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研究

抗战文化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杂志简介:《抗战文化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7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思潮与运动、人物研究、文本论析、抗战艺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史料研究、评论与争鸣、综述与消息

主管单位: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主办单位: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创刊时间:2007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年刊
发行地区:广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303
总被引量:101
H指数:3
期刊他引率:0.5
平均引文率:4.2778
  • 抗日战争的历史呈现与影视剧创作——以桂林抗战文化为例谈谈抗日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历史把握

    作者:李建平 刊期:2010年第01期

    桂林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后方的一个重要文化据点,其文化抗战的内容十分丰富,为创作和摄制抗日题材影视剧提供了一方新领地。拍摄抗日题材影视剧,要做好对这段历史的把握,熟悉历史面貌,把握历史本质,弘扬历史精神,处理好历史关系。

  • 关于西南联大传统与精神的文化解读

    作者:杨立德 刊期:2010年第01期

    西南联大是一所蜚声中外的大学,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培养了数千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因此,它的传统与精神受到后人的高度关注,自然也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正确理解西南联大的传统与精神,不仅能为今天的高校办学有所借鉴,也回答了钱学森关于高等教育为什么难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 抗战时期“第三厅”和广西建设研究会文化战略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江 刊期:2010年第01期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集结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文化力量,他们担负着国家一级的对日文化战的战略任务。广西建设研究会则是国民党民主派人士跟中国共产党人密切协作组建的地区性学术文化机构,担负的文化抗战和文化建设任务,在文化理念、文化作战、文化建设方式等方面跟"第三厅"具有相似之处,而在责任区间和效能范围方面...

  • 抗战时期广西推进妇女武装文化教育概况与启示

    作者:陈一新 刊期:2010年第01期

    在战乱纷呈的20世纪30年代,边远落后、地瘠民贫的广西,竟然军事上能征善战,建设上突飞猛进,成了"中国的模范省",一个重要原因是推进妇女武装文化教育,做活了人的文章。其武装文化战略、政策与实施措施,是抗日战争的产物,为抗战胜利和民族振兴发挥了作用。其内涵与精神也超越了历史,给后人以人力资源开发和文化全面发展的启示。

  • 论野草社场域力量彰显的三个维度

    作者:吴嗣勇 刊期:2010年第01期

    野草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刊时间最长的杂文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场域力量。场域力量就是要保持场域结构一贯性,即"野草"精神的一贯性。这种力量通过与战国策派的女权论战、对法西斯主义言论的斗争和自身场域的拓展三个维度得以体现。

  • 战国策派的官僚政治论探析——以林同济等人为中心

    作者:王锐 刊期:2010年第01期

    战国策派是抗战时期的一个十分著名的文化流派。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现象有过不少的论述,对于官僚政治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探讨了战国策派的官僚政治论,主要分析与讨论了它对于官僚政治演变史的论述,对于官僚政治所产生的种种弊端的批判,以及改良官僚政治的一些办法。战国策派的这些言论不但能使人对于官僚政治有更深刻...

  • 抗战时期夏衍在桂林的办报活动研究

    作者:曹正文; 靖鸣 刊期:2010年第01期

    抗战时期,夏衍奉命主持桂林版的《救亡日报》工作,成效卓著:一是奇迹般地使停刊了两个多月的《救亡日报》在桂林得以复刊;二是开创性地采用多元化的办报经营方式;三是对旧有的版面加以革新,提升报纸的质量;四是充分利用办报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做好统战宣传等工作。

  • 论林徽因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作者:罗春艳 刊期:2010年第01期

    抗战时期,林徽因体味着漂泊的苦涩与病痛的折磨。其诗歌创作选择象征性极强的意象,传递对生活的咏叹、生命的体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灵性抒写中呈现她凝重精微的情感,表现出对现实的沉郁悲痛。从前期的多情感自我情绪抒写转向了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生存体验的表现,这同样是林徽因诚实于内心的自我表现与执著追求的结果。

  • 陈铨新诗简论

    作者:李扬 刊期:2010年第01期

    陈铨的文学创作虽然不以新诗为主,但是他有明确的诗歌理论和审美观点,其价值是不应该被中国现代新诗史忽略的。陈铨的新诗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重视中国古典意境与西洋诗歌艺术的融合,有一定的成绩;后期以宣传民族意识和鼓舞抗战救国为主旨,在艺术上有直白粗糙之弊。

  • 石怀池(束衣人)事迹征略

    作者:熊飞宇 刊期:2010年第01期

    石怀池(束衣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早逝的英才。其著译曾以《石怀池文学论文集》行世,然生平事迹大多不详。本文首次较为完整地对石怀池短暂而光彩的一生进行征述,并将不一致之处存疑。有关石怀池的研究,也第一次得到归并与整合。

  • 战斗在三楚大地的国际文化战士——抗战时期来汉记者、作家一瞥

    作者:章绍嗣 刊期:2010年第01期

    抗战初期,英国著名记者詹姆斯·芒罗·勃特兰(James MumroBertram)、诗人奥登(Wystan Hugh Auden)、小说家伊修伍德(Isherwood,Christopher)、作家和记者弗雷特·阿特丽(Freda Utley)、日本作家鹿地亘(Kaji Wataro)和绿川英子(Verda Majo)、美国作家和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ley)等大批国际文化人士从世界各地来到武汉,与中国人民相濡以...

  • 试析陪都散文书写

    作者:郝明工 刊期:2010年第01期

    随着陪都重庆成为中国文学的战时中心,在抗战之初报告文学热的促动之下,陪都散文书写历经了从战时化转向文学化的演变过程,从而显现出抗战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趋势。

  • 抗战时期七月诗派的重庆经验

    作者:张传敏 刊期:2010年第01期

    抗战时期,七月派很多诗人曾在重庆生活并进行创作。当时的重庆给七月派诗人们带去的多是压抑与痛苦的经验,这些诗人诗作中的忧郁、悲愤气质和重庆这个创作环境有很大关系。然而,七月派诗人们并未对重庆完全失望,令他们痛苦、愤慨的是多艰的民生以及腐朽堕落的上流社会,他们对重庆坚韧不屈的底层社会表达了充分的同情与赞美。重庆用忧伤、痛苦和...

  • 论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

    作者:黄泽佩 刊期:2010年第01期

    在中国新诗创作史上,被谢冕等人认定"留下爱情诗空白"的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有好些水平一般和水平较高的爱情诗创作,而且还出现了居于爱情诗巅峰的严杰人惊才绝艳的三首爱情诗佳构——《烽火情曲》、《告》和《诉》。

  • “不入虎穴焉得子”——西北电影摄影队塞上行

    作者:朱安平 刊期:2010年第01期

    《塞上风云》是我国第一部表现民族团结共同抗战的影片,为拍摄该片曾组成一支三十多人的摄影队,从重庆出发取道延安前往内蒙拍摄外景,开创了国统区电影界赴革命圣地拍摄的先河(也是唯一的一次)。全体人员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终于完成摄制工作,对团结抗战起到有力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