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研究

民国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Studies on Republican China

杂志简介:《民国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年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本刊特稿、民国人物、民国边政、专论

主管单位: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国史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国史研究中心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半年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379
总被引量:140
H指数:4
引用半衰期:4.2778
平均引文率:6.8108
  • 论民国上海同业公会的“政治行为”

    作者:樊卫国 刊期:2014年第02期

    对近代中国的同业公会,以往论著多以经济群体的角色来认定,关注它在行业治理、市场规范、交易秩序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从另一方面而言,同业公会也是一个极重要的社会集团。民国时期,上海各类同业公会大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或干预了许多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的政治事件和政治运动;运用其经济势力和社会影响,以合法路径,阐述政治立场,表达舆论取向,公...

  • 关于近代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性质的再认识——基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档案材料的讨论

    作者:王昉; 缪德刚 刊期:2014年第02期

    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曾是民国时期挽救中国农村经济危机的重要探索。学术界虽然从不同角度对近代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研究,但在其性质的判定上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试图在爬梳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有农贷业务合作的农村信用社档案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金融中介理论,对近代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及判断标准进行讨论。本文认为,从基本职能、...

  • “道义—理性”背后的社会逻辑——以20世纪初贾汪矿区冲突为中心

    作者:张福运 刊期:2014年第02期

    '斯科特一波普金论题'虽有先验论色彩,但提供了通过农民行为逻辑观察乡村社会运行机制的独特视角。自治传统下绅权与村庄经济、道德规范的共生性,中国传统'无讼'理想与乡村道义的重叠及保守型财政较低的要求,保障了道义伦理的基础地位。民初对绅权既尊重又制约的制度安排,强化了道义责任的基础性,促进矿区合作双赢局面的实现。南京政府主导的强...

  • 抗战时期重庆的媒介生态研究——以北碚《嘉陵江日报》为例

    作者:张瑾 刊期:2014年第02期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嘉陵江》(1931年更名改《嘉陵江日报》)是卢作孚北碚乡村建设的宣传报。全面抗战爆发后,该报以崭新的姿态转向抗日救亡的动员;随着中央机关迁建区的设立,这份面向乡村受众、传播方式特别的小报面临着战时北碚新环境的挑战。作为本土媒介个案,抗战时期《嘉陵江日报》的转型、话语特征及其应对《重庆各报联合版》创刊的...

  • 公园与民国北京市民的“新生活”

    作者:王建伟 刊期:2014年第02期

    公园最初是北京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官方在提供市民休息、游乐场所的同时,也赋予公园社会教化等附加功能。在这样一个多功能的公共空间中,公园里举办的多种活动不仅引领着城市生活的新时尚,而且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实现了划分。现代公园的出现改变了北京延续数百年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

  • 1927~1932年间的陕西旱灾

    作者:张玮; 秦斌 刊期:2014年第02期

    陕西从1927年夏开始爆发旱灾,到1928年出现大范围的以旱灾为主的各种灾害,一直持续到1932年夏为止。此乃该省历史上影响最大、破坏力最强的一次毁灭性灾害,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受灾人口多,对整个陕西社会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旱灾主要由天灾引发人祸,人祸加剧天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使灾情愈益严重,并由此导...

  • 读书人与“革命”的互动:北伐前后周作人对“革命”态度的变迁

    作者:蔡炯昊 刊期:2014年第02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处在一个'革命的时代',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代读书人群体在与'革命'的互动中,逐渐走上不同的思想道路。本文试图探讨作为上层知识精英和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导者之一的周作人,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北伐为中心的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对革命的认知和态度以及这种态度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周氏思想中...

  • 蔡元培国防经济思想探析

    作者:蔡志新 刊期:2014年第02期

    蔡元培的国防经济思想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可以归纳为'抗日经济方策论'与'日本经济崩溃论'两部分内容。他的'抗日经济方策论'主要包括移民'充实'东北、实行'钱币革命'、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等要求国民政府从经济层面做好抗日准备工作的重要政策建言,其在思想本质上具有统制经济或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思想的鲜...

  • 个体记忆与历史书写——再论《陈洁如回忆录》

    作者:陈雁 刊期:2014年第02期

    《陈洁如回忆录》自1992年由台湾《传记文学》杂志连载公布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轰动,对其真伪和价值,多有争论。本文借助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张歆海档案中藏《陈洁如回忆录》和《日记》、台北'国史馆'藏'蒋档'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藏'外交部'档案、《谭延闿日记》,佐以已经刊布的相关材料,仔细梳理了该回忆录神秘现身和长期尘封的过程与...

  • 诗名还是宦名?——从朱经农看民国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与人生处境

    作者:徐保安; 李萌 刊期:2014年第02期

    与丁文江、胡适等对从政有着鲜明的态度并坚决付诸行动不同,朱经农在无论是从政还是为学问题上,并没有严格的人生规划,常为巨变的形势所裹挟,在仕、学之间不断游移。他身在官场,但并不像丁文江那样将从政提升到了'义'的程度,似乎不为官就背叛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有负于家国重托。执掌齐鲁大学,远离官场后,也不像胡适那样一心以政府'诤友'自居,而是...

  • 民初《五旗共和歌》的政治象征解读

    作者:赵飞飞 刊期:2014年第02期

    国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是国家的象征之一,能起到统一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民初的《五旗共和歌》学术界很少论及,但是其表现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价值却不容忽视。它反映了革命党人对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对欧美民主共和体制的向往以及对中国文明开化和世界和平信念的追求,体现了在辛亥社会转型期革命党人思想由激进到和缓、...

  • 少年中国学会与1920年北京大学学生游日团

    作者:李永春; 史飞 刊期:2014年第02期

    1920年北京大学学生游日团访日,被誉为之后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游日活动主要由东京帝国大学的吉野作造和新人会、北京大学的和少年中国学会联合组织,经费来自北大几位教授的热心捐助,成员则以少年中国学会会员为主,并以该学会名义在日本进行接洽与宣传。少年中国学会因此与新人会联成友会,还与其他新文化团体交换出版物,从而扩大了其在日本新...

  • 易帜后的东北政制转型及其困境——以东北政务委员会为中心的探究

    作者:佟德元 刊期:2014年第02期

    易帜后,东北走上了政治体制转型的轨道,即由北洋军阀的专制体制向国民党的党治体制转变。但这种政制转型颇为艰难,突出表现为东北地方政权组织形式的难产。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奉系内在旧军阀传承的根深蒂固,使其无法摆脱军阀政治的束缚和影响,进而排斥国民党党治。对此,我们从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委员排名政治到'杨常事件'的善后处理就可见一斑。

  • 宗族制度与国家控制——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西万载县为个案的考察

    作者:杨吉安 刊期:2014年第02期

    国家对宗族制度的认同与控制程度,决定着民国时期宗族的变化趋向与动态特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江西万载县,随着国民党政权建设的日渐加强,国家对宗族的态度从支持逐渐走向否定。面对这种变化,宗族组织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整合过程,极力谋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空间。

  • 南京国民政府家族制度立法探讨——以《亲属法》《继承法》为中心

    作者:易青 刊期:2014年第02期

    1930年代初,国民政府立法院在制定《中华民国民法典》之《亲属法》与《继承法》过程中,就是否继续保持家族制度、效法西方采行个人本位主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以胡汉民为代表的立法委员虽然同意形式上保存家制,但坚持全面改造传统家族制度。法学界则存在不同观点,胡长清、郁嶷等人要求彻底废除家制,且依西方个人本位主义精神改造两法,而南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