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20 13:11:53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第1篇

(一)产品质量义务的概念

产品质量义务是指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和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要求。网购是销售者直接向消费者提品的过程,主要涉及到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根据《产品质量法》,销售者应当承担以下产品质量义务:

1.进货时的产品义务,即销售者在进货时必须查明货物的质量、合格证、生产日期、认证标志等是否完整齐全,拒收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的产品,坚决抵制伪劣产品。

2.销售前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即销售者在进货以后、销售以前对产品质量负责,不能忽视可能引起的质量问题。

3.保证符合产品标识的要求,不可另起炉灶,假冒产品标志。

4.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不得掺杂、掺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的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

(二)网络销售中违反产品质量义务的表现

在实际网络交易过程中,违反上述产品质量义务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为以伪劣产品假冒知名产品,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1.假冒知名商标。

例如,网上热销的“某”红枣产品,大部分为假冒产品,2009年,郑州市查封大量仿冒的“某”红枣产品生产销售窝点,其中90%的仿冒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

2.以伪劣产品冒充名牌正品进行销售。

以网购中日益兴起的海外代购为例,据报道,海外代购的许多产品均是名牌产品的真瓶子灌入假产品,海外小票、IP地址均系伪造。

3.产品与说明不符,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皮鞋、毛绒布制玩具、羊绒针织服装等14种电商产品进行抽检,502批次中近三成产品不合格。其中服装类产品成分含量不实情况严重,11批次号称羊绒服装的产品未检出羊绒成分。

二、网购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网购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由于其交易平台的特殊性,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因此比传统交易中的商品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产品展示过程存在缺陷

网购产品以图片、文字说明进行产品展示,而图片和文字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一些商家的图片并不是实物拍摄,而是直接复制使用其他商家的图片,极易混淆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即使是实物拍摄的图片,也无法全方位展示产品的质量情况,且为了达到美观效果,多数产品图片会进行后期修饰,消费者仅通过图片也无法真实掌握产品尺寸、颜色等重要信息,给一些商家创造了销售问题产品的机会。

(二)网络数据易修改

多数网购消费者习惯通过已有的产品评价来确定产品的质量,由于网络数据可以任意编辑,一些商家会将差评更改为好评,或为自己提供大量好评,以此误导消费者的选择,掩盖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的事实,使产品质量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

(三)商家身份难以确定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多数网络交易平台提高了商家入驻条件,要求入驻商家需提供身份证信息、工商注册信息等。但这些信息的提交只是以数据的形式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难以确定其真伪,而大部分购物网站只是向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平台功能,缺少足够的人力、物力对商家信息进行验证、把关,难以确保商家的真实身份,一旦网购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相关监管部门仅根据商家在网上的注册信息并不一定能找到其本人,给后期的监管工作造成困难。

(四)法律的规定存在不足

作为新兴的销售方式,网购从出现到繁荣,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法律的制定却未跟上其迅速发展的步伐,直至2014年,网络销售者工商信息公示、发票出具等常见问题才在《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指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和部门规章中作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且虽然上述法律和部门规章规定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的责任承担主体,但对于具体的赔偿方式、数额等并未作明确规定,不利于惩罚措施的执行。

三、网购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

为保障网购产品质量,维护网络交易秩序,需要平衡销售者、交易平台、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和义务,建立权责统一、三者各司其职的质量管理制度。

(一)制定法律明确销售者、交易平台的义务

1.销售者法律义务

网店商家是网络交易中的销售者,与传统实体商家相比,网店商家最大的特点是身份的真实性难以确定,这也是网购产品质量难以追责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颁布《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定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并在其网站首页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但是却未规定违反“工商信息公示”义务的后果,对于个人商家的个人信息公示也未有体现,这使得“信息公示义务”条款缺乏必要的强制约束力和执行力。因此,法律应对网店商家的身份验证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完善网店商家“提供真实身份证明”义务的规定,并规定违反后果,对提供虚假身份证明和工商注册信息的商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2.交易平台的法律义务

交易平台毕竟不是专门的审核部门,通常情况下只是提品交易中介和技术支持服务,让交易平台确保销售者身份的真实性在实践中仍有难度,因此,法律应强化交易平台的网站管理和技术管理义务。如规定交易平台应发挥网站管理作用,完善现有的商家信誉体系,通过对差评或投诉次数累计到一定程度的商家拉入黑名单等模式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商家。

(二)发挥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第2篇

第二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目录的食品还必须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有出厂检验资格证书、标准执行证书、与质监部门签订的质量安全承诺书。

第三条环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环境条件,生产企业周围不得有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扩散性污染源,生产加工场所内外环境应清洁、整洁,车间地面为应用防无毒、防滑的硬质材料铺设,不得饲养家禽、家畜。生产车间、库房等各项设施应根据生产工艺卫生要求、原料储存等特点,设置相应的防鼠、防蚊蝇、防昆虫侵入,生产场所内的排水沟渠应为密闭式,无异味。坑式厕所应建在距生产车间×××米外。清洗、洗手、消毒、更衣等卫生设施运转良好。

第四条生产设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和持续满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产品质量相适应的原材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和检验等厂房或者场所。生产加工食品需要特殊设备和场所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规定的条件,企业应建立设备档案。

第五条原材料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均应是无毒、无害、符合相应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企业应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报县(市、区)质监部门积案,并建立《食品添加剂进厂登记簿》、《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簿》、《原材料进厂登记簿》、《原材料投料登记簿》、《不合格原材料处理登记簿》,采购原辅材料必须验证供货单位资质并索证索票,索取法定部门的质量检验报告,经过进厂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六条加工工艺及过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加工过程应当严格、规范,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生食品与熟食品、原料与半成品的交叉污染。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图,并标注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工序,并实施有效检验和记录,建立《关键控制点控制记录》。加工人员操作时应换鞋穿戴清洁工作服、帽,戴口罩,经常性进行手消毒。

第七条产品标准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按照现行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有企业现有生产品种的所有卫生质量标准文本和相关的检验方法标准,不得无标生产。食品质量必须符合相应的强制性标准以及企业明示标准和各项质量要求。企业采用的企业标准必须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要求,且应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第八条人员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质量检验员。企业法人代表和主要管理者必须了解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知识,明确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技术人员应具有与食品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检验人员应当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取得规定的资格,能独立从事检验工作。生产操作人员上岗前应经过技术培训,并持证上岗,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应持有健康证明。

第九条检验能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检验设备,检验所用计量器具必须经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生产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品目录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出厂检验能力,其它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委托法定检验机构进行出厂检验。

第十条质量管理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制度中明确规定对质量有影响的部门、人员的质量职责和权限,规定检验部门、检验人员能独立行使的职权,在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中应有相应的考核办法,并严格实施。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标准化管理,实施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与检验、产品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管理,实施质量否决权。

第十一条产品包装标识出厂销售的食品应当进行预包装或其它形式包装的食品的包装材料必须清洁、安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出厂销售的食品应有食品标签,标签的内容必须真实,食品标签标识中应标明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和食用说明,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还应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号》,并加印(贴)qs标志。

第十二条产品储运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将原料库、成品库分设,食品存放应隔地离墙。原辅材料、成品库(半成品)及包装材料库房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及易燃、易爆等物品。

企业应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产品在基贮存、运输过程中质量不发生劣变,需低温保存的食品应在冷库内存放,冷库温度应符合要求。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必须符合要求,装卸时食品受污染。

第十三条出厂检验要求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加工的食品出厂前必须进行出厂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企业检验机构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应建立完善《检验原始记录》、《出厂检验报告》,并出具出厂检验合格证。检验机构每半年与质量检验部门进行一次比对试验。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产品销售登记簿》,并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

第十五条文件管理企业应制定文件管理制度,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专业的文件管理,将各种记录、设备档案等进行归档管理。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第3篇

1.1产品科研生产过程中的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某些企业在制定质量管理过程文件时,没有对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详细了解,而是单方面的采取了引用和借鉴,导致了所编制的文件不能适用企业自身需求,出现编制的文件与企业实际两层皮的现象,不利于文件管理的推行。因此,这种情况下编制的质量管理文件不利于企业发展。从企业科研和生产实际过程来看,为了保证科研和生产能够有序进行,需要建立健全的文件管理系统,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的文件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但是从目前文件管理系统的运行来看,文件制定缺乏可操作性,制约了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的整体发展。

1.2企业的生产记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需要在产品生产中填写比较完善的生产记录,记录产品的各项性能参数和生产过程。但是从目前企业生产记录的建立和填写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但无法实现产品可追溯,还制约了产品生产。所以,出于提高产品生产过程完整性的目的,在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追溯机制,需要建立完整的生产批次记录制度,保证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但是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来看,批生产记录不完整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的整体效果。

1.3产品生产工艺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对于产品生产而言,产品工艺是保证产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完整的产品工艺才能满足生产需要,进而达到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但是从目前产品生产工艺来看,一些企业对生产工艺不重视,无法制定准确的生产工艺,导致了生产工艺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生产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应重点完善产品生产工艺,将产品工艺作为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的重要措施,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产品工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产品生产发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是保证产品整体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是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来看,产品生产工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工艺不符合实际需要,工艺较滞后。另外产品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制约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1.4无法准确有效的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偏差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设备原因和工人操作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品生产出现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对偏差进行控制,有效消除偏差,将会导致产品生产过程失控,进而影响到整个产品生产。从目前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来看,对生产中出现的偏差没有合理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偏差的重要性,导致了产品生产过程混乱。由此可见,质量管理部门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认真分析,并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提出正确的解决措施,保证生产过程能够有序进行。但是从目前生产过程出现的偏差来看,质量管理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没有得到明确。

二、提高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效果的具体措施

从产品科研生产的实际过程来看,质量管理是提升产品科研和生产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质量管理特点,并结合产品科研和生产实际,从产品科研和生产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满足产品科研生产需要,从根本上提供质量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应从产品科研生产质量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文件管理制度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文件管理制度是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从目前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的文件管理制度来看,文件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是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应对产品科研生产过程的文件管理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应从产品科研和生产实际过程出发,制定健全的文件管理制度,并保证文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提高文件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从根本上满足产品科研和生产需要,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的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达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2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满足产品可追溯性需要

目前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相对复杂,制约因素较多,要想保证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满足实际需要,保证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就要从批次生产记录入手,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建立产品生产可追溯机制,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的有效控制。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在建立批次生产记录过程中,要融入质量管理理念,应重视批次生产记录的重要性,应保证批次生产记录能够符合产品生产需要。因此,我们应建立完整的批次生产记录,为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2.3优化产品生产工艺,保证产品生产有序进行

考虑到生产工艺对产品制造的重要性,我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积极分析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应对生产工艺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应结合产品生产实际,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积极优化,为产品生产提供有力的手段保证,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整体质量。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来看,生产工艺是决定产品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工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产品生产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立足产品生产实际,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合理优化,保证产品生产工艺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4明确质量管理部门职责,对生产过程的偏差进行合理分析

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对产品科研和生产质量进行干预和控制,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偏差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从目前产品生产过程出现的偏差来看,质量管理部门采取回避态度是不对的,不利于质量偏差问题的解决。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产品科研和生产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合理分析,保证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三、结语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第4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农产品质量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07-01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人们的食品质量安全需求对其进行管理,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的考察、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保证可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品。

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农产品在实际销售的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安全性不能达到相关标准,相关管理人员难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开展管理工作。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全面了解农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监督部门不能深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不符合相关规定,很容易引发中毒事件,甚至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期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较为必要,相关管理人员只有加强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管理,才能为人们构建良好的食品市场环境,使人们可以放心购买农产品[1]。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市场监督与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进行管理,进而提升其发展效率。具体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期间,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管。首先,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对农产品产地实际情况的分析,明确安全状况,并借助相关结果将农产品产地划分为适宜生产区域与不适宜生产区域,全面调整农业产业布局,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管理人员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认定,保证可以根据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要求,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农产品产地进行认定处理,这样,才能提高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问题。最后,加强农产品产地污染控制力度,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控制工业污水的排放。同时,还要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减少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安全性[2]。

2.2 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保证可以提高其管理效率,进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首先,管理人员要加大农资打假工作力度,将工商部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质量检查部门等联合到一起,采取集中治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对于无证无照的经营机构,要对其进行严的惩处,同时,对于假冒伪劣的农产品生产部门,必须要予以足够的管理。

其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要对农业投入品进行巡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农资经营机构中巡查,尤其是在农业投入品销售旺季的时候,必须要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重点检查部分区域与农产品品种,这样,才能提高其管理质量。同时,管理部门还要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台账。

最后,管理部门要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工作力度,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3]。

2.3 制定标准化农业生产制度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标准化农业生产制度,保证可以提高其发展效率。首先,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农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同时,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应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开展工作,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其次,要利用现代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渐优化生产工作体系,一方面,要根据农产品生产季节特征与品种特点等对其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逐渐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相关管理团队。最后,要规范农民合作组织管理工作,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协会的作用,并制定完善的农业合作组织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要求领导人员与农民协调发展,共同努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同时,可以创建独立的品牌,明确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逐渐提高其发展效率。

2.4 制定市场准出与准入制度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探索市场准出与准入原则,并根据相关原则和其发展特点开展管理工作。首先,在市场准出原则中,必须要全面监测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并且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管理,在农产品检验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其次,在市场准入原则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严格要求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各个机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要求,逐渐提升市场准入制度的科学性[4]。

2.5 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进而提升其发展效率。首先,要建立村镇级别的农产品安全监督部门,要求其全面监管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其次,要明确村镇级别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且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一旦发现有责任区域出现农产品安全问题,就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进而提升监管人员的工作自觉性。

结语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逐渐完善各类监督与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效率,增强其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小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 石曦.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解决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8):351-351,352.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质量和产业品质为重点,以强化管理和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培育名牌和完善技术标准为抓手,以长效机制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构建企业主体、政府监管、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体系,大力实施以质取胜、质量兴县、品牌带动战略,切实强化质量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市场竞争、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基础保障功能,全面提升总体质量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县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达到全市领先水平;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位于省内同行业前列;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质量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在全县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心系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具体目标

1、产品质量

(1)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到2015年,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食品、建材、农资、烟花爆竹、蚕丝制品等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无标生产现象基本消除。

(2)积极培育名牌产品。每年培育1个省名牌产品,1-2个市特色品牌产品;到2015年,被评为中国名牌的产品数量不少于1个,被评为省名牌的产品数量不少于4个,被评为市特色品牌的产品数量不少于7个。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规范。2011年底前,全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到2015年,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制性认证管理、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获得相关认证;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限制发展和明令淘汰的产品得到坚决清理。

(4)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大力引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到2015年,全县50%以上的小型企业(主要是旅游服务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力争有2家以上企业获得全省质量管理卓越企业、先进企业荣誉称号或质量奖。

(5)农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地方大宗、特色农产品和主要食用农产品(蚕桑、烤烟、大米、腊肉、魔芋、草莓等)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生产过程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逐步实现有机食品认证。

(6)打假工作取得实效。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诚信机制,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严重的行业、市场得到有效整治,基本清除区域性制假售假现象,消费者和名优企业投诉大幅减少。

2、工程质量

各项工程的各个阶段(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地勘、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到2015年,全县建筑、交通、水电等工程的竣工验收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其中优良率达到60%以上。

3、服务质量

交通、商贸、旅游、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行业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60%以上的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实现服务质量的高品质、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

4、环境质量

积极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能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发展。主要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以上,县域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大于95%。

三、组织实施

(一)成立县质量兴县及名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质监局局长

成员:县计划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经贸局局长

县城建局局长

县农业局局长

县卫生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旅游局局长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县工商局局长

县公安局副局长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质监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建立部门质量责任制。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质量兴县及名牌战略等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各职能部门主要工作职责是:

1、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质监局:负责全县质量兴县活动、名牌产品培育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打假治劣工作;检查、督促、指导各成员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对质量兴县活动、名牌产品培育进行宣传;负责全县计量、标准、质量、食品、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的统一管理;负责全县质量兴县活动和名牌产品培育的综合考核。

2、县计划局:把提高产品质量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优先立项论证,并指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发展名牌产品。

3、县财政局: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对企业为提高质量所采取措施的项目,在税收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4、县经贸局:督促工业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指导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负责淘汰产品的关停和技术更新;引导、监督商贸流通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经营行为和服务标准,每年帮助1家商业企业开展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

5、县城建局:认真贯彻落实《建筑法》,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消除工程质量隐患,确保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

6、县农业局: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县农业标准化推广率达20%以上;围绕全县畜牧产业发展,加大对兽药、饲料等生产投入品的质量监管,杜绝“瘦肉精”事件的发生,确保肉食品安全。

7、县卫生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按照《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各种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违法行为,认真做好食品和药品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监管,坚决取缔无证经营。

8、县科技局: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在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上下功夫。大力扶持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进步,积极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9、县环保局:负责环境监督管理,确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当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良好的天数逐年增加,二氧化硫、工业废水排放逐年下降,环境噪音达标率逐年提高。

10、县旅游局:督促旅游行业提高服务质量,每年指导、帮扶1家宾馆(酒店)或农家乐开展餐饮业的标准建设工作。

11、县公安局:负责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消防器材质量的监督。

12、县工商局: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指导创建消费者质量信得过单位10个,培育、引导和帮助企业争创省著名商标1个。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市场机制

1、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监管,实施市场主体信用监督和质量失信惩戒制度,严格商品经销者进货检查验收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商品质量问题处理程序和现代化商品质量监控网络。对产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或存在致命缺陷的生产企业,严格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2、健全工程项目和设备监理制度。在建筑、水利、道路、桥梁等工程项目建设中,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的成套设备推广设备监理制度。

3、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服务质量的各项标准和规范,健全服务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积极开展窗口单位达标、创优、服务竞赛等活动,加大服务消费维权力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4、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和完善县级检测机构建设,为我县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对质量工作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中介组织行为,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5、强化安全监管。突出抓好“两个安全”,重点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监管,健全安全监管制度,加强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安全监察工作质量和效率。

6、加强环境保护。严把环境门槛,新建项目必须履行环评手续,落实“三同时”制度,境内企事业单位和工商户必须依法达标排放,严防环境违法事件发生。开展清洁生产、绿色企业的评选活动,健全环境监察和监测制度,加强监管,提高全县环境保护水平和全民环保意识。

(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1、坚持质量管理负责制。企业厂长(经理)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企业的质量目标与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负有主要责任。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坚持“质量一票否决权”,将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作为考核厂长(经理)的重要内容。

2、强化标准化和计量检测工作。要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消灭无标生产现象,并逐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和管理体系,积极采用科学的计量管理方法和测试技术,严格对计量测试设备的管理,推广在线测量,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计量规定,提高检测质量,保证在用计量器具和测试数据的准确可靠。

3、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持续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企业要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以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产品质量上档次,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

4、积极使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企业要结合实际,建立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推进全面质量管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实行员工的收入分配与质量挂钩的责任制度。

(三)强化执法监督和社会监督

1、以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监督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质量监督执法力度。突出对重点乡镇、重点市场、重点产品存在问题组织专项整顿,防止形成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对建筑工程质量和服务行业质量进行经常性监督,防止质量滑坡情况发生。加大对质量不合格企业的督促整改力度,对整改不力的企业要向社会公布,通过社会监督机制,促使他们注重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水平。

2、以抓大案要案、抓源头、端窝点、治理整顿市场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假工作,杜绝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发生。按照《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市场商品质量、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仿冒及标实不符、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3、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行业质量自律机制。加强质量检验、计量检测等机构的建设,使之积极为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有效服务,使之积极为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有效服务;进一步发挥消费者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协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对质量的社会监督作用。

4、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建立以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质量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为主要内容,重点整治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使质量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明显遏制。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广泛宣传质量兴县及名牌战略工作,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启动“质量兴县及名牌战略工作”活动。

(二)第二阶段:到2012年底,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80%以上;培育1个省名牌产品,2个市特色品牌产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获证;1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得到初步遏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其中优良率达到20%以上;服务质量初步提高;环境质量初步好转。

(三)第三阶段:到2014年底,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培育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5个市特色品牌产品;2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继续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得到进一步遏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优良率达到40%以上;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四)第四阶段:到2015年底,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育1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7个市特色品牌产品;3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成效显著;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得到根本性遏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中优良率达到60%以上;服务质量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六、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协同运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质量兴县及名牌战略工作作为推动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县域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和各企业都要确定一位分管领导具体抓此项工作,要加强配合,齐抓共管,要提升服务意识,着力抓好对企业的服务指导,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积极推进质量兴县及名牌战略工作。

(二)精心组织,大力推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认真制定本部门推动质量兴县及名牌战略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县质量兴县及名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质量兴县工作的日常跟踪和组织协调工作,及时对各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和通报。各有关企业要积极组织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厂”等活动,以质量促效益,以质量促发展。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第6篇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工业强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始终把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事关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来抓。近年来,在各市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总体上安全可靠,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但是,一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还存在产品档次和标准水平低、可靠性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有的农产品农兽药残留量低超标问题突出,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少数企业缺乏诚信,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逃避检验监管等等。各市县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探索建立甘肃特色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推进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全面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一)加强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建立企业全备案、产品全登记、检验全记录的监管机制,督促企业严把产品设计审查关、原材料进货关、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产品出厂检验关、产品销售服务关。严格市场准入,特别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要依法准确设定并逐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逐步淘汰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积极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利用外资或引进设备生产的工业产品,质量水平不得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严格政府采购管理,杜绝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无证生产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实施产品质量和质量信誉的广告审查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虚假宣传和质量欺诈行为。

(二)严把货架关和餐桌关。全面实行食品进货检验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严格查验和标识标签管理。对所有食品经营户实行实名登记制,特别要加强对农村食品进货渠道的管理。进一步强化餐饮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卫生索证管理和卫生监督结果公示制度。严防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进入市场,一经发现和查实,坚决退市、召回和销毁。

(三)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创新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完善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对所有出口商品实施监管,积极扩大电子监管覆盖范围。所有出口商品都必须按照进口国的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凡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要重新对其设计进行审查。建立出口基地加工原料和出口量核销制度,堵塞报检骗证漏洞。加强报检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大力推行出口企业自主报检。加强边贸监管和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监管,建立必要的索证索票和台账制度。出口食品运输包装统一加贴检验检疫标志,做到出口食品货证相符,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推行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严格实施疫情疫病、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管理和使用、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形成区域化的出口产品安全生产加工体系。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依法严厉打击逃漏检行为。加强对进口食品、农产品的查验,提高病虫害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检出率,严防有毒有害物质和疫病进入我省。

(四)开展集中整治。坚持“打击假冒、保护名优”的原则,针对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严重的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和联合行动,依法查处质量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使用非食品物质和回收食品作原料、滥用添加剂等行为。引导和帮助小企业、小作坊提高生产水平,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和食品放心乡镇、食品放心社区建设。同时,积极支持企业运用法律手段同假冒侵权行为作斗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引导产品生产企业运用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码等防伪技术和措施,努力提高消费者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争取两年内在全省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示范店。

(五)加强对质量中介机构的监管。要严格控制中介组织对企业、产品、服务等有偿评价以及带有排序、评比性质的企业和商品信息活动。有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中介机构搞好自身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职能,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从事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质量检验和质量认证的各类中介机构进行规范和整顿,凡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依法严肃查处,直至撤销其资格。各类质量中介机构要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六)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逐步建立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强化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等重点单位、食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重点产品的监管。各乡镇、社区要配备药品、食品监管员、信息员,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的原则,切实做好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工作。

三、强化基础工作,抓好源头治理

(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质监部门要会同农牧、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围绕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和装备制造业,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着力抓好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形成科学、统一、规范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努力构建全省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规范化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展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全省质量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信息化平台。以产品及企业巡查、回访、年度报告等日常监督信息为主要内容,建立统一的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按照“守信奖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对诚信守信的企业,在名牌评价、著名商标申报、国家免检、出口免验、地理标志保护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对列入质量违法“黑名单”的企业,给予重罚,责令其退出市场。积极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加强产品质量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围绕发展我省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加大投入,着重提升涉及产品安全的监督检验和检疫检测能力。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建立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部级区域公共检测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要充分利用检验检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检测结果互认、检测信息互通。建立完善统一的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和国际通行的实验室评价制度,为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检验检测技术保障。

(四)推进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着重加强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和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以及包装、贮存、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建立严密的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积极推动和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及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继续抓好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

(五)加强质量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20*年7月25日第503号令),加强质量法规体系建设,加快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法规规章的立法进程,特别要加强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的机制。及时跟踪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并适时进行修订,条件成熟的要及时纳入立法程序。要加大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教育。对侵犯群众利益、损害公平正义的各种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惩处。

(六)不断强化监管能力建设。有关监管部门要重心下移,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产品质量电子监管、检验检疫电子监管、药品稽查信息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努力建成“大网络、全覆盖、无缝隙、数据交换、执法联动”的产品质量监管格局,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七)完善预警与应急机制。完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切实防范和妥善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报告、迅速介入、科学研判、妥善处置,努力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八)建立严格的企业质量内控机制。工业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发展目标,将质量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完善企业内部质量考核制度,实施严格考核。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体系,积极开展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深入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降废减损等活动,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质检机构和人员充分行使质检职能,严格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

(九)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以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消费者反映强烈的产品为重点,制定并公布监督检查的产品目录,及时组织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产品和食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出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到期复查仍不合格的,该停产整顿的,要停产整顿;该吊销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证书和营业执照的,要坚决予以吊销。建立监督检查不合格产品质量分析会议制度,帮助企业分析原因和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和产品质量责任担保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召回不合格产品处理和销毁制度,严密防止不合格产品再次流入市场。

四、继续实施质量振兴,推进品牌战略

(一)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县、质量兴企”活动。各市县政府要按照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质量联席会议,统筹规划,部署任务,检查考核,把握进度,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工作的格局,确保“质量兴市、质量兴县、质量兴企”活动取得实效。

(二)进一步加大名牌战略实施力度。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宣传名牌产品,不断强化品牌意识,鼓励和引导企业争创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甘肃名牌。建立名牌产品激励制度,对创建名牌产品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行政行为

(一)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企业的经理(厂长)是质量工作的第一责任者。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经营理念,提高质量意识,不断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和检验体系,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产品全登记、检验全记录的措施,切实提高产品和食品安全水平。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依法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新产品的开发投产要实行严格的质量评审和质量跟踪。凡生产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对生产、销售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负责。

(二)落实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各市县政府对当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有关部门要坚持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到依法履行职能,确保监管到位。各市州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工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要抓好质量安全责任分解,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区和乡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企业和店铺,实施网格化管理。

加强行政监察和执法监督,纠正和查处重审批、轻监管行为,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失职渎职、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部门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者的责任。对实行地方保护、地区封锁以及包庇纵容制假售假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建机制、强监管、转作风、尽职责、拓市场、促发展”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深入抓好全方位的质量建设,进一步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努力建立健全完整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不断提高全区的质量总体水平,积极探索推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和实施名牌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强标准化、认证、计量等基础工作,有效发挥质量技术保障能力;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健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和技术装备建设,增强质监系统监管、服务和技术能力;提高全系统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

推进实施质量兴区战略,强化质量兴区工作机制,加大名牌争创力度,争取年内新增名牌2个以上。

加强农业和食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农业标准化和食品标准化示范项目以及服务标准化工作,新建2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家以上,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个。力争实现区商店(超市)、医疗卫生、眼镜配制场所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定检率达90%以上,加油机定检率达10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监督检查力度,争取重点耗能企业通过计量合格确认比率达30%以上。

不断加大定期监督检查和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及后处理工作,国家、省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同比增长2%以上。

在完成10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100%建档的基础上,积极做好中国名牌、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企业,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3C认证目录范围内生产企业的全部建档工作。

对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及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9大类69种重点产品实施电子监管,完成相关企业的登记入网及激活上市工作。

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成果,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00%取证,食品小作坊100%备案并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深入开展对家具、服装、玩具、装饰材料、涂料、汽车配件等10类产品的集中整治,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和目标。

三、主要措施

(一)着力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围绕省政府提出的“质量兴省”战略,在全社会普及质量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标准日、世界计量日、质量月等时机,组织送质量“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活动,开展质量法律咨询服务,广泛宣传“质量兴区”战略,广泛宣传质量知识,广泛宣传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有关工作和成果,努力提高全民质量法制意识。要组织引导广大工商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从业人员质量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劳动者技能的重要内容,注重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积极培育“质量兴企、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与新闻媒体协作,加大对质量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畅通公民质量投诉和维权渠道,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着力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区战略的意见》和《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深入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的要求,全面开展质量兴区、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以质量振兴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继续加大对制造名牌、服务名牌、农产品名牌的培育、扶持和宣传力度,在全区推动发展一批知名名牌、支柱产业和大企业集团,培养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靠名牌效应推动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着力加强质量管理工作。要狠抓质量管理工作,广泛深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质量改进、除废减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控制措施,切实提高质量保障能力。抓紧完善宏观质量指标体系,做好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定期对辖区内的质量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四)着力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大力实施能源计量保障工程、民生计量放心工程、计量体系建设工程、计量科技提升工程、计量人才发展工程等五大工程。要进一步加强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加强对民生计量的法制监管力度,开展民生计量进社区、进农村、进超市的“三进”活动,引导企业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计量保证体系确认活动,切实发挥计量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增加效益等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为重点,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企业执行强制性食品标准监管,继续推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有效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

(五)着力构建完整的质量监管体系。要借助金质区域监管信息系统,按照全过程监管的要求,完善全过程监管制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做到“企业全备案、产品全登记、检验全记录”,实现对所有企业、所有产品的有效监管。要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提高各类审查的标准,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审查责任,把好审查关口,确保发证质量和管理。要加强对重点产品如食品、日用品、家俱、建材、汽车配件、农药、化肥以及节能减排相关产品的定期监督检查,不断提高定检覆盖率,对定检工作实施考核,提高定检工作效果。同时,要严格监督抽查后处理和质量巡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置,及时指导整改,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要加快推进9大类69种产品的电子监管网入网工作,对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食品生产许可证及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企业必须先申请入网、后受理发证,实施强制性电子监管。要进一步加强对技术检测机构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日常监管工作,加大对无证3C产品生产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规范3C认证的生产和销售行为,确保全区列入强制性认证目录产品(已经开展查处)的生产企业取证率达到90%以上。

(六)着力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要总结和完善专项整治的好做法、好经验,巩固好已有整治成果,同时,注重抓好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制度的建立,把有效监管措施用制度巩固下来,推广开来,形成长效机制,实施常态监管。要开展对质量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抓好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的质量监管,年内深入组织开展家俱、玩具、服装、油漆涂料、仿真饰品等重点产品集中整治,重点解决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坚持严格受理、严格审查、严格发证的“三严”原则,确保发证工作质量;强化证后监管管理力度,适时掌握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必备条件保持情况和食品小作坊的质量保持状况。积极建立食品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机制,完善重大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注重区域性食品和食品小作坊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加强食品定检工作,不断提高国抽和省抽合格率,严格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重视对食品从业和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增强监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继续完善动态监管体系,深化薄弱环节的安全大检查和专项整治,消灭监管的盲区和死角,确保特种设备安全,为提升质量总体水平提供安全环境。

(七)着力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职责明确、法人首责、一票否决、有错必究”的质量责任制度,强化和落实生产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和检验体系,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全过程监督监控,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逐步建立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定期公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结果,完善产品质量红黑榜制度。积极推进重点产品电子监管步伐,在全社会营造讲质量、讲信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八)着力强化质量执法工作。要积极探索质量执法工作,深化“规范执法、构建和谐”理念实践活动,有效解决工作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创新执法监督方式方法,实现检验机构和执法队伍之间、系统内上下以及部门之间的配合联动,协同作战,履行好质量监管职责。要针对问题较多的产品和问题严重的区域,深入开展打假治劣活动,坚持打扶并举,促进质量问题解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稳妥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工作,完善行政执法案件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规范执法办案力度,强化执法监督和案卷评审,确保不发生诉讼、复议败诉案件。

(九)着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技术标兵带头引领作用,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有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满足不同需要的专业人才,使之能够胜任管理、检测、服务、监管等方面工作要求。同时,要做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工作,为各行各业培养质量专业技术人员。

(十)着力提高自身工作质量。要进一步规范全局检验检测、执法办案、区域监管、发证管理、业务咨询、技术服务以及办文办会等工作秩序,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定期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建立健全工作质量和责任追究制度,杜绝检验工作质量不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执法案件质量有缺陷、服务协议不规范等问题,坚决查处失职渎职行为,树立质监系统科学、公正良好形象。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的精神传达到每个干部职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踊跃参与到“质量建设年”活动中来,促进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的落实。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涉及面广,关联度高,为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区局决定成立“质量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姜福生同志任组长,曲燕、冷文华、吕垠非、曲建荣等同志为副组长,综合业务科、监法科、安监科、办公室、标准信息所等单位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局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调度、考核和对上联络工作。各单位也要明确相应机构,制定具体工作意见,认真动员部署,抓好组织落实。

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第8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质量管理 认证体系

对食品行业来说,只有制定了完善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规范的有效运行,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生产出合格的各种产品,经严格检验以后再投放市场,才能维持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为顾客提供合格、满意的各种产品。从当前的情况看,HACCP体系认证在食品生产企业中也得到了普遍实施,但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还不是很理想,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不能够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在刚成立时的管理状况,这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食品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搞好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食品质量的管理。

一、要加强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

各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关键,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下工夫做好。一个食品企业,要想进入市场,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需要满足食品安全准入制度,符合食品出口企业卫生备案制度等一系列的要求,与此同时,要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管理体系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把它们互不衔接起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

我们在食品加工企业中建立和运行这些管理体系,目的是保障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符合安全卫生的标准。食品的安全卫生是食品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合格单产品还要在数量上、产品规格上、产品的外包装等方面满足一定的标准,我们加强各管理体系的融合,就是要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让产品的各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同时,管理体系的融合、管理手段上的衔接,不仅可以形成方便适用、控制有效、满足多个标准的程序文件,而且使操作人员能够更方便地使用各种质量记录,以便达到个管理体系的高度融合。

二、要有效控制原、辅料

食品生产企业有效控制原辅料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这些原料是否安全,质量如何基本上也就决定了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没有原辅料的安全卫生,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卫生的、符合质量体系管理要求的产品。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突出了原料的控制,但是,在对辅料的控制方面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在建立有HACCP体系的企业中,虽将原、辅料的验收作为关键控制点来控制,但与供方评价等控制措施联系又不紧密,造成原、辅料的控制有效性不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原、辅料的控制:

1、建立产品可追溯性体系,为产品能够从成品追溯到原、辅料提供必要的依据;

2、全面做好原辅料供货方的评价,我们说的全面评价,就是要对供货方的法律意识,主要是与提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他们遵纪守法的情况,同时,还要详细考察他们的生产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水品、技术手段、供货保障能力,除此以外,社会上对供方的评价也可作为我们选择供货方的参考,重点查看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生产者是注册厂,养殖场有备案记录和凭证等;

3、在产品采购产品方面,应该制定严格的检验和验证制度,规定原、辅料质量控制的标准,重点做好农残、药残的化验和控制,把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危害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4、原辅料采购回来以后,要妥善保存,根据产品特性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并采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包装,避免发生变质或者受到污染。

三、加强员工卫生知识培训力度

员工的卫生知识会直接影响到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做好员工卫生知识培训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保障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在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下大工夫做好员工的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在员工卫生知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当中。更加重视食品加工过程中卫生控制要求的培训,强调个人卫生习惯和企业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使员工的行为及各方面的指标达到《食品卫生法》中的相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视频在生产过程中,各项标准达到要求,才能使所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高质量的。

四、注重生产设备的养护和更新

生产设备是生产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硬件,是产品的紧密接触者,生产设备的质量和运行状况对所生产的产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硬件设施的维护,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和更新,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我们食品生产企业不仅要在建厂的时候选好厂址、做好厂区内规划,采购符合生产要求的各种设备,而且要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地养护和维修设备,根据生产需要调整各硬件之间的布局,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在综合官方要求、顾客需要、生产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把各个硬件调整到最佳状态,满足实际需求。坚持不断完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对设备的合理布局、供排水设施、加工设备等硬件设施要有专人负责。

五、严格做好企业内部审核管理

有效的内审和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捷径,我们一定要认真搞好,保证其实效性,不能把“内审”作为一种形式,被动地完成,要通过“内审”活动提高产品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同时寻求改进企业生产水平的机会。在内审这个方面,要最高管理者主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按照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这种评审可包括考虑修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需求以响应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变化。因此,内审和管理评审对于质量体系持续改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是关系消费者使用安全的特殊产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改进是不断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能力,而这种有效的改进是建立在其产品安全、卫生基础之上的,企业管理者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将会有助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能力。

六、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作为生产企业,为客户提供合格、安全的食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我们必须从管理体系、人员素质、硬件设施等诸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才能避免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恶性时间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志伟,浅谈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中国检验检疫,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