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研究

民国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Studies on Republican China

杂志简介:《民国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刊特稿、民国人物、民国边政、专论

主管单位: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国史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国史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379
总被引量:140
H指数:4
引用半衰期:4.2778
平均引文率:6.8108
  • 胡适与南京高师暑期学校

    作者:杨金荣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创国内大学暑期学校,延请名师讲演授课,胡适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员。胡适由暑期学校引发对大学教育的提高与普及的思考,主张大学教育的希望在研究学术,创造文化,建设殊有声誉的学科,培养一大批学术与文化领军人物,进而跻身世界顶尖大学之列。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不乏相应的现实意义。

  • 孙中山逝世后的舆论对峙与国共两党的应对

    作者:齐廉允 刊期:2017年第01期

    孙中山的逝世引发了舆论的尖锐对峙,为此,国共两党积极应对,展现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灵活、务实的政治素养,所用策略虽不尽相同,但都颇堪称道。国民党更多地强调对孙中山形象的建构以及对其政治遗产的独占,共产党则重点驳斥针对孙中山的不利言论,同时号召加强团结,继续革命。两党的应对策略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不仅成功化解了舆论...

  • 政治符号与社会动员:“二七”纪念与近代中国革命

    作者:刘莉 刊期:2017年第01期

    经过国共两党的不断阐释和塑造,“二七”纪念成为蕴含着“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等多重意义的政治象征符号。“二七”纪念不仅是国共关系的睛雨表,也是近代中国革命中一个有力的社会动员工具。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国共两党对“二七”纪念的占有和阐释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从国共两党共同拥有,到两党互相争夺,再到中共独自掌握了“二七”...

  • 民国时期广西地区的太平天国纪念活动

    作者:魏星 刊期:2017年第01期

    民国时期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被追认为狭义的民族革命,官方叙事对其历史形象基本持宣扬与肯定的态度。广西地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源地,通过新桂系促成的相关纪念活动和在民间的传播建构,加之抗战宣传的需要与民众抵御外侮的心理需求,太平天国被塑造成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革命形象,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与追捧。

  • 民国时期南京佛教慈幼院初探

    作者:乔佳 刊期:2017年第01期

    民国时期的南京佛教慈幼院,是南京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佛教儿童教养慈善机构。1926年,由释印光、王一亭、魏梅荪、冯梦华等人发起成立,该机构以佛教思想作为慈善理念背景,以教养社会孤贫儿为主要慈善内容。通过分析民国政府档案、佛教期刊报纸等材料,初步探究慈幼院的成立缘起、组织建设、资产来源、慈善事业以及应对机制等关键问题...

  • 他山之石与历史之镜:近代中国红十字会透视

    作者:高鹏程; 刘平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作为他山之石,红十字会融入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民办,到官商合办,再到官办的历程。近代中国红十字会也由一个成员以绅商为主的社团,转变为以平民为主的社团。红十字会的贡献不仅主要体现在直接社会救助——机动性社会救助和机构性社会救助两大类,而且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救助团体之运行模式和社会救助的榜样。我们认为,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在取...

  • 行政管控与业界应对:武汉国民政府“集中现金令”的颁行与实效研究

    作者:黄传荣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27年的“集中现金令”是武汉国民政府在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背景下颁行的。政令实施过程中,武汉银、钱业措置不同,命运各异。汉口中国、中央二银行损失惨重,中国银行停业清理,中央银行因搜刮过巨、政权更迭而退出历史舞台。汉通银行损失较小,后恢复正常营业。私营商业银行因重视信用,稳健经营,善于规避金融风险而损失较小,其后迅速发展...

  • 国民党党务监察工作及其实施困境(1927~1937)

    作者:何志明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28年北伐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政制完成了从议会制向党国体制的重大转型。作为一个非竞争性政党,国民党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监察机制,强化对于党员与政府的监督,方能保证“以党治国”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制度设计,国民党的监察工作职权包括“党纪审议”、“党政考核”、“财务稽核”和“监督政府”等四个领域,涉及范围从党内扩大至党外。事...

  • 对日战略与国民政府迁都洛阳

    作者:王鑫宏; 汪效驷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曾迁都洛阳,此非临时起意的应急之举,而与的对日战略密切相关。“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多次表达与日决战的决心,基于对日长期作战之考量,提出迁都洛阳之设想;“一·二八”事变发生之初,一度认为中日决战已到最后关头,为避免政府受日军暴力胁迫,因而将迁都洛阳仓促实施;西迁洛阳之后,实施“以战求和”战略,解除...

  • 对东北的认知与经营(1914—1948)

    作者:董学升 刊期:2017年第01期

    祖籍浙江,早年与东北没有交集,一直到民国成立之后,受孙中山和陈其美之命考察东北革命情况时,才第一次实地接触东北。1928年,东北问题凸显,为了促成东北易帜,极力拉拢张学良,并最终实现统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打破了的“统一大业”,面对东北的逐步沦陷,他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国联身上。对于东北认识的真正转折...

  • 变局中的坚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国民政府的抗日外交战略

    作者:蔡梓 刊期:2017年第01期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随后的欧战,给国民政府联合英美苏共同对日的抗日外交战略带来重大变数。国民政府主要顾虑英美法与苏联关系进一步逆转以及它们改变对中、日的政策。经过对大国关系走向的反复研判,国民政府最终决定坚守抗日外交战略,并基于对苏联和美国分别作为中国之大患和世界大战结局的决定因素之判断,确立最坏情形下将弃苏而联美...

  • “都市化”乡村:民国北京郊区的社会调查

    作者:李二苓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针对北京郊区的社会调查的梳理和总结,发现这些社会调查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过程。从关注工、农生活水平到乡村建设,从统计调查到社区研究,从一般农村的家、村、镇的社区分析到突出城乡关系的村、镇、市的社区研究,从将京郊农村视为华北农村之代表到分析非市非乡的城郊个案。在调查者笔下,北京郊区村庄个性逐渐凸显,受北...

  • 厕所卫生与都市建设管理——以民国南京为例(1927~1937)

    作者:朱月琴; 马红梅 刊期:2017年第01期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都,南京的城市地位得以提高,传统的城市厕所卫生环境的建设与管理被提上日程。为处理好城市粪便卫生环境问题,维护市内公共卫生,防止市民随地便溺,南京市政府积极建设公厕、整顿私厕,取缔马桶刷洗工作,使首都城市卫生环境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给南京城市市民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通过这一对民国南京都...

  • 民国时期晋南龙祠泉域社会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作者:周亚 刊期:2017年第01期

    民国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和民间都在尝试对传统水利管理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主题即是水利社会的近代化。在此过程中,传统水利体系显示了巨大的张力,它不可能被完全取代。政府在改革中起着主导作用,1933年南横渠水利局的创设正是省府出于统一上下游渠务之考虑,以实现利益均沾,和谐相处。但是,日军的入侵阻断了这一现代化进程。19...

  • 民国时期卓尼藏区基层政权模式的革变——以“博峪事变”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崔丽霞 刊期:2017年第01期

    时至抗战前夕,偏踞甘肃西南的卓尼藏区仍然沿承着其封建而古老的土司制度,国家权力被排斥在卓尼政教大权之外。1937年在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和卓尼内部不安分子的操纵下,博峪事变发生,土司杨积庆被杀。甘肃省政府借机干预卓尼政务,实行改土归流,成立卓尼设治局。虽然甘肃省政府在稳定西北边疆、安抚杨氏土司家族的原则下,给予杨氏家族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