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

孔学堂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Confucian Academy

杂志简介:《孔学堂》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2-5035/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学术论衡、宋明理学研究、先秦儒学研究、阳明研究、阳明文化、易学研究、海外中国学研究、清代学术研究、域外儒学

主管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主办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国际刊号:2095-8536
国内刊号:52-5035/C
全年订价:¥ 500.00
创刊时间:2014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贵州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8
复合影响因子:0.47
总发文量:376
总被引量:217
H指数:5
  • 礼法

    刊期:2015年第02期

    中华礼法传统源远流长,“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等都属于古代的“良法善治”经验,是中华传统礼法文化的精华之处.“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华传统法律的影响可谓深刻而久远,“徒法不足以自行”,正确理解“礼”以及与“法”的关系,让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辅而行,对于当下依法治国和构建...

  • 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思考

    作者:夏建辉 刊期:2015年第02期

    孔子学院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响亮品牌,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典范,但也面临优秀国际传播人才匮乏等问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跳出孔子说孔子,要系统梳理和线性表达相结合,要中西比较、洋为中用,要宏观着眼、微观入手。

  • 法治中国视阈下中华礼法传统之价值

    作者:俞荣根 刊期:2015年第02期

    悠久的礼法文化孕育了中华法系,中华法系固化了礼法文化。诸如"德主刑辅"和"为政以德"、选贤任能和科举取士、重义轻利和诚信、基于"中道"的中刑与慎刑和恤刑、"无讼"和调处息讼等等礼法传统中,蕴涵着丰富的"良法善治"智慧。"法治中国"建设意味着中国正从革命法学和法制转型为治理法学和法制,其中包括从移植法学和法制转型为特色法...

  • 中国法思想史研究的应有之义

    作者:马小红 刊期:2015年第02期

    通过反思中国法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就研究方法而言,中国法思想史的研究应该在客观陈述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学派、思潮有关"法"的论述与传承的基础上,以现代法学的角度分析传统法思想的现实意义与影响;就研究内容而言,反省、批判是研究中国法思想史的应有之义,而继承、弘扬也是其应有之义;就学者自身而言,无论是研究中国法思想史,...

  • 礼治与法治:对立还是互补?

    作者:倪培民 刊期:2015年第02期

    儒家的礼治不应该被看作是和法治对立的体系,而应该看作是同一治国理念里与法治互补的必要层次。所谓法治主张平等而礼治强调等差和关系,是过于简单的看法。其实两者都承认等差和关系。儒家等差观的本质不是维护等级特权,而是落实个人的责任范围,并且责任与权力和财富成正比,越是有权的,责任也越大。所以法治建设需要的不是抛弃礼治精神,而是对...

  • 简论宋儒“一体之仁”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以张载、二程、朱子的“一体之仁”思想为例

    作者:吴根友 刊期:2015年第02期

    宋儒提出的"一体之仁"的命题,是对先秦原始儒家仁学思想的一次新发展,张载、二程、朱子等人对于"一体之仁"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认同这一命题,体现了宋儒在仁学思想方面的一致性。宋儒"一体之仁"的思想经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发展,再经过王门后学的一支"泰州学派"王艮的发展,中经李贽,再穿过清代,到晚清谭嗣同的解释,发展出"仁以通...

  • “美刺”传统今何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与社会批评

    作者:苏亦工 刊期:2015年第02期

    中国社会自古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政治文化。由《诗经》开启的"诗教"传统,发端于三代,源远流长,影响至今未息。汉儒承上启下,将诗的功能进一步概括为"美"和"刺",即借助诗歌、民谣、民谚等艺术手法曲折委婉地表达心志,颂美刺过,针砭时弊,影响政府,监督社会。两千多年来,诗的美刺功能在引导社会,改良政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即便是在网络...

  • 当代新儒家之现代化与现代性批判:对批判理论之批判

    作者:李瑞全 刊期:2015年第02期

    当代新儒家的课题是如何完成哲学与文化的现代化,但同时不陷于西方现代化中所衍生的现代性的黑暗面。本文通过与批判理论之比较展示儒家对文化之批判性的一面。批判理论以客观知识为依据而对意识形态作出批判,使人能从自我幻骗与自加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以克服现代性之黑暗面。哈贝马斯批判工具理性之僭越,以实践理性复归主位来完成现代化。后现代...

  • 略论儒家关于终极关切的话语

    作者:田薇 刊期:2015年第02期

    儒家的终极关切话语即为不朽的观念。其义有三:一是今世的作为不会随着个人的死亡而消失,在身后留下了传世的影响,个人生命就在绵长的历史记忆中获得了与日月同辉的不朽性,这是君子或圣贤追求的卓越人格。二是子子孙孙的生命延续突破个人生命的存在限度,实现千秋万代的家世承传,此为一切个人都享有的平实而基本的久远关怀。三是透过天人合一、...

  • 《传习录》与阳明学

    作者:林安梧 刊期:2015年第02期

    本文旨在对于王阳明的《传习录》作一概括式之导读,并从中透显"传习"在圣学传衍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多方引证,点出"传习"之义,从中揭示生命的三个维度及其所透显的儒学方向。再者,就阳明的生命历程,深化其实存体验,说其成学之变迁。进而,在此变迁过程中,确立其心学体系: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总纲,"心即理"为体,"知行...

  • 卫礼贤《孟子》德译研究举隅

    作者:李雪涛 刊期:2015年第02期

    坊间对卫礼贤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他的《论语》和《道德经》的翻译,对他的《孟子》德文译本鲜有探讨。本文在以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对文本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系统地考察了卫礼贤的翻译活动,以及关注了他不同时期对《孟子》翻译和研究的内在关联。作为新教传教士的卫礼贤,在其译文中折射出了基督教思想和文化的特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 庞朴:文化守望者对传统的独特解读

    作者:梁涛; 徐庆文 刊期:2015年第02期

    作为一个文化守望者,庞朴先生对传统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在庞朴先生看来,西方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中国辩证法是一分为三的。"一分为三"是中华文化的密码。庞先生运用这一方法,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详细地分爬、梳理了早期儒学以及儒道关系。作为八十年代"文化热"的领军人物,庞朴先生提出的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观点...

  • 论先秦儒家的“权”法思想——兼与亚里士多德比较

    作者:王剑 刊期:2015年第02期

    先秦儒家的"权"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权宜、权衡、权变。三种"权"法的性质各异:权宜以适应、灵活性为主,权衡以比较、选择性为主,权变以反常、创新性为主。三种"权"法的功用大体上相近:既能为个体拟定行动方案,又能为群体创建或革新文化制度(礼)。先秦儒家的"权"法思想,体现了古圣哲孔孟荀等人卓越的实践智慧,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

  • 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

    作者:刘家和 刊期:2015年第02期

    公元前八至三世纪是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将这一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关键历史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这个见解引起了学者们长期的思考和讨论。作...

  • 《孔学堂》杂志约稿函

    刊期:2015年第02期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贵州省设立"孔学堂书局",创办《孔学堂》杂志(国际刊号:ISSN2095-8536,国内刊号:CN52-5035/C)。《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全球唯一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交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