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23 09:02:03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5]蒋贵凰,张欣瑞.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4,(7).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工商管理学科已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紧跟时展步伐,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的工商管理人才。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实践性特点。针对性是指要结合教学目标需要,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性是指工商管理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践性是指工商管理教学应凸显实践性,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但目前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从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的对策。

一、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传统教育教学注重讲授,内容简单、方式单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也是如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由于教学观念滞后,学校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所以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停留于形式,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很多高校比较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只是起补充和辅助作用。这就导致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中渗入实践教学的意识,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师方法单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较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不新颖方面。随人高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来说还存在方法单一、落后的问题,甚至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几十年不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研讨式、模拟式、讨论式、分析式等教学方法,但只占有少量比重,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

3.教学设施薄弱

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当前,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采用了多样的授课方式如讨论课、演讲课、实验课、角色扮演课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场地不足。

4.师资严重匮乏

国外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是双师型的,既是大学教师,又是专家或在某企业、机构任职,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而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多是理论,实践教学意识、实践能力欠缺,这已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有的高校实习指导教师由于自身实践能力、经验等限制,无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实训任务,不利于实训效果的提升。

5.教学评价问题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不科学。长期以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评价时多采用以成绩为主的人才考核体系,未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使得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要,只要准备好理论课学习和考试就行了,这不利于最终目标的完成。

二、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当前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所以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紧跟时展步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社会需求。

2.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也应该注重实际问题分析,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辩论法、调查法、情景模拟法、竞赛法等,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3.搭建实践平台

学生参与实践需要一定的设备,因此高校应注重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联合道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当前,很多企业不愿意与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关系,因为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建立了基地,很多企业对学生也是敷衍了事。所以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如开展平面设计大赛、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辩论赛等,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提高教师素质

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是学者型、理论型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就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指导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定期派实践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锻炼,拓展校企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5.健全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工商管理教学应结合专业实训情况,确定评价体系,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课程考核方面可采用多种模式,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单一评价标准转向多元评价标准,包括课堂观察、个人总结、测试与练习等,除了少数课程采用传统的理论考核外,其余课程可采用操作、答辩、项目策划设计等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第3篇

关键词:情商教育;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

目前许多本科高校都十分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管理水平教育,但忽略了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或管理者,除具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以高情商妥善安排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管理实践教学,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实施情商教育导向下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对学生个人而言,拥有高情商的人可以在进入公司后快速适应新环境,对公司的动向和变化有敏锐的感知,并迅速做出改变去适应;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合理的掌控自己的情绪,学会运用自己的情商去号召大家,在关键时刻做好决策;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会碰壁,但高情商的人懂得积极协调大家,做好管理调动工作;要想组织好集体工作,促进工作高效执行,不仅要有强大的管理能力还要进行良好的情商管理。可见,高情商培养对学生个人素质提升和工作发展而言都十分重要,高校必须重视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次,对学校而言,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尤其是情商教育,对于高校建立完整的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探究出一套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教育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理应提高重视。另外,通过良好的管理学实践教育和学生情商培养,学校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校赢得与大企业合作的机会,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教育实力。综合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有着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其必要性非常显著[1]。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一)过多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课程较少管理学知识无论在任何职业中都要用到,与多个学科都有联系,而且是一门非常实用、需要多在实际企业中锻炼的学科。然而,长时间来,由于受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影响,多数本科高校往往过分专注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只顾充实学生的理论涵养,没有走出传统教育方式的禁锢,开拓实践教学,现在真正实行实践教学的高校少之甚少,更别说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然而,学生今后若想取得事业成功,获得升迁机会,要靠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要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与领导、同事有一个好的相处方式,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这就既需要拥有丰富的工作阅历,还有高情商。而高校缺乏一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课程,尤其是情商培养,学生就无法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验证,更不利于学生高情商的培养。因而,学校要多与企业合作、通过模拟企业管理工作等在实际中锻炼学生,让他们学会什么情况应如何应对,这也就提高了他们的情商和协调能力。(二)课堂缺乏实际案例分析,不益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讲得多,并没有给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不知道所讲的知识到底如何应用,这样老师讲的这些也就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经调查总结发现,大多数学生期望老师增加企业管理实际案例剖析,模拟现实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利用上课讲的知识去进行管理。现在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听,学生积极性差,只跟着老师走,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企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具备专业基础是必须的,但也要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剖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组织调动、协调工作的能力,多安排实践教学,让学生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情商教育导向下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了解高校管理类专业进行以情商培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之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校教学体系,进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情商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一)将实践教学纳入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情商教育融于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受益于老师的教导,还被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因此,首先学校高层领导要对此有新的、全面的认识,引起重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要想实现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情商培育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实行理论教育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实践成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情商发展的重要形式。学校要对教课老师做好思想、工作培训,使教师逐渐摒弃以往只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塑造高情商学生为出发点,将实践教学尤其是情商培育纳入教学体系。要意识到高情商对学生日后工作的重要作用,学生的情商可以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迅速得到提升,诸如产品销售、人才管理等工作经验均能帮助学生提高情商,还可以帮助学生把上课所学关于管理、情商的知识切切实实在实际中践行。现在许多高校学生情商高低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做事情,过分依靠老师讲解,缺乏自己独特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判断,遭遇困难时,容易情绪低落,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进入公司后一旦工作上不顺利,就很容易情绪化,不能与周围同事相处好,也无法高效地协调大家一起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时影响了自己的升迁机会,因此将情商培养以实践教学的形式纳入高效教学体系十分重要。(二)在管理类实践教学课程中采取任课老师责任制模式在开展管理类实践教学课程时,可以采取老师责任制,将学生分成几组,在实习基地或企业请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指导,并且每一组都要安排一个理论课老师作为导员,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之后定期进行汇报,讲述自己在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学到的新方法、为人处世有什么新感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带动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定期汇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高校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三)教师应经常使用案例进行教学,锻炼学生实例分析能力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对管理学知识的吸收效果自然很差,授课起不到有效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实际案例教学与之不一样,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管理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原理、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模式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选取什么类型的案例,第一,必须选择高质量的案例,这些一手案例和企业管理资料可通过实际调查、访谈等方式,教师可以提炼出案例的特点、问题,作为让学生探讨的题目;第二,要结合实践教学目标和需求,以锻炼学生管理能力、培养学生高情商为目标,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综合案例进行讲授,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管理角色扮演和实际情形模拟,通过这种案例教学和模拟现实场景,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对问题的迅速判断力、遭遇瓶颈时的情绪掌控力,培养出一批管理专业能力强、情商素养高的学生[2]。(四)积极探索,将情商培养课程融入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中目前,本科学校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情商培养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模式,学校还需要不断探究,不断进行改革,不断尝试摸索,一步步将情商培养融于管理学实践教学工作中,在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强情商培养,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情商培养计划。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将情商培养融于实践教学中,首先应把情商培育与管理专业授课结合在一起,例如,对于管理学本科生,可以在开设必要的管理专业课的同时,开设一些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情商的公共选修课,诸如情绪控制、心理学、人际交往技巧、工商管理基础礼仪等在职场中适用的情商培养课程,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情绪自我控制、自我培养,让学生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礼仪。其次,在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还没有情商教育,本科高校可根据管理专业的特点、合作企业情况,在实际案例讲解中穿插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个人情绪协调等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情景模拟、工作体验等模块,让学生切身体会管理工作常遇到的情绪问题及如何处理,相信经过不断努力,可以使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中情商培育工作进行的越来越顺利。(五)定期组织各种讲座、管理专业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高情商除进行课堂基本理论讲解外,还要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课外学术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管理学专业能力,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无形中提升了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了与人相处的高情商。鉴于工商管理专业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涉及重要知识点或重要概念原理时,可以邀请在这个领域了解颇深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尤其是世界优秀企业高层、创业成功人士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向学生们讲解实际管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技巧、失败教训、情绪困扰及如何解决。也可模拟企业管理情景,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激发学生创造力、发现力,发挥主观情绪调控性,主动去想办法利用上课讲的管理学知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接触到了许多企业成功人士,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理论教学没有的东西,开阔了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学会把眼光放明朗些,处理好个人情绪。

四、结语

当前,本科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管理专业素养,还要有能合理调控情绪的高情商,因此,高校开展以情商培育为导向的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十分重要,也是必然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因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除需具备强大的工作能力,还必须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如何通过自己带动大家,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在需要作出决策时游刃有余,。对于高校来说,建立并完善融入情商培养的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出一批专业过硬、高情商的人才,为学校赢得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不懈探索,可以实现以情商教育为导向的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制成功改革,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转换。

作者:廖新媛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第4篇

一、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众多高校均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老牌专业,总给人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印象,想改革,想突破,非常困难。工商管理专业属于商科,需紧跟社会商业变更,这恰巧是困难之处。大学生需要更多实践机会,而企业又求才若渴,可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不匹配。企业需要马上就能用的人才,可学生却空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作为象牙塔的大学,如何与社会接轨,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成为每个高校,尤其高职院校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培养小微企业家技能型应用人才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过去,工商管理专业一直以培养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范围相对空泛。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是经营和管理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理论适度、技能优先”的教学理念,针对大学生的情况,主要以培养小微企业家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小微企业概念是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小微企业家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即是根据珠三角地区小微企业家的素质要求,对其需掌握的素质培养、资本运作、经营运作、创新创业、法律运用技能进行分类,由此形成五大技能模块,依据不同学科进行分类设置相应的课程,采用不同教材和实训方案,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小微企业家复合型技能的养成,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同步提升。

三、教育团队责任制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建立以系主任为首,各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及综合团队负责人参加的领导机构,组建以专业群教师为主体,包含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辅导员以及行政人员组成,负责同专业的一个或多个教学班。完成包括思想政治、知识体系、素质能力、人格情感等有关成长、成才的全面教育。重点是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工匠精神、工匠技能,做出工匠作品。

在实施教育团队责任制期间,教育团队根据自身条件,融入“准现代学徒制”、“高端学生导师”、“困难学生关爱”、“订单班培養”、“校企协同育人”等方式,进行培养模式改革。针对不同生源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针对有特点、有偏才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安排专业导师和关爱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体现优才优教、特才特教、偏才偏教和困难帮教,提高学生的成才比例。

四、教育团队责任制下,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明确以培养小微企业家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目标暗含了“学”与“教”两个方面的新思路。它充分肯定与推动实训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确定学生实训学习的主体地位,确定教师的辅导、服务功能;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工商管理专业分解为四大技能目标,通过课程设置,步步深入,培养学生素质培养、资本运作、经营运作、创新创业、法律运用五大技能。整个教学过程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起辅导服务作用。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半理论,一半实践。根据高职学生“理论适度,技能优先”的培养模式,对理论课程进行大规模压缩,把重复的,多余的,现实意义不大的全部删减。针对重要的,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内容重点展述,并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置丰富多样的实训内容,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学以致用。

在保持原方案思政课和通识通用课不变的前提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学期为单位将总目标分解为阶段核心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将专业课按照原计划的50%纳入理论课表,理论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简化,删除重复部分,将各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另外的50%由教学团队自主安排和设计实训内容与方案,作为对理论内容的巩固加深。

50%的实践教学方案,教育团队要根据各阶段的核心技能目标,统一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课程和跨课程的实训项目。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中心,学生可以就自己兴趣和能力,选择技能的训练模块,包括讲师模块,erp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等。并在实训中引入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计划,信息系统实训计划,创业与融资实训计划等模拟真实商业运作,让学生全方位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就业水平。

讲师模块,让学生就特定内容准备讲稿和PPT,在各班级轮流进行“路演”,即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充当小老师,面对大家进行演讲。同学们和老师再予以点评。如此多次,演讲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掌握该技能的学生,以后主要从事培训,人事专员,教师等岗位。

ERP模块,通过系统模拟企业的商业运作,工商管理专业每个学生均安排进行此实训,并就此成立ERP协会,训练人才,代表学校参加ERP竞赛。

创新创业模块,主要训练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并负责创新创业技能比赛的相关事宜。

ERP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训练的学生,以后主要从事自主创业。

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计划,信息系统实训计划,创业与融资实训计划,安排在专业课50%的实践课上进行,实现在教中练,在练中教。

所谓赛马不相马,纸上谈兵难显真本领。专业课50%的理论和50%的实践围绕各实训方案展开,并最终化为比赛方案,先通过班内比赛,到校内比赛,再力争校际竞赛,以此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生的考评方式不再“一试定高低”,学生分阶段的实训考核,鼓励采取省技能竞赛的形式,通过试卷、研究(分析)论文、方案设计、产品设计、项目技能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索以赛代考。

除了在校内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外,探索校外资源的引入。创建校企合作一条街,以优惠的租金和相关利好政策,吸引企业进驻。企业可以招聘学生做兼职,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双赢。

五、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第5篇

1.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不足

学生大多是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我国高校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引起的,许多高校的教材更新速度慢、时间长,因此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与实际脱轨,学生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教材信息。另外,学校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想解决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将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与市场经济的变化相结合,同时高校也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开设经济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对市场经济有深刻的认识。学校要让学生对企业管理工作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实践中去丰富自己的阅历,符合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缺少定位

我国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缺少明确的定位,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普遍认为只要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高级人才就可以了,这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并不明确,定位方法也比较模糊,不能将理论人才与技术人才进行很好的区分,这样并不利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际工作产生一定的障碍。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式也应该进行完善,由原来的企业工商管理的高级人才教育模式开始向精英人才教育模式转变。

3.培养方法缺少创新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在金融、经济以及国际贸易上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企业开始向现代化企业过渡,得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发展,就应该对企业进行创新,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在市场上不被淘汰。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对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方式上维持着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方式老套,并没有和现代社会市场进行很好的接轨。因此,企业要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对市场的变化保持敏锐度,对于学习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要进行灵活的应用,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用传统老套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管理,应找到适合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市场变化的管理手段。

4.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缺少实践经验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主要从事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员属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因此,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实际应用能力,要求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人机交往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同时也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不管实在中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刚从业的工商管理人员已经具备丰富理论知识,但是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他们在企业工作中,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坐而论道,并且他们并不满足从事基层的工作,好高骛远,不能独自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导致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好的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对自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学校看重的是应试教育,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实践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空有理论缺少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导致工商管理人员在从业初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工作出现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培养。

5.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不高

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我国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很多学生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各学校水平也存在差别。在我国中专、大专以及本科学校都设有工商管理学专业,由于各学校性质不同,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差别,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全日制以及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有许多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通过成人夜大以及自考的方式,最终得到学历证书。这样导致在与大专、本科等学历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应用实践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变现得并不是很好,缺少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基本标准。

二、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1.单一的培养模式。我国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来应对考试,没有真正理解工商管理的知识。学校忽视了实践课对学生的塑造,只开设传统了传统理论式教学,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空有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2.松散的培养体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过于松散,缺少系统性,有很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时会由于管理工作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工作的失误。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系统性的培养体系可以为企业带来全方面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

3.落后的培养内容。在培养内容方面上,并没有与时展同步,对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没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因此,要再培养内容上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我国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都是参考曾经老教材进行改编的,在内容上过于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在工作时所掌握的知识。

三、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1.以学生为本。学校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需求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将旧的教学体系向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转变。学校应多开展实践活动方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对工商管理工作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工商管理工作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要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增加实践经验以此保证能够胜任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因此,培养学生必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2.系统性。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通过整体优化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进行系统性的建设。第一,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能力时,应将不同的培养方法进行联系配合,对每个培养方法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上实现优势互补。第二,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整体考虑,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科学处理二者的关系。

3.灵活性。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灵活性原则,每个学校要以自身教学条件出发,从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要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可以针对学生而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也可以将不同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措施,进而提升学生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工商管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遵循灵活性原则,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四、企业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这需要根据不同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分门别类的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应用能力,从而符合企业不同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设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在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教学时,可以把不必要的课程适当删减,分清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同时也应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是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重点内容,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根据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做到学科知识与企业管理相联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适应社会,因此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由于工商管理人才在各企业中职能的差别,因此,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划分,形成板块式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科内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使管理人才更好的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

2.加大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要想不被现代化市场淘汰,就应该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时,必须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管理者应对工作充满热情,同时也应保持创新精神。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管理手段。在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灌输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指导管理人员学会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理论知识,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在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计划上,应对培养计划进行思路创新,充分调动裴炎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应加强管理人才的人际交往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通过这些培养形式,相信企业定会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3.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下,在培养人才上也要求必须采取现代化模式,学校必须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重要性,学生接受专业实践活动的培训,这样为社会、为企业都塑造了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学校也应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充分的实践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可以将一学期的课程应分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习两部分,在学期末的成绩考核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另一部分就是实习成绩。用这种培养方式告诉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形式。

4.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管理者应拥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发挥充分的耐心与责任心,对待工作态度要兢兢业业,在管理遇到问题问题时要及时解决,并深究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办事水平。这些都是需要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出来的,积累工作经验。但是我国有一些企业在选择工商管理人员首先看应聘人员的学历,而忽视了工作能力方面。因此,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时,应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时就应该灌输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强化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最终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五、总结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第6篇

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北部湾已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放合作平台效应交相辉映,使广西正面临着多重机遇叠加的发展机遇。[1]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工商企业培养专门性管理人才的任务,该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商科素质与能力,而且要求具备工科人才较强的逻辑思维与追求精益精神等素质。因此,从我区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工科高校自身实际,利用其特殊的技术背景和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以“技术+管理”为专业特色导向,积极深入探索与实践面向行业“工”与“商”相结合、管理与电子信息相融合的高层次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又有效地适应了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内企业对工商人才的新需求,该项目对工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目前我区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情况看,该专业存在着以下几点专业发展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与国内其他院校雷同,无法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

长期以来,广西工科院校不仅为区内及华南地区的工商企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既能满足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也积累了大量人才培养的经验,如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素质培养与知识教育结合等,但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以下主要不足:第一,目标定位雷同。大多是定位在“培养从事经济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二,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偏重商科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上,存在重经济管理知识,轻工科技术知识。这种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圈发展对“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区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是:招收了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学生,课堂灌输的管理理论,很难成为其切身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深层次的管理思考。因此,学生可能记住了管理知识,但是仍然不会管理,不懂得管理,甚至没有形成必要的管理意识,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很难成为真正的管理者。而未来的工商管理专业不是提供本科生的教育,而应该成为其他技术门类专业之后的后续教育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后,基本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后,需要提升管理知识、管理技能水平,才来学工商管理。因此我们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向专业的技术层面的管理学科倾斜,比如说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的学生不是定位于管理者而是定位在技术层面的专才,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师型的管理专才,而不是管理者。

(三)工商管理二级专业分布过细过密,专业课程设置稍缺平衡

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涵盖了市场营销、物流、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的专业课程,不可谓不博,而这些专业课程,每一个都代表一个学科专业,实际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学到了这些专业的皮毛,这样的“博”导致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会成为“墙上芦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前两学年的专业教育大多是基础课,到了第五学期才开始真正接触管理的专业课,而第七学期则只有很短的专业课教育时间,之后是毕业论文和实习期间,这个时候学生大多开始找工作了。专业教育时间很短,而且很匆忙。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只能接受管理的专业知识,很难学到管理的真谛,也很难突出特色。总体看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过多,而专业课显得过于散,缺少实践性,更缺少管理的文化底蕴培养,至于管理的艺术性则很少涉及。

(四)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就业情况每况愈下

以去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为例,就业情况较好的是市场营销,而一般的传统类管理专业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且就业范围较泛。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新时期新形势下,订单式人才的培养要求工科院校的工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

二、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的有利发展机遇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逐步建成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人才需求。工科高校作为北部湾重要的信息科技研究机构,应培养出与中国—东盟以及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专才。

(二)MBA的成功申报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契机。目前,广西部分高校已开始了MBA的培养工作,案例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延展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模式上,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不仅有管理理论,而且有管理的间接经验。

(三)教育部、财政部项目“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实践机遇。尝试管理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联合培养既有技术背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和教育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目前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教改文献主题集中表现为对专业设置的研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较旧较少,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大致归纳为三种培养模式,分别是大类式培养、模块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因此,在理论上,本项目首次提出了“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在实践中,国内一些院校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率先尝试探讨和实践在一般工科院校“工与商”相结合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再如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其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结合其在信息产业中的资源实力,在教育部和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支持下,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者,该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设计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经济管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电子工程或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和工学、或经济学和工学两个学士学位。因此,在教育改革实践上看,电子科技大学已位居前列,其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区工科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院校商科专业管理人才的技术能力制定“技术+管理”特色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尝试争取30-60个特色人才培养指标,开设特色本科班,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前2.5-3学年在本校或其他工科院系进行工科技能的学习,后1.5-1学年在工商管理专业接受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得特色本科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应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同时还有较强的工科技术背景。

(二)采取“管理+技术”特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能力工科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制期内,在进行了为期3-3.5学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后,尝试后1-0.5学年在商学院进行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使得工科专业的本科生既懂技术,同时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素养。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在现代企业中,一个优秀企业家的作用,超过了100名优秀工程师、1000名优秀工人,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越发显示出强劲的需求。近20年来,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在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也积累了许多人才培养的经验。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现出众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在总量上又要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适应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变化,除了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之外,更强调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各高校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改革与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我国大学实施的是国家计划体制,学生进人大学得需要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工商管理专业的录取生和其他专业的录取生并没有区别。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计划细化到具体专业,培养过程则按年级、系、专业、班进行组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采取“三段式”教育,实行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整体上处于“大一统”的状态。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主要面向政府,为政府服务,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弱。同时教育实行“严进宽出”,不但导致“千人一面”的后果,而且整体素质不高且趋同化严重,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困难,十分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2.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研究型,已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显现出众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3.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针对性

国内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重视,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有的还包括培养规格和要求及就业方向,但是现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十年没有改变,整体上培养目标空泛,而且主要是专业技能目标却缺乏人文内容。同时,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甚至中专生的培养目标并没有很大区别,从而导致各类毕业生共性趋同,特色优势不足,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4.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弱和灵活性差

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招生计划细化到具体专业,在校期间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自主性弱,改换专业的可能性很小。另外,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的选修课程少,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及个体差异,人才培养同质化。

5.工商管理专业培养途径较为单一

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传统的培养途径主要为学年制,近年来部分高校改革采取学分制。但是,国内各高校之间在学分互认方面却仍然比较落后,只有少数高校在选修课方面才开展此项工作。此外,传统工商人才培养模式中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应用范围十分有限,不能充分发挥三者的互补优势。

6.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但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是专业课教材长时间不变,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另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并且实践课的比重偏少且效果不佳,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僵硬,最终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运用它们的机会和能力,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7.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培养模式课堂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综合竞争力。

8.考核办法单一,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大多数高校评价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手段单一,仍然采用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能力为主的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弊端较多:解释概念死记硬背,缺乏对全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掌握;忽视归纳思维;忽视创新能力;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等等。

二、改革与探索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因而国内各高校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主要改革与探索出四种各具特色的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加拿大“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依据“协同论”的思想形成的。“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以求协同发展,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人才培养“全方面,全过程,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所谓“全方面”,就是围绕不同的工商人才培养层次目标,从知识、素质和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将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紧密结合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全过程”,就是把专业指导贯串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培养人才全过程当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就是党政工团联合,全体师生密切协同,一起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计突出实用性、综合性,并实行个性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各高校“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主要借鉴了美国“以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通识课程、专业课与任选课比例协调”的人才培养思想。“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各高校按系招生,前期培养不分专业,按大类培养,实行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恰当的比例融合于一体的通识教育,后期则是在学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更加明确的基础上,完全按照自愿原则重新进行专业划分,使学生的自我认识、专业认识和社会需求认识相协调,按照自己的意志兴趣确定自己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方向。

“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对自身兴趣、特长的确定基础上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有效避免了盲目性,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矛盾、宽基础与专业性的矛盾,特别突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独立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十分有利于挖掘个人潜力,形成个人就业竞争力。

(三)“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细分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模块,学生在学习其它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等选择其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克服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的缺陷,充分融合了现有“复合型”和“专才型”教育的优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人才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在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达成协议,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关系为主,学校协调配合,即根据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学校设置相关专业,选拔、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根据协议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相应岗位工作。

“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适合于的高职高专和中专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教学,能达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互利、互惠、互补。在协作中,一方面,高校既可以降低用人单位各项用人成本,也可解决用人单位某些理论和理念上的问题,提高了其管理效益;另一方面,高校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学生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能够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实现有效就业。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第8篇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跨世纪教育中亟待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我国高校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国企、民营经济、外资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也在激增。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一类本科院校313所,二类本科院校476所,三类本科院校323所,其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达402所,占高校总数的36.2%,在校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虽然每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基本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市场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各类高校对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并改革,探索一条既能发挥自身最大教学优势又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转贴于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高自学能力,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二类本科工商管理通过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实践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试验室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弹性学制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三类本科工商管理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现场讲授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第四,考核方式不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确定。一类本科工商管理常常利用卷面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二类本科工商管理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在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主要采用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考核。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或课程论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报告会;二是由老师确立学生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内容组织课外科研成果竞赛活动,每年规划一批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不但可掌握科研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工商管理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密切关联,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学校也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如定期举办各种读书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

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不同的经营者对同一个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战略设想。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不会是相同的,所以案例分析中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能是哪些战略好些,哪些战略更好些。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们逐步能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是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科研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学校开设“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经济论坛通过聘请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http://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企业家论坛通过邀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董事长、总经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史,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还可以将受聘的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基地。

(2)考核方式

精选出所讲授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在40万~100万字之间。期末考试前,根据阅读要求,组织一次开卷考试(允许带阅读笔记),成绩的20%计入期末总成绩。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名著进行评议,写出书面报告,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广博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采用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聘请成功的企业的高中级管理者为学生团队的实践导师,指导企业调查与实践。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形成团队(每个团队7~8人,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负责人民主产生。)。每个团队由导师组中的一名导师负责具体联系,团队保持充分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各种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动态经营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还可以开展了模拟企业资源计划配置的erp沙盘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推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各模块学习期间,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提前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考核方式

采用两页开卷考试的方式。所谓两页开卷,是指允许学生带两张a4复印纸进入考场,这两张纸由学生本人把认为重要的内容事先记录在上,以便考试时查阅。其他形式如小论文、文件综述和调查报告等也是比较好的考试方式,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也可以增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考核。

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采用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三本院校一般都有地方政府、大企业、大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办学合作单位的资源,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建实验室、共同研发新产品等方法,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讲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参加企业实际运作的实践,而且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用性,相关的理论课安排对应的实训和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技艺、技能,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拥有武汉武商量贩连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每个校外实习基地一次能安排50名学生实习。

转贴于

“1+1”校企师资联合上课。对工商管理专业体现应用能力性质的课程,由两位教师授课,开展好校企师资互动工作,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可将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企业育人理念及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如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业务和操作规则等课程,邀请企业师资,负责实践技能讲授,校企两位教师共同配合,有效解决学生的“上手快、后劲足”问题。

不采用固定教材。根据技能型、技艺型人才的特点,教学内容应该是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和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不应该固定教材,如果选择某一固定教材,那应该只能成为教师讲课的参考书,真正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定。教师应不断根据社会、行业的发展,针对企业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职业适应性,即在针对性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教学内容,使毕业生可以胜任更广泛的工作岗位。

证书导向。证书导向是以集成的系统思维,将学生所学课程集成到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大三开始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及兴趣,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实践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集中培养有机结合,学生所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人力资源师、营销师、物流师、报关员、内部质量审核员、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2)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