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下水的优势

地下水的优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0 14:54:32

地下水的优势

地下水的优势第1篇

【关键词】烟叶 粮食 粮食安全 比较优势

一、云南烟叶和粮食生产概况

云南耕地的主要栽培作物包括烟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豆类等20余种。其中烟草是云南第一大经济作物,而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则是云南四大粮食作物。云南是一个山地面积占92%的省份,耕地面积不到9000万亩,烟草栽培面积最大年份达631.95万亩,由于烟草栽培消耗了一部分土地,加之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山区和半山区众多,因此云南的粮食生产一直面临压力。

云南1988年全省种烟22.3万公顷,收购量达到50.7万吨,上等烟占26%。1997年全省种植烟叶631.95万亩,收购烟叶105.7万吨,上等烟占23.99%,创历史最高记录。从1998年开始,云南省执行国家局烟叶生产的双控方针,采取果断措施,严格控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如今,烟叶栽培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产量质量稳居全国第一。

云南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平均亩产水平自1989年以来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播种面积由1989年的5290.6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6300.2万亩,年均增长0.95%。产量由1989年的1000.2吨增加到2009年的1576.92万吨,年均增长2.88%。平均亩产水平则由1989年的189.05公斤增长至2009年的250.3公斤,年均增长1.61%。

云南烟草、粮食的播种面积变化经历了两个基本相似阶段:自解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基本属于增长期。2000年后播种面积有所下滑,而这期间粮食产量稍有反复,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烟叶收购量基本不变,但中上等烟比例有所增加。这说明云南在后备耕地很少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播种面积近几年来有所降低属正常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云南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烟叶朝优质适产方向发展,而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导致生产效率(亩产)的提高,产量反而出现了增长。

二、云南烟叶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为了深入判断云南烟叶生产的优势和不足,分析烟、粮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云南经济发展及粮食安全提供一些思考,本文引入比较优势函数理论,对云南烟叶和粮食生产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结合云南省及全国的数据,分别计算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标(EAI)、生产规模优势指标(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标(AAI)。

生产效率优势指标(EAI):主要通过分析云南烟叶的土地产出率(亩产量)与云南三大农作物平均土地产出率的相对水平以及与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考察云南在烟叶生产上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规模优势指数(SAI):主要是从播种面积的角度来反映和比较云南烟叶与三大农作物生产的相对规模优势。综合优势指数(AAI):从效率和规模优势两方面,综合衡量云南烟叶与三大农作物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

2、分析的数据来源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全国及云南1990―2007年的烟叶与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单产和种植面积的数据进行比较。

3、烟叶和粮食生产的情况比较分析

根据比较优势指标的公式和相关数据,分别计算烟叶、水稻、玉米、小麦生产效率优势指数(EAI)、规模优势指数(SAI)和综合优势指数(AAI)如下。

(1) 效率优势。根据效率优势指数(EAI)公式,效率优势指数(EAI)>1,说明具有效率优势。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烟叶生产和全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种植烟叶的土地产出率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因为烟叶种植首要考虑的不是产量而是质量,也是烟叶“优质适产”的结果。另一方面,除水稻外,小麦和玉米没有效率优势,这与云南作为南方省份、多山的省情是密切相关的。

表11990―2007年云南烟叶生产与水稻、玉米、小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种植业信息网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2)规模优势。根据规模优势指数(SAI)公式,规模优势指数(SAI)>1,说明具有规模优势。从表2可以看出,云南烟叶生产的规模优势相当明显,烟叶规模优势指数(SAI)远大于1。相比之下,玉米的规模优势指数是三大粮食作物中最高的,且具备规模优势,而水稻、小麦则没有规模优势。这些数据也很好地反映出云南作为山地占92%的省份,受自然条件和水利基础设施的限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受限制以致于基本不成规模;而作为喜旱作物的烟草,以种植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山地为主,因此云南烟叶的种植规模一直是很大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种植业信息网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3)综合优势。根据综合优势指数(AAI)公式,综合优势指数(AAI)>1,说明具有综合优势。通过比较综合优势指数可知,除小麦外,云南其他三种主要农作物都具备综合优势,但在烟叶生产的综合优势上,云南(3.47)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云南的其他三种农作物,这正是云南作为“烟草大省”的真实写照。

三、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云南烟叶生产相比全国来说具有相对效率优势和绝对规模优势。但同时也不难看出,烟草的绝对规模优势是以占用一部分耕地为代价的结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各地区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并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因此云南的粮食生产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烟草栽培面积,继续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进一步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分担和减轻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为了促进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于云南烟叶生产,应该继续在新品种和新技术上加大扶持和示范推广力度,紧抓当前全球范围内烟草市场格局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资本流动和大规模技术转移及国家局“北烟南移”有利的内外部条件,使云南的烟叶生产水平在巩固优势的基础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明利、李志军:我国粳稻生产:区域布局变化及粮食安全政策含义[J].农业经济问题,2005(6).

[2] 高帆、吴政:中国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一个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6).

地下水的优势第2篇

(一)优势特色产业对自治区经济的贡献

2005年,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5亿元,是2000年的3.8倍;优势特色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9.55%提高到2005年的59.64%,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到20.62%、23.66%、18.55%、6.7%、4.1%和2.59%。

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就业吸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万元增加值的平均劳动力吸纳水平最高为15600人,其次是装备制造和化工产业,其万元工业增加值带动的劳动力就业数分别达到1700人和1460人,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知识性高的特点,使得其对劳动力吸纳远低于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和自治区平均单位产值吸纳能力,其万元工业增加值带动劳动力就业数仅为250人。

此外从特色优势产业利润实现情况来看,2005年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利润实现由高到底的排序分别为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其实现利润分别为103.4亿元、41.8亿元、30.3亿元、9.8亿元、6.3亿元和1.9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93.5’5亿元,占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的利润比为82.32%。

(二)蒙古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国中的地位分析

2005年自治区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速度从低到高的排列依次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和化工产业,其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5.28%、42.51%、35.51%、33.62%、30.88%和28.11%,分别比自治区平均工业发展速度快20.28%、17.51%、10.51%、8.62%、5.88%和3.11%;其中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快于全国同行业8.53、4.44、11.05、6.18和21.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44.04个百分点。

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内蒙古各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相对地位,2005年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占全国同行业产值的比例分别为3.188%、3.088%、1.1752%、0.735%、0.435%和0.45%,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同类行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这对于内蒙古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分:工体系,并进一步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优势特色产业集聚特征及竞争力

(一)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1 产业集聚类型特征

按照艾利森和格莱赛的研究结果,B>0.05表明该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较高,0.02≤B≤0.05表示该地区的产业分布比较均匀,而B<0.02则说明该地区产业没有形成集聚。按照以上标准,在自治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中,已形成较高集聚水平的是能源产业,其集聚系数在2005年达到0.073;冶金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分布比较均匀,2005年集聚指数分别为0.034和0.022;集聚水平最低的产业为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者的集聚指数分别为0.01、0.011和0.0005。

2 产业集聚地区分布特征分析

产业集聚既是一个产业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产业在某个区域的集中所构成的完整产业系统。本文主要按自治区当前地区行政划分为准,以内蒙古统计年鉴中的所属不同行政区内的企业数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产值最大的100家企业的企业数目区位商进行分析以确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在自治区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计算结果如下:

首先,从优势特色产业的地区整体分布情况来看,冶金行业、装备制造的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其中行业的地区集中度最大值分别为0.49和0.66;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分别为能源、农畜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其集中度的最高系数分别为0.25、0.27和0.29;化工产业的行业集中度相比较最低,集中度最高值仅为O.16。

其次,从各地区的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在已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中,包头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相比较分布最多,包括了除化工外所有特色优势产业;其次是呼和浩特和赤峰市,其中呼和浩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包括农畜产品、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赤峰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则主要表现在能源、冶金和高新技术方面;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乌兰察布市和阿拉善盟的比较优势产业分布最少。

再者,从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来看,包头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的相对优势度最高,其相对集中度为0.66;呼和浩特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水平最高,相对集中度指数达到0.27;鄂尔多斯则能源产业为主,其相对集中度达到0.25。

3 产业集聚结构特征分析

根据2006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和2006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到的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的CR2、CR4、CR5和CR8数值如下表:

按照“贝恩分类法”标准,能源、农畜产品和化工产业的CR4<30%或CR8<40%,表明这些产业属于竞争型产业,其中竞争程度从高到底的分别是化工产业、能源产业和农畜产品产业,其CR8的值分别为0.2、0.282和0.366;冶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CR4>40%,这些产业属于寡占型产业,同时按照寡占型的类型划分标准,冶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均属于高集中寡头垄断型产业,垄断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冶金产业,其CR4值分别为0.74、0.739和0.544。

(二)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

本文对自治区产业竞争力的分析、评价,主要以国家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为依据,选取了企业数量区位商、从业人员区位商、产品销售收入区位商和占地面积区位商四个大类显形指标对特色优势产业整体竞争力概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区位商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LQ=(某地区A产业指标/该地区全部工业产值(或相应指标))/(全国A产业指标/全国全部工业产值(或相应指标))

对于指标权中主要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通过5名专家的3轮匿名打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以上确定的区位商指标进行相应的初步赋值,最后确定的各区位商指标的权重如下表:

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的综合区位商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优势特色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从各特色优势产业的具体综合区位商情况来看,能源产业的综合区位商最高,其综合指数达到1.0013,其数值大于1,地区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能源行业平均水平;冶金、农畜产品、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区位商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其综合指数值分别为0.989、0.8802、0.6176、0.2116和0.581,其中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区位商水平最低,仅为0.2116;从各产业综合区位商指数的排序结构中可以看出,传统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较高,其综合区位商指数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是能源产业、冶金产业、农畜产品加工和化工产业,而对发展地区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现代产业部门如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较低。

三、分析结论

(一)产业集聚条件逐步完善,优势特色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从自治区产业集聚供给条件看,随着国家、自治区整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作为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我国及自治区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扩大了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需求范围;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特有的资源与地域优势特点,则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对自治区经济的整体带动能力和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相对地位,特色优势产业占全国同行业产值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特色优势产业整体集聚水平较低,特色优势产业资源依赖程度较高

从集聚水平来看,特色优势产业的整体集聚水平比较底,行业受资源禀赋约束条件较明显,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中,只有能源产业实现了高度的集聚,冶金产业、农畜产品也有一定程度的集中但分布比较分散,但当前这些行业产业链条比较单一,产业关联度较低,一旦失去资源基础优势,就会导致整个产业的衰败;而受资源约束条件较低、产业关联度高及对相关行业带动作用强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较低,而这些行业的集聚水平恰恰同国民经济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存在着最为紧密的关系,是当前及今后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行业。

(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形式比较单一,地区差异特征明显

从自治区特色产业集中度来看,能源产业、农畜产品和化工产业的竞争程度较高,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比较强,而能源、化工产业在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之间存在很大雷同,比较分散,核心企业较少,从而难于形成产业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和产业核心带动优势;冶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垄断程度较高,但中小企业相对发育不足,难于形成有效的合作与竞争的企业关系网络;已有的研究表明,产业内中小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但从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主体来看,当前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高,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比较缺乏,从而降低了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从特色优势产业的地区分布特征来看.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地区产业分布特征比较明显,其中包头地区产业分布最多,但这些产业相对被限制在狭小的地方行政边界内,集群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尤其在聚集产业的旗县内,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引进非常困难。

地下水的优势第3篇

1 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等)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它集中体现为该竞争主体的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来反映,具体测定方法参见文献1。

1.1 市场优势:全国排名第七,呈减弱趋势(见表1)

表1 全国前7位省市工业品市场占有率

单位:%

附图

资源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1)有关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版。)

1.2 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亦呈减弱趋势(见表2)

表2 全国前10位省市工业竞争优势系数表

附图

资源来源:同表1

1.3 竞争力综合分析

1.3.1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河北省2000年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竞争优势低于市场优势。从整体看,与1999年相比,2000年河北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位未变,但绝对数下降了0.13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降低了1个位次,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都有所降低,潜在竞争优势更低于显在市场优势,竞争后劲不足。

1.3.2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正在拉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近三年的竞争力指标计算的标志变动度显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的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离散程度正在加大。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也正在加大,(见表1,表2)

1.3.3 占全省工业产值4/5强的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偏低。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均远远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但公用业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垄断优势获得的;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为0.92,与全省工业整体水平相当,但采掘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优势获得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均低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而制造业的竞争力基本上是靠市场竞争获得的;从河北省工业的构成看,2000年采掘业、制造业和公用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7.38%、84.45%和8.17%;因此,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见表3)。

表3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结构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编《河北经济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统计出版社,2001年。

注:公用业指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 河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2.1 市场优势:全国排名第八,落后于本省工业(见表4和表1)

表4

全国前8位省市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

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全国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各地区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离散程度高于工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见表5)

表5

中国地区工业、制造业竞争力标志变动度(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2 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是全国平均水平,亦低于本省工业(见表6和表2)

表6

全国前10位省市制造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3 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2.3.1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相对较低,竞争后劲不足。河北省2000年制造业市场占有率为3.6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8位,比工业低一个位次,指标值比工业低0.38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为0.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与工业排名相同,但指标值低5个百分点。制造业的竞争力低于工业,而在制造业内部,潜在竞争优势低于显在市场优势。

2.3.2 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相对落后,适销性较差。影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是产销率因子较低,为0.96,全国排名第23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低;二是增加值率因子较低,为0.91,全国排名第19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落后、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3 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分析

3.1 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3.1.1 市场优势分析

在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中,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同行业省市区平均水平(3.23%)的有16个,占行业总数的57%;按市场占有率降序排列,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10.29%)、医药制造业(6.92%)、食品制造业(6.8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6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5.23%)、造纸及纸制品业(4.93%)、饮料制造业(4.81%)、金属制品业(4.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40%)、纺织业(4.3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4.32%)、橡胶制品业(3.77%)、专用设备制造业(3.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55%)、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3.53%)、食品加工业(3.44%),上述16个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尤其是前5个行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市场优势明显。但上述16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等9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处于竞争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 通信设备制造业(0.46%)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0.58%)两大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二,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应选择重点产品突破口,加大拓展市场的力度,提高其市场份额,提升其市场优势。

3.1.2 竞争优势分析

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进行降序排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的行业有8个,占29%,依次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54)、食品制造业(1.2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6)、食品加工业(1.01)、造纸及纸制品业(1.09)、橡胶制品业(1.00),上述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尤其前5个行业,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竞争优势明显。但上述8个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市场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影响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42)和电子及通信制造业(0.61)两大行业,竞争优势系数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三,在全国同行业中明显处于竞争劣势,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培育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

3.1.3 规模优势分析

在国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也应该是在本区域内有一定产出规模的行业,只有一定的产出规模,才可能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行业发展才可能形成合理的规模经济,并在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增强本省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带动整个省区的经济竞争力提升。

我们用省内行业增加值构成来反映行业产出的相对规模,河北省制造业29个行业中,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3.45%)的行业有11个,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96%)、纺织业(7.32%)、医药制造业(4.41%)、金属制品业(4.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86%)、食品制造业(3.65%)、饮料制造业(3.54%)、普通机械制造业(3.54%);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4个行业的产出构成超过5%,可称得上河北省制造业的支柱行业,规模优势明显。但在上述11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市场劣势,它们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9%)、普通机械制造业(2.71%);上述11个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外,其余9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我省制造业的生产及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即生产规模较大的行业,竞争优势普遍较低。若长此以往,则原有的规模优势也会丧失。

3.1.4 竞争力综合分析

我们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从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和产出的构成进行分类,编制成三维象限表(见表7),以对河北省制造行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

表7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类表(2000年)

附图

注:带*者为构成超过全省行业平均水平(3.45%)的行业。

第Ⅰ象限:同时具有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行业,有7个,占行业总数的25%,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工业,这7个行业是河北省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属于河北省制造业发展中首选的优势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同时具有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是河北省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但需注意,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量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行业增长空间较小,但高技术产品供不应求,因此,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高质量产品的开发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食品制造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市场容量空间较大,应扩大其规模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该类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且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和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属于高速增长的行业,对该行业应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上升较快,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第Ⅱ象限: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有9个,占行业总数的32%,依次为: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上述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但竞争优势较低,应重点培育竞争优势。尤其是,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竞争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中,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业,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未来需求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应抓住市场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竞争优势;纺织行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总量过剩,但高质量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应把竞争优势的培育重点放在调整产品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和高质量、高档次产品的开发上。

第Ⅲ象限: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市场占有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只有1个: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第Ⅳ象限: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有11个(见表7),占全省行业总数的39%。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工业母机且作为河北省支柱产业的机械制造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个行业,除了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余5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处于市场劣势和竞争劣势;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无论是市场优势,还是竞争优势,在全省都排倒数第一至第三。这种状况,不仅对我省当前的制造业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而且将对我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从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和产出规模三方面综合考虑(市场占有率或竞争优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河北省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 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12个行业;上述行业多数属于传统产业,总量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对这12个优势行业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重点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巩固提高其竞争力,以带动全省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而对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虽然目前竞争力较弱,但由于这些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未来成长空间较大,因此,也应给予较多关注,选好突破口,培育竞争优势。

3.2 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动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根据资料的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现将2000年作为报告期,1993年作为基期,对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有关指标加以比较,以观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势。

3.2.1 市场优势动态分析

河北省工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4.07%,同1993年的4.08%相比,变化不大;而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3.69%,同1993年的3.86%相比,降低了0.17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优势呈下降趋势。在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上升的行业共有12个,占行业总数的43%,不足二分之一。按上升的百分点降序排列,依次为:食品制造业(3.4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2.6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2.49)、医药制造业(2.20)、饮料制造业(1.2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85)、食品加工业(0.68)、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47)、纺织业(0.20),造纸及纸制品业(0.1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0.03)。在河北省制造业水平分析中提出的12个优势行业中,除了橡胶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6个行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以上,市场优势上升明显。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河北省优势行业的市场优势变动趋势。(见图1)。

附图

3.2.2 竞争优势动态分析

河北省工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为0.9257,比1993年的0.8754上升了5.03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优势系数,2000年为0.8783,比1993的0.8654上升了1.29%;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竞争优势系数上升的有20个,占行业总数的71%,超过三分之二,表明全省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有所上升;按上升率(百分比)降序排列,超过10%的行业有13个,依次为: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21.92%)、食品制造业(73.49%)、食品加工业(39.3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3.35%)、造纸及纸制品业(29.2%)、饮料制造业(25.7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2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3.95%)、纺织业(17.6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6.71%)、金属制品业(15.77%)、家具制造业(14.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0%),上述行业竞争优势上升明显。在我省11个优势行业中,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都上升了,其中,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6个行业的上升率超过10%。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河北省优势行业的竞争优势变动趋势。(见图2)

附图

3.2.3 竞争力综合动态分析

将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动综合起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市场份额2000年比1993年降低了4.4%,竞争优势系数上升了1.48%,因此,从总体看,河北省制造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得到提升。从制造业内部各行业来看,按性质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见表8):

表8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动态分类表(1993-2002年)

附图

注:带者为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动态变化以及横向对比等实证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4.1 从总体看,河北省2000年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从纵向看,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提高了5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但近三年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处于下降态势;从横向看,与邻省山东、与东部沿海先进省市差距较大且有扩大趋势;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绝对竞争优势处于下降态势。因此,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竞争力,是加速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4.2 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竞争优势系数为0.92;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制造业的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提高河北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

4.3 从制造业内部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其一,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主要分布在冶金、食品、医药、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等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低的传统产业中,而分布在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高或未来具有高速增长趋势的行业很少,这是导致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长期以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优化制造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是提高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二,作为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母机的机械电子工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动态下降趋势;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在全省28个行业中分别为倒数第一、第三,其竞争优势系数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明显处于竞争劣势,这不仅对当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有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推进河北省工业化进程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选好产品和技术突破口,加强与信息产业部13所和54所的合作,发挥省所合作优势和环京津优势,使其融入京津同行业的产业链中,着力培育行业竞争优势。

其三,河北省支柱产业中的医药、建材、化工、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系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而对全省制造业的竞争力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

4.4 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面临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凭借广阔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阵地。能否顺应便全球化的浪潮,抓住WTO的历史机遇,制定相应策略,推进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是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我省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使其切实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现代化的主要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顾培亮.竞争优势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

[2]河北经贸 大学课题组.河北工业竞争力报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1).

地下水的优势第4篇

关键词:工业;竞争力;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测定方法简介

(一)竞争力测定。所谓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等)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它集中体现为该竞争主体的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以及持续扩张的能力。市场份额的大小反映了竞争主体现实的或显在的竞争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市场份额持续扩张的能力则反映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它是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持久的获取优势地位的能力,可用竞争优势(系数)来反映。

(二)市场占有率测定。市场占有率是指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某竞争主体(地区、行业或企业)所生产的某种商品的销售量占同一市场同一商品总数量的比例。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突出表现为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份额之争,竞争力强者就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用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来反映竞争主体在市场中的(显在)竞争力。当我们把某竞争主体放在国内市场的坐标系中进行研究时,设Si为某省、市、区(总额或某行业)的销售收入,S为全国(总额或某行业)的销售收入,则某竞争主体的市场占有率Pi可用下式计算:

Pi=×100%

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竞争主体应该是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竞争优势的主体,亦即市场竞争力是生产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函数。我们用市场占有率表示市场竞争力,则一个竞争主体的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竞争优势系数的高低;二是生产规模的大小。显然,当两个竞争主体的竞争优势相同时,谁的生产规模大,谁的市场份额就大,竞争力就强;当两个竞争主体生产的规模相同时,谁的竞争优势高,谁的市场份额扩展就快,竞争力就强。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用下式反映:

Pi=F(竞争优势,生产规模)

(三)竞争优势测定。一个竞争主体的竞争优势的高低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产品(或劳务)销售率,产品销售率是销售收入占总产值的比率,反映了产品适销对路的状况。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则产品越是适应市场的需要,其销售的数量越多,市场份额越大,竞争力越强,竞争优势就越高;二是综合要素生产率,它是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的几何加权平均数,反映了单位投入要素的产出成果,其高低主要由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决定。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则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越高,单位投入要素的产出成果越多,综合要素生产率越高,竞争优势就越高;三是增加值率,增加值率是增加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其大小主要受专业化程度和产品结构的影响。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专业化分工越发达,产品加工程度越深,则生产的绝对规模越大,竞争的生产规模基础越雄厚,而增加值率会相对降低,但竞争优势却会越强。

在考察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经济竞争力时,我们用竞争优势系数Ki反映竞争主体的竞争优势(潜在竞争力)的大小,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Ki=Ai×Bi×Ci=()()()

式中Ai为产品销售率因子,Bi为增加值率因子,Ci为生产率因子;PA、PB、PC分别为某地区工业品(总额或行业)销售率、工业增加值率、工业综合要素生产率,PA、PB、PC分别为全国工业品(总额或行业)销售率、工业增加值率、工业综合要素生产率;其中,综合要素生产率和测定采用了PC=PL0.31257×PK0.68743(式中,PL为劳动生产率,PK为资金生产率)的模型。

二、省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市场优势分析。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国内工业品市场在全国各地区的份额分布是不均等的,各地区竞争力相差悬殊。2009年竞争力最强的省份是广东,市场占有率高达12.19%;竞争力最弱的是,市场占有率仅为0.02%,前者是后者的610倍。河北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6位,市场占有率为5.3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3%;排在河北前面的有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河南,河北不足广东、山东和江苏的二分之一。

从全国排名看,河北位次较为靠前,虽然和2008年的全国排名是一样的,但是市场占有率却升高了0.01个百分点;因此,仅就这0.01个百分点来说,河北的绝对市场优势没有提高,形势不容乐观。从发展的角度看,各省市区市场占有率的变动亦不相同,2008年排在河北之前的5个省中,有2个省的市场占有率上升,3个省的占有率下降;排在河北之后的25个省市区中,有15个上升,10个下降;排名于全国前4位的东部沿海省市,即广东12.27%、山东11.20%、江苏10.93%、浙江7.43%,市场占有率之和达到41.83%,接近全国市场总和的1/2,而排名全国后10名省市区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仅为7.53%,不足全国市场总和的1/12;2009年排名全国前四位的东部沿海的4个省份,即广东12.19%、山东11.27%、江苏10.83、浙江7.4%,市场占有率之和达41.69%,比2007年下降了0.14个百分点,而排于全国后10名省市区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为7.78%,比2008年上升了0.25个百分点。因此,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工业品市场的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河北排名第6,位次虽然较为靠前,但与排在前面的发达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市场优势处于中等水平。(表1)

(二)竞争优势分析。(表2)在31个省市区中,2009年竞争优势最强的是上海,竞争优势系数为1.67;竞争优势最弱的是,竞争优势系数为0.05,前者是后者的33倍。河北的竞争优势系数为0.90,排名第8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竞争优势系数高于河北的省市有上海(1.67)、广东(1.63)、江苏(1.62)、浙江(1.53)、天津(1.42)、山东(1.36)、辽宁(0.98),上述7省市中只有辽宁的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从全国范围看,河北的排名虽然较为靠前,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河北的竞争优势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排在其前面的6个省市的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排在其前面的省市相比有质的差别,因此河北的竞争优势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河北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动态变化以及横向对比等实证研究,可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从总体来看,河北工业品市场占有率2009年为5.35%,居全国第6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8位;从纵向看,2009年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都比2008年有所提高,综合竞争力有所上升;从横向看,与邻省山东,与东部沿海先进省市有较大差距,河北工业整体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低地位。因此,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尤其是加大向中西部开拓市场的力度,以扩大河北工业品的市场份额,提高工业竞争力,是加速河北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和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武义青.竞争优势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5.

地下水的优势第5篇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畜牧学;优势学科;学科建设;对策

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是高校在长期教学科研实践中所形成的,与其他高校相同学科相比具备特殊的优势,培养出许多高端人才并且在科研方面处于国内外的领先水平,得到整个社会的公认和好评的学科。[1-2]畜牧学是延边大学这一综合性大学中的一级优势特色学科,而动物科学专业作为延边大学部级特色专业,二者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许许多多的专业,构成了大学的全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就是大学生存的主要根基,综合型大学中的优势学科建设决定着大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学校想要成为有地方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就必须注重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3]建设畜牧学优势特色学科需要借鉴国内外知名学府的优秀学科建设模式,吸引优秀畜牧学教学研究人才,对现有畜牧学科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高校优势学科的管理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以确保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建设。[4]

一、高校优势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秉承着教育兴国的理念,全面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相继实施了“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政策,发展形成一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延边大学畜牧学一级学科就承担了“211工程”的建设项目,以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同时,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各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正逐步完善。[5]延边大学的畜牧学优势学科的建设是克服了自身发展的劣势,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从而提升了专业水平和学校科研水平。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经过数代科研工作者的坚持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学科。[6]例如,延边大学的畜牧学专业已经成为民族地方特色专业。随着重点学科的不断建设,地方也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加大了投入,有效促进了优势学科的发展。在延边大学的延边黄牛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了许多科研基金项目,延边黄牛的培育以及改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我国经济社会的良好快速发展,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的任务也逐渐变得紧张起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激烈,其真正的竞争力提升都是更好地促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学校自身特色,进而为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奉献。综合性大学内部资源的整合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需通过资源有效的整合,集中相近学科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学校最好把传统与现实需要结合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比如延边大学的畜牧学科的发展重点和平台建设都是围绕着延边黄牛的研究以及转基因克隆技术等,能够充分凸显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客观看综合性大学优势学科的方向是促进知识的创新,需要和国家战略发展一致,目的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和国家国际社会中的科技竞争力的增强。[7-8]

在高等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的要求下,优势学科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建设,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科技研发水平,有助于高校的综合实力提升。[9]促进社会进步和增强国家实力的关键之一就是发展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最显著的有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周围环境的影响。近年随着各高校新学科的不断增加,新老学科的建设压力过重,对于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明朗化。我国畜牧学科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10]目前,在理论研究和科研创新方面,畜牧学还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因此在畜牧学优势学科建设的管理制度方面要加强,对国内外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研究经验加以综合分析,建设综合特色的畜牧学优势学科,促进发展地区生产力,助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11]

二、高校畜牧专业优势学科建设的原则及途径

1、优势学科建设的原则

优势学科不能盲目的建设,要制定符合自身的规划,具备原则性。

(1)学科的必需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大学优势学科建设要与国家和社会今后发展的需要结合。同时,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要在国内外发展中具有前瞻性,能够拉动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增长和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12]特定的时期会有特定的社会需要,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会应与社会的进步相符合,积极主动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并非是机械照搬其他大学的优势学科,要真正增强学科的主要功能,带动大学里多个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对地方的特色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引导作用。通过大量的科技成果和培养优秀的拔尖人才实现国家经济地方经济的提升和发展。

(2)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原则就是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高校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学科的性质、具体的传统类型、相关的基础和服务对象等因素。学科的定位要具体清晰,科学准确,直接关系到学科今后健康稳步的发展。诸如学校本身的性质、宗旨、目标、师资梯队水平都会影响学科发展的有效定位。学校应该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明确本校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以及重点学科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好其发展的合理规划以及可行性报告。目前,有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没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对于学科建设还处于盲目建设阶段,对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科学地设置优势学科就无从下手。

(3)优先原则。优先原则即要重点发展一些综合性大学中的优势学科,增强相关相近学科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既强化了优势学科,又带动了相近学科的发展。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做到每门学科都占有优势地位,要合理地将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同时,也不可能将一门学科的所有方向都名列前茅。无论是国内外一流的大学还是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大学都是一样,大学必需要先发展自己在国内外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比如重视投入、重点建设,形成国内外不可多见的特色优势学科群。

(4)前沿原则。前沿性是对国内外的科技和教学研究处处关注。有明确的目标,对眼前的事态有着整体把握,对一些与与本专业相关的处于领先水平的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突出尖端科技的重要作用,充分发展其自身,争取与发达科技接轨,同时也要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让其有新的思路和良好的发展。比如学科的研究平台建设,延边大学畜牧学科自合校以来建设了三个主要平台,分别是“吉林省延边黄牛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转基因动物育种与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良种肉牛选育”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延边黄牛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充分发挥了特色学科的优势,并且实现了与国际水平接轨,使畜牧学科处于大学领跑地位。一些名校的一些优势学科也正是这样,对优势学科的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不断探索而取得很大进步,并且不断的创新,影响着相关领域,才能生生不息。

(5)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就是注重与优势学科相关的发展。将特色学科作为基础,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方法,以优势带优势,以优势带动劣势的发展理念,相辅相成,不要将优势浪费。例如畜牧学科可以带动食品科学、生物技术和兽医学等学科的发展,畜牧学科与这三个学科之间都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如果将优势学科的优势浪费掉,等同于无水之鱼,活不了多久之后就会死去一样。让优势特色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经常开一些专题报告,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对优势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13]

2、优势学科建设的途径

建设特色学科要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过硬,并且科研水平与世界水平接轨,有不断创新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1)加大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实验资金的投入。一个良好的领头人是发展优势学科的基础,并且能为其发展指明方向,学科带头人对高校形成自身学科优势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好当地特色优势,建全特色学科的实验经费的管理机制,将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14]马丁・特罗(Martin A. Trow)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特色学科建设想要突出,就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留住人才,敢于在名校招聘优秀教授和毕业生。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的卡迪夫大学的快速崛起。他们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各地招揽人才,不断培养,最终有了自己的特色学科。正是因为有诺贝尔获得者密教授和冯・卡门将其带动起来。而冯・卡门教授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钱学森的导师。同时,有了国家对优势学科的一些政策和经济上面的扶持,才有今天优势学科的发展成绩。延边大学畜牧学科自2006年起先后引进国内外留学博士、博士后8名,其中引进学科带头人尹熙俊是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动物荧光猫的研究专家,2014年又通过基因修饰成功研究了“双肌”猪,成果在《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将科研作为优势学科的首要工作。与其他的学科来比,具有优势的学科更加注重科研水平,将科研摆在第一位。很多名校之所以能被我们所认识,正是因为他们的科研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的顶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丹尼尔・吉尔曼对优势学科的重要性进行了明确分析。当一个人对一所学校最初的了解时,不是别的而是该校最著名的科研项目,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也会追随而来。另外特色学科最好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接轨,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样优势学科才能更好被社会所认可。促使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最佳结合。[15]

三、加强综合性大学畜牧学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1、重视畜牧学学科的方向凝炼

畜牧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最佳的学科方向。[16]如何确定本学科在相关领域中的重要位置是直接关系到学科团队建设、科技成果水平的提升和学科整体在综合性大学中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资源是有限的,然而学科的发展却是无限的。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讲,不可能做到所有学科均衡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将本校的优势学科放在重点地位,加强学科方向的凝练,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其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于此同时,要多关注优势学科的发展动向,保持优势学科始终位于领域前沿。优势学科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主动调整和转型,以保持学科优势,综合性大学畜牧学科应当把强化学科建设放在首位,增强与国内外相关学科联系,确保学科整体水平处于优势领先地位。

2、加强畜牧学科高水平教研梯队建设

学科梯队是学科整体建设的核心内容。学科的主要带头人以及由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保障。学科带头人是优势学科发展的核心,学科带头人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学术方面要有远见卓识,可有效的组织协调团队工作,可带领学科团队走在本研究领域最前沿。出色的学科带头人和与之相关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群体都是一个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学科带头人的选择是学科建设的重点,这就需要引进本领域国内外的优秀人才,还要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将有学术水平发展潜能的中青年教师派遣到国外知名科研机构进行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掌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利于开展学科前沿的学术研究;将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后备学科力量,以保证学科的稳步发展。

3、营造畜牧学科良好的发展环境

综合性大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是畜牧优势学科发展的基础性保障。硬件就是指学科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基础资源等。严谨的学术环境和学科建设的团结力是学科建设的软环境。良好的学科环境是产出前沿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因此努力营造国内或世界一流的硬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可有效保障畜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弘扬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是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使创新团队拥有团结性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有不同学术见解的师生,应多给予鼓励,拿出实证,在彼此真诚的学术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性灵感。

地下水的优势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竞争力国际贸易财政支持政策

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农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农业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农业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农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中国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农业投入明显不足的同时,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又较落后,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根据比较优势原理,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反映了一国资源禀赋与贸易结构关系,反映出国家之间由于一国资源禀赋的差异所导致的产业以及对外贸易结构模式的差异。决定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较多,其中以国内生产成本、边境价格、汇率最为显著。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生产成本由于国内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最小化,边境价格由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汇率将更为真实地反映本币的换汇成本。根据Pearson提出的国内资源成本理论(DomesticResourceCosts,简称DRC),测算出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如下:

粮食产品中,大米具有比较优势,小麦和玉米处于比较劣势,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比较优势度(1-DRC)来看,小麦在1993年已缺乏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度降为-0.20。2001年小麦比较优势度为-0.11。玉米从1996年起缺乏国际竞争力,2001年为-0.07。只有大米仍具有比较优势,2001年为0.35。

油菜籽、大豆处于比较劣势,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比较优势度和农产品社会净收益两种评价方法看,大豆在1990年-1994年均具有比较优势,但从1995年开始,大豆的比较优势度和农产品社会净收益均持续下降,1995年比较优势度为-0.03,社会净收益为-0.04元/公斤;2001年比较优势度为-0.04,社会净收益为-0.09元/公斤,已缺乏国际竞争力。油菜籽在1990年-1995年具有比较优势,但从1996年起油菜籽已缺乏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下降很明显;社会净收益2001年为每公斤-0.06元,资源配置效率明显下降。

棉花比较优势下降很快,已缺乏竞争力。1996年起棉花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度1996年为-0.05,2001年降为-0.46;社会净收益1996年为-0.51,2001年为-0.37。

生猪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生猪是中国少有的一直保持比较优势的农产品。1990以来生猪的比较优势度一直在0.37-0.59之间,最好优势度在1993年为0.61,2001年为0.42。从社会净收益来看,生猪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1993年-1995年维持在高收益水平上,社会净收益分别为每公斤1.17元、2.44元和1.83元,即使在农产品收益普遍下调的1999年,生猪的社会净收益也有1.30元,2001年达到1.6元。

苹果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度和社会净收益看,苹果的比较优势很显著。苹果在1990年-2001年的比较优势度一直在0.74以上。苹果的社会净收益NSP也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收益水平,1990年-2001年期间有8年超过每公斤2元的收益水平。苹果是目前中国较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分地区来看,农产品比较优势表现为:

华北、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最具比较优势的是黑龙江省,其次为山东省,其后比较优势度依次为河北、天津、河南、安徽,说明这些地区更适宜发展小麦生产。而西北、西南地区的小麦生产则明显处于比较劣势,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不具有竞争力,不适合发展小麦生产。

稻谷生产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稻谷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一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22%-30%。稻谷生产主要集中于华南双季稻作区、华中双季稻作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作区、华北单季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区和西北干燥区单季稻作区等6个大区。大米生产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地区是整个东北地区及华南和西北部分地区,而华北地区大米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稻谷和小麦,其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北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等6个主产区。东北地区玉米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大豆生产主产区有比较优势。大豆原产地在中国,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优质蛋白来源,全国各地均有大豆生产,但以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为主。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豆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黄淮地区大豆生产除河南、陕西和山东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其他省区均缺乏比较优势;福建和云南则缺乏比较优势。

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财政政策

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需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国政府需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并按照WTO农业协议,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逐渐压缩竞争性项目的投入,扩大公益性、服务性项目的投入。

扩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提高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世界农业发展经验证明,政府财政农业投入的规模对农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力度仍显不够。在财政经济明显转好的情况下,每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量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4%左右水平,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算是很低的;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间,如果扣除具有广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入,则这一比例更低,仅4%-5%之间,这种投入力度对于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WTO农业协议及中国与其他国家达成的双边协议不仅未限制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而且还为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即不仅可以争取没有上限的“绿箱”政策,而且可以在农业生产总值的8.5%或某一个产品产值的8.5%以内对农业或某一特定农产品进行“黄箱”政策范围内的支持。因此,国家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不断增加的同时,需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在未来5年内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需达到5%以上,10年内需达到10%的水平(含“绿箱”投入);财政对农业投入额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应逐年有所提高,近5年需达到10%以上的规模,10年内需达到15%以上的规模。

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结构集中反映出财政资金在农业支出中的分配构成,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重点和投入方向,是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组成部分。不断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是财政投入政策追求农业投入效率的主要路径。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未来几年内,财政需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改善重点流域的水利设施。注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维修保护,重点支持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支持小流域治理和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土地的整治,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中国目前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较多,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推广具有典型外溢性特征,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在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中,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1950年-1962年13年间,以及1968年-1970年3年间,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基本上没有投入,以至于根本就没有列入到财政预算中。1950年-200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支出为85.08亿元,仅占这期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总额的0.78%,剔除未列入当年预算的年份16年,财政对农业科技年均投入仅2.43亿元,这一比例比世界上最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数还要低。《农业法》规定国家对农业科技投资增长率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但实际上,从《农业法》颁布实施至今,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一直维持在每年10亿元以下,1997年以前还只在5.5亿元以下,1985年-1995年每年仅2-3亿元,根本就没有增加,有些年份还有所减少;1998年开始才有所增加,但也只有9.14亿元,1999年还有所减少,为9.13亿元,2000年有所增加,为9.78亿元。按照《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每年应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但是,由于基数很低,即使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出经常性财政收入较多,其总额也很少。因此,根据中国现有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发展状况及财政经济实力,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首先应在总额上有大幅度增加,基数至少不低于30亿元。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和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增长幅度确定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就财政农业投入结构而言,目前需将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由现在占财政农业投入总额的0.8%左右提高到2%以上,适当减少对具有竞争性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世贸组织农产品国内支持政策原则,逐步扩大对农业事业性投入的比重,压缩对农业生产性投入的比重,注重对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农业病虫疫情防治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

注重财政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大对一些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的投入

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生产在东北具有比较优势;水果、蔬菜、生猪的生产在华中、华北、华南均具有优势,国家财政宜选择在这些地区建立比较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集中财政资金进行投入。2001年由农业部在东北组织实施的“大豆振兴工程计划”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值得推广。

用好WTO农业规则,优化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

财政对农业补贴是世界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最主要手段。中国现有的农业国内支持(AMS)水平很低,1996年-2001年间的国内支持水平还是负值,平均为-79.36亿元。这种支持水平固然说明了中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以及加入WTO以后不需要承诺减让农业国内支持,但是,如此低水平的农业国内支持,无论与国外相比,还是出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实际考虑,明显不利于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因此,政府除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外,还需不断优化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农业补贴机制。在补贴对象和补贴重点的选择上,目前除重点补贴粮食生产者外,还需注重对农业保险业的补贴,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地下水的优势第7篇

水下商业与军事活动为美国带来新的挑战

不断动荡的世界局势与国防预算持续缩减,让许多美国人开始担忧本国海外军事能力因此受到消极影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包括航空、航天、陆地、海上、水下、电磁以及网络等领域中,世界敏感地区潜在敌人利用技术结合地理优势正不断加大美国应对该地区威胁的难度。其中,美国长期保持相对优势的水下能力未来能否继续维持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大洋深处正在迅速增加的商业与军事活动为美国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威胁:很多国家正在研制应用越来越多的技术先进、续航力持久的潜艇,而企业与科研机构也在不断利用水下无人平台与传感器寻觅深海中从鱼类到石油矿藏等任何具有经济或战略价值的财富。

海洋开发活动的频繁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但新的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试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承载着4万亿国际金融贸易的海底通信光缆被潜在敌人切断,美国与欧洲、亚洲以及非洲的电子通信中断,美国经济将因此蒙受巨额损失。又如,在靠近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长滩近海,一艘油轮或货船可轻易通过某种装置从水下发动攻击,导致美国最繁忙的港口被迫关闭,美国经济每天也因此将损失近10亿美元。在海外,美海军舰艇在通过海峡或地域受限地区时,可能遭到小型潜艇或水雷的无端攻击。2010年,韩国海军“天安”舰被朝鲜潜艇击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格林纳特认为上述情景的后果值得美海军好好深思。

各国潜艇力量迅速壮大彰显美军潜艇与反潜战略重要性

过去的半个世纪,潜艇一直是美国海军水下能力的核心。美海军正在建造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其作战性能稳坐世界头把交椅,性价比也名列前茅。该级潜艇最新服役的“明尼苏达”号不仅采办费用低于预算,建造周期相比计划也提前了近1年。对美国海军而言,其潜艇每天可在任何海域悄无声息地搜集情报、执行特别行动或待命发射巡航导弹,是相对敌国的一个巨大优势。

美国突出的“潜艇效益”也刺激着众多国家效仿,利用潜艇的不对称优势,加强水下能力。目前,全世界现役常规潜艇(包括不依赖空气推进的AIP潜艇)有近150艘,而俄、英、法、中、印等国也正在建造10艘以上的核潜艇。以上大部分潜艇可携带对地攻击与反舰巡航导弹,具备发射先进鱼雷与部署水雷的能力,其中更有搭载核武器可发动核攻击的战略核潜艇。

综合立体反潜网络确保水下优势 无人系统作用突出

格林纳特认为,随着水下的军事、商业及科考活动越来越多并相互交叉融合,美国要维持水下优势将不能再仅依赖潜艇,因为即使是最先进的“弗吉尼亚”级潜艇,面对战场形势的复杂多变,其单一作战效能也“捉襟见肘”。在未来的水下战场,美国应利用飞机、舰船、潜艇、卫星、电磁与网络战装备、无人机与无人潜航器、固定或便携式水下传感器等组成的综合作战系统应对水下威胁。

即使国防预算不断裁减,海军超支压力空前严峻,不断加大对水下作战系统的研发与采购投入仍是美国海军未来的重点方向之一。基于波音737飞机设计的P-8A“海神”反潜巡逻机,2013年底部署于西太平洋。2012年夏天,在“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中,P-8A的反潜能力大大超出了美海军预期。P-8A出色的反潜性能、巡航速度与续航力,将使其成为美海军的反潜主力。比起美军其他现役反潜平台,P-8A未来探测并歼灭敌方潜艇数量可期。

尽管P-8A性能优异,但喷气式飞机不是远洋护航或为航母、两栖舰船提供近程防御的最佳选择,承担此类任务的最佳选择仍是水面舰艇。美海军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及其搭载的MH-60R“海鹰”直升机装备有拖曳与吊放式声纳及其相关处理器,它们的有效性已在多年全球范围内的实战中得到验证,与之相同的成熟核心技术也应用在近海战斗舰的反潜任务模块上,首艘近海战斗舰“自由”号目前已在南中国海部署,而首个反潜任务模块也将在2014年进行测试。

全球范围内,未来仅依靠潜艇、舰船和飞机等有人平台维持水下优势,探测潜在威胁,工作量将十分庞大。有人平台的数量毕竟有限,而依靠水下优势实现控制或威慑的国家不断增多,致力于购买先进的雷达、电子传感器以及导弹应对海上威胁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不断增长的他国潜艇数量及其战力使得美国反潜形势愈发复杂与严峻,这就意味着美国需要不断提高反潜系统数量与能力,以应对面临的包括本土近海沿岸地区在内的全球利益攸关范围内的水下威胁。

为了扩大控制范围并提高续航力,美国将补充搭载固定或便携式声纳的有人舰艇与飞机数量。此外,“近海水下持续监视网”(Persistent Littoral Undersea Surveillance,PLUS)已于2012年成功完成首次部署,该系统部署在海底对水下活动实施监听,并通过无人潜航器、卫星等组成的数据链实时向基地传回相关数据。美海军还部署了一系列无人潜航器,它们的尺寸多在6米长、直径1.5米左右,可自主航行数百海里,续航时间从数周到数月不等。与从事海洋勘探或空中监视并远程操控的无人系统不同,这类大型无人潜航器可从船上或码头布放,下水前其所要执行任务的编码已被设定,下水后能独立自主完成相应任务。它们可自行探测并智能调整航向以避让障碍物,除更改任务和响应故障外不需要操作人员控制。

总之,固定或便携式声纳、无人系统以及移动传感器将组成立体式威胁探测网,特别是在重要的水下设施与舰船周围,可引导有人平台进行危险核查或危机响应。该机制中一个关键挑战是汇集众多子系统与终端的数据,并与有人平台操作有机结合。目前,美国海军研制的相关原型系统正利用声学、激光等技术与水下传感器或平台进行通信,并进一步借此形成新的水下作战决策信息支持系统以管理水下情报网络。

地下水的优势第8篇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于沿海地区的开发十分重视,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措施去扶持和促进沿海大开发的工作。在众多顺着沿海经济大开发形势下涌现的企业中,江苏悦达和金桥两集团公司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所有企业中最为突出的。为何悦达和金桥两集团公司能在沿海大开发的形势下脱颖而出?我想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那是因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最突出的是志存高远、永不满足;超越自我、锐意创新的进取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胸怀大局、勇挑重担的拚搏奉献精神。江苏悦达和金桥两集团公司的成功之道,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的!在如今沿海经济大开发形势下,我们要秉承“科学发展观”,依托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努力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在转方式、调结构、挖潜能、增支撑的生产实践中,紧紧把握沿海大开发契机,依托自身优势,努力拓展空间,积极发展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产业,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当前沿海经济大开发形势下,通过对“双学”的学习,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我们要因地制宜,调整结构,优化淡水养殖模式

由于我们射阳盐场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了盐业的发展受阻。但我们应该发散思路,因地制宜,看到淡水养殖的优势。由于沿海土地,盐分高,对于快速改良盐土,优化淡水养殖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土壤的改良,和淡水鱼混养的新模式,提高淡水养殖的效益,优化淡水养殖模式。我们要借鉴“双学”精神,秉承“科学发展观”,借助淡水养殖的优势,合理利用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起淡水养殖基地;同时吸引外资,拉动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我们要把握机遇,有效开发,做大做强水产品“一条龙”服务

借着沿海大开发的东风,我们要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借鉴“双学”精神,秉承“科学发展观”,有力地承接项目转移,更好地实现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求发展的目标,加快和推进沿海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开放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有效开发,突出抓好重点水产品工业园区的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整体推进我们地区基础的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完善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融投资环境。同时,我们要发挥自身地域淡水养殖优势,集成复合型水产品“一条龙”服务,着力打造优质的水产品行业“一条龙”服务平台,优化水产品养殖及加工技术,在水产加工、水产干燥、新优特淡水鱼产品加工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整合,在一些关键和重要环节上实施有效开发,深入推进技术人才联合资源共享等举措,开展水产品养殖、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冷藏。