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3 15:00:36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第1篇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其培养模式和人才定位不同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和体现技能特征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特色,适应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的能力因素要求和岗位需求,搭建专业基本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步培养框架,形成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符合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岗位需求划分的三种路线,即市场助理、市场经理、市场主管、市场总监;或客户代表、客户经理、销售主管、销售总监;或营销策划助理、策划策划员、营销策划主管、营销策划总监。

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对营销本科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单纯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和广博与精深,或者片面强调某项技能的熟练,不符合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一个目标和三个层次。“一个目标”,即培养一个专业核心能力(指营销实战能力);“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层次。

1.基本技能层次培养基本能力。具备政治人文素养、人际沟通与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素养等基本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其胜任市场助理、客户代表等初级岗位的前提。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技能层次设计了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假期支农支教活动、日常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发现企业现有产品的不足和寻找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通过广泛的校内社团活动,以及院内、省内甚至全国的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日后从事产品销售和营销策划相关工作的营销专业学生来说,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与客户沟通的基本素质。

2.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最大特点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高低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所以,学生对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销售业、物流业中的典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等营销实践活动要有清晰的了解,这一能力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环节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核心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环节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某些营销技能。

3.综合技能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市场营销高级岗位所需的一种革新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市场营销仿真模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竞赛和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技能环节得到锻炼。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选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中充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采取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与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顶岗实习的环节,使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参加创业大赛与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通过写作创业计划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环节的实施与考核

1.社会调查与实践环节。社会调查与实践是营销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基本技能环节中制定前两年学生实践训练计划,安排一年级学生参加寒假社会调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二年级安排寒假进行专业调查、暑假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就某选题完成调查任务,或者选择一个单位深入下去进行实践体验,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在新学期开学4周内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答辩,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报告。

2.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是每门课程选择5-8个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大班交流与点评以及分组对抗辩论等形式深入和共享讨论成果;案例讨论的成绩以20%计入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理解论文任务、项目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具体要求方面能得到好于或相当于校内毕业设计所能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系统地进行产品销售能得到亲身体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一条龙。毕业设计的考核采用现场答辩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5级评价制。

4.市场营销仿真实验环节。为了在校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市场环境运作企业的能力。市场营销仿真实验室配置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在电脑上全程模拟企业的运转过程,从企业的建立、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产品促销与销售、企业资金的运用与管理等方面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实战模拟成绩和市场报告核定每个企业的成绩,其中每个学生建立的企业其实战成绩通过企业的资本额、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市场区域和市场份额等指标衡量。

5.创业竞赛环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调查分析专业竞赛等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锻炼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综合实践环节。各项竞赛比赛内容包括写作创业计划书、ERP软件模拟和项目答辩等环节。各团队通过创作计划书,模拟真实企业运行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成员群策群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答辩环节思维缜密,口若悬河,锻炼学生一流表达能力。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第2篇

[摘 要]当前,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使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文分析了在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大于需求、专业设置滞后、毕业生素质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形势下,高校如何从营销角度出发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全面营销为指导,从内部营销、关系营销、社会责任营销和整合营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面营销;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41-03

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促进就业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统包统分”就业分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但是,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政策造成了就业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在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将全面营销理念引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重要作用。

1 全面营销概述

全面营销(holistic marketing)的概念由菲利普·科特勒提出,注重将营销贯穿于“事情的各个方面”,并且要有广阔的、统一的视野。全面营销包括四个方面:内部营销、关系营销、社会责任营销和整合营销。内部营销,即确保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遵循相应的营销准则,特别是组织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关系营销,即与顾客、渠道成员以及其他营销伙伴建立起宜人的多重关系;社会责任营销,即组织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新闻舆论影响和广告宣传,提高组织知名度,改善组织声誉与形象,增加顾客忠诚度的营销形式;整合营销,即确保组织使用各种手段或方式来创造、交付和沟通价值,并将这些手段或方式以最佳的方式组合起来加以运用。

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持续上升。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0多万人,加上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使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因此,高校需改变以往“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灵敏性,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这些要求高校要有市场意识,运用全面营销的原理来分析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塑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环境,进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 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自1993年实施自主择业政策以来,传统计划体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转变,推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的市场化阶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生人才资源按市场化的要求合理配置,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带来最大的负面效应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在2001年前一段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左右,而随着1999年以来连续扩招人数的释放,2002—201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且大学生的待就业率呈上升趋势。这些反映了我国高校扩招中毕业生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2.1 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大于市场需求

由于高校的连续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2年的115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630万人,但就业市场的容量却没有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膨胀。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2002—2010年高校毕业生平均增长率为21.5%,显然高校扩招速度远远高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来看,高校毕业生的供给大于市场需求。

2.2 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的需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状况有较大的关联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需求的职业和岗位也发生了变化。据近些年相关资料表明:企业对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速度是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速度的2~4倍,因此形成了市场上人才供需的时间差。高校三年或四年一个周期的人才培养计划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在实践中三年或四年前还是人才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四年后也许成了冷门专业。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由于供求不匹配而不能就业者达17%,导致152.6万个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受到损失。

就业率在学科上的差异也能反映出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情况。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225个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可以看出,11个专业门类的就业率差距较大。其中有46个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均高于90%,占24.4%,同时有45个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均低于80%,占20%,还有15个专业初次就业率低于75%,占6.7%。由此可看出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不能有效地反馈到高校的教育中,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导致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错位,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毕业生质量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用人单位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比较在乎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据中国人民大学一课题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综合能力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51.51%。造成高校毕业生质量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高等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个别学校凭自己师资的现状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与扩招速度相比,高校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增长缓慢,导致生均资源下降的现象,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

3 基于全面营销理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存在问题且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作为高校毕业生供给方的高校应对需求方用人单位开展积极的营销活动,以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在全面营销理念指导下,高校以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实施内部营销、关系营销、社会责任营销和整合营销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3.1 通过实施内部营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内部营销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接受营销的观念和目标,并致力于选择、提供和传递顾客价值。内部营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内部营销强调员工激励和员工满意;第二阶段的内部营销强调激励员工树立顾客导向;第三阶段的内部营销强调整合功能和战略地位。

在高校内部营销中,高校的工作人员形成了高校内部营销的内部市场,用人单位形成了高校内部营销的外部市场。高校实施内部营销促进毕业生就业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第一,明确内部营销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战略地位;第二,通过合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提高高校员工的满意度;第三,在高校工作人员中树立顾客导向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科学规划招生规模、改进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从“入口”到“出口”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改善高校专业设置、毕业生供给总量和毕业生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第四,整合高校内部各部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功能,提高协作程度,最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3.2 通过实施关系营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要求识别、建立并巩固组织与顾客、内部员工、供应商、分销商、政府、竞争对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高校通过关系营销建立、巩固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高校毕业生质量以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用人单位、高校内部员工及其他外部伙伴。

第一,高校发展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是高校关系营销中的外部顾客,是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方。为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发展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为此,高校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首先,高校可通过定期派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学习与实习的方式,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了解、双向选择。其次,高校需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使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高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高校也可通过定期到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表现情况,追踪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改进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使将来的毕业生在更大程度上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二,高校加强与内部员工的关系,调动员工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高校可采取内部营销策略发展与内部员工的关系,通过相应政策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以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第三,高校发展与外部伙伴的关系,提升高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的感知质量。高校的外部伙伴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媒体等。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对塑造高校的形象、提高毕业生的感知质量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应重视公共关系,加强高校与外部伙伴(尤其是媒体公众和政府公众)的交往和联系,通过宣传推介学校特色,提高高校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提升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的感知质量,以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3.3 通过实施社会责任营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社会责任营销(social responsibility marketing)要求组织在市场营销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借助新闻舆论影响和广告宣传来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及顾客忠诚度。高校实施社会责任营销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培养人才的单位,高校承担的最大责任就是不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并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扎实、品德高尚和社会责任感强的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增加70万个就业岗位,进而缓解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大于市场需求的问题。因此高校通过主动承担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社会责任,为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同时也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此外,在承担社会责任中高校可借助新闻舆论和广告宣传提高高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以促进毕业生就业。

3.4 通过整合营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对高校来说,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实施整合营销策略即组织、设计和协调所有营销活动和方案,能够在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在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过程中,产品、价格、分销、促销(4P′S)是高校可以控制的因素,也是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营销活动常用的手段。针对目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总量失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高校可整合产品策略和促销策略促进毕业生就业。

(1)高校实施产品策略提高毕业生质量,适应市场需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主要表现为“质量”的竞争,而“质量”体现在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因此,高校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高校需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制订教学计划和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要以毕业生的就业为杠杆进行招生,将就业率作为高校制订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此外,高校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共同培养“订单人才”,提供高度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2)高校运用促销策略,塑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环境。高校毕业生促销是指高校向用人单位宣传、推介学校及其毕业生,以激起用人单位强烈而快速雇佣毕业生的行为。在高校毕业生近期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高校不仅要重视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通过一定的就业渠道将毕业生顺利地推向用人单位,还应控制高校及其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形象,设计并宣传有关毕业生的能力、特色、高校声誉等方面的信息,即进行促销活动,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高校毕业生的促销方式主要有四类: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直效营销。在广告方面,高校可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向社会传递毕业生的相关信息,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在人员推销方面,高校就业部门或相关部门人员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或邀请用人单位参加相关会议促进其对毕业生优势的了解,并说服用人单位雇佣本校毕业生。在公共关系方面,高校运用一定的公关技术通过新闻界对高校及其毕业生进行宣传,以获得公众对高校及其毕业生的了解、信任、支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环境。在直效营销方面,高校可对有可能雇佣本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发送电子邮件、传真或邮寄宣传册等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0.

[2]张雅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的优化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

[3]杨河清,肖鹏燕.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总量与结构失衡[J].中国人才,2009(21).

[4]任江林.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刍议[J].价格月刊,2007(1).

[5]黄静,王家国.内部营销理论及其运用[J].中国软科学,2003(4).

[6]凌振春.关系营销视角下的高校管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1).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F272

为了满足学校下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从2012年6月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历经一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毕现对该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1 毕业生调查问卷(共28份)

1. 1您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对以下哪些方面能力及素质要求最高?

1.2 您认为工作后最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知识?

1.3 以下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对您的工作有帮助的课程有哪些?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发现,学生认为对工作有帮助的必修课程与我校市场营销的主干课程基本一致,说明把这些课程作为主干课是正确的。

1.4 为了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您认为还应该开设哪些课程?

通过问卷总结,学生认为应该开设一些营销实战方面的课程,目前这一点还是我们营销专业所欠缺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购买营销实战软件来弥补,该软件为学生进行营销实战提供了若干个企业的资料,学生通过操作,如同亲自在商场进行经营一样,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学生认为应该开设一些口才及礼仪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日常行为。

1.5 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请提出您的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认为应该加强实践方面的训练,多参加一些营销活动,多多进行模拟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通过问卷的反馈,我们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进行了以下修订修:

2.1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清楚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系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市场策划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可在工商企业、三资企业、金融企业、从事市场营销策划与管理工作,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专门人才。

2.2确定专业能力体系及课程设置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能力,具体指标体系构成如下:

(1)市场营销调研能力:具体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调研的步骤,常用调研方法,制定具体调研方案并对调研方案实施和管理,分析、整理调研材料,撰写调研报告;该技能项目主要通过《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应的单元实训活动来完成。

(2)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能够进行市场营销战略、战术方案设计和市场营销创新策划,具体要求为熟练策划文案格式,熟悉创意技巧的运用,并要求策划创意具有实用性和新颖性;该课程主要通过《市场营销策划》、《营销调研》、《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应的单元实训活动来完成。

(3)市场推销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推销过程各环节的方法和技巧,使其具备较强的推销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客户获得营销成交能力、营业现场促销能力能;该技能主要通过《消费行为学》、《公共关系学》、《推销理论与技巧》等课程教学及相应的单元实训活动来完成。

2.3 增加实践、实训方面的训练

通过问卷,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对于实践、实训方面的训练比较看重。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需要增加学生实践、实训的课时,大约占到总学时的30%以上。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参观、实习,为学生够买实训、实战方面的软件,使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进行经营模拟操作。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司经理、市场部经理、营销策划师等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已纳入本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中。

加强营销岗位就业实训,在教学计划安排四个实训,具体为:营销技能实训、市场拓展实训、公共关系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等,安排在在本科教学计划相应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课中。

加强毕业实习。采取学校推荐或学生自己联系的方式,安排本专业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通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本专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实践相结合。

2.4 增加口才及礼仪方面的课程

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学生们增加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课程。每门课程约28学时。演讲与口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们与他人的沟通、联系;商务礼仪让学生们学会待人接物、商务方面的行为准则。

2.5 考核考试方法改革

(1)理论课教学考试可以采取开卷、闭卷、一张纸开卷的形式;

(2)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以平时出勤、实践性环节的书面报告和口头答辩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3)专业应用能力指标考核在相应的课程中由专业技能考核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构成;专业技能考核的形式根据课程要求撰写广告策划书、市场调查和预测报告、谈判方案设计、市场营销策划书等形式,占总成绩的80%;答辩主要对设计的方案进行阐述,占总成绩的20%。

2.6 增强教师的实践、实训方面的学习

为了培养应用性的人才,我们还要对任课教师加以一定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实训教学的基石。任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是关键。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市场营销专业初步拟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强专业课教师培训。鼓励年轻的专业课教师考取营销总监资格证书;其次分批派出专业课教师到公司等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也经常利用带学生去顶岗实习的机会让相关专业的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最后,从社会上聘请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我校来进行指导。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 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职业学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大量中职毕业生特别是营销管理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不是数量过剩,而是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规格定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对接,导致社会需求巨大并不断剧增但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的矛盾与尴尬局面。本文试图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寻找建立一个适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实现中职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出现偏差。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的转换时期,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而我国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营销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一方面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高素质营销类人才紧缺的矛盾。

2.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与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相比,除课时减少外,内容基本相同,是“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缺乏高职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

3.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存在着“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的现象。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课堂上“推销”、黑板上“策划”。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4.实训基地建立困难。市场营销专业难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拒绝障碍。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竞争的紧张程度日益加剧,保守核心机密和减员增效是其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因此,不能要求企业自觉承担培训现代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甚至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条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中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它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更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三、市场营销专业定位研究

在专业定位研究方面,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研究市场营销职业分类,然后找出相对应的典型职位,最后根据中职培养特点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

如果我们将“理论”到“应用”作为一个纬度,而“局部”到“整体”作为一个纬度,可以将大多数营销职业分成五类,与之相对应的有五类典型职位。

1.市场营销理论人才。主要是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营销顾问、财经编辑等岗位。

2.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品牌经理等。

3.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策划总监和其它策划岗位。

4.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推销员。

5.市场营销服务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人员等。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后者主要培养从事营销理论和科学研究以及进行工程设计、规划或决策的人才,直接从事将理论、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成有效的产品营销工作:而前者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因为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建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

既要重视以职业知识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又要重视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还要加强对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密切融合,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定位构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

1.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与设计。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在课程改革与设计时,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展开。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改革。应按照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在掌握营销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开设有效的职业技能实践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大舞台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上岗工作。

(2)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教学考评改革。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志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建立自营实训基地。只有把教学、生产、科技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才能办出特色。职业院校自营实训基地的建立可考虑投资创建超市、商场以及生产实体,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施产业化运作,推进名牌战略和集团化经营,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建立自营实训基地既能缓解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又能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的问题。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1-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转向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和企业对该人才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严峻的形势下,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校确立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和开拓性的特点,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项结合、四方面提高”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为中心;采用模拟训练与实际运作两种方式;把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毕业论文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1]。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大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本专业的现代广告学、市场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7门专业课为例,实践学时占其相应总学时28.3%。强化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用结合,掌握市场营销人才必备的市场营销广告设计、市场调查报告撰写、市场营销策划书设计等基本技能。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以课堂教育为落脚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专业课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2]。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中加强实训。对学生营销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广告创意技能、营销策划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技能实训。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市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进行。期末考试学生按教师要求拟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市场营销策划书等作为课程的考试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密切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PBL教学法、热点问题探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课堂上重现或者虚构一个个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所提供的案例展开的分析与辩论来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案例中,熟悉案例的背景资料,充当相应的角色,正确制定解决方案。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都是由真实记录组成,学生深入案例就如同进入了现实情景。这样案例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我们选用于教学的案例,大多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都是针对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真实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每参加一次“案例”讨论,就相当于亲自参加了一次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高层决策。为了在案例讨论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由团队小组推荐两名或几名学生作中心发言,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团队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各团队小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召开董事会”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今日说法”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商家名谈”的方式进行汇报,形式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其融会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方法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译为基于问题学习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在讲到市场细分这个理论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市场细分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意义,在现实中举出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讲解的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3.热点问题探讨法

使用热点问题探讨法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找出一个跟它相关的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如用某知名家具造假事件讲解公关危机如何化解、企业参与职场类节目对企业的宣传有何利弊等。在争论中学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各执一端,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通过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密切结合企业营销活动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实战型为主,力求“新”、“实”结合。“新”是指选题反映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动态和专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如我国企业的事件营销研究、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广告研究等都是比较新的题目;“实”是指选题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规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佰草集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哈尔滨乳品市场销售渠道研究等题目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题目过大过深,受知识结构和毕业论文时间的限制难以按期完成;题目太小,又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思维。

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通过论文调研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大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的环节,培养学生对资料挖掘、数据处理、提炼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文字和语言的综合表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确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方向上去指导,从总体上去把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合理的设计或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同时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得到系统训练和全面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晟,王金洲.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站;能力分析;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

网站运营经理、主管。一般要求: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执行与监督;能够完成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能够完成网站运营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实现网站的战略目标、流量提升与盈利。

网站开发人员。一般要求:负责网站WEB页面的开发与后台的技术支持;能够满足运作层对技术层的需要;精通ASP/PHP/CGI 3种开发工具的一种,能够独立开发后台;精通SQL server、Access 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库的开发。熟练掌握Windows等操作系统;熟练掌握SQL Server,熟悉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熟悉网站的管理、设计规划、前台制作、后台程序制作与数据库管理流程与技术。

网络营销员。一般要求:熟悉网络、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并能很好地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

外贸电子商务。一般要求:负责维护并回复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外贸客户询盘;参加广交会、义博会、德国科隆博览会等专业性展会。

2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需求及今后的职业拓展的需求,该专业一般的需要技能包括如下的五个方面。

从业基本能力:基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英语、计算机技能;应用文写作能力;运算、逻辑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商务专业基本能力: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财务基本知识;管理及管理信息化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基本知识。

网络营销能力:营销推广能力;市场发展与开拓能力;网络商务信息收集能力;网络商务推广能力;电子商务营销策划能力;广告设计推广能力;客户管理能力。

商务信息化能力:电子图形设计能力;网络设计开发能力;动画制作能力;网页设计和制作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网页和网站优化能力;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

贸易与物流管理能力: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流程操作能力;物流基本理念;网络配送与管理能力。

3 电子商务专业所需求的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对专业需求的分析和能力需求的删选,初步确定配套的课程,运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的分层法,把所有必须的课程按照该理论要求分层设置课程群。各学校还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于增删修改。

从业基本课程群。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关系、礼貌礼仪、心理学、德育、数学、语文、体育。

专业基本课程群。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概述等。

专业基础课程群。网络营销方面:网络营销与策划、广告学、客户关系管理;商务信息化方面:网络管理基础、图像与动画制作、商务网页制作、编程基础、数据库技术、软件应用与开发(ASP);贸易与物流方面:进出口贸易、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专业选修课程群。多媒体技术、知识产权法、外贸函电、网络广告与开发、PHP/CGI、SQL SERVER/ACCESS、网页三剑客、PhotoShop、Coreldraw、2000/2003/Linux/Unix、广告创意、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货币银行学、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银行与网络支付、电子商务安全与管理等。

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作业。网络营销实训、网络技术实训、商务网页制作课程设计、编程基础课程设计、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课程设计、进出口贸易实训、物流实训、电子商务综合实训、计算机考证、(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证、毕业实习与作业等。

4 五年制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理论与最低技能

本着 “基础够用、突出技能”的高职教育基本特点,基础理论:忌讳大而全,除去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如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从业基础课程和经济学、会计学、网络技术等专业基础理论外,其余的专业课程突出电子商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关联性强、不可或缺的理论课程来自支持实践课和实训课。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某个方向(网络营销方向、商务信息化方向、贸易物流方向),通过选修课来强化该方向的教学力度。最低技能包括计算机及网络运用技能、(网络)营销能力、电子商务网站的维护。

5 现有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1)改部分政治理论性课程为大学生素养(礼仪方面)的课程。(2)适当调整集中实践课,去除微机组装的课程,增加商务网站创建、网上销售(开店)模拟实验、商业策划/创业策划大作业等岗位需求的技能实践课。(3)考证代替课程学分,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代替课程考试,例如通过计算机国家一级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4)毕业设计严格把控,端正学生的设计态度,在学生毕业前尽可能强化专业技能。

6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措施

方法一,商业策划。

基本内容:以目标企业的商务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提升为目的,以电子商务为手段,设计并提交相应的电子商务策划方案。

具体内容:

(1)商务策划概要:简明、扼要地概括策划方案,要求语言精炼,对目标企业具有吸引力。

(2)产品与服务:对目标企业现有的产品、服务、营销、业务流程等的改进,要求特色鲜明,有较显著的竞争优势或市场优势。

(3)市场分析:对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容量、市场定位等进行合理的分析,要求方法恰当、内容具体,对目标企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竞争分析:对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与服务、对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求内容具体,对目标企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5)营销策略:要求营销策略成本及定价合理;营销渠道通畅;促销方式有效,具有吸引力;有一定创新。

方法二,淘宝网上开店,创业策划。

基本任务:参赛学生在线学习淘宝网的服务与产品功能,并尝试开设网店,以了解和体验淘宝网的商务应用价值及其运作方式。以店铺人气、团队合作、销售额的增长百分比、销售量的增长百分比、商品页面总浏览量、商品页面浏览量的涨幅、店铺策划水平、店铺营销方式、效果及与方案的匹配度等方面来考察参赛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业策划:参赛学生针对自己参赛店铺的商务问题,基于淘宝网的功能,设计参赛店铺的经营管理方案(方案包括经营思路以及营销策略等内容),并向大赛组委会递交。

方法三,企业电子商务实用型网站设计。

基本任务:参赛选手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并创建企业电子商务网站。

(1)整体视觉效果:体现设计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特色,有企业LOGO等;

(2)页面规划:页面的规划合理、美观、易扩充;

(3)易用性:方便用户浏览,限制首页在1M以内;

(4)兼容性:在各种浏览器、各种分辨率下能正常显示和运行;

(5)交互性:会员能够注册、登陆和购物。

参考文献: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第7篇

(一)毕业设计选题空泛,不能显现其实用价值

高职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选题过大,过于理论化;或者涵盖面过广,盲目追求大而全,想从高层次、全方位的角度研究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水平,结果无法深入分析与探究。例如,有学生将毕业论文选题定为“我国现有宏观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这样的题目高职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其次,部分学生选题过于陈旧、空泛,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是从百度搜索到的,就是参照往届学生曾经选用过的,这样既无实用价值,又容易导致重复抄袭嫌疑,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例如,有学生将毕业设计选题定为“某某品牌研究”“常用的促销方法研究”等,这样的选题毫无新意,毫无价值,根本无法深入进行分析。

(二)毕业设计时间安排欠妥,学生不能充分准备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这个学期既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顶岗实习阶段,又是学生寻找适合的单位准备就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奔波,或者忙于实习工作,几乎抽不出时间来精心准备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安排对毕业设计而言是不妥的,学生难以充分准备,最终会导致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三)学生自身基础薄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由于进校时的整体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在校时期学习了理论知识,但是不少学生还是无法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导致其最终的毕业设计没有设计,仅仅是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剪切、复制加粘贴完成毕业论文,几乎很少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从笔者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学生选题盲目,不切合实际,甚至不听从指导老师的意见,最终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有的学生对于网上收集的资料自己不加整理,交给老师去删除整合;还有的学生完全抄袭他人成果。这显然与完成毕业设计的初衷相背离。

二、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策略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就是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

“捆绑”市场营销专业的综合技能实训通常包含市场调查、广告设计、促销设计、销售活动、陌生拜访、产品推介、营销策划等多个项目,一般都可以借助于校内的实训场所开展这些项目的实践活动,通常会集中在第四、第五学期进行。将营销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其所开展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捆绑”,可以结合其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使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二)限定毕业设计形式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使得高职教育明显不同于本科教育,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毕业设计更合乎要求。但是毕业设计本身又更加适合理工科专业,这类专业学生可以结合某种工作背景和条件进行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计或者生产方法设计以及实验设计等,其毕业设计的成果一般就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对企业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对于文科类专业而言就不能直接把上述毕业设计完全照搬过来。因此,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虽然还是写毕业论文,但是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所限定,要求学生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实训、实习活动项目来写,强调既要有“设计的过程”,又要有对企业直接有效的“内涵”,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要将曾经完成的“项目成果”作为附件附在论文的后面。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展示了对企业有用的“项目成果”,使毕业设计更加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例如,某学生在写《对‘小米’移动电源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的反思》一文时,将“小米”移动电源的市场调研方案、调查问卷和调查报告,以及开展“小米”移动电源市场调研活动的心得体会等文本材料作为附件附在了论文的后面,对论文起到了佐证作用。

(三)重新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重新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将毕业设计的进程安排提前,也就是把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来进行,这样做就避免了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弊端。同时这个“提前”还包含将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理念提前灌输给学生,通常从第四学期分阶段、分项目进行专业的综合技能实训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的“预备阶段”,通过实训项目导师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带着要为毕业设计积攒经验、积累资料的心态去开展综合技能训练。

(四)规范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论文写作

当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相结合后,学生的选题就必须围绕实训、实习活动的项目确立,不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其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第四、第五学期围绕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分别进行了市场调查、广告设计、促销设计、销售活动、陌生拜访与产品推介、营销策划等几个项目,开展实训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记录相应的实践资料、撰写相关报告、提交心得感受等文字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接受导师的询问。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选题时必须选择上述实训项目的某项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确立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主题。例如,“对‘蒙牛优益C’乳酸菌饮料广告策划方案的思考”“对‘小米’移动电源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的反思”“对‘雪菲力’盐汽水促销实训活动的探究”“对‘雪菲力’盐汽水产品推介实训活动的思考”“关于‘百事可乐’校园促销方案设计的反思”等都是源自于学生所进行的广告策划方案设计、市场调查实训活动、促销方案设计及促销实训活动和产品推介实训活动。同时在毕业论文写作上,要求学生必须结合前期所开展的综合技能实训活动过程而写作,从某一实际活动出发,就自己在前期实训活动中某一个实训项目展开论述,从实际的操作过程写起,在阐述自己的实践步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前期活动的收获与不足,最后再升华到对同类产品或企业开展类似活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避免了论文写作落入俗套,使论文真正有内涵和实用价值。

(五)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化负责

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化负责是指专业指导教师既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也要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通常,每个专业指导教师负责两到三个实训小组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实习活动,全程参与学生的所有项目活动,并跟踪负责相应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由于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到学生每一个项目的实践中,对学生所完成的各个项目情况熟悉,对学生的所有活动起着监控与指导的作用,所以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完全得心应手。

三、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注意点

(一)学校制度配套

学校必须有制度配套,规范毕业设计流程,从学生选题、收集材料、拟定论文提纲、写出开题报告、开题、写出初稿、反复修改、定稿到打印并上交资料再到最后的答辩环节,要求具体、规范明确,环环紧扣,层层落实,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明白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同时建立严格的指导教师指导检查制度,以系部为单位督查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情况,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专业实训配齐

必须重视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配齐校内必要的专业实训设施、设备,从数量和质量上保证专业实习、实训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毕业设计需要。

(三)指导教师配备

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配备上,应该选取有责任心、有实践教学经验、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学术素养的专业教师,这样的指导教师既能进行综合技能实训的指导,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当然,学校也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高校进修,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

(四)学生个人配合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关键是学生的配合,学生是否重视毕业设计,能否很好地参与实训、实习活动,能否自觉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活动,都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成效,所以学生的个人配合很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营销与策划毕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人才;产品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如今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院校很多,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数量巨大。用人单位在人才筛选过程中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具体和实际的要求。对于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将营销策略4P组合理论引入专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活动的基石和支柱。

一、提高人才产品原材料的质量

生源即是营销人才产品的原材料,生源质量决定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再加工工作的起点,影响着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传播多元化的招生宣传。市场营销专业老师和学生要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来对专业进行传播,以此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知名度。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和外部公众开展交往,如开展企业参观、调研和访问,邀请中学生来校参观和访问。通过座谈、访问、通信等方式将市场营销专业的有关信息传播出去。还可以举办一些市场营销专场招聘会、专业教育教研成果报告会、学生实习动员大会和成果汇报、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并邀请中学代表和企业代表前来参加,以此扩大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将专业建设的有关信息传播出去。

(二)开拓更广阔的招生范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年扩招并从“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减少而且生源竞争也异常激烈。在将应届高考毕业生作为招生生源的同时,市场营销专业也可以将招生范围拓展到中职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中。

(三)建立人性化的招生政策。人性化的招生政策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招生制度和程序的人性化,这一般都是招生管理部门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来探索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目前自主招生模式也在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市场营销专业也能够采取自主招生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招生选拔,提高生源质量。

二、改进人才产品的加工过程

高职教育相当于人才产品的加工过程,将通过各种招生途径录取的“原材料”,经过教育培养加工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营销专门人才。

(一)确定市场营销人才的职业面向。根据高职教育“以人才需求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在人才培养之前必须要确认人才将来的职业面向。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将营销人才岗位面向分为:初始岗位(终端销售员、渠道销售员、市场调研员)、目标岗位(店长/主管、营销策划员)、发展岗位(营销经理、区域销售经理)。

(二)制定“分段式”的培养模式。所谓“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打破原有的传统三年制6学期培养模式,按照“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的原则,并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将三年学制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校内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阶段;第二阶段:市场营销策划实习环节;第三阶段:营销岗位专项技能实习;第四阶段:企业顶岗实习;第五阶段:毕业设计。

(三)设计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基于营销职业面向和岗位要求,设计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课程体系时,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放在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实践课程体系中,取消了课程实训项目改为营销综合实训,增加营销岗位专项技能实习,与原有的企业顶岗实习,组成了学生校外实习部分。

(四)实行“项目化”的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体系建立之后,每一门课的教学也应该遵循“工学结合”的总体思想,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按照项目教学模式。在单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广告实务为例。本课程按照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全部内容按照“广告策划”、“广告制作”2个工作过程,分为9个项目,每个项目3-4个任务,共29个任务,56学时。通过这些相关训练,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与广告策划类岗位的距离。

(五)构建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必须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营销部门挂职锻炼,并将此作为教师工作量的一部分;把营销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并计入教师当年考核成绩;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业、专业的培训,鼓励教师取得营销相关技能证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并将此纳入教师科研项目考核标准中。另外,对于兼职教师队伍应该秉承“实践能力优先”的原则,尽可能聘请一些企业专家或者有经验的营销工作人员来校或者进行企业现场教学。

三、加强人才产品质量管理

(一)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应该明确专业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使每一位营销专业教师参与学院的教学管理,而且也能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学院的办学方向,目标能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单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