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杂志 省级期刊

Masterpieces Review

杂志简介:《名作欣赏》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4-103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项目呈现、小说论丛、性别世界、语文讲堂、学林漫录、学者天地、文苑经纬、博士之声、小说纵横、经典重读、小说纵横_外国小说、古典丛谈...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国际刊号:1006-0189
国内刊号:14-1034/I
全年订价:¥ 460.00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山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9602
总被引量:4097
H指数:13
  • 周振甫说钱锺书《谈艺录》之鉴赏论

    作者:解正德 刊期:2006年第09期

  • 《生民》神话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

    作者:金荣权 刊期:2006年第09期

    周民族的远祖不是帝喾而是东方民族的大神帝俊,当帝俊部族被黄帝部族击败之后,离散、迁移,其中有一支到了西部,这一支族的英雄与炎帝部族的姜?结合而生下了后稷,也繁衍了周民族。姜?履帝武敏之说只不过是周人出于民族情绪和政治目的所编造出来的神话。后稷之被弃是因为姜?触犯了有邰氏族的婚姻禁忌。

  • 当老子看到无——试析道的性质及其他

    作者:时春华 刊期:2006年第09期

    “无”是老子道家理论中至关重要的概念。道的两个性质就是无和有。老子看到了无,便看到了道,看到了道的一切奥秘。

  • 诗文中的“庄周梦蝶”意象

    作者:李波 刊期:2006年第09期

    庄周梦蝶的故事为后人所喜爱,成为了诗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阐释。

  • 庄子的两种主要气质

    作者:秦志娟 刊期:2006年第09期

    本文从《庄子》里的描述和语言风格入手分析他的主要气质:冷性的悲凉和神秘的高蹈。同时阐述这两种气质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于他形成“逍遥游”的影响和对其审美观的作用。

  • 李商隐《凤尾香罗》服饰形象分析兼论该诗多义性阅读趣味

    作者:冯盈之 刊期:2006年第09期

    李商隐诗一向以多义著称,尤其是无题诗又以歧义繁多而著称。对《凤尾香罗》中涉及的服饰形象,各注家各有说法。本文试就本诗所涉及的服饰形象及该诗的多义性阅读趣味作分析。

  • 徘徊于法律与伦理之间——元公案杂剧中包公形象的历史解读

    作者:张本一 刊期:2006年第09期

    元代是理学被继续引入世俗生活并最终定为官学的历史时期,但元代突出的民族矛盾、腐败的吏治以及社会动荡等因素使理想化的封建秩序陷入混乱,那时公案杂剧的兴盛便是明证之一。剧中的包公总是徘徊于法律和伦理之间,以其特有的“智慧”戡狱断案,让伦理与道德的力量最终取得胜利,使覆盆之冤得以昭雪;可迫于特权阶层的威势,包公个性中又难免带有疑...

  • 艰难时世的跋涉者——郁达夫前期散文新说

    作者:梁婷婷 刊期:2006年第09期

    郁达夫在前期散文中执著地言说流离生活的凄切与孤单,向我们展示了他早期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中的生存艰难和精神苦痛。这样一种“零余者情绪”又与郁达夫生命经验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困窘和“爱的缺失”密切相关。面对这种种苦难,郁达夫表现出一种突破恶性循环、艰难跋涉在生活和事业中的主动姿态,使他获得了超越于感伤、悲切之外的另一重人格魅力...

  • 神性化人物的世俗化解构——读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石秀》

    作者:黄德志; 首作帝 刊期:2006年第09期

  • 自杀的“现代派”——论施蛰存后期小说创作的转向

    作者:王宇平 刊期:2006年第09期

    文章集中探讨的是施蛰存小说创作后期由“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向,对施蛰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向现实主义的转向是“屈服于左翼的压力”或“没有发挥潜力”的说法提出商榷。分析所谓的“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不能建构,并结合施蛰存小说创作中的困境,认为他后期向现实主义的转变,是一个基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现实判断,做出的理智的...

  • 生命的畸变与异化——路翎《燃烧的荒地》之郭子龙形象解读

    作者:谭旭虎 刊期:2006年第09期

  • 男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任葆华 刊期:2006年第09期

    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女性常常被物态化为自然的替代物,来抚慰和呵护男性在现实环境压力下焦躁不安的灵魂。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潜藏着男性作家难以言说的欲望化的深层意旨,带有男权文化的标记。

  • 美丽与残缺——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

    作者:郭江惠 刊期:2006年第09期

    本文对沈从文小说创造的少女形象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从美丽与残缺的对立入手,对湘西少女形象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并简析观点,湘西少女的形象是“美丽与残缺”的统一,美是残缺的美,残缺又是美的残缺;第二部分,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和异性交往四个客观因素分析了少女形象的成因。

  • 命运的泥潭 人性的深度——论《原野》的人物关系

    作者:周宁 刊期:2006年第09期

    在《原野》这部经典悲剧中,焦大星在剧中的地位不可低估──我们阅读时所得到的快感不仅仅来自复仇的仇虎,而且还来自可怜的焦大星。理解剧本的关键是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悲剧人物间的外在冲突,进而揭示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这一男主人公的内在冲突世界,深入探讨传统家庭体制下中国男性的尴尬处境。

  • 小资情调:革命叙事中的凄美爱情──解读孙犁的小说《钟》

    作者:方正; 叶君 刊期:2006年第09期

    在孙犁的抗战叙事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便是其诗意生成大多源于家庭生活或对于“家”的想象。具体表现为其笔底女性绝大多数具有的是“母性”与“妻性”,而很少具备“恋人性”。但写于一九四六年的《钟》却是一个特例。从文本表层来看这是一个类似“革命+恋爱”的故事。其作为间性文本的特征,鲜明地表现为,在革命宏大叙事中,交织着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