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07 14:44:59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第1篇

摘要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数字网络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推动了媒介时代的来临。媒介时代的来临丰富了视听的领域,使得视听逐步转型,原有的单一的广播影视传播形式的视听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使得视听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视听媒介”这个新的概念逐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出新的媒介背景下的视听转型的意义。

关键词 媒介融合 视听转型 背景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是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推动而得以发展的。各种媒体的功能逐步得到统一,将各种传统的媒介的功能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媒介之间的联合发展,通过这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介入可以使得资源得到整合,媒介功能得到加强。当代媒介所依靠的技术手段日益趋同,使得各种媒介的功能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当代新的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的新概念出现并逐步得到推广,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媒介布局,通过这种新旧媒介之间的不断融合逐步实现媒介功能的一体化,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听盛宴。本文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讲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通过对于概念的转型、价值的转型、产业模式转型的分析,阐明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带来的影响。

一、概念的转型

事物的变化是一种由外至内,再由内到外的过程,受到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动,使得视听转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要想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分析了解,就必须首先对内在的视听转型进行了解,了解其内在的本质、特点,这就我们常说的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首先是概念的转型,视听概念的转型是人们对于其认识不断的加深。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信息、文化、媒介这三个方面来了解概念的转型。1.信息。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以及图像对于信息进行表现,将一些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的东西消除。而信息技术则是指通过借助现代新型科技将信息进行传播并对于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信息技术的实现主要是依赖于对于其他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通过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及相应的处理。

信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最开始的语言的产生,再到后来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产生,逐步发展到无线电的使用,实现了文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后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为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将通信、信息业、大众传媒相结合,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信息的传递由最开始的听说时代逐步发展为阅读时代,再到现在的视听时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在听说时代,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还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得以实现。发展到后来的阅读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文字交流,以及通过文字创作出无数的文学作品,使得信息可以利用文字这个媒介进行流传,通过这种文字的交流来实现相互之间的社会交流。当电子介质兴起之后,视听时代逐步到来,最为原始的视听就是广播电影以及电视。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的不断出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视听时代的发展逐步加快,逐步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文字、信息的传播均可以通过视听得以实现,这就是新时期下视听转型的重大改变。

2.文化。文化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获得的物质财富以及收获的精神财富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而对于文化的狭义的分类,则只是侧重于对于人的精神文化的探求。在新的时期下,文化的范围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能够为社会民众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以及享受的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新时期的文化所显现出来的包容性。

3.媒介。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视听媒介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媒介的概念与内涵也得到了延伸与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视听媒介这一概念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视听媒介作为媒介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概念,既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又可以作为媒介,对于信息进行传播与处理。而视听也逐步走向正规化,并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与监管。

当今,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主流趋势,同时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媒介结构得到了重组,各个组织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要不断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合理定位,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价值转型

1.经济价值。当今世界,视听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逐步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广播影视作为视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经济主体可以通过相应的视听文化的传播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通过视听媒体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经济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够带动相应的产业发展。广播影视是视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美国的广播影视世界闻名,虽然其每年的电影产量只占据世界总电影产量的10%不到,但是其电影的票房却占据世界总票房的70%,美国每年可以通过广播影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视听媒体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GDP 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只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新形势下,社会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媒介功能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地带动视听文化的发展,给予人们高质量的视听享受,这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优化社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价值。视听已经逐步转化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各个社会主体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视听媒介来进行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新的表现形式能够扩大文化的受众面,使得更多的人来接受这种文化,有利于国家文化的传承。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视听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通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可以实现世界各地之间相互的文化交流。同时视听的转型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文化传播以及接受方式,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当今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接受文化以及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于视听媒介的利用,使得文化的变现更具活力,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革新,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具有活力,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

3.人文价值。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不同的视听媒介的推广,可以有效地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满足人们在新形势下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视听媒介的发展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通过各种视听媒介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扩大视听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种新的视听媒介是一种较为便利的社交媒体,公民可以通过这种社交媒体来实现个人的人际交往,各种视频传播活动可以让公民在社交活动中使得自身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新型媒介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不断升级,逐步变化为人和物、物和物,物人融合的交流网,这种依靠互联网作为支撑的人际交往实现了线上的人际聚合。

三、产业模式转型

1.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对于盈利模式的探讨,一般是以经济管理的角度去进行的。借鉴相应的行业发展案例去对相应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收取广告费以及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已经不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广播电视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新媒体的连接尤为紧密,所以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中国的传统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广告与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虽然近年来,比例略有下降,但是依旧占据了主体地位,是整个电视广播行业的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随着新媒体的介入,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了,急需对盈利模式进行改革,支撑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单一的盈利模式成为了阻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改革,新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逐步出现并适用于行业的发展。

2.视听媒体形式下的多元盈利模式。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开始向多元盈利模式发展,除了从广告、网络收费获取收益之外,更多的新的收入渠道的出现,使得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线视频广告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建立起完备的广告体系,建立起定向的、智能广告的新模式,对于市场做出细致分析,了解群众需求,从而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通过这种市场细分、通过智能化的操作手段,带来了新的广告时代。利用在线视频的付费模式实现了媒体的完美转变,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APP 模式的广泛运用也为广播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利用苹果公司所开发的APP平台进行客户端以及应用程序的设置,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行业的主流趋势,通过APP平台可以为全球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收取费用。而智能终端消费也成为了电视广播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拉动了电视广播行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概念的出现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改革,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的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以及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当今社会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庞井君.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J];东岳论丛,2012,(10).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第2篇

目前,对商誉本质的共同认识是“超额盈利能力”。但“超额盈利能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会计确认的对象必须是可视化的。不妨比较一下,对会计上“一般盈利能力”的确认是通过各种可视化的资产(负债)项目实现的。对抽象的能力进行确认显然是暂时的,因为形成“一般盈利能力”和“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商誉的另一种思路:把商誉作可视化或者归因化处理,也就是对会计的确认项目进行补充、修订,而不是笼统地提出一个“超额盈利能力”概念。这样,商誉无论是自创还是外购,其确认问题可以一并得到解决。

对于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创新,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能够把生产因素和生产条件有效地组合起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承担风险,即如果某一行业风险大,则其经营者要求更高的利润率以补偿其可能的损失;三是垄断,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是一种权力占有或资源独具。这三个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即向顾客提供了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由此结果可以推知,形成“超额盈利能力”的原因是独特性和唯一性,毕竟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只是少数企业。而能力的载体是企业资产,所以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必定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资产要素,并且企业拥有的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要素没有缺损。这意味着创造“一般盈利能力”的资产能够同创造“超额盈利能力”的资产明显区分开。这也是我们的研究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们列举几个例子具体分析一下,或许能够发现新的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世纪60年布的第10号会计论文研究集将商誉的构成内容总结为十五个方面:⑴优秀的管理队伍;⑵出众的销售经理或组织;⑶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⑷有效的广告;⑸秘密制造工艺;⑹良好的劳资关系;⑺卓越的信用等级;⑻高瞻远瞩的人员培训计划;⑼通过慈善捐款或委派员工参与公益活动而建立的社会威望;⑽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⑾与另一家公司的良好关系;⑿战略性的地理位置;⒀才能或资源的发现;⒁有利的税收条件;⒂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1977年,美国会计学者Falk和Gordon采用问卷方式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商誉的构成内容分为四类十七项:A类因素,增加短期现金流量因素:⑴生产的经济性;⑵筹集更多的资金;⑶现金准备;⑷较低的资金成本;⑸降低存货的持有成本;⑹避免交易成本;⑺税收优惠。B类因素,稳定性因素:⑻保证供应;⑼减少波动;⑽与政府的良好关系。C类因素,人力因素:⑾管理才能;⑿良好的劳资关系;⒀优良的员工培训计划;⒁完善的组织结构;⒂良好的公众关系。D类因素,排他因素:⒃接触和使用某些工艺或技术;⒄商标。

首先,上述分类显然不能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因为它包括一些企业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竞争对手管理上的弱点”、“竞争对手经营的不景气”这两项不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应排除在外。进一步讲,所谓的“超额盈利能力”是企业自身的能力,强调的是“企业自身”,就会计确认而言,强调的是揭示“内因”。当然,这并不是忽视“外因”,毕竟利润的获取和价值的创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处理内、外部因素的关系上,我们看到的趋势是,不仅将资产价值置于所创造利润的绝对值评价体系,还加上了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相对值评价,例如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我们认为,“超额盈利能力”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值,并不像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那样是个具有稳定性的绝对值。而且,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技术进步,“超额盈利能力”极易丧失,所以更应该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不是把外部因素纳入“超额盈利能力”的范畴。

其次,上述分类只是在描述现象和行为,而没有揭示原因,难以用会计语言进行归纳(确认与计量)。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分析或者整合,使之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例如,对于“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将其归因于企业某高层人士的交际能力,即人力资本范畴。由此,我们得出了解决商誉确认问题的两个途径:修正一些项目的定义,如无形资产;增加一些确认要素,如人力资本、企业文化。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 财务报表; 指标; 主成分分析; 盈余持续性

一、引言

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是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衡量盈余质量的重要特征,更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于盈余持续性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一些学者从盈余的时间序列角度定义盈余持续性,认为盈余持续性是当期盈余成为盈余时间序列永久性部分的程度。还有学者从盈余自相关或当期盈余对未来盈余预测能力的角度来界定盈余持续性,认为它反应了本期盈余与未来盈余间的关系。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方法随着时间和对概念的理解的不同也不尽相同,可主要概括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使用时间序列模型,从时间序列中估算盈余持续性。这种方法主要在20世纪70—80年代盛行,以过去的盈余(包括季度盈余和年度)为研究基础,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确定合适的模型并估计相应序列的参数。比较受关注的模型有随机游走模型、自我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等。这一方法的影响较大,学术成果颇丰,但会计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利用过去的盈余序列来预测未来盈余,利用的信息量太少,直接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第二种是利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该法主要考察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通过回归系数判断盈余持续性的强弱。该方法由Sloan(1996)的研究推动,并成为目前国际主流的方法。他将盈余划分为现金流量和应计盈余,利用此方法发现盈余中的现金流量成分比应计成分具有更高的持续性,这一方法的拓展研究有很多,如Xie(2001),Dechow(2008)均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分解盈余继而研究分解部分的持续性。这种方法使用的未来盈余是下一年限的盈余,包含的信息含量有限,短期内有限,长期效果有待鉴定。且对于企业间的盈余持续性的比较作用较弱,投资者很难直观的比较多个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第三种是基本面分析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它将大量的财务信息综合起来,利用这些综合信息推断企业的盈余持续性。该方法可以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能够直观的比较企业间盈利能力。但近年来通过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从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基本面(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入手,选取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利用这些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盈余的持续性能力。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盈余持续性内涵及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第二部分阐述了已有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选取并论证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变量;第四部分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企业盈余持续性的综合评价并验证其有效性;第五部分为文章结语。

二、文献回顾

会计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起步于Ball and Brown(1968),他们首次实证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和市场反应模型,发现盈余公告后一个月内超额股票回报与当年盈余相对上年盈余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运用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开始与19世纪80年代末期,Ou and Penman(1989)通过统计分析从财务报表科目中选择了68个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通过综合这些科目预测未来盈余。而后Lev and Thiagarajan(1993)在阅读大量的证券分析师报告和媒体报道后,确定出12个基本面变量,即存货、应收账款、资本支出或研发支出、毛利润、销售和行政管理费用、坏账准备、实际税金、订单、劳动力、后进先出法计算盈余以及审计意见。将这些基本面信息与盈余持续性、反应系数的关系作了梳理研究。并比较了基本面表征持续性能力与时间序列表征持续性能力,发现由基本面质量评分反应的基本面信号比时间序列持续性指标更能反映投资者对盈余持续性的评价。Abarbanell and Bushee(1997)基于Lev and Thiagarajan(1993)的研究,选取九种基本面信号变量,发现存货、毛利率、有效税率、盈余质量及劳动力和一年后的盈余显著相关。还有部分学者使用少量的基本面信息考察其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如Schmidt(2006)利用单个基本面信息,研究了盈余的组成部分税收变动对未来盈余的持续性和预测能力的关系。

我国对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赵宇龙和王志台(1999)是第一次系统地研究盈余持续性的。他们利用主营业务利润率做永久性盈余表征变量,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功能锁定”现象,投资者对具有相同会计盈余但盈余持续性不同的公司股票不能区别定价。而后的研究多效仿sloan(1996),集中于盈余分解的持续性研究,方法采用的是一元线性回归法。而利用财务指标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张兰萍(2006)、胡文献(2010)理论分析了影响或度量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钱爱民(2009)选取以利润表为基础选取财务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盈余结构质量评价体系,验证其对盈余持续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陈金龙等(2011)从企业的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余潜力方面选取财务指标构建出综合指标体系度量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采用的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验证有效性。通过我国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利用基本面文献多见于理论分析,或使用盈利企业的数据或利用单一行业的样本,因此利用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研究空间很大,本文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入手,选取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利用2008—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数据进行验证,综合分析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

三、财务指标变量的选取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第4篇

【关键词】 盈余管理;度;界定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盈余管理尚缺乏一个权威的或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定义,正因为这样,当前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混乱。查阅文献发现,不少学者将通过安排交易等非会计方法的操作方式和在准则要求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的方式,统一用盈余管理进行表述。比如,“上述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综合表明,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也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限制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从根本上切断了利用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路径,并保证了会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的要求。”盈余管理比较明显地被做为消极的定义。① “从表面上看,盈余管理行为是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的违背;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会计规则本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② 再比如,“低成本的盈余管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和政府补贴以及增加营业外收益;第二种方式是调整应计利润,即通过操控应计项目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③ 很显然,这里盈余管理被定义为“广义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不限于准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该定义还将利润操纵以及其它非法行为包括在盈余管理当中。从中似乎会得出“盈余管理包括利润操纵”的结论,比如部分学者提出“恶意盈余管理行为”、“不受制约的盈余管理”、“不良盈余管理行为”、“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等类似表述。基于此,很多研究者对上市公司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持否定态度,对该类盈余管理的研究目的是如何指导政府和审计部门杜绝上市公司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如果认为盈余管理是“狭义的盈余管理”,即认为盈余管理仅仅是在准则要求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那么盈余管理首先便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研究者旨在指导企业如何规范地进行盈余管理。

因此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意义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概念应当是“狭义的盈余管理”概念,理由如下:

(一)盈余管理空间客观存在

1.基于成本收益原则,假设能够制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准则,准则制定成本以及准则执行成本将导致准则难以执行。2.会计准则天然存在空间,因为会计学科本身建立在重要性、稳健性等一系列假设基础上。3.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同和变化以及会计准则的发展滞后性,使得会计准则在制定时,就会留有一定的可选择空间,给予公司会计人员一定的自主性。正因为以上原因,盈余管理的空间客观存在,也导致盈余管理客观存在,而“广义的盈余管理”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取缔盈余管理,结果就形成悖论。“狭义的盈余管理”研究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盈余管理,具有实践性。

(二)盈余管理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1.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整理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调整盈余,以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2.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原料供应和资金供给少受干扰,使经营能够更加平稳地进行。比如,在企业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盈余管理给了管理者一个缓冲的空间,以保证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并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而签订契约是要花费缔约成本的,而且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所订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或刚性。有效契约论认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地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处于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重新谈判的成本。

(三)有利于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

把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区别开来是必要的,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两者虽然都对企业盈余产生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但两类行为的本质不同。笔者认为,利润操纵应当界定为非准则范围内会计方法的选择行为,包含各种非法方式,旨在影响企业盈余以误导消费者;盈余管理应界定为准则范围内会计方法的选择行为,该行为不违背法律法规。将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行为区分为两类性质不同的方式分别加以研究,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规范企业行为,营造良好的经济和经营环境。

二、盈余管理“度”的提出与意义

不少专家学者在肯定盈余管理是在准则范围内的情况下,提到“适度的盈余管理”、“过度的盈余管理”的表述。这些表述表明理论界注意到了盈余管理存在一个过度和适度的问题,但对于什么是“过度盈余管理”,进一步可衍生出盈余管理“度”在何处的命题,对此却缺乏相应研究。笔者认为,对于该类问题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盈余管理“度”问题客观存在,影响重大

在盈余管理是“狭义盈余管理”的前提下,盈余管理即使符合了准则的要求,但由于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存在较大空间,势必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其结果会对监管者、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通过盈余管理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余状况,有利于引导相关者进行决策,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但如果以误导相关决策者为目的,将负面影响社会效率。因此盈余管理研究存在“适度盈余管理”和“过度盈余管理”的命题,并具有研究价值。

(二)研究具有实践价值

1.该研究能指导政府监管,规范证券市场。当前的证券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正因为这样,规范证券市场、引导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度”问题的研究,能指导政府划分“过度盈余管理”和“适度盈余管理”,进而对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过度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设置“预警指标体系”,对整体证券市场进行监测,对政府宏观政策制定给予支持。2.该研究能为司法诉讼提供指导。以证券民事诉讼案件为例,通常案件的焦点围绕因果关系判断。在因果关系裁定当中,适度管理的盈余信息不应当做为股民决策的原因,过度盈余管理由于扭曲了盈余信息,同股民的决策存在一定关联性。虽然目前我国法院对证券民事诉讼案件的受理是以证监会对相应上市公司的处罚为前提条件,但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伴随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相信会逐步放宽该限制,因而对过度盈余管理命题的研究将逐渐显示出价值。3.该研究命题能为上市公司提供指导。通过“度”问题的研究,可以指导上市公司规范盈余管理行为,通过适度盈余管理,实现企业发展。

三、“度”的深化研究与实践运用探析

盈余管理“度”应当从定性研究入手,结合定量研究。从单个会计方法来看,如果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就是合法和可行的。但从整理效果来看,如果综合盈余管理的结果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真实的盈余情况,结果便会产生“合成谬误”,即每个个体行为正确,但总体行为却产生偏差。而“度”的研究目的即在于寻找和发现导致企业盈余管理性质变化的临界点。在对于“度”的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定量研究,根据不同行业、性质、规模企业,设置系列指标和数值标准,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思路比较可取。基于此,笔者认为对该问题建立如下研究框架:

(一)分析盈余管理“度”的产生原因

分析盈余管理“度”的成因,确认其研究价值。

(二)“度”概念的定义

本文从合成谬误这一理论对“度”问题的性质进行了尝试性分析,笔者认为,从多个视角来研究盈余管理“度”的问题是必要的,比如从法务会计角度、信息不对称视角、制度经济学等视角,无疑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度”问题,并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路。

(三)建立盈余管理的界定体系

区别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并具体分析哪些是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的点。为了从整体上判别盈余管理是否过度,其前提便是对每个盈余管理的点进行辨识。相关学者对新准则下如何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是往往不够系统和具体,在盈余管理“度”的研究体系中,需要更加细致、规范地进行这一工作,并尝试分析每个盈余管理的点对企业当年利润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整体角度或者是企业某一模块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四)“度”的应用问题研究

本文前面谈到了“度”的实践价值,但具体如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在对狭义盈余管理中的“过度盈余管理”设定盈余管理财务指标预警体系,对整体市场盈余管理进行监测,具有重大的应用研究价值。

盈余管理“度”的研究思路可以图表形式概括如图1:

【主要参考文献】

[1] 龚光明,王燕娜. 盈余管理研究的新思路[J]. 财会月刊,2007,(3):88―89.

[2] 金,李若山. 法务会计专家在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启示[J]. 会计研究,2007,(10):19-26.

[3] 宁亚平. 盈余管理本质探析[J]. 会计研究, 2005,(6): 65-68.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

股票投资是投资理财的重要手段。股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技术性,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活动。股票投资也成了当下老百姓常见的资产配置方式之一。股票投资方面的技术、经验也成了老百姓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学习对象之一。本人根据自己这几年股票投资操盘经历,从中总结归纳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技巧,资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对投资者的投资活动的成功有所助益!

首先,做交易决策时要关注盘面交易细节。

如眼下,大盘处于熊市,从2015年6月5000多点,一直跌到现在2800点左右,跌幅接近50%.今年5月6日,本人从权威媒体上看到国家盐业改革方案出台,觉得利好盐业股,当天上午开盘就立即买入云南盐化1000股,该股当时高开近6个点(与该股昨日收盘价相比高6%的价格开盘交易),本人是追高买入。此股买入后就随大盘一路下跌!截至当日收盘,本人已高位套牢,并亏损近4%.反思此次投资交易全过程,其实有许多教训和技巧值得总结。首先,开盘三线就预示此股今日会收跌,开盘三线是指上午9点30分开盘后股票半个小时内的价格走势,是一个交易日里的关键时段,这半个小时可分为三个10分钟,股价在这三个10分钟里的走势大致决定了全天的走势。此股当天开盘三线是一上二下:即9点40分,9点50分,10点三个移动点与原始起点(9点30分)相比,9点40分的股价移动点比原始起点高,而九点50分和10点两个移动点比原始起点低,这表明当天行情买卖双方比较均衡,但空方比多方有力,大盘是震荡拉高出货的趋势。而且当时9点30时开盘交易清单中有两个上万手的抛单(主动性大卖单),头天晚上也有大股东解禁股抛售的消息传出!所以说,交易决策时,要关注盘面细节,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

其次,大盘处于弱势中不要去操作概念股,技术分析应结合“利好出尽就是利空”等其他股票投资规律,从整体上进行交易决策的制定。

5月6日,本人还买入过广电网络,该股5月5日K线图明显利多:多方炮组合,而且近日一连收出几颗十字星K线,预示变盘在即。5月5日晚间权威媒介消息称中国广电获中国电信第四张营业牌照,明显利好该股。其实4月21日国务院就已发文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及中国广电可能获中国电信营业第四块牌照的消息。我当日以高开盘价买入此股,上午涨停,但下午此股受大盘跳水大跌影响,下午打开涨停板,其后一路走低,截至下午收盘,收盘价离购入价跌近3个百分点,至此又被套牢。其实,这个利好政策可谓是“鸡肋”政策,利好极为有限,双休日自己已从新浪网上看到了对此政策的评论。只是自己没在意,以为技术指标看,此股利多!当日压垮股市的稻草居然是证券交易所禁止壳资源炒作的消息,这明显是一则偏中性的消息。可见弱势当中,投资者往往从消极面去解读一些偏中性的政策消息。弱势不要去炒作概念股(一般的行业利好消息)。所以,炒股投资操作应万分谨慎小心,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同时应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敬畏市场的心态。

第三,要重视股票基本面和市盈率等各方面信息及指标的综合研究分析。

基本面分析中,对公司企业经营层面的分析是必须要做的工作。要认真阅读企业的年度、季度的财务报表,分析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及未来的成长能力。一般而言,企业盈利能力强、经营状况稳定、业绩持续稳定增长且股价较低的股票是很好的投资对象。通常可以借助市盈率这个指标去判断股票的投资价值大小。市盈率,一般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年度收益)的比率,一般认为20倍左右,高于20倍,有价值泡沫;低于20倍,股票价值被低估。一般同行业的股票才可以应用这个指标去比较各自的投资价值大小。不同行业的股票市盈率的比较则无意义。当然,对于这一指标的应用不能绝对化,有些正处于行业成长周期的股票,高市盈率正是其盈利高增长,市场行业高景气度的表现,这样的高市盈率的股票反而更具有投资价值。所应,一般应同时结合净利润增长比率来考察市盈率,透过观察市盈率与增长比率,可发现一些被低估或高估的股票,该比率一般低于1的公司相对吸引力更强。如前不久,自己投资买入的碧水源,是高送转和年报递增概念股。其2015年年报主营收入同增51%,利润13.62亿,同比增长44.74%,分配方案是每10股转增25股,所属行业为环保;而同样,金河生物年报业绩增36%,推10股转增15估计,其2016年3月一季度净利增110%―150%,所属行业为生物质能。而随后,两股股价表现不一样:截止4月15日收盘,金河生物涨停,而碧水源则收跌0.9%。同样年报增长、高送转概念,为什么市场表现不一样呢?原因分析如下:首先,金河生物流通盘50亿左右,而碧水源流通市值高达270亿,在大盘持续缩量调整情况下,入市资金意愿不足,大盘存量资金博弈条件下,小盘股比大盘股容易被资金炒作。其次,从技术上看,金河生物各均线系统斜率比碧水源更为发散、更大,同时底部呈圆弧底且温和放量、量价齐升,懂技术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看涨的技术信号!第三,换手率金河生物为8.4%,而碧水源只有1.55%。一般而言,换手率越大,表明股票交投更为活跃,股价拉升更容易;最后,金河生物市盈率只有74.1倍,在生物质能行业,这个倍数并不是太高。而碧水源则为155倍,与环保行业的股票相比则明显偏高!从市盈率这个指标来看,后者股价估价明显过高。这次投资给人的教训是,选股不能主观臆断,选股应综合个股利好消息、市盈率等各方面信息,顺势而为。

总之,股要交易决策应基于基本面、技术分析、大盘走势及盘面细节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整体分析。在市场没有达到弱势有效,基本面和技术分析都有效。技术分析注重短期分析,常用来预测旧趋势结束和新趋势开始;而基本面分析主要用于判断当前股价是否合理,并描绘出它长远的发展空间;而根据细节问题则可确定正确的交易时间、空间。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第6篇

关键词:内容分析;客户价值;产品开发;制造企业;感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048-05

Abstract: This paper developed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constitu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stomer value by using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priority, concept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ustomer value, and perception gap between the firm and customer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ocuments of indepth interview. The influence factors, coupled with their relative priorities and definitions were found and result shows that the gap existed in term of profitability, configuration, purchase cost, intelligent management, etc.

Key words: content analysis; customer value; product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erception gap;

制造企业一直致力将客户的价值诉求与自身产品创新高效整合,但客户对产品技术等知识的不了解,同时企业也缺乏客户需求挖掘的有效工具[1],造成双方在产品价值定义、评估等关键环节存在感知差异[2]。如何准确感知客户价值和需求并无偏的导入产品创新是学术和企业研究的重要问题。有学者提出基于价值传递和实现导向的战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绩效[3],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企业需要聚焦客户工作过程中各类价值的诉求而非单纯的功能需求[4]。已有研究聚焦在客户价值的分类和特性分析,对具有企业实践意义的价值点研究仍处起步阶段。

传统客户研究方法如问卷等的适应范围和效果都存在局限,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简称CA)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把语言等定性资料转换为定量的统计量,将素材从使用情景中抽离从而开展有效推断[5]。国外CA研究涵盖组织行为、社会学、战略管理等领域[6],国内研究也涉及管理科学、电子商务等。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1)CA特点和方法的理论探讨;(2)编码信效度方法指标的研究;(3)以文献为对象进行问题特征、趋势的分析等。研究方法多手动编码,少量计算机编码,数据处理能力有限。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局限制约了CA的应用,而以企业问题为背景的实证研究则更少有涉及。

本文借助CA方法和扎根理论,在装备制造业本文隐去具体产品以装备制造产品统称,“产品”涵盖实体产品及服务,如特指实体产品则会单独说明。 中进行客户价值的影响因素和企业-客户的价值感知差异研究,致力于帮助企业解决最急迫的3个问题:(1)哪些产品价值是客户关注的?(2)其中哪些价值相比其他对客户更重要?(3)企业对客户需求的感知是否有偏差?有哪些偏差?本文是内容分析方法在中文实证研究中的尝试,目的是通过客户价值研究为企业产品创新和营销策略制定提供支持,并探索CA编码在中文中的应用。

1文献综述

Ulwick认为准确识别客户需求,明确产品各属性对客户价值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和企业绩效,Woodruff进一步强调客户价值的判定应基于客户角度而非企业的感知。因此研究影响客户价值感知的因素内涵和重要性优先序,进而分析企业-客户价值感知差异对企业运作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影响客户购买决策的因素作为价值度量指标,主要原因是:(1)客户价值和需求概念过于宏观且难以被具体化描述,聚焦购买决策更有利于研究的开展和深入;(2)理性人假设下的购买决策是客户选择最高价值方案的过程,因此有助于探讨价值体系的构成和评估机制。

本文的客户价值研究借助了CA方法的特点,挖掘被访者对问题的认知,而非访谈者所理解的被访者的认知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CA方法具有系统、客观性和定量等特征,其基本假设是:(1)对特定资料进行内容分析能挖掘对象对事物的认知状况;(2)在被访者潜意识中感知的重要内容具有较高的重复频率[6,7]。而学者也通常将频率作为CA的重要指标。

在研究过程上本文使用广泛应用的Weber步骤为基础展开编码分析[8],如图1所示。受限于语义智能技术传统编码消耗的时间和成本远超研究者的承受范围,引入计算机辅助(CATA)成为必然。但由于缺乏中文语义数据库和算法,在面对同义和多义词时若编码不加区分必然导致信效度降低。本文采取“CATA+人工”(步骤3和6)编码方式,克服中文语义分析中可能出现的编码偏差和信效度问题。

2数据收集及编码

2.1访谈设计及质量控制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收集购买决策影响因素信息,经过预调研修正后的问题有:(1)您购买产品时最关心什么因素?(2)您提到的XX因素具体是什么?(3)除了刚提到的因素,还有哪些也很重要?其中XX是被访者在问题1中提及的因素,问题2是要被访者对其进行详细说明。鉴于客户语言通常是定性、模糊的,本文设置两层问题:问题1和3询问影响因素;问题2借助客户语言定义因素的概念内涵,解决企业-客户价值感知偏差问题。CA关注资料传递的信息而非传递或接受者理解的信息[7],因此访谈用录音记录并由专人逐字还原成原文文档,再交分析员交叉校对确保录音和文档一致。

2.2样本收集

对全国行业内173名客户进行访谈,平均时间20~30分钟。访谈人员都进行过访谈培训和预访谈并遵循访谈提纲和规则。编码前基于Yin的建议剔除不合格的文档(如内容缺失,意外中断等),最终保留文档166份,统计信息如表1。

2.3.2编码分类表及编码规则

本文是从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入手的客户价值探索性研究,需要从访谈原文中按编码规则生成初始编码表。基于Holdford的编码人员选择及编码分类表创建要求,选择3名管理专业博士分别阅读1/3文档(随机选择,互不重复)。按客户语言独立建立初始编码分类表[8],涵盖:(1)因素名称;(2)描述因素的同义词集合;(3)客户的因素概念定义。“同义词集合”指问题2中客户对因素的解释说明用语。3人的编码表随后合并成初始编码分类表及编码规则,如表2所示。对初始表中的矛盾部分3人遵守编码要求参照原文核实后形成统一意见[7]。完成分类表和规则后1周再次重复以上步骤,生成新的初始编码分类表并将两者比对分析以确保CA研究信度。表2初始编码分类表关键因素同义词集合因素概念定义可靠性可靠性,故障率,返修率等对产品运行状态平稳、可靠的描述,包括产品整体及部件人机工程人因,人机,人性化等对操作界面友好性、功能布局及操作使用人性化的描述服务期限服务期,保修期,三包等对产品承诺服务质保期及相应服务条款的描述产品更新更新,升级,换代等对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及新产品频率的描述注:篇幅限制仅显示部分因素内容

2.3.3测试编码分类表和规则

随机选择50%的文档用于初始编码分类表及规则测试。本文在步骤3和6设置了“CATA+人工”判定环节,首先由软件按关键词自动检索编码,再由2位编码人员独立按编码规则逐一判定软件编码结果。若合适(Y)则继续,若不合适(N)则依编码规则调整编码点分类,若不属于已有分类则归入“其他”类。为保证判定准确而非断章取义,设置显示编码前后各5个字便于语义判定。编码人员选择熟悉计算机操作且未参与本文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均接受过软件和编码规则培训。

2.3.4样本编码信效度

Harwood和Kolbe都指出CA在编码各环节可能产生影响信效度的误差,但目前对编码信效度的验证尚未形成标准流程,本文采用较为严格的检验过程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

本文采取保证效度的措施包括:(1)预访谈培训访谈人员并改进访谈提纲;(2)无提示访谈原则,避免引入个人观点;(3)随机访谈对象选择及大样本;(4)访谈录音原文整理及校对;(5)基于Weber步骤并加入人工校对;(6)编码人员选择为研究相关人员回避原则,确保编码客观性;(7)建立CA资料库,记录研究过程及步骤,便于研究者重复或展开深入研究。以上都是为保证研究资料如实反应客户价值信息,编码过程客观准确,最大限度提高效度水平。

3结果分析

3.1因素重要性及感知差异

本文将频率和人数作为编码结果而非单独某项指标[9]。在表3中不难发现因素提及频率和人数的差异,如“服务态度”仅3人5次,“客户培训”仅1人1次等,而“盈利能力”144人704次,“运营成本”116人417次等。按频率排序可对客户感知的因素重要性形成直观印象,前10位因素累计频率达总量82%,平均91.8人(占55.30%),其排序也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逻辑。

因素优先序揭示了客户的价值诉求,体现了因素在客户价值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总体来说与收益相关因素排名较前,如“盈利能力、盈利方式”等,分列1、4位。这是由客户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将产品用作生产工具投入再生产的行业特性所决定的。与之相关的因素,如成本类“运营成本、购买成本”分列3、6位。而产品功能相关的如“产品配置、可靠性、制造质量”等,整体略低于收益类却高于服务因素,如“服务及时、服务期限、服务态度”等。

而在因素概念内涵和企业对客户价值感知差异上本文也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企业所识别的因素不全面,对“盈利能力、盈利方式”等因素认识不清晰。正如企业高管企业或行业人员谈话源自对多个企业高层及行业资深人员的访谈。 说到:“客户关注的是产品价格,实际售价。价格合适了什么都可以”。企业聚焦客户功能需求而忽略了客户对赚钱能力和“盈利方式”中服务解决方案的诉求。基于编码中因素定义,客户感知的 “盈利方式”指对生产方式、收入模式和来源等的描述,即如何参与生产活动并赚取利润,强调获益模式多样性,如产能外包、增值服务、生产模式多样等。客户关注收益但并不限定收益方式,而这正是专注产品功能需求的企业所忽略的重要客户价值。

其次,企业感知的因素内涵存在偏差,如“产品配置,购买成本,智能管理,金融服务”等因素。企业认为“产品配置” 是“主要是核心部件型号和牌子,品牌客户满意,配置就不是问题”,而客户的感知还包括“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功能部件的选择方案”。客户需要企业提供满足其个性化生产的产品配置方案,即较高工作柔性的生产解决方案,而不仅是可选的部件规格、型号清单。

企业认为“购买成本”是“就是产品价格,就是客户到手,算完折扣和优惠的价格”,而客户感知是“交易首次付款时必须支出费用(如售价、保险、税费等),特指客户必须的成本支出而不包括可选增值服务的价格”。客户关注首笔支付总费用,而售价对客户的重要性并未达到企业感知的高度。因此企业的营销策略应尽量降低和分散首次支付金额,灵活支付时间和方式,将可选增值服务包与产品分开宣传以降低客户的价格敏感度。

“智能管理”基于企业角度是产品自动化程度,如自动故障诊断、预警等,而客户更倾向对多台设备所组成产品线的管理,即以生产线为单位的智能管理服务。客户关注智能服务解决方案,而非单个智能装备。此外,装备制造产品通常成本高,回收周期长,企业认为的“金融服务”即贷款和分期还款服务等。客户更关注其灵活性(如融资租赁等),希望与企业通过金融杠杆在产品开发、收益分享等领域实现紧密合作,降低客户的运营风险。目前企业认知仅涉及客户价值诉求的表层,对更深的价值内涵尚未涉及,无论从感知内容还是深度相比客户要求都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分析发现服务类(如配件保障、服务及时等)排序在收益类(如盈利能力等)和功能属性类因素(如产品配置、制造质量等)之后,表面看服务重要性下降,但深入研究因素的概念不难发现:(1)表3中服务因素多属传统售后范围,客户很容易将其归为保健因素而非关键影响因素;(2)在各类如“盈利方式、智能管理”等因素中呈现多个种类的增值服务需求。因此客户对服务的需求并非下降而是嵌入到产品平台和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因篇幅限制不能列举因素的排序及认知的差异分析,随后将引入行业专家进行分析。

3.2编码结果深度挖掘

本文引入6名行业资深研发、销售人员,将影响因素基于企业产品创新需求的角度重新划分。本步骤在软件中借助节点合并功能实现人数和频率的动态更新。重新分类后的影响因素合并成10类客户价值点,按频率总量排序,如表4所示。

表4内容分析编码结果分析表排序价值点影响因素人数频率1盈利模式盈利能力,盈利方式1529582产品功能产品配置,加工能力,产品更新,产品适用1336863产品质量可靠性,制造质量,维护性,耐久性,稳定性1316644成本支出运营成本,购买成本1336015产品可用性操作舒适,智能管理,人机工程761866售后服务配件保障,服务及时,服务期限,服务态度,客户培训521237金融服务金融服务471098产品外观产品外观45829品牌影响力品牌,口碑387210商务政策商务政策48表4中价值点是更具宏观意义的客户价值诉求,对企业实践更具操作性。“盈利模式”作为重要性最高的价值点揭示了客户对产品价值创造能力的关注,远超“产品功能”和“产品质量”。制造企业亟需转变思路,打破产品导向思维,以客户需求实现为导向将产品作为客户价值的实现平台展开产品创新[4]。在降低客户“成本支出”和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可用性”基础上聚焦客户价值增值模式转型。企业对客户价值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产品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要将产品运营过程涉及的诸多问题,如收入来源、费用结算、智能管理、产能外包、金融衍生等都纳入研究范畴,扩展客户价值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企业可以借助CA编码中影响因素概念定义及对应关键词来深入分析客户价值,实现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的匹配。

4结论

本文对客户价值体系和企业-客户价值感知差异进行了研究,同时也探讨了内容分析在实证研究中的实践方法步骤。研究挖掘的客户价值影响因素涵盖盈利、成本、功能、服务等各方面,因素优先序则为企业揭示了各因素在客户价值体系中的权重。而感知差异分析则证实当前企业更多聚焦于产品功能和物理属性,忽略了制造服务化背景下的潜在客户盈利模式转型和增值服务需求。制造企业需要依据研究结果校正感知偏差,并针对性建立高效的客户价值监控体系,及时更新对客户价值的研究结果以便指导产品创新和制定营销战略。

参考文献:

[1]Ulwick A W. Turn Customer Input into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80(1):91-97.

[2]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Berry L L.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 49(4): 41-50.

[3]冯泰文,孙林岩,何哲,等.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J]. 科学学研究, 2009, 27(6): 837-845.

[4]Bettencourt L A, Ulwick A W. The Customer-centered Innovation Map[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 86(5): 109.

[5]Harwood T G, Garry T. An Overview of Content Analysis[J]. The Marketing Review, 2003, 3(4): 479-498.

[6]Holdford 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J].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2008, 4(2): 173-181.

[7]Neuendorf K A. 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M]. SAGE Publications, 2002.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第7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因子分析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上市公司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参与,使证券市场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普遍不高。为了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保护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很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作一全面系统的分析。

一、盈利质量的概念

在研究盈利质量时,笔者参阅了相关文献,从而发现了几个相关的概念,如盈余质量、利润质量、收益质量等。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后认为,这三个概念与盈利质量实质上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因此本文未对其进行区分,并且在本文中统一使用盈利质量来进行表述。

“盈利质量”的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奥特洛弗(O''''Glove)出版了颇具影响力的投资咨询报告《盈利质量》(QualityofEarnings),从这个时候开始盈利质量在证券业就日益受到重视。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盈利质量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种观点各有其侧重。现金流量观点:它强调了盈利的可实现性,但却忽略了盈利的持续发展能力。真实性观点:较之于现金流量观点,它更加全面,但仍然忽略了盈利的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性观点:它强调了盈利的持续发展能力,但却忽略了盈利的真实性。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盈利质量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的内在揭示,它是对当期企业盈利的盈利性、获现性与成长性的一种评价结果。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这样定义既明确了盈利的作用和目的,又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盈利质量的本质,从而有利于综合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盈利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潜能。因此,一个良好的企业盈利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二是盈利有现金流的保障;三是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出发设计盈利质量的评价指标。

二、研究指标研究方法的选择

从盈利性、获现性和成长性三个方面出发,选择了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盈利现金保障倍数、销售现金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指标,但是每个指标对于盈利质量的作用是不同的。评价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关键是如何确定指标权数,权数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结果的正确性。目前权数确定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专家意见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分析法等,每种方法都各有其利弊。经过比较分析后决定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研究。

因子分析法通过对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处理和数学变换,消除了指标间的相关影响,消除了由于指标分布不同、数值本身差异造成的不可比性,从数据源头保证了评价的质量。应用因子分析法,既可避免信息量的重复,又克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所用权数属于信息量权数,它与根据评判者对指标自身重要程度的估价而确定的估价权数不同,信息量权数是从指标所含区分样本的信息量多少来确定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伴随数学变换过程生成的,并随着样本集合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人为调整。采用信息量权数有助于保证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提高综合评价的效度。因此,本文选用了因子分析法。

三、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年、2007年巨潮40家披露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其中样本的选择包含了银行、房地产、电力生产、机械、信息技术硬件、旅馆餐饮及休闲、交通运输、食品饮料、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证券、通讯运营、汽车及配件、化工、家用电器、航运等诸多领域和行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大智慧软件、巨潮资讯网(http://)、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http://)以及中国证监会网站(http://)所公布的年报资料和数据。

四、数据的处理分析

(一)指标的调整

笔者使用拟采用的六个指标,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巨潮40家上市公司2006年和2007年数据进行检验,2006年的KMO值为0.478,2007年的KMO值为0.465,它们的KMO值均小于0.5(KMO是用于检验因子分析是否适用的指标值,若它在0.5-1.0之间,表示适合;小于0.5表示不合适),故不是很适合使用六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为了保障分析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经过检验和分析,笔者将评价指标做了调整,调整为销售净利率(X1)、盈利现金保障倍数(X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3)、净利润增长率(X4)来对巨潮40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可以通过KMO检验的结果,2006年的KMO值为0.513,2007年的KMO值为0.507,它们的KMO值均大于0.5。

(二)对2006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

运用SPSS13.0软件里的DataReduction一Factor功能,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一开始先输入2006各项指标,得到以下结果(见表1)。

因为当初在Extraction对话框设置提取公共因子时采用了系统隐含设置,即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个数提取。由表1可知,取前两个公因子时累计贡献率只能达到70.295%,如要达到符合要求的85%的累计贡献率,需要提取三个公共因子。

故再次回到FactorAnalysis主对话框,重新计算得到表2。

从表3反映的各个变量的因子共同度来看,这三个因子的变量共同度都在0.8以上,四个变量都能很好地被三个因子解释。

再利用Transform下拉菜单中的Compute进行分析,将数据文件中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步骤产生的三个新变量即第一、二、三因子得分fac1_1,fac2_1,fac3_1及第一、二、三的方差贡献组成表达式:(41.757×fac1_1+25.315×fac2_1+25.049×fac3_1)/92.121。

在NumericExpression下端矩形框键入此表达式,再点击OK按钮,得到的综合得分如表4。

(三)对2007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

与2006年数据处理相同,取前两个公因子时累计贡献率只能达到66.3855%,若要使累计贡献率达到85%,需要提取三个公共因子。重新计算执行结果如表5。

从表6反映的各个变量的因子共同度来看,这三个因子的变量共同度都在0.75以上,因而四个变量都能很好地被三个因子解释。

再利用Transform下拉菜单中的Compute进行分析,将数据文件中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步骤产生的三个新变量即第一、二、三因子得分fac1_1,fac2_1,fac3_1及第一、二、三的方差贡献组成表达式:(37.639×fac1_1+25.149×fac2_1+25.017×fac3_1)/87.805。

在NumericExpression下端矩形框键入此表达式,再点击OK按钮,得到的综合得分如表7。

五、结果分析

从2006、2007年的总体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一)上市公司行业间的盈利质量差异较大

综合这两年的数据来看,以证券等行业为代表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均较高,如中信证券的排名一直遥遥领先,保持第一的位置;而以化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行业如S上石化、四川长虹等的盈利质量情况则较差,行业差距凸现出来。

(二)同一行业间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差异明显

1.银行业:就2006年来看,深发展A、华夏银行分别以0.70848、0.70607的得分位居第3和第4,而招商银行也排名第6,但浦发银行却以-0.32102的得分排名30,其他银行的排名分别为建设银行11名,工商银行13名,民生银行14名,中国银行26名;再分析2007年,招商银行排名第4,最差的华夏银行却排名倒数第一,而其他的银行在排名中呈现均匀分布,并没有形成“扎堆”的局面。可见,银行业这个行业的差别明显,盈利质量参差不齐。

2.交通运输业:从2006年可以得出,盐田港排名第2,上海机场排名第8,但中海发展和上港集团的排名分别是23和24,差异明显;2007年的情况是盐田港排名第3,而上港集团排名21,差异仍然存在。

3.电力生产:2006年长江电力排名第10,深圳能源排名17,申能股份排名28,国电电力排名32,差距很明显;而2007年的顺序虽然有所不同,但排名情况基本没变,差异明显的情况仍然存在。

(三)我国上市公司两级分化

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2006年最高分的中信证券得分为2.9656,而最低分的中兴通讯得分仅为-0.77786。差距明显,2007年第一和最后一名的差距也很明显,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呈现“金字塔”的分布格局。

以上是从整体情况进行的分析,从纵向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两点结论: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略微有所下降。

由于2006年和2007年的上市公司都使用了相同的财务比例指标,这就使得这两年的得分情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得分大于0或小于0的上市公司数目没有变化,就相同名次的得分情况来看,2006年上市公司得分与2007年的得分差距不是很大,但除了19家,即47.5%的公司名次得分稍微有所改善外,其他的即有52.5%上市公司的得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稍微有所降低。

第二,银行业排名波动幅度剧烈,行业竞争空前加剧。

2006年华夏银行还是排在前5名之内,但在2007年迅速被挤出,甚至排名倒数第1,深发展A被挤出了前5的“宝座”,招商银行则在一年内的时间里占据了前5名的位置;而浦发银行也不甘示弱,迅速从2006年的30名跻身第7名。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了银行业的竞争出现了“白热化”的程度,竞争异常激烈。

【参考文献】

[1]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0,(9):31~36.

[2]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17):45~46.

[3]刘胜军,张静.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J].资本与金融,2005,(6):19~22.

[4]倪敏.张华.关于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问题的探讨[J].江苏商论,2003,(10):115~116.

[5]由宇.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资金财会,2007,(8):30~31.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第8篇

一、企业盈余管理讨论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一家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企业,它拥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由于“未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可预期的,也就是未来经济利益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因素而改变。当企业资产的“未来经济效益预期”要比当下的账面价值低的时候,企业资产就必定会出现贬值现象,为何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极度重视企业资产贬值,是因为在对“预估未来经济效益”会计评估的过程中,出于本身企业利益考虑,一般的管理人员常常会使用会计评估对会计真实性进行影响,从而达到一些目的。由此来看,对于企业使用会计政策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讨论就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准则是我国于2006年所颁布的一项专门的会计准则,这项新准则中明确提出了长期资产贬值准备一经提出就不得退回,这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会导致我国会计新准则和国际上的会计新准则之间的不同。为何会出现这种类型的会计新准则呢?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够完善,监督与管理也不够到位,企业信誉不足,造成企业利用资产贬值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的情况经常发生,由于需要遵循会计的谨慎制,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最终选择了长期贬值不得退回的理念。由此可见,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的资产贬值与盈余管理模式,不但可以让我国资产贬值政策的发展提供空间,也能够为会计的监督管理做好铺垫,为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得以借鉴我国的方式方法。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企业盈余管理是如今众多国内外经济学领域和会计学领域热议的话题,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涵义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和凯瑟琳•雪珀。凯瑟琳•雪珀的理念是,企业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掌控,从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纰漏管理”。而考斯特的理念是:“假设企业经营者在众多会计政策里自行挑选,就自然而然地会挑选那些能够让公司或自身效能达到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也就是盈余管理。”在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主要有以下方面:陆建桥的观点是企业盈余管理是在“企业有关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内,为了将自身效能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顾兆峰的观点是在对广义的盈余管理和狭义的盈余管理的基础上,认为盈余管理补单是对损耗表中利益的盈余数字管理,其中还有对资产的债务表和对报表的附注等一些辅助类信息的管理。魏海明是从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这两方面来对盈余管理做出分析的,他认为: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误导该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人员对准确的会计数据和企业业绩的了解,从而打造交易过程中的贬值财务报告中对会计方法挑选的方式。我们对于企业盈余管理要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它与操控会计有着很大的区别。企业盈余管理对于会计的准则并不会违背,但是会计操控是管理人员通过采取违反会计准则的形式对盈余进行掩饰的行为。这种方式违反了会计法律法规的条例,随之也会对企业利益有关人员均造成损失。所以说,企业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理念。

三、新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一)新准则的概念

新准则主要是对于人们行进会计事项确认、计算、记录等行为做出规范,是以规则、条例的方式表现的,是一种减少交易成本的规则安排,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关于财务会计信息报表和所显露的标准,其不仅是指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一般准则和具体规章制度,还有法律法规中对于财务信息报表、显露的制度和一些会计惯例等。我们常说的是属于狭义的会计准则,它只包括所有规范财务会计信息报表、显露的一般性准则和具体化的制度。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它涵盖了基本的会计标准和具体的会计规章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

(二)盈余管理构成原因

有许多的会计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构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1.“委托型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委托人和人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会计信息的提供人要比会计信息使用人更了解企业管理状况等的内部消息,而会计信息的提供人,也就是人,人会受到本身利益的驱使,于企业盈余信息的确定、计算、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当中,做出将自己本身利益最大化的盈余管理方式。2.“资产权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企业经营的权利和所有权脱离开来之后,企业的掌控权和剩余利益索取权也会相互脱离。掌控权主要是在公司的管理层手中,但是管理层却没有剩余利益的索取权利,因此他们会更加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会将公司各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为了这一目的的实现,就产生了盈余管理行为。3.“博弈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假如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可以由博弈来实现最大化或者是遵守规定(会计准则)的收益低于违背规则的收益,这样一来,企业的管理就能够由会计政策和会计预估的判定在自身利益和会计准则弈,将会获得更多的利益,盈余管理也随之发生。意思就是,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自身利益与会计准则中进行博弈,在最大可能遵守会计准则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4.“契约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企业是许多相关契约组成的,签订契约的过程是由利益联系起来的,但这些利益不会完全相同,而且这种契约中也是存在漏洞的,这样一来,每个不同的利益关联者中就注定会出现矛盾,遇到这种情况,契约管理者会采取一些方式通过对会计盈余量的操控影响利益分配,从而使契约的执行方向向着自身利益的获得而实行。

四、新准则如何规范盈余管理

(一)科学对待盈余管理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有经济后果的,从会计信息作为由企业内向外界传达经济讯号的媒介来看,企业的盈余管理和经济后果就是紧密相连的。盈余管理是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经济后果的形式,而且它会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员,但其又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它是由许多的原因所引发的,这些原因有经济、社会、环境、政策、公司管理结构等,会计准则也是影响盈余管理的一个原因,所以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的会计准则是不存在的。由于不同利益关联者导致企业盈余管理的冲突,它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管理人员和相关利益人员的矛盾,科学看待盈余管理还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从以往来看,企业对于利润也就是盈余看得过重,因此,企业管理者才会采用各种手段实施盈余管理,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和利益联系者对于利润的需求。新准则体现出了综合收益的科学观念,而且对于资产的负债表着重强调,更加重视企业的真实资产和负债情况下所有者权利的提高。所以,企业的利益关联者在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不仅要注意公司盈余的增长和减少,更要充分重视资产的分析和是否负债,并分析负债和资产的构成,发掘企业将来的发展潜力,降低盈余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的地位,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只有如此才能够为投资决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确定资产贬值会计制度的选择权

对于旧的会计准则,新准则在资产贬值方面压缩了盈余管理的内容,有许多长期资产贬值导致不能退回,但短期的资产贬值是可以退回的,就像存货、实收款项、持有直至投资等资产价值恢复时,以前计提的贬值准备可以退回,此外,对于长期资产的处理,贬值准备也必须转出。同时,在实际操控中,新的准则给予了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有许多涉及到资产贬值的交易和情况,例如能否退回金额、商业信誉贬值的测试、资产组成的确定等,这都需要财务人员进行评测和预估,缺少客观具体的实施标准。这样一来,对于企业利用资产贬值会计制度实行盈余管理留有了较大的空间。在未来设立或修改企业会计准则时,应该进一步明确资产贬值会计制度的选择权利,对于极其重大的项目资产贬值可以由资产评估组织来评估,最大可能地降低会计工作人员的主观断定,提高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可行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以满足企业财务信息使用的需求。

(三)提高审计监管能力

新的准则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权利,但是会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很有可能会使企业财务报表失准,所以提高审计监管能力的意义非常重大。在涉及到资产贬值、固有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分销、债务重组等一系列特殊项目的审计监管工作中,要由专业技能熟练、专业知识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核计划,规划审核体系,尽可能地规范资产贬值以及公允价值等有关事项的审核程序,以便能在客观的角度评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