动,株洲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图书馆引领着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作为一名读者翻阅馆内大量丰富的期刊,可以了解发现哪些是好的刊物,对图书馆科学、合理地增删期刊才能做到心中有数。(3)根据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特色,重点精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期刊。比如中医药大学(学院)的校报、中医学报、中医药教育学刊、针灸推拿杂志、中药学杂志等。(4)重视与中医药业内图书馆员互动联系,比如积极加入图书馆QQ群、微信群,可以加入市、省内学校图书馆员群,通过网络加强业务联系,随时进行咨询与互动学习、经验交流。 2.引导利用中医药电子期刊资源由于经费紧张,图书馆订阅纸质期刊一般是一种期刊一本,现刊(当年期刊)是不外借的,只能在馆内阅读,这样争相阅读的期刊总不能让读者在第一时间阅读,比如《中医杂志》,《中国针灸》等,不少师生追着看,甚至有的老师要求借回去看。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读者的需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满足不断增长的读者文献信息需求,开展读者阅读服务工作。 3.国内中医药电子期刊资源丰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实现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提供无限的服务。目前国内的文献资源共享联盟分收费和免费两种,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等国内比较权威的专业资料查询数据库、数字期刊资源,这些商用数据库基本覆盖了国内出版的期刊,需要用户注册和交费,可以从篇目、期刊名称、作者、关键词等多个途径进行检索,资料的查阅方便快捷,但学校每年拨给图书馆的经费非常有限,对于经费有限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来说,购进昂贵的电子期刊资源和数据库使用权是不现实的。 4.做好中医药期刊参考咨询工作网络环境下信息浩如烟海、繁杂无序,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点是参考咨询工作,期刊管理工作要从期刊订购、验收、上架、简单的借借还还工作转向信息服务和参考咨询工作,使期刊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与教学科研工作,图书馆人要结合学校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科教师的教研教改、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学习需要,开展定人定题的参考咨询服务,针对选题的需求,搜集、整理并提供课题组所需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直到把课题完成,为师生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5.加强中医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学校里教师绝大部分是中医药等医学专业人才,而图书馆员大部分为非医学专业,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还没实现期刊自动化管理,当前期刊管理水平不高与专业人才欠缺有关,要更好地发挥期刊的作用,图书馆一方面要重视引进优秀的图书馆专业人才到期刊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与知识培训,除了系统地掌握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使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期刊工作做得更出色。 三、结语 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网络信息时代下期刊是图书馆最活跃的文献之一,高质量的期刊可以拓宽读者的知识视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知识导航员的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作者:肖宇峰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中医期刊论文:论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 [摘 要]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民国中医药期刊在刊载内容、办刊宗旨和出版形式方面存在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医行业史和中医学术史两方面探讨了民国中医药期刊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时代特征;历史价值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时代,随着西学东渐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医学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传统的中国医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不得不谋求变革与发展。为了维护和发展祖国医学,中医界人士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创办期刊便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 一、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民国建立之前,在西医药刊物大量出版的影响下,为了及时沟通联络,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一些专业的中医药期刊已经开始出现。比较著名的有1904年4月创刊于上海的《医学报》,1908年6月创刊于浙江绍兴的《绍兴医药学报》等。 民国建立初期,中医药期刊开始较多出现。此时的中医药期刊多出现在经济、文化、医药学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次之,如南京《南京医学报》、上海《神州医药学报》、南京《医药卫生通俗报》等。据笔者统计,1920年以前创办的中医药期刊已达到20余种。 进入二三十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普遍开展和中医兴废论争的开始,中医学界联合起来为中医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抗争,此时中医学界学术风气活跃,中医药期刊的创办也显著增多。1921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先后出版的中医药期刊逾200种,其出版地以上海为最多,其次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其中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上海《中医杂志》、山西《医学杂志》、上海《医界春秋》、广东《杏林医学月报》、上海《中医世界》、福建《现代医药》等等。但是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排斥中医,中医药刊物又多由个人或医学社团自发创办,经费和人员常有不足,导致大多数期刊在创刊一两年内即停刊。 1938年至1949年,由于时局动荡,很多中医药刊物被迫停刊,但中医界人士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创办了一些中医药刊物。期间新出版的中医药期刊约有80余种,但这些期刊大多刊行年代不长,影响也不够大。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西南转移,除东南沿海各省中医药期刊出版依旧活跃外,四川、广西等省出版的中医药刊物也随之增多,成都《中和医刊》、重庆《国医月刊》、桂林《复兴医药杂志》、西安《平民医学周报》等相继创办。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全面内战爆发,社会经济萧条,复刊及新创办的中医药期刊为数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广东《新中医》、福建《杏林报》、重庆《华西医药杂志》等。 二、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的时代特征 (一)刊载内容丰富 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刊载内容相当丰富,有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医学知识探讨,有中医药团体的机构、成员及最新动向介绍,有民国时期医药卫生行业的政策与法规的报道,也有面向普通民众、以宣传中医药知识为主的普及性文章。 中医药期刊在内容上中西兼备,刊载了大量介绍西医知识的文章,如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及西医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西医学理论差异,探讨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引申出无数有关中西医相互交融的探索和中西医碰撞的争论。 (二)办刊宗旨多元 民国时期,西医学在我国逐渐发展,与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西医学体系相比,传统的中医学面临许多问题,对中医学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对待中、西两种医学的关系等问题,中医学界出现了不同的态度和主张,不同医学派别所编的中医药期刊也各有不同的办刊宗旨。 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按宗旨不同可分为三类。其一为以融汇中西医学为宗旨的期刊,主张中西医学各有所长,提倡两种学术汇通,如山西《医学杂志》“以阐发中医真理,参证西医科学,穷源溯流、融会贯通为宗旨”[1],《华西医药杂志》“旨在沟通中西医药学术”等[2];其二为以宣传维护中医学为宗旨的期刊,多以宣传中医药文化、阐发中医药知识为主,对西医药知识多有排斥,如《中医杂志》“以阐发中医学理、普及中医知识为主旨”[3],《中医世界》以“宣传中医固有之文化,使国内国外,洞悉真实之价值;同时讨论固有之中医学术,使中医本身,获得稳固的基础”为宗旨[4],《国医正言》以“保存国粹,维护同胞健康,唤醒迷信西医之梦魂”为宗旨[5];其三为以宣传中医科学化为宗旨的期刊,认为只有科学才能解决中医学的前途命运,主张对中医进行科学化整理,如《中医新生命》宗旨为“用中国药物以治疗疾病,而用科学原理研究中医之治疗方法与学理”[6],《国药新声》大力提倡“中医科学化”等[7]。 (三)出版形式不拘一格 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以医学社团或私人出资创办为主,期刊的编撰者多为有名望的、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中医界人士。由于当时对期刊的出版发行模式没有固定的规范,因此期刊在刊行方面不拘一格。从出版周期来看,有月刊、双月刊和不定期出版的刊物;从开本大小来看,有16开本,大16开本和32开本等;而时局的动荡、办刊经费的缺乏和人员的变动等原因又使得当时的很多中医药刊物举步维艰,很多期刊为了维持运作,会在期刊上刊登医疗和药品广告,或者附刊于商业报刊,但停刊、改版和改名另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三、中医药期刊的历史价值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沿革和影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期刊的出版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篇幅比较灵活,涉及题材丰富多样,流通范围广泛。与著作等其他出版物相比,中医药期刊出版时滞相对较短,报道内容更加宽泛,能及时反映所在年代的社会现实,记载医药史上的各种重大事件和学术发展动向。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客观地展示了当时中医界的真实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反映了中医界为谋求行业发展进行的抗争 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中西医学的碰撞和中医存废之争。1917年余岩《灵素商兑》的出版,拉开了旷日持久的中西医论争的大幕。针对余岩的言论,诸多中医药期刊发表檄文予以鞭挞,很多文章论述精彩,振聋发聩,在维护中医合理地位的同时,对中医应该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29年2月,南京政府通过了《废止中医案》,闻此消息,中医界办刊人士审时度势,在中医药期刊上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同时利用期刊渠道联络全国中医界团体和同人,掀起了奋起抗争的舆论热潮,给国民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对国民政府最终搁置《废止中医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35年,时任行政院院长的写信给时任立法院院长的孙科,试图阻挠允许中医合法存在的《国医条例》的颁布,中医杂志《医界春秋》在1935年9月刊登《致孙科书》[8],揭露了的阴谋,同时在随后的各期当中,连续发文动员中医界对的言论进行批驳,全国中医界人士反响强烈,迫使国民政府最终颁布了《国医条例》。 民国中医药期刊既是当时中西医论争的参与者,也是这场论争的记录者,在中西医论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保存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促进了中医学术交流和发展 民国之前,中医界的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换相对闭塞,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的出现,为中医界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了中医学术成果的总结和交流,反映了中医学术发展的成果和动向。借助中医药期刊的全国发行,中医界诸多重大的学术问题得以广泛讨论,各种学术思想得以交流和碰撞,推动了中医界人士对中医经典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和宣传;期刊上丰富的医案连载,使得跨地域的临床经验交流得以实现,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当时疫病防治情况的报道,不仅交流了疫病防治经验,还保存了大量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经验;中医药期刊关注中医的学术前途和命运,其上刊载的大量关于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的讨论,为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结语 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承载了大量的信息,既是民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中医界发展与抗争的见证,又是民国中医界学术传承不可或缺的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对民国中医药期刊的整理和研究,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历史,也能够为现今的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帮助。 中医期刊论文:近代中医药期刊关于煎药方法的研究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医中药.中药汤剂是从古至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剂型.怎样煎煮中药,这关系到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如何. 中药汤剂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对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对中药煎煮技术不够重视,影响到汤剂的治疗效果.近代中医药期刊中,关于煎药方法的文章较丰富,详细描述了煎器、煎药用水、火候及不同的煎药方式等,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中药煎法的传承与发展,于今日临床仍然有所借鉴。 关键词:《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煎药方法;煎药用水;煎药时刻 古人最重视煎药方法,方后必详细说明,认为若不按其法则药力微而功效缓,或不能达病之所[1]。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遗至近代,亦十分讲究,翻阅《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关于煎药方法的文章较丰富,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中药煎法的传承与发展,现将其理论分述如下,意为当代研究及临床提供借鉴。 1煎器 煎药的容器,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锅或不锈钢器皿等,且需除去油垢腥腻才能使用,切忌铁、铝等易腐蚀器皿[2]。 2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应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煎药用水量,应根据饮片质地、吸水性能、煎煮时间长短、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计算加水量。但不宜中途再添水。各种水煎中药,应根据药性选择不同的煎药用水[3],见表1。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h(除用醋、酒泡的药),至少也要20min。甚为可惜的是,只因便利省事,如今医家已不甚重视了,甚至完全忽略了。 3火候 中药初煎时,一般宜先武火(大火)后文火(小火),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4]。凡属金石及动物类药品,皆宜先煎久煮;凡属挥发性及芳香性之药,皆宜后入轻煎;发表药宜少煎片刻、热服,以取其轻扬之气,鼓动肌肤排泄之机能;攻下药宜急火,温服;补养药宜慢火,浓煎,则药之性味醇厚[5,6]。煎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质地,通常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min左右,避免久煮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滋补药则在煮沸之后,用文火维持30~40min,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7,8]。 4煎药方式 煎药方式有先煎、后煎、久煎、暂煎、分煮合煎、丸煎、散煎、酒煎、蜜煎、空煎、去滓轻煎、麻沸汤浸煎等,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效而加以选择,见表3。 综上所述,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近代中医药期刊发轫于19世纪末,质量较高、影响较广,在西风东渐的大环境下,承载着近代中医药的珍贵文献资料,客观地显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医药界的真实面目。煎药方法看似简单,把许多药材放在一起,加上适量水,置火上煮到相当的时间就可以了;其实却大有学问,必须煎熬得法,否则便不能正确发挥药效。相关研究在近代期刊中得到一定的重视,亦说明其重要性。整理这一时期的中药煎法,可为当代中医药临床提供借鉴,值得我们重视。 中医期刊论文:网络时代中医药期刊编辑的信息意识与服务意识 [摘 要] 中医药学研究已步入现代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医药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编辑方式,增强信息意识与服务意识以提高期刊质量。增强信息意识主要表现在工作内容上利用网络策划选题,掌握研究动态和热点信息,优选优化作品;工作手段上利用网络传递信息,提高文稿质量,缩短出版周期。增强服务意识主要表现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增强编读互动、加快信息反馈等。 信息时代催生了互联网的应用,网络出版正在变革着出版形态,它打破纸质媒体的载体限制,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出版物的传播形式等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开创了编辑工作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具有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新模式,演绎着编辑出版方式的变革。网络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担负着宣传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中医期刊编辑来说,就要对自己的角色和工作重心做出调整,利用网络技术改变现有的编辑方式,增强信息意识与服务意识,以提高办刊质量和工作效率,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1 网络时代中医药学领域信息化现状 中医药学理论最基本的特点是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其诊疗技术独特,博大精深,又受传统哲学和思维特点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融合,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显现出浓厚的经验科学的特色。网络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对这门经验科学产生巨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化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医药学领域,中医药学开始从海量信息中获得新知识,发现隐藏的关系与规律,对未知情况进行预测研究[1]。“十一五”期间,中医药学领域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到中医药基础研究、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中医药教育等各个方面。建成了中医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等,如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完成的“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软件。一些中医院建设了基于电子病历的信息平台,医院信息化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取得重要进展,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发的“中医病案管理信息系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开发的“中国中医药科技”等中医药科技信息管理软件等。以中医现代化为标志的、中医药学同现代医学研究及现代科技相互渗透且高度综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学术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传统理论内涵,开辟了崭新的学术领域。 目前,中医药信息资源已实现海量数据的数字化积累,通过网络,中医药各类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低成本、强互动性的方式传递。因此,作为中医药期刊编辑,首先要提高信息意识,才能跟得上网络时代的节奏。中医药期刊编辑因面对的稿件既有深奥艰涩的古典医籍内容,又有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所以至少应具备编辑学、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三方面的专业知识。信息的网络化传播、“按需印刷”等新出版模式,使读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定制个性化产品,编者与读者可以方便地开展双向互动交流,这种编辑模式、编辑手段、编辑流程的变化,要求中医药期刊编辑除了扎实掌握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急需提高信息意识,提高“对学术信息的敏感度”和“搜寻、分析、判断、吸收学术信息的自觉度”[2]。编辑的信息意识主要表现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上。 从工作内容看,传统的编辑业务在确定选题之后,只要把作者提供的完整作品依据出版要求,按照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等基本环节编辑加工后即可出版。而网络时代由于多媒体互动技术的日益普及,首先要求编辑充分利用网络的最新信息策划选题,再根据读者的阅读取向来优选优化作品,已不是简单加工,而是再创造、再创新的过程。网络使各类期刊的交流与传播空前增长,传播面的扩增及投稿方式的便捷使得稿件数量增多,且来稿分布面更广、区域性更宽,但稿件质量却参差不齐。为此编辑人员必须善于从大量的作品资源中选取有用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将其转化成受消费者欢迎的出版产品。编辑还应具备收集、处理各类相关信息的自觉性,善于开发和利用信息。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上有重大研究计划、研讨交流、项目列表等信息,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网站上也有介绍重点项目的板块,编辑要有信息敏感性,随时登录这些网站,以获悉国家的科研方向及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专业, 查询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和热点信息,掌握作者群的教学、科研情况,不失时机地推出中医药研究创新性的栏目、导向性的文章。潘学燕指出,学术期刊编辑加强优化选题意识后,一方面好的选题和独特性的文章可以使期刊在同专业的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好的期刊可以在好的选题支持下引导科研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获得在此期间产生的更多优秀稿源[3]。 从工作手段看,中医药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提高文稿质量,缩短出版周期。在编辑组稿阶段,中医药期刊编辑要有利用因特网寻找选题、优化选题的意识,能熟练地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查找选题所需的资料,从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新意的选题,这样才能从众多来稿中更准确地选出优秀论文。组稿期间编辑信息意识的提高,对防范学术不端及一稿多投行为有积极作用。编辑利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来稿和已发表文献,可杜绝抄袭、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文献行为,纯净中医药期刊出版市场。在编辑加工阶段,采用电子邮件、QQ、微信等信息传送工具,可将文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通知作者,通过快捷实时的交流,高效地完成稿件的编校工作。以对参考文献的标准化、规范化核校和加工为例,编辑登录数字图书馆或专业期刊网站可以检索核实参考文献的详细信息,通过检索数据库,能获取相关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从而为核对参考文献提供便利。编辑只有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科学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信息反馈的感知力,才能保证刊载的学术论文的创新性与前瞻性,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与竞争力。 由于网络的普及,中医药电子期刊拥有的读者群、作者群是传统期刊无法比拟的,它还会受到同行业及相关行业中专家、学者的关注。网络简化了作者―出版者―发行者―读者这个出版流程,使读者直接面向出版者甚至作者。因此,利用好因特网的互动性、时效性和多媒体等特性,加强中医药期刊编辑的服务意识,就能为作者、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首先要提升为作者服务的意识。网络时代,在互联网上实现在线投稿、登记、送审、在线编辑加工、数据库管理等功能,不仅能保证稿件质量,缩短出版周期,还能增加作者对编辑工作的满意度、信任度。如李立介绍的用于医学期刊的“稿件管理系统”[4],朱伟报道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科技期刊管理信息系统”[5],皆使编辑剪刀加糨糊跑邮局的传统工作方式转型为高效化、信息化的网上工作模式。同时作者投稿后由被动变主动,可通过网络进行投稿后的咨询,随时追踪稿件的审理过程,对审稿意见不明白或不满意的地方,还能随时向编辑或审稿专家提出异议。编辑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留言板创办QQ群,与作者商讨论文具体修改细节,或将审稿结果及时反馈给作者,快捷地与作者沟通交流。这种交互信息反馈速度的加快,延伸了作者、编辑的工作空间,既使作者投稿目的性增强,又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增强了编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 再者,提升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编辑部可以在因特网上设立自己的站点,这个网站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读者之家”,通过它可及时向读者提供浏览、查阅或下载本刊服务。这个网站可以开设许多栏目,成为编辑、作者和读者的聊天室,编辑可以向读者期刊的订购指南,收集读者对期刊、责任编辑的意见与建议,收集读者对具体文章的看法。通过网络,拉近刊物与读者的距离,扩大刊物的影响力,使期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医期刊论文:中医药期刊出版基于自身资源的养生策略 “养生”是中医学的概念,指采用各种绿色方式保护生命、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期刊养生”是保持期刊生命力、维持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方式。具体到“期刊的资源养生”是通过开发期刊的现有资源,广开进财之路,以维持期刊能顺利发展、做大做强的谋生之路。一个生命体,如若保持健康的生存状态、旺盛的生命力,需要补充合理均衡的营养、定期体检、时时注意养生。期刊的出版也是如此,要想保持其生命力长盛不衰,就必须采用各种经营方法、策略给予不失时机地养护、养生,才能保持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的可用养生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资源:中医药期刊创刊几十年来,所刊载的内容以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为主,除此之外,还包括中医院校学科建设、医院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及特点等,涉及中医药研究的方方面面。大数据是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前沿技术,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中医药期刊自诞生以来,承载了近代中医诊疗的珍贵资料。利用大数据平台可纵向挖掘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期刊中有学术价值、临床实用价值的文献,将一些有临床治疗价值的特色疗法、有独特功效的中草药或地方药的相关报道一一拎出,挖掘出规律性、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二次编辑,再以图书、网络出版物、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公开出版、发行,不仅可以为现代诊断、治疗、科研服务,使期刊中沉睡的内容重新焕发活力,而且会给期刊出版单位带来效益。做到以期刊的既有资源为期刊养生,促进期刊再发展。 2.作者资源:作者是期刊内容的供给者,是期刊的“衣食父母”。中医药期刊的办刊时间较长,积累了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其中不乏期刊的忠实作者,包括与中医药研究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承担者、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者,以及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研究生等。杂志社可根据投稿的论文质量将作者进行划分,选出写作水平相对较高的作者,作为期刊的重点维护和依靠对象。对于投稿论文质量差的作者,杂志社通过定期举办论文质量提升培训班、投稿技巧讲座等方式,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 3.以奖励机制吸引读者资源:读者是期刊价值的直接体现者,也是期刊学术价值、经济效益的实现着。期刊要吸引读者,除正常的发行渠道外,还应广开发行之路。①杂志社应充分利用读者的正面宣传力:期刊要不断提高出版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读者正面宣传的效果,扩大读者范围、提高发行量。②设立奖励机制:中医药期刊可以借鉴的相关做法,在同封寄出的杂志中附上“购刊刮奖卡”,或印刷时直接将刮奖区设置在期刊的插页上,让购刊人、作者、读者,在阅读杂志的同时,享受刮奖、中奖的快乐。通过读者的口耳相传促进期刊的发行量、扩大读者群。③赠阅杂志:多给作者赠送样刊,使其分送给更多的人,就有可能吸引到更多、更优质的稿源。作为对作者投稿的奖励,我们在给作者寄送样刊的信封中,会多装几本杂志,请他们送给愿意与自己分享的朋友、同学、同事。④减免版面费:对部分稿源减免版面费实质上也是一种赠与行为,相当于杂志社给作者支付了版面费。减免版面费是吸收、争取优质稿源的途径之一。 4.期刊主办单位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地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医药期刊约130种,其主办单位主要为科研机构(34种)、高等院校(46种)、学会(50种)。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合计约占62%)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与国内外交流频繁,科研机构中的领军人物在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况且,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有较充足的经费和学术资源保障,有能力保障期刊出版单位的基本建设,同时期刊还有优先得到优质稿源的便利条件。 5.广告商资源:近年来,学术期刊上刊登广告已经不再受到非议,以广告养刊成为多数学术期刊的通常做法。虽然有的编委、办刊人不愿意承认广告商是期刊的资源,但笔者认为,广告商的经营理念新颖、具有市场拓展能力。期刊出版单位应充分利用广告商所拥有扩大期刊营销、拓展市场能力的资源,帮助期刊开拓市场,提高发行量。从这个角度讲,广告商应该属于期刊的养生资源。同时,广告经营的部分收益可用于提高作者的稿酬、奖励优质稿源,以此方式吸引更多地优质稿源,使期刊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信息技术的发达使中医药期刊出版发行的途径越来越多,充分利用、挖掘现有资源,不断找到期刊发展壮大的支撑点、切入点,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形势下,虽说每次互联网科技新浪潮总会推出新的媒体形态,但传统纸质期刊的传播力、影响力由来已久,不可能随便被颠覆。中医药期刊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几十年来的资本积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顺势而为、借势而上,为自身发展找到定位准确的养生之路。 (作者单位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要救所杂志出版中心《国际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中医期刊论文:手机媒体为中医药期刊拓展新空间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4月21日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采用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口一年间增加1亿多人,足见其推进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在数字化阅读方式中,手机阅读是最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因为手机阅读不受空间限制,能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只要有空就可以拿出手机翻一下、看一看。据调查,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14-17周岁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为32.93分钟。无论在商业区还是地铁、公共汽车上,90%的人都在低头看手机,即使身边有同行的朋友或伴侣,也不忘关注手机,甚至忽略了身边人的存在。那么,手机媒体这一便捷的传播、阅读方式能否移植到中医药期刊、图书的出版发行上,使之服务于更多国民的健康呢? 答案是肯定的。手机媒体的产业链主要由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软件开发商、终端用户组成,其中终端厂商是指手机的生产者、销售者;软件开发商是开发阅读软件的商家,可以一次性付费解决软件开发的问题。这两部分的技术和市场运营方式已经成熟,无需在此赘述。将中医药出版物植入手机媒体的两大关键环节是内容提供者与运营商。 内容资源提供商来自于哪里 内容提供商的主要任务是“内容的组织、制作、编辑、转换和校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医药期刊将近150种,杂志社或编辑部近百家;专业的图书出版机构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近10家;还有中国中医药报、上海中医药报等专门从事报纸的出版单位。这些杂志社、出版社、报社因创刊时间久、经营时间长,聚集了一批专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善于创新的出版队伍,这个群体的大部分人不仅有医学背景,而且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一支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又精于编辑的优秀出版人。多年来,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主要任务就是编辑加工内容,所出版的内容从预防到治疗、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经验、从食疗到用药、从民间疗法到三家公立医院的正规治疗方法无所不包,出版地区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这个群体擅长的就是中医药科技、科普内容的生产。 这个群体制作手机媒体内容驾轻就熟,会使其内容在不失去科技含量的前提下,更加新颖、风趣、有吸引力。整合这些资源为手机媒体平台的搭建服务,组建成内容提供商,就目前的情况看,可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数字平台组建内容,将各出版单位的数字信息资源汇聚在一起,做到出版内容共知共建共享,则可奠定手机媒体植入中医药出版物的内容资源和人力资源。 客户端需求在哪里 手机读者关注自身健康,渴求更多、更新的中医药知识,保健意识越强则生命质量会越好。中药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在递增,说明国民的中药消费也在同步增长。随着全民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中医药期刊、图书的出版者针对这一需求,利用手机向全民推送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保健方法、防病治病方法等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在满足民众需要的同时,也使出版物发挥出更大、更广泛的作用。其实,一些传统的中医药疗法有的用法很简单,如某一种植物直接煎煮后代茶饮、自己按摩某个穴位治疗某病、做某个简单动作防治某种病等,将这些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内容编辑后,利用快捷、方便的传播方式,分门别类逐条推送给不同的人群、受众,传播出去,定会受到手机读者的关注和欢迎,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医药的防病治病信息。据此,可引导相当一部分人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传播中医药信息和资讯的中医药出版物。 中医药在国外也有深厚的受众基础。持续不减的国外中医药“热”对中医药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尽快利用包括手机传播在内的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向国外对中医药感兴趣的群体推送中医药资讯,以及中医药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扩大中医药出版物的发行范围、发行量。让中国的特色疗法为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做、不去抢占商机,日本、韩国一定会做。这样就会带来很多争议、后患。 运营商的角色定位及其传播内容监管 运营商是将内容提供商与客户链接起来的中间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由于手机阅读的客户群庞大,需要运营商进行多方运作,了解、掌控目标客户群的信息,洞察客户手机阅读的主要题材需求、消费方式。同时,运营商需要主持内容的形式、类型、时间、数量等,并负责对将要的内容进行审核等。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必须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在合作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利益的分成模式至关重要。在市场开拓初期,要让这个链条实现良性互动,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是集内容商与运营商于一身,在现有出版条件下整合资源,选出运营能力强、开发市场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运作,或聘请营销人才加入出版社、杂志社,专门负责手机阅读业务的市场运营。这样可以避免两家利益分成不公影响市场运营的良性循环。 手机传播内容的监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必须对向手机的元数据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关于手机出版阅读的法律法规。在数字时代,数据资源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内容,对于手机的数字内容资源,按照以往的传统出版方式,内容文件应该集中归于一处,统一管理。不能仅存放在任何个人的电脑上,最好存在服务器端,以确保这些数据在需要时能够调出来。运营商应监管内容提供商在编辑内容之前,首先要了解哪些图书、哪篇文章、哪张插图不具有网络传播权,不能用于另一平台的传播。要事先与原作者进行沟通、说明情况,争取更多的出版内容用于新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在手机传播模式中,传播者与受传播者的界限比较模糊,传播途径比较广阔,限制性不强。所以,内容提供商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内容资源。 产业链的操控者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手机传播嵌入中医药出版物产业链的各环节中,使之串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给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带来收益的主体是中医药出版人员,这个群体是该产业链的真正操控者。在传统出版方式倍受冲击、出版空间不断缩减的当今时代,我们必须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而手机传播无疑给中医药出版带来了商机、生机,这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医药出版人必须主动出击,顺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大潮之势,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为出版业的发展服务。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中医药出版物可以借助手机传播的快捷性、方便性、低成本提供技术支持,将通俗易懂的内容传播给更多的读者,使越来越多的读者从中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健康知识、中医药资讯。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杂志出版中心) 中医期刊论文:试论中医药学术期刊的编辑策划和整体设计 【摘 要】针对社会需要和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及新出现的问题,笔者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学术导向,提出当前中医药学术期刊,应当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等科研项目、特色优势的发挥提升、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整理、文献资源的数据挖掘、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推广应用和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采用特别约稿、社会征稿、举办学术会议集稿、专家推荐引荐等形式落实选题,并通过评论、编者按、致读者等充分表达办刊人编辑策划意图。 【关键词】中医药学术期刊 编辑策划 整体设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保障人民健康的优势领域,而中医药学术期刊则是传播和弘扬中医药科技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是交流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成果的重要理论阵地,在宣传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上,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社会贡献率上,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学术性期刊具有权威性高、信息量大、时效性长、针对性强的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办刊人的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本人根据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结合自己近20年的办刊经验,通过中医药信息的采集筛选、思考论证和有机组合,认为当前中医药学术期刊,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 一、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等科研项目入手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一再申明“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还单列一节阐述中医药发展,相应的,针对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已纳入我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和省级各项科研攻关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不断战胜疾病的同时,新的疾病又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譬如各级各类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威胁人类的健康,从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痢疾、乙脑、流脑、狂犬病、白喉、麻疹,到艾滋病、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感等,新的疫病疫情层出不穷,传染病仍然是医疗上的重点、难点。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已被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学术期刊选题设计,就要恰当地反映疾病谱的变化,交流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项目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譬如《中医药临床杂志》,无论是1988年创刊时期针对当时流行的甲型肝炎,还是2003-2008年针对非典、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都作了中医药防治成果的专题报道,近年来有目的、有预见地约请、取舍稿件,开辟了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研究”专题专栏,集中选题,突出重点,广泛征文引导,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为适应疾病谱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医药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出了一系列科研重大项目,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重点病种研究、优势病种筛选推广等项目,力求找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争取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取得实质进展。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得到国家、省、部等科研基金和重大课题资助,也是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竞选项目;中医药在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癌症、慢阻肺、肝病、慢病等诊治中的重大进展,在常见大病防治中的作用,百姓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也是当前选题策划的重点。我刊近三年来针对安徽省的国家中医药临床基地(设在安徽省中医院)的建设病种——糖尿病,针对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脑病、肺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和省级的中医药专业学会中去,承办协办专科学术会议,注重充分发挥专科编委的积极性,提出可操作性的策划方案,开辟了各大项目病种的专栏专刊,通过编委自投、推荐和会议征集等形式,组织到一大批优秀科研论文,精心细分编排,充分表达出本刊以临床科研为主的学术导向和意图,重点突出、整体效果很好,通过临床试验栏目的冲击力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医脑病临床路径研究成果,已被国家中医药局采纳并,成为国家级标准。 二、从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提升入手 除科研成果外,倡导符合中医药规律、体现特色优势的独特研究方法,发表运用中医理论方法研究的科研论文,也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策划设计的思路。中医在疑难杂症、慢病、老年病、病因不明性疾病、多因素疾病、非实体性疾病的诊治上,都有明显的优势。譬如急慢性肝炎西医少有办法,中医却有较好的疗效;虚损性疾病,中医补法可改善系统低下的功能,逆转或明显改善生存状态,而现代补充替代疗法必须依赖药物长期使用、不能停药;骨科疾病,中医不仅注意局部的手法整复处理,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综合疗效显著。西医手术在术前、术中、术后配合中医疗法,往往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死亡率。许多疾病在西医基础上配合中医,可起到了减毒增效、减停激素的作用。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和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危机,中医也有优势。针对中医特色优势领域开设栏目,有针对性地策划征稿,是体现中医药期刊特色的主要方面。 中药方剂成分复杂,可以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发挥整合调节作用,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相适应,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特点。针灸、推拿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副作用极少。还有食疗、药膳、膏方、刮痧、拔罐、穴位埋线、理疗、正骨、熏蒸熏洗、贴敷、导引、气功、太极拳、心理疗法等多种多样的适宜技术。一些常见小病,传统的适宜技术不需要改变病人的自然生存状态,不需要进入修理站式的冰冷的医院环境,在正常生活状态下就可以进行调理,体现了中医治疗手段的生态特性。中医起源于民间,民间藏龙卧虎者大有人在,不乏有身怀绝技者,不乏有实用的秘方绝技,但有的却濒临失传。深藏于民间的验方秘方、土方偏方、绝招绝技,对于解决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非常有效,往往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药简效灵而费用则仅仅是西药的一个“零头”。虽然不属于什么“高科技”,但绝不意味着就缺少科技含量,更为关键的是,它能以较低廉的成本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能使绝大多数人受益,给广大群众带来的实惠远远大于所谓的“高精尖”技术。具“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适宜技术,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发挥出了有效作用,有助于控制医药费用的上涨,有助于医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学术期刊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发表高新科研成果与传播特色优势两者不可偏废,不能束缚民间人才的发言权,要及时报道医疗第一线的宝贵经验和防治方法,通过编辑有针对性的策划,让秘方绝技等优秀遗产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造福于社会。从办刊规律看,也不可能每期每篇都是高精尖科研论文,既要有重点也要有一般,以一般作全面烘托,才能构建一个网状的阅读面。一般内容要贴近临床,注重实用,考虑到简单、廉价、有效、方便,充分照顾到各个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重点与一般点面结合,形成一定的板块结构,使期刊的整体结构合理,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医药期刊的特色。 三、从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整理入手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中医药的智力资源和宝贵财富,但鲜活的隐性诊疗学术往往会随着名老中医的谢世而销匿。为了抢救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从1990年起国家就组织开展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20年来已先后分五批为2300多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继承人,2009年还首次评选出了新中国成立60年30位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多以传统的思路方法、医案医话、方药运用、典型个案等形式,表面上似乎不符合科研报道规范,但却是临床科研珍贵的资源,为科研提供思路和线索,可以开阔思路、拓展运用,临床医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后能得到启迪,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策划的当然选项。我刊2009年以来,抓住国医大师评选的契机,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策划征稿,配合安徽近20多位国家级名老中医研讨会,作了大篇幅的报道,基本上保证期期有名老中医献身说法,介绍成长历程,传授独特的诊疗方法、辨治特色和学术思想,提供学习的榜样和高端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评论、编者按、致读者等充分表达我们的策划意图,从而提升了期刊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当前,国家还开展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中医药学术传承的层次和规格不断提升。名老中医由于大量鲜活的隐性学术传承困难,建议开展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的编辑策划和设计,刊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数据库为载体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科研论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使显性知识数字化,而且还可快速发现隐藏在大量模糊数据中潜在的、有价值的创新点,使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提取其辨证特点和遣方用药规律,揭示其独特的理论认识、辨治经验。在大量个体学术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群体的综合挖掘,揭示群体共性规律,进而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值得期待。 四、从中医文献资源的数据挖掘入手 古代医药典籍留下了先人探索的足迹和无尽的宝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以军工项目紧急研制抗疟新药,中医研究院屠呦呦从浩如烟海的医籍本草及中医验方中筛取2000多个方药,最终从晋《肘后备急方》青蒿“绞取汁治疟”的记载得到启发,锁定青蒿发现低温提取物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获得有“美国诺贝尔奖”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中医药典籍浩中医经医案、经络穴位、本草方药、临床各科数不胜数,是现代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断出土的医药文献,像武威汉代医简、马王堆医书、敦煌医学卷中还隐藏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失传久已的古佚方如何古为今用?用文献学方法来挖掘中医药资源,运用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开展文献研究,破解古代密码,传承隐藏其中但已现实失传的医药知识,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医学输送营养,往往可能有创新性的发现,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以安徽省古徽州地区为例,历史上涌现出高素质、高修养的儒医群体,他们重经典、重传承、重积累、重临床、重创新、重著述,800位儒医留下了800多部医著,蔚然形成新安医学。我刊从创刊起就开辟了“新安医学研究”栏目,近年来更是加大力度,刊发了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新安医学一些事先未知、靠直觉未发现的用药规律和模式的科研论文。这一富有安徽特色的策划设计,不仅提高了安徽中医药学术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提高了本刊在全国的影响力。 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有助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日益增长的国际中医药需求有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和服务贸易水平。中药源于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研发特色中药制剂和中药新药,发展中药产业,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发展非药物疗法,有助于减少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策划设计中医药产业研究内容,刊发中西医卫生经济学比较研究和合理用药等研究论文,也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的选项之一。 五、从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推广应用入手 与西医“有病治病”的理念不同,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保健。养生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不生病,并且延年益寿。顺应四季变化,养心养神,保养正气,颐养天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而且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像导引术、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养生方法,民众自发地锻炼身体,还有食疗、药物、情志养生等。珍惜生命、保护健康、延年益寿,总结推广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中医养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安徽省,“南新安,北华佗”是中医学术的两大重点,我刊2011年策划了“华佗医学”研究,“华佗五禽戏”的术式及其药物养生是重点。预防为主也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发等方面,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要求各级中医院要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将来我国实现小康、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完全有可能把养生保健纳入了国民的福利待遇之中。“养生治未病”的科研论文还是有待开发的空白,也是选题策划的亮点、热点,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中医药期刊应当广泛宣传和传播“治未病”的先进理念,引领健康观念的转变。 六、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研究入手 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采用了人文的形式和方法来表达和反映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的内容,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烙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生命健康观念。中医学的名词术语往往都带有深厚的哲学内涵,譬如“五脏六腑”,并非纯粹实指人体解剖学上的血肉脏器,而是在实体基础上上升为功能态藏象,蕴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体现有天人相应的宇宙观、生命观。中医所说的“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思维,与中华文化的心性内涵是相统一、相一致的,而不完全指解剖上起血泵作用的心脏。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观点,协调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卫生”思路,也明显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那种军备竞赛式的“抗生”思路。当抗生素毒副作用及病菌病毒抗药性越来越大时,当人们为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滥施手术问题所困扰时,中医学却一再显示出灵验、简便、价廉、安全的比较优势。现代人与古人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往往会曲解、误解中医的本意,未能从本质上对中医进行解读和表述。因此,进行中医认知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是迫切需求进行策划设计的课题。 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更包含无尽的科学成分。譬如天人相应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随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变化的规律,中医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中医的病因学、病理学、诊疗学、药物学和养生康复学,处处体现着“天人相应”的思路和方法。现代时间医学研究证明,不同疾病的发病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中确有一定的规律性。五运六气学说认为,时空运变具有周期性、节律性,时行疫疠发生和流行有一定规律,安徽中医学院有一位专家运用这一学说,事先对2003年非典及随后的禽流感疫情做出过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在《中医药临床杂志》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根据天赋差别对人体体质进行分类的体质学说,也极具学术和应用价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传统科技文化中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继续发展的学科,只有中医药学。孕育于中华文化的摇篮里,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最有价值的、最有活力的代表。曾经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结合历史背景并利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来分析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阐明中医药学的精髓和灵魂所在,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当然也是选题策划的重中之重。在全社会树立起健康医学观念,护卫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也是编辑出版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医药临床杂志》的主要负责人,近年来我及时抓住中医药文化这一新的生长点,策划设计了“中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选题,以这一选题构思为基础,由我执笔对照选题要求、明确写作目标、选择创作方法,很快进入写作状态,于2011年初连续三期刊发讲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13年我们还将配合中医药文化建设,策划中医药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探讨性论文。另外,中医学是一门科学内涵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学问,随笔心得、医话杂谈、书评札记等活泼生动的文体形式,也不可或缺。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期刊可以适当作一些艺术化的设计和点辍,增强杂志的亲和力,使读者在翻阅充满专业性、学术味的严肃期刊时,也还能得到一种文化艺术的享受。那些针对性强、短小实用的千字短文,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作为补白也颇有特色,长短结合,错落有致,版式上也显得活泼美观。 肩负起编辑出版的社会责任,把握国家的导向政策和学术导向,做好中医药科技文化精神产品的设计,启迪中医药工作者的研究和创作,相信通过中医药期刊编辑的信息采集和有预见地策划设计,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能够为人们的思维插上一双灵动的翅膀,能够在新时期谱写出一曲“悬壶济世”、“经国济民”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医药临床杂志社) 责编:周蕾 中医期刊论文:充分发挥编委作用 办好中医药期刊 摘 要:编委会是依靠专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办刊的一种组织形式,编委会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对于办好科技期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该文从中医药办刊实践出发,分析面临实际问题,结合文献,提出中医药期刊编委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需完善;编委承担的职责要明确;完善审稿笺,规范编委的审稿行为;与编委多沟通,融洽合作;建立编委激励机制等对策以强化编委职能,充分发挥编委作用,提高中医药期刊办刊水平。 关键词:中医药期刊;编委;作用 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设有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编委会是依靠专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办刊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负责科技期刊学术领导的工作机构。编委会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对于办好科技期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1]。中医药期刊以报道中医药研究成果为主,专业性很强,只有得到中医药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报道论文的质量。我部有《广西中医药》、《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份期刊,笔者从事多年的中医药编辑,对编委工作有一些感悟,并对存在的若干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中医药期刊编委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需完善 中医药期刊刊登中医药医疗、科研和教学方面的论文。传统的编委会构成以中医药高校的老师,科研院所的研究者,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临床医师为主,少有涉及西医学和其他学科的学者。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学与相关边缘学科的交叉研究频繁出现;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开展,中医药越来越多采用现代新技术开展研究,为适应审稿需要,编委专业分布应扩大,应根据研究的热点补充西医学和相关学科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编委。 中医药期刊编委中有相当一部分名老中医,他们中医药理论高,临床经验丰富,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是高影响力论文的撰稿者,是组稿和审稿的中坚力量。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对学科前沿的研究接触不多,在这一方面比不上一些正在一线从事研究实践的中青年学者,居于此原因及从培养中青年人才出发,编委队伍中应多补充一些优秀的中青年学者。 二、编委承担的职责要明确 明确职责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编委会对编辑部的学术领导作用表现在制订和执行办刊方针,确定报道重点,制订编辑计划,进行组稿、审稿和定稿工作[1]。这明确规定了编委有组稿、审稿的任务,组稿、审稿是应担当的责任同时也是享有的权利;此外还有对外宣传期刊的任务,有责任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总之,作为编委是一种荣誉,但要承担相应的职责。 有同仁认为,由于很多编委专家忙于日常业务、教学、科研、行政工作,身兼数职,很难真正参与期刊的各项工作,多数仅能完成例行的审稿、撰稿任务,甚至存在有名无实、不能履行相应职责的编委[2]。工作中,笔者发现个别编委以工作忙为由推辞审稿,有些编委不按约定时间审毕送回稿件、不按审稿要求评审稿件、审稿意见书写潦草不清,有些编委推荐人情稿、质量低的稿件,除客观原因外,主要是因为部分编委对其应尽的义务不清楚。 编委属于社会兼职,从事编委工作的报酬很少,完全靠对期刊事业的热心来工作,故选编委一定要以自愿为原则,不能行政指定。需拟定编委会工作章程,让推荐单位、自荐个人明白,编委不只是头衔,入选编委即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山西医科大学学报》为了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以文件形式规定了编委的职责和作用[3]。笔者认为,受聘的编委应签署一份责任书,保证任期内的工作质量。为保障编委对期刊工作的热情,编委队伍中不能有只占其位,不履其职的成员,在换届时予以排除。对于编委的具体要求,有期刊要求每位编委每年向编辑部提供高质量稿件1篇(含推荐或约稿1篇),每年审稿3~5篇或推荐审稿人审稿2~3篇[4]。我部要求每一名编委一年内至少为编辑部投稿1篇或组稿3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为各级课题研究。 三、完善审稿笺,规范编委的审稿行为 审稿工作是决定稿件取舍,保证刊物质量的重要环节。审者负有审查、鉴别、评价稿件质量,并提出处理意见的责任[1]。一篇稿件需审查的方面很多,没有规范很难顾及全面,需要设计统一规范的审稿笺,以便专家对审查的内容逐项进行审查。 工作中不时遇到寥寥数语的审稿意见,对编辑把握稿件和退修稿件无任何帮助;因审稿人文字表达原因,审稿意见表达不全面,欠清晰,给退修工作带来麻烦。对于审稿不够熟练的编委,应提供表格式的审稿笺,规定要细而具体。本刊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审稿笺,如中医药研究论文审稿内容包括选题意义、内容创新性、研究设计、观察指标、数据处理、结果表达和讨论,中医临床论文还要审查诊断依据、疗效标准、医理、治法、处方、药物的讨论。结合当前学术不端行为增加的形势,本部审稿中增加学术不端论文的检测。稿件审点宜作好标记以便专家针对性审稿;有必要的审查保密说明以解专家后顾之忧,并明确审稿时间。 四、与编委多沟通,融洽合作 1.熟悉编委情况,有效沟通。编委换届前,通过单位推荐、个人自荐的形式填推荐表,换届后存档,使编辑部对编委学术专长、业务水平、当前研究方向有清楚了解。根据选题和编委备案资料,经常约请相应学科的专家撰写有指导意义和代表性的文章,并对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组稿。如通过约稿,我们“八桂名医精方”栏目发表了一批名老中医专家的临床疗效显著的验方;“民族医药”专栏发表了一批获各级基金资助的壮医药、瑶医药论文,尤其刊登了系列壮医药研究成果,记载了壮医药发展的历程。 可将编委分类型,有针对性地分配工作任务,如可分为领导型编委,学术型编委,中青年编委,老年编委等[5]。领导型编委,行政事务繁忙,审稿任务难在约定时间内容完成,委之工作中不忘宣传本期刊,负责联系协办单位,为办刊争取稳定资金;中青年编委年富力强,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新技术、前沿研究内容熟悉,可多承担审稿任务,尤其是审涉及中医药前沿研究的稿件,可通过网络审稿以缩短审稿周期;老年编委则应发挥其谙熟中医药理论、经验丰富的特长,负责审理一些中医药理论探讨、文献整理、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类的稿件,根据其学术人脉广特点,号召其多组稿。 2.积极督促、配合编委工作。充分利用一切联系途径,电话、手机,电子邮件,QQ,微博等,与编委常沟通、勤联络,了解编委某时期的工作情况、学术活动,督促组稿、审稿和期刊宣传工作。编辑部要随时追踪编委正在进行的研究,紧跟课题进度,及时掌握编委的学术创作意向,对其论文经审稿达到发表要求后予以优先发表。我部瞄准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的前沿课题,及时报道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产业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我区的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期刊需及时配合编委或其所在机构、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培训等学术活动,相关会议消息、会议纪要,或者为会议出版论文集,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我部每2年承办一次广西青年中医药学会会议,编辑也抓住这机会与编委、优秀的青年学者建立友谊,交流学术观点,指导青年学者选题和写作,并争取了不少优秀稿件。通过对编委各项学术活动的支持与配合,不但能密切期刊与编委的联系,同时也可提高期刊自身的影响力,达到双赢的目的[2]。 3.做好常规的沟通。(1)采取经常性的个别访谈、电话交流和电子邮件咨询等形式与编委沟通,就期刊的发展、编辑方针和策略、组稿和审稿情况进行交流,请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出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不足。这些方式更容易得到编委的支持,更能够得到具体、中肯的意见。(2)召开小型的编委座谈会。利用工作空闲时间邀请数位编委到编辑部来座谈,向编委汇报工作并提出存在的困难,与编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制订工作计划;或是编委就某一专题给编辑做讲座。(3)编辑部不定期地向编委发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办刊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编委的具体要求。如我部发现自由来稿中有不少比例的疑似学术不端稿件,我们提请编委注意鉴别;并将学术不端稿件的一些共同规律向编委通报。(4)及时与编委交流审稿中的问题,充当编委与作者交流的桥梁,提高稿件修改的速度和质量。(5)参加编委组织的学术讲座和专业会议,向编委学习研究的新进展,了解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 [3,6]。(6)及时将每期刊物寄到编委手中,请编委审读点评。 五、建立编委激励机制 审稿人应具备条件:热心期刊工作,学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办事公道;理论和学术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审稿经验,目光敏锐,鉴赏能力强;了解本刊的办刊宗旨、报道范围[1]。在审稿时间长、完成审稿工作出色的审稿人中,遴选一些学术上有影响力、撰稿有积极性的专家补充编委队伍,对其他年青学者也起到一定激励作用。我部在上次编委换届时就补充了不少年富力强的青年编委。 为激励现任编委的工作积极性和给予编委一定的压力,需制订编委退出条件、连任条件,如不能完成组稿、审稿任务又不能为期刊发展作其他奉献者退出,完成组稿、审稿工作优秀者获奖励,给予连任。在期刊主页上上一年度积极撰稿、组稿、审稿的编委名单,同时介绍期刊在上一年度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奖励,衷心感谢编委对本刊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如此,既可提高编委的学术声誉,又加深了编委和期刊的感情[3]。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灸经络”专栏发表了一大批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民族医药”、“手法医学”专栏在全国中医药类期刊中办出了特色。《广西中医药》及《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被转载率及影响因子连年提高;目前,《广西中医药》的影响因子在广西14种医学期刊中名次前茅,《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的影响因子也进入了前5名。办刊实践证明,只有强化编委职能,充分发挥编委作用,才能提高中医药期刊办刊水平。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知识管理校园网站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针对这些不同的需求,N元素网站整合适合大学生兼职、考证和技能培训、生活、社交、娱乐的网站。以知识管理为切入点,从分析N元素大学生专属网站的结构出发,对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网站建设与运营策略,提高网站对服务信息的集成能力,增加相关内容的统一性与便捷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需求,实现N元素网站运营管理的低成本。 关键词: 知识管理;N元素校园网站;建设策略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多数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交流通渠道,在鱼龙混杂的网站中,如何提高网站对专业信息的集成能力,以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成为网站建设重要课题,N元素网站融汇各信息,设立欢乐推荐、情报搜集、每日推荐等多个板块,为大学生提供多种信息。 1N元素校园网站:融汇信息的集成性载体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建立了校园服务网站,校园服务网站被视为服务学生、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新载体,校园网络的建设是以服务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就业、娱乐社交为出发点,它的建立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拓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然而传统的校园网络只是一校一地的局域网,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网络管理水平相对较差,资源库的数据量有限,各大高校信息交流不畅。校园服务网络建设不是应对上级领导检查信息化水平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领导博取政绩的实用性工具,而是为了适应学生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快、精、准的新信息与新知识的工具,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要增强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实现管理与运营的低成本,同时将网站服务功能由资源与技术层面拓展到商业层面,努力实现信息交流与网站经营目标一致发展。N元素大学生服务网站整合已有的各类相关教育资源,以统一的资源界面提供给学生,使教育管理人员、各年级的学生、老师能够内外部信息。N元素网站设立十大板块,提供各种信息以增强功能留住大学生网络用户,使其成为网络大学生信息集散地或“网上数据库”,结合当前实际,网站主要提供教育领域的新信息、提供专业性搜索引擎、免费邮箱、内容、多媒体资讯、娱乐资讯,并配有在线交流、教育论坛、就业指导等定制服务。具体地说,N元素校园网站就是要整合对大学生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网络平台,汇聚多种信息,建成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 2知识管理:N元素网站建设的新内涵 N元素网站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工程。笔者认为N元素网站建设要体现知识管理的特性,增强对各模块的管理,实现面向大学生与专门信息的集成,通过运用Web语言,增强各模块知识链接的便捷性。当前,多数校园服务网站存在薄弱环节,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网站资源库的产品没有科学性与权威性,且资源的更新维护缓慢,重视对校内信息的搜集,缺乏对校外优秀资源的整合能力,使服务平台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由于各种资源不能进行很好地细分,使大学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相关资源的检索上,不利于大学生提升工作效率。N元素校园服务网站力求解决这些问题,以信息化与集成化的服务网站为突破口,将知识管理与Web语义作为切入点,以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为基础,运用开放存取、互通有无、良性循环的运营策略,增加N元素网站的收益。面对日益膨胀的信息资源,N元素网站将不同网站的多种优质信息截取出来,将信息资源内化为知识、集成与浓缩后提供给大学生。面对诸多校园网站并存的局面,Web知识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信息合成导致信息检索出现困难,当大学生从网站上提取信息时,基于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可能会带来无关信息或漏掉不同关键词代表的相同信息,多数搜索引擎缺少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识别能力,无法聚合来自不同源头的信息。基于语义Web技术利用超级文本语言对N元素网站上页面信息进行整理,集成诸如信息、搜索、信息筛选等协同工作,实现N元素网站各模块基于知识的互动操作。 3组织创新:N元素网站运作的新模式 N元素网站的建设目在于服务大学生,提高网站用户点击率,最终实现服务与创收的统一,要提升用户的点击率关键是进行组织创新,可以从运作模式、服务、专题模块建设三方面入手。在运作模式上,网站使用纵横交错的扁平化模块运作方式,这是一种资源的聚集与搜索方式,对网站建设者、使用者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意义。对于网站各模块的建设者来说,各模块的教育信息资源由具有吸引力的模块组织者统一组织供大学生访问,无形中会提升网站的访问率。通过组织各模块的信息资源可弥补网站覆盖的广度问题,扩大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聚集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网站,从而创造更多的收益。提倡服务理念,实现网站各模块的优势互补。一是提供大学生私人定制服务,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为基础,利用计算机逻辑判断处理能力处理用户的各种提问,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建立大学生个性化知识库。根据需求偏好提供定制服务;二是N元素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上要做到“新”、“全”、“精”。网站资源要是动态的,能够反映大学生需求、最新动态的第一手资料。网站的数据库一定要全面,要让大学生感觉到浏览完这个网站的相关信息后,没必要再去查询别的网站。网站建设者对信息资源的把握要精,要让大学生感觉到信息是可靠的、真实的。专题模块建设将模块涉及的专业知识糅合成完整的大学生专业资源信息系统,该模块系统中要包容专业的信息资源、学习平台、咨询服务、用户交流空间等。这些模块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空间,从而提高N元素网站的影响力。 4拓展新业务模式 N元素网站以培养客户模式为主,让大学生通过我们的网站,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客户关系,赢取客户的充分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网站设立十大板块,分别为:大学生兼职板块、考证版块、学术和技能网站、生活网站、社交网站、娱乐网站、欢乐推荐、情报搜集员、每日专题、技能交换。同时设计网站的手机端和建设APP软件来符合现代手机用户的需求。成员明确分工负责各个板块,做好网站建设、营销推广、后期维护等工作。了解用户需求,整合有利的商业资源,与其他网站进行合作,实现双赢。 5结语 N元素校园网站是汇集各种大学信息的载体,它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方法,在组织、业务模式上进行创新,力求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资源,使N元素大学生专属服务网站成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作者:龚薇 王豪 王博晓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校园图书馆网站成为学校信息、远程教育、内部沟通的重要平台。校园图书馆网站作为一个学校的资源网站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可远距离输送、随时随地、快捷便利。文章就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过程:初步规划、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网页的设计制作进行介绍,以及对网站的管理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校园;图书馆;网站;建设;管理 1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要求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重点是为访问者提供资源,为访问者提供便利。因此,图书馆网站需要以检索和个人信息管理为主。可以将网站分为书目检索、我的图书馆、资源、使用指南、学校概况和公告栏等。 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 2.1校园网站的初步规划 校园图书馆网站可根据需求设立其结构,图书馆网站以检索资源和个人信息为主,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网站首页建立个人图书馆和各种资源检索等一级栏目,再根据需要下设各类子栏目。校园网站要确定属于自己的域名,网站域名可采用英文缩写,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也可以自行设计容易记忆的域名后申请批准[1]。例如,图书馆网站域名可以用library,再加上学校名称的简写,这样一目了然。 2.2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设备选择与网络环境 网站的设备要根据实用性、稳定性、先进性进行分析选择,实用性是指根据网站的功能确定校园网站的访问量,再根据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访问量选择出适合服务器的硬件[2]。不同的服务器,有不同的配置要求。稳定性是指在校园图书馆网站高效运转的情况下,服务器不出现一些大的问题。一个网站的服务器作为整个校园网站的主体,若是不能很好地承担较多的负载,很容易导致系统坍塌,导致网站不能使用,因此,服务器拥有良好的稳定性是校园网站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当然,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长时间的工作下必然会导致服务器的温度上升,温度上升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散热、通风措施也要有所考虑。因稳定性不好造成系统坍塌的情况,比如:在学校进行全校性选课时,它所面对的访问者是全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访问,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坍塌。先进性是指使用目前最新的产品,从而提高服务器的使用年限,当然,这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例如,随着CPU的发展,可选用多核心配合64位处理器。网络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图书馆网站的软件平台。软件平台的选择可根据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进行选择。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我国一般选用Windows系统的较多,虽然该系统费用与硬件配置较高,但其操作简单,管理服务器方便,维护成本低。Linux系统虽然费用低,硬件配置低但是其操作过程复杂。数据库有Access、SQLServer、Oracle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网站较大,使用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大的数据库。Dreamweaver和Fronde是最常用的开发工具,可以优先考虑。例如,学校图书馆网站后台数据库选用SQLServer和Oracle。 2.3网页的设计制作 一个网页的设计制作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风格,一个良好的设计风格可以体现图书馆的风格特色。网站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色彩、版式、图饰、文字等方面,在色彩的选择上,选用暖色调与冷色调相结合,避免使用单一色调,在版式上,可以采用主次分明、大小结合的样式。在图饰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以图书馆的图片为背景,使访问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图书馆的外貌。在文字方面,在突出重点时,可以使用大字号利用一些鲜艳、亮丽的颜色其他的适度选择。对于图书馆网站,要重点突出资源、服务指南,色彩搭配简单明了,让人感觉简单易懂,易操作。在设计风格确定后,要尽可能地根据校园网站的需求,利用有效的资源,制作出方便使用、高效运行的网页。其次,首页也是至关重要的,访问者进入图书馆网站首先看到便是首页,它为访问者留下网站的第一印象,由此可见首页的重要性。在首页的设计中,除了要考虑设计风格外,还要在一些细节上多注意,同时,也要考虑首页的全局布局,以网站的各级内容建立全面的链接结构,做到清晰明了,从第一印象上吸引访问者。对于图书馆网站首页最重要的是要设立检索指南,对于一个新进入网站的读者来说,如何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还要为与读者互动提供一个小空间,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 3校园网站的管理工作 一个校园图书馆网站在制作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校园网站的建设结束,还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在管理与维护时,需要做到管理人员分工协作、日常维护等工作。 3.1管理人员分工合作 网站的管理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下设各个部门,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栏目,各部门相互协作,及时将网站的信息进行公布。这样分工协作可以使网站内容尽快充实起来,同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3.2校园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 首先,管理人员要对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审核,审核内容的准确性,要确保访问者看到的资源是准确的。并且要及时提醒管理人员资源,防止出现资源不及时、资源量不足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学位论文、期刊、报纸,这些都具有及时性,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读者的需求。日常维护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于网站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并且及时地进行维护。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漏洞有四种:系统瘫痪、篡改信息、网页挂马、控制入侵[3]。系统瘫痪是指黑客对校园网站系统进行攻击,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网页挂马是指黑客将病毒隐藏在网页上,在访问时,随访问者运行,窃取信息。想要使校园网站长久的运行,需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进行防治计算机病毒、外来系统的入侵、以及内部用户的破坏。对于计算机病毒,可以使用一些反病毒软件,对系统进行检测,特别对于最重要的服务器,进而防止病毒的入侵。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访客进行访问时,可以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允许有访问权限的访问者访问。其次,可以设置防火墙,通过使用防火墙,使不信任的网络进行隔离,进而确保其安全性[4]。但是校园网站防护的与攻击是双重的,有防护就会有攻击,因此只有不断地加强防护,才能更好地维护网站的安全,提高网站的使用年限。为了在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的恢复,可在校园网站建设完成后,建立一些应急措施,例如,对系统进行备份,这样即使系统崩溃,也可以及时进行修复[5]。备份时,可以采用整体备份或部分备份,整体备份是指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文件进行保存,部分备份是指只对一些重要的文件进行保存。对于图书馆网站,大大小小的数据库很多,可以只备份些常用的数据,其他的慢慢恢复。 4结束语 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是信息化时展的趋势,这在教育工作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校园图书馆网站的基本格局已经固定,但是,依然需要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不断地为访问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提高技能,访问者不断地提高素质。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商炳楠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网站建设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 摘要: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开始完善校园网站的建设和规划,以校园网站的建设,提高学校的信息透明度和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学校综合办事实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校园;网站 面对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高职高专院校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校园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1 校园网站基本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到来,大量新校区在各地拔地而起,校园网络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不断完善,校园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目前在线的各类网站已近60个,学校主页的总浏览量已经接近200万人次,校园网站在学校形象宣传、招生咨询、信息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学校大二、大三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287份),有263名同学每周至少一次浏览校园网站,占总数的91.6%;有139名同学每天至少浏览一次校园网站,占总数的48.5%,校园网站已经成为同学们了解到各种教学、生活信息的重要渠道。 2 校园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网站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如何更好的建设校园网站,发挥校园网更强的作用方面各高校还处在摸索阶段。校园网站在运行、维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网站数量众多,但浏览集中在少数网站。通过调查问卷,在你经常浏览的校园网站选项中,有198人选择了校园主页,占总人数的70%,大多数职能部门网站、个别系部网站浏览量不是很大。 2) 网站内容介绍性多,而互动性少。通过调查问卷,在你最希望增加的网站内容选项中,有168人选择了互动性栏目,占总人数的58.5%。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网络中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互动性栏目的增加是未来校园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 网站特色不足,重点不突出。在你最感兴趣的网站调查中,有87人选择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占30.3%。这说明校园网站在特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 网站信息更新不够及时。通过对学校近60个网站的调查统计,只有12个网站每日都更新信息,个别网站一个学期都没有信息更新。 5) 网站易用性较差。目前我校校园网站普遍存在着网站易读性差;链接使用不规范;Flash的使用不恰当;重点内容或者功能不突出;界面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对校园网站来说,如何吸引用户的眼球,提高网站的易用性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6) 网站安全性有待提高。目前,校园网站大多采用ASP+ACCESS的建站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个别网站开设了留言板、论坛,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缺乏管理,造成一些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对校园网络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对校园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 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做好前期规划,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合理的前期规划是做好校园网站的前提,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建立不同的网站群。 2) 创新内容,树立品牌,突出高校特色,形成精品栏目和特色栏目。为了避免同质化,高职高专院校应提炼本校的特色,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水文化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特征。在建设网站时,应该千方百计做足“水“的文章,使人一浏览校园网站就有“水文化”的熏陶,让人过目不忘。 3) 建立校园网站门户,进行信息整和。网络由于其信息、存储的方便性,造成大量的信息在校园网站,使得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站时,信息整合就变的相当关键。就我校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信息需求完全不相同的群体,教师需要的是教学、科研、办公等方面的信息,而学生更需要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门户。教师需求的信息在校园内网,学生需求的信息在学生信息门户。 4) 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校园网站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特别是各系部、各职能部门网站管理员的参与。学校应保证合理的经费投入,定期召开网站管理人员会议,每学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形成校园网站建设的长效机制。 5) 加大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杜绝网站不良信息。近期,国家花大力气对手机不良网站进行的整顿,校园网站更应在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坚决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站的传播,特别是加强对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的监督管理。 6) 定期举行网站评比,及时查找不足。每学年开展网站评比,对优秀校园网站进行表彰奖励,共同提高学校网站的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校园网站是一个学校对外的形象标志,对内的信息流通、交流渠道,建设一批优秀的校园网站将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初探 摘要;网站是单位或者学校对外的名片,学校网站在学校的宣传和常规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学校网站的功能,尚未开通网站的学校不少,建立了自己网站的学校有不少也没有好好利用,也没能好好管理。笔者作为一个资深网站建设者及管理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学校;网站;管理 1概述 S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级学校纷纷建立自己的电脑室和校园网,据统计,在祁阳,电脑室已经普及到了农村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电脑室普及率高达99%,更不用说其他初中高中学校。网络也已进入各级学校。各级学校纷纷组建学校的中心机房,有不少的学校组建了自己的网站,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名片,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学校网站可以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和了解。同时学校网站也是师生展示风采风貌、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笔者参与建设学校网站多年,在学校网站建设中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技术。2祁阳县各级中学网站现状 现在全国有众多的高级中学都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甚至有些初中小学也都有自己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网站,不少学校的阿站设计精美,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甚至可以和大型门户网站相媲美。但是在永州,特别是在祁阳县,信息技术和信息应用的春风似乎还没能吹醒这片古老大地。据调查,目前能在百度搜索中找到的学校网站只有祁阳一中,祁阳四中,陶铸中学,祁阳师范学校等四所学校,并且发现只有祁阳一中祁阳二中官网结构完整,但是更新还算不上及时,很多信息都是网站初建立时候的信息,有些甚至是五六年前的内容。校长都换了好几个,那网站显示的学校领导还是前任。由此可见学校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和对网站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像陶铸中学只是申请了一个域名,网站还没真正建设好。而祁阳职业中专而作为永州市职业中专的楷模,竟然在百度中找不到该学校的网站,也是很让人大跌眼镜的事。网站进入各级学校是迟早的事,这是时代变迁发展的趋势。 3学校网站建站目标 学校网站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宣传学校,为了扩大影响,也为了更好让学校各项管理,各项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各位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共利,所以学校网站必须具备以下目标。 1)树立学校品牌,展示学校形象,公开学校各项管理政策和措施,公开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信息,做到公开化透明化。 2)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与招生政策。 3)便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动态及教学纲领。 4学校网站软件配置及使用软件 本人所在学校原来具有一个中心机房,有服务器一台,移动网络光纤直接到学校中心机房,移动光纤是60M流量,中心机房除了把网络通过企业专用路由器分散到各班教室和办公场所,还在服务器上安装了学校的网站,服务器在软件上采用Win2003服务器版本,采用Asp+Access建设网站。网站采用动网内核,界面和内容由单位自己设置,这种配置服务器的方法优点很明显:1、网站空间不受限制,可以无限增加网站内容,如果空间不够,只要在服务器中添加硬盘,理论上来说,阿站空间可以无限升级。2、维护简单方便,不但可以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后台登录,也可以在服务器电脑上直接操作。3、更新速度快,操作方便,上传文件速度很快。但是存在最大问题就是,作为网站是被访问的对象,更看重的是下行速度,而学校使用的是移动光纤,下行速度严重制约了学校网站的发展。如果在学校校园网中访问本服务器,速度自然不错,但是出了学校局域网,访问速度很慢,并且常常处于无法访问的情况,如果是在外省访问本站,那更是异常艰难。网站本来就是需要客户访问查看,如果网站做得再好,但是无法访问,那这网站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必须得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学校统一了思想和意见,决定租用专业服务器的空间。虽然需要投资,操作不方便,空间也有限,网页的页面数在1-200页以内,可以适当的浮动。但是这是推广单位网站必不可少的一环。 要有自己网站,先必须申请域名,目前国际顶级域名已经越来越紧张,只能尽快申请。如果实在无法申请一级域名,二级三级域名也是可以的。当然建设网站第一件事是需要首先注册备案(国家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站域名申请需要1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学校网站规划和建设周期,大概建设周期为一到二个月。必须准备工作充分,调研完备,才能着手组建。 5网站使用软件及规划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特点、内容形式的不同,规划建设不同的网页表达方式,在设计和创意方面既体现学校的特色,又兼顾其展的方向。做到既量身定做、又兼容并蓄。 5.1设计风格 先构思几个版面,征求单位领导和职工的意见。设计logo图案,背景为学校全景图。一般学校的网站的属性都为综合性网站,学校网站要求风格为清新、简约,网站的主要颜色为蓝色或者绿色。学校网站不可能做得像新浪,网易网站那样高大上全,但是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让大家想去看,看了后有所收获。不但本校的教职工学生想去看,学生家长也愿意去访问,甚至其他社会人员也愿意访问了解。那这网站就是成功的网站。 5.2界面创意 网站的风格必须统一,不能太多花里胡哨,简洁明了是学校网站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网站又标准的图标风格设计,统一的构图布局,统一的色调、对比度、色阶;还得有统一图文风格;当然这些如果管理者一个人忙不过来,可以把这些交付美术组老师负责。在确定网站色调和风格上,再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比如有些学校以红色为主,象征学生火热的青春,有些以蓝色为主,给人以安静恬然的氛围,有些以绿色为主,给人清新、简约感受。个人的偏好是颜色蓝色为主,与操作系统蓝图白云的界面比较一致。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中职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主要对Web标准及其构成进行分析,并应用Web标准进行中职校园网站建设,实现了网页中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获得更好的访问性能,降低了维护成本。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Web标准;XHTML;CSS;DIV;中职校园网站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网络时刻影响着人们,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站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等。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校园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展示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往的中职校园网站,大多采用层层嵌套的表格布局和复杂冗余的代码。在校园网访问量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网站访问者在机器CPU、GPU、内存等硬件性能影响下,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将页面打开;此外由于各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页面的显示效果也是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的应用和学校形象。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使中职学校得以长足发展,采用Web标准进行校园网站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2.Web标准概述 2.1Web标准的提出 Web标准,也被称为网站标准,是由国际工业协会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其他标准化组织共同制定的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以此来创建和解释基于Web的内容,改变二十世纪90年代Web领域中各浏览器生产厂商之间不兼容现象。1998年这些规范被定义为“Web标准”,并在不断发展更新中,使它更方便、更有效、更强大。但它创建一始,并没有被强迫要求使用,也就没有得到网页设计人员的重视。直到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的规范,Web标准在网站建设中才被广泛接受和推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标准。 2.2 Web标准的构成 Web标准是一系列规范共同组成的标准集合。符合Web标准的网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其对应的标准也分为三个方面:结构化标准语言、表现标准语言和行为标准语言。如图1所示。 (1)结构:结构是所有表现的基础,用于对网站数据的分类及整合。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是HTML,XML和XHTML。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广泛用于现在的网页,用来为文档增加结构信息,如表示标题, 表示段落等。2014年10月W3C宣布完成HTML5标准规范。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用来定义其它语言的一种元语言,其中的标记是关键部分,网页设计者可以用来创建内容,然后使用限定标记标记它,使每个单词短语或块成为可识别、可分类的信息,常用于网络数据的转换和描述。XHTML可扩展标识语言是用XML的规则对HTML4.0进行扩展而得,为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而建立,XHTML结构要求严谨。 (2)表现:用于设计者赋予内容的一种样式。表现标准是CSS(Cascading Style Sheds)层叠样式表,用来控制网页内容的外观,如版式、颜色、字体大小等。使用CSS可简化HTML中各种复杂的标记,实现与HTML所负责的结构相分离,使网站的访问和维护更加容易。目前推荐使用的标准是CSS2.0。 (3)行为:用于用户对网页文档的交互操作,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文档对象模型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和ECMAS―cript。DOM是行为要操作的文档对象,是浏览器与内容结构之间沟通的接口,用以访问页面上其他的标准组件。ECMAScript是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l制定的标准脚本语言,用于实现具体的界面上对象的交互操作,目前推荐遵循的ECMAScript262主要是JavaScript技术。 3.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有了标准才会更加完善,网站设计也是这样。基于Web标准网站设计的核心是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即网站的结构、表现、行为三者相分离。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实现内容与表现相分离,才是真正意义上符合Web标准的网页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架构,提高中职校园网站可用性与用户体验。 3.1使用XHTML代码对网站内容进行架构 XHTML是网页代码的核心内容,利用XHTML标签格式化文档的内容,建立语义化文档,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所要遵循的XHTML规则如下: (1)选择相应的DOCTYPE。DOCTYPE是用来说明XHT-ML的版本,在浏览器解释文档时发挥很大的作用。XHTMLl.0提供了严格型(Striet)、框架型(Frameset)、过渡型(Trans~ion)三种选择。过渡型是当前广泛使用的类型,因此在我校校园网站建设中也是使用过渡型,其具体代a格式如下: (2)设定命名空间。这里用来指出文档的所有者,其具体代码格式如下: (3)声明编码语言。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使代码被浏览器正确地解释并通过标识校验,代码为:。这里声明的编码语言是简体中文GB2312。 (4)所有标签和属性的名字均使用小写字母书写,并为每个标签配备相应的结束标签,正确嵌套标签,将所有的属性用引号括起来并赋值。 3.2使用CSS对网站进行页面布局 布局是表现层技术的基础,所有表现层的设计都基于布局。传统的网页在设计时为了实现页面布局效果,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表格,有时还会进行各种嵌套,代码的可读性降低,页面字节数直线攀升,页面内容和表现也混杂在一起,维护成本较高。为使内容和表现相分离,采用CSS的页面布局方案。 (1)用D1V来定义语义结构。D1V的中文理解为“层”,它相当于―个容器,包括起始标签和结束标签之间的所有内容。div标签是XHTML页面布局的首选,整个页面更多的区域使用div来标识。以我校的三栏式布局为例,结构如图2所示: 这里定义了bodv、header(页面头部)、content(页面主体内容)、footer(版权区域)四个大盒子,在content这个盒子中又分了两个小盒子:sider(边栏区域)和main(主体区域)。为使header、content和footer从上到下整齐排列,将这三个盒子均放入body中,并居中对齐,控制方便。 (2)用CSS进行样式设置。使用CSS样式表控制网页的字体、格式、颜色等,将表现都定义到CSS文件中,便于访问和维护。CSS的语法结构由三部分构成:选择符fSelectorl、属性(properct)和值(value)如:p{color:blue;font-size:14px}是将段落中文字颜色设置为蓝色,同时字体大小设置为14像素。根据页面的需求,灵活选用选择符是布局的基础。为了保证页面在不同的浏览器上能够有效一致的显示,需要按照CSS2.0标准编写CSS文件。将CSS样式表应用到XHTML中有内联样式表、内部样式表和外部样式表三种方法-引。外部样式表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即多个网页都可以调用同一个样式文件,通过改变一个文件就可以改变整个站点的外观,实现了代码重用的最大化和Web文件的最佳分配。使用标签链接到样式表: 3.3使用基于DOM文档对象模型的标准脚本语言 DOM的产生,缓解了网景Javaseript和微软Jscript之间的矛盾,网站设计人员能够访问站点中的脚本、数据和表现层对象。JavaSeript是用来操作DOM的脚本语言,但两者并不等同。浏览器解释Javascrip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保证JavaS-cript各种浏览器中执行的一致性,编写Javascript时要注意对各种情况分别加以判断和处理,编写相应的JavaScript脚本。 将JavaScript代码保存在相应"*js"的文件中,在需要时调用。如。 4.wEB标准在中职校园网站建O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中职校园网站建设中采用Web标准,首先减少了中职校园网站建设的成本。由于使用了Web标准,页面的代码和组件大大减少,带宽要求降低,如当使用CSS改版后,每天节约超过两兆字节(terabytes)的带宽,成本随之下降。 其次,使中职校园网站更容易被搜寻引擎搜索到。在当前各中职学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用Web标准可以让网页的下载速度与网页的显示速度更快,这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中尤为重要。 第三,减轻了中职校园网站管理者的工作量。使用Web标准制作的网页,不需要变动页面内容就可以进行改版,便于网站的维护。 第四、提供给用户多元化的访问方式。利用Web标准设计的网站易于移植到新的硬件或者软件系统,可以被更多的设备访问,如手机、PDA、屏幕阅读器,实现了信息跨平台的可用性,用户还可以订制自己喜欢的表现界面。 最后,由于Web标准网页提供适于打印的版本,符合web标准的页面也很容易被转换成其他格式文档如word格式,用户无需复制内容便可打印所需要的内容。以上这些都可以使中职校园网站的访问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期发展。 目前国内应用Web标准进行网站的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网站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针对外界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的平台,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为高职院校保卫部门工作的开展增添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本文是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旨在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安校园 网站建设 随着国内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校园的管理也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高校各项工作都基于网络平台来开展管理。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建设也是基于各省教育厅平安校园创建的文件精神,在校园推广的一项工作,目的是方便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把握安全自救常识,提高自我的防护各项危险的能力,并对全国的安全生产情况、安全政策法规、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伴随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发展,平安校园网站的规划和建设也有很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提升校园安全工作的效率,如何保证安全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如何提升安全教育知识的趣味性,如何保证校园安全宣传工作的全面性,这都是新时期对平安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部门提出的新问题。本文主要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网站的规划与管理,并提出网站推广的新思路,和高效地完成对保卫处各项事务的处理,构建信息化、高效化、和谐化的平安校园。 一、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特点 (一)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网站页面的设计简洁明了,以学校的主打色系为主,配以学校的风景图片,不允许出现任何广告。网站的操作相对简单,对于需要在网站进行事务办理的人员,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栏目,填写相应的申请或者信息就可以办理事宜。例如办理暂住证的时间预约,只需要在户籍管理中选择暂住证办理,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和办理时间,提交申请就可以了。 (二)校园安全动态及时更新,危机信息及时处理。每周及时更新网站信息,报道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工作的最新动态,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和活动中需把握的安全小常识,各二级学校进行的安全教育简讯等信息。危机信息举报专栏中,每天及时关注和处理学生的信息,做好学校的安全监管工作。 (三)形式和内容要体现平安校园特色吸引浏览者。页面的内容多采用图文并茂,加入漫画元素来描述安全知识。并且后续设置一个微电影视频专栏,生动的案例引导,吸引高职院校师生来关注。 二、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与平台搭建 (一)平安校园网站的内容规划 平安校园网站是围绕教育厅的平安校园建设相关要求来组织内容创建的。网站的页面编排主要围绕实时信息,安全教育、安全宣传活动,消防隐患排查整改,网上户籍、治安便捷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网站各专栏内容相对独立,各栏目的导航功能明确。其主要分为12个专栏,其中包括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安全新闻、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普法宣传、安全论坛、信息上报、视频之窗。 1.机构设置:让全体师生了解保卫部门的人员基本情况和所设立的科室,及内部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分工,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科室的负责人办理事务。 2.通知公告:主要校园的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每个节假日的安全通告。也会涵盖保卫部门所开展各类活动的新闻,学校的平安校园建设情况,各二级学校围绕平安校园开展的活动的简讯等,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信息,增强网页内容的吸引力。 3.户政服务分出五个子栏目:户政须知、新生户籍管理、毕业生户籍管理、教师户籍管理、暂住证办理预约。该专栏主要是针对新生、毕业生、教师的户籍进行事务办理。并可直接在网络上申请暂住证办理的预约。 4.安全教育专栏中包括三个子栏目:安全文化宣传、安全微课课堂、典型案例。其中安全文化宣传主要是针对每季度开展的安全文化教育宣传的活动情况,安全教育知识;安全微课课堂主要是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微课学习;典型案例是对全国的安全案例进行共享,让同学们以此为戒。 (二)平安校园网站平台搭建 作为高职院校的平安校园网站,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要对外进行校园的安全新闻信息的及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功能;另一个就是在校内进行用户数据库的维护,便于师生用户在网站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交流。我们在规划平安校园网站时,采用外网和内网的服务器分开使用,内部网服务器进行IP限制,只允许教师用教工号,学生用学生证号进行登录访问。外网主要是放学校的通知和公告,及其他动态信息,内网给师生提供各项安全、户籍、治安、消防等全方位的服务。在服务器使用平台上,我们使用的是ASP+SQL为Web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三、平安校园网站管理和维护 (一)平安校园网站日常信息管理 为了保障网站信息的及时上传,如何合理设置信息流程管理,减少信息的中间环节就很重要了。通过前往多所同省高职院校调研、交流,具体经验包括:1.外网和内网栏目分开:外网的专栏有首页,机构设置,通知公告,校园新闻,普法宣传,视频之窗,内部网的专栏是治安防范、交通消防、户政服务,安全教育,安全论坛,信息上报。2.内外网都设置专栏管理人员,并由保卫处人员根据其分管业务工作来分配专栏,随时关注网站的反馈信息,给予浏览者及时的信息回复。3.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员,专门负责审稿,改稿和通知、简讯、通告等重要信息,同时也要收集校内外安全案例,并通过进行归纳整理,用最生动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既能吸引校园网的浏览者,又能让他们及时把握案例,掌握应急知识。 (二)平安校园网站日常维护 1.加强网站队伍建设 平安校园网站是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校园安保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建设的系统工程。校园保卫部门需要有一支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站管理技术的工作人员,并为其配备好一定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工作环境,使他们成为网站管理和维护的主力军;网站的维护,需要保卫部门的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养成每天浏览平安校园网站的工作习惯;需要定期组织网站管理专职人员去各高校或机构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兴趣队伍,协助网站管理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工作。 2.平安校园网站优化 (1)SEO优化。SEO是指在了解搜索引擎自然排名机制的基础之上,对网站进行内部及外部的调整优化,改M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字的自然排名,从而获得更多的展现量,吸引更多目标客户对网站进行点击访问。对于SEO优化,需专员了解网站对应目标群体需求,对网站关键字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网站更多访问量。 (2)网站内容优化。及时调整网站内容,对网站内容的、修改、审核需要网站管理专员进行完成,让内容更吸引人。 (3)网站栏目模块优化。对网站栏目模块进行优化。从网站上线以后,观察其栏目,对栏目进行适当合并、删除、修改,让页面布更合理。 四、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宣传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宣传的推广,方法有:1.新生入学的录取通知书中包含平安校园网站信息及大学生安全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信息;2.可在校园中的警示牌、宣传材料上对平安校园网站网址进行宣传;3.将平安校园网站更新信息于校园网论坛;4.将平安校园网站的主页定期设置在计算机机房中;5.在校园网其他部门网站中进行链接;6.将网站的网址印刷在名片、信封、办公用品等媒介上。 五、结语 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是高职院校师生了解校园安全动态,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对外进行安全宣传的重要窗口,所以创建好平安校园网站,对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在师生中普及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建设平安校园网站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做好网站的功能、内容、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才能发挥好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网站的各项功能,促进保卫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创新,提高整体安全工作的效能。 (本文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院级科研项目:“平安校园”网站建设研究,编号为:KY201508;作者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校。)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刍议校园网站建设和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方面,校园网站的建设就是将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应用的最好实例。但是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校园网站的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是不完善的,对信息的安全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威胁的。在本文中将对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对其中重要的控制要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校园网站 建设 安全管理 控制要素 1 前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行业就可以进行校园网络的建设,并且很多的企业都逐渐的进行了局域网的建设。校园网站的建设在校园内部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资源的共享,对教育管理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校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对校园形象的塑造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由于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校园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保证校园网络能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 2 校园网站的建设 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有着多种条件的,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 2.1 选择合适的服务平台 目前在进行网站建设的过程中是存在着多种的服务平台的,这些平台都是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所以在进行选择过程中,需要对所建设的网站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服务平台。从操作系统上来看,常用的有Linux 和 Windows Server系统这两种常见的系统,这两种系统都是具有其特有的特点的,首先Linux 系统是具有多种版本的,并且每种版本的主体结构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并且在选择Linux 系统之后很多的软件都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在进行资源代码的提供时,用户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软件进行修改,这也就是说该系统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而对Windows Server系统来说,其使用过程中的费用是较大的,同时也无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但是这种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是非常容易掌握的,系统的安装也是非常简单方便。将这两种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Windows Server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以及使用的过程中是更加方便简单的,对于新用户来说是非常容易上手的,但是这种系统对硬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Linux 系统在进行安装、设置、学习与使用的过程中是较为复杂的,不过相应的对硬件的要求也是相对较低的。 2.2 结合数据库实现页面的动态显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静态Web站点的开发与管理是越来越困难的,主要就是这种静态的Web站点的交互性是非常差的,其中的信息以及内容需要由人为的进行修改才能够实现变化。这也就需要网站的管理员对网站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修改,这对于管理员来说就是有着较为沉重的任务的,所以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与都数据库进行综合使用,主要就是由于数据库叫其他形式的数据来说是非常容易进行修改与管理的。 而数据库访问技术主要就是指当客户端进行了浏览器的安装之后,就可以通过通过这个浏览器,在进行关键词的输入之后实现与网站的交互,接着浏览器就会将这个关键词送至网站的服务器,服务器就会在数据库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搜寻,并且再次传递给用户。在进行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进行数据库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要保证该数据库能够使得更多的用户进行顺利的访问;其次就是进行建设的数据库需要为关系型的,这要就是由于这种关系数据库的功能更加的完善,在运行的过程中是非常可靠的,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是依赖这种数据库进行的。 3 校园网站安全管理 随着校园网站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进行使用,为用户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在使用的用户中也不乏存在着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使得网站的安全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对网站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1 网络平台 对于校园网站的安全管理,网络平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也是基础。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安全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对所采用的操作系统的类型以及安全级别与使用要求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且对系统进行及时的修补,对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并且对一些不常用的服务进行及时的关闭,对一些存在着敏感性内容的端口进行关闭。另外就是需要对网站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的原因以及攻击者所留下的痕迹,通过操作系统中的日志文件进行发现,而日志文件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审查与检测,其所进行的检测还是动态检测。最后就是对于服务器软件来说,需要进行正确的安装以及配置,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就是安装的目录最好是不要放在系统分区上,在结束了安装之后需要将其中的文件以及目录进行删除,并且进行一个新的目录的建设。 3.2 服务器的安全 对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服务系统中的各种用户,发生这种威胁的主要原因就是用户的口令强度是较为弱的,进而被破解;用户的权限是存在着不正当现象等。对服务器的用户的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就是通过 Guest 帐号进行,第计算机管理中的用户将 Guest 进行禁用,并且还需要对 Guest 用户进行复杂密码的设置;对不必要的用户进行删除,对不再使用的用户进行删除,对系统的用户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其次就是进行两个管理账户的设置,用一个用户对日常事物进行处理,另外一个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使用;进行一个陷阱用户的创建,进行一个本地用户的建设,并且将权限设置为最低,但是进行严格超级复杂的密码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对入侵企图的人进行及时的发现。 微软在网站上会定期的系统安全漏洞补丁程序。要经常查看补丁程序,不定时的上网下载升级操作系统补丁程序,一定要按逻辑顺序使用这些补丁程序。如果以错误的顺序使用它们,结果可能导致一些文件的版本错误,系统也可能无法启动。 3.3 从网络环境进行分析 所谓的网络环境就是指网站的服务器所在的校园网络,主要就是包括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而这种网络环境的安全是保证网站安全的基础。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且对网络中的用户主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进行防火墙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的建设,进而保证校园网站的重要通道是安全的。 作为网络安全防护的中坚力量,防火墙的作用能力为IT行业所熟悉。在安全策略中,防火墙是核心部分。它是通过程序限定对我们所用网络的访问,保护我们的计算机不受黑客的袭击,计算机中的信息不会遭到黑客的篡改、删除。 3.4 从网站的数据库进行考虑 想要保证校园网站的安全性,需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以及恢复,另外就是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的用户的身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检测,对数据库的远程登录进行设置,从而避免这个方面出现漏洞。 数据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防止SQL注入攻击。SQL注射能使攻击者绕过认证机制,完全控制远程服务器上的数据库。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简称,它是访问数据库的事实标准。目前,大多数Web应用都使用SQL数据库来存放应用程序的数据。几乎所有的Web应用在后台都使用某种SQL数据库。跟大多数语言一样,SQL语法允许数据库命令和用户数据混杂在一起的。如果开发人员不细心的话,用户数据就有可能被解释成命令,这样的话,远程用户就不仅能向Web应用输入数据,而且还可以在数据库上执行任意命令了。 SQL的预防方法:前台输入验证是对接收的参数进行检查,最大限度的保证符合定义的标准的过程。前台输入验证的理念是不相信用户输入,检查每个用户输入是否满足预设定的类型、长度或大小、数值范围和格式等。前台输入验证时可以使用只接受已记录在案的良好的输入的操作的白名单验证方法,也可以使用只拒绝已记录在案的不良输入的集合的黑名单验证方法。 3.5 进行网站安全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对校园网站进行安全管理,不仅仅需要从技术方面进行管理,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对于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规章制度主要就是包括安全管理级别以及安全管理的范围,进行网络使用规章以及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且对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以及应急措施进行制定。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将校园网站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的校园网络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保证校园网站能够是安全可靠的,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作者单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8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扁平化设计这个概念兴起于近几年,由于一些大型公司和组织在网页设计上都将风格偏向了它,所以扁平化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流行。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高校也逐渐重视了校园网站的建设。文章通过对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改版前后的设计进行分析,阐述了扁平化设计的具体运用,给其他高职院校校园网站的界面设计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扁平化;高校网站;网站;设计;建设 如果问时下网页设计的流行趋势,都能听到扁平化设计(flat design)这个概念。所谓“扁平化设计”所指的是抛弃那些已经流行多年的渐变、阴影、高光等拟真视觉效果,从而打造出一种看上去更“平”的界面。善于用颜色去鼓励用户探索。它是极简主义的直系亲属,不过更复杂和多样化一些,既兼顾了极简主义的原则又可以应对更多的复杂性;通过去掉三维效果,将锐度和清晰度融为一体。如今这股设计流行风也吹进了校园。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参与的“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改版前后项目的分析,简述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建设应用中的优势,为今后高职院校网站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 高校校园网站的发展概述 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而高校网站建设则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窗口,是学校进行形象展示、信息、交流沟通、招生就业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径。早期的高校校园网站主要是起到信息的作用,但存在着布局单一、填塞信息内容过满;不重视色彩搭配;缺乏人性化设计等各方面的问题,可喜的是随着高校网站建设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制作精良的高校校园网站。这些极具特色、制作优美的高校网站也引领了其他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与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发展总体滞后于本科院校,这与领导的重视程度,专业设计人才的匮乏等各种因素有关,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力度的加强,高职院校在学院网站这块也渐渐重视,不断进行改版,近些年一大批优秀的高职院校网站异军突起。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优秀的网站几乎都应用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官网也是应这股潮流而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版。 2 扁平化设计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站设计中的运用 在设计之初参考了众多国内高职院校网站,结合学院的自身特色,与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最终完成了整个改版工作。该网站于2016年1月正式运行,视觉效果较好,得到了用户的肯定(http:///webSite/)。改版前后的网站如下图1和图2: 整个页面采取扁平化设计,具体设计体现如下: 1)布局 扁平化设计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美术设计风格,所以在排版上尤为重要,讲究整齐有序、条理清晰,摈弃复杂的排版结构。原来的信息堆积,布局过分饱满、凌乱,重点不突出。所以网站在布局上精简,将原来复杂的“国”字形结构改为简单的三分栏,用大的颜色块来布局,改版之后将原来“快讯”、“公告”之类的栏目划到统一的中间信息栏下,一目了然。 2)中性之美和鲜明的对比 在扁平化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极为重要。由于抛弃了拟物化设计风格的渐变、高光等特效,只能使用纯色块来进行设计,那么在色彩的搭配和选择上就极有讲究。为了能让使用者舒适的阅读,不造成眼睛疲劳或者其他不适感,设计师应尽量选择中性的颜色。也就是说,要避免使用饱和度过高的纯色,比如纯红、纯绿、纯蓝等颜色,因为这些颜色在展示的时候会非常刺眼,严重影响使用者的视觉体验。在色彩的应用中,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对比,只有通过鲜明的颜色对比,才能迅速抓住使用者的眼球,让设计师的意图表现的更加明确,通常是通过亮度、色温、对比色、互补色等等手段来实现颜色的对比,应尽量避免使用参数相近的颜色,这样的颜色搭配会使阅读困难,甚至会造成使用者的极度不适。在新版的设计中,整个网站的主色调采用了饱和度低的蓝色,这种冷色调不刺眼,方便阅读。同时在一些小面积的地方诸如角色登陆的“教师”、“学生”等小图标用绿色、橙色等暖色系的色彩与主色形成对比,迅速抓住阅览者的眼球,使得页面活泼灵动。 3)极简贴切的图标 扁平化设计追求的是一切极其的简洁、简单,反对使用复杂的、不明确的元素。在设计扁平化风格界面时,特别是在图标的设计时,应该遵循极简原则。复杂的、含义模糊的元素将会造成使用者的困扰,这与扁平化设计风格直观、简洁的总原则是相违背的。只有采用足够简约的设计元素,才能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改版网站在诸如微博、微信等图标上都采取大众化的标识,一目了然。 4)更多的圆角 在扁平化设计中,设计师经常会采用圆角设计,以防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深受使用者的欢迎。同样在用户界面设计过程中,使用一些圆角图案,不但会使设计更具亲和力,也会让使用者更容易接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也符合大众追求圆润、圆满的心理需求。改版网站在一些小细节诸如“学生事务”的图标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圆角设计的原则,这种更具亲和力的设计使学生浏览网站的时候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字体的选择 在扁平化设计风格中,因为追求极致的简洁,力求最快速、最直观的表达设计者的意图,所以在字体选择上也是以简洁、清爽为标准。应采用通用的、笔画清晰的字体,避免使用字迹不清的字体,比如草书,特殊字体等,也应该避免使用已经不再流通的字体,比如古代甲骨文、篆体字等等(特殊用途除外)。对于中文字体来说,诸如雅黑、幼圆或者细黑等字体都是不错的选择,英文字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新改版网站菜单主要以宋体和微软雅黑字体为主,字体颜色则采取最简单又最突出的黑与白两色,使得网站的文字阅读起来清爽,不费力。 6)善用灰色、白色 黑色、白色和灰色在扁平化设计中至关重要,由于采用了大量的色块,难免给用户以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在有的时候,设计师为了突出重点,可减少色块的使用,而转由使用一种或者二种主要的颜色来突出主体,其他部门则通过灰色来表达。由于灰色与任何颜色都不冲突,所以在设计时,巧妙的使用灰色,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确的使用灰色,将使主体更明确和突出,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白色干净整洁,是最普遍的背景色,运用好白色可以提高整个网页的档次。改版后的网站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未点击浏览时呈现灰色,而鼠标点击的时候则呈现与主色调蓝色的近似色,与主色调遥相呼应。而整个页面的背景色通过灰、白、虚图等方式淡雅的点缀,这些点缀不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将视觉点更加有效集中在屏幕中间,整个网站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对比。同时整站的设计也非常注重留白的运用,给浏览者充分的呼吸空间。 7)拟物设计的转型 对于原有的拟物设计风格,如果要向扁平化设计转型,那么只需要将原来设计风格逐一抛弃,分别去除描边、阴影、渐变、高光等等特效,让设计回归本原,用最简洁的几何图形和最清晰的颜色来表达设计者的灵感。在旧版网站中尤其是菜单栏的设计即是拟物化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加了诸多的阴影、高光等按钮样式效果。繁多的样式让网站的加载时间变长,在新版网站中则摈弃了这一设计,采用了扁平化设计之后,所有 的图标,菜单等栏目在设计时均将这些风格全部抛弃,经过测试页面优化达40%以上,加载时间大大缩小。 8)拟物设计和简约设计的和谐统一 扁平化设计取得了简约设计和拟物设计的精华,并将这些元素融合为一体,看起来既友好又亲切。通过展现清晰动人的界面来实现界面的友好性,类似于简约主义,扁平设计脱去了华丽的虚拟元素,只展现必要的功能。但它没有简约主义那样严格,所以合理得当的装饰与交互是必要的。在新版网站中,这种设计体现在诸如“快速通道”、“公共服务”等小图标上,当点击这些小图标的时候,小图标会进行旋转,这种简单有趣的人机小互动增加了页面的友好与活泼性。 3 总结 扁平化设计统一了简约设计和拟物主义的设计目的,有自己独特的可用性思想,它脱去了冗余的形式,代码简洁且有高适用性,适用于快速加载的网站。它在每一类应用上都能展现自己的美,不论是桌面还是手机屏幕,都能保持一如既往的清晰和适应,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减少犯错,提高了用户体验。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站群系统助推校园网站建设 摘 要:校园网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成为宣传、展示学校的媒介。目前校园网站普遍出现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容易形成网站孤岛,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西安工程大学部署建设了VSB 9站群系统,对学校各类网站进行整合,纳入到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不仅实现快速建站,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而且扩大了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保证网站安全性。站群系统对校园网站建设、管理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站建设;网站群;站群系统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发展,校园各级网站作为信息公开、业务处理、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其重要性愈来愈突出。校园网站不仅是教学、科研、管理整体水平对内对外的重要服务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元素展示的最佳舞台。校园网站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网站建设现状 校园网站的发展随着网站开发应用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深入。第一,校园网站经历内容上的变迁。起初只是静态网页,能够进行新闻信息类。在基于Web2.0理念的支撑下,交互式网站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网站的业务性应用不断得到扩展,网站不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宣传窗口,它承载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包括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大量资源;第二,网站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校园网站先是只有学校的门户网站,后来各二级站点职能部门、院系的网站得到迅速发展,学生社团等各类三级网站也崭露头角。每个学校大大小小就有几十个独立的网站;第三,网站功能服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校园的实质是要依托网站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从而实现管理信息化,改善教学方式,服务教学创新。基于Web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像教务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电子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信息交互式网站应用,不仅改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运行效果,而且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承载平台。 1.校园网站的构成和管理模式 校园网站主要由学校门户站点、各行政职能部门及院系等二级站点和学生社团等三级站点组成。由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信息网络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各二级网站以各学院或各职能部门自行建设管理维护为主,服务器或者托管在网络信息部门,或者自行购置,网络信息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指导。 2.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发展迅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网站缺乏整体建设规划,以自行建设维护管理为主。由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网站信息内容陈旧,错误链接大量存在等,这些都会影响学校网站的整体形象。高校门户主站及二级站点各自为政,系统标准和数据接口各不相同,给数字化校园的整体统一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1]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各个网站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员开发或维护,个体差异很大,造成了网站的运营及维护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也往往都要由技术人员来完成,普通人员无法胜任。[2]各站点在安全、稳定性上有所欠缺,网站出现故障学校网站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处理。 (3)网站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每一个站点正常运行都需要一套独立的软硬件服务设备支撑。有的购买市场上低价的产品,有的组织学生自行开发,有的采用免费的产品等等,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了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3]在网站开发更新上有的部门完全依赖第三方技术开发商,技术服务上需要花费不少费用。 (4)网站孤岛现象严重。由于各站点在建设上处于独立的地位,开发工具软硬件平台的不统一,缺乏行之有效的共享和管理模式,各网站在建设之初就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造成了站点间数据交换和同步十分的困难,且它们自身也都是较为封闭的系统。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积累,数据大量冗余,表现在一站式信息检索难以实现,相对信息孤岛比较多。 (5)网站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互联网上针对网站的木马病毒攻击一直层出不穷。各二级站点在建设上往往只重视网站的建设和内容更新,对网站安全运行上力不从心,校园网站成为一个易受攻击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0%的高校院系、部门的网站有过被黑客入侵和病毒攻击的经历,网站要么瘫痪,要么被不法分子利用大量广告、反动信息,严重危害了国家政治安全以及学校的形象。 二、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1.站群系统概述 (1)网站群概念 网站群是指一群能够进行信息共享、传递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网站综合体。①校园网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下属各二级网站、三级网站为支撑。目前流行的网站群统一建站模式比较适合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网站群主要解决目前“一群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站点相互独立,各站点采用不同的体系结构,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数据共享难,维护运营管理成本较高。它能够实现统一管理、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保证网站安全。另外,对网站管理员的技能要求也较低,无需懂编程即可操作上手。高校网站群建设,应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工负责、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中心,统领网站群建设。 (2)VSB 9站群系统的主要特点 目前网站群建设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日趋完善,校园网站群建设也成为一种趋势。校园各级网站开始由单一走向统一,软硬件资源整合,即统一开发平台和服务器部署,网站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网络信息部门负责分配管理权限,各自管理相对独立的站点或者栏目日常内容更新维护工作。 西安工程大学采用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它的特点在于:② 1)站点的节点性。站群平台提供多站点统一管理功能,对每个站点来说,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域名及内容系统管理平台;对整个站群系统来说,每个站点都是站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站点之间数据互联互通。2)建站功能组件化。将网页设计功能全部组件化,网站建设都是由页面组件来完成,方便网站设计人员通过浏览器完成网站基本功能设计,不需要掌握网站建设专业的代码编程知识。3)应用功能服务化。相对于组件功能单一,站群将一些复杂的功能处理成一系列服务,如:论坛、邮件、RSS等,用户应用只需调用服务即可。4)系统开发的扩展化。系统基于开放的Java EE多层架构进行构建,方便扩充站群结构,页面组件符合Portlet行业标准,用户可自由扩展页面组件。 2.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建设 西安工程大学于2012年中旬开始考虑部署网站群系统,经过前期大量的考察调研工作,最后确定使用西安博达软件有限公司的VSB 9高教版站群系统。在2012年12月,学校统一将有意愿加入站群系统的20个二级部门和学院网站,通过后台数据迁移,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系统,前端设计风格保持原有样式,后台系统管理维护整合到站群统一管理平台。同时5个部门的网站在站群系统进行了重建更新,包括学校门户网站。 VSB 9站群系统采用纯B/S架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系统特有的数据总线技术实现了各站点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形成信息充分共享,资源有效集成。系统功能覆盖了网站建设、站群管理、内容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容灾备份、应用集成等,基本满足我校网站建群建设、管理的需求。站群管理平台主要由网站管理和站群管理两部分构成,网站管理主要面向各子站管理员及内容维护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使其完成站点的日常内容维护更新工作;站群管理主要面向系统管理员而言,主要进行站群系统维护管理工作。 按照网站群统一平台,整合我校的有效资源,将校园网站划分为三大类:学校主站、学校部门站点和学校院系站点,通过站群的多级程序,将三大类网站分别到三台服务器上。 从图可以看出,我校网站服务器通过三台Web服务器和一台站群系统管理服务器实现了对整个网站的运行管理。网站群中各站点采用静态的方式,各站点文章生成html静态页面,传递到对应的Web服务器。来访者只是面对Web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无需请求数据库调取,一方面减少了站群系统的运行压力,另一方面对站群管理服务器起到一个安全屏障的保护作用。站群管理服务器作为重要的核心管理服务器,它只对内网管理员用户开放,限制外来用户访问管理服务器,使得后台站点管理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3.我校站群系统部署取得的成效 西安工程大学站群系统自2012年12月运行以来,没有出现过网页被注入或篡改现象发生,站群系统运行高效安全稳定,对我校网站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统一站群管理平台,使得校园网站运行有序 利用站群管理平台,可以轻松实现网站管理,解决了网站管理人员面临的一系列网站建设管理问题。超级网站管理人员通过流程、角色、权限的组合设置,能使普通网站管理员各司其职,管理好该部门的网站,也能从繁忙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2)快捷的自建站模式,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运维成本 站群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傻瓜式”自建站模式,不仅能够降低网站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门槛,而且保证了网站运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成本,降低了维护管理费用。 (3)多子站信息聚合,扩大校园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站群系统能够整合站群管理平台中的各个子站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产生信息聚合放大效应,扩大了学校网站信息价值空间。 (4)网站功能组件化,实现快速建站 网站功能组件化,可以避免网站基本功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系统集成大部分常用功能组件,管理员无需考虑组件代码,只需要自由拖拽可视化组件到网页模板即可实现快速建设网站 (5)静态网站,保证网站安全性 站群系统采用静态网页,全面防止SQL注入攻击、木马上传、防御DDOS等恶意攻击手段。系统采用IP限定方式来确保安全的用户访问。通过访问日志可以记录所有网站浏览者的访问记录,同时可以将浏览者对网站进行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攻击等日志信息进行记录,以方便管理员随时查看该类信息,对网站安全及时做出优化。[4]最大化保证网站安全稳定,从而使网站的安全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反思和建议 1.校园网站群建设的局限性 网站群建设思想缘于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站成本过高的反思。政府同一系统的上下隶属关系网站功能结构上总体相对一致,大都以政务公开,为大众提供相同的信息服务内容。这种网站功能相对单一,因此很契合网站群统一平台、分级管理的特点,很容易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交流、传递。 与政府部门网站相比:一方面,校园网站承载更多的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各个二级站点相对独立,网站设计对外都具有彰显个性张扬的特色,网站功能上不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各类教学交互式网站也逐步发展。依托网站的各级管理系统,像校园OA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各类教学资源平台等,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功能和应用都已经成熟稳定,为各级管理人员熟悉掌握,本身开发平台软硬件接口的不统一,要整合到网站群整体建设上来,实现数据资源交互查询或利用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统一设计实现这些管理功能,满足各级所需,还是相当有难度。另一方面,网站群系统在自助建站方面,提供的网页设计模版化,功能模块组件化,自由拖拽即可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这样也容易导致网站建设上的同质化,不一定能够被所有用户所接受。目前网站群在校园网站的部署上还是以局部性网站整合为主,其应用范围和领域有所限制。 2.校园网站群部署的建议 校园网站群系统的部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到每个站点对应的独立部门,应该由学校统一整体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学校网络信息部门可主导组织。首先,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网站群作为建站的新模式,无论从管理、技术还是理念上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发挥网站群系统的优势势在必行。其次,要做好各级网络管理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各个网站迁移到一个新的网站后台管理平台,网站管理员都会有一个从陌生到适应的发展过程,甚至有些管理员可能觉得没以前的后台熟悉好用。因此,网络技术人员要及时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最后,要做好站群的后续二次开发的准备工作。当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没有哪一个系统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网站功能应用需要纳入到站群统一管理,站群系统本身也需要功能应用的升级更新。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膨胀,使得高校网站建设从“一群网站”走向“(网)站群体系”成为必然的趋势。网站群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建站模式,在设计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统一开发平台,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器统一部署,自助快捷的建站方式,降低了网站开发运营的维护成本。诚然,网站群建站模式可能以后会成为校园网站建设主流模式,鉴于目前校园网站建设内容信息的极大丰富性,要想将现有的所有信息内容整合迁移到一个统一开发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换、传递及充分共享,还是有一定困难,这也是下一步网站群技术需要着力发展的方向。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与设计理论浅谈 建设校园网对每个学校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园网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系统。因此每个校园网的设计、建设都要经过周密的论证、谨慎的决策和紧张的施工。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作者认为,在设计与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确立建设校园网的目标 确立校园网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学校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学校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根据这样的使用要求:建设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相连,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园网应具备以下三点应用目标:首先,学校的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校园的基本功能。其次,校园网必须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再次,与Interent的联接也是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之一。联接Interent可以使学校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大大扩展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增强校内外的沟通以及自由地教育消息。 二、校园网的技术方案设计 1.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通讯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软件、硬件及网络通讯协议、数据存取控制和拓扑结构提供标准。因此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是实现校园网建设目标的核心环节。在充分了解各种网络的特点、性能、价格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考虑学校能够投入的资金及现有的设备、局域网和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符合自己需要、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扩充、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方案。 2.确定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当计算机台数较多或可靠性要求高时,优先考虑采用星型或树型连接;对于少数几台距离较远或可靠性要求不高,可考虑用一根电缆进行总线型连接。实际的拓扑结构常为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 3.设备的选择与布线系统的设计。选择网络设备,首先要符合CERNet、Internet等国内、国际联网标准;其次要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第三,价格在预算范围内,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第四,应选择信誉高的网络产品公司的优质产品。 4.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目前,网络操作系统有三大阵营:Unix 网络操作系统有较长历史,良好的网管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持。Microsoft网络操作系统有代表性的是Windows NT,它是32位多任务处理的操作系统。Novell网络操作系统是占世界局域网主流的操作系统。对有服务器的局域网来说,新建网优先选用NT,老网改造采用Netware 4.10或5.0较为合适。在小型的对等网环境中,若只想共享文件和资源,要求成本低、维护简单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时,用WIN95/98很合适。 5.系统集成商的选择。与技术和设备选型相适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系统集成商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丰富的网络集成实际经验,有较多承揽大型网络工程的成功范例;在业界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地理位置尽量靠近,具有快速的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 三、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依据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开发,提供学校Internet信息服务。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建立专业信息库,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2.内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是为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学校内的信息就显得特别重要。按学校部门职能来组织,应包括以下信息:(1)办公信息:提供学校校史发展、规划以及校内新闻等内容。(2)人事信息:提供全校职工的个人信息以及查询全校职工人数、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职务、职称结构等。(3)服务信息:提供学校财务状况、工资发放等,这需要有相应权限才可以看到。(4)学生信息:提供全校学生的基本状况。(5)教务信息:提供全校的教学计划、教室分配、课程安排、试卷库管理等。(6)科研信息:提供学校的科研状况及查询鉴定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7)设备信息:提供全校的设备信息。…… 3.外部信息资源建设。采用多种方式与CERNet、中国教育资源信息网和Internet等广域网连通,方便用户访问。发挥各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在开发内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筹划对外服务的数据库建设。 四、应用软件的开发 为发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各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及需求直接购买或自主开发或出资聘请专业人员,专业公司共同开发适合自身需求及特点的一些应用软件,如网络办公软件、财务软件、图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软件、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于PC的数据库服务器软件产品等。 校园网的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涉及到技术问题,而是会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场变革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一这一点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与使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已成为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白银地区部分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进行调查,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种优化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白银地区校园网站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校园网站;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园特色网站的建设及教育功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GSG097)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依然存在着重设备,轻资源;重办公,轻教学等多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白银地区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目前,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很多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购置了大量的计算机,开设了大量的机房等,但是真正用于教学的网站很少。很多学校也由于领导和教师不够重视,导致网站很多学校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这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站功能的发挥。 (二)校园网站功能单一、交互性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用于教学的校园网站的功能仅限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下载,很少有交互功能,更别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同教学网站的交互。像这样的“知识陈列”型的网站实用性很差,很难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对实际教学的作用不大。 (三)教学资源分类不清、检索性差 教学网站本应做到科学规划、分类明确,而现有的大多数校园网站模块不分明,学科分类不明确,资源展示混乱。这样的教学网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又不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管理和上传教学资源。 (四)重视网站办公功能,忽略教学功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校园网站主要服务于学校办公,其功能主要是文件共享、新闻、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而忽略了学习资源的与共享、在线考试、学习社区、教学资源浏览与下载、数字化图书馆、在线课堂等教学功能。 (五)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中小学校园网站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可供教师和学生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园网站疏于管理,没有专业人员维护,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很少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其所教授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设计,并上传到网站上,实现共享,从而导致校园网站教学资源的匮乏。 二、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是优化校园网站建设的前提 学校领导层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直接决定了校园网站建设的规模与质量,因为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申请教育行政部门立项、批准,拨付大量资金,进行统筹建设。其工程巨大,任务繁重,需要学校在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合理安排,给予支持。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站建设,统筹分配,分工合作,成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各学科名师、专职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二)模块化设计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捷径 校园网站设计的模块化可以使网站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体系,能大大提高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模块化的校园网站便于修改、扩充,也更易于达到交互性学习的目的。教学网站模块主要包括:1.网上互动模块。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即时学科信息、复习要点、网络作业、单元自测题等,学生回家后利用网络自主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或测试等,并及时将结果上传到校园网站上。然后,电脑自动生成评判结果,并反馈给学生。2.通知公告模块。学生把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到校园网公告板上,教师要及时查看并解答,其他学生也可共享。3.教师信箱模块。学生上网注册,就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E-mail地址,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来讨论和交流问题了。 (三)科学规划是校园网站资源检索的基础 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学资源检索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分类索引的基础之上。校园网站必须根据师生的需求开发资源检索系统,向师生提供素材、学科类别属性、资源关键词等检索方式,从而将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信息最快、最优地呈现给师生,提高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效率;完善教学资源特征描述,以跨平台的教学资源检索为发展方向,建立资源的索引、描述、定位信息,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周期管理,从而使师生访问各种多媒体资源的技术达到最优,进而实现跨平台教学资源信息检索;建立资源收藏服务系统,从而使师生可以将检索出来的有用信息收入自己的收藏夹,以免再次搜索。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发挥校园网站功能的关键 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才能保证校园网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首先,学校必须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制定培训方案,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多层次的教育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Internet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其次,学校要积极创建为师生服务的网络教学环境,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五)发动教师的力量是丰富校园网教学资源的保障 教师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发动全体教师为校园网站提供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导学案、课件等资源,并根据现有资源和平台,建立分类科学、检索清晰的资源站点。这既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之,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资源建设意识,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校园网站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和人员四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四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系统的校园网站。因此,中小学应该在软件(教学网站)建设、资源建设和人员培养等多个方面下工夫。网站建设需要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专门的专业型人才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升级。资源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教学资源开发人员,更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参与。只有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的、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站的教学功能。 作者简介: 曾桐伟,男,河西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 校园网站建设论文:校园网站建设刍议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建设校园网站的意义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站;目的;方案 1 建设校园网站的目的、意义及发展问题 1.1 目的 网站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也是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主要渠道。校园网站则是为了更好的办学,提高学校知名度,他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站(Web Site),作为在数字空间之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渐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在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入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如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重点的时代中,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园网站,或校园网站所有提供的信息类型和服务项目,甚至校园网站本身设计技术的优劣、网页界面的美观与否,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校园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系作为学院骨干系部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对外宣传作用,以我系内新闻为基础,也亟需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的建设也飞速发展。为了适应校园网网络硬件环境的发展,不断扩展网络应用,丰富校园网信息资源,各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面向学生的免费主页空间服务。随着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管理领域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有一个新的认识,校园网站建设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1.2 建设校园网站的重要意义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网站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网站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更可让世界了解您的学校。凭借学校网站,学校就可成为教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花朵。 学校网站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投入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学校网站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学校网站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它可以使广州与北京、城市与乡村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网站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校网站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学校网站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速度接受教育与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机会,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学校网站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网站与教育类专门网站的有效链接,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1.3 校园网站建设发展及问题 不可否认,尽管近年来,中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差距。诸如在无线网络、校园电子商务、CIO体制建设和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方面。 首先,在校园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方面,虽然国内有一定比例高校的网站能够提供这些信息和服务,但与美国相比则要低得多。例如,目前,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完整在线课程”的比例(32.1%)仅为美国高校的二分之一;同时,在“期刊和参考书资源”方面,已有76.4%的美国高校能够提供此类服务,而国内高校只有45.1%。另外,差别最为明显的是校园“电子商务”情况,目前只有4.2%的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在线支付费用服务,而美国则在到了40%。同时,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联网率及网络传输能力方面,国内高校的情况也相对要落后得多。 在CIO体制方面,美国高校已有69.3%的被调查对象设置了CIO服务,而且还有4.2%的设立CIO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要落后得多。目前,已经设置CIO(或类似职务)的高校公占被调查高校的3.9%,其余的高校都没有开始此方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考虑设立此职务。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虽然存在着诸如起步晚、追赶任务紧等劣势,但同时也具有目标明确、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这样的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方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可能对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 建设校园网站的方案 2.1 工具选择 网页编辑器主要是Macromedia Dreamweaver 和HTML代码编辑工具, Macromedia Dreamweaver是一种混合型工具,在所见即所得的工作环境下可以完成主要的工作,同时也能切换到一个文本编辑器,对HTML源代码进行直接的调整,而且会保持原有代码的格式。Dreamweaver的最佳特性就是他的“往返式(Roundtrip)HTML”的编辑能力,这种特性使图形编辑工具和代码编辑工具输出同样的HTM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使图形化HTML编辑工具中唯一不干扰原有HTL代码的工具,所以用Dreamweaver编辑后,仍可以转回到原来的代码中用编辑工具进行修改。用其它工具修改后,Dreamweaver能自动更新相应的页面,他能很方便地产生动画,嵌入JavaApplet,Active控件,并对用户的动作作出反应,此外,Dreamweaver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处理得也很好。 FrontPage也是常用的较好的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工具,对Web站点又很强的控制能力,可以统一Web站点内页面的外观 和风格。但FrontPage生成的HTML文件的冗余代码所占的比例高达20%~50%,而Dream weaver生成的冗余代码仅占5%~10%。虽然这些冗余代码对网页的显示没有妨碍,但是却使访问速度降低,浪费了存储空间。所以,使用网页制作工具生成的网页,在制作完成上传到网站上之前,通常先对网页进行“瘦身”-消除冗余代码。可以采用手工和网页压缩工具。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语言是用来表示网上信息的符号标记语言,是一种能够被广泛理解的语言,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理解的一种用于出版的语言,纯粹的HTMl代码也可以编辑网页,不会破坏原有代码,并常带有许多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创建表格、表单及其他复杂结构,但是制作网页都用代码,实在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因此结合网页编辑器会更方便些.专用的网页编辑器还有一类是完全的所见即所得工具,就是在编辑网页时看到的效果,与使用浏览器时看到的效果基本一致。这种工具主要适合与制作一些美观而不复杂的站点。 2.2 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应主要包括院系介绍、等级考试、友情链接、新闻浏览、会员登陆、新闻浏览等模块。 在Dreamweaver Mx中创建框架,选择上方及左侧嵌套的框架,保存框架集,再分别保存上下框架。打开属性面板设置框架属性在顶部框架内创建标题栏,下方创建导航栏,设置导航栏的链接。. 选中导航栏的一个文本,打开”属性”面板,单击”链接”后面的”文件”按钮选择要链接的文档,可以用导航栏内容,然后再在新的窗口中打开链接,并在”目标”菜单”中选择_blank。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探索:浅谈中学政治课中的时事政治教育 摘要:开展时事政治教育是当前中学政治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阐述了在中学政治课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中学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几种途径。 关键字:中学 时事 政治 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序言中明确指出:“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主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可见,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是贯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任务。 (一)中学政治课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学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学政治教学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师生对时事政治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老师只管一味地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甚至把时事政治教育置之度外。而学生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力大,在校寄宿,没有电视和网络,因此对当今的国内外大事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漠不关心。 2.中学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体现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时事政治所涉及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生活,关心时事有利于开辟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等,从而打破课堂45分钟内师生之间的时空局限,使政治课变得丰富多彩。 时事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新认识、新观点,从而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譬如,在高一年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讲到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书上的例子是陈旧的,我们不妨可以例举“毒胶囊”事件,更具时效性。 其次,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现在的学生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但要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了解我国复杂的国情,认识开放的世界。而时事内容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信息,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汇集成高效、丰富、生动的知识宝库。由于时事内容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信度高,感染力大、影响力强,大多数时事材料一般都能与中学政治课相互联系,能用教材有关知识去分析,因而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第三,时事政治也是中考、高中会考、高考的考查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尤其是高考,时事政治是文科考生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把时事热点材料和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已是近几年政治高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比如今年文综的39题(3)题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离不开今年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企业经营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应该怎么办”。 第四,时事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时事教育中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水平,通过重大时事综合评析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和分析能力,通过讲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前途和人类命运的良好品质,可以克服自古以来形成的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影响,总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中学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途径 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主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灵活多样地实施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 1.将时事政治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平时教学联系渗透时事教育。首先,我们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关注时事,加强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时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在知识点讲解上引入时事热点作为例子。例如,校车安全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中我们可以联系到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毒胶囊”事件一出,我们可以联系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还有企业生产要诚信经营等知识点讲解。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时事演讲”。事先布置学生回去搜索近日的国内外时事新闻,在课前5分钟进行时事演讲,既可以传达近期的时事新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每个月抽出一堂政治课专门上时事评论,可以针对某一重大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评论,让学生实现准备,课堂上充分发言,老师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将时事政治延伸于课外。仅仅靠课堂教学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时事政治延伸于课外。 首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阅读报纸、观看每晚7:00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或是上网阅读新闻,从而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养成阅读新闻报道的习惯。 其次,可以借助校园广播节目广播当天的新闻。在每晚的校园广播黄金时段,播放当日的新闻,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一日里国家、社会的变化。 第三,可以配合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组织一些有关时事的活动,比如,手抄报比赛、时事演讲、时事抢答、时事竞猜等。将时事政治由课内逐步拓展到课外,充分培养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或墙报,开辟“时事园地”这一内容,刊登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通过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所学的时事内容,并能很好地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分析。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探索: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方法 【摘 要】思想政治课一直在整个高中的教学科目中扮演重要角色。众所周知,学生在高中期间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政治课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知识文化素养。而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上适当地引入当前的时事政治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课程,可谓意义重大。本文以如何在政治课上引入时事政治进行教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高中教学 政治课堂 时事政治信息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经济理论以及哲学的基本观点一直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教会学生用一个客观理性的方法来看待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正常的教材教学外,还要适当引用当前的时事政治信息、让学生切实了解所学内容,积极掌握时事政治动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 一 时事政治教育对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影响 时事政治教育是将当前国内外的各种政治信息、经济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再结合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进行一系列讲解,让学生对目前的国际形势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并能结合所学的政治理论客观的看待问题。它能有效地解决教科书上的时事政治内容过于滞后、学生学习理解困难、没有学习热情等教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动态进行把握,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并能够根据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对时事政治信息进行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习知识 众所周知,高中生是我国的明日栋梁。作为新世纪的新一代,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国家的政治时事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因为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中学生在国情和历史的了解上还有一定的欠缺,这就使他们对社会的一些动态信息产生不正确的理解,让思想政治的学习 流于表面。所以,教师必须做好时事政治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掌握时事政治、学习时事政治理论的能力。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考制度的一系列调整,高考试卷的出题不单只是课本上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对学生时事的掌握能力提出了考验。试卷中的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政治类问题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高中生必须对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独立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有利于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水平 由于现有的高中教材中关于时事政治的内容都比较滞后,学生对其的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效果普遍偏低。教师在这时应多引用时事新闻,结合授课的内容进行举例分析,将当前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 关于如何将时事政治教育加入高中政治课的可行性方案 1.将时事政治教育导入思想政治课进行整合 教师不能将时事政治信息突兀地加入到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思想内容上的整合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信息的讨论,从而烘托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并最终将话题引到教学内容上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完成学习。 2.将思想政治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合 让学生更好地对思想政治课中的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解消化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将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整合,再通过时事政治热点的问题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章节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转型成功的新闻作为案例,使学生对经济改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将学生往“这都与我国的所有制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总结,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不断强化学生对实例的记忆程度。 3.与思想政治课活动的整合 学校可以定期在政治课堂上举行一些宣传时事政治信息的小活动,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热情。首先,学校要重视典型的作用,多举办一些时事政治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对时下的新闻动态、国际时事有一个全面、生动的了解;另一方面,以典型代表为例,让学生们有一种“时事政治在身边”“时事政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切实感受,培养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对社会动态的关注,把握时代的脉搏,有利于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在每堂课之前可以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时事交流、时事政治演讲。在每堂课下课之后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收集近期的新闻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对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出来,教师要积极回答,举一反三,将提出的问题与课堂内容进行引导,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除此之外,教师要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时事政治信息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文化知识,仅仅靠老师的引导是不够的,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结合教材所学的内容积极发表看法,并最终形成练习题的模式,让老师批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主导者的传统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自由交流中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实现。 4.将课堂内容与课后作业进行有机整合 鉴于近些年的高考试卷内容向人文化、考察化的方面发展,政治思想课的教学也应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一些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的课后作业。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上,也要多尝试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将理论充分联系实际,解决不同类型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在高考的浪潮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5.组织专题讲座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定型时期,它奠定了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对其整个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一些国际问题、社会问题的产生,学生由于其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导致看待问题、了解问题的方法和程度有一定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如近些年来,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新疆“圣战”的“东突”分子经常制造一些民族性、区域性的恐怖暴力事件,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一些不法分子试图搞民族分裂、宗教分裂,一面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面鼓吹所谓的民族独立、宗教独立,这对国家的稳定和团结都产生了消极的阻碍作用。而学生群体由于自身认识程度的局限性,常常被不法分子利用,对社会产生怀疑。所以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积极的舆论导向是至关重要。教师在国内外发生重大时事后,必须搜集好大量资料,做足功课,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掌握时事政治信息的精神实质,用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的正确舆论,提高学生们对时事政治的正确认识,并培养其分辨时事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学生被人利用参与不法活动的情况。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用理性客观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做好学生的工作,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深入分析相关热点新闻,让时事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正面引导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教育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除此之外,将教学内容和时事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还便于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全面掌握,普遍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探索: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与时事政治教育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构建塑造人的心灵的德育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予以保证。 如何切实改善与加强对中学生的时事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去了解、关心国家大事。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在现在,很多教师甚至领导都认为,时事政治教育是政治教师的事,与其他教师没有多大关系,学生学不学都一样,只要在毕业时突击一下就行了,平常无须花工夫,学生在毕业时不照样考高分吗?事实也的确如此。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就要改变这种观念,提高认识。你要知道,学生(尤其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她们)各方面都不成熟,但他们(她们)毕竟有自己的思想,有想知道外面世界的欲望。在当今传播媒介如此丰富的环境中,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他们在有意无意中收集、接纳甚至利用了一些信息,也许其中有些东西正在污染、侵害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们,就有义务、有责任来帮助这些毫无戒备、毫无低抗力的孩子们。 二、扩大主体、突出重点 首先,应扩大教育的主体。就现在的时事教育来说,已形成了一个惯例:时事教育是政治课教师的事,其他教师可教可不教。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各校的解决办法也不多。其实,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如果教师只注重教学,而不注重教育,那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教师”。因此,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入到对学生的时事教育的行列中来,共同承担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三、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目前的时事教育,主要是以政治课教师为主渠道在课堂中进行的,而且有些政治教师在课堂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授课时间、教育的主体的局限,对政治教师来说鞭长莫及,这对学生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方法、多样的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时事教育氛围。 四、加强引导、注重提高 在现在的考试体制中,由于时事政治考试只限于毕业班,难免会出现“临时抱佛脚”这种情况。要改变现状,我认为,各年级的考试,无论是平时,还是期末;无论是自己出的题,还是统考题都应涉及时事题。再者,对毕业班的升学考试题,应加深时事题的难度,且不限于固定的题型中。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自然就会加强学习和钻研。同时,各校也制定一些措施和办法来加强、引导教师对时事的学习。只有提高教师的水平,才能培养出水平高、素质全面的学生。 现阶段的时事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流于形式,学生到考试时强迫记忆一下老师列出的重要时事,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二是教师在教学时随意性较强,往往达不到教学效果,甚至有时给学生造成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基于这一认识,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就新形势下的时事政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本人作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一、随堂重要的时政评论 每个班级每堂课都请一位学生(可以依学号轮流)做本班的时事评论员,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时政要闻。评论员通过收集、整理、筛选、分析、总结,形成自己对时政要闻的认识,可以针对本周内国际国内大事发表自己看法。针对时事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见解,而这一活动正好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可以敞开心灵之窗说出心里话。针对评论员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评论内容进行分析、评述,并作为学生思路的开拓者和引导者,给以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帮助学生弄清事实真伪,有理有据地针砭时事,最终达成共识。 二、办好时事政治板报、小报 我校校园橱窗开设学校时事政治小报专栏,学校政治兴趣小组负 责编辑,每半月一期,详细介绍重大时事政治。教室后黑板开设时事政治专栏,由班干团支部负责。时事政治小报由学生自己选材、设计、剪辑、编排。 要求学生搜集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家乡的变化的重要消息及热点报道。按照“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热点问题为主”“国内为主,国际为辅”的要求恰当取舍,选取二三则有价值、有影响的时事新闻,并尽可能做到语言精练、生动有趣。如刚刚开过的十八大,学生十分关心,及时把十八大的新闻在本班教室黑板报上公布。 从他们的所做的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望,希望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他们显露了各自的才能,又不经意间将其他学科所学整合进了政治学习的课堂(计算机、英语、语文等学科内容);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补充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在小组的合作中,培养了团队精神,认识到团队的能量是巨大的。收集的资料相对而言比较多,全班进行交流,可以达到一个资源共享的效果。 三、适当地举行时事政策知识竞赛活动 实验表明:竞赛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近年来,一些电视台的知识竞赛节目,已使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参与意识。据此,我在班级定期组织一次时事政策知识竞赛,通过小组选拔赛在小组选出一个得分最高的选手参加抢答赛。根据实绩对参与抢答赛的选手,均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家事、国事、事事关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时事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和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总之,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努力规范、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能与我们一道来关于政治,关心国家大事,让时事走进课堂,让这些孩子们能尽快地健康成长起来。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探索:加强高中生时事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时政一词,在现代的政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政治离不开时事,因此,本文从时政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地位、现状谈起,说明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在教学中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实践尝试。 【关键词】高中生 时事政治 实践 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时事教育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家早已明确地颁布在课程标准中,也是会考、高考必考查的内容。而让学生明辨是非,不至于在纷乱的外界环境中迷失自我,这是时事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时时事教学是师生锻炼的场所,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重要渠道,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然而当前中学政治教学或受制于升学模式,或因缘于照本宣科的陈旧教法,对时事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未能充分发挥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的作用。本文将结合自己几年教学的体会,从时政教学的必要性、具体做法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1.学科性质决定。思想政治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政治考题多以时事材料为依托,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对能力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我省推行的高中政治新课改后,新的课程主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时事政治所涉及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关心时事有利于开辟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等。 3.高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他们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增强。用什么样的方法调动他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政治教师的困惑所在。时事政治材料新鲜真实,加之报章传播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克服了政治教材信息的滞后性,拉近了学生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的心理距离和感知距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观念内化。时事政治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尝试 思想政治课为时事教育提供载体,时事教育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又基于以上三点,为了搞活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时事教育,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 1.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征订《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人民日报》、《时事》杂志等,办好班报新闻栏目,课前2—3分钟新闻评述(主要由学生讲)。每两周举行一次时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时事的学习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把时事融入课堂。具体做法有:(1)利用时政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2)在授课过程中,用新的事实材料取代教材中过时的旧事例(教材中的事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和存在滞后性的缺陷)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从横向上扩展教材的广度,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教材上的政治理论观点分析时事中的热点、难点,使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3.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只是以传播课本知识为己任,而要敢于突破课本的束缚,引进课外知识的教学。时事热点、焦点虽是课外内容,但作为政治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及时地捕捉各种热点、焦点信息,为学生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而举办时事专题讲座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 4.改变学习模式:由被动变主动。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要去挖掘,不能完全靠老师,而主要靠学生,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意义 1.时事政治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时事政治教学使学习内容具有了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面对选择的问题,即每一重大时事内容除包含政治、经济、文化,还有法制、哲学等,内容的综合由此带来教与学方法的综合,因此学生必须具有综合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2.时事政治教学使学习成果具有了创造性与多样性。通过活动创设,使学生有了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在活动中学生们进行了或实践了多角度思考、小论文、综合论述题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他们总是想着要怎么样和别人有所不同,有所创新,其学习成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巩固和提高,而是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 3.时事政治教学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现在的高考命题,纯粹的时政选择题没有了,都是以国内、外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为背景设题,答案多与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核心主干知识紧密相扣,理解程度要求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在时事学习中把握热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揭示知识理论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寻求变异的能力,使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龙海市港尾中学)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建设分析论文 一、新闻网站建设促进新闻专业教学 1促进教学实习 (1)提供实习机会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3引导就业方向 据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是一段时期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明显特征。新闻网站却可带来新的就业点。随着国家对网络的重视,网络将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作为主流的舆论宣传阵地,与传统媒体一道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阵营。新闻网_站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国内设置网络媒体本科专业和有计划开设网络媒体教育的新闻专业并不多,如能加强网络媒体研究方向的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媒体实习,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大量机会。 二、新闻专业教学促进新闻网站建设 1实施学理支撑 据笔者对一些新闻网站负责人的采访,很多网站建设都缺乏受众调查的支持。受众调查是修炼网站建设内功的重要步骤。西方新闻网站每一次改版都要依赖专业的公司开展受众调查,一段时期内还要通过问卷和访问了解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受众调查环节的缺失,说明很多新闻网站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说,新闻网站建设多由资深记者组织、承担,记者工作任务繁重,虽然也会与兄弟网站交流、参加网媒研讨会,但多半浮光掠影,缺乏网媒研究时间和理论,结果由于新闻网站建设缺乏先导性学理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新闻网站建设要走上专业化轨道,必须依靠“智库”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就是智库之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和学理素养,能给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还可把网站建设和学术课题相结合,组织师生搜集资料、开展受众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或递交周期性审读报告,为网站建设把好受众关、夯实学理性、走好特色路、提供后备军。 2发展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做新闻”,离不开“全民记者”。“全民记者”,又叫平民新闻,是新闻网站发动群众写稿投稿、共享新闻的重要理念,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的韩国OMN网站最大特点就是推行平民新闻制,网站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MN记者,还可收取稿费。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经过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相比普通市民记者,新闻专业大学生显然具有优势,他们拥有新闻敏感和专业技能及必要的设备,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完全可以通过论坛、博客随时、随地向新闻网站提供消息,成为新闻网站重要的消息源。 3拓展高校市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网站必须要面向市场,逐步斩断原属媒体的资金“供血”脐带,转为主动“造血”。当读者和消费者以“合二为一”的双重角色出现,如何经营网站就成为首要问题。新闻网站既要拓展手机报、网络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或消费者)。大学生是网站主要受众,也是网站相关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接受力强、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鲜的业务,富有创新精神。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学生以实习为纽带,进而通过活动策划与社团赞助,提高网站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站经营市场。 4提供人才储备 对新闻网站来说,网站编辑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既有新闻从业经验、又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性人才。新闻网站亟需对网络媒体技术有系统研究的新闻专业人才,协助网站加强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网络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新闻专业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实习和共建,帮助新闻专业培养网络新闻人才,进而从新闻专业接收经过专业网络新闻教育的学生,推动新闻网站内部人才整合。 三、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之不足 1新闻网站方面 (1)实习定位模糊,未发挥网站特色 有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在一些新闻网站实习与报纸媒体差异不大,都是坐办公室等稿子,有采访就去,最后跟着指导老师署名了事。这种“等(电话)、靠(老师)、要(指令)”的老套实习方法的确反映某些新闻网站的媒体观念尚未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势。作为具有创新力和新锐性的新一代媒体,新闻网站应该努力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新闻的随时性与自由度、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多样表达以及博客、论坛的互动,都可以锻炼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不能在教学实习中贯彻网站独特优势,势必无法提高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长远规划 新闻网站往往把实习学生当成填补人手不足的“补丁”,没有把学生的实习与新闻网站建设实际相结合,学生成为被动听命的实习机器。新闻网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习人才运用观。实习学生是笔需要挖掘和利用的财富。用之得当,就能助网站一臂之力;用之不当,就会人浮于事,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对新闻网站而言,不但要引进实习生,还要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土壤,力争把网站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把实习生的积极性与专业才干和网站的技术创新、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利于网站的发展。 2新闻专业方面 (1)课程安排时间固定,学生实习与上课的时间常有冲突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网络媒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并不普遍,学生网络新闻职业素养不足,影响他们在新闻网站的实习。有人就指出,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网络,包括博客和论坛,但是新闻专业教学却绕道而走,很少涉猎,教学与网络实践脱节,成为学生将来走进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障碍。学生虽然熟悉网络,而且是网络使用的常客,但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盲目使用网络,不能有意识地把网络技术和新闻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毕业后只能是网虫,不能算是合格的新闻专业网络工作者。 3、任课老师多半缺乏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大多使用传统媒体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站实习,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4、没有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新闻网站是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但有些新闻专业没能利用好网站特点,建立全新的实习反馈体制,而是依旧保留传统媒体的实习思维,反馈和考核方式都显得陈旧缓慢,如交纳纸质的总结稿、以学期为时段汇报实习工作等等,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现状。 5、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的交流不够。一些新闻专业往往是把学生派走了事,不再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定期定点沟通。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对学生实习活动的反馈和评价,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实习策略、给予灵活指导。而且,新闻专业所在的院系也无法提供相关资金配套和配备相应的分管领导,单靠新闻教师独自去沟通,显得身单力薄。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树立全新观念。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为“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有利,是“双赢”。“双赢”观念,是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教学的结合重要理念。 四、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策略 1新闻网站方面 (1)树立全民记者观念,引进优秀学生实习 记者可以在大量新闻源基础上,充分运用经验发挥编辑和内容创新的作用,突显新闻网站的品牌和特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网站建设的财富,他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新闻来源,所以新闻网站要注意吸收高等院校的新闻系的学生或者相关专业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让他们以兼职记者或特约记者的形式为新闻网站工作,为网站的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实习规范,加强实习指导 新闻网站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任务安排,既有宏观项目的指导,如新闻采编、博客编辑、版块管理、视频制作、组织策划任务等,又对每项任务有具体的规划,如视频制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remierepro、aftereffect、3DMAX等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能有所突破;论坛管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深刻了解网民爱好,能够推动话题讨论、组织网民活动、招揽人气。同时,新闻网站要设立指导老师,由新闻网总监负责实习生整体的业务指导,每项任务又配备有富有经验的记者带队,双重指导让学生的实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贴合网站发展实际。 (3)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新闻网站要与新闻专业及其所在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新媒体,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的经营主体,时刻需要保持主动积极的生长姿态。与新闻专业加强交流,可以定期召开实习研讨会,邀请双方领导和实习学生座谈,了解实习动态,或者定期邀请新闻专业教师去新闻网站教学培训,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还可以依托网站的技术资源,如在新闻网站上设记者博客、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三方把实习意见及时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抢占大学生市场,以新闻专业学生为切入口,与其所在院校紧密沟通,举办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冠名活动,可大大提升新闻网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其业务拓展赢得市场空间。 2新闻专业方面 (1)教学实习 ①做好实习反馈,加强实习指导。要求学生设立个人博客,每天撰写实结,展示实习成果,作为实习评判的重要依据。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网站采写编”的科研团队,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综合实践与理论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或者为新闻网站提供受众调查报告与活动策划方案。 ②课程教学与网站建设结合。新闻网站要有文化品味,提升文化档次,但是往往缺乏对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新闻专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课程讲授与新闻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吴文化的视野,建设新闻网站的文化品牌。如我校就开设了苏州日报舆论监督专题、苏州都市类报刊及晚报类报刊专题、苏州党刊宣传特色专题、苏州文学史专题、苏州经济现状专题、吴文化与传播专题等。学生普遍反映:这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苏州悠久文明尤其是新闻、文化、经济等状况的了解。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新闻网站从事文化类专栏建设就得心应手。 ③鼓励学生制作视频,为新闻网站提供特色化内容。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应该突出“视频竞争”。目前,美国已经有92%的报业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美国多家报业还在网站上开辟电视频道或电视演播室。这其实是把传统的电视拍摄移植在网络上。新闻专业拥有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开设DV课程,让学生为新闻网站对口拍摄新闻,如春运、求职、应试、兼职等贴近大学生的视频新闻;或者开设主持人课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主持人,与网络观众聊新闻,内容包括编辑部的报道计划、突发新闻的采访和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等。 (2)教学改革 ①重构网络媒体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多媒体写作技能。随着新闻行业变革越来越深,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新闻传播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多媒体及数据管理能力。美国《达拉斯早新闻》互动内容主管编辑安东尼·摩尔强调:“我们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我们缺少的是对网络文化和传播有深刻理解的编辑。”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的融合新闻人才的需求,成为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动力。美国大学从2008年秋季开始,学校将提供摄影和无线电课程,帮助学生适应现传媒多媒体传播的要求。2009,年春季又开设互动网络应用课程。学者蔡雯研究指出,美国媒体需要培训一些技能融合的复合型记者。比如堪萨斯的一家重要报纸,特别希望招聘到能够报道体育盛会和美式足球的记者,他们既能给报纸写个故事,也能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现在,有多家新闻学院要开设一个将各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专业来培养这样的人才。所以,新闻专业应该重构课程,将印刷媒体、在线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教学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介融合的新思想。密歇根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艾米·格兰恩就指出,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网络媒体的两项基本技术———信息反馈与直接参与公共讨论。如利用雅虎等网络媒体提供的反馈读者服务,建立自己的“信息反馈题目”,学生可以从信息反馈中意识到应该怎样“接近自己的读者和社区”,进而改善自己的网页设计或者文章的整体构想。而且。博客和论坛可成为新闻教学重要手段。通过参加博客和论坛的讨论能够迅速追踪不同的信息源。如要求学生了解博客和论坛发帖的习惯,跟踪至少一部分讨论小组或者延伸的讨论,阅读并且回答一些帖子,这就使得学生深入到网络文化的深层,把网络作为舆论引导和文化生成的重要工具来操作,而不仅仅是一种游戏的载体。 ②师资互相交流2008年美国考克斯传媒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超过25%的全职新闻和大众传媒的教师在下个10年年龄将达到66岁。中国也不例外。教师知识更新滞后是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把学生培养好,关键在于抓好师资培养,尤其是在师资队伍配备上要实行共建。在新闻专业和新闻网站之间实行人才定期互换岗位,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优势共享。新闻专业应该帮助教师们尽快跟上传媒行业发展,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学习多媒体知识。以使他们可以与学生们进行分享,或者派出教师去网络传媒公司工作,提升网络媒体素养。波士顿大学新闻学院主席卢·阿瑞耐克就建议,新闻学院的领导者应该每年把当地媒体的代表请到校园来,请教“行业中的新动向,考虑到大学教学体系的自然延迟性,需要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来满足行业要求。”来越广泛。这样做既能丰富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又能加强新闻网站的理论修养,加强其导向意识,从而实现新闻专业教学与新闻网站建设双赢的新格局。 摘要新闻网站与传统大众媒介不同,对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具有特殊意义。新闻专业教学需要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和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新闻网站也需要新闻专业教学力量加盟,为新闻网站的内容创新和业务经营献策出力。新闻网站建设和新闻专业教学要努力突破“为实习而实习”的被动状态,实现双赢新格局。 关键词新闻专业教学新闻网站双赢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主流新闻网站是大多数媒体网站的目标,但实际发展状况存在许多问题。主流新闻网站自身必须是品牌网站,因此它必须拥有新闻品牌,以及由此带来的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和网民忠诚度。但是,新闻品牌是目前媒体网站以及传统媒体都缺乏的。品牌新闻具有权威性、大视野、触及大问题和焦点问题报道透明化,以及引导舆论主潮的特征。目前媒体网站的运营状况,在传播模式上,网络新闻传播是传统媒体宣传模式的实际延伸;管理模式上,媒体网站是以宣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实际延伸,缺乏网络运营所必需的法律平台,不利于新闻品牌和主流新闻网站的产生。但是,入世之后,随着一个全面、彻底的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一个规范、公平的新闻市场有望形成,这将推动新闻品牌和主流新闻网站的形成。 【关键词】新闻网站;主流;新闻品牌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媒体跑马圈地式上网以来,国内主要媒体几乎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它们构成了网络媒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传统媒体办网站几乎别无选择地把建成主流新闻网站作为目标,这与商业网站瞄准门户网站或信息港的定位相区隔,也正是新闻媒体网站的优势及特色所在。 经历了9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后,媒体网站的经营观念日新,影响力也日增,已经出现了大不同于90年代中期时的景象。但是,作为依托主流新闻媒体的网站,这些新闻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远未能充分发挥。特别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例如近期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报道),媒体网站的表现常常落在新浪等商业网站之后,其整体形象不尽如人意。这不能不令人思考新闻网站运作过程的种种问题。 什么样的新闻网站才有竞争力。我们今天的新闻媒体网站经得起“入世”后的竞争吗? 诚然,一个主流新闻网站需要具备多种素质。我们这里只讨论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一点:主流新闻网站必须拥有新闻品牌,以及由此带来的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和网民忠诚度。以此衡量,我们的媒体网站离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新闻网站还差得远。 一、新闻品牌是主流新闻网站的必需品 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媒体的网站抱有优越感,基于这样的理由:即认为传统媒体的品牌必然会延伸到其网站上,因此母媒体知名度越高,级别越高,其网站也将越具强势。这些年的网络经营实践却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看法,一些在国内拥有很好品牌的大媒体,其所属网站的业绩不尽如人意,与其母媒体地位不相称,甚至还不如某些级别较低的传统媒体办的网站,比商业网站更是逊色。例如,中央电视台网站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就比较有限,与中央电视台自身的强势媒体形象不太一致。这说明,传统媒体的品牌并不必然延伸到网络媒体上,网络媒体的品牌需要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得,这种经营必须遵循网络传播规律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媒体模式。因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参照体系,受众对它们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值。传统媒体只是为其网站提供了很好的品牌延伸优势和便利。 主流新闻网站,相对于非主流或边缘新闻网站而言,在网络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本身必须是一个品牌网站。它必须拥有比其他网站多的、足够的市场份额,具有足够大的市场号召力,以及潮流引导能力。作为这样一个网站,品牌新闻是其必需品,其市场影响力大小归根结底要靠产品——新闻的品质。 新闻品牌不是指某一条具体新闻,而是指一个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打造的一种新闻产品的独特的风格和品质。它是个性化的,因而是易被辨认的;它是优良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它是“软件”,因而不易被克隆。它惟这个媒体独有,构成这个网站不一般的风格。世界各知名媒体无一不有自己的新闻品牌。例如BBC、CNN,《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其新闻都有各自的特色,包括《华盛顿邮报》上的右派言论都是它的品牌。 品牌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产品,在于:它具有一般新闻产品无法企及的高度的形象认知功能。它们是那些知名度高的精品新闻,在受众中有高出其他新闻的号召力,对于网站的形象塑造起到以一当十的功效。它能带来高阅读率和可观的经济收益,这是它的有形价值。 比起一般新闻产品,品牌新闻给人印象更深刻、更强烈和更鲜明,能引发人们长久的阅听依赖,从而提升网站的亲和力。通过新闻品牌作纽带,有利于引导网民对整个网站做出积极的评价,培养网民对网站的忠诚度,而网站自身也由于长久的传播强势形成传播上的话语垄断,大大提升其竞争力。这是新闻品牌的无形价值。 对于新闻网站而言,新闻品牌是竞争的重要筹码。网络是一个更为开放、自由和公平的媒体,传统媒体可以依赖的人为限制在这里很微弱。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一个网站都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它没有像一些机关报那样可以依靠行政摊派提高市场份额;也无法像有些电视媒体那样限制他人进入以保护收视率;更不能依靠行政级别造成某些强势。互联网又是一个有太多选择的媒体,在这里,只有品牌最具吸引力。 二、新闻品牌是目前网络传播市场的稀缺品 新闻品牌一直是国内媒体缺乏的。少数传统媒体,像《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也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闻产品。但是,就总体而言,国内媒体,即使是主流大媒体,普遍缺乏深入人心的、具有市场营销力的新闻品牌,大媒体主要依靠长期形成的行政级别,以及对新闻的垄断优势。这种优势正逐渐消失。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深度有所提高,也出现了如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少数几个品牌,但是,从报道的深度、透明度、揭示问题的尖锐度等方面考量,这几个品牌有着种种先天不足。从市场影响力来看,在广东等频道相对开放的地区,这些节目的收视率比内地明显要低,说明在一个比较公平开放的环境中,其市场价值并不令人乐观。 新闻品牌在网络传播市场同样稀缺。网上信息主体仍然是新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1999年12月31日),网民主要信息需求是“新闻”(占65.5%)和“科教信息”(31.43%),二者合计超过97%。调查同时显示,一方面网上信息量很大,另一方面网民认为“值得看的”东西太少,网上信息普遍存在非专业化、浅、杂、雷同的缺陷,量和质的矛盾突出。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较从前大大不同了,即在信息越来越易得的情况下,已不满足于量大和时效快了,而需要专业水准更高的新闻。该项调查同时表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业的发展已经培育出了一个足够大的新闻需求市场,并且,网民的新闻胃口在随着网站供应能力的增长而不断拓展,复旦大学张国良教授等2000年所作的《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该调查发现,尽管网上信息量大大多于传统媒体,然而,网民对信息的不满足感却大大高于非网民,为其2倍,满足感则大大低于非网民20个百分点。这同样反映出网民对高品质新闻信息的需求。 但是,媒体网站新闻传播现状,普遍缺乏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由于不够客观公正而缺乏权威性,缺少人情味和服务性。最为关键的是,主要媒体网站一律在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上主动规避,或含糊其辞,使它们没能摆脱其传统媒体的弱点。 商业网站中少数几个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例如新浪、搜狐、网易,在新闻传播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色。新浪网以快捷、丰富为特点,从1999年科索沃事件开始,在几次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抢先一步,奠定了它在新闻传播方面的领头雁地位。“9·11”美国遭受恐怖袭击报道,新浪网又拔得头筹,在事发后仅7分钟即第一条快讯,接着从当天晚间20点55分到23点59分之间,滚动大约99条新闻。以后连续几天时间里,新浪网每天约有相关报道600条左右。其丰富程度在国内所有媒体中遥遥领先。相比之下,新闻媒体所属网站在数量和速度上都远远不及,显示出官办媒体积重难返的不灵活。 但是,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方面的弱势也同样明显。新浪网新闻虽多,但缺乏深度。关于“9·11”事件的报道,日均600条新闻,量非常大,但其中一部分新闻内容重叠,而且单条新闻的信息含量偏少,以快讯和简要消息为主,有深度的分析新闻、背景新闻、预测新闻、观察新闻等相对较少。另外,当新闻量越多,信息越需要整合,经过二度开发,得到增值,这是新浪网等商业网站的不足之处。而且,商业网站缺乏营造品牌言论的条件。目前为止,新浪等商业网站新闻的“卖点”在丰富和快捷上,它们离真正的品牌新闻还有距离。同时,由于政策限制,商业网站不能自行采制新闻,必须转载自省级以上媒体。新浪网的新闻来自“人民网”“中国日报”“中新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因此,至少在短期内,商业网站还缺少树立品牌新闻的条件。这正是媒体网站的发挥空间。媒体网站需要确立的品牌新闻,是既有别于现阶段商业网站的新闻,也不同于传统媒体上宣传模式下的新闻,是能够赢得市场的新闻产品。 三、主流网站新闻品牌的要素 品牌新闻是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精品新闻。符合网络传播特点,就是要能在公开、自由、平等、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流通。因此,除了具有一般新闻的素质外,品牌新闻还具有如下特别素质。 1.权威性 品牌新闻首先必须是公正、客观和真实的,去除了狭隘的政治偏见和功利的、准确的报道,这样的新闻才能在更大的市场上通行。品牌新闻不仅坚决固守新闻业的专业标准,并要求更严格。其次,权威性还反映在新闻具有独家意见、独家视点,这些视点必须是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而且在众多其他渠道的新闻相互验证中,越发显示其不一般的品质。新闻竞争到了今天,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时效上的争抢已经到了尽头,主流媒体应该在新闻的“软件”上见功力,提供那些更具分析深度、更具整合广度、更具独到见解的新闻作品,达到其他媒体所不及的高专业水准。 权威性特别表现在对重要事务、问题、现象的报道,和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是否有信誉,能否占据主要受众市场。国内的大多数传统媒体(特别是机关报),由于长期遵循宣传模式,权威性不足,或者说,其有限的权威性是建立在对重要消息源和新闻权的垄断上。因此往往越逢大事报道,越没有市场。如果环境再开放一点,竞争再公平一点,它们的市场会更小。新闻网站如果不走出这个局限,将很难确立新闻品牌。 2.大视野 用全球化和全国性的视野来关照新闻事件,站在更高角度、更大背景,挖掘大新闻价值。目前所谓的“地方主义”新闻理念,强调新闻的“本地关联度”,即从本地的视角去关注、报道全国或国际性事务,拉近心理距离,使新闻更具接近性。例如,报道世界油价上涨,从它对本地经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出发,能有效吸引中低文化层次受众。但是,这种报道方式被证明有弊端,正如某些西方学者指出的,它可能引导阅听人习惯于从本地角度看问题,眼光聚集在本地事务上;另外,可能消解新闻的严肃性、厚重感和复杂联系。新闻制作的大视野并不反对新闻采写方式的平民化和贴近性,而是要求新闻的视野以及价值取向不局限在封闭的区域内,既要注意从与地方的“相关性”“接近性”出发去审视和报道全国和国际新闻,更要注意用全国性、全球化的大眼光去审视和报道地方新闻,总之,是追求“大新闻”。例如我们报道武汉,站在全球化高度,用世界眼光看武汉,就会看到武汉的种种不足,与世界的差距。如果从武汉或湖北省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就不容易看深看广,不容易客观,新闻免不了“小家子气”,并带上政治功利的色彩。这样的报道既不利于武汉人拓宽视野,也难走到全国、走向世界。 3.触及大问题和焦点问题报道透明化 主流传统媒体多年来由于种种限制,主动规避大问题、敏感问题,妨碍了其新闻形象。对于焦点事件的报道,也往往让人感到不透明,或有意淡化,避重就轻,甚至误导舆论。例如人们普遍关注的司法腐败、依法行政、国企改革、体制改革、农村问题、九八抗洪等等,以及近期的厦门远华案件报道,媒体在外围绕圈子,不碰触核心问题,有意消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做的结果,降低了媒体的信誉,使人更关注海外和香港媒体的说法,而且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例如厦门远华案)。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也让人明显感到不透彻。当然,这一现象不是媒体本身可以解决的,但是,这的确是导致今天传统的主流大媒体(机关报)萎缩的主要原因。这么多年新闻改革的结果,从中央到省级的主流媒体在新闻的呈现方式、内容的贴近性、消费性等方面,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难以形成新闻品牌。作为新闻网站,应该敢于透明,如果沿袭传统媒体这一做法,是很难建立网上新闻品牌的。 4.引领舆论潮流 品牌新闻担当着舆论引导的责任。在一个趋向开放的信息环境里,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越是公正的舆论越具有引导作用,越有市场营销力。网上舆论引导更要讲究科学性和策略,追求实效,传统媒体那种较为生硬的引导方式在网上效果并不好,需要代之以更高明、更依据事实的舆论引导方式。主流新闻网站还应运用品牌言论来引领舆论潮流,品牌言论同品牌新闻一样,是有着鲜明媒体特色、个性化风格的、独到的见解。 此外,品牌新闻还需要制作精良、独到的包装。 衡量品牌新闻的标准,最终要看市场营销力。现在新闻渠道多元化,新闻也在向多元化发展,不同口味、不同阶层的人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品牌新闻的市场价值应该看它在“有效人群”——知识阶层中是不是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四、我们离真正的主流新闻网站还有多远? 目前媒体网站的运营状况离新闻品牌、离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新闻网站还有不小的距离。网络传播受到传统媒体运营模式的制约,使网站更多地不是在网络规则上运行,而是在传统媒体的既有轨道上运行。 传播模式上,网络新闻传播是传统媒体宣传模式的实际延伸。媒体网站基本上分享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使大多数网站成为纸质媒体的网络版,在新闻的制作和上不能突破传统媒体的弱点。网络新闻更开放、更多元、更丰富和快捷的特性没有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媒体经营网站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大多数媒体只是把网站作为另一个版面,没有认真研究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在资金投入上,也远远不足,这使网站难以建立专业化队伍来做好网络新闻。商业网站(即非新闻单位网站),根据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网站只有编辑和选择的权力。这样,无论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都不能不沿袭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商业网站虽然在新闻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快捷上做出努力,但仅此而已,新闻主体并不能超越传统媒体的宣传框架。这是新闻品牌建立的最大障碍。 管理模式上,媒体网站是以宣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实际延伸。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多数媒体网站依附其母媒体而生存,作为母媒体的一个版面,经济上由母媒体支持。由于网站近期内难以盈利,媒体网站很难脱离这种依附关系。虽然有少数网站尝试与母媒体剥离独立运作,但涉及新闻传播方面,依然不可能摆脱这种宣传管理模式。商业网站,虽然采取了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但是,在新闻这一块,由于新闻源被控制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事实上不能不受以宣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影响。 这种管理模式围绕舆论引导目标,受制于中央宣传部和地方同级政府的双重管理。管理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通过制定宣传计划、宣传口径、经验交流、组织评奖、节目审查等多种办法,实行具体细致的宣传管理。由于新闻法尚未出台,只有一些“管理条例”,而这些管理条例并不能担当新闻法的任务,宣传管理缺少可以依赖的法律平台。行政管理手段不规范、不清晰、不透明,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常常不是依据明确的管理条文,而是时时变动的暗杆杆,以及管理条例中由主管部门掌握解释权的“软杆杆”,并且,实行事后追惩,使新闻媒体放不开手脚。无疑,这与媒体正在进行的产业化经营相矛盾,也妨碍主流新闻网站建设。不难预料,入世之后,如果没有共同的法律平台,无论是新闻网站还是传统媒体,都无法同以各种形式进入的外来竞争者站在一个起跑线。到那时,谁是主流新闻网站就难说了。 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个全面、彻底的市场机制的建立,将渗透到各个行业。虽然中国政府尚未承诺开放媒体,但是媒体不可能游离在市场轨道之外。目前这种半官半商的状态可望结束,媒体商业化进程不言而喻。二是政府职能转变,行为越来越规范。WTO的23个协议,492页纸,只有两个条款提及企业,其他都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政府是一个导航者,不能变成划桨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报告负责人张成福语⑥)政府将不再参与微观的经济活动,工作中心转向宏观管理,维持市场良性运作必要的秩序。政府的媒体管理方式也将改革,与其行为规范相一致。第三,WTO要求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我国法制建设步伐,我们相信,这将再一次催动新闻管理法规的出台,以及网络媒体的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必须符合世贸成员国的水准。 同时,入世也将促使传媒业自身的竞争行为日益规范,确立起真正的市场规则。并且,随着传媒市场准入逐步提高,传媒竞争将更公平、更凭借实力,这将推动新闻品牌和主流新闻网站的形成。我们将会看到传媒市场环境的好转,但这绝不是阻碍我们现在努力的理由,因为我们缺乏的决不仅仅是外部环境。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首页设计管理论文 首页设计历来是网站建设的重要一环,不仅因为"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网站各频道首页及频道以下各级栏目首页的风格和框架布局的协调统一等连锁性问题,是整个网站建设的"龙头工程"。不少新闻网站的首页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可言,不免令人可惜。尽管网站建设是以"内容为王",但其实形式与内容在各个创作领域都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一个网站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首页,在内容或其它方面办得再好,也很难跻身一流网站之列。 2000年以来,各省的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开通,虽说主要定位于新闻网,但一般也是各省的代表性网站,不仅其规模在省内最大,其首页实际上成了某个省份的重要形象之一,是该省在网上的唯一"面孔"。所以各省重点新闻网站的业内同行实际上一直在作无声的较量,力求在开网之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首页。有些网站开通后不久即进行了改版,欲"换一副面孔"即是重要动因;因为在网站开通前的筹备期通常时间窘迫,来不及对首页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开通后不久即会有较大缺憾并非会在预料之外。 新闻网站的首页要做到不同凡响、一鸣惊人,主要需要考虑三个"冲击力"的问题,即色彩的冲击力、布局的冲击力和logo的冲击力。如果在这三方面都能给网友以全新的感受和强烈的冲击,就达到了一个较高境界的首页设计理念。 一、关于色彩的冲击力 省级新闻网站,实际上也兼作政府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其首页的风格,应当是沉稳、简明、大方。与商业性网站的色彩斑澜和个人网站的简洁淡雅相比,新闻网站宜采用对比鲜明、冲击强烈的色彩作为首页的主色调。即以一两种基色的搭配的为主色,来显示新闻网站整肃而富有竞争力的特性。由于主色构成相对单一,所以宜通过较浓烈的色彩来强化人们的视觉,如果色彩过淡,感觉上会趋向于个人主页,也容易有失轻漂,压不住阵。 千龙网作为首家开通的省级重点新闻网,2000年3月8日首次亮相时采用了黑与白为主的基色,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而两个多月后开通的东方网,其首页以淡黄色为基调,过份强调了"高雅",却未能形成"色彩冲击"方面的后发优势,这不能不说是东方网在推出三个月后就进行改版的一个重要原因。东方网(当年8月)改版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胆地一扫众多网站"轻描淡写"的首页风格,以红与黑相间的主色调,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禁令人为之击节叫好。其后,东方网由于种种原因,于2001年元旦进行了第二次改版,但依然保留了这色彩个性极其鲜明的主色调。 2001年5月25日,千龙在正式运行一年后首次改版,断然放弃了开网之初的黑白之色,代之以"京城故宫围墙赭红与皇宫金黄色调的搭配"①,色彩对比依然鲜明,但又成功地体现了千龙地处首都地域的风格定位,并给其它新闻网站提供了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方面寻找首页主色调的设计理念,深化了人们在首页基色定位方面的思路。相形之下,东方网则很难回答其"红与黑"与上海这个城市或"东方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更多是纯美术层面的选择--"红与黑"历来是很抢眼的色调。上海人捷足先登了,其它省市也只有妒忌的份。 目前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已有十多家,但千龙、东方首页仍然以其鲜明而强烈的个性色彩鹤立鸡群。 二、关于布局的冲击力 相对于主色调的选择余地并不很大,首页的内容布局翻新却可以多作些文章。内容布局尽管也受到诸种限制,只能在网页固有的框架内,"戴着镣铐跳舞",但有束缚才有创造,才会显示出创造的魅力,才会具有突破原有框架的新鲜感。根据这两年新闻网站首页在设计、改版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变化,可以总结出在内容布局方面的三个重要特征。 1、服务至上。内容布局的第一个突破,是新浪网在1999的改版中,首次将banner广告(468X60ps)移到了频道导航栏的下方,突出了频道入口,强调了在首页整体布局?quot;频道导航"的纲领性作用。东方网的第一次改版,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但把导航条置于banner之上,并进而把"用户登录"区做成一长条,也置于banner之上,这样又第一次通过内容布,体现出为网友"服务"的思想。这与当时各大网站经营理念从"内容为王"到"服务为王"的转变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安网的首页虽无多少特色,但其"用户服务"功能甚至比东方网还要方便,即将网友最常登录的"邮箱"与"厶?quot;两个点击按钮直接并列在首页频道导航栏下(东方网采用的下拉框选择形式,进"论坛"要多点击一次),最大程度地方便了网友进入。 2、一步提优。如何在首页上把网站的全部精彩内容直接作上链接,使网友不需进入二、三级页面就能"长驱直入"到网站里最优内容最佳信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首页上成为现实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东方网2000年8月改版后的首页,还有两处引人瞩目,一是把中区下部的"网站导航"横向压缩了一半,省出的另一半布置为"频道精选",即衙扛銎档赖淖罹实哪谌莞餮∫桓錾鲜滓场R蛭?quot;网站导航"里的各个一级栏目全部展示确无必要,不可能这些栏目都很精彩,倒不如将这宝贵的空间直接展示各频道的一条最优稿,使网友不必进入各频道的首页,就可预知其精彩内容并一步点入。同年11月28日开网的北方网,几乎原样照搬了东方网的这一手法。东方网的另一?quot;突破"是在首页右区中部,设置了一个栏目叫"BBS精华",把论坛里的"精彩妙贴"也直接链上首页,既体现了新闻网站的强大编辑力量(为网友去芜取菁),也反映了对直接来自网友的观点和看法的尊重。新闻网站首页的内容布局,在突破上应当永无止境。可以吸取传统平面媒体的经验。对logo的位置、banner的位置及新闻图片的位置,作出更加大胆的设计。如logo为什么只能放在右上角并水平放置呢,能不有竖起来放到左上角、象某些报纸的名称那样呢?又如,新闻标题为什么非要全部横排呢,能否划根据不同的新闻类别,划出部分标题实行竖排呢?在改版后的千龙首页右区,"千龙互动"和"首都导航"两个栏目下的标题就已实行了竖排方式。 3、"寸土寸金"。人们登录新闻网站,主要是获取各种新闻性信息。故新闻网站的首页理应显示出紧凑的布局,在单位面积里传达出最大的信息量,而不能象许多大型企业的网站首页那样,以空间换"潇洒"。首页一般在两屏至两屏半的幅长,这里缺省的上半幅里内容的安排尤其重要,因为忙的人都不会往下拉,很可能只看个缺省的一幅,所以需要将网站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服务都安排下,在安排内容时具有"寸土寸金"的意识。一般来说,导读和新闻图片放进缺省一幅并在主要位置并无异议,毕竟是新闻网站嘛!但对将邮箱、BBS、ChatRoom、搜索引擎、手机短信、股市查询等基本服务项目也基本纳入缺省一幅,就不是所有新闻网站都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如果发邮件或搜索新闻还要用鼠标下拉一下,对网友是很不方便的。东方网在缺省的一幅里,信息量是相当大的,仅看它的中区,不仅安排了导读性新闻要目及图片,还安排了反映百姓呼声的"东方直通车"、热门专题集锦"东方热点",以及包括"股市查询"、"天气预报"、"求医问药"在内的"生活锦囊",甚至"英语新闻"要目也上了缺省这一屏,显示其国际大都市风貌。东方网中区上部这一块看起来有点乱,实质精心安排也!千龙网也把它?quot;拳头产品""千龙黄金耳"(音频新闻)、"环球见闻"(视频新闻)、"Flash7日"(新闻故事)和"48小时精彩回放"(新闻回顾),悉数纳入缺省一幅。相比之下,云南新闻网、金黔在线、新疆天山网等省级新闻网站的首页的信息量就难以与东方、千龙相提并论。 值得指出,首页内容布局之创新,不是单纯地把有关重点栏目、深层优秀内容或banner的位置在页面框架内移来移去、重作调整,而是本着创新的理念,将网站的内容重心和基本服务,在特定的网页框架内积极调谴,推陈出新。这一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网站从业人员对互联网认识在不断加深,如对互联网的即时互动等强势特质的进一步认同。 三、关于logo的冲击力 在首页设计过程中,即便具有了上述两种冲击力,如果缺少一个别具一格、特征鲜明的logo,仍然会功败垂成。Logo是首页的"网眼",是整体艺术创作的画龙点睛之笔。一个绝妙的logo不但会使首页蓦然生辉,而且会成为整个网站的"形象大使",成为员工的胸牌,成为宣传品上的标志,对网站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功用。 近两年大型网站在logo设计方面有崇尚简单明了的审美倾向,往往越是知名的网站,logo设计越简单,但那是一种高明的简单,是一种认识论上循环往复、删繁就简后的简单。通常的做法是取消了独立的标志图案,而在英文域名上做文章,说得更确切点,是将英文域名中的某个特定字母拿出来,进行图象化或夸张性的变形、变色处理。 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浪网的logo。设计者仅在黑色字体的sina中,将小写字母"i"上的那一点作"空心"处理,然后套上了一个红色"帽子",象眼睛,也象火炬;顿时就妙不可言,很抽象,也很现代。新浪的logo太简单了,却击败了许多花上许多功夫精雕细琢的logo,个中道理值得玩味。另一个老牌新闻网站大洋网的logo设计,亦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洋的域名是dayoo,最后两个oo引起了设计者的兴趣,结果演变成一双眼帘不断翻动的眼睛,使人过目难忘。 2001年9月12日开通的西部网(),其logo是一个"西"字,这个"西"字经过拟人化变形械?quot;臂挽臂"的味道,形象地表明了这是一个联合型的超级媒体"航母"(西部网由中国西部12家省、市、区联合主办)。东北网的logo设计,则是一个有着抗联军旗风格的"东"字,地方特征鲜明。但也有一些省级新闻网站的首页,看不出有进行logo设计的意识,或者干脆就没有logo,如河南网和桂龙新闻网就是如此。 发达国家的一些新闻网站,首页的logo设计通常都比较简单,但显得很大方。如USAToday的logo只在名称前加了个模糊的地球;Foxnews的logo只在英文域名上打上两道光束,继承似浼易錐ox电影公司的片头特征。 另外还有两点,值得首页设计者注意。一是首页的页面设计必须与内容紧密配合,不能脱开内容来谈形式及一切美术应用。是内容决定色彩、布局,而不是相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对首页的内容安排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每一区域的设计都以明确本区的内容概念为基础,由此引向独到而深刻的美术创意。二是不要轻视首页设计过程中一些局部的打磨和处理,如对一个栏目bar条的图案、栏目内标题的字体等,都应当精心设计、选择;一个成功的首页给人的总体感觉,正是由每一个局部叠加而来。 首页的主色调、内容布局和logo,构成了首页设计的三大重点,同时也是三大难点。其形成冲击力的基本理念不仅针对新闻网站,也在很大程度上涵盖其它性质的网站。作为一项复杂的艺术创作,新闻网站的美工应把握住新闻网站的基本定位及由此决定的总体风格,与网页制作人员密切配合,在重点、难点上很下功夫,勇于创新,勇推"第一",才能在首页"亮相"之日,取得众望所归的效果。 新闻网站论文:地方新闻网站本地化策略 地方新闻网站本地化,就是地方新闻网站将互联网结合到本地实际,以本地为依托,发挥本地特色,趋向于本地化服务,实施本地化战略,成为本地对外宣传的窗口。 作为地方新闻网站,它所依托的传统媒体受到地域性影响很大,所以地方新闻网站除了本地新闻有着无可替代的原创性、唯一性与及时性以外,其它如国内、国际、财经、社会、娱乐等类新闻都难免从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转载,从规模与时效上自然就无法与这些新闻网站竞争。因此,花大力气做本地以外的新闻最终是吃力不讨好,做强做大本地新闻才能扬长避短。而且,现在各省、市的重点新闻网站实际上也是本地区的门户网站或代表性网站,追求本土化、地方特色化是其总体的定位目标或定位趋势。 互联网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但是网络媒体却有地域限制。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地方新闻网站本地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承认在互联网上地理距离可以忽略不计,但也不要一提到互联网就彻底消灭地域概念。毕竟信息资源有地域性,活动资源有地域性,情感资源更有地域性。所以国内综合门户网站目前也在走“本地化”的道路,搜狐当前已经在广州、上海、成都等国内 20多个城市建立地方频道。 依托传媒形成权威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地方新闻网站所依托的传统媒体,普遍在当地拥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它依托的是传统媒体几十年来所积攒下来的公信力,这也直接影响当地群众对网站的信任程度。 因此,地方新闻网站在本地化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优势:第一,具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第二,信息已精加工,具有权威性,不存在著作权归属问题;第三,网站信息属于再刊登,是没有成本的的信息,网站无论挣多挣少都是“增值服务”。 地方新闻网站依托于传统传媒,但又必须凸显自身优势,超越传统传媒。比如说,太原新闻网首先是突破纸质传媒限制,改变以往单纯的电子版的状况,进行全新改版,精选太原日报社所属三张报纸的新闻,按照“综合要闻”、“社会新闻”等在首页刊登;继而打破媒体限制,扩充稿源,吸收转载周边媒体新闻信息,在太原及周边地区做到信息的权威。 此外,网络媒体在新闻的上还应当超越传统媒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双向传播特征,通过与网民的有效互动,将单一新闻互动化,将新闻内容做丰富做深入。目前单一新闻互动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新闻评论、论坛讨论和网上调查。网民的参与也往往会成为新闻内容,丰富了报道,贴近了群众,增加了网站对网民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当地民众关心的地方新闻的讨论,更能激起网民的兴趣,还能为当地政府决策作依据。权威和信息反馈的实现,会极大地提高网站在当地的地位,扩大网站影响力。 做好当地政府网上喉舌 作为地方媒体网站,新闻网站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方针政策,新闻网站的主要任务同传统媒体一样,都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所存在的,因此,新闻网站必须坚持党管新闻,坚持围绕当地政府的工作中心展开工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地参与到当地建设和发展的工作中,起到地方主流媒体网站的作用。 这种事情大多数的地方媒体网站都在做。比如2006年太原市“两会”召开期间,太原新闻网在首页制作“两会”专题,并且积极组织报道小组,对会议进行现场报道,将会议现场的最新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上传入网,供网民浏览。这次成功报道在当地网民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专题点击量短期内突破一万,专题将会上的议题及决议用最快的速度传达给太原市民,使得太原市在两会期间形成了一个关注两会、谈论两会的热潮。 此外,地方新闻网站还可针对政府网站所存在的信息更新慢,来源单一等缺点,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合作,做政府的“网上新闻中心”。依托网上平台,将各种政府性公告信息整合、分类,将当地的政策法规信息及时传达给广大当地民众,并且接受反馈,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纽带。 加强原创突出本地特色 网站是一个海量信息载体,要实现本地化,就必须加强本地原创。受到资源限制,地方新闻网站的原创新闻有限,更多的内容来源于转载。因此,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可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在需要时抽调一定的人员进行原创新闻的制作,直接参与地方建设成果的宣传。比如太原新闻网就经常派出自己的文字、视频记者对本地区发生的事件进行采访报道,使网民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地发生的新闻,以扩大网站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网站还可实行传统媒体的通讯员制度,在当地各行各业发展自己的通讯员,扩大新闻来源,突出本地特色,吸引广大网民的眼球,把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地方特色的地方主流媒体网站,更好地为本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比如说广西新闻网设立的“通讯员之家”频道,专门网站通讯员的报道。这样在少投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对当地各方面情况及最新动态实施掌控,能够最及时的报道,服务本地。 立足本地做区域门户网站 地方传统媒体的根源在于地方,但是网络时代给地方传统媒体走向世界的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过去,因为多种因素的限制,地方传统媒体主要是拥有本地受众;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有了飞翔的翅膀,为提高当地的对外形象、宣传当地增添了更好的方式,作为他们网上载体的地方新闻网站当之无愧的承担了这一任务。 作为地方新闻网站,就是要向外界介绍当地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成为外界了解本地区的一个窗口。因此要做好一个地方新闻网站,首先要具有权威性。新闻网站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这对于将地方媒体网站做成区域门户网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其次对当地民俗民风要有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眼光,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等信息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将本地区最有吸引力的一面展示给外界。 提供本地网上服务 立足于为网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本地网上服务,也是地方媒体网站的重要努力方向。当前,各城市普遍提出数字化城市概念,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地方新闻网站只要拥有相关人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完全可以积极拓展新闻之外的业务。 以太原新闻网为例,太原新闻网在积极拓展广告业务的同时,还努力发掘本地区的其他盈利和服务项目,在首页开辟了网上分类信息栏目,为本地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的平台,既方便了网民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地方新闻网站有着太多的事情要做。按照“新闻为主,积极拓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发掘新增长点。太原新闻网目前正在向太原地区“新闻网上中心”、“展示地区形象的窗口”、“网上公众服务信息库”的目标努力。 但是,对于“本地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搞“本地化”,不能削弱或排斥“全国化”、“全球化”;若对“本地化”作狭隘的理解,结果就必然会削弱对国内、国际新闻的编辑、,而这最终会影响到网络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影响网站的长远发展。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与无边无际,迷惑了太多人,使得许多网站走入了大与全的歧途,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追求全球化、全国化、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坚持本地化策略才是地方媒体网站的根本出路。 新闻网站论文: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重新整合 2006年一月一日,安徽中安网正式并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中安在线;广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桂龙网已经与广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桂网合并组成新的广西新闻网;湖南红网整体移交给湖南省出版集团主管,并由旗下的潇湘晨报社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的河南报业网与大河网合并组成新的大河网。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即将有新的东家。 从这些网站合并来看,都是具有强大传统媒体资源的报业集团“吞”下没有传媒背景的新闻网站,例如中安网起初以行政命令方式由筹资成立的,网站的管理权经过几次变动,但产权的归属问题一直十分模糊,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难以克服,此外网站没有自己的新闻资源,知识产权问题也是困扰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安网的继续发展非常艰难。 尽管这些网站的合并一般都是行政命令的“中国式”合并,而并非资本意愿,但合并对于没有传媒资源的新闻网站来说是有利的,网站有了自己的新闻资源,尤其是在市场有限的格局下,几家网站的投资无疑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其实合并更能有效促进报网互动,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点,也使平面媒体的传播延伸到网络上来。平面媒体有着丰富的采编力量,加上网络编辑的新锐力量,这方面大有可为,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各级宣传部主办的新闻网站投资一般都是事业经费,随着经费的减少生存面临考验,在自身不能造血的前提下,其发展更是更是雪上加霜。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通常是一个拼合体,它们通过公司制或股份制形式组建,开办资金和人力资源基本靠省级主要媒体机构共同捐助和贡献。产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划归到报业集团之后明晰了产权,报业集团也可以有目的进行投入,不必像以往管理方担心自己的投入是在替别人喂孩子,因而总是尽量设法减少或避免投入;合并后报业集团将旗下新闻资源的互联网传播的版权授权给新组建的网站,这对网站的内容建设意义重大。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应该继续由宣传部主办,还是和当地主要传统媒体的网站合并?重组后的广西新闻网总编辑王庆分析了合并和独立的利弊:合并后,网站从宣传部得到政策支持比独立前少。在报业集团内部,网站的地位只相当于排位比较靠后子报;不合并,宣传部办的网站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宣传部也不可能有较多的资金进行连续的投入。 报业集团旗下的网站有媒体资源和稳定持续的投入,发展势头良好。虽然目前新闻网站在报业集团内部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子报子刊的地位,将来新闻传播的主流渠道可能是网络媒体,虽然报纸影响力的降低是报业集团的领导所难以接受的,但报网联动双赢仍是领导们必须要考虑的。未来网络媒体什么形态很难界定,但作为第四媒体,就必须是独盘的媒体,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走一条相对独立的路,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发展的双重趋向 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服务,特别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逐渐呈现出大众化与小众化矛盾的双重趋向,一方面,它在内容方面以大众化见长,另一方面,在技术手段上,又致力于个人化(小众化)的提供方式。 新闻网站的定义有很多版本,本文所探讨的新闻网站,主要是指那些拥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他们不仅拥有新闻的登载资格,也拥有新闻的采访权,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日报网等。根据艾瑞市场咨询最近的统计,在新闻网站覆盖数统计排名中,新华网、人民网、北青网一直都稳居新闻类网站的前三位,本文也主要依托于这三个网站进行分析。 内容的大众化 对于传统的媒体――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和电影而言,受众就直接等同于大众,这也就意味着,在具有普通文化水平的今天来说,内容的大众化多少都与市民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网络自身的特点,也使得网络变成了新闻大众化的一个助推器。 网络媒体具有与传统大众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和全球化等等,从此就担当了新闻的职责,专业的新闻网站纷纷出现,其角色从传统媒体的单纯提供新闻到致力于新闻信息的服务。而因为拥有传统媒体的背景,加上网络信息服务竞争的激烈,在做新闻方面,内容的大众化就成了新闻门户的一致追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闻的海量与丰富。与传统新闻媒体不同,新闻网站在大众化方面的第一诀窍是海量与丰富,这对于依托于互联网的网站来说很容易实现。超链接实现了地域的跨越,使得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全球性的媒体,而数字化技术又使得网站的容量极大地扩展,因此,登陆新闻门户网站,就像进入了信息的海洋,就能发现你所需要的任何新闻。 同时,多媒体技术又使得新闻网站的表现形式丰富,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等。可以说,做到了人体感觉器官的全方位的“延伸”。这使得人的视觉、听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享受,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二是新闻的软性与娱乐性。为了吸引大众注意力,各大新闻网站出现新闻软化与娱乐化的趋向。写作方式也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特写和人情味的写法,突出了趣味性,使得新闻的写作更像是在讲故事。北青网更是将软化与娱乐进行到底,在首页就设有娱乐站,而新闻内容大多以娱乐为主。真正的硬新闻也只有那么几条。 但是,大众化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相同,这多少都会使得传播内容会出现单一化的倾向,新闻网站内容的大同小异则是最好的例证。在吸引大众注意力到达一个顶峰以后,为了拓宽新闻网站的发展之路,一时间,小众、分众等概念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技术的小众化 小众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而言的,是指特定兴趣人群的小范围组合。而小众化的极端就是个人化,个人化就是针对每个人或场景、事情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诸如小众、分众、个性化等概念也开始成为主流词汇,新闻门户为了争取更大的点击率,在技术手段方面将小众化作为了赚钱的一个主要工具。 新闻定制。网民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而选定的,是专门为网民的细分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别定做的,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的新闻定制更偏向于RSS。 RSS聚合服务。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可以不受广告或者图片的影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都推出了Rss聚合新闻服务。 专题服务。专题服务是指将某一主题、事件的新闻信息汇聚成一个专题,它可以集互联网的各种表现手段之大成,对某一个新闻主题或事件作及时、全面、深入的报道。它只针对对某一专题感兴趣的小部分受众。 新闻检索。新闻检索即是指新闻搜索引擎,它是寻找新闻的利器。如输入“无极”,就找到了新华网内的1173篇关于“无极”的新闻,通过这个新闻搜索引擎,我就可以了解到新华网对“无极”的报道,而这些报道只是我所关心的“无极”的报道,不是别人所关心的。 博客或网友文集。博客无疑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北青网的论坛上可以设立博客,而新华网和人民网上更多的是以网友文集的形式出现,它主要是指新闻论坛中发帖较多的人把自己的文章集合起来组成一个文集,这有些类似于博客,对于拥有网友文集的个人来说,也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读者也可以任意选择网友文集,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大众化+小众化 网络时代的小众化应该不仅是技术上的小众化,还应;实现内容上真正的小众化。 但是,我国的现状却与此发生了分离,新闻网站将内容上大众化与技术手段上的小众化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并以此不断开拓网络之路。在市场化的今天单纯的小众化之路是行不通的。分众市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促使媒体不得不寻求细分市场。可以说,分众、小众都不是媒体主动寻求细分的,而是被动性的战略选择。但是,单纯内容上的小众化却潜存着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寻找细分市场的过程中导致成本的增加;二是由于细分市场空间有限,从而导致利润增长的有限。 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寻找小众中的具有共性的“大众因子”,用网络的技术特性将大众市场进行分割,这对于广大的新闻网站来说更是一条可行之道,至少,在网络普及近10%的今天来说,新闻网站通过在内容上的大众化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眼球,在技术上的分众又使得它固定了某部分人的眼球,此举,无疑是比较明确的。 而新闻内容的大众化,难免会使得新闻质量长期在边缘徘徊。新闻海量与丰富以后,就使得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在网上流传;而大众化与市民化的紧密联系,又使得新闻的娱乐化成分大大加强,娱乐、社会新闻在各新闻门户,相对传统媒体来说,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而一些严肃新闻,为了博得点击率,也在标题、内容上进行了伪装。 其结果就是:网站上出现的新闻大多以刺激、煽情甚至是挑逗的字眼出现,硬新闻被软化,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被大大衰弱。如出现了这样的新闻标题:《卢旺达九岁女孩产下男婴,曾被强奸》、《性学大师海蒂是美女》,《英国性感女主播》。长此以往下去,新闻网站为吸引最大数量的眼球,只能增加通俗化甚至庸俗化的内容,尽可能地迎合低的文趣味,拒绝一切的深度和力度,这种低水平内容的长期竞争,最后只能使内容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一次性、垃圾性成为大势所趋,新闻质量难以提高。 新闻的小众化,会使得“信息沟”现象的加剧。受众接受新闻是有选择性的,网民在借用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个人化的过程中,就难免加入个人的兴趣、背景。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每个人选择的内容也会不同。这个问题在尊客中也得到验证,不同背景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博客进行阅读,“红衣主教”、“芙蓉姐姐”等的娱乐化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因此,在大众化与小众化进行结合之时,新闻网站也应该发挥其公信力进行有力的舆论引导。在一些主流的新闻网站,可以使新闻的叙述方式更有趣味性和人情味,但是对于公民道德必须进行规范的新闻内容不能减少,同时可以借鉴网络的多种传播方式达到舆论的普遍一致。 无论大众化,还是小众化,都是新闻网站结合实际创新的结果,有了这种创新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新闻的网络之路会越走越宽。 新闻网站论文:“丰饶经济”与地方新闻网站发展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经过七至八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宣传中的一支“主力部队”,在信息、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与众多商业网站的夹缝中,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定位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新闻网站定位优势 先说优势问题。我们常说,容量大、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成本低等,但一方面这种优势是所有互联网媒体所共有的,并非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一家独享;另一方面,只有当网民充分体验到这些优势为自身带来的实用服务后,这些优势才算真正显现出来。我们还常讲,某某网是某某省惟一的重点新闻网站,我们是全省主要新闻媒体之一。但作为省内重要新闻媒体所享有的“特权”,是其它传统媒体也同时享有的,因此对受众来说也并不具有特殊性,无法大量将省内传统媒体的用户转化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用户。 传统媒体的内容建设方式和经营发展思路显然不适用于互联网媒体。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因为有容量的限制,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去登载大多数人最感兴趣的东西,假如报纸有一万个读者,他们登的一条信息最少得有5000个人喜欢看才行;而互联网媒体则是小众媒体,虽然一条信息可能只有10个用户感兴趣,但如果我们有一千条这样的信息,就一样可以获得一万个读者,也可以这样说:传统媒体是“集中注意力”媒体,互联网媒体是“分散注意力”媒体。 再说受众问题。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网民构成大致有几类:一是省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媒体从业人员,三是省内各界普通网民,四是省外、国外关心这一地区情况的网民,五是搜索引擎。在年龄构成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网民年龄与商业网站、与国内互联网用户的整体情况并不完全保持一致――年龄普遍偏大,在职业构成上偏重于公务员、教师等公职人员或与政府机关有关联的单位人员。 互联网特性与新闻媒体身份相结合而决定的网站优势、受众定位,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定位可以界定为:以新闻为先导的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网站应以完善本地区内新闻信息整合平台为中心,借助多语种力量,搭建本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与网民沟通交流平台,宣传本地区文化,宣扬独特的地域文明,提供本地区信息库和网民实用信息咨讯库;可以完成本省业务目标后适当向中国东北地区和周边国家幅射。东北网的发展目标可定义为:发展为世界中文网民了解、查阅有关黑龙江信息的最权威网络平台。 五项基本原则 基于前文提到的网站定位,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主要业务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一是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新闻宣传。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都是“党网”,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新闻宣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点是绝不容置疑的,需要深究的是做法。因为我们一直缺少一支专业的采编队伍,所以这项工作如果仅仅如党报、电视台一样发通稿、做专题,除了突发性事件时可以时效快见长外,其它情况下是难以见“彩”的。但是这些看似枯燥的会议、会见、领导讲话、公告、新政策的介绍和解读等却并非没有读者。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要想与已成强势的传统媒体争夺地位的话,其出路不应是对受众群体的“争夺”,而应是“补充”,即避己之短,扬己所长,建立本地的网络政务新闻信息数据库,既能为宣传当地的政治经济工作提供有效平台,又能赢得地本区内外特定的网络受众群体。 二是借助网络媒体优势大力宣传区域文明。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妖魔化”某一地区的现象。因南北地域生活习性的差异,和近年来频现的网上舆论危机,使不省省市一度成为“重灾区”。但同时,对文化的认同也是接纳、认同某一地区、人群的最好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地方文化、文明宣传也成为化解这一现象的有力工具。如被“妖魔化”最严重的省份河南,就通过近几年不懈的互联网宣传得以化解,湖南红网还专门针对此现象编发了《河南省已经从妖魔化中站起来》等一系列评论。可见,有效的互联网文化宣传对于树立地方良好形象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搭建多语种宣传平台。对于无地域限制、无落地成本的网络媒体来说,多语种内容对对外宣传工作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多语种平台的建设上,应不仅局限于新闻宣传,而应突出对外文化、经济交流过程中的服务性内容。这样既能使外文内容吸引更多的境外网民阅读,又可为自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为耗资不菲的外文内容建设提供一定的补贴。 四是借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优势,真正建成各级党委、政府与网民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从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网民既对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有着巨大的参与热情,又因信息不对称而易产生偏执、过激甚至以讹传讹的言论,扭曲执政部门形象。事实证明,对这些言论,简单地删除、堵塞,或听之任之让网民“自说自话”,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既需要为网民提供“说话”的渠道,又要有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的工具。而通过互联网媒体实现政府与百姓间的对话交流,对解疑释惑、解决群众生活难题、化解矛盾于萌芽阶段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是建立本地咨讯类、服务类信息数据库。首先,这是所有媒体形态中网络媒体所独有的,传统媒体尽管可以大篇幅地登载实用类信息,但却永远不可能形成“库”的概念;其次,这项工作拥有巨大的潜在受众市场――在这个信息化特质突出的时代,寻找并发现自己所需的信息成为人们王作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最后,这项工作也应是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最根本、最踏实、也是最简单的创收模式之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网民去寻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前文提到的政务信息库和系统的文化宣传平台,都是某类数据库,无论是广告也好,窄告也罢,还是发展无线增值业务,都应以这些基本信息为基础。 三个基本条件 要做好上述五项工作,首先应着力打造几点前提条件: 加强技术保障。技术对于互联网媒体来说,其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它任何媒体。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节约人力资本;二是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引领编业务和经营业务的发展。实际上,现在对于许多公司来讲,技术总监已不再只专注于单纯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而更关注如何通过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改善、客户关系的提升、业务绩效的提高、管理运营成本的降低,或者发现新的业务收入来源。对于以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媒体来说,技术部门的王作情况与整个网站的运营情况的关联度更为紧密。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了解到技术发展信息并判断是否要应用到自身业务上去,而是等其它网站做出来新的东西再去模仿,就永远比e人慢半拍。 发展多媒体业务。多媒体是互联网区别其它媒体的又一个特性。随着带宽增加、上网提速,多媒体在互联网媒体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图片、音频、视频的表现力也要远远大于纯文字内容;而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势必增加网络媒体的吸引力。播客、网络电台、视频聊天的兴起已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业务渠道,因此,作为一个互联网媒体,研究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应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 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建立更多的“腿”,“开放式”办网。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自身的编队伍极为有限,单纯依靠这点人力所能做的事情有限。因此,除整合本地区主要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外,还应想办法向下伸展出更多的“腿”来帮我们“走路”。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地市新闻信息资源,通过地市级媒体搭建自己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互动性功能,发挥社会力量,也就是网民的力量去进行内容建设。 新闻网站论文:重视和加强新闻网站建设 今年五月,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厦门网”正式开通,此前福建省内已成立的重点新闻网站有“东南新闻网”、“泉州网”和“福州新闻网”。至今,福建省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重点新闻网站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居前列。“厦门网”由中共厦门市委主办、该市委宣传部主管,是我国经济特区和祖国大陆对台交流前沿地带的门户网站,它的开通,标志着福建网络新闻工作迈向一个成规模、上水平、扩影响和发展快的新阶段,这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方位推进的必然。 网络成为联系社会的新纽带 现今,即时通讯、手机短信对接联网,博客、播客等网络技术快捷传衍,使互联网上的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长;而网民皆可成为信息获得者、者和传播者,又使互联网显现强大的群际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新技术新形式的出现,让互联网迅即成为党和政府最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的新纽带。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处在复杂状况之中。一方面,新兴网络传播功能明显并疾速地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另一方面,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化的现状,也造就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人们思想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在此得以集中反映,籍此可使某些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也会使某些反社会文明的不良信息、有害信息,通过互联网产生催化和放大效应。诸多事实还表明,境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干扰破坏,不择手段地在网上制造或传播错误思想观点和腐朽文化,肆意将社会的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从而破坏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 正是面对上述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新任务,要求全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同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把加强网站建设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大事来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办网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领域,新闻网站是“龙头”,具有把控信息源头和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能否办好新闻网站,关系到网络舆论主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上,从而关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乎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文化需求,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福建,能否办好新闻网站,关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政治上说,能否办好新闻网站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检验。凡是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不能不把新闻网站建设摆在重要工作议程上。 “厦门网”开通后,应当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办网、实施建管并举的办网实践上展示新作为,创造新经验。其他新闻网站均当如此。 一是建设为先。要理性、辩证地对待互联网对于意识形态的“双刃剑”特性,一味抱怨互联网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因素没有实质意义,关键在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办好新闻网站要深谙“内容为王”含义,把“建设”放首位,在“建设”上使劲。要始终坚持真实、诚信和扶正祛邪原则,在播发新闻信息中传扬先进文化。活络时政要闻,针对网上热点议题,积极开展阅评活动,主动加以正面疏导。培植原创能力,大力开发文明健康、丰富生动、时效性强的信息产品,打造一批导向正、趣味高、雅俗共赏、社会影响大的网络文化品牌,不断提高网上先进文化的感染力和覆盖面。 二是服务为本。办好“厦门网”,要把握厦门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服务投资贸易国际化、服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服务特区城市新一轮发展、服务厦门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龙头与辐射作用,开辟一系列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闽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密切相关的网上频道、栏目。各新闻网站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提高时政要闻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开辟经济信息、文体娱乐活动以及时尚与民生等方面的各种门类服务项目,形成综合服务格局,吸引网民互动,扩大受众层面,最大可能地满足群众网上需求。目前福建各新闻网站的规模效应都还较小,社会知名度也都欠广,尤其要突出“以服务创特色,创服务特色”,要抓住中央提升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地位的历史机遇,以富有特色的网络服务,在推动投资贸易国际化和区域合作,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多领域“先行先试”,推动城市建设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崭露自身头角,实现快速崛起。 三是做强为要。“厦门网”的运营实体以厦门日报社、厦门市广播电视集团为共同依托,具有传统主流媒体资源厚实、可供利用的优势。其他新闻网站也大都具有这种优势。对于新闻网站这一新兴现代媒体,其主办、主管单位要发挥既有优势,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潮流和互联网发展规律,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建立新闻网站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做好内部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包括音视频节目、动漫游戏及网络书刊出版等多种经营项目,拓展市场营销渠道,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良性循环,以壮实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网络媒体的全面合作,互通互联,互惠互益,在合作中扩大覆盖面、提升知名度,增长点击率,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双丰。 做强新闻网站,人是决定因素。要切实加强网站领导班子建设和采编、评论、技术研发以及管理等多支队伍的建设,配足配强专职力量。建立专兼职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始终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 创办“厦门网”,其意义和作用都不仅仅局限在厦门一市。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新闻网站的影响,都是跨区域和开放性的。宣传部门务必加强协调,精心指导,把新闻网站办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改进、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使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链接 厦门网是中共厦门市委主办、厦门市委宣传部主管、厦门日报社和厦门广电集团联合承办的新兴媒体,其前身是厦门日报社原有的海峡网。 2007年1月1日,海峡网正式更名为厦门网并进行试运行。3月,厦门网被国务院新闻办授予登载新闻业务的资质,成为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5月28日,厦门网正式开通。 按照“发挥优势、优化功能、加强服务、整合资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确保导向、优化功能、加强服务、打造品牌、持续发展”的原则,厦门网坚持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购置了先进的互联网软硬件设备,创造了专业的工作环境,组建了一支由网络精英组成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求真、务实、创新、进取,成为厦门网坚定不移的企业精神,而打造海峡西岸门户,构建两岸交流平台,推进厦门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祖国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厦门网坚持不懈的神圣使命。 现在,厦门网已经建立了17个频道,即时着厦门乃至闽南地区最准确、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资讯。访问人数迅速增加,网站流量不断增长,每天有近14万网民登录厦门网,页面点击量达到150万。厦门网,正逐步成为厦门市最大的网上新闻中心、厦门公众信息服务中心和世界了解厦门、厦门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新闻网站论文:地方新闻网站突围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摘 要 人们一直以来收看新闻的习惯或通过电视台收看中央台播报的新闻,或通过几大门户网站看其传播的新闻,而通过地方新闻网站收看新闻的情况较少。地方新闻网站在这几个知名度和实力较强的媒介中夹缝生存,处境艰难。加之地方新闻网站存在资金和人才短缺,发展定位模糊等情况,缺乏“造血”功能,进而遭遇发展瓶颈。本文就地方新闻网站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地方新闻网站发展中所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而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 地方;新闻;网站;瓶颈;对策 1 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的瓶颈分析 1.1 盈利模式困惑 盈利模式的优劣决定着地方新闻网站的生死存亡。目前网络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在线广告,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 1 ]。现有的网络媒体和各大网络社交软件的盈利情况,一方面又如腾讯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占据着国内大部分市场,他们有足够的用户来提高点击率,从而吸引大量广告商的青睐;另一方面,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能吸引境内外资金,来打造自身资本优势等。而地方新闻网站则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在地方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融合资金优势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在中央新闻网站和中央商业网站的夹击下,生存也较为艰难,从而使得地方新闻网站的用户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地方新闻网站的盈利模式进入一个两难状态。 1.2 运行资金短缺 网站媒体开始逐步兴起是在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也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以弥补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不足,并逐步占领互联网这个舆论高发地。随着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中央及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网站媒体的建设,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积极支持各级新闻网站的建设。但这种输血式建设只能初步将各地方新闻网站建设成一定的规模,却很难讲它们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反观现在知名度较高的几大门户网站如腾讯、网易、搜狐、新浪等,则都是建立在风险投资的基础上,大量的风投资金为他们带来了物力、人力上的优势,使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建立新闻网站,并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1 ]。正因为地方新闻网站的投入资金无法像风险投资基金那样雄厚,所以导致地方新闻网站自身的“造血”能力较为薄弱,从而无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发展产生瓶颈。 1.3 创新人才不足 创新给一个媒体企业带来的效益从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等节目便可以一目了然。节目创新可以让一个电视台的经营状态“起死回生”,而地方新闻网站传播模式、新闻内容、版面设计等的创新同样可以让地方新闻网站独领风骚。当前很多地方新闻网站中的内容原创性较少,多为转载[ 1 ]。而新闻版面内容也较为呆板,查阅多个地方新闻网站可以发现,各网站相互之间同质性较高,缺乏创新性。同样这样的版面设计给用户的实际体验也未占优势。而这些问题的产生皆源自于创新人才、网络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的匮乏,对于这些人才的匮乏,一方面是由于网站没有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另一方面源于新闻网站的体制问题,新闻网站属于事业单位,其与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创新性的工作氛围等,进而网站造成创新性人才不足的现象。 2 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瓶颈的突围措施 2.1 将地方新闻网站品牌化 从炒的沸沸扬扬的“国民去日本抢购马桶盖”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品牌的重要性。该事件中有一段寓意深刻的话:国民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后,回来发现原产地为中国杭州,跑了大半圈,结果在买了自家门口生产的产品。这说明我国并不缺乏好的产品,而是缺乏响当当的品牌。品牌意识在国民心中越来越重要,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很多人在消费商品或享受服务时为了避免购买到问题产品或满意度低的服务等,会直接选择品牌商品或品牌服务。因此,品牌就意味着高品质、零缺陷和高满意度。地方新闻网站应高度重视品牌的力量,着力打造本土地方新闻网站的优质品牌,使其成为某地方新闻网站的代名词。打造成功的地方新闻网站品牌,首先,该单位需要引进优秀人才。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通过拓展招聘渠道,完善薪酬福利制度,加强激励竞争机制,创造以人为本、公平、公正、鼓励创新、容错纠错的办公环境,重视培训教育,为人才提供一个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工作氛围[ 2 ]。其次,注重将品牌发展战略与当地实际经验情况紧密结合。每一个地方新闻网站都有自身的独立特色和政策优势,网站在打造品牌时需与这些独特的优势相结合,品牌应体现当地主题思想和特色,切不可与当地人民群众、当地地方特色相脱离。 2.2 立足本土,强化原创评论 地方新闻网站不同于部分娱乐性网站,其主要反应人民和政府所关注的时事新闻,是我党、人民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众所周知,在《人民日报》中有一个著名的评论库――“任仲平”,其独到的见解受到了广大受众的一致认可,并被热烈追捧,它不仅是普通老百姓日常阅读的内容,更成为了广大考公务员队伍的学习资料。由此可见,原创化、内涵深刻、见解独到的评论的可贵性和重要性,它不仅能体现原创的新奇性,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地方新闻网站由于立足地为地方,所以应强调立足本土,重点反映本土人民群众身边发生的实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再建立优秀原创评论库,根据评论内容和性质,将评论内容分为如“观点撞击”“马上评论”“经典短评”等,[3]坚持每天发表优秀原创评论,形成特色专栏,打造独特优势。 2.3 培育核心技术,丰富传播模式 地方新闻网站要突破当前点击率的问题,必须在技术上进行革新,改变新闻网站单一的文字加图片的版面模式。地方新闻网站在技术上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学习其他运营良好的门户网站,采取“拿来主义”,培育核心技术,丰富传播模式,给用户更优的体验。首先,网站可以在版面上开通一个直播平台,利用流媒体视频压缩技术手段,将现场拍摄、录制的音视频信号进行一系列编码、压缩、回传、等处理,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直播,并在网络上长期存放,观众可以随时点播观看,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用灵活的播放模式,加深用户体验[3]。其次,新闻网站与移动设备相联系。将新闻网站上的视频新闻利用技术手段,按内容剪切为格式较小的短视频,用户无需在WiFi的环境下,仅用手机流量即可在微信圈或其他社交软件内点击观看,在“手机不离手”的时代实现真正的手机报纸。 3 结论 综上所述,地方新闻网站由于其发展的特殊性,确实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但地方新闻有地方新闻的特色,其能代表当地人民政府和人民的心声,能及时反映当地社会状况,这是其他媒介所无法取代的。地方新闻网站应立足本土优势,重点发展核心技术,引进创新人才,完善体制机制,为地方新闻网站的突围战备好硬件和软件设施,使地方新闻网站成为当地新闻的代名词,成为人民心中获得新闻途径的象征。 新闻网站论文:美国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模式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的美国新闻媒体逐渐陷入困境,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报业发展状况更加严峻。不过就在这一时期,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开始在美国许多城市不断涌现,这类新闻网站主要专注于本地区公共事务的报道,它们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报纸媒体主要依靠广告生存的商业运作模式,为网络时代新闻组织的运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非盈利新闻;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模式创新 由于金融危机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最近几年美国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面对困境,美国新闻界以及一些对新闻业感兴趣的慈善基金组织,纷纷寻找在数字环境下媒体经营的新模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由边缘走向前台,并逐渐成为美国新闻业变革的一股潮流。 所谓“非盈利新闻”(non-profit journalism)就是指非盈利组织所从事的新闻实践活动。盈利性的商业新闻组织主要以利润分红或股票市值增加的方式,为其所有者或投资者提供利润回报,而非盈利媒体组织并没有向投资者支付盈利收入的义务,为了媒体组织的持续运转,它们有时也有一些盈利活动,但这些收入不是它们的主要收入,非盈利媒体组织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各类基金会的捐助。 非盈利性新闻组织在美国新闻发展史上其实一直存在,如《琼斯母亲》、《哈泼斯》杂志,这些媒体主要依赖于捐助和部分广告、订阅收入来生存。随着“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等一系列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创办,人们逐渐关注网络时代非盈利性新闻媒体的发展模式。在传统新闻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时候,这类非盈利社区网络新闻组织的出现,为整个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在本论文中,作者会着重分析“圣地亚哥之声”和“明尼邮报”这两个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发展及其运作特点,最后作者指出非盈利社区新闻模式对未来新闻业发展的实践意义。 一、非盈利社区新闻出现的背景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在美国,媒体的广告收入在2007—2009年之间急剧下降,仅在2008年一年内,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就降到了379亿美元(在原来基础上下降16.4%),据eMarketer公司估计,另外的100亿美元广告收入也可能在2012年消失,由于广告收入锐减,让美国报业规模大约缩减为2005年整个产业的一半。 随着传统媒体广告收入降低,各个传媒公司便开始大规模裁员以缓解经济压力。伦纳德·道尼与迈克尔·舒德森在《重构美国新闻业》一文中指出,美国整个报界的记者,截止2009年下降了33%,即从1992年的6万名报道记者,下降到2009年的4万名报道记者。那些在美国原来颇受尊敬的报纸,如《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纸,已经濒临破产边缘。而其他一些报纸,如《落基山新闻报》、《快讯报》已经消失。 《卫报》编辑艾米丽·贝尔就整个新闻业的状况指出,“这是系统性的崩溃,而不仅是一种周期性下降。甚至那些存活下来的媒体也不得不经历一段不盈利的时期。”就在新闻记者被大批裁掉的同时,公共关系专家和管理人员却成倍增加(从原来的4万5千人,增加到现在的9万人),正如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和约翰·尼古拉斯在《美国新闻业的死与生》一书中所指,“即使当新闻记者人数在锐减时,‘新闻’依然存在,并且有逐渐增长的势头,这是因为有成千上万技术熟练的公关专家来给媒体提供‘新闻’,此外,这些人还决定着如何来向公民解释外部世界——当然是从公司和政府的角度来做出解释。” 美国新闻业出现的这些问题,让那些视新闻为民主基石的人士忧心忡忡。传统媒体这种溃败的局面牵扯到一个极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新闻记者作为“第四等级”还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吗?公民需要获得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帮助他们做决定,比如选举投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性新闻逐渐走到了新闻业变革的前台,成为美国新闻改革的一股潮流。 二、“圣地亚哥之声”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圣地亚哥之声”(Voice of San Diego)社区新闻网站创建于2005年,在这一年圣地亚哥的《联合论坛报》裁掉了一批工作人员,其中包括该报的资深编辑内尔·摩根。就像其它许多美国报纸一样,《联合论坛报》也不得不通过裁剪报道记者的方式来弥补成本。而当地慈善家布兹·伍利认为,圣地亚哥需要内尔·摩根这样的资深记者来撰写有关该地区的严肃新闻报道。随后,伍利与摩根共同创办了“圣地亚哥之声”,同时,他们还聘用两名年轻记者安德鲁·多诺赫和斯科特·李维斯共同管理这个新型的社区新闻网站。 “圣地亚哥之声”创建的宗旨就是:为圣地亚哥地区居民提供独家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报道,以此来促进本地居民对社会性事务的参与。“圣地亚哥之声”并不对圣地亚哥地区的所有新闻都进行报道,比如一些车祸、房屋着火等新闻,它们一般不会报道,因为当地其它一些新闻媒体会对这些事件进行报道。该网站报道的主要是教育、住房、环境等有关市民日常生活的严肃新闻。正如网站总编多诺赫所说,“我们想集中精力报道一些有关本地区的公共事务,我们并不打算报道所有有关本地区的事件。” 与以往的公民记者网站不同,“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由职业记者组成网络新闻组织,该网站主要依靠这些职业记者来完成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不过,该网站也鼓励读者能够参与到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去。这些记者也希望与该网站的受众能够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新闻报道,或成为报道的一部分。在“圣地亚哥之声”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只有11名专职记者负责本地区的新闻报道,现在该网站的专职记者已经增加到了15名。 伍利之所以将“圣地亚哥之声”定位为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是因为他认为既然传统报纸将原来的盈利模式转移到网络中后已经失败,那就应该尝试新的媒体经营模式,他指出“如果我们知道将要损失数百万美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宣布它是非盈利的?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赚钱,成为一个非盈利的新闻组织有许多优势,况且创建一个非盈利的企业组织与创建一个盈利性的企业组织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不同,而我一生中一直就在做这些事。” 按照美国税法501(c)(3)规定,“圣地亚哥之声”属于“公共慈善机构”,可以享受税收豁免,但是按照该税法的规定,该网站必须让自己的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不能只依赖伍利一个人的捐助。为了解决资金来源多元化这个问题,在2007年,网站董事会聘用了卡米尔·古斯塔夫森作为该网站的助理,专门来募集资金。首先,他们积极寻求国内各种基金会的支持。在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得到了“奈特基金会”的支持,该基金会为它提供了10万美元的基金资助。就在这段时期,当地的社区基金组织“圣地亚哥基金会”也开始为它提供资金,并且与该网站结成了一种伙伴关系。 其次,他们还积极将该网站的固定读者发展为定期捐助资金的会员。在2008年2月,古斯塔夫森主持了一个开放日,让一些读者参观“圣地亚哥之声”的新闻室,并与新闻室的一些记者见面交谈,当时有250多名读者参加了开放日。在2008年6月,她又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咖啡室见面活动,主要是想让“圣地亚哥之声”的会员了解该网站是如何运作。古斯塔夫森指出,“正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在线的新闻组织,就更应该组织一些线下的人际交流活动。” 到2008年年末的时候,“圣地亚哥之声”终于达到了它的目标,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这些资金分别来自基金会资助、读者捐助,以及广告赞助。到2012年,它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该网站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个人捐助、基金会捐助、会员小额捐助、部分广告收入,以及将它们的新闻报道售卖给其它新闻媒体所获得的部分收入。从2005年创建到现在,在7年的运作期间内,该网站的运营资金越来越多元化,财务预算收入也趋于稳定,从目前来看,这种新闻报道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据李维斯介绍,现在“圣地亚哥之声”每年的财务预算是100万美元,按照他们现有的运作经验和能力,每年的财务预算应该达到200万到300万美元,这意味着该新闻网站还有进一步扩大的潜力。 就在“圣地亚哥之声”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它的一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在圣地亚哥地区也逐渐产生影响。该网站揭发了许多当地市政府的丑闻,尤其是在2008年揭露了圣地亚哥市政府官员在一些工程项目上违规,最后迫使两名地区开发署的官员辞职。由于它在调查性报道方面的杰出表现,在2007年和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分别获得了“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奖和“编辑与记者研究会”奖。通过这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它也逐渐获得了当地公众的信任。 从整个新闻组织运营模式上来看,“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因为传统报纸媒体会将70%的预算花费在印刷和发行上,而“圣地亚哥之声”将70%的财务预算花费在新闻报道上面,它只将14%的预算投入到营销方面,将16%的预算用作管理费用(其中包括全职记者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正如李维斯所说,“我们几乎将每一美元都花在新闻报道上了”。正是由于“圣地亚哥之声”在新闻报道模式上的突破,对逐渐陷入困境的美国新闻业极具启发意义,在2011年,美国著名的商业杂志《快速公司》在其“美国创新”评比中将“圣地亚哥之声”列为年度创新领袖。 受“圣地亚哥之声”的影响,目前,美国涌现出许多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如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邮报”(Minn Post),圣路易斯的“圣路易斯灯塔”(St.Louis Beacon),旧金山市的“海湾公民”(Bay Citizen)等等。“圣地亚哥之声”也开始成为新闻院校师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案例,圣地亚哥大学新闻学教授奈尔森指出,“我已经将这类非盈利性的新闻网站带进了我的课堂,并把它们介绍给我的学生,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未来的新闻业。” 三、“明尼邮报”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明尼邮报”由记者乔伊·克瑞墨创建于2007年。克瑞墨原来是《明星论坛报》的编辑兼发行人,在他离开该报之后,他意识到传统报业商业模式的崩溃、报纸销量下降、记者锐减,这些问题会影响当地居民获知必要的信息和参与讨论社会公共事务,在加上当时“圣地亚哥之声”等一些社区新闻网站已经办的有声有色,因此,克瑞墨也试图利用数字化新闻便宜的成本优势,来尝试新的新闻组织运作模式。 “明尼邮报”也是一个非盈利网络新闻组织,在其网站中它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创建目标的:“‘明尼邮报’是一个非盈利、非党派的企业组织,它的目标是为那些关心明尼苏达,又渴望获得新闻报道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克瑞墨认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是一种社区资产,它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社会健康稳定运转,同时也可以提升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圣地亚哥之声”类似,“明尼邮报”从创办伊始也面临着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问题。 不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多个基金会为“明尼邮报”提供资金捐助。此外,会员的小额捐助也是“明尼邮报”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截止到2012年2月,“明尼邮报”总共有3,400名会员捐助者,他们捐助的款项从10美元到2万美元不等,但是“明尼邮报”从来没有因为捐助金额少而拒绝过任何一位捐助者。 “明尼邮报”在收入来源多样化过程中的一个创新是“明尼烧烤”(MinnRoast)达人秀,这个才艺展示节目类似于“烤架俱乐部”(Gridiron Club)每年举办的年度记者晚宴,记者们可以在晚宴上演唱歌曲或表演滑稽短剧,同时还可以通过门票收入来募集资金。该节目现已举办五年,已经逐渐成为“明尼邮报”获得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在2011年通过“明尼烧烤”达人秀所获得的资金约占整个资金来源的9%,克瑞墨希望在2012年能够上升到10%。 “明尼烧烤”达人秀扩展了“明尼邮报”的会员模式,作为“明尼邮报”的一个会员,可以带几个朋友一块来观看这个节目。此外,“明尼烧烤”达人秀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个社区参与的渠道,它定期将读者、记者,以及市政府的官员聚集在一起,正如克瑞墨所言,“它打破了参与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是对立的关系,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是身处同一个社区的公民。”这种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相互融合,对打破现实生活社区与网络“虚拟社区”的藩篱,为培育社会资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明尼邮报”公布的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来看,该网站已经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2011年,“明尼邮报”的公司赞助和广告收入占25%,个人与会员的捐助占25%,基金会的资助占21%,资本筹集占20%,通过“明尼烧烤”才艺展示和其它活动筹集到的资金约占9%。克瑞墨希望各类基金所占的比重缩减到占整个收入的10%,他认为基金资助有时候不稳定,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慢慢地降低对基金的过度依赖。 总结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非盈利性社区新闻网站的共同特点是强调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并不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而是依靠各类基金会、读者个人的捐助,同时这类网络新闻组织都强调为当地社区服务,因此一般都会注重本地区调查性新闻的挖掘。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要能够保证收支平衡和多样化,就可以持续地运行下去。这种新闻组织的运作模式与以往传统媒体的商业运作模式相比,可能更适合于当下的网络传播时代。据美国皮尤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当代美国72%的公众关注当地新闻,而这些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报道的主要就是当地的新闻。由此来看,这种制新闻组织的运作模式比较符合当下美国公众的信息需求特点。 此外,当代新闻业的发展也清楚地显示出,经济收益不能作为媒介组织的唯一目标,新闻业应该从商人的绝对控制中解放出来,回到社区实现它们为社区服务的部分责任。此外,这类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也起到了创造社会资本的作用,通过它们的运作,美国的新闻报道正朝着社区新闻自治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社会,新闻信息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公共服务,它应该和教育、医疗保健一样,是一个公民社会运作起来的必然要素,而仅仅依靠市场化媒体的运作很难做到这一点。对于目前的美国新闻界而言,非盈利社区新闻的发展就是一场新的新闻改革运动,这类不断尝试新闻模式,为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闻网站论文:长尾理论在新闻网站经营中的运用 【摘 要】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人类传播活动、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传统的经济模式。2004年《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首次提出了长尾概念,并在互联网经济圈中衍生出了新经济时期寻求利润的盈利模式,即长尾战略。该盈利模式同时波及到了传统行业的营销与管理。本文从长尾视角对新经济形势下新闻网站谋求发展的途经与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思考与研究,为长尾理论在我国新闻网站经营管理的运用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长尾理论 新闻网站 网络传播 一、新经济形势下长尾理论的提出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实体如何在无限的竞争性需求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一门学科。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人们大多遵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二八理论”,即20%的热门产品带来了80%的收入,80%的销售额由20%的消费者创造。此时,制造商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用抑制个性的方式控制市场,消费者只是卖方进行市场营销的被动接受者。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格局,种种迹象表明,消费者不再是营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消费者开始变得主动起来,他们通过互联网搜索自己需要的商品,而不再像从前那样为商家所制约,被动的等待商品送上门来,市场的主动权已从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差异化需求逐渐凸显。这样,人们想要的产品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大众产品变成了小众的特有产品,信息的传播也开始迎合目标群体、独特的人群和小型市场。不可逆转的事实是,那些原本面目模糊的大众已经演化轮廓清晰的小众。在此背景下,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于2004年10月首次在《连线》杂志上提出“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向传统“二八理论”发出挑战。 从亚马逊、狂想公司、BLOG、GOOGLE、EBAY等互联网零售商以及沃尔玛等传统实体零售商的销售数据中,安德森得出如下结论:这些企业80%的利润并非来自20%的热门的、流行的产品,而是来源于由各种冷门的、充满个性的、小众的定制产品聚集而成的巨大“长尾”。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交互式市场中,那些拥有特定偏好、独特个性的消费者个体共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因此,那些曾经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大众产品”已不再受宠,符合个性需求的“定制产品”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简单来说,“长尾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那些在市场上需求量相对较小却品种多样的所有小众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之总和,实际上并不少于品种不多却需求量相对较大的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长尾市场是互联网世界中一个有待开发的宝藏,社会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已不再是需求曲线的“短头”部分,取而代之的是曾经被忽略了的“长尾”部分。成熟的技术条件,以及商品生产、物流成本的压缩,是从“长尾”上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基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海量商品,从而使受众的差异化需求浮出水面,与此同时也急剧降低了生产、存储、传播和信息搜索的成本,为差异化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可能。 二、新闻产品的“长尾”开发 1、与众不同的产品 利基的特点是充满个性且与众不同的产品,别人难以替代。在长尾经济背景下,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产品的多样性。媒介应该将个体的重要性放在首要位置。始终重视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销售”,即使很小的,也会为创造最大的财富做出不可或缺的必要贡献。 就新闻网站而言,提供满足受众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实现差异化战略的核心,赢得受众的支持和信赖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基础,从而达到使企业的盈利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目标。实行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精确定位目标市场,通过产品的特殊属性和特有的品牌形象等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降低同类产品的可替代性,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 一般新闻网站的普通盈利模式是以新闻来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来吸引广告。不同与此的是,由济南日报集团主办的新闻网站舜网做的“长尾市场”以开发面向网民和小客户的经营项目,为那些拿不出资金做常规性广告的小商户提供分类广告项目。只要支付全年1000元的低廉价格,那些中小企业、商户就可以在网上发帖。舜网还为他们提供套红、链接等可选服务。目前已有美容、庆典、摄影、培训、服饰等20多个行业400余家中小企业、商户落户舜网,日均广告收入1万元左右,2009年实现利润300万元。舜网为处于广告市场“尾部”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廉价的广告服务,用聚沙成塔的方式赢得大市场,在众多新闻网站中脱颖而出。 2、用户为王 从媒介发展的历程来看,其整个过程是媒介的个人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新闻内容的个人化和新闻表达方式的个人化”,“受众本位”的新闻传播观念已然确立,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化,是传媒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需求的差异、获取信息方式的不同,以往的“产品为王”战略已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需要以“用户为王”“渠道为王”。 “长尾理论”的最大价值是满足不同受众的特殊需求,新闻网站应在内容、功能、栏目设置、报道方式等方面进行细分,甚至为极少数有特定需求的人群提供专门的信息定制服务,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实现一对一的传播,以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从前的大规模市场已全面转变成小规模分割市场,这个市场以受众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需求为导向,在内容上既有新闻、资讯、参考信息等共性需求,也有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等个性化需求。深圳报业集团为开发社区新闻,与深圳的几个大社区联合开通了“罗湖网上家园”,针对每一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社区新闻,其主要内容是报道小区住户邻里之间发生的小事、社区居委会的通知以及社区周边的新闻,满足社区居民对各类社区信息的需求。此外,2007年4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4份报纸《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在全国上线发行。那些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并且想要了解家乡发展情况的温州人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这些报纸网站的目标受众。媒介想要开发“长尾”市场,必须采用“受众为王”的策略,将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放在首要位置。 3、受众参与创造 网络技术带给传播形式最大的变革,就是造就了信息传播渠道的解放以及内容生产权利的下放,这两者从根本上决定了原创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成为可能。随着媒体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受众更多的参与到内容创作上。比如博客和微博客中的一篇文章、一句话、一幅图片,论坛中的一篇帖子等,甚至包括用户的每一次支持或反对的点击等,都是原创内容。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19楼网站,采用注册用户发帖的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资讯,在短时间内凝聚了超高的人气。2008年收入2000万元,盈利400万元,拥有240万个注册用户,日均页面访问量860万人次,每月的访问量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如今,19楼每天的信息数量超过40万条,成为很多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来源地。 4、细分行业,开发“长尾” 身处信息庞杂的网络传播时代,受众获取主流新闻的路径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基于网络传播领域的无疆界性,市场细分之后的受众仍旧数量庞大。在此种形势下,新闻网站面向的主流新闻将是一个日趋饱和的市场环境,其发展重心当转向新闻行业的扩展与丰富,发展路径与其兼而有之不如专而攻之。专而攻之意味着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相对更为专业、领域更为接近的信息,这样的传播路径即是McManus言及的“窄播”概念。 目前,中国税网作为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财税专业型门户网站,下设有四个专业性频道:税务、新闻、企业、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和咨询服务针对广大的征税及纳税人且包含了其他群体所需的财务信息,为有不同需求的群体提供涉税信息咨询服务。网站开通的第一年营业额达到400万元,第二年是300多万,第三年是600万元,其中,网站会员的收入占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二。 结语 新经济时代,传媒市场面临巨大变革,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传媒市场的不断细分无疑是这场变革的主旋律。过去,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利基”市场无法开拓,而如今,技术的突破和物理环境的改变,使信息的传输和复制几乎无成本,“长尾”开发成为可能。在我国新闻网站经营管理中实施长尾战略,成为其在新经济时期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闻网站论文:运用全媒体手段助推地方新闻网站发展 [摘要]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10年,地方新闻网站上有中央级门户网站和全国商业网站的“压制”,下有地市州地方门户的“追赶”,如何利用全媒体手段突出重围,无疑是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荆楚网全媒体报道沌阳高架爆破为例,阐述地方新闻网站在实现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得与失,并为进一步发展全媒体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 地方新闻网站 转型 这是最好的时代。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互联网全面高速发展的10年,三网融合与无线互联技术为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媒体已然成为时下传媒界的新宠。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上,正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上有新华网、人民网这样的中央级门户网站和凤凰网、新浪网此类全国商业网站的压制,下有地市州地方门户的逆袭。 地方新闻网站站在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如何利用全媒体手段,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无疑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全媒体为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开辟新道路 经过10年的发展,地方新闻网站进入了瓶颈期。新媒体的大力发展、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都在争夺媒体用户市场。而中央新闻网站和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的区域化步伐逐渐加快,地方新闻网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湖北,荆楚网面临的对手有人民网湖北频道、新华网湖北频道等中央媒体地方频道,大楚网、新浪湖北、凤凰网湖北站等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地方站,还有得意生活网等本地新兴论坛的崛起。 在八面重围的环境下,荆楚网如何发挥自己的湖北网媒先行者优势,加快提升影响力,实现网站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微博、手机客户端和多媒体终端等兴起的环境下,全媒体报道手段或许将为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全媒体”即“omnimedia” ,最早源于美国一家家政公司,国内自2008年起开始频繁使用“全媒体”的说法。对全媒体的认识基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微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基于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间的融合,发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宏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媒介传播的一种整合性应用,也就是实现报道内容的多媒体化、载体的多元化以及资源的利用和共享。[1]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的进程。2011年7月1日,国家公布“三网融合”首批12个试点城市名单,随后全国范围内兴起全媒体大融合行动。各个试点形成不同的模式,荆楚网作为“报网融合”模式的领军者,已成为国内较为主流的新闻网站,以武汉为基地,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 二、荆楚网全媒体报道实践探索 在“全媒体”热的形势下,大型新闻事件无疑成为地方新闻网站展示自身实力的最好时机。2013年5月18日,武汉沌阳高架桥进行拆除爆破,荆楚网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直播爆破全过程,圆满完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全媒体直播任务,让“世界桥梁第一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功地引领了舆论导向,受到武汉市政集团的充分肯定。 1.报道手段求全求多 本次爆破全媒体报道在报道手段上可谓全面、创新。荆楚网充分运用图文、音视频、无人机、微博、微信、动漫、手机客户端、社区、评论、嘉宾访谈、网络专题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地对武汉沌阳高架桥爆破全过程进行了直播报道。 例如微博直播这一块,通过设置#沌阳高架爆破#话题,共399条相关微博,对于爆破的各个节点、细节和花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并与广大网友及时展开互动。爆破成功后,拍下震撼人心的几秒画面,并及时制作成gif版本,通过微博后,立即引来数百次转发和评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无人机的运用也是本次全媒体报道中的一大亮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启用两架无人机参与直播,从空中俯瞰爆破时的精彩瞬间,让网友大呼“过瘾”。 2.报道内容求全求新 从4月中旬确定要进行沌阳高架桥爆破报道开始,荆楚网就着手为全媒体直播做好各种预热准备。 提前数周制作好专题,涵盖了爆破的背景资料、相关知识等,突出报道亮点。除了滚动快讯、首页大图等常规项目,还有视频直播、微博直播、爆破工程示意FLASH动画,尤其是在专题重点位置突出推荐了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首款二维码应用工具“楚天神码”,让新闻涵盖了移动媒体用户群。网友在专题里能了解到为什么要爆破、爆破的难点及亮点等各种想要知道的信息。记者多次现场踩点后,分片分职责对沌阳高架桥进行了无缝隙采访,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对各种新闻点都进行了采访报道并快速回传后方上网。例如在爆破前,举家老小疏散去逛商场,也有一家人紧闭门窗在家等待爆破等。在正式爆破前,相关稿件已在网上呈现并有较高的流量。 爆破结束,记者继续探访周围居民,各路记者在不同地点了解爆破之后的影响,并拍下了“挖掘机进入现场清理、市民捡石头留念”等多组生动形象的组图,现场感强并具有新闻性,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荆楚网的首次全媒体直播,就像是一部完整的3D电影大片,让网友通过这部大片,身临其境。 同时,报道过程中注意前后方联动,实现无缝对接。摄影记者拍摄的爆破现场图片也在爆破完成短短几分钟后就传到了后方编辑部,编辑人员第一时间在首页大图醒目推荐,让广大网友及时了解最新动向。 据统计,直播当天共相关新闻稿件30多条,图片300多幅,视频时长80多分钟,微博互动1000多条,全国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成功引导了舆论的发展,并将“世界桥梁第一爆”的概念传遍全球。 3.报道记者素质求全求专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各司其责,文字记者只需负责撰写文字,摄影记者只需捕捉画面和镜头。而全媒体报道则要求记者掌握包括文字采写、摄影、录音、摄像等在内的多种手段。 对于这次大型全媒体直播报道,荆楚网高度重视。从新媒体发展中心、航拍中心、网络电视中心、新闻评论中心、时政新闻中心、总编室、手机媒体部等多个部门抽调了50多名骨干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划分为文字组、图片组、视频组、航拍组、微博社区组等10个小组。各个小组不仅要兼顾各自负责的报道重点,也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报道内容,要通过微博图片、文字等方式实时传递报道信息,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参与报道的记者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很好地诠释了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应该具备的“全”素质。文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拿起设备进行拍摄,平时负责评论的记者甚至现场拿起话筒出镜主持,丝毫也没有怯场。 全媒体记者不仅要全,同时更要专。文字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一定是最简洁生动适合传播的,摄影记者拍出来的照片一定是最精彩打动人心的,视频记者剪辑的画面也一定是最清晰流畅的。 三、全媒体热下的热思考 1.加快打造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机构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采编系统仅仅能够处理文字、图片的采、编、发 ,无法满足多媒体终端内容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分别加工的需要,不利于集团内部的协调管理,也无法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报业集团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 ,纷纷建立集多媒体开发应用与数字化运行管理于一体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内容生产、业务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和保障。[2] 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建设,确定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 2008年8月26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全国首创的 “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专家验收,成为全媒体转型过程的标志性事件。 在这一全媒体数字平台中,集团记者采集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都会进入全媒体数据库,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选取,再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的数字化传播。[3] 要实现全媒体转型,打造一个适于数字化传播的全媒体新闻平台尤为重要。以构建全媒体新闻平台为创新契机的报业集团改革,关键在于在内部以动态新闻生产观促成内容产品升级,进而延伸新闻生产链条,使内容资源优势可在报业集团内部实现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外部则整合集团各系列传媒品牌优势进行媒介融合,这些任务可在全媒体数字平台上实现。 2.加快建设全媒体记者队伍 在推进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全媒体记者又是另外一个重中之重。 当前的高校新闻学教育,还没有开设专门培养全媒体记者的课程,承担起全媒体记者培训的主要还是记者所在的媒体。 2009年5月 ,首届中国多媒体记者短训班在杭州举办,旨在帮助从事单一新闻采编工作的记者编辑实现向全媒体报道的过渡 ,以适应数字化环境中媒体融合的发展变化。 2012年8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了全媒体突击队,以全媒体的形式参与全省突发事件的报道,进一步加强全媒体资讯的内容建设。 报业集团在全媒体战略转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全媒体记者,设立全媒体记者岗位,招聘具有采、录、摄、播等技能的全能记者。同时也要通过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会拿起照相机、摄像机甚至麦克风,让摄影、摄像记者学会采写、编录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输、。 新闻网站论文:关于地方新闻网站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探析 新闻网站担负着社会舆论宣传的重要任务,这就构成新闻网站与一般盈利性商业网站的不同。新闻网站的发展在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舆论宣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经济建设,创造企业盈利,以经济促进新闻网站建设的发展。本文就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发展方式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新闻网站发展方式探究 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其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网站通过新闻的和出售新闻资料可以获得一部分盈利,但这种创收模式比较固定。由于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新闻资源出售共享,并没有成为新闻网站的重要创收方式。 2.网站广告是新闻网站创收的主要方式,由于在网站加载广告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文本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闻网站广告位受到很多企业的关注。 3.一些新闻网站开始尝试电子商务的运作,联合地方网络交易平台,相关链接或直接在网站增加电子商务功能。 4.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思路需要更多地把握人性化的发展模式,使网站能够更方便读者的生活,如一些地方新闻网站开设了免费/付费等内容的下载,还有一些地方新闻网站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通了短信便民查询业务。 二、我国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现状的不足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网民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比较小。就目前我国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情况来看,地方新闻网站难以形成专业化的网站经营模式,其表现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站盈利渠道过于狭窄 地方新闻网站由于起步晚,实力不足,因此在网站创收方面没有使用更多的灵活经营方式,一些地方新闻网站仅仅依靠广告收入和地方经济的扶持,勉强维持网站的基本运营。 (二)新闻内容质量差,新闻材料单一 新闻网站的主要职能就是进行新闻报道,然而一些地方新闻网站由于种种原因,在新闻的采编和多媒体制作上没有一定的建树,没有很好的体现多媒体特性。新闻内容枯燥乏味,新闻主题老化,缺乏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效果,这都影响着新闻网站的人气。 (三)新闻网站缺乏网络互动 网络媒体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网络拥有很好的交互性,在网络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沟通交流十分自由,给受众的参与动机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但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整体的新闻内容与板块设置来看,对网络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开发明显不足,没有把网站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作为网站的主要功能,对于读者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四)网站功能单一 地方新闻网站对于网站的生活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全面整合地方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媒体资源,网站的作用和职能比较单一。 三、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新闻网站是新闻的立体呈现,具有比报纸、杂志、广播更为显著的发展优势,因此它是新闻企业的新型盈利方向,也是新闻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首先应该从新闻网站的本质出发,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做好社会舆(下转65页)论的正确引导方向。 其次,地方新闻网站要改变传统的经营制作方式,把目光放长远,提高地方新闻网站的影响力。 再次,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还要注意对新闻更新能力的提高,保证新闻的实效性与即时性。 地方新闻网站的经营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制定长远的市场发展战略,网站广告招商需要制定切实的管理体制只能作为地方新闻网站的一个发展方向。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也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增加网站的电子商务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着眼实际,从地方物产、旅游等优势方面寻找突破口,把地方新闻网站建设成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对外宣传门户。 新闻网站论文:浅论区域新闻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摘 要】做好区县本地新闻,是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进行市场抗衡的重要砝码之一。做好本地新闻的界定,要放宽眼界,从别的新闻中寻找与本地区相关的元素,从本地化的角度进行报道。同时,需以互动提高网民的参与性,并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区县新闻网站 本地新闻 核心竞争力 一、本地新闻是区域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有论者指出:“互联网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但是网络媒体却有地域限制,信息资源有地域性,活动资源有地域性,情感资源更有地域性。”①这决定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网民构成中的重要特点,即外地网民的数量是有限的,大部分网民,尤其是长期稳定的网民则是本地居民。这部分网民对本地区资讯有高关注度,而他们也将本地的新闻门户网站作为了解本地区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做好本地新闻资讯,才能稳定这一主要的目标受众。由此可见,本地新闻内容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浏览量。 做好本地新闻,是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抗衡的重要砝码。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之下,我们所谓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在媒介生态之中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本地新闻,在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之中,理应应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水平与高度。 具体说来,一方面,大多数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在做一些地方新闻时,往往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成功占据地方市场的很少。这就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契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在第一时间对本地的新闻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想在新闻内容方面全面铺开是不现实的,一是受资金、技术、人才、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二是若靠转载其它网站上的国内国际新闻来充数,则会造成内容的同质化,使网站毫无吸引力可言,对受众而言,也是无效的服务。因此,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不必一味强调做大做全,打造好本地新闻才是立网之本。 二、区域新闻网站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内容的设置上基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新闻内容放置在网页的头版;2、内容包括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也有专门的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等栏目;3、新闻头条大多以本地新闻为主。从以上特点来看,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内容的设置已经比较全面,形式上也较丰富。从新闻栏目的排版来看,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已注意到了本地新闻的重要性。但无毋庸讳言,本地新闻要想成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本地要闻数量少,更新慢 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中本地要闻平均每天的量占每天新闻总量的比例不到50%,平均每天更新的本地新闻条数不到10条,且大量转载国内、国际新闻,可以看出,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没有充分重视本地新闻的建设。以重庆市江津区新闻门户网站——江津网为例,笔者对2012年6月江津网上的江津新闻、重庆时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四个主要新闻板块每天的新闻量、新闻来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2012年6月,江津网在江津新闻、重庆时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四个板块共新闻383条,其中江津新闻158条,重庆时讯72条,国内新闻82条,国际新闻71条,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江津本地新闻仅占新闻总量的40%左右,重庆时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差不多占新闻总量的60%。本地新闻的更新率不高,平均每天的本地新闻不到6条。本地新闻数量少,更新慢,是本地新闻没有成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2、本地新闻时效性差 新闻的时效性越强,新闻的价值则越高。在网络时代,新闻的时效观已经走向“全时化”,而网络媒体可凭借其技术优势,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时化”,这一点本应该是网络媒体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的优势之一,以快速及时地新闻信息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实时的优势,不少本地新闻是头一天采访,第二天才报道,周末很少更新新闻,如此一来,就不能与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拉开差距,无法体现网络媒体“全时化”的特点。 3、报道形式单一,质量有待提高 网络新闻不像大多数传统媒体一样受版面限制,可在新闻报道中同时辅有图片、声音、视频、超链接等多项功能,但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本地新闻的报道中没能将这些要素综合运用起来,大多只采用文字报道或者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报道形式单一。 本地新闻内容简短,不够详尽,且多以动态新闻为主,缺少专题报道、分析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评论性文章等深度报道。新闻报道中少见相关新闻链接,缺少背景性报道。本地新闻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4、新闻版块缺少互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是它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内容互动性却比较弱,趋于单向传播,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互动性的优势。搜狐、网易、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后面均开通了新闻跟帖、网友评论等互动功能,与网民形成互动,及时收集网友对新闻报道的反馈。而重庆38家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中几乎没有一家在新闻报道后面开通新闻跟帖功能,没有借助网络媒体良好的互动性,与网民之间形成互动。而对于其他的新闻互动方式,网站或版面也存在引导不够、指示不明、缺乏管理的弊端,没能发挥网络媒体应有的潜力,忽视了网民的声音,受众归属感不强。 三、提升区域新闻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面对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种种表现,让我们把分析引向纵深。 在观念上,对于“本地新闻”,人们往往会进入一个思维的误区,认为本地新闻仅仅是指在本地区发生的新闻。这种认识当然并不全错,但理解过于狭隘。如果仅把本地新闻简单地以是否发生在本地来界定,无疑缩小了本地新闻的范围。一个明显的事实,在区县一级的地域空间里,每天所发生的事件中包括及时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显著性等新闻价值的事件是有限的,而缺少新闻价值,则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对于本地新闻的界定,要放宽眼界,从别的新闻中寻找与本地区相关的元素,从本地化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一是可以拓展本地新闻的来源,在开放的视野下看待本地新闻,使本地新闻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的一些新闻价值不大的小事情上。二是可以在网络新闻报道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对同样的新闻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报道,实现差异化竞争,避免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重复转载、千网一面。要提高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质量,除了做好原创报道,大量动态性新闻,还应在新闻深度上面下功夫。有学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原创新闻除了涵盖独家新闻题材外,还包括“非独家新闻的独家见解,非独家新闻的独家发现,非独家新闻的独家编排”,认为原创新闻重在“创”,新闻“有创见”才能有市场。②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网络媒体无法在时效性上与广播、电视等媒体拉开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在报道深度上仍无法与纸质媒体,尤其是报纸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的及时互动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显著功能,也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互动可以提高网民的参与性,也是新闻网站吸引网民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互动形式多样,主要有BBS、留言板、新闻跟帖、网上调查、网上聊天室、E-mail方式的编读往来等,通过以上方式,网民可以参与到网站的内容建设之中,及时反馈信息。在本地新闻的建设中,网络互动所起的作用不能忽视,如璧山网的“你点我采”栏目,是记者和网友互动交流的平台,充分体现网上网下互动。网友通过该平台提供新闻线索,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希望解决的问题通过留言或报料的方式提出来,并且可以自己选择记者。网站记者会根据网友的提供的新闻线索、提出的问题对相关部门进行采访,以期能满足网友的要求,解答网友的疑问。璧山网的“你点我采”栏目让每个关心璧山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开拓新闻线索的来源,满足受众需求。此外,网络媒体没有严格的版面限制,其技术条件也支持新闻结合文字、图片、声像等传播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区县新闻门户网站需摒弃以往单一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对本地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图片、视频、声音等资料,实现信息传输的多媒体化。通过媒体流程再造,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通道的多样性,在全媒体的环境下,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信息阅读体验。③ 总之,在以本地新闻打造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兴起和发展,还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传媒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还有许多有待探索与开拓的空间。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传播学研究生) 新闻网站论文: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提升策略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用户数量的大幅增加,基层新闻网站自身影响力的受关注度也逐渐增加。本文中主要从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现状和自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网站影响力构成因子,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基层新闻;影响力;权重分析 一、基层新闻网站现状分析 (一)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的现状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方便人们更便捷快速地了解新闻资讯,许多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基层新闻网未能跳出固有的圈子,影响力未能得到扩大和迅速的提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基层网站在其建设和综合运营中都存在一些的问题。 基层新闻网站的影响力主要体现为新闻借助网络媒介传播后对接收者甚至社会产生的影响。根据影响力不同的目标分析,首先从网站点击率和访问量等来看,基层新闻网站和一些商业性的门户网站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放高目标从引起社会的整体关注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性来看,基层新闻网站由于更专注于当地新闻,因此对当地群众的影响力还是较大的,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网站影响力构成因子及其权重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了剖析基层新闻网站发展瓶颈,分析网站影响力的各个指标及权重,我们通过向大众读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和电话、QQ、微信等方式的讨论和访谈,并结合了一些专业性强、在该领域熟悉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调查对象为一天在网上逗留5小时以上的网络人群,采用通过问卷调查表链接发放的形式回收问卷共计58份,经过整理和分析后,回收的有效问卷共计49份;同时,采用纸质问卷进行补充,共计发放问卷41份,最后回收37份,经综合的整理分析得到有效问卷30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79份。本次调查通过量化的调查数据并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问题进行交叉分析。调查中,我们设置的针对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等级为5级,5表示重要性最高,1表示重要性最低。在调查结果数据的基础上对各层元素进行构造,从而得到一个两两比较性质的判断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相对权重的过程中遵照单一准则,利用根法计算计算出相对权重之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表1所示就为计算结果。 分析一级指标自身的权重数值分配,综合服务以0.4374的权重比例位居第一,其次就是权重为0.2675的新闻信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最注重的应该是用户在使用新闻网站过程中的自身感受,与当前电子政务追求人性化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征相适应。同时网络用户也十分注重基层新闻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要保证新闻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更新速度。想要实现基层新闻网站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网站自身的权威性,我们必须在一级指标那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分析二级指标自身的权重分配,在综合服务中的四个二级指标占有的权重数值较为接近,说明网络用户对这些指标的重视度是差不多的,那么就要求我们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平衡地发展和建设这几项指标对应的内容。通过表2-1中数据显示可知,二级指标中具有较大的权重指标是用户的规模数量。这说明一旦网络用户访问的网站满足他的需求,用户不但会在以后继续访问,还会推荐给他人。新闻网站的建设维护中用户最关注的是网站的安全性,而对网站的设计要求相对较低。 二、基层新闻网站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基层新闻网站近几年的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到位、技术创新缓慢、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先进思想的引导。下面就基层新闻网站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行梳理。 (一)与网民读者的互动性较差 基层新闻网站因为身处基层,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特点的影响,网站首页一般都是当地领导或部门的相关信息,缺乏普通市民真正关注的民生事情,因而它的访问人群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浏览用户主要是当地社会地位、学历和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群,而很大一部分普通群众没有参与到基层网站中的,互动性相对较差。 (二)海量、快速的网络特性发挥欠缺 一般我们熟悉的腾讯、搜狐、新浪等国内门户网站自身新闻的播报速度和更新速度都是很快的,基层新闻网站由于受到自身运作条件的限制,新闻的更新速度和原创力度都是较差的。基层新闻网站的设备和技术落后导致稳定的搜索和存储无法保障,也影响了访问用户对地方基层新闻网站各个板块的信心。 (三)缺乏自身特色和主攻方向 基层新闻网站尽管设置了较多的页面和栏目,但是大部分都很相似,缺乏自身的特点。这种网站建设的平铺化造成了基层网站缺乏特性和辨识度。 (四)新技术更新比较弱 由于基层新闻网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方政府及领导的思想影响,加之其它各种条件的制约,技术更新及新闻更新都不如商业性网站速度快。同时资金限制也使得基层新闻网站聘用高端技术人才受到制约。 三、基层网站影响力提升策略 加强内容建设,打造更多的网上品牌,已成为地方新闻网站面临的现实课题。如何打造地方新闻网站品牌优势,提升影响力,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突出本土特色、强化专题策划、加强网民互动是很有必要的。 (一)精办地方新闻,强化专题策划,用“原创”争取网民 网民浏览国际国内新闻,其需求涵括国际国内政治大事、突发重大事件、社会生活趣闻、商业资讯、科技前沿探索和服务性新知报道等等。而在当今信息处处充斥眼球的时代,新闻来源雷同是几乎所有网站面临的共同课题,基层新闻网站由于地域限制更是处于现实竞争中的劣势,正确处理新闻的深与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出路在于,克服原创新闻有限的困难,加强对新闻素材的编辑、整合,强化专题策划,将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走专题化道路上,在专题上强调本土化,多做与地域有关的新闻专题,在信息量上追求“更深”,在“更深”的前提下再追求“更多”。例如《中国谷城网》,它作为谷城的新闻门户网站,在依托《谷城电视台》实现新闻资源共享的同时,突出自身的网络优势,策划具有谷城特色的原创专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触及社会现实,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较多地采用连续报道和音视频手段,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进行多媒体、全方位的展示,在容量大、时效快、互动性强的基础上,强化深度和网页设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而争取更多的网民。通过强化本土专题策划,基层新闻网站的原创能力才能得到增强,权威性和知名度才能逐步提升。 (二)打造基层新闻网站视听特色 《中国新闻网》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网站230万个,而包括部门网、社区网在内的新闻网站大约要占到相当的比重。网站多,但是大多建设的十分雷同,没有自身的特点,基层新闻网站要在海量的网站中脱颖而出,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突出视听特色,为当地电视台的大型活动、实况节目、专题片和重点栏目等建立专门网页,为每个栏目进行栏目定位、主创人员、台前幕后故事、拍摄花絮等方面的内容介绍。通过网络征集、调查、预告、评论、回顾等方式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既可扩大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又弥补了网上节目的内容不足,最终实现双赢。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基层新闻网站可以尝试开通网上音视频直播节目,进一步打造和突出视听特色品牌,吸引更多网民的眼球。 (三)做好论坛,用“互动”影响网民 一家网站不管以何种特色或样式出现在互联网上,如果没有一块可供网民自由驰骋的舞台——论坛、评论、博客、微博,那这家网站的人气可想而知。对于上网的普通大众来说,除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外,他们还有一种民主的参与意识,一种要把持“话语权”的冲动。基层新闻网站要在首页醒目处设置网上调查,在每条新闻后面、专题新闻和各栏目页面上,专门设有网友留言板和评论处,让网民直接点入即可发表评论。 四、结 语 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当前基层新闻网站的影响力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投入资金和自身问题的制约,多而不精,缺乏自身特色,其自身影响力范围较小。我们分析了影响基层新闻网站自身影响力发展的原因,并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人们较为关注的网站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计算,得出的分析结果体现出了网民对新闻内容和网站安全性等一系列要求。分析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基层新闻网站如何发展构建的基础,我们要在新闻的实用性、特色性以及新闻网站的互动性方面做出努力。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框架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框架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比较分析、实例分析等方法,以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为例,论述了人民网与凤凰网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差异,以期提高新闻网站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从而加强舆论引导功能。 [关键词]人民网;凤凰网;框架理论;重大突发事件;北京“7·21大暴雨”事件 一、框架理论概述 框架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框架理论被引入新闻学、传播学后,主要应用于新闻生产、媒体内容和媒体效果三个研究领域。 著名传播学者潘忠党教授指出,框架是“一种建构、处理新闻话语的策略”及对“话语自身特性”的研究。美国学者加姆森将框架分为两类:一种是“界限”,选择重要的方面加以凸显,将不重要的排除在外,起到一定的“圈定”作用;另一种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架构”,即以独特的方式加以解释,使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二、研究对象及样本的选择与采集 (一)媒体样本 本文选择人民网和凤凰网这两个新闻网站作为媒体样本。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社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凤凰网是凤凰卫视的官方网站,也是境外媒体控股的网站。而凤凰卫视是极少数几个获得中国大陆部分地区落地权的境外媒体之一。两种不同背景、不同生长环境的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结合自身特点和报道准则做出判断。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在报道同一事件中的异同,以期找到提升新闻网站报道重大突发事件能力的方法。 (二)事件样本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大暴雨事件。此事件发生在中国政治中心——首都北京。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报道直接体现出中国政府的工作能力以及媒体的反映能力。而作为新闻网站,能否在这一事件中做好报道,也是对他们自身的一次考验。 (三)时间样本 本文分别选择人民网与凤凰网在2012年7月21日~27日这七天的时间内的新闻报道。 (四)新闻报道样本选择及取样方法 在人民网中,通过在每日的“滚动新闻”条框中选出报道北京大暴雨事件的报道,然后一一进行记录与保存。在凤凰网中,通过在“凤凰网资讯——大陆”部分点击最新报道从而获取并选择关于北京大暴雨事件的报道。并且,在样本的采集过程中除去两部分新闻报道:一是重复的样本,即题目内容都一样的新闻报道;二是主观性相对比较强的社论、编者按和评论报道。最后,通过有选择性的筛选得出,人民网有569篇报道,凤凰网有531篇报道。 (五)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实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人民网与凤凰网对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的新闻进行统计、量化分析。通过设置类目的比较进行归类总结以及对两者标题文本、内容选择、报道数量等进行解读和分析。 (六)比较类目设置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社会学家坦卡特设计出的11个框架列表:新闻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系列的标识、数据和图表、文章的结论进行了选择与修改,形成适用于本文的框架列表。本文的框架列表为:媒介种类、每日报道趋势、新闻来源、报道主题、新闻报道倾向性。 三、研究类目及分析 (一)媒介种类 笔者对凤凰网与人民网对北京“7·21大暴雨”事件的报道新闻来源种类进行统计分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凤凰网与人民网的新闻报道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与报纸,其中报纸最多。两者比较看重网络媒体与报纸媒体。究其原因在于网络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拥有时效性较强与信息量较多等特点,与各大新闻网站及其他媒介间的互用、链接也比较方便。而报纸媒介向来作风严谨、有深度、有思想,这也弥补了网络媒介之不足。 此外,两个新闻来源的媒介种类中广播电视类与通讯社类的基本相同。原因在于广播电视媒介是通过声音或声画面的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传播,书面性的文字报道要少。凤凰网用到来自政府的新闻报道,而人民网没有。 (二)报道趋势 笔者在选定的样本时间内,分别对凤凰网与人民网的报道数量进行统计,以便直观地了解两者的新闻报道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民网与凤凰网在7月21日的报道数量基本相同,从7月22日以后的六天时间内,两者出现区别。其中人民网22日的报道量最多,之后有所下降。而凤凰网对于事件的报道最多的在22日与23日两天,以后有所下降。从总体趋势看,人民网的每日报道趋势纵向跨度比较大,有大起大落的感觉;凤凰网的每日报道趋势相对平均,大致呈现稳定变化趋势。 每日报道数量的变化可以折射出两者对报道事件的态度及重视程度。比较而言,凤凰网处于比较专业的新闻媒体角度注重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注重事件的过程性。 (注:对方网站指在人民网中的转载凤凰网的新闻,反之亦是如此) (三)新闻来源 笔者对凤凰网与人民网报道事件的新闻来源进行统计,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运用的来自报纸与其他网络媒体的新闻较多。其中,人民网更注重原创,而凤凰网的原创数量相对较少。凤凰网转载来自人民网的报道较多,而人民网并无转载来自凤凰网的报道。 (四) 报道主题 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做出以下几个报道主题:其一,抗灾救援。如《小学生被困续:部分学生正在转移第二救援队出动》、《北京暴雨成灾600多救援车辆全部派出救援》。其二,损失损害。如《北京大雨致使农业经济损失4.5亿元》。其三,人员伤亡。如《房山区人员伤亡损失重大》、《北京暴雨死亡人数上升至37人》。其四,英雄典型。如《大雨中有大爱——救人殉职民警李方洪》、《暴雨中躺地通下水道环卫工回应称赞:是分内工作》。其五,官方回应(政府对灾情及暴雨情况的回应,的公告等)。如《北京市政府:严肃处理暴雨后擅贴罚单协管员》、《本市积极部署灾后防疫工作》。其六,专家解惑。如《专家解读北京暴雨成因建议排水能力标准提高》、《专家解读北京暴雨成因建议排水能力标准提高》。根据所划分主题,对两个网站各自报道的数量作了分析比较,如图4、图5、图6所示。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人民网的报道中,英雄典型类的报道最多,占全部报道的28%;其次是灾情直击,占全部报道的20%。凤凰网的报道中,灾情直击报道最多,占全部报道的31%;其次是官方回应类报道,占到全部报道的17%;而英雄典型类报道居第三位,占全部报道的15%。从中可以得出,人民网与凤凰网都重视关于大暴雨灾情状况的报道,让人们充分了解此次灾情的相关情况,保证突发性灾难事件信息的全面性、公开性、持续性,以及尊重人民的知情权,也保证人们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全方位了解。 以图6为依据,对人民网与凤凰网两者不同报道主题的新闻报道所占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抗灾救援、损失损害、专家解惑这三个主题的报道所占比例相差较小,两者在这一方面采取了同样的对待态度,此部分在整个报道中处于次要方面。而关于人员伤亡类的报道,人民网的报道量是凤凰网报道量的两倍。另一方面,关于英雄典型类的报道,人民网也是凤凰网报道量的两倍,注重人员伤亡与英雄典型间关系的处理,使整体的报道架构趋于平衡。 (五)报道倾向 笔者对两家网站关于此事件报道的新闻倾向性进行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分为: 其一,正面报道。以正面积极宣传为主,宣扬传统道德精神与表现人文关怀等。如《最后一名群众被救出,他永远留在了那里》、《暴雨中有一种精神叫坚守有一种感动叫互助》等。其二,负面报道。以质疑性的声音出现为标志,反映灾难的破坏性与灾难暴露的问题。如《北京召开7·21暴雨通报会发言人念到伤亡人数时改口》、《外地男子暴雨中救多人因无北京户口不能领物资》等。其三,中性报道。以陈述新闻事实为主,报道灾情状况。如《北京房山区河堤决口一村庄逾40人被困》、《北京继续暴雨橙色预警强降雨至凌晨2时减弱》等。如图7与图8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民网正面报道最多,占报道总数的40%;负面报道最少,占报道总数的26%。而凤凰网负面报道最多,占报道总数的42%;中性报道最少,占报道总数的20%。由此可见两者的报道倾向性,人民网倾向于正面的积极报道,而凤凰网倾向于负面的灾情呈现。两者分别通过自身所构建的框架或者报道基调来发挥新闻网站的引导作用,凸显事情不同的方面。 四、研究结果 (一)转载方面 从新闻选择上可以看出,两家网站都注重同类网站新闻的转载,主动发挥自身新闻网站的优势,确保全面、持续地报道事件。在运用自身网络媒介的同时也弥补自身深度不够等缺点,转载报纸媒介所报道的新闻。由此可以看出, 两者在大的方面拥有一致性,注重专业的新闻精神,关注新闻事件的重要参与者。 比较而言,在新闻的转载选择上,人民网更注重自身的原创作品,发挥自身作为主流权威媒体的重要职责,做到引领其他媒体,代表政府声音;凤凰网选择来自人民网的报道在自己的网站上,而人民网则没有。 (二)报道基调 从新闻的构建中可以看出,人民网以积极面对困难为主基调,以正面报道为主,如通过英雄典型类报道、抗灾救援类报道来解释和安抚人民。其报道的主题注重正面性引导,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以及质疑给予及时的澄清,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信息的公正、公开。凤凰网的负面报道或负面信息居多,以灾情状况为主要报道内容,试图找出大灾难中暴露的问题。 (三)报道立场 相比人民网官方的口吻和立场,凤凰网更注重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一切以人为本,着重关注灾民心理、灾区状况等方面。尽管在某些方面,人民网与凤凰网存在不同,但在大方向上还是一致的。 五、新闻网站舆论引导方式思考 如何加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当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笔者做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加强新闻客观表现,提升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多元化表现真实性。在统计分析的新闻报道中,不论是人民网还是凤凰网,中性报道居中,处于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中间。追求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应更多地从中性的新闻报道中隐射出所要传播的信息和表达的内容。同时,加强多元化的新闻报道,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同样的事情,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与说服力。多元化的新闻报道包括新闻来源的多元化、新闻媒介的多元化、同一事件报道者的多元化等。在多元化的选择中借鉴,增强网站之间、媒介之间的互动,促进对重大突发事件。 第二,保持新闻的权威性、平衡性、人文性。自媒体的产生,使一些非媒体专业人员成为意见领袖。有时会形成官方说法与公众自我得到的信息相矛盾的情况,公众会对事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此,出现不同的 “声音”时,应以正确引导为主,对出现的偏差情况做及时准确的反馈和澄清。而在对大灾难的报道中,适当的人文关怀也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方法,可以凸显出对灾民的安抚,表现对生命、个体的重视。 现代传媒环境下,“一边倒”式的新闻报道格局已经打破。想要在自由性与开放性相对较大的网站中占据优势,并较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必须适应多元化的意见流和信息流,既注重引进的报道,也注重自身的新闻构建,最终实现比较全面的报道模式。这是从人民网与凤凰网对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框架分析中得出的启示。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建构公共领域的可循之道 【摘 要】新闻网站的发展初现了公共领域雏形,但网站建设与公共领域话语传播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新闻网站公共性实现的途径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公共领域 新闻网站 实现途径 “公共领域”理论由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系统阐释,该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个体聚集在一起,不受干涉,自由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以达成共识,形成公众舆论。“公共领域”应具有独立性、开放性、共识性。随着民主政治的推进,公民政治参与诉求急剧增加,以新闻网站为基点建构公共领域意义重大。 受网站商业化、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新闻网站的建设与公共领域中话语传播的需求间存在差距:数字鸿沟削弱了公共领域的开放性、网站的商业性及匿名性导致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等等。在建构公共领域过程中,新闻网站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政府的扶持 “公共领域”有别于“私人领域”,只限于与公共权力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有关的事务。①政府对建构公共领域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要加强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在我国,“数字鸿沟”使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和文化层次较低的公众无法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因而,在网络中构建公共领域就要对文化、信息技术落后的地区和人群给予政策支持与教育支持,提高这些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特定人群的信息技术、文化水平,组织开发针对数字化低端群体的数字化产品和信息化自助终端服务设施。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网站的经济资助。新闻网站的持续发展需要足够资金作后盾。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所有主流新闻网站都或多或少面临资金匾乏的局面。网站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广告收入,为赢得广告商亲睐,网站不惜以低俗化内容博人眼球。政府在加大互联网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对新闻网站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专门设置有关“公共事务”报道的拨款项目,既鼓励新闻网站报道公共事务,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媒体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引发的低俗化现象。 第三,政府要积极推进网络问政。“从全球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和全面信息共享已经是大势所趋”②,我国也应与时俱进建立“电子政府”,即政府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收集与、公共管理、日常办公等事务。③新闻网站涵盖了政府为民服务的众多内容,既有自上而下的政府对公众的信息传递,也有自下而上的公众意见反馈,如政府部门或官员“留言板”、在线访谈,支持网站建设类似“热评官场”、“贪腐曝光”、“网民问政”等版块,主动为网民提供表达空间,为政府和网民交流开辟新途径。同时为提高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效率,政府可设网络舆情小组专门负责相关工作。 最后,政府还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需要法制国家机制的保障”④,使每个人都自主、自愿、公平和安全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商讨。一方面制约非理性情绪宣泄,另一方面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营造“就事论事”氛围。 二、新闻网站引导民众关注并参与公共事务 1、通过议程设置强化公共性引导 “议程的关注决定舆论的生成”⑤,但由于网站存在海量信息和众多议题,加上网上存在由各种网络推手制造的热点,客观上需要新闻网站强化公共性引导。新闻网站可采取置于首页、媒体推荐榜等强化处理方式,扩大公共事务传播的影响力。新闻网站以报道的公共性为主要标准,分权给受众,根据新闻点击率或跟帖量大小对新闻版面的位置进行实时调整,设置热门排行版块,既强化网民在议程设置中的作用,也节约了他们搜寻热点的时间。比如新浪论坛的“24小时热帖排行”,对跟帖量大的公共事务报道做重点推荐。 2、展开公共事务调查 “记者要创造并维持一个所有公民有权参与的公共领域,让所有公民关心的话题都能得以清楚地阐释、协商、批判,记者必须让公民作为积极的合作者加入到新闻制作中来。”⑥网站可专门开发一个“社会调查”频道,号召网民通过在线投票或微博投票的形式参与,在提出既定报道计划之前甄选网民所喜爱的公共议题,再组织深入讨论。新浪网的社会调查版块设有以“小态度,大力量”为口号的“微博投票”频道,开展过 “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什么?”、“‘两会’你最关注哪个问题?”等投票活动,借此了解网民所想。 3、培育“公民记者” 新闻网站可设置类似“新闻线索提供营”版块,如凤凰网的“有料天天报”和网易的“超级爆料”。爆料应着眼于公共生活,鼓励“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的合流。“公民新闻”也被称为参与式新闻,从新闻的采写,到最后的编辑,完全由民众自己完成。“公民新闻”通过强调普通公民主动参与新闻生产,呼吁公民关心身边的公共事务。网站应借助“公民新闻”发展“公共新闻”,培育“公民记者”。 4、策划公共活动 积极参与网上讨论的网民并非都是积极的“公民”,在热烈讨论之后,往往缺乏实际行动。针对这种情况,网站应策划公共活动,建构网络公益平台,以网站的公益频道和微博圈的爱心传递,促发民众行动。新浪公益频道、网易公益频道都发动了有关“贫困地区小学生缺鞋情况调查”的公益活动,对西南贫困县孩子的缺鞋情况、背景成因、问题反思、捐赠情况做了分析解读,还提出捐赠建议,鼓励爱心捐赠。 5、设立激励机制 评选活动是激励网站从业人员和网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有效方法。网站可借鉴由国外媒体人山姆·苹果一手创立的“the faster times”网站的做法,当某篇稿件的浏览量达标,或帖子的跟帖量达到一定程度,甚至是成为某事件的触发剂或推动剂时,网站可给作者颁发奖金以示鼓励。与前面的举措相比,在网页上开设的精英榜,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一种肯定。人民网的“反腐总动员”频道专门设立了“反腐精英榜”,使“精英”身份权威化、榜样化,让其发声更有力。 6、加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正如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指出的那样,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地、负责任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⑦培育民众的公共意识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教育推进,新闻网站也要使自身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推动者。网络媒体可通过定期举办媒介知识宣讲会、传媒知识竞赛、媒介学术讲座、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媒介教育宣传活动,加强民众媒介素养教育。中国社科院学者卜卫就在中青网“青少年园地”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向青少年普及传媒知识。 三、新闻网站提升民众理性思考能力 “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场所或论坛,在这里理智的辩论占主导地位。”⑧在公共领域中,各种意见可通过理性讨论展开交锋,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民众是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因素,而理性主体的培养需要网站机制良好运行。 1、注重深度 新闻网站传播的内容快速,但有时会缺乏整体性,而网络新闻专题则可以弥补信息碎片化缺陷。新闻网站要通过各种信息的组合全方位、深入报道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尤其要把公共事务放在历史进程、社会转型中加以考察,增加报道深度。网站还可通过推荐“他山之石”,为网民提供参考,并鼓励公民和专家磋商制定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 2、帖子示范 新闻网站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地管理帖子,强化网站的把关职能,删除不当的言论,“置顶”有价值言论。人民网强国论坛的“精华区”就直接为网民挑选编排了本版精华,鼓励网民理性思考的高质量帖子。 3、培养意见领袖 网民的理性、深入讨论离不开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他们的观点往往影响大批网民和舆论走向。在网络群体中能够引导别人的意见领袖,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给其他人提供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人们在凌乱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在复杂的事件中挖掘本质。网易的论坛频道专设了包括教师、作家、经济学家、影评人等等在内的“专栏作者”版块,这些网络意见领袖会有效引导理性讨论。 四、多平台联动发力扩大影响 媒介融合已成为业界现实,跨媒体共同生产、联动传播、互动协调新闻内容,在降低传播成本的同时能最大化覆盖受众范围,扩大公共事务影响力。 1、与传统媒体合作 除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并无采访权只能转载新闻,因此需要依托传统媒体,才能抢占先机。商业网站可与传统媒体合作,参与调查、采访,所得素材可交给传统媒体使用发表,之后网站加以转载。 2、与微博、博客合作 微博、博客可简要转载网站新闻、发表评论、与粉丝互动交流、自由讨论,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还可将新闻网站的网址放置于微博、博客内容之后,超链接推荐网站,方便网民进一步了解详细信息。 3、与手机媒体合作 在“移动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单一的新闻并不能留住网民,真正能够凝聚网民的是贴近他们生活的技术应用。新浪、网易、凤凰网纷纷开发了“网站手机版”,吸引了大量渴望信息但又不方便使用电脑的用户。 结语 “随着新的传媒的出现,交往形式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它们的影响极具渗透力,超过了任何报刊所能达到的程度”⑨ ,新闻网站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格局和话语环境,为公共领域的重构带来了曙光。但“大众传媒塑造出来的世界所有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⑩,新闻网站建构公共领域依然任道重远。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试论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刻不容缓 摘 要: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一员,从事监察工作多年,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现将我的一些工作经验和做法,提供给大家一起商讨研究。 关键词:反腐倡廉 指导思想 具体做法 反腐倡廉是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适应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在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理论建设、主要内容、方式手段、法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备应有的先进性。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部门担负着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重要职责,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一、要实现三个转变 特别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纲领、文件要及时消化吸收,思想上、行动上要与纲领、文件内容保持一致。例如在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不仅具体、明确地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反腐败任务,而且准确、完整地勾画了反腐败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性,体现了反腐倡廉适应先进性建设和推动先进性建设的特点。作为我们纪检部门来说,在落实《实施纲要》的同时必须对反腐倡廉基本思路作相应的调整,实现“三个转变”,体现先进性。从侧重遏制、注重治标向标本兼治、注重治本转变。在毫不放松惩治腐败的同时,不断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把注重预防、注重治本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防范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带动单项反腐向整体反腐转变。改变过去单方面突破的做法,注重教育、制度、监督、惩处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整体效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从惩防并举向惩防腐败与倡导廉洁并重转变。在抓好惩治、预防腐败的同时,注重抓好正面典型教育,文化扬廉、教育倡廉、制度保廉、监督护廉和惩处促廉,弘扬正气,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养廉、守廉、尚廉。 二、要深化三个创新 理论的活力源于创新,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创新,理论的发展就是创新。构建先进的反腐倡廉理论,应该在三个方面坚持创新:一是总结党的反腐倡廉实践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党八十多年建党历史和反腐倡廉实践,对各个阶段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加以概括、提炼,上升为理论,形成完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体系。二是借鉴国际反腐倡廉经验丰富理论体系,认真研究当前国际上各个政党及团体反腐倡廉的作法,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丰富我们的反腐倡廉理论,构建开放的、与国际接轨的理论体系。三是研究趋势,探索规律创新理论体系,努力适应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反腐倡廉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构建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理论体系。 三、做到三个拓展 反腐倡廉要突出全面性、开放性和实效性,在工作对象、领域、范围上不断拓展、延伸,构建广覆盖、全开放、高效率先进性工作格局。在工作对象上,从党员领导干部向全体党员拓展。腐败现象不仅表现在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也表现在普通党员身上,在突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的同时,加强对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只有把每一个党员教育好、管理好,使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向上,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党的先进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反腐倡廉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四、实行三个改进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是全公司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总结并确立的行之有效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必须按照先进性的要求,继续坚持和完善,着力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方面,各级党委在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要突出领导职能,明确责任范围,细化责任内容,量化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以执行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主要手段,促使各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名副其实地担当起反腐倡廉齐抓共管责任,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在“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方面,我们纪检监察机关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在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中,不缺位,不越位,争取党委重视,整合反腐败资源,调动各方的力量,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部署和任务分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督促它们按照各自的职能开展工作。要紧紧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开展组织协调,主动牵头、善于协调,增强纪委组织协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还必须坚持“立”、“行”并重,尤其要强化制度落实的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党员干部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些党员干部制度意识淡薄,缺乏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是影响制度执行效果的重要原因。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把制度的宣传教育摆上重要位置。要借鉴普法宣传教育的成功经验,把反腐倡廉制度宣传教育纳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整体工作之中,统一安排部署,统筹组织落实。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重点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引导他们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养成严格按制度办事的习惯,真正用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密切关注腐败现象发生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评估和反馈机制,针对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认真做好制度调研和制度清理工作,对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要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对工作急需、条件成熟但还没有的制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努力做到不留死角;对已经过时、甚至与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制度,要及时废止。 那么具体到我们纪委监察和审计部门,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就是—认真履行监督机构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影子”作用。 首先、加大治理腐败的力度,惩前毖后。要重视职工意见,及时把握有用的线索,妥善处理,疏导矛盾。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查办案件,重点查处在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流通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以及严重失职、渎职造成资产流失的案件。进一步加大执行纪律的力度,对有案不查、有纪不依,甚至为违纪违法者说情开脱、袒护包庇的单位和责任人,要进行组织处理。 其次、加强执纪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队伍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保驾护航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各级领导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人员,积极为我们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切实开展好“做党的忠诚卫士,当职工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加强监督是履职,疏于监督是失职,不善于监督是不称职”的责任观念;按照“素质更好、水平更高、业务更棒”的要求,加强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做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模范,做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模范,做遵守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形象的模范,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强化具有信服力和威慑力的“影子”作用。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关于供电企业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探讨 摘要: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任务日趋繁重,仅仅依靠供电公司纪委监察部来完成这项工作,无论是力量上,还是效果上,都无法保证。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寻找一种新的反腐倡廉教育模式。淮安供电公司结合近几年在公司系统开展的“三廉”教育活动,将其特色工作和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提炼。 关键词: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把握规律 2007年至2009年,淮安供电公司连续3年开展了“思廉、践廉、倡廉”主题教育活动。3年来,淮安供电公司在市纪委和公司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源头工程和基础性工作来抓,并将反腐倡廉教育融入到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的建设之中。2007年,公司组织开展了民主生活会、集中廉政谈话、组织法庭旁听、法制讲座、警示教育、读书思廉、家庭助廉、开辟“思廉、倡廉、践廉”主题网页8项专题活动。2008年,组织开展了弘扬恩来精神、普法教育、制度建设、廉洁文化4个系列12项活动。2009年,组织开展了作风、诚信、制度、法制、廉洁5个系列19项活动。广大干部员工的廉洁从业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职工零违纪、干部零违法。2007年、2008年连续2年被省公司表彰为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2007、2008年公司纪委被表彰为全市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公司系统已建成2个省级廉洁文化示范点、5个市级示范点,在全市各行业中位居前列。 为全面推进“三廉”教育工作常态化,提升常态化工作水平,特将淮安供电公司3年来开展“三廉”教育活动的特色工作和经验做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一、在反腐倡廉宣教的格局上,明确责任,齐抓共管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任务日趋繁重,仅仅依靠公司纪委监察部来完成这项工作,无论是力量上,还是效果上,都无法保证。因此,公司十分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健全责权明晰的领导体制 一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尽其职。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将其摆上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各级党政领导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共同负责好分管范围内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二是纪委主动作为,党群各尽所能。党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年度计划,细化工作方案,统筹宣教资源。党委办(思想政治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之中,纳入党课培训教育之中,纳入各级党组织中心组学习、政治学习计划之中;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对领导干部的培养、考核、选拔、管理、奖惩等各个环节之中;工会和团委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群团教育工作和活动之中。同时,公司纪委还注重对各县(区)供电公司的工作指导,定期督查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贯彻落实情况,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三是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各展所长。公司各部门单位,将反腐倡廉教育融入各自业务工作之中,融入当前重点工作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氛围。 2.完善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定期通报机制。公司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反腐倡廉教育专题会议,对前一阶段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以确保反腐倡廉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公司纪委协调各方力量,在主动牵头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商沟通,相互支持、相互补台,齐心协力抓好各项任务的完成,形成齐抓共管、有序推进的局面,较好地发挥了大宣教的优势。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按照宣教工作序时进度、各阶段要求,对未及时完成施教任务的单位进行考核,对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给予其展示的舞台和相应的鼓励;此外,公司每年还对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来推动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公司定期召开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的座谈会,通过总结交流,认真听取各部门(单位)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赋予反腐倡廉教育新的教育内容。 二、在反腐倡廉宣教的内容上,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n bsp; 以“三廉”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纳入其中,初步构建“思廉”为先导,搭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平台;以“倡廉”为主导,搭建廉洁文化建设平台;以“践廉”为督导,搭建“干事、干净”的工作平台。 1.把握好核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一是通过组织公司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百名党员观看多媒体话剧《与故乡》、聆听《纪律制度与人生》廉政专题讲座等,教育党员干部如何为官、如何做人。二是通过组织广大员工开展廉政格言警句征集、廉政动漫创作比赛、廉洁文化建设大家谈、廉洁文化书画摄影展等亲身参与创作的活动,引导教育他们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生活情趣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司共有奖征集廉政格言警句729条,书画作品48件、摄影作品51件,收到廉政动漫创作作品36件,其中部分动漫作品现已被我们制作成碟片,发放到各县(区)公司党委和公司本部各党支部作为反腐倡廉教育材料。其中,公司还有3个动漫作品在市纪委组织的“扬正气,促和谐”廉政公益广告大赛中获奖(《腐败的结局》二等奖、《蚊子喋血记》三等奖、《生之花》优秀作品奖)。 2.把握好源头,开展党纪条规教育 一是集体订购360本新《党章》,发放到每位党员手中,教育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增强民本意识,教育普通党员要履行党员义务、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围绕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组织开展作风建设专题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作风优良、增强形象意识。三是组织学习《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自律意识。四是开展好党纪条规和党风廉政知识测试。为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充分理解和把握党风廉政各项纪律制度要求,提升履行“一岗双职”的能力和水平。公司组织1200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党风廉政知识测试,对新提拔的14名中层干部进行了任前党纪条规考试。 3.把握好时机,开展案例警示教育 一是2007年4月13日组织126名中层干部、部分重点岗位人员到洪泽湖农场,通过看、听、思、谈深入开展现场警示教育,进一步促进廉洁自律意识的养成,共收到心得体会文章72篇。二是2007年4月17日组织50名中层干部、重点岗位人员到法庭旁听案件审理,分析违法违纪原因,真正从思想上认真吸取涉案人员违纪违法的教训,增强热爱供电企业、珍惜本职岗位的自觉性,共收到心得体会文章42篇。 4.把握好重点,开展廉洁文化景观建设 为使公司广大党员干部时刻常思“从业之德、贪欲之害、律己之心”的崇廉训诫,公司在办公区摆放廉政警句席卡220余块、张贴廉政警句牌36幅,在职工活动中心设立“廉政书屋”,在生产运行中心建立“旱莲”文化景观,在户外广场增设5个廉洁文化灯箱、8个廉洁文化宣传栏。洪泽公司以及公司本部等单位分别被授予省级、市级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 三、在反腐倡廉宣教的对象上,抓住关键,分层施教 1.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实施慎独教育 公司除了落实对县(区)公司“一把手”的廉政谈话制度外,还要求两级领导班子“一把手”带头参加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共收到心得体会文章22篇);带头做出廉洁从业承诺;带头执行廉洁从业规定;带头宣讲“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等的廉政党课,切实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 2.抓住干部新提拔这个关键,实施慎初教育 公司2007年3月组织对新提拔任用的16名中层干部开展了集中任前廉政谈话,并在任前赠送廉政书籍、发放廉洁从业提醒卡,组织他们参加任前党纪条规考试,以此增强他们“一岗双责”的能力和意识,不断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3.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实施慎微教育 公司十分重视党员干部这一廉政教育的受众面,每年初组织他们进行廉洁从业承诺,广泛接受监督;邀请法律方面的专家给他们讲授法制课;组织他们参加市纪委组织的《党风廉政纪律制度应知应会知识测试》,实现了参考率、应知应会率2个百分百;在200 8年新年来临之际,还给他们的家属发放了助廉提醒卡、廉政书籍、助廉手册、廉政笔筒等,让家属做好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反腐倡廉教育和监督。 4.抓住退居二线或退休干部这个关键,实施慎终教育 公司坚持将各项反腐倡廉教育活动覆盖到退居二线或退休干部中去,特别是在组织实施宣传贯彻《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的教育活动中,让他们全过程参与,组织他们观看宣传贯彻《规定》的专题节目、发放宣传贯彻《规定》手册和开展自查自纠。此外,还通过给他们发放廉政警句席位卡和廉政笔筒等,引导他们洁身自好,站好最后一班岗.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建设 [摘 要]如何借助信息化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已成为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提出,应发挥企业信息化平台在宣传教育、业务公开和沟通交流的作用,推进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信息化 反腐倡廉 企业 随着网络信息化手段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符合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实际需求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建立信息化宣传平台,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实际效果 随着网络等传媒对职工群众的影响日益加深,各级党组织在坚持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应更好的利用这一新的教育途径,把网络建成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阵地。 1.拓宽反腐倡廉教育空间,提高教育的受众面。反腐倡廉教育一直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工作之一,传统教育培训往往通过党课、培训、参观等形式来进行,常受到工作时间、参观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受教育人数也会打折扣。而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可以将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让党员干部随时随地查阅,没有时间、距离的约束接受教育。同时普通职工也可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从而扩大受教育人员的范围和规模。如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针对采油工上下班路途时间长的实际,开通了廉洁教育送班专线,利用网络技术定期将廉政警示专题片和廉政警句、廉政漫画、古训格言等内容上传到送班车上进行播放,使职工乘车过程成为廉洁从业的教育之旅,营造出“全员抓清廉”的良好氛围。 2.发挥科技优势,丰富反腐倡廉教育内容。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宣教工作的科技含量,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内容。首先可以建立网络文化教育课堂,通过多媒体视频、漫画、诗歌、短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升学习兴趣。如油田纪委在网络上设立的廉洁文化建设成果展,设立了廉洁文化画册、廉洁文化制度建设、先进典型、廉政党课等板块,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满足了党员干部学习的需求,同时节约了教育成本。其次可以建立网络考试体系。通过网络题库,有效解决油田党员干部分布广、集中考试难组织的问题。三是可以发挥速度优势,增强反腐倡廉教育针对性。通过网络能将党员干部职工最想看到的教育内容、最需要学习的政策法规尽快发送到党员干部。如在廉政教育剧《远山的红叶》以及管理局纪委组织编排的《血与火的嘱托》首映后,油田各级组织迅速把视频节目放在网上,受到党员干部的普遍欢迎。 二、建立公开化业务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效能监察,完善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 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公权私用的重要原因,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从制度上消除信息盲区,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公开和共享程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建立科学化的业务公开平台。通过网络,建立业务公开平台,将业务流程的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保证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环节有效公开,让职工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覆盖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还可以通过业务公开流程设置,明确每一个业务环节中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加强不同岗位、不同业务环节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只能按照自己的权限进行操作,同时留下痕迹,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2.建立科学高效的效能监察体系。通过组织人员利用网络对权力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不规范、不正常的行为,避免损失的发生和扩大。与传统的监察体系相比,网上监督可以实现监督与业务运行的同步,延伸了监督范围,有效提高监督效能。在网络信息的监督中,只要获得授权,就能借助终端设备就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对网上公开事项进行全程监控。而在传统监察中,受人力、物力限制,只能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有可能使部分不符合规定的业务流程漏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后,对上网的业务进行全程监控,可实现无空白监控。以胜利油田为例,该单位成立业务公开网上巡视组后,巡视组几个月时间先后查阅公开信息16000余条,针对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时调查核实,有效避免了党员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三、建立便捷化交流平台,加强信息沟通,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网络监督的公开性,往往会产生一种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殊效应。现实情况表明,许多腐败行为一旦被网络披露后,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震动效应。因此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起纪检监察部门与职工群众快捷交流的网络平台,让纪检监察部门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可以更好地开展预防腐败工作。 1.建立快速有效的沟通渠道。为追求轰动效应,许多网民在揭露腐败信息时往往选择论坛进行爆料,对这些爆料行为采取删帖、封闭ip,关网站等手段,经常引发网民的不满,酿成更大的网络事件。对此,应贯彻堵不如疏的原则,建立专门的网络举报平台,将信访举报法律法规、程序以及办事原则包括信访举报者的权利、义务等进行告知,将受理范围、举报电话、举报电子邮箱等内容进行公布。同时,及时回复举报信息,才能防止网络举报无序化发展。 2.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正面效应,实现反腐倡廉与信息网络的良性互动。一是建立网络信访举报的排查机制。网络中的许多论坛、专栏等平台曝光的有关各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言论,往往能够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案件线索。纪检监察部门应该注意排查这类信息,主动加强与各类论坛连接,注意收集相关信息。二是引导舆论导向。要定期有选择的将监察重点在网络上,让职工群众及时了解,为职工群众舆论监督提供依据,从而及时掌握各类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三是加强信息的管理。私下传播的流言蜚语、小道消息会对职工群众产生不小的影响。企业纪检监察机关可以在网络上公布本单位有影响、有代表性、有警示作用的案例,让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同时将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问题的调查结果及时公布,既可让职工感受反腐成果,也可消除小道消息的不良影响。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电力企业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腐败现象,进行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文章对当前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对以后的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电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防腐败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腐败问题接踵而来,反腐倡廉文化建设任务日益加重,对反腐败斗争提出新的要求。改进和加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的有效性、科学性、规范性,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新形势下,需要根据以往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创新出新时期科学有效的文化建设措施。 1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是构建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在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充实教育内容。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和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党认真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弘扬新风正气,切实做到务实、清廉,一定要重点认识到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意义、反腐败斗争的复杂长期性。努力在思想上重视,行动积极,把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完全落到实践中。反腐倡廉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党员干部,文化建设的内容重点是反腐倡廉建设,并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开展的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党员干部积极反腐,回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 2现阶段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思想上不重视,认识职责上不正确 有很多部门的领导干部不够重视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没有正确地理解文化建设工作,只注重抓经济建设、安全生产。在他们的思想里,抓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是软指标的党务工作,不像经济建设是硬性指标,要考核的,所以只要走走形式,简单地注意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就可以了,不用设机构、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这项工作,自觉的自己约束自己就可以了。另外,《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就有严格的规定,党员领导干部有权利和义务参加学习邓小平理论、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而很多部门利用工作多、时间少、压力大,不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更严重的是,有些党员干部去参加培训,却遭到部门领导干部的阻拦和有些领导的排斥,他们从思想上认为,党员干部大部分是不腐败的,没有那么多的腐败分子,如果经常性进行反腐倡廉文化建设,耽误工作也影响经济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这些事情,所以在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中,只是简单地走走形式,敷衍一下。此外,很多单位部门或者个别领导片面的认为,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只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和其他部门无关,更不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来管。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导致了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也导致了腐败现象的日益猖獗。 2.2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没有保障 很多单位不重视反腐文化建设工作,认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是搞形式主义,不给足够的资金支持这项工作,导致反腐倡廉只是口头讲讲并没有落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2.3文化建设缺少创新,形式单一 目前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缺少创新,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新,还是利用原来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少,利用电视、多媒体广播等手段宣传的力度不够,群众与党员干部参与性不高。很多党员干部来参加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就简单地敷衍,走一下形式,文化建设效果达不到目标、效果不显著。很多腐败者觉得政府搞的那些文化建设方式都是走形式,因此传统的反腐宣传工作达不到应有的警醒作用,所以在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行为相对比较多,也比较严重。此外,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纲要和工作计划,总是盲目开展,导致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2.4文化建设的范围不广泛,工作技术设备落后 现阶段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范围一般都在人民政府、公安检查司法机关、党政机关等进行,涉及的范围就比较小,效果不显著。此外,反腐文化建设工作技术还停留在以前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了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党员干部起不了应有的警告作用。 2.5反腐文化建设机制不完善,造成宣传力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反腐倡廉宣传机制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完善,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及很多单位的领导又不重视,造成宣传工作力度大,但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宣传工作不全面,导致党员干部经常做违法乱纪和腐败的事情。 3探索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创新措施,保证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3.1从思想上重视反腐文化建设 根据以往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各级党组织委员会、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检法等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并且建立专一负责的部门,组织有党委的负责人为组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监察、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反腐倡廉文化建设的全面全过程的工作。 3.2给予专项的资金支持反腐文化建设工作 为了支持反腐文化建设工作,还需要政府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并开展组织多种形式宣传活动进行反腐文化建设,扩大反腐教育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让腐败分子看到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让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真正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3.3创新反腐文化建设的形式,并制定开展计划 新时期,必须创新反腐文化建设工作的活动形式,由过去单一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形式改变为灵活的,能吸引人参加、又能增长人知识和防微杜渐能力的文化建设工作新形式,充分利用网络电脑、手机等新技术、新工具,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上廉政课堂等把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得生动有趣,使宣传工作达到效果,预防各级领导干部犯错,使他们觉得利剑高悬,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开展工作时,各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经常进行创新,才能使反腐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要提前制定反腐文化建设的规划,并有序开展,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将会导致反腐宣传工作的失败。各部门应制定一个适合本部门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计划,以促进各部门顺利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保证反腐倡廉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活动,创新文化建设新方式,丰富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活动内容和有效载体,达到文化建设活动的目的,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腐抗变能力和产生“反腐败斗争”的健康机体,不断取得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的新成效,来全面推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 3.4扩大反腐的范围和对象,针对对象,丰富内容 新时期,反腐文化建设应扩大范围,不能只局限在人民政府等部门,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腐败现象出现在很多部门,所以要对所有单位进行反腐文化建设工作。此外,开展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不能按工作任务或者开展文化建设次数作为工作标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具体的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和采用的文化建设形式视学员的具体情况而定,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员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防范腐败的效果。 3.5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文化建设机制 在反腐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健全制度,完善教育机制,制度能保证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并制定应对各种问题的措施,学会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机等现代化的媒体,研究出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的动漫模式或者数字化模式,使文化建设工作更加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此外,要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反腐倡廉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强化文化建设的绩效考核工作,从宣传形式、教育对象的心理感受、学习的成果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核分析,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的成效,使各单位部门的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得非常有趣,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各级单位和部门要重视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并开拓创新,大胆研究,丰富创新反腐倡廉工作的形式,增加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内容,才能让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工作发挥最大化的成效,并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罗燕 马杰 赵康康 钟鸣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抚州供电分公司 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研究:制造企业反腐倡廉工作思考 摘要: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在制造型企业中,关于反腐倡廉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就这些误区进行分析,以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制造企业;反腐倡廉;认识误区 反腐倡廉是我党长期以来坚持开展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力度更大,成效也更明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巨大成效[1]。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的反腐倡廉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许多企业对该项工作的重视不够,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一、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2-4]。可见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开展反腐倡廉活动,既是企业作为社会重要成员所承担的义务,也是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制造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中常见的认识误区 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产品加工增值环节。与基建型企业、贸易型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制造型企业在稳定生产期间,对外联系的渠道相对固定,多数人员在劳动过程不需要对外联系,内部联系也相对简单。正因为制造型企业的这些特点,使部分人员在对待反腐倡廉问题上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以下是常见的认识误区。 1.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是公共权力机构,企业基层不掌握公共权力,因此没有这个必要 反腐倡廉包括反对腐败和倡导廉政两个方面的含义。查阅资料显示,“腐败”一词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在自然属性层面指有机质腐烂变质而失去价值的过程;在个人层面指个人的思想落后行为堕落;在组织层面指组织的制度混乱、管理失控、公平正义缺失等黑暗状态。反腐倡廉工作中所指的腐败是指组织层面的含义。由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只要是组织,如果在监督和控制环节不到位而又不能自律,都有出现腐败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因组织的属性而例外。企业是一个组织,其内部管理、内部控制、内部资源分配是否合理有效,决定着该企业运行是否高效,决定着企业目标能否实现。假如一家企业管理者对反腐倡廉工作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反腐倡廉问题,在工作中不能对产生腐败的根源实施控制,不能对已经产生的偏差实施纠正,不能在实践中持续完善内部控制,势必造成放任腐败现象和不廉洁行为的孳生和发展的后果,势必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秩序失控,势必导致企业走向危险境地。由此可见,反腐倡廉是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虽然企业不是公共权力机构,但企业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企业在社会中生存、运作、发展,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企业的活动受环境规则的约束,同时又反作用于环境规则。一个肌体健康的企业,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有序与和谐;相反,一个内部腐败的企业,其不正当的活动必然对社会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会破坏秩序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倡廉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企业反腐倡廉的对象在高层,而基层不会有腐败问题 从企业管理层面看,同其他组织一样,所处的层级越高,可资分配的资源越多;层级越高,如果出现腐败问题则对企业的伤害越深;层级越高,监督越困难,相应地越需要反腐倡廉,这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说明基层不会有腐败问题。基层管理与其他层级的管理一样,在管理活动中对资源进行配置,只要这种资源配置能够与个人利益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就有产生腐败问题的风险。表面上看,制造型企业基层管理中可供分配的资源并不多,但管理中还是有人力调配、项目责任人选择、薪酬和绩效考核、工作任务分配、评先评优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个人利益相关。优秀的基层管理者将这些管理资源用于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为企业多做贡献,而庸俗的管理者则考虑如何将管理资源用于为自己谋利益,不同的出发点会产生不同的配置方式,不同的配置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配置结果。基层是制造过程的实施者,是产品价值和产品质量的创造者,是制造成本的直接控制者,基层管理是否有序、是否有效、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文明程度。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效益在我心中,成本在我手中”是基层管理的一种境界,当基础管理处于和谐状态的时候,更高层次的管理才具备了条件。 3.监督到位是根本,因此只要全力以赴搞好监督,就不会再有问题 “权力如果没有监督,就可能产生腐败”这个规律已经成为管理常识,实践也反复证明,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监督,或者监督不到位,就容易产生偏差,产生偏差之后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转化为新的规则,这种新的规则不是朝企业文明进步的方向上发展,而是朝非健康方向变异,这种结果对企业极其有害。因此,监督到位确实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做不好,就意味着该项工作的失控。但是,监督决不是该项工作的全部。如果把监督当作仅有的任务而全力以赴,放弃相应的配套措施,则势必会发现问题越抓越多,最后力不从心。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另一重要环节。制度是组织内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特定组织目标或功能的规范体系。任何组织都应当有制度,在企业,制度与企业的诞生、成长、成熟相伴随,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各项制度总在不断完善。就某项特定制度而言,却有相对的稳定性,一项制度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需要严格执行而不会任意修改;执行制度的人则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变化,当一项制度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执行制度的方式与初期相比,往往会有明显的变化,通常称之为“走样”.制度创新是个“大概念”,本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并且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但在企业基层实践中,对一些已经存在的制度进行修订,或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和需要,制订新的制度,也应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制度创新是企业基层反腐倡廉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与监督到位相当。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每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教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而人的动机受需要支配。对于企业基层而言,教育具有激励功能、警示功能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导向功能,因而教育环节是不能忽视的。在教育内容上一要强化以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常规教育,二要强化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基层是执行制度的单元,无论是国家的政策规章,还是本企业上级主管机关的有关规定,都要通过基层的宣传贯彻加以落实,宣传贯彻的过程即为教育。就企业内部而言,规章制度是体现企业与职工在共同劳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是企业规范运行的重要方式,规章制度教育是实现这些目的的途径;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既是对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工在从业中对社会所负的道德义务。可见教育是“倡廉”的基本手段。 4.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基层职工中,一部分人常常将腐败现象等同于领导干部的贪污和受贿,因此在反腐倡廉工作上,只是从经济角度完善制度和加强检查,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如前所述,组织的制度混乱、管理失控、公平正义缺失等黑暗状态都属于腐败现象,如果干部追求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则必然少做事、少追求,甚至不做事、无追求,最终导致管理的低效率,使企业坐失发展良机,职工利益的保障程度下降,管理失控或公平正义缺失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干部“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应视为腐败现象中的一种表现。职位承载着相应的责任。在企业基层,职工常认为自己是打工者,个人的劳动收益受企业经营业绩的制约,而企业经营业绩受管理水平的制约,管理的低效率将降低职工的劳动收益。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需要建立目标激励机制和效能监督机制。目标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正面的目标导向,促使管理人员带领自己的下属,积极工作,努力实现目标,通过目标的达成来实现自己的个人收益;效能监督机制则是以监督为手段,通过督促来促进管理人员履行职责,防止管理目标落空。 三、总结 分析反腐倡廉工作常见认识误区,端正对企业基层反腐倡廉工作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企业基层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思想基础,有了可靠的思想基础,加上必要的资源投入和持续不断的努力,就能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取得进展。 作者:占小明 单位: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炼石水泥厂
新闻史论文: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研究体系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新闻学领域,学界更多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则关注不足。实际上,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丰富的学术内容。结合若干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现行的研究条件,可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丰富学术内涵的研究内容体系。 就目前的认识而言,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内容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为整体对象,全面研究战时大后方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而总结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出版一部《抗战大后方新闻史》。该书属于区域新闻通史性质,应当是对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全面扫描,尽可能涵盖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方方面面。 全书在历史方面,先纵向全面梳理抗战大后方各省份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再横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以点带面剖析新闻史的各个层面;理论方面,着重剖析战时语境下新闻事业制度环境、功能认定、组织结构、运营模式、文本形态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联系,全面总结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历史地位。 围绕《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可以就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特殊情形,分别根据重庆、成都、桂林、贵阳、昆明等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城市的历史,开展地域新闻史的相关研究。目前,学界已经出版的《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界研究》(2009年)、《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2009年)、《桂林抗战新闻史》(2013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以抗战大后方不同政治属性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展示大后方不同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 抗日战争是不同政治属性新闻媒体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依归,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一次共同战斗。长期以来,学界对抗战大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特别是《新华日报》研究颇多。但是对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和民营新闻事业关注不够,这是需要重点加强的,也是还原抗战大后方全貌的重要组成。 目前至少有两方面的工作可以开展:一是出版《抗战大后方国民党新闻事业史》,重点对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国民党党报体系、以《扫荡报》为代表的军报体系、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等机构在抗战大后方的发展,尤其是抗日战争宣传方面做出全面的总结;二是出版《抗战大后方民营新闻事业史》,重点对《大公报》、《新民报》为代表的全国性报纸,以《新新新闻》(成都)、《新蜀报》(重庆)、《嘉陵江日报》(北碚)为代表的地方性报纸在抗战大后方的发展,特别是在平衡抗日宣传与追逐利润、处理文人论政与新闻统制、面向抗战主题与建设地方等主题方面做出总结。当然,有关机构还可以在现行研究的基础上,出版《抗战大后方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进行战时新闻报道、抗战舆论动员、对敌有效斗争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宝贵经验。 上述的任何一份媒体在抗战大后方新闻史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都值得深入研究。《〈新新新闻〉报史研究》(2008年)、《基于现代化视野的北碚乡村建设传播实践研究――以〈嘉陵江日报〉为例》(2010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特定专题为研究对象,展示战时大后方新闻事业不同侧面的历史真实面貌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民族复兴的契机。于新闻事业而言,可谓“多难兴业”。抗战初期,中国新闻事业基本上被摧毁殆尽。就是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中国新闻人不断自立,形成了抗战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两大新闻中心,达到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顶峰。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新闻事业,抗战大后方新闻活动更显多元和复杂,这也为从多侧面考察抗战大后方新闻史提供了契机。 事实上,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管理体系、对外宣传、言论社论、新闻政策、新闻实务、媒体经营、新闻教育、新闻思想、驻华记者等各个层面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以点带面研究,如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报刊、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国民党党报体系、以《大公报》为代表的民营新闻事业、以《新民报》为代表的媒介经营管理、以《嘉陵江日报》为代表的地方小报、以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对外宣传、以“星期论文”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言论、以《新闻记者》为代表的新闻学期刊、以中国新闻学会为代表的新闻团体、以《时代》周刊为代表的外国驻华媒体、以白修德为代表的外国记者……《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2012年)作为该方面的力作,集中以重庆地区的《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来考察战时新闻政策与新闻自由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当然,随着人文社科多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学领域的引入和运用,研究者可以尝试运用更新颖的方法论来进行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特定对象的考察。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界人物及其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研究活动为研究对象,展示当时新闻业界和学界的经验和成果 抗战大后方,云集了当时国内诸多新闻界名人,潘梓年、胡绳、章汉夫、乔冠华、夏衍、许涤新、张友渔、石西民、陆诒、胡绳、马星野、谢六逸、陈望道、俞颂华、梁士纯、顾执中、曾虚白、潘公展、程沧波、黄天鹏、董显光、成舍我、陈铭德、邓季惺、周钦岳、曹谷冰、舒宗侨、张季鸾、王芸生、胡政之、范长江、邹韬奋、赵敏恒、浦熙修、张友鸾……这些活跃在抗战大后方新闻战线的新闻界人物,或长于实践、或善于理论、或往来于实践和理论之间。虽然每一个新闻界人物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道路或思想轨迹不会完全相同,但作为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因子,也是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研究的主体,更是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见证。在他们的言论、举止和思想发展中,蕴含着时代前进的必然性因素,为理解抗战大后方新闻史所在的时代提供了生动的标本。 在这方面,已经出现《潘梓年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1937~1947)》(2007年)、《王芸生新闻思想研究》(2008年)、《抗日战争时期白修德在华的新闻报道研究(1939~1945)》(2010年)、《论浦熙修重庆时期通讯特征与思想基础》(2011年)、《马星野大陆时期新闻思想研究》(2012年)、《张友鸾新闻思想研究》(2012年)、《民国报人曾虚白研究》(2013年)等大批硕士学位论文。但是,研究的空间依然很大,知识的盲区仍旧很多。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解读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研究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离不开研究当时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文献史料。同样,那些新闻文献史料本身也在向人们讲述着抗战大后方新闻史。 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官方文件档案的汇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编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开了一个好头,汇编了国民党战时新闻统制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各项行政管理法规、报刊书店登记、新闻检查概况、压制《新华日报》等史料。在这方面可以继续发挥档案机构的力量坚持做下去,为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素材。二是重要新闻媒体的创(办)刊词、停(休、终)刊词、在当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社论或社评、新闻团体的宣言等。在这一方面,红色报刊的相关材料汇编已经出版多本,抗战大后方的相关汇编亟待进行。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史论文: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看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摘 要:美国新闻史的发展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渊源颇深,从早期的政党报刊到黄色报刊,再到后来的商业化报刊的发展历史,即是新闻专业主义由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发展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本文认为,美国新闻史的发展为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了自然的语境与实践。相应的,新闻专业主义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媒介、政府、社会、商界的架构体系之下,彼此掣肘妥协和制衡的产物。同时,这个架构体系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发展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美国新闻史;媒介权力 一部美国新闻史,既是美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也是200多年来媒体与政治博弈斗争以争取自由独立的历史。宏观看来,西方新闻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不断摆脱外在的压力和束缚的历史,新闻专业主义就诞生在西方世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一改以往政党报纸的风格,以大众化为办报宗旨,发掘了大批“普通人”的读者。19世纪70年代,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迅速起步,政党报刊随之衰落,报刊逐步摆脱了政党的控制,独立报业正式兴起。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在办报宣言中提出:“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1]由此所形成的新闻信息模式被称为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廉价报刊兴起带来的报道内容与观念的变革,成为了“扒粪运动”的前奏。19世纪末的这场运动揭露了大量企业和政府的腐败行为,凸显了报刊的独立性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为客观报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虽然具体时间学界都没有定论,但是“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就是在此时孕育而生,其内涵和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满。20世纪中期,《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出版,标志着社会责任理论于此滥觞,至此,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趋于成熟。 一、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介 美国的新闻媒体,事实上被认为是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列的第四权力。最早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将报纸定为第四权力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构想。早在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伊始,在反对专制统治和出版自由限定的斗争中,资产阶级革命者们认为,发表不同意见及批评官员这两项权力是自由的重要表征。杰斐逊总统也认为,宁可要一个没有的政府报纸,也不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报纸自其开始,便是用来监督政府,监督公权的。所以,报纸才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进行商业化改变。 杰斐逊是新闻媒介权力论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他将报刊视为是人民一切自由和安全的最大保障。谈到杰斐逊,就不得不提和他针锋相对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美国建国的初期,两人就新闻自由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论争。除了当时常规的国会辩论和政府报告外,报刊笔战是其论争较为公开和常见的方式。有趣的是,报刊既是论争的焦点,也是论争的战场。这场辩论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政党报刊的形成,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新闻自由的认识,也客观上促使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正是由于杰斐逊的努力,报刊的“第四权力”属性这一理论在美国被广为接受。 媒介作为第四权力的独立地位,在大众报业发展的时代成为可能。第一,报纸纷纷在经济上实现了独立,从而脱离政党的言论阉割和控制;第二,报纸标榜的独立原则也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砝码。 1835年,第一份宣称独立的便士报《纽约先驱报》在贝内特的主持下创刊。它的主张包括:第一,报刊的职能:是新闻传播,但也应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第二,报刊的性质:为独立专业的媒体,是自主的媒体;第三,报刊的目的:应该为公众提供意见支持,代表民意;第四,广告收入应当作为报刊的主要运营来源;第五,道德自律是报刊的主要约束机制,法律也应该成为重要手段[2]。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新闻媒介一直处在一个复杂的力量角逐与场域纠缠当中,政府、社会、商界的博弈当中,一方面促进了技术层面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介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媒介的专业主义进步。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媒介的许多表现却偏离了赋予专业主义精神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从不择手段地互相攻击到失实的煽情报道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报业也逐渐走向垄断。美国的报纸从1909年的2600家减少到1946年的1750家。媒体变为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时候,它也就成为了大量批评的对象。当时的媒介所作所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媒运用其巨大的权利来为自己谋利。传媒的所有者只传播他们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有关政治经济的问题,他们同时也损害了反对者的意见。 2.传媒屈从于大公司,让广告客户控制社论的主要内容。 3.传媒抵制社会变革。 4.传媒的时事报道关注的通常是煽情、肤浅的东西,而不是重大事件,其娱乐节目常常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5.传媒危害了社会公德。 6.传媒无需任何理由就可以侵犯个人隐私。 7.传媒有一个社会经济控制阶层,笼统地说就是商业阶层,后来者很难进入到这个行业,因此,传媒危害了自由而公开的观点市场[3]。 传媒的这些做法与社会公器的角色期待和专业主义的取向大相径庭,因而饱受诟病。两次世界大战的出现为这种境况提供了解决的契机:比如,1917年政府成立了公共咨询委员会,后来通过了《与敌贸易法》和《煽动法》,1942年,又了《美国报刊战时行为规约》。众所周知,在美国民主的土壤下,政府公然干预新闻自由是有害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由于战争的特殊需要,使得公众对于政府的干预行为的方案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对,这种干预逐渐被接受和认可。这也为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提供了社会背景。 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的小册子《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则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代表。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媒介必须履行必要的责任,以行使其自由的使命,政府在此期间可以对自由加以限制。为了体现出来责任,按照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说法,媒介、社会和政府三方都应该作出努力。 首先,传媒要加强自律精神,坚持专业主义,减少对于广告的依赖和广告商对于节目的干预;其次,社会可以设立特定的公众机构,如研究中心和媒介评议委员会等,用以对媒介及其行为予以必要监督和约束;再次,对于政府而言,在媒介滥用新闻自由之时,政府可以采用法律手段予以制止。社会责任理论显示了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对其深入的理解。“没有无限的自由”这一理念也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接受。媒体无限的言论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公众的无限言论自由,二者的不对等关系正是造成媒介滥用权力的症结所在。新闻自由委员会对传媒业提了五项基本的要求:(1)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2)一个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3)对社会组成群体的典型画面的投射;(4)对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呈现与阐明;(5)充分接触当日消息[4]。 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的力量逐渐成为主导,操纵着美国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方面,虽然专业主义的引进和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对于媒介中心的美国社会提供了一个价值取向,但是根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媒介对于资本的依赖,对于广告商的依赖依旧。80年代以后,资本化运作进一步发展,新闻业的市场受到利益的驱动逐渐增强,商业主义更为严重。最为明显的表征即是娱乐节目的批量生产。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合法性 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当今的时代,并非意味着公正、客观、独立的行为准则,相反,很多时候,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首先,媒介并非天然地作为社会公器而存在,其地位处于政府和商业集团的双重挤压之下。新闻媒介的独立性是其存在并且成为社会重要制衡力量的基础,但这一原则在现实环境之下并不容易实现。政府需要媒介宣扬自我主张、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故而,在法规和政策当中会存在诸多限制媒介的条款,媒介一部分情况沦为权力的奴隶;商业组织也需要媒介作为其重要的伙伴,在大众化媒介时代,商业目的的达成与媒介的宣传二者的关系日益密切,故而,商业组织会多在经济方面对媒介予以限定。 其次,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逻辑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媒介独立的前提是商业化的运作,但过分的商业化又会侵害媒介的专业性。 再次,专业主义始终是难以达到的目标。客观性和中立性首先是难以做到,因而媒介呈现的新闻事实始终是难以中立的、不含价值判断的,对真实存在的世界的真正反映。新闻产品本身就是媒介高度选择、加工的产物,并非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物质。 追寻新闻专业主义的源头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取向可能并不一致,但是,媒体、政府、社会、商界的博弈始终存在。自由主义报刊时代,媒介居于核心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政府的力量逐渐膨胀,经济的持续发展又使得商界的力量在这个关系网中居于主导。可以看得出,社会在这个博弈架构中力量稍微薄弱,但是公众的批评某些时候也会形成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可以想见,媒介、政府、社会、商界的架构体系会一直存在下去,新闻专业主义的存在也会成为一个常态。新闻专业主义认为媒介是社会的一个系统单位,以承担搜集、整合、传播信息的功能,暗合了其他三方的诉求。 过度的商业运作正在日渐侵蚀公众利益,甚至公众利益已然成为一个界限并不明确的范围。而这一切,正在动摇新闻专业主义的合法性。新闻专业主义是在这样的博弈结构中诞生和成长的,架构本身的复杂矛盾,并不能成为专业主义缺乏合法性的诱因。相反,具有矛盾和张力的彼此掣肘,正是专业主义存在的一种动力。 四、结 语 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过程当中探询新闻专业主义的脉络,可以清晰地发现,新闻从业者从先驱身上继承了专业主义的理念,并且在实践当中形成了完整的职业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专业主义的理论体系。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操作,也是在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大背景的发展变化,各方势力的博弈平衡中走向确立与成熟。 新闻史论文:普遍联系在外国新闻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外国新闻史中的著名人物和新闻事件时,借助普遍联系的观点,既可以抓住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又可以分析出其发生、发展的具体特性,是实用性强且非常有效的教学和研究工具。 关键词: 普遍联系 廉价报 教育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的方法是我国新闻历史研究和教学的传统方法。在我国出版的外国新闻传播历史类教科书,现已经过全盘照搬外国新闻历史书籍的阶段,发展到本土化阶段。但外国新闻历史史实浩如烟海,目前我国任何一本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都不能将所有重要新闻史实都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除讲授基本史实和发展规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分析新闻历史史实的能力,让学生探讨感兴趣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教师善加引导,以达到提高研究水平的目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是外国新闻历史教学和研究中,适用性强,并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具。 一、普遍联系基本原理 联系是哲学范畴,通常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体现普遍的联系。 二、普遍联系的宏观应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外国新闻史教材,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如以往的外国新闻史教材体例,要么是以时间为经线,以新闻媒介形式为纬线,进行历时研究的国别体;要么是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为经线,以国别为纬线,进行共时研究的断代史。两种外国新闻史体例各有所长,比如国别史便于让学习者抓住一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符合认知心理规律,易学好记;而断代史便于让学习者对同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各国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和不平衡性,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两种体例之所长恰恰是对方之缩短,而且一般不能互相补充,只能通过教师引导,尽力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如果将普遍联系的观点渗透到外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中去,可在历时研究中兼顾共时研究,或者在共时研究中兼顾历时研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 三、普遍联系的微观应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此相一致,也包含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联系。而区别在本质上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以对立的方式发生的联系。一切事物都同其他事物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具体史实,既能找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能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真正在认知领域“同化”此知识点,达到“掌握”的程度,而且不“遗忘”。比如以往的外国新闻史教科书通常使用共时研究的方法,分析廉价报的产生原因,并将原因归结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还往往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城市化和商业化等方面详细分析。这或可解释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廉价报产生的总体原因,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其廉价报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状况不仅落后于其殖民地――美国,而且落后于隔海相望的法国。因此,应该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引入历时研究的方法具体分析各国国情。比如就受众素养而言,欧洲各国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特点。英国虽然1861年的《教育法典》明文规定了“小学教育的‘阅读’‘书写’‘算术’的教学内容和要求”[1],但并未使英国的初等教育有长足进展。直到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才真正改变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该法案主要涉及小学的数量和质量、入学的年限和开办小学的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内容。此后,英国几次修订和补充该法案,使其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有的地区甚至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至此,英国才拥有了大量能够读懂新闻的潜在受众。而法国1833年颁布《基佐教育法》,主要内容是:国家有权征收特别税款作为教育经费,在全国普遍设立小学;在各省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初等学校师资;设立小学教育鉴定委员会,规定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才能任教该法案的实施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而1881年颁布的《费里法案》其要旨是宣布实施普及、义务、免费和世俗的初等教育;规定儿童6岁入学,初等教育为义务教育;小学和学前教育是免费的;废除法卢法案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和公民教育。该法案为近百年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大洋彼岸的美国于19世纪20年代后致力于公立初等学校的建立与发展,并形成公立学校运动,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教育。主要是设立州教育委员会;建立地方税收制度,筹集办学经费:兴办公立小学;制定义务教育法,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等。由此可见,美国的免费初等教育普及明显早于英法,更早地为廉价报兴起提供合格受众并培养潜在受众群的阅读习惯。 除受众教育水平因素之外,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方面受经济基础制约,另一方面还受本国政策影响。比如英国的“知识税”在1712年到1861年的150年中,钳制了报业的发展,廉价的逃税报纸虽然在民间发行,但面临随时被当局取缔的危险,广告商也不可能信任可能会被查禁的报刊,广告额较少,使得英国的廉价报举步维艰。而美国殖民地政府1765年颁布印花税法案,比英国本土推迟50年,该法案只实施1年,英国政府就因殖民地各界的抗议、指责而被迫撤销。同年制定的汤森法案,规定征收的税种中包含纸张税,仍有三分之二的报刊抵制这一法案。此后1776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英国殖民当局的纸张税自然不了了之。美国独立后,1791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国会将不制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因此,美国报业在1791年之后,就获得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在相似经济条件下,美国的廉价报发展自然比英国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外国新闻史史实进行教学和研究,普适性强,可操作性强,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哲学工具。 新闻史论文:中国新闻史学会会暨“实践育人:人才培养与华文传媒的发展”会议综述 2012年是高等教育的“实践年”,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华文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于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在重庆工商大学举办了中国新闻史学会2012年会暨“实践育人:人才培养与华文传媒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近60名两岸三地中国新闻史学会的专家学者、传媒业界的资深工作者和重庆市内相关高校传媒学院的领导齐聚重庆工商大学,共话新闻传媒发展,旨在交流海内外新闻传播院系和华文媒体在实践育人方面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对策。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丁俊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陈昌凤,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顾勇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黄瑚,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吴廷俊,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蒋晓丽,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邱沛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裁刘光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牟丰京,重庆晨报总编辑张永才,新浪(重庆)总经理周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所长耿晓东等出息了研讨会。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李春茹、副书记朱伯兰、副校长郑旭煦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郑旭煦副校长主持了开幕式。 会议前,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李春茹、重庆广电集团总裁刘光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牟丰京、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分别致辞,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海荣对会议的举办专门发来贺信,周波副部长宣读了贺信。贺信中,徐海荣部长对本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表示祝贺,对重庆新闻事业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进行了介绍,对中国新闻史学会20多年来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衷心希望专家、学者们一如既往地关注重庆的建设与发展,关心支持重庆的新闻事业。 来自中国新闻史学会和国内外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记者编辑,围绕新闻教育、新媒体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探讨,并实地参观了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传媒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们对重庆工商大学注重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打造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给予肯定。 美国华文媒体协会理事、美国《世界日报》记者刘伟在会议中作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发展与未来思考――兼谈华文媒体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介绍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地位,梳理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发展与人力资源的状况,最后提出了对对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他认为,面对变化的华人读者,华文媒体应考虑发展双语媒体;应立足美国华人立场,强调中华文化为主,多元文化为辅的媒体价值观;平面、网络同时推进,互为补充;此外,稳定和提高原有人才,吸引年轻采编人员和新传媒技术人员是华文媒体发展和未来的关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陈昌凤作了《网络时代华语传播的新格局》的重要报告,对西方主流媒体和华文传媒争占华语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微媒化是否应该成为华语媒体传播方向提出了思考,陈院长还介绍了近年来华语传播市场的基本情况,重点探讨了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如何突围”。他认为,以博客、播客、维基、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MySpace)为代表的Web 2.0的网络工具有个人化、互动化、集体贡献内容等典型特征,是网民在虚拟空间里的“生活面貌”、资源分享和社交方式的大变革,是21世纪知识型经济主导下的人类社会的缩影。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当实现由传播新闻到运营信息的转型,携手新媒体打造“智能新闻”,拓展社交媒体的视野,积极探讨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手段,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化和全球化。 铭传大学大陆教育交流处处长陈耀竹作了《台湾数字媒体发展概况》报告,介绍了台湾数字电视发展概况,探讨了新形势数字媒体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数字电视时代,电视节目将走向分众化与客制化,广告形式也会逐渐转向个人化与互动化,应用服务范围更为宽广(生活服务)。他认为,台湾数字媒体发展中面临着八大挑战,具体为:一是2012年7月1日起的无线数字化,对收视习惯产生了一定冲击;二是在法令修改后,核心竞争取决于品质,中华电信MOD成为绝对优势很难讲;三是有线系统业者数字化后,电视的使用机能发生了改变,顾客才是王道;四是分组付费或计次付费制度实施后会产生一定的排挤效应,仍须通过市场的检验;五是同业间将持续的恶性竞争及大陆的磁吸效应,对内容供应者的经营压力将有增无减;六是以公民评鉴来决定节目的上下架机制过于“民粹”;七是在当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电信、广电管制架构的调整;八是如何提升宽带、电视数字化普及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王润泽就主流媒体从业者的培养思路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强调人才培养应该加强文史哲基础教育、提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作者援引著名新闻教育家罗列教授的话,“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四年里究竟学些什么课程,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情”。王教授认为,高端新闻人才的训练应加强文史哲基础训练,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应在教学中突出这个特点。通过强化文史哲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理性思维,训练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准确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客观提供解决思路。加强文史哲基础教育,要明确新闻的选择需要价值理性的判断,加强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既要呼吁社会各方面给与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更大的空间,更要警惕媒体所进行的伪舆论监督,此外还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作用。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曹立新作了《什么实务,如何导向:新闻教育中的实务导向刍议》的报告,对当前新闻教育中的实务及导向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未来新闻教育计划”之“课程充实计划”,应当增加历史、政治、哲学、古典文学甚至科技等课程。他认为,新闻教育应当回归新闻,一是新闻艺术不同于媒体技术,即新闻学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不能与传播或者媒体混淆;二是新闻职业不同于新闻产业,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作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减少“可取代性”――二论中国大陆新闻教育改革的出路》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检视和深入分析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可取代性”,对如何培养合格记者,提高新闻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他还指出无论“公民新闻传播”时代下新闻业的开放程度有多大,专业新闻记者永远都是需要的,且时代信息化水平越高,新闻业越开放,人才构成越复杂,对专业新闻记者的需求度就越高。他认为,新闻教育不应培养“万金油”,而应培养合格记者;所以新闻教育只有培养出合格新闻记者,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在高等学校有立足之地。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殷俊作了《构建真实传媒环境,推进协同创新实践》发言报告,他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长江传媒学院坚持“构建真实传媒制播环境,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育的办学思路,在具体的教学体系中,将大学生顶岗实训纳入具体的教学内容,推荐和鼓励本科生、研究生进入传媒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不同节目、各个具体岗位的顶岗实训,让资深传媒工作者和大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成长,构建“记者编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顶岗实践、教师-记者编辑相互挂职”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在本次研讨会上,新华社、海峡导报社、美国世界日报社、人民日报社、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总编、记者等海内外业界精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著名高校院长、博士生导师等新闻教育专家齐聚重庆,共同谋划推进高校新闻教育“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开展对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为加强我国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我国媒体在国内外的传播影响力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国培养传媒精英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张杰(出生1984年2月)、性别:男、籍贯:重庆、职称:助教、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媒 新闻史论文:关于新闻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摘 要:新闻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对历史研究的两种解释体系(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拉斯维尔的4+1模式以及媒介现象与外部社会互动模式、问题意识等,其中问题意识对新闻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是做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方法训练;问题意识 做学问不仅要下功夫去学,还要用脑子去思考、去提问,有了好的问题做导引才能去做研究,进而写出有价值的论文。有人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很少一开始就去思考问题。殊不知,一直处于一个盲目的状态,自然跳过了问题的导引,而直接进入了解决问题的阶段。如果先明确了自己想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研究,会使论文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而如何去发现问题,也是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一、什么叫问题意识?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的说法。国内学者大多是从教育学的意义上理解问题意识的:“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但是这样的理解只是问题意识的一个方面,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问题背后的理论意识,就如当代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学者罗伯特・科克斯(Robert Cox)所阐述的,问题意识虽然仍以问题为基本内容,即原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但是它更是一种客观事实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问题意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意识。科克斯的问题意识深化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问题不仅是“科学探索性疑难”,也不仅是强烈的对问题的探索欲望,更为重要的是理论对于问题的能动的阐释,即问题意识是建立在研究者提出问题的理论背景基础上或者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观照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任何问题的产生都和特定的理论或方法论有关。 二、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研究者在选题时往往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以及个人对问题的悟性或者洞察力和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一项具体的研究课题从开始选择到最终确定,正是上述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广泛涉猎专业著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尽力阅读大量文献和学界论文; 其次,注重研究的方法训练,从前辈的论文中汲取营养;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多关注学界最新动态,养成多思考,多追问的习惯。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判断,然后经过判断进入问题,在好奇和疑惑的引导下进行初步判断,但是不能把判断当作问题,因为判断可能是伪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文献综述,因为文献综述是一个发现问题的手段,它的目的就是看同类研究的前人启示。 具体说来,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从而萌发问题;然后再进行文献综述,看前人是否研究过这个问题,对此又是以何种角度来解决的,再思考自己对此问题的解决有何创新之处,是否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如果看到前人在同类对象中剩下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被锁定成自己的问题;或者同类对象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变化,新变化带来新问题,引发旧理论在新条件下是否使用的问题,如果适用,说明理论弹性强、范围广,如果不适用,需要理论推进,于是研究就有了意义。例如:对余英时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进行文本分析,作者通篇都在以问题做导引,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的方式为我们阐述了胡适先生思想形成的背景,思想革命的起点,长期的精神准备,他思想革命的两个领域以及思想的最终形成,最后还指出了胡适思想的内在限制。作者首先提出胡适归国前后,中国思想界这一段空白究竟属于什么性质?为什么是胡适而不是别人填上了这段空白?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为我们阐述了胡适思想史的背景。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给我们讲述了胡适长期的精神准备。进而提出一连串问题来为我们讲述胡适思想革命通俗文化和上层文化这两个领域。通过对“胡适究竟在什么确定的意义上可以称作杜威的实验主义的信徒?”这个问题的解答,阐释了胡适思想的最终形成。文章最后提出“如何使中西两个思想流派相通?”并用胡适的原话“今天人类的现状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愚昧所造成的。但是后来人怎样来批判我们,那就要看我们尽了自己的本分之后,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了。”来鼓励后人努力创新。同时,也肯定了胡适先生已尽了他的本分,为中国学术与思想现状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以问题做导引使文章整体思路之清晰,逻辑之严密。 新闻史论文:一种社会史研究范式 摘 要: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跨学科对话。一个区域报刊业的兴盛必有其区位优势、社会文化环境和内外动力机制,区域报刊业的消长与区域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晚清、民初时期,报刊传媒在区域社会早期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社会史研究范式来进行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的整体性研究对于促进新闻史研究将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区域新闻史;社会史;研究范式 时下,区域史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发展的新趋势。海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从地域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力作多有问世。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国近代史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中国近代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的“中国中心观”,逐渐成为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种趋势。将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示区域与地方历史研究,是“中国中心观”的重要特征[1]。在中国学术界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法国年鉴学派,主张研究“整体的历史”、“总体的历史”,但其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绝大多数是区域性或专题性的研究(后文论及)。国际学术史一再证明,较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那些开始会被看不起眼的所谓“中观”或“微观”研究,即区域性、专题性研究和个案研究,这些研究常常可以见微知著,表达对整个社会文化进程的理解和解释,甚或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区域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不同学科的区域史研究,可以探索传统社会或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填补学科空白;可以探索当代社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经验或借鉴。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从中央到地方,从整体到局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史料和各种现实资料、数据,“区域社会是整体中国的一部分,是整体中国的细胞形式,解剖某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本身就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2]。“只有把一个一个区域社会的情况研究透了,才能从中央和地方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把整个中国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3]。 一、社会史-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范式 作为“新史学”的社会史研究,自21世纪以来已在史学界刮起旋风,以冯尔康、许纪霖、赵世瑜、乔志强、常建华、杨念群、黄兴涛、马敏、朱英、周积明、严昌洪、陈春声、王笛、吴琦、行龙、章清、王日根、刘志伟、唐力行等一批史学专家、学者为代表的社会史学派,借鉴法国年鉴学派理论和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计量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汲取后现代思想精髓(剔去糟粕),并结合中国实际,开辟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史研究范式。 什么是社会史?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专门史还是通史(整体史、总体史)?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还是一种新的视角?社会史与社会学关系如何?国内外学者有各不相同的解释。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其一,法国年鉴学派主张,社会史是一种“整体史”或称“总体史”,第三代年鉴学派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在其主编的《新史学》中对所谓“总体史”概括道:“这里所要求的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这是结构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事件的历史……总之是一种总体的历史。”[4]1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总结说,关于社会史有三种看法:一是关于穷人或下层阶级的历史,二是关于日常生活、风俗或生活方式的历史,三是社会经济史[5]。这也是一种整体史观。 其二,以英国社会史家屈威廉等为代表,主张“撇开政治的人民史就是社会史”,也就是说,社会史是关于生活方式、闲暇状况和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历史[6]。其三,以美国历史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为代表,认为社会史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社会史的核心内容是重建宏观结构变迁中普通人民的历史,主张将宏观结构的变迁同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考察。其四,以英国史学家E.H.卡尔为代表,认为社会史是社会科学向史学渗透所形成的边缘学科,社会史是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历史。国内学者有三种观点:一是作为整体研究的社会史,二是作为历史研究范式的社会史,三是属于历史学而非社会学的社会史。知名史学家马敏教授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史”颇具代表性。他认为: 无论中西,现代史学的潮流都是以“总体史”为指归的,“总体史”范式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能遇见到的新史学的根本范式。在中国,这一“总体史”范式通常又与“社会史”相联系,在这一意义上的“社会史”往往成为“新史学”的代名词……作为“新史学”根本研究范式的“总体史”,更多的是就方法论意义而言的,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态度和新的研究视角”。其中视角的转换和视野的开阔又是最具关键性的,它主张对历史进行“全景式”和“全幅式”的把握[7]。 按照我们的理解,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市民、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跨学科对话。由于现代学科的划分反映的是我们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强调学科融合或跨学科对话有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即与社会科学中的一些相邻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地理学等相互交叉和渗透、融合。我们认为,社会史和“政治史”、“文化史”一样,属于历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是“新史学”派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人口学、民族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体史研究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或研究愿望。当然,社会史和社会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正如当代英国知名史学家查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言:“如果说,历史学家向社会科学去寻找新见解和新观点的根本原因是对历史主义及其立场和观点的强烈反动,那么,历史学家首先应当面向人类学和社会学去寻找新方向是毫不足怪的。在所有的社会科学中,社会学和人类学在观点上与历史学最为接近。”[8]波兰著名历史学家波托尔斯基亦言:“社会学侧重于现实世界,而史学则侧重于以往的历史过程在现代史学中,企图在理论结构和解释上把史学与社会学分离开来,是不可能的。”[9] 作为一种整体史研究范式,社会史与区域社会史两者是并行不悖的。社会史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年鉴学派,历经七八十年,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年鉴学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大多是区域史研究的典范。如费弗尔的《腓力普二世时期的弗兰施孔德地区》,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皮埃尔・古贝尔的《1600-1730年的博韦与博韦人》,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小山村》等。可见,区域史也可以是整体史、总体史。至今仍活跃于法国史坛的第四代年鉴学派学者更强调:“在每个具体研究中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使其融为一体,从而事实上推进史学研究。”[4]17可以说,区域社会史从研究实践层面推动着作为整体的社会史走向深入。 二、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与区域社会发展 在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长江流域有着区位、交通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列强势力沿着长江流域从东南沿海逼入长江中游、再侵入四川盆地等内陆地区,逼使长江流域沿岸城市开埠通商、走向开放的道路。他们在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客观上促进了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列强的入侵、经济的掠夺、文化的渗透以及长江流域自身政治的革新、社会思潮的兴起、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的进步,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作为洋务、维新、革命的工具和经济文化传播的载体的近代报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梁启超早在1902年就指出“学生日多,书局日多,报馆日多”是影响中国前途的至关重要的三件大事,辛亥时期,他对报刊的作用又有辛亥“国体丕变”“报馆鼓吹之功最高”[10]的评价。知名史学家章开沅等人认为:“作为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的中介环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和指标,它不仅直接推动政体的转变,而且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连锁反应。”[11]晚近报刊传媒在长江流域和两湖地区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亦起着非凡的作用。 以近代长江流域报刊业的发展为例,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地带的长江流域,其不同区域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程度随着区域中心城市开埠通商和早期现代化前进步伐的快慢而有所差异。上海――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桥头堡,近现代报刊业发展最为壮观,报刊数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强;重庆、成都――长江经济带的腹地和革命战争宣传的大后方,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亦很突出。作为连接长江流域经济大动脉东西纽带的两湖地区,其区域中心城市如汉口、武昌、沙市、长沙、衡阳等地近现代报刊业也比较发达,据刘望龄先生不完全统计,近代湖北实际创办报刊300种左右,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报刊辑录显示,1866―1919年间,湖北共创办报刊191种,其中,外国人主办的报刊31家,官办25家,民办131家[12]刘望龄先生统计数据不全,另据《武汉市志・新闻志》统计数字,仅晚清、民国时期(1866-1919)武汉地区的报刊数量即达193种。可见,该时期整个湖北省报刊数量应不下200种(参见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新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8页)。。据方汉奇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13]和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的《中国近代报刊名录》[14]、丁守和主编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期刊介绍》(I-V)[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二、三集)[16]、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一集、第二卷、第三卷)[17]等书籍所列报刊名录不完全统计,1897―1919年间,湖南报刊数量亦达116种。其中,长沙即达89种,包含报纸57种,期刊32种[18]。仅辛亥革命时期(1901―1917),湘籍志士创办报刊即达34种[19],位居全国前列。两湖地区一些知名报刊如《中华民国公报》、《汉口中西报》、《大江报》、《汉报》、《湘报》、《湘学报》、湖南《大公报》等报刊则在全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两湖地区报刊业发展更为繁荣,在民国时期全国报业之林中蔚为大观。 一个区域报刊业(如两湖地区、上海地区、四川地区、广东地区、京津地区等)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兴盛、繁荣必有其区位优势、社会文化背景和内外动力机制。那么,一个区域近代报刊业繁荣的区位优势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及内外动力是什么呢?教育近代化与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发展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繁荣有何作用?传统士绅、近代知识分子与近代报刊群体的形成和报刊业的发展关系如何?近代报刊群体的生存状态如何?同时,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近代报刊是如何进行思想启蒙、舆论宣传和下层民众动员的?近代报刊和报刊群体的生存空间如何?扮演了什么社会角色?与受众群体的关系如何?起到了怎样的社会作用?一个区域近代报刊业的繁荣是否促进了区域社会早期现代化转型?有何文化贡献和社会作用?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社会史的角度、用社会史的研究范式来进行解答。 三、区域新闻史的社会史研究范式有待加强 目前,在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研究领域,上海新闻史、报刊史的研究最为繁荣,除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丁淦林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20]等一批“通史性”新闻史著作大量涉及上海新闻事业史外,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新闻志》编纂委员会编的《上海新闻志》[21],上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近代报刊发源,下迄1996年(大事记延至1998年),130余万字,横亘上海150年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过程,同时还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上海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采访、编排形式、经营管理和重大新闻历史事件、新闻人物等,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客观的叙述,填补了区域新闻史研究的诸多空白。马光仁主编的《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九)》[22]、《上海当代新闻史》[23]系上海区域新闻史的集大成之作,两部著作前后衔接、浑然一体,凡洋洋洒洒130余万字,按编年顺序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了上海自1850年至20世纪末的新闻发展史,有点有面,有专题分析和个案研究,“仿佛是一部上海地区一个半世纪新闻事业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地区新闻史的力作,为地方新闻史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4]。宁树先生主持编写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目前已完成120万字,尚待出版。该文稿立足上海,对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的近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和比较,集新闻史比较研究之大成。曹正文、张国瀛的《旧上海报刊史话》[25]侧重于从史料的角度梳理了旧上海的报刊发展概况;秦绍德的《上海近代报刊史论》[26]分上海近代报刊诞生、维新运动与报刊勃兴、政党报刊、资产阶级商业报纸、上海小报、上海租界报刊等几个专题,勾勒了上海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基本面貌。最近几年,上海新闻史的研究侧重于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从而把该区域新闻史的研究推向微观层面,在精细化程度上前进了一大步。 在长江流域上游重庆、四川地区,最近几年也有论述该区域的新闻史专著问世,除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四川省志・报业志》[27]、《四川省志・出版志(上、下)》[28]和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重庆市志・报业志》[29]、《重庆市志・出版志》(出版中)等志书类著作外,还有一些史料成果问世,如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四川新闻出版史料》[30],四川省新闻志编辑部编的《四川新闻史料汇编》[31],以及《成都新闻资料专辑》、《重庆新闻史料汇编》等,除这些史料性著作对近代四川地区新闻史、出版史作了简要的资料性整理和面貌勾勒外,王绿萍女士在其前期广泛搜集、爬梳四川地区新闻史料,汇聚成《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尚未出版)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专著《四川近代新闻史》[32]。该书重点勾勒了四川地区清末民初(1897―1918年)的报刊历史,内容涵盖四川近代报刊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概况,传教士在四川的办报活动,成都报人先驱傅樵村的办报活动,清末新政时期的四川官报及新闻法规,四川民主革命时期和立宪运动中的革命知识分子和立宪派的报刊宣传活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时期的四川政党报刊和新闻事业发展,等等。四川大学蔡尚伟的博士学位论文《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33],从重庆、成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入手,勾勒成都、重庆两城市自清末(1897年)至今的报业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并以文学为中心,考察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和报纸与文学、文学界的互动关系;以大学为中心,包括大学生、大学老师、新闻教育、新闻研究机构等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的内在联系;以身份意识为中心,考察成都、重庆城市文化意识、文化身份、文化精神与报纸的互动关系等等,颇具新意。贵州师范大学徐文水的硕士学位论文《清末重庆报业发展与巴渝社会变迁》[34],勾勒了清末民初时期重庆的主要报刊《渝报》《广益丛报》《重庆日报》《崇实报》《重庆商会公报》等报刊的基本概况,近代重庆的杰出报人,报刊业务的改进,以及近代重庆报业的社会功用。西南大学张耀谋的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近代报刊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以〈渝报〉〈广益丛报〉考察为例》[35]论述了《渝报》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文化空间,《广益丛报》的出现与重庆现当代文学的萌发,报载小说的现代体验、想象与重庆现当代文学的互动关系,等等。此外,关于四川地区新闻史的个案研究也有专著出现。比如,王伊洛的《〈新新新闻〉报史研究》[36]除简单探讨了四川报业的传承和近现代化进程、成都报业的特点外,重点深挖了20年代末成都《新新新闻》的创立、地域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广告发行和经营策略、新闻业务、发展误区与历史命运,等等。 但是,作为近现代报刊发展高地之一的重庆、四川地区报刊史、新闻史的研究还没形成气候,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尤其是从社会史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力作尚属空白,有待加强。至于两湖地区新闻史的研究,亦处于史料整理性初级阶段,尚未出现从社会史的视野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大作(关于两湖地区新闻史的研究,另有论述)。 可喜的是,如今,在区域新闻史研究领域,除常规性的史料考证、史料积累性研究(这些研究十分必要且没有捷径,其功绩和价值丝毫不容置疑)作为传统的研究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外,一些新锐学者借鉴政治学、传播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以及国外其他先进的研究模式进行新闻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社会史、社会学的研究模式或路径成为这些新方法中的“显贵”。比如,清华大学的李彬、陈昌凤教授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新闻史、传播史,海派年轻学者方平、王敏、洪煜等在研究近代上海报刊史时,以社会史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等等。比较突出的力作主要有:李楠的《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37]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上海小报与市民社会、市民文化、市井众生的互动关系,以及小报文学与大众市民文学的互动融合关系;洪煜的《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38]详细探究了近代上海小报的生成和发展,小报生存状况与文化定位,小报文人群体网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生活、上海小报的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现代性等问题,作者立足于学术前沿,从社会史的角度论述了小报与社会群体、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李静的《大众传媒中的石库门与上海人身份认同的历史变迁》[39]解读近代史上不同时期上海传媒对石库门的报道及广告传播,进而分析上海人身份的文化认同与变迁,凸显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角色和地位;王儒年的《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40]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上海商业传统与消费理念、《申报》广告的享乐主义倾向和审美情趣,以及受众性别的认同、民族的认同、身份的认同等,具有文化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学术思路;王敏的《上海报人生活》(1872-1949)[41]以历史叙事学(在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一种历史话语表达方式)的笔法,从社会史视角叙述了报人的社会地位、职业状况和近现代上海报人的社会生活空间、工作状况与收入情况,以及上海报人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其情感世界,叙事与史论并重,雅俗共赏,可读性强。 总的来看,在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研究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上海等地因为近代新闻业相对比较发达,研究者比较多,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尤其是上海地区,因为近代新闻事业领全国风骚,所以研究的“量”和“质”都走在全国前列,既有可以与“通史”相媲美的大部头――《上海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又有区域比较新闻史集大成之作即将问世;既有深入的报刊个案分析,又有以社会学、文学等多维度、多视角的微观考察,出现了几部以社会史为研究范式的力作。而相对封闭的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和长江上游的重庆、四川地区,近代报刊业的发展虽位居全国前列,新闻史料丰富,但新闻史研究成果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停留在史料整理、面貌勾勒和个案研究层面上,尤其是从社会史范式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基本没有,尚须大力加强。 新闻史论文:议人文精神在新闻史教学中的渗透 【 摘 要 】大学新闻学基础课程中的中外新闻事业史,对促进学生新闻专业认同、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形成、新闻史发展规律把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外新闻事业史还包含着较多的人文精神。新闻事业史教学改革和研究中,教师需注重总结、渗透和提炼其中的人文精神。本文就此对人文精神在新闻史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 【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新闻史 教学 渗透 新闻史存在两大线索,一个是具体的历史情况发生和存在,另一个是抽象新闻理论改革和发展。事实上,中外新闻事业史还具有更为重要和特殊的线索,就是它蕴含的人文精神发扬与继承。长期以往,这个线索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在新闻史教育中显得过度冷清和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被动接受教学。在倡导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当利用和重视中外新闻史中的丰富人文精神资源。 1.人文精神中的“做人” 合格的新闻人要具备两大条件,一是以天下为己任,志向高远。二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写出好文章。1978年,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冯森龄去延安采访。他一进延安,看到许多农民衣着褴褛的在街头讨饭,心中极为难受。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冯森龄的触动很大,他决心为此呼吁。冯森龄曾因为坚持真理讲真话经历许多挫折,但他依旧不考虑个人得失,写了《延安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等报道,最终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坚持为所有合理、正确的事情辩护,才是真正的新闻工作者。 2.人文精神中的“敬业” 新闻事业较为特殊,新闻人应当具有百折不挠、勤奋进取的精神。若要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取得广泛公正的社会影响,需遵循敬业原则。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杜献洲,他5次进藏,4上阿里,巡查过1000多座界碑,连续102天长途巡逻雪山哨卡。在15年的记者生涯,他始终把目光投向祖国的万里边防,采写亲历式报道160多篇,用新闻的形式唤起读者对国家安全、对守土军人的关注。正是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了解到我国边防战士的辛苦。 3.人文精神中的“审美” 社会舆论总机关便是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具有是非分明、客观真实的属性,新闻人应当懂得审美,具备较高思辨能力和分辨能力。倘若黑白颠倒、善恶不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美国新闻界曾出现过黄色新闻时期,大多数报纸为吸引读者,报道大量的社会丑闻、犯罪行为、等文章,铺天盖地的假照片、假新闻。整个社会陷入空虚和迷惘之中。虚假恶毒的文章,会垮掉一代人的审美观。新闻人应当坚持自己的立场,注重培养优良的审美观。 4.人文精神中的“创新” 人们的创新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事实上,新闻史是新闻事业创新的历史。每一个新闻人和要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新闻工作者需在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中,不断对新闻体制、方法、机制和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1903年,章士钊对《苏报》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并创立“舆论商榷”的栏目。而之后杂志通信栏便是源于此。章士钊办报的批判性、公共性、自主性、独立性,为清末新闻信息流通、舆论模式、公共领域表达提供了体制保障,为中国近代报刊创办树立光辉典范。 结语:中外新闻事业史中的人文精神资源并不止这些,还包括机智、宽容、勇敢、奉献、爱国等内容。教师应当细心点拨,在课外积极引导,让学生了解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范。通过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新闻兴趣,健全人文精神。 新闻史论文:我国抗战新闻史研究的补白之作 新闻史一直是新闻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近代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开始产生并且不断成长。可以说,近代中国的每一重大事件都与新闻事业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新闻史的系统研究始于戈公振,他的《中国报学史》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此后的史学研究者主体上沿袭戈先生的研究路子,以宏观、系统研究为主,其间北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方汉奇先生、南有复旦大学的丁淦林先生,两位的扛旗之作是这一类研究的典范。 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史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闻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相继设立,新闻史研究者数量大大增加,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成果不再仅集中于几个有代表性的高校。伴随着思想的更开放、思维的更活跃,新闻史学的研究禁区相对减少,尤其是21世纪以来,研究的视野、角度与空间均有了极大的拓展。地方新闻史、城市新闻史、个报新闻史的研究,也愈见丰硕。由靖鸣先生等人撰写的《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 抗战初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攻势,加之国民党抗战政策的失误,导致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失守,大半国土沦陷。国民党迁都重庆之后,桂林成了抗战大后方的一座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统治桂林的新桂系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为此,大批受战火威胁的学者、文人、知名报人纷纷来到桂林,桂林一跃而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事业极度兴盛之地,新闻事业也活跃其间。长期以来,对桂林抗战时期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研究大多着眼于文学艺术方面,《桂林抗战新闻史》一书正好填补了关于这座抗战名城研究中的空白,对我国地域新闻事业发展的研究同样具有补白意义。 从第一手资料着手,详论活跃于抗战时期的重要报刊与报人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注重从报纸文本和第一手资料开展研究工作,从历史实际出发,研究抗战时期桂林独特的新闻现象,进而论从史出,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与结论,这些观点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该书共分九章。在书的第一章“绪论”中,作者主要阐释了该书的选题由来以及研究框架,并对桂林新闻事业史及其研究状况进行了论述,同时对当时桂林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进行研究,无论如何也避不开新桂系,作为民国时期一支重要的军政派系,无论是前方的战事还是大后方的建设,新桂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广西的治理有功,1932年到1936年间,由于新桂系对广西进行了较好的治理,使得广西摆脱了偏远落后省份的面貌;其次是在抗日中的突出表现,尤其是新桂系主要领导人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从而使得新桂系在全国中声望极高,对其不敢小觑。此外,新桂系也试图在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之间周旋,以保护并扩大自己的力量。因此,新桂系对待中国共产党明显地有别于政府。虽然身为国民党政府的重要组成力量,新桂系在根本上不希望共产党做大,但为了防范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新桂系也非常注意拉拢共产党,对共产党的政策相对缓和。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等报刊得以在桂林地区相对顺利地发展,与政治上的这种微妙关系有关。因此,专著首先对这一背景作了清晰的介绍与分析,从全书的结构与逻辑上来说,这一部分内容为此后若干章的展开作了非常必要的铺垫。 第二到第六章,《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对桂林抗战时期的几份主要报纸进行了详细研读,总结出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的几个突出特点:这一时期的桂林各家报纸的新闻报道都表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很大程度上追求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尤其是《大公报》(桂林版)。新记《大公报》在复刊之初就确立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这不仅是《大公报》的办报方针,也是张季鸾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1941年,《大公报》(桂林版)开始出版,依旧坚持“四不”办报方针,重视时效性强、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长篇通讯,将单个小事件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提供多元的报道角度,为读者营造丰富的想象空间。其次,桂林各报的言论中心在于抗日救国。民族危亡阶段,各报之间放弃了以往的相互攻讦,一致对外,通力合作,宣传中国抗战必胜,言论极具特色,奠定了军民胜利的信心。第三,由于桂林城内报纸数量众多,也加剧了各报之间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各报积极进行改革,提高报纸质量,并且根据自身特点推行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提高媒体的运行效率。此外,抗战时期由于大批文人和知名人士来到桂林避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桂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报纸副刊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桂林各报的副刊办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特色。尤其值得提到的是《救亡日报》(桂林版)。该报副刊得到茅盾、田汉、张天翼等知名作家的投稿,使《救亡日报》(桂林版)的副刊极具文艺气息。 该书的第九章对桂林时期的知名新闻人物进行了研究。抗战时期,范长江、夏衍、徐铸成、胡愈之等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桂林从事新闻工作。从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范长江作为“新闻队伍指挥员”、“新闻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进行的种种努力,夏衍为《救亡日报》尽快复刊,开展多元经营拓展生存空间,革新版面提高影响力所付出的一切,也能看到徐铸成作为《大公报》(桂林版)总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以及如何利用言论对国民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活动,胡愈之如何撰文呼吁政治民主,如何关注对青年新闻人才的培养,等等。在这些新闻工作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敬业精神,通过该书的记录留存于中国新闻史。 以研究者应有的理性与客观性,分析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和民营新闻事业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的撰写者尊重历史,以研究者应有的理性与客观精神,尽可能真实地再现了活跃在彼时彼地的各种政治势力的报纸,避免将该书写成以共产党报刊为主的新闻事业的研究。过去,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对国民党以及中间报刊的研究相对较弱或者做出的评价不够客观。《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重视研究的客观性,并对国民党和新桂系方面报纸以及民间报纸作出客观评价,重点研究了《广西日报》(桂林版)、《扫荡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的特点,对他们在抗战时期为新闻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做了中肯的评价,这是研究者所应有的一种研究态度,也是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突破。 史学的研究注重资料的搜集,而资料的爬梳整理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同时,它也需要研究者具有一种客观与理性的研究力。《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采用了文本考辨的史学研究方法,客观分析了当时媒介运行的情况,并通过梳理史料文本,归纳总结出当时的新闻媒体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新闻思想的形成等。这些资料的搜集与甄别、分析与归纳,呈现了研究者的研究力。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展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的报刊得以共存于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共为抗日救亡竭力的历史画卷。时值今日,当中国政府为推动大陆与台湾两地全面直接实现“三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积极谋求共同繁荣发展之时,回首这段历史,全面客观地审视这段历史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是靖鸣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桂林新闻事业史研究”的最终成果。靖鸣先生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几年来他独自撰写或与他人合著了十多本著作,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以前,他曾在广西高校工作近十年,他及他的同仁对广西地区的新闻事业有着学者的关怀与热情,通过这部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我们能看到这种关怀与热情。相信这一成果不仅有厚度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相信这部专著的面世,能给后继者的新闻史学研究以借鉴与指导。 新闻史论文:古今中外新闻史上的杰作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在全国解放前夕,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新闻稿。一生写新闻不多,但此文却成了我国新闻史上熠熠生辉的名篇。 1948年,我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揭开了全面战略反攻的序幕。这年7月,刘邓大军攻克襄樊,南阳守敌四面楚歌,更加孤立。10月,指示中原野战军二、六纵队和桐柏、江汉军区部队,将国民党黄维、张淦两兵团牵到南阳以西,中原野战军主力趁机攻占郑州、开封,并逼近徐州。随着黄维、张淦两兵团东返南撤,我军解放南阳的条件完全成熟。11月4日凌晨,在中原野战军的强大攻势下,南阳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守敌王凌云部弃城仓皇南逃,南阳不战而克。当晚,一直关注中原和南阳战场的,在西柏坡通过电文获悉南阳顺利解放的消息后,欣喜不已,遂奋笔泼墨,为新华社撰写了这篇著名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电讯稿。 这篇新闻有翻云播雨,气吞山河的气势。新闻之气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一般文人写文章,情胜于势;而的文章,势胜于情。他站得高,看得远,文章充满硬气、正气。如该文对敌军慌慌张张调兵遣将,妄图围堵我军的描述,及对敌军弃战而逃的刻画,用语不多,却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国民党反动派被我军牵着鼻子走的衰败相,从另一个方面显露出我军士气正旺。该文的末尾还这样写道:王凌云“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的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这个断言,肯定而又自信,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博大气象,是一个革命家的政治远见的表露。只有成熟的故治家,才能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万钧于文章,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宣传自己的政见。无怪乎有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是以气势压顶的文章,征服了天下的文人。 这篇报道文字并不长,可有思想含量,“理”说得很明白。站在全国形势发展的高度,分析敌我,总结以往,预测未来。他善于从一点出发谈到全局,又从全局出发评述一点,这样,从事物的联系比较中,把握形势特点,把道理讲得精辟和完美。如,评述到国民党反动派军事上是“全局败坏”“完全孤立”,而我根据地则不断扩大时写道:“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借国民党高级将领之口,道出了我党我军一旦在一地生根,将产生巨大的威力,要是成了“树木”“森林”“枝叶茂盛了”,就更强大了。接下来,他又从康泽的被俘,谈到王凌云的弃城南逃,从当时国内局势与南阳的战局,预测了战争的必然走势,使读者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发挥了新闻中论理的功能。 写新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典。酷爱读书,广收博览,读有所得,得而能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生读的书,比终生治学的人还要多。他逝世后,单是从中南海颐年堂的“菊香书屋”里,就清理出书籍9万余册。他从修学中储能,从修学中找“主义”,终成了大学问家。由于他熟悉中国的文史典籍,写文章时就信手拈来,且恰到好处。能从典故中找根据、找方法,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因此,该文中用典的贴切,是他深厚的功底所致。该文谈到南阳时说,“……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直接从典故中找根据,证明南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现实也是如此。之所以对南阳的历史掌握得那么多,除了博学,他还意识到南阳地理位置特殊,就倍加关注。因为有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也就成了报道南阳最高级别的记者。 本文的结构也有独到之处。该文没有分段,从头到尾,一气呵成。采取这种形式,既是作者写作时文思泉涌的反应,又是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加快新闻节奏的要求。在战争年代,写作和阅读这样重大的事件性新闻,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不能从容不迫,慢条斯理。作者要一口气把信息传播出去,读者要一口气把新闻看完,所以一段下去酣畅淋漓。一段到底有没有层次之分?有。本文的主体部分,就有历史背景,十分重视南阳防地,中原战区敌衰我盛,我党调整策略争取更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已成定局等几层意思。每个层次都可单独立段,只不过为了新闻的阅读效果,作者没有分段罢了。这样的结构,便于说古论今,评判敌我,纲举目张,层层递进,把新闻与历史、现状与未来、军事与政治等,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这样的结构设计,只有文字高手才能做得完美无缺。本文通篇以敌人一个“逃”字开头,又以一个“逃”字煞尾,一个字点明了形势大局,一个字长我志气灭敌人威风,使人读之有味,思之快慰。 在胡乔木《回忆》一书的封面上,曾印有给胡乔木的一封亲笔信,内容为:“请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可见,对自己所写的这篇新闻,是比较满意的。时隔几十年后,胡乔木同志在一次同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谈到这篇文章时,高度评价说:“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也没有第二篇,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气派,很精练,把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反映了我们当时胜利进军中充满了势如破竹的气派。” 当前,我国新闻界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重温这一名篇,对倡导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的文风,仍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新闻史论文:“新闻生态”范式下新闻史研究创新的有益探索 【摘要】新闻史研究要容纳不同流派与做法。《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在具体呈现、穷尽归纳的史料搜集、研读的基础上,以“新闻生态”视角为结构框架,架构了绚丽多彩的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历史图景。专著的最大特色是比较成功地再现了“抗战文化城”的媒介与新闻生态的历史面貌,将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关键词】桂林抗战新闻史;新闻生态;治史精神 地方新闻史和抗战新闻史的研究是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马艺的《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王绿萍的《四川近代新闻史》、曹立新的《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1937-1945)》、张梦新的《杭州新闻史》、蔡罕等的《宁波新闻传播史(1845-2008)》、唐惠虎等的《武汉近代新闻史》、王文科等的《浙江新闻史》及王晓岚的《喉舌之战:抗战中的新闻对垒》等著作不断问世,相关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足见当下中国地方新闻史、抗战新闻史研究的新热度。最近,靖鸣教授和他的团队所著的《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的问世,为地方新闻史、抗战新闻史的研究又加了一把火。该书不仅填补了某些空白,在研究方法上更是可圈可点,值得后学借鉴。作为新闻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后学,喜见同行兼同事大作的问世。口头的祝贺是必须的,但实惠的是为同行的新作献上“读后感”,让更多的读者能拜读到大作。 一、“新闻生态”视野下的研究致思 中国近现代新闻业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是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新闻本位的发育先天不足。新闻业参与了近现代中国的每一起重大事件,并在每一起重大事件的历史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谓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建构者。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势必会影响研究取向。在我国近现代新闻史的书写中,始终存在着如何安排、处理、评价新闻业与政治系统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新闻史学界有两种研究倾向值得警惕。一是夸大政治系统对新闻事业的制约、影响作用,用大量的篇幅描述政治系统,使新闻史沦为政治史、革命史的翻版;二是完全规避政治系统,以所谓的“新闻本位”来书写新闻史。前者常被冠名为“阶级史观”或“宏大叙事”,后者目前基本处于“纸上谈兵”阶段,鲜见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的问世。历史研究要论从史出,评价要客观公允,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常识。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既不刻意突出新闻事业的历史作用,也不刻意回避政治系统的背景作用,不能为了凸显某个政治派别的新闻事业,而淡化、遮蔽、贬低敌对政治派系的新闻事业。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民国新闻史研究中,“土匪史观”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桂林抗战新闻业是在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环境中所孕育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新闻业态。对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研究,亦存在这个问题。故选取恰当的研究理念、研究路径与编纂方式才有可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消极抵制”国民党、“礼遇”共产党的新桂系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大批受战火威胁的学者、文人、知名报人纷纷来到桂林,桂林一跃成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名城”,文化事业兴盛一时,新闻事业活跃于其中。长期以来,对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虽然一直在进行,也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在研究路径上却鲜有突破,历史叙述、历史评价也鲜有突破“阶级史观”。这可能在于研究者尚未找到契合研究这段新闻史的最佳致思路径。靖鸣和他的团队在“竭泽而渔”式地搜集史料、研读史料的基础上,以媒介生态学中的“新闻生态”为研究视角架构《桂林抗战新闻史》的做法,既巧妙地规避了对各政治派别的新闻事业的历史评价问题,也巧妙地处理了桂林政治生态与新闻生态的关联。这一研究路径独具特色、别具一格,是我国新闻史学研究方法的一个突破。 “媒介生态”(media ecology)的提法最初源于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等纽约学派,他们的努力形成了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媒介生态学(或翻译为媒介环境学)。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是符号、媒介和文化彼此之间的一套复杂的关系,关注的是媒介技术及其所营造的信息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关注的却是“以媒介为有机体,思考社会环境对媒介生存的影响”。[1]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兴起后,有学者将“媒介生态”概念引用到新闻史研究领域,但阐释不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阳海洪,在其博士生导师吴廷俊先生的指导下,发表的题为《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的博士论文,对媒介生态视角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作了系统的学理阐释。但真正成功地将“媒介生态”理念运用于新闻史研究的著述至今鲜见,这在于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是指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媒介群落构成的内部生态系统及其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构成的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形态和动态平衡的有机体。这意味着以媒介生态为理论资源,研究特定时空中的媒介生态的变迁,需要海量的史料,尤其是大量档案资料的支撑。《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写作的巧妙之处是,作者在媒介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了比媒介生态略小,有操作性的新闻生态的概念,并以此作为该书的重要理论支撑。所谓新闻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新闻各个构成要素、新闻之间、新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是实现受众—新闻—政府—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动态过程”。 在新闻生态的视野下,《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呈现了多个历史面相的新闻媒介的历史景观,而不是教科书中勾勒的以共产党新闻业为主的单一的历史画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媒介群落方面,专著既浓墨重彩地论述桂林地区的主要大报,也给予了抗战时期的桂林小报、通讯社、广播电台一定的篇幅。其二,抗战时期桂林大报之间的媒介生态是《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的论述重点,专著用了六章篇幅予以论述,从新桂系、国民党、共产党的微妙的政治生态中详细阐释了各报的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等层面的新闻生态。对于桂林大报内部新闻生态的论述并非完全按照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四个层面展开,而是根据各报在这一时期的特点有所侧重。总体而言,新桂系的《广西日报》(桂林版)、共产党领导下的《救亡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国民党军报《扫荡报》(桂林版)基本是按照报纸沿革、新闻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五个层面展开,《新华日报》在桂只有发行而没有桂林版,专著则着重于该报在桂的翻印与发行、共产党的新闻策略、涉桂报道等方面。具体而言,新桂系的《广西日报》(桂林版)以“救亡图存,推动地方建设”为宣传主旨,注重新桂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报道,其报道不仅与抗战的时代背景联系密切,还兼具广西地方特色;言论的题材、体裁多样,有着独特的言论操作方法;副刊《桂林》《南方》《漓水》特色鲜明,特刊林林总总。共产党的《新华日报》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宣传旨趣,在桂林新闻界发挥了新闻堡垒的作用。专著详细论述了《新华日报》桂林分馆设立、经营与关闭的过程,着重于该报在复杂政治生态中所采取的新闻策略,其报道深刻、全面,形式多样。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完全依靠市场运作的《救亡日报》(桂林版)以“促进全民族抗日救亡”为旨趣,其报道“超党派”,兼容并蓄、客观公正,文字精辟简练、富有文采,针对性强;其社论继承了中国政治家办报的传统,针砭时弊,纵论国际形势,预见性强;副刊形式多样,亦庄亦谐,深得文艺团体、各界知名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民间大报《大公报》(桂林版)成为桂林地区“区域性抗战舆论重镇”,其新闻专电、特写、通讯和专刊文章配套成龙,有血有肉,其新闻通讯记载详实、黑白分明、显现底蕴,足见大公报人的新闻专业精神;其言论切合时政,独立敢言,深受读者喜爱;副刊《文艺》以抗战宣传为宗旨。国民党军报《扫荡报》(桂林版)除以“战况报道和战争动员见长”外,还善尽报纸的角色提供全球讯息,其战况消息和国际新闻报道在桂林各报中较为出色;副刊栏目多样贴近新闻,且倾向进步,内容充实,文艺性与思想性兼备。不仅如此,专著还详述了《广西日报》(桂林版)、《救亡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的经营管理特色:新桂系对《广西日报》(桂林版)采取了“只管人,不管事”的管理策略,这使该报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能积极开拓市场,多渠道引进人才,建设新闻采访网;《救亡日报》形成了“内外兼攻”的经营管理理念,既面向社会筹款,也开展多种经营,以扩大营销市场;《大公报》(桂林版)形成了“不私”“不盲”的人才管理模式,既重视报社内部组织机构建设,也重视人才的选择、使用和培养等。其三,历史是人的活动,新闻史亦是新闻人活动的历史。专著单列一章对活跃在桂林抗战新闻界的范长江、徐铸成、胡愈之、俞颂华、莫乃群等著名新闻工作者作了细致的历史勾画。总之,《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详实、细致地再现了“抗战文化城”语境下的新闻产品层面上的桂林抗战史,以及这一历史形成背后的新闻业界的活动简史。 二、史料爬梳剔除的孜孜以求的治史精神 史料是治史的根基,第一手的史料历来被史家所看重,穷尽史料、竭泽而渔更是不少史家的终极梦想。《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是靖鸣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桂林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结项成果。在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靖鸣教授组建了十余人的科研团队,他们搜遍广西地区的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并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搜集相关史料,可谓“竭泽而渔”。靖鸣教授涉猎广泛,对新闻业务、手机媒体、新闻发言人等均有所攻,治史只是他其中的一个爱好。但他的新闻史学文章扎实厚重,令人信服。他对1953年《宜山农民报》事件的研究,让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2010年,我与靖鸣教授同时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相识相知三年来,我更是感受到靖鸣教授对史料孜孜以求的治史精神,他曾多次为没有找到《中央日报》在桂林发行及《中央日报》为何不出版《中央日报》桂林版的相关史料而苦恼。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详实完备的史料,但该书不是史料的堆砌,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加工、巧妙安排的有序、有论、有亮点的力作。专著对《广西日报》(桂林版)、《救亡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扫荡报》(桂林版)及《工商新闻》《国防周报》《正谊》等报面史料有系统的爬梳与整理,详细呈现了多元、立体、多样的桂林报业的新闻景象,可见作者团队在报面史料的研读、爬梳、提炼、精选中的心力。 历史最迷人的地方是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历史人物的细节。这种细节能以一当十,起到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作用。有了这些细节,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报刊出版流水账,历史的复杂性、深刻性,历史人物的多元性亦在这些细节中全面彻底地展现出来。在《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中,这样的细节描述也相当多。如新桂系对《广西日报》(桂林版)“管人不管事”的管理策略,共产党在桂林与国民党报刊紧密合作,《扫荡报》的副刊经常刊登进步人士的文章,其副刊倾向进步等历史细节,突破了很多读者的历史想象;再如共产党领导下的《救亡日报》创刊二周年在抢眼的版面上发表和孙科的题词,记者彭子冈的通讯在重庆发不出,徐铸成便以“重庆航讯”的方式在《大公报》桂林版上刊发等,这些细节意蕴深长、耐人寻味。正是这些细节的大量存在,《桂林抗战新闻史》才摆脱了流于肤浅的概括与规律总结,而显得既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当然,新闻报面资料浩如烟海,档案资料极度缺乏及分布零散的特性,常常会使新闻史研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令人满意之处。《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也有让作者感到遗憾的一些地方,如专著对于桂系、蒋系及共产党在抗战语境下的新闻合作与博弈,对于不同政治立场的新闻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对于桂林地区新闻读者群的特征、阅读行为及阅读效果等方面的论述略显单薄。但这些遗憾不足以遮蔽该书的光辉,反而是后续研究的新起点、新征程。 新闻史研究要创新,要打“深井”,但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以具体呈现、穷尽归纳的方法,在“新闻生态”理念下巧妙架构全书结构、安排各章秩序,错落有致地编纂新闻史实,构建了新闻生态视角下的一幅壮丽多彩、色彩斑斓、多元多样,涵盖日报、小报、通讯社、广播,包容新桂系、共产党、国民党、民营资本等多元报业及著名新闻人物的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宏大历史图景。这个新闻生态的历史图景既考虑到了政治生态与新闻生态的关联,也有中观层面的新闻事业、制度、新闻思想的历史互动,微观层面的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等的新闻业务生态,更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与历史细节,总之,作者团队比较客观、完整地勾勒了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生态图景,是研究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补白之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青年后学来说,《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至少有三点启发:一是新闻史研究要重视史料,尤其是第一手史料的挖掘、搜集、研读与整理,任何脱离史料或借助二手资料的创新都不可能走远;二是新闻史研究要走出新闻学的学科藩篱,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拓宽研究思路,实现与传播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与交流,寻找到契合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提升研究水准;三是“新闻生态”视角下的新闻史研究方法,是适合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研究的有效范式,但并不是唯一范式,目前这个范式尚处在探索、积累的初级阶段,《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其成功之处值得后学借鉴。因此,对于研究抗战新闻史、广西新闻史、桂林新闻史的学人来说,此书是必备书籍;对于地方新闻史、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学人来说,此书也非常值得一读。 编校:张红玲 新闻史论文:浅析影视资料在新闻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作为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外国新闻史》的教学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本文主要从影视资源的来源、分类、选择等方面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外国新闻史;课堂教学;影视资料 一、教改背景与教学现状 《外国新闻史》在全国的新闻院校中一直被列为新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历史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实践活动和进一步深造打造专业知识背景。如今,随着新闻人才层次的社会需求加大,专业历史开始面临更高的要求:专业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与普及型的通史教育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也要贴近专业实际,为本科学生从事实践提供背景知识与参考。 笔者基于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外国新闻史》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几种现象:学生方面,虽然名为新闻史,却多在心理上将之归类为理论课,所以一提起新闻史,很多学生会觉得理论课不像业务课那么容易操作,且见效快,因而一些学生常觉得新闻史无用,思想上并不重视;教师方面,因为外国新闻史涉及的国家多,涵盖的内容也多,再加上一些资料难以收集,也常常会有教师抱怨这是一门出力不讨好的课。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以人文素养为导向的专业历史教育,在如今越来越重视操作性与实用性的新闻学教育中,正在面临十分尴尬的处境[1]。 实用目的与人文素养的背离是宏观命题,本文姑且不论。如何将专业历史的教学活化?如何为课堂教学带来“活气”?可能人文科学的导向与社会科学的方法相结合是一条新路。在课堂上使用一些影视资料来改进教学模式,从实际效果来看,至少首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状。影视资源,尤其是电影作为学科教育的新兴手段,或许能够为改进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教师“满堂灌”的新闻历史教学模式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 二、影视资料的获取和整理 目前笔者引入新闻史课堂的影视资料有以下几种片型: (一)世界历史科教片 这类教学片是权威媒体制作,面向社会,达到普及历史教育的目的。它们通常以全景描述的方式来再现史事,其中往往有珍贵的历史材料,这些资料可以为专业史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背景的叙述做出补充,也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背景知识。如CCTV6系统播放过的《世界历史》,其中对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叙述较为全面、准确,可以作为本科同学回顾相关国家新闻历史时的背景材料使用。 这类影片可以从我院影视资料片库中获得,也可以从土豆、优酷、迅雷等视频网站获得。 这类影片整理起来较为简单,可以直接采用相关内容。 (二)与新闻史相关的故事片 这类影视资料虽然不是历史现象的如实再现,和史实有一定距离,不能完全当作历史知识来学习,但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教学同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公民凯恩》便是对一代报业大王赫斯特生平的影射与反思,同样可以作为深化学生专业认识、提升人文素养的片源。 关于深化专业认识,笔者还带着新闻史研究的主题对部分好莱坞电影进行了整理,其中有不少片段与记者和媒介形象有关。从《超人》、《惊天大阴谋》、《一夜风流》对于记者风流倜傥、扶弱济贫的想象,到《真人秀》、《明日帝国》对于现代传媒垄断集团的深切恐惧,在论述相关内容时,将这些内容运用与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课堂反响。 这类故事片搜寻相对容易,但是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之整理成为教学材料。 (三)与新闻史相关的记录片 由新闻工作者参与、制作的影片或电视记录片,它们本身就是新闻史上的著名影像报道,也是珍贵的外国新闻史研究资料。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一类影视资料比较难找,也是笔者未来计划重点进行寻找并整理的: 如爱德华·默罗等人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的电视纪录片《耻辱的收获》(1960)。该片报道了20世纪60年代移民美国的农场工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是最早的较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如亨利·汉普顿纪录片《瞄准奖品》(1987),公共广播公司制作。该片记录了1954~1965年间的民权行动。 这方面的资料搜寻工作将主要依托我院影视资料库,同时也可以帮助我院影视资料库的进一步建设。 三、影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方式与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几种片型,由于内容和使用价值上各有不同,它们担负的任务也是不同的。有些资料片和课本内容结合较紧,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随堂放映相关的片断,直接发挥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角”作用。有些资料片则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延伸,可作为辅助教材集中在课前或课后播映,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2]。 (一)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影视材料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历史教学中辅以影视,即通过学科整合,充分利用我院拥有影视资料片库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曾尝试使用过课前布置观看任务、课后提拱鉴赏资源、课堂播放式等类型的教学方法。 1.课前布置观看式 课前针对本次课的教授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前收看的电影资源。因高校网络资源发达,教师提供一些观看影视的网址,要求学生带着预习的态度与问题在课前观看,上课时进行提问或组织讨论。如讲述美国廉价报刊时代的报业大王威廉赫斯特的生平时,笔者布置了学生事先观看根据其生平改编的著名电影《公民凯恩》,并着重提出了以下问题:“从影片来看,凯恩之死在同时代的美国人心中激起了何种反响?美国公众对于一个垄断报业的资本家的观感如何?你的体会是?”这样的资料运用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了互动氛围,学生纷纷发言并对此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位报人的生平,熟悉了对于历史人物的一贯的评价,甚至了解到了更加深入的人物的社会与文化脉络,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系统播放式 即以影视教学手段取代教师的部分现场教学,在这一时段中,学生主要通过影视媒体来获取知识信息。这种影视资源主要是相关的历史教学片,由于新闻专业历史教学事实上是依托于世界历史的了解与掌握之上的,据笔者了解,目前高校本科生对于世界历史的掌握仍局限于高中时期的知识水平,《外国新闻史》课程事实上还承担着为高校学生提升历史知识素养,增加背景知识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入相关的历史教学片。如央视科教频道制作的《世界历史》系列,资料翔实,内容较为权威,可以作为不错的知识背景的补充材料。在讲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外国报刊时,适当地引入相关教学片,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讲述专业知识上,以此显现专业历史教学的特征。 3.课堂播放式 操作方法是将影视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有机结合影视播映与教师讲授,使影视的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三者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真正让影视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程序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影视资料的运用通常是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处理的,运用是否得当,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地方。 如在讲述美国新闻史时,笔者将《一夜风流》、《罗马假日》、《超人》中出现记者的片段剪辑成了一个完整视频进行播放(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都是记者),并询问学生:现代记者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进一步思考:为何会有这种趋同的特征?是什么为记者的形象戴上了光环?在这种促使思考的追问中,学生认真地观看了以往耳熟能详的老电影片段,并由此进行了感官之外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性思考。 以上的三种主要教学方式,较好地促进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材的把握,促使师生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并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改进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二)对于新闻专业的本科教学来说,电影不仅仅作为辅助性的教育手段,在辅助教学之外,无疑也会成为媒体素养教育的最好载体之一 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是电影在文化学上为人类提供了新颖的影像思维方式。电影对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电影思维对受教育者理解世界方式的影响。电影思维是特殊的独树一帜的艺术思维。在专业历史教学中的电影,提供的是一种所谓“电影本体”的思维模式; 与单纯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有着明显的优势。它立体、多维、绵延不断;它变化、流传、长久不息;它壮阔,细微,深入心灵,形象层次丰富。电影中有很多主观声音,充满了各类符号和象征,电影影像符号思维的方式,对现代人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效的。 如果从更高更普及的文化创造角度看,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应是使得他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媒体式思维”和“媒体符号象征方式”。影像符号的接触和熟知正是对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这也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必备的媒介素养之一。电影影像思维的教育,应成为未来专业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一个新方向[3]。 新闻史论文:中国新闻史是中华民族的新闻史 白润生善于自嘲,这一点有些特别。他回忆自己“一生磕头最多”,他形容自己“上大学时老实得近于窝囊”,他评价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他总结自己“没想到能活过古稀”……这位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贡献卓著的长者,对于生活、对于命运,有着毫不讳言的感恩和敬畏,字里行间平实谦和得令人感动。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一句话:“坚强得像一株芦苇。” 多少年来,白润生保持着“参加一个会写一篇文章;教一门课写一本书”的作风,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扛稳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这面旗帜”。如今,这位40余岁才步入新闻学大门的古稀老人,以惊人的毅力和热情,完成了20余部著作的编著、参编以及百余篇论文的撰写。他并非少数民族,却已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代名词;他为人不事张扬,却不止一次地苦口疾呼,“不懂得本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中国新闻史就是中华民族新闻史”。 “上大学以前,我基本没吃过早点” 白润生的童年颠沛得有些离奇,6年的小学,他先后更换过6所学校。究其原因,用他的话说,“每次‘择校’的标准都是学费要足够的低廉”,“这都是因为时代环境和贫穷造成的”。 “我出生在1939年,祖籍河北省雄县,我基本上是在北京长大的,曾祖、祖辈在北京开过双盛和玉器作坊。我的祖父27岁就去世了,我的父亲4岁没有了父亲,19岁没有了母亲,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所谓‘地主兼资本家’的老白家已衰败得一贫如洗。”解放前,白润生的曾祖母去世,作为在农村老家唯一的嫡传男孩,他“戴孝”“磕头”“举幡”“安葬”,送走了曾祖母,他随后就被父亲接到河北保定上起了小学一年级。“我在那儿插班上了一年级,大概到1947年底1948年初,我来到北京,也是为了上学。来京上的第一所小学在花市东大街,名叫穆德小学(穆德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叫东花市回民小学,成立于1911年,当时是为了帮助花市大街的贫苦回民子弟能够上学念书,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侯喜瑞先生带领同仁唱搭桌戏,并联合了一些在花市大街做买卖的回民老表共同捐资兴建的),是所回民小学,我在这里插班上的二、三年级。北京刚解放的时候,我又到了花市中三条一家私立学校上四年级,叫敦本小学,一两年前我查阅资料时得知末代皇妃文绣也在这里上过学。这所学校条件是比较简陋的,在一个四合院里,一、二年级一个教室,三、四年级一个教室,属于复式教学。上五年级,转到了公办小学,我考上了坐落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南边抽分厂胡同的求智小学,在这里又上了半年。五年级的下半学期我又到了汇文中学附属义务小学,这所学校是由汇文中学的学生利用周日和每天下午课后义务教我们,不要学费。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所学校在我五年级结业时就不办了。这时候我又考入公立的江擦胡同小学,总算高小毕业啦。” 白润生接着说:“我小学毕业以后就考上了十一中,这所学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的。崇文门外金鱼池一带是穷苦人聚居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解决劳苦大众的民生问题放在了首位,不仅在金鱼池建房修路兴建市政设施,而且把解决劳工子弟教育问题当作大事来抓。十一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可以说我正是沾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光,才有机会成为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1952年至1958年,家境贫寒的白润生在新中国的庇护下,走完了中学6年的求学路程,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的人生观经历了最早的熏陶和洗礼。 “我的中学班主任叫臧怀传,6年中对我的帮助教育最大。初中时臧老师就到过我家家访,对我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那时候我是家里的老大,下边还有两个弟弟(有一个弟弟送给了姑姑,并不再姓白),四个妹妹,全家十来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做文具,就是那种中小学生美术课上用的‘十二色’,勉强维持生活。上大学以前,我基本没吃过早点,有时有点头疼脑热的向家里要上两分钱喝一碗豆浆。在臧老师的帮助下,我初中享受了减免学费,高中又享受了一个月八九块钱的甲等助学金,我还拿回来贴补家用。在潜移默化中我逐步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性质、任务有了初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这些朴素的情感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对于这段过往,白润生心中充满了感念,“十一中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和臧老师现在还保持着联系,后来我为什么热爱教育事业,就是因为看到了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让我认识到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和光荣”。 2010年,白润生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60周年校庆之际,以58届毕业生的身份为母校写下了一篇回味深长的《回忆十一中》,在这篇文章中,他列举了诸如数学老师臧家佑、语文老师刘慧义、植物学老师李炳銮、动物学老师刘宾虞等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感念他们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高尚品德。他说:“说到底是十一中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光荣岗位,成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是由国家培养的” 高中毕业后,白润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他至今仍觉得这是天意的安排,想当初,一念之差这位寒门子弟或许就与其后的人生失之交臂了。 “当时家里不让我再上学了,让我工作,好帮助家里。我在结束课程之后就没再看过书,一直在家里干活。后来也不知是谁替我交了报名费,让我考一考试试,我就去了。”让白润生没有想到的是,考试之前一天书都没有翻过的他,在进考场前随意翻看的历史题目,居然生生地出现在考卷上。对于白润生而言,这巧合更像是一种命运的暗示。“考试结束后我没有像其他人盼着早日发榜,早日进入大学校园。我还是该干活就干活,有招工的就去应试。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等来了录取通知书,我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了。这真是天意!” 1958年,白润生的大学生涯正式拉开了序幕,而对于报考师范学院的理由,他的回答流露着一些时代的共性:“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上师范不交学费,管吃管住;像我这样的贫困生,学校还发给一年四季的服装,每月都发助学金。再一个更重要的原因:6年的中学生活,早已使我认识到了做人民教师的光荣。” 回忆到这里,白润生越发心怀感恩:“上大学以后春夏秋冬的衣服,学校都发给我了,还给我每月4块钱的补助。那时候在学校吃饭不要钱,我终于可以吃上早点了,馒头、米饭、花卷、包子,各式各样的糕点、美味佳肴,什么都有,我觉得像是到了天堂。有时候想想家里正吃什么,父亲母亲正吃什么,心里头不是滋味。总之,我是由国家一手培养的,我感激党给了我读书深造的机会。” 大学期间,白润生把省吃俭用挤出来的零花钱都用在了买书上,“在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我就是逛书店多,一开始不买书只看书,后来有了助学金,省下的钱就买。我毕业的时候装了一箱子的书,都是省吃俭用买来的”。那个时候,花市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位勤奋憨厚的小伙子,在那个家徒四壁、窝头咸菜的年代,逛书店、买书、读书成为白润生最幸福的生活片段,也造就了他笃守至今的喜好。“有一次我买了一本《康熙字典》,托着就回家了,走到门道恰好碰见了我的母亲和街坊,我母亲跟旁人说,‘我儿子就喜欢这个’。所以说,读书、教书、写书,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有人说‘读书无用’,但我觉得读书应该是很有用的。书读得精、读得好了,那就一定会有用的,而且会有大用处。” 如今,白润生在北京的家中还有满满一书柜当年在师范学院求学时买下的藏书,这些几乎是从牙缝中省出来的书卷已然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心中最珍贵的记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那泛黄尘封的书页不仅浓缩了白润生清苦拮据步履蹒跚的过往年华,更像是一枚无形的印章,烙刻且印证了他与未来人生的庄重约定。 “搞新闻学,我是末路出家” 1962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白润生被分配到了新建校的北京107中学担任初中语文老师,直到1978年经同事推荐,调到工人日报社担任编辑。“我这位同事原来是从全国总工会下放的,岁数比我大,他知道我以前写过一本《文言虚字》,在大学时与同学们一起编过一本《工矿歌谣》。在一次聊天中,他说介绍我去工人日报,那个时候《工人日报》刚复刊,需要人,经过报社一番考察,我被调入工人日报社。”尽管报社的工作不像在学校那样自由,但白润生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节奏,他觉得这份工作不错,在这儿学到了不少写作知识。只是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后,他的人生轨迹再次悄然发生了转变。 “我在107中学的一位同事的爱人当时在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任教,他是从他爱人那儿听说了我在中学时讲课、做学问的情况,有一次见面,大概是春节老同事相互拜年,他就对我说,让我去民族学院教课。实际上当时就是聊天,没料到1979年,我就正式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担任写作课教师。”刚进入民院的白润生对大学教师的岗位充满了崇敬,他说:“大学里藏龙卧虎,著书立说谈何容易,我调入民院后首先问人家我能当讲师吗?对我来说,当教授那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 从中学教师到报社编辑再到大学教师,此时的白润生早已挥别青春进入了不惑之年,“这是什么概念呢?人过四十天过午,40岁是最鼎盛的时候,就像太阳当空照,40岁以后太阳就该慢慢往下落了。现在想来,我在40岁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新闻史是什么意思,总之稀里糊涂的,对于新闻学还什么都不知道”。 1983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举办教师进修班,曾在报社工作过的白润生被正在筹建新闻专业的民族学院汉语系派去进修。“我到人民大学进修了一年,学新闻史、新闻理论,主要是进修中国新闻事业史,师从方汉奇、陈业劭两位著名教授。我那时候是班长,因为班上我岁数最大,时年45岁,所以人家说我半路出家,我说是末路出家。”为了学好新闻学,白润生下足了功夫,“为了学懂学好这门课程,我除了认真听课和学习外,还利用课余时间,时常造访方先生。从北大,再到人大林园,直到现在的宜园,他的几个住所,我都不止一次地叨扰,请他指点。从新闻学的ABC问起,从ABC学起。在方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终于一步步迈进了新闻学的学术殿堂”。 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创办了学制四年的新闻专业,由汉语言文学系(后曾改名中国汉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领导。从人民大学进修回来的白润生就此投入了中央民族学院新闻专业的创建,成为新闻专业仅有的两名教师中的一员。白润生坦言,正是在人大进修班的经历让他不仅接受了新闻学的启蒙教育,更让他在方汉奇先生的点拨下,决定把少数民族新闻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1984年我回来讲课,一开始讲的是新闻事业概论,不是新闻史,那时候还没有开这门课,第二年才开中国新闻史的课。讲什么呢,我还没有备好课,没东西可讲啊,就让人民大学的谷长岭老师代课。当时来这儿念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他们将来需要回到民族地区工作,但我发现新闻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没有一门是有关民族的,我读过的那么多新闻史书中也没看见哪本写少数民族,我觉得这是不完整、不科学的。不懂得本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中国新闻史就应该是中华民族新闻史。” 正是在这样的反思和感召下,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填补这块空白,年近半百的白润生开始了他在民族新闻学领域“末路出家”的艰辛跋涉,“要有少数民族的新闻史,这说得容易,但你往哪儿搜集材料去?没有啊,太不好找啦”。 “‘少数民族没有新闻’,这句话对我是激励” 史料搜集的过程是艰难的,白润生把这个过程比喻为“寻找散落民间的珍珠”。“确实是珍珠,很珍贵,但你拿不到,至少不容易拿到。因为很多少数民族新闻史料都在边远地区,由于经历了战乱、‘’,当地又缺乏保存史料的意识,所以损失都很大。”为了挖掘民族新闻史的一手资料,白润生没少费过功夫,“有时候开学术会议,凡是见到从民族地区来的人,我就会向人家要点材料。即使是‘口述历史’,也要将其挖掘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掏’;因为当时没有科研经费,就直接给民族地区的报社发信要材料,这就是所谓的‘讨’。但是追着人家‘讨’,人家也不一定给,发出去的信给我回复的也不到30%。这些史料太有限了,说实话有时候连一篇文章都很难组成”。 白润生回忆说,当年刚开始从事民族新闻研究时,有人对他说“少数民族没有新闻”,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确实搞不出东西来,没有东西,人家跟我说这个,也不能怨人家,但我觉得这句话对我不是打击,反而是一种激励。” 不仅是民族新闻的史料很难搜集,对于如何带好新招的研究生,白润生也曾经一筹莫展。“我48岁当的副教授,后来要带‘当代民族报刊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我开专业课的时候就只好跟我的两个研究生说‘我没东西可讲,最多给你们讲讲新疆内蒙古’。话虽这样说,但不能真不做准备,就这样,我和两个研究生开始了书稿的筹划,我拟大纲,写讲义,他们誊抄,这就是后来出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对于这一段历史,在一篇采访白润生的文章中曾经这样描述:“从此民族大学的教室、图书馆、资料室、窗边林下就多了一大二小三个求索的身影。三年后,两个学生写了两篇有价值的论文,白润生出了一本有影响的专著。这本书在民族地区被奉为圭臬,并先后两次获部委级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亲历个中冷暖的人又如何领受这寥寥几笔间勾勒的是怎样的一种清苦,怎样的一种执着,怎样的一种坚守。 白润生说:“那时候文章写得不好,这不是谦虚,一是资料很少,二是怎么写也不知道,就有什么写什么,研究也不是很深入。当然,不是说就没有研究,一点没有恐怕也出不来专著,但关键我觉得得有史料,得把史料保存住,否则你自己也没法往下研究。” 然而,除了史料搜集的艰难,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另一个特殊性还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屏障。“我在主编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之一《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时候,有人交来厚厚一本关于朝鲜族新闻史的稿子,全都是朝鲜文。我就找朝鲜语言文学系的领导、研究生给我翻译。中央民族大学这方面的人才很多,不仅是精通,有些老师在国际上都很有名,他们也很愿意帮忙。这也是我说的,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学时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即所谓‘就地取材’。但问题是,翻译完之后还存在一个问题:翻译的差异和核实。”白润生耐心地举出例子,“比如说有一本少数民族期刊,有资料把它写作《蓓蕾》,此时把它译成《花骨朵》,到底应译作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核实查对,这方面的工作甚至比请人翻译还难。” 就是在这种困难下,白润生一步一叩首地完成了大量少数民族新闻史料的翻译、梳理和研究工作,先后独著或以第一作者与人合作出版了14部书,其中最薄的近10万字,最厚的多达90万字。当年那句“少数民族没有新闻”的说法,早已在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白润生的书很少用“著”,大多都是冠以“编著”。对于此,他总结道:“把他人的‘史料’拿过来写到自己的著作中,无疑,这属于‘编’;从众多的史料中分析研究提炼的观点,则属于个人的研究成果,应该称‘著’。我主编的几部书并非没有‘著’,但‘编’也好‘著’也罢,即便对别人的文章修改加工得面目全非,也不能在人家的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白润生很慎重地说道:“史学著作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这种‘总结’与‘概括’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史料为依据’,只有这样,新闻史才能弥足珍贵,才能指导实践。” “我的成果大部分是60岁以后问世的” 回顾已走过的新闻学术旅程,白润生感慨颇丰。“我1983年入门,1984年进修班结业后登台讲新闻学的课程,1985年开始形成了要从事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设想,直到1988年我的那篇《先秦时期兄弟民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在学报上发表,标志了我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开始。1994年,我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出版,这是一本在国内出版最早的关于少数民族新闻史的专著之一,在学界和社会上都有较高的评价。1996年我评上了教授,也正是在这前后,开始有人写我的专访了,包括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文化报等都有记者找到我。1998年我在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新闻通史纲要》,宁树藩教授专门写信给我评价说:‘颇有见解,深表同意。’此后我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民族新闻史研究的论著,我是2002年6月26日正式退休的,当时已经63岁了,可以说,我的成果大部分都是在60岁以后出来的。”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有学者曾经根据16世纪到20世纪知识分子的学术生产力与学术年龄比照进行过抽样研究,结果发现500多年以来,知识分子们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平均年龄大约在35~50岁之间,并且越往后越趋于年轻化。而对于白润生而言,他似乎是一个特例。2005年,白润生的《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修订本)》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教学内容改革成果”二等奖;2010年,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获第二届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13年,由白润生主持的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之一《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又荣获了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白润生笑道:“这些成果要是在我在职的时候获得,至少可以评上几级教授了。但我退休时教授还没有分四级评定的制度,现在看来我就是最末等的教授了。” 2012年7月,白润生送走了3位关门弟子,彻底结束了钟爱的教学生涯,他说自己非常庆幸,因为真的响应了当年党和国家向他们这一代人发出的号召——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白润生说,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并非真的可以“一身轻”,他表示自己“依旧孜孜以求,不断用知识和实践来丰富生活、滋养灵魂”。“不是为了评职称,也不是为了要名利。为了学术,为了学科建设,为了发展这门学科,我的目的很纯正,这是我的责任。有一次我到云南红河学院参加第三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没想到我这个忝列末位的教授居然赢得了潮水般的掌声,‘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有人说我的贡献和我的回报并不一致,但是我没有怨言,因为付出是应该的。我何尝不知道退休后出版多少著作也不能晋级当先进工作者呢?但我认为,‘道义至尊,真情最美,正直可贵,奉献崇高’,心理上的平衡比物质上的或其他外来的平衡更可贵。” “民族新闻学的发展急需人才梯队” 白润生在20余年的民族新闻史研究生涯中,总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整整60人,他们中有锡伯族、土家族、布依族、回族、彝族、瑶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满族、汉族等等,绝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而这样的规模和贡献,在整个新中国新闻教育史上都是比较特殊的。白润生说,学术研究就是要“求异”,不能“求同”,就是要创新,要有创见。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得有思辨能力,要能够独立思考。“年轻人必须自己掌握了这门学问,才算真正有力量,真才实学、内外一致,这样的人才是有价值的。” 对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问题,白润生不无忧虑,“新闻传播学本来就是一个小学科,民族新闻学更小,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就是因为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没有形成梯队。事实上,目前国内从事民族新闻学研究的知名教授、专家也不是没有,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张燕(藏名益西拉姆),西藏民族学院的周德仓,大连民族学院的于凤静等等,但是毕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梯队。有一次我去新疆开会,一位老师就对我说,‘白老师,您都干到这份上了,得有接班人啊’。实际上,要真正把学科发展起来,还得靠人才培养。” 正如白润生所考虑的,中国的民族新闻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1939年,新疆日报社举办了3期新闻技术训练班;1956年,拉萨木汝林卡(今拉萨一中)开班了3个班的新闻训练班;1965年,由西藏日报社举办,中央民族学院代培的新闻训练班共培养了47名学员,这些都是我国民族新闻教育的雏形。而比较正规的民族新闻教育还要从1953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1961年中央民族学院新闻研究班的开办算起,直到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新闻专业的成立,民族新闻教育的发展才开始蹒跚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民族新闻传播学的建立拓宽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但时至今日,其自身的学科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第一,我们的学科还没有真正独立,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少有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办学的;第二,我们的学科还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虽然现在有一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但是如何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如何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还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人才的断层,是目前最大的难题。”聊到这里,白润生似乎有些无奈,“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比没退休前更忙,这半年来先后到了青海、黑龙江(还去了一次俄罗斯)、内蒙古、新疆、南京,有些科学研究,我只能自己去干,没有博士生,派不出别人来,这不是什么好事。目前国内所有的民族院校都没有少数民族新闻学的博士点,所以说民族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不那么容易。” 今年74岁的白润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他说自己的身体是“逆向发展”:年轻时未老先衰,老了却老当益壮。访谈末了时,他感慨道:“我们这代人确实是党怎么说就怎么做,老老实实听党的话,老老实实按照国家的要求去办。国家的发展必须得靠年轻人,所以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去追求过往云烟的虚浮名利,得把青春真正献给自己的国家。” 从贫穷凋敝的旧中国一路走来,白润生可谓遍尝了生活的磨砺和苦头,然而透过他对过往的回溯,苦难似乎不是回忆的主题,相反,却满是遍布人生的惊喜、感恩和知足。就像他在少数民族新闻史这片无穷广袤却相对偏僻的园地中勤勉、高产与乐此不疲的坚守,相信在中国新闻学术史的集体记忆与书写中,那张属于白润生的画像,纵然平实、谦谨,却终将不会被忘却、不可被绕过。 新闻史论文: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新闻史教学探讨 摘 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自中国新闻教育开创之始,就已有相关的新闻史课程。但现今新闻传播史课程却成为让学生生厌而疲倦的课程,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应建构不同范式下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拓宽学生社会文化视野;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人物、事件为核心的专题式情境教学,加深学生社会文化认识。 关键词 中国新闻传播史 教学 社会文化 情境教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各大学新闻院系的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自中国新闻教育开始创办之始,就已有相关的新闻史课程的教学。戈公振的新闻史教学及其在教学基础上的专著《中国报学史》,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史教学初步确立的标志。迄今已近百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丰硕。 但笔者在近几年的中国新闻史教学中,愈来愈感到诸多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基本上是依循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线索进行叙述。当然这一叙述的范式能清晰抓住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的脉络,而在具体教学中,若完全遵循这一线索讲述,课堂大多流于平淡乏味,一则学生觉得与自己熟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似曾相识,缺乏新鲜感;二则条线的叙述也使教学内容缺乏血肉感,不够丰满。怎样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下来关注新闻传播事业在宏大社会背景下的历史进程。 1 建构不同“范式”下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拓宽学生社会文化视野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并阐述的,他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就是范式。①中国史学研究与范式结合,现存两种主流范式——革命叙事与现代化叙事,还有一种今年来兴起的民族国家范式。在中国新闻史的叙事中,同样存在着这几种范式的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革命范式的中国新闻史叙事。 中国近代史的革命范式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定型,这种范式以两大基本矛盾为核心来建构中国近现代史,抓住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但难免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单一化,新闻人物简单化。而这一范式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的叙述当中,也占据主流地位。大多数的中国新闻史传播特别是近现代部分的叙述,也以革命斗争为主线。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传播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淦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等,是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通用的主要教材。在这些教材中,新闻事业史的叙述主要以革命战争为节点,如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等,革命战争成为新闻传播史叙述的主线。 在课堂教学中,若以革命战争为主线来讲述新闻传播史,学生因在高中时期经历了这种线索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记忆,虽主要讲述新闻事业变迁历史,但因历史基本主线一样,学生仍会感到重复与单调,难以提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打破一种范式的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尝试建构多种范式下的近现代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 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史时,打破单一革命范式的叙述,以现代化范式来叙述与评价这一时期的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而其中《新民丛报》与《民报》关于“改良”或“革命”的论争,传统革命范式的叙述则是阐述了两报围绕改良或革命的论争,最后改革派的《民报》在论战中获胜。但历史都是多维度的,以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来看,当时改良派尤其是梁启超的改良思想、立宪主张在当时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拘泥于论争本身,而是拓展到那一时期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去探究事件背后的纷繁而多变的历史。 另外,自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三十余年间的新闻传播事业史,革命范式的叙述主要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报业,而往往不太关注当时国民党报业及民间报业。而若从民族国家范式考量,这三十余年间的现代媒介在建构民族国家历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因此不管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报业、国民党报业或民间报业,在塑造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上可谓功不可没,学者李彬就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将这三十年的新闻历程归结为一部“三国演义”。②因此,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教学也应在精彩纷呈的民国时期新闻人和事中展开。 2 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人物、事件为核心的专题式情境教学,加深学生社会文化认识 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有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范成江等新闻人物,也有许多重要的新闻事件,以及《大公报》、《申报》、《良友》等成功的报业,但囿于中国新闻史授课的学时数,(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只有一学期32或48的授课学时),而且多数教材也受篇幅的限制,对一些重要的报业及新闻人只是概要叙述未能详细展开。纲要式的叙述难以激起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基于以上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新闻人与报业单列出来作为学生讨论的专题,是提高学生兴趣及深化社会文化认识的有效方式。如梁启超专题、1930年代的新闻传播是近现代中国新闻传播史我们重点选取的两个专题。 梁启超,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启蒙家。他在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发挥了第一启蒙家的作用,他的办报经历及在报刊刊载的大量政论文章在其中功不可没。从梁启超个人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③因此,对于梁启超这个专题的教学,首先推荐学生阅读谢玺章著的《梁启超传》一书,并结合观看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的专题节目《回望梁启超》,让学生对梁启超的政治及办报活动和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文人论政》一书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思考:中国文人政论报刊的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等问题。以梁启超为核心,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观照了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多个方面。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及思考中,也自然地将新闻人及新闻事件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大背景中去分析,逐渐认识到每一段历史时期的人和事都不是孤立的,都应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境去认识。 如果说梁启超专题是以一个人的历史来牵动一个时代,那么另一个专题“1930年代的新闻传播”则是由一个时代来牵引出一个个精彩的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1930年代前后十年(1927-1937)被称为民国时期的“黄金时期”,这十年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新闻出版系统如报纸、广播、杂志都在这一时期都迅速发展并兴盛起来。④该专题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于梁启超专题,它是开放式的,没有指定阅读的书籍或观看的视频,而是由学生在了解1930年代的时代背景之后,找寻自己有兴趣的新闻人物和故事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与讨论。结果发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找寻的1930年代新闻人和新闻事件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在图书馆民国时期数据库中搜寻到民国报刊,从《广州民国日报》的查阅中大量知识分子的参编辑与投稿,联想到要去探寻当时知识分子与媒介之间的关联,这是学生社会历史认识的提升,不局限于寻找史料,而能从史料中有思辨性的认识与思考,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新闻传播史学习中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辨思维,非固化地去记忆单个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能联系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以上两个有代表性的专题教学,梁启超专题将个体人物融入到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深入讨论,“1930年代的新闻传播”专题则是从大的社会背景出发去找寻个体人物和事件,两个不同的面向,但都透过社会文化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新闻传播史的深入理解与思考。 3 思考与结语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人类社会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避免知识灌输、线性的教学模式,不再只强化学生对新闻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在新闻史的学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兴趣地去自主学习并思考。这应该成为新闻传播史教学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授课的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良性互动。 我们以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上的社会文化视野的拓展,通过专题讨论与学习深入社会历史的认识,都只是初步的尝试。虽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都颇有触动与收益,课堂效果有一定改善。但中国新闻传播史作为一门让现今很多学生无奈而疲倦的课程,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确实需要重新思考,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新闻史论文:试论《大公报》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摘 要】《大公报》自创刊以来,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不止由于其为民族解放和独立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更因为它关注新闻本质的专业精神。一份《大公报》留给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许多可借鉴的瑰宝,受人传颂。 【关键词】《大公报》 四不方针 爱国抗战 人才培养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至今,历经百余年沧桑巨变,依然活跃在中国报界。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以“新记”名义接办《大公报》,并逐渐使她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从复刊后销售不足2000份,短短5年时间,日销量就高达50000份。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评价说:“《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这份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报纸,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四不方针”尊重新闻客观性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登载了张季鸾的《本社同人志趣》一文,奠定了她“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精神。“四不方针”不仅更加深刻地解释了“大公”的含义,还明确体现了对新闻客观性的尊重。胡适在1931年5月《大公报》发行第10000号时发表题为《后生可畏》的评论,称其“安然当得起‘中国最好的报纸’的荣誉。”胡适这样说的原因,就在于《大公报》坚持了两个底线:登载确实的消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两类报纸分别是商业性报纸和政治性报纸。纯粹的商业性报纸片面注重发行量,忽视了报纸本身的思想和责任,没有对社会起到舆论监督、上传下达的作用,无法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纯粹的政治性报纸旨在宣传其代表政党的利益,无论是早期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宗教类报纸,还是中国先进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办的报纸,都是为了维护社会上层利益,终沦为宣传工具。但《大公报》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特别是在新记《大公报》时期,在“四不方针”的指导下,她从经济上看是商业性报纸,自负盈亏,靠报纸的销售额和广告收益维持报馆的经营;从内容上看是政治性报纸,坚持“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的原则。正是这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高度的独立,才使《大公报》能一直围绕着“大公”的立场不偏离,并主张报纸是公共空间,是天下公器,不代表一人一派的利益,要站在人民和国家的立场上,领导和凝聚国人。 “四不方针”从根本上维护了新闻的客观性,坚持“四不方针”就杜绝了主观臆断的不实报道。“不党”不是不谈论政治,不关心国事,而是单纯地站在公民的立场上发表意见,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没有成见,没有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从中立的角度,以利于国人的方式来言政治,就与商业性报纸有了根本上的区别;“不卖”就是“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不接受政治方面的入股投资。政治性的报纸受到政党的扶持,难免受到政党思想的影响,从而丧失了报纸客观、自由的报道形式。划清与政党经济上的利益,维护了新闻事实的客观性,保存了“天下公器”的精神;“不私”,只为成为公众喉舌服务,不谋取一己私利,面向全国,服务国人,起到上下沟通的作用。使百姓了解国家上层大事,让决策层了解百姓疾苦,客观、公正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维护自身权益;“不盲”以不愿陷于盲从、盲信、盲动、盲争为根本,不放弃报纸的社会责任,发表深入、独到的见解和评论,不盲目发表意见,重视多元化的意见,以“不党、不卖、不私”为立场定位,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二、“国家至上”,爱国抗战 在《大公报》百余年的历史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响最大。因为她坚持“四不方针”,坚持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坚持在报道中尊重新闻的客观性,时刻把国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理性地向国民剖析日本在华的恶劣行径,成为中国人民了解国恨家仇的重要窗口,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办报早期,她反对沙俄军队强占辽东半岛、觊觎东北地区铁路权,她反对日本当局强迫中国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胡政之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采访了巴黎和会,以中国人的视角,记录下当时中国外交的无能。抗日战争时期,新记《大公报》更是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领导下,用铿锵有力的社论表现着坚决的毫不动摇的抗日态度。王芸生广泛搜集资料,刊发文章,开设了《中日关系六十年》栏目,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觊觎中国、侵犯中国的历史作了深入的剖析。 1931年9月18日凌晨,《大公报》最早刊登了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昨夜十一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感不安。”虽在抗战初期,出于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和形式的分析,她反对立即开战,但这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她强调的是“明耻教战”,是要先让国人对战争有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但当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大公报》坚定地主张奋起抗战,要“和日阀撕拼”,“不胜不止”。她以“天下公器”为己任,站在人民和国家的立场上,领导和凝聚国人,将负责任的大报形象,展示在国人面前。 《大公报》的爱国行为远不止坚决的抗战态度,更有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哀鸣。1942年河南大旱闹灾荒,数以万计的灾民饿殍遍野,只得举家逃难,靠树皮、野草营生。王芸生在读完记者张高峰写的通讯《豫灾实录》后情绪激昂,写下《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评。他在社评中回忆了杜甫《石壕吏》中所描述的悲惨景象,与当时河南的灾情相呼应:灾民卖田卖人去逃荒,却仍被苛捐杂税所纠缠。号召重庆人民向灾区捐款捐物,表现出“本报愿意尽收转之劳”的大报姿态。事实充分,言辞恳切,文章一出,便洛阳纸贵,人们都为河南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所动容。可是对这“家难”的评论却激怒了,令《大公报》“停刊三日”。可也正是这敢直言、负责任的大报形象,才配得起“大公”之名,才是她坚持“四不方针”的具体写照。 三、关注新闻人才培养 曾总结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他指出一是爱国抗战,二是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的人才。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徐铸成、范长江等等这些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都有在《大公报》的工作经历。 《大公报》之所以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与她秉持“四不方针”,主张“文人论政”的作风是息息相关的。她珍惜报馆的声誉,坚持高格调,有政治担当。不仅靠鲜明的观点立场来赢得观众,更勇于评论政治,勇于为天下先。拥有深厚民族情感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以“解天下之忧”为己任,真正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伦理道德,用手中的笔杆捍卫了自己公众喉舌的地位。 留日接受过资本主义教育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对报馆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吴鼎昌一人筹措报馆资金,胡政之、张季鸾以劳力入股。吴鼎昌担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三人共同负责社论的编辑,根据事实商榷最终编写方案,若三人意见出现分歧,则以张季鸾为主。如此制衡、民主的个人分工工作模式,对旧中国传统封建形式的报馆运行模式是很大的挑战。一心想要冲破封建旧枷锁的中国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能力,到编辑部接受训练,从底层做起,逐渐成为报社的经理、副经理等骨干力量,民主化经营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报馆的每个角落。 知人善任,体恤员工是《大公报》培养众多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作为报馆经营者的胡政之和张季鸾,本身就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的优秀人才。胡政之是新闻工作的全才,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和搜集新闻线索的能力,采访过许多重大战役,对报纸的采编工作十分了解。张季鸾从很早就开始办报,曾在多家报纸担任主笔,虽年幼口吃,体弱多病,但“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次,管理者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茶叶铺学徒出身的王芸生,因为1929年和张季鸾打笔仗,受到了张的注意,并亲自接到报馆入职。当时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范长江,由于经常在报纸上刊发文章,又在1934年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地质学会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受到胡政之的赏识,逐渐进入《大公报》工作,刊登成名作品《中国的西北角》。每个新加入的记者,报馆会要求他们全面发展,掌握编辑、经营上的多项工作,给予他们完全的信任。第三,管理者不但培养人才,更懂得保护人才。当报道文章出现问题,政府官员怪罪下来,胡政之一律以“他是我们的人,文章在我们报纸刊载,一概由我负责”回答,首当其冲。避免让记者受到伤害的同时,也聚拢了人心,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深入挖掘事实真相。第四,根据贡献安排工作,看重人才的实际效用,关心记者生活,防止人才流失。记者因家庭情况在外接揽工作时,报馆并不深究,而是看重人才的能力,增加报酬,留住了优秀的人才。对工作出色的人能过破格擢升,增加收入;对工作懒散、不称职的员工,立即解聘,肃清记者队伍。正是如此严谨的人才培养传统,才能使《大公报》百年来生生不息,人才济济。 《大公报》1941年5月荣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优秀奖。1980年被联合国推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2001年获得香港2000年新闻大奖和写作与版面设计冠军。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公报》以其“大”、“公”形象,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独树一帜,标志着中国报业经营走向成熟,是中国报刊新闻发展的缩影。虽然现在对她的局限性还存有争议,但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在当时狭隘、混乱的中国社会中,《大公报》坚持独立的形象给中国新闻界、甚至中华民族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将自家报馆管理好,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口碑,才不至于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责编:叶水茂 新闻史论文:突破口在哪里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玉明教授。他就我国新闻史的研究以及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研究新闻史的现实意义 记者:当前,新闻传播业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业务、轻历史”的倾向,新闻传播业界也有少数同志对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不够重视,您能否谈一下新闻传播史学研究与新闻业务的关系? 赵玉明:简单地说,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有了历史,研究现状就有了深度。人类从来都很重视研究自身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认真研习历史,才能真正懂得天下兴亡的规律,才能了解所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盈缩进退、成败得失。同样,要真正懂得新闻事业,也必须研习它的历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只有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业的规律,并以此指导当今的新闻实践。作为一个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要想在实践中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素质的培养,对本专业、本行业的历史与现状,经验和教训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重视学习和研究这种规律,否则充其量只是个新闻工匠,而不是个有眼光、有作为的新闻活动家。而要真正懂得新闻事业的自身规律,必定离不开对新闻事业史的学习和研究。 新闻传播史主要研究国内外新闻传播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我国新闻事业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外国新闻传播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十分发达。不论过去或现在,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它们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思索的教训,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新闻传播也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内外新闻史的研究,推动新闻事业的深化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加强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不仅有其长远的意义,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您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已经40多年了,作为一个为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老教授、老领导,您对当前我国新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有何建议? 赵玉明:我195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来到新创办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其间还曾担任过一段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回首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切身体会到党对教育、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对新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我认为应该适应这个时展的需要,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 新闻人才的培养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其中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也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素质。只有提高了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新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问题,不但要仔细观察,更要敏锐捕捉,快速反应。现在的年轻人成长环境都差不多,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而要想干好新闻工作,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不怕艰苦深入实际的本领。 新闻史学的研究应力求创新 记者: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如火如荼,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您认为未来我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突破? 赵玉明:我想当前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重视研究断代史、专题史。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不外乎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几个方面。其中,断代史、专题史的研究是通史写作的基础,没有断代史和个案的扎实研究,通史的研究就会很吃力。所以我希望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史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能够在断代史和专题史的研究上下更大力气,取得更多成果。须知“学林探索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第二是要重视挖掘新史料、新思路。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缺乏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很难进行史学的研究,更谈不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我要强调重视新闻(报刊)志的编篆和利用。要提到“志”的作用,史书与志书同源异体、各有特点:志横史纵、志近史远、志详史略、志繁史简。有人认为,“志书是空间史学,史书是时间史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志书是史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新闻史学研究者应有“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精神,充分利用好志书资料,以志证史、以志补史、以志正史。 第三是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应力求创新。创新要有理论指导。因此首先是重视学习新理论、新观点。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还应重温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有关史学研究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论述,同时还要关注现实,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向实践学习,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准确地提炼新观点,概括新经验,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服务。 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优也是创新,而且这个创新更难,是更高层次的创新。所以有志于研究中外新闻史的中青年学者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可以预料我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史学会要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十多年来,在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最近一年新闻史学会又在做哪些工作? 赵玉明:十多年来中国新闻史学会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办和参与主办了多次新闻传播史和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第二,在主编方汉奇、副主编宁树藩、陈业劭三位教授的组织下,历时10年编写了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卷本《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该书填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不少空白,被海内外人士公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第三,多次举办新闻传播界名人纪念活动并编印纪念专刊。第四,编印出版了多种形式的《新闻春秋》。包括史学会内部出版的不定期刊物、大型研讨会后出版的研讨会论文集以及与其他报纸或杂志合办的专版或专栏。《新闻春秋》现已成为史学会的品牌。 最近一年来,史学会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是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编选、出版《中国新闻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全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次是与中国记协合作,召开有关研讨会,为中国记协筹备中国近百年新闻名人展览出谋划策。目前首批新闻人物展已在中国记协新办公楼――中国新闻大厦内陈列。第三,参与筹备将于今年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史学会还将与有关单位筹备有关研讨会。值得一提的是,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史学会于去年7月在北京广播学院举办了“中外新闻传播史师资高级培训班”,参加授课的既有方汉奇、丁淦林等老一辈专家,也有李彬、张昆等新一代的研究新闻传播史的学者,还有来自国外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专家卓南生先生。讲课内容既包括上千年的报刊史、广告史,也包括仅10年左右的网络传播史,从理论到方法,从个案研究到宏观研究,有讲课有交流,是近年来高级别、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史的培训。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位高校从事新闻传播史教学研究的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学到了“为师之道”。 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的这些活动对于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新闻实践改革的进行和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请您谈谈史学会下一步对与新闻业界的交流和合作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赵玉明:史学会自成立以来虽然主要成员和活动范围是以大学的新闻院系为主,但一直与新闻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史学会的工作10多年来也一直得到新闻业界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我们研究昨天和前天的新闻史,也是为了当前和明天新闻事业的发展。2002年史学会主持在暨南大学召开的年会把新闻改革的研讨与新闻传播史的研讨紧密结合在一起举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与会者反映,这样的会,既重视历史,使现状研究有了深度;又关注现实,使历史研究有了活力。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和新闻媒体、新闻院系寻求合作,举办类似的研讨会。 史学会联系着全国著名新闻院系的新闻传播史方面的学者、专家,拥有丰富的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学术资源。全国记协正是看到了我们的这一优势,双方合作筹划了新闻名人展。据我们所知,不少省级党报(报业集团)受当地党委宣传部门或政府的委托,正在编纂地方新闻志(或报刊志)。史学会非常乐意在这方面与有关党报(报业集团)展开合作,为编纂新的地方新闻(报刊)志助一臂之力。 《新闻与写作》已创办20多年,是一份在全国特别是在北京地区有影响的业务刊物,我十分感谢贵刊的此次访问。这也可以说是史学会与新闻业界合作的一种形式吧。我注意到最近贵刊连续刊登了史学会的创办人和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的文章。今后,我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为贵刊提供稿件,也可以考虑合办关于新闻传播史方面的专栏或研讨会、培训班等。总之,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合作,将会使我们新闻史上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我们新闻史上的名人业绩广为人知,为深化新时期的新闻改革和办好新时期的媒体服务。 新闻史论文:以本体意识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 【摘 要】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关键词】本体意识 中国新闻史 新闻著作 在新闻学界,当代中国新闻史是指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新闻业演变、发展的历史。近几年,《新闻大学》和《国际新闻界》等新闻传播学期刊曾先后多次开辟专栏讨论共和国新闻史的研究方法和范式问题,为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开拓性思路。 在众多探讨方法论的意见中,强调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为绝大部分方家所认同。其实,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早在1997年首次明确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在当时引发学界的热烈讨论。2007年在《新闻大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中,吴文虎教授认为,要建立新闻史具有自身特性的学科系统必须强调“本体意识”。至今,强调“本体意识”已然成为大部分新闻史学者反思并实践的方向,但以此立场贯穿当代新闻通史研究的作品却不多见。最近,刘家林教授积蓄十年之力而成的120万字作品《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以下简称为《长编》),终于为这一领域渲开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作为国内较早以大量史料全面展现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学术专著,理应成为共和国新闻史研究绕不过去的一幅历史长卷。 以本体意识建构全面框架 以宁树藩教授1997年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为基点,不少学者在该问题上进行过积极的探讨和延伸。吴文虎教授指出,“本体意识”要求我们以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各种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①简言之,新闻史研究需凸显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要立足于本学科的立场和领地,而不是让新闻文本仅成为其他学科的材料和论据。 以本体意识探讨当代中国新闻史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颇有难度。在较长时间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无论在历史分期、结构思路、事件和人物评说等方面都存在着以革命史为蓝本的状况,只看到与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相关的新闻场景,对新闻事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却视而不见。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视角进行开拓,刘家林的《长编》也正是以当代中国新闻史为研究对象,以新闻本体意识为主导的一部专著。 由于此前记载当代中国新闻通史的学术作品较为罕见,所以《长编》对这一发展阶段的历史分期、史料钩沉、体例设计都是一大创新。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三章讨论从新中国成立到“”时期的新闻传播业;下册四章分析拨乱反正以后到最近十年新闻传播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之所以说这部专著以新闻本体意识为主导,是因为它以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为经,以新闻政策和新闻体制的演变、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新闻观念的流变以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变迁为纬,以规整的体例全方位地对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进行了精详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编织了一幅社会变迁与媒介发展交相呼应的历史画卷。 而且,作者在专著中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建构的体系,而是在展开宏大叙事的同时以新闻传播的视野探索具体的专业话题。比如,作者不仅关注传统的新闻媒体,还对伴随社会变迁而出现的各种媒体现象进行探讨,这些“另类”媒体和相关组织的研究不仅扩大了我们对新闻传播学中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取本土理论提供参考。比如,提倡创新研究范式的“新新闻史”观点认为,在研究中不仅要重视对新闻文本的分析,还需注意对新闻生产的个人、组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考察,以便全方位地展现新闻事业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②《长编》也着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在回顾当代新闻评论史时,作者敏锐地关注到“写作组”的独特现象,并从“马铁丁”及主要成员开始,到“龚同文”及各省省委机关写作组的组建,详细勾画了“写作组”这种与中国政治宣传紧密相连的传播组织的源流演变及与政治集团的复杂关系,以新闻传播现象为基础开拓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领域。 以精耕细作钻研历史个案 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提出新闻史研究应多从个案入手③。从当代中国新闻史的情况来看,个案研究的确有利于拓展学科研究深度,夯实学科实力基础。 个案研究本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新闻史的研究个案可以包括某个媒体、某位新闻工作者、某次媒体事件,甚至某篇重要的新闻报道或评论等。而一个个案研究的学术价值,往往取决于全面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客观严谨的结论。从学术史来看,某些个案研究往往更容易成为影响深远的新闻史研究成果。 尽管《长编》是一部中国当代新闻通史,要在整体框架上做到规整、全面已经很不容易,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疏忽对个案研究的精耕细作,而是对重要个案进行追根探源。个案研究是《长编》中每一章节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书设专题讨论的个案超过百个,强调个案分析是这部通史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特点。为了对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个案追溯源流,考辩真伪,作者在材料搜集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他倾注十年之力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新闻院系的资料室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其中还包含不少曾被人口口相传却绝少能接触到的“孤本”文稿,让读者倍感珍贵。而且,作者对重要个案的分析和论证相当严谨,全书七章连同绪论都作了大量翔实的注释,旁征博引,几乎每章注释都在130个以上,甚至有一章多达274个。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进行个案研究时,十分注重采集和使用口述史材料,为日后的研究积累下丰富素材。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个有利条件是,很多重大新闻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仍然在世,通过口述史的方式保存大量第一手材料,可以为解读新闻文本背后的运作方式、来龙去脉提供重要文献,能使新闻史研究达到单纯依靠文本所无法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记述《南方周末》的发展史时,刘家林通过亲自与其首任副主编左方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方式详尽记录下这份在近30年的中国新闻界具有标杆意义的周报的诞生、改版和转型的全过程,以真实的史料揭示了这份报纸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诸多内幕。 可以说,这些附有详细注解的个案研究不仅是研究者值得保留的宝贵资料库,更是后学者系统而深入地认识当代中国新闻史的重要参考。《长编》以个案为中心对史料进行的精心梳爬,引导读者在通史中探究每个历史阶段的源流变革。这种兼顾宏观理论和微观史料的做法,把作者对材料和事实的控制力与表现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专业角度巧提中肯评价 以往中国新闻史研究缺乏本体意识,还表现在评论的意识形态倾向,缺乏从新闻业自身出发去对新闻史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导致新闻史研究简单追随革命史走向,使本已不十分丰厚的出自本土经验的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更显薄弱。 以专业视野对当代中国新闻史进行中肯的评价,不仅要以大量史料来逼近历史真相,还原历史过程,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具体业务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和阐释。从这个角度来看,《长编》不仅重视占有大量原始材料,在评价时还紧密结合新闻传播理论和社会历史背景,甚至把作者的切实感悟贯穿于评论当中,而且观点含而不露,论从史出,体现了一个新闻史学家严谨而坦诚的研究态度。 这部专著的“本体意识”还体现在对当代中国新闻史的断代问题上。一般而言,大部分中国新闻通史会把1949年共和国成立作为划分当代新闻史的起点。但《长编》通过梳爬重要的纲领文件,研究解放前夕中国新闻业的实际操作,提出这一分期的截点应以1948年三大战役为始。作者认为,中共中央早在1948年11月就向“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区党委和市委”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的处理办法》的通知,它对旧有新闻事业及其工作人员的评价和处理办法已提出了具体的方针和原则,有关新闻业的改造已经启动,因此,从新闻业的发展规律看,这一文件的颁布对新闻业后来的路径选择相比新中国成立更具意义。 结语 从《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所带来的启思看,“本体意识”所强调的学科独立性和专业性至少可以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诚然,新闻史的“本体意识”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开拓,正如该书在对近10年新闻媒体体制改革以及新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作品在新闻史研究中的分量和温度。刘家林教授在新闻史领域辛勤耕耘30载,他在后记中记述自己以“透支”生命来换取这部作品诞生。而这部作品的生命力也正是源自作者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笃实积累和深刻体察,也源于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执着追求。正基于此,《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乃是一部值得向同行业推荐的优秀作品。 责编:周蕾 新闻史论文:新闻史论领域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我国的新闻教育高耗低效的现象长期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念的落后性――我们认为新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录编播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实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效率。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本文借鉴国外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在新闻史论教学中探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教学模式 新闻史论 精英人才 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得到广泛重视,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构成创造力重要因素。合理借鉴中外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探索一条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941年,A•F•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首创“智力激励法”(brain storming),成为创造学的创始人。创新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什么样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呢?必须知道它的重要属性――新颖性和自主性。通俗的说就是能够独立地提出或解决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范式”的束缚。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五是综合性――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基本理论和知识,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当然,我国教育在基础知识讲习、基本技能训练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受到的影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应试教育”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创造的欲望与能力。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思维是由多种类型的思维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机结合。人的思维活动有自觉的显意识的思维活动,有不自觉的潜意识型的思维活动;有形象思维活动,有抽象思维活动;有经验思维活动,有理论思维活动;有周密而严格的逻辑思维活动,有不按逻辑规律的非逻辑思维活动;有精确思维活动,有模糊思维活动等。创造性思维的方向主要有发散与收敛、纵向与横向以及逆向思维等。这几种思维方向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价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 关于创造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的研究,我国新闻界以及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均有较多论著,但对于传播史论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探讨与研究成果则不多。本文尝试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构建一套较为实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体系。 我国的新闻教育高耗低效的现象长期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念的落后性――我们认为新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录编播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认为,理工科可以有发明专利、数学思维是创造性等,新闻是“有闻则录”而已等,而忽略了当今新闻传播的策划、创意,栏目设置、版面编排的创造性,如:美国对丰田汽车的系列报道,其时机、力度、层次等都有极强的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集中体现了创意=创异+创益的原则。其实,不论是理工科还是艺文科,都是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思维的方式,”雕塑大师罗丹如是说:“艺术活动如果离开了创造,那么艺术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理工科与艺文科,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 一般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我的导师、大连创造学会会长王续琨及受邀来连演讲的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教授的影响指导下,我们却有了不同的想法。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可学、可练的。 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若干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数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在创造性思维教学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来的符合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有:吉尔福德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帕尼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泰勒发展多元才能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威廉斯创造性与情致教学模式等等。 吉尔福德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特别强调知识基础、思维运作、问题解决,强调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帕尼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强调以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是问题解决者在选择或执行解决方案之前,不断产生发散性和收敛性思维,尽可能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案,最终选择最好的、最独特的、最能被接受的方案去实施。帕内斯认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六大步骤:(1)发现困惑;(2)发现事实;(3)发现问题;(4)发现构想;(5)发现解答;(6)寻求接纳。 泰勒发展多元才能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强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教师要把它挖掘出来、愉快体验,以开放性、发现性、自由选择性以及多样性的方式进行。泰勒认为与创造性关系最密切的才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创造才能;(2)决策才能;(3)计划才能;(4)预测才能;(5)沟通才能;(6)思维才能。泰勒多元才能发展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共有8个步骤:(1)呈现思考的情境或问题;(2)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列出主意;(3)提供一个分享、修改及改进主意的环境;(4)提供酝酿的时间;(5)让学生分享新的主意;(6)让学生选择最好的问题解决法;(7)让学生选择最独特的问题解决法;(8)实行该方法。 威廉斯创造性与情致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包括课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三维空间结构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通过课程内容,运用启发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去增进学生创造行为,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流畅的思维、变通的思维、独创的思维和周密的思维等包括了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和想像力,关系着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欣赏及动机等特质。能促使学生与知识、事实、资料等发生实际的联结,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时代要求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受到精英教育的大学生应具有更高的知识、道德、能力、技术,有更丰富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富有创造力,有自主、自律和团队精神,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只是对环境和未来社会的反应性的调整和适应,而是能够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创造环境,创造未来。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实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效率。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 “传统教育及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个性受到压抑,创造力难以发挥,绝大部分学生是有所学而无所用。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整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使学校引进一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这是《环球时报》头版头条刊载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教育提出挑战》一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目前,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新形势下,作为实施精英教育的大连理工大学,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历史上伟大教育家所进行有效的教学,可引为借鉴。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孔子的启发式,与革命初期所倡导的自学后的讨论等。我们现代的教师如若采用这几种教学方式,联合运用,则可避免注入知识的机械性,而代之以启迪思维的灵活性;所学得的知识,不仅只记忆储存,而要精选吸收,灵活运用。如此进行,学习的兴趣加浓,努力的热忱增添,自能阔步前进。 以下,笔者从具体操作层面出发,浅谈如何在比较坚硬的新闻传播史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定向于某个问题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设想的思维方式。能拓宽思维的空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由于发散思维是由时间、空间、活动三维度组成的,因此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不断提高运用和应变能力。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进行不同评价。如曹操、梁启超。 二、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是指思路把众多的信息引入逻辑序列之中,最后得出一结论。收敛思维的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中心点,以达到解决核心问题的目的。 在史论教学中,收敛思维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结构中正确地实现知识定位,进行分析、判断与评述,避免孤立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现象。如对于“西安事变”与《大公报》,提出问题:“如何处置”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西安事变”为什么需要并能够和平解决。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辩论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过早地下结论,而是以主持人和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充满生机活力的逆向思维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了积极的训练和显著的提高。如为什么说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等。 四、多向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要求多种思维形式的并列和联结,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由于历史的多维性决定了必须注重横向联系。发挥联想,才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多向思维能力。 学生的联想越丰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例如,洋务运动,采取中外对比联想,在此前后,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通过分析异中求同,同中找异,学生思维由发散到聚合,认识到亚洲只有日本成功的原因。而洋务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对当前作出思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品质的完善缺一不可。使学生建立起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品质同等重要。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在描述创造性人才的个人品质时说过,伟大的创造者总是关心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考虑将要得到什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这种民主的教学,应有一定的原则,既不是自由放任的,也不是“独断专行的气氛”。同时,赏识评价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著名作家冰心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提高教师个人的创新素质,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十分突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由此可见,教师创造性思维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我们教师与学生还应同时追求想象能力与思维的辩证综合能力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丰富的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另外,任何创造性活动不可能是一种与前人或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的“全新”活动,只能是在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产生新的突破。所谓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综合利用前人和他人的思维成果。因而辩证综合能力的强弱就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辩证综合能力最主要的:一是思维统摄能力,或称分析综合能力,就是把大量散在的、星星点点的概念、“知识单元”,以及观察和掌握到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在思维中进行加工整理,作科学的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二是思维辩证能力,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但要分析事物的正面,而且要分析事物的反面,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必然。 最后,关于小组与个人思维效应的比重,也是教学中值得研讨的问题。脑力风暴着重集体思考,认为当一个成员提出观念时,便会刺激组内所有成员的思想,而引出各自的观念。不过,据不少的研究发现,高度创造性的人皆系独立思想家,他们的成就,多系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这一点,也是我们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包容顾及的内容。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幼儿师范学校校园安全教育 一、幼儿师范类专科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 特点通过对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幼儿师专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部分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足,而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众多。很多学生刚刚开始离开家长,独立生活,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而高等院校人员密集、活动频繁,导致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众多,如国内外突发的重大事件、校园内突发性事件、学生就业问题、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学生宿舍内违规用电或使用明火而导致的火灾隐患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然形成安全隐患。二是幼儿师专生源层次具有多样性,既有高考统考统招学生,又有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学生,部分学校还继续招收三年制中师学生。学生来源中有高中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小,往往匮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也较差。三是幼儿师专的学生见习、实习在整个学业中占较大比例,校外实习的时间较长,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多,安全事故出现的机率增大。四是幼儿师专多数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组建,学校内部管理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过程中,安全管理水平也有一个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五是幼儿师专中男女生比例失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根据统计,目前此类学校中男女生比例在1∶30左右,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由于缺乏躲避风险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虚荣心强、心理脆弱、更易受性侵害等方面的原因,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更多因素的威胁。 二、幼儿师范类专科学校安全教育的途径 1.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由于很多幼儿师专都是新建立的高等学校,在安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如学生课程多,课时有限,专门的安全教育师资缺乏甚至没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幼儿师专都在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但基本上没有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一般都是将安全讲座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讲座次数少,内容多,一次讲座就包括安全教育的全部内容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接受困难,安全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最好将校园安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并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开设,条件不成熟则至少应制安全教育讲座计划,每学期举行多少次,每次多长时间,讲哪些内容,都应该进行详细规划。第二,在教材编写方面,幼儿师专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遴选典型案例,编写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校园安全教育教材。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还应不断地调查研究,完善和充实教材内容。第三,校园安全教育课每堂课的上课学生不宜太多,太多则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不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第四,在课程实施方面,要避免简单的理论灌输,最好多使用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安全教育中,从受教育者变为安全教育的参与者,让安全知识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习惯中。第五,为调动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应对学生所学的安全教育知识进行考核,检查其掌握情况。有条件的学校应将考试成绩纳入学生德育考核评价体系。甚至还可以将学生安全教育考试成绩与学生各类评优相结合。 2.利用好传统宣传平台进行安全知识宣传,营造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特别是针对新生,应将安全教育纳入入学教育中,让学生一进校门就树立起良好的安全意识,并对安全防范知识有较多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园宣传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黑板报、展板、广播等校园媒介,并以广播剧、漫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3.将安全教育渗透进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中。利用一些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活动。在活动形式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影片,从而更直观的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开展校园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安全知识和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心灵。 4.开展安全演练实践活动。除了上好安全教育课,让学生获得安全理论知识外,还要结合实际安排学生参加安全演练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演练得以熟悉。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学生违规使用烧水棒的情况总是屡禁不止。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很多同学都没亲眼见过火灾,因而对火灾的危害没有切身体会,在使用烧水棒时也就心存侥幸,认为一支小小的烧水棒没有多大危害。于是学校在119消防宣传日当天,组织部分学生开展了消防演练活动,大火和浓烟深深震撼了在场学生,通过演练活动,不仅教育了学生,让他们深刻体会了火灾的无情和违规用电的违害,还让他们实地操作了灭火器,并掌握了在火灾中如何逃生、报警、施救等知识。通过实践演练,学生违规用电的行为大大减少。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安全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会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5.成立安全教育类学生组织,扩大安全教育的宣传队伍。比如,在学生会设置纪检安全部,在班级设置纪检安全委员,在团组织和学校保卫处的指导下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协助排除安全隐患,并定期宣传安全知识。还可以组建安全教育的学生社团,如校园安全协会等社团组织,专门探讨校园安全问题,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同学们的防范意识。通过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自发地参与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活力,将安全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去,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扩大安全教育的阵地。 6.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创新安全教育途径。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和手机,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媒体形式,特别是对学生而言,他们更是新媒体使用的主体,幼儿师专的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大多数学生都有电脑。新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渗透到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因而,单靠传统媒介传播校园安全教育知识,而不利用他们习以为常的手机或者网络,就很难真正取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利用好传统媒体平台的同时,还要的新安全教育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用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机或者网络去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建设校园安全教育宣传网站,在网站上提供文字、视频等安全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查询相关的安全知识。还可以建立安全教育论坛,学生可以在上面互动,探讨安全知识。还可以利用微博、手机短信等平台,随时向师生提供安全提醒等等,让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 7.专门针对女生开展专题安全教育。幼儿师专最大的特点就是女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女生由于深夜独自出行,或者轻信网友,单独与网友见面,还有些女生轻易将银行密码告诉他人,或者面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而,幼儿师专应该专门针对女生的情况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提高她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她们的自救能力。让女生通过学习相关法律、安全知识和安全急救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帮助别人。 三、结语 总之,幼儿师专学生安全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是适应学生特点,达到实际效果的就是好的教育方式。 作者:严云强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探究学生校园安全教育 一、幼儿师范类专科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幼儿师专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部分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足,而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众多。很多学生刚刚开始离开家长,独立生活,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而高等院校人员密集、活动频繁,导致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众多,如国内外突发的重大事件、校园内突发性事件、学生就业问题、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学生宿舍内违规用电或使用明火而导致的火灾隐患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然形成安全隐患。 二是幼儿师专生源层次具有多样性,既有高考统考统招学生,又有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学生,部分学校还继续招收三年制中师学生。学生来源中有高中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小,往往匮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也较差。 三是幼儿师专的学生见习、实习在整个学业中占较大比例,校外实习的时间较长,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多,安全事故出现的机率增大。 四是幼儿师专多数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组建,学校内部管理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过程中,安全管理水平也有一个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五是幼儿师专中男女生比例失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根据统计,目前此类学校中男女生比例在1∶30左右,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由于缺乏躲避风险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虚荣心强、心理脆弱、更易受性侵害等方面的原因,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更多因素的威胁。 二、幼儿师范类专科学校安全教育的途径 1.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很多幼儿师专都是新建立的高等学校,在安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如学生课程多,课时有限,专门的安全教育师资缺乏甚至没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幼儿师专都在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但基本上没有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一般都是将安全讲座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讲座次数少,内容多,一次讲座就包括安全教育的全部内容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接受困难,安全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最好将校园安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并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开设,条件不成熟则至少应制安全教育讲座计划,每学期举行多少次,每次多长时间,讲哪些内容,都应该进行详细规划。 第二,在教材编写方面,幼儿师专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遴选典型案例,编写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校园安全教育教材。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还应不断地调查研究,完善和充实教材内容。 第三,校园安全教育课每堂课的上课学生不宜太多,太多则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不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第四,在课程实施方面,要避免简单的理论灌输,最好多使用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安全教育中,从受教育者变为安全教育的参与者,让安全知识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到学生的习惯中。 第五,为调动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应对学生所学的安全教育知识进行考核,检查其掌握情况。有条件的学校应将考试成绩纳入学生德育考核评价体系。甚至还可以将学生安全教育考试成绩与学生各类评优相结合。 2.利用好传统宣传平台进行安全知识宣传,营造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 特别是针对新生,应将安全教育纳入入学教育中,让学生一进校门就树立起良好的安全意识,并对安全防范知识有较多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园宣传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黑板报、展板、广播等校园媒介,并以广播剧、漫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3.将安全教育渗透进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中。 利用一些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活动。在活动形式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影片,从而更直观的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开展校园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安全知识和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心灵。 4.开展安全演练实践活动。 除了上好安全教育课,让学生获得安全理论知识外,还要结合实际安排学生参加安全演练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演练得以熟悉。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学生违规使用烧水棒的情况总是屡禁不止。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很多同学都没亲眼见过火灾,因而对火灾的危害没有切身体会,在使用烧水棒时也就心存侥幸,认为一支小小的烧水棒没有多大危害。于是学校在119消防宣传日当天,组织部分学生开展了消防演练活动,大火和浓烟深深震撼了在场学生,通过演练活动,不仅教育了学生,让他们深刻体会了火灾的无情和违规用电的违害,还让他们实地操作了灭火器,并掌握了在火灾中如何逃生、报警、施救等知识。通过实践演练,学生违规用电的行为大大减少。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安全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会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5.成立安全教育类学生组织,扩大安全教育的宣传队伍。 比如,在学生会设置纪检安全部,在班级设置纪检安全委员,在团组织和学校保卫处的指导下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协助排除安全隐患,并定期宣传安全知识。还可以组建安全教育的学生社团,如校园安全协会等社团组织,专门探讨校园安全问题,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同学们的防范意识。通过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自发地参与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活力,将安全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去,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扩大安全教育的阵地。 6.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创新安全教育途径。 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和手机,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媒体形式,特别是对学生而言,他们更是新媒体使用的主体,幼儿师专的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大多数学生都有电脑。新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渗透到了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因而,单靠传统媒介传播校园安全教育知识,而不利用他们习以为常的手机或者网络,就很难真正取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利用好传统媒体平台的同时,还要的新安全教育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用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机或者网络去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建设校园安全教育宣传网站,在网站上提供文字、视频等安全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查询相关的安全知识。还可以建立安全教育论坛,学生可以在上面互动,探讨安全知识。还可以利用微博、手机短信等平台,随时向师生提供安全提醒等等,让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 7.专门针对女生开展专题安全教育。 幼儿师专最大的特点就是女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女生由于深夜独自出行,或者轻信网友,单独与网友见面,还有些女生轻易将银行密码告诉他人,或者面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而,幼儿师专应该专门针对女生的情况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提高她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她们的自救能力。让女生通过学习相关法律、安全知识和安全急救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帮助别人。 三、总结 总之,幼儿师专学生安全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是适应学生特点,达到实际效果的就是好的教育方式。 作者:严云强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校园安全论文:国外高校安全教育启发 本文作者:王沫 石佳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外国语学院 美国许多高校建立了信息通知系统,以便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告知学生,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其网站上专门列出了“突发事件告知”专栏,包括紧急情况通告、公共安全警报以及电邮通告系统。[2]公共安全警报包含了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内近期发生的犯罪事件以及其他危险事件,阐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性质、具体情况等,并提出安全防范的建议,有些涉及犯罪的警报还会告知犯罪分子的年龄、姓名、照片及所用车的型号及颜色等。[3]电邮通告系统是一个紧急情况通告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授权的普林斯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向个人信息和指示。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即时性,而且可以直接地通过多种通讯方式与个人联系。[4] 此外,达特茅斯学院在此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学院建立了紧急事故通告系统。一旦威胁校园群体的突发事故产生时,该系统会警告学校全体师生。达特茅斯学院的紧急事故通告系统采用多种通告及信息传播的模式,包括达特警报(DartAlert),达特茅斯每日安全系统(D2UNow),达特茅斯主页以及达特茅斯紧急通知网。达特警报是指学校挑选了一所校外公司提供信息通知服务。如有紧急情况发生,该公司将把具有时效性的通告通过各种通信设备传送给达特茅斯学院的所有人员。所有达特茅斯学院的人员的通讯电话会收到一条自动消息,邮箱账户会收到一封附有关于紧急事故的简要资料及应对指示的邮件。学校认定并训练了一组倡议者,这些倡议者被授权以达特警报的名义发出通告。倡议者小组由安全监管人事部,安全治安主任、副主任,学院院长部的数名院长,危险及内部通知服务部主任组成;达特茅斯每日安全系统是一个快速传递消息系统,它于2009年春取代了学院的大众邮件系统。该系统每日自动地向全部或特定的教职员工及学生发送安全信息,信息包括每日的安全情况及相应的提示。学院的安全部门主管、安全部门及高层管理人员都有操作此系统的权利,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可以快速通知。[5]达特茅斯主页以及达特茅斯紧急通知网与普林斯顿大学的信息通知系统类似,在这里不作阐述。 美国许多高校在其学校的主页上提供关于防范安全事故、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议,内容详尽,指导性强。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紧急事件应对措施,告诉学生遇见紧急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其对各种类型事件都有相应的详细指导,如学生遭遇抢劫、火灾、身体意外伤害、化学药品泄漏、自然灾害等。此外,普林斯顿大学还提供意外事件前的准备措施,提醒学生怎样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2]学校开办各种培训班,让学生了解户外旅游常识、意外伤害紧急救援方法等,例如,户外先遣急救员课程(WFR)、心肺复苏术课程(AED)。[6]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学生提供安全提示,涉及各个方面,包括一般性常识、居家安全、宿舍安全、取款安全等。[7]例如,取款安全的一条提示是这样阐述的:“不要把您的社会安全号码印在支票、驾驶执照或其他财务文件上。如果银行或其他机构使用您的社会安全号码或客户帐户,打电话或写信至公司申请一个不同的识别号码。”[8] 美国高校把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作为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将安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普林斯顿大学设立警报热线、危机支援热线,在学校出现紧急情况下,会有专人接听危机支援热线,提供有关紧急情况和有效支援服务的信息,在没有紧急情况下,此线路保持留言状态。学生也可以通过广播收听紧急情况报告,普林斯顿大学的电视频道也会播出紧急情况通知和公告,学校的餐厅和电话亭都张贴了有关安全信息的海报。[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学生编写了《安全手册》,全面地介绍学校的安全服务、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遇见意外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各种安全提示。此外,学校每天都有安全记录,详细记录保安人员巡查的时间、地点,在什么地方有安全隐患,隐患是否得到处理等。如遇到意外事故,如学生物品丢失、身体意外伤害等,保安人员会及时处理并做详细记录。[10]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忽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当提及保证校园安全时,更多是指向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处理事故。”[11]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对高校安全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专著仍然寥寥无几。”[12]“大部分期刊论文在论述安全教育时,很少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见解,其论述多为蜻蜓点水似的一掠而过。而且,对于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中小学的安全防护教育,对大学是否有必要进行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高校安全教育应如何开展的研究也显得模糊。”[13]此外,关于高校安全教育与国外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在具体做法的实施上,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将安全类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北京市教委于2006年召开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海市教委2008年颁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高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山东市2010年出台高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虽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引起了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的关注,但对其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模式单一,缺乏前瞻性,效果甚微。[14] 高校安全教育需要完善的、规范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用以指导和规范高校安全教育的落实。美国的校园安全立法体系比较完善,多年来其一直重视和致力于制定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形成健全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使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有法可依,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相比之下,“高校校园安全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死角,当前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校园安全法。”[15]只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定,这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利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借鉴美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明确权责意识,使高校安全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走上依法治校的法制轨道,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p#分页标题#e# 做好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公开安全信息,提高信息通知的时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了解安全状况、安全信息和必要的安全知识有利于高校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有效加强自身防卫以及积极参与校园安全建设,从而大大降低危害校园安全的隐患,防患于未然。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公开安全信息,许多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安全信息通知系统,采用网络、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向学校师生及时安全警报、提供详尽的安全建议,并定期年度安全报告和校园犯罪统计。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我国高校应切实公开安全信息,提高信息通知的时效性,畅通安全信息渠道,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其安全防范的常识和技能,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预防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做法上,我国高校应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安全信息通知系统,保证在安全事故发生前有预案,在事故发生时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送给学校人员;同时,提供合理化安全信息指导性建议,例如对防火、防盗、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建议。 “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注重校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环境氛围和文化熏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是深入持久的。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精神建设是关键。”[16]美国高校在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方面做出了努力,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之中,渗透于无形,润物于无声。从美国高校的做法来看,我国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具体做法可以是课上课下,双向引导。将安全类课程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在理论层面加强安全知识的传授,引起大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扩大受众群体;广泛开展课下宣传教育,如在班会、研讨会、讲座过程中进行分析、探讨、宣讲,在校园内悬挂安全宣传条幅,摆放安全和事故教育展板,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利用校园广播和电子屏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等等。 总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在高校开展安全教育,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我国高校应积极分析和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技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校园安全教育分析 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应是培养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形成自救自护能力。我校在安全教育方面主要做好心理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日常生活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教育、社会治安教育、意外事故处理教育。教师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将方方面面的安全知识教给未成年人,让未成年人在头脑中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仅有安全意识、懂得防范方法是不够的,必须将头脑中的意识与方法转化为未成年人自身的应变能力。一方面,这些不安全因素说不准哪天就会碰上,未成年人要学会自护自救和互助互救;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具体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万能应对模式,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机智灵活地处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要抓好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工作,重要的是开展好班级安全教育工作。班级安全教育要从未成年人的日常小事入手,在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对未成年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我校每周的班队会是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班队会开始前,事先查找资料做好准备,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心理都感受到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有的教师让学生编排安全事故方面的短剧,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每学期都聘请派出所民警、交警队的同志、消防队的官兵到我校做法制、交通、消防方面的知识讲座,他们用血的事例与真实的事件给同学们以警示教育。每学期我们会定期开展消防、防震等逃生演练,通过演练,学生们掌握了逃生的知识与自救的能力。 三、注重管理,层层落实责任 学校安全教育,要从上至下皆重视。上至校长,下至每位教职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未成年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时刻把安全工作放在日常工作的首位。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校园安全教育经验材料 1、树立安全意识,随时随地保护自己。 安全不光是说在嘴上,还要牢固地记在每个人的心里。校门口的安全标语“安全伴我校园行,我把安全带回家”,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处处讲安全。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牢记安全。走在路上,要想到会出现什么危险,尽量避免:走在公路上,小心车辆,要走在右边,走在人得道上,给车辆让出足够位置;走在高坎边,安注意不能到坎的边缘,小心跌下去;走在池塘边,要小心滑入池内;走在高崖下,小心上面掉下石块,在建筑工地边,小心高空坠物,不要只顾走路不看周围,不要打骂、戏闹疯狂打闹;走在梯坎上,楼梯间,每步踩稳,小心跌倒,更要防踩踏,学校的楼梯间均划有中线,分开走,靠右行,避免碰撞,更不能跑,蹦,推拉戏闹,不能几个人并排走。 每到一个地方,先观察安全避险的道路怎么走,以便发生危险时迅速疏散。楼道一般标有“安全通道”标志,我们沿着哪个方向走,先记在心里;在公共汽车上,首先观察车上消防锤的位置,紧急时刻要砸碎玻璃跳出去。总之,做个有心人,把安全时刻记心上,避免人为安全事故发生,或发生危险时能顺利脱离危险。 2、讲秩序是避免拥挤和人身伤害的有效措施。人要讲秩序,否则就会混乱、拥挤,出现危险。文明的国家或城市,公民都能自觉遵守秩序,显得处处文明。我们校园小,人数多,更要讲秩序,才能避免事故发生。 进出校门要讲秩序,不能跑,不能并排走,不能你追我赶,不能拥挤,要排队匀速行走,周末家长接学生不能进来,否则就拥堵不能行动。 上下楼梯讲秩序;打水打饭讲秩序;上下操讲秩序;上学放学路上讲秩序;上厕所要讲秩序。分发、领取蛋奶讲秩序;在活动场地玩耍讲秩序,不准打狂、摔跤。对着同伴拳打脚踢,对着同伴扔东西、物品;不要高声喧哗,不能在栏杆扶手上骑滑,不到阴暗角落去,不到危险地方玩,不独自离开人群。 3、晚休的安全。进宿舍先要检查架子床牢固否,上铺铺板会不会掉下来?电线有没有裸漏等危险隐患,如果有,立即汇报老师,待问题解决后才能入住。夜间室内要尽可能通风,宿舍要定期消毒。不要把危险物品带进宿舍。如火柴、打火机、刀具、有毒物品、易燃物品以及小动物等。如发现有人带这类东西一定要向老师汇报。倒开水要小心谨慎,以免开水溅出烫伤,小同学倒水可让大同学帮忙倒,还要经常检查电壶的提把是否牢固、有没风化,一般的用过两年的塑料壳电壶就不能再用。夜间上厕所要结伴而行,不要抢不要跑。上下架子床一定要过细,手扶紧,脚踏稳。上铺睡外边的人一定要睡在有栏杆的那一头。还应注意一点,星期天在家不要吃得过多,吃了油腻的东西切忌不能吃冷水以免吃坏了肠胃而拉肚子、呕吐。 4、防食物中毒。吃东西一定要注意卫生,如果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吃了带有细菌的东西、有毒的东西就会中毒,严重的会有生命危险。有的东西不加工熟就有毒,有的东西放久了就有毒,食物摆放不加盖就染上细菌,有的东西变质就不能食用。所以我们一定要讲究食品卫生,按规范操作,小心吃,不乱吃,确保生命安全。 吃蛋奶要先看,再尝,再小心食用,不吃坏的蛋奶,食用饭菜,注意生的(半生的)不吃,有异味的不吃,放置2小时后的不吃(除非高于600或低于100保存,低于100的吃时也要加热),买的小食品不合格的不吃。 5、传染病防治。学校传染病的预防要做好三项工作,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主要是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不与感染者接触。一旦有疫情发生,要立即报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学校加强晨检、午检工作,如果有疑似病例,立即到医院确诊。一旦被确诊,采取隔离治疗,对其接触过的物品消毒,室内外消毒,痊愈后持医院证明方能返校学习。同时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切断传染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隐患。同时要保持教室、宿舍通风换气,常晒被褥,做好消毒和灭杀蚊蝇工作。保护易感人群一是加强预防拌种,增强免疫力。二是加强营养,勤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劳逸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 【摘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安全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尽管如此,安全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校园安全事件依旧频繁发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尚不成熟,但自我意识较强,使得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难度更大。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十分重视高校安全教育。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的相关经验,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对一段时期安全教育前后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新时期校园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校园安全;学生管理;对比分析 1新时期校园安全教育的特点与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进入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尤其是校园安全事件,近年来发生的概率不断上升。[1]早年期间,校园安全教育主要围绕自然灾害、防火防盗等方面展开,多以讲座的方式进行。进入新时期,威胁校园安全的因素日益多样化。[2]比如,在现代许多高校坐落于城市中心,学校周边存在许多非法商贩,同时,校园暴力、交通事故等事件时有发生。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容易误入传销、非法网吧。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另一发面,校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不仅学生的财产会受到损失,更有甚者会伤及他们的生命。特别是当今时期,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校园安全事件也会使父母和家庭承受巨大的痛苦。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必须承担由此而带来的生源、名誉等损失。因此,加强、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1]。 2案例分析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线人员,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校园安全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安全教育,笔者对学生接受安全教育前后的安全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新时期下相对有效的安全教育的方法[2]。 2.1安全教育的过程 2017年春季学期伊始,笔者在华北理工大学随机选取二百名学生进行有关校园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在校园安全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校园内安全问题,比如宿舍用电、食堂食物中毒、财物保管、运动受伤、心理问题(自杀、抑郁)等方面。2)校园外安全问题,比如去禁止下水的地方游泳、进入非法娱乐场所、误入传销等方面。 2.2安全教育的形式 2.2.1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信息最为直接、有效的形式。通过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每次主题班会确定不同的主题,使学生培养安全意识的目的性更强。并且,在主题班会召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游戏等形式参与到活动中,身临其境,增强处理校园安全问题的能力。 2.2.2辩论赛 本学期共组织了两场辩论赛,辩题分别为一切校园事故皆可预防/避免、校园安全主要靠学校管理/学生自律。每次辩论赛中,不仅双方辩手为辩论的主体,也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当中去。学生不但能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习到校园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能通过激烈的比赛过程增强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2.2.3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进行校园安全教育最为传统的方式。通过邀请一些公安人员对真实案例进行剖析,既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危险事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又能够使学生进行反思在自身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当如何应对。同时,讲座过程中播放一些录像,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到身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 2.2.4宣传展板 该部分校园安全教育主要在学生会的辅助下完成。由学生会宣传部完成一些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展板,形象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这样,学生能够在去往宿舍、教学楼、食堂等各个地方的途中,无时无刻都能够接受到有关校园安全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的校园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2.3校园安全教育结果及分析 学期末,笔者再次对该二百名同学进行有关校园安全问题的问卷调查。最后,笔者通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次调查问卷的分数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第一次调查问卷定义为组1,第二次调查问卷定义为组2).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问卷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9分和84分,第二次调查问卷成绩高于第一次调查问卷成绩,说明一个星期的校园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发面,由表1可知,两次调查问卷的分数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5),进一步说明校园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安全意识产生了影响。 3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校园安全教育,学生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本学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园安全教育,很难说明哪一种形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管理日常工作中,应尽量多的开展关于校园安全方面的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总之,增强校园安全不应该仅仅作为口号,必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避免校园事故的发生,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 作者:刘天骥 张建松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理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校园安全教育论文 一增强安全意识 1.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 教师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义务,更要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同样,“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师首先要有牢固的安全意识。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利用集体晨会、中队主题活动、黑板报、手抄报、展板等,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 2.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 孩子除了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多的时间是和家长在一起,所以家长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确保家人的安全。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多举实例,少说教,让孩子自己感悟,效果会事半功倍。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仅仅依靠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进行保护是不够的,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够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我保护,机智勇敢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可见,加强安全工作,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如利用班会、活动课、思品课、红领巾广播等渗透,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还可以利用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学校宣传走廊等宣传工具和举行安全征文、知识竞赛、家长会上讲安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每个人都树立了牢固的安全意识时,学校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二严格执行安全制度,排除一切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校园安全,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校长直接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学校各部门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通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主要负责人定期排查,如严格把关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等,若有漏洞,及时排除一切安全隐患,并追究具体负责人的责任。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除了定期排查外,还要充分利用班队会、家长会等大型集会对老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讲解,使其充分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不仅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进行消防演习、地震演练、观看视频等在集体活动中集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应渗透在孩子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总而言之,我们更应该让孩子知道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才能使孩子的安全真正有保障。学校安全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师生生命、师生家庭幸福、学校生存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作者:楚国峰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烧锅镇乡来福学校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一)法律知识普及教育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上,法律基础知识与社会违法现象、与大学生自身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这使很多大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觉:违法犯罪离我比较远,我既不会是违法者,违法事件也不会让我遇到,更不用说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教师在传授法律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也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触犯法律。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游行示威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大学生遵守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学生的安全。 (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是提高其自我防范能力,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包括传统安全教育和新型安全教育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安全教育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传统安全教育包括: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知识;灭火技能及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交通安全知识,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法规对生命的重要性;开展防盗窃知识教育,增强学生防盗观念,减少盗窃案件发生。新型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一是网络安全教育。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黄赌毒、反动言论、教唆犯罪等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网络安全意识。二是邪教组织和非法传销组织以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利益目的,采取隐蔽的手段拉拢学生入伙或入教,威胁到学生的自身利益。针对高校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丝毫不可放松警惕。 (三)心理安全教育 心理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思想和行为的盲动性明显,如果受到外界刺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作出错误的或违法的行为。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教育等,积极疏导大学生心理危险因素,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高校要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解决他们的一般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积极探索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安全教育的切入点 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是传统安全教育的主体,虽然在一定时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学生主体选择的多样性,单一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安全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有效行动。对辽宁省6所高校的校园安全调查显示,有88%的大学生愿意为维护校园安全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说明学生参与维护校园安全的积极性很高。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校园安全工作的模式。一方面,安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的社团,充分利用他们愿意参加社团活动的契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安全教育活动穿插或融入社团活动中,让他们在愉悦中接受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队”“学生志愿消防队”等学生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保卫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针对本校的实际,可以设立大学生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园保卫工作中。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安全教育的关键 安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安全知识教授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入生动的案例教学、形象的角色体验教学,特别是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就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对校园安全重要性的共鸣。安全理论学习是基础,但要想落实理论,不能缺少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在对辽宁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有6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使用灭火器,有86%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接受安全自救知识培训。在曾经参与校园安全演习的学生中有82%认为流于形式。这组数据说明学生接受并认可校园安全演习,并希望能对自己的安全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一方面,模拟实践演练。实践性演练活动要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演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模拟演示区,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自管会、护校队等组织,参与安全排查、调节矛盾纠纷等实际工作。同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参与所在社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教育的重要保障 校园安全文化是通过校园和谐的氛围所营造的,能够对师生心理、态度、行为等方面形成无形或有形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觉的一种良好状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如果将安全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如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沙龙活动,具体的活动可以包括:安全知识大赛,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以奖品为鼓励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与公安机关合作,请经验丰富的警察给学生讲解知识,分析真实的安全案例,传授安全防范方法,增强安全教育的形象性和实用性;将安全教育以话剧或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会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在欣赏中增长安全教育知识。 (四)制度建设是安全建设的基石 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作后盾,安全教育容易走形式。一是将安全教育以制度形式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了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而随着学生对安全需求的加强,系统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安全知识课显得十分必要。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安排一定教学学时,有专门教师、专业教材作保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同时,安全教育课程要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补充新内容,适应社会与校园的需要。二是建立由学校一把手负责、各部门配合的安全教育管理保障机制。学校各部门在安全教育与管理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建立健全包括监管防范制度与机制、重大安全事故的救护工作应急预案、校车安全运营制度和安全联防机制等,同时要将各部门各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细化,明确相应的奖惩制度。 作者:田娟 单位: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小学校园安全教育研究 目前我国针对小学生安全问题采取了很多的对应保护措施,如确保校车质量、普及安全知识讲解、完善校内安全保护设备及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等。但关于小学生受害遇害的新闻依然频频出现,这充分的反映了校园安全教育问题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村小学,学校设立位置比较偏远,安全教育质量与城市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对如何加强并有效落实农村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目前农村小学校园常见的安全问题 1.学校设定位置偏远或不合理。在农村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农村的学校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即便是现在每天早起然后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无形中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由于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如城市那样细腻,很多家长并不会每日陪伴学生上学,使学生在往来家与学校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脱离保护的状态。小学生天玩,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稍有不慎可能会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另一方面,部分农村依旧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正是因此,农村始终是人口贩卖现象出现的高发区域,小学生独行在在上学回家的路途中遇害风险较大。 2.校园基础设施简陋。部分农村小学建设质量残次,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教学环境都无法保障,校园的防护栏、大门、以及校内娱乐设备老化,不仅不能很好的抵御危险因素,甚至成为危及学生安全的危险因素,譬如电门漏电电死学生事件、建筑坍塌砸伤学生事件、不法份子或精神错乱者任意进出校园砍伤学生事件、学生翻墙瓦砖破碎坠伤事件、单杠锻炼戳伤学生事件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可归纳为校园基础防护措施差所导致的。 3.安全防范意识缺乏,对待安全教育不够重视。不得不承认我国教育机构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相较于其它国家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多数教育机构对安全防范意识不够重视,仅有的安全教育也开始向形式化靠拢,校方更多的把时间局限在了文化课的教育上,不愿意花费时间搞安全教育。 二、造成农村小学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 1.家庭教育薄弱。由于农村整体生活水准不如城市,学生父母也普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也无法给孩子传递正确的安全知识。即便存在家庭教育,也只是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教育孩子。而且这些所谓的生活经验是否科学都无从保证,甚至误导孩子。而更多的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养家和挣钱,常年早出晚归,放任孩子自由,对孩子的危险行为从来不去约束,甚至有很多农村家庭支持这种“散养教育”,认为这能帮助孩子茁壮成长,避免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弱不禁风。这种教育观念在当下农村极为盛行。 2.缺乏社会关注。我国国土面积大,其中农民数量远高于城市居民,尽管通过媒体可以发现社会在不间断的关注着农村,但这种关注的输出与农村所受到的关注完全不成正比。这表明了社会对农村的关注度依然不足。农村自身经济条件差,有些区域的农民连生存都难以受到保障,如何谈及学生教育? 三、提高农村小学校园安全教育的方法 1.呼吁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初升的朝阳,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对推动国家发展有着同样的重要价值,并且相对于发展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城市中的小学生,农农小学生更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关注与扶持。为了尽快落实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农村教育机构应当增强号召力,化被动为主动的去呼吁相关政府重视,同时向社会呼吁农村小学校园关于教育安全的现状,力求政府和社会在人力与财力上都给予支持。 2.重视并落实安全教育。首先从校方自身提高安全教育,在校园经济能力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取舍,将精力、时间、等都分配出来一部分进行安全教育的完善与落实。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学习借鉴国内外一些好的安全教育方案,然后有组织的落实下去,从基本安全知识的普及到实践演练,让学生面对安全威胁时能够以正确机智的方式保护自己。同时校园也要对现有的一些不规范状况进行整治,时刻保障逃生通道的通常与救灾设备功能的正确发挥,时刻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安全隐患监督力度。对于校内安全情况要加强监督,当学生出现危险行为时,要给予制止与教育。陈旧设备要作为重点检查对象,绝不让校园内部存在安全隐患。要实现这些,完善且有力度的监督工作是必不可缺的。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宣传家庭安全教育理念。学生家长也应参与到安全教育当中,支持学校并督促学生接受安全教育。为此校方应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宣传家庭安全教育工作,同时加大沟通与随访的频率,时刻掌握学生校内外的动态。农村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关注,三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彼此共同协调,才能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丁学经 单位:靖远县刘川镇唐庄小学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校园安全教育问题 一、要认识到安全教育是校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教育看似是两码事,但事实上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安全教育,它的对象都是人。而人的安全意识的树立、巩固和提高,离不开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校园安全教育是校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两者目标和宗旨是一致的。只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安全教育或只重视安全教育而放松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不可取的。在诸多事故中,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源于人的不安全思想,产生的不安全行为,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如果把安全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启发师生的安全觉悟,增强其安全意识,减少不安全行为,认识和规避不安全状态,则能大幅度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为构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奠定坚定的基础。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为安全教育打下基础,扫清认识障碍,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安全教育的始终,使师生的思想得到根本转变,才能进而把安全文化固化为意识理念,安全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营造安全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安全教育方面发挥独到的效果,还需要在内容、方法上创新,调整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改变过去开会念文件、学习读文件的老套路,采取生动、活跃、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使师生心灵上得到启迪,思想境界上得到升华。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渲染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大力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能起到感染人、约束人的作用。一是大力宣传。利用现有媒介编排教育片、组织专题论坛和传播案例教育等,在校园内张贴安全画、制作警句提示牌、设立事故警示栏,在黑板报、网站、广播节目、课堂教育中都拿出一定篇幅宣传安全知识,做到广播有声、报纸有字、网上有图的立体宣传效浅谈校园思想政治工作中校园安全教育问题龚琛(江西省新余市长青小学,江西新余338000)摘要:近几年来,各类媒体关于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主要阐述了针对当前校园安全事件的一些看法。关键词:校园;安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8-0217-01果。二是加强安全作品的创作。广泛征集安全警句,编写安全案例故事,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曝光。鼓励师生以安全教育为主线创作小品、杂文、漫画、摄影等作品,通过开展演说、知识竞赛等活动载体,扩大受教育面。三是组织开展活动。积极利用各级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例如工会可以开展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共青团可以开展安全教育为内容的歌咏比赛等。 三、分析师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每位师生文化水平、性格心理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有差异,呈现多样化的心理特征。做好安全教育中师生的思想工作,就要剖析师生在生产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分析不同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隐患,将容易发生事故人员列入重点教育和重点帮教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心理特征有以下几种:1、情绪波动的人,有思想包袱,情绪低落;2、敷衍了事的人,主人翁意识差,工作责任心不强;3、新师生不熟悉规章制度,好奇又好动;4、压力过大的人,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等。对于这几类人应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搞好安全教育,不言自明,关键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 四、参照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加强日常安全教育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有既定的模式和方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有四个方面,是安全教育应该与之相结合相融入的。第一、把握好安全教育时机和重点。在每次开学初期,要以警钟长鸣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宣传安全知识;在安全形势不稳时,则要以深入反思、汲取教训为主要内容开展安全教育,要让安全意识在头脑中牢牢扎根,尤其要善于引导师生从耳闻目睹的事例中受到教育,从以往的事故中吸取教训,学到知识,培养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二、师生的日常减负工作。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急速加快,师生在思想、学习、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压力都非常大,这对校园安全极为不利。思想政治工作要掌握师生心理特点,了解师生在想什么、说什么、干什么,切实减轻师生思想压力。做到上学看情绪,放学看效果,平时看表情,发现问题要及时帮助师生放下思想包袱,缓解心理压力,安心学习,愉快生活。第三、做好“警示”教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安全教育,就要做好日常“警示”教育,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曝光和讲解分析,预防事故次发生。通过案例分析,举一反三,帮助师生认识不安全因素对学校、对家庭、对自己带来的严重危害,使师生充分体会到安全第一、警钟长鸣的现实意义。第四、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榜样的示范作用。根据师生好学上进、不甘落后的心态,经常开展“安全标兵”、“遵章守纪模范”等各项安全竞赛活动,并及时总结评比和表彰鼓励,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作法,激发师生赶先进、当先进、超先进的工作热情,引导师生向安全标兵看齐。 作者:龚琛 单位:江西省新余市长青小学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校园安全教育与安全文化论文 一、创新管理 现代学校管理需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善于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校园安全无小事,需要制订一套详细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考核制度、具体操作章程和评价体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坚持把安全工作纳入对基层的目标考核,实行校园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学校有法制副校长,有安全教育计划、安全教育总结、安全教育光盘和安全教育教材和宣传标贴,安全教育纳入课表。通过安全教育征文比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书画展、小手拉大手、安全文明岗、安全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更新教育理念 要树立“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办学理念。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辱骂和歧视潜能生。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了,此语道出了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艰难与困惑。中学时代是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阶段的学生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出现中学生教育难的原因,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现代中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中学生的可塑性,树立信心,更新教育理念,做现代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变化,而学校的教育理念、方法相对滞后。现代中学生已进入一个开放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不少中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劳动、不爱惜公物、不尊重他人;缺少正确的追求目标;对老师、家长的劝导无动于衷。现代中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他们不再像过去的学生,信息、知识主要靠老师、家长传授,他们从电视、广播、网络、书刊、朋友处得到大量的信息。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深受外界低级趣味思想的影响,出现厌学、滥交朋友等不良现象。 三、建设和谐校园 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现代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学知识、较强的心理学素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教育学规律。因此,现代教师一定要树立现代师生关系观。要把学生当作朋友,用自己的真情和高尚的人格去唤起学生对你的信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他们多一些赏识,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说教;多一些表扬,少一些责骂。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你的关爱与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对于每一位中学生来说,安全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完善的校园文化又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和谐的校园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作者:冯小云 单位:广东省惠东县平山第三中学 校园安全教育实施意见 1、提高认识。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以人为本和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对《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学习好,领会好,贯彻落实好《条例》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2、加强领导。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落实专项经费,加强活动督导,全面负责本单位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开展。 3、精心组织。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认真落实方案的各项要求,把活动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列入“六五”普法规划,紧贴教育实际和区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针对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突出不同内容,进行专题教育、培训。严禁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同时还要创新措施和方法,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4、狠抓落实。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好《条例》活动为契机,加大学校安全工作投入,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制度,规范学校安全管理,细化学校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加大学校周边环境协调整治力度,使学校安全管理水平上升一个新层次,为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营造平安、有序、和谐的环境。 校园安全教育论文:校园安全教育立体网构建 一、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1.内容教条、单一,时代性不强,中小学生自主安全意识较弱 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由于轻操练、重说教,形式和内容与现实脱节等原因,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3]。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自行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年龄安排安全教育的内容。一般以班主任为主,学校行政为辅,多安排在国旗下讲话、放假前讲话、班会课中进行。国旗下讲话内容涵括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涉及安全教育一般很少。放假前讲话一般都有安全教育内容,基本都是以防溺水、交通、消防、饮食等常规安全知识教育。班会课上,老师多侧重于纪律遵守、思想道德建设、成绩分析等,安全教育基本随学校安排,多数也只是一些提醒说明的内容。教育形式上,目前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一般以讲话、专题讲座等为主。最常用的国旗下讲话以及放假前讲话,多以“要怎样……不要怎样……”的教条形式进行,而且每个假期讲的内容都差不多。如此进行安全教育,能有多少进入学生的心灵呢?在安全教育纪念日期间,学校一般通过板报、墙报、橱窗海报、广播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些手段的实效性相对较低。部分学校安排了消防、地震逃生等互动演练,能让全体学生体验突发事件的情景,提高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但也存在规模大、难组织的特点,所以学校组织的机会很少;同时,这种演练还缺乏个性,相当部分学生随大流、不认真对待。在信息化时代,虚拟世界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学校相对枯燥的安全知识教育,如果不融合时代特征,改进方法,实现内容生活化、常态化、系列化和手段现代化,很难将安全教育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 2.缺乏多方互动,学生接受的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性 目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多为单向联系。学校学生、学校家长、家长学生,互动很少。在现实生活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被动的接收,参与的很少,难免心不在焉;在信息化的虚拟世界中,QQ、微信、电子游戏、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随时威胁着青少年。“绿色上网”平台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青少年不受虚拟世界不良信息的危害,但这种保护却是被动的。构建一个让学生主动接受安全知识,积极引导把知识内化为意识和能力,继而外化为行为的有效平台非常重要。在中学生实质性普遍拥有手机、电脑网络普及和校园电视台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非常有必要拓宽渠道,努力实现针对性强的、常态化的、互动参与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二、安全教育立体网的构建 现实世界包括学校、学生、家长等教育主体,目前主要通过以班会、讲话为代表的说教形式进行单向安全教育。虚拟世界中,互联网络、电子游戏、QQ、微信、微博、博客等已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但基本上属于学生和软件之间的互动。构建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小学安全教育立体网(图1),宜从三大层面着手:一是更加重视学校和家庭的传统安全教育,但要改进方式,丰富内容;二是要利用虚拟世界的各种信息工具,构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平台;三是强化校园电视的运用,广泛吸收学生的参与,实现内容的生活化、系列化、常态化。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具备这三方面的基本条件,如何对这三方面的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内容和形式,实现学生由安全知识内化为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外化为行为,是构建安全教育立体网的核心课题。 三、安全教育立体网的应用策略 1.深化传统安全教育,强化校园电视运用,实现安全教育内容生活化 安全教育立体网中,传统安全教育仍然是主阵地,但内容上要贴近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实际,提高针对性;注重学生参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时代性并保证安全教育的常态化[4]。其实,校园电视台正是这样一个可被强化运用的平台。除了录播现有的安全教育视频素材外,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自制校园电视安全片的过程,既能增强参与学生的安全意识,也更能吸引观看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参与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可逐步实现把安全知识内化为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把意识和能力外化为行为。如中山市白石环小学在播了安全教育片《马路不是运动场》之后,针对个别同学在马路边玩滑板的现象,组织制作了校园短剧《玩滑板》。学生参与了编写剧本、排练拍摄、播出海报设计等整个过程。由于是身边同学演的,反映身边的事,所以节目更能吸引学生眼球,让“不要在马路边玩耍、玩滑板”等安全意识在学生心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又如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校园电视台开设《心理健康你我他》栏目,主要根据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编成校园短剧。节目制作实行轮班制,先由心理老师确定节目主题,轮到的班级再根据主题组织班上的同学写稿、编剧、排练,小演员排练得差不多时就请电视台的老师负责拍摄、制片。如果是在初、高中,甚至学生还可以参与拍摄、制片。这样,既能确保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节目的制作过程,又能实现校园安全教育的生活化、系列化、常态化。 2.引导学生善用网络工具和资源,提高安全意识,储备安全教育知识 目前,QQ、微信等已成为年青人便捷的沟通工具,博客、微博也成了不少中小学生自己信息的平台。这些新媒体软件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安全隐患。已发生过不少青少年轻信QQ结识的网友、滥用手机微信“摇一摇”附近寻友等功能,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安全事故。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必须跟上形势,结合校园电视台、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相关安全教育,专题引导中小学生注意信息保护、预防上当受骗。安全知识和避险技能的培养多数不能通过实操来获得,一般通过已发生的事故及其处理中获得经验。网络信息海洋中不乏安全教育方面的资源。如中山教育视频网有684个安全教育视频,包括防溺水、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等。某学校老师在给学生上交通安全课时,是这样运用网络资料的:让学生在网上搜集3个以上交通事故的资料,归纳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谈受害人家属的悲痛和自己的感受。不少同学谈到恐怖、血腥的感觉,也总结了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反交通规则,列举了司机和行人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种细节。学生在搜集资料、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较好地完成了交通安全知识自我内化的过程。又如:近年来电梯安全事故频发,儿童乘坐电梯要遵守哪些规则?电梯发生故障时怎么办?网络上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源,非常适合专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储备。 3.将电子游戏融合到安全实习演练之中,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技能 现在,很多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让家长和老师都有谈虎色变的感觉。不过,让学生玩一些虚拟安全事故的电子游戏,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受实际演练的规模和时间限制,学校难以经常组织。为了让安全演练更加有效,一些学校采用在演练前让学生玩一些相关的安全游戏,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虚实结合,效果更好。另外,众多没有合适演练机会的安全事故情境,让学生通过玩一些虚拟安全事故电子游戏来获取经验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替代途径。目前,这类软件的缺乏,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 4.善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架起安全教育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很多,自杀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学业压力繁重、家庭沟通不畅、情感问题处理不当等成为主要原因。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咨询室能有效解决很多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但也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去心理咨询室,甚至伪装得很快乐。如《一堂特殊的生命课》里那位南京的花季女孩,一直为抑郁症所困扰,却一直伪装得独立、阳光,直到她的离去,一切为时已晚。基于心理距离效应的QQ沟通策略,已成为部分学校实现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之一[5]。因此,学校开设QQ、微信等形式的心理咨询,通过匿名形式可有效减少学生的顾虑,反应真实的情况,及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也非常必要。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应用校讯通的家校互动短信实现了学校与家长的单向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QQ、微信等软件在家长中进一步普及运用,也可利用来构建家校安全教育的桥梁。有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以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1对1交流的方式实现和特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6]。学校可以也利用它们在平时就一些有关学生安全事故的新闻、安全注意事项发给家长看,这种方式能让家长真正地从心里对孩子安全教育引起重视,可有效地减少假期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交流、人际沟通、社会行为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为我们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与新尝试[6]。新时代下需要关注的安全内容更多,学生对安全教育形式要求更灵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形势变化,研究创建新的工作方法,利用新旧媒体,结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一道立体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网,为学生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作者:李苗珍工作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电化教育站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摘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充分认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能更切实的进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必须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心理状态较为复杂,变化也较大,其心态既不同于入学前的高中时代,也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在校生,这是因为他们刚刚跨入大学校门,在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这一时期心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如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则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我国过去只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教育模式和简单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创造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既是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大学教育重中之重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先进的和科学的教育观念。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己开始受到我国大学的重视,但目前它在一部分大学中仍只是形式而已,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都是单独作战,与大学其他课程内容并无联系。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对心理健康实质内涵的认识有所偏离;另一方面来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即心理健康问题应由心理工作人员来解决而不需要与其它部门进行合作。随着我们对心理健康实质的深入研究与理解,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应有的必要之一。随着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将最终成为高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看,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逐步融入普通教育,双轨合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构建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还应注重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首先,树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通过教育纠正学生的缺点、培养优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使大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并把生活幸福作为高校教育奋斗的目标。其次,优化校园环境,通过绿化、建筑等美化校园。注重学生在校生活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要关注贫困生,通过提供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予以帮助,使他们自强自立,顺利完成学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愉悦其身心,提高其校园生活的满意感,同时还可以通过板报、广播、社团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来宣传积极的心理健康内容,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力量和潜能,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三)完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本校大学生特点,以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第一目标制定切实可行且科学的规划。 1、行为规范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不但影响一个人的为人之道,更能影响一个人以后的综合素质,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出一些不良现象,如不良网络行为、抄袭、不诚实、浪费、感情用事等等都是行为教育和道德教育问题。随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增多和复杂化,进行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刻不容缓。 2、提高适应与创新能力 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大力开展学生创新教育,是各个大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成功就业等都是极其重要的。 3.个性培养 健全个性的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健全个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其主要标志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等等。 4.社会关系的培养 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阶段正处于性生理机能成熟而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婚恋观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重点之一,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生活与成长,如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各大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出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 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体系、队伍体系、课程体系、活动体系、 心理普查、建档及咨询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和心理健康科研工作等,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系 构建 1 工作目标与思路 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设施,以“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为主要载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大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强化心理健康意识;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化解心理疑惑,预防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助推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2 党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设施健全 2.1组织体系健全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学工部长、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各分院党总支书记为组员。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简称心理中心),负责组织、策划和实施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档、研究及教育,并指导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和朋辈心理热线;二级学院设立心理辅导员,具体负责本院系的心理工作,与学校的心理中心呼应,形成工作协同机制;三级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负责落实校、院的各项心理工作。四级建立心理危机转介机制。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医院建立联系,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2.2硬件设施完备 心理中心占地面积720平方米,设有心理咨询室、沙盘治疗室、心理测验室、团体咨询室、宣泄治疗室、行为训练室,放松治疗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图书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和宣传栏。配有心理测试电脑21台,装有70多个心理测试单机版和网络版软件及各种心理训练软件,购置普通心理实验仪器17台,生物反馈仪2件,音乐治疗仪、脑电波治疗仪各1套,总投资100万元。 2.3师资队伍专业 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给心理中心配备2名专职教师,负责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心理教师有心理学及其相关教育背景,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同时邀请心理教研室有资格证的老师兼职做心理咨询,为学生排忧解难。二级学院的心理辅导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培训,鼓励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证书,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3 课程体系 一是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完整的课程计划、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1学分,全校学生必修,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教研室的老师共同授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一种以“体验性”教学为主的教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或设计专门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参与中体验,在感悟中获得成长的经验[2]。确保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和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获得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二是开设选修课。开设了“面对抑郁”、“变态心理学案例”、“青年心理极其调节”和“现代社会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成功心理学”、“心理学英语”等选修课,每年有近一半在校生选修,丰富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4 活动体系 每年组织“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影片赏析、学校十佳心理使者和优秀心理使者评选、大型心理趣味运动会,制作心理宣传栏、心理漫画展、心理微电影,世界睡眠日条幅签名仪式,“给你一只手”公益活动、“爱的抱抱”爱心活动“画心情”书画比赛,征集心理格言软笔、硬笔书法作品、“心理历程”文章、最美笑脸征集等系列活动。 二是发行心理期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心晴》已发行4年。该刊物着眼于普及心理常识,刊登“美丽心灵”主题征文优秀作品,解答热点心理问题等内容。 三是校报开辟“心理平台”专栏。每期校报安排心理指导老师撰稿,分析学生心理案例,介绍心理健康知识。 四是开通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站设有“心闻快报”、“心灵鸡汤”等专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自我心理调解的方法。 五是拓宽心理信息传播渠道。开通了心理骨干QQ群、飞信群、微信圈,利用学校广播站定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5 开展心理普查、建档和咨询工作 每年新生入校后,逐一接受 SCL-90和UPI问卷普查。发现异常者,由心理指导老师单独约谈,结合心理委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平时观察,最后确定是心理问题重点人的建立重点学生追踪档案,同时指定本班或本寝的同学作对该同学进行心理帮扶,实行动态监测。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及时进行转介,防止重要的危机事件发生。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咨询,根据情况采用个体和团体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6 心理科研工作 心理中心的老师在工作过程针对发现的问题进项课题立项、发表文章,有力的支持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需要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服务、全面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实现教育对象的全体化、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3]。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网格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摘 要 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本文结合作者实际工作情况,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提出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等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系 网格 大学生是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特殊群体,他们生理发展渐趋成熟但心理却未达到真正成熟。①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样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格。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和有关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以期改善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伤现象屡有发生,据各大高校新生心理测评数据显示:大一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8%左右,且该数据有上升趋势。笔者以国内某大学学生为对象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人数98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60人;研究生48人,本科生50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心理很健康的学生比例占31.6%,认为自己心理比较健康的占62.2%,83.7%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心理问题困扰,而在调查人群中,对于“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哪里”的问题,67.3%的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压力,59.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压力,72.5%的学生选择了情感问题,80.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35.7%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原因,43.9%的学生选择了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20.4%的学生认为如果身边的朋友存在心理问题自己会受到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主动性较差。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自200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国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心理教育工作体系和平台的整体构建,以及专业化心理咨询师队伍、心理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等多维工作力量的发展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开设各种讲座、建设心理健康网站等形式系统预防,综合服务,精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但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依旧存在“短板”,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客体缺少参与热情等。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学生明确表示遇到心理问题时会主动求助,60.2%的学生仅表示可能会求助,其他学生均表示不会求助。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向专业化、普及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3 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缺失与不足需要我们正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付出努力,改善现状。笔者认为: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网格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面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3.1 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学范畴公共限选课。以某大学为例,开设的社会心理学、恋爱与婚姻等心理学相关课程均受到在校生的普遍欢迎,每学期选课均为爆满。笔者调查显示:约86.7%的学生上过或想上心理健康类的课程,76.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知识类的课程列为大学必修课,69.39%的学生获取心理学知识的途径是看书或上网获得信息,只有3.06%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涵盖“在我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解答一些思想问题”、“介绍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等内容。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极大地信赖感和期望值。 而现状是,高校当前开设的心理学限选课、不定期的心理学讲座等课堂容量无法完全满足全体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且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具有随机性、长期性等特点。只有通过设置横向到边的心理学课程,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让心理学知识长期、稳定的伴随大学生的成长。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根据学生年级从低到高依次实施通识教育、活动教育、专题教育及提升教育,以增强知识层面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心理学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满足课程讲授的需求。 通过专业化的授课,学生可以系统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能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消除对心理学的陌生感,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而系统的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可使大学生在需要心理自助或心理帮扶时能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判断并付诸正确的行为,达到既能自助也能助人的效果,更能较大的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3.2 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不同层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大区别。有明显抑郁、自杀等倾向的个案需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从专业角度介入,由具体事件引发的偶然性心理障碍也许只需要同龄人的开导帮助。调查显示,当面临压力或烦心事时,67.34%的学生愿意向朋友诉说,41.83%的学生愿意选择自己认识或了解的老师进行心理咨询,58.17%的学生愿意选择完全不认识的老师或专家进行求助。而有65.3%的学生明确表示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具有不同层次的制度、团队和载体,纵向设置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纵向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具有专职教师,并具备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以及从事心理专业教学研究的能力,总体掌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整体规划和安排心理工作;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状况等了解较多,应当具备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兼职心理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适应和发展等方面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并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班级和宿舍层面应设有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并做好对他们的培训教育,重视他们的作用,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机制,通过开展朋辈互助、同伴教育,建立心理工作一线的监督和预警机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控制心理危机的发展。② 纵向分层的工作体系,为学校动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创造了多渠道的空间和途径,也为大学生寻求心理帮扶提供了最顺畅最人性化的渠道,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3 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尽管大多数高校均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整体起步较晚,目前其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在不愿意求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中,25.76%是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隐私,34.84%是因为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和预约方式,还有39.4是因为不相信心理咨询可以解决问题。此外,35.71%的学生不知道“525”的含义,只有29.59%的学生参加过心理活动,50%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了解中心的办公地点和联系方式,但仍有38.7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健康求助要求,因此不关注也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缺乏信任,有些甚至完全不知心理学是什么,更不能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氛围营造。加强对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素养,尤其不可忽视对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学教育。学校同时应重视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并依托他们,以充分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心理活动为载体,提升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除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应当在做好校园内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争取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个别沟通等方式多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让更多的人和机构关心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形成良性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共同为大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成长空间,让健康的心理伴随大学生成长成才。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分析与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均发生深刻变化。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强烈冲击。对于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度被人们所忽视。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的冲击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仅是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竞争,更是个体心理素质水平的竞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以及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强化组织建设,构建“校―院―班”三维一体的心理健康体系 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高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之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运行。 一是在学校层面应成立一级“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组织、策划和实施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档、研究及教育,并指导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为“中心”划拨专项经费,配齐配强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设立专门工作场所,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校的顺利开展。 二是在学院层面成立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本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由于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单一校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应成立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与校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形成工作协同联动机制。 三是在学生班级班委中设置“心理健康委员”,负责落实学校、学院的各项心理健康工作,建立“校―院―班”三维一体的工作机制,实行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层层落实,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 三以学生为本,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 1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主体是辅导员,而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复杂多样,具有心理学方面专业的辅导员则尚显不足。专业的不对称性和绝对数量的不足性,要求高校必须立足现有的辅导员实情,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培养一批具有国家专门机构认证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建立一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专家化队伍。 为此,学校应依托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各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老师开展集中性、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通过训,确保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均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专业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学校资助其考取“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通过内部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2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一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根据师资力量开设全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面对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稳定化和持续化。 二是开设心理知识专题讲座。不同性别、年级和家庭环境的大学生,其呈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譬如,大学新生主要存在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主要面临发展方向模糊、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恋爱困惑等心理问题;大四学生主要存在就业压力、择业困惑、社会角色转变等心理问题;贫困生内心自卑,缺乏自信问题,等等。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出现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朋辈辅导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与支持,提供一种类似心理咨询的帮助。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找帮助,极少数人寻求专业的帮助。因此,学校各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从中招募一批热心助人、热爱心理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强化培训,让朋辈心理辅导员了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 四是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个体咨询能够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由于高校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单一的个体咨询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共性问题,团体辅导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五是积极开拓学生“第二课堂”。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心理话剧比赛、心理电影观赏、心理沙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3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 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里学生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思想状况等更加趋于具体真实。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机构多与学校行政机构设在一起,物理距离上远离学生社区,在学生社区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对薄弱。 随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高校应在学生社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并在学生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教育及咨询活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缩短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拓展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四以预防为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 完善的危机预防机制,是杜绝大学生心理健康恶性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首先,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规律,做到科学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并非是偶发事件。学业困难、家庭贫困、家庭重大变故、季节环境因素、男女情感破裂等,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发展规律,主动介入、提早防范,把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 其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监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自身认知水平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在新生入学时,对全体新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测试,了解每位学生的气质类型、人格状况、性格特征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对筛查出具有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专门辅导,解除心理危机因素。此外,将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条件以及不同学期的学业状况一并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实行动态监控。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较好地实现了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早监测、早评价、早预防、早介入。 再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转介机制。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辅导与教育,旨在化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对学生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或重性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学校不具备治疗的资质和条件,必须与当地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早鉴定、早转介、早治疗,避免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鉴定与转介机制,防范危机的蔓延和造成更大的损害。 五优化人文环境,发挥文化育人“软实力”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学生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与感染的作用。高校应加强校园规划和环境治理,注重人文景观设计,凝练学校人文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软实力”。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着眼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强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动地适应,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在合作与和谐的氛围中,开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局面。提出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帮助高校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也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发展到现在的不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心理健康人才。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认为: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个人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过程是建构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三,心理状态、心理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是现在的,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 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需要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大型心理情景剧表演活动、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心理图片展示活动、心理电影赏析活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建构积极、活跃、健康的校园氛围,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件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沟通、对话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有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不断互动,在沟通、交流、互动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和大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要在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中,体现沟通、对话、交流、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第一、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下交流互动能够学到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学习和互动中,不但获得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自己或求助于他人进行很好地处理。 第二、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大学生虽然已经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但还未真正接触过社会。他们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但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学学的课程知识,更需要在父母、家庭的帮助下,在和家长的沟通互动中,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会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 第三、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接受各个科目门类的教师传到授业解惑。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是与教师会自己的沟通对话。在沟通对话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学生更多 的学习成长。 第四、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媒体尽量摒除负面新闻的传播,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大多数人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东西,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很多负面的新闻报道最能博人眼球,而正面的、积极的新闻报道看得人相对较少。鉴于此,需要媒体在沟通对话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媒体环境。 第五、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更多地掌握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水平。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如此,在学生、家长、教师、媒体、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协作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新闻评论论文: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摘要]分别分析了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通过议题选择、突发事件、社会热点事件这三个方面发挥其舆论引导的作用,以促进电视评论节目更好地引导舆论。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当前,微信、微博、各家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等各种新媒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与此同时也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海量的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缺少权威声音的引导,大大增加了其选择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难度。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信息大多为碎片化信息,受众接收信息为浅阅读的方式。在这种阅读氛围里,很容易导致轻信和盲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受众对信息的批判能力。这时,评论节目就迎合了受众对信息解读的需求,同时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引导舆论的呢?我们将从电视评论对议题的选择、突发事件的处理、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这三个方面分析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通过议题选择引导舆论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是新闻的把关人。媒介虽然不能主导受众的思维但是却可以影响人们对哪些事件进行关注。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的核心就是选定一个话题,引导人们对话题的关注,并强化话题在公众心中的重要程度。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而言,媒体选择针对怎样的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以及在评论时进行宣传的强弱程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新闻舆论中心的形成。例如,有关民生问题的电视新闻评论,民生议题不同于其他议题,受众对民生领域的关注度极高,导致民生议题很容易爆发成为公众领域的热门问题。如果没有对民生问题进行准确解读,受众对政府颁布的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与措施的理解就有可能发生偏差,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缺少理性的分析。这很有可能诱发更大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所以,对民生议题的舆论引导应格外重视。 二、通过突发事件引导舆论 突发性事件比一般新闻表现出了更高的新闻价值,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及时发声,在对整个事件做出报道的同时,做好相应的新闻评论工作。由于受众对突发事件表现出十分高的关注度,如果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不慎、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动荡和负面效应。那么,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评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想真正提高新闻舆论的指导性,就要求新闻评论者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把握受众的需求,在第一时间为受众解答疑惑,阐明媒体的见解和态度。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时间”并不意味着盲目抢发,及时的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在新闻事实真实报道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媒体只是捕风捉影,未经核实就马上报道并发表评论,那么即使新闻评论做到了及时迅速地,也可能使新闻评论的媒体失去公信力,同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其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在揭示事件真相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公众的信心产生冲击,可能引起缺乏安全感、恐慌心理加剧等问题。这个时候,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报道以及及时而深刻的新闻评论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评论及时、准确、影响力大,它不仅发出了电视台权威、公平、正义的声音,也代表着中国媒体对相对敏感事件的敏锐的洞察力与鲜明的立场和态度。 三、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舆论 社会热点事件是指一段时期内被社会公众广泛了解和传播,引起社会强烈的舆论反应的新闻事件。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事件的形成通常是由当事人或者网民通过网络等各类媒体将事件进行曝光,引起网民和受众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后,事件开始在社会上广泛快速地传播。之后再经媒体的传播、网民的议论,使受众的情绪、意见不断高涨,从而形成舆论,导致事件成为公共事件。那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如何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舆论引导的呢?首先,在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尤其是针对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热点事件,传统媒体一定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不能盲目跟随网络舆论推动热点事件的传播。在面对不断升温的社会舆论时,作为主流媒体的传统媒体不能失语,而是应该思考该事件是否应该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方向来报道,绝不能被事件牵着鼻子走。其次,当今社会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媒体的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日益泛滥的负面影响,新闻评论者应帮助受众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播的信息去粗取精、分类汇总,积极揭露虚假信息,澄清真相,进行电视媒体的“话语议程设置”。最后,新闻评论一定要“接地气”,倾听民意、反映民意,从受众的角度、立场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接受和信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从其诞生起,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电视评论节目以其深度的解析,对事件全面的分析以及声画并茂、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与青睐。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事关重大,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其舆论引导作用仍在不断增强,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够使人民安康、社会稳定。 作者:郭宇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新闻评论论文:新闻评论微博化研究 摘要:针对新闻评论微博化的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新闻评论微博化所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闻评论微博化;趋势;利弊 我们平时所说的微博其实就是指新浪微博,它作为一种人们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有着快捷性、时效性和随意性。近几年,微博在中国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拥有微博的人也很多,人们经常通过微博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交流意见,截至2017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3.4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有网友将微博戏称为“围脖”,现在“织围脖”已成为网上最热的活动,深受广大网民的追捧。 1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分析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或新闻评论员对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或有意义的事件,通过专业的理论分析,多角度观察,带有鲜明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也是当今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换句话说,新闻评论就是就当时热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发表权威意见以指导广大受众实践的一种文体。传统媒体评论都有其标准,相反,微博评论相对于传统媒体评论要相对自由,语言文字也要随意的多。微博评论的形式可以是一段简短的小文章,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一个词语或是一个符号一个表情,体现着“微”特色。微博评论较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评论(报纸、电视)更具时效性、便捷性、受众多,电视媒体评论需经过采编播,最快需几个小时才能播出,纸制媒体需印刷最快也需一天时间见报,相比之下,微博评论只需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进行加工编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迅速传播。更重要的是相比于传统媒体,微博作为一个网友公共发言的平台,让普通民众尤其是长期缺乏话语权的老百姓们都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相反,传统媒体(报纸、电视)由于权威性、规范性的要求,大多都会采用专业评论员、重量级机构或官员的言论为主,导致普通大众的声音无法传递。微博新闻评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互动性强。 微博的普及改变了这一个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等都可以开通微博,微博的信息种类各有不同,形成了一个横纵向交错的信息网,不同社会团体、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在这个信息网格中发表言论,表达感情。微博新闻评论的再一个特点就是移动性强,进行微博新闻评论可以随时利用手机终端,针对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即时地观点,形成碎片化信息表达的形式,而且微博的阅读和也不会限制的人的时间和地点。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用语新名词也随之而来,独特的网络用语、符号也经常出现在微博新闻评论中,增强微博新闻评论的可看性。而观报纸、电视以及官方网站上的新闻评论,一般都是长篇阔论,大的信息量,小而密的字,使广大老百姓们看阅起来费时费事,而且想要进行网站评论时还需进行注册登录才能发表意见,就导致许多网友觉得费时费事从而放弃评论。而且报纸等新闻评论全无互动性。反观微博进行新闻评论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只需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完成新闻评论的传播,操作简单、方便,更适合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博让人们能随时随地了解、传播身边所发生的新闻,并发表个人的意见,实现了即时的信息分享。 微博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新闻业的极大的冲击,微博传递消息的迅速、便捷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微博近乎零时差的传播使报纸报道滞后性更加明显,人们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就能得知一切消息,这就导致近年来报纸的销量正在迅速减少,读者的年龄也普遍偏大,报纸等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微博是广大网民的言论平台,成为广大网民发表个人观点、抒发情感、进行社会言判的言论平台。它能容纳所有人的评论,也能使每个人都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的表达民意,相比于正式的报纸评论,许多人显然更喜欢看富有人情味的评论。虽然微博上的评论好坏不一,但的确不乏一些有见解的评论,而且微博上的评论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就使许多人不再关注传统媒体上的评论。传统媒体也在微博的影响下推陈出新,开始改变新闻传播的模式及新闻评论的形式,纸媒新闻评论受微博的影响出现了微博化的现象,例如原本严谨的报纸也开始活用网络用语,更加亲民。例如人民网2017年2月17日《人民网评:药价这么“虚”,应该“补”点啥?》、人民网2017年3月5日《人民网评:政府工作报告听下来,一“痛”一“爽”感受强》、人民日报2017年6月6日《富裕时代,不浪费才够帅》等,就利用《中国好声音》来吸引读者,贴近百姓的生活。评论语言即通俗易懂,又贴近百姓的生活。 2新闻评论微博化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新闻评论微博化为传统新闻评论增加了广泛的素材,使新闻评论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同时也使新闻评论存在着关注点易转移,碎片化的弊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一波接着一波,这就很容易让受众转移关注点,一个话题很快就会被遗忘而导致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没能进行深度的评论,一些很好的新闻由头缺少后续的报道与评论,就被其他的热门话题取代。这种就难以达到靠新闻评论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受微博影响许多新闻评论变得过于短小,评论的数量多、来源广,却缺乏深度和系统的评论,这就使新闻评论有了碎片化的弊端。新闻评论微博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新闻评论的选题和内容多元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受众定位不准的问题。传统的新闻评论都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有自身的特色,而受网络的影响,许多报纸一味地追求吸引读者增加销量,对热门的话题进行评论,涉及各个领域,照顾的面广,却缺乏了稳定的读者群,缺少了自身的特色。新闻评论微博化广泛吸纳读者的评论和网友的评论,在体现百姓的声音,广泛集纳意见的同时,也使评论的公信力降低了。由于参与评论的是普通群众,不是专业的学者,所以对事件的评论就难以让人信服。受微博的影响,纸媒抛出论点,在获得时效性的同时,也失去了深度。而短小的评论也会造成缺乏深度的问题,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一般具备完整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影响,而太短的评论必然无法深入挖掘事件的内涵。 2017年6月3日凌晨,世乒赛男单第三轮比赛中,中国选手张继科1︰4不敌韩国选手李尚洙,无缘男单16强,爆出本届赛事开赛以来的最大冷门。赛后,张继科接受采访时称,失利是因为自身没有调整好状态,与伤病并无关系,主要是因为对手拼得很凶,自己慢了一点,精力上也稍微差了一点。说完,他径直离开赛场,不再接受采访。赛事的爆冷,瞬间在网络上瞬间掀起了一波舆论。此条消息一经发出,很快就有十几万的转发量和评论。微博网友评论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综艺节目参加多了,体育明星变娱乐明星的后果。还有的网友评论运动员有输有赢很正常;比赛起起伏伏很正常,没有谁是常胜将军,等等,这些言论迅速在网上铺开,可谓是各抒己见,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顶、有人赞,微博平台热闹非凡,还有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天价大虾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事件,网友们评论此起彼伏,瞬间转发被转发、评论再互动。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网友们通过微博发表自己对某一热点事件的言论,特别是那些热点新闻、关乎自己切身利益、重大事件等能够吸引更多的网友们进行评论互动。现在的微博新闻评论正值繁荣时期,其繁荣程度也可以说明现在的网友愿意参与进行,话语权的意识也在渐渐增强,而且希望自己发表的言论能得到其他网友的认可,成为名副其实的“意见领袖”。 3结论 虽然新闻评论的微博化促进了新闻评论的改革与发展,但也存在着缺乏深度、语言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加强管理,了解评论的选题及用语。纵观当前媒体评论,报纸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分量更重。传统媒体应该在培育、发展有个性的新闻评论上下功夫。面对目前网络言论的冲击,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方面要发挥固有的优势,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创新,适应传播的新形势。针对微博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产生的影响,新闻评论出现微博化的现象,笔者认为纸媒新闻评论应积极与微博等新媒体融合,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以深度、权威并且亲民的评论提升报纸评论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寻求报纸新闻评论发展的新的突破。 作者:梁媛 单位:农垦哈尔滨管理局宣传部广播电视文化中心 新闻评论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摘要】 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注入互联网思维。澎湃社论发挥互联网特点,在评论独家、内容深广、版面设计和受众互动等方面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 【关键词】 新闻评论;澎湃新闻;媒介融合 一、“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产品:《澎湃新闻》 “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是一场全方位的突围,多层次的革新。媒介融合是传媒行业、电信行业、IT行业,从内容生产到网络渠道再到终端服务的融合。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推进现有传播媒介的深化改革,塑造新型传媒业态。喻国明说:“新时期媒体融合转型最重要的是要应用‘互联网思维’”。2014年8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首次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澎湃新闻正是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ThePaper)作为上海报业集团一个重要新媒体产品正式上线。其依托《东方早报》的采编队伍,“立志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搭建一个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澎湃新闻由纸媒全面转型为线上媒体,在立足文字、图片报道的基础上,增加视频、音频、动画、互动媒体技术等报道手段,实现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融合。上线仅一年多,澎湃新闻已迅速成长为中国现象级的新媒体产品。 澎湃新闻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新闻与思想的最大原创平台,下设“时事”、“财经”、“生活”、“思想”四个栏目,并分设共四十七个子专栏。其中,“思想”栏目下设“社论”专栏,专栏简介为“19:30,告诉你我们最想说的话”。从2014年8月10日的《五论新常态:开放也需新思路》开始,以平均每天一篇的频率延续至今。澎湃社论代表《澎湃新闻》的立场,是澎湃编辑部就社会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是传统媒体最为看重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代表整个媒体发声,代表整个社会发声,甚至代表整个政党国家发声。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认为:“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澎湃新闻》作为媒介融合较为成功的例子,澎湃社论也代表整个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澎湃新闻》社论的数据分析 (一)《澎湃新闻》社论《澎湃新闻》社论代表澎湃立场,“19:30,告诉你们我最想说的话”,自2014年8月10日社论栏目上线以来,一直是《澎湃新闻》的重要栏目,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澎湃新闻》脱胎于《东方早报》,有着优秀的社论写作队伍。社论会在网页、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更新与传播,全媒体联动的传播策略让社论最大限度的抵达受众。特别是在《澎湃新闻》客户端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之后,这种高质量的符合移动阅读模式的社论将会更受用户欢迎。 (二)社论样本界定《澎湃新闻》从2014年8月10日开设社论专栏,到2015年6月1日社论平均每天一篇,稳定而不间断。本文选取了2015年6月1日 至2015年12月31日《澎湃新闻》所刊登的208篇社论作为样本分析。从时间和样本信息量考虑,7个月208个样本应该可以比较好的反映其社论的特点。(三)社论议题归属地对社论议题的归属地分析,结果如表1。社论主要选取国内议题,根据国内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大节日等为素材发表社论。11%的国外议题基本上都是就国外重大新闻发表社论,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外的政治事件。 (四)社论题材对社论题材的选择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澎湃新闻》选题范围广,其中以社会民生题材为主,体现了澎湃对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高度重视。社会民生、科技教育、社会经济三方面是最主要的评论题材,三方面都是国民最关切,最能体现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另外,很多媒体评论比较看重的政治题材,在澎湃社论中只占一小部分,对国家政策,国家政治事件,国家外事活动等关注较少,阐释得也不多。最后,文体娱乐、环境医疗、交通法律三种题材的数量差不多,不是澎湃社论关注的重点。 (五)社论价值取向社论的价值取向往往就是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向,所以社论的价值取向总是媒体最为看重的。分析《澎湃新闻》社论的价值取向,结果如图2。阐释类社论占据了社论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建议类,批判类、歌颂类、纪念类只占很小一部分。可以看出澎湃社论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评论国家和社会事件,重在阐释社会现象,政策法规,然后提出建议,引导大家解决问题。 (六)社论评论数量分析对《澎湃新闻》网页中每篇社论的互动评论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大部分社论的评论量都在100条以下,受众的评论较少,活跃度不高。 三、《澎湃新闻》社论的特点 (一)发声频繁,选题多元,关注社会民生社论是媒体针对社会中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表明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立场态度,在传统媒体时代,意义重大的社论使用并不频繁。但是,《澎湃新闻》的社论专栏却有着很高的发表频率。本文选取的7个月时间跨度内,《澎湃新闻》共发表了208篇社论,基本上平均每天一篇。《澎湃新闻》四个板块之下只有“社论”一个评论专栏,所以高密度的社论发表频率,似乎和一般的评论一样,让其重要性减弱。在高频率发表社论的同时,《澎湃新闻》社论的选题也十分多元。本文所选208篇样本中政治17篇、经济48篇、社会民生76篇、科技教育31篇、环境医疗11篇、交通法律11篇、文体娱乐14篇。其中选题最多的是社会民生方面,占到了36.53%。传统媒体社论关注较多的国家政治,《澎湃新闻》社论却关注得较少。澎湃社论发声频繁,选题多元,高密度多层次的社论覆盖社会方方面面,体现《澎湃新闻》的社会责任感。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社论不受版面限制,每天发声,继承传统媒体长处使社论的写作更深入更广阔。 (二)评论严谨,态度温和,阐释建议为主评论的价值取向,态度风格关乎一个媒体的精神气质,评论的立场往往就是媒体的立场,是媒体立于社会的核心所在。过去传统媒体评论的理性思维强于新媒体的碎片化表达,在写作上更体现思维的深刻,论证的严密,逻辑的合理,在引发受众思考的同时往往表现出主流意识的权威性。媒体的价值观、风格、立场,是在一次次的新闻评论中累积形成,最后被受众慢慢认可的。社论是社会改革和政策变化的风向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澎湃新闻》社论的价值取向从统计的208篇社论来看,阐释性社论125篇,占60.10%,建议性社论50篇,占24.04%。评论风格严谨,态度语气温和,以阐释和建议为主是澎湃社论的最大特点。如2015年12月28日的社论《作弊入罪遭遇挑战》,以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事件为素材,阐述作弊入罪的法律条文,最后提出建议应该重视维系社会公平的法律。社论文字严谨,态度温和,动情的阐释,坚定的呼吁基本可以代表澎湃社论的特点。 (三)语言亲民,排版简洁,具有媒介融合特点《澎湃新闻》社论的篇幅都不长,标题言简意赅,正文先简述事件由头,然后发表论述。社论大多从社会责任、社会意识等正面价值观去解读社会问题,并且把这种价值观体现在澎湃新闻所能把持的新闻阵地上,进而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社论用平民化的写作方式,不讲大道理,不用说教式的评论方式,体现了亲民风格。例如,2015年10月18日的《吐痰》就“上海地铁吐痰事件”提出如何做一个社会文明人,文明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社会的文明习惯。澎湃社论的媒介融合特点,一方面体现在交互式评论,另一方面体现在版面编排。交流互动评论是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传统媒体评论不具备的优势。澎湃社论下设有“评论”和“追问”两个板块供受众互动交流,发表意见。“追问”板块受众的部分问题会得到一些受众或客户端的回复。打开“社论”专栏,页面简洁,蓝色格子稿纸上手写体的社论摘要,摘要下方是标题。一方面保持传统媒体社论写作特点,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社论编排,使社论严肃厚重,又活泼简洁。在网页和客户端布局上,社论和其它栏目一样,采用卡片式布局,网页版用图片+题目+摘要的形式,客户端用图片+标题的形式,使得界面具有视觉冲击力,清晰简洁,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 四、结语 澎湃社论把握住了互联网时代受众对新闻评论的需求,生产出题材多元,态度温和,,语言亲民,以阐释和建议为主的评论。频繁发声,重视社会民生,塑造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介形象。互联网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标准逐步提高,社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积极性也明显上升。这一趋势,决定新时期的网络新闻评论必须帮助受众获得更多信息,解读媒体播发的新闻、分析现象之下的本质、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提供观点与服务大众等等。另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网络新闻评论较之传统的新闻评论已经有所变化。和澎湃社论一样,新时期的新闻评论注意从不同角度呈现受众关心的政策和信息,然后进行阐释和适当建议,最后经过受众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就使新闻评论的功能由舆论引导转向了言论表达,从传统的新闻评论方式过渡到新时期的新闻评论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需要的不再只是媒体的观点态度、对错判断,而是把各种观点吸收整理后呈给受众,至于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才是对的,受众会依照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做出判断。 作者:潘俊文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 新闻评论论文: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评论员探讨 【摘要】 新闻评论员的“收”与“放”指的是话语权空间的范围,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而一个国家新闻评论员话语权的空间也是这个国家新闻自由空间的反映。本文主要从节目的选题,大的舆论环境的影响,评论员构成,主持人的控制,“口径”要求,探讨当下影响新闻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因素。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新闻评论才刚刚开始,话语权空间的受限比较多,评论员还在探索中前进,寻找中国新闻评论的底线与上限。 【关键词】 评论员;话语权空间;舆论环境 在我国,以评论员观点为栏目观点,评论员为节目核心的新闻评论节目并不成熟,尚处于星星之火阶段。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评论员,一部分来自媒体从业人员中的记者、主持人或主编,另一部分则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型评论员。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又与舆论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很自然的叙述技巧与视觉方式使观众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参与到多种形式的电视新闻语篇中。评论员的话语在多方面都是权威的、令受众信赖的。就目前而言,本文要探讨的评论员话语权空间,主要指评论员的评论方式和评论内容上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是受多个方面影响的。既有社会舆论环境的制约,也有评论员自身表达习惯的制约;既有节目性质的规定,也有主持人提问的控制;既有管理者的要求,也有媒体人职业素养的自律……种种因素构成了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 一、评论员话语权空间影响因素 新闻评论表达观点和立场,关键在于它通过什么方式,怎样“说”。从节目的制作过程来讲,决定评论员话语权的因素方方面面,既包括有形条款,还涉及“无形意会”;小到选题方向,大到社会舆论环境空间;既有评论员自我底线,也包括主持人的现场发挥。 (一)选题是新闻评论类节目话语权空间的起始点选题作为节目开端,直接影响评论员。选题初期便考虑到评论员因素,本期节目评论员是谁?怎样将评论员的专业优势与新闻选题有机结合?怎样才能为评论员提供最大范围的话语权空间?1.编导前期策划对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限制”。节目策划过程中,编导的前期调查采访,积累事实依据,为评论员提供“论据”,编导的“解读”角度,无形中影响到评论员的言论方向。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以编导所提供的事实依据来决定。评论员不能信马由缰地说“自己想说的话”,需要根据编导找到的点展开评论。2.评论员选题。《新闻1+1》采用的是“编导选题”与“评论员选题”相结合机制。“评论员选题”策略的使用考虑到,评论员敏感触角第一时间捕捉其最擅长的话题,有效发挥专长。评论员掌握着最大的话语权,原创性观点易成为节目的亮点。如今的新闻竞争“,独家”和“第一时间”早已不再是新闻遭遇战中获胜的法宝,而对新闻的深度解读,不同角度解读成为了各媒体占领制高点的有效手段。“观点新闻”时代已经来临。因此,评论员的选题更能突显这一优势,评论员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提出“独到的见解”。评论员的“观点”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成为了当下新闻竞争的砝码。 (二)评论员自主话语权空间的拓展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和把关者,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的大小对节目的传播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在节目中,评论员能表达多少自己的看法,言论的自主权有多大,能否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话语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些因素对节目的收视有着直接影响。影响把关者的因素很多,“政策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大众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评论员的言论表达的目的不是为了图一时之快,而是面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媒体意见。面对“口径”要求,很多某些时候为了“安全”而说出“话中话”,或者绕着弯子说话。白岩松从一个记者型主持人成长为新闻评论员,20多年的从业经验使得其熟知电视语言的表达规律,在央视的多年打拼更让他熟知自己话语权空间的范围,有人说他是“常在河边走,从来不湿鞋”。多年来他在评论员话语权的空间上进行着探索,“我觉得我要去为大家更多地去触碰一下我们的底线在哪,我们可以走多远。” 二、舆论监督节目评论员话语权的评论底线 监督的力量是无形的,为其无形,所以无处不在。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社会价值更多地在于舆论监督。从收视率的反映来看,舆论监督类的选题往往有更高的收视率。在中国电视新闻真正发展的十多年中(以1993年为起点),无数次的印证舆论建设在推进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制度建设、伦理道德树立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新闻评论类节目处于夹缝当中求生存的阶段。节目性质的本身让其承载着社会责任,整体社会舆论氛围,又使其不得不在尖锐度上做妥协。很多新闻评论节目的同仁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给“危险”的题找到一个“安全”的出口,怎样在不失自己立场的情况下,通过平台传播我们的观点。而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探寻,是这个节目存在的意义。 在目前的评论员中,除了专家学者,更多的都是媒体的从业者或者新闻业界的人士。不可避免地,这些人担负起了捍卫“新闻的底线”、“评论的底线”的任务。这里的“底线”也分为从业人员的底线和管理者的底线。首先,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底线就是必须遵循新闻发展的规律,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是一切的基础和保证只有事实清楚,评论员的评论才成立。而脱离新闻事实的评论是危险的和不负责任的。没有事实的依据,评论员则变成了“空中的评论员”,飘得越高,摔得越惨。没有事实的观点,只能被定义为瞎说。而事实不清的新闻事件,也不适合做评论。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核实新闻事实”是每期节目必须的工作,每一个数据的使用,每一句话的引用,都要做到有原始出处,而且是可信的,具有权威性的原始出处。“主观臆断”“、猜测”“、大概”“、差不多”等情况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其次,要坚守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评论员作为媒体的一份子,必须遵守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特别是在大众媒体这样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播出平台上。评论员在“真实性”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到自己言论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影响。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言论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底线。而至于管理者的底线,在这里借用白岩松的话说是这样的:“这个底线就是,要有助于这个新闻是向前走而不是往回走,要有助于有理想的人不变成现实主义分子,现实主义分子不变成投机主义分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新闻管理)它只会越来越宽松。” 三、结论 从现阶段来看,新闻评论类节目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讲,或者说从节目样态上来讲,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同样也是处于探寻的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国的评论员“严重不足”,更加专业化的评论员队伍急需完善。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评论员们,讲真话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智慧。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批评的声音,更有勇气面对批评。发出批评是媒体的责任之所在,是评论员话语权的存在理由之所在。对于目前的现状,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彩色的电视变得越来越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却越来越少,黑白问题将是电视人永远的问题。” 作者:富馨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新闻评论论文: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创新思考 摘要: 在媒介深度融合、微媒体欣欣向荣的媒介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以“互联网+”为思路,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理论学习中,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此外,新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增加新闻实践经历,掌握多媒体运用技能。面对日益严峻的新闻失范现象,新闻评论教学工作也需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关键词: 微媒体;新闻评论“;互联网+” 新闻评论一直被视为媒体的灵魂,在观点制胜的传媒竞争氛围中,新闻评论更是作为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凸显着媒介特色和实力。不仅如此,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理想和职业素养,反映出媒体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格局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异军突起,形成了独特的信息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方式,这在丰富新闻评论形式和内涵的同时,也对高校新闻评论教学格局进行了补充和更新。 一、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微媒体新闻评论更加具有“微”特征当下媒介融合趋势为新闻业发展构建了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和新闻报道体系,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一的传播渠道,而是以多形态、多平台,全方位立体形式出现。碎片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使用媒体浏览信息,时间短、频率高、注意力分散,阅读习惯呈碎片化特征,新闻评论形式也随之变化,向论点鲜明、论证精悍的“微”评论方向改进。基于兴趣和人际关系而聚成团体的微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主要是朋友圈或关注人群间传播,其传播具有圈群式特征,由一个圈子通过交叉成员传播到另一个圈子中,评论风格更加灵活、个性化,内容也依用户群兴趣和观点的不同更加细分、多元。 (二)自媒体传播方式泛化了新闻评论边界[1]微信、微博信息的、传播以用户为主体,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内容都具有自媒体特征。自媒体传播模式下,传统媒体对信息渠道和话语权的垄断地位被削弱,新闻评论主体也由专业新闻媒体人扩散到大众。此外,微媒体传播手段中出现的跟帖、转发、朋友圈议论等形式也对信息进行了微评论,扩充了新闻评论方式,模糊和泛化了新闻评论概念界限。 (三)新闻评论发挥着社交货币的作用社交货币利用人们的求同心理和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征来实现产品口碑塑造和思想传播。在微媒体平台上的新闻评论,既为表达观点,也为获得他人认同和构建自身形象。因而,微媒体环境中的新闻评论也在作为社交货币来购买其他用户的注意力和互动,为取得有效的传播效果,微媒体新闻评论向即时、个性、趣味的表达方式上转变。 二、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现状 (一)新闻评论学院教育与媒体实践间的脱轨当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传教为主。新闻评论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沿用之前的评论理论和评论写作方法,学生对新媒体新闻评论特征把握不足,尤其是针对微媒体的“微评论”写作应用实践不足,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技能掌握间的不对等全媒体环境不仅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间接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新媒体技术应用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新闻评论不再局限为文字创作,更是音、视、图的融合,新闻评论的教学内容也应相应转移到视频评论、音频评论等综合形态的评论上。 (三)新闻评论写作中网络暴力问题凸显受碎片阅读习惯和海量信息影响,受众对于了解新闻事件、新闻观点缺乏长久耐心,因此立场鲜明、语言犀利、观点独特的评论往往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眼球,拥有高转载量,取得更大的社会反响。部分新闻评论员为了刻意追求眼球效应和个性化表达,步入了非理性评论误区,在对事实了解不清的情况下发表偏激看法,语言表达情感失控,缺失了对新闻事实的追问和对新闻事实的冷静反思,更对读者产生了消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探索 (一)推广“互联网+评论”的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深度渗透的今天,利用“互联网+”模式重新思考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性意义。事实上,不少高校的新闻评论教师已逐渐将微媒体评论教学法引入到新闻评论的课堂并取得良好效果。“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符合了媒体融合发展潮流,从最初的评论构思到受众反馈环节,都能反映出学生在全媒体环境下,运用现代化手段对评论观点、语言、结构以及意见反馈方面的创新和重塑。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应用能力,自主性、创造性和参与性被调动起来,纳入期末综合测评中。在新教学模式下,学习成果考察将被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期初由学生建立个人微媒体账号,定期选题,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评论制作,在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议时,除了考核学生写作能力和制作能力外,社会互动和社会反馈也应被纳入到衡量标准中。 (二)提升教师综合业务素养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具备熟练使用多媒体、跨专业评论写作和制作的能力;丰富教学手段,由学生被动的知识接收变为主动的知识汲取;更新知识储备,关注网络技术发展为新闻评论模式带来的新动向。此外,教师也应提升自身媒介实践能力,增加媒体体验交流经历,只有对不同媒体的新闻评论制作流程有实战体会,才能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多媒体新闻评论制作。 (三)注重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微媒体的低门槛信息特点虽然为学生进行新闻评论实践提供绝佳的平台,但是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微媒体平台的虚假新闻、新闻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也层出不穷。针对当前鱼龙混杂、新闻道德失范的现状,新闻教学工作不能再依赖新闻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了解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应在每门课程中始终如一的对学生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作为未来的媒体人,只有从学校教育中就树立起“把关人”、“守望者”的角色责任意识,在新闻实践中才能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此外,在新闻评论作品衡量过程中,也应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和对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时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新闻观和评论观。 作者:冯韶丹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新闻评论论文:报纸新闻评论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 报纸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在我国现代社会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报纸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尤其在网络时代,网络新闻比报纸速度更快,内容更加丰富,大众对新闻评论的途径也呈多样化,报纸行业要想在网络时代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大创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就网络时代下报纸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应对的方案。 关键词: 网络时代;报纸新闻;评论;挑战;对策 一、引言 报纸作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途径,这种传统媒介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报纸人们可以了解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众多信息。而报纸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新闻评论是对所发生的新闻的一种观点、意见和看法,是报纸的灵魂所在。报纸行业中,关注社会热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报纸新闻评论的重要工作,而在网络时代,报纸新闻评论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广,评论新闻越来越便捷,而报纸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立足创新,更好地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二、报纸新闻评论的介绍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新闻,报纸作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途径,可以第一时间向人们传达新闻信息,让大众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国家政策。而报纸新闻评论在报纸新闻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纸新闻评论是人们对新闻的一种看法,是评论作者思想的表达,它影响到了社会舆论。在报纸中,报纸新闻评论是报纸的主要声音,报纸通过评论来表达对某一事物的客观看法,通过报纸新闻评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引导大众正确的舆论。同时,报纸新闻评论是对报纸新闻内容的精炼提要,它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而言,对新闻的评论必须客观,能够反应事物的本质,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报纸新闻评论必须与新闻内容相符,不能出现偏离新闻信息内容的情况,进而对群众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引导,不利于舆论导向功能的发挥。 三、网络时代下报纸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观念的冲击在网络时代,只要具备一台计算机设备或者智能终端设备,就可以对新闻进行评论。网络的发展动摇了报纸这种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途径也日益多样化,在网络环境下,评论内容也不再是以往老掉牙的传统媒体的观点,在网络上,可以有各种声音,而这种声音来源于大众,网络评论的出现更好地适应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而报纸新闻评论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管理理念俨然已经难以更好地引导报纸新闻评论,如果报纸行业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势必就会制约报纸自身的发展。 (二)时效性对于报纸新闻评论而言,评论是在新闻发生之后才有的,需要评论者在阅读新闻内容后进行科学的总结,报纸新闻评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评论几乎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评论,在这样的环境下,报纸新闻评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在速度方面,报纸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三)评论内容的冲击对于报纸这种传统媒介而言,报纸新闻评论必须是专业传播者的评论,新闻评论必须经过加工后才可以发表,报纸新闻评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而网络时代里,网络评论更加自由,尽管许多网络评论有失公平性、客观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评论是出于交流目的,有感而言,符合当代受众心理。在网络时代,人们对新闻评论的参与性越来越强烈,而报纸行业要想在网络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认识到网络评论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四、网络时代下报纸新闻评论应对策略 (一)转变管理理念网络时代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报纸行业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积极转变管理理念。首先,必须重视新闻评论工作,将新闻评论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要树立质量管理的理念,进而更好地引导新闻评论的舆论,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二)实现数字报纸新闻评论网络的出现使信息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对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报纸新闻评论工作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大报纸新闻评论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在网络时代里,数字报纸新闻评论是报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新闻报纸评论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此,报纸行业应当重视数字报纸的发展,实现数字报纸新闻评论。要善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数字报纸,在加强报纸评论同时,拓宽报纸评论范围和内容,将报纸评论触角伸向网络。通过网络平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听取受众的意见,对受众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实现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将报纸新闻评论到网上,在网络上展开讨论,进而更好地引导舆论。 (三)改进报纸新闻评论形式,增加评论数量就当前报纸新闻评论来说,报纸新闻评论大多是由专业的评论者进行评论,篇幅较大,由于版面的限制,数量较少,新闻评论内容大多代表着评论者的个人观点,难以反映出受众的主流。但在网络时代下,评论形式日益多样化,报纸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在新闻评论工作中,就必须对新闻评论形式进行创新,走出自己的特色。同时,要适当增加新闻评论数量,让更多的声音出现在报纸版面上。 (四)提高新闻评论质量,提高新闻评论的权威性如今,网络飞速发展,新闻评论越来越便捷,评论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网络环境下,新闻评论中不乏有许多虚假的信息,一旦这些虚假的信息被广泛传播引起舆论,就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故此,网络时代下,新闻评论质量格外重要,报纸行业必须高度重视,要不断提高新闻评论权威性。一方面,要加强新闻评论的筛选和审核工作,剔除那些不规范、不合格、不真实的评论;另一方面,要成立专业的新闻评论队伍,在新闻评论过程中要提高新闻评论的生动性,新闻评论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要一针见血,进而更好地引导舆论。另外,还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报纸新闻评论的责任落实到评论人员的身上,从而更好地规范其行为,提高他们的专业评论能力。新闻评论人员要深切地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在工作中要雷厉风行,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确保新闻评论质量,从而更好地引导新闻舆论。 五、结语 报纸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评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评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而在网络环境中,报纸新闻评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网络评论相比,报纸新闻评论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论是在评论形式上、内容上又或者是时效性上,报纸新闻评论都存在一定的劣势。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报纸行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不断创新,重视新闻评论工作。在新闻评论工作中,要创新新闻评论形式,增加新闻评论数量,实现网络互动,确保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在新闻评论中要加强报纸新闻评论质量的管理,要不断提高报纸新闻评论的权威性,进而更好地引导新闻舆论。 作者:徐洪霖 单位:遵义日报社 新闻评论论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微信平台运营研究 摘要: 微信公众平台是传统电视媒体拓宽传播渠道、衍生产业价值链的一个重要平台。然而,尽管当前许多传统电视媒体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并未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和资源整合效应。文章依据使用与满足论,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认为其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时,应充分发挥其内容价值的优势,注意价值链的延伸,将微信公众号作为节目整体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节目本身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良性互动,提升节目的整体传播效应。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新闻评论节目;使用与满足理论 如今,各种各样的微信公众号雨后春笋般地增加,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也不甘示弱。笔者以“央视”为关键词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栏中进行搜索,发现其中已经认证的电视新闻评论公众号有8个。这8个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和播出时间各有不同,有周播,也有日播;有财经类新闻评论,也有综合类新闻评论;有主持人和嘉宾一起主持讨论的,也有主持人同时充当评论员角色的。但是这些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平平。运营得稍好一些的公众号如“央视财经评论”在2014年12月26日达到了20822的阅读人次,但该日期之前鲜有超过10000的。除此之外,其余几个公众号的阅读人次基本维持在1000到8000之间。①可见,相比于这些节目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其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状况相去甚远。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落差呢?若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优势,传统媒体就必须充分了解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并结合本节目的特色进行有效运营。目前,微信为公众账号平台提供了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和接口分析四方面的分析,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分析对于各公众号的推广和消息生产及发送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用户分析: 精准分析用户来源,有针对性地推广宣传。用户分析是由用户增长和用户属性两个模块组成的。用户增长模块包括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形,通过分析每日用户增减数量,可以推测出用户的偏好。新增功能“增长来源”一项可以帮助公众号直观地分析用户来源,有的放矢地进行公众号推广。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为例,其增加订阅户的渠道包括:(一)在朋友圈中看到朋友的分享,遂添加该公众号;(二)在电视节目中或官方微博上扫描该公众号二维码;(三)通过其他公众账号添加该公众号。在公众号后台对这三种渠道获得新增用户的多寡进行分析,之后便可有侧重的进行公众号推广和宣传。 二、图文分析: 深刻洞察用户偏好,击中用户深层次需求。图文分析由图文群发和图文统计两个模块组成。具体指标有:图文页阅读次数、原文页阅读次数、分享转发次数、微信收藏人数和阅读渠道等。通过阅读、分享、转发、收藏人数和阅读渠道的数据可以推导出哪些类型的文章更受用户的认可,哪种类型的文章会促使用户进行分享、转发与收藏,用户更倾向于从什么渠道来阅读推送文章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了解用户的偏好之后,便可多做用户想要了解的新闻,并在微信公众号中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内容分享。 三、消息分析: 收集用户反馈,结合电视节目实时互动。消息分析由消息分析和消息关键词两个模块组成。数据指标包括消息发送人数、消息发送次数、人均发送次数和消息关键词等组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知道用户感兴趣的主题以及用户对于节目内容的意见和观点,进而在公众号自身风格和用户偏好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这种直播节目而言,相比于报纸、广播更易实现实时的、视觉感官的互动与观点切磋,电视媒体应该好好把握这一点,更好地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为了满足用户在接触媒介时的期待与需求,传统电视媒体在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时,要结合自身特色,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结合新媒体平台已有功能,实现实时互动。而相对于一般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特色在于其评论员评论部分,这是独立于新闻本身的人类智慧、经验和知识积淀。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再加上主持人的意见领袖作用以及节目的品牌效应,方可借微信这个平台更好地实现二次传播。如果再能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其节目生产、营销的有机部分,便可将传统品牌优势向新媒体领域延伸。基于用户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方面的研究,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提出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即“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媒介期待: 和用户相遇,有多种渠道。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有两个条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一是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一个微信公众账号要想吸引人们订阅,必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给人们提供方便的订阅路径。传统电视媒体想做好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可以充分利用其已获得群众基础的电视节目,甚至包括已经运营得相对成熟的官方微博,在上面投放二维码等。另外还可以和其他微信账号达成合作,互相在消息中附带对方的账号信息或二维码进行宣传。其二,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有数据统计显示,订阅号有非常多的阅读量来自朋友圈,这符合2/8分布原理,“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②由此看来,有着大规模粉丝号的账号如果不能生产有吸引力的内容,同样无法提升阅读数。因此,要想提高阅读量,则需要人们乐意转载的文章,而这类文章通常都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甚至是可以体现出用户的消息较为灵通和不俗品位的类型。 二、媒介接触: 深度互动是关键。接触之后,根据对文章的喜爱程度,以及对历史消息的浏览,用户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进行订阅。要想变一次关注为长期关注,公众号必须定期生产出优质的内容并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要加强节目本身和微信公众号之间的互动。首先,要提前预热。微信公众号的节目预告本质是良性的,但一定要避免形式单一、过度严肃和缺乏温度,而最好对新闻有一个大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增加一些拉近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的信息,如选题过程、演播室实况、语音播报当天节目预告等就更佳了。其次,深度互动。在节目播出之后应及时收集用户反馈,包括对于选题的意见或建议,或是对节目的内容有不同视角解读等。刷选其中有价值的观点,集中起来在微信上进行分享,甚至可以加上一些主持人点评或意见切磋。这种对话的形式所形成的深度互动,以及每期节目本身所提供的天然讨论素材,可以将节目的价值链延长,将评论类节目的优势体现出来。除了微信上与用户的互动,更要将节目本身和微信有机的结合起来,直播节目可以尝试在节目中插入微信公众号收到的观点反馈。举一例,《新闻1+1》公众号在其2015年4月19日星期日的节目《南京虐童案,依法还是依情》中,就将其在微信投票中得到的结果和现场听证会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反差极大,得以引发人们思考。第三,保质保量。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发送消息的质和量得不到保证,有些甚至接连数天不更新消息。要保证公众号消息发送的质和量,需要注意几点:其一,加强节目组新媒体方面的人才配备,包括上一点中提到的收集用户反馈并编辑成有效内容,也需要有足够的新媒体工作人员来保证。其二,在每期节目预告同时回顾上期节目内容,图文消息需含多种内容形式以符合不同用户的需求;整理节目文稿或新闻评论给那些有充足时间想了解节目内容却没有无线网络的人群;还有语音回复关键字给那些想快速了解节目的人群。其三,文章的质量和形式符合用户期待相对于文章数量更加重要。以公众号“假装在纽约”为例,该公众号一般每日仅一篇文章,就一个热点问题或现象展开思考,进行评论,言辞幽默,又引人思考,其每则消息基本都能获得60000以上的阅读人次。因此,传统电视媒体在推送文章时,可以尝试一些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方式,如以新闻评论的方式来替代原来的节目回顾。 三、需求满足: 用户态度直接决定其行为。用户接触使用媒介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当一个公众号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说它不能够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信息过载,订阅了过多的公众号而没有时间去一一阅读时,人们对于下一个公众号的订阅显然会抱有谨慎的态度,甚至会取消已订阅公众号。信息到达率并不等同于信息接受率,用户的参与度并不意味着满意度。③只有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来进行微信公众号推介内容的建设,才能真正使得该公众号的设立有益于节目的收视率和反响,公众号的设置才不会如同鸡肋。需注意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传统媒体在迎合大众口味的同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底线。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具有社会性和政论性,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舆论引导大众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在用户喜欢的言论和起引导作用的言论之间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传统电视媒体若能巧妙地把握住这一平衡点,并从观念上重视新媒体,将其渗透至节目研发、生产及推广各个环节中,和新媒体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当独到的观点插上技术的翅膀,电视新闻评论一定会如虎添翼。(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传播革命下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困局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14CXW008)以及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广播电视体制‘中国模式’的建构”。 作者:吴静 张春华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新闻评论论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质量的提升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是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体裁。[1]国内,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了,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于2004年的《新闻启示录》栏目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收视新格局中保有自己的话语权,势必要突破十一年老栏目的种种框架格局,让节目耳目一新。而这其中,栏目承接的大量政治倾向性很强的宣传任务,无疑让栏目面临更大的挑战。这类选题毕竟不如民生类或事件性新闻“好看”,如何才能让这些看似“沉重”的选题变得有吸引力,这就要求制作人员必须强化创新思维,掌握“举重若轻”的本领,让这些选题变成可视性强、生动活泼、信息量丰富的节目。为此,《新闻启示录》栏目做出了一系列大胆尝试。 一、重视节目选题的策划 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策划工作,是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先决条件,也是电视新闻评论众多操作环节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选题,不但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并且能够有效提升新闻媒体自身的品质。《新闻启示录》栏目的定位,主要面对的是主题性报道(以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为主)的选题,而主题性报道一般都比较厚重,政治性强,敏感度高,表面看起来,不像民生类的社会性选题那样,与人们息息相关,因此很难吸引观众的兴趣。这个时候,重视并优化选题策划就显得尤其重要。优化新闻评论选题策划,重在抓“两头”:一头是深刻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并与从实际中调查掌握的具体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宣传政策法规,让观众及时了解时政大局的作用;另一头,也是更重要的一头是,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去考量,有效地进行议题设置,引导舆论,充分体现主题性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了。《新闻启示录》栏目做了一期宣传新环保法的节目。看起来,这个节目无疑是一个政策解读的节目,那么,如何才能让节目不流于一般的政策解读,使观众欣然接受呢?首先,在着手选题策划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环保法》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键“两头”中的“一头”。唯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政策法规,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为此,编导对新《环保法》进行了反复认真学习,并找来旧《环保法》进行比较阅读,不仅理解了新旧《环保法》的异同之处,同时也明确了新《环保法》在法律规约和处罚力度上,都是“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其次,也就我们所说的更重要的一头,如何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去有效地进行议题设置。如果仅仅对新旧环保法进行对比解读,同样会让观众觉得事不关己,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最终把议题聚焦在“违法成本”上。从这个既通俗易懂同时也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点出发,对新旧环保法进行了比较解读,必将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以南平市一家污水直排闽江的造纸厂为例,《新环保法》实施之前,环保部门立案查处,不仅下达了停产通知书,还罚款4万元;但企业对执法视若无睹,继续排污。而《新环保法》实施之后会有什么不同呢?记者采用图文形式,算了一笔经济账,按《新环保法》处罚成本将高达数十倍!这就让观众瞬间一目了然:原来“违法成本”如此之高!紧接着,主持人继续追问“新的《环保法》能不能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也是从观众最关心的议题出发进行追问。到这里,观众最想知道的肯定是政策有了,执行是不是有难度,或者说是不是就能付诸实行呢?通过这种轻松而有条理的梳理,不仅政策解读到位,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一目了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解读贴近观众的视点和心理,避免了生搬硬套的说教,让观众轻轻松松地了解政府的政策。而当期节目省网的收视率达到2.4%,也说明这种方式为观众所接受。 二、深入挖掘新闻事实 主题性报道容易给人距离遥远的感觉,一般都比较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再加上地方台的弱势,如采访空间有限,难有轰动效应的大题材等等,因此地方台要办好新闻评论类的节目,必须另辟蹊径,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并从中发现其内在的新闻价值和评论意义。如何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对地方台来说,重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所谓“从大处着眼”,也就是着眼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注重新闻事实的政策性和导向性,绝不可有半点背离;“从小处入手”,则必须从本土的新闻事态出发,敏锐地发掘新闻事实的贴近性和可看性。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如此循环反复,方能实现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这一过程。为此,我们的主创人员必须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鲜活的新闻事实再出发,去芜存精,精益求精,在大量的新闻事例中筛选出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那一个”。正如柴静所说:“作为站在新闻工作最前线的人,职责本身要求我们找到‘带露珠的新闻’、‘冒热气的新闻’,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接近事实,从实地采访中全面、准确地掌握第一手素材,梳理清楚,传递出去。”[2]福建自贸区对福建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也用了专门的段落来表述“如何加快自贸区建设”。如何做好自贸区的宣传呢?显然,对普通观众来说,自贸区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才是他们最关注的。《新闻启示录》2015年1月6日播出的《自贸区?淘的不仅是便宜货!》从一瓶进口红酒说起(“从小处如手”),具体解释为什么它能够比市面价便宜30%,甚至一半。它变得便宜的原因是,得益于厦门关区从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的一项监管创新制度———保税展示交易。从这样一个具体生动的事例入手,由点而面,不仅贴近观众,而且也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自贸区政策解读得形象易懂,一下子就没了时政新闻给人的刻板印象。可见,对这类主题性报道,从生动形象的事例入手,通过典型细节,更容易打动人心。 三、注重动漫元素在节目中的应用 《新闻启示录》栏目改版后,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新的指标,那就是着手打造轻松活泼的节目风格。为实现改版后的定位要求,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加入了动漫元素,如动漫人物、动漫语汇等等,从而一改以往新闻评论类节目刻板、教条的面貌,增添了新闻评论的趣味性和艺术美感,从而激发起广大受众更大的收视热情和想象空间。动漫人物高小山,是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栏目新的一员。让高小山参与其中,甚至用高小山的视角去体验去觉察,使新闻评论的叙事显得更活泼、更生动。以《闽塔合作:不仅是“龙虾牛肉”》为例。“海鲜牛肉哪里有,永辉超市走一走。没错,高小山要带大家去的就是熟悉的永辉超市……”由高小山带着观众去永辉,这种感觉就像邻居大妈去了超市发现有优惠特意来告诉我们一样,瞬间就能带动起大家的兴致来。之后再来一段“别的咱不说,高小山当场掏出计算器算了一下,就拿最诱人的澳洲樱桃来说吧,现在进口一斤要80多元人民币,卖价100元人民币,自贸协议生效之后,一免税,进价差不多只要60元,咱们普通老百姓七八十元也就能买到了。”改版后的节目,一下子没了时政节目的严肃和一板一眼。在这里不得不说,高小山变成了一个知心人的角色,让观众瞬间眼前一亮。而在一贯以严肃和理性著称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使用高小山这样一个角色无疑是一种尝试和创新。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为配合高小山这个动漫角色,节目的解说词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化?上市?农业也逆袭!》是一期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专题,编导从一朵香菇的神奇之旅开始。解说是这样写的“在车间里,首先要对分拣出来的香菇进行去蒂、修整和清洗,之后,一身清爽的香菇们就被放入自动削片机,打磨出整齐好看的造型。……再配上各式各样好看的外包装,引人注目的‘白富美形象’一下子呈现出来,‘乡土气息’瞬间消失不见了!”再配以轻松欢快的音乐,从而生动活泼的展现了香菇的工业化流程。而这个过程不仅使小香菇们的逆袭之路形象生动,也让我们的节目瞬间活泼、生动了,可看性更强了。 四、强化节目评论的思想深度 电视新闻评论的社会舆论价值在于“深”。无论如何改版,深度报道和深度评论,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那么,如何衡量新闻评论的思想深度?关键就在于,你的新闻评论是不是揭示了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剖析到事物的本质内涵?是不是及时反映了社会舆论,并正确地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真正起到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马克思早在1849年就明确指出说:“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因此,新闻评论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首先就必须加强节目的深度,使之能够在反映社会舆论的过程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为了加强评论,《新闻启示录》栏目改版之后采用连线专家的方式,通过主持人与专家的互动,主持人的追问等方式来加强评论,提升节目的思想和理论深度。在《一本暂住证,办了一年多》中,节目首先梳理了吴女士为了办一本作为孩子入学材料的暂住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了一年多更换了三张身份证,但这暂住证却始终没能办成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应该为之负责?这些问题正是观众心里最想知道的。编导抓住了受众的心理需求,马上来了个连线。而专家给出如是回答:“这实际上是行政机关的责任……实际上你没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且最后是把责任转嫁给行政相对人,让他们千辛万苦跑来跑去,不断被踢皮球。”一下子清晰明了。然而,事实如此,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这是观众最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毕竟每个老百姓都可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时候主持人又进行了追问。这时候连线的好处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梳理这些层层纠结的问题。而当吴女士一年多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这把她感动得当场下跪。主持人又问:“看到这一幕,真是让人心酸!不知道林教授有什么感想?”嘉宾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实际上应该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官或者工作人员下跪,至少也要鞠躬道歉,因为是他们懒政造成的……”看到这里,相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吧。而这样的连线不仅能够引导观众思考,更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达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像这样有价值的连线和评论,在现在的《新闻启示录》里几乎每期都可见。我想,通过揭示问题的根源,剖析事物的本质内涵,反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作用,也是加强评论带来的效应。以上从各方面进行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尝试,不仅反映着社会舆论,同时又引导着社会舆论。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收视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省网全省十名之外,到进入前十名,前五名,甚至到前三名。这些数据说明这样的形式观众是认可的,改版是成功的。以上的总结只是试探性地做一些思考,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足矣。 作者:何艳娟 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 新闻评论论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这个节目的实际含义,学界有着众多看法,认为新闻专题和评论间有差异存在,笔者认为,评论在节目当中会有观点出现,也是针对新闻所报导的事件而产生的看法,有着非常强的倾向性。譬如《:焦点访谈》主要就是追踪报道时事、分析新闻背景、透视社会上的热点、评说大众话题,虽然这大部分都是报道,但是其中有分析、评说,应该作为评论节目来看待。因此,本论文探微的评论节目包括社论、时评以及一些专题评论节目。 1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的发展现状 1.1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以前传统媒体垄断了话语权,广大受众没有表达的机会。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博客技术平台、论坛技术平台、微博技术平台等,网络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自我表达。因此,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言论和意见;除此之外,网民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的现象,新媒体这种声音在社会热点事件当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发生新闻事件之后,很多网民会利用新技术在传统媒体之前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还会被一些传统媒体所转载[1]。例如:深圳富士康当中发生的员工跳楼事件,在网上快速传播。笔者曾在网上以“富士康”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了2500条天有关结果。当这些微弱声音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实际影响力将会非常巨大,传统媒体和这一情况相比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减弱了很多。 1.2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事件的反应不够及时人们应用新媒体可以及时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当发生了热点事件之后,各大网通过写博文、发微博不断传播、转载以及扩散这些消息。而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想要报道和评论一个事件,要在固定的时间才能播出。通常都已经过了热点时期,当对旧事件还没有作出反应,又会发生新的事件,这样即使事件报道具有较强的深度,也不会被受众所关注[2]。可见,以往的节目模式致使媒体不能作出及时反应,这就是新闻评论节目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1.3电视媒体的经营机制严重的冲击了新闻评论节目随着媒介的融合,媒体逐渐向着商业化方面发展,媒体与媒体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致使媒体的急于求成,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目前机制之下,电视台绝对不会允许节目收视率一直处在一个水平之上。所以,电视黄金时间通常都会被那些流行的节目取代。大部分电视台对版面进行调整,特别是各地卫视办众多娱乐、情感、相亲以及选秀等一系列节目。因为评论节目有着固定的收视人群,如果新闻事件不重大收视率就不会高,且评价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培养。所以,电视评论节目经常会被调整到冷僻的时间,有时却完全被取消。 2突围之道 2.1对节目结构进行调整,使节目更具时效性从存在于电视节目当中的缺陷而言,新闻评价节目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对节目类型进行调整,促使评论节目更具即时性,多播放一些日播评论节目。当然,要合理的搭配节目的结构,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即时性非常强的评论节目,来回应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增加一些当天评论节目来解说重大事件,针对那些非常重大的新闻,可以将固定的节目中断,让评论员进行直播。也就是要根据新闻特点来明确它们的比重,然后对节目的结构进行调整,将反应不及时这一问题解决,使节目可以更具时效性[3]。例如:教育部所制定的教育改革试点,针对此话题,央视当晚就在《共同关注》这个节目当中邀请了杨禹作出了评论,此种及时的评论对于人们来说可算是“及时雨”。除此之外,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1+1》这个节目快速的反应了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并作出及时的评价,如:针对警方查封北京“天上人间”这一事件,很快《新闻1+1》就播放了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零容忍。在节目中当白岩松完评价之后,网络上作出了较强的呼应,第二天新浪上以“白岩松说天上人间已经被神化,且查封系挑战特权”这一标题被众多网民所转载。当时笔者以“天上人间”和“白岩松”作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竟然搜索到31300多条相关的链接。在媒体融合这个时代当中,评论节目必须具备时效性,所以,新闻媒介一定要对时效性加强重视。 2.2构建一支专业评论新闻的队伍,将节目的特色凸显出来评论新闻节目的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解读政治能力[4]。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如果想要将评论节目的特色展现出来,评论员还要坚持表达风格化以及个性化。例如:江西电视台播放的《传奇故事》这个节目,它并不属于新闻评论节目,可是金飞却在节目当中插入了一些点评,解说了一些重点内容,这使此节目变得非常受欢迎。所以,想要将电视评论节目办好,就应该培养一批评价新闻的人员,对专业人才进行挖掘。可以从本台记者当中、编辑当中、主持人当中挑选出具有潜力的人才,然后对他们进行专业性的培养,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评论新闻事件。当发生重大事件或新闻时,可以通过电话连线嘉宾,还可以请嘉宾到直播室中进行直播。 2.3积极结合新媒体,使节目更具互动性以往的评论节目,有着单一的形式,通常都是主持人一直的评说,这样就使节目变得枯燥乏味,这些不关注受众感受以及需求的节目,自然就不会有较高影响力和可看性[5]。如今受众有着多样的选择,假如想使节目吸引受众眼球,就应该具备创新的形式。在新媒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节目完全可以按照所发生事件的特点,利用网上跟帖的方式进行相应讨论,让各个类型的观众都可以参与到讨论当中,应用手机3G技术方式、QQ视频连线方式等进行直播,引导更多受众积极参与到其中,让受众的意见可以在这里得到呈现与沟通。广大受众的积极参与不但会使节目增添了互动性,还增添了新鲜活力,使节目更具生命活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这一背景之下电视评论节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突围之道,例如:对节目结构结构进行调整,使节目更具时效性;构建一支专业评论新闻的队伍,将节目的特色凸显出来;积极结合新媒体,使节目更具互动性等,希望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可以持续发展。 作者:丁婷婷 单位:北华大学 新闻评论论文: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研究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大环境为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良好环境。新闻评论是针对生活中近期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议论,讲道理以及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媒体,是政论性媒体的一种新闻载体,同时也是新闻宣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 跟随着时展的潮流,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其他的新闻媒体一样,解决了生活中许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新时期的报纸新闻评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研究报纸新闻评论的时候要换一个新的视角、新的形式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发挥报纸新闻评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在于,能够传播客观正确的信息,尊重事实,并且针对事实进行说理,发表意见,充分地还原社会真实形态。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还在于明确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深化报道的主题,从更远更高的角度来全面地评价社会客观事实,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发展意义和作用。 二、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转变 (一)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专栏化的发展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转变,首先就表现在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专栏化的发展。专栏发表评论的这种形式,其实在我国早期的报纸上就已经出现过,但是真正的报纸新闻评论专栏性发展是在七八十年代之后。专栏性的发展使得在报纸上有一种固定的新闻评论形式,并且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报纸的内容,在新闻评论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期新闻评论向专栏化发展,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稳定性。有着自己独特的和稳定的风格,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再加上新闻评论在报纸分布上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也有自己的特点,更便于群众了解社会信息,关注社会动态。 (二)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在语言风格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是在新时期新社会条件下促成的。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新时期语言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更加追求与形象生动相结合。虽然说,大部分的新闻评论是以政治舆论作为导向的,再加上新闻媒体本身具有严谨的语法修辞。但是在新时期,要使得一篇新闻评论有较强的合理性,并且质量还要高,就需要在新闻评论中加入一些生动的语言,让生硬的语言变得更加的通俗,同时,也增加了说服力,让人民群众更加容易接受,从而达到新闻评论本身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还表现在要求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不仅在语言上用得准确,而且在修辞手法上还要精炼,要讲究一定的大众化,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更加容易接受,让新闻评论充分地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 (三)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的要求对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学识渊博,业务精通。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以及自己对知识的积累,还有业务的训练,做到不仅要精通政治,而且还要懂得经济等,为新闻评论工作的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新闻评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高的见识,知识丰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涉猎更多的领域,获取更多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其次,要求新闻工作者还要有朴素的工作作风。新闻工作者要有朴素的工作作风,这样写出的新闻评论才具有一定的真实特点,能够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根据客观的材料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并且新闻工作者还应该深入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进行实地调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作为新闻工作评论者还应该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科学严谨、清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结语 总之,新闻评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突破与进展。报纸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其作用已经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写作方式以及语言风格,还有对写作的要求是迥然不同的。在新时期,新闻媒体评论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地发挥了新闻评论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国家的进一步领导之下,新闻评论也随着党的政策,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选材上也更加的广泛,还有在写作上也更加的规范,对我国现代新时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田文广 单位:吉林日报 新闻评论论文: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 一、语态创新:人性化的视角 1.两位主持人说新闻。传统的新闻节目,都是由主持人读记者事先写好的口导内容,而《通天下》则通过两位主持人聊天的形式,引出节目内容。2015年1月16日有一条新闻《监拍老人为争抢座位激烈互殴》,当时男主持人对女主持人说:“下面要看到的这条新闻有些尴尬。”女主持人配合地说到:“哦?什么样尴尬的新闻呢?”男主持人揭开谜底:“都说这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特别没教养,但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两位60多岁的老人却因为抢座打了起来。”在两位主持人一唱一和的聊天中,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新闻。主持人说新闻这种播报形式,顺应了当前话语类节目流行的趋势,迎合了当今观众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仿佛身处一种聊天的状态。两位主持人不仅以说的方式引出新闻,还以说的方式对新闻发表评论。2015年3月22日有一条新闻《河北一官员上班卧床接访》,男主持人先说“:群众来办事,作为官员,在办公桌前坐好,掏出笔记本,做好记录,根据诉求做好解释,这是最起码的流程了。而这位负责人居然在长达14分钟的接访过程中躺着就把工作完成,也难怪会让群众产生‘难道上访群众就连一点尊严都没有么?’这样的质疑。”接着女主持人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掷地有声地提出‘有权不可任性’,而这‘卧床接访’不就是对‘权力任性’的生动注解吗?对这样的现象绝不能心慈手软,必须用响亮的耳光打醒,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用来‘任性’的。”这样的评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当主持人与观众观点一致时,就像观众在发表意见,而观点不一致时,又像是对方在与自己争论。在这种虚拟的聊天过程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所以,主持人说新闻,这种看似平淡的节目形式,成了《通天下》这档评论节目的最大特色。 2.犀利语言,个性评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时是电视节目中的杂文,尤其是在面对丑陋和黑暗时,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如匕首般犀利,才能触动人心,警醒世人。《通天下》对新闻事件就事论事,不打官腔,不模糊概念,不笼统不敷衍,这些特质仅从节目标题就可见一斑。比如《明星吸毒凸显“偶像道德危机”!》、《无良保姆虐婴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标题在《通天下》中有很多。节目通过标题表达立场,犀利泼辣。发问、追问、质疑、愤怒,这些都是节目的常态表达。在一条《官方推标准广场舞被指“任性”》的新闻中,主持人说:“广场舞国标可不是个小事啊,这可是关系到全国亿万大妈们的头等大事啊!你看,网友们的问题铺天盖地地跟着来了:有人说《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舞曲早已是大妈们跳熟的舞,非逼着她们改动作,大妈们能乐意吗?况且,既然已火得不能再火,还用得着推广吗?同时,广场舞经常举办‘舞会赛事’,如果大家跳得都一样,难道按动作整齐度来评判吗?哎呀妈呀,网友问题可真多,我总结了一下,汇成一句话就是广场舞到底需要国标吗?”《通天下》中诸多无官腔而有血性的评论,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感情距离,节目愤怒着观众的愤怒,痛苦着观众的痛苦,快乐着观众的快乐,感染力强。有时,评论员一些个性表达既犀利又真实。2015年3月21日的节目中,在评论“滴滴快的专车再‘发力’,出租车行业‘狼真的来了’?”的话题时,特约评论员惠天博士说道:“改革是必须的。动手是要慎重的。改变利益格局,从来就得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当然不相信哪天会来神仙帮我们搬走大山,但我们应该相信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规律。”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了灯塔般的导向作用。电视评论员的价值有可能超过新闻报道,好的评论员往往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观众。在电视评论节目中,选好时事评论员至关重要。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陈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汉平、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南京党校教授惠天、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南京名嘴言亮……这些都是目前活跃在《通天下》节目中的特约评论员,他们都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堪称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特色决定了评论节目特色。 二、传播模式创新:丰富的电视手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将新媒体的媒介属性更好地融合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中,是丰富电视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不仅需要提高节目的内容和品质,更需要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电视主要由画面、声音和音乐三个部分组成,电视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表达,才能突出视听效果。《通天下》作为一档晚间档的创新节目,新颖处不仅在于其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媒介融合性,以及评论语态的不断突破,还在于其丰富的电视手段的运用,即在利用口播评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符号组合来凸显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 2015年1月底,江苏省“两会”期间,《通天下》推出《全景“两会”》特别节目,其中运用到了多种电视展现手段。比如“图说‘两会’民生”小板块中,编导将老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用动画的形式一一展现,然后由大屏播出动画和字幕,配合主持人现场解说。这样的形式扭转了政府新闻枯燥乏味的旧态,让观众通过眼看动画、耳听讲解的方式,了解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民生政策。2015年1月31日《全景“两会”》节目中,请来两位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唐进、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校长吕建,一同探讨医疗和教育的话题,场外记者还连线到一名来自苏北县城的中学教师、省人大代表秦伯萍,畅谈如何让苏北的教育“跑”起来,场内场外通过视频连线进行互动。这样的节目形式有效增加了节目的立体感和参与度。除了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百姓也可以发表意见。“微信议政畅聊‘两会’”板块中,网友可以事先将观点发到节目的新媒体平台,编辑整合编排后,将这些观点呈现在电视节目中,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电视的融合。 作者:莫妍坤 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新闻评论论文: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论文 1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选择与数据筛选 1.1综合性门户网站及新闻选择我国有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4大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成立于1998年12月,主要产品服务为新浪新闻、无线增值服务、博客、播客、邮箱、UC、爱问搜索等;搜狐成立于1998年2月,主要产品服务为搜狐新闻、搜狗输入法、校友录、房产网、图行天下等;网易成立于1997年6月,主要产品服务为网易内容频道、网易社区、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易泡泡)、在线游戏、邮箱等;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主要产品服务为即时通讯、浏览器、电脑管家、邮箱、下载工具、词典等。虽然四者都提供新闻评论功能,但只有新浪和网易能提供全部的且基本有效的评论者位置信息,因此只能选择它们为对象。新闻选择基于3条原则:①在新浪和网易首页要闻区,且时间、标题和内容基本一致;②网民关注度比较高,即受众群体大但又不具有鲜明群体特征;③参与人数和评论数不能过少。笔者经过跟踪,最终选择总理于2012年11月20日对泰国进行正式访问,在离开机场后直接前往泰国中华总商会与泰国华侨华人代表会面并发表的讲话为对象。新浪网的标题是“:我还有几个月就归隐希望人们把我忘记”,转自长江网,时间为2012年11月22日上午8:44。其第1条评论出现在8:52:16,是湖北武汉的一位手机用户。评论日期不间断持续到了12月1日,共59099人参与,8175条评论。在新浪2012年11月18日~25日一周的所有新闻中,其点击率排名第4位,评论数排名第1位,具有高关注度和典型性。网易的标题是“谈退休:为清白也要死得诚实”,转自人民网,时间为2012年11月22日上午8:53。其第一条评论出现在8:58:42,是一位名为“雪夜百斩”的山东省济南市网友。评论日期不间断持续到了28日,共71014人参与,946条评论。 1.2数据筛选为了使研究更科学,笔者从5方面对数据进行了筛选。①只选择初次评论,对于初次评论的跟帖不予统计;②对于发自电脑的评论,只保留同一网名评论的第1条;③对于手机用户,根据评论内容和语气明显是同一网民的只保留第1条;④对于30秒内来自同一地区的手机评论一般只保留第1条,除非明显不属于同一网民;⑤地区显示为港澳台和外国的评论一律剔除。这样,就基本建立了评论与评论者的一一对应关系。经过筛选,新浪网确定评论7827条,网易799条。 2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的时间分布特征 2.1新闻评论数随天数的变化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数随天数变化(图1)具有3个特征:①两网站新闻评论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前两天,且以第1天最多。其中,新浪前两天的新闻评论数为6592和1195条,分别占总数的84.2%和15.3%;网易前两天的新闻评论数为732和53条,分别占总数的91.6%和6.6%。②两网站的新闻评论随天数的推移骤降,并从第3天开始基本趋于平缓,数量也都降到了11条以下。此外,由于新浪的评论数基数大且每天数量都比网易多,因此其变化较后者更为强烈。③两网站新闻评论时间都很短,新浪为10天,网易仅有7天。 2.222日新闻评论数随小时的变化由于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都以第1天为主体,因此对其随小时变化的分析针对这一天进行(图2)。此外,由于两网站新闻的时间都接近9点,8点评论数仅有13条和1条,因此分析从9点后开始。变化特征为:①两网站新闻的最高评论数都出现在9点。②二者整体变化趋势迥异,新浪呈现明显的“V”字形,最低点出现在15点,仅有231条,23点则高达577条,仅比9点的597条少20条;网易除了13点和17点略低外,基本处于逐渐递减的变化形态。③新浪在各时间段的评论数都比网易高出数倍,其变化幅度也较网易剧烈。 3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特征 3.1新闻评论者涉及省级行政区变化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涉及省级行政区变化(表1)的特征为:①两网站新闻评论者涉及省级行政区都主要是集中在22日和23日两天。新浪在22日和23日对大陆31个都涉及,网易则22日涉及了29个,23日涉及了16个。其中,网易22日未涉及青海和西藏(后来一直未涉及),23日未涉及福建、甘肃、贵州、海南、吉林、江西、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陕西、西藏、新疆、云南和重庆,其他均为二者共有。②从24号起到29日两网站涉及省级行政区数量都很少,新浪为11个,网易为8个。其中,仅有24日二者共有浙江,其他则都不相同;除了26日二者都只涉及了1个省区外,其他日期新浪都比网易数量稍多。③各省级行政区的评论数量也有较大差异。同等位序省区的新浪的评论数量都是网易的10倍左右,其中广东在新浪和网易都最高,评论数量为1844和164条;新浪排前5位的是广东、天津、江苏、陕西和浙江,后5位的是吉林、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网易排前5位的是广东、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后5位的是贵州、内蒙古、海南、新疆和宁夏;各省区在两个网站的排名差别较大,只有广东、浙江和甘肃位序相同。 3.2不同省级行政区内涉及区域对各省级行政区而言,评论者的地区扩散也是不一致的(表2)。我们采用扩散指数帮助说明,其等于评论者涉及区域数量/省级行政区地区总数。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4个直辖市作为特例不加分析。分布特征为:①广东、江苏和河北的新浪扩散指数为1,而网易则没有1的,最大的为河北0.91。②青海和西藏的网易扩散指数为0,而新浪最小的为青海0.13。③在27个省级行政区中,新浪扩散指数在0.8以上共有8个,0.5以下的6个,以0.5-0.8区间的最多,达到了13个;网易扩散指数在0.8以上的有河北、福建、江苏和浙江,0.5-0.8区间的有10个,0.5以下最多,达到13个。④新浪扩散指数和网易扩散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77,二者在变化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⑤扩散指数与省级行政区地区数量关系不大,但与地区有很大关系,东部地区除了海南以外,扩散指数都在0.7以上;中部地区新浪扩散指数都在0.6以上,网易扩散指数除了河南为0.76外,其他都在0.3~0.6区间;西部地区的四川和广西扩散指数都在0.5以上,陕西、四川、内蒙古和贵州的新浪扩散指数在0.6以上,其他都在0.4以下;东北地区扩散指数都在0.5以上。 3.322日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特征3.3.122日分时段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特征22日分时段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图3)具有如下特征:①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涉及区域数量和变化趋势都差别较大,9~23时新浪平均每小时涉及72.7个地区,网易则为29.9个,但同一时段都是前者多。②新浪和网易涉及地区数量都在9时达到最高值,新浪为89个,占全国地区总数的26.1%,涉及了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级行政区;网易为55个,占全国地区总数的16.1%,涉及了除贵州、海南、江西、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之外的24个省级行政区。③在完整1小时时段内,新浪的最低点61个出现在16时,网易的最低点9个出现在23时。④新浪在8时共涉及了北京、广州、深圳、武汉、无锡、西安、成都、天津和杭州9个地区,而网易仅有济南1个。⑤22日新浪评论者共涉及了22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65.1%,平均每个地区评论29.7条;网易评论者涉及了168个地区,占地区总数的49.3%,平均每个地区评论4.4条。⑥新浪和网易共有地区138个,占22日新浪地区总数的62.2%,网易的82.1%。3.3.222日时段累积的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聚类为了寻找22日随时段后延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们对各省级行政区涉及地区数量进行了累积。从各省级行政区内涉及区域的变化情况看,新浪和网易不同,各省级行政区变化也不同。新浪对大陆内的31个省级行政区都有涉及,而网易则一直没有西藏和青海。新浪新闻评论者涉及地区的省区变化趋势归类结果是:①地区数量持续增长的是安徽、贵州、河南、江西、陕西、四川和广西;②快速增长后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广东、河北、湖北、湖南、吉林、江苏、辽宁、内蒙古、山东、浙江和新疆;③较短时间平衡后持续增长的是甘肃、黑龙江、山西和云南;④一直保持平衡状态的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宁夏、海南和青海。网易新闻评论者涉及地区的省区变化趋势归类结果是:①地区数量持续增长的是河南、黑龙江、四川和辽宁;②快速增长后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河北、陕西、吉林、江苏、山东、浙江和内蒙古;③较短时间平衡后又持续增长的是甘肃、湖南、山西、云南和贵州;④一直保持平衡状态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宁夏;⑤较短时间平衡后持续增长,最后达到平衡态的是湖北、江西和新疆。 4影响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的因素 4.1网站平台不同网站平台是导致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主要通过3种途径发生作用:①网站定位特别是主定位。其会在该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完善的服务,从而形成网站优势,进而决定吸引的网民类型,如定位为C2C购物平台的淘宝网。对新浪和网易而言,前者的主定位是提供网络新闻及内容服务、微博,后者则为电子邮箱和游戏,因此网民看新闻的话一般更倾向于新浪。②网站长期形成的信誉和知名度。前者是导致网民访问过网站后重复登录并成为其忠实用户的基础,后者是吸引更多新网民的保证。新浪和网易在国内的知名度都很高,但前者更高些。③网站注册用户数量。由于很多网站只允许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评论,因此注册用户数量就决定了潜在浏览并发评论的网民规模。目前,新浪和网易的注册用户都已超过了5亿人次。 4.2网民上网习惯网民上网习惯也会对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网民本身是有空间分布的,所以其是否打开门户网站、登不登录、浏览不浏览新闻、发不发评论的行为习惯都会对评论者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①对于门户网站具有高粘度的网民,会在网页收藏夹或地址栏保存有网站地址以方便登录,甚至很多网民在正常情况下会每天至少登录一次该网站。②虽然很多网民会经常登录某门户网站,但其有无用注册名登录的习惯,也会影响其发评论的几率。③网民登录了某个门户网站,其是否关注首页新闻、是否浏览新闻频道、对哪些新闻感兴趣都会影响到评论者的空间分布。④注册用户是否具有发评论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其空间分布。门户网站新闻评价主要有点击率、参与人数和评论数3项指标。其中,点击率是指某条新闻被网民点击的次数,其不需要登录即可,显示的是网民对新闻的关注程度,门户网站一般都不提供该数据;参与人数是指网民针对其他网民发表评论所表示的支持态度,单击评论后面的“支持”按钮即可,不需要登录且对不同评论都可点击;评论数指注册用户登录网站后对某条新闻发表的具体评论,必须登录且可重复评论。对新浪和网易而言,注册用户都有几亿,因此对选择新闻的点击率应该是极高的,但参与人数都未超过10万,而评论数仅有几千甚至几百,事实上都是由网民上网行为习惯决定的。 4.3区域状况区域已有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应该会对评论者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为了寻找这种规律,我们分析了省级行政区的评论数与GDP、人均GDP、人口、城镇人口和网民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新浪和网易的评论数与GDP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1和0.83,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44和0.43,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51和0.62,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城镇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70和0.82,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网民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77和0.87,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得出的结论是:评论数主要是网民数量、GDP和城镇人口的高度反映,和人口总量中度相关,和人均GDP关系较小。此外,各省区的扩散指数差异也说明了区域状况的作用结果。 4.4时间时间在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当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潜在评论者浏览新闻及发评论的时间长度,进而影响参与评论者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的。时间发生作用的3种途径:①新闻在网站首页保留的时间会直接决定其点击率、参与人数和评论数,进而对评论者的时空分布产生影响。因为很多网民习惯于浏览首页新闻,而较少进入作为二级网页的“新闻频道”。对新浪和网易而言,首屏出现的要闻保持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即被替换,除非进入“新闻频道”或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才能继续浏览。这也就是发评论主要集中在前两天的根本原因,实际上第2天的评论也主要发生在被替换之前的那段时间。②新闻在“新闻频道”的停留时间是决定评论持续时间长短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取决于新闻实效性和新闻更新率两者。③网民在现实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规律也会对评论者的时空分布产生较大影响,但并不是说一定与作息时间完全相符。新浪网评论者的时间分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规律,但网易是否因为评论数少而规律不明显尚待进一步检验。 4.5上网工具上网工具也是影响评论者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目前,上网工具已经经历了由“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多元化转变。在无线通讯协议支持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突破了原来“地点固定”上网的时空局限,从而通过地点自由实现了对时间限制的减少,达到了影响评论者时间分布的作用。但必须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地点自由并未对评论者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因为其绝大部分都是限定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的。对新浪和网易而言,前者电脑评论的比例仅有13%,手机则占到了87%;后者电脑评论的比例则高达60%。 5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新浪和网易两个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的时空分布差别很大。②无论是对于新浪还是网易而言,其新闻评论者的空间扩散最初都是“散点式”扩散模式,即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国的若干地区;之后呈现出“不完全填充式”扩散特征,即涉及地区不断增加,但绝大部分省区最终也未实现全覆盖。其不符合传统的地理衰减规律,也证明了网络空间的跨越空间和距离的特征。③从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来看,其呈现的是一种不平衡分布状况,即存在典型的地域差异。无论是在四大地区间,还是省级行政区之间;不仅包括评论者数量,也包括扩散指数。④虚拟网络空间并非是完全脱离现实地理空间的“超空间”,至少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的省区分布是具有地理根植性的,网民数量、GDP和城镇人口是影响其省区分布的最重要因素。⑤网站平台、网民上网习惯、时间和上网工具也是影响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的因素。在本研究中,虽然与新浪和网易的注册用户或是新闻点击率相比,发评论都是小概率行为,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值得推敲的结论的。其一是网络空间的确是具有跨越现实空间特征的;其二是不同网站事物的时空扩散差别较大;其三是空间分布是非均衡的。虽然很多网络空间中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还有待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予以揭示,但本文提出了一种研究网络空间中新闻传播的新视角,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尝试。 作者:孙中伟任晓莹王伟娇赵丹丹段赛赛单位: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新闻评论论文:媒介素养的新闻评论论文 一、新闻评论课的背景及属性 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课程观念与课程开发体制的同步改革,课改的重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发选修课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它既能发挥教师自主性,又让学生享有选择权。基于对媒介时代背景和国家课程改革的认识,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可尝试开设新闻评论选修课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新闻评论课不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发展学生视、思、评能力,为其适应未来生活做准备。该选修课期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需求,与必修课共建开放多元的语文教学体系。它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化,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媒介信息时具备评判性、反思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新闻评论课在积极语用观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其独立评论能力。它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对当下发生的现象、言论等,通过观察、思考、判断、分析,表达个体独特的感悟、分析和判断。新闻评论课从属语文教育,通过问题设计、文本挖掘等环节熏陶学生情感,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它选择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文本,在特定的语文场域以思为枢纽,通过听、读、视与说、写、评的形式展开语用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突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体现语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③的性质。 二、新闻评论课的设计和组织 新闻评论课文本选择打破传统教材选文的束缚,立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考虑学生未来会接触到的个人应用、职业、教育、公共事业等方面信息,既选取文学性的连续文本,也虑及实用性较强的连续或非连续文本,如图画、音频等。由于媒介素材具备热点性、精短性、趣味性、丰富性、便利性特点,文本大多能消弭与阅读主体间的距离。只要合理选取或重组文本,挖掘语文元素,便可激发个体言语表达。新闻评论课学案设计借鉴PISA阅读素养测试样题和时评写作题例,采用“混合文本+问题模块”形式自主选取话题、设计问题,提供多样文本。个体在阅读中筛选信息,在比较中活跃思维,在思考中判断分析,形成看法,从而滋生评论萌芽。新闻评论课大胆合理取用媒介信息,以语用能力为基点设计学案。现以《解读莫言获诺奖及其他》(部分)为例:请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播报、采访等)演绎材料二,并从中选择漫画或新闻,谈谈你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现象的看法。设计该学案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设计混合文本激发学习兴趣。文本中有新闻连续性文本,也有图表非连续性文本,这些能“读”“视”“听”的材料,刺激并调动学生感官,点燃学习热情。二是设置情境问题催发多元思维。模拟广播员播新闻、记者采访群众、评论员评新闻等,这些情境问题中的角色转换不仅让学生有新鲜感,且促其思维不断运动,孕育迸发精彩言说。三是采用多种表达形式唤醒评论意识。学生在观看聆听中积累信息,在朗读播报中输出信息,在采访对话中体验着改写、再生信息的乐趣,在书写中感受思考的力量和享受表达评论的愉悦。新闻评论课的组织形式是自主开放体系。课堂组织采用小组围坐讨论式,按教学内容浅易和学生需求分组:可按学生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同质分组;可根据问题难易、兴趣、能力、性格等因素编排异质混合小组;也可参照学生认可的标准自由组合。学生相向围坐,共同面对学习任务,同伴间面对面交流、讨论、分享。小组围坐的开放形式打破了个体心理和群体空间的藩篱,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达机会,激发其评论动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小组讨论赋予个体言说机会,班级讨论给予组别代表表达分享的机会,言论在思维碰撞中迈向精彩。讨论亦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步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了解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生生、师生间沟通变单向模式为多向、网状模式,一言堂变群言堂。 三、新闻评论课教学程序与方法 新闻评论课“既有以‘思、视、听、读、说、写、评’七字能力为显性目标指向的共性内容,也有作为教学主持人的教师基于生本需求、‘节外生枝’的个性化拓展”;又旨在“打造言语主体的思维魅力和情意、文化品质,以作为每个言语主体表现力的内在精神支撑,从而赋予其积极语用的独特的精神力量,即语用的思想力、情感力和文化力”④。新闻评论课兼顾显性隐性教学目标,是基于媒介时代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求而拓展的个性化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评论的独立性、真实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新闻评论课通常两课时完成一份学案,一周一节,每两周为一单元时间。课前教师查阅资料,选定话题,根据学科特点与学情设计问题,编制学案。一份学案由四五则材料和四五个主问题组成。第一课时学生充分阅读学案,围绕问题思考讨论,表达评论,未尽之处课外完成。隔天上交学案,教师批阅并做好星级评价与归类,准备交流展示。第二课时师生共享典型言说(精彩或欠缺的),继续思考表达未尽之处,或适时抛出学生书面表达内容,再度激发言说评论。课毕,学生可重新思考,再次书面表达。教师再度星级评价,登记最高等级入册,期末据平时等级成绩作总体考评。新闻评论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设计情境问题,唤醒生命个体的表达评论意识。当个体构建并体验虚拟的生活情境,从局外人切换至“我”的角色时,身临其境,会思考“这情境发生在我身上,我该怎么办?我要说些什么?我要做些什么?……”情境问题把个体角色从“类我”推向“个体的我”,学生表达“剧中人”的言语。角色切换让生命体验另一种情境,评论火花易被点燃。实践表明,用“如果……怎样……”“假如……”“你认为……”这些短语作为开头探问语句,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倘若一个问题能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学生有多重体验,思维开阔活跃,表达评论更精彩。如针对《杜甫很忙》事件发微博,笔者设计问题:如果你是杜甫博物馆的宣传人员或河南诗歌协会的会长,收到这条微博后,请你以上述两种人物不同的角色名义发表看法。学生切换体验两种情境,不同的语境与角色催发学生的言语表达。一学生以诗歌协会会长名义发微博:杜甫是传统人物的代表,“杜甫很忙”只是大众娱乐的调剂,来得快也必将去得快,这样恶搞古人不仅是对古人的不尊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另有学生表述,如果我是杜甫草堂的宣传人员,我会说:“‘杜甫很忙’是真是假,请来杜甫草堂,一睹真相。”二是教会学生思考,为其思维活动开辟渠道。积极语用教育观中“思”是内隐枢纽,连接信息输入和输出系统,启动言语表达。而教学中的时间留白是保证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时间留白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艺术。一学案两课时的进度保证学生有充裕时间默读思考。当学生产生“愤”“悱”时,教师可构建对话平台,引导生本、师生、生生间沟通,在沟通中锻造思考力,助推评论能力。新闻评论课利用媒介优势拓宽了语用行为中“视”“听”的范围,丰富的输入形式有利于营造对话氛围。而朗读是生本对话的生动演绎,材料不同朗读形式也不同:大容量、高密度材料采用默读,静寂氛围利于信息摄取;容量适中、内容晓畅材料宜采用齐读,让声音叩响心房;而包含情感的材料采用诵读,自由或个别诵读,让声情并茂的表达演绎心情;新闻材料可采用播报形式,模拟电台播音员情境化播报,普通话、方言均可;演讲稿不妨现场模拟,让听众身临其境,点燃其表达欲望。师生对话也是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打磨评论能力的利器。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质询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训练思维、打磨思想,使其能表达一己之见;可通过有效追问深化学生思维,如采用“如果……会怎么样……”“这则媒体信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事实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报道?”“如何组织表达更具有说服力?”等句式追问,松绑思维限制,深化对话评论;亦可以评促评,穿插教师或网友评论,以一种思想撼动另一种思想,引发开放深入的思考评论。教师点评之于课堂对话,犹如春风之于蒲公英。共鸣式、呵护式、参与式点评都是切入特定语境推动对话进程的方法,可唤醒个体语用意识,呵护语用热情。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点评,都应“以前瞻的眼光衡量学习者之今日语用、以开放的心态悦纳个体之语用落差”⑤。生生对话形式有讨论交流、互问互答、倾听辩论等,其中辩论最受学生欢迎,是提升评论能力的催化剂。辩论是冲击力极强的“头脑风暴”,可改变模式化、同质化的思维与表达,辩论参与者点染激化,辨疑问难、各抒己见,探究问题、表现自我,易形成民主个性的多元局面。不同观点碰撞活跃思维,锤炼语用品质,强化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学生在辩论中体验流畅评论的欢愉、有力反驳的酣畅、争锋相对的刺激和自圆其说的机智。 四、新闻评论课的评价方式与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选拔性评价转为发展性评价,因而新闻评论课仿照PISA分层等级评价方式,融合了星级评价法和二度评价法。星级评价法指教师分五等星级评价表达内容,二度评价法指教师对学生的二次表达内容再次评价,重新确定星级,采用最高星级。其操作流程图如下。流程图的关键环节是表达内容赏析和学生二度表达,这两环节整合了师生的思维与表达,通过交流整合,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尊重与宽容的人文精神。学生的言语表达是多向对话的结果,渗透个体思想,是个性语用的表现。二度表达再次挑战学生的思维深度,个体在吸收他人表达的基础上再思考,思维更严密深刻,语言更有张力,评论更精彩。星级二度评价的实质是多一次提供表达和评价机会,增加一把衡量尺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评论,提升语用品质。评价采用最高星级是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自我超越,在个体纵向比较中悦纳自己,增强自信,突出评价的发展作用。星级二度评价比之于终结性评价,宽容度更大,发展空间更广,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树立学生信心,激励其自由表达。 五、新闻评论课的反思与希冀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动态立体的语用实践是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独立自主地表达思想。新闻评论课开展语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言语表达力,打磨评论能力。教师设计学案时以语用为目标,用问题启发学生。高质量的问题既立足言语根基,又具备语用元素,能催发言语“火花”的绽放,引领表达,形成个人风格。新闻评论课与传统语文课最大区别在于自由表达,它能唤起生命个体的内在需求。语文教育天然担负着解放人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顺应生命个体成长的需求,是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培养语用能力是新闻评论课的核心要素,也是这种创生性课型的主要特点。新闻评论课以开放的媒介素材为载体,聚焦表达力。其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懂得评价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思考分析;明白标准答案不是唯一,多种观点可并存。它代替不了常态语文课,但以其自由多元的形态吸引学生,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独立评论能力。新闻评论课实践证明:它能唤醒学生内在的言语需求,学生在自由表达中能砥砺、提升评论能力;它也能提高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开发课程的能力,进一步挑战教师的语用素养。小组围坐讨论式的组织形式虽受学生欢迎,但分组规则与效果有待进一步调整加强。教学素材源自媒介,因其新鲜丰富的特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由于内容与热点捆绑的特性,固定教学载体与明确课程纲要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外国学者BenMoore曾提出,“如果媒体教育将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术语,那么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将‘跨课程’的媒体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渗透到各个学科和科目中。”⑥如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整合媒介资源?如何开发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评论能力提升媒介素养?这些都是今后跨学科教学继续研究的方向。对此,教师可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所见所闻的信息,以批判性、反思性眼光理解媒体现象,表达一己之见。教师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的组织者,必须具备创造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恰能较快地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效锤炼教师的语用能力。 作者:陈瑛潘涌单位:浙江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新闻评论论文:教育新闻评论研究论文 一、教育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通过阅评分析2010年、2011年度湖北省高校新闻奖言论类260余件参评作品,结合10多年选读校外各类媒体上的教育新闻评论积累的经验,笔者对教育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 1.体例不对。一是把只有标题和正文的简化版论文归为新闻评论。如某高校校报2011年参评作品《弘扬“延座”讲话精神,重建理想信念教育———从美术创作看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仅看标题,该文就应属论文,而非新闻评论。二是将新闻评论与杂文,特别是随笔混为一谈。这一类问题在教育新闻评论中最为常见。众多作者、编辑常常把一些应归为杂文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或者应归为议论性随笔的借事抒情、夹叙夹议的随手笔录,都视为新闻评论。也有一些作者、编辑把谈体会、提要求的讲话稿、发言稿误为新闻评论。 2.不够客观理性。最常见的是:作者在表发评论前不先核实“新闻事件”的真伪,不学习相关科学常识,不探询新闻背后的故事,而是只要有肤浅的表面“来源”,只要有“不平”、有“兴奋点”,就会快速板砖参与“群殴”,助推形成强势舆论。2010年轰动海内外的肖传国教授“锤打”打假名人方舟子案,从中央主流媒体到非时政报刊到网络媒体,以评论《从“抄论文”到“抄家伙”》为典型代表,迅疾不问青红皂白、一边倒地认定肖传国是因为抄论文遭揭露而雇凶抄家伙报复伤人,谴责他乃至学术界“学术道德沦丧”,直至质疑、批评国家的科技评价体制。科学允许、鼓励有意义的探索,肖传国的探索事实上也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同行的认可。《从“抄论文”到“抄家伙”》等,评论员自我判定肖传国抄论文了,在立论上即成为了一个莫须有的伪命题。在这起媒体的极度喧嚣中,众多新闻评论的职业道德底线失守了。其二是失之浮躁或者带着成见,对新闻报道断章取义或者曲解原意进行评论。社会生活中群体和个体利益诉求出现多元化、复杂化已成为显性现象,评论者因而可以有法律规范内的,甚至逾规的评论;媒体市场化竞争也带来了发行量、流量、收视率等利益诉求导向,一些媒体的编辑、记者们愿意甚至乐于放行各类浮躁、带有成见的教育新闻评论,甚至推波助澜,做“标题党”人和在显著位置处理。其三是以偏概全,无限上纲,以不带有普遍意义的个案来诘责全部,来批评体制机制。一个大学生没钱上大学,评论者责难大学和国家高学费,教育投入、救助体制出了问题;一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评论者责难大学和国家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一个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坠楼,评论者责难大学和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出了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大学、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相关方都应该反思、改善、提高,但有人、有人群、有人类社会的地方,就会有包括以上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出现,评论者应客观地、结合历史的和世界的眼光来分析评论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四是评论过于学术化、理想化,现实性、系统性、操作性不强。 3.选题陈旧。主流媒体、校内媒体习惯于老生常谈、泛泛而谈教育时政、学风教风、师德师魂、社团发展、各种浪费、占座位等,都市类报刊及新媒体则常年比较关注考试、贫困、腐败、意外伤亡、亚文化行为等。二者叠加,很容易导致教育的主流声音、核心价值不彰,群口骂教育。 4.新酒入旧瓶。中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不断会有新政策、新举措、新成绩、新鲜事涌现,评论却时时找不到一个新角度、站不到一个新高度,时时落入“旧闻旧论”,而得不到受众的关注。比如,评论者习惯于做口号式、标语式立论,体现在标题上,如,“抓实抓好”“真抓实干”“重在落实”“为……叫好”“为……努力奋斗”“也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等等。 5.标题不点睛。标题是评论的“眼睛”和“灵魂”,它与评论立论的高度、论证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呈直接正相关。教育新闻评论,特别是时政类媒体、高校校内媒体上的评论,在做标题方面还很显不足。一是用辞陈旧不新鲜大气,二是把评论标题做成典型的消息标题,三是标题没有表明态度或立场,四是标题散文化、抒情化、情绪化。 6.不得其解。一些评论,受众读得很费力甚至读几遍也揣摩不出作者的意图。一是一些作者爱用网络潮语,或拿网络潮语来说事隐喻,但作者选用潮语时应先看看评论的受众定位人群,要有所针对性,非大众化的潮语不一定适合随意随心使用。二是一些评论用典过滥,让受众阅读吃力、理解费力,甚至晦涩难懂,似懂非懂。三是概念表达不清,同一概念在同一文章中指代的内涵不一样,让受众发懵或者产生文不对题的判断。某高校校报一篇《中医之魂在传承》的评论,文中的“中医”,在不同的地方,可理解为“中医学”“我校”“中医药文化”等,从而成为一篇不知所云、缺陷明显的评论。 二、教育新闻评论怎么写 1.紧扣关键词,区隔开杂文。在当代,一些文体的体例呈现出交叉交叠、界限模糊的现象。但新闻评论与论文、杂文之间的界限还是有迹、有章可作分隔的。教育新闻评论,属性是新闻作品,也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述评、短评、专栏评论等,是对教育领域发生、发现的重大或鲜活新闻事件、话题、现象的分析和说理。②它的关键词是“新闻性”。其他几种文体没有或者不讲求“新闻性”。论文是学术类作品,是用来描述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也是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③它的关键词是“学术性”。杂文是散文类作品,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多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④它的关键词是“文艺性+讽刺性”。议论性随笔,为散文的一种,有学者也将其归为杂文。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⑤关键词是“自由性+抒情性”。新闻界著名学者邵华泽先生曾列出了8种常用的新闻评论形式:一是以中央和上级指示为内容写评论。这种评论能起到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的作用。二是配合中心任务和重大决策写的指导性评论。要求任务要明确,道理要讲清。三是针对一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想或者是模糊观点来写的评论。要求问题要抓准,说理要透彻。四是为突出新闻的思想性为其配发的评论。要求结合紧密,要画龙点睛。五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的评论。六是有关节日、纪念日以及重大活动的新闻评论。七是对敌进行论战的批驳式的评论。八是对某个问题进行理论阐述的评论。⑥ 2.强化引导性,捕捉好题材。一是要心存敬畏,坚守底线。教育是一项管未来,涉及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每个家庭、每位公民最切身利益的神圣事业。评论者、编辑、记者从内心里应时时对教育存有敬畏感,爱护、支持、监督、促进教育的发展。可以监督、批评教育,但要客观理性、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改革创新写作思路方法,提高教育新闻评论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弘扬教育的主流价值,更多地释放出教育新闻评论和教育的“正能量”。二是要关注、用好四类题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先进典型、热点事件、教育(校园)新现象、改革新动态是教育新闻评论弘扬主流价值,释放“正能量”的永久题材,就看作者以何种角度去立论,去论证,去打动受众,引导舆论。 3.立论求新,做亮标题。立论新与标题亮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立论新,即为思想新,思想新往往体现在标题上。标题亮,则意味着立意新、旗帜明,意味着“吸引人眼球”,媒体喜欢,受众喜欢,传播效果好,引导力强。 4.语言求准,言简意赅。评论作者及媒体编辑、记者都应善于学习,不断地增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科学素养,不立“谬论”,不说外行说;要勤于学习、补充新闻评论写作的专业技能,给受众不留紊乱的逻辑层次,不留多话、闲话、废话。做到立论科学,态度明确,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言简意赅、吸引力强。 作者:周前进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文学学士 新闻评论论文:广播新闻评论论文 进入九十年代后,处于我国广播最前沿位置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地方台也争相效仿。在我国广播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央台及一些发达省市的广播媒体走出低俗,重振雄风。但是我们也看到,这种王者归来的气魄不是对以往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广播节目进行的大胆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闻评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各电台的新闻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的份额和比重。并在新闻实践中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广播媒体自身发展,体现广播媒体特色的新闻评论发展之路。 从我国广播媒体目前的节目构架来看,广播新闻评论的形态大致有四种。 1.附着在新闻资讯后面的短评。这类评论篇幅较短,字数较少,与前面的新闻信息互为一体,互相补充,是对前面新闻资讯的深入剖析和解读,起到一语中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具有鲜明强烈的观点,入情入理的分析,正确及时引领舆论的作用,向社会传递主流媒体的声音和正能量。比如,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听到,在中央人民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对一些能够引起听众强烈反响的新闻事件,都要及时的配发短评,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但直到目前,有些地方台播出的这类短评,仍然无法做到生动晓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教成份严重,明显有报纸遗风,这种广播评论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新闻评论方式之一。 2.以整档广播节目为主的新闻评论栏目。以评说社会上新近发展的新闻资讯为主。在这样的新闻评论节目里,主持人的话语代表媒体的声音,对在受众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说。一般先由主持人叙述新闻事件原形,然后再对新闻事件进行简短的、富有特色的点评。比如我们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一档新闻评论节目《大飞说事》,主持人大飞首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资讯进行叙述,然后再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口吻进行简短评说,以引导舆论。由于整档节目定位为新闻评论的风格,所以这是一档以主持人的声音传递媒体思想的广播新闻评论性栏目。 3.新闻调查式广播评论。广播记者对一起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调查、追踪,如剥洋葱皮一样,层层拨开新闻事件的迷雾,还原事件的真相和本质,然后再配以新闻记者鲜明的观点和对事件真相的解读,让听众随着记者采访的脚步,步步深入,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对于新闻事件的是非曲直形成自己清楚明确的分析、判断,达到让受众了解新闻真相和本质,以正视听的目的,这类的广播新闻评论,大多是调查、监督类的报道,采取的是边叙述边评论的方式。 4.专家点评。专家点评式的评论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以及一些省市台的广播新闻节目,都有大量的评论员的声音,这些广播媒体都培育并拥有一支自己的新闻评论员队伍,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立即到场,阐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态度和观点,引导舆论,告诉听众新闻事件的本质真实。听众对专家的解读更加信服和有说服力,从而增加了媒体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作用。虽然经过几代广播人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广播新闻评论正在日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但是距离让广播新闻评论真正能够成为媒体的号角、旗帜、灵魂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在广播新闻实践多思考,多动脑筋,在撰写评论的过程中,更多的、创造性地展示广播媒体的特色和优势,让广播新闻评论更加鲜活生动,达到受众入耳入心的目的。在这里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广播新闻评论依赖广播媒体而生,所以,广播新闻评论离不开广播具有的鲜明的优势和特色,由此,广播新闻评论大致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快、新、活、短。 所谓的“快”,在各媒体对新闻争夺激烈的今天,广播评论要做到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解读,每一时间表态,以便吸引更多的听众,及时引导舆论。广播人要对于社会上形成的新的热点资讯,在百姓莫衷一是,难辨真伪的时候,告诉受众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情况,以及新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广播新闻评论能够做到快字,就会很好的契合听众的心理需要,去伪存真,解疑释惑,让受众明辨是非,以正视听。 “新”是指广播新闻评论发出的声音是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据充分,论点新鲜,在众多媒体中独树一帜,耐人回味,言之有物,经久不忘。所谓的“活”,是指的广播评论要写得鲜活,生动,通俗易懂,感情流畅,条理分明,能够感染人,鼓舞人。“短”是指广播新闻评论无论是短小精悍的短评,还是层层剖析的述评,其中评论的篇幅一定要精短,一语中地,不能长篇说教,言而无味。既然我们明白了广播新闻评论不同于其它媒体评论的特点,那么如何写好广播评论呢?要写好广播新闻评论,必须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必须具备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心胸,有客观公正的立场,有透过现象,窥视本质的敏锐,要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要对新闻事件发生的领域有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并具备专业水准和眼光,这几种能力都具备,才能作到力透纸背,分析到位,观点正确,写出的评论才以令受众信服和满意。另外,在评论的表述上,要展现广播的特色,要有别于报纸和电视,体现一家之言。语言要通俗流畅,简单易懂,感情要充沛淋漓,能够感染受众,并且多用短句式,多用动词,让听众听得明白清楚。特别是在调查式述评中,还要充分体现广播媒体的特点,多运用一些典型音响,关键段落,要用大量丰富的现场音响和被采访对象的采访录音,增加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新闻评论更有说明力。 以上是对于广播新闻评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经过广播人的共同努力,广播新闻评论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表述上,都会更加完善更加能够体现广播媒体的特色,让广播媒体真正因广播评论而增色生辉,受到受众的喜受。 作者:刘波崔蕾单位:内蒙古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
继续教育论文: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继续教育层次多样化 近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未来几年全党经济工作的重心。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具体来说其主要有两点内容。首先是三大产业的比例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鼓励第三产业合理扩张;其次是第二产业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内结构调整,用效率高、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替代一部分老旧的效率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促进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进行,社会分工将更加精细化,不同行业间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明显,各行业对于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也为继续教育行业,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层次的成人教育显然已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告诉我们,新兴产业对不同领域技术有着不同的需求导致科技成果在各行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不同要求,反映在对劳动者的需求上是各种不同层次人才的兼容及需求量的不同。实践证明,经济建设既需要高层次具有一定创造力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时也更需要一大批中、初等层次的技术型、实践型人才。新型从业者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与知识,又要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有较强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由继续教育来承担,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完成。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这样的人才需求,继续教育必须要加快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升级。首先,专业的设置需要市场化。所谓市场化是指人才培养直接与市场挂钩,人才市场上缺少什么专业的人才,继续教育就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并且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最新动向及时做出调整。其次,教学内容要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深度定制,即使同一专业也应当划分层次,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使学生可以在网络终端各取所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教育成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创新型经济迫使继续教育加入创新教育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产业,才能支撑引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继续教育领域践行创新教育,关键是要加入一种启发式教育,即我们不要将知识明明白白地呈现给受教育者,而是要通过教育过程给予他们启发,引导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融合最终转换为自己的思维。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入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总结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增加“头脑风暴”、无领导小组讨论这样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新型继续教育助力企业成长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人才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促使企业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继续教育等培训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与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把继续教育看作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法国继续教育法规规定企业必须将工人年工资的0.8%运用于企业的培训计划,美国公司一般拿出其销售收入的1%~5%或工资总额的8%~10%用于培训工作,由此可见继续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企业要参与全球性竞争,必须提高继续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必须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教育行业的相关调查显示,2008年以来教育培训机构虽然承受着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压力,却也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春天。其中企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这就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继续教育已经引起了企业的重视。新的经济发展时期继续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一种方法是继续教育机构内部求变,加快继续教育体系的升级,另一种比较流行的思路是组建“企校所联合体”。所谓企校所联合体,是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同企业联合,形成既开展合作研究联合经营的业务,又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联合实体。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提高企业教育的质量,降低教育成本。总而言之,继续教育将会在未来为企业培养大批新型人才,以新的姿态助力企业发展。 继续教育论文:对县级继续教育培训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培训者队伍的现状 近年来,有教师反映:“培训者这支队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需要了”。这一评价,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需要,从主观方面看,我们的培训者确有懒惰的一面,对自身的学历提高、专业进修、研究水平不够重视。这么多年了,自己在进修学校所教学生都已经大专、大学毕业了,甚至攻读研究生了,而很多培训者却还是原来的学历,这就造成了培训者与受训者学历之间差距越来越小,更甚者,受训者学历高出培训者。这一现实,受训者从内心深处会接受培训者吗?专业进修不够,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出现和普及,许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而我们的培训者还有一部分仍沿用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采用原始的“耕作技术”给老师们上课,这一切,难道受训者会满意培训者这支队伍吗?由于受训者从心理上不佩服培训者,必然影响到培训的质量。 (二)从客观方面看,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不能简单地就认为培训者素质差。培训者大部分曾经都是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三)教师进修学校正面临转型期。即学校面临发展方向的转变,学校工作由以往的学历培养向教师专业化培训转变;培训对象由以往的中师生向大专生、大学生转变;培训的形式由以往的集中统一的理论培训到专题讲座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式等转变;培训工作由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培训要求由培训的单一化向训研一体化转变;施教内容由单科型向综合科转变。这一转型期使培训矛盾尖锐,为培训者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二、提高培训者队伍素质的策略 (一)不断提高培训者学历层次。培训者学历提高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应规定三至五年内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达不到最低学历者应取消培训者资格。 (二)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观,切实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教育理论的学习也需要终身教育。教育理论学习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学和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获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培训机构,应要求培训者每期阅读一定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教育专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地为培训者提供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多听听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或讲座,使培训者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先行于受训者。 (三)深入课堂,加强实践活动和经验的总结。为了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培训者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实践。培训者只有深入教学第一线,在一线中反思、学习和研究,在一线中分析培训问题和解决培训问题,找出受训教师的所思、所想、所需,丰富培训内容,才能提升培训质量。 三、建设一支研究型的培训者队伍 (一)培训者要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是当今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新课程的理念更要求每位教师、每位培训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培训教师,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新课程目标与原教学大纲、新课程内容与老教材内容的区别、研究新课堂教学的设计、新课堂资源的开发、新课堂教学的方法等,在不断实践,反复提炼的基础上上升为教学理论,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努力为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此,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提高培训者的研究素质,每期下达一定量的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或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任务。 (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者队伍,提高培训质 量。培训效果不佳,受训者意见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集中培训或校本研修模式本身,而在于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适应培训的要求。进修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学科教师短缺,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素养或科研水平不高,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又不可能配齐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育科研人员,因此,聘请当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省市教育专家兼职县级培训者,势在必行。 继续教育论文:经济师职称论文:浅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所谓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认识到持续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还要精心地组织管理。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等);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我国当前会计人员领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1)立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 (2)“财务、会计法规制度;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4)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 训过程中往往将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因此,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l.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人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态度决定一切”,针对成人教育,只有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否则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他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户j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 3.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毕竟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培训资格的确定上、培训计划的制定上、培训监督和评价仁就一直存在问题。在财政部门中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的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讨一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财政部门本身(会计管理处)也要有专人参与,除财政部门人员外,其他成员可以采取个人自荐、财政部门审核聘任的办法。 办公室可设在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处。4.健全继续教育考试制度,增强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不要考试,目前仍有争议,但实践证明,考试是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仅完成培训形式,就会极大地削弱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和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继续教育考试纪律的严格管理,同时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一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通过本年度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 实践证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管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挂钩,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对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一项更高的要求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同时一也决定着我国会计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各相关领域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使我国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人良性循环. 继续教育论文:会计继续教育效果及路径 自从1998年财政部出台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后,各地大都开展了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规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问题也在所难免。笔者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讲教师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破除任务观点,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担负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实现知识更新和人才创新的重要使命,对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会计教育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苦心经营,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立足地方实际,明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人员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目前会计人员总体水平不高,因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不仅精通会计业务处理、并且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具有战略发展思维及组织管理能力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三、切实发挥财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努力从被动适应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搭建一个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服务平台,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谐、高效的培训环境。首先财政部门中专司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可以借风使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努力研究继续教育的规律、要求、实践方式等;在接受上级监督、管理的同时,主动寻求上级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制订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和中长期计划以及近期工作安排,高效率地整合和配置稀缺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其次应在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主持下成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构成除财政部门的人员和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外还应吸收大企业集团的财务负责人、高级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骨干以及金融、保险、审计、税务等相关部门的高层次人员参加,另外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和部分行业领导。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其主要职责应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制定和修订、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培训单位和教师资格的认定、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和方式的选择、教材和考核形式的确定、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和培训效果的分析、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等。 四、加强优势教育资源的培育,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应选用德才兼备的教师,并为他们颁发聘书,以增强角色意识;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按培训计划授课;注意教师的合理搭配,力求人尽其才。条件具备时,可建立会计师资库或培训教师备案制度,根据不同的培训要求从中抽选教师。同时,会计管理机构应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优秀教师应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教学设施建设也不容忽视。可以在一些硬件设施配套到位、服务意识较强、服务质量较高的地方挂牌,将其作为定点培训场所,为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五、合理确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精心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要求会计人员由传统报账型向参与管理决策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事后核算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应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转变“,职业判断”、风险的控制与会计计量等都成为会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会计、资源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私营企业会计、合伙会计、会计等会计领域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继续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会计人员的现状确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在能力框架的范畴内有计划地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并编写详细的指南或手册。把最新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必修内容,再根据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能力框架内的专题内容,其他问题则需要通 过自学、实践中摸索、参与科学研究、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等途径来解决。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 六、以人为本—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参加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前已述及,集中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应想方设法引导会计人员通过自学、自我教育来提高职业能力,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可参加上级组织的高层次培训,还应组织各种专题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有条件的还应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同时为解决会计人员的工学矛盾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会计人员的需求不同问题,在健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可在同一培训点的工作日和周末分别开设日班和晚班,金融保险、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培训最好与企业分开进行,取得从业资格时间较短且以前未接受过专业教育、缺少从业经历和不在岗的持证人员应与一般会计人员和高级会计人员分开进行培训,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培训超市”,提供多种培训“菜单”,让会计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合适的考核方式是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必修的内容应建立试卷库或试题库。自学内容应定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查。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可通过提供制度设计方案、调研报告、工作论文、经验总结等进行考核。 七、重视教材建设,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方便条件 继续教育教材应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在能力框架范围内按能力培养需要编写的系列教材,这类教材应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稳定性,既通俗易懂,又全面具体,便于自学,可结合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组织力量编写;另一部分为每年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体现知识更新的需要,主要介绍最新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内容、办理特定业务的具体办法等,并注意与上一次培训教材的衔接。为保证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在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主持下根据继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讨论组织专门的相对稳定的编写班子,成员应由财政部门的相关人员、院校的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和理论基础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实际工作者等构成。 八、职业道德教育常抓不懈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阿朗?布里当于2005年6月斯德哥尔摩ISO社会责任标准国际研讨会后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说:“实施合乎道德的行为,方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劳秦汉在其所着《会计伦理学概论》的序中指出:国家间的贫富差别不在于建国时间的长短、不在于自然资源、不在于聪明与否、不在于种族,而在于国民的态度。在研究富国国民的行为时,可以发现大多数国民遵循以下原则:把道德作为基本原则、遵守秩序、廉洁诚信、准时、负责、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爱岗敬业、节约与投资。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富民强国的法宝,是值得我们花大气力去做好的一件大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职业道德规范,是我们全体会计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修炼、身体力行的。从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树立到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再到最终形成会计职业道德习惯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渐进的反复的过程,所以这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相辅相成,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参与管理等,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也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 九、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知识就是力量,在会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会计人员应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理念,与时俱进,主动融入会计改革的潮流中。只有会计人员自身的认识提高了,排除外界干扰,树立坚定的内心信念,将继续教育作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求,继续教育工作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还应更好地发挥财政会计学会和一些行业组织及相关单位主管部门的作用,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经营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继续教育论文:关于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中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英语教师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不少英语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之甚少,在使用教材中往往“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很多教师授课用汉语组织教学,甚至用方言进行英语教学。更多中学英语教师反映:现在的英语越来越难教,似乎在教学中完全无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很难形成特色教学,极难做到应试成绩和素质教育两者兼顾。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调查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 第一、对英语实践性教学不适应。传统的语言教学主要通过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直接法(Direct Method)来完成的。这两个方法对教师的备课和课堂讲解要求较高,但相对而言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而现在英语教学要求以一种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包括学生基础差,课堂时间短,学生班级人数多,实践设备严重缺乏等等,课堂教学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第二、中学英语教师自身英语综合水平的简化问题。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师除英语教学外,极少有英语语言实践和交流的机会。经历长时间的英语课堂教学之后,英语综合能力方面简化现象十分严重。如连贯性的流利表达简化成为单句和词语表达。英语思维方法也被一些固定的词、句子、句型所禁锢。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育,难度是相当大的。 中学英语教师迫切要求在英语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使自己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们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 二、关于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开展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方针,针对中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各类教学问题,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有针对性的课程。首先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上加大主干课(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课程比例,使学员的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如开设《中学英语课堂分析与研究》、《英语课外活动指导艺术》等类别的课程,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开设《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修辞》、《英语语言学概论》、《国外英语教学流派和国内教学动态与研究》、《英语写作基础》、《语言与文化》等课程,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理论水平和语言文化素质。在进行英语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时,还可以从实用教学的角度,结合英语教师的个性发展需要,以培养教学特色和专长为出发点,开设《英语教学艺术探讨》、《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常见英语表达错误分析》、《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分析》以及《英语教学测试原则和方法讨论》等课程。继续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以及教学大纲和学历培训是不同的,要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教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地考虑地域性和教师类别的差异,可以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一定的针对性,突出重点课程,并结合教师的不同学习特点和不同教学经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开展深入浅出的教研讨论,使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既是中学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疑难问题的最佳教研方式。 三、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强化口语,侧重听、说 为了真正满足英语教师需要,笔者认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是一种不定时、连续性和强化性相结合的教育。不定时、连续性的继续教育主要可以由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和训练来实现。而强化性教育可以由一些培训机构来实现和完成。强化性教育是一种周期短、见效快的教学形式,其主要教学形式可采用:强化口语,侧重读、听,以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具体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操作。 1. 强化口语 口语表达对中学英语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口语教学,其主要根据是从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中获得的。儿童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是一字一句大量的不定时地听,然后再一字一句地模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整句表达,而后再经学校教育使自己的语言逐步走向完整化。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开始就以引入大量语法知识和规则为主,使初学者感到外语学习重点在于了解语法知识,语言则被当成一种死的知识来死记硬背。最终的结果是,初学者感到语言表达和运用十分困难,到处是禁区,处处是难点,极大地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会记一些语法规则和一些单词以外,什么也没学到。所以近年来,根据语言学习的自身的特点,在中学教师中,编入了大量生活化、趣味化的材料,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为中学英语课教学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如果教师长时间用汉语组织英语课教学,无法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没有把英语当成除母语以外的第二语种学习,除模仿以外,学生完全缺乏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口语强化就是为真正实现英语教师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从增强他们口语表达积极性入手,提高他们继续教育的兴趣。针对这一点,强化口语教育的内容设计主要就是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为目的。设计出各类具体项目:如课堂问侯,提问技巧,抽查方式,检查作业,评语形式,作业布置等。集中一些常见的表达式,英语学习者能系统地接受口语训练,通过指导教师所设计出的一些特殊语景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口语表达的信心和积极性,使自己的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2. 侧重读、听 准确的拼读和辨音能力是一个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信息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感知器官(如:眼、耳)输入大脑,然后经过解码形成概念,这是语言信息的自然接受过程。读、听是语言学习中最基础的,主要输出形式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读、听就要求一种信息接收的准确性。中学生往往是从英语教师那里获得英语信息的,在这一过程中,极容易形成一种固定型的发音和表达习惯,有时到了成年这种语言习惯都难以更改,所以英语教师表达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如果语言教师缺乏一种经常性的训练,那么,就无法排除母语逐渐对大脑内原来已形成的语言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准确的语言信息的吸收,就没有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出。 在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抓活动教学,强调应用能力,拓展教育空间,促进全面发展。把培养复合型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使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使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最终能够用正确的语言信息进行语言传播。 继续教育论文: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体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在参加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中,由于体育教师比其他专业的教师少,把体育教师培训融进其他学科中培训,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新兴运动项目、新的教学观念、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很少涉及,体育教师的培训只能成为学分或学历的培训。学分培训中,培训单位中涉及体育教学部分也面对全体教师,讲授部分理论知识,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缺乏启发性,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很少关注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对于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说,只能听课,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没有认识。 (二)培训模式单一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主要以学历培训为主,各高等师范院校对体育师资开展的教育以函授教育学历为主。体育教师利用假期几周的面授时间把高师学生需要花一年时间学习的内容学完,通过减少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考前强化培训,降低考试标准等方式,让体育教师从低学历者成为高学历者,结果就是很多体育教师学历提高了能力没提高。 (三)部分体育教师参与培训功利思想严重部分体育教师培训目标主次不分,参与培训的功利思想严重。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是掌握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些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本校教研工作。对一线教学研究的实践环节缺乏足够认识,对参加的继续教育没有正确认识,仅仅把各种培训看成是为将来职称评定的一个经历,为了评定职称时所需的教育学分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为了获取学历参加函授学习。 (四)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培训增加了体育教师的经济负担对于多数体育教师来说,培训主要是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对于城镇的体育教师来说,培训地点近,有一定的花费,但还不足以成为负担。对于边远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体育教师来说,他们平时的生活负担普遍就很重,参加培训的车费、住宿费、学费、生活费都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济负担是边远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有效开展培训的途径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个学校支持,体育教师踊跃参加的模式开展培训工作。 (一)培训内容设置要合理 培训要按学科分类进行,针对专项教学内容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新颖、实用,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真正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应多组织短期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上选择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针对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如何制作乡土体育器材,民族地区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堂等;体育拓展训练知识、体能训练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在一定区域组织体育教师培训成果展示。在学生体质下滑的今天,开拓体育教师视野,加强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应该是教育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完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1.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体育教师质量是体育教育质量的核心,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提高。现阶段我国对成人的学历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函授、远程教育、电大的成人教育及自学考试的方式进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体育系教师参加各种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高校要严把教学质量关,使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现和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体育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网络优势,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学校的培训网络,有利于资源共享,缩小体育教育的地区差异;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借助教师进修院校的优势,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例如:组织体育短期进修、开展专项教学讲座、举办教学观摩、倡导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岗前新教师培训、在岗定期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要按教师岗位需要进行专项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可建构一定规模,数量充足,具有较高体育专业素养的熟悉新课程培训的“讲师团”,采取“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新课程培训,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3.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化,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培训理念,把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体育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三)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优秀的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楷模,高尚师德的示范和教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质量的提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师特点,制定思想道德培训规划,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将体育教师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端正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正确看待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职业素养,全心全意教 书育人。 (四)加大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力度,加大继续教育培训投入,组织免费培训,减轻体育教师的经济负担,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 三、结语 教师参加培训是一件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正确看待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平等对待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并清楚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体育教师后续培训教育,为体育教师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继续教育论文: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的重要性 1护理理论教育 让本组护理人员系统地学习专科护理及整体护理的护理理论,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以更新较旧的护理观念。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了解采取何种护理方式能帮助有自理缺陷的患者,满足其治疗性自理需求,并应真正掌握3种护理系统的应用时机:①在病人没有能力满足其治疗性自理需求的情况下,为其采用完全补偿护理系统。②在病人仅有能力完成部分治疗性自理需求,而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完成另一部分的自理需求时,采用部分补偿护理系统。③在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治疗性自理需求,但需要一些指导和支持时,为其采用支持-教育护理系统。根据病人的自理能力和治疗性自理需求,在其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灵活地为其采用不同的护理系统。临床实践证实,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护理系统,才能为病人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1.1操作技能教育 应为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以下护理基本操作技能:静脉输液法、静脉输血法、肌肉注射法、皮内注射法、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法、胃肠减压法、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法、褥疮护理法、灌肠法、氧气吸入疗法、导尿术、吸痰法、备皮法、雾化吸入法、口腔护理法等。应为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以下急救技能:心肺脑复苏、人工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的使用方法、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等。在进行上述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的动作应规范、轻巧、熟练,并应令患者感到满意。 1.2沟通能力教育 护理人员要提高沟通能力,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沟通经验。因此,应促使本组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养成多听、多学、多动脑的习惯。护理人员进行沟通能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其在与病人沟通时进行换心换位思考,采用适当的语言,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掌握“情、忍、乐、全、换”五字服务艺术。指导其要“真情相对、忍让在先”,让病人得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指导其将爱心和奉献贯注于护理工作中,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适应不同层次病人的特殊要求。此外,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要做到六会:会主动关心病人,会主动帮助病人,会主动解决病人的问题,会正确有效地执行医嘱,会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会按护理的程序和步骤实施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 1.3行业素质教育 以护理专业的行为准则作为教育内容,要求护士做到以下几点:①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患者热情相待。②及时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尊重其权利,不向其泄露医疗秘密和其他病人的隐私。③对临床技术精益求精,对同事以诚相待,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行为规范、思维敏捷、动作快而有序。④与同事团结协作。⑤微笑服务、淡妆上岗、仪表端庄。 2结果 2.1护理理论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护理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5分,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后进行护理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9分。 2.2护理技能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护理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9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护理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为95分。 2.3沟通能力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沟通能力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1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沟通能力考核的平均成绩为91分。 2.4护士素质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职业素质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7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职业素质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6分。 3讨论 继续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水平、护理操作技能、与患者及外界的沟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可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将所学的护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工作联系起来,掌握独立解决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此外,护理人员在获得良好的继续教育成果后还可激发专研业务的积极性。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病人的信赖,把对患者的间断护理改为连续的、有系统的护理,把对患者的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指导统一起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用真诚和蔼的服务态度,娴熟精湛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全市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考核中,我医院的护士名列前茅。这也说明,持续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可显着提高其整体的职业素质。 继续教育论文: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笔者参与建设"厦门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中所涉及的有关信息教育的一些思路和正在研究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培训网站建设本身的规划考虑的问题;在宽带网特定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网站培训的设计以及培训信息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组织、制作和等问题的探讨。 关键字:网络教育、培训网站、教学模式 在教育部部署的"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并逐步深入。学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我们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坚持多年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每位老师都参加了校、市各级的计算机的各种培训和考核,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得到的思考的要更多些。老师的确很忙,他们很难找到成片时间来较系统的学习;有一部分老师,他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还未进入应用角色,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下一阶段提出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形式就是在网上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培训网站,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以往,老师的培训要找专门的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这对于老师繁忙的工作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大多都只能选择双休日或其他假期进行,影响了老师们的休息和整个学校教师的培训进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设一个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让信息技术为信息培训服务。目前,厦门教委信息中心建设的厦门教育宽带网已经覆盖岛内外几十所中小学,并开始建设了教育数据中心。厦门中小学的校园网络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这为建设培训网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市教委人事处和教育学院电脑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开始规划和建设"厦门市中小学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同时,开展了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该项目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在网站规划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通过网站浏览,教师可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该学那些内容?包含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要求以及本地区对教师的具体要求等。 (2) 组织教学节目源,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利用电子课堂上课(以下将重点讨论)。 (3) 在网站上交流各校培训所使用的教材、讲义、以及教学音像资料。 (4) 在网站上开设老师的研讨空间,分门别类的组织各种论题。 (5) 展示老师的各种应用事例,如教学幻灯片或其他小课件等。 (6) 让老师发表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应用的小论文。 (7) 应用小常识等。 培训网站应该是尽力为教师服务的,无论是想系统的学习或是有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网站来得到解决。让网站加入继续教育的服务行列,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老师通过网站参加培训,有以下益处: (1) 不受时间(不含直播)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点不言而喻。 (2)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 可以反复学习,不懂的章节可以重来。 (4) 可以参加讨论(汉字录入必须过关),实现交互学习。 (5) 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学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6) 实用性强,直接针对老师的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和讨论。 在网站培训和学习最主要的问题是交互性问题。当然,在网站是可以交互的,但交互毕竟没有面对面的真实和有感情。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 在宽带网上使培训更具亲临感和更强的交互功能 先了解一下宽带网络。网络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对于在相同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就称该通道越宽。宽带网络就是可以在瞬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的装备。如果我们只是传递文字,就不必要宽带网。但如果传递的同时有图形、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那么宽带网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正在建设的厦门教育城域网络为千兆宽带网络,是一个传输速度极快的网络,它可以容纳上百人直接上网来传递多媒体材料。 由于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我们的培训网站在主讲培训内容中将大量采用视频数据流的形式。这是因为视频流制作上较容易,其表现形式也容易让学习者接受。有关视频流的产生,将在下面介绍。我们先来讨论在宽带网的培训的三种模式,当然,它们还需应用软件的支持: (1) 现场直接播放教学节目。先在网上公布教学节目单,定时播放。在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都可以收看(参加)。这种形式一般用在典型的示范课程或即时的现场教学等。它的特点是:由于网上采用广播的形式,在整个局域网中它只需一个数据流,因而不会占用太大的带宽即可播放质量较好的画面,参加人数也没有限制。依靠软件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字的交互。即听课着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提问,讲课的老师可随时获得,并在老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予回答,这种回答可能是他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交互的形式对听者仍有亲临的感觉,效果较好。这种培训的缺点就是必须定时,除非你录制,否则不能重播。 (2) 预制好的教学节目,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中心服务器,以网页的形式让学习者点播收看。这样的节目不宜过长,每个节目只须解决一个知识点,一般在3-5分钟,学习者点播收看可随时随地(当然需要有联网的电脑,下同)。并且不需要成片的时间,这对于忙碌者特别适宜。如果一个节目没看清楚,那么可以重新再来一遍。已经懂得的节目不必点播或者只是预览一下。这种形式能不能交互呢?由于是随时随地进行,老师不可能随时等候,两种方法(可并存)可以解决:一是在网页上提供教师答疑交互版块,老师每天在网上查询一次,并作答。但如果学生数巨大,这种方法可能是杯水车薪。另一种方法是建立学员讨论组, 利用学习者这一群体进行交互,让学习者通过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老师也可参加点评。 (3) 智能型的教学节目,这种形式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节目源并不是一条顺序的数据流,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交互时提交的情况提供不同路径的节目选段。整个节目源是由计算机编程将许多节目片段按知识的层 次结构组合而成。这种节目源的难度在于事先已预置了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为解答这些问题都作好了节目片段。当然,假设这样的节目源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无须老师在网上守侯,同时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的目的。 比较以上三种模式,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第二种模式是初建网时最适宜采用的模式。由于制作较为容易,大量制作节目片段,可迅速丰富网站的内容。同时也为制作智能型教学节目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制作适合宽带网上的培训节目源 培训网站的主要内容是培训节目源的制作。由于所有的培训内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数字化,因此,培训网站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如何收集(采集)和组织这些数字化的培训资料,并在网页上展示出来。目前,存储空间的成本已经十分低廉,在网站上大量存储多媒体信息已成为可能。这里,侧重讨论由视频构成数据流的信息源的制作。视频数据流作为培训的信息源的特点是: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容易吸引学习者。在设备和软件完备的前提下,制作相对容易。以下讨论几种视频数据流的制作形式: (1) 直接对老师的上课现场进行录制。此法较为传统,市面上各种教学VCD光盘几乎都采用次方法录制的,因而容易收集。在培训网站上不宜直接采用,这只是课堂的搬家。 (2) 对与信息技术内容的培训,它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计算机的屏幕中表现的。选用一种抓屏软件,录制来自屏幕演示的培训内容,它仍是一种视频数据流的形式。目前,常用的抓像软件有HyperCam、Screen recorder等。笔者采用的是:Camtasia Recorder(先入为主)。该软件已经为制作这类的教学资料的设计了许多十分实用的功能。如:抓屏的范围可以是整屏、窗口、自定或可变化的;录制时可将你对着麦克风的话音同步录制,也可后期加入;屏幕演播过程鼠标的表现可以用各种动画色块突出表现或更换鼠标指针的图案;提供了编辑功能等等。如果演讲老师能学会这种录制形式,只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一台电脑和一只麦克风,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全部的操作。 通常,把它们转换成视频流的形式(如realplay、),特别适合在网上点播。在网上如何组织视频节目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把一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分为许多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个视频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的长度控制在3至5分钟。每一个小片段被组织到网页上,可以用带超链接的小标题表示,甚至可以带上一小段文字说明,让学习者决定是否点击它。 四、 如何让培训网站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其目的是培训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那么,如何来实现将自己的学习溶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想,利用培训网站的上载功能,给老师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的作品或个人网页等;对于那些还不能上手的学习者,我们可以设计在网上置放某一作品的半成品,并告诉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和一些提示或帮助。这样可以降低其制作的难度而达到学习者直接参与的目的。网上可以提针对学习内容配套练习和测试题目,可以直接在网上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是智能的,如果你的学习过程在网上都有记录(根据IP或登入帐号),通过网上编程,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跟踪和评估,并能给出下一步学习的指导意见。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的示范。我们建成的宽带网络也必将运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如何设计网上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网络与学生在新的环境和空间下进行交互和沟通?本培训网站的本身将成为一个事例。老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老师为该网站的学生(学员),体会在网上如何学习(接受)知识。同时,网站提供老师的实践空间(主页空间和上载机制)。这时,老师是网站上自主网页的主人,通过该主页和他所教的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从而学到了在网上从事教学的本领。这就是该网站最主要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实践基地。厦门教育宽带网建设的同时,正在积极的筹建应用于教学的数据中心(IDC)。这一中心的功能虽很多,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老师在网上进行各种教学活动。通过我们培训网站训练的老师,将比未经过培训和训练的老师更容易适用这种在未来将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模式。 继续教育论文:会计继续教育初探 刘知生 所谓继续教育,又叫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特点、组织管理谈点粗浅看法。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时局变化的高度敏锐性,感悟时局变化对企业财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及程序,要加强学习,坚持方向,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②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综尚超前和创机关报、竞争和法制,更体现了风险与效益对等的根本法则,归根到底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这一些均有赖于国民教育和不断学习。 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④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廉洁奉公,团结协作。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财政部长项怀诚指出,当前会计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 。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4.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的人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若连续二、三年未参加,将在资格考试、会计证年检、评先表模等方面予以惩诫,直至吊销会计证,清理出会计队伍。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一千多名会计人员,要在两三年之内全部轮训一遍,无论是会计人员数还是培训工作量都是大规模性的,是史无前例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一是工作新和专,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一是内容新和专,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 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 7.社会性、服务性。坚持以属地原则为主,级别管理为辅的原则。一般地,高级培训权限在中央、省里,中级培训权限在地市一级,初级培训在县里,按财政、财务管理体制的属地原则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8.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 ①函授学习; 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 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 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 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 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 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 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艰巨性和紧迫性,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它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可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等。 3.分别层次,分清职能。分期分批,分行业分系统,区别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会计部门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提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要求; ②制定培训单位的资格审查标准; ③会同具体培训单位,制定教救灾计划、收费标准,并指定教材; ④检查和监督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 4.围绕主题,规划目标。 5.坚持原则,加强管理。 ①严格许可证制。 ②坚守师资条件。 ③严审硬件设备。 6.严格监督,保证质量。一是考试试建档;二是注册年检;三是制度约束。以充分保证按质量按量完成会计继续教育任务。 继续教育论文: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与实现方法 摘 要 本文介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与实现的方法。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新课题。本文提交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如何构建网上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基于WWW;远程教学支撑系统;同步多媒体 一、简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将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化、终生化和国际化的新型教育形式和必然途径。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能创造出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可以送教上门;让人人享有教育;能克服人多、地广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能解决工学矛盾;可以请最好的教师,运用最好的教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 二、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对我校为基础教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关键在于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01年,在充实中小学教师缺额的同时,使98%以上的小学教师,95%以上的初中教师、70%以上的高中教师和60%以上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或任职标准。因此,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办学开放性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由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满足终身学习要求的教育保障体系,有助于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使广东成为教育强省。 1、目标和基本思路 广东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广州、深圳、珠海大中城市为先导,逐步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分层次推进。到2002年,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广州、深圳、珠海和珠江三角洲400多个城镇中2800所中小学。到2004年,现代远程教育辐射全省5000所中小学。发展目标是: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建设广东教育强省服务,对广东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为国内师范院校开展远程教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2、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广东省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和各类高层次教育人才。 3、技术路线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采取的是基于WWW的远程教学系统和基于www光盘多媒体授课课件压缩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模式。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室(校外教学点设在网络条件教好的中小学)或家庭就近上网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来访问和学习;同时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室或家庭本机操作,学习压缩在光盘中的多媒体授课课件。该技术模式可以分为五大模块: (1)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系统 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系统提出了一个 基于Internet的网上虚拟集成学习环境。AnswerWeb系统、Web远程测试系统、Web远程交流环境、多媒体作业系统以及基于Web的网络大学管理系统。 AnswerWeb系统----在一般学习过程中,提问与回答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而通常在一个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问题往往具有相似性。另外,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加以汇总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作为反馈可以使教师能够及时高效地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了经验教师的培养周期。 AnswerWeb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基于 Web的网络自动答疑系统。通过关键字匹配、 搜索算法,和问题勾连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得到问题的解答。系统提供问题分析功能,以使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Web远程测试系统----基于Web的测试系统支持学生入网测试。学生只要接入Internet,可以从在何地点进行实时考试,考试完毕后立即可以得 到成绩,同时教师可以立即统计、分析该次网上考试的学生成绩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试卷的难易程度。本系统实时纪录考生的考试状态,若考生因网络失败而导致考试的异常中断,其可以在下次登录到系统中时,自动恢复到上次考试的中断点。 Web远程交流环境----远程交流环境提供了一个基于Web的,异地师生交流的场所多媒体作业系统----多媒体作业系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 Internet的作业、作业完成和提交的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预先编辑好的基于各种媒体的作业 ------ 文本、图片和语音,在 Web中。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学生可以通过 Internet 浏览教师的作业,并可以利用本系统完成并提交作业。 基于Web的网络大学管理系统----本系统综合管理虚拟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及各类课程的信息。提供学员注册、课程安排、分数查询和交费情况等信息。 (2)基于光盘的多媒体课件压缩系统 该系 统利用最先进的多媒体压缩技术把老师授课过程具有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压缩在光盘上,然后邮寄给校外教学点,安装在多媒体室的服务器上(网络条件较好的校外教学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线路下载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邮寄给校外学生。学生在本机的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3)远程教学综合信息库 教学资源库包含教育信息本地化、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实习软件工具库等。 (4)网络课程建设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数学学科核心课程6 门 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 数学方法论 国内外数学教改动态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化学学科核心课程5 门 化学习题教学研究 化学竞赛指导 日用化学选讲 新材料、新能源专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学科核心课程5 门 听说能力训练专题研究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 英语视、听、说 翻译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数学学科核心课程6门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比较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专题 数学发展简史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学科核心课程5门 英语教学概论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技能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音乐学科核心课程5门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技能 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 儿童舞蹈及音乐游戏 音乐欣赏及作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5)考试和实习的实施办法 按照远程教育"宽进严出"的原则,必须把好考试这一关。考试场地可以设在校本部和校外教学点,标准化考试在校外点局域网的计算机上进行,实习可以在校本部和校外教学点。 4、该技术模式的主要特点 远程教育的前期设备投资小,基本上是利用我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资源,如网络中心的核心网络设备、出口的信道等。 网上学员入网投入资金少。学员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上网学习。一种是在校外教学点中小学多媒体室里上网学习;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家庭上网来参与网上的学习和网上的辅导。特别说明的是广东五大网已经10M-155M互联,珠三角地区普遍提供家庭上网接入,方式有:拨号、ISDN、ADSL、CABLE MODEM,有些地方已经光纤进入家庭。 利用最新的多媒体压缩技术,把多媒体课件、教师授课的影像资料等压缩在光盘上,邮寄给校外教学点,安装在多媒体室的服务器上(网络条件较好的校外教学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线路下载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邮寄给校外学生。学员可以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环境上自学,也可以把光盘带回家学习,犹如把最优秀的教师请到家里来上课,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按照远程教学的大纲,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真正体现了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由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这大大方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 多媒体光盘压缩成本低。以物理教育专业(专升本)为例,一个学生需完成15门课程(三年完成),授课课时约750个学时。如果用目前流行的VCD MPEG-1的压缩格式,每个学生需派光盘700张左右(每张光盘播放1小时),这是不敢想象的。但如果用我们开发的最新压缩技术,每张光盘可播放17个学时,仅需44张光盘,也就是说每月每个教学点或学员派发1-2 张光盘就可以了,每张光盘的成本不到5元。 光盘压缩技术采用国际流行的基于web和www浏览方式,非常方便用户用浏览器调用。由于有较好的市场和前景,Microsoft微软公司已把播放器嵌在(plug-in)win98操作系统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开展远程教育,可以激活我校的教育信息产业,特别是带动我校的课件制造业和出版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采用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易于推广,应用前景广泛。该技术路线适合我国各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不但可以应用在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可以应用工矿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以及工程继续教育等。 继续教育论文: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 护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从实际来看,护理人员知识面偏窄、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等有关,说明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 缺乏系统的学习 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已陈旧化,在日益更新的护理方式、新技术、新药品、新手术等面前,显得束手无枣,无能为力。因而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1.2 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 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抓紧学习,终将被淘汰出局。 1.3 护理成果的不断涌现 纵观国内外护理界,研究成果叠出,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并在实践中运用?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研读、吸收,然后应用,做到资源共享。 1.4 护理经验的总结 护理人员自己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总结,每位护理人员走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护理之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将它们进行总结,必须借助于全面而不断充实更新的护理理论,因而必须进行系统学习。 2 继续教育的方式 2.1 学历性进修 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2.2 非学历性进修 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3 专题研究 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们处于长期的实践之中,天天都遇到新的问题,天天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学习理论,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课题成果推广。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学习教育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2.4 讲座性学习 讲座性学习分2个方面???听别人的讲座与自己作讲座。听专家的讲座,这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这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自己作讲座是自己的经验、成果等知识的输出,不仅使其资源为大家共享,而且由于准备一个讲座,自己必须把自己的护理经验、见解等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也属于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当然护理人员作讲座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合理安排听众。 2.5 科室性学习 因医院的专业性很强,故科室性的学习十分必要,也有条件。科室学习应定期进行,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全部参加,主讲人员可以请医生或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可以请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其他人员, 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需要进行安排。同时可以阅读护理杂志,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 3 继续教育的管理 3.1 建立档案 建立继续教育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此类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科室中要记载每次学习的内容,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次数与时间,有条件者可以让护士在签名册上签名。在医院组织的学习中,同样应有记载。外出的继续教育应有学习体会或回来后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这样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继续教育档案可作为护士年度考核、晋升的必备资料。 3.2 定期检查 在规定的期限内(季度、半年或一年)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进行检查并予以总结。应把检查的情况记录在案备查。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通知其本人,督促其完成。 3.3 奖惩措施 在继续教育中规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保持继续学习的长效及有序进行。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对于参加不够认真者,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长期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又无特殊原因的,予以适当的处理。 4 讨论 总而言之,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使其逐渐深化,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除本文所述以外的许多问题,如本职工作和继续学习在时间上产生矛盾、参加继续学习者基础不一、继续学习如何循序渐进等,只要我们做到方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教材衔接紧密,理论能为实践所用,同时做到时间巧安排,管理人性化,措施有力,奖惩得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继续教育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创新 在网络时代,会计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以高新科技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 目前,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宽带与异步传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将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南国农)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的优化(李克东) 。会计教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将是我们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现代教育的大众化、个性化、实时化思潮的发展也使得原有的会计教育思想日益显得落伍和陈旧,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与此同时,会计理论和管理制度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重大的创新。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有论者认为, “网上实体”的出现, “网络公司”等虚拟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拓展了原有会计基本假设(陈卫星,1998) 。甚至有人认为会计假设将被取消,会计将表现为一个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袁树民等,1999) 。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雷光勇等,1999) 。在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围绕企业会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 的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主要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察特派员制等三种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可见,由于网络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无论会计教育思想和手段,还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正是这些变革,使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成为必要。 1、会计继续教育应具有的重要特征 那么,这种新的模式究竟应是怎样的呢? 有无可以照搬过来的经验和模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会计教育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培养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情况,. . . ”(阎达五等,1998) 。可见,探索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并无多少成功的经验可寻。我们应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的规律,从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一个能真正适应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我们认为,新的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探讨。 首先,新模式应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特征。 ———新模式应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智能和技术代替了人力,高科技产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日趋高档化、复合化。就会计实务操作而言,大量的计算机处理取代手工作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综合化 ———财会人员不仅要懂经济业务的核算,还要懂管理,更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 ———新模式应充分体现创造性教育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有好奇心,有创造欲和持续不断的创造能力。财会人员不应仅仅是新会计理论和方法实践中的“沉默羔羊”,而应为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事实表明,许多理论和管理制度上的纰漏正是由于财会人员的积极大胆预防才得以化险为夷。若是财务人员墨守成规,不仅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同时也使新理论和方法无法得以完善。所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精通财会理论,又能在新的特定情况下具有果敢、合理创新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尤为必要。 ———新模式应是开放式的个人教育。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放式的个人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之一,它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情景,使个别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和现实,使教育效益和质量相应得到极大提高。这也是会计教育新模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模式应是不间断的终生教育。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后,继续教育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已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因此,会计教育新模式应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专业技术队伍。 其次,这一新模式还应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我国,政府和行业管理机关已开始重视会计继续教育问题,这为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顺利发展和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务院已决定成立中国会计学院,着重对全国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大力提高高级财务会计干部的素质(如:财务总监和稽察特派员等) 。国家财政部已于1998 年1 月23 日发文(财会字[ 1998 ] 4号) ,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文中规定的会计继续教育,包括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对会计人员接受培训的形式,文中主要提到财政部门组织的定点培训;对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文中规定高中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68 小时(含自学时间) ,初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72 小时(含自学时间) ,也就是一年最多大约7 个工作日。显然,规定中的会计人员每年用于继续教育时间偏少。而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手段———教学方式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呆板的全日制学校传统的“满堂灌”方式。 可见,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况无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际效果,还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方便性和针对性上,都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发展着的形势的要求。 2、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的具体设想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从业需要,这些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又难以很好地满足会计从业人员的迫切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既大胆和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功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具体来说,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硬件”创新———框架结构上的改革和创新 充分利用Internet 和Cernet 等现有的网络资源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现有高校财经类院(系) 和已有的财会人员培训机构为大的框架和依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尝试进行以网络为主要依托的会计继续教育: ———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级财政机构和中国会计学会所属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站(或网页) ”,或者在我国国家政府机构所属的网站(或网页) 中开设财政服务专栏———“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 ———着手设立和充实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省级网站(网页) ”。对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可以先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 先行建立网页,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和条件成熟时再向其它省市推广。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创新———内容及内容提供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即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的大的方针后,对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内容的提供者———高校财经类院系等有关会计继续教育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招标”和“竞争上岗”———即对这些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提供商”进行择优, ———只有优胜者才能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相应地也要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经费的行政分级划拨方式进行改革。 第三,高校财经类院系在会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校财经类院系不断紧密追踪和学习最新理论、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页”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理论性的教育资料(如: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片等)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该网页充分了解和吸收会计实践中的合理要求、想法和建议,经“智力加工”后以适当的形式反应到新的会计理论中,并把这些新的理论充实到教学活动中、粘贴在会计继续教育网页上,进行实时互动服务。这样也就是建立了一个基于Internet 网络的“理论———实践———理论创新———服务实践———新的理论创新”的一个更为迅捷和灵活便利的认识论的高速循环,这无论对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会计实务的促进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3、结论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在新的世纪,会计在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正面临着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为及时、充分地做好新的会计理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尽可能地使新的理论能迅速“实时”地指导日新月异的实践,也使广大的会计实务工作者能迅速“实时”地适应当今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本文在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的教育特征———重素质、开放式、个性化、实时性和终生教育等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提出了这种新的会计继续教育的模式,并从会计继续教育“硬件”(教育方法的框架结构上)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提供上) 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一模式还把高校财经类院系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库,从而使会计继续教育建立在一个高倍速的、稳定的和高素质的载体之上,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当然,该模式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研究,比如对模式的具体技术支持系统的讨论等;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例如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等。这些将有待以后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继续教育论文:计继续教育体系架构分析 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是指与会计继续教育活动有内在联系并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子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会计继续教育教学系统与会计继续教育科研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系统整体运行状态如何,取决于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只有当各子系统的运行达到高效、灵活、协调时,会计继续教育整体才能处于良性状态。以下对三个子系统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做一分析。 一、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的立法、管理权限实施的手段与途径、对管理行为的监督等。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该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对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起着决定作用。就其自身而言,其运行路径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管理系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遵循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运动规律。因此,要把握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影响分析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不同的平台。首先,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会计继续教育都相当重视,在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强大后盾;而在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或地区,政府或民间用于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支出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均无法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造成这些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且不规范。其次,经济体制的差异导致了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方式有所区别。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你拿大等,崇尚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介入的范围严格限定在那些市场失灵的地方,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一些民间机构,如会计职业组织、协会、高等院校、企业等;在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政府在很大程序上参与会计人员的管理,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格局;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我国,政府积极介入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会计继续教育领域,形成该体制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再者,制度创新的差异性诱发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内容的不一致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荷兰等,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予以保证,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这一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培训的组织与服务、培训的质量控制、对学员学习效果的确认与评估、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审核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从而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会计继续教育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这样,相关的法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会计继续教育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二)会计继续教育自身运动规律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职能、内容、形式等方面。首先,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从哲学角度考察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人文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精神解放;进步主义学派强调了解现今社会,以实用为目的;要素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力争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哲学分析学派则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传递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理性能力,学习道德价值。上述种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其次,会计继续教育的职能具有多样性。在当今社会,对于从事会计或相关工作的人士来说,会计继续教育具有补充职业教育、延长学校教育、进修提高教育以及发展个性教育等多方面的职能。再者,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而言,有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人员教育等,有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对会计法的学习、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学习、对会计职称和职业考试指定教材的学习等;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而言,有正规教育、开放教育、远程教育以及短期培训之分。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动态性。会计继续教育打破了阻隔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形障碍,直接沟通了会计教育界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其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联系密切,并要不断适应社会、个人的各种不同需求,信息反馈及时,内容更新迅速。这就使会计继续教育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它的教育对象是流动的,教学内容是变化的。 第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结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表现在:一是教学对象具有普及性。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对象为广大会计人员以及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其所处行业、领域覆盖了整个社会,具有极强的普及性。二是管理主体具有社会性。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民间两个方面,每一主体内部又各自有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分级管理机构,由这些相互联系又相互分工的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网络。三是教学主体具有广泛性。教学主体包括会计职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力量、高等学校等,公私并存,种类繁多。 (三)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会计继续教育自身多样性、动态性和社会化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复杂性。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从体制结构到运行机制应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基于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规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还应具有开放、多元、协调和灵活的特点。这样,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宏观如何调控、微观如何搞活,如何确定二者的结合点、接触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问题,而必须将其放置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之下来研究。宏观上由谁来调控,是政府还是民间,如何调控?微观上如何搞活,是否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宏观与微观如何协调、衔接?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都离不开对具体国情的分析。就宏观调控来说,存在着民间主导、政府主导以及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三种模式。选择哪一种模式,必须结合本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以我国为例,由于政府掌握着会计人员的技术资格认可权、从业资格审核权等,这样由政府组织会计继续教育活动应是最有效率的选择。就微观搞活来说,也有市场调节和计划控制两种模式。市场调节是指由会计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从而形成优胜劣汰机制的模式;计划控制是指由政府制定一定标准选择指定培训机构的模式。其中前者业已成为各国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主导模式,这与会计继续教育生源多变、目标多元、方式灵活的特征相吻合。但会计继续教育毕竟是一种准公共物品,绝不能完全市场化,准确地确定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结合点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该结合点应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特别是对会计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上。 二、会计继续教育教学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子系统处于会计继续教育系统的主体地位,也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系统,它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等。与会计学历教育相比,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教学特点 第一,学员学习的特点。(1)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会计人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等,下同)是以独立的方式、主动的态度参与会计继续教育活动的。他(她)愿意而且有能力判断自己的学习需要,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与途径。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她)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指导与帮助,而绝不是强制性的命令与约束。这种“自我”意识和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使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对象与教学主体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2)会计人员丰富多彩、个性化的经验,成为他们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每个人根据自己以往的职业、学习等方面的经验,对学习目的、内容、效果等做出分析和判断,减少学员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第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计继续教育主体的教学职能要比学历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职能复杂。它主要包括:(l)传授知识。这是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他们要把会计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会计制度变迁的新问题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授给学员,这包括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授课等一系列具体教学活动。(2)提供咨询。这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具体问题,当他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时,自然期望能够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有关理论就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分析,则会形成学员、教师双方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 (二)教学原则 第一,市场化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服务。它直接面向广大的会计人员,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在指导思想上不能照搬会计学历教育的模式,而应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急社会、个人之所急,教社会个人之所需,使会计继续教育直接有效为社会服务,使会计继续教育的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应具有灵活、多样和开放的特点,具有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的变化,随时调节、不断整合的功能。 第二,自主性原则。它是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会计人员,激发和引导会计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帮助式教学和自我学习,使会计人员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会计人员的自我意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宝贵的积极因素,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的效率。 第三,全面发展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应使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前已述及,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人的素质由多方面组成,它包括智力、技能、文化水平。意志、责任心。道德感等。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尽可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另一层含义是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教会学员教材中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员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会计继续教育科研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子系统是会计继续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辅助支持系统,它主要包括科研机构的设置、科研经费的筹集与使用、课题的选题立项、课题的开发、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等方面,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科研系统的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一)科研系统的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的专一性。作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系统,其主要宗旨在于为会计继续教育第一线服务,因此,其研究内容必须围绕会计继续教育这一命题而展开。诸如研究会计继续教育的功能、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方式、方法、管理模式、产业化问题、信息技术对会计继续教育传统方式、方法的冲击等。 第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在进行会计继续教育研究时,可以大胆地借鉴社会科学一切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做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为了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研究的适用性和说服力,应广泛采用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二)科研系统的运行机制 会计继续教育科研系统的运行机制是指课题的选题立项、课题的开发研究、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转。首先,课题的选题要突出会计继续教育的主题,体现现实性和科学性,重点围绕当前会计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展开研究。课题的选题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所公开的选题,由于这类选题一般经过科学的充分论证,因此其研究价值相对较高;二是研究者自身经过广泛实地调查、询证,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地筛选,最终所确定的选题,这类课题一般具有十分明显的针对性,因而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由于受研究者研究视野、样本采集等局限性的制约,其研究价值相对较低。其次,课题开发是科研系统运行的中心环节。要保证课题开发得以顺利实现,提高课题开发的成功率,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人员保证。必须成立一支结构合理。搭配得当的研究队伍,并对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二是方法保证。要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十分必要。因此,研究队伍应就本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广泛地讨论,并尽可能细化,提出每一部分应该采用的研究方法。三是经费保证。要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筹集到的经费,研究者应对其使用途径作出合理规划。最后,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是科研系统运行的跳跃性环节,是科研能否转化为成果的关键所在。针对不同的课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办法。为了保证评估的公正性,科研管理机构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就评估的各个环节如专家的资格条件、答辩程序、投票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继续教育论文: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 护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从实际来看,护理人员知识面偏窄、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等有关,说明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 缺乏系统的学习 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已陈旧化,在日益更新的护理方式、新技术、新药品、新手术等面前,显得束手无枣,无能为力。因而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1.2 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 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抓紧学习,终将被淘汰出局。 1.3 护理成果的不断涌现 纵观国内外护理界,研究成果叠出,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并在实践中运用?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研读、吸收,然后应用,做到资源共享。 1.4 护理经验的总结 护理人员自己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总结,每位护理人员走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护理之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将它们进行总结,必须借助于全面而不断充实更新的护理理论,因而必须进行系统学习。 2 继续教育的方式 2.1 学历性进修 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2.2 非学历性进修 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3 专题研究 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们处于长期的实践之中,天天都遇到新的问题,天天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学习理论,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课题成果推广。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学习教育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2.4 讲座性学习 讲座性学习分2个方面???听别人的讲座与自己作讲座。听专家的讲座,这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这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自己作讲座是自己的经验、成果等知识的输出,不仅使其资源为大家共享,而且由于准备一个讲座,自己必须把自己的护理经验、见解等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也属于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当然护理人员作讲座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合理安排听众。 2.5 科室性学习 因医院的专业性很强,故科室性的学习十分必要,也有条件。科室学习应定期进行,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全部参加,主讲人员可以请医生或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可以请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其他人员, 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需要进行安排。同时可以阅读护理杂志,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 3 继续教育的管理 3.1 建立档案 建立继续教育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此类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科室中要记载每次学习的内容,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次数与时间,有条件者可以让护士在签名册上签名。在医院组织的学习中,同样应有记载。外出的继续教育应有学习体会或回来后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这样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继续教育档案可作为护士年度考核、晋升的必备资料。 3.2 定期检查 在规定的期限内(季度、半年或一年)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进行检查并予以总结。应把检查的情况记录在案备查。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通知其本人,督促其完成。 3.3 奖惩措施 在继续教育中规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保持继续学习的长效及有序进行。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对于参加不够认真者,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长期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又无特殊原因的,予以适当的处理。 4 讨论 总而言之,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使其逐渐深化,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除本文所述以外的许多问题,如本职工作和继续学习在时间上产生矛盾、参加继续学习者基础不一、继续学习如何循序渐进等,只要我们做到方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教材衔接紧密,理论能为实践所用,同时做到时间巧安排,管理人性化,措施有力,奖惩得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继续教育论文: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考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继续教育 新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对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应本着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采用多样、灵活的专业化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的合理组合,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的思考和对策。 一、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要求1994年首届全球终身学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应开展终身学习,不断地开发人的潜能,以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师资培训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在职培训“不应当是随意安排的时断时续的活动,而应当是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随着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政府机构等各种组织管理过程中取得成功,整个社会都在向学习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走向学习型组织将成为学校组织的必然选择。与企业组织相比,学校更能体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这是因为,其一,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宗旨。学校领导人的管理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等等,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正处于生命发展的特殊阶段,需要有成人的关心、引导,以便逐步完成其社会化进程。其二,与企业组织的活动相比,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生活动的学习本质自不待言,就教师本身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知识的生产、配置、消费为基础的社会里,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从20世纪中叶教师在职培训受到重视开始,其目的已由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达标方向逐渐转为进一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这也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发扬不断求知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二)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使民办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必需师成长有周期性特点,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需求,同一教师群体中也并存着处于不同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国外对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作过初步研究:一是适应期(1—3年),主要是新任教师,他们一方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急切希望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因初为人师而兴奋不已。二是稳定期(4—7年),他们逐渐适应了课堂教学,并可根据实际教育情景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此时的教师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定。三是试验期(8—23年),也称为重新评价期,被认为是职业危险期。此时教师开始埋怨教师职业缺乏挑战性而不满于现状,大胆进行教改试验、批评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弊端等。四是平静和保守期(23—31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老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教育经验和技巧使之对教师工作充满自信,同时也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精力。五是退出教职(31—39年),即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结。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的教师都有,每一阶段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的教育需求。年轻阶段的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和经验,中间阶段的教师寻求突破和创新,年老阶段的教师需要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传递,这一切都离不开针对个体差异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都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充实与提高。 (三)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败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国内教育市场进一步开放,民办学校所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三种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1.与公办学校的竞争。公办学校在数量上、办学积累上。抗风险能力上都比民办学校具有明显优势。它们相对较低的收费和背靠政府的招牌,将在生源竞争和师资竞争等方面给民办学校带来巨大压力。 2.民办学校自身之间的竞争。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取得合理回报,保障民办学校师生与公办学校师生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这些将吸引更多的人投资兴办民办学校。由于我国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的原因,教育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会导致未来几年内民办学校对适龄生源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3.与外资办学的竞争。日前,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将再一次掀起境外机构与国内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办学合作的高潮。境外办学的存在将在国内生源和财源方面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展开激烈争夺,尤其会对高收费民办学校产生巨大冲击。归根结底,竞争是人才——教师队伍的竞争。继续教育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师竞争力的关键,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模式 (一)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办学机制和实际操作中,已经呈现出愈来愈鲜明的市场化倾向。民办高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密切联系。被人们称为”双刃剑”的市场,已经成了推动和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民办高校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就要有能培养出这种人才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民办高校必须首先把好“人口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质量。由于民办高校竞争力有限,所以教师质量难以与公办院校相比。因此,民办高校更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与其发展规划、目标、定位、特色等实际需要相挂钩。例如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还有实际应用能力。如果一个商务英语教师既可以在授课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又可以在学生需要实践时扮演管理者或者客户的角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会比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又如如果学生的专业是英语教育,就业去向是中小学英语教师,那么授课教师就应该受到相关的培训,在授课时针对中小学实际需要安排授课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巧。再比如对于中外合作去向的学生,学校就应对授课教师进行合作国家文化、对接大学情况、相关专业国外课程设置等各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未出国门就已知己知彼、成竹在胸。而如果学校要想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研究水平的继续教育就必不可少了。总之,民办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质量是惟一的生命线,人才是成功的奠基石,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教师继续教育原则是百年大计。 (二)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实地进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是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专业化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可以采取如下不同的措施: 1.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以在职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经常性教学问题为主的教育模式。校本培训理由在于,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大量的经常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积累起来一次性解决,需要即时处理;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认识到其所在学校自身存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教师个体积累的良好经验聚合起来,在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群体的价值。校本培训主要有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两种具体方式。正式培训是通过高校、地方教育机构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与有组织的较为规范的培训。如英国谢费尔德大学教育系提出培训在职教师的六阶段模式。包括:确认阶段,由专职培训人员确定教师的需求;谈判阶段,由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就具体问题协商,选择最适宜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与方法;协议阶段,主要是确定谈判的结果;实施阶段,主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束阶段,主要是总结以往成绩与不足。非正式培训是最经常的校本学习方式,如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可以进行“导师带教”的培训方法。导师可选择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或外聘优秀教师,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组成对子对其传帮带,这种方式对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而对缺乏新思想、新观念的中老年教师,可通过教科研、协会团体活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更新教育观念。还有在岗自我培训、开展教改试验活动、教学评优、教学技能竞赛等都是进行间接培训的渠道。 2.校外进修 校外进修是一种目标明确、规范、正式、投入较多的培训形式,它主要针对民办高校中的骨干教师群体进行学历性或研究性的系统学习,以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各种素质。这种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参加研究生水平的在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二是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的生活体验型进修,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技能;三是参加各种类别的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这种形式具有培训容量大、信息密度大、计划性强等特点,较适用于新教师培训、各类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四是校际交流和国内外考察。组织本校教师赴名校听名师课,与名校教师座谈研讨,各民办学校互派教师等,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学习方式。通过国内外考察总结经验,探讨规律,也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3.远程教育 现代化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继续教育的新途径。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来进行。这一途径不受教学双方时间、场所、距离等限制,具有灵活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等特点。开展远程教育是建立完善的、大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远程教育可以满足他们自主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调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可以随时浏览、复习学习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教育设施较好的民办学校和接受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三)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合理结合,达到最佳培训效果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方面,即培训者(培训单位)、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一个整体,只有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达到三位一体的合理组合,才会收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1.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 作为继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对培训结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和个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在培训动机、需求上的不同是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训动机上,有的教师为追求自我实现,有的是由于评职、竞争等外在压力,有的是从众心理等。事实上,用外在压力的方式使教师参训与教师自主自愿进修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教师的主体意识很强,如果没有参加培训的需要或这种需要很弱时,效果就不会很好。所以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学校应调查教师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使受训者能够更加关注自身需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当的学习形式和途径。 2.培训者——培训单位 培训单位与受训教师问是教育上的供求关系,供者所供能满足求者所需,求者所需能为供者所知,是实现供求平衡的前提。因此,培训单位对培训的多元分析尤为重要,包括培训对象分析、培训目标分析、培训内容分析、培训条件分析等。民办高校新任教师培训、骨干培训、学历进修、素历提高等不同的培训层次各有其培训目标,每项具体目标对培训课程和内容又有不同规定和要求,培训单位要在对受训者和选送单位的需求信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特别是针对民办学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出有效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设计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培训形式,同时调集到一批教育教学效果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培训队伍和与其相配合的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队伍,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条件,实现培训效应的最大化。 3.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 学校应在认真分析自身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条件,了解培训机构情况,剖析受训教师情况,帮助教师对培训单位提出的培训形式进行选择。学校在培训中的角色和任务,一是提供经费支持,使教师参加培训不存在资金障碍。二是尽量保证经济便捷。即提供的培训途径是受训教师和学校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投入都是最经济、便捷的,能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校园论文:校园德育宣传教育论文 一、有效利用德育宣传阵地 校园内的宣传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宣传栏更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名学校的领导应在德育宣传方面给予教师与学生大力的支持,在宣传板块方面要置于显要位置,学校内尽量做到随处可见的德育宣传文字或图画或海报。把校园内的闲置地利用,让师生在散步、活动、休息时可以受到德育熏陶。 二、树立身边的德育先进典型 每个学校都一定有德育先进的教师或学生,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和人物并发挥其教育作用。从教师中、学生中找到德育先进者之后,不能简单地表扬或是宣传,而应该使他们的事迹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许,这样才有说服力,其他的师生才会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去改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比如说有的学生贫穷,但不气馁、不自卑、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学习成绩优良,那么此生带给大家的便都是正能量,他将影响到本班级的其他同学,学校对这样的事迹进行全校性的重点宣传后,可能不会使全校学生得到感染激励,但绝对会影响一大批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专业技能,不再因为自己家境不好而自甘堕落,也不再因自身学习成绩不好而一蹶不振。他们会受到先进典型的熏染激励,一定要克服困难、改掉恶习,积极行动,做一个让同学、老师、家长放心的好学生。 三、聘请国内优秀宣讲团进行宣讲 当今社会有很多有感染力的宣讲团队,他们演讲的内容与形式是经过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反复实践的,宣讲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广受好评。尤其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宣讲,对学生与家长,甚至是教师的教育效果都是让人惊叹的。学校一定要寻找好的宣讲内容、好的宣讲团队,一旦找到,就应该尽其所能聘请其到校园内进行演讲,这样做的德育效果是教师在教案里、在课堂上都无法相比的。 四、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德育 有的学校领导或是教师会认为学校开展德育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职业高中的学生是来学习职业技能本领的,经常搞德育工作会不会把侧重点弄偏了。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或是想法,学校的主要领导就应该及时做出决策与决断,在学校开展德育绝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工作,相反的会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积极作用。因为,当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好的时候,出现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或是男女生之间交往问题就会少很多,当学生的德育开展好了,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及技能的传授上,而不是把时间都用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上了,当一个班级出现德育工作紊乱时,教师在处理教学以外的事务上所花费的时间将是教学上花费时间的几倍,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够顺利完成。教育宣传阵地的有效利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叶金洁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 校园论文:学习型校园文化论文 一、对建设学习型校园文化的认识 自2009年10月担任实验小学校长的那一天起,我就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是快乐的,让老师觉得工作是有激情的,让我们的校园是温馨的,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生活、成长的乐园。后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于是,我们决定把“阅读”定为我校的特色项目,让师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的创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特色学校创建因学校文化建设而得以显现,学校文化建设也因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充满活力,两者不可分割。 二、建设学习型校园文化是创建大阅读特色学校的需要 1.我校办学方向的需要。 三亚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92年,二十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同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办学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学生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大阅读学习型的校园文化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就是为他们的将来打基础的,所以,“阅读”是我们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2.创建学习型校园文化的需要。 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师带入“学习型组织”。在这样的组织里,大家通过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做到“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要求。 3.传承中外优秀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样,世界文化灿烂辉煌,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成为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让这些文化精髓来熏陶我们的学生,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的人格魅力。 4.保障师生发展的需要。 世界上最愉快的事莫过于读书,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也是莫过于读书。教师通过读书,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让孩子们读书绝对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少年儿童心灵纯洁、秉性淳厚、记忆力最佳,儿童在这样的时期通过阅读经典,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引领,就能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迅速成长。 三、凸显特色,彰显校园文化 1.领略中华与世界文化精华,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为了构建学校良好的读书环境,我们在校园里修建了凉亭、荷花池、假山、流水,种植了翠竹、白玉兰、椰树;为了激发学生诵读和积累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我们建设了校园文化长廊,还在校园的廊道上张贴了名人名句。我们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充实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图书,有计划地对各个班级学生开放。我们还在每一个班级设立了图书角,有专门摆放报纸、杂志的图书柜;我们还利用校园博客,每天上传教育故事、教育感言,等等;每个学期,我们还开展了小学生《感恩母亲》的诵读比赛、小学生讲革命故事比赛、教师诵读诗文比赛等活动。 2.开发大阅读校本课程,启蒙学生心智。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和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启迪学生心智,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我们编写的《青少年公共道德意识的培养》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使每个学生在图文并茂、喜闻乐见的故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3.积累经典名篇,确保诵读时间。 通过诵读经典名篇,我校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稳定成果,我们坚持每天早上诵读经典20分钟,中午,校园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员诵读经典,每周二至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课为学生阅读课,学校阅览室对师生开放,学校办公室有计划地安排班级到阅览室去阅读。学生诵读文化经典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氛围浓郁,校园内人人读书、时时读书、处处读书,氤氲了书香。 4.结合学科教学,整合各种资源。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里,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与学校的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特别是语文教学,它是阅读的基础,它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最佳途径。其他学科也可以充分开发大阅读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为学科所用。学校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探索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成为思想与思想交流、感情与感情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心灵家园。 作者:石力平 单位:海南省三亚市实验小学 校园论文: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 1校企合作下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4.2.2开展企业文化讲座 学校邀请到了鑫晶刚玉、泰迪电子、名匠家、佰翔密谷、天一温泉度假村等企业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讲座。例如佰翔密谷酒店集团作为学校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经常应邀为我们学生详细地讲解佰翔企业文化的精华:“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卓越”;“天天平价、三米微笑、日落原则、关心社区”。职业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前瞻性的规划。作为软环境建设中最主要的一环,校园文化的建设尤为重要。建设与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相融合的中职校园文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 作者:童纪超 吴炎金 刘翔 罗少荣 单位:福建省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 校园论文: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一、“文明”: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 文明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最普遍的追求。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教育是第一因素,所以,教育和文明往往是同义词,文明也是有没有教育、有没有思想的常识性区别。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战争致人类的文明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使人类的文明有了新的内涵,即以科学技术为时代文明的精神内核。而这个“以科学技术为时代文明的精神内核”恰恰改变或者形成着当代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样的教育造就的大学生,就是文明、科学技术、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历史人才。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开启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新文明时代,党和人民政府,不但继承着中国历史的文明使命,而且创造着新的文明历史。所以,当代中国的文明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人的身上。教育的新的使命是在新的时代使中国跻身世界文明大国。当下的社会,出现了许多反文明的行为,再一次使“文明”和“做一个文明人”成为社会与教育的问题,“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大学校园,是一个文明的校园。这个“文明校园”,并不仅仅是干净、整洁、安全、有秩序,它的使命是孕育和发展出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文明园地。当代大学校园的文明,在于以时代的“中国梦”,来营造自己的校园生活,作新一代的文明人。当代大学生,都是所谓的“90后”,父母那一辈人可能在青少年的时候,还在为温饱努力,他们则在手机、电脑的信息社会里游泳,而且以追求个性为人生意义。大学校园,可以看成是优秀“90后”的个性张扬广场,而且是以时尚为导向的潮流。“个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根本特征,当然,这个“个性”还带有“随性”和“任性”的味道。然而,当代大学生最大的文明在于,他们没有失却理想主义,他们这一代恰恰是“做梦”的一代,正与主席的“中国梦”的理念相呼应。他们的父母辈,还不敢做梦,只能谨慎地、踏实地、甚至小心翼翼地埋头苦干,那是他们父母辈人的文明特征。而大学校园文化的文明特征,正是一个理性的、科学的、知识的、时代的、国家的文明梦。换句话说,大学对大学生的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这个意义上,正是把主席的“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实现着对结,也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文明,是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对接的文明。说起文明,必然应该与文化一起讨论。仔细研究,文化与文明有时是一个意思,有时却是有区别的一个概念,日常用语可以不区分,在学术讨论上则必须区分。文化着重于人的精神以及内在的东西,文明着重于外在的、看得见的,特别是物质利益与外观的表现,如建国前出洋留学的人回来,他们的谈吐与装扮———嘴里说话夹杂着外文,穿西装,手里拎着文明棍等西方生活方式,我们往往说他们是“文明人”,难道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是文明人,是野蛮人不成?实际上,这样的“文明”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很坚挺,譬如,使用现代科技的人,似乎都是追随现代文明的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这既是我们时代在物质上的某种发达,实际上也是我们在文化上的一种萎缩。因为,信息科技时代,大家都用手机、iphone、ipad一类的高科技产品把自己武装起来,却往往不会读书,不会写文章,连写字都退化了,走路也退化了,只会坐车。文化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渺茫起来了。我们应该知道,科技使人丧失了义务感,甚至丧失了一般的伦理道德,这正是有文明生活方式,却没有文化精神的一代人。所以,大学校园的文明,更应该是文化精神。当代关于文化的另外一个危险是,把文化当成商品或者时髦,甚至成为一个媚俗的产业,大学校园也充斥着这样的所谓“文化垃圾”或者“垃圾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用高深的思想浸淫的氛围,具体说来,是以典籍为文化、为思想,以读书为生活,以思考为人生,以艺术为气质,以国家天下为己任。而中国当下的大学,这些本来应该高尚的文化活动,都被社会上流行的浅薄与恶俗的“文艺节目”冲击得是非不清、善丑不明了,高尚膜拜低俗,倒成了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气象。 二、“自由”: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发展意义 自由是全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所赋予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自由的概念,虽然也是从人类的自由概念那里继承下来的,但它突出了自由概念的实践性。因为,它是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自由概念,长期矢志不渝的实践而发展出来的。所以,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不是一个理论空谈,或者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的“异想天开”,自由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活动。自由的这个实践属性,是指导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发展意义。大学校园文化,笼统地说,包括人的文化、物的文化、知识文化,但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大学生虽然在学校只有四年时间,却是他们人生最重要的岁月,也是他们在社会挣得身份的地方。换一句话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有文化的、有知识的、有道德的人的起点。这个地点,理所当然应该以人的最根本的属性———自由———为教育。大学校园文化中的这个自由,应该是经过正规的教育、规范的、法律的、实践于大学生身上的校园文化自由,这个自由以时代精神,以国家命运为实践特征。尤其是以大学生的社会身份、时代教育、社会要求、历史使命为要求。大学校园文化的自由,更多的应该是当下时代的要求。每个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都有其时代特征。譬如,1980年代的大学生,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历史使命。那时,虽然人民和国家仍处在从饥饿向温饱过渡阶段,但人民却对社会和未来充满着希望。当时最激动人心的歌曲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它预示着国家的丰收,也昭显着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当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已从农耕文明,走到了生机勃勃的工业文明或者海洋文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就是在自己这一代大学生身上使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或者说,使中国在世界上崛起。那么,大学校园,应该是大学生的希望的田野,也是大学生的中国梦的自由飞翔之地。 三、“爱国”: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人归属意义 “爱国”是永恒的话题。大学生的爱国,应该是以爱中国文化为核心的爱国主义,要把中国文化在自身教育与个人生命中发扬光大,并且要将中国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当中。文化在根本的意义上是全人类的,不应该分地域、民族和人种,但人的出生却是有地域与民族和人种的区别,更有政治上的差异,在文化的运用上,我们无法否认文化的这种政治属性。而教育恰恰是政治的一个部分,甚至教育本身就是政治。对大学生来说,中国文化就代表着祖国。当然,对所有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化也代表着祖国。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就把中国文化带到哪里,海外的唐人街、华人居住区,最浓重的、最能够说明是华人的,就是中国文化,和生活在那里的华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在这个时代,应该向深的层次和广的层次发展的时代。中国,能够成为为人类贡献文化与思想的大国,而不仅仅是经济大国。所以,中国梦,就是中国文化梦,爱中国,就是爱中国文化。譬如,我国现在在世界各地办了那么多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积极的国家文化策略。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一方面强调全人类的一体化,另外一方面却强化着自己的民族与国家。这些想法,都进入了大学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之中,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比对社会其他人群的影响要大得多。那么,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气质,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如何在全球化时代,铸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或者爱国主义,在这个时代,要以爱国家的文化为核心精神,正像西方学者说的:自己的祖国是祖国的文化。中国人可以移民到外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生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但惟独祖国的文化,是不能抹掉的精神印记和身份印记,人生于斯,死于斯。那么,大学校园文化,应该在祖国文化这个意义上,把大学生的精神血脉高高地隆起来。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建设 主席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中国文化梦”,我们的爱国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理论。大学校园文化,正是应该基于中国文化的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里,实践的正是中国文化。那么,我们怎么体认中国文化呢?这些年来,国家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许多思路,也进行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甚至中国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和商业。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中国文化俨然成为一个话题,从民间的“国学热”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莫不以中国文化为“卖点”。我们试以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为中国读书界专门写的序言,来体认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亨廷顿说:“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中国学者因此十分自然地从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因此,据我所知,中国学者对我1993年的文章《文明的冲突》所作的评论总的来说精深而富有洞见,虽然他们有时也误解了我论证中的政策含义,并对之持相当批评的态度。……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它长期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文明的分析框架因此提供了一个对正在呈现的现实的洞见。它也提出了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可能和合意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洲联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可以看出,在亨廷顿的学说中,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影响人类的七大文明之一,这就把我们常常说的“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的古老文明”这一说法现实化起来了,我们中国不仅是古老的文明,还是现代文明,而且是对人类发展不可忽视的现代文明。所以,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推演到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看世界的文化,而支撑这个制高点的,却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时代,自己的教育。那么,将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时代,自己的教育,和世界的文化,世界的时代,世界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就是自己的所处时代的政治。这个政治,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这个梦”。 作者:林培坤 单位:福建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 校园论文:新媒介高职校园文化论文 一、新媒介与高职校园文化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呢?校园文化是一种朝气蓬勃的青年主流文化,它以学生为对象,以校园为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实践成果。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核,它能够激发莘莘学子追求高尚、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它关乎到一个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校园文化是一种动态的青年主流文化,并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办学类型有不同的校园文化。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成,高职教育相对本科教育而言学制短,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有限,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强调技能性操作,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因其鲜明的办学特点而有别于本科院校、成人教育及中小学校园文化。随着社会转型和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高职校园文化传播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由校园旧媒介文化不断向校园新媒介文化转变,过去借助广播、校报、宣传栏等旧媒介传播校园文化,现在则主要借助校园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传播校园文化。在校园媒介传递信息的转变过程中,校园媒介的传播路径由单向转为多向;由直线、平面转为立体;由慢速转向高速;由个体转向群体;由单一方式转向复合方式,在此过程中注重将校园媒介文化与社会媒介文化进行无缝衔接。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经济转型的产物,高职大学生是新媒介的受益者和推崇者,当社会转型之下的高职校园文化与新媒介相遇时,新的文化现象出现了。 二、解构: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二元状态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研究高职校园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高职校园文化呈现出双向建构的局面,一是借助网络媒介的快速成长和迅速普及,高职校园文化已经从小众化的青年亚文化走向“普泛化”的整体青年社会;二是自媒体时代,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主体都是网络世界的参与者与者,“人人皆记者”成为应然状态。新媒介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同时,又重构新的高职校园文化生态。据了解许多高校学生团体相继在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等国内知名网站开通微博社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个人、群体和组织以新媒介为公共空间和交流平台,在新媒介这个公共空间里,大家对校园公共事件都可以去表达、去评论;同时在这一公共交流平台,大家通过传播信息建构具有媒介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关系,在解构原有校园师生双向度交流的文化生态时,拓宽了师生的社会视野,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重构新的校园文化生态。首先,新媒介从社会变化的层面上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新媒介平台的海量信息将社会媒介文化与校园媒介文化密切联系起来,在重塑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同时,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高职大学生喜欢在课余时间上网,发帖,追踪热点新闻,关注焦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社会上一些正能量信息通过新媒介的传播能积极影响高职大学生的成长,而社会上一些负能量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介的出现解构了高职校园文化的旧格局,高职校园媒介文化与社会媒介文化的碰撞使高职校园文化出现了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二元状态。其次,随着互联网、电脑、手机的普及,新媒介成为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网看八卦新闻、网游,成为很多高职大学生宿舍生活的重头戏,新媒介给高职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1、一些高职大学生不懂得自我约束,通宵达旦上网玩游戏,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经常旷课、迟到,严重影响学业;2、由于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导致长时间待在宿舍,足不出户,出现了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沟通能力减弱的症候群现象;3、新媒介的出现,使过去的读“字”时代向读“图”时代演变,很多高职大学生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导致思维单一,平面化,缺乏创造性;4、由于高职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他们缺乏批判思维,网络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令青少年的身心特别容易受到损害,从而降低自身的道德标准与约束;5、面对网络海量的商品信息,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冲击着高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使其变得缺乏理性。6、信息化时代,高职教师原有的知识信息优势正在被打破,教师知识信息权威受到挑战。因此新媒介的出现使校园文化出现双向建构的局面,解构旧的校园文化生态的同时,重构新的校园文化生态。 三、重构:高职校园文化新生态 如今新媒介通过对信息的传递,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影响高职大学生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同时,解构了他们对传统人伦道德的认知,重构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情感世界和意识形态,高职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介。一方面,随着新媒介的广泛普及,无论是高职校园中的学生社团还是个人,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新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新媒介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已逐步渗透到学生社团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会化层面上讲,新媒介改变了高职大学生思想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并为他们开创了新的交流方式,新媒介利用它的影响力改变高职大学生的意见并影响社会变化,例如高职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上“微慈善”、“微公益”、“微志愿”、“微环保”等活动。同时社会化的媒介又在小范围内引导校园公众舆论的形成,在解构原有高职校园文化关系,重构新的高职校园文化生态的同时,对高职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介成为高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园文化中的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由传统的单向度沟通交往向双向度甚至多向度交往转变 21世纪是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介化的网络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限制,以电视、电脑、手机为平台完成信息无障碍接收。数字化时代的人们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人际交往方面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双向度甚至多向度的沟通。例如QQ、MSN、人人网等聊天工具的出现,可以使高职大学生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实现跨时空的、一人同多人的多向度交流。在此背景下,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度、面对面的双向度沟通方式限制,开始向多向度的沟通交往方式转变。 2.虚拟性人际传播出现 网络的出现扩大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高职大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将自己的人际传播拓展到了校外、省外,甚至是国外,年轻的学子在拓展自己人际传播的同时,真实和虚假的人际网络也在悄然形成。例如高职大学生在微世界中,将自己的情绪和个性通过网络语言、图片展示真实的自己和虚假的“异己”,例如“萌”与“装”。尽管大家通过网络上的人际传播拓展了资源,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有时难辨真伪,虽然现在政府提倡实行网络实名制,然而大家都不愿意在网络上暴露自己真实的信息,如果全部实现实名制,在网络上“吐槽”的自由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人际交往的双方在新媒介环境下采用匿名方式,增加了交往双方的隐蔽性,从而导致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人际传播具有虚拟性。 (二)校园文化中的信息传播 1.信息传播自主性 一方面新媒介网络信息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丰富了高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介的便捷性和即时性,高职大学生在这一网络媒介信息平台上的自主性增强,高职大学生能随时随地在新媒介世界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新自己的博客、微博、拍客、微信等等。相对于旧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提高了,比如高职大学生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平台,对校园里发生的公共事件进行曝光、跟帖、发表评论、点赞,依靠新媒介这一公共空间建构人与信息、信息与人的互动传播方式。高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多彩的,一方面,他们喜欢在微博、微信上爆料,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微博、微信进行维权,以捍卫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自主权和话语权。随着高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逐步提高,大部分学生在微博和微信上的话题都本着为学校负责任的态度,真实性比较高,即使有个别学生在微信中出现对学校的不当言论,经过教育后能够主动撤贴、声明、道歉。 2.信息传播的公共意识 高职大学生虽然在高考中的应试分数低于本科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公共意识弱于本科生,相反高职大学生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群体,例如高职大学生对微博上呼吁解救流浪儿乞讨、免费午餐、春晚、两会、克里米亚公投等国内外热点问题给予了密切关注,他们对此热点话题进行发帖、评论及行动。高职大学生以微博、微信为平台,建构人与信息的互动方式,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实践课中推广校园微公益活动,通过开展此类活动,增强高职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 (三)校园文化中的群体传播 1.网络里的游牧民族 高职大学生由于高考失利,认为自己在职业学院接受的是三流教育,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前景也没有足够的信心,现实中的失落使得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期望从虚拟中去寻求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觉得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将这一群体称之为“网络里的游牧民族”。“网络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宅”在宿舍里,给人一种“不与人交往”的印象,他们将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的交流由现实空间转向虚拟世界。“在Web2.0环境下,网络已经结成一个个以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和关系为核心的虚拟社区,人们的交往不再受到血缘与地缘的限制,而是随‘网缘’进行互动。”高职大学生经常游弋于各种媒介之间,依“趣缘”与同好结成联盟,虚拟社群之间积极互动,网络友谊逐渐发展起来,各个讨论版、聊天群会不定期地在现实世界组织聚会活动,以培养成员对于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这种在网络中结成的友谊会因“趣缘”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组织中的个体成员在兴趣发生变化后会离开组织,转而投入别人的阵营。因此网络虚拟组织成员流动率非常高,高职校园网络文化中的组织,就像是网络中的一个游牧民族,时刻处于迁徙流动中。 2.ACG、Cosplay、“御宅”、“拍客” 众所周知,高职校园文化相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而言,内涵建设滞后,高职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么,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什么内容感兴趣呢?我们以ACG为例,日本的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玩游戏(Game)在内容上相互借鉴,故被合称为ACG。ACG代表的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虚拟世界是平面的、二元的,虚拟世界对一些高职大学生来说比现实世界更精彩、更自由,但是虚拟的世界毕竟是虚拟的,一些高职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难以自拔,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逐步退化,但是他们毕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自己的朋友圈,他们的朋友圈是什么呢?我们仍以ACG中的Cosplay为例,Co-splay是英文costumeplay的简称,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及化妆来扮演动漫游戏中的角色。Cosplay把网络世界中虚拟的人物搬迁到现实世界中。自控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分清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别,而对于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则要加强引导,把他们从虚拟的世界中及时带出来。“御宅”是指沉迷于网络动漫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人。高职院校中存在这种人,但为数不多,多数高职大学生还是开朗阳光,愿意把自己的闲暇时光花在运动场和现实版的人际沟通中。“拍客”是指在信息化时代,利用各种数码设备拍摄的视频,通过网络编辑处理后,上传、分享、传播影像的人群。在新媒介环境下,高职大学生人人都是拍客,甚至高职院校的某些社会实践课程,需要学生当拍客,记录自己的社会实践过程,并上传到网络上去,例如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微公益大赛”就是一个记录高职大学生人人当拍客的过程。 四、新媒介对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积极意义 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实现了人类社会沟通与交流方式的伟大变革和创新,建构了一种新的人与信息、信息与人的互动方式。同时,新媒介的出现也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人们。首先,它变革着高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高职大学生思想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和更新是新媒介环境下的时代主题,在社会发展层面上影响了其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与走向。其次,它为高职院校师生开创了新的交流方式。高职大学生更乐意借助新媒介这一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校园中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的需求,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再次,新媒介的出现,使校园公众舆论的形成对校园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新媒介成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移动终端网络为标志的电视、电脑、手机建构了一种新的全媒体时代,在新媒介环境中,高职院校师生每天几乎都与媒介接触,借助新媒介这一平台,共享便捷、即时、多样、丰富的校园文化信息。 (二)消极意义 高职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新媒介,鉴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新媒介中的海量的信息中夹杂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同时也改变了高职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成熟,对不良信息的鉴别力较弱,这些不良因素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其养成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是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鉴于此,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准则,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媒介互动平台,由高职大学生在媒介平台上的自主单向沟通向师生交互沟通转变,由旧媒介环境下高职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滞后分离向实施参与共享学生信息转变,同时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思政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以情感和道德实践去引导、教育学生。 作者:胡纯华 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校园论文:责任意识下校园安全管理论文 一、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树立责任意识 在很多校园安全事故中,学校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校长,作为整个学校的统领者和管理者,更要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放在所有工作中的首要位置,时刻都不能松懈,校长不仅个人要树立责任感,更要在校园中营造整体氛围,形成安全维护全体行动的良好现象,全方位地使学生安全得到保障。 二、针对安全问题建立相关的制度规章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对维护校园安全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安全的规范提出了规章的限制,使学校人员都能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活动,避免因为违背规章而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现在在很多学校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校外人员随意进出学校,这种情况无疑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持证明进出的措施,学生进出校门要持学生证,工作人员持工作证,不明人员进出要提前登记并通知相关负责人。 三、加强学生校内生活管理 学生在学校内的一切活动都应在学校的掌握中,在生活方面更是要格外关注。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动,在课间或午间容易在走廊或楼梯上追逐打闹,从而容易发生磕碰、摔伤等意外伤害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学生平常的教育和管理,杜绝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比如在住宿这一方面,查勤人员一定要加强管理。随时掌握学生的数量和动向,一旦发现有学生未归要及时反映。避免因为查勤人员的忽视而使学生的安全受到威胁。 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本校是幼儿和小学的组合学校,他们的年纪小,对安全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开展安全讲座,包括外出时不要随意跟陌生人走等内容。同时要定期进行安全演习,使学生熟悉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逃跑路线,提早锻炼学生的应灾心理,在真正的危险来临时能进行自救。学校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得到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但这一切都是以“安全”为前提保障的,没有安全保障,学生很可能终日处于惶恐之中,无法安下心来学习。这就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推动学校分管安全工作的完善,创建安全校园。 作者:王周鸿 单位:重庆市荣昌县峰高中心小学 校园论文:校园生态长廊景观设计论文 一、国内高校建设发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发展的先驱,在当今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下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变。以校园建设为例,当今大学需要有足够的校园规模与空间容量,来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校园规模、空间质量上与国际知名高校相比较还存在的相对滞后的状况,这极大地限制了高等学府对人才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个大学开始对其校园空间进行改建、增建和新建。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的建设,整体一直保持良好有序的发展,其主要分为一下几种形式:1.高校之间的并购;2.由当地政府主导的大学城区域划分,高校新校区的建设;3.高校老校区扩建;4.老校区的改建。无论是哪种校园建设方式,都需要考虑到如何符合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在注重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对校园景观进行更新、改造、再利用,在最大程度上整合现有的土地与景观资源,利用好校园长廊这种独特的建筑景观的价值,己经引起众多领域学者的关注。 二、校园生态长廊相关案例分析 校园生态长廊在国内外均有优秀案例可供参考。校园生态长廊的基础功能是要连接各个教学楼或学生公寓,此时长廊也可以理解成为一个“立体”的交通道路。其次,校园生态长廊就需要满足其“生态”功能。下面将通过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生态长廊案例分析来说明校园生态长廊的特色之处。沈阳建筑大学中的长廊位于新校区中,并且是亚洲最长的校园长廊。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教学区与教学区、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作用。其生态长廊的建设有如下六个特色:首先,功能性是设计时优先考虑的内容。长廊在功能上起着一个连接不同区域教学区与间接连接生活区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其长廊既符合人流路线的合理性,同时也符合在楼外观看长廊的审美性。第二,以长廊连接各个教学区域,是适应沈阳的寒冷气候的方式。沈阳是位于辽宁省内陆地区,冬天平均气温可以达到-20摄氏度,长廊让师生不必暴露在寒冷的条件下自由穿梭于各个教学区,在夏天同样也可以起到防晒的作用。第三,沈阳建筑大学的长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校园交通问题。学生可以选择通过校园长廊内部或外部穿梭与各个教学楼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通选择性。长廊的存在分流里外部人流的数量,缓解了校园内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第四,从人文的角度增加了各个不同学院和行政机关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来源于无意识中各个不同流线之间所产生的交集。人文建设应当属于“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叫人文生态建设。第五,沈阳建筑大学在教学楼外部规划了动物、植物生态区,在长廊穿行的过程中处于最佳观赏高处,让师生在学习科研之余,有了放松和接触大自然的生态条件。并且在长廊内部设置合理的植物摆设和功能区规划,增加了长廊的利用率和生态性。最后,通过生态长廊的连接,使得校园的整体性更强,让教学、生态、人文等“元素”紧密相连,既体现了人文设计的关怀性主义,又体现了实用性主义。 三、浅析校园生态长廊设计 通过调研和总结,校园生态长廊的设计可以分为必要条件设计和选择性条件设计。必要条件设计包括:“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那么可选择性的条件设计则需要根据当地文化、校园理念、地理情况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篇论文仅就校园生态长廊设计的必要条件设计进行浅析。校园生态长廊的选址是一个关键问题,其涉及到后期建造成本,因此在前期选址需要规划出最恰当长度和位置的长廊,从而满足高效、便捷的基本条件。如何使得长廊空间作为校园中宿舍区、教学区、生态区的一个重要的连接地带;如何使得在方便师生通达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的与自然相接处;长廊的选址是否破坏了校园整体规划的内容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选址方面所要斟酌的。在生态长廊的空间设计方面分为长廊内部设计和长廊外部设计,两个环节的设计是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又有着互动的关系。外部设计我们需要考虑:1.景观植物的规划与长廊之间的关系;2.是否需要大面积的集散广场或各个不同的小型休憩空间与长廊呼应;3.围绕长廊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车位规划4,相关电力系统的合理铺设。那么在长廊内部设计中我们则需要考虑的是:1.步行的畅通性;2.长廊的休闲性融入,例如休闲椅的摆设;3.植物摆放规划;4.文化展示空间的设计规划。从内部空间可以看到外部空间的美景,从外部空间如何最快达到内部空间的位置,这些都是长廊内外空间设计的联系。长廊生态技术的使用是生态技术多样性的使用,例如长廊最上层可以设计城无棚顶的天棚花园形式。在能源使用方面可以用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系统。在长廊周围建设相应的生态动物区域和生态植物区域。生态长廊的建设也可以作为科研实践的场所,例如实验雨水采集系统、净化空气系统等。这些生态、环保、节能等技术均可以运用在校园生态长廊的建设中去,具体的生态技术实施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结语 在当代高校校园建设热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新发展背景下去探究和解决的。校园生态长廊这一课题的诞生,既解决了校园存在的一定问题,同时又增添校园的文化性、环保性、生态性、节能性等元素,校园生态长廊也可以容纳校园已有的环境因素、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因此校园生态长廊的探究和实施是开拓新型校园建设最佳选择方案之一。 作者:孟丹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 校园论文:地域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一、与育人理念相融合 雨花石的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历经数亿年的运动变化才成型,还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最终才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雨花石的这一演变过程被学校领导提炼为“兼容并蓄、至善至美”的品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体现学校领导对教育的高远追求。“经水濯而清华,遇熔炼而忠贞;呈胜景而纯朴,遭湮没而豁达;担重任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用诗一般的语言解读“雨花石文化”,丰富“雨花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在育人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挖掘“雨花石文化”的深层内涵,学校将体现“雨花石”精神内涵的“争先、坚守、忠贞、包容、奉献”确立为校园精神。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拓展,也是关注师生成长过程、理解并尊重其成长过程中渐进式变化与幸福感的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雨花石文化”的最高追求落实到教育追求上。雨花石的美体现在“品、纹、色、形、质、声、韵”等方面,根据这些特点,学校将教育追求总结为“七行诗”:育德当如石之品,润物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校景当如石之纹,序却随机,横竖侧看总相宜;技精当如石之色,悦目如心,行行出彩齐争艳;塑人当如石之形,方圆偏倚,天生我材必有用;治学当如石之质,脆硬润泽,因材施教当无憾;求学当如石之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意志坚;为师当如石之韵,坚柔稳严,桃李不言自淡然。六合中专通过由浅入深、抽丝剥茧般将雨花石的精神、品质、内涵等融入校园,打造“有根可循”且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并将“雨花石文化”与育人理念完美融合。 二、与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论体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继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六合中专领导很早就意识到,雨花石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传承雨花石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学校先后开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产业调研,邀请南京市雨花石协会来校进行了三次专业设立论证,最终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推动校园文化传播。雨花石雕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从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成为学校推广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缩影。据许本洲介绍,学校主要从普及雨花石知识、建立专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完善专业建设。第一届学生是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学徒”,他们平时正常上课,遇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则跟着受聘大师学习。在雨花石知识普及方面,学校通过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学研究》,并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鉴、工艺加工等知识;将历代歌咏雨花石的诗词文章选编成册,让学生通过晨读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与课本相得益彰,学校还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身感受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以雨花石雕刻专业为中心,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方式,让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给校园内的每个人。建立专业标准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聘请雨花石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规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营造浓郁的专业实训文化氛围。指导专家蔡康麟大师是六合区雨花石雕刻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也是该工艺标准的主要制定人,经验非常丰富,拿到石头便能很快判断出其价值、可雕刻的形状、雕刻方式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阵”,既培养学生也培养专业教师,是校内推广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创新技艺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雨花石工艺加工主要是抛光、拼装和制作简单的工艺用品,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学校在雨花石雕刻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了玉雕、牙雕的工艺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艺。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过俏雕后价值往往提高了数十倍,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学习雨花石雕刻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职责,更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六合区48家雨花石工艺加工厂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晤、岗位技术培训、定标准培养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六合区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校还邀请雨花石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每年举办两三场讲座,让校内师生更近距离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专业文化,建特色专业,育特长学生。”学校五年来共培养了136名该专业毕业生,76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5名毕业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艺技能后创业成功,实现了职教富民的办学目标,成为传承和推广雨花石文化的榜样。 三、以环境与活动潜移默化 在六合中专,你会流连于雨花石文化墙边,徜徉于雨花石文化大道,漫步于雨花石文化长廊,晨读于雨花石实训楼,小憩于雨花石荷池畔,驻足于“天落雨花”雕塑前。如果你有闲情逸致,还可以慢慢欣赏雨花石文化墙上按照淘石、赏石、品石、赞石、藏石、咏石、刻石、颂石等八个主题制作的八块大理石浮雕,以及长廊两边雨花石展示柜里定期更换的雨花石精品……学校以“雨花竞秀,技创风流”为主题进行校园道路与长廊文化、墙壁文化、雕塑和园林小景等环境的设计和建筑物命名,将雨花石文化镶进浮雕、嵌入石壁,刻进师生的心中。“第四周‘雨花之星•志愿之星’1309班张家伟同学,作为1309班的语文课代表,他每天积极配合老师按时组织同学早读;作为校学生会生活部部长,他带领全体成员每天认真完成教室、包干区、绿地及宿舍的卫生检查,并组织公布在公告栏内。这件事虽然繁杂,但他从不抱怨,兢兢业业地为校园的干净美丽立下汗马功劳……”每周一评的“雨花之星”是学校渗透雨花石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品格形成、能力提高而常设的活动,主要挖掘和表彰那些在劳动、学习、管理、志愿服务、道德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每周一评,每次评选一位。除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外,还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进行同步宣传。学校还对“雨花之星”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显示,凡是获得过“雨花之星”荣誉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均良好。其实,在六合中专的校园中,无处不烙下雨花石的印记。如学校先后举办了四届雨花石精品展,时间定在每年的10月份。每个班级都要上交作品,然后由学校组织专家选出精品,集中展出。除了学生的作品外,还有部分教师和大师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雨花石的自然美,体会其内涵美。将学生社团冠以“雨花”之名,组织与雨花石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将校园龙狮队命名为“雨花魂”,将校园舞团命名为“雨花飞炫”,依据雨花石的意韵编排节目内容,让学生对雨花石的内涵有更深的体验;成立“雨花情”志愿者协会,每年为社会提供5000余人次的服务,内容涉及环保、关爱弱势群体、交通安全、义务献血、公益宣传等;校园文学社命名为“石韵”,文学社主办的校报命名为“雨花真彩”,每月一期,集中展现校园文化的精华……同时,学校还结合雨花石姿态万千、个性独立、本真至善的特质,推行“角色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家做一名好儿女,在校做一名好学生,在企业做一名好员工,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 作者:丁锐 单位: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校园论文: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思想导向作用 校报作为一项极富特色的校园文化载体,是高校进行宣传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工具。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不是局限于简单的唱歌跳舞,更重要的是综合了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精神,校园文化更是广大师生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创造出来的一种紧密联系社会和时代的同时也富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校报的编辑与发行,校报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出一个让学生可以在其中思考、理解和感悟的高品味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完成灵魂和人格的升华。此外,校报以其对于人的鼓舞、激励和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和催人奋进的作用。它将深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以及伦理规范。校报在校园文化中的导向作用突出表现在它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利用舆论和宣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以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取代消极悲观心理和不良情绪,真正落实“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方针。校报还通过其鲜明的立场,明确其倡导和限制的内容,提倡多样化的同时弘扬主旋律,在学生的文娱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文娱活动层次;校报还可以开设刊登优秀文化的专栏,寓思想性于文学性,让学生受到优美文字的感染和熏陶,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其爱校情怀。 2文化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并且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及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高校校报是校园内的主要媒体,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对其人生观的形成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引导和良好的教育作用。高校必须利用校报作为其宣传阵地,以育人为办报宗旨,营造积极向上、文明的校园氛围和校园文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和随着网络发展而泛滥的有害信息对学生造成的威胁和侵害。 3桥梁纽带作用 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首先,高校是集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广等优点于一身的校园主流媒体,其内容往往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及信息,是广大师生了解校园建设发展进程的重要渠道之一。校方不仅可以利用校报学校最新动态还可以在校报上公布党的最新决策。与此同时,校方还可以利用校报把师生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建议以及思想状态和心声进行真实反映,这有利于帮助学校上级领导更深入地了解师生心理状态从而加强学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广大师生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平台,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其他院校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兄弟院校还可以通过校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校动态和发展状况,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作为最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人群之一的学生家长有权对自己孩子所在学校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为体现校方对这一权利的尊重,学校应该通过定期向学生家长寄送校报来帮助其了解学校动态和学校情况,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二者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良好健康发展。另外,高校还可以向上级组织寄送校报,为其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的了解提供渠道。 4宣传教育作用 高校校报作为我国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精神文明以及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反映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校报展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式与最终成果,校报不仅展示了全体师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还公布学校最新发展动态。此外,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校报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对科学真理、先进文化等进行大力宣传,才能促成科学完善且对校园文化起着正面引导作用的宣传体系的建立。从而使得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帮助其了解不健康文化的带来的危害。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多举办各类有关政治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形式新颖和吸引力较大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以更富创新的形式展开,从而提高活动吸引力,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提高学生认同感。为了推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提高校报质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高校宣传的内容以及其所起的作用取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作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担负着辅助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所以,我们须加强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校报的质量水平,从而不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张楠 陶庆宇 徐文博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校园论文:校园建设中安全工程论文 一、发挥安全学科专业优势,用专业理论指导工作 (一)事故归因论确定工作思路。 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就学校而言,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校园周边和外来客观存在事物、师生工作、学习、家庭环境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校园教学设施、办公设施、住宿设施及各项配套设施等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足、安全习惯不佳等。基于以上原理,确定围绕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展开,由果找因,系统制定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避免事故的发生影响平安校园建设的工作思路。 (二)安全累积原理确定工作方法:重细节、重小事。 安全累积原理是研究损失量不同即严重程度不同的事故类别之间关系的,它揭示了“大”事故的发生原因,为重大事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海因里希的事故三角形理论揭示了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的次数或者频率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轻微事故的发生频率很大,次数达到一定数量,造成严重损失的重特大事故的可能就无法避免了。在校园这个人群相对特殊、人员相对密集的环境里,有效预防小问题的发生,或者合理处理好每一件小事,将对周围人员和事物的影响缩减到最小成为平安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的重点。在此原理的指导下,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各党支部、工会、学生工作队伍将重细节、重小事的思想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安全稳定无小事,妥善处理促平安。 二、加强校园安全环境软件保障,完善体系和制度建设 (一)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指导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 在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中套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进行了指导,以加强学院“平安校园”建设,合理配置安全稳定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实效为目的,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全院教职工的工作体系建设程序。该程序明确了工作体系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成立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副书记、副院长、各系主任、系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系副主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实验员、教学秘书为成员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小组;成立了学生工作、实验室管理、教工信访工作、安全培训、综合治理等专项工作小组,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和教师组成了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形成了健全完备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学院层面宏观组织、各系中观督导、各部门微观落实的长效检查督导体系。明确了各部分具体内容和人员工作职责,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基层单位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理顺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稳定工作格局。 (二)用安全评价的方法督导落实平安校园建设实效。 用安全评价的方法对学院的安全工作总体评估。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学院利用安全学科专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优势,组建了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教师和各部门责任人组成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用查找、分析和预测学院可能出现的安全稳定隐患以及隐患可能导致的安全稳定问题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的规范和制度,细化监督、检查、评估标准,将日常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开展顺利,预防校园不安全事件发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总结 平安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安全专业理论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在总体建设思路和建设实效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将学科研究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了学科的特长和优势,又实现了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实践,形成了双促双赢的良性发展。 作者:谷博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网络文化论文: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关健词:校园网络文化 功能 建设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文化应在加强网络硬件、软件、网站、队伍、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发展。 大学校园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正迅猛无息地影响着他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极其重要性,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加快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联贯平等互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向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学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2.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式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工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教学格局将会逐步形成。 3.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充斥生产信息垃圾,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惩威胁;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它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理性化的数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传统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事例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此时的网络文化,已将其特殊性融人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之中,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汇人校园主流讲文明文化中。 1.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校园主流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讲文明建设的阵地。尤其在思想文化敏感性高的大学校园,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大学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网络文化工作者,应该牢牢掌握校园}tJ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2.校园网络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死智能、死技术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个性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推进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网络化大学校园的使命二大学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所具有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费与生产的素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校园网络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延伸,在组织与师生、教工与学生,党校与院系、院系与院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制度。同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方和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反映的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点击名师和品牌课程.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知识获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拨、启发、释疑、解惑、传道受业。 4.校园网络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资源的依托,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中心,它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校内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并与用户连连接起来,为用户搜寻、选择、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校园网作为高校的信息源,既要为师生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又要不断地吸纳产生新的信息.即对校内各职能部门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职能信息、资料信息、院系的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学科建设、专业改造、课程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师资需求等各类信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搜集整理.并使之集成化、网络化.以形成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服务。这是网络文化既传播信息又生产信息特征的要求.也是校园网络文化自身的教育特征的要求。 三、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净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应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硬件、学科等方面人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式。校园网络使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不失时机地增加各种新的信息资源,开拓高校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将会始终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络讲文明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工程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进人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2.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是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向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育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运用法律政策和德政管理手段.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现象。 3、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高校网络不能办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循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同时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从是弃非,传良荃芳,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网络文化重在建设,硬件建设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信息化的进程;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要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还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上工作队伍;在校园网络队伍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还要加强网络学科建设.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网络文化论文: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分析研究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调查 【论文摘 要】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未来需努力的方向做了明确地阐述。 营造文明、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以积极态度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是一种有效途径。研究基于学院10系2部的学生开展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300份,收回266份,回收率达88.7%。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校园网络文化在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网络资源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学院特色的文化向上传播得到了加强,网上舆论窜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在软硬件建设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1]。 一、校园网络文化定位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表达形态,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2]。校园网络文化集传媒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功能、意识表达汇聚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社区互动功能于一体,它包括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的体现与延伸、校园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自动化软件等内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服务目标立足在校大学师生,因此,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应打造既时代感鲜明又能贴近我院学师生生活、既能吐槽又能畅想、既能八卦又具有浓厚归属感的文化。 二、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全院师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问卷调查中,50%以上的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较为满意,91.7%的学生支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但26.3%的学生表示缺乏信心,怕半途而废。 2、学生对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不太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是先进且重要的文化,53.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院的校园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校内的网站未开通任何BBS和论坛贴吧,54.1%的学生坚决支持开放社区及论坛,若开放则会增加访问量。 3、现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体现为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违法活动等,而我院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高。77.4%的学生听说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其中28.2%的学生知道公约的部分内容,仅有1.5%的学生清楚知道全部内容,其余的学生只是听说而已。问及能否自觉遵守时,69.5%的学生都回答可以遵守,但是连内容都不清楚,何谈遵守。37.6%的学生网络上不文明的言语动机只是为了发泄一时的不快,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冷静对待,即便别人恶言相向,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绝大多数的学生沉溺网络,而网络的应用情况不太乐观。87.6%的学生都不能合理分配上网时间,每天上网的时间比例为50%以下,仅有38.7%的学生上网时间比例在20%以下。266份问卷调查中,所有的学生都上网,上网率高达100%。其中,57.9%的学生浏览新闻、收发邮件,58.7%的学生看电影、交友聊天、玩游戏,40.2%的学生下载电影、歌曲、软件,27.5%的学生写博客、逛论坛,22.6%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上购物。我院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为了放松娱乐一下,偶尔打游戏,大家认为打游戏很无聊。 5、学生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少,校内网站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很少浏览校园网站。72.2%学生浏览校内网站的时间比例不足20%,59.4%的学生偶尔访问校内网站。学生都是被动的去浏览校内网站,69.5%的学生为了查询成绩和教务处的通知、选课等原因才访问,28.6%的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站查书,34.2%的学生会浏览学院和系(部)学生工作的通知。另一方面,学生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很少,只有不到44.3%的人会浏览校内网站的新闻,26.3%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21.3%的学生利用数字化平台,14%利用精品课程网站,16.7%利用其他校内服务。 6、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72.6%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推进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只有21.8%的学生学习进步了,18.8%的学生认为学习条件好了,剩余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毫无影响、甚至学习退步了。这是由于在266位上网的学生中,45.1%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其中仅有15.4%的学生会阅读本专业的文献。 三、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不足 1、重视显性文化,忽视隐性文化建设。学院重视学院主页、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等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重视学生的“两课”教育,但是,缺乏网络道德和网络自律内容地传播。学院网站因循守旧,吸引力小,内容创新性差、缺少特色,缺乏激励人心的事迹。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没有设置相应的专栏,比如工作专栏、校友专栏。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档次不高,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封闭型的活动较多、对外吸取和辐射较少,与校外联系少、各系(部)互动性差,缺少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一方面,校内网站建设不够规范有序,网站页面老旧、板块单一,缺少科创类的新闻,没能利用好论坛的功能。另一方面,没有搭建一个平台加强各系之间的网络交流。68.8%的学生愿意增加喜欢的栏目后增加浏览学院主页的次数和时间,学生希望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栏目、名师访谈、专栏课程辅导答疑解惑专栏、校规专栏、网络竞赛栏目等。 3、校内网站的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布局不够清晰,学生只知晓一些常见的校园网络服务,对于新增的校园网络服务一律不知。比如我院学生处的部门网站下设有心理咨询交互平台,但是多数学生却不知有此交流平台。 4、一些错误观点和不良情绪的网上传播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我院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到网络垃圾信息和错误观念的影响。目前,我院虽然有舆论监控的机制,但是缺少一套全面、完善的网上舆论系统,导致不能及时地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情绪,因此也无法做到因势利导。 5、部分网络服务(如教务、选课、网络下载等)使用不便利。由于服务器老旧导致反应速度过慢,部分学院网站有时会出现打不开的现象,尤其是学生选课期间,选课系统并发访问数超过1000人,导致系统瘫痪,急需解决。 四、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3]。 2、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校园网络技术应先进,并且能够提供快捷、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首先,应加大网络基础建设力度,加宽带宽,使网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优化网络拓扑,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其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提供技术支持。另外,每年有目标、有计划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拥有一大批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开展网上教学课程。 3、校园文化形态多样,选择多。校内网站的应多样化、创新能力强、积极发展新的网络文化项目形态,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应增加娱乐教育板块。一方面,可针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活动。比如网络竞赛、网络的部门招新,构建大型的校园网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增设学生感兴趣阅读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如:动态信息(新闻消息、通知公告)、文艺原创(小说、动漫、摄影)、师生论著(人物专访、成果推介、科创心得、博客播客)、影视作品(视频新闻、校园DV)、高教集萃(大学讲坛、名家新论、高教研究)等。 4、校园网络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突显,文化品牌鲜明。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主流舆论的网上传播,构建网络德育平台,使得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和网上文明公约应向日常遵守社会道德一样,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还应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最广泛地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树立典型的人物、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色,办出符合学院特色的网站。 5、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师生感兴趣的栏目,使每位师生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网络利用情况不太理想,需要以正面方式加以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宣传社团活动、组织参加各种志愿者义务劳动、宣传一些身边先进事迹。希望增加的栏目有:名师访谈、答疑解惑;网络竞赛、提高素质;八卦风云、知身边事;特色专栏、因时而异(如校庆、运动会专栏等);建院好声音之网络K歌;走进名企、与外联系;活动通知、与时俱进等。 五、总结 我院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光纤覆盖了所有楼宇。校园网络服务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形成了以教学、办公、科研管理为主的服务体系。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也日趋健康、和谐。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建设和管理方面肯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水平也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开创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局面。 网络文化论文:浅议计算机文化理论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 校园网 校园网络文化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 计算机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合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冲击和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理念。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 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 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 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 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网络文化论文:简析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隐性德育中的影响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信息时代,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地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校园文化;高职院校;隐性德育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普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出现日益增多的新情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娱乐、生活以及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发挥网络自身优势,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为了进一步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其隐性德育功能,与现代传媒相适应、相竞争,就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课题。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校园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交叉”,并进而产生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它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德育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集会、广播、墙报、文体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外,还需注意发挥隐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使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一、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双刃剑 (一)校园网络文化给高职院校德育带来的挑战。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使传统媒体的“信息过滤器”作用消失,很多人迷失自我,在网络世界里忘记了自身的角色、地位和社会责任。由于学生群体好奇心强、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引起道德失范和行为偏颇,比如价值观念趋向金钱和实用主义、过于理想化、思想多元化、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有的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些都在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形成极大反差。此外,网络普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难度。比如网上“色情文化”的传播和泛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网上匿名发帖和网上“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网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封建迷信的泛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极为不利;网上各种不同观点、文化、价值观的思想相互激荡,互相渗透。良莠混杂的思想,甚至消极、不健康的观点无时不在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增加了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还有一些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有些学生产生思想混乱,成为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这样就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功能等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有效应对。因为学生接触网络最多,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会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炮灰”。 (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信息量大、传播面极广、传递速度极快、影响力极强。当今,高职院校师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渠道就是网络。网络世界凭借其迅捷的传播方式、及时的参与性、丰富的知识资源击败了其他多种媒介,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准确、快捷地了解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他们的思想动态,获取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思想教育资源。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目前,作为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的教育科研网,网络用户已经高达200多万人。青年学生是中国互联网使用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也已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这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带来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技术的推广,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引起了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可喜的契机,即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又多了新的媒介和方式—网络。 二、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隐性影响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是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突出强调了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内在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培养网络道德,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新的范式的网络道德也随即出现。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道德样式。比如说:在网络世界中,上网的人可以同时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也可以隐姓埋名,但他们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里,人的行为也要受到网络本身所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改变。所以,培养高尚的网络情操和道德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部分。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开展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增加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网络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使广大学生主动遵循一致公认的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利用互联网了解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巧妙地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并正确认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建设网络文化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的新内容就是校园网络文化。主要指远程教学、角色虚拟及网上聊天、“网恋”等。此外,在网络中还出现了大量“原创文学”“原创思想”等,这是校园文学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校园文化所欠缺的,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景,也成为当前校园文化的有机要素。 (二)创新校园网络德育的鲜明特色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软硬相结合的原则,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办好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主流网络阵地。校园网络除了德育功能之外,还应体现“教育、服务和引导”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可以开设职业指导、勤工助学、就业信息、出国信息预告等为学生服务的栏目,以服务学生为基点,达到服务—教育—引导学生的功效。网络宣传应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用,并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校园网络的德育功能。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正面教育网站和栏目的点击频率,把我们的主流价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并使学生容易接受。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指导性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用诚挚的服务,争取和强化网络上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做好网上信息的收集、辨别、分析与反馈也很重要。通过辨伪存真,进而形成完备的网络应急干预机制和网上信息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支明暗结合的、优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与学生网络骨干力量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提前准备好预案,及时引导网上舆情。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预防有些学生和不法分子散布不负责任或是别有用心的“小道消息”,制造事端,教师在网络上一定要及时发出正面的信息,抢占主动权。 (三)教育者应注重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隐性教育功能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同时网络也逐渐使传统教育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弱化。在这些信息量丰富,且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生面前,教师的优势相对弱化。而且更多的网络媒体将被引入今后的学校教育,远程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存亡。因此,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此,教师应尽快掌握网络知识,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教育功能,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如教师可以利用QQ、MSN、博客(Blog)、QQ群、飞信、网站等网络载体,健康有效的信息、言论,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必须注重师生双向互动交流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在创建过程中,必须从传统媒体的“我办你看”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互动”转变。以往,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对学生的接受度考虑不够,往往片面地强调单向的灌输性。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网民”的接受心理,鼓励学生参与,并注重双向交流,建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新颖、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还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答疑解惑,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扶持优秀的学生社团、班级和先进个人上网,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公布在网络上,这样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别的同学以激励和鼓舞,使学生在思想层面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备加呵护。今后,我们将把教育和培养学生作为己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探索新方法,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隐性作用,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网络文化论文: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社会思潮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必须把握网络文化的规律与趋势,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话方式、阵地文化建构方式、“网语”开发与运用方式,建构起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体系”与“信念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支撑与保障机制。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形成舆论引导与利益引导、政策引导、理论引导的统一与互动,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 网络文化环境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有了根本改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文化的有效引领,就必须充分把握住网络生存方式与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给多样混杂的网络思潮以正确价值指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思潮与精神家园,为网络化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中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其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相比之下要把握并遵照“规律性”却要困难得多,一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本改变了传统媒介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二是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多样性、开放性、多变性,也不断对主旋律宣传的方式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能否真正把握住网络传播规律、切合网络文化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真正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能否最终实现对多样价值的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法论探索 (1)对话方式。一是“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根据唯物史观的揭示,意识形态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实践而言具有滞后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超越、引领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强大逻辑能量,体现自身在多样价值中的科学性、先进性与比较优势,就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实现反省和超越自身的“理论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趋圆融与严密、日臻科学与完善。“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包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新发展对话;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话:与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对话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网络化生存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体系内外的知识、价值系统对话无处不在。通过不断地沟通、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与开放知识信息、多样价值系统中,不断实现自身理论自觉,发挥整合其他文化价值的强大力量。 二是“信念教育体系”建构中的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构建网络受众信念体系的过程,必然是摒弃了单项度的刚性灌输方式,必然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包括多样价值环境中对人世的探求、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对话;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追寻中的对话: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公共性价值渴望和呼唤中的对话;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高扬中的对话;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进行反思中的对话。在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尽管人的社会性、生活的现实性被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任何时刻都存在着的。在多样价值混杂的网络文化中,关于人的价值与信念的对话有其独特魅力,因为这种对话所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向度,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先进性。通过对话的方式,切合网络受众主体性不断提升和价值性需要,进入受众自主的价值世界,为广大受众营造精神家园、提供价值指引,进而建构网络文化中为网络受众所广泛接纳的科学信念体系。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网络受众有多样价值选择的自主权,但却容易迷失在杂乱价值世界中。只有交往、对话、厘析与明辨,才能在多样性价值世界中找到主导性、科学性价值。 (2)阵地文化建构方式。阵地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阵地资料管理,它是指网上意识形态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的存储、检索和互动功能的信息与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网站、网页、栏目或消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网络上,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阵地资料的建设与管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自身阵地建设,不断开发和完善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技术模式、软件模式、资料模式和教育模式,构建丰富、全面、即时、灵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资料。 阵地资料管理目的在于形成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并以之为出发点实现对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整合与引领。建基于阵地资料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培育,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网络受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信念;另一方面,又要倡导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合理解决网络受众的现实生活难题与切身利益需要,科学解释现实社会道德问题,有效解决多样社会下的人们价值冲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价值导向与精神动力作用。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本数字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既重视引领人的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又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与生命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建构的阵地文化,是多样性文化中的主导性文化,也是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先进文化、科学文化,发挥着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凝聚与整合其他文化形态的巨大能量。 (3)“网语体系”运用方式。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话语方式与言语表达是人类社会不同文明方式最集中、最直观的揭示。网络作为现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它对人的精神价值世界的深刻影响的途径之一就出于网络对人的语言环境 的改变。马克思说:人们“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网络语言是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以网络生活为主题创造出的“键盘语言”,是网络文化下的社会思潮的载体,是网络时代网络受众“新的言语”形式。 网络语言生成于网络多样价值的环境中,是网络时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话语形式。它的前卫性、叛逆性、简约性、直观感性化,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受众求新、求异的个性特征,及其对社会生活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网络语言出现与兴起,很大程度冲击着传统规范化、样板化的思想教育的话语体系,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及其对其他价值的引领,将无法回避网络语言兴起带来的挑战。网络语言就其性质而言是中性的,它给思想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为现代人的思想解放、主体性发展、个性创造提供了沃土。网络境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应对之策,恰恰在于如何使中性的网络语言为自身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直面“话语权”挑战,一方面要把握网络语言的规律与趋势,对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以科学有效的引领与规范:另—方面又要汲取与借鉴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开发并运用自身的“网语体系”,通过网络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与表达形式,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己的“网语体系”,使其有效融入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交往话语”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也是复杂而艰巨的难题,它不仅需要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而且还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1.经济基础支撑。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必然造成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复杂利益关系、多样思想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它所代表和反映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因此,只有不断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价值事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价值事实基础上的,后者对前者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在多样价值并存的网络时代,要让广大网络受众选择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在客观层面上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条件,让广大网络受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为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基础,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多样文化中的整合力与引领作用。 3.导向合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一种舆论导向,它务必建立在科学的利益导向、政策导向、理论导向基础之上。利益导向必须着眼于创造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政策导向在于形成公平正义的政策条件,理论导向在于推进相关理论教育,形成广大受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建基于此,舆论导向旨在实现对社会思潮和网络文化的有效引领。在利益构成、文化形态、社会思潮多样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只有形成利益导向、政策导向、理论导向与舆论导向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合力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才具有强大的力量源泉。 4.理论共识支撑。第一,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核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自身具有高度同一性。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具有高度同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自身是逻辑展开性、现实广延性与历史涵容性的统一,呈现出结构严整、体系严密与逻辑圆融,展现其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发挥出整合其他价值的强大逻辑力量。第二,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结构看,社会生活不同领域意识形态具有共识性。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领域保持意识形态的共识性;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保持意识形态的同一性。这是支撑和保障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地位与引领作用的多样力量。 5.政策机制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还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进步以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外在情境。此外,还必须健全和完善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机制,一方面,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和控制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支持党和国家宣传舆论部门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网络宣传的优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家园、弘扬社会正气。 网络文化论文:浅谈重视网络文化软实力 创建网络和谐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 舆论引导 论文摘要: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随之带来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加强引导,建设和管理,趋利避害,使之健康发展,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已日益不能脱离网络而生存。同时,互联网在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由于网络不易监管的特征,各种分歧和挑战日益聚集,将对我们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互联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的特征和进步作用 网络是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扩散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的互联网取得了蓬勃发展,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网站达323万个[1]。 网络具有的传播功能,使人们更加热衷于从网上汲取信息,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使人们享受到交流的便利和获取信息的高效便捷。 网络的交互功能,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民意的重要场所,人们畅所欲言,相互沟通,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 网络的娱乐功能,使互联网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人们在网上写作,游戏,互联网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国十分重视互联网络建设,互联网在中国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使我国的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 网民这个新群体的产生,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及时诉说自由的场所,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得到网民的大力推崇,人们各抒己见,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更是齐力口诛笔伐。每年的“两会”期间,相关议题也在网民中间热炒。通过网络议政,网民也更加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近年来很多重要社会问题的发现,处理,走向都有网络的参与。像南京某官员天价烟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网络舆论大哗,促使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在网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体关注,带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使这些不公正和腐败现象及时得到处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2008年奥运圣火事件,更是激起了网民空前的爱国热情,纷纷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尊严。应该说网络上的这种适度的言论自由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2]。 二、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在互联网繁荣的同时,虚拟的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信息影响。网络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行骗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使网络充斥了大量虚假信息,欺诈和不良信息,人们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蒙骗。一些人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赌博,网络色情,宣扬邪教,毒害青少年。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些新的手段恶意炒作社会热点问题,蛊惑群众,煽动群体性事件。 而且,网络上的言论作为一种匿名化的交流手段,网络上的发帖和跟帖,都可能在直抒胸臆的同时,掺杂个人的喜好,表达自己的不满,使一些怨恨批评的情绪发散。任何美好和真诚的事情,在网络上都可能受到质疑和诅咒。虽然我们不否认网络交流和批评的价值,但让我们感到成为问题的是,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股怨毒之气[3],而且从中国网民的构成来看,其中尤以低收入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拥有高中以上学历,受过良好教育,胸怀理想主义而又口无遮拦,确实容易发出过激的言论,他们推崇个人奋斗,当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时候,会感到无能为力,缺乏有效和正式的表达渠道的时候容易在网络上形成怨恨和批评,借助于网络传播的便捷特性,形成广泛性的怨恨氛围。 网络写作和网络言论在表达民意,遏制腐败的同时,有可能与现行法律条文不相符合,越过言论适度自由的边界,对他人的隐私和自由造成危害。近来出现的类似“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给当事人和网络空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个人的隐私在网络上成为买卖的标的,人们受到各种垃圾信息的侵扰,人们甚至感到网络的可怕。 三、网络文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现实社会的影响 网络虽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它与我们的现实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每个网络的参与者首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会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带到网络社会中。网络参与者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网络中的一些违法行为反映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扭曲。 (二)法治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网络的迅猛发展,并且在执行中对某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从而为网络犯罪和侵犯隐私行为留下了法律漏洞。 (三)主管部门对不良事件处理的经验少,工作滞后,遇到问题首先是极力掩盖,造成民众对相关机构越来越不信任 传统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运营观念滞后,很多网站的正面宣传还是一味灌输,形式单调,语言死板,影响了舆论引导的效果。 (四)对虚拟世界存在误区 一些网民主观上认为网络是虚拟社会,产生不受限制的错觉,可以任意放纵自己,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什么社会伦理道德,失去了自我定位和道德评判标准,将极端的自我充分暴露出来,将在现实社会中尚能遵守的道德规范忘之脑后。 (五)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一些网站为追求访问量,利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忽视对网站内容的管理,对一些发帖和跟帖不进行审核,任由网友随意发言,是一些负面舆论和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流传。 四、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我们应该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公众的共同参与。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通过出台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内容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渠道。依法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网民,维护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权利,使网络法规的建设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敏感事件,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最强音。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我们应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的源泉,建设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该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使网络成为儿童,青少年学习娱乐的一片净土,成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美好乐园。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传播上,成为社会和谐的助力。成为国民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会健康文化的弘扬者。 5.网民也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面对一些不良网络信息,进行举报,由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并处理,共同营造和谐网络环境。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和人类智慧。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每个人都成为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贡献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维基百科收录的词条数,是大英百科全书的15倍。与后者相比较,维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时效性,而且在许多主题上更加深刻。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4]。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社会与文化的问题,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契机,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跨越国家与历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公众活动氛围,为公民创造出一个虚拟聚会的空间,一个虚拟的社区和文化活动中心,人们可以讨论,争论,辩论,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互相理解与包容,和解原有的社会问题,使网络文化这种大众性文化在树立国家形象、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培育网络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扮演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网络文化论文:基于伦理反思的网络文化战略 作为人类心理和伦理的试验室,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中的虚拟生活为我们展现了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现象,如何从伦理的角度把握网络文化现象,如何制定合乎伦理的网络文化战略,是对虚拟生活进行伦理思考的重要目标。 网络文化在本质上是与现代性紧密相连的大众消费文化,而现代性同奢侈消费的关系密切相关。奢侈消费是现代社会逐渐世俗化的主要体现之一,松巴特等人指出,奢侈消费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它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商品方式和组织形态的形成。 这其中的主要动力机制是,处于知识权力结构核心的资产阶级看到,他们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大众消费文化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在所谓世俗化的现代性的“祛魅”运动中,不仅有主体控制自然的向度,还有一种主体顺应自然的逆向运动。 前者强调理性控制,意味着人为自然立法,与生产过程有关;后者强调将人的本体从理性下移至“本我”、感性和个体,主张凡是自然的欲望都应当满足,是感性纵欲的,与消费过程相关。如果将此两个向度概括为自由,即前者是与主体自主性相关的积极自由,后者是与个体放任相关的消极自由,那么不难理解控制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巧妙配合在玉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必然也会因为自主性的膨胀和被诱导的消极消费而导致自然的异化和自我的异化。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未尝不是迎合了这种合谋。 基于伦理的网络文化战略的出发点在于,揭示各种乌托邦想象背后的知识权力结构的宰制性,引入一种责任的观念,使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能够在微观生活中发挥其赋予权力和解放性的功能,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权力结构的差异和无秩序也潜藏着创造力和生长性的力量,完全以真实世界的标准框定虚拟生活并不总是适宜的,而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战略则在于建构一种反思与批判性的网络文化,使人们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磋商找到虚拟生活的方向。 1. 从乌托邦原则到责任原则 翻开大多数关于网络文化的书籍,所讨论的问题都集中于诸多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集体想象,如网络就是新生活、电子人、电子全景监视(奥维尔之1984和“老大哥”)、言论自由、互动式交往、巴别塔(文化际沟通难题)等等,它们之中,有的认为网络技术不仅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生活形式,还能使现有的社会问题(如缺乏社群沟通等)得到改善;另一些则认为网络空间的发展会导致集权统治,会使人最终丧失自我走向毁灭。实际上,任何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构想都不是深刻的反省,而只是大众消费文化现象的延伸,仅是对于网络文化现象的简单化处理。面对网络空间所带来的伦理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正确的伦理抉择绝不是对某种乌托邦想象中的信条的遵守,而应该引入一种对人自身的责任。 在网络文化的建构中,最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美国人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执着。其内容是: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和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由于言论和出版自由权被神圣化,任何针对网络内容的控制都遭到了强烈的反弹(甚至使用反黄芯片的做法也受到了质疑)。最后,为不侵犯个人言论自由计,只能设法控制言论自由的不良后果,以约束那些滥发有害信息和以此牟利的人。这与美国一些坚持生命的超越价值的团体反对堕胎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实,言论自由之类的抽象原则本身并不错,但如果将其作为网络空间的一种乌托邦特性加以无条件的捍卫则是难以自洽的。显然,这对于不相信这条原则的人或网络有害信息的受害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圣经。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必须遵循一种新的责任原则。这种新的责任原则不再仅仅要求人们对某种乌托邦的信念负责,而强调人们应该朝向未来,对可以预见的后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对此,雅斯贝尔斯指出,我们对人类最遥远的未来,对人类历史的保存负有责任。责任伦理大师汉斯·尤纳斯发出的责任的绝对命令是:按照那样的方式行动吧!在你之后仍然存在一个人类,而且尽可能长久地存在。保尔·利科对尤那斯的评论是:“就尊重人的简单概念而言,命令是新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超出一种由相互关心而保证的邻近的伦理。在技术时代,责任延伸到我们的能力在空间与时间,在生命的深处所能及的远处。” 现在,问题的重心必然转向一个现实问题:如果我们的公共选择是健康的网络文化(如果不是如此本文的所有讨论都是无意义的),谁应该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负责?麦金太尔(A.Mcintyre)曾提出三角色理论来描述现代性,他认为,现代性中具有伦理代表性的三种人是消费人、心理治疗家和管理专家。这是一种价值与手段分裂的“社会生态”,一部分人是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体,另一部分人则是声称能够服务于任何目的的专业人士。这使人联想到韦伯所称的没有心肝的纵欲者和没有灵魂的专家 。因此,不论是消费者还是专业人士都应该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肩负起责任。尤其是拥有知识能力的专业人士,他们不应仅仅贩卖技术乐观主义以巩固其权威性,而更应该为增进积极的文化消费作出应有的努力。 如此呼唤责任原则也有某种理想主义甚至乌托邦的成分,但是,我们的确已经生活在一个伦理在最终依据上受到挑战的时代,可愈是如此,对于责任伦理的要求就愈为急迫。 2. 走出公共电子牧场的悲哀 网络是一种公共资源,而人们对待公共资源的态度往往不甚明智。人类生物学家盖瑞·哈定〔Garret Hardin〕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公共牧场的悲哀”。 “公共牧场的悲哀”这个典故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那时,大多数村庄的边缘都有一片“公共牧场”。附近的村民可以在上面放牧。如果他们能够明智地使用这些共有地,就可以逐渐增加自己的财富。但是,人口增加以后,出现了过度放牧的现象。虽然这种行为对大家都不利,但因为公共牧场没有人进行管理,人们仅从自己的立场进行盘算,他们只知道谁增加牛只,谁就多得一份利益,而只分担公共利益的一部分损害,结果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高利益的同时,毁掉了自己的长远利益。最终,群体在公共牧场的行动自由,使群体利益遭到毁灭性破坏。 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每天都在演绎着这样的悲剧。 在网络空间中,这种“公共牧场的悲哀”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谈到网络版的公共牧场,我们也许会立即联想到网络带宽有限:如果每个人无限制地接入网络中下载或发送大量的资料,对个人来说是回报性的选择,对集体来说则是灾乱性的。但这种现象可以由下载速度进行调节,除了个别的信息滥发行为外,没有太多规范的必要。实际上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空间中的文化氛围,或者说所谓虚拟生活的“民风”。 首先是信任问题。由于虚拟生活可以匿名进行,这对人们的信任关系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电子链接WELL上,一度有人要求以匿名(仍然保留某种与身份相联系的签名)的方式召开网上会议,结果如同玩游戏一样,参与者以一种邪恶的方式开始讲述关于对方的故事,彼此相互攻击。虽然人们最初接受了这种攻击,但当有人建议以不签名或仿冒签名的方式进行时,遭到了大家的拒绝,而且会议进行了两周之后,人们纷纷要求管理部门中止会议,因为会议上人们的破坏性太强了。WELL的创建者斯图尔德·布兰德(S.Brand)说:“人们之间的信任被破坏了。毁掉容易,重建难。” 从心理学上讲,网络上的信任缺失会给许多人造成伤害。显然,尽管人们在网上都是在使用虚拟的假面具与他人打交道,但是鉴于人们的人格气质和自我控制能力各不相同,蓄意的欺骗往往更容易击中轻信者,给他们造成极大的伤害。毋庸置疑,如何在虚拟生活中适当引入信任机制对于提高虚拟生活的质量是有一定意义的。 其次涉及信息内容和交往方式。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许多人将网络视为猎奇与宣泄情绪的场所和寻求隐秘嗜好的同道的途径。毫无疑问的是,商业化运作的网络公司及时地抓住了人们的这种文化消费心态,为了留住网民,在网络内容上追求流行化、花边化甚至庸俗化,网络和传媒对网络交往的宣传也有很多言过其实之处。其中许多内容很难说是积极的文化消费。这就是网络的传媒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信息内容被视为网站的馈赠,既然是馈赠,内容的质量就被放在第二甚至第三位考虑了,这种情况在个人网页的情形中也同样存在。至于网络中的交往方式,一种容易被接受的立场是,不管是何种关系,只要两相情愿就可以进行。但这些关系并不仅仅影响到相关人,一些不良的关系模式容易在网际广为传播。根据这些分析,我们看到使网络信息内容和交往方式变得更加健康和积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战略,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作为一个后发民族国家,如果在网络文化上没有自主意识,没有一种建构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勇气,难免会遭遇新的文化认同危机。简言之,现在流行的消费性的网络文化是具有一定的腐蚀性的。对于中国来讲,在娱乐性的消费之外,还应该寻求一些有益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发展路向。这项工作的职责主要不在国家,而在于网络信息企业和广大的知识阶层。 3. 适度保持虚实之间的张力 虚拟生活中的失范现象,使一些人认为应该完全以真实世界的伦理规范来制约虚拟生活,但这实际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的虚拟生活自有其价值和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建构一种网络文化氛围,使人们在虚拟与真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要在虚拟和真实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首先应该消除虚拟生活的神秘性,鼓励网际探索。信息浏览能力和对虚拟生活的了解已经成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允许人们依据个人的兴趣在网际浏览信息和选择各种形式的虚拟生活。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虚拟生活将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将会以网络作为他们学习和扩大交往的工具,同时,网络交往会随着人们的网际经验的增加而自然形成一些基本的规范,而这是我们难以预见的,故对于虚拟生活我们应该持一种开放立场。显然,这种开放的立场也应该是审慎的。我们必须看到对于虚拟生活的各种形式的夸大性宣传中有一种乌托邦式的网络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例如,许多人声称:十年后虚拟实在将成为性抚慰的主要手段,令人兴奋却又安全可靠。 但实际上,网络空间有一种固有的双重性,即尽管虚拟身体为各种新的虚拟活动提供了机会,但虚拟身体无论有多完美,依然不能替代真实身体的体验。而且这种虚拟身体与真实身体的冲突还会带来一些新的压抑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压抑是,网络空间的匿名状态在不断地诱使人们进行一些“不为人知”的反社会行为,如非法入侵他人电脑,偷看他人邮件等,而这些行为的最大危害是使人们处于罪的快感和悔恨交加状态。简言之,网络空间是不得不打开的潘多拉的魔盒,如何对待真实和虚拟始终面临两难抉择。 与此同时,加强虚拟生活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是未来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电子商务、真实社区的互助服务和公共参与都需要真实与虚拟的连接。从交往的角度来讲,网络可以使人们在真实社区中的联系更为紧密,而这不失为消解现代科层制度和都市生活隔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避免过渡网络沉溺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在此不愿意勾勒出某种乌托邦的前景,因为我们不能断定在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社会中,地理区域上接近的现代人真心愿意扩大相互交往。这显然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不同情况下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无法作出臆测。 此外,我认为,应在一定程度内容忍网络空间的无序性和网络文化的消极性。由于在网络空间中身份具有流动性,传统的规范伦理模式不再完全适用。在虚拟生活中,除了最基本的不伤害原则外,其他所有的伦理规范都需要通过商谈共识模式形成,因此虚拟生活的无序性是网络文化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伦理规范就是在人们对无序性感到难以忍受时开始为人们所直觉,再由讨论达成的共识。使此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即便真实世界中的权威机构不能容忍某些网络空间的无序性,如网际反社会言论,也未必能够及时有效地制止。从这种角度来讲,网络的确改变了权力合法性的来源,社会总体权力结构仍保持至上而下的宰制性特征的同时,附加了一种逆向的自下而上的草根性。但显然,这种草根性是离散的、块茎状和游牧部落性的,即便能够在微观上形成某种整合性的民主机制,它也未必能够超越其有限的视界,故我们对网络空间在总体上整合无序的能力也不作乌托邦式的想象。说到网络文化的消极性,我们应该容忍的原因是所谓积极和消极是相对的,其后果因人而异,并无绝对的标准,除了对于极端反社会和违背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必须加以限制外,对于一些不甚积极的内容则应持宽容态度。这一方面是现实经济利益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的尊重。简言之,我认为,消极性和积极性是十分复杂的,对于大多数虚拟生活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判断应该由个人通过批判和反思之后作出伦理抉择,而不应完全依赖于外界作出的是非判断。为此,需要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具有批判和反思性向度的文化。 4. 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 网络空间是一种技术-文化现象,从建构理论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技术与技术型塑社会文化的并行互动过程 。简言之,网络空间如何发展、虚拟生活如何进行,取决于相关利益群体的选择,应该倡导一种参与式的网络文化。网际存在由电子书写建构,网际交流完全依赖于语言的沟通,但由语言和符号的交流到建构具有批判和反思性向度的文化还是有很长距离的。建构批判和反思性文化关键是要有批判和反思的态度,而大多数人宁愿选择没有深度的无反思的生活。因此迫切需要有人思考“如何选择一种更好的虚拟生活”,以引发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在网络时代,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网络文化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显然,这种批判和反思应以大众为本位,故其主要任务不是去代替大众思考而是让人们自己去批判和反思虚拟生活。因此,在此过程中的思想者不应再以立法者的立场去为大众规定何谓积极的虚拟生活,而只能以某种阐示者的态度说明自己的诠释及前提。这样的诠释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去蔽”功能,即它使人们看到,原本只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的诸多生活安排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批判和反思性文化的功能是减少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对微观生活的压制。这种压制往往通过调动自我的欲望使自我不能自拔,是一种尤为隐蔽的控制方式,而最终的受益者是知识权力结构中的优势群体。对此,我们不想开出马尔库塞式的“大拒绝”之类的乌托邦处方,但坚持认为需要一种使人们对此有所领悟的“去蔽”,即揭示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我认为,作为文化建构能获得这样的功效就足够了。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建构有时候也需要某种程度上的集体行动。一般来讲,作为文化运动的集体行动是象征性的,以意愿的表达为主要诉求,这种集体行动一般是自愿的和有限目标的,而不是缺乏反思的原教旨主义的和圣化的,其形式自然也大多是非暴力的。在集体行动中,如何明晰地表达立场无疑尤为重要,只有明晰的表达才可能使知识权力结构作出象征性的妥协,同时也能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权力结构所作出的妥协是有限的。 进一步而言,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建构为微观生活政治的展开铺平了道路。当人们通过反思和批判理解网络知识权力结构的真象之时,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促使网络知识权力结构改进其宰制方式,人们则进入新一轮的批判和反思活动中。简言之,公众与网络知识权力结构是一种“生态”关系下展开的进化序列,两者间存在一种文化共生关系。 网络文化论文: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关健词:校园网络文化 功能 建设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文化应在加强网络硬件、软件、网站、队伍、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发展。 大学校园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正迅猛无息地影响着他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极其重要性,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加快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联贯平等互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向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学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2.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式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工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教学格局将会逐步形成。 3.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充斥生产信息垃圾,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惩威胁;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它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理性化的数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传统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事例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此时的网络文化,已将其特殊性融人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之中,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汇人校园主流讲文明文化中。 1.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校园主流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讲文明建设的阵地。尤其在思想文化敏感性高的大学校园,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大学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网络文化工作者,应该牢牢掌握校园}tJ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2.校园网络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死智能、死技术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个性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推进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网络化大学校园的使命二大学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所具有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费与生产的素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校园网络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延伸,在组织与师生、教工与学生,党校与院系、院系与院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制度。同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方和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反映的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点击名师和品牌课程.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知识获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拨、启发、释疑、解惑、传道受业。 4.校园网络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资源的依托,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中心,它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校内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并与用户连连接起来,为用户搜寻、选择、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校园网作为高校的信息源,既要为师生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又要不断地吸纳产生新的信息.即对校内各职能部门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职能信息、资料信息、院系的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学科建设、专业改造、课程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师资需求等各类信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搜集整理.并使之集成化、网络化.以形成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服务。这是网络文化既传播信息又生产信息特征的要求.也是校园网络文化自身的教育特征的要求。 三、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净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应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硬件、学科等方面人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式。校园网络使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不失时机地增加各种新的信息资源,开拓高校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将会始终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络讲文明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工程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进人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2.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是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向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育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运用法律政策和德政管理手段.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现象。 3、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高校网络不能办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循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同时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从是弃非,传良荃芳,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网络文化重在建设,硬件建设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信息化的进程;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要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还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上工作队伍;在校园网络队伍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还要加强网络学科建设.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网络文化论文:浅议计算机文化理论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 校园网 校园网络文化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 计算机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合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冲击和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理念。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 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 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 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 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网络文化论文: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分析研究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调查 【论文摘 要】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未来需努力的方向做了明确地阐述。 营造文明、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以积极态度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是一种有效途径。研究基于学院10系2部的学生开展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300份,收回266份,回收率达88.7%。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校园网络文化在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网络资源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学院特色的文化向上传播得到了加强,网上舆论窜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在软硬件建设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1]。 一、校园网络文化定位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表达形态,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2]。校园网络文化集传媒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功能、意识表达汇聚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社区互动功能于一体,它包括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的体现与延伸、校园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自动化软件等内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服务目标立足在校大学师生,因此,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应打造既时代感鲜明又能贴近我院学师生生活、既能吐槽又能畅想、既能八卦又具有浓厚归属感的文化。 二、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全院师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问卷调查中,50%以上的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较为满意,91.7%的学生支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但26.3%的学生表示缺乏信心,怕半途而废。 2、学生对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不太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是先进且重要的文化,53.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院的校园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校内的网站未开通任何BBS和论坛贴吧,54.1%的学生坚决支持开放社区及论坛,若开放则会增加访问量。 3、现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体现为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违法活动等,而我院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高。77.4%的学生听说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其中28.2%的学生知道公约的部分内容,仅有1.5%的学生清楚知道全部内容,其余的学生只是听说而已。问及能否自觉遵守时,69.5%的学生都回答可以遵守,但是连内容都不清楚,何谈遵守。37.6%的学生网络上不文明的言语动机只是为了发泄一时的不快,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冷静对待,即便别人恶言相向,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绝大多数的学生沉溺网络,而网络的应用情况不太乐观。87.6%的学生都不能合理分配上网时间,每天上网的时间比例为50%以下,仅有38.7%的学生上网时间比例在20%以下。266份问卷调查中,所有的学生都上网,上网率高达100%。其中,57.9%的学生浏览新闻、收发邮件,58.7%的学生看电影、交友聊天、玩游戏,40.2%的学生下载电影、歌曲、软件,27.5%的学生写博客、逛论坛,22.6%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上购物。我院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为了放松娱乐一下,偶尔打游戏,大家认为打游戏很无聊。 5、学生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少,校内网站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很少浏览校园网站。72.2%学生浏览校内网站的时间比例不足20%,59.4%的学生偶尔访问校内网站。学生都是被动的去浏览校内网站,69.5%的学生为了查询成绩和教务处的通知、选课等原因才访问,28.6%的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站查书,34.2%的学生会浏览学院和系(部)学生工作的通知。另一方面,学生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很少,只有不到44.3%的人会浏览校内网站的新闻,26.3%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21.3%的学生利用数字化平台,14%利用精品课程网站,16.7%利用其他校内服务。 6、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72.6%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推进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只有21.8%的学生学习进步了,18.8%的学生认为学习条件好了,剩余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毫无影响、甚至学习退步了。这是由于在266位上网的学生中,45.1%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其中仅有15.4%的学生会阅读本专业的文献。 三、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不足 1、重视显性文化,忽视隐性文化建设。学院重视学院主页、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等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重视学生的“两课”教育,但是,缺乏网络道德和网络自律内容地传播。学院网站因循守旧,吸引力小,内容创新性差、缺少特色,缺乏激励人心的事迹。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没有设置相应的专栏,比如工作专栏、校友专栏。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档次不高,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封闭型的活动较多、对外吸取和辐射较少,与校外联系少、各系(部)互动性差,缺少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一方面,校内网站建设不够规范有序,网站页面老旧、板块单一,缺少科创类的新闻,没能利用好论坛的功能。另一方面,没有搭建一个平台加强各系之间的网络交流。68.8%的学生愿意增加喜欢的栏目后增加浏览学院主页的次数和时间,学生希望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栏目、名师访谈、专栏课程辅导答疑解惑专栏、校规专栏、网络竞赛栏目等。 3、校内网站的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布局不够清晰,学生只知晓一些常见的校园网络服务,对于新增的校园网络服务一律不知。比如我院学生处的部门网站下设有心理咨询交互平台,但是多数学生却不知有此交流平台。 4、一些错误观点和不良情绪的网上传播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我院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到网络垃圾信息和错误观念的影响。目前,我院虽然有舆论监控的机制,但是缺少一套全面、完善的网上舆论系统,导致不能及时地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情绪,因此也无法做到因势利导。 5、部分网络服务(如教务、选课、网络下载等)使用不便利。由于服务器老旧导致反应速度过慢,部分学院网站有时会出现打不开的现象,尤其是学生选课期间,选课系统并发访问数超过1000人,导致系统瘫痪,急需解决。 四、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3]。 2、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校园网络技术应先进,并且能够提供快捷、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首先,应加大网络基础建设力度,加宽带宽,使网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优化网络拓扑,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其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提供技术支持。另外,每年有目标、有计划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拥有一大批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开展网上教学课程。 3、校园文化形态多样,选择多。校内网站的应多样化、创新能力强、积极发展新的网络文化项目形态,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应增加娱乐教育板块。一方面,可针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活动。比如网络竞赛、网络的部门招新,构建大型的校园网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增设学生感兴趣阅读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如:动态信息(新闻消息、通知公告)、文艺原创(小说、动漫、摄影)、师生论著(人物专访、成果推介、科创心得、博客播客)、影视作品(视频新闻、校园DV)、高教集萃(大学讲坛、名家新论、高教研究)等。 4、校园网络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突显,文化品牌鲜明。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主流舆论的网上传播,构建网络德育平台,使得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和网上文明公约应向日常遵守社会道德一样,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还应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最广泛地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树立典型的人物、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色,办出符合学院特色的网站。 5、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师生感兴趣的栏目,使每位师生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网络利用情况不太理想,需要以正面方式加以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宣传社团活动、组织参加各种志愿者义务劳动、宣传一些身边先进事迹。希望增加的栏目有:名师访谈、答疑解惑;网络竞赛、提高素质;八卦风云、知身边事;特色专栏、因时而异(如校庆、运动会专栏等);建院好声音之网络K歌;走进名企、与外联系;活动通知、与时俱进等。 五、总结 我院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光纤覆盖了所有楼宇。校园网络服务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形成了以教学、办公、科研管理为主的服务体系。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也日趋健康、和谐。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建设和管理方面肯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水平也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开创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局面。 网络文化论文:简析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隐性德育中的影响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信息时代,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地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校园文化;高职院校;隐性德育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普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出现日益增多的新情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娱乐、生活以及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发挥网络自身优势,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为了进一步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其隐性德育功能,与现代传媒相适应、相竞争,就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课题。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校园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交叉”,并进而产生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它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德育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集会、广播、墙报、文体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外,还需注意发挥隐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使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一、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双刃剑 (一)校园网络文化给高职院校德育带来的挑战。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使传统媒体的“信息过滤器”作用消失,很多人迷失自我,在网络世界里忘记了自身的角色、地位和社会责任。由于学生群体好奇心强、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引起道德失范和行为偏颇,比如价值观念趋向金钱和实用主义、过于理想化、思想多元化、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有的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些都在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形成极大反差。此外,网络普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难度。比如网上“色情文化”的传播和泛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网上匿名发帖和网上“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网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封建迷信的泛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极为不利;网上各种不同观点、文化、价值观的思想相互激荡,互相渗透。良莠混杂的思想,甚至消极、不健康的观点无时不在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增加了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还有一些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有些学生产生思想混乱,成为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这样就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功能等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有效应对。因为学生接触网络最多,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会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炮灰”。 (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信息量大、传播面极广、传递速度极快、影响力极强。当今,高职院校师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渠道就是网络。网络世界凭借其迅捷的传播方式、及时的参与性、丰富的知识资源击败了其他多种媒介,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准确、快捷地了解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他们的思想动态,获取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思想教育资源。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目前,作为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的教育科研网,网络用户已经高达200多万人。青年学生是中国互联网使用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也已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这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带来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技术的推广,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引起了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可喜的契机,即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又多了新的媒介和方式—网络。 二、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隐性影响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是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突出强调了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内在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培养网络道德,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新的范式的网络道德也随即出现。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道德样式。比如说:在网络世界中,上网的人可以同时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也可以隐姓埋名,但他们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里,人的行为也要受到网络本身所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改变。所以,培养高尚的网络情操和道德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部分。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开展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增加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网络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使广大学生主动遵循一致公认的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利用互联网了解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巧妙地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并正确认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建设网络文化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的新内容就是校园网络文化。主要指远程教学、角色虚拟及网上聊天、“网恋”等。此外,在网络中还出现了大量“原创文学”“原创思想”等,这是校园文学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校园文化所欠缺的,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景,也成为当前校园文化的有机要素。 (二)创新校园网络德育的鲜明特色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软硬相结合的原则,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办好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主流网络阵地。校园网络除了德育功能之外,还应体现“教育、服务和引导”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可以开设职业指导、勤工助学、就业信息、出国信息预告等为学生服务的栏目,以服务学生为基点,达到服务—教育—引导学生的功效。网络宣传应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用,并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校园网络的德育功能。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正面教育网站和栏目的点击频率,把我们的主流价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并使学生容易接受。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指导性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用诚挚的服务,争取和强化网络上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做好网上信息的收集、辨别、分析与反馈也很重要。通过辨伪存真,进而形成完备的网络应急干预机制和网上信息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支明暗结合的、优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与学生网络骨干力量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提前准备好预案,及时引导网上舆情。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预防有些学生和不法分子散布不负责任或是别有用心的“小道消息”,制造事端,教师在网络上一定要及时发出正面的信息,抢占主动权。 (三)教育者应注重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隐性教育功能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同时网络也逐渐使传统教育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弱化。在这些信息量丰富,且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生面前,教师的优势相对弱化。而且更多的网络媒体将被引入今后的学校教育,远程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存亡。因此,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此,教师应尽快掌握网络知识,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教育功能,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如教师可以利用QQ、MSN、博客(Blog)、QQ群、飞信、网站等网络载体,健康有效的信息、言论,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必须注重师生双向互动交流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在创建过程中,必须从传统媒体的“我办你看”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互动”转变。以往,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对学生的接受度考虑不够,往往片面地强调单向的灌输性。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网民”的接受心理,鼓励学生参与,并注重双向交流,建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新颖、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还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答疑解惑,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扶持优秀的学生社团、班级和先进个人上网,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公布在网络上,这样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别的同学以激励和鼓舞,使学生在思想层面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备加呵护。今后,我们将把教育和培养学生作为己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探索新方法,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隐性作用,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网络文化论文:浅谈重视网络文化软实力 创建网络和谐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 舆论引导 论文摘要: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随之带来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加强引导,建设和管理,趋利避害,使之健康发展,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已日益不能脱离网络而生存。同时,互联网在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由于网络不易监管的特征,各种分歧和挑战日益聚集,将对我们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互联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的特征和进步作用 网络是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扩散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的互联网取得了蓬勃发展,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网站达323万个[1]。 网络具有的传播功能,使人们更加热衷于从网上汲取信息,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使人们享受到交流的便利和获取信息的高效便捷。 网络的交互功能,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民意的重要场所,人们畅所欲言,相互沟通,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 网络的娱乐功能,使互联网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人们在网上写作,游戏,互联网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国十分重视互联网络建设,互联网在中国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使我国的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 网民这个新群体的产生,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及时诉说自由的场所,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得到网民的大力推崇,人们各抒己见,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更是齐力口诛笔伐。每年的“两会”期间,相关议题也在网民中间热炒。通过网络议政,网民也更加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近年来很多重要社会问题的发现,处理,走向都有网络的参与。像南京某官员天价烟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网络舆论大哗,促使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在网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体关注,带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使这些不公正和腐败现象及时得到处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2008年奥运圣火事件,更是激起了网民空前的爱国热情,纷纷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尊严。应该说网络上的这种适度的言论自由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2]。 二、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在互联网繁荣的同时,虚拟的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信息影响。网络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行骗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使网络充斥了大量虚假信息,欺诈和不良信息,人们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蒙骗。一些人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赌博,网络色情,宣扬邪教,毒害青少年。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些新的手段恶意炒作社会热点问题,蛊惑群众,煽动群体性事件。 而且,网络上的言论作为一种匿名化的交流手段,网络上的发帖和跟帖,都可能在直抒胸臆的同时,掺杂个人的喜好,表达自己的不满,使一些怨恨批评的情绪发散。任何美好和真诚的事情,在网络上都可能受到质疑和诅咒。虽然我们不否认网络交流和批评的价值,但让我们感到成为问题的是,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股怨毒之气[3],而且从中国网民的构成来看,其中尤以低收入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拥有高中以上学历,受过良好教育,胸怀理想主义而又口无遮拦,确实容易发出过激的言论,他们推崇个人奋斗,当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时候,会感到无能为力,缺乏有效和正式的表达渠道的时候容易在网络上形成怨恨和批评,借助于网络传播的便捷特性,形成广泛性的怨恨氛围。 网络写作和网络言论在表达民意,遏制腐败的同时,有可能与现行法律条文不相符合,越过言论适度自由的边界,对他人的隐私和自由造成危害。近来出现的类似“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给当事人和网络空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个人的隐私在网络上成为买卖的标的,人们受到各种垃圾信息的侵扰,人们甚至感到网络的可怕。 三、网络文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现实社会的影响 网络虽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它与我们的现实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每个网络的参与者首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会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带到网络社会中。网络参与者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网络中的一些违法行为反映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扭曲。 (二)法治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网络的迅猛发展,并且在执行中对某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从而为网络犯罪和侵犯隐私行为留下了法律漏洞。 (三)主管部门对不良事件处理的经验少,工作滞后,遇到问题首先是极力掩盖,造成民众对相关机构越来越不信任 传统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运营观念滞后,很多网站的正面宣传还是一味灌输,形式单调,语言死板,影响了舆论引导的效果。 (四)对虚拟世界存在误区 一些网民主观上认为网络是虚拟社会,产生不受限制的错觉,可以任意放纵自己,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什么社会伦理道德,失去了自我定位和道德评判标准,将极端的自我充分暴露出来,将在现实社会中尚能遵守的道德规范忘之脑后。 (五)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一些网站为追求访问量,利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忽视对网站内容的管理,对一些发帖和跟帖不进行审核,任由网友随意发言,是一些负面舆论和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流传。 四、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我们应该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公众的共同参与。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通过出台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内容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渠道。依法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网民,维护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权利,使网络法规的建设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敏感事件,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最强音。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我们应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的源泉,建设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该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使网络成为儿童,青少年学习娱乐的一片净土,成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美好乐园。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传播上,成为社会和谐的助力。成为国民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会健康文化的弘扬者。 5.网民也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面对一些不良网络信息,进行举报,由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并处理,共同营造和谐网络环境。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和人类智慧。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每个人都成为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贡献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维基百科收录的词条数,是大英百科全书的15倍。与后者相比较,维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时效性,而且在许多主题上更加深刻。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4]。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社会与文化的问题,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契机,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跨越国家与历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公众活动氛围,为公民创造出一个虚拟聚会的空间,一个虚拟的社区和文化活动中心,人们可以讨论,争论,辩论,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互相理解与包容,和解原有的社会问题,使网络文化这种大众性文化在树立国家形象、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培育网络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扮演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网络文化论文:关于网络文化探讨 【摘要】网络文化因其全新的传播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文章从网络文化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征及网络文化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化;共享性;虚拟性;双刃性 当我们还未完全弄明白“网络”是怎么回事时,网络技术已经和社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人们称之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它打破了传统文化定义的框架,给人类带来了电脑时代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今天的互联网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它不独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组织,毫无国家和民族界限。你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网点的计算机荧屏前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和信息。网络文化不仅具有开放性,还具有平等性。不管人们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拥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都能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地参与其中,共同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信息服务,并从中体会网络文化的信息内涵。[1] (二)网络文化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 互联网是目前世界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路”上不仅“车辆”多,而且“车速”飞快。各种信息在这条“路”上被传播、被浏览、被吸收,其传播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他传媒所无法企及的。它既不受时空的限制,也不受国界的限制,任何一条信息的都可以在瞬间到达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网络文化具有共享性 国际互联网络是向世界开放的,精英文化、前卫文化、现实文化、大众文化、宗教文化、消极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邪教文化等等多元文化共存共融[1]。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使用国际上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看到最近的国际国内新闻,查询各种信息,甚至是做股票交易等各种经济活动。 (四)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文化形式 所谓虚拟性,“是指网络行为得以依附的行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或塞伯空间”[2]。在网络社会中,一切活动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而在网络中运行的并不是现实的人或物,而是他们的数字化形式。网络文化作为有别于现实文化形式的新文化形式,它既展示着现实文化,也展示出在现实文化中不可能出现的或还未出现的文化。它能把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想象中的生活方式兼容在同一个虚拟的时空中。 二、对网络文化的“双刃性”的认识 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一)网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如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欣赏全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节目,享受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机会。网络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层次人员对知识的需求,而且还冲破了人类旧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教育活动。 (二)网络文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 随着网络化的推进与发展,经济的粗放型外延增长必将被集约型内涵增长所替代。在传统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是投入高、消耗大、效益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而随着网络化生产方式的蓬勃兴起,知识和信息在提高投入的回报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网络文化影响了劳动力布局 网络化趋势改变了劳动力的布局,大量的劳动力由传统生产领域转向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领域。目前,在网络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服务领域的劳务成本已占到总成本的80%。“白领”员工的数量大大增加,“蓝领”员工的数量则大为减少,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工人”成为网络社会生产的主力军。 (四)网络文化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因特网是由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互联构成的,在有难以计数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正在把自己的文化自由地登录到你想到的网站,自由地享受网站的各种信息服务。你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便可尽情地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并把你的观点思想随时随地加入到网络中交流,让其他人共同分享。时间与空间、风俗与制度、主流与边缘等等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当然,网络文化对人类对社会将产生或正在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性,都会产生负面效果,网络文化也不例外。 首先,网络文化带来了强势文化的侵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对与自己有着不同制度、不同价值取向的国家实施文化侵略, 把他们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到处“倾销”,强加于人,使网络文化变成了不平等的单向渗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据统计,现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 其他语种的内容占5%。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结或通过,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 其次,网络文化影响人们的心灵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那些赤裸裸的色情挑逗、垃圾信息、政治反动信息、算命占卜等等,冲击了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外部环境,使思想尚未成熟的他们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广大青少年在接受时会感到目不?接,有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囫囵吞枣,有时甚至饮鸠止渴,最终导致失去是非曲直美丑的判断标准与能力,甚至走向堕落乃至犯罪道路[4]。 最后,网络成瘾极易导致心理病症与情感异化。各地网民都有患有电脑综合症、认知虚幻症和电脑狂躁症的人,甚至有人被称为“电脑疯子”。他们被网络的多样性给强烈地“网”住了,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同时网上的格斗类游戏使他们形成好狠斗勇、崇尚暴力的畸形心理,而网上聊天时“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也会导致他们性别的心理错位。另外,网络尽管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范围,但同时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疏远。现实生活中人们尚且戴着“面具”,网络更为掩饰自己提供了最有效的“面具”,信任危机由此产生。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针对目前网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立法,从法律角度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法律及国家政策是保护网络安全、预防犯罪倾向和犯罪实践的有效措施,只有通过立法并建立管理制度,我们才能预防、抵制、减少网上犯罪和网络色情及其网络垃圾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才能维护网络公民权益不被侵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大对网络运行的监控力度,采用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信息过滤软件等先进技术来对反动、消极、腐蚀人们灵魂的破坏性信息予以鉴别并加以查封和堵截,坚决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文化在网上的渗透和传播,及时清除信息垃圾,走上依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可见,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必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因此,我们在网络社会中,必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原则,宣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和国家建设的成就、经验和成果,让先进的、健康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牢固占领网络社会这块阵地。 (三)加强全民的网络文化教育 强化国民遵守网络行为规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法规、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及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开辟网络文化教育网站,鼓励全体网民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增强自身的自律意识、自控能力和免疫力,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让每个网民都自觉爱护网络世界,维护网络文化环境,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 互联网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载体,只要能占领这个载体,掌握舆论的控制权,就能够引导网络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网络文化中的宣传阵地。同时,我们还应加强中文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络文化的汉化程度,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大力宣传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政策和信息,及时向世界传送中国文化,让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享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网络文化论文:试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校园 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论文摘要: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新载体和新途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已经成为我院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已日趋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的阵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院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这为我院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可以进一步根据我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上面描绘最美的图景,进一步扎实我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院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认识在校园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促进我院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真正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和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我院和谐校园中发挥的作用 (一)传承和创新作用 在传承、融合传统文化及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不断站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吸取新思想、新理论、新技能,将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与高校文化和谐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教育作用 校园网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释放自己,放飞心情,娱乐身心,实现内心的和谐及人与校园之间的和谐,从而为构建我院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可以进一步加强我校的稳定。 (三)协调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可以通过说明和阐释重要信息的意义、提供权威的意见、协调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等形式,使我院内外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沟通和协调,达到校园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和谐。 (四)监测和促进作用 校园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师生通报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网络传播新闻信息这张晴雨表来消除周围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同时,更能利用网络同外部进行广泛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为我院校园文化注入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校园网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还缺乏一种必要的社会约束机制,网上活动的隐蔽性大,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而厌恶现实、思想消沉、对什么都无所谓,“游戏”人生,色情、暴力信息等不道德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产生强大的冲击,造成学生的思想迷惘进而会影响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网络繁荣我院校园文化可以采取的板块模式 1.教育、资讯板块 教育、高校资讯板块是给广大师生了解当今高职教育综合信息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主要开设高职教育资讯、校园采风、热点问题专题等栏目。及时准确地采编国内新近的高职教育热点,报道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 2.师生交流板块 师生交流板块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窗口。主要可以开设名师风采、名师导航、教学成果展等栏目,通过交流板块便于广大学生走近名师,对话名师,励志成为惠三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网上理论学习板块 网上学习板块可以给广大学生提供加强理论学习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理论热点、理论学习征文、网上党训班等栏目。便于我校学生随时通过网络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理解,从而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 4.展示风采活动板块 展示风采活动板块是给广大学生提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青青校园、校园之星、学生组织、技能竞技节等栏目。便于我校广大学生广泛了解校园学习和生活,展示我院学生的青春风采,参与和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从而可以进一步打造我院校园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5.贴心服务板块 贴心服务板块是给我院广大学生服务的窗口。在校区改造校园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专升本、专转本及专接本、心理知识、创业就业、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栏目。为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释疑解惑,提供实际的帮助。 6.辅导员之家板块 辅导员之家板块是加强我院学生工作队伍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该板块可以设置队伍建设、工作交流、辅导员风采等栏目,从而可以为我院辅导员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广阔平台。 四、对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些建议 1.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网络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熟悉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熟悉网络技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样可以充分起到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利用网络化的教育手段,获取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清除,引导学生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发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 2.要做好网上管理和监控工作 一是要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建设和管理,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认真规划和部署,努力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二是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强化管理意识,加强检查和监控,促进宣传思想教育的有序性,防止不良信息进入,为我院校园网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3.要实效性虚实结合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和方式,其形式相对现实活动而言是虚拟的,但其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我院必须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和渗透。 4.要时效性地增强网上与网下结合 要网上与网下结合,增强时效性的育人功能。我院在校园网络建设时只有把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结合起来,网上与网下相统一,注意突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结束语 我院是一所百年名校,校园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学院师生员工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在学院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我院校区改造时应将传统校园文化和网路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扬我院的品牌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有效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漫画对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时候,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更加重视,但是高中政治教学本身比较枯燥,这便要求老师合理地将其他教学元素利用起来,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漫画本身便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势,运用了写实、比喻以及夸张的手法来进行事情的描述,比较简单,若是能够将其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去,能够很好地提高政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中去,教学效果也会比较出色。 一、将漫画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去的主要原因 1.能够符合我国时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而漫画图文并茂,在阅读的时候需要时间短,并且效率比较高,并且还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活的反应,所以,漫画这种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且其表现手法夸张,观点表达直接,和社会的节奏相符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漫画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漫画本身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还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现在在高考中,漫画类考题也经常的出现,所以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将漫画运用进去。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漫画本身的趣味性比较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而高中政治课堂比较枯燥,若是能够将漫画运用进去,能够很好地改变课堂枯燥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更好地进行政治知识的学习。3.符合新课标教学的需要。高中政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识图方面的能力,将漫画运用进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图,找到漫画中存在的有效信息,并进行一定的处理。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活力。4.通过漫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漫画本身便比较的形象和直观,通过漫画能够很好地进行趣味性比较强教学情境的营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很好地被激发出来,通过漫画能够提高学生政治知识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政治学习。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若是能够将漫画很好的运用进去,能够让以往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更具趣味性,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的进行政治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将学生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 二、将漫画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去的策略 1.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将漫画运用进去。一节课想要成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其开端便是课堂导入。若是在课堂导入中将漫画运用进去,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东西,兴趣往往会比较高涨,这样教学效果很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起点往往是兴趣和好奇,若是在政治教学课堂导入的时候将漫画运用进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教学内容的生硬,并且通过这种引导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比如说在讲到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时候,公平本身的含义比较广泛,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涉及,但若是收入差距比较大,那么能够将经济收入分配不公平体现出来,在讲解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和其有关的漫画来进行导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2.在重点和难点讲解的时候,运用漫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求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其中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新课改的实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有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进行掌握,但是政治教学中的那些重点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掌握的时候难度也会比较大,学生学习的时候会感觉比较困难。若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很容易下降,并且学生还会产生挫败感。教师在讲解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将漫画运用进去,这样能够让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学生理解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总之,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的时候,若是能够将漫画引用进去,能够很好地提高政治教学本身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政治学习,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作者:刘增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心理学对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教育是涉及一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的积累和影响人的素质发展的活动,放到小的范围就是学校教育,教师是最直接的实施者,也可以说是桥梁,沟通国家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便更好地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划分是12-14岁,高中生是14-18岁,相比较而言,初中生是萌芽阶段,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期,高中生则是相对比较成熟,有自己的独特思维,并且对一些事情很敏感。这都是学习的最佳阶段,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显得有些迷茫,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 二、心理学对于初高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1.对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上有很大的帮助。每个人的发展情况不同,每个人的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尊重他们的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突显出他们自己的长处,让他们更加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学生们的表情可以传达给教师,“学生这节课掌握的怎么样”。很多情况,当教师要提问某某学生,大家都会迅速低下头,一方面,说明学生不自信,生怕自己答不出来,另一方面,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听讲,或者是因为自己没有听懂。这都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课下对自己的讲课行为做进一步的反思,是自己的讲课方式不对,还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或者是对自己的学生疏于管制。现在更倡导一种快乐教学法,学习本身是一种快乐的事,不能限制学生或者逼迫学生考试取得高分,学习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教学上的一刀切,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以学生为本,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在教学方式中,尤其是一些历史知识,我比较倡导播放视频里面的专家讲解相比教师而言,更加深刻,反而容易吸引学生。 2.帮助教师重新整组教材。在现实教学中,没有聪明孩子也没有笨孩子,只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教育水平不一样,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基础不一样。尤其是一些农村的孩子,他们在自己的村里或者镇里上小学,根据教学经验来看,小学时在为中学打基础,小学总共是六年,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比城市孩子落下很多,这对于他们更是一种挑战,直至中学,有的农村父母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所好的高中,而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初中,那么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件事,是适应城市里的生活,很多孩子会觉得城市的学习太讲究,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意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坚决反对打压的方法,而是顺引。对于教材内容,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进行整合,尽可能将知识体系化,先化零为整,再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在课下及时辅导相对落后的学生,给他们以鼓励,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3.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去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去找回自信,这对于今后的学习也会是很大的帮助,学会积极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放飞梦想。 作者:胡晓刚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叶堡学区李坪小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教育教学民族音乐论文 一、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民族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才能够使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许多文化在民族音乐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能够感受到强大的民族意识,同时能够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由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盲目的追星,甚至出现了一些疯狂的行为,使学生的原始的音乐素养消失殆尽。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民族音乐中有很多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健全的心理的内容,同时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意义也相当深远。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更好地继承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了解中华文化的精深的部分,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更好地传承文化的目的。 二、加强高中音乐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策略 (一)加强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促进民族音乐教学 重视高中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优越感迅速提升,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使命,同时应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音乐带来的精彩内容。通过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也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在各种文化中吸取精华部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华。加强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不同体验,使自己的视野更加的宽广。比如在学习《我是中国人》的时候,可以感受到音乐中那有板有眼的节奏,韵律激昂铿锵,令人振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丰富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 音乐,作为一种融合了很多音乐情感因素的艺术,能够用更多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够从中理解出更多的不同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集中更多的情感去体验音乐中的灵魂所在,让学生慢慢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同样以《我是中国人》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每句词中的场景,通过这种想象来更好的理解音乐中的不同情感,让了解这方面内容的学生做一下演唱示范,让其他同学在示范演唱的同学歌声中感受不一样的音乐气息,然后在自己跟着音乐哼唱,这样会对于这首曲有一个不一样的理解,通过不同的学习和赏析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内涵意义,能够更加深刻地去感受音乐,从而达到喜欢上民族音乐的效果。 (三)在演唱民族歌曲中感受民族自豪感 对于音乐,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演唱,民族音乐也不例外,只有让学生慢慢学会演唱民族音乐,学生才能够受到民族音乐的感染,才能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特色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是中国人》歌词的内容包含了许多励志的内容,同样也有许多是体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骄傲和自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增加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从而能够激发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美丽的祖国并且为美好的明天奋斗。 (四)利用多媒体的帮助,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 当前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授民族音乐的时候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可以使歌词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多媒体上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整个音乐创作的内容,同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更多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民族音乐。同样关于民族音乐拓展的知识也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能够加强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能够从中感受出更多的东西,达到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目的。 综上所述,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更多的人为之努力。其中,教师在民族音乐的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以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音乐特有的魅力,同时借助当前的先进科技,使民族音乐能够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强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使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同时能够让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迅速提升。 作者:张京江 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论文 一、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在逐渐扩宽,在趣味性可读性的同时融入了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学习教材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将声音、图片以及影视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就扩充了课堂的容量,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吸引力,改善了课堂的听课效率。现代教学技术中能够结合语文知识,将其转化为形象的声音、动画、视频等,这样增强了课堂的形象性,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另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知材料,使知识赋予了灵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教材中的难点被易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接受教学,打破学生的思维,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二、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中来拓宽知识面,增强写作的能力。然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想象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基础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结合中,为学生找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立足教材,扩大教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由于在语言教材中,其大部分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扩宽教材容量,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贯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并且灵活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水平,培养对语言的创新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其中的规律,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逐句分析,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就破坏了整体性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在整体性教学中总结,创新。这种教学通常体现在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中,归纳、分析和总结知识,全面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结合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历史人物、具体事件等分成小组具体讨论,这样就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过程中,扩宽了视野,在总结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过程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将课本内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相贯通,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方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3、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全面了解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字、词、语法、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这些教学内容仅仅是让学生增强知识面,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针对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和基础知识之后,指导学生熟悉单元文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接受知识、接受方法中提升语文的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人格。 三、总结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创新意识,顺应时展的需要,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基础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不断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助于个性化发展。 作者:刘吉平 单位:湖南省新邵县第三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案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提出:高中教育教学中应将思想政治放在关键位置,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其教育教学水平,采用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严重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本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进行细致、综合的分析,并具体研究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为帮助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难以满足时展的需求。在信息与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中不仅含有大量积极、健康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有一些消极腐败和反动的言论,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并没有重视互联网不良信息为学生带来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没有注重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学,也没有针对互联网不良信息对高中生造成的不良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率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2.思想政治缺乏实践性的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都采取课堂教学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课堂教学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甚少,教学氛围异常沉闷,高中学生本身面临着较重的复习与考试压力,加之沉闷的课堂氛围,经常会导致学生感到疲倦,使其无法将注意力完全放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此外,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内容无非是一些空谈的大道理,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步,导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生活 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对社会与网络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缺乏判断力,正处在叛逆期的高中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容易对学习与生活失去信心,对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叛逆心理,这时社会不良风气趁虚而入,会严重误导学生的判断力,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模仿社会不良行为,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注重实效性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中在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中依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教学缺乏实效性,面对高中生的年龄成长特征、网络低俗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难度逐渐增加。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1.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对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当今社会热点新闻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同时,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而社会实践是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对促进高中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其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精神非常重要,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1《经济生活》中的“生活与消费”教学中,教师应将新闻中出现奶制品和肉类产品涨价的热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先指导学生了解教学内容中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之后再使学生利用教学知识分析与探讨生活中奶制品和肉类产品涨价的原因,学生通过分析切实掌握了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要将课堂进行拓展,带领学生到超级市场以及菜市场、商场等场所,观察一些商品的价格变动现象,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应用能力。 2.建设校园网络,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网络作为互联网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为高中生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思想信念提供了前提,在网络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抓住机遇,科学地应用网络建设校园网,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能够提供有效信息的网络共享平台,促进高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在互联网中经常关注的信息与热点新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各种手段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更具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园网中设置心理咨询专栏、学习交流专栏、生活技巧展示专栏等,通过校园网开展各种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与问题,实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加强现实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的补充,坚决杜绝网络不良行为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2《政治生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时,教师应以目前最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人大代表选举现象作为教学案例,为学生讲解我国公民的选举权力,使学生了解我国政治选举的民主、公平、公正、公开等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真实的政治生活权利,当学生面对网络传播的“中国人大代表选举非民主”等反动言论时,学生会根据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真实案例,反驳不真实的反动言论,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学生们可将网络中有疑问的信息共同讨论和研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知识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3.利用崭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崭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出现了多元价值观,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不断研究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紧跟时展的脚步,利用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3《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中,教师应突破以往局限性的课堂教学,将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将学生带到社区敬老院或附近一些孤寡老人的家中,为老人们献爱心,学生在参观孤寡老人住所时对老人凄凉的晚年生活产生同情和怜悯,激发了学生帮助孤寡老人的欲望,学生纷纷帮助孤寡老人洗衣、梳头、做饭,在献爱心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得到提升,将教学内容深深植入学生心理和头脑中,在献爱心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社会现象,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的学习和生活困难与他们相比微不足道,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与生活克服障碍,充分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 4.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要具有时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避免理论化,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学生面临的竞争现状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要求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实践机会,根据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知识的需求,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4《生活与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学生播放一些封建现象视频,使学生利用思想政治知识判断视频中事物科学与否,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迷信给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学科,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键,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观扭曲,思想道德行为恶劣,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作者:陈秋华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基础教育教学论文 1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以教学秩序的维护者自居,学生自主性被严重压制,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也非常被动。新课改要求高中教学管理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说,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和管理主体,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来说,高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发展需求、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评价,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内容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利因素,打造教育合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教学、课外教学实践突破传统的校园教学的界限,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惰性,培养其学习主体意识。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等级式、扁平式教学管理结构,是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学生处于教学管理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兴趣和要求常常不受重视。教学的高级管理者与基础管理者、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僵硬的状态。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也习惯了各自为政、不过多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育界一致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思维完善,也是优化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鉴于此,高中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情感和心里需求,尊重学生人格,不以权压人、以威欺人,允许学生犯错,不歧视每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到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能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其帮助还要有度,如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或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且对学生有所帮助的任务,教师就不要插手;学生力所不及或根本就没有想到、无从下手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提高自我认知和监控能力。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教学评级机制可以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教学管理中,要加强评价体系建设,以促进教学发展。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才算是完善的呢?一般来说,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内容上既要关注教师管理,还要关注教学质量,既关注教师能力,还关注教师素质与师德。其次,有效的教学评价必须具有发展性,其评价目标既不高也不低,其标准也必然是科学合理的。依次为指引,各地高中要坚持指导性、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具有导向性、激励性、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将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学生成绩、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等都纳入教学评价中去,通过定性评价、量化评价、师生互评、过程与结果评价等,对教学管理进行客观评价,为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张多良单位:甘肃静宁县文萃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目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语文课堂讲授中只注重书本内容,忽视了课文之外语文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视学生智力差异,不顾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原因不全在老师,比如学生人数众多,老师无暇顾及,这是老师无法改变的现实。但笔者还是认为应该对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将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课堂之外的知识海洋中去自由翱翔。 (二)教师自身的修养、素质、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学历较低、年龄较大,虽然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培训、进修,但与现代社会实行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而年轻教师,虽然在学识上、学历上好于其他教师,但在教学经验、课堂把握能力、敬业精神上也存在差距。这些都对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形成极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努力的方向 柳斌在《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要从现在起步,走向素质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个人认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实把提高自身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概来讲,分这几个方面:1.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年轻教师,更要广发阅读、深入思考,不能仅仅依靠参考书和教参,授课内容要有变化,要充分挖掘出语文课文的内涵,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可以说,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企图就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很难,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这样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这无疑需要语文教师的引领,需要语文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3.转变考试观念。这对普通老师来讲很难,因为有高考这个杠杠在。但我们可以有限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来实施,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尽力地将语文教学自然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而我们的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的命题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二)把握课堂教学,加强引导,转变学生观念,把学生带入素质教育的新天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统一,缺一不可。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必须以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为最终旨归。因此,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笔者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引领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2.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语文学科有着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不同的题材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向,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才能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3.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具有探究性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创设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从来都不仅仅只是老师和学生的事,需要我们方方面面的努力。简而言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革语文课程设置,发掘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2.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3.社会、家庭的配合。学生不是封闭在学校里的,他是要到社会上、要进入到家庭里去生活的,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但这也是现实教育最为尴尬的地方,需要我们共同作出努力。 作者:金美霞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中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第二期教育教学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为重点;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深化课程改革;以质量为生命线,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管理为保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突出“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时时人在干”的管理机制,努力激发全体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 2、加大教学常规管理与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处理好教师自修与培训的关系,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4、以教研组的“三课”活动和学校的观摩课和公开课为依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备、讲、说、做、评、研的能力。 5、深入实施中小学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做好全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 6、规范音、体、美兴趣小组的管理,做到文化课学习和兴趣培养协调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7、依照《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活动,努力使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8、以稳定为前提、以发展为目标,认真做“三纲”、“两题”的研讨工作,做好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迎考工作。 9、切实做好学生的学分认定、学籍管理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工作。 三、工作重点 1、依照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考核细则》的相关要求,规范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 2、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各年级学生的学籍管理、各科的课程开设、课表编排、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的报名等各项工作。 3、抓好教研组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评教委员会的评价、指导作用。 4、狠抓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辅导工作,规范兴趣小组的学生训练工作。 5、做好期中、期末及月考的出卷、考试、评卷、总结工作。 6、认真安排和组织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7、加强思想教育,突出教书育人,治理教学环境。 8、认真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9、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加大常规管理工作的检查、评价、考核、指导力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常规工作主要是指备、讲、批、辅、练、考、听、研。它是每位教师开展教学所必须要认真完成的工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部分考核细则操作性差,考核工作量大,给考核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常规管理的有些方面得不到落实,滋生了教师的惰性。本学期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考核工作,将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课时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 (1)、在备课方面,教师要依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深入钻研教材,规范备课,灵活教学。教案主要包括课时、日期、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具、过程、板书设计后记等十一个方面,要提前备课。 (2)、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的,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上课时教师要提前进入课堂,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合理选择教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要精神饱满,不带个人情绪,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不说与教学无关的话;要重视信息反馈,及时调控课堂;要精心设计提问,力争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提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不同意见。抓课堂教学,追求四个精致,一个反思。备课精致。提高备课质量,使每位教师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独立处理教材。备课以教师个人钻研为主,辅之以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每周一次。上课精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上课精致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基础是吃透教材内容,条件是了解了学生状况,关键是优化教学结构。练习精致。精心选择习题,防止机械重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辅导精致。着力帮扶学困生,一抓基础、二抓巩固、三抓提高,追求辅导的实效性。做好教学反思。 (3)、作业布置,要根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富于思考;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滥。学生作业马虎潦草或不及时完成者,要加强教育、指导。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圈点批划,有等级评定,适当做好记录。 (4)、辅导,要遵守作息时间,要有辅导教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要采取学生、教师、家庭三结合的办法,加大指导力度。要关心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重视并规范学生学习意志、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规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改进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应该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不得弄虚作假。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时要认真地从卷面成绩、试题的正误等方面分析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切实研究改进措施。各备课小组要认真做好单元测试工作,认真对待学校、年级组所组织的各种测试。 (6)、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听课,在听课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高级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一级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其余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听课要详细记录,学优点,找不足。听后要有客观、诚恳的评价,要有目的、有计划,要持之以恒。 2、加强学籍管理 各年级组长、班主任要配合教务处学籍管理人员做好学籍管理,认真上报班级学生的报到情况,对于个别不能按时到校的学生要及时上报教务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原因,尽可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严防辍学,严禁劝退。严禁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不经学校同意安排其它班级或外校学生进班借读、转入,更不允许班主任私自做主,答应给学生保留学籍。 3、提倡教师候课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效利用课堂教学45分钟,学校提倡教师候课。通过教师候课,提醒学生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做,多数情况是踏着铃声进课堂,甚至有的教师出现上课迟到或早退的现象。本学期学校将加大管理力度,杜绝以上现象的发生。 4、加强课堂管理 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生如何做人更是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只教书不育人,只育人不教书,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本学期借助全员德育工作的开展,深入挖掘学科德育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勤学乐学,勤思善问。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老师要及时提醒,批评教育,不能熟视无睹。继续治理抄袭作业的歪风,对抄袭作业者、不做作业者加强教育。 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严禁学生上课迟到、旷课、课堂上睡觉、或做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允许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习,课堂纪律松散的现象发生。 5、做好学生评教工作 学校将设立学生意见箱,学生可以随时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参考。教务处每月进行一次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将作为教师酬课金发放的依据之一。 6、检查教师坐班情况 本学期教务处将配合办公室做好教师坐班情况的检查和通报。上班期间如果发现教师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在办公室内高声喧哗、在电脑上玩游戏,或脱岗,学校将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7、加强考试管理 本学期涉及到的考试有各年级月考、高三年级的阶段性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考试类型多而且考试频繁,全体教职工都应积极配合教务处做好各次考试的命卷、监考、阅卷等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扰乱考试安排,对哪些在考试中出现违规情况的教师,将按照《市第十三中学考试管理细则》严肃处理。 课任教师要按教务处有关考试评卷的相关要求认真评卷,及时统计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高考成绩都将统一纳入学校的成绩管理之中,统一管理。学校教务处也将在《市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出台适合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8、后勤人员及功能室的管理 抓好理、化、生实验工作,实验开出率要达到和超过教育部规定标准。实验教师要对本学期必做实验、选做实验、演示实验汇总造表。实验教师要保证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保证实验室的通风和卫生清洁。教务处将不定期检查。化学实验室的化学试剂要加强管理,妥善保管,要有严格的增耗记录,以确保安全。图书室要做好师生借阅图书的手续,提高图书的借阅人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时要对图书的借阅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上报教务处检查。阅览室要认真上好阅览课,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损坏图书或其它不良行为要做好记录,报教务处和班主任协商解决。所有工作人员要按时作息,如出现失职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各实验室的实验员要刻苦钻研业务,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好实验室,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9、两操、三课管理 学校将协调政教处、团委认真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早自习、课外活动、晚自习的管理工作,加强考核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公开性、原则性,切实做到考核成绩和班主任的工作绩效相挂钩,完善和丰富两操、三课的内容,认真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按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相关要求,规范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规范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外兴趣小组的管理工作,做到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成绩。 (二)加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管理 1、努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我校的生源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基础越来越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具备继续进行高中阶段学习的能力和基础。面对这样的困境,更要求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心投入教学、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前提,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再开发,以适应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无的放矢。报怨学生差不如潜心研究如何教。 2、抓好研究性学习 认真做好研究性学习工作,拓展课堂教学,努力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切忌空泛。 3、抓好综合实践活动 配合政教处、团委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安排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各班班主任相互配合,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教学有专题,课时有教案,咨询有地点,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5、抓好学校卫生工作 认真落实《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各项措施,做好禁毒教育,开展“爱眼日”、“艾滋病日”的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健康档案,组织开展每年一次的学生常规健康体检,确保学生体检率100%。 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 认真做好各类疾病预防工作。做好流感的防控工作。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加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力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勤洗澡、勤换衣的好习惯, 6、认真落实课堂教学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是规范教师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但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教研组要求不严,因此给教师的感觉是在随便听一节课,把该整理的材料整齐就算是过关了。这样的思想非常可怕,这样的工作做还不如不做。本学期各教研组在组织教师开展“三课”活动时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工程”的各项标准来严格要求,不但要求做课教师认真地书写说课材料,而且要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认真的点评,诚恳地指正优缺点,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主阵地,成为教师思维火花自由拼发的场所。 7、抓好校本教研 抓好平时的学科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提供平台。学校应真正以教学为中心,利用一切时间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质量。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不断完善教研制度,加强新课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学困生质量提高的研究。做好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电教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培养典型教师,推广典型教师经验。 8、认真落实基础教育综合质量管理 结合全市学校综合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学生的综合质量管理工作。 三)教师队伍建设 1、青蓝工程 依托青蓝工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各种形式为教师的提高和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各种培训、辅导、讲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培养发现新典型,采用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等活动培养一批新的学科骨干教师。切实坚持教师专业化导向,以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核心,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广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和结对传帮带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以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名师”评选、培养工作机制,积极搭建优秀教师成长平台,努力培养一批在全市知名的教师。 2、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根据教师的自身实际以及培养目标认真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教师的业务学习(课标、两纲、小专题的研究) 各教研组和各备课小组要深入研究考纲,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注意收集信息,制定好毕业班的工作计划,全面系统地复结。要抓两头带中间,做好分层次教学工作。 全体教师仍然要把“三纲”、“两题”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持之以恒。认真做好理论学习笔记,并和平时的教学有机结合,指导教学。理论学习笔记每月不得少于两千字。积极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留心发生在身边的教学事件,开展小专题研究。认真地写好案例分析,每月两篇。 4、教师的业务培训 认真做好教师的理论自修、教研组培训、学校集中培训和市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要求培训教师经过培训要有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四)加强教研工作 1、加强教研组的学科教研活动 各教研组长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突出专业引领作用,要科学规划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努力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作为教研专题开展研究,研究出成效, 2、加大教研工作力度 各教研组长要认真做好本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考评工作,对不参加教研活动、不能认真完成教研组安排的各项工作或教研积极性不高的教师要给予批评教育,每月上报本组教师教研考核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其中优秀占20%、良好占50%、合格占30%,学校将对教研组上报的成绩进行统计,做好教研组和教师的考核工作。 3、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 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和帮扶工作,加快新教师的成长步伐,是教研组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教研组长要明确和强调学校对“结对子”双方的要求,让新教师尽早站稳讲台。要经常了解实际情况,发现一些在新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来研究,以便及时解决。按照“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思路,进行理论培训,教研组内同伴互助,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每堂课,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系列教学活动,走“边教边研”之路,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在教研组长会上要定期汇报和交流本组新教师培养情况。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老教师要给他们指路子、结对子、压担子,让他们创牌子。各教研组要安排好高级教师的示范课、中青年教师的研讨课和汇报课。要按质量工程的相关要求,规范做课程序, 做好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新秀杯”教学大比武,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育教学为主渠道,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强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意见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关系列国家命运的大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实践证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立尝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教育是从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道德教育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解决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法律意识教育则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基础上解决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也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内化的结果,也是它们的表现形态。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调查表明,90年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中学生的头脑,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上来,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多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的新形势下,人生有支柱,前进有目标,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根据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按照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储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新晨 5.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发挥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实践表明,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政治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只有政治教师加强自身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素养切实加强专业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为了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我们政治教师要勇于改革、更新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按照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扎扎实实地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开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计划 一、教研工作课题化 历史教研活动要立足于为全面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奠定基础,立足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素质,立足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基于这三方面的认识,寻找历史学科师资状况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课题研究,重视经验的提升和规律的总结推广和应用,真正实现教研室提出的“以研促教”的工作要求。本学期我们要结合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通过专题和课题研究,来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这样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水平。为使教研工作课题化,我们确立工作目标是: ①继续以苏州市级课题“中学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探索”研究为抓手,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学校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将课题研究方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教学时空,增强实践性,力求突出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实效性和示范性。 ②针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结合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要求吴江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每人必须确立或参与一项教研教科专题研究,将课题由课题组辐射到全体骨干教师,以骨干教师来带动本校本组学科教研工作,从而形成校校有课题,教师人人都参与的课题研究的氛围。 ③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题研究的科学含量,力求教研工作课题化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我市历史教研成果显著,新人辈出。为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准备将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水平的课题成果或教学论文汇编成册,供全体历史教师学习和参考。 二、教材培训实效化 以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实施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培训工作,注意培训的实效,把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在实施时,必须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管理为保证,以质量为归宿”。忠实地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建设好校本课程,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完整性;组织好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探索课必中的问题,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新教材的操作规程;加强管理,能把课程理想转变为理想课程,把政策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的习得课程;按规律,扎扎实实抓好质量,使课程改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注重教学骨干的培养,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努力做到课改工作研究化,课改研究过程化。 三、教研活动专题化 针对以往教研活动存在着弊端和不足,本学期教研活动力求实效性和针对性,每次教研活动都确立一个专题,注重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改革、实践性课题课程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教研活动专题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学习教育新理论,不管是哪一级的教研活动,教育理论学习是必备内容之一,尤其是现代教学方法、教育名家经验、多媒体网络资料等,要创设学习研究的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和研究。 ②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加强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新课型的研讨课、录像观摩课的评议工作,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听课和评议。本学期将三个问题列为每次听课的必备内容之一,一是本堂课有哪些可供你可取之处;二是本堂课有哪些不足之处;三是你认为本堂课最好的教法是什么? ③教研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及作用发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较适当的教学目标,毕业班确立知识能力坡度,加大综合应用能力,高一高二要在新授课上好的基础上处理好“问题探究”的环节,加强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④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结合本市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使课堂教学模式走“模仿——创新——实效”之路,完善提高吴江市原来三种教学模式,要求骨干教师人人有模式,一般教师个个都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吴江历史教学研究的特色和风格。 四、教师培训能力化 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发挥群体的力量,需要全方面、立体化地规划教研网络,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本学期要组织和协调好学校历史教研组、中学历史教改协助组、中学历史课题研究组、历史教学研究中心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体力量,搞好历史师资队伍建设。 ①本学期要将教研组建设作为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指导教研组的业务工作,特别是在怎样开展好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实效性上深入研究,使教研真正促进教学,对新教师多听课多鼓励,注重师徒对子工作的形式新效果实。 ②“中学历史教改协作组”是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摇蓝,由于目前我市部分学校规模原因,跨年级上课教师较多,青年教师往往“单兵作战”。本学期我们把上岗三年左右、业务水平基础好的教师全部组织起来,确立学习和研讨的主题,结合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组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改经验,创设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给他们压担子,创机会,让他们更快成长。 ③继续以中学历史课题研究组为骨干力量,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提高课题组老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求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成绩评价这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整体水平。 ④“历史教改中心组”要发挥教改的核心力量作用,要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一方面我们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让他们加入名师、特师后备的行列,同时把他们的教学经验推广到各个学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高中阶段比较重要,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但是,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优化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效果存在很大的联系,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下文重点分析了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现阶段,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比较新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跟随时展的步伐,也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1]。这不仅促进了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教材内容比较新颖能够符合时展的步伐。但是,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不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就会难以理解知识,并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的内容如果能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思想政治知识,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材内容不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重要问题。(二)师资力量。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的比较迅速,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2]。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要更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很多院校都对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了更加专业的培训,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逐渐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但是涉及的教学内容仅仅是比较浅显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达到正常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把教学的实质归结为成绩的提升和考试的应付。另外,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比较强的专业性,导致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比较低。(三)教育教学方法。从教育教学方法角度出发,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形式,这样的情况下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得到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由于高考的原因,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依旧通过灌输式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思维,使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不完整。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少课堂气氛。因此,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必须准变思想观念。想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3]。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以这个题目为基础,进行相应地讨论,之后相互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和发展。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二)实施概念式教学法。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具体的政治概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学生学习的政治理念更加具体化、实用化和生活化。这也和新课程标准相吻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促进高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比较真实的学习场景。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通常情况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概念式教学的方法,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和生动。概念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和规律角度出发,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发展规律角度出发,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涉及的民族精神都有哪些,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印象,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加明显。(三)政治教学中素质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是当前一个关键的教育内容,教师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多元化的社会角度出发,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课堂[4]。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因为在政治教育中哲学问题比较难,教师应该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还需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融入素质教学。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把马克思主义基础思想作为主要内容,以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之后,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尤其是高中想象政治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都发生了转变。这些内容的转变无疑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三成 单位: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研究 【摘要】现阶段,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能够加快世界历史发展步伐的重要源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应试教育指挥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追求相对缺乏,从而使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难以很好地顺应精神文明建设与伟大民族复兴,甚至违背了教学初衷。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期间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并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就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工作始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而且该工作仍然处于探究式发展阶段,在改革发展期间,日益显露出一系列令人自省的教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在教学目标方面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培养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导以及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差。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教学重点在增强学生应试技巧、提升学生记忆力以及理解力上,几乎很少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不管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将高考放在第一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逐渐淡化了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二)教师能力有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因受到自身条件的相关制约,不能够就人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也比较有限,针对文本当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自我解读上相对肤浅。此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这些高中语文教师难以凭借自己的思想来引导以及激发学生正确思考,从而造成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升。(三)课程设置欠科学。现阶段,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言文理解以及应试知识点讲解上。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文章阅读,导致学生仅仅知道作者以及文章主题,但是对作品创作背景等内容知之甚少。 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教师以及学校属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引导者。首先,学校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树立起良好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所持有的错误想法,积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其次,学校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从而使广大高中生在该氛围中得到熏陶,能够自觉渗透与培养人文精神。(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质上,高中阶段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形成,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将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性影响,教师自身观念的正确与否以及人文精神渗透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该就高中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注重语文教师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养的逐渐提升,满足学生需求。(三)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课外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解放思想,让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内涵发表意见,在文本内涵理解的前提下,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强化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家庭作业方式强化人文精神渗透,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比如学习完《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以及捶背等,进一步提升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从而使学生可以近距离体会人文魅力,在人文环境当中得到自我提升。(四)实施人文评价。学生评价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该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观的形成,并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密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学生评价时,应注重评价所具有的人文性,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大力倡导“以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标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第二,重视质性评价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取消量化评价模式,实际评价期间,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方式以及访问方式等进行学生评价;第三,采用鼓励评价法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受到鼓励时,自身的学习状态将会更好,而且劲头更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运用鼓励语言,给予学生少一点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优化教学理念,实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汉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回中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价值分析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第42篇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后经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二位崇尚儒学的学者整理后,从《礼记》中单独地分章节提取、整合出来。而后儒学发展到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又进一步整理、编撰出《四书章句集注》,正式地将《大学》列为一部重要的儒学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修齐治平”的智慧。 一、《大学》之于教学目标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认为“大学即是大人之学”①。在古代,文化教育的学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部分,在小学阶段,8岁以上的小孩子学习基本的文字训诂、句读及一些待人接物、扫撒应对之礼。除此之外,还学习基本的乐、射、御、数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在大学阶段,15岁以上的青少年学习“修齐治平”等内圣外王的为人处世的修为和智慧。然而,大学不仅仅指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段,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所学习的圣贤文化和治国安邦的理想。而这刚好和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期一致。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字词句、情感、阅读写作方法、涉猎文本、鉴赏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每时每天每月都进步一点点,才能从大的方面一点点推动语文学习的进步,从而将庞杂的不成体系的语文知识消化掉。同时,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增进的。只有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培养的知识和品格才能是牢固的,影响深远的。大学中又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可以作为高中阶段对学生五伦处理关系提出的德育目标,是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指导原则。在《同北师大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谈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②。大学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指导高中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而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在德育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也只有学习《大学》这样的国学经典中的修身、为学之道,才能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获得对国家、社会、自然与自我关系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学》在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学生学习、工作、做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明德、亲民、至善”。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理想教育。当学生和教师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教和学的话,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是浑然天成、充满活力的,倘若教师和学生都以更好地谋生、物质享受为教和学的实际目标,那么所培养出的花朵和园丁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时候个人聚集的财富越多,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培养出的往往不是国家的栋梁,而是社会的蠹虫。由此可见,《大学》中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对于指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方向是多么的有必要,对于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以大学之道为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合理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 二、《大学》之于教学理念 《大学》中的经文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身为一名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师,若能领悟、汲取一些《大学》中的圣贤教诲,对于引领课堂及治理班级来讲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最先应使其信服。然而,这个威信力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修养。《大学》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倘若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自己都不够勤奋、不能沉淀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教师先将自己的品格和学问修行好,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更好地教育教学。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承担着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要更加修身立德、勤学苦练。《论语》中也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由此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其次,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抓其根本。《大学》经文写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语文教学的内容广且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受一些西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崭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元化。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反馈 (一)简单的应用反馈 学案导学模式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生们认为学案导学方案的实施对他们的学有裨益。首先,导学案提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也就是前期的自我学习阶段。在此之前,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前预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因为自学难度大,又枯燥无聊,如果不是对数学感兴趣,我认为没有几个学生是愿意主动提前预习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愿意提前预习的学生,也不知道怎么预习或者就不知道预习什么。但是,学案导学模式对学生自学给出了指导,不至于出现完全看不懂的情况,只要学生愿意提前预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取得好的收益的。 (二)对导学的建议 提前预习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进行教学启发;一些问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要突出此次课程的重点,让学生记忆深刻;设计问题时应有层次感,有新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四、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的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表明,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那种教师一直讲,学生随便听,课后布置布置作业,学生随便写写,没有创新的窠臼,不能产生实质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学生可以在老师民主的教育制度下,更好地开放自己的思维,更积极更大胆。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鼓励学生有多维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个人都积极探索的。 五、结语 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案导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要学会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做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传递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发挥教育体制的优越性。 作者:李园园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新课标下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多年来,在我们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一直困扰着学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所谓应试教育,结合素质教育我们可以知道,应试教育背离素质教育,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生仅能以出版社出版的课本为准进行学习。它以升学率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应试教育”采取强制的做法,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实施局限的知识教学,大搞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甚至磨灭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容易忽视个性化发展,学生被一个“标尺”统一要求和衡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兴趣。这种应试方法也曾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在这样的一个教育背景和现状的影响下,对于高中教育教学来说必须要做出改革和发展,来顺应时代教育的发展。 一、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以前,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这样的教学体验较差,教学成效较低,课堂氛围凝重。在新课标的要求和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行双主原则,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领头人”为学生把好方向。另外需要教师很好的理解学生,一视同仁的与学生交往和交换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帮助学生寻找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合适的学习方式方法,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启迪与激励。在此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可以对自我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达到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和进步的目的,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二、重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在以往的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往往不置可否,唯考试成绩和学习过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素质教育提倡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其他天赋都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面对这样的情况,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对于每个有特长、兴趣爱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引起重视,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未完成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可挖掘的潜能,给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的环境机会,力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个性魅力的个体。 三、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粗狂和简单的以成绩为中心和核心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过程往往不能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无法充分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高中学生的学后评价,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等有机的与考试成绩等结合起来,科学统一的进行考核和评价工作,推动新时代学生评价和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教师的自我培养和终身教育 随着时代教育的发展,现代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成为制约高中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应该积极的鼓励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用时代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作为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此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形成不断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推动高中教学师资队伍的长效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每个教师需要去长期的坚持和培养的。实践证明,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和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个教师自身来说,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对于高中教育成效的提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教与学的基础。在高中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在地位上处于不对称的状态,很多时候教师在其身上表现为“官本位”的思想,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对教师的“惧怕”和畏惧,而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常常受到教师的训诫,对于教师常常比较忌惮,即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敢与教师分享和请教。有时候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堂教学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应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畅,也无法做到沟通。所以,想要提高高中教育的成效,就必须切实的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工作,让学生在师生的情感教育与沟通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每个教师的关爱和呵护,让学生不再惧怕与教师沟通和交流,有利于让每个教师充分的了解和倾听到每个学生的心声,也有利于学生向教师阐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全方位的提高学习成效,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一起成长和发展。 总之,高中教育教学需要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每一个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拓展自身的教学视野,用时代教育和新课标的教学原则和标准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快乐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为基础,积极的开展高中教学活动。最后,在高中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工作,以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开展学后评价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作者:魏大明 阎常娥 单位:1.淄博第一中学 2.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 高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政治新课改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使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使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出现了很大变革。基于此,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好指引的作用,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改;教育;教学;作用;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大部分教师都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调整了教学的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政治学科的内容来看,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教育性特征。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鉴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深入持久的推行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是教学的具体组织者,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与时俱进,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具体来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尊重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加自主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不断思索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构建知识体系,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 1、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自己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利用审视的眼光分析问题,并做出评价。同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掌握在教学中的规律性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久而久之,通过不断的反省、总结,教师就会上升到研究者的高度,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当教师取得更大的进步时,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基于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指引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主的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处理信息的办法,在短时间内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提高了学生在信息加工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三、转变学习方式——能动获取知识 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政治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内化知识。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充分的参与到教学当中,独立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新课改提出后,很多人出现了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传统知识与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关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代,知识的基础作用都是不可置疑的。只有当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后,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大的发展。当前,在新课改下,同样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不同的是,运用新课改中的教育理念后,能够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独立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让他们真正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与原理,并达到了熟练运用的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新课改提出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此具有更大的优势。 四、转变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践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人生阅历、实践经验不断丰富,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高中政治课的深度也不断增加,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另外,政治课本身涉及到了经济、自然、社会等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单纯给学生教授理论知识,显然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鉴于此,除了日常教学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将教材拓展到教学之外。只有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位。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治是有生命的学科,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实践指导,认真分析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国新课改的力度不断加大,对政治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之外,还要不断学习,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当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后,也有助于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最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给政治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作用,给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执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发挥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而积极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当中,并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人,教学的组织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给教学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推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满足时代的教育要求,最终为国家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作者:石艳秋 单位: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