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1 23:57:07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第1篇

关键词:演奏;修养;感情;心理素质

葫芦丝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之一。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深受民众喜爱。它固然是一种听觉艺术,但其中又掺杂着视觉艺术和情绪感觉的因素。因此在葫芦丝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求引导学生寻求最美好的声音色彩,掌握科学、规范的弹奏技巧,也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弹奏与形体表演的有机结合。因而,体态律动是葫芦丝教学中一个不可忽略的课题。

葫芦丝演奏传递给观众的是听觉和视觉缺一不可的艺术效果,就听觉艺术而言,它不是随心所欲制造出来的,是作曲家们善于运用音乐的多种素材精心设计出来的,用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旋律。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善的演奏艺术,在艺术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因此葫芦丝演奏如果失去了情感的动作性和其表现力,那么演奏就失去了灵魂的光芒。作为一位葫芦丝演奏家,仅精通葫芦丝演奏技巧是不够的,还必须是位相当出色的音乐家,并有运用种种演奏技巧来表达乐曲的能力。

一首乐曲的感情体验,是从乐曲的分析与理解中入手的,在葫芦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弹奏技巧需要训练,而弹奏中的情感运用和表现也同样需要训练。只有训练有素的演奏者,在舞台上才有可能自如地表达乐曲内容背后的情感,从而达到弹奏与表演的高超艺术境界。

一、演奏的重要性

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在葫芦丝演奏中,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表演诱发想象力,想象力推动表演,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表演者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从而把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好的葫芦丝不仅要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怎样把作者要表现的内容表演得好.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奏。只有当葫芦丝者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对作品有了恰当的表演,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二、形体的训练

形体训练包括:感情与呼吸的配合;感情与节奏的配合;感情与身体韵律的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不少的学生站姿不正确。因此,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要明确的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站姿,这是个不断重复的工作,教师要在上课时,不断的、不厌其烦的提醒学生,从而保持良好的葫芦丝姿势。在学习的后期,除了要学习技巧和情感处理的同时,还有学习傣族的舞蹈组合。因为,葫芦丝乐曲中傣族乐曲较多,同时它也是舞台表现力的需要。对于上述情况,只有教师平时严格要求,时时注意,才能不断地提高、丰富自己的审美境界。从内心理解、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提高葫芦丝与表演艺术的能力,使艺术在时空感方面得到声情并茂的构思、布局和变化,并设计其蓝图,使台上的表演与台下的观、听众融为一体。

三、心理素质的培养

所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舞台艺术时间的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例如:一些学生在台下唱得不错,但在舞台演出时的表现,却不如人意。这是由于紧张和胆怯,所以常会出现气息失控、表情呆板、身体僵硬等现象。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怯场”。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在器乐教学中,过于偏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须有意识地变换上课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在各种环境中积极调整自己演奏的状态,做到始终用同一种状态来演奏。 其次,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然他们渴望在舞台上表现自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优点经行肯定和表扬。这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有很好的作用。

四、舞台的表演

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其中音是情之“体”,情是音之“魄”。音情二者以技巧的组合为纽带,相互依存,不断完善以达到理想的演奏境界。有不少人认为,葫芦丝是要靠气息的,因此最基本的就是在舞台上只能在原地保持良好的站姿便可,这也就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在舞台上器乐节目不出彩。演员上台演奏葫芦丝乐曲,就好比“新媳妇见公婆”,新媳妇见公婆第一面很关键,这个第一面是演员和观众的交流。互动的第一面,所以这个第一面的印象和感觉尤为重要。从内心到外在形体,从眼神、面部表情到脚,在走向舞台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这样的内涵:端庄、大方、自尊、自信。在乐曲中我们加上伴奏的同时,还能加上一些舞蹈动作放在前奏和间奏中,把自身的情感和舞蹈投入到表演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动自己、感动他人,也能让舞台动起来。

五、艺术修养的培养

有成就的音乐表演艺术家,都具有高超与独特的表演技巧以及渊博的知识,因为表演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生活中人类各种感情的集中、提炼、美化、再现和升华。从事这项工作的葫芦丝者和教师需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比如:音乐基础理论、和声、曲式、复调、音乐史、艺术史、文学史、美学、政治、表演理论、语言学、音韵学等。总之,葫芦丝者应具备或超过常人所了解的知识范围和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音乐作品的时代风貌,使其在葫芦丝时掌握好以往各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并反映其实质。由此可知,对乐曲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越能获得丰富的内在思想感情,就越能增强葫芦丝的表现力。由此可见,葫芦丝表演艺术是器乐语言、舞蹈动作相互关联、相互扶助的血肉关系。

总之,葫芦丝中的表演艺术是多方面知识的集中,教师要做到这些,必须认认真真地去训练、培养学生,使其在校期间多学些知识。因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器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好上课与上台的关系,使他们在葫芦丝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既稳又扎实,早日成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我国民族器乐教学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

[1]肖兵 呼吸在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对比,怀化学院学报,2009,(7)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第2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悟出言中之意,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3.品词析句,读写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生答)小葫芦。(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同学们,今天有许多可爱的“葫芦娃”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把它们带回家吗?看谁能读准它们的名字?(出示葫芦图片上的生字,检查生字,学生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初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呢?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出示课文插图一)瞧,这是一棵怎样的葫芦呢?

2.打开课文,看看哪一个自然段写了它。

3.出示阅读理解要求:自由读课文第一节,边读边思考。

(1)这一段有( )句话。

(2)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葫芦藤和葫芦花怎么样的句子。

(3)填一填:细长的(

雪白的(

可爱的(

)。

(4)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

”画出有关句子。

4.学生自读,边读边画。

5.引导交流,相机点拨,指导朗读,总结。

三、引导质疑, 研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二,和图一对比,让学生说说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3.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引发: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呢?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哪个句子告诉我们他知道葫芦叶上有蚜虫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交流,趁机引导变换句式,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出示句式: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教师引导质疑:他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3.是啊,绿叶和根是葫芦生长的营养保障,没有了绿叶,就没有了什么?(就没有葫芦)——可是那个年轻人有没有知道它的重要性?你看,他是怎样做的?

4.(出示)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品词析句:①你能给“盯”找个近义词吗?(“看” “ 望 ”)你觉得这里用“盯”好,还是“看” “望 ”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做“盯着”的动作)

②你会用“自言自语地”说一句话吗?

③现在,那个年轻人是怎样说给小葫芦听的?(指导表情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你是他的小邻居,这时看见这葫芦叶上长了这么多的蚜虫,你会怎么做?

2.学生劝说、劝告。

3.那个年轻人的邻居看到了这蚜虫,也来劝他了。谁愿意读第三自然段?大家想想:邻居是怎么劝他的,他又是怎么想的。

4.(出示)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5.朗读指导。

(1)邻居是怎么劝他的?你会劝吗?指名读。

(2)如果老师就是那个年轻人,有谁想来劝劝我?快来!(指名读)

男同学来劝——;女同学来劝——;大家一起劝——

6.大家都着急地劝那种葫芦的人。可是,你看到那个种葫芦的人却是怎么说呢?

①(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②在他看来,叶子上的虫子还要治吗?谁来换种说法?

(出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③对比朗读,体会语气的不同。

④句式变换拓展训练。

7.葫芦死了能怪别人吗?(生:不能!)年轻人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当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时,他还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我要的是葫芦,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再次出示图二。

1.教师引读:就这样,没过几天,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地(都落了)。

2.你们说,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地都落了,是谁害了这可爱的小葫芦呢?(学生说)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第3篇

1农村小学目前音乐教学的现状

1.1学生的现状:上期以来,由于音乐教学的空白,导致学生根本没有音乐方面的知识,连最基本的歌曲都不会唱,更可笑的是,学生评五线谱时,把音乐上的音节唱成数学的一,二,或三,五等等。让人啼笑皆非。这要是学习葫芦丝岂不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吗?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深思熟虑才能沉着应对。1.2教师的现状:本人是语文教师,自己虽然在师范读书期间,学习了一些音乐知识,但很浮浅,只掌握了一些简谱重的最简单常识,只是大致会评,会唱。但要和葫芦丝结合起来,谈何容易。本人从未见过葫芦丝是什么样的,现在还不仅仅是学习如何吹葫芦丝,而是要教学生吹葫芦丝,这岂不成了笑话?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奇迹突然出现了,我印了一些葫芦丝的指法运气方法,浅显易懂,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加之自己的摸索,耐心指教,学生的刻苦训练,学生很快掌握了最基本的音符的吹发。学生很快掌握了最基本的音符吹法以后,老师和学生信心大增,持续训练,从最基本的《两只老虎》《粉刷匠》《卖报歌》等开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升。1.3教与学现结合的现状:教师仅限于会评简谱或者会唱几首歌曲,不会吹葫芦丝,要教会学生吹葫芦丝,这便是难上加难,要从荆棘中摸索出一条道路来。自己下狠功夫,先摸索葫芦丝的特点及发音规律,自己学会葫芦丝的指法,发音和运气规律。然后传授给学生。但相反,学生比本人掌握速度快,而且音色宽厚,浑厚,宏亮,自己打心眼高兴,有了门道之后。学生从学会了最简单的儿歌之后,我就加大了难度,训练了诸如《捡到一分钱》《大风车》等稍有难度的歌曲。学生吹出来的效果比我自己强很多,着实令人合不拢嘴。本人还不能满足于现状,我让学生接触了《义勇军进行曲》中的开头部分,学生一吹,果然出其不意,人能明显听懂演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开头,并且声音清晰,响亮。让人感到学员有发展前途,应继续努力。接下来让学生学完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全部词曲。教师沉着教,学生耐心学。日复一日,刻苦训练,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演奏,而且效果非常高,本人兴趣也很浓,指挥起了乐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学期持之以恒的训练,教委检查工作时,我校葫芦丝队演奏了《义勇军进行曲》,学员吹得既有音乐感,又有磅礴的气势。不但声音圆润,浑纯,而且铿锵有力。仿佛展示出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的坚强信念。检查团成员无不交手称赞,本人也受到了教委的奖励。

2农村小学目前音乐教学的对策

2.1教师应齐心协力,攻坚破难,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小学教师,特别是百人以下学校的教师,应不受年龄,科目的限制,发奋学习音乐,掌握乐器的使用规律。本人身有体会,自己从一个不懂葫芦丝上面的孔是干什么的,尽而教出一支让教委领导满意的葫芦丝乐队。我相信任何教师,只要眼到、口到、心到、就一定会成功的。2.2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本人自己摸索,仅凭几本音乐书,或者从网上下载一些葫芦丝的指法,运气规律等。如果口形,手势配合不当,吹出的音色始终不正规,经专业人士一听,真实“秀才学阴阳抽手笑一场。”我想,咋们教委应该聘请一些音乐专业人士,轮流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样既教会教师各方面的乐理知识,又增强了教师的信心,才能胸有成竹,步步为营,取得更好的成绩。2.3上级主管部门应配备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师。目前,农村小学特别是百人以下学校的音乐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即使非专业教师在努力,总收到的效果不尽人意,前途渺茫。所以,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多从祖国的未来考虑,让农村小学摆脱音乐教学的困境,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也像城市小学一样,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第4篇

  教 你 学 改 写  黑龙江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姜廣生 改写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法。相对于其他表现形式(扩写、缩写、续写)来说,在写法和表现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可以对作品的体裁、结构、人称、描述方法、语言等方面进行改写。 改写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认真阅读原文,准确地掌握原文的内容 只有在熟练掌握原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地对原文进行改写。如《小马过河》故事是同学们 再熟悉不过的了,文中的小马替妈妈到磨坊去磨面,在被小河拦住去路的时候,小马犹豫了。老牛说水很浅,而松鼠却说水很深,弄得小马没有了主义,只好跑回家去问妈妈。虽然后来过了河,毕竟浪费了时间。若是你,你会怎样写《小马过河》呢?你可能会写:小马没听任何人的劝告,自己试探着过了河,完成了妈妈交给自己的任务。还可能会写其他的内容,这完全由同学们自己支配,但要合乎情理。 二、对照原文,在内容或形式上要有所创新 一般来说,改写后的文章,或许比原文更有趣;或许比原文更有新意……这样,被改写的文章读者看了才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文中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到了秋天,一个葫芦都没收到,这样的结果多令人惋惜呀?如果是你,你将怎样改变种葫芦人的命运呢?要么依旧,要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越符合人们的意愿越好! 三、认真构思,注意结构的完整,反复修改加工。 为使所写的文章,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达到人人乐读的地步,除保留原文的韵味外,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尤其是内容和结构一定要不拘泥与原文,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新意。还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加工、修改,使改写后的文章更完美。虽然是改写,也要注意讲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的照应,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此外,改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 注意改写文与原文的联系,明确改写文是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之上的,两者千万不要割裂开来,两者是相辅相成。 B、 改写的时候可以适当发挥想象,围绕原文的中心增加必要的情节、细节和语句。但要注意详略安排要得当。 C、 改写不能大段大段地抄写原文,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写。 〖学生例文1〗 《小马过河》改编 150024 哈尔滨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张予嘉     从前,在一个马棚里曾经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随着时光的流逝,小马慢慢地长大了,老马对小马说:“好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帮妈妈做一些事了。”小马兴奋地说:“太好了,我正闲着没事干呢!”老马说:“那好哇!如今我老了,行动不便,驮不动这半口袋麦子了,你帮我把这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回来后我给你烙大饼吃。”小马听了,飞快地跑着,想早点儿吃到香喷喷的大饼。     但是他刚走了一半的路,就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可把小马急坏了,正当小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看见老牛在草地上吃草,就急忙跑到老牛身旁问:“牛伯伯,这水很浅吗?”老牛说:“水很浅,才没小腿。”小马听了,正要下河,一只松鼠从树上跳下来大叫:“小马,不要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昨天,我的伙伴就是在这条河里淹死的。”老牛跟松鼠争论起来了,老牛说:“你凭什么说水很深?我刚才从那边过来才没小腿。”“你有什么理由说水浅?”小松鼠也说了自己的理由,就这样,他们俩你一句,我一句,吵得不可开交。小马说:“你们别吵了,我自己下水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说着,小马就小心翼翼地下了河,开始小马还有些担心被河水淹没,走着,走着,水已经碰到小马的肚子了。可小马仍旧继续往前走,见没什么问题,就一口气趟过河。老牛说:“小马真勇敢!”松鼠松了一口气,说:“唉!小马可真了不起,看起来它很小,可它早已长大了。” 小马顺利地过了河,到了磨坊,把麦子磨成了面,小马把这半袋子面驮回家,老马给小马做了一顿香喷喷儿的大饼。小马想:“我下次还要替妈妈去磨面,好让妈妈给我烙更好吃的大饼。”                 〖教师点评〗 改写后的文章要给读者带来乐趣,写出新意尤为重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合理地发挥你的想象定能谱写新篇章。本文的小作者能够在读熟、读透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较成功地改写了《小马过河》。尤其是对小马仗着胆量过河的描写十分贴切( 说着,小马就小心翼翼地下了河,开始小马还有些担心被河水淹没,走着,走着,水已经碰到小马的肚子了。可小马仍旧继续往前走,见没什么问题,就一口气趟过河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老牛和松鼠争论河水的深浅时有了自己新的认识 (老牛说:“小马真勇敢!”松鼠松了一口气,说:“唉!小马可真了不起,看起来它很小,可它早已长大了。”) ,写的很有意思。结尾饶有兴趣,符合儿童的特点。                          

(指导、评析:轶凡) 〖学生例文2〗 《我要的是葫芦》新编 150024  哈尔滨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吴镔洋 从前,有一个人种了几棵葫芦。过了些日子,葫芦长出了细长的葫芦藤,藤上开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着几个小葫芦。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给葫芦浇水、松土、施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一天,种葫芦的人看见葫芦藤的叶子上有些蚜虫在爬,心想:蚜虫要是把我的小葫芦给吃了,那可怎么办啊?想到这,他立刻去农贸市场买来了专治蚜虫的杀虫药。他急忙把药剂按一定的比例配好,装进喷雾器里,立刻拿着药赶到葫芦藤下,仔细地寻找蚜虫最多的地方,对准蚜虫,把杀虫剂喷在葫芦叶和葫芦藤上。 正在这时,一个邻居从这里路过看见了说:“你要的是葫芦,杀这些蚜虫干嘛?”种葫芦的人解释说:“不把虫子杀死,万一它吃光了叶子,那小葫芦怎么能长大呢?”种葫芦人仍在专心致志地杀虫子,那个邻居看了一会儿就扫兴地走开了。 过了几天,葫芦藤上的蚜虫都死了,葫芦藤的叶子更绿了,长得郁郁葱葱的,简直像一个绿色的凉棚,小葫芦也越来越绿了,越长越大了。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喜滋滋的。 到了秋天,种葫芦的人收了许多大葫芦。除了送给邻居们一些,剩下的运到集市上去卖,挣了许多钱,他把挣来的钱捐给了村里的希望小学,使所有的穷孩子都进学堂读书去了,他可真的做了一件大好事呀!长大了,我也要像那位勤劳肯动脑筋的种葫芦人那样,热心地为人们服务! 〖教师点评〗 改写相当于你的再次创作,但不是你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读懂原文为前提,内容创新最重要,想象合理使得内容更精彩。怎么样,试一试吧? 本文的小作者能够在读懂、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中原来愚昧无知的种葫芦人变得聪明、头脑灵活,挽救了被蚜虫侵害的葫芦。文中对种葫芦人买药治虫的段落写得很细致,尤其是与邻居的对话更能看出小作者想象极为丰富。本文的结局更是让人感到惊喜,达到了作者所希望的效果。  (指导、评析:轶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第5篇

【关键词】葫芦文化 生命意识 少数民族 德宏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12-03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自治州之一,州内居住着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世代居住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世居少数民族为主。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州人口中,傣族有349840人,景颇族有134373人,阿昌族有31530人,傈僳族有30389人,德昂族有14436人。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同处一个地理空间,相似的地貌结构、共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使得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的地域性、渗透性,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表征就是葫芦文化。

一 葫芦——生命的起源与人类的拯救

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文献上看,我国古代就有以葫芦等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入其宗教体系,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在研究神话和古文化时,最早提出葫芦是“造人故事的核心”的观点,刘尧汉首先提出“葫芦文化”学说,他们共同的见解是:葫芦是中华民族同源共族的共同母体的象征。

葫芦与人类起源联系起来,学者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1)葫芦的形状与人的子宫形状相似;(2)葫芦多籽,与人类的“多子”欲望有象征与关联,体现着人们的生殖崇拜。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常常与葫芦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人类是从葫芦中诞生的。不仅如此,还把葫芦与人类的拯救、道德良知、生命意志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在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葫芦是人类躲避洪水灾难的救生工具,也是人类再造和生育的母体。这在德昂族的《葫芦的故事》,傣族的《葫芦传人种》,傈僳族长诗《阔时目刮》以及《创世纪》中都有体现。

德昂族《葫芦的故事》讲述的是:很久以前,洪水泛滥,人和动物都要被淹死了,只有少数的人和动物被天神卜帕法救在葫芦里,将葫芦封了口,让葫芦漂在洪水里,留下人种和动物种。后来洪水退了,卜帕法要砍葫芦。要砍这边时,牛在里面叫:“我在这里,砍不得!”要砍那边时,狗在里面叫:“我在这里,砍不得!”后来兔子说:“就砍这里吧!”兔子一把将螃蟹推了过去,卜帕法一刀砍下,将螃蟹的头砍掉了。人和动物从葫芦里走了出来。而螃蟹没有了头,只好横着走。

远古时期螃蟹是水的娘,螃蟹到哪里,洪水就发到哪里,人和动物差点被淹死了。剩下的少数人和动物就躲到葫芦里。因为葫芦救了人,有了葫芦才有德昂族人,所以德昂族人拜佛时离不开葫芦,用葫芦装水,把水滴下来,嘴里念着救命恩人。

人类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从葫芦里出来的人都一模一样,分不出你我。后来有一个仙人把男人的面貌区分出来,男人们又用藤篾做成腰箍,套住出了葫芦就漫天飞的妇女。”

这则关于葫芦的神话故事,涉及洪水神话、人类繁衍等关于人类起源的重大命题。在这里,葫芦的功能与希腊神话中的诺亚方舟一样。葫芦在这里起的作用是人类自身的拯救。人类由繁多,走向毁灭,再走向自救,获得新生,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生存困境。对于人自身生命来源的探讨,意味着德昂族人民已经从对外界的关注转变为对自身的关注,对自身生命的关注和探索,开始了希腊神话中“认识你自己”的阶段。从认识论角度看,意味着认识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度。除此之外,葫芦还承担着阐释学的功能,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它解释了螃蟹的无头八条腿形体特征,也解释了螃蟹近水的生活习性,对社会习俗包括男女婚配,着装打扮,宗教祭祀时使用器物和祈祷语的合法性进行证明。这则创世神话体现的是一种融自然、宗教、信仰、服饰、社会习俗为一体的葫芦文化。

德宏傣族的洪水神话《葫芦传人种》讲述的是:远古的

*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景颇族民间文学中的生命意识》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2y160)

时候洪水大泛滥,大水淹没了村寨,淹没了田野,淹没了山峦,到处一片,人类和万物都被淹没在洪水里了。天神为了不让人类灭绝,挑选了良心最好的两兄妹藏在一个仙葫芦里,仙葫芦随着洪水到处漂流。许多年以后,洪水慢慢退了。仙葫芦碰在一个大石头上,“嘟”的一声炸成两半,从里面跳出一男一女,这一男一女就是天神藏在仙葫芦里的人种。但由于他们是兄妹,不能结为夫妻。为了繁衍人类,哥哥恳求和妹妹成亲。在哥哥的再三恳求下,妹妹只好拿出针和线,说:“如果哥哥能在离针三米远的地方把线穿过针眼,说明我们兄妹有姻缘,我们就可以成亲。”哥哥站在离针三米远的地方,把线穿过了针眼。兄妹本该结合了,但妹妹又提出一个条件,要哥哥将石磨抬到山坡上,把石磨从山坡上滚下来,滚到山脚时,如果两块石磨合在一起,兄妹就成亲。哥哥只好照办,结果,两块石磨滚到山脚合在一起。于是,兄妹俩结成夫妻,生下了许许多多儿女,遭到洪水洗劫的人类,又得以重新繁衍。

这则傣族神话,与德昂族神话一样,同样涉及生命的起源、人类繁衍、洪水问题、婚姻等重大人类问题。与德昂族的神话相比,傣族人民强调了天神拯救人类的附加条件:良心最好。这说明,傣族人民对人类生命的思考,已经关注到人的内在属性——规定性。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命受到内与外的制约。外在的制约来自自然灾害,如洪水,这是人类生命最大的威胁,内在的制约,则属于自我道德的升华与提炼。两个兄妹之所以得救,是因为他们是良心最好的。良心,不仅是他们内在的品格特点,还是他们在生命危急时刻获得拯救的一个标准。很显然,它包含着傣族人民的生命伦理观,彰显了道德的训诫意味。葫芦,在这里还承担了拯救工具的功能。兄妹结合,穿针线、滚石磨的情节,为兄妹结合的合法性提供一种阐释。

傈僳族长诗《阔时目刮》以及《创世纪》里所讲述的有关“洪水滔天”“兄妹(姐弟)成婚”的神话也涉及葫芦。关于“洪水滔天”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远古洪荒时代,天很矮,地也很窄。天上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都是摸黑走路干活,不小心头就会碰着天。有一天,一个妇女背柴回家,一不小心背上的柴把天给戳穿了,一下子大雨就下个不停,人们就实在无法忍受了,就开始骂天、骂地、骂黑暗。这样一来,老天发怒了,漫天的洪水接踵而来,大地变成了一片。人类几乎都被淹死了,只有姐弟两人没被淹死。姐姐叫阿姿,弟弟叫尼然。大浪冲来时,姐弟俩爬到了屋顶上,屋顶快要倒塌时,恰好一个大葫芦漂过来,他们俩就爬进了大葫芦里。大葫芦随着水漂啊漂,不知道漂了多少个日子,这一天在一个山岩旁停了下来,原来洪水已经退去了。姐弟俩从葫芦里爬出来……

与德昂族、傣族神话一样,这则神话,也认为人类经历了一个人类由众多到毁灭的过程,傣族神话中天神对良心不好的人放弃拯救,傈僳族神话中,天神惩罚对自己缺乏敬畏之心的人,因为人类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常常发出抱怨。作为拯救人类的工具,葫芦的到来,不是天神的意志,而是随意漂来的。“屋顶快要倒塌时,恰好一个大葫芦漂过来”,这个细节显示了傈僳族人民已经注意到偶然性因素在人类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冰天鹅冰蚂蚁造天地》是傈僳族的神话,讲述的是:远古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天气很冷,结冰的时间很长。过了很久,半空中凝结成了一根很长的冰葫芦藤。藤上结了五个不同形状的葫芦。最大的一个是细腰葫芦,上层住着一对冰天鹅,下层住着一对冰蚂蚁。第二个是个圆葫芦,里面有个太阳。第三个也是个圆葫芦,里面有个月亮。第四个是个长葫芦,里面长着一对松树。第五个葫芦是椭圆形的,里面住着造天神俄沙扒莫。五个葫芦越长越大。后来一阵大风吹过,细腰葫芦被吹裂开了,一对冰天鹅和一对冰蚂蚁就从葫芦里走了出来,它们通过商量决定:冰天鹅向上造蓝园,冰蚂蚁往下造绿园。……蓝天和绿地就这样造出来了。那时候,到处一片漆黑,冰天鹅就飞上去,用翅膀撞开了第一个圆葫芦,里面滚出一个圆圆的太阳来;冰天鹅再撞开第二个圆葫芦,圆葫芦里又滚出来一个月亮,撞碎的冰块则变成了星星。从那以后,蓝天上就有了太阳、月亮、星星。接着,冰天鹅又撞开了长葫芦,把长葫芦里长的松树移栽到了绿地上,不久,松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树种和粮种。冰天鹅张开翅膀撞松树,树种和粮种飞落到了绿地的四面八方,于是,绿地上就长出了各种树木和庄稼。最后,冰天鹅撞开那个椭圆葫芦,葫芦里走出来俄沙扒莫。冰天鹅对他说:“你去分开天地,管好蓝园和绿园吧!”俄沙扒莫同意了,他站在半空中伸出大手说:“从今天起,我手底下的绿园为大地,我手上面的蓝园为蓝天。空中没有冰星的叫太阳,有冰星的叫月亮。太阳白天出来,月亮晚上出来。”从此以后,天和地分开了,白天太阳出来照大地,夜晚月亮出来照行人。

这个故事把自然现象的形成,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形成,与植物生长方式联系起来,标志着农耕时代傈僳族对植物特色的认识已经到了一定水平,对于不同植物的形状和性能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葫芦植物,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种物质的资源,而且还作为一种审美因素进入,在纵横驰骋的想象力的描述中,让我们看到了“人化的自然”之美。在这里,植物的作用是巨大的,天地、日月的形成都包容在神奇的巨大的葫芦之中,葫芦成为一切之始,这里体现出植物的重要性,带有农耕时代对植物的崇拜。

二 葫芦——生命的尊重与认同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傈僳族主要居住在2000米以上的山区;阿昌族90%以上聚居在德宏州的梁河县和陇川县的户腊撒区,少数散居在潞西、盈江等地。景颇族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德昂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五县(市),其中,潞西市三台山乡和镇康军弄乡是德昂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居住点,其他绝大部分在山区与景颇族、汉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居住坝区的较少。傣族以坝区为主,其中,间杂着汉、傈僳、德昂、阿昌等族,除大部分按民族分寨聚居外,也有多民族合寨杂居的。由于山地与平坝相间的地形,以及历史上民族的迁徙交流,长期以来形成了各民族交叉杂居的空间局面。尽管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有过一些摩擦,但总的来说,还是建构起生命生存的和谐环境,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认同。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的葫芦文化是民族认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他们常常以葫芦来建构族群历史,追溯族群起源,建构自我历史,确认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傈僳族的神话传说《开天辟地》中讲述,天神种了一棵瓜,瓜里走出了兄妹,婚后生了22个娃,说22种语言,后来成了22个民族。《洪水滔天和兄妹成家》中,讲述的是天空下大雨,山洪暴发,洪水之后剩下的遗民是勒散和勒双,大雨来临,所有的人都消亡,只有他们成长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葫芦中得以存活。人类繁衍的重任就由两兄妹肩负,经过滚磨、滚簸箕、穿针线等验证,他们俩结合在一起,生下了傈僳族、汉族、独龙族、白族等民族的人们。

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说,遮帕麻与遮米麻兄妹结婚后,生下一棵葫芦籽,种下以后结出葫芦,从葫芦里跳出来人类的始祖,他们是9个娃娃,他们都有不同的居住地与生活习惯。老大跳出来,看见院里开桃花,以“陶”为姓是汉家,住到平地种庄稼;老二跳出来,看见长刀挂在葫芦架,以刀为姓是傣家,住到河边捕鱼虾;老三跳出来,看见李树开白花,以李为姓是白族,洱海边上去安家;老四跳出来,听见门前河山响哗哗,以和(河)为姓是纳西,丽江坝子去养马;老五跳出来,以牛为姓是哈尼,向阳山坡去种茶;老六跳出来,看见竹箩靠墙下,以罗为姓是彝族,彝族力大背盐巴;老七跳出来,看见石板光又滑,以石为姓是景颇,打把长刀背身上;老八跳出来,看见杨柳吐新芽,以杨为姓是崩龙,崩龙纺纱弹棉花;老九是个小姑娘,遮米麻最喜欢她,留在身边学织布,织出腰带似彩霞,以早为姓是阿昌,阿昌住在半山腰。史诗最后唱道:“九个民族同一个爹,九个民族同一个妈,九个民族子孙像星星,九种民族原本是一家。”

这些资料充分证明了民族起源神话所反映的各民族同源共祖的思想意识,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心意,而是各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愿望。德宏世居少数民族,通过民族居住地带的分布情况、独特的姓氏、不同民族的相处等来建构起关于自身民族和其他民族关系的思考,并且将这种思考积淀为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这体现出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各个民族长期以来建构和谐的生存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出对生命的敬重与认同。

三 葫芦——奏响生命的愉悦和激情,也奏响自由生命意志的悲壮之歌

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是热爱生命的民族,他们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倾注在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中。傣族的葫芦丝,傈僳族、德昂族的葫芦笙尽情释放着他们生命的愉悦和激情。

德昂族的葫芦笙,有独特的乐器原理:其结构为在一节长约30~40厘米的竹管上开六个音孔,其中一个音孔在吹管上端开一个狭长小孔,装上曈质长形薄簧片而成,因簧片部分用一质地优良而精美的葫芦罩住而得名。演奏时,口含葫芦嘴用气从而使簧片产生振动而发音。后来,葫芦丝逐渐流传到傣族、景颇族艺人手中,发展成为了具有傣族特色的乐器。

葫芦笙也是傈僳族常用的一种乐器,傈僳语叫“阿咪直陆”。因用长嘴葫芦配合五根箫管组合而成,所以也叫“五箫”。每逢节庆,傈僳族群众都会吹起葫芦笙,跳起葫芦笙舞,这是大家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

德昂族的《芦笙哀歌》,是用葫芦笙演奏的。《芦笙哀歌》的歌词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生死之恋:青年岩瓦和姑娘依南相好,依南一听到岩瓦在她的竹楼旁吹芦笙,就连忙跑下楼梯把他接到火塘边谈唱,两人的感情如胶似漆,无法分开。可是依南的爹爹不喜欢岩瓦,为了阻止他们相会,特意在稻田里搭了个窝铺,叫女儿到那里看守稻田。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岩瓦又来找依南,吹了半天芦笙,楼上没有半点动静。得知依南已到稻田看谷子,他就急忙向稻田跑去。他来到窝铺下面,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痛欲绝,他看到豹子正在窝铺上吃着依南的骨头。他愤怒地用长刀砍断窝铺的一根柱子,受到惊吓的豹子跳下楼时,他一刀就把豹子砍死。他砍下豹子的头和尾巴,带着依南的项圈、腰箍和沾满鲜血的筒帕回到依南家楼下,把依南的项圈、腰箍挂在木头桩上,把豹头和尾巴挂在木桩尾部,坐在窝旁吹芦笙。那凄恻哀怨的声音,既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切怀念,又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愤怒控诉。岩瓦的泪水伴着芦笙的声音一起流。

声声芦笙,如怨如诉,诉说着相爱的后悔,这后悔,不是对爱情的背叛和不忠,而是如果对方还能好好活着,自己就是内心受到委屈也无所谓,从后悔自责中更见爱情的真切、深沉。最后,男子倾诉表白,渴望一同死去,凸显了对方在自己生命中的位置和意义。天亮时,依南的妈妈下楼看到女儿的遗物,看到豹头和豹尾,她明白了夜里发生的事。可是,岩瓦已经不见了。这件事震动了整个德昂族。从此以后,德昂族父母就不再干涉子女的婚姻了。他们说:“姑娘爱上了人,不同意可不好。”

凄婉缠绵的《芦笙哀歌》,反映了德昂族(崩龙族)男女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歌颂,诉说的是对自由生命意志的执着追求。现在梁河县地区的德昂族,在举行婚礼的大喜日子里,还必须唱《芦笙哀歌》,意思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他们的婚姻能够获得自由,是这一对不幸青年的悲剧换来的。

透过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的葫芦文化,可以看到:各民族的创世史诗,在结构上有类似的模式。“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彼此杂居一地域,或其聚居地与几个民族为邻,民族之间必然不断进行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因此,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固然有其本民族的特点,却也有不少相近的地方,比如洪水神话的结构、葫芦生人的模式,都让人感到它们有一种亲缘关系。”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的葫芦文化,从生命起源、生命环境、生命激情和生命意志等方面,共同展示了德宏世居少数民族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独特的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寸杰臣.德宏州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有五大特点[EB/OL].孔雀之乡网,2012

[2]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81

[3]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2:59

[5]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41、261、259

[6]赵纯善、杨毓骧.德昂族概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5

[7]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第一辑)[M].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所,1980:25、10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第6篇

2000年7月注定成为我生命中一段不平凡日子的开端。那年我以626分、辽宁省普兰店市38中理科状元的高考成绩,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当时,整个普兰店都轰动了,村里为了祝贺我家特意放了许多鞭炮,用乡亲们的话说,我是这个村里第一个去首都读大学的学生啊!而且读的是全国最好的大学!

在喜庆之后,父亲开始为我的学费发愁,家里就靠那几亩地维持生活,就是砸锅卖铁也筹集不到这笔学费啊,但经过媒体报道,大连市的一些企业承担了我在北大5年制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全部费用。

踏入北大校门后,我的心情变得平静下来,学费有人赞助,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就一门心思钻研专业课,很少参加各种社团的活动。也做过几次家教,效果不是很好,就放弃了。那时的我和许许多多的北大学子一样,都相信属于自己的是美好的光明坦途。

转眼到了毕业时,我也想考研究生,可大学5年的各种费用好心人已资助了5万余元,怎好意思继续接受?我想先找到工作,然后考在职研究生。我的几个同学陆续找到了工作,这让我心里颇有些自信。

2005年4月的一天,我拿着简历第一次去人才招聘会场。好不容易挤进人堆,我在一家招聘台前递上求职材料,主管看到“北京大学”的毕业证,注视我的眼神有了亮色,问我:“你的其他等级证书齐全吗?”我又把自己的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交上去,一切都按照我的习惯,没有附带一句自我推销的旁白。

正在这时,旁边一位学生挤上来,笑着说:“您看,我是北京某某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这是我的简历,这是我的等级证书和各种获奖证书,我还发表过不少文章,是学生会干部,除了疾病防治专业课,我还选学了法律专业……”招聘主管似乎一下子被那个学生大方的自我介绍吸引住了,说“你这个小伙子很开朗,留下来吧,待会儿我们再跟你详细谈谈。”

此时此刻,我从心里羡慕那个侃侃而谈的同学,几次也想上前重新介绍自己,但我鼓了几次勇气始终没好意思张口。最后,见没人再理会我,我只好怯怯地抽回自己的材料,悻悻地走开了。

第一次求职的失败让自尊心极强的我心灰意冷。一段时间内,我常常是一个人在宿舍里躺在床上发呆。但我还没放弃留在北京的想法,我没有太高的奢望,不想要太高的工资,只要有一个北京户口就行。

那段时间,我常一个人夜晚在未名湖畔徘徊。因为不忍让家里再寄钱过来,我的生活日渐拮据,一天吃一顿饭,每天在大街小巷里找工作,累得有些精神恍惚。也许是我那憔悴的面容,木讷的自我介绍让我首先在外表上减了分吧,我得到的待遇惊人的一致:客气地拒绝。我绝望了,偌大个北京,竟没有我这个北大学子的立足之地。

2005年7月底,我被迫离开北京。为了不让父母过分担忧,我没有回家,直接到沈阳找工作。刚开始,我把目标锁定在沈阳市一家疾病防控中心,可一打听,编制已满,不需进人。于是我只好回大连市找接收单位。

大连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到了12月初,我已经把求职要求降到了最低限度:工作只要和自己的专业沾边,月薪1000元以上就可以。可是,我这个北大毕业生的小小愿望却一直没有得到满足,屡试屡败!我的心情变得极为郁闷,感到无限迷惘和彷徨。

那段日子,我有空也会上网去看看校友录,60名大学同学里,除了30余名考研深造外,其余的多数都在大城市找到了归宿,像我这样工作还没有着落的几乎没有。读着校友录上的留言,我有种欲哭无泪的痛,无颜在上面留一个字。

眼看要到2006年了,我所有去过的应聘单位都没有任何消息,虽说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真的想大哭一场:“难道我真的被社会给遗弃了?!”

我最后还是回到了唯一能让我沉静下来的故乡。在父母无言的关爱下,我开始反思,“北京大学”这张文凭到底是光环还是阴影?

2006年元旦前的一天,我平静地对父母说:“爸、妈,反正工作的事情也落实不了,从现在开始我和你们一起串糖葫芦、卖糖葫芦,既能锻炼一下我的性格,也可以多赚些钱。”

我这一回说干就干。一大早,我穿好衣服,冒着凛冽的寒风,蹑手蹑脚地推着车去镇里卖糖葫芦了。我吃力地把自行车停在身旁,把插糖葫芦的秫秸架子立在眼前。尽管在此之前我下了狠心:不让“北大毕业生”这张招牌羁绊自己走入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我要向自己挑战!可是,当我听到有人议论道:“这不是邓屯的武小锋吗?不是考进了北京大学吗?怎么来卖糖葫芦来了?”“对!就是当年那个理科状元,他是没找到工作,不得不来卖糖葫芦!”当众人异样的目光扫过来时,我觉得好像有许多芒刺扎在身上,十分不自在,只好眼睛一直盯着地面,不敢抬头看人。

此时,距离我一百米左右,我中学的同学李军也在卖糖葫芦,他大声地叫卖着,声音很洪亮。我也想像李军那样大声地吆喝叫卖,可心里紧张得“怦怦”直跳,张了几次嘴都没发出声,眼看着许多人都去李军那里买,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一支糖葫芦都没卖出去。

我心急如焚,逼着自己张开嘴吆喝:“卖糖葫芦了!”可声音怯怯的,几乎连自己都听不见。好在有一些好奇的人围过来了,有的不由自主地掏出钱买了一支,我多了一点勇气,声音渐渐响亮起来。

随着我叫卖声音的增大,顾客越聚越多,生意越来越好。可能许多人都想看看我这个北大学子是怎么卖糖葫芦的吧,或者大家出于同情,许多人买了我的糖葫芦。看着花花绿绿的钞票放满了铁皮盒,我感恩的同时胆量也越来越膨胀,吆喝声情不自禁地越来越大,而且还能喊出花样:“买一串一元钱,两串一元五!”“过来尝尝香甜可口的糖葫芦,不尝不知道,尝了忘不掉,买一支尝尝!”结果,我的糖葫芦竟然比李军先卖完了。

初战告捷,半年来我头一次体会到心里喜滋滋的感觉。又卖些日子之后,我发现糖葫芦不仅可以用山楂做,还可以开发出许多新品种。我建议父亲做些巧克力糖葫芦、香蕉糖葫芦、葡萄糖葫芦、橘子瓣糖葫芦和大枣糖葫芦等。生意越做越趣味横生。

说起来,我还是沾了北大的光。半个月后,我的事被无处不在的媒体报道后,先后接到了深圳、大庆、沈阳和北京、山东、天津、铁岭三十多家单位打来的招聘电话。

2006年1月14日,我参加了一个与4家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见面会。

有过这段卖糖葫芦的经历,我神奇地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在北京人才招聘会上那种怯生生的感觉了。有位领导故意“难为”我:“假如在这次见面会以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你仍然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你该怎么办?”我很自然地说出了心中的想法:“经过屡次求职挫败的考验,通过在家里卖糖葫芦的磨炼,我渐渐地懂得一个人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尽早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我会努力拓宽职业发展视野、培养广泛的职业发展兴趣,我相信凭着我的智慧和才华、乐观的心态,我终究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丰富而厚重。”

当时,我听到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也似乎听到了自己的精神重振和重生的声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第7篇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分类;

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25个少数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编制着各自美丽的神话,而独具永久的魅力。本文将云南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可归结为二类:

一、兄妹婚生,人类得以繁衍

“兄妹婚”的神话记载,反映出上古人民为自己的繁衍编织出的神话是一种现实的追求,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想象和借助想象征服自然,……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政治经济批判)导言》),神话的原始思维是“以己度物”,兄妹婚反映了先民正视两性。如彝族撒梅人《人类的起源》讲述:古时,大地被水淹没,只有一人剩下住在山上,一天神告诉他爬到山峰顶上避难,嘴里含米,两腋下各夹一个鸡蛋,洪水退后,他取下蛋,蛋里生出一对男女,是两兄妹,当时世界已没有人烟,两兄妹找不到人成亲,于是,抱蛋的人说现在就只剩下你俩和一副石磨,哥哥滚上磨,妹妹滚下磨,滚到山脚,两磨合在一起,你俩就成亲,两兄妹照抱蛋人的话同时把石磨滚到山脚,两扇磨恰好拢在一起,两兄妹于是结婚了,人类才得到繁衍。拉祜族《人类的起源》记述:据说远古时代,世界还没有人烟,后来葫芦里出来一男一女,哥哥叫扎底,妹妹叫娜底,两人周游大地,却不见一个人影他们俩告诉天上的神仙说:地面上冷冷清清,空无一人。神仙就叫他俩结婚,以繁衍人类,兄妹两感到害羞没有答应。可是兄妹两因常居住在一起,妹妹就怀孕了。一天,妹妹在南亚河边生下一个小孩,却人河水冲走了,神仙发现他俩的脸色不对,遍追踪至南亚河边,把淹死的小孩捡回,用刀割成若干块。先用白布包了一块,就变成了拉祜族;其次用绸布包了一块,变成了汉族,再次用滑绸布包了一块,则变成了傣族;第四用黑布包了一块,就变成了哈尼族;第五用红布包了一块,则变成了布朗族;第六用绿布包了一块,便成了阿克(哈尼族支系);第七块用灰布包了一块,就变成了彝族。

二、葫芦传人,云南少数民族的人类起源神常常与葫芦联系在一起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葫芦丝解决办法

打造高效的第二课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经过长期的高效课堂教学,孩子们们能学到比以往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能有效的利用课堂45分钟,经过长期的高效课堂教学,孩子们的音乐基本技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高效第二课堂的学习。孩子们的艺术天分会得到更好的拓展,有利于更好地是推进素质教育和美育。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葫芦丝课堂教学环节常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持葫芦丝存在随意性

当学生们初次接触葫芦丝这个乐器的时候,指导老师如果不做强调,手持乐器应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孩子们手型容易练习变形,从而会造成指关节僵硬,影响手指的灵活性和以后掌握西方吹管乐器,例如长笛的演奏方法就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为了孩子们以后方便演奏其它管乐器,建议一开始就要强调学生正确的演奏姿势。

误区二:呼吸方法不正确

管乐一般存在三种呼吸方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中小学生往往喜欢使用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最常见,这两种呼吸方法都不正确,前者会造成胸闷气短,时间一长会造成大脑缺氧,头晕眼花,后者由于吸气太深,演奏快速炫技的华彩乐段越短就力不从心,从而使音乐缺乏律动感。唯有两种呼吸方法结合最合适,也就是胸腹联合呼吸法(分为快吸慢呼和慢吸慢呼两种)。

误区三:演奏时嘴型不正确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葫芦丝这个乐器时,拿起葫芦丝就开始吹,往往会出现鼓腮和含吹嘴过多的现象。如果老师不进行及时纠正就会影响乐音的质量。吹出来的声音发散,沙哑不动听。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脑部发育还不成熟,对于老师讲解的动作要领往往不能快速掌握,他们对于能看到的景物,印象比较深刻,对于抽象的理念和知识不能很好的去理解接受。加上大部分孩子们幼小爱动的性格,所以拿到乐器往往是很开心乱吹一通,自然会出现上述三种情况。

解决方法:

1.手型纠正:教师正确的示范,不要示范一遍就结束,最少示范5分钟左右,要走到学生中间告诉他们手型的弧度。然后再播放多媒体幻灯片要求学生跟着模仿。孩子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视觉上的感受。从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共同加深正确手型在孩子们脑海中的印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吹奏葫芦丝的呼吸方法:(呼吸方法要看曲目的情绪,抒情曲与欢快曲子的用气法就不一样)我国著名的葫芦丝演奏家杨建生先生和李春华先生在各自所出版的葫芦丝教材里均有对葫芦丝演奏呼吸方法的详细讲解。

管乐从理论上说都是相通的,葫芦丝属于民族吹管乐器。在演奏葫芦丝乐曲的过程中我发现快吸慢呼和慢吸慢呼这两种呼吸方式的正确运用还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方法(胸腹联合呼吸法其中的一种)这是因为在葫芦丝乐曲中会经常出现快速演奏三吐的技巧。慢吸慢呼这种方法难以胜任葫芦丝乐曲的华彩乐段。经过实践证明:抒情的曲目用慢吸慢呼比较合适,情绪欢快的乐曲适合用快吸慢呼这种呼吸方法。快吸慢呼的动作要领是在乐曲演奏过程中,在一个乐句结束的时候,快速吸一口气,口鼻同时吸,以鼻子吸为主,口吸为辅。吸气的同时要求学生手插腰感受横格肌向外扩张的感觉,感觉后腰是直的。感觉后腰有个气柱。呼气的时候腰部横隔肌不能松驰下来。待气息呼出还略有剩余的时候膈肌自然松驰下来在下一口气吸气的时候重复上述动作。慢吸慢呼的动作要领是要像闻花香的感觉去深吸一口气并且控制住横膈膜,然后缓慢的吐气,吐气的同时要对横膈膜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建议学生双手叉腰站立背靠墙壁边呼吸边去体会,或者让学生弯下腰来去体会,这样做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体会什么是胸腹联合呼吸法。

3.掌握正确口型的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念下雨两个字,老师念下,让学生念雨,然后让学生把葫芦丝吹口放入口中,口中念“雨”这个发音口型,稳定住口型保持10秒钟左右,由于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大多数小学生会初次练习会出现嘴角肌肉发麻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正常现象。经过一段训练口轮匝肌得到了锻炼,嘴角肌肉发抖的现象便会消失。初学者如果嘴角出现发抖证明方法正确,反之错误。

初学者在刚学习的时候,往往在演奏第一个音和一个乐句结束的时候会出现咕这个杂音,造成它出现的原因为初学者不知道用单吐去吹奏乐句的第一个音,往往喜欢用”呼“这个音去吹奏音头,经实践证明,用呼音发音缺乏力度,所以会出现“咕”音,一个乐句结束的时候由于口腔里有多余的气息,不会用横膈肌止气,和释放口腔余气是出现“咕”音的主要原因,我们要想避免出现这个音,一定要在乐句结束的时候快速止气或者把上下嘴唇稍微张开一点,释放出多余的气息。这样就可解决“咕”音。初学者适合用张开嘴唇释放余气这种方法解决杂音。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广大教师应该集思广益,创建高效的第二课堂,孩子们的童年拥有了葫芦丝这件乐器,会一直陪伴他们成长,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作为孩子们的老师,能让孩子们在第二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本领,是我这一生最乐意做的事。

【参考文献】

[1]《葫芦丝巴乌演奏教程》李志华.百花文艺出版社

[2]《张笑葫芦丝教程》.张笑.中国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