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

孔学堂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onfucian Academy

杂志简介:《孔学堂》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2-5035/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论衡、宋明理学研究、先秦儒学研究、阳明研究、阳明文化、易学研究、海外中国学研究、清代学术研究、域外儒学

主管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主办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国际刊号:2095-8536
国内刊号:52-5035/C
全年订价:¥ 500.00
创刊时间:201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贵州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8
复合影响因子:0.47
总发文量:376
总被引量:217
H指数:5
  • 韩儒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兼论与王阳明体用观的比较

    作者:林月惠 刊期:2017年第03期

    论及中国与韩国的阳明学,王阳明与郑霞谷俱是创始者,他们奠定中、韩阳明学的理论高度,卓然成家。其中,良知体用观最能彰显中、韩阳明学的理论特色。本文聚焦于韩儒郑霞谷《良知(体用)图》的分析,并借由与王阳明良知体用观的比较,凸显郑霞谷良知体用观的内涵与特色。借此,本文也回应当代韩国学者崔在穆之见,指出郑霞谷所树立的良知体用观,虽植...

  • 国际儒学研究的最新动向

    作者:丁子江 刊期:2017年第03期

    近年来,国内外儒学研究有了重大的发展。笔者对国内儒学研究不以妄评,仅对国际儒学研究的五大最新动向加以推介:第一,基于全球语境主义的儒学研究。学者们聚焦,儒家思想能否进入普遍主义、世界主义和全球化语境的时代?古典儒学的现代实践须通过全球化语境来进行诠释。全球化语境主义在传统及现代意义的综合考察中,通过历史和文化来展现变化中...

  • 再论孔学体系的开型架构

    作者:丁子江 刊期:2017年第03期

    孔学体系具"开型""闭型"和"介型"三重性架构,对其剖析可使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便于理解。所谓闭型架构为维护汉文化的统一,民族性的凝聚和社会的稳定发生了应有效应,同时,也为维护正统的意识形态和长期的大一统的帝王社会体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有一些儒家学者意识到了孔学中的柔性开型架构,并用之为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孔学...

  • Reexamining Open Structures in Confucian Teachings

    刊期:2017年第03期

  • 大同世界与世界主义——兼论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联

    作者:刘悦笛 刊期:2017年第03期

    当今的"世界主义"要置于历史纵深与多元文化的视野当中来加以审视,有一种预设的观念认为,世界主义是当代的,又是西方的,但事实恰恰相反,世界主义既有古代的渊源,又有东方的对应。儒家著名的"大同思想"就是如此,它在《礼记·礼运》当中得以集中表述,但对于大同思想的阐释却忽视了原本所论的"人情"的内在支撑,"人情乃圣王之田"就是其中的基...

  • The World of Datong and Cosmopolitan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Cosmopolitanism

    刊期:2017年第03期

  • 儒学的常与变:儒学现代开展的根本精神与损益方向

    作者:朱光磊 刊期:2017年第03期

    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开展需要厘清常与变两个面向。常的面向包含天道信仰与伦理责任。天道信仰兼具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维度,是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的价值性理解。伦理责任则是中国人对于人生在世所应担当的道德责任的理解。变的面向包含了对于民主与科学的重新审视。它们虽然不是传统儒学所擅长,但可以在儒家的根本精神与圆善旨向的基础上被儒学体...

  • Constancy and Variability: The Essential Spirit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刊期:2017年第03期

  • 《易经》与《圣经》对话:论清初耶稣会士白晋对《蒙卦》的诠释

    作者:黎子鹏 刊期:2017年第03期

    清初,法国耶稣会士白晋来华,获邀居于北京紫禁城,研究《易经》,积极从中寻索"弥赛亚"的预言,宣称中国古代圣贤早获上帝之启示,故被其同侪冠以"索隐派"的称号。白晋完成了十几篇《易经》的注疏,包括以汉语写成的《易稿》《易考》《易经总说》及《大易原义》等手稿,借基督宗教的神学思想解读卦象及推演义理,促成了《易经》与《圣经》较深入的...

  • 本末论与王弼的哲学贡献

    作者:沈顺福 刊期:2017年第03期

    秦汉时期流行三本论,并由此产生混乱。王弼首次提出一种单一本源论即本末论,认为自然之性是本,而仁义等名教是末。仁义名教产生于自然之性。王弼主张崇本举末,即不仅重视自然之性,而且肯定后来的仁义名教。为了突出自然之性的本源地位,对名言、名教等文化保持批判的做法是必要的。圣人有情说体现了王弼对作为末的情的肯定。

  • Dialogue between the Yijing and the Bible: French Jesuit Joachim Bouve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ng Hexagram’

    刊期:2017年第03期

  • 论张载的“穷神知化”

    作者:宁新昌 刊期:2017年第03期

    "穷神知化"是张载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表达的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另一方面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境界。也就是说,"神""化"不仅内含了宇宙人生的奥秘,也体现的是人们意识当中的知情意的修养水平。这是张载哲学的特点,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征。

  • 论传统之孝文化

    作者:夏海 刊期:2017年第03期

    孝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孝的基本要求是奉养父母;孝的灵魂是敬爱父母;孝的要点是能够对父母几谏;孝的境界是慎终追远。孝与仁、礼、忠、慈都有着密切关系,认识这些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孝的内容。

  • Zhang Zai's ‘Inquiring into the Inscrutable and Understanding the Transformation’

    刊期:2017年第03期

  • 人伦大经:“五行”与“五常”

    作者:彭华 刊期:2017年第03期

    在古代中国,"五行"是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重要范畴,"五常"(亦称"五行")是贯通人道(人伦世界)的大经大法。董仲舒将人道之"五行",由仁、义、礼、智、圣改造为仁、义、礼、智、信,并从道德本原论的角度论证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将其概括为"五常之道",最终建立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体系("名教纲常")。自西周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