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装备制造论文

装备制造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15 19:27:32

装备制造论文

装备制造论文第1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效率DEA

一、引言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其主要思路在于通过对决策单元(DMU)进行线性组合构造有效前沿面,通过解每一个决策单元相应的线性规划来判断该决策单元是否位于有效前沿面来评价其相对有效性。DEA方法自问世以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有不少学者应用此方法对不少领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占新,唐焕文利用改进的DEA方法对东北某省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叶世绮,莫剑芳利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对四个经济特区宏观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本文采用C2R模型来评价1998年~2007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

二、C2R模型基本思想

在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中,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DMU都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其中Xj=(x1j,x2j,…,xmj)T,Yj=(y1j,y2j,…,ysj)T,(j=1,2,…,n)为决策单元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向量。则DEA方法的C2R模型线性规划问题如下:

假设上式线性规划求得的最优解为λ*,S*+,S*+,θ*,则基本结论如下:当θ*=1时,表示与生产可能集中所有投入产出模式相比,DMUj0的投入向量己不可能被等比压缩,也就是说此时加大投入不会再增加产出,显示了该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即DEA有效。当0<θ*<1时,即DEA无效。当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收益不变,表明当年达到最佳产出规模;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效益递增,且λ值越小规模递增趋势越大,表明在这一年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能获得更大比例的产出;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效益递减,且λ值越大规模递减趋势越大,表明在这一年里,即使增加投入,也难以获得更大比例的产出,甚至得不到原有的产出。

三、实证研究

1.工业行业效益评价指标的建立。从技术和经验上,DEA对DMU个数有如下要求,一是参考集中的DMU应该具有“同类型”特征,二是通常认为参考集元素的个数不少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二倍为宜。除此之外,还应该避免输入(输出)集内部指标间的强线性关系,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确定四川省装备制业业效益评价的输入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确定输出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和外销产值。由《四川省统计年鉴》整理出10年(1998年~2007年)各指标的数据,因篇幅有限,略去投入产出表。利用EMS软件实现,计算θ、λ和k值,得出DEA结果如表所示:

2.结果分析。(1)由表可知,在1998年~2007这10年中,2004年和2006年、2007年这三个年份的投入产出效率值θ=1,这三个近期年份相对于其他年份来讲,投入产出状态已达到最佳,投入无冗余,其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投入都已达到最优程度。(2)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其余几个年份均为DEA无效,说明资源间组合未达到最优,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规模递增的单元均为技术无效,说明规模效益递增的取得大多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对技术依赖不够,投入产出效率不高。这与四川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长期以来,四川的装备制造业过于依赖资源型生产,在技术领先、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却发展不足,处于“三高一低”的局面。且由于装备制造业占到四川省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其产业内的资源利用率等现状,间接造成四川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3.对非DEA有效的单元的改进。保持现有产出不变,根据公式x=(1-θ*)xn+s-*可计算出各个投入指标可节约量,即现有投入的投入剩余。保持现有投入不变,根据公式y=s+*可计算出各个输出指标可增加量,即现有输出的产出亏空。由此可算得装备制造业的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若为306.9727万元、财务费用若为12.9737万元、利息支出若为220.8926万元,可得到其最佳产出组合为工业总产值301.7067万元、外销产值8.1305万元,使该年达到DEA有效,即经营效率最佳,其他年份同样计算。

三、提高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相对效率的建议

综上所述,提高现有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远比增加投入资源更重要、更有效。一是建立技术中心。由国家投资,依托东汽等大型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所、东华工程科技公司、四川大学、重庆钢铁设计院等单位,组建国家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使之成为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的龙头。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建议设立部级的新材料创新基金,省、市两级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对重大科技攻关予以大力扶持。三是加强科技合作。引进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与国内国际的大型制造企业合作,争取摆脱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技术含量高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J].科学通报,2000.4

装备制造论文第2篇

园区位于县城东北方向,周边有大运路、晋侯高速、大运高速及太长高速,同时园区内周边有南同蒲铁路及月侯铁路,交通完善。园区内进驻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且实际考察中得知企业均存在用地紧张的问题。在上版总体规划中,马庄工业园区选址于县城的东北方向,园区的规划应遵循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整个曲沃是一城两区的整体布局,主城区和高显冶金循环工业园区;道路方面是将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以及北延线上;发展方向是近期往东南方向发展,远景往北发展。总规中马庄工业园区用地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县城工业企业发展需求和规模效应,需对总规进行一定调整。对于园区建设选址而言存在的相对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周边村庄,这是相关村庄的人口及耕地情况;2)汉代古墓群,目前还没定保护级别;3)一个潜在崩塌低易发区,地质问题不大,但后期建设时需注意进行地质勘探;4)两条高压走廊,分别是220kV和110kV,对园区的用地切割比较严重,需要在规划中巧妙布局,趋利避害。

二园区规划方案切入点解析

规划初期委托方对于这个园区仅有一个雏形的想法,对于用地范围、用地规模、产业意向等等均不明朗。规划中从以下切入点入手进行比较:1)大运路是否改线以及改线的位置在哪里;2)县城的远景方向与园区的发展方向如何复合互动;3)坪曲线的线型整治问题;4)园区规模的确定问题。方案一是整体遵循县城总体规划的道路及发展布局,主城区近期向东南方向发展,远期往北发展,大运路改线至曲绛线北延线路上。则园区位于改线后大运路的东侧发展,东到司马庄西侧、南到府东街东延道路、北到小吉村北侧的北外环道路,其中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村布置。方案一总用地为4.6km2;优点是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用地规整、规避了苏村附近的古墓群保护问题;缺点是大运路又夹在两大组团中间,若管理不善,将再次出现城市与过境交通互相干扰的问题。方案二基于大运路不进行改线的前提下而进行,同时将坪曲线进行了一定的取直,相对迎合了总体规划。最终的用地是4.8km2,生活区与苏村结合布置,巧妙将古墓群作为遗址保护公园布置。方案优点是园区的综合服务区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了起来,工业用地集中规整,为城市再往东留有余地,但是与总体规划相背,且园区用地范围不规整。最后一个方案是基于所有的对外交通道路都保持现状这个特点作的,同时用地选取了相对集中的村庄包围起来的中间的区域,综合服务区是结合马庄布置,用地规模较大,是5.2km2,但缺点是阻隔了城市往北发展的余地。初期园区选址探讨应尽可能的发散式思维,考虑各种可能性的情况下而作,同时尽可能多的与委托方进行沟通探讨。本园区最终确定了一个延伸综合方案。最终方案形成以下相对完善的思路:首先,大运路遵循总体规划,改线至曲绛线及北延的线路上来,往北与现状大运路相交。改线后的大运路两侧布置至少15m的绿化隔离带,同时后期管理避免两侧公共服务建筑的建设;第二,坪曲线改线至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北外环路,位置与苏村、小吉村北侧平齐,往西与国际陆港物流保税园区相连通。的道路是贡院大街东延、府东街东延、大杨村西边界道路。内部道路基本是在现有水泥路和土路的基础上布置,最终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用地布局上,生活区与位于马庄村北侧布置与转盘东南角的150亩的村民回迁安置结合布置,工业组团沿现状坪曲线两侧布置,其中园区的中心广场及投资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区是面向东西向的主路布置。县城主城区可向北、向东发展,方案中均留有发展通道。

三园区规模确定

最终园区的范围确定为东西约2800m,南北2500m,总占地5.85km2,折合8800亩,其中工业用地5800亩,其他用地3000亩。园区占地面积符合县城发展需求,同时又实现了县城内中小企业的集聚化建设,同时为园区的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四结语

装备制造论文第3篇

电机制造的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因此得到广泛的重视。在电机制造中,不仅要保证电机性能适合电力系统的配置,质量的安全,还需要提高电机制造的经济效益。电机制造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组合的复杂以及组合方法对于电力系统极为重要。主要是由于在电机制造装备的组合方式中,零件的数量及其多,且配备复杂,每个零件都在不同的组合中。其中,每个组合中的零件的配置及加工情况不同,材料与质量也存在差异。因此,想要使每个零件适合各个组合方案,就必须克服零件的多样化及材料的异同的特点。在制造设计操作中,点电机配备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及水平,保证电机操作的规范性与精细化,提高电机制造工艺装备的质量与性能。

2电机中几种重要的装备的制造工序

电机中端盖及机座是电机中的主要零部件,能够起到保护电机运行,为电力系统带来重要的保障的作用。因此,对于端盖和机座的性能、质量、制造的工艺、技术要求较高。对于端盖和机座的具体操作及性能分析如下:

(1)端盖。端盖是连接转子与机座的重要结构零件,其对电机而言,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电机内部构造的作用,还能够通过端盖内滚动轴承的安放进一步确定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对端盖的制造加工则尤为重要。尤其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实际端盖加工中,端盖的加工过程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是由于端盖壁普遍较薄极易变形,一旦切削量过大或夹紧力过大,都可能造成端盖尺寸的偏差与变形。因此,在端盖制造加工中,要根绝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夹紧力,在不同精度等级的车床上进行加工。

(2)机座。机座是电机中重要的零部件,对于电机起着支撑电机的作用,能够将定子铁心进行固定,保证各个电机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在于端盖互相结合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电机绕组的支撑与保护,对于电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于机座的质量与性能的重视。

(3)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以机座的结构类型为主进行划分,则可以将其分为:在划分过程中,经过对于机座的制造工艺进行划分的情况,会导致分离性焊接机座的质量安全,同时影响底脚的整体质量。因此,在装备制造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要求及电机内部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型的分析,在保证电机整体质量的情况下进行各项制造工艺的操作。

3对电机制造工艺装备的质量检测与性能分析

电机工艺的优劣直接反映着电机本身的性能的好坏及质量的好坏,即电机工艺能够提高电机制造的质量,同时能够降低其质量及性能。由于电机的种类几期滋生特点的异同,导致其操作困难性的增加,质量的检测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要求专业人员在电机制造操作过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针对电机机座、端盖以及转子铁芯等装备的制造中,必须具备严格的质量要求,以增加装备性能与质量,延长耐用性,为电机的保护提供保证。

(1)当转子铁心外圆尺寸较小时,会使气隙大于设计值,将导致定子谐波漏抗和转子谐波漏抗减小,电机总漏抗随着减小,因而起动电流增大。同时,也导致气隙磁动势和空载电流增大,功率因数降低,定子电流和定子铜损增大、效率降低、温升增高。

(2)当转子铁心外圆尺寸车大时,会使气隙小于设计值,导致定子谐波漏抗和转子谐波漏抗增大,因而电机总漏抗增大,结果使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转矩和最大转矩降低,满载时电抗电流增大,转子电流和转子铜损也增大,效率低、温升高、转差率增大。

(3)当机座止口、端盖轴承室和止口、轴承挡、定子铁心内圆与转子铁心外圆等处的圆柱度、同轴度和端面跳动偏差过大时,会造成气隙不均匀,使电机产生单边磁拉力,引起振动和噪声,严重时,将使转子外圆与定子内孔相擦,电机发生局部烧伤。

(4)当定子与转子铁心间发生轴向偏移时,会引起铁心有效长度减小,将导致空载电流增大,功率因数降低。当普通封闭式电机机座内圆表面粗糙度偏大或缺陷过多,使得定子铁心与机座接触不良、热阻增大,将导致电机温升增高。机座止口、端盖轴承室和止口、轴承挡等部位加工尺寸超差,使电机装配困难、运转不灵活或抱死。轴承室和轴承挡的尺寸精度与形位公差超差,将使滚动轴承内外圆变形,产生振动与噪声,轴承摩擦损耗变大,轴承温升增高。

4结语

装备制造论文第4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的心脏”和制造业的核心要件,一直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力量,早在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工业产值就已居全球首位。2014年初,总理在两会提到:“中国经济要升级,出口产品也要升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中国装备走出去要在世界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提质升级”。所以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与经济环境下,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探索如何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优势是紧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命题。

我国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2位数产业即大行业的数据进行市场集中度的计算。例如,白文扬和李雨(1994)测算了从1980年至1992年我国工业整体市场集中度水平,以及各不同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刘佳等(2006)通过对2002和2003两年装备制造业4企业集中度和8企业集中度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6个装备制造业子行业的CR8都小于20%,从而得出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类型。胡静寅(2009)通过对2002到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的计算得出,除交通设备制造业外,其他装备制造业子行业的CR4、CR8都分别小于30%、40%,所以得出,装备制造业子行业大多属于低集中竞争型行业或原子型行业。通过2位数产业的数据进行集中度的计算往往造成结果比实际情况偏低,因为由于大行业包含的子行业的产业性质和产业特点往往差异较大,所以从市场和产业的界定来看普遍比较宽泛,由于2位数产业内的产品并不能满足替代性的要求,因此根据2位数产业数据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会低估装备制造业实际市场集中水平。目前国内学术界只有魏后凯及李绍东计算过4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判定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魏后凯(2002)基于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库及521个四位数小行业的数据计算中国制造业CR4并根据测算结果将28个制造业分为三大类:CR4加权平均值在15%以下的行业为低集中度行业,共有11个;CR4加权平均值在15%以上,30%以下的行业为中等集中度行业,共有11个;CR4加权平均值在30%以上的行业为较高集中度行业,共有6个。李绍东(2011)通过四位数产业数据考察了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通过实证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整体处于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所以本文主要根据集中度指标从产业角度、区域角度及纵向角度分析并权衡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

1.产业比较

本文基于样本来源的特殊性,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根据行业代码选取装备制造业209个小行业的15多万个企业的原始数据作为市场集中度的计算依据。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水平不高,无论是CR4还是CR8都未超过30%,在七个子行业中市场集中度明显比其他子行业高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说明大企业具有相对较强的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最低的是金属制品业,且CR4仅10.77%,说明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大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总的来看,第一,七个子行业市场集中度绝大多数偏低,说明前几名企业的规模优势不明显;第二,4位数行业存在CR8等于100%的情况,说明装备制造产业中存在企业数目不足8家的情况,例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潜水及水下救捞装备制造业和其他飞行器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业。若按照Bain及植草益市场类型的判断标准来看,无论是装备制造业还是子行业的市场类型都属于竞争型的市场(CR4及CR8都小于50%),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很激烈。

表1 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原始数据计算而得

2.区域比较

以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有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区位熵的集中度指标分析我国省际间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情况。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β值超过1的地区只有10个省份,其中东部地区占6个,以上海β值最高(1.7314),其次依次是广东(1.5024)、北京(1.4625)、江苏(1.4417)、天津(1.0893)及浙江(1.0394);东北部地区2个,即吉林(1.1162)和辽宁(1.0093);中部、西部地区都仅有一个省份的β值超过1,分别为安徽(1.023)、重庆(1.5639)。装备制造业β值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科技水平较强的发达地区与沿海经济强省,例如北京、上海、重庆等,以及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明显倾斜的地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欠发达地区β值相对较低,产业没有形成较高的集聚度(如表2所示)。具有较高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的省份与其他省份具有较明显的差异,这也印证了我国政府干预东部、东北部地区产业发展,并给予大量扶持政策与保护壁垒的遗留痕迹。

表2 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地区产业集中度测算结果

3.纵向比较

对我国装备制造业集中度的纵向测度主要是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来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的十余年变化趋势。通过对2001年至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有关数据的整理与计算来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可知,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纵向变化历程可分三个阶段,在2000-2001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呈平缓爬升特点,说明产业集中度较平稳变化;2002-2007年间,集聚度开始出现快速增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8%,说明产业集中度水平有了增强趋势;2008-2011年间,集聚度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甚至在2011年出现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0.27%,说明产业集中度出现减弱趋势。总的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度在2000至2007年间较高,企业有明显的聚集现象,说明由于这段时期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各种经济要素不断汇聚,提高了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效率,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因为在进入21世纪初期,我国为融入世界经济而逐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与动力,产业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自2008年伊始,我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下降,说明这个产业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发展优势弱化,其造成原因可能是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装备制造业众多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只有那些资本雄厚或有先进技术保身的大企业仍留在市场中,造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明显下降,地方化程度不高造成市场分散而导致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速度减缓,但是在国家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的的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推动了我国外贸稳步复苏,从而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2010的产业集中度达到历史最高(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装备制造业集中度变化趋势

4.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集中度指标的三种算法分别从产业角度、区域角度、历年变化三个方面实证测度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目前的情况。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是整体还是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普遍都不高,市场类型属于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产业内大企业发展优势不明显。通过区位熵指标得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发展不均衡,集中度较高的地区普遍集中在科技水平较强的发达地区或经济强省,以及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倾斜的东北工业基地。通过空间基尼系数指标得出十余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红、王悦.基于CR指标集成的中国房地产产业集中度测算与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630

[2]刘佳、李宏林、张舒.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理论和实证――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2):17-19

[3]胡静寅.市场结构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42-46

[4]唐晓华、霍晓姝.创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势力影响的动态研究[J].产经评论,2014(3):17-26

装备制造论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装备制造;提升;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022

1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新的驱动方式,即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装备制造业根据条件的改变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创新驱动下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识别出竞争优势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指出,经济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分别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在创新驱动阶段是通过知识、技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等要素对已有的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创新后的知识和技术来对资本和劳动者素质进行提高的管理方式。

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创新驱动的主导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在过去,我国装备制造业一直通过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利润的增长,很明显这种发展方式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发展的深入,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使企业乃至国家担忧。

由此,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替代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这也是本文所提到的创新驱动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研究的意义所在。

2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建立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了解到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也知道了在我国经济等各方面飞快提升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所以应该根据竞争要求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从而形成完善的提升体系:

2.1 装备制造业提升的原则制定

对于装备制造业提升,首先要识别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需要将这个产业各个方面的活动综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指标体系。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选取,重要的是揭示出竞争优势的活动及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基于此,构建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提升目的方面,要基于识别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体现出提升目标的特性。在科学技术方面,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反映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特征,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主要方面还是要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周期来确定提升时机,而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生命周期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

从图1中我们看到,其中横轴表示竞争优势所处的生命周期,纵轴表示创新投入。当该活动己经成为竞争优势时,则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别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保持其竞争优势,而当该活动还未成为竞争优势时,则处于成长初期和成长期,分别需要通过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来促使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所以在进行装备制造业提升过程中一般应该从成熟期进行发展。

另外还要使装备制造业提升过程具备全面性原则,能够反映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提升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从多方面体现识别要求。明确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涵义和适用范围,确保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以便更好的把握变化趋势,在进行装备制造业提升时具备可靠的参考数据。

总之,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股完成。

2.2 装备制造业提升对策的确定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了解到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建立原则,接下来就是对于装备制造业提升方向的确定,在进行提升方向确定工作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图2,来了解以下提升对策确定流程:

通过上图我们知道了装备制造业提升对策确认的流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从具体方面来讨论一下提升对策:

(1)产品的提升。产品的提升对策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减少装备制造业对于生产要素的依赖,生产要素的几项指标分别代表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和技术投入及基本辅助设施。对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应适当采取模仿创新,延长生产要素作为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适当的采取摒弃的策略。通过模仿创新其他国内外地区的策略,促使我国装备制造业能够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及基础辅助设施投入来带动装备制造业的的快速发展。适当的摒弃、减少对生产要素的依赖,将有限的资源活动投入到其他可以驱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方面。

其次就是对产品技术工艺的提升,工艺技术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装备制造提升措施主要依赖于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而这些机构往往处于企业的外部,无法了解到市场需求,可能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产生,因此在现阶段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现阶段,如果形成我国内部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则应将现存的应用型科研单位转制,同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变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或将科研机构植入到企业内部转为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产业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科研院所中,提高科研院所的工作效率,提高整体科研实力。改变科研院所的人才制度,采用聘用制,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领域中。建立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变传统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将科研成果与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产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科研目标。

(2)政策方面的提升。在政府政策方面,改革能力不足,不能够适应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鼓励创新的制度机制与政策体系不配套,不能形成协同作用,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带动作用,进而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政策在产业竞争能力中的作用受到很多的重视。首先,改变政府对于产业创新活动中的管理方式,由依靠政府指令向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方式转变,做好财力支持、政策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将权利下放到企业中,使得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拥有的主体,为企业提供广阔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再次,明确政府对于产业创新活动的宏观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并实施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发展规划院,行使好监督、评价及宏观调控的作用。

(3)将环境保护与提升策略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严重紧缺,这对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以破坏生态平衡所带来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同样会阻碍装备制造业其他竞争优势的提升。建立法律法规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的过程中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减少废物、废水的排放,以清洁生产为主导。同时应该扩大污染源的范围,不应该仅仅指直接污染源,应该将间接污染源作为监督的重点。完善法律法规,增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倡企业使用新型能源,尽最大可能的有效利用能源资源,从法律和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保证装备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3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保障措施

有效的保障措施可以使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完成既定的目标。针对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内部产业及外部环境的共同支持下,才能有效地提升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保障措施有以下四点:

3.1 政府政策支持

装备制造业的保持其竞争优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装备制造业需要政策进一步的支持,这些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土地使用政策、财政政策及税收政策及进出口政策等方面。通过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装备制造业由依靠市场经济向依靠市场经济及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使得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更加有据可依。同时,明确政府在装备制造业创新活动中具有导向作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同时,通过政府职能通过项目投资、财政、税收及进出口方面的大力支持,制定政策鼓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导向作用,为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保障。

3.2 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加强合作竞争及创新意识,企业之间要密切联系,共同应对社会需求与变化,特别是在产品生产和创新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产业结构变革、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合作的推动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必须以思想为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意识与观念。由此可见,加强协同创新意识以及树立协作性竞争的新观念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意义非凡。

另一方面,明确在模块化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模块化价值链的高端是属于其系统规则设计者和标准制定者,这与众不同的价值链地位,使得其无论是无形资源还是有形资源方面都要比普通的模块供应商优越的多。在纵向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前者也比其他的环节高。但是,不是所有的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中的企业都能成为模块集成商,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块集成商,就必须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个企业在经过对自身客观实际的评价之后,认为自身具有较高的实力,符合一个模块系统集成商的要求,也可以从生产关键模块和整合后续模块等环节入手,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对于起辅助作用的小企业来说,清楚认识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一定要放远眼光在协同创新之初,这些企业一定不能只一味的追求利润和回报,而是要把事做实,做好供应商的本职工作,慢慢积累生产经验,等待时机变得成熟,才能一鸣惊人。如果企业在后期因为市场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必须要进行升级,才能慢慢的向领军者发展。

3.3 实施战略部署

政府、产业乃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做好战略规划及战略部署,使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我国的政策制度相衔接。同时,面对全球化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应根据全球市场的特点,及时有效的做出战略部署,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与世界能够完美接轨。同时,装备制造业企业应以创新文化作为支撑,促使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的氛围和环境,鼓励企业成员不断学习。做好社会宣传和引导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社会文化建设打下基础,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好铺垫。

此外,产品、技术工艺、政策制度、组织结构、战略文化低于全国同类活动的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优势的确定,根据图1中的发展周期进一步确定发展计划。总之,环境是战略部署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它需要成为产品竞争的考虑条件,因此,该项活动处于竞争优势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应通过模仿创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保障活动。

3.4 合理利用资源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装备制造业污染防治战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压力,形成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并完善法律法规,促使装备制造业企业减少废物、废水及废气的排放,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进而实现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创新驱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分析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建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的提升策略与保障措施,为创新驱动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做出了系统的分析。

近年来,对于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装备制造业如何快速的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及如何将创新运用在产业或企业层面成为了关键问题。本文的理论研究能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为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策略。

参考文献:

[1]许佩文.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张珂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山东大学,2014.

[3]吴雷.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的系统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4).

[4]陶良虎.当前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四大路径与对策[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5]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

[6]卫颖.生产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动态异质性[J].江汉论坛,2016(08).

[7]包宏,潘瑾.我国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3).

装备制造论文第6篇

鉴于上述对现代服务业内涵与特征的理解,结合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行业分类标准以及辽宁省统计资料,笔者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与住宿和餐饮业视为传统服务业,而把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归为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辽宁经济迅速发展,目前,辽宁正处于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2010年,辽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1537.77亿元增加到3901.29亿元2.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即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与处于产业链的核心部位。鉴于此,本文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5大重点发展方向和辽宁自身的区位条件与工业基础,结合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和辽宁省统计年鉴,把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作为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统计数据。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体系。辽宁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其机床、造船、输变电设备等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均处于亚洲乃至全球前列。因而,辽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该产业是应该重点发展和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10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10646.98亿元3.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备产业关联基础在2004—2010年,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由1537.77亿元增加到3901.2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54.69%提高到56.96%(见表1)。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的下降,客观上说明辽宁省现代服务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升级。与此同时,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其主营业收入由2012.50亿元增加到10646.98亿元(见表2)。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图1,可以得出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有关联趋势的结论。

一、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及基本步骤

1.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原创的一个新兴理论,主要研究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通过对已知数据进行灰色生成,寻找系统中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建模、灰色预测等确定系统中未知的部分,进而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控制等。灰色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可分为白色、黑色及灰色3种,白色系统指信息完全已知的系统;黑色系统指信息完全未知的系统;灰色系统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分析方法。所谓灰色关联分析,实质上就是以参考点和比较点之间的距离为基础,从距离中找出各因子的差异性和接近性,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行为的贡献度的一种分析方法[5-9]。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数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10-12]。依此可以判断引起灰色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2.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1)建立原始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因变量参考数列记作Xo={xo(1),xo(2),…,xo(k)}(k=1,2,…,m)(1)自变量比较数列记作Xi={xi(1),xi(2),…,xi(k)}(i=1,2,…,n)(2)式中:xo(k)———参考数列的各变量;k———时间;m———时间的最大值;xi(k)———比较数列的各变量;i———比较数列的个数;n———比较数列的总数。(2)无量纲化处理。为解决系统中不同因素量纲可能不一致的问题,可采用均值化、初始化、标准化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本研究选用常用的均值化处理,即先求出某序列所有数据的平均值,然后将序列中所有数据均除以该平均值,得到的新序列即标准序列为X''''o={x''''o(1),x''''o(2),…,x''''o(k)}(3)X''''i={x''''i(1),x''''i(2),…,x''''i(k)}(4)式中:x''''o(k),x''''i(k)———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数列、比较数列的各变量;X''''o———Xo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数列;X''''i———Xi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比较数列。(3)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公式为Δi(k)=x''''i(k)-x''''o(k)(i=1,2,…,n)(5)则绝对差数列为Δi={Δi(1),Δi(2),…,Δi(k)}(6)(4)求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绝对差的最大值(Δmax)与最小值(Δmin),计算关联系数(ri),确定关联度(ρi)。ri=(Δmin+θΔmax)/(Δi(k)+θΔmax)(7)ρi=∑ri/k(8)式中:θ为分辨系数。θ越小,分辨率越大,一般θ∈[0,1],具体取值可视情况而定。有研究表明,当θ≤0.5463时,分辨率最大。通常取θ=0.5。关联度ρi的取值区间是(0,1),即0<ρi≤1,取值越大,关联性越大。当0<ρi≤0.35时为低关联;当0.35<ρi≤0.65时为中等关联;当0.65<ρi≤0.85时为较高关联;当0.85<ρi≤1时为高关联。

二、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灰色关联的变量选取和实证测度

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以2004—2010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与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本研究选取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作为参考数列,选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传统服务业增加值2个指标为比较数列,为保证研究数据的来源一致性及可靠性,实证数据均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04—2010年。本研究涉及的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原始数据。

2.灰色关联实证测度(1)将表3中各因素数据进行均值化变换,所得的各因素指标无量纲数值。(2)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为Δ1={0.218,0.235,0.170,0.057,0.020,0.219,0.480}Δ2={0.254,0.280,0.196,0.065,0.007,0.274,0.528}(3)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中,最大值Δmax=0.528,最小值Δmin=0.007。取θ=0.5,根据式(7)、(8)分别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3.主要结论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度均大于0.35且小于0.65,说明两者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有中等关联(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现代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度大于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度,说明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依赖性较强,也表明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有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关联系数比较。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系数波动较大,在2004—2005年关联系数小幅下降,2006—2010年两者均整体呈先升后降之势,并且都在2010年达到最低,分别为0.364与0.342。

三、思考与启示

(1)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很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且其发展程度制约着社会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程度,这是因为装备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装备制造业扩张所引致的服务需求会对现代服务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装备制造业部门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迅速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增长依靠装备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一方面可以使其领域内部原有的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导致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化,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为0.636,这表明: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准和附加值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需要相应的装备制造业的支持,任何一方得不到发展或发展滞后都将使另一方受到制约。因此,辽宁应促进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跨越,推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3)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为重点,带动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联动发展。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将为创新传统服务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带来更多机遇。在此背景下,将重点发展方向聚焦于辐射力强、能够体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的服务行业不失为一种客观的选择。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传统与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将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高质的信息服务、高端的科技服务以及低成本的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服务,降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运营成本。(4)通过产业集群之间的对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互动。近年来,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已初步显现,如沈阳的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东部汽车产业集群聚集区、沈阳航空经济区,大连的临海工业区、大窑湾保税港区等,并且这些产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但是,与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则远未形成集群规模,有的甚至还未发展起来。因此,辽宁省应该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良性衍生,促进现有产业集群中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外置,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集群之间的对接。

四、结论

装备制造论文第7篇

【关键词】 装备制造企业 创新人才孵化 效率评价

一、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的内涵

1、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效率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那么,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就是对特定时期内创新人才孵化体系的创新性和进步性进行研究,从资源提供、过程管理及投资增殖的角度评价创新人才孵化效率。

2、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的创新研究往往具有相当长的周期,不易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因此对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也是在特定周期内进行的。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研究的是在一定周期内,装备制造企业对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与创新人才孵化相关项目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从本质上讲,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即研究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资源配置如何有效地使用,反映了创新人才孵化中各要素投入产出的转化效率,以及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资源对创新人才孵化的贡献程度。创新人才孵化效率反映了创新人才孵化投入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下,提高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相当于节约了创新人才孵化要素投入;在一定的创新人才孵化投入水平下,提高技术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相当于增加了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

二、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建立合适恰当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设计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既要遵循一般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也要考虑到其行业和评价对象的特殊性。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如下。

1、实用性原则

在建立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该评价指标是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人才孵化进行的普遍研究研究,具有行业和人才类型的特殊性。同时,此指标亦是对所有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具有普遍适用性。指标的设置还必须结合装备制造企业对创新人才管理的实践,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管理工具。

2、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在理论上要科学完善,而且在实践运用时要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指标的科学性可从合理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三个方面去理解,指标的层次应合理,下级指标能准确和全面地解释说明上级指标的含义。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影响因素众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要以实际可观察、可监测和可获取为前提,减少主观臆断,较好的可操作性也是顺利实现系统的实用价值不可或缺的特性。

3、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到众多的复杂因素。这些因素中,有的可以定量测评,而有的因素就很难用定量的方法获得直观的数据,只能定性地表明趋势。把定量指标定性化处理会增加人们的主管臆断因素,影响评价准确性,过分强调把包括定性指标在内的指标量化,影响评价的客观和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也不易实现。因此,在构建该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还要定性、定量相结合。

4、完备性原则

完备性意味着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既必要又充分,由若干指标构成一个指标的完备群。从理论上讲,多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重叠和浪费,少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不充分。一个指标最好能够反映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某一个层面,n个指标相互独立,构成一个n维空间,空间中的每个点都对应着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一个状态。

三、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的建立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是一个多维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地考虑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过程控制及结果,才能对其人才孵化效率做出准确的评价。结合前文的分析,本文从全过程和全要素的角度出发,认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评价指标,可从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和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等三个方面来建立。

1、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包括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方面对人、财、物的投入。创新人才孵化对人的投入指标包括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数量、创新人才占企业总人数的比重,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等。装备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创新人才孵化对财的投入指标包括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例如开发人才孵化相关项目用款,及资金投入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一般来说,装备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都比较高,产品开发及仪器设备购置等费用比例也很大,对大型的成套设备的生产来说更是明显,因此创新人才孵化对物的投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设备等的投入。这些人、财、物方面的指标均是表现装备制造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方面的客观投入。

2、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是对企业利用培训、开发、激励等手段对创新人才孵化的过程进行控制,以获得满意的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创新人才的待遇满意度、创新人才的利用、创新人才的培训、创新人才的激励、创新人才的考核等。

3、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衡量的是企业创新人才孵化在人才、技术和收益三个方面的产出,主要表现指标有创新人才数量增量、完成的创新项目、发明专利授权、企业品牌美誉度、创新项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结构如表1所示。

四、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的内涵

如上所述,本文构建的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包括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投入、管理和产出共三个方面,共有16个三级指标,其中定性指标5个,定量指标11个。

1、定性指标的内涵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指标中的创新人才待遇、创新人才培训、创新人才激励、创新人才考核四个三级指标为定性指标。这四个指标均是对创新人才孵化过程的控制方式,以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人才孵化的效率。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指标中的企业品牌美誉度为定性指标。创新人才孵化是一个过程性和阶段性的工程,创新人才孵化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创新人才发挥作用,那么企业在科研、技术、生产、运营等各方面会加速发展,以此提升企业形象。

2、定量指标的内涵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投入指标中有创新人才数量、创新人才占企业员工人数比重、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创新人才孵化项目资金占资金支出比重、创新人才孵化设备购置资金占资金支出比重共五个三级定量指标。“创新人才数量”是衡量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对来说,企业创新人才越多,表明企业进行创新人才孵化的成功系数越大。但创新人才数量不能绝对衡量创新人才孵化效率,“创新人才数量占企业员工人数比重”能反映出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果。一般来说,创新人才数量占企业员工人数比重越高,则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越高。“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并不十分明确,现在一般用企业员工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占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来衡量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其计算公式为: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创新人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企业员工人数。“创新人才孵化项目资金占资金支出比重”反映了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项目方面资金的投入,其投入比例越大,则表明企业对人才孵化越重视。“创新人才孵化设备购置资金占资金支出比重”是企业在创新人才孵化方面的投入指标。装备制造企业的设备投入需要较大的支出,比重越大,则投入越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装备制造业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科技知识,信息化的普及也使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及产品的附加值也越来越大。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管理指标中有创新人才利用这个三级定量指标。“创新人才利用”属于创新人才孵化管理中的定量指标,反映出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利用情况,用创新人才的利用比率来表示,即进行创新人才孵化前后,创新人才在企业各个生产运营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的比较。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的产出指标中有创新人才增加数、完成的创新项目、发明专利授权数、创新项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企业生产率共五个三级定量指标。“创新人才增加数”能直接反映出创新人才孵化的效果。增加的人数越多,则孵化效果越好。“完成的创新项目”是创新人才孵化产出中的另一个定量指标。创新人才必须要参与到具体的项目运作中去,才能产生生产力。完成的创新项目越多,人才孵化产出效果越好。“发明专利授权数”计算了是创新人才孵化启动后,由创新人才完成的发明和专利的申请授权数量,反映了创新人才在进行孵化过程中或之后的研发能力水平。“创新项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则考核了创新人才孵化的项目带来的经济收益。“企业生产率”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五、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的验证

如上文所述,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投入”、“管理”和“产出”三个方面构建,这三个二级指标又相互影响。对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是否能较完整和全面地对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可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若用Xi(i=1,2,3)表示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用Xij(i=1,2,3;j=1,2…,6)表示隶属于各二级指标的三级指标,图1即为利用AMOS软件及二级指标的设定关系,验证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指标。后期若有实证数据,可用相应数据进行指标和权重修正。

六、结论

本文从理论层面对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其中,解释了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的内涵,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解释了指标体系中5个定性指标和10个定量指标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仅仅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工作的第一步,接着可继续对创新人才孵化效率评价的模型和方法进行研究,结合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雷霆、张宗益:科技企业人才孵化效率的S-FNN评价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1).

装备制造论文第8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竞争力;评述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038-02

0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里昂惕夫的产业关联理论的典型代表,与其他产业在技术和经济上存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其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拟在对装备制造业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和竞争力评价两个角度对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1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分类的界定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明确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中国独有,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及相关的零部件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

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分类标准,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国内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中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即:8分类法、7分类法和6分类法。8分类法将中国装备制造业划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武器装备制造业;7分类法不包括前述8类中的武器装备制造业;6分类法不包括前述8类中的金属制品业和武器装备制造业。

2 中国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研究

2.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目前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资金、政府作用等。

(1)创新能力。

对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原始创新等,但以技术创新的研究最多、成果最为丰富。

张米尔、江诗松(2004)分别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支持条件,提出要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效互动推动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制约已经达成共识,如丁耀民(2008)认为中国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的根本问题是技术创新;商潇丹(2007)认为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创新投入水平、创新产出实现效益水平和创新环境。夏美霞(2004)根据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提出了强调了标准化、信息化和技术中心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杨华峰、申斌(2007)在研究中归纳出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的定义,并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产业集群。

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是从集群重要性、集群程度、集群方式进行分析,近些年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产业网络层”、“集群耦合”等新的研究视角。

装备制造业自身门类多、技术构成复杂、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企业间开展紧密的配套协作,这就决定了产业集聚程度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张米尔、江诗松2004)。张威(2002)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张青山、徐伟(2004)则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集群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形成具有高、新、强等特征的企业集群方式。李凯、李世杰(2004)在研究中构建起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并试图探究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结网、链接的深层次原因和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的特点,他们还借鉴系统耦合的思想,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耦合机理和影响集群要素耦合度的因素。

(3)产业结构。

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从宏观的行业结构和微观的企业结构两个层面展开。刘平(2004)认为,能否发挥带动效应强和增长潜力大的行业的带动作用,以及能否建立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企业结构是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宏观的行业结构和微观的企业结构两个层面中,后者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建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潘智勇、朱怀意2004)。

(4)资金。

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对资金有着很大的需求。对装备制造业资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方向两个角度。就资金来源问题而言,吸引和利用外资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张威2002),刘勇、雷平(2010)通过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利用外资中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发现利用外资的正面效果更为明显,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资金的运用方向上,徐建平、夏国平(2008)通过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认为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技术水平等指标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研发经费上的投入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

(5)政府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其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政府干预作用的争议主要存在于政府作用对不同环节的影响。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企业经营活动层面,减少政府干预有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而在宏观层面,政府运用合理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则更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程竹生2004)。对政府采购的探讨是对政府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政府消费作为社会最终消费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其数额巨大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而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史丹2001)。

2.2 评述

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制约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对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产业集群、资金和政府作用的研究已经具备一定深度,不少学者也开始将一些新的因素如标准化程度、信息化水平、与服务业融合程度等引入装备制造业的研究,使研究思路不断得到拓展。但也明显地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不同因素制约作用的主次关系尚未形成定论,但研究中普遍对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产业集群这三个认可程度较高的制约因素给予了很大倾斜,而对资金、政府作用等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研究成果的缺乏。第二,目前对各个制约因素的研究常常是独立展开的,对不同制约因素的深度结合研究相对缺乏,从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全面性。

3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3.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借鉴了管理学上的SWOT分析思想,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角度系统地揭示了装备制造业自身实力和发展前景。如程竹生(2004)在研究中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体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具有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的发展中大国的事实。耿立民(2006)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模仿创新的模式、企业发展内在动力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四个方面。叶猛、罗晓光(2002)则对加入WTO后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方式主要采用指标评价法,包括简单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

简单指标法如崔万田(2005)分别使用工业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劳动效率指标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进行了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反应某一方面的竞争力,但缺乏全面性。综合指标法则克服了单一指标法片面性的缺陷,主要包括主成份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算术平均数法。曾昭宁等(2008)采用19项主要经济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全国30个省、市、区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孙伟(2003)选取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等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作为指标值,对中国29个省区的装备制造业进行了聚类分析。李相银、韩建安(2004)选取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等四个指标,运用算术平均数法求出装备制造业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数值进行了比较。

3.2 评述

定性研究解决了部分因素难以量化以及数量分析方法的不确定性的问题,而定量研究则弥补了定性研究分析宽泛化和可操作性差的缺陷。但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定性研究的结论相对笼统,而定量研究在指标选择上仍然存在争议,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研究模型。

4 总结性评述及建议

本文从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和竞争力评价两个角度对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从中可以看出,关于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等因素的研究上已经具备一定深度,但在研究侧重点的差别性与均衡性上还有待进一步协调。在竞争力评价上,定性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体的研究成果显得十分全面,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分别面临深度有限和难以规范统一的问题。

在装备制造业研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定义装备制造业?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个因素之间是否有主次之分,不同制约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怎样进一步完善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如何合理地选取评价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不同定量分析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相悖或重合?怎样综合不同的评价方法的构建最优评价体系?等等。

参考文献

[1]张米尔,江诗松.创新互动与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2]丁耀民.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08,(6).

[3]商潇丹.提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夏美霞.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机械制造,2004,(2).

[5]杨华峰,申斌.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1).

[6]张威.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J].中国工业经济管,2002,(3).

[7]张青山,徐伟.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J].管理科学文摘,2004,(4).

[8]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4,(12).

[9]刘平.主导产业选择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经济纵横,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