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农学报

核农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Agriculturae Nucleatae Sinica

杂志简介:《核农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265/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主管单位: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原子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8551
国内刊号:11-2265/S
全年订价:¥ 640.00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农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15
复合影响因子:2.02
总发文量:3479
总被引量:34989
H指数:46
引用半衰期:5.8167
立即指数:0.0315
期刊他引率:0.7656
平均引文率:23.7748
  • 水稻白转绿突变体的特性、遗传及其育种应用

    作者:房贤涛 马洪丽 赵福源 章清杞 张书标 刊期:2009年第01期

    对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具有白化转绿特性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突变体可分为3种类型:白化转绿类型(W2、W3、W4和W10),白化转黄绿类型(W9)和白化转绿后期转白复绿类型(W1和W7)。这些突变体的白转绿特性都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与原不育系“培矮64S”相似的农艺性状和育性转换特性...

  • 微卫星标记分析我国南方常规水稻品种的遗传差异

    作者:程本义 夏俊辉 沈伟峰 庄杰云 杨仕华 刊期:2009年第01期

    利用12个DNA微卫星标记对2005—2007年参加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23个长江中下游早籼、晚粳和华南早籼常规品种进行标记检测,结果共检测到等位基因47个,平均每个标记3.9个,变幅2~7个,多态性频率(FP)平均值0.632,变幅0.403~0.842。遗传差异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早籼与长江中下游晚粳(平均遗传相似系数AGSC=0.036)、华南...

  • 4份低植酸铁蛋白转基因水稻花培系的生物学特征观察

    作者:李梅 周屹峰 郭泽建 舒庆尧 包劲松 沈圣泉 刊期:2009年第01期

    在获得31份集外源铁蛋白基因(Fer)和低植酸突变基因(lpa)于一体的水稻花培纯系基础上,选取4份铁含量明显较高的稻米花培代表系(Fer34-HIPj1-1、Fer34-HIPj1-2、Fer65-HIPj2-1和Fer65-HIPj2—2),以秀水11和秀水110为亲本对照,对铁蛋白和低植酸双基因表达水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这些双基因纯系均有较为明显的...

  • 水稻耐碱突变体ACR78的生物学特性解析

    作者:齐春艳 梁正伟 刊期:2009年第01期

    通过5种pH盐碱梯度试验,研究了水稻耐碱突变体ACR78在移栽至成熟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并与野生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pH7.5、pH8.0、pH8.5、pH8.9和pH9.6梯度下,ACR78突变体株高分别比野生型增加13.5%、14.2%、9.4%、3.9%和13.6%;单株茎蘖数分别增加21.4%、23.5%、42.9%、45.5%和9.1%;单株产量分别增加59....

  • 《核农学报》入编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刊期:2009年第01期

  • 水稻低淀粉粘滞突变体的理化特性和淀粉结构

    作者:高君恺 叶红霞 舒小丽 吴殿星 刊期:2009年第01期

    以水稻低淀粉粘滞突变体RSV-1及其野生型品种II-32B为材料,研究了低淀粉粘滞突变的理化特性和淀粉结构。结果表明,低淀粉粘滞突变体的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明显小于野生型,但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均大于野生型,达最高粘度时间接近,糊化过程中所需能量较低,糊化过程较长:淀粉晶体表现为C型结构,淀粉颗粒与野生型的正...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双基因共转化初步研究

    作者:汪秀志 张红宇 汪旭东 吴先军 刊期:2009年第01期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分别位于不同质粒上的gus基因和nptⅡ基因按照1:1和1:3的浸染浓度混合共转化粳稻品种鄂宜105和中花12种子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结果从43棵经潮霉素反复筛选的再生植株中获得21棵共转化植株。经PCR分析表明,2个基因的共转化率分别为47.37%和60.00%。Sou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gus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 高梁-旱稻属间杂交获得矮秆新种质的矮生性状分析

    作者:李慧敏 赵凤梧 李爱国 彭海城 杨建忠 李明哲 郝永波 刊期:2009年第01期

    以高梁基因型沈农133(Sorghum bicolor)为母本,旱稻基因型旱65(Oryza sativa)为父本,进行了9代属间杂交、回交及自交后代选择,获得了5个株高达82.7~143.5cm的矮生新种质,暂定名为矮101、矮102、矮103、矮104及矮105。新种质株高同母本(163.1cm)相比降低了80.4—19.6cm,降低范围为49.29%~12.02%。株高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植株...

  • 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材料的cDNA—AFLP分析

    作者:张琳碧 荣廷昭 潘光堂 曹墨菊 刊期:2009年第01期

    利用cDNA-AFLP技术对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材料的花药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对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结合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差异片段在可育株和不育株中的表达情况。利用16对引物共回收得到9个差异序列,其中2个为来自不育株的特有片段,7个为来自可育株的特有片段。序列分析发现,来自不育株的2个EST序列未检测到同源性较高的序...

  • 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的SSR标记聚类

    作者:钟昌松 徐利远 余桂蓉 杜文平 蒲志刚 李琳 刊期:2009年第01期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64份玉米自交系(包括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用30对扩增带型稳定的SSR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1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2~10个,平均3.87个。SSR引物的PIC介于0.306~0.893之间,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717。按UPGMA方法对供试自交系进行聚类,以遗传距离0.586为基准,可将材料划分为...

  • 质子束诱变大豆的能量和剂量效应

    作者:郭建秋 吴存祥 冷建田 侯文胜 唐掌雄 韩天富 刊期:2009年第01期

    用3个能量(3.0、5.0和7.0MeV)和4个注量(1×10^8、1×10^9、1×10^10和1×10^11H^+/cm^2)的质子柬处理大豆品种绥农14的风干种子,以期确定质子束诱变大豆的效果和辐照参数。在本试验条件下,经质子束辐照的大豆种子发芽率未受影响,但M1代株高显著增加;M2代出现早熟、黄化和不育等变异类型,总变异频率为6.81%,总变异频率且有随注量增...

  • N^+离子注入陆地棉花粉对胚珠DNA及M1代cD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岳洁瑜 杨郁文 于艳杰 倪万潮 吴李君 唐灿明 刊期:2009年第01期

    通过对胚珠DNA的SSR标记分析,在DNA水平上检测氮离子柬诱变后胚珠的多态性变化,结果表明,离子注入陆地棉花粉后再授粉雌蕊,会对胚珠的DNA多态性产生影响,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花粉中精细胞的DNA序列;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分离N^+离子诱变花粉和正常花粉(对照)分别给雌蕊授粉后产生的M1代植株叶片间表达有差异的cDN段,建立差异...

  • ^60Coγ辐照对番红花球茎发芽的影响及耐热突变体ZF893的筛选

    作者:张巧生 汪志平 潘剑用 邹凤莲 卢钢 李雪斌 徐步进 刊期:2009年第01期

    研究了^60Coγ射线辐照对番红花球茎发芽的影响,结果如下:(1)球茎的发芽数一般随其鲜重M(g)的增大而增多,3〈M≤5球茎的单芽率可达96%,以其为诱变材料较为合适;(2)3〈M≤4和4〈M≤5两类球茎分别经5~35Gy的^60Coγ射线辐照后,发芽率呈现出典型的辐照剂量效应,辐照敏感性前者高于后者,半致死剂量D50分别为16和20Gy;(3)从经25Gy γ...

  • PVX介导拟南芥Flowering locusT诱导烟草开花研究

    作者:刘旭新 Stephen Jackson 李春阳 刊期:2009年第01期

    为研究拟南芥Flowering locus T(FT)基因在开花诱导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功能,本研究用RT—PCR方法,从拟南芥野生型(WS)中得到全长FT序列,采用Potato Vires X(PVX)野生型病毒构建载体,将全长FT基因连接到PVX第5个阅读框架即Coat Protein(CP)编码序列之前,经体外转录成PVX—FT病毒RNA,人工感染短日照烟草Maryland mommath,成功诱导短...

  • 玉米基因sbe1 cDNA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作者:张军杰 周会 胡育峰 田孟良 刘汉梅 黄玉碧 刊期:2009年第01期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玉米基因sbe1全长cDNA序列,在NCBI上序列比对后与文献报道的sbe1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99%。同时构建了原核生物表达载体pET32(a+)-she1,成功表达出了SBEⅠ蛋白。为进一步体外研究SBEⅠ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机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