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1 11:54:05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强调认知,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程失去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了德育的实效。而体验与感悟是时刻伴随人的认识的两种生活形式。就学习而言,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消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学习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我运用“活动――体验――感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有帮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教学原则第一点: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2.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基本的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儿童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的关系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美国教育理论家布朗等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悟上。

(2)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中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个最终目标来进行。

二、“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教学举例

“活动――体验――感悟” 教学模式是以活动为教和学的中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通过体验获得感悟,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其特点是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活动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感悟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体验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活动――体验――感悟” 教学模式可以适合于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应于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活动,对环境的要求较为简单,但对心理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心理教师要注意活动的设计科学合理,既符合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实际。活动的设计既要注重形式,又不能忽略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能从活动中体验到什么、感悟到什么、碰撞出什么情感,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效果。下面以团体活动“同心协力”为例进行说明。

活动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活动程序:

1.热身活动――“进化论”活动。

过程:

(1)全体成员先蹲下作为鸡蛋,而后相互找同伴进行猜拳,赢者进化为小鸡;然后找同是小鸡的同伴再猜拳,猜赢者进化为凤凰,猜输者退化为鸡蛋。

(2)一直进行几分钟,直到大部分的人进化为凤凰为止。(活动目的:为主体活动做热身,让学生首先感觉到轻松的课堂气氛。)

2.主体活动――“同心协力”。

过程:

(1)让学生两两组合,组与组之间一字排开,然后组员背对着背坐好,两位成员再一起同时站起来。原则是手不能撑地,两位成员的背也不能分开,一定是背靠着背,运用背与背之间的协力,一起站起来。

(2)两位学生一组的站立成功后,再把组员的人数依次加到3人一组、4人一组、5人一组……直到挑战到极限。(此活动看似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很困难,特别是人数加多了以后,协作能力一定要十分强,才能够站立得起来。此活动也意在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是团结与协作、团结与协作的力量。)

3.活动分享。

活动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

(1)你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完成起立的动作吗?

(2)如果参加游戏的组员能够保持动作协调一致,这个任务是不是更容易完成?为什么?

(3)你们是否想过一些办法来保证组员之间动作协调一致?

(4)通过些活动,你认识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之后,再一起把在活动中的体会和在活动中的经验写到纸上,并站起来把在活动中的经验和体会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此环节是特别重要的,在经验的分享环节中,有的学生总结得特别好,能把教师要讲的教学点总结出来。而学生在和大家一起分享经验的过程中,也锻练了胆量与表达能力。)

4.教师点评。

要想自己能够站立起来,关键在于成员之间的协调一致。单单依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何一个人的不配合都会对小组的行动产生负面效果,就算力气再大也不可能顺利完成。只有大家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可能成功。也只有学会团结、学会协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站稳脚跟,才能成为时代的骄子。

三、“活动――体验――感悟” 教学模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影响

1.“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个体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才会具有主动性,才会使活动真正成为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教育也如此。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本身知识底蕴相对薄弱, 对于学习,缺少的是积极主动性。对于“心理健康”这样的文化课则更加难以提起兴趣,无形中就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效性。而在心理健康课中,“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的操作是以兴趣和动机为基础,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前提下,以活动为契入点,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体验,并分享和感悟活动体验,从而不自觉地形成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这种在快乐中学习的方式,无疑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更易于使学生获取知识。

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应的心理活动,以活动来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首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尤为重要的。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更多的“外援”,这就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学生相互间通过不断地沟通与合作,从而完成了问题的解决。而在“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所获得的知识要多得多。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来得更真,体会更深,这对学生来说,收获的知识更多,对以后生活等各方面的认识也更理性。

3.“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则以被动者身份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几乎没有体现,只是被动地吸收,而这样的吸收注定是无味的,效果也会相应地下降。但是, 在“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并协助学生主持活动,同时适时地进行鼓励与支持,以促使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则以参加者而非旁观者的角色,始终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教学模式中,活动诸环节的调节,对活动过程的控制,无不需要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参与,这就在无形中使学生的主体特征得到了培养与发挥。这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现象而发展的。”

4.“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和谐地发展。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个体智慧、思维的发展,是通过个体的认知结构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活动而实现的。为此,运用“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活动会不断地感受到外界对他的各种要求,一旦这些要求被内化,新的需要就会产生,这是个体潜能的贮藏形式,随着活动的继续进行和深化,个体的潜能就会逐渐被开掘,并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和新的能力。因此,“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的教学,也是学生潜能不断被挖掘过程。

5.“活动――体验――感悟”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活动过程中,不管是学生本身还是学生与活动之间,或者与同学之间,最讲究的是“融合”。而“融合”又是我们的学生最欠缺的。学生之间通过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融合”,从而学会了调整或改变其观念或行为,达到使每位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而在活动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需要学生之间学会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特征。在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去参与,会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独立性等品质。而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的一致性,也让他们学会了在竞争中合作,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人格心理,实现了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第2篇

关键词:政治课堂;体验感悟式教学;内涵;实践意义;实施方法;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12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教材、体验活动等来理解知识、获得能力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对于我们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改变过去那种纯粹的“灌输”方式,需要学生在课堂内“动起来”甚至从政治课堂“走出去”进行体验感悟,感受政治课的魅力。

一、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体验感悟式教学?“体验”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阐释。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主要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以上对体验的表述虽各有侧重,但都有相同之处,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使主体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体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知识的验证。“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而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行为发生改变。政治课中这种体验中感悟,感悟后运用,运用后继续感悟的这种教学是十分又必要的。这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课特点决定的。政治课教材本身理论性强、枯燥,而且有些知识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了,就需要教师提供情境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活化、血肉化,让知识与时俱进,体现政治课的独特魅力。体验感悟式教学就是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在课堂内进行情景设置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内用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双手动等形式来感悟知识,或学生通过走出课堂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亲身社会实践体验运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感悟知识的过程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二、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1.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新课程目标的需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新课程目标中要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立足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体验感悟式教学注重体验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提升感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同时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

2.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习,是一个被动的强迫的接受过程,学习没有自主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也限制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学校学习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获得的知识最终是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服务的,也就是说学校应该培养社会人。这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学必须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体验感悟式教学既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获得以后生活的知识,更是培养了以后步入社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它能促进学生发展,更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3.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改革要求相适应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材越来越生活化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无论名称、知识点以及里面的材料或情景设置都是具体生活的缩影,它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老师发出信息,政治教学需向生活回归,围绕生活,反思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式教学重视学生从生活实践和情景体验感悟中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提高,也有利于政治课不断地改进、发展。

三、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初探

1. 走入模拟社会化课堂,置身教学特定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素材的生活化和知识的生活化,教材的编者一般在每一框内容开始前都有一些情景设置,引领学生进入本框理论知识之中,这些材料有许多巧妙、精辟之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直接利用书上的设置的情景,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但是有些教材的材料有点陈旧了,所以教师在体验感悟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三维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借助多媒体,自己设置一些情境,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进行不同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里体验、探究,获得感悟。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自己的一个生活片段、一个熟知的新闻、一个感兴趣的小品音乐和视频等来创造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些特定的社会化模拟情境中,让他们产生内心知识的冲突、加深体验和感悟,最后达到知识的和谐,达到教师的预定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不必走出课堂,但同样可以起到让学生感悟到知识、提升各方面能力和增强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讲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书上“公仆”本色一些图片和资料作为情景,设置一些问题如:你和你的家庭在这场暴风雪灾害受到哪些不利的影响?你希望谁来帮助你和怎样帮助你?为什么?你感受到政府对你和你家庭的帮助了吗?你身边有没有相类似的事件发生等。让学生以一个受害者需要政府帮助的角色来体验、感悟(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2页)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克服空洞理论知识纯粹的灌压,把学生带入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课堂中来。

2. 走出课堂,置身社会真实的生活实践的体验感悟

“体验就是用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也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检验知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实践放在第一位。有些政治课教学的内容需要我们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进行亲身的社会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对知识加以理解和获得真切情感;才能进一步增进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社会实践体验可以通过让学生不断进行角色转换来完成。尤其遇到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这需要让学生可以回归到社会生活原始角色(如消费者、市民等)进行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借助社会某角色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实践体验。

例如,经济生活中讲述《信用工具和外汇》里的信用卡和《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回归社会生活的某一角色,如让学生作为一个投资者和消费者,到银行办理一张信用卡,体验办卡全过程,然后办理存钱业务,(或在自动取款机进行存、取钱)体验储蓄过程,然后用办理的信用卡去超市消费,体验用信用卡消费过程,通过这样的课堂外社会实践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感悟到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喜悦,也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些没有与时俱进的知识并予以更正,这会使学生回归课堂到学生角色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感悟知识的兴趣,更会鼓励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验证,来获取更多的感悟,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体验方式不仅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又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使学生用亲身实践证明书中知识的科学性,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四、对体验感悟式教学方式的一些反思

1. 体验感悟式教学就是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让知识回归生活,溶入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深层理解感悟和实际运用。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并不是每一框内容都适合采取这种教学形式,要有一定的选择,关键是要注重实效性,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走入模拟社会化课堂的感悟和走出课堂的亲身实践体验感悟两者各有优点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和需要选择使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时,教师要下足功夫,对教材和目标深层分析,对于学生参与的角色和情景要精心设计,否则空下功夫而不能取得效果,反而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肤浅、空洞和无聊的,闹哄哄而无效果,反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景设置要做到形式、内容和效果的统一;注重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注重情景真实性和生活性;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3.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追求多元化,体现对学生的公平。要对学生平时考试成绩注重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和课堂外的各种不同体验感悟时表现的过程,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第3篇

1. 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 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 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 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 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 的目的,更不可能实 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

3. 以感悟音乐为重点,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 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82-01

一、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作者深厚感情的产物。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起感晴共鸣。通过心灵的共振,情感的认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审美水平的目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引人入胜的课前导语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也可以是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是背景材料,作者生平的适当介绍,也可以是教师饱含激情的讲解分析。总之,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文易法,恰当选择,灵活运用。一旦学生进入情境,思想教育的渗透也就水到渠成了。比如教《海上日出》、《可爱的草塘》等文情并茂的课文,如先向学生展示有关的风景图片,再播放配乐的课文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陶醉在祖国山河的雄奇、优美、壮丽的景色之中,体验到自豪、激动、奋发向上的情感,热爱祖国的炽热,真挚感情油然而生,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水融。

二、感悟体验,激感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有人说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一句话,要激活经验,“以读求物,读中见悟”。只有感悟才会使思考有深度,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感悟重于综合,感悟主要是同化,感悟的主体是参与者,感悟是全线相联,感悟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亲身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对课文塑造的生活原型有设身处地的真切感受,催化自己的情感,与作者心心相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共鸣。才能真正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为此,教师必须做到:1把全体学生看作感悟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人;2营造情感氛围,提供感悟契机;3架设一座沟通学生“主观存在”与教材“客观存在”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进入感悟境界。这种内在的感悟,是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其中的重要表现。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其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暗示中潜移默化地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语文德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说服力,最易激励学生模仿,教师应以知传知、以情传情、以行导行,取得育德的高效。比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第一,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在快乐、舒适的气氛中感受个人非常强烈的肯定体验。第二,精读1—4自然段,让学生真切体味到叶圣陶先生给“我”改作文的情绪,联想自己的习作主动进行追忆的体验,通过想象记忆,把自己值得珍视的这段学习生活情感经验重新提取出来,联系课文进一步强化、巩固、整理、挖掘其价值和意义。第三,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品读5—10自然段,接受庇护性体验,感受到在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的那种温馨与快乐,接受“与空间完全融合,非常宽松,得到庇护,得到喜爱”的体验。第四、深读第11自然段,整体感知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接受新体验中把课文蕴含的精神财富和语言知识传承给学生,通过情感的陶冶,使它们得以接受,最后,通过创造性体验,让学生把从课文总结受到的综合信息重新组织、调整、创造,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最终内化为个人的人格特征。

三、挖掘教材,熏陶品德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第5篇

论文摘要:自古以来,艺术与生活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艺术通过心灵的审美感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由无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自原始社会开始,艺术就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人需要艺术,它使人变得丰富,让人体验愉悦,从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于是学校里的艺术教育就应运而生。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是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最根本主要的形式,因为艺术比其他事物的审美含量更充盈而集中,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决定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

艺术是一种意象活动,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表象活动,借助一定的感性物质媒介,意象物态化而构成艺术品,意象是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的这种本性决定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生活,也不同于严格意义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超越与功利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审美是对道德行为走向有序自由的一种催化与推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身体和心理能力与境界方面,与非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知识经验,理念价值和实践操作方面共同构成个体全面素质的发展。

艺术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审美把握事物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作为科学认知的起点,从多样化的现象中去寻找事物的因果秩序,审美把握形式的统一性,可以有助于科学直接认识真理的实在性,因为真理作为因果实在总与一定形式结构秩序相关联。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产品为媒介或手段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要求施教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觉自由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效应。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怎样实施其审美功能7我的理解是:教师应充分运用艺术这个载体,通过多种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首先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验和感受,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通过听、唱、演、动等各种活动来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努力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实现审美价值。

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听音乐表现音乐,审美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长此以往,健康和纯洁的审美情趣“就能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由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得到了体现,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得以实现。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理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这与不计较直接外在功利的审美态度是内在一致的。

因此,思考艺术和教育深刻的内在联系,把握教育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关系,从而恰当和正确运用艺术教育领悟性的原则来指导艺术教育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领悟知觉促动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用游戏,影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还处在感官刺激的阶段,艺术教育不能限定在纯粹的形式层面,不能仅仅适应感官来进行,它还包括观念性的生活内容教育。美学家阿恩海姆把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叫做知觉促动。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用鲜艳的色彩,跳动的光影,供接触的材料,供闻嗅的东西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只达到了生理接触的作用目的,仅仅停留在教育形式上,而让感官流连于徒然漂亮的表演和练习之中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知觉促动,即信息的领悟。

二、信息的领悟的两点关键

1 所使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内在的秩序并且容许这些秩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上创造出来。

2 充分规则的情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可见地联结起来。在艺术教育中所看见的东西应该揭示出与受教者个体体验相关的事实,受教者才能理解并发生兴趣,这种观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艺术教育。

三、信息领悟的内容

1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

艺术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可供操作的指标,各种艺术都有技巧,手法,它们的创造,改进,根据所藉以表现的媒介的物理性质和情感性质。因而,使受教者熟悉艺术表现所使用的媒介的特性,使艺术的操作规程中积淀情感的体验,内化为操作感觉,是艺术教育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

2 意蕴的领悟

施教者仅仅在感官和操作的层次使用和掌握这些形式,也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和有效。不进入意蕴的体验以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层统一,艺术形式的感觉和操作会停留于艺匠的层次。例如,学生听完一场音乐会,如果感受还只停留在“好听”,“生动”的程度上,那么他还尚未进入艺术领悟的意蕴体验阶段,仅仅在表象上抓住了浅层含义的东西。

意蕴的领悟是理念于意象中的抽象,即它不脱离意象,对意象所蕴含的意味或意义的把握。它是在意象的感受中得到深刻的理性内容,给受教者观念性的信息,受教者只有领悟了这些信息,才意味着艺术教育的成功。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中出现并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往往过多的注重强调表演技术的掌握,将艺术教育当作传授某种技能的教学,注重艺术教育的技能训练,却忽视了作品意蕴内容理解,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具备熟练技巧,在艺术操作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这种教育手法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当然,意蕴的领悟离不开受教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艺术敏感能力,它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掌握相比,较难给定可供操作的评价指标,但它是艺术教育获得最后成功的标志。

在艺术教育中,意蕴领悟和艺术操作的技巧作为信息领悟的内容,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促进。意蕴和意义通过艺术技巧和手法来显现,艺术技巧和手法又受到意蕴和意义的生命灌注,使之不复是自在的形式,而成为生命内容和情感模式的显现。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呼唤生命,这必须通过唤醒人的灵魂才能得以实现。比如我们听到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浮想联翩,热血沸腾:比如听到伟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无不让人感到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正像我们听到《黄河》,《我爱你,中国》《红旗颂》等音乐一样,由衷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人间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流淌中实现心灵的交流。艺术教育的信息领悟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信息接受,它是以情感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能够达到和理性认识同样的深度。教育信息的传递不是脱离表象的形式在概念中游历和思辨,也不是仅仅靠感官的刺激,而是感性中渗透了理性、形式中积淀了内容,以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操作和体验相统一的方式来表达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性的,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教训性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更应该是艺术领悟性的,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育的艺术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艺术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人民出版社2001.5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第6篇

新课改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导向初探

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说到底还是“ 人”的问题。工具理性主义下的“ 目标异化”已经在新课改的号角里烟消云散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寻求终极关怀,不仅仅是去关照基本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育开启人生的一种境界,诚如孟子所言“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快乐”。

1 从“ 巴班斯基理论”看政治课堂的价值归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是中外教育工作者推崇的教导之一。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换句话说,衡量学科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有两个:首先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即“ 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其次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 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用“ 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由此,思想政治课的最优化即“ 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又要减轻负担,不搞加班加点,用合理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为此,就必须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从另一层面讲“,填鸭”或者“ 强制”的教学过程都是背道而驰的。新课改下政治课的基点应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看成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活动,把教学方法看成发展学生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方法。作者以为,新课改下中学政治课价值归宿问题就是“ 真正还原学生与知识的血肉联系及亲切感”的问题。

2 从参与到“ 体验”: 朝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相互协调方向迈进赞科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改下的中学政治教育,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全人培养的“ 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扎根实践的“ 生活教育”,更是一种涵濡情感的伦理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中学政治教师首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教学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不能把学生仅看作接受知识的主体,更应把学生看作生命的主体,让学生“ 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成长的喜悦;二是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引入: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把小情感与大理论整合起来,把小细节与大体验衔接起来。“ 体验”的课堂是充满生活活水的课堂,其载体就是丰盈而可爱的实践。因为有学生的参与,显现出一种生动的真实的有缺憾的美:譬如“ 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学生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体验”是过程,教师在过程控制中需要善意引导、有效引导,更要注意宽容“ 体验”的偏差与负效应( 比如“ 体验”中的“ 模糊感受”“、说不清、说不准感受”等)、并要自觉融入“ 体验”的始终。由此,新政治课堂对中学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体验空间”成了政治教师不容推卸的义务。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看高中新政治教材的初衷“:整个高中教材都是讲人生、讲生活的⋯⋯”,我们不难发现“:传道、授业、解惑”式的基本要求已经满足不了本课程新的教学主旨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的新理念日益凸现———而实现这些的途径,仅仅靠“ 认知”是不够的,更得在主体参与的基础上,让其充分地自由舒展地“ 体验”。

3 从体验到“ 感悟”: 向自我升华与自我实现的目标和谐方向发展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行为目标来看:认真学习政治常识,对党、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并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把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和个人成长联系起为,努力提高自己政治素质,努力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个宏观目标本身也只有“ 内化”才能达成,而“ 内化”的最后一座桥梁无疑就是“ 感悟”。其实“,感悟”是理性与感性“、渐修”与“ 顿悟”的结合,丰富的理性与感性经验是“ 悟”的前提,正如古人所说“: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我们在旗帜鲜明讲政治、开宗明义谈思想的时候,如果省略了学生的“ 感悟”“, 参与”与“ 体验”就很可能沦为无意义的“ 形式主义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悟实际上是动力、定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我们在“ 智能教育”向“ 人格教育”嬗变的追求中,对“ 感悟”的关注就落脚到“ 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求各种问题的兴趣的方法研究”,甚至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边际效应。赫·斯宾塞在《教育论》里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所引起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相较于以单一政治知识传授的“ 刚性”课堂“,感悟”的课堂是一种“ 柔性”的课堂,更尊重个体的“ 潜能效应”,更注意学科知识、边缘知识渗透和美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 点睛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政治课忽略“ 感悟”,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理论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譬如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但参加集体活动时总是退缩躲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 “ 感悟”是实现政治课主旨的最后一步,只有当教学主体相互认识、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统一时“,感悟”才能正确而充满温情———由此“,感悟”的过程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和升华的自主性:即师生在教学方法运用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和拓展:比如,让学生言简意赅地谈出通过学习获得的收获,通过探究获得的启示;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同学和老师共同分享;在此基础上能产生什么样的新认识,如何带着收获和启示走进新的生活⋯⋯“ 感悟”就是思想政治知识对人性的尊重和信任,是思想政治课的人文主义光彩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第7篇

关键词:感悟;语文;阅读教学

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在其著作《小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中指出:“‘感悟’实质含意是心领神会。古代的古文教育一直重视对于文章整体的全面掌握,倡导多次吟诵,潜心咏意,力求知文明义。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提出了学习便是读者自主积极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感悟’是以古今理论为基础的。”由此可见,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传统经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搞好语文感悟阅读教学。

一、指导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

二、创设连续情境,引领学生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讲究一些方法,注意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他们在感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能力。如在讲授《荷花》一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连续情境创设的方法,带领学生去荷花塘一起观赏美丽绽放着的荷花,并引导学生幻想自己是一朵美丽的白荷花,学生在这样连续完整的情境中对课文产生了更深层的思考和感悟,继而获得了情感的触动和审美的快乐。第一,用鼻闻花。当慢慢靠近荷花塘鼻子会闻到一种什么香味?顺势引导学生思路融入到第一段中,感受到荷花的香味扑鼻,体会出观赏荷花的急切心情。第二,用眼看花。远远闻到扑鼻的荷花香,这种急不可待的赏花心情溢于言表,随即融进第二段中,引导学生先想想所看到的荷塘美景,再读读文中的精美句段,最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脑海中的心怡美景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与小组学生进行零距离地交流。有些学生说看到荷叶彼此之间紧密挨挤,像若干个碧绿的大圆盘,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几个词组中领悟到荷叶长势很美。第三,用心想花。引导学生幻想自己化身为那一朵白荷花的美好情境。第四,亲身演花。教师饰演荷花,学生饰演多种可爱的小动物,动物与荷花毫无芥蒂地玩耍,尽心交流与互动。

三、紧密联系生活,唤起学生感悟

要唤起学生感悟,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贴合,这样能全面调出学生脑海中的信息模块和经验,作为叩击美好语句的“催化剂”和领悟课文中心思想的准备条件。

四、注重动手实践,激活学生感悟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遵循他们这种天性,为学生营造出动手实践的空间,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成功的美好体验。激活学生的感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践。(一)预习方法的巧设计在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读、思、圈、注、问”的方法,即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初读几遍课文,思考文章的大意及课后相关的问题,再圈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积累,提出自己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并在初读感知课文后,在印象深刻或感受颇深的语句旁加上一些批注(初读感悟)。(二)多让学生写练笔在学完某些课文后,教师可以以课文为“例子”,设计一些内化语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表达真实感受,在运用中加深学生的感悟。比如我在教学了《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写读后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三)课堂上适当的表演将课文中语言文字以绘声绘色的画面映射到学生眼中,同时,学生也能融入一些自己的情感和创新,如在教学童话、寓言时都可以灵活运用。(四)有目的地安排实验有的课文,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如教学《称象》《一次成功的实验》等课文时,便可巧妙地穿插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去感悟文本。

五、运用比较品评,促进学生感悟

通过对各种词组、语句和语序的对比查找,才能探寻出文章中语言的妙用之处,品悟出语言潜藏的蕴意和内涵。如(1)词组比较。可采用替换、增添、删减的方法。(2)语句比较。将原句以反问句、感叹句等形式来理解感受,也可通过扩句、缩句等对比感悟。(3)标点比较。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中有这么一句话“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在‘七点’‘七点一刻’之间为什么用句号却不用顿号?”这样,顺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就能使学生悟出主人公小巴迪内心焦急等待父亲的心情,以及感受到他迫不及待地渴望见到自己敬仰的父亲,想得到父亲的赞扬的心理。

六、拓展课外资料,诱发学生感悟

学生因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常常会在感悟文本时遇到一些困难,适时引进课外资料,不仅能让学生顺利地解决疑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掀起波澜,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当时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外侵者的情感,我伺机将现代史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感知到了当时清政府腐败和无能的本质,牢牢记住了我国蒙受的奇耻大辱。

七、尊重个体差异,保护学生感悟

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全新的学生观,指出“学生作为完整个体,都有各自的独特个性,学生是不断发展的、有创新潜质的个体。”文字语句是情感传递的载体,学生都具有自己鲜活的想法和个性,对于相同课文、相同语句、相同词组也会形成不同的理解感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他们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放开手脚,抛弃顾虑,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多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那么就一定会被课堂上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独特感悟而震惊。

参考文献:

[1]魏薇.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3-70.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第8篇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艺术性 意境引导教学法

健美操是以人体自身为对象,以美为核心,以健康为目标,以形体练习为内容,以若干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健身、健美、健心为目的的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目前,人们提及“健美操”就会与“减肥”、“美体”、“塑身”等相联系。“健美操教学”与社会健身娱乐形式下的“健美操”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体现“教”的涵义,“育”的本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现代健美操教学在技术传授的基础上,根据健美操艺术性的特征,加强“美育”的引导。笔者在查阅有关健美操,美学,以及艺术论的相关书籍、论文的基础上,对目前健美操课的教学及方法进行研究。

1.意境引导教学法

意境引导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运用音乐、语言描述、情景虚拟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建立一个虚构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个空间里能够触摸情感,展示思想,感知情景。

美国健美操代表人物简・方达认为健美操是一种“改变形体和心理感觉的体操”。朱延庆在《散文的意境分析》一文中对意境有这样的看法:“‘意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事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它是神与形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情和景的统一,物和我的统一。”这也正是健美操“以乐促情”、“以情带动”、“以动表心”的情感需求和艺术性的体现。

2.健美操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健美操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语言提示法、带领法、递加循环法等,没有实施体育教学的“多样化、灵活化、实效化、人格化”的模式,只一味地让学生跟着学、跟着做。在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下,教师仅教给学生各种组合、套路,然后学生学习、模仿,学生只是一味地完全按固定模式被动学习,离开课堂,掌握的只是教师教的固定套路,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只是为考试而上体育课。

2.2教学内涵缺乏艺术性引导

从人体的生理特点来讲,健美操是为了追求人体美,在音乐伴奏下所进行的体操与舞蹈动作结合的综合运动项目。“追求人体美”,首先应该使学生认识什么是“人体美”,也就是“审美”;从人体的心理情感特点来讲,健美操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等。仅凭告诉学生健美操能如何如何,而没有实质性的渗透,情感的交流,何谈健美操的教学内涵?

2.3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较低

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气质形象、示范表演、语言艺术、表现能力、情绪感染等都是学生对健美操“美”的审视的一种直观性判断。然而一些教师是“半道出家”,没有牢固的专业技术根底,理论知识也相对薄弱,更谈不上对音乐的领会,对情感的表达,对健美操艺术境界的感悟。健美操融合了运动心理学、体育美学、人体艺术造型学、体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具有横跨体育、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综合特征,这要求健美操教师必须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对健美操这门课程有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2.4学生缺乏对健美操课程的了解

学生选择健美操有一定的误区,比如“健美操=减肥”,“健美操=美体”等,这说明学生单凭自身目前的文化素养不能深刻认识健美操。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健美操。教师要做到“身以身教,心以心悟”,启发并引导学生了解健美操,探索健美操所涉及的美学、艺术学领域的探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意境引导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在健美操教学中,身体的示范占有很大比重,教师优美的示范对学生学习健美操有很大的作用,但教师语言的表述,以及利用语言表达对动作的理解,引导学生对“美”的感悟,在健美操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1对音乐意境的引导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音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提高练习者的乐感、美感及表现力,丰富练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培养正确体态、塑造美的形态、陶冶美的情操的目的。用音乐烘托健美操的气氛,表现健美操的特点,两者紧密结合,能使健美操有声有色,增强健美操的感染力。

教师应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帮助学生分析音乐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聆听不同风格旋律的音乐,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可选择节奏明显、旋律优美、结构较完整、具有较强感染力且格调健康的迪斯科、爵士乐、摇滚乐、民族乐及轻音乐。不同的音乐情境会带给学生不同的享受,不同的情绪变化、情感流露,不同的情感流露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色彩,使学生在不同的音乐境界中体现不同的自我,感悟自己、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进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表现力提供大量的情感素材,达到“以乐促情”,音乐与情感的统一。

3.2对动作意境的引导

健美操教学较多是对技术动作的传授,而对动作进行情感的分析涉及较浅,这样就使学习动作与感受动作脱节,不能达到由动作而触及情感的目的,自然使健美操的学习流于形式,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展现给学生一个对动作表达风格的情境,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的意境下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或造型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大胆地分析自己的个性,敢于表现和展示自己。教师也可以通过展示动作或造型让学生自由畅谈动作或造型所表现的涵义,使学生了解形体美、造型美、肢体表现美,培养学生欣赏自己,以及表达动作美。

3.3对表现力意境的引导

表现力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两方面表现来完成的。一套完整优美的健美操如果缺乏生动的表现力,也将失去健美操的生命力。淳朴、自然、真实、富有激情的表现力,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会起到感染人、激励人的作用。表现力即是神态、气质和风格的表现。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并经过艺术加工,使举止有情,动作有意。在对动作明确提出要求,讲清含义之后,教师还应该以人体头部的反射动作,以及眼神的变化来说明和解释脸部表情,使学生感到动作里面有“对话”,眼睛里面有“语言”,并把有表情动作和无表情动作加以对比进行示范讲解。气质的表现是内在的品质,其外部表现应该是刚强与柔韧的有机结合。健美操动作中很多具有“刚”与“柔”的双重性。风格的表现由于不同的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地域风俗、民族特点的影响不同,其技术风格、操化的风格也不相同。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艺术感悟,性格特征,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

4.结语

“意境引导教学法”对健美操教学的“美”育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赋予了健美操课应有的“灵魂”。它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互通,使学生在学习“美”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解和认识自己,丰富自己的情感,完善自己的个性,积极地面对和展示自我,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单亚萍.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