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体育论文

幼儿体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20 18:21:22

幼儿体育论文

幼儿体育论文第1篇

有关幼儿园幼儿教育的指导方针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应该是游戏,这点可以看出幼儿园在教育方面很重视游戏的作用。实践证明,集体教学活动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通过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幼儿园也都将集体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是因为通过集体活动教学能够让幼儿更贴切地理解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充分地认识这个社会,这个是让幼儿熟悉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而笔者认为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通常幼儿园会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一)集体教学活动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是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对幼儿们展开基础性教育,这对幼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通常幼儿们还没有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他们不受束缚,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要引导他们学习需要非常的手段来吸引他们的兴趣。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来说,能够使他们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的学习气氛下,幼儿们能够彼此获得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集体教学活动还能给幼师一个评价学生的平台,让教师经过横向的比较评价幼儿的各项能力。还能充分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二)目前幼儿园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集体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模式,这是我国特有的,是社会文化导致的,不能因为外部环境改变的。中国由于人口众多,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因为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人文背景都不同,虽然我国的幼师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但是集体教学活动是最适合我国幼儿园教学的一种模式。其次,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员短缺,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幼儿园的发展,如今我国幼儿园的规模多数是较小规模的,大规模的幼儿较少,而且幼师短缺才是幼儿园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集体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较多的幼儿园而提出的。最后,我国幼儿园中缺乏有经验的幼师,多数幼儿教师都有教育过幼儿学习,但是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

二、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一)幼儿的发展情况

幼儿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目标和成果,而其中的过程是以经验作为前提来进行顺应和同化。所以,只有以幼儿原有的发展,合适的教学活动才能进行下去,在教师的周密设计下,支持和引导幼儿的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丰富。但是,如今很多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是往往会没有对其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和分析。很多教师通常将注意力放在活动的内容本身的特别,流畅的环节等活动的本身设计,却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升幼儿原有的经验和发展上的元素撇在一边。例如,在识别数字的活动中,教师在操作的材料上做了精心的准备,还设计了许多精彩的游戏。但是,在其难度上却对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挑战,非常轻松的达到了教师所要达到的要求,这说明了教师仅仅将目光放在了课程的完成流畅性,而完全没有考虑幼儿本身水平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真正的目的,这也就没有达到锻炼和提升幼儿的教学目的,对于幼儿的作用并不大。这样的教学,就算如何的新颖,如何的有趣,逻辑在如何的严谨,但是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没有多少的帮助。此外,很多教师为走捷径而去从杂志上或者其他地方抄袭现成的教案来进行组织教学,他们觉得这些教学活动达到了标砖,也是完美,可是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教案只是适合一般的发展情况,或者针对某个班级而进行设计的,不适合多有的幼儿。所谓的集体教学要针对性的对本班的情况作出具体的详细的思考。

(二)教学中的环节的目标

每一项集体教学活动,都具有相当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虽然可以不排除其生成的成分,但是教师需要掌握整个过程中的其所要达到的策略和目的。如今,教学目标的罗列在教师的活动设计里都能够达到,但是这些环节却没有说明的具体性,就是单纯的粗略的笼统的罗列出来,如:第一步,导入环节第二步,进行探索第三步,总结评价,等等,非常的套路化,模式化。这就让教师无法清晰的看清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关系,无法体现出各个环节的实效性。如,游戏是教师在活动所使用的一个常用方式,但是使用这个游戏是为了体现什么呢,这个游戏能给幼儿们带来什么,心中没有清晰的谱,这也就让活动出现一个表面上很成功,但是却没有任何实际性意义的状况。同时,这样的模式,罗列方式的简单就会把教师是思维固定下来,失去了创新,失去了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模式的机动性。被现成的教案牵着鼻子走,不能以教学活动针对性的处理存在的相应的问题。例如,某个数学活动对9的组成和分解中,其实幼儿早已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奥妙所在,但是因为教师的定性思维,走规定的老路线,坚持原有的设计进行一项又一项有趣的活动,去却是整个教学活动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教学,所以,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设计每个环节是要让自己知道每个环节的目的作用所在,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的作用。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

(一)用心体会,创造良好环境

幼儿的基础学习方式就是去探索。所以,引发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总会在教学活动中强调把教育过程弄精,弄好,就是所谓的操作材料、游戏玩具、演示教具在教学中齐全,从而达到其教学的目的性,但是幼儿在身心发展中所谓质量变化却被完全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没有得到支持,就像”做礼物”的活动,教师无需只把目光放在制作教具上,也可以记住一些教室内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导入,在省略一些复杂过程的同时,也减少了一些重复的过程,让幼儿在自己的熟悉环境和材料,提高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行,自己去开发和探索,找出其中的奥妙和规律,并亲自设计出来,让幼儿亲身的体会其中的道理,把整个教室布置成引发、支持幼儿思考的活动环境,让幼儿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把幼儿对知识的认知有了向往,从而达到了教育效果。

1.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材料备足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他们对某物好奇时,眼睛是最好的正面,抓住他们的目光,找出吸引他们目光的根源,主动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材料。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孩子在盥洗室里嬉戏,就留下来静静的看着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原来孩子正在看从水龙头内流出的水柱正随着一只小手的转动而不断的变细变粗,好奇的脸庞洋溢着欢欣和喜悦,丝毫没有意识到身上的湿漉漉的衣服,墙上也充满了水珠,这让我有了一个想法,我在活动室一角的桌子上放上了几盆水,还准备了一些小瓶$小碗$杯盖$小船$积木$海锦等各种材料,孩子们马上围到这张桌子周围,开心的玩起水来。在玩水过程中,幼儿认识了水的特性,获得了许多有关水的知识。

2.为幼儿所需提供氛围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充分的爱是孩子们的基本需求,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丝微笑,一声赞美,一次抚摸都能为孩子带来莫大的动力,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活动中,对孩子微笑着说声:真不错,好极了,加油哦。诸如此类的激励话语都能够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如果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的见解是,要去认真的听,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愉快的,自由的氛围。

(二)兴趣是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突破口

因为幼儿的年龄小,这是他们的特性,所以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新鲜度不会保持很久,这就需要教师犀利的洞察能力,找到幼儿的兴趣,并将此作为突破口,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下,在愉快情绪的触动之下,自主的积极的投入进去,教师开展的主题活动就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产生和蔓延的。

在参观商店活动中,孩子在路上看到了许多汽车,商店的柜台中也陈列着各种玩具汽车,在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停地讲着汽车。金金说:那个前面有只手的汽车是吊车。不是,是挖土机,我家里就有,任巍杰马上反驳。丁丁说:我家有小汽车,还有大卡车呢。我家也有,我还有警车呢。看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谈论着汽车。汽车这个主题活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活动中,每个孩子对汽车的兴趣也不尽相同,在讨论轿车时,夏正阳最感兴趣的是刹车和排档,他不厌其烦地问司机:这叫什么名字!怎么用它!你能用给我看看吗!(童俊心感兴趣的是车轮,他整个身子都钻到了车底下,把衣服都弄脏了,终于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我看见这辆汽车有四个轮子。(他的话引起了几个孩子的兴趣,在参观停车场的时候,他们还专门对每辆汽车的轮子进行了比较和研究。

(三)游戏是学习的催化剂

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工作,不是负担,不完全是生活,是学习的一个途径,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和追寻,它是自发的,是主动的,是愉快的行为活动,知识技能往往都是通过愉快的游戏中掌握到的。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设计了以下游戏,找椅子,请幼儿找一个椅子坐下来,比一比人多还是椅子多,戴帽子,请幼儿给瓶子盖上盖子,比一比瓶子多还是盖子多,开锁,请幼儿找钥匙开锁,一个钥匙开一把锁,比一比钥匙多还是锁多,喂鸡,请幼儿把虫子喂给小鸡吃,比一比虫子多还是鸡多。游戏是在幼儿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许多的本领,将玩中带学,学中有玩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来,提高幼儿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其中得到了主动性的培养,为幼儿在将来学习的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将为此受用终身。

(四)生活中的节奏,刺激学习主动性

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的节奏通常包括“节奏乐”“认识节奏”活动。这也是教师训练幼儿节奏的主要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节奏音律随处可见,就如动物的叫声,音乐的节奏,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自然的条件下找到节奏的所在,也可以在自己的设计的有固定节奏环境下,让幼儿们充分体会,找出节奏的奥妙,让节奏乐陪伴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去。

1.语言活动伴随着节奏。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教师可以以诗歌的朗诵特点,围绕教学发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利用外物只管的将诗歌内容展现在幼儿面前,然后让幼儿随着节奏,拍手,点头等,找到节奏的规律,最后和乐器伴奏一起配合起来。

2.音乐里找到节奏。学习节奏,这和舞蹈,歌曲、律动、欣赏等活动是分不开的。在让幼儿学新的歌曲之前,要让孩子们先练习歌曲的节奏,在拍子的配合下,让幼儿们找出歌曲中的特点和奥妙,再在这基础上把歌曲的歌词记下来,在手脑并用之下,即学会了新的歌曲,也掌握了节奏。

3.节奏练习应该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在幼儿练习拍球的时候就可以找到节奏,这既让孩子们增强了趣味性,也能发展幼儿的节奏感。

幼儿体育论文第2篇

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对于抽象的知识或抽象的概念往往不易理解,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利用图、文、声、像等从多层次、多角度呈现内容,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从而使幼儿得到较多的感性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幼儿都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的画面优美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语言对白风趣幽默,幼儿难免被吸引住。进行大班蒙氏阅读《七只小猴》时,我以动画的形式把故事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以往教学使用图片、投影片等静态的教具,难以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用动画效果表现,孩子们觉得新鲜,兴奋不已:哇!看动画片!兴趣马上提升到了顶点,快乐地投入到故事欣赏中。幼儿在初步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不但能理解故事内容,还为后面的创编故事作了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促进幼儿语言表达

大班的幼儿,受个性和环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性格外向,能说会道,落落大方;有的沉默少语,胆怯害羞,见外人不说话。如果在语言活动中没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只有几张静态的图片等简单的教具,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为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如:《春雨的色彩》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幼儿看到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幼儿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地回答,幼儿的注意力投入到活动之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幼儿喜闻乐见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用于语言活动,一方面能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群体的语言向积极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虽然没有很多的知识和经验,但他们的思维没有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他们既可以想象星月上的世界,也能够幻想昆虫小草的天地。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创造力也是值得挖掘开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讲解、提问、设疑,启迪幼儿思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例如,在以“春天来了”为主题的语言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春天来了后的变化”,然后引导幼儿回忆并想象:春天没来时是什么样的?来了之后又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各抒己见,他们的回答如同百花齐放,别具特色。生动的画面、具体可感的形象和动听的音乐激发了幼儿的灵感。而美丽的卡通形象又激发了幼儿的合理联想。幼儿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空中领悟自然和社会,感知人间美好、,流露真情、真爱和真知,释放、潜能,激发、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想象力,使幼儿在创新的路上、向前走了一步。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幼儿体育论文第3篇

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合理安排和调节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往往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 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锻炼幼儿身体的目的。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体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

一、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含义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人做练习 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 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 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园 体育课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二者是否适宜还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 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呢?作者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制约运动负荷 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然后再综合各因素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二、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 ,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1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 后者小。 在幼儿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钻、爬、投掷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幼儿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幼儿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 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幼儿总 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3.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如幼儿做直体滚动时,前庭分析器所受的 刺激和意志负荷均较大,而运动负荷却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认识和意志负荷也较大 。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小。在平衡木上走、跑、过障碍、滚球、拍球时,幼儿的心理 负荷都很大。幼儿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4.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幼儿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后者指练习 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幼儿需负出的心理负荷则越大。

5.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组织措施 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幼儿的运动和心理负荷。如过多的排队调 换队形,分组太少而导致幼儿长时间的轮番等待,均易使幼儿产生烦燥情绪,甚至注意的分散,从而影响教学 任务的较好完成。

6.幼儿的个别差异。指幼儿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往往相同的练 习对不同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以同样的速度速跑完20米,有的幼儿心率达180次/ 分,有的幼儿仅168 次/分;同做一个游戏,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三、合理调节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综合以上各影响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 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宜与强度较大的跑 、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幼儿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 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例如某大班教师为了发展幼儿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 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其玩法是,教师站在一直径为3至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幼儿分别站在圆圈的边 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幼儿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 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事先准备好的绒毛小动物玩具,数量每一轮都比游戏的幼儿少2至4个。),没 找到“朋友”的幼儿立即退出游戏。 第二轮变化为幼儿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 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幼儿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 而定。显然,此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幼儿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 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 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 是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幼儿出现两种负 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前 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 定跳远。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 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 后半部分就可安 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熊和石头人”。

心理负荷的曲线较复杂,往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无任何规律可循。一般来说, 体育活动中幼儿的认识负荷不应太大,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幼儿的意志 负荷也不应太大,应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 朗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材时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所选的内容难易适当,富有兴趣性和直 观性。同时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幼儿十分喜欢游戏,孩子在游戏中的认识 负荷、情绪负荷、意志负荷都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体育游戏和道具 ,再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示范,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锻炼的效果。一般来讲,基本部分 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幼儿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以增大幼儿的认识负荷,而后半部分则宜安排 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而情绪负荷,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不应过大,以避免因幼儿情绪过度兴奋 而影响新教材的学习掌握,在后半部分可安排适当的内容以让幼儿的情绪负荷达到高潮。对意志负荷,学习新 教材和较难教材时应先大后小,学习较易教材或复习旧教材时则可是先小后大。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 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驰,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 效果。

3.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领导幼儿的体育课时应精讲 让幼儿多练,应使幼儿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幼儿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 %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幼儿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 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幼儿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幼儿的 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 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 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幼儿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在各个年龄班,尤其是小班,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 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中大班幼儿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 ,在中大班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幼儿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幼儿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 体责任感、荣誉感。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 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幼儿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 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幼儿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幼儿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 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幼儿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 交代任务、评价、幼儿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幼儿的休息时间。

4.充分利用场地、器械。事实上,每个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体育场地上,有的幼儿园还达不到 正常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如器械不够, 则可采用分组轮换型或循环练习型等形式,以加大幼儿的练习密度。

幼儿体育论文第4篇

(一)不重视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体育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并未落到实处,在实际的操作中常常会出现轻视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现象。大部分的幼儿园中每天早晨,入园后几乎都有体育活动时间。但在体育活动开展时,教师对于体育活动的内容、具体的活动时间、幼儿的性别、身体形态和年龄等方面并没有详细地划分。这就使得幼儿活动的场地、器材和范围等受到了相对的限制,对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体育教学活动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价值。

(二)师资性别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当中,大部分的教师均为女性,她们具有细心、体贴等特点,更符合对于幼儿的教育需求,但是男性教师的缺失使孩子普遍缺乏男子气概和勇敢坚强的品质,这对幼儿初期体育活动的培养有很大的局限,导致幼儿体育活动不能进一步开展。

(三)师资水平不高

目前在大部分的幼儿园中,担任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普遍学历水平不高,体育知识也很匮乏,导致对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缺乏了科学性。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仅仅成为了简单的户外活动,几乎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示范讲解,更忽视了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内容。

二、男幼儿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优势

近年来,男幼儿教师作为一种新鲜血液注入学前教育工作者队伍,成为幼儿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男幼儿教师以其性别、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男幼儿教师基于生理因素所形成的教育优势

从生理因素上来讲,男幼儿教师和女幼儿教师的差异不单是器官上的差异,还有组织、细胞、分子的差异,遗传与基因、解剖与生理机能、运动机能及其身体形态的差异。正是这种先天的差异性,使得男幼儿教师的体育教学在速度、密度、力度、险度等方面均展现出强烈的“阳刚”风采。男幼儿教师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普遍刺激、惊险和富有挑战性,因为爆发力、体力及反应速度等方面的优势,男幼儿教师在一些细节上也会如鱼得水。例如,在一次体育课上,幼儿在玩“小小跳水员”的游戏(幼儿要从凳子上面跳下来)。由于幼儿的准备动作不当,在起跳的时候失去了平衡。几乎所有的围观女性教师都发现了这一情况,其中几位身体本能地冲过去,这个时候身旁的男幼儿教师还在组织其他幼儿排队。可是就在幼儿要摔倒在地的一刹那,身旁的男幼儿教师一个跨步,伸出双臂抱住了幼儿,使其稳稳地站在了地上。其反应速度之快,力量之大,让女教师感慨不已。

(二)男幼儿教师具有阳刚之气和果敢的性格特点

男幼儿教师阳光、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能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身心的健全发展。男幼儿教师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优势。男性具有独立、自主、坚强、自信等优秀品质,具有阳刚之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孩子在与男幼儿教师的接触中,通过游戏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男性品质,在自然中便学习了他们的举止。所以在幼儿园,男幼儿教师能帮助幼儿模仿、学习男子的气概,从而形成良好的角色心理认同。

(三)男幼儿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活动量大,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

男幼儿教师身体素质好、体育技巧高、精力旺盛、办法活、点子多、保护能力强,更适合带领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男幼儿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既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又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参加游戏的兴趣。男幼儿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哥哥的身份介入,在与幼儿玩耍的过程中会深受幼儿的喜爱。男幼儿教师会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让他们尽情地玩耍。特别是让那些精力旺盛、喜欢运动、大一些的幼儿得到满足,同时也减少了他们的攻击的发生。另外男幼儿教师善于抓住体育活动中的关键点,在给幼儿传授体育活动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幼儿的人格和个性,为幼儿的终身健康打下基础,让幼儿在大量的活动中得到满足,心情愉悦,身体健康。

三、提高男幼儿教师体育教学活动水平的建议

(一)男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是教师素养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应该拥有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体育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随着全球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关注与实施,幼儿体育教师作为教师成员中的一个群体,在倡导幼儿体育的思潮中不可忽视。

(二)男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幼儿体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男幼儿教师要教育和照看一群天真活泼的幼儿,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的教师,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与幼儿一起活动,给幼儿带来自信和欢乐;如果教师体质差,精神状态欠佳,则班级的气氛压抑、沉闷,影响幼儿的心理。男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教师其工作方式倾向于民主型,心胸开朗,处事机智灵活,所任教班级幼儿大多守纪律、有礼貌与人亲近,能友好相处。男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在幼儿面前,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三)男幼儿教师应该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幼儿体育论文第5篇

既然扩建现有的幼儿园不太现实,国家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一大笔财力来重新兴建标准的园舍,那么如何 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挖掘潜力,提高体育活动质量,便成为当前集中研究的问题。

一、合理利用现有的场地,使之发挥最高使用率和最好使

用效果。

首先修改日作息时间表,错开每班的早操和体育活动时间,然后,把全园的室外活动场地划分为若干小区 ,较合理公平地分配给各班在不同的时间里使用,使用这种统一安排活动场地的方法,应当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

1.在一些活动中,相同年龄班可共同使用场地。如早操时间,如果相同年龄班使用同一套早操内容,可以 合并在同一场地进行。

2.尽量避免互相干扰,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按自己计划进行活动。

3.综合考虑场地诸因素进行场地分配。如楼上的班级有阳光,而楼下的班级则没有这个条件,因此,就应 当把楼下的班级安排到阳光较多,较通风的地方。

二、走出幼儿园,在大自然中开辟广阔的活动天地。

当园内活动面积明显不足的时候,把活动范围伸展到园外,可以大大地增加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地,丰富 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结合其他教育内容,产生多方效益。

当然,这个做法的前提之一,就是上至幼儿园行政领导,下至幼儿园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的大胆解放。因为 ,这样的伸展,仅安全一项就足以会使许多人摇头了。但是实践证明,只要解放思想,周密安排,细致照顾, 这个方法是很有前途的。只不过,在活动之前,教师必须统筹周密地考虑到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以更大的 耐心,更为细致的关心,使活动顺利进行,以达到目的。

组织这类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到以下问题:

1.活动内容除了考虑丰富多变的原则外,还要考虑到如何对园内锻炼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偿和加强。

2.通过控制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抓好适宜的活动量和活动强度。

3.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避免“放羊”。

三、发动教师和家长制作有趣、实用的体育运动器材,丰

富体育活动内容。

在场地和空间的限制下,集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在形式上、内容上、数量上都大大削弱了,作为补偿 ,分散和分组活动(特别是组数多,各种活动材料充足,人数少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要通过活动材料和活 动器械进行控制了。当前,幼儿园在自由活动(分散活动)时间里提供的玩具普遍较为单调,除了固定的攀登 架等大型体育器械外,常用的不外乎是球板、沙包、皮球、跳绳等玩具,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失去了对这些活动 的兴趣,自由活动往往变成“放羊”、“放马”式的散漫活动,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幼儿体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幼儿园教育;教学效益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对象均是心智不成熟,几乎完全依赖于家长的、年纪还未达到学龄的幼儿。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幼师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为实现有效的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生活教育理论,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让儿童节受到最好的教育,培养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个性特征的形成,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由于幼儿年龄过小,太依赖于父母,因而其对于幼儿园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为使幼儿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脱离生活实际,要让幼儿在幼儿园里也能感受到一种亲切感,使其能暂时的忘却父母,对幼师产生信赖感,以此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在幼儿园教育中坚持生活教育理论,已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一、何为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由陶行知提出,是其主要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而社会就是学校,其具体的教学方式是实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顾名思义,其是在结合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模式。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生活对教育的影响极大。而若要实现有效的教育,就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开展生动而实效的教育活动。社会是人们所有生活活动所开展的场地,因而我们说社会是学校。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希望在教育过程中,能扩展学习的范围,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进行高效的教育,将社会中的人和事作为教学素材和教师,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是将教育法和生活费有效结合。教授和学习的方法都要以彼此为依据,其二者相互作用,均已“做”为中心。

二、幼儿园教育与生活教育理论的关系

生活理论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其中心问题在于尽可能的让所有人都能受到教育,以满足其对教育的需求。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在儿童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进行集体生活,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陶冶其基本的情操,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生活理论教育的观念下,幼儿园教育应保证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集体性。幼儿园的所有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幼儿,要平等对待他们,做到一视同仁;要对幼儿充满期待,给以其希望,让其能不断地进步。除此之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重视和谐班级的建设,要引导集体形成良好的作风,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集体的建设十分重要,其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优秀的集体,将会为幼儿带来积极地影响作用。教师要严己律人,提升自身的素质,加强与幼儿的交流沟通,为幼儿树立榜样作用,以实现有效地幼儿教育。

生活理论教育中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这使得幼儿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来实施相应的教学。幼师要重视培养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学,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其整体素质,发掘幼儿的学习潜力;要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发散其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所有的幼儿都以一种模式成长,而是要突显幼儿的个性,促进幼儿的个性体现,这也是培养幼儿整体素质的体现,并不矛盾。为此,幼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承认幼儿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以实现幼儿的个性化。

三、幼儿园教育中的生活教育理论应用效果

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后,使得幼儿园教育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材料方面都有所改变,均变得生活化。

从幼儿教学课程上来说,幼儿园所开展的课程遵循了幼儿入园生活的自然顺序,在幼儿入园、适应幼儿园生活等阶段都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在幼儿离校,毕业典礼上也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传统节日中,幼儿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世界有所了解。

从幼儿教学内容上来说,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充分与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相联系,让幼儿更易于接受。例如,幼师为让幼儿感知时间,便可在其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幼儿通过玩游戏,看动画来感受时间,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

从幼儿教学方法上来说,幼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将课堂引入到社会中,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幼师会带领幼儿观察植物,并让其思考植物是否有长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植物生长的方法。

从幼儿的活动材料上来说,活动材料是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选择活动材料十分重要,其必须要适合幼儿并能激发其兴趣,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其自我探索能力。因而,幼师所选择的活动材料要贴近生活,受幼儿喜欢。例如,石子、树叶、水果等都可以作为幼儿的活动素材。

结束语

生活教育理论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创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教育中采用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体现,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陶冶幼儿情操,以提高其道德素质,规范幼儿的行为举止。将幼儿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可增进幼儿与幼师之间的情感,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思维能力,保持其活泼好动的个性。这种教学模式,能促进幼儿教学效益的提高,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价值[J]新课程(教研版),2012,(4)

[2]柳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3,(85)

幼儿体育论文第7篇

[摘要]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举办“集体婚礼”。事实上,他们所依据的“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的理论是一个伪概念,是假借游戏之名对幼儿的“愚乐”。这起闹剧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界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精神,缺少人文关怀等。学前教育界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弘扬人文关怀,坚持职业操守,建立专业调控机制,以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而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集体婚礼”;敏感期;幼儿游戏;科学精神;学前教育庄严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01-06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100多名幼儿举办“集体婚礼”。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既暴露了个别学前教育工作者混乱的教育观念和荒唐的教育行为,更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深入讨论。

一、“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皮亚杰说过,“当发生一个有关心理事实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请教,而不应该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辨去发明一个答案”。…据报道,这所幼儿园是在“幼儿性教育”的主题下策划和举办这场“集体婚礼”的。该园园长说,在3~6岁幼儿中,已有不少幼儿进入了“婚姻敏感期”,幼儿园组织“集体婚礼”活动是在因势利导,向幼儿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婚姻敏感期”成了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儿童性别化的心理学研究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敏感期也称关键期,是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孕妇服用一种药物对胎儿有无破坏性后果,取决于胎儿当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与时间关系密切。关键期的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及其他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说法与关键期的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张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也都认同在一个特定阶段内,儿童会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对动作的练习和探究,在出生第一年末对母语口语的运用和创造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发现许多特定的关键期似乎只存在于一部分物种之中。例如,即使是鸟类,也有不发生印刻反应的特例。又如,一些在种系上非常接近的物种,它们的关键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人们对关键期的长短是否仅仅受遗传因素制约以及经验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都存在很多争议。有研究发现,在关键期之后,如果将适宜的刺激呈现足够长的时间,生物有机体同样也能产生印刻现象。看来,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人们开始接受一种比较有弹性的说法,即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关键期,但特定的文化可以改变关键期的结果。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关键期在胚胎发育和神经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关键期在个体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中有一定的对应效应。因此,与其说关键期是表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时间期限,不如说是表示个体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敏感程度,即学习水平。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灵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灵巧的动作功能,具有抽象的符号系统,具有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语言系统,具有覆盖全部生活的社会系统,因此,人类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高度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少会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可以说,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目前仍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而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敏感期。这一说法可能比关键期的说法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在人类的性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激素(如酮、雌激素等)对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如出生前的8~24周、出生后的1-5个月,以及从青春期开始到整个成年期。早期的酮效应可以永久地改变脑的结构和脑所控制的行为(称为“组织效应”),如生殖器分化;青春期后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神经环路从而对脑和行为作暂时的改变(称为“激活效应”)。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性器官已经分化,而性腺还未成熟。从生理基础看,幼儿不可能处在“婚姻敏感期”内。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看,3~6岁的幼儿尚未形成性别恒常性,即幼儿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性别观念,比如男孩认为“自己是男孩,而且永远是男的”,女孩认为“自己是女孩,而且永远是女的”。性别恒常性的形成是儿童性心理和性别行为发展的关键。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恒常性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性别确认(性别标签)、了解性别在时间上是稳定的(性别稳定)、了解一个人的性别不随表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性别一致)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三方面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逐步递进的。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看,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在什么时候会达到完全水平还没有完全得到研究确认,但肯定是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才会逐步了解各种守恒现象。那么,儿童也应该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才能建立性别恒常性的。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性别的分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性别角色的冲突上。也就是说,在幼儿没有建立性别恒常性之前,他们热衷于在与和自己同性别的同伴的活动中寻求和掌握同性别的角色行为,并在这样的活动中依据同伴的行为风格培养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同伴关系,并逐步形成社会性自我。这种儿童同性别活动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司空见惯,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性别隔离”。在幼儿园里,大多数男孩热衷于奔跑追逐,远离成人的监控,重视活动的主导性,而女孩更多的是倾向于互助合作,远离打闹。学者们发现,性别隔离是一种普遍的、在儿童很小时就有所表现的现象。男孩大概在36个月、女孩在27个月时就开始表现出性别隔离倾向。在幼儿期,大多数幼儿不太和异一起玩,只有约10%的幼儿会单独与异交往,约25%的幼儿会参加混合性别的群体活动。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性别隔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形成性别认同,使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与同性别伙伴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形成合乎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也有利于儿童建立社会归属感,形成独立的社会性自我,为日后承担成人角色做好准备,等等。有学者指出,儿童一般是从10岁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异性的,不过这一年龄界限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等有很大相关性,具有个体差异。由此可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看,幼儿在3~6岁阶段并不存在谈婚论嫁的内部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展看,说3~6岁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二、“集体婚礼”不是幼儿游戏

有人为幼儿“集体婚礼”辩解,说这只是一场游戏,是扩大化了的“过家家”。这就涉及到对幼儿游戏的认识了。

“游戏是儿童早期主导性的社会活动,它能持续地在儿童的成熟过程中,为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些条件。因此,引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成人需要知道游戏的性质和功能。”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论人们怎么定义游戏,游戏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即游戏必须是愉悦的,游戏必须是受内部动机驱使的,游戏必须是自愿参与的,游戏必须是自由选择的,游戏必须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游戏必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游戏的方式是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等等。幼儿之间的“过家家”,确实具备以上所有的游戏特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家家”是一种幼儿十分喜欢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既是编剧和导演,又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反感的事是将现实掺和到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确实有幼儿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也有幼儿明确表示“我爱你”,还有幼儿喜欢玩“结婚”“生孩子”等与性有关的游戏,不过所有这类角色游戏都只是情境性的、想象的,是一种表现生活经验的娱乐活动。一旦游戏结束了,角色和关系也就消失了,角色之间没有什么“要开始对对方负责任”“对家庭负责”“要学会成熟、忍耐”之说。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幼儿会在角色游戏结束后依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然而,郑州这所幼儿园的100多名据说是经“自由恋爱”参加“集体婚礼”的幼儿却是“在幼儿园一楼大会议室里”“依次走上台”“会议室里响彻《婚礼进行曲》”“老师与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或者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一个”“对于这场婚礼,家长们也很期待”“早早在台下等候”。甚至有个别人吹嘘说:“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这哪里是幼儿的“过家家”?有学者严正指出,“这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这不是儿童的游戏,而是成人的游戏”。不知道幼儿“集体婚礼”的策划者、主婚人以及众多兴高采烈的家长是否想到过这“游戏”并不好玩,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初衷?当幼儿还没有形成社会性自我、还不能内化社会规范时,他们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对所谓婚姻的责任的。幼儿“集体婚礼”完全不是娱乐或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愚乐”——愚弄幼儿取乐!如果说举办幼儿“集体婚礼”的初衷是为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那么,这个被“放大了的‘过家家”’实质上是一场成人编导、幼儿表演的儿童剧。

说到对幼儿的性教育,我认为不能停留在生理水平上,热衷于欲说还休的性器官介绍,而是应该包括生理水平、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和生命水平四个方面。仅就性心理而言,心理水平的性教育应该包括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包括性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用取闹的方式开展性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幼儿的性游戏。幼儿的性游戏不仅表现为“过家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扮演,也表现为对自身和对异性性器官的兴趣和玩弄。因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幼儿是一个“对性好奇的个体”。幼儿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受制于激素的调控,但也会受到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榜样原型的刺激。在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发下,激素有可能会过度分泌,导致幼儿性早熟。幼儿“集体婚礼”逾越了性别隔离的界限,很可能刺激幼儿性心理的内部张力,引发更多的性游戏。这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此外,这个由园方主办、家长证婚的“婚礼”很有可能扰乱了幼儿的社会性自我,割裂了幼儿与同伴,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以致为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集体婚礼”后,真的如宣传的那样,“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变得“专一”“负责”,那就意味着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这值得欣喜吗?但愿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评价幼儿的游戏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并不依据成人的愿望和臆断,而是取决于游戏是否为幼儿喜闻乐见,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成人无关,但游戏的品质却往往与成人有关。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对幼儿游戏的过多干预、限制甚至剥夺,造成了幼儿游戏的匮乏、无趣甚至丧失。幼儿“集体婚礼”的编导者们注意到“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并据此认为这是对幼儿“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是将成人的欲望、念头、心机无端地强加在幼儿身上。有什么根据把幼儿之间的正常往来看作是“爱情”“婚恋”?有什么证据证明健康婚姻观可以在幼儿园里“灌输”?有什么证据认为幼儿期是灌输婚姻观的“好时机”?没有任何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可以证明。可见,所谓幼儿“集体婚礼”完全是一批成年人对幼儿的戏耍,是对幼儿心理的无知,是对幼儿游戏的曲解,是对幼儿教育的亵渎。

幼儿园中的游戏,以及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都应该顾及仪式层面、生活层面和生命层面等三个层面的意义和逻辑。在仪式层面,要保证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在生活层面,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在生命层面,要体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这三个层面的主轴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只有这样,游戏,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才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反之,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树立科学精神,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

这起幼儿“集体婚礼”的闹剧虽说只是一个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普遍的。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首先,学前教育界要有科学精神。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暴露出幼教队伍中科学精神的匮乏。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条理的怀疑、有逻辑的批判、有规则的实证和有自律的谦虚四个方面,其核心是有规则的实证。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事实根据和数据。其中,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践、尊重事实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玄学、空谈、弄虚作假和欺骗。多年前,我曾感叹过,“在心理学领域中不乏‘热心的外行’他们几乎不从事实证研究却善于去思辨心理规律,其后果往往是误人子弟”。时至今日,这些“热情的外行”不仅存在于心理学界,而且充斥在教育界,尤其是学前教育界,导致乱象丛生:“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教育成果”遍地开花,“成功的教育家”层出不穷,科学的教育理论却捉襟见肘!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作为一份教育职业。被弄得丢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庄重。有学者指出,面对纷纷扰扰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维护学前教育理论的严肃性”。这个呼吁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适时的。维护学前教育的严肃性,最根本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违反科学精神的迷信、武断、伪概念、伪命题以及一切有害于幼儿发展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

说到科学精神,我感到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理论的问题。科学不同于常识的地方,在于科学认为理论比事实更重要。因为任何事实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而理论能用来解释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大量工作是对事件的控制,并不经常去解释和预测现象。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成为个体观察和处理一切人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就是一种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造的理论而已。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小的、感性的、发展中的个体,但学前教育的性质应该是成熟的、理性的、理论化的。人为地割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或歧视理论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表面上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却收效不大,问题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因此,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鼓励幼儿园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之间的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界要大力弘扬人文关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有明文界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应该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完全体现了对学前儿童的人文关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有所欠缺。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虐童案,光是那条莫须有的“起跑线”,就累伤了孩子,累坏了家长,累垮了教师。游戏和闲暇成了中国儿童的稀缺资源,儿童成了学习机器,学业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教育如果忽视了幼儿,那么也就忽视了生命的自主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种不良的教育,包括所谓的幼儿“集体婚礼”(连谈婚论嫁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幼儿的“心罚”。心罚和体罚,都是对幼儿的摧残。

在学前教育中弘扬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把幼儿当作人来对待。幼儿有尊严,幼儿有权益,幼儿有独立的人格。人所具有的,幼儿都有。尊重幼儿,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再次,学前教育界要坚持职业操守。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乎幼儿,而幼儿是一类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既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幼小稚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动力;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民族的希望。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坚持职业操守,操守的核心就是热爱幼儿,严谨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当作一项庄严的事业来完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坚持不下来的。幼儿需要游戏,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游戏幼儿。有学者将这一点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就全国范围来说,目前普遍缺乏幼教师资,需要加速培养既有教育理论素养又懂得婴幼儿保教的合格师资。教育部已经将学前教育专业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这对加快培养幼教师资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幼教师资,必须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寻求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沿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免将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技能化、简单化。

最后,学前教育界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据媒体称,郑州这所幼儿园“举办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可见,学前教育界缺乏专业调控机制,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加大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组织和推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业务交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推进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职后培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训教师的理论自觉。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在学前教育的当下,虽然时有幼儿“集体婚礼”之类的荒唐个案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必将迎来学前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9.

(2]w·达蒙,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59.

[3 JM·J·克斯特尔尼克,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7.

幼儿体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116-05

陈鹤琴(1892-1982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原名绥福。1914年8月北京清华学堂毕业,1917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与心理学,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等人,1919年毕业并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指导员、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等职;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等;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主编《儿童教育》、《幼稚教育》等;主要著作有《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等,被辑入6卷本《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六卷)》。[1]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幼儿心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2]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内容丰富,包含着多方面对幼儿体育的完整的、独特的认识,能够增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快乐与幸福。笔者拟对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挖掘和研究,为新世纪的幼儿教育改革和幼儿素质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陈鹤琴的幼儿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1.1 幼儿健康第一的教育主张

陈鹤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视,儿童的健康问题是他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陈鹤琴通过长期、连续的观察发现,身体不强,就不容易学,常见多病的小孩子,对于他的学业,发生许多的妨碍,不肯听话,又容易发脾气;与此相反,身体强健的儿童举动活泼,脑筋敏捷,作事容易,乐于听从,比较有病的小孩子真是大相径庭!陈鹤琴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指出,如果儿童的身体不强健,到了成年,也不会健强的;儿童的智力与行为都是跟着其健康走的,因此,幼稚园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儿童的健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是:一边是不顾儿童心理特点的封建传统教育,一边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被外国教会垄断的幼儿教育,二者都严重地摧残了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当时,中国人以体弱多病而闻名于世,外国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对此,陈鹤琴不禁感慨:“身体衰弱就是缺少活力,生命力薄弱,一切勇气毅力都会减低。当你正在年轻有为的时候,国家正需要你,你却因为缺少活力,缺少生命力而拒绝这个神圣伟大的请求,这该多么惋惜啊!”[3]当陈鹤琴从美国学成归来后,激烈地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主张教育救国,尊重与发展儿童的天性及才能,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观点。[4]并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5]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鹤琴仍然十分关心儿童的健康。1950年,他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中,谈到幼儿教师修养问题时,要求幼儿教师要了解怎样保护儿童的健康,希望幼儿教师对儿童健康抱十分关心的态度,并向幼儿教师提出了保护儿童健康的11点要求。1951年,他提出了体育要居首位的口号以及幼儿教育要遵循健康第一的主张。1979年6月,年近90的陈鹤琴还高度关注我国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同年6月,他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的提案,提案中指出: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因此,陈鹤琴希望所有关心与从事幼儿教育的人们重视和普及幼儿教育,以培养具有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1.2 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陈鹤琴在深入地研究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实际后,从体、智、德、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陈鹤琴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6]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7]由于现代中国所面临的任务和使命如此神圣,陈鹤琴认为具有健全的身体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中,在鼓楼幼稚园实验以及各类教育实验中都高度重视儿童体、智、德、美诸育的和谐、全面发展。陈鹤琴说:“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儿童,我们应当用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们,使他们的体、德、智、美从小都好好发展,那么老大的中国,未尝不可以一变而为少年的国家。”[8]

从1928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的制定到1951年发表新时期的《幼稚园课程》,体现了陈鹤琴幼稚园课程理论的发展,标志着其幼稚园课程理论的形成。在《幼儿教育的新动向》一文中,陈鹤琴首次系统地就体、智、德、美诸育方面,提出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四项任务:“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初步的国民道德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其他优良品德,培养幼儿的爱美观念,增进幼儿愉快的精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