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周实训总结

周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1-30 00:58:13

周实训总结

周实训总结第1篇

1.参赛前运动员周训练安排

本次赛前的安排共包括准备周、冲量周、冲强度周、诱导周、比赛周,最后还有调整周。在这些周中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运动员应该尽力完成,以达到最佳效果。

1.1准备周(赛前第四周),此阶段主要训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要求:恢复体力,做好集训阶段的各项准备。

(2)训练方法手段:本周前两天为枪支配备器材准备,后为恢复性训练

(3) 训练负荷量:较小小。

(4)训练强度:较小。

(5)竞赛竞技状态体现:96%。

(6)技术动作量化训练(每天):空枪120―150次,实弹20―35发。

(7)一般专项身体训练:占总时25%。

(8)一般专项心理训练:占总时5%。

(9)运动员思想教育:占总时5%。

1.2冲量周(赛前第三周),训练内容如下:

(1)训练要求:增加专项量,提高专项耐力和比赛的能力。

(2)训练方法手段:逐进尤其训练量:用两天时间进行耐力训练,要求举枪次数和时间:进行一次多组次中心密度要求练习。

(3)训练负荷量:中次大大次大。

(4)训练强度:小中。

(5)竞赛竞技状态体现:96%―97%。

(6)技术动作量化训练(每天):空枪200―300次。

(7)一般专项身体训练:占总时10%。

(8)一般专项心理训练:占总时5%。

(9)运动员思想教育:60′。

1.3冲强度周(赛前第二周),本周训练内容如下:

(1)训练要求:减少训练课时,提高训练强度;加强实战性,对抗性的训练。

(2)训练方法手段:进行一次实战性对抗考核;进行一次密度要求练习。

(3)训练负荷量:中小。

(4)训练强度:中次大大次大。

(5)竞赛竞技状态体现:98%―99.5%。

(6)技术动作量化训练(每天):空枪180―280次,实弹10―150发。

(7)一般专项身体训练:占总时10%。

(8)一般专项心理训练:占总时10%。

(9)运动员思想教育:60′。

1.4诱导周(赛前一周),训练方案如下:加强实战性,对抗性的训练。

(1)训练要求:减少训练次数和强度。积极性休息和体会;强化10环动作感觉的练习。

(2)训练方法手段:以精练,精打为主;进行二次10发单发要求练习。

(3)训练负荷量:小。

(4)训练强度:中。

(5)竞赛竞技状态体现:96%―98%。

(6)技术动作量化训练(每天):空枪150―180次,实弹60―90发。

(7)一般专项身体训练:占总时5%。

(8)一般专项心理训练:占总时15%。

(9)运动员思想教育:70′。

1.5比赛周,主要要求如下:

(1)训练要求:做好赛前准备工作,熟悉适应比赛场地、环境,安排放松,转移性训练,力争赛出最佳成绩。

(2)训练方法手段:加强心理调控,根据比赛方案做好各项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制定比赛方案,规定运动员必须执行。

(3) 训练负荷量:小。

(4) 训练强度:小。

(5)竞赛竞技状态体现:378―384环,578―584环。

(6)技术动作量化训练(每天):空枪150―180次,实弹60-90发。

(7)一般专项身体训练:无。

(8)一般专项心理训练:无。

(9)运动员思想教育:30′。

1.6调整周,具体安排如下:

(1)训练要求:休息、恢复体力,总结比赛经验。

(2)训练方法手段:反馈信息。

2. 参赛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在射击比赛中.若想发挥出最佳水平,最重要的是摆正心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上来,克服各种干扰和杂念。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因此心理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1)5分钟放松入静练习,回忆正确动作的运动过程表象。

(2)调正好正确的心理定向,把好动作关,才能自然出现好成绩。

(3)正确对待压力和动力,把压力变成动力,正确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

3.参赛运动员的医务监督与恢复内容

(1)积极性休息,注重训练后的整理活动、水疗(较长时间淋浴)、按摩穿行

(2)了解整个过程中的脉搏情况进行分析。

(3)注重视觉器官的疲劳恢复,具体措施:眼保健操、医药。

(4)准备好夏令防暑药品,强调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

(5)根据比赛时间,调整好运动员的作息时间,在赛前了解住宿情况。

(6)音乐、药物、营养,调整心理定向

4.参赛运动员的信息反馈内容

(1)反馈信息及时回到训练的各阶段。

周实训总结第2篇

摘 要 对河北省男柔运动员赛前10周机能状态进行个案分析,总结该队员赛前特点。以河北省男子柔道运动员李×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赛前10周生化指标进行监控。结果: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波动不大,肌酸激酶和血尿素随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改变变化显著,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与队员表观状态有直接关联,睾酮与皮质醇的比值呈先降后升趋势。结论:对运动员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可以指导教练员科学的调整训练安排,避免过度劳累带来的破坏性训练和运动伤病等问题。

关键词 柔道 运动员 生化指标

在2016年全国柔道冠军赛上,河北省男子柔道运动员李×取得优异成绩,回顾备战阶段该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总结赛前特点反馈到后续的训练计划安排上,能够达到科学训练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河北省男子柔道运动员李×为研究对象,年龄22周岁,身高185cm,体重103kg,参赛级别为-100公斤级。赛前10周,分别于第1周、3周、6周、8周、10周测试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运动员赛前10周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

(二)血红蛋白监控指标分析

结合红细胞压积进行分析,运动员血红蛋白呈先减后增趋势,在第8周时血红蛋白值降至最低 141.7g/L,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第3周到第8周实战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加大;第二,运动员控体重。但由于营养补剂的合理应用所以波动并不太大。在经过一周对其训练量和强度的调整后,运动员血红蛋白达到最高值149.1g/L。

(三)肌酸激酶监控指标分析

肌酸激酶水平先增后降,第8周达到最大值369.76U/L,与训练强度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第1周到第8周肌酸激酶的值呈现上升趋势,经过两周的调整后在第10周下降到218.53U/L。

(四)血尿素监控指标分析

血尿素在第6周达到峰值7.85mmol/L,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c训练量的变化趋势相符。从总体数值上分析,血尿素除在第6周、第8周略超出标准范围之外,其他各周均处于正常的标准区间范围,说明机体对训练量较适应。

(五)睾酮监控指标分析

训练期血清睾酮升高有助于恢复过程加速和机能的提高[1]。该运动员在10周的训练期间睾酮值波动比较大,最高值567ng/dl,最低值347 ng/dl,出现低谷的周数在第8周左右,这段时间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较大,并处于控体重时期,睾酮值下降剧烈。教练员迅速调整训练计划,降低训练强度,第10周睾酮值有了明显回升。

(六)皮质醇监控指标分析

皮质醇可加速分解代谢,使身体在激烈的运动应激时,加速分解代谢以适应运动的需要,但在运动恢复期中尽快下降至原基础水平,以避免机体内过多的消耗。该队员皮质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第3周最高达到15.26ug/dl,后几周有所下降(12.45ug/dl),考虑与睾酮下降剧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皮质醇分泌有关。第10周持续下降(10.82ug/dl),身体机能有所恢复。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运动员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可以反映教练的训练方案实施结果,指导教练员科学的调整训练安排,避免过度劳累带来的破坏性训练和运动伤病问题。本次监测及时了解了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并加以调控,在第8周出现机能指标剧烈下降的情况,迅速调整训练方案使队员在赛前状态得到良好恢复。

基金项目:河北省体育局体育科技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6K009;20171032。

周实训总结第3篇

一、全县人才总量情况

__县地处松花江中游北岸,小兴安岭南麓,全县幅员面积5678平方公里,县辖6镇2乡,82个行政村,224个自然屯。全县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

截止20__年12月底,全县人才总量达8594人,其中党政人才1052人,占人才总量的12.2%;农业人才1841人,占人才总量的21.4%;卫生专业人才808人,占人才总量的9.4%,教育人才3794人,占人才总量的44.2%,二三产业人才1099人,占人才总量的12.8%;县直人才6230人,占人才总量的72.5%,乡镇人才2364人,占人才总量的27.5%。

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357人,占人才总量的15.8%,农村实用人才1230人,占人才总量的14.3%;专业技术人才6007人,占人才总量的69.9%;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77人,占人才总量的2.1%;具有中级职称的2706人,占人才总量的31.5%;具有初级职称的3124人,占人才总量的36.4%。

(一)党政人才队伍现状及结构

全县党政人才1052人,其中县处级正职4人,县处级副职14人,乡科级正职55人,主任科员32人,乡科级副职131人,副主任科员135人,科员681人。1052人党政人才中,具有在职研究生学历者34人,占党政人才总量的3.2%;具有本科学历者395人,占党政人才总量的37.5%;具有大专学历者596人,占党政人才总量的56.7%;中专学历者27人占党政人才总量的2.6%。35周岁以下人员148人,占党政人才总数的14.1%;36至40周岁207人,占党政人才总量的19.7%;41至45周岁269人占党政人才总量的25.6%;,45至50周岁217人,占党政人才总量的20.6%;51至54周岁211人,占党政人才总量的20%。

(二)农业人才队伍现状及结构

全县农业人才1841人,其中管理人才67人,专业技术人才544人,农村实用人才1230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84人,占农业人才总量的10%;具有大专学历310人,占农业人才总量的16.8%;具有中专以下学历1347人,占农业人才总量的73.2%。35周岁以下人员333人,占农业人才总量的18.1%;36至40周岁331人,占农业人才总量的18%;41至45周岁521人,占农业人才总量的28.3%;,45至50周岁506人,占农业人才总量的27.5%;51至54周岁67人,占农业人才总量的3.6%;55周岁以上83人,占农业人才总量的4.5%。

(三)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及结构

全县卫生人才808人,其中管理人员71人,专业技术人员737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33人,占卫生人才总量的28.8%;具有大专学历421人,占卫生人才总量的52.1%;中专以下学历154人,占卫生人才总量的19.1%;。35周岁以下人员183人,占卫生人才总量的22.6%;36至40周岁185人,占卫生人才总量的22.9%;41至45周岁141人,占卫生人才总量的17.5%;,45至50周岁94人,占卫生人才总量的11.6%;51至54周岁95人,占卫生人才总量的11.8%;55周岁以上110人,占卫生人才总量的13.6%。

(四)教育队伍人才现状及结构

全县教育人才3794人,其中管理人才303人,专业技术人才3491人。具有在职研究生学历1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0.03%;大学本科学历992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26.15%;大专学历2117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55.8%;中专学历684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18.02%;。35周岁以下人员1095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28.9%;36至40周岁877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23.1%;41至45周岁648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17.1%;,45至50周岁465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12.3%;51至54周岁403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10.6%;55周岁以上306人,占教育人才总量的8%。

(五)二三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结构

二三产业人才1099人,其中管理人才165人,专业技术人才934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350人,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31.9%;具有大专学历547人,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49.8%;具有中专学历人才202人,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18.3%。35周岁以下人才227人,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20.7%;36至40周岁250人,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22.7%;41至45周岁192人,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17.5%;,45至50周岁131人,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11.9%;51至54周岁133人,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12.1%;55周岁以上166人,占二三产业人才总量的15.1%。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县人才数量、质量,专业技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等现状的分析,我县目前人才队伍现状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县人才队伍在质量和数量上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在总量上还严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成了制约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截止20__年12月底我县人才总量为8594人,仅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6%,距离国家人事人才十五规划要求的6.3%还差2.7%。二三产业人才、乡镇人才占人才总量还很低,虽然农业人才占人才总量有一定比例,但

农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不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学历的人员还比较少,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2.4%。 (二)人才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在专业结构上,存在技术人才缺乏,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的问题,高、中、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占人才总量的比例为:2.1:31.5:36.4,高层次人才比例严重偏低。二是在专业分布上,卫生、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多,其他专业技术人才偏少,卫生、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占人才总量的65.2%,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总和只占到人才总量的16.3%。三是在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不到人才总量的30%,并且第一学历人员少,在职第二学历函授毕业较多。四是在年龄结构上,35周岁以下党政人才偏少,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教育人才40周岁以下人才居多,农业人才年龄偏大。五是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将近85%的党政及专业技术人才都集中在县直,只有15%的党政及专业技术人才在乡镇,特别是乡镇农业养殖、种植、农村经济人才极度匮乏,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传统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

近年来,我县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传统型人才多,而技术创新型人才和产业化人才缺乏。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自主培养、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能力不强,更缺乏科研成果;部分事业单位人才高职称低水平,有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安于现状,责任心、事业心不强,学习创新意识不高。部分党政人才理论水平和科学发展、执政能力都有待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自身素质与时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县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产业化人才、农业人才缺乏的现状,现有的各类人才支撑和带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丰厚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畜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不能产生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有人才队伍没有结合全县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科学合理、建设性的改革建议,人才队伍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人才机制相对僵化,流通不畅,需求不旺

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等方面,政策不配套,流动机制不健全。一些部门和单位对人才工作不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淡薄, 缺乏忧患和危机意识。一是财政问题,既需要人才,财政负担又过重,难以引进和储备人才。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人才闲置,另一方面急需人才缺乏,造成人才富余与奇缺并存的现状。二是引进和流动渠道不畅。党政部门入口、出口不畅,党政机关已经多年没有招考公务员,有的部门和乡镇出现了公务员严重缺乏的情况。有的技术部门非专业技术人员占了三分之二,占岗又占编,富余人员出不去,急缺人才进不来,形成恶性循环;即使发现了某些急需人才,由于受编制、单位性质和身份等因素限制而不能聘用。调研中发现,农业、畜牧、水产等部门多年未引进人才,既使补充人员多是退伍安置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不改变状况就会出现人才断层危机。三是人才政策不配套,吸引力较弱。我县对高层次人才缺乏政策倾斜,没有引进和稳定的体制。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事业单位还没有真正落实岗位聘任制,还没有实现按岗位的不同,兑现薪金待遇,事业单位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或先例来聘请一个高薪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乡镇人才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四是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在我县人才市场上唱主角的是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基本没有进入市场,加上人才引进户籍、社会保障体制度等配套政策不到位,影响了人才的供求和流动。

三、我县人才资源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建立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政策引导。一是 结合我县人才工作的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完成好全县“十一五”规划中人才开发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新时期的人才工作规划应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现有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从解决人才缺乏的突出矛盾入手,引进急需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和人才工作规划的有关精神,抓紧制定出适宜我县实际的《 __县五年人才引进、开发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结构,出台具体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政策,制定出每年录用和引进人才计划,扩大公务员招考的数量,加大所需专业技术人才聘用和引进工作力度,吸引和鼓励各类人才到我县工作,切实解决我县人才总量不足和人才流通不畅的问题,为我县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三是制定具体考核规划,敦促各部门、各单位对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四是建立县政府高级人才特殊津贴和实施重大贡献奖励制度、真正营造起人才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以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以领导干部德政、勤政、廉政教育为着力点,制定出完善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和办法,加强干部教育管理; 抓好党政领导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的落实,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为学习培训重点,切实提高党政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和活力;以《公务员法》实施为契机,加大招考工作力

度,吸收高学历、年轻人才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中来,改善公务员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同时加强对普通公务员的培训和教育,丰富他们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论素质,不断适应新时期对广大公务员的要求。 (三)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搞好人才结构调整。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搞好人才结构的调整,逐步改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根据我县加强工业、稳定农业和强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打破各种束缚,制定特殊政策,引进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改善人才结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课题吸引人才,引进人才促成项目等途径,促进人才流动,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建设,落实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鼓励、引导并政策扶持各类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企业、面向基层和农村一线就业、创业。同时尽快建立健全非公有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各类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村就业的后顾之忧;加大力度选派城市专业人才到边远地区支农、支教、支医,选拔县乡各类人才到大中城市院校、对口单位学习、深造和锻炼,积极为县乡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

周实训总结第4篇

一、前言

在全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作为担任业余训练任务的县区级体校的教练员,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和探索少年运动员训练的分期问题,否则,势必直接影响其现在和将来的学习成绩及运动水平的提高。

二、分析讨论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分期问题,从理论上最早是由前苏联专家马特维耶夫于1965年提出的。他主张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规律,把一个大的周期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

分期问题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为运动员系统训练。循序渐进地发展提供了保证。

几十年来,这个理论促进了训练实践的发展,被普遍认为是安排训练的一条基本原则。(见表1)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于作为后备力量的县区级体校的少年运动员来讲,分期问题的严肃性应当不亚于专业运动员。

(一)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有别于专业运动员

专业运动员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在大赛中争名次、夺金牌、创纪录,训练中更多地突出的是专项。专业教练员必然紧紧围绕为提高专项成绩来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则不同,我们训练的目标是准备在几年乃至十几年后的大赛中争名次、夺金牌、创纪录。我们目前参加比赛的目的是对教学训练大纲执行情况以及教学训练效果的检验,因此,在全年训练过程中一个周期各训练时期的划分,其指导思想应立足于打好基础,着眼未来。

(二)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有别于专业运动员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习惯按照季节变更划分训练周期。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则不同,我们正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所训练的对象,除了参加业余训练外,还得完成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并进行期中、期末考试等。

为了使孩子们既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保证全年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我们试图围绕学校的学习活动时间安排训练节奏,使训练分期问题具有了极为特殊的意义。

(三)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的比赛任务有别于专业运动员

专业运动员往往依据往往依据要参加的国内外大赛举办的具体时间安排相应的训练周期。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则不同,我们是借助于各级传统赛事检验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诸如,5-6月份的各级选拔赛,7月末8月初的省级优秀苗子赛,以及10-11月份的校际比赛等。

鉴于以上各点,再考虑到少年运动员生理、心理状态等特点,我们提倡由三周期体现每个训练年度的训练分期。(见表2)

总而言之,全年训练计划的制定,无论如何分期,都要在上一个训练年度的基础上进行,而每个训练周期结束,又要认真地总结经验,使下一个训练周期在上一个周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状态水平,从而逐步接近既定目标。

三、结束语

3.1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分期问题的最大优势在于为运动员系统训练、循序渐进地发展提供了保证。

3.2 由于县区级体校少年运动员在训练目标、训练时间和承担的比赛任务等诸多方面有别于专业运动员,故提倡以三个训练周期体现每个训练年度的训练分期。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编著:《全国青少年田径教学训练 大纲》,中国田径协会审定,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

周实训总结第5篇

摘 要 体能训练计划是实现大学生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的规划,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作用、类型分析,探讨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能 训练计划

一、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作用

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其基本运动能力,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及预防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大学生中仍有不少人不能积极参加体能训练,而在参与体能训练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体能训练不合理、不科学,甚至违反训练规律、原则的问题,也因此而导致了健身效果差、体能素质提高不明显,运动损伤渐增、放弃训练等问题的发生。体能训练计划是实现大学生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的规划,是体能训练过程的前提设想和预先安排,对体能训练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的类型

大学生通常在校3年以上,可把其在校期间的整个训练期看作一个系统,结合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综合分析,可把体能训练分为总计划、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一)体能训练总计划

体能训练总计划也称体能训练全程计划,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能训练的总规划、总设计,是体能训练目标实现的预定方案,是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制定的依据和总体部署,通常包含大学生体能训练总培养目标、大学阶段体能训练的内容、方式等等。

(二)体能训练学年计划

高校体能训练与其它学科教学安排相同,通常以年度作为院校教育过程的基本时间单位。学年训练计划,是对一年体能训练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是学年体能训练的纲领性规划,对完成体能训练的总计划及实现年度训练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能训练月计划

体能训练月计划是根据学生本月训练的目标、内容、任务而进行设计的训练方案和规划,在训练目标、内容等要明确,如柔韧、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提高到多大程度或水平,减肥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

(四)体能训练周计划

体能训练周计划是学生每周训练安排的方案。周训练计划在制定上,应以训练内容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合理安排,确保各项素质得到有效锻炼。

(五)体能训练日计划

体能训练日计划是上述所有训练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日计划分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训练负荷、训练间歇等方面,日计划尽量考虑年龄、性别及身体机能状态,使得训练计划更具有普适性。

三、大学生体能训练计划设计策略

训练计划的设计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方式、负荷安排、注意题四个方面。

(一)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使身体形态、机能、运动成绩及心理素质达到某一预定水平。体能训练总计划的目标要体现远期目标,通常可设定4-6个目标,以体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学年训练计划通常设定3-5个目标,要注意不同目标间的联系和顺序安排,保证相当比例的学员能够达标;月训练计划要体现近期目标,应考虑训练的可行性及对远期目标实现的可能;周训练计划的目标与当月的体能训练计划目标一致,可根据一周内不同类型的训练设计分目标,如力量训练,第一次训练可安排股四头肌,第二次可安排胸大肌、第三次可安排腰腹肌。日训练计划要体现具体目标,例如当日力量训练的目标肌肉为股四头肌等等。

(二)训练方式

训练方式指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体能素质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体能训练总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重点对本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运动方法体系、手段体系、途径等进行整体性设计。学年计划在训练方式上通常根据对应的训练目标大致选择训练方法、手段和途径,但之前应根据学生的FMS测试水平为依据;月计划在健身方式的选取上要根据月训练目标及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训练条件、环境等确定并及时进行调整;周计划在训练形式选择上应多种多样,避免单一,通过变换具体的训练方法,一方面能更好地达到健身训练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日训练计划中要对整个训练所涉及的所有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训练途径进行详细的构思,与当日训练负荷要协调一致。

(三)负荷安排

体能训练总计划在负荷安排方面,要呈现出递增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宏观的设计,以确保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学年计划中,训练负荷不必过于细致、精确,能够基本确定训练频率尚可,训练频率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体质情况来决定,通常每周锻炼3次以上效果较理想;月训练计划中要体现运动强度的递增态势,运动强度的设计是难点,选择适宜的训练计划是学生体能素质提升的保障及训练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运动强度;周训练计划中对除了有明确的负荷强度、负荷量外,还应当包括训练的总时间,通常每周累计训练时间应在9-10小时左右,时间过短效果差,时间过长容易疲劳累积,甚至造成训练伤;日训练计划的训练负荷制定要针对该日的训练目标进行训练量、强度等方面的精细化设计,确保训练负荷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生理变化相适应。

周实训总结第6篇

第一部分:封面(格式见附件1)

页面第三行起:顶岗实训总结报告,一号字黑体居中;页面第十六行起: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小二号字宋体居中;页面第十七行起:专业、班级、姓名 小二号字宋体居中;页面第十八行起:年月日,小二号字宋体居中。

第二部分:标题:××专业××级顶岗实训总结报告

要求:××专业××级为宋体三号字居中;顶岗实训总结报告为黑体二号字加粗居中。

第三部分:正文:宋体四号字

一、实训单位基本情况(200字以内)

二、实训过程总结(800至1000字)

三、主要收获(500字以内)实习报告网

四、实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300字以内)

五、专业、班级

六、本人签名

七、年月日

第四部分:实训单位评价(单置一页,格式见附件2):由实训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服务部门主管做出实训鉴定并盖章。

第五部分:经济管理系评价(单置一页空白,格式见附件3)

全文采用A4纸正版打印。

周实训总结第7篇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女子摔跤;赛前训练;生理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G886.9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477-06

2002年女子自由式摔跤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4年,我国选手王旭勇夺雅典奥运会冠军,使我国女子摔跤项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训练过程中,尤其是赛前训练的负荷安排方面,我国教练员还存在“经验主义”的倾向,缺乏生理生化等量化指标的参考。因此,如何利用生理生化指标科学监控和把握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节奏成为当前备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女子自由式摔跤队39名运动员,其中48 kg级运动员9名、55 kg级运动员9名、63 kg级运动员11名、72 kg级运动员10名。全部为健将或国际健将。

1.2研究方法通过对部分运动员比赛及赛前训练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来反映运动员比赛及训练负荷的特征。具体指标及测试方法如下:

1.2.1血乳酸血乳酸(Bla),取运动员训练内容结束后5 min的指血20 μL,加入到40 μL溶血液中,混匀。通过YSI 1500测试,参加国际比赛时,采用便携式的血乳酸仪(Lactate ProTM)进行测试。在便携式血乳酸仪用之前与YSI 1500标定。

1.2.2血氨血氨(Amm),取运动员训练内容结束后5 min的指血,通过Ammonia CheckerTM ⅡAA-4120测试。

1.2.3血常规在每周一早晨6:00-8:00取运动员静脉血0.5 mL,加到EDTA-2K抗凝管混匀。采用Beckman Counter三分类血球仪进行测试,采集的数据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细胞压积(Hct)等。

1.2.4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尿素(BU),在每周一早晨6:00-8:00取运动员静脉血0.5 mL,加到EDTA-2K抗凝管混匀。离心,取血清,采用Beckman Counte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试。

1.2.5睾酮、皮质醇睾酮(T)和皮质醇(C),在每周一早晨6:00-8:00取运动员静脉血1.5 mL。离心,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p

2结果

2.12006年亚洲锦标赛的强度监控

通过对参加2006年亚洲锦标赛的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赛后的血乳酸、血氨测试显示,我国运动员比赛的血乳酸都在10 mmol/L以上,平均值(11.7±1.47)mmol/L,血氨的平均值(200.60±11.61)μmol/L(表1),以此作为赛前训练负荷强度的监控指标(表1)。

2.2赛前不同训练内容的强度监控

2.2.1赛前常用技术训练手段的监控由于血乳酸可以作为训练负荷强度的检测指标,因此,通过不同技术训练内容后血乳酸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该训练内容的强度特征。表2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的技术训练内容强度差异很大,同一训练内容不同组合安排训练强度差异也很大。比如手法练习,3 min×5组合的手法练习组合与手法练习10 min(p=0.035)、6 min×3的组合相比(p=0.045)都有显著差异。

2.2.2实战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的强度监控实战2 min×12和模拟比赛实战的负荷强度都不高,且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模拟实战比赛第三局后48与72 kg两个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表3)。

2.2.3教学比赛的负荷强度监控表4列出了4次教学比赛的强度监控血乳酸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第一次教学比赛中,72 kg级运动员的血乳酸值与48 kg级运动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4);第三次教学比赛的血乳酸在72 kg级和55 kg级两个级别之间差异显著(p=0.037);第四次教学比赛的血乳酸在48 kg级和55 kg级两个级别之间(p=0.039)、48 kg级和72 kg级两个级别之间(p=0.041)、55 kg级和72 kg级两个级别之间(p=0.002)、63 kg级和72 kg级两个级别之间(p=0.042)都有显著差异。

在4次教学比赛中,第二次教学比赛的平均血乳酸值最高,大于其他三次教学比赛。并且,第二次教学比赛的血乳酸与2006年亚洲锦标赛时运动员的血乳酸相比略有降低,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在日常的训练也可以接近或达到比赛的强度。

实战训练2 min×12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的训练强度远远低于教学比赛和正式比赛的强度。

2.3.172 kg级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的负荷结构

2.3.1.1王×在基础训练期的个体特异性王×在基础训练期的血尿素小于72 kg级的全体运动员总的平均值(p=0.02),肌酸激酶大于72 kg级的全体运动员的总平均值(p=0.03)。其他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5)。

2.3.1.2王×在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结构的监控王×在2006年亚运会赛前训练期的肌酸激酶显著大于基础训练期(p=0.000)(图1),也显著大于72 kg级的整个全体运动员的平均值。血尿素也有所降低,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总睾酮值升高,但是也没有达到显著性(图2)(表6)。

2.3.263 kg级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的负荷结构

2.3.2.1许×在基础训练期的个体特异性许×在基础训练期的红细胞(p=0.001)和血红蛋白(p=0.002)显著低于63 kg总的情况,但是肌酸激酶显著大于63 kg级总的平均值(p=0.04)(表7)。

2.3.1.2许×在赛前训练期负荷安排的监控2006年世界锦标赛赛前的肌酸激酶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p=0.002)。总睾酮也升高,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血尿素降低,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表8)。

2006年亚运会前的肌酸激酶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p=0.002)。总睾酮有所降低,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但皮质醇显著性升高(p=0.001)(表9)。

两次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除了皮质醇以外(p=0.009),其他各指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图3-6)。

2.3.355 kg级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结构

2.3.3.1苏×在基础训练期的个体特异性苏×在基础训练期的白细胞(p=0.000)、红细胞(p=0.000)、血红蛋白(p=0.005)、细胞压积(p=0.007)显著高于55 kg级总的平均值(表10)。

2.3.3.2苏×在赛前训练期负荷安排的监控在2006年赛前训练的肌酸激酶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p=0.008),总睾酮也增高,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表11)(图7、8)。

2.3.448 kg级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结构安排的监控

2.3.4.1黎×在基础训练期个体特异性黎×在基础训练期白细胞显著低于48 kg总的平均值(p=0.000)、红细胞显著低于48 kg总的平均值(p=0.020)、血红蛋白显著低于48 kg总的平均值(p=0.041)、肌酸激酶显著高于48 kg总的平均值(p=0.008)、血尿素显著低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04)。

2.3.4.2黎×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监控2006年亚运会赛前肌酸激酶显著大于基础训练期(p=0.035)。总睾酮也增高,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表13)(图9,10)。

2.3.4.3任×在基础训练期个体特异性任×在基础训练期的血红蛋白显著高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07)、细胞压积显著高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08)、血尿素显著高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18)和皮质醇显著高于48 kg级总的平均值(p=0.000)(表14)。

2.3.4.3任×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监控2006年世锦赛前肌酸激酶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p=0.000),血尿素也显著升高(p=0.000)。睾酮也升高,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表15)(图11-12)。

3讨论

3.1赛前有效训练手段的特征通过对赛前技术训练内容安排的分析发现:1) 同一训练手段不同组合的强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教练在安排训练内容时,要根据自己的训练目设计相应的组合方式。有研究提出赛前技术训练强度的乳酸值应在8 mmol/L左右,而本研究对象赛前训练的技术训练强度与这一要求有较大差异。2) 同一训练手段的负荷强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同样的训练手段施加于不同的运动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除了运动员血乳酸动力学变化特点存在个体差异以外,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对训练的投入程度也会造成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应注意激励运动员的斗志,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适应比赛强度,赛前训练经常安排一些实战、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和教学比赛,从监控结果可以看出,实战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之间强度没有差异,血乳酸值都在4~7 mmol/L之间,但是远远小于比赛中运动员所达到的血乳酸水平。推测原因可能是实战和模拟比赛实战训练中,多对运动员一起进行实战演练,运动员没有建立起正式比赛的意识。因此,实战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的训练强度可以作为提高运动员专项有氧耐力的强度,而不是适应比赛的耐乳酸强度。

反观本研究对教学比赛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某些教学比赛的强度可以达到国际比赛的强度。比如在前述的第二次教学比赛中,负荷强度已经接近国际比赛的强度。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教学比赛是2006年世界锦标赛的一次摸底,运动员重视程度很高。因此,赛前教学比赛可以作为耐乳酸训练的有效方式,但训练效果取决于运动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情况。

3.2赛前训练合理负荷结构的特征

本研究分析了5名我国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此判断和评价其训练负荷结构的特点。这6名运动员包括:2名2006年世界锦标赛银牌获得者,其中1名运动员还是2006年亚运会金牌获得者,2名铜牌获得者和1名第五名运动员。

研究结果显示,这5名运动员在基础训练期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与同级别的其它队员相比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但是在赛前训练期都表现出负荷强度高于基础训练期而训练量低于基础训练期的现象,这与图多・博母帕等的训练理论一致,但是具体到每一个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节奏各有不同。

72 kg级运动员王×在亚运会上获得冠军,同时也是2004年奥运会该级别金牌得主。该队员是在2006年的12月10日参加比赛,12月5日离开北京。赛前安排的3次监控的时间分别为11月20日、11月27日和12月4日。该队员在基础训练期的体重不大,因此在去赛区之前不需要降体重。该队员在到达集训队前一周已经开始赛前训练,赛前总体负荷强度增加、训练量有所降低。从肌酸激酶的监测看出,该队员在赛前的训练强度是先升后降,但是总体强度水平显著高于基础训练期。从血尿素的监测发现,其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安排节奏相反,也就是先降后升,但是变化幅度较小,总体水平比基础训练期略有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该队员的赛前训练在强度提高时训练量略有下降,强度降低时训练量稍有增加,在赛前1周仍保持较高强度。该队员赛前的睾酮、皮质醇和睾酮/皮质醇比值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运动员的恢复能力及训练和比赛的欲望都在逐渐的提高,赛前身体机能状况调整到较高水平,同时,亚运会冠军的比赛成绩也清楚地显示出该队员赛前训练负荷节奏的安排是十分科学合理的。

63 kg运动员许×是2006年亚运会铜牌和2006年世界锦标赛银牌获得者,该队员是在2006年的10月1日参加世界锦标赛,9月26日到达赛区,赛前监控安排在8月28日、8月28日、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9月25日。2006年亚运会的比赛日是12月10日,12月5日离开北京,赛前训练监控安排在11月20日、11月27日和12月4日。该队员的赛前体重较大,因此在去赛区之前就开始降体重了。但是经过对该队员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降体重对该队员的血尿素没有影响。从其两次赛前训练的总体负荷安排来看,都是在赛前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有所降低。但是,该队员两次比赛的训练负荷的节奏安排有所不同,在2006年世界锦标赛前训练强度是先升后降再升再降,在赛前一度恢复到基础训练期水平,而在2006年亚运会的赛前训练中,负荷强度是先升再降,在赛前一周还保持在高于基础训练期的水平。两次赛前训练负荷节奏安排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次比赛前训练强度下降的过早,而第二次赛前训练强度的安排更为合理。该队员在两次比赛上分别获得是银牌和铜牌,但都是输给同一名运动员,所以到底哪一种负荷安排对于该运动员更为合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苏×是2006年亚运会55 kg的参赛选手,亚运会的比赛日是12月10日,该队员于12月5日离开北京。赛前训练监控安排在11月20日、11月27日和12月4日。该队员的赛前体重较大,去赛区前开始降体重,但是经过对该队员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降体重对该队员的血尿素没有影响。该队员在到达集训队前一周开始赛前训练,其赛前训练强度的节奏安排是先升后降再升,在赛前一周还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训练的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总体没有显著性变化。该队员皮质醇的变化表明其比赛欲望不高。

48 kg的两个队员黎×和任×分别参加2006年亚运会和2006年世锦赛。其中,任×赛前实施降体重,但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降体重对该队员的血尿素没有影响。该队员是在2006年的9月29日参加世界锦标赛,9月26日到达赛区,赛前监控安排在8月28日、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和9月25日。赛前训练安排的总体趋势是强度增加,训练强度的节奏是先升后微降,再升再降(在赛前的第四天下降―),但仍高于基础训练期水平;训练量的节奏安排与训练量的节奏安排一致。该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第二的成绩。

运动员黎×12月10日参加亚运会比赛,12月5日离开北京。训练监控安排在11月20日、11月27日和12月4日。该队员也是在到达集训队前一周开始赛前训练,其负荷节奏是训练强度先升后降再上升,但是总体强度高于基础训练期,训练量的安排稍有增加,但与训练基础期没有显著变化。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对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内容安排的研究表明:赛前训练常用的实战和模拟实战训练强度是增强专项有氧耐力的有效强度;教学比赛的强度是有效的耐乳酸训练的有效强度,但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对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表明:一个完整的赛前训练在4周~6周之间,赛前训练负荷安排总体是训练强度显著增加,训练量非显著性降低。但是训练负荷安排节奏有不同的方式:1)训练强度先升后降,在赛前一周前保持在高于基础训练期的水平,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变化相反,先降后升,总体低于基础训练期的水平;2)训练强度变化与第一种类似,但训练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3)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变化节奏一致,都是先升后降再升再降,在赛前一度保持在高于基础训练期的水平,但训练量变化不明显;4)训练强度采用先升后降再升再降,训练量保持逐渐升高的趋势。从比赛的结果表明赛前训练总体安排相对比较合理。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4.2建议教练员应根据训练目的选择适当的训练内容和手段来提高赛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赛前实战和模拟比赛条件的实战训练中要激发运动员的比赛欲望、提高其身体的动员和投入程度,以保证良好的训练效果。

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选择和使用赛前负荷安排的不同节奏方式。

参考文献:

[1] 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主编.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79;265-287.

[2] 白玛尊珠.血乳酸测定在摔跤训练中的初步应用[J].体育,2003,1:41-43.

[3] 陶大浪,何子红,冯连世.女子摔跤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前后血氨变化特点[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4):447-449.

[4] 韩炜.赛前训练的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5-8.

[5] 刘建和.关于赛前训练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2):40-43.

[6] 李波.赛前训练的时间学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6-9.

[7] 左琳,李少丹,邵斌.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方法、手段的安排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 4-8.

[8] 何子红,陈观云,陶大浪,等.优秀摔跤运动员训练疲劳与恢复的生理生化监控[J].体育科学,2005,25(11):43-46.

周实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田径;赛前训练;生理指标

中图分类号:G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421-03

赛前训练是个引导过程,目的是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或超水平发挥,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赛前训练既是整个训练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专门的训练阶段。作为研究对象的教练,本人对参加2004年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江苏省大学生的中长跑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调控,对运动员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量与评价,并对一些赛前训练经验进行了总结,随后对2005年参加第十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的江苏省中长跑队队员的赛前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生理指标的监控进行了验证,期望能为田径耐力性项群运动员赛前训练提供客观的指标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长跑比赛的江苏省大学生运动员8人(表1);江苏队参加第十届全运会中长跑运动员8人(表2),16名运动员皆为运动健将及以上水平。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法对两组运动员赛前训练生理指标进行了跟踪测定,并依据生理学指标对此赛前训练的量和强度进行了及时的调控。测试内容包括基础心率、训练过程中心率、心功能指数(采用30 s30次蹲起的方法,测量安静时(P1)、运动后即刻(P2)、1 min后的心率(P3),换算成一分钟的心率,计算心功能指数P。 计算公式P=(P1+P2+P3-200)/10。评定标准:P≤0为优秀,1~5为良好,6~10为中,11~15为下,≥16为差。)、尿蛋白、最大吸氧量、无氧功率(采用纵跳计,测量纵跳成绩,每人3次取最大值,计算无氧功率P。)、斯坦格试验与汉契试验(分别测试安静状态下深吸气后的闭气时间及深呼气后的闭气时间[1]。)、无氧阈测定等。

1.2.2文献资料法利用江苏省图书馆,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数字图书馆及各体育院校相关资料,查阅了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本研究课题所需资料。

1.2.3专家访谈法利用大运会和全运会的机会,对长期从事该领域教学,训练的专家、教练员进行了访问,对教练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训练安排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对访问记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将所测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了检验,用X±SD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

2结果与分析

2.1赛前训练的具体计划在训练的第一周内,主要目的是恢复体力,进行一般耐力的训练,以量为主,强度为次,安排2~3次长距离的跑,辅之以速度、速度耐力和力量的训练。从第二周开始,逐渐加大强度,主要是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训练。第六周进行调整,以准备迎接比赛。

对训练的计划安排上应该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第一,赛前训练六周中前五周应侧重提高专项能力和训练强度,最后一周调整训练负荷,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准备参加比赛;第二,为了避免对运动员的机体造成伤害;赛前训练负荷强度应平稳上升和下降。第三,大负荷训练课后可采用不同性质的中、小负荷训练课,加速疲劳恢复[2];第四,赛前训练不仅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适应性,边训练,边监控,还要注意负荷强度的提高,这样才能使队员发挥最佳的比赛状态。

2.2比赛成绩与结果

2.3.1赛前训练不同阶段基础心率的变化见图1,图2。图1全国第七届大运会江苏省大学生中长跑队员基础心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为期六周的赛前训练中运动员的基础心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说明运动员对运动负荷有良好的适应性。

2.3.2赛前训练不同阶段尿蛋白的变化图3、图4表示的是赛前训练跟踪中,相等强度负荷下的尿蛋白的含量的变化,由图示的曲线变化可知,随着训练课的过程推进,尿蛋白呈下降趋势,表明运动员身体机能逐步提高,适应性良好。

图2江苏队参加第十届全运会中长跑队员基础心率变化图3全国第七届大运会江苏省大学生中长跑队员尿蛋白变化图4江苏队参加第十届全运会中长跑队员尿蛋白变化2.3.3身体机能变化两次赛前训练跟踪中,运动员身体机能测定结果见表5、表6。由表5、表6可知,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赛前第四周比赛前第一周均有提高,但无明显变化,赛前第六周比赛前第一周明显提高,显示运动员赛前身体状况良好,对训练内容有良好的适应性。赛前的生理监控,不仅保证运动员正常的训练,而且使运动员身体保持了良好的状态,为在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用心率、心功能指数、尿蛋白、最大吸氧量、无氧功率、斯坦格试验与汉契试验、无氧阈等指标评定田径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需结合项目的特点和训练实际,加强监控,进行综合分析。

2)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应以专项素质为主,突出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

3.2建议1) 速度训练。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中跑的速度训练在训练安排中,以速度为核心的内容每周不少于3次。第一周训练目的是恢复运动员的体力,为下一步的大强度训练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这周速度训练的负荷不能过大,以免造成运动员的疲劳;第二周到第五周的速度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速度训练的负荷强度要比第一周高,但要严格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第六周主要是进行调整性训练,确保运动员能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比赛,安排的速度训练内容强度控制在85%~90%[3]。间歇时间要充分,进行下一组练习的心率应恢复到20次/s。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长跑的速度训练是在乳酸大量堆积的情况下的速度能力,运动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耐缺氧能力,应采用大强度、长时间的段落重复,使体内的乳酸达到一定的积聚水平,以提高体内糖无氧分解的能力。比如选择400 m~600 m段落的重复练习发展乳酸系统功能能力。

2) 速度耐力训练。速度耐力应从第二周开始安排,第二周到第五周的训练目的是加大强度,提高竞技状态,在此阶段中占很大比重,每周安排三次[4]。在第六周调整阶段,速度耐力训练安排一次,防止提前出现比赛状态。

中跑速度耐力训练选择短于、等于或稍长于专项距离的段落。1 000 m以下段落提高无氧代谢能力,1 200 m以上尽量用接近无氧代谢临界速度,长距离连续跑,以间歇跑和变速跑为主,段落安排顺序采用长距离在前,短距离在后的方式,如1 200 +1 000 m+600 m+400 m的间歇跑,强度为85%~90%~95%,强度可以随队员身体机能和训练课的次数增加,每次总量为2 000~3 000 m,间歇心率恢复到20次/10 s为准,再进行下一段落训练。这样有助于运动员体内乳酸不断增加,提高队员机体对乳酸的耐受力[5]。

长跑的速度耐力训练主要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专项耐力,其训练方法以间歇跑和变速跑为主,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持续跑,训练中采用4 000 m+3 000 m+1 000 m的间歇跑或1 000 m快+400 m慢的变速跑,每次课总量可控制在6 000 m~9 000 m之间,间歇以心率恢复到20次/10 s为准[6]。

3) 发展有氧耐力是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的获胜基础。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这一训练贯穿与整个赛前训练过程。比如每天早上的早操要进行40 min的越野跑,心率在150次/min左右。在安排有条件训练的基础上要避免运动员对训练内容的厌倦,训练中采用越野、匀速跑、定向跑、上下坡跑等多种形式。在赛前最后一周可以采取长距离公园风景区放松跑形式,可有效的对运动员前一段大强度的训练进行调整。

4) 速度力量在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要给予重视。

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在赛前应重视速度、力量、耐力的逐步增加,并与专项能力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科学的融为一体,保证运动员的步长,步频和动作节奏的稳定性[7]。具体训练中应重视柔韧性的练习,除早操越野跑后的20分钟柔韧练习外,在每次训练课准备活动中也要安排一些拉伸练习;另外循环速度力量可使运动员接受不同训练刺激的结合,能促进整体力量的全面发展。

5) 负荷的安排是赛前训练的关键。在赛前训练安排中第一周目的主要是恢复运动员的体力,训练安排中有氧耐力训练占很大比例[8],从第二周开始,随着身体技能的上升及强度平稳上升,负荷量应逐步降低,以促进机体机能水平上升和超量恢复。第六周对运动员进行调整,量基本上保持不变,强度要有所下降。本周的负荷要避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同步下降,以保持前阶段训练中已形成了的竞技状态。另外,生理负荷控制不能仅考虑一定强度和运动量,更重要的是考虑机体反应情况及适应水平,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配合生理相关指标的监控。

心理负荷在运动员中的影响很大,心理上的负荷也会对生理上产生相关变化,所以在赛前训练中应及时的采用刺激法、激励法、深呼吸调整法、念动训练法、训练调节法等心理调节方法。

参考文献:

[1] 楼静,张根生,陈春枝等.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期身体机能评定及营养恢复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70-772.

[2] 郭经宙,韩克平,任保国.对世界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1):50-53.

[3] 马慧敏,赵建林.中长跑训练系统可靠性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91-93.

[4] 宗华敬.马拉松、长跑项目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动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2):9-11.

[5] 吴叶海.中长跑间歇训练中分段距离练习速度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54-56.

[6] 曹子毅.中长跑训练方法及其演变规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87-88.

[7] 叶国鸿,潘月顺,罗旭.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运动负荷敏感指标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22-124.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