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编制工作要点

编制工作要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16 20:05:19

编制工作要点

编制工作要点第1篇

一、加大对全县公务员队伍的管理力度,努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

1.继续加大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文件的力度。严格按照规定,在编制和职数限额内,合理确定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加强对非领导职务的设置与管理。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执行配套政策法规,做好新的制度衔接。

2.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凡进必考”,完善公务员考录机制,建立公务员下基层锻炼制度。继续抓好各种主体班次的培训工作。进一步转变公务员工作作风,大力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表彰奖励工作的管理引导。

3.逐步推进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登记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做好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摸底调查工作,建立资料数据库,加大对登记工作的前期宣传力度。

二、稳妥实施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继续推动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加强对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培训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做好机关离退休人员待遇的完善和离退休费的调整工作。

5.严格执行工资正常晋升。逗硬执行工资制度,严格按程序对全县3万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考评、考核和工资的正常晋升。

6.切实加强工资和各类津补贴管理。待相关政策下*后,稳步推进地方津补贴工作。

三、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的监督管理

7.全面推进乡镇综合体制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乡镇人民政府职能,创新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乡镇机构设置,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扎实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根据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运行状况,严格按照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配备相应的人员,切实实行定编到人,将编制数额和配备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通过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体系,形成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社会保障相互协调配套的控制约束机制,从而强化对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的监督,严格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经费使用和财政经费核拨,规范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序列的秩序,从源头上杜绝“吃空饷”现象的发生,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促进全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

9.做好深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深入开展管理体制改革调研,注重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注重亟带解决又有条件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重点解决机构编制部门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10.切实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管理。会同其它职能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监督擅自增设机构、超编进人和机关岗位人员混用等违规行为,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四、认真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1.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兴县、人才兴村、人才兴农”战略,研究建立高层次人才定期考核制度,调整管理期限,实行动态管理。修改并完善各类专家选拔的范围、标准、条件、程序等政策规定。着力抓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

12.重点抓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以职业教育培训为重点,抓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围绕民营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开发民营经济组织中的技能型人才,合理配置和使用好技能型人才。研究制定加强机关工勤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人的管理办法,重点探索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的考评方式。

五、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13.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和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事业单位聘后管理制度,重点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监督办法等政策措施,并做好指导实施工作。

14.加快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分类改革,区别不同职业,探索实行评聘结合的办法、社会化的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和依法实行职业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县职称评审、资格考试工作制度,推行职称评审和程序化管理。进一步做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进一步做好扩大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结合试点、建立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试点等项工作。进一步贯彻好《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抓好教育培训的监督检查。

六、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提高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能力

15.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县乡及周边地区人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完善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完善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制度,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全县人才的有序流动。

16.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加强对现场招聘会的组织管理。继续开展人才中介从业人员培训。全面落实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工作。

七、落实安置任务,进一步做好部分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

17.全力做好安置工作。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和支持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完成全年干部安置任务。完善干部自主择业管理服务体系。

18.做好部分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进一步抓好解困政策的落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典型宣传和督查工作力度,建立解困和维稳工作的长效机制。

八、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人事人才工作

19.组织实施好“十一五”人才规划。继续加大对“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十五”人才规划研究成果,推动“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全面实施。

20.加强人员计划和工资基金管理等工作。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工资基金的管理,积极探索适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的人员计划、工资基金管理方法。做好全县人才资源、工资统计和人事统计考评、正常晋升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的审核等工作。

21.加强人事法制建设工作。深入贯彻全县人事系统“五五”普法规划,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人事行政复议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

22.进一步做好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创新仲裁工作培训方式。继续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建立完善仲裁与司法接轨的工作机制。

23.做好来信来访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新《条例》,健全人事人才工作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实行领导包案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着力抓好集访和重复来访案件,避免越级上访或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及时化解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4.加强人事调研和宣传工作。围绕公务员法贯彻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人才开发、企业干部等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调研,注重发挥调研成果的作用。

九、加强自身建设,狠抓工作落实

25.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加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责任制,提高人事部门的执行力。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进一步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效能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人事干部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

编制工作要点第2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讨交流今年完成的机构编制工作调研课题,总结今年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调研工作,安排今后一个时期的调研任务,对当前我市机构编制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作出部署。会上,宣读、交流了部分优秀调研文章,大家听后颇受启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近年来,我市机构编制工作坚持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为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助手职能作用,不断加强前瞻性研究,调研工作每年都有新亮点,每年都有新突破。从20**年开始,每年都召开了调研成果交流会,集中展示了全市编制系统干部职工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成果。在这里,我谨向获得今年优秀调研论文奖励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北湖区委编办的同志们为此次会议所做的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近三年来调研工作的简要回顾

近三年来,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调研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认真研究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机构编制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领导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势。市县两级编办的领导都十分重视调研工作,把调研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定期进行研究部署,经常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亲自撰写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文章。有的文章在全省编制系统调研论文评选中获得了奖励,有的在中央、省、市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这些都为推进全市机构编制调研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开展了“机构编制调研年”活动,广大干部职工热情高涨、行动积极,紧紧抓住机构编制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超额完成了任务。

夯实基础,建立健全了调研网络。市县两级编办都成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专门的信息调研员。同时,以各部门各单位政工(人事)干部为机构编制调研联络员,以相关部门为调研协作者,建立了上下贯通、范围宽广、反映灵敏的机构编制调研网络体系。为进一步提高信息调研员的素质,市委编办综合科充分发挥牵头、协调和指导作用,不仅注意经常保持与各级信息调研员的联系,还定期与作者商讨调研文章的修改,有力促进了广大信息调研员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同时,采取加强督促检查,有效促进了县(市、区)编办和市直单位调研工作的开展。总的看,我市机构编制调研网络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工作格局。

围绕重点,精心选题并抓好成果转化。年初,市委编办根据全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下发了《20**年全市机构编制工作调研方案》,确定了4大块18个重点调研课题,各县(市、区)也根据实际合理设置了自己调研主题和内容。这次的调研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决策性调研,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建设性观点、建议。例如,市委编办机构编制管理科自去年下半年来,深入各事业单位调查摸底,撰写了《我市事业单位基本情况及改革思路》,提交市委主要领导参阅。资兴市委编办围绕如何控制机构编制、防止改革后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撰写了《资兴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建议》。汝城县委编办针对个别单位职能划分不清影响政府作为现象,撰写了《关于理顺县经济局和商务局管理体制的汇报材料》。宜章县委编办抓住乡镇如何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机制、调整组织机构、整合事业站所等关键,撰写了《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思考》,等等。二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策性调研。针对市直机关人员超编及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问题,市委编办机构编制监督科先后联合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开展了几个月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撰写的调研报告数据准确、翔实,提交了市委、市政府及市委编委会领导审阅。苏仙区、北湖区、临武县、永兴县针对机构编制监督工作问题、事业单位登记问题、官多兵少问题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供有关领导参阅。三是围绕工作创新,开展经验性调研。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是近几年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安仁县委编办在此项工作中由于措施得力,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他们撰写了《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践和探索》,进一步总结经验,提升水平。资兴市在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作了有关探索,他们撰写了《依托审计做好管理文章》,进一步推介自己的经验。其它县也根据各自不同特点,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近三年来,全市共收到调研文章100多篇,文章内容涵盖了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机构编制管理、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有的转化成了领导决策的依据,有的调研成果及时转化成了机构编制管理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市的机构编制工作。去年,市委编办将全市优秀调研文章及时汇总,经过修改整理后,发往中央编办中国机构网,被连续采用20多篇。同时,我们编辑印刷了《20**年调研论文选编》,赠送给市直机关各单位、各县(市、区)编办、省编办及各市(州)编办进行交流,进一步扩大了成果交流,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

强化措施,完善了调研工作机制。市、县两级编办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办法,将调研课题落实到各分管领导、各科(组),强化了对调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市委编办健全了调研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将调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各地各单位申报机构编制事项、事业单位登记的审批参考依据,作为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评先评优的考核指标,基本做到年初有部署,平时有检查,年底有考核;各县(市、区)编办也都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度、定期研究调研工作制度以及调研成果奖励制度,有效促进了调研工作的开展,每年基本按时筛选了至少2篇以上优秀文章上报市委编办参加全市年度评选。

回顾这几年的调研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做好调研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编办领导只有真正把调查研究当作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身体力行,发挥示范作用,才能使调研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二是做好调研工作,队伍建设是基础。各项工作归根到底,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要发挥资源优势,增强调研工作的战斗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调研工作队伍,才能提高调研工作水平,使调研工作不断创新、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做好调研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根本。调研工作一定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特别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调研工作才有生命力,才能达到服务和推动工作的目的。四是做好调研工作,健全机制是保证。健全的制度,良好的机制,可以使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转,并不断规范化。科学完善的制度和严格有效的管理是确保调研工作扎实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地调研工作存在不平衡现象。有的地方对调研活动安排还欠合理。平时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不够,调研文章有临时抱佛脚,闭门造车,甚至有从网上下载之嫌。二是调研文章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今年收集到的文章来看,大部分文章具备了一定水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也有一些文章存在视野不宽、偏重微观、就事论事等问题。有的文章分析问题较多,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却过于草率。有的文章逻辑思维不严谨,语法不通时有出现。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做好机构编制调研工作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目前,中央正在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启动前,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强调研,为新一轮机构改革作好准备。机构编制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繁锁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重大举措、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在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上实现新突破。一要强化认识。要强化对调研工作的认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群众路线、实现科学决策的一大法宝。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任务,调研工作开展得不好,就发现不了工作中的亮点、找不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重视调研,学会运用调研来开展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继续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切实把调研工作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来抓。二要围绕中心。党的“十七大”吹响了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号角,我们要通过调查研究,切实找准机构编制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科学定位,提出机构编制工作服务大局的途径和办法,不断提高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好为市委、市政府的参谋服务作用。三要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开展调研是我们调研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根据每个阶段的机构编制工作重点任务,积极开展好调查研究。每年上半年,市委编办要根据全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郴州实际,筛选一批机构编制重点调研课题。通过对这些重点课题的突破,推动一批问题的落实与解决,从而促使我们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转变作风,改进方法,在提高调研质量上取得新突破。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求真务实,是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离开了真和实,调查研究就是自欺欺人,一钱不值,甚至有害无益。新的形势下,机构编制部门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如,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问题、上级部门干预下级部门机构编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实际、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广大干部群众,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从事调研的同志,要敢于说实话,报真情,做求真务实的模范。要从加强作风建设的高度来抓好调研工作,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做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表率。二要把握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形势在不断发展,我们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要注意不断改进。我们党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基本的工作方法,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蹲点调查”、“解剖麻雀”等方法。我们要继承和运用好这些优良传统。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的调研方法和手段。比如,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等。多进行量化分析和典型剖析,以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揭示问题,增强说服力,避免出现以偏概全、以好遮丑、以小夸大的毛病。三要切实改进文风。撰写报告是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调查再全面,研究再深入,报告写不好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写文章要有新观点、新思路、新办法,看了以后给人以启迪,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得以应用。要写短文章。领导同志和决策机关日理万机,很难有时间读长篇大作,因此,调研报告应力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3、发挥作用,拓宽渠道,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上实现新突破。一要充分发挥作用。要努力发挥好三面“镜”的作用。一要做“广角镜”。要重视调查研究的广度,关注机构编制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大局,抓住主流与本质,为领导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二要做“显微镜”。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具体,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精心提炼,把深藏于形态各异、错综复杂的大量现象之中的带有根本性、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三要做“望远镜”。调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以往情况的研究上,不能只盯着目前状况的分析上,还必须要有超前意识,眼光要放得远一点,思维要想得更深一些,使调研具有前瞻性。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才有可能拿出较高质量的调研成果,才能提高参谋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二要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做好调研工作,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因此,决不能把调研活动仅仅停留在认识事物的阶段上,而要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思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一个好的调研成果有着多方面的应用价值,除了可能转化政策法规性文件外,还可通过多角度的开发,转化成理论文章、讲话、言论、经验、意见建议等。

4、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在推进调研工作上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一要继续强化责任。调研工作开展的优与劣,成效大与小,与领导对调研工作的重视与否有着密切关系。要切实把调研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实行“一把手”责任制,继续推进领导带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发挥好调研网络以及信息调研员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全体机构编制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在全系统形成“人人抓调研、人人会调研、人人出成果”的“大调研”工作格局。二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机构编制工作繁忙,如果没有制度作保证,调研工作很难深入开展。因此,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保证调研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要进一步完善调研定题制度、奖惩制度。对于措施不到位,工作拖沓,调研工作开展不好的单位要给予批评。三要切实提高机构编制干部的调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是每一名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机构编制部门必须把提高干部的调研能力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机构编制干部要注重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参与调研工作,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特别是专门负责调研工作的同志,要注重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练好基本功。要加强对编制法规、行政管理体制、市场经济知识及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的需要。

三、用“十七大”精神指导推进机构编制工作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当前,各级各部门都在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前段时间,我市机构编制部门在党委、政府统一安排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取得了初步成效。就后阶段学习贯彻工作,我再讲几点意见。

1、进一步掀起热潮,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机构编制工作全局,关系机构编制工作能否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新局面,关系机构编制工作能否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保证。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热潮,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讨论、办班培训等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要重点学习和领会十七大报告,系统钻研和理解贯穿其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要认真学习修正后的《中国共产程》,通读全文,全面领会其精神实质。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我市改革发展大局,联系机构编制工作实际,联系个人的思想和工作,确保十七大精神入脑入心。在学习过程中,编办机关党支部要牵头组织,中心组要示范带动,党员干部要带头坚持。同时,要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自觉撰写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

2、要突出重点,进一步理清机构编制工作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同时,对我国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划,提出了具体任务。比如,“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等。对于十七大提出的这些规划任务,有的我们已经在探索试行,有的正在调研,有的则尚未列入议事日程。十七大后,我国即将进行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此,我们要正确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走势和重点,理清思路,切实掌握工作主动权。要继续加大调研工作力度,按照《关于开展机构编制调研活动的通知》(郴编办[20**]59号)文件要求,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澄清我市机构编制底数,为新一轮改革作好准备。

编制工作要点第3篇

这次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的工作,部署今年的任务,表彰20**年县(市、区)编办机构编制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市优秀事业单位法人和优秀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以及全市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在今天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编办主任廖跃贵同志就如何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机构编制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市委编办讲几点意见。

一、去年的工作回顾

20**年,我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党委、政府及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编办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两个主题推进工作,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精心组织,全力做好机构编制系列条规、文件的宣传贯彻工作。20**年,中央连续出台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等3个机构编制管理条规、文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冻结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湘办发[20**]108号)文件,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湘发[20**]27号)文件,这一系列法规文件旨在进一步推动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科学化,全面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我们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依据。市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把《条例》等法规性文件的宣传贯彻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市委编办先后向市委常委会议、市人大主任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协常委会议、市委编委会议专题汇报学习贯彻《条例》的意见。各县(市、区)编办都争取将《条例》、《通知》、《规定》等法规文件列入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并采取在本地新闻媒体全文刊载《条例》、邀请主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在公共场所悬挂宣传标语、编印《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汇编》免费发放给各行政事业单位等措施,营造了浓厚的机构编制法规宣传氛围。5月下旬,市委编办举办了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法规培训班、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市直副处以上行政事业单位政工(人事)科长、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工作人员共300多人参加了集中培训。8月初,市委、市政府举办贯彻实施《条例》报告会,邀请省编办主任、省人事厅副厅长孔介夫同志给市四大家领导、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市直副处以上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了一堂辅导报告。各县(市、区)编办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有的还将机构编制法规知识列入党校各类培训班的必修课、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内容。通过专题辅导学习,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和机构编制部门干部进一步增强了机构编制法制观念,机构编制决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严格纪律,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与监督工作。市县两级坚决执行了省委、省政府“冻结令”的有关精神:对财政拨款单位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机构升格等机构编制事项,基本上实行了冻结审批。同时,各单位新增人员坚持凡进必考。加强了人员异动管理,严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膨胀。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推行定编、定岗、定员制度,明确每个在职人员的“身份”,有效杜绝了混编混岗、超编进人现象发生,为顺利完成公务员登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构编制管理环境。按照《条例》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制,规范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市县两级编办都设立了监督检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市委编办开通了“12310”机构编制举报电话,制定了《**市“12310”机构编制举报电话管理办法》。大部分县(市、区)编办都设立了举报电话,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市委编办联合组织、人事、机关工委等部门开展了一次“行政机关超编进人和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问题”专题督查活动,了解掌握了我市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向市委常委会汇报。另外,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编办、纪检监察、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合联动,专题清查和纠正了“吃空饷”、收取“入编费”等问题,成效明显。在案件查处方面,我们对省编办转办的2起案子及时进行调查核实,不迁就、不护短,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作出处理,并写出了整改结果上报省编办。由于处置及时,这些问题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影响。

(三)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一是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市委的要求,把市治理经济环境职能从市重点办划入市纪委、市监察局,在市纪委、市监察局设立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解决了两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问题;推进公安警务体制改革,对市公安局的机构编制进行了全面调整;对市种子公司改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具体意见;把市农机局的低速车管理职能划转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时,进一步理顺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农业开发办公室、市移民开发局的管理体制。二是扎实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前期工作。市县两级编办分别组织人员对所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通过发放表格、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掌握事业单位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各项基础数据。在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方面,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主管部门衔接,开展了文化事业单位分类的初步调研。三是继续开展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调研工作。督促安仁县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扫尾工作,注重总结试点经验,对人员分流等难点问题加强重点指导。同时,积极做好汝城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前期工作。

(四)创新方法,推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上台阶。一是搞好年度审查,提高年审质量。坚持严格把关,突出重点,积极创新登记管理工作方式,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把登记工作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申报审批结合起来,较好地推动了事业单位登记工作的力度。二是加大登记管理条例学习宣传力度。全市机构编制条例法规培训班学习讲解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并在资兴市召开全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各县(市、区)编办也积极举办各种培训班,开展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学习宣传,形式多样,效果很好。三是加大协调力度,完善证书使用机制。市委编办联合市直17个职能部门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使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身份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五)规范管理,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机关作风活动,落实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责任制,在改进干部作风、打造机关形象上下功夫;完善了办公会议、主任会议、编委会议等机构编制决策制度,使各项机构编制事项的决策透明有序,防止暗箱操作;加强对机构编制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调研网络,市县两级编办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做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基础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构编制集中调研活动;按照“三强四好”活动要求,推行工作目标考核,我们按照结合《20**年全市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的要求,拟订了《20**年县(市、区)编办机构编制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把日常工作融入到考核细则各项要求中,形成了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过去的一年,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干部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心血。在这里,我代表市委编办向全市各级机构编制工作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我们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机构编制问题研究与前瞻性思考不够,机构编制事项决策的前期调研与论证工作需要加强,要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事项决策的程序与机制,转变自身职能和优化管理方式。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范围,争取每年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并解决一至两个机构编制问题,降低机构编制违纪案件的发生概率。三是要进一步拓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业务,加强对法人培训工作、法人协会工作、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探讨与创新。

二、今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蓝图,同时也对我们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谋划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开创工作新局面。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新方位,着力推动事关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机制调整取得新突破,着力完善行政机构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我们机构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着力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乡镇机构改革,大力推进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工作,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适时推出改革的方案和政策。我们要认真学习,结合各地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做好改革准备和相关工作。

要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方面开展专题调研,全面分析我市市县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和弊端,提出我市市县机构改革的设想,为新一轮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理顺全市开发区管理体制,对**出口加工区和柿竹园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进一步规范县(市、区)开发区机构设置和编制使用。继续对各类行政执法机构存在的职能交叉、设置重叠、人员编制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进行调整,稳妥推进我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并做好相关机构编制的调整工作,按照全省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编制管理意见的要求,规范市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编制,并组织对县(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与城市管理机构设置进行调研。

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开展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的调研,掌握不同事业单位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对处理“假法人”、归并职能任务完全转移或消失的事业单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办法,控制和逐步减少行政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规范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设置,为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准备。根据中央、省里的统一部署,适时推进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做好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事业单位的职能确认工作,确保上半年基本完成集中审批,积极推进参照管理单位做好实施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卫生、农业、水利等体制改革中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调整工作。

要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6月份,在安仁县召开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继续推进汝城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研究乡镇机构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减机构、减人员、减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探索乡镇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职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根据本地实际,着力研究乡镇定多少编为好,配多少人合适的问题,为全省抓好乡镇编制核定工作提供参考意见。适应城市化进程,统筹研究解决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机构编制问题。继续抓好全市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数的控制管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为避免因各地政府换届、人员变动、管理不到位而出现的反弹现象,上半年对各县(市、区)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开展一次督促检查,确保“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

(二)推进机构编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

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适应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修订,利用地方新一轮机构改革尚未实施的空隙,提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机构编制管理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建立更规范的机构编制审核程序,更科学的机构编制决策机制,更有效的机构编制综合协调平台,更有力的经费和编制相互约束手段。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严格执行规定的限额、标准和适用范围,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和程序,明确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编委、编办审批机构编制事项的具体程序和权限,加强对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设置的规范化管理;结合湘发[20**]27号文件确定的下管一级制、实名和公开制、考核和评估制等一系列监管新举措,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机制,将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市直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要建立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和管理系统。按照湘发[20**]27号文件提出的“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行实名制当作今年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机构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定编到人、信息公开,做到“一编一人一帐”,并将编制数额和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确保到2010年全市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加强对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的全程监控,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根据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方案,并全面推行。加快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与组织、人事、财政、监察以及政府信息管理等部门协同配合,使推行实名制工作与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紧密结合起来,与工资统发审核、公务员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专网等系统实现有机对接。

要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台帐。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台帐、实有人数异动台帐和编内人员花名册,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的审核登记工作,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册的使用,健全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机构编制统计工作。把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列为机构编制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统计季报、年报制度和机构编制信息监测机制;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积极为机构编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统计问责制,杜绝填报虚假数据的行为,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要加强对机构编制标准的研究。在国家的事业机构编制标准一时难以系统出台的情况下,省里统一部署,聚集省市县三级编办和各有关方面的智慧,对部分事业单位现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重新拟定全省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医院等机构编制标准。鉴于此项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全市机构编制、教育、卫生、财政等部门要高度重视机构编制标准的研制工作,加强领导,集中办公,集体攻关,组织开展对我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各类医院机构编制标准的调查研究,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全省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医院等机构编制标准的代拟定工作。

要进一步创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研究探索加强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全市登记管理机关电子政务建设和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化建设,实施网上办公。积极为事业单位法人提供社会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法人的培训工作,探讨与创新法人协会工作。

(三)严格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要深化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在继续加大对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等法规性文件学习宣传的同时,着重抓好湘发[20**]27号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把机构编制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引向深入,营造机构编制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

要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减少领导职数,控制机构编制”精神,开展对中央3个法规文件、湘办发电[20**]108号以及湘发[20**]2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坚决维护冻结令的严肃性,对新出现的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进人问题要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重点督查。超编超职数严重的地方要利用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制定逐年消化的规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2010年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要注重研究《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临时用工问题,切实做好清理和整顿工作,防止编外用工盲目增长的无序现象。加强监督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落实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规定,加大对“吃空饷”、收取“入编费”等违规违纪行为的查纠力度。坚持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切实维护正常的机构编制管理秩序。

(四)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要切实加强学习与培训。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继续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活动引向深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措施。加强机构编制业务培训,举办全市机构编制业务骨干培训班,开展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机构编制管理方法以及机构改革等知识培训,全面提高机构编制工作干部的素质。

要大力推进调查研究和信息工作。根据中央提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继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的综合调研活动以及调研成果评比交流活动,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促进调研成果向工作决策的转化。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信息工作,办好《**机构与编制》信息专刊,推进市县两级机构编制网站建设,推行网上政务公开。

编制工作要点第4篇

一、指导思想

编制县“十二五”规划,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按照“体现统筹兼顾、体现创新驱动、体现绿色增长、体现共建共享”要求,以实现我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为着力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第八次党代会、州委六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以及县委十二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精神,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力争将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成推进××科学发展的方向标,加快转型升级的路线图,深化改革创新的任务书,建设各项事业的项目库。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原则。作为××州经济社会综合改革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县,要按照建设滇南中心城市、全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和全省五大城市群经济圈之一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更新规划理念,创新规划方式,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力争把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成一个既能体现××特色,又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规划。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势的原则。编制县“十二五”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更要关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存环境、教育等方面需求,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重点发展的原则。县“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山坝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结合县情实际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四是坚持宏观有指导性、微观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县级是宏观之末、微观之首。县级五年规划在具有宏观指导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微观可操作性。尤其是规划的任务、措施等内容要具体可行,尽量做到目标数据化、任务项目化、落实责任化,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统一思想、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的过程,增强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规划期限

县“十二五”规划的规划期仍以五年为主(20__年~2015年),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展望到2020年。教育、交通、水利、环保、城建等专项规划可直接规划到2020年。

四、主要任务及分工

县“十二五”规划主要包括:一个规划纲要建议、一个规划纲要、一个指标体系及26个重点专项规划。

(一)编制县委关于制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建议)。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十一五”规划评估报告和各有关部门重点专项规划思路的基础上,起草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进而编制规划纲要建议送审稿,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并报请县委全委会审议通过后,作为编制县“十二五”规划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二)编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202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规划纲要建议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十二五”发展基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综合26个重点专项规划,提出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绘制未来五年××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宏伟蓝图。

(三)编制指标体系及26个重点专项规划。以规划纲要为纲领和依据,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编制全县重点领域(行业)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一个指标体系和26个重点专项规划:

五、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准备阶段(20__年3月 )

成立机构。县政府成立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同时,各有关部门要组建重点专项规划编写小组。

提出编制工作方案。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提出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以指导全县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召开动员大会。县政府召开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和部署。

组织学习培训。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省州的有关精神,适时召集全县编写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让编写人员全面了解和熟悉编制的背景、程序、要求等。

第二阶段:规划纲要框架形成阶段(3月至6月)

“十一五”规划评估。为了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必须做好“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评估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组织人力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涉及本单位工作职能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估,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形成数据相对准确、文字翔实、内容全面的职能部门专项评估报告,经部门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并报请分管副县长审定后,书面报告连同电子版一起于20__年4月30日前报送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并撰写××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报请县政府审定后作为编制县“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基础资料。

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初稿。各有关部门要在“十一五”规划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对本行业在“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充分运用上级的一切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各领域、各行业的重大建设项目,及时形成相应的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于20__年6月30日前报送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形成规划纲要框架。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省、州“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研究成果,并及时与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框架对接,明确规划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战略任务、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而提出规划纲要框架,于20__年6月30日前报送县政府审查。

第三阶段:规划征求意见稿形成(来源:文秘站 )阶段(9月)

起草规划纲要建议。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规划纲要框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各部门重点专项规划初稿成果,进一步研究提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实现规划纲要的主要政策措施等,进而形成规划纲要建议,于20__年7月31日前提交县委全委会审议。

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规划纲要建议的要求,在重点专项规划初稿的基础上,结合上级主管部门和全县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全面完善、充实初稿,从而形成重点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于20__年8月31日前报送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形成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规划纲要建议的精神,按照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深入研究分析,广泛凝聚各方智慧,综合各部门的重点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框架内容,进而形成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组织专家评审,于20__年9月底前提交县委、县政府审查。

第四阶段:规划完善和报批阶段(20__年10月至12月)

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送审稿。各有关部门要在重点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充实征求意见稿,从而形成重点专项规划送审稿,于20__年10月底前报送县编制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县政府常务会审议。

形成规划纲要送审稿。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与省州发改委的联系和对接,将征求到的各方面意见进行梳理综合,以全面充实、修改、完善征求意见稿,最后形成规划纲要送省稿,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于20__年1月左右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第五阶段:规划阶段(20__年3月底前)

规划纲要经县人代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后,县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规划纲要落实进行责任化,形成册子,下发到各部门、各乡镇执行。同时,各重点专项规划经县政府常务会审查通过后,各有关部门也要将其编印成册发放到全县各部门、各乡镇。

六、编制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由张桂彬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同时,有重点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各部门要组建重点专项规划编写小组,明确一位分管领导和一个联络员,名单于20__年3月16日前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3812038。

(二)组建专家队伍。组建由县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团体代表或专家组成的县“十二五”规划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县“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行指导、审稿、修改和提出意见等咨询、论证工作,为实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提供保障。咨询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三)强化人员保障。充实规划队伍,抽调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骨干,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写小组。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落实工作经费。由县人民政府安排必要的规划编制工作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严格编制程序。在编制程序上,按照评估、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程序,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公示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修订制度。

(六)及时沟通衔接。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和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并协助其他单位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要形成下级规划服从和落实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和落实规划纲要,同级规划各有分工、各有侧重、衔接协调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互相支撑、互不冲突。

编制工作要点第5篇

2月20日,全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在吉首召开。会议总结回顾了工作、表彰了先进,研究部署了的机构编制工作。听取了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的讲话以及州编办主任作的题为《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管理创新努力开创全州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后,与会同志明显感到,今年全州机构编制工作局面有了三个新变化。

变化一:领导更加从深层次关注和重视机构编制工作

从同志的讲话中,我们感觉到领导已成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一方面在讲话中所涉及的机构编制工作,从单位的履职、人员和领导职数的配备等事项面面俱到,概念准确不讲外行话;另一方面领导心怀大格,思考问题层次深、涉入层面精细。这可从讲话中切入的点看到:①要围绕科学发展观、富民强州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对机构编制进行科学配置和资源整合②提高行政效能、减少行政成本,科学应对我州人少编少、管理范围广结构复杂的综合情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③事业单位要履行职责,编制分类必须明确不含糊。事业单位取消收费项目后的出路,人员安排等值得研究④城镇退伍士兵安置与消化超编工作的矛盾关系值得研究,一要做好,二要探索方法。

变化二:统筹更加精细,工作安排更具操作性

今年全州机构编制部门工作重点就是主任在讨论会上说的“搞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健全三项机制”,即:认真做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做好超编人员消化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宏观和动态管理机制、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通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去谋划,瞄准富民强州战略目标搞服务,努力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水平,为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编制工作要点第6篇

一、影响编制标准的相关因素及依据

一是研究对象。在做环境监测编制标准研究时,我们将市及各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作为研究对象。目前,中央编办尚未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的编制配备标准,国家环境保护部2007年颁布的《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虽然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下限,但并没有详细核编标准。目前青岛市共有各级环境监测机构12个,事业编制326名,其中市本级事业编制115名,区级编制一般在10名左右,县级市编制一般在40名左右,编制资源配备比较均衡。

二是选取因素。以国家、省、市确定的点位数为基数,选取空气、水(包括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噪声、辐射、海洋、土壤与生态、污染源等七项监测因素。2007年7月出台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明确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因此编制标准模型以国家、省、市确定的点位数为基数,按照监测点位分布,选取空气、水等七项监测因素。每项因素的点位监测内容及流程,国家、省有明确要求,点位数量的多少直接与工作量挂钩。

三是分析依据。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运转流程及岗位分解作为分析依据。2012年,青岛市编办对市环保局所属事业单位开展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评估报告明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目前的运转流程及岗位分解比较合理,但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监测任务繁重,建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事业编制等。评估报告与市环保局反映的问题基本一致。

二、编制标准测算方案

(一)总体框架

以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项最主要的职能为依据,选取空气、水(包括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噪声、辐射、海洋、土壤与生态、污染源七个主要环境要素监测点位数量和排污单位数量为主要指标,测算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数量。

(二)测算公式

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编制公式:

B市级=A1*T1+A2*T2+A3*T3+A4*T4+A5*T5+A6*T6+W*Tw

B:编制数量

A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2:水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3:噪声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4:辐射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5:海洋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6:土壤与生态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W:国控、省控重点监控企业数,单位为个。

T1:环境空气质量测算系数。

T2:水测算系数。

T3:噪声测算系数。

T4:辐射测算系数。

T5:海洋测算系数。

T6:土壤与生态测算系数。

Tw:污染源测算系数。

区(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编制公式:

B县(区、市)= B市级*(区(市)监测点位数之和/市级监测点位数之和)

(三)影响因素系数

一是市级环境监测站岗位分解。目前,市本级环境监测站实有共134人,其中101人为编内人员,33人签订的聘用制合同。签订聘用制合同的33人,其中16人从事样品采集及现场监测辅助工作,12人从事实验室常规监测项目分析工作。上述这两项工作操作流程比较简单,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另外5人从事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及简单报告编写工作,以解决编内人员不足的需要。按照环境监测量逐年递增的现状,下步应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适当增加。具体测算如下:

大气环境监测:

2013年山东省环保厅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鲁环办〔2013〕26号),明确规定:按照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上收一级”的思路,县级站点建设完成后由设区的市环保局负责监督管理。因此,大气环境监测任务在省内均由市级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区(市)级环境监测机构不承担。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共23个,实有工作人员共13人,调节系数为13/23=0.565。从全省各市点位分布数据看,从6到23个点位不等,以1个点位为起点,每5个点位为一个区间,可确定影响系数分布表:

环境空气质量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0以上

T1 0.569 0.568 0.567 0.566 0.565 0.564 0.563

水环境监测:

按照青岛市环境监测计划,水环境监测主要分为地表水监测、地下水监测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等监测任务,由于三种水监测指标比较相近,主要指水温、pH值、浊度、溶解氧、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为便于统计,将所有水环境监测点位数之和作为测算基数。青岛市市本级共有水环境监测点位60个,工作人员29人,调节系数为29/60=0.483。以1个点位为起点,每20个点位为一个区间,可确定影响系数分布表:

水质量测算系数

点位数

(个) 1-15 16-30 31-45 46-60 61-75 76-90 90以上

T2 0.489 0.487 0.485 0.483 0.481 0.479 0.477

噪声环境监测:

青岛市市本级共有噪声环境监测点位150个,工作人员共有7人,调节系数为7/150=0.047。从全省数据分布情况看,从213到549个点位不等,以1个点位为起点,每50个点位为一个区间,可确定影响系数分布表:

噪声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250 251-300 300以上

T3 0.049 0.048 0.047 0.046 0.045 0.044 0.043

辐射环境监测:

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分为核辐射和微波辐射两部分。青岛市市本级共有辐射环境监测点位80个,工作人员共有14人,调节系数为14/80=0.175。

辐射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0以上

T4 0.178 0.177 0.176 0.175 0.174 0.173 0.172

海洋环境监测:

山东省只有青岛、东营、烟台等7个城市有海洋环境监测任务。青岛市点位数30个,现有工作人员13人,调节系数为13/30=0.433。

海洋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60 60以上

T5 0.435 0.434 0.433 0.432 0.431 0.43 0.429

土壤与生态环境监测:

青岛市点位数50个,现有工作人员10人,调节系数为10/50=0.2。

土壤与生态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0以上

T6 0.22 0.21 0.2 0.19 0.18 0.17 0.16

污染源环境监测:

青岛市国省控排污单位148个,现有工作人员41人,调节系数为41/148=0.277。

污染源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30 31-60 61-90 91-120 121-150 151-180 180以上

Tw 0.281 0.28 0.279 0.278 0.277 0.276 0.275

二是区(市)环境监测站系数。青岛市本级共有541个监测点位,10个区市共有988个监测点位。因此10个区(市)的编制数=市本级编制数*(988/541)=市本级编制数*1.83。具体到每个区(市)编制数,可根据每个区(市)具体负责的点位数,按照比例进行测算。

三、措施建议

一是明确政府购买服务比例。目前,青岛市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中部分临时性、阶段性工作,如部分采样、实验室常规监测项目分析工作,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约占环境监测工作总量的10%-15%。另外,部分调查性监测的样品分析工作(不用于环境信息公开、不用于环境执法监管、不是国家和省环保部门规定上报的数据)可通过向社会化检测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约占环境监测工作总量的3%-5%。综上,各地市在具体核定编制时,可按照测算总量的80%-90%核定,其余10%-20%的工作,可按照《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财政厅 关于印发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审核办法的通知》(鲁编办发〔2015〕4号)规定,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

二是统筹调剂编制。市、区(市)依据标准,统筹调剂编制,原则上不增加事业编制。测算结果编制有所增加的地区,增加部分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确需增加编制的地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2012年底各地事业编制总量内,可从机动事业编制调剂解决,也可从本系统其他空编较多的事业单位中调剂。高于编制标准的环境监测机构,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逐步收回作为本地区机动事业编制。各地核定的事业编制,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5%。

三是适度控制增量。按编制配备标准,各市、区(市)环境监测机构需补充编制的,各地编办要统筹协调,制定2-3年增编计划,分期分批逐步补充。

四是规范编制使用。新增编制的使用计划应由市、区(市)编制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并纳入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的公开招聘计划。新增的编制主要用于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鼓励通过考试方式接受其他超编单位符合要求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四、几点思考

一是行业编制标准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的关系。在制定行业编制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相结合。重点把握三个原则: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关于科学性。2012年,青岛市编委办对青岛市环保局所属事业单位开展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因此,在制定编制标准时,我们重点对市本级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了岗位及点位数的具体分解。关于合理性。在测算过程中,坚持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即可通过社会化购买服务的人员及岗位在编制外核定,事业编制主要用于保障关键及必要岗位。同时确定了“统筹调剂编制,原则上不增加事业编制”的原则,确需补充编制的,也要在编制总量内,制定2-3年调剂增编计划,分期分批逐步补充。关于前瞻性。目前,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已经实行了政府购买服务,且运转状况良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将逐步扩大,岗位比例也将逐步提高,因此编制标准应留有政府购买服务比例区间,积极推进各地实施政府购买服务。

二是制定行业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在制定标准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对比分析、岗位分解、流程再造、回归分析、加权平均等多种方法。通过追溯国家层面环境监测标准制定情况、对比吉林省环境监测标准选取因素,明确基层编制标准选取监测点位数作为测算基数。在详细分析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履职情况基础上,对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按照工作流程对岗位进行了具体分解。同时选取了山东省内部分地市点位数进行了测算对比,最终确定编制标准模型。

编制工作要点第7篇

解放思想是推动机构编制工作的当务之急。主要基于三点:一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破解难题。当前,机构编制工作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挑战,一些重大改革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和难度都在加大。机构编制部门的思想解放情况如何,是否有先进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创新的思维,直接关系到各项改革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二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跳出“藩篱”,取得突破。随着经济领域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机构编制部门必须从“本本”、“传统”、“定式”的东西中解放出来,破除影响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传统习惯,打破制约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努力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新突破。三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机构编制部门必须善于进行战略思考,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着力研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应主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是在工作重心上实现从“微观”向“宏观”转变。跳出“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狭隘思维方式,把精力和注意力从繁忙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谋思路、定决策、抓落实,始终置身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中。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主动跟进,合力参与,摸清实情,研究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领导决策、促进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二是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从“人治”向“法治”转变。逐渐改变经验型管理模式,健全内部运行机制,解决机构编制管理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应当逐步建立起由各类专家组成的科学决策咨询系统,健全机构编制事项事先评估制度,提高机构、编制、职数配备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机构编制管理立法步伐,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向“法治”转变。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现代科技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有效控制机制,逐步实现机构编制的法定化、规范化。三是在审批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向“精细”转变。机构编制部门应当带头树立行政成本意识,不盲目审批决策,推进精细化管理,严控机构编制,严防机构膨胀问题。工作中,从单一的审核审批报告,转变到深入调研和强化督查上来,大力提倡机构综合设置、编制内部调剂,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好,发挥其最大效益。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通过精简机构、人员,不断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探索、推动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下步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路径。结合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应重点在四个方面加强研究、探索和创新:

(一)政府机构改革探求新思路。一是扎实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探索研究大部门体制的新模式,以“大部制”思维推进完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突出抓好理顺职责关系这个重点,原则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承担,确需多个部门共管的,健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同时,应通过科学划分权责,有效分离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建设的意见》,按照“省内标杆、国内一流”的服务目标,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运行机制,达到区域内“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努力实现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三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解决政府、市场“双重失灵”的问题,应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机构编制部门应严格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目录的审核,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绩效管理,建立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切实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的保障和监督措施。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使之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衔接。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新探索。一是创新开发区发展体制机制。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当前应紧紧抓住“蓝黄”两区建设和潍坊市委关于“突破滨海”的重大契机,先行先试,力求突破一些平常想突破而不能突破的政策“瓶颈”,树立应该建立而没有建立起的工作理念,解决好平常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在创立更加先进高效、更加有利于“两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二是稳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深化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试点镇管理权限,完善试点镇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用地制度改革,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试点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三是全力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潍坊是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机构编制部门承担了多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任务。下步,在理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方面,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重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明确国资委职责,推动实现由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变;在推动市区一体化发展方面,进一步调整理顺中心城区城市行政管理执法体制,促进执法重心下移。

(三)事业单位监管实现新突破。一是创新监管方式。不断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审核把关,坚持查处违法活动与保护合法权益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法人意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水平。建立事业单位事项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通过一定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公众披露,落实人民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主管部门应“还权于事”,让事业单位法人真正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对职能已经转移、经费无来源或市场无需求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机构重复设置和职责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三是加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总结近年来试点经验,进一步细化完善考核办法,根据行业特点和单位性质,选准考核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逐步实现全市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全覆盖。强化结果运用,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激励作用。积极开展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和“诚实守信明星单位”评选工作,加强事业单位诚信体系建设。

(四)机构编制管理展现新作为。围绕“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严控机构编制,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真正发挥机构编制工作的“龙头”作用,切实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是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程序。严格控制编制,对已经超编的单位实行只出不进管理,对职能任务已经消失的单位进行横向调整,积极盘活编制存量,用于服务事关大局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切实落实机构编制部门“源头”管理地位。凡涉及职能、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调整的,必须由主管部门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各部门、单位调动人员时,必须先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编制,在有空编的情况下按规定程序办理。二是严格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进一步统一规范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强化实名制管理,对违反规定的,可暂停机构编制事项审批。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探索实行机构编制事项申报公示制,增加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加大政府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力度,把机构编制评估和履职情况检查评估结合起来,实现管机构、管编制与管职责有机结合。三是提高机构编制信息化水平。加强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方式,努力提高工作效能。加强机构编制网站建设,为各项工作开展搭建网络平台。大力推进内网办公网络建设,构建一个信息共用、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无纸化”办公,不断提高办公效率,确保信息安全。

三、进一步完善自身,争创一流

(一)提升学习境界。树立战略思维和宏观视野,强化学习意识,提升学习境界,提高机构编制干部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增强议大事、谋全局、管本行的能力,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研究型科室、专家型团队。一是加强业务学习。机构编制干部不但要学习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最新的政策规定、最先进的实践经验,还要深刻领会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部署,真正使机构编制工作始终贴紧中心、服务中心。二是创新学习形式。在搞好干部自学、机关集体学习的同时,不断丰富学习形式,拓宽学习渠道。通过搭建各种学习平台,及时归纳总结全国、全省各地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做法、典型经验,认真加以学习借鉴。坚持以讲促学,开展业务讲堂活动,对重点工作、疑难问题进行研讨。继续举办全市机构编制干部高级研修班,不断提高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三是学习调研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名干部都应结合本职业务确定重点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推动工作创新。坚持将日常业务与调研工作相结合,形成不调研不提交研究,不调研不进入决策程序的工作机制。

(二)提高工作标准。充分发扬“忠诚敬业、创先争优”的部门精神,大力弘扬雷厉风行、务实高效、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坚持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求突破,创新工作出特色,整体工作上水平。一是树立敢于担当、争创一流的意识。坚持把做好本职工作作为立身之本,在谋事决策、协调推进、督查落实等方面加强历练,遇到困难不上交、分内工作不推诿、复杂矛盾不下移,确保每项工作都要瞄准一流目标,争先进、夺位次、上水平。树立精品意识,全面提高工作标准,注重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二是树立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对待工作,要有不怕吃苦、攻坚克难的韧劲,敢于啃“硬骨头”。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不畏艰难,任劳任怨。三是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树立“追求卓越”的理念,发扬严谨细致的作风,注重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出差错、不留遗憾。建立客观公正、奖优罚劣的考评机制,坚持每日一计划、每周一汇报、每月一督查、半年一总结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编制工作要点第8篇

一、切实做好编制基础性工作

为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成员的黄鹿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镇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业务能力强,工作踏实的同志任办公室成员,并配备了电脑及办公桌椅等办公设施,最大限度地从硬件上保证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需要的数据收集,外出调研及参加会议等工作,经常由主要领导亲自安排联系和协调,同时在外出用车、差旅报销、手提电脑等方面给予了保障。

为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编制工作人员加强与县发改局等县级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实时进行工作对接,掌握工作重心,准确把握了编制原则及方向。

二、把握重点、顺利完成编制工作

首先是深入了解,透彻分析镇情。编制人员结合Xx县志编纂工作收集的基础资料,并充分借助农业普查、经济普查、污染源普查等历史资料,做到了镇情了解透彻,认识深刻,并在深刻分析镇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坚持“特色农业立镇、休闲旅游兴镇”总体取向的编制思路,突出基础设施完备、城乡生活同质化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人员先后向村社干部、老干部、老党员、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场镇各单位负责人等进行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的调研活动,调研内容重点在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等方面,保证了项目编制的前瞻性和民生性。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