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6 15:53:18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研究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内地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研究、教育途径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内容研究。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将沿用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径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是专业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咨询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认可的途径。本研究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标,通过目标分析来确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关于印发的通知》明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体现出政策支持的强大力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学后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没有。近两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结合重庆师范大学近两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对课程发展情况整理如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设为通识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立之初的只针对新生年级学生开放,发展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按照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相关规定,全部课程含有7次课,共计20个学时,修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计1个学分。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目标成就未来、情绪、人格、爱情7个话题,由授课教师自行选择授课主题。第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辅。第四,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评价,内容以学生的收获和体会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课程管理与运行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总结如下:一是课程理念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应淡化专业和文理科的区分,突出课程的发展性与指导性作用。二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教师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重点,有的教师则以内心体验和行为认知为重点,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明确该门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三是教学随意性较大。由于课程内容设计只定了主题,没有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同一主题由于任课教师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果受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实践环节。

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及目标,丰富课程实施形式

高校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立心理咨询室、在学生专业学习及第二课堂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主动性、普及性、预防性等特点,将此列为公共必选课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力度,切实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积极正面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类通识课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坚持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确立课程目标,通过传授心理学先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固定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研究,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规范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例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深入进行心理学理论研究,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结合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拓展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网络;理论讲授、活动体验课、心理咨询和网络教学课相结合等,从加强学科建设的层面加大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从学校和学院多个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学校、部门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负责,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计划和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微调,统一指导授课,加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个人魅力、积极心态、言语能力方面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壮大队伍成员,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另一方面加强已有队伍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和成立心理咨询坊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拓展教学领地,创新课程安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加强学科建设和投入力度。

(三)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难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 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些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及课程说明,能够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成果。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点突出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每次授课的详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等内容。同时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和总结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利弊,心理专家、授课教师、学生及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多方参与,通过实践活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切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 雍克勤,焦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材,2011(29).

[2] 岳中方.从“柔性要求”到“刚性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J].心理教育,2011(12).

[3] 张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研究[J].心理扫描,2011(2).

[4] 覃干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04).

[5] 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Z].教思政厅,[2011]1号.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第2篇

作者简介:俞爱玲(1968-),女,浙江人,诸暨人,副教授,硕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通过对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健康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方案作个案分析,试图揭示其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所应具备健康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为充实与调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内容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5-03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我们认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今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融人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突出健康为目标的一门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提出“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这一变化对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无疑对培养这方面师资的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迫使“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上加强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4]而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来加以实现的。课程学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实质内容,从而对人才的培养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据1997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健康教育》属于一般必修课,32参考学时,2学分。由于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中,《健康教育》是一般必修课,是否开设各院校可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该课程是处在可有可无的地位,这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体育教师除了能在室内讲授健康知识外,更需要通过体育实践课融会、穿插有关健康的更多内容,去建立、发展学生对健康和健康生活的认识不相适应。[5]也与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教育同样应受到重视不相配。主干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部分。从调查中发现有36%的专家、,建议将健康教育列入主干课程,使之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适合;36%的专家认为健康教育作为一般必修课;有22%的专家建议开设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6]

中国与美国虽然在社会制度、物质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差距很大,但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和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似。创立于1946年的印第安纳大学是美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大学之一,也是美国第一所健康、体育和娱乐学校。它的人才培养制度较为完善,课程体系包括从学士学位课程到博士学位课程,特别注意发展课程体系来满足当代最严格的学术标准,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侧重于对其中学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吸取发达国家如美国在学校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所积累的知识体系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健康教育―中学教师准备课程方案做个案分析,试图揭示其人才培养所必须具备健康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为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充实与调整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体育院系主任和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的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所需要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内容。通过调查,试图做出分析与评价,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以促进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深层次上的融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美国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分类,印第安纳大学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方案专业课程内容可以分成十类,即:1)心理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0)环境健康。选用全部34门专业课程作为问卷内容。本研究量表采用五分量表给予评分包括:1.很必要,2.必要,3.普通,4.不必要,5.很不必要。

1.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学校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培养课程设置2000年的资料,阅读我国部分体育院系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调查与分析

表1列出了我国健康教育学者、专家针对体育教育专业适应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所需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对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33门专业课程其必要性的排序情况。

根据41位专家提供的问卷统计,其中平均值大于4的依次为:1.个人健康;2.应激预防和处理;3.艾滋病和其它性传播性疾病;4.从儿童中期到青春期;5.有关水的供应空气及河流的污染等内容;6.急救和危重护理;7.健康的营养;8.急救指导实习;9.健康和安全的研究和评价方法;10.心血管疾病的预防;11.人类营养;12.人类疾病和流行病学;13.女性健康;14.目前健康话题;15.药物的使用。前15项内容的标准差较小,认为非常必要和必要列入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累积赞成比相对较高,认为不必要和很不必要的负面选择比相对较低,因此比较重要。从内容分类上分别涉及类学校健康教育的问题:1.个人健康;2.心理健康;3.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4.人体生长和发育;5.环境健康;6.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7.营养学;8.酒、烟、对人体的危害。

死亡教育、旅行研究、少数民族健康护理、衰老学等内容列在最后几位,从得分看,与其它内容有较大的差异,且累积赞成比相对较低,负面选择比相对较高,从内容来看它们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联系不大。婚姻和家庭相互作用、少数民族健康护理、旅行研究三项内容的标准差较大,特别是前两者,专家的意见分歧较大。

根据高校和健康教育研究所两组问卷的统计,相关性系数RSQ(高校平均值,健康教育研究所平均值)=0.87,n’=n-2:31,p<0.01,两者意见基本一致。

3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3.1 体适能与健康 健康及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体适能的概念与分类,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体适能和健康的评价。

3.2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激的征兆与模式,应激预防和处理,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3.3 人体生长和发育 体育锻炼对人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有关在身体,认知,心理及社会等方面人类发展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问题。

3.4 营养与健康 健康的营养,营养的基本原则,一般健康食谱的应用原则,强调因个人最佳健康发展如体育锻炼、生长发育以及疾病而进行饮食调整的基本原理,体育锻炼、能量平衡与体重控制。

3.5 预防药物滥用及酒、烟、对人体的危害 药物的合理使用,烟草、酒精和吸毒在个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的影响,成瘾紊乱的本质从理论上包括行为学、心理学、遗传学、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阐述,青年和成年人中的成瘾,包括酒精、烟草、和其他药物与行为如乱吃、和工作狂。

3.6 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体育锻炼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个人生活方式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强调心血管疾病与危险因素如吸烟、节食、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互关系,阐述实施和维护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巧,艾滋病和其它性传播性疾病在理论上包括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阐述以及非技术性的检查。

3.7 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 常见体育教学事故原因与安全知识教育,急救和危重护理常识与实用技能比如开展对外伤、出血、扭伤、关节脱臼和骨折、昏迷、窒息、溺水等方面急救与危重护理的培训。

3.8 体育锻炼与环境和健康 体育锻炼与环境包括体育锻炼与气温、水温水质、空气、紫外线和健身房通风情况、音量大小等环境因素的关系,有利于健康的体育锻炼环境的选择,学校游戏和运动场所的设施、运动器具的安全检查与清洁,野外生存基本知识与技能。

3.9 性教育与大学生健康话题 开展与年龄相符的性教育,包括儿童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和大学生性教育,大学生健康话题是关于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话题来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理解力,预防冲突与暴力的发生。

3.10 健康教育的实施、研究和评价方法 开展体育活动与学校健康促进的关系,指导媒体和技术的实施,研究和评价的一般概念和基础知识,简单的研究报告和可行性计划的书写。

4 小结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健康教育课程在各校实际开设时间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尚无严格的科学界定,在知识体系上还未形成合理的系统,已不能适应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充实与调整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内容,并使课程内容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已刻不容缓。当然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最终是要为我国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2]曲宗湖,尚大光.谈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7(6):48.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http://www.ncct gov.cn/jsp/page/sub-standard/tiyu/0201-tiyu-01.btm.

[4]杨桦,霍红,孙淑惠.关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学科、课程改革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7.

[5]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207.

[6]俞爱玲.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J].体育学刊,2003(2):71.

[7]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02-103,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1996(8):111-114.

[9]俞爱玲,莫洁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3(3):292-293.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学创新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旧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据调查,大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间,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便是“控制不良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以及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也充分表明,大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排方面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并且贴近实践的内容较少。

第二,教学时间不足,授课教师地位不高。作为公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在一些院校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为:课时安排较少,教学时数与多媒体教师往往处于第二位置,甚至只能充当配角。由于公修课是院校内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公修课并不具有专业性,因此不必去认真学习。这也导致授课教师不被尊重问题的出现,从而间接导致一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专业要求不够重视,在教学期间,缺少创新性与钻研性。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生活中并不适用,他们便会出现翘课等情况。

第三,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授n形式过于单一,一些教师依旧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学习该项内容时产生较大的反感情绪,不仅无法带动学生学习,还会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下降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性探究

首先,需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确保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相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编排。青年期是大学生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受到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影响,其情绪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最容易产生冲突与矛盾,例如自尊和自卑产生冲突、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冲突等。针对该种情况,高校必须对相关教材进行改革,与学生实际心理状况相结合,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从而能够正确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其次,合理安排课时,选拔优秀的教师任课。由于教师是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主体,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实施,选拔优秀教师极为重要。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建设强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队伍。

最后,利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很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因此,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极为必要。例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习,促使他们能够与教师、其他学生之间积极展开互动,不断沟通;并且教师需要利用新媒体形式与手段,让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极为重要。但是当前很多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期间依旧存在较多不足,导致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发生有效改变。要解决该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以此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这同时也应成为各大高校在发展中所需承担的重要责任,各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第4篇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象其它专业课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又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践中进行技术知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1.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试想一下,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1.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课改的研究,主要落实在专业课方面,如精品课程研究、某某专业研究等等。

1.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没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征。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2.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2.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3.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3.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专业行业心理课设为专业必修课。如果确定了专业心理课程,可从一般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分离出来,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可选修一般常识理论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必须拿到专业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分。而在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动,以应适应工学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定期不定期深入实习、实训学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实行送知识到行业,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高职院校学生行业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行业心理知识,增强行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自觉适应意识或行为,对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洪.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龚小红罗春晖等.浅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的必要性.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7).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育 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第6篇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北京市中小学生每两周至少保证1学时的健康课。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中小学的健康课几乎成了尴尬课,小学《健康教育》教材是1993年编写的,中学则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教材。 ■小学:健康教育教材内容还是1993年的 11月26日上午,中关村一小举行健康教育观摩课。“我们非常喜欢上健康课,老师讲的怎样预防流感、怎样将嫉妒转化成学习上的动力,对我们都有用。”孩子们纷纷表示。10点过5分,内容为“认识嫉妒”的健康课刚一开始,课堂气氛便非常活跃。校长刘畅给记者提供了老师的讲课摘要和各个年级的《健康教育》教材。 记者随手打开了《健康教育》第五册发现,这本北京市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教科书(使用本)编写的日期竟然是1993年7月,记者拿到的这本教材是1999年6月第7次印刷。记者手中拿到的另外两本《健康教育》第四册和第十册没有注明编写日期,第一次出版日期都是1994年1月,还都是2002年1月第9次印刷。 看着记者诧异的表情,刘畅校长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会增加一些城市病,但是教材内容并没有及时地将相关知识增加进去,像如何预防非典、冬季预防流感,老师们只能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给学生讲解。一位家长说:“学校开健康教育课,作为孩子家长觉得非常有必要,看着书本上还是10年前的内容,我们都觉得很可笑。”学生们则告诉记者,“上这样的健康课真没意思。” 记者了解到,香港的学校教材,内容更新非常快。今年10月,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顺利返回后,香港教统局立即开始为中、小学制作一套新教材,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案、故事、角色扮演活动,以及有关“神舟”五号和杨利伟访港之行的参考资料。 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正组织老师编写《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除了保留一些传统内容外,将根据时事情况,适时增添现代学生正在遭遇或者可能遭遇的一些生理、心理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则建议,政府部门应该组织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权威人士,统一编写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对其内容进行增删。 ■中学:《健康教育》根本没有材 相比于小学《健康教育》内容陈旧,中学健康教育课的情况又怎样呢?记者随机调查了东城区宏志中学、崇文区汇文中学。两校有关老师都告诉记者,学校根本就没有统一的健康教育教材。 另据学通社记者王雪茵对近10所中学调查,大多数学校根本连专门的健康教育课都不开,仅仅是在初中的生物课本里涉及到生殖健康的内容,而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基本是一片空白。王雪茵说:“学校里仍然广为传唱只要学习好便代表一切,其实作为学生,我们也非常渴望身心的健康。” 难道中学就不开《健康教育》课吗?记者没有从教育部门得到求证。但是,记者却在这几本小学《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后内容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的中小学必须开设的课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还特别提出要按教学计划上好健康教育课。” 记者了解到,清华附中、北大附中、101中学、汇文中学、宏志中学等则专门开辟心理咨询室,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提供咨询服务。 ■讲《健康教育》的老师代啥科的都有 记者采访中还发现,讲《健康教育》的老师代啥科的都有。中关村一小的是体育老师,汇文中学的是由心理老师和医务室大夫共同担任,而宏志中学的则是生物老师与心理老师分别讲授。还有一些学校则由班主任或者大队辅导员完成。 对此,有关教育专家呼吁,尽快对中小学健康课进行专门师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准确科学的健康知识。 ■文/本报记者 邓兴军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第7篇

关键词: “三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架构

一、“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似性

“三生教育”实际上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者的简称,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虽然概念不同,但两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如下:

首先,在宏观上两者具有统一性。一方面两者都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都体现了教育育人的本质,即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另一方面两者都关注人的素质提升,目的都在于促进人的社会适应。

其次,在内容上两者互相包涵。“心里健康教育”包括了角色转换和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学习方式转变与同伴互助、人际交往与社会实践、恋爱、婚姻与性、择业与就业等,这些都可以在“三生教育”中找到依托,而“三生教育”强调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都可以通过“心里健康教育”得到实践。由此可见,“三生教育”可以说是“心里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而“心里健康教育”则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种专题活动形式。

另外,在施教原则上两者充分一致。同样都是面向所有学生;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都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都强调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综上可见两者的异曲同工。

二、“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架构

(一)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框架。其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衣学时安排、评价方式,它是教学实施、教材编写的重要基础,是该学科课程的宏观工作策划。因此,架构“三生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的渗透式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地整合“三生教育”和“心里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避免教与学的重复和浪费。

初步设想课程纲要模块如下:

(二)教学内容

“三生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都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为最终目标,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此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达到共同的目的。

构建教学板块如下:

表2课程专题教学一览表

[板块\&专题内容\&备注\&生命专题\&生命的起源\&1课时\&生命价值与责任\&1课时\&健康与心理健康\&1课时\&性健康教育\&2课时\&禁毒与防艾\&1课时\&感恩教育\&2课时\&生存专题\&适应与成长\&2课时\&自我意识\&2课时\&生涯规划\&2课时\&情商培养\&2课时\&挫折应对\&2课时\&生活专题\&大学学习\&2课时\&人际交往\&4课时\&恋爱\&4课时\&理财教育\&2课时\&网络心理\&2课时\&职业规划\&4课时\&]

(三)教学设计

该课应该倡导自主学习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增进思考和体悟,从而成为一门真正实用的课程[4]。

就教学形式而言,应该包含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可以通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情境表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外教学则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对“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教学架构的评价

渗透式教学架构实践上是把“三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尝试将两门课进行整合。这项教学创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这是符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三生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人为本、教真育爱,着眼于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追求幸福生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以板块教育、专题活动、渗透融合的方式,从管理体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化文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育人合力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三生教育”的课程化、实践化、学术化、社会化、国际化、本土化、常态化,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其次优化了教学内容。两门课程的融合使两者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只谈“三生教育”,内容关于宏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比较粗糙;只谈“心理健康教育”又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前提和结果。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生存懂生活,生命更有意义;只有珍惜生命,才明了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生活,更有价值地生存。

再次整合了教学资源。从教学场地和器材来说,不重复占用也减少了不够分配的情况。从教学时间来说,因为两课合并,效率大大提高了。从师资分配来说,不必使用两套教学班子,这样也极大地解决了教学人力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说,避免了重复累赘吸收,增加了反思实践的时间,大有效益。

另外为新编教材提供了依据。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从心理学角度结构教材内容,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而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极端后果最终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问题。尝试以“三生教育”的体系编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既是对开展“三生教育”的呼应,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更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正确反应。

总之,“三生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的渗透式教学,即在进行“三生教育”的同时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在着重“心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融入“三生教育”的思想理念。这是笔者的一种不成熟的新教学设想,期望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也能够让学生乐学受益。想法粗浅,仅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高等学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5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

[3]郑敏,李辉.论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5(6)

[4]程迪.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J].教育评论,2005(1)

[5]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三生教育”情况的汇报

[6]魏振水.关于用三生教育理论统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OL].三生教育网

作者简介:

王一帆(1981~ ),女,汉族,四川平昌人,保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学、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第8篇

本次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呢?首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可是,有一部分人却认为,课程改革就是要把以前的所有教学方法和方式完全改变,重新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我们还是要保留,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使教学方法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误区二:课程改革过于流于形式

(一)教学内容较深较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虽然我市大多数学校已经选用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可是还有一部分县、镇或是乡村的学校并没有应用新编的教材,有些学校甚至没有教材。这些学校在大喊着“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口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心理健康课上,为学生讲一些较为繁锁、难于理解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进而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二)教学形式过于花俏。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坚持“一个为本”,搞好“四个调整”。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四个调整就是要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其实,无论怎样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一些解决心理问题和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我们发现,有些心理健康课一节课下来过程很流畅,课的设计思路很完整,活动组织很新颖,孩子们玩儿得也很愉快,可是孩子们只是高兴地玩过就算了,并没有真正学到了什么或是掌握了什么技巧与能力,这样的课虽然体现了新课程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师生互动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从根本上,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大的发展与提高。

(三)心理训练活动不适当。在上心理健康课时,教师们都会为这一节课设计一个或多个心理训练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们更牢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同时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如小组合作能力、手脑并用的能力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课都适于做心理训练,如谈话式(或座谈式)的心理课、新生刚入学的心理课或应对突发性问题的心理辅导课等;还有的教师只注重了心理训练的形式,对训练的组织、参加的人员、训练的内容、结果都没有精心的准备,导致心理训练被迫停止或教师难以驾驭课堂。这样的心理训练活动不仅达不到最终的训练目的,如果组织不好,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各种消极情绪或使他们产生心理矛盾或心理问题。

误区三:过分依重教材

有些教师觉得心理健康教育课很难教,是因为教材所给的内容不像语文、数学有一些读读写写的内容,也不像社会、品德、自然等学科有课文或是科学知识,教材所反映的内容是一些心理问题及心理现象,要比别的学科难理解得多。但是新编的教材篇幅较小,多以图片的形式出现,一课的内容从头看到尾也用不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就使得一些教师为了使这一课的内容能占满整节课的时间,连一幅很简单的一看就懂的配字图片都让学生读上几遍,虽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实质上还是浪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其实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不应该过分依重教材,不要有那种教材上有的内容就讲,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就不讲的心理,教师在课前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应该适当添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或精心设计一些活动,使教学内容充实一些。

误区四:心理咨询室的虚设

自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心理咨询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几乎能够有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都相应地开展的心理咨询的工作,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可是这些硬件设施的应用却不尽人意。去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填写工作也成了学校的负担。结果心理咨询室成了虚设,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误区五:学校不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