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08 05:54:54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第1篇

【关键词】病人病情汇总表;设计;应用

了解病人的病情是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最基本要求。在工作中,由于床位周转加快,工作量加大,护理人员缺编,人员构成年轻化及护理工作三班交接的工作特点等,常常导致护士不能全面的了解病人病情,护理工作只是被动的执行医嘱,不能体现和提高专科业务水平,无法很好的进行整体护理,降低护士的自我价值和效能感,并且易引起护理差错的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从2012年开始自行设计和应用病人病情汇总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设计初衷 护理工作三班交接的特点,要求不仅专业护士,包括夜班护士都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病情,使观察、护理病人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何使护士重视病情了解、方便获悉病情、提高和培养概括病情的能力,基于上述目的,设计并应用。

1.2 记录内容:包括病人入院时间,床号,姓名,年龄,诊断,症状,体征,既往史,特殊检查,治疗,护理级别,饮食,护理要点。

1.3 记录方法:病情报告表由白班专业护士针对当日入院新病人进行总结填写,交班给夜班护士,在交班的时候进行简短的介绍,夜班护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夜间可以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病情汇总表可以使专业护士更好的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并且提高系统总结和概括病情的能力,对于休班当日收治的病人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简单明了的方式来了解。最后将病情总结表装订成册,成为科室病人病情一览表。

2 结果

通过病情报告表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在临床交接班、晨会交班提问、护理部检查等护理工作中,效果满意,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

3 讨论

3.1 培养护士系统了解和概括总结病情的能力。病情总结表项目清楚,填写简单,从内容上使护士了解病情概括的要点,提高年轻护士总结和临床分析能力,积累专科知识,培养专业水平。

3.2 便于三班护士迅速、全面了解病情。夜班护士要求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变化,通过病情汇总表,使护士能够迅速、简便获取病人信息,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观察病人有目的、有重点,提高预见能力,以随时应对意外突发事件,提高抢救、护理水平。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第2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下称“盛京医院”)致力于将医院感染管理的网络不断前移。2012年4月,随着医院感染控制专科护士队伍的建立,医院的感染管理潜移默化至临床的每一环节,布下一张感染控制的“天罗地网”。

掌控感控一线讯息

医院的临床工作纷繁复杂,想要深入掌握医院感染控制的落实情况,不真正下沉至临床一线,是难以实现的。而院感护士正是实实在在地工作在病房,时刻与医护人员穿梭于临床一线,能最真实且及时地发现临床上的感控问题,以实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和处置关口前移,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盛京医院从职称、资历和能力方面,对院感护士设定了明确标准,其设置原则为:临床科室以护理单元为单位,每个护理单元配备一名院感护士;检验科、病理科、放射线科、超声科、药学部等辅助科室,每个科室各选一名院感护士。这些院感护士须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拥有护师以上资格,并优先选择有一定管理及科研能力的护士。

如今,盛京医院已建立起一支125人的院感专科护士团队,其中设有8名感控专员。感控专员并非护士出身,但其职责与院感护士相同,负责日常感控工作的监督以及感控知识的宣传,只是由于工作于放射牵引科、影像科等医技科室,故工作偏重略有不同。

院感护士每个月会根据各自科室的院感指标,如病房的基础消毒隔离工作、感染病例上报、传染病例发生情况等,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信息收集。此外,他们还会汇总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医院的感控管理部门会根据院感护士的反馈,不断对感控标准进行调整,几经往复,医院可逐渐修订和完善感控的标准和规范。

现在,医院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院感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一部分是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对多重耐药菌的发现、隔离和控制等情况进行监测;另一部分则来自院感护士上交的感控护士月汇总报表。

医院在HIS系统中做了一个模板,院感护士可根据模板内的指标,将观察到的情况转换成数据输入到系统中。系统每个月自动将此数据汇总,计算出每个月各科室的感控情况。

在整体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院感护士还可使医院感控的监督工作更加灵活。以手卫生依从性监测为例,院感护士在治疗进行前,暗自将各个治疗车上的快速手消毒剂做一个不显眼的标记,待治疗结束后,其可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快速手消毒剂的容量,间接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测。此监测方法较为直观简便,可作为手依从性检测的辅助手段。

为激励院感护士积极发现问题,医院独立考核院感护士的管理绩效。一旦院感护士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可据此作为其工作状况的评判,并予以量化。医院定期会对分值较高的感控护士给予相应奖励。

同样,在院感护士为科室进行感控工作的评判之时,也会将此评判结果进行量化,对评价较高的科室给予奖励。科室可由此赢得科室绩效考核加分,甚至成为感染控制的示范病房,因此也会更加支持院感护士的工作。

培养感控多面手

院感护士从计划步入工作岗位起,即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以提高其感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院感护士首先要完成不少于20个学时的集中理论课程学习,才可持证上岗。进入工作岗位后,医院将为其提供20个学时以上的免费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之后,在大量的实际操作中,他们还可通过不同渠道,获到感控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培训内容也分为不同级别。初级为基本的消毒隔离技术、院感基本概念、院感危险因素等等;而高级课程则会涉及循证感控的一些指南、当下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并结合国内医疗背景有所取舍,帮助院感护士把他山之玉,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采取更为合理的感控措施。

在接受培训后,院感护士在各自科室的早会或是业务学习当中,将培训内容再传达给科室医务人员。这就需要院感护士自身再去查证相关的资料或事实,从而将感控知识进一步传播至日常工作中。

医院在为院感护士提供感控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会为其创造收集科研数据的机会。以手卫生依从性监测为例,院感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共同在临床一线工作,在实施干预手段后,可随时把握监测时机,收集监测结果,从而科学客观地判断不同的干预手段对监测结果产生的影响。这对院感护士来说,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从事科研的机会。

医院还会定期对医院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表现优秀者,可为其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并给予物质奖励。如有综合考核不合格者,则将终止其院感护士资格。

如今,盛京医院正在逐步将院感护士的培训体系推广至医生队伍,以助医生与院感护士的交流更为顺畅。医院现在设置了专门针对新上岗医师、总住院医师的培训,也有专门针对进修医师的培训。未来,医院除了延续院感护士的培训体系外,还会在管理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将医生作为重点的培训对象。

院感护士工作职责

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掌握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知识。

协调组织科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助拟定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制度,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潜在风险,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协调、指导各项控制措施落实,及时整改。

协助主任、护士长完成本科室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有培训计划、培训签到、培训总结,对培训效果进行追踪与评价。

每月监督检查本科室医务人员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手卫生等执行情况,有记录、反馈,存在问题有整改措施。

指导科室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提示医生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传染病病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制病例等,指导消毒隔离和防护等控制措施落实。

指导监督工作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宣传,指导患者、陪护、探视人员遵守医院探视、消毒隔离制度。

按照院里要求,组织或协助科室开展目标性监测工作,有监测记录与分析报告。

重点部门应了解科室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耐药情况,指导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有效落实,提示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重点科室人员要掌握科室特点。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第3篇

关键词: 课业 新生 专业认知教育 高职护理

课业一词译自英文assignment,也有人将其英译为“lessons”,“schoolwork”。原意可作课题、任务或课业解,但取义上多为专业课所用。有些高职院校在与澳大利亚TAFE合作办学过程中,经常使用assignment这一教学术语,并用中文“课业”一词与之对应。课业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较为广泛存在的形式是“课程作业”,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的学习情境结合职业要求设计的,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一般包括题目、背景材料、项目任务和评价标准四部分[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协作完成对任务的综合设计、文本书写等工作,有效提高护生综合护理能力,为高职护理应用性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近几年,我校尝试在语文、内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等多门课程中使用“课业”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课业”的使用也极大地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教学效果[2]。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在学生五年的学习生涯中,各个学习阶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各不相同。从行业对护理人才的能力需求看,在各阶段将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护理职业进行联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特别提出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生各阶段的临床见习机会,布置与护理职业相关的分层“课业设计”,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达到能力的分层培养。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我校特色的护理专业新生认知教育而开展的课业实施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特指我校入校初、未开始理论学习前、军训结束后的学生。此时学生刚接触学校和老师,未曾开始上课,能听从老师安排,有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兴趣;对专业理解甚少,对新专业有新鲜感;期待穿上护士服,期待了解未来的职业和工作环境。

1.2方法。根据我校“三阶梯”的人才培养模式[3],专业认知教育安排在正式的理论学习前,时间长达一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护理专业,了解未来的职业、就业发展情况,提早进行合理的、有预见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活动紧循“以生为本”的宗旨,含“专业介绍、解惑引导、适应提升、走进临床、梦想起航”五大模块。

1.2.1课业设计的基本框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新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还不太透彻,课业设计的主题不宜选择难度过高。为了让新生提前感受护理文化、了解临床工作氛围、熟悉未来的服务对象,学校特别安排学生参观校外多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因此,借校外实训的平台,围绕护患关系、职业道德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专业教师创设出紧密结合护理职业问题的情境,提出符合新生能力培养的课业――护理职业道德、护理礼仪。

每个课业设计可以设置2-3个能力任务,如:访谈2-3位临床护士,谈一谈对护士职业道德的认识;制作PPT,在班级内宣讲护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访谈2-3位护士长,调查护理管理人员对护士的仪容仪表要求;编制情景剧,团队展现护士礼仪等。任务设置既应简单明了,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太过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鉴于新生的专业能力还不足,每个课业仅包含3-4项知识点或技能,如:护士职业道德主要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概念及职业道德的内容等;护理礼仪主要让学生掌握站、坐、行、蹲等礼仪要点,护士服、护士帽的正确穿戴方法。

为形成规范,对课业统一设计格式,含扉页―情景案例―项目任务―项目设计―参考的学习资源―课程知识应用情况―项目实施途径与过程―能力标准―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按照规范步骤进行课业设计。

1.2.2课业设计的实施流程。课业实施过程包括前期构思、资料收集、资源汇总(包括所用的网络、文献、参考书、医院或社会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4],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般3-5人一组,一人担任课业负责人。课业负责人进行任务分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把控大局,定期检阅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资料收集或调研情况及时进行任务的调整或增减。具体的任务或实施课业的形式有:资料汇编、文笔书写、沟通、调研采访、PPT制作、视频录制、情景剧编排、展示汇报等,根据完成课业的需要合理选择所需方式。每一位成员均有相应任务,均参与到课业设计过程中。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校内指导老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同时进行指导,小组的课业设计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2-3遍,针对指导老师提出的改进建议,及时补充、修改文案,完成课业任务后,小组制作PPT,在班级内汇报小组完成过程及特色创新之处,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等评出最佳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一份课业的完成周期为1-2周。

1.2.3课业设计的评价方式。课业设计强调学生能力展示的过程性要求,结果展示可有视频、PPT、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鼓励创新。制定统一的评价表(见表1),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院校合作性评价等开放式评价模式,客观公开地对小组课业实施情况进行点评,小组根据点评进行反思总结。

2.成果

2.1提高了学生的多种通用能力。从接受课业到成果展示,学生的沟通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资料收集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比如:在护理职业道德的课业设计中,学生搜集热点新闻,并对临床护士进行采访调研,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主题演讲。为了探讨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辩论赛,在专业中融入自己的见解,既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又让学生在博弈中进行知识延伸,能力得到提高。为她们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模式基础。

2.3形成了新生的正确专业认知。课业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就业,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的认知,借助临床实践平台,提供才华展示舞台,用课业记录学生的成长,为专业认知带来正向发展。比如:在护理礼仪的课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临床调研、校内学姐采访,总结出规范护理礼仪的基本要求,并制作PPT进行礼仪规范的汇报讲解,为更形象地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创舞台剧、编排礼仪展示,虽然是未接触过专业的一张白纸,但通过自己的知识获取,已经无形地形成了对专业的认知,护士的形象已深深印刻在学生心里,这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及临床就业非常有利。

在新生阶段,可设计的课业议题还有很多,课业设计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局限,都要依据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来定,其宗旨就在于找出最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学习途径,培养出符合临床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美贤.BTECHND课业的模式及其特点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6.

[2]沈建新.护理专业“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构建实证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7(24):86-87.

[3]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等.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36):3433-3434.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第4篇

【关键词】 剖宫产 大出血 抢救 护理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近年孕产妇死亡率有所下降,而产后出血仍是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4]。密切的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1 临床资料

我院10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病员年龄为25~37岁,平均年龄27±3岁。术中出血量800~2000ml6例,2000~7000ml4例。抢救开始至结束时间1h30min~5h45min不等。凝血功能异常1例,胎盘因素4例,子宫收缩乏力5例。有3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后遗症发生。

2 抢救措施

热盐水纱布按摩子宫,缝扎止血,宫腔填塞纱条,结扎子宫动脉,子宫次全切除手术。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立止血、凝血酶等药物的应用,同时快速补充血容量,输入红细胞、冰冻血浆、新鲜全血等抢救休克,预防并发症。

3 护理配合

3.1手术前充分准备

3.1.1人员的配备。手术室建立术中抢救护理配合应急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并配备技术过硬的小组成员四名。所有应急小组成员及手术室护理人员随时加强应急、抢救配合的训练及业务学习以提高应急能力。

3.1.2抢救物品配备齐全,专人管理。指定一名护士专人管理抢救药品及物品,定点放置定时核对,用后及时补充,保证无过期。抢救设备定时检查维修,随时保证在备用状态。

3.1.3术前访视,了解病情。

手术室护士术前1天常规访视,充分估计病情,对术中大出血高危因素者(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使其对病情有充分了解,对可能出现的术中出血等不良后果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并可避免医疗纠纷。术前备好充足的血源,备齐各种抢救药物及物品,麻醉前开通两路留置针静脉通道。

3.2手术中的密切配合

3.2.1启动应急预案。术中胎儿娩出后,发现出血汹涌,巡回护士迅速评估判断,立即汇报,即刻启动抢救应急预案,人员、抢救物品立即到位。现场人员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并及时汇总。

3.2.2小组长职责。应急小组长现场接听主诊医师口头医嘱,大声复述后即分派各路护理人员执行,合理分工保证各项抢救措施准确、及时、有效。执行后即刻反馈给主诊医师,并做好记录。

3.2.3巡回护士职责。准确估计出血量,管理好台上物品、药品所需,参与采集各项检验标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警惕休克、DIC症状的出现,与洗手护士共同准确估计出血量,做好切除子宫的准备。

3.3.4洗手护士职责。密切术中配合,认真管理器械及血纱布、纱条重量的统计,与巡回护士共同准确估计出血量,保持手术台面干燥,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切除子宫的准备。

3.2.5小组成员甲的职责。负责管好各路静脉通道,出血量较大时果断建立颈深静脉穿刺通道,便于快速输血、输液、各种血标本的采集。合理安排各种液体与药物的及时输入,在血源未到时及时按医嘱首先将血浆代用品快速输入。输液速度严格控制以适应治疗需要,能随时报出输入液体的总量,晶、胶体的量,为医生决策提供可靠资料。

3.2.6小组成员乙的职责。做好协调与联络,随时满足抢救对外联络的需要,如药品、血源、联络家属及其他人员,保证抢救所需。

3.2.7汇总全况,及时解决。小组长随时汇总各路护理状况,及时解决各路疑难问题,了解产妇整体情况,及时汇报医生。便于随时调整抢救方案。

4 体会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情况危急,抢救过程中严密的组织管理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是抢救迅速、有效、的保证,扎实的业务基础、过硬的护理技术是成功的基础。抢救物品齐全,仪器功能完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杨春芳.剖宫产率上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 ,15 (3):373.

[2]齐秀英,王楠.巨大儿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0):1162.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第5篇

在基于对儿科护理岗位的工作分析之后,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精选工作项目、分析工作要求序化工作任务、开发教学项目设计儿科护理的教学情境、承载能力目标;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使教学更符合职业成长规律;通过恰当的项目组合方式,确保教学内容能体现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并要做到项目数量确定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技能与方法由简单-复杂-综合。尽量做到每个项目完成后具有可检查、可评价的直观结果,如:记录、考核、照片、录像、知识卡片和项目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等。

二、项目化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2]。护理专业的项目化教学与一般工科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制作出某种"产品",只有抽象的、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满足患者身心全面的需求。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项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完成,以学生做的结果为前提展开教学,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与修正”,都由学生自己负责,突出能力训练。通过某个项目的实施,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项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和答疑的作用。第一次课即建立项目教学的情境即职业情境,转换师生身份,且对应儿科护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无多重角色出现;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儿科护士、教师是护士长。

三、项目化教学实施

(一)学生情况评估和项目教学时机选择

我校3年制国际护理专业方向的高职护生,一般年龄在18.0~20.5周岁之间,已在校理论、技能学习1.5年,有一定的公共英语、护理英语基础,马上面临到临床为期1年的实习生活,对其理论知识、职业素质、技能要求都较高,但是她们的心智还略显幼稚、专业英语运用还不足。因此,这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还需要提高。这个时期引入项目化教学对她们渗透专业外语教学和执业素质教育是最佳时期。

(二)教学资源评估

我校儿科护理是院级精品课程,有丰富的网上资源;学院为项目化课改引进专业参考资料;有专业的儿科护理实训室和英语训练语音室,先进的实训设备、充足的教具及适合开展临床儿科护理的模拟病区(护士站、治疗室、病房、手术室等)、床单位设备及教具模型等,完全能够满足开展项目化教学的需要。儿科护理专业的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医院转岗到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对常用护理技术的常规教学驾轻就熟,对各项护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和管理能熟练驾驭。英语教师是护理英语教学中、高级职称教师。

(三)具体实施

1.学生分组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每组5~6人,推选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规范的学生任护士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收集资料、创设项目情境和制定项目计划,进行角色分工,每位学生有明确任务。

2.实施过程及英语渗透

每一个项目均提前告知学生,组长具体分工到每一位成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做PPT/知识卡片/操作步骤、角色扮演等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上课时首先由个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准备情况及实施步骤,要求汇报时必须有专业英语出现,体现英语能力在课堂的渗透;其他组成员提出不知的或需要修改之处,“护士长”点评,小组讨论并及时修改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按照修改成熟的方案进行具体的实施,“护士长”在整个过程中只进行观看、照相、录像等,实施完成进行回放,“护士”自己找出错误或不足之处,进一步修改完善,必要时课外开放实训室,继续强化训练。

(四)考核方法

包括小组评分、组间评分、操作评分、教师评分及期末试卷考核等。其中小组评分、组间评分、操作评分、教师评分及期末试卷考核等。学生课程总成绩=项目过程性考核×30%+项目结果考核×30%+期末理论考核×40%涉及表格多,教师工作量增多了,但更能反应出学生在学习中哪个环节有薄弱、哪些知识点没掌握。有助于她们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充满了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求知欲的提高。这点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尤为重要,因为医学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学科。

(五)评价

1.问卷调查

学期结束后请学生如实填写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用100分制分别对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评分。共发放问卷44(该班只有44人)份,回收有效问卷44份,回收率为100%。从效果评价可以看出,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多项评分优于传统教学法,主要反应在资料查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应变能力、表达能力、辩解能力、外语应用能力、项目报告的质量等方面,最终结论是喜欢上这样的课。

2.学生技能考核成绩

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将44名学生实施项目化教学后考核成绩与传统教学班级(同是国际护理专业方向)相比。实施项目化教学后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实施传统教学法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相比,项目化教学班级明显提高,全班平均分比实施传统教学法班级高出2.35分,差异明显。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贯穿在整个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以及实施情况对每组学生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教师利用自备数码相机、录像机等,将学生操作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学生操作结束后立即与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一起分析讨论不足及差错原因,同时给每位学生现场打分,并找出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四、讨论

(一)项目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执业能力

符合现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论的要求。对于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来说,项目化教学法强调从护理专业的职业实际出发,选择典型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病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3]。因此,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适用于现代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面向海外就业,提高了她们的就业面,为今后更好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项目化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授课前教师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因此,该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全科护理理论知识,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本人也需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哲学、文学等)等知识,转变观念和不断提高。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第6篇

[关键词] PDCA循环理论;临床疗效;心血管外科ICU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16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pplication effect of PDCA cycle theory in cardiovascular surgical ICU nursing. Methods 120 patients in cardiovascular surgical ICU of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and care,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for treatment and care. The anxious situ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anxiety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40.36±2.61) poi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49.65±2.64) point],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98.3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8.33%),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experimental group (3.33%)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18.33%),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PDCA cycle applied in cardiovascular surgical ICU nursing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patients′ adverse reactions and anxiety situations, which also improves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and ensu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l nursing measure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Key words] PDCA cycle theor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ardiovascular surgical ICU

PDCA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循环体系,分为4个阶段:计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处置(action,A),它是一切管理活动中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能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的程序化、标准化工作的循环过程[1-3]。在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护理工作中,心脏手术对患者是一项巨大的负性事件,不仅对身体创伤大,而且由于病情变化、术后伤口疼痛、陌生环境、缺少家人陪同、心理变化等,患者情绪波动容易导致病情反复、不稳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对患者治疗效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繁重、责任重大,我院心血管外科ICU护理人员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ICU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应随机数字偶数者为实验组,奇数者为对照组。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50~77岁,平均(67.3±4.5)岁;实验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2~79岁,平均(65.3±6.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PDCA循环管理模式

对照组患者按照心外科护理常规进行治疗护理。①术前访视:由于心脏手术风险大、手术难度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多,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和预后有较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对手术缺乏信心等心脏围术期常见的心理反应,充分做好术前访视,了解患者需求,为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②术前准备:术前精确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完善实验室检查、备皮、配血及药物过敏试验,根据病情,手术前晚灌肠1次,睡前适当镇静。③术前训练:向患者讲解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怎样咳嗽、咳痰、深呼吸;练习在床上解大小便、卧床时肢体活动等。④术后转入ICU:责任护士向手术人员了解手术过程、手术方式、术中有无意外情况、术后护理有何特殊注意事项;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患者皮肤及治疗情况等;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末梢循环、肢体颜色、温湿度及活动度,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每隔0.5 h记录1次,每小时统计1次出入量,房颤是心脏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5],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进行有效处理;有效固定气管插管,正确测量外露长度,准确记录、班班交接,根据病情需要充分镇静、镇痛,严格无菌操作,按需吸痰,每次吸痰时间< 20 s;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观察尿液及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每小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 计划阶段

1.2.1.1 分析评价 分析现状,成立心血管外科ICU患者PDCA循环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共计11名,由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共同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5名。分析评价包括:①常存在的心血管术后不良反应如出血、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低心排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以及术后感染等[6-7];②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③心理问题:紧张、焦虑、恐惧。

1.2.1.2 确定改进目标 实施PDCA循环后,能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且注重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焦虑情绪,以利于康复。

1.2.1.3 寻找解决办法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立即对其进行入院评估。以真诚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以取得其信任,全面了解患者的需求及预期目标,对一些患者急于知道的问题自己不能解答时,及时积极反馈给组长,如果还是不能解答,汇报护士长、管床医生来切合实际给予解决。组长下午检查工作并安排工作重点。由责任护士向PDCA循环小组介绍该患者的基本病情及实际情况,与管床医生一起确定治疗方案。分析和评估患者现在的状况、可能存在和即将出现的护理问题,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制订出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护理计划,对于即将出现的护理问题提出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2.1.4 制订措施 实行责任制护理,将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贯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重点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在护理工作时,做到有的放矢地减轻患者的焦虑,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促进患者的康复。

1.2.2 实施阶段

1.2.2.1 心理护理 PDCA循环小组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首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讲解其病情及当前国际的治疗方法,介绍我院的技术水平以及手术团队的组成、手术例数,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2.2.2 术后病情监测 术后患者进入ICU持续多功能重症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率、有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肛温,每30分钟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密切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末梢循环,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其在术后短时间内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应严密观察,出现一些情况要高度警惕,如:①心律失常;②呼吸急促、节奏不均、喘息音增多、意识模糊;③面部苍白呈病态,血压异常。对于心脏术后重症患者,护士应准确地观察病情,及时地评估、汇报早期症状,以便医生早期判断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1.2.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肺部感染是全身麻醉开胸手术后老年男性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心脏手术前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加之疾病本身的影响,对手术耐受性差;术中体外循环,气管插管造成喉头水肿,导致气道阻塞、分泌物排出困难;物刺激加剧分泌物的分泌。再者开胸术后咳嗽、咳痰无力,加之怕痛,不敢咳嗽造成痰液不易排出等,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质,故更容易引起肺部感染[9]。为了更好地预防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PDCA循环护理小组在临床护理常规的基础上积极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病种、术式制订了一系列预防感染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汇报医生经过仔细评估后实施于临床。在执行时要检查评估,及时修改不足,确保患者的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肺动脉高压是临床病死率极高的恶性疾病,其发病特征为肺血管阻力、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运动受限,最终发生右心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护理人员在面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时,术后要指导患者戒烟、预防感冒,卧床休息避免劳累,间断低流量吸氧,情绪稳定,不要暴饮暴食。术后要密切观察肺动脉压的动态变化,配制、输注药物时严格无菌操作、现配现用、经两人查对后方可使用以保障疗效,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从而加快疾病的缓解和痊愈[10-11]。

1.2.2.4 泌尿系统护理 由于体外循环的低灌注以及红细胞的破坏容易损伤肾,因此术后需注意观察每小时的尿量、尿比重、颜色、性状、酸碱度,定时监测血清钾,如果血清钾> 5.5 mmol/L,需警惕肾功不全的可能,及时汇报医生,按时查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留置尿管期间要固定好尿管以防脱出,如果留置尿管超过3 d,每日用呋喃西林溶液(1∶5000)冲洗膀胱,拔管前间断夹闭尿管每2~4小时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形成反射性后拔除尿管[12]。

1.2.3 检查阶段

责任护士在交接班时对患者进行检查,首先仔细交接患者的基本病情及治疗情况,重点对治疗、生命体征、各种管道、皮肤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13-14]。护理组长每周2次对组员的工作及时检查并对护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培训,学习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总结经验对下周的重点工作进行布置。病区护士长定期检查各项护理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检查护士工作是否到位,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防措施。科护士长不定期地对护理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意见及预期效果。

1.2.4 总结处理阶段

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模式,使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护士,不仅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而且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及团队协作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在临床推广,为下一个循环做好准备,每月科护士长组织PDCA循环小组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由护理组长、病区护士长汇报这个月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经验及教训,病区护士长最后总结并指导下一步工作。在PDCA循环执行中,从找出问题到采取改进措施是一个循环而不是终结,循环往复帮助护理人员认清问题的主次,从而提高护理效率。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症状的有无或者出现的频率,量表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1.25为总分,≥ 50分则认为患者有焦虑情绪[15]。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问卷内容由笔者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后制订,经过3位护理专家评价修改内容,校正后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0.869,内容效度为0.976,调查指标包括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总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实验组患者焦虑得分为(40.36±2.6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65±2.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1,P < 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1例,占总数的18.33%,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占总数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P < 0.05)。

3 讨论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第7篇

关键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是以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为基础,以手持移动电脑设备(PDA)为硬件,配合无线局域网络技术,实现HIS系统在病房的扩展与延伸的床旁工作终端执行系统[1,2]。我院自2014年3月启用上海京颐科技股份有线公司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工作中对应用方法和质控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2200张,现有护理人员1134名,临床护理病区60个,年收治患者超过8万人次,所有病区均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每个病区配置PDA5~8台,腕带条码打印机、输液、标本条码打印机各1台,通过腕带上的二维码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科别、住院号);输液瓶签上的二维码除了记录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外,还记录床号、药名、剂量、用法、频次及时间等信息;每个医疗小组及科主任、护士长各配置iPad mini1台,供移动查房、质量控制管理使用。

1.2使用系统 上海京颐科技股份有线公司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1.3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①确认患者身份、查询治疗信息;②医嘱执行、查询;③体征管理:生命体征的实时采集;全科体征的查询;三测单项目数据的录入、查询。

1.4记录管理

1.4.1记录表单类别包括各种护理评估单、一般/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特护记录单、护理计划单、静脉输液记录单、交班报告等护理文书。

1.4.2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单均可在PDA上填写,责任护士随身携带PDA,在病房内随时以点击的方式将对患者测量到的结果、所执行的操作、观察到的病情、治疗和护理等情况以准确的时间记录于PDA上,信息直接回传到HIS系统,呈现于医生及护士工作站相应的表单上。

1.4.3 PDA内可自行编写各种护理记录模板,护士记录时可点击选择护理记录模板,稍加修改即可形成记录,提高书写质量和工作效率。

1.4.4常用文档 管理填写打印各种医疗护理告知书,如:入院、管道滑脱、预防压疮、跌倒/坠床、静脉输液、外出请假等告知书。

1.4.5风险管理 填写上报不良事件、护理预警、压疮、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等风险事件,上报后事件可自动分类汇总,病区及护理部根据登陆权限进行监测、查询。

1.4.6质量管理 模块中有护理质量检查各项考核标准,使用时按使用者权限进入相应病区,持PDA选择检查内容,点击不合格项,输入存在问题,信息记录于数据库,并自动汇总计算各病区合格率。

2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质控管理

2.1制定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按照管理职能,由信息运营管理部制定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日常维护保养流程,护理部与软件工程师共同制定PDA使用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2.2先行试点,分模块应用,完善模块功能。优先安排住院患者相对偏少、日常管理较好的内科、外科各1个病区先行试点使用,在试点过程中由固定的工程师全程跟踪指导,打造示范病区,树立标兵护士;掌握一个模块后再推进新模块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完善制度、流程、标准;稳步推进各科室的临床应用。

2.3分批次培训护理人员掌握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按照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上线时段安排,分批次组织各病区护理人员培训学习操作流程、日常维护及质量标准,使护理人员快速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

2.4保证移动护理信息系统配套设备良性运转状态。信息运营管理部负责各分区内无网络盲点,确保每一例患者的每一个数据都可以畅通地存储;各病区责任护士保证患者腕带佩戴100%准确率;将PDA编号使用,责任到人负责维护管理。

2.5健全层层质控体系,全程控制护理文书修改权限。各病区建立由护士质控组长护士长组成的三级质控体系,实现实时环节控制;对于在护理文件书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仅限于当事人和护士长修改,保证护理记录的客观、严谨。

2.6追踪反馈、持续改进,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护理管理人员要重视系统运行中存在问题的积累,及时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不断完善系统各项功能,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3 应用效果

3.1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身份识别准确率100%。通过二维码腕带的使用、PDA的床旁扫描,患者主动参与配合,确保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3.2提高书写质量,减少护理文件书写时间。PDA内编写的各种护理记录模板,记录时选择所需模板,稍加修改即可形成记录,提高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通过PDA将采集的患者信息即时在床头录入,保存后即时生成三测单、护理评估单、护理记录单,减少护理文件的书写时间。

3.3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PDA应用于临床护理,实现了新技术有效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避免了反复转抄带来的差错及反复查对中的错误操作,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同时PDA发挥了电子服务的优势,优化了工作流程,规范了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3]。

3.4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护士长通过iPad mini能够随时掌握全科的护理工作动态,增加了护理管理的深度[4];促进了医院护理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进程[5];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4 结论

4.1配套设备的实用性及良好维护是移动护理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管理者须加强多部门合作,完善功能模板的实用性,确保信息系统的高速运行。

4.2激发护士学习与应用PDA的热情是保证移动护理系统信息良性运行的关键环节。激发护士积极查找系统缺陷,与工程师共同改进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4.3先行试点、树立标兵、分块应用,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打造示范病区,树立标兵、分块应用,提高全院移动护理系统的推进速度和工作效率。

4.4全程、严谨的信息化质控管理,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实时环节控制,创新护理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翠霞.移动护理系统质量控制的方法与体会[J].护理学报,2011,18(2A):39-41.

护士外出进修汇报第8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医疗设备,特别是大中型医疗设备所采用的技术之新、涉及学科之广、更新速度之快几乎无其他任何学科可比拟。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器械维修已远远不能满足此现状的要求,医学工程科这门新兴学科便应运而生了。它是一门能够确保医疗设备正常安全使用,涉及计量管理并能同时对现有仪器的不足进行革新、改造的一门学科。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2现代化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建设

2.1学科建设靠自己

以笔者在医院医学工程科工作多年的亲身体会,医学工程科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素质,是医学工程科在医院中作用和地位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应在实际工作中多办实事,想临床所想,急临床所急,处处体现“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1)作为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带头人,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能够及时把握和了解现代化仪器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医院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时,更应竭尽所能,为院领导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全面衡量医疗设备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理参数等指标,综合仪器厂家总体价格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为医院提供一份全面的技术保障。避免花大价钱购买过时、处于淘汰边缘或不成熟的设备,给医院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

(2)作为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带头人,在管理上应知人善任,做到尽可能公平、公正,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及学习环境。经常下临床科室,了解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及科室要求,掌握医疗设备的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加强对医学工程科人员的培养。随着医疗仪器设备自动化、微机化和微量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学工程人员只有加强专业学习,才能提高维修技术和本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一是要加强工程基础和医学基础知识的更新,同时提高全体人员的外语水平,从而对厂家所提供的一切原始资料能熟悉掌握和熟练运用。二是要积极参加厂家举办的维修培训班和到位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现场培训,这种培训针对性强,对于如何判断仪器故障及排除故障有很大帮助。三是要尽量参加社会上所组织的一些仪器的培训、研讨等活动,对于全方位开拓工程技术人员的视野,拓宽维修思路,更快更好的排除仪器故障有很大益处。

(4)合理分工,人尽其才。结合医院医疗仪器的特点和已有的维修技术力量,可分为影像系列、生化系列、特检系列及手术系列,尽可能充分发挥各人所长。遇到大型医疗设备的故障,应成立专门的维修小组,人数不少于2人。一是为了人身、设备的安全,二是集思广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水平进行排除设备故障,形成一种效率高、实用性强的维修服务工作模式。

2.2学科建设的相关制度

医学工程科是一门以确保医疗设备正常安全使用为中心,从医疗设备的引进、使用、维护、质控、革新等诸方面为临床医疗提供服务的一门新兴学科。所以,现代化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学科建设只有与之相匹配的相关制度,才能使这门新兴学科健康发展下去。从实际出发,归纳如下:

(1)维护保养制度:“七分保养,三分维修”是保障医疗仪器正常运转,降低维修费用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有很多医疗器械的损坏是由于维护保养不及时造成的。所以,建立定期的医疗仪器维护保养制度至关重要。万元以上中大型医疗仪器的维护保养4-5月进行一次;万元以下小型医疗器械6-7月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完毕做好记录,以备查阅。

(2)定期巡查制度:在做好医疗仪器每日报修任务的同时,要建立医疗仪器定期巡查制度。医疗仪器的定期巡查于每月月底进行,要建立好定期巡查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立即完成的做好记录,巡查完毕后统一解决。每个科室巡查完毕后由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验收,建立档案,以备查阅。

(3)响应及时制度:维修人员接到科室报修电话后,要做好来电记录。同时要迅速到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排除仪器故障,保障临床一线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能及时排除的,向报修科室做出解释说明。维修任务工作结束后,要由科主任或护士长或报修人员签字验收,以备查阅。

(4)工作量月汇报制度:对于万元以上的中大型医疗仪器的故障情况要形成月汇报制度。一方面,院领导可对医院贵重医疗仪器的运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对大中型贵重医疗仪器的故障情况及排除状况形成档案,为以后缩短同类故障的维修周期提供借鉴,可更好的保障医院贵重医疗仪器的良好运行。

(5)外请维修会诊制度:面对高精尖及比较复杂的医疗仪器故障的维修,在医院内部不能解决故障的情况下,借鉴临床科室“专家会诊制度”,成立“外请维修会诊制度”。外请维修的程序为逐级汇报制度。可有效避免由于个人技术水平有限而随意外维修,浪费医院财力的现象。

(6)淘汰、报废设备及医疗仪器配件入库制度:医院建立独立的淘汰、报废设备及医疗仪器配件库,并把淘汰报废设备及医疗仪器配件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并建立档案。同时,取用时做好记录,以备查阅。此制度对于维护及维修好超期工作的一些医疗仪器相当重要;同时,维修人员对于医疗仪器配件库的配件情况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可更好的维护及维修好医疗仪器。

(7)医疗仪器资料建档制度:新购进的医疗仪器资料尽可能完整的保存在医疗仪器资料库内(医院建立独立的医疗仪器档案库)。此制度可使维修人员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医疗仪器的原理、性能及维护保养的方法与周期。提高维修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更好的保障了医疗仪器的良性运转,减少了仪器的故障发生率。

(8)定期培训制度:现代化的医疗仪器往往涉及电子、计算机、光学、声学、机电等诸多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行的。所以,院领导应有计划地选派维修人员外出进修参加中短期大中型医疗仪器维修培训班,以及鼓励维修人员自学或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进修培训结束后,培训人员应在归院一周后举行讲座,讲授培训知识。以此作为报销培训费用的依据。此制度有利于维修人员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加深对现有医疗仪器的认识与了解,掌握排除故障的新方法与技巧,更好的为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