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4-02-05 14:44:07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信息能力收集处理提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80-02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时代对广大青年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中职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劳动力的中坚力量,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探索提高中职生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如何提升中职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中职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往往是为了学习某一技术而进中职学校学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素质较低,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搜集渠道狭窄,存储量少。中职生获得信息多数局限于课本及课堂上教师讲课。虽然认真听教师讲课,学好课本里的知识也能获得信息,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源。书籍、报纸、杂志、影视、广播还有人际交往等,都在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中职生不重视多渠道的信息源,获得的信息量便会减少,知识面也会狭隘。

(二)信息判断能力较差。中职生面对如今纷繁复杂的消息,分析和判断能力都比较差,无法真正的分析、比较、判别与识别,这就容易造成真假不分、良莠不分、科学与反科学不分、有用与无用不分的情况。如果中职生获得一些信息,却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把它作为谈话和写作的材料及处理问题的依据,这都会对中职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一定的危害。

(三)信息处理能力不强。目前,中职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强,无法较好的分析、归纳、概括、整理、分类信息。某种信息是个别的、特殊的,还是一般的、普遍的;这种种信息中又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从信息中可推理出哪些结论;信息中哪些带有普遍性的设想,能进而去解决某种问题?这些都需要中职生能很好地去处理。

(四)收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据统计,河池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7班55名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真正备有信息卡的只有6人,占全班的0.9%。可见,目前中职生对收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深,缺乏收集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没有养成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让学生用心去学习收集信息。

二、提升中职生信息素质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看,兴趣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教授信息技术课时,针对学生爱好古典文学名著这一心态,指导学生打开电脑,搜索古典文学的有关信息。例如:中国名著《红楼梦》有975个人物,描写人物之多,不愧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小说巨著,也写有827个人物。还搜索到一些名句的出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颧鹊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以学生的爱好出发,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有用的信息。

通过班会、团会、自习课时间组织学生开介绍信息交流会,信息内容包括各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人文、地理;各地方风俗习惯,等等。营造一个人人关注信息,多想、多听、多看、多讲信息的氛围。还能和班主任联系,将学生关注信息,多看、多讲信息,看知识、讲科学的一次集体行为,列入班级评优项目之一,使讲信息风气常态化。

(二)开设搜集信息能力指导课教会学生信息搜索方法和信息处理方法。为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笔者在计算机文献检索课上给学生讲授搜集信息的目的和具体方法。搜集信息首先要明确收集的目标,需要查找什么样的信息,使学生学会有针对性的信息收集。

1.信息搜索方法。以护理专业学生收集临床护理方法为例,有以下几种搜索方法:(1)报刊书籍收集法。可以阅读课本;查找图书馆里有关护理的图书、杂志;借阅阅览室的现代护理报。(2)网络收集法。利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通过上网的方式,使用百度、谷歌等网站搜索信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上网,只要把“护理方法”几个字输入到搜索栏中,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护理方法,这种信息方法学生容易掌握,省时高效。(3)社会活动收集法。一是在学校参加班级、校级护理操作技术培训竞赛;二是到城乡医院进行临床护理操作实践。这两种活动,学生能亲自去听、去看、去动手、去感受、去体验,获得的信息会印象深刻。

2.信息处理方法。(1)分析比较。对来自不同报刊、不同版本、不同渠道、不同地方的信息,要取其中较有权威性的,这样的信息可信度较高。(2)判断识别,是指选取有科学价值,实用价值的信息。笔者在教学中会就某一问题,有时提出多余的信息、有时提出表面现象、有时提出陈旧过时的信息,让学生思考哪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或有用或无用,或可用可不用,或非用不可,从而培养学生判断识别的能力。(3)归纳重组。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是纷繁复杂的,因此,对获取初始的信息要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内容进行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论。以溺水的急救护理方法为例,对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可以归纳为:第一,立刻把溺水者救上岸,脱去湿衣服,盖上干衣服或毛巾,不让受凉。第二,检查溺水者口鼻,如有污物,立即清除。第三,迅速使溺水者俯卧,使头部、胸部向下倒垂。第四,施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第五,溺水者救醒后,给他喝少量浓茶、热汤等。

(三)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学软硬件的建设。目前,信息技术课使用的电脑大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生产的电脑,设备落后而且数量少,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学校应根据硬件设施的使用情况,做好硬件设施的升级和更新工作,在软件资源上,注意师资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

(四)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课时。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课时较少,一般是每周2个课时,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将每周的2个课时增加到4个课时。同时,在课余时间、双休日开放电子阅览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浏览信息。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解剖教学 策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解剖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保证我国解剖教育处于正常发展状态,如何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加快解剖学教学的建设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其中,信息化时代,指信息产生经济价值的时代,属于现阶段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意味着先进的生产力。结合相关资料发现,信息革命作为第三次浪潮,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不断创造及开发知识,对教育行业带来全新的机遇,特别是医学教学。解剖学,作为医学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后期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鉴于此,本文针对信息化时代下解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关21世纪信息化相关内容概述

(一)信息化简述

信息化,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同时,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信息化生产工具,又称智能化工具,以计算机为代表,指局部信息利用、信息再生、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及信息获取的功能的工具。结合相关资料发现,信息化的概念,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率先提出,再被广泛传播。

(二)信息化与教学之间的基本关系

1.信息化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融入信息技术,共享信息教育资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度,是培养满足社会要求人才的过程。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教育的特点为:多媒体化、智能化及网络化。从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教育的特点为:协作性、交叉性及开放性。信息化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的基本任务,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2.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属于多层面的教育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评估、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内容及现代化教育理念。

二、信息化时代对传统解剖学教学带来的冲击分析

(一)传统解剖学教学的特点

从现阶段我国解剖学的教学水平来看,受传统因素影响较为严重,大部分院校以解剖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同时,受信息技术的限制,课件制作水平低,无法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真正作用。其中,解剖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指以尸体标本、骨骼模型及长幅挂图等为教具,完成课堂教学,其优势为:有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启发学生的思维,甚至,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其劣势为:教具使用频繁,教具损耗量大,同时,受教学内容及学生数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有的教学缺口,少部分教育资源无法共享,传授知识量受限,无法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二)信息化对传统解剖学教学产生的影响

1.突出重点,明确主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内容复杂,概念繁多。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突出重点,明确主体,以网络教学为主要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2.丰富教学方法,增添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属于新兴教学模式,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结合每日教学任务,融入相应的实验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最大程度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不受学习时间的限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便于课后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科教学特点为切入点,落实科学素质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夯实基础”。

三、信息化时代下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相较于人类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属于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从学习目的来看,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方法及组织为切入点,将学生原有经验与学习过程相联系。在信息化时代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学习,属于有组织、有目的及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同时,学生学习,以教师指导为基础,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于短期内,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在信息化时代下,部分学生的信息资源利用能力低,无法完成信息化教育。

(三)注重合作学习及信息资源的共享

学生学习,属于主动知识建构的过程,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旦学生无法意识到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时,即丧失学习的热情,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注重合作学习,及时共享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信息化时代下解剖学教学策略分析

(一)构建完善的解剖学信息资源平台

网络资源平台,作为现阶段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属于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基础条件。从现阶段我国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水平来看,大部分高等院校,已初步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网络,主要包括:校园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系统、数字图书馆及远程教学系统,但是,缺乏相应的学习终端,无法完成独立平台间的整合。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高校,加大对于解剖学教学的重视程度,扩大资金投入,购买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设备,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组织专业的技术团队,合理整合现有的独立平台,不断完善校内的网络环境,丰富相应的学习终端;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合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融合信息技术,以实时聊天软件腾讯QQ为依托,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解剖学信息资源平台,便于教学双方的沟通,有利于教学双方的成长。

(二)注重以微课为主体的信息化网络教学的实施

微课,指以教学设计思想为基础,应用信息化技术,利用5至10分钟,完成单个知识点讲解的教学过程,具有传播便捷、内容精炼及时间段等优势。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微课内容,以碎片化为特点,内容涉及面广泛,属于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适用于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及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管理标准化,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网络,以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微课程”,以15分钟为底线,完成解剖学的难点讲解,比如:Pilon骨折,尚无明确定义,多指胫骨远端1/3处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软件,重现骨折过程,分析骨折位置及骨折原因。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剖析解剖学重难点知识

网络公开课,作为新兴教学模式,属于高校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不仅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时少的问题,还结合当日教学任务,以网络课件为载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拓宽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便于深刻剖析解剖学的重点难点知识。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解剖学的网络公开课,录制相应的课时视频,剖析解剖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上传至校内的信息资源平台,便于学生自主下载及学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完善我国解剖学的教学理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解剖学教学体系,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解剖水平。然而,从现阶段我国解剖学的教学水平来看,受传统因素影响较为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具使用频繁,教具损耗量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强,甚至,受教学内容及学生数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有的教学缺口,少部分教育资源无法共享,传授知识量受限。因此,要求广大解剖学教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融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解剖学信息资源平台,注重以微课为主题的信息化网络教学的实施,利用信息化技术剖析解剖学重难点知识,同时,不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积极引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以便于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为推进我国解剖学教育行业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柯荔宁,张海,黄文华.基于网络资源的现代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02).

[2]邢艳,杨波等.微课教学在实地解剖学教学中的初步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4,(15).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第3篇

预算法的宗旨是规范政府财政收支行为,保证公共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本质上,这种规范的要求源于社会公众以及代表社会公众的立法机构――人民代表大会。被规范的对象是接受社会公众委托、管理公共资金和资产的政府部门。

尽管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有规范所属单位、其他行为主体以及个人行为的权力和责任,但社会公众及其代表机构对政府部门行为的规范和监督,是预算法的根本宗旨所在,应放在首位。

预算法之宗旨

中国现行预算法的条款,对立法宗旨的阐述不全面。现行预算法总则第一条规定, “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表述,将“国家”作为管理和监督的主体,隐去了“国家”中公众与政府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隐去了政府中立法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权责分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强调了政府部门对所属机构、单位、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监督,使预算法成为政府自身管理及管理公众的法律。社会和公众、立法部门管理和规范政府行为的根本宗旨没有得到体现。

若将预算法定位为政府内部管理的制度规范,财政信息的公开就必然且当然会被忽视,正如家庭收支没有必要让其他人知道一样。但是,如果预算法的宗旨是公众规范其受托人行为、立法部门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制度,那么财政信息公开就是基本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正如家庭聘请的管家,必须把他负责的收支完完整整、一五一十向委托人汇报一样天经地义。

社会公众要规范政府行为,必须具有相应权利,即应拥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这些基本权利中,知情权是基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他权利即使拥有也是虚设,正如一个失去知觉的人只能由他人来监护,一切听从监护人的安排一样。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规范和监督政府行为需通过其代表机构,在中国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履行预算审批监督的职能有赖于拥有充分信息,需要对公共资金和资产的来源及使用详情有完整、准确、及时和具体的了解。他们的知情权必须有法律保障,才有可能有效履行职能。

能否用法律形式保证财政信息公开,是实现预算法宗旨的必要条件,也是检验预算法修订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确定“公开透明”原则

中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里所说的权力当然包含人民的知情权。失去了知情权就谈不上任何权利,因此,知情权是宪法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力。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表明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拥有知情权,这也是人大行使权力的基本条件。

虽然没有保障人民及其行使权力机构知情权的直接文字表述,但宪法的基本精神毋庸置疑包含了知情权。宪法为政务公开、预算透明奠定了法律基础。

现行预算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负有审查、批准、改变、撤销预决算以及监督预算执行的职责,这些职责必须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收支和资产使用拥有充分信息为基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有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政府相关部门有义务向各级人大及其常设机构提供信息,这些都是预算法上述规定合乎逻辑的推论。

但是,现行预算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社会公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获得政府预算信息的权力,也没有规定政府行政部门提供相关信息的责任和义务,更没有规定必须公开的财政信息的范围、具体性程度以及公开的时间和方式,使政府财政信息的公开停留在宪法阐述的一般原则层面,实际工作中,政府财政信息处于封闭的状态。

修订预算法,应明确规定预算的公开透明原则,这已在全国取得了共识。然而,在预算法中究竟是仅确定公开透明的原则,还是在确定原则的基础上对预算公开透明做出具体化规定,还有不同的看法。显然,仅确立原则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具体的法律界定,否则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就会模糊,如果法律不可操作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尽管预算公开透明的原则已取得社会共识,但对预算法是否应明确规定,以及如何规定仍有很多不同看法。

担忧之一是公开财政信息会增加管理成本。但目前,政府在“金财工程”“金税工程”“电子政务”等方面已投入很大,全面详细公开财政信息并不需追加更多投入,将现有财政信息向社会和民众公开,需要的主要不是资金投入,而是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 还有人认为,即便公开了财政信息,社会公众也不会去看,或者看不懂,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实践中,广州市财政局在网上公布了114个市级部门预算,当时几小时的浏览量超过了平时几个月的数量,这足以说明社会公众了解和监督财政的热情极高。怎样才是“看懂”?能够正确判断所花的钱是否符合公众利益就是看懂。

近年来,许多不合理的公共支出,就是在公众的强烈指责下才得以重视、受到惩处,而那些负责预算编制、审查、监督的职能部门,对此却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社会公众和人大代表不愿意看、看不懂预算的担心没有道理,如果说目前很多人反映看不懂预算,恰恰是因为信息公开不充分。

还有人担心财政信息公开透明之后,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增加政府决策的难度。

的确,预算信息公开之后,社会公众及人大、政协会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提出更多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会提出尖锐的批评。而这正是预算信息公开所要达到的效果。

总理今年通过网络回答提问时就指出,解决腐败和“三公消费”问题,一要公开透明,二要民主监督。只有公民拥有和行使知情权,才有可能更充分地表达要求和愿望,公共资金的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这正是修订预算法的要务。具体化“公开透明”规则

预算法首先必须确立公开透明的原则,确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理念,明确规定民众对政府财政信息享有知情权,除了国家秘密,政府有提供所有财政信息的责任和义务。财政信息公开透明的具体规定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信息的完整性。财政信息缺乏完整性是不透明的一个基本原因,导致一部分公共资金和资产脱离民众和人大的视野。民众共同拥有并委托政府管理的资金,按性质分包括三类:一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所使用的资金;二是政府为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标准、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资金,即各种社会保障资金;三是政府用于经营活动的资金。

目前,第二和第三类资金的有关信息尚无系统的政府报告制度,而第一类资金政府只是提供了其中的一部分,即预算内收支。

修订预算法应明确规定,凡是公众委托政府管理的资金和资产,不论其来源或用途有何不同,都应纳入财政信息报告体系,接受社会民众和人大的监督。

――信息的具体性。不透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布的信息只限于粗线条的、笼统的信息,缺乏具体内容。中国的预算科目分为类、款、项、目、节五个层次,而目前政府披露的财政信息通常只反映到“类”或“款”, “款”以下的具体信息基本上不公开。这对社会公众和人大了解财政信息带来很大障碍,是“看不懂”预算的一个主要原因。预算法修订应对公开信息的具体性做出规定,以保证民众和人大监督能有效发挥作用为标准。原则上,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公开应细化到每一笔具体支出。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第4篇

由于基于B/S架构模式系统自身开发技术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开发党务信息管理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1.1考虑源代码的加密问题由于在浏览器端可以通过页面文字查看到一些源程序代码,而通过这些源代码程序就可以查看到一些党务数据信息,这样对于机密的党务信息来说就没有安全性而言,可能造成机密数据的泄漏,因此设计与实现系统时一定要考虑到源代码的保密性、安全性问题。1.2系统后台数据的保密问题对于基于B/S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安全问题,是开发这种架构模式的系统时必须考虑的,后台数据库不是每一个浏览用户都能看到的,应该用用户权限进行一些限制,对于普通浏览用户可以浏览一些普通党务公开信息,对于拥有某些功能模块查看权限的用户可以浏览相关功能模块涉及到的后台数据,但不能进行修改;拥有某些功能编辑权限的用户可以进入相应功能进行后台数据的编辑操作,总之,要利用用户权限进行控制管理,从而保证系统后台数据的安全性。

2系统安全性解决策略研究与应用

2.1源代码安全处理策略为了保证源代码对后台数据操作的安全性,在党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现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处理策略。2.1.1注意使用脚本语言的安全性考虑到B/S架构系统中服务器端脚本语言的安全性,选择使用安全性高的脚本语言,从而避免在浏览器端通过页面文字获取后台数据信息。在目前开发Web页面的脚本语言中,.NET开发语言环境相对来说安全性较高,因此在开发党务管理信息系统时采用C#和JavaScript来进行,避免在浏览器端看到源程序代码,因为这些源程序代码是在服务端解释的,增强了数据的安全性。2.1.2利用中间页面技术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安全性在B/S架构系统的前端和后台程序设计时,增加中间页面,用于接收前端输入的验证数据信息,同时由中间页面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操作,使操作的结果不在前端显示,保证了数据操作的安全性。2.1.3前端页面进行用户验证设置在前端页面设计时,每一页面都利用Session等对象验证是否是登录用户访问,若不是则禁止访问该页面,这样就保证了访问每一页面的浏览者都具有合法用户登录身份。2.1.4设置系统日志管理功能设置系统日志,用于管理登录、访问系统的有关信息,这是B/S架构应用系统安全性的有力保证,系统管理员可利用系统日志掌握系统的有关访问操作性质,从而协助系统维护人员做好系统防范、抵御措施。设置系统日志管理功能的方法有多种,但实现方法简单、实用的方法是将登录、访问系统的信息存入一个记事本文件,这种方法消耗的系统资源最少。具体实现操作如下。在应用系统一级文件夹下建立Global.asax文件,然后利用该文件的Session_OnStart()函数与Session_OnEnd()函数将登录访问系统的用户名、登录日期与时间、登录系统的IP地址、访问操作的功能模块等信息进行管理,记录到系统日志文件中,以实现系统日志的维护,另外,在Global.asax文件中编写以下语句:2.2系统后台数据的保密处理策略为保证后台数据不被非法用户访问,采用用户权限管理策略进行管理,使用角色访问控制机制,注意用户、角色、权限、功能模块之间的对应设置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通过用户权限设置,使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功能模块,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用户对后台数据的操作,不具备权限的用户看不到后台数据,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3结束语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云端处理、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模式,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也趋于互动化、便捷化、实时化、安全化,以往的媒体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居民的需求。新媒体的诞生不仅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也为其带来了改革和创新的机。媒体融合成为传媒行业发展的大势。在此背景下,提升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业务技能,以更好的适应媒体融合不断加快的时代步伐成为传媒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1.1即时性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高度普及,新媒体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论是记者采写新闻还是受众获取信息都更加方便快捷,新闻事件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大大缩短,甚至实现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同步进行。新闻报道的即时性极为鲜明。

1.2多元化

首先,以往的新闻信息获取和传播途径都相对单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编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途径及时获取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小情,突破了以往固化的新闻信息获取方式。其次,新媒体可以将单一的新闻资源转变为共享资源,通过互联网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同时受众也可以利用各种电子终端设备和互联网平台分享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为新闻编辑获取素材提供了巨大便利。最后,新媒体改变了以往的报道和采访模式,促使新闻资源趋于普遍化和大众化,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性和系统性完成新闻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新闻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

1.3互动性

当代受众的自主意识更强,在阅读新闻信息中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新媒体的出现从技术上满足了受众的这个需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制造者、生产者,新闻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通过互动不仅可以促使新闻编辑掌握受众的心理变化和思维观点,还可以提升新闻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贴近受众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

2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2.1做好自身定位

传统媒体时期供方传播模式下,受众主要通过报纸、广播或者电视获取信息,新闻编辑是信息传播者,受众被动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新闻编辑与受众的沟通互动是滞后的。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受众反馈的间隔大大缩减,甚至趋于同步。受众利用新媒体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和观点,或者分享发生在自身身边的新闻事件,受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种新的传播模式要求新闻编辑重新做好自身定位。首先突破以往的固化框架制约,对受众和自己的关系形成清晰认知。要对当代受众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基于受众的感受做好舆论引导,调整以及创新思维。其次,新闻编辑作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纽带,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及时传递给受众,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并且将受众的心声及时反馈给政府。最后,迎合当代受众的需求,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加工,秉承公正、客观的职业操守,提升新闻信息的社会价值,对自身职能定位形成正确认知。

2.2提升信息解读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入,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对当代受众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以及思维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社会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尤其在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自由快速,也为虚假和负面信息迅速流传进而对受众形成负面误导提供了机会。作为现代新闻编辑,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解读能力,用客观公正的视角解读新闻事件,促使受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知,消除社会负面消息。首先,新闻编辑要具有较强的新闻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分析新闻事件的内涵和价值,并且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提升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教育性、可观性。其次,在播报新闻信息时,要给予受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发生舆论压力和网络暴力事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播报新闻的重要原则,突出新闻的社会教育价值。最后,在信息时代,新闻信息以极高的速度海量传播,新闻编辑在开展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整合出具有教育价值和引领价值的新闻信息,并且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和判断,为受众呈现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3网络交流能力

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流性和互动性,受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新闻编辑需要具备较强的网络交流能力,及时掌握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心理动态,跟进后续报道。首先,新闻编辑的网络交流不局限于采访活动和新闻直播,还要对网友留言进行分析并及时回应,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与受众沟通,听取其对新闻事件和节目的看法,进而调整后续报道。其次,新闻编辑要善于通过与受众的交流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消除负面消息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在与网友交流中,注重观点的正确性和严谨性,不能对受众造成误导。最后,新闻编辑要对资讯信息的质量进行把关,并且结合受众需求适当取舍新闻内容,在发表个人观点中也要考虑社会主流和受众需求,不能出现偏激言论,避免在社会中造成不良影响。

2.4提升创新能力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受众更加追求新鲜元素,新闻编辑要注重加强创新,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新闻报道的形式表达要独特新颖,保持个性和张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和收看。其次,以创新的视角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入挖掘,提升新闻内容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年轻受众阅读。最后,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扩大新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第6篇

一、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从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角度看: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信息替代土地、劳力、资本等,成为现代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投入之一,而且已成为继能源、材料之后的第三大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取代性与决策环节的信息决定性,同时也体现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的信息媒介性等方面。当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体系,是通过对一些政府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才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此,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信用体系还存在严重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信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否则,将严重制约与影响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2.从信息作为经济与社会管理资源的角度看:在我国,由于传统工作方式影响,政府工作透明度不足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其民利,为了满足WTO对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为了有效地防止政府腐败,同时,也为了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进而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我省及我国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而且,也无法顺利的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

3.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看:我国在过去十多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里,在形成大量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规模的用户覆盖能力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知感的同时,由于更多采用了按条条、块块渠道,分散建设的方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基础设施利用水平低、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等问题,也直接导致形成了大量的分散异构的信息孤岛。这些情况的存在,正在严重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和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情况下,从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局出发,运用各种组织措施与制度和法规措施,通过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立法框架体系,对现有分散异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无缝整合,并全盘统筹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提升,就成为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核心,成为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必须开展的主要工作。

4.从时展的角度看:迫切要求我们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首先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总量的爆炸式增长,现在是每10年就增长一倍,某些尖端科学每2-3年就增长一倍,仅全世界每天出版的科技文献就达50万~70万篇,在这古往今来不断增大的信息海洋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同在,怎样在这海量之中选出人们所急需的信息,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是随着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超越地域与时空的局限,成为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和渠道,但由于进入因特网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没有质量控制标准,所以,致使网上各种污秽与伪劣信息泛滥、各种无效信息堆积、网络病毒频发,网上信息污染日益严重,刚刚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成了一些人倾倒毒、赌、黄和伪劣信息的场所,这不但在毒害着众多的青少年,而且也造成了通道的堵塞,使人们上网不能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各种病毒也时时在威胁着通道的安全。因此,尽快建立网上信息标准和信息秩序、优选网上信息建立信息资源枢纽,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信息的迫切需要,已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各级政府投巨资参与修建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有责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来使它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5.从国家和地区安全的角度看:要求我们必须尽早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现代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技术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在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隐患、风险和危机。除毒、赌、黄信息毒害青少年和大量信息堆积影响信息的流通和使用外,最严重的一个是不断的病毒冲击损毁信息系统和大范围信息网络,导致网上信息丢失或网络瘫痪;另一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特别是国外的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来盗取国家、地区和企业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的各种保密信息,信息网络、通信已成为敌对势力攻击的目标和窃取情报的重要渠道。

二、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基本原则

综观国内外信息立法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研究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法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制定是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系统研究、分类实施、逐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对全省信息资源全面有效的管理。

2.重点性原则。要充分研究当前我省信息化的进程与阶段,分析我省信息资源实际情况,根据当前社会实际需要与可能,既关注其紧迫的现实需要,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项目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集中优势兵力,在充分研究当前实际情况与需要的前提下,进行重点突破。

3.循序渐进原则。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法规是一个庞大的法制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有的先出台政策,再上升到法规。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全面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终极目标。

4.创新开放与国际兼容性原则。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必须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竞争,扩大交流与合作,尤其考虑到我国进入WTO后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兼顾到有关国际性的法律规定,因而,也必须对法规的国际兼容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第7篇

专栏作者。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关注教育、技术。

如果问: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时代?恐怕大多数人会回答:信息时代。如果问:信息时代里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信息。不错,今天已经没有人会忽视信息的存在,每个人都以拥有大量的信息为荣。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越需要冷静下来,问问自己,对于信息,我们还忽视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只关注拥有信息的多少,而忽视了这些信息有没有价值?19世纪,当英吉利海峡电缆铺设即将成功的时候,美国作家梭罗曾调侃说,也许海峡两岸的第一通电报告诉你的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这句看似无意的揶揄竟准确预言了今天网络时代最大的尴尬:看看今天的报纸、电视、网络,充斥着多少与我们无关的八卦消息,在我们每天获取的信息中,真正有价值、能解决问题的怕是少之又少。这真应了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那句话:“到处都是水,但没有一滴能解渴。”

这一问的引申意义还在于:在信息时代,我们看似每天都在获取海量的信息,但其实里面的绝大多数是“被”信息。事实上,当信息每天如潮涌来时,我们除了被动接受,根本无从选择,这也正是让不少智者为之警惕的地方。李敖把每天电视里的大容量信息比喻为“掺了太多太多水的牛肉汤”,他还认为它们的真实价值如过眼烟云,之后只怕连一行字都留不下。而歌德从反面做了一次“实验”,半年不看报纸的他发现,自己的思维能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我们还需要问问自己: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多依赖了网络,而忽视了其他方式的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当然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实际情况却是,一提到获取信息,必然想到网络,而忽视了更为广阔的信息天地。前一段,北京市针对高中课改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高中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呈现明显提升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学生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查找资源的能力却在各项能力中排名垫底!

其实,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从报刊、图书资料,甚至实地调查中获取的信息要远比网上所得更有价值。比如,你想了解地铁高峰时段的拥堵情况,如果你肯花上半个小时,亲自到地铁站调查一番,你获得的信息恐怕是任何网上的观点无法替代的。

最后,我们需要反问自己的是:我们是否夸大了信息本身的作用,而忽视了专业知识在判断事实上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在信息时代,学生已经能通过网络获得与教师一样的信息,这将使教育如何如何变革。其实,学生即使能获得与教师一样的信息量,也不意味着学生能拥有和教师一样的知识。一个对美国只有一般了解的人即使知晓了美国大选的全部信息,与一个美国问题专家的认识也不在一个层次上。一个只有气候常识的人即使掌握了所有的气象信息,也无法和气象学家做出相同的预见。道理很简单,你不过是在网上百度了半天,而专家却在这个领域里钻研了十年,自然是高下立判。

对信息时代的看法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 财会管理

一、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定义

1.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定义

所谓数字化的财会管理,可以对其做出如下定义:所谓的企业财会数字化,指的是采用计算机系统、数字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相关财会工作。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包括数字的传感技术、扫描技术、数据交换、数字通信以及模拟技术、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财会管理就是利用这些数字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处理。由数字财会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的财会管理不仅是单纯的会计信息化,它还包括企业财会信息的实时化、可视化及智能化等多方面的含义。是财会管理更高层次的阶段。信息化的高层阶段就是智能化,信息化的基础是网络及通讯技术,利用各种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先进的管理思想,最终达到控制目标。不过智能化决非体现管理思想、实现控制目标这么简单。其更大的作用是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即财会管理的智能化,是将财会信息和专家化相结合,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支持。企业财会管理的实时化则是指借助于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真正实现实时共享,信息的获取及反馈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提高信息的效用。可视化则是通过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将财会信息转化为图像或者图形显示出来,可以进行交互处理,使得数据显示更为直观、具像化。企业财会管理实行可视化,可以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的操作过程更透明,操作结果更清晰。

2.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内涵

首先,财会管理的相关领域全面实行数字化管理,就是在财会管理的整个流程中体现出数字化的特点,即:采用数据化、代码化的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电子化处理财会信息,实时标准的进行财会信息的传递,以及最终的信息储存都体现出数字化。

其次,财会管理数字化摒弃了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中将管理技术视为工具的观念,财会信息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惯例,采用了现代的、开放的数字技术,它未来的发展将会深刻影响传统会计的基本体系及方法、财会管理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等等各方面,使得财会管理工作从整体上更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

最后,数字化财会管理的概念范围更广泛,其以现代的数字技术平台为基础,将资金流、知识信息流、商品流、业务流等企业各种资源进行融合,使得财会信息和现代的数字技术充分结合。

二、数字化财会管理的特征

1.全面性

由上述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管理为财会管理带来的变革体现出多面性的特点。其不仅包括财会的基本理论及方法、会计的教育实务、财会管理等,而且从其功能上来看,财会信息也不再是单纯的会计核算,它还包含了会计监督和预测。决策及会计流程的整合。此外。由财会管理技术上来看,数字化财会管理进行信息系统的重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它以通讯、电子以及网络技术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化财会管理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

2.开放性

由于数字化财会管理所采用的是现代的数字技术,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体现出高度的自动化,相关的财会信息也高度共享。企业内部、外部的相关单位可以利用网络直接获取海量的数据,这正是体现出了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开放性及公开性。

3.集成化

数字化财会管理重构了传统财会管理的业务流程及组织,以便更好的支持诸如数据银行等新的管理模式及组织形式。这个重构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的过程无论是其出发点还是终结点,都体现出了信息集成化的特点。信息集成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在财会领域实现信息的集成化,可以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集成,使得一直以来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可兼顾的问题得到了协调;其二。企业内部实现业务与财务信息的集成,将二者进行无缝联结;其三,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以实现组织内外部的信息集成。

4.多元性

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到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接收方式的多元化,以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及一体化为前提,财会信息系统可以收集到企业内部与外部、各部门机构的会计信息,接收货币形态信息,以及其它非货币形态信息等。其次,信息收集的时间更为多元化,以数字化管理为基础,财会信息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进行信息披露,而是可以迅速的、随机的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所需信息的采集。第三,信息的处理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财会信息系统采用的是信息系统主体所认定的算法,但是其还有备选方法可以选择,以便进行差异的比较。第四,信息提供空间多元化,上文提到信息接收方法的多元化,这就带来了信息提供空间多元化的结果,财会信息系统可以提供货币形态信息、非货币形态信息,还可以提供历史信息、当前信息以及未来信息。

5.渐进性

数字化的财会管理不可能一促而蹴。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由手工财会管理向电算化过渡。再由电算化阶段向着数字化管理发展。站在数字技术的发展角度来看,按照目前财会管理分阶段、分步骤的发展趋势来看,最终可以实现数字化财会管理。

6.动态性

数字化财会管理动态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动态化的财会数据采集过程、实时的财会数据处理以及动态化的信息及传输和利用。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动态性可以协助决策者及相关财会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确、及时的预测或决策。

三、我国财会管理与数字化管理的差距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财会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一些先进企业单位已经开始财会管理中实施数字化的管理思想,并建立起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数字神经系统,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也逐渐适应数字资讯所带来的便利,可以对数字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广泛的传送、接收及反馈,初步实现了财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及数字化,大大提高了财会管理的工作效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整体的财会管理工作距离数字化管理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很多单位组织实现会计电算化标志着我国财会管理工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在这种电算化的表面下,其实质仍是传统手工会计工作的翻版而已,除了处理信息的手段有所改变之外,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未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没有真正的实现以手工会计信息的改造。具体来说,现阶段我国相关的财务处理软件最大的不足就是财会工作的参与管理功能还显得不足,无法很好的满足现代管理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其实不难看出,制约我国数字化财会管理发展进程的主要原

因就是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各机构单位真正精通计算机的人才非常有限,而再细化到财会人员中就更加少之又少,因此要发展我们数字化财会管理工作,首先任务就是培养出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很多企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都是独立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无法将企业相关的管理信息融入进会计系统中,这就使得财会信息系统的功用和效用大打折扣。比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前我国鲜有实施成功的案例,其实资源计划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还是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同时也是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可以说成功的实施企业资源计划象征着一家企业进入数字化管理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资源计划在我国得到了大力追捧,这也是我国企业进入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过程。很多企业意识到知识与信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信息是企业其它诸如人力、财力及物力等基本资源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企业要将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与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进行整合,于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就应运而生。只有将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相融合,才可以将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国际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失败率高达60%,以及其它诸多失败经验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实施企业资源计划决非易事,尤其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由于要面对诸如市场环境不成熟、企业机制相对特殊、基础弱、人才少以及缺乏规范的管理等众多“中国特色”的难题,实施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但是尽管目前数字化管理的进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仍要看到:如果缺少先进的信息系纺的支持,那么企业数字化财会管理就无从谈起,从而财务管理水平的发展将停滞不前,进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相对低下,最终无法与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相抗衡。所以尽管企业资源计划的推行与实施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它仍是企业决战国内、国际市场的有效通行证,所以我们要克服万难,迎头赶上。

总之,要真正发展数字化的管理,就要强调员工授权最大化,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智能工具。数字化的财会管理要求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金字塔型的上下级的组织架构,形成扁平的、网状的或者无中心的组织结构,淡化上下级观念,强调沟通和交流,进而提高财会管理的效率及效果:数字化管理强调管理的服务性,即数字化管理是为企业的员工服务;此外,数字化的财会管理还强调竞争与合作,共享信息与知识,提高团队协作,才可以从信息中得到更多的回报,从知识中收获更多的效益。数字化管理是经济体现出数字化特点的保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使得知识向着资本转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章海贤译,会计的数字化之路――微软的会计核算革新[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2)

[2]张丽君,数字化医院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08(4)

[3]江俊龙,基于数字化管理的管理会计创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